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毕业设计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05 17:47: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景观毕业设计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景观毕业设计方案

篇1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 毕业设计 毕业选题 毕业设计展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7-0183-02

一、石河子大学的毕业设计展出课程发展介绍

石河子大学地处我国西部,而除石河子大学外,在新疆开设环境艺术专业的院校有新疆师范大学、新疆艺术学院、昌吉学院。石河子大学美术系还和重庆大学、江南大学建立对口关系,所招收的学生分别来自山东、河北、甘肃、新疆,早在五年前还招过湖南地区的学生。几年来,石河子大学建有文学艺术学院人文基地非遗基地,依托非遗平台做了很多民间美术和民俗方面的课题与田野调查,在和当地企业谈落地项目的时候,发现一个项目最终的完成需要不同专业的支持。

现在企业招收毕业生时,也对复合型人才有较大需求。从环境艺术方面的就业来看,发展了很多软装的,还有展览空间,都是复合人才和跨专业的体现。这样就要求石河子大学美术系对毕业设计作品的选题进行细化,并对展出方式作出新的调整。

石河子大学近五年的毕业设计都是对外公开展出。2008-2012年,在对外公开展出的过程中,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和平面设计专业分别展出。而在2012年,石河子大学对毕业设计进行了调整,提出新的方案,出现了毕业设计的个人展,意味着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专心地只做毕业设计,不必写论文。在经历了三年的毕业设计实践课程改革后,学生们有一部分作品留在了学校,还有很多作品陈设和家具类直接进行了出售。而在2015年的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中,石河子大学美术系开设了毕业设计布展这样一门课。这门课的执教人员要求最好是班主任和一位教师合作担任,其中一位教师相当于策展人的身份,毕业设计的主题设定、宣传、展出方式都由两位教师商定。

二、毕业设计布展课程环节及内容

毕业设计布展的调度一向是一个较难开展的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执教的两位教师会要求各专业教师集中进行评估。虽然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毕业设计作品的开题,但是参与审查的教师来自各个专业,有理论方向的教师,有平面方向的教师,还有校外请来的专家。

在这样一个跨专业的教师合作评审下,保证了作品的跨专业的整合性。这样有成组的学生可和平面专业的学生一起做毕业设计,当然也不排除和美术学方向专业的学生一起做一个主题的毕业设计作品展。

进行了第一轮的定稿后,两位专业教师会在中期再进行一轮检查,对进度落后或进行不下去的设计进行调整。这就是新开的毕业设计布展课程的主要内容。

三、石河子大学环境艺术毕业设计选题

(一)室内设计方案方向

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的课程多为CAD、3D、室内设计基础、商业环境、办公环境,学生在四年学习中经历了设计方案的统合设计和设计思维的确立。而毕业设计的目的是展示学生对方案完整性的一个把控,也可以从各种角度考查学生四年所学的文化知识与技能知识。

1.选题方向

不可为室内设计家装方案,可为室内设计中商业环境空间、办公空间、展示空间。设计立意方向从中国元素出发,或从地域性文化出发,或室内设计如何与当下的设计热点问题相结合。在做方案设计时,学生的毕业设计可为概念化设计,也可以对现实中已有方案进行的再设计与改造。

2.设计过程要求

(1)资料收集:每个室内设计的方案都有设计背景、设计说明、区位分析与设计的相关立意材料,学生在做方案时做好前期方案成立与设计立意相关的图文资料。

(2)前期立意O计主题资料收集:相关室内方案资料图,阐述清楚项目位置、设计立意。

(3)前期立意设计元素草图:设计元素1张,设计元素提取2张,设计元素运用1张。设计方案整体表述草图2张。

方案初期阶段:室内设计方案平面图1张,室内设计方案效果图3张。方案中期阶段:室内设计方案效果图与施工图表达图与建筑视频动画制作初稿。方案终期阶段:室内设计方案展板排版与部分施工图表达,建筑模型与建筑动画。

详细要求:将室内设计方案制作展板,数量不少于3件;尺寸要求单幅1.2M×2M;设计最终以实物展示为主,展板要有形式感,可用木框石材进行形式结合,不可只为;模型体现主题性与制作性,做工精美,最小尺寸为40MM×50MM;建筑动画设计必须原创,展示内容为空间内外和设计过程说明,视频5分钟;展板展示包括设计说明文字、设计分析过程图,各层功能流线图、精彩空间节点效果图。

(二)雕塑及壁画方向

雕塑专业方向的学生本科四年学习了装饰画、设计素描等课程。雕塑专业在大多高校都放在美学方向,也有放在环境艺术专业下,所以在毕业设计时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雕塑及壁画都可以做这个方向的作品。

1.雕塑选题方向

雕塑设计,真材雕塑,玻璃钢及名人像雕塑。学生在题材上三选二,雕塑设计必选,真材雕塑,玻璃钢名人像雕塑二选一。

详细要求:将雕塑设计方案过程与场景图制作展板,数量为2张;尺寸要求单副0.6 M ×0.4M;设计雕塑可以为各种材质,可写实,可抽象,可为一个场景;一组尺寸最少为3个,体积根据设计稿由指导导师定,不低于80MM,如低于80MM,数量最少为5个;真材雕塑包括装置等,一组尺寸最少为3个,体积根据设计稿由指导导师定,不低于80MM。如低于80MM,数量最少为5个;玻璃钢名人像雕塑,数量为1个,尺寸为1.8M×2M。

2.壁画选题方向:

壁画制作与壁画设计。两个方向都为必选。

详细要求:壁画设计为小尺寸,壁画制作为大尺寸;壁画制作尺寸单幅尺寸最少为2M×2.4M最少为两幅;壁画设计最少为两幅;尺寸由指导教师自定。

(三)家具陈设类

家具陈设是最新加入环艺专业的核心课程,虽然没有形成一个专业,大多倾向将其归为产品设计,但在本文中我们更多地认为它可以是环境艺术的一个内容,这个作品的完成也需要人体工程学、材料与工艺相关知识。选题方向包括组合家具设计,家居空间实体搭建。

1.组合家具设计

可做各种空间所需要的家具。

详细要求:将设计方案过程与场景图制作展板,数量为2张;尺寸要求单副0.6M×0.4M;家具设计的要求必须功能与形式给合,不能实用功能不强;家具设计的个数最少为4个,尺寸由正常家具尺寸为基础。

2.家居空间实体搭建

实体搭建建筑与家居内部空间,可包括各种功能空间的空间墙体与家具。

详细要求:将设计方案过程与场景图制作展板,数量为2张; 尺寸要求单副0.6M×0.4M;空间实体搭建设计的要求必须功能与形式给合,不能实用功能不强;家具设计的个数最少为5平方米,尺寸以正常家具尺寸为基础。

(四)景观设计方案方向

景观选题的学生四年系统学习了植物配置、城市规划、建筑形态空间、公共空间等课程,景观设计从改变人类居住方式,推行绿色城镇化建设方面出发提出专业的方案。

1.选题方向

不可为小区规划方案,可为城市公共空间、展示空间。在设计立意方向从中国元素出发,或从地域性文化出发,或设计如何与当下的设计热点问题相结合。在做方案设计时,学生的毕业设计可为概念化设计,也可以对现实中已有方案进行再设计与改造。

2.设计要求及详细要求

(1)资料收集:每个景观设计的方案都有设计背景、设计说明、区位分析与设计的相关立意材料,学生在做方案时做好前期方案成立与设计立意相关的图文资料。

(2)前期立意设计主题资料收集:相关方案资料图资料,做到阐述清楚项目位置,设计立意。

(3)前期立意设计元素草图:设计元素1张,设计元素提取2张,设计元素运用1张。设计方案整体表述草图2张。

方案初期阶段:景观设计方案平面图1张,景观设计方案效果图3张。方案中期阶段:景观设计方案效果图与施工图表达图与景观视频动画制作初稿。方案终期阶段:景观设计方案展板排版与部分施工图表达,景观模型与景观动画。

详细要求:将景观设计方案制作展板,数量不少于3件;尺寸要求单副1.2M×2M;设计最终以实物展示为主,展板要有形式感,可用木框石材进行形式结合,不可只为;模型体现出主题性与制作性 ,做工精美,最小尺寸为40MM×50MM;景观动画设计必须原创,展示内容为空间内外和设计过程说明,视频5分钟;展板展示包括设计说明文字、设计分析过程图、精彩空间节点效果图。

四、毕业设计选题和过程中的问题

从毕业设计的形式上来看,有视频和模型,而展板的形式也是由二维走到三维,与多种装置给合。这和我们跨专业的视域和多种技能是分不开的。教师应在不同的形式和学科发展背景下提出更多毕业设计的可能性。

毕业设计就像是一个深化设计的过程。毕业设计是毕业生最后一次的专业展示。我们的陈设设计和平面设计做的LOGO及VI设计形成一体,做成一整套的毕业设计。这是一个陈设设计和平面设计作品整合的案例。

在家装设计中,毕业设计作品可以和平面设计中的版式设计与家居中的图册进行平面的接合。在家装设计中最后的展示可以是视频,也可以是网页中的360°旋转的全景页面。

而在雕塑设计中,不仅要展示作品,更要让作品周围的环境与雕作品有机融合。有时,一个雕塑作品需要与大量的背景板和软装进行结合,有时需要对产品设计进行创新。

而景观设计中的展板,有时一个展板可能是一堵砖墙,有时可能是很多不规则盒子的组合。

五、结语

石河子大学环境艺术设计这T课程虽然还是一门新课,学时也较少,但是从毕业设计抽离出来,还有一定的程序。而学生的选题和学生毕业作品跨专业的结合,能更好地展示学生的作品,体现作品的连续性,能够从形式和内容上让学生的作品更加完整和符合市场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冯乔.实题实做还是实题虚做――环艺毕业设计的教学研究[J].装饰,2009(8):122-124.

[2]杨静康.浅谈高职院校学生毕业设计作品的科学化管理――以艺术设计相关专业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5(24).

篇2

[关键词]毕业设计 艺术设计类 教学模式 民族地区

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适应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需要。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有两种评价尺度:一是学校内部的评价尺度,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整体上能否达到学校规定的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与培养目标是否相符。另一种是社会的评价尺度,以高等学校毕业生的质量作为评价依据,即评价毕业生群体能否很好地适应国家、社会、市场的需求。高等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是提高人才培养对社会的适应程度,提高人才培养与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毕业设计》是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三年多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设计问题的过程,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综合设计能力,培养合格设计人才的主要阶段,是学生从学习阶段转向工作岗位的必要过渡阶段,在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需要师生共同努力以及校内外诸多要素的参与。如何培养出真正具有创新才能的人才?如何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如何使毕业设计教学达到质的飞跃?这是一个必须不断探索研究的课题。

一、民族地区的艺术设计类专业现状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新增了艺术学门类,下设设计学等五个专业,设计学类下分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等8个专业。艺术设计属文化创意类,它推动文化资源转化为财富,以文化内容和创意成果的转换为核心,是智慧型学科。其本质就是把文化思想、知识技能、创造力综合起来,形成新的产品、新的市场,提供新的服务,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艺术设计与商业有密切的联系,商业的繁荣突显出了设计的竞争,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设计的进步。民族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其技术、理念、区域人才的培养及其效应,与发达地区有很大的差距。造成这种局面,主要归因于地域、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部分原因是由于发达地区艺术设计及其产业链在当地的地区优势性主导而产生的差异。民族地区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如何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索和建立一套既能适应社会需要,同时又能够发挥自身教学优势的教育体系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注意人才培养和人才效应的平衡及人才培养和民族地域产业链的有机结合。

二、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现状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提出:“教育不应只停留在掌握性学习模式和反馈教学模式上,而应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值得借鉴德国高校实行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即由企业和学校共同肩负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企业的需求进行学校教学和岗位培训,使学生毕业后就能上岗工作。经过多年探索实践,我国许多高等院校逐步形成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理念,一种是产学研合作的合作教育模式。分为高校主导模式、企业主导模式、科研主导模式和政府主导模式四种。其中将高校主导模式按学校类型的不同分为了科学研究型产学研合作模式和人才培养型产学研合作模式。还有一种是“4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它有利于促进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素质的提高。

三、艺术设计类毕业设计教学拟解决的问题

根据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程序,按照毕业设计选题市场调查设计方案形成设计表现设计提交毕业设计答辩成绩评定进行。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工作出现问题都将影响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笔者通过总结指导几届的毕业设计情况,拟解决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毕业设计的选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第二,对市场调研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流于形式。第三,设计方案形成过程中,学生容易受到现存设计形式的影响,产生“先入为主”的思维障碍,不能有效形成自己的设计思维,导致设计方案的创新性和突破性不高。第四,由于毕业设计课程时期与单位实习和就业等时间有冲突,部分同学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较低,主动性不够,时间上安排缺乏计划,常造成毕业设计工作“前松后紧”,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第五,毕业设计评分办法规则不够系统,老师评分时主观性较强,造成学生毕业成绩的客观性、公平性和真实性偏低。

四、对策

教学是师生双向活动,失去一方皆构不成教学活动。首先,艺术设计类专业是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设计能力及其实践为目标的。创新人才的培养理念应贯彻三年教学始终。

第二,对毕业设计教学组织规划,学生由指定的指导老师进行教学指导。从选题市场调研课题开展概念设计方案设计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实物模型制作成果展示展览,企业招聘,然后进入最后阶段毕业设计答辩,从而建立起作品展览、人才展示和企业招聘“1+1+1”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

第三,毕业设计内容分为两种类型进行操作管理,即定题型和真题型。

1.定题型作品。由毕业设计管理单位给出若干设计主题,由学生选择其中一个设计主题开展进行。其作品最终是展现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深层认识和理解。以环境设计专业而言,定题型作品是用表现设计手法展现作者一种对天地人三者关系的认识。这类作品能力发挥空间极大,从毕业设计实践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此产生了极大兴趣,最终效果也很令人满意。

2.真题型作品。指学生在企业实习接触到设计项目或承担企业委托的设计项目。学生都要按企业的要求完成自己的设计项目,企业家、社会专业设计师、校内指导老师同时为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指导,实现了从设计创意构思到设计产品实现的整体突破,成为基于产业链系统的项目设计。既能极大满足企业人才需求,学校也能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的方向,学生能学以致用,三方皆获利。

第四,毕业设计答辩委员会由毕业设计指导老师、专家教授、行业协会领导、企业家四方共同组成。学生在个人设计作品前进行答辩,从设计方案、模型实物、设计表达三方面进行评分,目的是从社会、企业与学校三个角度共同评价学生的毕业设计水平。

第五,与设计企业建立对口关系,将无工程实践背景的青年教师送到企业、行业进行锻炼,聘请具有设计实践教育经验的名师及相关企业高级工程技术、管理人员为校内教师进行设计实践教育培训,由在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从事本科生的工程实践教学与科研指导工作,使更多企业教师参与学校教学工作,使产学研联盟不仅是科研联盟而且是教育联盟。

第六,变学校教育为产学研合作教育。通过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构建校外实践教学环境,加强实习基地内涵建设,切实提高实习教学效果。

结语

毕业设计教学的质量、学生的专业水准,最终要由社会和用人单位来评判。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改革作为提高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方面,需要我们对其中的经验加以总结,并进行理论上的提升。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改革实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处理,为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作好准备。

参考文献

[1]苏丹.环艺教与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篇3

毕业设计中,虽然学过的桥梁形式有很多,但是学生在选择设计方案时,一般是反向思维,即觉得哪个桥型好做,能方便找到参考示例,就以哪个桥型作为重点设计对象。而对各类拱桥、连续刚构桥、T型刚构桥、斜腿刚构桥、悬索桥等很多具有结构创新特点的,并且在实际工程中使用得也较多的桥型却很少甚至没有学生选择,最终导致毕业设计成果雷同化的现象很严重,也使优秀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得不到很好的提升和锻炼。

二、毕业设计过多依赖设计软件,忽视对基础理论的理解

桥梁设计软件为学生在毕业设计中选择更多种形式的桥梁创造了条件,也为解决复杂的结构分析计算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但是,一些突出问题也随之而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很多学生由于不能在短期内熟悉设计软件的操作方法和基本理论,在毕业设计初期,忽略了对桥梁基本知识的学习,而只是埋头于对设计软件的操作练习,影响了设计质量和效果;二是有的学生虽然能够使用软件进行设计计算,但是对结构设计相关概念模糊、计算原理不清楚,使得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受到了限制。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工程创新能力,需要对现有的桥梁毕业设计教学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完善。

三、桥梁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研究

1.采取严格的教学监管措施,督促学生自主学习。①提前拟定思考题,定期汇报讨论。指导老师在毕业设计任务书下达后,针对每个阶段的设计内容,提前拟定一些思考的题目,采取每周定期汇报、定期集中讨论的形式,督促学生真正深入自己的设计任务进行研究和思考,锻炼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例如在方案比选阶段,要求每个学生结合拟定的思考题,把自己比选的方案逐一论述清楚,包括:桥梁结构常用的上下部结构形式的优缺点分析;不同的桥梁结构适用的跨径范围;主梁截面形式如何选择等等。论述和讨论问题的过程,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和沟通表达能力,使他们对所学的专业基本知识有更深入的掌握,另一方面还可以督促引导他们自行学习和研究,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②严格控制阶段性成果。毕业设计系统中要定期提交阶段性成果,需严把质量关。对那些不合格的设计结果或抄袭设计的成果,采取不允许进入下一阶段设计、退回修改或延迟提交,必要时增加中期答辩、推迟毕业答辩、毕业设计不予通过等处理。这些措施不应只流于表面,而是要切实落到实处,这样才能激励督促学生重视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意识和主动性。

2.举办各类专题讲座,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不仅在于对学生,指导教师应首先具有创新意识和指导能力,这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实施创新设计的前提。两年的实践表明,举办各类专题学术报告,无论对老师还是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都是非常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具体实施如下:首先,在毕业设计正式开始前,邀请了天津城建设计院的总工为所有师生做了专题报告,就城市景观桥梁(包括天津大沽桥、赤峰桥、进步桥等新型城市桥梁)的设计理念、设计计算、施工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进一步拓展了广大师生的知识面,极大地增进了师生进行创新桥梁设计的意识和兴趣。除此之外,还邀请了同济大学等名校的教授,进行了桥梁抗震新理念、桥梁冲刷研究等方面的学术报告,这些都快速引导师生进入学科最前沿,激发了他们的创新热情和研究动力。另外,还多次邀请高校及设计院技术人员就桥梁博士、Midas等桥梁设计软件的应用进行培训讲座,这些都为创新设计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和工具,也使创新设计成为可能,避免了前期占用大量的时间学习软件操作。

篇4

      本项目的景观设计是将有序的景观形式组成的王家畈河这个开放空间为背景的景观空间序列,以创造出整个滨河景观上的统一的连接。本方案通过一系列互联的景观场所和空间,表现滨河历史、现在和未来的景观特质,强调“亲水性、文化性、生态性、景观性和人性化”,将河与周围景观完美的结合,体现江南特色的水与景融合的神韵。通过合理的布局使水与景观相互呼应,使滨河环境与水环境统一。

滨河景观之文脉延续

一、项目概况

王家畈河(迎宾大道至南大街段)位于杭州市余杭区南苑街道,迎宾大道以东,世纪大道以南,南大街以西,翁梅路以北,用地面积28550㎡。

二、设计理念

滨河景观设计的内容与本质已远远超过了城市滨水区域景观设计的意义和功能。从整体上讲,滨河边的景观设计应是王家畈河原有结构的一部分,是杭州骨格脉络水系——滨河景观文脉上的延续。本项目的景观设计是将有序的景观形式组成的王家畈河这个开放空间为背景的景观空间序列。以创造出整个滨河景观上的统一的连接。本方案通过一系列互联的景观场所和空间,表现滨河历史、现在和未来的景观特质,强调“亲水性、文化性、生态性、景观性和人性化”,将河于周围景观完美的结合,体现江南特色的水与景融合的神韵。通过合理的布局使水与景观相互呼应,使滨河环境与水环境统一。设计围绕该区域的自然地理,气候,城市环境,经济生活,历史人文等方面展开,全线景观强调“亲水性、文化性、生态性、景观性和人性化”概念;创造城市滨水区域景观设计的新观念;现代化的景观设计手法与滨河历史脉络的延续,表达历史、现在、未来的传承关系;创造良好的人与水亲近的环境品质。

设计将整个河滨景观概括为“一轴三区”。

一轴:东西向贯穿滨河核心,联系各功能组团和各核心景点,并且结合多种游览设施,形成一条与滨河走势完美结合的极具魅力的滨河轴。

三区:强化滨河两侧景观带的韵律和节奏感,实现滨河改造与城市周边景观的自然过渡和有机融合,突出城市大景观体系的视觉效果与印象。化解中间规划桥分割地块的劣势,打造能够展示余杭特色的展示性、景观性河道景观,滨河从东往西分别为“畈河新风”、“ 畈河遗韵”、“ 和谐畈河”,三大区段各有其特色。

三、设计应用

畈河新风位于滨河最西侧市政道路交叉路口,设计将余杭的人文特色与王家畈河的滨河景观、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形成具有余杭鲜明地域、人文特色的滨河景观,成为展望余杭未来发展特色的窗口,也是该滨河景观区别其他地段河道的本质内涵。滨河主入口通过风水布局、文化内涵、建筑肌理,立体交通、景观材料等来构成合理的联系。畈河新风区主要设计了天际广场(主入口)、新风广场、闻舞修志、采香云经。

天际广场(主入口):以体现余杭未来为主题,在广场形式上设计得比较具有新时代感,立体式抬高观光台,凸现天际这一特点。运用景观门、水池、树池坐椅、花坛、下沉广场营造出新时代氛围,展望未来科技文明。

新风广场:位于天际广场东侧与中心规划桥衔接处,新风广场为休闲商业集散空间,广场内有二个人工生态道,在人们休闲活动时也可以欣赏生态美景,映射出新时展同样保持生态可持续。通过建筑的新东方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结合滨河衔接的工业以及居住基地打造王家畈河滨河特色休闲广场。

闻舞修志:下沉式设计贴近滨河,中空景墙,休息坐椅,流线型设计赋有运动感,设有健身器材提供给人们运动健身。

采香云经:位于主入口北岸,种植具有养生功能的花草树木,提供休闲疗养,提供森林氧吧、身心疗吧。

和谐畈河区段位于河道规划中心桥的东南岸,以体现当今社会追求和谐发展为主题,以保持原有地貌植物基本不变,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塑造和谐生态的发展新景象。景点有“蝶恋广场”、“亲水木走廊”、“和谐时代”等,搭配自然的生态景观突出和谐主题。

和谐时代:位于滨河东侧市政道路交差路口也是和谐畈河的主入口,是和谐畈河区的主入口,以体现当今余杭发展新时代为重点。整个广场采用半圆形式,通过雕塑景观柱、花坛、半圆广场来展现时代特色。

蝶恋广场:位于和谐畈河区的南部东侧,临近道路,作为和谐畈河区的次要入口,一方面起到调和城市交通与滨河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以生态绿色为主题,直接将生态和谐发展的本质和灵魂展现出来;同时还有利于东南侧居住地块人们的休闲和活动。在设计上以滨河景观为背景,通过花卉、原有植物、片林之间的联系和延续,逐渐延伸到滨河亲水区域,进而达到人与自然的交融和引人入胜的效果。蝶恋广场以旧石板铺装为主,在广场上设计了花坛主题雕塑,雕塑以景观石柱为表达元素,上面阴刻“蝶恋广场”几个大字,即表达了主题,也和“和谐畈河”的自然感觉融为一体。

亲水木走廊:采用木制下走亲水木走廊,凸现大自然气息,让游客更贴近滨河欣赏滨河自然生态景观。

畈河遗韵区段位于河道北岸以感叹历史文化为入手点,以吴昌硕文化遗址为主体,运用传统滨水古建风貌,塑造“吴昌硕纪念馆”、“赏梅亭”、“亲水平台”等景点。充分利用临平的文化历史集成,使游客更全面深入的了解王家畈河滨河的历史。本次设计的重点在其与南北景观岸线的衔接。该景点是整个滨河旅游线上主要的景点和旅游集散点。以及吴昌硕纪念馆、赏梅亭和亲水平台等文化娱乐设施。还可开展庙会、放河灯、文化节等活动。小品设置上也充分提取吴昌硕画中意境集合江南古代装饰搭配出赋有文化历史气息的景观小品,增加游览的文化历史趣味性。

吴昌硕纪念馆:杭州古建结合下沉式的亲水平台、小院子以及喷泉塑造古典景色,采用特色水景和雅致古典二层式建筑,为来往行人、游人营造出强烈的视觉效果,纪念馆推荐放吴昌硕书画展示品或仿制品以及人物雕塑和私人物品等,赋予王家畈河滨河区段的“畈河遗韵”文化历史。

赏梅亭:建造“赏梅亭”,位于规划中心桥的西边,周遍植物以梅花为主,结合景色意体现“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忆我我忆梅。何时卖棹冒雪去,便向花前倾一杯”之忆梅绝句。

亲水平台:采用古代铺装形式凸现江南特色 ,下走亲水区更贴近水面风景秀丽,搭配特色文化历史展示墙赋有文化底蕴。

景观绿化设计总体框架为片状、带状、点状相结合。绿地景观的总体风格定位为自然式,植物配置通过把乔木、灌木、地被搭配;常绿与落叶相结合,层次分明、简洁明快;注重色彩与季相变化如:采用秋色叶树种银杏、鸡爪槭、枫香等;兼顾考虑人的嗅觉、视觉如:选用香花植物九里香、梅花、迷迭草、桂花、含笑等。整个绿地植物种植疏密相间。

畈河新风:是整个设计的重点地区其植物以体现春天植物特点为主,主要有:深山含笑、垂丝海棠、紫荆、樱花、紫碧桃、鸢尾、春鹃、红花继木、白三叶等;其主入口18棵树阵采用大规格的银杏;沿河种植紫碧桃,春天桃花盛开妖艳似火,好一派春机盎然的景象。

畈河遗韵:以体现吴昌硕的书画意境为主,重点突出梅花,色彩的表现上主要的植物树种有:梅花、银杏、枫香、柳树、红枫等。

和谐畈河:保留原有植物的基础上丰富植物,主要的植物有:广玉兰、合欢

复羽叶栾、紫薇、金丝桃、金边六月雪、银杏、鸡爪槭、枫香等。

动态交通系统基地主要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出入都通过市政道路解决, 滨河内只设置步行光车线路,南北都有一条观光主路线。道路上根据功能分区及景观将游览路线分为二级。一级园路。路宽2m,是园内最基本的道路骨架,连接各个主要景区。二级园,路宽1.2m,连接主要景观及内部各景观的重要线路。

静态交通系统考虑基地主要的人流汇集地集中在“畈河新风”和“畈河遗韵”,在迎宾大道和翁梅路分散设置多处临时停车处。

本次竖向设计方案大部分采用现有的地形地貌,少数地块在原有地貌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并重点处理好广场、道路、绿地等坡度及标高关系。地形的处理主要是通过原有地形营造绿地高差,采用立体式的绿化景观,通过地形上原有的自然 起伏变化,有效地增大了绿化面积的同时可使园林景观产生丰富的层次感,而且便于植被搭配。将大小乔木、灌木、地被植物、草坪结合在一起。此外,多乘此的绿化也有减弱周围公路上汽车噪声所带来的视觉及噪声等不利影响。西南部广场及河道垂直护坡的竖向调整,西南部广场南部做平,靠近河道部分做成分段阶梯式,直至与水平相沁,展现广场景观与水的融合。东北部滨河景观广场,此部分靠近河道部分做成分段阶梯式,直至与水平相沁,广场远离河道端地面做平。

四、结束语

设计改进王家畈河滨河和城市隔绝的现状,创造城市与滨河的完美的连接;创造公共开放空间和良好的景观环境,使人们在滨河边集聚,停留;

保持滨河的历史风貌和景观特征,唤醒人们对王家畈河的记忆,滨河景观文脉的延续性得以体现。                                                                                                                                                                                                               

作为王家畈河景观的重点改造区块,设计围绕该区域的自然地理,气候,城市环境,经济生活,历史人文等方面展开,全线景观强调“亲水性、文化性、生态性、景观性和人性化”概念,既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同时又满足新时代的需求。

致谢

篇5

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内容按照课程体系改革指导思想的要求,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内容有:(1)制定新的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2)了解本专业学科范围内科学技术的新发展,编写路桥方向课程体系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3)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办法进行改革实践;(4)建立实习基地,对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进行改革实践。课程体系改革的途径为了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在课堂教学学时少的情况下,优化课程设置,整合和重组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以实现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上协调发展,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1.构建课程平台,明确专业方向。土木工程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土木工程材料、基础工程、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工程、桥梁港口工程、地下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土木工程施工、建设项目管理等。土木工程专业各个不同的方向,在基础力学、工程材料和结构分析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通性。为了适应学生就业市场的变化和单位对人才的合理配置要求,为了加强学生的工程能力与素质教育,在大学的前三学年,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搭建公共教育平台(即公共基础课程、大类学科基础与专业基础课程),到第四学年由学生自主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即专业方向课程),只有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才能做到真正的面向企业﹑服务社会。2.优化课程设置,突出专业特点。在制定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上,应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设置。如将力学类、结构类、施工管理类及工程材料、工程测量课程等分别采用精简归并重复性内容,剥离共性理论性内容,重新构建课程等办法,避免课程的重复。同时,在课程间反复协调的基础上,修改课程教学大纲,使学科基础课实现“宽厚”,专业课实现门类多、内容新、学时精和信息量大。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实现土木工程专业的真正方向,较容易地解决“专业口径宽、学时少”出现的各种矛盾,以满足学生专业课学习的要求,满足毕业生在工作中的专业改向、新项目研究或继续专业学习的要求,为将来在不同的领域发展奠定基础。

提高教师素质,建设特色教材。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积极参与实际工程项目,同时还要进行科学研究,在自我学习提高的同时,有义务将本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应用到特色教材的建设中。与教学计划、教学大纲配套的系列教材是课程体系改革成果的载体和改革得以实现的手段,也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方向课程体系的教材内容应相互协调,紧密结合工程实际,要与教学计划要求吻合,要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施,在路桥方向课程体系的改革研究与实践中,我们编写出版了《桥梁工程》、《路基路面工程》、《高速公路》、《道路勘测设计》、《土木工程专业路桥方向毕业设计指导》等十几部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紧跟学科发展,培养创新思维。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创新思维是关键。为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我们适当增加了法律、管理、工程经济和反映本专业新技术的选修课等,例如:《交通工程学》、《公路经济学》、《公路网规划》、《道路景观设计》、《公路测设新技术》、《地铁与轻轨》、《路面管理系统》、《路基处理技术》、《工程加固技术最新进展》、《道路桥梁检测新技术》、《midasCivil软件工程应用》等,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满足企业对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定期举办专题讲座,例如:道路工程专题讲座和桥梁工程专题讲座。为了把握最新道路与桥梁工程知识,定期邀请设计院﹑施工企业、管理部门和科研院所的知名专家举办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目前道桥工程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管理方法、新颖的设计方案、成熟的施工经验、成功的工程案例和最新的检测设备和技术。注重实践教学,加强应用能力。为了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我们有实验课、工地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课外科技创新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逐步确立工程结构意识。根据课程的特点,对体现专业内容的实验,在适当增加实践教学学时的同时,由实验指导教师根据内容对实验小组的每位同学进行现场提问考核,重点考核实验的步骤、环节,确保人人会做。实验后学生要上交一份内容详细的实验报告。充分利用校外的实践教学资源,选择央企、大型国有或民营企业,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到工地实习。时间视工程情况而定,一般在6周时间。首先,邀请工地的技术人员给学生介绍工程概况,然后,在技术人员的带领下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现场参观,技术人员讲解技术要求,最后,学生根据所见所闻向技术人员提问。实习期间,学生在工地现场由技术人员安排工作,专业教师协调管理。

实习后学生要上交一份图文并茂的实习报告。对专业课程设置的课程设计,例如:《桥梁工程》、《道路勘测设计》和《路基路面工程》等均设置1周时间的课程设计。教师列出主要参考资料,引导学生逐步分析基础资料、认真讨论不同的方案。在结构计算中,首先要求学生必须明确工程结构概念,再结合具体设计内容,引导学生重视结构构造问题,并按规范要求认真。设计后,学生要上交一本计算书和施工图。为了加深学生对桥梁结构的了解,熟悉各种桥梁结构形式、构件构造特点及传力特点,给出要求,让学生采用最简单的材料,自己动手制作模型。通过做模型参加竞赛,使学生加深对各种桥梁结构形式构造的了解,让复杂的理论知识感性化,同时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增进同学间的感情。6.改革考核方法,挖掘学生潜力。学生成绩考核的本身,对教学改革有着明确的指导意义。学生成绩的考核包括:理论考试、课程设计考核、实验考核、实习考核、毕业设计考核及参加相关科技活动情况等部分。根据培养内容学分绩点的不同,在考核形式上采用闭卷考试、开卷考试、综合测试、大作业、命题论文、实习报告等多种形式。在考核内容上力求体现出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理解重点知识、灵活运用综合知识的能力。这种考核办法改变了以前学生应付考试、死记硬背书本知识的尴尬局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充分挖掘其潜力,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通过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我们深刻认识到,教学改革要服务于社会,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使学生真正具备较强的市场适应性和竞争力,以实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作者:赵青 单位: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篇6

“交互设计”的概念源于现代多媒体技术的体现方式,近年来,已上升演变为一种新型的设计观念,用以解读“人—物—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与艺术创意设计有关的思考与应用。交互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其根本意图是实现设计创意与现实生活的完美结合。而“体验设计”的概念,则是一种更为注重过程而非结果的做法,它强调创造一种探究的学习环境和情感的体验,力图使消费者或学习者在活动过程中感受到美好的体验经历是一种纯主观的心理感受。由于它是纯主观的,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不确定因素。通常个体差异也决定了每个用户的真实体验是无法通过其他途径来完全模拟或再现的,但是对于一个界定明确的用户群体来讲,其用户体验的共性是能够经由设计良好的实验来认识到的,这一点决定了“体验设计”能够通过设计良好的教学环节,以“互动”的形式介入到教学模式中。

二、“交互与体验”创新型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我们可以把教师这个岗位理解为一个“设计师”,所培养的学生就好比是“产品”。“设计师”要设计出好的“产品”,首先必须了解“产品”的目标用户(用人单位、职业岗位等)及其期望,了解各种有效的交互方式并对它们进行增强和扩充,了解人的心理、行为和涉及到多个学科、多领域、多背景人员的沟通等。而这些信息的价值只有通过在社会各个设计应用领域(如产品设计、会展设计、景观设计等)中进行实践和体验,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体现。这种通过实践与体验获得认知的交互方式,正是我们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所追求实现的目标。对于教学目标,我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观点:虽然这种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过程是围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中心的,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不必以问题的最终解决为目标。这是因为像艺术设计这类具有相当感性因素的学科,其研究目标在成果的取得方面具有不确定性,并且没有绝对的成功标准。

比如,在工业产品设计中,一个水龙头的设计,判断它的完成是以功能性的实现为初步标准的,但是从人性化设计的角度、从文化内涵的角度等引伸开来,它又可以不断地深入设计下去。因此,我们强调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引导学生去实践和体验寻求答案的过程,注重学生的独立活动,着眼于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在教学过程的最后环节,必须有意淡化最终答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褒奖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所获的体验,并以此作为对学习效果的肯定。通过“交互与体验”创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的学习将按照“交互与体验”的要求,设置专业能力实践的诸环节,让学生在课题任务目标的引导下,从发现问题开始,通过执行规范的设计流程与程序,去接触和了解课题设计的基本要求、功能指标、生产设备、材料与工艺、造型与结构、人机界面及可用性评估等方方面面,积累经验,锻炼能力,进而获得专业能力实践的体验。

三、形成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过程体验,强调教学与行业实践同步的教学特色

首先,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我们尝试在教学中变教师主导为学生自主,变灌输为启发,变一般验证为研究探索,针对课题中所要解决的问题,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设计创意过程中积极发掘自主创新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其次,强调“过程体验”的重要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打破被动思考的惯性,把重点放在主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思路上,其核心在于对“用户体验”的应用与分析,并且建立全面的综合考核手段,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最后,在教学实践中引入社会实战项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课题研究,使学生有机会介入企业化机制的项目运作,接受较前沿的科研训练,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创业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四、“交互与体验”教学模式的实践案例与效果评估

(一)项目背景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艺术与设计学院工业设计专业方向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丁斌学生团队:史玉婷、汪一薇等

(二)实施过程

该案例所选择的教学课题在设计上一直是个比较难以妥善解决的问题,针对防止幼儿开启误食药品的问题,小小一个安全药瓶的设计,它涉及到了行为心理学、人体工学、伦理学、工程结构与力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范围,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在大学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并且摆脱单纯追求形式美的外观设计做法,把重点放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设计思路上,其核心在于对“用户体验”的研究与分析,并运用各种方法对设计方案进行验证。在学生的创意过程中,由于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进行了大量的设计调查,获得了一定的“用户体验”,并且整个设计过程通过师生间不断的交互,在解决思路的判断与把握上一直保持在相对准确的轨道上运行,从而保证了项目执行的效率。在这种氛围下,学生得以在通过需求转化为设计来解决问题的这一层面能够集中精力,发挥聪明才智,做出了数量可观的、令人意想不到的“天才”解决方案,获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三)效果评估

1.这个毕业设计的课题项目,不仅在答辩中获得了优秀的成绩,还被推荐为校级的本科生“优秀毕业设计”。

2.两位参与课题设计的同学也将自己的设计作品申报了国家专利局“实用新型”专利。

3.其中汪一薇同学的设计作品还获得了国家教育部主办的2012年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二等奖。

五、总结与展望

篇7

关键词: 环境艺术设计 教学改革 创新性人才

一、教育问题思考

我国学生在校学习成绩不比美国学生差,但是毕业后除少数人之外,多数人的创新精神与创造力明显不如美国学生,原因在于学生所接受的是以教师为主的教育方式,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学是单向的知识传授过程,而且,教学既不接触实际,又很少与相关专业配合,这种封闭式的教学形式缺少师生之间的交流,整个教学过程缺乏活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思维。因而,通常形成了这种局面:学生给老师看设计草图老师指导(谈自己的意见)学生认同则继续深化,学生若不认同,容易与老师产生隔阂。长此以往,容易造成学生对设计失去兴趣,更难以激发创新热情。除此以外,一个老师指导十几名甚至几十名学生,学生便会很容易受到共同思想的影响,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造成课堂氛围不活跃。要培养高素质创造型人才,必须进行教育创新,教育创新不是要新增许多课程形式教学,而是对现有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二、教学指导思想改革

教学中要树立正确的创新教育观念,首先,教育改革是要更新人才培养模式,调整课程结构,加强专业创新教育的研究,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促进创新教育的开展,使狭窄的专业技能教育转变为注重创新精神培养的素质教育,探索更好的创新教育方法。其次,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新颖”是它的本质特征,它包括原创和再创。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良好、基本知识、基本能力、价值观、人格品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素质。最后,密切结合自己所从事的高校设计专业教学环境开展合适的创新教学活动。

三、教学内容的改革

1.明确专业定位,找准发展方向。

在仔细研究自身实力和周边区域的经济条件的基础上,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面向中小城市公共空间和居住空间的、能够熟练完成施工图设计的“技术性”职业设计师,即了解工程技术知识,能够进行创造性的室内外方案设计,可提供规范的工程图示,具备专业设计、专业管理、专业协作知识与能力,符合社会和时代要求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2.优化课程设置,构建合理的教学平台。

根据专业定位、发展方向合理调整安排教学计划,课程体系以本科环境艺术设计为例,大一阶段开设设计素描、设计色彩、三大构成等基础训练课;大二阶段开设室内设计原理专业制图、手绘效果图技法、绘图软件(CAD、3D、渲染)等专业理论课程及专业设计表达课程;大三阶段开设灯光照明、材料施工工艺、工程预算、公共艺术、景观设计、设计考察等专业理论课;大四阶段开设商业空间、展示空间、办公空间、餐饮空间等综合应用课,以及设计考察和社会实践课程,最后结合毕业设计锻炼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除此之外,还开设中外美术史、中外工艺美术史、近现代设计史、设计概论等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课程,并设置民间艺术、法律基础、计算机应用和一些专业和非专业的选修课程,充分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发展。

3.面向市场需求,加强核心课程。

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是设计教学的核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工作能力,也是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最重要的标准。为培养创造型人才,设计任务布置后,我们要求学生调研现实生活中同类设计的现状,从中找出设计的长处与不足,将调研结果与设计相结合,提出解决方案,并建立公平合理的评价平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环境艺术设计是应用性极强的专业,每学年都有一定的实践教学,大四安排了两个月的设计实习,最后一学期安排毕业设计、毕业实习,以使学生的应用能力进一步得到锻炼。

四、教学方法的改革

尝试新教学方法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会促使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学术研究,最终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1.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研。

一系列与设计相关的学科的迅猛发展,要求设计教育必须紧跟社会发展。为了不让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走向社会后满脸茫然,一切都需从头再学,高校的设计教育就应与市场相结合,在做设计时要指导学生将自己设计的方案付诸实践,把将科学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研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这对学生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和积累社会经验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首先,安排学生针对自己的选题制定初步调研提纲找出调研问题深入调研整理收集相关资料逻辑分析提出方案的解决最后调研以专题报告形式展示调研成果。总之,一个较好的设计方案,绝不能靠闭门造车来完成,而应该从社会宏观、微观视角来加以把握,因此,仅靠课堂上的传授和学习是不够的,更应该让学生到社会的大课堂中去学习、磨练,把课本知识与社会的需求、实践结合起来。这应是我们通过教育改革努力使学生建立的一种观念。

2.问题式教学方法的引入。

针对以往学生设计的盲目性,引入“问题式”的教学方法,训练学生在深入调研、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解决设计的主要问题,将同学们罗列的众多问题,进一步秩序化、层次化、门类化,从而找出设计目标的切入点,由此,实现方案设计的顺利开展,并取得较好的成效。这一教学方法的实施,需要教师以渊博的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前沿的设计理念为指导,还要有较丰富的设计实践为后盾,只有这样才能提出最合适的问题,从而开展教学活动。

3.互动式、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改变以往“填鸭式”的单项辅导,尝试与学生搭建一个开放、互动的全过程交流平台,增加学生自主表达与互动交流的机会,调研阶段组织设计小组开展讨论,如有针对性的主题研讨,设计阶段开展设计方案公开评图,有条件的话请实战经验丰富,或有一定设计成就的室内外设计师共同互动讨论。设计成果阶段组织召开分组互评会,优秀的方案推举参加设计大赛。总之,相互启发相互交流促进设计构思不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再盲目地模仿别人,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设计的过程,不再以一把尺衡量学生。增加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的机会,鼓励学生公开表达自己的设计思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作热情,提高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综合竞争力。

4.研究型设计教学尝试。

引导学生对某一个主题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使学生在掌握一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首先,在教学上有意识注重优秀案例的分析研究,针对设计师的设计理念、设计构思、设计表达等,让学生进一步全面系统深入、有针对性地学习。其次,使学生借助某一兴趣专题作为契机来深化设计,让学生不再依靠模仿完成设计,而是依靠自己的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最后,结合模型设计制作,推敲设计的合理性,可以让学生结合设计的不同阶段做出不同层次和深度的设计模型,这样可以使学生获得直观的认识,而这也是学生学习设计的重要辅助手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协调和动手能力,从而为下一步更深入理解设计打下一个较为坚实的基础。

设计课程的改革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坚定教学改革新思路,不断探索创新,必将成为我们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必由之路。以上是我对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所作的初步探索。

参考文献:

[1]丁沃沃更新思考中国的建筑教育[J].建筑学报,2004.127:14-16.

篇8

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指导教师

填表日期

教务处

1.论文的开题报告是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为规范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特印发此表。

2.学生应通过调研和资料搜集,主动与指导教师讨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开题报告。

3.此表填写一式三份,一份教学系留存,一份交指导教师,一份学生本人自存。

4.开题报告需经指导教师审查同意,方可正式开始论文写作工作。

5.本表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一、选题的意义和研究现状

1.

选题的目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选题的目的:

这个题目是以市中心繁华地段的闲置地做一个餐饮空间的创意设计。选择餐饮空间设计作为本人的毕业设计题目,原因有,一是因为考虑到本人以后的就业方向与室内,以及室内与室外景观向协调和搭配,当然这和自己对室内设计的兴趣有关,也有对这方面内容的多角度思考和研究;二是想通过毕业设计的全过程对自己大学四年所学到的专业知识的总结,让自己设计的锻炼,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现,使自己学到更多就业创业时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将会对自己以后工作的发展提供支持,是一笔很丰厚的财富。

(2)

(2)选题的理论意义:怎样促成设计作品中的“概念性”、“实施性”两者间的完美统一结合,我认为设计师充分把握作品所包含的审美价值持续存在的时间性,使作品中塑造的空间容器能够准确传达出一个符合商业需求与机能美感兼具的全新表象意志。何为设?就是要应该事先预定某种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何为计?就是要罗列这种预定的概念,发挥这种概念并最终锁定概念,从设计思维的无到有、到思维的膨胀、乃至一泻万里的思维奔腾。正是在罗列这种特定时间和空间的关系时,使我感悟出设计思维的秩序的矛盾变异,并在这种矛盾中,让我反省、自我发挥、最终使之推进。

(3)

(4)

(3)选题的现实意义:餐饮空间除了作为饮食场所满足人们的客观需要外,还要通过其自身环境来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一种营造餐饮环境的重要方式。餐饮空间的主题性设计是围绕某一中心思想或以突出某种要素对餐饮空间进行整体环境空间规划,包括它的的装饰材料、装饰色彩、陈设、空间造型以及服务和菜品等都为藏着的中国这主题服务,使主题的中式设计成为顾客容易识别其他餐饮空间的特征。消费者在主题性餐饮空间进行消费时经过观察和联想,进入期望的主题情境。好的餐饮空间主题设计有利于餐饮文化的创新和繁荣;有利于形成企业的品牌标志,从而创造品牌效益。

2.

与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和发展概况

(1)国内的研究和发展情况: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可谓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不同的地域、文化、经济条件下衍生出来的饮食文化各有风格和内涵,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就是朝着人们生活更美好的方向发展。

国内,70年代以前,人们对餐饮空间的研究不多,大多数都是按照旧时代的设计布置思路来设计餐馆,虽然当时已经有梁思成与林徽因等有先见之明的设计大师引进了西方现代工业设计理念。

中外合资五星级大酒店xx宾馆,xx、xx等一代岭南建筑大师设计而成,是在现代岭南建筑中将外来建筑形式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相结合的一个成功作品,即使xx宾馆在传统意义上不算是真正纯正的餐饮空间,但是xx宾馆的设计继承了中国传统园林与岭南传统园林设计的精华,中庭以璧山瀑布为主景的焦点,形成别有洞天的岭南风情,整体有历史气息与文化内涵融入建筑空间的功能。xx宾馆对岭南建筑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是中国第一个采用大型室内中庭设计的酒店。当时建造xx宾馆的时候,曾有人提出别的建议,说做接待外宾用的第一间五星级宾馆应该设计得西方化一点,但xx认为西化不能体现我国文化。于是,xx用了中西合璧的设想。xx宾馆的外观是完全现代化的建筑,而内部设计是完全中国化的。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990年第一家连锁餐饮“麦当劳”进驻深圳的时候,麦当劳以现代简约的风格对国人带来了一次视觉的冲击,简练的设计风格不再像中式那样繁琐,一切从简,让人们意识到原来餐饮空间原来可以这样设计布局,这也是日后都市化进程后都市的缩影,在空间布局的设计上多了浮躁少了内涵。

(2)国外的研究和发展情况:

国外,工业革命之后,人们就研究餐饮空间里面的:功能、陈设、色彩、材料、心理等种种的方面进行了很深的研究,这些要求在设计上必不可少的,但是,先前,我们没发现。

比如在空间上,国外的餐饮空间不同中式的传统餐饮空间。国外的餐饮空间上灵活多变,不会只均布餐桌在大厅就餐,那样会使人乏味。他们往往会在单一的空间内用一些实体来进行围合或分割,将其划分为若干个形态各异,相互流通、相互因借的空间,从而增加空间的趣味性。

比如色彩运用:就餐环境的色彩配置,对人们的就餐心理影响很大。一是食物的色彩能影响人的食欲,二是餐厅环境的色彩也能影响人们就餐时的情绪。餐厅的色彩因个人爱好和性格不同而有较大差异。勒温认为,行为是个人和环境组成的,并提出人类行为一个著名的公式B=F(P·E),即人的行为,单体和群体人行为都是行为主体与环境,包括社会环境、物理环境、心理环境双重作用结果。深层说色彩影响人的食欲与心情,从而影响人的消费,这对一家营业性餐饮空间是异常重要的一点。

所以西方在餐厅的色彩运用上面颇为讲究,而国内相对便显得单调。西方在设计上面中式设计,又不同于中国的中式设计。中国的符号、中国的哲学意境、材质、形式经验,这些是真正开始被认可了的。家具、窗格、太极、园林式意境。

(3)总结:

现代化社会发展越来越快,传统建筑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古老国家。传统美学的没落,很多有识之士都希望打救传统的文化,从九十年代初楼房顶上盖凉亭,到现在新中式的兴起。

现在中式设计很多设计师已经把中式运用在建筑设计,家具设计等领域上,并应用得如鱼得水。同样的元素谁都可以运用,那中国设计师最大的优势是什么?严格说,是文化。但是,因为我们的教育环境,这块偏偏又失去了。我们总觉得外国设计师“抽取得不地道”,但让咱们说什么,又说不清楚。能感觉不地道,因为我们血脉里,潜移默化的物事接触中,汉字语言中国风俗下,能感觉出这未必是真正的神韵。但说不清,就是因为文化修养不够,找不到准确的表达方式,不管是通过文字语言还是设计语言。

中式设计由中国设计发扬光大,这是毫无疑问的好事,我相信也是必然。毕竟一个老外太极拳打得再好,也不会有一个国家的老外都把太极拳打得多好,底蕴还是我们近水楼台的最大优势。

于是中西合璧的设计便应运而生,取各家之精华,去各家的糟糠。如,北京的国家大剧院,上海世博会的东方之冠,苏州的苏州博物馆,万科的深圳中国园等等。

二、研究方案

1.研究的基本内容及预期的结果

研究的基本内容:

(1)作品的总体概述

作品名称:餐饮空间设计——“藏着的中国”餐饮空间设计

工程概况:

一是项目位于市中心繁华地段,要求根据原始平面图设计;

二是建筑内部空间布局合理,与环境有机协调,适应地方气候,造型富有创意,空间丰富、立意新颖;三是充分满足就餐、接待等各方面使用功能的要求,有利于人流疏散和安全保卫,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使之能随未来社会的发展,不断作出适应性的调整。

(2)设计方案及评价

从设计构思方面,首先,餐饮空间是人们休息的场所,设计一定要充分展现出舒适的效果,营造一个安静的氛围。其次,探索空间环境的文化意境与都市文化的完美结合,创造出一个与众不同的环境供忙碌的都市人休憩。

总之一句话:秉承与创新,为了更好的“以人为本”。

设计理念方面,首先,现代进入信息社会,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也随之提高,人们对就餐环境产生了更高层次的需求,体现在观念、内容、功能和形式等方面。如今,饮食内容变的格外丰富,人们对就餐内容的选择包括着对就餐环境的选择,就餐成为了一种享受和一种体验,成为人与人的一种交流方式,同时也成为一种身份和个人品位的展示,这些都体现到了就餐的环境之中。因此,着意去营造吻合人们心理、生理和情感等要求的就餐环境,将设计理念和人性化交织起来进行思考,从而达到人性化与餐饮空间设计的完美融合,就成为餐饮空间运营成功的根本。

藏着的中国餐饮空间设计,是位于都市商业中心的一家餐厅,设计不能偏离充分利用现有空间让人们休憩,休闲的各种需求,结合现有地基的整体布局特点,设计采用中式复古的设计手法,引导餐饮空间能达到新一个层次的飞跃,餐饮空间不仅仅只是餐饮,更是一种放松和享受。

餐饮空间分为三大区域:餐饮功能区、制作功能区、内部管理区。

餐饮功能区包括:如门面和顾客进出口功能区、接待和候餐功能区、用餐功能区、配套功能区、服务功能区等。

制作功能区包括:消毒间、清洗间、制作区、血餐间、活鲜区、点心房等。

内部管理区:办公区、接待区、更衣区。

入口门厅,这是独立式餐厅的交通枢纽,是顾客从室外进入餐厅就餐的过渡空间。门厅装饰华丽,视觉主立面设店名和店标。根据门厅的大小,一设置迎宾台、顾客休息区、餐厅特色简介等。结合楼梯设置灯光喷泉水池或装饰小景。

休息等候区,是从公共交通部分通向餐厅的过渡空间。休息厅与餐厅可以用门、玻璃隔断、绿化池或屏风来加以分隔和限定。

中餐厅空间的陈设

“中餐厅”环境陈设设计以中国传统风格为基调,结合中国传统建筑构件,斗拱、红漆柱、雕梁画栋、沥粉彩画,经过提炼塑造出庄严、典雅、敦厚方正的陈设效果,同时也通过题字、书法、绘画、器物,借景摆放,呈现出高雅脱俗的性灵境界。此外巧用中式百宝阁、大红灯笼以及传统风景古香缎的妙用,都能孕育出浓郁的中国传统风格。

一个完美的中式餐厅,只有中式风格的设计与装修是远远不够的。缺少了视觉中心的设计是不能给顾客留下深刻印象的。因此,在空间和交通的视觉焦点,以及一些墙面的“留白”部分,以一些带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品和工艺品来进行点缀,丰富空间感受,烘托传统气氛。

预期效果:

餐厅建设好之后,人们可以在建筑内进行就餐,休闲,娱乐,聊天等活动,室内是交通繁华的路段,车水马龙,然室外设计可以作为逛街,看戏等短暂停留的人们稍息的一个场所。总体来说,设计的预期效果让人们得以在繁华的市区中心地带找到一片宁静的乐土。

2.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1)用照相,目测,实地观察等方法进行实地勘察地形与现状地貌,利用原有的环境作为依托来进行设计。

(2)参考各类相关专业书籍,报刊,网站,实例,帮助方案的设计构想。

(3)再利用相关专业书籍,报刊,网站,实例,收集各类所需的信息,完善设计构想。

(4)调查社会上人们对餐厅设计的要求和爱好,作为方案设计的参考依据。

(5)与老师和同学还有专业人士讨论研究,进行方案的起草与设计。

(6)用软件和手绘的方式进行方案的分析,设计以及毕业论文的撰写。

(7)最后用动画来展示设计方案。

3.研究所需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1)研究所需条件:

在论文与设计中需要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实际案例作为参考依据,需要对所有设计场地和周围环境空间的掌握,还需要合理的安排时间,以保证按时,按质的制作完成毕业设计和论文。在设备方面,需要优良配置的电脑设备,相机,勘察工具,绘图工具等,以保证3D、CAD、PS、SU等软件以及数据,草图、构思等能够精确,顺利的操作。

(2)可能存在的问题:

对主题设计的把握不够好,实地勘察工具不完善,对勘察效果有一定影响,所需参考文献资料庞大,可能找资料的过程有一定的难度、工作量大,所需时间较多,时间的合理安排有一定难度;所需电脑配置要求较高,对设计与制作的进度和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三、研究进度安排、参考文献及审查意见

1.

研究进度安排

具体安排如下:

前期阶段

2019-10-25

2019-10-30

完成开题报告;进行实地调查,照相,数据,地形分析,周围环境分析以及各项设定工作开始进行

2019-11-01

2019-11-30

完成风格设定,草稿设计和平面绘制

中期阶段

2019-12-01

2019-03-20

完成设计工作,主要包括:

(1)完成各二维,三维场景的绘制与制作

(2)完成节点图和施工图的绘制工作

(3)完成效果图的绘制工作

(4)完成动画场景模型的制作

(5)完成全片各分镜头的制作

(6)完成各特效的制作

(7)完成影片后期配音与音乐合成工作

(8)完成影片剪辑与合成工作

后期阶段

2019-03-21

2019-04-20

完成论文部分,还有部分内容丰富工作,主要包括:

(1)拟定论文提纲

(2)大致完成论文,达到要求字数

(3)校对论文,补漏补缺,删减重复和不必要的文字

(4)最后校对论文

(5)完成各功能分区的说明工作

(6)完成效果图的渲染工作

(7)完成动画影片的最后检查工作

(8)完成作品集的编制

(9)完成展板制作

2.

应收集资料及主要参考文献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

系意见:

系主任签名:

篇9

关键词:建筑设计课程;批判性思维;教学

1 前言

1910年,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在《我们怎样思考》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批判性思维概念。受其启发,随后几十年批判性思维得到了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到20世纪70~80年代,北美对教授批判性思维的兴趣爆发,美国等国家把“批判性思维”作为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1]。1998年在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发表了《面向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宣言:观念与行动》。《宣言》中指出:高等教育与培训的使命是“培养批评性和独立的态度”;其中还专门有一条“教育方式的革新: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并提到“课程需要改革以超越对学科知识的简单的认知性掌握,课程必须包含获得在多元文化条件下批判性和创造性分析的技能,独立思考,集体工作的技能”。

相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我国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对批判性思维在教学和教育中的影响和应用的研究还较少,没有形成大的研究团队,研究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国内现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的高校较少,且缺乏自己的教学资料和教材。批判性思维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研究更少,急需开展这方面的研究。

2 批判性思维的内涵

自从批判性思维的观点提出以来,很多学者在研究和讨论批判性思维的内涵,持有的观点较多。例如:杜威、史密斯、格雷瑟、希契科克等认为批判性思维只是评估已经存在的理智成果;恩尼斯和保罗等却认为批判性思维更广泛,还可创造理智成果。格雷瑟、恩尼斯和希契科克等的定义注重技能,保罗则强调态度,而恩尼斯和西格尔注重两者。格雷瑟、恩尼斯和保罗等认为批判性思维至少在某些方面是普遍的,马克派克却认为不同领域的批判性思维应该会不同。另外他们在其他方面还存在不同看法,例如:演绎在批判性思维中的作用和重要性,不精确性的容忍度,批判性思维与论证的逻辑分析关系等。这些学者认同的共同点是: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思维,批判性思维可以应用于一切题材,批判性思维包括反思、回顾、延迟判断,好的批判性思维是合理的,批判性思维包括仔细推敲的证据,批判性思维的目标是做出明确的判断,理想的批判性思维者在恰当的时候都会批判地思考,做一个批判性思维者需要有相关的学识、技能、态度以及习性(行为倾向)[2]。

我国的学者董毓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一个理性反思的过程,而不是它具体判断的结论。其主要原则是“大胆质疑、谨慎断言”。所谓质疑只是对观念的理由、根据的提问,而不是对该观念做出判断,更不是做出否定判断。只有在经过谨慎反思和研究后,得到充分的依据和理由,才能下合理的判断[3][4]。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内涵,目前认可度较高的是:批判性思维体现的既是一个人的技能,也是一个人的精神和品格。批判性思维的技能主要包括:解释、分析、评估、推论、说明和自我校准。批判性思维的精神主要包括:求真、开放思想、分析性、系统性、自信心、求知欲和认知成熟度。

在学校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就是培养学生创造知识的技能和品格,鼓励学生开拓思想,富有创造性和多样性。同时批判性思维的教育将有助于改善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和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两种基本模式,一种是融合模式,在课程等教学中融入批判性思维策略、技巧、习性和态度的培养。如教授建筑设计课程,可以结合课程的不同环节,采取措施,融入批判性思维理念和方法。二是单独教学模式,使用不需要学科知识的日常实例来专门教授批判性思维。二者各有优缺点,而融合模式更能把专业知识和批判性思维结合起来,更有利于把批判性思维运用到自己熟悉的领域。

3建筑设计课程的性质

建筑学专业人才的核心能力就是建筑设计的能力。建筑设计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和专业课程,从一年级的“建筑设计基础”到五年级的“毕业设计”,贯穿了建筑学专业本科的五年教学过程,具有老师多、课时多、教学周期长、综合性和实践性强的突出特点。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既是专业教学的起点,也是相关专业课程教学成果的综合运用与体现。学生需要从设计实践的过程中了解并明确其它相关课程的意义和作用,将其它课程中学习到的知识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于建筑设计实践中。因此,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和质量对于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培养起了至关重要的和决定性的作用。

建筑设计是一种创作,建筑设计过程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完善的过程,在设计过程中不断启发、不断质疑,在否定之否定中不断完善设计方案。与建筑设计课程相结合,将批判性思维灵活运用于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批判方法,有利于提高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

4批判性思维在建筑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一般情况下,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包括:任务书的布置与分析,相关的建筑设计原理讲解,场地踏勘,相关案例的参观和调研,资料和规范的查阅,相关人员的问询和交流,构思立意,方案设计,绘图布图,评图等环节。根据不同环节的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措施,将批判性思维运用到建筑设计课程当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精神和技能。

4.1 设计任务书的分析和调研阶段

设计任务书是学生进行设计工作的基本依据和文件。任务书的内容一般包括:课程设置与主要目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功能要求、建筑用房及面积、建筑设计要求(总平面、造型、技术等)、成果要求、地形图(或者选址要求)等。

设计的第一步工作就是在老师的讲解和指导下,分析理解设计任务书。熟悉设计的内容和基本要求,初步了解拟建建筑的基地情况和用地范围。然后就此展开调研工作并查阅相关的资料,要求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需拟定相关问题进行工作,例如:本设计建筑的基本功能是什么,设计任务书中建筑的功能用房配置是否合理,设计任务书中各用房的面积大小是否合理,各用房之间的功能联系,建筑的流线有多少条,各条流线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本类型建筑的造型特点;参观和阅读的建筑案例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什么地方是值得自己设计时借鉴的,什么地方是应该避免的。

例如,本校建筑学在大三下学期安排了一个高校图书馆设计。在此阶段,要求学生调研和熟悉以下内容:(1)图书馆交通流线的组织,即读者流线(借书读者、阅览读者、自习读者等)、会议人员读者、工作人员流线、书籍流线;(2)图书馆的平面组合特点,建筑层高要求,空间特点及要求,不同阅览空间的特点,空间如何适应功能变化的需要,内部附属用房的功能及要求;(3)图书馆管理模式(开架、闭架、半开架)及设计要求、不同管理模式下的管理人员工作特点;(4)图书馆的发展趋势,信息化技术给图书馆的管理和设计带来了哪些变化;(5)建筑的形象;(6)图书馆书籍的保护及对环境的要求,建筑热环境、声环境、光环境要求;(7)现已建成图书馆存在的问题、优缺点及解决措施。

调研、资料查阅过程完后,要求学生撰写调研报告,并做成幻灯片于上课时汇报。讲解时,要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并且陈述理由。老师和其他学生可以作为专家、建筑使用方、学生等身份提问。通过不断的问询、质疑、答辩,进而使学生明晰设计任务和此类型建筑的功能及特点。之后,学生在原有任务书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认识,进一步完善和细化设计任务书,明确设计的任务和要求。

选址和基地现场踏勘是设计工作的重要过程。针对不同的设计任务和阶段,我们在设计任务书中对拟建建筑的基地采取给定和自定两种,给定就是给一块具体的用地,自定就是根据任务书的要求自己选择用地。基地现场踏勘要求学生解决以下问题:基地地形地貌、属在地的气候特点、环境、文化、交通(人流和车流等)、人口、居民生活习惯、经济、周边的建筑特点及风格,基地属在地的规划情况等。对于自定的用地,还要分析该建筑是否可以建在此处,并陈述原因。还是以高校图书馆设计为例,这是一个学生自己选择建筑用地的题目,让他们在自己熟悉的校园内选择一块合适的用地来建图书馆。要求学生根据以下问题进行批判地选择:(1)用地面积是否满足任务书的要求,是否具有扩建的空间;(2)基地周边的建筑情况及建筑风格;(3)基地与教学楼、学生宿舍、教工宿舍区的位置关系及人流、车流情况;(4)基地的地形、地貌,当地的气候特点,历史文化情况等;(5)基地是否满足相关规范要求,例如防火、规划等要求。与前面一样,选址和基地现场踏勘结束后,要求学生采用幻灯片进行讲解、汇报,由于时间关系,一般情况下可与调研报告合在一起同时汇报。通过答辩过程,对基地的情况进一步熟悉和明了,对于自选用地,可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然后择优选择最佳的用地,为下一步设计打下基础。

在此过程当中,老师应当给学生充分自由的空间,让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发表自己的看法,讲解自己的观点。尤其是对现有的有名建筑案例,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提出合理性建议。

4.2 构思立意阶段

完成任务书分析、调研、建筑设计原理的学习和实地踏勘后,设计进入构思、立意阶段,学生要根据前面已经完成的工作成果,着手方案的构思、立意。此时的构思、立意还是处于粗犷的,是天马行空的。

这时应该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散思维,再确定设计的主题或立意,主题或立意可以有多个。范围和内容较广,可以是建筑造型、建筑文化、流线、材料运用、建筑符号、设计理念、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等。然后要求学生对一个或多个主题或立意进行分析,分析其是否符合设计任务书的要求、是否与基地环境协调、是否与周边建筑风格协调、是否适应当地的经济和文化、是否满足建筑功能的需要、建筑符号如何表现、设计理念能否实施及如何实施等。通过不断的反复、不断的否定和质疑,最后得出一个自己认为较合理的设计主题或立意。

当然,由于设计艺术的模糊性,这个主题或立意也不一定就可以实现,可能会在后面的设计工作中得到否定而要从头开始。但是只有通过不断的分析与比选,学生的设计主题或立意才能更完善,才能最大限度的与设计任务相吻合。

4.3 方案设计阶段

方案设计是学生基于前面的主题或立意,按照设计任务书要求,根据相关设计理论和调研结果,创作出建筑作品的过程。方案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包含了总平面布局、平面设计、立面设计、剖面设计、建筑体型设计、流线、空间、文化、技术、材料与经济等等。因此,方案设计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反反复复、不断修改、不断质疑、不断完善,有时甚至需要推倒重来。可以说,方案设计阶段是建筑设计课程的主要阶段,在这个阶段,正确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显得尤为重要。老师采用诱导式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和意识强加于学生,在方案构思过程中,要求学生多交流、多问为什么、多做比选方案。教师批改方案时,做到面对面与学生交流,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陈述自己的方案设计理由,尊重学生的意见和主张。按照学生的思路指出方案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指导性的修改意见和下一步的工作思路,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和创新的兴趣,不扼杀学生的有益想法。

以往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学生按照要求交三次方案草图,老师批改后再发回给学生,因为老师批改作业的工作量大,批改时间短,很多时候老师并未真正理解学生的设计方案和理念。并且,学生也不能全面理解老师批改的方案用意,相互之间缺乏沟通,老师不能合理指导学生的设计。我们现在改变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后做方案,在课堂上讲解设计的构思和方案,老师和其他同学(有时外请别的人)可以就方案提问,并指出方案中存在的问题,设计学生可以解释并答辩。一个设计三次草图、可分三次讲解,由于时间关系,学生可以分批次讲解,让每个学生每个设计任务至少有两次介绍的机会。学生根据大家提出的问题,进一步深入分析,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和立意,则更能凸显学生的个性和特点,提高其批判精神和技能。

4.4绘图、布图和评图阶段

绘图、布图是按照绘图规范和标准的要求,把自己的设计理念和方案更好地表现出来。既要让人看懂自己的设计理念和方案,又要有好的图面效果。学生在这个阶段,一是要分析需要什么图纸内容才能把自己的设计理念和方案完整呈现;二是图面效果如何表现才能达到最佳,即如何组织图纸的内容、如何构图、图面如何运用色彩等。可以先让学生参阅别人相类似的图纸,但要他们采用批判的方法,对其进行扬弃;然后根据自己设计方案的具体情况,着手绘图和布图。首先要求每个学生做好布图的草图,对草图进行分析、比选,并叫别人提出意见和看法,然后自己再修改完善,确定布图,当然,在正式布图时,根据实际情况还可继续调整。

为了对学生设计的最终成果做出评价和总结,进一步加强交流,在设计结束后,会安排一次全年级的综合评图。评图时所有的设计老师和同学参加,有时还邀请建筑美术、建筑结构、建筑水电、建筑技术等专业老师一起参加评图,从不同的专业角度来评价学生的设计作品,进一步完善设计方案。

评图时,把所有学生的设计图纸放在一起。先由学生轮流讲解自己的方案和设计理念,然后老师和其他学生提问并点评,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大胆质疑,谨慎断言”,对设计方案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切实提高设计水平。

除了设计课程外,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性精神和技能,我们还采取了一些相关的配套措施。例如: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设计竞赛;在不同课程、不同专业之间进行联合教学;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及校友返校讲学;设计院实习等实习环节采用答辩等考核制度;组织毕业设计公开答辩。尤其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加强建筑理论书籍的阅读,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从而进一步提高思辨的能力和水平。

5结语

建筑设计课程是一门主动性、创造性的课程。在建筑设计课程的不同阶段,将批判性思维合理运用到设计过程中,有助于提高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其创新性设计能力。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但又要“慎于断言”,努力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批判技能。本课题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在今后的教学研究工作中,将进一步探索和深入。

参考文献:

[1]缪四平.美国批判性思维运动对大学素质教育的启发[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28(3):99-105.

[2]戴维・希契柯克.批判性思维教育理念[J].张亦凡、周文慧译.高等教育研究,2012,33(11):54-63.

[3]董毓.批判性思维三大误解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11):64-70.

[4]林广思.批判性思维之于景观规划与设计课程教学探讨[J].南方建筑,2014,34(3):120-123.

篇10

1.1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设计竞赛是一种能锻炼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实践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布置竞赛设计方案任务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分成若干合作小组,通过有次序分工进行竞赛资料的调查与收集、课题构思的研讨与交流、参赛作品的展示与汇报等4个步骤的综合合作模式,促进各个设计阶段顺利的实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教师课堂讲评学生竞赛方案时,不仅提倡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培养园林空间感和造型设计能力,更多的是激励同学们有组织地相互探讨,提出更好的构思创意。

1.2协调专业竞赛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园林设计竞赛作为一种课外实践性课程,需要建立一整套系统的课外园林设计竞赛的运行体系和管理机制,才能避免在时间安排上与课堂教学发生冲突,通过协调计划安排、配套制度、完善设施、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工作,使园林设计竞赛与课堂教学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

2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参加设计竞赛的模式

2.1课程作业结合设计竞赛模式

2.1.1环境设计专业的园林设计课程教师可以充分设计参赛题目,根据设计竞赛的时间分布规律,教学课程应有所侧重参赛内容。教师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竞赛类型设置合理的课程计划和教学目标,通过明确课程定位,使课程内容与竞赛主题满足该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师要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制定参加适合本校学生参加的竞赛计划。教研室在安排课程时,要给有指导学生参赛任务的教师少排课或不排课,方便指导教师有时间和精力去全身心地指导学生。

2.1.2教师在课堂上要制定学生感兴趣的园林主题性设计,并延伸到园林专业课程内容的设计竞赛。建议教师通过合理的赛程安排,制定住宅庭院设计、居住区景观设计、城市广场设计、滨水景观建筑设计等主题鲜明的课题类型。在课程中安排竞赛主题内容的设置必须由浅到深、因人而异、循序渐进,以小空间的园林设计内容扩展到大尺度的景观设计内容,以强化理论教学的实践性。

2.1.3课程《毕业设计》要围绕园林设计竞赛的目标展开。学生在第8个学期都要外出进行专业实习,指导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所在实习单位的课题设计,通过社会实际的设计项目作为参赛课题,可避免设计竞赛与景观专业课程相冲突的矛盾。这样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又满足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需求,学生可以最大限度地了解景观专业学科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相关学科专业的知识。

2.2第二课堂结合设计竞赛模式

第二课堂以园林设计竞赛项目为中心的学习实践,是教学活动中的一种实践方式。第二课堂从教学内容上看,它源于教材又不限于教材,学习形式上生动活泼。教师依据竞赛设计项目,选择项目相同内容的优秀案例进行分析,设计案例以世界著名园林景观大师的作品为主,以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同时辅以教师设计实践的项目案例,教师可带领学生实地参观调研教师的实践项目,使学生对于项目的设计流程、设计结果有一个直观的印象。教师在针对学生的参赛作品辅导时,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着重从项目的设计分析构思草图入手,强调平面图的布局上满足各种功能使用的需要,引导学生从作品的艺术语言、艺术形象和艺术意蕴等方面深入分析,了解创作内容与形式统一设计过程的一般规律,掌握设计的基本手法。

2.3工作室课余时间组织参赛模式

环境设计工作室一般是由一个教师牵头或是由几个同学建立的组织,它的特点是结构小、成员少、运作灵活,工作室基本上是由兴趣爱好相同的成员组成,因具有较高专业精神使工作效率更高。学校要以不同设计竞赛主题成立如滨水景观设计工作室、景观建筑设计工作室、景观动画设计等特色鲜明的工作室,并由具有责任心强、专业水平突出的教师负责,以更好地适应不同主题的设计竞赛。竞赛往往时间短、任务重,学生因精力有限,不可能同时参加几个设计竞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和特点选择一个设计竞赛,并进入相应的工作室。教师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鼓励学生根据竞赛内容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参赛计划,对学生的作品在每个设计阶段给予全面的指导,提高学生参赛的成绩。

3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参加设计竞赛的方法

3.1选择合适的专业竞赛指导教师要从评委权威性、竞赛规模、主办单位性质等几个方面,来判断一项竞赛是否能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有帮助,要根据学生不同年级、不同水平的实际情况,选择性地参加国际级、国家级、省部级、市级、校级等5个不同等级的竞赛。为取得竞赛的优异成绩,指导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竞赛赛事的过程、特点,针对竞赛主题布置课程作业进行集中分析、指导,通过园林设计竞赛不仅为学生提供一个发挥创新能力的平台,竞赛获奖还可以为学院带来荣誉,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3.2建立指导教师团队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是指导学生完成竞赛的一个重要保证。园林设计竞赛日趋激烈,为适应学科发展的要求,需要指导教师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全方位的视野,在教学、辅导过程中,不仅要提高专业理论知识水平,还要不断增强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教师要结合专业特点承担一些设计项目或研究课题,让学生参与项目或课题来了解社会,有助于强化学生对景观场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认识,帮助学生拓宽专业视野,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营造出校内产学研相结合的浓郁氛围,同时聘用企业设计师共同构建专业教育队伍。

3.3强化工作室环境下的辅导

教师在工作室利用课外时间指导学生,可根据竞赛主题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收集专业信息和资料,推荐园林设计构思新颖的专业书籍,运用多媒体有针对性列举优秀设计案例,供学生学习以开拓眼界、扩展思路,教师要根据参赛主题分析学生设计作品中的构思草图,启发学生从功能性、艺术性和创新性等方面深入地分析参赛作品不足之处,使学生通过反复对其设计作品的修改,探索自己作品的设计风格、设计手法,提高获奖的成功率。

3.4制定行之有效的奖励措施

学院可以将课外园林设计竞赛作为一门课程赋予适当的学分,还可以把学生获奖的成绩作为评定各种奖学金的重要依据。同时,为了提高学生参赛的积极性,报销一定的参赛费用,对获得不同竞赛名次的为学生给予相应的奖励,并给予指导教师适当的经济补助。

3.5发挥校外实践基地的作用

校外实践基地是学校与业界的横向联系重要场所。校外实践基地进行设计竞赛活动所获得的实践教学环境,可以作为实践教学的有力补充。景观设计的教育是一种实践性的教育,学校通过与实力较强的设计单位建立合作机制,组织学生第三学年的暑假开始,让学生带着竞赛设计的任务,到校外实践基地进行社会实践,将课堂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经历相结合,学生在进入社会工作之前,就获得宝贵的实践经验,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3.6院校展示自己的教学成果

园林设计竞赛是与其他院校师生进行交流的特殊教学方式。园林设计竞赛中存在着专业交叉化的明显特点,与环境设计、建筑设计、空间设计、城市设计等相关专业竞赛的边界相对模糊,参赛及获奖学生的专业构成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并主要分布在环境、园林、建筑等各专业。因此,通过将各个院校的优秀竞赛获奖作品在展览厅集中展示,或将获奖作品在网络,或者把学生获奖作品刊登在出版物上,以多种形式构建展示教学成果的平台,达到教学交流效果与示范的作用。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