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合同的概念和特征范文

时间:2024-01-05 17:46: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子商务合同的概念和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电子商务合同的概念和特征

篇1

    关键词:电子合同;基本范畴;法律分析

    电子合同的基本范畴,是研究电子合同的订立、效力、履行以及纠纷的解决等其他问题的逻辑起点。研究电子合同的内涵、特征和本质等基本范畴是非常必要的。

    电子合同绝不仅仅是简单的“纸质合同的电子化”。在现代信息技术引进之前, 传统的合同形式主要有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后来产生的通过电子脉冲传输的电报、电传和传真,接收方也能得到一张输出稿作为书面证据。但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电子合同仅表现为一组高科技的电子信息而已。

    电子商务是通过一系列的电子合同文件促成和实现交易的,因此合同是电子商务的核心内容。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能否通过网络的电子数据交换成立一个在法律上有效的合同,这是互联网上电子商务得以发展的最关键问题。”

    电子合同科学内涵的法律分析

    我国目前尚未对电子合同进行明确的法律定义。1997年11月6日至7日在法国首都巴黎,国际商会举行的世界电子商务会议,被认为作了“关于电子商务最权威的概念阐述:电子商务(ELECTRONIC COMMERCE),是指对整个贸易活动实现电子化。从涵盖范围方面可以定义为:交易各方以电子交易方式而不是通过当面交换或直接面谈方式进行的任何形式的商业交易;从技术方面可以定义为:电子商务是一种多技术的集合体,包括交换数据(如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获得数据(共享数据库、电子公告牌)以及自动捕获数据(条形码)等。”

    在联合国第51次会议上通过的、影响深远的1996年联合国贸易法委员会《电子商业示范法》采用的也是广义上的电子商务概念,其第2条将“数据电文”界定为“系指经由电子手段、光学手段或类似手段生成、储存或传递的信息,这些手段包括但不限于电子数据交换(EDI)、电子邮件、电报、电传或传真”。

    合同是指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合同具有以下特征:(1)合同是一种协议,因而必须有可以证明的协议存在。(2)合同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因而合同的内容和形式必须合法。(3)合同是以发生一定民事法律后果为目的的民事法律行为,因而必须在合同中设立、变更或者终止某种民事权利义务关系。(4)合同是双方或多方意思表示一致才能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因而必须确定双方或多方当事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和意思表示是否真实。(5)合同是平等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签订的协议,因而订立合同必须符合平等、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原则,而且各方当事人都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护和约束。

    电子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以数据电文为载体订立的,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商务协议。从广义上说,“不论是完全的或不完全的在线合同,也不论是当事人一方或多方使用电子方式进行要约或承诺,只要合同订立过程使用了数据电讯方式,均可包括在电子合同内。”

    电子合同是数据电文形式的合同,数据电文是指以电子、光学、磁或者类似手段生成、发送、接收或者储存的信息,在广义上包括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电子签名、手机短信、电子聊天记录、电子视频、电子音频、电子公告牌记录、电子资金划拨、数据库等。

    电子合同与其他形式的商务合同一样,都是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只是合同的载体发生了变化(以数据电文为载体),从而致使订立方式、签名方式、履行方式等事项也随之发生某些变化。

    电子合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电子合同是指所有以数据电文形式所订立的合同。狭义的电子合同专指通过计算机网络形式订立的,以交易为目的的数据电文协议。

    电子合同本质和特征的法律分析

    虽然不同的学者对电子合同特征的表述不尽不同,但是,“电子合同”在本质上是“合同”,而以“电子”为特征,是得到学界公认的。

    电子商务交易主体是通过电子方式进行商业交易的企业、个人和其他组织。

    因特网是一种工具,是一种高级形态的信息存储、处理、传递的工具。只要有接入设备(如计算机和电话线),就可以成为网络用户,就有可能发生商业交易。因此,在一定意义上,所有的网络用户都是电子商务的交易主体。通常,人们习惯将因特网构筑的人类开展信息交流和发生商务行为的环境称为“虚拟”社会。用“虚拟”一词来描述区别于传统的现实社会的特征,比如,看不到真实的人、企业及其存在状况,只有数字符号辨识其主体,也只有数字形式传递他们的信息。也就是说,“虚拟”只是说明这种环境、方式、手段的特殊性,其真正从事电子商务活动的主体还是现实中的民事主体。

    有的学者将电子合同的特点概括为,“一是其意思表达方式不同。电子合同以人体感官不能直接感知的电子数据传输意思,须经机器解译后方能为人所理解。二是当事人身份确认方式不同。电子交易讯息所显示的发信人与实际上的制作人或发出者,不一定是同一人,当事人须借助电子签名、数字证书等技术手段与服务,来确定其归属及对方身份。三是合同行为事实要素的确定方式不同。电子合同的意思表示,须以时间戳、指定信息系统等新的判别标准,来确定其是否到达以及到达的时点。尽管电子合同在诸多方面与传统合同法规则有所不同,但并不表明它完全不受合同法的调整。电子合同本质上是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的结果,因而它仍然属于民商事合同。”

篇2

一、电子商务的涵义和特征

(一)电子商务的涵义

电子商务作为一个名词已经日渐为人们所熟悉,但对于电子商务涵义,不同的组织,其理解也略有差异,但总的来说可以划分为广义说和狭义说两种。广义说认为电子商务就是指一切以电子技术手段所进行的、一切与商业有关的活动。在广义的电子商务的概念下,可将一切现有的或者将来可能出现的通讯计算机技术的商业化应用,纳入电子商务的范围之内。狭义说则认为电子商务是指以因特网为运行平台的商事交易活动,即因特网电子商务(ELECTRONICCOMMERCE)。这是目前发展最快,前途最广的电子商务形式,是电子商务的主流。

(二)电子商务的特征

由于电子商务是利用互联网提供的信息网络在网上进行的商务活动,因而具有传统商务不可比拟的特征:

1、全球性。互联网打破了地域距离限制,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网络。电子商务充分利用了互联网这一优势,开辟了巨大的网上商业市场,拓宽了交易空间,给企业带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2、流动性。任何人或企业,只要拥有一台可以连接互联网的电脑,就可以通过网络参与国际贸易活动。因此,参与电子商务的交易双方不必在某地建立传统商务活动所需的固定场所,甚至一笔交易的各项进程都有可能在不同的地方完成。

3、隐蔽性。越来越多的交易都被无纸化操作和匿名交易所代替,不涉及现金,无需开具收支凭证,作为征税依据的账簿、发票等纸质凭证已慢慢被电子表单、记录、文件所替换。这些新的变化,大大增加了电子商务的隐蔽性,加大了税收稽查的难度。

4、数字化。电子商务以电子流代替了实物流,传统的实物交易和服务被转换成数据,在互联网上传输和交易。这一点,影响了传统税收原则的运用,并给税务管理带来困难。

二、电子商务对传统税收法律制度带来的影响

(一)电子商务对传统税收法律制度的积极意义

电子商务的发展给现有的税收法律制度带来了改革和发展的机遇,如果正确应对,无疑可以推动现有制度的向前发展。具体来说,电子商务对传统的税收法律制度具有以下积极意义:

1、提供新的税源。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使在线交易的金额急剧上升,给流转税提供了新的税源。同时,由于电子商务减少了商品交易的中间环节,使流通成本大大降低,从而提高了企业的商业利润,给所得税提供了更多的税源。而随着电子商务市场的不断发展,纳税人的数量也会大量增加,从而增加了政府的税收来源。

2、减少税收成本。电子商务是通过网络实现一系列交易活动的,包括售前服务、交易和支付以及售后服务的商业运作过程。电子商务的出现大大减少了征税点,生产商由于可以直接向消费者供应货物而成为供应商,它可以与消费者直接交易,减少了中间环节,税款的征收可以一次完成,从而使征税点大大减少,节约了税收成本。

3、促进税收征管的现代化。电子商务带来的无纸化交易,使账簿、凭证都无纸化,即在计算机网络中以电子形式出现,而这些电子凭证又可以被轻易修改,并且不留任何痕迹;同时,电子银行的出现使电子货币可以在税务机关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完成纳税人之间的付款结算业务,这些新情况都使得现行税收征管制度失去了基础。为了改变在电子商务税收中的被动局面,税务机关必须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进行税收征管改革,提高税务管理的电子化程度。

4、促进国际税收协作。互联网的发展可以使跨国机构轻而易举的分布于世界各地,只需一台电脑、一个调制解调器和一部电话就可以建立一个新的网址,实现网上交易。这些新情况导致各国间因税收争议而引发的矛盾与摩擦日益明显与复杂化,在客观上要求国际间进一步加强国际税收协调与合作。

(二)电子商务对传统税收法律制度的挑战

1、电子商务对传统税收原则的冲击

首先,电子商务有悖于税收的公平原则。因为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建立在国际互联网基础上的这种与传统的有形贸易完全不同的“虚拟”贸易形式往往不能被现有的税制所涵盖。电子商务的流动性、隐匿性及交易本身的数字化又与税务机关获取信息能力和税收征管水平不相适应,使之成为“优良”的国际避税地,导致传统贸易主体和电子商务主体之间税负不公。

其次,电子商务对税收法定原则产生了冲击。税收法定原则基本要求就是税收的征纳必须有法律明确的规定,没有法律的明确规定不得进行征纳。但电子商务的发展将对这原则产生一定的冲击,因为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的贸易方式,对它的法律规制还处于争论之中,各国目前也还没有一套完整的针对电子商务的征税体制,究竟应不应该对电子商务征税,也还没有统一的定论。

最后,电子商务对税收的效率原则产生了冲击。税收效率原则要求征收的行政管理费用不应铺张浪费,纳税人的从属费用不能毫无必要的增加。但电子商务的发展对这原则将产生一定的冲击。比如,在电子商务交易中,产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可以直接免去中间人(如人、批发商、零售商等),而直接将产品提供给消费者,而中间人消失的结果,将会使税收征管复杂化,原来可以从少数人取得巨额的税收,现在却将许多无经验的纳税人加入到电子商务中来,变成了向广大的消费者各自征收小额的税收,这将加大税务机关工作量,提高税收成本。

2、电子商务对课税对象的影响

在电子商务中,由于技术的发展己使得许多交易的对象可以被数字化,由此给现行税法制度下关于课税对象的划分与界定规则在电子商务交易中的适用造成很大的困难与不确定性,突出的表现为现行税法制度很难对无形商品销售的收益、特许权交易的收益、提供服务的收益作出明确的界定与区分。同时,电子商务中许多产品或劳务是以数字化的形式,通过电子传递来实现转化的,传统的计税依据在这里已失去了基础。

3、电子商务对税收管辖权划分的影响

现行的税法主要是针对有形商品制定的,通过常设机构、居住地等概念把纳税义务同纳税人的活动联系起来,并以此为根据实施税收管辖。而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这一制度也将面临挑战。在电子商务中常设机构这一概念无法界定,电子商务的运作媒介不是有形的营业场所,而是虚拟的数字化空间,因此,“常设机构”原则适用的前提“固定的营业场所”受到了挑战。电子商务对“常设机构”原则的挑战实质上就是对收入来源地税收管辖权的一种挑战。

三、完善我国电子商务税收法律的设想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应针对电子商务的特征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并按照税收的中性、公平和效率原则,对现行税法的一些概念、范畴条款进行修改、删除、重新界定和解释,并增加有关对电子商务适用的条款,从而达到对现行税法的修订和完善。笔者认为,可尝试采取如下具体对策:

(一)修订税收实体法

首先,要在税法中重新界定不适应电子商务发展要求的传统税收概念,具体包括居民、常设机构、所得来源、国家税收管辖权、商品销售、劳务提供、特许权转让等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例如,在居民身份的判定方面,为了解决跨国公司利用现代通讯手段分散机构以逃避居民纳税身份的问题,我国应当适当调整税法中对于企业居民纳税人身份的认定标准。在原有的两种标准(注册地标准和总机构所在地标准)之外,增加新的可以体现电子商务供应商的居民身份的标准。可以考虑对电子商务企业适用主要营业地标准,或者对电子商务供应商使用控股权标准。(即不论跨国公司名义上的总部是否位于中国境内,只要其大部分的经营活动是在中国境内发生的,就可以认为该公司具有中国的居民身份。只要掌握公司股权达到一定标准的自然人或者法人是中国居民,即可认定该公司具有中国居民身份。)

其次,要在税法中界定电子商务行为的征税范围,明确电子商务交易的课税对象,规范电子商务经营行为的纳税环节、纳税地点和期限等税制要素。比如纳税地点,就存在买卖双方其中一方所在地的税务机关、网站所在地的税务机关以及网站营业执照注册地的税务机关等诸多选择,笔者认为,为便于纳税人纳税和税务部门的税务管理,税法可以规定网络交易者原先在哪个税务机关登记,仍向该税务机关纳税,而不考虑交易者的网站或服务器设在哪里。

再次,要修订和补充有关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印花税、关税等现行税种法律中不适应电子商务运作的有关条款。例如,在增值税法中要增加离线交易的征税规定,要明确货物销售包括一切有形动产,而不论这种有形动产是通过哪种交易方式实现的;在对营业税法的修订方面,要增加在线交易和网上服务的征税规定,对于网上远程服务的劳务应当实行消费地征税原则,即只要劳务的消费地在我国境内,该项劳务交易就应该向我国申报纳税。并且在实际操作中,应倾向于以劳务的实际接受者所在地为劳务的消费地,这样可以避免交易双方通过异地支付的方法规避营业税;在关税方面,考虑到征税的技术原因和国际社会的通行做法,应当对离线交易型的电子商务征收进出口关税,对在线交易型的电子商务适用零关税政策;在对印花税法的修订中,要扩大纳税人的范围,把现行印花税的纳税范围由“书立和领受”凭证,扩大到“订立和领受”凭证的单位和个人。订立不仅仅局限于书立的书面形式合同,还包括其他形式的合同,如电子商务合同等。

最后,在不影响纳税人对贸易行为进行选择的前提下,要在税法中增加适用于电子商务的税收优惠政策,以扶持电子商务的发展。

(二)完善税收征管法

1、完善税务登记制度

在《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中增加有关互联网企业税务登记的规定,对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进行专门的税务登记。税务机关应当要求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到税务主管部门进行税务登记,并且将企业的网址、数字认证证书、E-mail以及资金支付方式和相关的银行账号等资料提交到税务登记机关,由税务机关发给企业其专用的电子商务税务登记号码,并要求该企业必须将该号码在其网址上展示并不得修改或删除。将电子商务企业税务登记制度以法律的形势确定下来,有利于从源头上堵塞网上逃税的漏洞。

2、完善交易记录的保存制度

在《税收征管法》的“账簿、凭证管理”中增加关于电子记录保存的条款,要求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必须在一定的期限内保存每一笔交易活动的电子记录,且企业有义务保证该电子记录的准确性和可阅读性。当企业确因一定的情况不能保存电子记录时,必须保留相应的书面资料,以备有关部门的查询。

3、完善电子发票的管理

在《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和《发票管理办法》中明确电子发票作为纳税人记账核算以及纳税申报凭证的法律效力,规范其申领、使用、保管、传递、缴销等相关程序。电子发票应由税务机关统一发售,可以在线领购、开具,并有防伪系统,支持电子签名等功能。电子发票必须附加资金支付或货物物流信息,并在结算的同时开具电子发票。

4、完善电子纳税申报

《税收征管法》中已经规定了可以采取数据电文方式进行纳税申报,笔者认为,应当进一步突出电子纳税申报方式的优势。税务部门可以在互联网上开设主页,应用专门的系统软件,将规范的纳税申报表及其附表设置在主页中,纳税人通过计算机登陆登录访问该主页,录入有关申报资料,进行电子签章后,发送到税务部门,完成纳税人与税务部门间的电子信息交换。税务机关对该相关资料进行审核验证后,并将受理结果向纳税人反馈。对于申报有效的,税务机关将数据信息传输至银行数据交换系统和国库,由银行进行资金划拨,并向纳税人发送银行收款单。税务机关对网络申报系统应安排专人维护,而且对每一项操作都应设置相应的密码,未经授权的人员不能进入网络申报系统,确保系统安全,避免因管理不善而造成纳税人资料丢失。

篇3

[关键词]电子商务;国际税收;常设机构;居民身份;收入分类

[中图分类号]F81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09)08-0069-03

进入21世纪后,电子商务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景象。与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不相适应的是,国际社会至今仍未能找到对跨国电子商务交易进行征税的有效解决办法,至今大量电子商务交易仍处于事实上的免税状态之下,这也促使越来越多的各种类型的跨国公司利用电子商务避税。

一、电子商务对传统国际税收规则的冲击

(一)对传统的常设机构概念的冲击

当前国际上普遍通行的对跨国交易的征税规则是:跨国企业的居民身份所在国对其收入行使居民税收管辖权,征收所得税;而跨国交易发生地所在国对交易的所得行使收入来源地税收管辖权,征收增值税或营业税。

电子商务的兴起使得现有国际税收协定中的“常设机构”定义不再适用。常设机构难以确定的现状,不仅损害了收入来源国的税收管辖权,还引起了居民国和收入来源国在税收管辖权上的争议。“常设机构”是现行的国际税收规则中最重要的核心概念之一。常设机构原则是国际税收协定中用以协调居住国和收入来源国税收管辖权的通用规则。国家的收入来源地税收管辖权通过对非居民企业在本国的常设机构的经营利润征税得以实现。

当前国际税收协定中对常设机构的定义,通常都来源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977年颁布的《关于避免双重征税的协定范本》(以下简称经合范本)和联合国1979年颁布的《关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双重征税的协定范本》(以下简称联合国范本)。经合范本第五条规定,“常设机构”是“一个企业进行其全部或部分营业的固定营业场所”,具体包括管理场所、分支机构、办事处、工厂、车间、开采自然资源的场所以及持续时间达到一定长度的建筑工地,但不包括专为企业进行“准备性质和辅质活动”而设的固定营业场所。另外,若一个不具有独立地位的人在一方缔约国中代表另一方的企业活动,拥有以企业的名义签订合同的权力并经常行使之,则此人也可构成该企业在该国中的常设机构。联合国范本的规定与经合范本相似,但更多地考虑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在某些方面适当扩大了对“常设机构”的认定范围。例如,在对由人构成的常设机构的认定中,联合国范本增加了一条认定标准,认为即使没有签订合同的授权,但只要人“经常以首先提及的缔约国保有货物或商品库存,并代表该企业从库存中经常交付货物或商品”,也构成常设机构。总的来说,两个范本对常设机构的定义具有相同的特征,即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企业必须在收入来源国拥有固定的、在时空上具有一定持续性的场所;二是该场所用于开展实质性的经营活动(刘剑文,1999)。截至2003年年底,中国已经与包括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在内的81个国家签署了对所得和财产避免双重征税和偷漏税的协定。这些协议都是参照以上两个范本起草的,所以其中对常设机构的定义也都满足上述特征。

按照该定义,在通过电子商务进行的跨境交易中,商品或服务的提供方(以下简称为供应商)在收入来源国将不存在常设机构,因而也就无需向收入来源国纳税。其原因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跨过电子商务交易通常是通过供应商设在收入来源国的某个服务器上的网站来进行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存放供应商网页的服务器只是用于交易信息,而不是用于在线签署合同,符合经合范本中“准备性质”和“辅质”的例外性要求,不构成常设机构。

第二,即便该网站的功能齐全,能够自动完成所有的交易,符合常设机构定义中“从事营业活动”的要求,但是网站是由电子数据构成的,可以轻易的修改和转移,并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物理存在。虽然服务器本身属于物理存在,可是拥有网站的供应商只是单纯地租借收入来源国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SP)的服务器的硬盘空间来存放自己的网站,而并未形成对服务器的实际支配关系,因此并不形成在收入来源国的物理存在,也不构成常设机构。

第三,电信公司与ISP不受拥有网站的供应商支配,无权代表供应商签订合同,也无权代表供应商交付商品,因此不满足人的定义,也不构成常设机构。

这种现状危害了税收中性原则,使得具有相同本质的跨国经营活动因为交易方式的不同而承担了不同的税收成本,形成了对电子商务的隐性税收优惠。这种变相激励促使跨国企业纷纷将业务转移到互联网上,以逃避对收入来源国本应承担的税收义务。这也是近年来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二)对企业的居民身份认定标准的冲击

电子商务的兴起,不仅会对收入来源国的税收管辖权造成不利影响,也可能对居民身份国的税收管辖权造成不利影响。因为,电子商务使得跨国公司的居民身份认定变得困难。跨国公司可以比以往更容易改变居民身份,以便利用国际避税港或者通过滥用税收协定进行避税。

在各国现行税法中,对于法人居民身份的认定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种:法人注册地标准、总机构所在地标准、管理和控制地标准、控股权标准、主要营业地标准等。中国税法对居民的认定采用了注册地和总机构所在地双重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第5条规定,具备中国法人资格的企业和不具备中国法人资格但机构设在中国境内的企业,均为中国的居民纳税人。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远程办公和在线交易成为可能,物理空间上的集中不再成为公司经营管理上的必需要求。无论是出于实际经营的需要,还是处于避税的需要,跨国公司在全球的分布都趋于分散。集团内部的各个子公司间的业务分工趋向垂直化,子公司表现得越来越像一个单独的业务部门,而不是一个完整的公司。即便分处各国,各公司的管理人员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远程的实时沟通。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总机构所在地标准、管理和控制地标准和主要营业地标准等依赖地理上的特征对法人居民身份进行判断的标准就逐渐失去了其本来存在的意义。电子商务的高效性、匿名性和无纸化的特点使得公司可以轻易地选择交易中商品所有权的转移地和劳务活动的提供地,将交易转移到税率较低的收入来源国进行。或者通过调整公司结构的分布,使自己获得本来不应拥有的居民身份,从而享 受到某些税收协定中的税收优惠。

(三)对传统的收入定性分类方法的冲击

电子商务的兴起使传统所得税法中对企业收入的定性分类变得困难。多数国家的税法对有形商品的销售、无形财产的使用和劳务的提供都进行了区分,并且制定了不同的课税规定。如在中国,对销售利润的征税地是商品所有权发生转移或销售合同签订的地点,适用税率为17%的商品增值税;对劳务报酬的征税地是劳务的实际提供地,适用税率为5%的营业税;而特许权使用费的征收同样适用税率为5%的营业税,并适用预提33%所得税的规定(廖益新,2006)。

由于现代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书籍、报刊、音像制品等各种有形商品,计算机软件、专有技术等无形商品,以及各种咨询服务都可以被数据化处理并直接通过互联网传送,传统的按照交易标的性质和交易活动的形式来划分交易所得性质的税收规则,对在互联网上交易的数字化产品和服务难以适用。例如,原先通过购买国外报纸而获得信息的顾客,现在可以通过上网订购报纸的电子版获得相同的信息。跨国媒体公司在这项在线交易中获取的收入既可以被视作商品销售所得,也可以被视作阅览报纸电子版的特许权使用费,在某种意义上,这项收入还可以被视作对编辑和记者编排报纸所付出劳动的报酬。

由于对电子商务产生的所得难以分类,在现行的分类所得税制下,对于此类收入应适用何种税率和课税方式就成为各国税务机关面临的问题。有关所得的支付人是否应依照税法的规定在进行电子支付时履行源泉扣缴所得税的法律义务,也变得难以确定。而在税收协定的执行方面,对有关所得的定性识别差异还会引起跨国纳税人与缔约国税务机关之间在适用协定条款上的争议。

二、对电子商务交易征税的原则

各国政府一直在积极地探讨对电子商务活动征税的可能,希望找到一个能够满足以下原则要求的解决方案,在不阻碍电子商务发展的前提下,使电子商务的征税问题得到较圆满的解决。(1)税收中性原则。对于在相似的条件下进行的相似的跨国商业活动,无论是通过传统的贸易方式进行,还是通过电子商务的方式进行,所承担的税负水平应当相同。企业的决策应当是基于经营方面的考虑,而不是税收方面的考虑做出的(楼佳蓉,2005)。即使政府希望通过对电子商务的税收优惠鼓励其发展,也应当通过税率的调整和差异化来实现。(2)平衡原则。对电子商务征税应当在居民税收管辖权和收入来源地税收管辖权之间取得平衡。既要保护电子商务出口国对本国企业的居民税收管辖权,又要保护电子商务进口国的收入来源地税收管辖权。只有满足这个要求的解决方案,才能同时被各方接受,成为国际通行的准则。(3)弹性原则。新的课税机制应当不仅能够解决现阶段电子商务的征税问题,还应当具有适当的抽象性和弹性,以应对未来商业手段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对税收体制可能造成的新冲击。(4)简易原则。解决方案应当能够使税务机关的行政成本和纳税人的依从成本都尽可能低,尽量减少因为征税而造成的社会运行成本。

三、我国应对冲击的现实对策

我国的电子商务交易还不发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还将处于电子商务净进口国的地位。因此,由于常设机构无法确定而造成的收入来源国税收损失对我国的影响最大。从我国的现实情况出发,在尽可能满足上述四项原则的前提下,努力维护对跨国电子商务所得的收入来源地税收管辖权,应当成为我国在制定电子商务税收法律及参与有关国际税收协定谈判时考虑的重点。

(一)拓宽“常设机构”概念,使之适用于电子商务交易

面对电子商务对传统国际税收规则中常设机构概念造成的冲击,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学者们先后提出了多种应对方案。大致归纳起来,可以分为激进和保守两类。

部分学者建议对电子商务直接开征新税种,以彻底解决对跨境电子商务交易的征税问题。这些新税种包括对电子信息的流量征收“比特税”(Bit Tax),对网上支付的交易金额征收“交易税”(Transaction Tax),对互联网基础设施征收“电讯税”(Telecoms Tax)等。这种激进式的解决方案适应电子商务的特点,确实可以有效防止电子商务交易中的逃税行为。但是这种方案却造成了更大的问题。只要采用了电子商务的交易模式,不论是销售商品,还是提供服务,或者是转让许可使用权,不同性质的经营活动都适用相同的税率。而对于相同性质的经营活动,例如,电子商务船舶租用服务和实际的船舶租用实务,仅仅因为采用了电子商务的交易模式,就要承受与采用传统交易模式不同的税收负担。这实际上违背了税收中性的原则,会给网络通讯增添不应有的负担,为电子商务的发展设置障碍。

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发达国家,正积极地提倡在电子商务的国际税收中放弃收入来源地税收管辖权,转而由居民国行使全部的税收管辖权。美国财政部在1996年公布了《全球电子商务选择性税收政策》报告,在强调税收中性原则的同时,该报告提出“在传统的所得来源概念已难以有效适用的情况下,纳税人的居民身份最可能成为确认创造所得的经济活动的发生地国及该国对该所得有权优先征税的方法……因此,美国的税收政策已经认识到,由于传统的来源规则失去其重要性,居民税收管辖可跟进并取代它们的地位(Tax Policy Office,Ministry of Finance,U.S.A,1996)。”,这一建议已经被经合组织(OECD)下属的税务委员会接受。在2000年12月公布的《电子商务中常设机构定义的适用说明——关于范本第五条注释的修改》中,居民国的税收管辖权得到了进一步确认,而收入来源国的税收管辖权却被忽视(廖益新,2008)。按照该说明,只有当电子商务的供应商在收入来源国拥有受其直接专门支配的存放电子商务网页的服务器,这种存在才构成常设机构。但这种情况的出现机率微乎其微,按照这个说法,收入来源国基本上不可能从电子商务交易中征到税款。

这种保守的解决方法确实可以有效地解决电子商务跨国交易的征税问题,但这是以牺牲收入来源国的税收管辖权为代价的。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出口国,美国提倡居民身份税收管辖原则有其自身的利益考虑。但作为电子商务净进口大国的中国,显然不能接受这样的方案。

常设机构规则的产生源于经济忠诚(Economic Allegiance)原则。即任何从一个经济体受益的人均应向该经济体纳税。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对常设机构的新定义也应当体现这一原则。电子商务对现有常设机构定义的冲击实际上源于网络空间对物理空间征税规则的根本性挑战。传统的征税规则是建立在物理空间的基础之上的,它要求并注重一定数量的物理存在,并要求这些物理存在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持续性,以构成征税连结点。但是网络空间的虚拟特性模糊了物理空间中的时空特征,使得征税连结点无法构成。因此,试图从传统的物理存在的角度来寻找电子商务存在的标记无疑是徒劳的,应当突破传统的“物理存在”的定义方法,从电子商务自身特征来寻找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对常设机构的新的定义方法。

基于以上分析,我国在签署对跨国电子商务交易征税的国际协定时,应当放弃传统的常设机构概念中对“固定营业场所”的定义方法,转而根据非居民企业的电子商务活动是否与本国构成了实质上的、持续性的、非“准备性质”和“辅质”的经济联系来判断是否应当对其在本国取得的利润行使收入来源地税收管辖权。可以采用“功能等同”的原则,按照电子商务供应商在我国境内设立的网站是否和传统意义上以物理方式存在的“常设机构”具有相同或近似的功能,来判断该网站是否构成常设机构。具体而言,如果供应商的电子商务网站具有订立合同、完成交易的功能,并且该供应商经常使用这种功能已实现交易,而不仅仅是向公众简单地进行产品宣传和市场信息的传递,则可认为该供应商在收入来源国构成了实质性的存在。如果这种实质性的存在满足一定的数量上的要求和持续时间上的要求,即可认为这种存在构成了“常设机构”。虽然这种“常设机构”不存在于物理空间之中,但仍可以将其与传统定义中的常设机构等同看待,对其行使收入来源地税收管辖权。

(二)适当调整对企业居民纳税人身份的认定标准

我国现有的对企业居民纳税人身份的认定采用注册地标准和机构所在地标准。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总机构所在地标准的判定作用受到削弱,有可能会影响我国的居民税收管辖权。为解决跨国公司利用现代通讯手段分散机构以逃避居民纳税身份的问题,我国应当适当调整税法中对于法人的居民纳税人身份认定标准。在原有的两种标准之外,增加新的可以体现电子商务供应商的居民身份的标准。例如,可以考虑对电子商务企业适用主要营业地标准,不论跨国公司名义上的总部是否位于中国境内或是否有机构在中国境内,只要其大部分的经营活动是在中国境内发生的,就可以认为该公司具有中国的居民身份。或者对电子商务供应商使用控股权标准,只要掌握公司股权达到一定标准的自然人或者法人均为中国居民,即可认定该公司具有中国居民身份。

篇4

1电子商务及其对税务管理的影响

1.1电子商务及其分类目前,从世界贸易组织、欧盟、美国政府、加拿大电子商务协会等国际组织和政府相关部门给出的电子商务定义来看,定义不统一。但“借助现代化的计算机通讯技术,通过互联网络从事商业交易活动”,通常被认为是属于电子商务概念涵盖的范围。根据交易履行交付义务方式的不同,电子商务可分为离线交易(off-line)和在线交易(on-line)。离线交易又称间接交易,此种交易的对象是有形商品,例如衣物。购买者在网上挑选商品、支付价款,卖方采用传统的物流方式(如邮寄)将货物交给买方,完成商品的交付义务。由于离线交易方式没有脱离实物的传送,与传统的交易方式没有根本的区别。在线交易也称直接交易,此种交易的对象是无形的商品和劳务,如数字化后的电子图书、音乐、计算机软件、彩玲等商品以及证券交易等金融。数字化后的商品和劳务无法、也无需经由传统的物流方式购买和交付,买卖双方签订协议后,价款的支付以及商品的运送均通过网络完成。这种交易不需要交付任何有形商品,只需轻点鼠标就可以将产品传输给买家;买家通过信用卡或电子货币完成支付行为。

1.2电子商务对税收征收管理的影响相对于传统的交易方式,电子商务具无界化、无址化、无形化、无纸化等特征,由此产生了一系列关于电子商务税收的新问题。其中,无纸化特点对税收的征收管理影响很大传统贸易用各种纸质的合同、票据、凭证、帐簿、印章、签名等记载经济活动发生与完成的信息,这种信息在电子商务中被数字化了,由电子表单、电子记录、电子文件,甚至稍纵即逝的电子信息流所取代,就连签名、印章等这些至关重要的东西也被电子签名、数字图章等所替代;而且,电子化了的信息、资料可以轻易被修改、删除却不留痕迹和线索。此外,保留在计算机中的信息资料可能被加密,这使电子商务活动表现出明显的隐匿化与无纸化特征。虽然数据信息加密技术维护了电子商务的交易安全,但也使得税务机关难以获得企业的交易资料,无法进行正常的税收征管工作。

2电子商务对帐簿、凭证管理的影响

账簿、凭证是纳税人记录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经济核算的主要工具,也是税务机关确定应纳税额、进行财务监督和税务检查的重要依据。我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十九条、第二十四条规定:“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按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的规定设置帐簿,根据合法、有效凭证记账,进行核算”;“账簿、记账凭证、完税凭证及其它有关资料不得伪造、变造或者擅自损毁”。但电子商务环境下,这种以纸质发票、票据、账簿等为征管依据的管理制度难以有效实施。传统贸易下,纳税人用纸质的合同、票据、凭证、帐簿和印章、签名等记载经济活动发生与完成的信息,其记录不易被篡改,即使被篡改,也会留下刮、擦、挖、补等痕迹,因此它们是税收征管的可靠信息来源,也是税务机关实施税务检查的主要依据。但这些经济活动发生与完成的信息,在电子商务中被数字化了,由电子表单、电子记录、电子文件,甚至稍纵即逝的电子信息流所取代,就连签名、印章等这些至关重要的东西也被电子签名、数字图章等所替代,而数字化了的信息、资料可以轻易被修改、删除却不留痕迹和线索。由于税务机关对这些信息的来龙去脉追踪查询难度大、成本高,就会使税收管理工作在失去纸质的财务会计资料后变得十分被动;如果电子商务经营者不提供真实的交易信息,税务机关很难准确确认其收入、成本费用和利润等损益情况,税收征管因此失去可靠的基础。此外,保留在计算机中的信息资料可能被加密,虽然数据信息加密技术维护了电子商务的交易安全,但增加了税务机关掌握纳税人交易内容及财务信息的难度,影响了正常的税收征管工作。

3完善我国电子商务中账簿、凭证管理的完善建议

电子商务中,由于记录经济活动发生与完成的信息呈数字化,由电子文件、甚至稍纵即逝的电子信息流所取代,而数字化了的信息、资料可以轻易被修改、删除却不留痕迹;而且,保留在计算机中的信息资料可能被加密。税务机关如果无法掌握纳税人经济活动的真实情况,其税收征管工作也难以有效完成。但电子发票可以有效避免上述情况的出现。电子发票是应电子商务发展需要,由相关机构提供、经营者利用电脑,通过互联网传输的一种电子凭证。电子发票的正常使用,必须以相应的技术规则为保证。

如为防止电子发票被转移使用,税务机关可以对企业申领发票的有关项目进行预填;为保证电子发票的真实,税务机关对企业申领的电子发票必须添加数字防伪标识;为防止电子发票的内容被修改,税务机关应使企业开具完毕的发票只能以“只读”方式打开阅读,而不能以“读写”方式进行修改;为保证税务机关的稽查需要,企业填写完的电子发票必须经税务机关备份后才能传递给交易方;等等。税务部门应当设计出成套的电子发票,以配合纳税人凭证、账簿、报表及其他交易信息载体的电子一体化。

电子商务的发展离不开电子合同、电子票据、电子发票。2004年8月28日我国颁布的《电子签名法》使电子合同具备了法律效力《,票据法》也应明确电子票据、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在《税收征管法》和《发票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中应明确电子发票作为记账核算及纳税申报凭证的法律效力,规范电子发票的申领、填写、使用、保管、及缴销等相关程序。税务部门应积极与金融部门、电子支付公司以及相关机构合作,研究、开发和使用电子发票。

篇5

关键词:网络银行;电子合同;电子签名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一、网络银行电子合同概述

(一)网络银行基本概念。现在在大众媒体上经常能够看到各种各样关于网络银行的描述,如“电子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网络银行”等等,可见社会公众对这一新生事物的关心程度还是很高的。但网络银行的真正内涵究竟是什么,目前理论与实务界还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

我国有的学者将网络银行定义为:“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互联网向用户提供各种金融服务的银行。”广义上的电子银行业务是指通过电子渠道提供银行产品和服务,既包括零售性的小额业务,也包括大额业务。有的实务工作者认为,网络银行是指商业银行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通过语音或其他自动化设备,以人工辅助或自助形式,向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他们对网络银行的定义所涵盖的范围比较宽泛。

国外学者的定义大多采用描述业务范围的方式,如将“网络银行产品和服务”界定为金融机构通过电子通讯渠道提供银行传统的以及新型产品和服务。

以上各种定义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强调网络银行的业务是以电子手段和现代通讯技术为基础的。笔者认为,网络银行是指依托电子计算机技术和信息通讯技术在互联网上提供传统的和新型的金融服务的银行机构或者虚拟网站。

(二)网络银行业务中的电子合同

1、电子合同的概念。目前,学术界关于电子合同概念的表述尚未有一个权威的、公认的定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分别为:最广义的电子合同概念、广义的电子合同概念和狭义的电子合同概念。

最广义的电子合同是指通过数据电文交换的方式传递信息而订立的合同。之所以称这一概念为最广义的概念,是由于数据电文的范围很广泛。

广义的电子合同,即网络电子合同,是指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所订立的合同,包括通过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网站、在线服务、因特网等方式订立的合同。如企业与企业之间通过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方式订立的合同;企业与消费者之间、政府与公众之间以及其他民事主体之间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订立的合同等。

狭义的电子合同,即通过电子数据交换的方式订立的合同。与前述两个电子合同的概念相比,这个概念的外延最窄,没有电报、电传和传真,也没有电子邮件,只有电子数据交换,所以我们称其为狭义的电子合同。

上述三个概念各有其根据,但是本文主要是探讨网络银行业务中电子合同作为一种新的合同形式所带来的一系列法律问题,因此采用广义的电子合同概念较为妥当。也就是说,电子合同是指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所订立的合同,包括通过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网站、在线服务等方式订立的合同。

2、网络银行业务电子合同的特点

第一,间接性。网络银行与客户的交易不再像传统金融合同那样通过面对面接触的方式进行,交易双方没有直接的对话,而是通过计算机和网络这一科技媒介搭建的虚拟平台,用人机对话的方式完成,合同信息的发送和接收都通过网络由计算机完成。客户不论在哪里,只要拥有电脑和网络,即能同银行订立合同。

第二,效率性。交易合同信息通过数字形式传输,瞬间即可到达对方。在传统合同交易中需要面对面签订合同,往往增加了交易成本,但在电子合同中,省了差旅、邮寄等中间环节,使客户能突破地域、时间的限制,不仅减少费用,而且节省时间,极大地提高了交易效率。

第三,风险外部化。传统金融合同的风险来源于当事人的信用及不可抗力,电子合同由于电子系统媒介的介入,还有来源于网络错误,计算机设备故障,病毒、黑客攻击等方面的风险。无论其中哪一环节出错,都将导致合同订立、履行上的困难,增大了合同订立、履行的不确定性。

第四,内容独特性。网络银行业务中的电子合同约定的内容独具特色,多是一些提供如账户查询、集团理财等。

第五,形式格式化。网络银行业务中的电子合同在形式方面,以格式合同为主,而有的一般电子合同可以在双方充分协商的基础上签订。

二、电子合同法律问题分析

电子合同是双方或多方当事人之间通过电子信息网络以电子的形式达成的设立、变更、终止财产性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电子合同作为一种新的合同形式,适用于交易迅速、高效的电子商务等活动,其中涉及到很多复杂的法律问题,都关乎当事人的交易安全和社会财富的增长。因此,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并加以解决。

(一)合同的主体确认存在争议。传统银行业务中合同的主体只有银行与客户两方,而网络银行在与客户的交易中,客户向网络银行发出一项指令,通过互联网传输到银行,银行按照指令完成交易后把信息通过互联网反馈到客户。在这个过程中,互联网始终参与其中,起着“传输媒介”的作用。因此,有人认为网络银行民事法律关系包含三方主体,即网络银行、客户和网络服务商。

然而,笔者认为虽然网络银行与客户间电子合同的订立及履行都离不开网络服务提供商,但根据合同相对性原理,不应该把网络服务提供商作为网络银行电子合同的一方主体来定位。其实,网络服务提供商仅是作为一种“传输中介”而存在,网络银行电子合同中的主体只有网络银行与客户两方,网络服务提供商只能作为参与者在网络银行的电子合同中扮演一定的角色。在网络银行与客户间交易的整个行为中存在两个合同:一是网络银行与客户间合同关系;二是网络银行与网络服务提供商间合同关系。

(二)格式条款的效力认证上存在问题。格式条款在电子合同中被广泛采用,由于格式合同具有极大的便利优势以及电子交易本身快速、便捷的特性,使得格式合同成为网络商家的最佳选择。肯定电子合同格式条款的有效性有利于促进交易,但格式条款下,相对人的主要权利、义务因为受条款的限制,相对人的公平交易权的保护问题也随之凸现出来,必须对其效力加以规范以保障相对人的公平交易权。其中,各商业银行向客户提供的网络银行服务协议中最不公平的格式条款突出地表现在对不可抗力条款上。几乎所有的网络银行服务协议中都约定在遇到不可抗力时,银行如果没有执行客户的指令,可以不承担责任。

但是,发生不可抗力并不意味着一律全部免责。根据《合同法》第117条的规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责任,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即对于网络银行而言,即使因不可抗力而发生无法完全履行合同义务,也不是必然的完全免责。

(三)电子签名认证中存在风险。电子签名及其认证以防范风险为己任,但其本身也往往处于风险之中,这种风险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技术风险。电子签名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必然存在安全上的风险,这主要表现为人、物、事件或行为等各种因素对计算机系统资源、网络系统资源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或稳定性等造成的损害,包括来自签名、认证系统外部的威胁和来自系统内部的威胁。其中安全风险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外界的非法攻击,应用技术过失致使认证系统的证书记录丢失,硬件条件受制于技术因素而影响认证业务的开展等情况。

其次,经营管理上的风险。虽然我国《电子签名法》对认证机构的准入和管理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但电子签名认证毕竟是一个新兴的行业,这个行业到目前为止还不是很熟,并且经营风险很高,只要认证机构的操作稍有不慎,就很容易造成证书用户和信赖者的损失。一般来说,认证机构在经营管理上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错误颁发证书、管理证书失误这样的情况存在。

最后,法律风险。尽管认证机构经营的风险比较高,但由于认证机构在电子商务中所处的地位十分重要,其存在和发展与电子商务的发展密切相关,所以有必要构建相应的法律制度以保护、支持其发展。我国在推动网络安全机制建立的立法方面已卓有成效,但仍然不尽完善,针对电子签名认证存在的风险问题,法律法规还没有详尽的规定,特别是对于民事法律关系和民事责任的相关规定还存在相当大的空白,并且由于在电子签名认证这个领域尚未出现大的案例,以至于立法对潜在的风险重视不够,这种法律规定上的不尽完善对于电子签名认证和电子商务的发展都构成潜在的危险。

三、我国电子合同法律制度的完善

为了保证电子商务的交易安全,世界各国都加强了法律法规建设,利用司法力量规范电子商务的交易行为。目前,我国也急需制定相关电子合同的法律法规,以达到完善相关法律的效果。

(一)建议修改关于网络银行主体资格的规定。人民银行颁布的《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本办法所称网上银行业务,是指银行通过因特网提供的金融服务。”可见,网上银行属于传统银行业务的一种制度创新,网络银行的资格获得必须是在商业银行的基础上,即必须建有实体银行。这种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与虚拟银行灵活、便捷的设立方式相矛盾,同时考虑到网络的飞速发展以及国外已经出现了虚拟银行,我们在立法时也应该考虑,在时机成熟时,允许虚拟银行的存在。

(二)建议规定网络银行免责事由的具体情况。为了避免风险,银行在服务协议中设定了诸多免责事由,以减轻自身责任,这些免责事由究竟能否发挥作用,而且在网络环境中,究竟是否合理,法律没有具体的规定。笔者认为,银行不应该依据服务协议中的“免责事由”,将责任和损失推脱给顾客,应充分考虑网络金融交易可能造成的顾客损失,从而减少银行的免责范围、降低免责条件,增加银行完善安全系统的动力,所以应在《商业银行法》中将网络银行免责事由的具体情况采取列举加概括的方法作出具体规定。

(三)建议完善我国电子签名认证法律责任承担机制。在电子签名认证方面,我国借鉴了外国的相关立法,于2004年8月28日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以及与之相配套的《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这两部法律法规的颁布对于我国电子商务事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解决了国内认证机构存在着无法律规定、无标准规范和无主管部门的“三无”问题,极大地促进了电子签名认证行业的发展。然而,电子签名及其认证毕竟是新兴事物,相关的立法也还处于探索过程中,很多问题在法律起草、颁布之时并不能被及时发现。其中,在电子签名认证法律责任承担机制方面,现有的法律仍然存在着一系列需要完善的地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增加电子签名认证中民事法律关系、民事责任等方面内容的规定。在我国立法中,关于认证机构与主管机关之间的行政法律关系和行政责任的规定比较多,而对于认证机构、证书用户和证书信赖者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却规定甚少。鉴于电子签名认证行业有其特殊性,我国目前的电子签名及其认证立法,应该充分借鉴国际上成功的立法经验,增加对相关当事人之间民事法律关系、民事责任等方面内容的规定。

第二,引入“建议的信赖限度”制度。由于我国国内认证实践中已出现这方面的措施,即在电子证书中明确规定一个信用等级,并建议证书信赖者在信用等级允许的情况下或不超过责任限额的范围内进行交易,否则认证机构对违反建议或超过限额的损失不承担赔偿责任。笔者认为,应该在我国《电子签名法》及相关的电子商务立法中加入“建议的信赖限度”这一制度,既为认证实践提供法律上的承认和支持,也可以防止认证机构利用这个制度损害证书用户或证书信赖者的合法权益。

第三,参照海商法相关规定,设置一个责任的最高限额规定。采取固定责任限额的模式,在立法上直接规定认证机构赔偿责任的最高限额,以此降低认证机构的责任风险。

第四,引入保险机制,分散认证机构的经营风险。对于电子签名认证这个行业来说,这才是认证机构解决高风险问题的长远之计。我国目前还没有在这个领域内开展相关的保险业务,笔者认为有必要在立法中构建和完善电子签名认证责任保险制度,使保险机制逐渐成为承担认证行业高风险责任的主要手段。

面对网络银行电子合同中存在的诸多特殊问题,当务之急就是尽快加强立法,从而有利于保护交易安全,减少纠纷,促进电子商务活动的繁荣。通过我国的电子合同法律制度不断完善,电子合同也将有更大的用武之地。

(作者单位:大连海洋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新主编.网络银行[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李.浅析电子合同对传统契约理论的挑战[J].法律与社会,2008.6(下).

[3]黎明.电子合同法律问题初探[J].法律与社会,2009.10(中).

篇6

[论文关键词]国际税法 跨国电子商务 税收管辖权

一、引言

在全球信息经济、数字经济和网络经济普及的情况下,通过全球范围的电子虚拟市场,电子商务展现了令人惊讶的发展速度并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6月,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已达2.95万亿元,同比增长31%。其中,B2B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6万亿元,同比增长26.8%,整体保持稳定的发展态势。网上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3492亿元,同比增长74.6%。

这种新兴的商务模式不仅给传统法律体系带来极大地影响,而且挑战了各国传统的贸易法律关系制度。伴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国际税收流失、逃避税收等问题引起了各国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税收征管政策迫在眉睫。

二、电子商务概论

(一)电子商务的概念及运行特征

电子商务是指运用电子通讯设备和技术在当事人双方或多方间进行的各种商品、技术和服务交易活动。在电子商务活动中,销售商与消费者可以在国内或国外自由的销售或消费而不受地域限制,同时也不受国籍的限制。对于这种新型的运营手段,运用单独的一国税法无法妥善解决电子商务征税问题,相反,会带来更多的税收上的法律问题。

(二)电子商务的应税性分析

电子商务这种新兴的交易方式,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对于价值背后产生的利润,征税抑或免税,国际社会争论不休,从而产生两个对立观点的派别:免税派与征税派。

从法律经济学角度分析电子商务的应税性,笔者认为,电子商务应该收税,不应因客观因素而放弃电子商务带来的税收利益,这也是本文从法律经济学角度分析的前提。

1.从税收中性原则角度分析:根据该原则, 税收不应当给纳税人造成额外的经济负担, 要避免税收对市场机制产生扭曲。

2.从税收公平原则角度分析:税收公平原则从经济法角度来讲,指纳税人地位平等,税收负担在纳税人之间公平分配。

3.从税收的经济原则分析:在宏观层面上讲,税收是一种国家分配活动,它的分配对象是社会劳动剩余产品与国民收入,只要满足了公共需要,那些剩余产品就有征税的可行性。

三、电子商务对国际税法的影响

(一)电子商务对国际税法构成要素的影响

首先,电子商务的发展对国际税收在实体法上产生了极大影响:在宏观层面上,因税收管辖权的难以认定让国际税收日渐失衡;在微观层面上,电子商务的发展难以被当今税法构成要素所认定。

1.难以确定税收主体身份

征税主体,税法主体之一,是指在税收法律关系中行使税收征管权,依法进行税款征收行为的一方当事人。征税主体即征税人。由于税收是国家凭借其政治强权而取得收入的主要手段,因此税收的征税主体只能是国家。而依法向征税主体转移部分财产的即为纳税人,其中包括法人与自然人。

2.课税对象的界限模糊

税收法律关系征纳双方权利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称为课税对象( objection of taxation ), 包括所得、行为、货物、资源等。对于课税对象,各国认定方法各有差异,所以税收征管也不同。

3.难以确定纳税地点

现有的纳税地点规定以属地原则为主。电子商务的虚拟化和交易的隐匿性,以及被认为是网络空间中服务地的主要服务器的易于流动的特性,使得征税机关难以确定消费地与产品供给地,故无法有效行使相关权限。

(二)电子商务对税收管辖权的影响

1.收入来源地税收管辖权弱化

收入来源地税收管辖权,是指征税国对跨国纳税人在共同境内的所得行使征税的权力。根据常设机构原则, 缔约国一方居民经营的企业取得的营业利润应当在该国征税, 但该企业通过设立在另一缔约国境内的常设机构所获得的营业利润可以在该另一国征税, 且仅限于可归属于该常设机构的那部分营业所得。对非居民课税的关键在于常设机构的设置。常设机构既可能由固定经营场所构成,也可基于人活动的非独立地位构成。常设机构首先是指“一个企业进行全部或部分营业的固定营业场所”。

2.居民税收管辖权受到影响

居民税收管辖权指一国政府对本国纳税居民的环球所得享有的征税权,依照此种税收管辖权,纳税人承担的是无限纳税义务。首先,电子商务的全球性、数字性以及交易的瞬时性,表明在物理空间上较为稳定的住所标准、居所标准和居住时间标准不再适用。其次,管理机构的分散化和决策中心的复杂化使得有关高层分散于全球各地,而通过视频或网络电话等先进互联网技术召开股东会议和董事会议已经成为电子商务的趋势之一。最后,电子数据作为一种载体容易被恶意篡改,即使存在有形连接也使居民税收管辖权形同虚设。

3.税收管辖权冲突

随着电子商务的产生与发展,税收管辖权的冲突导致了国际重复征税愈演愈烈。绝大多数的国家在对跨国收益和财产所得方面,不仅对本国居民行使,而且对非居民同样行使来源地管辖权。这种税收管辖权的冲突是由于电子商务所得归属、常设机构原则适用以及来源地认定差异而产生。

(三)电子商务对税收征收的影响

根据实践经验,国际税收程序法是指现行的税收管理制度,该制度建立在登记税务、定额征收和查账征收上。但由于电子商务的虚拟性,这种面对面的交易模式逐渐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电子商务活动。

1.传统课税凭证消失

电子数据由于其特性容易被修改甚至是隐匿,加之运用加密技术,无法留下可用信息,税务管理部门在审查纳税人的交易数量、交易金额时,失去了可信的审计基础。

2.国际逃税避税现象愈演愈烈

纳税人为了获取最大利益,通常会采取相应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手段,同时抓住法律法规、税收政策的漏洞,减少纳税成本。而电子商务进一步加剧了该问题,世界各国都不可避免。

3.征税盲区扩大

电子商务使得税务机关增加了征税的难度,税收真空区域愈见扩大。

(四)电子商务对税收管理的影响

1.税收稽查日益重要

经济学认为追求最大化的利益是理性纳税人的最终投资经营目的,而税收作为对纳税人的一种合法财产侵占是无偿的且高于纳税人对财产的占有。电子商务随着网络技术应运而生,数字化的产品流通以及交易过程的电子信息化,使得各种凭证难以从实体纸面存在,而这种电子凭证又容易被修改且不留痕迹,致使传统追踪纸质审计手段无法应用;大量的交易信息被日益成熟的电子加密技术、授权技术所隐匿,在保护了信息的同时又让纳税人不诚实申报纳税信息的概率提高,对税务机关稽查而言也是一种变相的难度增加。

2.海关监管难度加大

商品的进出口是海关监管的依据,但在电子商务模式下,产品通过电子数据流从双方各自拥有的服务器传递,交易过程几乎脱离传统方式,因为没有实体货物的进出关,对海关造成了监管障碍。海关也无法有效监管无纸化的电子合同和电子付款过程,缺少可靠凭据。

3.税收登记管理难度增加

税务机关了解税源的基本手段是税收登记。但由于企业通过网络服务商提供的网址就能开展商务活动,这种无形的电子商务难以确定交易地点,给税务登记带来了困难,即使确定了地点,也会因为管理等技术原因难以操作,所以登记税务的目的难以达到。

四、我国应对跨国电子商务的措施

(一)建立和完善电子商务相关的法律制度

1.出台电子合同法

我国1999年颁布《合同法》,其中对“数据电文”的规范比较粗浅,落后于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应尽快出台《电子合同法》或对现有的《合同法》中相关问题进行修改或补充。

2.出台电子货币法

规范电子商务活动中货币的流通和结算,为电子支付系统提供担保,规范网上银行操作;努力协调各国的法律差异,防止经济大国凭借技术优势制定不平等的法律侵犯他国主权。

3.加强网络安全制度

电子商务的网上交易极为复杂,加强计算机和网络安全可以保证电子商务活动的安全。这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电子征管技术发展的保证。

4.完善各个部门法有关电子商务的内容

通过不同部门法法律的制定,在解决电子商务问题时能有一个全面的考虑。例如,增加电子账本管理和使用的规定;在刑法中制定电子商务犯罪规定;在专利法中增加数字产品,电子信息的认定等。

(二)明确电子商务税收立法原则

税收公平原则、税收中性原则、弹性原则和简易原则、采用阶段性税收政策、进一步完善税收实体法。

1.完善现有法律

增加新的电子商务税收政策以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在不增加新的税种前提下,完善我国现有税种的相关规定。比如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所得税、关税等,使电子商务征税有法可依。

2.进一步明确电子商务的概念

电子商务的某些原则和概念应当赋予新的原则和内涵。在坚持居民管辖权与来源地管辖权并重的原则下,根据电子商务的特点对常设机构及其所得归属加以明确,根据不同的收入性质适用不同的税率。

(三)将电子商务纳入税收征管体系

1.实现税收电子化

通过高端的网络技术,对电子商务进行网络追踪,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加强电子税收的网络监管。

2.建立完善的电子商务企业的登记备案制度

首先, “网络商店”的工商注册制度十分必要。其次,企业形态在步入电子商务以后发生了巨大变化,自从出现电子商务企业后,要求所有的登记企业向税务机关申报常用交易信息。

3.推行电子发票

电子发票的推行有利于税务机关对交易信息的网上监控,不仅可以保证国家税款不流失,而且节省了征管成本,简化申报作业,还能够防止电子商务成为合法避税的手段。

4.建立严格电子认证审查机构

世界各国对于电子商务的监督都不是很严格,因此,建立一个专门机构对电子商务进行监督管理,作为注册登记的配套制度,这点需要网络运营商的配合,有助于实现电子商务健康发展。

5.建立电子商务征信体系

电子商务作为全球化的交易手段,其对信用体系的依赖程度很高,为了保护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我国尽快建立科学合理的征信体系,在提高电子商务的税收征管效率的同时,保证电子征信制度的良好运行。

6.与其他国家订立双边或多边协议划分对电子商务的税收管辖权

目前,各国间没有有效的协议确定

电子商务的税收管辖权。因此,签订双边或多边的划分协议迫在眉睫。这不仅有利于电子商务的发展,而且能进一步规范各国的税收征管问题。

篇7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于2005年4月1日的正式生效。原先所涉及的电子数据的法律效力问题也得到了一个根本而明确答复,这将对电子商务的正常发展将具有不可忽视的法律意义,因为它解决了电子商务相关法律问题中起码的、最基本性的问题。但是他只是从立法的角度解决了诸如:数字签名问题、电子合同的有效性问题。而其他相关问题仍需要现有的法律或其司法解释来解决,即现行法律体系一般情况下都适用网络世界、并不会因其虚拟化而有所不同。

本文首先指出了电子数据的法律效力问题实际上是电子数据能否取得与书面文件同等法律效力的问题,由此入手,采用"功能等同"的方法,对"书面"、"签名"、"原件"等问题分别予以解决,并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从传统法律和新增法律两方面对电子数据的法律效力予以明确的认可与确定。

关键词:电子合同电子数据法律效力

一、导言

电子商务是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应用的普及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商务交易形式。这种新型的国际贸易方式以其特有的优势(成本低、易于参与、对需求反映迅速等),已被愈来愈多的国家及不同行业所接受和使用。据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02年电子商务和发展报告》显示,2002年世界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6153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73.1%;瑞士信贷银行发表的报告显示,2003年全球通过互联网进行的贸易总额预计达到1.24万亿美元。据统计,中国目前有4000多个电子商务网站和70多家认证机构,中国互联网数据中心估计,2003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约为600亿美元。但是这种新兴贸易方式对传统法律(无论是英美法系,还是大陆法系)关于合同的成立条件、合同有效性规范、支付方法、提单的转让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要求,提出了严肃的挑战。原有的法律法规已无法满足电子商务发展的需求,阻碍了电子商务的正常发展。因此,有必要为电子商务建立起一套必要的法律法规和共同遵守的商业规则,为电子商务的动作提供法律依据,以促进国际贸易更好的发展,而《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正是这样一部法律。

在电子商务的过程中,参加交易的双方是以交换电子数据的方式而不是通过当面签订或交换书面文件的方式来达成或进行商业交易的,也即是,在这过程中,以电子数据代替了传统的书面文件。这就产生了一种新型的合同形式:电子合同。

电子合同,是指在网络条件下当事人之间为了实现一定目的,通过电子邮件和电子数据交换所明确相互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所谓电子邮件(Email),是以网络协议为基础,从终端机输入信件、便条、文件、图片或声音等通过邮件服务器传送到另一端终端机上的信息。而电子数据交换(EDI)则是通过计算机联网,按照商定的标准采用电子手段传送和处理具有一定结构的商业数据。电子合同虽也是对合同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作出约定的文件,但因其载体和操作过程不同于传统书面合同,故具有以下特点:

1、订立合同的双方或多方在网络上运作,可以互不见面。合同内容等信息记录在计算机或磁盘等中介载体中,其修改、流转、储存等过程均在计算机内进行。

2、表示合同生效的传统签字盖章方式被数字签名(即电子签名)所代替。

3、传统合同的生效地点一般为合同成立的地点,而采用数据电文形式订立的合同,收件人的主营业地为合同成立的地点;没有主营业地的,其经常居住地为合同成立的地点。

4、电子合同所依赖的电子数据具有易消失性和易改动性。电子数据以磁性介质保存,是无形物,改动、伪造不易留痕迹。

电子合同作为证据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作为合同载体的电子数据,无法像传统的纸本合同文件那样直接由人眼阅读,除非将其打印在纸面上或是显示在电脑显示屏上。由此可知,电子合同这一新型的合同形式,其新型的地方主要在于其载体,即电子数据的采用。因为电子合同的载体与传统的书面文件大不相同,这使现行法律规范的某些规定对作为电子合同载体的电子数据的法律效力及有效性产生了影响。如果不解决电子数据的法律效力问题,也就无法确定电子合同的法律效力,这势必对电子商务的正常发展构成极大的阻碍。只有保障了电子数据的有效使用,各种电子商务活动才能广泛展开。所以,电子数据的法律效力问题,可以说是电子商务相关法律问题中起码的、最基本性的问题。

二、电子数据的法律概念

电子数据原本是一个计算机通讯方面的专业术语,简单地说就是电子数码形式的信息流的总称。但作为法律上的一个概念,不同的组织、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学者的表述各有不同。

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在《电子商业示范法》中使用了DataMassege,即数据电文。规定:

"数据电文"系指经由以电子手段、光学手段、或类似手段生成、储存或传递的信息,这些手段包括但不限于电子数据交换(EDI)、电子邮件、电报、电传、和传真;

"电子数据交换(EDI)"系指电子计算机之间使用某种商定标准来规定信息结构的信息电子运输。

香港《电子商务条例》使用了ElectronicRecord(电子记录),指信息系统所产生的数码形式的记录,而该记录--(a)能在信息系统内传送或由一个信息系统传送至另一个信息系统;并且(b)能储存在信息系统或其他媒介内。

我国《合同法》采用"数据电文",译自DataMassege,包括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

我国《电子签名法》采用"数据电文"是指以电子、光学、磁或者类似手段生成、发送、接收或者储存的信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精解》:电子数据交换(EDI)是一种由电子计算机及其通讯网络处理业务文件的形式,作为一种新的电子化贸易工具,又称为电子合同。

《电子商务法初论》:DataMassege,数据电讯,是独立于口头、书面等传统意思表达方式之外的一种电子通讯信息及其记录。

从上面的各种表述,我们可以看出其中有一个层次问题,即: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电报、电传、传真这些与电子数据并不是同一层次上的,它们均属于电子数据。这从《电子商业示范法》第2条的规定以及我国《合同法》第11条关于"数据电文"的解释中可清楚感知,而我国《电子签名法》中的“数据电文”是指以电子、光学、磁或者类似手段生成、发送、接收或者储存的信息。而从严格意义上来讲,电报、电传、传真与电子商务中的电子数据是不同的。

因为我们说,电子商务的最大特点,就是以电子数据取代了一系列的纸面交易文件,实现了交易的"无纸化"。而电报、电传及传真虽然也都是使用电子方式传送信息的,但它们通常总是产生一份书面的东西,即它们的最终传递结果,都是被设计成纸张的书面材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们只是纸面文件的传递方式不同。也正因此,电报、电传、传真这些早就应用于商业交易中的通讯技术,并未对传统的法律规则构成大的冲击。

本文所论述的电子数据,是指以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进行电子商务而产生的电子数码信息流,这应是排除了电报、电传、传真的。据此,对本文论述的电子数据这一概念,从法律意义上可表述为:在以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进行的电子商务中,所产生的不能直接地为人们所感知的一种传达民商事主体的内在意思表示的无纸化的电子信息。

三、电子数据作为合同载体的特征

电子商务中电子数据的法律效力问题,主要是由于其与传统书面文件形式的不同而产生的。这一问题实际上是电子数据能否构成传统法上的书面形式,能否取得与书面文件同等效力的问题,也即是电子合同的形式要件问题。

合同形式是合同当事人所达成的协议的表现形式,是合同内容的载体。在传统法中,记载、传递具有法律意义的文件的形式,与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的享有与履行,有极其密切的关系。书面形式作为合同常采用的一种形式,是指以文字为表现形式的合同形式。在一些法律法规中,甚至将书面形式的有无,当作法律行为生效的前提条件。之所以将书面记载,作为重要的法律行为的形式要求,主要原因在于书面形式具有长久保存的优点,而且,如果加上手书签名的认证,以及原件等要求的配合,便符合了理想的法庭证据要求,可以证明各方当事人确有订立合同的意向以及此种意向的性质,及帮助各方意识到订立合同的后果等,从而可据以确定纷争之民商事事实。

而在电子商务中,文字表达的具体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计算机网络中传输的信息既不是文字,其载体也非人们所能直接感知意义的物质。与传统的书面文件相比,电子数据具有如下特征:

1、它实质上是一组电子信息,其依赖于的存在介质是电脑硬盘或软盘的磁性介质,而不是传统的纸张;

2、它的表现形式不是有形的纸张文字,而必须通过调取储存在磁盘中的文件信息,显示在电脑显示屏上的文字来表现。

四、电子数据法律效力的认可

1、《电子商业示范法》与"功能等同"方法

对电子数据的书面形式问题如何解决呢?《电子商业示范法》提出了一个方案。

《电子商业示范法》是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1996年颁布的。该法是针对"以非书面电文形式来传递具有法律意义的信息可能会因使用这种电文所遇到的法律障碍或这种电文的法律效力及有效性的不确定性而受到影响"的情况,向各国立法者提供一套国际公认的规则,以说明怎样去消除此类法律障碍。因此该法实际上是一部关于电子数据效力的法律制度。

《电子商业示范法》采用了一种"功能等同(functional-equivalent)"的方法,这种方法立足于分析传统的书面要求的目的和作用,以确定如何通过电子商业技术来达到这些目的或作用。其具体做法是挑出书面形式要求中的基本作用,以其作为标准,一旦数据电文达到这些标准,即可同起着相同作用的相应书面文件一样,享受同等程度的法律认可。据此,《电子商业示范法》在第6条中规定:"如法律要求信息须采用书面形式,则假若一项数据电文所含信息可以调取以备日后查用,即满足了该项要求。"该条对电子商务环境中"书面"的基本标准,以"可以调取以备日后查用"为界,这一法律上对电子数据的书面效力的要求,是一种等价功能上的要求。

2、"书面"、"签名"、"原件"问题的解决

我认为《电子商业示范法》采用"功能等同"方法以解决电子数据的书面形式问题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是最佳的方法。就电子数据本身来看,不能将其视为等同于书面文件,因为两者具有不同的性质,这在前面已论述过。但作为商业交易中所产生的合同的载体,电子数据与传统书面文件却有着相同的功能,即两者都是传达了民商事主体的内在意思表示。对于传统的书面文件在作为合同形式时所起的作用,如:提供文件供大家可以阅读;可复制以便每一当事方均掌握一份同数据副本;文件在长时间内可以保持不变;可通过签字核证数据等,电子数据在作为电子合同载体时,在必要的技术保障下,同样能够起到这些作用,并且其可靠程度和速度比传统的书面文件还可能更高。因此,电子数据在电子商务中,作为交易各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应当具有与书面文件同等的法律效力,不能仅因其不是采用传统书面文件的形式而加以歧视。

在我国《合同法》中第11条这样规定:"书面形式是指合同书、信件和数据电文(包括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合同法》的这一规定,我国有些人认为"该条已明确将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网络通信方式纳入书面形式的范畴,赋予其法律效力。这一点在世界各国现行立法中处于领先地位。"也有些人认为"这实际上已赋予了电子合同与传统合同同等的法律效力。"而笔者认为这只是在当时特定环境下对《合同法》的一种折中。相对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第一章第二条第一款规定:“当事人约定使用电子签名、数据电文的文书,不得仅因为其采用电子签名、数据电文的形式而否定其法律效力。”这个规定实际上从正面对电子签名、数据电文以立法的形式对其法律效力进行了肯定。

从前面的论述我们可知电子数据本身与书面文件是不能等同的,两者只是在作为合同载体时具有相同的功能。所以我们在赋予电子数据与传统书面形式同等的法律效力时所采用的是"功能等同"法。而我国的《合同法》却在实际上采用了"形式等同"法,把本属无形非纸质的电子合同归入到有形的纸质的书面合同形式中。形式等同后,"签名"、"原件"等这些"书面"的问题就无法解决,这恰是《电子商业示范法颁布指南》中提到的情况:"尽管有的国家就电子商业的某些方面颁布了具体规定,但仍然没有全面涉及电子商业的立法。这种情况可能使人们无法准确地把握并非以传统的书面文件形式提供的信息的法律性质和有效性。"

在法律意义上,对于书面文件的要求是有多种层次的,"书面形式"只是其中的最低层次,另外还有与书面紧密联系的手书签名,以及原件的保存与提交等内容。单纯的书面形式,并不能起到证明法律事实的作用。只有将当事人的签名,以及书面原件等规范合并在一起,才能较完整地达到法律规范的要求。一般的书面形式,即不附加签名或原件要求的,充其量只能起到对文件内容长期保存的作用。所以我们通过"功能等同"法赋予电子数据的与传统书面形式同等的法律效力,不应混同于更为严格的一些要求,如"经签署的文书"、"经签署的原件"等,但是对于电子签名情况下具有相同的法律效力。

在合同交易中,人们对合同载体的书面形式要求,常常是与其他条件相结合的,比如同时要求签名和原件形式。因而我们解决电子数据的"书面"问题时还必须解决与之紧密联系的"签名"与"原件"问题。只有如此才能明确地确定电子数据作为电子合同载体的完整法律效力。在传统的书面合同中,合同当事人的签名或盖章可以证明其身份,并确认其本人在缔约时与合同的内容相关联。所以,签章是合同生效的必要条件,它对合同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具有证据力。而签章的概念是与纸张的使用密切相连的,在以电子数据作为合同载体的情况下,由当事人在合同上亲笔签名或加盖印章是不可能的。为此,技术专家们设计了一种称为"电子签名(ElectronicSignature)"的技术以实现电子合同当事人签字的功能。电子签名的使用者持有以电子数据密码表示的密钥,他可以在电子商务中,利用密钥对发送的电子数据进行加密,形成数码形式的字母、数目字或其他符号的值,附着在被加密的电子文件中。它代表了该电子文件的特征。如果有第三人对电子文件进行篡改,但他并不知道发送方的私人密钥,那么在文件发生改变时,电子签名的值也将随之而发生改变,不同的文件得到的是不同的电子签名数码值。

因此,电子签名能够客观地辨别签署者的身份,并证明该签署者与其所签署的信息内容相关联,而且还能够辨别经签署的信息内容是否曾被篡改。电子签名的这些作用与传统的亲笔签名的主要作用相等同,所以电子签名也可享受与亲笔签名同等程度的法律认可。经电子签名的电子数据的法律效力,等同于经签署的文书。

解决了电子数据"书面"、"签名"的问题,采用同样的"功能等同"法,"原件"的问题也就不难解决。

"原件"的作用主要在凭证方面,它能够证明文件所记录的内容充分完整且从未被改动。而电子数据作为人们不能直接感知意义的物质,它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如在电脑显示屏显示或经打印机打印出来,才能为人们所感知,但此时人们所看到的,应是"原件"的"副本",而不是"原件"。但采用电子签名的技术后,电子数据同样能够确保其所记录的原始数据充分完整且从未被改动,这与"原件"在法律上所起的主要作用相一致,因此,从此种意义上说,经签署的电子数据,符合"原件"的功能要求,其在法律上的效力,可等同于"原件"。实际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中第一章第二条明确规定:本法所称电子签名,是指数据电文中以电子形式所含、所附用于识别签名人身份并表明签名人认可其中内容的数据。

本法所称数据电文,是指以电子、光学、磁或者类似手段生成、发送、接收或者储存的信息。这一点在立法的角度解决了原件与与签名的关系,而不再是“功能等同”,这样来说到目前为止无论是从原有法律体系的“功能等同”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明确指出”,均对电子商务中的电子数据的法律效力做出了综合、明确的确认。

3、电子数据法律效力的确认

综上,我们可以对电子商务中电子数据的法律效力作一个综合的、明确的确认。

(1)电子数据作为电子商务各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具有与书面文件同等的法律效力,不能仅因其不是采用传统书面文件的形式而加以歧视。

(2)经过电子签名的电子数据,在具备必要的技术保障下,符合传统法律中书面签名与书面原件的要求,起到与"经签署的文书"和"经签署的原件"同等的法律效力。

(3)在任何法律诉讼中,电子数据具有与其他传统证据形式相同的可接受性,不因为其是电子数据的形式而不被接受或影响其证据力。

(4)以电子数据为载体的电子合同,不因其采用该载体形式而影响其法律效力、有效性和可执行性,只要其符合法律的其他一些规定,如不欺诈等,就享有与传统书面合同一样的法律效力。

随着电子商务进一步发展,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的手段在商业交易中的使用正在迅速增多。对电子商务中电子数据法律效力的确认,对于规范电子商务,保持其高效性,维护其安全性具有不可忽视的法律意义。

技术的变化发展永远不会结束,在当今时代更是日新月异。也许以后一些新技术的出现能化解现在所存在的法律障碍,或许出现现有法律所不能覆盖的问题

,但在一般情况下只能、也必须采用本文的方法对电子商务中的电子数据的法律效力作出确定,因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现有法律体系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又能使得法律随着科技的进步而前进。总之要从原有法律体系和新增专业法律两方面保证电子数据的法律效力。

参考资料

1、沈木珠《正确认识电子合同的效力》载《法学杂志》2000年第1期

2、(美)彼得·G·W·基恩克雷格·巴伦斯《电子商务辞典》新华出版社2000年第1版

3、姚立新《电子商务透视》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4、杨坚争杨晨光等《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

5、张楚《电子商务法初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

6、梅绍祖范小华黎希宁《电子商务法律规范》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7、朱遂斌等《电子商务合同成立的法律问题》载《政法论坛》1999年第4期

8、张世君《网络经济:经济法学研究的新领域》载《法学杂志》2001年第1期

篇8

关键词:企业电子商务资金管理

一、问题的提出背景

(一)电子商务越来越扮演着重要角色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做为一个全新的事物从最初走入人们的视野已渐渐成为企业从事经济活动的手段与方式,目前已在全球得到迅速发展。不论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还是在企业的经营中,电子商务都可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电子商务可以使人们的购物的方式更加多元化、时间更灵活自由、选择的范围进一步扩大,,生活更丰富多彩,使人们生活的质量提高;电子商务使企业的信息接收与传递速度加快,资金周转期缩短,产品的原材料供应与成品销售渠道更为宽广,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企业利润的增长。在今天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中,电子商务以其显著的优势为企业奠定了激烈竞争中的生存之源和立足之本。可以说,电子商务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二)资金历来都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最基本要素。

资金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等一系列经济活动中最基本的要素,它贯穿渗透于企业的整个运行过程当中,离开资金,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也将无从谈起。在2008年金融危机狂卷全球的大环境下,河南郑州市08年上半年的半停产企业近2600家,停产企业近1000家,倒闭企业400多家。据河南省中小企业局给出的解释,“全省亏损、半停产、停产和倒闭企业中有80%是因为筹集不到流动资金而陷入困境的。”可见,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企业将寸步难,资金对于企业举足轻重。

(三)资金管理不善对于企业是个突出问题。

资金虽然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如果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资金的作用将难以发挥,而且极可能因此使企业陷入困境。所以对所有的企业来说,资金管理就成为一项重要且必须的工作。管住资金,在一定程度上就相当于管住企业的大部分经营活动,可以更有效地使用资金,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及效益,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润。但是实践中,资金管理每每成为企业的软肋。对于传统企业(指非采用电子商务模式的企业)来说,主要问题如:资金资金闲置与短缺调节困难;缺乏高效的理财观念与能力;没有统一的资金管理平台;对资金流动缺乏有效监控;少有预算等等。而对于采用电子商务模式的企业来说,由于电子商务本身所具有的高效,迅捷等特征,对于资金的管理要求更为提高,资金管理成为企业电子商务中最令之困扰的问题。

概括来说,资金是一个对企业来说最为重要的因素,而在企业电子商务日渐盛行的今天,资金管理却是企业挥之不去的痛。而这也正是本文之所以选择以企业电子商务资金管理为题的背景。

二、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

1.电子商务

有关电子商务的概念有许多种,尚没有统一确定的定义。以下将对其有代表性的界定进行梳理,以从中得出本文所指的电子商务的概念。

国际商会曾对何为电子商务的概念专门进行了会议讨论。1997年11月6日至7日,国际商会在法国首都巴黎举行了一次世界电子商务会议。参加这次会议的是全世界各国商业、信息技术、法律等领域的专家和政府部门的代表,电子商务的概念问题是当时此次会议的一项重要内容,会议最后认定并的电子商务的权威性定义,内容是电子商务(ElectronicCommerce),指实现整个贸易活动的电子化。会议还从各个不同角度对它进行了二次定义:从含盖的范围角度,电子商务是指交易的各方以电子贸易的方式,而不是通过当面交换或直接面谈方式进行的任何形式的商业交易活动;从技术角度,电子商务是一种多技术应用的集合体,包括交换数据(如电子数据交换EDI,电子邮件E-MAIL)、获得数据(如共享数据库、电子公告牌BBS)以及自动捕获数据(如条形码、IC卡应用等)。可以看出,国际商会对于电子商务的概念界定总体上较为笼统,但是非常有价值的对它进行了分层界定,细化了我们对电子商务的认识。除此之处,还有几个较具代表性的定义,以下逐一列出。

联合国经济与发展组织(OECD)对电子商务的界定,具体内容为:电子商务是发生在开放网络上的包含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商业交易。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律委员会(UNITRAL)对电子商务的定义:电子商务是采用电子数据交换(EDI)和其它通信方式增进国际贸易的职能。国际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对电子商务的定义:电子商务是通过电信网络进行的生产、营销、销售和流通活动,它不仅指基于因特网(Internet)上的交易活动,且指所有利用电子信息技术(IT)来解决问题、降低成本、增加价值和创造商业和贸易机会的商业活动,包括通过网络实现从原材料查询、采购、产品展示、订购到出品、储运、电子支付等一系列的贸易活动。

除了这些组织,有权威学者也对电子商务概念提出自己的观点。美国学者瑞维•卡拉科塔和安德鲁•B•惠斯顿认为:“电子商务是一种现代商业方法。这种方法通过改善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服务传递速度,满足政府组织、厂商和消费者对低成本的需求。

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出,对电子商务的理解角度有很多,包括范围、技术、方式等。基于研究的需要,本文将主要从手段角度对其进行界定。从这一角度来看,电子商务可以归为两类,都对电子商务实际上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加以理解。广义的电子商务是笼统而宽泛的定义,是指电子工具在商务活动中的应用。这些电子工具不管是初级的还是高级的,均涵盖其中,如电话、电报、Internet等。狭义的电子商务是指基于开放网络的、买卖双方不谋面而进行各种贸易活动。本文中的电子商务采用的是狭义的概念。

2.资金管理

1)资金管理概念

相比于电子商务的概念的多元化及模糊性,资金管理是一个较为清晰明确的概念。资金管理(CapitalManagement),是依据国家的政策和法律,根据资金运动的点和规律性,有效地组织企业的资金运动,正确地处理相应的资金关系。具体来讲,就是对企业的资金流、资金结算、资金调度和资金运作等进行的系统化管理,是企业从筹集资金到产品销售、现金回流全过程的组织、控制、协调的全过程。

资金管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资金管理实际上就是集团内部资金的计划、分配、使用和监控等过程。广义的资金管理涵盖了资金运行的全过程,从资金的来源(筹资管理),资金的流向(投资管理),到资金的运转过程(由现金转化为存货,应收账款,直至最后回到现金的形态),再到资金的分配。

2)资金管理的内容(资金流)

资金管理通俗来讲是对于资金的管理,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来,这里的资金实质是指资金的运动,即资金流。企业的资金运动沿着供应、生产、销售三个过程的顺序不断的循环周转,分别表现为资金的筹集、使用、消耗、收回和分配等环节,这也就构成了电子商务资金管理的核心内容。

资金的筹集: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方式筹集资金,这是资金运动的起点。资金的使用:用筹集的资金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购置生产资料,包括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创造物资条件。资金的消耗:生产过程中,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生产社会需要的产品。除了将已消耗的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的价值转移到完工产品上去之外,还创造了新的价值。资金的回收:在销售过程中,将生产出来的产品销售给购货方,并按产品的价格通过一定的结算程序取得销售收入。资金的分配:把所取得的销售收入,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进行分配。将一部分资金用于补偿生产中的资金耗费,重新购买劳动对象和支付职工的劳动报酬等,保证企业再生产过程的不断进行;另一部分资金则形成折旧基金,作为固定资产更新的准备金,其余部分就是企业的纯收入。

(二)对既有研究成果的梳理

电子商务做为最初的新生事物出现到成一种商业模式被认知,受到了诸多研究者的关注。通过对已有对于电子商务研究成果的梳理发现,研究者的角度有技术角度、管理角度,研究的范围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对电子商务自身的认知探讨、电子商务所产生的影响、发展趋势等方面。

1.对电子商务自身的认知探讨。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电子商务的概念、特征、意义等。电子商务的概念在相关概念部分已有表述,此处不再累赘。对于电子商务的特征,专门对其进行研究的并不是很多见,总起来看已有研究认为,电子商务据有快捷、虚拟、超越时空的特点。电子商务的意义在于使企业进入市场门槛降低,提高了商业活动效率的;企业拓展全球业务市场空间,扩大知名度,提高竞争力提升;可以整合价值链上的企业关系使网络服务增值。

2.电子商务的发展。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其发展要求、制约因素及趋势上。对于电子商务发展的配套要求进行了研究,要求观念的转变,技术及法律的完善等。认为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有纵深化、专业化、国际化、区域化等。

3.电子商务的应用及影响。

这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面:

从宏观层面来看,已有研究关注电子商务对于整个贸易的影响。认为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模式、流程、方式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这一层面,还有学者对电子商务在各自领域的应用进行研究。

从微观层面来看,主要关注的对象聚集到企业自身,包括电子商务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对企业供应链的影响,对物流业的影响,对企业战略的影响,对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等方面。

纵观已有的成果,对于企业电子商务的研究涉及到多个层面多个角度,但是目前尚没有看到对企业电子商务资金管理研究。少部分提到企业电子商务资金管理,也只是将其置于财务管理之下,或者仅是在传统意义上对资金管理进行探讨,欠缺对于企业电子商务资金管理专门、独立的研究。

三、企业电子商务对资金管理的要求及影响

(一)电子商务的特征

1.交易范围无限性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电子商务使企业的交易超越地域的界限成为可能,也使更多的企业因为便捷、低成本的全球市场介入和最小化不对称的信息获取,更增加了参与电子商务的机会。在这个意义上,电子商务在地域空间和交易对象上具有范围无限性特征。

2.快捷性

电子商务是基于网络的一种商业活动模式,从商务活动中的信息、信

息交换、交易方式、信息存储直至非货币化交易,都凭借网络来进行,因而网络的即时、快捷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电子商务的特征。

3.虚拟性

在电子商务模式下,因为交易活动是在互联网上进行,一方面,交易双方不需见面,因此对于交易对方而言,彼此都是抽象、模糊的;另一方面,经营主体十分灵活,存续时间可长可短,可以随业务活动的开展而随时成立,随业务活动的终了而作调整或解散,也可以是网上的“虚拟公司”。

(二)企业电子商务对资金管理的要求及影响

电子商务由于上述特征,其对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不同于寻常的影响,也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资金管理也不例外。具体表现在:

1.从组织上,使资金管理部门职能分解

对资金的管理在传统上是属于财务部门的管辖范围。但在电子商务模式下,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相融合状态出现,以往由财务部门处理的一些核算业务将按其业务发生地点归到制造、营销、供应等部门来完成。财务部门从人员集中实体部门机构向人员分散的虚拟部门机构转变。传统财务部门萎缩,职能分解。

2.从管理模式上,要求并使资金管理的集中统一成为可能

在电子商务模式下,交易双方不直接见面,而是基于网络进行商业活动。所有资金往来均通过电子货币自动划转来实现。所以对于资金的管理不再需要固有的程序,不再需要通过事先按规定划分成的多个独立的环节来进行。因此,这使得资金管理可能由多头趋于集中,这种集中主要体现在会计核算的集中化、资金流控制的集中化、财务决策的集中化方面。

3.在管理过程上,信息在资金管理过程中的地位凸显

企业电子商务中,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三流合一,而信息流更是企业电子商务竞争取胜的关键。在信息的指导下,物资与资金实现流转。在这一模式下,对于企业来说,其资金管理信息系统,可谓是以价值形式综合反映着企业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运动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与实际生产经营过程及其业绩的全部信息。因而,信息在电子商务模式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

4.在管理手段上,对资金管理的财务软件提出了更高要求

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正从被动地汇总业务职能部门的财务数据,转向与业务协同,主动地在业务发生时获取详细信息;财务软件正从部门级、企业级向供应链级发展,并与其他子系统相互渗透。在信息技术的冲击下,财务信息系统的改变,不再是简单的修补,而是一次深刻的革命。电子商务要求资金管理的财务软件将基触角延伸到企业内外活动的各个末端,系统功能可变更性、可扩充性,系统内部外部数据实现共享和一致。

四、企业电子商务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企业电子商务具有的一系列特征对资金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虽然资金管理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的重要作用不言自明,也极力提高资金管理水平,但仍存在许多问题,需要企业积极面对。

(一)资金管理效率不高

资金管理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平衡资金的回收与支出,实现资金量与企业价值的增长。但是在企业经营实践中,往往会出现一个资金管理误区,就是把资金管理重点放在筹资上,认为资金越多越好。事实上,在资金一定的前提下,营运及运用资金的能力往往更重要。这主要是资金管理理念及管理者素质问题的反映,表现在缺乏合理、有效地使用资金的观念,不能有效地调度资金、运筹资金,不计资金使用成本等。

(二)资金管理方法与电子商务要求不相适应

电子商务对资金管理方法的及时性、适应性、弹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许多企业的资金管理仍以传统方法来进行。存在资金管理松散,财务计划、决策等各个环节工作的时间相对较长,不能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

(三)资金管理者水平与能力有待提高

企业电子商务使企业的资金管理与其他业务协同,这对资金管理者或者说是企业全员的素质提出了要求,包括所有员工要了解资金管理方法,要对交易环境有精确判断,要熟知相关法律等等,但目前很有企业能做到这一点。资金管理者能力与水平欠,必定会影响资金的管理效率。

(四)企业的组织结构不适应电子商务对资金管理的要求

由于电子商务支持时时管理和集中式管理,且管理与其它业务协同,因而要求企业组织结构的设置应是管理层次及中间管理人员减少,强调机构弹性创新、具有灵敏高效的特征。而我国现有大多企业仍采用金字塔式结构,中间层次多,缺乏创新和灵活性,而这将严重妨碍电子商务时代实现资金管理计划及决策职能的发挥,反过来,这种职能限制的状态又影响资金管理的水平。

企业电子商务要求资金管理与其相匹配。目前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必须得到解决,才能更充分地发挥资金管理的作用。这就需要企业采取一系列相关的措施,构建一套完善的资金管理体系。

五、企业电子商务资金管理体系的建构

资金管理是对资金的规划和控制,强调的是在资金良性循环的条件下资金的增值,使企业能够实现长期稳定的利润增长,同时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资金流管理包括计划、筹集、运用管理和效益评估,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强化资金管理,提高资金运营效益。

(一)在意识层面,企业要把资金管理作为企业电子商务的重要内容。

把资金管理作为电子商务管理的重要内容,这是市场经济体制对企业推向市场的要求,也是资金本身的特点及其对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所决定的。市场经济是效益经济,资金的投入效果是经济效益的集中表现。因此,客观上要求企业要在认识上,把资金管理做为管理的重要内容,并将这种意识在整个企业形成共识。

首先,树立起立起与企业电子商务相适应的资金管理观念,把资金管理工作放在中心位置,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企业资金管理工作。

其次,要提高资金管理相关人员的素质。资金管理者不仅要专业知识扎实,而且还要熟悉国家法律。电子商务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扩大了交易的空间,没有了地域限制,这要求资金管理者要了解掌握交易双方相关的法律法规,还要对各自的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有一定的观察和预测能力。

再次,要树立起市场和信息的观念,市场经济是一个效率经济时代,而目前又进入了信息化社会,尤其对于企业电子商务,说到底是信息的竞争,所以,要树立市场与信息的观念,

在充分了解和利用信息的基础上,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使资金得以良性运用。

(二)在制度层面,建立并完善科学合理的资金管理制度。

科学合理的制度是资金管理有效性的保障。企业电子商务模式下需要建立起与其模式相适应的资金管理制度,这包括一系列相关制度,目的是通过这些制度,形成资金的良性循环机制。具体有:

1.有关资金筹措结构的制度。资金筹措包括科学预测资金需求量和合理选择筹资方式。资金需求量的预测有很多方法,如定性预测法、趋势预测法、销售百分比法等,销售百分比法是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筹资渠道上可以选择吸收直接投资、发行股票、债券或利用商业信用、融资租赁等方式。

2有关资金使用结构制度。优化资金使用结构要建立科学的资金使用机制。企业应重视资金收支计划,达到“量入为出、总员控制、保证重点、均衡支付”的目的。优化资金使用结构首先要优化资金占用结构。企业要保持合适的流动资金限度,根据自身经营状况、产品结构以及市场动态等因素来决定流动资金的比例。资金使用结构合理能减少浪费,加速资金使用率。

3.有关盈余资金分配结构制度。这方面主要是充分考虑投资者、企业和职工等各方面利益的均衡关系,科学合理地确定投资者利润和保持盈余的比例。

4.建立资金的补偿积累机制。要监控企业资金的合理分流,防止单边流向,尽可能增加扩大再生产的资金,促进企业自我滚动发展。不要过多将资金积聚在一些非经营性不动产方面,将最大的资金用于发展生产和可行性投资,以取得更大效益。

(三)在管理模式层面,实行资金的集中管理

电子商务模式下,资金管理要发挥财务决策功能,实现投资决策、金融决策和股利决策,必须要实行资金的集中统一管理。实现财务信息的被动收集向主动汇集的转变。具体是,通过网络把资金活动信息集中到一起,对各部门的资金活动状况进行时时监控。同时,利用收集汇总的信息进行各种决策。这对企业组织结构上实现扁平化和财务管理平台的统一化都提出了要求,企业要在相关方面进行配套改进。

(四)在管理手段层面,应用统一的、国际化的财务软件

应用统一的财务软件,是企业电子商务模式下资金管理的必然趋势和要求。应用统一的财务软件,可以推进企业资金管理与业务一体化管理工作,为资金集中管理、监督控制、规避风险提供可靠保障。统一财务软件的运用,使企业能够动态掌握资金的流入与流出计划,在途准确且有效地了解企业未来资金的使用需求,从而降低企业的财务费用,提高企业的整体利润。同时能够使一些大的企业集团实现资金的集中存放、统一调拨,各分支机构能够实现资金的集中报帐和集中支付,提高了资金的流入与流出的透明度。

应用国际化的财务软件,是电子商务使企业交易范围无限扩大性的要求所决定的。企业业务分散在全球各地,企业要走出国门、展开国际竞争需要实现资金管理的国际化,使进行资金管理的财务软件能支持多币种和电子结算,支持领导决策,符合多国和国际会计准则等。

(五)在保障因素层面,在技术和法律上给予有力支持。

没有有力的保障,企业电子商务的高效资金管理可能只成为一句空话。

首先是网络安全。企业电子商务资金管理的集中化和国际化,都是基于网络的,因此,网络系统的绝对安全是企业电子商务资金管理的前提。由于基于网络的确资金管理事关资金和公司商业机密等,任何一点漏洞都可能导致大量资金流失,网络作为资金信息传递的重要工具,对其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非同寻常。

其次是法律保障。虽然我国在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方面已相继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系统安全规范》等法律,并在《刑法》、《民法》、《经济合同法》等有关法律中有有关计算机信息安全方面的条文,但国内有关电子商务网络方面的法律还是空白。出现问题而缺乏适用的法律的状况,一定程度上鼓励了一些不法分子的犯罪行为,从而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也会使一部分企业为免于发生此类事件而选择不用或少用这种基于开放网络的先进的资金管理手段,阻碍资金管理水平的提高。

因此,为保障企业电子商务资金管理效率,需要搭建一个高速,更重要的是安全的网络平台,同时针对性地出台有关电子商务的相关法律。

六、结语

企业电子商务资金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意识、制度、管理手段及方法等各个层面同,需要观念的转变,人员素质的提高及企业自身的努力,还需要有强有力的支持与保障措施。多方合力,齐头并进,才能构建出完善的企业电子商务资金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徐凤江,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财务管理,知识经济,2009年4月

2.张红,关于电子商务的研究,天津理工学院学报,2004年4月

3.鹿艳春,浅析企业资金管理重点与控制,中国科技财富,2009年6月

4.姜威,谈财务管理在企业资金管理中的作用,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年2月

5.范永刚,浅谈加强企业资金管理的途径,经济师,2003年3月

6.李健,基于物流、信息流的企业资金流控制,商业研究,2003年8月

7.张文彦,企业电子商务系统绩效评价研究,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年1月

8.黎红秀,企业电子商务中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商业研究,2000年10月

9.傅泽平,企业电子商务组织结构探析,情报杂志,2002年10月

10.车超,资金管理“八重视”,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8年11月

11.张辉,加强资金管理,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知识经济,2009年4月。

12.袁琳,资金集中结算:制度完善与风险控制,.会计研究,2005年9月。

13.张莉,企业实施资金集中管理的必要性—可行模式及对策,.会计之友,2006年6月

14.楚金华,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研究述评,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2月

15.蔡昌,提升现金流管理[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

16.方程主编,电子商务概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年.

篇9

【关键词】电子商务;商业生态文明;信息社会;系统分析

一、电子商务的基本内涵及发展概况

现代意义上的电子商务产生于美国,后在全球信息技术浪潮的推动下席卷全球,我国的电子商务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完善已经成为了推动我国虚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所谓“电子商务”是以飞速发展的遍及全球的Internet网络为架构;以交易双方为主体;以银行支付和结算为手段;以客户数据库为依托的全新商业运作模式。涵盖的领域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贸易。Internet电子商务的出现,实现了电子商务内涵的进一步扩展:

1.从单纯的网上信息到构建完善的网络商务信息中心。

2.从功能单一的电子交易市场转变为产、供、销一体化的虚拟商务市场。

3.从封闭的银行电子金融系统到开放式的“3A”式网络银行。

4.真正实现了技术和商务的高度融合。其中技术是手段,商务是归宿。这里所指的技术应该涵盖了一切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而商务是指契约型或非契约型的一切商务性质的关系所引起的种种事项。可以通过以下这个框架来论证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的提出及概念的界定

“商业生态系统”这一概念首先是由詹姆斯.弗.穆尔在他的著作《The death of Competition:Leadership and Strategy in the Age of Business Ecosystem》中提出的。在这篇文章里,他从生物生态学的角度出发,首次提出商业生态系统的概念。并认为商业生态系统模拟了自然生态系统中的诸多机制。众多的商家、企业作为有生命的经济实体,同时还作为经济细胞,组成和推动着整个国民经济乃至整个国际经济的发展,形成一种功能协调、优势互补、和谐增长的共生共荣的生态环境。

商业生态系统是人类在经济活动中形成的一种具有生态特征的社会系统。所谓商业生态系统,就是指由组织和个人所组成的经济联合体。系统主题包括:各类经济个体和组织—供应商、生产者、流通者。消费者、竞争对手、风险承担者。其他相关行业和企业、政府机构、行业和社会组织等。与自然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相区别的是,商业生态系统价值链上各环节之间不是我存你亡的关系,而是价值或利益交换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处在价值链的一个环节两端的单位彼此之间更像是共生关系,多个共生关系则形成了商业生态系统的价值网。

三、电子商务中商业生态系统形成的动因分析

1.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发展依旧稳定

根据《2012年(上)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的数据,截止到2012年6月,国内电子商务服务企业达38780家,同比增长8%。其中B2B电子商务服务企业达10950家,同比增长7%,增速趋缓;B2C、C2C与其它电商模式企业数已达24620家,较去年增幅达20.1%。电子商务服务企业直接从业人员超过190万人。

2.需求拉动的电子商务交易额迅猛增长

根据《2012年(上)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的数据,截止到2012年6月,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达3.5万亿元,同比增长18.6%。其中B2B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达2.95万亿,同比增长13%;网络零售(B2C和C2C)市场交易规模为5119亿元,同比增长46.6%。

3.电子商务的运营配套体系日益完善

电子商务的运营配套体系包括支付体系、物流配送体系、信用体系、法律法规体系、网络安全体系,行业标准体系、人才保障体系等。这些保障条件,在我国政府的支持和大力推动下日趋完善。

4.风险投资大量涌入

风险投资看好电子商务的短周期回报,导致大量资本金涌入电子商务领域。,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中国电子商务融资事件共有25起,其中风险投资24起,总额逾59.6亿人民币;IPO 1起,募资总额7.6亿元。

5.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法规、政策文件逐步完善

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极大的推动和规范了电子商务的发展。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的通过实施,从法律层面解决了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电子签名、电子合同及电子认证服务等一系列长期困扰电子商务发展的问题。2007年,我国首次出台了指导电子商务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电子商务发展“十一五”规划》,2008年商务部出台《电子商务模式规范》和《网络购物服务规范》征求意见稿。2013年国家税务总局公布《网络发票管理办法》并于今年4月1日起开始实施。

四、商业生态系统的特征分析

1.共同进化

共同进化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是处在同一价值链的企业,在任何成员核心能力下降时,都可能弱化系统整体的竞争力。每个成员在积极地自我完善的同时,应当通过投资、赞助等方式来促进供应商、配套厂商、顾客及相关参与主体的共同进化。另一种情况是竞争对手之间的系统同发展,即各自通过自身优势的增强而超越竞争对手。

2.集成化

商业生态系统的出现,让企业内部价值链的的增值和管理流程的重组更加有合力。另一方面企业利用供应链将各个参与主体整合到统一、高效的互利合作系统,从而完善企业的价值网络,将企业间的竞争转化为生态系统的竞争。

3.生态位

生态位的理论是由罗伯特·索洛最先提出的。可以简单理解为一个生物单位对资源利用和对环境适应性的总和。商业生态系统内的各个参与主体在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环境等元素都有相应的规则和模式。

4.自组织

推动商业生态系统产生、演化和发展的关键是内部的自我适应,商业环境的不断变化,商业生态系统要根据环境的变化实时的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策略和结构,从而保证了发展的源动力。

5.周期性和演化性

商业生态系统和其它生物系统一样都有产生、成长、成熟、死亡的周期过程。它的发展遵循继承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扬长避短,去粗取精,以更高的起点向前发展。

6.开放性

商业生态系统的形成为商务活动的参与主体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共享交流平台。系统越开放,企业对信息的共享程度越高,企业间的合作机会也就越多。由此带动的资源配置效率就越高。最终促进商业系统类企业的良性发展。

五、完善商业生态系统对电子商务发展的意义

1.商业生态系统的形成是电子商务走向规范和成熟的重要标志

商业生态系统内配套资源完善、企业间的合作规范有序,企业参与电子商务活动所需要的一系列条件和资源都能在系统内得到满足。过去电子商务活动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现象在新的模式下整合为统一的整体。这都标志着我国的电子商务活动在走向成熟。

2.完善商业生态系统将会推动我国的电子商务产业走向更高的层次

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壮大除了具备高度发达的商业环境和先进的网络基础设施等基本条件外。更重要的应该是在基本条件的基础上形成完善的产业环境。而商业生态环境就是产业环境的典型代表。要让电子商务活动的所有参与主体都能自觉遵循商务交易的游戏规则。使整个商业生态系统真正成为持续、健康电子商务产业的孵化地。

3.构建商业生态系统的根本目地是优化系统资源,让所有的参与主体都能“有利可图”,从而推动电子商务产业的协调发展。

商业生态系统中的各种主体之间是一种竞争和合作共存的关系,构成具有特定经济功能且相互依存的价值链整体。各个参与主体按照资源共享和整合的基本原则,实现经营活动中“各取所需、有利可图”的共赢增值模式。推动整个产业的协调发展。

在电子商务模式下,由于企业发展战略的复杂性,商业生态系统不仅是一种实施电子商务的途径,更是一种管理理念的创新。这种创新主要体现在企业战略的制定应考虑如何建立新的商业生态系统。并与系统中的各成员构建共享的、创新的、集成化的技术标准,并根据商业生态系统发展阶段(开拓商业生态系统、商业生态系统的扩展、对商业生态系统的领导、商业生态系统的自我更新)的特征和自己在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培养自身的核心能力。最终完善整个商业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蔡晓明,尚玉昌.普通生态学(下)[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方美琪.电子商务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李琪.电子商务图解[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徐华飞,吕廷杰.从这到那—直通电子商务[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3.

篇10

关键词:电子商务,国际税收,常设机构,居民身份,收入分类

进入21世纪后,电子商务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景象。与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不相适应的是,国际社会至今仍未能找到对跨国电子商务交易进行征税的有效解决办法,至今大量电子商务交易仍处于事实上的免税状态之下,这也促使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利用电子商务避税。

电子商务对传统国际税收规则的冲击

一、对传统的常设机构概念的冲击

当前国际上普遍通行的对跨国交易的征税规则是:跨国企业的居民身份所在国对其收入行使居民税收管辖权,征收所得税;而跨国交易发生地所在国对交易的所得行使收入来源地税收管辖权,征收增值税或营业税。

电子商务的兴起使得现有国际税收协定中的“常设机构”定义不再适用。常设机构难以确定的现状,不仅损害了收入来源国的税收管辖权,还引起了居民国和收入来源国在税收管辖权上的争议。

“常设机构”是现行的国际税收规则中最重要的核心概念之一。常设机构原则是国际税收协定中用以协调居住国和收入来源国税收管辖权的通用规则。国家的收入来源地税收管辖权通过对非居民企业在本国的常设机构的经营利润征税得以实现。

当前国际税收协定中对常设机构的定义,通常都来源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977年颁布的《关于避免双重征税的协定范本》(以下简称经合范本)和联合国1979年颁布的《关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双重征税的协定范本》(以下简称联合国范本)。经合范本第五条规定,“常设机构”是“一个企业进行其全部或部分营业的固定营业场所”,具体包括管理场所、分支机构、办事处、工厂、车间、开采自然资源的场所以及持续时间达到一定长度的建筑工地,但不包括专为企业进行“准备性质和辅质活动”而设的固定营业场所。另外,若一个不具有独立地位的人在一方缔约国中代表另一方的企业活动,拥有以企业的名义签订合同的权力并经常行使之,则此人也可构成该企业在该国中的常设机构。联合国范本的规定与经合范本相似,但更多地考虑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在某些方面适当扩大了对“常设机构”的认定范围,例如在对由人构成的常设机构的认定中,联合国范本增加了一条认定标准,认为即使没有签订合同的授权,但只要人“经常以首先提及的缔约国保有货物或商品库存,并代表该企业从库存中经常交付货物或商品”,也构成常设机构。总的来说,两个范本对常设机构的定义具有相同的特征,既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企业必须在收入来源国拥有固定的、在时空上具有一定持续性的场所,二是该场所用于开展实质性的经营活动。[1]截至2003年年底,中国已经与包括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在内的81个国家签署了对所得和财产避免双重征税和偷漏税的协定。这些协议也都是参照以上两个范本起草的,所以其中对常设机构的定义也都满足上述特征。

按照该定义,在通过电子商务进行的跨境交易中,商品或服务的提供方(以下简称为供应商)在收入来源国将不存在常设机构,因而也就无需向收入来源国纳税。其原因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跨过电子商务交易通常是通过供应商设在收入来源国的某个服务器上的网站来进行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存放供应商网页的服务器只是用于交易信息,而不是用于在线签署合同,符合“准备性质”和“辅质”的例外性要求,不能构成常设机构。[2]

其次,即便该网站的功能齐全,能够自动完成所有的交易,符合常设机构定义中“从事营业活动”的要求,但是网站是由电子数据构成的,可以轻易的修改和转移,并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物理存在。虽然服务器本身属于物理存在,可是拥有网站的供应商只是单纯地租借收入来源国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SP)的服务器的硬盘空间来存放自己的网站,而并未形成对服务器的实际支配关系,因此并不形成在收入来源国的物理存在,也不构成常设机构。[3]

最后,电信公司与ISP不受拥有网站的供应商支配,无权代表供应商签订合同,也无权代表供应商交付商品,因此不满足人的定义,也不能构成常设机构。

这种现状危害了税收的中性原则,使得具有相同本质的跨国经营活动因为交易方式的不同而承担了不同的税收成本,形成了对电子商务的隐性税收优惠。这种变相的激励促使跨国企业纷纷将业务转移到互联网上,以逃避对收入来源国本应承担的税收义务。这也是近年来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二、对企业的居民身份认定标准的冲击

电子商务的兴起,不仅会对收入来源国的税收管辖权造成不利影响,也可能对居民身份国的税收管辖权造成不利影响。因为电子商务使得跨国公司的居民身份认定变得困难。跨国公司可以比以往更容易地改变居民身份,以便利用国际避税港或者通过滥用税收协定进行避税。

在各国现行税法中,对于法人居民身份的认定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种:法人注册地标准、总机构所在地标准、管理和控制地标准、控股权标准、主要营业地标准等。中国税法对居民的认定采用了注册地和总机构所在地双重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第5条规定,具备中国法人资格的企业和不具备中国法人资格但总机构设在中国境内的企业,均为中国的居民纳税人。[1]

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远程办公和在线交易成为可能,物理空间上的集中不再成为公司经营管理上的必需要求。无论是出于实际经营的需要,还是处于避税的需要,跨国公司在全球的分布都趋于分散。集团内部的各个子公司间的业务分工趋向垂直化,子公司表现得越来越像一个单独的业务部门,而不是一个完整的公司。即便分处各国,各公司的管理人员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远程的实时沟通。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总机构所在地标准、管理和控制地标准和主要营业地标准等依赖地理上的特征对法人居民身份进行判断的标准就逐渐失去了其本来存在的意义。电子商务的高效性、匿名性和无纸化的特点使得公司可以轻易地选择交易中商品所有权的转移地和劳务活动的提供地,将交易转移到税率较低的收入来源国进行。或者通过调整公司结构的分布,使自己获得本来不应拥有的居民身份,从而享受到某些税收协定中的税收优惠。

三、对传统的收入定性分类方法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