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范文
时间:2024-01-05 17:46: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清楚认识,学科素养,提高自己
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文件,2014年3月30日)谈过学习,我认为: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就是所谓的素养。
其实可以表达为:素养 =(知识 + 能力)态度。那么作为工具性学科的语文学科它的学科素养必然就是重中之重。其实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框架的建构上是有借鉴的,比如:
国际语文课程改革认为语文学科素养有:
(1)阅读、理解、评论多种文本;
(2)掌握写作过程和策略,理解写作的功能指向;
(3)在研讨、评论、演讲中,运用信息表达创新观点。
然而我们国家则是: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言语实践活动中建构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个性语言体验和言语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所以语文教师要树立核心素养理念。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是语文课程的评价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首先要求语文教师树立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课程改革的第一阶段完成了教育价值观的转变,课程改革的“再出发”的标志是教育知识观的转变。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强调把核心素养放在基础地位,广大的语文教师必须响应政府的决策,以核心素养标准为指导,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理念,实施正确的教学行为。语文老师承担着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任,其专业水准是他们能否完成此项重任的关键。语文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还需继续深入研究,语文教师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树立却是刻不容缓。广大的语文教师必?深刻的认识到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他们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完成语文教学目标的基本任务。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必须事先了解核心素养教育的理念、内容及其价值,并用它来丰富自身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树立语文教师的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首要环节。
二、改变自己,转换角色,做学生的引路人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是语文课程的评价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首先要求语文教师树立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理念,实施正确的教学行为。语文老师承担着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任,其专业水准是他们能否完成此项重任的关键。语文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还需继续深入研究,语文教师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树立却是刻不容缓。要从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到着力于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习态度、情感、习惯、方法和文化底蕴等基础语文素养的培养;要从高要求、高效益到适当降低要求,留有发展空间;要从思想道德教育到全面提高人文素养;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能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而不是传统的“一讲到底”的师者形象。
三、善于观察,学会创新,改进教学方法
篇2
一、转变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强调严师出高徒,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突出地位。但是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这种教学观念已经慢慢被淘汰了,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了。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及时的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转确的定位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地位。教师要学会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走进学生当中,放低自己的姿态,和学生做朋友,建立一种融洽的师生关系。当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缩小,关系平等时,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质疑,活跃了语文教学的课堂氛围。只有树立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才更加贴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
例如,在学习《我有一个梦想》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改变以往的座位安排,组织学生将座位进行重新的排列,围成一个大圈。教师和学生坐在一起,相互诉说自己的理想以及原因。为了消除学生的拘束感和紧张感,教师可以带头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在各个阶段的理想。在教师的带动下,学生开始畅所欲言,纷纷发言,有分享自己的,也有分享身?人的,也有人对马丁路德金的梦想进行评价的。通过这样的一个形式,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也让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从而进行教学策略的调整。
二、重视课堂互动
教学是一个教师和学生进行不断互动的过程,从来都不是单向的。构建高中语文生本高效课堂需要教师重视课堂互动的重要性,为课堂互动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和时间,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敢于提出质疑,在相互讨论和交换意见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对事物的看法。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可以通过设置课堂问题,来激发学生的互动意识,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究和思考的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对知识的把握程度。同时,教师还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这样更加有利于他们进行自主的学习,表达自己最真实的观点,更重要的是还能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例如,在学习《奥斯维辛没有新闻》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提前提出这样一些问题:奥斯维辛是什么?奥斯维辛真的没有新闻吗?如果有,那是什么新闻?作者为什么要取这样的一个名字?教师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阅读课文,并且找出答案。在阅读完课文后,然后让学生都来回答一下。通过这样的一个形式,不仅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有效性,更重要的是教师能够及时的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给课堂留白
评价一堂课的好坏,不是根据上课的时间的长短和内容的多少来评价的,而是在于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高中语文教学虽然时间紧任务重,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的给课堂留白,给予学生足够自主学习、自主发挥的时间。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虽然需要对教学的流程进行充分的准备和设计,但是也要留有一定的自由学习的时间,选举一些特定的主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进行自主的学习。
例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刻,在上课的时候特意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来表演提前准备的片段,让学生真正融入到特定的角色中去,才能真正感受到人情冷暖。这样的一个教学形式,能够快速有效的构建一个高中语文生本高效课堂,使得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能够将这些知识进行内化,还能够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篇3
一、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中信息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基于人为因素知识体系的支离破碎。初中语文的课程功能在以人为本为原则后,可从知识本位向人本位方向转型,此过程是个漫长而长期的过程,仅仅依靠新教改的推动显然是不能瞬时完成的。现阶段的初中语文课堂,大都从课本知识和大纲层面入手,关注初中语文语言技能以及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培养,但是此种教学方式会人为的割裂初中语文教学的系统性。初中语文教学以知识点的训练、分析、讲解为前提时,在以成绩作为评价方式的当前教学环境中,更容易导致初中语文教学知识体系更为支离破碎。如果教师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活动,不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学生最终获得的知识内容和体验均为碎片化的,故而很难整体提升语文素养。
2、基于教学方式单一的核心素养难以成型。语文学科本身包含工具性及人文性,从整合视角来考察语文课程时,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脱离了语文文本核心价值,过度重视传授忽视人文精神,重视应用手法而忽视人文及学生真实语言体验的需求,在此两种情况的影响下,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无法及时形成,即便是在信息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的惯性引入辅助下,由于教学方式以练习、问答、分析、传授等为主,导致学生语文学习与社会语文生活割裂,继而导致学生的学习方式僵化,学习负担加剧。
二、初中语文学科信息化教学深度融合方式
1、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据构建学习者中心环境。初中语文教学为丰富教材内容,可通过构建符合课程需求的数字环境,来为学生提供教师所期望的数字资料。考虑到初中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征,在数字环境构建时,一方面教师可为学生提供无线网络能全部覆盖,每个学生均可使用移动学习终端,随时随地搜集并获取资源,应用、思考、反馈、共享的智能学习空间,另一方面可借助互联网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引入为学生丰富课堂所需的影像、图像、文字等资料,来辅助课堂教学。在传统教学手段下,信息技术环境的设计大都为支持教师而设立的,教学内容基本围绕课程大纲来运作。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普及和推广,初中语文学科信息化教学深度融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来完成。如借助“互联网+学科”的战略思维,完成初中语文学科与微课、微信公众平台的融合、设计、应用。这是学生与教师在互动沟通的过程中,以技术打通语文学习巨大信息源通道的辅助条件。
篇4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语文教学个性化阅读
一、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
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包括学习方法、审美情趣以及思想品质,换言之,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语文时所表现出来的和现代化教学需求相适应且牢固的学习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极为关键的一部分便是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这也是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前提,于学生今后乃至终身的发展而言,其意义重大。从宏观角度来说,语文核心素养令学生素养以及文化背景和教育的背景有机结合,是对过去教育反思的必然结果,体现语文学科的多样化。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影响
每个人的人生发展历程需要具备许多素养,以向更高层次的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升最为关键,是学科培养人才的一直追求的目标。语文教学要从自身出发,按照语文学科特征,把学科的教学转化为核心素养提升教育。语文的教育教学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也是其他学科提升学习能力与水平的基础,语文教学不但肩负着素养以及母语教育的职责,与此同时,也要将主流的三观传递给学生。学生在开展语文活动中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这对学生在未来发展中发挥语文的价值具有帮助作用。在教学实践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由始至终贯穿语文教学过程,语文阅读在高中阶段学习的根基,着重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塑造健康向上的性格,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是对学生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思想观点等众多方面提升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渠道。阅读教学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充实多样,使他们独立思考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得以加强,唯有强化学生的思考以及认知能力,方可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进一步地促进众多能力的提升与发展,从而实现学生的综合核心素养的培养,积淀丰富的文化底蕴,拓展自身的文化理解的眼界,提高自己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想象思维等能力的提升,实现语文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高中阅读教学策略的实施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阅读兴趣,提升文字感受能力
语言是一种生活情境中的应用技能,在情境中开展教学,能够提高教学的效率。情境教学优势独特,在情境中激起学生探究未知的兴趣,增强语文学习的体验。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假如学生对语文阅读不感兴趣,哪怕再有趣味性的文章,也无法令他们产生阅读的积极性,导致学生不能深入理解文本,而只是流于表面。所以,要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第一件要做的事情便是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对阅读活动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散文《荷塘月色》时,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形式在课堂中展示一些关于月色下荷塘的图片,并附上一曲相关的背景音乐,与学生共同欣赏优美的荷塘景色,体会其中的诗情画意,月明星稀,感受着这份美景,从而能激起学生已有的荷塘月色的生活经验,能让学生更好地融于课堂,融于荷塘月色之中,从外而内,塑造出符合《荷塘月色》该文章内容的情境,立体而又有意境,更重要的是有切身的体验,学生学习兴趣自然高涨。
(二)细读文本,巧用留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细读文章是一种阅读手段与策略,细读能真正品味文章的内容,体验文章的情感,特别是文章中的留白部分,是一种绝佳的阅读思维训练的手段。留白通常是作者欲表达但又不直接表达的感情,所以具有细品精读的价值,教师要充分抓住留白的作用,调动学生思维的激情,促进学生思维的宽度与深度的发展,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核心素养的培养。例如,《项脊轩志》末尾处,作者讲述了项脊轩和自己妻子的联系:“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说的是庭院里那棵高大的枇杷树是妻子逝世那年亲自种下的。作者在末尾数并没有依照寻常的行文思路对情感进行升华,而是写了一棵看上去寻常的枇杷树,不过经过仔细品读,其中所表达的物是人非的感慨,对亡妻刻骨铭心的哀思,学生是全然体会不到的,只有引导学生对这些细节的把握,对这些文字的细细品味,并对其中的留白进行深思,才能真切体会人亡而物在的哀思。作者使用看似无意的句子,却深深地表达了对妻子的怀念以及眷恋,非常恰当地进行留白。深思对留白的巧妙体会,常常让我们发掘出隐藏在文本表面背后的思想感情以及典故,从而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感受能力。这种间接表达出来的情感便是婉转隐晦的文学美的体现,填补文学的留白便是引领学生感受文学之美。
篇5
我国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的转型,迫切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高职教育也因此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但在办学实践中,不少高职院校对高技能专门人才素质内涵的理解出现了偏差,认为技能型人才是以能力为本,进而简单地将能力与技术等同起来。受其影响,以基础能力培养为重点的通识类课程受到了“排斥”,语文教育也被边缘化到名不正言不顺的尴尬境地。分析当前高职语文学科的现状,大致可归纳为如下方面。
(一)高职院校功利化办学思想下的语文“被”边缘化现象
教育部对大学语文在高校是否开设以及是否作为必修课还是选修课并没有明文规定,高校可根据需要自行决定,但作为公共课程开设是无疑义的。课程性质的不确定,语文学科在高职院校的命运就多舛了,语文学科被边缘化现象较为严重。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大学语文》在高职类院校一般设置为选修课,“选修”不仅低估了《大学语文》在高职生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给高职学生一个错误的信号,他们理所当然的认为高职是一种职业化教育,他们所要培养的是一种技术性和实用性,《大学语文》的学习只可作为个人的业余爱好而已。因此,在高职院校,语文学科类课程成了名副其实的“填空课”。所调查的许多高职院校排课规则是专业课至上,必修课次之,轮到选修课就只能是“见缝插针”了。如《大学语文》在高职院校,多安排在“课余”时间的下午7、8节或者晚上就不足为怪了。其次,课时严重不足。以《大学语文》为例,据调查,一般高职院校周课时为2-3课时,总课时不超过45课时。很多学校《大学语文》只开设一个学期,期间有时会因专业课的实训“让课”或中断2-4周。再次,教材内容杂乱,缺乏整合和统一,研究中发现不少的高职院校把语文相关课程充当成《大学语文》,如只开设《演讲与口才》,或《应用文写作》,或《文学欣赏》等。实际上这些课程开设不能替代系统的语文教育。第四,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性,当今教学改革以及课堂教学改革已经深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但是在语文教学改革方面确是收效甚微,语文教学仍旧延续传统的讲授式,缺乏互动,这种现象导致学生在课堂缺乏积极性,造成课堂沉闷乏味,这也是造成高职语文困境的原因之一。
(二)高职生语文素质被“弱化”
根据笔者在近几年高职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了解和调查,发现高职生在口头语言表达能力、阅读鉴赏能力以及写作能力以及人际交流方面存在明显不足。首先,在课堂上或活动中经常发现高职生念错字、用错词、“说错话”的现象。念错字,用词不当或者辞不达意,语言缺乏逻辑性以及缺乏基本的文化内涵,这些不仅会使高职生在日常交往中给人一种“没文化”的印象。其次,高职生的阅读鉴赏能力以及语文写作能力明显欠缺,对文学作品所反映的问题和现象很难进行合理的解释。文学鉴赏水平的高低是文学阅读能力的体现,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也是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获得的方法和途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仍然是职业语文教育的核心目标。“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如何使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具有一定的人文精神和扎实的专业基础,自觉地把语文知识、技能内化于身心,升华为稳定的创新品质和创新精神,为一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基本写作能力方面,错别字、语句不通,表意不明确是常见现象。不懂常用的应用文写作格式,其结果是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甚至毕业论文都不能顺利完成。第三,很多高职生在人际交流方面表现出不善长沟通,交流被动甚至出现交流障碍,究其原因,语言的贫乏,文字功底的欠缺是其中不可的因素之一。
(三)普通院校“复制型”语文的教材错位
由于体制性的高职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高职语文课程滞后现象也较为严重。从现行高职语文学科类教材分析,高职语文教材“复制”普通高等院校语文教材的痕迹极为明显。主要现象表现为:一是“搬用”,有的高职院校以提高教学要求为名,学科教学盲目追捧普通院校,语文类学科教材就直接选用普通高校的教材。二是有的高职院校有增强高职教育特殊性的意识,但囿于教村开发团队和时间的限制,只有对同类普通高校教材进行删减处理,虽然“贴”上了高职的标签,内容缺少高职的针对性。高职“搬用”和“复制”普通高校语文学科类教材的负面影响很大。因为,普通高校语文学科类教材在编排上一般比较强调对学生文化内涵的塑造和文学修养的培养。高职学生在语文水平以及培养目标上和普通高校的学生存在很大差异,使用普通高等院校学生使用的语文教材会造成高职学生上课的难度以及对高职生培养缺乏针对性。例如比较通用的徐中玉编的《大学语文》教材,节选了大量的先秦诸子散文以及大量的古典诗词,而现当代的一些文学篇目选的较少,这对文学功底薄弱的高职学生来说就会因为难懂而缺乏兴趣。由于目前高职语文课时量有限,合理的安排授课内容显然非常重要。
二、“全面发展”下的高职语文的理性回归
没有语言的思维是不存在的,语文载体的“工具性”决定了高职学生必须具备与大学生素质相符的语文能力,这是全面发展方针的基本要求。针对高职语文学科教学存在的问题,要让高职语文真正发挥应有的功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助力,高职语文教育的理性重构和机制再造就更显重要。
(一)充分重视语文素质的教育与培养
语文的“工具性”不可替代的。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专业理论与专业技术的获得,同样也离不开语文。从学科实用性和功利性的功能比较,人文素质的培养具有明显的非功利性。暂且不论高职生的所有专业学习活动都是以语文为载体,借助语文工具来进行之外,就语文学科与学生的人文素质关系看,人文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它是以对人性、人的生命以及人的生存为关注对象,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在更高的层次上就是关注人的价值和尊严,关注人类生存的意义。如果说高职生职业能力、职业兴趣等培养目标是为高职生提供了在社会的生存手段和生存能力的话,那么人文素质的培养则是从精神的层面完善高职生作为一个高技能的劳动者和职业人的职业品质、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大学语文精选了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蕴含中西方灿烂的文化,涵盖文学、历史、哲学等相关知识,既具有很高的思想文化价值,又蕴涵丰富的审美价值。高职语文精选篇目从体裁上来说,丰富多样,每一种体裁都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例如诗、词、散文、小说、戏剧等等都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完善的过程,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得到美的享受和陶冶。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其高度的思想性以及独特的艺术魅力使阅读者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与作者或者作品中人物的共鸣,从而使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到升华,并引导读者懂得真善美,分辨假丑恶,形成正确的人身观和价值观,进而内化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和品质。从这个意义来说,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也高职生实用性教育目标形成互补,对高职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在体制和机制上将语文素质的培养全面融入高职教育的全过程
当前语文素质培养在高职院校的遭遇除了认识的误区之外,缺乏必要制度约束和保障也是其重要的原因。因此政策的支持和保障以及教学管理体制方面的改革和转变是把语文素质的培养纳入高职生培养目标和培养体系的前提条件。首先,明确语文素质培养在高职生职业素质培养中工具性、审美性、人文性的功能和作用,给大学语文课程以科学的定位。其次,重视语文师资的建设和培养,给予语文教学及研究的政策性支持,积极吸引优秀语文教师加入到语文教育和研究中。第三,保证必要的语文教学时数。尽管学科专业方向的课程结构差异较大,但语文素质的培养不能缺失,当前“文不理数、理不讲文”(即文科不开设数理课程,理科不开设语文类课程)的现象应引起重视,文理知识是相融而不是相斥。第四,考核评价方面,从语文的功能出发,高职语文的教学和评价,应避免“纯”知识性的教学和考试,要基于职业要求设定教学内容和选择考核方式。总之,语文学科所具有的教育性、人文性、工具发挥,是一个持续的、全面的、全程的融入过程,需要纳入高职教育的课程体制协调处理,不能人为的随意增删。
(三)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加强职业教育一体化的语文学科建设
在职业文化主势背景下的课程建设,高职语文教材怎样才能融入高职教育、贴近高职学生,这是必须重视的另一问题。在教材方面,高职语文学科教材的瓶颈就是如何解决好职业性与知识性、人文性与文化性的关系。要根据高职生现有水平选择编排难度适宜、内容多样的语文教材,充分考虑语文的工具性、审美性、人文性,不得偏废。建立教材评估体系,对教材的科学性、实用性、可行性进行评价。高职语文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创新,要立足于专业及学生的培养方向,建立灵活的教学机制,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和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在教学方式的改革中既要考虑到语文的语言性特征,突出对它的阅读、朗诵、演讲、对话交流的工具性本质的教育,又要考虑到它与职业文化、职业技术的关联。勿需置疑,高职学生学习的高热点在专业学习,语文教学不可能改变学生的这种学习择向,但利用学科相融性的内在联系,增加语文学科的职业元素,教学过程中注意把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知、情、意、行的人文素养培养结合起来,尽量减少实用性和非功利性的学科边际,仍然有较大的改革空间。
三、总结
篇6
20世纪末,世界继新技术革命以后,又掀起了一场以加速社会信息化为宗旨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浪潮。人们越来越感受到对原有知识的不满和对新思想、新理论的渴望,而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从小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并利用信息技术快速获取知识是信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增强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李天顺在《落实“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积极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说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教育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是改革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课程整合就是要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解决‘两张皮’的问题。要求在各门课程的学习中,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在这样的形势下,应怎样将语文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再用信息技术辅助,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较多的知识,并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我们进行语文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运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进行整合的基本原则
所谓课程整合,就是要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中――就像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是要将信息技术看作是进行语文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在语文学科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要达到“整合”的目标,老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语文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难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结合技术所提供的能力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值得注意的是:整合不等于混合,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首先要清楚课程教学的目的、需求,以及信息技术的自身特点,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这堂课的学习效果,能使学生完成哪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能做到却效果不佳的学习任务,然后才能决定用整合模式进行教学。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适合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它的学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它要求整合后,应能体现事物联系的整体性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具有如下的基本要求:
1.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时,应以一个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有意识的开展信息技术与本学科(甚至多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的教学。这任务可以是这一节课的学习任务,也可以是真实性的问题情景(学科任务包含其中),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通过一个或几个任务,把相关的各学科的知识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
2.信息技术应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基本认知工具。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中,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课上的具体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在学习中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铅笔、橡皮那样顺手、自然。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信息素养。
3.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要求,和其他课程整合一样: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通过这种“任务驱动式”的不断训练,学生可以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
4.“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新型的教学模式,均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教学也一样。所以,我设计的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课,都是教师进行引导、点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这里突出的指导思想是:创造条件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自己积极地去探究,主动地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这样,教学过程不再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探究、发展、创造的过程。
5.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目标固定后,可以整合不同的任务来实现,每一位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这种个别化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但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人们具有协同工作的精神。同样,在现代学习中,尤其是一些高级认知场合(例如复杂问题的解决、作品评价等)要求多个学生能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观点,并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协作完成任务。而网络环境正为这种协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这样的协作学习不但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得出应掌握的关键内容,又能了解、掌握更多的思想和知识。
篇7
论文摘要: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提升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重要学习方式。本文通过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本质的科学探讨,多角度、多层次地阐释了在高中阶段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曲本质内涵及其潜在价值。
语文综合性学习旨在全面开发和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其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开发和培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本质内涵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注重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它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综合性的学习内容和综合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综合性的发展。这种发展的落脚点都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上”。
(一)注重培育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听说读写各种要素的综合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编辑、版面设计、制作个人网页和演示文稿”,而且要激励学生“借助工具书、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用于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同时,语文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决定了语文综合性学习必须注重听说读写各种要素的综合,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生动活泼地学习语文,使学生的听说读写相互穿插、彼此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促进语文能力的整体提高。
(二)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是语文学科与跨学科内容的综合
语文的综合性“绝不是语文与文学、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等等的相加式的总和,也绝不是语言文字与语言学、文字学、社会学、词汇学、修辞学、文章学、写作学、阅读学等等的配伍式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综合利用语文、科学、艺术以及脑科学、思维科学、心理学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分析和解决语文学习中的问题和困惑。师生通过一系列言语活动和言语实践,共同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三)重视学生言语实践,是语文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内容的综合
语文综合性学习重视学生的言语实践,鼓励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深入调查、走访专家、实地考察等活动及时内化课堂学习中所学的语文知识及语文技能。通过“参观考察本地的山水风光、动植物资源、说出见闻和感受,调查方音、方言、谚语、俗语,调查和整理民俗风情、民间传说,调查考察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写出调查报告,给有关的报刊投稿”,使课内外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重视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是语文教学与做人教育的综合
语文综合性学习注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与写作,注重学生在言语实践中优化思维品质、提升审美境界和人格品味。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通过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以此激发学生的特长和潜能。教师既教书又育人,注重学生情商与智商的开发与培育。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在言语实践中培育学生的言语能力、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潜在价值
(一)适应学生整合知识技能的内在需要,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能力的实质是概括化、系统化了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语文综合性学习注重语文知识与生活知识的统整、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统整、科学智慧与艺术智慧的统整,注重语文学科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注重语文学科内在逻辑体系的积极构建以及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知识的互补和交融。同时。语文综合性学习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融会贯通,不仅重视学生语文知识的准确掌握和语文技能的娴熟运用。而且“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实践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潜能,旨在培育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指导应突出自主、合作、探究之间的内在整合。在三者之中,自主学习是基础和核心,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是自主学习的拓展和延伸,是自主学习的两翼。自主学习实际上是一种元认知学习,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由学生自行设计主题和组织专题活动。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潜能的开发,能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鼓励学生对学习目标及学习内容的自主选择,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激励学生进行个性化地阅读与写作。
(三)利用一切有益于语文教学的资源,提升学生综合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综合性主要在“学习空间上。体现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的有机整合;学习内容上,体现自然、社会、人文领域与语文课程内容的整合。”语文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决定了语文综合性学习中问题的广度与深度,很少有纯语文学科的问题,问题的解决必须综合地运用文章学、文艺学、美学、哲学和教育学、生理学、教育心理学等课程的知识。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软化”学科边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形成跨学科的、网络式的、平等对话的、流动鲜活的语文课程体系。
(四)倡导活学活用,旨在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的言语能力是在“言语——语言——言语”教学模式的多次重复和循环实践中逐渐生成与发展的。教师应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听、说、读、写、思、问、做的时间、场合和条件。只有当学生将教材内容在言语实践中内化为自己丰富的言语营养时,学生的言语能力才会逐步提高与渐次发展。因此,学生不仅要认真阅读课内外书籍,将教材内容转化为自己丰富的言语营养。还要通过观察、调查、访问等实践活动亲身去体验语文,在言语实践中学习语文,从而提高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8
一
语文学科发展规划是在对学科价值和学科使命的不断追问中诞生的,规划中的许多重要内容其实来自早些时候学校开展的学科教研中心创建活动。
2009年秋天,在学校的转型发展务虚研讨会上,创建学科教研中心被首次提出并成为学校各学科未来几年的建设任务。在后来跟进的创建学科教研中心诸项考核指标中,学科宣言成为考核的一个重点。语文教研组曾数次开会研讨自己的学科宣言,时任教研组长浦其伦不停地个别征求老师意见。当时,我们有一个基本共识:这个学科宣言既要有普遍的学科意义,又要凸显学校学科特色。这样,语文教师就必须回答几个问题:母语教育是干什么的?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联系与区别在哪里?锡山高中的语文教学有何自己的特色或追求?只有这几个问题想清楚了,我们才有可能找出自己真正认可的学科宣言并在今后的学科建设中恪守它。
讨论是艰涩的,因为大家都认为这个命题太大。母语教育这个话题是一所学校的语文教师说得透的吗?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区别与联系本身是一个重要科研命题;在现实教学情境下,锡山高中的语文教学与其他学校会有本质不同吗?许多人觉得我们一开始就走进了一条死胡同。
是这样吗?我们集体回头再思考后还是觉得,要找到自己的学科宣言,这些问题绕不过去。这时,有人提出,问题可能出在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上:母语教育这个命题不是我们一所学校的语文老师所能说透的,但不等于我们不能追问母语教育的本质性问题;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区别和联系用不着条分缕析,我们需要回答的依然是原则性的异同;在现实教育背景下我们的语文教学可能与其他学校没有根本性的不同,但这并不排斥我们会有区别于他人的实践建设和理想追求。
争辩和研讨的结果肯定了我们最初的方向性判断,学科使命与学科价值成为我们重点思考的内容。教育即人,母语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一个构成部件,同样承载了成全人的基本任务功能。然而,我们更关注母语教育的另一个原则性任务:母语教育的民族。从这一点上来说,汉语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又有着根本性的不同。比如,我们谈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各学科都要培养,它们之间的差异只是学科间思维方向、思维性质的差异,并不是根本性的区分;如果我们谈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在教育上的原则区分,那么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就无法为学习者提供族群的文化认同。如此,我们似乎可以看到汉语教学除了教给学生对人类文明的普遍认同能力外,还要引导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精神皈依。尽管一切地域文明都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但民族文化的最大价值在于保证了人类文明形态的丰富性,语文学科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当然,一个人的精神归属不是中小学教育的必然收获,但高中语文教学必须承担起这样的学科使命,才能区别于其他学科,凸显其学科价值。此外,锡山高中的语文教学与其他学校比较,到底有哪些是自己的特点?这一问题并没有太多的争论,因为结论很简单:没特点。这也是最初受人诟病的原因。但是,我们已经有了有别于他人的努力方向。
我们在形而上的思辨中似乎找到了学科宣言的内核,然而如何表述?我们是表达结论、路径,还是表达追求?要不要把学校因素也表达进去?想法不一,学科宣言自然表述不同。几经反复后,语文教研组的学科宣言拟为:提高阅读品位,培养终身阅读者。
这个表述既是路径,又是向往,涵盖了我们对母语教育的基本思考,同时也是对语文教学学校特色的一个基本回应。在这一宣言中,锡山高中语文组以阅读为核心要件,把学校的语文学科特色建设、语文教学的原则性追求和实现路径表述出来,表达了一种学科自认和学科教学理想。不论这种学科宣言在学科教育理论上能否完全站得住脚,但它至少向人们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一所学校从事语文教学的人群开始自觉整体思考学科使命和学科责任,他们要通过阅读打通一条学科特色和学科价值之路。
二
“提升阅读品位,培养终身阅读者”的最终提出是在2010年春开学后。那时,学校正轰轰烈烈地创建学科教研中心,全校各学科的教研组长会被不停地叫到专门或不专门的全校性大会上作创建活动汇报。就是在这些汇报中,许多后来成为语文学科规划重要内容的东西逐渐形成。
没有人问过,我们的学科宣言是否间接促成了2010年暑期后学校“百万百卷读书行动”的开展。但事实是,学校的“百万百卷读书行动”直接呼应了语文学科组的学科思考,全校师生开始了超越学科性质的阅读。这是一种文化风景,更是一场真正的教育行动。唐江澎校长在与语文组老师的交流中,不止一次地表示,阅读是一个人不断被放大、清晰的过程,中国教育的所有问题都是教育观念的问题,其核心是我们缺少普遍的人道主义的启蒙,阅读可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路径。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组的学科宣言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可以体现学科使命与学科价值追求。
然而,“提升阅读品位,培养终身阅读者”并没有最终成为语文组的学科宣言。2012年的春天,语文学科教研中心在学科规划中把自己的学科宣言最终确定为:培养终身阅读者,培养负责任表达者。
这一改变基于我们对学科教学的进一步认识,也缘于我校成为江苏省语文课程基地后的学科建设思考。2011年8月,我校成为江苏省语文课程基地,基地建设面临学科建设的方向性问题。学校请专家论证,内部展开广泛的研讨,最终语文基地建设的理念确定为“用改变的环境改变师生”,直指语文课程基地建设的根本任务――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环境”是指改变教师教学环境和学生学习环境,通过环境变化逼迫师生教与学的变化。我们重点在两个方面努力:一是改变阅读环境,二是增加体验性学习环境。改变阅读环境对接了最初的语文学科宣言中“培养终身阅读者”的理念,我们建设了图书馆浅阅读区(学生无需任何借阅手续可随时进入阅读)、新华书店阅读区(新华书店进驻学校,其中另辟一个区域供学生免费阅读)、班级书屋(学校在三个年级和国际部建设有70间班级书房,每间书房配置自然和人文科学领域书籍300余本),学生可随时就近根据需要自由阅读。增加体验性学习环境,建设了实验剧场、演讲厅和辩论厅。课程理论和语文学科教学实践经验一再表明,有意义的学习主要来自有体验的学习,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无法从丰富的渠道保障学生的学习是有体验的。现在,我们就想用一些带有强烈体验性学习色彩的环境鼓励教师从事体验性教学,鼓励学生体验地学习,从而实现语文教学方式和语文学习方式的改变。
在课程基地建设推进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体验性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表达。配合语文整体教学,学生阅读后也存在一个表达问题,而语文课程中的写作同样是一个表达问题。无论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我们都面临表达能力、表达规范、表达伦理等一系列问题。如果一个人在学校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奠定了一生葆有阅读热情与兴趣的基础,奠定了一生拥有良好表达素养的基础,语文教育不就是成功的吗?此时,我们猛然发现,原先的语文学科宣言漏掉了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即语文教学中的表达。这样的反省与追问在语文学科组内部得到了普遍的认同。
2012年春天,语文学科教研中心正式把自己的学科宣言修订为“培养终身阅读者,培养负责任表达者”。
三
2012年下半年,语文学科在制定学科规划的过程中,对学科宣言的内涵又作了具体深入的思考,让学科使命和学科价值得以进一步彰显。我们认为,这个学科宣言既基于教育本质,又基于学科性质,同时还基于学校培育终身学习者的办学理念,是能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学科教育思考。锡山高中语文学科中心的全体成员自此有了统一的学科行动纲领,今后在学科建设过程中,会有更好的自觉行为。
语文学科宣言及其内涵具体内容如下:
宣言内容:培养终身阅读者,培养负责任表达者。
宣言内涵:
培养终身阅读者:语文课程要培养有终身阅读习惯的阅读者,这是一个教育常识。在一个没有阅读的国家建设学习型社会,是不可能的;在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培养人格健全、精神优秀的学生,是不可能的;在一个没有阅读的语文课程里促进学生的智慧发展、精神成长,只能是妄想。
提升一个民族的精神品级,要从改变这个民族的阅读习惯开始;优化一所学校的教育生态,要从浓厚这所学校的阅读氛围开始;突破语文课程的困境,要从为学生提供大量亲近文本的阅读机会开始。语文的知识与能力在阅读中获得,方法与习惯在阅读中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在阅读中养成,阅读是人的智慧之源、精神之根。博尔赫斯曾说,天堂就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我们的共识是,让学生去阅读,就是语文课天堂般的模样。
培养负责任表达者:说与写是信息表达的基本手段,也是参与公众交流的基本形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于“读写能力”曾有过一个定义:“能够辨识、理解、解释、创造、交流、计算和使用与不同情形有关的印刷和手写材料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学习和获得“使得个人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发展自己的知识和潜力,充分参与到一个更广泛的社会当中”。
篇9
关键词:合作学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往往就是语文教师主导课堂,教师独立教,学生独立学,严重缺乏了师生间和生生间的正常互动交流,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语文学科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初中语文学科作为中学生学习过程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它是学生学好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运用合作学习法,可以促使中学生增加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机会和空间,让学生意识到团队协作学习的意义,最终达成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
一、当前初中语文学科合作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合作学习意识不足
初中语文学科合作学习方法的运用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不足,教师不能注重引导学生,学生也意识不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最后导致课堂学习成了放任自流,严重影响了课堂合作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进行课堂学习,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形式化严重
大多的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结组的方式往往都是让座位临近的学生作为一个小组,只是单纯地进行形式化的合作学习,实质性的合作学习内容没有得到有效运用。另外还有语文教师部分教学内容,多次应用合作学习,导致合作学习方法不能从根本上被有效执行,知识作为了一种形式上的应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合作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设计平淡无味
合作学习方法的应用过程中,语文教师不能很好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个性化学习需求,对于安排合作学习,不研究同质和异质,不能很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导致课堂合作学习模式平淡无味,毫无生动性可言,课堂教学严重缺乏了活跃氛围,最终的结局只能逐步走向“死亡”,导致课堂合作学习模式运用混乱,课堂教学效率得不到提高。
二、合作学习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他们有着极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模式,有效促进中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可以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激发中学生的思考欲望,鼓励学生可以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可以在合作学习过程中通过相互的交流讨论来对相关知识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初中语文学科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普遍存在着语文教师教学工作繁重,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低,学习差距大等问题。而合作学习方法的应用可以有效帮助语文教师解决教学困难,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真正地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促使学生可以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和发展,进而真正地实现语文课堂高效教学的教育目标。
(三)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模式,引导学生通过团队协作的努力来高效地完成语文教师设定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促使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和合作学习能力都可以得到良好的提升。学生在课堂相互合作讨论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很好地增进彼此间的情感,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有效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初中语文学科构建高效课堂中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策略
(一)营造合作学习氛围,激发合作学习兴趣
初中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通过营造合作学习氛围,给课堂教学进行一定的辅助作用,帮助激发学生的合作学习兴趣。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往往处于课堂的核心位置,一直是以教育者姿态满堂灌,久而久之就会让学生产生一些消极的学习情绪。语文教师通过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营造合作学习氛围,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增加师生间和生生间的有效互动交流,促使学生可以在一个丰富多彩的氛围中充分地开发自己的头脑,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有效激发自己的课堂学习兴趣,丰富自身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可以拥有一个充分发挥自己想象和畅所欲言的空间,最大化的活跃学生的学习思维,从而快速地实现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例如,在开展“中国石拱桥”这一课时,就可以让学生对石拱桥进行收集,尤其是生活中或者身边石拱桥的影像、文字资料进行整理与收集,并让学生在“课前三分钟”的时间里展示小组成果。同时每个小组选出一位代表,对所收集到的内容进行演讲、发言,并将讨论结果以报告形式上交给教师,进而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前合作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结合学生特点,设计合作学习教学活动
语文课堂作为教师与学生合作学习互动的主要阵地,它是学生学习知识以及获得情感和树立价值观的重要场所,也是语文教师运用新型教学方法的主要园地。语文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合作学习方法,促进学生的头脑和身心一起动起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参与性。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他们激情澎湃、青春年少,但往往容易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一些困惑,比如说情感困惑,这是这一阶段学生主要面临的一个情感话题,语文教师就需要根据实际教学内容,结合中学生的这一情感困惑帮助学生顺利地度过这一阶段,帮助学生疏通自身的心理问题,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实现语文课堂的高效教学。例如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材中“致女儿的信”一课的教学时,语文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中运用合作学习教学法。同时向学生渗透情感教育的内容。在讲授了基础知识后语文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编写关于爱情的短句或者小品等,同时语文教师还需要制订编写任务,其中需要包含一些戏剧性冲突情节,比如来自于父母或者教师的反对态度等。在学生完成剧本编写以后,语文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来一场课堂表演,同时语文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激励机制,来调动学生的活动参与性。这样一来,学生在语文教师的引导下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扮演父母,有的扮演教师等,在这场课堂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表演生动形象、惟妙惟肖,让语文教师从内心感慨他们的积极态度。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很好地让学生通过真实的表演来深刻领悟父母以及教师们的情感观点,从而使学生的内心得到触动。
(三)合理安排合作学习内容,提高学生参与性
初中学生由于个体差异性,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都不同,语文教师在进行合作学习模式运用时,需要充分重视学生的这一学习特点,合理地安排合作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合作学习中。同时语文教师还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对合作学习时间进行合理安排规划,使学生可以在足够的时间内快速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促使每位学生都可以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帮助学生可以快速地获取到更多的语文知识,从而真正地实现合作学习的意义。语文教师在安排合作学习内容时,需要注意一定要设计一些具有一定讨论价值的课堂学习内容,设计一些值得学生通过合作思考探讨的内容,有效激发学生的合作思考兴趣,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热情。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羚羊木雕”一课为例,语文教师可以首先导入一个让学生合作思考讨论的问题:羚羊木雕该不该要回来?接下来语文教师可以针对此问题来引入一个有关“代沟”的话题,充分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代沟”这一现象的看法,还有所谓的“代沟”的实际表现又有哪些?语文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的话题来有效引发学生的合作思考探究,有效促进了学生对生活化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从而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四)科学制订合作教学大纲,重视学生主体性
在初中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需要对合作教学大纲进行科学的研究和制订,其中所设计的合作学习内容需要符合中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水平,有效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合作学习,从而有效提升语文学科的教学效率,推动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提高。语文教师在进行合作学习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科学的研究和制订课堂教学大纲,深入的完善合作学习内容,以此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合作学习兴趣。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以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前提,科学合理的将学生进行分组,促使学生可以高效率地在组内完成语文教师所布置的合作学习任务,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学习能力,进而实现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紫藤萝瀑布”一课的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就可以科学地制订本节课程的教学大纲,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来对合作学习内容进行选择,在保证学生顺利进行合作学习的同时,还可以调动起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教师首先让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来对紫藤萝的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同时在合作讨论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不同看法和观点来进行分享,并依据自己的想法来对紫藤萝的生长习性进行确认,有效引发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沟通。语文教师在这一环节需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总结,帮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加深对课堂知识的学习印象,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效率,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另外语文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设置一些合作探究性的课堂问题,促进学生可以进行互动交流沟通,有效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得到有效培养,进而帮助学生锻炼和提高自身的合作学习意识和思考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阶段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既要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还需要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全面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合作学习教学方法的运用[5],可以有效增强学生间的互帮互助和团队协作能力,促使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将自己独特的学习能力发挥出来,真正落实生本课堂教育教学理念,从而实现初中语文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参考文献:
[1]杨尚信.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6(10):11.
[2]辜建强.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8):48.
[3]王来,安丽丽.刍议运用小组合作教学法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策略[J].科学咨询,2018(12):96.
[4]瞿选彦.开展小组合作,打造高效课堂——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初探[C]//2019年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教师教育论坛,2019.
篇10
【关键词】初中 语文教学 学生 创新 能力 培养
创新精神和创新素质是反映民族灵魂核心的重要表现,传统的应试教育,在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的今天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创新能力得到需求。中学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性学科,从最基础的层面培养学生的文学创新能力和基本素质是发展学生创新潜能的基础[1]。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加以新型的教学模式相配合,能够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主动性,激发学生汉语言文学的创新意识。对于综合性的语言学科而言,学生面对庞大的知识网络。对理解力及记忆能力都有着一定的要求。所以,在知识改革创新的背景下,死记硬背的填鸭式学习方法已经不再适用。通过教学的引导,让学生自主掌握学习方法,自由选择擅长的学习内容,取长补短才能真正发挥出学生对学习中学语文学科的创新能力。
一、引入先进团队教学模式
TBL教学法又叫团队学习法。是指通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组讨论,组员间可以对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并且相互讨论,最后由教师的正确引导解决问题,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引入如此的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之间的沟通协作学习能力。一方面,可以减轻学生面对以往课堂上单一的教师授课的枯燥感。也从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间互信合作的创新精神意识。通过团队间不同的观点,进而引起学生的更深入的思考,并且主动去探究其结果,学生能主动思考,主动解决问题,激发出创新才能。团队创新学习模式,可以把繁重的文学知识变得更加丰富化,具体化,生动化。改变了以往由教师主导的关系。变为学生为主导,教师为辅助的新型教学模式。有效的帮助初中生更好的学习中学语文知识。
二、多元化的课题安排
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桥梁。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内容上也显得单调无趣。通过安排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可以大大缓解学生在学习语文学科时产生的思维疲倦。内容上,加强与学科间的知识联系,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语文学科的魅力及其重要意义,也能吸引擅长所涉及学科的同学提升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可适当安排多媒体教学,生动详细的教书教学内容的同时,也可让学生更深层次的体会和理解语文知识。进而掌握了基础,才能更全面的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学的创新能力。激发出新的创新思想。改善学生在学习语文学科的基础环境,引导学生思维的灵动性,更容易激发出学生在学习语文学科的创新才能。
三、灵活的考察方式
试卷考察是学校对学生掌握能力的常规考察方式,也是对教师教学成果的验收标准。传统的考试通常会让学生倍感压力,造成了一种,为考试成绩而学习的错误学习观念[2]。这种错误的学习观念不仅会束缚学生的创新思想,更容易让学生对学习语文学科产生厌恶感。甚至是造成被动学习,放弃学习的现象。学校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以考察是督促学习的必要措施之一。但是应试教育模式下的试卷考查方式又会显得毫无生机。因此,只有改变传统的试卷考察方式,才能更全面的考察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比如,可以增加非笔试环节的考察方式,将学生的平时表现状况,课堂的学习状态作为综合成绩的一部分。也可以对有特殊学习成果额同学给予成绩加分措施等。这样,学生在面对严格的考试选拔不再认为是一种任务而是一种对学习能力的自我展示。更能激发出学生在学习中学语文的过程中的创新素质。
四、总结
培养学生在语文学科的创新能力,是当代素质教育的根本,这不仅需要教师,学生间的配合,更需要学校提供开放式的教学环境,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改革的政策,正确正握教育改革的方向,针对中学语文学科的教学进行优化,改善教学的资源及教学设施,为培养全面新型创新性人才提供有力支持。多角度,多方面审视教学成果,针对其中出现的不足及时改正,注重学生,教师间教学过程中的反馈。做到实时教学,实时创新,实时改革。
在新课改的前提下全面推荐素质教育改革,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发展的总趋势。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更好提高自我修养,不断吸收新知识,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发掘新问题,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优化语文教学。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才能促进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
参考文献:
- 上一篇:心理与情绪的关系
- 下一篇:教育教学工作情况总结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语文病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