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研究方向范文

时间:2024-01-05 17:47: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供应链管理研究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供应链管理研究方向

篇1

关键词:供应链关系;跨组织成本管理;成本管理方法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在实施跨组织成本管理的过程中,供应链上各参与企业可以运用多种不同的跨组织成本管理方法来降低成本。而在运用这些成本管理方法时,由于不同的成本管理方法所适用的组织环境的不同,以及这些成本管理方法自身的成本降低水平的不同,因此链上各企业在实际选择不同的成本管理方法时,需要根据企业之间不同的关系类型即供应链关系类型,以及企业成本降低目标的不同来选择合适的跨组织成本管理方法,从而最有效的发挥方法工具的优势。

本文重点分析了不同的供应链关系类型下组织之间各自的相互依赖度、信息共享度以及互动程度的不同对跨组织成本管理方法运用产生的影响,从而为实践中开展跨组织成本管理活动提供意见和建议。

二、文献综述

刘晓军(2012)分析了不同的关系情境对供应链成本管理效果的影响,指出特定的供应链成本管理方法只有在适当的关系情境中才会产生最佳效果,其将供应链关系类型分为三种,分别为交易关系型、合作关系型和联盟关系型,并分别分析了这三种关系类型对供应链成本管理产生的不同影响,为在实际过程中运用不同的供应链成本管理方法提供了行动指南。宿晓(2007)对跨组织成本管理方法进行了讨论分析,将跨组织成本管理方法分为三大类:基本方法、产品开发设计过程中的方法以及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方法。同时还分析了不同的供应链关系类型,将其分为市场交易型、批量订制型、合作伙伴型以及战略联盟型。

三、影响分析

1.跨组织成本管理方法

(1)基本方法。跨组织成本管理的基本方法包括:①作业成本法。基于供应链的作业成本法跨越了单个组织的边界,其活动范围涵盖了整个供应链,通过增值的作业环节将多个组织的成本分配到链上其他作业环节上,通过不断优化作业环节,从而消除不增值作业,降低供应链总成本。②目标成本法。以顾客可接受的市场价格和适当的利润水平来确定和分解产品的生命周期成本。在产品设计阶段,利用价值工程法来确定在产品层次上的目标成本,确保企业在完成目标成本的同时保障产品的功能特性。在生产过程中,通过连接各参与企业之间的目标成本系统,递推控制各个作业环节的成本。

(2)辅助方法。跨组织成本管理的辅助方法包括:①功能-价格-质量平衡。制造商和供应商之间通过对产品质量、目标价格和产品功能进行协商,进而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②组织间成本调查。即制造商和供应商之间通过相互合作来共同对供应链流程及产品零部件成本展开成本调查,从而进行重新设计,降低供应链成本。③并行成本管理。通过给予供应商更多的参与产品设计的权限,来挖掘供应链整体成本降低的空间。④改善成本法。在产品生产过程中,通过各节点企业之间相关技术人员的相互协作,不断的进行作业的优化,从而改善成本状况,降低成本。⑤价值工程。通过分析产品功能和为该功能所付出的成本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以最少成本来完成产品功能的目的。⑥业务流程再造。即重新思考目前的业务流程,进而重新整合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之间的业务流程,使得作业环节更快、成本更低、效果更好。

2.供应链关系类型对跨组织成本管理方法运用的影响

供应链跨组织成本管理的有效实施依赖于供应链关系环境,链上各节点企业之间的依赖度、信息共享程度以及参与程度高低等因素都会对跨组织成本管理方法的运用产生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制造商和供应商之间的关系类型来研究不同的供应链关系类型对跨组织成本管理方法运用的影响。

一般认为供应商和制造商之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关系模式:第一种体现为价格驱动的竞争关系,第二种体现为信任、双赢的合作关系。本文是以制造商与供应商之间依赖程度的高低为依据,将制造商的供应商类别分为三个层次:关键及战略供应商、主要供应商以及普通供应商,进而体现出三种供应链关系类型:联盟关系型、合作关系型以及交易关系型。具体的供应链关系类型及供应商类别如下表所示:

不同的跨组织成本管理方法在具体实施时受到其对组织之间的依赖性大小、资源共享程度高低、参与程度高低以及双方承诺等因素要求的影响,因此只有在适当的组织间互动模式下实施合适的跨组织成本管理方法,才能发挥方法工具的优势。从普通供应商、主要供应商到关键及战略供应商这三个层次的关系类型中来看,其供应链关系逐渐紧密,相互之间的互动程度也逐渐增高,体现了从单向交流到双向交流再到共同创造的特点,相应的其方法选择的余地也逐渐增大。

一般来说,交易关系下即普通供应商与制造商之间的互动程度最低,信息流动呈现单向流动的特点,在这种关系环境下,其跨组织成本管理方法的选择一般只能是那些对于资源共享程度、参与程度等因素要求不高的方法,例如功能-价格-质量平衡法等。否则的话,就不把普通供应商纳入跨组织成本管理的范围,而只依靠价格竞争来调节。

合作关系下即主要供应商与制造商之间的互动呈现双向交流的特点,各自之间存在一定的资源共享,相互之间信息畅通。在这种环境下,可以选择那些对组织间相互沟通程度要求不高的跨组织成本管理方法,譬如组织间成本调查等,当然也可以选择程度更低的功能-价格-质量平衡法。

而联盟关系下即制造商和其关键及战略供应商之间的互动就呈现了共同创造的特点,相互之间建立了更为密切的信任和依赖关系,具有较高的信息共享度。在这种环境下,就可以选择更多的方法工具,既能选择对互动要求较高的方法工具,又能选择合适的对于互动要求不高的方法工具。

综上,不同的供应链关系类型对跨组织成本管理方法的运用能产生不同的影响,同关系亲密度较低的关系类型相比,关系亲密度较高的关系类型在方法工具的选择上更具有优势,能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工具,选择的余地较大。

参考文献:

[1]刘晓军.关系情境对供应链成本管理影响研究:典型案例经验及一般启示[D].西南财经大学,2012.

[2]宿晓.基于供应链的跨组织成本管理研究[J].财会通讯,2007(11):57-58.

[3]冯圆.组织间关系与企业群成本管理[J].会计之友,2016(6):93-99.

[4]任岩.组织间成本管理对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影响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4.

篇2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材料供应;物流

[中图分类号] 40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08-0059-03

[作者简介] 周盛世,青岛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物流管理;

牟 青,青岛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物流管理;

房庆军,青岛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物流管理。(山东 青岛 266520)

一、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研究内容

1.建筑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与价值观的一致性研究。建筑经营管理理念是以合同作为主导,根据建筑工程可分为长期合作关系与特定项目的合作关系,长期合作关系关注点在于双方的合作目标与项目绩效,面向特定项目的合作则关注各方合作与互惠的连续性。无论是长期合作关系项目还是特定项目,供应链管理理念强调的都是战略伙伴关系与联盟,打造强有力的建筑供应链,需要达到合作、双赢的企业在经营管理理念与价值观上的一致性。

2.满足生产需要的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研究。建筑企业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预制构件、组件,依据批量运送、批量生产、照单组装等供应链的类型细分,寻找各自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下游企业其需求是生产导向型的、稳定的精细生产,而在其下游,需求是变动的、柔性的。关注供应链和施工现场的衔接面,对施工现场采用价值流程分析与供应链重组,解决诸如待料、征地拆迁、变更、与各类利益人的纠纷等导致窝工、停工等相关问题。

3.施工过程中资金保障对供应链的影响研究。保障建设资金,防止工程施工过程中拖欠工程款问题,已有不少学者对此进行过研究。但单纯从资金流视角对建筑供应链的探讨文献很少,更多的是抓住供应链是价值链的实质并从提升价值、降低成本的角度来考虑,在伙伴关系的构建中,信誉与支付受到广泛关注。我国每年拖欠民工工资绝大多数产生在建筑行业。因此,资金保障与合理的支付体系似乎十分棘手,建设部推行工程保证担保制度,已收到一定成效。

4.基于信息流的供应链管理。信息正越来越成为决策的重要资源,建筑供应链中的信息类别繁多,而建筑所涉及的关键作用在不同的建设阶段也不同,他们对信息关注的焦点、程度;信息的获得、处理、转移的态度各异。建筑项目的管理常常围绕成本、时间、质量来展开,作为信息的接受者、决策者或沟通者,信息的有效流动影响了项目的这三个目标的顺利实现,在复杂的建筑项目中,需要有清晰的模型来理解信息流动的路径。

5.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的风险研究。建筑项目周期长,资金及劳动力密集,涉及的利益主体方多,风险防范的难度大,影响了其绩效的改进与提高。建筑供应链的项目风险管理、知识管理框架,构建了面向项目管理流程和信息的模型,强调在风险管理中可共享的知识驱动型方法,以及定义通用的风险术语,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特定项目的风险条目、风险转移和应对措施。

二、建筑企业供应链的构建

根据建筑业经营活动的特点,从建筑项目生命周期的角度给出建筑供应链的定义:建筑供应链是指以业主对建筑项目要求为目标,从业主产生项目需求开始,经过项目定义、项目融资、项目设计、项目施工、项目竣工验收交付使用、维护等阶段,直至改建扩建,最后拆除的这一系列建设过程中所有涉及的有关组织机构组成的功能性网络链结构。

三、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实现途径与方式

1.ERP在建筑企业中的应用。企业资源计划(ERP)是一种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为导向,以实行企业内外资源优化配置,集客户、市场、销售、计划、采购、生产、财务、质量、服务、信息集成的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和方法。ERP以“平衡供需”为目的,能使主要业务流程集成化和自动化,能共享数据和业务活动结果,从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反应速度,降低成本,形成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其核心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对整个供应链资源进行管理的思想,精益生产、同步工程和敏捷制造的思想,事先计划与事中控制的思想。

建筑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行业特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施企业资源计划。现在的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也是有目共睹的,企业必须看到:资源的有限性同建筑企业扩展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是长期存在的,解决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各个企业面对社会的压力都非常大,要想有效地管理企业,必须实施企业资源计划。

2.绿色供应链管理在建筑企业中的实施途径。绿色供应链管理理念一般认为它是一种在整个供应链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它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涉及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和用户,其目的是使得产品从物料获取、加工、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中,对环境影响最小,资源利用效率最高。绿色供应链将环境因素融入到整个供应链中,目标是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降低整个生产活动给人类和环境带来的危害,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优化。绿色供应链的内容包括: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生产、绿色包装和运输、逆向物流。

(1) 实施供应链系统各环节的绿色设计。供应链有关各方应密切合作,不仅包括设计者和制造商,还要包括供应商和材料专家,即在多方之间充分沟通、信息共享、协作的基础上共同进行绿色设计。实施绿色设计,改善和保护社会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一战略计划的实施必将使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企业的声誉和产品的竞争力,最终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供应链系统企业实施绿色材料工程。绿色材料的使用,要求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密切合作,制造商与供应商应就绿色材料展开广泛的探讨,制造商应就材料的供应提出绿色要求,并积极参与到供应商绿色材料建设中,有条件的可提供培训和技术上的支持,与供应商紧密沟通、协作,共同树立“环境成本”观念。加大对具有污染性材料的限制和抵制力度,从生产源头给予消灭,在流通领域给予取缔,确保绿色材料、节能环保型材料工程的实施。

(3)树立供应链系统企业绿色营销观念。企业实施绿色营销,向消费者宣传绿色消费理念,展示企业绿色文化,引导绿色消费潮流,让消费者了解企业所进行的环境努力。供应链系统企业生产的产品要符合绿色环保要求,保证生产的产品无添加剂、无防腐剂、无污染,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企业的这一行为必将增强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知名度、满意度和忠诚度,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企业绿色形象。

(4) 实现供应链系统绿色物流。 实施绿色物流既可以大大减少废物的产生,又可以降低成本。设计逆向物流运作模式,并保证其畅通,做到绿色回收,实现再使用、再循环。

3.关联供应链管理应用。供应链管理在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库存周转率、降低运输成本等方面表现出突出的优越性。面对我国日益严峻的资源与环境的双重约束,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继续沿袭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不堪重负。为此,国家呼吁节约型社会的构建,倡导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的可持续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关联供应链是指在考虑资源环境与经济双重的情况下,供应链核心生产企业之间具有生产废弃物在利用关系的两条或两条以上供应链组成的网络。

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环境效益。21世纪人类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生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企业如何合理利用有限资源,保持适度增长和持续发展,而建筑企业也不例外,关联供应链管理是经济绩效与资源环境绩效双赢的有效管理模式,是一种系统性发展战略,这也是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发展的一个方向。

四、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1.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中应解决的问题。

(1)材料供应商延迟供货与质量缺陷。材料供应商的表现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供应链的性能。建筑工程施工所用的建材品种多、数量大,包括混凝土、钢材、砖石、木材等大宗的建材以及各种装饰材料。因此,材料供应与采购是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关键环节。由于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材料供应商并非都能在保证期内准时提供材料。机器故障、上游供货商推迟供货、供应商与采购方的纠纷等诸多因素都可能导致延迟供货。

(2)施工网络进程与物流配送衔接偏差。一方面,不可抗力的产生诸如暴雨、洪水、台风等异常气候条件及难以预测的自然灾害,甚至突发事件等不确定因素将对整个供应链产生影响。施工材料配送的可靠性是决定企业所需库存及按时竣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而物料发错地方、未预料到的不利地质条件、现场操作事故导致的人员伤亡以及其他各种质量事故等都将导致施工过程的临时中断。

另一方面,受时间和空间控制的物流配送过程是供应链管理的瓶颈。供应链链式结构的特点是构成物流配送运输中延迟问题的实质。在链式结构中,误差逐级向上逐层传播并叠加放大,偏差与不确定性也将成倍增加。物流配送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不确定性,同时不确定性也在物流配送过程中传播,如交通事故、交通堵塞、道路维修导致交通改线等偶发事件将导致供应时间延迟,而延迟的累计效应将导致交货期的不确定,它直接影响施工进程和交付时间,从而影响客户满意度。

(3)上下游之间需求信息的不对称。需求信息难免存在偏差,需求信息的不确定可能带来不准确的市场预测。供应链上每一节点的企业只根据相邻节点企业的需求信息确定自己的采购计划和库存并进行生产,需求信息的偏差会沿着信息流方向逐级放大。于是,处于供应链源头的物料供应商得到的需求信息与市场需求信息之间有很大的出入。供应链两端需求信息总体偏差的量级要比其间相邻两节点的偏差量级大得多。建筑企业涉及面大,其供应链相对复杂,信息经过供应链的传播,供应链上每个环节附加给信息流一个系统误差,误差不断放大造成信息失真,不确定性随之产生。此外,下游客户喜好的易变性会引起不规则的购买倾向,其需求的不确定性以及上游供应商不准确的市场预测等都将带来供应链管理中的不确定。

2.应对措施与方法。供应链的网状链式结构决定了不确定性的存在,针对系统中各不确定性因素的相对影响,研究如何降低甚至消除供应链管理中这些因素。

(1)确定合理与科学的库存量。第一,建筑施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保持一定的库存,具备足够的库存维持量是应对不确定性的一项保险措施。不确定在供应链中的传播是复杂的,而现在还没有能精确计算出生产过程中库存量应有大小的方法,因此,目前建筑企业只能按传统方法依赖于经验决定材料库存量。此外,建筑企业必须正确评估企业当前库存量,才能做到对材料的供应量心中有数。第二,供应商的下游客户应跟踪收集并认真分析其上游供应商供应延迟的一些数据,如供应的平均延迟及准确性能等,从而有助于决定库存。第三,在供应方与采购方之间建立良好顺畅的信息沟通渠道,使材料供应商能够共享总承包企业的信息,从而提高供应商的应变能力,减少信息失真造成的不确定性。采购部门作为供应商与生产部门联系的纽带,应协调供应与生产的关系,尽量选择专业采购人员进行采购,采取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相结合的方式,从而尽可能地降低不确定性。最后,从战略的角度选择合适可靠的供应商。多头采购易增加不确定性产生的可能,因此,应尽量采用较少的可靠的供应商,这样有利于双方建立稳定长期的合作关系,质量亦有保证。

(2)建立工程物资采购供应信息化系统。即将电子信息技术引入供应链管理,使供应链上的原材料供应商、物流运输公司、施工企业、客户方及相关业务合作伙伴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进行协同工作。通过信息共享及快速传递,使上家获得下家需求信息的原始来源,提高预测精度,使之能对客户需求变化进行快速反应,保证决策的可靠性,提高供应链的运作效率,避免需求信息逐层传递造成的信息延迟和信息偏差累计效应造成的库存浪费。同时,对各种变化造成供应链的不确定性进行及时的跟踪,做好计划与预测。通过建立透明的、共享的信息系统,使建筑企业内部各部门、施工过程各工序之间保持准确、快速、可靠的信息交流,避免信息失真造成不确定的影响。加强物质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作为硬件保证,将企业内部供应链与外部供应链以及用户集成起来,形成一个集成化的供应链网络。要求总承包企业与供应商、分包商建立良好的战略关系,从而能有效地组织自己的生产,以最快的速度和最有效的方式满足合作伙伴的生产需求。

(3)优化供应链结构,提高供应链管理效能。精简优化供应链,消除冗余环节,尽可能使流程合理化,加强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的联系与合作。安排充足的提前期;优化运输路线,采用便捷可靠的运输工具和路线;加强运输过程的实时跟踪控制和及时信息反馈;选择地理位置适宜的供应商,减少材料运输过程中产生不确定的可能;选择第三方物流,将部分业务外包给专业物流公司;从战略的观点考虑降低不确定性,对施工过程实行全面质量管理,采取一定的激励或奖惩措施,使施工生产过程更加可靠。

参考文献:

[1]杨耀红.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研究[J].经济师,2005,(3).

[2]刘北林.供应链与第三方物流策划[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

篇3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 合作伙伴关系 研究综述

一、引言

近年来,供应链管理已然成为学术理论界所追捧的热点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对于供应链管理中合作伙伴的选择及合作机理、供应链需求与供给问题、绩效评价以及对于供应链风险的识别及预防手段等问题的分析。本文从供应链伙伴关系的机制研究与选择研究两方面入手,旨在就国内外研究学者做出的对于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管理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整理,并从中分析出这一领域的研究趋势。

二、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概念研究

对于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概念界定,学术界仍众说纷纭。Rackham(1995)等指出,当双方同意改变个别的经营方式,一起控制企业体系的某个部分并共享利益,便形成了伙伴关系。Alfred(1999)认为真正的伙伴关系需要了解每个伙伴的需求和能力,以建立一个清楚而明确的愿景。结合不同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可将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理解为一种组织与组织间的合作意愿,一种类似于人与人之间为达到共同的目的所联系在一起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组织形式,并依靠契约等手段维系。

三、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机制研究

1.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谈判机制

谈判,常被定义为“多个谈判参与者为了就某些问题达成一个可共同接受的协议而进行的交流过程”,而供应链企业间的谈判机制有其独有的特点。在供应链管理中,由于有着各自偏好的理性Agent的存在,不仅在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建立过程中需要一个高效的协商谈判机制,在运营过程中,若彼此在最终利益分配出现矛盾,也需要通过谈判解决。

理论界对于基于智能Agent理论的研究日趋深入。早在1998年,J.M.Swaminathan 等人就在多Agent系统的供应链管理系统中建模,对于多个问题谈判方法的优化进行了探讨。另有专家学者将模糊控制理论应用于多Agent谈判过程中,例如Lai R(2002)。可见,现阶段对于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谈判机制的研究限于基于智能Agent系统,利用计算机运行包括遗传算法、离子群算法、模糊神经网络等内的学习算法后实现谈判过程。然而此类研究在如何简化学习算法以实现谈判过程自动化、如何建立简单有效的谈判协议、如何设计更便捷的操作软件等方面有待完善。

2.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信任机制

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是奠定优质供应链管理的基础,而要建立起供应链上各个结点企业的相互信任关系,首当其冲的是要建立起能够相互促进信任的机制。因此,对于信任机制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研究中的重点。Zucker(1986)将信任机制划分为过程型、特征型及规范型三种形式,指出供应链管理需保证所设立的机制与供应链运行要求互相吻合,通过建立产生机制确保整个供应链形成协同。Creed & Miles(1995)则按照以上三种模式,分析信任产生过程,建立简化的信任函数。金玉芳,董大海(2004)则专门针对消费者与企业之间信任的产生机制进行研究,将其分为施信方自身的心理过程、施信方对受信方的判断过程、交往过程及外部因素等四方面机制问题]。在供应链结点企业间信任机制的研究方面,李娜(2006)运用博弈论的方法对供应链企业间的信任问题进行详细分析,提出了包括法律、信誉及感情在内的三种信任实现机制。可见,对于信任机制的研究经历了从整体构架的建立到分点分面的探究过程,逐步深入,并且和博弈论等现代管理理论知识相结合,由定性转为定量化发展。

3.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利益分配机制

(1)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利益分配的理论研究

在供应链利益分配的协调机制方面,国内外专家学者也做了大量研究。Giannoccaro等指出可通过优化合同协调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三方供应链中各个成员的利益。而Cachon 等则研究了用批发价格和共享系数两个参数描述的收入共享契约,并将其同回购、价格折扣和数量折扣等契约进行比较分析,指出收入共享是一种需求风险分担机制,以协调固定零售价格和零售商制定价格两种情况下的供应链利益分配。王勇等(2005)则进一步研究了需求具有价格敏感性的供应链利益共享合约问题。

在影响供应链节点企业利益分配原则的研究方面,Chauhan认为,供应链利益分配的原则主要包括互惠互利原则、风险补偿原则、多劳多得原则及民主决策原则和科学分配原则;兰天等认为除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之外,还必须激励和约束盟员企业行为以及防范合作风险,激励各盟员企业为实现企业动态联盟整体利益最大化目标通力合作,同时实现各自利益最大化,达到帕累托最优。

供应链利益分配模式的选择研究上,陈菊红等(2002)分析供应链利益分配的固定支付模式、产出分享模式和混合模式三种方式。李治文等(2007)运用博弈论采用定量方法研究了二级供应链中制造商和销售商的定价决策权威问题。

综上,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利益分配的理论研究方面,国内外学者分别从实体性和程序性两个角度进行了探讨。前者主要从供应链合作伙伴的运作模式出发,说明了利益分配的形成过程;而后者阐明供应链利益分配本质内容包括在利益分配中所涉及的原则、协调机制及模式等,相互依托、相互影响,从不同维度奠定了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利益分配的理论基础。

(2)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利益分配的实证研究

目前解决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利益分配问题的方案主要有Shapely值法、Nash不对称谈判模型、基于满意度的Nash谈判模型和群体重心模型等。

在利用Shapely值法方面,占辉武和郭锦墉(2003)在博弈分析的基础上,引入Shapely值法来解决利益分配这个动态联盟中关键而又复杂的问题。郝海,郑丕锷(2005)对这一方法进行了拓展和修正,通过利用Shapely值给出利益与风险分配的计算公式,合理设计供应链合作伙伴的分配机制。叶茂(2008)利用Shapely值对供应链企业面临的风险进行了分析,并用遗传算法对企业面临的风险进行计算。

在Nash谈判模型研究方面,孙东川,叶飞( 2001)采用Nash谈判模型解决动态联盟的利益分配问题。化文娟(2008)提出利用二次分配解决由成员企业完全合作和信息共享带来的超额利润偏向核心企业问题,稳定动态联盟。

群体重心模型是在Shapely值基础上的应用拓展,它是对每个合作成员先设计一个谈判的起点,然后根据一定的分配原则,在谈判起点和最大可能的分配额度之间协商,得出相对满意的方案。姚冠新等(2010)在利用公平理论、Shapley 值法、综合评判法对配送中心动态联盟供应链计算基于成本、贡献、风险的利益分配值的基础上,进行群体加权得出最终的利益分配值。笔者认为,虽然这种方法可以修正对Shapley 值只考虑“贡献” 这一因素的不足,但是由于它需要对供应链整理未来的利益进行预测,因此在实际操作中有一定的局限性。

综上,国内外研究学者对于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利益分配的实证研究已经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具体刻度供应链结点企业间利益分配的大小。同时,在充分运用已经较为成熟的Shapely值法、Nash谈判模型和群体重心模型之外,积极寻求与其他相关方法的结合,这也将是今后研究的创新点。

四、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选择研究

1. 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选择的理论推理

在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选择研究的理论推理方面,现有理论成果主要集中在数学模型例如运筹规划等手段的运用上。例如史学锋,徐国华(2006)建立了集成单阶段与多阶段供应商选择的混合证书规划的多阶段供应商的选择模型。宋元涛等(2007)利用Shapley值方法建立供应链合作伙伴评价小组的权力分配模型。笔者认为利用数学模型最大的难点在于数据的可得性问题,一旦数据的获得加入了人为的主观因素之后,数学模型本身期望达到的客观效果大大降低,失去其评价的说服力,因此,可以在今后的研究中将数学模型与其他领域例如经济学模型结合,以优化模型的适用性。

2.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选择的模拟实践

在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选择研究的模拟实践是在数学推理下衍生出的全新研究方法,并且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如:唐加福(1999)利用基于遗传算法的模糊优化理论分析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选择;马永军等(2000)提出将AHP法引入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选择进程中;而韩庆兰,杨涛(2003)则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将模糊理论与AHP法相结合探索虚拟企业盟员选择问题;另外其他方法的运用也是理论界探索的方向,例如聂茂林(2006)就提出了一种基于可拓理论和权变理论的新方法――层次权变优度评价法。

纵览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选择研究的模拟实践研究文献,可将现有利用计算机模拟方法分为定性与定量两大类。将来的研究可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解决在单一方法下出现的冲突矛盾问题。

五、小结

供应链及其管理,是现代制造与管理技术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而供应链伙伴关系的管理又是其中尤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由综述可知,现有供应链伙伴关系的管理研究主要可归纳为供应链伙伴关系的机制研究与供应链伙伴关系的选择研究两大方向。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深化及网络技术的普及,供应链管理正在向着绿色化、全球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而这也必将是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未来几年的研究方向及热点课题。

参考文献:

[1] Neil R,Frifdman L,Ruff R.Getting Partnering Right:How market leaders are creating long-term competitive advantage[J]. McGraw-Hill,1995.

[2] Alfred W.Partnering through cooperative goals in supply chain relationships[J].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1999,10:786-793.

[3] SS Fatima, M Wooldridge, NR Jennings. The influence of information on negotiation equilibrium[C], Designing Mechanisms and Systems,2002,2531:180-193.

[4] 张丽. 敏捷供应链中的谈判决策系统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6.

[5]Lai R, Menq-Wen Lin. Agent negotiation as fuzzy constraint processing[J].

Computer Society Press, 2002(2):1021-1026.

[6]Zucker,L.G.Production of trust:institional sources of economic structures.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986,8,53-111.

[7]Miles,R.E.& Creed,anizational forms and managerial philosophies: A descriptive and analytical review.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l behaviour[M],1995.

[8] 金玉芳,董大海.消费者信任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过程的观点[J].管理世界,2004(7):93-99.

[9]李娜. 供应链企业间信任问题的博弈分析.价值工程,2006,25(10):51-53.

[10] Ilaria Giannoccaro, Pierpaolo Pontrandolfo.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by revenue sharing contrac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04 (2):131-139.

[11] Cachon, Gérard P,Martin A.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with Revenue Sharing Contracts:Strengths and L imitations [J]. Management Science. 2005,(1):30-44.

[12] 孙浩然,王勇,裴勇.物流联盟的信任机制分析[J].北方经济.2005(11):40-41.

[13] Satyaveer S. Chauhan, Jean Marie Proth. Analysis of supply chain partnership with revenue sharing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05 (97):44-51.

[14] 兰天,徐剑. 企业动态联盟利益分配的机制与方法[J].东华大学学报,2008(2): 301-304.

[15] 陈菊红,汪应洛等.虚拟企业收益分配问题博弈研究[J].运筹与管理,2002 (1):13-15.

[16] 李治文,罗定提,李静宏.定价决策权威对合作策略选择的影响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7(1):106-110.

篇4

关键词:复杂网络 拓扑结构 演化模型 小世界 无标度

问题的提出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广泛存在着复杂系统,而复杂网络是描述各类复杂系统的有效的理论和工具。复杂网络是对真实复杂系统的高度概括和抽象,是包含了大量个体以及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系统。它将复杂系统中的某种现象或某类实体抽象为节点,将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抽象为边,从而形成了用来描述这一系统的图。这样的图,是对系统模型化的抽象与表达。近年来,复杂网络的研究受到了来自科学和工程各个领域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已经成为一个研究热点。

供应链作为一个系统,由大量的相互联系的企业构成,这些企业之间并不是完全同质的, 包含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等子系统,分布在不同行业、区域或阶段,在网络中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构成供应链网络系统的各个子系统是非同质的;这些企业作为子系统又由众多的组成部分形成,每个子系统又可以看成一个独立的系统进行研究,子系统内部的结构也较复杂,供应链网络系统具有明显的层次结构;供应链中的子系统之间存在复杂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交互作用,存在竞争、协同的关系,各节点企业相互依赖,各工序环环相扣,子系统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作用;可以说供应链系统是一个具有层次结构的复杂巨系统。供应链呈现复杂的网状结构,供应链管理不仅涉及到上下游相关组织,甚至涉及到供应商的供应商、客户的客户,不只是简单的链条管理,而是管理一个盘根错节的“供应网络”。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及大量不确定性问题背景下,供应链作为一个网络系统,大多缺乏抵御能力甚至不能抵御风险。因此,深入研究供应链管理问题,从网络的角度以系统的眼光审视供应链的结构,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对供应链进行建模,加强供应链网络的脆性及鲁棒性研究,分析不同干扰情况下供应链网络的脆性及鲁棒性表现形式和特点,对于提高供应链的运作绩效和鲁棒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复杂网络研究

复杂网络的研究可追溯到世纪欧拉(euler)开创的图论。在随后的多年时间里,图论一直是研究网络图表示的基本方法。历史上描述系统性质比较常用的是两类网络:一类是规则网络,网络中的节点只与其紧邻或次近邻相连,即每个节点连接的节点数相同,组合数学的图论讨论了各种规则网络的问题;另一类是完全随机网络,是由匈牙利数学家erdos和renyi两人(er模型)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此后的近半个世纪里,er模型的随机图理论成为学术界研究复杂网络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数学工具,一直是研究复杂网络结构的基本理论。他们用相对简单的随机图来描述网络,简称随机图理论。两人重要的发现是随机图的许多重要性质都是随着网络规模的增大而突然涌现的,其创立的随机图理论是研究图类的闭函数和巨大分支涌现的相变等的重要数学理论。

诚然,图论可以精确简洁的描述各种网络,而且图论的许多研究成果、结论和方法业已成为复杂网络研究的有力工具,能够自然地应用到现在的复杂网络研究中去。但是,绝大多数实际复杂网络结构并不是完全随机的。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internet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类社会大步迈入了信息网络时代。从internet到www,从大型电力网络到全球交通网络,从生物体中的大脑到各种新陈代谢网络,从科研合作到各种经济、政治、社会关系网络等。可以说,人们已经生活在一个网络世界中。长期以来,通信网络、电力网络、生物网络和社会网络等分别是通信科学、电力科学、生命科学和社会科学等不同学科的研究对象,而复杂网络理论所要研究的是各种看上去互不相同的复杂网络之间的共性和处理它们的普适方法。复杂网络研究正渗透到数理科学、生命科学和工程学科等众多不同的领域,对复杂网络的定量与定性特征的科学理解,已成为网络时代科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挑战性课题,甚至被称为“网络的新科学”。

世纪之交(1998-1999)复杂网络的科学探索发生了重要转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科学家

冲破了传统图论,特别是随机图理论的束缚,以小世界网络和无标度网络两项重要发现为标志,复杂网络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998年,watts和strogstz发现复杂网络的小世界(small world)特性。1999年barabasi和albert发现了真实网络的另一重要特征节点度服从幂律分布,揭示了复杂网络的无标度(scale free)特性等,并建立了相应的模型来阐述这些特征产生的机理。这些开创性的工作,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开辟了复杂网络研究的新纪元。

此后,复杂网络的研究迅速地扩展到了广泛的学科领域,并不断与这些学科领域交叉促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复杂网络的研究蓬勃开展,正在向着纵深方向和可能结合实际应用方面发展。

供应链复杂网络建模研究

目前国际上主要是以dirk helbing为首的一批物理学家在采用复杂网络理论研究供应链网络。dirk helbing(2006)研究发现供应链管理中的牛鞭效应,即信息放大效应,和供应链网络拓扑结构性质有关。好的供应链结构可以减弱牛鞭效应,同时增加稳定性和抗攻击性。

douglas r white对美国生物制药行业的商业关系进行研究发现,由美国生物制药行业的企业作为节点形成的商业关系网络中,网络中各个节点并不是同质的,在网络中存在着merck、pfizer、myers等核心,与其他生物制药企业相比他们拥有更多的商业合作伙伴,在网络中拥有大量的连边;在研究这一供应链演化过程中还发现,网络规模在不断增加,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即网络的连边增速更加迅速。其研究结果预示着供应链系统的网络结构并非一个均匀的网络,网络中存在的hub节点,在整个供应链系统中起着关键作用;网络规模和网络中的连接也呈非均匀增长趋势。christian kuhnert(2006)发现城市的物资供应网络服从无标度分布,即都有少数的核心节点,发挥重要的物资调度和配送作用。这是在供应链系统的实证中较早明确证实供应链网络结构中的无标度特性的。而无标度网络是复杂网络中重要的研究结果,也提示了复杂网络模型在供应链系统建模的无限前景。marco laumanns等把供应链网络看成一个物料在其中动态流动的过程,每一个节点看成一个变换器,物流通过某个节点的时候发生变化,可以用一阶微分方程模拟,然后用鲁棒最优控制方法实现供应链的最优化目标。

李守伟等(2006)在对我国产业网络的复杂性研究中也提出我国的半导体产业的供应链网络同样具有无标度的特性。闫妍等对我国蒙牛乳业所在的供应网络进行了拓扑建模,利用复杂网络的方法,考虑级联效应来评价节点的重要度,识别出了重要节点,用最大连通子图规模衡量了级联效应的后果。上面两个结果通过实际数据的复杂网络构建,实证了供应链系统的无标度特性。郭进利(2006)考察了网络节点连续时间增加的供应链网络特征,利用更新过程理论对这类网络进行分析,获得了度分布的解析表达式。研究表明,供应链型有向网络具有双向幂律度分布,并且稳态平均入度和出度分布的幂律指数在区间(2 , + ∞) 内。范旭等针对供应链网络的复杂性和其内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根据复杂网络理论对供应链网络进行了诠释,利用分形理论构造了一个可能的供应链网络,阐述了供应链网络在具备一般复杂网络特点的同时也具有小世界、无标度网络的大多数特性。根据供应链系统的一些特征,仿真了供应链网络的生成演化过程,对结果进行复杂网络建模,分析了供应链系统的特性,给理论界提供了复杂网络在供应链管理上应用的较好范式。

以上研究展示了复杂网络在供应链管理方面的宽广应用前景。但是以dirk helbing 为代表的研究偏重复杂网络理论,角度比较窄,对供应链本身的研究和思考较少,对供应链应急管理的涉及则更少,不能广泛地揭示供应链的特质。立足供应链本身,结合复杂网络思想,从全新的角度进行供应链管理研究还有很多可以探讨和深入的余地。

结论及展望

虽然对供应链的研究目前已经有大量文献发表,但是缺少的是用系统的观点,对供应链系统整体规律的研究。借助复杂网络理论可以揭示出供应链网络的整体宏观性质,研究供应链网络的动态形成变化过程和宏观行为,分析供应链网络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这是以往的供应链管理研究不能完成的任务,研究结果对于这类复杂系统的管理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复杂网络理论可以帮助人们用全新的观

去看待供应链应急管理问题,它侧重从宏观整体的角度去分析单独的点和整体网络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借用社会网络分析的诸多方法以及网络演化机制去研究供应链上的企业关系。用复杂网络理论研究供应链管理,为供应链管理提出了新的研究思路,带来全新的视角和启迪,应用复杂网络理论研究供应链管理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与理论意义。

参考文献:

1.b. bollobás, random graphs[m]. academic press, london, 1985

2.b. bollobás, modern graph theory. graduate texts in mathematics[m]. springer, new york, 1998

3.d.b. west, introduction to graph theory[m]. prentice-hall, englewood cliffs, nj, 1995

4.f. harary, graph theory[m]. perseus, cambridge, ma, 1995

5.erdos p,renyi a, on random graphs[j]. publications mathematics, 1959, 6

6.barabasi a.l., linked: the new science of networks[m]. massachusetts: persus publishing, 2002

7.watts dj, the ‘new’ science of networks[j].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2004,30

8.watts d j, strogatz s h.collective dynamics of “small-world” networks[j].nature, 1998, 393

9.albert r,jeong h.,barabasi a l,diameter of the world wide web[j]. nature, 1999,401(6749)

10.barabasi a l,albert r.emergence of scaling in random networks[j].science, 1999 ,286

11.dirk helbing. information and material flows in complex networks [j]. physica a, 2006, 363(1)

12.walter w. powel, douglas r. white, kenneth w. koput and jason owen - smith. network dynamics and field evolution: the growth of inter organizational collaboration in the life sciences [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10(4)

13.christian kuhnert,dirk helbing. scaling laws in urban supply networks [j]. physica a,2006,363(1)

14.marco laumanns and erjen lefeber. robust optimal control of material flows in demand- driven supply networks [j]. physica a,2006,363(1)

15.李守伟,钱省三.产业网络的复杂性研究与实证[j]. 科学学研究,2006,24(4)

16.闫妍,刘晓,庄新田.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供应链级联效应检测方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0(3)

17.郭进利.供应链型网络中双幂律分布模型[j].物理学报,2006(8)

18.范旭.复杂供应链网络中的不确定性分析[j].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06,3(3)

作者简介:

篇5

本文提出了旅游服务供应链研究的基本框架,综述了旅游服务供应链研究中有关供应链内涵、供应链网络结构、供应链管理和供应链评价方面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文章认为,旅游服务供应链的网络结构研究有待深化、管理研究应加强宏观角度的研究、评价研究应增加评价维度。同时,通过对复杂网络理论内容的介绍,文章提出了旅游服务供应链的复杂网络特征:有向图,节点随机增长但具有非对称性,遵循择优选择机制以及局域性。最后,提出了未来旅游服务供应网络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旅游服务供应链; 复杂网络; 生长演化模型

收稿日期: 2010-09-08; 修订日期: 2010-12-16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旅游业促进经济增长机理、创新模式与整合战略研究》(09BJY087);秦皇岛软科学项目《秦皇岛旅游服务业集聚效应及产业升级研究》(200901A336)

作者简介:

舒波(1971-),女,燕山大学旅游管理系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旅游企业战略管理,供应链管理。

进入21世纪以来,旅游服务行业进入了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旅游服务行业在各部门协调、配合和整体合作效率方面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在众多旅游企业单体规模小、竞争力弱的现实情况下,迫切需要利用旅游研究的新思维应对和解决旅游服务行业发展的现实问题。加强对旅游服务供应链的研究将有益于上述问题的解决,但目前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处于成长阶段,亟需理论整合。复杂系统理论是系统科学中的一个前沿研究方向。在旅游服务供应链研究中引入复杂网络理论,可以拓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对国内外旅游服务供应链研究以及复杂网络理论在供应链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分析旅游服务供应链的复杂网络特征和研究方向。

1 国内外旅游服务供应链研究的内容

虽然国内外研究者对于旅游服务供应链的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落后于以制造业为背景的供应链研究,但已经形成了基本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框架。图1显示了旅游服务供应链研究的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旅游服务供应链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内涵研究、网络结构研究、管理研究和绩效评价研究,部分研究内容相互融合、相互影响。

图1 旅游服务供应链研究框架

资料来源:本文作者根据文献[3]的相关论述整理绘制。

①②

参见文献[1]。

1.1 旅游服务供应链内涵

由于供应链管理的概念来自制造业,因此旅游服务供应链的具有特殊性的内涵成为业内学者研究的重要基础内容。早在1975年,国际旅游组织(UNWTO)发表了关于旅游产业销售渠道的研究报告,认为销售渠道和营销活动是旅游供应链的重要构成部分①。1997年,Sinclair等人提出旅游产业中供应活动的重要性②。2003年Page提出了多级旅游供应商的网络结构[1]。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所公认的旅游服务供应链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2004年Tapper和Font提出了广义旅游服务供应链的概念,他们认为,供应链是“由向旅游者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所有供应商所组成”[2],包括旅游产品供应体系中所有用来满足旅游者需求的商品和服务的供应者以及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直接向其购买商品或服务的目的地其它供应商;这些供应商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包括住宿、交通、吸引物、酒吧、餐馆、纪念品和手工艺品、食品生产、垃圾处理系统以及对旅游业的发展起支持作用的目的地基础设施等。也就是说,旅游供应链是一个由提供了不同旅游产品与服务的参与者所构成的旅游组织网络,参与者涉及广阔的范围:既包括企业,又包括政府部门[3];既包括产品的直接供应者,又包括产品的间接供应者。狭义的旅游服务供应链则不考虑旅游产品与服务的间接供应者,例如食品生产企业、旅游纪念品生产企业和旅游目的地基础设施提供者等。例如,根据代保屏关于旅行社供应链的定义[4],伍春和唐爱君提出旅游供应链是围绕满足旅游者的需求而构建的一种既包括食、宿、行、游、购、娱供应商,又包括分销商、零售商直至最终用户的网链结构,链上各节点企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5]。这种定义属于狭义的旅游服务供应链概念范畴。国内外学者根据各自不同的研究目的选择狭义或广义的旅游服务供应链内涵作为其研究基础。

1.2 旅游服务供应链网络结构

旅游服务供应链网络结构是指,由供应链成员按照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供应方向排列起来并表明各级供应商和顾客之间关系的网络构成。在旅游服务供应链网络结构中,不同级别的供应商重要程度不同,同样级别的供应商地位也不同,分为核心企业和一般企业。国内外对旅游服务供应链网络结构的研究集中在供应链企业重要成员构成、核心企业选择等方面。另外,也有学者对不同级别供应商的市场结构进行了研究。

1.2.1 供应链网络构成

Page 的研究提供了旅游服务供应链网络的代表性结构[1]。在此基础上,国内外学者按照两种供应链定义构造了旅游服务供应链网络结构。例如,Zhang等人提出了包括旅游产品与服务的直接供应商和间接供应商的完整的供应链网络结构[3]。如图2所示,虚框内的企业是间接提供旅游产品与服务的供应商,如果考虑虚框内的内容即为广义概念框架下的旅游服务供应链网络结构,否则是狭义概念框架下的旅游服务供应链网络结构。在旅游服务供应链中,服务流由供应商流向顾客,信息流由目标市场流向上游供应商。

1.2.2 供应链核心企业

按照现代供应链理论,核心企业在供应链的运作和管理中具有信息的交换中心、物流集散的调度中心、资金的结算中心和统筹规划的协调中心的地位,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力、吸引力和融合力。在我国,许多学者对旅游服务供应链核心企业问题进行了研究,且多把核心企业确定为旅行社或景区。路科在旅游业供应链研究中提出我国现有供应链模式是以旅行社为核心的[6]。李万立等人认为,在旅游供应体系中,餐饮、住宿、购物、娱乐、参观、游览部门中的任何企业都有可能成长为核心企业,这将依靠节点企业对资源的掌控能力来实现[7]。秦绍林从旅行社在旅游供应链中的产业地位特征演变过程入手,分析其旅行社产业地位被弱化的原因及带来的问题,提出旅行社回归旅游供应链系统中核心产业地位的发展取向[8]。杨丽和李帮义提出了以旅行社为核心企业的供应链的构建过程[9]。

1.3 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

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是指,以旅游者需求为中心,以贸易伙伴之间的合作为基础,对供应链中的服务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及控制,以寻求实现价值增值的有效途径。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领域的研究包括供应链协调管理、供给、需求与库存管理、信息技术管理等方面。

所谓旅游供应链协调,是指供应链企业之间的沟通并采用相互匹配的决策模式,其目的是为了达到供应链的总体目标,如降低成本、增加利润、提升服务质量、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等。缺少协调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竞争而引起的企业之间的目标冲突。供应链协调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协调管理的障碍。李万立和李平提出旅行社供应链次优化问题,认为成员之间容易因为目标的差异引发潜在的信任危机,从而增加供应链管理的难度和成本;同时他们分析了旅游供应链合作模式,认为缺乏基于市场细分策略的分层次的合作伙伴体系,各环节合作同步不足,缺乏合理的责任、风险和利益分配机制,“委托―”链过长导致游客效益损失,旅行社在供应链上凝聚力、协同力弱等问题导致了供应链集成化程度较低[10]。舒波对旅行社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的来源进行了分析,并说明不确定性因素形成了供应链难以协调的障碍[11]。第二是实现旅游服务供应链协调的好处、程度和途径。Theuvsen对旅游服务提供者航空公司、酒店同欧洲旅游经销商之间的协调问题进行了研究后认为,价格、质量等因素对供应链协同有重要影响,旅游业能够明显从供应链协调管理中受益[12]。一体化方式是旅游服务供应链协调方式的重要表现,Lafferty和 van Fossen对旅游企业横向和纵向一体化进行了研究[13]。在国内,张晓明等人应用博弈模型、经典报童模型就旅游服务供应链中若干环节的协调进行了研究[14]。杨树和杜少甫研究了由主题公园和旅行社组成的包价旅游供应链中旅行社的最优服务质量决策问题,提出主题公园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并不一定能够激励旅行社选择提供高质量的服务[15]。伍春和唐爱君以旅行社为供应链核心企业,综合考虑核心企业竞争力、质量、柔性等诸多方面因素,构建了旅游供应链可靠性评价指标体系[5]。

在供求与库存管理方面,国外学者在旅游节点企业与其上游旅游企业的关系、供应商选择、供应链需求预测、超额预定等方面进行了研究[16-19]。例如,Bastakis等人对旅游运营商和酒店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下游企业对供应商效益影响很大[20]。Tsaur等人对旅游经销商和旅游零售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21]。在国内,杨丽等人基于单个组团社和单个地接社组成的旅游供应链对分散定价和联合定价条件下组团社和地接社的定价策略和利润进行了研究[22],李万立等人对旅游供应链中存在的两层“委托―”关系进行了分析[23]。供应商选择是旅游服务供应链中的重要问题,旅游供应商绩效是旅游者选择特定供应商的重要信号。在供应商选择方面,Cobanoglu等人调查了612个土耳其旅游者确定他们选择酒店的重要影响因素[24],Pearce调研了新西兰的旅游运营商选择旅游供应商的主要影响因素[25];在对供应链中旅游企业的需求预测方面,学者们偏重于利用统计模型对旅游需求进行预测[26]。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08年,Buhalis和Law对近20年的信息技术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应用进行了阐述和研究[27],从中可见国外诸多学者对信息技术应用于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性和如何提高信息技术的利用效率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但国内这方面研究成果未见发表。

1.4 旅游服务供应链评价

旅游服务供应链评价是指对供应链绩效、竞争力等方面进行分析,以反映供应链的效率。目前在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领域,国外主要的供应链评价集中于供应链绩效评价方面,包括财务绩效、运作绩效和总绩效评价。从财务角度对旅游供应链评价主要采用系列财务指标体系评价(采用总成本、库存成本、投资回收率、利润等指标构成指标体系),例如Yimlaz和Bititci对酒店供应链的财务绩效构造了指标体系进行了评价[28]。运作绩效评价涉及旅游产品质量、旅游者响应时间等方面[3]。由于旅游供应链涉及旅游产品服务的各个环节,对供应链总体评价更为重要。旅游供应链总体评价两个主要的研究方面是旅游者对供应链的满意度评价和旅游供应链弹性评价[3]。但是,国内在旅游服务供应链评价方面研究成果较少且质量不高。

1.5 有待深入研究的内容

综观国内外旅游服务供应链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以下内容有待深入研究。

第一,对旅游服务供应网络的研究目前基本上处于静态的、以基本结构研究为主的浅表研究阶段,还没有出现针对供应链网络的生成过程、动力机制演化过程等进行深入分析的研究。第二,旅游服务供应链协调管理和供求关系是研究的核心内容,国外的研究侧重节点旅游企业之间的协调关系,国内的研究偏重从旅行社的角度分析供应链的协调问题,都着重于微观视角,从宏观角度研究旅游服务供应链网络的成果偏少。协作供应链预测研究、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在国内几乎是空白点。第三,旅游供应链研究滞后于其他领域的供应链研究,供应链鲁棒性、集成性等评价内容并没有及时移植到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领域,使旅游供应链评价内容单调。第四,与国外研究方法相比,国内的旅游服务供应链较少使用数量分析、实证方法和案例分析,主要使用理论分析的方法,仅见杨树等少数学者在其研究中应用了博弈论、自回归滞后计量模型等方法[15]。

可见,国内旅游服务供应链研究一方面要密切关注国际同领域的研究热点,另一方面要及时跟踪供应链管理、系统科学理论的发展方向,形成移植-创新-突破-领先的研究发展进程。鉴于此,本文引入复杂网络理论的研究内容,期望对旅游服务供应链研究领域的拓展有所裨益。

2 复杂网络研究的前沿问题

2.1 复杂网络的研究内容

复杂网络作为大量真实复杂系统的高度抽象,近年来成为国际学术界一个新兴的研究热点。2006年,项林英等人对信息领域复杂网络在建模、分析和控制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全面综述[29]。2009年,刘建香对国内复杂网络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30]。以下简述复杂网络的统计特征、生长演化模型、复杂网络特性和复杂网络控制等理论的研究进展。

2.1.1 复杂网络的统计特征

复杂网络的统计特征可以用以下指标表示:① 平均路径长度L。指网络中所有节点对的平均距离,反映了网络中节点间的分离程度。② 聚集系数C。节点的聚集系数是指与该节点相邻的所有节点之间连边的数目占这些相邻节点之间最大可能连边数目的比例;所有节点聚集系数的平均值为网络的集聚系数,它表明网络的聚集性。③ 度及度分布。节点的度是指与该节点相邻的节点(或边)的数目,网络的度k指网络中所有节点度的平均值;度分布P(k)指网络中一个任意选择的节点,它的度恰好为k的概率。④ 介数。节点介数指网络中所有最短路径中经过该节点的数量的比例,边介数指网络中所有最短路径中经过该边的数量的比例;介数反映了相应的节点或边在整个网络中的作用和影响力。⑤ 小世界效应。指尽管网络的规模很大,但是网络的平均路径长度L很小(随网络的规模呈对数增长)的特点;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真实网络几乎都具有小世界效应。⑥ 无标度特性。节点度的幂律分布为网络的无标度特性,在这样的网络中,大多数节点的度都很小,而少数节点的度很大,说明节点具有异质性。

2.1.2 复杂网络的生长演化模型

复杂网络的生长演化模型是研究复杂网络的基础。自20世纪末小世界网络模型和无标度网络模型被提出后,引发了大量的复杂网络生长演化模型的研究。例如广义无标度动态演化模型、局域世界演化模型、多局域世界演化模型、富标度网络演化模型等。下面介绍局域世界演化模型。

局域世界演化模型是在无标度网络模型的基础上更接近于实际网络的演化模型。这种演化模型继承了无标度网络模型的随机增长和优先连接机制,但强调优先连接法则适用于局域世界。局域世界的建立过程是:① 初始状态,网络有m0各节点和e0条边;② 随机从网络已有的节点中选择M个节点,作为新加入节点的“局域世界”;③ 加入新的节点并与该“局域世界”的m个节点建立m条边的连接;④ 新加入节点与已经存在的节点之间按照优先连接法则建立连接。ki表示第i点的度,Πlocal(ki)表示局域世界i点的链接概率,则优先连接法则为:

И

Πlocal(ki)=Π′local(i∈local)ki∑i localki

И

其中Π′local(i∈local)ki=M/(m0+t)。诸多研究已经证明,局域世界网络是真实网络的普遍性质。

2.1.3 复杂网络特性

复杂网络的特性表现在鲁棒性、脆弱性等方面。鲁棒性概念来自于控制理论,是那些具有恢复、自我修复、自控制、自组装、自我复制能力的系统所具有的特性。粗略地讲,鲁棒性就是系统的性能对付不确定性的“强健”程度。复杂网络的鲁棒性是指去掉网络中的一些节点后网络是否依然完整。无标度网络相对均匀分布网络而言,对随机错误具有很强的免疫力(鲁棒性),但在遭受恶意攻击时性能急剧下降(脆弱性)。

2.1.4 复杂网络控制

复杂网络控制理论涉及反馈强制控制、拥塞控制和鲁棒控制等。反馈强制控制策略是规则网络中用于控制时空混沌的一种常用方法,包括随机强制控制和特定强制控制。随机强制控制从网络中随机选择部分节点进行控制,特定强制控制依节点的度由大到小选择节点控制次序。由于网络自身流量和处理速度的限制会出现拥塞现象。节点的性质和网络的无标度性对拥塞现象有显著影响,在介数大的节点处增加连接节点能够有效地改善拥塞现象。鲁棒控制通过设计鲁棒自适应器实现网络在不确定因素情况下的正常运行。

2.2 复杂网络在供应链研究中的应用

在运用复杂网络理论研究供应链网络方面已取得了一些进展。在国外,Helbing等人从复杂网络理论的视角研究供应链网络,认为供应链网络属于复杂网络系统,具有自组织、涌现、非线性、动态和演化等诸多特征;他们认为供应链管理中的牛鞭效应与供应链网络拓扑结构的性质关系密切,合理的供应链结构不但可以减弱牛鞭效应,也能够增加供应链的稳定性[31]。Laumanns和Lefeber用一阶微分方程模拟供应链网络的动态变化,并用鲁棒最优控制方法实现了供应链的最优化目标[32]。Kuhnert 和Helbing认为在城市的物资供应网络中只有少数的核心节点对物资调度和配送的作用非常重要,因此,城市的物质供应网络服从无尺度分布网络的特性[33]。在国内,郭进利分析了供应链网络的基本特征,提出了节点到达过程是更新过程、新增入边和出边数是具有Bernoulli分布随机变量的供应链型有向网络,并研究了这类网络节点的瞬态度分布和网络的稳态平均度分布[34]。张昕瑞和王恒山建立了复杂供应链网络结构模型[35]。胡一f和朱冰心探讨了复杂网络理论在物流运输、供应链设计和优化、供应链中企业利益的协调等方面的应用前景[36],陈晓和张纪会在局域世界演化模型的基础上对复杂供需网络建立了局域演化生长模型并进行了仿真模拟[37]。

3 复杂网络理论对旅游服务供应链研究的启示

3.1 旅游服务供应链复杂网络的特征

由于Internet、交互式Web应用以及电子商务的发展,旅游服务供应链显示出复杂拓扑结构网络的显著特征。在旅游服务供应链网络中,食住行游购娱供应商所生产的旅游产品主要有以下两种途径销售给旅游者:其一,通过旅游运营商和旅游零售商的整合销售给旅游者;其二,直接将各自的旅游产品销售给旅游者。同时,同级供应商之间也存在少量的相互供应关系,例如,宿供应商(如酒店)相互提供客源、行供应商为游娱供应商提供客源、旅游经销商之间的转客情况等。

围绕n个旅游产品的生产销售过程,多级旅游服务企业作为复杂网络中的节点,构成节点集V(G)。V(G)包含三个子节点集,即V(G)={V1(G),V2(G),V3(G)},各节点集和子节点集包括若干节点企业。如图3所示:V1(G)为一级供应商节点集,即旅游商节点集,V1(G)={TA1,TA2,…,TAl},其中TA1,TA2,…,TAl表示旅游商节点;同理,V2(G)={TO1,TO2,…,TOh}为二级供应商节点集,即旅游运营商节点集;V3(G)为三级供应商节点集,包括宿、行、游娱、购和食供应商,即V3(G)={V31(G),V32(G),V33(G),V34(G),V35(G)},其中V31(G)={AC1,AC2,…,ACn},AC1,AC2,…,ACn表示宿供应商节点(如酒店)。旅游服务企业之间竞争与合作形成的各种关系表示为边eijk,其中i表示始点的供应商级别、j表示终点的供应商级别、k表示排序后特定的上级供应商与下级供应商的组合,例如边e30k表示宿供应商AC1直接将产品和服务提供给旅游者。eijk构成的边集E(G)与节点集V(G)一起构成网络G(V,E),显示了旅游服务供应链的复杂网络结构。

,结合旅游服务业的特殊性,旅游服务供应链复杂网络的基本特点主要有:

(1) 有向网络。网络定旅游企业与其它节点之间的关系分别为供应商(始点)或客户(终点),构成有序对,形成有向网络。例如,图3(按照供应链物流方向,图3是一个特定的有向图)中e321=,表示第一个宿供应商AC1与第一个旅游运营商TO1之间的供应关系,AC1为始点,TO1为终点。在有向图D=中,E中以v为起始点的有向边的个数称为v的出度,记作d+(v);E中以v为终点的有向边的个数称为v的入度,记作d-(v)。出度与入度之和称为v的度,记作d(v)。例如在图3中,节点TO1的出度d+(TO1)为4,入度d-(TO1)为5,度d(TO1)为9。

(2) 节点增长服从随机分布,但不同级别节点增长随机分布规律不完全相同,呈现非对称性。文献[16]假设供应链节点增长服从泊松分布P(λ),这改善了BA模型(无标度网络模型)均匀增长理论在供应链应用中的局限性。旅游服务供应链网络中节点增长有其特殊性,不同级别的节点增长规律不完全相同。例如,旅游资源节点数量受区域旅游资源的影响,长时间变化不大,相对处于静态;旅行社、餐饮企业等节点增长变化较快。

(3) 节点间是择优连接。旅游服务供应链中新节点的增长机制为积累优势机制,表现出动态演化系统存在少数节点大量链接,而多数节点少量链接的无标度网络特征。在t时刻,当一个新节点进入网络时,此节点具有m(m≤m0)条边将选择与网络中已有的m个节点连通,这时,如果新节点是始点,则选择终点vi的概率W依赖于节点vi的入度d-(vi),满足

И

W(d-(vi))=d-(vi)∑jd-(vj)

(1)

И

如果新节点是终点,则选择始点vi的概率W依赖于节点vi的出度d+(vi),满足

И

W(d+(vi))=d+(vi)∑jd+(vj)

(2)

И

在图3中,每一类供应商中都可能存在入度和出度相对较大的节点,例如节点AC1、TR2、SEj、SHi、DI2、TO2和TAl。这些节点企业在品牌效应、信誉和信息管理等方面拥有更多的优势,是新进入的旅游企业优先选择的合作伙伴,体现了积累优势机制。

(4) 局域性

在实践中,BA模型所表述的优先连接机制不是对整个网络都起作用,而只是在每个节点各自的局域世界里被遵守。于是Li和Chen等针对确定性和随机性共存的具体机制提出的优先连接法则只适用于局域世界网络模型[37]。受区域旅游资源的影响,旅游服务供应链网络具有显著的局域特性。例如,旅游者出游时间和空间局限在一定范围内、旅游开发所形成的景区以及依傍旅游资源而建成的酒店不可移动等,使得区域内旅游企业之间自然形成局域世界网络。

3.2 旅游服务供应链复杂网络的未来研究方向

(1) 结合旅游服务供应链复杂网络特点构建生长演化模型,深入分析旅游服务供应链复杂网络结构。如前所述,旅游服务供应链在网络结构研究方面处于浅表研究阶段,动力机制与生长演化机制的研究需要新的工具。复杂网络理论为旅游服务供应链网络结构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未来应当加强实证研究,寻找旅游服务供应链的网络拓扑特征,利用计算机建模,这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

(2) 改进现有旅游服务供应链网络评价体系的不足,形成鲁棒性和集成性的评价框架。旅游服务供应链网络极易受不确定性因素影响,“脆弱性”较大,因此旅游服务供应链评价研究仅仅关注供应链的绩效是不够的。鲁棒性和脆弱性是与协调性相关但视角不同的评价维度。未来的研究应利用复杂网络现有的分析框架,分析评价旅游服务供应链的鲁棒性、脆弱性等特征,结合旅游服务业特点确定评价方法。

(3) 比较和选择现有复杂网络的控制技术,实现复杂网络理论和旅游服务行业实践的对接。分析复杂网络控制技术中的反馈强制控制、脉冲控制、鲁棒控制和拥塞控制方法在旅游服务供应链中的应用前景,分析各种不同的控制策略对旅游服务供应网络可能产生的影响等,通过深入的分析研究找到适用于旅游服务供应链网络的控制策略或策略组合。

(4) 旅游服务供应链复杂网络研究中尚有许多实践中需要解决而研究不足的问题,例如旅游服务供应链复杂网络的竞合关系及其模型研究,旅游服务供应链融资问题研究等。在复杂网络理论与旅游服务供应链理论结合的基础上,期待出现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Page S J.Tourism Management:Managing for Change[M].Oxford:ButterworthHeinemann,2003.

[2] Tapper R,Font X.Tourism supply chains:Report of a desk research project for the travel foundation[EB/OL].http:∥lmu.ac.uk/lsif/the/TourismSupplyChains,2004.

[3] Zhang Xinyan,Song Haiyan,Huang G Q.Tourism supply chain management:A new research agenda[J].Tourism Mangement,2009,30(3):345358

[4] 代葆屏.旅行社供应链管理模式初探[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1):1932.

[5] 伍春,唐爱君.旅游供应链模式及其可靠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5):107109.

[6] 路科.旅游业供应链新模式初探[J].旅游学刊,2006(3):3033.

[7] 李万立,燕浩鹏,李平.关于旅游供应链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思考―兼与路科同志商榷[J].旅游学刊,2007(9):9296.

[8] 秦绍林.旅游供应链中旅行社产业地位特征演变及其对策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105110.

[9] 杨丽,李帮义.旅行社为核心的旅游供应链构建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8(7):101105.

[10] 李万立,李平.转型时期我国旅游供应链优化机制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8(4):600605.

[11] 舒波.旅行社在动态供应链中的不确定性分析与“鲁棒性”判别[J].旅游科学,2007(6):3239.

[12] Theuvsen L.Vertical integration in the European package tour busines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4,31(2):475 478.

[13] Lafferty G,van Fossen A.Integrating the tourism industry:problems and strategies[J].Tourism Management,2001,22(1):1119.

[14] 张晓明,张辉,毛接炳.旅游服务供应链中若干环节的协调[J].城市发展研究,2008(5):139 143.

[15] 杨树,杜少甫.旅游供应链最优服务质量决策[J].管理科学学报,2009(3):3743.

[16] Accinelli E,Brida J G,Carrera E.A good policy of sustainable tourism[EB/OL].http:∥/abstract901205,2006.

[17] Baloglu S,Mangaloglu M.Tourism destination images of Turkey,Egypt,Greece,and Italy as perceived by US―based tour operators and travel agents[J].Tourism Management,2001,22(1):19.

[18] Buhalis D.Relationships in the distribution channel of tourism:conflicts between hoteliers and tour operators in the Mediterranean reg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Administrative,2000,1(1):113 139.

[19] Alamdari F.Regional development in airline and travel agents relationship[J].Journal of Air Transport Management,2002,8(5):339348.

[20] Bastakis C,Buhalis D,Butler R.The perception of small and medium sized tourism accommodation providers on the impacts of the tour operators power in Eastern Mediterranean[J].Tourism Management,2004,25(2):151170.

[21] Tsaur ShengHshiung,Yung ChihYeh,Lin JoHui.The relational behavior between wholesale and retailer travel agencies:evidence from Taiwan[J].Journal of Hospitality & Tourism Research,2006,30(3):333353.

[22] 杨丽,李帮义,兰卫国.基于旅游产品定价的旅游供应链利润分配协调研究[J].生态经济,2009(2):106108.

[23] 李万立,李平,贾跃千.旅游供应链“委托―”关系及风险规避研究[J].旅游科学,2005(4):2227.

[24] Cobanoglu C,Corbaci K,Moreo P J,et al.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importance of hotel selection components by Turkish business travele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Administration,2003,4(1):122.

[25] Pearce D G.Supplier selection in the New Zealand inbound tourism industry[J].Journal of Travel & Tourism Marketing,2007,23(1):5769.

[26] Song Haiyan,Zhang Xinyan,Witt S F.Collaborative forecasting for tourism supply chain via the Internet[C].Paper presented at the 18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forecasting,June 2225,2008,Nice,France

[27] Buhalis D,Law R.Progress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ourism management:20 years on and 10 years after the Internet―the state of eTourism research[J].Tourism Management,2008,29(4):609623.

[28] Yilmaz Y,Bititci U S.Performance measurement in tourism:a value chain model[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t,2006,18(4):341349.

[29] 项林英.陈增强.刘忠信等.复杂动态网络的建模、分析与控制研究综述[J].自然科学进展,2006(12):15431551.

[30] 刘建香.复杂网络及其在国内研究进展的综述[J].系统科学学报,2009(4):3137.

[31] Helbing D,Armbruster D,Mikhailov A S,et al.Information and material flows in complex networks[J].Physica A: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2006,363(1):1116.

[32] Laumanns M,Lefeber E.Robust optimal control of material flows in demanddriven supply networks[J].Physica A: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2006,363(1):2431.

[33] Kühnert C,Helbing D,West G B.Scaling laws in urban supply networks[J].Physica A: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2006,363(1):96103.

[34] 郭进利.供应链型网络中双幂律分布模型[J].物理学报,2006(8):39163920.

[35] 张昕瑞,王恒山.复杂供应链网络结构模型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8(2):7981.

篇6

【关键词】涉农供应链 绩效评价 指标体系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经济环境下,完善而稳定的涉农供应链管理是涉农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工具。理想的涉农企业能够为涉农供应链上的企业组织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链上合作企业的优劣也将会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发展和成长,进而影响到涉农供应链管理绩效水平。对于涉农供应链管理绩效水平高低的评价,需要建立一套精准、客观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能力较强的评价模型。这对于涉农供应链管理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意义。

一、涉农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由于涉农供应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所以在建立指标体系的时候应该结合涉农企业的特性和供应链的特性,既要注重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目的性、科学性又要遵守以下原则:

可操作性原则。也可以叫作可实现性原则,涉农供应链的特点决定了其绩效评价工作的复杂性与繁琐性,因此,在构建评价指标时要确保其可操作性。在构建涉农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时,要注意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实际意义,使构建的指标具有可操作性。

相关性原则。指共性与个性相关的原则,涉农供应链也有一般供应链的特性,可以理解为涉农供应链也是由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顾客等要素组成的系统,是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知识流等运动的集成。涉农供应链又是一种特殊的供应链,主要是指把具有生命体征的动植物、微生物等作为主要原材料,进行生产、加工、制造及分销直至消费者的过程。对涉农供应链的研究需要结合一般供应链的共性,同时突出涉农供应链的特殊性。[1]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也可称作可度量性原则。为了确保涉农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合理、公平准确,在确定其评价指标时,要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以使评价结果具有可度量性。对于一些可量化的指标,一般采用定量指标,但是定量指标不能包含所有的评价信息而取代定性指标,因此在评价指标中还需含有定性指标,保证评价指标的全面性。[2]

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评价原则。

尽可能多方面的搜集信息,实行多渠道、多层次和全方位的评价,有助于尽可能全面且有重点地反映涉农供应链管理绩效,同时也有助于增强绩效评价的可实现性。例如,经常综合运用上级和下级考核、专家打分评价、同级评价、消费者评价等多种形式对涉农供应链管理绩效水平进行评价。[3]

二、涉农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的影响因素分析

绩效评价对涉农供应链上企业的经营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其效果并不显著,主要原因就是各个节点上涉农企业的评价指标不一致。因此,在涉农供应链中,绩效评价从实施之初到最终结果的运用都存在较大的问题。这些问题将会影响涉农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效果。本文归纳总结了涉农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不一致的影响因素,主要从外部影响因素和内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一)涉农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的外部影响因素

理论与技术因素。理论与技术因素在涉农供应链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涉农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中更应该注重理论与技术因素的考核。在涉农供应链原材料的供应阶段、产成品的运输阶段、贮存保鲜阶段以及销售阶段对运用的先进技术理论进行考核,有利于涉农供应链的优化重组,提高涉农供应链管理的绩效。因此,使用先进的无公害、电子商务、冷链保鲜等技术对涉农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具有较大的影响。

经济与社会环境因素。经济与社会环境因素,主要是指影响涉农供应链管理的国内以及世界上普遍存在的经济以及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主要影响涉农产品的市场销售环境,比如涉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能够对涉农供应链的节点企业产生很大的影响;社会环境能够给涉农产品提供强大的政治保证,其中国家政策是涉农供应链的最大支持。因此,经济与社会环境因素都会给涉农供应链管理的绩效评价产生较大的影响。

(二)涉农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的内部影响因素

涉农供应链内部流程机制。供应链哲学的本质是将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功能进行集成、共享和协调,达到减少浪费和提高供应链绩效的目的[4]。因为涉农供应链的内部流程牵涉到链上所有成员的生产经营运作,所以绩效评价指标就能够将各成员之间的绩效联系起来,构成涉农供应链的整体绩效。涉农供应链的整体绩效越高,也就说明节点企业的绩效评价指标的一致性越高。

核心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的主导作用。在组成供应链的所有成员中,会存在一个强势企业,凭借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将其他的成员吸引在自己的周围,形成协调一致的网链结构,该企业就是核心企业[5]。在涉农供应链中,也存在这种核心企业,它既能通过自身的协调作用提高供应链的整体效益,又能够通过在供应链中的主导作用使涉农供应链的绩效评价指标得到统一。

各节点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系统整体功能取决于系统要素的功能以及要素间的关系[6]。涉农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优劣直接影响到涉农供应链的整体绩效。整体绩效越高,说明各节点企业的合作关系越融洽,也进一步说明各节点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的一致性程度越高,通过相互竞争进一步改进本企业绩效评价目标和方向。

三、涉农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的初步确定与筛选

涉农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按照指标构建的原则,从供应链的整体绩效出发,构建的能够全面评价涉农供应链管理绩效的指标体系。文章通过重复使用专家打分、分析筛选的过程,将那些代表性不强的指标剔除,留下符合研究对象目标指标。经过采用平衡计分卡这种相对平衡的方法,从以下五个方面筛选和确定具体绩效评价指标。

(一)财务子系统绩效评价指标

企业财务效绩评价指标主要反映企业的财务效益、资产营运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等。本文选取财务绩效评价指标首先通过阅读已有的文献,筛选出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边际收益、利润增长率等144个指标,将重复率最高的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周转率、企业运营成本、营业收入增长率、利润增长率、现金周转率以及资产负债率等8个指标选出备用;然后参照2002年国家财政部等五部委颁布的《企业绩效评价操作细则(修订)》,从财务效益、资产营运、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四个方面进行精简,通过社会打分调查筛选出平均分高并且方差小的5个指标: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周转率、企业运营成本、营业收入增长率、资产负债率。

(二)环境子系统绩效评价指标

涉农供应链环境子系统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主要是站在财务角度和环境质量角度的角度思考的。财务角度就是指企业发生的环境问题而产生的财务影响,这一角度主要选择了环保投资率;环境质量绩效是指各节点企业的加工过程产生的环境问题以及环境信息的批漏。该角度主要选择包装回收率、原材料回收再利用率、资源消耗率、环保满意度、环保设备的合格率、产品绿色包装使用度、环保目标的制定、环保违规率、可追溯机制、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率、检疫力度等12项指标。其中删除了环境违规率、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率两项指标,因为企业对这些具有负面影响的指标考核的时候会缺乏一定的真实性。最终确定原材料回收再利用率、资源消耗率、环保满意度、环保设备的合格率、产品绿色包装使用度、环保目标的制定等6个指标。

(三)利益相关者子系统绩效评价指标

在本文研究的涉农供应链中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农户(原材料供应商)、其他节点企业(供应商、生产商、零售商等)、顾客以及政府部门。在确定该子系统指标时主要根据已经阅读的文献筛选出308个指标,按照重复个数进行排序,选出重复个数在两个各及其以上的指标21个,其中在选择其他节点企业的指标时主要考虑他们之间的合作关系、信息共享程度以及节点企业之间的信任程度等。最终确定链上企业合作关系柔性、顾客满意度、各节点间信息共享的准确度、上下游企业的信任度、契约企业流动率、应急预案的齐全度以及政府的扶持情况等7项指标。

(四)业务流程子系统绩效评价指标

根据涉农供应链的特点和关键绩效指标评价方法,按照涉农供应链管理的包装、采购、库存、运输、配送以及销售等模块与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的关系初步筛选出了产品包装费用、原材料采购成本产品需求比率等21项指标。在社会调查阶段根据打分表删除了企业抗风险能力、产品出厂周期等13项指标。最终确定产品包装费用、原材料采购成本、库存周转率、供应链节点间运输总成本、企业产品的产销率、企业对市场需求反应时间、货物配送的及时性与产品市场占有率等8项指标。

(五)学习与创新子系统绩效评价指标

该子系统主要是确立企业创造长期的成长和改善就必须建立的基础框架,也就是目前和未来成功的关键因素,以此来弥补企业与其他企业在实际能力和实现突破性业绩所需能力之间的差距。本文主要从员工学习和企业技术创新两个角度确定绩效评价指标:员工培训率、企业科研投入比例、龙头企业对农户的指导频率、管理者的创新欲望以及企业专利技术的拥有率等5项指标。

四、结语

通过构建涉农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对涉农供应链管理绩效进行评价,有利于每个节点企业健康稳定的向前发展,也有利于我国涉农企业的良性循环。只要涉农供应链上的每一个企业,都努力提高自己的供应链绩效水平,就会使涉农供应链管理绩效水平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1]刘永红,陈德良.绿色冷链综合绩效指标设计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011):32-34.

[2]罗蕴玲,李景焕,白玲.食品冷链整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17):156-157.

[3]中国物流产业网:http:///2014年4月3日.

[4]查敦林.供应链绩效评价系统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3.

[5]蔡惠芬.浅析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J].管理科学文摘,2007 (03).

篇7

[关键词]生产业;供应链管理模式;生产外包

[中图分类号]C9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5-0056-02

1 生产业的理念内涵

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H.Greenfield在研究服务业及其分类时,最早提出了生产业(Producer Services)的概念。1975年,Browning和Singelman在对服务业进行功能性分类时,也提出了生产业(Producer Services)概念,并认为生产业包括金融、保险、法律工商服务、经纪等具有知识密集和为客户提供专门的行业。Howells和Green(1986)认为生产业包括保险、银行、金融和其他商业服务业,如广告和市场研究,以及职业和科学服务,如会计、法律服务、研究与开发等为其他公司提供的服务。Coffer(2000)认为生产业是一种中间投入而非最终产出,它扮演着一个中间连接的重要角色。

总体上来说,生产业又称生产者服务业,在理论内涵上是指市场化的中间投入服务,即可用于商品和服务的进一步生产的非最终消费服务。

2 服务供应链研究概述

根据国内外学者对服务供应链的内涵有多种不同的理解,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一是从售后服务的角度来定义服务供应链的,称之为服务端供应链管理。认为服务端供应链是指保证产品售后服务顺利开展的所有支持活动,涉及维修用备件的计划、采购、运付,以及故障产品的回收、处置和维修。而另一种对服务供应链的理解则是基于服务外包视角。第三种服务供应链的界定是将供应链管理思想应用于服务行业所形成的供应链管理系统。这种观点强调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区别。由于服务业的宽泛性,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服务业、物业管理服务业、酒店航空业和港口服务业等。

3 生产业的供应链管理模式

3.1 生产供应链的界定及其特征

本文的研究主题是基于服务外包视角的生产供应链管理,也就是以供应链管理的视角来审视企业的生产外包活动。通过借鉴产品供应链管理的含义,生产供应链可以进行如下界定:所谓生产供应链管理,是指以生产为主导的,在生产外包过程中,针对服务的产生和交付所形成的,从最初的服务提供商到最终的顾客之间的对信息、服务过程、服务能力、服务绩效、服务资金进行集成化管理的模式。

3.2 生产供应链管理模式构建及分析

尽管服务供应链与制造供应链是属于完全不同的领域,但是在供应链的构建上有相似之处。基于对产品供应链常见模型的借鉴以及对服务外包特点的分析,构建了基于服务外包视角的生产供应链管理模型,它以间接服务提供商、直接服务提供商、集成服务供应商、服务发包方企业以及最终客户为主体,以集成服务供应商为核心,包括服务信息管理、服务能力管理、服务需求管理、客户关系管理、服务供应商关系管理、服务采购管理、服务交付管理以及现金流量管理,融合服务流和信息流的服务供应链管理模型。间接服务提供商提供的服务汇集到直接服务供应商,再由直接服务提供商汇集到集成服务供应商,由集成服务供应商将整套个性化服务传递给服务发包方企业,由其将合格的产品和满意的服务最终交付给顾客。

3.2.1 生产外包的理论基础

(1)交易成本理论。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一书中就曾探讨过企业和市场的边界,并引入了交易费用这个概念,科斯用交易费用理论对企业内部化和外部化的活动进行了解释。

(2)资源经济理论。Andrews于1971年在他的战略理论中提出了企业资源的概念,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于直接或间接控制竞争对手所无法控制的资源,以提高对手的产出成本或是降低其使用收益。

(3)核心能力理论。普拉哈拉德和哈默(1990)在《哈佛商业评论》中首先正式提出了核心竞争能力理论。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多方面技能和运行机制的有机结合,它是企业在长期经营环境中形成的竞争合力,其本质是企业特有的知识和资源。

3.2.2 生产供应链模式特性分析

各节点的服务的传递和汇集都依赖于信息的流动和共享,整条供应链中流动的并非实物产品,而是服务,当然也有部分服务仍然要依附于产品的实体流,如物流服务,但我们的研究重点是针对服务的流动。制造性企业围绕产品生产各个环节会产生各种不同类型的生产需求。制造性企业围绕产品生产各个环节会产生各种不同类型的生产需求。生产供应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但现实存在于我们的经济社会中,由于服务是无形的并且难以测量,顾客常常会参与到服务的交付过程中,服务供应商和顾客要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因此服务供应链的结构相对产品供应链而言要简单得多,与产品供应链运营模式相比,服务供应链往往只有一种,即完全拉动和市场反应的,这是由服务的不可存储性和服务需求的多样性所决定的。

3.2.3 生产供应链运行研究

在构建了一个通用的企业生产供应链结构模式后,提出生产供应链的设计过程模型。并考虑将生产产品按照其特点分为三种不同类型服务,即一般常规,模块化选择和定制化服务,针对不同类型的生产产品提出相应的服务供应链运行模式及运行策略。

3.2.4 基于服务供应链视角的生产外包供应商的选择及评价

在生产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构建中,服务外包供应商作为生产供应链的核心企业,与制造性企业之间应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服务外包供应商的选择不同于产品外包供应商的选择,服务供应商的选择合适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整条生产供应链的价值和绩效进而影响到制造性企业最终向顾客所交付的产品和服务价值。

3.2.5 生产供应链绩效评价与改进研究

什么样的服务供应链才是最有效、最具竞争力的供应链?生产供应链绩效评价不同于单个节点企业的绩效评价,也不同于普通的服务外包绩效的评价,服务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虽然与产品供应链管理内容有许多基本相似之处,包括现金流管理、需求管理、能力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商关系管理、服务采购与交付管理,但由于服务与产品之间内在的差异,导致具体管理内容上会有很大的不同。产品的需求通常是平稳的,可通过科学的预测方法进行预测和估计,产品供应链中的需求管理重点是预测顾客对产品的需求并试图通过生产计划、库存缓冲、外包及灵活的生产体系来达到能力和需求的匹配。然而,服务的需求通常是波动的、不确定的且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在服务供应链中需求管理的核心是如何创造和满足顾客的多样化需求。

4 结论及未来研究展望

随着生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服务外包的兴起,服务供应链的研究已日益受到关注。在此背景下,在回顾了有关服务供应链管理的3种研究视角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服务外包视角的生产供应链管理模式,给出了生产供应链的界定。分析了生产特性并借鉴了传统的产品供应链模式,构建了生产供应链管理模式框架,并分析了其特点。由于生产业具有一定的广泛性,未来的研究既可以开展对不同生产行业的服务供应链的共性研究,从而更好地指导行业的实践。由于服务外包不同于产品外包,针对生产供应链管理,未来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对于服务外包需求方,如何编写一个有效的服务水平协议以防止服务价值的流失,如何在服务外包过程中选择服务供应商并对服务供应商的服务质量进行监控是非常重要的。由于服务的无形性和难以测量性,如何评价服务供应商的服务绩效进而如何评价和改进整个服务供应链绩效也是未来值得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金立印.服务供应链管理、顾客满意与企业绩效[J].中国管理科学,2006,14(2):100-106.

[2]袁航.服务供应链与服务外包关系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8(4):14-15.

[3]胡正华,宁宣熙.服务链概念、模型及其应用[J].商业研究,2003(7):111-114.

篇8

关键词:供应链软件模型;VMI架构;Map/Reduce;Agent

中图分类号:TP315

1 相关工作

1.1 云计算与Map/Reduce

随着互联网信息化和数据量的快速发展,各领域需要处理的数据规模已上升为海量级,同时对数据的处理效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云计算”应运而生。云计算是由大量计算机组成的集群,分布式资源虚拟化资源池模式,用户能够以并行通信的方式按需求获取计算能力、存储空间和网络服务,从而提供高性价比的商业计算模式。云计算的特点是海量的分布式数据,大量的并行处理任务,而传统的并行编程模型,如MPI在使用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客观上需要一种新型并行编程框架。Map/Reduce正是一种使用方便的并行编程框架,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并行系统的设计难度,用户在处理大规模数据时可以把主要精力集中在Map函数和Reduce函数设计上,而不需要关注并行计算系统的底层实现问题。正是基于这些特性Map/Reduce已成为云计算平台上的主流编程模型[1,2]。

1.2 供应链与VMI库存管理

供应链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通过控制企业之间资源的流动,完成物料的采购、物品的生产、库存管理到商品销售到终端销售者手中这一完整的工作流程。供应链管理通过对企业资源流动的控制,对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生产经营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库存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环节,是企业生产、计划和控制的基础。为降低企业库存成本各种库存管理模式应运而生,其中以供应商库存管理(Vendor Managed Inventory,VMI)最为普遍。VMI由用户和供应商共同协商制定库存控制协议,把用户库存的决策权交由供应商,客户从库存成本中解放出来;供应商根据零售商的反馈的销售信息以及现有库存水平预测市场的需求变化,以及时调整生产计划和采购计划,减少库存量积压问题,灵活的响应市场需求变化[3]。

1.3 工作流过程管理

工作流是一个综合的活动,指一类能够完全自动执行的经营过程,根据一系列过程规则,将文档、信息或任务在不同的执行者之间进行传递与执行[4,5]。工作流技术是工作流管理系统的核心,通过对业务过程的建模,实现工作流指令的自动执行,完成对工作流过程的控制。工作流管理技术能够实现对用户业务活动的管理,但是对于涉及多用户的交互活动缺少适应性,引入Agent技术则可以降低工作流耦合度,同时实现企业之间信息的灵活传递。

1.4 结合的必要性

供应链的本质是促进各类型企业之间资源利用的合理化以及业务流程的规范化,使用更低的成本满足供应链各节用户的需求。随着云计算服务的蓬勃发展,供应链的全球化运营已是大势所趋[6]。基于云平台,服务供应商不需要为每个商业伙伴开发独特的解决方案,用户能够以更低软硬件投资获得更高效的供应链服务,而且基于规模化效应,可以降低中小型企业供应链系统部署的门槛[7]。基于云计算平台的供应链软件架构研究是一个崭新的方向,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库存管理是企业生产、计划和控制的基础,是供应链管理系统的重要子系统,目前常见的VMI解决方案是基于多Agent的工作流的库存管理,VMI库存系统的工作流程可以描述为通过订单驱动企业业务活动,而对多个用户订单处理具有一定的并行处理空间,因此可以结合Map/Reduce并行编程框架设计基于并行处理的VMI库存管理系统。

2 基于云计算的供应链系统架构

传统的供应链模型由原材料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终端客户构成,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在供应链上下游动态游动。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通常是异构的,企业的信息相对孤立,从云计算的角度来看这些构成了云服务的端需求。由传统供应链软件过渡到“云”端供应链的关键是传统资源如何抽象为云端资源,所以基于云服务的供应链系统的关键功能是分布式资源的抽象与虚拟化、云计算服务的封装与调度。从业务流程的角度来看供应链的云端转化应包括数据的采集、资源整合、服务的定制、资源的调度等功能模块。结合云计算与SOA架构模型,“云”端供应链系统架构自下而上可以描述为四层模型:物理资源层、虚拟资源池层、云服务层、SOA架构层,其中SOA架构层也可以分解为接口层与访问层。

物理资源层是整个软件体系架构中资源的物理实体,由供应链上异构的分布式数据源组成;通过各种扫描设备、传感器把物理资源信息汇集到云平台,实现供应链分布式物理资源的采集过程。资源池层是对物理资源的虚拟化封装过程,通过接口屏蔽技术、数据格式转换和语义解析将各种异构的物理资源封装为可供全局访问的云资源,并以透明一致的方式提供给平台的上一层使用。服务层是“云”供应链体系架构的核心部分,是实现服务定制与管理的功能模块,具体可以划分四大部分,用户管理、安全管理、资源管理、任务管理。其中任务管理是云端服务调度的核心,通过映射管理、任务调度、任务执行实现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功能,包括供应链的流程管理、资源整合、工作流执行等核心服务。SOA架构层通过接口技术、服务技术降低软件的耦合度,其中接口层为各类用户提供统一的接口路径,屏蔽了硬件细节,为用户提供接入、格式转换服务。服务面向供应链上的企业用为,通过服务技术实现链上用户通过云平台各种服务请求。

3 基于并行系统的VMI库存管理系统

3.1 VMI库存管理工作流分析

随着面向Agent的软件工程的提出与进一步发展,Agent已经成为一种开发复杂软件的新方法。由于Agent是一个多线程的并发系统,每个是松散耦合的结构,是用Agent技术可以增加系统的灵活性与健壮性[8]。供应链的工作流管理通常包括订单管理、供需计划管理、生产计划管理、库存管理、销售管理和运输管理等活动。供应链上各企业之间的交互主要通过一系列的订单来衔接,如用户订单、采购订单、运输订单等。根据这些活动特点和过程特性,基于的多Agent的供应链工作流管理模型,通常有工作流管理与Agent组成,其中Agent分为两个逻辑层,工作流agent管理层、工作流Agent执行层,每一层由系列的子Agent的构成。管理层Agent主要负责对计划活动过程的控制,完成企业的计划任务、控制任务;而执行层Agent则是负责具体企业任务的执行。

VMI库存管理的特点是,补货策略由用户的请求及预测的消费需求共同决定,VMI的运作有两个重要组成部分,需求预测和补货策略。消费需求的预测需要供应商掌握用户的销售信息及库存信息,库存的实际决策者与拥有者转变为供应商;而补货策略则需要在供应商与用户共同制定协议下由供应商来执行。基于这些分析,可以得出VMI供应商库存管理系统领域需求框架可以展开为 :库存协议维护、VMI库存台帐维护、库存控制参数维护、托付订单处理、连续补货处理、交货处理[9]。

VMI的主体工作流程可以描述为:托付订单――托付订单处理――连续补货计划――交货处理,这一工作流体现了用户需求的提出到供应商发货这一整个过程。供应链系统使用订单来推动供上下游各企业之间的业务流程,而供应链上具有多个用户,每个用户都会不同的订单请求,对这一系列订单的处理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并行处理空间。因此,可以使用基于并行原理的Map/Reduce模型,降低用户的订单处理的复杂度,提高订单处理的效率。

3.2 VMI库存管理并行化分析

一个基于Agent工作流的VMI库存管理系统通常由系统层和实体层组成,实体层包括供应商实体Agent和零售商实体Agent。各零售商实体Agent会向服务器定期反馈销售信息,工作流服务器控制供应商实体Agent的生产计划,名字服务器用于实体Agent的注册、初始化,供应商Agent和零售商Agent相互协商制定具体的库存控制参数,Agent工作流服务器处理需求预测和补货计划。其中零售商实体的托付订单请求数据以及供应商实体生产计划的分发数据给都需要通过并行工作单元处理。

以用户的托付订单为例,用户对商品需求的托付订单的形成是通过连续或定期检查VMI台帐系统来确定是否需要对用户库存进行补货,同时也会依据用户库存的历史消耗数据以及库存控制参数来预测用户对物品的需求,形成预测需求量,同时用户也可以主动向供应商发出补货订单。零售商实体Agent通过托付订单提出对某件商品的需求信息,工作流服务器处理托付订单之后会根据商品信息将生产订单分发给适合的供应商实体Agent,多个供应链实体之间的托付订单请求与生产订单分发的处理过程为并行化工作提供了天然的契合条件。供应链实体通过并行处理单元向Agent工作流服务器传递订单信息,而并行处理单元则是使用Map/Reduce并行编程框架屏蔽了并行处理的底层细节。托付订单的格式可以描述为以下形式:

托付订单:(订单号,物品编号,订货数量,优先级,交货日期,交货地点……)。

对于Map/Reduce并行处理单元来说物品编号是关键字,商品数量可以作为的统计。订单数据在Map/Reduce中均匹配为对的形式,即,K表示商品编号,V表示商品数量或者交货日期等数据。对供应链订单数据的处理流程可以按如下所示:

Map: list

Reduce: list

输入数据块的分割Split可以按照零售商的地理位置区域来划分,分割后的数据块经过等数量的Map工作机按商品编号关键字统计订货数量产生中间结果List表,再经过Reduce工作机对中间结果进行规约产生归约后的订单,最后把处理后的托付订单交由Agent工作流服务器处理,由工作流服务器现有库存信息以及控制控制参数确定后续的库存管理计划。

4 总结

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必然会导致供应链软件迁移到云平台上,本文提出基于云服务平台的供应链软件架构模型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在基于多Agent工作流管理的VMI库存管理系统中引入Map/Reduce编程框架为云计算在供应链中的具体应用提供了一种可选方案,在以后的研究中具有很大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梁爽.基于SOA的云计算框架模型的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科学与应用.2011,47(35)

[2]李成华,张新访,金海,向文. Map/Reduce:新型的分布式并行并行计算机编程模型[J].计算机科学与工程,2011(33)

[3]杜昆.供应商库存管理运作模式初探[J].物流管理与工程,2010(9).

[4]徐琪,徐福缘.面向过程的供应链工作流管理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3,9(2).

[5]罗海滨,范玉顺,吴澄.工作流技术综述[J].软件学报,2000,11(7):899-907.

[6]Holger Schr?dl.Adoption of cloud computing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olutions:a SCOR-aligned assessment,Web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 [C],2012:233-244.

[7]秦桂英,刘宇熹.基于云计算的供应链运营模式研究[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13(3).

[8]张庆福.基于SOA的库存管理软件架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12.

[9]袁立罡.VMI软件架构及XUML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12.

[10]刘鹏.云计算[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11]王鹏.云计算的关键技术与应用实例[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12]田芳.工作流运行和调度算法研究[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40-42.

篇9

内容摘要:供应链可以看作由若干个子系统构成的整体系统,本文以组成供应链的核心企业为研究对象,界定了供应链成员关系,并从供应链成员内部的协调能力、成员企业运作的保障体系方面,选出影响供应链整体系统及其子系统的评价指标,通过实证数据对其进行验证分析,提出改进供应链成员关系协调的对策建议,以进一步完善供应链管理的理论与方法。

关键词:供应链 成员关系 协调 TOPSIS

问题提出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与通讯技术的进步、全球采购的实施、虚拟企业的快速建立与分解、更多非核心业务的外包等,供应链协作的形式和内容日益复杂,并迅速向网络化形式演变,因此如何有效协调供应链成员合作关系成为关键。为了降低成本,获取更大的利润,供应链成员企业一方面必须从自己所处的复杂多变的环境出发,结合内、外部环境和自身的愿景与战略,正确及时地识别合作的机遇与风险,并遵循市场规则;另一方面必须和自己的上游或下游结成联盟,构建高效、有序、协作的供应链。

本文以构成供应链的核心企业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影响供应链系统协调运作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的理想排序法(TOPSIS法)对同质的4个不同核心企业所构成的供应链和成员之间的关系进行评价,得出每个企业每条供应链的运作状况,然后通过比较指出不协调供应链应该改进之处,以指导供应链成员在供应链系统中有序运作。

供应链作为一个系统,其成员间的关系协调是指成员内部关系协调和成员之间连接关系的协调。为了更具有一般性,供应链成员之间的连接关系至少应包括: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供应链物流的协调机制、利益分配机制;道德约束机制和诚信机制(统称企业关系运作的保障体系)。本文以供应链的核心企业为例,分析供应链成员内部的协调性,成员内部的关系包括采购协调、制造协调、分销协调等。

供应链成员关系协调的评价体系构建

目前,对于供应链协调的评价大部分以绩效为基础的,陈志祥在总结前人对供应链评价的基础上,从供应链流程的角度提出了衡量供应链协调绩效体系;于昕、黄道平提出了供应商绩效评价模型,主要从供应商的特性、服务能力、合作关系、沟通与改进等几个方面来衡量他们之间的关系;王丽杰、吕有成从供应链的敏捷性、供应链的财务、供应链的风险控制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构建了供应链整体绩效评价体系;周淑华从物流协调、信息流协调、资金流协调等方面构建供应链协调的指标体系。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设计的指标体系包括影响供应链整体系统及其子系统的运作效率、运行成本、信息的共享程度、供应链运作的保障体系等,选取了18个定性或定量的评价指标,并将其分类整理,归入供应链成员之间和内部的关系之中。其中供应链成员只考虑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他们之间的衔接主要包括运作协调的保障体系。

由于其协调指标体系比较复杂,指标体系内可能存在不同成员之间相同的指标名称和不同的含义,本文只选取影响其运作的关键指标,并做了如下假设:供应链柔性的确定受到成员之间利益分配的风险共担机制、奖惩机制、合作伙伴的亲密程度以及供应利润的影响,其得分为他们之间的综合值;库存水平受到生产能能力、需求能力和物流延迟率的影响;计划协调受到信息共享程度、合作伙伴的亲密程度和企业信誉等级的影响;顾客投诉率与供应链中产品质量的高低成反比。具体指标如表1所示。定性指标评分值标准如表2所示。

理想排序法亦称TOPSIS法,是一种多指标评价方法。这种方法通过构造评价问题的正理想解和负理想解,即各指标最优解和最劣解,以靠近正理想解和远离负理想解的程度作为各评价方案的判断依据。本文借鉴了陈雷、王延章(2003)对理想排序法优缺点、改进方案,以及改进步骤的探讨,从最终评价指标di的构造可看出,di越小,方案越优。为了确定指标权重Wj, 构造目标规划最优化模型。

实证分析

首先从企业内部协调能力、成员企业运作的保障体系能力方面分别对4个核心企业构成的供应链成员关系进行评价比较,然后再从总体上对其综合评价。

(一) 评价指标原始数据获取

本文选取江苏省4个有代表性并且属于同一行业的核心企业,运用改进的TOPSIS法对这四个核心企业所构成的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评价,对这4个企业采用本文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其中的定量指标用统计数据填写,然后再做相应的修改;定性指标由专家根据相应行业内的规则进行探讨,并给出最终得分,得到原始数据(见表2)。

(二)企业内部协调能力数据评价与比较

对4个企业内部协调能力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标准化矩阵,如表3所示。

根据标准化矩阵,利用本文给出的求权重方法,得出各指标的权重分别为:Wj=(0.118,0.124,0.063,0.108,0.094,0.187,0.099,0.124,0.083)T。借助改进的理想排序法,利用求出的di排序,得到4个企业的内部协调能力的大小顺序:di=(0.051,0.071,0.083,0.017)。由d4C企业。

(三)企业运作的保障体系能力数据评价与比较

对4个企业关系运作的保障体系能力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标准化矩阵,如表4所示。

根据标准化矩阵,利用求权重的方法,得出各指标的权重分别为:Wj=(0.119, 0.06,0.09,0.161,0.119,0.096,0.09,0.12,0.145)T 。借助改进的理想排序法,利用求出的di排序,得到4个成员企业关系运作的保障体系能力的大小顺序:di=(0.024,0.1045,0.128,0.013)。由d4B企业。

结论与建议

根据前面对4个核心企业在内部能力协调、保障体系能力协调等方面的评价与比较,运用改进的理想排序法,计算评价每个核心企业所构成的供应链成员之间协调能力的大小顺序,即di=(0.029,0.284,0.168,0.046)。因为dDB企业。

对于供应链成员企业来说,核心企业A可以充分利用其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及良好的企业信誉,在保持自己其他相对优势的基础上,帮助其所组成的供应链其他成员提高供应链运作能力,提高供应链上与其他成员计划、协调水平和信息传递的准确率,以提高供应链柔性和抵抗风险能力,实现供应链企业共赢。核心企业B、C首先应从提高企业自身的协调能力入手,充分利用其信息优势,提高企业的信誉度,倡导建立合理的供应链运作保障体系,以达到协调的目的。核心企业D所组成的供应链在所选数据中,在整体上是最优的,但它仍可以利用企业内部协调能力及在保障体系等方面的优势,提高信息的传递率和准确率,实现更好的协调运作和低成本运作。

参考文献:

1.陈志祥.AHP方法在敏捷供应链协调绩效评价决策系统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3(33)

2.于昕,王道平等.电子供应链环境的供应商绩效评价模型研究[J].软科学,2007(12)

3.王丽杰,吕有晨.供应链整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7(11)

4.周淑华.基于协调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5(2)

5.陈雷,王延章.基于熵权系数与TOPSIS集成评价决策方法的研究[J].控制与决策,2003(7)

6.陈红艳.改进理想解法及其在工程评标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4(13)

7.Frohlich MT, Westbrook R. Arcs of Integration: An International Study of Supply Chain Strategies[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1,19(2)

8.王济干.决策与预测[M].河海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篇10

【关键词】供应链;资金流;财务公司

一、引言

在新的世纪,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已经取代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成为主要竞争模式。如何保证供应链的高效快速运转已成为这种新式竞争解决的主要问题,多年来,企业和学者关于供应链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供应链的物资流、信息流的研究,而对于供应链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资金流的研究就要相对减少许多。但是供应链的资金流在现实中的作用却越来越重要,供应链上下级企业之间资金的余亏不均,很可能造成供应链的断裂,大型企业信誉有保障,资金相对充裕,而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从银行贷款困难,资金运转不灵,严重影响生产,而且会对上下游企业产生连带作用,可能的状况就是上游企业没资金不能生产,下游企业有资金却所需原料或者货品却不能及时到货,影响到下一步的生产或销售,继而影响企业的整体信誉,而且资金不畅通会造成上下游企业资金使用的极大浪费。

二、关于供应链资金流方面的研究

1.物流金融

物流金融是指物流企业、客户和金融企业三方,通过应用和开发各种金融产品,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资金的运动。物流金融的简单原理如图1所示:

图1

物流金融大体上分为三个类型,物流结算金融、物流仓单金融和物流授信金融三种,国内学者关于物流金融相关领域的研究主要是物资银行、融通仓等方面的探讨。

任文超在1998年提出了物流银行的概念,全称是物流银行质押贷款业务,是指银行以市场畅销、价格波动幅度小、处于正常贸易流转状态而且符合要求的物流产品抵押作为授信条件,运用较强实力的物流公司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将银行资金流和企业物流有机结合后向中小型企业、客户提供融资、估算等银行服务于一体的银行综合服务业务,力图解决企业三角债的问题。

在2002年,罗齐、朱道立等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物流企业融通仓服务的概念和运作模式,狭义的融通仓是指以周边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以流动商品仓储为基础,涵盖中小企业信用整合与再造、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与传统商业的综合性平台。

2.供应链金融

供应链金融是指银行围绕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管理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资金流和物流,变把握单个企业的不可控风险为供应链企业整体的可控风险,通过立体获取各类信息,将风险控制在最低点金融服务。简单来说就是银行资金由核心企业担保,通过核心企业流入供应链,简单原理如图1所示:

图2

三、供应链内财务公司的提出

资金流与信息流,物料流一样本身就是供应链重要的一环,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供应链企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合作也更加频繁,供应链内部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资金中心,规划供应链企业之间的资金运作与调拨,内部企业之间的应收应付款的管理、内部资金的投融资管理。鉴于供应链企业之间关系越来越紧密,逐渐形成一些联盟关系,与集团制有许多相似之处,我们将集团制财务公司体制引入供应链中,希望可以解决供应链资金流的相关问题。

1.财务公司分类

财务公司从是否附属于企业分为附属型和非附属型两种,从业务类型上分主要有三种类型:司库型、信用型和全能型。司库型财务公司是大型企业对资金进行专门化的管理运作,为企业的资金管理中心,信用型财务公司是大企业对信用销售进行专门化管理,除具有司库型财务公司的基本职能外,还处理信用发放与应收账款的管理;而全能型财务公司是在司库型和信用型财务公司的基础上为适应企业集团的经营多元化和跨国运作形势发展需要而发展起来的新型财务公司,不仅具备司库型与信用型财务公司的基本职能,而且具有证券、保险、租赁等金融业务。

2.引入合理的财务公司体制

集团内财务公司是附属于集团内部的实行独立经济核算的经济法人,具有企业的一切权利,但在业务上必须为集团成员企业的业务经营及发展服务,我们力图在供应链内建立一个类似于集团财务公司的财务公司,由于供应链企业不能像企业集团一样由集团企业以及集团内主干企业出资大部分成立财务公司,供应链内部企业行业类型不同,数量众多不,大小良莠不齐,股份制公司可以很好的解决企业在筹集阶段的资金筹集问题,又为公司运行以后的利润分配提供了依据。

四、财务公司的组织体系

图3

供应链内财务公司的理想体制是股份制,股东会是公司权力机构,董事会对股东会负责,总经理由董事会聘任或者解聘。以股东会和董事会作为中心决策系统,监事会和稽核委员会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总经理为中心的具体执行系统,将企业的部门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股东会和董事会管理,由信用评级部门和稽核部门组成,第二部分是业务职能部门,如图3所示,隶属于总经理的六个部门。下面分别简单介绍一下各部门的职能:

信用评级部门,财务公司的基础部门。由于供应链内要组建财务公司与集团内财务公司的体制必然不同,集团内财务公司的资金流向由集团公司统一调配为集团内企业服务,而供应链企业独立性较高,就是有核心企业也不可能决定其他的内部状况,财务公司内部业务如何运作就成为了组成财务公司后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如何调动供应链内企业的积极性,使企业愿意把资金交由财务公司管理,供应内企业又是如何从财务公司去得贷款的,财务公司虽然不是金融机构,但经营业务特殊,类似于银行等金融机构,银行业已有的信用评级体系已趋于成熟,我们由此提出,以供应链内各企业在财务公司的存款额度、应收应付账款数额、以及收付款是否及时等等一系列指标建立一个信用评级体系,以此作为订立供应链内企业在财务公司的贷款额度以及贷款利息率等一些基本指标的依据,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鼓励企业在竞争的基础上提高效率,调动供应链内企业的积极性,是财务公司正常运行的基础,为了保持该部门的独立性和公平性,将该部门直接归属于股东会直接管理。

稽核部门,进行财务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综合管理的职能部门,稽核部门在董事会之下有利于控制财务公司来自运行过程中的风险。稽核部门的主要职能包括建立内部控制评审体系,如决策及高层管理人员的控制制度、业务控制制度、授权审批制度等,通过合理有效的方式降低财务公司的可控风险。

综合管理部门,是财务公司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资产负债管理、信息技术管理以及法律事务管理的基础业务职能部门。

资金管理部门和结算中心,将作为财务公司的普通业务中心,管理企业的一些普通业务,主要有供应链内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供应链外部企业的现金结算业务、应收应付款项的托收托付以及一些在供应链内部进行的工作。

融资业务部和投资业务部,是财务公司的高级业务部门,主要针对供应链内企业资金流,由于财务公司的存在,供应链中资金流的流动将会得到有效规范,当企业之间出现资金流动不畅的时候,财务公司能够很快做出反应,资金充裕的企业将资金存入财务公司获取利息,资金缺乏的企业可以快速从财务公司获取借款,提高了供应链内资金流以及物流的运做效率,主要投融资方式有商业银行贷款、债券融资、金融业同行拆借等。

五、小结

本文通过尝试在供应链内组建财务公司来解决供应链内资金流的问题,提出了财务公司可行的公司体制以及组织体系,可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供应链财务公司做为供应链内的财务核心,在供应链内建立的内部市场平台,有利于供应链资金流和物流的融通。

(2)力图在财务公司内建立一个便捷、快速、有效的信用评级体系,使企业可以更快速的获取资金支持。

(3)供应链管理要包括产品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供应链内财务公司更关注供应链之间的资金流情况,通过加强供应链之间的利润、信息共享和协调沟通能够达到加快供应链资金周转速度、降低库存资金占用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等目的。财务公司理念可能并不新奇,但需要在实践中得到应用验证,有待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柴跃廷,刘义.敏捷供应链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9.

[2]David H.Jim Marsh Mike,Hudson.Re-designing a complex:multi-customer supply chain[J].Logistics Information Management,1996,9(2):31-35.

[3]庄春光.供应链融资另辟蹊径还是新瓶旧酒[J].当代金融家,2007,4:12-13.

[4]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第二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37.

[5]谢杭生.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特点、问题及相关政策意见[J].金融研究,1999,3.

[6]陈娟.关于我国财务公司发展问题的探讨[J].企业经济,2005,3.

作者简介:

李伟(1968-),男,陕西凤翔人,东北电力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节能减排经济评价,能源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