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中智力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4-01-06 10:29: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学中智力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学中智力的概念

篇1

【关键词】化学教学 教学新理念 教改探索

随着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展开,一个学习新课程标准、研究新教学理念的热潮正在兴起。我通过对九年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学习,认为不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在教学过程中,要真正实现这一课程改革的目标,我们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一、研究新理念,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1.知识由点到线,培养学生横向联想。一个新内容或新概念的引入,会使学生的思维产生一种新鲜感、好奇心,此时应积极地诱导学生进行思维转移。例如,学习了氯气的性质和用途后,可引导学生分析其他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在教学时,把卤族元素这个内容设计为讨论课,使学生从氯的结构、性质、实验室制法(用途),迁移到其他卤素单质知识点的学习,从而使学生逐渐明白,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

横向联想,就是使学生的思维开阔、灵活。发展横向联想,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手段,它可以使学生运用对比方法,从化学概念、原理、实验、变化等的相互关系或近似关系出发,根据其性质的相似性,从问题的各个不同侧面产生联想,提高思维的灵活性,使其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有独特的见解。

在实施横向联想过程中,并不是简单地重复、刻板地模拟,而应以实验事实为基础,挖掘事物的差异性和复杂性,通过分析、比较全面认识事物。

2.知识由线到面,培养学生纵向思维。发展横向联想,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灵活性。然而要激发起学生的思维兴趣,仅仅在横向上产生联想是不够的,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向纵向深入,使所学的知识不断深化、丰富和完善。针对一些问题,解答时要更多地启发、诱导,提出值得思考的问题,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向纵深方面进行联想。纵向思维的发展,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进行引导和培养。

一是注意化学计算的一题多变和一题多解。要看重给学生进行思路分析由浅入深设置阶梯,使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化,从而不断提高解题能力。

二是加强纵向化学知识的联系和综合,即学科内综合,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思维流畅、联想丰富,能在短时间内形成较多的知识信息和解题方法,从而迅速解答题目,一般可以从综合题的分析和练习来达到训练目的。

通过对该题的练习,使学生对卤代烃、烯烃、醇、醛、羧酸、酯的知识(特别是衍变关系)得到了系统复习和比较,思维纵向发展,形成了知识链。

可见,纵向联想就是根据问题的因果关系和类属关系,用发展的观点去分析综合,使学生的思维灵活多变。当然,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往往要把横向联想和纵向联想结合起来,成为不可分割的两部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课改新理念的重要体现,在教学中只有训练学生不墨守成规、不拘泥常法、不死记硬背、善于开拓创新、寻找多种方法和途径,才能培养出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二、研究新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1.由灌输式教学转向互动交往式教学。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较多地把引导学生寻找现成的结果、现成的认证、现成的答案等视为教学过程的主要任务,因此必须“满堂灌”,学生机械性地接受。而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式应该由较多地面向结果逐步向更多地面向过程和方法转变。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从而共同探究知识形成的过程,理解其产生的基础以及它与基础知识的相互联系,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学习“环境保护”一节时,先要求学生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等渠道收集有关环境污染、环境保护方面的资料,走访当地环保部门、气象台和一些工厂,了解当地环境问题。然后由学生来讲解自己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到的有关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可以使学生学会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又能使学生对有关知识有深刻的理解。

篇2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教学创新

在新课改理念的带动下,教育者应当紧跟时代的发展脚步来对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帮助学生在提高内动力的同时,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育者要充分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在自己所创设的情境中展开探究式学习,进而达到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水平的最终目的。

一、发挥教育者的引导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

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可以在自己的引导和暗示之下展开探究式学习,彻底摒弃以往那种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教育者要多多鼓励学生加入课堂活动中来,并针对学生所出现的进步给予恰当的鼓励。例如,在教学《孔雀东南飞》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在正式开讲之前为学生播放一段《孔雀东南飞》的音乐,让那种柔情似水且悲伤满满的节奏营造出真实的学习氛围。而后,教育者就可以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去深入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与意图,进而对当时封建守旧的婚姻制度进行抨击。

另外,在传统的高中语文课堂中,学生常常都是以一种被动的姿态来接受教育者所传授的知识,完全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主创新的欲望。为此,教育者要勇于这种错误的教学思想,帮助学生创造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机会。例如,在教学《边城》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播放一段有关“边城”的视频片段,让学生可以真切地了解到何为“小溪宽约二十丈”,何为“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蒿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的迷人风光。而后再让学生带着对边城的向往去阅读文章,找到自己心中疑惑的答案。

二、善于运用多媒体教学,丰富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

近年来,伴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在教育行业中的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逐渐成为高中语文课堂中的新宠儿。通过此种方式不仅能够让整个教学内容变得丰富有趣,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在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刺激下更加容易同文章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例如,在教学《雷雨》这篇文章时,教育者在观看其视频片段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当时的年代中人们的行为方式与思想特征;另一方面,则能够在情节的推进中逐渐地理解故事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教师还可以在学生深入阅读文章之后,让他们选择自己所喜爱的角色来进行演绎,学会站在剧中人的角度来揣摩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意图。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教学虽然深受学生的喜爱,但是教师也需要掌握好它的使用程度,切记不可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进而让学生被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所完全吸引,无法对课程的中心与重点知识进行把握。

三、提倡多种类阅读,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

高中语文课程离不开大量的阅读与朗诵作为支撑,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采用正确的阅读方法来提高自身的感知能力,进而能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内容进行更好的把握与理解。例如《再别康桥》一文,“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段优美动人的诗句,需要学生通过反复的阅读与朗诵才可以深入地体会其中的韵味,进而融入作者为读者营造出的唯美意境之中:“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通过大量的阅读与反复的朗诵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文章的记忆,同时还可以为学生日后的写作积累更多的素材,进而从根本上提高高中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新课程;中职数学;教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173-02

现代教育中对于学生的“创新教育”越来越重视。这在新课程的改革之后更加明显,中职教学工作作为一个最新成长起来的教育群体,也应该紧跟新课程改革的步伐,从学生的创新思想方面教育着手,进行课堂模式的整改。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数学内容自身的宽泛层次对社会自然及生活等,完成彼此间的相互渗透。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以数学视角来关注社会的发展,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本文就有关新课程的背景下,中职数学课题如何进行创新学习,进行了简约的浅述。

一、中职数学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现有的中职数学教学模式,自根本上沿袭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普遍采取教师授课学生听讲,机械做好课堂笔记的教学模式。然而,这样的教学模式应用于在中职学校的数学教学上,便造成了教学模式中的误区,就中职学生而言,他们自身原本就缺少学习的自主性,才会在中考中没能取得好成绩,从此方面也可以看出,应试教育的模式对他们来讲,有着诸多不合适之处。且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也要求要根据素质教育来进行课堂模式的改革,以寻求适用于中职学生群体的数学模式,因此,如不改变现有灌输性的数学教学模式,中职学校很难在数学教学上有新的突破。此外,在校中职学生除了要熟练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还有繁多的专业技术知识需要面对,对于他们来说,不但要顺利通过关于文化知识的考核,还要能够结合实际的操作,把所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精湛的运用。由此可见,传统数学教学模式会对他们造成更大负担,何况从学生个人主观原因上讲,上课期间会有不少的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大家都知道数学作为一门学术性要求比较统一的学科,如果一个或多个公式无法融会贯通,那么对下一节的学习就会增加理解的困难,上课听不懂,课后的复习就会存在障碍。长此以往,学习没有积极性,数学学习效果不佳。另外从知识具有关联性考虑,数学掌握程度也会直接影响到其它技术类科目的学习。

二、中职教学采取合适的数学教学模式

在中职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应选取适合学生特点的教育模式,并推广应用于现实教学中,本案猎取了情景教学与探究性教学两种教育模式,进行了中职数学教学的实践分析。

(一)情景教学模式

伴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在中职数学课堂上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可以使枯燥无味而又抽象的数学知识变的形象化。因为数字是相对现实存在的,学生在现实的社会中,了解到现实数学的知识,并将其运用到社会中,因此依据这套现实的循环逻辑,进行数学情境的创设便有了基本的参考基点,应当切实把握在学生生活及其实际的学习中,来进行情景素材的找寻,如创设情境过程上,笔者曾根据课堂内所存在的有弧度的物体,引导学生联想抛物线的运动规律,继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对发现的弧度物体实地进行测量计算,这样生活化的带入授课内容,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了亲切感,同学们积极参与到学习当中。课堂实例尽量贴近学生们所学专业,贴近现实生活,让学生切身感受数学源于生活这一理念。这样做大有益处,同学们学习的注意力能够更集中,学习的兴趣也会变得更加浓厚,而且学生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更好地发展和运用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中职数学的情境教学里还有一点最为重要的要素,那就是数学的课堂意境营造,如何快速的推动学生完全融入到数学的学习情境中是很难的,这考验教师对于学生心理特征的把握程度娴熟与否,其实在情境教学中可以通过借助学生思维的跳跃性,进行课堂气氛的营造。教师应在激发学生思维及内驱力的情境问题方面做好营造的手段,营造情境应具有动机性和目的性的特点,针对教学目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情境问题的探究欲。同时也要根据学生的综合水平高度,进行情境问题的设计,教学实践充分证实,学生们的吸引力,往往集中在他们最关注的热点和兴趣点上,教师只有紧紧掌握这一原则,才能够将情境教学发挥的淋漓尽致。

(二)探究性教学模式

长期来,中职数学的各知识点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联系,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实施,能够较便捷的分析出各知识点之间,在理论和方法上的类似性。其试验和假设的教育模式注重对问题进行设计性的探索,精心设计数学课堂活动,锻炼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思考能力,有效地将数学学习中的乏味淡化消失。同时还应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实践来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比如在授课中,笔者引导学生每人持一张纸片,从中间将其一分为二,而后再把剩余的部分继续一分为二,如此循环重复这个步骤便会发现其中存在着无穷的数字知识,比如:数列与级数及等比数列前n项和及数列的极限与无穷小量等。在学生们演示过程中,笔者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们讲解这一过程中的每一步所蕴含的数学概念知识,从基本的数列与级数开始,逐渐向着数列的前n项和及无穷小量等知识进行过渡。笔者对于这类概念的数学理论延伸,加深了学生由感性认知向着理性认知提升,由浅向深慢慢的对新的概念接受,这种方法使中职生的知识掌握更加牢固。

另外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在数学课堂中,赋予数字本身的美感因素,让学生体会到对称、简洁及严谨的数学因子。可以使学生想象的思维空间完成拓展。以促进其通过归纳和对比或推理等学习方法,进行问题的发现,以美感的思维扩充解题视角,针对性的将问题解决。

如例所证,已知x+2y+3z=20,x+3y+5z=31的条件,求得x+y+z的结果值。

解析:在已知条件里,方程个数,比未知数个数少,因而便无法直接进行求解x、y、z的数值。但是如果进行认真的分析,来对方程式和未知数其个数之间的奇异性及等式的结构之间,共存的和谐美感进行拓展,对x+y+z看做一个整体进行求出,便可以巧妙而简单地将问题予以解决。

解:将已知条件进行转化为(x+y+z)+(y+2z)=20

(x+y+z)+2(y+2z)=31

解得结果:x+y+z=9。

由此可以看出,中职数学的探究性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加强数学的趣味性,同时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能力,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提高。

三、结语

通过对中职数学教育模式的探究可以看出,中职数学教学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了现实而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材料,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交流与探究的良好平台,并从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对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进行了充分展示,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最大程度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顺应了时展。

参考文献:

[1]史庭耀.新形势下的中职数学教学之我见[J].考试周刊,2008,(52):53.

[2]柳生开.研究中职生的学习风格改善数学教学[D].上海师范大学,2007.

篇4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中政治;教学改革

G633.2

前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求高中教学能够以学生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积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并学以致用。而政治课一直都是学生道德塑造、品格培养和德行规范的重要学科,在新课程理念下,政治教学也需要深刻的改革,而且政治课一般较为枯燥和乏味,如果教师只顾照本宣科,不利于学生政治知识的理解与内化,难以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难以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因此,应当对现阶段我国高中政治教学的任务和问题进行分析,以寻求切实可行的教学改革方法提高高中政治教学水平。

一、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

思想政治一直都是教学中的主要科目,在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思政教育任务也有所增加和创新,与传统教学任务相比有所改变。首先,高中思政教师应当根据学生身心发展阶段,以学生为中心,讲授政治、文化、经济、历史、哲学、心理等基础性的常识,帮助学生感知世界,认知社会。其次,思政教学要根据社会主义建设要求,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世界观等,引导他们建立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友善、协作等精神。再次,通过思政教育了解学生真实情感和内心,帮助学生独立、自强,提高自我发展水平。最后,为学生步入社会做足准备,帮助学生认知社会,并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当中来。

二、当前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学习状态被动

很多高中教学以成绩为导向,教学方式大多是 “满堂灌”,严重削弱了学生的主体性,很多学生被动的接受课本知识,对于政治课教学内容死记硬背,陷入了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状态。没有主动学习的态度做支撑,学生的政治学习无法达到高效、高质的程度,这让学生的政治学习仅仅停留在“应试”的程度上。

2.社会常识的缺乏

由于高中的文理分科政策,一些理科生,为了挤出更多的时间去复习理科知识,而忽视了对政治的学习与感悟,而且政治教师一般也不对理科生的政治课程做过多的要求,使得很多理科生学习政治也只是在“走形式”,也就难以对政治教育中的社会常识进行认知和了解。政治学习中的实事内容成为学生的学习弱项。

3.学习兴趣淡薄

高中政治教学形式单一,很多学生对政治学习提不起兴趣,难以发挥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加之政治知识本身就有很多理论性和逻辑性强的内容,因此学生往往对政治课没有学习热情,这样学生的学习呈现出逐渐走低的态势,政治学习中的背诵内容更加让学生的兴趣尽失,呈现出恶性循环的学习反应。

三、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政治教学的改革策略

1.灵活采用多种导入法

高中政治教学一定要选对教学方法,并对现有的单一的教学方法进行合力创新,帮助教师在实际的政治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特别是一些新颖独特的课堂导入法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兴趣和教学关注度,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常用的有直观导入法,比如在讲授的政治背景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给学生直观的展现当时的场景,或者播放相关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帮助他们更加形象的感受政治环境,并能对相关的知识有更为深刻的记忆。再如,社会焦点导入法,将现阶段社会上的新闻热点或者社会焦点问题作为引入对象,拓宽学生的政治视角,帮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政治原理和时政常识,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比如最近的英国脱体问题会对国际金融和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

2.促进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深入

思政教师应当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学习,促进学习效率。比如通过将学生划分为5到6人的小组,开展专题讨论和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与讨论。给全班同学设定相同的思政主题,让各个小组分别进行探究和讨论,并将各个小组的观点在进行分享与交流。或者通过展开思政主题辩论赛,让所有的学生分组进行不同主题的辩论,比如针对 “农村结婚彩礼钱是否应当”展开辩论,并评出辩论优秀小组,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或者团队给予一定的物质或者精神奖励,营造良好的竞争意识和教学氛围。

3.选取恰当的结尾方法

有良好的课堂导入,也应当有较为合理的课程结尾,才能有效避免虎头蛇尾的教学现象,才能确保完整的展现和运行。恰当的结尾能够内化学生的思政知识,升华政治教育的高度。笔者认为,恰当的结尾应当包括对本节课程的完整的总结、对重点知识的突出分析、重点强调以及对理论知识的升华和对实践内容的铺垫,帮助学生加强理论与知识相结合的能力,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帮助他们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并通过不断的社会实践来提高自身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触类旁通。

结语: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政治教学已经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壁垒,其要求教师更加具有紧迫感和使命感,注重思想观念的转变,不断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只有教师不断探索改革的路径,高中政治教学才能够得到结构的优化,学生的政治学习才能够符合社会的要求,符合时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大雨. 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政治高效教学初探[J]. 学周刊,2015,20:153.

[2]荆玉波.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政治教学方法革新――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课教学为例[J]. 赤子(上中旬),2015,12:306.

篇5

一、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因此,在备课时要围绕这些目标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和媒体,进行必要的内容重组.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复数的引入”这一课是整个复数这一章的第一课,在备课时应注意,通过这一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利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解释复数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解决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引申到现实生活中,就是当我们遇到矛盾时,也要勇于面对矛盾,要有解决矛盾的决心和信心,促进矛盾的转化和解决,同时也就提高了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能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每一堂课都要有一个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着这个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

三、要善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师来说,掌握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现代化教学手段,其显着的特点: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课容量,从而把原来45分钟的内容在40分钟内就加以解决;二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三是直观性强,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四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

四、根据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每一堂课都有每一堂课的教学任务、目标要求.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对于新授课,我们往往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而在立体几何中,我们还时常穿插演示法,来向学生展示几何模型,或者验证几何结论.

五、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要及时加以总结.适当给予鼓励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讲完一个例题后,将解答擦掉,请中等水平的学生上台板演.有时,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对他们多提问,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能热爱数学,学习数学. 六、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围绕着学生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

七、处理好课堂的偶发事件,及时调整课堂教学

尽管教师对每一堂课都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有时也可能遇到一些预料不到的事情.

八、要精讲例题,多做课堂练习,腾出时间让学生多实践

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师要精选例题,可以按照例题的难度、结构特征、思维方法等各个角度进行全面剖析,不片面追求例题的数量,而要重视例题的质量.解答过程视具体情况,可以由教师完完整整写出,也可部分写出,或者请学生写出.关键是讲解例题的时候,要能让学生也参与进来,而不是由教师一个人承包,对学生进行满堂灌.教师应腾出十来分钟时间,让学生做练习或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或解答学生的提问,以进一步强化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若课堂内容相对轻松,也可以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提出适当的要求,为下一次课做准备.

九、切实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众所周知,近年来数学试题的新颖性、灵活性越来越强,不少师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上,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能力,因而相对地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教学中急急忙忙把公式、定理推证拿出来,或草草讲一道例题就通过大量的题目来训练学生.其实定理、公式推证的过程就蕴含着重要的解题方法和规律,教师没有充分暴露思维过程,没有发掘其内在的规律,就让学生去做题,试图通过让学生大量地做题去“悟”出某些道理.结果是多数学生“悟”不出方法、规律,理解浮浅,记忆不牢,只会机械地模仿,思维水平较低,有时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过于粗疏或学生在学习中对基本知识不求甚解,都会导致在考试中判断错误.不少学生说:现在的试题量过大,他们往往无法完成全部试卷的解答,而解题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熟练程度及能力的高低.可见,在切实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中同时应重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养

十、渗透教学思想方法,培养综合运用能力

篇6

【关键词】新课改;生本理念;高中政治;教学质量

教育的改革是为了优化教学模式,推动有效教学,培育出一批满足社会人才需求的高素质学生,这是教育新课改的目的同时也是我国教育教学的本质。 生本教学是现代社会新课改产物,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新型教学模式 。本文适应新课改需求,开展高中政治生本教学的实践探讨,并进行各方面的总结与思考。

一、浅析生本理念

顾名思义,生本理念中的生本是指以生命为本,也就是说,教育教学应当以学生这一生命体为主。生本理念源于郭思乐教授提出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人们在郭思乐教授的教育理念基础上进行优化与重建,根据高中学生的身体、心理发育状况以及社会人才需求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形成如今“以学生为主体,全面为了学生”的教育教学理念。简单来说,生本理念教学强调以教育目标为基础,在教学的备课、作业布置等教学环节都应当考虑学生主体,全方位顾及学生生理与心理状况,侧重对学生实际学习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在学习中收获方法,而不是一味偏向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二、生本理念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高中的政治教学是我国高考科目之一,课改后的高中政治教学强调教学中的政治理念应用,并非政治书面成绩。因此提倡动态的、轻松的、有效的高中政治教学课堂。这不仅是生本教育的中心理念,也是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

(一)备课环节中的生本理念实际应用

备课是老师在进行课堂讲解之前做的教学整理与准备。生本理念要求教师在备课期间,从学生这一主体出发,并将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备课。首先,教师应当明确教材重点,并按照新课改教学标准、考试提纲进行课本内容的备课,尽量将抽象、复杂的政治理论变得简单易懂。其次,针对学生当前对政治知识认知与能力状况,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案备课,探讨不同的政治内容应该采用怎样的教学手法才更有针对性。最后,借助现代化教学工具进行备课内容整理,为活跃课堂做准备。并结合一些新材料或者热门新闻素材,实现备课内容的精简与深入。

(二)课堂中的生本理念的实际应用

课改提倡开展活性教学,倡导教师采用活跃课堂的教学方式开拓学生动脑能力与探究能力。学生之间互相交换有效的学习方法能够提高班级整天政治教学质量。活性教可以通过各类课堂活动开展,比如分组合作探讨学习、分组比赛竞争形势的学习,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人地位。值得注意的是,为避免学生在活性课堂期间分心讨论到其它与课堂无关的事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进行监督与正确引导。

(三)落实生本理念教学

上文已经提到生本教学模式在备课与课堂期间的应用,接下来笔者进行课后的生本理念应用实践论述。教师在对学生作业的布置选择上,应当结合教学的生本理念,不强调作业的量,而是注重作业的“质”,这样不仅使得学生针对性训练,还能保证生本理念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延续。大部分教师为了提高学生成绩,课后布置大量作业,强调机械训练,忽视学生的课业压力,不少高中学生反映课业负担过重。因此作业的布置要考虑学生主体,在结合考试知识点的基础上,尽量做到精简而高效。

三、生本理念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思考

新课改以来,各市与各地区的高中政治教育者积极响应,并从学生出发,开展生本理念教学。在一段时间的实践后,高中政治教学状况有所改进,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方面的变化

在不少学生看来,高中的政治老师应当是古板的理论教育者,一谈到政治课的时候,学生们大多表现出一副无奈、不感兴趣的样子。然而,生本理念教学的在高中政治课堂中的出现打破这一尴尬的教学局面。一方面,高中政治老师的课堂角色从学习的主导者变成协助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政治教师不再是课堂上喋喋不休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作为一名重要的引导者指导、激励学生去获取知识,完成政治教学。在生本教学过程中,板书与理论讲解的环节较少,更多的是与学生进行政治的互动探讨,政治教师的形象得以变活。另一方面,生本教学模式的特殊性使得教师的教学能力与素养得到提高,因为生本理念要求政治教师具备较高思想素质的基础上,拥有丰富的知识积累,较强的课堂调动能力。在长期的课堂生本教学实践中,老师的职业技能也有所提高。

(二)教学方法得以优化

由于生本教学实践的全面化与扩大化,大部分的政治教育者的教学理念发生了转变,意识到尊重学生的重要性,明确学生为主的教育教学理念。在备课、教学、作业的布置上不再是以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为主,更多的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与生活经验,制定有针对性的高效教学方式 。而不是用单一的、低效率的集体教学,使得教学模式与时代教育需求相挂钩, 重视对学生的自主能力与合作能力的训练 。

(三)政治教学变化

在学生身上的体现出在以往的政治课堂上,极少数同学能够集中精力认真听完一节完整的政治课,大部分同学思想开小差,没有学习政治理论的热情,课堂气氛沉闷。然而生本理念教学改变以往的沉闷政治课堂,学生表现出极高的学习热情,学习能力亦不断增强。不少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高中政治的实际意义所在,并发现政治与生活息息相关。以往看来冗杂的政治理论知识变得有趣。有趣的政治课堂促使学生互相交流,在交流中不仅能够提高政治成绩,还能在同学与老师之间建立融洽的关系。

四、总结

只有通过长期的、全面的生本教学实践才能提高高中政治教学质量,而生本教学模式是根据高中政治教材与高中生的个性特点而制定,其实践效果明显,能够改变以往不良的高中政治教学,提高政治教学质量,同时提高学生各方面探究能力,由此可见,这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董秀绿,高延娥.构建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网络平台的必要性[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09(08):41-42.

篇7

论文摘要:当今社会,计算机已经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信息时代下进行教育理念的创新也势在必行,以便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在此主要针对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以期为同行业工作者提供借鉴。

随着我国进入信息化社会,计算机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既要适应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也要顾及现阶段中职生自身的计算机知识基础和素质,必须与时俱进,进行教学改革。在创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建立适应社会发展的新教学模式,从而实现教学的目标、计划和课程及模式的改革。

1.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背景与现状

近几年,计算机软件行业人才需求量高速增长。从2010年招聘网站前程无忧所做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该年度it人才需求占五大热门行业的首位。分析内在的原因不难发现,外资it企业入驻国内市场,而国内it企业也瞄准了海外市场,政府对于该产业也非常重视,提供了很大的支持,在这种情况之下,it业得到了飞快的发展,同时也造成了大量it人才紧缺的局面。据统计,我国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为每年增100万,可国内仅能提供5~6万的学历教育毕业生。由于我国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普遍处于初级阶段,因此,软件人才随着软件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呈现结构性矛盾。其中不仅对于高层次的系统分析员和项目总设计师需求量巨大,同样,对于从事基础性软件开发和计算机基础应用的工作人员也需求旺盛。wWw.133229.cOm

2.计算机专业中职生的特点

2.1凡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无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每位学生都是以最后达到谋取职业这目标而进行学习活动的。这就要求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与当前的社会实践相结合,千万不能脱离社会实践而搞形式主义的教学。

2.2实践中职的课程是根据培养目标来进行安排的,既要让中职生打好文化基础,更要让中职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性,从而达到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让学生尽快掌握好所需要的专业技能,从而走向社会之后,具有一定的生存能力。

3.创新教育理念下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改革

3.1注重抓好新课的导入,激发中职生对学习的兴趣。在中职生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注重结合中职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结合授课内容的特点,采取多种方法加强新课的导入效果。例如,上第一节《flash基础与应用》的时候,先不介绍flash的基本知识,而是播放时下最流行的动画短片。当学生都被吸引的时候,教师趁机介绍本课程相关知识,让学生认识到学好这门课,就能做出让人羡慕的视频。好奇心加上好胜心,适当利用中职学生的这种普遍的心理特点,就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从而主动学习。现在的学生个性特点非常明显,并不喜欢任人摆布,因此,教师上课前要做好教学设计,多设想一些情景,善于使用引导教学。

3.2结合社会发展需要,注重实用技能的培养。随着电子设备在社会中广泛的应用,人民群众对视频处理和媒体编辑的需求不断增加,而网络的普及和信息资源的共享,更是让各大企业开始建立自己的信息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等,让计算机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由于中职教学要以就业为导向进行改革,因此教师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应市场需要和有职业发展前景的学习资源,采用“大专业”和“小专门化”来进行课程组织的改革,确定一套灵活的符合市场需求的改革方式。从创新的角度来讲,可以先进行企业岗位调研,进行岗位技能分析,然后确定专业方向,再进行专业课程的设置,最后再制订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活动,从而实现创新教育理念下中职学生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钟柏昌.任务驱动教学的反思与重塑[d].南京师范大学,2004.

[2]李振娥.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协作学习的行动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

篇8

关键词: 政治认同 多维互动性 核心素养

在2016年苹果秋季新品会上,苹果公司宣布了一项“教育+iWork”计划。苹果将和全世界共计114所学校合作,南京外国语学校正是全球114所合作学校之一,成了唯一一座大中华区的公办学校加入了这个项目。在目前试点的高一政治课ipad教学状况来看,这种教学方式加入了“即时课堂反馈”和“课堂问卷调查及分析报告”等互动形式,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政治课堂的趣味性和实践性,但对于提高新课标理念下中学政治课的多维互动性仍需要进一步探索,教学工作者需要更加准确地理解政治课的内涵和意义。

一、紧扣“主旋律”:引领政治认同

(一)政治认同来源于学生与生活的互动。

政治课从根本上讲,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有两个维度需要教学工作者思考,一个维度就是“谁的生活”,首选是学生的生活,第二个维度就是“什么样的生活”。首选是真实的生活。在高一政治课“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堂课上,教学采取“用ipad分析在班学生的消费心理”方式进行课堂调查,调查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心理,实现课堂上对这样的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总结,这就是从真实的生活出发。把政治课内容结合学生自身生活和心理的教学才能够增强政治课的理论说服力,这样的政治课更有利于培养和引领学生的政治认同。

(二)政治认同来源于学生与自身实践体验的互动。

没有实践活动就没有体验,没有学生真正地参与,就无法体验,实际上学生真正的体验应该到生活中,政治课程标准也是制订了活动性课程,并且要求三个必修模块,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参与,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但有的时候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课时不够,交通不便,组织困难等一系列困难,但是教学工作者可以把生活搬进课堂。要把生活搬进课堂,需要课堂有一定的生活情境的展示,此时教学工作者更应该根据环境、条件、能力进行选择,最后在适时生活情境中,学生才能在实践和体验的基础上生成政治认同。

二、紧抓“核心素养”:使学生有所学更有所思

(一)学有所思,源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把握新课改理念下的政治课培养目标就是将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贯穿每节课,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感悟来源于思考。学生只有思考,才会有感悟,激发思考,就需要有观点的交流,思想的碰撞。政治课堂需要有讨论、辩论,甚至有争论,否则很难引发学生的思考,更不要说深刻的思考,即所谓的“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指有自己的感知、感受、感悟。这样的学习从学习过程的角度来分析,可解释为:内化,内化为学生的什么呢?内化为素养,这种素养称之为学科核心素养。

(二)立德树人,源于学生所学的各门学科素养之间的互动。

在新课标中有一个重要的词,一个是立德树人,政治课的目的是立德树人。在南京外国语学校政治课ipad教学课上,在高一政治课“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中,法治精神其实可以体现在消费心理和消费观的引导中,这里的法治精神既涉及政治,又涉及经济和文化。从这个角度讲,深度学习就是使学生实现学科知识的内化,实现立德树人。

三、紧握“指南针”:源于一切教育的形式与内容的有机互动

南京外国语学校的高一政治课ipad教学:“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堂课中,教师最终的教学目的就是试图通过一定的现代数字化教学手段和方式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存在什么样的消费心理,让学生认识到应该坚持什么样的消费观。现实生活中存在什么样的消费观是源于生活,学生应该坚持什么样的消费观是服务于生活。回到政治课的目的层面,这一节政治课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并提升自己参与公共生活,过幸福生活的能力,否则这节政治课的意义和价值就没有实现。所以教师在定义核心素养时除了关键素质和必备品质这两个方面之外,还要谨记一个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一个是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

四、对未来中学政治课的思考:教育者与教育技术的互动

在政治课上,既然用现代手段,就必须思考这个互动的问题,可行的解决办法就是及时互动,深层开放。教师能够保证让技术服务于教育,技术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调节课堂氛围。未来的中学政治课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个要求包括课程理念、学科素质、教学能力、信息技术素养等方面。

五、结语

政治课程标准会根据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不断完善,中学政治课会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提高和形式的丰富对教学工作者提出更高的专业素养要求和综合能力要求,教学工作者需要在教学实践和专业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以适应最新的国情、社情、学情。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2.

[2]谢树平.思想政治课程及其资源开发研究[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1.10.

篇9

关键词意识;意识科学;人工智能;思维;电影《人工智能》

人们对于意识的探索和研究已有悠久的历史,近年来对意识的研究更受到了科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但遗憾的是,在今天的科学中,对于意识许多问题仍是十分模糊的。诸如意识是如何起源的,意识的本质特性究竟是什么,意识对人的作用到底有哪些,意识的各种作用又是以什么方式实现的等一系列的问题,在现有的科学理论中是说不清的。这些都是意识研究的重要内容。

在本篇文章中,笔者主要是想介绍些意识研究中的人工智能问题,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比较,以及笔者对人工智能是否能具有人类意识进行独立思维的想法。

1关于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一词最初在1956年Dartmouth学会上被提出的,后被研究者们发展和延伸出了众多的理论,人工智能的概念也不断地被扩展和丰富。人工智能是一门富有挑战性的科学,涉及到计算机、心理学和哲学等多个领域。就本质来说,人工智能是对人的思维的过程和程序的一种模拟。对人的思维的模拟可从两方面来进行模拟:一是结构模拟,仿照人类脑结构机制而制造出的“类人脑”的机器,但是由于人类对于自身的大脑和思维过程至今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所以这种可能性并不大,仍需要不断地探索;二是功能模拟,不是从人脑的内部结构上,而是从人脑的功能过程上来进行的模拟,现代电子计算机就是此种类型的模拟。

人工智能发展的50年间,人们对人工智能的认识经历了多次变化和范式转化过程,从符号主义、联结主义到行为主义,人工智能研究中智能思想的行成以及认识的变化吸取多元学科理论和方法,在假说和实证、改变和重构的经验积累和实践选择中发展。模拟人类思维、心灵复杂现象的人工智能学科研究势必遵循多元的研究取向和方式,并逐步向实体智能化发展,即逼近人体智能的发展。

2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的比较研究

人类智能和机器智能的比较研究是意识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必不可少的方面。我们对于人工智能的研究,可通过继续探讨和研究意识科学,将意识科学中的一些原理应用到设定的程序里,他们之间的原理是互通的,作用是互相的。对于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的比较研究,可以从3个层次来进行。

一是物质层次。考察人脑和智能机在物质结构和物质运动上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它们的相通和相异点。

二是信息和程序层次。考察人脑和智能机在信息形式和程序结构及程序运作上的特点和规律,并对它们进行比较。

三是意识层次。考察人脑和智能机在概念、命题和命题系统方面的建构机制及其不同的特点,分析和比较人脑和智能机在学习和记忆上的过程、方法及机制,考察和比较人脑和智能机在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方法上的优劣等。

就意识和智能研究来说,研究的重心应该是在第3个层次,前两个层次的研究都应该围绕第3个层次的研究进行。

考虑到人类智能与机器智能的类似性和人类智能研究的各种现实困难,所以在意识科学研究中加强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比较研究不仅十分有意义,也十分必要,而且这种研究也必将大大促进人类意识科学和人工智能学的发展。

3人工智能能否超过人的智能

人工智能从科学理论上来说,虽然具有超强的记忆能力,快速处理数据、搜索信息的能力,以及准确的执行能力,但是它不能够进行自主的学习,它没有想象力,它没有属于自己的灵魂。从哲学量变质变的角度讲,人工智能的发展必定会产生质的飞跃,发展越来越完善。但是究竟能不能实现人工智能的思维和意识,这也没有绝对的答案。世界还是充满了神秘和奇迹的,笔者相信人类再怎么发展也不会揭开所有的谜团,总有谜存在。宇宙会出现什么奇迹、发展成什么样子,并不能都会为人所控制和预料的。

在2001年发行的电影《人工智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是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的作品。影片不仅叙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而且向观众展示了不可思议的未来的“人工智能”,这些目前看来尚可称为“奇观”的世界。

影片内容是说在21世纪的中期,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南极和北极冰雪熔化,形成一片片大海,地球上的很多城市均被淹没,在此时科学技术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人工智能机器人业已被发明出来,用以应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这是应对恶劣自然环境的现代科技手段之一。这种先进的机器人,拥有着人类一样的外表,拥有着人类的喜怒哀乐,还可以像人类一样感知自己的存在。影片中的主角大卫就是一个像人类一样拥有着正常思维、思想和感情丰富的机器人,但它不会像人一样自然地成长及死亡,他拥有人鲜活的外表和思想,身体内部却是机器零件。他始终不能像人一样得到人类的爱,于是渴望变成真正的人类,踏上了寻找蓝仙女的旅程。

当然这只是科幻电影,不能作为现实的理由和依据来证明人工智能是否具有人类意识或是否能超过人的智能。可是我们在观影的过程中始终怀着希望,希望小男孩能够变成真正的人类,希望他得到人类的关爱。影片最后展现给我们的是人类的灭亡,出现了一种高瘦的生物。谁知道人类仍生存的时候,人工智能究竟会发展到什么程度;谁知道人类生产出的人工智能机器人会不会去背叛并灭亡他们的主人而主宰世界;谁又知道人类灭亡以后,出现在宇宙中的将会是什么样取代人类的生物。所以,没有太绝对的答案。

篇10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 迁移 教学方法

一、引言

人们通常把迁移定义为“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当代著名的学习理论有奥苏泊尔有意义言语学习论,信息加工心理学的产生式理论和新近发展起来的认知策略理论。与此相适应的迁移理论有奥苏泊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和J.R.安德森(J.RAnderson)等人提出的产生式迁移理论和新近发展起来的认知策略理论。每一迁移理论都有许多实验证据和不同的教学含义。现代迁移理论中奥苏泊尔的认知结构同化理论体现了认知心理学在迁移问题上的新贡献。在他看来,一切新的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影响的有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含迁移。这不仅说明了迁移的普遍性,而且指出了迁移的本质;不仅重视了迁移的分析概括过程,而且阐明了迁移发生的“同化”心理机制;不仅承认知识学习在迁移中的必要性,也肯定了迁移中智力的运用。这个理论对于我们解释和解决课堂中的学习与迁移问题有很大的帮助。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一理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具体操作上教师可以根据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

二、学科内容的迁移

1.政治内容之间的迁移。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知识体系是比较完整的,新旧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教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对已学过的相关知识进行复习,会使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这样会更加与新的知识联系起来,让知识系统化,这样学习新知识就有在一定的背景下学习,使学生更容易进行情境,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实现学科内知识之间的迁移。

2.相似学科与政治内容之间的迁移。诸如文史地等学科与政治同样作为社会科学,它们之间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尤其哲学内容和其他社会科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普遍与特殊的关系。这些内容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而哲学内容就是对这些具体科学内容经过抽象概括而得出的最一般结论。作为教师,就要充分利用这种密切的关系,使学生通过对已学过的文史地内容来促进对抽象的哲学内容的学习,从而实现内容的迁移。而数理化内容作为自然科学内容,它们与政治内容之间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对于一些政治内容学习和理解有时也要用到有关的数理化内容。特别是要讲解一些复杂、抽象的政治内容的时候,为了使学生够掌握这些政治内容,你需要借用学生已经学过的、熟悉的数理化内容对学生进行点拨,对学生掌握新的内容是十分有利的。

三、能力的迁移

在政治课的学习过程中,掌握内容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仅仅为掌握内容而学习是不够的,也是没有意义的。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使学生在掌握内容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作为内容的传授者的教师,理所当然地要担当起责任。不能把自己仅仅看成是“授业、传道、解惑”之人。而是在传授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迁移。在政治课程标准的序言中也明确地对学生的能力的培养作了规定。具体地说,高中思想政治课主要培养学生以下能力,即:自学能力,收集、整理和综合分析资料的能力,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比较鉴别、判断是非、正确观察问题的能力,运用历史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进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抽象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等。

在学生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就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防止出现“填鸭式”的“满堂灌”。而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以下几种能力。

1.阅读能力。它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影响是很大的。如何在教学中提高他们这方面的能力呢?现行思想政治课教材,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教材坚持从基本事实出发,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用比较典型的事例或生动形象的故事,引出和说明基本道理和观点,适应了学生的认识规律,为学生读好读懂提供了前提条件。阅读是多种心理因素组成的复杂的智力活动。心理学家的实验表明,人们获得的信息绝大部分是通过视觉输入的,而且通过视觉输入的信息比通过听觉输入的信息所能保持的时间要长得多,足见阅读是一种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读”是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学习目标通读课文,并且根据目标的不同要求采取不同方法的读,以达到对本节课内容的初步的整体性有重点的了解。转贴于

2.社会实践能力。政治课不光是学习理论知识,最重要的是这些理论知识要运用到社会实践当中去,理论为实践服务,这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高中政治教学主要培养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实践创新能力,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具体的社会问题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不能局限于教室里,它是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的有机结合。因此,教师需要组织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走出校门,到工厂,到社区,到机关等。比如,在上“非公有制经济”时,带领学生走上街头走访一些个体户,参观私营服装厂等。在讲“企业经济效益”时,组织学生到当地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等不同的企业中去参观、调查,以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四、道德品质的迁移

中学教育阶段是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也是对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形成正确的政治思想态度奠定基础的重要时期。抓紧这一时期的教育,对他们的一生将产生重要的积极的影响。由于年龄、生理等特点,以及思想认识社会阅历等原因,中学生思想变化大、可塑性强。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始终注意对学生进行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德育的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需要,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体现。首先,备课要摸清学生的思想。这是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性、发挥其德育功能的前提。教师备课不但要各教材、教法,还要备学生的思想,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确定思想教育的重点和方法,并根据实际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其次,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的内容,确定德育目标,并在课堂教学中将它突现出来。

总之,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老师要注重理论的运用,能够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思想等方面得到提高。为他们今后的全面发展成为四有新人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孔令金.高中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政治教学探讨[J].文教资料,2006,(03).

[2]陈发足.高中政治诱思探究教学初探[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