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教育理念的核心范文
时间:2024-01-05 17:46: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思政教育理念的核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前言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其本质和主流是好的,他们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他们在改革开放中出生长大,在市场经济形成的过程中逐步了解中国、了解世界;他们思想活跃,锐意进取,发奋学习,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具有为振兴中华,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巨大热情和顽强拼搏精神。但由于受到市场经济利益第一和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特别是网上有害文化的影响,缺乏一定的分析和批判能力、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思想政治观点不正确,不能正确处理集体与个人的关系,生活上缺乏艰苦奋斗精神,道德品质修养不够等问觑。过去思想政治教育过分强调管理和灌输,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价值,强调思想统一,忽视大学生的个性培养,致使教育效果不理想。
一、以人为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因
1.以人为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符合原理
认为,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是社会革件的主体,实践出真知,群众是真正的英雄[1];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就是发展生产力,而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也就是说我们干一切工作最终目的是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根本任务是对被教育者进行的政治思想和政治理论的宣传和教育,这一过程的完成是通过教育者来实现的。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因素,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每一个活动中,都要围绕“学生”这一主体来开展。
2.以人为本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需要
大学生进入高校后在生活环境、学习方式、人际交往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的学生不适合或不能很快适应这种变化而产生了各种消极的想法,以至于走向极端。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忽略了对被教育者的潜力挖掘,认为大学生接受教育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没有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学生为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使教育符合他们的心理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二、以人为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意义
1.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时展的需要
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给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跨越式发展,带来了更加激烈的人际竞争、职务竞争和岗位竞争。这就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好的知识素质和技能素质,更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向着这个方向发展。
2.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保障
大学教育不同于九年制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而是把培养学住的综合能力放在了重要位置。近年来用人单位把求职者的工作经验看得非常重要,而我们的毕业生刚走入社会根本就没有一点经验,几年的大学生活就是要检验我们的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快不快、强不强,有没有创新头脑,有没有创新精神,这就要求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把握机会经常参加社会实践、实习、见习活动。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在大学环境中发挥个人潜能,培养创新意识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以人为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得的需要
社会的飞速发展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很高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良好的心态,明确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目的,就必须在思想上端正他们,在政治上教育他们。有了正确的学习目的,综合素质便会很快提高,在人际交往中就会做得很好。
以人为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做到重视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激励学生、凝聚学生、培养学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坚持以学生为本,才能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大学生自觉主动地去认识和完善自我,让他们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
三、我国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当前,我国正在发生转型的、开放的、伟大的复兴的社会变革。社会坏境、家庭环境、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在追求现实的利益观和道德观冲击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到的冲击尤为显著。目前在计划体制下形成的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某种程度上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节奏,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的现实需求与部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滞后之间的矛盾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现状。主要表现如下:
1.大学生在校期间存在的主要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第一、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增强。现在大学生大部分出生在二十世纪80年代中后期,多数是独生子女,没有受过艰难困苦的磨练,从小是长辈的掌上明珠,家庭、学校、社会的过多关心促成了他们想问题、办事情老是从自我的角度出发,只注意自我的感受与效果。正因为存在这方面的原因,学生的独立能力、生存能力、心理能力都较差,导致学生已遇到问题就无所适从、烦躁焦虑;第二,学生各方面的压力普遍增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总体发展的同时各地方经济发展的差距在不断加大,农村与城市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低收入家庭与高收入家庭之间的差距在加大;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日益增多,学生要随学习压力、生活压力、就业压力、社会竞争的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等。
⒉学校过分强调“社会本位”,没有真正以学生的现实需求和全面发展为本,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重复、强迫等消极手段,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甚至有些地方、部门和高校领导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够正视,或者是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可有可无。在高等教育的改革中没有把政治教育的改革放在重要位置或者是根本就忽略不计,盲目积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
四、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性化的对策思考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关键就是要把我们的理论跟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要善于发现大字生的外显的行为和内显的思想活动,对学生的社会行为、心理行为要有较强的预见性,要尊重学生的社会对价值观的选择,把“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
1.注重“以人为本”,尊重大学生的个人需要
个人对需要的需要是人需要的较高层次,满足人的尊重和需求是思想政治工作能否取得实效的重要前提[2]。思想政治工作如果做不到尊重人,不能使工作对象的尊重需要得到满足,就肯定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因而,思想政治工作这应以诚待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态度和平等、民主的方法,懂得教育人应首先要理解人、尊重人,以此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以期达到良好的工作效果。1.要切实把学生这个主体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组织大学生参与各项社会调查,参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与探讨,让学生由被动接受或者是拒绝转变为积极参与; ⒉关注大学生的现实需求,要把教育、管理、服务很好的协调起来,把教育、管理融进服务中,让学生在生活上、感情上、就业上、学习上所遇到的困难和疑惑得到解决和满足; 3.建立积极向上的学生社团,通过学生社团的活动更加丰富大学生与社会的接触面,实现大学生间接了解社会的需求;4.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当代大学生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心里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大学生在心里排桔、心理分析、心理素质发展方面的需求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要能够解开学生的苦闷心结,营造学生的心灵家园。
2.注重以人为本、考虑大学生的个体差异
大学生由于受自身条件、环境、教育和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其素质结构不可能完全一致。如果老师忽视大学生个体差异,单纯利用和采取集体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忽视个别教育,势必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大学生非常关注自身的发展问题,只有让学生感觉到思想教育对自己个人长远发展的重要作用,才能够乐于接受,这也正是我们加从思想教育工作的着力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既要注重全体学生知识获得教育,又要注重大学生的个体发展的差异,而不是把大学生囿于固定呆板的框框之中。要把培养和发展大学生形成丰富多彩的综合素质列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教育目标,全面细致地观察分析每一个大学生,注意开发大学生潜在的素质闪光点,因材施教,给大学生创造自主地发展空间,让大学生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个性优势,使大学生形成独立高尚的品格。
3.注重以人为本,调动人的积极性
人们在社会中生活存在各种各样的生活与各种各样的利益。这些利益的满足就是人们需要的满足[3]。在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中,人们的主体意识越来越强,人们的行为表现越来越趋利化,利益越来越多元化,人们一方面可以堂堂正正地争取由己的合理利益,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可能就会影响人们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与判断是非的标准,使一些人不能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与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甚至不择手段地去追求个人利益,滋生拜金主义与个人主义,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去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和他们的利益有关”。这说明利益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离开了利益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空洞的毫无内容的,当然,也是没有意义没有效果的。因而在处理利益问题时,我们必须做到:第一,讲清利益关系,进行利益引导是思想政治工作最基本的内容,使受教育者能够分析并理清各种利益关系,确立正确的利益观;第二,把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群众的实际利益结合起来,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近些年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越来越重视师生员工的正当利益,关心他们的生活,维护他们的权益,解块他们的困难,把思想教育与真抓实干结合起来,开辟了一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罗昌政.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J].科技教育创新,2007,1:20-21.
篇2
关键词:锻炼 学生核心能力 思政教改
一、思政教改的必要性
为了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和对思政课程新教学模式的积极探索,高校教学的趋势必然将会是将与课程改革相结合作为基础.将与学生需求相结合作为目标,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作为动力,同时高校教师积极推行精细化教学,其必要性重点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科学发展观必然要求思政进行教改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创新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方向指导作用.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针对性增强的有力保障,从这一层面上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2.教改是应对思政教育环境和对象变化的客观要求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千变万化,另一方面,“90”后走入大学校门,思政教育的对象也就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意义上的那种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教育方法已经无法适用于现实的教育环境,更无法被现在的教育对象所接纳.思想政治教育逐渐走入死角,因而这些都要求高校进行思政教改。
因此,思政教改势在必行,其重点为锻炼高校学生的核心能力。
二、学生核心能力的界定
“核心能力”这一词汇又称为“关键能力”、“核心技能”等,但涵义基本相通。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首次使用“核心能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八项核心能力,它们分别是:与人交流能力、数字应用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创新革新能力、外语应用能力等。按照主流观点可以将学生的核心能力概括为与具体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无关,而是一种从事任何职业都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它包括了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
三、通过思政教改来达到对学生核心能力的锻炼
1、调整教学观念,使其更加适用于现在的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
现代教育理念更加要求素质教育,实现“思政课”教学模式的调整,成为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的重中之重。近几年来我们深刻认识到在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高校的“思政课”教学必须把握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掌握教学的特殊性,根据教学需要,将那些脱离实际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淘汰,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结合高校教育的特点,构建和完善具有鲜明特色、符合实际需求的教学模式。
在调研学生思想状况的过程中,针对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变化,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形式多样化,共同探讨研究、解决时代、社会、人生中不断面对的难点、热点,具体表现为“研究型教学理念”,它包括问题意识、双主体意识、开放意识、探讨意识和能力培养意识等。高校老师上课要有鲜明的针对性、时代感,师生实现真正的双向交流,取消“满堂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教育方式,从而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以能力教育为依托,重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2.坚持形式多样的思政教改
坚持形式多样的思政教改,要以讲授理论教学、体验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相结合。思政课堂多以讲授理论的内容、理论形成的过程和理论的系统性为主,从而形成对理论、观点的系统理解和学习。另外,社科部团委和政治教研室可以共同开发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政治理论课授课教师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的宣传、实践选题的确定、实践理论与方法的提出、社会实践论文的撰写指导、社会实践的具体指导和学生社会实践论文分数的评定中。学生个人也可以根据暑期的社会实践,撰写社会实践论文或实践小结,规定一定的字数。并要求暑假结束后,每个班级在第一周内汇总实践论文,上交实践报告给授课教师,这部分也可以作为教师评价学生社会实践部分得分的重要依据。
3.通过思政课程讲授理论教学、体验理论(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课外教学)对学生的核心能力进行锻炼
思政课堂教学主要包括思政课程讲授理论和体验理论两个环节。在思政课程讲授理论课中,教师对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通过专题讲授、研讨等为手段,例如,教师关于“家庭生活中的道德和行为规范”的专题讲授,精讲后,提出《大学生应该如何看待婚姻和爱情?》的问题,通过学生针对此在课堂上展开的研讨,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核心能力。在思政课程体验理论课中,学生按个人意愿组队讨论,对于教师讲授的内容。在课堂上自选任意主题进行演讲,配合放映学生自己制作的幻灯片,比如在班级开展以“大学生活之初体验”的主题演讲,通过这样丰富的展示方式,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核心能力。
思政课外教学主要是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通过课外时间到实习基地以及其他用人单位调研或者实习,之后上交调研报告或者实习报告取得学分。高校学生通过亲自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职业素质的养成,熟悉职业环境,体验企业对学生的最主要的要求:遵守企业规章制度、爱岗敬业、面对新问题能自我学习并加以解决、能与他人和谐相处等职业要求,这样不仅能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与人合作的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核心能力,而且能让学生更客观地看待自己、明确就业方向。
小结:在新形势面前,高校的思政教师要调整教学观念、充分发挥思政课中讲授、体验、实践结合的教学优势,通过改变后的思政课程的课内课外教学来锻炼学生的核心能力。
参考文献:
篇3
(一)二者的联系
首先,思政教育有利于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其健全心理的形成打下了基础。就目前而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心理健康同属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但在此内容中融入思政教育能够弥补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使其教学的品质得到提升。另一方面,思政教育能够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使其在生活和学习中建立良好的心态,同时还有利于学生集体观念和个人思想的培养,促进心理机能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思政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条件,只有拥有正确较之观念和道德思想的人,才能称之为心理健康的人。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大学生的心理缺失,有利于形成健康的心理,以此促进思政教育的正常进行。思政教育的核心更偏向于对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等内容的教育,很少涉及学生心理方面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使用心理疏导等方法,让学生的情感得到释放,帮助其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为思政教育的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最后,这两种教学内容的融合,能够丰富高校的教育形式,提高两者教育品质和效率。与思政教育相比,心理健康教育更适合应用个案分析、实验观察等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对具体事件的分析,让学生清晰地了解到自身心理的特质,以便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规避此类不良现象的出现。通过对其做法的概述,让其了解到正确的做法是什么,以此促进高校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另外,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在对其个人进行全面的了解之后,将教育变成劝解,将制约变为疏导,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学生与思政教师间的关系,推动思政教育的良好发展。
(二)二者的区别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在定义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思政教育是通过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行为举止等方面进行分析,以为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并在此基础上为学生进行基础法律的讲解,以此约束其行为。其实质是以人为核心,其最根本的目的是构建学生正确的政治立场和价值观念。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通过询问的方式,结合心理学的教育理论,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行纠正及引导,使其能够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其教学的核心更偏向于学生心理理念的构建,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高校思政教育。由此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概念是不同的,具有不同的理论内容。
其次,两者之间的教育目标存在差异。在大方向上来说,其教育目标都是使学生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但从细节上来说,二者又有一定的不同。思政教育是站在社会的角度上教育学生,主要是以为指导,运用唯物论主义解决学生思想政治观点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对学生思想方式的考察,了解其思维动向,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卓越品质和爱国情怀,帮助其形成健康的心理素养和独立自主的品格,以此达到教育的目的。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其更加注重学生个人的心理发展,通过对学生主观意愿的了解,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培养学生的个性,帮助学生在不断解决困难、战胜困难的过程中提高自身心理的抗压能力,同时通过对不良事件的分析,提高学生对事物的判断能力,降低其心理问题出现的概率。
最后,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两者的教学模式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两者的教育模式方面,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其都是按照相关的教育规律进行的,并且其教育方法都符合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其中,思政教育主要是在宏观方面,注重学生社会公共道德的培养;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在微观方面,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心理引导,这种情况就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二者教育的基调。通常情况下,思政教育是运用对比教育、典型教育等方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意识;心理健康教育是运用询问、角色扮演等方式,注重学生的心理成长,达到学生的心理需要。
二、基于心理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探究
(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物质利益和利润最大化成了现代社会的主流。由于受这些思想的影响,使得多数大学生对生活的追求更加偏向于物质,从而忽视了精神生活的富足。
(二)思政理论较为深奥
高校学生的思想较为跳跃,其拥有敢于拼搏,勇于创新的精神。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思政教育主要以政治理论为主,综合了各式各样的社会意识,并不贴合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实际,这就造成了许多大学生并不能将这些理论知识运用到自身的生活当中,逐渐对其失去兴趣,导致不能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换句话说,大学生并不能理解其理论的含义,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更不用说将其运用到自身的生活当中。
(三)大学生自身生活社会不足
进入大学时期,学生的升学压力逐渐变小,学习不再是一部分学生生活中的主要部分,这部分人将生活的重心放在了自我意识的放逐上,这种情况就会使压抑过久的心理情况得到爆发。由于其刚步入社会,缺乏相关的实践经验,再加上其思想的不成熟,往往只考虑问题的表面,就造成了其思考方式的极端化,抗压能力较差,很难抵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以自我为中心,极少能够听取别人的意见。这种情况下,就会使大学生对这种理论性较强、历史渊源较深的教育内容产生抵触。认为其教育内容大而空,不符合生活实际,与主流文化唱反调等情况。
三、心理学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解决措施
(一)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
通过查阅心理学的文献发现,在面对问题或者逆境时,人格健全的人能够承受的压力更大,同时在新环境中的适应能力也较强。所以,为了能够培养出学生的健全人格,高校思政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一定要及时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将工作的重心放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首先,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发现其长处,运用其潜力教学,不要一味地打击和批评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思政教师并不像想象中的古板,以此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可以站在心理疏导师的角度,倾听学生的诉求,引导学生走出思想的“死胡同”,帮助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另外,学校在对思政内容进行编制时,应结合社会的需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使其情商得到提升。最后,需要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在实际的课堂中,及时与学生互动,了解学生思想情感的变化,转换自己的思路,不要揪着学生的错误不放,而是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用鼓励代替批评。
(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融合
为了能够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品质,其走向学科融合是其重要的教学手段。通常来说,思政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对高校学生情感意志、行为实践、思想认知等方面,这就决定了其课程的设置主体,必须以大学生的需要为主,结合教育心理学、社会伦理学等学科理论知识,不断丰富自身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因此,思政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以思政教育的内容为主,以心理教育为辅的教学方法,这样不仅能够完善思政学科的内容,同时还能让学生受到多方面知识的熏陶,有利于学生人格品质的培养。
(三)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转型
篇4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生活化 教育形式 分析
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主要是指在实施思政教育的过程中以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中心、关心大学生的生活情况,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基本素质。思政教育的生活化广义上来说包括大学生和大学教职员工,但一般来说主要针对于大学生。高校思政教育的生活化既是我国教育方针的要求,也是时展的客观需求。
一、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1)高校思政教育是一门新的高校学科,在内容上、领域上以及指导实践上均需要进一步发展和成熟。大力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进程能够丰富思想教育的内容、拓宽其教育视角,对该学科的巩固和加强具有重要意义;(2)思政教育工作需要与实际结合,这就需要解决教育对象的实际问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是党的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实现思政教育生活化能够促进高校思政教育理论研究不断深化,完善其理论结构,进一步提升思政教育工作对时间的指导作用;(3)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在当代的理论建设方向已经逐渐转变为实现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即为其中的一个具体展现。努力探索和落实思政教育生活化,有助于推进的传播,实现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
(二)应用价值
(1)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有助于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效果。我国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要求中指出,高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贴近学生生活,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有助于提高思政教育课程教学工作的效果。目前国内高校虽然积极开展了于思政教育的理论课程,但并未取得满意的效果。分析其原因主要为理论课程不能够与学生实际相结合,不能够很好的实现指导学生生活实践的作用;(3)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有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建设和谐校园是新时期高校发展的重要环节,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能够为教师学习和研究思政教育的特点和要求提供基础,提高教师的思政教育工作水平,有利于实现师生间更好的交流,消除各种矛盾的出现,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
二、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的特点
(一)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具有整体性
高校思政教育的主体是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生活化的主题内容包括了大学生身心发展的方方面面,包括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心理素质、法制认知和道德伦理观念等,对大学生在发展的特殊阶段具有规范和塑造作用。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既能够教学育人,也能够管理育人,是大学生教育的重要环节。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的整体性也体现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涵盖了大学生入学至毕业整个过程,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使每一阶段的教育工作都能够得到落实。
(二)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具有多样性
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内容丰富,涵盖了大学生校园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其又表现为多方面和多形式的手段。其中课堂教学手段、娱乐手段以及实践活动等均为常用手段,能够通过不同落实途径给予学生文学方面、心理方面、教育方面、道德以及社会等综合方面多样且立体性渗透,推进其对于大学生的影响。
(三)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具有发展性
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不是一个僵化的体系或套路,随着大学生生活和成长需求的变化以及时代的发展,思政教育生活化正在不断完善和成熟。在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发展的调控下,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能够不断调整,顺应时展需求。
三、结束语
总之,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并不是为了追求创新而创造出的应景式教学套路,而是为了迎合社会发展和大学生思想变化形式所需而出现的必然产物。积极落实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的进程,促进高校思政工作的成效是当前的首要任务。
参考文献:
[1]袁奋光,赵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新路径探寻 [J].社科纵横,2013,15(11):27-28.
[2]郭红明.微博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转向的理论契合及其价值探寻 [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4):25-26.
[3]邱启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 [J].中国校外教育,2013,5(S2):41-42.
篇5
高职院校是培养优秀的、专业知识过硬的人才的学院。高职院校不仅要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而且还要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不仅是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还可以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因此,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可以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为起点,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通过职业素质教育,真正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意义。
关键词:
高职;职业素质;创新;思想政治工作
我国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和心理,能够积极面对社会和人生,从而为社会作出贡献。但是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式和方法陈旧,理论大于实际,内容空洞。让学生无法理解和体会思政教育的真正含义。思政教育是培养优秀人才的中药环节,因此,为了提高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教育成果和质量,选择以职业素质培养为起点的、创新的教育模式,更适合现在的学生,也能让学生充分理解思政教育的含义。
一、职业素质的内涵和意义
1.职业素质的内涵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首先要了解职业素质体现在哪些方面。目前普遍的观念认为只有精神层面和外在行动结合在一切,才能真正地体现职业素质。精神层面就是职业精神道德等内在的表现,而外在行动就是在活动期间,体现出的有素质的、有修养的举动。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在职业活动中,所体现出的职业素质,就表现在职业意识、道德、行为和技能四个方面。
2.高职思政课程加强职业素质培养的必要性高职学院培养学生职业素质,是为了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不仅能够游刃有余地解决问题,而且展示出自己的能力。因此,素质教育在学生教育中就极其重要。把素质教育培养和思政思想教育结合在一起,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掌握素质教育内涵和意义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思想,对思政教育的开展起到促进的作用。因此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思政教育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都是以就业为目标的。素质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对学生的职业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而素质教育分为精神层面和外在行动。精神层面的教育需要借助于思政教育工作才能开展。思政教育为素质教育培训提供了土壤和空间,两者相结合,更有助于学生的思想提高。因此,思政教育在学校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三、高职思政课在学生素质培养中面临的困境
1.对思政课重视程度不够高职院校主要是为社会和国家输送专业的技术人才,因此更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术掌握的培养。学校对于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培养更加用心,相比之下,对于学生的思政政治教育就有所疏忽。对思想教育缺乏重视,让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流于形式。对于教育内容只是按照课本内容讲解,没有联系实际,教学效果并不好。
2.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我国社会正处于经济发展转型期,在转型过程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各种矛盾也日益凸显。当今正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各种信息充斥于网络之中,大学生主要通过网络获取信息。有些错误的、极端的信息会对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产生一定的不良的影响。诱导学生出现错误的思想,从而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怀疑和排斥,使得思政教育的开展没有结果。如果高职学校的学生不能辨别真伪信息,就会受到某些不良信息的引诱,思想出现偏差,不自觉地抵制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社会环境可能会对思想教育产生负面影响。
3.传统思政课教学理念及方法的落后近些年来,思政教育的开展取得的成果并不是很明显。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教学方法和观念相对落后。思政教育内容,尤其是高职院校开展的思政教育内容深奥,并且紧紧贴近国家的政策和主要思想。学生没有过多的社会经验,缺乏对国家政策的理解,因此会觉得思政内容空洞无趣。最主要的是,老师往往照本宣科,不要求学生理解,只注重学生记忆,这对学生来说十分痛苦。因此,落后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是导致思政教育无法深入开展的原因。
四、高职思政课对学生素质培养的创新思路
1.注重学生素质培养,创新思政课教学理念思政教育理念需要创新,陈旧的理念已经不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其理念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把思政教育内容转化成课堂实践内容。并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品格优秀的人才。注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社会和国家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尤其是专业知识过硬,同时思想政治觉悟高、职业素质也较高的人才。职业素质关系到高职学生以后在社会和工作岗位中的发展是否顺利。因此,高职学校的思政教育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同时还要根据社会的发展,改变思政的教学理念。
2.开辟多渠道,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培养,和思政教育相结合。可以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把思政教育内容,渗入到职业素质教育中,可以通过实际的教育内容体现出来。职业素质表现在职业道德意识、行为和技能上。行为和技能是可以具体体现出来的,比如技能掌握的高低,以及在活动中,学生的行为是否有修养,都可以体现出思政教育的结果。因此,可以把思政教育具象化,进一步展开思政教育工作,让学生更理解,也更容易接受。要想把思政教育真正地贯彻到学生的生活中,就要开辟新的渠道。通过学生经常交流的渠道,进行思政教育。比如,现在的微信、微博、QQ等等,都是和学生交流思想的渠道。可以解决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利用网络开展思政教育,把国家的政策和学生的职业联系在一起,可以把思政宗旨融入到生活中,让学生真正地了解思政教育的涵义。
3.构建模块化教学体系,创新思政课教学内容高职院校与本科学校吸收学生的范围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教育方面的重点也是不一样的。许多高职院校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和本科院校平齐,盲目地学习本科院校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没有按照高职院校的特点,把理论和实际联系在一起,培养学生的政治思想。因此,高职院校要建立属于自己的、有特色的、模块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根据自己院校的特点和目前学生思想问题,把解决办法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效地结合在一起。首先要确定思政教育的内容,在理论和实际的联系下,不脱离教材,不脱离实际,构建合理的模块化教学体系。尤其是要以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质为重点。把培养职业素质作为思政教育的重点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在未来就业过程中增加一定的机会。
4.探索多形式,创新思政课考核方式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职业素质培养,首先需要确保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是过关的,所以就要考核学生的专业知识。学生专业知识的成绩,是老师了解学生的主要渠道,也是老师指导学生解决思想问题的主要途径。同时还要把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外实践的成绩作为考核学生素质的指标,这样有助于了解学生需要重点培养哪方面。从而把学生的问题有效地融入到思想政治教材中,理论联系实际,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老师对学生的多元化评价,可以减少由于老师的主观评价,导致的错误分析,因此,从各个方面来评价一个学生,对于学生的素质提高具有极大的帮助。所以多形式的思政教育模式,也有助于推进思政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的职业素质的培养。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专业知识水平高的学生,而且还要培养思想观念正确的学生。因此,高职院校要对思政教育更加重视。由于过去的思政教育形式过于陈旧、内容空洞、没有联系实际,所以思政教育工作展开的效果不是很理想。而选择以培养职业素质为思政教育起点,创新教育形式和内容,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思政教育。因此,职业素质培养和思政教育工作相结合,为思政教育工作创新打开了一扇大门。
参考文献
[1]周晓晓.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的高职思政教育模式探讨[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5):102-104.
[2]李虹,杨立星,郭少卿,周景辉,张喜顺,胡静.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素质培养的新思路与实践探索[J].当代职业教育,2014(04):96-98.
[3]钟颖,童志坚,郭明.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的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内容整合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2(11):40-141.
篇6
摘 要: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一直以来,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是教育的关注点,新时期给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同时也为教育事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目标就是学生,开展以“以人为本”理念的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了各大中学校关注的焦点。本文就分析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理念的内涵,就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进程展开分析,并就如何实现以人为本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提出具体对策。
关键词: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分析;应用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培养社会主义人才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人们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也随之提高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而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使得当前人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当前教育大众化的情形下,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必须要得到调整、改革,使其工作模式向多元化、网络化等方向转变,以保证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与时俱进。而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出,是一直以来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和内涵,如何开展以人为本,解决中学生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显得非常重要。
一、以人为本理念的含义
1、以人为本理念的含义
随着市场化、现代化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受到了一定的制约,而党的一贯路线要坚持实事求是,这也是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方法和思想核心。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以以人为本为指导理念,作为未来社会发展战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谓以人为本,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以人为目标,将人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赋予其一定的感召力和感染力,保持拘谨,坚持以人为本来开展。其次,以人为本的思想教育工作,不但要求思政工作人员要言传身教,灌输思想理论和行为规范,更要对自己的一言一行进行规范,以为受教育者树立榜样,潜移默化的来影响受教育者。
2、以人为本的导向作用
尽管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其他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方向。但对于中学生教育来说,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起着不可替代的导向作用。首先,以人为本的思想教育工作实质就是要解决中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在思想教育学科领域中,理论与实践的矛盾是亟待解决的大问题。对于这一点,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有很大的优势,既做好了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又关注到了学生实际生活问题,解决了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生活问题就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
二、以人为本的中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实践分析
1、以学生为本,树立规范教育思想
就目前我国中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来看,相关工作者和学校领导在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很大一部分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对学生的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学生必须遵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制定的目标和任务。还有的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调的是个人对集体、社会的适应关系,而对于学生仅仅将其看做是教育的对象。在教育改革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时期,还要求了学校积极探讨以人为本视野下的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求,更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求。因此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之间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教育工作中教育工作者牢固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包括“学生是活人不是机器”、“学生是教育主体”、“学生是目的不是手段”等。
2、以解决学生现实问题为目标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得我国在校学生的规模愈加扩大,这对适用于小规模学生管理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较大冲击,而且随着在校学生的不断增加,就造成了学生各方面素质和素养参差不齐的情况,这样就不利于学生班主任、教师等教育工作者全方位、全过程的对全体学生进行细微的管理和控制,加大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开展难度,进而导致很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流于表面,而没有得到真正落实。要发挥以人为本理念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以解决学生现实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针对理想偏移问题进行目标教育。众所周知,中学阶段是学生形成世界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学生的个性特点鲜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的一生都会产生影响。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通过开展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审视社会和生活观念,充分掌握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致力于帮助学生。
3、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中学生是根本也是核心,这也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和基本要求,是符合现代社会对中学生进行客观教育的需求。当前,我国中学校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还受到模式和目标的影响,为了改变这样的情况,教育内容应该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思政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创新教育方法,让学生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同时进行,进而才能更容易被学生内化,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另外一方面则要注重创新实践,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等技术,通过开展多样化的课外活动,充分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到良好道德行为的重要作用。
三、实现以人为本理念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1、开拓学生视野,实现自我价值
首先,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中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应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自我价值的生活。对于这一点来说,因中学生的思想不成熟,对待事物的看法和观点不同,思政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解决学生的现实问题,所以,通过经常组织学生参加科学发明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发明创造和创新上来,并将其运用在学习和生活中,将静态的知识转变为动态的能力。其次,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的是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要实现这些目的,一方面,通过为学生们提供一些有利条件来培养其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思政工作教育者们要充分关注到中学生的内心世界,以积极的人生观和主流的价值观来引导他们,使其树立起正确的价值取向,并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2、注重人文关怀,发挥思政教育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作用于人的系统性工程,应将人文关怀作为出发点,以人为本。对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人文关怀不仅是侧重点更是基本原则,关注其个性需求,尊重其在教育中的地位,并有效发挥其主体作用。注重人文关怀,使得学生思政教育更能与学生产生共鸣,更能吸引学生,逐渐改善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识,进而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接受和学习教育内容。
结束语:总而言之,以人为本的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对于青少年的思政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坚持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不仅能够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解决学生的现实问题,对于青少年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开展以人为本理念的思政教育工作更应坚持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政教育服务,注重人文关怀,发挥思政教育作用,全面提高思政教育工作效率。(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周玉春.以人为本的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0):95.
篇7
【关键词】工商管理;实践课程;思想政治教学
在新商科的大背景下,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懂专业、懂社会的高素质新时代商科人才,将会成为未来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之一。
一、工商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思政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生产技术的不断变革,新的技术催生了新的工作岗位的同时,也对商科人才的需求有了不同的要求。教育部提出“高等教育要努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在新文科的概念框架下,经济管理教育界专家针对商科教育提出了“新商科”的概念,试图在新文科建设的浪潮中促进商科教育的改革和创新[2]。在“新商科”人才培养要求上,是否具有良好的实践创新能力,能够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文化的新时代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也是衡量人才培养的质量之一。所以,工商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湛江科技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思政教学相关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不够充分。工商管理专业实践课程的指导老师,大部分都是来自于专业课程的教师,部分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不强,认为只需要把实践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意识,对课程思政的内涵没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关于实践课程如何开展思想政治教学缺乏深入的思考。有的只是流于形式,缺少具体的实际育人内容。所以,导致相对较新的实践课程的思想政治育人的教学模式,对于大部分老师都还处于摸索学习阶段。同时,在实践课程思政教师队伍的建设上,教师课程思政的培训的投入以及相互交流还不够充分,实践思想政治师资队伍的建设没有跟上在新商科背景下,对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思政教育发展的要求。(二)没有深挖实践课程的思想政治元素。对于实践课程的开展,主要是根据实践课程的不同主题,结合专业学生所在的年级的培养的目标及要求,设计相关的实践课程教学内容。但是在实践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普通存在偏重视呈现专业相关的实践课程内容,缺少以专业实践知识技能为基础的思想政治元素的融入和运用。思想政治元素挖掘不够全面丰富,没有很好地把爱国主义、哲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及职业素养等工商管理实践教育中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充分在实践教学中展现出来,缺乏地引导学生从实践课程中关注国家战略、法律法规、思想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内容,去思考未来个人职业发展应该具备及需要锻炼的能力跟素质。思想政治育人元素是开展课程思政的基础,在新商科大背景下,对于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结合新商科人才培养的要求下,设计出具有具有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结合专业课程要求及学生培养的目标,挖掘能够具有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元素,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研究。(三)教学方式偏传统,缺少育人效果的展现。课程的内容设计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要求和能力的培养,课程的教学方式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和教学质量。同时,教师能否善于利用具有吸引力和创新的教学方式进行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在课程的教学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在实践课程的教学上,部分教学方式偏向传统。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缺少利用创新的教学方式,引入思想政治育人的元素,导致思想政治育人效果不佳,缺少根据课程的性质,设计出能够检验课程育人的成效,缺乏育人效果的展现。课程思政教育相对于普通的课程教育,其中一个很大的不同在于,如何能够通过融入思想政治元素,使学生能潜移默化地从课程中主动地接受相关信息,从而能够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积极地认可相关观点和理念,从而要求主动地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等各方面的素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影响和培养学生的能力。
二、实践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路径
(一)建立实践课程思政教师团队,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教师对于课程教学来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及文化修养对于学生来说起着示范的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会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及价值取向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高素质教师队伍是由一个一个好教师组成的,也是由一个一个好教师带出来的[3]。所以,教师自身首先必须加强思想素质修养,不断学习,从而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实践课程思政教师团队的构建中,由有实践课程教学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企业导师、思想政治教学指导教师等组成教师团队。专业教师负责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企业导师精通实操技能,熟悉行业发展相关信息,给实践教学提供支持与帮助;思想政治教学指导教师通过指导培训,加强教师对思想政治育人教育意识、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以及加强“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找准实践课程的思想政治契合点,进而保证实践课程思政的有效开展。此外,在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方面,还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定期组织专业教师进行培训、研讨等多种形式,通过学习与交流,加强教师个人思想政治修养,提高实践课程课程思政育人的能力。(二)加强校企合作校企协同育人,构建具有实践课程特色的思想政治元素。通过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到企业开展企业人才需求情况调研,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企业导师相互交流合作,挖掘适合实践课程的思想政治育人教学资源。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实践教学环节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目标,与优秀企业共建实践课程,深入了解企业文化。新时代商科人才培养要着重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升学生的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在复杂环境中的情绪管理能力[4]。专任教师根据人才培养的需求,设计教学计划,企业导师结合企业文化、人才需求、项目运作管理等方面具有与实际结合度高,并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相符合的知识点,例如:哲学与企业文化组织结构设计理念;爱国、诚信、敬业、友善与青年责任担当的管理类人才需求的素质;优秀人才在工作中发挥的“工匠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企业家精神,在竞争中不断探索创新等具有工商管理专业特色的实践课程育人元素。让学生深入企业了解真实的企业运作情景的同时,通过传递职业道德规范、创新能力等,让学生在实践课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的内容设计上,设计相关的任务,从而达到校企协同育人的目的。(三)以赛促教创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工商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核心。吴岩司长在《高等院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专题研讨会》上,对于实践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突出强调知行合一、会创等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以课程结合比赛的形式,通过创新创业比赛和创新策划比赛,结合“新商科”大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市场发展和行业岗位实践能力的需求,帮助学生把专业知识融入实践活动,形成较完善的理论知识体系,也是在实践中检验学生能否具备知行合一,发挥创新思维,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创新创业能力、敏锐的洞察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创新的思想政治育人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的同时,也能从比赛中,展示思想政治育人的成果。
三、结语
篇8
思想政治教育历来是大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它是关涉到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然而,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部分学生把思政课当成负担,甚至把思政课当成必逃课,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的,也有教育本身的。就教育本身来讲,本文认为教育的理念是有效的教学得以实现的前提。所以,对教学理念的反思应是当下思政教育研究工作的重点,教育的理念是多角度的,本文着重从人本的角度探讨思政教育的理念。
一、以人为本的哲学涵义
“以人为本”是当下人的发展理念,也是马克思人本学的重要理论,每一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理论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指出人的三种存在形态:类存在意义上的人、社会群体意义上的人、具有独立人格和个性的人。根据的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的理论,以人为本具有特定的关系范畴,需要放在各种关系中来理解,主要有三层含义:第一,相对于人对人的依赖、人对物的依赖而言,把人当作主体;第二,相对于人被边缘化而言,把人看作事物的前提、最终本质和根据;第三,相对于人作为手段而言,把人作为目的。因此,的以人为本理念具有三层基本涵义:首先,它是在一种社会历史发展中对人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它强调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这个主体既指地位的主体性,又指作用的主体性;其次,人本也是一种价值取向,即尊重人、为了人和塑造人。尊重人,就是尊重人的社会价值和个性价值,尊重人的独立人格、需求、尊重人性发展的要求。第三,它是一种思维方式,要求我们在分析、思考问题时,要确立并运用人(或人性化:合乎人性发展的要求)的尺度,要关注人的生活世界,要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命运确立起终极关怀,既要关注人的共性,又要关注人的个性,以人本身为出发点和归宿。
二、思政教育中的人本理念的缺失
(一)从教育目标上讲,思政教育趋向于理想化的教育
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倾向于理想化的教育,忽视有针对性的教育。以完美的理想人格教育学生,而不是把学生看作阶段性的、渐进性的现实个体。教学目标的设定否认个体道德认识的差异性和局限性。模范式的教育使得学生在反观自身的时候感觉遥不可及,不现实,进而降低了理论的感染力。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理论为中心,强调理性的认知,忽略了学生的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忽视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成长特点。教学情境和生活情景差别大,导致学生认为课堂和现实脱节,丧失学习的积极性。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理想性还体现在对现实社会矛盾回避,对社会敏感问题避而不谈,从而使学生的现实困惑和矛盾没有得到解答和引导。课堂成了脱离现实生活的理想主义,学生感觉身处课堂、书本一切皆是美好,走进社会和现实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尤其是在现在的网络信息时代,这样的矛盾和教学的弊端更加凸显。这样的弊端直接导致学生对真、善、美产生怀疑。课堂上教师的谆谆教导到学生那里成了没有意义的“唠叨”。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的却是苍白无力,这必然大大降低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要以社会现实为依托,既有理论高度又有现实的深度,让现实问题的解决在理论那里找到支点。思想政治教育要深入社会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把学生被动的接受变成主动的学习。这才是人本的教学理念。
(二)从教育的方式上讲,思政教育是从内容出发,而不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任何教育目标的实现都是以具体的教育内容为依托的,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的目标设定了具体的教学内容,当下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有着全面完备的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的确定性使得很多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成了刻板的教学机器。教学的方式成了从教学内容出发回归教学内容,教师成了教学内容的输出机器。这样的教学方式导致的严重后果就是学生认为教学内容和自己的现实没有太大的关系。学习成了被动的完成任务,而不是主动的获得知识和能力。诚然,教学最终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目标也要借助教学的内容,那么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驾驭就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理论知识的魅力在于解决现实问题。从学生的现实问题出发,能够把简单的社会现象提升到理论分析的高度。让学生切实感知理论的力量。这样,既完成了教学的目标,又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贴近学生实际,这才是以人为本的教学实践。
同时,“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也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大学教育有两大任务,一是教学,二是研究,这两者的最终目的都是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是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归宿。因此,在高等教育中,要始终做到以人为教学实践的主体,以人为教学过程的中心,这是大学教育中普遍遵循的教育理念。
三、改进思政教育,回归思政教育的人本特性
(一)推进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改革
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德育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德育课程要本着人本的理念,推进改革。有效的德育课程应是时展需要与个人现实发展需要的结合,注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现实性和适用性应是思政课的显著特点。思政课程内容的设置要以解决学生现实问题和困惑为目标,针对性地设置与大学生现实生活相联系的交往生活、情感生活的内容。课程的内容融入国家时事、大事,激发学生关注国家大事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学生对政治理论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将主流社会意识渗透其中,思政课的学习与现实生活浑然一体。
思政课的改革要注重与实践的结合。思政教育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塑造活动,认知和行动的统一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让学生在德育实践中自觉遵守德育观念,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社会现象,激励大学生不断地进行“知”与“行”的转换与提升,使思想道德观念融合到个人的言行习惯中,最终使大学生由被动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向主动修养个人思想品德转变。这才是有效的思政教育的特征。
(二)尊重是人与人交往最基本的准则
按照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尊重的需要是人的高级需要。人本理念下的大学生思政教育以人为核心,强调尊重人,关怀人。增强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需要遵循尊重原则。尊重是教师对大学生的肯定,接纳和信任,教师要走下讲台,走近学生,去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困惑。尊重是形成友好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大学生普遍具有的性格特征是自尊心强、独立意识强烈甚至叛逆心理突出。在学校环境中,他们的自尊心很大程度上来自教师的肯定,这也是对教师产生归宿感的前提,归宿感的产生有助于大学生积极配合教师的思政教育活动,从而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三)突出人文精神,体现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关注,用传统人文精神塑造大学生的人格。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各家各派学说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儒、墨、道、法的思想解释了天、地、人、我之间相互关系,它解释了做人的原则,阐释了人生目的、人生价值和刚强有为的人生态度。传统文化强调以人为本、关注现实的人生,提倡慈、孝、友、悌等人伦价值,推崇勤劳、务实、俭朴、和谐等道德观念;儒家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自身的道德修炼、德性看作是第一位。中华民族历代崇尚“忠孝仁义”,强调忠诚祖国,孝敬父母,诚实守信,重义轻利。这些道德标准也是我们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在今天,学习传统文化对塑造大学生的健全人格有着重要意义,将传统人文精神融入是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与人文关怀相悖的是唯科学主义,唯科学主义将文化价值、情感体验等人文因素排斥在大学教育之外,助长了工具理性和科学理性的倾向。失去了人文精神的大学教育只能培养学习和工作的机器。唯科学主义的大学教育是唯技术功利性的教育,这样的大学教育便会退化为一种物化活动,结果只能导致科学精神的扭曲。因此,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和谐发展才是大学教育的根本。
篇9
[关键词]:网络化 思想政治教育 路径创新
一、网络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1、对于大学生来说,随着智能手机的进一步普及和网络通讯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已经融入他们的学习和日常生活,成为大学生资料搜集、信息传播、思想表达、友谊互动的新渠道和新平台。应该说,网络化不仅成为当代大学生追逐热议的焦点,同时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网络化开启的大数据时代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教育资源。网络化促使“大数据”成为时代的业态,“数字化生存”已经成为某些大学生的真实写照。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每天都在不断产生海量的信息数据,其增长容量之大、速度之快、来源之广、价值之杂令人目不暇接。大学生从互联网上可以获得更加快捷的、广泛的、多元的、全面的讯息,从而克服传统思政教育仅靠高校教师这一教育主体提供单向性、唯一性教育资源的弊端,进一步扩大教育资源的深度与广度,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资料信息的及时更新、充实,源源不断全方位地为大学生提供思想政治教育素材。
2、网络信息技术以其交互式手段为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创新提供更加实效的途径。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思政教育由教师掌控主宰,学生被动接受的单向性的学习方式,网络平台提供了思想政治教育师生互动的交互式教育渠道和空间,在网络上,教师和学生可以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双向、多向交流互动,使得教育者和受教者之间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展传道授业解惑的沟通交流,传递分享讯息,表达不同意见,形成开放、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这不仅能够激发大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积极性,而且能够使教师更加真实地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状态,有的放矢及时进行正确引导,提高思政教育的功效。
3、新媒体工具开辟的网络空间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阵地搭建了新的载体平台。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校园BBS、QQ、微信、微博、MSN等新媒体越来越以其新f、灵活的方式吸引大学生关注的目光,可以说,新媒体“极大地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间,成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微载体,结合主流网站建设,把课堂教学延伸拓展,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以大学生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融入他们的日常学习生活,实现课上课外、校内校外的对接,让思想政治教育全时空的时刻存在,从而聚合思政教育的成效。
二、网络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难题
“每一种技术或科学的馈赠都有其黑暗面”,信息技术的发展就是一把“双刃剑”,网络化既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广泛开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平台,但同时也对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和崭新要求,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消极影响,使其面临着时代的难题与困境。
互联网提供的繁杂的海量信息极易诱导一部分辨识能力不强的大学生接受非主流亚健康的信息冲击,从而削弱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的引导力度,加大教育难度。当前,科技迅猛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进行学习交往,特别是大量社交新媒体的出现,使大学生处于海量信息的包围之中,这些信息良莠不齐、利弊参半,一部分大学生由于认知水平不高、判断能力不足、心智不成熟等原因,难以对此作出准确客观的判断,非常容易受到一些不良的、腐朽的、甚至碎片化的信息干扰,由此影响大学生对社会主流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选择,使他们产生思想困惑和价值观扭曲,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思政教育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
新媒体技术的去中心化反权威性特点极大冲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话语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受到挑战,教育效果大打折扣。网络化时代不仅改变了一个国家社会发展和经济运行模式,也对人们的思维方式、认知方法、生存形式产生巨大影响。网络空间的对等宽松环境意味着传统一元化、权威性的信息传播方式逐渐消解,个性化的新媒体技术使大学生对传统中心化一方独大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排斥回避心理,思政教育主体话语权不断受到稀释与解构,教育内涵难以得到大学生回应,往往出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错位发展状况。可见,“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现实情况需要,出现了滞后、低效现象,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话语权的式微是其滞后、低效的关键原因。”由此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实际效能难以真正发挥。
网络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日趋复杂极大地考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信息技术素养和网络监控能力,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面临亟待解决的新问题。现代大学生高度依赖网络,他们在网络平台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而网络媒体却精华与糟粕并存。也就是说,网络高新技术强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加快了思想文化领域斗争的复杂性与艰巨性,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环境的不可控性、风险性以及多变性。于是,这种情况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强化自身的专业素养,熟练掌握新媒体信息技术,能够对大学生在网络思想动态和信息接收进行及时收集整理及监控反馈。
三、网络化视角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的对策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今天的世界进入网络化时代,互联网的丰富性、即时性、多元性、隐蔽性、平等性使越来越多的大众群体开始使用网络实现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换。调查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可见,网络在当代社会已经普遍成为民众特别是青年人日常生活当中重要的沟通载体和交往工具,我们必须创新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渠道。
1、充分认知网络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新变化新需求,突破固有的思维定式,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不断强化“互联网+”背景下对新媒体技术的掌控意识,全面推进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方法创新。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要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途径,必须首先在思想观念上与时俱进,大刀阔斧地予以变革探索。网络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方法、模式、环境等一系列因素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只有适应这种变化,顺势而为,积极探索“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框架,才能够即时破解当前思政教育难题。为此,高校教师必须具备创新思维、全面思维、跨界思维、实事求是思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充分掌握信息知识,提高自身信息素养,进一步正确引导大学生对网络新媒体的认识,全系统建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
2、运用信息技术抓好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建设,积极推进互联网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实现网络线上线下教育的有机统一,打造高校全过程化、全时空化、全方位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建构学校课堂、校园文化、日常生活、社会环境、家庭氛围等各项元素之间网格状互相作用的有机整体。所以,一方面,有必要抓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建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确保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权威性”,充分发挥思政课课堂对大学生理想信仰塑造和人生观价值观引导的巨大能效;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移动通讯技术的作用,积极打造网络教育阵地,在高校主题网站、校园网络文化、微媒体传播平台等建设中,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宣传正能量,形成主流价值引导和舆情舆论引领,切实有效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与导向性。
积极开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网络教育新领域,大力拓展网络微平台,以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思想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认同、选择社会主流文化,提高思政教育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网络化时代改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教育方式手段,为此就必须在对大学生进行现时代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有意识主动地运用信息技术,加强主题网站、新闻网页、官方微信、工作微信、校园论坛等网络微平台建设,即时利用这些工具平台准确信息,了解学生动态,交流思想,把它们打造成集政治性、思想性、教育性、服务性、娱乐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舞台。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建立一支政治能力强大、思想信仰坚定,信息媒介素质良好,德才兼备的高层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以其过硬的本领和高超的水平_创思政教育新局面。
篇10
关键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问题;策略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类文化思潮涌入我国,并对企业员工思想形成了冲击,使得员工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为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政工人员需明确思政工作的意义,理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完善,以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助力企业向好发展。
一、企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意义
社会价值观念的日益多元化,使得企业员工出现了诸多思想认识问题。面对新的形势,企业思政工作变得更为重要,成为了助力企业发展的支撑。具体而言,企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意义表现为:(1)有利于增强员工的责任意识,提升工作效率。良好的思政工作能够使员工增强“主人翁”意识,将企业当成家,时时处处为企业着想,提高工作主动性,进而提高工作效率。(2)有利于统一上下思想,形成集体认识,凝聚人心、汇聚众智,促进企业健康发展。(3)有利于营造宽松、活跃的工作氛围,增强员工的幸福感,形成积极的企业文化。(4)有利于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三观,提高思想认识,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实现健康成长。
二、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思政工作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由于企业领导阶层更多地关注经济效益,而对思想政治工作缺乏应有的重视,致使企业思政工作队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工干部不重视本职工作,未将工作落实到位,面对员工新的思想状况还采取传统思政教育方式,致使思政工作流于形式。二是,企业部分政工干部多从其他部门抽调而来,缺乏一定专业素质,且日常业务培训较少,存在业务不精、套路不熟的情况;一些年轻干部虽属专业出生,文化层次较高,但缺乏实践经验,工作能力有待加强。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过于陈旧
企业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缺乏对员工现有思想情况的研究,工作内容针对性不强,存在脱离实际的情况,且部分思政人员没能很好地学习和解读党的最新方针政策,也未充分理解企业上级领导的指示精神,致使思政教育内容更新过慢,缺乏对员工的吸引力。与此同时,思政教育层次性不够,内容同质化较为严重,未能根据员工的不同思想状况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工作,工作没能体现差异性。另外,思政教育也未能结合企业实际工作以及社会发展形势进行内容的更新,政工人员的思政教育活动还停留在宣传老思想、老观念的层面上,严重制约了思政教育工作效能。
(三)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比较单一
企业的员工构成较为复杂,各自的需求也不同,“一刀切”式的管理将难以提升管理实效。而当前的思政工作没有考虑员工个体的差异性,工作方法较为单一,大多采取的是政策宣讲、谈话教育、集体学习等方式,这类教学方法较为枯燥乏味,难以调动员工的学习热情,且未能考虑不同员工的学习需要和利益诉求,工作难以落实到位。这种单一化、不合理的思政工作方法难以起到应有的教育效果,且容易引发员工反感,亟需优化完善。
(四)对青年职工的思政教育难见成效
目前,80、90后已成为企业的中坚力量,这些青年职工的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特点,个性突出,接触的新鲜事物也较多,甚至许多青年职工是独生子女,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压力较大,人际关系也较差。此外,青年职工的心气较高,又面临照顾家庭和个人发展双重问题,容易眼高手低,追求高待遇却又缺乏吃苦耐劳的干劲,容易产生错误认识,出现悲观情绪。而企业思政人员往往没能注意到青年职工的这些问题,思政工作不够到位,不利于员工思想认识的全面提升。
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改进策略
(一)加强思政工作队伍建设,提高政工人员素质
思政工作的主体是人,只有构建一支高素质、高水平、专业化的思政工作队伍,才能让相关工作得到落实。首先,企业政工干部要具备自觉性,努力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质,以哲学理论武装自己,保持思想、行动、言论的一致性,发挥带头作用,做到廉洁自律、恪尽职守,为基层员工树立榜样。其次,要加强政工人员的专业培训,加强新的理论知识和工作方法的学习,通过提高认识,更新工作理念,从而打造专业化的政工工作团队,全面提升政工人员的素质,提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水平。最后,企业还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开放的思政教育平台,鼓励思政工作人员利用在线平台加强工作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二)与时俱进,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企业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许多新的情况,需要思政人员与时俱进,学习新的政治理念,掌握最新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基本国情,将思政教育与当前的社会现实以及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掌握员工的最新思想情况,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指导工作,实现工作效果的显著提升。具体而言,企业应结合党的十最新报道,将的“中国梦”理念、创先争优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新的教育内容融入到思政教育工作当中,切实发挥思政教育的引领作用,转变员工工作作风,促其摆正心态,端正认识,增强自身主体意识,以企业为家,更好地进行工作。
(三)完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提升思政工作效率
首先,要对思政工作载体进行创新。可借助微信、微博、网站、移动APP等强化思想政治宣传,让企业员工能够随时随地进行思想政治学习。其次,要创新职业岗位教育。通过构建育人基地,将思政工作与职工培养关联起来,在培养职工专业技能的同时,也促使其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将职业岗位中的感染力与辐射力充分发挥出来。再者,要构建长效考核机制,保证思政教育工作规范化实施。同时,将考核结果作为企业政工干部、职工评优的参考依据。通过定期及不定期的考核,及时发现思政教育当中存在的问题,并做出有效调整,进一步提升思政工作效能。
(四)关注青年职工实际需求,有效开展思政工作
青年职工是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企业思政教育工作的重点对象。当前,青年职工的思想较为开放,呈现了多元化的特征。企业思政人员应有针对性地开展青年职工的思政教育工作,促其更好发展。例如,针对青年职工存在社交困难,缺乏社交能力的现状,企业可组织青年职工参与文化娱乐活动,以多样化的活动来带动思政工作,改变青年职工社交不足的现状;针对青年职工渴望做出工作成绩,获得价值肯定的心理,企业政工人员可开展优秀青年评选、先进团队评比等活动,肯定青年职工的价值,激发其斗志,促其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增强思政工作实效。
总之,在新的社会形势下,企业思政人员需认清工作现状,与时俱进,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为企业的改革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刘玲.论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与对策[J].时代报告,2016(28).
- 上一篇:医保内控管理情况
- 下一篇:卫生院医保基金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