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联改革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05 17:46: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妇联改革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妇联改革方案

篇1

一是有制度。把妇联工作纳入了党委、政府工作的整体格局,形成了党委领导班子集体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领导体制,不断完善党建带妇建机制,建立健全党委研究妇联工作制度,县委常委会坚持每年听取妇联工作汇报,有力推动了妇联工作向前发展。

二是有组织。全县逐步完善了妇联组织网络,个基层派出所全部成立了妇女维权投诉站,形成了社会化维权网络,相关法律制度相继建立健全,工作环境不断改善。

三是有队伍。以“妇女之家”建设为重点,广泛开展了基层组织示范创建活动,加强了培训和交流,配齐配强妇联组织领导班子,妇联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得到加强。

四是有成效。五年来无一例违反女职工特殊保护规定的事件发生;帮扶了大量妇女创业就业;建设了个“留守儿童之家”;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巾帼志愿服务活动;连年获得上级荣誉,等等。

要求:

说:“妇女能顶半边天”。“半”,既强调群众基础,更强调责任担当;“边”,既说明覆盖领域广,也说明职能范围宽;“天”,既证明地位崇高,也证明作用巨大。

对妇联工作,就从这“半边天”三个字说起:

首先,看“半”字:“半”字左右都有点,横竖交叉。我理解,可以给我们三点启发:

一是组织队伍建设及工作开展要横竖到边。“哪里有妇女,工作就要开展到哪里。”在新形势下,尤其要树立网络思维,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注重妇联网上工作新平台建设,畅通网上联系妇女渠道,做好网上舆论工作,力争网上网下融合,打造“网络妇联”新阵地。

二是统筹兼顾,人人有责。大家都努力付出一点,你一点,我一点,积少成多,成效也就不止一点点,尤其特色活动,就更能精彩一点。

三是妇女工作,不能半心半意,更来不得半点虚假。妇联组织的性质、定位、职能决定了它是为群众服务的组织,是为群众谋利益的工作,做妇女工作的过程就是做群众工作的过程。从这个角度讲,做群众工作应该是妇联组织的“看家本领”、“拿手好戏”,也是妇联组织的“基本功”、“必修课”。

其次,看“边”字:一个走字底,一个力气、力度的力。这启发我们,妇女工作,要有真行动,走近、走入;也要花力气、有力度。要有走的态度和方法,展现走的效果和作用。落实到工作中,要突出“三抓”,即:

一是抓作风。扑下身子,深入群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和回应广大妇女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把她们关注的事情看在眼里、放在心上、抓在手中,真正成为所联系群众的贴心人、“娘家人”。

二是抓重点。开展六大行动,即:巾帼建功行动、巾帼成才行动、巾帼维权行动、巾帼关爱行动、家庭文明行动、固本强基行动,争做“勇当排头兵、拼争前十强”的支持者、参与者和推动者。

三是抓短板。短板就是努力方向。重点在创业就业、妇女权益保障、贫困家庭及留守妇女儿童的发展、工作机制、服务方式、台账建立等方面下大力气。(新出台的《全国妇联改革方案》,2015年中央、省市出台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等,要好好研究,刷新工作理念和服务方式)

最后,看“天”字:从一从大,至高无上。先看“一”,我们的第一要务是发展,第一保障是党建。妇联工作的着力点、关键点都在这里。再看“大”,就是意义重大、责任重大。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大局意识,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做好妇女工作。

一是做好妇女工作,有助于加强党的领导。在新的形势下,广大妇女群众构成不断变化,妇联组织覆盖的领域不断拓展,工作理念、内涵、机制、方法不断创新,为加强党的领导提供了实践探索和有益借鉴,同时也对加强党的领导提出了更高要求,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促互进的。

篇2

(一)基本情况

全县19个乡镇全部设立了民政所,民政所由乡镇主管,民政局负责业务工作指导。全县共有在编民政所人员36名,(民政所实际编制39名),平均每所1.89人,最多的乡镇梅林、湖江镇各有3名工作人员,民政所人员除大田、大埠、石芫、三溪4个乡民政所长稍年轻外,大部分人员年龄偏大,民政所长平均年龄在47岁以上,大专以上文化的占52%。民政所工作人员大多为全额拨款事业编制。民政所都有独立的办公场所,全县民政所办公场所面积1014平方米,共有电脑19台,打印机8台,档案柜26组,办公桌36张。

(二)工作成效

一是民政机构健全。民政所拥有自己的房子、牌子、章子,能独立运行开展工作。二是办公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工作效率有一定提高。三是制度建设得到加强,各项工作正常运转。乡镇民政所统一制作悬挂了民政所3个制度(民政所工作职责、民政所长工作职责、财务人员工作职责)4个标准(城市低保、农村低保、优抚、五保对象享受标准)、1个政务公开栏和1个服务承诺。实行岗位职责制度上墙,确保民政所各项工作规范运转。

二、存在的问题

(一)工作任务繁重,人员编制执行不到位。县县委、县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基层民政规范化建设工作,曾在2007年乡镇机构改革时,县委、县政府下发了《县乡镇机构改革实施方案》,《方案》中明确了乡镇民政所的人员编制、职能等,在解决乡镇基层民政力量薄弱,改善办公条件等问题,推动基层民政规范化建设奠定了基础。当前民政工作内容多,要求高,都是一些很具体、很细致的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乡镇民政年处于民政工作的第一线,是民政工作的重心和基础,也是反映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前沿窗口和纽带,承担了救灾救济、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双拥优抚、城乡医疗救助、城乡社区建设、民间组织管理、殡葬管理、慈善和地名勘界、维稳等多达20项工作职能,管理的对象成百上千。其中很多工作如城乡低保等都需要进村入户调查,民政助理员的工作任务日益繁重,但目前我县平均每个乡镇只有1.89名工作人员,其中有5个乡镇只配备了1名工作人员(五云、大田、石芫、吉埠、三溪),与繁重的工作任务不相适应。而根据县乡镇机构改革方案要求,每乡镇应设有民政助理员1名(行政编),下设事业单位性质的民政所,确保专业人员2-3人(事业编),显然,多数乡镇的民政工作人员配备没有到位。

(二)兼职过多,分散工作精力。据调查了解,全县36名基层民政工作人员中专职从事民政工作的没有,以民政工作为主,兼有其他工作的24人,占67%乡镇民政工作人员实际上兼有残联、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新农合、工会、妇联、包村驻点、新农村建设等乡镇其它工作。乡镇民政所绝大多数同时承担着乡镇安排的驻点包村、计划生育、综合治理、招商引资以及突击性工作任务,并与其工资挂钩,而这些工作的难度和压力远大于民政工作,民政工作只能挤时间去完成,处于被动应付状态,无法做深做细、做实做好,影响了各项民政政策在基层的落实。除此之外,在民政所挂名挂编,不做或大部分时间不在民政岗位的人员比例还是比较大(据了解有12人,占33%)。

(三)管理体制不顺,工作进展难平衡。目前乡镇民政工作人员的编制、人事权都在所属乡镇,县民政局对其没有管理权,这样乡镇安排民政所其它工作,民政所人员不得不挤占时间从事民政以外的工作。致使民政部门安排的工作任务不能按时保质完成,普遍存在被动应付的现象。本来一周完成的工作半个月甚至一个月完成不了。工作拖沓,不能按时按质完成工作任务是乡镇民政所再平常不过的事了。

(四)工作经费紧缺,办公条件落后。民政工作线多面广,如低保、五保供养、优抚等工作都建立了大量的档案资料,需有专门场所存放,而民政服务对象上门来访办事为数众多,也需有单独的接待窗口,以免影响正常的工作。但目前我县19个民政所中,没有一个乡镇民政所有单独的办公楼,民政所都是仅有一间办公室,没有接待室,有的甚至没有必要的档案室,给工作带来极大不便。一直以来乡镇民政所没有工作经费,严重影响了民生政策的执行和落实力度。上级下拨的民政工作经费均为专项资金,使用途径和范围受限,而民政工作经费过少,且没列入财政预算,对千头万绪的民政业务来说只能是勉为其难,杯水车薪。

三、对策和建议

一是增加民政系统人员编制,解决工作力量薄弱的问题。根据民政工作发展的新特点和新形势下民政工作的新要求,适当增加县、乡镇民政机构人员编制。县民政局当前有8个事业编制无人,乡镇民政行政事业编制也没有落实到位。当务之急就是要解决县、乡镇民政有编无人的状况,尽快充实配强民政工作力量。

篇3

传播和发展,形成了职能化、产业化、社会化、科学化的发展趋势,并日益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其公关理论和方法对社会的实用价值和诱人的前景在许多领域里已经有所体现。妇幼保健管理工作既要研究本身组织,完善各项管理措施,实行有效的决策,又要在工作过程中与相关公众沟通、支持、协作,来满足双方的需要。本文就有关在妇幼保健管理工作中如何引入公共关系以及在妇幼保健工作中如何应用公共关系的这一新课题进行探讨:

1 妇幼保健工作中的公共关系原则

1.1 指导思想:以提高社会效益为主,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妇幼保健工作是妇女保健、儿童保健、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三位一体的综合学科。根据儿童、妇女的生理特点,运用科学技术,对妇女儿童进行经常性的预防保健工作,保障妇女儿童身心健康,是妇幼保健工作的宗旨,也是公共关系的准则和目的。妇幼卫生工作以公众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为前提,适当地对公众提供一些有偿的优质服务以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谋求自身和整个卫生事业的发展,这也达到了公共关系讲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的目的。

1.2 基本方针:着眼长远规划与着手于平时努力 妇幼保健的工作特点是不能立竿见影地见到效果,需经过一定时间的努力才能显出效果。妇幼保健管理工作的公共关系不要拘于一时一地的得失功利,要树立长远目标,追求稳定性的战略关系,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宜“未雨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1.3 目的:树立良好信誉,重视公众形象 妇幼保健机构要树立良好的信誉,建立和保持良好的形象,以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和社会影响的广度和深度,这是妇幼保健谋求生存和发展的手段和无形的财富。因此,作为公共关系的主体就要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挖掘内部潜力以增强活力,加强与公众之间的传播沟通联系,使公众进一步“知晓”和“了解”,从而获得公众信任和赞美。

1.4 方式:双向沟通,内外结合 公共关系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主体与相关公众之间的双向的信息沟通,这种沟通亦是一种大范围、全方位的沟通,也是一种内求团结完善、外求和谐发展的经营管理艺术。通过双向沟通传播,一方面吸取舆情民意调整改善自身,一方面有效地对外传播,得到公众的了解和支持。在实际工作中,如改革方案、计划、措施、量化指标、人事等重大变动要注意征求内外各方面的意见,以进行合理的修改、调整和完善,并将结果公之于众,使本组织的各项政策、措施、活动,符合相关公众的需求,从而获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

1.5 实行全员公关管理妇幼保健机构开展公关工作是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的职责和义务,在妇幼保健管理工作过程中,全体工作人员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到本职工作的质量和自身的形象,因此,要教育引导干部职工增强公关意识,促使他们共同关注公共关系工作,围绕整体的公共关系目标使之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在工作中自觉建立和维持妇幼保健机构的良好的公共关系状态即使妇幼保健机构处在积极的、有利的社会关系环境和社会舆论气氛之中。

2 公共关系在妇幼保健管理中的作用与应用

2.1 采集和利用信息,当好决策参谋。采集和利用信息是妇幼保健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方面,也是开展公关的基础。工作人员应运用各种公关调查手段和方法,把有价值的信息提供给管理决策层,及时了解公众舆论和监测环境信息,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把公关纳入管理决策的制定及实施过程,注意信息的反馈。参与决策,当好决策参谋,以便决策层采取具体对策来协调改进工作。

2.2 交往沟通,协调关系,树立良好的形象和谋求密切合作。 交往沟通、协调关系是公关的重要职能,是树立妇幼保健机构良好形象,争取相关公众理解支持的有效手段。妇幼保健机构是社会服务的窗口,其服务对象多,涉及面广,而且服务周期长,在整个服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与整个社会发生关系。为了更有效地组织,协调和控制妇幼保健机构与全社会的关系,在一定的程度上,要依靠公共关系来调整本机构与社会的关系,以促进两者的进步和发展,在实际工作中要针对不同的相关公众进行联络沟通,发展关系,消除误解,创造“人和”的环境。对内要运用各种传播手段和沟通方式,增强工作人员与组织之间的理解,增强干部职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并且通过协调外部关系,保证机构内部的稳定,创造和谐的外部条件,预防公众纠纷,一旦发生纠纷,要及时了解情况,要从公众利益和整体利益出发,用妥善的办法加以解决,以达成互谅互解,谋求密切的合作关系。

要积极开展组织宣传,运用有效的传播手段和有利的舆论将本组织的信息,真实、准确、及时地传给相关公众,使社会更快更好地了解和利用有关信息,为机构“推销形象”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实行全员公关管理,积极开展公关教育,树立公关意识。通过灌输公关意识,把公关思想渗透到管理的各个环节,同时也体现在工作人员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利用妇幼保健管理工作的社会性、服务性的特点,对社会公众进行劝服性教育和社会服务活动,引导社会公众提高对妇幼保健工作的认识,促进妇幼保健工作顺利开展。

篇4

一、教育教学工作

(一)抢抓机遇,固本强基,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1、狠抓“两基”巩固提高,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我县始终将“两基”巩固提高工作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严格按照“机构不撤,人员不散,力度不减”的要求,进一步落实“两基”工作责任,努力提高全县“两基”水平。今年,省政府对我县的“两基”工作进行了复查年检,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亲临迎检工作第一线,出谋划策,精心指挥,使广大教师受到极大的鼓舞,增强了做好“两基”工作的信心和责任感。经过全县上下一致的努力,各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我县“两基”工作的各项指标全面达到评估要求,以全市最高分通过了复查年检。

在狠抓“两基”工作的同时,我们还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加大职业和成人教育的发展力度,积极开展职业技术培训,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奠定了基础。县职业中专大胆改革招生办法,拓宽招生渠道,从今年起实行了春秋两季招生。同时,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调整专业设置,大力培植机械加工和工模等省重点建设专业,购置了10万元的数控车床、普通车床和铣床;实行了灵活的办学形式,坚持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强化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提高了毕业学生的就业率。

普通高中教育有了新的发展。我们按照“高中做优做强做大”的工作思路,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加快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有关文件精神,狠抓*中学的提质扩容工作,加大力度积极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育人效益,以满足我县人民群众对优质高中教育的需求。

学前教育形成了以公办园为骨干、民办幼儿园为主体的的格局,新建上规模上档次的托福幼儿园、金钩幼儿园和实验幼儿园相继投入使用,他们与县幼一起,成为我县幼儿园的领头雁,引领着我县幼儿教育事业朝着健康的方向快速发展。今年3月,举办了全县幼儿园(学前班)教师说课和健康教育培训班,共有近80位幼儿教师参训。目前,我县县城学前教育普及率达100%,全县学前儿童三年受教育率达到68%,学前一年受教育率达85%,学前幼儿入园率的大幅提升,基本实现了普及学前教育,为我县基础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9年,我县被评为*市幼儿教育先进县和江西省幼儿教育先进单位。

2、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育质量稳步提高

一是加强了德育工作。*中学、程龙初中、南亨初中、龙师附小、实验小学、里仁中心小学等中小学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强化了学生日常行为的养成教育。2009年全县共有72位同学获省市“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荣誉称号。二是各级各类学校进一步深化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改革,逐步摒弃以考分作为唯一尺度的评价办法,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多样化、多元化、全息性、发展性的评价手段。三是通过组织参加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全面展示了我县的素质教育成果:在江西省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我县有1件作品获二等奖,多件作品获市级奖;在全市中学生英语听力竞赛中,有47位同学获一、二、三等奖;在*市中小学生电脑制作竞赛活动中有7位同学获奖;在2009年全省小学生学具操作竞赛中,共有9位同学获省市一、二、三等奖,63位同学获县级奖;2009年12月与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团县委联合举办了全县中小学生交通知识竞赛。四是开展创建文明校园和德育示范校活动。*中学、*二中、程龙初中、里仁中心小学已申报第四批市文明校园、德育示范校;三中、附小、实小、镇三小被省教育厅列为首批建设中的义务教育阶段省级示范学校。通过实施素质教育,全县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在全国初中物理应用知识竞赛、全国初中数学联合竞赛、全国初中化学竞赛中,我县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有8人荣获国家级三等奖,近20人获省级奖。今年中考,全县总分629分以上的特优生有138人,居全市第6位;高考成绩再创辉煌,本一上线人数56人,跃居全市第5位,比去年的第13位前移了8位,本二上线人数173人,位居全市第7位,比去年的第9位前移了两位,远远超过了宁都、于都、大余、崇义等县,跳出了徘徊多年的教育低谷,教育教学质量已进入了全市中上水平。

(二)深化教育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教育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1、积极做好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准备工作。为确保新课程改革工作能顺利推进,县教育文化局成立了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加强了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的领导和规划,制定了新课程改革方案和教师培训计划。为了提高教师驾驭新课程的能力,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加强对课改教师的培训。今年暑假期间,选派了16位中小学教师参加省级新课标培训,组织了364位教师参加市级新课标培训;8月15-18日,又举办了县级新课标培训班,共有353位中小学教师参加了培训。此外,我们于今年4月组织了30多位教师参加了全市教学改革示范校开放日活动,对全县创新教学的全面铺开、深入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深入持久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我们积极开展了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大力弘扬“五种精神”(即不计得失的牺牲精神;不甘落后的拼搏精神;爱生如子的园丁精神;认真执教的敬业精神;终身从教的献身精神),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水平和道德素质,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爱岗敬业的责任感,涌现了一批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优秀教师。在第2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积极参与了“四个一百”评选活动,*中学叶晓明等6位教师被推荐参加市“师德标兵”的评选,同时对25位县级“师德标兵”进行了表彰。在*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竞赛中,我县获团体一等奖。此外,狠抓教师继续教育学习。暑假期间,县教师进修学校组织了全县中小学校长研讨班,共有39位校长参加了研讨;聘请市语委专家,对589位中小学教师进行普通话培训和测试。到目前为止,我县中小学教师普通话水平达二级乙等以上的共1544人,占专任教师的92.6%;其中语文教师581人,普通话测试达二级甲等以上的450人,占语文教师的77.5%,中小学教师普通话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继续采取了自学考试、成人高考等多种途径,加大了教师学历培训力度,初中教师中具有本科学历和小学教师中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比率达到13.1%、24.6%,提高了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在

3、继续积极调整中小学校网点布局。按照《*县进一步调整中小学网点布局和精简优化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实施意见》要求,20*年秋季全县调撤学校5所,学校数由20*年秋的117所调整为2009年秋的112所,班级学生数由45人提高到46人,优化了现有教育资源的配置,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4、进一步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贯彻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制定了有利于民办教育发展的有关政策,吸引社会资金发展民办教育。学前教育发展成为以社会力量办学为主的局面。今年5月,县教文局下发了《关于规范我县民办学校(幼儿园)审批办法的通知》,加大了对民办教育机构的管理力度,进一步规范了我县民办教育机构的办学行为。

(三)突出管理重点,强化管理措施,教育教学行为进一步规范

1、加强了教学常规管理。去年9月以来,县教文局不定期组织人员对全县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督查,通过查课表、检查作业批改、教师教案、学校领导听课及与师生座谈等方式对学校教学工作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督查,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2、狠抓课堂教学创新和课型创新研究工作,强力推进教研教改,教科研风气浓厚。近年来,我县获国家级立项课题1个,省级立项课题35个,市级立项课题48个,教科研已蔚然成风。

3、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学校财务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严格执行收费标准;义务教育阶段非贫困乡镇中小学严格执行“一次性收费”,贫困乡镇严格实行“一费制”;各中小学积极推行收费公示制度和收费监督员制度,建立健全学校收费管理领导责任制。我局下发了《关于防控和治理教育乱收费的若干规定》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财务管理的通知》等文件,为治理学校乱收费,加强学校财务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

(四)注重协调发展,健全工作机制,其它各项工作全面进步

1、*中学新校区工程建设进展顺利。*中学新校区工程分二期建设,首期校园面积15.57公顷(约233亩),先建26000平方米的北教学楼、5400平方米的图书馆、12000平方米的实验楼、5000平方米的行政办公大楼、21720平方米学生宿舍、400米田径场。第一期北教学楼a区主体工程已完工,装饰工程在2009年12月底完成;北教学楼b区主体工程已封顶;实验楼在2009年12月20日封顶;图书馆主体工程在2009年12月20日封顶;学生公寓1#、4#、5#、6#楼,学生食堂1#楼在2009年11月9日完成招标,且已动工建设;由于

行政办公大楼的基础处理——强夯较复杂,影响了办公大楼的开工建设,行政办公大楼在2009年12月25日完成招标。完成*中学新校区第一期主体工程建设据估算,约需投入资金6000万元左右,今年筹资3000万元左右(其中开发银行1000万元,市商业银行1950万元),资金缺口约3000万元。

2、校建工作保质保量。我县通过认真学习贯彻省、市关于“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实施管理细则”的精神,提高了建筑工程质量意识,加强了中小学危改工程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了危改工程质量责任制,严格按国家有关建筑程序的规章办事,今年所有开工的危改项目都履行了公开招投标制度,所有竣工项目工程也实施了工程造价审计程序,确保了危改工程的施工质量,提高了危改资金的经济效益。据统计,我县全年共筹措中小学危改资金289万元,动工改建校舍5210m2,全县中小学校舍危房面积减少6414

m2,危房比例下降到0.83%。

3、包乡扶村工作注重实效。成立了农民知识化工程培训机构,有培训计划,有培训场所,培训场所有桌凳、黑板、讲台、电视、vcd等;开展了10次培训活动,有记录,经培训的农民能够掌握1—2门实用技术或务工技能。建立了图书阅览室,藏书500册,订有3份报刊。完成了包扶村的“三清”工作,通村主干道、沿路无杂物、垃圾等,村内无成片暴露垃圾、污泥和路障。同时,县教文局还下拨了新农村建设启动资金2万3千元,用于粉刷外墙,建球场和公共厕所、砌垃圾池。

4、安全稳定工作常抓不懈。我们积极组织各中小学开展禁毒、普法、安全教育、校园周边环境治理等工作,并与中小学校长签订了安全工作责任状。为确保教育系统的安全稳定,我们对全县各级各类中小学幼儿园开展了拉网式的安全大检查。2009年11月15-19日,组织四个专项督查组,对全县中小学、幼儿园的食堂卫生安全工作进行了为期五天的督查共发出整改通知书38份;12月8-10日,联合公安、工商、建设、司法、卫生等部门开展了中小学幼儿园及少年儿童安全管理专项整治行动,共发出整改通知书23份。

二、文化工作

(一)群众文化工作有声有色

1、开展了“文化三下乡”活动,电影公司、电影院深入农村放电影116场,观众34800人次;组织长青艺术团、*镇社区进行文艺巡回演出,共演出18场;县图书馆精心挑选了科普图书800余册,编印了《科技文摘》500多份,利用乡(镇)圩日向广大农民免费阅读和免费发放科技资料,共接待农民读者1800多人次;组织老年夕阳红书法小组到农村为农民免费书写春联220对。

2、五月份,与*超市联合举办了“*杯”青年歌手大奖赛;六月份,与县妇联联合举办了“家家乐”才艺表演赛;积极辅导和协助*镇金都社区、金水社区开展庆“七一”文艺专场演出;与县妇联组织了城镇社区文艺汇演,有5个社区参加了演出。通过开展各种文艺活动,活跃和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3、为庆祝建国55周年,我局与县文联、团委、妇联开展了一系列文化活动:①开展了“宏昌杯”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览赛,共展出作品35件;②举办了迎国庆“中国人寿杯”卡拉ok大奖赛;③积极协助有关单位举行了“迎中秋庆国庆”外引内联联欢文艺晚会,演出的节目内容积极向上,形式多样,既增加了节日的气氛,又丰富了外引内联企业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

4、与县民政局联合组队参加了*市首届社区文艺汇演,参演的节目《丰收舞》获优秀表演奖。

5、为迎接世客会,9月份,与县委宣传部联合在县文化广场举办了“当好东道主,开好世客会”专题文艺晚会;积极协助辅导迎宾队(腰鼓队、乐队、秧歌队)的排练和演出。11月20日,在关西围各演出队以崭新的面貌,热烈的气氛,独具特色的迎接方式,得到了市、县领导的表扬和海内外客家乡亲的一致好评。

6、认真组织好文艺创作活动,6月份,召开了全县文艺骨干创作座谈会,并创作了小戏《画船情歌》,舞蹈《竹妹子》,三首歌曲《亲亲客家人》、《山村客家围》、《走到一起来》报送市文化局,有二首歌曲获三等奖。

7、“六一”期间,开展了全县少儿美术、书法、摄影作品比赛活动,并选送了60多件作品送省参加比赛,荣获组织工作奖,参赛作品获一等奖8件,二等奖9件,三等奖13件,优秀辅导奖20名。

8、按照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要求,积极做好了县图书馆的评估定级工作,7月份顺利地通过了验收,并得到了一致的好评。县图书馆在经费较紧的情况下,订阅各种报纸22种,杂志期刊100种,购进新图书200多册,藏书量比上年有所增加,全年借阅书刊51059册次,按待读者56107人次。6月份,积极开展了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活动。

9、积极开拓电影市场,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全县农村电影放映队14个,能正常地开展放映活动,同时,抓好爱教片的放映,共放映爱教片1076场,观众达537283人次。

(二)文博工作有模有样

1、为迎接世客会,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投资近400万元对关西新围进行全面维修,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我局请省文物保护中心做好了《维修设计方案》及《维修施工图》,通过招投标,确定由浙江匀碧古建工程公司为施工单位(具有文物保护一级施工资质),在修缮过程中严格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及“修旧如旧”的原则,强抓进度,严控质量,经过几个月紧张的施工,10月中旬全面完工,围内外面貌已焕然一新,兴建了停车场、公厕、旅游示意图、指示牌、标识牌、添制了必要的消防设备,世客会期间,得到了各级领导、文物专家及海内外客家乡亲的一致好评。

2、根据省、市文物主管部门的整改意见,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玉石岩附近村民采石爆破、严重威胁文物安全的行为采取了有效的措施,与公安、矿产等部门联合执法,对业主进行了行政处罚,并在保护范围外划定界限,责成业主竖立石桩、架设铁丝网,在同一山体不得采石爆破,确保文物的安全。

3、5月份,与公安消防、旅游等部门对我县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一次消防安全大检查,特别是加强了对国保单位关西围、燕翼围内住户的防火安全教育,对围内存放的柴草、木料等进行了清除,对乱拉乱搭的线路进行了整改,消除了火灾隐患,还与当地政府签订了文物安全责任状,进一步落实了责任状。

4、开展了全县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同时,对馆藏文物进行了清点,重新造册建帐。

(三)文化市场管理工作有条有理

1、加强了对从业人员法律法规的培训,共组织了三次文化经营单位从业人员法律法规培训会,4月、7月、12月份参加了县法制办组织的在县城滨江广场开展的法律法规宣传咨询活动,打印文化市场法律法规宣传资料3000份。

2、与工商、公安、卫生防疫等部门联合加强了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开展了“校园周边百日整治行动”,较好地维护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

3、加强了对娱乐场所安全检查,与公安消防、工商等部门开展安全大检查5次,对少数娱乐场所存在的安全隐患限期进行了整改,各娱乐场所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

4、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积极开展了“扫黄打非”行动,有效地净化了文化市场。全年开展集中行动8次,查缴非法音像制品1500盘,查封电脑主机13台,取缔无证黑网吧一家,二家无证民间演出小团体。

5、对网吧进行了专项清理整顿,在公安、电信部门配合下,对网吧实现了零时切断网络信号,解决了超时经营的问题。加大了执法力度,与公安、工商、电信等部门集中行动,不定期开展突击检查和集中打击行动,对13家违规网吧进行了查处,对2家严重违规的给予了停业整顿,通过有效的管理、整顿,未成年进入网吧的现象得到了有效的遏制。

6、认真做好文化市场执法检查等月报表,并按时按要求完成了文化市场基本情况统计报表,2009年被省文化市场局评为“文化市场网站统计工作先进单位”。

五、存在问题及不足

1、师资流失,数量不足,学科不配套,整体素质偏低,年龄老化。教师队伍中第一学历为大专或本科的教师为数很少,这是制约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特别是随着高中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高中教师趋紧的矛盾将更为突出。

2、教育教学观念陈旧。面对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我们的头脑仍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与时代要求和教育发展不相适应的旧观念、旧思想,工作的创新精神不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们事业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

篇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4-2563(2008)104-0866-06

2008年5月14―15日,国际劳工组织和全国妇联联合举办的“工作和家庭的平衡:中国状况分析及政策研讨会”在京召开。来自国际劳工组织、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同总工会、中国企业联合会、全国妇联和一些国际驻华机构的工作人员,以及有关专家学者和媒体工作者等五十余人出席了会议。国际劳工组织北京局康妮局长和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全国政协委员王乃坤同志出席了会议并致辞。

此次会议是中国第一次在国家级层面就工作与家庭的平衡问题展开的研讨,这意味着平衡工作与家庭的关系已作为一个公共政策议题引起关注。会议就工作与家庭的冲突、国际劳动标准、中国的现状和政策,以及生育保护方面的国际准则和国内面临的挑战等问题进行了具体而深入的讨论。现将主要观点简述如下:

一、全球化背景下工作和家庭的平衡:问题与挑战

国际劳工组织北京局局长在致辞中提到,工作和家庭的冲突是全球性问题,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关注工作-家庭的平衡。全球化背景下,很多国家面临着人口的压力,人口老龄化和生育率的下降,增加了家庭无偿照料的任务和生育的责任,尤其是贫困家庭。工作-家庭的矛盾与实现性别平等之间有着复杂关系,只要无偿的家庭责任继续被传统角色定型为妇女的工作,而且妇女仍然承担这种繁重负担的话,那么有酬工作中的性别平等将依然任重道远。

国际劳工组织工作条件专家介绍了国际劳工组织在世界范围内支持的有关平衡工作和家庭冲突问题的研究成果,包括在非洲、欧洲、亚洲、拉美等一些国家进行国别研究,主要发现有:

1.问题与挑战

目前,很多国家都面临着有薪工作增长与无薪工作和家庭责任支持欠缺的矛盾。一方面,有薪工作的需求增大且持续增加,女性劳动参与率提高且继续增长,男女两性的有薪工作时间延长,更多人从事兼职工作,用于交通的时间增加。另一方面,无薪工作的需求提高且继续增长,主要表现在:(1)传统的家庭支持在减弱。跨国界和地区的流动,使家庭与原有的亲属网络分开;扩大或联合家庭在许多国家日渐减少;同时,女性是户主的家庭在几乎所有地方都增加了。(2)儿童和老人照顾等方面的公共支持较少。儿童照顾方面,3岁以下儿童的有工作的父母可享受的儿童照顾服务很少;3―6岁的儿童服务覆盖率虽有提高,但城乡和贫富间存在差距;对于学龄儿童,校外时间可获的服务不能满足儿童照顾的需求。老人照顾方面,发展中国家以家庭照顾为主;发达国家的老龄中心照护服务和护理保险更多;同时,由于社会支持不足,老龄群体通常伴随着贫困度高和社会排斥。(3)休假支持不足。目前,很多国家带薪产假的覆盖率和执行方面存在问题;同时,由于假期规定的内容与现实脱节,使得父母假、陪产假、病假和年假只有少数人能够享受,大部分人无法享受或享受不足。此外,其他因素如学习培训的时间与家庭照顾的时间发生冲突,公共服务时间不便,交通服务不良等,都加剧了有家庭责任的男女工人工作与家庭的冲突。

2.家庭应对策略

在有薪工作增长和对无薪工作及家庭责任支持不足的情况下,一些国家采取的家庭应对策略主要有:(1)减少或限制就业以提供家庭照顾。这主要针对家庭中的女性,她们要么放弃就业,要么减少工作时间,要么从事自雇或非正规经济活动;(2)调整家庭生命周期或生育数量,如推迟结婚、推迟或减少生育;(3)寻找其他儿童照顾的方式,或母亲辞职亲自照顾,或边带孩子边工作,或让大一点的儿童独自在家,或者由年长的儿童照顾年幼的儿童,或请亲戚帮忙照顾,或有经济条件的家庭请家政工人照顾;(4)在两难境地中做出非赢选择(No-Win Choices),如放弃母乳喂养,母亲请事假照顾生病孩子等。

3.影响和结果

现有的家庭应对策略产生如下影响和结果:(1)加剧性别的不平等,如女性劳动力参与率较低,兼职工作率较高,非正规经济参与率较高等;(2)加剧贫困率和贫困程度;(3)童工问题严重,既有工作场所的童工,又有在家照顾幼小儿童的童工;(4)女性就业的非正规性加强,既有女性就业选择的非正规性,又有家庭用工的非正规性;(5)工作场所生产力下降,在没有社会支持的情况下,如果家庭照顾的需求与工作发生冲突时,普通家庭的大多数女工通常会请假,这就影响了工作的效率和企业的营业额。

4.政策和机制

一些政府对有家庭责任男女工人工作和家庭冲突问题缺乏认识,现有的立法、政策和预算对工作和家庭的平衡问题没有涉及;雇主组织面对市场竞争压力,因顾虑产假、儿童照顾的成本而不愿采取行动;工会决策层缺少女性代表导致对此问题关注较少,其本身也是工作一家庭冲突的结果。

在劳动世界,工作和家庭冲突到处可见,平衡工作和家庭的冲突可以促进性别平等及减少贫困。因此,平衡工作和家庭的矛盾,应是政府、雇主组织、工会和男女工人都关注的议题。

二、中国工作和家庭的平衡:现状及挑战

中国也是国际劳工组织支持的工作与家庭的平衡国别研究的国家之一。研讨会上,中国项目组成员分别从经济社会发展与就业发展趋势、人口和家庭的变化趋势以及对工作一家庭平衡的影响等角度介绍了他们的观点。

1.经济社会发展及就业发展对工作一家庭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财政收入的大幅增加,为支持有家庭责任的男女工人平衡地获得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及服务奠定了物质基础。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财力大幅增加,政府开始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社会事业的发展中。但我们明显地看到,家庭照顾尚未作为社会服务的内容,列入政府社会事业的财政支出内容。

随着中国人口的增长和经济发展,一方面,中国妇女的就业保持了较高水平,更多地获得了经济独立的机会。但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也带来包括性别分化在内的社会分化,劳动力市场对妇女的歧视也逐渐凸显出来。女性遭受就业歧视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承担了生育和家务的重担。

2.人口和家庭的变化趋势对工作一家庭的影响

随着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中国的人口和家庭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使得家庭责任加重,工作一家庭之间的冲突日益明显。主要表现在:(1)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和平均预期寿命的提高,导致老年抚养比逐年上升,即家庭中需要照顾的老人增多,照顾的时间加长,照顾的难度加大。(2)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模式多样化。家庭规模的缩小,一方面减轻了家庭养育子女或赡养老人的负担,另一方面也减少了大家庭在照顾上的支持。同时,单身家庭、`克家庭和空巢家庭等的老人照顾问题也日益突出。(3)城乡

流动加剧了家庭照顾的负担和成本。无论对流动儿童或留守儿童,都加剧了家庭教育和照顾的负担;对留守老人,他们不得不从事大量田间劳动和照顾孙辈的劳动,自身被照顾的地位和资源逐渐消弱;对夫妻,增加了家庭照顾的成本,加重了妻子承担多重角色和任务的负担。(4)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工作和家庭的冲突直接导致了初婚初育年龄推迟,生育率下降,自愿不育者出现。

研究发现,中国城乡人口和家庭变化的趋势使得家庭的扶养比大大下降,但并没有减轻人们家庭照顾的责任;城市育儿和养老的责任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更趋向家庭回归,农村育儿和养老的责任因乡城的流动更多落在了留守妇女及其老人身上;城乡男女均肩负有薪劳动和家务劳动的双重负担,但妇女承担的全部劳动最多,尤其是农村妇女;以市场和技术为导向的多种改革,一方面为有家庭责任的劳动者提供了生活的方便,另一方面也带来人们工作和生活时间的延长和负担;当妇女身背双重负担参与社会发展的时候,她们不得不面临三种选择:或献身家庭,做一个家庭主妇;或献身职业,做一位专职人员;或兼顾职业和家庭,承担起工作一家庭的双重责任。

三、工作和家庭的平衡:国际框架和中国政策

1.国际框架

国际劳工组织工作条件专家介绍了平衡工作和家庭的国际标准,包括国际劳工组织《有家庭责任的男女工人机会和待遇平等公约》(第156号,1981)(以下简称“156号公约”)和《同名的建议书》(第165号,1981)。

156号公约的目标是承认有必要确立有家庭责任的男女工人之间以及他们同其他工人之间的机会和待遇平等,并考虑到工人面临的许多问题对于有家庭责任的工人来说显得更加突出,承认有必要采取措施满足这些工人的特殊需要,以求改善他们的境况。该公约适用于一切经济活动领域和不同工种的工人,同时,该公约也适用于有家庭责任的所有工人。公约各项规定的实施可通过法律、集体协议、企业条例、仲裁决定或法庭判决等手段,或综合上述各项手段,或以任何其他符合本国实践和条件的适当方式。雇主组织和工会应有权按照符合本国条件和实践的方式,参加制定和贯彻为实施公约各项规定而应采取的措施。

公约规定,国家政策的目的是确立男女工人的机会和待遇平等,有家庭责任的工人就业应不受歧视,且尽可能减少其工作和家庭责任的冲突。公约规定应采取一切符合本国条件和可能的措施,以便有家庭责任的工人能够行使其自由选择职业的权利;照顾他们在就业条件和社会保障方面的需要。照顾有家庭责任的工人在划分地方或地区行政单位方面的要求;发展或促进公立或私立的社区服务机构,例如照顾孩子和帮助家庭的机构和设施;开展宣传和教育工作,使公众更好地理解男女工人机会和待遇平等的原则和有家庭责任工人的问题,从而形成有利于解决这些问题的舆论;加强职业指导和培训等,使有家庭责任的工人融入劳动人口,继续就业,并在因履行家庭责任而中断工作后重新就业;保证家庭责任本身不能成为终止劳动关系的理由。到目前为止,该公约已被40个国家批准,其中亚洲有日本和韩国。

《同名建议书》(第165号,1981)就156号公约条款下采取的措施给予更具体的指导,包括培训与就业、工作时间、休假规定、儿童照顾及家庭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如在儿童照顾和家庭服务方面,政府应当与有关的雇主组织和工人组织合作,采取发展或推动公共或私人社区服务的所有措施,免费或根据工人的支付能力适当收费,以满足不同年龄的子女、其他需照料的被赡养者和有家庭责任的工人的需要;休假方面,规定了产假、陪产假和父母假,并规定有针对短期突发事件休假的规定;工作时间方面,采取措施减少每日工作时间和加班时间,更灵活地安排工作时间表、休息期和假期,等等。该建议书敦请政府应采取适当措施宣传教育,以促成公众对男女工人机会和待遇平等原则及有家庭责任的工人的问题的广泛理解,鼓励男女双方共同承担家庭责任,平衡工作和家庭的矛盾。

2.中国的相关政策

至今,中国政府还未批准156号公约和165号建议书。中国虽在平衡工作和家庭方面制定了一些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但社会转型期仍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

(1)工作条件。中国的法律和集体合同中明确包含了劳动者工作条件和女职工劳动保护的内容,中国工会为推进集体合同的签订和执行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向市场经济的转型,降低了企业对劳动者与家庭照顾有关的劳动条件的保障:第一,工资收入和社会保障均存在明显的城乡、地区、行职业和性别差异,计划经济体制下由政府承担的住房、医疗、教育、家庭照顾等保障福利和公共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转而由家庭购买,给家庭特别是低收入家庭增加了沉重负担。第二,工作中的超时、各种假期的减少和名存实亡,比较普遍地存在于体制外的各种企业中,导致重工作、轻家庭的实际后果。第三,非正规就业带来就业者各方面劳动权利和保障的降低,既影响了家庭的收入和照顾,又更多地将妇女固定在家庭照顾的角色中。因此,向市场经济的转型,驱使企业及其管理者因最大化地追求利润,而忽视劳动者的基本劳动权益或家庭责任,既加剧了劳动者的工作压力,又强化了用人单位对有生育责任和家庭责任的女性劳动者的排斥。

(2)家庭照顾的政策与设施。中国目前的学龄前儿童照顾模式分为0―3岁和3―6岁两个阶段,前者以家庭照顾为主,后者是幼儿园与家庭照顾相结合。中国的幼教系统也经历了市场经济的挑战,走过了公办幼儿园萎缩、集体办幼儿园不景气、企业办幼儿园锐减、民办幼儿园良莠不齐发展的历史阶段。由于中国目前的幼儿教育体系是早期教育导向而不是家庭照顾和保育导向的,因此,除去幼儿同存在的财政经费少、收费高、城乡差异大、优质幼儿同覆盖率不高等问题外,儿童照顾、特别是0―3岁儿童的照顾,并没有得到政策上的帮助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支持。

中国老人照顾的传统模式为家庭养老。改革开放以来,发展了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兴办了老年服务机构,为家庭成员减轻了老人照顾的负担。但现有的养老机构的数量和床位与人口老龄化的需求相比,差距甚远,特别在广大农村。因此,家庭养老还是目前主要的照顾方式。

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建设力度加大,为实现有家庭责任工人的就业和生活权利提供了重要保障。但同时,政府对为有家庭责任的男女工人提供平等就业机会和平等待遇问题的认识不足,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容没有深入到家庭照顾的层面,在解决工作一家庭冲突中没有承担起应有的责任,传统的性别观念也影响了政府有关制度的设计。可见,与经济发展相比,中国的社会发展特别是相关公共服务的发展还存在明显的不足。

研究提出如下建议:

(1)政府应承担起为有家庭责任的男女工人缓

解工作一家庭矛盾的责任,早日加入国际劳工组织156号公约;(2)政府应“将社会性别平等意识纳入决策主流”;(3)尽快将保育事业、养老事业和家庭服务事业纳入到政府的公共服务范畴,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家庭照顾服务;(4)通过立法消除对有家庭责任的工人的歧视,保障有家庭责任的男女工人追求平等就业机会和平等待遇的基本权利;(5)有效地落实生育保护政策法规,保障劳动者的生育权利;(6)建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关爱家庭”、“以人为本”的家庭政策;(7)企业、单位和工会应努力为有家庭责任的男女员工提供工作和照顾家庭的便利;(8)在全社会树立“关爱家庭”、“善待有家庭责任的男女工人”、“社会性别平等”、“男女共同承担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的社会风尚;(9)加强相关领域的统计和研究。

四、生育保护的国际经验和国内状况

1.生育保护公约的内容及国际经验

研讨会上,国际劳工组织专家介绍了有关生育保护公约的内容,即1919年第3号公约、1952年第103号公约和2000年第183号公约。2000年第183号保护生育公约适用于所有就业妇女,包括从事非正规就业的妇女。主要内容涉及产假、现金和医疗福利、健康保护、就业保护和非歧视以及母乳喂养五个方面:

(1)产假方面。公约规定产假时间不少于14周;产假包含产前及产后休假,产后应休假6周,除非国家有其他规定;在出现患病、并发症或有并发症危险的情况下可在产假之外额外休假。

(2)现金和医疗福利方面。公约规定应该向休产假期间的妇女提供现金津贴,其数额不得低于该妇女原先收入的2/3,这部分津贴需由强制性社会保险或公共基金提供支付,若具备条件现金福利应提高到以前收入的全额。除现金津贴之外,公约还规定应为妇女及其孩子提供医疗津贴,包含产前、分娩和产后医疗护理,以及必要时的住院治疗。不同国家的产假规定不同,而且福利待遇也不同。目前,几乎所有国家都规定产假有一定报酬,36%的国家是至少14周可获收入的至少2/3,27%的国家至少14周可获100%的报酬,近10年来没有现金福利的少数国家在减少。

(3)健康保护方面。即保证孕妇或哺乳妇女不得从事不利于母子健康的工作,或是经评估确定对母子健康有重大危险的工作。如果评估结果存在风险,则要采取措施消除风险,如改善工作条件或调动至安全的岗位,必要时给予带薪休假,并且当安全时有权回到其岗位或同等岗位。怀孕或哺乳的女性不应从事不适合其身体状况的夜班;孕期检查应被允许离开工作场所。一些国家的经验是:一些国际劳工组织成员国制定法规,保护怀孕和哺乳期女性免受夜班之苦;一些国际劳工组织成员国规定,怀孕的妇女有权请假进行医检,雇员可获得带薪工休以享受产前或产后护理。

(4)就业保护和非歧视方面。公约规定应保证生育不成为就业歧视的原因,包括招工时禁止对求职妇女进行妊娠检查;防止歧视性解雇怀孕妇女,保证妇女在其产假结束后返回同一岗位或工资相同的岗位的权利。一些国家的经验是:不同国家保护工人的措施不同,一些国家有反对生育歧视的具体规定,规定限制生育权利的合同无效;许多国家保护孕产期妇女不被解雇;但据报告,怀孕歧视依然存在。

(5)母乳喂养方面。为保证母乳喂养,产妇有权享受每日一次或多次休假或减少每日工作时间为其婴儿哺乳;国家规定哺乳假的长短和数量;哺乳假被记作工时并予以补偿。同家惯例:至少92个国家立法规定母乳喂养休假;通常至少1小时;通常带薪:可至少享受到孩子6个月大。

到目前为止,共有13个国家批准了183号公约。

2.中国的生育保护状况

研讨会上,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全国总工会、中国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的代表们就本部门促进生育保护方面的情况做了简单介绍。

国妇儿工委的代表介绍说,《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的目标之一是“城镇就业人员生育保险覆盖率达到90%以上”。但从现状来看,生育保险的参保率仍很低,2005年的平均覆盖率只有47%。主要原因有:(1)立法层次低,不适应新形式的要求;(2)统筹层次偏低;(3)资金的节余与不足的矛盾突出;(4)企业人险的积极性不高,等等。今后将进一步加大力度推动这项工作。

全国总工会的代表介绍了非公有制企业女职工特殊权益保障情况的调查。调查显示,国有改制企业和大型合资、独资企业情况较好。但在一些中小型非公企业,特别是经济效益差的私营企业中,仍存在着严重侵害女职工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的问题,如大量使用女职工的“黄金年龄”段或“青春期”,避开女职工孕、产、哺乳期,以逃避女职工特殊保护责任;女职工孕期保护得不到落实,产假制度不能执行,哺乳时间得不到保障;绝大多数企业未按规定建立女职工卫生室、孕妇室、哺乳室、浴室等设施;社会保险缺失,尤其是生育保险参保率低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立法执法的不力,又有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既有性别歧视的社会观念,又有工会组织作用发展不够等。建议加快《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的修订和《社会保险法》的山台,进一步推动生育保障制度的改革。

篇6

关键词:粤港澳;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F7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1B)06-0045-08

收稿日期:2010-03-12

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为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的各种帮助和服务。社会保障的目的是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和全社会的稳定。社会保障是一个由诸多内容构成的综合体系,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四个方面。香港和澳门作为祖国的一部分,有着和大陆不同的社会保障理念、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社会保障基金筹集和运用以及社会保障覆盖面。但粤港澳三地地理位置相连,风俗文化相同,港澳的社会保障文化开展的历史较长,港澳两地在各自的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过程中,其经验和教训可以给广东省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宝贵的学习和借鉴的价值:

一、粤、港、澳三地社会保障制度现状分析

(一)广东省社会保障制度

1.广东省社会保障的理念。广东省即大陆的社会保障理念的根本出发点是平等公平地对待每一个社会成员,不论其贫富,也不论其承担义务多少,向所有社会成员提供其应该享受的公民权益,借此把因强调效率优先而产生的社会不公平问题,通过社会保障予以缓解,最后达到社会成员共同享受现代社会所带来的普惠。从社会保障的分配行为看,通过社会保障达到均衡国民收入分配的目的。因此社会保障中的“公平”主要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结果公平,即在任何一项制度下,权利是普遍享受、不被歧视和受法律保护的;每个人在获得社会保障的机会上是平等的,而且在每个项目中规定得到的给付和服务待遇是平等的。在社会保障中也强调效率理念,但这里的效率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通过外部调节收入差距,解决社会问题,缓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保障劳动力的再生产等产生的间接效率;另一方面,通过社会保障的经济活动,特别是正确实施筹资和给付以及合理的资金运作等产生直接效率,即社会保障资金有效利用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可见,大陆的社会保障理念一是强调公平而创造和谐发展经济社会环境,二是强调经济效率提高而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因此,社会保障必须强调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2.广东省社会保障发展的进程。广东省社会保障体制改革采用渐进方式,基本进程是从1984~1986年开始触动养老保险,在部分县市实行国有企业职工退休费用社会统筹,建立了养老保险基金。1987~1995年在全省范围内推广退休费用社会统筹,扩大养老保险金的实施范围,使得养老保险改革逐步深化。1996年以后,按“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制订并出台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1998年成立了劳动与社会保障厅,初步建立了自上而下、垂直领导、高度民威的社会保障机构。

3.广东省社会保障体制。目前广东省社会保障的机构设置,是在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采取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分级管理体制。纵向机构设置,大体分为三个层次:中央、地方和基层。横向机构设置,从上到下每一层按照不同的职能性质设置包括行政管理机构、业务经办机构、基金运营机构和监督机构在内的四大类机构。

广东省政府管理社会保障事务的主要机构是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民政厅、卫生厅和财政厅。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负责管理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项目;民政厅负责管理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项日;卫生厅负责管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财政厅负责制定社会保障的财政政策和财务、会计制度,实施对社会保障资金收支的财政监督,为社会保障计划提供补助资金等。市、县分别设立隶属于政府劳动保障行政管理部门的、非营利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主要职责是办理参保登记,收缴社会保险费,记录缴费,管理个人账户,确认并支付待遇,管理社会保险资金。提供查询等(见图1)。

4.广东省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和应用。目前,我围社会保障基金主要包括三部分:社会保险基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补充保障基金。主要按照三方共同负担的原则,国家、企业(劳动者所在经济单位)及劳动者个人都要按照一定的方式和比例承担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并且通常是以国家立法形式明确下来的。地方政府能够使用的只有社会保险基金。社会保障基金是由企业和个人缴费形成的基金,主要包括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基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是由中央财政拨人资金、国有股减持和股权划拨资产、经国务院批准以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以及投资收益所形成的基金。该基金由中央政府集中管理,统一使用。补充保障基金是由企业和个人缴费形成的企业年金、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等。国家财政在社会保障基金筹集中占主导地位和作用。

社会保障基金的支出分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五大类。

5.广东省社会保障覆盖面。目前,广东省社会保险覆盖面已经基本包括了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包括企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等)、机关和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职工。截止到2008年底,全省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的人数分别为2444万人、2371万人、1442万人、2302万人、1011万人(见表1)。五大险种的参保人数均居全国首位。从绝对数上看,广东省的社会保险工作处于全国领先的地位(见表2),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出现了大量农民工和灵活就业人员,这部分人的社会保险工作应当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因此,广东省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依然任重而道远。

(二)香港的社会保障制度

由于种种原因,香港政府(尤其是1997年之前的港英政府)一直没有为全港市民推行全面的社会保障政策,但是,香港的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社会福利的管理水平仍处于亚洲先进水平之列。

1.香港的社会保障理念。香港依托于其特殊的背景,即东西合璧的文化背景、现代化的社会发展背景、自由主义的经济制度背景、行政为主导的政治制度背景,确立了多元主义、选择主义、渐进主义的社会保障理念。

(1)多元主义理念。香港的多元文化造就了政府、社会、家庭、个人责任相结合的多元主义社会保障理念。在社会发展方面,政府有四个同等重要的责任:一是提供达至一个人人都能够参与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特别着重青少年的教育和健康成长、在职人士的知识和技术更新;二是对老弱伤残人士提供一个资源充分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兼顾的

基本安全网;三是对失业、低收入和其他弱势社群提供支援,并注意增强而不是削弱他们自力更生的意志;四是鼓励一切有条件的个人和群体发扬服务和仁爱精神。积极投入各种性质的志愿工作,共创和谐及充满活力的公民社会。这种多元主义理念融政府主导与民间参与、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政府责任与家庭、个人责任为一体,倡导人们自力更生地去改善生活状况,主张政府有限介入和创建高效灵活而非集中统管的社会保障系统。香港始终特别重视家庭在社会保障中的基础地位,这与中国文化强调家庭互助、重视子女教育、敬重照顾老人的优良传统有关(任春雪、朱琳琳,2007)。

(2)选择主义理念。香港的选择主义理念源自“小政府、大社会”的经济自由主义的立场,它对社会福利遵循低供给的原则,强调保障的贫困救助作用,主张向不能自助者提供经济援助,建立避免弱势群体陷于贫困的社会保障体系,以满足其基本人类需要为目的。香港之所以没有效仿欧洲福利国家的做法,主要是顺应了香港自由港发展战略和贸易中心、金融中心、旅游中心的定位以及港府积极不干预的经济政策。

2.香港的社会保障管理机制。总的说来,香港已建立了一个以政府为主导,民间自愿团体和宗教团体扮演重要角色,分工明确而又协调合作的社会保障管理体系。社会保障是香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由卫生福利司统筹管理,其下的社会福利署、卫生署、医务事务署、屋字署等机构专职负责公共援助、卫生医疗等福利政策的实施。房屋委员会、劳工顾问委员会等公务委员会为政府的成功制定和实施社会保障政策起到了相当大的咨询和促进作用。

3.香港的社会保障基金。

(1)香港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香港政府对所有社会保障计划及其筹资方式都以立法的形式加以确定和规范。香港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主要是税收及社会各界的捐赠,此外,如交通意外伤亡援助的基金,除税收外,还来自车辆牌照费、驾驶执照费等。

如果将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形式划分为现收现付制、预筹积累制和混合制的话,香港的社会保障基金则多基本属于观收现付制。所谓现收现付制是指根据一定时期内收支平衡的原则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的一种方式:因此也产生了香港社会福利政策的最大问题:即社会福利政策不是建立在满足市民的需要上,而是建立在财政资源的提供上,社会福利随着经济增长幅度大小而起伏波动,不能保持稳定。

按照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机构划分,香港社会保障基金可分为政府管理的基金(如交通意外伤亡援助基金、天灾人祸紧急救济基金等)和非政府管理的基金(如公积金、公益金)。值得提出的是,长期以来,香港政府当局制订的法律偏重于边际福利及善后补救措施,而无视雇员最担心的退休后生活保障。香港只有少数私人企业有公积金制度,但这些企业大多是为了照顾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或专业人员而设,并不是所有雇员都受益。在全社会舆论压力下,退休保障制度由雇主雇员两方面供款建立公积金,待雇员退休时全部领取,至于公积金的统筹管理,则由私人机构自行负责,政府部门不插手。

(2)香港社会保障基金的支出。社会保障基金的支付形式是指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在支付社会保障基金时所采取的具体方式和方法。2007年香港社保基金的支出总额为348.96亿港元,比2006年增长了近13亿港元,香港社会保障基金支付同其他各国一样,有两种基金形式:一是货币形式或称现金形式,如公共援助金、特别需要津贴、暴力及执法伤亡赔偿、交通意外伤亡援助等都属于此类;二是实物形式,即指政府直接为市场提供特定商品或劳务,如直接福利、医疗卫生等。

4.香港的社会保障覆盖面。

(1)社会保障救助金。领取综合社会保障援助金的人数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偏低。香港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以政府供款的综合保障援助计划为主体。但是,这一主体保障计划却没有真正起到主体的作用,因为接受综合保障援助金的人数至今也未超过香港总人口的10%,更不要说社会保障应该面对全体社会成员了。

至1998年初领取综合援助金的家庭10万个左右。根据香港社会服务联合会公布的数据,1997年在领取综合保障援助金的人士中,老年人占58.56%,伤残及健康欠佳者占17.79%,而失业者仅占8.99%,低收入者也仅占到2.19%,由此可见,综合保障援助金与绝大多数香港市民是毫无关系的,它所保障的仅仅是一部分社会弱者。

(2)公屋制。作为香港社会重要福利项目的公屋制,在实施的近40年中,居住公屋的居民始终没有超过50%,所以,香港学者周永新(1994)在其所著的《社会保障和福利争议》一书中指出,“到了今天,公屋仍非全部市民享有的福利,公屋福利只给予那些收入较低的市民。”香港的公屋制开始于1962年,最初的目的是为那些无家可归者提供住房,并且规定全家月收入超过18000港币者便不能享受这种福利,后来,虽然收入标准的规定有所提高,但由于私人楼宇售价过高,大多数中下收入者仍选择申请居住公屋。近年来,由于几次提高公屋租金,加上政府推行公屋出售计划,使原本具有福利性质的公屋制,逐渐淡化了社会福利成分。

(3)退休制度。香港的退休制度仅在公务员及部分大学教师中实行,而绝大多数从业人员并没有任何退休福利可享受。香港迄今实行的只是自愿性的私人退休保障制度。所谓自愿性,是指老人是否愿意申请综合社会保障援助金,倘若愿意并得到批准,才可能得到为数不多的老年补助和70岁以上的高龄津贴,根据1998年香港社会保障学会提供的统计数据,在60岁以上的老人中,领取综合社会保障援助金的仅占10%;所谓私人性,是指香港社会并未实行法定的退休规定,更没有专门的退休金制度,个人退休后的生活保障问题基本上是由自己选择解决的办法,社会没有承担起对全体社会成员的退休保障责任,仅仅负担了政府公务员以及公共服务部门员工和部分大学教师的退休保障责任,这几部分人的总和也没有超过香港人口总数的4%。

(三)澳门的社会保障制度

1.澳门的社会保障理念。澳门社会保障体制的理念包括: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认为社会保障是需要有良好经济作为基础;主张以个人及家庭为中心的社会政策,政府只扮演规划及鼓励的角色;保障条件仍然偏低。以往一般澳门居民对政府的福利要求一向偏低,他们倾向于以个人或家庭的力量去解决问题,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主张自食其力、自力更生不无关系。学者梁启贤亦曾经对澳门的社会福利体制作过较透彻的分析,并认为澳门的社会保障体制与东亚地区的福利体制有着很多吻合的地方,福利体制主要受儒家思想及文化所影响,弘扬敬老美德,十分重视教育。认为良好的教育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劳动力,能促进经济发展,从而使社会问题迎刃而解(梁启贤,2005)。

2.澳门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澳门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建立起来的,1989年,

在澳门政府、劳方和资方的共同努力下,设立了社会保障基金,对处于疾病、失业、年老和残疾等状况的劳工给予救济和援助,改变了以往仅以澳门政府社会工作司为主负责提供公共援助和社会服务的模式,形成了由社会工作司、社会保障基金以及民间的社会福利机构为主体组成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工作司是通过金钱和物质的方式,向经济贫困的人士和团体提供援助的政府机构,其下设有87个福利单位,包括17家托儿所,9个儿童及青少年之家,10个老年之家,7个伤残人士之家,8个健康中心,7个复原中心,5个学校食堂,1个灾民收容所,10个医疗所,10家儿童及青年中心和3个其他单位(周永新,1994)。社会工作司的职责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对年老、贫困、残疾人士提供救济和津贴,以及援助灾民、资助贫困学生和穷困家庭的殡葬等,并开办食堂、托儿所、收容院、老人院等福利设施,提供托儿服务、儿童及青少年院舍服务、安老服务、社会服务、弱能人士院舍及康复服务、接待露宿者和善终服务。另一类是对不牟利的社会服务团体,政府通过社会工作司给予财政资助和技术支援,或者将政府的设施及设备交由私人团体管理,但这些社会服务团体须接受礼会工作司的监督。此外,澳门政府还给教育以津贴,由教育司执行。

澳门民间的福利机构主要有同善堂、仁慈堂、镜湖医院慈善会、明爱中心和街坊总会等。他们所举办或提供的各种服务活动,多与家庭问题、人际关系和人格成长等有关系,具体可分为:社会保障服务、幼儿服务及家庭服务、儿童及青少年服务、安老服务、康复服务、医务社会工作、预防及戒毒服务,为罪犯及释囚提供的服务和社区服务。

3.澳门的社会保障基金。

(1)社保基金的来源:澳门社会保障基金由政府的拨款和雇主以及雇员的供款组成。其中政府每年的拨款额为当年财政经常性收入实际结算数的1%,雇主为每位本地雇员每月供款20澳元,为非本地雇员供款30澳元,雇员自己供款10澳元。凡在澳门居住并为他人工作的雇员,以及以合同雇佣劳工的雇主,均须在社会保障基金登记供款。

社会保障基金组织法规定,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机关是行政管理委员会及监事会,基金是受最高行政长官监管的,具有行政和财政自治权的公法人,基金的行政管理委员会必须有来自劳工和雇主的代表,最高行政长官有权核准基金的财政管理计划,政府对基金的给付负连带责任。

(2)社保基金的支出。社会保障基金将依情况为已登记供款者发放养老金、残疾金、救济金、失业津贴、疾病津贴、出生津贴、丧葬津贴等。凡年满65岁,已在澳门常居至少7年,并向社会保障基金供款满5年者,可获发养老金。凡年满18岁,已在澳门常居至少5年,并向社会保障基金供款3年以上者,如长期丧失工作能力,将可获发残疾金。凡在澳门常居7年以上,年满65岁或年满18岁的残疾人士,若无权享有养老金或残疾金,且未从事任何有薪工作而无法维持生存者,可获发救济金。而对符合条件的失业者,可在1年内最多领取90日的失业津贴(见表3)。

4.澳门的社会保障覆盖面。澳门特区政府对符合条件的人士发放养老金、残疾津贴、社会接济金、失业津贴、疾病津贴、丧葬津贴、出生津贴和结婚津贴等,其中养老金现每月1000澳元、失业津贴为每日35澳元,最多领90天。1997年,社会保障基金共发放各种援助金9038万澳元。此外,政府也兴建了社会房屋、经济房屋、开展免费医疗和免费教育、兴建和管理社会服务设施或兴建后委托民间机构管理、提供法律援助、免费供应膳食、预防和戒毒服务以及囚犯和释囚重返社会的服务等,同时增加对不牟利民间机构的资助,加强与这些机构的合作,使澳门的社会保障覆盖面有了一定提高(林毓铭,2006)。

假若以“全民保障”的角度来看,现行澳门老年保障制度的覆盖程度仍然不足,养老金的覆盖程度仍然有限。在2006年,领取养老金的人数为10,820人,而全澳65岁或以上的人口为36,027人,故养老金之覆盖率为33%。特区政府近年来不断扩大纳入社保基金的行业,受保障的就业人口不断增加。社保基金的覆盖率,从2000年的58.4%增至2006年的74.1%。所以在中、长期而言,有很大部分的劳动人口在退休后可受惠于养老金。但是,澳门的劳动力参与率只有七成,而男性的参与率则远高于女性。这反映有相当部份成年人口可能因未能参与劳动市场而日后得不到老年保障,而得不到保障女性的数目远多于男性。

澳门居民在医疗保障方面大概可划分为:一是公务员及大型企业员工享有免费医疗或全数企业承担;二是中型企业员工由企业承担部分医疗费;三是一般居民基层社群(既非弱势社群)无法取得特区政府免费医疗,也无企业医疗福利,多自己购买医疗保障;四是弱势社群可享受特区政府的免费医疗援助。对要依赖私人医疗保险保障的一群,尤其40岁以上的人士,保费昂贵,保障有限,遇上大型手术或严重疾病,无法承担。

二、粤、港、澳三地社会保障制度比较

(一)粤、港、澳社会保障制度的相似之处

仔细分析粤、港、澳三地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看到,在其保障理念、经济依托、筹资来源、管理体制等方面有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现归纳如下。

1.社会保障理念。粤、港、澳三地都有相同的价值观,即中国传统价值观: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万事不求人。都把儒家文化视为正统文化,它强调民本主义,要求政府对国民尽到爱心、关怀和救助的职责。同时传统的权利观、互助观等亦成为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维系要素,故民间的慈善文化源远流长。香港和澳门在沦为殖民地的一百多年中,尽管受殖民文化的统治,但是,香港和澳门具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国文化传统,以博大的包容性和锐不可当的穿透力,渗透于香港、澳门社会的各个角落,儒家文化实际上始终处于社会的主体地位,成为舆论导向、政策制定、决策形成的重要客观因素。

2.社会保障的基础。粤、港、澳三地的社会保障制度都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竞争是激烈的,经常出现企业破产和倒闭的现象,从而随时都会出现失业人口。加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资双方的经济利益矛盾尖锐,工会力量日益强大,不时会出现劳动者一方要求提高待遇、改善生活条件的集会和罢工。为了缓解矛盾,安定社会,三地相继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

3.社会保障管理主体和方法。一是三地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实施的主体是政府。由于社会性是社会保障的特征之一,也是其基本原则之一,为此,其主体都必然是政府。二是三地社会保障制度都必然法制化。粤、港、澳三地都普遍通过立法,把社会保障纳入其社会经济体制之内,使之具有制度上的合法性。这样,粤、港、澳三地政府就不仅仅把提供社会保障看作是一种责任,而是把提供、组织、管理社会保障归为一种制度;民众也不再仅仅把享受社会保障作为一种补偿,而是作为一种基本社会

权益。

4.社会保障基金。

(1)从社会保障基金来源来看,社会保障基金一般通过劳动者与其雇主共同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方式形成基金,政府在税收、利率、财政上进行资助,而且都受到国家或者地方立法保护,并有独立的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机构。粤、港、澳三地社会保障基金是保障社会劳动者在丧失劳动力或劳动机会时的基本生活需要,除此之外还包括慈善捐助,供劳动者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时的专项资金。

(2)从社会保障基金运用来看,粤、港、澳三地社会保障基金支出都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最基本的五大类,保障居民基本生活需要,社保基金支出的公平性是关系到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问题,社会保障基金支出数额巨大,且影响面极广,关系到粤、港、澳三地广大劳动者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5.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具有广泛性。就保障项目而言,粤、港、澳三地的社会保障几乎囊括了从生、老、病、死、伤、残、子女的抚养,到各种收入保障和医疗服务等所有项目。三地社会保障制度的保险项目基本相同。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三地都普遍设立了五大保险项目和八种给付。五大保险项目是养老、残废和遗属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家庭津贴。八种给付是养老金给付、残废抚恤金给付、遗属抚恤金给付、医疗给付、生育给付、工伤给付、失业救济金和家庭津贴给付。

(二)粤、港、澳社会保障制度的差异性比较

由于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历史等方面的不同,使得广东、香港、澳门三地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一定的差别。

1.社会保障理念存在明显的差异。广东省属于社会主义范畴,社会保障理念注重效率和公平,社会保障必须强调公平与效率的统一。而且确保制度本身经济上的可持续性,兼顾了保障范围、水平和程度的公平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与效率的统一。而香港、澳门属于资本主义制度,以香港为例,香港的选择主义理念源自“小政府、大社会”的经济自由主义的立场,它对社会福利遵循低供给的原则,强调保障的贫困救助作用,主张向不能自助者提供经济援助,建立避免弱势群体陷于贫困的社会保障体系,以满足其基本人类需要为目的,因此香港政府(特别是港英政府)一直没有为全港市民推行全面的社会保障政策,香港的多元福利意识决定了香港社会保障的重点是扶持家庭。而广东省以社会公正为理念基础,社会保障的重点是个体。

2.社会保障的经济基础存在差异性。社会保障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成正相关水平,一个地区的经济越发达,其社会保障水平就越发达。由于香港一直实行“低于预资本主义”的运作模式及自南市场体系,这种经济模式在过去数十年的确产生了很大的资本积累作用,香港的经济获取高速的发展,市民整体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改善,因此香港的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社会福利的管理水平确是处于亚洲先进水平之列,2008年香港的人均GDP为220072.9元人民币,是广东省的近7倍(见表4),在这种情况下,香港主流社会倾向认同实施多年的资本主义制度。而广东省,社会保障对象遍及民众,保障项目相对全面。从表4可以看出,广东省的国民生产总值是香港的两倍多,但广东省人口基数大,因此人均GDP与香港和澳门相差极大,粤、港、澳三地社会保障在资金来源方面相差很大。

3.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存在差异。大陆的礼会保障制度是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共同负责的计划一中央政府的职责是:制订全国统一的法规、政策和标准,对困难地区提供资金帮助;地方政府的职责是:根据中央的统一政策制定本地法规、政策和标准,筹集社会保障基金,支付社会保障待遇。社会保障的机构设置,是在协务院的统一领导下,采取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分级管理体制。社会团体在利:会保障中的作用很小,而香港、澳门是以政府为主导,民间自愿团体和宗教团体扮演重要角色,分工明确而又协调合作的社会保障管理体系。例如澳门民间的福利机构主要有同善堂、仁慈堂、镜湖医院慈善会、明爱中心和街坊总会等。

4.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存在差异。广东省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主要按照=三方共同负担的原则,国家、企业(劳动者所在经济单位)及劳动者个人都要按照一定的方式和比例承担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一般认为财政的比例大约是全部社会保障费用的30%~40%,企业缴费比例一般都超过工资总额的20%,个人缴费比例为本人工资的8%;香港社会保障基金的主要来源是税收及社会各界的捐赠,除税收以外,还有如交通意外伤亡援助的基金、车辆牌照费、驾驶执照费等收费收入;而澳门社会保障基金的主要来源是政府的拨款和雇主以及雇员的供款组成。其中政府每年的拨款额为当年财政经常性收入实际结算数的1%,雇主为每位本地雇员每月供款20澳元,为非本地雇员供款30澳元,雇员自己供款10澳元(涂晓芳,2005)。

5.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存在差异。首先,粤、港、澳三地的养老保险覆盖面存在差异性。广东省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企业和个人实行强制缴费,政府提供财政补贴,扩大基本养老金覆盖范围至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香港2000年12月开始正式实施养老保险的强制性计划,强制性养老基金制度是以雇佣为基础的退休保障制度,是一种完全养老基金制。按照规定,除部分获豁免人士外,所有18至65岁的雇员或自雇人士都必须加人强制性养老基金计划。澳门实行的是非强制中央公积金,2007年澳门老年人口约占总人口的7%,更有超过三分之二的老年人领不到养老金。其次,粤、港、澳在医疗保险方面存在差异性,广东省医疗保险呈现城市和农村两极分化,城市逐步完善了医疗保险的覆盖面,医疗设施数量、质量都有很大幅度的提高。广东省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后,2008年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农村人口的95.21%,但和城市相比,差距依然非常明显。香港的医疗机构分为三类:公立医院、补助医院和私立医院。在前两类医院里,市民只需交付低廉的费用,便可得到医疗服务。澳门居民在医疗保障方面大概可划分为:一是公务员及大型企业员工享有免费医疗或全数企业承担;二是中型企业员工由企业承担部分医疗费。

三、香港、澳门社会保障制度对广东省的借鉴意义

(一)社会保障理念有待进一步更新

广东省社会保障制度坚持效率与公平,以政府为依托,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但并未注重社会群体意识的灌输,应借鉴香港、澳门的社会保障理念,作为保障主体的国家政府,理应积极努力,毫不推脱地承担起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基本生活的责任。但教育人民树立社会保障意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激励社会成员建立自力更生,争取自我保障的信念。切莫过分依赖社会保障,以免吃惯了社会主义“大锅饭”的人,再抢吃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障大锅饭”,而不思进取、不想自强、不肯奋斗。

(二)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广东省社会保障制度是由政府主导的,缺乏民间社会团体的参与,应鼓励民间组织开展社会福利服务。广东省应在健全法律、完善制度、加强监管的情况下,逐步将绝大部分的社会福利服务项目交给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民间组织和企业具体实施。政府有关部门则主要负责政策制定、从业资格审查、审批以及进行管理、监督和培训,并对经费实施统一的筹集和分配,逐步与民间组织、社会福利机构形成发展社会福利事业方面的合作伙伴关系。由于广东省社工队伍尚未组成,可以利用现有的各级民政机构、工会、青年团、妇联以及街道办事处、居委会、村民委员会中的工作人员,在逐步接受社会保障专业训练后,即可形成一支庞大的社工队伍,在他们的组织带领下,动员社会上热心公益事业的社团和人士,推动和实施社会保障计划,促进广东省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

(三)社会保障基金来源有待进一步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