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危害范文

时间:2024-01-05 17:45: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危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危害

篇1

关键词:气象灾害;农业;影响;时空分布;特征

中图分类号:S42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7)02-0136-06

潍坊市地处山东半岛中部,地势南高北低,西部与南部为山地丘陵,东部为平原,北临渤海湾。四季均有不同气象灾害发生,春季干燥大风,春夏之交冰雹多发,夏季降水集中,洪涝灾害较多,秋季易出现干旱、霜冻、连阴雨,冬季易出现风雪灾害。农业气象灾害一般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导致农业显著减产的不利天气或气候条件的总称,它是影响作物稳产、高产最主要的自然因素,与农业经济效益紧密相连[1,2]。目前,已有许多学者对不同地区的气象灾害进行了深入研究,房世波[3]、卢丽萍[4]等分析了我国农业气象灾害变化趋势和分布特征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王静[5]、孙霞[6]、邵末兰[7]、解明恩[8]、朱保美[9]等分别对山东、河北、湖北、云南、山东德州等地区的气象灾害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本文利用1978-2015年资料分析潍坊市主要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其时空分布特征,对更精确地指导当地农业生产及提高防灾减灾的能力提供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本文所用1978-2015年的农作物受灾面积数据来源于潍坊市九个县市区气象局、民政局和《中国气象灾害大典(山东卷)》[10],播种面积及粮食产量数据来源于《潍坊统计年鉴》。

1.2计算方法

1.2.1线性倾向估计用线性倾向估计对农业气象灾害变化程度进行描述,分析潍坊市主要气象灾害的年际变化特征。

1.2.2受灾率因每个地区每年粮食播种面积与遭受自然灾害的受灾面积不等,造成灾害的危害程度不同,本文采用受灾率统一反映各年的受灾状况。

受灾率定义为某一种气象灾害当年农作物受灾面积与当年总播种面积的比值[11]。

1.2.3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12]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将原变量场分解为正交函数的线性组合,用个数较少的几个空间分布模态来描述原变量场。以受灾率作为定量表征指标,应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潍坊市气象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

1.3气象灾害类型

1978-2015年潍坊市出现的气象灾害包括冰雹、暴雨洪涝、大风、干旱、雷击、风暴潮、台风、霜冻、低温冻害、大雾、雪灾、龙卷风、蝗灾、雨凇、连阴雨、飑线、赤潮等17种,累计出现230次。其中,冰雹(占全部气象灾害的35.2%)、暴雨洪涝(18.7%)、大风(11.7%)、干旱(7.8%)发生频次较高,占全部气象灾害的73.5%,定义为潍坊市出现的主要气象灾害,故本文对主要气象灾害进行分析。

2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其年际变化特征2.1气象灾害比重的年际变化特征

为更好地分析每年各类气象灾害的发生特征,将洪涝灾害、干旱、风灾和冰雹四种气象灾害在当年总灾害中所占比重进行统计,分析气象灾害引发的灾害程度。结果(图2)表明,暴雨洪涝、干旱、大风和冰雹灾害的比重分别为14.9%、45.2%、10.6%、29.3%,其中干旱和冰雹是潍坊发生受灾面积最重的两种农业气象灾害。干旱灾害比重超过90%的年份主要发生在1979、1981、1983、2000-2002、2006-2009、2014年,2000年以来的连年大旱造成的损失严重;冰雹灾害比重超过90%的年份主要发生在1982、1986、2004-2005年,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冰雹灾害发生,每次发生时造成的受灾面积相对较小,但发生次数较多,农作物受灾损失严重;洪涝灾害比重较大的年份主要出现在1998和2013年;风灾比重相对较少,一般伴随着暴雨、冰雹等天气出现,1988、1990-1995年所占比重在23%~49%。

图21978-2015年潍坊市主要气象灾害所占比重

2.2气象灾害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潍坊是农业大市,农作物种植面积广,粮食产量高,西部与南部属于山区丘陵地带,基础设施薄弱,自然抗灾能力差,受灾强度大,对粮食产量影响较大。从潍坊市农业气象灾害与粮食播种面积、粮食产量之间的关系(图3)可知,农作物播种面积变化较小,略呈增加趋势;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粮食产量呈显著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达到5.4×105 t/10a(通过了α=0.001的显著性检验),而受灾面积呈显著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为7.3×104 hm2/10a(通过了α=0.05的显著性检验),粮食产量与受灾面积呈现明显负相关关系。1978-1979、1981、1984、1987-1989、1992、1997-2002、2014年,主要灾害的总受灾面积较大,粮食产量明显减少;1993-1996、2006-2013年,庀笤趾减少,粮食产量提高。因此,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产生直接影响,成为粮食产量增减的重要原因之一。

图31978-2015年农业气象灾害与粮食播种面积、粮食产量的关系

2.3各类农业气象灾害年际变化特征

潍坊市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农业气象灾害发生,受灾面积呈减少趋势,年平均成灾面积为28.7×104 hm2。按受灾比重大小分析干旱、冰雹、暴雨洪涝、大风灾害的年际变化特征。

2.3.1干旱灾害年际变化趋势干旱灾害虽然发生的频次少,但是影响范围大、持续时间长,受灾程度重。由图4可知,38年来,干旱受灾面积呈波动性下降,阶段变化明显,气候倾向率为-4.04×104 hm2/10a,平均受灾面积为19.6×104 hm2。20世纪70年代末与80年代初、1989年、2000年代初与末发生的干旱受灾面积最大,最大值出现在1979年,达93.3×104 hm2,1999-2002年连续干旱受灾面积达147.9×104 hm2,

变化趋势

2006-2011年连续干旱受灾面积达162.2×104 hm2;干旱受灾面积在平均值以下的年份有1980、1982-1983、1985-1996(除1989)、1998、2003-2005、2009、2011-2013、2015年,其中有17年未发生过干旱灾害,受灾面积统计结果为0。

2.3.2冰雹灾害年际变化趋势冰雹是一种局地性较强的农业气象灾害,潍坊市冰雹常出现在每年的5-6月份,正值农作物成熟收获季节,而且冰雹发生频次高,遭受冰雹的地区易产生严重的损失。从图5冰雹受灾面积的变化趋势可知,冰雹受灾面积呈显著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2.1×104 hm2/10a,年平均成灾面积为4.1×104 hm2。38年中,除1992、2011、2013年未发生冰雹灾害外,其余年份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冰雹灾害,受灾面积最大的年份发生在1987年,达30.8×104 hm2。统计资料显示,1987年5月23日凌晨发生冰雹天气,冰雹大者如鸡蛋,持续10~15 min,同年7月7日,降雹持续20 min,地面冰雹厚度5 cm,最厚的地方达7 cm以上,因冰雹局地性强,冰雹多发区易产生较严重的灾害。

2.3.3洪涝灾害年际变化趋势洪涝灾害主要是短时间内降水量大而造成的一种灾害,潍坊地区遭受暴雨、大暴雨时易发生洪涝灾害,以夏季雨涝为主。从图6可知,洪涝受灾面积变化趋势不明显,呈波动性变化,年平均成灾面积为3.4×104 hm2。1987年与1997年受灾面积的变化幅度呈主高峰,分别为30.8×104 hm2与45.1×104 hm2;1990、1998-1999、2012年,洪涝受灾面积的变化幅度呈次高峰;1978-1986连续9年、2000-2011连续12年受灾面积低于洪涝年平均受灾面积,除1981、1984、1986、1989、1991-1993、2002、2006、2014年未发生洪涝灾害外,1996年受灾面积最小,为30 hm2。洪涝灾害虽然发生的次数少,但危害很大,1997年8月19-20日,潍坊各县市区均遭受了特大暴雨袭击,直接经济损失达16.55亿元。

2.3.4大风灾害年际变化趋势潍坊市春季的干燥大风易引发风灾,出现6级(平均风速10.8 m/s)以上大风时,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非常大。由图7可知,大风受灾面积呈显著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9×104 hm2/10a(通过了α=0.05的显著性检验),年平均成灾面积为1.6×104 hm2。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和80年代末90年代初,风灾面积较大,最大年份出现在1988年,受灾面积达15.4×104 hm2,其次出现在1990年,受灾面积达11.0×104 hm2,1994-2015年连续22年大风受灾面积小于年平均值。统计资料显示,1988年6月1日,潍坊全市遭受大风袭击,平均风力7~9级,局部10级以上;1990年7月15-16日,潍坊全市遭受暴风雨袭击,风力达8~10级,局部11级以上,这种范围大、持续时间长、风力强的大风出现在春夏季节,造成损失较高。

3.1总气象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

利用EOF正交经验函数分析1978-2015年9个县市区38年气象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图8显示,受灾率大值区主要出现在潍坊西部与南部,临朐受灾率最大,为0.211,其次是诸城、安丘,受灾率分别为0.209、0.193;东部、北部受灾率相对较小,高密受灾率最小,仅为0.119,其次为寿光和寒亭。潍坊西部与南部为山区和丘陵地形,易发生干旱、冰雹、洪涝等气象灾害,受灾率较高,成为气象灾害的重灾区,北部地区易出现风灾,风灾影响面积较小,东部受灾率低,受灾程度相对弱。

3.2四种气象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

从图9a干旱灾害分布可知,西部临朐、青州、昌乐的旱灾最为严重,其次是东北部的昌邑和寒亭,再次是诸城和安丘的西部,受灾率在0.102~0.147,其他地区的受灾率均在0.008~0.010。可见,西部是干旱的重灾区,西部山区地形造成土壤水分丧失快,影响了农作物的播种及生长,易引发旱情;旱灾持续时间较长,局部性或区域性的旱灾经常发生,统计资料表明,潍坊地区易发生春夏连旱、夏秋连旱等,连旱造成的灾害更加严重。

从图9b冰雹灾害分布情况可知,安丘西部和临朐南部的雹灾最严重,受灾率分别达到0.061和0.053,其次是潍坊南部的诸城、西部的青州和西北部的寿光,受灾率在0.044~0.048,再次是昌乐、寒亭和昌邑,受灾率在0.003~0.004,东南部的高密受灾率最小。冰雹灾害是一种局地性很强的气象灾害,虽然影响范围小,但对农业生产的危害较为严重[13],潍坊西部山区与南部丘陵地带是冰雹多发地。

洪涝灾害分布情况可知,潍坊南部的诸城灾情最严重,受灾率为0.054,其次是安丘和昌妨降兀受灾率在0.003~0.004,潍坊西部和北部灾情最轻,受灾率0.010。对比图9a和9c可知,潍坊西部、南部的旱灾和洪涝灾害分布基本成反向变化。

从图9d风灾分布情况可知,潍坊北部的寒亭、寿光、昌邑是风灾的重灾区,受灾率最大为0.009,其次东南部的诸城和高密,风灾最小的地方出现在西部的临朐,受灾率不足0.001。潍坊北部频临渤海湾,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的影响,北部的风力较大,易出现大风天气,对露地农作物的影响较大。

4结论

利用1978-2015年38年资料分析潍坊市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其时空分布特征,主要结论如下:

(1)潍坊市出现的气象灾害有17种,累计出现230次,出现最多的是冰雹、暴雨洪涝、大风、干旱,灾害比重的年际变化也很大,受灾面积比重分别为29.3%、14.9%、10.6%、45.2%,干旱和冰雹灾害最为严重。

(2)气象灾害与粮食产量呈负相关关系,即受灾面积大,粮食产量低;受灾面积小,粮食产量高。

(3)潍坊市总气象灾害受灾面积以7.3×104 hm2/10a速率呈下降趋势,年平均成灾面积为28.7×104 hm2。干旱受灾面积呈波动性下降,20世纪70年代末与80年代初、1989年、2000年代初与末发生的干旱受灾面积较大;冰雹受灾面积呈显著减少趋势,除1992、2011、2013年三年外,每年都会出现冰雹灾害;暴雨洪涝灾害变化趋势不明显,呈波动性变化,1987与1997年受灾面积的变幅出现两个高峰;大风受灾面积呈显著减少趋势,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和80年代末90年代初,风灾面积较大。

(4)潍坊市主要气象灾害出现在西部与南部,临朐受灾率最大,其次是诸城、安丘,东部与北部受灾率小。各种气象灾害的空间分布不统一,干旱灾害多发生在西部的临朐、青州、昌乐,其次是东北部的昌邑和寒亭,再次是诸城和安丘的西部;冰雹灾害分布范围大,安丘西部和临朐南部的雹灾最严重,其次是南部诸城、西部青州和西北部寿光;洪涝灾害多发生在南部诸城,其次是安丘和昌乐,潍坊西部、南部的旱灾和洪涝灾害分布基本成反向变化;风灾主要出现在北部的寒亭、寿光、昌邑,其次东南部的诸城和高密。

参考文献:

[1]陈怀亮, 邓伟, 张雪芬, 等. 河南小麦生产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分析及区划[J]. 自然灾害学报, 2006, 15(1):136-140.

[2]程纯枢. 中国的气候与农业[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91: 542-603.

[3]房世波, 阳晶晶, 周广胜, 等. 30年来我国农业气象灾害变化趋势和分布特征[J]. 自然灾害学报, 2011, 20(5):69-73.

[4]卢丽萍, 程丛兰, 刘伟东, 等. 30年来我国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其空间分布特征[J]. 生态环境学报, 2009, 18(4):1573-1578.

[5]王o, 刘焕斌, 曹洁, 等. 1984-2013年山东省主要气象灾情特征分析[J].内蒙古气象,2015(5):53-56.

[6]孙霞, 俞海洋, 孙斌, 等. 河北省主要气象灾害时空变化的统计分析[J].干旱气象,2014,32(3):388-340.

[7]邵末兰, 向纯怡 . 湖北省主要气象灾害分类及其特征分析[J].暴雨灾害,2009,28(2):179-185.

[8]解明恩, 程建刚 范菠. 云南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J].自然灾害学报,2004,13(5):40-47.

[9]朱保美, 周清, 胡雪红, 等. 德州市农业气象灾害特征与区域分布[J].山东农业科学,2015,47(11):94-98.

[10]温克刚. 中国气象灾害大典[M]. 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

[11]魏亚刚, 陈思. 23年来河南省主要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及时空分布特征[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5,27(3):65-71.

[12]魏凤英. 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M]. 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155-122.

山 东 农 业 科 学2017,49(2):142~146Shan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山 东 农 业 科 学第49卷第2期王可,等:济宁青山羊微卫星标记多态性分析DOI:10.14083/j.issn.1001-4942.2017.02.030

收稿日期:2016-07-07

篇2

关键词 农业;气象灾害;影响;防御建议;北京密云

中图分类号 S7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1-0244-02

1 密云县地理位置与气候特征

密云县地处北京市东北部,总的地形特点是三面环山,中部低缓,西南开口的簸箕形。密云县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80%,境内相对高差近1 700 m。具有冬季冷、雨雪少,春季风大、湿度小,夏季炎热、雨量集中,秋季凉爽、光照充足的气候特点。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暴雨、冰雹、大风、寒潮与霜冻等,其中春末夏初干旱和夏季局地暴雨是密云县发生最为频繁,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威胁最大的气象灾害。

2 主要气象灾害

2.1 干旱

长期无降水或降水显著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从而使作物体内水分亏缺,导致正常生长发育受到抑制,最终造成产量下降[1-2]。发生在作物水分临界期的干旱,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最大。影响密云县的干旱灾害可分为春季干旱、春末夏初干旱、夏旱。春季干旱是密云县发生最为普遍、概率最高的自然灾害,主要由于春季降水稀少,气温上升快,空气相对湿度小,土壤水分丧失快造成,有“十年九旱”之说;春末夏初干旱是5月下旬至6月发生的干旱,特别是由于雨季来临明显推迟,造成从春季至夏初持续大旱,往往造成农业严重减产;夏旱是7―8月降水稀少造成的干旱,7―8月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期,水分蒸发快,而作物正处于生长旺盛时期,因此危害较大。为避免、减轻干旱的影响,要科学、合理进行农业布局;采用滴灌等节水灌溉措施;抓住有利时机,开展人工增雨作业,科学合理开发利用空中水资源。

2.2 暴雨洪涝

暴雨是指日降水量超过50 mm的降水过程。密云县季风气候明显,降水具有时空分布不均衡,年际间降水差异显著等特征。降水量的74%集中在夏季,而夏季降水量的多少又常取决于几场暴雨,暴雨产生的地表径流是水库蓄水的主要来源,在久旱无雨年份,一场暴雨可解除旱情,有利于农业生产[3-4];但夏季暴雨也易使粮田发生内涝、淹死作物,也可引起河流泛滥,诱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密云县年平均暴雨日数为2 d左右,年暴雨日数最多为5 d,也存在无暴雨日的年份;暴雨最早出现在6月上旬,最晚出现在10月下旬。汛期来临前应做好防汛准备工作,加固堤防,疏通河道。汛期注意收听、收看气象部门的天气预报及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检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抢收或排除田间积水,防止内涝;警惕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的发生,注意避开危险地段。

2.3 冰雹

冰雹是夏半年从对流强烈的积雨云中降落到地面的圆形(扁圆、椭圆等)冰块。冰雹灾害是一种局地性强、季节性明显、来势凶猛、持续时间短的气象灾害,还因伴有大风、暴雨,常给农牧业生产,尤其对丰收在望的农作物带来重大损失。根据对冰雹观测记录统计,平均每年出现冰雹天气1~2 d。其中出现冰雹天数最多为6 d,有的年份无记载。从时间来看冰雹主要集中在5―9月,最早出现在4月,最晚出现在10月,其中6月出现的冰雹天气最多。冰雹发生时经常伴随着狂风暴雨和电闪雷鸣,可在几分钟或十几分钟内把农作物或即将收获的庄稼、果品、蔬菜砸坏,极易砸伤人畜、造成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在收到气象部门的天气预报及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后,应根据现有条件,采取相应措施,防御冰雹灾害,对成熟的作物及时抢收。

2.4 大风

气象上把大于8级(17.1 m/s)以上的风称为大风。大风对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影响很大。影响密云县的大风有2种:一种是可现在9月至翌年4月,伴随强冷空气活动的偏北大风,该类型占全年大风日数的80%;另一种是出现在夏季,伴随强对流天气发生的雷雨大风,该类型虽持续时间短,但破坏力强。要注意收取气象部门的天气预报及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采取加固蔬菜大棚和果树等措施。

2.5 寒潮

日最低气温24 h内降温幅度≥8 ℃,或48 h内降温幅度≥10 ℃,或72 h内降温幅度≥12 ℃,而且该地日最低气温下降到4 ℃或以下,称之为一次寒潮天气过程。寒潮一般都伴有大范围的大风天气,大风之后,严寒便接踵而至,气温骤降,容易引发冻害,对农业、畜牧业造成危害。应注意收听、收看气象部门的天气预报及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做好防风、防低温的准备工作。低温来临时,可采用覆盖法、灌水法、喷水法、加热法等措施,改变局部小气候生态环境,减轻低温危害。

2.6 霜冻

当近地面的温度下降到0 ℃以下时,空气中的水汽在地面物体上凝华成白色的冰晶叫做霜。密云县平均无霜期为175 d,最长达到195 d,最短为144 d。霜冻则是指地面(或叶面)的温度突然下降到农作物生长温度以下时,农作物遭受冻害的现象。各种农作物遭受冻害的温度指标不同,但大多数农作物当地面(或叶面)最低温度降到0 ℃以下时会遭受冻害,霜冻使农作物受到损害,甚至死亡。在作物成熟前期发生霜冻,直接影响产量,受灾后即使采取补救措施也很难挽回损失。特别是初霜冻,总是在悄无声息中使作物、陆地蔬菜受害。防御霜冻危害,可采用合理进行农业布局,调整播种期,使作物在霜冻前充分成熟,避开霜冻等措施;另外可采用灌水法、遮盖法、施肥法、风障法等防寒措施,以减少低温霜冻对农作物的危害。

3 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建议

3.1 加强气象灾害防御

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实行以人为本、科学防御、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建立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全民参与,才能真正实现对气象灾害的整体防御, 避免、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3.2 增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气象灾害具有多发性、突发性、局地性和复杂性等特征。需要气象部门提供更加精细、准确、及时的预报预警服务,更好地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建立和完善多个部门联合联动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机制,也是高效、扎实地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前提。

3.3 提高信息传播覆盖面

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解决信息传送“最后一公里”问题。建立气象信息员队伍,增加预警方式,提高信息传播覆盖面,使“最后一公里”问题得到根本解决,特别是方便偏远山区群众能够及时获取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3.4 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

当前气象灾害问题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防灾减灾工作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需要全民参与。应通过电视、广播、网络、展示屏、大喇叭、手机短信等多种渠道,普及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增强全社会气象防灾减灾意识,采用讲座、演练等多种形式,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救、互救能力。

4 参考文献

[1] 陈正洪.气象灾害应急政策研究与建议[J].内蒙古气象,2012(5):68-71.

[2] 李红梅,范建忠,李星敏.近51a来陕西农业干旱特征分析[J].陕西气象,2013(6):9-12.

篇3

关键词 气象变化;农业生产;影响;应对措施;新疆新和

中图分类号 S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3-0260-01

农业生产需要一定的气候条件,一旦气候条件发生变化,尤其是大范围内的气候变化,则会给当地农业生产造成很大危害[1-3]。为此,要加强气象研究,认识其重要性,高度重视气象变化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根据各种气象灾害的危险性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有效避免或降低气象问题对农业造成的危害。气象问题对新和县农业生产发展有很大影响,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例如,气候变化会导致热量资源和降水量分布不均匀,甚至导致干旱、高温、强降水等气象灾害,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影响,限制了新和县农业生产的发展,给新和县农业生产造成较大隐患,是农业生产中的不稳定因素[4-5]。

1 新和县气象状况分析

1.1 总体气候特征

新和县位于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东隔渭干河与库车县相望,北隔勤格山与拜城县相邻,南连沙雅县。属大陆性暖温带干旱气候,热量丰富,光照充足,降水稀少,夏季干热,冬季干冷,气温的年较差比较大。

1.2 历年气候状况

1981―2010年30年平均气温11.3 ℃,气候呈现增暖的趋势。极端最高气温为40.5 ℃,极端最低气温为-25.1 ℃;≥35 ℃日数平均为8.3 d,≤-15 ℃日数为7.0 d。年日照时数为2 905.8 h,年平均相对湿度54%,年蒸发量为1 904.7 mm,历年≥0 ℃积温为4 570.6 ℃,≥15 ℃积温为3 473.4 ℃,≥20 ℃积温为2 263.4 ℃,历年平均沙尘暴日数为2.8 d,扬沙日数23.9 d,浮尘日数72.0 d,大风日数为7.0 d,最大冻土深度为73 cm,最大积雪深度为14 cm,年极大风速为23.6 m/s。历年开春期平均为2月24日,入冬期平均为11月24日。

1.3 2012年与历年气候状况对比

通过分析2012年新和县的气象状况发现,新和县各个月份的气象差距很大,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降水分布极不均匀;各个月份的温度差别非常大,冬季最低温度达到-20 ℃以下,对农业生产不利。气象状况的对比分析,可以从气温的月变化、降水的月变化和降水的季节变化等几个方面来进行。通过分析1981―2010年30年和2012年的气象地面资料发现,与之前30年相比,新和县2012年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都升高,这表明该地区的年气温小幅升高;月降水方面,各月的月降水量差异缩小,各月份的降水量都比较少,这表示该地区的干旱程度加剧。此外,与前30年相比,新和县气温不稳定状况进一步加剧,气象条件不稳定状况进一步恶化。

2 新和县气象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气候变化将会给新和县的农业生产带来不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使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产量波动加大;二是带来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的变动;三是引起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变,农业成本和投资大幅度增加。

近年来,新和县年降水量越来越少,这给当地农业生产带来较大困难。新和县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历来偏少,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用水的需要,随着降水量的进一步减少,新和县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将会增加,农业的产量波动会加大。通过分析新和县最近几年的气候状况可以发现,该地区夏季干旱程度明显增加,气温的月变化较之以前也发生较大变化,主要表现为气温上升。气温上升,干旱程度加剧,从而影响新和县农业生产的布局和结构,主要是农业种植物的改变。通过以上2个方面的分析可知,气候条件的变化将给新和县的农业生产带来的2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使其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另一方面是将改变该地区的农业生产的布局和结构。因此,为了稳定农业生产,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需要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资,避免出现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业生产效益下降的情况。

3 应对措施

3.1 积极转变农业气象服务理念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的经济结构也发生巨大的变化,要在结合区域特点和地域优势的基础上,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经济形式,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为此,要将农业气象服务工作不断细化,促进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的标准化、科学化和规范化,使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符合地域发展特点,符合当地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整合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的各种资源,树立服务观念,不断强化服务意识,不断创新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树立“为农服务”的工作理念,以适应新时期气候变化的要求[6]。

3.2 健全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服务体系

鉴于近年来新和县气象灾害频发的现状,新和县农业有关部门要结合本地区的气候特点,满足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的需要,建立健全气象灾害的监测和预警体系,并建立系统、科学、规范的农业气象灾害应急服务体系。具体说来,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一是相关农业部门要高度重视关键地区、关键时期的气象预报工作,对当地气象变化情况分为长、中、短3个阶段进行预报,使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工作更加的准确、全面、及时。二是做好与国土资源部门的协调与沟通工作,对地质灾害进行精细化预报,尽可能减少地质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三是强化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构建气象信息资源的共享平台,为新和县农业生产发展提供气象信息支持,有效防范气象灾害。四是建立健全乡镇村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加大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体系建设,通过建设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的方式,为农民群众及时传递气象信息,并提出具体的制度意见与建议,为农业增收、农民增产提供保障。

3.3 积极开发与利用现代化气象服务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多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已应用于气象服务工作中,提高了气象服务工作的效率与水平。为此,相关部门要加大技术投入力度,积极引进与推广GIS、GPS、RS等气象信息技术系统,开发和利用新型的技术手段为农业发展服务。此外,要加大对相关人员的培训与教育力度,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能力与职业素质,更好地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服务。

4 参考文献

[1] 褚超.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对策探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3(21):418.

[2] 潘根兴,高民,胡国华,等.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1(30):8-16.

[3] 朱乾根,林锦瑞,寿绍文.天气学原理和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

[4] 周长江,薛新慧.克拉玛依冬季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设施农业的影响[J].沙漠与绿洲气象,2011,5(2):50-53.

篇4

关键词 农业气象灾害;气候分析;防灾措施;辽宁彰武

中图分类号 S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3-0288-04

彰武县位于辽宁西北部,内蒙科尔沁沙地南缘,是辽宁省21个重要产粮大县之一。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区。其农业气象灾害种类多、危害重、发生频率高,几乎每年都有农业气象灾害发生,而且有的年份农业气象灾害群发。彰武县自然灾害中90%以上是农业气象灾害,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2%~13%,因此有必要进行分析研究。笔者调查了50多年来当地气象资料及部分灾情资料,并根据辽宁省气象灾害地方标准(DB21/T 1363-2005)和《彰武县农业资源调查与农业区划报告(1982)》指标,对彰武县诸多农业气象灾害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农业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灾害特点、灾害发生频率。以期在全球变暖的大气候背景下,找出本地区主要高发农业气象灾害,提升防灾减灾意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提出对策,为彰武县农业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彰武气象站气象观测资料、乡镇气象哨观测资料及灾情调查资料;起止时间:1953~2008年。气候资料处理:采用1971~2000年的气候平均值。灾害标准及统计方式:主要采用辽宁省气象灾害地方标准DB21/T 1363-2005和《彰武县农业资源调查与农业区划报告(1982)》指标及常用数理统计方法。

2 彰武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分析

2.1 干旱

2.1.1 春旱。一般春季3~5月形成的干旱为春旱。此期气温回升快,大风频繁,蒸发量大,降水量偏少,易形成干旱。此期是彰武县大田作物播种出苗期,如发生春旱将延迟播种和出苗,因此温度适宜时要抢墒早播。

衡量春季是否干旱的主要标准应看耕作层(0~20cm)的土壤墒情好不好。彰武地区土壤墒情时空分布差异较大,中南部平原低洼乡镇、东北部低洼地区墒情较好,西北部、北部较差。近20年全县实测春季3~4月的土壤墒情资料显示:土壤含水率在10%~13%的乡镇(轻度春旱)占25%,含水率在6%~10%之间的乡镇(中度春旱)占71%;含水率

春旱标准按底墒雨、春播雨及苗期的降水量划分。1953~2008年彰武县底墒干旱出现19年,频率为34%,3年一遇;春播期干旱出现26年,频率为46%,2年一遇;苗期干旱出现9年,频率为19.6%,6年一遇。1953~2008年彰武县发生春旱43次,占76.8%,1~2年一遇,中度以上春旱占发生年的30.2%,约3年一遇。其中,底墒干旱或春播期干旱出现37次,占66.1%,因此保护底墒和适时早播至关重要。

2.1.2 夏旱。夏旱指6月下旬至8月上旬发生的旱灾。此期间高温、少雨是旱灾的主要原因,多雷阵雨天气、降水分布不均也会产生局部干旱。此阶段前期玉米处于七叶期至拔节期,地中10~20cm土壤湿度小于10%时,植株白天萎蔫,夜间不能完全恢复。高粱也处于七叶期至拔节期,要求高温,出现旱灾时,灾害较轻。如果长期干旱缺少有效降水且不能人工补充水分,会使禾苗枯萎,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此阶段后期处于抽雄至吐丝期,玉米植株的新陈代谢最为旺盛,对水分的要求达到了最高峰。如果水分供应不足,加上高温、空气干燥,将会引起抽穗延迟或晒花,造成严重减产。同时,高粱正值挑旗至抽穗期,大豆则处于结荚期,夏旱均可导致其大幅度减产。

夏旱标准按6月下旬至8月上旬及期间连续2旬的降水量划分。1953~2008年期间彰武县夏旱出现16次,占28.6%,3~4年一遇。中度夏旱占发生年的37.5%,重度夏旱占发生年的50.0%,可见中度和重度夏旱占发生年的87.5%。

2.1.3 秋旱(秋吊)。秋旱指发生在8月中旬至9月上旬的干旱。此时正是大田作物籽粒灌浆阶段。俗话说:“春旱不算旱,秋旱丢一半”。说明这个时期水分供应不足,影响灌浆,降低千粒重,将直接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1953~2008年期间彰武县秋旱出现25次,占44.6%,2年一遇。中度秋旱占发生年的28.0%,重度秋旱占发生年的60.0%,中度和重度秋旱占发生年的88.0%。由此可见,秋吊影响不容忽视。

2.1.4 春夏连旱、夏秋连旱、春旱和秋旱同年发生统计。按照春夏连旱分级(标准略),1953~2008年期间彰武县春夏连旱出现14次,频率为25.0%,4年一遇,其中中度至重度连旱占64.3%;夏秋连旱分级(标准略),1953~2008年期间彰武县出现7次,频率为12.5%,8年一遇,其中中度至重度连旱占85.7%;春旱和秋旱同年发生(标准略),56年中出现19次,频率为33.9%,3年一遇,其中,中度至重度干旱占63.2%。

2.2 洪涝

2.2.1 夏涝。夏涝指发生在6月下旬至8月上旬出现的涝灾。彰武县主栽作物玉米是一种需水量大而又不耐涝的作物,在高温多雨条件下,根系常因缺氧而窒息死亡,造成玉米植株未熟先衰,对产量影响较大。1953~2008年期间彰武县夏涝出现11年,5年一遇,中度涝灾占发生年的45%。

2.2.2 秋涝。秋涝指发生在8月中旬至9月上旬出现的涝灾。秋涝常常伴随着光照不足,气温偏低,积温少,使作物贪青晚熟,种子含水量过大,影响籽粒成熟造成歉收。1953~2008年期间彰武县秋涝出现11年,5年一遇,中度以上涝灾占发生年的91%。

2.3 春寒、倒春寒

春寒或倒春寒不但要推迟播期,而且还会发生烂种,造成缺苗或毁种,给农业生产带来损失。

春寒指4月中旬至5月中旬平均气温低于历年或4月中下旬平均气温为负距平,且稳定通过10℃初日比常年晚6d以上。倒春寒指4月中下旬平均气温正距平,5月上中旬负距平或有1旬负距平,且旬内最低气温≤3℃。1953~2008年期间彰武县出现春寒18年,占32.1%,3年一遇;出现倒春寒25年,占44.6%,约2年一遇。

2.4 低温冷害

2.4.1 延迟型低温冷害。作物生育期间,主要指营养生长期(有时也含生殖生长期)遭受较长时间的低温,削弱作物生理活性,显著延迟生育,秋霜来临时不能正常成熟而减产;或前期温度正常,后期温度异常偏低,延迟开花、授粉、受精、灌浆、成熟,以致减产。这类冷害对棉花、水稻、花生、高粱危害最大。气候区划指标:凡≥10℃积温小于历年平均值200℃以上为严重延迟型低温冷害年;

2.4.2 障碍型低温冷害。指作物生殖生长期,主要从颖花分化期至抽穗开花期遭受短时间异常强低温,使生殖器官的生理机制破坏,新陈代谢失调,造成颖花不育,空秕粒增多,从而导致减产。水稻多发生此型危害。气候区划指标:凡8月中旬至9月下旬平均气温≤19.0℃,为障碍型低温冷害年。1953~2008年期间彰武县发生障碍型低温冷害20年,占35.7%,约3年一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4.3 混合型低温冷害年。上述2种类型兼有,生育期遇低温,延迟生育和成熟;孕穗期遇低温,部分颖花不育,并延迟成熟,发生大量空秕粒。此型发生对农业危害最重。气候区划指标:凡具备延迟型和障碍型的年份为混合型冷害年。1953~2008年彰武县发生混合型低温冷害10年,占17.9%,5~6年一遇。

3 彰武农业气象灾害发生规律

根据彰武县自然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气候特征得出农业气候防灾重点:东西山丘怕旱、南北平洼怕涝、春寒冷害较多、全县普遍怕秋吊。彰武县发生的各种农业气象灾害有2个重要特点:一是种类多、发生频繁。大风和区域性冰雹年年都有发生,从农业气象角度看,这些灾害可划分为5灾(旱、涝、风、雹、寒)12害。按发生频率排序占前5位的有春旱、秋旱、倒春寒、障碍型低温冷害、春寒、夏旱。特点一般为2~3年一遇。目前,对农业生产构成主要危害的应归为两大类:旱和寒。即:春、夏、秋旱和春寒、倒春寒、低温冷害、早霜冻等。二是一旦成灾,重灾频率高、危害重。其中,春旱最多,重旱约占1/3,秋旱、夏旱次之,重旱超过2/3。夏涝、秋涝一旦发生重灾几率也较大。从农业气象灾害的年际分布特点看:一般年份出现3~4种,约占56%,2年一遇;最多年份出现6~7种,占24%,4年一遇;最少年份2种以下,占24%,4年一遇。根据记载,没有无灾年。

4 防灾减灾措施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是减轻气象灾害的根本措施。由于彰武县农业气象灾害种类繁多,特别是严重灾害发生频率高,因此总的气候对策是:年年有灾年年防,旱涝交潜属正常,“塞北绿洲”粮产区,生态立县是沧桑。

4.1 防干旱措施

目前在变暖的大气候背景下,解决本地区旱灾仍是首要问题。而春旱关系春播,春播关系出苗,出苗早晚关系到抵御夏秋旱及秋季早霜冻,进而会影响到产量提高。因此,在辽西北的彰武地区抓适时早播是极为重要的气候对策。一是蓄墒。即春墒秋保,春旱秋防,如采取秋季悬耕灭茬、耙压保墒等措施。二是适时早播。当地温稳定通过8℃,玉米即可播种。早播的玉米可以早生根、早出苗,依靠根多根长优势吸收地下30~50cm深土壤中的水分,提高抗旱能力。即“适时早播、夏旱春防、减轻秋吊、避免秋霜”。三是确定最佳黄金播期。彰武地区一般年份地温稳定通过8℃时期和10~20cm土壤墒情最大值出现在4月中旬。4月中下旬播种,5月上旬出苗,秋霜80%的保证率在9月20日以后,玉米中长生育期品种通常在130d以上,根据大田播期试验,在不增加投入的前提下,可以获得较高产量。由此确定4月15~25日为彰武县最佳黄金播期。

4.2 防其他灾害措施

实行退耕还林还草,绿化荒山,改变下垫面的状况,能大幅度地减轻风灾和雹灾;平整土地,改良土壤,减少自然降水流失,增强蓄水和排水能力,能减轻旱灾和涝灾。采取切实可行的保墒、增墒措施,充分利用好底墒,抢墒适时早播能减轻春播期干旱的威胁,并可减轻伏旱、秋吊、低温冷害、早霜等灾害造成的损失。可以通过调整种植业结构,选用抗旱品种趋利避害。加强火箭人工增雨、高炮人工防雹,是增加降水,减轻雹灾、旱灾的重要科技手段。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率,加强气象情报信息传递,积极做好预防,也能减轻各种灾害性天气造成的损失。进入21世纪以来,气候变暖,彰武县伏旱、秋吊有加重趋势,但夏季低温冷害呈明显下降趋势,春寒、倒春寒也有下降趋势。应重视提高农业防御极端干旱的能力。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极端气象灾害发生的时间、空间、强度及其持续性都将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其中,中重度灾害的发生频率的增加将对彰武县农业生产造成更大威胁,更应引起注意。

5 参考文献

[1] 杨祥珠,娄伟平.绍兴市农业气象灾害发生特点及防灾措施[J].中国农学通报,2007(4):440-444.

[2] 吴荣军,郑有飞,关福来,等.河北省农业气象灾害等级划分与年景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7):2992-2995.

[3] 高锋,董礼仁,周宪明.吉林省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及特征分析[J].气象科技,1998(1):52-55.

[4] 陈劭锋,杨红.我国各地区农业气象灾害演变趋势分析[J].生态农业研究,2000,8(2):15-18.

[5] 李松平,严力蛟,娄伟平,等.浙江省农业气象灾害特点及防灾措施[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9):483-486.

[6] 张星,郑有飞,周乐照.农业气象灾害灾情等级划分与年景评估[J].生态学杂志,2007,26(3):418-421.

[7] 黄国勤,钱海燕.江西省近年来的农业自然灾害及其防治对策[J].灾害学,2005,20(2):61-65.

篇5

据统计,在全国每年自然灾害导致的损失中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占60%以上。1950年至1979年间我国每年受灾的耕地面积约3.1×107hm2,其中旱灾占受灾面积62%。1950~1980年的30a全国粮食产量受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每年平均减产200×108kg,其中旱灾损失粮食53×108kg。东北地区1951~1980年出现过8次较强的低温冷害年,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其中最严重的1969、1972和1976年3年平均减产达58×108kg。近年来气候异常和气象灾害对农业的不利影响呈不断加剧的趋势,如1950~1989年全国年均受旱面积2.1×107hm2,而1990~1993年年均2.4×107hm2;1950~1989年平均暴雨洪涝面积为7.3×106hm2,而1990~1993年达1.5×107hm2,几乎增加1倍。1990至1994年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平均1000亿元,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6%。从1951年至1980年的30a内我国粮食单产年际波动平均为5.1%,最大年份高达17.6%。由于气象灾害的频繁发生以及抗御气象灾害能力和技术水平的低下,使得我国农业生产始终处于不稳定状态,年际变化很大。

1.1我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区域及危害

中国地处东亚季风区,是世界上的“气候脆弱区”之一,也是农业气象灾害严重多发地区,各类自然灾害此起彼伏,连年不断,直接危及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安全。

1.220世纪90年代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

进入20世纪80年代,我国大部地区呈现增暖趋势,90年代更为明显,主要气象灾害的发生频率及强度在1950~1999年间的5个年代10a平均中居第一位,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表2给出的是1990~1998年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作物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和绝收面积的影响。

1.3农业干旱和洪涝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中国是世界上干旱和洪涝灾害频繁而严重的国家之一。由于年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往往又形成南涝北旱、北涝南旱、先涝后旱、先旱后涝的特点,旱涝灾害交替是造成我国农业生产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其中干旱是我国最为严重农业气象灾害,发生频率高、分布广、面积大、持续时间长。给出的是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干旱居第一位占62%,洪涝居第二位占24%。

2农业气象灾害防御与调控技术

针对我国气象灾害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状况,根据不同地区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的致灾条件和农业生态环境特点,结合有关农业生产气象信息库以及服务保障系统,寻找农业气象灾害的防御技术最佳实施方案以及集成方法,形成农业生产气象灾害减灾防灾业务体系,保障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

2.1农业干旱防御与调控技术

应用农业生产气象信息服务保障系统,根据不同气候类型地区、不同作物不同生育阶段干旱发生规律及危害机理,重点发展利用气象信息的非工程性节水农业技术,包括根据气象条件、作物状况和土壤特性确定的优化灌溉模型和灌溉日程表决策系统。针对华北地区采取土壤增墒保墒抗旱技术、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西北半干旱地区采取抑蒸技术和集水技术,对已有抗旱技术组装配套,形成综合技术体系;南方地区采取防御伏旱、季节性干旱的综合应变技术。

2.2农田涝渍灾害防御与调控技术

根据农业生产气象信息综合处理系统,针对农田涝渍灾害的致灾程度、综合影响及定量评估方法,以及重点发生区域,建立防灾抗灾与农业增产相结合的基础体系,包括农田排灌基础设施配套,防灾抗灾耕作栽培体系、构建耐渍、避洪的复合高效生态系统等。制定防灾抗灾、临灾对策和灾后应变措施,包括灾害判别、灾后补救、改种补种、促进成熟、损失弥补等。

2.3作物低温灾害防御与调控技术

利用农业生产气象信息数据库,推广新型增温、助长、促早熟的制剂及不同气象条件的制剂使用技术;形成投入少效果明显,可操作性强,便于推广应用的综合防御低温冷害和霜冻技术体系。推广抗低温助长剂、避霜、抗霜和减霜等减轻低温冷害和霜冻危害的实用技术和制剂。化学(生物)制剂与其他防霜技术相结合,形成综合的防御应变技术体系;筛选提高小麦抗寒冻能力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研制基本无积雪条件下麦田冬季保墒技术和消除或减少干土层的措施,及因寒冻和融冻伤害麦苗的补救措施,组装北方小麦寒冻及融冻型冻害防御区域配套技术。

2.4森林火灾的防御与扑救技术

通过研究进一步完善了森林火灾防御和扑救技术体系。提出了防火树种的统一筛选方法和防火树种数据库,给出了我国不同地区的防火林带营造技术。研制了防火灭火装置,如便携式长距离山地供水灭火装置,一种密封的和耐久性良好的新型背负式手动灭火水枪等,解决了侧挂式割灌机的可折叠技术和坡地适应性问题,通过研制不同类型的灭火器具,可有效防御初期林火的发生和发展。

2.5冰雹的防御与调控技术经过几年的研究,提出了冰雹灾害防御的概念模型与技术体系。将观测统计分析和三维冰雹云的数值模拟结果相结合,提出了用常规雷达快速识别冰雹云技术。通过数值模拟试验和现场试验,提出了高炮和火箭的催化技术,给出了催化时间、部位和剂量等指标,提出了冰雹云的监测、识别、催化等技术和环节优化组合的人工防雹技术系统。/min,抽风量2880m3/h。用膨胀锣钉将其固定在B壁墙体上,强劲的风力将发射机内的热空气抽出,通过固定在B壁出风道口的“L”型铝制排风管排至外界。

2.6天线罩通风系统方面在土建阶段,按照文献[4]的规定,在顶层楼板预设两个30cm×30cm的方形孔,作为安装抽风机的进/出风口,其推荐使用北京风机总厂生产的DDT40/NO.4改进型风机。在安装阶段,发现在柳州市场上找不到该类型的风机,并且该风机为单相电源220v供电。根据文献[2]资料的介绍,单相电源的风机在电网供电不稳定的地区使用时,极易因电压波动造成损坏。因此,我们对风机的选型进行调整,选用广东顺德德通公司生产的“SF5B-4”三相抽风机,其功率370W,电压380V,转速1400转/min,抽风量5700m3/h。将原来预设的30cm×30cm方孔凿为直径为55cm的圆孔,其电源与雷达系统电源相联,并且由天线座内的温控器控制。一旦天线罩内温度≥35℃时,此时,两个抽风机自动启动,将隔层内的冷空气抽入,将天线罩内的热空气抽出,形成内外空气循环,达到降温的目的。

篇6

【关键词】农业气象 灾害 影响评估 发展趋势

一、国内农业气象灾害的评估现状

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造成的破坏和影响主要是依据农业气象灾害指标体系对其进行评价的,我国的学者通过多种控制条件、实验和对气象灾害数据的统计分析,逐渐形成了以农业为主的气象灾害指标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各种农业气象灾害评价的数学模型,使我国的气象灾害逐渐由定性评价向定量评级进行转变。其中,主要的研究对象包含洪涝、干旱、台风、暴雨、寒潮等农业气象灾害。目前,我国国内外对农业气象灾害的评估内容主要有灾害风险区划及管理、人类社会经济损失和作物产量损失等,评估的模型主要有灾害风险评估、作物模型评估和综合模型评估。

1.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灾害风险分析最早起源于国外,分析领域主要集中在重大自然灾害和经济领域,而对农业气象灾害的风险分析相对较少,起步较晚,我国的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分析,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主要是通过灾害影响评估的风险化、数量化技术和方法,构建风险评估的技术体系,主要内容包含了气象灾害的风险分析,后期的跟踪与评价,灾后的评估以及应对的措施等等。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是一项综合性的、多因子的评估分析工作,主要涉及对气象灾害的危害性、危险程度,对灾害的预测、承载体系的承受能力以及降低灾害措施的分析等方面。

2.农业作物模型评估

目前,在国际上的农业作物模型评估类型比较多,例如澳大利亚的APSIM模型、美国的DSSAT模型、荷兰de W it学派的系列模型等,而我国目前采用的主要是CCSODS模型。该模型主要面向国内的农田管理者以及农业管理者,具有通用性和机理性的特点,经实践证明,在气象灾害评估方面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能够提供作物的优化栽培体系。

3.综合模型评估

综合模型评估所要考虑的因素主要有灾害的覆盖面积、灾害的强度、农作物对灾害的敏感度、农作物的防御能力以及当地在某一时间段所拥有的生产力水平等,在此基础上构建气象灾害评估的指标体系,然后通过模糊数学方法、回归分析法、层次分析法,以及灰色聚类分析和BP神经网络等方法的选择与利用,建立农业气象灾害的综合评估模型,以此实现对农业气象灾害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目前,我国的很多专家和学者都根据当地气象灾害和农业发展的实际,对综合评估模型进行创新和发展,确定了科学的评估手段和方法。在该模型中,农业气象灾害定量评估主要依据对农作物受灾后产量的损失评估,农业部门主要是计算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和绝收面积对粮食的损失。

二、国内农业气象灾害评估的发展趋势

1.农业气象灾害评估中将加强作物模型的应用

农业作物模型主要是对农作物的生理过程和土壤、气象等一系列影响因素进行数值模拟,把农作物的成长过程进行模拟再现,对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与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做定量的描述,这对于农业气象灾害的评估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基于作物模型的特殊作用,在我国的农业气象灾害评估系统中将会得到广泛应用。从作物模型的发展来看,将依据简单、精准、大众化为基本准则,研究方向将有专业的上层研究转向基层的广大生产用户。农业评估模型也将结合数学模型融合专家知识模型,最终建立成综合系统的评估专家系统,实现作物模拟的专业化和可视化。

2.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将得到进一步完善

随着经济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新的理论和方法都将被引入到农业气象灾害的风险评估体系中,并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首先,通过农业灾害相关机理的研究,对于承灾体的易损伤性、致灾因子的不稳定性以及区域防灾能力的脆弱性将得到深入分析和研究。其次,因为不同的自然环境孕育出不同类型的气象灾害,而在风险评估过程中不同的风险因素的影响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对不同的风险模型评估和风险指标体系的看法也是千差万别,这就导致风险评估结果的不统一,所以,通过不断构设标准统一的风险评估体系,在未来的风险评估指标和风险评估模型的标准方面会得到进一步的统一和规范。

3.农业气象风险综合评估技术将朝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农业气象灾害是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的,然而在对农业受灾损失进行定量评估时,一般都比较看重给农业带来的经济方面的损失,对于生态环境、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损失关注力度不够。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业气象灾害评估将朝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与之相配套的风险综合评估技术也将出现多元化。对于气象灾害的影响,除了灾害性天气之外,植被地标状况、区域地形结构等也成为气象灾害的影响因素。综合来看,农业气象灾害评估将发展成为地面监测与3S技术相融合的一体化的灾害评估系统,对农业气象灾害进行全面评估。

三、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我国农业气象灾害评估的现状分析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可以看出,我国要不断加强对农业气象灾害的评估与相关作物模型的分析研究,切实提高农业生态环境的气象保障能力,使作为我国基础性产业的农业能够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为我国这个人口大国提供可靠的保证,这也是我国能够实现独立自主发展的先决条件。只有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的评估,才能为农业的长远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常彦军,董津瑞.我国农业气象灾害评估现状和发展趋势[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6).

[2] 余卫东,张弘,刘伟昌.我国农业气象灾害评估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J].气象与环境科学,2009,(03).

篇7

关键词:气象服务;“三农”;生产;影响

中图分类号:S16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1033169

内黄县是1个气象灾害多发县,每年都因干旱、大风等气象灾害给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农村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滞后,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率不高,仅靠现有的电视、手机短信途径获取的气象服务信息已很难满足全面预防气象灾害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农业气象服务和防御体系建设,既是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举措,也是做好农村灾害防御工作、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途径。

1充分重视气象在“三农”中的重要性

气象服务的好坏,对于“三农”的影响深远。气象灾害每年都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使粮食生产数额大幅下降。农村作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场地,是抵御气象灾害能力最薄弱的地区,因此由气象灾害引致的大量的人员伤亡事故也多发生于此。气象服务的优良,直接决定了农业的高效生产,农村的快速发展,及农民生活的大幅提高。由此可见,通过进一步加强气象服务,使之更好地服务“三农”,对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民个人收入的增长,以及推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极高的现实价值。

2积极提高气象的保障性

2.1加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工作

作为气象部门,应积极在农事季节和生产环节的关键部分做足准备,对干旱、暴雨等严重威胁农业生产的气象灾害的出现,做出准确而及时的判定,并通知给农民。地方政府也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设立现代农业气象示范基地,购置气象观测设备和仪器,使得农业气象服务设施进入现代化与信息电子化阶段。同时还要大力开展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强化其系列化的特点。联合各个相关部门就防灾减灾一事进行会商,以最佳的方案来指导针对农村的农业生产气象服务工作,减轻农业灾害损失。

2.2开发农业气候资源的生产潜力

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突出主导产业的地位,并引领主导产业的发展。强化灾害风险评估力度,并使之渗入到城镇建设,重大农业工程建设,及基础设施建设中,以求避免和减少气象灾害可能带来的损失。对农村可用资源进行积极评估,增强对于农村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充分认识空中云水资源在抗旱问题上的巨大作用,完善人工降雨的装备及人员,使得人工降雨在农田抗旱、水库蓄水、高温降除、生态改良等方面得到有效发挥。

3全面提高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水平

3.1健全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

防灾减灾的成功与否,关键要看防灾减灾过程中组织体系的运作情况。因此,建立一整套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分外紧要。对此,不仅要保证每个乡镇,同时也要保证每个行政村、企业、学校等基层单位都有明确的气象灾害防御责任人和气象信息播报员;要对农村干部及相关人等进行气象灾害预防培训,建立一支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同时又有深厚防灾、减灾经验的队伍;制定应急预案,进行气象灾害预案演练,加强农民预防气象灾害、躲避气象灾害风险的能力。当被气象灾害攻击时,农民也能够在自助的基础上可以帮助他人脱离困境;加大气象知识在农民范围内的宣传,使得气象防御知识普及到更多的农民。通过流动车,高音喇叭等方式,循环播放相关气象知识;针对农村雷电灾害高发现状,加强农村防雷安全管理,积极引导农民按照防雷规范建造房屋,减少减轻农村因雷击造成的灾害损失。

3.2拓展农村气象信息渠道

保证农村气象信息的及时,实时,同时也要完成气象灾害信息在农村的大范围覆盖。气象部门要采取多种途径,与多个部门紧密合作,共同来完成气象信息的和传播。

4做好为“三农”服务工作的保障措施

4.1细化组织职能

只有各个地方政府充分认识到气象服务对于“三农”的重要性,并在实际工作当中,努力做好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才能使得气象服务对于农业生产应有的功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因此,各个部门,要互相配合,彼此交流,共享资源,集各方力量于一股来着力推动气象为“三农”服务的进程。

4.2提倡科学研究

各地政府的相关单位要积极探索,深入研究,通过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对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综合防御进行实际考察,并在考察过程中,发现存在的问题,予以实时解决。同时规划试验基地,积累气象数据,为农民的个人收入提供科学保障。

4.3加大资金投入

篇8

关键词:气象灾害;农业生产;影响;对策

气象变化对农业发展影响极大,在所有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占了70%以上,其中60%为农业气象灾害。近10年来,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业经济损失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对复杂多变的气象环境和农业生产的动态过程进行准确的监测,并开展有针对性的气象灾害保障工作和减灾防灾调控服务,使科技充分为农业生产服务。

一、气象灾害的种类特点成因及应对方法

气象灾害指的是因暴雨、暴雪、干旱、雷电、冰雹、大雾、大风、低温、高温、霜冻、冰冻、寒潮等造成的灾害。中国境内气候复杂多变,近年来各种灾害性天气频繁出现,具有发生种类多、影响范围广、危害严重等特点。影响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洪涝、大风、冰雹等十多种,在各种气象灾害中,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是干旱和雨涝,二者不仅发生频率高,甚至有相伴出现的现象。

1.干旱

干旱指的是因久晴无雨或少雨,使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少而形成的一种气象灾害。此外农业干旱不同于气象干旱和水文干旱,农业干旱是由外界环境影响如土壤、作物、大气和人类对资源利用等多方面因素造成作物体内水分失去平衡,发生水分缺失,影响作物生长发育,最终导致减产或绝收的现象。防御干旱的主要措施有,一是根据旱区分布调整作物布局规划,种植耐旱作物;二是灌溉时采用灌溉和滴灌技术结合,目标明确,节约用水;三是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改善生态环境;四是加强完善田间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五是开发空中水资源,抓住有利的天气条件,时刻准备好开展人工增雨作业。

2.洪涝

洪涝的形成与地方降水量、植被种类、地理位置、土壤结构以及季节、防洪设施等都有联系。但多数情况下是由于持续性大暴雨使江河洪水泛滥淹没,冲毁作物,从而造成经济作物减产或绝收。暴雨的主要防御办法有,一是群众要及时收听收看气象部门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加固堤防,疏通河道,定期检查维修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二是洪涝发生后要及时组织抢收或排除田间积水,以防止内涝淹死作物;三是规划植被分布时避开容易发生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的危险地段。

3.大风

风速≥17m/s、风力≥8级的风称为大风,常出现的有北方冷空气南下形成的大风、雷雨大风、台风侵袭大风三种,又以北方冷空气南下形成的大风为最多。大风不仅摧毁庄稼、农房、树木和通信设施,还会飞沙走石,伤害人畜。大风的主要防御措施有,一是加固果树和蔬菜大棚。二是及时切断户外危险电源。当近地面最大风速能达到17.2km・s-1以上时,成为台风。台风由于强度大,破坏力强被列为全球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4.风雹

风雹发生的地域较为局限,但会对农作物茎杆、枝叶和果实产生机械性的损伤,同样会造成作物减产或绝收。风雹天气是由强对流天气形成的,时常伴随着狂风暴雨和电闪雷鸣。冰雹极易砸伤人畜、毁坏禾木,从分布特点上来说是内陆多于沿海,山区多于平原,中纬度地区多于其他地区。冰雹的主要防御措施有,一是作物成熟要及时抢收;二是在多雹地带,植树造林,改善地貌环境,破坏雹云的形成条件;三是在多雹灾季节,下地劳作的农民要随身携带防雹工具。四是气象部门要适时开展人工消雹工作。

二、气象灾害的防御办法

1.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涉及到的部门比较多,需要政府的统一领导,明晰各个相关部门的责任,促进部门间的有机联系。多部门联合制作和出地质灾害气象等级、火险气象等级、病虫害气象等级等预报。

篇9

关键词:气象灾害;农业生产;对策

中图分类号:S1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8-0159-1

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暴雪、干旱、低温、高温、霜冻、冰冻以及寒潮等造成的灾害。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多端,我国很多地区频繁出现各种灾害性天气,发生的种类、影响的范围、危害严重的严重程度都呈现出极端化的趋势。各种自然灾害对农林业生产和群众生活造成不利影响。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干旱、水灾、大风、冰雹、霜冻、寒潮等多种。

1 气象灾害的主要表现

干旱是指水分的收支或供求不平衡而形成的水分短缺现象。旱情和旱灾表现为干旱的两种类型。旱情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由于长时间段的降水都较为稀少,生育期内的作物吸收的水分不足,生长发育缓慢。旱灾是指对于一系列旱情的发生,由于生产条件的限制和基础设施的滞后,未能及时抽调水源,导致粮食减产甚至绝收的自然灾害。

水灾一般是指由于洪水肆虐、暴雨连续导致土壤水分太多,从而造成农作物淹死的自然灾害。水灾严重时它会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最终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其他损失。水灾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指由于连续数日的特大暴雨而导致山洪泥石流发生、江河泛滥,最终导致农田被淹没、环境与各种设施被毁坏等一系列的不利影响。另一种是指积水过多且集中难以排泄从而造成的积水灾害。

霜冻和寒潮都是由于天气寒冷造成的自然灾害。霜冻是春末秋初由于冷空气侵袭致使土壤表面、植物表面及近地面气层温度降到0℃以下的一种短时低温气象现象。寒潮,是高纬度地区的寒冷空气,在特定的天气条件下会向中低纬度暴发,其所经之处常会造成大范围的雨雪、大风和降温天气,这种冷空气在南侵的过程中达到一定的强度。

冰雹本质上是降水的一种实现形式,它一般呈坚硬的球状、圆锥状其他不规则的形状。冰雹由透明或不透明的冰层相间而成,一般可达4-5层,最多可达20多层。雹的直径越大,破坏力就越大。冰雹常砸坏庄稼,威胁人畜安全。冰雹灾害起因于强对流天气系统,是一种十分剧烈的气象灾害,虽然出现的范围不大,时间较为短促,但危害较大,常常伴随着狂风、强降水以及大幅度降温等灾害性天气。

2 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干旱主要分为春旱和夏旱。首先,春天早些时候恰好是小春农作物开始返青、成长以及大春农作物播种和育苗的时间段,春季少雨会造成大春作物播种、育苗的延缓,从而后出苗困难以及幼苗生长、发育不良。其次,由于夏天天气炎热,水分蒸发速度极快,因而田地里土壤的水分不足,难以满足农作物的旺盛生长需求,最终导致玉米等作物枯萎,甚至死亡。

水灾对于农业生产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以水稻为例,首先,延续数日的降水加之光照缺乏,会使早稻和晚稻中期不能接受光照,促使稻根、稻秆和稻穗生长缓慢,最终造成只长茎叶,以至于后期的根叶枯黄,这很容易引起纹枯病肆虐,不利于水稻的生长。其次,由于暴雨从天而降,水稻茎叶容易受其袭击,从而叶片被撕破、茎叶被折断,发生光合作用的比例下降。

霜冻会使作物体内水分发生冻结,使抗寒力弱的一些作物及发育期,如水稻秧田、果树花期、某些蔬菜等,常常因霜冻而受害,所以霜冻的危害很大。寒潮是范围大,势力强的冷空气活动过程,在剧烈降温之前,常有大风天气出现,春、秋两季的寒潮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秋季九、十月间,晚秋作物及蔬菜尚未完全成熟,寒潮前大风可能使作物倒伏,寒潮的低温可能使作物冻死造成减产。

由于冰雹从天而降,大力度地袭击了农作物,从而使农作物的叶子、果实等受损。受损程度会因冰雹的不同而不同。若冰雹很大,很重,则打击力就会非常之大,对农作物的危害性也就越严重;若冰雹降落的时间较长,对农作物的危害性也就越严重。不仅如此,由于冰雹降落损伤农作物而导致的病虫害会加大对农作物的危害程度。

3 降低气象危害程度的对策

3.1 延伸气象服务领域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对气象服务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气象部门必须不断提供系列气象服务产品。一是加强农业防灾减灾服务。灾害发生之前必须一系列气象预报和预警信息,并在灾后实施跟踪调查,撰写灾害影响评估报告。二是加强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气象部门应结合当地实际,开发出畜禽、大棚蔬菜和特种水产等类别的气象服务产品。三是加强气象决策服务。应统筹组织农业、气象等部门,加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广与运用的气象研究。

3.2 健全工作有效运行机制

政府部门要从创新体制机制入手,强化组织领导,齐抓共管地做好气象灾害的应对工作。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成立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工作小组,负责做好本地区的工作。二是统筹部门行动。要建立和完善气象为农服务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通报工作,协调行动。三是完善应急机制。为做好气候灾害应急工作,要将气候灾害应急工作纳入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统一整合防御力量,统一协调各方行动,不断提高应急联动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毅.2010年气候:本世纪以来最异常[N].人民日报,

2011.

[2] 杜晓,蒋新军.对比2008年冰冻 应急预案“成长”了[N].法制日报,2011.

[3] 胡,王志强.部门联动应对气象灾害[N].人民日报,

篇10

关键词:农作物;气象因子;灾害

中图分类号:S42 文献标识码:A

万安县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8.5℃,年平均日照时数1713.0小时,平均年降水量1435.1mm。近年来,气候异常造成的气象灾害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分析近年来万安县农业气象灾害的特征、出现规律和影响程度,对于最大程度上降低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造成的损失,促进万安县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万安县农业气象灾害分析

1.1 资料

万安县农业资料来源于本近年的气象观测资料。

1.2 万安县农业气象灾害总体特征

万安县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为大风、暴雨洪涝、低温冷害、高温逼熟、干旱;冻害和冰雹出现次数较少,且呈下降趋势。大风在20世纪80年代后发生频繁,21世纪开始发生频率有所减小;暴雨洪涝发生频繁且呈上升趋势,1991年到现在就已经达82次;低温冷害发生较频繁且出现次数较稳;高温逼熟出现较频繁且呈上升趋势;干旱出现亦频繁,但次数呈下降趋势。大风、暴雨洪涝、低温冷害、高温逼熟、干旱出现频繁,可见这五种气象灾害是我县未来农业气象灾害防御的重点,其中暴雨洪涝和高温逼熟来看呈增长趋势;干旱、冻害来呈现下降趋势,干旱下降与兴修水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冻害下降和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相吻合。冰雹作为短时极端恶劣天气事件发生规律性较弱。

1.3 万安县农业气象灾害出现规律和影响程度

1.3.1 大风

县境内近30年共出现大风138次,全年各月均可发生,以4、7、8月为多,年均次数4.6次;县境大风的出现主要有2种情况:一种是受上下一致的西南气流影响而形成的偏南大风,县城偏南大风发生原因是南端赣江狭谷所致;另一种是强对流天气(雷暴)造成的雷雨大风,持续时间较短,范围较小,但来势凶猛;它的出现对高作物破坏力很大。

1.3.2 暴雨洪涝

县境内近30年共出现暴雨洪涝110次,主要出现在4~10月,占全年总暴雨次数的95%,其中6月、8月次数最多,年均次数3.6次;县境暴雨洪涝的出现主要由静止锋、低涡、切变线、热带气旋4种天气系统影响而成,暴雨的出现常导致水利设施毁坏,水库堤坝倒塌,农田淹没、冲毁,给农作物带来毁灭性的灾难,严重危害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1.3.3 低温冷害(春寒、小满寒、寒露风)

县境内近30年共出现低温冷害58次,农作物生长季节均会出现,年均次数1.9次;县境低温冷害的出现主要受北方冷空气南下影响而成,低温冷害的出现对农作物的播种、生长和成熟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造成作物产量质量下降。春寒主要出现在3月中旬至4月上旬,严重影响早稻播种育秧,是造成早稻烂秧的主要原因;小满寒主要出现在5月中旬至6月上旬,影响早稻幼穗分化,致使影响产量;寒露风主要出现在9月下旬至10月中旬,主要影响晚稻抽穗、扬花及乳熟,致使晚稻空壳率增加而影响产量,严重时可造成颗粒无收。

1.3.4 高温逼熟

县境内近30年共出现高温逼熟50次,主要出现在6月中旬至7月中旬,年均次数1.7次;县境高温的出现主要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而成,高温的出现对早稻、玉米、西瓜等农作物的生长、成熟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比如早稻,此时正值早稻灌溉成熟阶段,气温过高,相对湿度在50%以下,会使水稻叶面蒸腾加剧,水分失调,致使水稻籽粒不饱满,形成空壳和秕粒导致减产。

1.3.5 干旱

县境内近30年出现干旱25次,年均次数0.8次,干旱期为雨季结束后第1天到10月10日止,县境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明显减少,气温升高蒸发增大,水分供应需求矛盾突出,如灌溉条件不良,易造成干旱,对农作物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常见为伏旱、秋旱和伏秋连旱,但在春冬两季也曾出现过干旱。

1.3.6冻害

县境内近30年共出现冻害23次,主要出现在12、1、2三个月,年均次数0.8次;县境冻害主要受北方强冷空气影响而成,冻害的出现对越冬作物如油菜、蔬菜、果树等产生较大危害。

1.3.7 冰雹

县境内近30年共出现冰雹11次,4、5月份发生最多,2、3月份次之,一般发生在春夏之交的午后至傍晚,年均次数为0.4次;县境冰雹的出现主要受强对流天气影响而成,主要路径有2条:第1条为西北至东南走向,第2条为从西向东走向。冰雹的出现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的损失。

2 万安县农业气象灾害防御对策与建议

2.1 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各有关部门和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媒体,加大防灾减灾工作的宣传力度,以唤起社会各界和广大农民群众对防灾减灾工作的关注,充分认识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

2.2 加强防灾减灾工作的组织与领导

强化责任,各部门要建立完善党委总揽、政府主抓、涉灾部门协调、其他部门配合的防灾减灾工作责任机制;建立健全万安县农业气象灾害防灾减灾业务体系,将防灾减灾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建立和完善防灾减灾工作绩效评估制度。

2.3 加强灾后补救措施工作的筹化

充分调动农民投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当农业气象灾害发生后,政府应动员全社会力量投入到抗灾救灾中去,积极采取各种有效的补救措施,尽可能把灾后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1]黄国勤,钱海燕.江西省近年来的农业自然灾害及其防治对策[J].灾害学,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