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供应链管理认证范文

时间:2024-01-05 17:46: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色供应链管理认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绿色供应链管理认证

篇1

近年来,中国食品安全问题中折射出的食品供应链存在的问题,直接导致消费者对各类食品质量的不信任。在中国市场造成了广泛而深刻的不良影响的三聚氰胺、地沟油、硫熏银耳等事件也引起公众对食品安全和环境问题的顾虑,甚至出现严重的海外市场产品召回。因此,如何加强中国食品或农产品行业的供应链安全成为供应链管理研究的重要问题。供应链安全管理是指防御供应链资产( 产品、设施、设备、信息、员工) 被盗、破坏或损坏行为,或者防止引进未通过允许的违禁品、人或其他事物对供应链造成重大破坏而采用的政策、操作程序、技术。

传统上的安全管理被认为是交易过程中的冲突管理,但是今天供应链管理中所讲的安全管理主要以组织风险管理为主。企业实施安全管理的动机包括维护产品的品牌和品质,满足消费者需求或交易伙伴的要求,增加产品的可追溯性等,最终目标是保证供应链组织安全,实现经营和战略目标。一旦因为安全问题导致供应链断裂,会对企业供应链绩效产生直接的消极影响,因而供应链安全管理被认为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方面,食品供应链安全管理也成为重中之重。

2 相关研究评述和研究假设

由此可见,农产品或食品出现的问题,不仅容易发生在某个企业内部,而且也容易在整个供应链运营过程中产生风险。但是,已有研究更多地聚焦在对食品供应链安全管理的概念界定和风险分类上,忽视了从供应链的视角分析组织内以及组织间的整合和协调问题。事实上,食品企业通过内部各个职能部门的协调,可以保证食品本身的质量安全以及在企业内部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 通过与外部供应链中各个伙伴之间关系的紧密协调,一方面控制和保证食品在整个供应链流程中的质量,另一方面在合作过程中也能够吸收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等,以提升其安全管理能力。

由此可以看出,食品企业供应链安全管理能力是组织的重要战略资产,它包含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的协调能力以及与其外部供应链中各个伙伴之间关系的协调能力,成为企业一种不可模仿的、不可替代的、稀有的和有价值的资源。这样,食品供应链安全管理不仅可以迅速地应对供应链运营中可能发生的危机,而且也能通过有效的内、外部沟通和信号传递在供应链运作的最初阶段防止危机的发生。方面的监管制度,如最低库存、产品的可追溯性、产品生产标准、操作标准、作业环境的要求等。

响应性措施是为了适应外部的制度压力,实现企业在社会中的合法性而采用的标准化管理流程和规范,主要反映为企业的生产经营体系认证。这种体系能指导企业实现良好的仓储、运输作业标准以及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对于食品供应链核心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和内部控制信息透明度都为食品安全提供保障。目前大部分食品供应链上的企业一般都遵循食品质量安全的基本标准,例如,良好农业生产实践

3 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

食品认证的目的是保证食品满足特定标准,包括无公害食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和有机食品认证3 种类型。无公害食品认证是最低标准,以生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相结合,为保证消费者基本安全需求而实施的强制性管理制度。绿色食品认证是指能够达到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中国际先进水平的食品,其卫生安全指标一般高于国家标准。绿色食品代表的是安全、高质、环保,绿色食品认证一般与证明商标相结合使用。有机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生态环境未受到污染,根据有机农业生产要求进行生产,生产活动有助于建立并回复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以及获得独立认证机构认证的食品。本研究把每种认证都设为虚拟变量,也就是企业获得任何一种认证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例如,如果某家企业的产品只是无公害食品,达到国家对食品安全最基本的标准,取值为1; 如果既获得无公害食品认证,又获得绿色食品认证,表明该企业食品质量安全的标准高于国家基本标准,取值为2; 如果同时获得无公害食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和有机食品认证,那么该企业对食品质量安全的要求更高,取值为3。对食品安全质量认证的取值进行标准化处理。

篇2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珠三角制造业;传统供应链

一、引言

珠三角以其优越的地理和劳动力资源优势,承担了全球加工厂的角色。然而,严格的说,珠三角充其量不过是跨国公司或外商全球产业链中的一个生产车间,“技术在外、资本在外、市场在外、生产在内”成为珠三角制造业的主要特点。20多年的发展,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质量、低效益、低产出”为特征的发展方式继续占领着主导地位,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悬在珠三角企业头上的三把利剑。

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到2010年中国单位GDP消耗能源消耗系数要降低20%,新的政策形势和经济环境下,要求中国企业必须从供应链角度提升自身竞争力,谋求改善供应链的生态环境,实现产业良性循环和共同发展。由此,摆在珠三角制造业面前的有两条路:要么走产业升级的道路;要么被成本更低的地区和国家所取代。珠三角制造业产业升级迫在眉睫。而这一产业升级思路,与致力于打造“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理念不谋而合,珠三角走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是降本增效,打造资源节约型的“绿色供应链”。

二、绿色供应链的内涵

1996年,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的制造研究协会首次提出绿色供应链的概念,旨在综合环境影响和资源优化利用来考虑制造业供应链发展的问题。绿色供应链是环境意识,资源能源的有效利用和供应链的各个环节的交叉融合,是实现绿色制造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绿色供应链通过把“绿色”“环境意识”的理念融入整个供应链,它以达到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为目的,充分利用具有绿色优势的外部企业资源,并与具有绿色竞争力的企业建立战略联盟,使各企业分别集中精力去巩固和提高自己绿色制造核心能力和义务,使得整个供应链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最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可以认为绿色供应链是“一种在整个供应链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利用率的管理模式,它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涉及供应商,生产商,制造商,销售商和用户,其目的是使产品从物料获取、加工、包装、仓储、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的负作用最小,资源效率最高。”

三、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容及在制造业中的实施

将“绿色供应链”管理理念渗透于珠三角的制造业中,能够有效的助力于珠三角制造业的发展。(绿色供应链管理流程图见图1)

(一)绿色设计

绿色设计是绿色供应链的源头。它是指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将环境因素考虑在内。它要考虑制造过程中使用材料的毒性大小,材料是否具有可循环和易于拆卸性,材料对环境的长期影响以及生产过程中消耗能量的多少。绿色设计提倡无废物,可回收,它将产品生命周期延伸到“产品使用结束后的再利用及处理”。

企业在实施绿色设计时,其核心思想在于抛弃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环境治理方式,代之于“源头治理”的环境保护策略。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供应链有关方面的密切合作,不仅包括设计者和制造商,还要包括供应商和材料专家,即在多方之间充分沟通、信息共享、协作基础上共同进行绿色设计。实施绿色设计,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一战略计划的实施必将使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现象,提高企业的声誉和产品的竞争力,最终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绿色采购

采购是供应链上的关键环节,。绿色采购要求根据绿色环保的原则来选择供应商,绿色供应链中选择供应商不仅要考虑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质量、价格、交货期、提货期、品种等因素,还要考虑其提供商品的环境友好性及其是否具有环保(ISO14000)认证等。

企业在实施绿色材料工程时,要求供应链上各节点的企业密切合作,制造商与供应商应就绿色材料展开广泛的探讨,采购的材料产品设计中尽可能选用对生态环境影响小的材料(新材料、替代品、可重复使用、可再生、可降解、易处理),这样不仅达到环保目的,而且降低了成本还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另外,大公司(制造商)除了就材料的供应提出绿色要求,其本身也要积极参与到供应商的绿色材料建设中,有条件的可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技术上的支持,与供应商紧密沟通、协作、共同树立“环境成本”观念。加大对具有污染性的材料的限制和抵制力度,从生产源头给予消灭,在流通领域给予取缔,确保绿色材料工程的实施。

(三)绿色生产

绿色生产又称为清洁生产,是指整个生产过程,产品及服务持续运用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以增加生产效率,减少或降低人类和环境的风险。绿色生产要求生产过程中的所有活动都按ISO14000的标准或其他环保指令生产,在生产过程中产生污染最轻,原材料和能源的利用最少,减少废物的排放量并降低其毒性。

企业在实施绿色生产的过程中,除了积极与原料供应商沟通,了解材料部件的性能外,还要对参加绿色生产的相关人员,包括仓库、检验、SMT(Surface Mounted Technology)、重工、物料员等人员,进行绿色生产的相关培训,以保证他们都有足够的知识和认识,从而最终保证关于绿色生产过程的执行力度。培训合格后必须进行相关的资格认证,认证合格者方可上岗。另外,绿色生产不仅要求生产的产品具有环保性,还要求生产过程对工人没有伤害,而且使用的能源和造成的污染等应最小。

(四)绿色营销

绿色营销是实行绿色供应链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指企业有计划的通过一系列有益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活动,树立企业的绿色形象,开展绿色促销,刺激消费者对绿色商品的购买欲望,使消费者了解和认同企业绿色产品,实现销售目标。

绿色产品需要绿色营销,企业在实施绿色产品的同时,必须配置先进的营销策略和方式才能实现其价值。企业对绿色产品要制定绿色质检,建立绿色品牌、绿色标志,选择绿色渠道,进行绿色促销,绿色宣传。同时要向消费者宣传绿色消费观念,展示企业绿色文化,引导绿色消费的潮流,让消费者了解企业所进行的环境努力。供应链系统中企业生产的产品要符合环保要求,保证生产的产品无添加剂,无防腐剂,无污染,保护周边的生态环境,企业的这一行为必将增强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知名度,满意度和忠诚度,从而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企业绿色形象。

(五)绿色包装和运输

绿色包装要求企业在选择和使用包装材料时考虑环境因素时,以少耗材、再利用、再回收和再循环作为绿色包装的指导原则。绿色运输是指从环境的角度对物流体系进行改进,形成一个环境共生型的物流系统,在抑制运输过程中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形成一种能促进经济和消费生活健康发展的物流系统。

企业在具体实施绿色包装的过程中,应注意实施绿色包装设计,优化包装结构,同时应注意在包装物上标示图案和文字上写明如何处理这些包装,以提醒消费者把包装材料送入循环系统。另外,在满足运输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包装物并选择可重复,可循环使用的包装材料。

企业在实施绿色运输的过程中通过合理设计库存与运输之间的关系,设计返回运程并保证其畅通,同时要求集中配送实现物流合理化,在运输中控制运输工具的能量消耗和利用,合理规划运输路径,以最短的路径完成运输过程,从而大大减少废物的产生,降低企业运输成本。

(六)逆向物流

消费者购买了最终产品,经过使用后,会把报废的物品处理掉,为了实现废弃物品的再循环,再利用,需要从消费者那里收集使用后的产品,经过检测后,可以根据产品的损坏程度选择不同的处理方式。逆向物流根据不同的废弃物进行不同的处理,可以大大减少废物的产生,从而直接减少对自然界的依赖。

企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果有些产品整体没有失效,只是局部零件受损导致整体失效,可以通过修理或更换零件的方式加以处理;有些产品整体功能虽然失效,但通过一系列再加工可以使旧产品的性能达到或接近新产品的性能,然后再把旧产品加工后推向市场;有些产品没有办法修理或再制造,只能将产品彻底拆卸,并按照原材料分类,经过物理或化学处理后,使其恢复最初特性,作为生产新产品的原材料;有些产品失效后很难拆卸,而且处理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染和能源损耗,这种产品就需要焚烧或掩埋处理。

四、珠三角制造业在实施绿色供应链中的挑战及对策

就目前现状来说,珠三角绝大部分制造业依然处于绿色供应链的初级阶段,要彻底改善珠三角制造业现有的管理模式,打造绿色供应链,企业面临着重重挑战:

绿色供应链对于产品的设计是以材料的生命周期为基础的,为此企业要对产品的结构和所使用的原材料或零部件的类型、数量及经济价值、对环境的潜在危害、不同零部件或原材料的装配方式以及再生技术可行性和法规限制等都要做到全方位的考虑,这样势必会导致绿色产品的设计成本高昂,企业的研发费用大幅度提高。

企业采购绿色材料的花费肯定比普通材料要高,成本的提高必然引起价格的提升,势必同时削弱产品的竞争优势。我国目前生产绿色材料的供应商还为数较少,这必然在采购过程中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导致生产周期的进一步延长。有些供应商也会以次充好,把普通产品当作绿色产品卖给制造商,这样也给企业带来潜在的风险。

企业在实施绿色制造时,要投入大量的经费购买先进的设备和训练员工的绿色观念,这样也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成本。

实施逆向物流时,由于最终客户在地域上的分散性以及拥有产品的少量性,企业需要对大量低货流量的废旧产品进行运输,这常常导致高昂的回收成本,尤其在国际之间,高昂的物流成本使回收几乎不太现实。而且回收旧物品具有不确定性,客户在何时废弃产品,废弃多少以及废弃时产品的质量如何对企业来说都是未知数,这种返回产品在时间、数量及质量上的高度不确定带来了管理及运作上的难度,并增加了运营成本。

针对这些挑战,建议如下:第一,为了增强企业推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决心,政府可以在政策上给予积极的支持,对于实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企业在税收方面进行补贴,在财政上给以扶持;第二,政府在进行采购时,优先采购或订购实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企业的商品,另外,可以仿效欧盟的做法,对进入正规商场的商品要求符合相关认证,从法律制度上要求并鼓励其他企业逐步向“绿色供应链”管理过渡;第三,进一步规范ISO14000和RoHs等环保标准申请流程,加快申请过程,降低申请成本。同时,也应该积极规范市场管理,杜绝某些企业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破坏整个市场秩序;第四,通过国家之间外交,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实行电子产品集中回收,集中处理,从而降低企业单独操作过程中所带来的不确定及高昂的回收和运营成本。

在政府、企业、国际市场的多重推动下,珠三角的制造业定能逐步突破资源和环保的困境,开拓新的发展空间,成就更高的辉煌。

参考文献:

1、万后芬.塑造绿色企业形象[J].企业文化,2006(11).

2、唐德才.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及启示[J].生产力研究,2006(12).

3、张涛,季建华.绿色供应链初探[J].生产力研究,2006(12).

4、黄永健,唐华.“绿色供应链”助力“珠三角产业模式”升级[J].国际商报,2006(10).

篇3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 政府激励 市场激励

引言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们对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意识不断增强,供应链上存在的问题不断显现,创建绿色供应链也就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企业实现盈利和环境相统一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但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很少有企业会自觉实行,所以,在当前情况下,需要建立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

1、绿色供应链管理概念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供应链管理是对供应链涉及的全部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当前,绿色供应链还没有统一的概念,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制造研究协会( MRC) 在1996年最早正式提出了 “绿色供应链”概念。此后,Steven V. Walton 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就是企业在制定环境战略时把供应商加入其中,它的核心思想就是集成管理。Jeremy Hall 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从可持续发展理念出发,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进行环境友好设计,链中成员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树立所有成员的环保意识,实现供应链优化协调。综上,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为基础, 综合考虑资源配置效率和环境影响, 涉及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和最终用户,通过对供应链中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环境影响进行管理,进行绿色设计、选择绿色材料,采用绿色工艺进行生产,产品采用绿色包装和回收等技术手段,使企业收益最大化,资源配置最优,环境影响最小。

2、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激励机制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的工业化进程还处于初期阶段,大部分企业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较为薄弱,企业的“绿色工程”往往只是 “面子工程”,很多“绿色” 问题没有提到战略高度,只停留在操作层面。而绿色供应链的管理强调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工艺、绿色包装、绿色回收等环节在产品生命周期内的有效集成,“绿色”目标覆盖产品整个生命周期,而不是停留在某一局部或阶段。若某一子系统没有达到与环境相容的要求,则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绿色供应链管理。

我国很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较弱, 导致绿色产业的技术研发陷入“批量小、水平低”的不经济状态。绿色技术属于知识产品,具有边际报酬递增,前期开发成本较高的特征,“批量小、水平低”的研发难以达到预期的收益,从而导致对经营者的经济激励不足。考虑投资风险的因素,很多企业会减少“绿色”投资,导致绿色技术的研发博弈变成等待型博弈,使我国企业的绿色技术研发陷入“低水平—低效益—低水平”的恶性循环怪圈。在绿色供应链的运营中,由于链中企业信息不对称,在追求各自利润最大化时,各企业最优目标与绿色供应链整体最优目标相冲突,致使环境相容的原则在链中企业成员间得不到遵循。企业在合作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短期行为,很难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目前我国对绿色产品的认证与标识制度不健全,缺少专门的绿色产品销售市场,而且宣传力度不足,在市场中同时存在绿色产品和普通产品,假冒伪劣绿色产品泛滥,消费者难以判断真正的绿色产品,导致绿色产品市场的选择问题日益严重,这给生产绿色产品的企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不利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为有效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就需要建立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促进绿色供应链整体效益最优,成员收益达到帕累托改进的目标。

3、绿色供应链管理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在组织系统中,激励主体系统运用多种激励手段并使之规范化和相对固定化,而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结构、方式、关系及演变规律的总和。绿色供应链的激励主体可能是所有成员企业及最终消费者,政府职能部门和社会公益团体为保护环境也可能成为激励主体。激励客体是指被激励者,在绿色供应链中,激励客体可以是各成员企业和最终消费者。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激励目标主要是在保障成员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尽可能实现整体最优,需要采用合适的方法将实现环境友好、增进社会福利等目标融入到利益最大化目标中去。绿色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激励机制,主要由以下两方面构成:

3.1 政府激励机制

政府作为绿色供应链的激励主体,其目标主要是提供有效的制度环境,解决绿色供应链运营动力不足、避免代内及代际间负外部性、减少成员企业间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逆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政府要公开有关环境和政策信息,企业要公开排污信息, 尤其是在初级阶段,政府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唤醒企业、社会和民众的危机意识,政府要对企业行为进行监督,加大由“ 末端治理” 到“ 源头控制” 的监控力度。政府可采用以下激励方式:

3.1.1绿色补贴政策

为保护资源环境和维护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实施绿色供应链的企业付出了在市场条件下难以得到补偿的代价和成本,对这种产品给予补偿就要采用绿色补贴政策。补贴方式可采用物价补贴、企业亏损补贴和财政贴息。

3.1.2税收政策

采用税收优惠的手段来鼓励企业减少污染排放的方法是国际上常用的作法。政府通过税收活动来激励绿色供应链上企业的绿色经营行为,对绿色环保行为给予税收优惠,对污染环境行为征税。法国征收大气污染税,瑞典通过对轿车和重型车使用差别税率和补贴,欧美制定了汽车排放标准,严重污染车辆禁止上路。

3.1.3政府采购

政府采购就是指国家各级政府为从事日常的或为了满足公共服务的目的,利用国家财政性资金和政府借款购买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政府可以行使自己的权利购买绿色产品和绿色服务,从而使绿色供应链的企业在经济刺激和鼓励下积极生产绿色产品。一般政府采购量巨大,采购规模一般占GDP的10%左右,所以政府可以利用采购的规模优势和导向作用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环境保护。

3.1.4产业政策引导

政府应为了绿色供应链的有效运营发展提供硬件条件,如从整体上规划社会的物流网络和物流基础设施,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对道路建设、区域物流中心等大型基础建设给予财政支持和政策支持。

3.2市场激励机制

在绿色供应链环境下,各个企业在战略上是相互合作关系,但是各个企业的利益不能被忽视。在市场竞争环境下,绿色供应链的市场激励措施主要有:

3.2.1价格激励

绿色供应链各企业间的利益分配主要通过价格调整实现,在对供应链进行优化时可能会产生额外的收益或损失,当能确定相应对象时,由相应的企业承担,但很多时候不能确定准确的对象,必须对额外收益或损失进行均衡分配,分配通过价格实现。高价格可增强企业的积极性,不合理的低价会挫伤企业的积极性。但是价格激励也有一定的风险,在制造商选择供应商时,如果过分强调低价,就会选中报价较低的企业,而一些整体水平较好的企业就被排除在外,结果影响了产品的质量和交货期等。所以,企业不可只强调低价格,而应从多方面进行考察。

3.2.2订单激励

绿色供应链获得更多的订单是一种很大的激励,在链中的企业也需要较多的订单激励。在拿到较多订单的同时,要注意整条绿色供应链的可持续性。

3.2.3商誉激励

商业信誉是一个企业的无形资产,对企业及其重要。商誉主要来自于绿色供应链内其他企业的评价和在公众中的声誉,反映企业的社会地位。

3.2.4信息激励

在信息时代,信息对企业意味着生存。企业获得的信息越多就意味着拥有更多的机会和资源从而使信息能产生激励作用。信息激励对绿色供应链来说是一种间接的激励模式,链中企业利益信息技术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方便企业获得信息。

3.2.5淘汰激励

淘汰激励是企业常用的一种负激励方式。为使绿色供应链整体竞争力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必须建立对成员企业的淘汰机制,同时绿色供应链自身也面临淘汰。优胜劣汰是市场的自然法则,淘汰激励是绿色供应链系统内形成的一种危机激励机制,链中所有成员都有危机感,防止出现短视行为,减少绿色供应链群体风险。

3.2.6组织激励

良好的组织对绿色供应链及链中企业都是一种激励,在良好的绿色供应链环境下,企业之间少有争执,合作愉快,供应链运营畅通。制造商常用的组织激励措施是减少供应商数量,并和主要供应商和经销商保持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4、结束语

绿色供应链企业之间的激励机制可以有多种,本文基于当前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和企业改革的需要,以实施绿色供应链为立足点,提出两种种激励模式,多种激励方法。随着管理模式、科学技术和方法的不断创新,激励的方法也会不断的更新。

参考文献

[1] 惠玉容; 绿色供应链激励机制构建[ 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2] 张伟;基于绿色供应链的政府激励方式探讨[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9,(12)

[3]杨红娟;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激励机制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2007,(3)

篇4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管理,激励策略

中图分类号:V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资源枯竭、环境严重污染和生态失衡的威胁。这些都对企业的经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环境与资源问题是社会问题,不是一个企业能够独立承担并完成的,需要上游和下游企业的共同配合,最终实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减少环境污染以及提高资源利用率等目的。绿色供应链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模式。但绿色供应链管理在我国才刚刚起步,迫切需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来推动其发展。

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涵及特点

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的支持下,密西根州立大学的制造研究协会于1996年首次提出了绿色供应链(Green Supply Chain)的概念,旨在综合环境影响和资源优化利用来考虑制造业供应链发展问题。绿色供应链本质上来说是环境意识、资源能源的有效利用和供应链的各个环节的交叉融合,是实现绿色制造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使整个供应链的资源利用效率最高,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它考虑了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环境问题,注重对于环境的保护,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与传统供应链星币绿色供应链具有如下特点:(1)供应链是“通向未来”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因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就是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满足环保要求,以社会生态市场营销为发展理念;(2)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全过程”的绿色化管理,包括上游的供应商和下游的分销商都需要进行绿色化管理。绿色供应链管理从产品生命周期出发,包括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制造,绿色包装、绿色营销、绿色消费和绿色回收整个过程;(3)绿色供应链的核心是“生态管理”视角下的协调与合作。绿色供应链要求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时,综合协调企业内外部资源做出正确的选择,而不得以牺牲生态环境和大众福利为代价。绿色供应链的概念模型如图1-1所示。

图1-1 绿色供应链概念模型

三、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障碍分析

由于企业成本、技术因素以及本身环境意识的缺乏,不能自觉加入低碳供应链的管理行列,使得供应链不能有效运行。

在产品研发上,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对绿色材料的选择、产品的设计与开发等的控制不够,容易陷入“小批量、低水平”的规模不经济状态。核心企业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但是一项新技术的前期开发成本较高,从产品的研发到投入市场,被市场认可,需要很长的过程。作为投资方的考虑,会减少对绿色的投资。

在合作上,供应链中,每一个节点企业即是后一节点的供应商,又是前一节点的顾客。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需要企业之间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强调相互合作和信任,避免短期利益行为的发生。但是毕竟供应链是由多个具有理性和决策能力的独立法人构成,他们在追求共同目标的同时,仍然存在着局部利益的冲突。

在政策制度方面,目前我国有对绿色产品的认证、标识制度还不够健全,需要加强全社会的“绿色”宣传,对制造商动机不足、成员企业间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逆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的存在,政府应加快制定一套完善的法律制度,实行严格的节能减排政策。

四、绿色供应链激励策略

绿色供应链激励对象包括供应链自身、成员企业及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对于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的激励属于一般企业激励机制研究的范畴,而对成员企业及供应链则要从制度与市场两个角度去激励行为主体选择与环境相容的行为方式。本文将绿色供应链看作一个整体,着重从绿色供应链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探讨对绿色供应链的激励。

4.1 绿色供应链外部激励

(1)政策激励

政府首先要在全社会中加强对环保重要性和紧迫性的宣传,唤醒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危机意识,为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将节约资源、减少废物、避免污染等目标作为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其次,政府要对企业行为进行监督,加大由“末端治理”到“源头控制”的监控力度。解决实施绿色供应链企业动机不足、避免代内及代际间负外部性、减成员企业间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逆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

(2)经济激励

经济激励是通过运用一定的经济手段,来引导绿色供应链的成员企业进行行为选择,纠正或公平分配因外部性所带来的利益损失,以此来实现企业个体利益、供应链整体利益与社会利益相互促进的一种激励模式。其主要措施包括:排污收费、产品收费、可买卖许可证、补贴以及其它制度。对传统企业进行环境方面的严格管制,相当于加大了传统企业的运行成本,使绿色供应链的运营成本相对降低,有利于传统供应链向绿色供应链转型。

(3)观念激励

观念激励有很多方式,比如商誉激励,绿色消费观念激励。商誉是一个企业的无形资产,对企业极其重要。商誉主要来自其他企业的评价和公众的声誉,反映企业的地位。对于绿色供应链来说,一方面,绿色供应链整体商誉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供应链成员企业的预期收益和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一个企业加入一个产品或服务的绿色供应链,在很大程度上可提高该企业的商业信誉。只有在核心企业形成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和广泛的知名度后才能对其他绿色供应链企业具有激励作用,从而对整个绿色供应链形成一种激励机制。

4.2绿色供应链内部激励

(1)价格激励

绿色供应链各个企业之间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而供应链的各个企业在利益分配上主要体现在价格上,它包含了供应链利润在企业间的分配,合理的价格能增强企业的积极性,不合理的价格会挫伤企业的积极性。绿色供应链利润的合理分配有利于供应链企业间合作的稳定和运行的顺畅。价格激励的主体一般是上游企业和优势企业,客体是下游企业和劣势企业。

(2)核心企业激励

核心企业对链上各企业有效激励能大大调动企业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进而使绿色供应链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发展壮大。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中,核心企业可通过持续不断的尊重与承认成员企业的作用,让成员企业参与核心企业的绿色供应链战略制定过程及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开发过程中,满足成员企业的成就和自身成长的需要,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成员企业的积极性。绿色供应链管理各个企业的利益分配主要体现在价格上,价格包含绿色供应链利润在所有企业间的分配、绿色供应链优化而产生的额外收益或损失在所有企业间的均衡。价格对企业的激励是显然的,高的价格能增强企业的积极性,不合理的低价会挫伤企业的积极性,利润的合理分配有利于供应链企业间合作的稳定和运行的顺畅。因此,价格激励是核心企业对成员企业的一种激励方式。

(3)信息共享激励

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提高绿色供应链企业的柔性生产能力、知识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及适应全球市场激烈的竞争形势,绿色供应链必须实现信息共享。供应链上的企业获得更多的信息意味着企业拥有更多的机会、更多的资源,从而获得激励。信息对供应链的激励实质上是属于一种间接的激励模式,但是它的激励作用不可低估。信息共享不仅可以降低“牛鞭效应(The Bullwhip Effect)”,提高绿色供应链整体利润水平,而且能够改善成员企业的活动与环境相容的水平,增加福利。

(4)绿色文化激励

文化激励已经发展成为现代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仅仅靠政府管制、经济激励等“硬性”或物质激励来实施绿色供应链远远不够。绿色供应链上的企业在选择战略合作伙伴时,要从符合供应链要求的企业中选择和培育具有积极环境管理意识的企业,由此通过绿色供应链上各个企业的采购、生产、运输、包装和分销、回收及废弃物处理的绿色性来达到整个供应链的绿色性。绿色文化作为各企业共同的价值观体系,是绿色供应链成员企业间实现良好沟通和协调的基础,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和企业员工对环境影响和资源利用效率的看法以及反应。文化对于绿色供应链的激励,主要体现在是否有积极的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和绿色管理意识、能否进行管理职能的整合、成员企业间和企业内部能否进行有效的沟通等方面。

五、结语

本文将绿色供应链视为一个整体,以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从绿色供应链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阐述了一些绿色供应链的激励策略。随着管理模式、方法和技术的不断创新,激励的模式和方法也会不断的创新。

参考文献:

[1]王健,红.绿色供应链激励策略与激励模式研究[J].管理观察,2009,(13):221-222.

[2]杨红娟.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激励机制探讨[J].经济问题索,2007,(3):161-164.

[3]金常飞,王馨.再制造绿色供应链中企业决策与政府激励策略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2,(3):74-80.

篇5

作为全国最早引进绿色供应链概念的城市之一,深圳在供给侧改革的道路上先行先试,走过了近十年岁月,探索出一套政府支持、企业自主、市场化推进、第三方技术扶持、从源头至末端并重为特色的创新的绿色供应链推动方式。

让改革延伸到产业链的上游

“在深圳推动企业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企业要开展绿色供应链,其关键是供应商的评价与选择。”深圳市绿色供应链管理项目技术服务供应商之一的深态环境技术有限公司工程师周婧向记者介绍道。

为了探索实际可行的绿色供应链模式,2014年1月起,深圳市选取国内影响力较大的企业集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为试点,开展“深圳绿色供应链”试点项目,探索建立“政府指导、大企业采购牵引、中小企业改善环境”的政企合作新模式。

“我们的目的是通过分析绿色供应链实践,研究推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由被动式环境管理变为主动式环境管理,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分析绿色供应链实践的制约因素以及发展的动力机制,搭建绿色供应链沟通交流平台,为深圳市企业绿色供应链网络建设提供经验借鉴。”周婧表示,这就需要采购商与供应商在环境保护方面建立一个能够一同面对环境问题的供应链伙伴关系,通过供应链伙伴关系来共同提高环境意识和绩效。

据介绍,试点方案以搭建信息咨询、技术扶持和鼓励资助等为特色的政企联动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政府通过相关的激励政策引导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加大对违反环保法律法规上游供应商的惩戒,建立上游供应商环保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规范性、引导性和监督性作用,构建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外部环境。

而作为试点核心企业的华为,则制定适合行业属性和价值链特性的绿色供应链战略,通过采购份额奖优罚劣,强化上游供应商的环保行动,倒逼供应商通过节约能源、原料;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成本;提升环境绩效,促进良性循环;提高研发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竞争力。

另一方面,作为第三方技术支持的深态环境技术有限公司负责帮助核心企业的上游供应商制定污染控制和节能减排行动计划,通过现场诊断、方案建议和定期研讨会等方式对其污染减排提供技术指导和信息咨询服务。

“试点工作分三个阶段推进,目前第一阶段已初现成果。”周婧说:“第一阶段的工作我们在华为的一级供应商中选取了7家重点厂商,对其生产运输的全过程进行评估,看看是否符合绿色供应链的相关标准,并对其提出改进建议。”

事实上,华为作为国内手机制造的龙头企业之一,为其提供包括电子电路板、喷涂、电镀等手机生产必须材料的供货商自然不可或缺。试点的目的正是针对以华为为核心企业的部分供应商,通过评估与审核,调研供应商的绿色供应链实施现状,帮助供应商完善其绿色生产过程,实现节能环保建设。

以其中一家为华为提供高密度互联板、柔性线路板产品的一级供应商为例,试点研究报告中对其生产过程的每一个细节均有评价――对含第一类污染物废水进行单独收集、单独处理、车间排放口达标;各项设施均由该公司自行运营,废水处理设施均运行正常,管道标识清晰、机械设备完好、防腐处理完善;废水、废气、噪音均达标排放……

“除了对厂商的深入调研外,对于其近年的奖惩情况也作了详细调研,包括是否存在国家明令禁止淘汰的工艺和设备、近年内是否有环保处罚记录等。”

试点工作的第二阶段,准备在第一阶段的一级供应商基础上,进一步向二级供应商扩展,引入华为供应链上更多的供应商及其二级供应商加入试点,形成以华为为核心企业的绿色供应链链条,为其提供分享交流平台及技术支持,分享节能减排技术方案形成企业合力,利用绿色供应链杠杆效应,推动整条供应链的绿化。

最后的第三阶段,则计划鼓励深圳市更多大型企业及其供应商加入试点,实现绿色供应链项目的横向扩展。包括探索绿色供应链网络建设、沟通平台的搭建、绿色供应链研讨,形成绿色供应链网络建设基础。

让企业成为绿色管理的主人

“深圳市相关政府部门一直以来遵循‘最大帮助,最小干预’的原则,为绿色供应链建设提供充分的信息公开,鼓励资助,技术扶持;由企业自发推动,市场化推进,实现‘自主式造血’的转变。”深圳市人居环境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说。

早在 2006年,一场鼓励企业从源头开始节能环保的运动――“鹏城减废行动”在深圳正式启动。这场由深圳市政府引导,企业自愿参与的环保专项行动,成为了今日深圳推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稳固基础。

“鹏城减废行动”的定位,是通过鼓励企业改善内部环境管理、提高单位资源产出效益、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生产过程废弃物的排放,为当地绿色制造改革提供动力。在政府、顾问机构、企业三方的共同努力下,“鹏城减废行动”在深圳企业中掀起了节能降耗的热潮,参与企业从2006年的113家发展到2013年的1000余家。

“从2007年起,市政府‘环保资助计划’每年拨款3000万元,专门用于奖励企业实施‘绿色生产’,对企业开展环保科研工作给予资助,并通过环境公共设施服务定价机制、生态补偿机制、环保专项资金资助机制、企业环保奖励制度等一系列机制和制度,激励企业改进环境行为。”深圳市人居环境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标志着‘鹏城减废行动’对于企业来说不再是一场‘赔本’的环保行动,而是得到政府实实在在奖励、树立自身品牌的绿色行动。”

不难看出,对于供给侧改革的尝试来说,深圳早在十年前就有所行动,并逐渐深入发展,以此定立下一套政府引导,企业自主的行动方针。

“无论是天津、上海还是东莞,这些率先探索绿色供应链的城市,目前的做法大多还是自上而下的‘政府行为’,但在这一点上,深圳有自己的思考。”周婧表示,绿色供应链作为一种先进理念,目前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并没有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因此只有让企业真正了解其带来的诸多好处,才是发展的长远之策。

有鉴于此,深圳根据企业的特点,提出将社会和消费者的环境要求转化为客户需求,融入产品设计及生产过程,开发更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最终达到提升供应链的整体效率、改善整个产业链环境表现的目的。

为此,深圳组织了包括华为在内全国乃至世界均有广泛影响力的大型企业,联合“绿色采购宣言”,承诺进行绿色采购,并接受政府和社会的监督,希望以此促进改革从生产环节延伸到采购环节,拉动下级供应商改善环境,实现产业链的生态化和绿色化。

宣言内容主要包括:在效能相同或者相似的条件下,优先采购具有良好环保性能或者采用再生材料的产品或者服务,并推动上游供应链生产过程和服务方式的绿色化;建立绿色采购认证管理体系,对采购的产品或服务进行绿色认证,推动和促进上游供应链产品或服务的绿色化;不采购违反环保法律法规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国家禁止使用的有毒有害物质、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产品以及以落后生产能力和工艺装备生产的产品。

2008年9月,深圳进一步与15家规模较大、产值较高的大型企业,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署《深圳市企业绿色采购合作协议》。协议主要涵盖了合作宗旨、原则、内容、机制四个方面,其中在内容里,详细阐述了深圳市环保局以及企业的具体职责。

与此同时,深圳还推行诚信分类管理,根据企业的环保表现,给予绿、黄、红牌的不同评定,对获得绿牌的环保诚信企业,环保部门将在环境管理中采取倾斜政策。对于黄、红牌企业,除了加大巡查执法力度外,同时还将该类企业的名称、信息等资料提供给参与绿色采购协议的企业作为参考,建议其选择环保实力更强、绿色化程度更高的产品,为其绿色采购提供信息依据。

截至目前,包括华为、富士康、比亚迪在内的近数十家大型企业参与绿色采购,这些企业依据鹏城减废行动、绿色采购宣言以及《绿色采购合作协议》的有关内容,结合企业的行业属性和价值链特性,分别制定了不同的绿色采购战略。

“从深圳市绿色供应链多年的试验中我们发现,绿色供应链发展的动力源于企业自身内部,政府需要找准行政引导与企业需求的‘结合点’,合理利用政府职能,才能产生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共赢。”周婧告诉记者。

篇6

【关键词】 中小企业; 绿色供应链; 供应链金融; 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13-0094-05

一、引言

全球化背景下,随着信息技术和运输网络的不断发展进步,企业生产组织和流动成本也在不断下降,从而使供应链作为国际产业组织主流模式成为可能。在整个供应链体系中,中小企业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特色和优势,成为供应链中的重要一环,并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稳定经济、技术创新、吸纳就业、出口创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末我国中小企业规模已达4 200万,占全国企业的99%以上,并且,中小企业创造了58.5%的GDP,52.2%的税收,80%的就业率和68.3%的出口贸易。各项数据表明,中小企业已经是各国经济发展中不容忽视的力量(见表1)。

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处于劣势,金融机构偏爱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对中小企业的“惜贷”现象较为普遍。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资料,2014年在银行全部信贷资金中,中小企业贷款资金只占总贷款金额的20%左右,所需银行贷款的满足率也仅为30%~40%[1]。中小企业的融资年度额为16.5万亿元,仅占社会融资总额比例的15.1%。另外,在银行发放贷款时,对中小企业的要求也较为苛刻,不平等对待现象时有发生,导致中小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远远大于其从银行等获得的金融支持,这一不对称性对中小企业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一直以来是国内学界研究的热点[2]。

政府也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以缓和中小企业发展和融资约束的矛盾。但在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相关的政策难以实施到位,实施效果并不明显。在这样的背景下,供应链融资模式应运而生[3]。原深圳发展银行的“1+N”贸易融资就是供应链金融的雏形,此后便迅速发展起来。而且,各国在应对经济危机时,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替代性的融资产品消除了银行信贷紧缩给全球经济复苏带来的影响,方便企业融资,并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4]。2012年供应链金融业务融资余额规模为6.9万亿元,2013年达到8.3万亿元,增速为20%。中商情报网发表的《2013―2018年中国供应链金融行业调查及市场前景咨询报告》分析指出,继原深圳发展银行在2006年率先推出“供应链金融”品牌之后,各大银行都积极加入到这个行列,推出针对中小企业的产品,如招商银行的“电子供应链金融”产品,交通银行的“蕴通供应链”产品、兴业银行的“金芝麻贸易直达”产品等。

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在供应链金融不断发展的今天,能否把绿色理念融入其中,从而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问题,并与环境形成友好互动,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二、绿色供应链金融的理论探析

(一)供应链金融及其融资模式

所谓供应链,是指通过围绕核心企业,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进行有效控制和整合[5],从而形成一个功能网络结构,其中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消费者。供应链金融基于供应链结构,运用自偿性贸易的融资模式,其核心理念在于对具有供应链合作背景的中小企业进行重新定位和评价,通过将核心企业的信用输入供应链,达到为中小企业增信的目的。

所谓供应链金融,是指运用自偿性贸易融资的信贷模式,基于整个供应链信用(主要是核心企业的信用)及供应链内部的交易结构,对供应链上的企业提供一揽子融资服务的一种模式。当前的供应链金融主要是以国有大型企业为核心,其他中小企业配合生产、销售而进行更大范围的生产、销售,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贷款或提供相应的金融产品,实现实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协作,使核心企业的生产或供应环节能和中小企业等配套企业重新链接。供应链金融的基本流程见图1。

按照产品生产经营周期,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1.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应收账款融资就是指发生在回款周期中,上游的中小企业将还未到期的应收账款转让给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将融资贷款发放给中小企业的融资业务模式。其流程图如图2所示。

2.预付账款融资模式

预付账款融资是指融资中小企业把市场适销对路、价格相对稳定的、处于正常贸易流转状态的产品抵押给银行,银行根据市场情况按一定比例发放融资贷款。其流程图如图3所示。

3.动产质押融资模式

动产质押融资一般发生在制造或销售周期,企业把存货等动产抵押给金融机构,申请贷款;金融机构审核材料、提供贷款的同时控制货权;物流企业对质押的货物进行监管,在接受金融机构指令的同时确保供应链中仓管物流的顺利运作。其流程图如图4所示。

(二)绿色供应链和绿色供应链金融的概念

1.绿色供应链的概念

“绿色供应链”的概念是在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环境负责制造(ERM)”研究中正式提出。在随后的研究中,Beemon在供应链模型加入环境因素,并设计了具有广泛适应性的供应链模式。绿色供应链至今尚无一个权威统一的定义。一般来讲,绿色供应链是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最小化产品生产对社会环境产生的影响,提高资源利用率,尽量做到生产友好、环境友好[6]。绿色供应链系统主要由生产系统、消费系统、物流系统、环境系统等组成,其运作流程见图5。

绿色供应链主要强调的是绿色、生态文明理念的综合运用,以供应链管理为基准,把可持续发展和节能减排融入供应链中[7]。

2.绿色供应链金融的概念

绿色供应链金融是为了能够更好地达到绿色制造的目标,在充分利用供应链联盟企业绿色优势的前提和基础之上[8],银行等金融机构把所借的款项优先投入绿色生产的过程中去,使供应链管理过程所消耗的资源和造成环境污染的影响降到最低[9]。

为了实现2020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的目标[10],我国已经开始污染物排放的控制,为排污权质押这一绿色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的运用创造了前提条件。

绿色供应链金融与一般供应链金融的区别见表2。

3.绿色供应链金融风险

绿色供应链金融发端于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的结构融资以及风险识别和管理技术。当前,基于绿色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理论,供应链金融风险可以定义为业务主体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过程中因为存在各种不确定性造成的损失的可能性。其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1)系统风险,是由自然环境(如自然灾害)、社会环境(如宏观经济政策利率、汇率)等变动导致发生损失的可能性。

(2)信用风险,是由绿色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金融机构、第三方物流违反合同、契约导致发生损失的可能性[11]。

(3)市场风险,是由市场供需关系、交易形式等变动导致绿色质押物变现能力发生损失的可能性。

三、绿色供应链金融运用案例分析――以常州沁元纺织有限公司为例

(一)公司简介

常州市沁元纺织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前身是当地一家集体企业,公司占地5 000平方米,办公楼、厂房、宿舍共8座,面积达9 300平方米。现阶段,公司主要集中于开发、生产、印染加工等生产制造环节。产品包括全棉、涤棉、麻棉、天丝、染色、印花、涂层、抓剪毛等特殊后整理产品。棉坯布月产量150万米。

(二)绿色供应链金融构建与实施

常州市沁元纺织有限公司在整个供应链中处于中游的位置,是制造商;而纱厂处于上游的位置是原料的供应商;商贸公司则是处于下游的位置,是经销商(见图6)。

常州沁元纺织有限公司在供应链中处于中游的地位,首先建立与上下游企业供应链战略伙伴关系,其次沁元纺织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在政府的资助下为改善噪音、粉尘的污染,新引进比利时必佳乐190高速剑杆织机及喷气织布机168台,全部进口配套设备,减少生产噪音和粉尘。沁元纺织着重治理在生产制造环节产生的废水,与信誉高、排污好的污水厂签订长期合约,减少废水对环境的危害,做到绿色生产。

作为纺织企业,必定会有污染物的排放。排污权是企业排放污染物的权利,这种权利是在企业满足一定条件的基础上,政府管理部门通过行政手段所赋予的,企业依法享有的排放污染物的权利,是有价值的。沁元纺织平均年排放COD(化学需氧量)为85吨,平均年污水排放量为70吨,常州环保部门委托产权交易中心对排污权评估的价值为1 828.57万元,沁元公司以此为质押向银行申请融资并且由供应链战略伙伴提供担保,银行通过审核沁元纺织所在的供应链上核心企业信用等级和市环保部门出具的排污权评估价值等资料,决定2015年发放1 280万元的短期贷款。如果按照传统的信贷授信要求和资产状况,沁元纺织的信贷规模最多为960万元,运用绿色供应链金融融资使得沁元纺织有限公司多融资了320万元,解决了沁元纺织有限公司的融资问题。沁元纺织有限公司排污权质押融资流程图见图7。

(三)绿色供应链金融的风险识别

1.系统风险

沁元纺织有限公司绿色供应链金融的系统风险是由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变化影响沁元纺织有限公司的绿色供应链金融质押品未来市场价格存在的不确定性,从而使得沁元纺织有限公司难以实现其预期目标。这一系统风险无法通过优化风险管控措施而得以消除。一方面,国家宏观政策(财政、货币政策)变化影响了沁元纺织有限公司外部金融环境,加大了绿色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并影响提供供应链金融产品的金融机构收益。另一方面,国家利率水平的变化对沁元纺织有限公司的绿色供应链金融产品质押率及其价格的影响是直接的,金融机构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会适当降低质押率和价格,这对沁元纺织有限公司来讲是不利的。

2.信用风险

沁元纺织有限公司绿色供应链金融的信用风险一方面主要来源于绿色供应链上的上下游企业,特别是核心企业未能按照绿色战略合作协议要求提供必要的担保,使得金融机构提供的绿色供应链金融产品因未能满足其条件而使沁元纺织有限公司违约受损;另一方面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金融机构或物流企业违约导致未能及时提供绿色供应链金融产品而使得沁元纺织有限公司的经营受到损失,并且对方的违约补偿不足以弥补生产经营的损失。

3.市场风险

沁元纺织有限公司绿色供应链金融的市场风险一是市场利率的变化,使得绿色质押物产品(排污权)质押率及其价格存在不确定性;二是源于企业绿色质押物产品(排污权)市场的变化。随着国家节能减排力度的加强和企业转型升级的逐步完成,未来企业的绿色生产将是一个常态,所以现有的绿色质押物产品(排污权)市场会随着绿色生产的普及而趋于冷淡,其价格和变现能力会发生变化,由此而形成市场风险。三是绿色质押物产品(排污权)的交易要依托产权交易中心,这其中会存在法律和政策方面的问题,即绿色质押物产品(排污权)市场的可交易风险问题。

(四)绿色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控措施

1.加强绿色供应链生产的管理

在绿色供应链金融融资中,银行基于对整个供应链信用和绿色生产经营状况的考察,才能作出融资决策。从供应链角度来看,上游企业、下游企业和融资企业应当组成绿色战略伙伴,都应按照绿色制造理念来组织生产经营。因此沁元纺织有限公司一方面积极组织全体员工,特别是高层领导进行专门的绿色生产经营知识培训;另一方面增加对环保设备的投入,积极争取通过相关的国际环境认证,做到绿色生产、环境友好,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减少融资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由于监测设备及监测系统的不发达,短期内还难以实现连续在线环境监测,沁元纺织有限公司实际排放的数据、拥有的排污指标的数据以及相应的排污权监测配套机制还没有完全妥善地建立。因此企业积极配合常州市政府加强环境技术检测,在企业排污权的评估中尽量减少双方信息的不对称。

3.控制市场风险和提供反担保

一方面对于排污权质押融资因为交易业务的复杂、专业,沁元纺织有限公司与银行就融资业务在契约中的法律问题进行多次的友好协商,减少交易风险、法律风险。另一方面对于排污权质押融资,沁元纺织有限公司与银行一起共同促进环保等政府部门出台在产权交易中心建立排污权交易的政策,以减少银行风险。同时沁元纺织有限公司积极为供应链融资担保企业提供应收、应付款项或存货的反担保。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绿色供应链金融既提供了合理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途径,又促进了生态环境和循环经济的发展,为企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可行的方向。

(一)强化企业绿色供应链理念,打造绿色企业文化

中小企业应改变传统的发展思维和方式,强化绿色供应链管理,逐步构建以设计、采购、物流、制造、销售和回购的绿色供应链体系,同时注重企业绿色文化的打造,提高员工环保意识,树立企业绿色形象,创建企业绿色品牌。

(二)构建与核心企业、其他合作商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

绿色供应链金融融资的顺利实施离不开供应链上核心企业及合作商的全力支持和必要的担保承诺,因此加强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合作,构建低碳供应链管理体系,建立与核心企业、其他合作商长期战略伙伴关系将有助于供应链金融的顺利开展,同时也有利于降低供应链运营成本,提升整体供应链价值。

(三)政府相关部门应为排污权的交易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

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资源浪费和污染严重企业的处罚力度,提高企业违法成本;另一方面政府应按绿色金融理念建立信贷政策导向,鼓励和支持绿色生产企业,为企业排污许可权的交易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1] 池仁勇,刘道学.中国中小企业景气指数研究报告[R].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2] 祁洪祥.基于供应链的融通仓业务模式研究[J].现代物流:铁路运输与经济,2011,32(11):61-64.

[3] 何静.供应链融资的风险及其控制对策[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2,28(2):73-75.

[4] 弯红地,张莹莹.论银企联盟供应链的融资风险控制[J].天中学刊,2012,27(5):33-36.

[5] 窦亚芹,朱金福.非对称信息下供应链融资优化决策研究[J].管理评论,2012,24(9):170-176.

[6] 曾柏建.浅谈绿色供应链管理在X公司中的运用[J].北方经济,2012(10):104-105.

[7] 张琳.企业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探讨[J].物流技术,2012,31(11):375-419.

[8] 刘丹,赵嵩正,刘静.绿色供应链买方视角下的合作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机械制造,2012,50(11):70-73.

[9] 徐耀芬,童志龙.基于循环经济模式下的供应链管理研究[J].对外经贸,2013(1):109-111.

篇7

关键词:闭环供应链;逆向物流;质量实践;质量变革

中图分类号:F253.3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Closed-loop supply chain is the ke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forward)supply chain quality management activities, the quality management practice under the closed-loop supply chain environment must be changed,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closed-loop supply chain quality management from scholar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article put forward the ten changes of the closed-loop supply chain quality management practi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ctice and presents a quality management practices case under closed-loop supply chain environment; to help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to make the transition of quality management from traditional supply chain quality management to a closed-loop supply chain, the research is the lack of previous literature.

Key words: closed-loop supply chain; reverse logistics; quality practice; quality change

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在全球化制造时代到来之际,国家之间的竞争更是供应链质量管理水平的竞争,提高整条供应链质量管理水平,意味着提高整条供应链经济效益;最终提高国家经济总体竞争力。

基于SCOR(Supply-Chain Operations Reference-model)模型的传统供应链质量管理模型没有太多涉及到逆向物流中的质量管理问题,然而在企业的实际运营中,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是同时存在、相互交融、密不可分的,是一个集成了正向和逆向物流的闭环供应链系统,如图1所示。闭环供应链(Closed Loop Supply Chains,CLSC)是指企业从采购到最终销售的完整供应链循环,包括了产品回收与生命周期支持的逆向物流。它的目的是对物料的流动进行封闭处理,减少污染排放和剩余废物,同时以较低的成本为顾客提供服务,能同时产生经济效益、法律法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四个方面的利益。

1 国内外闭环供应链环境下质量管理的研究现状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依靠闭环供应链上每一个节点的质量控制。从图1可以看出:闭环供应链制造系统不仅包括全新产品的制造,而且还包括基于产品回收,检测和分类、拆卸和再生产、再测试、再验证流程的再制造系统。闭环供应链环境下的质量管理不仅包括全新产品的质量控制,而且还包括再制造产品的质量控制。在再制造系统中,不仅存在回收品及回收物料质量的不确定性问题;而且在回收品的检测和分类、拆装与再生产过程中也会产生不同于全新产品制造过程中的新的质量问题;有时再制品工装夹具的技术设计难度比全新生产过程中工装夹具的技术设计难度更高;闭环供应链环境下产品质量保证将比传统供应链下的产品质量保证复杂的多[2-3]。王金强[4]等研究并给出了闭环供应链环境下供应商选择的评价指标体系。王慧[5]等给出我国电子行业闭环供应链运作对策和建议。姚巨坤[6]等研究了装备产品再制造过程中的工序质量控制及装备产品的再制造质量控制技术。齐芮[7]等研究了闭环供应链质量成本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日本学者Yiannis Nikolaidis在2012年编著的《逆向物流中的质量管理》[8]一书,汇总了世界各国学者在闭环供应链中质量管理研究方面所取得的进展总现状,强调了逆向物流中质量管理的重要性。新西兰学者Umut Corbacioglu and Erwin A.wan der laan在《基于价值创造的闭环供应链质量框架》[9]一文中基于逆向物流中客户价值增值的视角,研究了闭环供应链下的质量框架模型。K. K. pochampally等在《逆向物流中的全面质量管理》[10]一文中给出了逆向物流网络设计中潜在回收设备能力供应商的选择指标。Mehmet Ali Ilgin等在《再制造模型和分析》[11]一书中研究QFD工具在再制造体系中应用。Robert Sroufe[12]指出应该按照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来保证消费类电子产品回收中的质量。Visich et al[13]和Ondemir O[14]等认为通过RFID技术可以识别退回产品的质量水平并以此来增强价值的创造。Wei Zhou[15]等在《基于物流网RFID数据项质量信息:从宏观到微观的质量控制的制造》一文中研究了如何基于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数据项中的质量信息的反馈,在闭环供应链中实现从宏观到微观的质量控制。Wei Zhou, Selwyn Piramuthu[16]在《基于RFID再制造优化、精益与质量改进》一文中研究了如何基于物联网的质量数据的信息化,进行整个闭环供应链的质量改进和精益生产活动。Chouinard et al.[17]等认为质量保证是产品修复活动遇到的主要挑战之一。Kishore K. Pochampally[18]给出了如何评价闭环供应链的整体绩效指标。

从总的文献检索来看,国内外研究闭环供应链运营中协调机制的文献较多,而研究闭环供应链环境下质量管理的文献相对较少,这些文献从闭环供应链运营的角度,研究了闭环供应链某些环节上的质量管理理论,然而,如何使中小型企业在传统供应链质量管理实践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过渡到闭环供应链环境下的质量管理,是闭环供应链质量管理研究的空白。

本文基于如图1所示的闭环供应链的流程,以电子制造型企业管理实践为例,给出了在正向(前向)的传统供应链质量管理实践的基础上,从企业在质量管理实践活动方面需要做出的十大变革方向和变革策略,为中小企业在现有传统供应链质量管理实践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快速地向闭环供应链质量管理转变提供理论基础和方向,助力中小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2 传统供应链环境下的质量管理实践活动

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和运行的视角来看:电子制造型企业的质量管理实践一般如图2所示:

结合传统供应链环境下的企业质量管理实践活动,在闭环供应链环境下,中小型企业的质量管理实践活动应在以下10个方面做出变革:(1)质量管理体系策划;(2)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成熟度及持续改进;(3)产品设计中的质量管理;(4)质量成本管理;(5)与质量有关的人力资源管理;(6)质量管理信息系统;(7)产品可靠性管理;(8)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绩效指标;(9)供应商管理;(10)产品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包括客户抱怨与客户退货管理及质量持续改进)。具体变革方向如图3所示:

3 质量管理实践在闭环供应链环境下的十大变革方向

3.1 战略质量策划目标的变革―建立整个闭环供应链的绩效指标

在闭环供应链环境下,中小企业战略质量策划的内容较传统供应链质量管理体系的战略策划内容要复杂得多,与正向供应链的战略策划相比,进行闭环供应链战略质量策划时应考虑:(1)绿色产品设计能力;(2)再制造能力的评估指标;(3)绿色供应链的达成率;(4)投入和环境效益比;(5)企业逆向服务管理能力;(6)废弃资源处理和利用能力;(7)正向物流与逆向物流的协调能力;(8)检测筛选设备能力、回收能力及逆向物流规划能力;(9)对回收商的管理与考核、法规的符合性与执行力等指标;(10)交付可靠性与响应性;(11)企业的创新与公众参与。

3.2 质量管理体系策划的变革―多种质量管理体系的集成

在闭环供应链环境下,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QC08000有害物质管理体系[19-20]、CSR26000社会责任管理体系、ISO14000环境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和要求进行分析、综合;找出必须执行而又可以执行的关键标准条款;执行上述关键标准条款时,对企业现有资源条件进行评估,并找出差距;制定出短期执行计划、中长期执行计划,并将短期和中长期的执行计划及任务分解落实到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及表格记录中,落实在企业的每一个质量实践环节中和每一个员工和质量团队及相关的质量负责人手中。从而将多种质量管理体系的宗旨和准则贯彻到整个企业的闭环供应链质量管理实践活动中,高效而简单地实现多个质量管理体系的融合,进行多种管理体系的综合与集成。

3.3 设计开发过程中质量控制的变革―建立基于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绿色设计

闭环供应链的设计开发过程中的变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可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上,采用了TS16949的APQP(Advanced Product Quality Planning)和PPAP(Production Part Approval Process)质量管理工具,并且兼顾QC08000、CSR26000、ISO14000等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进行绿色设计、模块化设计、绿色供应链选择设计,实现企业在环境和社会责任方面的要求。(2)导入PLM(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全生命周期的研发质量管理体系。在产品设计方面:采用模块化的、全生命周期的PLM绿色设计理念。考虑可制造性、可维修性、可回收性、可利用性,将同类型的或企业以前的产品退货信息暴露的产品质量问题和服务质量问题,做为设计开发需求矩阵的输入,并且在设计质量策划输出阶段,除了输出产品设计质量策划外,还应输出包装运输及整个闭环供应链物流服务方面的质量策划,制定出整个闭环供应链的战略方针、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可靠性目标、质量控制计划等。

3.4 质量成本方面的变革―建立闭环供应链上的质量成本

在正向供应链环境下,正向供应链的质量成本[17]=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外部损失成本;在闭环供应链环境下:闭环供应链的质量成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外部损失成本+(逆向物流收益-收集成本+运输成本+检测分类成本、拆卸成本、运营成本、零部件再造成本、材料再生成本、废料最终垃圾处理成本以及建造固定设施的固定成本[7]。在质量成本的管理和控制方面,中小型企业应该做出变革,寻找正逆向物流环境中的增值机会,提高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5 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变革―着力培养高技能人才、供应链管理和售后服务团队人才

闭环供应链中的再制造由于在业务流程上和具体的操作上与传统的新产品制造有着本质的不同,每个回流产品的独特性、随机性,导致存在的问题和拆卸方法乃至拆卸程度等都存在明显的差别。很多环节难以自动化和标准化,这就进一步导致了再制造对于人才的依赖程度;再制造工作仍主要由具有丰富经验的员工来凭技术和经验完成;因此对相关人才的培养工作将进行如下的变革:(1)高技能员工的培养,多技能维修工的培养等将成为闭环供应链人力资源管理首要的考虑内容。(2)在闭环供应链环境下,员工培训计划、员工培训内容、员工多技能矩阵及关键岗位的设立都需要重新评估。(3)成立专业售后服务团队、供应商管理团队,这些团队成员的知识素质、沟通协调素质、项目管理能力的培训都需要进行评估和重视。(4)培养优秀的技术和管理复合型的供应链管理工程师和售后工程师。(5)质量数据分析与改进工程师也是闭环供应链管理的培养的当务之急。人力资本是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本,人力资本培养的变革决定着中小型企业从传统供应链质量管理向闭环供应链质量管理转变的成败。

3.6 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变革―建立基于RFID技术的闭环供应链质量管理信息系统

在闭环供应链环境下,信息管理将成为企业管理中的一个核心管理职能。闭环供应链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是每一个企业必须首要解决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再制造管理对信息的依赖程度更高,而且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逆向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9],能使正、逆向物流真正首尾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物流系统。系统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回流预测数据和再处理数据等进行数据挖掘,为设计、采购、制造以及客户服务等部门工作提供参考,以改进各自的业务,可形成一个不断改进的闭环供应链体系。

3.7 可靠性管理方面的变革―提高全新产品和再制造产品的可靠性管理水平

在闭环供应链质量管理中,可靠性管理[21]更应该成为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基于RFID的物联网技术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以及再制造体系的实施,逆向物流的服务水平的提高,这些都使质量数据的信息化成为可能,同时使质量数据的反馈和循环的实现途径更加容易和方便,基于大数据分析的质量改进和质量决策的活动更容易进行。通过闭环供应链的质量数据的反馈,使设计、试验、制造、使用过程、再制造等形成一个可靠性保证的循环技术体系。循环的反复,使产品的可靠性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比如在正向物流的可靠性管理的基础上,增加考虑再制造产品的可靠性验证计划、可回收物料的评估验证方法、可回收组件的重复使用次数、使用寿命等。

3.8 供应商管理方面变革―闭环供应链环境下的绿色供应链建立

在闭环供应链环境下的供应商选择中:要求供应商提供ROHS(Restriction of Hazardous Substances)、REACH(Regulation Concerning the Registration, Evaluation,Authorization and Restriction of Chemicals)等有害物质检测报告,并且优先选择通过了QC08000[19](Hazardous Sub-stance Process Management, HSPM)有害物质管理管理体系认证的供应商企业。闭环供应链环境下的质量实践变革就是指:打造一个基于绿色材料、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包装、绿色使用和绿色回绿色回收的绿色闭环供应链系统[23]。表1是在新供应商导入时,传统供应链和闭环供应链环境下,对供应商考察内容的异同点,不同点具体体现在表1中的4、5、6、7、9、11、12、13条款部分。表2是闭环供应链和正向供应链环境下,对合格供应商品质绩效管理监控内容异同点的对比,不同点具体体现在表2中的4、5、6、8、9、10、11、12、13。通过对比,可指导企业在传统供应链供应商选择和管理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向闭环供应链环境下的供应商选择和管理过渡。

3.9 产品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方面的变革―逆向物流中导入全面质量管理

在正向物流中的产品质量控制,除了进行常规的全面质量管理外,同样的应导入逆向物流中的产品质量控制,即在客户抱怨与客户退货管理、再制造流程、质量持续改进中导入全面质量管理,尤其要重视客户退货的检测、维修、测试、原因分析及质量改进中的全面质量管理,这一点在质量实践中经常容易被忽略。在逆向物流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导入全面质量管理:

(1)在再制造系统中,除了导入基于回收品和回收物料合格率指标的质量监控,再生产过程中产线的直通率指标的质量监控、工序质量的CPK、设备利用率指标、产能指标的监控等与正向物流过程中的相同的质量数据监控指标外,还应着重关注全新产品维修、再制造产品维修、客户退货维修的质量数据分析,这些维修活动中的质量数据分析与基于PDCA(Plan-Do-Check-Act)循环的质量改进活动被认为是逆向物流中重要的质量管理实践活动,也是逆向物流质量信息在全面质量管理实践中的应用。(2)注意生产物流过程中包装材料和各工序剩余废液、废渣、废气、能源节约按照质量管理文件的要求进行排放和回收利用。(3)当拆解至采购物料仍无法直接再次使用时,就需要将其退回给供应商,由供应商进行再制造处理,供应商选择、评估的标准均与传统情况下有所不同,更加注重供应商的绿色供应和处理能力。(4)对因客户订单要求更改或订单做错的返工等逆向物流行为进行返工方案的质量策划和返工方案的评估与评审。

3.10 产品质量持续改进量方面的变革―采用大数据分析工具进行质量持续改进和质量创新

在闭环供应链环境下,在正向质量管理实践的过程中,要考虑到逆向物流中质量保证问题,在逆向物流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中,要采用正向物流中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方法(即质量技术和质量工具),并将发现的质量信息反馈到正向物流中的质量管理活动中。伴随物联网和RFID信息技术的发展,形成了闭环供应链质量信息系统。闭环供应链质量信息系统的形成,形成了质量大数据,在闭环供应链形成的质量大数据中, 将正向和逆向物流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和潜在的质量问题相结合,进行质量分析,既可以进行工序级的微观的质量改进和质量决策,也可以进行宏观层面的质量改进和质量决策,更容易找到质量改进的突破口。借用大数据分析的工具,实现了从微观到宏观的质量管理[8-9],不仅可以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和预防、创新活动,更容易找质量创新的突破口,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4 结 论

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中的质量管理实践活动既有相互平行一面,又有相互交融的一面,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在正向供应链的质量管理过程中,考虑逆向物流中的质量管理,将逆向物流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和潜在的质量问题作为突破点, 在正向物流中进行持续改进。本文从质量管理实践[22-24]的角度,在国内外学者在闭环供应链下的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上,给出了闭环供应链环境下的质量管理实践变革的十大内容和策略,其中每一个变革内容根据不同的行业都可以作为后续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向。为了更进一步地帮助中小型企业的质量管理实践快速向闭环供应链质量管理过渡,本文也从微观层面上给出闭环供应链环境下绿色供应商选择评估和绩效监控的实际案例,旨在推动中小型企业在正向供应链管理实践的基础上,快速应对闭环供应链管理时代的到来,早日实现闭环供应链质量管理系统[23-24];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闭环供应链质量管理系统目前还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在国外也属于探索前进阶段。“不推动质量管理,就无法推动生产力”,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引起国内外学者对闭环供应链质量管理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zk?Dr V, Ba?拶l?Dg?Dl H. Modelling product-recovery processes in closed-loop supply-chain network desig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2012,50(8):2218-2233.

[2] 吕君. 电子产品闭环供应链运营管理研究[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9,1(11):27-33.

[3] 贺超,庄玉良,王文宾. 基于闭环供应链的再制造管理体系探讨[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11):54-57.

[4] 王金强,刘胜,梁学栋,等. 闭环供应链环境下基于HOQ的供应商选择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10(8):235-237.

[5] 王慧,张诤,郝宇. 我国电子行业闭环供应链体系构建策略研究[J]. 物流科技,2013(1):77-79.

[6] 姚巨坤,杨俊娥,朱胜. 废旧产品再制造质量控制研究[J]. 中国表面工程,2006(z1):115-117.

篇8

Abstract: The low-carbon economy era gave birth to the corporate green management. Currently, the green managemen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trategic tool for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in developed countries. Facing the change trends of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environment, China's enterprises must adapt to the situation, seize the opportunity to catch up, introduce the green concept, implement and innovate the green management to participate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competition in a higher platform.

关键词:低碳经济;企业;绿色管理

Key words: low carbon economy;enterprise;green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4-0007-02

0引言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正在成为全球热点,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发展先机和产业制高点。由此低碳经济的争夺战已在全球悄然打响,这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1人类已步入低碳经济时代

低碳经济起源于20世纪后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从宏观层面讲,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和实现绿色GDP,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全球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人类对外生性经济增长所带来的负面环境影响也进行了越来越深刻的反思,并在积极寻找解决之道。标志性事件为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三次会议制定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即京都议定书,中国政府于2002年9月3日通过签署京都议定书。2007年12月15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尼巴厘岛通过决议,决定在2009年前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新的安排举行谈判,制订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巴厘岛路线图”。2009年12月7日至18日,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哥本哈根举行世界气候大会,中国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低碳经济对于习惯了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国企业来说意味着节能减排的任务严肃而艰巨,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必然引发企业管理的新变革。

2低碳经济催生绿色管理

生态环境问题是21 世纪人类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传统工业在带给人类财富和文明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灾难――资源枯竭、环境严重污染和生态失衡,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严重威胁。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恶化,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的研究。各国的环境法规越来越严格,同时各国消费者也都表现出对环保产品更多的关注,企业正受到来自各方面的环保压力,绿色管理思想应势而生。

从总体上看,企业实施绿色管理,基于追求三大目标:一是物质资源利用的最大化。通过集约型的科学管理,使企业所需要的各种物质资源最有效、最充分地得到利用,使单位资源的产出达到最大化和最优化;二是废弃物排放的最小化。通过实行以预防为主的措施和全过程控制的环境管理,使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物最大限度地减少;三是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绿色化。根据市场需求,研发对生态环境、消费者无污染的安全、优质产品。上述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资源利用越充分,环境负荷就越小;产品绿色化,又会促进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这三个目标的顺利实现,最终使企业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环境改善目标协调同步,真正走上企业与社会共同可持续发展的健康之路。

3企业绿色管理变革路径

低碳经济时代,企业绿色管理应在绿色文化的指引下,强调以低碳经济和绿色文化为核心的理念导向,对企业管理体系的各个子体系和流程进行再造,在此基础上实现企业的绿色增长。

3.1 树立绿色经营理念,定位绿色市场在企业长远发展战略和重大决策中,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谋求可持续发展作为必需和重要的因素予以考虑,重视研究并采取环境资源保护措施,这是企业实施绿色管理战略的首要观念和基本思想。现代企业应根据这一指导思想,迅速调整长远的经营策略,建立健全绿色运行机制,定位绿色市场,应用绿色科技,开发绿色产品,掌握竞争的主动权。企业应注重收集各种绿色信息,调研和预测绿色需求,分析绿色细分市场,推出定位绿色市场的经营和发展战略。

3.2 建立绿色机构,弘扬企业绿色文化绿色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到企业内部上下、左右等各方面关系,企业应当建立专门的绿色机构以推进绿色管理,使绿色管理系统化、标准化。绿色管理机构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以环保认证标准为参照,分析影响环境的因素,培养员工的环保意识,在经营管理的各个领域建立规范标准的绿色管理体系,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同最优化。同时,绿色管理战略的具体实施,需要全体员工的参与和支持,而引领员工行为的是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绿色文化。低碳经济时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不仅仅局限于资本实力、技术领先、业务规模等,节能减排能力、单位产值碳排放、产品低碳标准等更将成为市场竞争的利器,这也必须依靠绿色文化理念的引领才能实现。

3.3 研发绿色技术,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绿色供应链概念是1996 年提出的,一般认为它是一种在整个供应链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它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涉及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和用户,其目的是使产品从物料获取、加工、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中对环境影响最小、资源效率最高。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容涉及到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主要包括:①绿色设计。从源头上防止污染,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审视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在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到产品在制造、销售、使用及报废后回收、重用以及处理对环境的各种影响;引进产品生命周期分析法对产品的耐用性、再使用性、再制造性、再循环性、加工过程的能耗以及最终处理难度等进行系统性综合评价;倡导循环经济理论,要求以3R原则(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作为设计原则,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将产品的生命周期延伸到产品使用结束后的回收、再利用及最终处理。②绿色采购。采购的绿色标准不仅要求终端产品符合环保技术标准,而且规定产品研制、开发、生产、销售、运输、使用、循环再利用的全过程均要符合环保要求。利用麦尔斯“价值工程”原理以及产品全生命周期分析法,在保证产品原有功能的基础上采用绿色材料(新材料、替代品、可重复使用、可再生、可降解、易处理)。③绿色物流。从环保的角度对物流体系进行改进,形成一个环境共生型的物流系统,在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构建一种能促进经济和消费生活健康发展的物流系统。

3.4 通过绿色认证,获得绿色签证国际标准化组织顺应世界保护环境的潮流,对环境管理制定了一套国际标准,即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以规范企业等组织行为,达到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目的。取得ISO14000认证,即意味着企业的绿色管理质量得到外部认可,等于取得了一张国际贸易的绿色通行证,不受任何绿色贸易壁垒的拦劫。为顺应市场环保的发展趋势,企业应建立产品生产的环境管理体系,并按照“绿色化”要求对出口产品在生产技术、工艺、设计、包装等方面进行改进。海尔集团是我国第一家获得绿色认证的企业,海尔无氟绿色冰箱,在欧洲市场销量连年翻番,成为亚洲向欧盟出口冰箱最多的企业。

参考文献:

[1]屠凤娜.企业绿色营销管理战略的必要性及其实现途径[J].前沿,2010,(7).

[2]李维安.“绿色管理”:后金融危机时代管理新趋势[J].南开管理评论,2009,(6).

篇9

一、影响国际化课程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

(一)僵硬地把国际化教育理念与教育体制的全盘教授。

承担国际化课程的教师都是经过留学基金委进行统一培训的有上岗资格的专业教师。但是,由于现行教育体制和西方文化的差异,在授课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被传统的思维所影响而缺乏主见和创新意识,善于学习但缺乏创新,对所学的知识不愿意也不善于思考,被动的随着老师和小组长的节奏前行,仍然用传统的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目前,各大高校在相应的培养方案中增加了国际化教育理念及教育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更加重视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同时增加了有关学生国际化实践能力方面的要求,但大多数高等院校依然以课堂教学为主,僵硬的把国际化的教育理念与教育体制全盘照搬,教师的引导性地位并没有灵活充分的体现出来,大部分学生是被动接受,学习的主动性没有真正体现出来。而在实践性方面的培训也多以案例分析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模式进行,难以培养出应用创新型的人才。

(二)不能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明辨性思维思考问题。

明辨性思维,就是指“对于某种事物、现象和主张发现问题所以,同时根据自身的思考逻辑做出主张的思考”。明辨性思维的目的在于获得理解、评估观点和解决问题,它提倡的是怀疑精神,要求学生不要迷信书本、不要盲从权威,有一个明辨是非的智慧头脑。在国际化课程教学中,明辨性思维应该随着授课的内容,不断地渗透到学生的思维和理念当中。目前,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没有对明辨性思维的确切要求,对明辨性思维的教育问题是个空白,不会用明辨性思维去思考问题,更不会把问题一分为二用创新的精神去解决问题。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影响到学生创新活力的不仅仅是人们接收到的大量的信息和观点,如何把接收到的复杂的信息进行过滤、分析、判断和批判性接收,对我们现代大学生来说,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雷文曾说:在未来15~20年,要维持中国经济的持续上升,就必须更新教育模式,重视和开始对大学生明辨性思维的培养。

(三)与国际接轨的实践教学环节滞后。

目前,大部分高等院校大力发展国际项目,引进国际化人才,传授本科学生国际化技能。把国外先进的文化和思想引到中国来,同时也把中国先进的文化管理、科学技术带到国外留学生中。理论上尽量与国际接轨,应用国际教材,采用国际化的教学方法,但在实践环节上,与国际接轨的实践环节严重滞后。显然,大部分的高校学生动手能力差的主要原因是创新意识淡薄,没有足够的对国际化实践环节的重视。没有国际化实践环节,即使有些高校增加了国际化实践环节,其实践内容也非常陈旧,实践形式也较单一,而且并没有专门针对高校大学生。除此之外,没有专门的实践教师与实践基地也是导致学生没有创新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现阶段的供应链管理课上,大多数老师采用理论讲解或利用案例分析的形式,很少把学生带到课外去,带到真正的生产实践当中去,更谈不上与国际接轨的实践教学。供应链管理的实践基地建设不完善,没有真正与国际接轨的实践基地。目前在学校周边企业中没有相关的国际化供应链企业,也是导致实践基地的建立和维系缺少稳定性、责任性和可持续性的原因之一。

(四)先进的教学手段并没有真正地与创新性教育相结合。

在高校最为广泛的供应链管理的教学方法仍然是传统教学法,在理论教学部分,老师采用的是传统的讲授法,这种传统教学法的最大特点就是缺少师生交流和互动,老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现在引入了ISEC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虽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情境模拟法、小组讨论、角色表演、辩论赛等,但很多学生不适应也不配合这种更注重因果式引导、成果型训练的教学法。况且上课班型的人数太多,没有办法针对每个人的自身特点而定制不同的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在授课和讲解过程中缺少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过程的讲解就致使学生们还是单一的被动的接受知识,顺着教师的想法去思考问题,没有真正的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提高供应链管理国际化课程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一)在供应链管理教学中重建国际化课程体系,培养创新的国际化教育理念。

目前,各行各业对国际化供应链管理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高等院校以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以国际化供应链管理人才培养为目标,在创新能力、国际化培养等方面进行课程体系科学构建,以提高学生适应国际供应链市场为向导,以提高学生国际化的综合素质和国际适应能力。以国际化为前提,在教学计划中增加国际供应链模块,把国际供应链法律法规、绿色供应链管理、国际采购等相关课程加到国际供应链模块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选择相关的模块课程,这样既提高了学生适应国际化的素质要求,又使学生学习到了供应链国际化专业知识。

(二)运用明辨性思维,把ISEC国际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真正落实。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整个教学环节运用ISEC的现代化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真正的运用明辨性思维,对课堂教学安排进行合理的设计,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用明辨性思维方式解决问题。主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中小班教学,30~60人为宜,可以采取演讲、小组讨论、情境模拟法、辩论赛、布置任务等ISEC的教学方法,使这些方法贯穿于教学始终,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把国际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真正的落实到供应链管理课程当中。

(三)增加国际化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国内很少有国际化供应链公司,这就给供应链国际化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高等院校在设置国际化实践教学环节时,应着手于具有国际贸易的大型物流企业或者是供应链设计公司,与他们签订产学实践基地。从实践环节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可以将基本理论知识以更可视化、人性化、感观化的形式多方式的呈现给学生,利用网络模拟平台、仿真实验系统、人机交互模拟等先进的教学方式代替传统的“黑板+PPT”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接触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又激发了自身的学习兴趣。高等院校可以聘请供应链企业的管理者和技术骨干作为学生实践训练的导师,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体现专业教学的开放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教学手段与国际化创新性教育相结合。

先进的ISEC教学手段与国际化创新性教育相结合可以更加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高等学校方面,学校应鼓励每个学生参加供应链及物流创新创业大赛,任课教师在创新上积极引导。教师要对学生的科技活动进行定期检查和鉴定,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责任心。以学术科研为载体,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们的创造潜力。同时,鼓励学生参加注册国际采购经理证、注册生产和库存经理证书或国际注册高级供应链师等国际通行的职业资格认证,达到持证上岗。高等院校应以相关科目免修或者是资金奖励等手段鼓励拿到国际资格证的同学,通过课外系统的培训使学生具有从事相关工作的职业资格证书。这样课外课内一起抓,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以ISEC国际化考核理念,完善供应链管理考核激励机制。

在教学成绩考核方面,笔者建议采用ISEC综合考核体系,结合供应链管理课程自身的特点,采取分节考核法,把每一堂每一节的课堂分数落实在纸面上,同时把期末的试题库试卷再乘以相应的系数,改变以前一纸定乾坤的应试体系。同时把握过程教学管理,综合考核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使学生在调查报告、课堂讨论、小论文、自我展示等各个环节中把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化体现出来。同时,学校通过采用创新能力及获取创新学分的激励方式,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创业活动或科研活动,进行一定范围的专业阅读、一定程度地参与专业大赛等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和学分。对于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实行专项奖励,让他们的创新成果得到社会承认和相应的回报。

三、结语

篇10

在经济日渐发达的今天,健康绿色生活的理念日渐深入人心,发展绿色食品成为全社会的消费趋势。四川省近年来绿色食品也得到很大发展,2013年全省绿色食品企业新增139家,新增产品377个。绿色食品市场占有率也不断提升,产品远销欧美、日本、韩国、香港、台湾等国家或地区,2013年绿色食品出口创汇为8674万美元。在绿色食品不断发展中,绿色食品质量安全监控的任务也越来越重,如何进一步优化绿色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监控体系,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健康发展就成为热点议题。

2理论基础

2.1绿色食品供应链

绿色食品供应链是对供应链内容的丰富,指从绿色食品生产到消费整个过程各个环节有机组合的整体。绿色食品供应链主要是以各个供应链环节的协调组合,实现整个供应链成本最小化目标,推动相关策略、预测生产为主,以采购、生产及物流配送的稳定来降低综合成本。绿色食品供应链与一般供应链差异不大,但是其内涵也存在一定差异,包括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绿色食品加工商、绿色食品物流商、绿色食品专卖店及超市等主体,具体如图1所示。

2.2绿色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监控体系

四川省绿色食品发展时间较短,在加入WTO以后,四川省绿色食品遭遇了很大挑战,特别是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绿色产品出口遭遇很大挑战,在相关政府报告中也指出必须抓好绿色产品认证体系、检验检疫体系、信息体系建设等,为进一步发展与优化绿色食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提供了借鉴。国内外针对绿色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监控的方法研究较多,本文结合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方法(HazardAnalysisCriticalControlPoint,简称HACCP)对四川省绿色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监控中的问题进行探索,具体如图2。针对绿色食品安全监控点的把握,主要从法律、检测、认证、市场准入及信用等五个角度展开,但是需要从生产、加工、物流、营销等四个环节展开,形成立体化绿色食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

3四川省绿色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监控现状及困境分析

3.1四川省绿色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现状

(1)推动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建设。截止2013年底,四川省创建国内绿色食品原材料生产基地55个,总面积为754万亩,总产量达到939万t。同时成功创建有机农业示范基地3个,种植面积25万亩。全省种植覆盖至1226个乡镇,绿色食品种植农户300万户,为农户户均增收500元。(2)完善绿色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在四川省绿色食品供应链管理过程中,质量安全追溯是其关键控制点,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有很大发展,覆盖范围达到93个县、203家企业、820个产品,其中绿色食品企业为93家,占比为45.8%;绿色食品类别为545个,占比为66.5%。绿色食品的安全追溯体系得到很大完善。(3)优化绿色食品营销方式。营销是绿色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监控的关键点之一,四川省也高度重视绿色食品营销工作,并不断扩宽绿色食品营销范围,组织四川省知名企业参加了莫斯科国际食品展、2013年中国青岛绿色食品展销等活动,成功举办“四川省阿坝州‘川藏高原’绿色农产品推介会”,使四川省绿色产品营销环节的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4)加大绿色食品质量安全检测力度。为了提升四川省绿色食品的市场地位,提升市场公信力,建立四川省绿色食品品牌,2013年四川省抽检或专项检测绿色产品达到1291个,合格率达到99.3%,其中防腐剂、三聚氰胺、标准化基地产品、甜味剂等专项抽检都实现了100%的合格率,对于抽检过程中遇到的不合格及违规行为给予严格处理,在维护四川省绿色食品公信力,塑造品牌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3.2四川省绿色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面临的困境分析

(1)绿色食品生产供应环节。四川省绿色食品起步较晚,作为农业大省,在绿色食品生产供应中存在巨大的优势,包括土壤环节、江河水质、空气指标等。但是在实际绿色食品生产供应过程中,对绿色食品种植环节的重视程度较低,部分绿色食品生产种植基地使用化学元素、农药利用存在很大问题,绿色食品生产供应过程中农药超标,如砷、铅、铝等重金属超标问题时有见诸报端,是四川省绿色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监控的关键,也是面临的困境之一。(2)绿色食品加工、物流环节。从加工环节来看,截止2013年底,四川省绿色食品加工企业达到343家,但是龙头绿色食品企业在四川省农业产业化中占比却相对较少,仅在20%左右。数据显示四川省绿色食品企业数量较多,但是具有国内竞争优势、国际竞争优势的绿色食品企业却相对较少,仅有得意绿色食品集团、巴三娃绿色食品集团等少数绿色食品加工集团,大多数绿色食品加工企业规模都相对较小,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与此同时,四川省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精加工企业较少,大多数企业绿色食品加工均为初级加工,品牌意识较弱,绿色食品生产规范程度较低,绿色食品加工技术落后,在加工过程中可能引起微生物或化学元素的污染,从而引起四川省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进程缓慢的问题。物流环节也是绿色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监控的关键点之一,绿色食品对物流具有相对严格的要求,如要求物流工具干净、耐腐蚀、干燥等。但是在实际物流过程中,四川省绿色食品的物流工具严重匮乏,缺乏专用的绿色食品物流工具。与此同时绿色食品容易腐败的特性对物流技术要求较高,但是当前冷链技术发展与运用还相对滞后,四川省大多数绿色食品运输都在常温下进行,导致绿色食品在物流过程中就发生腐败变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四川省绿色食品的质量。(3)绿色食品营销环节。根据四川省商务厅及四川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数据,四川省遭遇绿色壁垒最多的有三大产品,分别为机电产品,轻工纺织品和农产品。欧盟、美国、东盟、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家或地区对我国采取的绿色壁垒直接引起我国农产品出口不断下滑。资料显示全省遭遇绿色壁垒最多的上述三大产业中,农产品出口企业近九成遇到过绿色壁垒,每年直接损失约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十分之一。在2013年的通报中,对四川省农产品实施绿色壁垒最多的是欧盟、日本、美国,占95%以上,在这其中欧盟为42%,日本为30%,美国为23%,可以看出我省农产品虽然在总出口额中所占比例不大,但是却是遭到国外绿色壁垒最多的产业。与此同时,绿色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国内消费者对绿色食品也讳莫如深,如果难以形成良性营销环节,绿色食品遭遇化学污染、微生物污染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也在很大程度上引起消费者的忌惮。

4应对四川省绿色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监控困境的对策分析

4.1完善绿色食品供应链生产种植环节监控

生产种植是绿色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监控的起点,必须加大绿色食品生产种植环节的监控力度。首先,提升绿色食品生产种植者绿色种植理念,提升绿色食品意识,在生产种植过程中合理利用农药化肥,合理选择绿色食品生产种植模式,提升绿色食品种植技术,引入先进生产技术,建立科学的绿色食品种植保障,实现绿色食品生产生态化,从源头上监控绿色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其次,引导绿色食品生产者参加绿色食品发展与生产种植技术培训讲座,不断提升生产种植者的素质,在生产种植过程中自觉控制相关环节,把关绿色食品的生产种植过程,严格按照国际通行绿色食品标准开展生产。再次,加大绿色食品生产种植的组织力度,将发展绿色食品的效益与绿色产品生产种植者紧密联系在一起,让生产种植者享受到绿色食品带来的市场效益,从而引导绿色食品的生产种植过程。最后,积极联合工商、质检等相关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对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进行检测,禁止高残留高进入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并强化绿色食品种植基地的环境检测,严格控制管理投入,实现生产种植环节的质量安全监控。

4.2健全绿色食品供应链加工、物流环节监控

绿色食品供应链加工、物流环节都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因此企业是该过程中的关键,那么如何健全绿色食品供应链加工、物流环节监控就成为必然,具体可以采取如下措施:从绿色食品供应链加工环节监控来讲,首先在绿色食品加工过程中采用清洁无公害生产方式,要求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加大环境的检测力度,严禁工业有毒污染物对加工环节形成伤害,对加工过程中所投入的原材料进行监管。其次引导企业加大绿色产品加工技术创新投入,不断提升加工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绿色食品加工的技术含量,打破现有的初加工问题,形成深加工、高质量的绿色食品,实现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形成健全的产业监控体系。最后健全四川省绿色食品质量安全监控技术,在绿色食品生产过程中与国际先进质量安全检测标准接轨,形成有效的绿色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从绿色食品供应链物流环节来看,首先引导物流企业加大绿色食品技术创新,引进冷链物流技术,在绿色食品物流中形成特殊的物流体系,降低绿色食品腐败变质的几率,形成技术监控机制。其次,建立绿色食品物流监控中介机构,收集绿色食品物流流向信息,并反馈到各个物流企业,形成特定的绿色食品物流机制,形成行业监督标准,实现对物流行业的监控。

4.3优化绿色食品供应链营销环节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