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工程的核心技术范文

时间:2024-01-05 17:46: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工程的核心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工程的核心技术

篇1

《今日楼市》: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目前主要还有哪些差距以及困难需要克服?

常:据我了解,目前也有专家在制定一些具体标准,但是完全能达到这个标准,还是有个过程,北京建设世界城市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发展过程。比如我们提出要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也都有个发展过程,但是从未来发展来看,我认为发展前景非常好。

《今日楼市》:作为朝阳区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您如何看金融之于世界城市建设的意义?

常:CBD在世界城市中的主导作用毋庸置疑。CBD的核心功能我认为应该是产业。国际金融业就是世界城市的核心功能,任何一座城市要建设世界城市都离不开国际金融业为主的高端产业体系的支持,国际金融是世界城市获得世界经济领导力、影响力和控制力的根本要素。

《今日楼市》:拿上海和北京相比,是老百姓热议的话题,谁有可能先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常:第一,我觉得各城市都有各自的特点,其他城市我不好更多考量,北京作为首都本身就是它的优势,这是最突出的。第二,北京代表中国,它的国际资源也是其他城市不可替代的。第三,全国50%的金融资产都在北京,国家的政策、信息、决策中心也在北京,特别是国际组织、国际机构、国际金融机构。这几个方面我觉得是北京最大的优势,是其他城市替代不了的。

《今日楼市》:今年朝阳区会从哪些方而促进CBD国际金融发展?

篇2

“辽宁聚龙金融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组建依托单位、“辽宁科技大学”作为联合共建单位的国家金融安全及系统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2009年获批组建,2012年以优秀的结果通过了国家科技部的验收。

“中心”组建依托单位―辽宁聚龙金融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聚龙股份,股票代码:300202)成立于1998年,是国内领先的现金智能处理和流通管理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也是行业内首家深圳创业板上市公司,企业面向国内外金融领域,提供货币反假、智能清分、自动存取款、现金流通管理、金融电子交易等多种功能的产品、服务及成套解决方案。公司专注于金融安全与系统装备的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创新型企业、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全国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试点单位、“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设站单位,拥有行业唯一的“金融安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承担了纸币捆扎机、纸币清分机两项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制定,参与了“人民币纸币鉴别仪通用技术条件”国家标准的制定,是国内第一个产品通过欧洲中央银行(ECB)测试并在欧洲批量销售的企业,聚龙以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成功占领了行业技术制高点,成为金融安全及系统装备技术创新的领航者。公司的主导产品包括纸币清分机、金融物联网-金融物流运营和现金流通管理系统、现钞多功能智能处理系统、人民币鉴别仪(点验钞机)、ATM等自助银行设备、全自动捆扎设备等6个系列60多种产品,公司拥有全部产品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每年投入大量研发经费进行核心技术的研发,近三年研发投入达到销售收入的9%以上,共有专利67项、软件版权6项和软件产品登记4项,核心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公司已通过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主导产品通过了国家CCC强制性认证、欧盟CE认证、CB认证、WEEE认证、ROHS体系认证。公司连续3年业绩高速增长,年复合增长率达到60%以上,在央视财经频道第一时间栏目中被评为最具成长性创业板上市公司,为“中心”的组建和发展提供了更好的依托平台。

“中心”适应我国金融安全需求,立足于技术领域前沿,研究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该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将科学知识创造性地应用于工程技术发展,以自主技术创新和关键技术突破为重点,解决金融自助设备、智能鉴伪设备、自动清分设备、自动捆扎设备、现金支付设备、基于金融物联网的货币流通管理系统以及金融安全视觉分析系统等系列产品的关键工程技术和产业化问题,促进金融机具研发和技术水平的新突破。“中心”根据我国金融安全和行业领域的市场需求,坚持加强综合基础条件建设,进行相关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探讨自主创新和产学研合作的新机制,加快成果转化,加强新技术的辐射和传播速度,研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系列产品、系统和标准,在带动依托单位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引领我国金融机具产业的快速发展,努力成为我国金融机具技术研究和高科技产业化的源头。通过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行业的技术水平和人员素质,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使“中心”成为先进金融机具人才培养基地,成为国内一流、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特色鲜明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二、关键技术研发

“中心”紧密结合国内外金融领域的市场需求,针对多国货币鉴伪传感器检测与识别技术、中大型货币反假及自动化装备关键技术、现金支付系统核心模块技术、金融机具制造工艺和新流程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多项核心关键技术的突破,获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实现了多项技术成果的工程化设计和产业化应用。

1、多国货币鉴伪传感器识别技术及产品的研究

在鉴伪传感器识别技术研究方面,建成了1个包含33国现金纸币的防伪特征信息数据库和1个包含8国中央银行的清分标准数据库。研究出了双向安全身份认证协议及算法、细粒度安全审计和智能分析算法共2种算法并加以应用。完成了5种核心鉴伪识别传感器(包括磁阻传感器、CIS图像传感器、光源传感器、机械微位移传感器、M码荧光传感器)的开发及处理电路设计。完成了基于上述5种传感器的模块研发,并应用到金融机具产品中,实现了产业化生产。利用上述技术开发的高端货币反假和智能处理设备的清分速度达750张/分、点钞速度达1200张/分、识别速度在0.18ms以内、假币漏辨率小于0.015%,真币误辨率小于0.02%。

2、中大型货币反假及自动化装备关键技术研究和产品产业化

根据中大型银行现金自动化处理装备领域需求,完成了JL305、JL305+系列中型纸币清分机的中试及产业化,完成了JL8000纸币清分自动处理流水线的研发及中试。在高速、大批量纸币清分处理、自动控制处理和集清分、捆扎一体化技术上实现了突破,目前中型纸币清分机的处理速度达到了45000张/小时,清分一致性达到了1/2000。在鉴伪识别传感器和图像传感器单元研究方面,实现了UV紫外光传感器、IR红外线传感器、MG磁性传感器、光学测厚和机械测厚共5个鉴伪识别传感器模块的定量检测。完成了红外反射图像、红外透射图像和白光反射图像共3个传感器单元的软硬件开发平台的研制。研发出的设备功能由自动清分扩展到自动扎把、自动传输、自动捆扎和自动塑封,并且具备同时处理人民币、美元、欧元、印度卢比等16国(地区)纸币的功能。

“中心”在国内首例研发出金融物联网-人民币流通管理系统,成为面向国内外商业银行业务需求开发的具有纸币冠字号码信息追溯和流通管理功能的现金流通管理系统。该系统在全国各省市商业银行进行推广,目前已经在江苏、上海、广东、北京、河北、安徽、河南7省(市)的商业银行全面推广应用。该系统是国内第一家提出的针对纸币冠字号码管理的系统解决方案,结合国内外商业银行的业务要求,实现了纸币冠字号码和二维码信息追溯管理功能,为金融货币流通安全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平台。

上述技术的应用实现了JL8000纸币清分自动处理流水线、半自动清分流水线、JL305系列中型纸币清分机、JL305+系列中型纸币清分机和金融物联网―人民币流通管理系统共5个系列产品的中试及产业化。

3、现金支付系统核心模块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

“中心”针对物联网发展趋势以及中国人民银行和各级商业银行的业务需求,完成了具备纸币冠字号码识别和二维码信息追溯功能的现金流通管理系统的开发,并在国内商业银行推广应用。“中心”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AFC)、城市一卡通系统、场馆自动收费系统和娱乐业4个领域的需求,对现金支付系统核心模块的结构设计和控制技术进行了研究。在纸币鉴伪识别技术、智能卡处理技术、智能控制和大容量票卡的准确存储与控制方面均取得创新性研究成果。在组建期内,“中心”完成了自动售检票系统的出卡模块、回卡模块、硬币接收找零模块和纸币识别模块共4个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并应用到自动售检票和自助终端系统中,实现了高精度、模块化、多币种、适应性强的现金鉴伪、识别、兑换、找零、自动出卡和自动回收循环功能。其中自动售检票系统的出卡模块和JL606硬币接收找零模块目前已经完成中试;纸币识别模块和回卡模块正处于中试阶段。自动售检票系统的平均出卡速度≤1秒/卡,储卡箱容量达2000张,主要技术指标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三、科技成果转化

在研究成果的转移转化和应用拓展方面,“中心”通过技术转移转化,研制的系列产品如纸币清分机、捆钞机、点钞机、扎把机和纸币鉴别仪、基于金融物联网的人民币流通管理系统等现金自动化处理设备和解决方案、中大型纸币清分机系列产品、货币支付系统的核心处理模块系列产品等,均在依托单位实现了产业化,这些成果的转化促进了金融机具行业企业的成长,提升了行业技术水平,保证了国家金融安全,满足了金融自动化的要求,为我国金融行业发展和金融机具更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中心”集中行业研发优势,快速提升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围绕金融机具领域的新方法、新技术、新产品,对已有成果进行工程化和技术集成,形成了一系列产业化技术,获得了多项荣誉和认证。在成果转化过程中建成了2条中试示范生产线,开发出系列化金融机具产品,形成面向金融领域的金融安全、货币反假和智能管理的整体解决方案。通过系列成果应用示范,提高了我国金融安全信息装备的整体研发水平、制造水平和检测水平,加快了成果转化及新技术的辐射和传播速度,较好地满足了货币安全、金融信息化和自动化的要求,使我国金融机具行业的总体技术水平达到了较高层次。

四、平台建设

“中心”根据金融机具行业特色,增加投入,购置科学仪器和设备,并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的数字平台,促进科学数据和文献资源共享,推动科学研究手段和方式的变革,建立并完善行业、国家技术标准研究制定和分析、检测体系。

“中心”完成了检测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建成了光学检测室、机械检测室、整机性能检测室和电学检测室共4个专业检测室。检测中心能够进行各种反假货币在连续波长范围下的光学特征检测、磁性特征检测和多特征信息检测,能够进行电子元器件及产品的电气安全检测、零部件机械性能检测以及产品性能检测等。检测中心设备先进、配置系统、功能齐全、针对性强,各检测室的检测能力均处于国内行业的领先水平,检测中心运行良好,为“中心”基础技术的研发、产品样机性能测试、产品中试型式试验以及产品产业化等提供了强有力的检测平台;同时,检测中心也对外实行开放服务,接受相关的实验及检测委托任务等。

“中心”根据金融机具研发和中试需要,购置了大批中试设备,在依托单位建立了中大型纸币清分机中试基地和现金支付系统核心模块中试基地,为产品开发过程中的样机装配、测试、调试和验证以及产品产业化过程中的技术验证、产前准备、型式试验、中试等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五、组织管理

根据组建的主要任务和工作目标,“中心”成立了管理委员会和技术委员会,建立了完备的组织机构,设有技术管理部、开放服务部、基础技术开发部、检测中心、新产品综合开发部、行政部、纸币清分开发部、现金支付开发部、模式识别技术开发部、电子交易开发部、中试基地以及国际货币反假及现钞运营培训体验基地共12个部门,并对部门职责进行了明确。

“中心”设立了1个主任、1个常务副主任和3个副主任,主任和副主任负责“中心”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心”作为依托单位二级机构,实行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在人、财、物管理方面相对独立,拥有自,与依托单位有明晰的经济关系,对于依托单位需要的产品开发,由依托单位委托“中心”进行开发,项目实施过程中,明确财务制度,财务独立核算,实行开放式经营。“中心”与高校和企业采用联合协同创新模式紧密合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中心”通过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以及不断改善工作环境和条件来吸引人才和引进人才;建立了“专兼职相结合+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固定与流动相结合”的人才使用机制。人员管理以项目为核心,实行“竞争、激励、开放、流动”的研发管理模式和“传、帮、带”的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原始创新,建立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

六、人才培养的运行模式

篇3

一、 当前地方金融机构计算机审计的现状

(一)利用计算机开展审计以来,陕西省在金融机构计算机审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大进步

一是相继举办了多期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班,提高了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使计算机利用程度由最初的简单制表统计到现在的业务数据分析处理,由利用简单的excel表格到应用现场审计实施系统、sql server等大型通用数据分析处理软件而不断深入;二是开展了多次地方金融机构审计培训班,增加了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三是在审计实践中,利用计算机审计确定了审计重点和审计疑点,提高了审计效率,确保了审计质量;四是发现了很多重大违规违纪问题和案件线索;五是审计人员撰写了多篇金融机构计算机审计AO应用实例及专家经验,在审计署获得了优秀奖、应用奖。

(二)在开展计算机审计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开展程度不深入。全省大多数审计人员计算机审计尚停留在数据的简单处理上,在结合行业法规制度等约束条件,利用数据库系统编程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不强,开展计算机审计的深度也不够。其次,开展范围不全面。全省各级审计机关尚未对全省的金融机构业务数据分行业进行系统的分析与审计,制约了全省金融行业审计的开展。以全省农村金融机构审计为例,五年来,没有出具过全省综合的宏观审计报告。第三,软硬件环境不到位。一是内外部环境不匹配,即审计对象的部分信息系统核心技术与现场审计系统等审计分析软件环境不匹配,在搭建数据转换环境上,审计人员技术水平不足,尚需专业技术人员配合;二是外部环境不确定,由于未开展过金融机构信息系统的审计,影响了审计人员对数据信息的完整有效、内控制度执行、系统本身漏洞等情况的审计判断。三是内部软硬件环境达不到要求,影响了审计的频率和范围,加大了监督风险,削弱了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

二、改进地方金融机构计算机审计的几点建议

(一)正确认识计算机审计的地位和作用是开展计算机审计的前提

计算机是一种工具,无论如何应用,都是达到审计目标的一种审计手段,它的作用只能是分析处理数据。审计的关键因素始终是人,所以,在审计中,审计人员不能过分依赖计算机。其次,计算机的作用是分析处理数据、辅助查找审计疑点,在此基础上,通过审计人员的综合分析,确定审计重点和风险点。但在审计过程中,计算机分析处理的数据是根据人脑的指令完成的,可能存在指令误差,需要人工核实验证,所以,不能盲目依赖计算机。

正确认识计算机审计的地位及作用,能够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方案、采取灵活的组织方式、配置最优化的审计力量及提高审计的效率和质量的前提条件。

(二)开发专用的审计分析软件是深入普及计算机审计的基础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在金融行业审计领域里,计算机审计无法全面普及和深入,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复合型的审计人员较少。解决的办法无非两点:一是对具备丰富审计经验的审计人员加强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使之能够熟练掌握通用分析软件。客观上说,这部分审计人员从年龄、计算机应用基础、逻辑语言接受能力等角度讲,达到计算机审计应用水平比较困难。相对此办法,另一个办法比较切实可行,就是开发专用审计分析软件。根据审计对象信息系统的结构及核心技术,在能够及时取得完整、真实、有效的数据信息的基础上,结合针对各行业金融机构成熟的审计方法,依托金审工程各应用管理系统框架,构建符合审计需求并面向对象的审计模块,形成专用审计分析软件系统。这样,只要提高审计人员对专用软件的应用能力,便能够利用成熟的审计方法分析处理复杂数据,使各层次审计人员都能够通过计算机审计达到审计目标。

在开发专用的审计分析软件时应注意可行性、操作性和服务性定位。一是能够取得审计对象信息系统的核心技术和完整数据信息,这是可行性需要;二是审计需求应符合地方金融机构的行业特点及发展方向,并能够随之不断发展而陆续更新,这是可操作性需要;三是做好专业审计分析软件的定位,主要面向于非高端复合型审计力量,这是服务性需要。

(三)培养专业人才队伍是开展好计算机审计的关键

篇4

方正集团董事长魏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以下5个关键词作出了阐述,从中可以感知到的是他作为方正领头人对方正发展中一些关键问题的思考。

技术

方正是一个“技术型、知识型、学习型”的企业,它的特点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技术上是比较有优势的。方正崇尚技术,方正走的路是技、工、贸,“技”是放在第一位的,应该为技术寻找到更多的应用领域,而且对于高科技企业来说,很多时候市场是要由技术来创造的。

魏新认为,一个企业发展,取决于三个标准:第一要看企业的产品是否与用户的需求相吻合;第二要看产品所针对的用户有没有持续购买能力;第三要看企业的产品是不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不具备市场竞争力。方正集团是凭借王选老师的自有知识产权的技术才发展壮大的,所以对此深有体会。对于方正的传统业务电子出版系统,用上述的标准来判断,发现这三点它都具备。 创新

创新是企业的第一生命力,没有创新就没有方正。魏新认为,像王选老师那种划时代的创新,并不是很容易研发出来的,可能需要花费10-20年才能研究出来。方正集团在自身的发展历程中,充分认识到拥有自主核心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好处。

有两个例子说明了这一点。方正拥有关键技术的排版系统,占据了全世界中文排版系统90%以上的市场,并成功地进入了日本和韩国的出版系统市场。由北大方正领导的“汉字信息处理与印刷革命”名列中国工程院评出的“二十世纪我国重大工程技术成就”第二名;由于开发的页面描述语言解释控制系统具有独特的技术优势,方正自主研发的激光打印机产品推出后在竞争激烈的打印机市场很快赢得了一席之地。

创新不仅要有技术上的创新,还要有制度上的创新、经营管理方面的创新。

多元化

方正的发展战略中碰到的第一件事,就是专业化还是多元化的问题。专业化和多元化,实际上是两种不同的经营模式,各自有其优势和劣势。

魏新认为,任何行业都会有一条生命周期曲线。当所处的行业步入成熟即将衰退的时候,企业就必须思考两条道路:一条是通过技术上、市场上、管理上的不断创新,使所处行业过渡到另一条上升的曲线上;另一条道路是将企业引导到别的新兴行业,用现有的资源创造未来的现金流入。多元化经营目标就是要在恰当的时候,将企业引入更具发展潜力的行业。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多元化是不少成功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由之路,正确的多元化发展可以为企业开辟新的利润空间,有效降低市场风险。但是,不能为多元化而多元化。

作为一个高科技企业,也要走好跨行业发展的道路。高科技企业人力成本相当高,只有在核心技术垄断时才能赚大钱,否则难免危机四伏。如果能够以高科技品牌为依托,向传统的上升行业延伸,以品牌创造市场,就会出现“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的经营局面。

专业化公司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小规模,比如在丰田、本田汽车公司周围就有一大批这样的小型专业化公司,几十人的规模,不求扩张,但求赢利,一招鲜,吃遍天,有自主的核心技术;大规模的像微软、Intel,不但有自主的核心技术,所涉领域产品规模也非常之大。

因此,扩张性的大型专业化公司要具备三个必要条件:公司进入的领域行业规模要大;自己要有原创性的核心技术;要具有国际化的优势。从历史上看,方正在早期是一个专业化的公司,是靠王选老师的激光照排技术起家的,由于具有核心技术使得方正的发展有了一个指数型增长趋势。我们最早是做激光照排的,搞的是高科技产品,一个企业需要技术和管理共同发展,方正的技术是非常全面的,当年没有王选老师的激光照排这套技术的话,就没有今天的方正。足见核心技术对高科技企业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激光照排技术所涉及的市场领域有限,如果我们就死抱着激光照排,别的就不做了,这样企业就不可能发展壮大。

多元化公司通常规模都比较大,做多元化公司要符合以下六个原则:多元化应当建立在专业化基础之上;要对进入的领域有清楚的了解和分析,并且要有恰当的机遇;要具有一定的专业团队;进入的领域应当是上升期,或者是资源性(包括经营特许权)的行业;自身要有渗透力很强的企业文化以及与之相匹配的运营管理体系;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

方正集团的多元化就是按照以上六个原则进行的。

重组

多元化一个必然的结果,是对现有的业务与新业务进行整合以及随之而来的公司组织架构的调整。方正集团业务重组与组织架构重组势在必行。以前各个子公司各自为政,不能综合各方面的优势作为整体一致对外。例如,方正集团以前每年生产近200万台显示器,但都卖出去了,而没有与方正电脑的电脑制造与销售业务在一个框架下进行运作,这对方正集团的整体实力是一种削弱。

目前要完成包括方正产业控股集团、方正金融控股集团、方正软件控股集团、方正投资控股集团在内的四大产业控股集团的重组。新组织架构在将“控制权上移,经营权下放”的同时能有效地做到“五个统一”。今后的方正集团领导层,将着眼于公司全局的把握与控制,而经营权全部下放到各个子公司。这“五个统一”能使方正集团真正脱胎换骨。

目前方正进行的产业整合,突出了两个“清晰”:一是使集团自上而下的结构非常清晰,使集团各职能部门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架构清晰化;二是使我们所从事的行业方向更加清晰。一定要坚持以IT为主业,一定要坚持发展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原创技术的产业。调整的一个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方正集团要加强对下属公司的调控能力,改变过去那种资源分散、一盘散沙的状况,做到整个集团的整合,提高集团资源配置的整体效益。

资本

魏新认为,在高科技公司的发展过程中,技术产品和资本运作是两个轮子,需要协调发展。技术产品是基础,资本运作包括资产重组、金融理财等,主要是给技术产品提供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方正未来要产业与资本两个轮子一起转,走专业化基础上的多元化扩张之路。但方正绝不是一个资本运作的机器,其目的都是为了使高科技业务有长足的发展。我个人很赞赏GE的模式,能不能做这么大,今后还得从技术发展的角度,通过资本运作的方式实现。

过去方正偏重技术这一个轮子,所以独轮车就不如两个轮子走得那么平稳。这两个轮子只有同时转起来,一个企业才能快速地向前跑。如果一个企业,不懂得资本运作,那么企业就少了一个轮子,它的发展就会不平衡。

高科技产业的最大特点之一是拥有未来的高回报市场,因此,企业应该先通过自身技术实力和技术积累,发现非常有前途的项目,然后再通过高效、公正的证券市场进行融资,这个项目由于得到资本支持而迅速发展,进而发展成为一个产业或者产业的一个良好组成部分,并最终为投资人提供值得欣慰的价值回报。

与此同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发现别的公司有一个非常有前途的项目,而自己的公司不具备,并且从时间、成本、技术等方面综合衡量,也难以让自己的企业从头模仿开发,这种时候,就可以通过资本购并的方式,将他们纳入自己的公司中来,成为公司新的增长点。

通过资本运作进行企业并购,应把出发点放在支撑新技术的拓展和实实在在的业务经营上。方正通过资本运作实现了广泛的业务拓展,包括宽带、通信、系统集成以及一些新材料领域的业务。同时,企业的并购应有利于在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培育出新的核心竞争力。方正所从事的并购,基本上都是基于这样一个原则。

链接

新方正图谱

方正产业新布局

方正产业控股集团,旗下包括方正科技600601、ST合成000788、苏钢等有形产业;

方正金融控股集团,包括整合后的武汉三家金融机构、方正证券、地方商行等金融公司;

方正软件控股集团,包括香港上市公司方正控股(0418.HK)、方正数码(0618.HK)以及方正研究院、日本方正等;

方正投资控股集团包括方正宽带、方正稀土等投资性业务。

方正组织架构新原则

篇5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应用;发展趋势

计算机软件指的是计算机系统中的程序和文档,程序是指计算任务的处理对象和处理规则的描述,文档是为了便于了解程序而所需的阐述性资料。计算机软件是连接用户和硬件设备的重要桥梁工具,是设计系统的重要依据。改革开放以后,随着高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软件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研究计算机软件的应用范围,扩展计算机软件的可用性,研究计算机软件的发展趋势,引导计算机软件向着良好的发展方向发展,面向大众发展,更高效率地发展,这将有助于推推动计算机软件的产业化整合,促进我国计算机软件的发育。

1计算机软件在当前的应用

1.1计算机软件的应用范围

计算机软件作为一种全方位的技术方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计算机应用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如服务业的数据整合、建筑业的建造图形数据分析,水利工程的设计规划,金融业经济的预判和调整,甚至是制造业、医疗服务、教育业的方方面面。除此之外,计算机软件对我国的国防建设和军事发展,也有着长久深远的重要影响。我国的卫星发射,网络通讯,宇宙航空的控制,以及众多科研项目的远程调控都与计算机软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计算机软件技术在生活的每一方面都有着全方位的应用,应用范围广,适用性强。

1.2计算机软件的应用深度

计算机软件几乎是每一项重要工程的核心组成部分。在房屋构造中,设计一套实用先进的虚拟构图软件,可以帮助建造师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创新性的创造,计算机软件可以在房屋设计中起到指导性的蓝图作用。在通讯信息技术中,完整的通讯工程系统软件可以提供给广大用户一个安全稳定,快捷高效的通讯环境,软件起着重要的沟通桥梁的作用。在国家的卫星发射工程中,发射的轨道、速度、距离都是通过电子软件精确的计算和推测从而得出的数据,电脑软件在发射工程中起到了实时检测,实时纠正的守护者作用。计算机软件作为一种全方位,高层次的整合型软件技术,在每一项工程当中都起到了深层次的指导性作用,给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也为我们国家的宇航技术,军事国防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

2计算机软件的发展趋势

随着“十二五信息技术发展”纲要的提出,我国的相关信息技术部门进一步明确了计算机软件发展目标。现代工业化发展迅速,因此我们要以信息建设为基础,加快软件技术和硬件技术的全面发展。随着全球经济化的发展,信息全球化也成为了一种主要的趋势,各国信息产业的建设引起了我们国家的高度重视,电脑软件技术势必会在将来的时间内,在我们国家的各行各业都得到更深入更快速的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智能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跟进时代的脚步,我们在计算机软件的研发过程当中,必须实行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推动我国的智能化发展进程。

2.1软件的核心技术会得到进一步加强

由于我国电计算机软件技术起步较晚,发展速度较慢,因此我国的计算机软件行业的整体水平较低,国内的软件技术发展较某些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国家电子软件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导致了软件核心技术实力不足。计算机软件的核心技术能力相当于创新能力和自主设计能力。加强计算机软件的核心技术相当于,拓宽了计算机软件的发展道路,推进了计算机软件的可持续发展进程。现阶段由于我国从事软件技术人员稀少,呈现出严重的结构性矛盾,因此在将来的计算机软件发展中,进一步的专业化,高素质技术软件人才会被培养出来,成为计算机软件行业的领跑者和创造者。核心技术的加强,会推进计算机软件技术朝向更专业,更精细,更透彻的发展方向前进。

2.2人性化的发展趋向

软件没有生命,但是设计者的设计理念会赋予软件不同的意义。随着人们现代信息意识进一步提升,人们对软件有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软件在将来的发展进程中,需要设计师把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作为设计计算机软件的纲领和第一要义。软件化会朝向更人性,更全面,更简洁的方向去发展,计算机软件会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与数字信息连接到一起。软件会提供给我们一个更便捷,高效,环保的生活环境。

3结语

新时代下之下,计算机软件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计算机软件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变革,它深刻的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和医疗方式。通过我们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大胆地推测,计算机软件在以后的发展中,将会朝向更人性化,更智能化,更简洁方向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枫,张丹凤,林爽.在技术发展革新中的计算机软件发展前景[J].计算机研究手册,2005(02).

[2]李平文,徐畅畅,丁刚.计算机软件的发展与日常实践的关系[J].中国计算机发展报道,2014(12).

篇6

一、江苏低碳技术发展的瓶颈

“十一五”以来,江苏省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在低碳发展领域的促进作用,围绕低碳建设总体目标,以项目为抓手,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加大低碳技术的研发、集成、推广和应用步伐,实施了一大批节能降碳技改工程,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与世界平均水平仍有较大差距。缺乏核心技术、研发力量不足以及技术转让障碍是江苏低碳技术的发展瓶颈。

产业发展缺乏核心技术支撑。江苏是光伏产业大省,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生产规模已成为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目前,拥有10家上市企业,6家海外上市,其中无锡尚德、常州天合、南京中电、苏州阿特斯等企业在全国乃至世界有重要影响。然而在新一轮的国际低碳产业大发展中,我们依然存在重产能扩张、轻核心技术的倾向。

在太阳能光伏电池领域,我国产量世界第一,江苏占全国产量比重在50%以上,但是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的硅材料制备生产技术落后,与美、日、欧盟存在较大差距。江苏自产的高纯度多晶硅,仅能满足需求量的一半,关键技术与设备多数依赖国外引进,系统集成技术是产业链中较为薄弱的环节,急需优化系统设计与配置技术、跟踪系统技术(单轴系统、双轴系统)、发电系统平衡技术、伺服系统技术及光伏电站并网安装技术等。由于不注重内涵式发展而过于粗放式扩张,加之对市场预期的不理性,造成了2012年以来严重的光伏行业危机,产能过剩、价格滑坡和债台高筑等问题集中凸显。

在风力发电领域,风力设备整机制造业是风电产业的核心,目前江苏省通过多种渠道引进了风电机组整机制造,由于一些核心零部件,如轴承、变流器、控制系统、齿轮箱等的生产技术依旧掌握在外国企业的手中,自身缺乏研发能力,对引进的技术消化吸收不够,尚未形成批量生产的能力,市场竞争能力较弱。

在节能LED(发光二极管)领域,发光材料的外延生长技术和芯片技术是整个产业链的技术关键,占行业利润的70%。外延片方面,国际上只有德国、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少数企业能够进行商业化生产,行业内最领先的日本企业对技术严格封锁;芯片方面,核心技术同样也只掌握在美国、德国的几个大企业手中。由于没有很好地掌握LED核心技术,企业主要是做下游的封装和应用。国产芯片大多只能应用在中低端的产品中,大功率、高亮度LED芯片80%以上依靠进口。

企业低碳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从科技投入强度看,2011年江苏的研发支出占GDP达到2.2%,与发达国家3%左右还有较大差距。在企业创新能力来看,江苏乃至全国的企业在技术研发方面能力不足,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生产,轻研发”的倾向,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较少,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从事着产品的简单加工和组装活动,还处于整个产业链的低端环节。在加快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背景下,面对产业发展对核心技术和装备的迫切需求,企业仍以技术引进为主,创新还是以技术和外观设计为主,核心技术的创新数量较少,特别是在一些高新技术领域,国外拥有的有效发明专利数量数倍于国内,如在半导体、光学和发动机领域,国外拥有的有效发明专利数量依次为国内的2.2倍、2.9倍和3.1倍。虽然先进技术的引入推动了我国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但也压缩了我国自主技术创新空间,从长远来看,这种局面不利于我国在国际低碳产业链中占据领先位置,如果没有核心技术的支撑,低碳产业将会成为新的低端产业,可能和此前的制造业一样,沦为世界低碳业的“制造工厂”,成为发达国家污染和能耗的转移地。可见,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已成为低碳经济的软肋。

低碳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不足。由于科技体制长期与市场脱钩,导致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普遍偏低。按全国平均水平来说,目前,我国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率不到20%,最终形成产业的只有5%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江苏太阳能电池生产全国领先、全球知名,太阳能电池的出厂转化率一般仅在14%~15%,实际运用只有11%左右,生产过程的高能耗和效能的低利用并存。根据1996~2004年的《全国科技成果统计年度报告》,资金问题、市场不成熟、技术成果本身质量不高等因素是制约我国应用技术成果转化推广的主要障碍。另外,由于我国基础科学发展失衡,在材料、控制、系统集成等基础技术方面差距显著,导致在某些领域中即便出现了高端技术创新,但是由于缺乏共生技术支持,仍然不能形成系统技术,高科技成果转化困难。最后,国内低碳技术的研发成果比较零碎,缺乏系统化和工程化,这些先进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水平较低。在核心技术或相关配套技术不到位的情况下,低碳产业的发展必然受制于他国,不仅压缩了企业利润空间,也削弱了我国低碳技术自主创新的动力。

低碳技术成本和信息障碍,国际转让受制约。低碳技术的研发和示范需要高额的投资;同时,由于技术尚不成熟,生产成本较高,即便引进先进的低碳技术,在短时间内也难以实现商业化应用。根据IEA预测,要实现蓝图情景下的减排目标,到2050年我国在风电技术上的投资总额高达1.1万亿美元。2008年,欧洲陆上风电项目风力发电投资费用(包括风机、并网、基座、基础设施等)在145万~260万美元/兆瓦之间。在北美,投资费用的范围在140万~190万美元/兆瓦之间;中国在100万美元/兆瓦左右(全球风能理事会,2009)。风电、太阳能、CCS和LED技术的商业推广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成本障碍。在低碳技术应用方面,以CCS技术为例,目前国内CO2捕集成本最低的IGCC电厂即使能够通过强化采油(EOR)和清洁发展机制(CDM)取得收益,也不能获得净利润,常规煤粉电厂(PC)和NGCC更是入不敷出。在发达国家向中国转让先进低碳技术的问题上,技术转让方和技术接收方均存在阻碍技术转让的障碍。技术转让方即发达国家方面,基于国家战略利益的考虑,发达国家缺乏向发展中国家转让先进低碳技术的政治意愿;掌握先进低碳技术的企业缺乏转让技术的经济动力。技术接受方,人才缺乏、技术转让费高昂、产业结构分散、政策和法律不完善等都是国际技术转让的障碍。

二、推进江苏低碳技术发展的政策路径

当前,江苏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推动经济低碳化增长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和战略选择,大力发展低碳生产技术对加快江苏转型升级步伐,构筑低碳产业体系,提升低碳环境下的产业竞争力,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应综合考虑全国及江苏目前自主创新和技术转让面临的有利与不利因素,提出有利于低碳技术发展的政策建议。

保障低碳技术的研发投入。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是促进发展低碳技术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加大政府在这方面的投资,才能有效鼓励企业节能减排,促进清洁能源和生态环保产业的发展。政府要引导企业、个人在低碳行业的投资,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循环经济、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的信贷支持,形成稳定的多元化资金投入,为低碳技术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要加大对已设立的低碳技术研究、开发专项资金的支持力度,确保专项资金的合理增长;要建立财政资金支持低碳技术发展的长效机制,形成完善、稳定的低碳技术研发资金供应体系,从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必须将发展低碳经济相关内容纳入国民教育和培训体系,培养发展低碳经济研究及实践后备队伍;建立和完善发展低碳经济人才培养引进的优惠政策、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利用各类人才计划,引进和培养发展低碳经济的科研领军人才,建设发展低碳经济的科研示范基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积极引进和大力培养碳金融、碳交易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并建立省级发展低碳经济和相关领域的专家库,组建专家咨询队伍,为江苏省实施低碳产业路径计划奠定人才队伍基础。在培养与引进人才的同时,更要充分发挥江苏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咨询机构的优势,整合资源、联合协作,切实加强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研究和科技研发,积极搭建高端科研平台、组建专门性机构,加快开展相关的跨学科交叉与集成研究,开展低碳发展宏观战略和政策研究,加快发展低碳经济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以扎实的人才基础推动江苏省低碳经济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好更快的发展。

加强低碳技术自主创新。政府应组织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科技创新企业加强合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创新型企业为重点,注重低碳技术研发和转化应用,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传统产业节能减排改造升级技术与低碳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重点突破太阳能、生物质能、风电设备、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化工冶金纺织等传统产业节能提效控制系统等领域关键技术,通过低碳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抢占低碳产业发展制高点,奠定低碳产业结构优化的根本基础。

完善相关扶持政策。尽快建立碳排放交易制度,进行税制改革,促进企业减排。在具体实施中对从事低碳技术研发的企业给予一定额度的减免税收;在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贷措施上,鼓励支持企业进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采用节能环保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完善针对低碳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制度,通过围绕低碳技术专利申请与授权的快速通道、低碳技术专利发展基金制度、低碳技术专利信息分享机制、低碳技术专利的保护期及低碳技术专利质量监控制度等制度的创新,更好地激励和保障低碳技术的创新与广泛应用,满足应对气候变化的需求。

篇7

新大陆科技集团总裁王晶说,通过长期积累,新大陆在物联网领域的核心能力已经覆盖核心芯片、嵌入式软件、快速产品化能力、系统集成、数据库软件,应用软件,信息服务多个方面,并且积累了丰富的物联行业示范应用与商业模式创新经验。作为中国物联网的先行者与探索者,新大陆在物联网核心技术与产品、行业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方面进一步深度拓展,取得积极成果的同时,率先布局物联网人才教育,成立国内首家财政部支持的物联网基金,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全产业链”的物联网企业。

三大发展机遇

当前中国经济可继续、有质量、绿色环保的新增长方式呼之欲出。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实体经济中新兴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当前的主旋律。物联网作为新一轮科技浪潮的新兴技术产业,其最重要的特征是依靠技术创新、行业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动各行业在高效、安全管理运营上的升级换代,同时给人们带来绿色、环保、便捷的全新消费模式与生活方式改变。这对于当前调整经济结构、拉动消费、促进服务业发展、发展第三产业,加强行业安全管理、改善民生,有着战略性的重要意义。

针对新形势下,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机遇,王晶认为,一是启动消费需求,促进服务业发展:物联网在消费和服务领域的广泛运用,如电子机票、电子购物券等的推广,可以减少物流和消费成本,改变人们的消费方式和习惯,极大促进人们的消费,发展第三产业,改变我国三次产业结构不均衡的局面;二是降低能耗,发展低碳经济,保证经济发展的质量:物联网是绿色经济,物联网在能源系统、金融和保险系统、交通系统,零售系统、食品系统、医疗保健系统等等的应用,可以提高生产率,降低资源的依赖度。三是以高科技手段改善民生,推动社会和谐发展进步:例如,现在广受关注的“动物与食品安全溯源应用”、“药品疫苗冷链物流应用”以及“手机移动电子支付应用”便是物联网科技关注民生应用的典型范例。

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抢占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谁抢先培育出本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谁就占据了未来产业竞争格局的战略制高点。要发挥物联网战略新兴产业在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地位与作用,最重要的就是推进物联网示范应用与规模化推广,发挥其在行业安全管理、拉动消费、促进服务业发展、发展第三产业、改善民生上的重要作用,改革传统领域,创新新兴领域,从而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带动作用,并最终形成战略性支柱产业。

核心技术是关键

在物联网示范工程与规模化应用方面,王晶强调说,物联网发展首先要拥有核心技术,信息感知是物联网的基础。二维码、RFID、传感器是核心技术。如果在物联网信息感知上,我们不能拥有自主的核心技术,产业发展的话语权就会掌握在外国人手上。那么,未来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越大,我们越是受制于人,话语权就越弱,外国企业就能借我们的发展机会愈发强大。IT业在这方面的例子太多了。所以加大核心技术和关键器件方面的创新,掌握核心技术的制高点,拥有完全自主的物联网核心技术,是中国物联网产业必须的担当,中国人不能再当IT民工了。另一个方面,只有拥有了自主核心技术,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国家信息安全才有了基础与保障。

在过去的计算机与互联网两次科技浪潮中,由于自主知识产权的缺乏,中国信息产业在很多领域的发展道路可谓教训深刻:中国的DVD产量曾占全球市场的80%,但在专利战下,每出口一台VCD、DVD要交纳专利金12美金,中国品牌在海外曾一度沦为挣取血汗口粮、依赖资源和环境透支的国际DVD代工商。

未来物联网产业发展国家级竞争的焦点会是自主关键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之争。当前在物联网核心技术领域,传感器技术,RFID技术的知识产权多数为日本和欧美掌握,以在华专利申请为例,传感器技术专利申请中国外申请人提交的专利申请超过40%,而节点定位技术和射频识别技术(RFID)中也有近1/3是国外申请人,这对中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在国家投入巨资发展物联网产业的战略规划中,如何发展自主核心技术并占领关键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高地,从而避免新一轮科技浪潮中沦为“IT民工”,是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关键。让人高兴的是,国家高度重视物联网产业发展中知识产权布局的重要战略性地位。中国完全自主的二维码解码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工作被列入了国家战略性专利推进工程,围绕二维码解码芯片的国内专利布局与国际化专利布局已经取得了积极成果。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隐患,王晶认为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在没有摸清情况时盲目投资扶持。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尤其在产业发展初期,一哄而上的“”是不可取的。物联网产业的投资与推进需要对产业的门槛、关键技术、行业应用与商业模式有持续、深入的研究与积累。这其中,先行企业作为产业发展的主体,其在产业发展认知,市场理解,先行优势以及在关键技术、行业应用与商业模式创新上的引领作用应予以充分发挥。尤其是作为战略新兴产业,最具创新意识与活力的具有综合实力的民营企业的先行先试作用应给予高度重视。

物联网发展规划的,标志着中国物联网产业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期。王晶表示,未来5年,新大陆将围绕物联网感知识别技术,深度开展自主创新,提高在自主核心技术上的国际领先性与话语权:同时并加大力度,积极推进移动电子支付,物品与食品溯源、冷链物流、云计算,智能交通、票据防伪等领域的规模应用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在推动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实现企业的发展。继2010年,新大陆“二维码解码芯片”研发成功之后,经过1年半的努力,新大陆与台湾高科技企业合作下,完成了第二代具有主流二维码和全部通用一维条码功能的二维码解码芯片的量产流片,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将全面装备新大陆各类信息识别产品,正式推向市场。

篇8

【关键词】金融危机;我国经济;忧思

美国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和自由市场的全球扩张,致使寰宇经济“无处不寒冬”。马克思早已深刻析论并惊人预见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深层本质及其周期性必然的历史存在。笔者对当前我国经济的真实面深切担忧,基于视角仔细做下面诸方面的分析。

1. 过份依赖国外市场的忧思

当前,我国外贸依存度约为67%,而美、日等发达国家仅约25%左右;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于投资拉动和出口拉动,内需拉动明显不足。经济结构失调的集中表现就是外需市场与内需市场的失调。近五年我国经济的增速在10%以上,但国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不断降低。2000年为62.4%,2003年为55.7%,2006年下降到50%以下。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国民消费占GDP的比重则约为80%左右,发展中国家的比重平均也在70%以上。眼下的严峻现状是:我国有400多种产品的产量世界第一,700多种产品的出口量世界第一,产能过剩已相当严重。这次金融危机因为外需市场萎缩,导致越来越多的产品找不到出口销路,越来越多的出口企业倒闭,员工失业,我国外贸出口进一步萎缩已不可避免。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刚刚开始,其影响的广度和深度尚无法预测。据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对2008年中国500强企业的调查,有1/4左右的企业库存己高于正常水平;与年初相比,有43.9%的企业出口水平下降,有54%,07%的企业实际订货量减少。与此同时,许多投资于海外的中国企业已暴露出巨额亏损。已经暴露的有中投、中行、建行、工行、中国平安、中信泰富、中铁、中铁建、深南电、江西铜业等等。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向商业、工业的深度扩展和快速渗透,更多的涉外企业将“在劫难逃”。

2. 不少领域被外资过深介入的忧思

据统计,在中国约30个主要行业中,被外资深度介入的已达20多个。截至2007年底,美国在华投资企业近6万个,实际投资近600亿美元。2006年,美资企业在中国国内市场销售额约800亿美元,利润总额约100亿美元。据中国美国商会调查,73%的美资企业认为其在华赢利,60%的企业在华利润增加,37%的企业利润率高于其全球利润率。调查还显示,麦当劳在华开店约800家,平均每天卖掉约120万个汉堡包;肯德基在华开店近2000家,占全球的25%:可口可乐2006年在中国卖了11亿箱可乐,平均4个中国人喝3箱。中国饮料市场几乎80%的市场份额被外商过深介入,可口可乐兼并汇源公司的事例引起国人的高度关注,正在接受商务部的审批。最典型的事例是,1995年前我国还是大豆净出口国,而自90年代后,外国在中国投资收购食品油企业,全球6大巨头就有4家布局在中国沿海,由于它们掌握了大豆的压榨环节,大量进口美国大豆,致使国内大豆生产难以维继,国外大豆进口量占到70%,并完全控制了中国国内的食品油市场。更令人忧虑的是外商在肉类食品市场也在布局,高盛100%收购双汇集团后,现在又在国内抓紧投资养猪生产基地,外商是否又想控制中国国内的肉类食品市场?这很难说。值得重视的是,外资进入中国都有一个战略布局期,我国DVD产业快速崛起又快速死亡,就说明了这一点。实际上我国目前在民航、汽车、电脑、手机和机械装备等行业里,许多核心技术专利仍在外商掌控之中,并按照它们预先设计的战略布局继续推进。

3. 缺少掌控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的忧思

目前我国在高新技术领域的诸多方面,尚未掌握真正核心的国际最前沿的技术。近几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增速很快,2007年,占我国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接近30%,但在我国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中,由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或由外商掌控核心技术的产品占到80%以上。今天如果时光倒流,回到20世纪50年代,西方国家对我们再来一次全面封锁与禁运,我国极可能出现以下景象:

(1)许多民航机场将闲置,飞机将无法上天,因为大型民航飞机100%是购买或租赁的,即使现在使用的大型民航飞机,也因为没有维护配件难以正常飞行。

(2)许多轿车厂将很快停产,因为发动机的电控系统、电控喷嘴、活塞环、ABS、安全气囊、自动变速箱和先进的节油技术、排放技术等,中国还要依靠进口。不是说上汽、一汽、二汽学会了集成创新吗?其实,我们的所谓“集成”,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拼凑”的意思,如果封锁了,也就找不到“拼凑”或“集成”的基本元件。

(3)绝大多数彩电等家电企业全军覆没。虽然我国彩电业年产已近9000万台,实际销量占全球销量的55%,但以往这些彩电却没有一颗中国芯。海信集团虽然推出了我国彩电业第一块视频媒体处理芯片,但在我国上亿台电子产品中,“中国芯”使用的比例还很小。

(4)电脑、手机行业也将遭遇冰河期,因为电脑中的许多软件技术仍然受制于人,仅微软软件在我国许多行业中就拥有垄断地位。国产手机的最核心技术仍然依赖进口,别人在芯片或软件上如果预先设置“后门”,稍做手脚,就能够对手机实施远程遥控,可以自行开机、窃听、窃照,甚至对手机实施卫星定位。

4. 拉动国内消费缺乏动力的忧思

拉动“内需消费”讲了近十年,一直都突破不了,而且国内的最终消费率不断下降。这次中央政府投入4万亿元,有一部分民生工程的启动会给广大民众带来直接利益。但拉动内需的动力仍然不足,有人乐观断言中国将有十亿消费者被“刺激”跃起,恐怕并不现实。我们现在来摆一摆,算一算:

篇9

一、我国汽车产业升级的几种模式

我国产业升级的模式包括核心技术引擎模式、服务型制造模式和区域整合发展模式在内的,融“技术—服务—管理”于一体的多种模式。

(一)核心技术引擎模式我国汽车产业的微观主体包括国有汽车企业、合资汽车企业和民营汽车企业几种形式,且大部分的国有汽车企业都与国外著名汽车公司进行合资。整体而言,目前我国汽车产业自主研发能力比较薄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较少。大部分汽车企业集团仍以委托开发、联合开发为主,部分合资企业甚至形成了依靠外方合作者不断输入新车型来开展国内竞争的模式。自主品牌汽车由于缺少核心技术支撑,规模偏小、国际竞争力不强,没有世界级的汽车品牌。事实证明,无论合资汽车企业还是民营汽车企业,必须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汽车产品的质量和层级,因此汽车产业升级首先是技术升级,以自主创新的方式掌握核心技术是汽车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技术的先进性引领汽车产业升级的方向。实现我国汽车产业在核心技术方面的提升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完成,即构建我国汽车产业核心技术研发体系、核心技术标准体系和核心技术组织体系。1.核心技术研发体系。共性技术是核心技术的基础,是产业升级的前提,因此首先需要构建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从底特律、斯图加特等成功案例来看,以产业集群为载体构建汽车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具有集聚优势资源,引领汽车产业先进技术发展方向的优势。我国汽车产业可以依托产业集群形成若干地方性和全国性的共性技术平台,在进一步减少重复建设的基础上,加速核心技术创新的进程。地方性和全国性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需要统一规划、统一协调资源的配置,并且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机制来保证这个核心技术共性平台的良好运营。有效的运营机制包括:(1)合作机制。企业、产业集群、高校及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之间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进行合作,如合同契约方式、项目合作方式、研发联合体和技术公司等。合作的基本动因在于知识的稀缺性和互补性,这也是合作的前提和基础。(2)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创新成果具有外部经济性,为了更好地保障创新者的合法利益及其创新积极性,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必须存在,但是这种保护必须控制在一个适当和有限的范围之内,以利于创新知识在一定范围内扩散和推广,从而产生协同效应。(3)激励机制。寻找创新主体的内在需求,从而确定有利于集体创新的激励因素,以合理的激励机制予以强化,从而保证创新行为不断加强,最终保证完成核心技术的创新。(4)知识共享机制。不同创新主体合作的主要动因是他们之间存在着知识的互补性,这种互补性会带来各方知识储备的增长,这种知识的增长需要通过表现为契约或习俗等方式的知识共享机制来保证和实现。(5)利益分配机制。多个创新主体共同完成创新成果,共同享受创新成果,但由于各方创新主体的贡献大小有差异,需要有多方共同认可的利益分配机制才能保证这个创新体系得以永续运营。2.核心技术标准体系。汽车企业在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的同时,应进一步建设并完善现有的汽车技术标准体系,从基础技术标准、产品标准、工艺标准到检测试验方法标准、安全和环境标准等方面逐一完善。在此基础上构建全国汽车标准体系管理平台,为汽车企业或相关组织和个人提供标准查询、标准信息服务和标准培训等增值服务,从社会化服务的角度进一步完善汽车产业核心技术标准体系。从能源动力的角度可以把汽车行业核心技术标准分为两类:燃油汽车核心技术标准和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标准。燃油汽车核心技术标准已趋于成熟,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标准正在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我国汽车企业在攻克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同时,须重视技术标准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争取成为行业内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者和引领者。3.核心技术组织体系。共性核心技术通过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来完成,这类组织体系由汽车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政府等组织所构成。从合作方的区域范围来划分,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三种:自我主导式、传统契约式和虚拟分布式。自我主导式,是以汽车企业或科研院所独立完成某一项或多项核心技术,与其他汽车企业或科研院所很少有在攻克核心技术方面的合作;传统契约式,这种组织体系一般是由汽车企业及其合作方完成或者是由区域范围内以产业集群为载体实行多方合作,以契约形式把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予以明确。虚拟分布式,从全球范围内以分布式创新的形式进行合作,共同完成核心技术的研发。新能源汽车研发是全球汽车企业同时面对的难题,可以在供应商、消费者、科研院所、技术公司、高校、汽车企业、政府等组织和个人之间开展全面的分布式创新合作,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取创新资源,加快创新的速度和提高创新的效率。

(二)服务型制造模式服务型制造是一种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新型制造模式,也可以理解为制造业实现以核心实体产业为基础的服务业化。具体来说,是指制造企业通过整合有形实体产品与无形价值服务,提供“产品+服务”这一广义产品的价值形态,实现内部价值链及外部价值链上各个环节的价值增值,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目的。汽车制造业属于典型的社会化大生产,具有产品结构复杂、产业链长的特点。同时,汽车制造业又是受顾客需求影响最为显著、市场竞争最激烈的行业。因此,通过实施服务型制造模式,在创造顾客价值的同时实现企业价值增值,既是增强汽车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也是实现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这一先进制造模式中,包含了生产、服务性生产和顾客效用服务三个相互联系的基本模块。1.生产模块。汽车产业发展生产就是汽车制造业向生产业延伸、与生产业融合。生产业又称生产者服务业,是指市场化的中间投入服务,即可用于商品和服务的进一步生产的非最终消费服务。据江静、刘志彪等研究,生产业的发展与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升级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生产业不但能够促进制造业的发展,而且呈现与制造业相融合的趋势。汽车制造业向生产业延伸的领域十分广阔,从汽车制造流程的角度可以将生产分为三个阶段:上游的可行性研究、产品研发、工程设计、市场调研、风险投资等;中游的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管理、法律咨询、汽车金融和汽车保险等。下游的汽车销售、汽车物流、汽车营销策划和汽车广告等。通过发展生产,直接的产品制造环节获得更好的发展环境,汽车制造企业的产业链得以延长和丰富,从而拓展了企业创造价值的范围和空间。2.服务性生产模块。汽车产业的服务性生产是指伴随着专业化分工协作的深化,汽车制造企业之间相互提供服务,共同塑造竞争优势的关系。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汽车生产企业将产品制造的某些非核心环节外包给专业化的制造商来完成;与此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专业化制造服务供应商(如某些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为其他企业制造外包等提供服务性生产活动。服务性生产的发展,使得汽车制造企业能够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寻找具有比较优势的制造资源,从而降低生产投资风险和生产制造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市场应变能力。汽车制造企业通过相互提供服务性生产,可以更好地发挥专业化优势,协作完成技术复杂度更高、创新性更强的产品,并带动分散化制造资源的自发聚集,实现整体竞争力的增强。3.顾客效用服务模块。顾客效用服务主要是强调汽车产业的生产制造不再以企业自身为中心,而是以满足顾客效用为中心,从传统的产品制造向提品服务系统和整体解决方案转变。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是了解顾客。著名营销服务专家克里斯廷•格罗鲁斯指出,了解顾客(包括最终消费者、终端用户、供应商和分销商)价值的我国汽车产业升级的多重模式研究内生过程,在此基础上向他们提供能够满足其价值生成过程的一套产品,是企业创造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而了解顾客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各种方式让顾客参与制造过程。因此,顾客通过各种方式对制造过程的全程参与,是汽车产业顾客效用服务的重要特征,也是在创造顾客价值的同时实现企业价值增值的关键环节。

(三)区域整合发展模式产业集聚是产业发展的重要规律,作为规模经济显著的汽车产业尤其如此。我国的汽车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在全国形成了诸多区域性的汽车产业集群,如长三角汽车产业集群、珠三角汽车产业集群、东北汽车产业集群、京津汽车产业集群、华中汽车产业集群、西南汽车产业集群等。在每一个区域性的汽车产业集群范围内,都集聚了众多汽车整车企业、汽车零部件企业、汽车服务企业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与汽车产业发展相关的组织。通过科学管理,有效整合区域内的汽车产业资源,实现较大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对于推动我国汽车产业升级具有重要作用。汽车产业的区域整合发展模式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全方位的资源优化。在汽车产业集群区域范围内应实现产业组织、科技、资金、制度等资源的全方位优化。产业组织资源优化是指区域内的汽车整车企业、汽车零部件企业和汽车服务企业等汽车价值链上的相关企业在竞争市场上尽量优化产品的市场细分,避免重复建设和无序、恶性的竞争;科技资源优化是指通过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联合攻克某个技术或管理难题,实现协同创新;资金资源优化是指汽车产业作为一个资金密集型的产业,其发展的过程中仅依赖企业自身积累或银行信贷等单一融资渠道还难以满足汽车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应多方面拓宽资金来源的渠道,包括让民间资本也能积极参与汽车产业的发展;制度资源优化是指在国家相关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本区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制度创新,形成有利于区域汽车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法规环境。2.产业轮动与区域轮动相协调。生产力的空间布局或产业的区域集聚受到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交通运输、生产协作、市场需求、区位条件、科学技术、政策法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汽车产业的区域发展也不例外。因此,汽车产业的区域整合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为汽车产业区域发展创造和优化条件。然而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一般都涉及诸多产业的发展,不可能单一发展汽车产业,这就需要处理好汽车产业发展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使汽车产业的发展和其他产业的发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此外,汽车产业的发展是不受区域边界限制的,随着我国汽车产业集中度的不断提高,跨省跨地区的兼并重组将成为常态(如不久前北汽集团收购江西昌河汽车公司),因此区域汽车产业的资源整合有时也不能局限于某一区域内部。3.市场作用与政府作用相结合。汽车产业升级区域整合发展模式的另一要点是在资源整合的方法和手段上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也要正确发挥政府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并且使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地方政府在区域汽车产业发展中无疑起着重要的管理者的作用,但是这种作用应主要表现为制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提供公共信息平台等服务,为汽车产业的资源优化整合创造良好环境,具体的资源整合过程则主要由汽车制造企业、汽车服务企业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市场主体依照市场规则通过商业化的运作来实现。

(四)汽车产业升级多重模式之间的协同由核心技术引擎模式、服务型制造模式和区域整合发展模式所构成的、融“技术—服务—管理”于一体的我国汽车产业升级的多重模式能否有效发挥作用,不仅取决于每一种升级模式各自的功能及其实现程度,而且取决于三种模式之间的协同。核心技术引擎模式和服务型制造模式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耦合关系。如前所述,先进技术,特别是普遍性、关键性的共性核心技术对于我国汽车制造业的升级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种决定性作用的表现之一就是技术创新在推动生产效率提高的同时势必引起生产组织变革。服务型制造模式作为一种先进的汽车生产组织形式,必须要适应技术创新的要求,服务于技术进步,与核心技术引擎模式相匹配。然而服务型制造模式对于核心技术引擎模式的作用并非只是被动适应,也有积极的影响和促进。发展生产业就包含了改善和丰富企业技术研发服务的内容,而服务性生产和顾客效用服务则可以通过顾客参与更好地传递市场需求,使技术创新的方向、内容和结构更为合理,更有利可图,使企业具有更强的国际竞争力。区域整合发展模式的实质是通过管理创新来优化资源配置,改进和完善汽车产业发展的区域环境。英国学者克里斯托夫•弗里曼等人所提出的“国家创新系统”理论认为技术创新不仅仅是企业家的功劳,也不是企业的孤立行为,而是由国家创新系统推动的。国家创新系统是参与和影响创新资源的配置及其利用效率的行为主体、关系网络和运行机制的综合体系,在这个系统中,企业、科研机构、大学、中介机构等创新主体通过国家制度的安排及其相互作用,推动知识的创新、引进、扩散和应用,使整个国家的技术创新取得更好的绩效。区域整合发展模式在一定的意义上就是要在汽车产业集聚地区建立一种区域性的“国家创新系统”,用以支撑核心技术引擎模式、服务型制造模式的形成和发展,推动汽车产业升级。

二、多重模式下我国汽车产业升级的路径

(一)开放式创新的技术升级路径技术创新是汽车产业升级的重要内容,通过关键零部件企业与整车企业的合作,通过自主创新的方式重点研发新能源汽车和传统汽车的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方式有三种:一是原始创新,二是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后的再创新,三是集成创新。根据我国汽车产业现有的技术水平,实现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还有一定的难度,通过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后的再创新是目前最可行的方式,而开放式创新是这种再创新方式的重要形式,可以在保持自主创新的同时,提高创新的绩效。如吉利通过开放式创新并购沃尔沃,从而在核心技术特别是安全性技术上取得很好的成果。我国汽车产业可以通过开放式技术创新的路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掌握关键技术,形成独立的研发平台,研发新能源汽车,从而提升我国汽车产业的竞争能力。

(二)价值增值的服务升级路径进一步优化产业资源,大力推行服务型制造模式来推进服务升级,从而实现整个供应链上的各个利益相关企业的价值增值。具体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零部件企业的生产的完善,二是把部分非核心的制造环节外包,三是把顾客需求作为企业所有活动的起点,通过深层次地满足顾客需求来实现价值增值,让更多顾客参与到产品的研究中来。

(三)区域平台构建的管理升级路径在区域范围内构建公共信息平台,推动汽车产业实现管理升级。在汽车产业发展的区域资源平台构建运行机制,包括技术服务平台、管理咨询平台、信息共享平台及物流服务平台等基础平台,发挥区域协同效应。1.技术服务平台。构建技术服务平台,为区域内汽车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打造汽车技术服务知识地图,确保在遇到技术问题时能查询到相应的人员提供相应的咨询服务,动态更新汽车技术服务知识地图,保证各项知识要素的时效性。2.管理咨询平台。汽车整车企业、汽车零部件企业和汽车后市场服务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类管理问题,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校和技术公司以及龙头企业的作用,为区域内的汽车产业链上的企业提供快捷的管理咨询,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3.信息共享平台。信息时代的来临,汽车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离不开各类信息,区域内的汽车企业保持信息畅通,避免重复建设的同时提高运营效率。4.物流服务平台。对于汽车整车来言,无论是供应物流,还是销售物流,以及企业内部的生产物流,都可以通过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来辅助完成,在区域内要培育大型的专业物流服务公司,打造物流服务平台,完善物流基础设施,统一物流标准,共享物流信息,降低空载率,提高物流服务效率。

(四)多种升级路径的协同在开放式技术创新升级路径、价值增值的服务升级路径和区域平台构建的管理升级路径中,起到中间连接作用是价值增值的服务升级路径。通过服务型制造在我国汽车产业中的应用,可以提升关键零部件的研发、零部件供应物流和汽车金融等生产业的综合服务能力,从而提升我国汽车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通过与其他汽车制造企业的合作,把非核心的制造环节外包出去,从而使得企业专注于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的培育和发展,通过发挥产业协同效应来实现服务价值;通过更加深入地研究顾客需求,并以顾客需求为导向,把为顾客提供解决方案作为企业的经营目标,不断地提升顾客效益,从而实现汽车企业的管理升级。在多个升级路径的协同作用下,可以进一步优化区域内资源,避免重复建设,使得汽车供应链上的每个企业都专注于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各个相关利益企业间充分合作,协同发展,最终实现我国汽车产业的全面升级。

篇10

近年来,中关村产业联盟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为目标,以契约关系为保障,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资源整合、协同创新、成果共享的运行机制,成为企业解决核心技术、标准、产业链、资本、市场、品牌等共性问题的有效手段和载体。

中关村产业联盟

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中关村产业联盟的发展由来已久,一直处于不断壮大中,辐射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并在聚焦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上,出现了各种类型并存的状况。

中关村产业联盟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2-2006年,联盟数量从2家发展到13家;第二阶段为2006-2012年,在国家、北京市和中关村相继出台的政策支持下,联盟数量从13家快速增长到76家,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产业联盟成员单位数量从2002年的46家发展到2012年的5320家。

在中关村较为活跃的80家产业联盟中,共有24家产业联盟成为科技部试点联盟,占试点联盟总数的26%。2012年,科技部首次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进行评估,中关村有11家产业联盟被评为A类,占A类总数的42%。其中,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等7家中关村产业联盟名列A类前10名。

中关村产业联盟的类型呈现出丰富多样的态势。按照合作目标划分,中关村产业联盟主要包括三类:一是以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为代表的“基于研发合作的产业联盟”,主要通过促进产学研用紧密合作,开展基础性和应用性研发,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二是以TD产业联盟为代表的“基于技术标准和产业链合作的产业联盟”,主要通过制定技术标准、延伸产业链等方式,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提升产业整体效能。三是以中关村国家环境服务业发展联盟为代表的“基于市场合作的产业联盟”,主要通过搭建和运营公共服务平台,集成成员单位的技术和产品,形成整体解决方案,承接国家、区域和行业重大工程,共同开拓国内外市场。

按照《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引领工程(2013-2015)》(以下简称中关村引领工程)“641”重点产业领域划分,产业联盟在六大优势产业领域有41家,其中,下一代互联网领域有6家、移动互联网和新一代移动通信领域有6家、卫星应用领域有6家、生物和健康领域有10家、节能环保领域有11家、轨道交通领域有2家。在四大潜力产业领域有21家,其中,集成电路领域有3家、新材料领域有6家、高端装备与通用航空领域有7家、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领域有5家。在现代服务业领域有12家。其他领域有2家。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

重要力量

中关村产业联盟在产学研合作、产业链互动、公共服务平台搭建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突出体现了产业联盟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促进作用。

首先,表现在组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协同创新,提升产业整体效能上。产业联盟以提高产业链整体运作效能为目标,组织上下游企业完善和发展产业链,促进创新资源多方位合作与衔接,以协同创新带动产业整体高效、快速发展。

中关村国家环境服务业发展联盟成员单位北京洁绿科技公司牵头组织北京环丰世纪绿色能源公司、北京城建一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等上下游企业在丰台区建造一流渗滤液循环处理示范系统,引领国内渗滤液行业节能技术的发展。中关村电子商务与物流产业联盟的龙头企业北京京东世纪贸易有限公司联合普天物流技术有限公司、宅急送、北京物资学院等上下游建造国际先进自动物流仓储配送系统,带动行业技术升级,促进我国电商物流中心在分拣效率、智能管理、节能减排、人性规划等方面向国际先进水平靠拢。

其次,产业联盟推进了实现共性关键技术突破和标准创制,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产业联盟依托中关村得天独厚的科技智力资源优势,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将各自资源和人才重新配置形成新的创新联合体,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创制一批重大标准,促进了中关村知识创新优势向产业核心竞争优势的转变。截至2013年4月,产业联盟及成员单位共实现核心技术突破1185项,取得发明专利16511项、实用新型5443项,促成国际标准23项、国内标准54项。

中关村数字电视产业技术联盟组织成员开拓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电视标准(DTMB)海外市场,目前已在8个国家实现应用推广。长风联盟的成员清华大学与海鑫科金、航天信息等企业联合开展大规模视频监控人脸识别技术的攻关和应用推广,突破了监控复杂场景下的人脸识别技术,识别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系统已经在公安刑侦系统得到广泛应用,并应用解决首都机场、世博会、大运会等重要场所和重大活动监控问题。

此外,产业联盟有利于中关村对接国家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关切,组织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在政府的关注和协调下,产业联盟积极组织成员企业围绕交通拥堵、大气污染防治、公共安全、城市建设等民生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实施应用示范项目。近三年来,以产业联盟成员企业为主实施的重大科技示范项目超过270项。

宽带无线专网应用产业联盟承担首都机场McWiLL民航信息化专网示范项目,实现了 McWiLL网络机场所有航站楼站坪区域和国航地服楼的全覆盖。中关村智能交通产业技术联盟组织实施交通综合公共服务平台项目,采用动态路径诱导系统(DRGS)和环保驾驶辅助系统(EMS)相关技术,在北京市望京区域1.2万辆私家车中进行试点,降低油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明显改善公众出行环境与质量,提高交通疏导效率和道路路网利用率,使道路拥堵状况得到有效缓解。

最后,产业联盟还促成了中关村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支撑产业开放式、集约式发展。产业联盟充分履行服务职能,发挥纽带作用,广泛吸纳国内外创新资源,通过搭建研发创新、测试验证、技术标准、资源与信息共享、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人才培养等公共服务平台,最大程度地发挥科技资源配置效能,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实现了产业的高效、开放、集约式发展。截至目前,中关村产业联盟共搭建各类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的公共服务平台430个。

中关村下一代互联网产业技术联盟组织成员单位承建IPv6评测认证中心,为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华为、中兴、思科、诺基亚等170多家国内外企业和3000多家网站提供测试服务。首都新能源产业技术联盟搭建行业科技条件平台,开放500台科研仪器设备,自成立以来,共向30家企业提供了价值2.3亿元的技术服务。北京轨道交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成立了国内首个轨道交通产业专项投资基金,基金规模15亿元,目前已有6个项目获得支持,金额达2.1亿元。

产业技术联盟发展需加大力度

产业联盟为中关村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现在面临我国进一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机遇,产业联盟的未来发展也值得我们展望。现在,中关村从政府和民间,已达成共识一起推进产业联盟的大发展。产业联盟的运行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政府与民间多方努力,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产业联盟自身发展和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齐头并进和协调统一。目前,还需要在几方面进行突破。

首先,发展产业联盟需要开展政策创新,优化联盟发展环境。这需要中关村充分发挥政策先行先试优势,加强调研,针对产业联盟的最新情况和共性需求,积极与国家有关部门对接,力争在支持产业联盟发展方面取得新的政策突破。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不同需求的产业联盟,探索制定有针对性的分类支持和引导政策。

其次,中关村将以产业联盟为主体,进一步推进产业集群创新发展。中关村将充分依托产业联盟,深入实施中关村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工程。进一步完善产业联盟在“641”重点领域的布局,支持行业领军企业牵头联合上下游企业和高校院所成立联盟。提升联盟的产业组织能力,集聚资源,支持重点领域联盟突破一批产业链关键环节共性技术、实施一批产业链带动效果明显的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建成一批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特色产业基地、构建专利池和技术标准,加快培育层次分明、重点突出、优势明显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促进联盟之间的交流合作。充分发挥产业联盟联席会的作用,积极开展联盟运行经验交流,推动跨联盟对接与合作。建立健全资金、项目、知识产权、信息资源共享、成果转化与扩散等管理和运行机制,促进联盟成员之间和跨联盟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

再次,产业联盟需要优化运行机制,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在这方面,中关村将建立联盟评价机制。在产业联盟评价体系中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做好产业联盟评价工作,形成竞争激励机制。发挥政府补贴经费的引导作用,推动联盟规范化运营,增强对产业联盟成员的服务能力。引导联盟内部建立自我监督与评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