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范文

时间:2024-01-05 17:45: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

篇1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英语;教学策略

英语是高中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影响重大。当前,随着社会对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逐步关注与重视,对广大一线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笔者认为,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需植根于课堂,立足于生本,依托于教师对教学方式的有效传承与尝试创新。

一、核心素养概述

对核心素养的理解,需要建立在科学的理解“素质教育”基础之上。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素质教育理念开始流传于社会各界并获得广泛认可。素质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简单的说:应试教育更加重视学生的“才”。社会进入21世纪,竞争更加激烈。应试教育要求加强教学,提升学生的技能培训,从而保障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后,取得竞争优势。与应试教育相反,素质教育认为应“德才并举”。学生只有在全面学习,德才兼备的教育理念之下,才能发展为更加优秀的人才。应试教育重实践,缺乏人文情怀;素质教育呼吁全面发展,却又难以操作。“核心素养”,在价值理念上继承素质教育,在具体操作上与课程体系相互结合,因而扎根更深,更为有效。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英语教学策略

(一)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不言而喻,高中英语学习的首要关键,即是夯实学生的英语知识基础。作为英语学科素养重要构成部分的语言能力,应采取何种积极有效的教学策略?其一,教学氛围营造。语言学习,与周围的语言环境息息相关、紧密相连。良好的教学氛围,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生的课堂参与欲望。追本溯源,营造语言教学氛围的关键核心,是要全面、深入、及时、细致的了解学生的心理,正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高中学生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热情洋溢。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聪明有余,而柔韧性不足。英语学习循序渐进,想要显著提升英语水平,并不能快速性、跳跃式的达到,需要学生意志坚定、肯下苦功。许多学生告知笔者:“英语学习事实上并不困难,但长期的背诵、记忆过于枯燥,因此很难坚持下去。”针对这种现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采取引导式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学语言的趣味性,转变教学风格,摒弃“一言堂”模式,让学生切实的参与进来。其次,整合学习内容。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高中英语学习并没有固定统一的学习方法,而学习的内容也应拓展性的向外延伸。例如,阅读教学中,可组织学生阅读英文报刊、英语成语、名人轶事、英语故事,乃至英语笑话等。听力教学中,可鼓励学生观看英语歌剧、歌曲、电影(最好是中英双字幕)等,扩大听力练习,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二)有效互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良好的学习能力,是英语学科素养必备的重要内容。教学过程中,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其一,鼓励独立思考。理学大儒朱熹曾言:“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高中英语学习,尤其是阅读教学,要做到此“三到”。然而,许多学生“眼到心不到”,只是盲目性的浏览,对于重点词汇、句型不加记录、思考。阅读过程中,遇见晦涩的词汇,不愿意翻动词典,也不联系上下文猜测,而只是一味依赖他人。为此,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强化学生的学习方法,促使学生“心到”。其次,小组学习模式。一方面,小组学习模式能激发学生的求胜欲望,组间同伴也能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另一方面,小组学习模式,促使学生学会与他人交流、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意义深远。构建小组成员时,教师应秉承“组间相似、组内相异”的原则。在保障公平竞争的基础上,确保小组成员各司其职,切实的投入到学习过程之中。例如,教学Module1 Unit3 Celebration Lesson1 Festivals时,笔者事前让各组成员,分别搜集各国传统节日的资料。上课伊始,笔者先作出示范,讲述了Mid-autumn Festival的来源,以及后世关于中秋节的故事。在此之后,笔者让各小组学生模仿性的开展演讲,用英语讲述Lantern Festival, Dragon Boat Festival等学生喜欢或熟悉的节日,让学生在在语境、活动、模拟的过程中学习英语,感受英语的美,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每当一个小组演讲之后,笔者要求其他小组进行点评、打分并补充。

(三)问题导向,引领学生的思维品质

学习是一个缓慢积累的过程,同时也是思维品质得以提升的重要途径。英语学习并非单一的死记硬背。相反,英语学习对学生语言思维的塑造,对逻辑思维的发散作用十分明显。而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引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独立思考、推理和探究,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求知的第一步,即是发现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以问题为载体,进而才能思考问题,研究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精神,教师除了鼓励学生踊跃发言之外,还应重视课堂节奏的把握。比如,课堂应有“留白”,在客观上保证学生有思考、提问的机会。又如,课堂教学应尽量“放松”,对待学生的提问,教师应认真、浪嗟幕卮稹J率瞪希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往往为教师的一句口头赞扬、一个鼓励眼神所触动。而相比较“万马齐喑”的课堂现状,笔者更喜欢学生个性张扬。例如,教学Module1 Unit1 Lifestyles Lesson4 City and Country时,笔者让高一学生续写及演绎续写故事。活动开始后,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让笔者震惊,出现了各种离奇的结局。至于表演形式,也是丰富多彩。每当一个小组表演时,其余小组及笔者会为其评分。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想通过表演让其他小组同学接受自己的观点、看法。小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交流及合作的平台,学生尝试了角色,也取得了很多收获。

(四)加强交际,拓宽学生的文化意识

现行高中英语教学,除了加强学生英语素养之外,还应重视教学过程中的文化意识渗透。从教育理念角度分析:教育应“德才并举”。技能的学习固然重要,但“育人”的功能不可或缺。社会的进步,依赖于高素质的人才精英。而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文化意识的渗透,正是完善学生“素质组建”的重要环节。从学生角度分析:青春期的高中生,正处于人生观

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由于缺乏生活阅历,再加之青春期的叛逆因素,学生容易受到外界消极因素的影响(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从而阻碍了学生的未来发展。为此,作为高中教师,尤其是英语教师,应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文化教育,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指引导航。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文化意识?当前的高中英语教材,收录有诸多涉及“文化”的文本主题。如关于人生、爱情、友情、历史等等。例如,对Module3 Unit9 Wheels Lesson 1 Return of the White Bikes的教学,该章节讲述的主题为环境保护等与人类社会息息相关的人文价值理念。对于该章节教学,笔者在讲述教材内容之外,还借助网络搜集了许多相关图片、视频、文本等,希望能从更多角度、更多层次、更多环节“刺激”学生,让学生对环境保护加深感知。教学之后,笔者还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谈论身边发生的破坏环境行为,以及应当采取的应对措施等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合理整合教材资源,筛选教材中与 “文化”主题相关的内容并加于丰富补充,组织学生以小品、戏曲等形式,来演绎或是诠释文本,表达学生的真实情感,拓展学生的文化意识。

教育要回归原点,关注人的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正是对学生发展的全面重视,是对新世纪人才培养的有力举措。作为一线教师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指导,在实际教学中思考和探索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与方法,让学生真正得到全面发展,为他们未来英语的学习及应对全球化挑战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蔷.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新挑战[J].英语教师,2015(16)

篇2

关键词:初中数学;关键问题;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17)02-0008-04

初中数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数学课程改革已从最初的开展推广阶段深入到了内涵发展的新时期,其核心始终是课堂教学,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愿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因而初中数学教学就要改变过于强调接授式学习、机械训练的�F状,提倡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动手操作,实验探究等形式,获取新知识,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初中数学教学关键问题的提出

通过对一线教学的实际调研,我们发现,从整体上看,初中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基于标准的教学实践能力还偏于薄弱,在理念与实践之间还缺乏有效的沟通,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着数学课程的具体实施,影响着数学教学的作用和意义。因此,围绕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涵发展,依托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解决课堂教学中面临着的问题和困难,寻找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关键问题就显得尤其重要。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因此,初中数学教学关键问题的研究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贯彻这一理念,促进理念与实践的有机融合。同时,明确初中数学教学关键问题的内涵,提炼数学学科的教学关键问题,可以有助于教师准确理解课程标准,提高课程实施的质量,提升教师教学方式和专业发展方式,应对在课程改革深化过程中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困惑。

二、初中数学教学关键问题的选取

那么具体到初中数学课程教学中,什么样的问题才能定义为“初中数学教学关键问题”呢?初中数学教学关键问题应该是初中数学教学中,体现“四基”“四能”课程目标的达成,直接影响数学教学质量最关键、最重要的问题。通过大量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可以对初中数学教学关键问题一言以概之:是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有着重要影响的教学问题。它指向数学教学的核心,直接反映科学有效的教学线索和层次,明确体现为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形成和发展。

初中数学教学关键问题具有“科学性、基础性、导向性”的特征。教学关键问题是以《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10个核心理念为主要价值取向,以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领域的关键内容为载体,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重要领域:核心素养、核心内容、教学策略。其内涵是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外延表现是核心内容和教学策略。核心内容是形成核心素养的必备载体,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可以提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功能,体现了数学内部重要的逻辑结构。教学策略是教师进行教学实践的必备手段,是教师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优化学生学习生活,提升学习质量的重要途径。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能够借助核心内容凸显核心素养。因此,核心素养、核心内容、教学策略是优化教学过程,实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机整体,缺一不可。

(一)核心素养的10个关键问题

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接受初中数学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和思维品质。核心素养本质上是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形成的驾驭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与品质。它包括如下十个关键问题:

1.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2.如何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3.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4.如何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

5.如何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6.如何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7.如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8.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思想

9.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10.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这十个教学关键问题,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方面,它们涵盖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中最需要培养的数学素养,是课程内容的核心。这十个问题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数学抽象、数学推理和数学模型思想,明确核心素养的十个关键问题,有利于教师把握课程内容,抓住教学关键,并在其指导下在教学中有机地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核心内容的15个关键问题

核心内容主要是指在初中数学课程内容体系中起重要的逻辑关联作用的内容;在初中生数学学习过程中,是重要数学思想方法形成的主要载体;是对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的内容。核心内容依据《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四大领域而确立。它包括以下15个关键问题:

1.如何利用数形结合理解有理数

2.如何引导学生经历公式的获得过程

3.如何建立方程的概念

4.如何利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5.如何在运动与变化中体会函数的意义

6.如何建立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7.如何引导探究三角形各元素之间的关系

8.如何引导探究特殊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

9.如何引导探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10.如何运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建立模型

11.如何描述统计数据

12.如何处理数据13.如何用频数估计概率

14.如何实施对大数的估计

15.如何验证猜想结果的正确性

我们在确定核心内容的关键问题时,依据《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四大领域――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力图通过对知识的学习,既能促使全体学生数学基本质量标准的达成,又能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多样性的发展空间。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索,经历数学思维活动,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教学策略的8个关键问题

教学策略主要是指在初中数学教学实施过程的教学思想、方法模式、技术手段这三方面动因的集成,是教学思维对这三方面动因进行思维策略加工而形成的方法模式。包括以下八个关键问题:

1.如何在学情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课堂教学

2.如何抓住并利用课堂的生成资源

3.如何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4.如何设计探究性问题

5.如何设计有效的合作学习

6.如何利用社区资源开展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

7.如何利用几何画板开展课堂探究活动

8.如何利用多样的学习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基本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运用教学策略,理解和把握好核心内容的教学要求,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实到每节课的教学中。教学策略的运用直接关系着教学的效果,它是教师教学中的关键问题。因此,教师要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勇于创新。

三、如何在教学中突破关键问题

以上总结的初中数学教学33个关键问题,涉及初中数学四大知识领域,蕴涵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体现了数学的基本思想,关注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也凸显了《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问题的覆盖面广,有内涵,有深度,对教师的教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但问题的确定和罗列只是完成了教学研究和改革的前提工作,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让问题解决的过程与课堂教学实际相结合,使之能真正在实际教学中发挥效能,才是我们做这项研究工作的最终目的。

对此,笔者有如下思考:首先要做到以“标”为本。“标”在这里是标准的意思,既是指课标也是指教材,教师要认真研读课标和教材,这是教学研究的原始起点,也是教学的方向和载体。

具体来讲要做到两个明确:一是明确教学目标的定位。对教学目标要广义地理解,不局限于知识目标。教师进行教育教学,首先要有思想导向,站位要高,放眼于学生的发展和未来,在高�^点下看待教学,看待学生的学习。教师要熟读精研课程标准,对其中的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要深入理解,对课程内容要牢记于心,在教学中不能单纯以知识传授为目的,一定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把知识教学当作载体,重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考和问题意识,学会学习的方法。

二是要明确教学内容的定位。在教学中,教师不要孤立地看待每节的教学内容,要把它放在整个初中数学的知识脉络中,在横向上要思考该节内容和上下节知识的关联,在本章甚至本册书中的地位和作用,纵向上要看它在数学知识体系中的位置,起着怎样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还要思考这节知识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培养学生怎样的数学素养。

例如:核心素养中的教学关键问题――“如何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对于这个问题,可以说是伴随学生中学学习的一个重要问题,学生会有各种各样的运算错误,不能单纯归结为“粗心、马虎”,事实上,不明算理,对运算过程中的合理性简洁性重视不够,才是造成学生运算能力弱的主要原因。如何突破这一瓶颈呢?首先要完成从知识到技能的过渡,重点理解有关知识,熟练运算方法,随着技能的逐步形成,再灵活运用法则。其次在运算技能初步形成后,还必须经过强化巩固阶段,运算的目的不只是得到一个最简结果,也要为一定的推理判断服务。最后,运算能力培养的立足点不仅是计算,促进学生对算理算法、解题策略的理解更为重要。

篇3

所谓项目化教学,就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科学合理的行为导向为法则,根据学生需要的职业能力进行培养。项目化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设计,将专业基础课程与实践相结合,转变成培养具体技能的训练项目。作为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技能,因此项目化教学是传统课堂教学的重大突破与变革,强调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习成果应用相结合,不仅使教学得到多元化发展,还使学生得到专业化训练。

1 课程设计

1.1 课程设计理念

与国内知名药企(鲁南制药、润华药业、漱玉平民大药房等)共同开发,紧扣药品营销领域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根据医药商品购销员岗位职业能力需要,结合药品流通模式,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以药品营销策划过程为主线设计教学项目,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习成果应用相结合。与传统教学相比,项目化教学有3 个中心,即从原有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从原有的以课本教学内容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从原有的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操作为中心。

1.2 课程设计思路

重构医药市场营销课程内容,与知名药企合作,开展项目化教学,工学结合,引入真实工作项目,研究如何提高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核心能力。在项目任务实施过程中,以企业角色、企业情境、企业氛围、企业标准、企业规范、企业文化、企业道德准则要求学生。在项目设计上,以大型综合项目训练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营销策划能力与市场推广能力),配合小项目和任务,深入训练各单项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交际能力、创新能力等)。通过项目的实施,让学生边做边学,在完成项目同时,训练能力,学习知识,培养职业道德,提高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素质。

1.3 课程开发流程

1.3.1 课程项目设计与企业合作,引入具体医药产品营销策划和市场推广项目,产品涵盖处方药、非处方药、保健食品等类别。按照企业工作要求,设计详细、完整的项目策划、项目整体情境和阶段情境,涵盖可能涉及的所有内容。

1.3.2 整体教学设计以项目为导向,在保证工作过程完整性的前提下,将教学要素考虑进去。将医药市场营销知识体系中的市场调研与市场预测目标营销市场战略、营销组合策略等具体内容融入处方药、非处方药、保健食品等具体产品的营销策划和市场推广项目中。将项目完成的阶段性成果和最终成果相结合、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能力考核和知识考核相结合。

1.3.3 单元教学设计根据项目工作和教学需求,将大的项目分解到每次课程教学中,设计每次课程的项目任务及其单元情境,将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有机融合。

2 课程内容选取

打破传统的知识机构,将药品营销策划过程作为教学重点,划分为药品营销市场环境分析、目标市场营销战略制订、药品营销策略应用三大模块,9 个情境25 个任务。

3 讨论

3.1 课程建设企业化

与企业、行业专家共同开发课程,编写基于工作过程的特色教材,进行教学评价,有利于贴近企业实际,培养的人才也更符合企业要求。课程建设企业化,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使职业教育更有针对性。

3.2 教学方法多样化

医药市场营销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在营销与管理方面的综合能力。医药市场营销教学不应仅仅局限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方法的讲解,而应注重学生市场调研资料收集能力、高效处理问题能力、准确预测及决策分析能力培养。课堂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积极尝试,采用了情景模拟教学、启发式教学、协作学习、拓展训练、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并进行了大胆革新。实践证明,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使职业教育更有效性。

篇4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新能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421

课堂教学,讲究的是教学方法,重要的是还应讲究策略。培养"创新"的教学策略应在整个课堂教学格局中得到足够的重视,要把创新意识渗透到教学设计的全过程中,要真正使课堂教学能够培养创新能力,摒弃"以知识为核心"的教育价值观,树立创新教育的思想与价值取向,把培养创新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和行动指南,并紧紧围绕这一"核心"来制定、选择教学策略和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一、课堂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和教学基本规律提出的对教学活动的基本要求,它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为准则。包括人道性原则、个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创造性原则、民主性原则。那么,培养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对教学原则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的课堂教学,可以重视和贯彻以下教学原则:

1、主体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在课堂教学法中,创新教育观认为,学校是为学生而存在的,学生才是教学活动中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正确理解主体很重要,主体不是只是说跟着学生转,以学生的意志为转移,而是以针对学生学习的现场去激励他们,与教师的教态融为一体,使得整堂课教师富有教的激情,学生应有学的激情,大家一起进入角色,进入知识的海洋里探密。

2、启发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有效的启发、引导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废止"注入式"教学,实行启发教学法是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虽然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但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却不是凭空产生的,这非常需要通过教师创造各种外部因素,诱发蕴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主动意识与积极性。通过教师有的放矢的辅导,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以克服他们事事都要依赖教师的惰性心理,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3、激励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实施以激励为主要目的的学习评价方式,时刻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性,增强学生的上进心和自信心,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和认知水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究学习评价的有效策略,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不用具有伤害性的语言或十分生硬的态度进行直接的否定性评价,而是通过适当的引导、启发来鼓舞和鞭策学生,以利于强化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积极性。

4、挑战性原则。创造心理学的观点认为,挑战意识与冒险精神是创新的孪生兄弟。一个没有挑战意识与冒险精神的人,其创新能力肯定比较差。因此,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刻意培养和鼓励三种挑战意识:一是提倡学生向教师挑战,鼓励学生向教师质问难,允许学生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二是提倡学生向课本挑战,鼓励学生提出与课本不同的见解;三是提倡学生向权威挑战,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否定权威的观点、结论。二、课堂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所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的课堂教学,必须努力实践以下几方面的教学策略,以促进创新教育能力的充分发挥,保证新教育目标的实现。

1、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造心理学的观点认为,民主、自由、和谐、安全良好的精神环境,是创新素质成长不可缺的主要因素。因为只有在民主、平等氛围当中,才会有人格的自由与舒展,才会有创造性思维的活跃与激荡,进而才会有创新潜能的迸发。现代人才学的研究发现,那些卓有成就的杰出人才,都和青少年时期享有民主、宽松的成长环境有关。可以说,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就是在营造一个生长和孕育创新能力的温床。

2、重视学科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最有效途径应该是向学生展示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在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受到创新思维方法的启迪,受到科学思维的熏陶,感悟到创新思维的技巧,从而最大限度地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样不仅学科知识得到了深化,更重要的是培养出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3、开展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创造学习能力

创造性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是打开知识宝殿大门的金钥匙,有了它,人们就可以自主地、不断地充实和更新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为开展创新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活动中,使学习者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比单纯灌输知识和培养模仿能力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4、加强非智力因素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个性

所谓非智力因素,就是有利于人们进行各种活动智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心理活动的总称,它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个性等因素。创造心理学的观点认为,与智力相比,创造力受兴趣、爱好、情绪、意志、动机等意向的制约更大。因此,在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就肯定会事倍功半。

5、增强知识的相关性,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专业知识每门学科不仅有自身的纵向相关性,并且具有与同专业、其它专业学科的横向相关性,因而要求教师具有全面的专业知识结构体系,将这些知识结构体系渗透到课堂中,使学生觉得有一个很大的知识库,自己的学识有如此贪乏,从而去激励他们学。另外,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同一个问题,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不断地培养出学生奇思妙想的思维能力

篇5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探究

一、思想品德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

思想品德课程核心素养包括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技能、思想道德等多方面的素质。它能够帮助学生在未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思想品德学科总体来说,难度系数不大,但德育作用突出,在素质教育发展的今天占据关键地位。小学学生年龄比较小,可塑性大。思想品德课程的开设正好起着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作用,同时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在班本化教学过程中,思想品德的核心素养培养是必不可少的。新课程改革中强调“生本理念”,班本化教学正是重视学生集体观念的体现,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引领学生共同学习,形成共同的高尚的价值理念。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具体策略探究

(一)导入生活情景,充分利用实际例子

班本化教学是区别于笼统教学的个性教学方式。导入和创设与课程高度适合的情景是班本化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小学生年纪尚小,更容易被直观的画面所吸引。因此,教师在导入生活情景时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为课堂添加一些具有生活元素的图片、声音、视频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利用生活教学为载体,教学内容更容易展开,而且在课堂上穿插进各种生活情景,能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而且,在充满生活事例的课堂中,班级气氛容易被调动起来,学生能积极地思考和讨论,共同对一件事情做出一致的、正确的判断,从而真正领悟课堂教学知识。[1]例如,在学习《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时,教师可以首先在课堂上提问:生命是什么?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可能会想起小草、大树、小鱼、小猫、小狗、人等生命。这时,教师使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物,通过丰富多彩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了解各种生物的特征。多媒体教学能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画面前,领略生命的真谛。

(二)把握课堂情感,产生思想共鸣

思想品德教学中包涵很多情感教育。这些情感教育能烘托教育氛围,激发学生产生某种情感的热情,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同时,在思想品德课堂中,学生更容易产生思想共鸣,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因此,教师应该注重教材中思想情感的挖掘,注意添加课堂新元素,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创造良好的课堂条件。例如,在学习《我是中国人》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说出我国的国名、首都、国歌、国旗、国徽、国庆节等,让学生知道自己是中国人,要具有爱国情怀。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产生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为了更好地产生情感共鸣,教师可以增加一些歌曲播放、视频展示的环节。如在聆听《大中国》时,学生可以慢慢跟着吟唱,在大合唱的氛围下,爱国情感则油然而生。[2]

篇6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策略;特点;运用;配套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2-0052-01

1.问题式教学策略的特点

问题式教学策略是指通过“提出问题-给出解决方案-选择最优方案”的基本模式来进行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系列具体教学方法的总称。它与传统的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为主的教学策略(以下简称提问式教学策略)有着本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1教学理念不同。问题式教学策略的教学理念是人本教学,即以学生为本,认为学生是主动的学习主体,一切教学活动均围绕学生展开,通过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来调动其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通过发挥学生的既有能力来养成其发展能力。提问式教学策略则是以应试教学为理念,认为学生是教学的被动接受者,一切教学活动均围绕教师展开,通过向学生灌输知识来增强其知识积累,通过反复练习来提高其应试能力。

1.2教学目的不同。问题式教学策略旨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用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问式教学策略的目的则是帮助学生牢记标准答案,以尽可能高的分数通过考试,它重在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

1.3教学权变中心不同。在教师与学生、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书本教学与课题研究三组关系的权变中,问题式教学策略则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辅,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并重,在书本教学的基础上积极展开课题研究。而提问式教学策略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书本教学为中心。

1.4教学作用不同。提问式教学策略的作用多在于考察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敦促学生复习,加深其记忆,巩固其所学知识。而问题式教学策略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拓宽其知识面,增强其思维能力和运用能力,激发其创新精神,并可增进学生间的互助合作,加强学生对教师的理解和认同。

1.5教学信息流向不同。教学过程其实就是教学信息传送、交流的过程。问题式教学策略充分尊重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性,教学信息可在教师和学生、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有序地、相互地、轮动地传送和交流。但提问式教学策略中,教师是主动的信息提供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信息只是单向地传输给学生,较少相互交流。

1.6教学地位不同。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课堂讲授居于主导地位,提问式教学策略不过是一种考察课堂讲授效果的辅教学工具。但问题式教学策略要求围绕着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答来设计和展开整个教学活动,包括教师的课堂讲授内容、节奏和方式等等。显然问题式教学策略主导着所有的教学活动。

1.7具体运用方式不同。问题式教学策略的具体运用方式灵活多样,根据提出问题的主体不同、回答问题的主体不同以及其组合方式的不同等可细分为几十种具体运用方式。而提问式教学策略一般多是单一的“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2.问题式教学策略的具体运用

2.1教师要树立起人本教学的科学理念,确信学生是教学中极具主动性的主体,教师应尊重和信任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发挥其学习的潜能来帮助学生成长为会学习、会运用、会研究、会创新的终身求学者。

2.2选择合适的运用方式。问题式教学策略的具体运用方式很多,根据提出问题的主体不同,大致可分为“教师提出问题”类策略和“学生提出问题”类策略。前者又可分细分为:“教师提问——学生集体回答”、“教师提问——学生小组回答”、“教师提问——学生单独回答”、“教师提问——学生自学——教师学生共同解答问题”、“教师提问——学生讨论——学生共同解答问题——教师总结”等等方式。后者可细分为:“学生提问——教师回答”、“学生提问”教师根据问题进行讲授"、“学生提问——教师学生共同解答”、“学生提问”学生解答、“补正”、“学生讲授——学生提问——学生解答——教师补正”等等方式。每种方式各有优缺,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问题难度、课时长短、学生具体情况等的不同而恰当选择、灵活运用。

2.3设计恰当的问题。问题式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和选择至关重要。大致可分为以下六类:一是考查性问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二是拓展性问题,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其自主获取知识能力。三是实证性问题,旨在让学生验证所学知识,培养其分析理解能力。四是案例性问题,旨在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培养其综合运用能力。五是调查性问题,旨在让学生学会实际调查,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六是研究性问题,旨在让学生学会关心学科前沿,培养其理论研究能力。教师应根据学生能力、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等的不同恰当设计教学问题或选择学生提出的问题。

2.4做好课外辅导工作。教师若要在课堂教学中成功运用问题式教学策略就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做好相应的课外辅导工作。例如学生在课外完成调查性问题的过程中,可能遇到很多理论和实践问题,教师就应适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另外,对于学生完成的课外教学任务,如自制的教案、小型论文、小型调查报告等,教师都应认真阅读、批注、组织必要的交流和讨论。

2.5营造愉悦的教学气氛与井然的教学秩序。采用问题式教学策略时,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平等相待,营造出轻松的教学气氛,让学生以愉悦的心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同时教师应注意教学秩序,做到有序但不压抑,活泼但不混乱,引导教学按合理的节奏进行。

3.相关教学环节的配合

3.1班级建制小型化。若要让每一位学生都充分享受到问题式教学策略带来的乐趣和益处,那么就必须考虑班级的建制规模。以我的教学实践而言,30名学生左右的班级建制是最合适的。如果一个班超过40名学生,问题式教学策略的运用效果将明显弱化。

3.2考核机制多元化。问题式教学策略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单一传统的卷面考试无法对此加以真实反映。因此除传统的卷面考核外,应增加小型论文、小型调研报告、小组课题、口试等考核方式,并结合学生平时课堂表现给出最终成绩。多元化的考核机制有利于科学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

篇7

[摘 要] 提高高校专业课教师信息素养是高校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文章分析了高校专业课教师信息化素养的现状、提升的必要性和可行行,明确了专业课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性,也提出了一些提高教信息素养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 高校;专业课教师;信息素养;策略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5. 135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5- 0249- 02

0 引 言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一词在1974年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提出,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与技能”。“信息素养”在20世纪90年代被引入中国,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世界各国及国际组织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对教育变革的推动作用。高校专业课教师教学具有“教、学、实践”三位一体的特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将复杂、抽象的知识,生动、形象的呈现在学生面前,易于学生理解、掌握。教育信息技术成为专业课教师的新型教学工具。因此,教师信息素养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效果。教育部2002年的《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表明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1 信息素养的概念

目前普遍认可的定义是 1989 年由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在其发表的《信息素养研究报告》中提出的,即“信息素养”是指人们能够充分意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够获取、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素养的概念也在不断演变。美国威斯康星州信息技术素养课程标准将信息技术素养(IT Literacy)定义为使用工具、资源、程序和系统,负责任地获取和评价任何一种媒体的信息,以及使用信息解决问题、进行清楚的交流、做出信息决策、建构知识、开发产品和系统的能力。伯瑞斯瓦特教授也梳理了日本、印尼、新加坡各国政府对信息素养的重视和应对政策,明确提出了培养信息素养的可行性路径。教师的信息素养在教育信息化工作当中,主要指学科教师能够熟练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所教学科进行深度融合,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基本能力。

2 提高高校专业课教师信息素养的必要性

2.1 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深入发展,人们对信息价值的理解也逐渐加深,发挥信息的巨大作用,除了注重信息化的硬件、软件的建设外,信息用户还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高校教师具有知识传承与创新的任务,需要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掌握新时代教学方法与手段,做好信息资源分析和应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素质教育评价体系要以教育质量为核心,高校教师只有具备极佳信息素养,才能更好地运用信息技术,以不同的教育方法与手段实现信息知识的整合与利用,实现信息知识的传递,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

2.2 提高教师素养是教育改革的必然

在“互联网+教育”的兴起和发展中,信息传播和知识获取的方式改变,MOOCs、翻转课堂、社会化媒体“走进”教学过程,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即单一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经很难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和高校教学改革的需要,传统课堂教学活动以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知识传授为主,学生课后复习巩固为辅的教学模式存在教学内容陈旧现象。在新型教学模式下,高校教师必须具备与之相适应的信息素养。

3 专业课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及分析

笔者从年龄机构、计算机应用水平、计算机应用状况等方面设计了调查问卷,对二级学院(畜牧兽医学院)98名专业课教师进行了解。数据显示:年龄50岁以上12人,占12%;40~49岁22人,占22%;30~39岁53人,约占55%;29岁以下11人,占11%。全部教师均会使用计算机,但有8名50岁以上教师(67%)不能熟练应用PPT 、Excel、Flash等教学软件;4名40~49岁教师(18%)也表示不想用信息教学手段;年轻教师普遍能熟练使用多媒体等信息化教学手段,并感觉到其便捷有效。这些基本情况说明,学院专业课教师中,绝大部分能够很好应用信息化教学模式,但应用水平亟需快速提升。

4 提高专业课教师信息素养方法与策略

4.1 教学理念的改变

传统的专业课堂是以教师为中心。这种教学模式易造成教师劳动强度大,学生学习效率低,缺乏创新能力。信息环境下的专业课,与传统教学有很大差别。教师需掌握一定信息技术,熟练使用多媒体设备,制作出高品质的课件、微视频等,能上网搜集最新的教学资料,了解前沿的学术动态,丰富教学。

4.2 教师角色的转化

信息化的专业课中,学生是课堂的中心,主要通过教材、电脑、其他网络资源获取知识,讲课只是作为一种助学形式。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教师由课堂的“演员”变成“导演”,及时给学生考核。学生通过教师的反馈,可随时发现问题,调整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还有督促者作用,有的学生并不会自觉完成所有的练习及任务,教师的督促和考核是保证学生得到完整、系统的知识的必要手段。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主动提供支持服务,使学生时时感受到教师的关心,消除疏远感。

4.3 教学模式的更新

信息环境下的教学,既要完成正确引导基于信息环境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方法,发挥学生潜质充分自学,又要避免脱离教师监管,学生对待学习自由散漫。学生通过信息化学习,将掌握的知识及时反馈教师,教师课堂进行答疑,或者安排学生集体讨论,最后归纳总结知识点,促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提供交互式的教学环境,活跃课堂氛围。对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或个别辅导,使所有学生都能适应现代教学模式,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学习个性化,帮助学生在心智方面都健康发展。

5 结 语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通讯技术等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化手段教学成为必然,高校教师在科研和教学工作中,丰富而便捷的互联网知识平台和网络课程资源平台建设和发展,为广大教师的工作带来便捷。提升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是高校教师生存基础,也是高校教师发展的要求,这样才会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牟春蕾,黄今.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及培训模式研究[J]. 运动, 2016 (2):81-82.

[2]赵建华, 姚鹏阁.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与前景[J]. 中国电化教育,2016 (4):95-105.

[3]于勇.在职教师信息素养培养课程与途径探讨[J]. 中国电化教育, 2003 (4):21-23.

[4]吕玉梅.高校英语教师信息素养养成内容探析[J]. 职教通讯, 2016(9):47-49.

[5]周辉,郑健.“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及提升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6(14):128-131.

[6]于爱华.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策略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 2014(6):127-129.

[7]李龙江.无锡市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3(21):59-60.

[8]周建松,邹宏秋.大学素质教育的责任与方略[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5(1):125-129.

[9]金璇.专业化背景下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及培养分析[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6,32(3):225-227.

[10]林聪.“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及构成[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6 (8):54-56.

篇8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观念;新课程改革;教学策略

我国历来重视历史教育,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认为:“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民)之要务,为国家之要道。”历史教育有助于拓展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的方法与能力,符合素质教育理念。在我国历史教育体系中,初中历史教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初中历史教育成效卓著,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初中历史教育正面临着新的形势。因此,创新初中历史教学策略是初中历史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为新课程下初中历史教育注入新活力的重要途径。

1树立历史核心的策略

也就是让学生充分认识初中历史教育的核心,新课程明确指出,历史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的历史观。但是在当前的初中历史教育中,对初中历史教育的核心缺乏充分认识,传统历史教学仍占主要地位,如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历史知识,这有悖于新课程对历史教育的要求,阻碍了对中学生的科学的历史观的培养。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对中学生成长的积极作用,要求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必须对中学历史教育核心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即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的历史观作为中学历史教育的宗旨。因此,广大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应适时转变历史教育观念,在新课程的要求下,努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的历史观。在历史教学工作中,不但要强调历史基础知识学习,还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不断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

2创新策略

创造力的开发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要开发创造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对知识进行运用和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创造力: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课堂训练题。要从过去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这其中转换思维方式是很重要的。让学生变换角色,站在教师的角度上,自己动手设计一些练习题,既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开发,同时也对教师加深了理解,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可以起到帮助作用;对历史实物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提出自己的假设。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学生肯定已经形成了自己一定的认识,接着就是要把这种认识转化为自己的理论观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教材中没有下定论的问题大胆的进行假设,并说成自己的理论依据。学生如果可以提出假设,则说明他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方式。课堂就是学堂,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来解放学生的思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为学生创造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能力。

3激发策略

也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初中历史教学工作中,应当注重对初中生的把握,初中生年龄尚小,活泼好动,自控能力不是太强,因此教师应良好把握学生在这个阶段的特点,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历史知识感兴趣才会将注意力放在历史知识学习上,才会主动积极的学习。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和鼓励,不可强制死记硬背,有道是强扭的瓜不甜,强制学生死记硬背只会让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差。教师应以学生为核心,尊重学生的兴趣和感受,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历史课堂上创造一个良好的情境,使学生踊跃参与教学活动,在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寻找快乐。历史知识并不是独立的,历史知识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因此在开展历史教学工作时,应注意联系现实生活,让历史走进生活,让历史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让学生真正爱上历史。

4参与策略

也就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历史教学。教育事业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教学活动的效果取决于师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活动充满活力的前提,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融洽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教学效果自然就会提高。如果学生对自己的老师没有兴趣,便会丧失学习热情,教学效果也不好,因此教师应采取措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历史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亲身参与,初中学生以青少年为主,他们处于人生发展重要阶段,思维活跃,求知欲较强,参与教学的愿望强烈。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历史教学活动之中,不但可以使师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中,还有有利于增强师生感情,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学习兴趣高昂,历史课堂就会活力四射,历史课堂教学效果也会大幅提高。

5人文精神培养策略

即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新课程改革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摆在历史教育的重要位置,这是历史教学的重大突破。传统历史教学重视说教,历史教学很僵化,学生的人文精神很难得到培养,历史教学缺失人文精神培养,就违背了历史教育的初衷。初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十分有益于其以后的历史学习和生活。教师应在历史教学中充分挖掘历史素材,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让学生在学习历史事实的过程中,熏陶人格。除此之外,家庭与社会在历史教学中也具有重要作用,二者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至关重要,因此初中历史教学也要积极发挥家庭与社会的作用,诸如组织学生和家长一起参观历史博物馆,在特殊历史节日与学生共同参与学校组织的历史纪念活动,积极开展历史问题讲座等,使历史学习真正融入学生生活之中。

6结语

当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已成为重要的任务,这对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历史教学不单是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的历史观。中学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初中历史教学应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引导学生学习。历史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遵循新课程要求,将人文精神充分地体现在初中历史教学工作中,正确定位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将学生作为教学工作的中心,尽快适应新课程对初中历史教育所提出的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旭阳,周嵩.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与初中历史教学改革[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4:70-72.

[2]常梅.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方法探究[J].才智,2013,07:81.

[3]黄毅虹.新课程下初中历史教学新理念探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12:143.

[4]石志刚.新课程下初中历史教学策略探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5,02:72.

篇9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英语;素质教育

1 引言

中小学英语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英语课堂素质教学进行了指导性规定。由于素质教育是一项全面、综合、以培养中小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因此在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否贯彻素质教育理念、执行素质教育方略、整合素质教育资源和科学考评素质教育成果,将决定着素质教育的开展。

2 英语课堂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小学生在英语听、说、译能力教育以及人文素质培养等方面与素质教育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广大农村、尤其经济文化落后的农村地区中小学,在素质教育方面远远落后于经济文化发展的城区中小学,比较受教育者全体、全能和个性特征综合发展的素质教育来说,农村中小学英语课堂素质教育问题还客观存在。具体表现如下:

2.1 贯彻素质教育理念不深入。英语教师是推动英语教学的主导力量,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热爱生命、乐善仁爱、服务社会的人文情操方面,应该比学生家长和学生本人更深入地懂得素质教育的内涵、意义,在教授英语课堂上应当融入素质教育理念,落实人本主义有意义的学习。对待学生不仅要有“太阳”般的温暖,而且要有“舵手”般的指导,用自己过硬的教育专业与能力素质上好英语课。但是由于农村中小学对素质教育的要求不严,教师的素质教育理念不强,有的存在着对什么是素质教育理解偏差,以为特长班才是素质教育,在英语课堂上不知道怎样教学才是贯彻了素质教育。把素质教育的内涵建立在应试教育的基础上,以求课堂教学形式的新颖别致,而教育效果仍然没有超越应试教学。另外,学生对英语课堂素质教育持被动态度。在分数决定成败的应试环境下,英语课堂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等素质要求被应试考试的狭隘内容所冲击。学生关注的是分数,忽略了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再有,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队伍不强,进而影响着英语课堂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2.2 现有素质教育资源整合和利用不到位。在农村中小学英语教育的人力资源非常不足。在皖北农村,一个英语教师每周代20多节课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同一个乡镇,英语教师人数与学校学生人数的配置也存在不合理现象;不同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学软件也不尽相同;在教学硬件方面,能够帮助英语课堂素质教育开展录音机、计算机、投影仪、电视机、DVD、音像设备等在农村中小学非常薄弱,即使有的学校有能力去置办这些设备也常因技术、管理和教育常态的影响被闲置或搁置。随着国家对农村中小学教育投资的增加,有的学校建立了多媒体网络教室和语音室,但限于师资力量和缺乏善用教育设施的方法,多媒体教室也就成为量化达标的摆设,本可以帮助中小学生听力和英语口语练习的、连英语教师都不能有效替代的教学设备却利用效率不高,有的甚至只成为供英语教师展放教案和照搬书本东西的工具。如何才能把它利用到英语课堂的素质教育上,使有限的教学设施在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没有找到结合的嵌入点,对中小学英语课堂的素质教育帮助不大。

2.3 英语堂课素质教育效果考核有偏差。考核决定课堂。对英语教学质量的考查,目前是以试题的形式,期终分数一锤定音,考核办法没有与时俱进,不能行之有效,对学生情感态度、认识和社会生活能力等素质考查薄弱。而这些素质的培养往往是在中小学阶段效果最好,就象小孩学习英语一样,在13岁以前效果最佳。形成英语课堂素质教育效果考核偏差的原因多样,其中应试定输赢的惯性思维在作怪,人们没有跳出形成已久、并认为是目前最能体现公平的一种考查模式。为了考出高低,试题完全可以不按照素质教育的规定,偏难、偏窄、求怪、份量超大,导致实际教育与之前一开始规划的素质教育蓝图达不到一致。另外,素质教育效果的考核体系建立难,目前还处于摸索阶段,没有打破应试能力一统天下的局面,把综合素质考查定位在听、写能力和语音、词汇、语法知识两个方面。因平时英语课堂上不注重英语听力和表达语言基本素质的培养,出现只会考试而不会说英语、只能凑合考试而听不懂英语的现象。难怪英语专八的不会用英语跟人交流、能交流会用英文写作的却过不了六级!英语课堂素质教育科学的考核体系没有建立以及传统考查评价的局限性直接影响着英语课堂素质教育的开展。

3 解决英语课堂素质教育存在问题的办法

根据素质教育理论和英语新课标要求,针对英语课堂素质教育薄弱环节,英语课堂素质教育的出路应该放在教育主客体改造、课堂教学倾向素质化以及教学效果科学化考评三个方面,并齐抓共管,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3.1 改造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使之互为主客体,使之共为一体。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作为教育工作“教”的主体,学生便是客体,作为“学”的客体,学生便是主体。在英语课堂上,教师是教学一体,学生也是学教一体。这决定了课堂教学决不是什么旧式的“君臣父子”关系和现代的“完全自由”活动。教师执行素质教育方针,首先必须准确把握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和位置,以及正确处理自己与学生的关系。这关涉到能否在观念上乐于开展素质教学。若强调教师只教,不顾及班级每个人的学习,不顾及每个人德、智、体、美等素质的发展要求,并把学生只作为异己的客体对待,忽视他们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发展需要,那么课堂教学失去民主性,这与素质教育的民主性原则和全面性原则相悖。若强调学生只学,丢弃教师先导作用,为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而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丢弃人文情感和教师的关怀,并把教师作为客体工具对待,忽视教师为人师表、朋友般关爱的职业操守,那么课堂教学失去对等性,这与素质教育的社会性和人文性相悖。从改造教学主客体入手,改变教师传统教育理念,培养师生正确的构成关系,发挥英语教师课堂素质教学的“舵手”作用,树立帮助学生象“地球绕日”般服务宗旨,建立师生同志式或朋友般平等关系,在教与学的课堂上,形成“天人合一”般的“教学一体”、“师生一体”关系。对教育主体和客体改造,关键是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教育构成关系改造,使他们各自树立自己在教学课堂上应当担负的角色和任务,以一种健康的姿态共同完成英语素质教育任务。同时对教育工作者,尤其教师进行素质教育重要性、内涵以及在传统教育基础上如何嵌入素质教育的认知改造,使教师认清自己在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摆正心态,在熟知素质教育是什么情况下,乐于在课堂上开展素质教育。

3.2 注重课堂教学与教育内容,使之体现素质化,使之相互一致。英语教案设计与教材内容一定要匹配,教学预设一定要忠实于课本。为了把课文内容有计划地传授给学生,课堂教学一定要注重教材、教案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统一,并允许教师在课堂上随着学生学习情景的变化调节、修正和创新。因此,贯彻素质教育,首先教材编写一定要体现素质教育精神,使知识性和素质化合理编设,相互结合。以为课文多彩、多画、多对话就是素质教育的做法是大错特错;缺乏词汇、语法、对话文化、情感态度、交际策略等知识的介绍是不行的。针对广大农村中小学生英语文化背景几乎为零的实情,教材直接以对话、阅读导入,而缺乏语法、短语、课文知识背景介绍,这样的材料编排没有针对性。现在教材素质教育的内容明显、充分,但实际贯彻起来相当团难。问题出在注重素质内容的编写,忽视了相关知识的明白归类和介绍,教材没有把素质性与知识性很好地结合起来。教材的素质材料与知识材料的分配存在矛盾,高起点的教材与英语基础水平低的学生在学习的阶梯方面存在矛盾。另外,教材内容年级性阶层差别不太,六年级阅读理解的难度不亚于八年级水平。农村存在小学不学英语到初中再学习也一样的认识,许多学生错过了在小学学习英语的最佳时期。故贯彻素质教育精神,教材内容一定要体现知识性、素质性和阶层性。它规定了教学教案设计的生动性、多彩性和科学性。

在适宜的农村中小学英语教材为前提下,英语教师的教案设计一定要反映课程的特点,体现教材素质精神,把教材内容的知识性以生动的课堂教学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把教材素质的培养内涵以多彩的课堂形式和教学技巧内化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在感悟中提高认知和技能;把教材培养目标以阶梯型的任务循序渐进地分解在教案中,使学生在跟随教师的教学中明确目标和任务,获得负责和担当。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顺利完成教材规定的教学任务,英语教师综合运用教案和教学设施,并在课堂上按照教学过程最优化原则提高教学效果。比如教材的听力部分,可用录音机播放磁带,或用多媒体图音并茂地展放,让一切可用的教学设施都要围绕英语课堂的效用展开。可是有的老师认为多媒体等大型教学设施太麻烦而直接用录音机替代;还有的老师认为讲课比听力课更重要,于是尽量减少学生们的听力课而讲课,一次次“偷工减料”的结果只能是以英语听力差为代价。培养英语听力、说话交流的基本功课被质量大打折扣的一次次英语课堂教学而最终用学生的“晕船英语”、“哑巴英语”和“国产英语”买单。落实英语课堂素质教学,这是英语教师的基本任务,是衡量教材、教案、教法的关键。另外,在教案设计、教学活动和实际生成教学之间也应该保持着一致性。一个合格的英语教师决不会机械地照搬教材和教案的,往往在课堂上生成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或联系紧密的东西,来帮助学生学习。要求教学预设与生成一致性,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要以自我为中心随意教学,生成的东西一定要体现素质性,并把生成的文化意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等素质培养的内容融会在教学中,用教师的课堂激情、创造和有意识的素质嵌入能力修正应试教育课堂。

3.3 加强素质教育和综合考核,使之建设体制化,使之良性循环。素质教育是社会建设内容,让全体受教育、全面发展、增进与各国文化交流和增强社会创造力是我国的国策之一。保障英语课堂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社会管理体系作为激励和推动的依据。农村中小学英语课堂素质教育不高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考核体制没有真正形成所致,使课堂素质教学得不到社会体制的约束和保障。因此,加强和落实素质教育的综合考核体制建设,来保障中小学英语课堂素质教育的执行。

综合考核体制建设应从考核机构、考核措施、考核指标、考核对象和考核方法等方面着手。逐级建立中小学英语教学素质考核领导小组和素质教学专家考评小组。改革以往管和评不分、流于形式的检查与专业考评不分以及机构存在不作为现象,提高考核人员职业操手和英语科学考查能力。制定保障开设英语课堂素质教育措施,在资金投入、设施建设等措施之外,抓好英语课堂素质考核措施,如教案素质性选评、教法素质性展评、教具素质化利用率评价、教室素质化环境评估、课堂生成教学素质倾向监控以及学生技能和创新思维大练兵等,以强化和激励英语教师落实和展开素质教育。英语新课标把素质教育的目标分为“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它规定了英语课堂效果考核指标的设定。过去对这五个方面的素质培养因应试环境考核指标的设定是偏面的和僵化的,语言技能不考听力,语言知识不考语音,个性的情感态度、学习和社会认知统统围绕在应试考查范围内,后三种素质考核没有凸显出来。因不注意人的全面发展考核,使得语言教学避重就轻,学生学的支离破碎,难怪中小学生七年的英语学习还是听不懂英语,说不好英语。因此,完善英语教学五种素质建设,拟合素质考核的权重和考核项目分配在教学中,实行“听力指标、对话指示、综合指标和班级考评”四种指标来考核英语教学质量。具体讲,对教学过程的考核,要把五种素质作为素质指标,考核到“教”的过程中,由“教案、教学过程三次抽查录像和年终学生调查问卷”组成;对教学效果“学”的考核,由听力、对话、综合、班评四种指标组成,并以30:30:30:10权重计算出学生的英语水平。综合考核对象一般分为教育管理者(学校)、教师和学生,素质考核要考核英语教师在课堂上贯彻素质教学过程的全貌和学生学习英语教学效果的全景。考核的内容要围绕英语新课标规定的五个方面所含的内容进行,细化教师三项指标和学生四项指标考核。考核方法要实用,以学生学习效果指标考核为例,听力和综合可放在一张试卷上,但听力一定要体现年级阶层性差异,并且题量、时间适度;对话由英语教师与学生模拟实际场景对话,并对照英语新课标五级对话考核标准评价赋分;班评由全班同学和代课英语教师对该生在学习态度、发言、演讲、同学交流和互助等平时表现进行测评。如果考核体制每一个组成部分都能够建设的好、执行的了,那么它对素质教育的推动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若英语课堂素质教育开展的好、实施的了,则它对考核体制的健全也将起到推动作用,彼此因果相关,良性互动。

篇10

关键词:小学汉语 课堂教学 有效性策略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教育的发展已进入了素质教育的关键时期,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又避免以往的课堂教学中 “填鸭式”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是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学生的角度,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论述了小学汉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希望对第一线的汉语教育工作者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所帮助。

一、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策略

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加3~4倍。有人推出了这样一个描绘性公式: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

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

二、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策略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即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是课堂学习中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教师的作用则是隐性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

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的教育是中国教育转型时期对教育模式的一种探索,它以引导学生主体逐步按照社会方向学会自已教育自已、自己发展自已为核心。它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自我发展成为马克思所说的具有人的类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它将建立起把服务祖国人民与实现自身价值相统一的教育机制。二是当前教学的主流是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主动发展”的内涵是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主体意识,有较高的成就动机;热爱学习,求知欲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会学习,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主动地规划自己的学习任务和发展方向。三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是能思考、能活动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学生学得好坏取决于他们的主观努力和能动作用。教育者的种种努力,都是为使受教育者知道应该怎么学,都是为了使学生愿意学、喜欢学、主动学。

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第一,教师亲和学生,学生争做主人。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起始,教师首先必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以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语言创设情景,激发唤起学生强烈的主人意识,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让学生一起订一个所要达到的目标。

第二,教师解放学生,学生勇于实践。要让学生成为主体,就要真正地解放学生,而不要用考试、作业压学生,逼得学生在教师定下的框框里不敢出来。课堂内活而不乱,活而有序。

第三,教师妙用非智,学生激活课堂。非智力因素是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称。如果说,智力因素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工作系统,那么非智力因素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动力系统。在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对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智力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把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即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放在首位,重点培养学生较高的学习动机,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顽强的学习意志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四,教师运用策略,学生实现目标。活动性策略在小学汉语课堂教学中也是常用的策略。所谓活动性策略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教学中的活动因素,创设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课堂环境,开放的课外发展环境,使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它是促使学生认知、情感、行为目标的统一协调、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其核心是努力创设一种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

三、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运用各种形式学习的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认识内化成行为的具体表现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参与,即主体参与认识的行为实践不是被强制的、勉强的、被动的,而是自觉的、积极的、主动的。如果学生主动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因此,我们应创设情景给学生以主动施展才能的平台,促成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所以,我们教师应该精心组织学生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首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学以思为贵”。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牛顿说:”如果说我对世界有些微贡献的话,那不是由于别的,而只是由于我的辛勤耐久的思索所致。”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索,都有好思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

其次,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是知难而退,是指望老师讲解,还是有意识地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学习”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手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量和质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很多的,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

第三、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不断完善。作为教师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大组的交互影响中使自己的个性的优势得到充分发展。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用优势去克服劣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也有很多,如教师的因素,学生的因素,教材的因素,以及课堂环境的因素等等,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