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细则范文
时间:2024-01-05 17:47: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供应链管理细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系统科学;系统;供应链;供应链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3.7 文献标识码:A
供应链及其管理是现代管理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供应链的理论、方法和实施过程做了多方面的研究,也有不少学者利用供应链的某些思想研究了供应链,如东南大学白世贞(2006)对供应链管理复杂系统中Agent的行为进行了研究[1]。张光明等(2008)分析了供应链文化的系统特征,提出从系统的角度构建供应链文化[2]。只有少数学者把系统科学思想应用到整个供应链的管理研究中,如北京大学的孙道银(2008)提出了利用系统科学思想管理供应链的策略:供应链整合、供应链结构、供应链中的信息传递和共享以及供应链机制设计等[3]。常林朝等(2008)从系统的整体性、层次性、相关性、开放性四个角度论述了供应链管理成本策略[4]。利用系统科学思想指导供应链管理,对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将利用系统科学思想提出供应链系统的特性和供应链管理应注意的几个原则。
1 供应链与系统科学的联系
1.1 供应链的定义
供应链(Supply Chain)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并在90年代被广泛应用,但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Stenens较早给出了供应链的定义[5]:“供应链是一个系统,包括通过前向物流和反向信息流连接在一起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工厂、配送服务和顾客”。
关于供应链的定义有很多。马士华[6]对供应链的定义是: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
1.2 系统的概念
系统科学形成于20世纪,是一门综合的、横断的新兴科学。系统科学以具有系统意义的现象或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系统的活动规律,探讨有关系统的各种理论和方法。钱学森指出,从系统的角度观察客观世界所建立起来的科学知识体系就是系统科学。系统科学思想为研究复杂的事物提供了新的综合方法,大大拓宽了人类研究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系统是系统科学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所谓系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按照一定的客观规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而组成的有机整体。
1.3 供应链是一个系统
从供应链的定义中可以看出:①供应链由多个企业组成;②企业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③企业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能产生整体功能。所以,供应链是一个系统。Stenens的定义[5]就明确提出了“供应链是一个系统”。在各种关于供应链的定义中都包含有一个共同的含义:“供应链是一个系统”。所以,供应链是由若干相互关联的部分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和行为的整体,各个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具有系统的属性。
2 供应链的系统特性
供应链是一个系统,供应链系统具有整体涌现性、目的性、动态演化性、开放性等特性。
2.1 供应链系统的整体涌现性
供应链系统是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最终用户等环节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各个环节的企业都有实现利益最大化的自我目标。如果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都独立地制定目标,只关心自己的资源和效益,相互之间很少沟通与协作,进而产生信息的扭曲和时间的滞后,就会相应削弱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造成“1+12”的效果。这就是供应链的整体涌现性。
供应链的整体涌现性主要是由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按照供应链的结构方式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相互制约而激发出来的,是一种组分之间的相干效应,即结构效应、组织效应。在供应链管理中要充分注意各组成部分或各层次的协调和连接,产生涌现性,提高供应链的整体功能和竞争力。
2.2 供应链系统的目的性
供应链系统有目的性,具有不同特点的供应链系统有着不同的目的,如:反应性供应链的目的是对市场需求迅速做出反应;有效性供应链的目的是协调物料流和服务流,使库存最小化,最终获得供应链上的制造和服务效率最大化。不同供应链系统的最终目的都是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价值最大化或者利润最大化。一方面,以顾客为中心,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把客户满意度作为衡量指标,提高供应链系统的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建立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各企业的优势,资源共享,取长补短,提高利润和效益,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
供应链管理中的目标管理,就是一种根据供应链的总目标,来协调各个实体的分目标,通过反馈作用,调节和控制供应链,使供应链的发展顺利地达到预定目标。供应链系统的目的是供应链的主导,决定着供应链中各个实体的组成和结构,引导着供应链的行为,实现供应链的功能。
2.3 供应链系统的动态演化性
供应链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由于市场的变化和不可预测性,供应链处于不断重构的过程中,这就是供应链系统的动态性。供应链系统的动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供应链结构的变化,如:当一种产品的生命周期结束时,这种产品的供应链系统就会分化,根据市场的需求又组成了新的供应链;而在某种产品的生命周期期间,供应链节点企业种类或数量也会有增减,企业之间的关系也可能有变化等。二是在供应链结构不变的情况下,信息、物料和资金的流动,如信息流的前馈及反馈、物料流的反馈等,都体现供应链系统的动态性。
供应链演化的动力有来自供应链内部的,如供应链的各个实体之间的合作、竞争、矛盾等,导致供应链的规模改变,特别是各个实体之间关系的改变,进而引起供应链功能及其他特性的改变。供应链演化的动力也有来自于供应链外部环境的,环境的变化及环境与供应链相互关联方式的变化,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导致供应链系统内部发生变化。所以,供应链是在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的共同推动下演化的。
2.4 供应链系统的开放性
系统与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是通过交换物质、能量、信息实现的,系统能够同环境进行交换的属性称为开放性,系统阻止自身同环境进行交换的属性称为封闭性[7]。供应链系统是受环境的影响,不断地与外部环境之间进行着物质的、能量的和信息的交换,它不能独立于环境而存在。供应链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如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宏观政策的变化等,供应链的组成模式、运行模式、内部结构即实体与实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会相应发生变化。所以,供应链是一个开放系统,开放固然有风险,但如果供应链系统具有良好的个体品质、结构形式与合作机制,就可以提高供应链系统的鲁棒性能,使系统在学习、校正中不断发展。
3 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几个系统论原则
供应链的目的是实现利润最大化,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产生了供应链管理的概念,马士华教授给供应链管理下的定义为[6]:供应链管理就是使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化,以最少的成本,让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顾客的所有过程,包括工作流、实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均能高效率地操作,把合适的产品、以合理的价格,及时、准时地送到消费者手中。
从供应链定义中看出,供应链管理就是要对传统的、自发运行的供应链进行人为的干预,使其能够按照企业(核心企业)的意愿,对相关合作伙伴的工作流程进行整合,从而达到供应链整体运作绩效最佳的效果[6]。为了达到这个效果,我们应用系统科学思想提出指导供应链管理的几个原则:
3.1 还原论分析与整体论综合相结合
要了解某个供应链系统,首先要对其进行细致的分析:一要清楚供应链由哪些实体构成;二要确定供应链中实体与实体之间是按照什么样的方式相互关联起来的;三要对供应链的环境进行分析,明确供应链所处的环境和功能对象,供应链与外部环境相互如何影响,供应链外部环境的特点和变化趋势等。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利用还原论把供应链系统从外部环境中分离出来,孤立起来进行研究。然后把供应链系统整体分解为部分,即各个实体,把高层次的还原为低层次的,对各部分进行解剖、分析和研究;再利用整体性观点,从整体上把握观察各实体的品质、特性和功能,分析清楚供应链系统的结构,并提升各实体子系统的品质和性能。
其次,要对供应链进行综合,把供应链中所有节点企业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从整体出发进行综合,以达到对系统的全面认识。如果不还原到各个实体,不了解供应链的结构,对供应链整体的认识只能是直观的、笼统的;如果没有整体观点,对供应链的认识就是零碎的,片面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很难产生供应链的整体效果,难以掌握竞争的主动权。
3.2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定性分析是侧重于质的方面的分析评价,主要解决“是什么”、“是不是”等问题。而定量分析则是对事物属性进行数量上的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判定事物的性质和变化,解决“是多大”、“有多少”等问题。定量分析必须以定性分析为指导,其研究结论是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综合体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整体运行绩效、供应链节点企业、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所做出的评价时,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定性包括顾客满意度、柔性、信息流与物流整合度、有效风险管理等方面;定量包括成本、顾客响应等方面。例如,如果要建立供应链合作伙伴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就要研究合作伙伴评价问题涉及的众多因素,其中既有定量因素又有定性因素,所以要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不过,定量指标要有清晰的概念和确切的计算方法,定性指标要能恰当地反映指标的性质。
3.3 正确界定供应链的外部环境
供应链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又在环境中运行、延续、演化,供应链的结构、状态、属性、行为等或多或少都与环境有关。供应链环境中的不同事物之间总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并且根据与供应链的联系形成更大的系统。所以,也要用系统的观点来认识供应链的环境。
供应链的外部环境包括: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自然环境等。如:自然环境,是供应链系统所处的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包括土地、河流、海洋、生物、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方面,这些因素影响到供应链系统的产品改进与革新等重大问题,供应链系统的自然环境与供应链系统联系又组成了更大的系统。用系统的观点来认识、界定和分析供应链的外部环境,可以清晰把握供应链系统的特性和功能,提高供应链系统管理的效能。
3.4 适当利用模型
给对象实体以必要的简化,用适当的表现形式或规则把它的主要特征描绘出来,这样得到的模仿品称为模型[7]。模型有形象模型、数学模型、计算机仿真模型等。模型具有代表性,它可以应用到许多类似的供应链系统问题,可以通过对参数的调整和仿真代替烦琐的实验和计算。
在供应链管理中建立模型,恰当地整理和组织观察数据、资料、信息,可以对供应链系统的行为特性和运行演化规律做出解释,使问题规范化,加深对供应链系统的理解。
例如,建立供应链管理流程结构模型,可以形象、简洁的表示出供应链的流程结构。用重心法或混合整数规划法对物流系统配送中心的选址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用遗传算法对其模型进行求解,可以找出运输总费用最少的配送中心的位置,从而使企业花费最低的成本为顾客提供好的服务。建立物流系统的计算机仿真模型,可以在方案投入实际使用之前模拟该方案的应用情况,分析影响因素,预先发现问题,避免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
物流系统中分拣环节是整个再用、循环和再加工过程中物流网络能否成功和是否有效的制约瓶颈,可以用Flexsim、AutoMod等仿真软件对分拣系统进行仿真及对其结果进行分析,发现问题,找出影响因素,为分拣系统的建立提供科学的依据。
3.5 全面协调与集成,重视整体优化
供应链管理的核心理念是系统观念,强调从供应链系统全局出发,对内部实体进行全面协调性的合作管理,不仅要考虑核心企业内部的管理,还要注重供应链中各个环节之间信息的共享、资源的利用、技术的交流与合作以及资源的配置。供应链管理的目的是以最少的成本达到供应链整体运作效果最优、利润最大。供应链整体的利润最大,不代表供应链中各个实体的利润都最大,供应链中各个实体也可以采取措施追求自身利益和价值最大化,但个体最优不一定是整体最优,如果他们只顾追求自己的利益,各自为政或只是简单的业务衔接,相互之间缺少合作与协调,就会进入“囚徒困境”,使得供应链整体运作效果最差。如果供应链中各个实体能够友好的合作和协调,加强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例如分享“需求与存货”的信息以减少或消除供应链成员之间的缓冲库存等,彼此信任,互相合作,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使供应链上游企业可以用最低的成本为下游企业提供最好的服务,就会使供应链系统效益最大化,取得“1+1>2”的效果,使供应链整体成本最小,每个实体获得最优的结果,达到双赢的目的。
用整体性观点管理供应链,强调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用户的用户所有节点企业,以及采购、制造、分销、零售等所有过程之间的一体化,企业之间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相互信任、合作、协调,可以使供应链管理发挥最佳效果,实现供应链利润最大化,使供应链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不过应当注意的是,协调的前提必须首先确立正确的目标及合适的途径,如果目标选择错误,其结果将会适得其反。
4 结束语
供应链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具有系统的许多属性。利用系统科学方法,既有助于认识供应链系统各企业成员的品质与性能,也有利于人们从整体上进行全面地、系统地思考和分析供应链的管理,从而促使供应链达到整体运作绩效最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白世贞. 供应链管理复杂系统中Agent的行为分析[J]. 科学技术与工程,2006(3):562-568.
[2] 张光明,李平,等. 从系统的角度构建供应链文化[J]. 系统科学学报,2008(7):73-76.
[3] 孙道银,李东. 供应链管理中的系统科学思想[J]. 经济与管理,2008,22(1):77-82.
[4] 常林朝,吴晓宣,周荣户. 基于系统论的供应链管理成本策略研究[J]. 现代管理科学,2008(1):22-23.
[5] Stevens, G. C. Integrating the Supply Chai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Materials management, 1989(19):104-106.
[6] 马士华,林勇. 供应链管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
[7] 许国志,顾基发,车宏安. 系统科学[M].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8] Whang, S. Coordination in operations: A taxonom[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1995(12):81-89.
[9] 力,王宏安,戴国忠. 供应链管理的复杂性研究[J]. 系统仿真学报,2002,14(11):1439-1442.
[10] 刘丽文. 供应链管理思想及其理论和方法的发展过程[J]. 管理科学学报,2003(4):81-88.
[11] 毕新华,刘彦. 供应链协调管理研究述评[J]. 社会科学战线,2008(9):231-233.
篇2
关键词:工程技术部供应链管理
1前言
我国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以及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等经济发展战略初显成效等因素将影响油气行业的未来发展环境,特别是__在石油工业战略接替地位的确立,以及提出的“1521”发展目标,对工程技术部的生存和发展必将产生深远影响,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面临的良好机遇主要有:一是国家能源需求为工程技术部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二是西部特别是__盆地油气勘探开发力度的加大为工程技术部发展创造了难得的市场条件;三是油田的支持为工程技术部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四是公司实力的提升为加快发展奠定了基础。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一是生产保障压力越来越大;二是技术和质量需求越来越高;三是经营管理压力越来越大;四是公司自身在经营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核心技术不成规模,市场竞争优势不强,还有自身的思想观念等因素。
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通过调和总成本最低化,客户服务最优化,总库存最少化,总周期时间最短化以及物流质量最优化等目标之间的冲突,实现供应链绩效最大化。在企业持续重组的情况下,工程技术部如何能得到持续优质高效的发展是面临的一个课题。
2供应链管理基本理论
2.1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基本概念
所谓供应链,是指在向最终用户提品和服务的过程中由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顾客等相关实体的活动及相互关系的网络。供应链管理是指在满足顾客需要的同时,为了使供应链整体成本最小、效益最大而对相关实体之间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方法。供应链管理以顾客需求为出发点,通过优化所有与供应链相关的作业,实现顾客满意度最大,供应链各成员效率和效益最优的目标。
据有关资料统计,供应链管理的实施可以使企业总成本下降10,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按时交货率提高15以上,订货到生产的周期时间缩短25-35,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生产率增值提高10以上。
2.2供应链管理与传统管理的区别
供应链管理与传统管理的区别可以从存货管理的方式、货物流、信息流、风险、计划及组织方向的关系方面来讨论。
从存货管理与物流角度来看,在供应链管理中,存货水平在供应链成员中协调,以使存化投资与成本最小。传统的管理方法是把存货向前推或向后延,其结果是造成某个或某些节点企业存货投资增大和成本增加,影响节点企业竞争力,从而影响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
从对成本管理的概念来看,在供应链管理中,是通过注重产品最终成本来优化供应链。传统管理中节点企业一般只注重本公司发生的成本和竞争对手的生产成本,不太意识到它们与供应商的关系如何影响到最终产品的成本。
从风险的角度来看,供应链管理的思想需要风险共担才能实现;从计划的角度来看,供应链管理的计划表现为上、下游节点企业在计划中的参与性和协调性要明显于传统管理;从组织形式角度来看,供应链组织形式出现了战略联盟与合作。
2.3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内容
(1)目标
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通过调和总成本最低化,客户服务最优化,总库存最少化,总周期时间最短化以及物流质量最优化等目标之间的冲突,实现供应链绩效最大化。供应链成本包括采购成本、运输成本、库存成本、制造成本、以及供应链物流的其它成本费用,各成本都是相互联系的。因此,为了实现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必须将供应链各成员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考虑,并使实体供应物流、制造装配物流与实体分销物流之间达到高度均衡。总成本最低化目标就是整个供应链运作与管理的所有成本的总和最低化。
总成本最小化目标不是企业与其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库存的转移,而是使整个社会库存总量减少。这就需要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库存水平与库存变化的最优控制。运用集成化管理思想,从系统的观点出发,改进服务、缩短时间、提高品质与减少库存、降低成本是可以兼得的。
(2)作用
一是可实现供求的良好结合。供应链把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紧密联结在一起,并对之进行协调、优化管理,使企业之间形成良好的相关关系,使产品、信息的流通渠道达到最短,从而可以使消费者需求信息沿供应链逆向准确地迅速地反馈到生产厂商。生产商据此对产品的增加、减少、改进、质量提高、原料的选择等做出正确的决策,保证供求良好地结合。二是可促使企业采用现代化手段。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和动因要求供应链上的企业都应采用先进技术与设备、科学的管理方法。生产、流通、销售规模越大,则物流技术、信息技术、管理手段越需要现代化。三是可降低节点企业库存成本和供应链的流通费用。产品和信息在网链间迅速流动,减少库存量,减少了资金占用,从而降低库存成本。供应链通过各企业的优化组合,成为最快速、最简便的流通渠道,大大缩短流通路线,有效降低流通费用。
(3)基本要求
一是信息资源共享。现在是信息化的时代,企业拥有的信息资源是其在市场竞争的重要后盾。供应链管理大量采用现代科技方法,以最优流通渠道使信息迅速、准确地传递,在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充分实现资源共享。二是提高服务质量,扩大客户的需求。在供应链管理中,一切均是围绕着“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运作。供应链管理通过生产企业内部、外部及流通企业的整体协作,缩短产品的流通周期,加快物流配送速度,从而将客户个性化的需求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满足。快速高质量的服务,将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提高企业的信誉,提高消费者的满意程度,使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高,扩大客户需求。三是实现多赢。供应链管理条件下,企业走出了自身的范围来看待供应链网链上本是竞争对手的其他企业。供应链上的名企业形成了融会贯通的网络整体,在这个网络中,各企业仍保持着个体特性,但他们为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共同合作,实现多赢的结果。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程序一般应包括供应商管理、采购管理、库
存与配送管理、信息管理、分销渠道管理、客户服务管理,或归结为商流、物流、信息流的管理与整合。
3工程技术部供应链管理现状
在采购管理方面。工程技术部目前基本定位为油田生产保障型后勤生产服务单位,主要表现为投资审批周期长,采购运行环节多,供应厂商战略联盟体系未形成,造成同一时期内相同业务都要按相同程序完全运行一次,造成内部运行成本增加、外部厂商不确定性增加,不容易满足供应链管理要求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高效运行。
在组织机构方面。工程技术部业务流程基本上处于工厂调度、科室管理的模式下运作,还未真正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各用户来工程技术部办理业务单据,要到多个部门办理一个项目的业务,客户在数量和质量的要求受制于资源状况。在生产计划与组织中,由于本部与前线服务点的生产能力未认真进行优化调配和设计,服务效率有待提高。当服务和产品在现场使用时,也没有完整的技术标准和职能界定,易造成利益冲突。信息流在工程技术部与客户之间不完整、不对称,未形成融合的供应链利益共同体关系。
在标准化方面。对于产品的订货技术条件已初步形成了系列技术规范或标准,但在该系列标准是否完全适应__深井、超深井钻井工艺的要求,以及该系列标准是否做到了先进性与经济性匹配等两个方面未深入科学的进行研究。在推行环节中,基本实行了标准化管理,但对新工艺、新技术吸收消化方面还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现场使用环节中,钻具业务、井控业务有一部分标准,但工具业务、泥浆技术服务业务未上升到标准层次;同时,已有的标准适用性不强,钻具业务的相关标准就未得到有效执行。
在人才与观念方面。供应链管理要获得长足的发展,人才是一个关键的问题。首先,供应链管理理念在我国刚刚引入,缺乏对供应链管理人才的教育和培训。再次,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对人员观念的影响,对开放式的供应链管理的观念转变还需要时间。其次,供应链管理是一种跨行业、跨部门的管理理念,它涉及诸多领域的高新技术,需要许多综合型人才,这些都需要准备。
在与供应厂商的合作方面。由于受投资管理和采购管理体制的影响,虽然公司主要产品有相对稳定的供应厂商,但在供应厂商的选择、评估及合作的紧密度和合作的方式两方面来看,都是在临时性与纯粹的商务层面进行,还未深入到合作联盟等供应链体系要求的紧密关系。
4工程技术部供应链管理设想
4.1与供应厂商的合作研究
主要有三种合作模式,一是,建立供应商战略联盟体系,甲方承诺市场,乙方承诺服务,信息共亨,风险共担,双赢双利。二是,以参股或控股某生产厂家,或购买某厂家的某产品生产线经营权等方式进行资本合作。三是,以期货方式购买某产品进行贸易合作,该形式主要是基于油田内普遍存在投资决策同期长而市场变化快的情况,先以期货拥有市场可能紧俏的某项或几项产品,当其它油田有需求时便可出手,实现既可租赁也可销售。工程技术部在该项目合作中拥有的优势主要是对产品在现场应用的适宜性有第一手资料,只要加强与科研究所的合作深入研究,就可以上升到指导产品研发及生产的技术标准。“三类企业卖产品,二类企业卖专利,一类企业卖标准”。拥有标准在当今国际社会市场竞争中越来越重要。通过对市场需求的把握和对标准的掌握,运用紧密的合作方式,以长期分批的订单确保要供应厂商及时生产,及时供应。
4.2区域内竞争对手合作方面研究
在__区域市场内,工程技术部可作为管材工具租赁业务板块的领先者或领跑者的地位,应不断强化这种地位,并要发挥这种优势的经济价值。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形成具有独特优势的深井超深井管材工具标准、维修检测标准、服务标准等标准系列,不仅引导并满足用户的要求,而且提高进入者门槛值和已进入的成本消耗,通过市场这只无形的手,选择或淘汰竞争者中小规模竞争对手;另一方面,以“双赢”思想为理念,以共同利益为础,通过兼并、股份制、合作等形式,组建区域性的服务公司或联合体,快速做大做强管材工具租赁业务板块。
4.3与油田用户的新服务项目合作研究
在项目选择上,要跟踪世界前沿钻井技术,结合__深井超深井钻井工艺的技术难点进行筛选和推广,并以解决钻井工艺的难度、降低钻井成本、给油田创造价值为原则,重点项目包括欠平衡及空气钻井工艺及技术、打捞工艺及技术、泥浆技术等。在项目推广时机上,要按照超前储备的原则,准备油田未想到或正在想的而又需要的项目,要实现这种时机上策略,仅靠工程技术部现有队伍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这个矛盾,出路在于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技术研发机制,具体办法是:聘请或聘用国内甚至国际的专家,组建专家队伍体系;与西南石油学院、石油大学、西安管材研究所、华北钻井研究院等签订年度合作或项目合作协议,组建技术研发支持体系;整合油田工程技术力量,组建技术研发的宏观管理和组织体系。在项目运行策略上,以掌握核心技术占有市场为主要策略,以国际有实力的公司进行技术合作为主要手段,以雇佣、租赁、合作的形式掌握工程技术队伍为主要办法,解决我们工程技术服务中施工队伍、技术支持、日常运作、争夺市场等环节的问题。
4.4实施隔合型服务提升供应链服务水平
1)改善供应链管理下的库存管理和物资配送系统。第一,生产管理系统以市场需求为依据,制定工程技术部内部生产计划。生产计划以年计划、月计划、周计划的形式分别下达,监督各部门计划是否正在得到有效的执行。通过计划的制定和执行,在不断调整完好物资的库存结构,使库存能准时满足用户的需求。第二,完善物资配送系统。一方面,完善物资配送系统的选址调配工作,在本部基地和前线三个支撑点之间确定各自的配送能力。库尔勒基地以高技术含量、全面的生产服务能力为重点建设,轮南基地以小钻杆修理、现场技术服务支撑为重点建设,库车基地可以大钻具修理、现场技术服务支撑为重点建设,塔中基地以应急保障和现场技术服务为重点建设。另一方面,建立起以计算机网络为技术手段物资配送系统,把各点的配送计划和需求有效地联系起来,把各自配送的物资状态处于有效监控之下。第三,建立以单井服务档案为主要手段的配送跟踪系统。以现场技术服务、物资配送为主要内容进行记录,加强对配送在用物资的跟踪,加强现场技术服务工作的计划性、科学性、有
效性。2)创新管理方法。一方面,改变传统的事后管理方法,利用畅通的信息渠道,及时掌握用户的意见,了解业务发展,采取预防性措施,加强质量过程控制,做到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通过服务质量回访、服务质量座谈会、问题调查、与用户技术座谈、技术交流会等多种形式,不断收集各方信息,采取预防性措施,提高服务质量。另一方面,在管理方式上,推行租赁业务计算机管理、无损检测数据网络化管理、井控装备和井下工具技术数据电子化统计等方式,变粗放型管理模式为集约型管理模式,逐步推行智能化和网络化管理。
3)创新服务方式。首先,推行靠前服务,现场解决客户需求。一方面,制定《钻具现场管理规定》、《井控现场服务工作细则》、《钻具现场探伤周期》等现场服务办法和规范。另一方面,增加前线点服务功能,补充现场服务人员,实现租赁物资现场交接,开展巡回检查服务和跟踪技术服务。其次,推行精细的人性化服务。对井控装备、工具在送井前都进行清洗、喷漆、做标记的工作,并随设备配送使用说明书、试压合格证、跟踪卡,对送井钻具配送资料包,便于用户了解相关数据和历史资料,以便更好地使用和维护。于细微处见真诚,人性化服务赢得顾客的信任和支持。再次,发挥技术优势,为顾客提供超值服务。主动跟踪油田生产进度,及时收集用户生产需求,主动联络、主动上门提供技术咨询等相关服务,帮助用户解决生产难题。
5结论
一、在运行机制、人员、组织机构、管理体系等4个方面做好准备和完善,以利于深入推广供应链管理。
二、在供应链采购管理中,以筛选、评估优秀供应厂商为主要方法,建立起具有战略合作意义的供应商团队。
三、在供应链库存管理中,对流动资产以加强生产计划和控制为主要手段,提高物资的周转率和利用率;对零配件以代储代销、确定库存临界点为主要手段,降低库存,提高资金周转和使用效率;对固定资产,以合理分配生产能力为手段,调配好基地与前线站点的布局。
四、在供应链物资配送管理中,对现有的生产布局进行优化设计,以提高配送效率。
五、要以差异化战略为思路,以虚拟经营为主要组织形式,不断形成新项目、新技术,提供新服务。
六、在供应链管理中,应重点研究4个要素,即价格、质量、技术和配送时间。
篇3
(武汉理工大学物流工程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3)
摘 要:以Rhodes的创造性4P原理(Person、product、process和press)为依据,分析了创造性4P原理的内涵及其对创新型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基于创造性4P测度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思路框架,重点讨论了考评方式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思路。
关键词 :创造性4P测度;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9.031
收稿日期:2015-03-20
创造性理论认为,人的创造性是人性中固有的本质特征。而学科知识和创造性思维是创新和创业成功的重要条件。经济的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不仅要求供应链管理人才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和国际化视野,还要求具有坚实的学科基础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目前,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与教学过程中提供给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训练机会普遍较少。如何通过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一直是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1 Rhodes创造性理论分析
关于创造性的研究成果中,Rhodes的创造性理论具有较大的影响。Rhodes认为创造性可从四个方面来衡量,即:创造性的人(Person)、产品(Product)、过程(Process)和压力(Press)。这就是Rhodes的创造性4P原理。
实际上,4P维度与教学元素密切相关,具体分析如下:
(1)Person:指从事创造活动的个体或团体以及增强其创造性所需的能力和技巧,即拥有一定知识和能力的个体或团体。在教学系统中,“Person”指学生以及学生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品格素质等要求。
(2)Product:指创造性活动的产出结果,包括新观点、作品等。在教学系统中,Product体现为学生在学习中展现的新观念、新看法、解决方案、作业、作品等。
(3)Process:指取得创造性结果的过程、方式,包括进行创造所采取的方法、手段、技术、思维过程等。在教学系统中,对应着学生的学习过程、思维过程、方法和手段的运用过程等。
(4)Press:指对创造性具有促进或抑制作用的环境影响和限制条件,即创造活动所处的外部环境。在教学系统中,Press指教学环境,如教学管理体系、教师水平及其敬业精神、教学资源等。
2 创造性4P原理对创新型供应链管理人才培养的启示
2.1 知识技能和健康的品质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4P原理中,Person是创造性最重要的要素。尽管创造性是人固有的潜质,但供应链管理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学科知识和技能是供应链人才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必要前提。另外,创造性的成功还需要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综合品质,如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顽强的意志力、自信心、勤奋等。这些非智力因素也是创造性成功不可或缺的。
因此,供应链管理人才培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创造性的人——既要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还要具备创造性的综合品质。根据4P测度中的Person、Product和Process三方面要求,创新型供应链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至少应达到四个要求:①掌握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和方法;②具备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方法运用能力;③针对供应链领域的问题解决能力;④具备创造性的个性品质,包括责任感、意志力、自信心、自主学习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表达能力等。
2.2 过程与结果同等重要
根据4P原理,结果和过程均是衡量创造性的重要维度。对学生而言,创造性的结果是指应用知识、技能后的结果,例如展现出的新观点、创意、解决方案等。其次,创造的过程——即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思维过程、技术应用等,本身就是创造性的一种体现。因此,教学管理机构应鼓励教师进行课程教学改革,重视“创造的过程”,通过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合理组织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发散性思考和批判性思考,大胆尝试、不惧失败。
上述两项要求,都要求我们进行考评方式改革,从考察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转变成考察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还要对学习的全过程进行考评。
2.3 创建促进创造性人才成长的教学环境
创造性“Press”维度说明,环境对人的创造性发挥具有促进或抑制作用。轻松、健康的环境有益于人的创造性思维的发挥,而过多的限制和约束会禁锢人的创造性思维。影响创造性人才培养质量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教学政策、教学管理体系、评价机制、教师水平及敬业精神、教学资源等。因此,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应制定灵活的教学政策,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拓展课堂,积极引领学生科技探索活动。
3 基于4P原理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为提升课程教学对创造性人才培养的贡献,从4P维度要求考虑,对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包括:课程目标和课程体系、考评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由于课程体系与各高校的人才定位和学时分配有很大关系,因此,这里重点介绍考评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路。
3.1 课程考评方式改革
课程考评在教学中具有结果评定、过程诊断、教学反馈、激励等功能;对教学方法、学习动机及培养目标的实现均有直接影响。针对目前高校课程普遍存在“以考试代替评价、以考试结果代替评价结果”的现象,以创造性4P原理为依据,考评方式改革思路如下:
(1)考评Person测度。通过书面作业、课堂测试、期中/期末笔试等形式,考查学科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考查学生在学习过程和团队项目中的表现,小组讨论与课堂提问等,考查学生的创造性的品质,如责任心、毅力、勤奋、沟通、领导能力等。
(2)考评Product测度。通过考核报告、解决方案的质量、课堂讨论的新观点、批判性思维等,考查学生的新观念、新看法、解决方案、作品等。
(3)考评Process测度。通过衡量课堂出勤、课堂参与、完成作业的过程、方法运用和手段的创新性,来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思维过程、方法手段的运用能力。
(4)考评Press测度。通过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敬业精神以及网络资源的先进性,来考查教学环境的优劣。
前3个P是对学生学习效果和创造性潜质进行评价,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考察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和任务情境。第4个P是学生对教师能力和教学资源的评价,通过这种师生之间不间断的双向考评机制,不断改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发挥。
具体方式及权重可根据课程学时的不同进行调整,对于团队模拟项目,教师还须给出评价细则。
3.2 教学过程改革
通过灵活的课堂组织形式,运用一定的策略和技巧,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成功。4P测度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具有如下指导作用:
(1)从Person维度考虑,根据不同知识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对适合分解成若干个任务的知识模块,如供应链网络配置规划、需求预测、产品与供应链协调设计等模块,采取“任务驱动型”教学方法;对不确定环境下的管理决策,如供应链库存管理、采购与供应商管理、收益管理、协调管理等知识模块,采取案例教学法。
(2)从Process和Product维度考虑,通过灵活的课堂组织,设置开放性提问、分组合作、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观点或创意、评价他人的创意等,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训练学生创造性的品质。
(3)从Press维度考虑,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传统的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延伸。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当促进者的角色,通过合理组织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潜能。
4 结语
Rhodes用Person、Product、Process和Press 4个维度对创造性的界定,为创新型人才培养与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本文以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为例,初步探讨了该理论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思路,将为促进高校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亚伯拉罕(马斯洛, 林方(译). 人性能达的境界[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2 Gregory,R.,Hardiman, M., Yarmolinskaya, J., Rinne,L.,Limb,C. Building creative thinking in the classroom:from research to practi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Vol.62,2013
3 Rhodes, M.. An analysis of creativity [J], The Phi Delta Kappan, Vol. 42 No. 7, 1961
4 Sternberg, R., Creative thinking in the classroom[J].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Vol. 47, No. 3, 2003
篇4
历经十年风雨,今日之中国电商已经由往日群雄逐鹿的无序血拼时代,转向细化电商供应链市场,强强联手,合作共赢和超大鱼吃大鱼的时代。以往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传统吞并模式,早已调不起行业投资者的兴趣。这就是后供应链时代,电商产业供应链最明显的竞合特征上。
电商供应链竞合关系中,有一对即矛盾又互需,即合作又拆台;即盼望支持又痛恨无奈;即内心排斥无比又努力寻求作合的一对上下游供应链之“供应与分销”,是无数卖家无力把控,且又急于捕捉的一对“电商兄弟”。能否在这个超大鱼吃大鱼的时代,发挥“弟兄之情”演驿“桃园结义”之电商新篇,关系到后电商时代整个产业链竞合的成败,以及C2B在建立真正意义上DIY社区电商竞争模式的核心。
二、轻狂与无奈背后:供应与分销谁是谁的菜?
1、供应与分销谁是谁的菜?
说起做分销许多中小卖家就是一脑门子的官司。许多上游供应商对下游想获取分销的中小卖家,不仅在经营资格上有很苛刻的条件,而且给予分销的利润(销售返点)生存空间上往往已超出了能让其生存的商业低线。难怪有卖家大呼“亲,就是为你打广告也应该给点广告费吗?何况我是你的分销商?那么,分销商真的能分得一杯羹吗?即使分到又是一杯什么样的羹?分销的利润到底在哪里?网络分销的出路到底在哪里?供应与分销谁是谁的菜?
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之分析:
(1)、供应商群体本身不成熟
一是许多供应商来自于传统生产、外贸或是传统零售商向电商的过渡,一方面对电商经营模式本身还不熟悉,另一方面虽身处电商平台,但其在潜意识和行动和思维中还是抱着传统商业经营的固有模式,比如在发展、服务分销商方面都采用了与电商经营平台不相适应的传统做法。导致其本身在电商平台自立门户的过程中就磕磕绊绊。不是商品分销价格制定有问题,就是对分销的奖励制度缺乏激励;要不就是在分销的合作服务上缺乏相对的可实操缺陷。特别是在对分销商商品供应链管理的数据传递、更新和维护中,往往像一头身处困境的猛兽,纵然有庞大的身驱也显得自顾不暇,体现在对分销商的服务方面就会形成漏洞百出,接应不暇。当体系本身还不具备服务于分销的体能及资质时,急于利用借分销为己打开销售市场的供应分销行为,只能是短视和无疾而终的败笔。
(2)、分销商群体本身不成熟
如果说供应商看的是看的是硬实力,那么分销商更多的是看其软实力。试想作为供应商好歹别人有钱、有货,甚至有工厂服务。而目前许多在做分销的中小卖家都十分清楚,并非自己真的懂得如何做分销,换句话说,当今天、许多中小卖家选择做分销,不是因为起步资金、资源匮乏,而且是对分销市场拓展还一片茫然,就混迹于分销江湖之中了。于是,只得受人鱼肉,不计成本,明知是深渊也只得纵身下海。这样一来,即使能有幸遇到一个好的从应商,自己也无能为力获得其青睐,不是在试销一个月后被取消分销资格,就是免强在供应链体系下混口饭吃。到头来就是想换换口味都担心连饭都吃不上了。打铁还需自身硬!中小卖家如果想跻身分销行列,首先要充分掌握好三大体系的应用知识:一是电商运营平台生存经营知识;二是供应与分销管理体系的管理专业知识;三是电商营销专业知识。
2、淘宝分销平台管理规则及解读
《淘宝分销平台管理规范》是淘宝管理方,为保障淘宝分销平台供应商、分销商的合法权益、维护淘宝分销平台正常运营秩序,根据《淘宝分销平台供应商入驻协议》、《淘宝分销平台分销商入驻协议》和《淘宝规则》制定,用以管理规范供应商、分销商入驻和退出淘宝分销平台,在淘宝分销平台的经营活动及其后果的管理规则。除此之外,淘宝明确规定分销商在淘宝网上的经营活动应适用淘宝其它相关规则。依据规则已涉及到供应商与分销商之间的合作规范与责任。
淘宝分销平台:关于分销、供应、供应链角色定义
淘宝分销平台:关于分销、供应、供应链责任、处罚细则
淘宝分销商平台的设立与运营极大地丰富与繁荣了淘宝网购商业平台的发展。为供应商与分销商参与网购商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创业运营机会。为供需各方搭建了强有力的合作渠道与平台。然而,围绕供应、分销与等生态链合作环节,也难免滋生出一些让上下游纠结的矛盾。
3、供应与分销角色竞合乏力背后的反思
分销、卖家只能做受气的小媳妇吗?分销卖家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现有的分销管理规则还有哪些不足够?供货商、商越来越多的淘宝,是否应该采取更严格的规范措施以规范平台?做好供应链我们还缺少什么?
供应与分销角色竞合乏力之反思分析:
解答以上问题其实就是要搞明白供应与分销之间,双方如何确立自身的价值?首先,电商产业共赢,早已不是单打独斗,孤独求败的时代产业链各环节可以说即有闭合,又有开放。闭合强调的是上下游之间,要紧密合作,相互借力,而不是各自强调自我,相互打压,抬杠。其次是以开放的心态和视野,细分合作市场,找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一起把蛋糕做好、做大。然后才是各取所需时,互守底线,彼此留有余地。供应与分销角色背后的反思提醒想在供应与分销体系商业模式下获取财富的各方,提高自身能力,提高角色认知、提高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
三、如何打造后电商时代的供销合作供应链新时代
后电商时代的供销供应链合作,即是一个强强联手、跑马圈地的时代,又是一个必须时时防备滚滚长江东是水,虚假繁荣背后的浮华,颓废。一方面要在产业链上下游竞合中,不仅学会跑马圈地,而且要学会圈好地。那么,具体来说,什么是好地?又如何圈到好地呢?
一方面:从供应商来说,除了打造自身角色硬功夫外,还要懂得将角色中的任务、担当进行市场服务细分,找专业的人和专业的团队来做专业的事。在这里有两点要注意的:一是培养选择分销商,建立分销商体系;二是与电商运营企业、物流配送管理机构等合作。并具此,形成自成体系的供应商硬中有软,软中带硬的真实力!
篇5
【关键词】商业银行,技术平台,风险管理,供应链金融,创新
近年来,供应链金融业务作为一种金融创新服务,其所起的带动商业银行业务增长的引擎作用越发显著。我国各家商业银行抓住了现代金融发展的趋势,积极进行金融业务创新,不再将目光聚集在单个个体,而是放眼整个供应链系统,纷纷推出供应链金融服务。由此,供应链金融续写了现代金融发展的新篇章,成为商业银行竞争和盈利的重点业务之一。
一、供应链金融概念简介
关于供应链金融的定义,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出发,学者们给出了不同的答案,至今也没有统一的界定。立足于本文的研究内容,从银行的角度出发,将供应链金融定义为银行以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为中心,向上下游企业延伸,为整条供应链上的企业提供以信贷为主的金融服务。这种创新的金融服务不仅包括融资,还包括由此带来的结算、理财等现金管理,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新的收益点。
二、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发展现状
近年来,结合金融服务和互联网技术的电子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始在市场上崭露头角,并越来越受到商业银行的重视和融资企业的青睐。招商银行于2002年首次推出网上国内信用证,开始了发展电子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进程,到2009年其该项业务也发展出3316家客户,产品交易量达1000亿元。2010年底,深圳发展银行开发的供应链金融线上平台也有将近1000户以上的客户。网络化使得供应链金融业务更加便捷和有效率,是未来供应链金融发展的主流方向。
虽然供应链金融在国内的发展只有短短的10几年,但是在各大银行的努力研发和推广下,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产品品种和类型越来越多样化。我国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产品不断推陈出新,从最初的以信贷融资为主,到现在开始尝试建立一整套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结合企业的需求,推出各种增值服务。供应链金融业务也成为了国内银行新的业务增长点,是银行重要的经济效益来源。根据申银万国的一份报告预测,整个供应链金融业务2011年融资余额规模为5.75万亿元,2012年有望达到6.9万亿元,增速约为20%。而就单个银行来看,以深圳发展银行为例,其2011年底贸易融资授信余额2246亿元,较年初增长28%。但我国供应链金融仍处于初级阶段,发展势头迅猛的同时也存在许多的漏洞和问题,需要各界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只有把这些问题解决好了,我国供应链金融才能走得更远。
三、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环境的问题
1.法律环境的不健全。综合而言,我国供应链金融法律建设所存在的问题主要归纳为:第一,关于供应链金融涉及到的物权和担保问题的记载比较分散,没有统一的完备的法律文件,同时对具体的实施细节缺乏明文规定,使得权益的不确定风险变大;第二,法律规定的动产担保范围较少,《担保法》所规定的动产主要包括“抵押人所有的机器、交通运输工具和其他财产”,对于供应链金融经常涉及到的存货和应收账款等物权的规定缺乏相关细则;第三,现行的担保登记制度存在不足,容易出现多次登记、重复担保的混乱情况;第四,优先权规则不明确,难以解决信贷人和第三方权益人之间的权利纠葛,无法保证银行作为信贷人对担保物的优先权。
2.金融监管的不完善。由于金融监管部门对于供应链的信息掌握度不高,对风险的监控和评估技术也较落后,因此对于供应链上所发生的金融问题无法及时有效地做出反应,缺乏动态的创新的监管模式。同时,监管部门对于供应链金融的认知不足,意识不到供应链金融的重要性,没有形成对供应链金融的专门监管。
(二)技术环境的问题
相比于国外完善的信息技术平台,我国的信息技术水平存在滞后性,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银行和企业之间缺乏完善的信息共享平台,一个是缺乏与供应链金融业务各个环节配套的技术平台。首先,银企共享平台的缺失,使得供应链上各主体之间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银行获得的信息滞后于市场和企业,容易造成贸易周期和融资期限的不匹配,同时银行必须承受质押物价格波动的市场风险;其次,我国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操作方式主要还是手工操作,并没有建立起电子网络与供应链金融业务流程相结合的技术平台,这不仅耗费了较大的人工成本,而且也使得整个业务操作流程十分繁琐和缓慢,增加了银行业务的操作风险。
(三)银行自身的问题
1.风险管理体系的不完善。与传统的授信业务不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不再聚焦于对企业财务报表等静态因素的审查,而更加注重某项贸易交易的运作情况以及其所带来的未来现金流入,银行对风险的管理既包括单笔的交易,又必须关注整条供应链的风险问题。目前,我国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并不能满足这些要求,没有建立起专门针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管理模式,仍需要不断地完善和改进。我国大部分银行在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时,采用的仍是传统授信业务的风险管理系统,并没有引进对应的债项评级体系,也缺少专门的审批通道,对第三方物流的监管也不到位。
2.缺乏专门的供应链金融服务部门和专业人员。目前,我国大多数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都是作为对公信贷业务的一部分,并没有组织专门的服务部门来开展业务,使得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停留于表层,无法向更专业化和更全面的方向前进。同时,供应链金融业务由于其所涉及对象的复杂性和业务流程的动态化,使得其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性有较高的要求。然而,多数在银行从事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人员都是从原先的信贷部门调转而来的,对供应链金融缺乏专业的认知,不利于银行业务竞争力的提高。
3.产品品种有限,没有建立起完备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我国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主要以信贷业务为主,大多数产品是用于服务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融资,但是这种服务类型是单一的、表层的,并没有体现银行在供应链上应当起到的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作用。除了融资服务,银行在供应链上更应该承担的工作是针对供应链的特点,研究和提供综合的全面的金融服务,引导资金流的有效和有序的流动,维持供应链的稳定性。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建立起完备的齐全的服务体系,才能促进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持续发展。
四、对策与建议
(一)完善法律体系,为供应链金融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对于政府,应该加强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立法工作,完善关于物权和担保的法律规定,特别是增加对存货、应收账款、仓单等动产的法律规范,明确界定供应链各主体的权利和责任,制定科学合理的担保登记制度,加强金融监管,对金融犯罪行为给予合法制裁,为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提供健康的法律环境。对于银行,在我国法律环境还不完善的背景下,应该研究和分析应对现行法律漏洞的对策,制度相关的风险管理办法,对于可能引起争议的权利问题要在业务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法律文书中予以明确的界定,尽量减少因法律问题所引起的损失和风险。
(二)加强电子技术平台的建设。首先,要建设一个完善的信息共享平台。银行、企业和物流公司的信息能够在这个平台出来并得以共享,各方主体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信息,使得银行的资金、企业的贸易和物流的监管能够有效匹配,保证供应链金融环境的公开透明和信息的对称。其次,要加强建设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电子操作平台,减少操作成本和风险,提高业务操作效率。通过电子化的操作平台,业务双方可以从网络上便捷地完成各种查询、交易等操作,实现了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无纸化,即从融资的申请、审核和批准到资金的划转和债务的偿还,以及这个过程中所涉及的资金账户的管理,都可以通过电子化操作平台实现。
(三)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针对供应链上单个企业的风险管理,要引入债项评级体系,并与主体评级体系相结合,对企业做出最合理的评估;第二,要重视对供应链整体的风险评估,形成对“产-供-销”整个链条的动态监测和评估系统,以确保供应链的稳定性和资金流的回返;第三,加强对质押物的风险管理,这包括两个层次,一个是市场风险的管理,银行要时刻观察质押物市场价格的变动并做出应对措施,以防由于质押物贬值所带来的利用损失,另一个是操作风险的管理,银行必须加强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监管,选择信誉较好、管理水平较高的物流企业,防止质押物在运输和仓储的过程中出现人为造成的损失,将可控风险降低。
(四)深化对供应链金融的认知,创建完备的金融服务体系。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企业,都必须转变业务发展观念,强化对供应链金融的本质认知,开阔视野,从全球化的角度看待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建立完备的齐全的覆盖整条供应链的金融服务体系。银行要改变供应链金融用于贸易融资的单一格局,创新金融产品,研发和推广多样化的服务。核心企业与中下游企业之间、银企之间、国内银行之间以及国内外银行之间的联系和合作须不断加强,形成一个稳固的完备的供应链金融服务网络。
(五)加强对供应链金融的专业化管理。银行应该建立起专门致力于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服务部门,形成一个专业的服务团队,加强对供应链金融的专业化管理,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专业服务部门的建立,有助于对供应链金融进行独立的规划、开发、管理和监管,使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有序进行。与此相配套的,是供应链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即要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性,建立一个全面掌握供应链金融运作的团队。
五、结论
供应链金融在我国发展起来的时间并不长,但其所取得的效益是有目共睹的,它已成为我国银行业又一个争相竞艳的宝地,是新世纪新阶段银行业务增长的新方向,是金融创新的成果。随着我国供应链管理水平的不断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作用将日益凸显,供应链金融所带来的效益也更加让人期待。但我国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仍存在许多的漏洞,在技术水平、风险控制、管理模式以及法律建设等内外部因素上都有不足。我国银行可以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内外银行的实践经验和优秀的实践成果,摸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服务品牌。相信在各方力量的结合下,通过供应链金融各主体的共同努力,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将迎来更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李莉,耿伟.国际保理业务在供应链前置中的融资创新研究――以我国出口生产型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J].物流技术,2007(1).
[2]陈小娟.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研究[D].暨南大学,2007.
[3]刘长宏,王春晖,吴迪.关于创建中小企业“1+N”授信模式的研究[J].金融论坛,2008(2).
[4]谭敏.商业银行贸易融资业务的新发展――供应链融资[J].经济研究导刊,2008(9).
篇6
2009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即将于2010年出台的相关细则可能多达15项左右。
物流政策密集公布将加速社会物流需求的释放,第三方物流业的黄金周期或将来临。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进入政府重要议程,转运和多式联运的崛起将为物流行业提供更趋完善的基础环境。中国重化工业渐近尾声,物流业将成为工业化后期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
目前,国内物流行业上市公司中,除了业务单一的海运公司和港口公司外,物流上市公司数量较少,国内优秀的物流公司如入选“中国物流示范基地”、“中国物流实验基地”的公司大部分都没有上市。
随着新宁物流在创业板的上市,高端物流企业因其市场开阔、客户优质、经营稳定而颇受瞩目,特别是具有一定规模的民营供应链管理物流企业再次成为资本市场的焦点。
物流业在中国已经发展成了一个支柱产业群,它涉及到运输、配送、仓储、包装、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物流设备制造、物流设施建设、物流管理等多个产业。中国经济信息网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物流费用为54542亿元,占GDP的18.3%。
根据中国产业经济研究院最新的《2009-2012年中国物流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显示,在物流产业振兴规划的作用下,预计我国社会物流总额在2009-2010年增速在15%以上。未来物流需求尤其是第三方物流需求规模将越来越大,预测到2010年中国物流行业的产值将达到12000亿元。
物流业要“振兴”什么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物流就是搞运输的”,顺丰快递副总裁黄伟抱怨着长期以来他们所承受的“行业歧视”。
的确,就在去年物流业与房地产哪个得以晋升第十大规划的争议中,有不少言论称,中国物流业整体层次不高,规模偏小,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大,不大可能进入振兴规划。
与其他九大振兴规划所涉及的行业相比,物流业的产业规模并不算大,缘何能够挤上十大振兴规划的“末班车”?实际上,国家决定出台物流运输业振兴规划的主要原因,在于物流业的发展对制造业所提供的巨大拉动作用。
由于自身属性所决定,物流产业的发展,将有助于我国从外向型向内向型的产业调整。在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中,物流业的作用被明确:是融合运输、仓储、货运和信息等行业的复合型服务产业,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促进生产、拉动消费作用大。
统计数字表明,在大多数制造业中,原材料由进厂开始,经过若干道工序的加工,直到成为产品的一部分出厂为止的时间段内,处于加工状态的时间只有5%,而95%的时间中,物料是处在仓库中、运输线上、工位前等待的状态。也就是说物料在95%的时间是存在于物流系统中的,相比之前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着眼于提升产业竞争力和经济结构调整,更具长远目光和思考属性。
除物流业之外,其他九大产业工业增加值占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接近80%,占中国GDP总额的比重约为三分之一。振兴规划包含了巨大的政策和资源流向转变,包括数以百亿计的对某一产业的财政支持投入。
规划及其背后的十大产业是如此巨大,可以推测,未来几年中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大多数重大事件,都将在这批规划中找到丰富的注脚。
行业整合大幕开启
2008年,中国社会物流总额为89.9万亿元,同比增长19.5%,增幅比2007年回落6.7个百分点。
2009年8月26日,日本雅玛多4.8亿元购巴士物流65%股份,从而打入上海快递市场。
而日本雅玛多并不是唯一,也并不是最早关注物流行业的投资者。面对物流业将近万亿的蛋糕,在日本雅玛多之前,国际上早已经有UPS、TNT、Con-way旗下的万络环球等物流巨头“磨刀霍霍向物流”,与国内的或民营或国营物流公司展开了激烈竞争。
经过几年的疯狂扩张,国外物流巨头不仅在中国覆盖了其物流网络,同时拉大了与国内物流企业的距离,使众多民营物流企业难以望其项背。
而作为国内物流市场上的中流砥柱,中远物流、中外运、中海等,以及成绩斐然的中国大型企业内部物流部门,如海尔物流、顶新物流等,目前也正在通过多方面的行动,扩张自己的市场份额。
专家分析说,中国物流行业的格局和特征是“弱”(服务能力)、“小”(规模)、“散”(行业竞争秩序)、“乱”(竞争秩序),行业整合和服务能力的提升才刚刚开始。
根据中国工商局数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注册了70多万家物流公司,年收入最高的为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其2008年收入1200多亿元,未达整个物流行业年收入的百分之三,充分说明中国物流市场企业数量多、公司规模小、竞争激烈。加之大部分重要物流资源如铁路、航空及港口等被国有物流公司占据,因此民营物流公司需要突破原有的物流经营思维,发展创新型物流公司。在此背景下,强势的供应链管理公司有望得到长足发展。
毕马威的《中国的物流业》报告显示,2006年,中国物流业的支出已高达人民币3.8万亿元人民币,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8%,比大部分发达国家高出一倍。因此,较低的经营效率是中国物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毕马威在报告中指出,中国物流业庞大的成本数字,显露出这个行业正面临着一个主要问题。庞大的支出数字意味着中国物流业的营运普遍缺乏效率。虽然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比大部分发达国家更依赖于制造业,但运输瓶颈、监管限制及营运问题等障碍,给物流经营商造成了较高的成本。
目前的情况是,物流行业的整合速度远远慢于制造业的整合,毕竟多数制造业企业都有在全国范围内销售产品而产生的物流需求,但却找不到全国意义上的物流服务供应商。计划经济时代依托“行政体制”形成的铁路、邮政和对外贸易运输等“系统”,表面上是全国经营,但实际上内部是划地分割,很难全国统一运营。
物流管理承受考验
物流成本的高低是决定企业或行业竞争力的关键。
日照港集团董事长杜传志说:“我们做过一个调查,一个距港口500公里的钢厂和邻港的钢厂相比,陆路的运输费用每吨就要高出110元钱,如果一个千万吨的钢厂,距港口500公里的话,它的原材料的运输将是非常多的。1000万吨钢厂至少需要1600万吨的铁矿石,那么将近两个亿的成本就在里面了。”
专家指出,物流业面临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服务方式和手段比较原始和单一。目前多数从事物流业服务的企业只能简单地提供运输(送货)和仓储服务,而在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等物流增值服务方面,尤其是在物流方案设计以及全程物流服务等更高层次的物流服务方面还没有全面展开。
――物流企业组织规模较小,缺乏必要的竞争实力。目前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包括传统的运输和储运等流通企业和新型的专业化物流企业,规模和实力都比较小,网络化的经营组织尚未形成。
――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物流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多数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缺乏必要的服务规范和内部管理规程,经营管理粗放,很难提供规范化的物流服务,服务质量较低。
――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低。信息系统建设滞后,工商企业内部物流信息管理和技术手段都比较落后,如条形码技术、企业资源物流管理(ERP)等物流管理软件,在物流领域的应用水平较低。
――物流专业人才缺乏,现有从业人员素质亟待提高。物流起步迟,熟悉现代物流知识的人才不多,特别是善经营又懂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匮乏,现有从业人员素质远远跟不上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需要。
――适应现代物流业的基础设施薄弱、利用效率不高。特别是缺乏大型现代物流运输中转配送基地,信息主干网、城市宽带网等网络基础设施还未与电子商务紧密对接。绝大多数中小企业还没有进入电子商务网络,有的虽有商务网,但未将信息流与物流、资金流充分结合。
时下,物流管理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高的物流成本、成本可视化程度增加、顾客对服务的期望值不断增加、管理的集中化趋势、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
来自正面的推动是,物流企业的客户,主要是制造企业和流通企业,面临着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任务,推动他们向供应链管理要利润,这必将成为很多物流企业客户的重点需求。
物流企业主要将会受到客户两个方面的驱动:一是要求物流企业提高效率,二是要求物流企业加强与客户的信息沟通,以求更好地协同。更进一步,物流企业的客户为降低物流成本,需要更专业化和全程的供应链服务,从而将推动物流企业的业务升级。物流企业为提高效率、加强和客户的信息沟通,需要更全面的信息化支撑。
篇7
关键词:东阿阿胶;供应链;库存管理;营销渠道
中图分类号:F01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01
东阿阿胶集团在2006年完成股份制改革后,在上游增加了养驴基地,中游的制造环节增加了产品类别,下游实行了多渠道营销,完成了全产业链的控制。2011年,东阿阿胶启动“驴皮溯源工程”。该工程为每一头毛驴植人电子芯片,依托REID、二维条码等技术打造一个东阿阿胶产品生命周期溯源平台,利用计算机网络通过标志编码、标志佩戴、身份识别、信息录入与传输、数据分析和查询实现产品质量的全过程可追溯。该技术的使用,可以从源头人手保证产品的安全,有关驴的所有相关信息都可以在这个溯源平台上显示。消费者通过短信、网络、电话等,可适时查询每盒产品的质量信息。企业将产品原料的采购到最终销售的一系列流程有效结合在一起,使产业链更加完善。东阿阿胶在对产业链进行优化时,在不同的环节分别采用了不用的方法。
一、ERP系统的引进
2005年,经过对国内外数家ERP软件提供商的考察、分析和比较,东阿阿胶集团最终选择了和佳公司的ERP产品。
阿胶集团ERP项目许多功能模块实施成功,已经在财务、生产、库存及销售等方面得到体现,对资金的需求计划纳入管理的高度,实现了对资金运用的有效监控;对生产流程和生产过程进行重新规划、理顺,形成了对产品生产过程的严格控制与跟踪;对销售发货及业务流程进行了规范和整顿;对库存管理进行了整顿,按照标准严格划分了货区、货位,并对库存物资进行了分类,做到了科学管理;对企业的组织机构进行重新规划,实现了组织机构扁平化,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不仅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同时,也获得了可观的效益。
二、库存管理
1.库存结构优化
东阿阿胶集团试行战略采购,实现部分品种的零库存管理。在强化库存结构控制方面:每月统计分析滞销成品、滞留包装材料,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处理建议,发送提报销售计划部门,预警、督促销售。包装材料更换时,由计划主管下达采购计划配套老包装并安排生产领用进度,降低人为因素造成的损失。在生产计划调度岗位上增加库存周转率的考核,明确责任主体,强化工作质量。通过内部签报,使销售计划管理归口一处,原来多个市场部门提报计划给采购部改变为由运营服务部汇总、审核、考核销售计划准确率并提报,以提高销售计划指导生产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增编月度生产计划进度表,详细记录执行过程中的调整信息,对调整情况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以逐步减少调整次数。
2.逐步实现零库存管理
制造供应部推行零库存物资管理办法,降低采购成本;控制包材、成品库存,对滞领物资跟踪处理;提前预测发货计划,根据销售预算提前准备,确保产品供货及时率。
三、多渠道营销
企业采用供应链优化管理,促进多渠道销售平衡发展。依据经营现状,变革事业部管控模式,改变渠道管理策略,逐步减少直供终端转经销商管理的渠道策略,有效提高了分公司经营的积极主动性与灵活性。为减少经销商囤货和串货情况的发生,公司引入供应链管理。对于出厂的每一份阿胶块都会通过条形码(为经销商免费安装了仪器)扫描,对经销商的存量、销量和售价进行跟踪。公司全年规定均匀发货,且每次只会给经销商1.5到2个月的库存。
对于营销渠道的发展来说,目前公司75%的产品通过药店渠道进行销售,15%是通过医院进行销售,而10%则是通过超市销售。公司药店、医院和商超渠道的专职销售人员规模分别达到了900人、100人和100人。公司提出未来将积极发展医院和商超渠道,使三者均衡发展,药店、商品超市、医院渠道的比例5:3:2。
四、产业链完善的建议
阿胶集团通过这些办法不断优化自己的产业链,并扩大自己的公司。企业实行全产业链的目的是资源的优化配置,创造最高效率,而不仅仅是产业链的简单扩张。对阿胶集团的产业链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们有如下建议:
1.建立并完善销售财务管理体系,规避经营风险。根据发展战略、授权管控要求等,完善OTC、保健品销售费用及预算管理制度,为健全执行依据、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保障。合理整合内部物流资源,如仓储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管理资源、运输资源等,并充分利用第三方物流,提高工作效率。
2.建立由销售定生产的观念。销售部门要致力于拓展销售市场,并保证销售渠道的稳定,而生产部门要有灵活的应变能力和以弹性的生产方式全力配合销售部门的工作,使企业能较均衡地进行生产。
3.严把费用兑付核销关,确保费用合规,核销手续齐全。发挥财务前置管理的作用,严格审核各类费用申请,对与预算、标准、审批流程等不符的进行沟通反馈。
4.夯实会计基础管理,保证会计核算信息质量。设计药品、保健品会计核算体系,建立会计核算细则并培训执行。随着华润会计报表及管理报表不断增多和细化,会计信息统计的工作量会有大幅增加,加强会计凭证稽核管理,通过稽核问题点的发现,保证核销手续规范、完整,对于企业的财务信息反馈和监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全面进行经营预警分析,全方位反映经营状况。针对药品和保健品不同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指标,分别设置不同纬度的经营分析模板,每月按时分析,使本期经营数据与预算对比、与历史数据对比,为公司领导经营决策提供有力依据。同时,根据各类数据的分析对比,发现经营中的偏差和存在的问题,进行预警并提出改建建议,跟踪问题的整改进度,促进及时调整纠偏,达成经营目标,防范经营风险。
参考文献:
[1]孙茂竹,文光伟,杨万贵.管理会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高蕊.东阿阿胶 掌控全产业链[J].企业管理,2011(2):36-38.
篇8
【关键词】物资采购 企业管理 招标采购 采购管理
在众多的中小企业中.正面临着国际间日益激烈的竞争.产品生产周期逐渐缩短,消费者的产品需求多样化。采购是公司生产产品及维护正常运作而必须消耗的物品及必须配置的设施之购入活动的总称,是公司成本控制的重点。物资材料采购管理是企业降低材料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利润水平的有效手段,是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为适应市场形势的发展,应加着重强物资采购管理。
一、目前物资采购存在的问题
物资采购与管理跟不上。目前物资管理、采购管理、供应商管理由一个职能部门来完成,缺乏必要的监督和控制机制;由于大部分的采购操作和与供应商的谈判是通过电话或网络来完成,采购信息和供应商信息由每个业务人员单独垄断,信息没有共享,从一些企业采购的情况看,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主要表现为:
制度不健全,不规范,不完善。制度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过程,在企业采购实施之前.应配套的制定相应的制度和办法.但距离科学规范的制度差距较大。操作过程中存在随意性,不能严格按招标采购的程序执行,产生不公开、不公平、不公正的行为,这样势必产生暗箱操作,容易发生营私舞弊,甚至变“分散腐败”为“集中腐败”。采购主管机构与采购执行机构,有的职责不清,关系尚未完全理顺,容易产生效率低现象。采购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采购人员的综合素质包括品质、知识、能力、身体等四个方面的素质。随着市场经济日益激烈的发展,要求采购人员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加强业务能力,掌握采购产品的专业知识.特别是加强采购工作的岗位职业教育更为重要。 二、加强采购管理的重要性 竞争的日益激烈,产品成本的降低的要求。降低成本有两个基本途径,一是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消耗,二是降低采购过程中的采购价格。传统的成本管理主要解决降低生产消耗的问题,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挖潜是很有限的;采购过程由于市场随时在变,采购过程中的降低成本有无限的想象空间。加强企业的物资采购管理规范性的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采购行增加了难度,企业必须对采购物资的质量、价格、供货方式、信誉等多方面加以比较选择,这就要求企业要切实加强采购管理;另外五花八门的促销手段、返利、回扣、提成等方法来推销产品.如果没有严格的采购管理制度加以规范和监督.就会产生,腐败,给企业带来严重的损失。 三、企业采购管理对策
(一)用健全的规章制度来规范物资采购管理
明确物资采购机构的职能范围。弄清企业采购业务的工作职责,对物资采购的实施、质量的检验、资金的动态管理、采购的监督控制、综合考核等职能进行划分,明确这些职能的主管部门和它们应负的职责。做到机构到位、职能到位、管理到位。实现采购权、验收权、保管权的分立。遵循物资采购的四条原则,即质量第一,价格最优,服务最好,信誉最佳的原则。建立健全严格的规章制度。制定价格管理办法、招标管理办法、集中采购管理办法和相应的配套实施细则。根据所需物资的特点确定采购方式。实行招标采购,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采购,协商询价采购。对新供应商进入应建立严密的准入制度和定期评估制度。
(二)合理选择物资采购方式
设立计算机采购、验收台账,建立局域网,实现资源共享。材料采购、供应、纪检、审计等部门要将本企业所需物资按品种分类,将价格质量标准、验收、领用情况及供应厂商资料输入计算机,建立局域网。这样,既可随时了解材料需求、质量、价格等情况,节省人力物力,又可防止人为操作的不规范。大型工程及大额采购宜采用公开招标采购制度。采购实体可根据实际情况。对拟购商品的品牌、数量、性能、价格、售后服务等情况进行多次谈判,最终买到符合预期要求,甚至超出用户预期的商品。这样,就可以基本上避免物资采购过程中的暗箱操作现象.降低企业成本。
(三)完善企业供应链管理体系
要全面改善和提高这些关键要素,尤其是市场反应速度,企业必须借助于外部资源和战略合作关系,与上游供应商、下游经销商和用户建立相互依存的供应链关系.通过有效协作提升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能力,以达到多赢的目标。供应商能够方便地取得存货和采购信息,企业可以快速得到所需。利润是同制造供应过程中的物流和信息流的流动速度成正比的。企业为了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都会想方设法加快物料和信息的流动,这样就必须依靠采购的力量,充分发挥供应商的作用,因为占成本60%以上的物料以及相关信都发生或来自于供应商,供应商提高其可靠性及灵活性、缩短交货周期、增加送货频率可以极大地改进工业企业的效率。
篇9
Characteristics of color application on textiles in specific sectors and the color management requirement in the textile chains were investigated in the paper. Several key control points regarding the systematic color management as well as the troubleshooting solutions are also concluded.
纺织品的消费需求已不再是单纯的基本衣着功能需求,而是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色彩在其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色彩管理已成为纺织品产业升级的关键因素之一。为配合我国纺织行业提升色彩管理水平,中国纺织信息中心从2001年开始着手研究色彩的供应链管理,并建设了CNCS色彩标准和色彩实验室以对色彩的设计、复现和沟通进行研究,对色彩的系统性管理进行探索。
1色彩管理的基础 ―― 色彩体系
人对颜色的记忆只能停留在模糊的水平,无法准确记住颜色的细节,各种各样的颜色如果不能准确定位,将会带来色彩管理的混乱。因此,随着色彩管理的发展,使用合适的色彩体系对颜色有规律地加以排列和命名很有必要。
通过对光学和颜色科学的深入研究,研究者建立了一些色彩体系用来解决色彩应用的问题,但大多数色彩体系并不是根据纺织品行业的色彩应用特点而建立的,不适合直接用在纺织品领域。要想找到适用于纺织品的色彩体系,就必须先认识纺织品色彩管理的行业特点。从颜色科学的角度来看,影响颜色的因素除了被测物本身外,还有光源、观察者和观测方式,而在纺织品的色彩应用中,光源、观察者和观测方式都有自身特点。
1.1纺织品色彩应用的光源特点
纺织行业常用的光源有 4 种类型:第一种是模拟室外自然光的光源,常用的是D65(俗称北窗光);第二种是模拟商场、办公室等室内照明环境的荧光灯光源,例如TL84、CWF、U30;第三种光源是模拟家庭、商场环境常用的白炽灯光源,如A光源;第四种光源是UV紫外灯等特殊光源(表 1)。
由表 1 可看出,在荧光灯光源方面中国并没有形成比较统一的标准,而白炽灯光源的视觉效果和自然光下差异较大,因此在中国纺织品的色彩应用中,选择模拟自然光的光源D65作为主光源是比较合适的,荧光灯和白炽灯可作为参考光源。
1.2纺织品色彩应用的观察者特点
每个人的眼睛都有个性化差异,导致颜色分辨和偏好也有差异,所以观察者的概念不是指具体的某个人,而是统计学上的平均,数学模型则采用国际照明委员会推荐的两种观察者数据(表 2)。
这两种观察者观察相同的物体色会得出不同的颜色感知。一般来说 2°视场观察者适用于小块颜色的观测,例如用于图书印刷行业;10°视场观察者适用于大块颜色的观测,例如用于纺织行业。
1.3纺织品色彩应用的观测条件特点
国际照明委员会推荐了 4 种应用于物体色的标准照明和观测条件(表 3)。
一般情况下人工测色时前两者都可用,但如果被测物镜面反射效果比较明显,则要根据是否观测镜面光来决定是否选用45/0方式。后两种是通过积分球实现漫射入射或漫射观测的,所以通常用于有积分球的仪器的测色,目前市场上适合纺织品使用的精密测色仪器大部分都采用d/0测色方式。
1.4色彩应用的其他特点
纺织品领域会用到很多超高艳度的颜色,因此纺织品应用的色彩体系应该是开放型的、没有彩度极限的色彩体系。有些预设色彩最饱和颜色,把彩度称为饱和度的色彩体系,在应用新的彩度更高的颜色时会因为碰到饱和度的天花板而产生定位问题。纺织品的颜色精确度要求非常高,色差CMCE合格与否的评判标准往往小于 1.0。相应的色彩体系颜色分类也应足够细,才能保证相邻颜色的色差CMCE也是 1.0 左右。
上述特点说明一般色彩体系用在纺织品中都不是非常合适,所以针对这些特点研究并建立了CNCS色彩体系。CNCS色彩体系在建立时还需要考虑更多的细节问题以便于纺织品的色彩管理和应用,例如CNCS色彩体系是根据心理色差等间距的方法来定位和构建的,所以其相邻颜色间的色差均匀性比较符合人眼的视觉特性。
2色彩的系统性管理
色彩体系只能为色彩管理提供必要的基础。色彩的供应链管理涉及设计、采购、生产、营销等环节,各环节虽然使用同样的颜色,但各自的管理目标不同,如果没有一个系统性的管理,必然陷入各个细节的争议中,导致效率降低和隐患增多。管理者必须站在更高的角度,把各环节关注的问题都提前进行评估和解决,才能使色彩的管理高效而又优质。
2.1供应链不同环节对色彩管理的不同需求
在色彩的设计阶段,首要因素是色彩搭配的美感,其次是色彩的流行趋势。色彩搭配的美感犹如画作的美感,虽有一些“基本规律”,但主要还是靠创作者的艺术表现力。流行趋势则显得更为复杂,地域、消费群体等因素的差异使得社会环境变化对不同消费者的心理变化影响也有差异,需要根据具体因素来分析消费者对色彩认同的变化。设计者需要有合适的色卡工具,即能找到自己想要的颜色,还要和公司的色彩管理体系对接,以便后续的色彩管理。
有经验的设计团队能根据以往的经验发现一些无法实现的设计构思,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仍是由采购和质检部门来对生产可行性进行把关,这时采购和质检部门就需要考虑很多环节,既要保证设计效果,又要考虑生产可行性,还要考虑减少采购和质检过程中的色彩沟通障碍,过多的责任和要求往往使得采购和质检部门对生产者采取过高要求,而有时又会因为专业知识的限制导致管理要求不到位。
生产部门除考虑采购和质检部门的生产要求外,还会考虑生产成本、生产工艺和交期等问题。有时采购和质检部门的要求过高会导致生产无法实现,或使成本上升,或生产工艺无法优化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有时采购和质检部门要求过低,导致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后续环节中出现质量问题。而解决这些生产问题时要考虑到在技术方面影响色彩的几个重要因素:色位移、同色异谱以及色彩牢度性能。正确认识这些因素,并了解控制这些因素的方法,是色彩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色位移和色恒性是比较容易被混淆的一对颜色术语(表 4)。
在实际应用中,照明和观察条件的影响是由物体的光学反射特征决定的,对于具体产品来说属于非受控因素,而光源条件的影响是由物体色的光谱组成决定的,是受控性因素,所以能控制的是颜色的色位移性,而不是色觉恒常性,这一点很容易被混淆。
色位移的管理有两个要点,一是要根据产品的应用环境确定标准光源和参考光源,二是要从不同光谱颜色样品中择优。而目前色彩管理者容易犯的错误是没有考察标准样的色位移性,只是随便拿一个色样做标准样,却要求生产商控制同色异谱问题。正确的做法是首先要从同色异谱样品中择优选取标准样,然后再要求生产商控制同色异谱,保证生产样的色位移性和标准样一样好。
对于染色工作者来说,染料可选性是制约同色异谱控制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染色工厂都是固定使用几组染料,对于订单中的某些特殊色无法控制好同色异谱的现象时有发生。而且同色异谱的预判分析需要借助电子测配色软件,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资源。这些问题往往需要得到染料厂商或专业色彩机构的帮助才能解决。
色彩的牢度性能控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色彩管理者提出了各种牢度指标。但在染色生产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正如前述,对色彩的控制使得染料组的选择性很小,只有少数几个染色组才能染出要求的颜色,而这几个染色组中要挑选出符合各种牢度要求的优选者并不容易。合理制定色彩牢度要求也是色彩系统性管理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及时发现不合理或不可行的牢度要求并调整色彩设计是减少色彩管理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
色彩的营销和售后分析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新的畅销产品往往是在总结原先产品成功或失败的因素基础上改进而来的,所以必须对以往的色彩应用作总结和分析,而这些工作也是建立在色彩管理的系统化基础上的,有了合适的色彩体系基础,有了更高的色彩管理效率和更好的色彩管理品质,才能挖掘出企业的优势,总结出更多成功的经验。
2.2系统性管理的新思路
色彩的管理在各个环节有不同的需求,靠各自环节的努力很难完全解决问题,例如设计师每次得到的新灵感颜色如何和系统中的旧颜色有序结合?标准样的选择如何预先验证色位移性能?生产如何做到又快又稳定,性能又能满足要求?色彩的销售和售后分析如何快速又有序地传递给设计师?以上种种均表明色彩需要系统性的管理,不光要应用合适的色彩体系来整理和传递颜色,还要从一开始就充分考虑各环节的需要,控制其影响因素。一个新的思路就是引入第三方专业色彩管理机构,在色彩管理一开始就把这些问题提交给专业机构,由其制定更完善的实施细则,达到色彩管理的专业化和系统性。
CNCS色彩体系力图沟通艺术和技术两个领域,研究并建立了适用于纺织品色彩管理的CNCS色彩标准体系,研究和关注世界范围内的色彩流行趋势和时尚设计趋势,研究中国的传统色彩;建立专门的CNCS色彩资讯网站,把涉及的色彩流行资讯都收集起来以供设计者参考,以便在设计者需要的时候能用CNCS色彩体系去寻找和定位所关注的艺术上的色彩;在色彩的复现和沟通过程中也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CNCS色彩在不同纺织材质上的染色问题,建立相应的染色数据库分析色彩的色位移性和同色异谱问题,建立牢度测试的数据库分析新颜色可能的牢度性能;研究色彩在供应链中的沟通问题,建立相应的数字化色彩沟通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
CNCS色彩体系的应用者可以将历史色彩数据和新色彩数据都纳入CNCS色彩体系中进行准确定位,科学的色彩体系有利于颜色的分类和管理,使色彩管理和分析更加到位。而所需的任意新颜色可以从CNCS实验室定制获得标准样,在定制过程中CNCS实验室的染色专家会对色彩的色位移性、应用牢度等因素进行预估和选择,使管理者全面掌控这些因素。实验室所推荐的染色配方也有助于在生产中提高响应速度和控制同色异谱。
3展望
纺织产业的转型和创新越来越迫切,色彩管理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通过借助专业色彩管理机构的专业力量,应用色彩系统性管理的新思路,我国的纺织品色彩管理水平将会得到快速的提高,系统性的色彩管理将会越来越普遍。
参考文献
[1] 董振礼. 测色及电子计算机配色[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6.
[2] GB/T 3978―94《标准照明体及照明观测条件》[S].
篇10
[关键词]物流金融;金融产品;仓单质押
[中图分类号]F252.21;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3-0020-02
中山地处包括港、澳在内的“大珠三角经济圈”腹地,承接着香港、广州和深圳三大城市的辐射。自《珠江三角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后,以物流为代表的现代生产服务业,在中山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物流产业的繁荣为金融市场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催生了对物流金融服务的极大需求。
1 中山市物流金融发展现状
物流金融就是面向物流业的运营过程,通过应用和开发各种金融产品,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的运作。包括发生在物流过程中的各种存款、贷款、投资、信托、租赁、抵押、贴现、保险、有价证券发行与交易,以及金融机构所办理的各类涉及物流业的中间业务等。从狭义上讲,物流金融就是银行和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在供应链运作的全过程中向客户提供结算和融资服务。
近年来,工行、广发、兴业、中信等商业银行中山分行与物流行业的合作已有诸多尝试,试图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方面,紧密与第三方物流公司合作,在融资路上走出了一条新的道路。企业暂时闲置的原材料和产成品,可以变现为流动资金――一项具有变革性的融资模式正逐渐在中山“成形”。2010年,工行中山分行与广东天润物流签订了一项战略性中小企业融资业务方案,共同解决进驻物流公司的企业的融资难题。通过广东天润市场“诚信联盟”这个信息平台,选取该市场内年交易量大、运营良好、赢利能力强的物流公司和租赁仓库的生产厂家作为目标客户,由目标客户形成3~5人的联保小组,向银行申请融资。这一方案的优势,就是希望通过第三方的信息平台解决银行与客户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通过建立联保的方式并通过天润物流公司的监管配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无抵押物或抵押物不足的问题,从而有效地解决园区内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2 中山市发展物流金融的制约因素
虽然物流金融业务在中山已有尝试,但金融品种较为单一,在发展物流金融业务中尚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阻碍着物流金融业务的开展。
2.1 中山市物流企业与金融机构缺乏合作意识
物流业往往重视自身建设,忽视了金融对物流强大的反作用。据统计,中国的物流费用大致为GDP的18%~20%,物流费用中主要是来自资金占用。物流供应链的每一环节都离不开金融支持。供应链上的企业,希望物流企业在完成物流功能的同时,也能提供相应的资金流和信息流方面的服务,以此来保证资金运作的安全与效率,而中山物流企业普遍规模不大,资金实力比较薄弱,很少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来定位自身的服务功能。此外,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间缺少有效沟通平台,导致银行对企业的需求知之甚少,金融产品设计缺乏个性。金融机构精心设计的物流金融产品,物流企业不了解,银行找不到合适的客户。
2.2 物流金融服务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
虽然物流金融业务的开展能为物流企业、银行及工商企业带来利益,获得较高的利润率,但是在开展物流金融的过程中还是存在诸多的风险,制约了物流金融业务的发展。
(1)客户资信风险
客户的业务能力、业务量及商品来源的合法性(如走私商品有罚没风险)、商品质量等诸多方面对物流企业及银行来说都是潜在的风险。因为相对于大企业而言,中小企业规模小、经营业务范围较狭窄,对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较差,往往因政策变化、经营管理、市场竞争、价格波动等因素而无力还款,企业恶意逃债的现象也不少见。因而资信风险在物流金融业务中较为突出。
(2)仓单风险
对仓单质押业务来说,仓单是质押贷款和提货的凭证,是有价证券,也是物权证券,但目前仓库所开的仓单还不够规范,如有的仓库甚至以入库单作为质押凭证,以提货单作为提货凭证,因此,必须有科学的管理程序,保证仓单的唯一性与物权凭证性质。
(3)质押商品评估风险
商品的市场价值会有所波动,有些商品的保值能力较强,而有些商品的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在开展仓单质押业务时,货主希望质押商品品种、数量和标准化程度能不受限制;而对于银行和仓库来说,则要求质押的商品要有所限制,因而会尽量选择适用广泛、易于处置、价格波幅较小且不易变质的商品。若商品价格出现较大波动,在借款人到期无法偿还借款的时候,变卖拍卖该质押物的价款可能无法偿付银行贷款,从而给银行造成损失。作为质押物价值评估机构的物流企业可能要面临评估不当的风险,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4)商品监管风险
质押物在库期间,物流企业负责对质押商品的种类、数量、品种进行有效监管,负责质押物信息在仓库与银行之间传递。做好防潮、防霉等安全保障,严防货损货差,严格出入库的盘点。一旦保管不善,就会给仓单的持有人造成损失。
(5)内部管理和操作风险
许多物流企业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不健全,信息化程度很低,增加了内部人员作案和操作失误的风险,形成管理和操作风险。
2.3 社会诚信体系不健全
银行、物流企业、工商企业的业务合作在很大程度上以诚信和自律为基础,社会诚信体系的不健全,不仅使整个物流活动中的每个个体分摊诚信成本,也增加了交易难度,并且可能减少成功交易的机会。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其在推出创新型物流金融产品时,基本上只选择与大型、知名、有实力的物流企业合作,从而限制了业务开展的空间。
2.4 物流金融服务效率低下
金融服务体系受传统银行经营体制制约,金融业对物流业发展的需求重视不足,对物流业资金监督不够,金融手段相对落后,不能适应物流企业融资需求。金融机构在贷款过程中首先考虑的是资金的安全性,建立了一套手续繁杂的审批程序。
2.5 物流企业经营水平有限
中山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绝大多数为小型运输仓储公司,限于规模、资本等多种因素,大多数物流企业在包括信息系统应用水平、经营管理制度、员工素质等各方面都还难以达到物流金融所要求的水平。这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物流金融业务的进一步大范围开展。
3 中山物流金融的发展对策
3.1 建立物流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关系,共同创新物流金融服务
物流金融服务是银行和物流公司新的增值服务模式,应联合发挥银行、保险公司、咨询公司、物流公司、仓储公司、制造商、经销商和企业用户的优势,以资金流盘活物流,以物流拉动资金流。在提供金融物流服务的过程中,物流企业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企业库存的变动以及产品的质量与规格型号、原价和净值、承销商与销售区域等具体信息,而这些信息对于银行来说是不易掌握的。物流企业为银行提供可靠的信息,和银行建立合作关系,取得银行的信用,共同开发物流金融服务品种,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现代化的物流金融服务。
3.2 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要加强对物流企业的信用管理。建立完善的信用等级评估体系,制定信用标准,对物流企业进行信用分级,开展物流企业信誉记录与评定工作。通过建立更加健全的信用机制和更加全面的信用评估体系来防范金融风险。只有在客户资信良好、融资项目风险较低或风险可控的情况下,才对客户提供物流金融服务。
3.3 加强物流金融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是开展物流金融创新服务的前提保障。金融机构应不断加快金融电子化步伐,高效的物流业务结算系统,有助于提高物流业的支付结算效率,满足物流业对资金流的要求。物流企业应运用信息化手段,对物流过程、客户运营状况、库存商品市场价值做充分地了解和监控,才可有效地防范物流金融的风险。同时还要实现和其合作伙伴、客户以及监管机构协同作业的信息化。协同作业的信息化能够提高同客户与银行进行信息沟通和共享的效率,降低物流企业和银行的风险,方便银行对物流的监管,完善为客户提供的物流服务。
3.4 加大对大型物流企业的培育
要发展壮大中山物流企业的规模,加强基础设施的投入,特别要注重信息系统的建设,创造开展增值服务的条件,提升物流企业竞争力。鼓励一些已经具备一定物流服务专长、组织基础和管理水平的大型物流企业加速提供物流金融服务,成为中山物流金融发展的领跑者。
3.5 优化物流金融业务发展的外部环境
不断完善现代物流金融的政策法律制度,对与物流金融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等进行梳理、清理,根据情况的发展变化,修订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制定并完善管理实施细则,营造与现代物流金融相适应的社会文化环境、经济与技术环境,建立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平台。
参考文献:
[1]吴小梅,吴鹭蓉.对我国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思考[J].消费导刊,2008(2):56-57.
[2]刘士宁.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现状与风险防范[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7(7):68-69.
- 上一篇:数学建模的基本方法
- 下一篇:关于退休工资调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