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程性质范文
时间:2024-01-05 17:46: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数学课程性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科学教育 小学数学 指导性作用
科学教育,即STS(Science,Technology,Society)教育,最早起源于美国高等学校,后随着STS教育在西方国家高校的推行,STS教育开始逐步进入中小学课堂,并被作为教育的新方向[1]。进入21世纪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将科学教育作为重要的理念之一,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加以推进和落实。对科学教育,一般认为科学教育是一种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及其社会价值的教学,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学会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且懂得如何面对现实中的科学与社会有关问题做出明智抉择,以培养科学技术专业人才,提高全面科学素养为目的的教育活动。
国务院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而科学教育的内涵与“科学”内涵的理解紧密相关,其目的正是通过提高科学素养,实现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全面科学教育目标。因此,科学教育是现代教学的新方向,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当前小学数学课程的科学局限性
在当前的小学教育中,由于传统模式的影响还未能适应社会发展带来的改变,将科学教育的理念融入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无疑将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长期以来,数学课堂教学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即只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而忽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从而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表现为:教师权威高于一切,对学生要求太严太死:课堂气氛紧张、沉闷,缺乏应有活力:形成上课―做题,单方面的传授链,违背“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长此以往,学生在学习上依赖性增强,缺乏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导致厌学情绪,致使学习效率降低。虽然现今多媒体、网络已经普遍应用于数学教学过程中,也收到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这一手段未能真正解决教学过程中的自主意识培养问题,仅仅是拓展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仍然未能有效地解决数学的科学教育融合问题。
二、科学教育对小学数学课程的指导性作用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初中数学教育同样是以素质教育为依托,重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模式,而不是表面意义上的解决数学难题的能力。而科学教育是要教育学生如何处理科学与社会问题,让学生具有在今后择业所必需的科学技术基础与继续学习科学所必备的理论基础的教育。
科学教育和小学数学教学其教育的本质是相同的,都是通过系统教育,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小学数学不能仅仅是停留在数学问题解决的基础上,而应该是融入到社会大环境中,成为小学学生认识和观察社会规律的重要手段和工具。这就赋予小学数学教学的社会性,其和科学教育的融合成为一种必然。正是基于这一点小学数学的新教材十分重视学科综合,数学几乎已与所有学科都开始结合,而与科学的综合,更是既有面的扩张又有点的突破。科学教育理念无疑是对传统数学教育的一种颠覆性认识,突破小学数学教育的局限性,为教学的方式和手段提出更高要求,也促进科学技术等和教育过程的充分结合。
三、科学教育为小学数学课程提供了新的教学方向
科学教育是将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作为整体体系,因此必须注重小学数学的基础性作用,让数学思维的培养成为科学素养养成教育的一部分。
数学思想的培养,是在学科中注入崭新的科学思想观念和教学策略。数学的研究对象是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随着数学自身的进展,其“数量”和“空间”都超出原有的意义。数量从实数扩展到复数,空间也不再仅指欧氏空间,包括三维空间或多维空间。但是随着数学的高度抽象,它的应用却越来越广泛,数学表现出科学和技术的双重特性。因此,在小学数学学科中进行数学思想渗透也是数学教学法的目标。
寓科学教育于数学课堂中,丰富数学课堂,加强科学技术的普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当然,青少年科学教育并非仅仅是知识传授、经验积累、理性认识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师的任务就是为每个学生自由和谐、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创造优异的科学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篇2
(一)确定的研究方法
第一,确定出量化的研究方法. 学生学业评价研究方法比较多,而且各式各样,具有多选择性. 如何在教学中选择研究方法,这要根据研究的问题以及研究的范围加以确定,不能凭空想象出量化研究方法. 第二,确定出辅质的研究方法. 该研究使用的是质化研究方法,将其当成了量化研究最佳辅助方法之一. 可以通过量化研究同一个省份不同地区,确定出数学的教学标准以及评价标准,该标准理当和当前的教学状况一致,另外也应该和当前小学数学作业评价特征相符. 第三,如何选取对象和确定对象. 该研究主要研究的对象有两大类,第一类是根据量化研究而确定,第二类是根据性质研究主题而确定,将某个省的多名教师作为研究对象.
(二)收集研究材料
量化研究所需要的资料,需要到某个省份去收集小学数学各个年级的考试试卷,将该试卷进行编号,作为收集的资料之一.
质性研究所需材料,进行资料研究时,需要对材料进行收集,这个收集的关键在于根据不同的对象获得不同的信息. 可以使用采访式收集报告,掌握了各个地区的不同情况之后,再根据综合的数据加以选择和确定,使用这一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这样可以掌握各个地区的不同情况,获得更加精准的信息资料.
二、研究的主要问题
(一)量化研究的发现
本次研究对四个地区的小学数学作业进行收集,最终的研究结果是更好地对学生学业进行评价,对课程标准一致性进行深入分析,以便做好统计. 最终的研究结果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第一是县区层面教学结果一致性研究,研究一致性出现的状况,并且对最终的研究结果加以分析. 第三地区层面,同样是对地区层面加以分析,最终获得准确的分析结果. 最后一个是对整个地区总体结果进行分析.
(二)质性研究的发现
本研究结果发现,学业研究的重点理当放置于教师对小学数学教学一致性的认知上,这主要包含教师在命题考试试题时,对知识的综合把握以及学生学习该课程实际掌握情况. 另外,教师还得从教育部门总体规定学生学习要求综合评析学生情况.
三、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一)课程改革的推动
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一致性,指的是学生的学业评价应该和课程标准之间有一个高度的吻合,然而对于课程要求标准以及评价之间是否能达到一致性,那么就要看进入教学时,从评价的结果和类型中查看这一教学结果. 我国的课程改革是在2001年开始推行,陆陆续续在18个学科中,根据教学标准开展工作,每名学生根据教学标准以及课程实施标准开展评价工作. 可以这样定义,课程改革使得我国评价标准和课程教学之间形成了一致性,这个改进使得一致性进程变得更加快速,课改在其中起到关键性作用.
(二)学业评价实施的基本要求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我国很多地区对课改执行标准所取得的效果进行评析,通过对各个地区的小学学生数学学习成绩进行考核,从而得出数据,对该数据加以分析,不断地深化课改. 经过各个地区的检查报告发现,当前我国对学生学业评价主要使用的手段是,根据教师对基本学生素质加以评判,如果学业评价得不到完善,那么对学生执行的标准也会出现偏差,甚至忽视了标准所衍生出的一些影响因素. 因此,我国当前教师进行标准评价时,应该从程序上加以评价,应该有哦严谨的程序标准,应该在评价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三)学业评价相关问题
对数据加以研究分析,能够评价学生学业价值发展. 在进行教学时,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应该从自我价值方面发挥出优势. 提倡使用多种方法进行评价,提升评价准确性. 一般而言,学业评价主要有教学质量评价、学业表现评价以及标准评价,最后一个是测试评价等,这几个评价结果都不尽相同.
(四)反思最终评价结果
传统的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都比较死板,这制约了小学数学教学水平的提高. 在评级进程中,注重学生学习成绩,使得综合评价受到制约,容易出现忽视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等问题. 因此,当前要改进评价方式,摒弃传统的评价标准,采用科学统一的评价方式进行评价,才能获得最佳评价结果.
结束语
小学数学作业评价以及课程标准一致性现象得到提升效果时,不仅需要落实教育行政机关对教育制定出的政策标准,还需要将其落实到实际运行中,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教学活动标准,这样才能逐渐提升教材研究作用,才能提升教学质量. 不断深入新课标研究,可以获得最有效的教学方式. 相信在今后,教育界的人们不断努力,凭着卓越的追求精神,学生的评价体系会逐渐完善,而且更具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郭用枝.小学数学算法多样化的价值取向及注意问题[J].祖国:建设版,2013(7).
篇3
关键词:电子技术基础课程; 教学现状; 教学策略; 考核方式
电子技术基础是职业技术学校机电类和电子电工类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它包括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两部分,研究的是各种半导体器件的工作原理、功能及其应用。通过学习和实践,可获得电子方面的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
随着电子技术与电子产业的飞速发展,新器件、新技术、高技术含量的电子产品层出不穷,电子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电子技术的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电子技术学科教师,如何适应新的形势,如何引导学生学好理论,练好技术,是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含义及意义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由两大部分组成,即模拟电路基础和数字电路基础,是研究各种半导体器件的性能、各种单元电子电路的工作原理、功能及应用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其目的就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电子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使用相关电子仪器设备的能力和电子组装工艺水平,培养社会上需要的操作型、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由于该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在整个电子专业的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1.学生基础知识薄弱,接受能力差。目前技术学校的生源大都是物理学习成绩中等偏下,对电学的认识很少,现在他们对理论知识接受能力差,特别是对电子技术基础课有抽象难懂、枯燥无味的感觉,最终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
2.教材内容重理论,轻实践。教材内容较落后,很多教材都是由大学教材改编而来,理论性太强,就现在的技校生而言,基本上都不能完全理解和接受,容易使学生产生放弃学习该课程的念头;教材内容基本上与实际联系不紧,较少反映近年来电子工业高速发展带来的新知识、新器件、新技术、新工艺,与技工学校培养社会上需要的操作型、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相适应。
3.教学模式较为传统,教学方法落后。一些教师习惯在“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下发挥其聪明才智,教学方法没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基本采用灌输式,他们不熟悉和不适应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课堂教学讲得过多、过细,并且缺乏新意,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无法培养学生分析电路的思维能力,学生自学能力差。
4.评价体系呆板。一直以来,考试内容主要是电子线路的分析计算以及有关名词、术语、概念的记忆;多以成绩来判断学生学习的好坏。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怎样死记硬背课本和笔记的坏习惯。这样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难以反映出学生的真正水平,不能充分体现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没有充分发挥考试的积极作用。
三、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策略
1.明确课程定位
课程定位,就是确立课程的性质任务和教学目标。首先,我们要了解教学的主体是学生。目前,由于国家教育形势的影响,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基础与水平比较低,这一点必须正视,如果不能正确对待这一点,将学生的基础与水平估计过高,无异于拔苗助长;如估计过低,则造成教育的浪费。正确估计学生水平,是课程定位的前提和基础。
其次,要明确教育和培养层次。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特别是用人制度不健全,人才高消费的形势下,我们必须明确: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层次是应用型技术人才。既然培养的是应用型技术人才,那么,在理论上就不要作过高的要求,不要紧盯着几个重、难点不放,应以实用、够用为原则。同时要兼顾部分学生的进一步求学深造和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培养层次问题,决不能只放在嘴上,停留在纸上,必须落实在教育行动上,这关系到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学校的生存。
课程定位,是教育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若定位不准,学校就会失去学生,失去市场,被市场所淘汰。课程定位一定要实事求是,若定位过高,学生便会缺乏兴趣,容易失去学习动力;若定位过低,贻误学生。
2.合理选择内容
电子技术基础是一门基础学科,理论性较强,内容抽象,单调枯燥,因此我们在教学上应减少数理论证,以掌握概念,突出应用技能的教学重点。在平时的教学内容选择上,应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工程技术上的应用结合起来。而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用在课堂灌输上,学生没有思考、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也渐渐地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时候,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授二极管的特性曲线时,只单纯介绍曲线的基本含义,而特性曲线有什么实际应用并不介绍,这种从概念到知识的灌输,使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感到抽象和无用。只有注意了知识与工程应用的密切联系,在介绍曲线的基本概念后,进一步说明二极管特性曲线可由晶体管图示仪来测量获得,利用特性曲线可以观测二极管的主要参数和检测性能的优劣,从而体会特性曲线的作用和应用。再例如,在学习功率放大电路的时候可设计一个声音、图像显示的电路,用示波器显示功率放大电路的输出音乐的波形图像,同时用音箱来播放音乐,当只让一只功放管工作的时候,学生会清楚地看到此时的波形与两只三极管同时工作得到的完整波形的差异,清晰地听到音乐的失真,从而深刻地理解功率放大电路中两只三极管的工作情况。只有这样结合实际,合理删选内容,注重理论结合实际,从工作原理到具体实际应用相结合,让学生更加直观理解,课堂教学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创新教学方法
(1)激发学习兴趣
如何上好《电子技术基础》的第一堂课,对以后的教学相当重要。具有创意的新课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诱导他们积极思考,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一旦学生对该门学科感兴趣,他们就会兴致勃勃地学习这门课。因此,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就成为“绪论课”的一个首要任务。首先可结合当代电子产品的精华――电子计算机的研制和生产过程,介绍电子技术的发展概况,让学生体会到电子技术是一门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的科学技术,并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其次,我们可介绍生活里琳琅满目不断出现的电子新产品,如液晶彩色电视机、激光唱盘等,让学生感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电子技术,让他们的思想由“要我学”自然过渡到“我要学”。再者,还应介绍电子技术与所学专业的关系,明确电子技术的重要地位,使学生从思想上引起重视。最后,从身边入手,找一些电子小产品,如:日常用稳压器、充电器、收音机等。一开始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内部结构,从中让他们发现把电阻、电容、电感、二极管、三极管和变压器等元件通过某中联结组合就构成一个实用电路,从而引出学习这门课的目的和任务,让学生形成先入为主的求知欲望。
(2)加强合作交流
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现在的教学纲要就要求学生的教学过程生动活泼、形式多样,要使学生改变以往的被动听的局面,进行探究式、合作式的学习,平时在教学时要注意提倡同学之间要有合作精神,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尤其是实验课和需要动手操作的课程内容,对学生分组,提供机会让他们相互配合、相互交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我素质,更重要的是知道合作的力量和精神,这些都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在实施“合作学习”策略的教学过程中,突出以小组学习为教学主体,同学之间可自愿找合作者,各组同学在思想和技能上进行交流,有利于学生共同进步,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优化教学手段
社会在发展,知识在更新,在电子技术教学过程中也应体现出不断的发展进步,而教学过程中的现代化信息传播媒体就能很好地体现这一点。信息媒体,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的特点,可以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更易于接受知识。多媒体如今已大面积地走入课堂,它可以生动、形象、清晰地展示所要讲授的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既省时省力,又有利于教师分析。对于电子教学,内容一般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直观地了解,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知识环境和虚拟实验环境,这样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实现教学任务。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从大量的板书中解脱出来,而通过多种多样的资料,自己动手实践,把知识更好地融合起来,从而深化了所学习的内容,学生也不再觉得理论课枯燥。另外,还应加强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使实验教学理论相辅相成,让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共同作用下,延长对该课堂有效注意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融入情感教育
缺乏情感的教学是没有生命力的。同其他课程一样,《电子技术基础》也不能用冰冷、生硬的态度开展教学活动。要求师生之间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加强沟通,创造一个和谐、互动的氛围。教师真诚的情感付出,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而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可以促进教师的教学热情,提高教学质量,把更多的“情”和“爱”注入日常教育教学中。因此,营造和谐的环境,让教师与学生一道,在情感上产生班集体的共振效应,自发做到以班级的荣誉为自己的荣誉、个人的进步也就是班级的进步,这不仅对教学工作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学生集体观念和责任感的加强,对于为社会输送德才兼备的专业技术人才,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4.完善考核方式
在以往的工作中,我们主要采取理论为主的考试方式,现在,则采用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理论考核与实验考核结合、集中考试与平时成绩评定结合的综合评分方式。通过改革考核内容与方法,结合实验考核,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实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增强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我们对学生实行多角度考核,主要是问题讨论、课外作业、实验创新、期中试卷、期末考试等不同的角度。另一方面,就是重新设计笔试试题,将试题难度分为四档:(1)基本题占40%~50%,反映教学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2)中等难度题目占10%~20%,是稍有变化的基本题;(3)难度题目占5%~10%。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复杂性和灵活性;(4)实验题目占总成绩的20%。
如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电子技术普遍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电子技术教育要能跟上时展的步伐,不断研究,不断探讨,不断创新,通过优化教学改革,改变传统教学观念,采用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才能使电子技术专业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不断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篇4
【关键词】中职校;多媒体教学;教学改革;电动机控制
New situation bottom medium etc. occupation school 《electric motor control technique 》course reform in education investigate
Zhao Shihuo
【Abstract】《electric motor control technique 》BE medium etc. the occupation school machine electricity profession of required course, have a very strong fulfillment and application.In order to stir up the student’s study interest, exaltation the student’s technical ability level, realization teaching target, the writer think medium etc. occupation school 《electric motor control technique 》course reform in education most demand of BE:Want leading student value theories knowledge of study, then can the dozen be good to practice operation of foundation;Choice in keeping with exertive multimedia the content of course of the characteristic, open an exhibition multimedia teaching;The technical ability is the soul that the job teach, pay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ability of begin of student;Encouragement the student be full exploitation calculator network, spacious see an eye, exaltation technical ability.
【Key words】Medium job school;Multimedia teaching;Reform in education;Electric motor control
由于以前中职校机电专业的设施设备相对落后,有些《电动机控制技术》的课程内容在授课时只好“纸上谈兵”,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根本没有收获;能安排技能训练的课程比较有限,由于设备不齐全,经常会出现东拼西凑的现象,也就是技能训练不完整,没有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导致学生的基本功不扎实,技能训练结束后没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近几年来,国家政府加强重视职业教育,中职校的专业设施、设备等各方面的条件相对改善,有的科任教师在《电动机控制技术》的教学方式上不合理,一味的安排学生到实验室,让学生对照电路图进行组装配线,对控制电路的工作原理不求甚解。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新形势下,笔者认为应该抓住机遇,深入探索中等职业学校《电动机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改革。
1 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打好实践操作的基础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被认为是学习基础较差的群体,在专业理论课的学习中存在着种种困难,而要重视理论学习,教师要有目的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白理论学习的目的、意义,认识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其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式方法很多,如创设情境引入法、成功人士激励法等等,关键是要学生知道学了这些知识将要做什么用?如何学好这些知识?这样,一开始学生就明确了学习目标,有了良好的学习状态,电动机控制技术应掌握的基本理论是不愁学不好的。
比如,电气原理图的识别是电动机控制技术的基本功,因为电气原理图是根据电气设备和控制元件动作原理绘制的图,非常清楚地画出电流流经的所有路径、用电器具与控制元件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电气设备和控制元件的动作原理,它也是绘制布置图和接线图的依据[1]。为了看懂电气原理图,首先要熟悉各种电气设备和电器元件的图形符号、字母符号;其次能在电气原理图上认出电器元件的图形符号并找出接线端子;再次观察主电路、辅助电路的连接特点,弄清辅助电路中各控制元件的动作情况和主电路中电器的控制作用。笔者在“采用复合安钮的三相笼形异步电动机单向点动、自锁混合控制电路”教学中,要求学生在辅助电路上用阿拉伯数字给电器元件的接线端子编号,如果还用红色圆点把电器元件的接线端子标志出来,如图1所示,这样认清了一条导线的两个端头所在位置,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有的学生受到启发后,自己绘画了如图2所示的电路图,这样更加一目了然,电气原理图的识别能力大有提高。
2 选择适合发挥多媒体特性的教学内容,开展多媒体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要选择适合发挥多媒体特性的教学内容来制作多媒体教材。对于一些特殊教学内容的学习,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又无法用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或具体的实物来展现,如电流,采用常规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体很难实现教学目标,这时就有必要使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教学。《电动机控制技术》的课程教学中,每个控制电路的工作原理是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看到控制元件的动作过程是关键,笔者认为采用多媒体教学进行形象化、直观化教学,就容易达到教学目的。
例如:在讲解交流接触器联锁的三相笼形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电路(图3)的工作原理时,因为原理复杂抽象,光凭教师的口头讲解和板书,学生很难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充分利用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技术手段创设情境,就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把控制元件的动作过程形象地显示在屏幕上,如:合上开关QS,按下正转按钮SB2, 学生清楚地看出电流流经的所有路径:FR常闭触点SB1停止按钮SB2KM2常闭触点KM1线圈KM1主触点FR热元件电动机M,还观察到:KM1主触点吸合的同时,KM1常开触点也吸合,KM1常闭触点断开,这时按反转按钮SB3不起作用。这样,学生容易理解互锁概念和工作原理。
利用多媒体技术的集成特性,发挥其预设功能,使许多教学准备工作可以事先完成,而且多媒体的使用操作灵活快捷,控制也方便,能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教师进行教授活动,既能降低教师的劳动强度又节省教学时间。因此,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教学展示内容明显增多,使学生在有限的单位时间内获取更多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节奏和速度明显加快。所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增加课堂教学内容,加速教学进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 技能是职教的灵魂,注重培养动手能力
技能是职教的灵魂。当今社会越来越注重劳动者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中职学生步入社会的优势和竞争力就是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也是为实践服务,所以,课堂教学一方面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另一方面还必须将课堂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除了演示实验外,增加学生自主动手的时间,建立一套完整的操作、考核和评价体系[2]。
比如,在三相笼形异步电动机全电压启动控制电路中,学生在刚刚学习了电路简单的“交流接触器控制的三相笼形异步电动机单向点动控制电路”(图4)后,接着就学“具有自锁功能的单向运转三相笼形异步电动机控制电路”(图7),学生对辅助电路中串联的FR和SB1、与SB2并联的KM等连接不知如何下手,并且对“自锁”概念的理解也觉得有一定的难度。我就利用课堂让学生分成三步连接。第一步,让学生先连接与SB并联的KM常开辅助触点,如图5所示,巡堂检查接线正确后,允许通电调试,并把电动机的运行情况告诉老师,我因势利导引出“自锁”概念;第二步,由于在第一步连接后电动机只能靠拉下隔离开关Q断电停止运转,能否用按钮实现电动机的停止控制呢?要求学生先绘画电路图(图6),再进行连接;第三步,电动机控制电路需要过载保护,那么如何接入热继电器FR呢?学生带着疑问去观察电路图(图7),弄清了连接方法后再操作。做完这些后,我再设置一些问题:同学们完成第三步后,得到了什么控制电路?这个控制电路的工作原理呢?该控制电路有那些保护功能?通过这样一个实验,培养了动手能力,同时使学生可以对所学的电路有了更加系统的了解,学习中所感到的困难也在实践操作中迎刃而解。
提高学生技能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坚持正确的评价观并及时做好评价。学生在完成了一个操作任务后,往往比较急于了解老师对自己成果的评价,如果老师对有关成绩的评定一拖再拖,会打击学生的技能训练积极性。因此老师的评价观有偏差或者说没有及时进行评价,学生往往会失望,甚或对这一门课程失去再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必须做好客观、公正并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正确评价。评价既要看学生成果的静态评价,也要看学习过程的动态评价。教师根据评价标准,不仅对工艺、布局、走线进行点评,而且对
仪表的使用、通电步骤、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等进行点评,更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有无合作、反思、创新意识或精神品质等方面进行点评。教师的点评应以肯定评价为主,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为方向,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目标。通过教师的点评,帮助学生总结完成任务的过程、方法与态度、情感、价值观,
引领学生正确反思自己的思路和行为,分析失败原因,在交流总结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4 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开阔视眼,提高技能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交换需求,也在日益整长。人们将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相结合,实现远程信息处理和资源共享,于是产生了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最主要的功能是实现资源共享,用户可以在网络上综合采集、存储、处理和传输语音、数据、图像等信息[3]。
笔者在近两年来指导三年级学生进行全区维修电工安装与调试比赛的训练中,发现培训资料提供的电气线路是:按钮和时间继电器控制双速电动机线路的安装及配线,但是教材中没有这个线路,怎么办呢?既要学生在已有基础上去思考设计、动手尝试,又要不能耽误训练时间,我先提出这样的问题:课本教材中用双投开关控制双速电动机,实现低速运转和先低速启动后高速运转的控制,能否用按钮实现这样的控制功能呢?后来见进展不理想,设计的线路还有缺陷,我再指明他们缩短进步时间的思路:同学们上网玩游戏、聊天,何不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呢?最后找到了两个能实现上述功能的控制电路,如图8、图9所示。通过这个学习过程,学生尝到了利用计算机网络帮助学习提高技能的甜头。这就是“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 我们的教育要真正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引,由而实现最美好的教育理想,使中职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强,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优秀劳动者。
参考文献
[1] 顾民,黄洪全主编.《电工技能与实训》.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篇5
一、合唱指挥课程实战型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合唱指挥就是合唱队的灵魂。无论是群众性合唱还是专业合唱队的表演,合唱队成功与否,与合唱指挥所具有的文化底蕴、音乐修养、专业素质、学术造诣等密切相关。但合唱指挥艺术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国内高校音乐专业仅极少数几家设置合唱指挥专业,且培养的少数学生只能满足专业团体的需求。目前,合唱指挥人才奇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学科的现状看,在大、中、小学,更缺少专业的合唱指挥教师,直接影响合唱指挥的教学和学科的发展,也影响了我国合唱事业的发展。
从合唱指挥课程的教学与建设上看,传统的教材与教学一直以来都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主要存在如下问题。一是从教材到教法将合唱与指挥分开,导致知识点分散,割裂了合唱与指挥知识内在的联系,不利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二是以教为主单向知识传导的传统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导致学生学习缺乏主动积极性,也更增加了他们学习的难度;三是学生基础知识薄弱,难以在短期内将与该课程有关的知识如声乐训练、视唱练耳、乐理和声基础、键盘基础、作品处理、指挥的各种图式等进行有机综合,更缺少实际训练,在学习中很难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正是合唱指挥教师需要积极探讨的课题。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将合唱指挥课程进行了大胆改革,以辩证统一的哲学思想为指导,不断改革探索教学方法,逐步形成了合唱指挥课实战型教学模式,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合唱指挥课程实战型教学模式总体成效
合唱指挥实战型教学应强调课堂上理论结合实际讲授,并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知识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讲授的同时,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进行课堂演练,让学生既当合唱队员,又担任指挥者,从不同角度当场消化知识点,并体会在合唱排练与指挥过程中的运用,达到让枯燥的理论知识变成精彩的技能技巧,让灌注式教学变成课堂上教与学充分互动,让滔滔不绝的“纸上谈兵”变成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小组一次次实战演练,在一次次演练中培养其实战能力。改革合唱指挥考试方式,分阶段、分步骤地将各知识点融入一个个排练之中,每个人既是合唱队员,又是指挥,还是伴奏,既要掌握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合唱排练与指挥技巧,并且熟记各个声部的旋律(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分辨声部的能力),这就使得学生更积极、更刻苦地去学习与练习,在每节课上与考试之前,逐一检查与指导,并让各个小组互相观摩与评价,达到互相学习互相提高的目的。学生每经历一次考核就是一次质的飞跃。让课堂教学与学校各种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延伸课堂教学,促使学生更多地投入到实践之中,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巩固,在有限的学时内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合唱指挥实战型教学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合唱指挥课程中普遍遇到的难题,就目前来看,此种模式乃是合唱指挥课程教学最理想的模式之一。
三、合唱指挥课程实战型教学的具体路径
合唱与指挥,这是既紧密联系又独立存在的两个方面,指挥是合唱队训练成功与否的核心所在。教学中最难掌握的是指挥艺术。教学中,教师必须首先是一个优秀的合唱指挥者,其次还必须是一个善教者、示范者和引领者。实战型教学模式正是突出了这样的特点,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在学习中增长知识,增强自信,在较短的时间内能较好地掌握合唱指挥这门学科。
(一)科学合理安排课程教学
在108学时中,笔者认为,应首先引入的是指挥的基本知识。指挥的理论与实践包含了众多知识点,如指挥本身的素质、指挥的技巧、指挥对合唱队的训练、对作品的理解与处理、风格体现等,应以较长的学时来完成。
在具体的学时安排上,每次两节课的时间可分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讲授指挥的知识点,准确示范,以全班为单位带领学生进行练习,挑选掌握较快的几名学生到讲台上表演,教师点评。第二部分,排练新的合唱曲,要求学生背记声部,能迅速听辨声部的正确与否,注意声部的和谐协调;加强歌曲的情感训练,待作品成熟后再将指挥的新的要点联系起来进行练习,然后再分成若干小组,每组10人左右,分四声部,每声部二至三人,指挥一人,形成一个个小的演出单位,其中角色要不断互换,要求课后以小组为单位练习。下一节课开始时各小组在全班分别表演,由教师点评与指导,并现场打分,作为平时成绩记录。每个小组人员相对固定,指挥轮流替换,要求每位学生都有上台展示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得到锻炼,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后自觉地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训练,强调团队意识,增进了学生的合作与友谊,学习效果不断提高。
(二)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
实战型教学难度大,对教师是严峻考验。一是考验教师的音乐修养与专业素质,以及合唱指挥的实践水平;二是考验教师的教学水平;三是考验教师的师德作风。教师在点评中要正确评价,充分肯定成绩,指出不足,纠正错误。对学生合唱中上下场队形不整齐的问题,应反复重申队形整齐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做到昂首挺胸,步伐整齐有力,着装整齐,通过反复演练,最终习惯成自然,每个小组都能做到上下场精神饱满,步调一致。对指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是及时发现,二是掌握循序渐进的原则,严格训练、严格要求。首先应该更多地给予鼓励,让学生树立起信心。其次,要正确示范。一招一式准确简洁,要求学生反复训练,先掌握基本指挥图式,对作品充分理解,根据作品意境进行速度、力度、幅度的对比训练。解决手臂肌肉僵硬的问题时,要求学生对着镜子反复练习拍球的动作,既寻找到拍点,又练习了放松,一举两得。学生最难解决的是针对不同作品的指挥动作设计。这当然是多重知识点的集合,需要对作品事先做案头准备,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再进行二度创作。在理解指挥图式的基础上才能设计正确的动作,再根据作品的内容在指挥过程中运用恰当的表情,使指挥的动作、表情、眼神、形体融为一体,并用指挥的激情动作感染合唱队成员,唤起歌唱的热情。在熟记各声部基础上,正确听辨协调声部,做到即使一个声部一个音错了也能听出来。对于学生左、右手协调的问题,教师要进行正确示范,然后要求学生熟背合唱总谱中左、右手的分工,先进行单手练习,熟练后再将两手合成,这种两手不断分合的训练可以达到两手的逐步协调一致。
(三)合理变革考试形式
以往的合唱指挥考试与其他课程考试一样,一张试卷定高低,无法显示学生的实际能力。实战型教学模式的考试突出了该学科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特点,采用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承担不同角色,每个人的表现都一目了然。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也进一步巩固了教学效果。
令人欣慰的是,这样的考试方法已成校内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从平时的练习到考前的备战,随处可见学生学习的身影。从声部练习逐步和谐协调,指挥动作由稚嫩到日趋娴熟,从课上到课下,从课堂练习的争先恐后到互相评价时的客观或者争议,可以感受到学生成长的轨迹。在这种实战演练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
(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文化活动,延伸第一课堂
合唱指挥课程,重在实战训练。笔者不仅重视课堂教学,而且把学校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当做是学生合唱指挥课程的第二课堂,积极推荐和鼓励学生参加到实践中。为兄弟院校排练合唱节目,既缓解了艺术学院教师人手不够的矛盾,又让学生得到了锻炼的机会。多重实践训练将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在实践中不断进行知识的迁移综合,才能逐步做到融会贯通。同时,校外一些重大合唱比赛及演出活动更是难得的艺术实践机会,特别是10多年来,在一些大型纪念活动中,以及在各个系统或者全市的合唱比赛中,学生已成为活动的主力军,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这些重大排练演出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得到了极大锻炼和提高,对他们今后的教学和实际工作大有裨益。合唱指挥课严格的实战训练,为学生日后的教学与社会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合唱是一项范围广泛、影响深远的深受群众喜爱的文化活动。高等艺术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也是培养合唱指挥人才的基地,培养具有过硬实战能力的复合型合唱指挥人才是高等艺术院校的职责,实战型教学改革是实现这个目标较理想的途径。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贫血,缺铁性;大鼠;铁载体;评价研究
【中图分类号】 R-332 R 55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05-0391-03
缺铁性贫血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一种营养素缺乏病,在发展中国家尤为突出,是重要的全球性营养问题[1-2]。目前,对铁缺乏的易感因素和铁吸收代谢过程的研究已较为深入,少数发达国家以特定人群为对象进行缺铁的预防研究,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3]。但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铁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所导致的缺铁性疾病,仍然是科研工作者及临床医生所面临的一大难题。有研究表明,约一半发展中国家的儿童和约10%的发达国家儿童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铁缺乏[4]。目前国内外预防缺铁性贫血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在食物中进行铁的添加强化,以提高铁的摄入量,通过各种铁强化食品去满足机体对铁的需要。但实践表明,传统的铁强化食品中铁的吸收率仍较低,有的因存放时间较久,易被氧化而影响食物的感官性状和口感。因此,研制具有生物利用率高、口感好、符合大众化需要的补铁食品是营养学和食品生产领域研究的热点。笔者就巧克力载体铁剂加橙汁对缺铁性贫血大鼠复健的效果进行了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于2006年3-6月,选用健康清洁级SD大鼠60只,雌、雄各半,体质量为70~80 g,由南方医科大学动物中心提供(实验动物机构许可证号2002-009 2005A047)。雌、雄大鼠养于不锈钢笼内,控制室温在20 ℃左右,相对湿度50%~60%,每笼5只。参照AOAC推荐配方[5]改良配制低铁饲料(硫氰酸钾法[6]测铁含量
1.2 方法
1.2.1 缺铁性贫血模型的建立 先以常规饲料适应性喂养大鼠3 d,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抽取20只(雌、雄各半)作为对照组,其余40只为模型组,编号后饲养于不锈钢笼中,完全避免铁接触。实验前称体质量,测其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并记录。对照组食常规鼠饲料,饮自来水;模型组喂低铁饲料,饮蒸馏水。模型组全部大鼠每周剪尾放血3次,放血量每次每只0.5~1 mL。每周称体质量、测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喂养3周后,模型组平均血红蛋白浓度降至90 g/L左右时,模型建立成功。2组大鼠各随机处死10只(雌、雄各半),测大鼠体质量及脏器系数、血清铁及血清转铁蛋白受体。
1.2.2 恢复实验组 将建模时余下的10只大鼠为正常对照组,喂常规鼠饲料和饮自来水,不进行任何处理。将模型组余下的30只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个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分别为模型对照组、硫酸亚铁组及巧克力橙汁组。3组饮食及灌胃情况:模型对照组喂常规鼠饲料,饮蒸馏水,每日以蒸馏水灌胃;硫酸亚铁组喂常规鼠饲料,饮蒸馏水,每日以硫酸亚铁溶液灌胃;巧克力橙汁组喂常规鼠饲料,饮蒸馏水,每日以巧克力载体铁剂加橙汁灌胃。其中硫酸亚铁组及巧克力橙汁组灌胃液的含铁量均为6 mg/(kg・d)。每周2次称体质量,并测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干预40 d后,终止实验。观察缺铁性贫血大鼠的血液指标(血红蛋白、红细胞)变化情况,测血清铁及血清转铁蛋白受体。称取4 g肝组织,制备肝细胞蛋白质,280 nm波长定量,取50 μg加入顺乌头酸酶测定体系中作用1 min,即于零级反应期测定240 nm波长吸光度,计算顺乌头酸酶活性[7];另于同样体系中测定硫酸亚铁及巧克力载体铁剂加橙汁处理的细胞浆蛋白质的酶活性,同时计算巧克力载体铁剂加橙汁的生物利用率[8]。
1.3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样本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缺铁性贫血模型建立后大鼠各项指标变化情况
2.1.1 体质量及脏器系数 实验前,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周后模型组大鼠体质量减轻,并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模型组大鼠肝脏、脾脏的脏器系数增加,并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心脏及肾脏脏器系数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2。
2.1.2 血红蛋白、红细胞、血清铁和转铁蛋白受体 血红蛋白、红细胞血清铁和转铁蛋白受体在造模成功后明显改变,其中血红蛋白、红细胞、血清铁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转铁蛋白受体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1);对照组的指标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2.2 实验40d后贫血恢复情况 由表3可见,正常对照组及模型对照组大鼠处理前后血红蛋白、红细胞、血清铁和转铁蛋白受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硫酸亚铁组及巧克力橙汁组的各项指标在处理前后都有所变化,其中Hb,RBC,SI处理后均比处理前升高(P值均<0.01);sTfR处理后显著降低。处理后的各项血液指标显示,硫酸亚铁组、巧克力橙汁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硫酸亚铁组、巧克力橙汁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有明显不同(P<0.01)。见表4。
恢复实验前模型对照组、硫酸亚铁组、巧克力橙汁组大鼠的肝细胞浆蛋白质顺乌头酸酶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而经过恢复实验处理后,硫酸亚铁组及巧克力橙汁组的顺乌头酸酶活性显著高于治疗前(P值均<0.01)。
由表5可见,以恢复期硫酸亚铁的生物利用率为100.0%,则巧克力载体铁剂加橙汁使IDA大鼠的血红蛋白总铁增加值,与硫酸亚铁使IDA大鼠血红蛋白总铁增加值之比,相对生物利用率为106.7%。说明相对于单纯硫酸亚铁处理组,巧克力载体铁剂加橙汁的相对生物利用率增加明显。
3 讨论
本组模型建立的方法采取的是低铁饮食辅以定期少量放血,并通过一般形态、各项血液及其他指标与正常大鼠进行比较,从而说明缺铁性贫血模型的建立。在恢复试验中,观察不同处理组大鼠的营养状况及各项血液指标含量的恢复情况,结果显示,以硫酸亚铁组和巧克力橙汁组恢复的速度最快,而仅靠从食物中摄取铁的模型对照组恢复速度最为缓慢。相对于单纯硫酸亚铁组,巧克力载体铁剂加橙汁的生物相对利用率明显增加。巧克力是一种营养素很全面的食品,含铁量也较为丰富,且其中所含的核黄素、果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A及维生素E均有促进铁吸收的作用[9-11]。但它也含有抑制铁吸收的成分――多酚类化合物,因此,选择在巧克力载体铁剂中加入足量的铁吸收促进剂――富含维生素C的橙汁。在该实验中,笔者选用的某品牌橙汁经过维生素C含量测定,每100 g中含有187 mg的维生素C。按每只大鼠6 mg/(kg・d)的剂量补充铁剂,通过计算,巧克力橙汁组的灌胃液中维生素C含量约为铁剂含量的3倍,符合剂量要求[12]。
篇7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教育发展也不断改革创新,尤其是近十几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更是踏上了一个新台阶。而高等教育更是成为全社会人民共同关注的教育重点,关系着学生的未来。近几年来我国实行了教育新课程改革,随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同样需要注入新活力,不断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和完善,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认知理念,以适合新课标的教学方式进行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教学。通过课堂、实验、实践、学生自主学习等创新性教学和学习的方式来共同完成教学,适应新的课程需求,提高高等院校教学尤其是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高等院校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与“学”时间分配不合理。高等院校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多以理论性知识居多,教学时很难做到声形并茂,为了增加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使学生便于理解,老师会多加指导,可是一堂课只有45分钟,结果就是老师指导结束,已经没有时间让学生思考,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减少,学生一直坐着听课,并没有真正参与到探究式教学中。
2.过分强调授课形式而忽略授课内容。为了使枯燥乏味的理论性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易于接受,课堂上老师会要求大家针对某一个话题进行分组讨论,再由小组选出代表进行阐述,这样的授课方式是值得肯定的,但与此同时老师也要正确培养学生的深层次思考和探究能力,切莫顾此失彼,失去了授课的真正意义。
3.教学探究的目标不明确。有些老师为了过分追求探究二字,再加上其自身专业知识可能不是很充沛,导致对教学目标不能准确把握,变成为了探究而探究的行为,授课没有重点,讲解知识少且浮夸,缺乏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对学生的知识学习起不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4.对学生指导不够。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课堂上,老师只注重自己讲解课程而忽略了对学生问题的解答,导致二者缺其一,未能够把探究式教学真正与课堂知识掌握结合起来,从而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阻碍作用。
二、高等院校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
1.多媒体授课。传统的授课方式是比较费力和费时的,而且在教授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只能利用有限的时间对所要讲述的机械制造技术相关知识在黑板上一字一字写出来,这样会浪费很多的时间,同时教师没有办法在教学的过程中保持思维活跃。但是,多媒体授课实现了教师提前备课、同步讲座的要求,教师通过声音、图像等一系列的描述,能够更加形象具体的对机械制造技术及其一些相关的应用设备等进行展示,极大地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乐趣,也使得课程不再变得枯燥乏味。通过多媒体授课,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讲课效率明显改善。
2.对机械制造技术课教材内容进行组合,保证其多元化、个性化。机械制造技术课教材进行组合教学,是为了形成以实际应用为主要线索的多个模块的学习教材,主要是形成一个多元化的教学框架:一个中心,三大理念,多元化发展。
一个中心就是一定要切实保证以实际应用为主要线索,是重中之重,目的是为了培养高等院校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意识的形成。
三大理念其实就是个性化发展理念、设计理念、欣赏评价理念的形成,通过对其个性化发展的引导,使其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社会现象结合,通过自己脑中的融合形成个性化的理念进行设计;设计理念就是学生不只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同时动手能力也要增强,对自己想表达的事物能够通过自己的笔来描绘;欣赏评价理念就是学生在机械制造技术课课堂内外都可以对所要表达的内容等形成自己独有的见解,能够对别人的设计作品做出自己的欣赏和评价。
多元化发展就是通过以上中心和理念的形成与融会贯通,形成自己对事物的看法,自己将其想象和所表达的事物设计出来,对其做出客观评价。通过以上三方面教材内容进行组合,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空间,鼓励其个性化创新,促进学生对机械制造技术课培养的乐趣的形成,提高其学习能动性和积极性,保证其机械制造技术课发展的自我创造力。
3.多元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乐趣。教师可以通过幽默诙谐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教师既是艺术家,也是教育家,只有艺术化的教学才能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会知识。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使用漫画的形式来描绘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历程,通过一些简单的画面来折射课程内容。漫画是每个人小时候的记忆,有趣且幽默,通过漫画授课,可以使枯燥的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具体化,首先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去看,其次可以通过奖励回答的政策,来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从而获得较大的收获。
4.教学内容的连贯性设计。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对于机械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在课程教学中就要注重教学内容的连贯性设计,做好机械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保证整个设计理念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比如,高等院校的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需要制图测绘,开展以减速器为载体的课程实训,之后的课程中也需要一步一步对减速器的制图测绘、结构拆卸等进行设计制造,同时也需要一些空间三维建模等,那么减速器的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一个连续的教学设计,因此一定要加强教学内容设计的连贯性,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5.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中要注意拓展学生学习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大学课堂不要只是简单地讲读课程内容,要注意拓宽学生的知识文化的深度和广度,这样才能够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从而养成较好的思维方法,能够在思考时不断创新,对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学习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促进机械制造技术教学的可操作性。
篇8
潘小福,江苏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数学特级教师,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小学数学学科专家委员,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教材编委。曾获常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常州市青年岗位能手标兵、中国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优秀工作者、江苏省优秀教研个人等荣誉称号。编著了《课型范式与实施策略――小学数学》等著作。
从课堂教学走向课程实施,是小学数学课程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必由途径。但在具体的探索过程中,如何理解小学数学的课程化实施及如何提升课程实施能力也一直是广大教师关注的话题。
问题1:如何理解小学数学的课程实施?
课程改革的成败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但很多教师经常将课程实施等同于教学,认为课程实施无非是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这使得小学数学课程实施的丰富性、内涵、品质大打折扣,也严重束缚教师对小学数学课程的创新实施。那么,如何理解小学数学的课程实施呢?下面通过两个课例来阐述。
【课例1:两位数乘两位数】
常规的教法: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列出算式,探索算法,引出笔算,巩固笔算。既有对算法的创新,又有对学生笔算两位乘法的技能的培养,很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由于课堂教学有着规定的时间,而学生的学习活动展开又需要足够的时间,教学目标的要求较高,因此,实际的教学状况是:要么拖课很长,要么在教学后面的笔算方法时匆匆走过场,学生笔算练习错误较多。如果基于课程实施,完全可以灵活处理,因为,这节课的前半部分是灵活“拆分”其中的一个乘数,进而转化为已经学过的算式进行计算,后半部分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法则。从两部分教学内容的性质来看,前半部分着眼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互动启发,创新算法,优化算法;后半部分集中于理解算法,模仿巩固,熟练计算。这样,我们就可以用两个课时来学习,把每一部分的内容学扎实。这样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灵活确定课时和教法的做法,需要教师整体把握小学数学课程的目标、内容和实施,即不拘泥于“一堂好课的标准”,而是立足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灵活选择教学方式。
【课例2:千米的认识】
常规的做法:让学生坐在教室里,或个人或分成小组讨论1千米有多长,或者借助校园平面图、卫星地图进行想象。这些学习活动是囿于教室的物理环境不得已而选择的方式,但这些学习活动对于学生正确建构1千米的意义不够充实和正确。其实,数学学习的方式是多样的,渠道是多元的,不一定非要在教室内完成。如果让学生设计成体验项目,用自己熟悉的方式去体验数学,在生活中感悟数学,建立自己的“1千米”的意义,这该多好啊!数学学习,不要局限于课堂内,有时可以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数学、理解数学,这就是数学课程实施样式的多样化。
以上两个课例,其实是从数学教学的目标、内容、实施等方面回答了让数学教学走向课程实施的问题。我想,这对大家理解什么是从课程实施的视角来改善我们的数学教学应该是有帮助的。
问题2:如何提升小学数学课程实施能力?
教师课程实施能力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明晰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更要明晰小学数学学科的育人目标;需要教师理解小学数学的知识体系,更要理解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数学实质;需要教师把握小学数学的课程标准,更要建构具有学校特色的质量标准。教师的课程能力是教师在系统学习、反思、实践的过程中提高的,但同时需要学校教研组互助协作,分享交流,在“成事”的过程中获得共同成长。
1.把握实质,提升自己对数学的认识。
相较于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把握教学内容的数学实质是根本。因此,每一位数学教师要提升自己的数学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和把握教学内容的数学实质。首先,教师要理解和把握初等数学的体系;其次,要整体把握小学教学内容的结构体系。此外,教师还要关注数学发展的历史及数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事件及关键人物。只有了解、掌握了这些知识,才能沟通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发展历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使教学内容鲜活起来,也才能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感悟知识结构,形成认知结构,体悟数学思想方法,使数学教学更丰满、鲜活。
2.计划反思,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活。
良好的职业生活方式是提升课程实施能力的有效途径。有些教师被批改作业侵蚀着每天的工作时间,以致没有时间很好地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练习,因而备课质量不高,又导致第二天的上课效果不好,造成更多的作业错误,这样的恶性循环,使得教师职业生活的品质不高。因此,教师要努力明确自己思考的方向(也就是确定一个研究主题),然后根据思考的方向使阅读有主题,使实践有反思,让自己的职业生活步入良性循环,因而能很好地思考数学课程的整体,使数学课程得到很好的实施。
3.整体设计,丰富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
校本教研活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依托。但当前很多学校在组织开展教研活动时,没能做到定向、系统、序列,因而使得教研活动投入(特别是时间投入)很多,效率不高。校本教研活动要整体设计,即要让学校校本教研活动的内容涵盖学校的课程完善、学生的学业评价、教师的发展反思、教学的结构创新等四个方面,整体规划一学期的教研活动,有的需要集体攻关,更多地需要教师自主探索,教研组层面应注意进行知识管理,系统地梳理教师的创新,归纳提炼,形成成果,供大家分享。■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阅读延伸
教师课程实施能力的提升,包含教师课程认知、课程情意、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四个方面的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提升课程实施能力,需要教师做好下列几个方面的阅读延伸:
一是了解课程基本理论。知道泰勒的课程理论,知道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四要素。请阅读《现代课程论》(钟启泉,上海教育出版社)。
二是掌握学校课程规划的基本思路和策略。学校数学课程的建设包括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及校本课程的创造性开发与实施,在此基础上架构学校的课程体系,在这一过程中,有哪些策略?主要的思路是什么?需要教师在参与的过程中体会与掌握。相关材料请阅读《让课程成就学生――就新课程背景下学校的课程规划访崔允教授》(聿石,《教学月刊(小学版)》,2005年第4期)。
三是提升对数学实质的认识。小学数学的知识虽然浅显,但蕴含着数学思想方法及数学发展历史和规律,教师如果能够把握数学的实质,会使其课程实施的品位提升。这方面的内容请阅读《小学数学研究》(张奠宙等,高等教育出版社)、《初等数学简史》(袁小明,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9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从对小学数学学科性质的认识出发,来分析与阐述小学数学课程的基本性质与主要任务,并用发展的眼光以及最新的教育理论来论述小学数学课程的变革与发展,尤其是结合小学数学的发展和国家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来分析今天的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
从教学研究的论述角度看,本书始终将眼光盯住儿童的学习,始终在关注儿童的学习方式与认知发展。它教会了我们应该如何教数学。下面就从探究学习这一点谈谈我的体会。
研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载体,通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来进行学习。通过学生主动探究式的学习,让学生感受与体验知识产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数学的研究性学习正是要引导学生去发现他所未知的问题,通过数学手段来解决问题,且能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迁移到其它问题的解决上。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时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上用不着选择和创新,因为自有教师为他们选择、讲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师重在让学生根据定义、公式照搬照套,机械运用,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这种机械、被动的学习方式中,我们的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能力、创造能力,被教师不经意的注入式教学扼杀了。他们对数学学习越来越不感兴趣,还怎么能更深入地进行创新呢 在小学数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是改变这一现状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呢 根据对本书的学习以及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进行研究性学习,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研究性学习,就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使其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
2.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充满着数学,数学教学应寓于生活实际,且运用于生活实际: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沟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与有关数学问题的联系,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的具体事例,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引导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
篇10
关键词:高师数学;数学教学;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助力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7-0113-02
教育是国家建设的根本,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是中坚力量,好的教师才能有好的教育,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教育人才。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与发展,小学教育作为基础阶段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构建一支高素质、高能力的教师队伍,是当前各高师院校高度关注且亟需解决的问题。高师院校可以利用教育课程的资源优势,立足于对高师院校学生的培养,做好职前培训,小学数学教学需要立足于专业化教学理论的基础上。课程设置是高师院校学生学习的重要专业课程,引导学生探究小学数学学科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学规律等,在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提升学生学习技能。
一、高师院校学生现状及高素质小学数学教师的培养
(一)学生现状分析
本文中笔者所重点研究的高师院校,学生的入学(高考)成绩400分以下者居多,学生知识基础薄弱,自律性较差。学生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对数学知识有了一个全面的掌握,但掌握程度相对较低,且学生学习能力较差,这是当前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数学专业教学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笔者以学生学习、发展现状为基础,对学生专业素质要求、学习能力要求、教学理论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了解。
(二)培养高素质小学数学教师
教育教学改革以来,我国对小学数学教师的学历要求逐渐增高,我国现有的小学教师大多数毕业于高等师范院校,这不仅对高等师范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挑战,更是对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提出的挑战。高师院校必须不断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从表至里,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到教学课程设置,从根本上对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变革,加强数学专业学科课程的改革,以此来适应小学数学教育发展的需要。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数学知识,还能使学生将教材内容与思想实际紧密结合,对小学生进行启蒙思想、辩证法等方面的教育,开拓学生眼界,丰富其数学知识,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创新教学方法,并将创新逐步落实到实践中。
二、高师数学教学课程设置及内容存在的问题
教学理论与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当前高师院校数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教学内容与教学改革动态不相符,教学策略与课程性质存在一定的矛盾,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与目标存在一定差距。
(一)教学内容与教学改革动态
在高师数学教学中,教学内容与教学改革动态两者存在不相符的情况,教育理论是正常开展教育课程的基础和前提,学科教学理论是为更好地适应现代化教学而逐渐发展的新产物。随着近些年来素质教育改革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发展,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逐渐受到多数高等师范院校专家、学者的关注,他们不断推陈出新,出版一些与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数学课程相关的教材。但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相关专家所编纂的教材缺乏对师范生专业技能的有效指导,这种没有付诸于实践的教学方法严重制约了师范院校学生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和发展。除此之外,我国一些高等院校缺乏与其他学校和外界的交流,封闭、守旧的教学方式往往不能很好地适应时展的需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仍处于滞后状态,种种现状使得小学教学与教学改革产生脱节,高师院校数学专业教育发展缓慢。
(二)教学评价方式与目标要求
小学数学教育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专业化的教师,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学生、发展学生的教育基地,也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技能的主要阵地。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数学专业不仅要在课程内容设置上与时俱进,在教学策略上更应如此。高等师范院校对学生的教学评价手段主要是采用期中、期末的测试卷及平时的随堂测试,虽然试卷中包括了各种各样的题型,对学生书本知识掌握程度进行了检测,但将成绩作为教学评价的一种主要方式,无法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也无法真正掌握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程度。
三、整合资源,加强高师院校对小学数学教师的培养
(一)综合课程教学改革,统一协调课程目标
小学阶段的基础教育改革直接或间接地促使师范生在改革的浪潮中并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作为一个学习者、实践者的身份参与到其中。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目的是促进高师院校学生专业进步,职前教育的场所是学校教育,高师院校同样也有责任提升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有效的教学促进学生掌握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论和技能基础。
兴趣是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基础,只有学生对数学教学形成兴趣,才能激发师范学生学习的欲望,促进学生学习进步。除了兴趣之外,师范学生还需要树立正确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形成作为小学教师应有的品质,走专业化小学数学教学发展的道路。
(二)整合、更新课程内容
小学数学教学的思维开放,在诸多学科中是最为适宜且理论属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从高等师范院校教育体系结构调整的角度来说,小学数学教育既不是理论的简单叠加,也不是现代化高等师范课程知识的补充,它必须跟上我国教育改革的步伐,以先进的理论教学方法来对课程内容进行更新、整合,使在校师范生能学习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不断丰富自身实践经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学生根据自身对小学数学知识的了解,不断扩大信息量,完善教学体系。
1.优化教学内容
教育改革后的小学数学课程内容不断完善,教学体系也随之不断优化。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除了要系统化地掌握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理论外,还要明确小学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目标,掌握小学阶段学生学习和生活规律。师范学生从说课、评课、教学设计、教案编写以及教学反思等几个方面进行初步化的训练,有针对性地对几个领域的知识进行了解。首先,要树立与基础教育改革相适应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教学实践的前提,是学生形成自觉学习行为的基础,教师的教学理念要与当前素质教育改革理念相适应,因为教师所形成的教学理念,对学生数学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师范学生还要不断充实、完善自身知识结构,以小学数学课程内容为基础,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查漏补缺,有针对性地对小学生开展数学知识教育。师范学生要注重掌握数学概念和结论实质,结合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了解理论支撑的重要作用。再次,教学活动需以实践作为指导,培养高师院校学生的职前专业技能。高等师范院校要在每个学期中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以小学数学课程为核心任务,明确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的问题,让高师院校学生在具体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小学数学的学科知识和教学理论,明确以实践为指导,结合学科教学理论的教学方式,对高师院校学生职前技能进行系统化的培训。数学学科相对于语文学科来说,不需要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优化的教学理论和明晰的解题思路是高师院校学生需要着重培养的。
2.优化、组合教学顺序
小学数学课程的实践性结合高师学生对小学数学这一课程的认知规律,对课程内容以最优化的方式进行组合,将教学模块分为两个部分,即:理论与研修。对教学顺序进行优化、组合的目的在于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质量、小学生数学学习质量以及小学数学课程的建设。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课程教学内容理论化的研究,二是,以提升训练能力为主的实践技能研究,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更加注重将理论、教学方法以及教材等多个方面有机结合在一起,首先让学生从思想意识上对小学数学教育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目标以及课堂教学进行全面了解,其次让学生以数学理论为基础,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在实践的基础上对教学理论进行反复的论证与修复,对存在问题的教学理论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小学阶段的学生思想没有定型,固化思维没有形成,在基础教育阶段数学教学中,学生要更加致力于让学生形成自主探究、自由讨论的教学新模式,这是对师范生自我成长的促进,同样也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道路。
四、结语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步与发展,小学教师要不断适应当前日益发展的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小学数学教师,高等师范院校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高师院校要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教师的科研水平,这对培养高素质的小学数学教师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殷娴.拓展与延伸:新课改背景下高师“小学数学教学论”课程改革的发展性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8,07:79-82+66.
[2]汪敏.高师小学数学微格教学的反思与实践[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4:167-170.
[3]万丽芸.教师专业发展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反思研究[D].苏州大学,2013.
[4]解书.小学数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结构及特征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3.
[5]李辉.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教材创新构想与实践――以《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为例[J]. 贺州学院学报,2014,04:131-135.
[6]黄乐华,简国明,葛晓娟. 高师小学教育(数学方向)专业数学类课程教学改革――基于教师专业化视角下的思考[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03: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