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改革新人新办法范文

时间:2024-01-05 17:45: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事业单位改革新人新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事业单位改革新人新办法

篇1

1.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员对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与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改革就是削减自身福利,这也是他们最为关心的问题,因而在改革上必然存在自上而下的阻力。

2.事业单位退休制度改革,并不应仅仅是向企业养老保险模式对接.而是应与公务员群体、企业职工养老机制三种类型改革形成联动、对接。改革与并轨,并不只是制度革新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处理不好,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容易引起更大的矛盾。当前人社部对于事业单位退休制度改革就引起了职员与公务员之间的矛盾,也造成了民众对于政府满意度的下降。

3.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改革以及其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并轨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现在才处于初期阶段,以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改革与并轨是一步一步循序渐进的,也是从一部分先改革先动手做起,在这个长期的过程中,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导致公平的缺失,改革和并轨中遇到的阻力,也可能导致新旧政策的连续和过渡中产生新的问题。

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并轨的对策

1.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与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并轨.首先在机关事业单位内部就要做到一体联动,不可分割改革。否则,可能造成事业单位职员与公务员之间的矛盾,引起较之现行双轨制更为剧烈的矛盾。所以,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向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变时,应当是一体联动的,这是一个总的大前提,也是必要的条件。

2.为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建立和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向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并轨。要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也要像企业职工一样承担缴费义务,同样实行与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一样的统账结合财务机制,退休金也分解成基本养老保险金与职业年金,采用双层结构代替单一层次,分别对应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和企业年金。适当降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基本养老保险金,使之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待遇接近,逐步实现大范围的全国统筹,辅之以职业年金,力争做到机关事业单位职员和公务员退休待遇不降低,在公平的同时,也兼顾效率。在可行性上,以2012年深圳市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新进人员的养老制度改革方案为例,深圳市人社局局长王敏表示,经测算,在几个参数基本确定的情况下,改革后的事业单位职员养老金和现行的退休待遇大致相当。与此同时,还应放弃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金与工资增长挂钩的机制,代之以与企业职工养老金计发办法一样的机制,减少两者差距,促进制度并轨。

3.健全完善《社会保险法》等法律法规.在事业单位改革养老保险的基础上纳入公务员群体,逐步推出公务员养老保险改革方案,依法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2008年3月,国务院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决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省市先期开展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之后人社部于2009年1月公布《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但近年来改革进程缓慢,甚至停滞不前。在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等专家看来,“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并不该仅仅是向企业养老保险模式对接,而是应与公务员群体、企业职工养老机制三种类型改革形成联动、对接。在对事业单位实行改革的同时,《社会保险法》等对公务员体系的养老保险改革语焉不详,这正是山西等5个试点省市多年来难以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主要原因之一。”事实上,我国至今尚未出台全国统一的有关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的法律条文,因此,健全完善《社会保险法》,将公务员群体纳入进来,以法律为依托,严抓落实,必然能大力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体制改革。

篇2

【关键词】人事制度 困境 出路

人事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人事(human agency)是指由政府人事部门批准或授权的人才服务机构,按照国家有关人事政策法规要求,接受单位或个人委托,为其办理有关人事业务,提供人事档案管理、职称评定、社会养老保险金收缴、出国政审、出具人事证明等多种服务,是实现人员使用与人事关系管理分离的一项人事改革新举措。

人事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赋予人才部门的公共服务职能,是人事制度改革和发展的必然结果,实行该制度,有利于人才合理流动和促进人才资源优化配置。我国人事制度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1983年,沈阳市人才信息中心开始保管第一份人事档案,实行人档分离,标志着我国人事制度的萌芽。1985年,北京外企服务总公司与北京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以签订合同的方式,将其派往外企工作的人员档案及人事关系调入人才中心,由人才中心负责这些人员的人事关系。自此,我国第一份具有人事性质的业务系统开展,打破了传统的人才流动与管理,首次实现了人才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为我国人事管理制度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方向。20世纪90年代,人事部门逐渐接受了人事方式,采用行政管理方式实行人事行政关系挂靠,而对于人事档案保管则采用人事方式,并通过行政手段支持这一新兴事物的发展。

1995年,国家人事部明确提出要建立和推行人事制度,正式提出“人事”这一概念,标志着国家人事政策决策机构开始总结全国人事工作的经验,推进人事制度规范化、制度化,人事管理工作进入一个新阶段。1999年,中国科学院实施全员人事制度,实现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质的飞跃。随着国家政策的颁布,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与总结,我国人事制度无论在理论建设方面还是人事方式与内容等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①

人事制度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事规模不断扩大,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人事与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双轨制并行,人事功效受损。目前,实行人事的单位逐渐增多,覆盖面也越来越广。一些单位按照“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的方式,以某个时间为节点,所有新入职人员实行人事,之前入职人员仍然实行传统人事管理模式;或者规定符合某些特定条件的人员可以不实行人事。以高校为例,有些高校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实行传统人事管理模式,其他实行人事的新入职人员,只有在晋升副教授职称后可以将人事关系转入学校。这种一个单位两种人事管理模式的做法不仅使人事管理机构重复设置,造成浪费,而且强化了全民所有制职工的终身制观念以及与人事制职工的差距,背离了人事制的初衷和发展方向。同时,由于人事制在不同地区、单位推行的力度不平衡,造成已经以人事制聘用的人才流失到未实行人事制单位的风险加大,一些单位在推行人事制时踌躇不决,阻碍了人事制的深入发展。

人事服务功能难以到位,双重管理主体的协作不够。人事人员从正式聘用之日起,就由用人单位和人事关系所在的人事机构共同管理。按照人事制最初的预想目标,员工档案管理、转正定级、职称评定、调入转出等繁琐的人事工作由人事机构来分担,用人单位可以集中精力做好本单位内部的人才开发工作,降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实际上,由于人事机构流动人员不断膨胀,缺乏规范的管理程序和严谨的管理意识,并且许多人事业务工作还分散在各行政部门手中,使得人事机构的服务内容比较单一,大多只是停留在档案管理上,其他具体的人事工作还是由用人单位完成。不仅如此,用人单位还要付出更大的精力与人事机构沟通协调,投入更多的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和精力来做好对人事人员的管理,以解决双重管理主体带来的各种问题。

人事缺少统一的法律法规,制度执行不够规范。人事涉及到用人单位、人事机构、人事人员三方关系,在办理人事业务的过程中,由于制度还不完善、规定不明确等原因,相关人员不能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人才流动、聘用、辞退等缺乏规范的程序和统一的标准,加之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用人单位和人事人员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切实的维护,由此产生的各种争议的程度和性质不易判定,从而导致处理争议较为困难。有的人事机构与人事人员之间只签订人事委托合同,有意回避劳动关系,一旦出现问题后相互推卸责任,使人事人员与用人单位心存顾虑。另外,现有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和完善,导致一些人事人员的养老、医疗、保险等难以得到保障,有些单位为了节约人力资源使用和管理成本,不为人事人员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障,造成人事制陷入无力保障的困境。

完善人事制度的建议

人事制度的实践还处于发展完善阶段,没有更多的经验可以借鉴,面对目前存的困难和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强和改进。

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妥善实行人事制度。受传统人事管理制度的影响,很多人的思想观念还停留在原有的管理模式上。因此,除了加强对人事制度的理论研究,还应加大宣传力度,多形式、多渠道广泛宣传人事制度的内容、特点和功能,使用人单位和个人都认识到实行人事的目的和意义,真正了解人事制度的内涵和作用,更新思想观念,消除可能存在的各种顾虑,公正的、心平气和的看待并接受人事制度,积极稳妥的用好这项政策。实施人事制度后,应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充分尊重和平等对待人事人员,维护人事人员的合法权益,制定各项人事制度要有利于人事人员主动性的发挥,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推进人事制度改革。

做好与人事机构的衔接,改善管理和服务质量。用人单位和人事机构应明确责任和权利,建立高效协调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有序推进人事制度。作为委托人事服务对象,用人单位应遵循人事相关要求,确保与人事机构的信息畅通与及时交流,积极配合人事机构完成人事人员的年度考核材料归档、档案工资核定等各项工作,努力做好相关的沟通与协调。人事机构也应完善人事服务体系,拓展人事服务内容和范围,增强机构职能,满足用人单位和人事人员的需求,使人事从以档案管理为主的服务型转变为以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为主的管理顾问型。同时,人事机构要通过改进服务方式、完善服务平台、加速信息化步伐等措施进一步提高服务效率,加强与用人单位以及人事人员的沟通,可以定期深入用人单位进行政策解答等服务以及不断提供后续服务。由于人事工作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为确保该项工作有效实施,必须建立一支高水平、职业化、专业化的人事工作者队伍,提高人事从业人员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业务能力,建立系统的培训、监管和考核制度,提升人事服务水平并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另外,还要完善人才市场体系,允许不同的人才中介机构来参与人事行业的竞争,建立科学合理的人事机构考核评价机制,加强人事从业机构的评估与管理,使人才市场走向规范化和科学化,提高服务质量。

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严格规范制度执行。人事制度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需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和总结。在实行人事工作中,首先,政府部门应加快人事和人事制度改革相配套的政策法规建设,逐步建立起规范的管理流程和运作程序,使人事工作有章可循、依法办事,各地方部门也必须制定详细的实施细则,从日常管理上做到有据可依,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矛盾冲突,降低社会管理总成本,减少因争议而引发的社会资源浪费。其次,要设立相应的监督调节机制,形成规范的工作体系,落实好相关政策和制度的执行,维护用人单位和人事人员的合法权益,在程序上保证人事制度有效实施,在法律上保障双方利益的实现。最后,人事涉及到的用人单位、人事机构和人员均以合同或协议的形式规范各自的行为,对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终止等都要依法进行,严格执行人事管理方面的政策和法规,尽可能减少人事争议问题的发生。同时,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也是人事制度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一个关键前提。

实施人事制度是我国在人事制度改革领域的创新实践,是改变传统人事管理模式、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融入市场化的一项重要措施,适应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人事制度的发展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入探究、总结和完善,进而推动我国人事制度改革健康、快速的发展。

(作者分别为北京工商大学人事处师资科科长、助理研究员,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教授)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