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工程与设计范文

时间:2024-01-07 17:00: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服装工程与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服装工程与设计

篇1

两年以上工作经验 | 女| 25岁(1986年2月16日)

居住地:上海

电 话:138********(手机)

E-mail:

最近工作 [1年9个月]

公 司:XX服装设计有限公司

行 业:服装/纺织/皮革

职 位:纸样师

最高学历

学 历:本科

专 业:服装设计与工程

学 校: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自我评价

能够根据服装设计师设计的款式和尺寸要求,通过专业的计算和个人经验,制作纸样。对人体知识、材料知识和服装工艺知识有全面的认识,在缝份结构、缝边构造、整形工艺方面积累了许多的经验,能独立完成起板,工艺,生产原料及成本核算等工作。具有的团队合作精神,谦虚的待人作风,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求职意向

到岗时间: 一周之内

工作性质: 全职

希望行业: 服装/纺织/皮革

目标地点: 上海

期望月薪: 面议/月

目标职能: 纸样师

工作经验

2010/8—至今:XX服装设计有限公司[ 1年9个月]

所属行业:服装/纺织/皮革

设计部 纸样师

1、掌握面辅料的性能,在制板时做出相应的适当调节,以确保成品规格的要求;

2、根据面料的纱支、密度、垂感、织纹组织和厚度、软硬度等在制板中区别对待;

3、根据服装设计师设计的款式和尺寸要求,通过计算,保证服装在生产过程中便于修改,与剪裁。

---------------------------------------------------------------------

2008/7--2010 /7:XX纺织厂 [ 2年]

所属行业:服装/纺织/皮革

纸样房 纸样师

1、配合设计师在不影响款式外观效果的情况下,寻找最简便的工艺完成样衣制作,降低成本;

2、把图纸变成裁片,指导车板师傅在结构和工艺上的细节处理;

3、通过试穿等环节,对纸样进行重复修改,以达到完美;

4、负责预算服装所以面料辅料,控制成本;

5、负责与设计部和生产部的沟通。

教育经历

2004/9--2008 /7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服装设计与工程 本科

证 书

2006/12 大学英语六级

2005/12 大学英语四级

篇2

(一)师生思想认识不够

首先,部分服装专业教师对实践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组织实践教学还不明确,在实践实习过程中出现放任自流的情形。其次,学生对实践教学也普遍存在片面认识和消极情绪,仍然只关注服装设计的造型与美感,追求艺术设计的创新,认为工程技术是服装技师的工作。他们都忽略了设计教育的终极目的,即使学生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单一的知识结构难以适应现代服装行业的需求。本专业培养的人才需要系统掌握服装设计、产品开发、商品企划、生产管理及销售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及知识,精通服装结构和工艺的基本原理与技能,通晓服装纸样设计、成衣工艺设计、工业推板、服装CAD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基本具备鉴别、选用、初步开发制衣材料的能力;具备从事服装设计、服装制版、产品开发、服装营销、服装展示、服装工业化成产和管理等岗位实际工作的能力。

(二)就业压力影响毕业设计等实践课程建设

近几年,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服装专业的学生数量也在成倍增长,就业压力很大。许多服装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忙于四处求职、考研,实习实训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个不得不完成的任务,不可能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在第七、八学期设置的专业实习、专业考察以及毕业设计等实践课程中,多数学生以求职、应聘等为借口,简单应付实践课程,而学校和教师也不得不放宽要求。以我院服装专业第八学期的毕业设计为例,毕业设计是检验学生四年学习成果的有效手段,但因为就业或在外地实习等缘故,许多学生不得不简化程序或降低毕业作品的质量,更有甚者花钱雇人做毕业作品。虽然学院制定了严格的规定,但仍有学生报有侥幸心理。

二、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课程建设对策

(一)建立和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学院坚持以国家需要为前提、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原则,于21年重新制订了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上强调培养“注重实践,能够在服装行业从事设计、企划、制版、工艺技术、管理营销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技术性专门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加大了专业实践课程的学时比例。针对服装设计与工程本科专业四年学习的特点,从专业考察、服装工艺实践、服装设计实践、生产实习、服装专题设计、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七个环节来设置实践课程。重要环节又划分为不同难易内容,循序渐进地安排在不同学期。例如,服装工艺实践划分为基础实践、课程实践和针织工艺实践。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设计方向设置为:第二、三学期安排各一周的工艺基础实践;第五学期安排二周的工艺课程实践;第六学期安排一周的针织工艺实践。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工程方向设置为:第一学期安排一周的工艺基础实践;第三、五学期安排各一周的工艺课程实践;第六学期安排一周的针织工艺实践。这样的实践环节合理地分布在本科四年的学习中,优化了专业实践课程的结构。

(二)更新观念,改革实践课程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课程越来重要,实践工作量不断加大,难度也在逐渐增加。因此,要大力宣传实践课程教学的重要性,深入细致地做好教师、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使他们认识到实践课程的重要性,明确目标,变被动为主动。实践课与理论课是同样重要的,但我校现在实行的实践课程课时的计算方法还很原始,与理论课的工作量差距甚远,而且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实践课程的工作量不能充分体现出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工作量的不平衡不能体现出重视能力教育,不能使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实践教学中去。所以,建议学校根据实践教学的特点,制定出符合实际的管理办法,并且为教师提供企业实习和培训的机会,提高教师科研与教学的水平。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规范化管理

每一门实践课程都有较强的针对性,所以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首先,根据实践教学大纲制定好本门课程的教学计划。其次,制定实践项目指导书或实践手册以及考核标准,这些材料既为实训提出了详细的目的、要求和任务,也规定了考核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从理论的理解到实践操作有一个整体实训规划,同时也有助于督促教师和学生认真完成实践任务。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建设,有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功能。例如,把一些有代表性的服装款式或工艺复杂的零部件的制作过程录制成光碟,在实训室中播放,让学生反复观摩,更清晰地了解服装制作的工艺过程,使实践操作的步骤更程序化。利用摄影机、数码相机等设备将现代化服装工厂里的科技化含量较高的流水线设备以及生产工艺流程摄录下来,配以详细的讲解和说明,播放给学生观看,既缓解了学校资金短缺、设备更新速度慢的问题,又可以将现代数字化的服装生产线展示给学生。通过这些教学形式,教师的教学

劳动更具知识化,还可以节省出时间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解决学生在实操中遇到的问题,提高课程效率。 (四)完善实践课程的考核机制

篇3

关键词:系统论;服装设计;教学改革

第一作者:吕尧,1986.8.19生,女,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县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服装设计方面的理论学习和研究。

通讯作者:雒薇艳,女,研究生导师,教授,长期从事服装专业的相关研究,有资深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

中国服装设计教育模式没有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面对国际化、世界一体化的经济形式,服装设计教育迫切需要改革,以改变服装设计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设计与社会实际脱节现状,从教学自身的环节来看,现有课程结构、教学手段、教学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弊端,成为制约服装设计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艺术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从而达到学科结构更合理、功能更完善,发展更深入的要求。形成与国外服装设计课程想切合的教学体系,提升我校服装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我省工科类院校服装专业的整体水平。

一、研究意义

一直以来,中国服装设计教育模式没有摆脱传统教育束缚,面对国际化、世界一体化,服装设计教育迫切需要改革,改变服装设计教学中理论与实际相脱节。从教学自身环节来看,现有的课程结构、教学手段、教学环境都存在一定弊端,成为制约服装设计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系统论思想源远流长,但作为一门科学的系统论,是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创立的。系统论基本特点是讲究系统不是个体、单位的,而是整体性、关联性的一个集合体。系统论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贝塔朗菲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是各个部分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作用。要素之间互相联系、依存与关联,构成一个不可分割整体。系统论基本思想方法是将相互联系、制约、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结合而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包含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四个概念,它有明确的目的,是可以控制的。而服装设计是集艺术性、应用性与实践性于一体的系统学科。

二、服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

基于系统论改革服装课程内容之间缺少联系性,系统化的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的编排与优化,对教学知识结构内在关系的同构与整合,形成“专业教学、实践操作、课题设计”三位一体的课程架构,有效解决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问题。真正践行教学、研究与实践三位一体的现代设计教育理念,系统论研究针对服装设计学科应用性强与市场结合紧密的特点,强调教学中设计与实践、课程案例教学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复合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顺应服装产业化需要,具有极大地应用与实用价值及发展前景。

(一)教学特色----体现人文与工程相结合

作者对长春市内工科院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不同年级近400多名学生,进行有关服装创意思维方面问卷调查,经过数据整理统计,其共性问题是工科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在创意思维方面明显不足,缺乏形象创意思维,设计思路与表现手法单一。可见,工科院校有它自身的教学特色及学生优势与不足。

(二) “专业教学”案例化, 培养学生个性化思维能力

通过多样性思维如发散与辐合、正向与逆向、横向与纵向及多向与側向等形式,设计仿生、移用、派生、想象、异形同构与主题构思等思维训练方法,课程注重深度以教学案例为主线,服装造型和工艺技术相融合,建立工科院校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科学、理性、富有个性化的思维设计能力。

(三)“实践操作” 教学一体化,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集中开设30学时实践课程,将抽象理论应用到具体设计,将平面设计向立体设计、效果图向成衣转化, 独立设计并绘制服装效果图、结构图,工艺流程图与成衣制作,使学生设计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设计能力,设计作品具有实施性与合理性,体现工科类服装设计专业侧重实用性人才培养的特点。

(四)教学内容“课题设计”,参与服装设计大赛

“课题设计”工作室模式, 使学生在探究中思考,在思考中顿悟,在顿悟中掌握服装设计规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建立服装设计工作室,任课由学校教师与企业设计师共同组成,采用大量实际案例与具体项目进行教学,拓展专业深度和广度,锻炼学生专业应用能力。“课题设计”使理论联系实际与服装市场、企业相结合,引进“双师型”教师队伍,使学生了解最新服装动态与设计理念,实现设计理论、实践环节、最新科研成果有机结合,增强课堂实效性,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市服装设计大赛。

总结:综上所述,系统论方法运用于服装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改变了学生设计思维定势。论文创新之处在于将系统论的方法应用于传统服装教学中,探索服装设计课程教学新的模式,提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服装教学与社会实际、市场、企业相联系。充分发挥服装教学中各个环节的优势,使各教学环节之间相互作用,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从而提升我省工科类院校服装专业学生的整体水平,为服装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肖海龙;张亮系统论在知识组织中的运用 2007(08)

[2] 文颖 模块式教学在服装工艺课中的运用[期刊论文]-广东教育(教研版)2008(6)

篇4

关键词:CFG桩复合地基;软基;高速公路;处理

中图分类号:TU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1-0369-02

1 CFG桩复合地基实用设计方法

1.1 CFG桩复合地基的设计思路

在长期的工程实践中,复合地基的设计方法可归结为以下三类:(1)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承载力作为控制条件,以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沉降量作为验算条件;(2)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沉降量作为控制条件,以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承载力作为验算条件;(3)沉降量和承载力双控制。对于第一种设计思路,其适用条件为CFG桩复合地基加固的土体性质较好、桩体强度大且置换率较高的情况,按承载力为控制条件,沉降量一般会满足要求。当CFG桩复合地基加固的土体性质差,如淤泥、欠固结填土等,往往出现承载力满足,但沉降不满足的情况。特别是在高速公路软基处理中,其置换率一般较低、路堤荷载较小,更容易出现沉降或差异沉降不满足。从而前面两种设计思想,在两个条件都满足的情况下,有可能会出现当其中的一个条件满足时,另外一个条件有较大的富裕的问题,这样就会在物力和财力上造成较大的浪费。因此最佳的设计是两个条件同时满足,这就要求在设计的过程中寻求最优方案。但由于影响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和变形的因素较多,针对沉降量和承载力两个约束条件的情况,就桩径、桩长、桩距、置换率等多个设计参数人工寻求最优解存在较大的困难。

由上述的讨论分析可知,采用第二种设计思路对高速公路CFG桩复合地基进行设计较为适宜。

1.2 实用设计方法

(1)桩长:CFG桩复合地基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要求桩落在好的土层上,因此桩长是复合地基设计时候首先需要确定的参数。它取决于承载力和变形的要求、地质条件和设备能力等因素,并且前桩端应该进入持力层0.5~1.0m。(2)桩径:CFG桩桩径的确定取决于采用的设备,一般桩径为35cm~60cm,路堤荷载作用下,为了减小不均匀沉降,应采用相对较小的桩径以达到相对较密的桩间距,一般取50cm左右。(3)桩间距:路堤荷载一般包括一下几项:路堤荷载高度,H1;路面结构层荷载厚度,H2;汽车荷载,H3;路堤荷载

p=[(H1+H3)×γs+H2•γ2]; (4)复合地基沉降量计算:根据经验或工程实际选择几个置换率,然后根据下式求出相应的沉降量。

SC=ψ∑n1t=1p0S1ESI

(ziai-zi-1ai-1)+

∑n1l=nL+1p0ESl(ziai-zl-1αi-1)

作出复合地基沉降与置换率的关系图线,根据沉降及差异沉降控制标准确定较为合理的置换率。再由置换率及布桩形式确定桩间距。

(5)复合地基承载力验算:

ftp,k=mRKAP+αβ(1-m)fk≥p

式中:天然地基承载力可根据天然地基承载力静载等试验确定,或根据地质条件估算。单桩承载力可由静载荷试验确定,或根据下式估算:

Rk=(upqnkhl6+qpkAp)/k

若承载力不满足要求,再对置换率进行调整设计。

A.桩体强度确定:桩体试块抗压确定平均值应满足下式要求:

fCM≥3RKAP

当桩体强度不满足时,为了施工方便,最好在同一个工程中采用统一的桩体强度,即配合比相同,可以通过加密桩间距进行调整,有利于减小不均匀沉降。

B.褥垫层厚度确定:采用刚性承台,褥垫层材料多为粗砂、中砂或碎石,不宜选用卵石,因为其咬合力小,褥垫层厚度一般为10~30cm。对于大桩距的情况,褥垫层厚度应加厚,为了形成柔性承台,减小不均匀沉降,增加路堤的整体稳定性,应适当增加褥垫层厚度,并在垫层中增设一到两层土工格栅。高速公路软基处理中一般需根据桩距进行估算,公式:

ΔH=λm•l•fsp,kfk

式中:ΔH――褥垫层厚度;

λ――修正系数,取0.5~1.0,其他参数符号意义同上。

2 CFG桩复合地基的工程应用

2.1 工程背景

广州至肇庆高速公路二期工程K5+410~K5+572.50段路基宽47.2m、长近162.5m,路堤与一河道斜交(河道约30m宽),河道中间与两侧附近的淤泥厚度变化极不均匀(两者厚度相差约10m~13m),地形较平坦,以旱地为主,地面标高约为5.1~7.2m,该路段软土以淤泥、淤泥质亚粘土为主,其含水量约为26.3%~66.6%,天然孔隙比为0.651~1.712之间,承载力低,直接快剪凝聚力C在5~10kPa,摩擦角Φ在0o~12.8o之间,再加之路堤填土高(8.4m),通过稳定性计算,不能满足路基稳定和沉降要求。因此,该路段的软基需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进行处理。

2.2 实用设计方案

(1)桩长的确定:对于一般情况,CFG桩需打设至持力层下1.0m~1.5m。针对上述实际工程,根据地质资料,该路段软土层厚约20.6m,以下为全风化泥质粉砂岩,故桩长取21.6m。

(2)桩径、桩间距、桩体强度的确定:一般要考虑路堤填土高度、路面结构层厚度、车辆动载以及适当的安全贮备,需要进行复合地基承载力的计算。根据CFG桩复合地基的特点和分析,笔者建议承载力的估算采用如下简易实用的方法:

fsp,k=mRKAP+αβ(1-m)fk

式中:fsp,k为复合地基承载力标准值;fk为天然地基承载力标准值,m为面积置换率;n为桩土应力比;Ap为CFG单桩截面积;α=fsk/fk/fsk为加固后桩间土承载力标准值;β=0.75~0.95;Rk为CFG单桩承载力标准值。在己知天然地基承载、单桩承载力标准值和复合地基承载力标准值的条件下,求出置换率m。根据高速公路软基处理特点,建议在高速公路软基处理中,桩径取500mm,桩体强度取C12~C15,在计算时取桩间土发挥系数β=0.9,桩间土强度提高系数α=1.5,采用正方形布桩时桩间距l可用下式估算:

l=APm

根据上述滑塌段路堤填土高度、路面结构层厚度、车辆动载以及适当的安全贮备等情况,复合地基承载力标准值fsp,k取250Kpa,天然地基承载力标准值fk取45Kpa。考虑到留有一定的安全贮备以及便于施工,实际桩距应取l=1.50m。

(3)沉降估算:CFG桩复合地基的最终累计沉降量可下式进行估算:

SC=ψ∑n1t=1p0S1ESI

(ziai-zi-1ai-1)+

∑n1l=nL+1p0ESl(ziai-zl-1αi-1)

式中:n1为加固范围内土分层数;n2为沉降计算深度范围内总的分层数;P0为对应荷载的附加压力;Esi为第i层土的压缩模量,zi,zi-1为处理地面至第i层、第i-1层土底面的距离;αi,αi-1为处理地面至第i层、第i-1层土底面范围内平均附加应力系数;ζ为加固区土的模量提高系数;ψ为沉降计算修正系数。

3 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

大量的工程实践表明,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方面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是CFG桩的施工经常会出现缩径和断桩,难以穿透厚的硬土层,施工时会产生较的振动及噪音污染。

如何避免出现断桩是CFG桩施工的重要问题。只要做好CFG桩施工前的工艺试验,加强施工过程的监测,一般可以避免上述成桩质量事故的产生,特别是断桩事故的发生。通过试验段的CFG桩施工,发现CFG成桩质量主要由施工过程中桩头与套管的垂直程度、提升套管的高度、拔管速度、留振时间等因素决定的。因此在沉管前,

在已成桩的桩顶埋设标尺,观察施工对已成桩的挤压情况,防止己成桩受挤压而断裂并了解地面地冒情况。具体的质量控制要点如下:

(1)试桩。

施工工艺性试验可配合工程桩施工进行,主要考查设计的施工打顺序、桩距能否保证桩身质量。试桩不少于5根,试桩成功后方可进行大面积施工。

(2)沉管和拔管工艺。

桩机就位后,首先对机械进行调平和对中,根据桩机顶部吊下的垂球即可控制垂直度,垂直度控制在1%以内。位置偏差为大于10cm。在开始沉管时,桩头垂直套入套管内,防止因套管与桩头接触不紧密而使淤泥挤入套管中,沉管时锤头落距不能过大(不大于1.5m),防止因冲量太大而造成套管与桩头分离。当套管沉入到下承层时,加大沉入力度,使套管沉放下承层不小于1.0m。

达到要求的沉管深度后,加入事先拌和好的混合料进行成桩施工。在制作桩体时应特别注意拔管的高度与速度。在没有施工现场成桩试验等有关参数时,桩管内灌满混合料后,应先锤击5~10s,再开始边锤击边拔,以防止桩底出现吊脚现象。每次拔管高度宜控制在1.0~2.0m,拔管速度控制在1.0m~1.4m/min以内,每提升管1.5m~2.0m时,留振10s,当离地面2m时,拔管速度控制在0.5m~0.7m/min以内,每米留振20s;拔管过程中,应分段添加混合料,桩管内混合料始终高于拔管高度1.5m,以保证桩身的完整性。当拔管通过淤泥夹层时,应适当放慢拔管速度,以防止桩身出现缩径现象。

在施工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按序跳打的施工工艺,在加固桥头时应从台背向路堤填土一侧施打;如果加固路堤应从路堤向路堤外施打;同一排桩要跳打向一个方向逐渐推进,以防止地冒。

(3)混凝土坍落度控制在30~50mm,水灰比宜在0.5~0.6之间。

(4)按序跳打施工,向一个方向逐渐推进,以防止地冒,在己成桩的桩顶埋设标尺,观察施工对己成桩的挤压情况,防止已成桩受挤压而断裂并了解地面地冒情况。

(5)若遇孤石,则桩位应适当移位,以保证桩体满足设计要求。

(6)定期对桩机进行检测,保证施工的连续性。

参考文献

[1]冯仲仁,朱瑞赓.我国高速公路软基处理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武汉工业大学学报,2007,(8).

[2]阎明礼,张东刚.CFG桩复合地基技术及工程实践[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3]于宗飞.复合地基承载力载荷试验及承载力确定的标准化问题[J].建筑结构学报,2007,(9).

篇5

程:您好!在浦东新区政府和北京大学的大力支持和领导下,经过一年多的筹备,上海浦东微电子封装和系统集成公共服务平台已经正式开始运营。

平台由上海北京大学微电子研究院联合多家封装企业和研究单位共同建设,在上海市浦东新区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上海张江集成电路产业区开发有限公司、上海浦东高新技术产业应用研究院和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支持下运营。平台目标旨在通过跨地域、跨行业、跨学科的产学研用合作,集聚优势资源,为我国微电子产业(主要是中小型企业)提供需要的封装设计加工、测试、可靠性分析与测试等服务并开展微机械系统MEMS/微光电子机械系统(MOEMS)封装、3-D集成等系统集成技术研发,为集成电路行业培养封装和系统集成高端人才,逐步发展成能为全国集成电路企业提供优质技术服务的微电子封装与系统集成公共服务平台。

平台服务内容包括先进封装设计、小批量多品种集成电路封装与测试、系统集成、可靠性分析测试和封装人才培养等,将涵盖封装设计、仿真、材料、工艺和制造等多个领域。封装设计服务将提供封装设计及封装模拟,封装信号完整性分析等服务。小批量多品种封装服务将提供中小型集成电路设计企业需要的封装技术,为特殊应用领域(如宽禁带半导体高温电子封装、高频系统封装、大功率器件与集成电路封装等)提供封装服务。系统集成技术服务将提供圆片级封装技术(WLP)、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微光电子机械系统(MOEMS)封装、3-D集成等先进封装/系统集成技术服务,同时广泛开展技术合作、技术孵化导入活动。可靠性分析测试服务将围绕可靠性测试技术发展需求,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技术和产品,为自主知识产权高端芯片的设计制造项目提供技术支撑,为微电子企业提供集成电路测试、分析、验证、老化筛选和完整的测试解决方案和咨询服务。另外,我国封装技术人才的严重短缺,成为制约集成电路封装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依托平台强大的封装研发力量,充分发挥海内外专业人才示范作用,尽快培养本土IC封装人才群,为企业作好人才梯队储备。

平台拥有一支以中青年人才为科技骨干的、拥有雄厚技术力量和战斗力的技术团队。平台的运营目前是以中芯国际、UTAC、58研究所、天水华天科技、772研究所、香港科技大学和上海北京大学微电子研究院为技术依托,以国内外知名封装、微电子领域学者和资深专家为核心,主要核心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包括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微电子技术专家许居衍,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阳元,香港科技大学教授、资深电子封装专家、香港科大电子封装实验室主任、先进微系统封装中心主任李世伟等。

另外,上海北京大学微电子研究院在平台的技术和运营方面也有很多优势。我院依托北京大学拥有雄厚的人才资源和学科优势,在微电子产业战略、基础技术、关键技术、应用开发四个层面上展开工作,同时在射频电路、混合信号集成电路、EMI、纳米尺度MOS器件、MEMS技术、高压大功率器件与电路、高可靠性封装测试技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研究院具有许多在微电子主要领域和研究方向的专家、教授、研究员、工程师,同时也招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研究生。他们在LED驱动芯片的设计与封装、芯片级封装、系统级封装、三维立体封装和可靠性封装方面有很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不少成果和专利。SIP封装技术、三维立体封装和可靠性封装将成为北大上海微电子研究院重点发展的研究方向,这些技术基础为封装服务平台的建设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记者:成立该平台的背景是什么?它对行业有哪些积极作用?

程:随着封装技术不断发展演变,IC设计公司对微型化、轻便化、多功能化、高集成化和高可靠性的需求越来越高,目前浦东新区现有封装测试企业并不能满足中小型IC企业的要求,该平台可以使相关企业获得服务便捷、形式灵活、成本合理的封装测试服务,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加快产品开发节奏,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

目前浦东已有100余家集成电路设计企业,随着近几年出现的多项目晶圆(MPW)服务的开展,进一步地降低了IC设计开发的初期投入,也大大促进了集成电路设计行业的发展。但是,中小型IC设计企业在起步阶段需要以QFP、BGA等形式封装,封装数量较小,很难获得大型封测企业的服务支持,导致产品开发周期加长和成本提高等诸多问题。而随着IC设计企业的成长,产品线的不断扩展,需要的封装品种也将不断增加,一般的封装企业不能提供有效的技术服务。因此小批量、多品种封装必然成为集成电路产业链中迫切的需求。

另外,很多企业和研究机构在对一些新型电路、高端产品和先进技术的探索、创新和研究上,需要有微小型、高密度、高频、高温、高压、大功率、高可靠性的封装技术来支持。而大型封测厂并不能针对这种高端的、专一的、小量的封装服务需求给予有力的帮助,因而这些集成电路企业和研究机构只能通过其它途径寻求提供特殊需求服务的国外封测单位,这样无形间带来产品开发时间和成本的压力。建设这样的封装服务平台则可以有效的解决此类问题,为他们创造便利的条件。

记者:对于解决封装行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国外有无类似的平台?我们建立该平台有无借鉴国外的一些经验?

程:世界半导体产业面临波浪式发展,目前各大公司纷纷在我国建立后工序工厂及设计公司,摩托罗拉、英特尔、AMD、三星、ST、亿恒、Amkor、日立、三菱、富士通、东芝、松下、三洋都在我国建有后工序工厂,飞利浦在江苏、广东新建两个后工序工厂。面对蓬勃发展的IC封装业,无论技术怎样发展,市场需求是产业发展原动力,既有规模化生产,又有市场变化对封装要求加工批量小、节奏快、变数大的特点,市场竞争不只是求规模,更重要的是求强,大不一定就是强,所以通过国际半导体形势的发展来看,封装产业的发展模式及战略十分值得重视与探讨。

该平台就是在总结了国内外集成电路封装产业存在的问题之后而建立的。目前国外和中国台湾地区有企业从事类似业务,但没有类似在政府和行业协会支持下专门从事封装技术支持的公共服务平台。

记者:该平台是只面向浦东还是面向全国?

程:面向全国。

记者:与一些大型封装测试公司相比,该平台有哪些优势?您认为它的前景怎样?

答:随着封装技术不断发展演变,IC设计公司提出了微型化、轻便化、多功能化、高集成化和高可靠性的需求,目前一些大型封装公司并不能满足中小型IC企业的要求,而该平台的优势在于可以使相关企业获得服务便捷、形式灵活、成本合理的封装服务,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加快产品开发节奏,例如为中小型IC设计/光电器件企业提供如下的服务:晶圆凸点制备、芯片级植焊球、有机底版设计及加工、表面贴装回流焊、BGA/FC/MCM封装及组装等。针对部分电子系统制造商的要求,开展特殊封装的研发与服务,主要包括:集成电力电子模块封装(IPEM)、大功率LED的封装、MEMS封装设计与服务等。为大学与科研机构提供各种特殊封装材料/形式的封装、咨询、培训、系统集成服务,以及各种可靠性测试和分析服务。上述服务都是一些大型封装测试公司无法做到的。所以该平台的服务模式本身就是一种优势。

另外,我国目前拥有良好的产业政策环境,浦东地区具有雄厚的产业基础,丰富的人才资源储备和较好的技术基础,加上广泛的市场需求和上海北京大学微电子研究院及其合作伙伴的技术和运营优势,该平台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记者:成立这样一个平台,您一定也在这方面有非常深的了解,站在一个行业专家的角度,您对整个封装业的现状有哪些看法?

程:IC封装测试业是IC产业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直以来,外资企业在中国IC封装测试领域占据了优势,但内资封装测试企业蓬勃发展,中小企业不断涌现,内资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发展为IC封装测试业增添了活力和希望。目前在长三角地区,汇聚了江阴长电、南通富士通、安靠、优特、威宇科技、上海纪元微科、上海华岭等众多大型微电子封装测试企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西部地区封装测试业包括天水华天科技也有较快的发展。另外,2007年10月,英特尔(成都)有限公司微处理器工厂顺利运营并实现首枚多核处理器出口。同时,中芯国际(SMIC)、马来西亚友尼森(Unisem)、美国芯源系统(MPS)等半导体封装测试项目在成都相继投产,西部封装测试厂的产能将会进一步释放。

目前,国内外资IDM型封装测试企业主要为母公司服务,OEM型封装测试企业所接订单多为中高端产品,而内资封装测试企业的产品已由DIP、SOP 等传统低端产品向QFP、QFN、BGA、CSP等中高端产品发展。

综观目前国内整个封装业在对中小型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的服务方面存在以下不足:

(1)国内企业高端技术投资有限,产品多集中于中低端,难以在高端市场上取得突破;

(2)国内先进封装技术的实施几乎完全依靠从国外引入;

(3)已有封装企业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IC设计公司小批量封装要求能提供的服务极少,不利于整个IC产业的发展;

(4)无法满足小批量集成电路特殊封装的需求。

(下转第47页)

记者:未来封测业的发展怎样?该平台的未来发展规划是怎样?

篇6

关键词:高职;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对口生;普高招生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4-0043-02

近年来,由于服装行业市场的蓬勃发展和我国服装行业加工国地位的迅速提高等因素的影响,服装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为满足行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将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的招生分为两部分,即对口招生与普高招生(以下简称对口生、普招生)生源分别来自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职业中专和普通高级中学。这两种生源学生的学习经历不同,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也有所区别,对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进行分析,有助于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高职服装设计与工程

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具备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综合职业能力的,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其工作的主要特点是将设计、规划、决策转化为现实产品等物质形态,或对社会产生具体作用。此培养目标直接决定着课程内容和课程标准。进行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教学课程设计,首先要掌握服装行业发展的趋势,了解企业生产结构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情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人们对服装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原来对服装实用性需求的单纯认识转变为对服装个性化的时尚追求,这也是现代服装设计审美的主流方向。德国现代设计之父包豪斯曾经宣言:“设计是为人而不是为产品”。法国时装设计大师库雷热曾说过:出色的设计师应该是一个社会学家,他应当了解并引导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需求。因此,服装的款式造型设计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外在穿着需求,更是文化、艺术和工业完美结合的典范。为了满足服装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主要培养能满足服装企业的服装设计、工厂生产管理和技术文件管理等方面的高技能人才。

高职院校服装专业教学要突出的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要将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为主、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即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针对学生个性因素的培养等都是我们在教学上要充分考虑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启发并挖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突出理论与实践教学活动中的师生沟通与互动环节。

高职对口生与

普招生的学习态度比较

我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生首先开设《服装史》、《服装材料学》等专业基础课程。从笔者所担任的《服装材料学》这一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情况来看,同班的普招生和对口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存在较大差异。普招生对该课程有很浓厚的兴趣,对理论知识的重点、难点能很好地掌握和运用,作业独立完成的情况较好,没有拷贝作业的现象,遇到专业性较强的问题能够与教师一起探讨,对该课程的实践知识也很感兴趣。而对口生对专业课程的兴趣则要弱一些,对一些理论知识点不愿意深入了解,在作业的完成情况中复制现象比较明显,课前对教学内容基本上不预习,对一些较难的知识不懂也不愿意与教师沟通交流。

对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态度,对口生和普高生都比较积极,笔者通过对几届学生上课情况的比较发现,对所学专业持正面态度的学生占大多数。一是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定位都比较明确,入读高职院校就是要掌握一项实用技能,为今后更好地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对口生和普招生对所学专业的态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对口生从中职学校考入高职院校,专业基础课对他们而言已是相对熟悉的课程,在入学前已经接触过专业基础课,只是内容的难度和系统性有所差别,所以在学习兴趣上要弱于普招生。教师在讲一些新理论、新技术和先进设备的使用时,学生的兴趣比较大,想更进一步地了解,甚至想在实践中能够运用。而对一般的理论知识的重视不是很高,复制作业的现象比较普遍。专业基础课对普招生而言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他们的学习兴趣很浓,作业完成情况也非常好,无复制现象。

通过对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学习,普招生和对口生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目的上有很大的差别,主要是由这两种生源学生的学习经历和学习环境的不同所造成的。通过问卷调查,对口生升入高职院校目的明确,是为了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职业素质、学习能力、学历,多学习一些专业实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掌握新设备、新材料,为将来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一小部分普招生则是将高职院校作为一个跳板,准备在毕业前参加专升本考试,希望能考入本科院校,这部分学生对文化课、专业课理论知识学习都很认真,而对实验技能课的要求是马虎通过就可以。还有部分普招生与对口生同样,想在高职院校里掌握一项技能,充实自己,为将来参加工作做好准备。剩下的小部分高考分数较低的学生,他们别无选择,目的就是取得一个大专文凭。

高职对口生与普

招生的专业课程教学比较

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教学比较 由于对口生和普招生在入校前的学习经历和学习环境不同,导致其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目标具有差异性。笔者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教学上采取了相应的教学模式,如在《服装结构设计》、《服装缝制工艺》、《服装立体裁剪》等课程的教学上采取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根据两种生源学生的具体情况做相应的教学指导。相同的课程,对不同个性的学生有不同的侧重和要求,对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有不同的深度。对专业基础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同一课程时,有的放矢地进行有针对性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如《服装缝制工艺》课程是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自开设以来,在理论知识教学、实验实践技能教学方面,都进行了与现代企业生产相结合的改革探索。该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即工艺制作和工艺文件管理,在遵守教学大纲统一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对口生基础扎实、工艺技术优越的特点,在教学中采取探究式教学模式,通过探究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充分思考后,进行归纳总结。这样,既可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又可使其及时理解、掌握知识,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鼓励他们在课堂学习中形成明显的工艺创新特色。针对普招生的特点,在教学中采取讲解与示范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教中学,学中做,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要领,以实用性训练和工艺分析替代较难的工艺训练。对于对口生侧重讲授各种不同面料的工艺制作方法和技巧、不同创意服饰造型的工艺风格和制作方法;而对于普招生则侧重讲授快速掌握缝制工艺的方法、服装成衣工艺的分析和工序安排。《服装结构设计》、《服装立体裁剪》课程则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技能,对口班在中职阶段的学习比较注重专业技能训练,而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相对薄弱一些,所以,在教学中应稍微偏向理论知识部分,实践教学环节相对可减少一点。对口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会按照教师的要求做好相应的课堂练习和作业,往往局限于书本知识和教师上课的教案,缺乏创新意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联想能力和创新能力。普招班学生的学习能力优于对口班,学习的灵活性较强,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示范与多种训练相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基本原则,调控教学环境,激发学习兴趣。在专业教学上主要抓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边讲授边示范动作要领,讲解技术要求,学生边练习,教师边指导。普招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思维比较活跃,敢于创新,能够把所学的专业知识灵活地运用到作品设计中。

针对服装企业产品开发项目的学生团队精神培养 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任务完成后,可在同一产品开发项目教学任务中采取混编班上课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让两种生源的学生相互补充完成项目学习任务。这样既能使学生在艺术审美与技术制作的沟通交流中加深对知识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又能增强学生的技术文件分析能力和实践操作应变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可在课堂上采用交流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在一个小的创作灵感上,教师和学生都能进行非常热烈的讨论,同时一起对构想的设计图进行修改,使之更加完善,从而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推动学生的设计能力、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全面发展,可有意识地引导对口生与普招生相互交替地进行分组讨论,使对口生的优势与普招生的优势相结合,使掌握专业知识程度不同的学生相结合并编成合作小组,让他们互相借鉴学习,达到互助、互补的目的,增强他们协同工作的团队精神、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和不怕困难与挫折的顽强毅力,培养他们具备职业岗位所需的能力和素质。这将有助于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尽快融入工作中去。

以参赛为依托提升对口生和

普招生的理论水平与操作能力

为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应鼓励学生以参赛为依托,拓宽理论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能更好地增强其团队合作精神。近6年以来,我校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了全国性高职高专服装技能设计大赛及省级服装技能设计大赛,入围16人次,获二等奖2人次,获三等奖8人次,获优秀奖8人次,获最佳服饰搭配奖1人次,获最佳效果图奖10人次。在每次参赛过程中,都使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这些都有力地保证和促进了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的不断提高,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专业的发展和教学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陈学文.高职教育中“顶岗实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2009(4):226-227.

[2]梁惠娥,崔荣荣,潘春宇.服装专业设计与工程方向的特色分析与研究[J].纺织教育,2006(5):42-44.

[3]田芳.“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在商务礼仪课程中的运用[J].职业教育研究,2010(4):82-83.

[4]曹沛森.高职院校普高生与对口生学习动机比较及教学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5(11):25.

[5]史洪伟,张莉,徐基贵,王红艳,卓馨,王聪,陈志兵,周丹红.探究式教学的再思考[J].宿州学院学报,2011,26(2):122-123.

[6]谢小辉.调控教学环境 激发学习兴趣[J].宿州学院学报,2010,

25(9):115-117.

[7]张建写.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问题探析[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8.

篇7

服装设计与工程简称服装工程专业,是专业培养具备服装设计、服装结构工艺及服装经营管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能在服装生产和销售企业、服装研究单位、服装行业管理部门及新闻出版机构等从事服装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经营管理、服装理论研究及宣传评论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该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服装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服装设计方法、成衣结构与工艺、服装营销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服装开发、设计、生产管理和营销等方面工作的基本能力。主要课程有时装画、服装设计、服装色彩、服装材料、服装结构、成衣纸样与工艺、服装CAD、服装专业英语、服装机械与设备、服装心理学、服装采购学、服装零售学、服装生产工艺与管理、服装工业制板、服装市场营销、服装史、服装工效学。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缝制工艺实习、成衣工艺实习、服装市场调研、创作实践、计算机上机实习、毕业设计及论文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篇8

【关键词】服装工程;知识能力;课程体系

2009年底,教育部计划在部分高校试点“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教育部率先启动的一项重大改革计划,其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

1.服装工程师知识与能力结构诉求

面向服装工业现场的应用型工程师主要是在现场从事产品的生产、营销、服务或工程项目的施工、运行和维护;而设计型工程师主要从事产品或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开发。从知识与能力结构来看,其培养标准必须符合以下几点:

(1)基础科学知识;(2)服装核心工程基础知识;(3) 服装高级工程基础知识;(4)解决服装专业领域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5)实验中探寻知识及文献查阅的能力;(6)创新精神与职业道德;(7)人际交往与团队合作的能力;(8)交流能力;(9)项目的构思、设计与实施的能力。

上述知识和能力的获得,除学校内部所提供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外,很大程度上需要在现场真实环境下,通过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进行实战训练。必须分析和评价企业实践教育与传统校内教育的差异,提取和形成企业实践教育课程体系,才能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设计和创新能力。

2.服装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

根据 “卓越工程师”的总体方案,结合服装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上述专业标准,传统的“基础课—专业课—工程实习”三段分割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用,代之以“专业能力进阶”培养方式,多维度、交错融合、螺旋式提升学生的综合工程实践能力。这种培养模式以专业能力为导向,将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进行高度融合。就本科工程教育而言,根据每学年学生专业能力的不同,配套安排各类实践教学,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工程能力的培养。遵循服装工程师的实践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目标,将工程实践分为工程基础实践、工程专项实践、工程综合实践和工程创新实践4个层次。

3.服装工程实践课程的设置

在“专业能力进阶”模式下,本科课程实践课程的设置以时间为主线,在不同学年,根据校内课程教学学生所获得的专业知识和能力,采用分散和集中两种方式,设置工程实践课程。工程实践课程与校内课程之间存在明确的逻辑关系,相互衔接,彼此互补,不能逆向、重复和缺损。

图1 服装本科生工程实践课程逻辑鱼骨

4.课程教学模式的改进

卓越工程计划实施中课堂教学是最终的教学质量保证,必须遵循工程教育的基本原则,深入细致地开展各类课堂教学改革。首先,教师必须在教研团队的充分交流下制定课程的大纲,大纲中明确指出各项教学内容对应的能力培养目标,大纲通过后,方可进行教学;其次,每位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进度和方法,学校鼓励教师进行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如较为有效的PBL(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法,CPL(基于案例的学习)教学法等;再次,每门课程结束后,必须严格进行教学评价,评价主要来自学生和教师本人对考核成绩的分析。甚至对每门课程成绩的分布都设有标准,如果教学效果为达到指定标准,就要在教研组中进行讨论,以改进和调整教学。这种课程教学的闭环式模式使得教学能够进入自学习的良性循环,促进教与学的共同发展。

5.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项目式教学

在卓越培养计划的能力培养要求中,有一些是非专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如职业道德、表达与交流、终身学习、社会意识等。这些能力的培养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很难达到的。国外高校在这方面的培养方法十分值得我们借鉴。所有在校大学生都是在一个看似无形的教学体系中自觉地学习。这个体系就是学校构筑的各种以团队为单位的专业和非专业的活动。如劳伦斯大学,较为有特色的是企业教育项目和领导力教育项目,还有大学生竞赛项目。高校通过这些项目,把学生组织起来,开展多项有意义的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都养成一种独立处理问题、自我关心、积极应对的品德。学生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以团队为单位的学促进了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热情。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扮演一个辅助的角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自己解决问题。

6.结语

在我国全面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过程中,针对学科特点和中国发展情况,积极探索创新培养体系,可以避免教学改革的盲目性和低效性,真正将教学质量提升到符合人才需求的水平。

作者简介:

谢红:(1970.1—),女,教授,博士,现任教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研究方向数字化服装技术。

基金项目:

篇9

论文摘要:服装结构设计是高等服装院校服装设计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在企业急需“实用型”服装人才的现状下,高等服装院校如何针对市场需求,开展结构设计实践教学革新,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结构设计水平,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高校革新服装结构设计教学的必经之路。

服装设计是一门系统的工程,它包括:设计构思服装效果图服装平面结构图成衣。这是服装从设计到成品的基本过程,其中承担着承上启下作用的关键环节就是服装结构设计。服装结构样板的准确度和制板效率,直接影响服装的成本与质量。为了适应现在服装企业工业信息化和自动化的发展生产的需要,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可持续性以及加强学生所掌握的技能的可延展性,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授课方式的革新势在必行。

一、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研现状

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总结及调研目前国内外的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发现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内容的理论深度不够、只传授“怎么办”,很少解决“为什么”。这种急功近利的教学内容直接制约学生技能的拓展,直至影响行业的发展。

2.操作方法陈旧,未能及时将行业的先进技术或最新技术引进到课堂中。学习的理论核心部分是30年前乃至更早的日本文化式原型,已经不能符合现代中国人的体型和时尚的要求。

3.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与工艺实践课程的设置不合理。在这两门课程的设置上缺乏紧密的联系,使两者的间隔时间过长,导致学生学完服装结构设计后,不能“乘热打铁”的进行工艺实践来巩固和提高对服装结构设计的掌握。

4.结构设计教学体系基本上是学生被动的接受训练,这种模式抑制了学生的求知和探索欲望,更谈不上创新精神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二、服装结构设计教学革新探索

对于服装高校要解决以上问题,培养适应市场需求及企业急需的“实用型”服装人才,应从以下几点进行革新:

1.课程的合理设置

课程的课时数量、先后顺序、间隔时间的设置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教学质量。所以,在相关课程的设置上必须符合服装专业教学规律、学生接受能力的实际。

首先,根据不同专业方向、不同年级合理设置《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课时数量,不能“一刀切”把所有课时都定成一样。其次,现代服装工程是由款式造型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三部分组成。最后,把《服装款式设计》与《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实践》相结合,将三门课程紧密排列。让学生真正在课堂里就体会实践到“设计构思服装效果图服装平面结构图成衣”这种服装从设计到成品的基本过程。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动手能力。

2.服装结构设计教学革新

服装结构设计能力培养的核心在于学生对结构形式变化的掌控能力及对平面结构与立体形态之间转换的掌控能力。这些能力的掌握必须建立在实践之中,不仅是结构设计实践,还要依托工艺制作实践。只有学生看到了最终的服装成品,通过对成品形态与适体度的感知,才能进一步认识与反思结构设计的规律与尺度,进一步提高结构设计水平。 转贴于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老师在黑板上画结构,学生在下面“依样画瓢”画1:5的结构图。传统教学模式学习后的学生往往会出现不能应对款式变化,只能生搬硬套,当出现新款式时就手足无措的情况。这种枯燥抽象、生搬硬套的教学方式是不符合现代教学及市场需求的。教师必须联系实际,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带领学生入门,或者让学生多动手、多画图,在不同的实际款式操作中不断渗透理论知识,就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纯粹的理论教学分为理论和实操制图训练两部分。教师以1:1的结构制图做教学示范,并结合图纸进行理论教学,以工厂板房制图的程序来做教学示范。同时把教学示范的结构图纸检验裁剪后,在人台上做快速的立裁缝合,让学生直观的观察和体验到如何从平面的结构制图合理转化为三维的立体造型。示范结束后,让学生自己进行1:1的结构制图设计,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学生完成后,再有针对性的进行一些款式变化的示范及讲解,并让学生自己设计新的款式和新款式的结构设计。最后由老师综合学生遇到的问题和难点做讲解示范,新的结构设计课程就是要通过大量的制图实践来完善学生应对款式变化而束手无策的问题。同时,服装结构设计的制图过程,是一个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检测过程。通过制图实践教学,不但能检测学生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掌握情况,还可以在画图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促进知识的获取,提高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促进思维的发散性扩展。这一措施在服装工程专业和服装艺术设计专业三年级三个班进行了一个学期的试运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接触不同时尚年代的款式,发现结构设计中的共同点和各自的特点,以此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此外,在把《服装款式设计》与《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实践》相结合进行教学,这就要求各科的教师间要科学合理系统的联系安排。选取能够渗透各科目知识点的课程项目,使学生通过项目教学掌握这一知识体系与技能。项目的分析、设计、实现过程要与真实的产品开发过程相近,甚至就是企业的新产品开发项目,使学生应用本项目的方法和技术能够完成目前企业中的类似应用。其次,进行情境设置。根据企业生产实际把服装设计分为款式设计、结构设计、样衣制作三大项目。服装款式设计安排在《服装款式设计》课程中完成,然后安排《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实践》课程,两者结合完成服装成衣结构设计、样衣制作的全过程。通过一个项目、几个任务的实践和进行分层次地对课程内容进行实践,从而使服装结构设计实践教学能较好满足服装岗位需求。

三、结论

现代服装工业飞速的发展,服装企业急需全面的、综合的实用型服装人才。面对目前服装教育存在的实际问题,应转变教育思想,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打破封闭式教育方式,在课堂上应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研讨式、直观性教学和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方式,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注重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制定的新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将传统的理论知识与成熟企业先进的技术结合,达到产学结合的目的,使学生适应现在服装企业工业化生产的需要,并为学生工作中延展技能打下理论基础,实现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服装工业制板;服装CAD;课程整合;可行性;优势

工业制板在服装企业生产过程中非常重要, 我国目前一直是世界最大的服装生产加工基地,需要大量的工业样板设计人才。而随着服装CAD技术在企业的应用,通过服装CAD进行工业制板成为服装技师必须掌握的技能。服装CAD和服装工业制板是服装设计专业必修的两门主干课程,,两者承前启后,存在着密切关系。但服装院校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对两者的联系并不强。根据往届毕业生近年反馈的信息表明,服装院校对学生在这两门课程上的培养与企业实际需要有脱节问题。为了使学生能力适应企业实际需要,本文对服装CAD与工业制板两门课程教学的整合进行探讨。

一、工业制板课程概述

服装工业样板是企业从事服装生产所使用的一种模板,在服装生产中起着模板、模具的作用,能够高效、准确地进行服装的工业化生产。服装工业制板是一门培养学生具有工业样板设计能力的专业课程,工业制板属于生产范畴,根据给定的尺寸,进行定量设计。 它是将设计效果图(生产图、款式图或服装图片等资料)按给定的一系列部位尺寸、款式要求、面料要求、工艺要求设计成一整套平面纸样。 课程包括工业制板和工业推板两部分内容。工业制板的先修课程是《服装结构设计》、《服装缝制工艺》,用来解决制作工业样板中的结构和工艺问题;工业推板是在工业制板的基础上最终实现的。

工业制板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课程学习掌握服装企业工业制板、推板的一系列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独立进行制板、推板的能力。工业推板是工业制板课程的重要环节,也是服装企业进行工业化生产的必备环节,推板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服装成品质量的优劣。

在学校中,工业制板课程的教学方式为传统教学方式为主,教师在黑板上手工制板进行演示,来讲解制板与推板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但目前企业中的现状是:多数的服装企业已不再使用原有手工方式进行工业制板,转而是使用服装CAD软件进行工业样板的制作及放码排料等工作。

二、CAD在服装企业的应用

服装CAD即服装计算机辅助设计,是一项集服装设计与工程、计算机图形学、数据库、网络通讯等多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性高新技术。CAD技术应用于服装以来,对服装企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运用服装CAD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强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得到手工难以达到的效率和效益。从服装结构设计到放码、排料,服装CAD都起到很大的作用。

国内服装行业的生产现状是倾向于小批量、多品种、短周期、变化快的特点,而服装CAD速度快、绘图精确、管理方便、易于修改的优点非常适合服装行业的发展。随着CAD技术普及率的增加,企业对掌握该技术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三、课程整合的可行性及优势

1、课程整合的可行性

(1)软硬件条件的可行性。现在高校的服装类专业一般都有相关的机房及服装CAD软硬件设备,也开设有《服装CAD》、《服装工业制板》课程。总体上来说,具备把这两门课进行整合的物质条件。

(2)学生对课程整合的需求。《服装工业制板》作为服装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这门课程自身的特点使它的教学内容比其他课程更加理论化,也更加抽象和枯燥,所以教师普遍认为这门课教学难度较大。学生面对这么枯燥的学习内容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兴趣了。与“服装工业制板”相比,“服装CAD”通过多媒体模拟演示企业中的实际工作内容,并且让学生把自己前期所学知识马上在CAD中应用,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3)课程的相关性支持课程整合。《服装CAD》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图形学及“CAD”的基本知识,了解计算机在服装、设计上的应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掌握计算机的使用。《服装工业制板》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服装专业知识,绘制服装生产所需的工业样板,系统地掌握服装工业制板的基本知识与拓展知识。这两门课程都是立足于实践,具有综合性的专业课程,但是由于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不同而被人为地分成两个课程,使它们各自存在教学难度。事实上,它们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两门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可以进行互补。所以这两门课程的教学整合有着充分的可行性。

2、课程整合的优势

(1)提高教学效率。目前在服装专业课教学上存在着教学方式陈旧,还在借助粉笔、黑板、尺子等传统的教学工具,教师板书绘图费时费力,手工制图精确度低误差大,速度慢,课堂教学效率低。而教学课时所限又使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在课堂上进行精确的绘图练习,导致学生的实际绘图和识图能力差。利用CAD替代手工制板操作,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电脑存储的板型文件在进行修改、复制、删改等操作时极为方便。两课程整合与传统授课方式相比,在课堂时间内,教师可讲授更多专业知识,学生可进行更多练习,并且把所绘制板型进行1∶1输出,大大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且学生作业既便于保存,又便于教师批改。

(2)激发学习兴趣。《服装CAD》与《工业制板》结合,可以使抽象的教学内容以清晰的多媒体展示,减轻了手工制图的劳累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增强学生综合能力。学生通过学习,把所学到的一些服装专业知识通过CAD实践,进行实际操作训练,这样既验证了理论的正确性,巩固及扩展了基本理论与教学内容,同时又使学生获得了扎实的基本功,逐步达到独立操作,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小结

服装CAD与服装工业制板的有机整合,使服装CAD课程真正做到既为教学服务,又为学生提供实际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也为服装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复合型人才探索新途径,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为学生学习专业技术知识和继续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提高服装专业教师应用计算机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的能力,为服装企业培养新型的服装专业高科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