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范文

时间:2024-01-05 17:47: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

篇1

关键词:实验探究;变化守恒;宏微结合;分类表征;绿色运用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11-0052-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11.017

2016年5月19日,南通市高中化学(使用人教版教材)优秀课评比在江苏省海门中学举行,我有幸参加课堂展示,在高一(7)班借班上了一堂新授课“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第1课时)”。本次活动以“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题,下面就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作一介绍。

一、设计理念

鉴于人教版《化学2》[1]中本节课的“承前启后”:既是对《化学1》中钠、铝、铁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知识和氧化还原反应的进一步归纳、梳理和运用,同时又为《选修2》第三单元“化学与材料的发展”课题2“金属材料”中深入学习铁、铝的冶炼做好准备。在综合比较了人教版和苏教版中有关金属的教学内容后,设计了两条主线,一明一暗。明线:即以人类发展史中重要金属材料的发现和使用为主线,着重讨论青铜时期铜的冶炼(因为人教版《化学1》对铜的教学相对不如钠、铝、铁系统,而苏教版《化学1》[2]编有“铜的获取和运用”)和铁器时期的炼铁、炼钢(考虑到钢铁仍是目前使用量最大的金属材料),进而结合金属活动性,通过归纳、分类和整理各种金属的工业冶炼方法,加深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暗线:寓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于学生思维品质的优化中,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结合适当的学法指导,从“实验探究”“变化守恒”“宏微结合”“分类表征”“绿色运用”等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整节课的教学思维导图可表示为图1:

二、教学目标

1.了解铜、铁等金属的冶炼史,认识冶炼金属的一般原理,初步学会分析、比较和归纳不同金属的冶炼方法。

2.深化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和运用,感悟其在金属材料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3.铭记历史,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流程

四、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

[师]先来做个游戏――连连看!游戏规则是对人类历史发展代表性时期和对应的标志性技术或人物进行连线,如图2。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金属材料。石器时代“火”的发现和利用为铜、铁的冶炼奠定了基础,包括工业革命时期大量使用有色金属材料。所以说人类文明史就是世界材料发展史。

设计意图:第一,寓教于乐;第二,明确本堂课的明线――不同历史时期典型金属冶炼及金属材料的运用,初步体验分类表征;第三,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幕布”功能,使得游戏与评价变得简便可行。

2. 活动一:了解铜的冶炼历史

[图片展示]介绍两件珍贵文物:司母戊鼎和铜虎头。

设计意图:兼有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铭记历史教训的用意。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铜虎头已经超越了一件普通文物的意义,唤醒我们同学:中国至今还有上百万件珍贵文物流失海外。

(1)从铜的化合物中还原出铜

问题:人类很早就发现,孔雀石[主要成分是Cu2(OH)2CO3]在熊熊燃烧的树木中灼烧,树木余烬里会有一种红色光亮的金属凝固出来,试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所发生的反应:(1) ;(2) 。

早期湿法炼铜有“曾青得铁则化为铜”的记载,其原理为 。

[生] 讨论概括出上述两种方法制铜的本质――从化合态还原为游离态。

视野开拓:介绍湖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编钟”(图片)的高超铸造技术:运用合金比例(图片)控制音色!(锡偏低,钟声单调而尖锐,过高钟体韧性下降易被击破,而适当的含铅量则有利于声音的衰减,改善音色)。它的神奇还不仅于此……(有兴趣的课后可上网了解)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为后面介绍炼钢中通过调节硅、锰等合金元素来得到用途不同的钢材埋下伏笔。由组成的不同而导致结构的差异,从而初步感受“性构相依”。而对于“神奇的音乐性能”现场不讲,仅留提示,必定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兼有激发学生热爱艺术的设想。

(2)分组实验――“电解氯化铜溶液”

【实验说明】

[师]J形管[3]高端碳棒与电源负极相连(阴极),J形管低端碳棒与电源正极相连(阳极),注射器内装有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通电(24V)3分钟,注意观察阴、阳两极现象,结束实验后向上少许提拉注射器活塞(注意不要吸进溶液),观察试纸颜色,并完成化学方程式。

设计效果:从实验的角度丰富了制备铜的方法,也为《选修4》中电解精炼铜开一扇窗。可通过加液后在J形管两端自然形成的液面高度差判断装置的气密性,另外装置在密闭体系中检验Cl2,减少了其对环境的污染,本身就体现了绿色化学思想。

[师]视野开拓:简单介绍现代炼铜技术――火法炼铜和生物炼铜。

3. 活动二:认识炼铁(钢)的原理

(1)实验探究――“铝热反应”

装置改进如图4:用水泥和沙子在铁皮罐内侧浇铸成坩埚状,底部开孔,将纸漏斗放入,填上铝热剂,表面铺一层氯酸钾,三脚架下面预先放好盛有细沙的蒸发皿。用坩埚钳将燃烧的镁条插入反应物引发反应,……夹出红热物,用磁铁靠近。

设计效果:当给铝热反应重新按了这个家后,用5g Fe2O3和2g Al粉演示,现象十分明显,火焰集中在小范围内垂直向上喷射,底部高温熔融物相对集中落下,并能在细沙中保持相对较长时间(约10秒)的“红热”状态,给学生对反应放热留下深刻印象,稍冷,能被磁铁轻松吸引。十分适合当场演示,在药品预先加好的前提下,整个实验用时在4分钟以内。

[师]请完成该反应的方程式(并点评)。鉴于铁、铝都是用途极为广泛的金属,这个反应不具有大规模炼铁意义,但是这个反应由于放出大量的热,因此可以用来焊接铁轨(称之为铝热焊)、冶炼高熔点金属(如锰、铬和钨等)、甚至用于定向爆破。

[师]根据反应的宏观现象,从微观角度加以分析。

问题1:根据反应的宏观现象,从微观角度绘出铝热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见图5。

[生]利用白板的拖拉功能将反应物、生成物拖到相应位置,并连接成曲线①。

问题2:反应物能像乘“滑滑梯”一样自然而流畅地转化为生成物吗[4]?

[生]小组讨论,修正曲线①为曲线②。

问题3:能不能降低反应的“坎儿”(如曲线③)?

[生]使用催化剂。

[师]寻找合适的催化剂!而金属及其化合物是这个领域研究的热点,可谓方兴未艾(2007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在表面化学研究领域上的突破)。有兴趣的同学两年后可以考虑填报“催化工业”专业,今天你们站在海门市基础教育的制高点,相信假以时日,你们也一定能登上世界“催化工业”的巅峰。

设计意图:利用电子交互白板能轻松展示上述层层递进的三个问题解决的过程!较好地落实了“宏微结合”,进而完成从“物质转化与能量变化”双重角度认识物质世界!并且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再次点燃学生学习激情(学生不由自主的热烈掌声也给予我极大的鼓励)。

(2)看图比较古代炼铁和现代高炉炼铁

结合屏幕上的古代炼铁图片和高炉炼铁示意图,进行比较并完成下表:

设计意图:比较是一种高效、深刻的学习方法。

[图片展示]泰坦尼克号沉没的图片以及最近出现在南海的美国现役主战航母――“斯坦尼斯号”图片。

设计意图:第一,说明作为轮船或航母甲板对钢材质量的要求之高;第二,联系时下区域政治热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并自发转化为一种民族的使命感、责任感。

[视频播放]结合“氧气顶吹转炉炼钢”的模型观看相应视频,理解炼钢的目的及反应原理。

4. 活动三:整理金属冶炼的本质、方法、过程和金属资源的有效使用途径

(1)简单表示金属冶炼的本质:

(2)结合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讨论不同金属冶炼方法的选择。

(3)金属冶炼的一般过程包括 、 、 。

(4)列举合理开发利用金属矿产资源的几种途径。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建构,同时形成本堂课的主板书设计,见图6。

[师]金属材料发展的历史演变是材料发展的历史演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见图7。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几个重大时期看,材料历经了天然材料陶瓷青铜铁钢有色金属高分子材料新型材料,这正验证了美国科学家西博格的一句话“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

课后拓展:上网查阅、走访、调查了解海水金属资源的利用现状和展望。

五、教学反思

1. 对立与统一

整合和发挥素材在教学中的辩证性:如两种青铜器图片的使用,既激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让学生回忆了中华民族这段屈辱的历史;又如,为说明材料科技的进步是为造福人类社会,却又选择了“泰坦尼克号”海难图片,以及以“斯坦尼斯号”为代表的美国航母在南海制造紧张局势……也很好地印证了课的最后所引用的恩格斯的充满哲理的一句话:“化学既是关于自然的科学,又是关于人的科学。在当代科学的发展趋势中,它们正在走向统一。因此,现代化学不仅是认识生命过程与进化的手段,也是人类生存和获得解放的手段。”

2. 实验探究与创新

J形管的运用有效地保证了两液面高度差的形成与观察,同时采用注射器保证了实验中电解氯气的绿色检验,很好地发挥了实验的不可替代功效。实验结束后将针筒中的氯气推入烧碱溶液吸收即可,而CuCl2溶液可供多个平行班级重复使用。铝热反应的反应器以及引燃方式都做了改进,改进后的装置能承受反应高温,外壁不会发烫,可用于反复演示实验而不损坏。引燃镁条时,先用坩埚钳夹住镁条中部,点燃一端迅速将另一端插入铝热剂,这个动态的过程相比教材中静态的过程而言,改善了空气和镁条的接触,反应加剧,有效解决了原来演示过程中燃着的镁条自上向下燃烧到根部会熄灭,从而导致不能引发铝热反应这个问题。

3. 摆事实讲道理

通过编钟中合金成分的分析,锡、铅含量对钟声音色的影响,以及将生铁炼钢过程中各元素含量的变化与调整和钢材所呈现的特性等的关联,培养学生“性构相依”的学科思想。通过由表及里、层层推进的三个问题:根据铝热反应的宏观现象,如何从微观角度绘出反应过程的能量图?反应物会像乘“滑滑梯”一样自然而流畅地转化为生成物吗?能不能降低上述这些反应的能量障碍那道“坎儿”?进而完成从“物质转化与能量变化”双重角度认识物质世界!

比较遗憾的是,学生活动三这个环节略显仓促,本来预设了这样一个活动,让学生扮演我国西部铜城――白银市市长这一角色,谈谈本市矿产资源合理开发的举措……由于我看错时间(结果下来发现提前了3分钟下课),以为课上来不及了,忍痛割爱,失去了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5]的极佳机会,行文至此仍不吐不快。

致谢:感谢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的同仁们在准备过程中给予的大力帮助。

参考文献

[1] 宋心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 王祖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3] 蒋海燕.J形管在中学化学实验中的应用探讨[J].化学教学,2012(11):47

篇2

一、 创设信息氛围, 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只有培养好小学生的信息意识,他们才能在强烈的信息意识的激发下,产生探求知识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才能引导学生对信息追求的自觉性, 强化信息对学生的影响力,提高我们教学的效率。信息技术课可以使学生在计算机前,感受网络的神奇魅力, 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迈入的是一个包罗万象的信息世界。对于初学者,我们老师要使他们通过上网,感受到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不断发展,人类将会越来越依赖计算机和网络这种工具来处理各种事务 使学生人认识到学好计算机和利用网络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比如,在教学中,我们可在局域网中实现资源共享,结合小学生特点,制作了贴近学生生活的网页,设置了 “老师信箱” 、“今日信息” 等栏目。学生通过对这个网页的浏览和互动性的参与,培养了对信息的探究意识、 也提高了分析信息的能力。

二、 寓教于乐, 切实加强信息处理基本技能的培养

小学信息技术课是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教育的起点,学生掌握运用信息技术来进行信息的检索和交流, 是小学生基本的信息素养。在教学中, 我们要结合小学生的特点, 寓教于乐,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 在上 “输入” 课时,引入了 《金山打字通》 软件中的打字游戏, 学生自然而然地加强了指法的训练,中英文的录入也在玩游戏操作的需要中, 得到练习。再如, 在上 “复制” 这节课的内容时, 我先输入一个同学的名字, 然后, 让学生们注意, 我仅仅动了几下鼠标, 屏幕上边排满了很多这样的的名字, 学生们立刻对此现象产生了好奇和跃跃欲试的激情。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 文明用网, 加强学生信息伦理道德的教育

什么是信息伦理呢?个人在信息活动中的道德情操, 能够合法、 合情、 合理地利用信息解决个人和社会所关心的问题, 使信息产生合理的价值。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一些信息伦理道德低下的人, 常常会做出一些危害社会的行为,我们教师要培养学生在网络的信息活动中, 以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为指导, 遵守好网络相关的法律规定, 提高学生分辨网络行为的是非能力,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小学生在 “信息世界” 中更快、 更准确地搜索出他们需要的信息, 是具备较好的信息素养的体现。小学生在网络学习中, 我们教师要注重应用方法的教学, 要让学生能熟练掌握搜索、 引擎在上网查找信息时的应用,要教会学生快速、 准确搜索信息的方法, 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方便和效率, 比如, 在教学搜索、 引擎的内容时, 安排学生在网上查找 “小学生必读的100本书” 、“小学生必读的50首古诗” 等等, 使学生很快掌握了搜索、 引擎的方法, 通过引导他们自己浏览一些适合他们网站,使他们体会到了运用信息技术的乐趣, 提高了获取信息的能力。在如今的信息社会中, 网上聊天、 E-m ai l 、 各种网上论坛成为人们交流的基本工具,让学生学会信息交流的能力, 也是我们信息技术课中的重要目标, 我们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登录管理完善的网上论坛、服务规范的电子信息和适合儿童的网上聊天,真正利用好信息技术来培养好的信息素养。

四、 提高小学生信息综合处理能力, 是培养信息素养的核心任务

篇3

【关键词】课程标准;项目教学;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47-0056-03

【作者简介】徐春妹,江苏省连云港中等专业学校(江苏连云港,222000)教师,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中“传感器技术及应用”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倡导的理念是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围绕中职生核心素养的形成,突出必备品格、关键能力的培养,积极反映职业岗位规范和最前沿的技术要求,体现了职业技能学习和职业精神培养的高度融合,反映了“以生为本、学以致用”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最新精神。专业教师作为专业课程教学的实施者,应改变传统“传感器技术与应用”专业教学中存在的“偏重原理、轻视实践操作、忽视学生情感”的教育偏失,将标准倡导的新理念与教学实践相融合,基于标准确立教学目标、规划教学过程、进行教学评价、改进教学,为专业教学确立质量底线,并为专业教师教学实施提供弹性空间,让标准对专业教学实践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标准中明确指出课程设计思路要紧贴工作岗位实际要求和职业发展,以项目为载体组织教学单位,精选传感器典型应用案例为教学项目;各项目以传感器应用电路的实验或安装与调试过程为路径,设计若干个学习任务,将传感器的结构、特性、原理、应用等有机融入学习任务。“工业电子秤实验”以具体的工作项目为载体,以一个工作过程为中心,将重量检测传感器的结构特性、工作原理等融入“工业电子秤实验”项目学习,在“互联网+”环境下跨界整合与职业标准对接的学习任务、与生产过程对接的学习情境、c生产实际对接的实践操作、与产业需求对接的工匠精神,让学生在探究、协作、实践、分享中建构知识。

一、基于标准的“工业电子秤实验”教学目标确立

教学目标源于课程目标,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充分考虑到中职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聚焦中职生全面发展,关注核心素养,在原有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基础上形成“知识、能力、实践、发展、安全、职业”六个维度的专业课程核心素养,形成一个系统、连续、有机融合的整体课程目标。“工业电子秤实验”项目教学目标的确立是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在分析教材与学情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核心素养六个维度的可观察、可检测的学习目标,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二、基于标准的“工业电子秤实验”教学组织实施

标准在“教学建议”中强调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情境,实现“做中学、做中教”,注意将核心素养的养成融入教学实践活动,使核心素养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工业电子秤实验”项目教学组织需4学时,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项目实施在传感器实训场所的传感器系统实验台上进行,配备应片变、荷重传感器、检测仪器等“工业电子秤实验”项目所需器材(套/2~3人)。

2.为保证实验效果,对授课对象进行科学配置,实行“小班化”教学,班级人数30人,分为10组,每组1套实验器材。

3.将“工业电子秤实验”项目划分为三个工作任务:认识应变计及应变计的粘贴、工业电子秤的工作原理分析与选型、“工业电子秤实验”项目的安装与调试。

4.按照“工业电子秤系统工作分析功能框图识读电路原理分析重量检测传感器的选型‘工业电子秤实验’项目的安装、调试、维修”的工作流程组织教学活动。

5.学生按小组领取工作任务,按“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的流程进行资料检索、工作任务分析、工作方案制订、工作计划安排、人员分工、具体实施、检查、展示、多元评价、报告撰写等。

6.项目实施中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队协作的意识,培养学生沟通、协作能力。

7.项目实施过程中高度融合规范操作、严谨求实、追求质量、工匠精神等职业素养的培养。

三、基于标准的“工业电子秤实验”教学评价设计

标准在“评价建议”中强调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突出评价的导向、教育与激励功能,注重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表2为基于标准的“工业电子秤实验”项目评价体系,在制订项目评价体系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对接职业标准,及时引入行业、企业评价,围绕“知识、能力、实践、发展、安全、职业”六个维度的核心素养选取评价内容,制定评分标准,科学地确定考核分值、扣分细则等,总成绩=自我评价*20%+小组评价*20%+教师评价*60%,评价过程真实、客观,结果可量化。全方位、多元化的项目评价体系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有助于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教师还可以根据评价结果及时与学生商讨遇到的问题的改进策略。

四、基于标准的“工业电子秤实验”教学资源开发

“传感器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中,由于实习实训经费等条件限制,学校不可能逐一购买不断更新的器件与设备,教师和学生也不可能经常到工业现场进行实际操作。标准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强调课程资源开发应注重企业生产实践现场的课程资源利用,把工业现场使用的各种设备,系统的运行、调试以及故障检测等作为教学资源案例。

以“工业电子秤实验”项目为例,教研组老师与企业人员合作开发设计基于课标的项目教学资源,开发过程包括“总体规划―编制脚本―素材收集―后期制作”四个步骤,如图1所示。第一步,确立“工业电子秤实验”项目教学资源总体设计思想、资源内容、教学策略、制作人员;第二步,编写项目所需的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维信息的脚本;第三步,根据前期编写的脚本进行素材收集,可从工业现场拍摄应变片、荷重传感器等重量检测传感器实际应用的照片、视频,也可从专业技术网站搜索相关应用资料;第四步,将拍摄到的资料进行图片处理、原理动画制作、工业电子秤的3D解剖、现场应用录像的后期制作等。

篇4

关键词:音乐课堂;课堂教学;核心素养

在各行各业都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也不甘落后。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渗入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是课堂教学的主流。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及其融入每一门学科的教学,音乐学科的课堂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使课堂教学更有效,是每位音乐教师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重构课堂标准,打破教学与学生素养脱离的局面

一般的音乐课课堂,都是教师教学生简单的唱完课本上的歌曲就算完成了课堂任务,学生只要上课学会了一首歌就算是最大的收获。现《新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了音乐课时要从审美、兴趣、个性发展、弘扬音乐文化等各个方面出发;针对每个年级段都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完成不同的教学目标。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核心素养是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应注重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如此一来,想要上好一堂音乐课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上好音乐课也不是只要教会学生歌曲这么简单。音乐科教师需要重构课堂标准,转变教学方式。教师应着眼对学生学习方式上的研究和改变,改变以往那种只重视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在音乐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有实际的体验,可以让学生收集课堂以外的音乐资源。如:现在学生喜欢流行音乐,随着各种电视节目传播,《中国好声音》、《超级女声》等受到学生们的追捧。学生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需要老师的点拨。教师应该让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流行音乐带到课堂来,指导学生鉴赏,使音乐课堂成为时代潮流与价值精神的展现舞台。实践证明,中小学生接受音乐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因此,音乐教师必须要有宽阔的视野,保持开放的态度。音乐教师要在合适的时机对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进一步去体会理解音乐的内涵。如《保卫黄河》有着非常鲜明、生动有力的音乐形象,它以跳动起伏,生气勃勃的战斗精神构成它的声调特征,表现了我们伟大祖国的英雄儿女斗志昂扬的奔赴抗日救国战场,掀起了民族解放斗争巨浪的热烈场面,生动的刻画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英勇杀敌的光辉形象,在这一刻学生一定会受到心灵上的震撼,激发出爱国主义热情,以及顽强的斗志。又如欣赏我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民间传说《梁祝》时,我们每一个人都会被这优美的旋律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所深深的吸引、打动。这些健康的音乐作品能够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更全面的提高。此外,课外音乐教育环境也应该成为音乐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如音乐与舞蹈结合来表现音乐,与美术结合使音乐更形象,与语文中的诗词、戏剧沟通,达到神与形的完美统一等等。我们必须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和条件,向学生进行音乐教育。

二、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学习的素养

新的音乐课标为音乐教师提供了一个发挥自己潜能的广阔空间和一个更有意义的教学领域。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要经常给学生表演和表现的机会。唱得好不好是一回事,敢不敢唱是另一回事。表演的好不好是一回事,敢不敢表演是另一回事。鄢、爱跳、爱表现这本来就是孩子们的天性,这种天性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渐渐地被磨灭了。那么,在21世纪的今天,教师必须让孩子们的天性得到充分释放。在音乐课上,培养学生敢于大胆地歌唱、表演,就是一种自信心的培养,一种做人的勇气的培养,一种对生活态度的培养。在小学音乐课程中,人文主题与知识机能的关系是统领与被统领的关系。音乐课程要求把知识技能的学习同音乐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高有机地结合。其别重要的是,知识技能只有在情感的激发下才能够成为智慧。音乐教育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弃艺术的本质、特性,音乐课程应体现出其他学科所不能触及到的方面。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失掉了情感就没有了艺术。在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中,只有让情感得到充分体验、感受和理解,才能接触到音乐的本质,也才能让学生领会和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如《音乐》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手拉手”,通过《让我们手拉手》、《大家来唱歌》等歌曲,引导学生表现他们丰富、有趣的生活,反映他们的感受,学会同学之间互谅互让,珍惜友情,共享快乐,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交流,体验集体游戏的乐趣,懂得相互欣赏和共同分享,达到情感体验和提高审美素质的教学效果。

三、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促进个性发展

篇5

摘 要 本课例小学障碍跑以核心素养新课改为背景,教学中通过合理的设置“攻克敌人堡垒”,利用情景体验式游戏、比赛教育教学手段,小队合作,激发兴趣在发展学生各项运动素质基础上,综合复习运用跑、跳、投各项运动技能,同时渗透规则、安全等体育品德教育,探究新课改下通过体育教学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新课例,为广大一线体育教学作借鉴。

关键词 核心素养 障碍跑 探究 课例 小学

一、课例背景分析

体育课程改革随着我国生产力、生a关系的巨大变革发生重大变化,经历了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在到当今“核心素养”的巨大变革。随着2016年教育部基教司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要求,现阶段新一轮以核心素养为主题的课程改革正悄然而至。

二、课例学情分析

体育教学中对学生体育品行,兴趣及思维能力的把握,对学情准确分析,利于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益。二年级学生年龄在10岁左右身心具以下特点:体质相对较弱、运动技能学习较少;体育室外课干扰因素多,注意力不集中,活泼好动,兴趣难持久,依赖性强、自我约束能力较差;模仿能力强,好奇性强,学生对体育活动兴趣高,对体育课的认识不足。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多示范,多练,组织学生感兴趣的体育游戏,多鼓励学生,教学语言要符合学生心理特点,抓住教育机会渗透德育教育。

三、课例教材分析

正式比赛中障碍跑是在田径场地上跑越一定障碍的男子竞赛项目。要求运动员具有长跑的耐力和技术,还要掌握跨越障碍和水池的本领。中小学体育教材中障碍跑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它对发展中小学生力量、耐力、速度、灵敏、协调等运动素质和学习跑、跳、投等综合运动技能意义重大。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通过基于不同水平层次学情的障碍跑教学设计,可满足各年级学生的体育发展要求。本课例在学习单脚跳、双脚跳、跨越式跳高、加速跑、前滚翻等运动技能基础上,通过设置情景障碍跑游戏比赛综合复习运用各项运动技能。

四、课例目标分析

基于以上教材、学情分析,制定以下课例教学目标:①运动参与目标:学生通过练习参加“攻克敌人碉堡”障碍跑情境游戏比赛,发展学生积极体育态度,激发学生体育兴趣;②运动技能目标:复习单、双脚跳、跨越式跳高、投掷轻物、加速跑等运动技能;③身体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发展学生勇敢果断的意志品质,发展学生规则意识、安全意识等体育品德。

五、课例教学过程

课例教学过程包括三部分:准备段、基本段和结束段。准备段包括:(1)课堂常规:①整队、问好、报告人数、安排见习等;②教师宣布课的内容-“攻克敌人碉堡”,教师提出上课要求并分4组(男2组,女2组)。(2)热身活动,包括:①队列四面转发、200米慢跑;②关节伸拉活动。基本段包括:(1)教师讲解与示范障碍跑;(2)小队长带领组员练习;(3)教师讲解障碍跑情境游戏比赛规则;(4)教师组织比赛学生参赛;(5)总结比赛,宣布成绩和奖罚措施。结束段包括:(1)放松肌肉;(2)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3)宣布下课,师生再见。

图1 小学《障碍跑》教学课例教学场地布置示例及说明图

五、场地布置说明

课例所需场地器材包括:足球场1块、标志桩、沙包、跨栏架、小垫子、大垫子若干,3种颜色呼啦圈若干,秒表、哨子、文件夹一个,教学音像和U盘一个。具体场地布置示意图可参考上图1。路线(攻克敌人碉堡)说明:学生拿一个沙包开始①加速跑(向前冲锋);②蛇形跑绕桩(躲闪敌人机关枪);③双脚跳(躲雷);④单脚跳(躲雷);⑤跨越石块;⑥钻过电网;⑦滚过躲闪;⑧匍匐慢爬靠近碉堡;⑨投沙包炸碉堡(设置多个堡垒);学生每人一个沙包,每隔3~10s出发一位学生,比较规定时间内攻克的堡垒数,多者胜。本课课例的器材和场地布置仅供一线教师参考,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根据学校、学生、教材等条件灵活安排。

六、教学实践建议

教学中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教师播放练习和比赛的背景音乐增强学生学、练、赛的效果和热情。由于受课堂时间限制教师应课前提前设置相关场地器材。各学校学情、师资、场地、器材不同,体育教师可据学校实际合理设置障碍跑相关路线及内容,灵活变通。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小学生模仿能力较强教学中要多示范,少讲多练,提高练习的密度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教育机会积极地进行德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规则意识,关注运动安全,引导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合作、沟通,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集体意识,发展学生家国主义情怀,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篇6

>>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MOOC教学设计与开发研究 基于课程的国内MOOC平台分析与启示 基于MOOC环境的微课程设计研究 基于MOOC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调查与研究 基于MOOC平台的教学管理改革研究与实践 基于MOOC理念下微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 面向MOOC的微课程研究 基于MOOC平台的科学史通识课程教学实践 基于MOOC平台的《草坪建植与养护》课程设计与建设探索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微课程开发研究 基于MOOC教学平台的过程性评价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MOOC的教师教育网络课程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微信平台的微课程开发模式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络环境的MOOC微课程研究 基于MOOC的地方应用型院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MOOC课程资源的卓越工程师大学英语写作混合学习设计与实践研究 基于微信公共平台的微课程开发与应用研究 MOOC平台与大学物理课程混合教学的研究与探讨 MOOC与传统课程的比较研究 MOOC平台SPOC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4]陈林.语文微课程开发:一种有益的“热”现象[J].教育探索,2014,(01):32-33.

[5]陈川.基于微课程的自主学习支持系统设计与开发[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篇7

【关键词】生命课堂 英语核心素养 综合技能

本文通过一堂综合技能公开课,分析教师如何贯穿生命课堂的几个做法,并逐渐提高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而后教师通过反思和思考,认识到构建生命课堂,并在生命课堂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和意义。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牛津初中英语(牛津译林版)九年级上册Unit5 Integrated skills(综合技能)版块中的different kinds of music,介绍有关艺术节音乐演出,几种音乐的特征特点来源,以及有关音乐的一些趣事。听力A1部分主要谈论了艺术节上音乐会的安排和内容,包括主要音乐会的种类,时间地点的安排,通过这部分练习使学生艺术节安排,总体对艺术节的音乐会有所了解。A2部分是本课的重点,涉及了与几种音乐的特征、创作来源等一些趣事,使学生明确地对音乐有了深层次的了解和感悟,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得到进一步的了解。A3部分综合前两部分的信息,要求学生运动所得信息来完成有关音乐会的日记。最后Speak up部分通过朋友之间邀请参加音乐会的活动,来学习如何邀请的用语。

二、教学目标

1. Knowledge aims: New Words and phrases: concert, country music, cowboy, guitar, lasting, value; local colour, make up music, in the traditional style.

2. Ability aims: (1)Students know different kinds of music and respond to information obtained to master the skills of listening and reading.

3.Emotional aims:Ss know that enjoy music, love life.

Learning importance and difficulty

1.To Understand the introduction about a music show

2.To develop the students abilities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三、教学过程

Step1: Warming-up (before class)

I’ll divide the whole class into three Groups. Each grou-p represents a musical note. This is Group Do, this is Group Re ,and the rest is Group Mi. When I point at the first Group, you should say together “Do”. Let’s see which is the best.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活跃气氛。同时分组成 Do, Re, Mi使得班级充满音乐元素。

Step 2: lead-in

There will be many art shows in Shanghai international art festival Changzhou branch.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the concert tonight?

[设计意图]通过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以及常州分会场有许多艺术表演,邀请同学参加音乐会,引出本课主线――enjoy the concert, 继而引出本课speak up板块。

Step 3: Speak up

①Listen and answer questions

②Pair work (Talk about the posters of concerts)

[设计意图]为学生设置生动的情境,改变机械性的模仿性,操练学生就海报谈论,通过合作,学习和使用英语,鼓励学生创造性使用语言。

Step4: Pre―listening(听前活动)

Enjoy different kinds of music and tell and learn the their characteristics.

Country musicrock musicfolkjazzclassical music

继续为学生设置情境,对学生说我们已经在剧院听音乐,听到了不同的音乐形式,请同学说说分别听到哪些音乐,继而学习这些音乐的特征以及由此相关的短语,这些学习所得都为A2的听力扫清障碍。

Step5: While―listening(1) (finish A2)

1.Giving listening tips(1)

2.Listen to A2 on page 73 and try to match the music with its characteristics.

3.Listen , match and check

While-listening(2): global listening(泛听)

Listen with books closed and find as much as information as you can.

While-listening(3)

Listen and complete the poster. (finish A1)

在@几次的听力过程中,我整合教材先处理本课重点A2,再者是不是特别难的A1。目的就是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关注力,提升学习效率。在活动中,我始终贯彻在听前进行了有效的策略技巧的指导,每次听力都是带着任务听。听力任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类型多样,有连线,填空,回答问题。

Step 6: Post-listening

Task 1: Oral practice(Pair work)

Task 2: Translate the phrases into English.

Task 3:Say something about the music show:

Task 4: Help Daniel complete his diary with the information of the music show.

听后活动丰富多彩精彩丰呈。在这一大的环节中,我运用了任务型教学法,遵循循序渐进,由易及难,由口头到笔头的原则。任务一,谈论各自最爱的音乐类型及理由,通过前几个环节的输入和积累,到这个时候输出来谈论各自的喜好,就显得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生成了,在说的过程中我通过问其他同学他们所谈内容来培养学生仔细倾听的习惯。

活动二:翻译有关各种音乐的特征来巩固所学,为任务三的输出埋下伏笔打好基石。

任务三:通过给予学生关键词关键信息,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各种音乐的特征。任务三虽有难度,但由于任务一和二铺垫,已经为任务三扫除了障碍,所以这一任务对大部分同学来说,在借助教师关键信息的提示下都能顺利完成。

任务四:是完成有关本次音乐会的日记,运用前面所学知识,综合运用,从口头说再转化为笔头训练。

Step 7: Discuss in groups of four and Enjoy the famous saying: If you are feeling angry, stressed, feeling sad, painful, frightened what kind of music will you listen?

从文本到生活,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谈论走下座位,谈论自己喜欢的音乐,交流遇到境况时用哪种音乐来梳理心情,走出困境,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习语言是为了运用,也是内化语言知识提升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充分调动旧知,也提升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通过阅读名言警句来提升音乐的魅力,继而使学生认识到音乐的重要性。也达到教育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

Step8: 1.Recite the key phrases and expressions in the lesson.

2.Finish the exercises on the paper.

3.Preview Study skills and Task.

[设计意图] 家庭作业是课堂的延伸,作业1、2让学生在课后通过读写巩固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作业3旨在让学生积极的为下一节课的阅读做好预习,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复习和预习的学习习惯。

构建生命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有几点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服务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使个人获得发展,让每个人成为最优秀的自我,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培养出可持续性发展的学生。改革传统课堂教学实践方式,探究有效的贯彻办法,形成有效的操作机制,为学生终生发展服务。

二、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归根结底扎根于教师日常的、扎实的教学研究,来自于教师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不断开展自身的教学创造,本课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内容的设置以及教学过程在教学结果和师生角色关系课堂教学的展开以及课堂教学所达到的结果等方面进行实践,使课堂从原来的知识本位、漠视人的体验、忽略生命需求,看重生命以外的东西的课堂到与学生一起心怀美好的憧憬,品尝成功的喜悦,体验生命成长的生命课堂,引领教师对教学的过程与细节进行研究与创新,必然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教学革新的能力的不断提高。

三、有利于创新教研方式,提高教学研究的水平和实效。

基于生命课堂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重视的不是结果,而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关注学习的全过程。通过课堂观察、过程性评价,对教学过程各环节、各要素进行观察分析,必然要求改进教学研究的方式方法,使教研活动基于教学实践、关注教学过程而富有实效。

四、有利于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益。

提高课程实施水平、推进减负增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等,关键在于创新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使课堂教学、作业练习等各项教学活动都能成为学生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基于生命课堂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的研究,引领教师着力优化教学过程,必然能提高教学效率,必然能更好地发挥各教学活动的价值。

篇8

关键词:核心素养;阅读教学;思维品质;语言文化;综合语用

《初中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我国已经明确提出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程晓堂、赵思奇,2016)。它是对原有的英语课程五维目标的进一步提炼和升华,因此,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围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能适应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德和关键能力。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科学精神、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和审美情绪等几大方面是深入课程建设的一个重点。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文是英语教学的一个显性抓手。在核心素养时代,探讨课文教学离不开核心素养;探讨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对课文教学的探讨。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强化阅读过程,优化阅读设计。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文本图片,开发资源,关注语篇的思想性和教育性及其文化内涵,阅读要between the lines(阅读课教学基于文本,落实语言知识),beyond the lines(阅读课教学走出文本,提升思维品质。)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科知识的拓展和延伸,重视学生阅读策略和技能培养;基于不同阅读文本,教师应研究不同教学设计。本文结合新目标英语7年级下册第5单元Section B的阅读来谈谈英语阅读教学如何从教学设计的视角做一点拓宽阅读文本知识,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探讨。学生通过本语篇的学习,了解了大象在泰国人心中的地位和保护大象采取的措施;本单元情感、态度、价值观凸显主题,培养了学生的动物保护意识和人文素养。泰国的历史、宗教、文化、经济都与大象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可以从大象在泰国的重要性入手,激活学生的文本背景知识。

一、图片和视频――辅课程资源开发,激活学生元认知

在本课开始热身阶段,教师可以设计让学生观看快闪PPT有关动物图片后,追问:What animals can you remember? Can you describe one of them?学生描述他们熟悉的动物,其他同学猜。在本课导入环节让学生观看一段游客在泰国观看大象表演的视频,学生看后回答问题:What’s the video about? What can elephants do in the video? What do you know about elephants? 视频为本课的阅读文本做了铺垫:Elephants can play soccer or music, they can also draw well. They are very smart. They are useful in our life. They can help people do many things. It’s important in Thailand. 然后在语境中呈现词汇,处理新词。接着教师指着课文插图又问:“What the passage may about? Can you predict?”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通过视频和图片及T-S互动,之后导入阅读文本。(This helps Ss have a vivid impression about Thai elephants to understand the following article better.)学生进行快速阅读后,选出文章的最佳标题,同时教师让学生从文本中找出支撑这个标题信息的句子。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英语课前的图片和视频是教学的有利助手,是教材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传递着与教材内容相关的丰富信息,为课文提供了相关的背景知识。It can recall students’ memory of animals and motivate their emotions。

二、Between the lines――阅读课教学基于文本,落实语言知识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通过浏览,理解文章的话题,并找出故事的What/Who/When/Where/Why 直接或间接地获取文本信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和阅x策略。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Read quickly and find the topic sentence of each paragraph,指导的策略和方法: You can often find the topic sentence from the first sentence or the last sentence of each paragraph(每段的首句或末句在复述课文时可以设计下面思维导图,然后根据思维导图复述2b(With so much input before, it’s a necessary step before the activity “Retell”, which will help Ss output the target language better.)。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理清课文线索,把握文章主旨大意。如本课文本框架清楚,句型优美,又以一位泰国学生的倡议书形式展开,话题接近学生生活。每段中心句明显,分别为:(1) The elephant is one of the Thailand’s symbols,it’s smart. (2) But elephants are in danger. (Reasons and solutions)(3)We must save the trees and not buy things made of ivory.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把阅读内容和语言处理结合起来,设计开放性的问题:Why is it one of the Thailand’s symbols? How can we say they are in danger? How to save them?创设互动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用英语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三、Beyond the lines――阅读课教学走出文本,提升思维品质

Beyond the lines要求学生对阅读中的信息进行逻辑推理和判断,以求了解文章背后的深层含义,并推断作者的情感和倾向,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探究作者蕴藏的弦外之音。学生根据材料中的相关事实,从材料的四个方面:主题或标题,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情感倾向或态度,做出符合逻辑的推断预测,并能结合个人的生活体验对材料中涉及的事实引发讨论并进行适当的评析。教师应充分利用它们来培养学生的推断能力,凭借已有语言文化原有的背景知识,生活经验并通过联想重建的创造性思维活动。阅读理解的程度可由浅入深,分为表层理解、深层理解和批判性理解三个哟巍K要求学生根据文章,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对文中的观点进行题外发挥,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深层地理解和推理问题,达到阅读的回归(Read back)。在精读、细读后,从上下文揣摩文章的隐含意义。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关注知识的拓展面,拓深思维度,教会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和重组。

在文本复述完并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框架后,教师让学生讨论读后感和概括文章的主旨大意,然后以读促写,训练语言有效输出。教师呈现几张熊猫的图片让学生描述熊猫在中国的重要性,目前环境的影响和人为对自然的破坏导致熊猫的生存危机,倡导大家保护熊猫,这大大降低了难度。尤其对于七年级学生,适当地仿写是非常需要的。如单元的写作任务是描写一种动物,教师可以由泰国的大象联想到中国的熊猫,因此不妨在本课教学输出中做如下设计:让学生仿写一份倡议书――Let’s save the pandas. (After reading and discussion, it promotes writing naturally. Besides, pandas are familiar to the Ss. It’s much easier to understand so as to write effectively.) Let’s save the pandas!

Hello. We are students from China, and we want to save the ____. Pandas are to Chinese people. They are one of China’s ______(象征). People like pandas very much. Because they are cute and ________(友好的).

Pandas eat ______(竹子) every day. They likes running over and _____(climb) trees. Usually they live in the places ______ food and water. Most of them in China are Sichuan.

Today Pandas _______(处在极大的危险中), because people_______(砍下) much bamboo. And there are only a few pandas left in China. So we need ________(save) them. We should be _____(友好) to pandas.

上面这种仿写方式既给学生写作框架做了搭建,又提升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为本课核心词汇的运用和落实打下基础。

另外,在本单元拓展设计可以让学生上网查询有关动物谚语,如: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Play a harp before a cow. (对牛弹琴) A crane standing amidst a flock of chickens. (鹤立鸡群) Never offer to teach a fish to swim. (不要班门弄斧) It rains cats and dogs. (倾盆大雨)等。

四、文化视角――阅读教学关注语言文化,培养全球意识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是核心文化的表现,语言与文化有密切的联系。《英语课程标准》定义了语言学习的过程是“提高跨文化意识的过程”,确定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是“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同时,《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刘道义(2000)指出“要加强语言与文化的联系,加强语言的时代感,增加信息量”。教师要善于利用教辅和教材中的背景知识进行文化背景渗透,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化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加深对本国文化的了解与传承,发展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提高其对英美文化的感悟。课标在课程性质中提到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因此要体现课程的人文性性质,提升学科素养。本课由学习泰国文化(引入时补充泰国地理位置、泰国国旗,大象在泰国人心中的地位等)到中泰文化对比。这几年中国游客到泰国旅游日益增多,大象在泰国的地位)跨界到我们中国国宝――熊猫,熊猫的重要性、象征性及国人对熊猫的情结及呼吁大家保护熊猫,整个教学思路由日常生活导入――深度理解文本――走出文本回归生活。

通过拓展英语阅读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大量阅读难度适当的各类英语材料,可以增加学生词汇量、丰富文化背景知识、增强学生对英美文化的了解,能有效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增强语感并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五、立德树人――阅读教学注意德育渗透,跨界融合

赫尔巴特曾经说过:“教学中如果没有德育渗透,那它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德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和心智的启发。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德育教育应注意全科性、全员性。教师应善用教材,灵活、机智地将价值观渗透到课堂教学环节中。如本单元文本就有极好的素材用来拓展德育教育,在拓展作业设计时可以让学生阅读有关动物的经典寓言故事,如蚂蚁和蚱蜢、蚂蚁和鸽子、老虎和狐狸等,让学生交流这些故事中动物寓言故事的寓意。教师平时要求学生每周至少读2~3篇英语课外读物,并写出故事的中心思想和读后感,使学生在阅读故事中接受教育,提高思想意识。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五分钟的“Morning report”环节中让学生演绎这些故事,这种作业不仅是课堂的延伸,还是学生素养培养的有效载体和途径,效果也好于那些机械、重复地抄写。基于课文话题拓展,大量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使课堂训练由me chanical training 到 meaningful practice 到communication。通过对本课文的学习,学生会情不自禁地的感慨:Animals are our friends! / Be friendly to the animals!! / Let’s save them together!!! (图二)

总之,阅读是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手段,课堂教学是主阵地,是学生语言输入的重要途径。教师要研究文本,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学在课堂上可以将知识拓宽、延伸或者增加知识的输入量和输出环节。阅读是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学生语言输入的重要途径。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优化教学模式,注重阅读过程,激活元认知,基于文本,超越文本,提升思维品质。此外,还要关注语篇的德育功能及文化视角,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宽厚学科知识,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想真正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教学工作中去,必须做好两部分准备:一是深度理解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二是教师自己要具备对这种素养的认知框架(如图2)。教师要提高自身对不同文体的鉴赏力,要有教材重组整合意识及课程开发能力,拓宽教学思路,与时俱进,提升自身的语言功底和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教育部,2011.

2.李冬梅.英语课堂教学设计与活动案例.7年级.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

3.龚亚夫.构建英语教育的核心素养体系.2015.5

4.王春辉.《文学性文本阅读的思考》讲座.省90学时培训,2015.7.

5.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2015.3.

6.王蔷.当前英语课程改革的新动向.北师大,2016.9.

篇9

关键词:高等教育;师范类院校;数学专业;核心素养;策略

高等教育师范类院校是我国培育优秀教师人才的主要办学机构,随着教育资源的紧缺,师范类人才越来越紧缺,特别是对数学教师的需求,在很多学校出现了“一师难求”的现象。高等教育师范院校应在数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大力提升师范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师范学生的身心素养和教学水平全面发展,从而不断提升数学专业师范学生的教学综合水准。

1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概述

国外许多研究者研究了数学素养的核心问题,我国一些研究者也对数学素养的核心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数学专业的本质是素质培养的过程,应该从包容、专一、真善美这三个维度来培养数学师范生的核心素养,感悟数学的精确性和严谨性,感受数学知识的智慧和魅力,灵活运用数学思维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最重要的是要培育师范生对数学专业的兴趣。数学专业的本质属性主要体现在数学研究活动、数学三维模型、算式分析、抽象推理、代数计算和空间几何等方面。同时,数学专业的研究要求学生具有终身学习和开拓进取的研究精神。数学的基本素质主要包括:抽象性思维、适用性思维和推导性思维[1]。数学专业核心素养培育要求在专业专研中具备一定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在观察问题时能够从多角度探究相关定理公式之间的关系;其次,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了解相关的基本数学概念,探究问题的前提条件;最后,在逐步认识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将自己擅长的教学能力应用于实际工作。一般情况下,具备一定数学核心素养的师范生可以使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学习和科研遇到的问题,并能够对其关于学科的认识和改造产生影响。

2基于核心素养的数学课堂教育与传统数学教育的差异

2.1核心素养培养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师范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传统高校数学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数学科目具有较强的整体性、逻辑性、系统性,师范学生学起来困难,使得师范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再加上导师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使用灌输式教学,师范学生感到枯燥无趣,很容易失去学习兴趣,并且不能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限制了师范学生的个性和思维的发展,导致难以实现培育核心素养的目标。在培养师范学生人才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应尊重其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升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其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进而提升教学实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导师要为师范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全面提升师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强化教学效果。

2.2核心素养需满足师范学生发展需求

高校应将促进师范学生全面发展作为主要教学目标,传统高校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不能完全满足师范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同时,专业教学评价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不能有效培养师范学生人才核心素养[2]。导师对核心素养培育的认识不够全面,缺乏核心素养培育的意识,不能自主组织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活动。当导师数学专业核心素养能够满足师范学生发展需求时,很大程度上可以提升师范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高校教师在培育数学师范学生核心素养过程中,要全面分析其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内容选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进而激发其学习兴趣。在探究合作的新型教学课堂中充分引导师范学生思考各种问题,并通过自主探究、搜集资料以及讨论验证等方式来解决问题,促进师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3高等教育师范类院校对数学专业师范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3.1加强数学专业师范学生对数学本体性知识的掌握

据相关调查,部分师范院校数学专业学生并没有完全掌握数学专业本体性知识。例如,针对数学分析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数学专业学生直到毕业都不了解数学分析的研究对象,不能真正理解数学分析中研究的函数与微积分的区别[3]。数学本体性知识是数学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数学专业学科知识的核心是关于知识本源的认知。数学专业教师不仅要充分掌握数学本体性知识,还要具备拓展应用的能力,为培养其核心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要提高对数学抽象、数据分析、逻辑推理等方面的重视,帮助师范学生体验数学,进而有效体现数学核心素养。因此,加强师范学生对数学本体性知识的掌握十分必要。3.2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改进数学学习方法,可以加深师范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调动师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提高数学专业教学质量。在教学中要合理使用现代技术,以发挥其优越性。首先,现代信息技术具有生动直观性,可以有效激发师范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让师范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学习中,通过文字、视频、图形、音频以及投影的结合应用,直观形象地展现数学知识,培养师范学生数学推理和空间想象等代数和几何专业的核心能力。其次,在网络环境下,师范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认知水平主动选择学习内容,提高师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学核心素养。最后,变抽象为具象,有利于帮助师范学生掌握重难点知识,将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简单直观地展现出来,发展师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高校可以开展现代信息技术的数学培训课,如开设数学课件制作教学课,加强计算机公开课教学等。

3.3强化数学第二课堂教学

高校应积极开展数学第二课堂活动,提高数学师范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也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高校要培养师范学生的应用意识,拓展其创新精神、增强其实践能力都是落实数学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教师要不断创新教法课形式,主要引导师范学生探讨数学问题,提高师范学生分析数学问题的能力[4]。在教学过程中组织研究性学习活动,让师范学生提出问题,高校对问题进行推理分析,解决问题,最后再反思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并开设第二课程选修课,设置数学与生活、数学建模以及数学大课堂等创新性教学选修课。建立数学课外小组,数学教师进行指导,开展数学建模比赛和数学报告会等。同时,教师应鼓励数学师范学生创办数学内部学刊,参与数学研究活动,并组织师范学生尝试撰写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其科研能力。此外,还应鼓励教师申报创新类实践或市区级课题,参与数学课题的研究,为师范学生未来成为专家型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3.4加强数学文化的融入

数学文化是核心素养的重要因素之一,很多数学专业的师范学生对数学史了解很少,所以要加强对数学专业师范学生数学史的培养。同时,要将数学知识与数学历史脉络进行结合,从而得到更有教学意义的数学史知识。通过数学史的学习,不仅能够帮助师范学生收获数学史知识,还能使其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数学文化离不开数学史,不管是在数学专业课堂上,还是在教法课堂中,在讲授数学概念、数学定理以及其他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都要融入数学史的教学,如圆周率的形成、数系扩充的历史等。同时,还可以引导师范学生建构数学文化,加深对数学知识结构的理解,进而提高数学人才核心素养。此外,要让师范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文化,如“小概率事件”“人生轨迹”“不怕一万,只怕万一”等都是数学融入生活的体现。

3.5加强对数学师范学生教学技能的训练

教学技能训练是数学专业师范生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导师讲解教学理论知识时要适当增加教学案例,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帮助教师范学生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其实践性。教师加强对师范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传授他们一些基本的课堂教学技能。同时,积极落实三笔一话训练,并开设课程监督训练,要采取有效的训练方法,并组织相应的比赛活动。要加强对学生试讲技能的训练,从师范学生入学就进行试讲培养,并制订相应计划进行落实。首先,导师可以带领师范学生试讲,以教学小组的形式培养师范学生的教学技能,并进行综合训练,在师范学生试讲时要指导其声音洪亮,语速抑扬顿挫、谈吐风雅,并且感情丰富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其次,可以让师范学生以寝室为小组进行试讲,在教师的指导下,选取课程内容、教学材料、教学方法等进行试讲。最后,学校和班级可以定期举办试讲比赛,举办师范学生说课大赛、省市师范学生教学实践岗教学能力大赛、师范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团队、过程培训以及阶段总结的师范学生技能训练机制。另外,院校应加大实习指导力度,每学期安排师范学生开展一定学时的见习活动,让师范学生切身感受教学改革,教学理念的转变等。此外,教师要及时跟踪师范学生实习情况,检查、指导和监督实习进度。师范学生应在实习过程中多收集教学案例,尤其是作业出错的问题,仔细探究原因,并与同学集体进行研讨,养成良好的研讨习惯。

4结束语

高等教育师范类院校数学专业师范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任重道远,培养他们用数学的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数学核心素养,具备数学的思维和品质,并加强对其教学技能的训练,使其具有一定教学能力,进而达到培养数学专业师范学生人才核心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秀,陆美.地方师范院校数学本科专业基于核心素养培养下的课堂教学设计[J].黑龙江科学,2019(1):10-13.

[2]金松玉.谈师范院校数学教育中教师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J].学园,2018(27):100-101.

[3]刘文娟.以就业为导向的地方高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人才培养研究——基于教师发展核心素养[J].产业创新研究,2020(18):162-163.

篇10

[关键词]初中地理;核心素养;人口与人种

[中图分类号] G633.5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6009102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教育背景下,中学的学科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中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则是落实对学生的素质培育和人格培养。地理核心素养主要包含四个要素: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那么,如何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呢?笔者结合人教版七年级“人口与人种”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思考和体会。

一、教学理念

要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教师首先要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发展自身的学科素养。教师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养成与教师具备的学科核心素养密切相关。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地理教学不仅仅要教会学生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以及将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的地理实践力,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养成。

笔者在“人口与人种”设计和教学中,更多地强调发挥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首先是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立“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之德,树“具备地理核心素养”之人 ;其次,通过课堂小组讨论、探究活动的开展,侧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与地理实践能力;再次是关注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在课堂交流、展示中尽可能让每位学生表现自我,从而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理念与地理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相符合。这一顶层设计为“人口与人种”一课的教学提供了思想上的引领。

二、教学目标

在撰写教学设计时,教学目标是设计的重中之重,它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明确的教学目标,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使地理核心素养更加具体化。教学目标的设计需要教师在深度解读课程标准与地理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情,将课程标准细化为课堂教学目标,同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与评价方式,实现教、学、评的统一。

地理课程标准对于“人口与人种”的学习提出了最低的要求,H仅依照课标进行教学设计,很难达到笔者最初的教育理念:立“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之德,树“具备地理核心素养”之人。因此,笔者结合实际教学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①通过看新闻视频,让学生了解世界人口在数量上和增长上的特征;②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师生共同总结人口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合作学习并总结出世界人口分布特点,交流汇报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原因;④学生结合地图,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体貌特征及主要的分布地区。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笔者将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念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去,期望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读图、议论、交流、展示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三、教学策略

1.重视地图教学,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地图是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地图也是初中地理学习的重要工具。初中学生在学习完“地图的阅读”后,应掌握从地图中获取知识并用来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发展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

笔者在本节课教学中充分利用地图,让学生从地图中获取知识。例如在“人口增长”这一知识点教学中,笔者展示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引导学生掌握曲线图的阅读技巧,让学生自主分析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又如在“人口分布”教学中,设计学生探究活动:①对照图例,找出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②结合世界地形图、世界年平均气温图、世界年降水量图,分析这些地区人口稠密的自然原因;③对照图例,找出世界人口稀疏的地区;④分析这些地区人口稀疏的自然原因。这些教学活动都充分利用了地图,让学生通过地图的阅读,获取地理信息并解决地理问题,提高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地理核心素养。

2.设计突出学生主体性的探究活动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提出相关的案例和问题,学生以自主、合作的方式,开展阅读、思考、议论等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习能力得到提高。探究式教学在学会学习与实践创新两大素养的培养中有着独特的优势。

在“人口与人种”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多个探究活动。例如,在学习完世界人口分布特点之后,笔者设计了探究活动:“请同学们利用所学知识自主分析影响家乡南通人口稠密的自然原因。” 该活动设计希望学生通过家乡南通人口密度的数据,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开展生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分析南通人口稠密的自然原因,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将地理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来,体现出课标要求的“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3.实施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对教学活动起着重要的导向和促进作用,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在受到正面评价后,能够产生更强的学习自信心。

在日常教学中,笔者更多的是对小组中负责汇报的学生进行一定的点评,忽视了对小组其他同学的评价,而点评的语言主要是“汇报得很好”,“对问题思考得比较深入”。笔者后来认识到这类语言的过度使用会使得教学评价失去意义。因此,对学生的评价应当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结果性评价为辅,聚焦学生在人地协调观念、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方面的表现,让学生能够张扬个性,健康发展。

[ 参 考 文 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