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养老盈利模式范文

时间:2024-01-05 17:47: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养老盈利模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区养老盈利模式

篇1

[中图分类号] R47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7)15-0140-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hospital community interactive nursing mode in the patients with pressure sores in nursing home Beilun of Coummnity. Methods From January 2016 to June 2016, 100 patients with pressure sores who were admitted to Ningbo Beilun community nursing home were selected an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 care, and the study group was given hospital community interactive nursing mode.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healing score of pressure s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nursing(P>0.05), and the pressure sores were improved after nursing. The stud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0.05). The pressure sores were improved after the nursing care, and the stud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0.05), and the scores were improved after nursing, which in the stud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Hospital community interaction; Nursing mode; Nursing homes; Pressure sores; Quality of life

??内外调查数据显示,临床内科治疗患者中80%左右患者在家庭治疗中发生褥疮并发症[1]。医院社区互动护理干预可有效避免患者出院后压疮等并发症发生,使患者获得与医院同等护理服务,有效控制并发症状,以加快患者恢复时间,控制患者病情,防止因护理不当出现病情恶化患者再次入院[2]。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为医院医疗设备及资源再利用提供可靠保障[3]。研究数据显示,医院社区互动护理模式一方面可针对慢性病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另一方面也可运用于其他疾病的护理,其应用效果十分理想[4]。医院社区互动护理模式不仅解决患者出院后无专业人员照顾的困扰,还为患者出院后康复护理工作提供可靠保障[5]。为探究医院社区互动护理模式在宁波市北仑社区养老院压疮患者中的应用,我院选取2016年1~6月宁波市北仑社区养老院压疮患者200例进行分组对照研究,取得理想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疾病

2016年1~6月医院出院后入住宁波市北仑社区养老院的压疮患者100例,按照上门随访数字,单数为对照组,双数为研究组,其中对照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60~87岁,平均(65.7±4.3)岁;研究组50例,男35例,女15例,年龄61~86岁,平均(64.9±4.9)岁,卧床患者22例;纳入标准:年龄均为60岁以上并经 Braden 压疮评分低于11分老年患者,患者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存在精神或认知障碍者,伴随多器官功能异常或衰竭者,确诊为恶性肿瘤晚期者。两组患者均知情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50例患者均应用常规护理方式。具体内容:首先,患者进入宁波市北仑社区养老院之前进行指导工作,告知患者各项护理工作及用药、饮食、心理及定期进行复诊等事项;其次,是告知患者随访的具体时间、采取何种方式,一般采取出院后每半月1次家庭电话回访[6];再次,医护人员应告知患者回访内容包含患者饮食、休息、锻炼及日常生活状况,回访重点应集中在患者出院后康复护理干预方面,最后所有回访应及时进行记录,对于回访中出现的问题及意外情况应及时作出调整,如果在回访中出现任何不满情况,及时作出调整并上报责任护士[7]。

1.2.2 研究组 研究组患者使用医院社区互动护理模式,具体内容包括:第一,质量管控。医院社区互动护理小组应由医院相关科室调派专业人员组成,该小组成员应该包括1名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2名副主任护师,2名主管护师,1名伤口造口师。第二,患者住院教育工作。在对照组常规出院指导基础上增加以下内容,出院前10 d 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培训,患者家属应选择日常照顾最多且领会掌握能级强的家属进行培训学习[8]。培训内容为对压疮预防方式及创面识别等方面进行学习,掌握基本病因及识别基础后,对压疮换药护理工作进行传授,并详细讲解常规辅料的用途及使用意义。第三,电话回访。患者出院后护理小组会在患者出院后每半个月进行固定电话回访,对患者及主要看护家属压疮知识掌握及患者出院后所遇到的护理问题,发现问题及时予以指导[9]。第四,上门走访。护理小组人员在患者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上门回访,进食实地走访观察以便深入了解患者家庭背景及出院后康复护理现状,是否遵循医嘱进行治疗和护理工作,对患者进行 Braden 压疮评分测定,依照评定分数对患者压疮出现等级进行预估,并根据患者情况对其及主要看护家属做出相应护理指导[10]。第五,互联网实时追踪。患者出院后,医院社区互动护理小组课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通过微信或QQ联系方式与患者及家属建立实时联系,并及时解答患者及家属提出的各种问题及咨询,小组成员应汇集患者及家属反映信息并加以指导,彻底完善患者医院、家庭和社区无缝互动方式。如果对患者用微信或QQ途径传输伤口信息存在质疑应及时进行复诊,以确保患者伤口无异常。第六,随访记录。应用 PDCA 方式进行对方工作落实,即本次随访内容应根据上次随访时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解决,并对患者进行家庭护理指导,对新出现问题及未解决问题进行记录,以便下次随访时进行安排。

1.3 观察指标

1.3.1 压疮愈合程度评价量表 该表是按照国外最新研究成果转变而成,国内根据转换指标将效度指数规定为0.93,该表格按照中国患者特征所制,可用于评价国内患者压疮愈合程度。其内容较为完善,包含压疮整体面积,所出液体总量,组织外形变化等3个方面,压疮整体面积计算方式以疮面最长长度与最宽宽度之积。面积范围在24 cm2以内,分数为 0~10 分,2.4 cm2为一个分值单位,所出液体总量,从无到大量变化计分为 0~3 分;组织类型,以 0~4 分为准,分数越高说明组织坏死情况越严重。量表总分为17分,分数越低说明压疮越轻[11]。

1.3.2压疮分期 该标准按照国外最新标准进行制定,Ⅰ期:压疮分为指压时无变化红肿;Ⅱ期:真皮层位置破损;Ⅲ期:真皮层组织异常;Ⅳ期:全皮肤层坏死为;皮肤及组织全部缺损为不可分期。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的评级方面,护理干预3个月之后使用36条目健康量表(SF-36)进行评估,该量表主要包括社会功能、躯体功能、角色功能以及认知功能等方面,每个方面的满分100为分,其中分数越高代表患者的生活质量越高[12]。

1.4 统计学方法

检测数据用SPSS 18.0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

2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压疮愈合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压疮愈合评分无明显差??(P>0.05),护理后均得到一定改善,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

2.2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压疮分期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压疮分期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均得到一定改善,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

2.3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无明显区别(P>0.05),护理后均得到一定改善,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

3结论

压疮又称褥疮,因患者长时间卧床导致局部受到压迫,致使患者身体压迫位神经营养供应不足,血液循环受到阻碍,致使该部位供血供氧不足,营养无法及时供应,患者软组织细胞坏死形成。随着医学理论不断完善,褥疮逐渐被替代,因该症状并不仅限长期卧床患者,对于长期采取坐位患者也会发生该症状,因此现多使用压疮或压迫性溃疡这些医学名词,压疮是根据该病发病原因及各方面综合概括并直观准确进行概述。压疮作为临床治疗常见并发症状,极易因护理不当造成感染,如果不采取及时治疗很可能恶化,患者身心需承受巨大痛苦,严重者还可能引发败血症最终致使患者死亡。如何采取合理科学有效的护理按时成为预防及治疗压疮的根本问题。压疮多见于脊柱受损失去自理能力需长时间卧床的患者、存在脑血管等症状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或者身体较弱合并多种消耗性疾病的老年患者,患者长期承受病痛折磨并且自身行动不便,如自身缺少白蛋白,维生素或营养不良等症状更易出现压疮,临床治疗中,90%左右患者压疮发生位置处于下半身骨突部位,另外骶骨、坐骨关节及足跟等部位也是多发位置。

对宁波市北仑社区养老院中老年压疮患者应用医院社区互动护理干预模式,不仅能够提高老年患者压疮面的治疗和预防,还能够保证老年患者生活质量[13]。医院社区互动护理小组在组建之初,就由医院相关科室调派专业人员组建,该小组成员包括1名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2名护理医师,6名护理人员,另外宁波市北仑社区养老院应成立专门对接工作人员,以便于患者出院后各项工作交接,及时进行相关培训及交流们,以便医院社区互动护理小组能及时了解患者病情恢复及压疮创口恢复进度。不仅能够提高护理工作开展进场,对患者生活质量提高做出一定保障,另外还能避免患者因压疮感染导致并发症状发生几率。

3.1 完善患者信息对接程序

建立健全现有的患者出院后与宁波市北仑社区养老院对接工作是整个医院社区互动护理模式靠站的必要前提,在整个护理过程中,只有医院与宁波市北仓社区养老院工作人员做好相关护理及疾病治疗方式交接工作,才能保证患者治疗效果及生活水平。国外患者出院后回到家中进行康复护理都会经过社区患者信息对接管理程序,这个对接方式让患者顺利由医院护理转入社区或家庭护理阶段,使患者全程感受相同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治疗效果,以保证患者生活质量。因国内正处于医院相关护理改革期,多数医院正在进行转型,并未完善现有医院与社区对接系统,以至于目前患者医院护理及社区护理处于分离现状[14]。

3.2 增强医院与社区护理专业合作

篇2

保险企业跨界到养老服务中,所选取的养老服务模式也各有不同。有的以居家养老服务为入口,投资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专业公司,打造互联网+时代一体化养老;有的从社区养老着手,在一二线城市中,通过竞标地产的方式建立属于自己的养老社区,采用高端护理模式,打造全护理概念。在建立养老社区的同时,保险企业还建立了健康养老体验中心,注重线下养老体验式服务,形成休闲养生、健康管理、医养结合、社区养老等多种业态相结合的养老模式。例如,由泰康人寿投资建设的国际标准大型综合养老社区泰康之家燕园已在北京市昌平区投入试运营。社区总建筑面积约31 万平方米,全部建成后可容纳3000 户约4500 位老人入住。泰康之家燕园的社区服务体系由生活服务体系、医养康复体系、活力文化体系三大部分构成,包括日常生活服务、餐饮服务、健康管理、专业护理、医疗问诊、康体娱乐、活力课程和社工服务等,全方位满足入住长者的综合需求。

养老业务拓展需要大量人才,2016 年3 月,泰康人寿与北京、上海等地20 余所开设护理专业的高校签订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形成以需求为导向、以行业为依托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破解养老人才短缺问题。

保险企业切入养老,一般都是大手笔,并迅速铺开,要取得规模效应,对资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但对于善于资本腾挪的保险企业来说,似乎并非难事。大型保险企业选择以投资商、运营商一体化的全资运营模式,通过自建+ 控股+ 合作的方式培养体系化的养老服务能力。还有一些保险企业采用股权合作模式,与开发商联合成立股份公司,该模式有望成为国内保险公司进军养老地产的主要模式。

而在美国,保险公司投资养老产业的渠道以间接投资为主,保险公司大都不直接参与养老社区开发建设。保险公司通过投资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成为养老住宅的持有者,获取长期稳定的投资回报。

养老产业的发展前景是毋庸置疑的。2013 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我国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 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2014 年8 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支持符合条件的保险机构投资养老服务产业,促进保险服务业与养老服务业融合发展。

但对保险公司自身来讲,在进军养老项目前必须选准市场定位和盈利模式,找到适合自己的盈利点及盈利模式。

目前,大部分保险公司的养老项目多集中在地产领域,以养老社区的形式切入,其中并不排除圈地嫌疑。而持续的低入住率,让险资们看到了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也让其对养老行业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中国平安集团子公司平安不动产的养老地产项目合悦,在2015 年春节后进行封盘。该项目以全龄化全方位社区服务为特色,提供颐养身心的全方位服务。据悉,合悦项目并未叫停,仅是暂时封盘。但外界对于平安不动产关注不是这一项目的暂时停滞,更多的是质疑其以养老名义圈地,但平安不动产方并未做出回复。

剥离房地产属性,养老社区并非暴利、高盈利的投资项目,其投资周期也许要长达8 至10 年。在项目投入前期,能维持收支平衡已较为不易。目前从各养老社区运行的情况来看,其短期收益大概仅为5% 至6%,若收益要达到8% 至10% 之间,则需要10至20 年的投资周期。

篇3

不过,销售奢华却属无奈之举。别墅养老地产开发商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这个别墅区在几年前就建好了,但由于诸多限制,一直没有办法销售,曾经销售过几套房后被政府处予了高额的罚金,只好暂时租赁给几个私营企业做办公处所。这时,投资养老产业的基金看上了这一片离市区不算太远的休闲之地,双方达成协议,由基金出资将之改造成高端的养老社区,面对市场可销售亦可高价租赁。

目前中国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养老地产,大部分养老公寓多由政府补贴,并未实现盈利,涵盖老年公寓的项目用地一般是划拨用地,即通过支付征地、补偿、青苗费等费用把集体土地变成国有土地,不经过土地招拍挂市场,土地价格相对很便宜。或者土地性质原不属于房地产开发,挂上养老地产的名义后可变相销售。但挂上养老地产的房屋一般无法办理房产证,一般产权为使用权,最多20年。

因此,若非出于无奈,并没有任何一家开发商会拿高价拍得的土地去做养老地产。尽管如此,在限购条例、批地困难、销售证难办等诸多房地产调控政策压力之下,养老地产正成为开发商突围的一条路径。

发改委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目前民政部和老龄委在管理及参与养老产业的相关事宜,但如果光靠政府财力解决即将到来的老龄化问题,将难以持续,所以政府也在急迫地探索一条养老地产市场化发展的道路。

上述人士称,目前国家对于养老地产的政策放得很开,各地方政府在土地上、银行在信贷上均会给予一定支持,就是希望更多的开发商进入到养老地产领域中,对于一些存在问题的地产项目改造为养老地产,也是默许的。

国家统计局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中国老龄化进程正在加快,目前全国人口中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比已达到13.26%,与2000年相比增长了2.93个百分点。与老龄化相伴而生的一系列问题,使得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遭遇困难,这也催生了“以房养老”等新型养老方式。养老地产前景也被各大房地产商看好。

个别先知先觉的开发商似乎已经嗅到了其中的财富味道。越来越多的一线开发商也开始试水养老地产。

篇4

《支点》特约记者 何勇 上海报道

“时间不一定造就一个伟人,但一定能造就一个老人。”

根据国务院《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官方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过亿的国家,且正以每年3%以上的速度增长,是同期新生人口增速的五倍多。5年间,全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由1.78亿增至2.21亿,比重将由13.3%增加到16%。

近年来,国家诸多政策多次释放明确信号:大力加强养老机构建设,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发展多样化的养老服务体系,使之成为调结构、惠民生、促升级的重要力量。

在此大背景下,养老产业欣欣向荣,众多资本纷至沓来。

“夕阳红”事业迎朝阳

春暖花开的季节,位于浦东新区康新公路上的上海国际医学中心迎来开业大吉。

兴建近3年的国际医学中心属于卫生部和上海市的重点项目,它与建设中的迪士尼乐园为邻,总占地面积约375亩,一期总投资约6亿元,是一家包括健康体检、高端养老等功能在内的综合性医疗机构。

迈入足有三四层楼高的大堂:大理石地面,胡桃木家具,以及随处可闻的轻音乐,病房里的拖鞋、保险柜和洗漱用品一应俱全,竟让人有置身星级酒店的错觉。在医院的构架体系中,专门设置“客房部”实属罕见,实施“酒店式管理”,客户提包即可入住。

作为上海第一家由新医改催生的国际综合性非公立医院,这里除了试点医生“多点执业”外,还将同时试点高端养老护理模式。

本刊记者看到,即将同医院一起揭开面纱的还有100套护理养老酒店式公寓,和普通的护理院不同,全部是居家式护理套房,资深医护人员将为老年人提供专业护理。

这个集高端医院和养老酒店于一身的项目一推出,资本便紧追而来,投资主体更趋多元。

管理方面,国际医学中心引进了亚洲最大的医疗集团新加坡百汇集团,目前有9家股东,其中,除了国资背景的上海国际医学园区集团有限公司占股20%外,其余股份由8家民间资本持有。

“我们公司旗下的九胜投资正展开对国际医学中心部分权益的收购,进展还算顺利,与几个股东的股权收购框架协议已初步达成,眼下正推进前期尽职调查等工作。”上市公司运盛实业高管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据了解,此次收购,九胜共斥资2.38亿元,收购完成将间接和直接持有医学中心28%的股份,成为国际医学中心的第一大股东。

对于运盛实业而言,其现有主营业务主要为工业地产开发,属于房地产大行业,此次进军高端医院和养老项目,也预示着公司今后将向养老地产转型。

“若九胜收购医学中心股权及本次资产重组顺利完成,运盛实业未来可通过这一项目向高端医疗服务领域拓展,尤其是借此进军养老健康地产,能开拓公司未来地产业务种类和盈利模式。”运盛实业上述高管表示。

本刊记者还观察到,尽管国际医学中心尚未开业,但它的建造已带动了浦东新区周边的房产,不少房产商在医学中心挂起了养老酒店公寓的旗帜,主推对口这一优质医疗资源的养老房。

无独有偶,另外一家地产上市公司中茵股份也在2月10日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苏州九龙医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宣布进军养老产业。

中茵股份公开称,双方将先选择公司目前为其控股股东托管的酒店度假项目,拟建设成集健身中心、康复疗养中心、老年艺术中心、图书馆、影院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生态养老项目。

积累项目经验后,中茵股份还计划将该模式复制到三亚、上海、丹东、西双版纳等地,打造迁徙式养生休闲养老产业链。

“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养老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正将养老产业带入前所未有的机遇期,养老产业有望成为中国房地产市场下一个十年的价值洼地。”中茵股份在公告中如是表示。

顶层设计释放“政策红利”

实际上,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发展养老服务业,这被视为深化养老服务业改革的“活水”,自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在政策层面上已经把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的障碍减到最小。

去年9月13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要充分发挥政府“保基本”的作用,通过简政放权,创新体制机制,激发社会活力,营造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逐步使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体。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

可以说,这些明确扶持养老产业发展的相关国家政策陆续出台,在不断地刺激房地产业的神经外,也让正处起步阶段的养老金融业看到了曙光。

在《意见》出台两个月后,2013年11月,总部设在中部地区的独立保险法人机构——合众人寿,在武汉蔡甸区后官湖正式推出其首个健康养老社区,这也是第一家由保险公司投资建成的养老社区。

该养老社区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一期工程启动区有2005套住房,可提供4000张床位,2015年全部建成后可提供床位1万张,目前已经开始接待老人体验入住。

随着首个养老社区项目的启动,合众人寿开始整合优质资源,将公司未来的战略发展方向定位于养老产业。按计划,公司10年内将在全国范围内打造26个大型养老社区,规模在千亿元左右,届时可容纳46万老人,直接解决约15万人就业。

从项目实际推进看,这一计划并非纸上谈兵。本刊记者了解到,除了已建成的武汉项目之外,全国多省市的合众人寿养老社区都在推进中:安徽、广西、辽宁等省的养老社区项目先后开建;与北京、山东、河南等当地政府已签订投资协议,正在办理供地手续;杭州、苏州、上海、青岛、成都、福州等地的项目尚处洽谈阶段。

形势喜人的背后,合众人寿董事长戴皓也有自己的困惑:“在国外,养老社区入住率可达95%,且老人从退休开始在养老社区的生活时间可达20至30年,所以国外的养老社区都是盈利的,而在国内,因养老观念问题,很多老人不愿意住养老社区。”但他同时对养老社区的前景表示乐观,随着“50后”老人和“421”家庭结构到来,养老社区的需求可能会被很快激发。

除了合众人寿捷足先登外,其他保险公司向养老产业布局也“不甘示弱”。

去年8月下旬,华夏人寿宣布将与青岛市政府、绿城集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合作在青岛崂山湾建设大型国际化健康养老产业园。按照四方签署的合作协议,项目投资将达上百亿元。

就在今年1月22日,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也迫不及待地对外公告称,将出资4.95亿元设立新华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进驻养老产业也是寿险公司进行长期投资的策略之一。”

市场热倒逼金融创新

养老产业火热发展除了为保险业、银行业激活新的增长点外,也在不断催生养老金融业的创新。

以合众人寿在武汉推出的养老社区为例,与市场上目前的产品不同的是,该产品真正实现了保单与实物的对接。客户只要购买保险,就可以在养老社区入住,而不用考虑未来租金的上涨,且面向广大的中产阶层,床位充足,价格不贵。

一言要之,用房子的租住权替换传统养老保险产品的现金收益。据合众人寿不动产投资事业部刘岩萍总经理介绍,客户只要购买了相关养老保险产品,在保险期满后,如符合条件就可以入住养老社区,用现在的钱锁定未来的租金。

如不愿意选择入住养老社区,保险期满后,客户也可以领取现金收益;保险期满前,如被保险人身故,返还已交保费,保险责任终止;入住后如想退出,按照入住期间社区公布的租金实时结算,退还剩余部分;而且,被保人的配偶在缴纳养老服务费后,也可陪同被保险人一起入住社区。

这也是合众人寿尝鲜的一种全新保险产品形态,是继“保障”、“保障+理财”之后,保险产品出现了第三种模式:“保障+理财+实物”。

对此,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院长王稳教授认为,“保单+实物对接”模式引领了寿险产品的第三次革命。合众养老保险保障计划打破了传统保险产品的观念,从虚拟的预期收益保障向可见的实物保障转移,从单一的保单保障向有形保障(社区)与无形保障(抵御通胀的保值增值)双保障的形式转变,推动了中国保险产品模式的升级。

不难发现,养老金融业的这些创新措施也在倒逼政策发生改变。

上述国务院《意见》曾指出,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安排财政性资金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金融机构要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拓宽信贷抵押担保物范围,积极支持养老服务业的信贷需求。逐步放宽限制,鼓励和支持保险资金投资养老服务领域。

按照华夏人寿的模式,华夏人寿在青岛崂山湾的养老产业园采取“只租不售”,这是国内养老不动产的通行模式。

但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政策允许进军养老产业,首先就拉长了保险业务的产业链,险企可以从单一产品延伸到不动产领域,价值提升不言而喻。其次,险企可根据项目定制保险产品,项目所需资金和投资期限可及时反馈到产品前端,然后开发、设计、销售相应的保险产品,这种特定的保险产品在销售人群、给客户的价值回报等方面与普通保险产品存在差别,即“承保与投资互动”。

而以往保险公司介入不动产的传统做法是用收取的保费做投资,缺陷在于二者互不关联,投资领域和收益率也受限制。

对此,华夏人寿董事长李飞表示,青岛养老园区将成为公司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不仅标志着华夏人寿全面进军健康养老产业迈出了实质性步伐,而且标志着公司经营模式的改变。

盈利难题仍待破解

养老金融市场的潜在商机日益凸显,但市场不乏谨慎者。

以合众武汉项目为例,投资主要为保险资金,预计15年才可以回收土地及建设的成本。因此,对于保险公司而言,能否获取长周期的资金是关键所在。

“养老社区门槛不高,只要有长期的资金,不仅保险公司可以做,而且地产公司也可以做。如果合众第一步成功了,势必跟风者如众。保险公司开发养老社区是否有其他行业不具备的、不可复制的稀缺竞争力?这是保险公司要考虑的。”有保险业内人士不无担忧地表示。

实际上,自从2009年颁布的《保险法》允许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之后,国内已有8家保险公司介入养老社区。不过,在这一过程中,亦伴随着外界对保险公司圈地的质疑。

南开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江生忠教授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如何把保险产品和保险服务与养老产品对接还存在一些问题。目前给人的感觉是,商业保险公司在养老产业领域的角色大多等同于地产投资商,如何把保险的优势延伸到养老机构里面,包括责任险、护理保险和其他的医疗保险等在内的探索并不多。”

江生忠带领他的课题组去年底刚刚完成了一个保监会的“商业保险公司投资养老社区”的课题,他表示,中国保险公司对不动产投资比例在10%-20%之间,但从国际经验来看,美国是3%,日本是5%,韩国是10%。“尤其是日本在资产泡沫、房地产泡沫以后,他们整个不动产投资在不断下滑,比例收缩,这也是我们应该警惕的。”

目前,房地产资本涌入养老地产比较积极,同时也有观望者。万科于2010年宣布在北京房山窦店试点养老地产项目“万科幸福汇”,并表示将采用租、售并举两种养老地产模式,为万科养老地产领域铺路。然而,在总规模达1226户的幸福汇项目中,作为养老地产试点的房源仅有146套,占比11.9%。

此外,早在2008年,保利地产已开始涉足养老地产。不过直到2013年,保利地产首个养老地产项目才在北京落地。公开资料显示,截至目前,该公寓仅拥有200多个床位,仅114人入住。

一方面市场极具诱惑,而另外一方面是开发商们亦步亦趋,究其原因主要还在于现阶段养老地产的盈利模式仍是各开发商尚未突破的瓶颈,盈利难题导致不少开发商停留在“卖养老房子”的阶段。

“养老产业对公司来讲,就像在中捕鱼。”朗诗地产养老事业部总经理郭亮此前曾表示,朗诗地产早在2011年便成立养老公司,不过直到2013年才真正成立第一个养老主体,体量仅有7000平方米。

“即便经历多年探索后,我们仍没有把握确定客户群,”郭亮指出,养老市场尚不明朗,现在主要靠试错的方法来探路,以认清市场需求和自身定位。

篇5

【关键词】养老地产开发 PPP模式 可行性 必要性

一、引言

我国是当今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增速最快的国家。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最新统计,201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已经达到21242万人,占全国比重15.5%,65岁以上人口数量达到13755万人,占全国比重10.1%,对比联合国的人口老龄化标准,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十分严重。

根据民政局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3月底我国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27.5张,与政府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要求的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0张仍有较小差距,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50到70张更是差距不小。

面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问题和潜力巨大的养老服务市场,我国“十二五”纲要规划提出,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在“十二五”期间,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推动民间资本、社会力量进入养老服务业,致使近年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的热情空前高涨,养老服务成为投资新热点。

同时,与养老服务行业相关联的养老地产市场因此也方兴未艾,各方投资者都在积极寻求成功的融资框架和开发模式。本文在现有的养老市场背景下,综述相关研究和实践,提出一类新的养老地产开发模式与融资框架建议――PPP模式,为有关企业投资开发提供参考。

二、文献综述

“养老地产”从字面上看,可理解为“养老+地产”的一种复合地产开发模式。这种模式将房地产开发项目主题化,整合其他资源,为客户提供特殊生活模式和消费方式。养老地产由适老化住宅拓展而来,最初只是将养老主题融入传统地产开发,但发展至今已融入了商业地产运营、养老服务和金融创新等属性,形成养老地产的广义概念。目前国际上对于养老地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国内外发展养老地产的先进经验分析、人口老龄化下的养老地产的开发研究和关于养老地产的规划研究。罗福周和韩言虎(2012)根据我国养老地产的发展现状及结合典型案例,并从老龄化社会、老年产业经济、房地业和房地产企业转型角度,分析了养老地产的特性,介绍了国外养老地产的发展经验,阐述了当前亟待发展养老地产的必要性。姜睿和苏舟(2012)从中国养老地产的内在发展逻辑来看,养老服务社会化、养老服务设施集约化与养老服务高端化是催生中国养老地产的内在动力,养老地产金融化是养老地产的发展依托和现实路径。Deng Y, Gyourko J和Wu J.(2010)认为养老地产作为一种融合复合地产和现代服务业的产业,尽管在中国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但其系统性和复合度很高,发展潜力巨大。

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或简称P3s)即公私合作伙伴关系,是指公共部门和非公共部门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而建立的一套利润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模式;也可以说是公共部门通过与私人部门建立伙伴关系来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方式。它是通过非政府部门的融资,改变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运作方式,并通过非公共部门引入市场机制,利用其创新和经验,提高基础设施和管理的水平,以达到增值基础设施的目的。目前国际上对PPP模式的研究大部分集中于对PPP项目融资风险因素的识别及分类、风险评估、风险分担原则、分担模式和在公共设施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彭桃花和赖国锦民(2004)认为无论是在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PPP模式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风险的辨识与合理分配是成功运用PPP的关键。张桂玲(2014)认为将PPP模式应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十分重要的,孙学工,刘国艳和杜飞轮等(2015)认为PPP在我国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多个行业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但现有PPP模式不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应迫切需要进行相应改革,并尽快开展新型PPP模式试点。R.Scott Fosler和Renee A.Berger(1982)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美国7座有代表性城市政府在提品和服务时引入私人部门的案例,其得出的结论是当地政府应该结合自身特点,城市的自然条件、经济结构和政治体制特点等,因地制宜地选择PPP模式。

三、我国养老地产开发分析

(一)开发模式

当前,我国养老地产开发模式大多模仿美国的CCRC(Continuous Care Retirement Communities,持续照护退休社区)模式,但在开发规模、功能定位和建造选址上有所区别。我国早期的开发项目是模仿美国的大规模、低密度社区,以辅助生活区、家庭照料社区等为主,设置一定比例的护理型公寓和医疗护理设施,如东方太阳城、北京太阳城等。之后我国又模仿美国出现了一些规模较小、定位高端的独立生活型机构,以老年公寓、老年聚集区为主,如椿萱茂、和熹会等。近年,国内也出现了将生态和养老结合打造的旅游养老、集中商品住宅社区小户型社区养老、主打养生牌的温泉养老等不同的新型养老地产开发模式,如无锡九如城等养老综合体。

(二)盈利模式

目前国内在养老地产的盈利模式方面有三种类型:“出售”、“长期持有”和“出售+长期持”。

(1)出售。一般而言,销售型养老地产更偏向于传统房地产开发,出售对象可以为是产权也可以是使用权,养老地产的开发以住宅产品的销售为主要利润。

(2)长期持有。长期持有自主运营,养老社区将只租不售。目前很多开发商考虑尝试采取会员制的运营模式,即老年人住进来需要交一定金额的会费,入住以后根据不同的养老服务等级每月再缴纳相应费用,当老人去世之后,剩余的会费将退还给家属。会员制与普通房产销售类似,是通过销售会籍,迅速锁定目标客户使资金快速回笼,也为多地养老的开展提供了客源基础。

(3)出售+持有。养老住宅的开发需要社区可持续性发展,盈利模式就需要将产品销售和运营服务二者并重。“销售+持有”型就是为了弥补全部出售模式下后期运营质量无法保障而提出的改进方案,一般是销售自理型住宅,继续持有护理型公寓和医疗护理设施,典型案例是北京太阳城。

(三)融资方式

养老地产具有前期投资大、回收资金慢、收益率低、公益性较强等特点,由于这一特殊性,养老地产很难取得银行贷款。

第一种方式,在我国最为常见融资方式的是由政府独资,养老服务作为社会福利事业,由于其回报率较低,往往由政府拨发一定比例的财政支出来开发养老地产。

第二种方式,由开发商单独投资,作为地产项目来开发销售,这种形式在国外较为多见,美国就已有专门开发建设老年地产的连锁公司,但开发成本过高,风险性大,国内较少。

第三种方式,开发商投资和住户集资相结合的方式,住户可将原住房出售或作抵押来筹集所需资金,入住后只需交付少量的费用,但可操作性较差。

四、PPP模式的引入

(一)模式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

我国主要的养老服务形式以机构养老为主,属于我国的福利事业,通常以养老院为主,但准入门槛较高,由政府提供。而政府因为财政压力较大,对于养老院这种前期投资大、回收资金慢的基础公共建设项目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再加上我国近年人口的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剧,有限的养老设施越发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养老服务多元化的需求。社会资本作为当今中国经济的重要力量,有着充足的流动资金和灵活的经营理念,根据准公共物品的特点,养老地产实际上属于准公共物品的范畴,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养老院,完全可以让更有活力的私营机构作为主导进行建设,使之成为政府机构养老的有效补充。

PPP强调公共部门和私营机构为提供公共服务组建项目公司或约定长期合作,在项目中各自投入资源并合理分担风险,实现各相关方共赢。企业通过获得政府授予的特许经营权,提供基础设施、公共事业的建设与服务,通过运营回收投资并获得合理收益。养老地产本身具有的公益性,以及投资回收期长、现金流相对稳定或增长的特点,满足了PPP应用的基本条件。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鼓励政策,引导企业加大养老服务的供给,满足不同层次的养老需求;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减轻初期投资和运营期税费带来的财务压力,专注于提升养老服务和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同时,应用PPP模式也将大力推动我国养老产业的发展与改革。

(二)养老地产PPP项目的构成

(1)项目发起方组建项目公司。项目主办人可以是某家公司,也可以是多个投资者组成的联合体。由于养老地产属于公益性项目,发起人应该拥有优秀的资质和良好的信誉。

(2)项目公司与政府签订特许协议。在养老地产PPP项目中,政府是最重要的参与者和支持者。首先,养老地产PPP项目必须得到政府批准,并在特许协议中与项目公司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其次,由于养老地产PPP项目属于公益性项目,政府可以提供资金、信誉、履约等方面的支持,政府也可以持有项目公司的股份。

(3)项目公司与银行签订融资(贷款)协议。一些国家政府的出口信贷机构、商业银行和一些金融机构,往往是PPP项目融资的资金主要提供者。在PPP项目融资中,往往由多家银行和金融机构组成一个银团对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4)项目公司与投资者签订投资协议。项目公司的融资形式可以多样化,在主要资金从银团获得外,还可以通过发行公司股票或公司债券等来募集资金。

(5)项目公司与承建商签订承建合同。承建商负责项目工程的设计和建造,通常与项目公司签订固定价格的总价承包合同。项目公司可要求承建商带资进入项目,建设款项的支付可根据事先签订的协议,在项目有现金流入的时期内分期支付。

(6)项目公司在养老地产建成后与营运方签订运营合同;老年住户与运营公司签订租赁合同。在养老地产PPP项目建成后,老年住户并不直接与项目公司签订租赁合同,而是与养老地产的管理运营方签订租赁合同,但运营公司需要向项目公司支付项目收益。这样便于项目公司和运营公司各自的分工和管理,项目公司更可以成为监督方和管理方。

(7)保险公司。保险公司是分担项目风险的重要一方,项目融资的巨额资金以及未来许多难以预料的不利因素,要求项目各方准确的认定自己面临的重要风险,并为他们投保。

(三)模式优缺点分析

养老地产这一大型公益性项目的开发,单靠政府或企业自身,往往会面临开发成本高,收益率低,回收资金慢等问题,而采用PPP模式,通过让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行业可以提高服务效率和降低服务成本,产生共赢的良好局面。同时,政府的参与提高了养老产业的监督和信誉,加快了养老产业的发展,而社会资本的加入也提高产业经营效率,增强了资本增值能力。

另外,采用PPP项目融资方式建设老年地产,利用由多个银行和金融机构组成的银团贷款,降低了单一的银行的风险,还有保险公司的介入,也可以分散项目各方的风险。采用PPP模式融资建设大规模养老地产项目,还可以创立统一的品牌,建立统一的服务中心,建立自身的物业管理公司和医疗救护中心,提高了养老服务的多样性。

但是,采用PPP模式建设养老地产,需要的相关条件较多(需要政府的支持、需要银行和保险公司的介入、需要社会资本愿意忍受回收资金缓慢而主动介入等条件),所以仍需要大量的沟通和协调工作,才能确保养老地产PPP项目的正常开展。

五、我国养老需求现状下的PPP模式开发建议

(一)加快模式应用,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提高养老服务质量

根据民政局2014年公报数据显示,2014年底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94110个,其中各类养老床位577.8万张, 与2014年底我国60岁老年人口数量21242万差距巨大;同时数据显示2014年底我国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27.2张,与政府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要求的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0张仍有较小差距,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50到70张更是差距不小。

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市场配置的不均衡。研究表明,2014年全国养老机构床位使用率不到65%,公办机构的“一床难求”和民办机构的“惨淡经营”形成鲜明对比。公办养老院往往因服务好、收费低的特点受民众追捧,有新闻报道称第一福利院排号甚至要等100年。然而,高性价比的公办养老院背后是超过70%面临收不抵支的财务困境。根据 《养老机构管理办法》,“公办养老机构应当优先保障孤老优抚对象和经济困难的孤寡、失能、高龄等老年人的服务需求”;《民政部关于开展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中进一步明确了公办养老机构“托底”的职能定位。也就是说,公办养老院本应保障低端养老需求,而现在承担了过多社会养老责任,中端养老市场仍旧供给不足。同时,现有的养老机构还存在城乡发展不均衡,功能过于单一和设施相对简陋等问题。

因此,面对广阔的养老市场,我们应加快PPP模式在养老地产的应用,利用PPP模式降低养老服务成本,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同时当前我国弥补巨大的市场空白。同时,注意在应用PPP模式开发养老地产的过程中,注意养老产品的层次性,以满足高、中、低三类不同养老市场的需求,注意城乡发展的协调性,确保城乡养老服务的共同发展。

(二)提升模式内涵,注重产品多样化发展,满足不同养老偏好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超过2亿的国家,同时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据预测,2050 年我国老年人口抚养比将达到46:100,即每46个老年人口需要100个年轻劳动力人口去赡养。而社会中的老年人口数量和比例仅仅是在宏观层面上表明了我国养老市场的规模,而具体的养老需求分析仍需要依赖微观调研结果。结合近年来全国各地的调研结果,可以将当前我国养老需求特点和PPP模式应用的建议总结如下:

(1)大部分老人仍倾向于居家养老,居家养老市场潜力巨大。2010年远洋地产市场调研数据表示,15%被访者考虑过入住养老公寓,其中7%入住意愿较强,其余则表示不考虑入住此类养老机构。虽然入住意愿比例较低,但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已达到20000万多,乘以15%仍有3000万老年人口的市场需求,这与目前各类养老床位577.8万张之间依旧存在巨大的市场份额,机构养老市场仍大有可为。

同时,PPP模式在居家养老服务上依旧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面对居家养老这一巨大的市场,政府往往很难靠自己独立支持,而当下应用PPP模式的政府购买第三方居家养老服务的项目实施,也为我们PPP模式进入居家养老这一市场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意义。

(2)社区尺度上存在明显空间差异,养老地产开发应覆盖多方面。2013 年对北京6类典型居住社区的调查结果显示,养老需求在社区尺度上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相较之下,普通混合社区和单位大院的老年人对机构养老更加热衷;新建商品房社区内的老人更加倾向于服务质量和环境较好的民办养老机构;企事业单位退休职工集中的混合社区青睐中等收费水平的民办养老机构;习惯了彼此熟悉、朝夕相处的大院生活的老年人则主要选择性价比更高的公办养老机构。

针对不同社区的养老人群,我国养老地产PPP项目的开发中,应该尽量兼顾到以上各类养老人群的需求,以PPP模式开发的养老地产不应该是只针对低端、中端或高端中某一类养老市场的单个养老产品,而应该是覆盖多个层次的养老综合体。

(3)健康状况和文化程度影响养老方式选择,养老服务物质精神共结合。相关研究发现,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水平和文化程度显著影响养老方式的选择。2007年的调研结果显示,慢性病患者和较高文化的老年人更加倾向于选择养老机构进行养老。而这一类人群的养老需求往往不仅限于居住保障和生活便利,同时也会融入交流、情感、甚至自我价值再实现等养老需求,这些都是我们PPP模式应用于养老地产开发中必须给予足够重视的,要确保养老服务的物质保障基础之上满足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当然这一需求的实现,也将不断推动我国养老服务的发展和改革。

参考文献:

[1]罗福周,韩言虎.我国养老地产发展研究[J].商业研究,2012.

[2]姜睿,苏舟.中国养老地产发展模式与策略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2.

[3]Deng Y, Gyourko J, Wu J. Evaluating Conditions in Major Chinese Housing Markets[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10.

[4]彭桃花,赖国锦.PPP模式的风险分析与对策[J].中国工程咨询,2004.

[5]张桂玲.PPP模式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农业会计,2014.

篇6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2.02亿人,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4.8%。2025年之前,中国的高龄老年人口将一直保持年均100万人的增长态势。此外,老年人口的高龄、失能和空巢化,将进一步加剧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性和复杂性。

政府规划实行“9073”的养老服务模式,即到2020年,90%的老年人将在社会化服务协助下,通过家庭照顾养老,7%的老年人将通过政府购买社区照顾服务养老,3%的老年人将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

在中国人口结构转变的大背景下,老龄市场的刚性需求,与国家政策的持续引导,使养老服务业成为最近一两年颇受关注的热点投资领域。

医疗行业人士的观点为,老年人的疾病和衰老总是相互关联,不能清晰区分出衰老与疾病综合征之别。因此,从需求上说,老年人的医和养,本身就无法分割。

此外,绝大多数老年人都有居家养老的需求,这一潜在的巨大需求,无疑给养老地产开发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从国外经验看,对于以持有为主的养老地产,即使运营良好,普遍的成本回收期也需要10~15年,每年仅有8%~10%的回报率。这对于习惯于高利润和高资金流动性的房地产企业来说,将是一个艰难的挑战。

众所周知,医养结合是养老开发运营的出路,那么应如何进行医养结合?如何区分医和养的关系和定位?如何在医疗的范畴里解决医和护的协调问题?则众说纷纭。

但无论如何,都要厘清养老地产开发商与运营商的不同定位。养老运营商是养老服务的提供商,是养老地产项目后期运营的接盘者。养老地产是地产开发和养老服务的有机整合,是医养的系统配合,主要分为两大模式:一是重资产模式,二是轻资产模式。

重资产模式的核心是医疗设施驱动,开发商一般会随项目配套建设医院和康复护理院。国内目前的做法为:由区域顶级三甲医院开设分院,或以品牌冠名、国外医院品牌输出等形式。这样的项目大多身处郊区或景区,需要克服与城市距离远和配套设施不足的缺点,开发商因此需要背负医院与康复中心的经营压力,客户也会对未来医疗设施的兑现心存疑虑。

篇7

在刘明看来,目前国内的开发商、保险公司一哄而上地涌入养老地产领域,导致这个行业已经出现泡沫,但大部分企业都没有想好该如何赚钱。“养老是一个复杂的产业链,必须有好的思路、资源、团队,如果还是用开发房地产的思维去做养老产业,做烂掉是迟早的事情。”刘明说。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包括招保万金在内的几乎所有大牌房企都已经涉足养老地产。7月21日,中国太平保险集团宣布其国内首个养老社区将于今年10月在上海周浦开建,主打高端养老市场;7月22日,光明集团旗下的农工商房产宣布,将联合长江总公司在上海崇明岛开发养老地产,并以本地化、大众化为定位。

“目前正值政策红利窗口期,毕竟属于房地产行业可以参与分享的国家鼓励性政策机会并不多,养老地产如果不能把握近5年的机会,等到市场供给泡沫形成,便基本没有机会了。”上海领易投资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邹毅表示,“通过养老概念拿地可能容易,但盈利并没有想象的那样丰厚。”

资本疯狂涌入

在国内的主题地产大潮中,当前最热的一个领域非养老地产莫属。

刘明说:“养老地产行业正在经历‘全国热’,首先,地方政府可以将此作为政绩,自然鼓励各种主体的投资;其次,传统住宅开发遇到瓶颈,地产公司正在积极转型进入养老领域,此外,保险资金不能进入住宅开发领域,但可以进入养老地产。”

4月17日,国土资源部办公厅颁布了《养老服务设施用地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在养老服务设施的土地规模、用地性质、建筑面积等方面都提出了细化意见,这是对此前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的贯彻和实施。

世邦魏理仕中国区策略顾问部执行董事王广强认为,指导意见的表明政府看到了养老地产发展背后存在的问题,希望发动私营机构和社会资本更多地参与解决养老问题,鼓励营利性机构投身养老产业。

目前,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政府,均对养老问题高度重视。中国社科院的《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显示,截至2013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2亿人,占总人口的14.9%,预计未来这一数字还将不断地攀升。

光明集团副总裁庄国蔚表示,2013年底,上海60周岁及以上的老人已经突破300万,老龄化比例远远高于全国水平,“老有所养”已成为当地重要的民生课题。

“有需求就有市场。正是因为这样不健全的环境和巨大的市场需求,为各路资本带来了新的机会。”邹毅称。

据庄国蔚介绍,光明集团旗下的农工商房产、长江总公司将共同出资形成项目公司,利用长江总公司旗下的土地资源推进崇明养生庄园项目,第一期投资约20亿元,其中700亩用于地产建设开发,1300亩用于休闲、旅游和生态建设。

中国太平保险集团的手笔更大。该集团预计在3~5年间完成6~10个养老社区项目。以每个项目20亿~30亿元的规模来测算,中国太平保险集团未来5年内在养老社区的投入约为120亿~30047,元。

去年12月,保利地产在北京正式对外公布公司长期养老战略规划,保利计划用3~5年的时间使养老产业的运营率进入稳健经营阶段,基本实现盈亏平衡,同时规划用8~10年的时间达到发达国家的盈利水平,打通金融通道,通过REITs上市。

盈利模式待解

有人正埋头涌入,有人还在门口徘徊,而有人已经铩羽而归。

今年4月,北京城建集团将其持有的北京长青国际老年公寓有限公司80%股权及6.2亿元债权在北京产权交易所挂牌转让。公开资料显示,这个项目已经连续多年亏损,其中,2012年的净利润亏损5042万元,2013年亏损4926万元。

显然,北京城建集团已经等不到项目盈利的时候。事实上,一个运营良好的养老地产项目要实现盈利,一般要10年以上,如果想要在短期内就赚钱,那就只是打着“养老”的旗号圈地卖房而已。

据中国太平保险集团相关负责人透露,公司预计上海周浦项目总投资回报率大概在5%~6%之间,只有入住率达到较高的比例,项目才有盈利空间。按照目前测算,上述养老社区约在15年后才能达到盈亏平衡点。

位于上海浦东康桥地区的亲和源老年公寓是国内极具代表性的高档会员制养老社区,也是内地第一批起步的高档养老企业,经过9年实践,已形成一套较成熟的商业模式,2013年以来,亲和源首次实.现盈利。

据悉,亲和源以会员卡方式入住、消费。卡种分A、B两种。A卡为永久卡,可继承可转让,购买会员卡的费用是98万元,以后再根据实际入住的房型大小缴纳2 98万元至7_38万元不等的年费。B卡为终身卡,购买者终身使用,但不能转让继承,15年内可退,根据实际入住的房型大小不同,会员卡的费用自45万元至88万元不等,入住之后每年另缴纳年费数为3.8万元。

与上述两家企业主打的高端养老不同,光明集团希望打造的是大众化的养老项目。按照庄国蔚的说法,光明集团将利用内部资源整合的优势,去打造一个可以持续盈利的项目。

对于养老地产来说,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是如何获得土地,特别是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刘明说,他们曾经通过拍卖的方式,获得了上海市中心的一块医疗用地,公司打算在此打造一个高端养老社区。“其实,土地的获得现在还存在瓶颈,我们不可能在医疗用地上盖房子然后销售,将来可能采取出租的方式,现在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刘明说。

光明集团在土地获得方面可谓占尽优势。光明集团旗下的长江总公司在上海崇明岛拥有约230平方公里土地,在与兄弟公司农工商房产的合作中,长江总公司很自然成为了土地的提供方。

光明集团方面透露,公司的养老地产项目得到了上海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有关土地调整等方面的问题,政府有关部门正在积极帮助协调处理。

根据同策咨询的研究,目前传统地产商投资养老地产的资金退出策略主要有散售、整体出售、使用权变现三种方式;保险资金为代表的大型沉淀资本主要通过将保险养老板块业务与养老产品相结合,出售大额保单回收现金流进行退出。

“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看到可持续、可复制的成功运营模式。”王广强表示,“针对高收入老年人的养老项目因其盈利水平高而受到投资者的青睐,我们相信,这类高端养老项目的成功模式在不久的将来将会呈现。但该类项目只能满足3%~5%的比较富裕的老年人群的需求,而剩余的95%~97%的大众消费市场才是挑战所在。”

一哄而上之后

“不出5年,在国内养老地产领域,一定会出来很多烂尾项目。”刘明称,“一方面是因为这些一哄而上的投资主体不具备专业的运营能力,另一方面是这些产品卖的人群不对。很多人现在买一些养老地产项目是为了投资,但养老地产的核心是入住率,如果一个产品推出3年,入住率可以达到75%~80%,那么说明这个项目很成功,但是国内真正能做到的寥寥无几。”

邹毅认为,相比前两年的商业地产大潮,养老地产作为当前最热的一股风潮,泡沫起来的速度会更快,能够享受趋势性市场红利的时间更为短暂。“商业地产是针对全年龄阶层的产品供给,而养老地产只锁定在60岁以上人群。其次,中国居家和社区养老的观念是新型养老项目最大的冲击。社会观念不转换,养老地产整体机会不大。”

同策咨询研究总监张宏伟也认为,目前中国的养老地产还处于粗放式增长阶段。他表示,在短期内政策刺激之下,大量房地产开发商对养老地产跃跃欲试,并以养老地产为名进行圈地。这样导致短期内养老床位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但实际上这些养老床位基本上没有办法投入运营,仍然处于房地产开发范畴之内,而不是养老地产运营及服务。

篇8

关键词:公私合营(PPP)项目;养老服务产业;融资渠道

2016年,全国建设试点省市推行“智慧型”社区养老工程,2017年初,湖南率先试运营,具有鲜明的产业指导意义。2016中国养老产业博览会的举行,结合了多种社会力量,将养老服务项目与社会资源有效对接,倡导养老新理念,促进社会健康快速发展。PPP模式将公私两方力量联合,这种联合共同体有利于社会基础产业的构建。

一、我国养老服务产业融资特征及问题

1、我国养老服务产业的融资特征

(1)内源融资规模大,外源融资规模小。外源融资,是指融资来源于本单位以外。内源融资,则是来源于本单位积累的利润。随着近年来养老服务产业的飞速发展,企业在初创筹资期间,政府补助占比相对来说有走低的趋势,这就需要更多的内部融资途径来补充产业基础建设。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2016年养老产业的银行贷款、股票发行、企业债券商业信用、融资租赁等外源融资每年均不足30%。

(2)直接融资规模大,间接融资规模小。直接筹资,是指企业不借助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力量,直接从社会筹集资本。间接投资,则相反。立足当前养老行业阶段来看,直接投资更加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资信度,其规模也越来越大,而间接融资则会相对弱一些,主要是因为行业风险有较多的不可控性,因此银行和类似的金融机构放贷会相对保守一些。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2016年养老产业的银行贷款、融资租赁等间接融资每年均不足25%。

(3)股权融资规模大,债券融资规模小。企业股权投资方式是直接吸收投资、公开发行股票;而债务投资则是通过金融以及社会资本举债的方式取得的。以当前的行业背景来看,养老服务产业的资金来源,除了一定比例的政府补助之外,就是大规模的股权融资,主要依托于大型企业的接盘和商业模式的优化运营。债权融资规模相对来说比较小,主要由于当前行业利润空间小。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2016年养老产业的银行借款、债券发行、利用商业信用等债权融资每年均不足25%。

2、我国养老服务产业融资存在的问题

(1)政府补贴的依赖程度过高。养老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属于社会公益性产品,政府的支持必不可少。随着中国老龄化人口的不断增加,养老需求势必迅速扩张,这就使得地方政府债台高筑以及国债规模的大面积扩张,造成财政成本的不断上升。据国家数据统计,2002—2016年每年的政府补贴的总需求量都在不断增加,地方政府已压力重重。

(2)社会力量的作用尚不明显。养老服务产业实现盈利往往需要的战线比较长,经测算,投资回收期基本都是八到十年,短期内效益不明显,而民营资本又更加重视短期内发展,这就使得民营资本面对养老服务产业只能望而却步。国家近几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在养老政策实施初期,社会力量作用还不是很明显。

(3)传统融资渠道相对受限。近些年来,我国养老服务产业呈现这样的势头:一方面,许多国外融资模式虽具有一定的可实施性但未能在本土广泛应用;另一方面,在国内其他领域的融资模式虽有效果但本领域却未能实施。通过近几年的融资规模数据可以观察,养老产业近几年融资渠道稳中有升,但依然相对受限,市场化不足。

二、PPP模式应用于养老服务产业的可行性

1、国家鼓励养老服务产业应用PPP模式进行产业融资

鼓励社会资本采用PPP模式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到医疗、卫生、养老体系建设的创新性改革中。对于一些医养结合机构,一旦符合条件即可享受相关优惠政策。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市场化融资模式,支持各种商业合作的模式进行项目合作共建,极大地带动社会资本加大投入,通过产业基金、PPP等模式,大力支持社会化产业进程。

2、PPP模式与养老服务产业的适配性对接

PPP模式的思路与养老服务产业在融资问题上非常相近。第一,PPP模式和养老产业都是公共服务领域方面,可以实现对接。第二,PPP模式与养老服务产业非常相近,都是投资大,回报少,周期长。第三,养老服务产业是一项长期工程,现阶段其服务对象和服务项目相对稳定。政府也会通过各种措施加以保障,这又与PPP项目非常一致。

三、我国养老服务产业应用PPP模式融资的制约因素

1、地方政府财力短缺

近年来,养老服务的管理工作由中央下放到地方,但仅仅是事务管理权。养老服务产业的建设资金还是出自地方政府财政,这样,地方政府在管理上就变得力不从心,实行分税改革以来,地方税收减少,财力已经趋于短缺。

2、资本市场尚不完善

一方面,资本市场上金融产品种类单一,难以满足投资者需求的多元化;另一方面,资本市场的监管不规范,法律方面缺乏实施细则,实施难度大。这就导致资本市场存在较大的投资风险。

3、行业利润率偏低

养老服务产业的供给对象大多属于退休工资水平较低的老年人,价格应该更加人性化,同时,政府也应有规范严格的价格控制,这就是养老服务产业呈现低利润的主要原因。养老企业利润少,自然积极性差,因此,难以将养老服务产业带入良性发展轨道。

4、优惠政策体系尚不完善

在贷款、税收和土地使用等方面政府都为都为产业基建“大开绿灯”,但很多政策引导过于宏观,相关法律上没有相应配套的实施细则,执行难度大。建立健全产业优惠政策体系迫在眉睫。

四、国外养老服务产业应用PPP模式融资的经验与启示

1、美国养老服务产业应用PPP的融资模式

在美国,养老服务产业融资主要依赖市场。美国的养老社区分为两种:专门建成的和自然形成的。为非营利机构提供的专门建成的社区运营达到40年,前期投入不用偿还。而自然形成的养老社区大多是由居民人员流动自发形成的。此时,联邦政府无偿改建房屋结构,增加社区医疗健身设施。20世纪70年代后期,社会机构接盘公共服务事项,按照履约情况支付合同约定相关服务费用。

2、日本养老服务产业应用PPP的融资模式

PPP融资模式在日本为介护险制度,即为日常生活有困难的人提供以个人人权和尊严为前提的帮助,保障他们的正常生活。日本的养老事业为非营利性质,是由政府主办的;日本的养老产业为营利性质,多是由社会资本主办的,两者共同构成了日本的养老体系。根据2000年日本《护理保险法》,护理费用的10%由老人自行缴纳,余下90%的费用负担比例由被保险者承担。

3、新加坡养老服务产业应用PPP的融资模式

新加坡虽是市场经济国家,但在养老服务产业的规划建设方面并不是完全依赖市场,而是将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政府为主、市场为辅。市场化私人筹资方面相对成熟,实现企业融资多元化,养老地产企业在新加坡可以与市场上几乎所有的金融产品相结合。新加坡的金融业越是成熟,市场认可度越高,不可控风险就越小,同时,又反向作用于该行业发展,使之良性循环。

4、国外养老服务产业应用PPP模式

融资的可借鉴性指引首先,我国应系统规划一个养老服务体系并且建立健全行业标准,即现在所倡导的智慧型养老体系,医疗、卫生、养老协同发展。其次,健全立法机制,保障养老体系标准落到实处。可以看到国际上普遍采用了这一方法,为融资渠道的开拓奠定了基础。最后,加大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益与市场的有机合作,有利于产业的高速稳健发展。

五、我国养老服务产业PPP模式融资实现路径

1、政府财政应适度向民间资本倾斜

政府财政应适度向民间资本倾斜,把过去政策补贴的养老服务产业的财政资金,转向给民间资本注资补贴。转变过去过度依赖政府财政补贴的财政状况,多增加一些资金来源渠道。同时,政府也要制定各种实施细则来弥补目前法律法规上的不足,建立健全稳定的法律保障的社会大环境,保证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持续、稳健态势。

2、养老企业应多种盈利模式

经营养老企业收费标准不宜过高。但为保证项目持续性盈利,养老产业还应积极拓展盈利渠道,如出租配套设施、场地和部分养老房屋等隐形利润空间,来弥补前期的建设成本以及持续的运营成本。积极打造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吸纳社会资本的加入,扩大融资渠道和规模,优化养老服务产业的运营发展。

3、社会公众应全民参与、全民支持改变

社会以往观念,养老产业不是政府和资本群体的营利工具,它是一种社会利建设,需要全民支持、全民参与、全民建设,万众一心共同构建。共建社会福利事业有利于打造企业知名度,有利于政府事务工作的科学有序的管理,也利于全民养老品质的提升,共建美好宜居生态环境。众志成城,将政府监管引导与社会资源协调起来,做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社会贡献。

参考文献

[1]甘国玲、姜姝珺:PPP融资模式促进养老机构投资的研究[J].时代金融,2017(6).

[2]李莉:养老产业PPP项目新模式的探索研究[J].管理观察,2017(2).

[3]石丹林:医养护一体化养老产业融资模式初探[J].武汉金融,2016(12).

[4]邬昭晗:国外养老产业融资模式对我国的启发[J].现代商业,2016(27).

[5]王盛、董柳茵:城市养老地产融资模式探索[J].科学发展,2016(8).

[6]龚艳萍:互联网+社区+居家养老产业发展研究———以荆门市为例的养老产业PPP项目思考[J].荆楚学刊,2016(1).

[7]朱圣渊:中国养老地产项目融资组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8]陈懿嘉:以PPP模式进行养老产业投资的探究[D].苏州大学,2015.

[9]黄雅琪、储星星:云南省养老产业投融资渠道优化措施的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4(17).

[10]彭鲁莎:中国养老服务产业融资模式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4.

篇9

(兰州商学院 金融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摘 要:保险公司的介入对我国养老产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不仅可以为养老社区项目带来大量稳定的资金支持,也可以帮助保险公司拓宽自身资金的投资渠道.本文从宏、微观角度分析了我国保险公司发展养老社区的意义,并对泰康人寿正在推行的养老社区建设进行分析,以此提出我国保险公司发展养老社区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 :保险公司;养老社区;投资模式;策略选择

中图分类号:F840;C91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104-03

从一般的意义上讲,社区是以地域为基础的生活共同体.而按照上述解释,我们可以将养老社区定义为: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基础上,成立的由以养老为目的的一般社区居民(主要包括老年人和服务者)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这种社区是一种与普通社区不同的生活方式,具有独特的地域范围、相关利益和归属感.

1 中国保险公司发展养老社区的可行性分析

1.1 我国养老市场卖方市场时代已经来临

1.老龄化形势严峻催生养老产业的快速发展

2013年,中国老年人人口数量已经突破2亿大关,达到了2.02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8%.事实上,我国自2000年起就己经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而且随着时间推移,老龄化程度逐年加重.伴随着老龄化的逐步深入,我国人口中空巢老人、独居老人以及失能、失智老人占比逐年上升,由此带来的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

2.家庭结构的改变增加了对养老社区的需求

目前我国的养老模式仍然是以“居家养老”为主.然而,随着国民工作强度与经济生活水平的改变,这种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己经无法适应不断发展的养老需求.

在计划生育政策不断推进的30年中,我国的家庭结构始终维持在小型家庭水平,大部分属于“四二一”结构,即一对夫妇需要赡养四个老人,还要抚养一个孩子.与此同时,主要的工作群体在生存竞争压力不断加剧的情况下,跨地域流动越来越频繁,无法给予父母及时的照料;父母要求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改变,子女在赡养父母方面的时间与经济压力越来越大,急切需要专业的养老团队给予帮助.

3.通过养老社区项目可以拓宽家庭的自有资产投资渠道

不仅如此,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大部分家庭已经拥有一定资产,大部分家庭希望通过投资减少资产贬值带来的损失,而在我国投资市场不健全、投资渠道较为单一的现实情况下,将资金应用于一些有长期规划、安全性及流动性较高的项目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保险公司开展的养老社区项目正符合这些要求.

4.养老机构供给不足,养老供需关系失衡严重

在不断增长的养老需求面前,我们不得不面对我国养老机构数量严重不足的现实:护理床位,护理人才严重不足,而现有的护理人员也存在着质量上整体素质偏低,专业技术水平不足,服务未形成系统化,无有效监督等亟待解决的问题.2012年底,我国养老机构达到约4万家,但仍旧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由此可见,仅靠现有的养老机构,根本无法承担起解决中国养老问题的重任.

1.2 从保险公司自身的角度需要发展养老社区业务

1.我国保险资金运用存在的诸多问题可以通过发展养老社区得到改善

我国养老社区的发展前景极其广阔,但资金缺口严重,得不到有效的资金投入,无法快速展开业务;反观保险公司,我国绝大部分寿险公司却面临着大量的寿险资金无法得到有效使用的窘境.

一直以来保险公司的投资渠道都集中于银行存款、债券和股票.到2011年底,保险资金可使用余额55192亿,其中银行存款17692亿、债券25916亿、证券基金2909亿元,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保险公司资金投资结构略显单一.2012年,保险行业实现投资收益2085亿元,投资收益率仅为3.39%,为近年来的低点.

由于我国保险法的约束,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会受到很多限制,而可以予以投资的项目无不面临投资结构单一、投资收益率低以及风险大、资产负债不匹配等问题.选择养老社区,既可以利用自身丰富的寿险管理经验支持养老市场,同时也拓展了寿险产业链,对改善我国养老产业窘境、缓解国家养老压力有相当大的帮助.

2.保险资金能够与养老社区有效契合

保险公司投资最注重的是投资项目的安全性及稳定性,因为保险公司只有选择具有稳定收益的投资渠道,才能有效抵御经济周期和寿险理赔需求给公司经营带来的风险.

养老社区的回收期长,与保险公司可运用的中长期资金具有良好的匹配性.养老社区投资回收期可长达10-15年且初期投资规模巨大,对经济实力与资金规模要求严格.据统计,目前我国的保险公司可用资金为6.85万亿元,而寿险资金占比达到80%,且寿险资金中约一半是20年以上的长期资金,完全可以达到养老社区的投资要求.

3.养老产业能与保险公司主营业务互动

在发展养老社区方面,保险公司具有天然优势:首先,寿险公司的相关产品很多是以长期护理以及医疗和养老保险为主的,而这些产品的需求者正是老年人,通过这种客户优势,保险公司可以借助自身知名品牌形象迅速打开养老社区市场,成为该行业的领军者.其次,在吸引众多客户的同时,保险公司也会产生巨大的规模经济.保险公司通过发展养老产业,丰富了寿险产品种类,不断延伸相关产业链,可为客户提供更加全面的医疗服务、健康管理、金融理财增值服务,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增加了客户忠诚度,最终促进公司主营业务发展.而保险公司可以通过保单来锁定住户,而未来养老以及医疗保险方面的政策也都会引导商业养老进入社会养老领域,并且给予的支持力度还将提升.再次,保险公司在客户管理,尤其是全产业链条塑造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在产品定价方面具有数据处理和综合考察的能力,这是其他产业无法比拟的.

4.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保险公司开展养老服务

2012年7月,保监会《关于保险资金投资股权和不动产有关问题的通知》,细化规定了保险金投资养老地产问题.2013年9月底,保监会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保险资金运用比例监管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明确保险资金运用监管将实施大类比例监管,而减少了针对具体的投资品种设置投资比例限制.2014年8月13日,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业界称为保险业新“国十条”).养老产业得到明确的政策支持,作为保险、地产两大行业的结合,养老地产领域已被多家保险公司盯牢.

2 我国保险公司投资养老社区案例研究

根据相关统计,我国目前共有七家保险公司投资养老社区,从2010年以来,,国寿、平安、新华、泰康、太保和太平均有大手笔投入,总投资额在1000亿人民币左右.

从投资规模来说,中国平安保险投入270亿人民币,合众人寿紧追其后约为200亿人民币,中国人寿和泰康人寿的投资额分别为100亿和90亿人民币.新华保险以及中国太平的投资较少,大约为20亿人民币;而中国人保目前仅有投资计划,还没有实际的养老社区建成.

现以泰康人寿养老社区为例,对我国的保险公司养老社区业务进行分析.2009年泰康人寿旗下养老社区投资与运营机构成立.2010年6月“泰康养老股权投资计划”获保监会批准试点,泰康人寿购置北京昌平土地2000亩规划建设高级养老社区,项目于2012年6月动工,一期投入约40亿元.

2.1 功能板块

泰康人寿根据科学设计,以不同老人不同的自理能力划分,在泰康之家为老人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2.2 运营管理

由泰康之家成立管理公司,采用押金+月服务费收费模式,并聘请专业团队进行专业管理.为老人提供细致周到的一站式管理服务,不论在哪里,只要购买产品,即可入住泰康的任意一家养老社区,称为候鸟式养老模式.

2.3 商业模式

采用“直接入住+保险产品挂钩”的形式,对于那些保守、无风险意识的客户,这种形式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也可选择“自选计划”增加资金运用自主性,但要承担养老金没有保底保障的风险,对于风险偏好较强的客户来说,“自选计划”更加合适.

综上所述,泰康人寿养老项目拥有以下几点优势:(1)投资方式自由组合,覆盖全面且灵活多样.(2)结合生存保险方式,按月给付养老金,降低了长寿带来的各种风险.(3)被保险人可以安逸的通过委托保险公司进行资产投资,轻松获得资金回报.(4)养老计划设计具有严谨的科学性.通过对养老市场详细的调研基础上,设计出有针对性的优秀产品.

然而,我们也必须意识到,这种模式也存在不容忽视的缺点,现有产品不适合即期养老客户.保险公司不可能放弃如此巨大的即期市场,所以应该继续完善产品,为现在的老人提供适合的产品.

3 我国保险公司发展养老社区所面临的问题与策略选择

3.1 保险公司所面临的问题分析

1.营利性养老地产的政策导向模糊

保险公司进入养老产业的目的是为了盈利,但是由于存在资质的制约,保险公司开发养老社区存在很大的困难.政府相关政策措施刚刚出台,还没有来得及细化,保险公司投资养老地产阻碍重重.尽管相关政策已经出台,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都表示会大力支持保险公司涉及养老产业,但这些支持都处在起步阶段.

2.面临专业化管理难题

养老社区在我国是一种全新的养老方式,相关研究与著作鲜见于市,所以在大力发展该产业的同时,也必然面临相关专业人才匮乏的局面.另一方面,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重,养老产业卖方市场加剧,急需相关专业护理人才.日益壮大的养老需求与相关人才物质匮乏的矛盾,成为保险公司在发展养老社区时必须面对的问题.

3.2 保险公司发展养老社区的策略选择

1.全力争取政府政策支持

首先,建议国家尽快制订具体的管理细则,以政策指引方式鼓励保险公司投资养老服务.其次,在土地出让和建设以及城市规划方面,可以针对养老产业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再次,加快推广“以房养老”等相关试验模式,以此方式向即期养老人群提供大量闲置资金,为其购买保险产品提供资金支持.或者可以效仿美国,开发REITs模式,完成该模式政策资金落实.

2.关注中高端需求注重产品服务创新

现阶段,我国的养老需求已经发生改变,通过比较不难发现,收入较高或文化水平较高的人群对于服务养老、专业养老的接受程度与需求远远大于低端水平人群,对于中低端收入人群的养老服务,建议仍旧以政府主导为主,社会扶持为辅的方式,保障其基本养老,而在我国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政府提供的基本保障明显无法满足居民们日益提升的物质精神需求,建议保险公司可从中高端需求客户人群入手,待其盈利模式明晰,再继续拓展市场.

高端养老人群对保险公司提供的养老社区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保险公司在完善服务的同时,要更加细致周到人性化:一是配置完善优质的基础设施,住房、绿化、医疗都要达到优质水平;二是设置专门的生活区,提供休闲娱乐场所,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三是组成高素质的专业团队,一切以客户为中心,提供人性化服务;四是提升社区科技含量,借助先进技术使入住老人得到及时的无微不至的照顾与保护.

3.创新产品销售与养老社区挂钩保险产品“预销售”

建议保险公司采用预销售的方式,不必等到房屋建成,配套设施都齐全时才开始销售产品,例如泰康人寿与合众人寿就已经开始销售在建设中的部分养老社区,用以缓解回报周期过长所带来的风险.同时保险公司也可借鉴国际经验,学习日、美等以租赁形式为主的养老社区经营方式.

4.增加专业机构设置,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创建专业业务团队,分部门分职责对养老社区进行管理,例如配置专业的医疗团队,护理团队,也可以采用范围经济方式,投资专业的护理培训学校,使大量的护理人才可以在校内就业,将实践与学习结合起来,不仅解决了人才不足问题,也加快了就业速度,为我国就业市场解决了一大难题.由保险公司进行总体调度与规划,而具体的细节服务可以做到责任到人,以减少社区管理上的风险,在此基础上养老社区也得以快速成长,减少投资回报期过长带来的风险.

除此之外,保险公司也应该注重人才储备,着力培养物业、投资、医疗护理等各方面的人才,以解决现有人员不足问题.如此这样,保险公司才能有序的可持续发展养老服务产业,为老人提供切实完善的晚年养老生活服务,为我们的父母营造更幸福的晚年生活.

参考文献:

(1)鞠秋锦,邓卫华.浅析中国的居家养老[J].热点透视,2004(12).

(2)王海燕.发展城市社区养老应对人口老龄化[J].理论学刊,2006(03).

(3)张晓华.我国养老社区软环境建设的内涵和模式[J].中外企业家,2010(14).

(4)陈丽珠.北京应建立养老社区[J].北京观察,2011(02).

(5)李成玉.老年住宅开发模式分析[J].住宅科技,2009(02).

(6)牛建宏.20万亿市场规模呼唤加快政策扶持[N].人民政协报,2011-09-20.

(7)吴玉韶.老年产业发展需求与高素质人才培养[J].观察与思考,2010(8).

(8)胡晓平.社区养老:我国养老服务的新模式[J].铜陵学院学报,2010(03).

(9)孙洁.促进保险资金带动养老地产规范持久发展[J].劳动保障世界,2011(08).

(10)谭显英.保险公司投资不动产的收益与风险[N].中国保险报,2011-06-13.

(11)赵蜻.浅析保险公司投资养老实体的可行性[J].上海保险,2011(02).

篇10

1.1养老社区评价指标的确定

在我国养老社区建设发展进程中,老年群体的养老意愿及养老方式的选择日益受到国内学者和开发商的关注。通过查阅大量关于老龄群体养老方式选择影响因素的文献,本文将其研究中所涉及的影响因素归纳为自身因素、健康因素、家庭情况以及社区环境,这些因素显示出老年群体对养老社区的关注重点。此外,在养老社区建设投资中,土地成本比重较大,严重影响投资回收期,进而影响开发商对养老社区的运营稳定性。因此,养老社区的评价还需考虑土地成本因素。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建立如下养老社区评价指标体系:1)居住方式指标,细分为养老选址、与子女的居住方式及养老成本三项指标;2)社区环境指标,细分为医疗条件、养老服务供给(数量/质量)、适老化设计以及社区居住人群年龄段四项指标;3)宜居老人类型指标,仅以老年人的自理能力为评判对象。养老社区是否符合老年人及开发商对各类因素的期望成为评价社区优劣的标准。

1.2现有养老社区的指标比较分析

随着我国养老产业的发展,国内涌现出众多养老社区类型,如综合型养老社区、会员制养老社区、异地养老社区和混合养老社区等多种形式。本文主要依据社区老年人口聚集程度及选址的不同,将我国现有养老社区分为集中养老社区、异地养老社区和混合养老社区。集中养老社区是指老年人群集中供养的场所,其经过适老化设计且养老配套设施齐全,老人的生活起居得到照顾,同时还可享受各种专业化为老服务。异地养老社区是指在离开老人现有住所所在地而在另一城市建设的配备商业化为老服务的社区,常以环境宜人,且房价、地价、生活费标准较低的城市或大城市周边地带作为迁入地。混合养老社区通常包括两种形式:其一是在建设初期充分考虑青年住宅、老年住宅及相关配套服务的规划,以老年人居住要求为核心而设计建设的复合社区;其二是在社区投入使用后,参考居民老龄化程度,在社区内部建设相应规模的老年住宅或托老所以及养老配套的综合社区。

1.2.1居住方式

由于老年人行动能力受限,社区成为其主要活动区域,它不仅关系到老人的居住环境、养老条件,也会影响养老成本及代际关系。集中养老社区和混合养老社区为获取充足的周边配套和养老资源,通常建设于城市繁华地段。这使得入住老人的生活、出行较为便利,但也导致开发商土地成本高昂。而异地养老社区常以房价、地价、生活费标准较低的地区作为迁入地,可减轻迁出地政府及居民的养老负担,也可降低开发商的土地资金投入,并能与迁入地产生经济联动。集中养老社区和异地养老社区均实行老年群体集中供养,这能产生养老服务的规模效益与分工效应,有利于节约养老服务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服务效率。但老年群体聚居使老年人与子女分开居住,亲情成本升高,代际分离问题严重。同时,老龄群体消费意愿及消费能力较弱,难以为社区商业配套设施带来足够的利润。而混合养老社区通过实行老年住宅、青年住宅、托老所等不同居住形态的混合,有效拓宽了社区的适用人群范围,可有效提升社区的整体消费水平。

1.2.2社区环境

对于老龄群体而言,社区能够提供的服务水平以及养老配套设施的完善程度都会影响其对养老社区的满意度。集中养老社区和混合养老社区在养老服务供给方面水平相当,不仅拥有齐全的周边配套设施,还在社区内配备多样的服务和设施。相较而言,由于混合养老社区注重居民的全龄化,服务人群广泛,故社区医疗内容更丰富、更专业。而异地养老社区受迁入地经济和资源条件的限制,开发商需投入大量资金自建医疗和为老服务,通常会因资金不足致使服务水平差,或因投入过高而继续延长投资回收期。同时,在集中养老社区和异地养老社区中,单一老龄群体聚集极易形成“老人城”,老年人缺少多样的社会交往,容易产生孤独感和压抑感,不利于健康养老。而混合养老社区的居民涵盖老、少、中、青各年龄层,可有效解决养老社区的活力不足问题和亲情化需求。2.2.3宜居老年人类型参考国际上对老年人自理条件所做的自理、介助、介护老人的分类,同时考虑社区中老年配套、为老服务水平及医疗护理条件,可以判定各类养老社区的宜居老人类型。异地养老社区由社区提供为老服务和医疗护理,但因技术水平和专业化程度较低,只适用于自理及介助老人。集中养老社区和混合养老社区有充足的周边配套设施和资源,且社区内部具备完善的服务和专业的医疗团队,自理及介助老人可获得全方位照料。同时,部分规模较大的项目还配备介护老人专用床位,可为其提供全天候治疗与护理,实现了老龄群体的全生命周期养老。通过现有养老社区的指标比较分析发现,理想养老社区不仅要全方位满足老龄群体的需求,还应兼顾开发商的收益性。混合养老社区相较于集中养老社区和异地养老社区具有明显优势。它构建的年龄层次混合、居住形态混合、养老服务类型混合的社区可满足老龄群体生理及心理上的整体需求,且青年群体的引入提升了居民的整体消费能力,社区资金平衡加快。然而,混合养老社区虽然强调全龄化居住,但子代与父代沟通联系性不强,在住宅设计、规划布局、功能划分上也缺乏整体的开发思路。本文针对混合养老社区的上述缺陷做出改进,提出多代分居养老社区。

2多代分居养老社区

2.1多代分居养老社区的功能分区及配套设施

多代分居养老社区以混合养老社区模式为基础,在规划布局上将不同居住类型分区设置,并按功能需求的不同将各年龄段人群分区布置,组成一个相互联系、布局合理的有机整体,明确划分建筑布局、功能配置和室外环境。多代分居养老社区划分为子女公寓区(A)、老年公寓区(B)和社区服务与护理保健中心(C)三个功能区。(1)A区即子女公寓区,以中、青年子女为入住对象,并细分为两个组团。组团一是建筑类型及配套设施与普通住宅类似的片区,用以满足青年子女对住宅的刚性需求;组团二是功能配置较高的高档公寓,以满足中年子女对住房的改善性需求。该区住宅的运营实行房屋产权出售。(2)B区即老年公寓区,供自理老人和介助老人入住。该区住宅以配有医用电梯的高层和小高层为主,室内外设计均实现适老化和智能化,内部设计采用走廊式,走廊及走廊侧留有放大空间。同时,基于管理效率的考虑,该区采用集合式居住的形式,建筑内部以走道连通。老年公寓区住宅的运营采取租售结合的方式。(3)C区即社区服务与护理保健中心,重点负责协调社区与政府部门及医疗机构的合作,为居民提供日常生活和医疗保健服务。为规范和指导社区工作,做好养老社区建设和老人管理工作,社区服务中心需要与民政部门、劳动部门和卫生部门等政府部门协调,以获取其政策、技术及资金上的支持。此外,为了向社区老年群体提供预防、医疗、康复、护理照料一站式服务,通过与当地大型医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社区老人提供以下三种医疗方案:1)合作医院建立就诊绿色通道,社区老人可免挂号,优先就诊。同时,医院与社区建立数据库,统计并共享社区老人的病情、过敏史、接受过的治疗、日常注意事项、护理办法等信息,这样便于医生问诊,也可保证老人出院后能在社区得到更为有效的护理治疗。2)由合作医院提供专业医护人员和常用医疗设备,建立科室齐全的社区医院。同时,招募并培训一批老年护理团队,向社区老人提供医疗保健、上门护理和住家护理服务。3)依托于社区医院,社区与合作医院合资开设介护老人床位,实现床位制医院养老,允许介护老人长期入住该区,由专人对其进行照料和康复训练。介护老人床位的运营实行只租不售。规划布局上,多代分居养老社区将A、B、C三区按“品”字形布置,A区与B区毗邻而立,这样既方便子女探望老人,又可以保证各自独立的生活空间,实现子女陪伴养老,降低亲情成本。C区是病人、医护人员、探访者的聚集地,人流量、车流量较大,为方便交通,同时保证A、B区安静的居住环境,因此规划在“品”字形布局的前端。为加强各功能分区间联系,在A、B、C三个功能区间布设视频呼叫系统,子女与老人家庭一对一,C区与老人家庭一对多,以保证在老人遇到突发状况时及时联系医护人员或子女,避免因抢救不及时而造成事故,也便于子女和医护人员观察老人身体状况。多代分居养老社区的人群结构多样化,配套设施必须符合各类人群的需求,如为孙子女一代配备幼儿园、游乐设施、亲子乐园,为中青年子女设立健身俱乐部、酒吧,以及面向大众的餐饮、农贸市场、商业街、超市、休闲娱乐、美容美发、教育机构(包含老年大学专项)等配套设施。社区持有经营餐饮、商业、医疗护理、管理服务、物业增值等配套设施,运营方式主要采用“家庭会员制”,即以家庭为单位办理会员卡,按会员级别的不同,家庭成员可共享规定范围内的配套设施和服务。

2.2多代分居养老社区的主要优势

2.2.1加速资金平衡,降低管理成本

多代分居养老社区通过出售房屋产权或使用权收回前期投入,快速实现资金回笼,缩短了投资回收期。同时,社区持有经营餐饮、商业、医疗护理、管理服务、物业增值等配套设施,并通过引入非老龄群体提升整体消费水平,为社区正常运营注入动力。多代分居养老社区以功能分区的方式将功能需求相近的人群集中安置,从而产生服务和管理上的规模效益和分工效应,可降低管理成本。

2.2.2社区沟通性强,规划合理

多代分居养老社区将不同居住形态分区设置,并明确划分公共设施和室外环境,在规划布局上形成一定的专属性和独立性,可有效避免管理和使用时出现纠纷,且便于社区资源与服务的支配,避免造成资源浪费。同时,社区运用视频呼叫系统将三个功能区紧密联系,不仅方便子女与老人的沟通,也有效提高了社区养老的安全性和便捷性。

2.2.3社区内部形成自循环体系

多代分居养老社区实行老少共同入住,适用于各年龄层次以及不同家庭结构和身体状况的人群,并通过提供多样的居住形态、配套设施和为老服务构成了社区内部的自循环体系。一方面,若老人对住房的要求随着身体状况或家庭变化而产生差异,社区可协助其转入符合其需求的其他功能区继续养老,老人无需脱离社区,从而实现“一站式”养老。另一方面,家庭中的几代人共居于多代分居养老社区,并按功能需求的差异分住于不同功能区,各代人可随身体状况或家庭结构的变化在不同功能区间转换,享受相应的服务,家庭内部也可实现自循环。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