智慧医疗慢病管理范文

时间:2024-01-07 17:00: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医疗慢病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智慧医疗慢病管理

篇1

智慧卫生协同创新工程

3月26日南通市正式启动智慧卫生协同创新工程。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胜利、顾健人、徐建国、高润霖、项坤三、王红阳、程京,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蒋立新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贾伟平教授受聘担任“智慧南通”建设高级顾问,南通市市长张国华为受聘专家代表颁发“智慧南通”建设高级顾问聘书。活动之前,市委书记丁大卫会见了受聘的院士专家。

参会的专家和学者指出,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知识社会创新环境下的城市形态。智慧卫生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以居民为根本”和“以行政为支撑”的卫生理念,为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健康管理和行政监督等方面提供全天候、全覆盖、全方位的技术支撑,打造全生命周期自我健康医疗管理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实现“大智慧、大医疗、大卫生、大发展”宏伟目标;同时智慧卫生是由政府引导,专家、高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协同创新的一项惠及老百姓的系统工程,从城市建设整体构思出发,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将智慧卫生建设放在重要地位,必将把智慧卫生系统打造成造福人民的民生工程;智慧卫生代表着公共卫生服务在信息化时展的新趋势,不仅是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繁荣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创新社会管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现代化、建设小康社会的切实举措;当前南通市委、市政府将以智慧卫生为契机,加快推进区域卫生平台建设,充分利用现在互联网等科学技术,整合现有卫生资源,加快形成信息高度集成,广泛覆盖的医疗卫生指挥应急管理建构信息网络建设,促进南通医疗卫生服务的数字化、特色化、高效化。

夯实服务基础

南通的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已经覆盖全市80%以上的社区、乡镇和村卫生室,建立了560余万人的标准化电子健康档案,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技术创新基金和南通市科技创新重大项目的支持下,可在国内外随时查阅利用的特点使其成为国内同行中的佼佼者。

南通的医院信息系统和电子病历已在所有二级及以上医院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化、数字卫生、远程医疗建设工作也已全面展开。

南通大学的医学信息学系和数字医学研究所是国内最早的医疗卫生信息化的教学与科研单位之一,能够满足和推动南通市智慧卫生建设的人才培训、技术开发、科研攻关和决策支持服务。

明确服务建设目标

2014年,南通争取形成智慧卫生云计算产业基地,初步建立全市智慧卫生基础支撑体系、标准规范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实现南通全市范围内所有医疗机构之间以电子病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的数据互联互通,居民健康卡医疗卫生服务“一卡通”,医疗服务业务的协同管理,从而有效改善和缓解南通市民“看病难,就医贵”的问题。

在各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安装各种生理数据传感器,实现全面的远程医疗与应急救助,深化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从而扩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2018年,力争形成完善的南通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真正实现居民“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健康进家庭”的医疗服务新格局。形成集共享、、调度、指挥、决策为一体的,全面、高效、便捷、快速的市级、区(县)级智慧卫生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与共享服务。

实现智慧服务

对于医疗机构科学的辅助治疗和资源的优化及共享利用:通过对区域卫生信息的共享,方便医务人员跨机构快速掌握患者信息。结合医学专家知识库,应用人工智能、通讯技术等手段来辅助各类卫生机构医务人员,最大化地减少医疗差错,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节约医疗成本。

篇2

医疗信息化的三个阶段

银江认为,医疗信息化有三个阶段:

一是数字化阶段,这个阶段本质上是人对机器的操作,如医护人员把临床业务数据或财务数据录入于电脑;

二是智能化阶段,本质上是通过对机器的操作,获得机器对人的服务。比如医院移动护理等系统的应用;

三是智慧化阶段,这个阶段的本质是人不用对机器进行操作,便可实现机器对人的主动服务,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智慧化”是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实现数据的自动采集和汇总,并通过决策分析与反馈,帮助医护人员、病人等实现工作和行为的指导和指引。

银江的“智慧”

基于对这三个阶段的理解,银江始终致力于第三阶段――智慧化阶段的研发和创新。

银江的智慧医疗解决方案于2005年在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率先尝试,当时主要应用于移动护理和婴儿防盗系统。和其他医疗子系统一样,这两个系统也要对接医院各数据库,不断进行需求更改和接口开发。为杜绝医院的“信息孤岛”和“信息烟囱”,银江在2009年提出了智慧医疗整体解决方案――通过数据集成平台融合医院各业务系统和数据,实现统一管理、统一操作。

当时业界有很多医院和同行都很质疑“信息化总包”的方式,其原因是质疑它的最终结果无法实现“交钥匙”工程,但现在这种方案越来越成为主流。在邵逸夫医院,银江用一年多的时间,率先实现了以集成管控平台为总线、以数据仓库为“大脑”、以电子病历应用为核心的智慧医疗整体解决方案,大大加强了医院信息化的集成化水平。

通过多年的发展和创新,银江已经能够在数字医院和信息化总包、移动医疗物联网、区域医疗和公共卫生等领域提供领先的智慧医疗整体解决方案。

“智慧医疗”服务大众

现在医院的信息化绝大多数都是服务于医疗工作人员的,真正为老百姓服务的系统凤毛麟角。随着社会化程度的进一步发展,人类健康的管理将成为一个矛盾的聚焦点,这表现为医疗信息化行业产品的更专业,同时,医疗信息化产业也将向健康信息服务产业进化,相当一部分医疗信息化供应商将从“卖产品”模式转变为“提供服务”模式。而这其中,物联网技术是实现智慧医院的关键技术。

银江从2012年开始关注健康物联网,在调研和基础技术开发方面投入大量工作,目前,很多技术和应用已取得初步成果,如定位、跌倒检测、生命体征采集、温湿度传感、物联网中间件等。

“健康中国”是银江医疗的口号,而“智慧健康”服务则是要以最新的无线技术、物联网技术、个人健康管理等打造基于互联网的“智慧健康”服务,向公众提供有关疾病预防和治疗、药物、营养及保健等最全面最可靠的科学信息,同时汇集一流医学专家,为公众提供突破时空限制的权威信息与指导,实施一体化的网上网下健康服务,为基层医院、社区医院和老百姓提供方便、快捷、专业的高质量的专家医疗服务,为解决老百姓看专家“难、贵、烦”的问题尽一份力,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个人健康管理云平台,为居民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和信息化就医服务。

全面铺开“智慧路”

在产品方面,目前银江正在整合医疗信息化资源以建成“智慧健康网”,希望通过资源整合可以为老百姓提供全面的导医服务;实现体检信息的机构共享和个人体检信息在线查询;由特需人群服务、孕产妇健康管理和老人健康管理项目开始试点运行,帮助特殊人群(如慢性病、重大病患的院后管理、需特需服务的人群等)安装家庭可视远程诊疗和健康管理系统及装备,使他们足不出户即可实现与专家的“面对面”咨询和诊断。

篇3

其一是信息不流通的问题,患者在不同的医院,需要那办理不同的就诊卡;任何一家医院的医生看不到患者多次就诊的完整临床诊疗过程,无法准确掌握患者完整诊疗过程和健康状况。腾讯先后通过微信公众号等产品,建立信息共享的医疗电子档案,以解决“信息孤岛”的问题。

其二是“看病难”的问题,名医的需求量很大,但是能诊断的病人有限。马化腾认为根源在于“医生怎么样才能够释放自己的能力”,希望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打造一个医疗团队,实行科学化的分层、分级,将一些简单的诊断交由助理、护士来处理,最后由名医诊断。这样可以成倍扩大医疗产能。

腾讯的“医疗能力超市”

这几年,在投资的同时,腾讯尝试做微信智慧医院、糖大夫、腾爱医生、觅影等,涉及了支付模式创新、慢病管理、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

1. 智慧医院

早在2013、2014年,腾讯便提出微信智慧医院的概念,做的事情也很简单,依托于微信公众号的线上能力,帮助医院做挂号、信息流转等基础医疗服务;2015年——2016年,微信智慧医院的2.0版本提出以医院作为核心体系,挖掘医院流程里线上信息化、数字化以及互联网化能力;从2017年开始,以小程序、公众号作为整体服务入口,医保、商保、区块链技术、AI、人工智能在医院落地,这是智慧医院3.0版本。

2. 慢病管理

2015年,腾讯推出了一款检测血糖的智能硬件产品“糖大夫”,这算是腾讯第一次直接出手,那一年也是腾讯投资的高峰期。2016年3月25日,在“互联网+慢病管理”贵州模式会上,腾讯正式公布腾爱医疗战略布局,计划用智能终端、医生平台、“健康基金+医保”的互联网金融、大数据这“四驾马车”连接医疗。但钛媒体注意到,近两年腾爱医生的相关动态逐渐变少。

3. 人工智能

2017年8月,推出AI产品“觅影”,同年11月科技部公布了“首批国家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名单”,在AI+医疗方向上,将依靠腾讯公司建设医疗影像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

“我们没办法改变供需矛盾、没办理控制需求,我们只能用科技的手段,用互联网的能力来缓解供求之间的矛盾,提升医院的效率。怎样帮医院做到这样的事情?这一定是医院主导,腾讯助力。”腾讯副总裁陈广域坦言,腾讯不应该做的是包办、代办,“我们希望合作方把我们当做一个超市,可以选择需要的能力,我们不能强迫你们选择不喜欢的东西。”

目前,腾讯医疗布局分为投资和自建两种方式。在自建中,腾讯分为两个团队,一个是腾讯医疗团队,负责的业务包括糖大夫、腾爱医生、企鹅医典、医疗云等,主要聚焦于医疗业务本身。另一个团队是“互联网+医疗”业务,该业务又分为两大板块:一个是微信智慧医院,包括挂号、处方流转、医疗咨询,利用互联网工具提升医院、医生效率;另一个方向是腾讯觅影,包括AI医疗影像、AI辅助诊断,探索AI如何进入到医疗比较核心的领域。

AI医疗的决心——腾讯觅影

精英团队打造精品应用

目前,国内医疗AI创业公司也多以影像识别为主,据统计,AI医学影像的创业公司多达几十家,医学影像识别成为医疗AI领域里较为成熟的垂直细分领域。医学影像成为“一枝独秀”的原因在于,影像数据获取相对容易,三甲医院设备都是GPS设备、全球顶尖设备。原始数据是电子化的,对于初创公司来说,一个是图像的质量,一个是电子化获取程度,都相对容易。”

2017年8月,腾讯了AI医学影像产品“腾讯觅影”,利用人工智能医学影像技术辅助医生实现早期食管癌筛查,凭借“觅影”腾讯正式进军医疗人工智能,加上早前的“百度医疗大脑”、阿里“ET医疗大脑”,BAT已经全部入局医疗人工智能。

腾讯在医疗领域有三个方面的积累:用户服务、数据能力、资源整合。而医疗AI以及影像识别是在学术科研上的应用;此外,在用户服务上,腾讯也涉及了预约挂号、在线问诊等业务。

腾讯觅影整合了腾讯内部几个顶尖的AI的团队,包括我们的互联网+部门,包括腾讯的AILab、腾讯优图实验室和架构平台部,可以说是汇集了腾讯最精英的人工智能技术团队。

从觅影产品的后端来看,是有一个AI医学实验室,除了顶级的人工智能算法专家之外,医学实验室也聘请了全国顶级的一些医疗影像科的医生和很多的全科医生,同时也会跟很多的医疗机构和医学院校以及各个地方政府共同去合作。

产品技术的应用

当前,觅影可以去辅助于这几项癌症:食道癌、肺癌、宫颈癌、乳腺癌和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变。

腾讯觅影可以把医生或PET系统(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技术)里面的影像传到腾讯搭建的系统当中,再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和算法判断这个片子是不是高风险的早期病症,诊断准确率达到90%以上。

腾讯觅影是怎么做到呢?在训练数据的采集方面,腾讯团队集中采集了几十万张中国人的同一病症片子。虽然全球有很多公司在做AI医疗影像,甚至有一些片子可能都有一些开源的,从网上可以下载到,但很多片子都是外国病人的,外国的数据去训练中国人的模型,准确率还是比较低的。

因为每种病灶只有一小块,大多数的区域是一个正常的,腾讯团队会把这个医疗原始的图片切成很小很多小的块,分别去估计每一个小块患病的概率,最后得出一个诊断结论。

从觅影的实际应用场景来看,一方面,腾讯在与三甲医院合作,提高三甲医院医生看病的效果;另一方面,团队希望更多地与基层医院进行合作,提高基层医院整个的诊疗水平。同时,觅影产品也会跟腾讯基金会合作,通过一些公益基金的项目,利用技术给国家和人民造福。

腾讯智慧医院3.0的创新解决方案

微信智慧医院3.0亮点颇多:不仅实现了连接、支付、安全保障和生态合作的四大升级,同时还加入了AI、区块链等全新技术,全面开放腾讯核心能力。

1. 连接升级

通过整合人社、医院、药企、保险等资源共同联动,提供在线咨询、处方流转、商保直赔等服务。以处方流转为例,在药品零加成政策背景下,基于腾讯支付、AI人脸识别、区块链等核心技术能力,连接医院、流通药企及用户,实现电子处方安全流转、全流程可追溯,助力医药分离。用户可选择药店取药、药店配送到家等多种购药方式。

2. 支付升级

支付场景升级,包括医院、药店、社康、保险更多场景均支持微信支付。比如,在医院可以使用微信公众号实现在线支付、处方单扫码付、终端机快捷支付等;在保险场景,可在线使用社保个账购买健康保险;在药店、社康场景下,可实现在线刷码支付,免带卡便捷购药等。同时,支付方式将医保、商保、自费等全部纳入,让消费者实现无缝支付。

3. 安全升级

微信智慧医院3.0能够全面保障实名安全、支付安全、数据安全和风控安全。比如,一直以来,医疗数据安全和患者隐私保障是医疗行业的核心问题。而区块链所拥有的多方共识、不可篡改、多方存证、随时可查等优势,使其成为医疗数据保管的最佳方案。智慧医院3.0就将运用区块链技术,为监管方、医院、流通药企搭建了一条联盟链,保障数据、隐私安全的同时,实现链上数据防篡改。

4. 生态合作升级

除了在自身能力方面,微信智慧医院3.0更加注重整个生态的合作共赢。从资金、资源、技术、产品四大维度,与合作伙伴联手,实现合作升级,推动业务有效落地,合力打造互联网+智慧医院的建设。

尾声与展望

腾讯的高管们曾多次公开强调:“互联网+医疗”是为医者赋能,需要发挥“连接、信任、融合”三大核心要素的作用,提升医疗服务效率,建立“医患”信任感,真正解决医疗行业的“痛点”,共建融合的医疗生态体系。

篇4

只需要看一下市场上的养生书籍有多火爆,就可以知道人们对健康养身的关注达到了何种程度。在这种重视之下,健康软件、健康硬件越来越多地进入家庭应用场景,也因此使人们的家居生活变得更加智能。

环境、医疗、理疗:3大智能健康形式

在家庭健康的需求和商机刺激下,很多家居产品多了健康监测功能,很多医疗监测产品有了智能属性。目前已有的智能家居产品大致可以分为环境健康、医疗健康、放松理疗3大类。

室内环境是人们生活、工作的主要场所,空气和水是最被关注的两大领域。长时间暴露在有污染的室内空气环境中,污染物对人体的累积危害非常严重。室内空气污染物来源广泛、种类繁多,颗粒物、化学污染物、微生物污染物等各种污染物对人体有不同程度的危害,根据空气检测仪的检测结果值,可以判断室内各项污染物质的浓度,并进行有针对的防控措施。除污染物外,湿度、温度也是跟健康相关的空气指标。空气果、Nest温控器都是此类装置,空气果能够为用户提供智能空气检测,支持湿度、温度、二氧化碳、PM2.5等数据的检测和提醒。智能温控装置Nest 可以通过记录用户的室内温度数据,智能识别用户习惯,并将室温调整到最舒适的状态;防止饮用水污染也是家居健康的一大重要课题。饮用水中的致病病菌或有毒、有害的物质都在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引起污染的原因包括水源污染、管网污染、二次供水污染等各种因素。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人类80%的疾病与生活饮用水不安全有关。而随着人们对于“饮水安全”的高度重视,净水器也将变得越来越畅销,也变得越来越智能化。

家居医疗产品在数字医疗、智慧医疗的背景下也开始了智能化进程。不同于上一类别对室内环境的监测,这一类别主要是对人体的健康监测。体重、体温、血压、血糖、脉搏、心率等各种人体健康参数的监测都由传统的检测仪变成了智能检测仪。智能体温计、体重仪、血压计、睡眠心率检测仪市场上这类产品数不胜数,借助智慧医疗,患者每天在家里就可以自己做体检。借助传感器、物联网技术,医疗产品采集的健康数据可以实时传医院,一旦发现数据异常,医生可通过可视化设备立即进行干预并及时处理。除了健康监测,家居智能医疗健康还包括康复治疗、看护监护、临终关怀等各种场景的应用。

放松理疗是家居健康领域的又一类产品,利用微弱的外部物理刺激引发人体的生理反应,进而通过这些反应影响人体的功能,使人体舒缓放松,如葱油饼手法的SPA,更多的是应用在慢性疾病的恢复和治疗。

实用、精准、价格:走进寻常百姓家的阻碍

尽管前景看好,需求看涨,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目前智能家居健康类产品与大众需求对接并不顺畅。产品与需求之间的错位直接导致了市场繁荣的压抑,始终有一层隔膜在阻碍,商家点不燃用户的兴趣点,用户不认可商家的产品。

刚需?强需求未刚需。健康是刚需,健康产品并不都是刚需,甚至离强需求都很远,可以满足用户的一部分需求,却无法提供进一步的帮助,结果往往导致用户望而却步。在很多移动医疗或是智慧医疗的论坛上,一些创业者也包括部分在这一行业浸已久的“专家”,他们信誓旦旦地说着自己的这一产品将解决百万甚至千万人的健康隐患,语气坚定、眼神坚毅,却总还缺乏一些信服力。其实所做的多半是智能体重仪、体温计等一些入门较低的健康类设备,主要工作是帮你记录一下相关的生理指标,仅此而已。与此同时,也能听到一些冷静的声音,他们规规矩矩地将业务范围限定在了慢病管理领域,目标客户也就自然而然地限定在了心脏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而这些患者对家用医疗器械才有着真正的刚需。

实用?实际并不好用。没有精准地把握住用户的需求,也就不会有多大的实用价值。现在很多宣称智能的家用医疗健康类产品多半只能做一些数据记录功能,最多给出一些众所周知不痛不痒的建议,并将相关信息发送给关联的家人手机上,对于数据的挖掘和数据的分析都还远远不够。这其中深层次的原因是缺乏专业的医生资源和完善的数据模型对采集到的用户信息进行量化分析和匹配。而对于监测家居空气环境的设备,除了简单的监测功能却不会起到根本性的净化空气的作用,就算是简单的监测功能也很容易在现有的空气净化设备上集成,与其它家庭设备之间的互通互联功能也没有任何技术上的障碍。

精准?医生并不推荐。这一因素主要是针对家居医疗产品而言的,在智慧医疗中,非常尴尬的一点是职业医师和专业医院并不认可智能产品的数据,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数字医疗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并不成熟,家用消费级医疗器械的数据精准度还完全达不到临床使用的要求。早前央视新闻播出“指尖上的医疗”,结论是“可穿戴医疗设备数据只能当参考”,虽然只点名了可穿戴医疗设备,其实很多家用设备同样摆脱不了数据不可靠的窘境。之前在某厂商展会上看到一款无创血糖仪,问及精确度,表示产品定位于家用健康设备,非医疗器械,可见在测量精确度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价格?勉强能接受。贵和性价比是某一产品被市场大规模认可之前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单从售价方面来看,智能健康设备的价格要远高于传统健康产品,传统体温计和智能体温计的价格相差不止10倍,而后者却并不能同等地提供接近十倍的价值和便利,消费者当然不会买账了。即便有类似小米的魄力将产品定价为79元,消费者就算买回来也会很快把它像垃圾一样丢在一旁:因为健康无小事,将就不得。

篇5

 

 

我国在“十三五”规划时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急需发展新动能。在“互联网+”、“大数据”、“中国制造2025”、“三网融合”等战略实施的带动下,智慧城市作为新型城镇化和信息化的最佳结合,将会成为地方政府加速科技创新驱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有力支撑。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兴起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与智慧城市两大潮流的融汇,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

 

1智慧城市的特点

 

2008年,IBM在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时,一并提出了“智慧城市”的概念,并将其作为智慧地球的一个重要项目,包括信息化基础设施、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一系列组成部分。智慧城市的概念很宽泛,它包含政治、经济、文化与技术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服务对象面向城市主体——政府、事业、企业和个人。从广义来说,智慧城市就是运用现代通信技术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教育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其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化的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居民创造更加美好、便利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智慧城市具有以下一些特征,即物联化、信息化、深度互联、覆盖广泛、智能化、协同共享、开放应用等。智慧城市通过建设宽带多媒体信息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平台,整合城市信息资源,建立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劳动社会保险等信息化社区,逐步实现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包括智慧的医疗、智慧的交通、智慧的生活、智慧的教育、智慧的养老、智慧的政务、智慧的能源等领域。

 

2互联网+下智慧城市行业发展分析

 

智慧城市是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中央高度重视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建设有利于缓解我国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安全隐患、医疗卫生保障能力弱等“城市病,并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当前形势下,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需求呈爆发式增长,并且已经成为推进“互联网+”战略的突出亮点。概括来讲,智慧城市就是从非常简单的政府与老百姓的投诉反馈机制,延伸到网格化、精细化的管理系统,再通过城市的公共信息平台,把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这三大信息加上去,使得整个城市的智慧管理系统不断升级,不断向前发展。

 

目前,智慧城市的很多项目已经在城市的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互联网+”构想的提出,让社会经济中的许多主体都在思索怎样通过互联网在领域中进行改革,并形成了许多优秀的创意;而政府及其他一些投资商、资源开放平台等也对这些改革的实现提供了资金、基础设施等支持;其次,互联网产业经过长期的发展,其信息化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新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本身就是对信息化极其依赖的“网络人”,用“智慧”的方式解决任何问题都是水到渠成之事;另外,政府的改革一直在推进,政府自身、公用事业单位的深度改革是近年改革的目标,包括政府信息公开、医疗分级体系的建立等等,为众多服务商打开了新的前景之门。

 

下面列举一些大家所关注的具有前景的智慧城市应用。

 

2.1智慧医疗。医疗是跟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智慧医疗是各互联网公司关注的领域。看病者都希望能享受便利的医疗,医院和医生也都希望能最大程度地满足患者的需求。目前,智慧医疗的核心是减少患者在医院的非必要时间,增加医患接触的时间。基于此,政府的模式是推动分级诊疗发展,并由此带动了智能病历等解决方案的市场。而阿里、百度等互联网公司推出的在线挂号、在线支付等方式,将患者在医院的等候时间尽量留给诊疗环节,而非排队等候的时间。与此同时,医药类电商推出了在线购药服务,使患有常见病、慢性病的患者不用前往医院。

 

2.2智慧交通。交通是一个城市的“动脉”,一个城市只有交通顺畅,才能减少大家出行的时间,以提高工作和生活的效率。智慧交通是指以交通信息中心为核心,连接城市公共汽车系统、城市出租车系统、城市高速公路监控系统、城市电子收费系统、城市成道路信息管理系统、城市交通信号系统、汽车电子系统等的综合性协同运作,以充分保障城市交通安全、提升交通系统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为公众的出行提供便利顺畅的服务。

 

2.3智慧教育。社会经济越发达,教育就会越受到重视,教育是民众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从义务教育到高中教育、大学教育,甚至是成人教育、老年教育,都可以在互联网的支持下采用智慧化的方式,智慧教育正在实现教育的全方位覆盖。在学校的课堂教学当中,在城市里已经普及电子化多媒体教学;“家校通”在中小学的普及已经为家校之间的互动提供了便利;各个教育资源平台正在将学校教育延伸至课外,其在线的互动型教学,为学习者们提供了新的学习方式。这些教学应用覆盖了各个年龄段、各种学习类型、各种学习时间,真正实现了全面发展的智慧教育。

 

2.4智慧生活。在智慧城市的应用中,智慧生活无疑是人们生活的重点。近几年,O2O(Online To Offline)的兴起使智慧生活吸引了人们的注意。O2O是指将线下的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结合,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平台,通过打折、提供信息、服务预订等方式,把线下商店的消息推送给互联网用户,从而将他们转换为自己的线下客户,这就特别适合必须到店消费的商品和服务,比如餐饮、健身、看电影和演出、美容美发等,“智慧”不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服务的直接交付。对消费者而言,O2O提供丰富、全面、及时的商家折扣信息,能够快捷筛选并订购适宜的商品或服务,且价格实惠;对服务提供商来说,O2O模式可以带来大规模的消费者,且本地化程度较高的网站借助O2O模式,还能为商家提供其他增值服务。

 

2.5智慧养老。养老一向是现代人所关注的话题,当前老龄化问题比较严重,对于是独生子女的80后,现在即将面临老人赡养问题,工作的繁忙必然面临居家养老无人照顾的难题,而养老院等机构床位短缺,所以智慧养老是目前政府和各互联网公司正在积极探索尝试的新领域。一些城市正在尝试社区养老模式,即老人们还是居住在自己家里,但周边建成的服务机构可以随时上门为老人们服务,老人们与服务机构之间可以依靠智能硬件、智能应用等进行连通。目前,有些城市智慧养老的应用处在试点当中,相信在政府的支持下,不久便可以在多个城市进行推广和应用。

 

21世纪的“智慧城市”的创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行各业的有效对接和互联互通、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为市民提供宜居的、安全的、绿色的生活环境以及良好的就业机会和创业环境,实现“让城市更智慧、让生活更美好”的目标,实现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篇6

智慧养老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养老领域的一场革命,也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用技术的方法替代人力,延伸和改变人的生活角度,成为我们在这个领域当中的一场革新。

养老产业是一个大市场

中国已经初步构建了以居家为基础、社会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宜养相结合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了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康复护理、医疗保健、文体休闲等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

民政部部长李立国提出,中国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极具活力和前途,到2020年中国每千名老年人养老机构存位数将达到35至于40张,养老服务设施将覆盖所有城市社区90%以上乡镇和60%以上农村社区。养老服务就业岗位将超过850万个,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生活照料和护理服务的潜在市场规模将达到1万亿元人民币,养老服务业增加值在服务业中的比重将显著提升。

中国养老服务业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政策和制度不完善,服务和产品水平不高,市场培育和规范缺少经验,科技创新和应用比较薄弱。养老服务增加值不高,迫切需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加以改进和提高。

业内人士认为,养老服务业是增长潜力巨大的产业。他预测到2020年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大概是2.43亿,2025年会超过3亿。从家庭结构看主要是呈现倒三角形的模式,传统依靠儿女养老模式是支撑不起来的。这就意味着社会化服务需求会大量释放,养老服务产业未来增长可能是指数级增长。

在不久前召开的信息社会50人论坛年会上,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教授左美云给出了一个数据,目前,中国上网的老年人有1200万人。统计数据表明,上网人数的2%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也就是说,老年人触网、上网已经成为重要现象,但从产业的角度观察,老年人适合的信息化产品、应用发展不足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左美云认为,智慧养老离不开信息化,离不开移动互联网的技术来实现。通过技术能够实现养老服务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但信息产业应加大创新力度,以更丰富的产品和应用来为老年用户服务。

在现有的老年人信息技术与应用中,有很多网站重点提供老年人的生活信息,有的搭建了报警系统、信息化老年人公寓、信息化社区,还有不少社区在建设虚拟养老院,这些都是瞄准老年人生理需求提供信息服务。在安全需求方面,有不少机构也开始搭建老年人的健康追踪系统、开展远程医疗等等。在养老政策信息方面,也有很多相关的网站。但总体而言,企业关注得比较多的还是生理和安全需求。对老年人情感需求方面的信息服务相对较弱,比如亲友活动的信息、公益社交等等。最缺乏的是满足老年人自我尊重的需求。比如老年人的身体自我评价、精神自我评价,这方面还非常薄弱。老年痴呆症前期是有症状的,如果有提供评价的信息服务软件,子女就可以通过父辈的一些行为进行预判。

智慧养老的平台式创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指出,养老产业创新主要集中在商业模式创新。其创新集中于三个领域。第一,平台经济企业的重要性。平台经济有一个一揽子服务,下线的一些具体服务可能由各个企业来做,直接面向老年客户。这种服务平台可以通过各种信息化的手段建起来。第二,需考虑PPP模式的具体实现,即公私合营,国内叫政府和企业合作伙伴关系。养老产业和社区、基层政权能够合作建立起这种模式非常关键。第三,考虑个性化服务,特别是个性化医疗问题。另外信息技术应用在提升养老服务业效率方面很重要,使老年人获得服务的便利性大幅度提高。目前劳动力成本提高的压力较大,行业也面临着用工难,靠技术提升服务的品质、降低成本,就变得非常重要。

冯飞主张,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老年养老应作为其重要的环节,即智慧养老服务。智慧城市的七大构成中,其中有一个叫智慧生活,养老服务应该归入其中。

5月4日至6日,由中国民政部、全国老龄办和北京市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三届中国国际养老服务业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有媒体报道,在青岛百灵智慧养老平台展会的现场,只要发送了入住申请,老年人的所有信息就会发送到院长、医务室、护理员,然后多个部门在网上对老人进行入住评估,评估过后就可以发消息给护理人员接待,还包括以后的护理记录、探访记录康复训练、请假、用药等,都可在这个平台的指挥下完成。比如老人用的智能腕表还可以检测老人心跳,脉搏,体温,位置等信息;控制中心则实时显示老人状态,心跳、脉搏、血压、体温、位置信息;异常报警则对老人离床、心跳异常、血压异常、位置脱离管理区等进行报警。 老年人还可以在家利用便携的自助健康管理设备使老人足不出户完成血压、血糖、心电、血氧等健康指标的检测,对老人进行康复训练计划的监督和跟踪,为康复数据分析提供有效反馈。

子女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查看老人从入住评估,到老人离院的所有状态,甚至“衣、食、住、行、学”等所有在院信息。医护人员、后勤管理人员等配备移动终端,及时响应会员的服务请求和上级指派的任务。 服务终端可以接收所属服务范围内的服务请求,在服务完成后通过指纹仪对每一次服务提供有效记录。

“有了这个平台后,老人或者家属虽然不在养老院也进行登记注册,同样享受养老院的服务。”现场工作人员对媒体谈到,护理人员可以到家里进行护理,床位分散到每个家庭中,通过智能养老平台进行管理。

“其实这个养老平台就是解决的如何为老年人提供标准化的服务,把不同的资源进行整合。”目前,青岛百灵跟青岛福彩四方老年公寓已经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第一步,青岛百灵对养老院进行智能化的改造,比如:打造网络、信息化平台,提供医疗、监护、定位、点餐等服务,下一步将跟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家政公司、卫生机构进行整合,为老人居家养老提供服务。

物联网下的智慧养老构想

到明年6月,南京市物联网“智慧养老”项目将在鼓楼区覆盖5000户,让老人充分享受物联网带来的便捷和舒适。

据介绍,物联网“智慧养老”项目就是利用物联网技术,通过各类传感器告知家人,使老人的日常生活处于远程监控状态。比如,老人在家中摔倒,地面的安全传感器就会立即通知此前协议约定的医护人员和老人亲属;如果正在煮的东西长时间无人问津,那么,装在厨房里的传感器会发出警报,提醒健忘的老人;如果万一老人已经外出,也没有关系,传感器发出警报一段时间还是无人响应的话,这时煤气便会自动关闭。

“智慧养老”不仅将时刻保护老人的安全,还能全方位监测老人的健康状况。比如,借助手腕式血压计、手表式GPS定位仪等,随时随地监测老人的身体状况。

目前,物联网“智慧养老”项目在南京鼓楼区还只是在社会福利院和两个试点小区推开,300位老人从中受益。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郑世宝撰文提出,智慧养老是基于远程老人健康监护服务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系统,它依托先进的物联网信息化技术和社会化的专业养老服务团队,以社区为单位,为居家老人提供像托老院式的全天候健康与生活的监护服务。

智慧养老,是将传统的机构养老搬在了网上,用上了物联网时代的特征,即将远程医疗、健康监护和生活监护资源从固定的时空范围内释放出来,让老人触手可及。智慧养老的核心是空中养老网和社区服务站。

他详细解释道,智慧养老的服务体系通过空中医院网、空中养老网将传统医疗机构的医疗资源、养老机构的养老服务资源通过城市光网相连,实现医疗资源、养老服务资源的集中、整合及共享,提供远程的、虚拟的健康与养老服务。进一步,空中医院网、空中养老网基于三网融合网和泛在无线网连接到社区养老服务站或移动养老健康服务车等小型医疗健康、养老护理服务机构,将医疗资源转接分发到公众社区。通过社区的上门服务,打造30分钟车程应急服务和10分钟步行上门服务。最后以家庭为单位,通过数字家庭物联网,实现家庭健康监护(如家庭医疗床、便携式健康监护仪和可穿戴监护服)与社区养老服务站的对接,达到全天候实时健康管理和疾病诊疗的目的。

另外,社区养老服务站作为离老人最近的服务机构,可以在有需要的时候或是紧急情况下提供快速上门服务。这种实体服务作为健康物联网所提供的虚拟服务的补充,使得智慧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完备,形成一种"日常健康管理的虚拟服务"与"应急快速上门的实体服务"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健康物联网可以将传统实体医疗资源从特定的时空内取出来,进行虚拟化处理,分享到公众的身边,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如影随形,无处不在。它将在突发疾病时的应急响应和日常生活中的慢病管理两方面起到关键作用,与传统的实体医院相辅相成,共同打造以个人为中心的全生命周期健康质量管理。

居家养老系统功能主要包括关爱老人电视电话系统、穿戴式健康监测服、睡眠健康保健床垫、家庭远程诊疗床、防摔倒报警器、防盗窃监控报警系统、煤气电气设备使用安全报警等等。这些系统都通过家庭物联网络和家庭网关与社会网络相连。

其中,根据老人生理特点设计的关爱电视电话系统,是一种老人智能电视系统,是居家老人的基本配置。该系统,以宽带网络电视为平台,配备无线耳麦、遥控鼠标、屏上摄像头和平板网络电视机,支持老人喜爱的电视节目、音乐节目推送、延时播放,支持老人友好操作界面(声控或盲摸)的电视电话和上网等功能。移动监护终端,作为老人随身穿戴的移动电话,采用耳麦接听,图像式拨号,还可具有无线定位、一键式报警等特殊监护服务功能。家庭远程医疗监护床是支持居家老人远程医疗和远程监护服务的最重要措施。

篇7

【关键词】互联网+ 智慧养老 健康服务体系

一、国内养老服务需求状况

目前,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大发展,我国养老政策在与市场的衔接上,还存在着明显脱节。尽管居家养老智能化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社区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渐趋成型,但在实现智慧养老全覆盖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智慧养老保障的水准比较低,还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保障需求。然而,近年来,老年人照顾服务需求持续上升,社区养老服务上门看病需求居于首位。城乡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项目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上门看病、上门做家务和康复护理,其比例分别是38.1%,12.1%,11.3%。

如今,依托互联网平台,在线咨询、预约挂号,以及为老年人提供家政、关怀陪伴等养老互助服务层出不穷;为老年人设计的健康手环、健康腕表等可穿戴监护设备也日渐流行……互联网为老年人带来了哪些新变化?如何借助互联网推进我国养老服务转型升级?

二、“网络赋能”重构老年人生活

社会网络对老年人生活机会的重构:个体生活机会的增加,拓宽了老年人信息和知识获取渠道。在网络上阅读新闻可增加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加生活常识、拓展兴趣爱好,丰富日常生活、深入社会参与。网络对老年人的影响主要在于工具性赋能、社会参与赋能和情感赋能。互联网逐渐融入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为老年人的交流方式增加新途径,使老年人能够通过网络参与个体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实践,获取更多信息,培养兴趣爱好,增加情感表达,改善孤独状态。语音、视频等网络功能增强了老年人与子女的异地代际交流,提升了家庭凝聚力和归属感,互联网赋予老年人更多的机会和能力,使其能够主动参与到养老过程中来,实现养老观念的转变。

三、互联网养老服务需求丰富多样

(一)智慧养老服务多样化

老年人可通过微信预约、信息服务平台等参与文化养老活动,并享受到老年餐桌、心理辅导等养老服务,同时还可以进入虚拟养老院、穿戴智能养老服务设备等,极大推动了我国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

(二)互联网医疗与养老服务:期待与矛盾并存

老年人在使用互联网医疗的过程中,多数也只使用预约、挂号功能,对于药品配送、问诊、报告等功能很少使用。整体来看,当前我国老年人的互联网医疗服务使用率仍然较低。要真正把技术和服务结合起来,推进“互联网+”养老服务创新,运用智慧养老发展慢性病管理、居家健康养老、个性化健康管理、互联网健康咨询、生活照护、养老机构信息化服务等健康养老服务模式,使智慧养老服务更加多元化。

四、当前我国智慧养老服务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互联网+养老’还处于初级阶段,很多市场还需要去开拓和探索。随着市场化的推进,要从企业生存环境的良性循环入手,找到一个可营利、可持续的“互联网+养老”商业模式,利用信息化手段,不断提高养老服务水平。

一是政府在支持与保障智慧养老服务发展的有效制度供给不足,全面建设智慧养老服务的投入很大,会给财政带来巨大的压力。二是传统的家庭养老服务功能不断弱化,居家养老服务发展不能满足互联网时代养老的实际需求。三是民办养老机构面临用地、用人、融资和运营困境,床位空置率高。四是老年人口受欧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对于信息网络技术要求较高的新产品的使用出现困难。五是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留守老人的智慧养老服务难以保障。

五、构建科学合理的智慧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议

一是政府要做好制度供给,兜底没有家庭依靠的老年人的基本养老服务底线,但不能^度大包大揽,应准确划分政府、市场、家庭、社会的职能与边界

二是要大力发展居家养老,发挥互联网+时代家庭在养老服务中的第一支柱作用,大力发展智慧养老服务,推行老年健康管理,推进医养结合,实现居家养老服务内容的精细化。通过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的数据采集、信息交互系统优化融合社会养老资源,不断满足老人个性化多样化的养老需求。

三是要多管齐下,缓解民办养老服务业用地、融资、用人以及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呼叫中心建设和配套服务项目等运营困境。尽管近年来政府不断鼓励和扶持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但仍然难以真正扩大社会养老服务有效供给。在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政府应该抓住互联网+这个大机遇,大力支持并给予为智慧养老服务的社会企业力量一定的优惠政策,培育一批创新的民办智慧养老品牌,推动养老服务产业升级。

四是加强对老人群体的互联网知识的培训,提升老人信息技术水平和使用产品的技术。然而,现阶段老年人口整体教育程度偏低,使得老人在接受和使用高科技产品的时候遇到困难。因此,要大力发挥社会以及政府力量,组织老年群体进行互联网知识的学习,由于老人记忆力和学习能力下降,因此,在设计产品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老人的现实情况,如视力下降、动手能力较差等,使得产品易于操作。

五是解决乡村人口智慧养老服务资源有限形成的困境,要进一步完善农村智慧养老保障制度,加大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大力推行智慧养老服务产品进入乡村,加快农村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农村养老基础环境,构建农村互助式智慧养老服务体系。

六、总结

智慧养老建设体系是提升养老服务能力和水平的一个重要创新的举措,在提升老人生活质量、提高老年人服务质量、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互联网+养老’还处于初级阶段,很多市场还需要去开拓和探索。当前的首要任务就是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动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的不断创新,提高养老的服务水平,使得养老服务业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

参考文献

[1]李丽君.社会治理视角下的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探析[J].兰州学刊.2015(07).

[2]总报告起草组,李志宏.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总报告[J].老龄科学研究.2015(03).

[3]钟春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路径探讨――基于老年人服务短缺视角的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2).

[4]席恒,任行,翟绍果.智慧养老:以信息化技术创新养老服务[J].老龄科学研究.2014(07).

篇8

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和人口流动的日益频繁,使得番禺原来的“熟人社会”逐渐被“陌生人社会”替代,居民诉求趋于多元化,人们行为趋于短期化,社会矛盾渐渐凸显。如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精准、高效的新型城市管理服务体系,以智慧管理和服务番禺成为应尽之义。2013年成为首批国家智慧城市改革试点区以来,番禺积极探索智慧城市建设,编制了《番禺区智慧城市整体规划(2015―2017年)》,以数字化为突破口,初步形成了智慧城市建设思路:通过信息基础建设,构建一个记录和分析政府、企业、个人、社会组织行为信息的大数据平台,形成对公众记录一生、服务一生、管理一生的常态化城市管理方式。

要精准、高效地管理服务好城市,番禺区意识到必须构建一套记录和约束人们行为的机制,机制的核心是建立一个便于查询和分析区域内不同组织和个人行为信息的记录系统。具体包括:搭建信息收集处理平台、标准化整合处理信息、以优质服务收集信息和基于数字化信息基础的具体应用。

一、打造“数字大城管”

整合区三防、气象、人防、安监、环保、120、综合执法等专项指挥系统,建设了一个集城市管理运行指挥、应急指挥、视频会议、视频监控、政府总值班室、区呼叫中心等于一体的城市管理指挥中心,将涉及投诉、咨询类电话由区长专线一个窗口对外并承诺“1小时服务”;同时,通过8303路监控视频和2台移动视频指挥车对全区实施监控,将大量影响城市健康运行的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开展智慧健康服务

推动医疗卫生服务从“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居民健康管理为中心”转变,整合区内卫生信息智慧健康资源,成立智慧健康服务中心,为居民提供7×24小时的健康咨询服务;构建全区智慧健康云服务平台,建立健康档案122万份,居民可通过平台进行健康咨询和健康档案查询;推广健康包,全区已发放1000多套健康包,居民可利用健康包中的各种检测仪器,方便地进行各项生命体征值测量,并通过无线网关将测量结果上传到智慧健康云服务平台,社区医生则通过社区医生工作站对数据进行干预和指导。开展健康小屋进社区试点,现已部署了10套健康小屋进入社区,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刷卡认证后可进行生命体征值测量,测量结果可通过智慧小屋上传到区智慧健康云服务平台,由社区医生根据测量数据有针对性对居民进行跟踪服务,有效地降低社区各种慢性病的发病率。

三、开展智慧教育服务

以电子书包项目实验为依托,全面推进“智慧教育”建设,让教育服务随处可行。截止2014年底,全区累计投入1500多万元建设“电子书包”项目,目前已有42所中小学开展“电子书包”项目计划,共有217个实验班、10785名实验教师及学生使用教育平板电脑进行教学与学习。

四、开展智慧社区试点

篇9

以健康为中心的医学模式

“我们应该用健康医学模式对待非传染性慢病,用健康物联网应对井喷式的慢病发病态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空医学工程创始人、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北京大学工学院教授俞梦孙给健康物联网下了一个定义,“健康物联网就是把健康医学模式与物联网技术相结合,它的灵魂是以健康为中心的医学模式。”

他进一步解释说:“目前以疾病为中心的医学模式,关注点是疾病,目的是治病,这使得医生往往是患者得什么病就治什么病,有些病不容易治好。如果跳出疾病思维,从健康角度去考虑,那么慢性疾病患者实际上有许多通向健康的道路。这就是健康医学模式,它的关注点是健康,目的是增进健康。”

俞梦孙进一步指出,人具有强大的自组织能力,各种疾病、亚健康状态多由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的变化引发。所以,生病后不应仅仅是治病,而要以机体健康运行模式为目标,调理整体失调状态,增强机体的自组织和自修复能力。

为实现上述目标,俞梦孙想到了将健康与网络结合起来:“跳出现有医疗体制,把网络技术与健康概念连在一起,借助互联网信息传输形式,以及与此相匹配的健康状态辨识与调控技术,就能对人的健康进行网络化管理。”

让每个人能与健康专家直接对话

健康物联网让每个人能与健康专家直接对话,维护健康。“在这种模式下,每个人都会建立健康档案,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更新,并针对具体情况做网络干预。比如以最短距离、最低成本找到能有效治病的社区医疗机构,甚至在家接受健康服务。与之相配套的,需要建立健康培训园区,包括社区医生、健康师等。这个模式里还可以有保险公司的参加,它可以把一部分理赔额拿出来做健康干预。这样,让社会各方都参与,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这是俞梦孙对健康物联网未来前景的展望。

健康物联网还能够帮助实现数字化的健康管理。这种新的健康管理模式可提供实时服务,为用户提供在线服务平台,为卫生管理者提供健康档案实时的动态数据,并将三方有机结合起来。该体系由3部分组成:自我健康管理(健康教育、健康记录等)、健康监测(包括健康指标监测,如血压、血糖、血氧、心电等,智能健康预警,查看居民健康档案,查看健康常识与健康指导等)、远程健康协助(包括用膳食、锻炼以及其他健康技术进行指导)。

总而言之,健康物联网让医学模式回归到人的整体,它是一场医学变革。以健康医学模式代替疾病医学模式,以健康物联网途径在全社会推进健康医学模式,就能构建起以尊重生命为宗旨,以提高人体系统稳态水平为目标的人类健康工程。

此外,健康医学模式和健康物联网既适合慢病人群,能提升其生活质量,促进康复,也适合具有特殊健康和能力要求的人群。因此,“健康物联网是落实‘健康中国2020’战略目标的、带有中国特色烙印的现代科技社会大工程。”

可穿戴设备助推物联网

健康医学模式的核心技术有3部分:生命信息的感知(包括家庭、社区医院里的智能床、智能血压计和其他可穿戴设备),整体健康状态的辨识(面向个人健康信息监测的云服务中心),健康状态的调理(分为饮食、锻炼、心理、物理能量等几个部分)。上述三者构成一个以提升人体稳态水平为中心的完整系统,简称s I R模式,可以使80%的常规慢病人群留在社区进行动态化管理,让三甲医院专注于少数疑难杂症的救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医改。“过去5年间,SIR模式已在部分肿瘤、糖尿病、银屑病等疾病患者的健康恢复上取得显著效果。”

近年来大为流行的可穿戴医疗设备将在健康物联网中发挥作用。可穿戴设备可直接连接到用户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上,每测量一次,都会将时间、结果记录下来,并绘出变化曲线,供患者参考。数据上传至云计算中心,还可持续跟踪后续情况,医生或健康师可动态评价康复效果,及时监测康复进展,发现潜在风险。预计到2017年,中国可穿戴便携医疗设备市场销售规模将接近50亿元。

中国医疗器械企业也纷纷投入重金研发可穿戴医疗设备。比如现在比较常见的可穿戴设备智能腕带:将一个带有传感器芯片的硅胶腕带戴在手腕上,把一天的生活全记录下来,包括心率、血压、运动等。云服务中心可为其推送健康食谱,做生鲜配送,指导家人做饭或做餐饮配送等工作。

俞梦孙指出:“健康物联网的应用将带来巨大的市场和发展空间,这个产业将成为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因为它关乎每一位老百姓的生活和健康。它是万亿级的、有利于民生的新型产业,是使社会趋向健康发展的产业。”

基于物联网云计算技术,在俞梦孙的指导和关怀下,北京海利赢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已建立了一套“智慧城市健康物联网”体系,将智能医院监测管理系统、院前移动急救医疗系统、院外社区慢病管理系统、家庭个人健康与数字生活等整合起来。目前,海利赢已经推出睡眠监测床垫、智能监测腰带等设备终端,并与总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河南安阳人民医院等全国多家医院进行合作,推广健康物联网产业的落实。

抓紧制定技术标准

2014年2月17日,《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1 5年,实现物联网在经济社会重要领域的规模示范应用,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初步形成物联网产业体系。

卫生行业物联网标准工作组组长、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信息办副主任高燕婕也曾指出,利用物联网技术构建“电子医疗”体系,能够实现远程医疗和自助医疗,进而降低公众的医疗成本。卫生计生委将加强物联网技术在医疗保健、公共卫生、药品、血液等方面的应用。

尽管健康物联网的前景很美好,但目前也面临一些难题。俞梦孙说:“现在一个不太好的现象是,大家都喜欢赶潮流,有什么新东西都要一窝蜂地上。健康物联网要想做好,一定要有整体理念创新和技术创新,但现在很多地方都是在重复,做容易解决的问题,那些难解决的则束之高阁,大家都不去理。这样的话,哪里会有创新?”

篇10

为全面推进居家养老医疗服务。海淀区民政局、公共委联手,今年将投入300万元,为全区29个街道(乡镇)配备60套老人智能健康管理、指导服务系统,使社区老人不出社区就能进行体检和慢性病监控。该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自助智能体检终端(体检机),它能全面采集心电图、心率、血压、血糖等指标,检测结果将自动通过互联网传输至服务器,从而存入数据中心的健康档案库中。第二部分是个性化居家远程医疗视频咨询、慢性病管理服务设施。它是利用远程视频,使医疗专家和病人通过双向视频进行即时的语音交流,专家可根据社区老人体检的结果和问诊情况,对症给出诊治方案和指导建议。第三部分是居家远程医疗视频健康保健、指导系统。医疗专家通过网络集中给社区老人进行健康讲座,老人还可远程提问,与专家进行互动交流,

今年,海淀区还将利用高科技手段,逐步在100多个社区建设智能化居家养老服务超市。据悉。服务超市将把社区分散的服务资源,例如家政、钟点工、送餐、超市配送、社区医疗等统一整合到一个智能平台上。借助社区服务站的公共服务平台,老人只要刷卡、点击图标就能申请各类服务。针对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社区将配备PAD无线终端,老人在PAD上点击社区服务图标也能获得相应服务。

海淀区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除鼓励社会各类服务组织进入养老服务领域外,还动员各类人群参与社区养老服务。过去评“孝星”,一般当选的都是赡养老人的子女。而在2012年上半年出台的《海淀区高龄老人居家赡养鼓励支持办法》则明确提出,对于95周岁(含)以上的老人在家中养老的,除老人子女外,其照料者,如保姆、家庭服务员等,在同等条件下,可以优先被评为北京市“孝星”。

针对很多老年人行动不方便、需要上门服务的情况,海淀区提出,对于年满90周岁、需要钟点工服务的老人,社区助老服务商每月提供两次上门(各1小时)服务。每次收费标准为20元,政府补贴30%,另外的70%可以用养老服务券支付。老人如果需要护理床、轮椅、扶手、拐杖等用具,可以从社区服务站租借,享受低保老人护理设备租借费用的标准,费用的70%由政府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