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管理方式范文

时间:2024-01-05 17:46: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商业银行管理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商业银行管理方式

篇1

关键词:资本约束;商业银行管理方式;转变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1-0062-02

一、商业银行资本管理面临的严峻挑战

资本金不足一直是制约中国商业银行经营的重要因素。近些年来,在监管部门的推动下,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虽然整体上有所提高。但是,贷款扩张快、资本耗费大一直是中国商业银行经营方式中的一大特点。特别是金融危机后,中国商业银行在资本管理方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

一方面,贷款扩张过快,资本耗费太大。特别是2009年,为支持“保增长”,中国商业银行又投放了天量贷款,全年新增贷款达到了创历史纪录的9.59万亿元,贷款增速达32.8%,直接导致中国银行业平均资本充足率从2008年底的12%下降到了2009年底的11.4%。不仅如此,还从以下两个方面制约了商业银行的中长期资本充足率的提高:一是过多、过快的贷款投放埋下了贷款质量下降的隐患,或将导致银行盈利能力下降,增加资本占用并影响资本补给;二是贷款投放的惯性作用将难以在短期内遏制。为防止存量贷款的质量恶化,商业银行很难迅速退出已投放的贷款项目,必须继续保持较快的贷款投放速度。根据有关研究,未来二至三年,中国商业银行的每年还将会新增贷款6万亿~8万亿元。即便是维持目前的资本充足率水平,也需要每年补充资本金5 000亿 元~6 000亿元,资本不足是商业银行不得不直面的严峻问题。

另一方面,为了提高商业银行的抗风险能力,监管部门对资本的监管不断升级,资本监管的国际标准也将更加严格。可以说,目前商业银行面临的是前所未有的高标准、全方位、全天候的资本监管。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监管部门提高了资本充足率的监管底线。2009年,银监会要求中小银行和大型银行的最低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10%和11%。并且,巴塞尔委员会也在针对金融危机暴露的监管缺陷重新确立更高的资本监管标准。二是扩大了资本覆盖范围。为了亡羊补牢,巴塞尔委员会正在对资本监管国际规则进行根本性改革,这包括:把交易业务、资产证券化业务、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都纳入覆盖范围,以期提高捕捉风险的能力;建立反周期超额资本监管框架,弱化银行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正反馈效应;对大型银行提出附加资本要求,防范“树大不易倒”的道德风险等等。三是更新了监管方式。银监会对商业银行实行了动态资本和动态拨备的资本监管方式,2010年1月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指引》,进一步细化了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监督检查,资本监管常态化。巴塞尔委员会也将提高资本监管工具的质量,强化资本的损失吸收能力。四是收窄了补充资本的渠道。2009年10月,银监会出台了《关于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的通知》,规定商业银行从2009年7月1日起持有的银行间次级债要全部从附属资本中扣除,促使次级债发行利率走高,加大了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的压力。

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式的转变

商业银行的资本不足,与历史原因、经济环境等有密切关系,也与其经营管理方式有直接关系,例如:资本耗费大的贷款业务增速迅猛,资产结构不够合理;盈利渠道单一,中间业务占比很低;金融创新的动力不足,同质化竞争的情况严重;风险控制手段薄弱;资本配置不合理等等。在资本约束趋紧的大背景下,“紧箍咒”是压力也是动力,商业银行应针对性的对上述情况进行改进,循环渐进地转变经营管理方式。

(一)合理调整资产结构,发展低资本消耗的业务

受社会资金需求旺盛、间接融资不发达、银行资金充裕等因素的影响,通过扩大贷款规模来提升盈利能力在未来一个时期仍会是商业银行的主流选择。但是,面对资本趋紧的现状,以及今后利率市场化后利差将大幅收缩的趋势,商业银行应加强资本管理,逐步压缩高资本消耗的资产业务,拓展低资本消耗的资产业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是积极压缩金额大、期限长、风险高的公司批发业务;尽力争取符合规定的质押或担保方式,增加风险缓释量。现有风险资产计算办法规定:“有质押、担保方式的贷款”可享有与质押物或保证人相同的优惠风险权重,风险缓释对降低风险资产比例的作用毋庸置疑。因此,建议增加风险权重较低的贷款占比,比如:中央政府投资的公共企业贷款或其担保的贷款(风险权重50%)、存单质押贷款(风险权重0%)、银票贴现(风险权重20%)和中央政府投资的公共企业开出的商票贴现(风险权重50%)等,完善高风险贷款的退出机制,从而减少资本占用。

二是大力发展零售及中小企业业务。个人贷款、中小企业贷款具有风险权重低、资本占用少、风险分散、收益稳定的特点。目前中国居民财富日益增长,投资理财意识增强,国家拉动内需的措施频繁出台,对发展中小企业提供了相对优越的条件,为商业银行发展零售和中小企业业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商业银行应抓住机遇,变革组织架构,培育专门的人才,循序渐进地实现战略转型。

(二)加快发展中间业务,推动金融创新

中间业务占用资本很少,而发展前景广阔。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仅占总收入的15%~20%,有的中小型商业银行的占比更低,而国外商业银行则在40%左右,两者的差距很大。中国商业银行在发展中间业务方面具有很大的空间。一要挖掘传统中间业务的发展潜力,改进支付结算、国际结算、银行卡、委托贷款等业务的服务方式,优化业务流程,丰富业务品种,在网上银行、自助终端等方面实现突破,促进传统结算业务收入的增长。二要积极发展票据业务。根据资金余缺和市场脉搏开展的票据业务(特别是银行间的转贴现),属于中间业务的一个重要品种,它占用的资本少、灵活性强、可以获取较高的收益。三要抓住居民财富增长的契机,设计开发多元化的理财产品,比如承销债券融资工具等。四要推动金融创新,实行差异化经营。紧跟资本市场、证券市场的改革进程,结合自身特点进行金融创新,实现差异化、多元化经营,开展企业年金、离岸业务、信托业务、投资银行、保险业务、证券业务等高附加值的业务。设立相关的子公司,充分发挥金融创新充分发挥母子公司之间的协同效应,增加中间业务收入。

发展中间业务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反对通过利息转化虚增中间业务收入的表象。国外中间业务占比的提高,也是历经了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三十年左右的时间。商业银行应结合在做好资产负债业务的基础上,针对性的设计推出产品,实实在在地增加中间业务收入。

(三)强化风险控制,降低经营风险

资本监管和风险控制紧密相关。风险控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盈利能力和资本占用情况。这方面,商业银行应突出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内部风险评级。建立和优化各类信息系统和评级模型,制定数据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做好数据积累,确保数据的客观、准确;对各层面的数据进行有机整合,积累起符合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风险损失数据,以信息系统支撑风险评估及决策,事前对贷款进行管理,提高贷款质量。

二是扩大风险控制的范围。正在修订过程中的巴塞尔协议,资本监管国际规则将扩大资本覆盖范围。针对这一情况,商业银行应未雨绸缪,加强除信用风险之外的表外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道德风险的风险评估;还要在服务于国民经济周期性增长的同时,避免因贷款过度增长而触犯反周期超额资本的红线。

三是防范综合化经营过程中的各类风险。在综合化经营的业态模式中,除了信用风险外,市场、法律、信誉、交易对手、操作等风险也要特别关注,要一并纳入商业银行的风险防控范围。

(四)深化经济资本管理,优化财务资源配置

资本是商业银行的财务资源之一。推行经济资本管理,合理配置这一财务资源,是商业银行加强自律、应对资本硬约束的重要措施。

经济资本与账面资本和监管资本不同,它是商业银行内部资本配置管理的虚拟概念,它试图全面客观地反映银行预计承担的风险水平,并通过风险损失计量映射资本需求。深化经济资本的应用,对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制订战略计划、绩效考核、信用限额管理、贷款风险定价等具有重要作用。

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完善经济资本绩效考核办法,通过经济资本配置和经济资本回报考核引导各条线、各分支机构转变经营模式,实现风险和收益的平衡。

在贷款定价时,可以建立经济资本内部抵补机制。在放贷前充分考虑其占用的风险资本,通过设置单笔资产业务测算模型,测算该笔贷款的税后净收益和占用的经济资本,进而测算其经济资本收益率(RAROC=税后净收益/经济资本),将测算结果与最低资本回报率或者与目标值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决定该业务定价是否合理,在量化的基础上作出决策,增强资金价格对风险的敏感度,推动资本节约型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胜邦.商业银行资本管理:挑战和对策[J].中国金融,2010,(10).

[2]张洁颖,陈剑锋.以经济资本管理推动银行资本节约型发展[J].中国金融,2010,(10).

[3]郭田勇,葛娟.商业银行资本金压力的解决之道[J].中国金融,2010,(10).

[4]连平.商业银行业务转型与融资管理[J].中国金融,2010,(10).

篇2

一个企业是否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能力,是否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能否在在同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完全取决于商业银行的管理者时候在面对市场竞争中是否具备对于市场的宏观把握能力,是否能够在面对其他同行业竞争的业务压力,这就要求商业银行能够积极的把握市场变化的动态,积极的将消费和需求有机的结合,创新产品组合,建立创新型的经营管理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在不断变化市场环境中,赢得竞争的先机。

二、商业银行的介绍

商业银行(CommercialBank),英文字母的缩写是CB,意思是存储储蓄银行。商业银行的有别分其他银行的,如中央银行和投资银行的,商业银行是一个以营利为目的,以多种金融负债筹集资金,多种金融资产为经营对象,具有信用创造功能的金融机构。普通的商业银行不具备货币的职能,只能通过其他的商业活动来运转货币。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主要就是吸收普通大众的存款和通过吸收的存款进行发放的贷款,即通过相对较低的利率吸引大众将存款存放在商业银行,然后商业银行在通过自身的业务,将存款放贷给部分需要资金的企业,收起贷款利息,在存款利息和贷款利息的形成必要的利息差额,从而形成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商业银行本身是储蓄机构,是吸收经营存款的机构,而不是投资机构。

三、商业银行的职能

由于商业银行本身是经营储蓄,经营存款的机构,由此可以引申出有五个主要基本职能:第一,调节经济。由于商业银行的手中握有大量的存款,可以通过商业银行本身的市场活动,可以将资金转移到相对欠缺的社会部门,从而到达对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可以通过国家的经济货币政策对经济结构、产业布局和消费投资进行合理分配。第二,信用创造。由于商业银行可以将居民企业的存款放贷给需要资金的企业,在放贷企业没有提现的情况下,依然会作为存款存放在商业银行,从而增加了商业银行新的资金数量,派生出新的存款和贷款。从而达到信用创造的职能。第三,信用中介。商业银行是一个将社会闲置资金通过自身的商业活动,进行重新的配置,将资金发放到新的经济领域,从而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而在这样的一个经济社会活动中,商业银行就是从分担任的一个中间人或者是代表,从而实现资金的有效转移,并从这样的商业活动中,实现自身的利润的增加。第四,支付中介。商业银行在担任信用中介时,就会充分的将自身拥有的储蓄货币进行有机的管理和分配,在新的资金进行转移变化时,通常是作为本商业银行的新的存款进行的,此时商业银行就是这些货币资金进行重新分配载体,对企业客户进行提现转账等资金转移业务,成为企业资金的保管者和对外支付的中介机构。第五,金融服务。商业银行由于自身的随着发展,会不断产生新的市场环境和市场需求。而商业银行为了客观的将自身的放贷损失机率降低,会积极的随着经济的发展,汇总不同的经济数据以及行业变化信息,从而实现对于经济社会的把握,也就为其他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咨询,以及相关技术信息服务提供了可能。同时商业对于企业的资金有分配中介的作用,以此可以代企业做一些资金出纳的业务,比如说是员工工资等。

四、商业银行的业务

根据中国国家经济发展的现实以及中国相关法律的规定,中国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开展经营下列业务:吸收公众和企业的存款,并由此发放贷款;办理国内跨地区以及国外跨国家结算、票据贴现、发行金融债券;发行、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买卖外汇;提供信用证明服务及相关担保服务;从事款项管理服务及部分保险业务等。同时,商业银行不能经营除政府债券以外的证券业务和非银行金融业务。由此商业银行业务一般可以分为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以及中间业务。第一,负债业务。所有商业银行吸引来资金作为商业银行经营的来源的业务都是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是商业银行开展其他银行业务以及金融业务前提和条件。包括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商业银行的长、短期借款。第二,资产业务。商业银行对于已经吸收的存款或者自身保有的资金进行新的分配和规划活动就形成了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主要分为放款业务和投资业务两大类。开展有效的资产业务也是商业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从而银行的利润来源。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除了保留一部分的存款准备金以外,其他资金都可以用来贷款和投资。一是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二是商业银行的证券投资业务。第三,中间业务。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中间业务指那些与资产负债业务没有关系,却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换成为资产负债业务,与银行经营管理密切相关的商业业务。广义的中间业务则除了上述的中间业务外,还包括为其他经济单位结算、其他经济体的经济业务、为其他经济单位提供行业咨询等无风险的经营活动。

五、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创新方式

(一)及时有效的转换公司战略,跟上时代政策发展

商业银行作为商业经济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适应经济发展以及商业变化而服务的。作为对于资金以及货币的管理和分配者,应当积极的将公司的战略进行更加细致的规划。由于国家政策的变化,以及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公司的战略一定要能够跟上政策的变化,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面对国家的政策,商业银行应当积极的分析国家政策的变化,将工作经营的重心进行合理的变化,以适应国家政策要求。同时关注国家的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财政的分配变化,对于国家重点发展的行业,投入更多的人力资源以及资金资源。对于国家可能放弃或者调整的产业,也要及时的做出相应的业务变化,不管是推出还是调整,都要在最快的时间进行规划,使得商业银行才能够在经济活动中起到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

(二)优化服务流程,将客户在服务中的满意度提升

商业银行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金融服务机构,因此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如何更好的做好业务上的服务将会是提高其自身的市场占有率的重要手段。在存款方面,由于商业银行面对数量上较多的普通大众的存款业务,应当在简化服务环节,优化服务品质,规范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上着手。在放款方面,由于商业银行面对数量上较多的是资金上有需求的企业贷款业务,因此,商业银行应当在适当放宽贷款条件、积极审核企业资格、提供专业的金融配资服务、提供多样的还款方式、延长还款期限、降低贷款利息、及时放款上着手。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中必须要将服务的质量提升上去,让客户在服务的过程中感受到企业的专业度,提升客户在服务中的满意度,才能使企业在经营中不断发展。

(三)提升人才管理模式,完善企业人才培养目标

由于市场竞争的日益残酷,以及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因此对于企业对于人才要求也在不断的变化。对于优秀的人才,公司要积极的引进,对于公司来说,要对于人才的管理要更加人性化,凸显以人为本的目标,积极培养公司自身的人才,让真正的人才同公司的成长一起成长起来。

六、结束语

商业银行由于其处于经济生活中的独特地位,是货币资金再分配的主体,只有在不断的完善自身的金融服务水平、完善自身的金融产品体系、完善对于经济竞争形式的把控、完善对于金融人才的管理,才能够在商业银行日渐激烈的竞争中将企业不断壮大,完成企业的成长。同时商业银行更要将社会责任担负起来,不能只看重利润的增加,应当更加注重对于经济社会的优化改造上去。

作者:周沛然 单位: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分行渠道与运营管理部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六西格玛;商业银行;质量效率管理

文章编号:1003-4625(2008)03-0110-04 中图分类号:F830.2 文献标识码:A

六西格玛(Six Sigma,66)代表质量统计标准差或等级(要求缺陷率控制在百万分之三点四以内),六西格玛管理是指以对工作流程的精细化管理为目标,通过设计、监督每一道生产工序和业务流程,对工作流程的效率进行定量度量,以最少的投入和损耗实现客户满意度与企业收益最大化的系统科学。西格玛水平越高,说明缺陷出现的次数越少,质量水平越高;反之,则质量水平越低。银行业的业务操作有很强的规律性,即很高的重复性和相对更为标准化的交易流程,为六西格玛的引入和应用创造了很好的环境。因此,加强六西格玛与商业银行质量效率管理研究对有效的提高客户满意度,降低和改善银行经营成本、提高效率,进一步提升银行综合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六西格玛与其他管理工具比较分析

商业银行推行六西格玛管理,使商业银行能够通过业务实践而改变行为方式,努力提供完美的、高水平服务,进而实现质量、效率和效益目标的统一。六西格玛管理是对平衡计分卡、全面质量管理和IS09000系列等其他管理工具的发展和完善(见表1、表2、表3)。

二、西方商业银行实施六西格玛管理的实践与启示

(一)增强银行风险管理能力,提高资本回报率

六西格玛质量管理体系为商业银行管理各类风险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式和适用的方法工具。利用六西格玛功能强大的工具箱,有助于对客户、产品、渠道等各方面历史教据进行深入挖掘和有效分析,为开展低风险、高资本回报的资产业务和服务产品提供支持;利用DMAIC等工具方法(见表4),有助于促进商业银行提高风险管理的精细化、定量化水平,大大提高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效率。如美国花旗银行、美洲银行十分重视六西格码管理法则,并成功地运用到了经营管理中,极大地提高了服务质量和资产质量。花旗集团资产不良率仅有1.9%,美洲银行1.6%,JP摩根大通银行1.7%,汇丰控股3%。

(二)对流程的梳理规范、整合优化,提高效率和效益

六西格玛管理能以确保核心流程能按最佳的方式有效地满足客户需求和银行价值实现需求,强调银行内部组织架构和运营管理的简单化和集约化,其倡导以流程绩效提升为着力点的改进方法,突破了职能部门设置所带来的边界,将所有的产品按照设计生产、营销模式、交付渠道等维度分解,然后将归属于不同产品的相同职能抽取出来并加以优化,员工以群策群力方式,为完成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各司其职,团结协作,从而改进运营的效率并提高组织的竞争力。通过简单化,为更多的客户提供差别化的服务,提高前台运作的效率。借助于集约化,通过专业化的分工和实现人力、财力和资源的有效整合,提高对市场和服务前台的响应效率,实现服务的效率性、创新的及时性以及服务的高质量。最典型的是德意志银行在2002年大规模进行机构整合,压缩了18%的机构网点,同时裁减了18.48%的人员,只保留了将近8万名员工,汇丰控股保持在了18万人,美洲银行13万人。美国银行采用六西格管理模式来改善成本、服务、销售乃至合并整合的各个方面和所有环节,从2001年开始的3年间,通过节约开支和增加营业收入,美国银行的利润增长了数十亿美元,且客户满意度迅猛提升。

(三)充分满足客户对产品或服务的需求,实现更高绩效水平

客户满意度是客户对产品服务的感受与评价,来自客户对接受产品服务的实际值(感知质量)与其期望值(认知质量)的比较,具有主观性。商业银行不仅要考虑全面实现客户暗含的基本需求,有效满足显现的客户期望需求,还要尽力追求暗含的客户兴奋需求。又由于客户的主观需求逐步客观化,对商业银行整体绩效水平的要求将不再是一个静态水平,而是通过不断创新和突破,满足客户更高、更加全面的需求,从而达到更高绩效水平。

(四)不断地对流程进行改进,有利于提高综合运营效率

由于过程运行失效或缺乏效率,实际上存在着大量的不增值活动或不被人所察觉的损失过程。按照六西格玛方法来寻找流程的缺陷,确定改进目标,组织实施改进,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综合体现出提高运营效率。如,商业银行办理一笔贷款审批通常要经过材料受理、分析评价、贷款审批和签订合同等4个程序或步骤,一周内共受理了100笔贷款,每个步骤淘汰10笔,每个步骤由于各种原因返工上一个步骤的有2笔,即:贷款审批的合格率=(100-4x10)/100x100%=60%;贷款审批的流通合格率=90%x[(90-12)/90]×[(80-12)/80]×[(70-12)/70]=55%。通过分析,流通合格率要低于合格率,即在商业银行贷款审批过程中,假设每100笔贷款的审批共发生成本33万元,则按合格率60%计算,则通过的每笔贷款成本是5500元,而按流通合格率计算,则通过的每笔贷款成本是6000元。单笔贷款存在500元的成本差异。花旗银行利用帕累托图对效率、质量、循环时间和成本方面进行分析与改进取得了惊人的成效。电子渠道(ATM、网上银行)方面的差错减少了88%;信贷处理时间缩短了50%,一个针对抵押贷款申请的项目使该项业务周期缩短了15天,信贷损失(包括欺诈)在每账户基础上减少了28%,在全公司范围内客户满意度增长了25%。

(五)强有力的领导层支持,有助于完成共同的战略目标

六西格玛实际上是自上而下,涉及设计、生产、市场等跨部门、共同协作的庞大管理工程,其成功的关键是企业最高层领导不打折扣地支持。最高层领导要承担推行六西格玛的责任,而不是把六西格玛的工作推给某个行政副总、质量经理或者培训中心。六西格玛需要企业最高领导层亲自领导并参加培训,要制定实施六西格玛管理的战略规划,要将企业战略发展的方向与六西格玛紧密结合。最高层领导在推进六西格玛时要投入很多时间才能获得成功。只有企业最高层根据企业自身的优势,对企业所服务的客户有明确的界定,对企业的发展有清晰的认识,六西格玛才能通过DMAIC的理念来协助企业完成共同的战略目标。如,美洲银行从总裁到员工一级抓一级地进行六西格玛法则培训。还专门聘请专家,把六西格玛法则推广运用到了产品供应、销售、售后

服务的每一个环节,使每一位员工都具有较强的质量意识。

(六)分享知识和经验,形成银行与员工个人共同成长的良性循环

六西格玛给员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培养和造就竞争力的平台,员工通过参与和实施六西格玛项目,在满足客户需求,达成项目目标的基础上,也能有效实现个人竞争力和价值提升。员工通过投身于六西格玛管理工作之中,就能够分享银行内其他部门其他人员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加速个人学习和成长。实践表明,推行六西格玛质量管理是一项覆盖整个银行、涉及所有业务和管理流程,关系到银行中每一个员工的全局性工作。群策群力不仅是运用全体员工的智慧的方式,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员工为银行贡献出他们的聪明才智、分享学习成果、迅速找到问题并在第一时间解决的方式,也是员工通过参与六西格玛质量管理获得个人发展和成长的方式,形成银行与员工个人共同成长的良性循环。

三、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六西格玛管理的建议

(一)应统筹规划,合理配置资源,促进商业银行流程梳理改造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银行业务流程标准化是衡量一家银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对流程整合优化工作的开展应综合考虑项目所需资源、项目实施期限及项目实施的难易程度等多方面因素,运用六西格玛管理方法对项目质量进行全程监控。如,战略远景层面需要系统地进行外部市场调查和内部能力分析,确定本行实现战略远景的战略转型重点和业务创新方向。战略绩效目标考核层面要积极借鉴平衡计分卡的管理思想,将财务结果性考核与流程前导性考核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建立适合“流程银行”管理模式的战略绩效目标考核体系框架。目标市场选择和客户细分层面要根据本行战略重点确定目标市场,将客户之声归纳提炼为客户期望,并将其转化为本行开展业务的服务质量效率要求,驱动战略导向业务流程的改进和创新。流程改进与创新层面要根据战略导向确定流程改进和创新重点和优先级排序;并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六西格玛项目或现场改进等一系列方法稳步开展流程改进和创新行动。未来绩效驱动力层面要把满足当期经营需要和未来竞争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制定有针对性的能力培养计划,使员工队伍的素质、能力和思维等方面能够领先同业。

(二)加强对六西格玛项目的测量、选择与评价,提高支持保障流程的质量和效率

六西格玛项目选择应遵循战略相关性、重要性、范围合理性、资源的可获取性,有清晰的质量衡量指标的原则,在制定六西格玛项目选择方法过程中,必须还要突出追求盈利最大化、股东回报最大化等效益性特点,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项目选择标准和方法。第一,建立商业银行客户之声收集、分析和应用机制,为科学地听取、分析和应用客户之声提供方法技术支持,提升流程银行建设的市场驱动力。第二,建立商业银行内部流程用户之声收集、分析和应用机制,为各部门科学地听取、分析和应用内部流程用户之声提供方法技术支持,提升流程银行建设的部门协同能力。在项目过程中保持顺畅的沟通与反馈机制,以保证项目结果满足内外部客户的真实需求。第三,加强对核心流程能力的测量和评估工作,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流程调整和优化,进一步提高支持保障流程的质量和效率,提高运营绩效。

(三)加强六西格玛质量效率管理培训和能力建设,保障流程的规范稳定运行

一是加强系统的培训和学习。实施六西格玛战略,要培养一批六西格玛的精英队伍,商业银行要普及流程管理理念,培养大批掌握流程管理知识和技能的人才。二是组建六西格玛项目团队。商业银行应转向以客户为导向的业务流程驱动型的一个跨部门的多功能的团队,成员的角色是多样的,包括倡导者、黑带大师、黑带、绿带和其他业务骨干。三是加强流程运行操作手册(SOP)的制定和执行工作。建立对流程运行操作手册执行的机制,并择机建立流程运行质量监测流程,保证操作手册的正确执行、及时修改维护,以确保流程能力的持续提高。

(四)建立以客户为中心,对市场快速反应的商业银行运作模式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数量和规模稳步增长,外资银行业务的逐渐开放使银行业的竞争更趋激烈。数量众多的银行,依靠同质业务模式和相对单一的收入结构越来越感到生计维艰。银行业竞争态势的改变,促使银行必须严格控制成本,提高创新能力。在产品同质化竞争的情况下,只有成本最低的银行才有可能盈利。银行通过增加对老客户的销售量,可以获取具有竞争力的市场优势。准确把握客户的需求与完美地实现客户的需求同样重要。显然,六西格玛管理抓住影响客户满意度的关键质量要素进行系统改进,提高客户忠诚度,降低客户流失率。同时,随着兼业经营限制的松动,商业银行的竞争对手扩展到了基金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这些公司不仅分流了银行的存款和部分贷款业务收入,其产品创新能力也让银行感到了压力。因此,加快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增加销售量,扩大盈利基础。

篇4

按照公共财政管理的要求,创新管理模式,探索建立财政资金引导和撬动银行信贷资金的激励机制,在不改变专户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和管理权的前提下,对财政专项资金存放商业银行实行“指标管理,预算总控,资金集中,统一调度”,对商业银行按考核量化打分所占比重进行存款分配,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确保财政资金保值增值。

二、改革内容

(一)财政专项资金范围

本方案所指的专项资金包括以下两类:

第一类是由中央或本级财政预算安排,在年度预算执行中列支并核拨到专户管理的专项用于支持某项事业或产业发展的资金;

第二类是依据法律法规,按规定程序征收或向社会募集,具有专门用途并在财政专户中管理的财政性资金,包括预算外资金以及社保基金等。

(二)账户设置及资金管理

本方案通过设立专项资金集散账户(以下简称“集散账户”),对专项资金进行统一归集、统一支付、统一调度、统一核算,实现财政专项资金的统一管理和规范运作。集散账户的主要功能为:

1、统一归集省级各项专项收入汇缴户收入。对省级各项专项收入汇缴户收入,包括预算外收入以及社保基金收入,采取按月划缴的方式进行集中。即省级财政部门于每月头5个工作日内将上月各收入汇缴专户内的资金划缴至集散账户,实现收入汇缴专户按月清零。

2、统一集中纳入专户管理的各项预算内资金。将目前由中央或省级财政预算安排,并拨付到各个财政专户管理的专项资金,统一调入集散账户。

3、统一调度各类专项资金。省级财政部门根据各专项资金的年度收支计划及年度实际执行情况,对纳入集散账户的各项资金的收支活动实行指标管理,并按资金指标、收入和支出进度以及规定程序办理资金支付。同时,进行资金调度,当集散账户现金存量超出专项资金支付需求时,由省级财政部门按照考核确定的存款分配比例,以定期存单的形式存入各商业银行;当集散账户中的现金存量不足以满足专项资金支付需求时,由省级财政部门按照事先确定的存款分配比例,从各商业银行调回定期存款,以满足专项资金支出需要。

4、统一核算各类专项资金。省级财政部门对纳入集散账户的各类财政专项资金,均按其资金性质、会计科目或预算单位,分别建账,分账核算,确保专款专用。

(三)考核评价激励机制

本方案通过实施《陕西省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存放商业银行考核评价激励办法》,保证财政专项资金向银行进行存款分配时的透明、公正,并确保存放商业银行财政专项资金的安全,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我省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1、建立考核评价指标

考核评价指标划分为以下两大类:

(1)安全性指标,反映银行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运营情况及内部控制水平。包括流动性、管理和内部控制、总行支持度、盈利性、资产安全性五个分指标。

(2)贡献度指标,反映银行对我省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包括纳税规模、贷款规模、在陕营业网点数量、创新性四个分指标。

2、核定各商业银行总评分

采用评分办法对各商业银行进行评价。首先每项分指标确定一个权重并分为多个类别,每个类别确定一个分值。其次根据单个银行在各项指标上的表现情况确定其对应的类别,以此得出其各项指标的评分。最后按照各项指标的权重将该银行所有单项指标的评分进行加权求和,计算出该银行的总评分。

对商业银行的考核评分原则上一年一次。

3、核定财政存款在各商业银行的分配比例

计算单个商业银行的总评分在各商业银行评分总和所占的比例,以此作为财政存款在该商业银行的分配比例,从而确定该商业银行能获得的财政存款分配数额。

(四)预警机制

为确保财政资金的安全,应建立风险预警机制。省级财政部门要与银行业管理部门建立协同机制,当商业银行流动性或管理以及内部控制出现问题时,随时启动风险预警机制,及时收回财政存款。

三、实施步骤

为确保改革平稳过渡,存放商业银行的财政专项资金,应根据《陕西省省级财政专户资金存放商业银行考核评价激励办法》确定的存款分配比例逐步调整到位。

(一)财政专户资金第一次存放商业银行时,均按照各商业银行的现有存量存放。具体做法为,先将各财政专户中的资金划入集散账户,然后按照各商业银行财政存款的现有存量,以定期存单的形式存入各商业银行,同时将那些不涉及收入汇缴的财政专户予以撤销。

篇5

现将建设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印发推行《物业管理委托合同示范文本》的通知(建房〔1997〕263号)转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认真学习、推行《物业管理委托合同示范文本》(以下简称《示范文本》)。《示范文本》明确了物业管理委托活动中当事人各方的责、权、利关系,反映了物业管理的基本内容,能够充分表达当事人双方的意愿,要积极推行,以利于规范我市物业管理市场,提高物业管理水平,从而推动物业管理工作。

各区县小区办要认真学习《示范文本》,指导、规范辖区内物业管理企业的物业管理委托经营活动。各物业管理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研究、制定符合《示范文本》的合同文件,切实贯彻《示范文本》。

篇6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 期权

传统的久期模型的缺口分析方法虽然对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具有一定的针对性,特别是经过修订的久期缺口和凸度缺口模型,适应于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波动的实际情况。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市场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多,远期利率协议和期权的出现,导致了利率风险更加突出,需要金融衍生工具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

一、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面临的利率风险风险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率市场化的进场加快是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逐步的凸显出来,从巴塞尔协议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当前面临的利率风险主要是重新定价风险、选择权风险和基差风险等。重新定价风险是指商业银行的资产利率和负债不匹配的情况下,也就是商业银行成熟期的不匹配风险,银行风险利率随着净利差的变动而变动;而选择权的风险,是商业银行在利率变动中,客户根据选择前进行定期存款的支取,或者提前归还贷款而引发的净利息收入浮动,当利率升高时,存款人提前进行定期存款的提取,以高利率再存,当利率下降的时候,借款人提前还款,再以低利率再借,也就是说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面临的是不同程度的选择权风险;基差风险,也是当前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之一,随着利率的市场化发展,商业银行的存款贷款利差收入不断缩小,蛋利率的变动方向和幅度差异能够引起商业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变动。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办法现状分析

随着现代市场化的不断深化,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随之逐渐凸现,更加需要利率衍生产品进行管理。在还没有利率衍生产品进行有针对性的利率风险管理情况下,主要的风险管理措施有:资产和负债之间相匹配、调整浮动利率债券和固定利率债券之间的比例、提高发行利、回收低利率债务、加大浮动利率比重、或者减少长期债或者将债券资产的长期调整为中期。但是这些措施并不能真正有效的进行利率风险管理。特别是针对商业银行,负债一般都是五年以下,难以通过资产和负债进行匹配,所以难以有效的通过资产负债匹配的方式来减少长期债的利率风险;通过加大浮动利率的比例难以与负债相匹配,另外浮动利率债近期发行较少,也难以满足风险管理的庞大需求;如果利用减少长期固定债券的方式,则可能影响到财政政策的顺利实行,不利于整个宏观经济调控;如果利用出售现有长期债券的方式,则有可能面临较大的亏损,市场的流动性不好也难以保障长期大规模的长期债出售;而依靠管理层提高发行利或回收低利率债务都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市场规律,不利于市场化的长期发展,容易留下风险隐患。

所以,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可以利用利率互换、利率期货、利率期权等利率的衍生产品来进行管理。通过这些基本的利率衍生产品工具进行利率波动管理,有利于利率风险的规避。在事先将利率波动的风险控制在银行的承受范围内,利用相应的衍生工具对对应的基础工具进行套期保值。在管理过程中,利率期货和利率期权等用来管理利率短期波动风险,而利率互换则用来管理长期波动风险。

三、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方式

现代市场化条件下,银行的利率风险经过不断的发展和演变,主要有两种基本的管理模式――基于久期模的资产负债管理和利率衍生工具管理。基于久期模的资产负债管理办法,主要是通过改变资产负债表的结合以及构成成分,来影响利率风险的敞口大小,从而改变利率敏感度,进而影响持续期缺口管理;而利率衍工具管理则是另外一种表外的管理方式,它是通过投资金融衍生产品的收益来冲抵资产负债业务的利率变动损失。

资产负债表的管理方式是利率风险控制的基本方式,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景象经营管理中比较具有实效性的一种管理方法。通过调整资产负债表的各项结构及项目内容,是处于利率风险中的资产及负债情况发生转变,从而有效控制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一般来说,资产负债管理的主要内容有存续期缺口管理和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两种。

金融衍生工具的管理,一般是针对银行中的资产负债头寸的暂时保值,或者针对个别风险较大难以实现利率风险衡量的耨想资产负债业务,通过金融衍生工具的表外科目安排实现套期保值。银行根据缺口的现金流特点,或者根据具体额金融资产负债的现金流特点进行不同的衍生工具选择,从而实现利率的套期保值和对冲,从而有效的避免利率风险。一般来说,当前银行衍生工具主要有两个大的类别,意识期权类的衍生工具,例如利率上、下限期权,以一定的期权费为代价,可以通过其消除可能发生的利率变动负面影响,同时从可能发生的利率变动中获取效益;一类是指为了不确定性,从而保证一个特定的结果,例如远期利率协议、利率互换和利率期货等形式。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商业银行可以利用利率的衍生产品进行科学的利率风险管理,在低成本大容量的市场环境中,保障利率风险管理的高效性。

参考文献:

[1]江炳钰,金红梅.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J].《投资研究》2002年第08期,2002

[2]刘婷.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如何管理利率风险[J].《商场现代化》 2010年22期,2010

[3]吴杰.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及策略――利率市场化下的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J].《商品与质量》2011年S7期,2011

篇7

摘要:管理会计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管理的渗透而逐渐形成的一门新型学科,它是指在任何经济组织内,利用财务会计、统计和其他有关经济信息为依据,运用特定的技术和方法为手段,搜集、汇总、分析和报告各种经济信息,借以进行预测和决策、编制计划、对经营业务进行控制、对经营业绩进行考核和评价。将管理会计的方法和理论应用到银行的管理中,是商业银行加强内控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竞争实力,实现价值最大化、防范经营风险的战略选择。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银行全面开放,外资银行准入的加快,使得管理会计的作用日益提高,特别是2007年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和执行,国内商业银行如何在这新一轮竞争中获得优势,取得更好更快地发展呢?本文将说明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应用中的主要内容与重要作用,重点提出了加强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2006年2月5日,财政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新闻会,宣布我国由一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共同构成的,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新的会计准则体系,将在2007年实施。这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已与国际会计准则真正接轨并达到趋同的目标。此次颁布的会计准则,对于提高我国会计透明度、提升我国资本市场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银行全面开放,外资银行准入的加快,使得管理会计的作用日益提高。学术界乃至商业银行管理界的观念也随之出现了质的转变与飞跃,管理会计的思想和方法为诸多商业所认同和应用。

1 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应用的主要内容

管理会计可定义为企业为加强内部经营管理,实现企业经营目标,运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和方法,收集、储存、加工和阐明管理当局进行合理计划和控制所需的信息,围绕成本、利润、资本中心,分析过去、控制现在、规划未来的一个会计分支。

1.1 运用管理会计方法测算商业银行的盈亏平衡点

盈亏平衡分析又称保本分析,在保本的基础上争取更多的盈利,是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中随时要关注的问题,因此盈利平衡分析具有经常性和预测性。盈亏平衡点亦称保本点,是指商业银行经营收入总额与其成本总额相等,利润为零,商业银行处于不盈不亏状态下的保本业务额。通过盈亏平衡点的分析预测,可以准确测算商业银行保本经营前提下的资产运用总量与结构以及经营成本。在测算中要根据前述对商业银行成本、收入、利润的界定及分析,合理划分各项成本的形成,正确计算变动成本、固定成本以及单位变动成本、单位收入等指标数据。属于混合成本的项目按规定方法进行分解,并把分解出来的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分别进行汇总,以保证计算结果更符合实际。

1.2 商业银行业务量及收入的界定

商业银行经营的业务量应是银行生息的资产总额,包括各类贷款、缴存中央银行及上级行的各项准备金、同业拆出资金及短期投资业务等。所以银行的“产品销售收入”就是银行的营业收入。是由于经营货币这一特殊商品而产生的收入,银行收入包括营业收入和营业外收入两部分。其中营业收入具有决定意义,它包括利息收入、金融企业往来收入、短期投资收入和中间业务收入等。因此,影响商业银行经营效益的主要因素是变动成本。由此可见,成本管理的重点是扩大存款规模,改善存款负债和其它负债的结果,提高资金运用的效益。同时,也不能忽视固定成本的管理。商业银行的利润总额作为反映银行在报告期内全部经营成果的重要财务指标,主要包括三部分: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利润总额的计算方法如下: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按照管理会计的计算方法,商业银行利润总额的计算公式应为:利润总额:营业净收入+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变动成本-固定成本

1.3 以责任会计加强内控

责任会计是现代管理会计的要组成部分,即按职责不同将企业划分成各种不同形式的责任中心,并建立以责任中心为主体的责、权、利相统一的机制,根据承担的责任范围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成本中心、利润中心、投资中心。成本中心对可控成本负责:利润中心既对可控成本负责,又要对利润能否实现负责:投资中心既对成本、利润负责,又要对投资负责。商业银行可根据各职能部门在经营过程中发挥的小同作用,划分为若干个责任中心,明确规定各中心的权责范围、编制责任预算、制定合理的内部转移价格、严格控制成本费用、评价考核工作业绩,根据成果与不足进行奖罚,充分调动全员积极性与创造性,使激励与竞争并存。

1.4 引入全面成本管理

管理会计运用的重要方面就是引入全面成本管理, 这是银行经营管理方式的重大进步,也是对经营管理机制改革的积极探索。所谓全面成本管理是运用现代管理原理和标准化技术,以责任成本管理为主线 对银行经营管理活动的各层次、各门类、各环节实行成本调节与机会成本抉择的现代管理方式。与传统的成本管理相比,它具有完整性与广泛性、系统性与连锁性、主动性与动态性的特点。实行全面成本管理,开始由业务经营型转向资源管理型, 将会给工商银行的成本管理乃至经营与发展带来一系列新的变化。一是管理主体由单个部门转向全行各部门, 管理范围由狭义转向广义, 从而进一步推动全行全面抓效益,完善效益管理机制。二是管理重点由事后核算转向源头和事中调节, 从而进一步推动全行经营管理方式变被动为主动, 变静态为动态。三是管理客体由单一的数额转向责任与数额,从而推动全行管理机制的完善。

2 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明确地将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属性之一,并在17个具体会计准则中不同程度地运用了这一计量属性,这表明我国会计向国际趋同迈出了实质性一步。公允价值的广泛运用,意味着我国传统意义上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被历史成本、公允价值等多重计量属性并存的计量模式所取代。同时建立管理会计制度也是适应国际金融市场竞争的需要。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电子化、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商业银行面临着金融产品及衍生工具的不断创新,资金结算和周转速度不断加快,资金将不再受地域和国界的影响,在短时间内可实现全球任何地区闻的流动。对于商业银行来讲,其作用主要有下列几种。

2.1 促进商业银行实现集约化经营,加强成本核算

随着外部竞争的日益加剧,商业银行通过外延扩张型经营模式已难以取得经济效益,商业银行必须探索开展集约化经营,以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管理会计在业务体系上倡导实现垂直管理,强调建立一体化的责任中心,并建立成本控制的责任制.这有助于商业银行在其内部降低成本、挖掘潜力.并实现集约化经营。投入使用现代管理会计,使成本核算的基础进一步加强。能在编制综合经营计划解决了经济增加值在部门、产品、客户之间分解的基本参数中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风险计量及经济资本分配的问题后,成本费用分摊就成为准确度量分行、部门业绩,确定产品、客户的赢利性贡献度的重要工作。

2.2 有助于商业银行进行科学的业绩考评

商业银行只有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对其经营业绩进行考核并实行相应的奖惩,才能充分调动各部门和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促进商业银行长期稳定发展。而管理会计体系中有一套进行业绩考核的完整、科学的方法,为建立激励机制提供了客观、合理的依据。

2.3有利于商业银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国外先进银行的经验表明,作为内部控制的支柱的管理会计体系,能够有效地控制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的行为,给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给控制提供科学的标准,并且有助于形成奖优罚劣的机制,使企业充满活力和效率。银行管理会计一方面通过实时掌控银行的日常经营及管理中各环节、全过程的业务绩效状况,始终围绕实现企业总体绩效进行不断调控和完善;另一方面强化成本控制、加强对各种成本对象的绩效考核,通过应用最新的成本控制技术手段,为银行在当前及未来的激烈市场竞争中获得成本优势,帮助银行实现战略目标。

3 把握时代特征,加强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

结合目前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实际及未来发展的管理需要,下面就加强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策略做些粗浅探讨。

3.1 优化组织架构,建立责任中心

提供决策信息并不是决策本身,但是有关的管理会计人员和领导他们的财务主管通常会参与银行的决策,并在决策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结合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组织架构实际,对于国有商业银行的一级分行,可在财务部门设管理会计岗位(或由财务分析人员兼职),承担管理会计相关职能,管理会计人员直接对财务主管负责。财务主管根据管理会计人员提供的信息,综合平衡其他信息,直接为决策层提供建设性建议和决策信息。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中应用的前提条件就是建立责任中心,即把商业银行所属的各部门、各基层单位及个人,按照各自目标大小和责任层次高低划分为若干个单位,把责任单位视同相对独立、自负盈亏的核算单位,这些责任单位就是责任中心。责任中心应对其所控制的收入、成本、费用、利润等指标承担责任。

3.2 提供有力的管理会计理论

支持加强企业应用管理会计的理论指导,给企业应用管理会计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为给企业应用管理会计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我们首先要在管理会计理论建设上很下工夫,要紧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并考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对管理会计的理论结构,运用的立场观点进行深人探讨,为应用管理会计提供系统化、科学化的理论指导。其次要借鉴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已有的成功经验,吸收其有益的内容为我所用。另外,学术界应深入实际,努力增进对企业管理会计实际的了解,进行管理会计应用与发展的典型案例研究,并参与创新管理会计工作的实践,以及帮助解决其在推广应用过程中的具体问题。

3.3 更新观念,积极培养管理会计的专门人才

管理会计是一门综合性的管理科学,涉及的内容广泛复杂、方法灵活多样,要求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有比较高的综合素质、果断的应变能力、较强的分析能力,所以,商业银行的各级领导既要认识推广应用管理会计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同时又要注重培养大量的管理会计的专门人才。培养一批掌握现代商业银行管理科学的基本识,熟悉国内外银行的各项业务的优秀人才,是管理会计能够顺利实行的关键。

3.4 建立健全会计信息系统

会计需要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会计信息系统,通过对会计数据的采集、加工、整理形成管理会计有用的信息。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创造条件,加快建立管理会计基础信息系统,为业务决策提供完整准确的各类数据。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主要有基础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规划决策系统、业务控制系统、责任会计考评系统、评价分析系统等。同时建立金融信息系统,即将日常收集到的金融数据,进行加工整理,使之成为一套完整的各个责任中心执行责任预算情况的信息系统。金融信息系统是商业银行控制业务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手段。

3.5 实行管理会计师考评制度

西方发达国家都设有管理会计师协会,这些组织推进了管理会计的发展,加强了管理会计师的社会地位。我国也要借鉴西方先进经验成立管理会计协会,建立管理会计师考评制度,让一些具备较高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人员参加考评,解决企业人才缺乏的问题,为企业尽快应用管理会计创造良好的条件。

总之,管理会计在吸收现代管理科学和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渗透到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各方面,不仅仅为商业银行细分市场的投人产出进行成本控制,落实责任成本,而且它按照市场需求提供整体组合的资源配置的决策方案,是建立在顾客需求基础上的经济核算。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资银行准入的加快,使得管理会计的作用日益提高,特别是2007年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和执行,使我国银行业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风险和挑战。如何抵挡外资银行机构进人中国市场所产生的冲击和压力,如何有效的参与国际竞争,在保证安全和适度流动的前提下,最终实现自身效益的最大化。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改革管理体制、理顺经营机制的同时,管理会计必将在我国银行业未来的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正生.试论现代商业银行的全面成本管理[J].中国金融,20ol。(1).

[2] 金韬.关于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思考[J].现代商业银行导刊。2002.(6).

[3] 王薇.商业银行全面推行管理会计的难点与对策[N].建设银行报,2002-03.

[4] 肖伟.商业银行管理会计问题研究[J].金融会计.2003。(2).

篇8

关键词:内部控制;精细管理;操作规则;激励制度

商业银行精细化管理是在企业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上加以引申和运用,该管理模式能很好地克服商业银行粗放经营现象、运用数据技术进行成本和风险控制,进而实现效益最大化。我国商业银行的精细化管理涉及自上而下的决策组织、职能部门和执行机构,包括银行战略管理、资源管理、营销策略管理等等。实施精细化管理需要有效的组织保障、技术支持、目标明确和制度监控,并通过信息化、智能化的程序控制,确保规范管理的经营运作,以取得经营效益最大化。

一、银行精细化管理的发展与现状

“精细化”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行为管理科学发展形成的一种管理理念,是系统管理理论进化的必然结果。由于我国全面提速的商业银行改革进程以及全面开放的国内金融市场,使我国金融体系将发生重大变化,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式也将随之发生质的转变。由于金融企业存在明显的同质性,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质量和效益取决于管理行为的精细程度,因此,商业银行的精细化管理是未来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

(一)精细化管理起源

精细化管理最早是由日本工业企业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在总结和吸取美国企业生产管理方法的基础上,从避免浪费出发,设法消除生产过程中无用动作、减除无用努力,去除无用材料,提出精益管理理念。中国许多企业已尝试精细化管理,并与国内一些科学管理理论相接,如企业资源管理(ERP)、客户关系管理(CRM)、全面质量管理(TQM)等。精细化管理引进标准化和数据化技术,充分体现现代企业精准管理特征,使科学管理理念变得更加具体化。国内大量企业在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受益非浅,并成为这些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杀手锏。

(二)精细化管理发展

目前世界上较先进的银行精细化管理已有一定发展,并根据银行性质的不同有着不同的分类:第一类是定量管理。以美国为代表,用数据说话,通过计算机实施管理。特点是: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大量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分析客户需求特点;制定并实施精细化管理策略;实现信息化和智能化运作。第二类是半定量管理。欧洲许多银行属于此类模式。第三类是定型化精细管理。以亚洲银行为典型代表,他们用传统的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从定性的角度分析,与美国还存在较大差距。

(三)我国精细化管理现状

我国银行在近年来的发展中,一方面引进国外资本,另一方面也引进了发达国家精细化管理方法理念,这便使国内商业银行一切业务活动和管理过程渗透了国际先进的定量及定性管理的技术和方法,并延伸到银行CI设计、产品品牌推广、产品开发、业务营销、客户服务、风险管理、机构设置、员工管理及培训、绩效激励等一切经营管理工作中,并根据不同项目的管理要求,制作相应的系统化的管理模型,打造科学的业务管理流程,进行标准化管理与控制,最终形成统一、标准、规范、高效、节能的管理体系。

二、银行精细化管理的意义

一个银行能否最终强大最根本的因素就在于其管理上的优劣。只有对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进行科学系统的分解落实,并通过精细管理和提升执行能力来支撑,才能保持业务领先和竞争优势。如今市场的激烈竞争形式及市场内涵已证明,经验管理已不能适应市场要求,银行必须创新管理方式。否则问题会越聚越多,最后陷入困境,失去市场竞争优势。

国内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现状和发展目标,决定了商业银行精细化管理是商业银行内部经营与控制的必然趋势。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已发现粗放型经营方式以不再适应他们的需求,并纷纷争相走出粗放经营的阴影。然而,各级经营管理者的管理意识和管理水平尚未达到应有层次,仍然是以制度约束和定性分析的管理方式为主,还没有有效地运用到数据模型和挖掘技术。精细化管理只是一个表面形式和口号而已,同国际先进商业银行的管理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为将精细化管理方式彻底地运用在银行内部,将管理方式创新,管理层次和科技含量得到有效地提高,与国际商业银行接轨,必须改进管理手段,改善内环境,细致规划和设计每一个管理内容和细节,做到管理科学和严格,否则将急剧消耗和严重侵蚀资本,重陷资本不足和经营亏损的困境。

同时,实施精细化管理也是商业银行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益的需要。在现行会计核算体制下,许多银行对业务经营成本等财务费用只有一般意义上的控制,缺乏严密管理,哪些费用需要严格控制,哪些费用应由个人支付,哪些费用必须和不必要的开支,并不非常明朗,导致经营浪费。而精细化管理使成本核算严格,分项目核定标准,以收益匡算支出,按人员包干费用,将各类指标量化,这样便有效地加强了成本控制,明显提高收益。

商业银行特殊的产品性能和企业性质,也决定了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商品的特殊企业,是具有高风险的经营管理。货币商品是特殊商品,其增值的过程就是执行货币流通、支付和价值转移功能的过程,货币商品只有投放到流通领域,参与产业资本循环,才能完成经营过程,实现价值增值。而货币资本一旦投放市场今日流通环节之后,需要经受市场、信用、操作等各种风险,才能取得回报。只有精心设计、周密考虑、精细管理商业银行的一切业务活动和经营环节,减少管理环节中的失误纰漏,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消耗,有效地将风险控制,确保安全的资产经营和良好的经营效益。此外,近年来频繁发生的银行经济案件表明,管理粗放和制度缺陷滋生了部分不法分子实施犯罪。一些犯罪分子甚至专门寻找银行管理漏洞,伺机作案,导致经营风险。精细化管理要求银行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和严密的流程控制程序,细密管理银行经营管理行为业务经营活动,对每一个银行业务流程和经营细节都要严密控制,让犯罪分子无机可乘,从而控制风险,减少甚至消灭案件。

该系统的开发,有利于商业银行理顺并解决传统经营管理中存在的工作效率低、风险隐患多、信息传导慢、机构链条长,业务流程繁冗等粗放性管理问题;有助于提升管理层次,改造和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升资本回报水平和投资价值;有助于提高内控水平,有效防范各类风险,遏制差错和事故的发生;有助于避免盲目追求规模和即期效益及缺乏长期积累的多种结构性矛盾和低效率的增长方式,确保发展质量和经营效益的同步提高,强化银行经营管理并实现全行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毅. 论商业银行的精细化管理[J]. 福建金融, 2008, (01);

[2] 臧迎清,王啸宇. 商业银行精细化管理策略探讨[J]. 现代金融, 2009, (03);

篇9

一、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现状

1990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并印发了《中国人民银行利率管理暂行规定》,这个规定体现出了管理利率以及建设利率制度的过程。从那时开始,从法律上和制度上明确了利率管理成为中国人民银行履行中央银行重要职能的一个工作。并对商业银行管理利率的体系进行了改进和完善。现在,我国利率的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增加了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因此利率的管理显示出自身的重要性。我国商业银行测量利率风险的水平较低,度量风险的方法主要有利息收支占营业的收支比例和敏感性缺口,还有就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我国的利益收入和资产负债业务,非利息收入所占的比例还是不够高,中间业务的利润也不高,增加了利率的风险;我国商业银行缺乏抵御利率风险的能力,主要原因就是很多银行的资本不够充足,可是却具有较高的资产负债率,促使银行预防和控制资产风险的能力较低。

二、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现状的成因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管理利率风险成为当前的情况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站在总量结构的角度来看,资产不平衡的负债、资产总量与负债总量之间有存借差,所以需要不断的对利率进行调整,增加了商业银行管理利率的风险;从期限结构来分析,资产和负债结构的配比关系不够科学合理;从利率结构角度来分析,同期存款之间不科学的利差,这些都是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有影响的内在因素。中央银行针对利率的导向性政策、缺乏完善的金融市场等,这些是影响商业银行正常经营的主要因素,这是外因。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利率的市场化为商业银行提供了机会,也将其经济效益提高,可是也导致其不断流动的收益以及资产,并且缺乏安全性。

三、探究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管理系统

1.对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标准进行识别和衡量

我国商业银行产生利率风险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形成了不同种类的利率风险。首先,利率敏感性资产变动和负债价值的变动不够统一。其次,期限结构也缺乏匹配度,这些因素促使商业银行对价格进行重新制定,也提高了利率的风险;不断改变的收益曲线引发不同期限的两种债券收益利率的差距改变,导致一定的商业风险;如果利率发生改变,利率定价的基准也发生改变,导致利率的提高或者降低,促使客户期权风险的产生。在对利率风险进行正确识别以后,还需要分析评估风险。

2.管理利率风险的系统

在对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管理利率风险的情况进行分析以后,首要任务就是对管理利率风险的体系进行完善,其组织和决策体系主要是表内管理。其次是表外管理,为了促使商业银行经营目标的实现,建立的内部控制利率风险的体系一定要健全,制定的管理政策和规章制度要使用业务自身的性质和复杂性,进而规范有效的管理利率风险。同时,还要建立完善的外部监管体系,在核实管理利率风险时一定要确保风险管理方式的稳健和监管方式的全面性,也就是现场监管和非现场监管。接着还要建立健全监管报告体系,合理规范的披露信息,促使金融机构的经营更加的透明。

3.预防和控制利率风险的措施

利率市场化可以有效的减轻当前的通胀压力,在我国当前的经济背景下,合理的提高存款的利率,可以在储蓄竞争中获胜,也可以将负利率消除,同时因为上升的存款成本,各个商业银行就会将收益少的贷款减少,进而对国家整体信贷水平进行有效的控制。

在对我国商业银行管理资产负债的现实情况进行了解以后,发现管理利率分先对管理资产负债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充分应用了资产负债表内预防措施。例如,制定利率、开发新产品、资金借入等,及时的调整商业银行资产期限以及负债期限,进而将利率风险规避。现在我国不断创新金融,也将利率风险的表外预防措施进行拓展,例如,利率期货合约等,这些都可以规避利率风险。

此外,我国商业银行具有单调的负债品种,结构失衡,导致其主要利率风险是由定价风险带来的。并且积极的探索对资产负债进行有效管理的对策,还要全面综合的对资产表进行管理,促使其更加平衡,也要积极的拓展中间业务,创新资产负债的种类,促使其经营更加多元化。

还可以通过行业的协会或者团体共享数据、一起议价等,还可以充分交流和合作利率管理的经验,在市场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色,提高对风险的防御能力,增加核心竞争力。

篇10

商业银行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

国内商业银行从20世纪80年代引入管理会计概念以来,经历了近三十年的实践,现在管理会计已深受国内银行业的重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开始探索实践管理会计制度,并且已收到一些成效。但是,由于管理会计的复杂性,加上国内市场坏境及银行组织架构、管理模式与国外先进银行都有很大不同,所以,系统地全面实施管理会计还存在一定难度。

笔者认为商业银行管理会计体系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设。

一是实施资金转移定价(FTP)管理。

FTP是商业银行内部资金中心与业务经营单位按照一定规则、全额有偿转移资金,达到核算业务资金成本或收益等目的的一种内部定价方式。FTP是商业银行构建管理会计体系的前提和基础。

资金转移定价的基本原理是商业银行总行建立虚拟资金库,以统一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从资金筹集部门买入资金,并将资金卖给资金使用部门(资金营运部、网点),由资金的无偿使用变为有偿使用,充分发挥利率的杠杆作用。

二是加强资产负债管理。资产负债管理是对资产和负债之间的组合关系通过 比例的形式进行科学的及时的协调,正确处理控制风险与增加收益的关系,在保证资金使用的安全性、流动性的前提下获得尽可能多的盈利。主要包括流动性风险管理和利率风险管理。

三是全成本分摊的建设。商业银行管理会计搭建在责任中心体系的基础上,贯彻全成本分摊的理念,将费用准备核算到各责任中心,提供一个更全面的成本信息。商业银行的成本包括运营成本、资产减值损失、资本成本等。管理会计体系下运营成本划分就是将商业银行运营过程中发生的所有费用根据受益关系细分到条线、机构、产品及客户等不同维度的责任主体,计量其应承担的责任成本商业银行的各种资源消耗、成本消耗分为直接成本和非直接成本。直接成本直接计入相关特定产品,非直接成本分为可追溯至作业的成本和不可追溯至作业成本。

四是盈利性分析。管理会计下的盈利分析主要是以价值创造为导向,采用经济增加值的方法,从机构、客户、行业、产品等多维度,采用风险调节后盈利核心指标是经济增加值(EVA)和风险资产调整资本收益率(RAROC)进行评价,为管理者提供准确的决策支持。

五是推进全面预算管理。全面预算是银行对会计年度经营战略的安排,通过全面预算进行层层下达、动态调整,最后体现到绩效考核和全面预算目标的契合,是一项重要的管理会计工具。

其一预算编制内容。按预算涉及的业务活动范围可以分为经营预算、投资预算、财务预算。其二预算编制方法。包括增量预算方法、零基预算方法、固定预算方法和弹性预算方法。

商业银行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难点

为适应商业银行的精细化管理需要,提高经营效益和经营管理水平,建立和完善管理会计体系成为商业银行当前财务管理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

第一,强化管理会计推广运用。管理会计体系涉及资产负债管理、预算管理、绩效考核等诸多方面,在实施和运用过程中,必然对银行传统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形成冲击,因此,应大力贯彻、传导这种理念,使全行上下对管理会计工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第二,逐步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

管理会计的模型和方法没有统一规则,银行之间不能完全借鉴,中小银行由于自身因素不可能向大银行那样大规模投入,应理论联系实际,根据银行自身情况,逐步建设管理会计体系。例如:中信银行从 2005年开始至2013年分三步全面实施管理会计。第一步实施经济增加值管理;第二步实施资金转移定价管理;第三步全面构建以多维度盈利核算分析为核心的管理会计体系。

第三,改革组织构架的管理方式。目前商业银行大部分实行的总、分、支!的组织构架,只能够提供机构核算的数据信息,很难按照业务、产品实施精细化管理。

西方商业银行大都实行事业部制的组织架构,将全行分为利润中心和成本中心,能够为银行分析评价各责任中心的利润贡献提供详细的数据报告。因此,将会计信息与分级管理体制和利益协调机制结合起来,使银行的经营管理更向专业和精细化的方向发展,为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第四,管理会计系统的开发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