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4-01-07 16:18: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信息化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信息化的理解

篇1

[关键词]成教专科;世界大学城;空间教学;病理学;信息化教学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2.132

[中图分类号]G434;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2-0-02

1 世界大学城与信息化教学概述

1.1 世界大学城

世界大学城是经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具有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和版权号的一座网络虚拟城市。它是运用Web 2.0、SNS、BLOG、TAG、RSS,依据六度分隔理论、XML、AJAX等理论和技术设计并以网络交互远程教育为核心,综合了远程教学、网络办公、及时通讯、商务管理、全民媒体与个性化数字图书馆等功能的一座既虚拟又真实的大学社区平台,是全民终生学习的校园,是真实人生的动力之源。其目的是要打造全球一体化远程教育互助平台。

1.2 信息化教学

信息化教学,是指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使教学的所有环节数字化,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

信息化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之上的,其学习环境包含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4个要素。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可以描述为: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并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信息化教学传统医学专业的教学产生重大的影响。世界大学城空间教学就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方式,特别是给成人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

2 利用世界大学城空间教学开展成教专科病理学信息化教学的必要性

目前医学成教专科的人数较多,医学的基础主干课病理学内容繁杂、难学难懂,课时较少、实验室建设跟不上医学专业的发展,成教专科的学生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都欠缺。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又不想学也没时间学。利用世界大学城空间教学成教医学专业的学生可以快速灵活方便地获取学习资源,弥补成人教育集中授课时间不足的问题。对于难学难教的病理学来说尤为重要。

3 利用世界大学城空间教学开展成教专科病理学信息化教学的作用

3.1 变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提高病理学教学质量

成教医学专科利用世界大学城空间实现病理学教学信息化,授课教师可利用世界大学城平台所提供的丰富教学资源,设计教案,制作课件,在这些教学文件中插入典型的病变图片、动画、视频等,这样可图文并茂地给学生们展示病理学的相关知识,教学直观化形象化。例如:可以把血栓的形成过程、栓子的运行过程、炎症中巨噬细胞的吞噬过程以及恶性肿瘤细胞的转移过程制作成Flas,可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有利于学生掌握和记忆知识要点,提高教学效果与质量。

在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的过程中,没有面授教师的指导,学生也可在世界大学城里搜寻相应的学习资源,拓宽知识面,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2 提高成教专科生学习病理学的兴趣与主动性

利用世界大学城空间教学对病理学实施信息化,可以提高专科医学成教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在集中学习之前,面授教师通过大学城空间的教研苑将要讲授的内容公开,让学生先自学,或展开讨论,学生可根据临床的实践与自己对自学内容的理解,提出一系列问题,面授讲师针对这些问题讲授或答疑,这样可提高成教医学专科生学习病理学的兴趣与主动性。

3.3 实现教学资源的广共享,拓宽成教生的视野

病理学是医学专业的基础课,一般的医学院校都开设有病理学精品课程、网络课程,建立了教学资源库等。这些网络平台给该校的成教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集中面授或自学时都可便捷地利用这些网络资源,节约了查找学习资料的时间,又拓展了成教生的专业视野。

3.4 现实理论课与实验课同步,提高病理学教学效益

利用世界大学城空间教学将病理学教学信息化,教师能更好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面授教师在讲解理论之后,利用视频播放等方式将相关的实验内容一并演示、讲解,将病理学中繁杂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形象,这样就通俗易懂了。

3.5 建立满足教学对象学习需求的教学资源库

运用世界大学城空间教学应将病理学信息化来开展病理学教学,开展成人教育的医学院校必须开发与自己学校实际相符的教学资源。病理学教师要制作网页,采取、甄别相关信息并运用到教学中去。这样不仅能提高教师对病理学的理解,也能提高教师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与病理学课程的信息处理能力。

4 利用“世界大学城空间教学”平台开展成教专科病理学信息化教学的实践

4.1 成教专科病理学信息化教学的理念

由于医学与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课本知识已相对滞后,无法满足各类医学专业学生的学习要求。成教专科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基础医学知识,有一定的临床经验,教师如能讲述病理学最新的研究进展与动态,学生必将获得最前沿的知识与技术。例如:讲述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时,从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病因、发病机制和基本病理改变的角度,补充相关学科的背景知识、最新进展情况和研究动态,同时对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临床病理联系作进一步的讨论,这样不仅使学生获得大量的相关学科知识,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对病理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4.2 病理学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根据医学成教专科师生对病理学教学资源的实际需要,结合校情、学情,构建病理学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基本思路及框架。

(1)遴选病理学教学资源库建设的人员,聘请本校病理学教学经验最丰富而又拥有计算机技术的教师主导病理学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制订实施方案,明确成员分工,制定病理学资源库建设工程流程表。

(2)确定病理学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内容。世界大学城空间教学平台教学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病理学教学资源库包括以下内容:媒体素材库(包括病理学教学有关的文本、图片、动画、音频与视频,涵盖病理学教学的所有知识点),试题库(含在线自测、课后习题、期末考试模拟试题),病例库(临床真实典型病例、尸体解剖案例),电子教案及教学课件库,常见问题解答;病理学网络资源友情链接库,文献资料等。

(3)病理学资源库素材的收集。病理学教学资源库中素材的收集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一是自主研发,这应该是病理学教学资源库素材的主要途径。要求教学资源库建O的教师能根据自己对不同版本的教材作科学的分析,选择最适合本校成教专科学生学习的材料,教学经验与一线临床实践积累的经验非常重要,在教学资源库中应得到充分的体现。二是网上下载,在没有知识产权纠纷的前提下,到其他院校病理学教学资源库的下载,网上下载资料。三是外部购,通过付费的方式,从其他医疗机构、医学院校、教学名师等处购买病理学教学资源。以上这些教学资源应该按照所选教材的章节收集。

(4)对素材加工整理、分类、汇总入库,上传至世界大学城空间教学平台,利用这个平台将病理学资源库中的资源应用于病理学课堂,运用世界大学空间教学平台进行病理学教学。

(5)世界大学城空间教学平台的完善。通过病理学教学的实践与反馈,完善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要特别注重病理学的前沿发展的相关资料的及时补充,最终形成一个资源丰富、高质量的病理学教学资源库,并逐步推广应用。

主要参考文献

[1]董静尹,方洁,王俊波,等.病理学课程建设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39).

[2]龙捷,张雅洁.基于网络平台的病理学PBL教学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2).

篇2

[论文内容提要]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及就业后频繁跳槽等问题暴露出当前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缺失与不足。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的相互融合等特性决定二者在教育内容、师资条件、教学形式上的有机结合有助于高校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教育根本目标的实现。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及就业后频繁跳槽等问题一再被提及,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大学生目标感缺失,自我认识程度不高,对自己的专业和将来从事的工作的关系不了解。这也暴露出当前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缺失与不足。为此,教育部于2007年下发了关于在各高校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为贯彻教育部文件精神,各高校纷纷开展了一系列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如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讲座、进行就业指导等。但从实践效果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就业指导着重于求职技巧而忽视对大学生生涯发展的指导,讲座对象有限且内容缺乏延续性等,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发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机结合的相关探索或许能给从教者们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一 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的可能性

1.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根本目标的一致性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根本目标绝不仅仅是指导大学生如何就业,而是要帮助大学生在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观、职业能力及气质、性格等基础上,结合职业环境等客观条件和制约因素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并根据自己的职业目标确定行动方向、时间及具体方案。大学生在职业生涯方面的困惑包括很多方面,如自己能干什么,自己想干什么,自己适合干什么,环境支持和允许自己干什么?自己所学的专业出去以后有什么发展?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减少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人格发展上的心理困惑,具有成熟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的大学生往往心理健康水平也较高。而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己、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也正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

2.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融合性

“大学生自我认知”(具体包括对自身气质、性格、能力、价值观、兴趣等的认知)、“职业能力”(具体包括人际交往、情绪管理能力等)、“职业世界探知”(具体包括对职业与专业关系、职业环境分析等)以及“职业决策技术(包括生涯决策平衡单等的运用)”是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本内容,“自我认知”是心理健康的基础,也是大学生对准现实 “生涯通道”,做好人生规划的前提。情绪管理与人际交往等内容也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组成部门,更是未来职业生涯的重要技能。 “大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设计活动,进行着自我的心理调节,能在智力、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方面都得到正常发展,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形成健全的人格。”[1]职业生涯目标的明确与生涯设计的过程也能满足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人能尽可能把内在需求与外在需求契合在一起,将‘我意欲’和‘我必须’统一起来,从而使人的生活充满生机和活力。” [2]因此,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融合、相互交叉,共同促进。

3.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运用团体心理辅导技术的优越性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引导学生在开放、安全、融洽的氛围中去认知自己和职业,去了解职业决策的影响因素及职业决策的方法,同时练习职业生涯规划决策的步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如果采取单纯的知识讲授就可能变成空洞的说教,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起不到真正的引导教育作用。这就决定职业生涯教育的模式必须是经验式、建构式的。而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常用的团体心理辅导技术是在团体领导者的带领下,通过一群有共同需要或问题的人的聚集和参与,形成团体互动的力量和意图性的团体经验,从而达成个人发展的心理辅导方式。团体心理辅导中,通过营造良好的团体心理氛围,大学生在开放接纳的心理环境中通过游戏体验、角色扮演、经验分享、脑力激荡等一系列的活动中了解全面真实的自己,同时团体的集体智慧和社会支持也能激发大学生去更深入地去探究职业世界,更多地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相关信息。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具有感染力强、影响广泛、效率高、省时省力、辅导效果易巩固和迁移等特点。因此,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往往是各大高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形式。

二 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方式

1.教育内容的结合

由于种种原因,高校一般都在大学二年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课时控制在16-20左右。就业指导则通常在毕业前进行1-2次。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讲座的时间、内容都不固定,缺乏统一性、系统性。这些有限的课程、讲座及就业指导很多都是为了应付教育部有关规定而开设的,大都流于形式,其实根本无法真正完成对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系统教育,无法实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根本目标。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课程设置及教学研究更是有了极大的进展,能较好覆盖到高校每一个大学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点,必然和大学生的心理个性、心理发展密切相关。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可以进行适度整合,如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增加职业生涯心理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安排如职业能力、职业价值观、职业兴趣等的学习与测试等内容。这既可以弥补当前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课时的不足,又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贴近大学生的心理实际,为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

 

2.师资条件的结合

长期以来大学教育中往往把就业指导归为学生工作的一部分,没有认识到职业指导是一个专业性要求较高的职业领域。从目前各高校的实际情况看,专职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人员不仅数量少,专职工作人员还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不少人是“半路出家”,专业化程度不高,素质参差不齐。师资成为制约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开展的主要因素。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时间较长,各级各类高校都纷纷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配备了完善的教学设备和人员,同时由于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背景相似,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能较好胜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有关职业素质、自我认知等方面的教育工作,再加上专业教师及聘请的一些行业内人士开展关于职业认知、职业探索等方面的教育,几方面结合能较好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落到实处。

3.教学形式的结合

随着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逐步开展,在教学形式上进行了一些探索研究。考察相关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以“团体生涯心理辅导”形式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得到很多从教者的好评。研究认为,职业生涯教育如果局限于课堂讲授、专家讲座,学生容易变成“被动接受者”,缺乏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主动性。而以 “团体生涯心理辅导”形式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生在团体生涯心理辅导活动中,以团体一员的身份参与到团体中来,通过团体生涯心理辅导的一系列活动,实现对自我认知的提升、感受职业的特性及要求、学习职业决策的技能、增强职业发展的能力、体验职业生涯规划中种种复杂的心理过程,这种体验、参与过程中的经验和感受,使他们对职业生涯的规划变得不再抽象,不再“遥不可及”,而且在团体活动中,通过交流,借助团体的动力,大学生可以从团体其他成员身上得到启发,甚至找到解决自身问题的有效方法。同时,团体交流使他们认识到对生涯规划的困惑不仅某个人存在,而是大家共同要面对、探究解决的问题,这可以消除他们在心理上的不安,能更好面对自身的心理问题,也有利于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三 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应注意的问题

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能充分利用高校的设备、师资等资源。依据不同理论的生涯心理团体辅导还会不断出现,很多学校在职业指导中应用心理辅导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二者的有机结合前景广阔,但应注意以下问题。

1.师资问题

尽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具有良好的心理学背景,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要求执教教师具有心理学知识,同时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这样,才能在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决策时从专业与职业发展的角度提供真正有效的帮助。目前高校师资缺少的正式那些真正有相关从业经验的专业人士,这使大学生真正了解职业世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此外,部分高校本身心理健康教育尚有不足,更难以兼顾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因此,一方面应鼓励有志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到相关行业学习交流,支持他们参加“职业规划师”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及培训工作,另一方面聘请相关行业领域的“能工巧匠”和“专业人士”到大学兼职担任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同时,对这些教师进行心理学知识的培训。通过几方面的努力,建设、培训一支心理学知识背景和专业知识背景相结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专业师资队伍。

2.结合的形式问题

如上所述,团体生涯心理辅导这样一种助人的技术正日益成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趋势,但是,由于这一技术对领导者的要求较高,如果掌握不好,团体辅导方案实施中可能“曲高和寡”。此外,团体生涯心理辅导针对的对象是团体,对于个体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无法解决。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中,应将职业生涯心理问题的个体咨询与团体辅导相结合。

3.结合的内容问题

事实上,不仅仅大学、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都在以新的视角看待职业生涯规划,因此,不仅仅是职业决策的相关内容,其他如职业转换的准备,其中的心理准备也将进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范畴,这也是二者有机结合中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陈瑞瑞、左占、张波.大学生生涯规划团体辅导的实践研究[ j ].中国成人教育,2009,17

[2]许一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方法初探[ j ].中国电力教育,2010,18

[3] 钱益民.借鉴日本做法进一步加强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 j ].现代阅读,2010,11

[4] 肖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优势研究[ j ].知识经济,2009,12

篇3

【关键词】 藏区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分析

在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我省藏区小学教育信息化取得了一些突破性成效,从学校到个体教师,从信息来源到信息质量,从信息化观念到信息化能力,都有不小的改进和显著成果。但是在全国范围的调查和统计研究基础之上,藏区小学教育信息化还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信息化观念未得到前面重视和贯彻,教育信息化能力偏差,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的信息化能力,无论是课程计划还是课堂教学信息化都稍落后。

综合分析,目前造成这种藏区小学教育信息化不足的主要几种原因如下:

一是在硬件方面缺乏广泛支持,来自社会组织和个人,学校和教育机构的支援薄弱;显然,受经济条件和自然地理限制,藏区小学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相对滞后,信息来源面比较狭小,从而导致教师和学生失缺更广阔的可运用的信息化教育平台和环境。

二是学校自身和相应的教育支持机构关于信息化教育的资源落后,和同行乃至全国教育资源网缺乏沟通和交流,资源不足成为制约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瓶颈。

三是全新信息化观念为完全转变过来,对教育信息化没有足够重视和理解,从教育管理部门到学校领导层,下到基层教师和学生,教育信息化观念不强烈。

四是 教育信息化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和具体的操作培训,但是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真正懂信息化技术的人才不多,对学校和教师的具体培训也不全面和有效。此外,有经验的培训师资源稀缺。

针对以上问题,为了促进藏区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交流和思考,可尝试一些几点建设性的对策:

第一步,从硬件上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建设,广泛呼吁和宣传,寻求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和团体组织,学校和教育机关的大力支持,促使教育投入加大并实际得以有效运用;

从藏区小学教育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上着手,充分尊重地区特色和人文环境,在教育信息化道路上向数字化,现代化和全球化迈进,紧抓住多媒体的信息化时代优势。

关于这一点,需要长期不断的坚持和努力,从教师学生的基层现实反馈,再到学校集体的方案申请,由教育相关机构的提请再到政府审批部门的投入决策,纳入各方面的意见考虑和评估,这是一项旷日持久的项目。

其次,有意识的扩大教育信息化资源网,沟通国内外信息资源,发动全藏区小学界力量,从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管理层,到教师,家长和学生,充分利用各自现有资源,进行信息网整合与共享,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只有融合和交流社会各界包括同行在内的信息化教育资源,才能不断充盈资源量,从而造福更多的藏区小学。具体做来,就要从藏区小学内部的师生教育资源交流分享开始,慢慢扩大圈子,从一个藏区小学到邻近的小学,再到一个小镇,县市甚至整个藏区的信息化整合。

再次,从传统教育观念中走出来,积极学习和重视教育信息化,从内心理解和支持教育现代化,在此过程中,可以树立模范带头榜样,激励和赞扬教育信息化的先进事例,交流和总结观念不到位的失败之处。意识具有很高的主观能动性,一个坚定而又发展的教育信息化思潮必将对整个藏区小学的教育起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在观念转变过程中,由于每个藏区小学环境和机制差异,从而导致实施结果不同,有教育信息化比较成功的个例,也有教育信息化遭遇挫折和困顿的代表,故而不妨,大家一起来讨论和学习,从而加深信息化理解,调整信息化步伐,为今后的信息化工作提供良好的指导思路。

篇4

论文摘 要:本文指出我国教育信息化要避免重技术、轻教育的倾向,笔者认为首先要理清思路,需求为先,教育为本,技术为用,兼顾教育、管理和技术三方面。

周济部长在年初提出全面实施“金教工程”的任务,如何正确理解“金教工程”的意义和内涵?如何成功实施“金教工程”?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需要考虑的问题。本文是笔者的一点体会。

一、“金教工程”的重点目标是教育

1.正确理解目标与手段之间的关系

在有些与教育信息化有关的活动中,出现较多的是IT公司介绍它们的产品和理念,或学校网络中心负责人总结网络建设的经验。所涉及的这些内容都是教育信息化必不可少的。但是,若仅仅把教育信息化理解为IT产品或网络的功能是不够全面的。要理解教育信息化,就需要注意其目标与手段之间的关系。IT产品或网络是教育信息化的必要条件,但是它们只是实现目标的基础手段之一,它们不是目标本身。教育信息化的成败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而且要创建有效的机制,使各种手段对准目标,有效地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

“金教工程”既然是面向全国教育系统的信息化工程,其目标就要为教育服务。国家、社会对我国教育的需求也就是教育信息化的方向。这些需求可以划分为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目标子系统,因此,“金教工程”的成果最后要体现在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成效中。

教育的最重要的社会职能是为社会培养人才,教育部多次指示要加强学校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在教育信息化的诸多任务中,最重要的任务是支持教学。如果在与教育信息化有关的活动中,很难看到学校、教师的身影,很少听到用信息化改进教学质量的成果,这样的信息化就不能说是成功的。只有当教育第一线的教师依靠信息化改进了教学,学生实实在在地因为信息化更好地学到了知识和本领,教育信息化才落到实处。

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着眼点是学生,最终受益者也是学生。如果教育信息化仅仅扩大了IT公司的销售额、增加了教育界计算机网络的设备,或者只限于提高了教育行政部门的效率,不能说这样能完全适应国家、社会对我国教育的需要。

2.正确理解计算机化和信息化之间的关系

计算机化是不是就是信息化?是否安装、运行了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和软件就能提高绩效,还是必须与教育领域的实际业务紧密结合?

现代信息系统的研究认为:信息系统的内涵大于计算机系统的内涵,它不仅仅指计算机软硬件,还包括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以及管理水平等。像“金教工程”这样涉及教育领域内外诸多因素的大系统,其成败既决定于技术因素,更决定于教育、组织和管理因素。只有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深入实际,了解教育领域各个环节、各个层次的业务需求,有针对性地结合业务需求引入适当的计算机技术,才能够提高教育的绩效,信息化才算是成功的。

因此,实施教育信息化要遵循正确的路线,其基本思路是:需求为先,教育为本,技术为用。

二、抓好“金教工程”就要懂教育

教育信息化既然要为教育服务,仅仅依靠计算机技术是不够的,那么,还需要什么呢?

1.现代信息理论中的杠杆观点

有一个寓言说:一把坚实的大铁锁挂在大门上,一根铁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钥匙来了,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大锁就“啪”地一声打开了。铁杆奇怪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地就把它打开了呢?”

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它的心”。[1]

铁杆和钥匙都是工具,使用它们的目的就是开锁、打开大门,铁杆不了解锁孔的结构,即铁锁的“心”,尽管它很强壮,还是无法打开大门。而钥匙则相反。如果把实现教育的目标比作打开大门,IT技术比作打开门锁的工具,那么,大门铁锁的“心”就是教育本身的业务内容。不懂教育的流程和规律,再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设备也相当于不了解铁锁的“心”的铁杆。

竞争力和价值链理论的提出者波特提出,信息系统的应用方向应该是价值链中的杠杆支点:“价值链模型确定具体的、关键的杠杆点,企业在这个点上应用信息技术能够最有效地增强其竞争地位”。

计算机技术是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多出科研成果、提高教育政务水平等才是目的。IT技术含量虽很高,但是如果没有对教育的深入理解,即使再高的技术,也只能像铁杆一样,有力气却用不到地方。

2.透视教育中的因果链

要使计算机技术对准教育这个大“门”的“心”,并非轻而易举的事。因为教育活动和计算机之间的许多联系不易直接看出来。

不了解基本的教学环节,就很难发挥计算机对提高教学质量的支持作用。哪些教学环节影响教学质量?在这些环节里,是否存在某种信息处理?用计算机技术改进这种信息处理之后,是否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比如,影响学校教学质量的环节中,包括教师的遴选与培养、教师的备课与教学、教材、教学大纲、学生的听课与预习复习、考试等,如果担负教育信息化任务的组织和个人不熟悉这些环节,看不出其中的业务活动和信息的关系,怎么能让信息技术支持教学呢?

当代管理理论提出,要加强对事物的洞察力,提高看穿事物之间隐藏的因果关系的透视能力。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必要条件就是找出教育活动和信息之间的关系。以学校考试为例,曾经发生过监考老师发现某考生相貌与身份证件上的照片不符的事件,但是监考老师不认识这个学生。有的老师用手机拍摄下这个学生的照片,事后请直接管理学生的教师辨认,最后确认此人是替考的,本人最后也不得不承认自己请人替考的事实。在这个事例中,教学质量体现在考试的监考环节,不把请人替考的学生揭发出来,就不能保证教学质量;而没有现场拍摄的照片,就不能使作弊者承认请了人替考。照片就是现场采集的表明考试者身份的信息。这里就存在教育活动和信息之间的因果链条关系:

教学质量防止考试作弊考生身份鉴别采集替考者照片与考生本人信息对照

可见,提高教学质量这个教育目标是通过表面来看不明显的因果链受到信息的影响的。如果不具备足够的透视能力,看不出考试质量与考生身份鉴别的关系,进而看不出照片的决定性的作用,就很难具体地理解信息在教学中的作用。

3.从业务流程到信息,再到计算机

请注意,到目前为止,在这个实例中体现了信息的作用,却没有计算机参与。这从一个角度说明,计算机化和信息化虽然有联系,却不是一回事。那么,如何让计算机技术在提高教学质量中发挥作用呢?还以考试为例来解释。亲自参与组织考试的教师可能会遇到以下情况:可能有学生没有到考场而咬定参加了考试,也可能有学生参加了考试而试卷被丢失。为防止此类事件发生,有的学校在考试中要求每个考生亲笔在学生名单上签字。有了这份签过字的名单,一些考试中的缺考、丢考卷等问题就容易解决。显然,签字名单也是信息,这里又一次看出信息对考试质量的作用。

虽然揭发替考的和解决缺考、丢考卷问题不是一类事件,但是它们都和考试质量有关,都需要考生身份信息的某种处理,如现场照相属于考生身份信息的采集,请主管教师辨认考生属于提取和比对考生身份信息,签字名单属于其记录与鉴别,等等。

目前高校往往有上百人在一个大教室考试,显然,以上的考生身份信息的处理会妨碍考试的进行。一线的监考教师们就会希望能有某种计算机技术设备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如果能有某种指纹识别或无线射频识别设备,考生一进考场就能快速识别和记录其身份,这就会从根本上解决一系列考试中的问题。只有在理解了考试中的信息需求以后,才能找到计算机技术的用武之地。这里存在着下面的关系:

业务信息计算机

不深入教育第一线,不理解和熟悉教育的具体业务,就很难发现影响教育质量的信息因素;而不理解信息的作用,计算机的使用就像力图撬开大门的铁杆,有力气也用不上。

用一句话概括:教育信息化要“教育为本,技术为用”,不能把信息系统仅仅看作计算机系统。

4.教育信息化的基本框架

在有关信息系统的世界名著里,其中,计算机技术属于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设施部分,而不是全部。要想让计算机技术发挥作用,还需要在它上面的四个层次的因素与其配合,共同产生出提高组织竞争力的效果,以应对组织面临的严峻市场环境的挑战。

仍以前面的考试的例子来说明。考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环节,属于教育的日常运营模式,它服务于加强教育第一线教学质量的战略,而该战略的目的是确保向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人才,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考试本身包括一系列具体的业务流程,如出题、印制考卷、监考等,考生的身份识别是其中的业务流程之一。在考试的实践中,只有发现了考生身份信息的重要性,理解了考生身份信息的作用,才能提出对计算机技术的需求。在图1中,上一层依靠下一层的支持,或由下一层组成,像一座大楼,由地基、基层等逐层构成大厦。

因此,教育信息化不仅仅是计算机化,它是由图1所示的诸多方面共同构建的复杂系统。

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信息化

1.不善弈者谋子,善弈者谋势

有必要纠正对教育信息化的误解,不能用狭隘的纯技术视角理解它。“不善弈者谋子,善弈者谋势”,“谋势”就是统筹兼顾,从全系统诸要素整合的多视角来分析和指导教育信息化的理论与实践。

国外有的著作强调:“把系统的绩效从整体上加以优化的必要性”,“有的时候,技术可能不得不被‘次优化’,以便实现各要素的匹配”。[2]中国有句古话:“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过去常说“全国一盘棋”,因为整合出效益。信息化建设要从提高组织整体绩效的目标出发,在战略上综合权衡,不能单纯抓技术,要把技术和教学、科研、行政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2.注意技术队伍和教育队伍的合作

目前,人们经常议论数据“孤岛问题”,其实,“孤岛”不止存在于不同单位的数据之间,更大的问题是它还存在于技术人员与教育人员之间。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在信息化发展的某些阶段,技术人员的作用被过分高估,业务人员的作用没有受到足够重视,这不是个别现象。

不是由纯计算机技术人员,而是由懂得业务的专家来决定计算机用到哪里,这是世界著名的信息系统专家的意见:“高层业务经理对企业的发展发挥着战略作用,信息系统的责任不能交给技术决策者”,“信息系统太重要了,不能把它完全交给企业中的一小批技术人员”,“要把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系统置于管理的控制之下”。[3]

最了解教育的是第一线的教师、教育管理工作者。因此,要注意让教育工作者参与到教育信息化工作中来,鼓励IT公司、网络中心等技术单位与学校、教师的合作,从实践中探索教育信息化的正确途径。

参考文献:

[1]李红梅.几个小故事的启发[N].三湘都市报,2003.4.9.

篇5

【关键词】农村;欠发达;基础教育;信息化

今年八月,总理在河北张北县为广大农村教师作题为《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的报告。总理指出“农村是社会的基础,改造社会必须从改造农村着手,而改造广大农村,必须从发展农村教育入手。任何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农村教育都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农村人口众多,他们受教育的程度决定着一个国家教育的整体水平。”“中国有13亿多人口,超过半数生活在农村,一半以上的学龄儿童在农村。农村教育是农村的希望。农村教育发展了,农民素质提高了,就会形成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相反,如果农村教育跟不上,众多的人口就会成为发展的巨大压力。”当今社会又是信息的社会,教育的信息化更要走入农村,更要走入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可是想要在这些地方全面推行基础教育的信息化又面临很多困难。

一、欠发达农村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分析

1.经济问题

我国地域辽阔,农村和偏远地区面积较广,国家很难提供充足的现代化的教育设施以便实行信息化,农村地区中小学的硬件设备严重不足;而拥有设备的农村学校,也由于缺少信息化氛围,设备利用率非常低。要实现基础教育的信息化就要配置较当地消费水平来讲相对昂贵的计算机网络设备,其困难程度是可想而知的。比较发达富裕、教育意识浓厚的地区,还基本可以支持,欠发达的偏远地区,对这样的奢侈要求更是不敢轻谈。

2.思想意识问题

据有关资料显示,一些边远贫困山区学校,初中三年辍学率累计最高的可达到40%左右,一般初中学校年辍学率实际都在6―8%之间。在偏远的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基本的教育的意识都没有建立起来,教育的信息化就更谈不上了。电脑对于他们,仅仅看到了它的负面,认为信息化就是游戏、不务正业。让他们将网络视为洪水猛兽,避之惟恐不及。即使认识到了“读书才能有出路”,大部分农村学校和一些基层教育的领导也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信息化建设流于形式,农村学校的信息技术应用和普及程度还未真正对教师职业形成根本的冲击,传统的课堂教学还是农村学校的主流教学形式,教师仍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仍处于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知识的地位,课堂上很少运用媒体。

3.技术人才问题

大多数欠发达的农村地区的教师队伍中,能熟练掌握信息化技术的,少之又少。由于教师待遇差、工资低,很多骨干教师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低、工作条件差,公办教师人心思走,代课教师“亦农亦教”,使农村基础教育雪上加霜。在广大农村,尤其是欠发达的偏远山村,很多教师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分散精力从事其它职业,增加收入以维持生计,从而不可能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工作,再加上经费问题,教师外出学习培训、交流的机会少,致使多数教师不可能进行教育信息化的改革。

二、加强欠发达农村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思考

1.加强资金和技术双方面的投入,奠定教育信息化的基础

政府部门可以建立专款专用制度,首先加大对欠发达的偏远山村进行教育投资,并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避免资金的流失和浪费。当然这是远远不够的,在政府还应采取多种方式,吸引一些民营企业单位增加对教育资源的投资和捐助,以保持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得以持续发展。

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首要条件一是资金,二是人才。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是人才,要建立以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为主要内容的覆盖学校的管理者、教师和网络管理人才等,内容各有侧重的人才培训体系,培养各级、各类教育信息技术人才。在培训对象上应当首先培训管理者如教育局长、校长,而后是骨干教师和全体教师等。要培训教育信息化离不开现代教育理论的支撑,要培训教师的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教学设计、现代教育技术、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使教师能够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符合课堂实际需要的教学设计,真正实现有效教学。实施有计划的长期培训,使教师具备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真正解决教师想用却不会用,又没处可学的难题,同时让教师切身体会到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效果,使之产生浓厚兴趣。

2.普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意识

一些农村家长如此厌恶电脑,惧怕网络,是因为他们对此存在先入为主的偏见,只看见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却没有发现它的巨大优势,所以他们才不支持信息化教育。不改变他们的意识,实现教育信息化,只能是一纸空谈。普及网络知识,其实成了实现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不可或缺的准备工作之一。

对于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必须要改变以往死啃书本的学习方式,树立全新的学习观,要从传统的被动地接受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转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处理知识、运用知识,获得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

3.采用远程教育项目进行教学,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目的

针对欠发达农村地区师资力量缺乏、教学资源不足的情况,可以利用远程教育向农村传送优质的教师资源、教学资源,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农村地区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可以利用远程教育传送优质教学节目,使任课教师能够观看到优质课,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策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起到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的作用。

农村教育信息化是时代的呼唤,是当代人的历史责任。在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教育部门的充分重视和大力扶持下,欠发达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教育信息化制度逐步建立、健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基本得到普及等,呈现出较好的可持续发展态势。但要实现欠发达农村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认真总结经验,提出有效发展策略,为持续推进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安福杰.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研究[J].襄攀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2]缪贤根.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

篇6

中小?W教育必须信息化、也必然信息化,实践证明了这一点。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直接关系到整个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是需要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的新教育体系,因此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如目标和任务、决策和管理,模式和评价,环境和资源、方法和技术,科学研究和培训和其他方面。这些问题对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是一个新的课题,因此,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过程必须逐步探索,及时的总结,切莫等闲视之。

一、信息、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现代化

我国教育信息化在开始阶段,我们耳闻目睹了很多学校在教育信息化的规划教育中简单地定义为“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多媒体和网络是教育信息化的技术先行者,但学校教育的多媒体和网络教育不应等同于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的内涵远不止于此。如果我们不注意这一点,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可能会引起误解。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教学中发展和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为信息社会建立教育环境。根据理论的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的一般理解,是使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一个能使教育者和学习者轻松地获取信息和信息交换的环境,特别是应该指出,教育信息化是指在学校教育教学环境周围的一切在学校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是生存和发展的内部和外部条件的总和。

二、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设

信息化教学环境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已经使信息化教学环境适应了学生信息化的需要,成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教学环境,不仅是硬件系统,而是硬件、软件、隐藏的一切有机集成系统,与传统的教学环境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1.提高共享学习资源的沟通功能;2.实现了教学设施网络化;3 .项目促进多媒体学习环境的改善。对于这一块的建设,我们学校的领导对形势有长远的看法,在学校经济不富裕的情况下,花钱已经迈出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第一步。为了满足学生信息学习的需要,逐步建立了多媒体计算机教室、宽带校园网、电子阅览室和远程教学信息网络系统。学校应积极寻找筹集资金、加强多媒体教室建设的途径。致力于建设各类教育资源和教育设施信息化教学与信息管理系统的各种支持体系。

三、当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1. 具有比较固定的按培养目标应提供的客观实践事物与客观实践环境, 包括实验室、技能训练室、劳动技能教学基地、实践教学基地, 学校与一些社会上的科研机构、文化机构、活动场所建立固定的联系, 为学生的实践和活动提供服务基地。

2. 具有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和校园文化环境、教室物质环境和教室文化环境、良好的校风班风、和谐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中小学生学习、审美情趣、心理素质正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健康发展与否,上述因素关系极其重大。

3. 优良的教师队伍。教育信息化首先应从教师的培训开始, 而且教师在教育信息化的整个过程中自始至终是最关键的因素, 因为教师是教育信息化的主导者。教师如果不了解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内容、目的, 不经常更新教育教学理论与专业知识, 不精通教育传播技巧, 不熟练掌握现代媒体的开发与利用, 不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教育环境或者不利用信息化教学环境改革传统教学, 那么教育信息化则常常是表面弄得很热闹, 实际上形式主义为多。

4.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有目标地装备学校的教育教学环境。在充分利用传统教学媒体的基础上, 开发和建立各地区各学校的教育信息资源中心及各种各样的信息传输网络系统, 为教师和学生获取更新更多的信息提供渠道。

四、当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教育信息化与师资培训

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的挑战,是教育变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它使传统教育观念、教育理念、教育制度、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和学生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自然,被认为是教师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其功能和角色定位,也将逐渐从传统的“知识”转变为“设计师、辅导员、组织者、帮助者、学习资源管理者和研究人员”。这种新型教师的职能转变,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使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必须包含现代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首要任务应该是立即启动和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根据老教师的特殊情况,从头从快从优开展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工作,切实地转变教师职能,这项工作已刻不容缓,也只有这样才能将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学校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才能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中走在前列。

篇7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研究综述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正在经历一次种重要的改革和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发展,我国的教学水平也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而在教学的过程中,绩效评估也能将教育信息化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有效的反映,因此近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受重视程度也越来越大。为了更好将我国教育信息化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升,接下来本文就针对我国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进行详细的研究[1]。

一、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概述

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和部门都对教育信息化不断投入更多的资源,因此可以看出我国现在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各级政府和部门不断通过对教育信息化的投入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评价,通过采用绩效评估的方式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行了完善,同时怎样更好的找出我国影响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原因也是现阶段我国面对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2]。

一般情况下,教育信息化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把提高信息素养作为教育的目标之一,同时大量培养能够适应信息社会的人才。二是将信息技术手段有效的应用在实际的教学与科技研究过程中,加强对教育资源的开发和使用。教育信息化的主要核心内容是的教学信息化。作为教育教学领域的中心工作,教学信息化就是通过对教学手段的科技化、教育传播的信息化和教学方式的现代化。同时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也要求在教育过程中充分的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对教育改革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从而全面的适应现代化信息社会的要求,对深化我国的教育改革,全面落实和实施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二、教育信息化绩效研究趋势

绩效评估作为教育信息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产物,开展绩效评估能够更加符合我国相关规定的基本要求。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向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进行学习,为我国的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3]。

(一)加强对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

在进行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绩效评估作为促进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如果在进行科学的评价和整体的思考过程中,指标体系不按照上述要求进行教育信息化的开展,将会对之后进行的绩效评估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和阻碍作用。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不断加强对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和重视,逐步在发展的过程中建立起更加完善的教学信息化绩效评估体系,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方向。在近些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同时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大部分省市都根据国家的要求,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指定了更加符合实际的教育信息化评估体系和方案,经过这一发展,我国的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将更加走向标准化和科学化,今后的发展方向会更加广阔[4]。

(二)加强对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工作的结合

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估的过程中,我们要想更加全面的进步和发展,就要将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做到完善的统一和结合。首先在进行教学信息化的绩效评估的过程中要对我国的现代教学中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解,根据指标的反映情况掌握基本的影响因素,一般情况下,不同地区也会有所差异,因此在进行绩效评估的同时,要对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理解,在绩效评估的过程中不断对实际教育信息化的方式进行调整和完善。其次在进行教育信息化的绩效评估过程中,我们可以逐渐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进行完善和优化。在进行量化和质性的评价过程中将两者更好的整合,能对今后的教育信息化的绩效评估产生更大的帮助作用[5]。

(三)加强以绩效评估为基础的决策支持研究

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不断地在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支持,因此在政策和相关制度的帮助下,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不断进行发展和完善。教育信息化作为一个需要长时间发展的过程,在进行绩效评估的过程会不但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完善而更加专业化和科学化。在这样的前提和过程中,政府和国家不断投入更多的资金和资源,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我国教育部门更应该对这项工作引起重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完善自身的发展。同时在对教学方式进行引导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将得到更全面的发展和进步,大力推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完善,不断将教学信息化绩效评估的能力和水平进行提升和完善,帮助我国教学水平进行全面的发展和提升,加强我国的综合实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了解到只有不断加强对教育信息化的绩效评估和对相关工作的完善,我们才能更好的符合现代化信息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进行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不断吸取外国先进的经验,对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提升和发展起到更大的推进作用。通过本文对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分析和研究,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同时也帮助我国向更客观、科学和实用的方向进行发展,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更加重要的影响作用。同时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更加全面的进步和发展,为我国综合实力的提升奠定更良好的基础,同时增强我国在世界上的综合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 杨亮星,秦泗海,王国强等.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实证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31(12):111-115.

[2] 杨新磊.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以苏州市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15,21(11):12-13.

[3] 陈巍巍,张雷,陈世平等.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的研究现状分析[C].//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48-51.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5-259-01

近来,计算机技术本身突飞猛进,其应用更是迅速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已经成为我们研究的课题。

一、提高教师对信息技术在认识观念上进行更新

1、通过信息技术改变课堂上的角色

首先,教师的角色定位发生改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与角色将会发生变化,教师要适应网络带来的改变,重新认识教师的角色。其次,教师要重新定位教学活动中的学生。再次,教师要对教育中介进行再认识。教师要重新认识教学内容。

2、进一步认识信息技术可以促进教育教学服务的理念

教师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共同成长,即所谓“教学相长”,教师应是教学中平等的“首席”,而不是“权威”。英国语言学家柯里福曾说过,“科技不能取代教师,但是使用科技的教师却会取代不使用科技的教师!”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应用意识和主动应用的习惯,并能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工作中的有效应用,才能实现自身职业专业化的全面发展。

二、提高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为专业化发展打下基础

1、加强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学习

首先,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让教师从观念上内更新,理解整合的内涵;其次,加强教师队伍培训,即:计算机意识、知识、技能与态度;学科教育理论与学科最新发展;教育技术和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最后,提供展示平台让教师通过“设计――实践――反思――再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素质。

2、加强教师在教育教学能力方面不断的提高

首先,教师要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教师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包括: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理解教育技术的一些主要理论基础;掌握教育理论的一些基本内容;了解基本的教育技术研究方法。其次,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教学应用与创新的能力。再次,要不断学习信息技术,可充分利用网络辅助教学。利用网络先进的技术、丰富的信息资源上课: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收集相关材料,制作相关课件;课上教师交待课堂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对任务的理解掌握情况,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自主探索、寻求、交流问题的答案或解决的办法,然后教师给出问题的答案或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为教师专业知识发展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资源

1、教育信息化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信息资源支持

教育信息化它包括以下六个方面: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的利用与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与培训、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在这六个方面中,信息化人才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保障,没有信息化的教师人才,教师专业化就将是一座空中楼阁,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也受之阻隔,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会受之影响。教育信息化在当今时代必然会致命性地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发展,当然教育的信息化的关键也在于教师的信息化,在于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教师,所以教师利用网络可以足不出户,随时依据自己的专业爱好,随意检索所需的知识,达到饱有学识,内强文化素质的目的,有效解决了教师的工学茅盾问题。

2、教育信息化为教育教学现代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我们教师在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之上,不断采用新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课程开发、教学资源管理、学生管理,并利用信息网络开发信息资源,实现信息资源的利用与信息技术在教育上的应用。依靠信息网络技术,教师可以最大限度地吸纳借鉴成功的教育教学模式,迅速投入实践提高,并可以将自己的实践操作设计通过网络与广大同行进行交流探讨,借助网络,参与诸如“K12论坛”、“教育在线”、“网志”等教育教学探讨活动,可迅速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和科学研究技能。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虚拟教学研究模式,为反思性教育实践提供技术、环境、资源支持的新视野,真正实现跨时空、低成本、高效率的教学研究,开阔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总之,教师借助信息技术,通过网络这一虚拟环境,可实现大跨度的、全方位、不同层次的专业技能提升,避免了本校区的时空局限,实现跨越式的教师技能专业化进程。

教师掌握教育信息化程度是一个极具魅力的话题。这项工作从开始启动到今天,已经给教师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我深信:教育信息化使得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与专业化素养明显提高;使得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得到初步改变;使得学校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空间得到拓展;还带来了校本培训方式、教研方式和科研方式的改变。

参考文献:

[1] 王中华.体验教育信息化[J].教育信息化.

篇9

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已是教育界的共识,但如何进行有效的信息化建设却是各高等院校面临的共同问题。从整体来说,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水平参差不齐,而制约其发展的因素较多。本文从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的硬件、软件方面特别是教师信息化建设及应用能力的提升提出了一些看法,以期为本校及同类院校信息化建设提供对策。

关键词:

信息化;职教能力;信息化建设

近年来,信息化建设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的战略重点,越来越受各级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和高等院校的重视。围绕教育信息化建设,各级部门制定了不同层次的政策和文件,党的十报告明确把“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大力推进信息化已成为事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举措。同时,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影响和制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各种因素大量存在,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存在不足与较多困难。

一、职业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信息化建设认识不足

对信息化建设认识不足表现出的基本现象:多数教师认为信息化建设只是教学手段的变化、教学设备的投入等,没有从更深层次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对教学改革、教育发展乃至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意义。因此出现一种现象是往往是校级层面领导大力推进,普通教师却无动于衷。信息化教学大赛等项目往往也变成了少数教师参与,更多教师涉身事外。

2、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高投入、周期长的项目,资金来源单一,特别是得不到当地政府财政有效支持的职业院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明显滞后。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信息化建设的环境难以形成,而且硬件损耗快、报废周期短,在保障日常教学经费投入情况下,信息化建设项目开工不足,从而影响整体信息化建设进度。

3、信息化建设师资能力不足

目前,多数教师把信息化技术作为传统教学手段与方式的补充,满足于会用PPT或多媒体及一部分资源平台进行教学,认为这就是教学信息化。实际上,作为信息化建设与使用的主体,很多教师跟不上信息化发展的步伐,表现为个人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薄弱、应用水平较低。在专业建设中,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资源收集、整理与能力不够,缺乏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难于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要。

4、信息化建设资源缺乏,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从宏观层面上看,我国在信息化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建设上总量大,但可用好用的少;同一类资源(如课程建设)重复建设的多,学生应用的少。从微观层面上看,某一个院校内信息化资源满足教学层面的可视化多,与专业、行业深度融合的少。其原因是信息化资源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指导,各院校积极争取省级、国家级建设项目,导致同类项目重复建设,结果是不少项目为了验收、检查,质量不高,建而不用。

二、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信息化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重点解决基础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资源库开发,其中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涉及到信息化建设的使用效果和效率。

1、统筹规划,建设与教育信息化水平相适应的基础设施

信息化建设的第一步是网络平台搭建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要紧扣“实用、好用”的原则,以网络平台建设为核心,创设教学管理新平台;以基础设施投入为重点,不断优化教育教学辅助手段。

(1)网络平台建设要创新举措,重实用。学校网络平台是信息化建设的主阵地,信息化平台既包括硬件资源,也包括软件资源和制度建设。网络平台既可由学校相关部门研发,也可与实力雄厚的企业共建,其内容可包括校园网、各类教学资源的集合。它集政务公告、管理办公、资源建设与共享、自主学习等功能于一体的平台,使之具备较强的实用价值,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

(2)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大投入,求实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有充足经费投入作为保障。学校经费的投入一般来源于三个渠道,即政府投入、是项目争取、学校自筹。在加大经费投入的同时,要提高资金利用效果,讲求实效。要避免“重硬件,轻软件”投入现象。很多职业院校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投入了不少资金,但是大部分资金还是集中在采购硬件设备上,在虚拟化与云计算软件、教学管理及应用软件等方面的投入较少,于是就会出现这样的窘境,虽然采购了大批设备,但是设备利用率很低,没有将云计算和虚拟化等最新技术运用到教育信息化中。

2、明确重点,逐步提升、培养适应教育信息化要求的师资队伍

教育信息化使用对象是教师,服务对象是学生。发挥信息化设备的作用,使之有效地辅助于教学,是质量提升的一个重要策略,关键还在于教师的观念转变与运用能力的提高。教学团队的信息化教育理念、认知观念、应用能力是否能跟上信息化技术更新的步伐,是信息化建设与实施的核心问题之一。因此,在注重硬件更新的同时,必须要有重点、有步骤地提升教师的操作水平和创新意识,使其达到善变观念、善用工具、善用资源、善用教法、善于科研、善于沟通、善于入群。要通过各种途径,力促教师信息化理念养成、信息化方法提高,信息化教育技术应用。

(1)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落实。信息化建设任重道远,必须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院校领导层的思想认识要到位,要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对促进教学模式的转变对响应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性,并加紧宣传和落实。全体教师员工要不断地分阶段地组织学习,从而提高全体员工的思想认识,让大家能真正理解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艰巨性、实践性、技术性,增强大家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持续性。

(2)以科研促进教师善于思考,实现观念现代化。教师教学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只有在陈旧中更新,在问题中反思,在反思中教研,在教研中反哺,才能转化为前进的推力和发展的动力。为了帮助教师形成正确的信息化教学理念,切实开展教科研工作,依托教研、课题、项目多个途径,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及善于思考的习惯养成。通过教研活动,全体教师讨论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形成教研成果,结合信息化建设项目,由专人执笔,形成电子文稿进行正式发表。通过课题申报,紧扣信息化选题,每个课题组都在主持人的带领下有序开展学习和研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信息化素养有了进一步提升,网络信息的搜索、PPT的制作、电子文稿的上传下载、课题资源的共享等工作的完成,使教师得到了锻炼和成长。通过信息化建设项目申报和立项,既可解决部分建设资金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的全程参与,对信息化应用的理解更加深入。

(3)以培训促进教师善用工具,实现方法信息化。信息化教学不仅强调的是光、影、音等媒体形式手段的综合运用,更强调要集视觉型、听觉型、运动型学习为一体,强调的是多种教学途径的有效联通,融合教学规律,要变单一的“听中学”为“疑中学”“做中学”,变灌输型的讲授课为合作探究型的授导课、探究课。培训方式主要是校本培训与校外专业培训相结合、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达到提高理论与操作水平,提升信息化应用能力。校本培训主要是通过校内专家和专业教师讲解信息化建设、应用等方面理论知识,讲解一些软件的应用及信息化设备的使用等;校外专家培训主要讲解信息化建设的做法与经验,对教师提出的疑问时行解答等,既可以解决观念上的问题,也能从应用角度学习相应的知识。通过不间断的培训与学习,教师在课件制作、视频处理、资源平台应用等方面的能力也会取得较大的提高。

(4)以竞赛检验教师应用能力,实现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并不等于教育技术,将思考转化为行为,将技术转化为教学力,才是教育信息化的内涵所在。职业院校要以省、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大赛为契机,注重培养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和开发能力,学校应选派专人负责、团队参与,指定专人培训,对报名参赛的项目要全程辅导,及时帮助解决问题。通过竞赛形式,可锻炼一个团队的信息化应用能力,同时也为全校树立了典型。教师观念的转变,方法的更新,技术的提升,势必会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专业学习能力的提升,最终会转化为学校办学内涵的丰厚,教学质量的提升。

3、加强教育信息化资源库建设

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师资培训和资源建设(开发)等三方面。这三方面应该是齐头并进,只是不同阶段各有所侧重:初级阶段注重对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的投入;第二阶段重点放在师资培训上;第三阶段更强调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可以说资源库建设应该属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也是直接服务于教学质量提升的一个重要阶段。高职院校应在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和实践,做到信息资源结构性要统一,数量多更要质量高,使用简便操作性强等,达到进一步拓宽思路,丰富内涵,形成一定的特色和优势。

三、结语

总之,教育信息化可以说是一场革命,它改变了教育者的思维定势,改变了学习者的认知方式,改变了师生间的关系和教学形态。这场革命将职业教育引领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新境界,积极参与其中是我们的历史使命,更是一种教育行为的自觉。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努力克难求进、全力以赴,以提升办学质量为已任,倾力打造一个装备信息化、管理人文化、思想现代化的新校园。

参考文献:

[1]纪宏伟: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时空,2014(7).

篇10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教育信息化;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7

近年来,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逐渐应用于教育、教学方面,把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主要是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来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尤其在中小学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多媒体技术在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中逐渐实现了: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管理上的应用,多媒体在建设教学资源库中的应用。

1 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方面的优势

多媒体技术可以使教学内容的信息量扩大,使得课堂教学内容充实,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把文字、声音、图形、图像都统一在课件中,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也有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增加知识量。增加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生动性,避免学生对一些抽象的知识难以理解,造成知识掌握不牢固。多媒体技术功能强大,操作技术简单,教师可以在网上进行远程教学,学生可在在网络中交作业,教师对其进行批改和指导,教师和学生还可以进行交流,实现网络答疑,进行远程教学。教师可以把课件上传到学校网络中,学生如果有课上没有听懂的问题,可以自己根据课件的内容进行学习,多媒体技术在教育中得到充分的利用,可以使教育发挥最大价值。

2 什么是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在我国有多种定义,对这些定义进行总结分析,得出了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义,教育信息化就是在教育部门的统一规划下在教育系统的各个领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所以说教育信息化是一个需要逐渐完善的过程。教育信息化的根本是运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实现教育信息和知识的共享,教育信息化是把信息都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把这些信息资源共享到网络上,打破时间、空间上的限制,更加方便交流沟通,有利于教育实现自主化、终身化和社会化,可以促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进行多向的学习交流。

3 多媒体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

3.1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方面的应用

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课件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进行脉络分析,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在教学课件中要包含内容体系,内容讲解,例题分析,相关的图像和练习题。注意在课件的设计中不要过分的注重画面的美感,不要应用太多的背景音乐,否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在课件中要有学生的练习题库,保证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让教师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提高课堂效率。比如,在中小学使用多媒体教学,教师要根据中小学生的特点和学习规律,进行多媒体的课件教学,小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较差,注意力也容易被分散,这就要求教师利用课件,来增强小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并且集中他们的注意力,通过在课件中加入适当的引导性的动画,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并且有适当的图片和动画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容易走神,教师也要控制好图片的数量否则学生只注意画面而忽略了教师所讲的内容。教师要在课件中清楚的标记好重点,避免学生在一整堂课学习下来,不知道哪些内容是重点的情况。在中学生的学习中有很多抽象不容易用公式表达的理论,可以用动画进行模拟真实的情况,让学生进行理解。比如,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注重使用一种器官来进行学习,比如在朗诵是主要是用嘴巴读,阅读课文一般用眼睛看,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的教学,能够让学生得到多方面的感官刺激,在学生学习中进行视觉感官和听觉感官甚至跟多的感官相互进行作用,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

3.2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管理方面的应用

教学管理包括对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的管理,还有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教学管理的任务是制定学校的教学工作计划和加强教务的行政管理工作。在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设定上,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通过利用多媒体学习软件,每个学生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在中学教学中,学生表现出对知识不同程度的理解和掌握,但是班级授课的方法,要求教师按照大多数学生的掌握情况来进行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可以对这一问题进行很好的解决,对于那些掌握的较好需要进一步拔高的同学,可以在网络中搜索较高层次的学习计划和内容,对于那些在课堂上没能掌握学习内容的同学,也可以在网络中搜索教师上课的课件对课堂上的学习内容进一步巩固。教务的行政管理工作,包括对学校的财务、人事,都统一进行网络化管理,制作成网页格式,建立自己学校的门户网站,把学校的学生信息档案、教师的信息档案都根据不同的标准组建成若干个小系统,让学校的工作人员可以在多媒体中进行各种管理。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远程会议,许多教研能力较强教师,可能分布在全国各地,如果他们想开一次教学讨论会,在过去可能需要长途跋涉,现在这些教师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和远在千里的同行们进行教学上的探讨和分析,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使教育工作人员得到更好的信息交流与沟通。

3.3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资源库方面的应用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建立大规模的教学资源库,不仅有利于教师对先进教学经验和教学案例的学习,而且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资源库进行自主学习,不断完善自己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教学资源库的建立有大量的文本素材、音频素材、图像素材和视频素材,根据不同的年级、学科、教材版本建立不同的试题库,可以让教师们进行下载和浏览,有大量的教师经验的教学案例分析,每一学科每个年级容易出现的问题,还要进行优质的课程的上传让教师和学生可以搜索的到,并对课程进行按时更新。比如,在中小学的教学中,对于一些教学经验匮乏的新教师,就可以直接在教学资源库中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案例的学习,使新教师能够快速有效的对先进的教学方法进行学习,提高自己的讲课质量。对于一些缺少优秀教学资源的学生,可以在资源库中搜索一些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识内容,也可以在网络上进行观看网络课程,把自己在平时课堂学习中没有见过的一些知识点或者解题方法记录下来,并对其进行牢固的掌握。学生还可以在习题库中挑选对自己有帮助的习题进行练习,增强自己对学习内容更深一层次的理解,不断的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并且加强自己的知识容量。这样不仅促进了对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而且还提高了教师对教学方法的运用能力,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层次掌握。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得到了重要的应用,尤其是在教学方面,教学管理方面和建立教学资源库方面,使得教育信息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教育信息化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要不断对多媒体技术进行发展,不断地对教育信息化进行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钟玉琢,蔡莲红,李树青.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基础及应用[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577.

[2]张瑜.多媒体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