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新人培养要求范文

时间:2024-01-05 17:46: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时代新人培养要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时代新人培养要求

篇1

关键词:创新;教师;新型

中国分类号:G451

一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争做创新型教师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一个国家的经济能否跨越式的发展,最根本的原因取决于这个国家的教育发展水平。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民族兴旺和强盛的创造者,因此,教师必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优化知识结构,具备科学意识,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争做创新型教师。

(一)、创新型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育观

古希腊一位哲人说过:“人的大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被点燃的火把”。作为教师要想方设法点燃青少年心灵的火把,开发其潜能,激励他们立志从事科学创新的欲望和勇气。教师应该改变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学习能力,为今后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教师不但要向学生传授必备的知识,更应培养学生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放弃自己的权威意识,宽容、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和见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千方百计地使学生能够最充分地发挥创造力,达到他们可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二)创新型教师必须具备强烈的求知欲

知识经济时代,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教师肩负着传承人类文明的伟大使命,更应该及时、自觉地吸收人类文明的新成果,了解、熟悉和掌握各种新信息、新知识,不断地充实自我、完善自己。“为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就应该吸进整个光的海洋。”教师不但要精通业务,而且对相关的知识尤其是科技,要有浓厚的兴趣和爱好,了解社会,了解世界,了解科技的发展动态,这样,有利于实施人才教育。知识是创新的基础,教师知识渊博有利于造就具有多种知识技能的人。

(三)创新型教师必须强化科学意识

知识经济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科技进步决定社会的进步、民族的振兴。实现知识经济一体化,必须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从事科学创新的队伍;能够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善于发明创造,推动知识经济发展的科技人才。因此,教师迫切需要增强科学意识。目前,我国教师的科学意识不容乐观。大多数教师只重视传授书本知识,却忽略了崇尚科学坚持真理的教育,很难以自身热爱科学的形象去熏陶学生。因此,强化科学意识是当今教师的重要修养之一。

(四)创新型教师必须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

知识经济时代是个性化时代,它为每个人提供了充分发展才能的良好机遇。个性发展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就要发展学生的个性。教师必须把发展学生的个性列为重要的工作方向,善于发现学生内在素质的闪光点,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二 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创新型人才

(一) 培养学生适应并创造未来的能力

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需要大量的一批又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如果没有创新,社会的发展只能是简单地重复或机械的积累,如果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没有创新,就难以造就出创新型人才。可见,创新是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强大力量。“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已成为现代教育的目标,教师应该树立为未来培养人才的理念,重视教育教学的长远效应,改变急功近利的行为;具有超前意识,大力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会学生学”因此,让学生学会学习,应成为学习创新的主旋律。如果学生在学校学习不得法,没有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能力,那就更谈不上未来的可持续性发展和创造新成果。“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表明了教师在教学中要彻底摒弃应试教育下的模式,变解决问题的过程为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实现从重结果到重过程的转变,从重单向传授向重双向交流的转变,从重授业到重授能的转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启学生的心智。当学生能积极地寻找问题,敏锐地发现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时,他们才算真正地掌握了“学会学习的本领”

篇2

关键词:知识经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40-0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7-0015-02

收稿日期:[HTSS]2007-01-10

作者简介:韩立娟(1964-),女,河北唐山人,副教授,从事思想政治理论研究;姜德辉(1972-),男,河北丰润人,讲师,从事思想政治理论和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知识经济需要大批的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必须具备全面创新精神。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高校教育教学工作都应围绕培养创新人才这一中心工作来开展,使高校毕业生成为既具备丰富、系统的专业知识又具有较强创新精神的人才。

一、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创新人才

知识经济是以创造性智力劳动为主,以知识和数据为中心的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相对以物质投入为基础的经济而言,知识经济是一种以知识投入为主的经济。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特点,一是知识不断创新,高新技术不断产业化;二是知识成为经济和社会最重要的资源,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三是知识经济是伴随社会信息化、经济全球化而到来的,必然带来全球的竞争与合作;四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都将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

知识经济的发展取决于智力资源的占有,而人才资源是智力资源的载体,人才的培养是知识经济的命脉,知识经济所依赖的人才是掌握系统知识、具有创新能力的人。要加速知识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步伐,关键在人才,所以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便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因此,高校教育工作也必须服务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创新人才的基本素质特征

1.观察、记忆与想象能力

观察是人类从事一切专业活动的必备能力。任何科学的发现和发明都是在认真、准确观察的基础上产生的。记忆力是记住事物形象和事情经过的能力,是信息的输入、加工、储存、提取过程。任何创新活动都离不开记忆。锻炼非凡的记忆能力,是准确、及时取得资料,利用资料,保证创新活动成功的条件。想像是对不在眼前的事物勾划出具体形象的心理活动,想像力是对已有材料经过加工、配置,组合出新形象的能力。人的发现、创新都是根据已有事物进行再造想像发展起来的。想像是创新的前奏,没有想像力一切创新活动都无法开展。

2.新颖、独特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包括自学能力、研究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其核心是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善于运用发散思维与集合思维方法考虑问题,根据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想、新思路、新方案。这一能力的形成必须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和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3.崇高的创新人格

人格是某一个人所有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创新人格首先是一种社会人格,是整体人格在创新活动中的体现。人们的创新水平直接依赖于创新人格水平。创新人才的人格特征因人而异,不同领域或专业的人往往呈现不同的人格特征。创新人格一般包括责任感、使命感和事业心,还要有健康的心理状态,顽强的毅力,坚强的意志,坚韧不拔、不怕挫折与失败的奋斗精神。

4.百折不挠的精神品质

创新活动是大胆怀疑,独立思考,敢于提出个人见解,进而不断探索的活动。在探索中有失败也有成功。要强化耐挫折的心理准备,充分认识到挫折可能是不可避免的。在挫折面前,应正确分析产生挫折的原因,有正视挫折、战胜挫折的勇气;有面对现实,摆脱困境,吸取教训,重整旗鼓,不怕困难,克服挫折的务实精神;有变挫折为前进的动力,不断调整行动目标,重新选择突破点,积极探索的智慧。

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创新人才不仅要有对社会变化的适应能力,更应该具有塑造未来,引导未来变化的能力,该能力的核心是创新。创新要求一个人具备对知识的摄取、改组、运用的能力,更要求有发明、创造精神。所以创新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品质,是一种不断的主动改变自己,并逐渐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

三、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我国21世纪教育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高校教育工作应从实际出发,各项工作密切配合共同为培养创新人才服务。

1.创设创新教育的优良环境

要牢固树立教育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首要支撑因素和重要生产力的观念,立足于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充分认识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确立创新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要求,制定培养创新人才的标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

创新教育需要生动、活泼、和谐、民主的教育氛围,让学生大胆、自由、积极地探索,在情绪上放松,让学生愉悦地敞开自己的心灵,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不断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培养他们不断改造自身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朝着自知、自控、自主的方向迈进,完善主体人格,培养主体能力。

2.构筑知识经济基础

目前,人才培养投资已成为发达国家重要的战略取向,目标是把国民培养成具有高度竞争能力的建设者。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发挥着重要作用,智力资本又是更具价值和力量的资本。应充分发挥高校的人力、智力优势,把教学的着眼点集中在掌握科学基础知识和训练创新能力上,着重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把知识传授与科学探索融为一体,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应加强人力资本和智力资本的培养,努力培养面向未来具有创造精神的人才,把高校办成具有培养高新技术人才和创造性高新技术产业的基地。

3.建立创新体系,培养创新人才

目前我国大学生从整体素质上看有不少弱点,高校的教育教学方法也有不少弊端。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的职能在不断扩大,除传授知识外,还要通过科研活动,为高新技术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成为生产知识、物化知识的基地。创新应成为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高等教育只有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才能在知识经济时代,在人才竞争的激烈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通过创新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合作精神、集体主义意识、社会责任感和交往能力,培养承受挫折失败的良好品质,进一步开发创造潜能。

4.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养成创造性学习的良好习惯

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激励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我们要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培养与发展他们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善于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要培养质疑思维、发散思维、变通思维和聚合思维能力,锻炼他们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本领,培养他们善于综合分析的智慧,使之产生新思想,宏观实现创新教育目标。现代教育应该把着眼点放在培养学生会学习,善于学习的能力上,促使他们不断积累知识、更新知识,主动创造知识,用创新思想指导自己的行动,养成终生学习,创造性学习的好学风。

5.改革教学方法

要变传统的知识传授过程为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开辟新的教学思路,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他们从不同的方面大胆提出问题,引导他们深入地思考问题。要运用发散思维与集合思维的方法,训练学生学会创新思维,开拓学生视野,增进学生的信息吸收量。在教育中要注意各种知识互相渗透、互相融合贯通,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形成多维教学氛围,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促进学生思维与想像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继武.教育创新论[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0.

[2]任喜峰.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6(7).

篇3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原教育部部长周济认为:“培育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高等教育必须视质量如生命,以创新为灵魂。”我们国家坚持科学发展观和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经济发展的方式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力争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这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培养创新人才是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高职院校是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主,肩负着大批量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在我国走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很多高职院校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而且社会对高职院校创新人才的培养的认识也不到位。因此,对高职院校创新人才的研究,对于我们国家走自主创新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现状

国内对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创新人才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例如,高福安等(2005)提出创新人才实质上就是知识创新能力,而知识创新能力包括创新基础、创新意识和创新方法等构成的。付进军等(2011)认为,创新人才是指那些具有自觉的创新意识、缜密的创新思维,能够充分挖掘自身创能力,致力于追求和追寻真理,在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创新实践取得创新成果,为人类不断认识和改造世界,为社会和科技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人。关于人才培养模式,孟丽涛(2002)认为,它是指高等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为大学生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怎样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杨杏芳(1998)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有计划地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一定风格与特征的组织样式和运行样式。

二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性。例如,邓小妮(2009)认为,现有的高职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存在局限性,如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失去了教育本真,缺少考虑学生人格发展的问题;吴虹(2009)认为目前高职人才培养存在的弊端在于: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计划中比例一直偏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形式多于实质,虚大于实,管理施教不到位;孟丽涛(2002)认为,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先后经历了“知识本位”、“能力本位”和“人格本位”模式的转变,但目前“人格为本”的模式强调单纯的“人格培养”势必削弱基础知识和必要的技能训练,成为一种“见物不见人”的模式,最后失去了职业教育的特色。胡胜(2011)认为目前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存在以下弊端:教学观念与时代需求的矛盾。课程设置的单一性,专业特色不鲜明,教学条件亟待改善。

三是如何培养创新高职创新人才培养。孟丽涛(2002)认为,要树立培养创新教育的观念,实施教学创新,优化课程结构,整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等;胡胜(2011)提出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考核评价标准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张军(2009)等提出,转变教育观念,对教师功能重新思考定位,建立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核心的人本教学模式;王翠琴(2009)提出创建“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夯实学生创新基础,立足创新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以上研究对我国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有了前期的研究基础,为本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以往研究还存在不少缺陷:首先,对高职院校创新人才的定义不太清晰,究竟什么是创新人才?创新人才有何基本素质?高职院校创新人才有什么突出特征?其次,以往研究较少适用问卷调查等实证研究方法对高职院校创新人才进行研究,大部分研究就事论事,没有在实证调查中取得一手调查数据,因此,得出的结论让人难以信服。第三,以往研究,对国外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较少进行系统地梳理,因此,对国外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现状把握不够。第四,以往研究,没有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针对本地区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过程的问题,提出符合本地实际的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可见,以往的研究的缺陷,为研究进一步探讨提供了机遇。

三、创新人才培养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世界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凸显,创新浪潮在全球涌动,以知识创新为特征的新经济正在蓬勃兴起,知识经济已经成为当代世界发展的主流态势。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创新已成为新世纪我国教育发展的指导方针,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课题。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同样要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作为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全面素质来抓新时期教育创新人才除了应具备以上普遍的基本的素质结构以外,经济社会高速发展还要求教育所培养的创新人才具备以下一些独特的素质:其一,职业技能素质。其中包括:掌握基本的职业技能操作方法和操作规范,并达到上岗所要求的熟练程度;树立基本的职业意识,形成与职业或岗位相对应的较完备的、合理的专业结构等。其二,职场应变素质。包括:及时把握特定职业在职场中的发展趋势和最新的动态能力、自主学习新的职业技能的能力、掌握最先进的相关职业理念和操作方法的能力、扩大知识面形成全面的具有延伸性知识结构能力。其三,专业创新素质。包括不断发现实物的缺陷,不断找出新问题的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需要提出创造性设想的能力、扩大知识面适应创新的能力等等。

参考文献:

[1]徐长发. 创新人才从这里起步:特色学校精彩案例[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篇4

关键词:信息、教育、培养、创新人才

在信息社会中,创新型人才所需具备的诸多素质中,信息素质是其中的基本层面。什么是信息素质,国内外学术界尽管有不同的表述,但其基本一致的观点是:信息素质是指一个人的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意识、信息处理以及信息道德等方面的基本素养。培养人才信息素质的最佳途径就是进行信息素质的培训与教育,即培养学生了解信息知识、识别信息需求、检索信息资源、分析信息含量、评价信息价值、有效利用信息、遵守信息道德规范的教育活动。

信息素质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信息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之间的关系,可以使信息素质教育更有针对性,更富实效性。

一、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是信息素质的不断完善过程。

创新教育的一切活动都是以信息为中介而进行的,没有信息,创新教育就无法实施。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信息、利用信息的过程。

1.创新意识发源于信息意识。创新意识是人类意识活动中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创新意识的内容从广义来看,应该包括发现意识和发明意识两个方面。发现意识就是有意识地发现新事物新问题,发明意识是指自觉地进行创造新的事物,创造新的技术或方法的心理活动。而这两种意识活动都源于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人们对信息的感知和需求的能动反映,包括捕捉判断信息,并及时抓住有用信息的敏感力。一个具有敏锐信息感受力的人,可以从大量司空见惯的、甚至微不足道的事物和现象中捕捉到可利用的有价值的信息,这就是所谓的发现意识;同时,他还会将所获取的信息重新整合,使之产生新的价值,这就是所谓的发明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新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只有具备了创新意识的人,才有可能在貌似平凡的事物中迸发出灵感的火花,产生新的观念和想法。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信息意识是其感知的来源。因为缺乏信息意识的人,就缺乏获取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就不可能吸取新知识充实自己,也就不可能有多种知识的积累,更不可能出现新知识的火花和新观念的创新。

2.创新思维的训练要依靠信息源的指导。创新人才不仅具有创新意识、还应具有创造性思维。知识不是完全通过教师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通过一定的训练,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包括图书、期刊、音像材料以及从因特网上获取的各种信息、数据库等)而获得。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学生要学会并自觉做到自主学习、自主发现和探索,反对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灌输,反对迷信书本、迷信权威。自主的学习方式必须依靠正确的信息源的指导,学生只有具备了对信息资源的鉴别和选择能力,才能不拘泥于课堂的讲授,通过自主寻找学习材料,了解更多知识,发现更多值得思考的内容。

3.信息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创新能力是指人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提出新设想、创造新事物、开拓新生活的能力。它是多种能力的综合,包括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信息技术利用能力、信息整合能力和信息传播能力等。

信息获取能力是指个体能根据自己的需求有效地收集各种资料与信息,能熟练地通过阅读、访问、讨论、参观、实验、检索的方法。信息处理能力是指人们对于信息的阅读、存储和加工能力。信息技术的利用指的是对于网络、多媒体计算机、通信技术等现代信息存储与处理技术的掌握。信息整合和信息传播能力指信息主体通过对信息的分析与加工,重新生成新的信息,并将这些具有创新意义的信息传播给其他用户的能力。

上述因素都是创新人才不可或缺的能力与素质。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网络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源,科学研究与数据分析更多地依赖于各种系统软件的处理。从自然科学领域到社会科学领域,各门学科的研究都不同程度上地依赖于人们对于信息处理的综合能力。很难想象,一个连起码的信息技术都不会利用、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无所适从的人,能在科学研究上提出具有创新意义的理论和观点。因此,思维敏捷、头脑灵活、在学习或工作中有创新精神的人,其信息处理的综合能力显然会更胜一筹。

二、信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创新人才。

创新能力是培养信息素质的目标。创新与一个人的信息素质是分不开的。在信息社会里,谁的技术创新能力强,谁拥有创新型人才,谁就能赢得发展优势,谁就能在竞争中取胜。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必须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1.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创新型人才,而作为素质教育重要部分的信息素质教育当然也应该服务于这个总体目标。大学生素质教育,是以高尚的人格主体精神为核心,身心健康为前提,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为两翼,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种全面教育,目的要使每个学生形成符合社会各类专门人才要求的素质结构,成为人格完善、和谐发展的专门人才,从而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因此,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创新人才。素质教育的内涵十分丰富,它不只是科学素质、技术素质、工程素质等方面,同时还必须包括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政治素质、信息素质、文化素质等。信息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应当着眼于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培养创新型人才。

2.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对学生讲授基本的信息理论、认识各种信息源的特点及搜集方法、让学生学会随时按照自己的兴趣或研究方向,进行相应资料信息的采集、获取、整序、分析研究和利用,实现知识的扩展和学科间的交叉,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的发展和学科间的联系,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创造力。信息素质教育不仅是培养用户的文献信息检索技能和计算机应用技术,更重要的是培养用户对现代信息环境的理解能力、应变能力以及运用信息的自觉性、主动性、预见性和独立性。也就是说,从信息素质教育的本质内容来看,它是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的教育活动,其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实现创新的能力。

三、信息素质教育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

信息素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具备良好信息素养的人也是善于自主学习的人,而独立自主地学习正是创新人才所具有的基本素质。

信息社会要求人们不断地对付和处理各种新的挑战与危机,信息量的增加要求人们必须学会对信息进行选择和判断,以掌握新的知识。信息更新速度的加快使学习阶段和工作阶段的划分成为历史,学习成为贯穿一个人一生的事情。这意味着学习将变得比以往任何时代都重要。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信息资源急剧扩张的情况下,知识老化周期加速,一个大学生无论他所学的专业知识多么现代化,多年以后,都会碰到相对应用领域而言的专业知识过时问题。据美国工程教育协会统计:美国大学毕业的科技人员所具有的知识,只有12.5%是在大学阶段获得的,而87.5%则来自工作实践中。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应主动地获取知识。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更需要主动地、独立地、个性化地获取信息,所以要求学生在信息时代的新学习模式中,必须注意培养和提高自己独立学习的能力,即从“学会”转向“会学”。大学生只有通过信息素质教育,才能够主动地去获取各种信息,才能够不受时空的限制,顺利达到终身教育的目的,才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能使信息素质教育取得长足发展。

我国的信息素质教育起步比西方国家晚了近十年,真正把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作为问题来研究和看待是从九十年代后期才开始的。在很多高校,对作为信息素质教育重要课程之一的“文献检索课”重视程度很不够,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选课学生人数偏少、课程安排缺乏连续性、课程的投入与实验设施不能满足课程发展的需求。在部分高校实行的课程改革中,受冲击最大、压缩学时最多的公共选修课就是文献检索课。有些高校甚至根本就没有开设“文献检索课”。另一方面,由于受到总学分数、与其他专业和基础课程冲突的影响,许多学生虽然对文献检索课的重要性有所认识,但最终仍只能放弃学习的机会。由此可见,我国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进一步完善信息素质教育的理论体系,改革相应的课程内容,重视对现代信息资源的介绍与利用,明确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将信息素质教育放在培养创新人才的高度来把握。

信息素质教育必须加强对学生信息能力的综合培养,不仅要让他们学会基本的信息检索与利用方法,还要通过信息理论的指导,使他们能自主地发现信息、分析信息和传播信息。更重要的是学会利用信息,针对大学生的不同学科和不同学习阶段,要设置不同的信息素质教育课程,随着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不断变化而修改课程内容,使学生掌握最新的信息获取、评价和存储利用等能力,通过信息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全力造就学生强烈的信息意识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时代的变化和要求,成为信息时代真正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赵建明.信息时代的学习执照——谈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2,4(26):30-34.

篇5

【关键词】创新教育 专业社团 艺术学院 作用 途径

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对高校创新体系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改革浪潮中,高校逐渐走向从传统教育向创新教育转变的新路径,如何发挥专业社团的重要作用,培养具备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的人才,赋予高校创新活力,已成为新时代的重要议题。

一、创新教育的涵义及与专业社团的关系

(一)创新和创新教育的内涵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关键。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与知识经济的新时代要求,创新成为教育界的焦点议题,处于创新链条高端的高校,如何培养知识与技术创新的开拓者与领跑者成为时代变革的必然选择与追求目标,重要性与紧迫性日益凸显。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造就源于教育,创新教育的使命是培养创新能力、开发创新型人力资源,成为全面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与服务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战略基点。

“创新教育”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重要部分,运用教育技术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贯穿在教育教学与学校管理之中,按照创新型国家的时代建设要求与适应创新社会的需要,以培育和造就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进行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培养为基本价值导向,综合运用创新教育方法与手段优化教育资源,建设开放、动态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行为实现的前提条件与动力机制是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的挖掘,创新教育实施的关键是创新人格的塑造,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则是创新教育的核心目标与价值追求。创新过程是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是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是思维过程中的高级属性形态,它有异于固有的思维与观念,通常具有批判性、求异性、随机性、特异性、认知性、多向性、形象性等特征。创新人格主要是具有创新技能素质与创新精神的人才特征,创新人格作为个体的人格发展要素,主要包括“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意志力、洞察力、敏锐度、事业心,能经受挫折、失败的良好心态,以及坚忍顽强的性格”。创新人格特征以世界观与价值观为核心,是创新活动的载体,大学时期作为创新人格特征的重要形成时期,创新活动决定着创新人格的培养与发展。

(二)专业社团在艺术学院创新教育方面的作用

艺术学院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通过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特色清晰、管理规范的校园文化体系,从而实现文化与创新育人,无疑对学院创新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大学生专业社团作为贯彻素质教育的有效平台,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助于构建“一体两翼”式的校园文化工作格局,并一定程度上提升创新教育的层次空间与实践效果,其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时空延伸性。专业社团的存续是以一批学生毕业离校,另一批新生入学进行承接,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专业社团作为广阔的知识储备平台,覆盖渗透在学生大学的全过程,这是学生专业社团创新教育持续开展的基础条件;另一方面,专业社团的开放性、包容性、广泛性、自由性、类型众多等特点,使学生具有广阔的活动选择空间,通过多层次、横向交流,有助于学生根据自身的爱好内驱力调动创新积极性,并内化凝聚为锐意进取的专业社团文化。

2.自主开放性。专业社团属于大学中的学生自治组织,充分强调社团自主性与大学生主体意识,并未设置刚性约束,学生参加或退出专业社团都是基于个人兴趣自觉自愿进行选择,专业社团活动开展仅在大体方向上接受学校指导,完全自主策划、自主组织、自主实施、自主服务,这种充分尊重学生意愿与个性特征的活动开展方式,将学生追求自我独立与自我实现的内在需求有机结合,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充分彰显创新教育个性化的要求。与此同时,专业社团活动内容的开放性,为学校与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搭建沟通桥梁,在合作协同创新过程中使高校创新教育接受企业监督与评价,从而进一步在高校育人过程中推动创新教育向更积极的方向发展。

3.氛围激励性。专业社团作为创新教育载体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能使创新教育在空间上实现课外到课内的延伸、校外到校内的延续,并最终拓展至社会层面,为创新教育构建立体交叉的平台体系。在显性作用层面,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结构;在隐性作用层面,可以有效增强学生在创新活动过程中的自主性与驱动性。

4.活动实践性。由个体目标的高度聚集统一为纽带形成的专业社团,其活动从形式到内容均标新立异、丰富多彩,其强烈的实践性与趣味性、生动性是社团的生命力所在,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积极性,并在活动中互相取长补短、相互激励、锤炼品质、形成合力,充分激发个人的创造力与凝聚团队的智慧。

二、以艺术学院的专业社团为案例进行深度分析

艺术学院通常紧紧依托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撑,努力培养适应传媒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要求,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艺术创新人才,需一直重视创新教育,不断加强专业社团建设,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新热情,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使隐性课堂功能显性化。目前,上海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有“菁英计划”“创意实践训练营”“知名系列五个一”“支点工作室”等专业社团。

篇6

关键词: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高专院校 实验室管理

我们知道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目标就是为社会输送适应生产、建设的一线技术人员,因此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高职高专院校进行人才培养的时候应该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本文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的印刷实验室管理进行了新的探索,希望有助于提高我国印刷高职高专院校实验室管理的水平。

一、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高专院校实验室管理现状

1.试验教学内容单一,重视验证性,缺乏创造性

由于我国传统教学理念仍然根深蒂固,因此导致我国实验教学的内容比较单一。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个学科之间存在着不断地交叉,社会更加需要综合型的人才。因此在新课程标准下,我们在进行实验教学的时候,应该走出课堂,真正的走到实验室中,通过操作实验仪器等方式加强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理解以及掌握,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这有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顺应社会的发展需要。[1]

另外,高职高专院校是为了向社会输送应用型的人才,但是这并不是说不注重学生的创造性,而是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渐的把握知识的精髓,从而不断地进行创新。当今时代是一个创新的社会,只有不断创新我们才能够在社会上掌握主动权,因此在新人才培养的模式下我们应该在加强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锻炼的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创新,从而不断的提高学生操作技能,从而适应社会的需要。

近年来,许多印刷类高职高专院校相继开设了“数字印前技术”、“印前制作实务”、“印刷色彩控制技术”、“包装材料性能检测及选用”、 “印刷质量检测与控制”、“印刷质量检测与控制”、“版面设计”、“胶印机结构与调节技术”、“印刷机结构与调节”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设置我们可以看到,在新时期印刷高职高专院校对于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有所加重,并且更加注重学生的创造性。

2.仪器设备使用率不高

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我们在进行高职高专院校教学的时候,更加的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理论学习,并且即使是实验课程我们也总是在固定的时间安排学生集体进行,因此在大部分的时间里,实验室一直对学生进行关闭,因此导致实验室设备的利用率并不高,因此在新人才培养模式下我们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于学生进行实验室的开放,增加学生进行实验的机会,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于设备的操作技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2]

当代印刷主要是根据电子计算机来进行排版操作等的工作的,因此印刷专业的学生要提高自己的应用技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就应该不断加强自己的计算机技能的锻炼,因此印刷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不断开放的实验室进行操作技能的锻炼,从而不断地掌握电子计算机中印刷排版的技术,从而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新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高专院校实验室管理改革措施

1.构建开放式管理体系

教学是高职高专院校的主要活动,然而传统的封闭性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课程标准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通过探究得知,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对于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并且通过学生自己选则课题、选择设备、制定试验步骤、做出实验总结等等,这样就可以充分的锻炼学生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实现新人才培养的要求,促进人才的综合发展。

例如,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了“印刷质量检测与控制”这个课题,然后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对于知识的理解,以及自己的习惯,选择合适的试验设备,然后通过小组内的交流制定完备的实验步骤,并进行操作,并且对于操作过后,也就是印刷质量的检测结果以及控制结果,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给予评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真正的自己动手进行试验,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以及提高学生的创造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3]

2.建设网络化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子计算机逐渐应用到实验室的管理中,这有助于实验室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以及精细化,从而提高实验室管理的效率,以及质量,充分的发挥实验室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应用的作用。实验室网络化的管理也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同时可以利用将网络化的管理实践机会提供给学生,让学生真正的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对于网络化技术的应用,总之,实验室进行网络化的管理有助于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综合性培养,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从而真正的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实验室网络化的管理将实验室中的设备、材料等进行网络管理,提高了管理的效率,促进学生更加便利的进行试验。例如,在网络化管理下,印刷专业的学生想要进入实验室试验,只需要将自己的基本信息,以及自己所要做的实验,甚至是自己使用的设备等进行计算机统计之后,学生就可以进行试验了,实验的选题、步骤、结果等在试验完成后,学生自主完成资料的计算机录入。同时如果学生还想知道其余同学的结果,那么就可以运用网络进行查找,这样通过对比,找到自己的不足,有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提升。这种实验室网络化的管理模式提高了实验室管理的效率,充分的满足了学生进行实验的需要,同时强大的资料库满足了学生加强自己试验能力的要求,有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实验能力,从而顺应时代的发展。[4]

结束语

新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高专院校加强了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真正的顺应时代的发展。高职高专院校通过改革实验室的管理能够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从而实现自己教学的目标,同时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也将会给高职高专院校带来长远利益。

参考文献:

[1] 冯书晓,柴元武,芦雷鸣.浅谈实验室开放的形式与利用[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09(01):10-11.

[2] 刘传润,熊彩虹.以评估为契机加强高职高专实验室管理与建设[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1,08(06):20-21.

篇7

关键词:艺术设计人才;创新素质;创新教育

21世纪的知识及科技发展飞速,这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大特征,社会发展应具备大量创新性综合素质艺术设计人才,这样才能支撑现代化社会发展。创新是各项艺术设计活动的源泉,设计活动均是基于创新而展开的,设计中应极具创意性及创新性,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应注重其创新素质培养,这主要是要求整个教育过程均具备创新特征。创新教育属于启发式教育,其也是一种个性化教育及高层次素质教育。

一、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意义

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可以说是具备创新素质的学生而推进,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更是民族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创新力就是国家核心竞争力,国家的创新力主要源于国民创新力,这时青少年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则极为关键,这也是教育创新的关键内容。并且,知识经济时代下更需要具备创新素质的建设者、支撑着。21世纪的今天,经济快速提升均是基于各类资源及资本的规模及增量,这则主要涉及知识积累及应用与创新,此类知识密集型及智慧密集型经济可谓是知识创新及传播与应用的主要特征,这也是知识经济时代中,社会产品所体现出的知识创新载体。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亦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人类的各种实践活动均具目的性,创新性更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关键。知识经济时代下的计算机被广泛应用,其间基于计算机的诸多智能机器也替代了人类智力劳动,不过智能机器不能取代有创意的各项智慧活动,这时则创新素质是人类最重要的素质。

二、艺术设计人才创新素质构成

(一)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主要是善于发现新的问题,且创新、突破,可自觉产生创新动机,这也是创新型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同时也是创新切入点及出发点。教育者应合理利用学生个体主观创新能动性,采用各类教学方式及活动,适宜的增强学生追求创新意识及洞察力提升。创新型人才往往对新问题有着极高敏感度,具备更强的问题亦是,对各类新鲜事物非常敏感,可着眼于普通事物而发现其间不寻常性。

(二)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则包括高度敬业精神及开拓精神和坚韧品格,且应具备较强的好奇心。这些均是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这也是创新的原动力。创新型人才往往视野非常开阔,创新是基于前人经验及知识和理论的新型实践活动,这包括总结新经验及新知识和新技术与新产品。创新型人才应熟练掌握专业领域知识,也了解其他行业的基本理论,这样才能真正的综合应用。

(三)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创新思维能力及创造性计划,且组织和实施设计活动的能力,其间也包括创造性开发设计产品能力,这些均是创造型人才应具备的核心素质。创造型人才应具备极强的想象力,同个问题可于不同角度分析及认识,思维跳跃性大且可于新、旧知识中随意穿插和交替,从而快速综合自己的知识而处理所遇到的问题。

(四)创新人格

创新人格属于一种极具个性化且独特的特征,却具备相对稳定的心理行为模式,这也是创新型人才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亦是不断创新的原动力。创新人格是指人格及气质与能力等特征的综合,主要表现为具备创新动机及创新情感和创新意志,加上创新毅力及创新行为等,这其间也包括遗传因素影响,不过经过后天教育及培养亦能形成。创新人格培养及发展可开发学生创新意识,这时则要求教育者应注重学生创新活动内在动力激发,此类非智力素质应长时间保持、巩固、加强。学生创新人格存在个体差异及年龄差异等,创新教育则应注重学生整体个性及个体个性,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类教育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及主动实践和主动思考,且主动探索且主动创造,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创造意识。注重学生个体潜在创新意识激发,确保学生创新主体意识及个性共同发展,使得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个性特征。结语时代的变迁而使得艺术设计教育观念及教学内容和方式均出现颠覆性变化及改革,社会发展应具备大量创新性综合素质艺术设计人才,这样才能支撑现代化社会发展。本文分析了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意义,基于此探析了艺术设计人才创新素质构成,以期提升国内艺术设计人才创新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雍建华.素质教育背景下高职艺术设计应用创新人才培养探索[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6.

[2]王洪波.试论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教育[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3]杨晓慧.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1.

篇8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精神;创新人格

语文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积淀的精华,它包罗万象,绚丽多姿,可谓熔百科为一炉,雅俗并赏。同时语文又是一个浩渺无边的海洋,使人深陷其中,并体会到无穷的乐趣。语文既然具有这么多的优点,我们就要根据语文的特点,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潜力,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笔者认为,我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人格,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 巧用文本,激励学生博览群书

我们说起语文教学创新,常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上,这固然重要,但我们不能仅仅搞一些形式上的创新,而不计教学效果,我们的长远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人们常说教师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 不能只靠语文课本上的那些为数不多的作品,我们必须拓展学生的视野,将学生引向更广阔的文学的海洋中去,综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感受力、理解力和好奇心。

我们要从文本出发,培养学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执着的创新情感,顽强的创新意志,持久的创新毅力,勇敢地创新行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巧用文本,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最重要的途径。我们要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去探求,去讨论,去发现和解决问题。面对教材,一定要挖掘出其精神实质来,给学生最好的美学享受和思想熏陶,但要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仅靠课本是绝对不够的,课本能够提供主要的营养却不能够提供丰富的营养。许多优秀作品,几乎都是历史的一面明亮的镜子、生活中的多彩画卷,体现着作者对人生、对世界宇宙的形象化的思考,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情感、个性和人格。有的作品,甚至可以影响一代有一代人。所以我们要将学生的视野由课内引向更为广阔的课外,最大限度地阅读古今中外有价值的优秀作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在学生的兴趣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判断是非的能力、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我们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研究,鼓励他们走出教室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把课本学到的理论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不断地培养自己丰富的创新能力。很多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火热的社会生活中去,充分地体验和感悟,从而创作出一 篇篇具有时代气息和富有感染力的优秀作品。

二、 培养创新学生,必有创新教师

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得思想观念必须转变,很难想象一个固步自封死搬教条的教师会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的学生。 实证明,如果在教学中,总是采取那些死板教条的方法,会使学生产生厌倦的情绪,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更不要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了。所以,教学工作不对于科研工作,它需要我们积极的去研究如何将我们的知识更快更好的传授给学生,如何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自主的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出创新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自觉的培养自己更加完美的创新人格,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首要任务,所以,我们要摈除那些扼杀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如满堂灌,题海战,积极探索更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如采用启发式、民主讨论式、在活动中学习等。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质疑设问,不断满足学生创新的愿望,使学生能发挥自己的创造潜力,表现自己的创造才能。也只有做到如此,教师才真正成为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也才是适应新型社会的教师。

我们知道,语文教学并无定法,怎样教是教师个性和才智的表现,关键是要找到教师和学生的最佳契合点,不断追求最佳的教学效果。如何将语文教学从以前的四平八稳、毫无新意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摆脱那种固步自封、墨守成规的做法,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何让学生真正在学习语文中终身受益,这就要求我们真正潜心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研究之路,不断摸索、大胆创新逐渐走出固有的模式,树立新的学生观,创造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改变那种“耗时多、收效少”的面面俱到的课堂授课状态,改变那种“重复建设”的题海战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发展学生智力为核心,并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为核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走进语文,发现语文的魅力让学生的身心真正浸润在文学的优雅之中。

创新教育时代,语文更要注重其开放性,它包括空间上的灵活性、时间上的自由性、学习内容的丰富性、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性,从而让语文教学创新离我们越来越近。教师是教育的灵魂,课堂是教育的核心,教师要把学生“沉睡的富矿”开发出来,使语文教学成为“处处是创新之地,天天是创新之时,人人是创新之人”。

三、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

我们所培养的学生仅仅具有创新精神是不够的,试想,人生总是多磨难,假若我们的学生经不起一点微不足道的挫折,经不起一点小小的打击,这样的学生创新精神再强又有什么用?这样的人才还算人才吗? 所以,只有健全人格观念基础之上的创新人格,才是社会和时代所需。我们的学生应从人文教育中完善自我人格,从科学精神中体悟创新人格的真正内涵。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人格呢?

1、 营造创新氛围

在教学内容上,不断拓展学生的视野,紧跟时代步伐;在教学方法上,鼓励学生“吹毛求疵”,大胆尝试多种教学方式,因材施教;在成绩评价上,采用多种方式,不惟分数论;在课外实践中,鼓励学生个性化,创新化的设计与发展;在活动组织上,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励学生形成以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为核心的学生自治自学系统。

2、 培养创新兴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大胆强化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业余爱好,在课堂和课余培养学生的“质疑?探究?发现”的思维模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按兴趣自主创立兴趣社团。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指导学生要发现问题的学,即时刻给自己要学习的提醒,时刻给自己学习后的自省;以应指导学生智慧的学,不仅善于创新,而且知道何时应该创新,何时应该借鉴。我们要努力使学生创意的获得,如无心插柳,醉心山水般的愉悦。

篇9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跨专业创新人才

1“互联网+”背景下培养金融创新人才的重要意义

在“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和金融行业的联系越来越多,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成为“互联网+”的率先发挥社会影响力的重要代表,对互联网金融人才的学院也越来越多。互联网金融发展时间并不长,2013年才被认为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元年,我国高校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互联网人才和金融人才的培养,但是,具有“金融知识+互联网知识”特征的互联网金融人才的培养相对较少,这为我国高等院校的跨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了新的机遇。不少高校已经认识到了互联网金融人才供给面临的巨大压力,国内一流高校逐渐开始重视互联网金融人才的培养。如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北京航天航空大学软件学院相继开设了互联网金融硕士专业,而河北师范大学、浙江金融学院等则联合互联网金融企业,面向社会共同培养互联网金融人才。目前互联网金融教学改革在部分高校展开,但如何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相应的人才培养机制,成为目前金融跨专业教育领域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探讨互联网金融跨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价值。第一,顺应“互联网+”的时代金融跨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要求。金融与信息技术的深度结合,要求金融专业必修跨越到信息等专业,有利于打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界限,提高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质量。第二,缓解地方急需金融人才的困境。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急需大量业务熟练,拥有当地金融资源以及广泛人脉的互联网金融人才,展开互联网金融背景下跨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2现阶段互联网金融人才跨专业培养存在的问题

第一,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目前我国的互联网金融主要有:第三方支付、P2P网络借贷、众筹融资等互联网系统出生的模式,还有金融机构的互联网平台、互联网理财产品销售等传统金融机构的演变,还有基于区块链等技术的比特币等。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以及云计算等技术的进步,互联网金融运行模式会进一步丰富,对互联网金融人才的能力要求也会增强。现阶段大部分金融人才的培养,主要介绍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以及中央银行学等,主要还是介绍传统的金融机构与金融发展状况,与现阶段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匹配性,有待进一步增强。第二,现行人才培养对信息和科技的涉及不够深入。互联网金融是学科跨度大的专业,除了传统金融外,互联网行业的信息、计算机等都设计到,学生需要掌握互联网和金融两个大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依据市场需求,比较合理的确定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所涉及到互联网知识,究竟要要有多广,要有多深,是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金融专业如何与互联网相关的IT、通信和信息等专业融合发展,现有文献已经讨论到融合跨越发展,但对于互联网金融涉及到的IT、通信和信息等知识领域的深度和广度仍不清晰。第三,互联网金融实践课程开设比例不够大。现有开设互联网金融的院校,结合互联网金融的人才需求进行工作岗位分析,根据工作岗位的知识、技能、素质等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在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考虑不够充分,互联网金融是偏应用型的专业,需要大量的实践课程引导,而目前很多高校对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教学环节安排不合理,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教学安不充分,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3互联网金融人才跨专业培养的政策建议

(1)优化互联网金融人才跨专业培养理念。目前教育界已经认识到了,在“互联网+”时代,需要培养满足市场要求的复合型人才。但由于对金融业的互联网化转变认识不够深刻,互联网金融人才跨专业培养理念急需优化。针对市场需求以及以“业务技能”为导向的需求变化,理清金融专业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市场运营人员三类人才的需求特征,优化将人才培养理念。在互联网金融跨专业人才培养理念上,必须重视增加实践教学的内容,充分利用和扩展富含互联网技术的实践教学环境,充分利用校外互联网金融企业实践基地的设备,培养理念和教学目标的转变,向重视培养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金融学复合型人才转变。

篇10

关键词: 方法 能力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常常看到这种现象,新授之后教师问学生:对刚刚讲的知识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通常都没什么问题,这里的"问"纯粹是走过场,没任何意义。我们的课堂提问是师生互问、生与生互问,让学生在质疑、交流、争辩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问的勇气、问的方法、问的能力,以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一、创设氛围,给学生问的勇气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有所疑,才会学有所思、有所得,才会产生兴趣,形成动力。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创新教育的起点。陶行知的“六大解放”告诉我们在教学中,要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敢想,解放学生的嘴巴,让他们敢问。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以趣生疑。由疑引发好奇心,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而进行积极思考,进而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情感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平等的信息,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与我们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课堂上,教师允许学生有比较自由的坐姿,不强行要求学生个个正襟危坐,当有疑问或不同见解时,允许学生不必举手就可站起来发言、插话。因为,情不自禁发表出来的意见,往往是学生智慧火花的闪现。若因未得到老师的许可而失去发言的机会,这火花随即熄灭。当学生回答不出教师提问时,允许他自己请另外的同学帮他回答。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这时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

二、设计情境,教会学生问的方法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总是更重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善于质疑问难的能力。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对创新学习而言,问题的提出更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去探索、猜想、发现,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构成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设计一些探索性和开放性问题,为学生积极思维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让每个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得到发展。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我在课堂上问:“小朋友们,你们想一想古时候人们是如何计算时间的?”、“如果没有钟表你还会看时间吗?”学生对此问题都争先恐后地互相讨论、提问、质疑。有的学生说,可以看太阳知道时间,立刻就有学生反驳说没有太阳时怎么办?有的学生说可以看滴水,立刻就有学生说如果走路没法带着。有的……又如在教学退位减时,当数位上的数不够减时,怎么办?教师先不说,鼓励学生自己质疑、自己来讨论解决。学生以提的问题越多越好,越与众不同越好,在努力寻找答案的同时,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也随之逐步提高。

三、引导探索,培养学生问的能力

要使学生善于提问,教师就要为学生做如何提问的示范,并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寻找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在自己思考后还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寻找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课堂上,要给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留给学生充分思探索的时间,尊重学生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答问题。经常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互相质疑或向教师提问,准许学生有疑就问,就是在教师讲授过程中也允许学生插话、提问,不怕打乱原来的教学程序。特别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具有创新个性的要给予积极的评价,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概念时,教师启发学生问:"为什么角要有一个顶点,两条边?"这一关键处设问,就揭示了这一概念的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