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环境设计范文

时间:2023-03-23 08:21: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居住区环境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居住区环境设计

篇1

[关键词]环境设计 景观设计 生态空间设计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旧城改造、川村改造逐步展开,住宅建设在实现住有所居的同时,更加注重居住环境的创新。所以,在居住小区设计中必须考虑居住小区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居住小区作为一种物质的表现,是一个可以看到的东西,人们看到的东西应尽可能地做到是美的。居住小区首先要有合理的使用功能和合理的布局,使人们切实感受到居住环境的优美和便利。为此,在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时,应将环境美融合在一起考虑。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水平的不断提高,追求改善住宅居住环境的意愿越来越迫切,虽然住宅建设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了很大成就,住宅供需矛盾得到极大改善,但这都停留在解决人的居住问题上,大都忽略了环境效益的综合设计。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经济文化的相对落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壮大,住宅已经实现了商品化,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给广大建设者、规划师们提出了新的要求。

1 居住区的环境与景观设计

为了创造出具有高品质和具有丰富内涵的居住景观,在进行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时要对居住区的环境景观作专题研究,提出景观的整体概念性规划。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参与设计的景观设计师、建筑工程师、开发商要进行反复论论证,经常进行沟通和协调,保证在景观设计时,居住环境整体性、实用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

目前,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的主要通病是单一的同一方向的行列式排列。这在我国各地居住小区规划设计中普遍采用。此类型住宅可以给住户创造一个安静、互不干扰的室内居住环境,但由于这种居住小区在规划设计时只采用一种类型的建筑,将居住空间环境的设计只局限于能用、经济等简单的使用水准上,使得小区景色一模一样,从而造成一种单调的居住环境,而且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上淡化了以人为本的设计宗旨,忽略了人的精神及感情追求、社会安定、邻里交往等较高标准的因素,这样的居住小区已不能满足人们休憩、生活和学习的居住要求。居住在这类环境里的人们常常埋怨:“活动的地方都没有”。居住在单元住宅楼内的人心中无不有一种由于缺乏邻里间人际交往,感情世界难以沟通的遗憾和无奈。有的甚至居住多年邻里间尚不知姓名与职业,更谈不上有什么互帮互助的友情,以往庭院中的和睦相处、热情相待、彼此关怀的邻里关系已蔼无存。由此对社会安定和人民的生活带来不和谐的因素,同时给社区管理等带来许多不便。

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规划设计者主观努力的问题,没有活跃的思想和创新的精神,在规划设计中忽视了人们的更高标准的生活需求的设计原则,同时建筑设计与规划脱节,建筑形成单一,对总体的环境效果相对来说考虑得比较少,对外部空间处理流于粗线条。

怎样才能更好适应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住宅生活方式的转变,让人们有优美安静和舒适的居住环境,力求达到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这是每个规划设计者应该认真探索的问题。作为规划设计者必须对居民的需求和心理加以研究。居住环境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居住行而建造起来的一种客观的外界环境,它改变和影响着居民的生活和心理。为了丰富居住小区空间的外部轮廊,力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不宜将同一单体住宅重复布置,应将高、中、低层不同建筑形式的住宅搭配布置精心营造,不要只局限于单一层数和型式的住宅。从布置手法上。为丰富居住小区的外部轮廊线,高层住宅布置在小区的中央部位,低层住宅布置在边缘部位。这样就可以避免形成封闭的空间或形成与外部空间隔绝的局面,能够和周围形成统一的整体。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物和地貌,比如为适应高低起伏的地形,在布置时应尽量保留原来的自然地形,从远处看,轮廊参差错落,高低起伏具有韵味。各住宅组团之间由绿地、低层公共建筑隔开,使居住小区成为建筑高低错落、绿地相连、道路便捷的、既统一又有变化的整体。在规划中密切结合绿化布置,住宅组团绿地根据配置的花草树木相互区别,各具特色,使居民从室内及外部都能看到绿地,提高居住环境质量。

2 居住区生态空间设计

为了充分地利用空间,把居民的居住环境从室内引伸到室外,扩大居住生态空间,方便居民的活动,创造一个整体的住宅组团是适合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的,这样的设计方法,不但使建筑物适合于每个住户特殊的居住形式,而且将它们设计成有机整体,也就是把建筑物组合成一系列相互补充的形态,由单纯的平面变成连续的建筑复合体的组合形式。以往单一的条形住宅行列式布置住宅组团是对空间的化整为零,那么整体住宅组团的规划布局就是对空间的化零为整之典范。近年来,随着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为我国住宅建筑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现我国许多大小型城市在居住小区的建设中大量采用了整体式住宅组团的规划布局方式,这种规划布置的特点对空间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它缩短了公共建筑与住宅的距离,方便了居民;居住空间得到了更充分的利用,土地可以重复利用,群体景观比较完整,给住户有安静、安全、方便之感;住宅组团内外用绿化来联系,既有小范围的外部空间,又有区域性的大范围的公共空间。居民围绕公共空间活动,或是游憩、打牌、下棋、玩球和谈家论政,都有一个可供人们安居乐业的合适位置,就好象大家庭一样。此规划布局形式与我国古园林的设计手法普具相似之处,是适合人们的心理和身体需要的,因此,我们的环境景观设计要以此为出发点进行设计。

篇2

(1)居住区环境设计整体性。

单就居住区环境设计行为特征而言,居住区环境设计偏重于与居住区环境整体效果营造与设计,艺术感应被展现得淋漓尽致。环境整体效果设计方案中,居住区室外建筑构件要素创造和居住区景观小品实体要素创造等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上述两种因素并不是最终为重要的,此时最为重要的操作程序即为居住区室外环境创造。应该了解到,居住区环境是由室外建筑构件绿化、室外建筑材料绿化、室外建筑色彩绿化和相应居住区景观小品要素共同组合构成。优良居住区环境设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居住区环境物质具体性质,之后能够在此基础上形成优良居住区环境设计整体效果。假设此时并未对居住区环境进行整体效果控制与整体效果把握,即使居住区环境形态和居住区环境形式已达到预期标准,但却会带来一定矛盾感与违和感等。

(2)居住区环境设计多元性。

我们通常所说的居住区环境设计多元性主要是指环境设计人文因素、环境设计历史因素、环境设计地域因素、环境设计技术因素等于对应景观环境有机融合的一种表象特征。城市住宅群体环境中,既有风俗式建筑景观设计和异域风格式建筑景观设计,也有古典风格建筑景观设计和田园风格建筑景观设计。上述多元形态具有一定丰富性,内涵多样性和神韵多样性等显而易见,典雅风、简约风和狂欢风等也需被彰显。综上所述,多样性城市居住区环境可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城市环境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当在进行住宅选择时也可多样选择,以至有效达到预期居住目标。

(3)居住区环境设计艺术性。

居住区环境设计艺术性是整体环境设计中的核心表现特征之一,环境设计内容均需满足环境设计原则和环境设计基本要求,以满足功能为主。此处所提及的功能主要包括居住区环境设计使用功能和居住区环境设计观赏功能等,上述两种居住区使用功能均不能被抛除。居住区室外空间则主要包括居住区环境有形空间内容和居住区环境无形内容等,应该了解到,有形空间主要包含形态内容、材质内容、色彩内容和景观内容等,有形空间艺术特征通常情况下表现为建筑环境对称与均衡、建筑环境对比与统一、建筑环境比例与尺度、建筑环境节奏与韵律等、但五星空间艺术特征则与其不同,其主要是指室外空间所给人们带来流畅感受、自然感受、协调感受以及相应舒适精神需求等。室外有形空间和室外无形空间的全面体现即为总体环境设计过程中最终表现形式。

2居住区环境设计基本原则要素分析

(1)建筑为主体原则。

居住区住宅区环境设计中,住宅区环境设计环节尤为重要,整体室外建筑环境设计过程中都要充分考虑建筑主体因素,之后在此基础上围绕建筑主体因素进行后续相关建筑设计操作。室外建筑设计尺度、室外建筑设计比例、室外建筑设计色彩、室外建筑设计质感和室外建筑设计形体以及室外建筑设计风格等都应与主体建筑之间形成较为协调的关系。物质构成与精神构成有机统一,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使住宅室外环境设计,然后达到环境设计整体目标和环境设计谐美目标等。

(2)满足基本使用功能原则。

广义而言,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从实际角度而言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居住区环境设计,所以我们应优先考虑物质层面使用要求和物质才能免舒适度要求,建筑设施齐全和完备设计技术缺一不可,满足基本使用功能室居住区环境设计原则中最为重要一点,具体环境满足要充分考虑到人的方便因素和人的安全因素等,通过此种原则方赋予居住区环境设计工作的价值性和实际意义性。

(3)艺术设计原则。

营造舒适居住环境和建立方面居住环境是当前住宅环境设计的主要内容,要求在环境设计中充分体现出美的规律和相应丰富文化内涵等。景观设计实际上即为一种艺术,景观设计是一门把握意境创造的艺术,科学技术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人们对物质生活要求也在逐渐增多,环境审美需求迫切性和环境审美要求多样性等得到高度重视。

(4)绿化为辅原则。

住宅环境绿化概念比较容易理解,是指在居住区用地上进行树木栽植和花草栽植,通过栽植形成居住区绿地。绿地功能主要包括构件户外生活空间和创造自然环境等,前者存在是为满足各种休闲环境需要,游戏和锻炼以及散步等均可;后者则利用环境设施,运用树木栽植手段和草地布置手段以及景观小品设计手段等进行优美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此处需要提到一点的是,植物色彩和植物造型具有一定多样性,其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展现出不同类型和形象及特点等。可对植物原有自然造型进行人工改善,之后在此前提下设计出植物图案,乔木、灌木、花卉、草坪,这些植物可以单独布置与设计,也可将这些植物结合在一起,周围环境设计中具有一定灵活性,只有灵活设计才能创造出恬静视觉氛围和优雅视觉氛围。

(5)景观小品点缀原则。

居住区外部环境设计过程中要进行景观小品设施布置,最为常见的即为雕塑布置、水景布置、灯具布置、桌椅布置、凳布置、阶梯扶手布置和花架布置等,上述居住区景观小品色彩丰富且具备多种形态,景观小品布置可以给人们居住生活带来一定便利,同时也会给室外空间增添丰富意境和情趣等。居住区景观小品设计的主要目的即是满足居民生活需求和居民审美需求,使用性和观赏性共存的下品设施,小品设施尺度和下品设施比例等均要满足具体人体功能要求等,同时也要满足环境协调原则,将色彩与质感等于居住区整体环境相互对应,其布置的位置除符合使用的要求外,还应遵循构图的美学法则。

3结束语

篇3

1居住区环境设计与和谐邻里发展调研现状

1.1传统小区与新建小区的对比新建小区相对于传统旧住宅小区,在居住区环境建设方面具有质的飞跃(图3为合肥太湖新村与合肥新建小区绿城桂花园小区的居住环境的对比)。从调研中的新旧小区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新建住宅区建设的快速发展,无论是开发商和消费者,对于居住区环境的重视程度已经越来越高了,对与环境设计的要求和认识也不断变化。新建小区相对于传统小区的居住环境更注重环境的美化设计和环境设施的现代化和多样化,但是很少具备传统小区所具有的生活气息和活力。

1.2小区居住环境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当人们对居住区环境景观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时,开发商越来越把景观设计提升到重要地位乃至突出卖点,环境设计似乎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1.2.1观赏性大于实用性优美的高层次的住区环境越来越被人们所追求,这是一个好现象,但忽视其适用性,一味追求视觉效果,这样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一些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往往借鉴了公共环境设计,结果不适宜居住。在调研的部分小区中出现了毫无遮掩的草坪,一年三季废置无用的水景,瓷砖、花岗石铺地,大尺度的广场,如同城市广场(见图2、3)。小区广场尺度过大、过多的硬质铺装,没有绿化遮阴设施,宛如是一个城市广场,毫无人气和活力,完全感受不到这里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人类居住区,没有居民应有的休闲、游憩、小孩嬉戏等行为活动。在许多生活小区里,一些设施不能得到人们的使用,而快速地被遗弃或损毁,例如图3中某小区的游泳池已被废弃多时,不能不说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与使用者的心理需求和行为规律相违背,即没有考虑其可行性。由此可见审美和生活需求毕竟不同!广场、水池、喷泉、绿地,这些优美的环境,在视觉上的确给人豁然开朗和赏心悦目的感觉,但从居住者使用的角度来看,居住区毕竟不是花园或是城市广场,他们在这里并不只是为了体会豪华和气派,他们是要生活在其间,而生活的要求和观赏的要求显然是不尽相同的,精美的图案,顶多和观赏、视觉有关系,而不是生活之全部更不是最重要的部分。所以,观赏性与实用性相结合才能创造一个宜居性的居住环境。消费者和开发商对于居住区环境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但这种关注不能只停留在漂亮的平面图上,漂亮的平面图不一定等于漂亮的环境,而漂亮的环境是否又一定等于舒适的生活呢?是否一定符合居民生活、行为的规律呢?居住区环境作为现代人“家”的一部分,应是一个温馨、放松的空间,而不应是一个只注重视觉效果,而违背人类行为活动规律的居住环境,不能提供一个可供居民互相交往的空间,不能满足居民交往需求,也就不能促进和谐邻里关系的建立。所以对小区环境的设计不能简简单单只追求视觉上宏伟、壮观的效果,而忽视居民的参与性,好的居住环境设计不仅要具有观赏性,还要考虑到居民的居住生活的习惯和行为规律,注重其功能性与实用性,注重细节,“务实避虚”,做到“景用结合”。

1.2.2居民对于环境的参与性不强,对设施的使用频率不高在对传统小区太湖新村的调研中,我们看到一楼部分住房已用作商业之用,如洗衣房、小商店、早餐铺等。人们在早餐铺吃着早饭,相互谈论着,聊聊今天的好天气,电视里的新闻,家长里短;路上的行人相互打着招呼。传统小区虽然没有现代的环境设施,甚至环境有些不尽如人意。但不可否认这种对居住环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传统小区经过时间的积淀,居民慢慢融合所形成的,所以这种邻里关系是朴实、自然的,是人性的追求。这也反映了居民交往的人性需求及其重要性。在调研过程中,我们身处新兴小区,面对现代环境设施,却少见居民在这里活动,更别提“交往”。感受不到如同传统小区人类居住区应有的活力和生活气息,更不用谈及融洽的邻里氛围。对居民的访谈调查,其中大部分人不认识生活在同一栋楼的其他人,甚至隔壁或对门的邻居。这对可持续邻里的建立是无利而有害的,邻里之间少了正常交往,就不能形成情感上的交流和认同,何来互帮互助,和睦相处呢?同时居民也不能够形成对自己居住小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利于居民身心的放松和健康。取而代之的是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冷漠和内心孤独感。这对于和谐的居住区,以及和谐城市的建立是无利的。不能否认,设计者设置这些环境设施的初衷是好的,是正确的。但是为什么居民的参与性不高,使得其形同摆设?笔者认为:第一,如同前文所述,设计者在设计时盲目追求视觉效果,使得环境设施好看但不好用(如前文所述之如同城市广场和游泳池),绿化、设施等只能供人欣赏,而不能行成人与景的互动,有空间而无内容;第二,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设计者在居住区环境设计中没有考虑到大众行为心理和行为规律,使得好的设计意图在建设实践中得不到正确的体现。这样的环境设计不能够吸引居民参与的兴趣和使用机会(如图2、3、4),居民也就得不到相互交往的机会。在小区规划中不单是要提供交往、游憩、运动的空间,而是要吸引人们到户外逗留,使人们愿意去,愿意停留在那里,达到进行交流、休闲、运动等活动的目的。通过这些交往活动,进而实现可持续的邻里交往。这就要求居住环境设计不能只关注平面图形的好看,而要做到合理的布局和环境的美化,还要考虑邻里间交往和感情沟通的向往,合理布置交往的空间场地,满足居民交往的需求,从人的心理和审美要求出发营造居住区环境,赋予其适用性。创造一个“好看”又“好用”的居住区环境。

2走向和谐的邻里关系———如何创造一个可促进邻里和谐的居住区环境

如何创造一个好看又好用的居住区环境,怎样吸引人们参与的兴趣,这就需要我们除了要在美学基础上,还要从居民的心理行为规律和实际需求出发去设计居住环境。①我们首先要积极的探讨适合小区级的环境设计,而非照搬城市公园的设计方法来置于居住小区环境设计之中。有活力的社区依赖于具体的空间形式。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将户外活动分为了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三种类型,指出只有在户外环境质量好时,自发性活动才会增加,随着自发性活动水平的提高,才能激发出丰富多彩的社会性活动。居住小区外部空间环境又可划分为社区领域空间、邻里领域空间、小组人群领域空间家庭领域空间、个人领域空间等,建立起半公共、亲密的和熟悉的一系列户外空间,使空间具有丰富性和层级性,使居民之间更好的沟通和了解。②在以上不同的空间中,又有着不同的设计要求,例如在亲密空间中,人在使用景观时需要“空间领域感”和“私密性”,领域宜有明确的边界,或是实体边界,或是心里边界。明确的边界有助于使用者产生领域感。领域感的形成就能够提高居民的参与性,进而形成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③各级领域,尤其半公共、半私密领域的入口是一个重要因素。过多的入口会降低空间的围合性及居民相遇的几率,相互不易熟识,交往欲望也会随之下降。我们应提高各个空间的渗透性,增加居民相遇、交往的几率。④具体的各个空间环境设计中,应该考虑到大众行为心理规律,从细节入手,体现对居民细致入微的关怀,例如座位的安排应以满足人们所希望的社交方式布置。两把垂直布置的长椅可以促进人与人的交流,而一条放在另一条的后面则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如果面对面放置,近则容易产生压迫、局促感,远则易割断彼此间的交流,不利于人们的交往。⑤创造人们接近自然和设施的便利条件,即可达性,改变只可观看不可参与的形象,提高人们的参与性和环境的利用率,让人与自然的对话联系人与人的对话。例如:在绿地景观中设置蜿蜒曲折的道路,使居民能够沿着一个景色不断被变化的曲折道路进行漫步。提供一个可以让人坐下来又有围合性的区域,而背靠实物(如墙、植物)的长椅可以给人以安全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在居住区环境设计促进人们交往、进而建立可持续的邻里关系方面,还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去思考和研究。

3结语

篇4

【关键词】居住区;道路交通;环境;设计

居住区是城市居民居住和进行日常活动的区域,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用地的比重一般占整个城市用地的40%-50%,基本上每一个居民在居住中度过其一生至少1/3的时间。居住区道路是居住区外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居住区道路交通的规划设计,不仅与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对整个居住区景观产生重要的影响。

由广西恒正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设计的广西北海金域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金域华府建设用地位于广东路以西、新世纪大道以南、南京路以东。地理位置较好,交通便捷。为响应广西北海市整体规划的要求及配合市区发展的需要,在此地段兴建商业及住宅用途的小区。

本项目建成后将给广西北海市提供更多居住空间,增加更多的商业及就业机会,随着人流量的增加,进一步提高该地段的商业价值,为地区的繁荣做出一定的贡献。居住区道路系统设计得合理有序,则能创造居住区丰富、生动的空间环境和多变的空间序列,为渲染区内自然的居住氛围提供有利的条件。同时,路型的设计方式和对尺度的控制也影响着居住区景观环境观赏的角度和重点,因此,创造宜人的居住区环境,尤要注重对居住区道路交通的规划设计。

下面我具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居住区道路交通设计中,要遵循的设计原则及设计形式

1:根据地形、气候、用地规模和用地四周的环境条件以及居民的出行方式,选择经济、便捷的道路系统和道路断面形式。一般,居民出行希望能尽量节省在路途上的时间,并通过最短的路程到达目的地,所以在道路系统设计中,人的活动线路是设计的重要依据。道路的走向要便于职工上下班,居民购物等日常活动。

2:小区内应避免过境车辆的穿行,道路通而不畅、避免往返迂回,并适于消防车、救护车、商店货车和垃圾车等的通行。通常,居民对居住区道路布置一方面希望能顺利地进入城市道路,另一方面又不愿意无关的车辆与人流进入居住区内部,干扰他们宁静的居住氛围,影响他们出行的安全。所以对于那些必须进入区内的车辆,则需通过道路线型的设计迫使车速降低。在规模较大的居住区,当公共交通必须引入居住区级道路时,应减少交通噪声对居民的干扰。

3:居住区道路交通规划,应有利于居住区内各类用地的划分和有机联系,以及建筑物布置的多样化,且要满足居住区的日照通风和地下工程管线的埋设要求,便于居民汽车的通行。

另外,居住区道路分为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宅间小路。为防止城市交通穿越小区内部,小区路不宜横平竖直,一通到头。通常可采用的形式有:环通式、尽端式、半环式、内环式、风车式和混合式等,既能避免外来车辆的随意穿行,又能使街景发生变化,丰富空间环境。

第二:居住区道路交通设计中,居住区的道路组织与居住环境息息相关。

居住区的道路组织分为非机动车通行和机动车通行两种系统:

1:非机动车通行系统

非机动车通行系统采用人行街巷里弄的道路,通过居住区的周边停车、主要出入口停车或完全地下停车等方式将机动车辆限制在生活区域以外,仅提供货运车、救护车、消防车、搬家车等特殊服务车辆及非机动车辆出入,同时通过人行、自行车交通系统将居住区各组成单元组织起来。这种道路组织系统可以减少机动车引起的废气、噪音等污染以及交通堵塞,同时可以减少道路占地面积,又能设计创造有归属感和安全感的邻里交往气氛,以及紧凑又富有生机的生活空间和安全、安静、洁静的居住环境,这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道路组织方式,有助于社区的统一与人际亲近。

但是,为了使居民步行到存车点或公共汽车站的距离保持在合适的距离之内,居住区内的住宅群落的规模会受到限制。因此,这种人行街巷里弄的道路组织系统一般常见于城市中心区域的小型居住区,或是在城市旧区和城市边缘传统村落的改造,保持有传统的居住小区的特色。

为保证采用这种道路组织系统的居住区的顺利运行,必须要有充足的周边条件:可以通往城市各个区域的大运量公共交通工具(如公共汽车、地铁、轻轨等),或小型快捷的的士服务,以及限制小型车辆而促进非机动车交通方式的城市道路系统。这些城市道路系统可以实现快速高效的客运目的,又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小汽车交通发生量,同时为创造无机动车通行的居住小区提供有利的条件。

第三:居住区道路景观设计也是影响居住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

居住区道路是人们进入居住区的第一印象,它不仅仅应被看作是由一处通往另一处的交通通道,还应是一条充满情趣的视觉走廊。造园中所谓“路从景出,景随路生”,在居住区道路景观设计中,亦是如此。因此对道路的线型设计、道路的用料,以及道路两侧建筑空间的处理,绿地、小品的布置,都要精心考虑,统筹安排。

在居住区内,道路尺度适当缩小,有助于找回亲切地居住氛围,其控制方式可以通过:⑴对临街建筑物高度与退后距离的调节,⑵利用绿化压缩空间,⑶ 对道旁小品与设施尺寸的控制来实现。临街的住宅是道路空间景观的主要构成要素。它们与道路的关系表现于住宅的布局上,一般有如下两种:⑴住宅与道路平行,⑵住宅与道路垂直。

另外,临街住宅的高度影响着道路的尺度,对道路空间的收放有着控制作用。临街住宅高度的变化是影响道路景观最直接和最明显的方式。住宅可根据其处于道路中的位置进行高度上的变化,形成道路景观和焦点,并与道路的分段相配合,创造统一而丰富的街区空间。此外,临街的住宅与居住区内部的住宅相比,高度可适当降低,这有助于形成居住区的通天感。通过高度的渐变,产生空间的延伸,不致将道路与住宅完全分隔开来。

道路绿化是居住区绿化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居住区绿化系统中,它作为“点、线、面”绿化系统中的“线”部分,起到连接、导向、分割、围合等作用。随着道路沿线的空间收放,道路绿化设计使人产生观赏的动感。同时,道路绿化亦能为居住区与庭院疏导气流,传送新鲜空气,改善居住区环境的小气候条件。道路绿化有利于行人与车辆的遮阳,保护路基,美化街景、增加居住区绿地面积和绿化覆盖率。道路绿化亦能起到防风、减噪、降尘等绿化所具有的功能和作用。

第四:居住区静态交通的组织也是影响居住环境的一个方面。

所谓居住区静态交通,是区别于汽车、自行车行驶所构成的动态交通而言,指居住区内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放的组织问题。静态交通组织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居民生活的舒适性和方便性,同时也对居住区景观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

随着居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小汽车大量进入居住区,在实际建设中,对停车方式的选择有很大随意性。目前使用较多的是地面集中式停车和路边停车,地面集中式停车这种停车方式投资较少,存取较为方便,但对居住区环境影响较大,且占地面积大,路边停车增大道路用地面积,影响交通,常用于夜间临时停车,当停车量较大时,严重影响了居住环境质量。其他停车方式有地下停车库,住宅底层架空停车等几种,在实际组织中应根据不同情况选择相应的停车方式。

篇5

关键词:居住区;儿童活动;空间景观设计

室外活动空间能为儿童提供更多的社会活动与身心活动的机会,对他们的情商和智商的开发存在特殊意义。居住区作为生活居住环境,其中的儿童活动空间相较于公园和游乐场,更为方便易达,并不受时间限制,也无消费压力。因此,居住区成为儿童日常活动最主要的承载空间。

一、公共景观环境对儿童成长的意义

(一)亲近自然,培养审美感知力

大自然是教育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让儿童接触大自然,在体验的过程中去感知与认识,逐渐提高孩子们对自然和生物的兴趣。丰富环境影响大脑的发展。儿童与环境相处的方式与过程,是他们对环境感受和体验的过程[1]。而对自然环境中植物、动物、阳光、雨露的体验,都将转化成为儿童视觉、触觉、嗅觉、听觉等的感受。通过景观设计有意识地引导儿童对自然变化的体验,并逐渐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感性认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感知力。

(二)游戏交往,触动情感教育

居住区内的儿童活动空间给孩子们提供了嬉戏奔跑的场所,一个有趣的活动场所能使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触发他们的活力和冲劲。并且,儿童在与同伴游戏的过程中,能使他们在感受游戏快乐的同时,不但可以体验互相帮助、相互合作的乐趣,还能经历竞争与失败的挫折。因此,在活动空间中,不同的情感体验,更有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品德。

(三)探索学习,促进智力开发

室外景观环境相对于室内空间而言,更具有灵活多变性;例如植物景观的外观,会随着季节的更替,时间的变化而改变;环境中的活动人群也会因时间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搭配。儿童在探索环境中出现的这些高低、远近、明暗、软硬的概念时,所激发出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又能强化他们学习的兴趣[2]。而丰富的游戏环境,可以提供给孩子更多的接触人、事、物的机会,使得游戏本身更富有活力。

二、儿童活动空间景观环境的设计对策

室外儿童活动空间作为对儿童成长认知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应该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活动需求。而针对儿童活动的景观环境设计,也应服务于各个成长阶段的儿童。根据一定的划分标准和个体生理年龄的自然阶段,儿童时期可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婴儿期(0-3岁)、幼儿期(3-7岁)和儿童期(7岁以上)。下面就以儿童发展的不同时期为基础来列举其相应的景观环境设计对策。

(一)婴儿期

在这段时期中,婴儿最初只能躺卧,在家人怀中、或婴儿车中获取对外界的认识和认知,他们在行动上完全依赖于他人;随着婴儿的成长,他们慢慢的能分辨色彩、能爬、会走,自己摸索着探索周边的环境。因此在针对婴儿期设计的景观环境中,空间氛围要以安静为主,提供可供父母与儿童一起活动的场所,如小型铺装广场、林荫草地等;还要为他们提供丰富的感知空间,为儿童的触觉、听觉、视觉、嗅觉等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3]。同时,这样的活动空间不宜太过空旷,应有适当的围合,给在里面活动的婴儿提供安

全感。

(二)幼儿期

到了幼浩冢儿童的独自活动能力不断增强,伴随着他们的好奇心和对外界探索的欲望也不断增加。和同龄人的互动游戏成为他们最主要的活动方式[4]。这个时期的活动空间需要更为开阔与宽敞,可提供沙坑、水池、小型体育健身器械等活动设施,同时要注意加强活动空间的围合性和安全性。在幼儿活动场地的周围,要注意保证良好的通风和光照,并给家长或陪护人提供休息和看护的空间;同时,在做围合的时候多用高低色彩不同的植物进行软围合,以达到安全和隔离噪音灰尘的效果。

(三)儿童期

在这个时期的儿童,已经有一定的独立思想,不需要成人时刻看护着,在对其服务的景观设计上就更为灵活,相对于家长的陪伴,他们更喜欢与同伴一起进行集体游戏。因此在居住区中,可提供一些便于开展灵活游戏的开阔空间和游戏设施,同时,这个时期的也是儿童的小学时期,学习活动也需要考虑到设计当中。

三、结语

目前伴随着我国二胎政策的开放,儿童的数量将大幅增加,居住区儿童活动空间的环境景观设计不但为孩子们提供了健康成长的空间,还提供了不同年龄、不同家庭的儿童交往学习的机会。儿童的成长过程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过程,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为他们营造一个适宜身心发展的景观环境,作为儿童生活中的“绿色伙伴”。

参考文献:

[1]王伟.基于儿童参与的校园景观环境设计――以日本福冈移槟闲校园景观环境设计为例[J].华中建筑,2015(3):108-111.

[2][美]克莱尔・库珀・马库斯.人性场所[M].俞孔坚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242.

篇6

【关键词】文化传承 居住区 环境设计 植物利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C-0160-03

在“互联网+”模式推动全民信息化时代,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固然重要,以深厚的文化积淀为基础的人文素养的培育同样意义重大。人文素养对人的三观影响至关重要,是提高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塑造完整人格的基础。传承文化精髓,培育人文素养是一个漫长的自我积累、环境熏陶、潜移默化的过程,而优秀民族文化对我们人文素养的培育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重视汲取中华民族人文资源中的精华,将其中的文化精华通过知识传授、自身实践和环境熏陶等综合传承途径,内化为个体的人格、气质和修养等稳定的内在品质,才能培养出具有中华民族独有的优良气质和家国情怀的一代又一代人。

居住区环境作为人们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及闲暇时间接触较多的公共空间,与人们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从目前居住区环境建设的整体情况看,文化传承方面的功能还比较欠缺,有文化内涵的居住区凤毛麟角。因此,在居住区环境设计中如何对我们自身文化反思继承、对异质文化的兼容并包以及以上述二者为基础的体现时展要求的文化创新,使居住者得到一个能带来幸福感,精神有所寄托,进而在人文素养方面得到潜移默化提升的家园,而不仅仅是一个休息落脚地的研究成为当务之急。

一、植物在居住区环境设计中的重要性

居住区园林植物不但具有美化环境、吸附有害气体、降低噪音的功能,从文化心理学角度看,搭配适宜的园林景观可以令人赏心悦目、怡情养性。诗情画意的居住环境给人以美学的熏陶,所谓春赏杨柳夏赏荷,秋观落叶冬看雪。下了班,看到家园中的花草树木,或正在生长着的生机勃勃的嫩芽;或正盛开的姹紫嫣红的花朵;或正结着形状各异、五颜六色的果实;这些绿色的生命都会让人充满喜爱之情,使人们放松工作一天紧张、疲惫的精神,减缓了焦虑、暴躁的心绪,把人们从电脑桌前、麻将桌前吸引到居住区庭院中来,在美景中与家人或邻里愉快交流……长久来说有利于人们产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怀,有利于产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有利于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所以居住区绿地中植物的设计对和谐文明社会的建设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

二、目前居住区绿地植物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内涵建设缺失或落后,难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从目前住宅区建设的整体情况看,普遍存在着小区文化建设滞后的问题。从植物利用角度来看,盲目引进所谓“高大上”造价不菲的日式盆景或热带植物,造成高成本、难养护的现状,而在我们唐诗宋词中被无数文人墨客赞美的具有中国传统意象之美的适应本土环境条件、养护成本较低的植物却没有被充分利用。面对不熟悉的没有家国乡愁情感赋予的外来植物,居民很难产生深层次的情感,从而对居民人文素养的影响之弱也就可想而知了。

(二)园林设计缺乏意境之美,传统美学无以传承。目前很多居住区的绿化缺乏美感,确切说只是有树有草的绿化。因为不切实际的追求亚热带风情,种植了一定数量不适合本地环境的热带亚热带植物,冻害、寒害、高温使得这些植物或顶缺叶残或奄奄一息,观赏效果可想而知。许多居住区园林设计中唯成本至高,建设了许多低品|,毫无意境之美、层次之美的园林设计。我们传统的婉约之美、含蓄之美正在难觅踪迹。欧陆风、北美风、东南亚风正侵蚀着我们传统的文化,如何传承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沉淀的珍贵文化已成为当务之急。

(三)缺少可亲近的植物资源,难以满足精神需求。在居住区环境的几大要素中植物与人的关系最密切,植物是有生命的,有四季变化,有春华秋实,给人的感触是最深的。生如夏花般灿烂,死如秋叶般静美,可见人们对植物寄予了深厚的情感。但从绿地维护角度考虑,大多数绿地或不准进入或花木下全是灌木,这样就造成了只可远观不可近赏的现状,人们就少了和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特别是儿童就缺少了近距离观察植物发芽、开花、结实一系列神奇过程的学习机会,缺少了和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而这样的学习在他们成长过程中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选择树种较单一,难以营造让人赏心悦目的美景及利用率高的交流场地。前几年居住区绿地植物选择追求新奇,引种一些热带植物,鸡蛋花、龙船花以及三角椰、云南苏铁等棕榈科类植物,遮阴效果差,长势差,遇低温成活率低,几年后很多植物因水土不服已不复存在,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这几年虽然避免了上述造景误区,但绝大多数小区存在如下问题:一是造景单一。在植物高矮层次、色彩、花期方面没有很好的搭配。中国美学讲究层次、讲究意境,丰富的植物搭配不但可以增加绿量,还可以营造内涵丰富的环境景观,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引导人们日臻完美。不管是早期的基督教还是伊斯兰教,神学家相信优雅的环境不是腐化我们,也并非颓废者的放纵之所,而是潜移默化地推动人们接近完美。二是陆地植物多,水生植物少。有水体的大多设计成喷泉。有些喷泉带有声光,耗电,且设施易坏,易被偷盗,增加物业管理成本,久而久之物业不再花钱维修管理,成了小区中最脏乱差的地方。三是常绿植物多,落叶植物少,季相单一,造成交流平台利用率不高。中国传统文化讲究邻里和睦,其乐融融。北京四合院为人们津津乐道,念念不忘,其实就是怀念邻里那种每日里互相问候,聊聊家长里短,互相关心一下,其乐融融的不孤单寂寞的感情。而这种远亲不如近邻情感的获得少不了良好的交流平台,夏有阴凉冬有暖阳的座椅、健身设施、休闲场地是愉快交流必不可少的平台,而这样的交流平台因没有防晒或冬天过于荫蔽寒冷,在很多居住区利用率不高。

三、基于文化传承需求满足居住区植物利用的建议

(一)重视植物的传情达意作用,多采用传统文化寓意深刻的植物。影响深远的《诗经》中借植物来比兴,或比兴意志坚强,或比兴相思情浓,或比兴兴旺福禄,或比兴忘忧解愁,或比兴祛除疾病,或比兴祭祀祈福,寄托传情达意的篇章数不胜数,唐诗宋词中利用植物抒情明志的佳作也数不胜数,多少年来一直为后来人赞美称颂,影响深远。采用文化寓意深刻的植物造景不但可以给人们带来秀丽景观与内在的精神意涵,还给我们以更多的审美享受、想象空间和人文熏陶。在居住区环境设计中,对我们传统的文化设计中不仅利用,还应加以引导欣赏,如制作与梅兰竹菊荷等相关的诗词或典故的木刻或石刻,置于居民经常游憩的绿地上或步道旁,让身处其中的居民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给儿童从小有一个仁义礼智信美的引导。

表1中所列植物大多数是本土植物,种植成本低,养护成本低,适合居住区绿化。

(二)搭建有利于居民交流的空间,营造邻里和睦的社区文化。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视亲情、友情,居住在现在的高楼大厦中人们多抱怨与亲人相聚甚远,与邻里关系冷漠,独生子女的时代愈发需要邻里间的问候关心,排遣孤单。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所以搭建这样一个交流的平_是非常必要的。居住区内的休闲绿地利用频率最高的是老人和幼儿,尤其是老人看护幼儿的组合。这些退休老人带着孙辈与其他老人互相交流,不能不说是一种天伦之乐。为他们提供交流、为幼儿提供玩耍的场所是非常必要的。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夏天天气炎热需要遮荫,冬季寒冷需要晒晒太阳,所以夏季遮阴效果好,冬季落叶的树种成了座椅、健身设施、游憩绿地上方的首选。北方可以种海棠、梨花、樱花、落叶松、银杏,南方黄葛榕、银杏、无患子、白玉兰、紫玉兰、石榴、丁香、樱花、木棉、铁冬青等会比较合适。

(三)营造中华民族优良美德的文化氛围,实现文化传承的功能。居住区景观设计中,以文化为底蕴,以文化为点,并以文化为终极目标的景观,将引发社会人群的心理共鸣,它也将引导现代生活方式向更加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乔、灌、藤、草本植物或与建筑与小品搭配,通过艺术手法,充分发挥其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进行创作,可以产生极富美感、高品质且实用的园林景观。如浪漫唯美的紫藤花架不但极富美感,可以遮荫,给人们一个静坐读书、玩耍嬉戏、沟通交流的空间。但植物造景在突出美观、实用的同时,也应注重优良传统文化的传承,人们行为引导的功能。通过植物造景的形式把中华民族优良的美德如爱国、明志、持节、知耻及仁义礼智信等相关的经典故事缩影为人们常见的形式,如绿雕塑或木雕、石雕等。商鞅的“立木为信”以及传统故事木兰从军、孔融让梨、程门立雪、崔枢还珠等都是很好的题材。

(四)种植可亲近的季相明显的植物,培养居民自然情怀和赤子之心。为了增强绿地的观赏效果和实用价值,对于所利用的植物要严格筛选。对于低矮的、有刺的有毒植物,尤其是花、果鲜艳的有毒种类不要在居住区的路旁、景观周围和儿童容易接触到的地方种植,以免对游人和儿童造成伤害。这类植物可以选择花坛、花池的中央等游人不能到达的位置种植。选择那些无毒无难闻气味、夏天枝叶繁茂遮阳效果好、冬天落叶季相丰富的树种如法桐、无患子、马褂木、银杏、木槿、紫薇等。梅花、桃花、腊梅、桂花、丁香、石榴树、木槿、紫薇、柳树等较低矮的花木树底下宜采用生态铺装(树底下如果全是灌木,人们无法靠近欣赏)。让人们特别是儿童,与家人一起看看桃红柳绿,叶落杏黄,从小感受四季的变迁,感悟生命的轮回,感受亲人陪伴,呵护关心,培养一种自然情怀、赤子之心,当是我们环境营造者的重要目标。

(五)利用水生植物营造美丽、灵动的水景,观水亲水,感悟人生。中国文化中水是万物之源,万物皆复归于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在道家学说里,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却又容纳万物。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人生之道,莫过于此。水的柔性、灵动可以让紧张一天的上班族放松心情,感悟人生真谛。水中鱼儿的游动让人感到一种自由、活力。老人小孩可以通过看鱼、喂鱼增添彼此交流的机会。春天水体中一群群的小蝌蚪可以让儿童欢欣雀跃,比起教科书上的图片,显然这些可爱的小东西更能吸引他们。观察蝌蚪一日日的变化对他们来说是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良好开端。一起玩耍,一起探索,减少独生子女的孤独感,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

在文化气息浓郁环境的陶冶下,每个人的修养不断提高,道德、素质也会水涨船高,我们的社会才能变成一个文明和谐的、凝聚力强的社会,我们的国家才会越来越好。作为与人们关系最密切的居住区环境,对人们精神上的引导、修养的提高责无旁贷。因此,居住环境设计应传承我们的文化,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让人们对居住区有一种归属感,有家园的感觉,是今后居住区绿地设计的趋势之一。

【参考文献】

[1]高春花.探寻“诗意栖居”和“留住乡愁”的建筑与城市――“生态文明视阈下的建筑伦理与城市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J].道德与文明,2014(5)

[2]胡青青.浅议居住区中的有毒植物[J].华东森林经理,2011(3)

[3]郭菁菁,李晓红.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手法在居住区环境中的应用[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14(12)

[4]汤振兴,王延方.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的文化寓意[J].安徽农业科学,2009(12)

[5]宋俊芳,徐红.居住区文化环境的构建[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7(3)

[6]王春.小议居住建筑中如何体现以人为本[J].时代报告,2014(7)

篇7

【关键词】居住区;景观设计;新趋势

一、问题的提出

早期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往往被简单地理解为绿化设计,景观布置也以园艺绿化为主,景观规划设计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往往成为建筑设计的附属,常常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未经深入设计的环境效果难免不尽人意。如今,居住区的景观环境愈来愈受房地产发展商和居民的重视,环境景观在居住区中逐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城市人大约有三分之二的时间花费在住区中,居住区环境景观质量已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心理、生理以及精神生活。

二、居住区的含义与规模

(1)居住区的含义。居住区是居民生活在城市中以群集聚居,形成规模不等的居住地段。(2)居住区的规模。建国以来,我国居住形态从初期由于缺乏经验而借鉴西方邻里单位,学习苏联街坊的布置,直到小区规划理论的出现并传入我国被广泛地采用及积极发展的今天,总结这段走过的道路,有必要给小区下个定义。白德懋在《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一书中,将居住区划分为三级:居住区、小区和住宅组团(又称居住组团)。一是居住区。居住区是指城市主要道路所包围的独立生活居住地段。在居住区内设有比较完整的日常性和经常性的生活服务设施,这些设施能满足居民的基本物质和文化生活要求。因此它的规模一般为1万至1.5万户,3~5万人,相当于一个城市街道办事处管辖的范围。居住区下可划分若干小区,也可不划分小区,而由若干住宅组团组成。二是居住小区。简称小区,有别于工业或其他小区。小区应是居住区道路(也可是城市一般道路)所包围的日常性生活居住单位。小区内设有日常性的生活服务设施,以满足日常生活必须;但经常性的设施,如规模较大的邮局,购物超市、医院等还得去小区外解决。它的规模约2~3千户,1万人左右。小区下可划分若干住宅组团,或视具体情况不分组团。三是住宅组团。是居住区的基本居住单位,由若干栋住宅组成。其规模相当于一个居民委员会(或里弄委员会),300~700户,1000至2500人。所以称之为住宅组团,以表示它的单纯居住性质。明确居住区、小区和住宅组团的性质和规模是为了在规划设计中有共同的语言,便于配备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和居住区环境景观的设计。但我国地域辽阔,城市大小不一,人民生活需求水平不同,而且居住区规划的理论还在继续发展,需要不断探索多种多样的居住形态,因而不要简单化、模式化,不强求划一。

三、居住区景观设计新趋势

篇8

关键词:居住区;景观设计;共享性;文化性;艺术性

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优美、舒适的居住环境已成为房地产市场竞争的热点之一,居住区环境景观质量已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心理、生理以及精神生活。居住区景观质量也就成为评判一个楼盘整体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准。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与建筑设计、园艺设计等密不可分。在居住区环境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环境景观的设计也愈受重视,其设计原则、理念、手法等,都值得我们去认真学习研究。

一、居住区景观的构成

(一)绿化

绿化是环境景观的基本构成元素,居住区绿化设计最早发展于西方发达国家,日本率先制定了改善居住环境的方针政策,提出了居住环境设计的基本要求:舒适、优美、安全、卫生、方便。80年代,英国在新城市和居住区建设中提出“生活要接近自然环境”的设计原则,得到社会广泛认可。现代居住区的园艺绿化呈现几种趋势:

1、种植绿化乔、灌、花、草结合,高低错落、远近分明、疏密有致,绿化景观层次丰富;

2、种植绿化平面与立体结合,居住区绿化已从水平方向转向水平和垂直相结合;

3、种植绿化实用性与艺术性结合,追求构图、颜色、对比、质感,同时讲究和硬质景观的结合使用,所有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居住区绿化的内涵。

(二)道路

道路是居住区的构成框架,一方面它起到了疏导居住区交通、组织居住区空间的功能,另一方面,好的道路设计本身也构成居住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因此,在进行居住区道路设计时,我们有必要对道路进行综合考虑,以赋予道路美的形式。

(三)驳岸

河道驳岸起到防洪泻洪,防护堤岸的作用。在硬质景观设计中如能巧妙地在驳岸的形式、材质上做文章,则可形成区内多视线、全天候的标志景观。

(四)铺地

广场铺地在居住区中是人们通过和逗留的场所,是人流集中的地方。目前在居住区中铺地材料有几种,如:广场砖、石材、混凝土砌块、装饰混凝土、卵石、木材等等。

(五)小品

小品在居住区硬质景观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精心设计的小品往往成为人们视觉的焦点和小区的标识。小品又包括:雕塑小品、园艺小品、设施小品。

二、居住区景观设计新趋势

近年来,房地产经营理念发生变化,房地产营销从单纯的卖楼盘转向更多地关注环境和文化,与传统相比,现代居住区环境景观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

1、环境景观的共享性。强调居住区环境资源的均好和共享,在规划时应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创造人工景观,让所有的住户能均匀享受这些优美环境;其次要强化围合功能强、形态各异、环境要素丰富、安全安静的院落空间,达到归属领域良好的效果,从而创造温馨、朴素、祥和居家环境。

2、环境景观的文化性。崇尚历史、崇尚文化是近来居住景观设计的一大特点,开发商和设计师开始不再机械地割裂居住建筑和环境景观,开始在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居住区的规划和策划,通过建筑与环境艺术来表现历史文化的延续性。

3、环境景观的艺术性。90年代以前,“欧陆风格”影响到居住区的设计与建设时,曾盛行过欧陆风情式的环境景观。90年代以后,居住区环境景观开始关注人们不断提升的审美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提倡简洁明快的景观设计风格。同时环境景观更加关注居民生活的舒适性,创造自然、舒适、亲近、宜人的景观空间,是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又一趋势。

三、居住区景观设计原则

居住区景观的设计包括对基地自然状况的研究和利用,对空间关系的处理和发挥,与居住区整体风格的融合和协调。包括道路的布置、水景的组织、路面的铺砌、照明设计、小品的设计、公共设施的处理等等,这些方面既有功能意义,又涉及到视觉和心理感受。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空间组织立意。景观设计必须呼应居住区设计整体风格的主题,硬质景观要同绿化等软质景观相协调。不同居住区设计风格将产生不同的景观配置效果。同时,景观设计要根据空间的开放度和私密性组织空间。

2、体现地方特征。景观设计要充分体现地方特征和基地的自然特色。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区域和文化地域的特征相去甚远,居住区景观设计要把握这些特点,营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环境。同时居住区景观应充分利用区内的地形地貌特点,塑造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景观空间。

3、使用现代材料。材料的选用是居住区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应尽量使用当地较为常见的材料,体现当地的自然特色。在材料的使用上有几种趋势:(1)非标制成品材料的使用;(2)复合材料的使用;(3)特殊材料的使用,如玻璃、萤光漆、PVC材料;(4)注意发挥材料的特性和本色;(5)重视色彩的表现;(6)DIY(Do It Youself)材料的使用,如可组合的儿童游戏材料等。当然,设计中要考虑维护的方便易行,才能保证高品质的环境日久弥新。

4、点线面相结合。环境景观中的点,是整个环境设计中的精彩所在。这些点元素经过相互交织的道路、河道等线性元素贯穿起来,点线景观元素使得居住区的空间变得有序。在居住区的入口或中心等地区,线与线的交织与碰撞又形成面的概念,面是全居住区中景观汇集的。点线面结合的景观系列是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在现代居住区规划中,传统空间布局手法已很难形成有创意的景观空间,必须将人与景观有机融合,从而构筑全新的空间网络:(1)亲地空间,增加居民接触地面的机会,创造适合各类人群活动的室外场地和各种形式的屋顶花园等等。(2)亲水空间,居住区硬质景观要充分挖掘水的内涵,体现东方理水文化,营造出人们亲水、观水、听水、戏水的场所。(3)亲绿空间,硬软景观应有机结合,充分利用车库、台地、坡地、宅前屋后构造充满活力和自然情调的绿色环境。(4)亲子空间,居住区中要充分考虑儿童活动的场地和设施,培养儿童友好、合作、冒险的精神。

篇9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升温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居住环境得到了空前的改善,然而由于有关居住区环境的景观设计研究滞后[1],且开发商从商业炒作出发而缺少一定的眼力,再加上大量非专业以及专业素质不高的设计人员加入到这一行业,使居住区环境设计出现了诸多弊端,导致居住区环境塑造走入一些误区。目前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存在以下的主要问题:

1.1风格与环境的协调的忽视。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应尊重地域文化背景及居住区周边环境状况。然而,设计师们看到欧洲几何对称的园林,开阔的大草坪很壮观,于是欧陆风、草坪风等风格的住宅小区不断涌现;追求西方皇家园林的豪华气派成为了风气。在我们的居住环境中适当引入国内外居住区环境景观的一些特点,特别是对外籍人士现在生活、活动频繁的区域,适当营造欧式居住环境,对丰富我们的居住区形态,满足多元的居民审美需求会有所帮助。但是成为“风气”和“时尚”,就走入了误区。

1.2环境景观的生态效率的忽视。自二十世纪80年代至今,草坪风久盛不衰,许多居住区的绿地系统几乎都是清一色的疏林草地,忽视了乔木、灌木、地被在改善生态环境中的作用。采用单一的草地,不但结构单一,生态效率低下,而且为大面积草坪的养护管理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一些设计师们往往忽视了居住区景观环境诸要素在各种不同空间的具体要求及相互冲突。没有在各种环境空间的设计与建设过程中,围绕着提高生态效率来处理好各种要素之间关系。

1.3功能和空间的多样性的忽视。设计师往往花很大精力去研究居住区环境的风格、手法、形式等问题,过于强调居住区视觉形象营建方面的作用,却常常忽略了它的功能。设计的出发点往往不是为住户营建亲切舒适的户外活动空间,而是为了追求强烈、震撼的视觉刺激,乐道于它形式上的美,不注重从功能要求上合理安排开放和隐蔽空间,导致出现过于空旷、单调的空间效果,缺少空间的多样性。

1.4人性化设计欠缺,缺乏亲切感。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终极目标是为居民提供高品质的生活环境,因此人性化设计在居住区建设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目前忽视居住区人性化设计的情况不在少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设计者和用户缺乏沟通,不尊重居住者的需求;居住区的安全性问题考虑不周,诸如预防火灾、水灾的系统建设,预防突发事件的绿色通道系统和残疾人无障碍通道建设等;居住环境的健康性设计没有足够重视,如日照、通风、防尘、消除噪音等问题。

2居住区景观设计的要点

2.1绿化种植景观的设计居住区绿地是人们活动、游憩的重要场所。植物在绿地景观中犹如建筑材料可作为地面、天花板、墙面等,其变化极为丰富多彩。植物又不同于建筑材料,它们富有生命,会随着季节生长、开花、结果。它们是活的建筑材料,被称为软质景观。它们与硬质景观的建筑等相互衬托,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形成生动的居住绿地景观。

①居住区公共绿地设置。居住区公共绿地设置根据居住区不同的规划设置相应的中心公共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居住区级)、小游园(小区级)和组团绿地(组团级),以及儿童游戏场和其他的块状、带状公共绿地等。②植物配置。植物以其优美的姿态、鲜明的色彩和旺盛的生命力极大丰富和美化着自然环境,并有制氧、滤尘、遮阳、挡风、灭菌、防噪声、调节温度和湿度等作用。每一种植物的配置要充分考虑其造型、色彩、落叶期和花期等各种因素,合理地搭配,使每个季节都呈现出不同的景色[2]。配置时应根据绿化的功能要求,所在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和自然植被分布特点,选择抗病虫害强、易养护管理的植物;充分发挥植物的各种功能和观赏特点,合理配置常绿与落叶、速生与慢生相结合,构成多层次的复合生态结构,达到人工配置的植物群落自然和谐。

2.2道路景观的设计居住区的道路景观设计中强调将交通空间和生活空间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通过阻止无关车辆的进入,并对街道的线形、宽度、铺装和小品等进行精心设计以降低车速,达到人车共存。以枝状或环状尽端式道路伸入小区内;在空间形态特征上,枝状或环状尽端式道路设计时结合住宅楼的入口、停车位、廊道做拓扑变形,扩展出形态各异的院落空间,同时结合绿化、铺底划分空间,作为满足多种功能的居住性公共场所,即作为邻里交往、临时停车及儿童和老人活动场地,同时道路也起到景观欣赏的路径作用。

居住区的道路系统设计时,要分级明显、构架清楚、通而不畅、顺而不穿,分流合理,考虑便于居民出入以及消防和救护等需要;减少对居民区的影响,保证居民区安宁为原则进行布置。步行路和路侧的植物种植要形成绿荫带,且景观道路要有生动曲折的布局,使人经过时受到环境气氛的感染。

2.3建筑小品景观的设计小品在景观设计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体量不在于大或小,而在于除要体现本身功能外,还对环境起点缀作用。根据功能,可分为五种:①建筑部位艺术化小品,如室外楼梯、走廊等;②室外工程实施艺术化小品,如出入口、挡土墙等;③公共设施小品,如垃圾箱、路灯、指示牌等;④活动设施小品,如儿童游戏器具、休息亭等。

活动设施,尤其是儿童游戏器具的场地设置要特别注意,一是要阳光充足、通风良好,二是远离主要的交通干道、停车场和地下车库的排风口,三是地面最好铺设防滑、防撞的橡胶垫,以保障儿童安全。

雕塑是景观设计的重要表现手法。传统的雕塑多在绿地的中心部位或结合水池、喷泉设置,成为视觉中心。现在的雕塑无论在造型、材料、色彩,还是设置位置都比以前有较大的发展。造型既有具象的又有抽象的,既有真实的又有变形的。位置有些看似十分随意,如在休闲步道上设置一组妈妈推着婴儿、夫妻手挽手的散步等真人大小的雕塑,真实地反映生活场景,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这类雕塑虽只起陪衬作用,但在造型上是以理性的方式塑造场景与装饰空间,在功能上烘托气氛与增加情趣。

3结语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同时人们对居住的需求从基本生理需求的满足逐步向心理与文化领域的更高层次推进。要求居住区不仅有居住的功能,同时也是人们思想与情感交流的地方。人们不但关注内部的居住空间,对居住的外部空间环境也越来越重视。如何以全新的生态环境观念,创造宜人的、富有精神感染力的居住区环境,并使居住区环境更完美的满足人们的需求,是建筑师与规划师不容推卸的责任。

篇10

1. 美国的居住区绿化原则:20世纪末,美国凯特。奥利维亚。塞申斯提出的“绿道网络”的概念,在环居住区绿化境保护、经济利益、美学上有巨大的价值,将对我们有很好借鉴作用。使居住区的绿地也成为这个巨大的循环系统的成员[1]

2. 法国居住区绿化原则:1994年法国出台了新的居住区绿地标准。其中明确规定住宅组公园、小区公园、居住区公园的绿地定额、服务半径、绿地面积和平均每人绿地面积。

3.中国旧的绿地规划标准:(一)统一规划原则。(二)因地制宜原则。(三)环境美化原则。(四)布局协调原则。

4.新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出台背景

中国传统的住宅院落似乎从来就不缺少风景园林,文化的积淀使造园技艺在历史上曾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苏州园林艺术也已经成为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保护。但景观一词却又似乎是一个“舶来品”,它在国内开发商及消费者中的兴起不过只有短短几年的历史。从先造住宅,然后将空白土地种树、植草加以点缀;到有计划地规划景观环境,以此吸引消费者,制造楼盘销售中的卖点;再到先做景观环境,后建住宅,从而制造更大的轰动效应,取悦消费者,中国的景观设计行业在引进与模仿中,走过了一条快速成长的道路。

然而在这种囫囵吞枣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消化不良带来的严重后果。为求新、奇、特,北方开发商常常重金迁移了南方的名贵树木,却没有考虑其生长所必要的气候条件;为美化居住区所规划设计的景观环境,有时却成为束缚业主的藩篱,使之难以亲近;为体现水景而建造的湖泊,却因未考虑安全防范措施,成为吞噬幼童的杀手。

据多已建成的居住区景观不仅投资大,而且只具有观赏性,没有实用功能性,人性化的设计更少,缺少交往空间。

当开发商以每平方米四五百元的代价投资居住区景观环境建设时,有人开始反思,规划设计景观环境的意义究竟在哪里?好与坏如何来评价?与业主又具有怎样的关系?

在日前召开的“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和住宅产业化技术创新大会”上,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正式推出了历时两年多编制的《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试行稿)。 导则提出了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五项基本原则:美化生活环境是为了体现社区文化的社会性原则,注重节能节材合理用地的经济性原则、生态原则、地域性原则和历史性原则。这部国内首次推出的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指导性文件,没有拘泥于狭义的“园林绿化”概念,而是以景观来塑造人的交往空间形态,突出了“场所+景观”的设计原则,具有概念明确、简练实用的特点,有助于工程技术人员对居住区环境景观的总体把握和判断。

1. 依此导论指导下的昌福花园景观设计

1.1 概述

1.2 设计指导思想

巴南区昌福花园详细规划以环境,景观,人的和谐为原则来组织空间,以人的舒适要求为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 、“尊重自然” 、“可持续发展”思想,以建设生态型,人性化居住空间环境为规划目标,创造一个富有人情味,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交通便捷,绿色环绕的、安全、舒适方便的人性化居住环境!

1.3 设计指导原则

1.3.1 因地制宜:

不同的气候条件,环境景观要与之相适应,重庆有炎热的夏季,大型的广场在夏季根本无法使用,居住区的广场应“小型化” 、“隐性化” ,让居民一年四季都可以流连其中。

1.3.2 空间的营造应适合人的尺度

在居住区中,居民需要的是一种舒适安全、停留休息的生活空间,能减轻一天的工作疲劳。

1.3.3 注重形式和功能的结合

形式是为功能服务的,功能是形式的基础,在考虑景观时,先做功能分析是非常必要的,否则做出的景观就会失去它的意义和价值。

1.3.4 种植设计原则

(1)易长易管原则:

居住区普遍的绿化宜选择易于管理、易于生长、少修剪、少虫害、适宜当地气候的植物品种,并以速生植物为主导。

(2)功能性原则:

植物应与环境的功能相适应,如考虑遮阳。根据重庆市的气候特点,树大荫浓的落叶植物是居民的最爱,它既得遮挡夏季炎炎烈日,又能让冬日阳光透过来。

(3)艺术效果原则

要考虑四季的绿化效果,并注重其层次感以及乔、灌、草的立体搭配和种植群落的形成。

1.3.5 充分利用地形处理景观

处理地形时应当注重自然,不应为了地形而去做地形,人工造作很强的地形处理,缺少自然气息及亲和性。

1.3.6 适当增加休息设施和运动设施

为满足居民的普遍需求,设施位置的选择也要考虑安全性和视觉景观,使居民有“看”与“被看”的东西,得到视觉和心理上的愉悦感。

1.4 景点介绍

整个景观序列层次分明,由三个景观区段组成:

1.4.1入口中心广场

设计时考虑到该区域与主入口紧密相连,便采用广场的形式,因此铺装面积相对较大,在中心位置,布置一个下沉式旱喷广场与弧形叠水池相连,水池一方面和背景林很好地结合起来。另一方面也和旱喷广场以及弧形图案的广场铺装有机地融合起来,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广场的绿化布置以姿态优美的棕榈类植物和色彩丰富、对比强烈的开花地被和色叶植物为主,烘托了小区气氛,强调主入口广场的气势与重要性。整个广场对外要求用植物群落丰富的林冠线遮挡其后的挡土墙,对内则强调空间的相对开阔性。在有限的空间内为游人提供一个相对开阔丰富的室外休闲空间。因此在绿化设计时,绿带外围种植了冠大荫浓树干挺拔的常绿树种。绿带靠内部分则大乔木与中小乔木,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勾画出了自然的林缘线,林下则以缀花的缓坡草坪为主。这样一方面满足对外遮挡造景的需要,另外一方面也创造了一个具有现代气息的开阔的室外空间。

1.4.2小区中心绿地

主入口广场过后,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中部狭长的中心绿地,是一个既生态又有变化的中心景区,形成全区的景观。结合休闲步行场所和中心绿地的开敞性,把人流有意识地引向小区最精彩的地方,形成小区的主要景观轴,水景是营造社区休闲氛围的重要手段,甚至可以使房地产的价值得以提开,中心绿地以水来联系整个小区,自然式与规则式的构图在水的流动中完美结合,各展风韵!其中的三个小空间更以植物栽植的熟密程度有机划分:

(1)前区小广场

广场采用与圆形的规划造型,两侧植物紧密栽植将广场紧密围合,很有空间感。圆心区域为系列水景的起源,其中的水幕墙、吐水设施更让人们在此停留小憩的过程中领略到水的多重质感。而广场周围数个同心圆弧造型的石凳和绿篱,不仅满足了平视的个体设计,也考虑了由高空向下眺望的平面构图,为了广场增加了活力与视觉享受!

(2)活动游戏区

这是一块较大的集中活动场地,起到了联系前区小广场和后面大面积水景的纽带作用。植物栽植由前面的密林式栽植逐渐过渡到稀疏式栽植。使人们在活动时可以充分沐浴到阳光,场地上配置了老人活动的健身器械、足底按摩以及儿童游戏的植物迷宫、涂鸦墙等小品。这些小品设施是环境景观中的点缀,是景观特色的细部表现,对广大居民也有极大的吸引力,特别是现代居民很注意身体素质的提高。从儿童游戏设施到全民健康设施都将受到广大居民的欢迎!!

(3)主水景区

进入该区域,植物再次密集栽植,加上微地形的利用与蜿蜒的小路相结合,让人有回归自然的感觉。水面局部扩大,形成湖面造景,使环境更加优美、自然!在这里你可以倾听到潺潺的溪流声,哗哗的跌泉,可以看到水中大大小小的石头,岸边葱葱绿绿的植物,还有在巨石上的独木桥。入坐水中景亭,茂密的植物,更使你如沐浴山涧春风!

1.4.3 尾声区域

该区域住宅片区、住宅院落分别布置大小不同的绿地,其中每个住宅区都设置了一块儿较大的集中绿地,每块绿地配以草坪花木、建筑小品、座椅、简易活动场地,创造出能供居民最直接享受的良好的居住环境和优美宜人的景色!

1.5 规划小节:

将清新的空气、阳光、水、植物、鸟儿、蝴蝶等大自然美好的事物带入小区,使休闲活动,如欣赏景观、聚会交流、儿童嬉戏等,走进居民每日生活,理想的环境设计使枯燥的日常变得丰富多彩!创作手法上,将人们在大自然游赏过程中的有趣体验以抽象手法再现出来。利用精心设计的地面竖向变化以地形、矮墙、廊架、平台、水体、住宅建筑、植物等元素,创造出丰富有趣、舒适宜人的生活空间!

2. 正文

2.1 结合所做设计对新导论的看法和理解

该导则的独创性在于景观设计的重新分类,它是依据居住区的居住功能特点和环境景观的组成元素而划分的。其中设计元素根据其不同特征分为功能类元素、园艺类元素和表象类元素,这三大类元素与绿化种植景观、道路景观、场所景观、硬质景观、水景景观、庇护性景观、模拟化景观、高视点景观、照明景观等九类设计共同组成了居住区的景观环境。这种分类尽管依然存在争议,但也是不可避免的,只要实用,仍不乏是一种有益的探索。而且,主编单位仍在收集资料,不断丰富内容,希望在试行中检验导则的准确实用性,更好地为开发企业服务。

就导则的具体内容而言他们在注重景观环境功能性的同时,也十分注重景观的安全性与长久性。导则中具体规定了水池的高度、木栈道的物理处理方式、涉水池与泳池的深度、可能通过轮椅的道路的宽度,以及沙坑距离窗户的远近距离、适合不同年龄儿童的大小尺度等。这些规定是在以往景观设计中不曾被重视的地方。

对原有土地条件的合理利用,改变“三通一平”破坏性的开发建设局面,保护原来的地形,地貌,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少动土方,这样不仅减少了资金投入,而且尽量保护了原生态系统的平衡,显得朴实无华,自然野趣。

2.2 设计需经济实用

我在昌福小区设计当中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尽量减少土方工程。适地适树,建筑周围的土壤由于建筑施工经常有建筑垃圾等阻碍植物生长的环境,我采用耐瘠薄、抗性强的树种如黄葛树、小叶榕等。为提高小区的生活质量,绿化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在整个小区内以自然植物景观且多以绿色植物为主,增加整个空间的绿量[11].在居住区内多种植高大的乔木,因为成片的高大的乔木不仅可以改善居住区的环境而且还为低层植物的生长创造了较好的生态条件,在高大的乔木下面还可以作为活动、娱乐的休闲场地[3].并实现绿化的多样性,建立乔、灌、草多层次的复合结构的植物群落,增加开放性空间的绿化,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最好的绿化效果。为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让居民能真正感觉到大自然的亲切美好。

2.3 因地制宜,巧于因借

昌福居住小区绿化是以满足居民生活、为生活在喧闹都市的人们营造接近自然、生态良好的温馨家园为宗旨,本着经济适用的原则,因地制宜,巧于因借,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用最少的投入、最简单的维护、达到设计与巴南区风土人情及文化氛围相融合的境界[3].

2.4合理的组织空间

居住区绿化同居民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更具有功能性和实用性。我在设计中主要采取分割与渗透的手法来组织空间。

2.4.1空间的分割

绿化空间的分割要满足居民在绿地中话动时的感受和需求。当人处于静止状态时,空间中封闭部分给人以隐蔽、宁静、安全的感受,便于休憩;开敞部分能增加人们交往的生活气息,比如我在方案中设计的花架和景墙。当人在流动时,分割的空间可起到抑制视线的作用。在方案的第二个景观接点布置的张拉膜就可以抑制视线。通过空间分割可创造人所需的空间尺度,丰富视觉景观,形成远、中、近多层次的空间深度,获得园中园、景中景的效果。

2.4.2 空间的渗透

空间的渗透与联系同空间的分割是相辅相成的。单纯分割而没有渗透和联系的空间令人感到局促和压抑,通过向相邻空间的扩展、延伸,可产生层次变化。在方案中我用

门窗、花格墙和植物框景。在设置分割物时,还可利用门洞等手法使被分割的空间既保持它的独立,让人们有场所感,又与外界联系紧密,相互渗透[7].小区中的组团式小游园,服务半径小,供居民茶余饭后休息游乐,就像“袖珍花园” [9].

2.5 利用自然景观,体现绿色

在小区园林植物的配置方面:一方面我利用各种植物相互之间的配置,来考虑植物种类的选择,树丛的组合,色彩﹑季相以及意境;另一方面我用植物与其它园林要素如山石﹑水体﹑建筑﹑园路等的关系来配置。

2.6 昌福小区的人性化设计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中强调“以人为本”是园林设计的前提,强调绿地的可参与性和亲和性。绿地是活动空间的补充和延伸,是休闲运动交流的重要场所,因此,园林绿化能创造的环境就应充满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小区绿地最贴近居民生活,我在设计不仅考虑了植物配置与建筑构图的均衡,以及对建筑的遮挡与衬托,更考虑居民生活对通风、光线、日照的要求,花木搭配简洁明快,树种选择应按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来设计,并区分不同的地域,因地制宜[4].使健康福气真正走进社区每一家。另外以人为本并非一味迎合目前人们的趣味,更重要的是通过环境影响人、造就人、提高人的层次和品味。 在植物配置上强调冬透夏荫,春绿秋黄,改变小区内常绿乔木一统天下的局面。冬天,温暖的阳光透过枯荣的落叶,输送进小区;夏天,浓密的树荫给居民带来了清凉,使植物配置的群落具有保暖防暑降温的作用。引进色叶植物和香源植物,随着季节更替呈现不同的季相和挥发不同的气体,满足人们季移景换的审美情趣和不同嗅觉的刺激。满足人们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需要。

2.7 昌福小区的文化性主题

小区园林设计除了以生态理论为设计原则外,设计师应重点阐述园林的立意构思,即项目本身蕴含的精神文化:一方面吸收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另一方面吸收国外先进园林设计经验和手法做到内外并蓄,塑造精神内涵,这是园林的灵魂。我在昌福小区的园林设计中,先确立了繁荣昌盛平安是福福星高照的主题。利用现代景观元素来诠释居民对福气的一种乞求。另外还利用植物的精神属性,来体现小区的意境美。例如,松的永恒、坚贞,梅的傲雪、气节品质,竹的清高、雅洁,桂花的高雅、吉庆等。使之与生态、经济、使用功能结合起来,创造出高品味、具有时代特点的精品社区文化。

2.8 结语

随着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与之配套的园林环境也随之同步发展,人们对园林环境越来越重视,但往往是一个项目先规划建筑方案,然后才考虑去规划园林景观,园林作为建筑的补充和填充,这无疑给小区的景观带来了欠缺。所以,在项目规划时,强调景观规划的早期介入可以保证小区开发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地形、地貌、植被等资源,保证景观元素的合理分布,保证小区园林绿化与建筑的和谐统一,使小区的园林绿化景观功能和实用功能得到充分满足。

3.总结

居住小区绿化规划,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它能反映出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特点。社会的发展和形势的需要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去研究探索这门学问。通过建设具有较高水平的现代居住小区绿色空间环境,以达到改善城市生态质量和人居环境的目的,在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条件下,开拓人与自然充分亲近的休憩生活境域,使久居闹市的居民获得重返自然的身心享受,这是人们共同追求的理想,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富英俊。浅谈园林植物配置。园林。2001(5):19-20.

[2]袁栋。浅谈居住区绿化设计。城乡建设。1999(8):25-26.

[3]吴林春,丁金华。对居住区环境建设中绿化设计的思考。建筑知识。2002(3):13-15.

[4]黄伙南。对居住区绿化建设中几个问题的思考。建筑知识。2003(1):5-7.

[5]蔡丽明。对居住区环境建设中的几个要素的探讨。建筑知识。2001(2):19-20.

[6]张鲁山。居住区环境设计。住宅科技。1998(10):5-7.

[7]杨赉丽。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8]陈强,姜新成,张革。长春市文化广场园林绿化浅析。中国园林。2000(5):54-56.

[9]李汉飞。环境为先巧在立意-浅谈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中国园林。2002(2):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