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校本培训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07 16:18: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信息化校本培训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信息化素养;培训;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8-0058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正在教育教学中迅速推广并运用于学校的教学、教科研、行政管理等诸多领域。在此背景下,笔者认为资金的大量投入,设备的不断更新并不是衡量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唯一标准。怎样提高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合理地使用信息化软硬件设施,服务于教育教学将是学校未来一段时间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基于温州市教育信息化迅速发展的大环境,结合学校信息化建设实际,笔者就学校如何提高中学教师信息化素养展开探讨。
二、进一步加强教师信息化素养培训,提高教师的应用能力
1. 训前调查分析,制定培训方案
做好培训前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调查、分析,为培训方案的制定提供有力依据。调查内容应包括以下五方面内容:(1)教师个人信息:年龄、性别、所学专业、任教学科、任教时间、专业技术职称等。(2)信息化软硬件应用能力:是否拥有个人邮箱、主页、博客,能否运用office办公软件,能否使用常用多媒体软件,能否掌握各种现代化教学硬件设备的使用方法等。(3)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能力:教学中使用信息化设备频率,使用的效果如何,运用信息化教学的主动性等。(4)W习信息技术知识的主要渠道:信息技术知识的来源,参加培训的方式等。(5)对培训的需求:需要培训的内容、方式,对培训者的要求等。学校应联系自身实际,对以上五方面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制定出相应的培训方案,使培训有的放矢。
2. 校本培训为主,多种形式结合
(1)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是指学校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对学校教师的现状与潜力进行系列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通过自行规划设计或与专业研究机构、研究人员合作等方式的开展,旨在满足学校及每个教师工作需要的校内培训活动。
(2)教师自学
学校应鼓励教师自主地学习相关知识、掌握相关技能和进行相关研究,包括研读有关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专业书刊、利用网络资源自学、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发表教学成果。教师的自我内驱力一旦激发,其信息化应用能力也将得到迅速提升。
(3)外出培训
这主要是指由各大专院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或师资培训机构等组织的有计划、大范围、短期集中进行的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活动。如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Intel未来教育等。教师参与校外培训有助于其拓展视野、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并将之带回校内开展校本培训。
3. 精选培训内容,细分学科层次
每个学科都有各自的特点,对于不同的学科,教师需要使用的信息技术的内容也有所不同。如数学教师掌握几何画板尤为重要,而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几何画板较文字处理的作用要小得多。此外,对于不同的学科,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也有所不同。要培养教师的这种能力,将各科教师集中起来培训显然是不妥的。因此,要对受训的教师进行分学科针对性的培训。
三、完善教育信息化评价制度,建立有效的监督、激励机制
笔者对温州市十余所市教育局直属学校进行了解,并对其中四所不同层次有代表性的学校的信息化工作评价制度进行大致调查,现对其教师信息化工作评价现状归纳如下(表一):
从上表可知,学校普遍存在有培训无评价现象,培训往往流于形式。对教师信息化工作的评价简单、片面,难以体现教师信息化工作的质和量,不利于激发教师参与信息化工作的积极性。因此,学校应制定有效的评价制度,让教师在制度的监督、激励下提高信息化素养,在制定评价制度时学校应注意以下内容:
健全教师信息化素养培训评价机制,确保培训的有效性。当前的评价方式主要有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目前多使用总结性评价,只注重最终结果的评价往往会影响评价的信度和效度,影响培训的实际效果。在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评价形式上,应将多种评价形式结合,在注重总结性评价的同时,还应关注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的表现,我们可以学习Intel未来教育的评价方式,它包含每堂课的学员自我评价、学员互评、教师评价以及对每次作业的过程性评价,让学员通过学习――评价――再学习不断提高,最终掌握培训内容。
篇2
在高校教师综合素质的考核中,信息化素养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那么,高校在迎接信息化时代来临的过程中,就要不断的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从而保障教育信息化的顺利实现和发展,增强高校综合竞争力。
【关键词】
高校;教师;信息素养
新时代背景下信息化、网络化迅速推进,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对全球经济和社会正产生巨大的影响,并引导世界进人信息时代。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应积极响应信息化的新时代要求,即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素养。高校也因此将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1 高校教师信息化素养的含义及构成
1.1 含义
教师始终是高校教学中的核心元素和骨干力量,其信息化素养将直接对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高校教师的信息化素质体现为其掌握和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能力,主要涵盖了以下几点:首先,要具备汲取信息的欲望,以及更加敏锐的洞察所需信息的意识;其次,准确的把握信息需求,最快的搜集到最多的有效信息;再次,具有甄别所获取信息的能力,对其进行批判性的评价并切实应用;最后,要具有维护信息安全的意识,在遵守信息道德的基础上合法使用信息。[1]
1.2 构成
这里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第一,基本信息素养,这点是最基本的要求,主要指的是教师要具备的信息方面的一般意识、观念、技能与知识;第二,学科信息素养,这点主要是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具备的专业信息知识和能力;第三,科研信息素养,这一点主要是针对教师在科研活动中信息知识的积累和运用;第四,特殊信息素养,指的是一些特殊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信息知识和能力,如信息管理人员、现代教育技术工作者等。[2]对于某些高校教师来说,前三者在也是其综合素质的重要部分。
2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培养教师信息化素养的必要性
2.1 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水平是衡量高校教师综合素质的标准之一
随着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高素质的教师要精通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交流工具,并借此对资源进行高效的收集、组织以及应用,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借助网络渠道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这需要高校教师不断地进行学习和自我完善。高校只有培养一批具有信息化素养的高素质教师,才能适应新时代条件下的发展要求。
2.2 教师信息化素养水平在教学质量改善的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教师信息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教育信息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我们力求走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模式,而若想做到教育信息化,教师信息化是其基础,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越是熟练,就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识记专业知识,产生学习兴趣;同时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又推动了教师信息技术手段的掌握以及学科水平和专业能力的提升。[3]只有掌握了信息技术,教师才能活跃于高校教师群体中,才能与学生更快更好地进行沟通,实现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和教师自身的人生价值,从而提高教师生命活动的质量。
2.3 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将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教育信息化实际上就是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依托,广泛而深入的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和协作,其特点可以总结为:多媒体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四点。[4]教育信息化的成熟将会给高校教师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模式等带来巨大冲击,由此看来,教师信息化的推广和发展将为高校教育信息化铺平道路。在教师熟练掌握并运用信息技术,具备较高的信息化素养之后,才能积极推进高校信息化,实现教育信息化。
3 如何提高高校教师信息化素养
3.1 逐步转变高校教师的教育理念
高校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决定于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只有意识并确立教育信息化观念,才能从根本上将信息技术应用大教学工作中。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是新手事物,教师要想适应随之而产生的新的教育方法、教学环境,必须要转变更新教育理念。只有如此,教师才能由单一的知识传播者,转变为学习中的组织者、引导者、管理者和学生成才的设计者,培养出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
3.2 着力培养高校教师日常工作中的信息化素养
3.2.1将现代信息技术纳入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现代信息技术知识是每一位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技能,因此将信息化技术纳入教师岗前培训是势在必行的。
3.2.2鼓励教师参加学位进修。主要是指教师为获得相应学位的,内容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技术的进修。鼓励教师参加学位进修可以使高校获得更多专业的信息人才,更好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工作中。
3.2.3实行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是一种快速高效的培训方法,可利用教师的工作之余组织其参加信息技术讲座,计算机教学的观摩等等。
3.2.4鼓励教师自主学习。主要做到以下几点:积极加入到网络论坛的交流与讨论当中,勇于发言,表达自己的见解;大量阅览信息技术方面的书籍、报刊等;积极参与各种研讨会、发表教学成果等。
3.3 改善高校信息化教育环境
首先,高校领导要积极创造教育信息化的技术环境,鼓励和支持教师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从行动上支持教育信息化的进展,如划拨经费支持新教学手段的事实和应用,亲自参与教师培训方案的制定当中。其次,高校还应该完善考评标准,建立健全各项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积极性,加强对教师信息能力的考查力度。
总之,高校教师信息化素养对高校信息化、教育现代化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信息化素养的提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国家、教育部门、高校、教师等多方面的努力。高校必须转变观念,将新时代的信息网络技术应用到教学工作中,切实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以备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庄丽娜,孟凡一.对高校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3期:464
[2]龚宇辉.论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教师信息素养[J],民营科技,2011年,12期:92
篇3
为充分发挥工程设备的使用效益,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我们把培训作为远教工程应用水平的关键措施来抓;根据省市《2004-2205年度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培训方案》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了《文安县2004-2005年度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培训方案》,明确了培训的目标和任务,组织管理及考核验收等内容,并狠抓落实,下面把我县远程教育培训工作做一简要汇报。
一、建立组织,制定方案。
我县对远教工程非常重视,成立了以常务副县长刘石为组长,副县长邵二玲、教育局局长梁国华为副组长的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工程统一筹划,组织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教育局负责工程的具体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教育局负责工程的具体实施。领导小组对培训工作极为重视,把培训作为工程项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制定培训方案。《方案》强调,必须结合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抓培训,必须结合全面提升我县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抓培训,必须结合实现农村教育信息化、现代化抓培训。要通过培训使学校领导,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对农村远程工程的认识有新的提高,技能有新提高,资源管理水平,现代教学应用与研究水平,课程整合水平有新提高。
二、明确目标,强化管理。
我县远程工程培训的目标:一是通过培训使各项目校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了解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重要意义;认识和理解教育信息化对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作用。二是使工程管理人员掌握施工规范和标准,能够对工程建设进行规范管理、监督和工程验收,严把质量关。三是使技术人员掌握光盘播放系统,计算机多媒体,因特网,卫星接收系统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以及设备维护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具备教育信息化的理论水平,研究水平和实践能力;四是进一步提高相关技术水平,资源管理水平以及现代教学应用与研究水平;初步具备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水平,能够在当地承担示范,培训,为教学和经济发展服务的任务。
为保证培训目标的实现,我们强化培训的组织管理,做到培训教材,培训方案,培训计划和培训纲要落实,并把县级培训和校本培训相结合,把集中培训与自学结合,同时做培训的档案管理和考核,使培训工作规范化。目前,我为项目学校统一制定了专用教室规章制度,统一印制了各类文档资料,设立档案盒5个。
三、依据实际,分层培训。
县级培训对象为各项目学校负责人;模式一项目学校骨干教师,模式二、模式三项目学校骨干教师、设备管理人员,技术人员。
校本培训同各项目学校组织进行,培训对象为各项目学校全体教职员工,重点对象是全体任课教师。
对模式一,我们采取各种方式进行培训,一是在验收时,让技术员动手操作,并提出一些任务,让教师完成,二是对电视机基础知识,光盘和DVD播放机的使用及保养,系统的维护及使用进行讲解和示范,让技术人员听得懂,觉得会,用得上。
对模式二的培训我们在让技术人员掌握计算机,INTERNET,卫星IP广播的基础知识,技能的基础上,重点是让教师在掌握使用技术的同时熟练应用为教学服务。
模式三的培训着重介绍了网络计算机教室和多媒体教室的建设使用和维护,从而使授课教师能够熟练地综合地利用这些设施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充分发挥教师已有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优秀,为教育教学服务。截止目前,我们其组织县级培训910人次,参加省级培训10人次,市级培训110人次。
四、以应用培训为核心,提高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
应用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必须和教学紧密结合,才能搞得有声有色,脱离教育教学实践,空谈应用是高有任何意义的。
教学光盘播放系统虽然简单,但所蕴含的教学策略却是多元化,又有实用性的。应当把握视听辅助教学的理念,结合学科教学的特点,大胆地,创造性地运用系统,以最大限度地支持学生的课堂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光盘播放系统应用的模式有主体教学、补充教学、示范性教学、复习教学和个别化教学等几种模式。
篇4
>> 文献检索与利用能力培养研究 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理工专业“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教学设计 文献检索与利用本科精品课程研究 《文献检索与利用》教学平台的应用方案研究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改革研究 网络环境下如何提高文献检索能力 立足校本培训,提高教师能力 电子文献检索图标表示方法与内涵研究 文献检索课考核方式研究与改革 开展校本培训 提高教师素质 强化校本培训 提高教师素质 利用网络进行文献检索课教学的实践与探究 文献检索与利用课实现国家精品课程的几点休会 培养高校学生文献检索能力提高信息素养 强化《科技文献检索》课程体系建设 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高校大学生网络文献检索能力实证研究 基于微信平台提高文献检索教学趣味性的研究 文献检索与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提高医学文献检索教学质量的实践与探析 军队院校文献检索课师资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html)】或【文本文件(*.txt)】单击【保存】打开新保存的网页文件,此时网页上的内容则可以复制了。
4 结语
在当代科技迅速发展和信息资源极其丰富的环境下,文献检索与利用的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教师在学习、工作、科研等活动中面临着多样化和丰富的信息选择,文献检索与利用能力为我们一生的再学习、再提高、再创新奠定了基础。文献检索与利用能力适用于各个学科、各种学习环境和教育水平的广大读者,尤其是高等学校的教师更应该掌握这门技术工具,提高文献检索与利用的方法和技能。
参考文献
[1] 李大元,王海燕,王博,等.文献检索与利用[M].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
篇5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中职;教师;信息素养;信息化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4-0044-03
作者简介:张良环(1978-),潮州市饶平县贡天职业技术学校教师,信息技术中学高级职称,从事中职教育17年。研究方向: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等。(广东 饶平/515700)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高低,已成为影响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因素。《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2012)明确指出要提升职业教育工作者的信息素养,因而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于培养一支信息素养高和信息化教学能力强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然而,如何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新型教学模式下,利用信息资源从事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却没有得到中职教师的足够重视。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中职教师,由于学校环境及教师本身等因素制约,在将信息化技术与教学活动相融合等综合能力上,与发达地区相比总体上观念落后、能力偏低,处于薄弱地位。笔者在主持潮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校本研修研究”的过程中,通过我校教师两年多的实践,从观念转变入手到技术培训,强化研讨并且结合课堂进行应用教学,提出了提升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新思路。
一、信息化教学的内涵
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应用现代教学方法的教学。在信息化教学中,要求观念、组织、内容、模式、技术、评价、环境等一系列因素信息化。信息化教学模式明确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对信息化教学的重要作用,强调协作学习的关键作用,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特点,才能更好地把握住信息化教学的特点,才能胜任信息化教学。
二、制约欠发达地区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因素
1.教师信息化意识不强
欠发达地区中职教师信息素养低,信息技术教育能力差,对采用信息教学手段授课存在畏难情绪,即信息化教学动力不足是普通现象。
2.信息化教学环境不完善
欠发达地区中职学校信息化教学装备差。受教育经费制约,目前大多数欠发达地区中职学校的信息化环境建设才刚刚起步,除了专业实训室、多媒体教室等教学场所具有信息教学设施外,其他形式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如智能教室)几乎没有,教师信息化教学装备很少,制约着信息化教学的开展。
3.缺乏信息技术应用型人才
高层次、复合型的信息技术人才是保证教育信息化顺利实施、利用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的关键力量。欠发达地区中职学校难以吸引高素质的教师(特别是掌握信息技术的高学历教师)来校任教,因而阻碍了学校信息化教学的应用和推广。
4.教育信息化的推进缺乏保障
学校领导对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战略地位理解不深,认识不足,紧迫感不强。欠发达地区中职学校领导大都年龄偏大,缺乏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对利用信息技术推动学校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缺乏战略考虑。学校领导观念的滞后已经成为欠发达地区中职学校推动教育信息化的主要障碍。
此外,制约目前欠发达地区中职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不利因素还有:各校还没有制定出明确的教师信息技能教育培训长远规划,缺少特殊的政策扶持、激励机制、奖惩办法等。
三、提升欠发达地区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新思路
1.前提:转变教师观念
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需要大量的物质投入,但是更重要的是加快提升整个职业教育系统人员的信息化素养,使他们的文化素养、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相应提高,使他们成为一支掌握先进教育思想和理论,掌握信息化教学基本技能,并能在教育教学中自如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队伍。观念是行为的先导,一定的教育行为取决于一定的教育观念。中职教师要转变观念,走出信息化教学“无用论”“条件不成熟论”“时间冲突论”“等靠要”“信息化秀”等认识误区,积极主动投身于信息化教学的大潮中。实践中,我们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先建立在一定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基础上,教师通过学习了相关资料后,开展对信息素养认识的讨论,谈学习心得,既认识到了信息化教学的意义,又对自己在信息化教学中的角色有了一个正确的定位,把握了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特点。
2.催化剂:优化信息化教学环境
信息化环境包含完备的计算机设备、优化的校园网络和浓厚的信息化教学氛围。
完善计算机设备。提供必要的计算机硬件设备是开展教师信息化培养的物质前提。基本的硬件设备包括教师备课用机和学生多媒体教室。近年来,我校采取申请中央财政专项建设资金、竞争分配广东省中职教育专项资金与学校自筹相结合的方法,逐年更新、完善信息化硬件,取得良好的效果。
优化校园网络。畅通无阻的校园网络是教师获取信息、整合资料,开展活动交流、教学评价的资源保障。我校在确保建立开通校园网络的同时,还配备专人进行校园网络的日常维护,确保网络畅通。
营造信息化教学氛围。通过多种途径营造有利于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氛围,引领教师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专业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加强对学生合作、探究学习能力和自主获取专业知识、信息能力的培养。实践中,我校利用校园文化宣传强化,对师生进行不间断的知觉上的刺激,形成信息化教学的自主意识;组织相关的教师论坛,比如“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中职教学改革”、“移动互联网技术在中职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等让教师们各抒己见,充分体现各自的信息素养;定期刊出教师与学生的信息窗,让师生毫无保留地展现各自的信息才能,对能够积极使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的教师给予必要的支持和肯定,及时将先进的信息化教学理论传播至一线教师;另外,课题组成员以校为本,边研究边实践,自行开发搭建学校数字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网上教研、网上课堂,使教师在良好的信息化氛围中形成自我提升和自我优化的意识,从而积极参与到信息化教学改革实践之中。
3.主渠道:开展专题培训
专题的校本培训是欠发达地区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学校信息化教学应用和推广的快捷方式。自课题研究开始,我们进行了两个方面的培训。
培训第一方面,特别将校长、主任等行政班子纳入培训对象,提高领导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认识和认可。通过全员培训使广大教师进一步建立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提高信息技术水平,会熟练使用办公软件进行文字处理、电子办公、PPT课件修改和制作,能够在互联网上搜索相关学科的资源并下载和进行整合,建立、修改教育博客,掌握电脑绘画、简单的FLASH动画制作、音视频下载、转化、截取以及微课的制作等等。
培训第二方面,要求教师在提高信息素养及信息操作技能水平的基础上,重视学习资源的利用,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进行教学,学会信息化教学设计。设计信息化课堂教学不能只满足于教材,而是要通过大量的信息资源,设计创设学习环境,并通过媒体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学习。让学生通过媒体自己去发现、分析和处理教学信息,与同伴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在学习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让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与智能发展。因此,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成功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成功也促进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
在第二阶段培训过程中,我们先定期开展有关中职信息化教学设计相关理论的学习,使教师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后,要求教师必须写出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推进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然后学校不仅组织检查其信息化教学设计教案,还要听课,了解其信息意识与信息技能有否增强,评价其信息化教学能力。主要做法是开学初让教师们针对一学期的教材,制定出实施信息应用课的计划,然后认真设计好信息化教学的方案,最后,通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评价表来评价每位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与发达地区中职教师的条件足、水平高的培训相比,我们从基础做起,通过采用校本培训与教师自助相结合、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相结合、“请进来”和“走出去”等方式对教师进行专题培训,以校为本,以人为本也在另一角度上提高了教师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化课程整合能力、信息化教学交往能力、信息化协作能力和信息化创新能力等。
4.助推器:强化课堂应用
教学相长,强化信息化教学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一方面能检验和强化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另一方面能激发教师自觉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的意识,使其成为教师的一种需要,从而推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在实践过程中,我们组织了使教育信息化进入课堂教学的活动,经常组织教师观摩、学习优秀教师的信息化示范教学,通过展示性的应用课逐步过渡到日常性的应用课,强化课堂应用,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及意识。
5.重要手段:组织学习研讨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过程中包含着很大的技术含量。在这个过程中,难免出现许多难解的问题,组织教师学习研讨是解决诸多问题,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有效方法,也是培养欠发达地区中职学校自己的信息化教学专家的重要手段。
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可以组织各种专题的研讨活动,如现代信息技术方面的、课堂应用方面的、教学组织与设计方面的等等。这些专题的产生来自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实际,研讨更要有实效性,要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例如,在“学习活动的设计与组织”的研讨中,许多教师深深地感到,在让学生获得必要的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应当让学生能了解知识的发展及其知识的社会价值,认识探索知识的科学方法与策略,从而提高学生在社会活动中进行决策和参与改造的基本能力。于是,在教学中,许多教师就常常会自觉地从教材所确认的内容出发,将那些需要学生认知的、孤立性的事实,通过教师的合理组织,借助信息化资源,转变为一个个学生感兴趣、需要学生设法解决的社会性的问题。比如在《函数的单调性》的教学设计中,中餐烹饪专业的数学老师让学生搜集了与专业相关的“烹饪实验数据”(每10分钟测量记录煮牛肉时肉的质量)和生活相关的“猪肉价格走势图”作为这节课学习的素材,用真实的、与专业相关的数据,增加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参与意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专业和生活密不可分。
6.有力机制:引进竞赛评比
以信息化教学相关比赛为平台,为教师提供展示、交流和提升的机会。我们学校每年都要举行一次教师课件制作比赛、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及说课比赛,每学期进行一次信息化教学观摩课、中职教学资源应用优质课,并积极参加上级的各种信息化教学大赛,走出去与发达地区的教师交流、学习,借鉴先进省市和名校名师经验,通过这些促进教育教学变革,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另外,我们把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高作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了教师考核方案中,设立了年度信息化教学创新奖,表彰在信息化教学设计、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科研和其他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教职工,建立起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长效机制。这项工作已经得到了广大教师的普遍认可和大力支持。
对于欠发达地区的中职学校来说,以区为本、以校为本、以人为本,更有针对性地通过专题培训、课堂应用、学习研讨、竞赛评比等方式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而促进教学模式、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是当前欠发达地区中职学校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是加速其教育手段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深化中职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的必然举措。
参考文献:
[1]林沛.提高中职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策略[J].广东教育(职教),2015(6).
篇6
作为培训实施模式的校本研修,经过新课程改革的洗礼,已蔚然成风;迫切要求摒弃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指令式、作秀式的教师培训,实施以校本研修为主线,自下而上的,教师享有自主权的,自律性、创造性的教师研修。然而,既往的校本研修(含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除了存在着被应试教育绑架的危机之外,还戴着传统教师培训理论、观念和经验等的镣铐,缺乏制度、机制的创新,缺少队伍、资源的保障,缺失操作、管理的规范。有学者指出,多年来的校本培训实践,遗留着一统化师训范式所固有的若干负面倾向,训教脱节、训研分离、标准统一、缺乏互动等等。
一、规范校本教学研修的依据及思路
国际教师教育学倡导教师学习的三大定律越是扎根教师的内在需求越是有效;越是扎根教师的鲜活经验越是有效;越是扎根教师的实践反思越是有效值得倾听。教师不是为规定而研修为晋升而研修,而是为儿童而研修为成长而研修。为儿童研修需要将研修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研究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师的水平只有在课堂的拼搏中才能成长。因此,教师研修的重心在于对课堂的研究,校本研修的重点是教学研修。
(一)校本教学研修的发展趋势
1.信息技术是校本研修的工具。教育信息化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改变着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等,迫使教师必须具备信息技术素养与能力。教育部要求,根据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学习特点,有效利用网络研修社区(教师网络研修社区以区县或地方为基本单位,以网络学习平台为技术支持,建立网络学习空间,组织教师开展常态的网络研修,促进教研与培训有机结合,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推行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积极推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推行移动学习。这些要求,通过教育行政推动着中小学及全体教师依托三通两平台(三通两平台为教育部提出的十二五教育信息化发展核心目标,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与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及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将信息技术作为实施校本教学研修的基本工具和常用手段。
2.校本研修的新目标与新内容。为儿童而研修的价值定位,要求教师研修内容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教师研修需要汲取包括脑科学、教育神经科学在内的学习科学的研究成果。另外,20142017年实施的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全员培训的目标定位是,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要求中小学校要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作为校本研修的重要内容。校本教学研修将会增添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等新内容。
3.校本研修的新模式与新方法。近年来,教育部出台的教师培训有关文件,突出强调模式改革,提出了学分制、教师自主选学、混合式培训、教师网络研修社区、教师学习共同体、教师培训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等制度与方法,强化基于教学现场、走进真实课堂的实践性培训,实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测评应用系统化等,都与校本研修联系密切。这必将引领校本研修模式变革与方法变化,使之符合教师学习特点,满足教师专业发展个性化需求,实现自律性与创造性的教师研修。
(二)校本教学研修的规范指导
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师培训(包含校本研修)没有组织实施的标准,往往依据教育行政部门的文件通知,结合累积的教师培训经验,规范性严重不足。也有教师培训机构,参照企业培训的国家标准(如GB/T 190252001 质量管理培训指南),指导教师培训的组织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规范性。
(三)规范校本教学研修的思路
规范校本教学研修的操作与管理,至少有两个依据:一是校本研修实践的发展及变革,包括目标内容、模式方法及教师参与研修所使用的工具手段等;二是教师培训的国家标准,包括培训服务的术语、要求和评价等,特别是对服务行为、培训教学、培训服务过程、组织内部管理等培训组织服务的要求。因此,规范校本教学研修的基本思路为:
1.以当前教师培训的政策为导向。落实国务院、教育部及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既定的教师培训机制与制度,并结合培训队伍与培训资源实际,立足提高培训绩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继而促进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进行校本教学研修的机制制度创新。
2.更新目标内容、变革模式方法。在坚持以校为本研训一体的前提下,实行校本教学研修的行为转变:从聚焦教师的教转向聚焦学生的学,如学习指导、学习模式和学习评价等;从信息技术操作技能训练转到应用能力提升,特别是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和在线学习的优势,依托三通两平台及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如网络研修联盟);以对课堂研究为重心,通过落实推的机制、引的机制与悟的机制,创新有效的校本教学研修方式与方法。
3.在三项标准指导下操作与管理。虽然说校本研修是教师培训的基本实施模式之一,但是三项标准不是只针对校本研修的。校本的真正含义应该是以学校为本,立足于本校,以本校实际为出发点,以本校教师为主体,为了解决自己学校中存在的问题它的本质并不是场所的转移,而是机制的转变。
二、校本教学研修实践的重构及改进
纵观对校本研修的研究,大多数关注的是研修机制和研修模式,着重探讨校本研修的内涵、特点、作用、途径、方法、机制及制度的存在问题与对策,以及总结校本研修的实践经验,而对操作流程及过程监控却鲜有研究。下面,对中小学校实施校本教学研修,如何确定研修需求、设计策划研修、实施支持研修、评价研修结果和全程性监控展开讨论,以期对校本教学研修实践进行重构及改进。
(一)确定研修需求
对校本研修的需求分析是确定研修的必要性和研修目标、内容的过程,并明确研修需求,形成报告。主要包括开展研修的必要性分析,弥补能力差距的解决办法说明,确定研修目标,选择研修内容等。
(二)设计策划研修
设计策划研修是对校本教学研修活动的目标、内容、过程、条件、资源、评价等进行的整体性计划与安排,形成研修方案。校本教学研修方案一般分为研修目标、研修内容、研修过程和研修评价等4个方面的内容。(1)研修目标是校本教学研修的目的和预期成果,中小学应在定位上分清层次(教师专业发展阶段):职初期主要是生存关注,成熟期主要是任务关注,专家型教师主要是关注自我更新。(2)校本教学研修的内容通常包括理论问题(支撑)和实践问题(行动)两个方面,发现问题澄清问题找准问题,转化为校本教学研修的主题,细化为某次研修活动的议题(话题)。(3)校本教学研修的过程重点要计划好流程安排、方式方法和条件与资源。其中,校本教学研修的条件包含研修制度、场地设备、研修平台和经费等,资源包含研修工具、指导团队和学习资料(文本、电子)等。(4)校本教学研修评价包括对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及结果运用等的计划与要求。
(三)实施支持研修
校本教学研修的实施是将研修方案付诸实施,而支持是指对整个流程(前、中、后)所提供的支持活动。(1)活动前。告知教师有关研修活动的信息 :时间、地点和工具等;简要介绍活动性质:目标、内容及准备等。(2)活动中。方式:课堂式、现场式、远程式、行动式和自学式等;方法:讲授、讨论、演示、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等;支持:保障条件、针对性反馈、应用与展示等;技术:多媒体、网络平台和移动终端等。(3)活动后。从教师、指导者收集反馈信息,进行效果分析;向组织者、管理者反馈信息,为调整计划方案(如就某一主题增加或减少活动次数)提供支持;活动总结与后续跟进(如远程在线或面对面的互动交流)。
(四)评价研修结果
评价研修结果是对研修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评价和估量。校本教学研修的评价一般涵盖方式、方法、内容和主体 4 个方面。(1)评价方式。以前测(诊断性评价)为前提,进行中测(形成性评价,即对过程中的学习成果的评价)和后测(终结性评价,即对结束时或滞后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的判断)。(2)评价方法。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单项评价,如问卷调查、测评测试、观察、座谈、访谈和查阅资料。综合评价,如行为变化法、绩效变化法和方案假设检验法等。(3)评价内容。包括反应(满意度和感受),学习(知识技能掌握),行为(知识技能转化),结果(对学生、学校发展的作用)四个层面。(4)评价主体。实施教师评价:自评、互评;组织评价:学校、师训管理部门;社会评价:学生家长、社区和专门机构。
(五)全程性监控
校本教学研修的监控是对确定研修需求、设计策划研修、实施支持研修、评价研修结果四个阶段所进行的持续监控与改进,以帮助教师提升师德、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监控,即监测并进行控制。监测的目的在于使研修需求能够被准确把握,研修方案能够针对本校问题、贴地务实,研修实施能够有序进行,具有实效,研修评价能够促进效果提升。控制校本教学研修,需要建立 4 种校本机制:导向机制、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
篇7
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要坚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以拓展应用、示范引领为抓手,依托共建共享优质资源,促进信息化在各项管理教育工作中深度应用,努力打造开发区信息化应用示范学校,制定计划能够让学校的工作开展得更加顺利。下面是小编带来信息化校园教育工作计划范文,希望能让大家有所收获!
信息化校园教育工作计划范文一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信息化建设为主线,加强学习,积极探索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坚持以培训促应用,以应用促需求,以需求促发展的策略,努力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进一步促进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二、主要工作
1、健全制度、明确责任
健全信息化各项规章制度,每个网络节点做到专人负责,明确人员分工,加强日常管理,做到定时与随机检查相结合保证各设备的正常运转。
2、极开展教学研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与实践的重心要放在常规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同时我们必须注重在研讨中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研讨的质量。配合学校“磨好课”及教研组例会制度,充分发挥“博客”便捷的互动功能,在“备课-听课-口头评议-书面评议(网络)-(一段时间后)再次集中交流-形成总结性的反思材料”这一系列实践和反思的环节中,促进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
组织学习前沿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育理论,开展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课题研究,配合教科室做好本校所承担的信息技术方面的研究课题的结题工作。
配合学校开展的各级教学研讨展示活动,积极参与“整合”研究,做好相关的服务工作。
3、提高设备使用效益
加强学校电脑的管理。期初集中整理好所有办公室及教室的电脑,检查设备完好程度。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并认真做好相关记录。
充实完善网站建设,本学期将在保持原有格局的前提下作局部微调,并把主页放在教育局信息中心的服务器,以太仓市网站集群的方式来宣传和共享学校信息。
为使学校各部门能对网站“新闻系统”最大限度地提供信息支持,本学期校行政还将规定各条线要在一学期内完成至少10条新闻的硬性任务,上传数量也将定期通过网络予以公布。各条线要多“理想的”新闻稿,即文字要简洁明了、符合新闻规范,图片要JPG格式、大小不要超过1024768dpi。
对师生博客的使用,要与个人主页、班级主页的建设联系起来,强调这两类主页要真正成为学生进行主题学习的乐园,是家庭、学校沟通联系的纽带。开设班级主页,利用班级主页中互动功能在转化差生的过程中发挥一些作用,先在一二个班实施;利用教师的主题学习网站进行研究性学习,五年级可利用网络活动课的时间由任课老师确定主题,组织学生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继续建设好教学资源库。通过培训,引导广大教师用好现有的教学资源(校本的和外挂的)。及时收集好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大量素材资源,并以教材体系进行编目。具体征集措施:各学科以教研组为单位,在教研组长收集组内成员平时教学中制作的教案、课件等相关拓展性材料的基础上,由信息中心协助整理、上传,期末进行评比、考核。继续对现有的已购置和下载的部分资源进行整理编目,扩充校本资源库内容。
经常检查设备的使用情况,办公室建立专人负责制,建立完善的申请维修制度,期中、期末学校统一普查,确保设备完好。
严格执行损坏赔偿制度,做到账物相符,合理使用,妥善保管。
制订各室、各班信息化装备管理负责制和信息化装备使用制度,规范信息化装备使用登记制度,专人管理、专人负责,并逐步实现网络化规范管理。
4、严格师生培训与考核
组织校本培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运用博客促进家校联系;运用博客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示范软件的使用;笔记本电脑的操作维护等。培训前期制定计划,作好准备,培训中注意讲练结合,及时作好考勤记录。
学生的信息技术培训。按照上级的各类信息技术竞赛要求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本学期将在教导处的统一协调下,举办一次中高年级的网上作文竞赛(利用学生博客)和电脑绘画竞赛,具体培训、竞赛方案另议。
加强对学生基本信息素养的训练与考核。在强调整体推进的前提下,设立中年级学生整班参与的校级键盘输入竞赛,三年级英文输入,四年级中文输入,主要利用信息技术课的途径进行。
5、加强网络安全管理,杜绝不良信息,保障教学应用。
根据《太仓市校园网络网管人员安全管理责任制度和奖惩条例》,明确网管人员的岗位职责,全面实施对学校网络的流量监控,安全监控和网络管理工作月报制度,建立重要网络设备档案袋,主要记录设备的型号、硬件情况、软件情况、主要用途等。
加强中心机房的安全检查工作,对服务器上开设的服务和端口做到天天小检,月月大检。
加强办公室和班级电脑使用情况的检查,清理与教学无关的软件,加装杀毒和防木马软件,指导教师正确使用网络,杜绝不良信息的危害。
信息化校园教育工作计划范文二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总体办学思路为指针,贯彻教育局信息中心、学校工作计划要求,从务实、求真出发继续深入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工作,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努力将信息教学普及化、提升管理使其规范化,加强管理机制的建设,提高教师应用和学习新技术、新理念的认同度。同时认真总结2021年度学校教育技术工作中的不足,以示范校的标准衡量各项工作,确保信息化在校园的正确应用。
加强学校信息员队伍的管理,形成一支力量强、协作能力好的信息化师资队伍,为开展各类信息化应用做好铺垫,同时深入科研工作,认真积累,积极尝试、及时总结,将点滴的积累汇集成一套适合我校信息化建设的方案。另外,定时定期地开展全体教师信息化自培工作,使工作更具有成效化,努力创建一流的教师应用信息化的环境和氛围。
在工作中我们会用持续发展的眼光关注信息化趋势,紧跟时代步伐,吸取兄弟校信息化建设的经验,进行不断的完善,弥补不足。
二、工作重点:
1、加强兼职信息员的管理,进一步提升信息员岗位意识。
2、做好多媒体设备的纪录工作,及时进行检查。
3、校内新添置物品的登记管理。
4、提高网络的实际应用效能,加强网站的建设和教师课件应用水平,提倡教育新媒体的运用,提高应用水准。
5、学校网站内容的及时更新(每周至少2次)
6、防毒软件的安装和部署及时更新,网站服务器的配置和更新、资料备份。
7、组织教师积极参加高层次的信息化培训活动
8、 根据太仓市教育装备室工作安排,努力完成相关创建工作。
三、主要措施
1、为了保障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及时调整学校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的工作重心。领导小组成员职责明确,责任到人。
2、继续深化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提升教育教学实效的专题培训,
3、丰富网络教学资源,加强OA系统的使用,进行网上办公。
4、对于学校制定的一系列教育信息化管理制度,要严格执行,加强检查力度,落到实处。
5、尝试与室内优秀学校开展网络平台下的跨校研究平台,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
6、建立一支信息技术骨干教师队伍,积极参与上级部门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研究工作,逐步形成一支有层次有实践能力有创新意识较稳定的学校网络管理员队伍与骨干教师队伍;
7、优化学生信息技术课外兴趣小组,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信息技术特长,展示信息技术教育成果,组织师生积极参加电脑制作活动。在四、五年级继续开展沙一小十佳班级博客及十佳学生博客评比,中高年级学生中进行打字比赛、制作电子小报比赛。
8、加强校园门户网站建设与应用,推动学校教育宣传和信息化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方的积累,提升学校办学地社会影响力。
信息化校园教育工作计划范文三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投资效益,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入开展,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在学校工作中的应用,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开创教育信息化工作新局面。
二、工作思路
以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为重点,以创建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为抓手,深化机制创新与实践创新,继续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大力加强教育资源建设,积极创新教师整合能力开发的方式方法,特别是电子白板在堂课教学中的应用,努力提升教学过程中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质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的能力,构建教育信息化新特色。
三、主要工作
1、加快校园网的建设,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学校资源库。本学期,要尝试将教学资料镜像放到校园网上,便于教师随时使用。本校教师所制作的教案、课件、PPT等资料要及时上传到FTP。要充分使用有效的网络资源,做到校内资源共享,发挥网络优势,促进教育信息化应用深入开展。定期更新学校主页,及时在网站上学校的各类信息。要将本校的各类重大信息及时传到学校网站。建设覆盖各学科、多品种、多门类、可供师生自由选择的丰富的教育资源库群,购买资源与开发资源并举,不断丰富网络教学资源,形成教育资源共享新模式。
2、教师要加强信息技术理论学习、研究,加强自身水平的提高,不断学习。鼓励教师参与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尝试与研究,推进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以评优课为抓手,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入开展。本学期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以自学为主线,以集中辅导为辅助,着重于进行网页维护和电子白板课件制作方面的培训。通过培训,各教师除了能完成学校规定的班级网页、学校网页更新外,还要将学到的技能应用到日常教学之中,制作一批交互性较强的电子白板课件。
3、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信息技术课更要以任务驱动教学,以培养学生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内在动力。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加强学生上机的常规训练,做好使用记录,上足课时,保证学生的课时数。正常开展信息技术有关的兴趣小组活动,活动有计划、有内容、重实效。
4、 经常检查设备的使用情况,各办公室由办公室主任负责,教室内有电脑、电视机和实物投影仪,财产保管责任人为各班班主任。各教师课堂教学利用率要求在45%以上。以抽查记录和学生座谈会为准。充分利用网上报修平台及时做好维修申报,确保设备正常使用。
5、 做好学校网站和校内局域网的安全工作,做好网络病毒的防治工作,提高对数据备份以及网络安全的认识。
6、 学校CK报警、周界报警和电视监控录像系统由总务处负责。要确保正常,发现故障要及时处理,定期对摄像头外壳镜面进行擦拭。
7、 校红领巾电视台按原定红领巾电视台方案进行操作,充分发挥电视台的教育和促进作用。
8、 建设班级网站,定期更新,展现班集体学习、活动风采。
9、 继续组织参与苏州市网上家长学校,有条件的家庭鼓励开通“家校路路通”,为家长教师协会搭建一个相互交流沟通的网络平台,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
篇8
河北省2008年启动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远程教育应用能力培训”工作,计划用三年时间对全省50岁以下的在职教师全员培训。目前,培训工作已经进入第二阶段。据一期培训完成后调查显示:63%的教师认为培训技能实用,效果良好;17%的教师认为自身基础差,而培训知识较难;20%的教师认为培训内容简单。同时,还有一小部分教师提的意见中希望能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方面和网络教研等方面的培训。调查问卷显示,教师对培训的需求依然很强烈。尽然我们在努力搞培训,但是真正适用于不同层级教师实际教学的培训体系还未真正建立,分级、分层、分内容培训体系的建立还是我们今后工作的主要内容。下文就当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所面临的困境进行了剖析与反思。
面临的问题
教师既然需要提升信息技术水平,那么信息技术培训本应该是受到欢迎的。但是,当各个部门组织的各种形式的信息技术培训蜂拥而上时,教师的反应并不那么积极,大多数教师对目前开展的信息技术培训并不看好,他们即使参加学习也只是为了完成继续教育任务。本应是“及时雨”的信息技术培训却成为教师排斥、埋怨的众矢之的。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状况的产生呢?
1.培训计划缺乏实效性
各级各类培训部门在缺少调查研究和统一规划的情况下,将各县区、学校、不同学科的教师组织起来直接培训,由于培训部门在安排培训内容时,没有认真考虑教师的实际水平和需求,造成了部分信息技术水平相对低的教师“吃不消”,而信息技术水平相对高一些的教师又“吃不饱”。另外,不同部门组织的培训有时内容大致相同,这种重复的培训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也加重了教师的负担。久而久之教师对此类培训失去了兴趣。
笔者作为此次河北省信息技术培训的负责人深有体会,我负责讲授的是多媒体技术与操作以及课件制作的内容。在授课前,我了解到学员信息技术基础相差很多,经过权衡,我只能培训初级内容。事实上,在县区报名此次培训时,我们就要求参加者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以便开展培训,但结果是许多学校在没有理解意图的情况下随意选派,造成学员层次不一,甚至差别很大,部分教师在培训课程中找不到自己要学的内容,大大打击了教师参加学习的积极性。
2.校本培训环节薄弱
校本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形式,也是培训体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旨在解决学校发展和改革中的实际问题。校本培训应立足于核心培训模式,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选择一批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方面有较高积极性的教师组成培训核心力量,有重点、有层次地进行全校全员培训,以此来带动其他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由于地域、时间等条件限制,我们不可能让学校所有的教师都参加省、市级培训。因此就需校本培训来辅助培训的落实。即学校选派骨干教师进行培训后,回校开展校本培训,将培训内容延续到所有教师,这样才达到了培训的效果。但是,实际培训过程中,很多教师在培训后不了了之,不能够学以致用,更不会开展校本培训,最终使培训流于形式。造成现状的原因有很多,如领导重视、硬件环境、考核机制等方面。
3.信息技术理念培养欠缺
在信息技术技能的培训中,我们常常忽视教育技术理念的培养。信息技术培训要使中小学教师认识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而掌握从事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最重要的是更新教育观念,此后是提升教育教学技能。目前,我市部分县区学校建成了校园网络,实现了班班通,学校的信息化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优秀的教育资源填充到教育网络中。但实际情况是大部分教师没有意识到教育技术的意义和优点,并不是将其融入教学,而是将其作为一种填充课堂容量的工具,认为用课件作优质课、公开课就是好的教学,极大地反映出在信息技术理念方面的欠缺。
4.培训课程亟待更新
回顾过去,我们开展的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大致经历三个阶段,一是计算机基础培训;二是信息技术应用培训,集中在演示型的课件制作上;第三阶段也就是我们现在开展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用培训。现实中,新课程整合培训与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存在两张皮现象,即“有思想没有技术”和“有技术没有思想”并存。将信息技术应用融入教与学全过程的培训不多,造成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始终在初级层次徘徊。所以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相关培训,势必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反思
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存在的这些问题应如何解决?哪些培训是教师迫切需要的?未来的教师培训将面临怎样的趋势?这既是对以往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的反思,也是对正在进行和将持续进行的培训工作的提问。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需要积极思考和认真实践,转变培训观念,更新培训理念,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这些是今后培训工作的关键问题。
1.合理规划,统一机构,加强自身建设
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作为一项科学、系统的教育工程,必须纳入当地教育科研规划中,将培训内容在调查摸底、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列入培训计划,力求为各类信息技术水平的教师提供他们满意的个性化信息技术培训。
组织合理的培训机构,进而开展培训。目前,教育培训机构分散且独立,各部门各司其职,将培训都列为重点工作,但部门之间不联系、不沟通,直接导致培训资源严重重复、浪费。解决的办法只有建立集培训、教研、科研于一体的教育培训机构,统一管理。根据职能分散培训任务,可以避免培训流于形式和盲目性,使培训效益最大化。这种教育培训机构对培训者专业、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意味着培训者除了具有培训能力外,还应具备教研能力和科研能力。培训者通过参加教研活动,了解教师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设置培训内容并实施各种形式的培训。同时,通过教育科研,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开展研究,以寻求问题最佳的解决方案和办法,优化教育教学效果。
2.转变观念,将培训重点放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上
我们现在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内容基本上都是计算机基础、互联网应用、PowerPoint演示、网页制作、动画制作等方面,对于教学理论以及信息化教学设计方面的培训少之又少。教师们参加培训班后收获了信息技术基本操作知识,但却不知道这些信息技术操作知识如何在自己的教学中应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因此,我们的培训不能将信息技术与学科完全划分,我们要融合,要在继续教育中全方位渗透信息技术,真正促成受训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转变和信息素养的提升。培训的重点不应在“操作”,而应在“应用”。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设计上,最好是分学科,以教学实例为抓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讲解,使教师学到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另一方面能够使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设计产生更直观的认识,达到培训的最终目的。
3.突破时空,积极开展网络教研和培训
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开展培训和教研活动,探索校园网环境下教师培训的新模式。例如,在教育信息网上设立网络培训平台,配置信息技术课程培训资源,设立“在线培训课程”,让教师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根据个体情况,选择学习内容,自行确定学习方法和时间。避免了参加集中培训人数的限制以及二次培训教师知识量的缺失。教师培训管理部门只要合理把握评测标准和规范管理程序,就可以达到较好的培训效果。
4.多样测评,重视培训的过程性评价
评价对信息技术培训工作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监督作用,评价的目标体系、方式、方法等都直接影响培训目标的实现。目前信息技术教师培训的评价只是对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进行考核,这种评价方法不利于今后的培训工作进一步开展。我认为评价应该从三个方面予以考虑:第一对教师的学习过程评价,主要内容有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学习态度、当前学习成绩等。这样的评价方式深入到学员的发展进程中,及时了解学员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所付出的努力以及取得的进步,也就有可能对学员的持续发展进行有效的指导。第二对教师教学实践进行评价,就是说,最终的评价还要考核到培训结束后,在指定的时间内,教师回到学校,能不能把学的东西进行二次培训,并指导其他教师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应用以及应用的效果怎么样。如运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次数、发表相关论文的篇数、参加相关课题研究的个数以及学生的反馈等方面对教师进行评价。第三,评价要人性化。即培训评价既要有一定的规范性,又要有一定的灵活性;既要有一般的标准,又要有个性化的内容等,不要把评价作为“管、压”学员的法宝,而要成为让学员认识自我、超越自我的激励机制。
《啊!我想到了》专栏参考答案
(1)使用Logo语言模拟Buffon投针实验的程序代码如下:
print "以下语句为画20条间距为20个单位的平行线,repeat后为一行,其中有多段代码"
pu
setpos [-200 -200]
repeat 19 [pd rt 90 fd 400 pu lt 90 fd 20 pd lt 90 fd 400 rt 90]
print "以下语句为随机投掷长度为20的针,repeat后为一行,其中有多句代码"
repeat 100 [pu make "tmpx random 30000 make "tmpy random 30000 make "tmpx (:tmpx-15000)/100 make "tmpy (:tmpy-15000)/100 make "tmpa random 36500 make "tmpa :tmpa/100 setx :tmpx sety :tmpy lt :tmpa setpencolor 2 pd fd 20]
篇9
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三个面向”为指针,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县教育局工作目标,大力推进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应用工作。
工作目标
以提升全县远程教育管理应用水平、优化教学手段为基础,以加强教育资源建设、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重点,以教育信息化为主线,以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为导向,以教育技术队伍发展为前提,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目标,全面提高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与课程整合的实施能力和水平,推进我县教育现代化进程。
工作任务
一、全面加强对全县远程教育和实验教学工作的管理
本着以人为本、强化服务,科学管理、突出重点,健全制度、发展队伍,培植典型、全面推进的原则,加强对全县远程教育和实验教学工作的管理。强化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以应用促进教师队伍发展、促进新课程资源建设,有效支持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
1、2月份全面完成2005年新增项目的设备安装调试及县级验收工作以全优的标准接收省市验收。
2、继续坚持“一标三册一栏”管理制度,开展远程教育管理应用“百校行”活动。每两周下乡一次每次检查5所学校,全年最少检查100所学校。采取突击检查、现场指导、编发简讯、召开现场会等形式,推介亮点,推动全县远程教育管理应用工作。
3、修订完善远程教育管理应用考核办法,拟于6月份、12月份进行专项考核两次,6月份考核完毕后对2005—2006学年度远程教育先进单位和个人予以专项表彰奖励。建议教育局加大远程教育在校区综合工作评估中的权重。
4、依托校区综合工作评估和初中毕业生测试,加强对实验仪器、图书、体音美器材等教学设施的管理使用。
二、加快网络中心建设步伐,大力加强教学资源建设
中小学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是2006年乃至今后一段时间电教中心工作重中之重,力争年内初步建成满足教学需求的互动、开放、动态、实用的新课程资源库框架,积极培育资源建设的内生长机制,初步建立起教学资源的动态生成系统。
1、1至2月完成设备调试及试运行。
2、加强人员培训。一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培训网站管理人员使他们尽快掌握技术保证网络运行正常;二是3月份对各校区通讯员及股室联络员进行集中培训。创建有效的激励机制,建立资源上传、审核、系统;突出一线教师和学校的主体地位,树立资源使用者同时是资源建设者的观念,骨干带头,全员参与资源创建、搜集、整理、加工、上传工作;加强资源应用研讨,加大优质、特色资源推广应用力度。
3、发挥网站电子政务功能,围绕县教育局中心工作,努力做好教育宣传工作。上传下发彬县教育的新发展、新举措,展示校园风采,对外树立形象,对内上传下达初步实现办公自动化。
4、资源建设
一是突出课堂教学实用资源建设,提供与教材配套的教案、课堂实录、网络资源链接、课件、试题、学习成果、教学后记等针对性强的中小学学科课堂教学资源;每两周下乡一次,实现年内制作优秀课堂实录30节,并于网上;评选优秀课件40个,整合于资源库。二是主要栏目信息80篇;教学研究、论文篇数总计达到80篇;
三、组织开展现代教育技术成果评选活动,以赛促用。
1、3-4月份开展一次以音像教材、多媒体课件制作为重点的评选活动;9-10月份开展一次以优秀教案、论文、和网络主题探究学习案例评选活动。将优秀作品在网站上,实现获奖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推选全县获奖作品参加全国、省市相应赛事,力争综合实力进入全市前三名水平,个别项目走到全省前列。
2、五月份安排一次全县中小学校长信息技术比赛活动,以促进校长远程教育管理应用水平。
四、强化人员培训,为应用工作奠定基础。
1、加强电教中心自身队伍建设,重点抓好管理服务队伍、网络技术队伍的建设,提高管理水平、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使内部人员掌握网站(栏目)管理技能和三种模式应用指导、技术服务能力。
2、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各类培训,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骨干教师队伍、信息技术学科教师队伍建设。
3、继续推广“四级培训”模式,指导各校区扎实认真开展校本培训活动,提高全体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和整合应用能力。拟于3月份对各校区报送的四级人员考核颁证。
4、4月份组织各乡镇技术骨干技能比赛培训活动,提高服务能力。
5、积极推进基于现代远程教育的校本教研,提高校本教研成效和质量,培养更多教师在网上学习、工作和交流的习惯与能力。
五、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题的研究
组织开展市级“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与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课题研究。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认真做好课题研究的规划、申报和实施管理工作,指导学校申报咸阳市现代远程教育研究课题,制定课题研究方案。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的研究,把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培育典型学校,促进骨干队伍成长,积极探索信息化支持教育跨越发展的途径。
六、创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信息化环境,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1、抓好全县中小学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主题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提高多媒体课堂教学效益,积极倡导计算机网络教室环境下的探究性教学实践。组织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评选、网络主题探究学习的案例评选等活动。
3、抓好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
七、加强电教中心自身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1、加快电教中心标准化建设步伐,力争上半年通过省市评估验收。
2、强化服务意识,完善三级服务体系,保障远程教育应用工作健康持续发展。
八、继续加大投资力度,为资源应用提供基础
1、前季投资5万元购买网站信息平台,完善网站建设。
篇10
[关键词]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变革趋向; 国际视野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王文君(1979—),女,四川成都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研究。E-mail:。
进入信息化社会后,信息技术向社会各个领域渗透,社会各方面关系中游戏规则突变,教育领域也概莫能外。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社会信息化离不开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不能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没有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就不会有教育信息化的改革与发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利用信息资源,从事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综合能力。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它是一种综合能力,由若干子能力构成。信息化社会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师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相融合的能力,是信息化社会中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能力。世界各国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都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高度重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是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实质环节。
一、变革的诉求
1. 变革的脉络——形成能力标准
为了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基础教育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各国都加强了教师相关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及培养力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一直是教育领域关注的重点话题,各国为此也相继制定了各自的国家能力标准。
美国的教育信息化一直走在世界前列,美国政府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在1996年初的“教育技术行动计划”中,就提出未来的教师要具备将技术融合在课程教学中的必要技能。1999年,美国联邦教育部启动了针对职前教师教学中运用技术的大型资助项目——“培训未来的教师使用技术”(Preparing Tomorrow’s Teachers to Use Technology,简称PT3)。在1993 年,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简称ISTE)就已经制定了《面向教师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for Teachers,简称NETS.T),到目前的2008年的版本,历经四次修订,反映了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时展要求。1993年ISTE第一版提出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包括13项能力指标,1997年的NETS.T将教师教育技术标准扩充为3大能力、18项指标,2000年ISTE提出的NETS.T又发展为6大能力、23项指标,2008年新版的NETS.T,包括5大能力、20项指标。
新加坡教育信息化发展也取得了很大成功,这与国家层面推行实施的教育信息化总体规划是分不开的。1997年,新加坡政府推出了教育信息化一期规划(The first Masterplan for ICT in Education,简称MP1)(1997—2002);2002年,新加坡政府推出了教育信息化二期规划(简称MP2)(2003—2008);2008年,推出了教育信息化三期规划(简称MP3)(2009—2014)。MP1是新加坡政府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而将信息技术结合到教育中去的规划,重点是推进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使用。MP2则对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采取了通盘考虑、整体化的解决方案,更加强调将信息技术融入新的教学体系,将信息技术作为提升教学的有力手段,并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途径等。MP3通盘考虑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方面的应用,目的是提升学生学习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利用信息技术获得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2008年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了《信息和传播技术教师能力标准》(ICT-CST),该标准由思科公司、英特尔公司、微软公司、国际教育技术协会、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共同开发完成,并面向100多个国家的教育部,主要确定了教师教学中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的技能,为世界各国的教育决策和相关课程设置提供帮助。该标准框架以人类能力发展教育改革的三种办法为基础(技术扫盲、知识深化和知识创造),与教育体制的六个组成部分相结合(政策、课程和评估、教学法、信息和传播技术、组织和管理、教师职业发展),三种办法和六个组成部分交叉组合成了一个矩阵,从而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息和传播技术教师能力标准》(ICT-CST)项目的框架。
2. 变革的目标——促进学生学习发展
世界各主要国家教师信息化教学发展项目中,在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对象、培训方式、培训考核等方面的要求分析见表1。
世界各国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目标定位方面,基本都指向了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为目标,如美国《面向教师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2008版)的第一大能力维度要求是“促进与激励学生的学习和创造性”,具体指标则是“促进、支持学生创造性和创新性的思维和发现,并以身作则”,“鼓励学生使用数字化的工具和资源探究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促进学生使用协作性的工具来思考,以揭示和澄清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思考、规划以及创造性的过程”,“树立同学生、同事以及其他人在面对面或虚拟环境的学习中协同建构知识的榜样”;新加坡的MP项目中,MP1侧重IT技能、MP2侧重IT有效课堂教学应用、MP3侧重教师IT能力促进学生IT学习能力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信息和传播技术教师能力标准》有关知识创造层次在教学法部分的要求中,明确教师的作用是公开模拟各种学习进程,构筑各种情形让学生应用这些认知技能,并协助学生加以掌握。
二、变革的视角
教师教学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部分,传统社会中的教师教学能力是作为教师职业的重要能力,也是教师权威维系的重要功能。传统社会中教师是教学中的主要教育信息来源,因此,教师教学能力也彰显了教师的权威。通过与传统教师教学能力比较,可以看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明显的转变,见表2。
信息化社会中,教学信息来源已明显多元化,传统教师的教学能力已被互联网解构,传统教师教学能力受到挑战。信息化社会的教师,既不能对信息技术清高保守,也不能对信息技术不加批判地接受、盲目崇拜。信息技术是无法替代教师工作的,而是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1. 由“单一性能力作用”向“多元化能力作用”转变。传统社会中,教学信息的来源相对单一,教学能力发挥的作用毋庸置疑。信息化社会中,教学信息的来源已多元化,形成了能力作用的多元化格局,教师要主动适应这种格局变化,向多元化教学信息来源中的核心作用挑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可以是教师专业发展中专业地位的维系,信息化社会中“程门”更需“立雪”。
2. 由“个体性能力作用”向“群体性能力作用”转变。传统社会中,教师教学能力作用的发挥仅仅是在本班级、本学校教师。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作用的发挥可以是本学校教师,也可以他班级、他学校,甚至可以是完全陌生、并未谋面的网络任何一个角落的教师。
3. 由学校教学中形成能力向社区、网络扩散。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形成,将从学校蔓延到社区,扩散到网络虚拟空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作用完全可以在网络在线中形成。
4. 由“直接性能力发挥”向“间接性能力作用”转变。传统社会中,教师教学能力发挥是直接的、封闭的、面对面的作用,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可以是直接的、面对面的作用,也可以完全是间接的、开放的、在线的作用。信息化社会中的教师教学能力可以很好地实现学习资源的公平共享,体现了教育的机会均等。
5. 由“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向“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转变。传统社会中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实现知识、技能的传授,实现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而信息化社会中教师的教学能力既注重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服务于不同学生的不同信息化学习能力发展。这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变化,而是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价值取向变化。
三、变革的趋向
1. 项目行动的国家化支持
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发展是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重要关键环节。信息化社会中,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既是教师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的一部分,信息技术更是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各国政府对教师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都很重视,不仅在国家层面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成立负责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专门机构,并为此投入了巨额资金。
早在1996年,美国联邦教育部了历史上第一份有关信息技术教育报告:《让美国学生为21世纪作好准备:面向技术素养的挑战》,要求“全国所有的教师都要接受训练,教师帮助学生学会使用计算机和信息高速公路方面的需要都要得到支持”、“所有的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中使用计算机”。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1997年国情咨文中提出,要让10万名教师培训考试后获得国家资格证书,使教师胜任多媒体网络化教学任务的新要求。全美家长和教师协会、教师联合会等机构努力保证全美教师能像使用粉笔黑板一样轻松地使用计算机;使50万以上的教师学会如何使用计算机、软件及网络。总统顾问委员会组织的教育技术专家组建议,应重视师资培养,使教师懂得如何在教学中有效使用技术;并建议每年将教育信息化投资中的30%(约40亿美元)用于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
英国政府投巨资实施ICT教师培训,教师培训署是专门针对教师的机构,新机会(NOF)基金是专门负责教师培训的机构。自1999年以来,英国政府通过NOF投巨资开展教师培训。用于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方面的资金,仅在当初1998年,就投入1.01亿英镑,1999年投入1.05亿英镑,2000年投入2.3亿英镑。英国教育与就业部等机构同时制定了《ICT应用于学科教学的教师能力标准》,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发展提供统一评价标准。
2. 能力发展的一体化导向
世界各国针对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以强化教学实践及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发展为导向,从职前教师培养到职后教师培训,实现从IT技能到IT整体能力提升的一体化,从IT技术到方法的一体化、从理论到实践的一体化。如韩国职前教师的ICT素养主要是对预备教师(或称为未来教师)的培养完成的,培训主要偏重于ICT技术方面,培训计算机的基本应用和ICT教学应用的必备技能等,在职教师的ICT素养教育主要是教师的职务进修,培训主要偏重于ICT方法方面,培训利用ICT有效开展教学的相关实践技能等。英国教师培训实现了从技术向教学法的转变,从注重工具向资源的转变。美国的PT3项目对未来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师实施参与式培养,同时强化了未来教师在中小学实习基地的教学实践,既重视信息技术知识,也重视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实现了培训从技术与课程的融合,从理论到实践的无缝接合。
3. 培训参与的多元化合作
培训对象多元化。如美国、英国、韩国、新加坡等一些国家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计划,对相关教师基本都开展全员培训,但培训对象不仅仅是教师,还包括学校领导和相关管理负责人员等。如美国PT3项目在培训未来教师时,同时也有大学教师和中小学的学科教师参与;英国教师的ICT培训面向的是所有新教师、全体在职教师和学校领导;韩国教师的ICT素养项目培训的对象不仅有在职教师,还包括校长和副校长、专业教师、ICT专家、优秀教师等;新加坡MP3项目的培训对象是全体学科教师、校长、副校长、部主任、管理人员等。
培训参与人员多元化。参与教师培训人员的构成,有技术专家、大学教师、骨干教师等,也有中小学教师直接参与项目的培训。如美国PT3项目执行中的组成人员,都有具体明确的分工,从不同角度为培训提供支持。技术顾问负责教师培训人员的技术指导与支持,大学教师负责具体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学科专家主要是某一学科领域富有经验的专家或优秀的一线教师,还有为保证培训顺利进行的相关管理人员等。英特尔R未来教育培训体系则由项目专家、骨干教师、主讲教师和管理人员等组成。项目专家负责培训骨干教师,由骨干教师担任主讲讲师开展学科教师培训。
培训参与机构多元化。培训参与机构,有负责教师培训的政府相关机构、师范大学、教师教育机构、综合大学、相关学术团体等,甚至还有企业参与,如英特尔R公司等。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和中小学合作、互动参与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形成了培训机构合作参与的多元化格局。
4. 培训需求的灵活性选择
就培训的形式而言,从培训的级别看,主要有国家级、市(州/地区)级、校内级(校本培训)等。从培训的方式看,主要有面对面的培训、参与式培训、网络在线培训等。世界各国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形式表现出三个特点,一是培训项目有统一目标,二是培训需求有自由选择,三是培训方式实现了面对面与网络在线培训有机结合。如英国的ICT培训,在职教师可根据自身信息技术的能力水平,选择自己需要的相关培训机构培训,可以很好地满足不同教师的不同信息技术培训需求。相应的培训机构也有自己特色的培训内容、培训路径与培训方法,学校可以根据学校教师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如面对面的培训、网络在线培训或校本培训等。美国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也充分考虑了教师的不同个性、不同信息技术能力差别,以尽量满足教师的不同培训需求,也充分体现了美国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发展的平等性。
5. 能力评价的标准化推动
各国都非常重视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考核与评价,考核评价体现出了重过程、重能力、重实践的特点,也都相继为教师信息化能力的考核制定了相应的评价标准,对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一般实施国家层面的考核或认证。如美国的PT3项目,有统一考核标准,以技能考核和应用考核为主。新加坡的MP项目,主要实施国家层面的技术认证。英国教师的ICT培训,也十分关注ICT的培训质量,并监督和考察培训效果。韩国的ICT素养培训,则把ICT能力作为教师聘用、选拔、晋升的依据条件。
[参考文献]
[1] 范良火.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刘儒德.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问题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4,(2):70~74.
[4] 教育部.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 陈俊珂,等.中外教育信息化比较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6] 张寅.美国PT3计划及对我国职前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启示[J].中国教师,2008,(10):12~14.
[7] 李中国.美国PT3项目特点与借鉴[J].中国远程教育(综合版),2007,(2):76~78.
[8] 王晓平.英国教育信息化改革与研究的热点与趋势[J].基础教育参考,2008,(8):30~33.
[9] 张舒予,等.英国教师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DB/OL].省略
[10] 李志涛,等.新加坡教育信息化二期规划的主要内容及战略[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4,(7):47~50.
[11] 崔英玉,等.韩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最新进展述评[J].中国电化教育,2007,(1):37~41.
[12] 朴成日.韩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述评[J].信息技术教育,2006,(9):29~32.
[13] 胡根林.中美教师教育技术标准之比较[J].中国电化教育,2006,(6):92~96.
[14] 霍力岩.教育的转型与教师角色的转换[J].教育研究,2001,(3):70~71.
[15] Third Masterplan for ICT in Education(Masterplan III)[DB/OL].moe.gov.sg.
[16] Barriers and enablers to teachers'' use of ICT[DB/OL].省略.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