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的现状范文

时间:2024-01-05 17:46: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旅游的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态旅游的现状

篇1

关键词:生态旅游;对策研究;中国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1-0128-02

一、生态旅游的内涵

生态旅游兴起的时代背景是人类处于工业文明的后期,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丰富的同时,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等一系列全球性生存危机使人类的环境意识开始觉醒,人类社会在过去的数百年的发展中一直表现为对经济高速增长的追求,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这样的发展模式下,人类的生存环境急剧恶化: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森林资源减少、海洋资源的破坏、能源的急剧消耗、自然灾害频仍、化学物质的滥用、人口与经济的发展、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面临一系列的严重问题与矛盾,人类不得不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发展模式和重新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之间作出选择。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协调是当今世界的主旋律。一是生态旅游首先要保护旅游资源,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的旅游。二是在生态旅游过程中身心得以解脱,并促进生态意识的提高。加拿大生态旅游学专家戴维・A.芬内尔(David A.Fennell)在其著作《生态旅游》一书论述:“生态旅游是一种以自然资源为依托的可持续旅游形式,主要强调的是对自然的体验和学习,这种旅游经过有道德的管理,是一种低影响,非消费性和注重当地影响的旅游。它一般发生在自然区域,并能对这些区域的保护和维护作出贡献。”[1] 十几年来,生态旅游的发展无疑是成功的,平均年增长率为20%,是旅游产品中增长最快的部分,出现了一些生态旅游的热点地区,其中加勒比海地区和非洲野生动物园成为生态旅游热点区域。中国自1993年提出生态旅游的概念,到中国国家旅游局把1999年定为“生态旅游年”,短短的几年时间,生态旅游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的旅游形式,也是当前旅游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以走向保护区、亲近大自然为主题的“生态旅游热”正在全球兴起。

二、中国生态旅游的主要问题

1.最不生态的生态旅游。 “可持续发展”是判断生态旅游的决定性标准,许多地区的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往往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缺乏对生态旅游的正确认识。特别是新旅游区的开发,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的开发。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1982年,中国在湖南诞生了第一个正式命名的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森林公园以来,到1997年底,中国建立了926个自然保护区,其中包括鼎湖山、长白山、扎龙、神农架、西双版纳、武夷山和天目山等名山,这些自然保护区的设立并没有使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得以较好的保护,反而使这些地方声名鹊起,引来游人如织,自然生态遭到破坏。被誉为“童话世界”的九寨沟,由于上游和周边森林大面积砍伐,使这里原湖泊水位每年降低6厘米~30厘米,致使黄龙钙华堤已开始退化、变色。如再不采取保护措施,这里的岩溶湖将会过早衰亡。湖南武陵源风景区中二氧化硫含量高达0.62毫克/立方米,超过国家一级大气标准[2]68倍;树林大片枯黄,PH值达4.44并出现酸雨酸雾。张家界、南岳衡山大规模的路面硬化,虽然提高了可进入性,但造成了快餐式旅游的烦恼,以前需要两天才能游完的南岳,现在有观光车进入南天门,有观光电梯登顶,已经很难找到昔日还要在禅寺寓宿一宿的乐趣了,更不用说和方丈谈经论佛的荣耀了。另外,广大旅游者的生态旅游知识贫乏,欣赏水平低,环境保护意识差。在生态旅游区内,游人的踏踩、攀摘野花等不文明行为会造成土壤侵蚀,影响自然保护区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更新。此外,许多导游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缺乏基本生态保护知识,不能把保护生态系统的意义等讲解给游客,达不到让游客认识自然、增强环保意识的目的;旅游地社区群众没有或很少从生态旅游中获益。

2.生态法制有待完善和健全。中国至今还没有一部生态旅游规章制度,缺乏从立法的高度对生态环境加以保护,只由开发者自觉自愿的保护,难免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影响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目前,中国虽然也指定了一些与生态旅游的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关联的法律和法规,但是具体到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却缺乏相关方面的法律制度的约束,尤其在旅游环境保护法律及规章制度的出台方面表现较为滞后。此外,对旅游景区环境质量的一些具体标准要求的条款大部分分散在别的法律法规和条例中,这大大不便于旅游开发规划工作的开展和环境管理的改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保护区从结构上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核心区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一般也不允许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缓冲区内只许进行科学考察研究活动;实验区内可以进行旅游活动。有的保护区违反《条例》规定,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内从事旅游活动,使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地域减少,它们的生活空间和养料系统也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这里的动植物死亡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三、中国开展生态旅游的对策研究

1.立法保护生态环境。1916年,美国通过了关于成立国家公园管理局的法案,国家公园的管理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自1992年里约会议以后,日本制定了《环境基本法》。中国由于没有具体可行的生态旅游法案,致使有的风景区出于经济目的,热衷于旅店、餐馆的建设,盲目扩大旅游区、修建旅游设施。以索道为例,世界各国在作为国家公园的名山上修建索道都是严格控制的,其中美国、日本是明令禁止的。日本富士山海拔3 776米,公路只修到2 000多米,游人再多,也是自己一步步登上去的。但在中国,有些名山上修建现代索道。索道在国家名胜中心区域的建成,不仅破坏了自然风景区的原貌,而且使游人大量集中于容量有限的山顶,导致景观和生态的破坏。随着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热的掀起,保护区内脆弱的生态系统也遭到致命的打击。

2.制订发展计划和战略。在发达国家,都将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纳入社会公益事业,每年由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如美国在2000年有43亿美元用于国家公园,包括保护、科研、管理的开支。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州,国家公园局每年预算为1.148亿澳元,主要来源是政府财政拨款和市政税收,而公园本身经营收入仅0.1亿元。新西兰也是如此,国家公园内的一切设施,包括道路、野营地、游景道和游客中心等均由政府投资建设。就是韩国,每年也有相当于人民币6亿元的资金用于国家公园管理。这些国家都将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视为保护生态和生物多样性的科研基地和公众教育和生态旅游基地,因而拒绝商业运作,不以盈利为目的。正是由于这种公益性质的正确定位,因此从规划建设到立法和管理,一切与基本目标相抵触的活动,均在禁止之列,以保护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的自然属性,竭尽全力维持它们的自然状态。许多国家的国家公园法规定实行分区制:“山上游,山下住”,即功能分开,把旅游服务设施安排在区外,使区内保持一个完整的真实的自然文化遗产。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国的国家公园内见不到宾馆饭店,有的只是供游人野营的古朴而简易的基地,高质量的游景道和各种向导性的指示牌。而且就是这些基本设施,也力图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的干扰和影响,并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美国在1994年就制定了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以适应游客对生态旅游日益增长的需求。澳大利亚斥资1 000万澳元,实施国家生态发展战略。墨西哥政府制定了“旅游面向21世纪规划”,生态旅游是该规划的重点推介项目。肯尼亚政府就制定了许多重要的国家发展策略,其别将生态旅游视为重点项目。中国是世界上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国家,自然景观多姿多采。有壮美的大森林;有扎龙,神农架,西双版纳,武夷山和天目山等名山;还有列入《国际湿地公约》重要湿地名录的黑龙江扎龙,吉林向海,青海鸟岛,江西鄱阳湖和湖南洞庭湖等湿地;中国有60亿亩草地,约占国土面积的40%,其中83%的面积分布在中国西部。这些都是开展生态旅游的绝佳去处。

3.进行旅游环保宣传。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很多国家都提出了不同的口号和倡议,例如英国发起了“绿色旅游业”运动,日本发表了“游客保护地球宣言”。加拿大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推行生态旅游了,进入生态区的外国旅游者都会得到生态旅游导游册:“生态旅游是由加拿大林业部为作为旅游者的您准备的,旨在帮助您了解加拿大全国各地您所能看到的风景,包括对景区的自然和人文历史的描绘和说明。生态旅游线路将涉及各种主要的风景类型和生态区,每个生态区的图标上都标明了观光点(由序号标出)。大部分景色您可以驾车观赏,有些地方则建议您停车观赏。各观光点的距离都标明了公里数,如果要进入支路观光,在高速公路路口上都有路标标明距离。如果您能记录好旅行的距离并在达到每个观光点前阅读有关说明,您就能从生态旅游中获得最大限度的享受。”[1]这种生态旅游以跨加拿大的高速公路为中心,沿途划出几个生态区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在高速公路或高速铁路边划出若干个生态旅游区,把生态保护和生态旅游联系起来,推动生态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4.多种技术手段加强管理。在进行生态旅游开发的许多国家都通过对进入生态旅游区的游客量进行严格的控制,并不断监测人类行为对自然生态的影响,利用专业技术对废弃物作最小化处理,对水资源节约利用等等手段以达到加强生态旅游区管理的目的。澳大利亚联合旅游部、澳大利亚旅游协会等机构还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生态旅游的指导手册 。此外,很多国家都实行经营管理的分离制度,实施许可证制度加强管理。

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通过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使人类能到大“自然(Nature)”中,去缅怀人类曾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怀旧(Nostolgia)”情结,使自己在溶入自然中进入“天堂(Nirvana)”最高精神境界。

参考文献:

[1]戴维・A.芬内尔.生态旅游[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

[2]邓爱民.浅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之路[BE/OL].省略.

篇2

关键词:雾霾;生态旅游

一、引言

来自国家旅游局的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中国入境游客人数下降2.7%[1]。中国旅游研究院的《中国入境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14》认为,当前雾霾正成为我国入境游低迷的主因之一[2]。

雾霾对境内游客出游的影响,虽没有详实报道,但北二外旅游管理学院唐承财博士认为,长期严重的雾霾天气给旅游业带来的将是一种灾难,而这种灾难并不像火山爆发或洪水泛滥一样直接,它会透过整个旅游行业的产业链带来深刻影响。第一旅游网针对国内开展的网络调查显示,61%的受访者认为雾霾天气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影响很大”,38%的受访者选择“影响一般”,仅有不到1%的受访者选择“没有影响”,可见雾霾正在影响着游客的心理。国家气象局原局长秦大河“十年内难治好雾霾”的论断,预示着雾霾可能成为困扰中国旅游发展的新常态,而这一态势的具体影响会在后期逐步呈现。

生态旅游作为将游客需求、旅游地保护、旅游地经济利益有机融合,实现良性互动、可持续发展的最佳实践方式,发展前景广阔。特别是资源、环境、生态等一系列生存危机的频发,人们环境意识的不断觉醒,为我国生态旅游提供从初级阶段向更高层次转变的契机。对一直将生态旅游作为经济突破发展重点的陕南地域来讲,如何积极应对雾霾风险、趋利避害是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二、陕南雾霾现状调查及分析

(一)陕南PM2.5监测站点分布情况

目前,PM2.5实时查询系统已经成为国人外出的重要参考,了解陕南PM2.5监测站点的个数及分布,有助于陕南雾霾的客观报道。陕南PM2.5监测站点分布具体如表2-1。目前三市共设9个监测站点,多分布于市区及市郊。

(二)陕南雾霾现状调查分析

通过对PM2.5实时查询系统的访问,获得商洛、安康、汉中3市在2015年3月8日至2015年3月28日三周的AQI(空气质量指数)变化趋势图,如图2-1所示。研究表明西安、咸阳、南阳、十堰、渭南等为陕南旅游主要客源地。为具体评估陕南生态旅游在空气质量方面的竞争优势及雾霾态势下游客流失的风险,将客源地同等时间段的AQI加以统计,综合对比数据见表2-2。

调查结果及各项数据表明:1,与客源地AQI均值相比,陕南三市仍保持着领先优势,没有中度、重度污染天气。2,3月份三市的AQI均值基本保持在80左右,比我国空气质量“优”的AQI高出30。空气存在一定污染,需要积极改善。3,图2-1中,三市的AQI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现前高后低的特点,三市的AQI均值也大体相当。空气条件的趋同性使陕南雾霾治理建立联防联控体系成为可能。

三、雾霾对陕南生态旅游的影响

同地域内,雾霾与生态旅游属于此消彼长的关系。其他区域内雾霾的广泛存在,则可能为生态良好的地域营造商机,打开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新视角。以2013年福建旅游局推出的“感知清新福建、自由森呼吸”活动为例,仅春节期间就接待境内外游客822.9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3.26亿元。同时雾霾的普遍存在在激发国人对良好生态向往的同时,加速政府有关节能减排、环境整治等一系列政策、立法的出台。

生态旅游的良性发展为彻底根治雾霾提供可能。生态旅游一直被视为陕南突破发展的重点。生态区域内生产、生活方式的优化升级及节能减排的贯彻实施,既是生态旅游良性循环的保障也是彻底根治雾霾的关键。陕西省财政每年安排6亿元,培育和壮大陕南现代循环产业体系。目前陕南三市初步形成了汉、丹江流域绿色经济良性循环、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发展格局,相信这些改变也会对陕南雾霾防治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旅游生态旅游 旅游现状

中图分类号:F59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当今人类达到一个较高的物质水平阶段时,越来越注重精神文化的需求,这样就促进了一个新的服务行业――旅游业的诞生和发展。而早期的传统旅游业往往只重视经济效益,忽视了最为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当人们渐渐认识到生态环境对人类家园的重要性时,一个全新的旅游业诞生了,这便是生态旅游。

2.生态旅游的概念

所谓生态旅游是指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并且必须在使当代人享受旅游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机会与后代人相平等的前提下,为后代人建设和提供新的人文景观。

3.全球生态旅游发展现状概述

生态旅游是二战以后旅游业中增长最快的部分,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最快的热点。世界各地区和国家都在积极发展生态旅游。

欧洲地区是世界旅游业最发达的地区,其优秀的自然环境和“到大自然中去”的传统风尚,为生态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而且欧洲自然和国家公园协会规划了未来十年的任务,其中包括欧共体资助建立国家公园,对酸雨、大气污染、人员培训等问题制定了一系列对应措施。

美洲地区生态旅游的发达地区是亚马逊流域。北美地区经济发达,资源良好,既是生态旅游的目的地,又是生态旅游的客源地。

亚太地区的大洋洲以及太平洋各岛屿是目前世界上生态环境较好的一个洲,以海洋、海滩、峡谷、瀑布等生态旅游资源为代表的自然景观很优美。

非洲地区是世界生态旅游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种类繁多的动植物生态资源以及古老发达的文化生态资源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生态旅游者,成为当今国际生态旅游的重点地区。

4.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4.1国内旅游者仍以传统旅游方式为主

由于国内的生态旅游发展时间较短,有很多地方仍不完善,其中生态旅游者的水平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我国的旅游者大多数仍属于传统旅游者,就是追求自己付出的金钱可以得到最大的回报,因此会导致很多不文明的行为,比如说为走捷径而践踏草地,在文物上乱涂乱画,随地吐痰,乱摘花朵等等。而真正的生态旅游者强调的是以生态美的体验为价值取向,以生态旅游伦理道德为消费准则,通过对旅游目的地自然、历史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尽量有意识地避免或减少对旅游地的不良影响,并直接或间接地为旅游地的生态建设和当地和社区发展做出实质性的贡献。以这个标准来看,国内可以达到这个标准的旅游者很少,所以应该加强对旅游者的培训,提高生态旅游者的环境意识,增强旅游者的自然和文化知识,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

中国很多大众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行为方式常表现为只重视游乐行为本身、忽视保护环境的错误倾向,因而旅游者的行为常导致对景区大气、水体、土壤、生物、社会文化等环境和各类旅游资源的破坏。以李正欢学者从生态旅游者的生态意识角度来界定生态行为层次,将生态旅游者的生态行为意识划分为自在、自觉、自为三个层次。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属于自在层次的生态旅游者高达95%,这时的生态意识还处于一种朦胧、潜在的状态。因为我国生态旅游的兴起是建立在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之上,而不是基于对传统旅游业的反思之上,所以我国的生态旅游根本倾向是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而非保护环境,所以大多数旅游者的环保意识不强。但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国内生态旅游者在进行生态旅游中培养起来的环境保护意识将越来越强,与国外生态旅游者之间的差别也逐渐减小。

4.2国内生态旅游资源条件良好

我国生态旅游资源的丰富,是发展生态旅游一个良好的基础和条件,综上来看,对大多数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在立足于保护生态旅游资源的基础之上,增加效益,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巨大的资源宝库,也可以提升资源当地的知名的,加快以旅游业为重要方面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吸纳劳动力就业也是一个很好的促进。

但是资源的开发不应以经济效益为主导而盲目去开发。在生态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坚决杜绝一切可能对生态旅游资源环境造成破坏的开发,经济效益服从于生态效益;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还应当在开发中就坚持循序渐进、适度开发的原则等。只有在保护好资源的前提下,才有可能为当地带来长远的利益。目前在我国,就我所知,有些地区是为了发展生态旅游而去发展,往往不顾长远利益,只注重眼前的利益,过度的利用资源,对资源造成了巨大的浪费、破坏以至于不可恢复,最终造成了无法弥补的后果。还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当地GDP的增长,在没有正确分析形势和条件的情况下,便盲目的开发旅游资源,一些并无太大特色的资源也被胡乱开发成风景区,这些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破坏,不仅如此,更因为资源质量一般和大幅的雷同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很小,结果是效益低下,还浪费了大量的人、物、财力。这些都是应该坚决避免的情况。

4.3国内生态旅游业

生态旅游业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旅行社,它是连接旅游者和旅游资源的媒介和桥梁,我国目前旅行社众多,旅游路线也遍及全国各地。其中,旅行社的行为在生态旅游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现实中,我国许多旅行社只注重自身的利益,而不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并没有对旅游者环保方面做出太多的建议,从而出现了大多数旅游者破坏环境的行为。因此,旅行社应尽到在生态旅游活动中的一份责任。具体来说,旅行社应该选择那些比较原始的,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少的景区作为目的地,其次,再住宿设施的选择上,也应该选择那些“绿色饭店”,为游客安排的活动也应该选择那些既有益于身心健康又不会对当地自然文化资源产生破坏作用的娱乐活动,在景区内,也尽量选择那些具备环保性、自然性的交通工具,如果可以的话尽量不使用交通工具。

我国生态旅游市场也同样存在一些问题:生态旅游消费意识不强。对生态旅游行业的管理也存在许多问题:许多景区的各主管部门权责不明;在众多管理人员中具有专业知识的不多,部分地区的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于生态旅游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一些违法行为没有得到应该的整治。

篇4

旅游业作为新兴第三产业,正在蓬勃发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精神层面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正是由于游客的多种需求,逐渐衍生出各种形式的旅游业。生态旅游作为最具代表性的特色旅游形式之一,受到了广大游客的欢迎。游客通过生态旅游,能够达到身心愉悦的效果。生态资源保护是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需要面对的实际问题。落实完善该项工作,对于生态旅游的发展以及生态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一、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的重要意义

生态旅游是对生态环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游客提供参观服务的一种特色旅游形式。通过优美的风景和独特的自然景观来吸引游客,加强了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将生态资源独特的魅力展现出来。目前,生态旅游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游客的认可和欢迎,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开始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也逐渐形成了多种生态旅游形式。

为了更好地促进生态旅游的健康良性发展,需要加大对生态资源的开发力度。但是,大幅度的生态资源开发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当前,我国对于生态资源保护在法律制度方面缺乏实效规定,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对生态资源开发的约束,容易对生态资源造成破坏,严重影响了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生态资源受到破坏,会使生态环境的价值大打折扣,从而影响生态旅游的发展。生态旅游良好发展的前提就是对生态资源的保护。因此,在生态旅游发展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机制,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生态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现状

生态资源的保护是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保证,相应的保护机制能够为生态资源的保护提供有利条件。当前,我国对于生态旅游的生态资源保护也进行了相关制度的规定,以约束生态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但是,这些制度还不够完善,实施的实效性不强,监督管理力度不够,使生态旅游在资源保护上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一)缺乏系统性的法律规范

虽然我国制定了关于生态旅游的资源开发规划制度、管理制度以及相关保护法律监督制度等法律制度,但在生态旅游中起不到实质性作用。其中,大多数的法律制度内容都是以保障游客权益为基本内容的法律制度,对于生态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并没有具体的要求。因此,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一直都缺乏系统性的法律规范,不利于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 。

(二)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不合理

旅游部门在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为追求最大的经济价值,而忽略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事实上,为了拓展生态旅游,促进多元化旅游经济发展,部分开发商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大幅度的开发,甚至是过度开发。同时,由于缺乏相关法律制度的约束,在开发生态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对资源保护未能予以重视,造成生态资源的破坏以及生态环境的污染,严重违背生态旅游发展的理念。

三、多元化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机制的建设

(一)完善立法制度

具有实效性的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法律制度,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良好保障。因此,需要对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建立相应的立法制度,规范生态旅游。针对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的现状,应该将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正式纳入国家和地方的立法中,对生态旅游的资源开发进行强有力的约束,从而规范生态旅游活动,为生态旅游的多元化发展提供法律依据,不断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毋庸置疑,这对多元化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机制的法律支持和维护也是至关重要的。

(二)建立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机制

在弥补立法缺陷的同时,需要建立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机制,由旅游部门进行管理。通过立法约束,规范原有的管理办法。合理开发和利用生态旅游资源,严格参照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机制开展生态旅游活动。只有在生态环境资源保持良好的状态下,才能开展生态旅游。同时,明确旅游管理部门的各项职责,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生态资源保护的实际效果。在生态旅游的多元化发展形势下,为其提供良好保障,推动生态旅游的发展。可见,这对旅游行业的整体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结论

篇5

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旅游资源的概念界定以及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的意义,继而分析了湿地旅游资源现状及其在旅游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湿地旅游资源存在的问题的提出整改意见,以期对湿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提供一点理论支持。

关键词:旅游资源开发保护湿地建议

旅游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一旦遭受破坏就无法恢复。所以,我们要切实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发展湿地旅游是开拓整个旅游市场的要求,而湿地旅游业发展较慢,市场份额较低,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有利于旅游市场的开拓,是未来旅游业新的增长点。

一、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意义

湿地是介于陆地和水生系统之间的过渡带,以其高度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与农田、森林并列为世界三大生态系统。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湿地不但在维持当地生态平衡和为一些珍稀动植物(特别是水鸟)提供野生生境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也显示出了其作为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我国湿地类型多、数量大、分布广、区域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为湿地旅游提供了优越的资源基础。

二、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现状

(一)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现状的概述

海滨湿地资源属于生态环境脆弱带,环境容量小,干扰抗逆性弱的旅游资源,而施于其上的人类活动复杂,所以旅游开发要以生态安全为指导,注重开发模式的选择以及功能区的划分。目前湿地生态旅游仍以观光游为主,年接待量较低,旅游开发模式单一,旅游活动的负面影响尚未完全突现,随着湿地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寻求能够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开发模式,是海滨湿地生态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实例研究

1.湿地旅游资源现状

尽管湿地旅游带尚处在旅游大发展初期,但湿地旅游已经初具规模,除开辟的湿地生态旅游路线和湿地为主题的旅游公园,不少旅游地域已进行了初步的功能分区,由单一的自然保护区发展成为可供观光游览以及娱乐的生态旅游区。

2.湿地旅游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1)湿地生态旅游主题不明确,景点知名度较低

湿地资源在国内首屈一指,但由于对自身优势挖掘不够,一直处在较低的开发层次上,主要表现为旅游项目单一,形式简单,内容缺乏新颖性。湿地旅游的主题不明确,没有形成较高知名度。

(2)存在社区居民与野生动物争夺生存空间现象,环境有待提高

周围征用的湿地滩涂成为普通农耕用地、水产养殖地,仅留下所管辖湿地在保护区内呈孤岛状,大量珍贵物种资源在无形中流失,生态环境遭受破环。

(3)较少的资金投入抑制了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

湿地生态旅游开发主要依靠地方政府拨款,这远远不能满足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发强度与规模。而且在项目经营上多为单一形式经营,缺少统筹规划。3.针对湿地旅游问题的整改意见

(1)加大开发力度,打造全方位旅游体系

在各景观带大的框架结构上,可以选择节点进行开发,同时进行交通线路的选定、连接,逐渐向轴的方向发展,逐步形成集观赏、参与、购物、娱乐为一体的全方位的旅游综合体系。

(2)统一开发与分区管理

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是一个全局性的行动,分散的对同质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势必形成混乱局面,不利于整个地区的旅游经营与管理。在统一开发的基础上应对湿地生态旅游区实施分区管理,对核心保护区实行绝对保护,严禁任何类型的旅游活动,缓冲区对旅游项目和游人密度进行严格限制,只允许从事观光、科普活动,并采取定时、限量放人进入。

(3)制定完善的管理计划和规章制度

完善的管理计划和规章制度是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其内容应对经营者、旅游者、社区居民等进行协调与控制,对湿地自然保护区各种动植物,特别是对于重点保护对象如何进行管理、保护与救护,对游客安全如何保证,对突发事件、火灾险情如何应对,以及各项奖惩制度如何落实等。

(4)提高经营管理人员的生态意识和保护技能

目前,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但在大量引进高层专业人才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对有关经营管理人员进行短期培训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特别是要提高导游人员的生态素养,使他们在旅游中起到引导与示范作用。

(5)加强生态监测,建立管理信息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基本保存完好,受污染程度较轻,发展旅游业或多或少的会给湿地生态系统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应在湿地旅游区内,特别是自然保护区内,对湿地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对生态旅游开发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不断地分析和预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与补救,确保生态旅游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三、结论

湿地旅游伴随着生态旅游的热潮正在兴起,目前我国拟建和己建的大型湿地公园和旅游区有20多处,可见湿地旅游资源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对于以自然资源—海滨湿地为基础而展开的海滨湿地生态旅游,从一开始就具有环境保护的色彩,因此,本文以生态旅游和生态安全理论为指导,对海滨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开发保护进行分析。

通过对江苏海滨旅游开发条件和海滨湿地资源的评价,可以得出结论:江苏海滨地区区位、经济背景良好,海滨湿地旅游资源丰富,其保存的完好程度和生物多样性等多项指标在国内海滨湿地资源中首屈一指,有很大的开发潜力。但由于该区开发时间较短,资金有限,加之湿地旅游开发刚刚起步,因此在开发上选择以海滨湿地观光旅游为主,集中力量开发级别较高的湿地旅游资源,其他作为后备景点培育,同时将社区参与环境保护作为旅游开发的一个部分,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参考文献:

[1]陈君,江苏淤泥质海岸湿地旅游开发的初探[J].资源产业,2000(9).

篇6

“生态旅游学”是20世纪末人类在面临生存环境危机时,为维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保护人类生存环境而应时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是旅游学和生态学的相互渗透和交叉。

目前,传统大众旅游业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对自然环境的污染日趋严重。国内许多旅游区或风景名胜区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令人担忧。针对这种状况,国内外许多研究工作者纷纷开展了生态旅游实践探索,结合传统生态学理论基础,创新旅游业发展新模式。

“生态旅游学”的兴起不仅有助于促进自然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助于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当地居民生活的改善。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也促进了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农林院校学生的“生态旅游学”学习不仅有利于中国生态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也有助于学生专业素质和技能的培养。

目前,许多农林高校学生缺乏对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兴趣,其专业技术与技能的应用能力也相对薄弱。因此,给农林高校学生上好“生态旅游学”这门课对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有积极的意义。同时,通识课教育是高校课程学习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且成为21世纪中国大学本科教学及创新型人才培养探索中的一项重要举措。 然而目前通识性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经验仍不成熟,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有专业特色的通识性教育课程体系也十分缺乏。因此,农林类高校开设“生态旅游学”通识性课程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观察、选择、整合和迁移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针对生态旅游学通识性教育课程体系特点、课程教学实践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教学改革进行分析,提出通识性教育课程教学方法,以期为“生态旅游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径。

二、教学大纲的修订

在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吸取近年来国内外生态旅游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修订课程教学大纲,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根据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学习的目的,全面构架课程的体系结构;掌握课程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内容,并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基于教材,结合生态旅游学研究文献和最新进展修订教学大纲,细化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突出课程的重难点。尤其是突出生态旅游的基础理论与生态旅游系统;生态旅游的主体――生态旅游者;生态旅游的载体――生态旅游环境等章节的学习。在掌握生态旅游理论基础及发展理念的基础上,了解生态旅游系统主体、客体、载体及媒体的要求及管理思想。分析国内外生态旅游的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探讨近年来国内外生态旅游中的一些热点问题,促使学生做一个文明的旅游者和注重生态保护的旅游开发和管理者。

三、教学内容的改革

“生态旅游学”是一门尚未成熟,正在发展中的边缘交叉学科。其发展与当今旅游业的现状有着密切联系。学习“生态旅游学”可以拓展农林高校学生的视野,也可强化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及社会实践技能。因此,在教学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引入相关事实和案例,动态地丰富课程教学内容。

首先,要加强学习者的生态伦理教育,倡导学习者回归自然、享受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引导人们正确认识自然以及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良好的生态伦理理念。

其次,教学过程中应将生物学、地理学和哲学的专业知识融合进去,多使用情景教学、案例教学和讨论式教学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针对具体的授课内容与章节要进行细致的修改。如在杨桂华著的《生态旅游学》教材的基础上添加生态环境伦理、生态体验等内容,同时对旧有的课程章节内容进行总结、归纳,突出当今生态旅游学研究中的最新成果和最新进展。可以在授课时将整个授课内容划分成4个部分来衔接。生态旅游的基础知识――生态旅游的主体――生态旅游的客体――生态旅游的载体和媒体。同时,还可以增加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等内容,以便农林高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进行生态旅游规划、开发和管理时能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

四、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在课程的教学方式上,可以以多媒体为载体,在教学中适当地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分组讨论式教学、实践教学法等教学方式来增加课堂教学内容,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提升课程的教学效率。具体包括以下方法。

1.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法的关键在于设置适宜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设置适宜的问题情境,模拟旅游活动的要求及过程,诱导学生参与其中,通过亲身体验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启发式教学法能够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能够将基础知识与社会实践活动联系起来,进而深化对课程的认识和理解。如生态旅游者培养和教育的过程中,可以模拟现实的生态旅游活动过程,引导学生以旅游者的身份去思考生态旅游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

2.案例教学

在“生态旅游学”通识性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案例教学有着重要的地位。经典案例的选择对教学方法的实现是十分重要的。选择学生较为熟悉的、经典的案例来开展案例教学,可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增强知识的阐释性,增添课堂教学生气的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和加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者可以从课题研究及调研工作中搜集一些相关的案例,也可以引用自己亲身实践的案例来现身说法。比如,介绍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环节时,可以就地取材,以安徽省西递宏村的生态旅游发展经历为案例,讲解现今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历程和开发经验。在进行案例分析的时候,教师应确定相应的教学思路,以确保学生能高效率地开展自主讨论和分析。

3.分组讨论式教学

在“生态旅游学”通识性课程教学过程中,分组讨论式教学法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分工协作、相互合作和集体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安排,在课程的热点环节运用分组讨论式教学。可以将课程中的知识点以1~2个开放性论文题目的方式来展开讨论,可以组织学生以4~5人为一组在课余时问进行分组讨论。然后,在课堂上由每一组推选的代表进行总结性发言,并组织全班同学集中讨论、总结分析。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和教师可以就不同的学术观点进行评价、分析和归纳。分组讨论式教学可以发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主动性,调动其积极性,充分引导学生参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

4.实践教学

在“生态旅游学”通识性课程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可以结合具体的科研项目或旅行活动来进行。学生将成为生态旅游的践行者、组织者和管理者,他们可以与生态环境直接接触,切身感受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和现状。

实践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将课程基础理论联系实际,还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际技能和实践能力。实行实践教学法,可以将学生带到不同的旅游景区进行实地调研,让学生了解该旅游景区的旅游资源开发现状、旅游从业人员服务水平以及游客的生态环境伦理意识。学生通过调查和分析,找出生态旅游开发中的问题,为后续的生态旅游规划、开发和管理提出自己的见解。

五、课程考核方式创新

通识性课程体系中,课程的考核模式多种多样。通常一门课程对学生的成绩评定包括作业、实验、测验、期中和期末考试、学术报告等,期末考试所占比例较大(一般占总分的50%到70%)。通识性课程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评估。要求学生十分认真地对待每次作业,独立完成课程学习环节。学生可以从图书馆和网络查阅相关的课程知识,但杜绝作弊、抄袭等不良的现象。创新课程考核方式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客观地评价课程教学效果,为生态旅游学通识性课程体系的建设提供保障。

六、小结

“生态旅游学”通识性课程体系的建设要以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为基础,编修和制合乎实际的课程教学大纲、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在吸收国内外先进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此外,要理论结合实际,通过“生态旅游学”通识性课程的开展来培养旅游者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促进生态旅游者、旅游从业人员和媒体的协调发展,进一步增强人们对生态系统服务、环境容量、生态旅游业与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解,从而确保“生态旅游学”通识性课程教学的效果得到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吕永龙.生态旅游的发展与规划[J].自然资源学报,1998(1).

[2]杨鸿雁.《生态旅游》课程教学改革谈[J].教育文化论坛,2014,6(4):92-94.

[3]杨载田,邱国锋,何清华.生态文明建设视角的当代中国旅游地理创新探索[J].湖南生态科学学报,2015(1):57-61.

[4]冯 凌.新形势下生态旅游教学实践创新[J].经济研究导刊,2011(34):256-257.

[5]梁林梅.大学通识课程教学现状调查:教师的角度――以N大学为例[J].高教探索,2015(5):11.

[6]胡远珍.通识性的专业教育:新闻教学改革新思维[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3,26(3):60-63.

[7]丁玉娟,鲁小波,郭 迪,等.生态文明背景下高校生态旅游课程的环境教育作用探析[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4).

篇7

【关键词】 生态文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开发措施;毕节市

一、生态文明与生态旅游

1、生态文明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其本质是伦理、生态和产业合一的文明。而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后的一种文明形态,它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相处、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它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综合。

2、乡村生态旅游

1983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首次提出乡村生态旅游一词,在1993年国际乡村生态旅游协会将其乡村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其定义重点强调的是对自然环境和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科学合理的乡村生态旅游,广义的乡村生态旅游则认为乡村生态旅游只是一种旅游形式或者旅游思想,包括一切在大自然中进行的游览、度假活动等,[1]主要是吸引旅游者前往旅游地休息、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等得旅游活动。

3、生态文明对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的意义

我国的乡村生态旅游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乡村生态旅游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审美视角也随之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回归自然,贴近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便成了很多游客选择旅游的初衷。但是由于我国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或者乡村生态旅游的意识在我国起步较晚,很多时候游客旅游的初衷与结果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反差,导致部分旅游景点的自然景观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生态文明的理念对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毕节市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毕节市辖七县一区,乡村生态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但在最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基于发展,导致开发结构与理念的不和谐,很多的旅游资源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1、毕节市旅游资源概况

毕节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处于滇黔川三省的结合部。本地区区位优越、气候宜人、交通便利、自然生态资源丰富。并且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旅客休闲、度假、避暑的首选之地。毕节市国土总面积为26853km2,占贵州省国土总面积的15.25%。毕节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奇峰异石、山间湖泊,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乡村生态旅游景观,如织金洞、威宁草海等,为此,民间把毕节称为“洞的王国、花的世间、鸟的天堂”,可见毕节市的乡村生态旅游资源是如此的丰富。因此,毕节市在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实验区。

2、毕节市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1)城市色彩逐渐加重,乡村特色逐渐减退。乡村生态旅游最大的资源特色就是有别于城市风貌的生态特色,乡村生态旅游主要体现在乡村性上。乡村性主要表现在不同于城市的农村特有的生产生活,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自然风光、历史古迹等。近30年的发展,毕节市的乡村生态旅游景点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比如大屯彝族土司庄园、观音桥办事处塘房村董武刚家的凯鸿园。

(2)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对于发展乡村旅游或者是乡村生态旅游,我们要保障交通便利,吃住方便。但是毕节市的很多乡村旅游景点,这些硬性的指标始终达不到要求,导致游客很少去,或者是去了一次就没有什么兴趣。随着城镇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人们驾车旅游或者是短途旅游的次数会越来越多,有些旅游景点,遇见突发天气转变,游客走到途中便不能前行。因此,对于毕节市要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必须完善道路设施,提高吃住场所的质量,才能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带来转机。

(3)卫生环境条件差。毕节市的部分农村旅游景点,卫生设施极为缺乏,尤其是饮水和厕所,其次还有垃圾乱扔乱丢现象极为严重,从而导致游客不愿意再一次前往旅游。有些农村旅游景点,只要一到景区,遍地都是白色垃圾,这样的景区是不会吸引游客旅游的。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游客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如果游客看到的情况与自己的估计相差太大的话,那可能来一次,下次就不来了。

(4)接待水平有待提高。在对毕节市七县一区的乡村旅游景点的调查过程中,很多的旅游景点从业人员缺乏相应的旅游服务知识,而且服务质量较差。有些旅游景点,从表面上,游客玩得很开心的,但是游客吃住的条件差,不断遭到举报。有些旅游景点的工作人员,对景区的了解程度还没有一些普通的游客了解多,这样就为景区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毕节市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对策

1、创新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理念

毕节市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不但要结合本地区的自然气候环境,还要突出本地区的历史风土人情,把国家对毕节的开发扶贫元素融入里面,彰显本地区乡村生态旅游的人文性、原生态性、历史性与时代性,更要发展和倡导低碳旅游、原乡村生态旅游,这是推动毕节市乡村生态旅游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在国家能源资源逐渐减少的大背景下,旅游景区倡导宣传低碳旅游,比如低碳饭店、低碳出行、低碳住宿等等,增加乡村生态旅游的项目,同时结合当地景点和历史文化元素,加大对相关旅游产品的研发力度,进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又能对地方乡村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较好的保护。

2、加强和完善村寨参与的体制机制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其最主要的问题是带动相关村寨及社区的经济增长。就农村乡村生态旅游而言,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更加深入地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完善村寨及社区参与乡村生态旅游建设和发展的体制机制,提升村寨及社区参与乡村生态旅游的水平和思想觉悟。

3、加强相关旅游配套设施建设

(1)生态餐饮业。对于毕节市来说,很多乡村的餐饮仍然保留原始的气息,这对我们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好事。应该充分挖掘本地区丰富的餐饮资源,全力打造生态餐饮品牌,是本地区的乡村生态旅游更具特色,并为之大力推广。在旅游景点,我们要能够为游客提供安静舒适的场所,使游客尽情地享受生态餐饮。

(2)做好住宿条件和接待场所的规划,加强住宿条件的改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能够保持原生态的,是最能吸引游客前往进行旅游的元素之一。在建设时应考虑创新,同时要结合地方文化元素,创建一种原生态参观,在宾馆的外形、室内装修上,应该与景点和地方文化有机地融合到一起,尽可能使用天然材料。

(3)景区道路系统。对于景点的交通道路系统,在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做一个长远的规划和战略部署,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加工改造。这建设景区道路交通系统的时候,应注意建设的合理性、科学性和生态性。景区道路尽可能少用水泥等现代筑路材料,尽量减少对珍稀濒危动物正常生存的干扰。

4、依托式连体开发模式

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对于毕节市所有的乡村生态旅游,并不是每一个地区都适合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然而,各方面条件都适合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地方并不是很多,所有单一的特色景观可以联合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还有就是依托本地区丰富的资源,这些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特色突出,本身具备足够强的旅游吸引力,其客源市场依据其知名度、旅游产品特色等差异而不同,可以是近程、及中远程。

5、多方着手,提升区域竞争力

一个旅游景区的生存,关系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其中竞争性是极为关键的一点。竞争力的强弱,与景区的生存发展有着必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景区应该多方面着手,提升景区在整个大区域的竞争力。如提升景区形象、将历史文化与景区产品有机融为一体、增加文化产品的附加值、加强景区管理、创新景区销售模式等,这样才能为本景区的发展提升竞争力,进而带动地方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四、小结

毕节市的农村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无论自然资源还是人文资源,都带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并且具有喀斯特地貌的典型特征,彰显“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的特色。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要积极发挥各方面的作用,尽量把毕节市最美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展现给游客,为毕节市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兴斌.中国的乡村生态旅游与旅游生态环境保护[C]//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组编.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33-137.

[2] 郝芳.农村乡村生态旅游及发展模式探析[J].林业经济,2014.100-103.

[3] 曹晓鲜.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对策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89-94.

[4] 王嘉学,明庆忠,杨世瑜.云南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地域模式初步研究[J].生态经济,2005.1.95-97.101.

[5] 龙祖昆.湖南乡村生态旅游培育机制研究[J].商业研究,2007(11).

[6] 夏林根.乡村旅游概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

【作者简介】

篇8

1.1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生态旅游作为最新潮的旅游产品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全球范围的生态旅游方兴未艾,其别是英国、美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日本、西班牙、瑞士等旅游业发达的国家,生态旅游更是风靡全球,成为一种新时尚。

虽然生态旅游的最终目的是要改进旅游方式,促进旅游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对生态环境既加以利用。但是,任何形式的旅游活动包括生态旅游,都会对旅游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发展生态旅游,不搞好规划,就可能导致严重的生态旅游环境的问题,就会阻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1.2生态旅游的概念

1986年在墨西哥召开的国际性环境保护会议上提出了生态旅游(ecotourism)的概念。生态旅游是个外来词,关于这一新词语,世界上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不同的使用者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诠释,这些诠释有的很相似,有的差别很大,甚至讲的不是一个层次上的内容。从中外学者70多条对生态旅游所作概念和内容的诠释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生态旅游是以自然资源(包括特定的文化区域)为基础,具有生态伦理理念的一种高层次的保护性旅游活动。这种旅游活动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可创造持续的就业机会,是生态经济学和生态学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方式和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2生态旅游的开发原则

生态旅游地正受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成为开展可持续旅游和生态体验的理想场所。但是,生态旅游区(地)属于自然生态环境敏感区,开展旅游业极易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2.1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

生态旅游发展开发管理中的主要矛盾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因此,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促进二者的和谐发展,就成为生态旅游发展开发的重要原则。

生态旅游由于囊括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诸多关系,故对其进行开发管理时必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观,并以此为指导,形成生态环境和旅游经济双向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2.2经济有效性与生态安全性兼容协调原则

经济有效性是指人们在积极发展旅游经济时,应最有效地利用生态资源。

生态安全性是指人们在组织旅游经济活动时,应该有效地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使之保持存在和再生的能力。

2.2.1管理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衡量经济的有效性上

衡量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管理体制对经济发展是积极而不是消极的,要把促进经济发展放在第一位。第二,向自然生态系统索取资源要适度,坚持控制外延无限扩大的生产方式,反对掠夺或利用自然风景资源和旅游生态资源的做法。第三,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利用要充分,以便能够为游客提供更多的生态感受和生态知识。只有做到上面三条,才能充分发挥生态旅游的吸引力,使旅游收益得以实现。

2.2.2必须对生态安全性进行定位

通过对经济有效性和生态安全性两个指标的分析,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旅游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经济有效性和生态安全性处于既矛盾又统一的定位整体中。其矛盾主要表现在经济的无限增长给生态安全带来的威胁,其统一主要表现为二者可以有机结合和转化。

2.3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整体统一原则

生态效益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社会效益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原始动力;经济效益则是生态旅游开发和经营的重要拉力,从中起主导作用。三大效益都是生态旅游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

3生态旅游区的开发与规划需注意的问题

(1)制定生态旅游区的专项规划时,要特别注意研究生态环境承载力,亦即生态旅游环境容量。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是指在某一旅游地环境(指旅游环境系统)的现在状态和结构组合不发生对当代人(包括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及未来人有害变化(如环境美学价值的损减、生态系统的破坏、环境污染、舒适程度减弱等过程)的前提下,在一定时期内旅游地或景点、景区所能承受的旅游者人数。

(2)对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规划

成功的生态旅游有赖于高级导游、称职经理的合作,而熟练又有技巧的经营管理人员又需要有效的培养和良好的教育。因此,从事生态旅游工作的人员必须经过上岗职业培训,特别是导游更应具备较深的科学知识。对所有从事生态旅游业的经营人员进行生态环境伦理的思想教育,让所有的人都明白生态旅游是以生态环境伦理为指导,生态旅游的发展目标是与环境伦理要求和目标是一致的。生态旅游强调环境意识、自然感应,以唤起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

(3)生态旅游区的环境保护与社区居民的切身利益有直接关系

只有保障当地居民的利益不受侵害的条件下,生态旅游才能正常地、持续地发展。许多经验证明,让地方居民参与生态旅游区的管理与服务,如在导游、环卫人员、宿舍管理、餐厅服务、工艺品加工等方面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使他们的生活得以改善,会直接或间接地引起他们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激发他们参与保护的积极性,减轻因对资源需求而破坏环境的压力。当然,当地居民参与管理和服务必须经过严格培训。

参考文献:

[1]王佳,路紫,孙连敏.生态旅游环境问题与环境承载力诌议.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26(2):204.

[2]郭鲁芳.发展生态旅游的思考.旅游论坛,1998,(2):34.

[3]徐期勇,艾南山,李立华.生态学原理在生态旅游中的应用研究.环境保护,2000,(3):31-33.

[4]卢云亭,王建军.生态旅游学.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

[5]卢云亭,王建军.生态旅游学.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

[6]贺春艳.从生态旅游的三大效益再论生态旅游活动的形式.旅游学刊,2004,19(1):77.

[7]刘家明.生态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规划初探.区域旅游开发与管理.海洋出版社,1988.113.

【摘要】本文分析了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与发展原则,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生态旅游区的开发与规划原则与注意的问题。

篇9

一、生态旅游概念

“生态旅游”一词最早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os-Lascurain)在20世纪80年代初首次提出的。 生态旅游的目标是生态旅游应该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的多样性、维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更好的实现这一目标,生态旅游应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唯有经济发展之后才能真正切实地重视和保护自然;同时,生态旅游还应该突出对旅游者的环境教育意义,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者也更应该重视和保护自然。

二、我国的生态旅游现状

我国的生态旅游是主要依托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发展起来的。1982年,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建立,将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此后,森林公园建设以及森林生态旅游突飞猛进的发展,虽然这时候开发的森林旅游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生态旅游,但是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至1999年初全国已经建起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森林公园近900处。从1956年开始建立第一批自然保护区以来,至1997年底,共建各类自然保护区932处,其中国家级的有124处,被正式批准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有14个。我国共有512处风景名胜区,总面积达9.6万平方公里。 在2001年对全国100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的调查结果显示,已有82个保护区正式开办旅游,年旅游人次在10万元以上的保护区已达12 个。

三、我国生态旅游中现存的问题

1.旅游发展过程中环境破坏严重

旅游虽然被称为是无烟工业,但是,旅游业的发展对环境产生了越来越严重的影响,一方面,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造成了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另外一方面,在旅游的过程中,由于游客的活动也不可避免的对环境造成了影响,特别是在旅游业发达的地区和旅游旺季,但游客人数超过了自然的承载量的时候,对环境造成了破坏。在旅游过程里,一些地区由于对垃圾的处理不合理,还造成了垃圾污染。

2.生态旅游被当成了标签,没有真正按生态旅游的核心内涵去发展

现在,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地区打出来生态旅游的口号,越来越多的政府和旅游企业都把生态旅游做成了一个标签来吸引游客,但这些所谓的生态旅游地区和项目,大多数都只是停留在口号上,没有真正按生态旅游的核心内涵,在真正保护了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来发展经济,而是仍然以经济利益为核心,生态保护只是一个附属,当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目标想冲突时,往往会选择牺牲环境为代价来保护经济

发展。

3.缺乏专业的生态旅游人才

现在所谓的生态旅游发展中,人才队伍其实就是以传统的旅游业的人员为核心,缺乏真正的具有生态旅游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生态旅游人才。比如大多数景区的导游,并没有生态旅游的导游和传统旅游的导游之分,在对游客的讲解中,由于导游本身不具备生态旅游的专业知识,讲解过程也就简单牵强,甚至胡编乱造,根本不能满足游客对于生态旅游导游的需求。在景区设计、企业管理、政府管理等过程中,真正的生态旅游专业人才非常稀缺。

4.游客对于现存的生态旅游满意度不高

虽然现在对生态旅游有了大量宣传,表面上有了大量的生态旅游产品,但是这些生态旅游产品的层次还比较低,大多数停留在传统的观光游,无法满足游客对于生态旅游的真正需求,缺乏对游客有教育意义、专业体验和学习的真正的核心的生态旅游产品。总体来说,游客对于现阶段的生态旅游满意度不高。

5.缺乏社区参与

要发展生态旅游,必须要依靠当地的社区参与,只有把当地的社区参与和生态旅游建设结合起来,才能可持续的发展生态旅游,才能真正立足当地资源,但现阶段的生态旅游发展中,社区参与的项目还比较少,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四、发展我国生态旅游的对策

1.加强生态旅游的立法,总体规划生态旅游项目

要发展我国的生态旅游,首先要加强生态旅游的立法,总体规划生态旅游项目,只有完善了相关的法规政策,在发展过程中有法可依,才能使发展生态旅游有一个根本的法律保障。另外,要做好总体的生态旅游规划,现在很多项目由于规划不合理,反而破坏了环境,科学合理的总体规划,是发展生态旅游的基本前提。

2.建设一支专业化的生态旅游发展队伍

现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非常缺乏专业的生态旅游专业人才,可以考虑建立生态旅游的专业,通过大学教育培养相关的生态旅游人才,同时,对现有的行业人才可以进行专业的生态旅游培训和教育。通过专业人才培养和行业人才培训,来建立一支优秀的专业的生态旅游的专业人才。

3.构建现代化的生态旅游的产业体系

篇10

1、农业生态旅游的特点及类型

1.1 农业生态旅游的特点

(1) 自然与文化融为一体。旅游资源可以简要的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与工业不同,农业本身就包含许多自然属性,如土地、气候、水源等,因此注定了农业生态旅游是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耕文明,人们在劳作和生活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的将文化与农业融为一体,为农业增添了新的内涵,如农村的农耕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等。正是农业携带的各种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融合,才形成了农业生态旅游的吸引物,吸引城镇居民回归自然。

(2) 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中国在地理上跨越面积大,地理区位的不同导致农业耕作条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如北方干旱,多种植小麦,南方高温,多种植水稻。在这种巨大的差异下,地区之间的文化也有着明显的不同,早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就写到“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特定的地域、气候环境,使得人们的耕作方式、生活习惯、居住建筑都富有地区特色,如陕西全年干旱少雨,人们就住在窑洞里;福建等地全面湿热,人们为了防止洪水冲击,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吊脚楼。

(3)具有资源利用率强的特点。农业生态旅游既具有农业的属性,又具有旅游业的属性。农业耕作要依赖当年的气候、降水量、温度等自然条件;而旅游业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表现为人们出游的时间的不固定性。两者之间共同作用,相互补充,能够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创造多重经济效益。在气候条件不利于传统农作物耕种时,可以选择种植成熟期短的植物,满足游客体验农耕的需求;在气候条件有利时,种植传统农作物,通过传授种植知识、技巧等方式提高农业生态旅游的知识性。

(4) 具有体验性强的功能。农业生态旅游除了具有生态旅游的特性之外,与其他旅游方式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以参与性为主,其他形式为辅的旅游活动。旅游者要自己种植农作物、除杂草、收获果实才能够体会到农业生态旅游的乐趣。旅游者参与的方式更是多种多样,可以通过参与农作物的耕种、果实的采摘、家禽的喂养等多种方式,深度体验农业生态旅游。

1.2 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形式。从我国目前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来看,不同地域之间农业生态旅游存在形式有所差异,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观光型农园:主要以展示各种农产品为主,介绍农产品的生产技术及生产过程。通过开放农产品种植园区,满足游客观光、采摘、品尝果实等各种需求。同时,根据园区自身实力配备多媒体、指示牌等,展现农业生态旅游的教育功能;如广东省番禹龙农业大观园。

农业公园:将农业生产、农产品交易、旅游者休闲融为一体。农业公园一般以高技术农业生产、农村自然环境、农村民风民俗为主要内容,方便游客多样化的体验农业生态旅游。目前国内农业公园多是综合性的,包括服务区、观光区、水果区、花卉区及活动区等。

民宿农庄:以乡村宁静的环境、独特的乡村文化和丰富的农产品吸引近距离的旅游者。旅游者在农庄内干农家活、吃农家饭、住农家房,真正体验农民日常的生活;如山东泰安的家庭农庄。

2.我国农业生态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业生态旅游认识上存在误区。农业生态旅游是生态旅游的一个分支,具有生态旅游的重要特性,即旅游者渴望体验原生态自然及人文环境。而许多农业生态旅游的开发商和当地政府加大投资力度,盲目的改善当地基础设施,大规模的修建楼房,将原本乡土气息浓郁的乡村,改为坐落在乡村的“城市”。不仅不能够吸引旅游者,反而让前来旅游的游客失望而归。此外,有的地方仅仅把农业生态旅游作为吸引游客的噱头,当地的自然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当地的文化在缺乏保护意识下被游客所同化,失去了生态旅游的内涵。

2.2政府引导不到位。任何行业的发展,都需要政府部门起到监督和引导的作用。农业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业的重要分支,涉及的行业众多,如林业、牧业、建筑业、餐饮业、旅游业;需要政府部门统一、协调各个行业同步发展。但目前我国农业生态旅游缺乏政府部门的有效管理,造成行业混乱、旅游产品良莠不齐等现象。

2.3 旅游产品同质性严重。农业生态旅游具有地域差异性大的特点,但纵观我国各地发展现状,开发的项目多为观光型农园、农业园区等;而活动的形式仅仅局限于“干农家活、吃农家饭、住农家房”的层面,旅游产品同质性严重,文化性不强,缺乏高端、精品旅游项目;导致游客在目的地滞留时间短、重游率低。部分旅游地已注意参与对农业生态旅游的重要性,但挖掘还不够深入,造成旅游产品形式过于单一,落入“春季赏花、秋季摘果”的俗套。[4]

3、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 农业生态旅游规划要合理。在开发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前,必须对当地的自然资源、人文环境以及目标市场进行充分的调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特色拟定规划方案。规划方案应涉及对产业的布局、对客源市场的分析,并且充分挖掘当地特色的资源,发展具有独特性、条件优越的旅游地区。在开发过程中,要进行综合性、多样化的旅游活动项目设计,将生态旅游与农业完美的结合,将现代化农业科技、农业知识与生态旅游理念融合,充分体现出农业生态旅游的参与性、观赏性、科教性、娱乐性,尽可能的发挥农业生态旅游多样化特性。

3.2 完善行业经营管理制度。健全的行业经营管理制度是行业发展的必要前提,这些制度既要约束经营者的行为,同时也要约束旅游者的行为。一方面,农业生态旅游经营者多数为农民,缺乏管理经验与意识,造成服务和管理质量不高。另一方面,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存在严重的不文明现象,造成生态环境不可逆转的破坏。行业经营管理制度的建立,从旅游的六要素方面约束经营者和旅游者的行为,既提高了旅游地的接待条件和能力,又能够督促旅游者制约不文明行为,从而促进农业生态旅游健康的发展。

3.3 政府部门加强监管意识。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农民是发展的主体,政府是行业发展的倡导者和支持者。政府部门应该出台相应的行业法规法规,保证行业能够稳定持续的发展。此外,政府应该设立专门组织,定期不定期的明察暗访,以保证法律法规起到监管和保护的作用。另外,应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鼓励农民积极的参与农业生态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