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解决问题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4-01-06 10:29: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学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学解决问题的方法

篇1

冲刺阶段,随着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学生容易产生急躁、压抑、苦闷、自卑、焦虑等不良情绪,这些不良的心理情况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备考,能不能打赢心理战是对班主任能力的考验。

首先,班主任告诉学生这些现象的出现也是正常的,并告诉学生当这些情绪出现时,要及时找老师,老师会帮助他们解决。当学生找来时,班主任可以把积累的成功例子给学生讲讲。

班主任们自己也要深入学生当中及时掌握一手信息,另外通过班干部等及时了解情况及时解决,避免让学生的备考精力外泄。班主任还要告诫学生在最后阶段,关注学习数量,更要关注学习的质量,当思绪混乱时,可以停下来调整一下心境再去学习。每年都在班级设立专门心理调查员(一个是公开的,一个是不公开的),平时注意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有问题及时汇报,每周定期汇报。

在后期,班主任主要给学生梳理好以下七种心理问题。

一、复习心态要自信,坚定走出高原现象

相当多的高三学生在复习过程中会出现一段时间学习成绩和复习效率停止不前,甚至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的现象,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高原现象。

遇到这种情况,班主任要引导学生树立信心,注重反思和学习质量,摆正态度,调节好情绪,坚持到底。

二、复习过程应扎实,尽量避免舌尖现象

在平时的学习或考试中有时会出现这种现象,一些很容易的题目,答案就在嘴边盘旋,但就是写不出来,心理学家称之为舌尖现象。

遇到这种情况,班主任要引导告诫学生遇到此情况不要着急,先做下面的题,回过头再想,可能就出来了。班主任要引导学生平时注重回归基础,在准、全、细、联上下功夫,真正使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同时可以利用知识间的联系推出相应的问题。

三、定好计划,高效充实,减少饱和现象

在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经验,将盐不断加入水中,最后盐不能再溶解,就会出现饱和溶液。在人的心理上也存在这种饱和现象。由于训练量的加大,一部分学生也会出现饱和现象。遇到这种情况,班主任要引导学生树立更高的目标、给自己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这样水增多了,就会溶解更多的盐。我们要不断帮助学生找到具体的突破点、制定具体可行的计划,鼓励学生不断去突破自己,一定要把多练、苦练、乐练进行到底!

四、走进考场,应避免克拉克现象的产生

克拉克是澳大利亚著名的长跑健将,在1963年至1968年曾17次打破世界纪录,被称为田径场上的奇才。然而,正处于运动巅峰期的他却在两届奥运会上发挥失常而与金牌失之交臂。后来,人们把那些平时训练水平高、成绩好的运动员在大赛中的失常现象称为克拉克现象。

学生也存在着平时小测、周测成绩很好,一到大的调研考试就不行的克拉克现象。针对这种情况,班主任首先应引导学生走出心理阴影,肯定地告诉他这是可以避免的,继而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是否在“真”字和“实”字上下了功夫。

五、忽略对结果成败的关注,力求有稳定的瓦伦达心态

每一位学生都渴望成功,但由于一些同学的成绩起伏不定或多次不理想,出现了较为悲观的心理,每天想的不是如何全力以赴提高,而是如果高考考不好怎么办?题目做不对怎么办等等。

事实上,学生要想在关键时期取得好成绩,就应该具有“瓦伦达心态”,就是专注于做自己的事情,不为赛事以外杂念所动的心理。班主任不仅要指导而且必须指导好学生,面对高考的临近,不要给自己过度加压,既不要考虑高考成功后的鲜花和掌声,也不要过于关注考试失败后的沮丧和痛苦,保持一种稳定的瓦伦达心态,每天认真复习、认真做题,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和指导,按照自己的计划,专注于自己所做的事情即可。即要把手头的事当成最重要的事去做。

六、眼光放远,防止出现“目的颤抖”

人做事都应该有目的,目的是引领人前行的,但如果将目的当成沙袋束缚在身上,每前进一步就会被巨大的牵累和莫名的恐惧所羁绊。说到底是一种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心理。因此,要引导学生树立“大体则有,具体则无”的心态,把眼光放远一些,才会以平常心对待每一件事,这样才能避免因过渡紧张而造成的失误。班主任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制定树立正确的阶段目标。

学生一般来说都有一个高远目标,比如理想的大学,最后要达到多少名次和分数,但最后时期指导学生做好三次模拟考试具体阶段性目标很重要。最后三次目标应该一次比一次有梯度性,不能一下子定得过高,否则学生会有挫败感。正确的目标是让他们感觉到这段时间好好干,避免一些问题之后能达到。班主任可以统计好学生目前最好的名次,各科达到过的最高分数。告诉他们,通过努力比以往最好的情况进步就是成功。

七、指导学生做好计划,防止慌乱心理出现

一部分同学有任务能不能完成、成绩能不能提高的疑惧,但行动上却跟不上,因为他缺少一个马上需要做的事,于是出现了整天显得很忙乱,尤其是自习时,拿起一本书就看,一会换一科,一会又换另一科等现象。对此,老师和科代表都要明确每节课和自习的具体任务,并给每项任务一个时间的限定。同时,班主任可以专设一名计划督导员及时提醒同学课前制定自习的学习计划,并写清完成每项任务所用时间。这样,不仅可以督促学生做好计划,增强针对性,而且,给自己一个时间限制,也可以提高效率,还可以今天与昨天对比,看到自己的进步情况,增强成就感。

篇2

关键词:毕业生;职场;心理问题;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1-0109-02

在大学前三年的时间中,大学生往往处于一个相对放松闲适的阶段,对于未来的职场生涯还未有一个清晰的规划。当进入大四阶段时,人生的转折点铺就于眼前。学生们忽然意识到,自己无忧的学生时期即将结束,但对于未来的职场生涯并未准备好。这种心态上的骤然转变,加之出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及受到新闻舆论中关于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等因素的影响,多数学生都产生了巨大的压力感与焦虑感。据观察,相对于低中年级的学生而言,大四学生往往处于低迷状态,情绪波动较大。这种负面的情绪对于处在人生转折阶段的大四学生而言,是极为不利的。

因此,作为高校工作者的我们,应从学生的角度,结合实际,通过实践经验就大四学生的负面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找到解决对策,帮助学生调整不良心态,使学生们能积极乐观地面对即将面临的职场生活。笔者通过在工作中的经验积累,根据实际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将大四学生普遍存在的负面心态及解决方法进行了如下归纳。

一、大四学生普遍存在的负面心态

(一)恐惧、焦虑心态。据研究调查表明,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50万人,比去年的630万多20万人,加上往届未能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很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加之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新闻层出不穷,这令原本就因就业问题焦虑的学子们压力倍增,许多学生甚至出现了如果找不到工作或找不到好工作就前途尽毁的灰暗心理,恐惧感油然而生。这种负面情绪往往反映在茶饭不思、意志消沉沮丧、失眠等行为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们的正常学习生活。

(二)自卑畏难心态。大四时,许多学生会通过网络进行简历的投递。可由于缺乏工作经验,应届毕业生的简历往往难以收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这种残酷的社会现实强烈地打击了学生的自尊心。如若此时身边的同学因能力优秀而提早获得了工作机会,强烈的对比更会令许多学生滋生了自卑心态,甚至有些学生产生了自己各方面都难比他人、运气差等负面情绪,从而使学生在面对人生转折点时产生了畏难心理,出现了行动力差、心理怯懦、无决断力等行为。这种心态往往对学生就业产生了很大的阻滞作用。

(三)依赖心态。当代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家长的宠溺滋长了他们过分依赖他人的心理,这一问题也已成为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的一个重点难题。当此种心态出现在大四学生身上时,往往造成了他们在应该独立去寻找就业机会时毫无行动力,认为只要依靠家人安排就能顺利找到工作的严重现象。这类大四学生就如同一个超龄的婴儿,生理上已是成人,而心理上还未曾“断奶”,往往意识不到独立的重要性,这对他们未来人生道路的发展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四)厌世、逃避心态。当大多数大四学生正在为前途担忧,疲于上网投递简历或参加实习工作时,我们会发现其中有一类学生整日无所事事,沉迷于网络、聚会等娱乐休闲活动中。这种现象往往出现在一些冷门专业或家境较差的学生当中。他们认为自己先天不足,做任何事情都是徒劳无功,对于人生选择了逆来顺受的负面心态。害怕面对挑战与改变,从而选择了逃避,还经常性地会对家庭条件好或者已找到工作的同学产生嫉恨心理。这种极端的厌世逃避心态,对即将步入职场的大四学生而言是最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解决方法

面对以上所述关于大四学生普遍存在的负面心态问题,笔者从实际工作经验出发,归纳了以下三点解决方法:

(一)勤读勤思。勤读书、大有益,是为历史和实践所证实的真理。人的知识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为直接知识,靠在实践中积累;一为间接知识,前人和他人实践的总结,通过书来传播和流传。古往今来,许多有作为的人,既勇于实践,又注重读书。他们因书而得益,也因书而名垂青史。而“勤思”,则是经过对书中知识的深入思考与捕捉,从而进行挖掘和汲取,使其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大四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节点,大四学生除要完成学业与积极求职外,更应通过勤读勤思来拓宽视野,掌握真知,完善自我的知识储备,以便更好地面对即将步入的职场生涯。

1.温故过往所学。大四时期,学生们往往疲于应对毕业论文及投递简历,从而忽视了对前三年所学知识的巩固。某些学生甚至认为,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在此时已不重要。他们忘记了至关重要的一点,现代社会的竞争更是“知识的竞争”,过往书本所学的知识才是他们应对职场所有挑战的核心武器。在大四时期,学生们更应合理安排时间,将所有学过的知识进行重新梳理,巩固记忆。完善的知识储备,将能为应届毕业生顺利找到工作增添成功的筹码。

2.阅读职场类相关书籍。大四学生往往对于未来的职场生涯及职业规划一无所知,这不仅对寻找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对于将来的工作及生活也同样百害而无一利。大四时期,学生们可选择性地阅读职场类相关书籍,这类书籍往往以现实为依据,能够相对客观地反映现实的职场生活。大四学生通过阅读,再加以自我的深入思考及对书中内容进行消化理解,虽是管中窥豹,但已从侧面对职场及社会现状略知一二,做到胸中有丘壑,对于即将面临的职场生涯,便能从容面对。

3.阅读《劳动法》等法律书籍。大学校园素有“小型社会”之称,但与真正的现实社会还相距甚远。即将步入职场的大四学生,由于社会经验少,涉世未深,往往不懂得该通过法律途径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也对自己拥有的《宪法》与《劳动法》中规定的合法权利知之甚少。据研究调查表明,由于应届毕业生缺乏对劳动法律法规知识的了解,在求职过程中被欺诈骗工的现象层出不穷。为了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大多高校都会针对此问题对应届毕业生开展法律讲座。大四学生应积极参与,并及早阅读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法律书籍,了解自己即将成为一名劳动者和作为劳动者在我国的法律中具有哪些基本的权利,掌握这些权利是选择就业的前提保障。

(二)修身。修身,是指修养身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个人修身不仅包含了为人、处世的智慧,还包含着始终要有一颗平常心去应对日常的烦恼和不幸。这里所提的“修身”,则指的是大学生通过分析自我、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等途径,从而达到修养身心的效果,最终能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转折阶段。

1.学会分析自我,找准定位。分析自我实际上就是一个加强自我认知的过程。大四学生之所以会对未来茫然无措,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自我的认知不清晰,不知道自己的优劣势所在,也就难以对自己的未来采取合理的规划。在此,笔者建议大学生可通过“SWOT自我分析法”来进行自我分析,此方法对于个人的学习和职业发展中的规划皆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SWOT分析法(也称TOWS分析法、道斯矩阵)即态势分析法,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里克提出,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个人现实情况的方法。SWOT分别代表:strengths(优势)、weaknesses(劣势)、opportunities(机会)、threats(威胁)。其中S、W,主要用来分析内部条件;O、T则主要用来分析外部环境条件。总而言之,所谓SWOT分析,指的是在四个维度上进行分析,然后通过矩阵式交叉的分析,找出适合于自己的基本策略。

运用这种强大的分析工具,学生们便能清晰地了解自身的优劣势,更进一步了解和改进自身的能力,通过对劣势的分析,扬长避短,抓住机会,应对挑战,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及制定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运用SWOT分析法提前做好自我分析定位,可掌握个人的竞争态势,寻求有利于个人发展的机会。哪怕未来从事的是与本专业无关的工作,也因自我定位明确,职业发展规划清晰而无畏挑战。

2.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现代社会的竞争力日趋激烈,各大企、事业单位的用人标准不仅只局限于学历及工作经验,个人的自身综合能力也是求职成功的重要砝码。构成大学生综合能力的要素包括:独立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组织与策划能力、心理素质、表达能力、自我推销能力、创新能力等。上述8大能力在大四期间,应成为学生能力培养的重中之重。大四学生必须清晰认识到,光有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乐观的心态是远达不到职场的用人标准,必须从自身的综合能力上进行严格培养,并上升到一定的水准,才能提升就业能力,迈过就业困难这座大山。

3.坚持体育锻炼,培养阳光心态。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完成任何一项事业都需要健康的身体。在大四期间,大学生由于承受了巨大的思想压力,生活抑郁,从而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在此阶段,为了能够以乐观心态面对职场挑战、保证健康体魄,学生们应该坚持参加体育锻炼。据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活动。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健康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体育锻炼能促使学生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其次,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因此,体育运动可以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为健康的心理提供稳固的物质基础,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能起到积极作用。

(三)践行。践行指的是实行、实践,另有履行自己的承诺,按既定计划实行的意思。此处所提到的践行,指的是大四毕业生应合理安排学习与实习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实行,再者是通过积极参与实习实践工作来提升自我就业的能力。

1.践行学习、工作计划。大四期间,学生除要应对学业外,还要应对实习工作或兼职工作。这是一个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过渡过程,许多学生都因工作课业并重的繁忙产生了不适应的心态。此时大学生必须要了解到,在未来的职场工作中,一个人往往不只是专注于一件事,而是需要同时进行多项工作事宜。所以,在大四期间,应该尽早调整好心态,对工作与学习做出合理的计划安排,合理的工作学习安排能有效缓解不适心态。做出计划后,要严格督促自己完成,要从社会人的角度来要求自己,完成所定计划,切勿拖延。

2.积累实践工作经验。应届毕业生就业难度大与自身的工作经验匮乏有着密切的联系。大学前三年由于学业繁重,大多数学生无法兼职工作。大四期间,随着课程量的减少,大学生应该有针对性地多参与实践工作,积累经验。在实践工作当中,学生将能挖掘自身潜能,改善缺点,为未来的职场生活做好充足准备。与此同时,所积累的实践经验,也是降低就业难度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陈霞.浅谈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J].中国教育发展研究,2009,(2).

[2]王国维,叶玉平.论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及要求[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2).

[3]田永坡.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国际经验和中国的对策选择[J].湖南社会科学,2009,(3).

篇3

【关键词】PBL;咨询心理学;教学应用

The Application of PBL Teaching Method in Counseling Psychology

LIU Bo-ying LIU Xin-min

(Psychology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Wannan Medical College, Wuhu Anhui 241002, China)

【Abstract】Counseling psychology i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psychology. It is practical to pay attention to cultivating students' practical application ability and the ability to solve problems.The study analyzed the current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and tried to break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to explore the new one .

【Key words】PBL; Counseling psychology; Teaching application

0 引言

咨询心理学是心理学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学科分支,指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通过语言、文字等媒介,给求询者心理上帮助的过程。咨询心理学也是心理学为实践服务的一个重要领域,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作为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目前,咨询心理学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例如,教学理念较为陈旧、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方法单调、评价体系单一等。PBL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着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国内外教育界广受欢迎。课程教学过程中运用有效地教学方法往往事半功倍,因此,分析探讨PBL教学法在“咨询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具有现实意义。

1 PBL教学法的优势

1.1 PBL教学法的基本内涵

现代意义上的 PBL 教学法,通过问题的展示和学生的质疑问难,形成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为分析、解决问题而进行的师生双向交流,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概括等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素质的教学方法[1]。PBL教学法强调把学习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2]。

1.2 PBL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PBL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3]。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知识建构的引导者、辅助者、促进者,二者之间双向的协作交流是知识建构的具体过程。

1.3 PBL教学法特征

学习内容跨专业性。PBL教学过程中,涉及的知识范围和技能不局限于所学的这门课程,甚至于跨专业。

学习行为自主性。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学习过程实践性。教师从传统教学的主角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监督者。学生通过亲自动手解决问题,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操作技能,还能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举一反三。

学习过程互动性。PBL教学过程是开放的,教学方式是灵活的,学生可以根据问题自由发挥,跟教师之间可以进行平等的交流甚至辩论。

2 PBL教学法教学设计和实施步骤

PBL教学模式包括设计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展示成果、评析成果五个环节。

2.1 设计问题

PBL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问题设计是PBL 教学的关键。教师充分考虑课程特点,确立每次课程的学习目标,创设有效、真实、开放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以“咨询心理学”中临床心理咨询的教学内容为例,情境一:来访者,女,28岁,工人,已婚。两年来,莫名其妙的烦恼;时常感觉要发生某种危险,头痛并发作性惊恐;频繁出现焦虑、不安、睡眠差等情况。设置问题:Ⅰ对于此来访者,做出何种诊断?如何处理。Ⅱ为了更好解决来访者的问题,咨询师应该掌握哪些晤谈技术,咨询过程中可以采用哪些操作技巧?Ⅲ 基于主观不适的心理咨询类型及其症状表现是什么?根据授课计划和授课内容,教师至少提前一个星期把精心设计编写而成的问题方案提供给学生。

2.2 分析问题

这个阶段是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阶段,可以组建学习小组。根据班级人数组建6~10人的学习小组。根据课程的教学要求和小组成员的兴趣、知识能力等制定小组总体学习目标及个人学习计划,明确解决问题承担的任务和时间。

2.3 解决问题

这是PBL教学的核心环节,以学生主动探索、协作交流学习为主。在这一阶段,各小组成员通过教师推荐的参考资料、互联网资源、各种文献数据库等并结合自身已经具备的知识,按照各自的任务搜寻信息并定时或不定时地进行信息交流,最后小组成员将各自所找到的资料进行加工整合,形成解决问题的探求成果。

2.4 展示成果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把完成问题的探求成果以文字、PPT、图片等多种方式展示出来。由小组代表汇报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们可以自由讨论。

2.5 评析成果

这是PBL教学的最后环节。学生讨论完毕,老师对相关概念、重点和难点进行详细讲解,以问题为基础对学生争论的焦点和疑难问题进行引导,对各小组发言进行点评,及时总结,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意见,使学生养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4]。

3 PBL教学法应用效果分析

3.1 教师角色发生转变

PBL教学过程,教师仅在重要节点起到导引、点拨的作用,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PBL作为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熟练掌握课程内容及相关学科知识,并要具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5]。

3.2 学生角色发生转变

从PBL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可以看出,学生为了解决问题需要检索大量文献资料,并不断整合从其他同学处汇集而来的信息,并把呆板孤立的知识片化作成了系统性、整体性的知识链。PBL教学法突出了“课堂是灵魂,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关键”的教学理念,学生不在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积极地去获取知识。

3.3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PBL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模式,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在主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加扎实理论基础,熟练运用有关方法和技术。其次,能够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在团体协作中,锻炼学生表达和沟通的能力,提高人际交往素养。

4 结语

PBL教学法带来了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协作交流方式的变革,为咨询心理学教学改革开拓了新的领域,符合当今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完美的,尽管实施PBL教学法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但是随着经验的积累,有计划地在教学过程中引入PBL教学法是切实可行的。

【参考文献】

[1]张炳立,常淑枫,李玲玲,王秀莲,丁慧芬.试论PBL教学法的理论基础[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9(3):156-158.

[2]黄亚玲,郑孝清,金润铭.PBL教学模式探索[J].医学与社会,2005,18(6):56-57.

[3]黄斌.论PBL的理论和实践[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5,19(5):341-344.

篇4

关键词:案例教学;普通心理学;学习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通过设计两难情境的案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1]。由于这种方法注重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环节中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已在多个领域、多个学科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案例教学在普通心理学教学中的作用

1、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普通心理学既要概括各心理学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总结出心理学最一般的规律,又要为各心理学分支学科提供理论基础,是心理学的入门学科,在心理学的课程建设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许多高校将该课程作为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入门课程在大学第一年开设。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将生活中与心理规律密切相关的事件引入课堂中,通过讨论和分析案例,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的心理学基本原理有深刻的理解,又有利于从被动地接受知识摆脱出来,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优势。

2、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

普通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及其产生和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是所有心理学分支中最基础的学科。学科的基础地位决定了普通心理学的教学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仅仅以单纯地讲授方式给学生灌输心理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心理的加工过程是怎样形成的等内容,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厌学的情绪。适当地在课堂中加入生动活泼的事例,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学生可以从中对心理学产生浓厚学习的兴趣。同时,也避免出现“填鸭式”、“枯坐式”教学的情况。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对于学生听多少,知识的理解程度如何,只能在期末的试卷上凭借分数来判断,而且学到的往往都是通过死记硬背而得来的知识。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精心挑选与所学知识相近的案例布置给学生,学生首先要对案例进行内部消化,然后会通过多种途径查阅他们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结合他们理解的心理学原理,找出自己认为合适的答案。正是因为案例教学法的这一特点,所以它能够促使学生不断地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

二、案例教学在普通心理学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案例教学的基本程序是:将现实生活中的事件作为教学案例要引入课堂,通过讨论,激发学生探求事件背后原因的学习兴趣,学会运用相关的技能技巧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的实施过程如下:

1、根据教学目的,准备恰当的案例

在案例教学中,首要的环节就是如何针对教学目的选择恰当的案例。在案例选择时要求教师选择的案例既要有典型性,又要贴近生活。是否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衡量案例选择的标准。例如,在讲解阈下知觉的时候,可以选择一条经典的广告案例,让学生分析广告的设计者是运用那种心理学现象让消费者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商品信息呈现给消费者。同时,也可以启发学生运用哪些心理学原理才能避免广告信息的入侵。

2、认真组织讨论,调动学习积极性

讨论案例是案例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3],可以采用走下讲台的方法,走进学生融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并适时地激发和鼓励学生积极地思考,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在整个讨论的过程中不要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要注意把握好讨论的主题。另外,根据所选的案例内容及班级的人数,讨论的方式可以选择全班一起讨论,也可以划分成小组讨论。

3、及时总结,加深知识理解

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案例总结。案例总结要及时,最好是在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之后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设计的时要留出归纳总结的时间。教师在总结案例的时候要重点强调案例中涉及到的心理学原理,例如,上面所举的例子中,在总结中要明确指出,商业广告中是利用了阈下知觉的基本规律使消费者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做出购买反应。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掌握。此外,对学生讨论中不够深入、不够确切的地方,要做重点讲解。为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将学生的参与程度及其质量纳入到平时成绩的考核中去。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4]。

三、案例教学在普通心理学教学中的反思

1、案例的选择要恰当

为了使案例教学例教学的顺利展开,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案例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选择案例时除了需要注意案例的典型性外,还要考虑到案例要有较强的综合性,教师所选的案例要比一般上课所举的例子,内涵更丰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更为复杂,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审时度势、果断决策的能力。在案例的选择时,还要考虑到案例的实践性。最好选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或与他们息息相关的社会问题,通过分析、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例如,在讲到“思维独特性”的时候,给学生看一个法国的洗衣机广告,广告中的模特不是年轻貌美的女模特,而是大胆地选用了满脸皱纹的老妇人,打出的标语是“八十岁老人都能用的洗衣机”,结果广告播出不久洗衣机的销量猛增。这样的案例,更贴近生活,也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2、重视师生的双向交流

案例教学的目的不是教师简单地通过一则案例对学生传授知识,对所学理论进行解释。也就是说,案例教学的着眼点不在教师的“教”,而在教师和学生在讨论双向互动中的“学”。案例教学的优势是打破教学中教师讲,学生被动学的教学模式,它是一种教和学的动态过程。在案例教学中,其突出的特点就表现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参与,它是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讨论形式[5]。普通心理学中的心理规律有时是抽象难懂的,在讨论时,不仅学生要全身心的投入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讨论环节中,教师作为讨论的主导者也要把注意力高度集中到讨论的案例中。根据讨论的内容和进程,适时地给予引导,这也促使教师在讨论中加深对心理学知识在实践中应用的思考,并根据学生的不同理解随时补充和完善自己的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赵红.《旅游心理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8(3):53-55.

[2]陈志华.中职《财务管理》教学方式的探索[J].中国职工教育,2014,11:180-181.

[3]董继华,董礼娟,项静辉.案例教学的探索和实践[J].人力资源管理,2011,5:165.

[4]张建育.案例教学在教育心理学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0,5:87-88.

篇5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美容医学生;教育模式

苏联学者安纳耶夫说过,“随着科学的发展,心理学将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心理素质是人在素质系统中的基础,心理健康是良好心理素质的基本要求,介于美容医学生专业学习的特点,美容医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显得尤其突出,对美容医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有利于高校教育工作者提高教学水平,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本文将从美容医学专业心理学教学的现状出发,探讨加强美容医学心理学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 美容专业医学生的心理学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虽然美容医学专业中开设了《美容心理学》课程,该课程目前多为课堂教育,实际是否能达到理想的效应,发挥应有的效果,其教育模式问题已成为美容专业医学生教育的新问题。在高等学校现行的美容心理学康教育模式下,其教育的力度及效果是不能满足有效解除美容医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专业需求的。

要解决这些问题,仅靠上36学时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多渠道、多途径在美容医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2 改进美容专业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2.1课堂教学采用多种新型教学模式

单纯的心理学课堂教学本身比较枯燥,由于联系不上实践,所以有不少学生反应心理学跟其他晦涩难懂的课程一样没什么意思,这样也会大大影响他们将来在临床工作中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如果将PBL教学法[1]和案例教学法[2]( casemethodofteaching)运用到美容专业医学生心理学教学中,将会较好的提高教学质量。如先针对教学内容提出一般学生都关心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创设情境),在此基础上选择与临床工作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提供恰当的案例作为学习中心(即“抛锚”),然后教师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引发学生自主学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学生之间进行协作学习,师生进行广泛的讨论、交流,修正并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最后教师对学生解决问题过程进行评价,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仅是知识的学习,而且也是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训练,从而达到认知建构的目的。

2.2课外教学建立新型教育模式

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可以在教学管理群体中创建“三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管理模式,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起来,进行互动教学,改变了以往课堂教学枯燥和单一,延伸了教学效应。

笔者通过长期的教学和管理实践,提出一套有效可型的课外教学新模式,即“三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一级层次由最贴近学生的辅导员组成,具有对心理问题迅速反馈、跟踪辅导防范的作用;二级层次由系党委(总支)书记和团总支书记组成,具有指导性的作用;三级层次由学校心理学专业老师组成,给予一、二级层次专业性辅导。在这种模式的改革中,即弥补了了专业老师一人多课导致的和学生交流不够,又为辅导员接近大学生,深入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提供了有利条件。

该模式的建立,可以拓展心理学教育的平台,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高校辅导员手中的重要武器,高校辅导员的常规工作有利于及时发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工作的过程中及时、全面而深入地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疏导,以便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或者借助心理专职教师、家长等多方力量进行积极治疗,以使大学生获得良好的心理发展。不可否认,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关键的是建立一支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针对目前医学专业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和以往低效,僵化的教育模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和新一代大学生发展需要的现状,建立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就显得尤为迫切。

3 结论

美容医学生的心理学教育是现代美容医学理论的大支柱之一,它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技能于一身,是既有基础学科性质,又有应用学科性质的一门独立学科,是现代美容医学教育中是必须具备的知识。对于高等教育来说,美容医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学知识是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扎实有力的基础, 美容专业医学生的心理学教学只能严格按其学科体系及内容进行只有客观系统地将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方法传授给学生,才能使他们适应新的医学教育模式的要求,在临床工作中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王大文,戚昕,衣桂花.PBL教学法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3,39(4):479-481.

[2]满春燕.新教学模式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及体会 西北医学教育2008,16(2):294-295

篇6

关键词:管理心理学;组织管理;应用

随着管理心理学在组织管理中运用和所达到效果愈加普遍和明显,管理心理学与同样把“人”作为研究对象的人力资源管理密切相连。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心理学能够充分阐释人力资源问题中的各种现象,不仅得出科学的解决方案,还能体现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总之,利用管理心理学的原理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成为了组织管理的必然的趋势。

1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管理心理学的整个知识体系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涉及人和其所在组织的相关研究,包括个体研究、群体研究、组织研究、绩效管理研究;二是研究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及心理学理论对上述自体研究的影响,强调了人的因素在管理环境中的作用。因此,管理心理学要通过对动机管理、认知管理、情绪管理、行为管理、组织管理等方面的研究进行对人的动机和激励理论、人的认知思维与决策、群体意识和管理、情绪劳动与管理、领导行为和决策方法、组织气氛管理和组织变革发展等方面进行梳理,从而指导实践。

2管理心理学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

2.1消除人员心理障碍,促使目标达成一致

组织、部门间和个人的三者目标和利益一致,是组织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也是组织存在的基本条件。只喊口号脱离组织内人员利益的组织目标是不切实际的,运用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公众意见调查等方法,可以及时了解个体的思想动态,部门的思想倾向,作为解决问题的客观依据。积极消除实现组织目标达成的障碍,消除组织内部个体和部分群体的心理障碍,要从心理这个切入点去解决问题,帮助他们调整心理、矫正心理,建立组织人员心智模式研究、建立关爱人员心理健康机构,配合形势教育、理论教育,以情感上的理解、融洽、支持和和谐的心理气氛进行实现目标一致的手段和方法。

2.2提高组织人员的自我效能感

社会心理学家班社拉指出,自我效能感的理论贯彻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整个过程,对建立更加人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意义重大。自我效能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在组织中,具有高自我效能感的员工才能实现自我调节、自我激励、适应组织的要求,取得好的工作绩效,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如何提高组织人员的自我效能感,是组织管理中需要关注的问题。了解组织人员对提高自我效能的意愿,如何采取措施调动个体积极性,采用什么方式和内容激发和提高自我效能,这些环环相扣的解决问题,都需要管理心理学的渗透才能有效完成。比如,在培训中引入个体成功榜样案例,用于培养个体正确的个人能力观,让其相信成功的因素很多,但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受制于自身的努力和技能。再如,提高自我效能感也能促进群体决策的良性循环,能够满足个体被尊重和信任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个体参与决策的人数越多,次数越多,对群体的认同感就会增强,进而做出越有利于群体的决策。只有管理技巧中加入心理学的因子,就会在管理效果上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2.3完善组织激励体系和机制

心理学认为,激励即激发人的行为动机,以促使个体有效地完成行为目标。在组织管理中,激励就是组织通过设计适当的外部奖酬形式和工作环境,以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惩罚性措施,借助信息沟通,来激发、引导、保持和归化组织成员的行为。激励体系是由激励主体、激励方式、激励机制和报酬系统构成的,并保证激励机制与制约机制相结合。对于薪酬激励,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薪酬是成为组织成员满足自己高层次需要,即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的重要手段之一,薪酬的设置,要兼顾外部竞争性带来的高薪酬的要求,也要保证薪酬在内部公平性。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指出,员工的工作动机不仅受到其所得报酬的影响,也受相对报酬的影响。因此作为管理者,如何把控这个薪酬设置的度,是需要用管理心理学植入来考量的。对于成员的工作及发展激励,根据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只有与工作直接相关的激励因素才能产生激励作用,因此,只有靠工作、成就、成长等激励因素才能更好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2.4协调内部关系的管理心理学效用

在组织运营中,成员与外部环境的矛盾、部门间的矛盾、部门内部的矛盾,都是运营中不可避免的冲突,却又是如果处理不好直接影响组织成败的管理问题。如何处理冲突,要看冲突的性质,是建设性冲突还是破坏性冲突,建设性冲突是为实现集体目标、为提高工作效率提出新思想、新建议,以增强企业员工主动参与意识,这个时候要充分发扬民主,召开一些工作协调会,把各方意见建议摊开,避免因信息传递不到位,不全面造成的矛盾,把矛盾方的问题进行梳理,哪些可以避免,客观分析解决办法,这样不仅可以让矛盾方对组织想解决问题持信任态度,保持对组织的忠诚度,也更能以共赢的态度解决各矛盾方问题。对于破坏性冲突,要把握好管理心理学的应用方法,要了解矛盾各方的文化背景、各方诉求、各方利益,做好心理疏导、从而有的放矢。

2.5推动企业心理资本的积累

篇7

【关键词】解决问题 解题能力 非数学因素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2-0153-02

一、问题的提出

解决问题既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学生的数学理解和数学思维的重要途径。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把学生引导到解决问题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今后自觉主动地学习和知识创新奠定基础。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不约而同地在思考如何有效地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开展了对包括解决问题能力在内的数学能力结构的研究,认为这样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数学能力的实质。总的看来,国内外关于数学能力结构的研究,主要有两种倾向:即以活动分析法为主的定性研究和以因素分析法为主的定量研究。

1.以活动分析为主的定性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根据对与数学能力有关的活动分析,提出数学能力结构的假设,然后按照所设想的能力结构因素设计相应的测验作业,让能力不同的被试个别完成,并对他们的完成过程进行定性分析。

2.以因素分析为主的定量研究

因素分析(即因子分析)是处理多变量数据的一种数学方法,它是从为数众多的可观测变量中概括和推理出少数重点“因素”,从而建立起最基本、最简洁的概念系统,揭示出变量间的最本质联系的一种统计处理方法。正因为如此,西方心理学家坚定地认为,为了对能力结构作出科学的分析,运用因素分析法是完全必要的。

二、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非数学因素

目前,国内外关于数学能力结构的研究较多,而关于解题能力结构的研究就比较少。本文试图结合上述两种研究方法,对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非数学因素进行定性研究。

小学数学解题,是一个由简单数学概念向生活应用方面转化、较为复杂的数学解答运算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往往因缺乏生活经验,对自然常识缺乏了解,或对语文知识掌握不深,或关于小学生解题障碍的心理问题等非数学因素,在解题时概念模糊,数量关系不清而导致解题失误。

1.关于生活经验

数学问题基本上都是从生活实际出发而命题的。如习题中常遇到“压路机滚一周能压多少路面”、“油漆庙里的大柱要多少千克油漆”、“游泳池占地面积多少”等等。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缺乏生活经验,也缺少对周围的环境和对事物的认识。因此,往往找不到解题步骤,无从下手,或者在列式中因概念模糊、数量关系不清而导致差错。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开拓学生视野,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形状、性质,了解事物的变化和相互间的联系,认清变化规律等。同时要把试题的条件要求和实际事物及条件有机地联系起来解答,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2.关于自然和社会知识

数学解题时,还要根据小学生缺乏自然和社会常识的特点,应结合习题讲解提示有关的自然和社会常识,帮助学生加以认识。

例如,对于类似“铁矿石含铁量为60%”、“盐水中含盐量为50%”等问题,由于学生对铁矿石的成份和盐水中的含盐量的概念不清楚,解题时只好凭自己的感觉列式解答,其错误率高就在所难免了。

因此,在解题教学中要帮助学生认识自然和社会常识,认识习题中的条件之间的关系:要重视各学科知识的相互联系,不断丰富、充实学生的知识,为他们正确解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3.关于语文知识

按照G•波利亚的观点,解决问题包括四个层面,即,理解、设计、过程、结论。其中理解是第一位的,是设计解题方案的基础。事实上,解决问题必须完成两个转化过程。一是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二是把数量关系转化为数学表达式。要完成这两个转化,特别是要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学生的语文知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据分析,约占70%的学生的解题错误都是由于看不懂相关词句的词性或词义造成题意认识不清而无从下手,导致出错。由此可见,学生的语文基础对学生的解题影响极大。因此,在解题活动中要帮助学生扫除语文知识上的障碍,既要帮助学生牢固掌握已学的语文知识,又要依题需要而加以提示,引导学生掌握题内的一些词句的基本概念。

4.关于心理品质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对人的认识活动具有调节功能。消极的、不愉快的情绪会降低人的智力活动效能,影响学习的效率。部分学生由于在解答应用题时经常发生差错,或是受到某方面消极的心理暗示,从而导致对解决问题的活动缺乏兴趣,怀有畏惧感,并且随着数学问题类型的增多、难度的加大,这种畏惧心理越加厉害,从而使思维活动被压抑,本来能做的题目也无法正确解答出来。因此,在解题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根据实际情况帮助学生克服解题时的心理障碍,培养他们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

5.关于思维问题

数学问题是图形、表格、语言、文字表达的实际问题。小学生答题,就是要把实际计算问题先转化为纯数学问题,然后抽象成数学表达式,再进行计算。这就要求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一系列复杂的思维活动。但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逻辑思维能力还比较差,对于应用题中间接的、隐蔽的问题往往不容易理解,这样,学习上无疑会有一定的困难,而有的教师又不太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教学方法不甚得法,教学效果也欠佳。下面从感知、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方面来分析小学生解题产生错误的原因。

(1)用感知与想象支持抽象思维活动的水平不高

由于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是蕴含在文字的叙述中,加上有的问题中数量关系比较复杂或隐藏,这样就需要依靠再造想象,将问题包含的信息转化成一定的直观形象。但是小学生的这种心理因素的水平是不高的,在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中,他们常常难以完成这种问题与直观的转化,还有的学生在审题时不能把问题的情节、条件和问题当作一个整体来感知和思考,这样就不能掌握全部结构和数量关系,不能从问题的情节中分离出条件和问题,解题时就失去了依据和目标。

(2)用联想、迁移和情感体验支持抽象思维活动的能力不强

由于数学本身具有系统性和实践性,所以利用联想、迁移和情感体验来支持分析数量关系的思维活动,也是解题时常有的心理因素。但是,小学生这种心理因素的能力是不够的、不成熟的。他们常常难以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数学题中去。

(3)思维品质方面的不足

1)思维的片面性。有些学生解题时,不是在认真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后,再考虑列式计算,而是片面地将题中个别因素作为解题的依据。

2)思维的定势性。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常常发现,有些学生在重复解答同一类型的问题或解答一些思路和方法相同的问题时,会墨守成规,套用原来的解题方法,造成解题错误。

3)思维的机械性。有些学生的思维缺乏广阔性,他们的思维活动往往局限于具体的情节之中,以主观想象代替对题目本质特征的分析综合,从而导致错误。

4)思维的单向性。小学生比较习惯于顺向思维,而可逆思维能力较差。因此,在解答逆向结构的问题时出现错误较多。

因此,在解决问题活动中,需要我们十分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尤其是良好的思维品质,不断提高他们的数学水平。

6.关于教师教学原因

在小学低年级段,教师在引导学生的思维进行双向联系的同时,若没有注意到双向联系的思维定势,会对问题的解答产生一定的干扰作用。

在教学中,要防止学生这方面思维上的“干扰”,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认真审题,理解题意,从上下文的联系中全面分析、弄清数量关系。还可以精心设计习题进行对比教学。

三、结论与建议

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既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促进小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针对影响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非数学因素进行研究与分析。以便更好改进小学数学教法和学法,提高学生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除了以上的因素分析和对策外,以下是对解决问题教学的一点建议:

第一,加强学生课内和课外知识的结合及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习惯。对于有些经验问题,则可以通过给学生作出演示或提示或者让学生去探索、制作模型,让学生获得经验。

第二,通过加强语言文字的处理能力,减少语文知识方面的影响。语言文字是数学问题各种关系的纽带,也是解题的拦路虎。因此,教学要像语文教学一样,让学生理解题中每个字、词、句的意义,培养学生书面语言的阅读能力。

第三,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时,应有意识地穿插一题多解的内容,启发学生多元思维,学会寻找不同的解题门径,寻求多种解答方法。

参考文献

1 陈仁泽、陈孟达.数学学习能力的因素分析[J].心理学报,1997

2 克鲁捷茨基主编、李伯黍等译.中小学生数学能力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

3 G•波利亚著、阎育苏译.怎样解题[M].科学出版社,1982

4 杨莲青、王 钢主编.学习方法[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3

5 张天宝.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 陈仁泽、陈孟达.数学学习能力的因素分析[J].心理学报,2005

7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80~110

篇8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以社会情景下,人的心理行为活动为研究对象,以实证方法为手段,以心理学、社会学相关理论为基础的社会科学。社会工作专业是一种专业的助人活动,需要社会学和心理学专业知识和方法。社会心理学的分析视角和研究内容方法有助于专业学生深入了解受助者偏差心理或行为产生的原因,并为其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促进助人活动的成效。

社会心理学课程改革是专业发展的需要

社工专业培养的社会工作者是以助人自助的理念,倡导通过专业的方法以帮助他人发挥自身潜能,协调社会关系,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为职业的专业工作者。社会心理学是有效的把专业需要的社会学和心理学相结合,既体现提供宏观的分析视角,也能为深入了解受助者的问题并实施解决提供科学且人性化的方法和手段,可以说是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需要。社会心理学是应用型的课程,但在教学中却一直倾向于理论学习,缺乏实践性,学生的学习兴趣差,积极性不高,而且这门课的学习也不能和其专业有效地连接,使学生在专业活动中不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出来,甚至缺乏深入的思考。出于专业发展的需要,为促进学生专业能力和素质的提升,在社会心理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也是势在必行。

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弊端

1 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能动性发挥和能力的培养

传统式的教学注重老师单方面的讲授,以教师作为主体,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和学习者。很多教师不注重教学方法,认为循循善诱等那是小孩子的教育方式,大学生就是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就行了,事实上由于现在高校对教师评价主要是科研而非教学,也使得很多老师不愿去花更多时间在教学方式的改革上。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成为被动的听课工具,在讲课过程中常常是不能很好地消化吸收,充分理解,缺乏自主思考,压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甚至是对学生有兴趣的课程,却在老师填鸭的讲解中变成了无趣。这种教学方式更造成了学生习惯接受已有结论,学习刻板,知识片面,缺乏思考批判精神,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无从谈起。

2 理论实践脱节,缺乏知识的连接,不能学以致用

社会心理学是应用性强的学科,但是在实际教学的时候,还是重学术而轻实用的,甚至教师本身在应用上能力都有限。有时尽管采用了多媒体等教学方式,但是事实上并未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知识将黑板换成了多媒体而已,实质没有显明改变。学习重学术轻实践,学不能致用,学生不知道怎样去分析,怎样运用,教学陷入到枯燥乏味的境地,学生没有兴趣,积极性不高。那么当学生面对救助对象时,缺乏对问题深刻的心理学思考,不知怎样把动机等理论应用与困境人群的帮助中,所学不能为之所用。

社会心理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改革社会心理学的教学方法,需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强调。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自主参与和师生互动,可以采取多种方法,这里在此次改革中,主要引入启发式教学和情境式教学。

1 启发式教学的实施

(1)启发式教学的含义与重要性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全面的、科学的教学理念和思想,它不是一种方法,却能够贯穿于多种教学方法之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以往在社会心理学教学上虽然有一定的灵活性,但是所讲的内容仍然是以理论为主,以教师为中心,常常会忽视学生的兴趣,内在需要等,按照教师意愿来进行讲授。一般认为,高校主要注重是内容和知识,教学方法只是其次,对于中小学生,教学方法会更重要一些。但是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所学的知识应该为培养素质,进入社会提供条件。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需要促进学生素质的提升,培养创新能力,专业能力为重点,这对高等教学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启发式教学要改变以往教师用自己强制方法向学生讲授知识,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状况,而要求以学生和老师为发展的共同主体,以促进学生素质提升为中心,使教学活动在双方互动和良好和谐的氛围中进行,不仅使学生有所成长,对教师本人也大有裨益,是教学更加科学化和人性化,也满足学生的专业化需求。

(2)如何实施启发式教学

推进启发式教学,教师的担子不是减轻了而是加重了,需要更多地准备更多的付出,要更多地了解学生的心态,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也要精选教材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有效地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控。例如有的班级非常活跃,学生很愿意探讨和思考,甚至学生也愿意老师多交流并提出一些问题甚至提出反对意见,面对这样的学生,老师就可以放手给与学生更多地空间和机会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师生交流,引发进一步的思考。但是对于某些欠缺主动性的学生,讨论,随时提问有事组织效果不是很好,需要在问题上,方法上更加灵活,积极他们的学习兴趣,找到他们喜欢的话题和感兴趣的方向。例如了解中国人社会心理和感受,就可以适当选取某个学生们感兴趣的部分进行讨论,引发思考。如提出中国在当前社会中的幸福感。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受来进行思考。可以有教师引出背景,启发学生思考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怎样影响人们幸福的感受。同时在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观察,进行思考,以心得形式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对于社会工作专业而言,也可以通过案例引入,使学生去进行专业的思考,如何分析问题,解决案主的问题。适时的提问,充分的准备,及时的引导是启发教师非常重要的方面。

2 情境教学法的应用

(1)情境式教学含义和重要性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场景,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积极的的情感体验,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事实上,社会心理学应该是一门有趣和有益的课程。但是目前学理研究较多,就算是用多媒体,可是还是讲授教学的方式。学生兴趣无法调动,内部动机严重不足,学习中感觉枯燥,理论和现实不能很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而情境教学能够有有的调动学生的情绪,增进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参与,在学习中感到乐趣,得到收获,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

(2)如何实施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法要求创设的情境就是要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耳目一新的情境,可以是自然真实的情境,也可以是主观想象的情境,能够促进学生心理活动的展开和深入进行。教学不仅是一种认知活动,也可以是一种情感意志的活动,它能使对社会心理学没有学习兴趣的学生被有效的调动起来。情景教学法在教学中教学手段和方法是多样化的。教育界的苏格拉底法是用对话的方式是学生处于和谐的环境中有效的互动,促进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这种方法注重情境的设立,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可以带学生进入现实生活中或选取一定的场景,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将知识应用于实践,提升学生的能动性和专业能力。例如将宗教心理,可以鼓励学生去教堂宗教场所去感受和了解教徒的情感状态,也可以通过社会调查形式来了解中国人宗教心理与情感。当然情境教学方法是多方面的,也可以同小品,角色扮演,语言描述,图画和音乐渲染等方法激发学生情绪,吸引其注意力,促进观察和思考。其中角色扮演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例如在讲到性别角色冲突时,就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夫妻角色扮演去感受体会,并促进学生分析,探讨解决冲突的有效途径是什么。也能促进他们用所学的社会工作理念和模式尝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

篇9

关键词:化学问题解决;国内外研究对比;应用展望

问题解决是思维活动的普遍形式,在概念形成和推理中都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和应用[1],化学问题解决是问题解决理论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的重要成果之一。

一、化学问题解决相关概念界定

1.1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是由一定情境引起,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经过一系列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2]。表征和策略是问题解决理论中两个核心概念,问题解决策略是指搜索解题路径的方法,即问题解决的方案、计划或办法。

1.2化学问题解决

Ashomons对化学问题解决过程做出了自己的解释,提出化学问题解决可分为定义问题、选择信息、组合信息、验证评价等四个阶段[3]。多数研究者将化学问题解决过程分为问题表征、问题解析、解题活动和元认知监控四个环节[4]。人们在解决化学问题时,首先对问题进行表征,继而采取相应策略,从而提高搜索效率和正确解答概率[5]。

二、国内外对化学问题解决的研究对比

2000多年前,希腊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苏格拉底成功地运用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近代研究史上,最早对问题解决进行研究的是杜威,他提出了问题解决五步骤,把这五步模式应用于教学过程,形成教学五步骤[6]。到80年代,问题解决开始成为学校教育核心,掀起了问题解决研究的热潮[7],成为心理学和教育领域中的热门研究话题之一。

2.1问题解决研究的现阶段背景

自20世纪70年代起,问题解决就显示出认知心理学理论研究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密切结合的特点。上世纪最后20余年里,国内外研究者开始对学科问题解决进行研究[8]。

2.2国外化学问题解决的研究现状

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国家的化学教育界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了化学问题解决的研究。Wadding(1988)强调了在学生中设计网络图的重要性,不仅为学生提供一种方法来组织问题解决方案,还为教师提供了学生思维表征的形式,帮助教师找出学生解决问题时所遇困难的原因。

2.3国内化学问题解决的研究现状

我国受过去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化学教学的重点放在概念教学和具体解题能力的培养上,很少对学生化学问题解决能力进行培养。近十年来,随“素质教育”的兴起与发展,化学教学开始注重学生化学思维过程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对化学问题解决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9]。

王磊等人对问题解决的心理机制进行研究后指出,化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实质是系统化与概括化了的解题活动经验,即“类化了的对解题活动具有定向调节和执行调节作用的知识技能网络”[10]。李广洲对化学问题解决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实证性研究后提出,问题解决的最终成功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形成的内在表征[11]。内在表征即在工作记忆中形成,以一定的外显形式表示出来促进表征的深化,从而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三、对化学问题解决在未来教学中应用的展望

化学问题解决在教学中的应用,注重于开展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着眼于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根据全文中各类文献研究对比,笔者在此从以下三点对问题解决在教学中的应用作出展望。

3.1精心设计化学问题

教师需设计贴近学生年龄阶段略有难度拔高的问题,好的化学问题一般应具备以下特点:①发散性:存在多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途径;②挑战性:必须通过一定的努力才能解决,避免简单再现化学中有关知识和事实类型的问题;③新颖性:能体现与化学有关的新内容或新思想。

3.2营造和谐的“问题解决”的化学课堂气氛

问题解决是一种智力活动,在和谐气氛中才能取得好质量和高效率,为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化学问题时,应力求营造和谐轻松的化学课堂气氛。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进一步激发学生解决化学问题的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在过程中得到锻炼。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教师与学生在化学教学中逐渐形成合作统一的整体。

3.3指导学生学会解决问题

让学生自学化学课本是学会学习、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在自学中,学生边看、边思考,大胆质疑,主动探究。教师应适当给予点拨和引导,并增加小组的合作互动,帮助学生学会与同伴合作,挖掘集体潜能。

参考文献:

[1]王和平,李广州.化学问题解决的表征及其分析[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3,(12):54-55.

[2]夏本成.化学问题解决[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03):79-81.

[3]袁维新,吴庆麟.问题解决:涵义、过程与教学模式[J].心理科学,2010,(01):151-154

[4]Ashomons,A.D.Frazer;M.J&Casey,R.J.Problem Solving and Problem Solving Networks in Chemistry.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1979,56(6)

[5]李广洲,任红艳,余嘉元.高中学生解决计算类化学问题的表征及其与策略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03):33-39.

[6]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65-172.

[7]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2版),2007,331-343.

[8]王苏,汪安圣:认知心理学[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276-289.

[9]王磊等:科学学习与教学心理学基础[M],陕西: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4-123.

篇10

关键词:高职;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

一、课程采用“纵―横”的教学体系

纵,即先介绍基本理论问题,主要论述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动力、发展心理学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等问题。横,即介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年龄特征与教育,主要论述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发展规律,包括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初期等。能够较好地反映儿童心理学的学科内容和发展趋势,便于学生系统全面的掌握。

二、广纳各方资源,突出实用性和实践性

近年来,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在理论和实际应用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我们在儿童心理学教学过程中,突破了书本知识的局限,利用各种手段搜集有关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资源,通过实验教学、现场观察、调查研究、看录像和多媒体光盘等教学环节,让学生通过实践和操作把儿童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变成灵活的、可以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操作性的知识。

三、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

(一)坚持课前演讲,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坚持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在课前15分钟进行演讲,给学生独立学习、大胆表现的机会,使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验到自主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责任感,学生的备课、讲课、评课等教学素质得到很大提高。同时,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二)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根据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其课程特点,我们将课堂教学模式分为三类,一是基本理论课,二是年龄特征与教育课。不同类型的课堂教学,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1.基本理论课

基本理论课主要讲授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理论和流派。例如,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历史回顾、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生物学基础、游戏理论的发展等都属于基本理论课。针对这种类型的课,我们采用教师全面讲授―介绍参考文献―学生课外阅读―学生完成作业的形式,培养了学生查阅资料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年龄特征与教育课

儿童发展心理学有相当一部分是属于介绍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规律与教育的内容。这部分知识内容广、数量多,仅仅靠课堂讲授很难完成如此繁重的教学任务。针对这种情况,为了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我们采用课堂教学和学生实践活动两部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课堂教学环节首先是教师做理论讲授,然后举出具体案例进行剖析;学生实践活动环节,学生根据教学内容查阅大量文献,观看录像,利用实习机会,到幼儿园一线进行现场观察,最终形成观察报告,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三)融洽师生关系,提高学习效能

研究发现,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其知识技能的获得和学习成绩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正相关,而要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首先要改善课堂上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切忌表现出高高在上的权威态度,应更多地以指导者或合作者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及时给予鼓励或回应。改变教师一个人讲,学生听的授课方法,逐渐形成学生主动发言,共同讨论的气氛。

四、教学评价手段的改革

(一)改革考核评价结构

有效的教学需要科学的考核。为了使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改革科学有效,我们还大胆改革了考核的评价结构,由理论成绩和实践成绩两部分构成。其中理论成绩占80%,包括平时成绩(占10%)和考试成绩(占90%),平时成绩由学生的作业(包括独立作业、实验作业)和课堂上的表现(包括课堂发言、课前演讲)两部分构成,各占5%。实践成绩占20%,由教育见习和教育观察(完成幼儿观察报告)构成,各占10%。

(二)改革理论考试内容

一般理论课考试的内容比较呆板,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单纯掌握,学生往往通过考前“突击”的短时记忆来完成考试,不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这样更加不符合高职学生职业性与实践性的特点。因而,在理论考试的试卷上力争题型多样,即选择题、概念题、知识题、理论题和应用题等五种以上,由“死”题向“活”题转移,即死记硬背的题分值减少,活学活用的题分值增加,着重提高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创新教学评价方式

以往对课程的评价主要采用学生给任课老师打分的形式,而老师最终只是了解了评价的结果,这样做不利于教师的教学反思。我们在改革中,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及时对课堂效果进行反馈,进而及时调整。

总之,儿童发展心理学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极其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可以为更好地学习学前教育科学以及早期教育教学方法提供心理学依据,奠定理论基础。我们的教学改革应该使其有效地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从而符合高职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参考文献:

[1]邹晓燕,杨丽珠.坚持主体性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汪薇.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教改设想[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3]杨丽珠,邹晓燕,刘文.儿童心理学教学内容、体系和方法改革的研究[J].心理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