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范文

时间:2024-01-05 17:45: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

篇1

摘 要:高中地理知识点繁多且复杂,很多时候教师讲了很多,学生却一无所知,课堂教学难以进行,教师觉得辛苦,学生也觉得乏味。这样的课堂是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还会制约学生地理水平的提高。核心素养理念对高中地理教学和学习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效率,要构建高效的地理课堂教学,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成效。本文将分析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策略,主要从新型师生关系、教学氛围、问题情景、分层教学和体验成功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核心素养理念;高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核心素养理念要提高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核心能力。当前高中地理教学存在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不能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必然要求高中地理教师承认问题、分析问题,并积极找寻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要求高中地理教师要改进自身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高中地理教应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高中地理这一学科的学习,实现每一位学生在地理学习方面的充分发展,实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高效化。

一、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对于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都是有着直接影响和重要影响的,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有利于学生在地理学习方面更好的发展。只有师生之间建立起平等民主的关系,学生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够充分得到激发,才能够在地理学习方面实现更好地发展。因此,在核心素养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师重建新型师生关系是必要且迫切的。要在师生之间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高中地理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加强自身对于学生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进而使得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氛围能够更加轻松和谐,使得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能够更加高效。

二、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

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和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是一节好地理课必不可少的两个因素,只有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中,才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相关知识。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能够让高中地理教学课堂充满活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中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时刻保持良好的思想情绪,只有这样高中地理教师才能够在心理上与学生保持协调一致,以及在情感上和学生进行愉快的交流。高中地理教师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中进行教学,学生也能够在心理稳定和信心十足的学习状态下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地理教学的效果自然会得以体现。此外,高中地理教师只有保持良好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够充分地发挥自身的教学水平,从而达到高效率和高质量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总的来说便是高中地理教师要尽可能地在学生面前展现积极情绪,努力创造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高中地理教学课堂氛围,提升教师的教学成效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创设问题情景启迪学生思维

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一切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究和交流等途径来获得地理知识,形成自身的技能和提高自身的能力,并培养学生在地理学习方面的良好学习习惯。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创设问题情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中地理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巧妙设计形象生动的课堂教学导入语言,并通过一些学生亲身经历过的事例或是展示景观图片、实验演示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地理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对地理学习的积极性格主动性;②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学习注意力。高中地理教师在每一堂课开始之前应让学生明确首要学习的三维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做到心中有底,进而分清主次和增强自身注意力,明确学习任务。此外,高中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善于找寻最佳教学时机,创设感情丰富和生动活泼的情景来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

四、实行分层教学模式

高中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实施分层教学模式,分层教学即以学生平时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等作为依据,将同一个班级的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其分成短期性的A、B、C三个层次,并依据各个层次群体学生的差异,为其分别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案和教学评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同样的机会实现地理学习方面的成功,树立自身在地理学习方面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地理学习。在地理学习方面的成功,也会影响学生在其它学科方面的学习,让学生能够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达到全面的发展,实现自身的持续健康发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五、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

“胜败乃兵家常事”,失败对于学生来说也是非常正常的,尤其是在学习方面的失败。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遇到失败是非常正常的事,但是如果学生只是不断失败,完全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那么必然会失去学习的自信心,久而久之便会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努力为学生创造参与地理课堂的机会,让学生在成功解答地理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高涨,更加轻松地掌握地理知识。

六、结束语

核心素养理念下要实现高中地理的高效课堂教学,高中地理教师便必须不断改进教学的方式方法,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进而实现高中地理教学成效的提升。高中地理教师要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需要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创设问题情景启迪学生思维、实行分层教学模式以及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地理学习质量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道鹏.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之我见[J].学周刊,2016,(15):63-64.

篇2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248-01

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学存在诸多困惑,新课改下语文课堂的教学如何才是一堂好课?语文教师该如何转变教学理念,如何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要善于鼓励评价学生,学生又该如何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等等。因此,笔者该怎样来提高小学语文在课堂上教学质量呢?

一、教师要不断改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句话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因为小学生处于爱动、心绪不定的阶段,而学习语文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因此初中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是以兴趣为依靠,因为学生一旦对学习语文产生兴趣,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今,教育教学指标指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为学习语文的重要关键。只有使学生对初中语文产生兴趣,才能让学生能够驾驭语文知识,成为语文的主人。所以,教师就必须不断改善教学策略,提高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例如:随着网络的发展,可以根据初中生对网络信息的不断认识,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喜欢看小说的特点,引导学生阅览世界名著,让学生在阅览名著的过程中体会语文生活。此外,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备课时,需要认真研读文章,对课文的内容思想和形式表现进行全面把握,进而制定良好的教学策略,以适应文章思想和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不应该局限于现有的教学策略,必须加强教学策略的学习,不断拓展知识内容,及时更新知识的理解角度,并接受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的素质培养。所以,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社会的发展进度,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十分必要。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处于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心情就会变得十分放松,对周围的事物的兴趣也会变得更加浓厚,如果处于一种相对压抑的环境中,即使周围的事物比较有趣,那么,也难以有效吸引自己的注意力。这就说明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奠定一个良好的环境基础。又因为小学生的依赖心理比较强,教师的一个动作或者一个神态,都会使学生的内心发生很大的变化,这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环境,因此老师应该从自身做起,将积极的因素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轻松与快乐,整个课堂教学气氛也就变得更加轻松,反过来轻松的课堂教学环境又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更有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提高学生的素养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关注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课堂。语文素养是以语言文字能力为核心,融合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为一体的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材立足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在编排上体现了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又要关注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又要关注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又要关注在语文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教与学的过程和方法,发展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他们语文综合素养和个体能力的全面提高,从而为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适时进行奖励

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的产生源于积极的学习劲头,积极的学习劲头源自学习信心,教师要经常对学生进行鼓励,耐心、细心地为他们讲授知识,要本着一视同仁的态度为每一位学生服务,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有效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平等的发言机会,对于学生的回答要以鼓励为主,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要积极纠正,但是要从大的方向上给予更多的鼓励与拥戴,这样才能建立学生的自信心,尊重每一名学生,维护他们的荣誉与地位,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确保他们在课堂上积极配合教师听讲。在课后,老师也同样要多加鼓励,尤其是成绩相对落后的的学生更要鼓励。俗话说:“重奖之下,必有勇夫”。现在的学生在学校最喜欢得到老师的奖励,尤其是小学生。有些同学喜欢精神奖励,有些同学喜欢实物奖励。奖励的形式和奖品可多样范围,也可一次一次扩大。这样的话,在以后教学中,学生不但没有了心里负担,反而个个会抢着回答问题。所以奖励也会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课的勇气。

总结: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好教育部门的教学要求,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思想观念,在语文课堂上开展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开拓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观和价值观,使学生的语文水平得到提高,促进语文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初中是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和道德品质修养的关键阶段,在此阶段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良好发展。对此,作为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对本学科所具备的素质教育优势进行充分认识,并在明确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培养的具体内容时,对教育的本真进行自觉回归。之后教师更需要对自身的教育理念进行改进和创新并以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基础前提,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如此方能在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应用中,通过对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良好渗透,实现对课堂教学效率的优化[1]。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意义

(一)教学目标的要求

在初中阶段展开道德与法治教学主要就是为了初中学生能够在良好的思想道德和相关法治课程的学习中,形成和发展良好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使学生能够在这样良好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的影响下,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遵守纪律、具备文化修养、能够积极健康成长的合格公民。而在核心素养标准下,展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可以在原先的培养目标上,通过对课程根本性质的坚持和秉承,进一步确定学生的培养导向,如此方能在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观念下,实现对其知识能力、素质修养的全面提升。

(二)教学有效性的标准

良好的教学,就是通过教师课堂主导性作用的发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积极性,在课堂主体明确的情况下,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这样的教学过程有三种基本特征:第一就是此种教学过程的教学目标明确适当;第二就是教学氛围民主活跃、和谐平等;第三则是能够在教师主导性的充分发挥下,具备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教学内容、学生需要等为依据,对正确的教学方法进行选择,并在同时对相关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进行明确和牢记,如此方能在激发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积极性的过程中,促进其获得学科知识,才能在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同时,形成积极健康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才能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时,为其全面和健康的成长发展提供保障。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分析

(一)以学生为中心,创设教学情境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改革,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也应当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进行转变,如此才能够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从而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2]。而在新时代形势下,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具备科学的教育教学观念,并明确“教师的‘教’是为了服务于学生的‘学’”这一理念,通过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实现教师不为了“教”而“教”的教学目标。在此种情况下,初中教师首先需要以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为出发点,以学生所喜爱的学习方式为着手点,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导者。其次,教师需要在实际的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教育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者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对学习材料中的发展过程进行亲身的体验,才能够在学习中对最有价值的东西进行获得。”由此可以看出,情境的选择,同样也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教学情境,不应该是教师的凭空构想,而是应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础,强化其真实性,使学生能够在情境当中产生一种似曾相识之感。而在情境中,其真正的主人公应当是学生,并以此为基础交融到学生的实际学习中。而学生作为教学情境的主导者更应该面对、思考和分析生活中所出现的道德问题,如此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更能够在学生真实的参与和思考中,获得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体验和感悟,从而促进学生品格和相关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是以价值观为导向,以问题为形式,在学生真实熟悉的情境中,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教授来达到教学目标的完成的,因而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问题进行设计就显得至关重要。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设计具有思辨性、两难性和生成性的问题。这样既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够带动学生思考和研究的积极性,从而在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时,实现价值引领下学习效果的提高。此外,由于生成性问题的提出,使学生能够获得自己积极思考的成果,从而体现其创新性的思维,因而教师需要牢牢抓住此类问题,并通过相关伏笔的设立,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使其能够共同而完整地解决问题。

(二)利用微课展开小组合作教学

在传统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因为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枯燥乏味性,大多数学生都不喜欢这一课程,更是无法对其产生学习兴趣。而微课作为一种时间较短、内容短小精悍的新型教学方式,是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的[3]。对此,作为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在教学方式的创新中,利用微课对学生展开教学,如此就能够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增强的前提下,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初步培养。另外,在传统的教学中,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通常都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对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进行了严重的忽视,更是无法有效增强学生的核心素养。而新课改强调了“当代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对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等能力进行培养”这一教育理念,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中,正好也包括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利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展开有效教学。首先教师需要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为依据,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其次,教师需要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的组织中,让小组成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有目的性的活动探讨。如此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又能够确保小组合作教学活动的实效性,学生更是能在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的锻炼中,实现科学精神、文化基础、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等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

(三)通过生活化素材的利用,融合法治案例

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中,存在着许多的理论知识,而其中的许多理论知识,其实都来源于现实生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立足点,展开教学活动,以此来强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然而经过调查研究发现,现阶段许多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都会采用单方面讲解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进行课程讲解,这样的情况直接导致了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理论知识讲解过于枯燥无味,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自然也就无法对其产生任何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基于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对自身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变,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内容为结合点,对课程内容进行不断挖掘。当教师将课程内容中具备素质教育价值的生活化素材选取出来时,还需要以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基础,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对生活化素材进行充分应用,如此方能在充分发挥生活化素材作用的同时,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才能在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基础上,实现对其核心素养的提升。事实上,在现阶段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种现象,就是教师过于固定僵化的课堂教学形式,这样不但会大幅度降低课程教学效率,还无法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对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在课程教学中,秉承相应的素质教育理念,并在日常的实践教学活动中渗透核心素养内容,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创新[4],以此在改善沉闷枯燥的课堂氛围时,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而实现其核心素养的提升。教师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对相关的道德、法治案例进行融合。目前,由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我国每一位公民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也包含了相应的法治意识,由此可知,在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中,法治意识也是重要内容之一。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首先需要通过良好的课堂教学方式,以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为依据,在课程教学中,选取具有教育意义的法律典型案例;其次教师需要以案例内容为前提,对相应的问题进行设置,并在设置中通过对法律重要性的强调,让学生能够对依法治国的重要性产生清晰的认知,有意识地提升自身所要具备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如此方能在学生不断提高的法治意识和法律常识中,实现学生正确法治观念的建立。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既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内容。对此,作为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教学内容,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应该在对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进行贯彻和落实时,紧跟时展的步伐,对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如此方能在学生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法治观念的培养中,强化其道德素质和法治意识,才能在增强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柳士功.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5):51.

[2]吴淑珍.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42):127.

[3]钟娜.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40):109.

篇4

[关键词] 新课程 小学英语 教学策略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围绕文本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语言学习认知情况,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感知,从而拓宽学生的跨文化视野,满足他们的英语学习发展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发挥自身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注重如下几方面就一定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1)创设人文交流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2)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3)注重实践模拟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表达能力水平。这样的教学策略运用,一方面,能够使得课堂教学过程更为流畅,学生更愿意接受;另一方面,能够营造出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满足学生的学习发展需要。

一、心中有纲,优化教学结构体系

教师作为课程教学的主导者,其心中应该具有为学生提高知识和技能的教学纲要。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的学习认知情况和知识结构要求,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纲要,以便为学生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这种纲要结构体系,一方面,有助于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有效的目标引导,便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另一方面,能够发挥好“目标引导,全面提高”的功效,便于指导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策略。

笔者以为,在优化教学结构体系中,教师心中有纲就是要注重对教学文本资源、教学过程和方法、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有效的优化组合,以便形成更为合理的教学计划纲要。这种教学纲要应该以学生的学习发展需要和知识结构要求为根本,做好知识彼此之间的有机梳理,让学生能够在有效目标的引导下形成整体学习的思维和语言运用技能。教师还应该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制定不同层次学生学习发展的计划,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和激情。

例如,在《牛津小学英语》(Fun with English)6AUnit2 Ben’s birthday的“Listen,read and say”教学中,笔者就该堂课的教学作了如下的计划安排:(1)制定分层次教学目标:①学生能够掌握使用简单对话用语;②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更能够理解背诵对话中的核心词汇,像:What date is it today? Would you like to do…? Let’s do…(2)制定详细的课堂授课计划:采用学生自主朗读和主动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整体理解感知能力;运用教学用具直观展示,帮助学生理解物体的表现词汇;采用生生互读,教师领读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3)反复训练本堂课的重点内容,即要求学生掌握语言表达方法,像:When is your birthday? What would you like …? Would you like to do…? Yes.I’d like to…(4)教师对教学的整体情况予以认真的总结反思,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目中有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体,也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因子。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新课程英语教学认为,在英语教学中,应该围绕学生的语言学习发展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尝试和探索运用多元化的学习方法参与课堂学习,以此来提高他们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满足他们学习发展需要。

这种心中有人,其实就是要按照语言教学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关心每一位同学,尊重他们的生命价值尊严,让他们的富有想象力的思维火花得到充分的绽放,推动他们知识素养的有效内化生成。笔者以为,做到目中有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首先,应该以爱心去呵护学生的情感,保护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情感需要;其次,则是融入学生的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帮助他们在互相学习理解的过程中奠定坚实的语言知识,提高他们英语运用能力;最后,则是要在互相信任和尊重的前提下,创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课堂教学关系,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体改课堂教学有效性。

例如,在《牛津小学英语》(Fun with English)6AUnit2 Ben’s birthday的“Ask and make”教学中,笔者就运用赏识教育评价的方法来评价学生所准备的生日礼物。首先,建议学生在自主朗读理解的基础上能够理解文中所要表达的大意,特别是一些具有关键性的核心词汇,像:fold、draw、write等,让学生能够明白生日礼物的制作过程;其次,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和理解,发挥想象制作精美的生日礼物卡片,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技能;最后,为学生的劳动成果提供可展示的平台,以激发他们的学习信心。

三、语中有爱,培养学生高尚人格

课堂教学不仅仅是师生之间的知识信息交流,更重要的是通过构建彼此和谐的师生关系来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以此来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健康发展。这不仅是新课程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更是学生适应未来学习发展的必然需要。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理应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以为,在新课程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晓之以理”,让教师的关爱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推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妨按照英语中的语言表达习惯,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鼓励学生与教师积极交流,激励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最大限度增强学生的学习内驱动力。

综上所言,新课程下的小学英语教学就是要在发挥学生学习主人翁意识的前提下,创新教学思维模式,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为学生的学习发展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陆怡萍.新课程英语课堂教学环境之谈[J].科教导刊,2009,(14).

[3]姚立新.小学英语教学方法的创新[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5,(5).

[4]曹莉莉.谈小学英语活动课教学[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2,(1).

篇5

有效实施开放式教学的前提是教师的思想意识超前、教学行为超前。教师相信每个孩子都是有潜能的,并最大限度将儿童潜在的体能和智能挖掘出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开放式教学强调“探究中心”的教学――重研究、重开放、重实践、重主体、重过程。积极倡导整合式教学、个性化教学、生成性教学。整合式教学提倡内容整合、学科整合;个性化教学倡导“五关注”。“关注”课堂上的分组教学,、“关注”后进生,、“关注”课后的个别辅导,、“关注”课后给出的弹性作业,、“关注”在定量评价上允许中等生、和后进生又重新获得较高评价的机会;生成性教学凸显五个聚焦,即聚焦表现性目标;、聚焦具体教学过程;、聚焦教学事件;、聚焦教学方法;、聚焦过程附加价值。

遵循开放式教学的理念,从“理念统领、队伍建设、课题研究、课堂教学”这四个方面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教学研究实践。

一、理念统领,开放式教学的支撑

践行开放式教学过程中,我们提出了“一四八式”开放式教学策略引领课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着力体现“一个中心”、“四个维度”、“八项原则”。一个中心是以“开放式课堂教学策略”为中心。四个维度是指从“目标、内容、过程、评价”四个层面实施开放式课堂教学。八项原则是指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体现“多维确定分层设计”原则;、教学内容的实施体现“融合渗透拓展延伸”原则;、教学过程落实要关注“四基”原则(基于学生原则,,基于问题原则,,基于手段原则,,基于方式原则);、教学评价遵循“多元评价”原则和“动态发展”的原则。全员教师围绕“一四八式”开放式教学策略进行学习、交流、内化,在认同的基础上开展课堂教学。

二、发展队伍,开放式教学的保障

1、㈠多元化培训,锤炼师能

通过“四结合”(定向学与选择学结合、书本学与网络学结合、自主学与集体学结合、理论学与实践学结合)提升理论素养,通过“两活动”(读书交流活动、头脑风暴活动)引导教师交流思想、碰撞思维、达成共识。做到学习活动制度化,学习应用实效性强化。

㈡2、分层次研修,优化师能

①骨干研修,发挥辐射

实施“名师工程”,培养“四个一”名教师(即专家型教师、特长型教师、科研型教师、高素质管理型教师)。通过“带徒传艺,发挥特长;公开亮相,张扬个性;学科引领,辐射亮点;过程评价,激励成长”的培养策略,以“示范、引领、发展”为目的的操作策略,充分发挥各学科中的省市区骨干龙头作用,打造骨干教师中坚团队。

②青年研修,促进成长

实施“专题培训,重在领悟;校内展示,重在锤炼;课堂考核,重在激励”的培养策略,以“鼓励、规范、发展”为目的的工作策略,推进青年教师的梯度成长目标。

(三、)课题牵动, 开放式教学的手段

开展课题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以课题研究为切入点,用课题牵动打造开放式教学的打造,并通过“领导先行”、“团队合作”、“诊断性听课”这三个方面探索科学高效的行为标准、工作流程和方式方法。

实施“团队合作”策略。,学校形成多元化立体交叉的研究团队:以校长为核心的领导团队,以主管领导为核心的学科团队,以骨干教师为核心的师徒团队,以教研组长为核心的教研组团队。围绕研究专题,结合教学中的困惑问题,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草根研究计划,并付诸实施。

采取“领导先行”的策略。,校长和,中层干部作为各学科团队的核心,放标立样,亲力亲为打造本学科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从确定研究专题的确定到制定落实研究计划的制定、落实,再到课堂教学的展示均为教师做出表率。

坚持“诊断性听课”策略。,各学科团队,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坚持学科团队诊断性听课:即团队集体听课每周至少1节。通过诊断性听课落实课题研究,实现“设计――实践――反思――再设计”的研究过程。

(四、)课堂实施,开放式教学的渠道

⑴1、教师备课“三重视”

教师备课要重视“学生预习”,、重视“课程整合”、,重视“内容生活化”。

重视“学生预习”就是要分析哪些内容是学生通过看书或通过预习能够独立掌握的;教学内容的易错点有哪些?原因是什么?学生会存在哪些相异构想等。进而制定适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层次性教学目标。即对于同样的知识点,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多设计“应用、分析、评价、综合”等方面的目标,为学习能力低的学生设计“识记、理解、评价”等方面的目标,以实现达成教学目标的开放。

重视“课程整合”即在教学内容选择上,突破单一划一的课程标准、单一的课程结构,实现课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个别化和综合化的有机结合。在通览教材和学科组内教师团队通力合作的基础上,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和调整从一节课扩大到整个单元,设计“大单元”教学内容。在具体调整时,依据学生的现实水平和条件,对知识内容的数量、范围、深度、难度进行调整,或对内容呈现的顺序和进度进行重新组织,使得整个单元的内容更能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方式的差异。这样可以避免知识内容、学习方法的不必要重复,并且帮助学生刻画一条清晰的、连续的学习轨迹,让学生清楚自己学习的内容、方法和学习进程。

重视“内容生活化”即备课中所预设的情景即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体现知识的生活性,应用性。

2、(2)课堂教学操作“五聚焦”

在“基于学生、 基于问题”两项原则的引领下,打造生成性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师生双方主观能动性,凸显五个聚焦,。(聚焦表现性目标 ― ―给孩子一个问题,让学生去解决;聚焦具体教学过程 ― ―教学的核心不仅仅是目标达成,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发展;;聚焦教学事件 ― ―不压制学生,让学生表达充分;聚焦教学方法 ―― 师生以相互交融的方式相聚;聚焦过程附加价值――学生的突发奇想往往是创新精神的体现。)并。并通过“重点知识探究化、难点知识合作化,技能应用情境化。”予以落实。简单的知识以预习检测的形式过关通过,力求省时高效。重难点知识通过两级合作学习进行突破。首先是小组内体验式的合作学习,然后在教师巡视指导基础上进行全班师生讨论式合作学习,完成重难点知识的突破。知识运用技能是否的形成通过解决生活中开放式情景问题来实现,以激发学生有效的学习力。

篇6

[关键词] 新课改 中职体育 有效教学 策略

一、对“有效教学”和“中职体育有效性课堂教学策略”内涵的理解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主旨,强调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提供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同时有效教学也是一种教学实践活动,必须以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为前提,以合乎教学目标为实质,以实现教与学的统一为关键。有效教学包含三重意蕴:教学要有效(教学活动的结果与预期的教学目标相吻合)、有效率(教学的投入与产出符合一定的比率)和有效益(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价值的实现)。中职体育有效性课堂教学策略,是为了达到中职体育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中职体育有效教学应当是按照国家教育方针和课程计划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依据中职体育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结合中职体育教学设施和最佳的教学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达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基本标准,同时又体现个体差异的不同发展的师生共同活动。

二、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个教学技术层面问题

体育课程标准与教材之间的关系。课程标准是实施教学、实施评价的依据,是教材编写的依据,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依据。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于具体教学内容,应看这节内容对应的体育课程标准是如何表述的,注意分析课程标准与教材之间的适切度。标准中的“点”一般对应教材中“面”,并且内容的顺序和教材中的表达顺序往往不一致,课标和教材表达之间存在着一致性和差异性,其中差异性体现了教材编写专家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对实际教学的考虑。体育课程标准与教材之间的“空间”,为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在更大程度上增加了可能。例如,教师可以结合当地实际,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具体教学内容,在使用的顺序等方面进行调整,从而引发体育教师的教学探索。

师生关系的构建与有效的体育课堂交流。在新课改下,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参与者。教育家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学生开始时就知道教师期望他们做什么,那么他们便能更好地组织学习。”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要追求教学方式、交流模式的多样化,避免教学过程形式化、程序化;避免把“对话交流”变成“问答”,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师生交流活动中,要关注教学过程的流畅和完整;注意改进课堂交流模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参与质量;综合运用纪律控制、目标控制和评价控制等方法,培养学生自我控制能力。通过调整教学双方的活动,促进体育有效教学的实现。

开发和使用体育课程资源,促进有效教学。要努力探索体育课程资源的优化,明确体育教科书作为核心课程资源的地位;要注意研究课程资源的多样化、系列化与教学有效性之间的关系;鼓励建立符合当地教学需要的课程资源库,实现课程资源区域内的充分利用。(1)开发课程资源,要研究课程标准、依据课程标准,避免脱离实际教学要求、脱离课程标准要求的现象。(2)注意课程资源的使用策略,把握恰当的时机,努力使课程资源的使用效率做到最优。要有符合教学需要的科学标准,繁简得当,难易适度。(3)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师,应拥有自己的课程资源视角,体现教师的教学个性和创造力。(4)要注意体育课程资源的科学性、健身性,注意防止和避免忽视教科书,把联系实际变成一种“装饰”的教学倾向。

完善体育教学活动的评价,实现教育增值。实施有效教学,需要评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评价的核心内容包括: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学生参与度和师生合作三个方面。课堂教学评价的对象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及效果。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评价,涉及教师对学科知识、技术技能的掌握、对学生的了解,以及教师的教学技巧等。例如,提问、启发和组织讨论技巧,师生交流与合作的状态,还包括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教学时间和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等。评价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在于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被调动起来,学生是否积极地学练思考;教师是否采用了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是否强化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把教学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让教师和学生共同成为课堂的主角,并实现教学内容的预设和生成。发挥评价作用的关键在教师,教师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活动,如体育作业问题、测试结果,判断学生学习状况,反思教学,分析教学问题,反馈调整教学,及时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三、中职体育有效性课堂教学策略

1.达成目标的多元性策略。体育教学目标是指导体育教学和体育学习的依据。中职体育每堂课教学目标的确立,都要以体育课程的“课程目标”、“水平目标”和“学习领域目标”为标准,从3个维度来表述。三维目标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达成课堂教学多元性目标策略的具体内容。

2.探究兴趣的持久性策略。新课标重视对体育问题的探究。现代心理学研究指出: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要把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过程不仅有手段价值,过程本身也具有目的性价值。这种探究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所以,对探究体育问题的提出――课堂教学的开始,教师要重视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探究体育问题得以展开――课堂教学的深入,要“保持”学生的探究兴趣;探究体育问题得以解决――课堂教学的收尾,要“再现”学生的探究兴趣。

引发探究过程中兴趣持久性的策略要求:让学生联系鲜活的生活情境、联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联系发展的体育科技;只有亲自经历和体验了趣味的学习过程,才能唤起学生探索和创新的火花,才能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不迷信权威的科学精神,才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

3.师生关系的融洽性策略。融洽的师生关系,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手段之一,是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价值和生命意义的具体体现之一。为此,师生关系融洽性策略要求:(1)尊师爱生、相互配合;(2)民主平等、和谐亲密;(3)互动共享、教学双赢;(4)转变角色、健全人格。其中第四点是师生融洽关系的核心因素。它要求教师转变4种角色:①由知识的传承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②由课程的接受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研究者、开发者和设计者;③由教学的实践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和指导者;④由单一的管理者成为全面发展的启发者、点拨者和激励者。这些角色相互渗透和联系,统一于课堂的活动中。从教师角色看,上课是为追求生命的增值而工作;从学生角色看,上课是创造潜能得以发挥和三维目标全面生成的过程。所以,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目的是影响和吸引学生,使师生关系更平等、融洽,给学生以安全的心理支持,从而创设生命论的课堂氛围。

4.方式方法的多样化策略。(1)课堂教学培养个体学生的自主性。自主性学习策略是学生在学练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充分体现预期性、参与性、自控性、创新性和有效性为主要特点的学习方式。该策略程序是:质疑,提出学习目标――释疑,自主学练――讨论,群体参与总结,教师归纳提升――拓展,应用巩固。可见,自主学练突出体现了对学生元认知和自我调节能力的要求。(2)调动课堂教学合作学习的互动性。合作学习针对学习内容较多,个人难以解决的学习任务,经个体发散地收集“资料”,最后交流、完善,得出正确结论。合作中的教与学多维互动,形成学习“共同体”,通过引导,设置情境,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学生对知识自主建构,培养了合作能力、交往意识、相互协调意识和团队精神。该策略的基本程序为:确定主题――小组设计――安排课堂形式――呈现学习内容――实践活动――总结评价学习结果。(3)注重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的体验性。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使学习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得到发展。其程序是: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选择问题解决方式――方式的执行评价结果。探究性学习的实质是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目的是发展探究能力,“培养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一般来说,人文体育内容和人们的生活联系密切,可有选择地进行探究性学习。(4)注重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加强学法指导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是落实体育新课程标准的重要保障。教师不但要注意引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问题解决式、案例学习等学习方法,通过“感知――理解――应用”的思练过程得出结论,而且要对多种方式优化组合。

5.学习内容的开放性策略。(1)注重课堂教学必须注入时代气息。中职体育课堂教学要体现体育学科的发展趋势,关注学生的经验,课堂教学内容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并根据时展需要及时更新、补充,使课程具有动态性和生长性。(2)注重课堂开放性课程资源的筛选。资源必须科学处理、精心筛选,尤其是要精选那些对学生的生活和终身体育锻炼、发展有用的体育课程资源。其目的是储备未来公民必备的体育知识、运动技术技能,从而加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体育课程的理解、体验和生成。(3)注重课堂教学多科整合的和谐性。中职体育新教材强调以整合的视野认识、解决体育问题,对突出体育学科特色,把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有关目标有机地整合起来,强化学生系统思维及多学科解决体育问题的能力,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促进体育学科综合化改革等,均有重要意义。所以,新课标下中职体育课堂教学要注重纵横联系、互相渗透,注重多学科整合的和谐性。(4)信息技术的融合性策略。“融合”的要求是突出作为整合主动因素的人的地位,并且以实现人与物化的信息之间、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整合。“融合”的重点是利用信息网络资源搭建探究平台,力争使互联网基础知识与教学内容融合、与教学过程融合、与教学其他因素――教师、学生、教材的融合;融合的目的是用于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究,提高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5)反馈评价的综合性策略。教师要针对重点和难点等目标,设计出不同层次的知识、技术技能要求及达标标准;通过自评和他评等具有客观性、全面性和科学性的评价方式,将学生主动学练的兴趣和情感内化为主动学练的动力,从而提升学练体育的能力和促进学生体育科学素养习惯的形成。评价的功能由选拔性向诊断性、激励性和发展性转变,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师的提高和改进课堂教学实践。(6)整体反思的修正性策略。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后,要及时进行教学策略实施后的评价反思,目的在于总结策略的得失。评价反思内容有:从上述七大策略方面的反思;从教学效果中的反思;对个人经验的反思;对教学理论的反思;从同仁的交流中反思等。只有通过整体反思的修正性策略,才能使教学策略更具有开放性、有效性、灵活性和先进性的特点。

四、关注体育教育理念,反思体育教育的价值追求

爱因斯坦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瞬即逝,但只有事物背后的本质――理念是完美的永恒存在。”体育教师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应当关注和追求理念的转变和升华。体育有效教学的终极目标取向是实现体育教育理想,发展学生体能素质、增进学生身体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的体育素养的现代公民,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体育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体育,促进学生整体发展。体育教育应该“有思想、有技能、有情感、有视角、有生活,帮助学生认识世界,发展自己,从而实现教师的人生价值。

应当明确指出,没有哪一种教学方式是“最好的”。企图在教学中只运用某一种方式的认识和做法是绝对错误的。面对课程改革的“高原现象”,面对不同层面的问题,应树立信心,转变观念,创造性地实施教学,使体育课堂向着课程改革的目标迈进,实现师生共同成长,实现体育课堂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宋尽贤,赖天德,胡滨.第三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综述[J].中国学校体育,2008,(10).

[2]刘立明.再论国外有效教学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

[3]刘立明.国外有效教学研究述评[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12).

[4]堪启标.美国有效教学标准框架及其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3,(6).

篇7

关键词:课堂教学策略 氛围 情境 提问 思想方法 思维

数学的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是教师通过数学教学活动促使学生顺利地进行数学学习,促进认知结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因此,要进行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并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教师就必然要采取最优化的教学策略。然而目前的初中数学学习中,教师过多地注重“双基”学习,追求基础知识的扎实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数学课程对每一个学生的教育功能,压抑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也造成了数学教学虽费时较多,但教学效果并不佳的状况。因此,教师应遵循数学教学规律,不仅要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而且还要努力探寻有效指导数学教学活动的策略,在建立更优的教学活动上下功夫,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经历探知的过程,掌握学习方法,逐步培养他们具有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一、营造愉悦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数学教学效果的优劣取决于师生的共同参与,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掌握知识和技能。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教材的内在因素,结合学生实际引用一些生动的生活事例让学生思索,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数学理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消极接受为主动发展,让学生获得成功感和自信心。

如,在教学“合并同类项”时,我组织学生对小组内成员的书本进行整理归类的游戏活动,让学生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不同的分类,如按照学科分类、按照书本大小分类、按照是否包封面进行分类等等。通过游戏,学生感受到数学中的分类思想是合并同类项的前提。这时,再让学生类比不同分类后每类物品的特征,探索同类项的概念以及合并同类项的方法与步骤,就水到渠成了。

二、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教师要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欲望,在教学中,不但要教给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更要培养他们探究问题的习惯。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动感意识,使他们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去探索、去思维。同时,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提出新见解、新看法。

如,学生对“众数”与“中位数”概念比较陌生,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概念,教学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一家鞋店一段时间内销售某种女鞋30双,其中鞋的尺码(单位:厘米),分别对应22,22.5,23.5,24,24.5,25,对应的销售量(单位:双)分别为1,2,5,11,7, 3.1。在学生观察后同时提出:从这个表中,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如果你是鞋店店主,你比较关心什么?这样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现数学知识,使学生产生新颖感,激发了探究兴趣。

三、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有效学习

课堂提问是落实教学目标,促进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互动交流的重要手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恰当的提问对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检查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都有积极作用。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不同水平、形式多样、难以适度的问题,选择适时的时机进行提问,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思考,引发讨论,拓宽视野,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参与数学教学全过程的积极主动性,而且能增进教与学的和谐互动。

如,教学 “相似三角形”时,我出示两幅大小不同的中国地图,提出:“两幅地图有什么关系?形状上各有什么特点?”然后让学生在图上让学生在两幅地图上分别找出北京、上海、成都三个城市,并连成三角形,又提出问题:“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形状上各有什么特点?对应的角和边呢?”引发学生思考。通过讨论交流,学生很自然地得出:“对应角相等,对应边也相等”的比例关系,从而自然得出相似三角形的定义。这样,围绕着探究目标,设置一系列具有层次、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将学生逐步引导入探究问题的核心。

四、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素养

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是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数学素养体现在数学的立场、观点、态度和方法以及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上。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机渗透,将数学思想方法蕴含在知识教学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的发展。

如在教函数概念时,渗透抽象概括的思想,让学生懂得通过直角坐标系可将平面上点的位置用一对数即点的坐标来确定。在教函数解析式时继续渗透抽象概括的思想,让学生认识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可用函数解析式来表示。 这样通过两次渗透,学生不仅能初步体会到抽象概括的基本思想,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五、加强数学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的重要一环,也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数学教师应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的思维的培养,通过多种形式的思维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及创新精神。

如,已知:s≠t,且s2+3s-7=0,t2+3t-7=0,求s/t+t/s的值。如果从常规思维角度考虑,需先求出两方程的解,讨论分类后代入求原式,计算过程较为复杂。因此,启发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得出本题可采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得到s,t是方程x2+3x-7=0的两个根,根据韦达定理便可求得答案。这样就跳出了常规的方程应用题的模式,根据隐含条件,使得解题过程更为简洁,从而促进了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总之,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主动发展为基础和目的,注重优化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于耐好.初中数学教学策略的研究.学周刊,2012.12

篇8

关键词: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教学策略;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187-01

初中数学是初中生课程学习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也是一门基础性与应用性较强的学科,积极引领学生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是每一位初中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广大初中教师要积极加强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研究,切实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积极尝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因素相融合于一起,引领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延伸到课堂教学中来,走出一条独具学生特色的生活化教学路子,引领学生在生活化教学实践中,化生涩、抽象而复杂的数学知识为简单、直观、通俗易懂的生活化事例,促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自身所处的“数学化生态环境”,更加深刻地体验到日常生活所蕴含的数学概念、原理与定律,增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应用能力,从而达到更加轻松、更加愉悦、更加高效地探究数学知识的能力。

一、紧密围绕教学内容构建生活化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生活化知识体验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更加快速地将心思聚焦于教学内容,更加科学地激发出独具创新性的数学思维,更加理性地感知知识的具体内含,更加积极自主地探究教学内容的核心意义,从而促使学生更加高效地抓住教学内容的本质,促使课堂教学质量更高。多年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表明,引领学生积极创设出紧贴学生经历的生活化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在那些非常熟悉化的生活场景中更加深刻地感受数学概念、体验数学原理、体悟数学规律与内涵,从而达到更高的学习质量与效果。

例如,在进行“三角形稳定性”的教学中,引领学生注意观察木匠师傅在制作家具过程中,将不将所有钉子整整齐齐地钉成一排“直线”,而是将钉子钉成“七零八乱”的折线,这样的家具反而更加结实,这里面就潜藏着“三角形稳定性”原理。又如,摄影师们所采用的三角架支撑、自行车只要有一个支撑架……,这些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事物,都是应用了“三角形稳定性”数学原理。如此,简易的生活化事例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不仅有力地吸引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而且让他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所学数学知识与自身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进一步增强了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熟悉感,也有助于课堂质量与效率的提升。

二、紧贴教学内容挖掘出生活事例与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关系,提升学生数学探究能力

数学知识原本都是人类认为自然、探究生活所获得的知识积累,数学原理与规律与源于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所获得的规律性体验与总结。正所谓诸多数学教育教学专家学者所言,数学知识原本来自于人类现实生产生活,也应用于人类现实生产生活。因此,广大初中数学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要切实积极落实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理念,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积极挖掘数学知识点与日常生活事例之间的关联关系,从而促使学生在对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将抽象而生涩的数学问题与形象具体的生活现象关联起来,进而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升他们感知数学原理的敏感度,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例如,对于“轴对称”这个抽象的数学概念,就文本本身来说,许多学生一听到这三个字就感到很难理解。为此,我引领学生的思维转向日常生活事例,对学生提问,“在人的鼻尖和嘴唇的‘人中穴’两点作一条直线,将人的脸划分为左右两部分,请问该两部分之间有什么关联特点?”问题一出,同学们的眼睛似乎变得更加闪亮,思维活动迅速被启动,于是七嘴八舌地说出,与人脸中线具有“一对一的关联关系”,由此将“轴对称”的核心内涵以非常口头化的语言表达出来,紧接着我对学生说:“对了,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知识点的本质与内核。”并由此引领学生对“轴对称”这个数学概念进行讲解,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紧贴生活化问题的分析与解答实际,提升学生数学知识应用能力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实践经验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初中课堂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可以通过引领分析与解决日常生活化问题事例,让学生感知数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所学数学知识与自身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体验到数学知识与原理具有非常强的现实实用性,从而让学生产生较为强烈的好奇心、求知心与探究欲,继而更加积极主动地迎合着教师的课堂教学思维开展学习,促使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得到保障,促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提升。

例如,我在组织学生就“成本、利润”相关数学知识进行教学时,引入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做生意”事例,某商人一支签字笔的批发进价是1元钱,而零售价定在1.2元,请问该商人成功销售1支签字笔的成本是多少?利润是多少?如果该商人一个月销售500支签字笔,他的成本又是多少?利润又是多少?通过这一现实生活化问题的分析与解答,同学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明显加深,有效地提升了教学效果。

综上,将生活化元素注入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可以促使学生更加鲜活地感知数学知识与原理,从而更加有效地化解数学知识认知的难度,还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性,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叶迎春.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生活化教学策略[J]中小学学校管理・教学考研, 2014(7).

篇9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核心素养不是特定的某一种知识、技能,但是它却展现了数学的基本价值,涵盖了数学的本质与内涵。在数学的教学中,数感与数的认识密切相关,符号意识、空间观念与图形的认识相关,数据分析观念与统计概念直接相关,等等。要学好这些数学知识,一定要具备数学核心素养。

1.审题能力的培养

费心去加强对他们的审题习惯的培养力度,并对他们进行相应的审题实例训练,这应该被学校作为小学生数学教学的主要教学路线与目标。审题能力应该要从小时候抓起。从接触数学应用题时就应该开始,老师需要关注对他们审题能力进行深入教学指导,并采取一些比较有效的途径帮助学生们逐渐地养成良好的条件反射性的审题思维习惯,培养比较强的审题能力。

2.运用试卷问题进行引导探究

传统教学模式,通常以教师为学习教育的主体,这种模式不仅不利于学生自主思维的发散,连教师的教学成果也无法起到应有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私下提出一些较具价值力的问题,教师可将其进行记录,上课时提出,能够有效的吸引学生注意力,促使其进一步探究解决。除过书本之外,试卷也是学生复习过程中的重要参考资料,错题考究不失为一个提升学生解题能力的良好方式,“错误”可以激发学生的心理矛盾以及错题探究意识,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该心理特点,运用错题引导探究使得学生不断纠正,不断反省,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出现,削弱错题几率,进一步强化复习内容。

3.强化学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现阶段的小学数学应该积极的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好学生的探究能力,这样现代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才能够真正的满足素质教育提出的要求,在实际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给学生提问的时候,应该注意给学生自由的思考的时间,当布置了一个问题的时候,教师不要着急给学生答案,而是应该让学生先思考一下,等学生思考的差不多的时候,让学生说说看自己的看法。或者教师可以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好同一个问题,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的了解自己的所学内容。同时,教师还应该给学生自由的提问和表达的机会,在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注意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自由的进行思考和提问。

4.提升教师素质与意识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核心素养的内涵必须通过教师在课内外学习生活中体现,教师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因此,必须提升教师的素质与意识。教师要实现自身提高,首先要不断深入学习,形成素养教育的思维。

要深入领会核心素养的内涵,把握核心素养教育的方法,形成以人为本、教育终身的教学理念,在课程内容安排、课堂教学方式及课后评价方法上要以学生为出发点,课程内容要符合学生知识接受能力,课堂教学方式要让学生易于接受知识,课外作业要精、简、活。要把握好小学阶段学生核心素养与数学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

5.有责任心,敢于实践和创新

5.1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小学数学中的创新意识创新一是更新,二是自主,三是改变。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意识,要求他们必须独立完成作业,不能抄袭别人的作业。同时也可以在数学小组合作中培养小学生的责任认识,能分担起自己的任务,并保质保量完成。

5.2巧妙进行新课

求知欲能使学生产生自我创造的激情。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要策略地提出问题,以引发他们的求知欲。

6.抽象与概括的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发展学生思维的着眼点应放在逐步过渡上。教学时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往往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流,逐渐进行抽象概括等活动,来认识所学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变抽象为具体的思维方法。抽象与概括的思维是数学思维能力,也是数学能力的核心。它具有把本质的与非本质的东西区分开来的能力,善于把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的能力等方面。

7.注意科学评价

在具体评价中教师可以运用富有趣味和经典的数学问题作为评价突破口,通过考察学生在解题中的表现来给予学生综合评价。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题多解的数学题如南北两城的铁路长357公里,一列快车从北城开出,同时有一列慢车从南城开出,两车相向而行,经过3小时相遇,快车平均每小时行79公里,慢车平均每小时比快车少行多少公里?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解题中运用的思维方法、解题技巧、采取的态度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情况等来对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评价,并针对性地为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进行指导。

学生在对数学的学习过程中,通过数学素养的培养能够较好地对相关的经验体系进行构建。数学素养的获得有利于学生对解题步骤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方法进行掌握,对于减小记忆难度以及知识的迁移有非常大的帮助。根据教学经验和教学活动我们可以知道,为了更好地对学生数学素养进行培养,就应该让学生有一个完整的学习经历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这一过程。如此,才能够对数学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刘晓萍,陈六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分析[J].课程教学研究,2016(4):42-45.48

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阶段就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语文教师应该明确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结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来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初中语文教学对学生的语文能力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学生在进行语文阅读时,能够对提升学生语文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综合能力都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点关注培养学生的阅读爱好、增加学生的阅读储备、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有效积累相应的写作素材,在整个阅读教学中贯穿这四大方面的学习和认知,有效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效果。

初中语文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更新之前的教学理念,这种原有的教学观念不但严重束缚了教师教学能力的充分发挥,更不利于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师不能因为中考的考试压力就放弃以学生为中心的正确教学理念,转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进行应答考试技巧的阅读教学知识灌输。这样不利于学生全面理解阅读的内涵,无法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更无法切实做到新的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自主学习方式。

课堂教学作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所在,教师必须重视课堂教学的时间,进行一系列有益的摸索和思考,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寻找出合适的课堂教学策略的目的。“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并不符合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将有助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果。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和对话,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记忆教师传授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知识的初步组成、逐渐完善和最终架构。在课堂的问答过程中,一些浅层的问答式对话或者与教学主题无关的对话非但不利于学生对于知识体系的架构,反而是对于整个课堂教学时间的浪费。

教师应当在备课阶段就明确课堂教学时师生对话的相应目的,师生对话的相关语境,师生对话的相关主题等多个对话角度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课堂理论知识的讲解引导学生产生疑问,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解决问题,这样能够让学生充分发挥语文的自主学习能力,最终推动学生语文阅读知识结构的架构,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保证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效率。

创新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思维能力,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语文阅读的技巧,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作为一门语言教学与思维能力有机统一的语言类学科,各个方面都充分体现出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作用,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课前的预习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主动探求问题,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散自己的思维,进而提高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不懂的地方大胆提问,进行小组讨论,自行思考并解决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本身就是创新思维能力的一种体现方式。在课余时间,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有益的图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自我质疑、自我解疑,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

教师应该明确认识到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并不仅仅在于帮助学生应对考试,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有利于民族自豪感的培养。由于诸多电影电视作品、卡通人物和各类游戏的影响以及语文阅读教学对于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忽视,造成当今初中生的审美经验不足,审美能力严重欠缺。

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设定的合理与否将决定整个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效果。因此,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该摆脱原本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和众多误区,解决目标设定不合理、目标过于宽泛缺乏针对性、设定目标无法真正应用于教学实践等问题,设定科学合理科学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目标。

首先,语文教师应该关注对学生阅读知识的增加和阅读能力的提升。阅读知识的积累单单是依靠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过分强调对教材内容的阅读会使学生的阅读视野大大缩小。教师应该将学生的阅读方向转向课外阅读,为学生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名著书籍,增加学生的阅读数量,让学生在不断地阅读中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增加自己的阅读总量积累。其次,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不同的学生有着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和不同的阅读能力,这就需要学生在不断地阅读时间中寻找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从而提高阅读的效率。最后,语文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同时体会阅读文章的内涵,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养成自身良好的情感性格,启迪学生对思想,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而这正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所在,也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只有语文教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设定出合理的教学目标,才能真正保证阅读教学的最终效果。

语文素养将对学生一生的发展起到基石性的作用,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正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意义重大。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都应当重视阅读教学,运用合适的教学策略,最终达到提升学生语文能力和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在社会下一代培养的过程中承担起教师的光荣使命,发挥教师的重要作用。

参考资料

[1]李谋山,《新课程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例谈》,《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年第04期

[2]陈秋亚,《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设计研究》,《苏州大学》,2009年

[3]彭文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考试周刊》,2011年74期

[4]赵芳,《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体验能力的培养》,《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5]张磊,刘芳,《探求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现代教育科学》,201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