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下教学转线上教学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05 17:47: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线下教学转线上教学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由于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改变了传统课程内容固定、结构化的特征,让教学资源从单一资源转变为课程和教学等多方面资源,使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从简单线性转向复杂化、网络化[1],因此一经推出就引起了国内教育界的高度关注和积极讨论[2]。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大、复旦大学和国防科技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纷纷对其开展试点工作,并形成了一批有价值的成果[3-6]。但从现有文献看,从技术层面针对MOOC平台设计与实现方面的研究仍不多见。鉴于此,笔者结合本单位基于MOOC的实践,针对MOOC课程平台的功能设计进行讨论,以期为当前国内高校的MOOC实践提供参考。
1 MOOC课程平台建设背景
南京审计学院是我国审计高等教育发源地之一,学校设有28个本科专业,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在校生近15 000名,研究生127名(含10名留学研究生)。现有教学平台经过多年建设,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功能体系,对学校相关的教学门户、网上课堂、教研活动、形成性考核、毕业设计等业务提供了较为完善的技术支持。但是随着南京审计学院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新型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普及,现有教学平台和教学手段已逐渐无法满足当前的业务需求。因此,南京审计学院适时提出MOOC教学平台建设项目,希望通过网上教学平台的建设,解决现存的教学数据孤岛、教学体验不友好等问题,实现全网上教学与移动教学,并达到降低教学成本、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提升师生满意度的目的。
2 MOOC课程平台建设可行性分析
2.1 数据准备可行性
南京审计学院多年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坚持使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多年教学实践过程中积累了大量教学资源,包括:以课程为单位的教学视频、教案、教学文档、题库等。这些教学资源的积累为MOOC课程平台项目建设提供了基础数据准备。另外,南京审计学院已建设并使用的网络考试平台可有效解决线上教学过程的考评需求,正在建设的数字化校园公共数据平台、统一门户平台等可解决底层数据交换难题,为全网上教学平台项目提供了有效的数据准备。
2.2 技术可行性
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社交网络、3G/4G等技术的普及,加上学校现有校园网络基础设施的日渐完善,为MOOC课程平台项目的建设与应用提供了完善的技术支撑,人们随时、随地、随心进行网上课程教学已成为可能。特别是随着数据集成技术和SOA技术的发展,为MOOC课程平台项目提供了成熟的技术保证。
2.3 用户行为可行性
首先,南京审计学院的学生是具备完全自学能力和意愿的群体,而且多年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学生中有较高接受度;其次,大多数在校学生都有笔记本电脑、IPAD或智能手机,为MOOC课程平台中移动功能的实现奠定了用户基础;最后,南京审计学院的教师有着丰富的线上教学经验,为MOOC课程平台的推广与应用提供了很好的铺垫。
2.4 人才准备可行性
近年来,通过大量信息化工作实践和探索,南京审计学院培养了一批既懂学校现状,又熟悉信息化技术的专业人才,为MOOC课程平台项目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
3 MOOC课程平台功能设计策略
3.1 总体策略要求
考虑到不同学科、专业、课程的特点和基础情况,MOOC课程平台项目除支持课程全网上教学模式之外,还需支持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线上教学为主+线下教学为辅或线下教学为主+线上教学为辅)。因此,在平台功能设计上,需采取如下策略:
①功能范围需要支持全网上教学相关所有功能,可以给所有课程提供对应的功能支撑;
②针对不同课程,支持对各个功能点的灵活选择使用并提供不同的设置策略,从而为不同教学模式提供差异性的功能支撑。例如课程采用全网上教学模式时,可以选择使用平台提供的全部功能;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时,可仅选择使用其中的部分功能。
3.2 O2O线上线下一体化策略
对于某些课程,由于存在一定特殊性,某些教学活动无法通过网络或不适合通过网络进行,如课外活动、课后实践等,相关教学活动仍需通过线下进行。这些课程则需采用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以实现O2O线上线下一体化。因此,线上线下相关的数据、规则等需保持一致性,包括:教学内容、课程教材、教学大纲、课程章节目录、教学进度安排、院系数据、面授教师数据、学生班组数据、课程题库、课程考核标准等。
O2O线上线下一体化,还体现在线上和线下之间的相互支持和促进,具体如下:教师根据线上教学统计数据(调查问卷、学生学习情况、学生测试情况、提问和讨论情况、学生评论信息、网上行为统计信息等),了解学生的基础和背景信息、常见问题、学习难点等,然后针对性地制定线下面授辅导方案,以提升线下辅导的目的性和教学效果。例如可针对学生提问较多的知识点或错误率较高的测试题进行线下重点辅导。
教师通过线下的面授辅导,以及与学生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可以更好地了解在线上难以了解的信息,如每个学生的详细情况和特点、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意见和建议、课程学习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在线学习的具体场景等。通过线下了解到的信息,可以帮助教师不断优化
在线课程内容与教学设计,从而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在线学习体验,提升学习质量和效率。
3.3 在线支付支持策略
学生用户在学习课程时还可以选择付费学习,系统需提供试学习功能,预览部分课程后再选择是否支付继续学习。若支付,系统能够保存试学部分的学习进度,同时,系统提供在线支付功能,支持用户将选中课程加入订单。
3.4 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策略
系统可提供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具体要求如下:
(1)提醒服务:提供站内消息、邮件、短信等方式的提醒服务。
(2)相关支持服务,包括:①技术支持服务:主要提供平台使用过程中与技术相关的问题支持;②热线电话支持:提供电话人工支持服务;③在线客服支持:嵌入全网上教学平台在线人工支持服务。
(3)课程助学服务,主要提供课程学习方面的支持,包括:①即时助学服务:师生之间等通过Web IM工具,实现在线交流,教师向学生或学生向学生提供课程助学服务;②非即时助学 服务:学生在线提交问题,平台给教师发送问题提醒,教师登录平台回答学生问题后,平台再给学生发送回答提醒。其中,除教师回答学生提问之外,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回答提问。
(4)完善的线上帮助系统。通过以上设计方案,可以让教师和学生使用全网上教学平台时更加简单、方便,有问题也可以随时寻求支持,获得帮助,从而消除了用户后顾之忧。
3.5 学习激励策略
网上学习因为缺少学习同伴和教师监督,对学生自制力和自学能力要求较高,因此需要设计一些激励机制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以提升网上学习效果。一些参考的激励机制如下:
(1) 积分制度:学生通过网上学习的相关行为(访问次数、学习时长、笔记、提问、回答等)获得一定积分,积分达到一定数量后可以升级。
(2) 奖励制度:学生获得的积分可以用来兑换奖励,可以是实物或虚拟物品,或是成绩加分及兑换学分。
(3) 竞争机制:设置各种学习排行榜(访问次数、学习时长、学习进度、作业/考试成绩等)并向所有用户展示。向学生展示其他学生的学习动态(学习进度和学习成绩等),可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并对各种排行榜前若干名的学生提供实物或虚拟物品奖励。
(4) 词语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平台根据应用场景,向学生展示一些激励词语。比如学习完一章之后,显示:“恭喜,您已经学习完第一章了!您的学习进度打败了全校80%的同学!”
3.6 视频直播支持策略
全网上教学平台除视频点播外,也可以观看视频直播。通过南京审计学院提供的独立视频直播系统,给全网上教学开放视频直播接口,从而实现在全网上教学平台上观看视频直播的功能。
4 MOOC课程平台功能设计体现效果
4.1 体现以学生和教师为中心的建设理念
MOOC课程平台在设计上以学生和教师为中心,同
时兼顾管理者需求,与现有平台以管理者为中心的模式相比,以学生和教师为中心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功能上突出面向学生的学习功能和面向教师的课程资源建设功能,给学生提供视频学习、学习动态、主题讨论、问答、笔记、WebIM等强大且系统化的网上学习相关功能,给教师提供简单、易用的可视化、渐进式的在线课程制作工具,教师不需要专业的IT知识即可很快上手。同时给教师提供强大的在线资源库功能,让其可以很方便地管理资源、建设课程。
(2)在界面和交互设计上,采用美观、简洁、统一、实用的风格,优化导航,减少页面信息层级及窗口跳转,并给教师和学生提供统一的平台登录及功能操作入口,从而让学生专注于学习、教师专注于课程建设和教学,减少其它不必要的干扰。
4.2 支持全网上教学模式
MOOC课程平台把线下教学的全套过程都搬到网上,提供网上导学、促学、助学、教学管理等完整的线上教学解决方案,真正实现教学过程全部上网:①教学过程全网上:包括课程资源建设、课程开课、课程选课、课程学习、课程笔记、课程问答、课程讨论、随堂测验、章节测验、课程作业、模拟考试、结课考试等;②学分认证全网上:通过网络提供学分认证的素材构成,包括课堂交互、课外资料、主题讨论、单元测试题、考核方案等;③综合成绩全网上:课程的成绩由各种网络教学活动的综合成绩组成,包括学习时长、互动情况、单元测验、结课考试、课程作业等;④支持服务全网上:通过网络方式(IM、微信、网页、短信、呼叫中心、邮件等)提供各种支持服务,包括:教学支持服务、在线督学服务、在线技术支持服务等。
参考文献:
\[1\] 李华,谢艺,等.面向MOOC的学习管理系统框架设计[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3):28-33.
[2] 王鑫,李磊.慕课MOOC在线教育平台技术架构研究[J]. 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13):215-216.
[3] 宋德清.MOOC在社区教育中的应用路径探索——基于开放大学建设的视角[J].远程教育杂志,2013(6):68-74.
篇2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导论;教学改革
专业导论是大学新生入学后需要学习的一门十分重要的导论性课程。专业导论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内涵特点、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所学专业与行业的关系及本专业的发展现状,使他们能够对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涯作一个规划,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1]。近年来,在全国上下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对专业导论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效果,是一个值得授课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拟以所在的阜阳师范大学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开设专业导论课程的意义
(一)消除学生疑虑,帮助学生了解专业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笔者在与大一新生交谈过程中发现一个问题,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因听从了老师和家长的建议才选择的物流管理专业,而真正是在了解物流管理专业后自主填报志愿的学生并不多。还有一部分学生是通过专业调剂被录取到物流管理专业的,对物流管理专业更是缺少必要的了解。以上原因导致很多学生在入学后产生一些疑虑,比如“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哪些方面的工作”“物流不就是干快递吗”等,甚至有些学生在入学前就已经做好了转专业的打算。通过开设专业导论课程,可以让学生尽快了解物流管理专业,消除疑虑,端正专业学习态度。
(二)展现专业前景,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物流管理专业的就业前景如何是学生和家长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通过开设专业导论课程,可以加深学生对物流行业在国民经济中战略地位和支柱性产业的认识,帮助他们了解物流行业发展前景及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增强学习物流专业的信心。
(三)揭示成长规律,帮助学生适应环境对于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其所面临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3]。在学习上,中学里的那种封闭式学习、过度依赖教师、填鸭式被动学习和单纯追求应试成绩的学习方法已经不再适用,取而代之的是开放式学习、教师只起引导作用、满足趣味性地主动学习和为成才而学习;在生活上,其生活方式也由高度依赖父母、以自我为中心的家庭生活转变为远离父母独立生活、需要顾及他人感受的集体生活。面对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很多学生会变得无所适从。开设专业导论课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大学教学管理及课堂教学的特点,掌握集体生活中与人相处之道,认识人才成长规律,尽快适应大学环境。
(四)确立学习目标,帮助学生拟定规划升入大学只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一个短期目标,当这一目标实现后,如果不引导学生确立一个长远的学习目标,一部分学生可能会迷失方向,最终导致学业荒废。通过开设专业导论课,解读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可以使学生对将要开设的课程做到心中有数,为学生在确立专业学习目标、大学发展计划乃至职业生涯规划方面提供帮助。
二、专业导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作为所在学院物流管理教研室的负责人,近年来一直参与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工作,总结出该课程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
(一)授课形式单一以往的专业导论课程教学主要采用的是教师讲解结合PPT展示的传统教学形式,更多的时候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师生之间缺少必要的互动。这种单一的教学形式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教学内容随意化由于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时数较少,一般只安排14~16学时,所以该课程很难找到合适的教材,以至于授课教师对授课内容的选择较为随意[4],有的侧重于作物流管理专业介绍,有的则侧重于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和职业生涯规划的介绍。教学内容的随意性容易导致教学重难点不突出,使学生对该专业产生怀疑,失去学习的兴趣。
(三)教师积极性不高作为一门专业启蒙课程,专业导论课程的内容虽然比较简单,但其涉及到的知识却十分广泛,尤其是与行业相关的一些最新数据,更需要授课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搜集。对于授课教师来说,在期末计算教学工作量时,专业导论课程的课时量只有十几个,对其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工作量的帮助十分有限,很多教师不愿意接受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任务,即使勉强接受,在教学上也是墨守成规,不愿意尝试课程教学改革。
(四)缺少实践教学物流管理专业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学校在制定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大纲时,如果笼统地将其全部设置为理论授课,则与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特点不符。缺少实践教学内容的专业导论课,会导致学生对物流管理专业缺少直观的认识,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和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改变传统授课形式,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为了克服单一授课形式的缺点,吸引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授课方法[5]。比如,授课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混合式教学理念引入到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阜阳师范大学为例,学校已经建成了先进的录播教室,同时引进了“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授课教师可以在课前通过录播教室录制教学视频,并将其连同课件、教案及学习资源等材料上传到教学平台中,供学生线上自主学习。在线下教学环节,授课教师可以挑选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专业话题,比如“你为什么选择物流管理专业”“你是通过哪些途径了解物流行业相关信息的”“你认为从事物流行业的工作前景如何”等,让学生分组讨论,再将讨论的结果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授课教师再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克服了传统授课形式的弊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由过去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知识。
(二)合理设置课程教学内容就物流管理专业而言,其专业导论课程应包含以下内容。1.专业内涵与行业发展前景。在专业内涵方面,可以介绍与物流相关的一些概念,如物流、物流行业、物流管理、传统物流、现代物流、国际物流等,引导学生明确概念的内涵、外延及其特点,明确各概念所包含的基本问题及其本质。在行业发展前景方面,授课教师可以搜集相关资料,向学生介绍物流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物流行业发展概况及就业前景,物流相关岗位职责要求和任职条件、薪酬待遇、升迁路径等,以打消学生的疑虑,激发学生学习热情。2.学科性质及专业发展概况。首先,物流管理属于管理学门类中的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与之并列的还有物流工程、采购管理、供应链管理等专业。这4个专业相互关联又相互区别,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各专业的相近性和交叉性,注意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其次,应介绍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介绍本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办学特色及办学成就,如师资队伍情况、专业与课程建设情况、毕业生的考研及就业情况、师生获得的各类荣誉情况及杰出校友等。3.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人才培养的依据和大纲。授课教师应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蓝本,向学生详细介绍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体系等内容,尤其是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制定大学阶段的学习目标,避免学生盲目地学习。4.大学阶段教与学的特点及学习方法。在向学生介绍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授课教师还应就大学阶段的课堂教学、学生管理以及对学生的要求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剖析,使学生认识到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以及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此外,授课教师还应结合专业特点向学生介绍适用的学习方法。物流是一个注重实操的行业,中学里那种单纯为了应对考试的学习方法已经不再适用,学生需要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避免眼高手低。5.专业学习规划。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好的规划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专业导论课程还应包括学生专业学习规划的内容,授课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好大学阶段的学习规划,为毕业后的就业、创业及继续深造打好基础。
(三)提高教师的积极性针对专业导论课授课教师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学校层面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优先选派专业导论课教师到知名物流企业参观、交流,对承担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师给予适当的工作量补贴等。此外,还可以改变以往只由校内教师讲授专业导论课的做法,邀请物流行业和企业专家参与到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比如,在讲授物流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这部分内容时,可以邀请知名物流企业或物流行业的专家走进课堂做专题讲座,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给授课教师提供了与行业和企业专家近距离交流的机会。
(四)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尽管专业导论课的课时不多,但笔者认为仍可以抽出2个课时让学生参与到专业实践中。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物流企业参观见习,以了解物流企业的运作与经营模式。通过参观企业的立体仓库、分拣流水线等物流设施,观摩叉车装卸货演示、智能分拣机器人分拣作业等物流活动,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之形成基本的行业认知。
篇3
转型的结果既显现在新东方2016年以来的股价走势上,也体现在其2016财年年报:总净营收首次接近百亿元关口,同比增长18.6%。与此同时,16岁的新东方在线(迅程)也向新三板递交了挂牌股转说明书,欲在互联网教育时代依然担当领头羊。
3年多的市场实践显示,在线教育的蓬勃发展并没有蚕食线下的市场份额,两者呈现相互促进、双双高增长的态势。“互联网为教育领域带来了革命性变革,但我认为现在只完成了1/3。最后真正完成,并且创建出基于移动互联网为主体的真正大公司体系,做到现在的学而思和新东方这么大,可能还需要4到5年的时间。” 俞敏洪如此判断。
O2O战略之下,新东方对线下教室进行了一系列的互联网改革,对其招生及健康扩张带来很大帮助,但根本的收费模式并没有发生改变,最终成果仍然体现在线下招生的业绩上。
应试教育是教育产业最大的一块市场,能在短期内提高学生分数依然是教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直接决定能有多少用户愿意为之埋单。在可预见的未来,在线教育行业依然会延续线下教育的商业模式,能够帮助线下教师或教培企业完成招生、学生管理等工作,以及通过教育手段及工具的创新,可以在某个环节突破性地减轻教师学生备考压力、优化教学培训效果的企业或项目均具有一定的市场空间。
张伟靖/文 本刊研究员刘鲜花对本文亦有贡献
2016年9月7日,是新东方(EDU.NYSE)上市10周年纪念日。新东方股价自2016年3月以来屡创新高,近1年来的涨幅超过100%。按照浑水做空时的最低股价计算,上涨了5倍还多(图1)。
“新东方上市的时候,每4股合1ADS,每一ADS发行价只有15美元,意味着每股4美元都不到,现在每股44美元多一点,刚好翻了10倍。”对这份资本市场赠予的10周年大礼,作为创始人的俞敏洪相当心满意足。
自2012年浑水做空、2013财年出现季度亏损、2015财年利润增长下滑(表1),再到2013、2014年各种在线教育创业者打着“颠覆新东方”的旗号横空出世,大肆挖角新东方老师,上市10年,新东方经历了不少“惊涛骇浪和风风雨雨”,甚至一度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
如今,“更换基因计划”实施两年,笼罩着新东方的阴霾尽扫,年报显示其总净营收首次近百亿元人民币关口,同比增长18.6%(排除汇率影响,同比增长22.6%),“这是近十年中新东方做得最好的一年”。与此同时,16岁的新东方在线(迅程)也向新三板递交了挂牌股转说明书,欲在互联网教育时代依然担当领头羊。
成立23年、上市10年,新东方的沉浮既是中国教培行业发展的缩影,也为后来者留下了一份详尽的案例参照。而面对持续变化中的市场风向和用户需求,新东方依然走在不断演化前行的道路中。
折戟2013:在线之殇抑或管控之过?
过去3年,新东方走得并不轻松。刚刚从浑水进攻中缓过神来,新东方就又迎来当头一棒,2013财年二季度净亏损达到1580万美元,这是自2007年以来这家公司的首次亏损。
由于这一季度亏损在时间点上与在线教育资本热潮恰好吻合,当年,获巨资投入的在线教育平台们高调对新东方老师进行大范围挖角,离职创业的老师也掀起一小波反新东方的言论,对公司运营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很多人简单地将其亏损归究为“受到在线教育的冲击”。
而媒体更是将新东方的季度亏损与在线教育的兴起画上直接的因果关系,并发出质问:“新东方季度亏损:偶然感冒,还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各路大军进而开始分析“新东方的在线教育为何不行”。
2013年下半年,新东方内部举办了多场交流会,俞敏洪说,他那时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去理解移动互联网和教育的关系,怎样推动移动互联网和教育的结合”。他公开质疑新东方过去成功的基因没法跟互联网、移动技术相结合。
但事实上,直至3年后的今天,创新的在线教育仍没有对线下教培机构造成任何实质性的影响,同样以线下培训为主的好未来(XRS.NYSE)同期业绩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步伐(图2)。
其实,新东方当时面临的问题并不能简单粗暴地归因于在线教育的冲击,其更多地源于管理失控下的无序扩张,从而导致成本剧增。2012年,新东方新增加的238个教学中心和1万名员工,使行政管理费用同比增加62.1%,而教学中心利用率则在二季度创下25%的历史新低。
而俞敏洪一度将这种无序扩张归咎于上市后资本带来的压力,“上市让新东方在一瞬间从对内的关注转向了对外的焦虑,从关心学生的感受转向了关注股市的动态,从关注教学质量转变为关心数据的增长。这些转变正逐渐吞噬新东方的价值体系,模糊新东方的方向”。而且,当年高管层分心于浑水做空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调查事件,导致企业内部管理失控。
不过,同样在纽交所上市的好未来也面对着来自投资者对业绩的压力,却仍然保持着其谨慎的扩张步伐,自2013年财年起,好未来的利润增长一直快于新东方,因此也就更受投资者青睐(图3)。时至今日,“在我们进入的大部分城市,你都可以看到家长和学生在门口排队报名。”在好未来2017财年第一季度分析师会议上,有分析师问及公司的扩张节奏时,公司财务总监罗戎仍能给出如此霸气的回答。
两厢对比,俞敏洪对资本市场的抱怨显然并无道理。事实上,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度让新东方陷入困境的原因正是早期成就其辉煌的操作模式,随着产业趋势的切换,曾经的经验反而成为了新市场环境下发展的桎梏。
“体验+效果”成就留学培训王者
1993年俞敏洪创办北京新东方学校时,个人家教、课外辅导班还处于作坊运作的时代。而新东方却成功地搭建出了一套成熟的经营管理模式,并于2006 年成功登陆纽交所,由此诱发了整个中国教育培训产业的快速增长。在教育培训市场,新东方无疑开了个好头。
上世纪90年代,新东方率先抓住出国留学热的市场需求,在留学考试短期突破的应试课程中一举成名,“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广告词成为一代大学生的青春记忆。甚至,新东方在美国进行上市路演的时候,华尔街的中国人大都曾经是新东方的学生。
俞敏洪本人就是英语教师出身,他通过树立标杆老师的方法,打造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铸就了新东方早期的成功。俞敏洪这样描述当初的模式:“大教室,用新东方最有魅力的老师,每一个老师讲课都让学生无比神往,面对的人群也就是一组人群―大学生。”而今各网络平台培养“网红教师”的方法,正是新东方崛起的初始,在前互联网时代,新东方平台培养出的大V教师们,个个都是能即时变现的IP。
回头分析当年新东方模式的成功,正是抓住市场需求,实现了教育“体验”(学生在课堂的感受)与“效果”(培训结束后分数的提高)的工业化规模产出。俞敏洪以自身为标杆,培养出了一批极具感染力的名师,保证了学生的“课堂体验”,而短期密集的做题技巧训练对于提高考试成绩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新东方借此实现了品牌美誉度的打造。
为保证自己培养出来的大V教师不出走,新东方还创新性地使用搭班授课的制度,将单独的英语课程分四块教学,每个教师只负责其中一块,并通过打分制度激励教师磨练课程,力求达到授课的极限水平。这样一方面可以将授课水平提升到极致,另一方面也使得教师只能教授某一单项,缺乏独立完整授课的能力,降低了教师离开独立创业的风险。即便单个老师离开了,也不会带走学生和口碑。
在市场、品牌、率先对接资本市场等多项先发优势下,新东方持续多年保持中国民营教育产业一枝独秀的地位,直到2010年、2011年学大教育(XUE .NYSE)与好未来(当时名为学而思)相继在纽交所上市。虽然新东方仍然保持着总量最大的排位,但在除出国留学英语培训外其他细分市场均不再占据榜首。
新风向K12,迎来强劲对手
中国出国留学增速自2013年开始显著回调,出国英语培训市场需求也呈现同样的趋势。与此同时,K12(kindergarten through 12 grade,即幼儿园到12年级段)课外辅导则进入超速增长通道。据腾讯课堂的数据,至2014年底,K12教育市场规模已经达到2549亿元。这正是好未来最为擅长的领域。
而在此之前,新东方的转型早已拉开了序幕。2004年推出泡泡少儿英语,为4-14岁的少年儿童提供全学科一站式的教育服务;2008年再推优能中学教育子品牌,全面推进中学全科培训业务。到2015财年,K12业务营收占比已经超过50%(图4)。2016财年,拉动新东方增长的主力仍然是泡泡少儿和优能中学。同时,好未来也推出英语课程,两大巨头开始在K12市场直面竞争。
对比新东方与好未来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两家公司的创始人俞敏洪、张邦鑫都出生于高考强省江苏,都是怀揣教育理想的北大人,从刷电线杆子广告开始,分别起步于留学考试培训和小学奥数辅导,都以提高考试分数为目标,在各自的领域做到最强品牌,成为应试教育培训的翘楚;后相继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也都经历了合伙创始人离开的波折,上市前还获得同一家机构投资者―老虎风投的投资;在公众视线里,俞敏洪的高调与张邦鑫的低调也形成鲜明对比;而这两年新兴的在线教育创业机构更是大都以二者为标杆,以“颠覆新东方与好未来”为远景。
俞敏洪出生于1962年,1993年在他创办新东方时,生于1980年的张邦鑫还在读初中。2003年,张邦鑫在北大读研究生期间与同学创办了奥数网,这正是好未来的前身。当时,“大家都在学新东方,中国不需要第二个新东方。他们做英语我们做数学,他们做大学生我们做中小学生,他们做大班我们做小班。做第二个新东方是没有理想的事。”张邦鑫说。从初期奥数辅导班做到上市公司,好未来只用了7年,在这7年里,公司的营业收入以每年100%-200%的速度增长。
在好未来2017财年第一季度分析师会议上,其财务总监罗戎非常坦诚地表示:“我们和新东方的确都在互相从对方那里争抢市场份额,但同时我们两者也都从其他中小型机构那里抢占到了市场份额。”
随着教育市场的转向,新东方原有的模式缺陷也显现了出来。新东方起步于大班制的英语教学,每个班能够容纳大几十甚至两三百人,因此也就不需要大量引入教师,且学生是一次性消费,不需要续班。但中小学辅导为小班制教学,需要引入大量教师,要求学生不断续班保证营收的持续增长。
在K12课外辅导业务的拓展中,新东方仍采用其一贯的模式:迅速建立分校,用品牌效应和促销吸引学生,力图在短期内尽快提升营收。在这种模式的激励下,各分校往往优先开展高年级的业务,因为存在更强的刚性需求,只要有优秀的教师,就可以立刻招收大量学生。同时高考学生的成绩也将成为学校的宣传口碑,快速提升影响力。因此在新东方,大多数优能中学分校的高三学员远超高一、高二学员,高中的学员远超初中的学员。
这种扩张模式使得分校在初期营收水平不错,但问题在于教学的口碑很难向下传递。学校为了继续维持高考年级的营收,不得不投入大量资源到高考课程和老师的宣传中去,很难分出精力和资源再去做好高三以外其他年级的培训内容。同时,分校的名师也会被高考项目绑架,不可能让他们抽出时间去高三以外的年级授课,导致增长缺乏后劲,营销成本持续高企。
相较之下,起家于中小学奥数辅导的好未来扩张方式却正好相反。好未来在新分校初建时,并没有新东方那么激进,通常来说,总部甚至不允许新分校开设初二年级和初二以上年级的课程,而是重点做初一及小学的课程。低年级的课程刚需程度没有高考年级强,因此招生人数和营收也很有限。但长期来看,低年级的学生会对机构产生高度的认可,然后继续续班,从而使得好未来可以顺势开设初二的课程,并让原来的教师继续跟随着学员教授初二的课程,并不需要再为这波学生投入营销资源。机构可以把精力和资源放入新的初一年级,并培养新的教师担任新初一课程的教师。按照这样的节奏,在没有进行更多资源投入的情况下,一些分校第二年的业绩可以轻松翻上4倍,增长率高达300%。
从高龄化学生向低龄化学生打通的困难程度远远高于从低龄化学生培养忠诚度,好未来的做法明显技高一筹。虽然新东方的扩张看上去节奏更快,资本显然更看好好未来的扩张模式。
名师模式遭遇挑战
在出国英语培训阶段,新东方对品牌与名师的塑造显然超出其对教学体系的打造。事实上,很长时间以来,新东方并没有注重形成自成一家、自成一体的教学内容。搭班打分制度使得老师在提高教学效果和迎合学生口味之间来回摇摆,老师一会儿是心灵导师,一会儿又成了娱乐明星,后来创办牛博网、老罗英语、锤子手机的罗永浩就是其中的典型。
尽管在线教育尚未对线下培训带来实质性的竞争作用,但对以名师塑品牌形象的新东方已经构成一定的伤害。从2011年开始,新东方的一些王牌名师开始陆续离职。在线教育的兴起以及资本力量的推动大大降低了教师创业的门槛,“前新东方名师”的身份对产品宣传以及引入风险投资,都是一张颇具含金量的名片。
到2014年,新东方老师已呈“批量出走”的状态,20多位老师集体高调公布“别了,新东方”,牵手刚获融资的智课网。而雷军、李学凌率领的欢聚时代(YY.NSDQ)携10亿元真金白银打造100教育,当年更直言年内要挖到2000名新东方教师。尽管俞敏洪表示“人才流动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如果100教育推出的都是新东方的老师,说明新东方培养老师的成功”,但可以想象其内心的焦虑。毕竟教育行业中,老师的个人魅力,对学生和家长们的选择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更换基因计划”重塑核心竞争力
内忧外患之下,2014年年初,新东方启动了创立20年最大的变革―“更换基因计划”。尽管在这次改革中,O2O战略占得比重最高、投入最大,但其核心并非以上线为目标,而是把握教育本质,管理与教研两手抓,以O2O战略为技术手段完成产品的数据化和标准化,打磨标准化教学产品,实现优质内容的沉淀,优化“教”和“学”的互动过程,更好地服务于教师与学生用户。
管理体系重构
虽然2013年在线教育已呈现星火燎原之势,但不用太深入分析就能发现,盲目扩张才是新东方2013财年二季度亏损的重要祸根之一。对症下药,其从下一个季度开始就全面调整业务布局,关闭了22个学习中心,裁员1200人,但同时在市场增长快的地区投资1350万美元新开11个学习中心。这一切,都标志着其野蛮扩张的终结,进入精细化运营阶段。
进一步深究失序扩张背后的原因,正是新东方诸侯割据的管理体系。在新东方原有的管理体系中,地方校长权力较大,负责对分校的整体运营,总部职能部门对地方分校插手相对较少。集团对校长的考核机制集中于营收和利润,校长收入与分校的招生情况完全挂钩,这就导致校长们拼命把成本往下压,为了完成收入任务,不顾实际情况多开教学点。
媒体曾经报道当时新东方的情况,“集团副总就拥有批准开设分校的权利,而新东方地方的管理人员一般是从教师开始做起的,‘诸侯割据’的情况导致一些地方的校长跟集团的副总关系很好。也就是说,找个关系跟自己好的副总,直接批一下,就可以新开分校了。”
在这种管理体制下,教学内容、质量以及老师素质这些核心指标并没有考核,最终即便短期内收入上升,但由此引发的教学质量、品牌口碑的下滑对公司造成长远的伤害。
在新东方的改革中,根据俞敏洪的授意,新东方校长们的薪酬指标中,再也不出现收入和利润这两个指标了,“要求大家把教学产品、教学质量、老师素质、客户推荐率写入考核指标。我用考核来要求大家提高产品质量,提高服务质量,提高教学质量”。转型成果在2016年财报中已经显现,据报道,2016新东方财年业绩大幅增长的同时,老师和员工的工资也上涨了接近20%。俞敏洪公开表示,考核体系的改变是2016财年业绩增长的最主要因素。
与之相比,好未来就一直采用“大后台、小前台”的组织架构,用张邦鑫的话来说,“类似中央厨房的模式”。总部将全国所有校区的招生、选聘、培训、教研、监控、技术等工作标准化细分,通过分权治理,实现分校的各个部门都由总部直管,保证各条线的专业化运作。分校依赖总部的支持运作,形成了一个强势的中央集权管理体系。分校校长不对招生也就是分校业绩负全责,从而避免出现为了短期业绩损害公司长远利益的情况。
加强教研投入
2014年初,新东方先是与百度营销研究院签约合作,联合了《2013托福年度报告》;紧接着与雅思考试出题方―剑桥大学外语考试部及剑桥大学出版社签署独家战略合作伙伴协议,了《2013雅思年度报告》;之后又依托美国大学理事会官方文件,了《2014SAT考试趋势报告》。新东方表示其还将推出更多学科的分析报告。
这些举措可以清楚地看出新东方以内容研发为核心的转型战略,一方面通过规范的教材教学体系与知识产权,有效地控制高管及教师的流失。另一方面,无论是自建在线平台,还是使用第三方在线平台,教学内容都是不可或缺的核心产品,加大课程的创新研发成了在线教育发展的核心。
对好未来来说,出众的教学研发能力则是其一直以来最核心的竞争力,据张邦鑫介绍:“好未来是中国培训机构中最早开始做教研的,有上百人的教研团队。”因此,课程特色在其招生宣传中是主要亮点,比其他机构相比占据高端,形成良性循环。
好未来研发的教材内容多选自学校考试和竞赛的最新试题,按题型分类归纳,难度由浅入深排列,同时编写出详尽的答案解析。一个教师只要能弄懂教材的例题,并依次讲解给学生,就能保证学生收获应该掌握的知识点。由于例题本身就选自学校考试的题目,而每年学校的大型考试题目都有和上一年重合的部分,学生学完教材后自然会有一定的提分,从而形成好的教学口碑。
编写教材的任务极其细致,非一两个教师之力能够完成。而使用机构统一编写的教材,又大大降低了教师的门槛,只要招聘有解题能力的人即可胜任职责,因此可以选择大量清华、北大等名牌高校的大学生进行兼职。另一方面,大多数教师没有独立的课程设计能力,很难离职单干。由于课程教材本身的连续性,更换教师也不会产生太大的负面影响。这让教师对好未来的“依赖性”大大加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才流动的风险。
O2O改革
面对在线教育投资的咄咄逼人之势,新东方自2014年开始主动出击,着重课程梳理和数据整合挖掘,做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学”,并强调一直在“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发展商业的在线学习,一方面用互联网思维升级传统线下教育,最终打通教育领域的O2O模式。仅2016财年,新东方在在线业务上的总投入就达5400万美元,主要用于O2O混合式教学系统的开发。
从战略来讲,新东方O2O分为三个层面:一方面,针对所有业务线开发O2O互动教学系统;同时与互联网巨头腾讯达成深度合作,以新东方在线公司为主体,发展纯在线教育产品和服务;另外,投资与其业务互补的在线教育公司及项目。
2014年11月,优能中学正式推出可视化学习系统,打响新东方整体双向互动教育的“第―枪”。随后其针对小学生,推出泡泡少儿双优培养课程,充分运用数码信息技术,不仅提供电子互动白板教学课件、多媒体课后练习光盘,还打造了教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的互联网学习平台。到目前,新东方已陆续在其他国内考试培训项目中推出O2O互动教学系统。
优能中学的VPS进步可视教学体系是新东方在全国全面推行的首个双向互动教学系统,可以自动帮学生创造专属错题本、专属作业本以及专属进步地图,从而使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强项和弱项,摆脱过去盲目的题海战术,采取更加精准的应对策略,有的放矢地学习。
在O2O教学模式下,教师上课主要依据线上教学体系在线下授课,以个人风格为辅,以实现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流程可控化管理,这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过去新东方引以为豪的“名师驱动”的增长方式正在谋求转型,转型的核心是优质内容的沉淀和标准化教学产品的打磨。
优能中学的老师在地面授课的同时推出了私播课(SPOC),根据知识点录制线上的视频课,作为线下课程的补充,每次的私播课结束后,老师会安排统一答疑时间,提供半小时的免费在线答疑。有数据称,2016财年,优能私播课营收同比增长100%,达到2000万元。此外,新东方还研发了“我学”网络续班系统,因为可以随时随地报名,大大提升了学生报名及续班率。
目前一二线城市的培训市场已成红海,各大传统培训机构的优势格局已定。三四线城市正成为争夺的下一高地。在二线以下城市,新东方创新性地推出“双师”课堂―“名师线上直播+线下老师全程实时辅导”,用以解决单纯在线教育对学生约束缺乏、线下机构对外扩张中缺乏名师的问题。
在双师直播教室里,每个班有线上和线下两个老师。用于视频直播的屏幕达到120英寸,屏幕上直播的教师能够与讲台上的教师达到1:1的比例。置身双师直播教室的学生,听课的体验几乎与现场教师授课一致。线上为主讲老师,负责精准讲解,并和辅导老师配合,使学生能在课堂上高效地学。线下的辅导老师则把全部精力用于班级管理和教学服务―上课纪律和听课效率、课后测评及针对性的作业布置、家长反馈与沟通等。
“双师课堂”的创新完美地结合了线上和线下课程共同的优势,线上的直播授课老师可以同时给多个平行班级上课,实现了优质教师的跨地区传送,充分放大名师的价值。线下辅导老师能够更多地与学生一对一沟通,大大弥补了传统班级中老师与学生沟通不足的问题。直播技术的推进将会进一步促进产业聚合,未来天然分散的教育产业也会呈现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
双师课堂直播教学系统分为教师端与学生端,教师端类似于一间直播室,布置了全套的音视频直播设备,实时传输教师的教学过程。而学生端则在传统教室的基础上添置屏幕、答题器、麦克风等视频接收系统。由此,各间双师课堂直播教室能够同步聆听同一位教师的教学课程。
好未来也在同期推出“双师课堂”,但在推广实施的细节上,与新东方略有差异,从中可以看出二者的战略意图。新东方以其一贯高调的市场推广作风,大打“清华北大名师授课”的牌,目标地区是一些线下学校没有覆盖或者是刚起步的区域,重点发力点在三四线城市,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向三四线城市的传送。好未来目前实施双师的地区则为其线下业务发展良好的南京和北京,更多的是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当地的覆盖,在宣传上也更加偏重于学习效果的实现以及更完善的教学服务。可以看出,新东方意在地区扩张,而好未来则更多地在向第三代数据型培训机构进化。
在“双师直播教室”的装修上,新东方要求安装麦克风,以便所在教室的学生能够与直播教师产生实时互动;好未来的“双师直播教室”则没有要求安装麦克风,只是追求直播授课传输的实时性、稳定性。这一区别应该源于两者强势学科的要求,新东方仍然着重其强势的英语教学,需要更多的口头沟通;而理科培优课,可以通过文字完成沟通。
颠覆尚未发生,线下仍执牛耳
“新东方现在所有的课程体系、教学设施已经有大概1/3是通过网上来实现。大家可能没听说,是因为这个是跟新东方地面相结合的。”O2O战略之下,新东方对线下教室进行了一系列的互联网改革,对其招生及健康扩张带来很大帮助,但根本的收费模式并没有发生改变,最终成果仍然体现在线下招生的业绩上。
从新东方在线的股转说明书来看,新东方的纯在线教育业务也开始稳步成长。股转说明书显示,新东方在线2014、2015年营收分别为2.16亿元、3.17亿元,同比增长47.09%;净利润分别为1062万元、1543万元,无论从体量、用户数还是盈利情况,与目前市场上其他在线教育机构相比,新东方在线均处于绝对强势地位(表2)。
据了解,新东方集团自2013年开始实施了一项新的考核标准:新东方网、校长和老师之间实行双重考核标准,老师在新东方网授课,不仅在收入上与新东方在线分成,业绩也计入其所在分校。也就是说,新东方在线旗下平台上的老师其实主要由新东方线下学校老师以及社会上的自由老师兼职,公司向老师支付版税及课时费,从而解决了长久以来集团内部线上线下业务左右手互搏的矛盾。
截至目前,新东方在线、酷学网及新东方批改网的PC端累计注册用户逾1300万,移动端累计注册用户逾150万;公司多纳系列App实现逾3000余万次累计下载及近2700万累计注册用户。
其付费用户数也从2014年的21.07万增长至2015年度的48.77万,其中直播产品的付费人次从2014年的3.18万人次增长到了2015年的22.25万人次,增长超6倍,四六级英语课程直播付费人次更达到接近10倍的增长(表3)。2015年,新东方网的付费学生数达48.77万。
这份成绩单虽然算不上特别突出,但有对比才能显示出差异。新三板已2016半年报的72家网络教育概念股中,有31家企业亏损,亏损总额达1.74亿元。欢聚时代2016财年二季度财报显示,100教育当季营收3625.4万元,毛利润为236.6万元。
另据互联网教育研究院编著的《2015年中国在线教育产业蓝皮书》数据显示,受调查的400家在线教育公司中,有70.58%处于亏损状态,13.24%处于持平状态,仅有16.18%的公司保持盈利状态。同时报告也进一步指出,由于新进入的项目非常多,已经有一部分项目死亡,整体上实现盈利的在线教育企业预计不超过5%,而收支平衡的约在10%,死亡率约在15%,亏损率约在70%。
相比之下,新东方在线的发展仍算健康。也因此,俞敏洪才有底气说:“2014年底,我稍微统计了一下,大概有接近 150 家基于互联网创业的教育公司,打的旗号都是要把新东方灭掉,最极端的有一家公司说,3个月就能让新东方消失得无影无踪,现在那家公司已经消失了,新东方还在。”
只不过,与同期新东方考试培训接近364.51万的学生总数相比,新东方在线的差距仍然明显。这恰巧印证了新东方在线副总裁潘欣两年前说过的那句:“行不行看跟谁比了。和网络教育机构比,我们还行;和面授机构比,我们确实不行。”
与线下培训相比,在线教育在营收、利润、市值,甚至增长速度方面都没有显示出突出的竞争优势(图5)。在线教育的蓬勃发展并没有蚕食线下的市场份额,两者呈现相互促进、双双高增长的态势。
教育产业自出现伊始就是用户上课付钱的模式,3年多的市场实践证明,互联网无法颠覆这一基本模式。新三板挂牌的考拉超课(836601.OC)同样主攻K12教育,也正在积极建立线下教育实体店以获取更好的营收。
好未来最新公布的2017财年一季报也同样证实了这点:学而思网校业务同比增加50%,但当季贡献营收占比仅为4%,线下培优小班占营收比为83%,比去年同期77%的占比进一步上升。
对此,好未来掌舵人张邦鑫提出过自己的看法,“现在看来,直播这几年还是超越不了线下。最直观的是学而思网校学生原来学得挺好,后来转到学而思培优去了,而学而思培优的价格是线上的3-4倍。我们一直在困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说到底还是直播不够,一定要和大数据、人工智能结合。”
教育与娱乐的不同在于,用户不仅仅对产品“体验”有要求,最终还需要“效果”来验证,在应试占据教育市场主体的情况下,教学的“效果”比“体验”更为重要,用户对于在线教育的主要顾虑在于“无法坚持学习”,而调查结果显示,这一顾虑并非杞人忧天(图6)。
教育需要教与学同时进行,效果最终要通过“学”检验,单纯的在线教育缺乏实际约束力,而且需要培养用户使用互联网进行学习的习惯,近期内更适用于自控力比较强、内发学习动力足的用户,对于未成年的K12学生来说更多地充当补充工具的角色。
正因为如此,自在线教育元年的2013过去3年多时间,全新的在线教育产业生态迟迟未现,而市场的争论也从“在线教育如何颠覆新东方”变为“未来的互联网教育领域,是否会出现和新东方量级相等的企业?”
在俞敏洪看来:“互联网为教育领域带来了革命性变革,但我认为现在只完成了1/3。最后真正完成,并且创建出基于移动互联网为主体的真正大公司体系,做到现在的学而思和新东方这么大,可能还需要4到5年的时间。”
搭建教育产业生态圈
尽管传统线下教育业务仍在超高速发展,但迅速扩张与保证教学质量之间的矛盾始终无法解决,准入门槛低,学生与老师之间的黏性大于学生与机构之间的黏性仍是教育培训行业的基本特性之一,凭借名师打造的商业门槛极易被打破,这些问题只有可能通过在线教育来寻找解决方案。因此,新东方正凭借资本优势,并购前沿的教育科技产品打造产业生态圈,以确保在未来仍能占据一线优势。
2016年9月2日,新东方宣布俞敏洪卸任新东方CEO一职,仍然继续担任董事会执行董事长,负责新东方的战略和运营管理工作。其实,早在2014年底,俞敏洪就已变身为天使投资人,与投行家盛希泰共同成立了“洪泰基金”,主要投资于三个领域:与消费者日常餐饮、娱乐相关的项目,健康、医疗以及教育项目,以及移动互联网的相关领域。
不过,就新东方集团本身的投资而言,俞敏洪称新东方始终是一家教育公司,只投跟教育相关的,“新东方会按建产业链和生态圈的方式去投资,和新东方兼容的东西我们都考虑去投,投资不是为了纯粹赚钱”。
新东方内部对自营的布局是:就国外、大学、中学、少儿四块业务,基于学习消费的生命周期,打造一个终身学习平台,接下来各块业务的打通和整合预计也会频繁进行。
俞敏洪曾表示:“新东方的教育核心是从0岁到25岁的教育服务,在这之上,不管是线上的还是线下的,只要跟新东方形成教育产业链互补的。新东方到现在为止投了25家左右,基本都是照着这个思路做的。”
从新东方的对外投资标的来看,其寄希望以纵横两条线来布局,打造一个教育和学习的生态圈(表4)。横向产品线贯穿从学前教育到成人教育,从英语学习到非英语学习,从考试类到非考试类的产品。纵向的产品线,则既有培训业、文化出版业、在线业务、出国咨询、就业服务,又有互联网公司的孵化和投资,这些业务相互补充,形成生态圈,增强新东方的抗风险能力。
同为线下教培巨头,好未来也于2013年开启了对外投资在线教育之路(表5)。张邦鑫表示:“投资在线足够早是好事。如果晚了,线下业务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再转型的时候就是割肉的感觉,痛苦得要命。现在,好未来线下业务未来三五年还会保持高速发展。在那之前,好未来的线上业务也起来了,那就不是转型,而是直接吃掉一部分线下业务的份额。”
张邦鑫的投资逻辑非常清晰:“一为幼儿教育,二为涉及K12的产品,三为外语类公司,四为国外前沿教育科技公司。”他表示,看好一切用技术来改变教育行业的团队和产品。
2014年,好未来推出了“未来之星”在线教育CEO创业营,俞敏洪现身第二届创业营现场,笑言以后会和好未来一起看更多的项目。“以后看到好的公司就两家一起投,最后形成大的联合性的东西。新东方的重头可能会偏重于18岁之后的教育,好未来可能更偏重K12教育。”对此,张邦鑫一如既往低调并无评论。不过,从两家的收购标的来看,目前只在做“体感技术+幼儿教育”的嘿哈科技上撞车。
两者的差异,或许源自于两位创始人的教育理想不同,俞敏洪曾经多次提过“教育公平”的理想,他表示从新东方CEO卸任后自己会做公益,把解决中国教育不均衡的问题,当作个人的责任和使命。新东方今后的布局也分两条线:在一些中型城市,依然采用可以赚钱的模式;而在中国农村地区、边远地区,会借着国家本身已有的互联网力量,和新东方优质的教育资源联系起来。
张邦鑫则这样描述好未来的未来,要从培训机构转为教育机构,越来越深入地渗透到公立体系;从线下公司转变为科技服务公司;从中国公司成长为全球性公司;从运营型公司成长为数据驱动的科技公司。
在中产焦虑的时代背景之下,横亘中国数千年的应试教育体制反而愈加牢固,直接影响了互联网教育产业的走向。铁打的考试流水的学生,应试教育是教育产业最大的一块市场,能在短期内提高学生分数依然是教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直接决定能有多少用户愿意为之埋单。
篇4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连云港市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2014年研究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名称为以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对接为导向的《网络编辑》课程改革的实践性研究。课题编号为:zjxh-2014-005。
摘要:电子商务人才炙手可热,需求量巨大。然而学校培养出的人才无实战经验,从而导致学校培养出的人才与企业需求不对称。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对接的教学改革方案,为高职院校培养更加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高能力、高水平、高素质的电子商务人才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电子商务人才;存在问题;教学改革
前言
近年来中国电子商务发展迅猛,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100EC.CN)监测数据显示,截止到2014年6月底,中国移动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达到2542亿元,而2013年上半年达532亿元,同比增长378%,依然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电子商务的发展虽然已有多年的历史,但它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充满活力与朝气,企业从“是否做”转变成“必须做”或“不做也得做”。中国电子商务之父马云说:“当今的企业如果不做电子商务,难以生存。”有关数据显示,未来5年,我国3000多万家中小企业中将有半数企业尝试发展电子商务,企业急需大量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但现实情况却是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就业情况堪忧,对口率仅为20%。近期国家十大难就业专业,电子商务专业竟然榜上有名。电子商务行业发展速度快、人才需求量大,而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却较低,这种巨大的反差直接反映出当前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偏离了实际的轨道,导致企业用人难,成本高,直接影响了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高职学校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摇篮,应深入研究分析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问题,以就业为导向,重新制定或改进目前落后的人才培养方案,推进课程改革,解决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1 定位模糊,培养方向不明确
电子商务是一个复合型的专业,涉及的就业岗位很多,很多学生选这个专业是因为它现在处于黄金时期,学这个专业很有前途。但是对为什么要学,学什么,以后的工作岗位有哪些,如何就业等问题都很模糊。培养电子商务人才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和企业服务的。不同的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标准都不相同。有的企业需要精通技术的电子商务人才。比如设计和维护企业的网站,管理网站的后台,提升网站的专业形象。有的企业需要精通商务的电子商务人才,比如与现有的或潜在的客户洽谈合作,进行网络营销,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盈利。有的企业则需要精通管理的电子商务人才,能够整体规划和综合管理工作,从战略上分析和把握电子商务的发展特点和趋势。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及时进行调查研究,根据本地区企业的要求,制定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帮助企业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适合的电子商务人才。
1.2 课程设置与教材编写存在矛盾
电子商务是一个随着环境变化而不断变化的领域,几年前E-mail营销是网络营销中流行的方式,而今已经被微信营销所取代。由于我们的教材编制的速度远远滞后于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的教材不能满足新的需求。而有的学校还用的是几年前的教材。当今,随着中国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手机已经不是过去传统意义上的通讯产品,而是更多承载了人们的娱乐、消费、商务、办公等活动。在此背景下,中国移动电商行业快速成长起来,用户的移动购物习惯也在逐步养成。但我们的课程中涉及到无线电子技术的知识少之又少。因此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开哪些课?什么年级上什么课?其中核心课程是什么?每门课用什么教材?怎样编写?其中基本教材用哪些?校内实训平台用哪些?这些问题都要考虑,逐步解决。
1.3 教师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因为报考电子商务专业的各校初中毕业生,都是酷爱电子商务、求知欲高、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而我们的教师大多来自不同专业,以连云港财经高等职业学校为例,学校信息系电子商务专业总共是6个老师。2个工商管理专业的,1个教育技术专业的,2计算机专业的,1个电子商务专业的。真正学电子商务专业的就只有1个老师。而且许多教师都没有企业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很少跟企业合作。国家大力要求职业学校重视校企合作,但很多学校都是敷衍了事。学生真正能够进入企业实践的少之又少。如果教师不进行系统的培训,不及时充电,就很难跟上电子商务发展的步伐。时间长了,学生就觉得学校的教师水平有限,后悔选错了专业,认为学电子商务专业很没有前程,甚至萌生了转专业的念头。
1.4 缺少实践经验
电子商务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比如在淘宝开店,学生需要掌握开店基本流程,店铺装修知识,图片处理技术,店铺优化知识,网店运营知识,网店推广知识。学生只有自己在淘宝开店,亲历开店过程,才能亲身体验电子商务的真实世界。但本校电子商务专业以高等职业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电子商务基础》为主线,淘宝开店只是利用几节课的时间给学生简单介绍。然后让学生自己开店,导致很多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淘宝开店是一个复杂的任务,理论知识非常丰富,用几节课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校内实训一般是采用模拟教学软件,而电子商务应用发展非常快,模拟软件没能及时换代,滞后于企业的实际需求。2014年9月,连云港财经学校电子商务教研室对本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总共发放100份调查问卷,回收80份,有效回收率为80%。在回收的调查问卷中,90%的毕业生认为在校所学知识对工作帮助不大,建议增加实训课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连云港财经学校电子商务教研室还对全校电子商务专业在校生进行了课程现状调查,总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30份。回收率86.6%。回收结果表明理论课程偏多,专业技能提高缓慢。
2、基于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对接的教学改革方案
2.1 调整课程体系
依据《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制定中等职业教育和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苏教职[2012]36号)和调研本地区电子商务企业和跟踪毕业生就业情况,我们重新确定了人才培养方案,并重新调整了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技能提升课程。专业平台课程包括电子商务基础,商品知识,商务信息采集与管理等课程。根据职业岗位,分解每个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并根据典型工作任务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确定了电子商务方向课程。电子商务岗位的主要方向为:网络营销、网络编辑、客户服务。网络营销方向主要包括电子商务第三平台应用、商务谈判与沟通技巧、搜索引擎优化三个方向的课程。网络编辑方向主要包括动画制作、网络文案设计、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与维护三个方向的课程。客户服务方向主要包括客户服务礼仪、客户服务实务、客户服务团队管理三个方向的课程。专业提升课程包括网上创业等。网上创业是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是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此外,为了提升学生的技能及就业砝码,我们在第九学期还安排了考证课程。电子商务师(三级),高级营销员,网络编辑师(三级),客服服务管理师(三级)等等。
2.2 教学模式
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对接要求日常教学模式要向实践靠拢。为了加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必须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一方面,要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改善高职院校办学条件。我们可以购买内容比较丰富,针对性强的教学软件。根据连云港财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核心思路,我们购买了得意电子商务软件。该软件囊括了电子商务的大部分知识。包括电子商务交易模式,电子商务物流,网上银行,网络营销等。在校生都是90后学生,他们厌倦旧事物,对新生事物充满了好奇,传统的教学模式乏味、枯燥,很难激起他们的兴趣。为了增加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我们可以采用现在流行的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有以下几个好处:第一个好处是学习结果保持率比简单地听讲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学生的认知参与度是不同的,学生的学习结果保持率也是不同的。我们都有感受,能够向他人讲解自己已经理解的知识,学习结果保持率非常高。第二个好处是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回答钱学森之问。创新能力怎么培养,只有在学生的认知参与度非常高的学习活动中,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简单的听讲是不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用新的教学方法来做,仅仅用讲的方式,无论谁讲,也只能解决记忆层次和理解层次的目标。第三个好处是翻转课堂有利于学生按照自己的步调来学习,老师讲课的视频学生可以反复看,练习可以反复做,这样对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也是有益的,自主学习能力是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基础。
2.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电子商务发展很快,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新理论,学会新操作,拥有新的实战经验,才能确保不落后,才能把各种有价值的新东西教给学生。以前网银来了,团购来了,那么我们必须学习网银、团购知识,使我们的课堂有网银、团购。现在微淘来了,海淘来了,我们教师就应该学习微淘知识,海淘知识,使我们的课堂有微淘、海淘。这样,我们的课堂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学生学习都特别来劲。以前学生最讨厌理论课,现在有了大量实战内容后,学生反倒会觉得没理论知识也不行,开始主动学理论了。学校应该定期安排教师参加骨干教师培训及企业实践。骨干教师培训在职教改革发展进程以及教师个人专业成长中具有重要作用。2013年,学校指定我和同事一起参加了电子商务培训国家级培训,有了实战经验。实战课堂非常有趣,内容都是书中找不到的,自己也突然发觉电子商务是“如此的神奇”。每次培训后,我就一头扎在电脑前拼命“消化”新知识。年轻学得快,同电子商务一线人员切磋技艺,专业技能突飞猛进,既能说又会做,成了响当当的“双师型”教师。2014年全国特步杯电子商务技能大赛,我也带着学生体验,让他们亲手操作。这样工学交替,学生更加明白课堂所学应该用到何处,学起来也更加用心。
2.4 鼓励学生网上创业
2014年国家启动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网上开店,可享受优惠政策。同时网上创业是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是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网上创业包括店铺前期策划(卖什么、消费对象等),寻找货源,店铺管理,推广店铺和商品店铺装修。店铺前期策划可以培养学生市场调研能力,寻找货源可以提升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店铺管理(选择平台、店铺申请、拍摄商品照片、商品描述、客户服务等),提升学生运营能力;推广店铺和商品可以提升学生的营销能力;店铺装修可以提升学生店铺装修的技术能力。网上开店成为很多学生梦寐以求的愿望。2014年8月9日,2014年第二届“特步杯”全国电子商务实战技能大赛开始。连云港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从11级电商班到13级电商班,都报名参加。比赛分为初赛阶段和复赛阶段。初赛考核以下三个方面:网店建设、线上线下整合营销推广、电商实战运营。在此阶段选手利用移动商城实战教学系统、C2C实战教学系统,完成网店店铺装修、logo设计、产品描述、产品营销(线上推广和线下营销同步)、客服服务、支付交易、物流等电子商务业务流程。学生为了提高自己店铺销量,在校园内外,以及网络平台积极推销自己的商品。同时积极利用微信等营销方式,提高销量。学生通过比赛,体验从开店装修到销售推广等真实的电商过程,化电商知识为实战经验,切身体验真实的电子商务。让学生把“纸上谈兵”变成“沙场征战”,同时激发在校生创新、实践、创业的热情,为学校、企业和社会培养更多的技能型电商实战人才,全面提升电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
3.、结论
随着互联网的全面普及,电子商务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电子商务人才炙手可热,需求量巨大。然而,学校按照传统的方式,培养出的人才实践能力弱,无任何实战经验,难以胜任。而企业需要的却是有实战经验的人才,从而导致学校培养出的人才与企业需求不对称。本文分析了高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了基于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对接的教学改革方案,基于工作过程和教学过程对接的电子商务专业的改革是连云港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依据市场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依据高职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提出的,它能够提升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质量,实现学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同社会需求接轨。
参考文献:
[1] 中国移动互联网调查研究报告[DB/OL].cnnic.net.cn/hlwfzyj/hlwxzbg/201408/P020140826366265178976.pdf.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 2013年中国电子商务人才状况报告[DB/0L].100ec.cn/zt/upload_data/down/2013rcbg.pdf来源: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3] 张金安,张吉立,刘喜梅.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
作者简介:
篇5
关键词:中高职院校;课程衔接;素描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12-217 -03
一、引言
为进一步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培养真正适应社会经济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江苏省率先实行3+3学制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中职学校就读3年后,经过转段考核进入高职院校继续完成三年高等教育。这种中、高职教育立交桥的建立是对整个职教课程体系的再设计。而如何做好中高职院校的衔接工作,使学生能够在中、高职阶段,甚至是将来的本科学习中,既能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又具备娴熟的专业技能,已成为目前国内研究的热点。
在深入开展贯通培养人才需求调研基础上, “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试点,以南京市玄武中等专业学校和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衔接载体,依托两校雄厚的美术教学资源进行一体化设计,将原中职和高职各自独立的课程体系进行有效整合,合理衔接,达到文化基础加强、核心专业深化、专业领域拓宽、实践能力提升的培养目标。
如何使中高职院校课程有效衔接,避免断头式教育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3+3学制与2+3学制和五年一贯式教学模式相比具有普遍适应性,能够适应社会对中高职人才的需求。且在本省已经实施,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实现中高职教学有效对接,找出可行的途径迫在眉睫。主要问题如:中职院校学生基础知识薄弱,而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是以普通高中学生的标准制定的,导致中职院校学生在就读高职院校时,学习困难吃力。再如:课程设置重复。以素描课程为例,中、高职阶段都有开设,但教学部分内容重复,且学时都不长,造成学生素描基础不扎实,专业功底差。中、高职院校缺乏各自的标准,高职院校在素描教材选择时多以本科院校教材为基础进行缩写或直接去用,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这些问题使得美术制作与设计专业在3+3学制中并未显出太大的优势。目前,3+3学制作为一种正在试验实行的教学制度,在很多方面还有不足。各个试点院校在课程设置及教学过程中改进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等,使得3+3学制的优势得以体现。
二、应对专业技能,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素描是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的核心技能课程。通过长期素描训练能够提升学生的造型能力、空间及质感的表现能力等。而现有课程设置中多数高职院校对其重视程度不够,学时短、课程内容少,往往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基础技能的缺乏导致学生在画面表达上能力欠缺,风格也只是空谈。调查中职课程设置情况,因学时不足常常忽视美术基础技能的培养,素描课程被大幅删减。这是学生专业技能弱的重要原因。造型能力是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基本功,需要系统长期的学习与实操才能达到一定的水平。课程设置不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直接导致高职阶段学生素描等基本素养不足。必须调整课程设置,加大素描课程的比重,且理实一体相结合进行教学。
3+3学制的学时较以往2+3学制和五年一贯制相比增加了一年,使得学生有更多时间学习素描等专业核心课程。以往中职学校在第一、二学期开设素描课 (196学时)。其课程知识和能力目标为:使学生具备一定的静物写生取景、构图能力,理解表现对象的形体空间结构,掌握用明、暗线条塑造对象的手法;具备一定写生、速写及默写能力,能较快地运用形象语言记录自己的感受。培养学生基本的造型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激发创作灵感。了解、掌握速写的基本方法,能准确、生动地塑造形体,具有一定的默写能力。如此多的知识点在196课时中完成学习,很多章节都无法展开,有些甚至只能点到为止,造成学生的知识系统不完整,专业能力缺失,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产生一定制约。
经调整“3+3”中高职衔接教学模式的《素描》课程可开设432课时,做到第一至六学期全辐射。使学生在专业基础课程上能达到普通高考或对口单招升学的专业要求,学生通过石膏几何体、静物、石膏人像、真人模特素描写生的绘画训练,掌握美术绘画目测原理、写生中的构图原理、轮廓造型原理、空间造型原理、骨骼肌肉基础知识、人物五官和头部结构和明暗规律、人物速写写生等基础知识。同时具备能够完成具备把握构图、形体、结构、空间、色彩、光感、质感、量感能力,并用于设计课程中;具备造型意识和造型能力;具有观察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及表现能力;具有艺术审美观及鉴赏能力,为后续诸多设计专业课程做好充分准备。
课程设置时,还会出现课程内容大量重复、课程深度广度不足等问题。学生在中职和高职阶段重复上课,会使其学习积极性下降、教学效率低、教育资源浪费。针对这个问题院校间应进行磋商:中职阶段一、二年级重点抓基础素描,并将高职的设计素描调整到中职三年级进行教学。
此外,学校还要加强美术专业群的建设,依据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测试的要求,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教学。针对学生的学习规律:知道原理―看到现象―理解规律―应用实践,我们在专业群组备课时建立素描理论数字题库,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专业原理,指导绘画实践。让学生课上课下、线上线下理论联系实际地深入学习。
从而,促进中高职完美衔接,加强学生的素描技能,使得学生的设计想法得以更好的展现,避免出现纸上谈兵的现象。
三、对接高校加强专业方向教学
中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时应相互对接。根据美术专业技术人才成长规律,对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了解,从整体上设计美术人才的培养方案。
在素描课程中我们不但要抓专业基础,更要在每一个教学模块中渗透设计理念,同时加强结构素描的训练。教学中定期安排有一定设计要求的素描训练。如:在静物素描阶段,我们会要求学生设计并表现出玻璃和木质静物相结合的展示组合静物素描。学生要深入考虑玻璃和木质的质感、美感表现;每个物体形体的组织美感;画面静物高低、光线等多方面的展示效果。很多学生煞费苦心地到商场及橱窗里去考察学习,展示设计并摆出自己的展台后再进行素描写生创作。通过每一次项目教学强化学生心中素描的理念:素描画的是画者对形体的理解与表现。
在每一个教学细节上我们都力求做到加强中高职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素描课程的衔接贯通,实现中高校专业的对接。使用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对素描等美术专业核心课程进行强化,并建设具有美术专业特色的课程空间。在提升美术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同时,提升转段升学率,保持3+3学制具有相对独立与完整的前段教育课程,并且实行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实行校企联合开发,并与其他同类专业院校形成联盟,制定相应的标准,推动实现美术专业的校企共建、共享、共同发展。
四、项目教学,做中学、做中教
由于素描具有专业性强、表现性强、应用性强的特点,教学方式应进行项目教学优化课程设计。教材编写及教学中安排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教育为主体的专业课程体系。“3+3”学生的抽象思维强于中职学生,从义务教育阶段的文化课程为主的学习方式转化到中职阶段的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需要适应和调整的过程。尤其是部分偏爱实操的学生,更需要通过这样理实一体的课程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为了检查本次研究对学生的素描专业能力及创新能力教学的提高效果。研究组在玄武中专14级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设立了实验班和常态班。
对实验班和常态班,我们运用作品分析法评估学习结果。
检测内容:素描头像写生――男子半侧面
评分标准及权重
构图 20%
造型比例 20%
头部形体结构 10%
身体及手的形体结构 10%
头部描绘 10%
衣服及手的描绘 10%
基本的素描表现手法 10%
独特的素描表现手法 10%
实验班部分考试作业
常态班考试部分作业
实测方: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结果:实验班的成绩显著提高,我们以2015―2016学年度二年级两个学期的成绩进行对比,从数据中可看出第二学期实验组班级学生的成绩显著提高。仅以优秀率为例,第一学期实验班是59.7%,第二学期达到了74.5%。而常态班的变化却很小。在此就不再用数字进行对照分析了,过程性资料里将有显现。说明以课程调整对学生的素描专业能力有明显提升。
通过调整衔接课程,推行创新教学方式,使3+3学制教学在实践中发展。尊重中高职美术院校的教学实际,分期分批,开发适合全省推广的中高等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的衔接课程体系。使3+3学制的教学体系适应广大学生的发展,实现职业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顾美娟.“3+3”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研究――以应用化工专业为例[J].考试周刊,2015,(43):164-165.
[2]王志华,缪朝东,刘炜杰.“衔接”与对话――对于江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局部的观察与思考(上)[J].江苏教育,2014,(7036):10-17.
[3]张歆伟.论无锡工艺美术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J].科技资讯,2015,(39401):199-200.
[4]肖海慧,邓凯,夏玲.中高职创意类专业教育“3+3”衔接培养模式探究[J].教育探索,2013,(26204):73-74.
[5]王艳艳.设计素描的教学与探索[J].大众文艺(理论),2009,(22710):176-177.
[6]刘燕.中高职“3+3”分段课程衔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19-21.
篇6
[关键词]后转制时代;出版社;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549(2017)05-0020-02
2009年4月,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推动经营型新闻出版单位转制,重塑市场主体,要求“所有地方和高等院校经营性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2009年底前完成转制”。高校出版社自成立以来就一直坚持着服务大学教学科研、传播学术文化的使命,始终坚守在推动教育出版、学术出版和专业出版发展的阵地上,为增强我国学术和文化实力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完成转企改制后的高校出版社,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开始自负盈亏地经营,中国出版业从此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后转企改制”时代,高校出版社必须要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多元化发展战略
所谓多元化战略或多角化战略,是企业同时经营两种以上基本经济用途不同的产品或服务的一种发展战略。多元化战略是相对企业专业化经营而言的,其内容包括:产品的多元化、市场的多元化、投资区域的多元化和资本的多元化。多元化发展是出版企业做大做强的现实选择,同时助推出版企业寻找新发展空间,形成经济增长点,并与相关行业进行资源共享,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国外一些大型出版企业早已成功实施多元化发展。贝塔斯曼集团的业务覆盖书刊出版、电视、广播、电子商务、线上增值服务等众多业务领域,成员包括生产图书的兰登书屋、出版杂志的古纳亚尔公司等。培生集团把自己的经营范围扩展至文化产业、金融、旅游和房地产等诸多领域。在国内,我国出版社转企改制后,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等也在多元化发展方面取得了成功。
二、国内外高校出版社发展现状
根据2013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新闻出版业统计数据和产业分析报告,我国图书出版规模在逐渐扩张,图书品种总数超过了40万大关,但再版和重印图书、总印数和总印张的增幅小于图书总种类数的增幅。进而重印和再版占图书比重减小,单种图书销量的下降,引发出版成本增加,使出版社经济效益下降。在这种背景下,高校出版社完成转企改制后,大部分高校出版社摆脱了体制机制的束缚后,出版社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有所提高,并能良好地适应更灵活的运行机制,发展势头依然强大。但是,也有些高校出版社在艰难开拓图书市场的同时,遭遇发展的“两难”境地――所有权体制调整难和用人制度调整难。由此可见转企改制完成后,我国不同高校出版社的发展现状也不尽相同。
在国外,美国密苏里大学宣布由于资金问题,关闭密苏里大学出版社。密苏里大学出版社曾经出版了影响广泛的新闻学教材,就在同一时期,多家美国大学出版社都曾经历过倒闭危机。而世界上最大的高校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在同年的年度报告中显示,其销售额确明显增长,成为全球首家销售额突破亿美元的大学出版社,并获得了过亿英镑的利润。外不同大学出版社截然不同的发展现状同样值得我们深思。
三、高校出版社发展战略
据统计,出版企业多元化发展模式有三种,即横向多元化模式、纵向多元化模式、同心多元化经营模式。目前,大型出版集团纷纷采取多元化的发展路径,它们主业突出、辅业强劲。但是,高校出版社自身的实力和资源与实力雄厚的出版集团相距甚远,不可能进行跨行业、跨领域的发展,也不可能走兼并、重组、并购的道路。因此,高校出版社应从出版社自身的定位和环境出发,更新观念,转变发展模式,尝试与自身资源密切相关的多元化发展战略,迅速发展壮大,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
1.立足服务教学,尝试数字化发展
随着印刷技术的变革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内容资源的传播更便捷、迅速,覆盖范围更广泛。高校出版社应该牢牢把握服务教学的经营宗旨,抓住机遇,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打造新的盈利模式,在教育出版领域,将传统的纸质图书和音像制品出版升级为以学科和课程建设为核心,结合线上、线下多种出版形式和教学服务为一体的现代数字化出版模式。
2013年MOOC课程被引入国内,引起广泛关注,利用MOOC平台推广和销售特色教材,打造优势学科品牌MOOC教学平台容易汇集大量自主学习的用户群体。以此为基础,出版社一方面可以尝试直接在平台上销售电子教材,获取销售收入;另一方面可以将平台作为出版社纸质教材产品的市场宣传平台。利用公共基础课教材带动专业课教材销售,或者直接宣传、销售与在线课程配套的纸质教材,提高传统纸质教材的销售量,打造自身特色学科的知名度。清华大学出版社在清华大学自主开发MOOC教学平台()上“数据结构”课程的同时,宣传自有配套《数据结构》教材,从而间接带动纸质和电子教材的销售。
此外,高校出版社应该发挥自己在选题策划和内容编辑上的优势,主导MOOC课程的开发工作,自行策划特色课程,组织优秀作者和师资力量开发课程内容,按课程或学时获取学生注册学习课程的收入。同时,以MOOC课程项目为契机,整合社内不同部门资源,成立项目小组,建立与课程形式匹配的立体化网络课程产品制作流程工艺,以逐渐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
2.走校际出版社合作之路
由于各高校出版社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和特点,同时也有各种劣势和不足,还受到大型出版集团的挤压,如果再单打独斗,可能会走向深渊。要克服自身缺陷更好地发挥优势,则需要加强与其他大学出版社的交流和合作,达到资源互享、优势互补,最终实现双赢。尤其是对于那些竞争力弱小的出版社来说,联合起来与大型出版社相抗衡,从而慢慢成长和扩大自身规模,是防止目标市场萎缩和提升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方法。目前,部分高校出版社对校际合作进行了探索和尝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与安徽大学合资重组安徽大学出版社,即校际合作的一种探索形式。重组后的安大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成为北师大出版集团的成员单位,其出版物署名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安徽大学出版社”,全部业务纳入北师大出版集团整体规划。此前的安大出版社尽管效益还行,在高校教材和学术著作出版方面也有一些明显优势,但仅凭自身的经济实力很难从根本上打破“小而全”的格局。北师大出版集团以增资入股的形式投资安大出版社,并持有新公司50%的股权,是此次重组的突出特点,目的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惠双赢。用优势互补实现资源整合,而这个整合则是通过业务对接、资本运作和市场化等方式经营实现的。
因此,高校出版社应以图书出版为主业,积极寻求外部资源,尝试合作。例如:出版社之间的横向合作,出版上下游之间的纵向合作,与高校、科研院所、政府构等出版资源的合作,与专业领域相近行业的合作,与境外的出版或教育机构的合作,与民营书企的合作等。从根本上实现高校出版社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3.创新选}策划思路,提高核心竞争力
选题策划是图书生产的首要环节,是学术专著质量控制的关键,也是其获得市场认可的决定性要素之一。一个好的策划方案,能迅速形成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和读者向心力。所以,制定“专、精、优、特”的策划思路,开发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优秀学术图书选题,是学术出版致胜的第一步。在出版界有一句名言,“出版社的艺术就在于将合适作者的合适书稿在合适的时间带到合适的市场”,也有人认为“出版的本质就是将合适的图书选择合适的时间推销给合适的市场与读者”。
高水平的选题策划,是吸引优秀作者和高品质书稿来源的重要因素。同时,只有做好选题策划,才能真正把握住准确的市场动向和行业发展趋势,最终有好的发行和销售。独特、有品位的选题风格也使一个出版社有别于其他出版,凸显其出版特色,进而形成自己的出版品牌。高校出版社体制转型以后,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树立起自己的出版品牌,才能在出版市场立于优势地位。而这种品牌建设就是通过自身独特的选题风格打造品牌图书来实现。选题策划不但提高了图书质量,其选题设计的市场前瞻性也有助于高校出版社灵敏感受图书市场的脉搏,准确把握市场变化和需求,从而可以避免学术图书因专业性强、市场面窄而导致利润偏低,甚至收不回成本的困境。
篇7
远程教育教师被认为是教师群体中的一种新的类型。远程教育要实现战略转型和内涵发展,进而在建设学习型社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更多地关注远程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本文认为,应该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远程教育教师培训的目标,并阐述了人力资源开发理论为远程教育教师培训提供的启示,以及远程教育教师培训可以借鉴的企业大学的经验。并提出,要特别重视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支持服务能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培训是远程教育教师培训的主要途径和基本形式。
【关键词】 远程教育教师培训;教师专业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企业大学;教学能力;线上培训
【中图分类号】 G45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2)06—0068—07
引 言
远程教育教师被认为是教师群体中的一种新的类型。所谓“远程教育教师”,既包括被称为“单一模式”的广播电视大学的教师,也包括被称为“双重模式”的普通高校远程(网络)教育学院的教师;既包括专职(专任)教师,也包括兼职教师;既包括主持教师,也包括辅导教师及管理教师等。比如按照筹建中的国家开放大学提出的思路,将聘请一批国内外高校的著名专家教授,以及行业、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高理论素养的行家里手,担任教材主编、课程主讲;聘请数以万计的高校教师和行业、企业一线技术专家担任课程辅导教师,从事基于网络的导学、助学活动;通过各种方式,着力培养数以万计的精通项目管理、教学设计、资源开发、教学组织及远程学习支持服务的专职教师和课程项目主持人。这里所提及的各类人员,都应该属于远程教育教师的范畴。在这支种类多样甚至显得有些庞杂的教师队伍中,主体当然还是专职(专任)教师。据《2010年全国电大教育基本情况统计公报》显示,2010年全国电大教职工总数为9.45万人,其中专任教师5.71万人,还有外聘教师3.7万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发展规划办公室,2011)。加上普通高校远程(网络)教育学院的教师,远程教育教师队伍显然是个相当大的数目。
尽管远程教育教师早就被业内人士称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特种部队”,但远程教育教师的地位、作用、特点,直至其专业发展与成长路径,许多基本问题始终没有解决。我国远程教育的基本定位,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主要面向各类社会成员,尤其是从业人员开展继续教育。“长期处于体制‘边缘’的继续教育,因为总被认为‘不正规’,教学基本建设始终未能得到足够重视。反过来,又因为教学基本建设薄弱,更被视为‘不正规’”(严冰,2011)。从事继续教育教学的教师在相当程度上本来就是被“边缘化”的,同时,人们早就注意到,在远程教育发展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各方面对“人”的关注似乎远不及对“物”的重视,远程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从规划到措施都滞后于事业发展需要。无论是广播电视大学还是普通高校,教师队伍表现出的诸多不适应,都在相当程度上成了制约其发展的“瓶颈”(苏辛,2004)。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推进远程教育及广播电视大学战略转型,包括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探索远程教育教师队伍成长的规律和机制都是当务之急。其中涉及的许多问题看来不是轻易就能解决的,但学校、教师及各相关方面又都是可以有所作为的。本文不拟全面阐述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仅就远程教育教师专业发展问题谈几点看法。
目标:教师专业化
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被视为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必由之路。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就提出了教师专业化的口号,以提高公共教育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成为真正的专业。1986年,霍姆斯小组在《明天的教师》报告中将教学从行业转换成专业作为自己的目标;同年卡内基教育促进会发表了《国家为21世纪准备教师》的报告。两份报告都提出确立教师的专业地位,培养教师达到专业化的标准,进而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和教育质量。2001年,我国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了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并将教师专业化理论引入我国的教育实践。
关于“教师专业化(Teacher Professionalization)”或“教师专业发展(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综合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两种理解:一是从教师成长的外部环境讲,主要涉及教育制度和教育体系方面,所关注的问题包括教师的专业资格审定、专业组织、专业守则、社会地位等。二是从教师个体的角度讲,强调教师内在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意识的提高,更关注教师如何形成自己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等。当然,无论是哪个方面,因为目标的长远性和终极性,毫无疑问,“教师专业发展是个自主的过程”(钟祖荣,2006)。
关于大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国内外学术界也非常关注(乔连全等,2007;林杰等,2007;时伟,2008;郭桂英等,2010;韩曙花等,2011;王坤庆,2011;丁云华等,2011)。有的学者还明确点出了我国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严重问题:“政府、社会和大学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衡量往往倾向于‘学科专业’的学术研究,‘大学教师唯论文是真’、‘大学教师什么都研究,就是不研究教学’等现象较为普遍,大学教师把教学看作是教育工作的‘副业’甚至‘累赘’,致使大学本科生的培养质量明显下降。”(杨超等,2012)。不少学者还对大学教师专业化的内涵与模式、教师的评价和奖惩制度、教学学术的培育与发展、教学和科研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比较充分的讨论,为研究远程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建设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大力提高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其别强调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教育部2012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推动高校普遍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培训、教学咨询等,提升中青年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完善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坚持集体备课,深化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这些措施都指向了教师专业发展,不但为普通高校教师而且也为远程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路径。
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远程教育教师培训的目标,结合目前远程教育发展实际,这里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第一,要明确远程教育是一个特殊的专业,教师有其特殊的专业知识、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要求,研究人员要加强对这些知识、素质、能力的标准的研究、推广和宣传工作。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完善教师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办法,明确不同类型教师的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制定聘用、考核、晋升、奖惩办法”。过去对远程教育是否是一个专业或学科曾经有过学术争论(陈丽,2004;孙福万,2007),现在远程教育实践的蓬勃发展已经证明其作为一个专业的存在事实,应该在原有研究和当前实践的基础上研究制订一套完整的有关远程教育的质量、技术、教学过程包括教师的知识、能力、素质等等的标准出来。同时有必要指出,远程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对于远程教育专业或学科进一步走向成熟,可能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远程教育教师包括广播电视大学或者开放大学的教师必须重视“教学学术”。“教学学术”的概念为美国教育家厄内斯特·博耶首次提出,指传播知识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学术,后来李·舒尔曼进一步发展为“教与学的学术”。将教学提升到学术的地位,其实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传统大学对于“学术”的追求,而“学术”又被狭隘地理解为学科研究,我国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相当普遍,其代价自然是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下降。不少学者认为有必要在我国高校推行“教学学术”理念并作出相关制度安排。“教学学术”对于远程教育实现“质的提升”可能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尤其是正在向作为新型大学实体的开放大学战略转型的广播电视大学,“教学学术”显然应该比在普通高校受到更多的重视。
远程教育教师的学科研究能力和水平无疑有待提升。按照主要面向社会成员开展学历和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定位、功能,并从实际出发,开放大学教师的学科研究,总体而言,较长时期恐怕还是不宜以研究型大学教师为参照系,相对说来更接近于教学型大学对教师的要求,主要还是为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提供相应的学术支撑。至于普通高校远程(网络)教育学院,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可能是如何才能充分体现所在学校学科研究的水准和特色。
第三,远程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强有力的外部制度保障支撑。从理论建构到实践运作,远程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都有不少难题有待破解,尤其是许多较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不能寄希望于实施某项工程或者项目便能轻易解决。政府应在现行学术评价制度以及学校、教师评价机制方面积极创新,比如远程教育教师的评聘标准就应该有政府层面的单独的法规制度来保障。同时,现实的制度环境可能也很难给远程教育“教学学术”的发展提供相应的空间。如果没有制度来保障远程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得到合理“回报”,远程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恐怕不可能成为“自主的过程”,能否接受和在多大程度上接受“教学学术”理念也很难说。
第四,远程教育高校不但应该而且完全可以通过建立相应的内部管理制度和开展相关的专业培训,为远程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保驾护航”。中央电大最近全面启动教师培训工作,并成立了“国家开放大学(筹)教学研究中心”,“国家开放大学(筹)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也已提上议事日程,还将出台若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文件,应该算是积极的尝试。
启示:人力资源开发
人力资源开发理论伴随着工业革命的产生而产生,最初主要是在企业管理领域得到应用,随着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创立的人力资本理论而逐渐走向成熟。目前,其应用领域已拓展到教育、经济、文化等更加广阔的社会领域。
关于“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及其作用,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比如Leonard Nadler认为,它是“在一定时期中为提高工作绩效与促进个人成长而进行的有组织的学习活动”(1986)。萧鸣政认为,它是“对群体或个体品德、知识、技能、体力与逻辑性的利用、塑造与发展的过程”(1994)。陈远敦、陈全明则认为,它“主要是指国家或企业对所涉及范围内的所有人员进行正规教育、智力开发、职业培训和全社会性的启智服务,包括教育、调配、培训、使用、核算、周转等的全过程”(1995)。而从人力资本理论的角度看,所谓物质资本是指物质产品上的资本,包括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土地、货币和其他有价证券等,而人力资本则是体现在人身上的资本,即对生产者进行教育、职业培训等支出及其在接受教育时的机会成本等的总和,表现为蕴含于人身上的各种生产知识、劳动与管理技能以及健康素质的存量总和。舒尔茨的贡献在于,他注意到以往的管理者主要强调的是对现有的人力资源的使用,而他则更强调在人力资源上的投资,并特别指出,这种投资将会比之物质资本的投资获得更加丰厚的价值和回报——这样看来,人力资源开发实际上也可以说就是人力资本开发。
毫无疑问,人力资源开发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很自然地受到各个国家的政府和各种社会组织的重视。但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人力资源开发是一个由多个环节和要素组成的系统,必须“全面认识和理解人力资源开发”(宋一,2008)。比如说,既可以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角度来审视人力资源开发,也可以从社会学、文化学和人类学的角度来审视人力资源开发,甚至还可以从人学的角度来审视人力资源开发。毕竟,人力资源开发虽然强调将人或人力作为一种资源、资本来利用和开发,但同时人力资源毕竟不同于物质资源,必须对其持有一定的人格尊重和人性化态度。从这个角度来看,人力资源开发理论和本文上述的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也有相通之处。
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看远程教育教师培训,或许有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对远程教育的管理者来说,必须树立教师是学校最重要的人力资源的观念,切不能将对教师的管理视为一般的人事管理来看待。长期以来,我国远程教育由于对技术因素的过分强调,一度“唯技术主义”盛行,再加上市场经济导致的功利主义行为,曾给远程教育的发展带来许多不利影响。从人力资源开发理论的角度看,人的因素始终是第一位的,教师是教学改革的“动力之源”,再先进的技术如果没有人的因素即没有教师的参与,必将是空中楼阁。因此相对于网络技术等硬件设施来说,应该更加重视发挥教师作为最重要的人力资源的作用,学校及人事管理部门不能仅仅从管理角度来对待教师,而应该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更加重视挖掘、开发和利用教师的内在潜力。
第二,对远程教育教师个人来说,要树立终身学习和知识管理的观念。研究人力资源开发的学者普遍认为,学习理论和知识管理理论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两个最重要的基础理论。所谓知识管理,简单地说就是对组织中各种有用知识的系统化管理。“系统化管理是通过对知识的创造、获取、组织、存储、传播、共享、服务、利用等全过程的管理,形成永不间断的知识创新、累积与利用的良性循环系统,促进个人知识与组织知识的相互转换与共同提升”(张成洪,2012)。在远程教育高校,教师的知识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远程教育教师应该成为终身学习理念的践行者,同时要学会知识管理,即注意获取有用的信息、促进知识共享、创新知识应用,等等。作为人力资源投资,学校及其管理者自然应该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培训机会,但教师也不可理解为这只是学校及其管理者的事,甚至视为计划经济时代学校必须为教师提供的“福利”。毕竟,提升自我的责任主体首先应该是教师个人。
第三,在远程教育这个新兴领域中,教师岗位的合理分工和教学团队建设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德斯蒙德·基更等人曾将远程教育视为一种“最工业化”的教育形式,其中对远程教育教学过程的诸多环节和工业化流程进行了对照研究。英国开放大学前校长约翰·丹尼尔在论述远程教育时,也曾多次谈到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这和人力资源开发理论强调员工间的有效配合的观点是一致的。自教育部2007年提出“建设教学团队,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教学队伍”以来,教学团队建设在许多高校都成了“热点”,截至2010年,我国高校已陆续建立了101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远程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其教学必须是团队作业,教学团队建设,尤其是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对于远程教育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我们经常感慨教学质量的不够理想以及管理上的体制机制障碍等问题,其中有个“纠结”可能就在于从业人员包括教师的岗位分工与合作一直没有厘清之故。教学团队的构成要素、功能作用、运行方式、评价机制等问题,直接关系到远程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特别是对于广播电视大学这样复杂的远程教育教学系统来说,更要注意不同层级间的教师的分工与合作问题。此外,“专兼职相结合”是远程教育教师构成的突出特色,从发展趋势看这样的特色还将大大强化。但对兼职教师这个特殊群体,从资格认定到培训与管理,都还有些关键问题没有解决。
第四,无论是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看,还是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看,都必须强调远程教育教师培训的持续性和终身性。这是因为,人力资源不同于物质资源,它是一种可以不断再生的资源,如果开发得好,完全可以做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从学习型社会建设和远程教育高校发展的需求来看,随着人们经济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远程教育教师素质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因此这种培训必然是伴随着教师终身的,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
借鉴:企业大学的经验
所谓“企业大学(Corporate University)”,通常是指“由企业资助,聘请专业培训师、商学院优秀教授以及商界高级管理师为师资,通过互动教学、实战模拟、案例研讨等培训手段,以培养企业内部中、高级管理人才和企业利益链伙伴为目的,满足人们终身学习需要以及学习型组织建设的一种新型教育培训体系”(乐传永、王清强,2011)。企业大学以推进组织的学习为宗旨,服务于提升员工的知识与技能,具体包括创建学习环境、制定学习方案、实施学习项目、构建企业知识体系、促进学习到绩效转变、进行学习评估(吴峰,2011)。可见企业大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大学,实乃以往企业培训机构的拓展和延伸。
综观各种有关企业大学的研究,和以往的企业培训机构相比,企业大学的性质和特点可以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其目的是直接为企业发展战略服务,“企业大学的第一功能目标是为企业的人才战略服务,作为企业人才的储水池,培养人才梯队。企业大学的另一功能目标是为企业的上下游产业链服务……保持对人员的足够的粘性,使这些人为企业的发展服务,最终为提高企业效益服务”(吴峰,2011)。二是企业大学非常注意通过自己逐渐积累起来的培训课程,集成、凝炼企业自身的知识体系。显然,“企业知识体系的系统梳理,企业隐性知识的显性化,会极大地减轻员工离岗和员工流失而造成的损失。同时,丰富的企业知识体系可以极大地避免企业内部的重复劳动”(吴峰,2011),从而最终将之凝炼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三是企业大学拥有十分独特的师资队伍和教学模式。比如企业大学的校长通常由企业的董事长兼任,并建有管理制度非常完善的内部讲师体系,这种高规格的制度设计使得企业学习从以前的“务虚”走向了“务实”。比如摩托罗拉最推崇的学习方式是“行动学习法”, 即培训之后一定要做项目, 通过项目把在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工作上, 将学到的东西用到实践上(臧娜,2010)。
企业大学的理念及不少做法值得开展远程教育教师培训时借鉴。比如:
第一,有必要建立类似企业大学那样的专门机构来开展教师培训。目前很多远程教育高校包括中央电大,主要是通过人事管理部门开展教师培训的,但人事管理部门的定位主要是人事管理,无论就其机构职能还是实际能力而言,都不能满足开展大规模教师培训的需要。有必要设立教师发展中心或教师培训学校,作为开展教师培训的专门机构,可能还有必要培养一批专业化的培训师。
第二,远程教育教师培训要服务于学校的总体发展战略,或者说,培训过程也是凝聚或贯彻学校总体发展战略的过程。无论是企业还是学校,其总体发展战略的实施必然要通过其员工或教师来进行;如果员工或教师对其总体发展战略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要想实现其总体发展战略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在远程教育教师培训中,如何凝聚和达成学校的战略共识并使之付诸行动是必然要求。
第三,远程教育教师培训的过程也是提炼学校自身的基本理念、独特的知识体系并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的过程。远程教育高校,特别是独立的远程教育高校,作为一种新型高校,一般成立的时间都相对比较短,自身的办学理念和知识体系都还不完善,核心竞争力也有待于积累。利用教师培训凝聚共识、研讨问题、增进互信,就是非常必要的了。
第四,远程教育教师培训不能仅仅限于校本部,还要和分部、学院、学习中心以及校外的企业建立密切联系。根据《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方案》,国家开放大学将不仅设总部,还要设若干分部、学院和学习中心,同时要建设“四大支持联盟”即大学支持联盟、企业支持联盟、行业支持联盟和城市支持联盟。显然,必须有针对性地、分层次、分阶段地对整个系统的教师进行培训,同时要发挥支持联盟的作用,比如聘请参与支持联盟的大学的教师和行业企业的专家担任培训师。
重点:提高教学能力和支持服务能力
远程教育教师在素质、能力和结构以至工作内容、工作方式等方面,显然都有些迥异于传统学校教育的地方。比如广播电视大学早就提出,专任教师除了应该具有胜任相应层次教学工作的学科水平和业务能力外,还要具有在相应岗位从事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工作,包括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服务的知识和技能(严冰,2001)。根据远程教育教学需要,有关方面正在制定国家开放大学远程教育教师资格标准,明确教师开展远程教学所应具备的课程建设、远程授课、教学辅导、教学评价、学习支持服务等基本能力。
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人力资源开发为目的,并借鉴企业大学的经验,远程教育教师培训的任务将是多重的。比如其中肯定包括师德的养成、远程教育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的拓展、教学学术的培育、科研能力的提升以及战略意识和团队精神的熏陶等。但其中最为核心或者最为重要的,应当还是教师开展远程教育教学的能力和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服务的能力。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为在人的“知识、能力、素质”三要素中,唯有“能力”是最具主观能动性的要素;另一方面是因为,远程教育教师是以远程教学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学习支持服务为其主要职责的。
什么是教学能力?“它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活动所必要的心理条件。教学能力与教学活动紧密联系,从事教学活动必须有一定的教学能力作为条件和保证;教师的教学能力总是在教学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在活动中得到表现。”(陈顺理,1988)或者简单点说,它“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完成教学任务应具备的本领。”(王晓峰,1996)从其内容上来说,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教学认知能力(分析教材的能力、了解学生认知水平的能力、分析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的能力等)、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目标设计的能力、整合教学内容的能力等)、教学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课堂组织管理能力、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等)、教学监控能力。”(钟祖荣,2006)远程教育教学有其特殊规律和要求,但这些基本的教学能力无论如何都是肯定需要的。
关于教学能力的培训,尤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远程教育教师既包括课程主持教师,也包括辅导教师、班主任教师,既有中央电大、省级电大的教师,也有地市电大和县级工作站的教师,同时专任教师中还有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等不同层次。这些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教师担负着不同的教学任务,具有不同的教学能力要求,因此有必要对远程教育教师的能力标准进行一体化设计,然后有针对性地、分层次、分级别地加以培训。
第二,不能忽视教学认知能力的培训。教学认知能力是一切教学能力的基础,也是教师在教学学术上不断进步的基础,而远程教育教师由于诸多原因在这方面往往能力薄弱,加强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师所从事学科的前沿知识的拓展是非常必要的。
第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作为教学操作能力之一,渗透在远程教学的各个方面,比如教学资源的设计和制作能力、网上辅导的能力等等,是远程教育教师教学能力培训的重中之重。广播电视大学1999年即提出,要对各级电大专任教师进行以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和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的全员性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分层次逐步实施相应的考核上岗制度。后来还曾制定了《广播电视大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会同省级电大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基本能力培训,但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取得预期成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提出,要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或者可以说,教育信息化的首要目标,应该是真正能够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支撑环境和创新动力。基于这样的理解,远程教育应该成为教育信息化的先行者和引领者,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能力及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水平,现在仍然是个当务之急。
第四,教师的自我监控能力以及与之相关的教学反思能力、科研能力,是普通教师能否成长为创新型教师的关键。教学反思指的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某种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活动”,被普遍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人们还经常引用波斯纳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来加以阐释,在这位美国学者看来,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以前在中小学讲得比较多,其实对远程教育教师来说,教学反思可能也有其特殊重要的意义。
自1978年英国开放大学学者大卫·西沃特发表论著《远程教学系统对学生的持续关注》,首次在学术界对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进行系统论述以来,学习支持服务成为远程教育领域的重要概念。1983年,大卫·西沃特与基更、博瑞·霍姆伯格在《远程教育:国际展望》一书中,第一次将“学习支持服务”与“媒体选择:新的通讯技术”、“课程开发”并列为远程教与学的核心内容。关于学习支持服务的内容和类型,以英国开放大学的奥蒙德·辛普森的研究为最著名。他主张将教材制作和课程传递之外的所有活动都包含在学习支持服务的范畴内,并将学习支持服务分为教学支持和非教学支持两大类,具体地说,又包括技术支持、学业支持、学习技能支持、情感支持、管理支持、同学支持和校外支持等七种(奥蒙德·辛普森,2007)。对于远程教育教师来说,学习支持服务能力和教学能力同等重要,应该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比如,对于辅导教师,过去一向比较忽视的针对学生的学习技能支持和情感支持就是两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对于班主任教师,如何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支持以及得到学生所在社区及其雇主的支持,也应该列入职责。当然,如同上面所提到的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远程教育教师的教学能力标准一样,当前同样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远程教育教师的学习支持服务能力标准。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要想完成远程教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支持服务能力培训,除了必须建立有针对性的、一体化的能力标准外,还必须建立相应的培训课程体系。在这方面,英国开放大学积累了不少经验,美国马里兰大学学院大学以及凤凰城大学也在教师培训方面不惜成本,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培训课程体系,不妨大胆借鉴和引进。国内外一些著名的企业大学构建自己的系列培训课程的经验,也很值得借鉴。从逻辑的层面看,也许需要先有能力标准,再有课程体系,进而建立相应的课程,才能开展培训工作。但从实际操作层面看,这几方面或许要同步进行。
途径:线上线下相结合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培训,应该是远程教育教师培训的主要途径和基本形式,甚至从长远来看,基于互联网的线上培训将逐渐成为培训的主要形式。这是由信息技术的发展、培训模式的发展和远程教育的特点所决定的。
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远程教育高校的基础设施已经能够满足开展网上培训的需要。远程教育高校本来就具有技术上的优势,在信息化基本设施方面长期以来非常重视基本投入和实践应用,通过互联网开展教师培训是个顺理成章的选择。
许多院校和企业已经提供了线上培训的经验。比如在英国开放大学,名为“辅导教师之家(tutor home)”的网站,就建有很多针对辅导教师的培训课程和培训资源。马里兰大学学院大学和凤凰城大学是美国著名的远程教学大学,都有专门机构从事教师专业发展即对自己的教师进行线上线下的混合培训。国内外的著名企业大学很多设有E-Learning项目,来自北京大学企业与教育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企业E-Learning 的培训需求仍将上升,很多企业E-Learning 培训量目前已达到50%以上,部分企业E-Learning 培训量达到60%~80%(吴峰,2010)。利用网络进行培训的好处是显然的,如降低培训成本、提高培训覆盖率、增强培训的个性化、易于知识管理等等。此外,无论是院校还是企业的线上培训,在讲师体系、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方面,都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
采取线上培训形式也是远程教育教师的工作特点所决定的。比如国家开放大学作为一所新型大学,其性质和任务决定了它必须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搭建开放灵活、功能强大的网络平台,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和数字化学习资源;以卫星、电视、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等为主要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学历和非学历继续教育;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全体社会成员共享。这样一所大学的教师以及同样具有这些特色的普通高校远程(网络)教育学院的教师,当然必须具备上面所说的开展远程教育教学和学习支持服务的能力,而为达此目的而开展的教师培训,理所当然地要基于网络——其实,这种培训很自然地同时也是一种体验式学习或体验式培训。
当然,强调远程教师教育培训应该采取线上的虚拟培训的方式,并不是排斥线下的面对面的培训,两者结合的混合培训应该是个现实选择。中央电大已经启动的骨干教师研修项目,安排两周时间进行面对面的集中培训,大部分时间为线上培训和自学。基于网络的国家开放大学教师研修平台及培训课程建设也在推进中。有理由期待,这个研修平台将在远程教育教师培训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发展规划办公室. 2010年全国电大教育基本
情况统计公报[R].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
[2] 严冰. 开放大学的教学学术与学习资源设计[J]. 中国远程教育,
2011,(8).
[3] 苏辛. 特种部队[J]. 中国远程教育,2005,(5).
[4] 钟祖荣. 现代教师学导论[M].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
[5] 乔连全等. 大学教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探讨[J]. 国际学术动态,
2007,(3).
[6] 林杰等. 美国大学教师发展的三种理论模型[J]. 现代大学教育,
2007,(1).
[7] 时伟. 大学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探析[J]. 教育研究,2008,(7).
[8] 郭桂英等. 我国大学教师专业化的内涵解析[J]. 职教探索与研
究,2010,(3).
[9] 韩曙花等. 西方教师知识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述评[J]. 外国教
育研究,2011,(11).
[10] 王坤庆. 浅谈大学教师专业发展[J]. 中国高等教育,2011,(20).
[11] 丁云华等. 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走向[J]. 职教
探索与研究,2011,(4).
[12] 杨超等. 教学学术视野下的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及其路径[J]. 现
代教育科学,2012,(1).
[13] 陈丽. 远程教育学基础[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14] 孙福万. 远程教育哲学导论[M].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
社,2007.
[15] Leonard Nadler, Carland D. Wigs. Managing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M],1986.
[16] 萧鸣政. 对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的系统思考[J]. 中国人力资源开
发,1994,(6).
[17] 陈远敦,陈全明.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
社,1995.
[18] 宋一. 人力资源开发理论的五维审视[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8,(6).
[19] 唐玮婕. 新媒体时代的知识管理和创新[N]. 文汇报,2012,(4).
[20] 乐传永,王清强. 企业大学研究综述[J]. 职业技术教育,2011,(1).
[21] 吴峰. 学习与战略结合的新型组织——企业大学[J]. 中国远程
教育,2011,(3).
[22] 臧娜. 摩托罗拉大学对我国企业大学发展的启示[J]. 广州广播
电视大学学报,2010,(4).
[23]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方案[R]. 中央广播电视
大学出版社,2010.
[24] 严冰. 电大教学资源建设的基本原则与任务[J]. 现代远程教育
研究,2001,(4).
[25] 陈顺理. 教学能力初探[J]. 课程·教材·教法,1988,(9).
[26] 王晓峰. 浅谈教学能力[J]. 内蒙古教育,1996,(6).
[27] 奥蒙德·辛普森,李亚婉等编译.对远程学习者的支持服务[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8]吴峰. 企业数字化学习的十大发展主题[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0,(3).
收稿日期: 2012-03-30
作者简介:严冰,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100039)。
篇8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物流管理;学习成果导向
引言
国外物流发展实践表明,物流从业人员是否具有较高的物流知识与操作经验,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应紧跟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培养适应现代电商物流高速发展,具有先进物流信息技术、现代服务意识和管理水平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的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思想结合的一种企业与学校合作的职业教育制度,是一种新型的职业人才培养实现形式。利用现代学徒制“入校即入厂、学生+员工双重身份”的特点,让学生在工作場所学习,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参加实践工作,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适应了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实现高职教育目标,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由于自身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等诸多原因,面临着诸多问题,影响着企业用工和现代产业用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目前高职院校大部分老师来自于高校,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老师较少,而企业的兼职教师又缺乏教学经验。因此,在培养学生高素质高技能方面缺乏师傅型的优秀教师。
第二,学校实训能力不强,设备设施相对不足,更新困难,特别是物流管理专业,由于其设施设备都属于大型投入,场地要求也大,因此,学校在资金和场地方面都难以满足学生真实环境的实训要求,只能采取一些仿真模拟、软件操作的形式来完成,这就导致了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不能很快的适应企业用工、用人的要求;
第三,目前高职院校学生越来越多的来自于自主招生的普高生,三二分段的中职生,学生生源质量不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强普遍不强;
第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深度力度不够。大部分院校在合作时采取的是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企业提供校外参观实习、毕业实践场地合作方式等。企业并未真正参与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来,学生基本只有通过半年的毕业实习,来积累真正的企业实践经验,在毕业后很难较快适应需求的要求。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上课即上岗”。学生的单一身份变成“学生+员工”双重身份,教师的身份也变成了“师傅型”的教师。学习的场地也由学校挪到了企业,学生在工作场所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这些正好克服了以上职业教育的困难,使新时期的职业教育释放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量能量,使高职院校同时也有利于企业用工用人,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学校与企业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二)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可行性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2016年被广东省教育厅批准为二类品牌建设专业。其中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电子商务物流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本品牌专业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之一。
目前物流管理专业与EMS中国邮政、顺丰速运、汇通等公司合作,建立了一家校内大学生实训基地——“一公里速递中心”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该实训基地心采取企业老师带值班经理、值班经理带实训学生的方式(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完成企业的真实业务及日常管理,培养学生的快递业务操作技能、仓储与配送业务管理技能、路线优化等技能,并通过对业务量、服务水平、现场管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绩效考核评价,重点培养快递值班经理的企业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学生在一公里速递中心一边学习一边工作,承担了“学生+员工”的双重身份,既要遵循学校的管理,又要按照企业的方式进行工作,融入了“现代学徒制”关键要素,为物流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宝贵的先行经验与必要的软硬件保障。
二、现代学徒制下招生制度改革
现代学徒制试点秉承“招生即招工,上课即上岗,毕业即就业”的思想确定培养对象。具体做法有两种:一是学校通过自主招生的方式,从中职院校毕业生或者高中毕业生中招收学徒,达到录取条件的学生,通过学生、企业、学校三方签订协议实现学徒学生的双重身份;二是校企合作企业结合自身生产实际自主确定培养对象,在与企业签订6个月以上劳动合同的技能岗位新招用人员和新转岗人员中选拔培养对象。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结合学校现有条件,以及专业建设基本情况,现代学徒制试点采取先招生再招工的方式,首先由学校通过自主招生的方式,录取满足条件的学生,并和学校、企业需签署三方协议。在入学一年后,由合作企业根据用人单位标准,遴选合适的学生进入企业按照现代学徒模式培养并管理,并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现代学徒制试点班的学生具有合法的企业员工身份,不但享受企业员工的待遇,同时接受企业的管理。
三、现代学徒制下的教学改革
(一)现代学徒制教学方案制定
物流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班学生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熟练掌握物流客户服务、物流信息技术、物流市场营销、互联网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等专业知识,具有客户沟通与协调、营销策划、快递门店运营等能力,富有“互联网+(尤其是物联网)”思维、“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等素质,面向广东省,特别是珠三角地区,适应电子商务物流等行业企业的物流专员、物流客服、物流运营,特别是快递门店经理人等岗位要求,并能够从事快递企业创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结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根据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教材、设计实施教学、组织考核评价、开展教学研究等。学校承担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企业通过师傅带徒弟的形式,依据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岗位技能训练,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
(二)教学管理模式
每学期开课前,校企导师共同商定开课计划,确定授课教师、授课任务及课表,研讨制定基于“学习成果导向”的课程教学内容,序化真实岗位技能知识,校企导师共同编制岗位实训指导书,制订教学日历,协商确定理论教学与实践岗位训练所需要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确定开课计划及教学内容分工。学生在企业工作及学习的过程中,由校企双方共同组成教学团队,共同指导学生,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和评价,评价结果作为学生毕业以及企业晋级的主要依据。
(三)“学习成果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
在课程体系开发过程中,学校与主要电子商务物流企业合作,共同完成基于“学习成果导向”的电子商务物流专业规范、课程体系、课程规范及对应的教学单元内容开发。依据学徒培养计划,在课程体系设置中打破院校主导的局面,改為企业主导、院校为辅,基于美国DQP框架开发成果导向的电子商务物流课程体系。从而使课程体系与企业工作需求相互渗透,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所需紧密结合,充分按照企业的工作岗位、工作流程设置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内容。主要课程开发过程如下:
(1)首先,通过实地调研和网络问卷调研的方式,由学校、行业、企业多方共同确定人才需求状况。这里的需求包含和内部需求和外部需求。内部需求指学生和家长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及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的要求。外部需求主要指国家层面的产业转型升级要求,以及行业企业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
(2)其次,依据行业企业需求,由本专业毕业生、相关企业、学校管理者、本专业教师和学生,分析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所面对的行业岗位、岗位要求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明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共同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以需求分析为依据提出的,适应需求而定,同时也支撑着行业企业的需求,它是人才培养的总纲领,是对毕业生就业能力及在毕业后3-5年能够达到的职业能力和成就的总体描述。在DQP学历框架下,它体现了大学生在毕业取得本专业的“副学士”(即我国的专科)学历时及未来适应工作、生活和公民参与时“能做什么”。
(3)再次,在确定好专业培养目标之后,依据专业培养目标,按照DQP框架下五大学习领域(专业知识、广泛和融合知识、智力技能、应用和协作学习、公民素养和全球学习)中对应的副学士的要求,描述本专业的预期学习成果(POC。这些学习成果是学生完成学业时取得的学习成果,是学生在五大学习领域方面的具体描述,同时为了尽可能的使这些学习成果易于学生理解和教师考核,在设计时参考布鲁姆分类的行为动词来设计。它体现了学生应达到的毕业要求以,即毕业生所需达到的能力,也是专业培养目标的支撑。
(4)最后,依据专业预期学习成果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毕业生能力通过由不同板块(类)课程及每门课所构成的课程体系来实现,即专业预期学习成果需要落到每一门课程中,这种对应关系用课程矩阵来实现。
(四)教学组织安排
根据现代学徒制“学生+员工”双重身份等特点,以及工作场所学习的要求,现代学徒制班的教学组织形式按照“1+1+1”模式来运行,具体如下。
(1)第一阶段:专业基础培养(第一学年),在学校完成。
该阶段学徒学习基础文化、专业认知、专业理论、基础技能。学校负责基础文化、专业基础、专业理论课程,占总课时的80%,由专任教师通过集体授课、云平台授课的方式完成教学;企业师傅负责专业认知、基础技能课程,通过线上线下讲座、直播课程、线上交流等方式完成,内容涉及行业发展、企业生产安全、职业规划、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等,占总课时的20%。
(2)第二阶段:专业能力、职业素养培养(第二学年),在企业完成。
该阶段学徒学习职业素养、专业理论、专业技能,进行岗前培训和岗位实践,其中专业理论内容根据工作需要,设计教学内容,由学校教师在企业进行教学,该部分内容占本学年总课时的40%。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由企业师傅在企业指导完成,占总课时的60%。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工作,实现工作场所学习。
(3)第三阶段:企业岗位实践(第三学年),在企业完成。
该阶段学徒学习专业理论、职业素养,进行岗位实践。理论内容由院校教师在企业完成教学,占总课时的20%。岗位实践操作由企业师傅在企业岗位指导完成,占总课时的80%。
(五)学徒考核评价
构建院校、企业、第三方共同参与的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评价模式,建立院校评价、企业评价和第三方评价构成的立体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参照职业岗位要求,引入职业资格标准、企业聘用人才标准、行业技术标准、职业能力测评标准,针对不同的课程形成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结合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的评价方式是保证学徒培养质量的关键。
由校企双方共同组建质量监督与评估小组,设计基于学徒学习全过程的多元化评价体系。评估小组结合平台提供的学习记录、技能训练结果、期中考核结果、期末考核结果,企业师傅提供的学徒实践报告,院校教师提供的学徒课程报告三方内容,评估学徒培训的培养过程和培养效果示
四、现代学徒制师资团队建设
由于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一种改革,需要配备一支由“专任教师+企业师傅”组成的教师团队来共同培养学生,同时也需要专人来进行管理,而目前的师资队伍无法满足现代学徒制培养的要求。因此,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1.班主任培养
专业配备1名经验丰富、年轻、业务能力强的专任教师担当现代学徒制班的班主任,企业配备了1名资深人力资源主管担当班主任。
现代学徒制班的班主任,既要业务能力强,又要熟知高职教育的改革方向及政策,还要懂教育学和心理学,要会做学生工作,及时消除学员的疑虑,能够处理学员在学习和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有奉献精神和助人为乐的品德,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上都能够给学员提供帮助。现代学徒制是高职教育改革的一种方向,因此,需要通过送专业教师参加国内外培训等方式提升专业教师的教育理念及国际视野,通过强化专业教师的教育学、心理学及辅导员业务培训,培养一批愿做事,能做事、会做事的懂专业的班主任教师队伍。
通过让担当现代学徒制班的企业班主任参加学校组织的对辅导员的各类培训,及共同组织学员参加学校的各类活动等形式,培养企业班主任熟悉学生工作业务,提升与学员的沟通与管理能力。(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2.“双导师”教学团队培养
学校将聘请合作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为现代学徒制班企业导师,同时安排学院教学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骨干教师为学校导师,实行“双导师”制。其中企业师资团队的构成为:1/3的专职培训师,负责学徒在企业的企业认知、企业文化、规章制度、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培训;2/3的岗位师傅,对学徒岗位认知、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岗位技能等方面提供指导和对接。院校师资团队的构成为:2/3为专业“双师型”教师,负责学徒的专业理论教学;1/3负责公共课、基础课、兴趣课培训。同时为了保障校企合作培养学徒的质量及效果,需要对企业师资、院校师资就合作内容、合作模式、职业培训体系、学徒培养方案、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培训模式、考核评估体系、岗位能力认证,以及企业师傅和院校师资职业素养能力等方面内容进行阶段性培训和评估。
结语
现代学徒制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它不仅有利于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5个对接,同时对深化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提高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現代学徒制的国内起步较晚,2014年开展第一批试点工作,目前还处在探索阶段,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对企业的政策和激励问题、社会认同特别是家长的认同问题、经费问题等,这些都有待进一步解决。总之,现代学徒制的“双岗位、双身份、双导师”的育人制度,能有效实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提升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左锋.跨境电商现代学徒制特色专业建设探索[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6(6);
[2]殷明,刘丹青,郑继昌.美国学历资格框架(DQP)述评[J].中国职业技术教,2016(2);
[3]赵鹏飞.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实践与认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
篇9
【关键词】 网络教学资源;开发管理;工作流;东财网院
【中图分类号】 G40-0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3)04—0063—06
一、引言
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是现代远程教育的核心。为了有效建设网络教学资源,保证现代远程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深入研究网络教学资源开发的现代化管理方法,探索网络教学资源质量评价机制,从而实现网络教学资源开发质量与规模的同步提高。
近年来,国内外高等院校和远程教育机构不断开展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网络教育实践。
国外网络教育的发展比较成熟,在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方面有更高层次的应用。在美国,凤凰城大学的课程采用集中开发的形式,先确定课程的基本框架,然后由课程开发人员在框架中添加内容,而且,在课程开发时已对课程资源、作业、学习活动、评估等做好设计,课程的设计及内容的确定完全取决于市场的变化[1]。在英国,英国开放大学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在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方面积累了大量成功的经验,并形成了优质、高效和可靠的特色:①完善的课程组机制;②规范的课程开发流程;③创新的网络课程开发;④实用的课程模块和教学包;⑤网络资源建设质量评价机制[2]。
从1998年首批试点至今,中国的现代远程教育事业实现了飞速的发展,不仅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同,而且形成了高等院校与专业机构、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交相呼应的多元体系。但是随着市场等外部环境要素的逐渐成熟,我国远程教育在网络教学资源开发和管理上的缺陷也迅速暴露出来,并成为当前制约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主要障碍[3]。
在我国现阶段的网络教学资源开发过程中,主要有以下问题亟待解决:①部分网络教学资源开发流程缺失教学设计环节,导致开发的网络教学资源难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4];②缺乏将学习资源、教学活动与支持服务高度整合、无缝衔接的一体化网络平台,这使得学习资源不能发挥出理想的教学效果[5];③缺乏有效控制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质量控制标准和管理机制,导致网络教学资源质量无法保证;④缺少网络课程开发过程中各类人员的有效沟通机制与支持各类人员资源共享的技术平台。
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将提高开发过程的管理效率和工作绩效。在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中引入工作流技术,可以支持网络课程开发的项目规划、进度管理以及质量管理控制等方面,从而提高开发过程的管理效率及工作绩效。由于工作流概念在网络教育中具有普适性,因而在网络教育中的各个领域均有所应用,如网络学习过程管理[6]、E-learning环境[7]等。在高校普通课程的设计中,基于工作流的协同工作系统亦有所应用[8]。网络课程开发过程具有非常鲜明的工作流特征,鉴于国内还没有研究或应用工作流技术来进行网络课程开发管理系统的研发,东财网院与北师大知识工程研究中心联合研发了“网络课程开发管理系统”[9],该系统运用工作流技术将教学设计的核心思想以模板、文档、规范等形式显性化,并开发相应的计算机支持工具,将其整合到网络课程开发管理信息系统中。本文全面总结了该系统的设计思想与实现模式,并分析了系统使用后的应用及效果。
二、工作流技术应用于网络课程
开发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1. 工作流技术和工作流参考模型
工作流的概念起源于生产组织和办公自动化领域,是针对日常工作中具有固定流程的任务而提出的一个概念,目的是通过将工作分解成定义好的任务、角色,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流程来完成这些工作并对它们进行监控,达到提高办事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竞争力的目标。而工作流系统则是支持组织运营过程高效执行并监控其执行过程的计算机软件系统,是将工作流管理思想通过计算机技术得以实现。
虽然工作流技术的应用领域很广,但主要和流程的概念相关联。工作流技术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为实现某个业务目标,在多个参与者之间,利用计算机,按某种预定规则自动传递文档、信息或者任务。在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过程中,把工作流技术应用在企业业务流程重组中已成为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在国际工作流管理联盟(WFMS)的工作流参考模型[10](所图1所示)中,工作流系统管理监控模块能够对工作流在整个组织内的流动状况进行监控,并提供一系列的管理功能,以实现安全性、过程控制和授权操作等方面的管理。
2. 工作流技术应用的可行性
高质量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是现代远程教育顺利开展的前提和条件,直接影响着网络教育教学质量。
网络教学资源开发是在一定的约束下,为创造独特的远程教育产品和服务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具有鲜明的项目特征[11]。网络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工作繁琐且涉及人员多,项目计划管理、文档管理、沟通管理是影响网络教学资源开发质量的关键因素。
网络教学资源开发应在先进的信息技术、教学理论、管理思想基础上,通过标准化建设和过程控制,实现整体优化设计,从而为远程学习者提供优质的学习环境和高质量的学习资源。
网络课程开发过程具有极为鲜明的流程化特征,可分为规划、设计、开发、测试、等五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可分为若干个定义清晰的工作流程。通过定义,每个流程涉及的工作任务、管理角色、岗位权限、工作模板及审核标准可以进行组合绑定,使得弹性化的流程定制在网络课程开发中得以实现。
网络课程的工作流特征决定了在其开发管理中可以引入工作流技术,以支持网络教学资源开发的项目规划、进度管理、质量管理控制,提高网络教学资源开发的管理效率及工作质量。
三、网络教学资源开发模式的设计思想
教育部颁布的《CELTS-31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将教育资源建设分为素材、课程、评价和资源管理系统开发四个层次。其中素材与课程是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基础,评价和资源管理系统则分别是确保质量与实现资源建设的工具与手段。
本研究结合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新形势,采取“分析与调研—网络教学资源开发管理模式设计—网络课程开发工作流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投入应用—根据应用反馈完善和改进”的技术路线,通过研究网络教学资源建设规律,构建基于工作流技术的网络教学资源开发管理模式(如图2所示)。
四、模式的实现——东财网院
基于Workflow 的网络课程
开发管理系统的开发
1. 系统简介:技术方案与选型依据
本系统由东财网院和北师大知识工程研究中心联合研发,以网络课程开发理论的 “三五”模型为指导,将网络课程开发分为规划、设计、开发、测试、五个阶段,每个阶段分别设置开发任务、质量控制点、审核标准,根据网络课程开发人员对工作流的需求与用户体验,系统使用开源的JBPM作为工作流核心,在此基础上实现流程、角色、任务、机能模块的任意绑定,增加业务模型的扩展性和广泛性,为实现通用系统打下坚实的基础。在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中引入工作流技术,可以支持网络课程开发的项目规划、进度管理以及质量管理控制,从而提高开发过程的管理效率及工作绩效。
2. 系统开发技术
本系统应用JBPM+Struts2+Spring+Extjs技术框架,实现基于工作流技术的管理信息系统(如图3所示)。
JBoss JBPM是设计及开发工作流和业务流程管理系统的一个先进平台。JBPM是一个灵活的、易扩展的工作流管理系统,由API、特定领域的语言和图形建模工具组成的框架,可供开发人员和业务分析人员使用通用平台进行沟通及操作,并可部署在主流应用服务器上。在JBPM中,流程定义被封装成流程档案,流程档案被传送到JPDL流程引擎加以执行。
Extjs是一种与后台技术无关的前端AJAX框架。本系统使用ExtJs开发RIA的AJAX应用,通过参考JavaSwing等机制,调用可视化组件,实现UI界面CSS样式的应用。
Struts2 是在Webwork基础上构建的MVC框架。通过Struts2的拦截器,可以进行AOP编程,以实现权限拦截等功能,另外,Struts2的类型转换器、多种表现层技术支持、输入校验功能,以及全局范围、包范围和Action范围的国际化文件管理功能,可以提高开发效率,降低风险,优化结构。
Spring是一种用于解决企业应用开发复杂性的开源框架。Spring使用基本JaveBean,并提供更多的企业应用功能。本系统使用Spring的内存处理功能,将任一类交由Spring托管,通过配置文件注入另一类中,即通过配置文件完成类与类的关联,从而实现服务层与组件层的关联。
3. 系统技术架构
系统技术架构采用无状态接口及自定义流程理念,突出构架的先进性、安全性、可靠性、稳定性、可扩展性和高效性。本系统架构设计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定义构架目录结构;第二阶段,实现从资源层、组件层,到服务层、逻辑层、表示层和调度层的目录结构、相关基类和引用包;第三阶段,完善安全层相关功能,逐步嵌入已实现子系统,并对相关层次的灵活性、性能、可扩展性进行验证,通过整体优化,完成系统技术架构设计。系统技术架构的层级及描述见图4。
表示层作为技术架构的最前端,采用EXTJS技术实现,根据个性化需求采用多种页面表示方式。应用层在外部接口的设计上,遵循标准的Http协议和Json格式。服务层实现工作流服务、系统管理服务、消息管理服务、任务处理服务、项目管理服务。组件层是提供细粒度的服务组件,通过服务组件(SCA)的构建,将组件接口和传输协议解耦,使开发的组件可以用任何传输协议进行调用。数据层为工作流服务设计了一个独立的Oracle数据库,通过将业务数据和工作流数据分离,以支持上层服务灵活拆分、组合、扩展和变更,有效提高工作流的处理效率。系统采用SSL协议传输、Base64数据加密传输实现表示层安全,并通过MD5加密存储、身份认证、JAAS安全框架等技术,保证系统数据在交互中的安全。
4. 系统功能
依据网络课程开发的业务流程,本系统构建了六个管理模块与子系统,即:基本信息管理、流程定义与开发模式管理、项目管理、任务处理、消息服务、例外处理等子系统(如图5所示)。
(1)基本信息管理
该子系统主要是对网络课程开发流程中涉及的基本信息进行统一管理。系统管理者通过该子系统对教师、课程、业务模板以及审核标准等信息进行管理。
(2)流程定义及开发模式管理
该子系统运用定义工具定制网络课程开发流程,将工作任务与岗位角色、管理权限、业务模板、审核标准等进行组合绑定,使得网络课程开发模式的灵活性性与标准化得以统一(如图6所示)。
(3)项目管理
该子系统的主要操作者是项目负责人,其根据网络课程开发需求,选定开发模式;在项目维护功能模块下,可以对项目进行增删、查找、启动与停止;在任务配置模块下,可以对任务信息与完成人进行设置;在项目计划模块下,可以对任务描述、计划时间与工时等信息进行设置;在项目进程管理模块下,可以对项目进程及完成情况进行掌控(如图7、图8所示)。
(4)消息服务
该子系统实现了消息模板与渠道的管理,通过配置消息的用途、模板和发送方式,实现了经由通讯软件(E-mail、BQQ等)向任务完成人发送即时项目消息(如图9所示)。
(5)任务处理
该子系统主要包括任务的处理与审核。任务完成人在网络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接到开发相关的任务,根据任务要求、标准和模板完成开发任务并提交给项目负责人审核。审核人依据标准审核课程开发工作的完成情况,并填写相关的审核意见。若审核通过,则流程进入下一环节;若未通过,则流程返回至任务承担者,由其修改后再提交审核(如图10所示)。
(6)例外流程处理子系统
该子系统是系统为适应网络课程开发工作实际设置的,主要实现在规范前提下系统的功能扩展[12]。流程跳转是经任务完成人申请,项目负责人审核批准,流程调转到相关任务处理模块。任务完成人调整是根据项目实际,因任务完成人无法按计划完成项目任务,由项目负责人进行任务完成人调整操作。
五、东财网院网络课程开发
管理系统的应用及效果
东财网院网络教育课程开发工作流管理系统于2010年10月完成开发,随后投入使用。该系统的引入解决了学院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实现了网络教育资源开发流程电子化、本地文件共享化、课件审核有序化、课件开发质量与效率明显提升以及工作平台的智能化,大大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1. 开发流程电子化
每门课程的制作流程、开发模式、课程管理等在工作线上进行;每一个任务都有相对应的责任人、规范、审核标准、模板、权限、计划时间等,责任人在接到任务时通过平台一目了然,无需线下沟通和反复提醒;线上实时提醒功能使得每一个任务责任人实时收到整个课程制作过程的消息,及时了解自己所在课程项目的进度,项目负责人可以通过网络课程开发管理信息系统实时监控整个项目进度,了解各个项目及任务的风险。整个课程项目制作过程发生的所有数据都会实时记载在系统中,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环节无遗漏、过程可追溯。
2. 本地文件共享化
该系统与 SVN 客户端紧密结合,通过 SVN,任务责任人在本地可以实现共享文件的上传、下载、更新、查看版本、责任人查询等。此类功能的实现方便了工作人员在本地对文件的操作,同时可以在出现问题时追根溯源,避免互相推诿的现象。这样不仅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效率,在很大程度上也促进其端正工作态度,增强员工凝聚力。
3. 课件审核有序化
课件的审核设置了五大环节,每一环节规定了审核标准、审核模板、审核人员,每一环节的审核侧重点不同,通过网络课程开发管理信息系统强化了每一环节的特定功能和先后性。例如,只有在课件一审通过后,课件二审的责任人才能接到任务,课件一审没有通过,二审则无法进行。
4. 课件开发质量与效率明显提升
上述五大环节保证了平台的课件错误率降低,提高了课件质量的同时,大大提高了东财网院学员对课件的满意度和相应的总评分。与此同时,在网络课程开发管理信息系统使用前后,学院课程开发的效率也得到显著提升。
5. 工作平台智能化
该系统避免了手动操作导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如今只要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就可以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域的信息浏览与变更,工作平台更加智能化。信息更新后,无需线下沟通和逐一通知,系统会在指定时间发送消息提醒责任人,避免冲突的产生,该系统同时可以实现信息检索统计等功能。
6. 不足之处与解决方法
该系统设计时在流程管理、工作协调,部门互动、文档管理等方面考虑较多,但是在产品设计、生产、测试等原始材料的高效使用以及自动化生产方面考虑不足,在下一期的开发过程中,将在此基础上扩展自动化生产模块,将原始资料、业务流程进行高效整合,从而实现产品的生产管理全部流程化和自动化。
六、结束语
基于Workflow的网络课程开发管理系统从现代远程教育的实际需求出发,突出实践性、应用性的特点,通过网络教学资源开发管理模式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地保障了网络教育课程资源建设的质量与效率,实现了网络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经验的有效积累,使得开发过程中那些有价值的文档得以保存,极大地提升了课程资源的复用性,降低了资源建设的成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与开发的多样性与复杂性,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总结和完善多模式、多样化的网络教学资源开发模板和开发流程。东财网院通过该系统的研发与运行,逐步建立起了一套规范、标准的课程开发管理模式,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其研发与实践过程是对我国网络教学资源开发的规范化、现代化和信息化以及可持续性发展的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 郭炯,黄荣怀,张进宝. 美国凤凰城大学与我国网络学院比较研究[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9,(6):31-37.
[2] 柳怀. 英国开放大学的办学特色和启示[J].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 报,2005,(3):6-8.
[3] YANG Q, YANG Y, CHEN J. A New Model of Distance Education System: Knowledge-Point-Based and Goal-Oriented Platform [C], IEEE AINA 2004.
[4] 陈庚,黄荣怀,徐琤,李松. 课程建设是网络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 保证[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9,(2):5-10.
[5] 陈丽,陈庚. 试点高校网络学历教育教学管理现状调查及分析[J]. 中国远程教育,2010,(1):21-26.
[6] 高燕,秦志刚. 基于工作流的网络学习过程管理[J]. 中国电化教 育,2008,(8):102-105.
[7] 叶海松,季隽. 基于工作流学习的E-Learning环境[J]. 开放教育研 究,2007,(2):73-76.
[8] 肖文锋. 高校课程设计工作流协同工作系统的设计[J]. 电脑知识 与技术,2010,(12):10445-10446.
[9] 杨青,马江舰,张进宝等. 网络课程开发工作流管理系统的设计与 开发[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0,(5):71-80.
[10] Hollingsworth, D. (1995). The workflow reference model [DB/OL]. Http: // wfmc. org/standard/mode.l htm.2010.
[11] 张进宝,李松,马江舰. 基于“瀑布模型”思想的网络课程设计与资源开发模型[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0,(1):64-67.
[12] 赖耀东,朱建新. 基于多Agent虚拟组织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异常 处理机制[J]. 计算机工程,2003,(2):68-69.
篇10
关键词:高校教师;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实践教材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1-0208-03
随着“十二五”规划的逐步推进,高校科技战线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抢抓机遇,深入发展。为进一步提升高校教学质量,让学生能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同时解决企业用人难、学生就业难的直接问题,提升高校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主要切入点。关于如何提升高校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各地高校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如组织教师定期培训、增加实践教学的考核机制等,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从整体角度上讲,还远不能满足我国实践教育缺失的发展需求。
一、我国教师实践动手能力教学现状
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高校教师的教学任务日益繁重,授课压力加剧,再加上实践经验匮乏,多缺乏创新能力和钻研精神。当然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较快,学历水平和国际化层次也有显著提升,理论教学稳步推进,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教育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有出色表现;部分教师能够参与科研,有一定的科研能力,但多数科研成果仅停留在学术研究上,多以论文的形式体现,而实际应用较少,理论成果也大多难以解决直观的实际问题。由于高校考核机制、企业创新思维、政府行业导向等因素导致高校教师对自我的实践动手能力难以引起重视,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第一,从教师组成结构上讲,许多高校都将学历、高水平论文、科研成果等作为师资引进的主要条件,关于实践动手能力方面考虑较少,实践能力强的人才由于书面展示的学术成果少而被拒之门外。目前各个高校引进师资时大多要求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学历层次得到明显提高,但大多数博士理论知识扎实却缺乏实践动手能力,没有在企业或研究所一线的实际工作经验,进校后直接接触教学任务,没有一个系统的实践能力培训的过程;当然也有一小部分来自企业的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但该部分教师的比例较小,且该部分教师在进入高校后,时间和精力也逐步往教学工作上转移,在新技术、新工艺飞速发展的现今,不能及时接触市场前沿的最新成果,原有的实践能力已不能适应新的行业需求,进而无法为学生带来实际的实践动手能力的指导。
第二,在对教师的考核管理上,从“985工程”、“211工程”到地方本科院校,都对高校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大部分高校也制定了相关的制度,但只是停留在一般的书面文件上,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高校也多以承接项目的级别、获奖多少、作为聘用、晋升、分配的考核标准,而积极参与实践创新活动、与企业合作进行技术开发、成果推广和产业化等工作的教师,却得不到应有的评价和鼓励,激励机制的缺失,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新实践的积极性,导致高校教师无心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
第三,从教师的授课模式来看,高校教育已经进入人才培养多元化的时代,尽管各地高校都在加快深化教学改革,但传统的理论教学对现今的教学模式仍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影响,重理论、轻实践,授课时只是单纯的传授理论知识或是照本宣科,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四,从教师的自我意识方面来说,部分教师的实践创新欲望不强,意识多停留在教学任务完成即可,发表学术论文多是为了职称评定、升职加薪,没有强烈的自主意识想要投入到创新实践的科学研究中去,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自然远远不够。
第五,从教师的实践能力来讲,部分教师缺乏实践创新的能力,没有接触过或者长期脱离科研前沿和生产一线,不了解前沿技术,缺乏广阔的思维和创新实践的方向。等教师依靠论文评上高级职称后,往往由于面子问题不敢也不乐意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工作,从而导致其实践创新能力缺乏。
二、提升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提高教育质量是未来十年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素是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提高高校教师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是提高上述能力的关键环节。
1.打破传统教学观念,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传统教育模式的禁锢是转变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改革的巨大阻力。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就高高举起了改革的大旗,但是在“重理论,轻实践”这种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需要在长期不断的教学实践的摸索中加强认识,从而从内心接受这种从理论化教学向综合实践型教学的转变。当前一方面要改变高校的传统教育理念,加快提升高校教师的实践创新能力,在观念转变的基础上,还需要政府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使高校教师树立起强烈的实践意识。另一方面各地高校应着手建立高等教育分类体系,明确实践教育的内涵,以就业为导向,强化本校教师的创新实践能力。与此同时,各地高校还应不断开展实践教学环节,积极开展以教师实践能力为主要导向的研究和培训。
例如,笔者所在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制定2009年教学计划时,优化了大部分课程的理论环节,大幅度提升了实践环节(包括课程实验、各类实习、电子竞赛等科技活动)的比重。规定教师每年必须进到实验室针对授课内容亲身带教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教学,可以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要求教师带队,组织毕业班学生到企业实习,通过现场的理论指导和与企业的技术管理人员的沟通,巩固和加强自身的实践能力。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在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普遍提高的同时,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也有了显著提升。近几年,学院先后在“挑战杯”大赛中获得奖励17项,2013年更是获得陕西省“挑战杯”大赛的特等奖;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本科组获奖12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在近年全国自动化协会组织的机器人大赛中获奖10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在RoboCup机器人大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2项;在2012年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中,电气类学生获得了14项国家级和校级项目支持。这些成绩的获得与学院注重实践环节教学的工作密切相关。
2.教师队伍的组成发生结构化转变,重视多渠道引进教师
目前我国多数地方院校的教师都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但却缺乏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多种渠道引进教师也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方法。我国兼职教师的比例很小,聘请校外企业高级技术管理人才进校做兼职教师,不仅解决了高校教师实践能力较低、建立校内实践场所的技术指导困难等问题;最重要的是,这些校外的兼职教师可以带来本行业最新的技术和发展前沿的信息,使得理论教学更好地结合实践,起到“传、帮、带”的作用,促进全校教师整体实践能力的提高。
西安工程大学电子信息学院从陕西省重机所、电子20所聘请高级工程师6名,参与教学并指导西安工程大学电子信息学院的认识生产实习实践,这些兼职教师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还具有丰富的实践项目经验,其在传授实践知识时更生动、更可行,真正提高了学生对实践的认识。另外,还拓展了学校与企业的横向合作渠道,提高了科研团队的实际动手能力。
3.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促使校企合作系统化、规模化
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是“政产学研用”高等教育发展方针的有效实现途径,是高校持续开展实践性教学的重要保障。当前,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是困扰高校实践教学的主要难题,许多企业不愿接收在校学生入驻实习。对此,各地政府应当给予必要的支持,通过政府干预以及政策扶持来保证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例如,采取减免税收的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大学生实习实践,协助高校建立校外实践基地;鼓励高校与企业签订实习协议,在实习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可以在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工作。这样不仅可以解决高校校外实习基地的稳固建立,还可以解决企业用人难、学生就业难的尴尬局面。多年来西安工程大学电子信息学院致力于提升学生和教师的实践能力,整合资源,在校内建设模拟实训教室,既能保证教师和学生的实践,又可以让教师在理论授课和实践创新中更加游刃有余。
(1)电子实习基地。占地约300m2,拥有SIM贴片、精密焊机、电路板腐蚀加工等设备,能够面向全校电类和近电类专业开展电子工程训练。
(2)电气工程实训基地。占地约250m2,拥有电气控制柜、PLC控制器、变频器和三相异步电机及触摸屏控制器等设备,能够面向电气类专业开展工业电气实践训练,完成控制接线图、控制程序和系统调试等近工程实践内容。
(3)机器人创新基地。占地约200m2,拥有足球机器人、跳舞机器人等设备,能够面向电气类专业开展机器人控制实践训练,为参加各种机器人比赛进行赛前模拟训练。
(4)课外科技制作基地。占地约100m2,拥有网络计算机、示波器、逻辑分析仪、信号发生器等实验工具,能够为电气类学生进行课外兴趣小组开展自由创新训练活动,配合学院科协完成各类科技竞赛活动。
根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以校内实习实训场地为基础,有计划、有选择地与相关企业单位和科研单位先后签订了实习实训合作培养协议,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使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生产实习有了可靠的保证。学院现与三峡水力发电厂、葛洲坝水力发电厂、西玛电机厂、许继电气、西安金源电气、陕西石头河水力发电厂等单位联合建设了10余个校外实习基地。
4.积极推进教师管理制度的改革,提高教师科研创新实践的积极性
高校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不仅决定了高校的教育质量,同时也是评定高校层次的重要指标。一方面高校对教师的考核不仅要考虑SCI高水平论文,同时要考虑教师科研成果对地方经济的贡献,新进的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首先需要在企业或工程技术中心进行工程实践训练。政府评选各类科技人才时要向服务地方的科技应用性教师做一定倾斜,甚至专门给出一定比例,避免目前针对高校人员多以论文、专利等基础研究成果评定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的现象;高校考核往往重视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省市政府部门科技项目,对高校与企业的横向课题认可度不高,为此需要政府针对这类横向课题进行认定并给予其“名份”。另一方面需要建立合适的产学研利益分配机制,使从事科学研究的教师能够分享科技成果产业化带来的利润。
西安工程大学鼓励教师进入生产一线,电子信息学院多名教师被评为陕西省中小企业首席工程师。学院设置专项科研实践经费,让教师在科研创新实践中无资金周转的后顾之忧;建立教学改革的课题立项制度,鼓励教师承接政企事业单位的纵向课题,既可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又为社会带来了经济效益;增加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条件,要求教师必须达到一定的科研实践能力,承接一定的实用型项目等;设立科研实践奖励制度,以创新性实践教学成果为基点,奖励实践教学团队和教师,对优秀实践课程、创新型实验课题给予大力的支持和奖励,对体现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学生实践成果,如各类学科竞赛、优秀社会实践、公开发表的论文专利等,在奖励学生的同时,也对相应的指导教师给予奖励。
5.鼓励教师结合最新技术和实际教学,撰写高校实践教学类教材
高校实践教材是高校教学的基本工具之一,是体现高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重要载体。开展专业实践教材撰写工作,不仅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教学水平,有助于教师把握课程整体教学架构,还可以增强教师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水平。科学组织教材撰写队伍,合理吸纳青年教师参与编写工作,在培养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1)实践教材编写的理念。现有的高校教材多为传统的教学理念,理论知识分量过重,应用实践的内容较少,创新实践特点不突出,已经无法顺应时代潮流,切合当前的教育模式。编写实践教材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校方领导的大力支持和高度重视。实践教材应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实践性培养。在当前“宽口径、通识性”的教育模式下,如果没有一本指导性强的实践教材,教与学双方都很难真正实现“按需教学,按需发展”的教学目的。
首先,应当统一实践教材编写人员对实践教学及其教材编写重要性的认识,组织教师讨论实践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明确各学科的实践教学应当从何着手,编写实践教学大纲,从而为编写实践性教材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校方也可以适当的在经费上予以资助,出台相关鼓励政策,调整教师科研比重,提高教师参与编写实践教材的主动性。
其次,实践教材的编写要体现出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必须基于服务课程教学的总目的。很多时候,实践教学都不是仅仅局限于一门课程,而是很多课程紧密联系,还有可能跨专业跨学科,因此,实践教材的编写不宜独立开展,而是要系统性、多元化的共同开发实践性系列教材,将相近专业和学科的课程统筹考虑,融会贯通。要根据教学目标,细化课程模块,每个模块都应具备理论掌握、实践技能、综合巩固、课后提高等具体要求,这样一来,从教师到学生都能把理论内容与实践创新结合起来。
最后,实践教材应当充分整合教师的科研成果。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是大学的职能,教师在承接了纵向课题和横向项目之后,要及时总结反馈项目的最新进展,在教材中整合教师的科研成果。对于教师来说,授课变得得心应手;对于学生来说,结合实例的理论知识在学习中也不是那么枯燥。
实践性教材的编写应具有以下特点:科学性、实用性、完整性、适应性、实践性、可行性。科学性是指实践教材是否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结构完整,内容有条理;实用性是指教材编写的目的应是面向应用型教学的培养;完整性是指教材应当全面反应本学科专业课程所涉及到的重点知识点和方法;适应性是指教材需要贴合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实践性是指教材要凸显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突出理论,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可行性是指在实践项目方面,时间、目的、内容、准备方法、步骤以及预期效果方面是不是具备一定的可行性。随着实践教学的不断发展,实践教材还会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实践教材的编写还应建立合理的教材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线上线下的调查问卷形式,评价实践教材的满意度和缺陷在哪里,以不断改进和升华,紧跟时代,同步更新实践教材的最近知识点和技术方法。另外,实践教学类教材必须把握现状,紧密结合区域性经济发展,构建适合自己学校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编写出切合本校实际、特色鲜明的实践教材,以满足教学和学生的需要,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只有这种高质量的有实践特色的教材,才能受到广大高校师生的欢迎。
(2)学院实践教材的编写成果。西安工程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教师积极编写教材和专著,先后出版了《高电压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输电线路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变电设备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智能变电站原理与应用》等10余部教材和专著。结合教改项目研究成果先后在《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中国教育教学杂志》、《西安工程科技学报》、《中国电力教育》等杂志上发表了“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的教学方法研究”、“‘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的教学探索”、“构建面向二十一世纪电类专业实践环节”、“‘电机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等教学论文,为创新课程体系、实践体系优化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基础。
三、结语
总之,提高高校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以服务市场为导向,建立一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师资队伍,是各地高校今后仍要继续坚持和发展的重点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能够顺应市场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又离不开高校的教学方式和整体环境,二者相互促进才能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李春燕.提高高校教师实践能力的对策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7):36-38.
[2]王永利.工科高校教师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4):55-57.
[3]王静霞.谈高职实践教材编写思路[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5):30-31.
- 上一篇:医疗机构医保服务承诺书
- 下一篇:风景旅游规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