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经济现状范文

时间:2024-01-05 17:45: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经济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旅游经济现状

篇1

1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的现状

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与进步的作用下,我国旅游经济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旅游需求量显著增长

在出入境旅游市场和国内旅游市场方面,都是方兴未艾、蓬勃发展。据官方数据显示,我国入境旅游接待人数稳步增长,旅游外汇收入节节攀升。国内旅游方面,已经从大中小城市发展到广大城乡居民的消费领域。出境旅游方面,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庭经济提升,选择出境旅游的人数也节节攀升,并表现继续增长的趋势。

1.2旅游供给全面提高,产业规模不断扩张

随着旅游服务内容的扩充以及旅游配套设施的提升改进,为旅游市场的发展和旅游产品开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旅游方面的内容需求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的旅游景区已不仅仅是单纯游览观光的自然景致、历史古迹,而是更多地融入了体验型和参与型的新模式;旅游产品内容也多种多样,包括生态旅游、度假旅游、会议旅游等等。为满足广大消费者的旅游需求,各种适应社会发展的旅游产品相继应运而生,并取得众多消费者的追捧。旅游产业规模的扩大,已逐渐适应和满足人们生活水平的物质与精神追求。

1.3增加就业机会并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

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主力军,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活动包括“吃、住、行、游、购、娱”等六个主要元素。旅游产业的兴起也带动了与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公共设施、餐饮住宿、零售、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租赁、旅行社及零售与批发贸易等,进而又带动交通制造业、食品制造业、旅馆建筑装修业、旅游商品生产及其相关行业的发展,这种多方面的经济行业产生了显著的功能作用,对国家经济做出了可喜的贡献。

2中国旅游经济的发展前景

在当前中国旅游经济发展蓬勃和强劲的趋势带动下,不难看到旅游经济巨大发展潜力和机会。在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实力增强的推动下,旅游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会越来越大,作用将越来越显著。而旅游经济的朝气蓬勃发展,也一定会进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依此展望未来,旅游经济的发展必将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乃至变革性影响。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2.1旅游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国家对旅游业的高度重视与管理会显著提升

旅游业一直关联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并且在促进社会劳动力就业方面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官方数据显示[3],我国2006年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到1000万人,间接从业人员4900多万人,旅游就业总量近6000万人,约占全国就业总数(7.64亿人)的7.8%。而近年来,随着中国与国际的接轨,旅游经济的关联带动作用已经从国内的基本层面上升到国际层面。拉动了我国农业旅游、工业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旅游形式与世界的距离。旅游产业也逐渐呈扩大趋势,并且日益创新。这种关联带动性将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为我国富余的劳动力解决了实质性问题,从而有力地促进农村及中西部地区人员就业。因此,旅游产业会在国家的强有力支持下,更加健康稳定地发展。

2.2旅游总收入依旧会高速增长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很大的经济拉动作用,旅游产业不但成为第三产业的经济支柱,更是我国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对国民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虽然,不同时期国际的经济变化对我国的经济有所影响,但是总的发展趋势不变。我国特有的政策,以及我国当今旅游资源的优势,如上海世博会和北京奥运会,毫无疑问在未来国际旅游收入增长率和国内旅游收入增长率依旧可逐年递增。展望未来,我国与国际的多方面合作,可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机遇,并且为其提供更多地市场空间。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是从国家政策和未来发展分析,旅游业这个朝阳产业依旧会蓬勃发展。

2.3旅游经济的发展会越来越迅速,为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起到优化性作用

在我国稳步增长的人均GDP和广大群众旅游休闲意识的不断增强,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休闲娱乐甚至工作中的一部分,把旅游视为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根据国际旅游市场经验数据显示[4],在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时,是观光旅游方式向休闲游方式的转折点,然而我国2007年人均GDP已达2456美元,这个数据足以说明我国旅游消费结构已经达到转变的时点。在过去的“十一五”规划中,中国旅游业规划发展目标为:2010年,实现国际旅游收入530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8500亿元,旅游总收入12700亿元,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1000万人。但是,这个目标在2007年,国际旅游收入为419.19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为7770.62亿元,分别仅剩余110.81亿美元和729.38亿元的差额,而我国刚刚结束的世博会和奥运会,不难看出这个目标不仅能够达到甚至能够超前实现。

篇2

【关键词】桃源;旅游经济;旅游+模式

桃源县,隶属于湖南省常德市,紧邻沅陵、临澧、石门等五县,距常德市仅35公里,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方便,一直以来被称为“滇黔孔道”。其交通布局立体全面,高速公路和桃花源机场都已建成运行。桃源县旅游资源丰富,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空间。为了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带动旅游经济,建设全国知名的旅游强县,自“十三五”开始,桃源县政府跟紧旅游市场发展趋势,召开了许多重大会议研究制定发展方针和政策。2016年10月份桃源县旅游开发大会战指挥部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桃发2017〔1号〕),快速推进了关于全县全域旅游规划和旅游产业发展措施的制订,并且针对旅游开发项目分析整理,旅游重点开发项目增加到12个。旅游产业已经成为桃源县的重要产业,研究探讨桃源旅游经济发展现状和问题,极具现实指导意义。

1桃源县旅游经济发展现状

1.1旅游经济增长迅速,产业实力增强

桃源县确立了生态立县战略,努力提升“人间仙境、山水桃源”品牌,以桃花源景区为排头兵,辐射县域其他旅游景点,将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作为奋斗目标,与此同时,突破地域界限,积极对接省内临近区域旅游线路,统筹协调,共同发展。深入挖掘独居特色的老区红色文化、宗教传统文化、农耕文化,打造出了沅水风光带、枫林花海等较为优秀的旅游项目,为构建科学系统的全域旅游格局做了准备。旅游产业持续发展,2018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806.39万人次,同比增长51.3%,其中桃花源景区接待海内外游客210.80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6.21亿元,同比增长54.6%,其中桃花源5.84亿元。2018年全县旅游产业收入可观,旅游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1.2旅游+模式逐步形成,产业整合发展

旅游+专业合作社,青林150亩葡萄采摘园,是旅游+桃源丰源葡萄专业合作社,每年6—10月是葡萄成熟采摘季节。旅游+企业,如茶庵铺镇的古洞春万亩茶园,不仅游客进园可采茶,还可进入制茶车间,参与制作茶叶。旅游+体育,桃源县西安漂流、星德山爬山、沙坪竹山小溪游泳,都是旅游和体育的无缝对接。旅游+农耕,剪市镇的农耕文化体验园开园后,吸引了很多游人参加农事体验活动。旅游+互联网,2014年“十一”黄金周期间,一条题为“桃源枫林花海等您来”的微信在坊间被大量手机用户转发。短短7天时间,这条微信就被转发近百万次,30多万游客慕名而来。

1.3旅游其他相关服务业快速发展,产业间融合加深

旅游业综合性能强,关联度高、拉动作用突出,涉及到衣、食、住、行多方面,成为交通运输、住宿餐饮、批发零售等行业快速发展的强大引擎。如位于沙坪镇的花源里景区是乡村旅游的黄金点,沿途有农家乐近40家,带动人员就业150多人,有的农家乐一年毛收入超过100万元。2015年,年底举办的乌云界年货节,带动农副产品销售,交易额达到500多万元,既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又推动了旅游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新的产业支撑。

1.4桃花源旅游品牌已形成,知名度逐渐提升

在桃花源景区宣传背景下,桃源县组建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推动了全县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将桃源县融媒体中心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建设单位,加大文旅融合力度,制作了桃源县旅游宣传片,利用桃源县电视台、常德市电视台、互联网和新媒体进行宣传,增加平面广告的投放数量和优化内容质量,逐步提升了知名度。

2桃源县旅游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2.1旅游行业机制亟待完善

桃源县政府旅游部门缺乏全面的调控手段,行业管理和行业约束能力较弱,出现了很多管理上的空白点。旅游业发展涉及到诸多行业部门,迫切需要政府发挥宏观指导作用。桃源县旅游资源虽丰富,旅游规模逐年加大,旅游形式也多元化,但是产业界定尚不清晰,产业组织也不健全,无法统筹旅游业的大发展,获得更大的市场。此外,旅游产品停留在浅层次水平,休闲度假型旅游处于初步阶段,旅游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融合程度尚低,这些需要有顶层设计支撑,由主要领导主导,一系列领导机制的健全和完善作保证。

2.2旅游要素和结构待优化

旅游产业以旅游业生产力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为重要组成,是涉及一系列相关联行业部门的综合性、社会性产业。虽然桃源旅游资源丰富,但形式过于单一,内容同质化,有的旅游点缺乏创新,缺乏纵深开发。从“游”看,桃源南部漂流,近几年强势崛起,多为私人承包,通过经营,有一定的市场,但是业主不同,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引起部分游客不满,没有为游客提供一个“令人心动”的有效供给。从“住”看,截止2018年,桃源县境内只有四家三星级旅游酒店。观光时代,景点是核心,休闲度假时代,住宿是核心,实行“大桃花源”旅游后,很难对接提升旅客的休闲度假接待水准。从“行”看,旅行社只有4家,远远跟不上桃源旅游业的发展需求。

2.3旅游专业人才配备不足

旅游业的创新发展离不开最大的因素——人才,人力资源在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起重要的决定作用。人力资源是旅游产业最宝贵的财富,旅游是为人服务,人是有思想的、有需求的,服务周到与否,直接影响着游客意愿。只有人才能从实践和学习中,在现有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多更优的旅游供给产品。桃源旅游产业缺乏人才:一是总量相对不足。旅游从业人员过少,人才培养滞后于市场需求。一般旅游都在山区,桃源县最远的乡镇离县城65公里,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差,没有好的待遇,人才很难留住,就谈不上创新发展和纵深开发,影响了旅游业综合效益的提升。二是结构不尽合理,队伍素质总体偏低,尤其是一些新兴的旅游服务业所需的人才供给不足。三是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的责任制度不到位,需要政府、企业、个人三个层面共同投入,缺乏明确的旅游人才引进和培养奖励的政策。四是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和培训硬件明显不足。

3桃源县旅游经济发展的对策

3.1加大政府规划管理,创新机制

长期以来,桃源县旅游管理体制中存在“权责不统一”“多头管理”“主管机构弱”等现象。实践表明,随着现代旅游深层次、更高速度、高质量地发展,旅游业需要加强综合发展、联动能力,必须实现多部门、多机构协同管理,成立旅游发展委员会,统筹全县旅游资源调查、规划审批、管理开发、行政执法等工作开展,拓宽旅游投融资体系,加大项目建设的开发力度,吸引各种类型投资主体参与资本运作,丰富融资渠道,加深市场化程度。

3.2整合旅游资源,实现重密度提升

旅游业的资源和资产受地理环境等外在因素限制,流动性较弱,面临着产能过剩、供求不匹配等问题。因此,对现有的旅游资源只能提升密度,增加线路。要加强各景点的整合,形成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实行多密度发展。随着景区内密度提升,量变增大则引发质变,如桃源县的热市镇境内温泉、道教圣地星德山、水果采摘与休闲垂钓,如能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旅游产业带来的区域经济发展非常迅速。

3.3促进产业融合,丰富旅游内涵

旅游即生活,生活需求无边框,旅游供给无边界,任何旅游资源都会转化。融合为旅游休闲的新供给,旅游+,跨界整合、融合发展,已成为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路径。桃源旅游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以旅游业引领服务业,服务业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桃源县境内茶文化、戏曲文化、红色文化、道教文化等文化资源丰富,分布于广大乡村土地中,亟待开发挖掘,进而深化旅游资源与文化要素的融合。充分向外界展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保护山水资源、民俗文化,开发集观光、休闲、疗养、拓展为一体的全面多种类旅游产品,完善接待和服务体系,实现全年全季旅游。

3.4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培育高素质人才

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有效发挥政府和领导的主导作用,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注重人才建设,将其政府绩效考核的依据,逐步建立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责任制。出台人才激励机制,尤其是旅游规划、服务人才,以技术、服务、资本入股的方式,增大收益分配,才能留住人才。一要加强对文化旅游工作人员特别是导游人员的技能培训和文化知识培训,全面推行旅游从业人员资格认证,提高综合素质和宣传水平;二要根据产业发展需要,注重引进、培养各类适用人才。为满足不同领域方面和景区的人才需求,针对性地培养应用型、匹配型人才,合理分配和调用人员,做到人尽其用。加强培养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提高服务水平和技能。鼓励人才进行桃源风俗传统、古老技艺、饮食文化等方面的传承。只有独特的人才,才能对当地旅游业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篇3

[关键词]北京市;旅游业;旅游经济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8-0165-03

1 引 言

旅游是指人们为了获得精神上的某些满足,以支付体力、财力为代价,通过一定方式离开他们通常的生活环境,前往某些地区进行短暂停留的活动。旅游在根本上是一种主要以追求愉快和美好为目的的审美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活动。旅游经济是以旅游活动为前提,以商品经济为基础,依托科学技术,反映旅游活动过程中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之间,按照各自利益而发生经济交往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旅游经济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生产发展的结果,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旅游经济已经越来越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各个国家都在努力加大对这个新兴产业的关注度和开发力度,争抢这块经济蛋糕。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业逐渐成为新支柱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日益提高,旅游业对其他产业的投资拉动效应越来越受到各方瞩目。

2 北京市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目前,我国各省、市、自治区都在积极发展本地旅游业,而北京旅游业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是全国旅游热点之一。旅游业已成为北京市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于北京的城市经济发展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2.1 带动相关行业蓬勃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伴随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成功举办,中国的国家形象和国际地位被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一方面,借奥运之东风,北京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水平、市民素质等软硬件都获得了极大提高;另一方面,在安排建设资金时,北京市政府提高用于旅游发展重点项目建设的比重,建立旅游重点项目招商引资项目库,加强对旅游基础设施项目的推介。2010年北京市推出了30个重点旅游产业项目,涉及总投资550亿元,总融资额210亿元。据悉,这30个项目涉及休闲娱乐、传统文化、生态度假、汽车营地、农业旅游及工业旅游等,区域涵盖了北京市12个区县。这样庞大的旅游的投资,涉及文化娱乐业、住宿业、交通、农业、工业等相关行业,势必促进这些行业的蓬勃发展,拉动北京各区县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后奥运时代”是北京旅游业的一个全新起点。

2.2 实现了外汇增收、扩大了国际影响力

在经济发展中,旅游业是一个增加外汇,扩大国际影响力的“综合性产业”。近几年北京市旅游业带来大量外汇收入,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得到巩固和提高,成为本市国民经济的增长点,为本市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北京作为我国首都,是我国与世界相互交流和合作的重要窗口。借助举办旅游会议和国际性的节庆活动,可以直接有效地把国际最前沿的经济、文化、科技等信息传递进来,做到与国际及时交流、对话和合作,实现与世界经济的同步发展。

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中就提出了北京城市发展目标的定位,第一步是构建现代国际城市的基本构架,第二步到2020年全面建成现代化国际城市,第三步到2050年成为世界城市。未来,在北京努力向世界城市目标迈进的过程中也将越来越重视旅游业的长足发展。

根据上表的数据显示,近几年北京市旅游业带来的外汇收入正逐年增加,在全国的排名中名列前茅,为本市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2.3 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实现了社会稳定发展

旅游业已成为吸纳社会就业、缓解社会矛盾的主要产业之一。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中,劳动力和资源的流动性都很强。北京市作为首都,它所隐含的无限魅力吸引着来自全国的劳动人口大量涌入,北京市劳动力就业的压力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会很大。大力发展旅游业,是解决北京市就业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旅游业作为劳动力安置行业,为北京市的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通过开发北京远郊区县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经济,不仅可以加快地区脱贫致富,还可以带动周边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缩小地区间贫富差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3 北京市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必须重视旅游资源的保护

北京作为一个拥有800多年建都史,3000多年建城史的古城,不仅有大量的古迹、寺庙、故居、园林、博物馆等人文景观,还有为数不少的山水自然景观。我国21处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景点中,就有6处在北京。但是,由于北京市的旅游业开发时间较短,人们对旅游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尚缺乏科学理解,生态旅游的发展大多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强调到大自然中旅游,强调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旅游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破坏。尤其是远郊区县的旅游资源开发不均衡,旅游资源的粗放式开发和盲目利用,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例如:戒台寺、潭柘寺,与北京城区或相对著名的景区如香山、西山处公园等相比,无论是进入景区的交通条件,景区内的基础设施、周边环境,还是景区保护措施等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再比如,垃圾处理问题。北京许多郊区景点的垃圾处理尚未有一完善的处理方法和流程,每到旅游旺季人多之时,漫山遍野人过之处,垃圾成堆,对于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难以估计的损害。目前,亟待制定措施采用法律形式加以规范。

3.2 旅游服务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根据北京市旅游局的统计数字显示,2009年国内来京旅游人数16257万人次,入境旅游者人数412.5万人次。北京市A级以上及重点旅游景区187个,总收入407070万元,门票收入278950万元,共接待游客人数15385万人次,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841万人次。此外,截至2009年北京市拥有星级饭店共计815个,接待海外游客412.5万人次,旅游创汇43.6亿美元;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6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2144.5亿元。在充分肯定旅游业接待成绩的同时,旅游投诉问题同样值得关注,2009年仅12301北京服务热线就收到旅游质量投诉1194个。可见,要想获得游客的满意,北京旅游服务质量有待于提高。北京旅游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之一就是缺乏服务意识,游客所到之处,常常抱怨受骗和挨宰,导致游客也不爱护当地的风景和设施,乱扔垃圾,乱割乱划,破坏设施,形成恶性循环。优良的服务意识和水平是保持和维护旅游市场健康发展的源泉。可见,北京旅游行业接待量的增长,需要旅游服务质量的保证。

3.3 旅游宣传效果尚需加强

目前,北京市旅游行业每天都通过各种渠道向公众宣传、推广北京旅游景区,景点,带给游客大量的旅游信息和资讯。无论是借助电视、广播还是网络平台,世界各地的人们对于北京故宫、颐和园、长城这样的旅游胜地,可以说是耳熟能详。但是北京的旅游资源绝不仅限于这些名胜古迹,也不能单依靠奥运场馆近些年的吸引力来推动北京旅游经济的发展。北京旅游产品的推荐,需要根据游客的客源地分布及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此外,后奥运时期的北京,究竟以怎样的旅游目的地面貌来迎接四面八方的客人,这也是旅游宣传导向需要思考和注意的问题。

3.4 具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的旅游资源要不断推陈出新

目前,北京的各大旅行社推出的旅游产品可谓五花八门,有观赏古迹和奥运场馆的一日游,两日游,也有畅游北京各主要景点和周边地区的多日游,休闲游。但是,这些旅游产品已经是持续了多年的“老字号”了,对于初次来到北京的游客或许充满吸引力,但是对于已经两次,甚至多次来到北京的游客来说难免会显得单一或乏味,而对于一些年轻游客来说他们更希望收获一些时代感强或地方特色浓郁的旅游感受。这些不同需求的游客给北京旅游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恰好指出了北京旅游经济发展现状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4 北京市旅游经济的发展对策

4.1 统一规划、有序开发

做好旅游开发规划,贯彻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思想,这不仅是使开发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预防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措施。因此,在编制旅游区总体规划时,必须对旅游区的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涉及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的调查,以便针对开展旅游活动所带来的环境损害进行足够的准备,并采取积极措施,消除或减少污染源,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为保证生态旅游的环境质量的高品位,旅游区的有关建设必须遵循适度地、有序地分层次开发的原则,不允许任何形式的有损自然的开发行动。特别是对于北京这样一座旅游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的古城,何处先开发?开发后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何与后续开发内容相衔接、相呼应,这些都需要在旅游规划中具有全局意识、科学发展观。

4.2 应以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为中心

在现阶段本市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后,旅游市场服务质量和水平必须相应提高,才能实现旅游业的较快增长,而这种提高不是很容易实现的,往往需要对旅游市场中的各个环节加以规范和管理。特别是近年来,由于旅游市场竞争加剧,使得旅游经营机构的整体效益下滑,为了追求高额利益,许多企业和个人采取各种不同类型欺诈行为,不仅伤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损害了整个旅游行业的形象。居高不下的投诉率严重地伤害了消费者由于步入小康而刚刚产生尚且很脆弱的旅游积极性,对旅游市场危害很大。因此,应该加强对旅游场所、旅游经营机构特别是导游的监管,扶持信誉好的、管理规范的旅行社,逐步形成品牌。对于欺骗消费者的行为坚决打击,直至清理出北京的旅游市场。利用行之有效的监管机制和奖励机制,树立行业中的服务质量楷模,服务信誉先进,促进从业人员自律,自觉提高服务水平。

4.3 加强对内、对外宣传力度,塑造后奥运时期新北京

目前本市旅游业的宣传还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即使是通过网络平台,旅游企业的广告也仅仅是告诉大家出行的时间、地点以及价格,而且都只是停留在媒体上简单文字说明的程度,消费者往往是凭借自己对旅游目的地的理解来定位自己的旅游。由于文化上、理解上的差异,使得游客和旅行社经常会发生一些争执。上述情况对于境外旅游者来说,则更为突出。因此,应该加大对北京市旅游产品的介绍和宣传力度。在北京大街小巷、公交站、地铁口随处可见的周边旅游目的地精美海报,例如山西介休、河北张家口等,却很少看见本市周边郊区新兴旅游产品的宣传广告,这不能不说是本市旅游产品销售中的一大失误。此外,奥运会已经结束,但是奥运留给这座城市的旅游资源和吸引力却更加动人。在后奥运时期,如何利用奥运时期的场馆、设施和配套设备为旅游业发展服务,如何塑造新北京的新形象是旅游从业人员必须研究的问题,也是新时展本市旅游经济的挑战与机遇。

4.4 加大旅游产品的开发,创造新的旅游热点

现在的旅行社基本上都把精力放在了组团上,在旅游产品开发上缺少新意。有人形象地将北京的旅游描述为“白天逛庙,晚上睡觉,进景点拍照”,每天基本上是在各个景点之间奔波,回去后也只能根据照片证明自己来过北京,对于首都的其他如文化、风土人情则知之甚少。此外,虽然近几年北京的旅游产品增加了许多,但是,与其他大的旅游城市相比,差距依然很大。其实北京除了故宫、颐和园等著名古迹外,还有许多其他省市不具备的人文旅游资源,但一直没有被有效开发利用。北京的旅游商品市场也相对缺乏活力,特色强的旅游纪念品几乎没有。此外,北京市本地游产品开发相对不足。随着经济的发展,北京率先实现了小康,北京人的消费观念特别是旅游消费观念更新很快,特别是随着私家车大量进入家庭,他们已经不满足在节假日到公园去转转,而是追求各种健康的、休闲的、个性化的旅游。而目前,除了可以去郊区垂钓、采摘或找个荒山野外搞个野炊外,很难再找出其他更适合的旅游方式了,于是北京人每年几百亿的旅游消费就理所当然地流向了外地甚至境外。

5 结 论

北京的旅游业,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经过三十年风雨兼程的奋进,已经从最初的几个政治接待型的服务单位,发展成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性产业。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又以空前的力度使北京这座历史悠久、文化辉煌、底蕴丰厚、现代文明的东方古都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也为北京旅游经济发展开创了一个新的空间。与此同时,世界金融危机后的经济复苏又为北京旅游经济发展迎来了新的挑战。但是只要旅游从业者妥善应对,充分发挥奥运效应,通过落实政府的重大政策、推进重大项目、搞好重大活动、整合重大要素等举措,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改革创新,扎实工作,就一定能变困难为机遇,不断开拓北京旅游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郭鲁芳.旅游目的地成功实施整合营销传播的关键因素[J].旅游学刊,2006(8).

[2]孙建华.漫步北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

[3]王国新.论旅游目的地营销误区和新策略[J].旅游学刊,2006(8).

[4]董杰.奥运会对举办城市经济的影响[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篇4

【关键词】 关中-天水经济区;体育旅游;区域合作

关中-天水经济区是国家西部大开发三个重点经济区之一,地处亚欧大陆桥中心,处于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要地,是西部经济基础好、自然条件优越、人文历史深厚、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经济区含陕西关中六市一区和甘肃天水市共七市一区,同处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渭河流域,相互间地理经济关联密切、依存度高,历史文化一脉相承、积淀深厚,旅游资源尤为丰富,发展旅游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体育旅游作为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交叉渗透产生的一个新的领域,是以体育资源为基础,吸引人们参加与感受体育活动和大自然情趣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在“关中-天水经济区”所辖七市一区(西安、咸阳、渭南、铜川、宝鸡、杨凌、商洛和甘肃省天水市)中选取西安市和天水市,对其体育旅游资源现状进行调查。

2、研究方法

通过搜索百度、中国期刊网和中国体育旅游网等网络资源,查阅学院图书馆中与体育旅游相关的书籍文献,为论文写作提供参考资料。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关中-天水经济区”体育旅游资源目前的利用局势

体育旅游资源是实现体育旅游的物质基础,要根据体育旅游的分类调查关中-天水体育旅游的资源现状。目前“关中-天水经济区”可供利用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可以依托秦岭发展徒步穿越、登山、攀岩、漂流、野外生存等项目,可以依托黄河、渭河发展赛艇、漂流等水上项目,可以根据地方丰富的民俗活动发展民风民俗体验游。但是还比较缺乏用以发展赛事观光、体育人文景点观光旅游的旅游资源。总体上看,“关中-天水经济区”自然体育旅游资源丰富,大型体育比赛和体育设施等人文体育旅游资源相对匮乏。根据体育旅游资源现状,经济区应该立足地缘优势和自然旅游资源丰富的特点大力发展以参与体验为主的体育旅游项目[1]。

2、“关中-天水经济区”体育旅游合作的前景展望

为了带动天水体育旅游的发展,由天水市旅游局主动发起,经西安市旅游局、咸阳市旅游局、宝鸡市旅游局、渭南市旅游局、铜川市旅游局和天水市旅游局共同协商,于2008年8月就关中-天水经济区六市间建立旅游友好合作关系事宜达成协议。协议的主要内容包括:在六城市间成立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共同体联合组织”,西安市旅游局为常设执行主席方,以六城市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基础,实现区域无障碍旅游,共同推出黄金旅游线路产品;联合组织参加对外宣传推介活动,打造区域旅游整体形象;在各自城市对旅游共同体内的成员城市提供旅游宣传、展示的平台;积极协调当地政府或旅游接待单位,对旅游共同体内的旅行社组织包机、专列和大型旅游团队到经济区城市旅游进行奖励或提供优惠政策;对区域内旅游游客的投诉受理和处理实行联动机制等[2]。

3、“关中-天水经济区”体育旅游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1)体育旅游市场化程度低。关中-天水经济区体育旅游业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还没形成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市场机制还很不完善,经济效益不明显,在旅游市场中份额相对较低。经济区体育旅游市场化程度低,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从业机构与人员不足。在经济区,体育旅游还是一个新事物,人们对体育旅游的认知程度较低,专门从事体育旅游服务的专业旅游机构严重不足,目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体育旅游旅行社,体育旅游主要是由各个户外俱乐部和驴友俱乐部组织进行,专业有余而市场化不足,现在经济区进行体育旅游消费的人数还不多,没有形成规模[3]。

其次,体育旅游产品质量不高、种类和数量有限。产品的质量是开发市场的物质保证,好产品才能在较短时间内打开市场;产品的种类和数量是占有市场基础,为了满足不同旅游者的兴趣爱好和心理需求,应该根据情况适时搞好开发。

(2)体育旅游市场开发力度不够。对于新兴产业,市场开发式发展的关键性问题。经济区体育旅游市场开发力度不够是造成经济区体育旅游发展相对滞后的主要原因之一。

4、“关中-天水经济区”体育旅游发展对策

(1)体育旅游的发展要有好的政策导向。没有政府积极正确的引导和扶持,体育旅游产业很难形成规模,不利于市场健康发展。因此,经济区的旅游和体育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在“人文经济区,山水秦岭”总体旅游发展指导思想下,有针对性的制定发展经济区体育旅游的政策、法规;在全面调查体育旅游的基础上推出资源开发和市场开发的规划,为体育旅游的快速发展打下基础。通过优惠政策大量吸引开发资金和从事体育旅游的机构,加快体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资源的开发,尽快培育出稳定的体育旅游市场;通过立法和制定行业标准,不断规范体育旅游市场环境。

(2)体育旅游的发展要广开融资渠道。体育旅游是一项投资巨大的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进行相关的基础建设、资源开发建设、市场运作工作。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政府在发展体育旅游的过程中更多的职责在于制定政策、合理定位、招商引资、规范市场等统筹规划方面,政府没有更多资金用于发展体育旅游。因此,发展体育旅游吸引社会资金注入就成了发展的关键环节。在引资方面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制定优惠政策、减免税收,鼓励企业、集体、个人等不同性质的法人共同参与体育旅游市场的开发。

(3)体育旅游的发展要树立好的品牌形象。品牌策略包括体育旅游产品品牌策略和体育旅游服务机构品牌策略。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的需要,根据经济区资源的实际情况,开发出多个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旅游产品;在积极有序开发新产品的同时,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通过内容丰富、有品位、有趣味的精品体育旅游产品吸引更多的旅游消费者。有针对性地扶持一些有潜质的体育旅游服务机构,树立品牌,带动整个经济区体育旅游行业的良性发展。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关中-天水经济区”有丰富多采的体育旅游资源,体育旅游文化的开发是对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体育旅游文化的开发是推动“关中-天水经济区”体育旅游的内在动力;体育旅游文化的开发是全面提高“关中-天水经济区”人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

2、建议

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充分利用“关中-天水经济区”美好的历史人文环境加大对外宣传规模;要坚持“送出去,请进来”的交流模式,“送出去”就是把“关中-天水经济区”文化特色和旅游优势宣传出去,提高“关中-天水经济区”在国内外的名度;“请进来”就是把国内外先进的旅游理念和发展模式消化吸收进来,为我所用;加大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构建“水―路―空”三位一体的立体式交通网络。

【参考文献】

[1] 王振.试论体育旅游的发展[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报,2006(6).57-60.

[2] 饶远,张云纲,许仲槐.中国西部体育资源的开发思路[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2.276-279.

[3] 天水旅游资源概览(内部使用)[Z].天水市人民政府研究室,2003.3-8.

篇5

关键词 乡村旅游;旅游景观;发展现状;优化策略;江苏南京

中图分类号 F3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0-0286-01

2014年底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中的“资源环境约束”“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以及“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特征预示着我国城乡发展也迎来转型变革的新契机[1-2]。乡村景观是指乡村地域范围内不同土地单元镶嵌而成的嵌块体。它受制于自然环境条件、人类经营活动和经营策略[3]。随着生态旅游、乡村休闲游的兴起,人们对乡村旅游体验需求迫切增强,从而催生了乡村旅游景观研究的新发展。

1 乡村旅游景观研究动态

1.1 国外研究综述

捷克、德国等是开展乡村景观研究较早的国家。在北美洲,以Forman为代表的一些生态学家近年来提出了一种基于生态空间理论的景观规划原则和景观空间设计模式,特别强调了乡村景观中生态价值和文化背景的融合。捷克景观学家 RuziCka和MikloS在研究区域规划、开发和对人工生态系统进行优化设计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景观规划理论和方法体系(LANDEP)。近年来,乡村旅游景观更多地和休闲农业、体验类农事项目结合,从而成为了系统化的项目综合体。

1.2 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有关于乡村景观规划的研究。郑辽吉认为乡村旅游景观是以农业资源为基础,以生态旅游为主题,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农村特有的人文景观,吸引游客前来观赏、休闲、购物、度假,并参与新型农业技术实践的一种旅游生态系统。陈威认为目前中国正处于由传统乡村景观向现代乡村景观的转变过程中,人地矛盾突出,需要通过合理的规划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相较于传统的景观设计,乡村旅游景观更加侧重于从旅游资源、旅游生态环境、旅游项目和产品、旅游体验等多角度关注乡村景观可持续性发展。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是以农村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为基础,以农家旅游设施为条件,以满足城镇旅游者的休闲度假需求为目的,以农村田园景观和民风民俗文化景观为内容的一种新型旅游系统[3]。因此,其发展也必然受到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

2 南京市乡村旅游景观现状

2.1 发展优势

2.1.1 乡村基础设施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主要是旅游交通的提质升级,近年来南京主要乡村所在地开展了干线公路与景区之间的连接线建设工程,并且大部分乡村旅游点已经将统一的外部旅游交通标识覆盖全区县主要公路道口。

2.1.2 乡村旅游景观品牌逐步建立。以农业体验、原乡美食为主要内容的乡村休闲游产品经过多年的打造,已成为南京乡村游的重要产品和亮丽名片,“傅家边草莓”“横溪西瓜”等乡村游产品在南京周边已有一定知名度。并且成功举办“梅花节”“草莓节”等旅游节庆活动,乡村景观旅游品牌逐步建立。

2.1.3 旅游景观体验类型多样。南京乡村旅游逐渐摆脱单一的农业发展形式,目前乡村区域正全力打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集聚区,这个集聚区集现代农业产业园、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精品园和现代服务业为一体。同时,结合旅游景区的发展,融入民俗文化、节庆活动、高科技元素等元素,丰富乡村旅游内容和旅游业态。

2.2 存在的问题

2.2.1 旅游景观体验形式单一,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南京的乡村旅游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原有的景区或者农产品种植点,景区周边效益良好,离景区稍远则差些,且主要以餐饮或住宿接待型为主,对本地传统的农业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1-5],使得景观体验主要停留在传统项目(观光、采摘、垂钓等)上,缺乏特色和精品,产品结构不丰富。

2.2.2 乡村旅游点分散,整合度较低。总体来说,南京乡村旅游地景观斑块分布较分散,区域特色和主题不突出,集聚效应较差[1]。目前主要形成了方山乡村旅游聚居区、白马乡村旅游聚居区等,其他旅游集聚效应有待进一步提升。

2.2.3 缺乏开发资金投入,整体发展乏力。缺乏乡村旅游资金投入,大大制约了南京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观的开发利用。加之当地农民作为乡村旅游景观开发的主体并没有太多资金投入,导致乡村旅游景观整体发展呈现出乏力状态。

2.2.4 景观品牌形象模糊。南京乡村旅游景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形象较模糊,目前尚未形成特有的品牌效应[1],导致客源市场缺乏稳定性。

2.2.5 部分村落基础设施建设欠缺,旅游配套设施不足。南京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处在较低的发展阶段,由于政策不完善、缺乏资金投入等,使得部分乡村旅游配套的公共设施较简陋,住宿餐饮接待设施条件差,水电供应不稳定,旅游接待设施稍落后[1-4]。

3 南京市乡村旅游景观发展策略

发展乡村旅游能够充分发挥乡村景观资源的优势,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不断培育和拓宽农村产业链,发展农村生态循环经济,为建设新农村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5]。

3.1 景观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相结合

以休闲农业景观建设为抓手,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共赢。把南京村落旅游景观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以农促旅、以旅富农、农旅互动,乡村景观设计及建设要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农业产业层次和水平,促进南京现代农业生产、经济、生态、社会、文化等多重功能的实现,创造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大力发展村落周边农业旅游景区景点,吸引城市的人流、信息流、资金流向乡村的转移,促进农村整体景观面貌改变。鼓励和扶持农民积极参与乡村旅游景观建设,增加就业,促进农民自身素质和创业能力不断提升。

把南京村落景观打造与城乡一体化结合起来。一方面要依托城市的资金和市场;另一方面通过旅游景观建设,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亲近山水、寄情田园、放松心态的场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环境,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

3.2 精心运作南京乡村旅游景观特色品牌

着力塑造品牌,一是通过各种方式展示和传递乡村景观品牌的相关信息,深化印象;二是策划构思新颖、深含韵味、富于美感、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形象,提升旅游地的形象和知名度;三是注意对品牌的保护和延伸,形成互相促进、相互支撑的品牌体系,大力推广品牌;四是创新营销手段,大力发展形象营销、口号营销、网络营销、联合营销、名人营销、情感营销等,提高景观价值营销的效果。

3.3 “政府+企业+社区”联动,引导乡村社区参与景观建设

开发乡村旅游景观应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区参与的发展机制,政府、企业和乡村社区分工清晰,各司其职,定位准确,合作共赢。首先应强化决策层的社区参与意识。加强对乡村重点旅游目的地政府管理部门和相关企业的培训宣传,提高他们对社区参与乡村旅游景观建设的重视,并使其意识到社区居民的参与性对于当地景观综合品质提升以及旅游地生态环境维持的重大价值;其次发挥当地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健全完备的参与机制。在社区参与旅游景观建设的运行机制中,社区是核心,一切机制的构建都围绕社区的利益展开。因此,在乡村旅游景观建设发展过程中,应强化旅游目的地所在区县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完善的社区参与机制;最后应提高社区居民的景观建设参与能力。政府可委托规划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或地方旅游规划院校等对社区成员进行乡村旅游景观建设运营方面的专业培训,使具有社区参与愿望的居民能掌握乡村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实用技术[1],加强其参与乡村景观管理的有效性。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提升社区居民参与本地区旅游景观开发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乡村休闲农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6]。

4 结语

农业是乡村区别于城市最基本的要素。发展乡村旅游不能脱离农业生产,但又不能仅限于生产,还要为休闲观光提供优质的景观[6]。对于乡村来说,通过农业旅游有助于发展经济,改善生活居住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7]。

5 参考文献

[1] 黄山区乡村旅游规划[EB/OL].[2016-07-30].http:///link?url=x4nF2vFTSbKmYmoeJdGoSNIxMA0P8K6gV1zQqZo4RiRqPR-CHydXEh6lEsgN9mmsFTjPolqQrhA_k2xgQKbAEYQwPxeN2bU51W3-dgiAFRzLq.

[2] 陈玉珠,王雪,杨家宝.“新常态”下看宜居乡村的发展与建设[C]//贵阳: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5.

[3] 叶洁楠,谷海涛.南京石塘竹海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思考[J].林业科技开发,2011,25(1):126-130.

[4] 张岩.基于城乡统筹的农业休闲式旅游模式探析[J].农业经济,2014(12):22-23.

[5] 王利炯,沈浚.乡村景观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联动研究[J].南方农业,2009(1):88-90.

篇6

一、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确定为中国乡村旅游年。在这一年,国家旅游局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将乡村旅游发展成为了我国旅游的一个新亮点。同时,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闲暇时间的增多,也促进了旅游业的兴起,乡村旅游业也发展迅速。

乡村旅游是将农业与旅游相结合,将传统的农业转变成为休闲农业的一种旅游方式。这种旅游方式,以城镇所不具备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来吸引城镇旅游爱好者,通过满足他们休闲和回归自然的需求而获取经济效益。随着旅游业的整体发展,乡村旅游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目前,我国各地开展的乡村旅游均在朝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我国当前开发的乡村旅游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市场依托型

乡村旅游的目标客户是城镇人,所以他的目标市场就是大都市。利用都市郊区来发展乡村旅游是我国目前最普遍、发展最成熟、最具有市场潜力的一种乡村旅游类型。从当前的乡村旅游发展情况来看,这种乡村旅游的基本定位是给都市居民提供“后花园”式的休闲场所。借助与现代化大都市完全不同的田园及村落景观,为观光者提供采摘、捕钓等各种农村特有的活动来吸引顾客的一种旅游产品。

2.景区依托型

景区依托型的乡村旅游,是指那些在著名景点附近的乡村,借助著名景点的名气和客源,来带动自身的住宿、餐饮、购物等等旅游配套服务的发展,同时还可以促进当地土特产的销售。

3.资源依托型

部分具有民族或者地方特色的村寨,可以依托其独具特色的生态、建筑、人文等资源来吸引游客的一种旅游模式。这些具有民族或者地方特色的村寨,一般都远离都市,现代化程度较低,与外界接触较少。可能正是由于交通的不便,阻碍了他们与外界的接触,才使得他们能够保持自己本身的特色而未被外界同化。

根据上面总结的我国当前乡村旅游所具备的开发类型,已经开发出许多不同的乡村旅游项目:

(1)“农家乐”:一些农民利用自家的农家庭院以及房舍周围的特色风光,吸引城镇游客前来吃、住、观光的一种旅游形式。农家乐也开发出了许多了相关产品,如农家旅馆、农家菜、观光园等等,这种旅游模式投入少、收益快、风险低,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

(2)度假村:在一些气候舒适,自然风景优美、生态环境优良的地带,建设一些比较高档的乡村旅游场所来满足有需求的旅游者休闲、度假,这种旅游模式称之为度假村。

(3)民族民俗风情园:一些乡村或者少数民族的建筑、生活方式、举办的各种活动等等具有其独特的风情特色,也可以做为一种吸引外地游客的一种旅游方式。

(4)观光购物农园:对于绝大多数在城镇生活的人来说,一些观赏、食用植物的种植以及动物的饲养都是新奇的,于是就有一些现代的种植生产园或者实验和科技示范基地等利用自身的特色,将自身同时开发成为度假休闲型的乡村旅游景点。其服务内容包括观光、体验、度假、休闲等各个方面,利用其高科技与高附加值的农业示范、科普教育、提供新奇的农特产品品尝等吸引游客。

(5)租赁农园:一些市民为了体验家禽家畜的养殖或者蔬菜等植物的种植,去向一些农民租赁土地或家畜。于是一些农民便将这种租赁方式发展成了一种独特的旅游形式。他们通过收取一定的租金,将自家的家畜或者土地出租给市民,由市民利用节假日的时间去体验家畜的养殖以及一些植物的种植,平时则由农民负责管理,最终的种养殖成果则属于租赁者所有。

二、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速度很快,让广大的农民朋友从中体验到了收获的喜悦。但是同时,我国的乡村旅游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不解决。未来将会对我国的乡村旅游带来一定的困扰。

(1)建设盲目,没有规划性

从上面总结的我国当前乡村旅游的项目可以看出,多数项目都是由个人或者小集体开发。在开发之前没有进行过专项的旅游规划,发展过程具有很大的盲目性。而且,由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时间还不长,政府部门还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管控,立法也还不健全,乡村旅游的管理单位形同虚设,经营者的行为得不到应有的规范。总的来说,乡村旅游虽然发展很快,经营者很多,但仍是一盘散沙,没有形成品牌,也没有什么营销战略,仍处于很原始的水平。其主要的营销手段就是靠回头客以及朋友关系等。

(2)产品单一

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品种比较单一,如经营农家乐的就单纯经营农家乐,经营度假村的就单纯经营度假村。而且同一种形式的乡村旅游服务项目大多比较类似。尤其是在同一区域内,各经营者的经营方式更是具有极大的相似甚至雷同。这种雷同的经营模式,很难吸引客户。从而加大了不同经营者之间的竞争,增加了市场风险,降低了经营者的经济收益。同时,当前的乡村旅游,主要的项目还停留在住宿,观赏,餐饮等低级层次上,并没有对民俗文化本身所存在的内涵进行深层次的挖掘。随着教育的普及以及游客文化程度的提高,他们在旅游的同时,也会考虑到游玩背后所体现的历史、文化、宗教、艺术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从而对乡村旅游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3)季节性强

旅游的季节性非常明显,普遍存在着冬往南,夏往北的特点。这也就导致了在旺季的时候,各个景点客源集中,人满为患。许多乡村旅游都是由个体或者小公司经营,资金不够雄厚,旅游相关的服务和配套设施不完善,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而在淡季的时候,由于游客量少,又会导致大量的旅游资源闲置,甚至部分旅游景点由于入不敷出而停业,造成了“淡季时没东西吃、旺季时没地方吃”的局面。而且由于一般淡季时间都不短,一年中最少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时间处于淡季。这种情况使得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难以提高,不能有效的吸引投资进行后续的建设,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4)经营水平不高

由于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大部分是当地的农户,受到文化素质及旅游专业素养的限制,他们普遍经营规模较小,档次偏低,经济效益不高。但是,一些经过培训的农户或者由企业经营的旅游景点,从规模、档次、服务质量、经济效益等各个方面都要强于没经过培训的农户。由此可见,对经营者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经营水平,是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有效措施。

三、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

通过上述当前我国乡村旅游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以及分析当前客源市场、政府政策等因素,综合分析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

(1)政府将加大干预力度

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以及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已经引起了各级政府部门的广泛重视,许多地方政府已经把乡村旅游的发展纳入了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逐步加大了对其扶持、培育以及管控的力度。

(2)投资趋势逐步多元化

许多有远见的人都看到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纷纷对其进行投资。有部分乡村旅游项目是农民个体经营的,也有合伙经营的,还有一些是村集体投资的,一些有实力的公司也纷纷介入乡村旅游的开发。

(3)逐步向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乡村旅游的第一批经营者要么投资失败,改做他行。要么完成了原始的资本积累,准备扩大规模。但是现在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他们想要把乡村旅游做大做强,要在新的竞争中占据一定的优势,就必须采取错位竞争,也就是要发展自己的特色,扩大经营规模,经营自己的品牌。

(4)自助游将成为一种趋势

乡村旅游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开始喜欢乡村旅游。但是同时,他们也不满足于一些已经发展成熟的、老套的旅游项目。他们喜欢自己开辟新的旅游点,自主提出一些新的旅游要求。乡村旅游的目的地和旅游的项目越来越广泛,旅游者在参加乡村旅游时越来越希望采取自助的形式。

(5)旅客来源区域越来越广

在乡村旅游刚刚兴起的时候,由于对其不了解,以及经营者宣传措施不到位等原因,游客多数为附近城市居民。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经营者对于宣传以及品牌建设的日益重视。部分乡村旅游项目已经形成了较为响亮的品牌,吸引了国内其他地方甚至国际上的游客前来参观游玩。

四、促进我国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的建议

在欧洲,从上个世纪就已经开始发展乡村旅游了。但是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才开始兴盛。由于欧洲的乡村旅游发展较早,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来发展我国的乡村旅游,欧洲的乡村旅游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进行品质认证

德国农业协会在1972年就制定了乡村旅游的品质认证制度,有效保障了游客的合法权益。该制度经过多次修订,一直沿用至今。该制度对度假农场进行品质认证,对于经过检验合格的农场进行登记,并颁发度假农场认证徽章。而认证的后续工作由经济部和财政部负责实行。

(2)成立组织

在乡村旅游的发展初期,相关的法律法规尚未出台,政府的监管还有待完善,此时需要成立一些组织来监管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3)建立完善的预定系统

随着自助乡村游越来越受到欢迎,游客的旅游目的地越来越不明确,突发性很强。只有有着完善的预定系统,如网络、电话、旅行社等等,才能让游客及时了解目的地的情况,以便及时安排未来行程。

(4)政府拨款支持促销

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多是一些农户,他们普遍受到资金的限制,旅游项目的促销一直做的不够好。如果政府能够在促销上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将会极大的提高他们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促进乡村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如2003年,英、法、德三国对本国乡村旅游促销方面的拨款分别是500万英镑、600万欧元和360万欧元,这一数值在近年来还在持续提高。

与欧洲相比,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非常迅速,前景非常好。但是也需要取长补短,借鉴欧洲的一些好多的经验,提高我国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1)加强政府监管

任何行业在规范化发展的过程中,行业自律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国家的监管也不可放松。欧洲国家多属于发达国家,其市场化程度非常高。但是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一直实施有效的监管。如法国政府部门对于农场旅游的管理,德国政府对于乡村旅游实行质量认证等。当前,海南省的乡村旅游还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要规范化乡村旅游的发展,除了靠行业协会的自律之外,应该借鉴欧洲经验,尽快加强完善政府的监管。

(2)确定发展重点与优势

欧洲的国家多数都不大,一个国家总与多个国家接壤。一些不同的国家之间也总是有着相同的生活习惯。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为了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各个国家都尽量发挥自己的特色,找出创新点,以有别于别的国家。特色的优势使他们能最大程度上吸引不同爱好的游客。海南的乡村旅游点众多,经营同一旅游项目的不同商家之间的雷同之处也较多。应鼓励他们发展自身特色,避免恶性竞争促进乡村旅游文化的发展。

(3)树立长远的发展目标

篇7

   【关键词】南京;乡村旅游饭店;发展策略

   一、乡村旅游饭店的概念乡村旅游饭店是伴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而兴起的,最初源于法国。就目前来说,对乡村旅游饭店的定义,业界还没有给出统一的解释。一般认为它是聚集在乡村地域空间内,有独特的自然环境、极具特色的人文环境和经营管理方式的、为顾客提供食宿及其他服务的商业性企业。目前中国乡村旅游饭店,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由大都市中远郊区由旅游企业集团提供的度假村,客源市场定位中高端休闲度假旅游者和部分会议团体旅游者。第二种是家庭旅馆,农户将自己家中闲置房屋出租给旅游者,提供特色农家菜,使其能更好的了解乡村生活。

    风俗民情。

    二、南京乡村旅游饭店基本现状

1向标准化,规范化发展。近两年来,南京乡村旅游发展迅猛,继2009年发放2000万乡村旅游券,2010年又举办乡村旅游月,无论是度假村,抑或是家庭旅馆或私营农庄都在此期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乡村旅游饭店很难用星级饭店的标准来衡量。随着南京市乡村旅游步入转型升级新阶段,乡村旅游由观光型,向观光和休闲度假型并重转变。南京市旅游局制定并下发了“南京乡村度假酒店标准(试行)”,按照标准化、制度化发展的要求,在综合效益、旅游交通、基础设施、旅游游乐、旅游购物、餐饮住宿等方面,对乡村度假酒店进行了规范和评比。

    2.总体数量充裕。各区分布较为均衡。据不完全统计,南京乡村旅游饭店约为500家。以此同时,每年的数量还在不断增加。从数量上来说,可供消费者选择的余地还是比较大的。从分布上来看,南京8个区县中由于雨花区离市区较近,乡村旅游点多数只提供餐饮服务,能同时提供住宿和餐饮的乡村旅游饭店较少。而在其他7个区县中,见图l,以高淳县和江宁区最多,剩下的5个区,除建邺区略高外,数量基本持平,出现这种分布的原因主要是和各区县与市区的距离以及经济发展速度相关联。

    1 4 l

63.接待人次及收入逐年上升。南京作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心城市的都市效应明显放大。随着南京乡村旅游资源整合力度及知名度的增强,乡村旅游迅猛发展,乡村旅游饭店的接待量及收入也在逐年上升。从表1中可以看出,无论是接待量还是收入都保持着逐年上升的趋势。

    即使期间遭受自然、经济、政治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年均增长率基本保持着22%左右。三、南京乡村旅游饭店存在的问题1.消费单一,产品雷同。从南京市农林局了解到的情况来看,消费者在乡村旅游饭店的支出以餐饮为主。客房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又往往差强人意,使得客人在乡村旅游饭店留宿少之又少。其它各项收入都欠佳,消费项目较为单一。而从南京乡村旅游饭店提供的菜肴上来看,农家菜的品种缺少变化,菜肴更新速度慢,即便个别推出新的菜式,也很快被别的店家抄袭。不仅如此,娱乐项目也存在很大的雷同性。南京2010乡村旅游月活动向游客推荐26家乡村旅游饭店典型代表中,见表2,除个别推出一些新兴的项目诸如真人cs,游艇外等活动外,14家提供垂钓项目,约占总数的54%,其次为简单农事项目,诸如采摘等。对游客来说,如出一辙,缺乏个性化。2.基础设施有待提高。乡村旅游饭店的发展有赖于乡村旅游的发展,特别是一些基础设施的完善,诸如,道路、停车场等。从目前南京乡村旅游发展的状况来看,游客前往乡村旅游饭店的方式多以自驾为主。对于没有私家车的游客来说,去到这些地方往往需要转乘多次公交,而且一般这类公交车的发车间隔以及运营时间往往不尽人意。而即便是有私家车的游客,如果是在周末或旺季去到乡村旅游饭店,停车又经常成为难题。停车场的容量有限,导致有些车子在场外随意停放,产生的垃圾废物不能及时得到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的生态环境。据南京乡村旅游饭店周边居民反映,近两年的噪音等污染比前些年严重很多。

    3.季节差异较大,无序竞争涌现。从人们的出游习惯上来看,一般乡村旅游多发生在春季与秋季,因此乡村旅游饭店往往在这两季节的接待量达到顶峰,而在冬季以及夏季门庭冷落,造成资产设备的闲置浪费。虽然南京市组织了悠游四季的活动,如夏季江宁区的横溪西瓜节,冬季浦口养生保健游等,使该地区这一情况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总体上来说,南京乡村旅游饭店在淡季的营业不是非常理想。在客源下降的情况下,有些管理不规范的地区就会出现互相降价的不正当竞争。这种不正当竞争的出现,会从某种程度上扰乱乡村旅游饭店正常的市场秩序。

    4.从业人员素质较低。南京乡村旅游饭店的管理者和工作人员大多为当地居民。而这些人员在经营管理方面只是凭经验进行,没有受过系统的培训,素质不高,有时会做出一些只顾现实既得利益,牺牲长远发展的行为。

    有关乡村旅游饭店的食品安全问题以及环境污染问题这两年层出不穷,对发展乡村旅游以及相关产业的质疑也是此起彼伏,其实追根究底还是相关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存在缺陷。

    5.品牌意识较差,宣传不够到位。近几年南京乡村旅游品牌建设卓有成效,诸如江心洲的葡萄节,横溪的西瓜节,以及高淳的螃蟹节等,但与之配套的知名乡村旅游饭店却屈指可数,至今尚无知名品牌的乡村旅游饭店或连锁度假村,也很少能在媒介上看到有关南京乡村旅游饭店的广告推荐,除了南京市旅游局网站出现的一些简单介绍,游客很难发现相关的有用信息。

    四、南京乡村旅游饭店发展策略

1.饭店产品设计突出南京特色,平衡消费金额。对于占据消费份额较大的餐饮部分,乡村旅游饭店可围绕当地物产情况以及南京特色来设计菜品。诸如江心洲的江鲜,六合的活珠子等。并根据不同客人的口味对菜式加以调整创新。此外,乡村旅游饭店建筑设计所力求的乡土气息不能忽视。但同时要结合地域文化、传统习俗,既要高于当地传统的民居建筑,又要善用本地特有的建筑元素。

    南京的乡村旅游饭店可着眼于南京的特色,比如雨花石文化展示,南京民间艺人的剪纸等作品,这样使得内部环境更加贴近生活,也宣传了南京的文化,特别的居住环境,也是吸引客人留宿的一种方法。至于游客消费有限的附加服务方面,可以通过优化土特产包装,注册商标,实现品牌化来提升。同时增加除垂钓这些传统项目外的一些新兴项目,诸如拓展活动等,来刺激游客的消费,提高饭店总体收入。

    2.借助政府宏观政策的支持,改善相关基础设施。南京政府近两年对乡村旅游扶植的力度比较大。乡村旅游消费券和乡村旅游月的活动都极大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乡村旅游饭店要积极和政府合作,借助政府的力量对一些基础设施项目,采取融资和集资的方式进行改造提升。便捷消费者到乡村旅游饭店的通路,增加公共交通的班次等。对一些水电气等较难解决的基础设施问题,要积极向相关部门反映,协调好整体规划和施工,避免后期改造对环境造成的二次干扰。

    3.在淡季采取力度较大的优惠措施以及主题活动。

    针对淡季客源较少的情况,可以借鉴一些商场的促销活动方式,实施比如“满就送”,会员积分,抽奖等促销活动。

    对消费金额满一定额度的客人发放礼券,鼓励客人下次来饭店消费。对经常消费的常客,办理会员卡,针对消费的累计金额进行积分回馈,年终发放饭店白有品牌的土特产。抑或是在淡季进行一些消费抽奖的活动。此外,增加一些主题活动,可以在夏季推出一些纳凉晚会,冬天举行篝火晚会。这类促销活动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吸引客人,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缩小淡旺季的差别。

    4.加强乡村旅游饭店从业人员的培训。南京市旅游局虽然出台了有关乡村度假酒店标准,但对从业人员的规范和培训尚未正式启动。可以通过各区县的相关部门组织定期的集中强化培训,培训内容以行业标准,业务技能和管理技能等为主。在培训结束后可以进行考核,对达到要求的人员颁发资格证。此外,乡村旅游饭店业主也应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对自己的员工进行相关业务培训,培训课程以产品知识为主,适当辅助一些文化礼仪方面的知识,有利于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

    5.开拓网上直销模式。加强行业合作。乡村旅游饭店不能仅仅依靠南京市旅游局网站的简单介绍,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建立自己的网站,与官方网站建立链接,实现b2c的销售模式。现在更多的散客愿意通过网络预先了解旅游目的地的情况。通过自有网站,可以满足客人产品查询,预订等一系列需求。乡村旅游饭店则可以通过网上的意见反馈,更直接地了解客人的真实想法,改进自己的不足。在稳定散客客源的同时,还应加强与旅行社等行业组织的协作,争取人数较多且稳定的短线nip,游客,使饭店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通过团队中游客的口口相传,达到扩大饭店在外地的知名度的目的。

    五、结语

在宏观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及自身努力下,南京乡村旅游饭店无论是大规模的农庄或是农户经营的小型家庭旅馆,如果可以在突出特色,加强培训,推广新型销售模式等方面多做一些努力,今后的发展的空间也许会更大一些。

篇8

【摘要】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带动了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也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增强区域竞争力,在各地区发展的道路上扮演重要的角色。5A旅游景区作为我国旅游等级最高的类型,是我国及其所在区域旅游形象的代表。本文以5A级景区华山为研究对象,针对5A级旅游景区存在的人员拥堵,基础设施不完善,环境污染严重,开发管理单一落后等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为5A级景区的建设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关键词】5A级旅游景区 景区问题 旅游品牌 景区建设

一、引言

(一)研究对象

截止2016年10月19日为止陕西省有7个国家AAAAA(为了写作方便在后面用“5A”表述)级旅游景区: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西安华清池景区;延安黄帝陵景区;西安大唐芙蓉园景区;渭南华阴市华山景区;宝鸡市太白山旅游景区;金丝峡景区。本文以华山景区为例,对陕西5A级旅游景区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二)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2001年国家旅游局将我国的旅游景区划分为5个等级,这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A级旅游景区的评定要求颇高,涉及面广,多方面都有由中国旅游局制定的国家标准来规范,5A级旅游景区作为群龙之首,其发展水平更是高于国家标准,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我国旅游业形象。

陕西省2016年前三季度文化产业的发展上涨明显,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收(产值、销售额)增长超9%。其中,文化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迅速提高,游览景区管理业营收22.05亿元,增长17.28%,增速比上半年高出一倍以上。

从数据中可见陕西省的文化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其中旅游业增长态势迅猛,因此对陕西省5A级旅游景区现状研究和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

(2)研究意义。本着使陕西省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的目的,本文把陕西省5A级旅游景区重点以华山景区为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发现其旅游业发展存在的不足,并针对这些不足提出改善措施。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理论意义。利用旅游理论,对华山景区进行研究,在研究中去验证这些理论,对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实践意义。第一,分析陕西5A级旅游景区发展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合理地评价并指导景区的整体发展提供支持。也有利于深度开发旅游资源,促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通过景区现状影响因素的研究,加强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联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带动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协调发展。

(三)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华山景区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措施。从而使旅游景区的更好的满足人们的旅游需求,实现良好的综合效益。研究结果还可以拓展到陕西其他5A级旅游景区,为其他旅游景区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二、理论基础

(一)景区最大承载量理论

景区最大承载量是指在一定时间里,在确保景区内游客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和景区的旅游资源环境安全的情况下,景区能够容纳的最大游客数量。景区最大承载量分为日最大承载量和瞬时最大承载量这两类。根据不同类型的景区,最大承载量有着明显差异的表现形式。有的5A级景区包括很多个景点,特别是陕西的景区,有很多是文物保护单位,对游客承载量有不同的要求。

(二)生命周期理论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是指旅游地的发展过程,从最初的探查、发现,经过不断的发展巩固到最后的衰落或复苏,这是每一个旅游景区都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了解旅游景区的生命周期,并加以措施,便能够使旅游地生命周期延长,也能够使其在某点发生转折而不至衰落。认识了解到影响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相关因素,可以使我们在开发旅游产品的同时,预测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并根据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在产品未衰落时规避风险,并对旅游产品进行创新或及时的更新换代,使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得以延长。

三、华山景区现状

(一)旅游资源概况

华山(亦称太华山),又被称为西岳,为五岳之一,位于中国陕西省渭南华阴市城南,西离西安市120公里,南连秦岭,北瞰黄河,处秦、晋、豫黄河三角洲交汇处,扼西北进出中原之门户。华山景区中环列诸峰,有奇石、险路、洞穴、瀑布深潭,巨松乔桧更是不计其数,五峰也是别有洞天。

此地道教文化渊博,传说故事繁多,更是留有无数名人骚客的宝墨,“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西岳出浮云,积翠在太清”等诗句在历史上广为流传,成为华山的文化资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可以说,华山的旅游资源可谓是得天独厚。

(二)华山景区开发现状

(1)景区最大承载量。陕西省渭南市华山景区主日承载量为主峰区6.78万人次、西岳庙景区6.75万人次,仙峪景区3.94万人次。

(2)开发广度。华山景区通过不断地开发,目前大致形成了四大主要旅游功能:观赏、体验、购物、休闲。登山观景是华山主要的旅游功能。华山四季景色变化多端,“云华山”、“雨华山”、“雾华山”、“雪华山”在不同的季节展现不一样的姿色,给游人带来瑰丽震撼的感官体验;体验主要是体验华山险道和堪称“亚洲第一索道”的华山索道;华山脚下以及山路两边、超市、游客中心均有陕西特色产品出售,还有一些登山必备之物可供选择,购物较为方便;景区中更有各大广场供游客休闲娱乐,还有陕西特色美食及华山特色美食出售。

(3)开发深度。华山的开发结合华山的风景与当地的文化,包括了许多地方特色民俗和小吃,让陕西的独特而富有魅力的民俗文化展现在游客面前。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色相互衬托,更显现出华山的峻丽和幽美。

(三)华山景区存在的问题

安全问题:

(1)人流量过大,超过景区的最大承载量。自古以来,华山就有“奇险天下第一山”的美誉,以其地势险峻、瑰丽多变出名,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游客。近几年景区片面追求“门票经济”,由于超过索道承载力游客被困山顶的新闻屡见不鲜,游客之间或与景区安保人员发生冲突致伤的例子比比皆是,安全问题突出。

(2)地势险要,道路狭窄,易发生踩踏、摔伤等事故。华山地势险要,上山下山道路更是狭窄。一些奇险的景点很容易发生摔伤、坠落等事故。在客流高峰期,人流量大造成交通拥堵,在拥挤过程中很容易发生踩踏事故,造成人员伤亡。

(3)游客安全意R淡薄。某些游客安全意识淡薄,翻越安全护栏去拍照、摄像等。部分游客的不文明旅游行为如肆意拥挤、言语不敬等也可能导致人员纠纷,引发冲突伤害。

基础设施不完善:

(1)安全设施。景区安全设施如紧急输送通道、紧急医疗救助中心虽然有但是不健全,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较低。

(2)服务设施。服务设施如卫生间、垃圾桶等基础设施设计不尽合理,客流量大时卫生间排队现象严重。

(3)交通设施。交通设施较为单一,登山主要靠步行道路和索道构建起来的交通体系,即便是坐索道也不能直接登顶,仍然需要爬高履险,这使很多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游客不能登顶一览华山奇绝风光,造成旅游资源的浪费,更有可能影响游客的满意程度。

环境问题:与国内许多旅游景区一样,华山的很多景点人工开凿修建的因素过多,失去了原有自然景观的独特之美,同时也破坏了本来的生态环境。特别是近年来新修了各种各样的索道,建设大量的人造景观,破坏了山体环境,也破坏了华山的审美价值和绮丽之处。随着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人数的增多,生活垃圾日益增多,大量的垃圾给华山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四、华山景区现状的影响因素及解决方案

(一)影响因素

(1)选择出游的人越来越多。国家政策导向:国家这几年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使第三产业焕发出了蓬勃生机,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发展迅速。同时,国家还通过通过各种政策拉动内需,刺激消费,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已经从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转变,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旅游消费。加上国家对中西部地区的开发扶持,“一带一路”的建设,人们把旅游目光更多的转移到了中西部地区,华山也迎来了旅游“黄金年”。旅游交通:交通技术的发展,使各地旅游景点都迎来了大量的游客,旅游专线的开辟更是方便了人们出游,而华山由于地势险要,景区内的交通主要还是依靠最原始的步行,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游客的拥堵,更增加了人员摩擦的系数,降低了游客的满意度。

(2)华山景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华山景区近十年发展迅速,特别是成为5A级景区之后,从景区开发到建设到服务各个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由于华山景区的管理不到位,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接收游客超过景区承载力,造成景区人员拥堵,各方面的设施跟不上需求。

(3)华山景区建设缺乏规划。华山景区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毫无规划地滥兴工程建设,严重破坏了景区的环境。景区垃圾处理也不尽合理,缺乏监管,导致景区垃圾污染严重。

(二)解决方案

(1)完善景区安全管理。①合理控制环境容量:控制好旺季的人流量,使其保持在合理的环境容量之下。我们一是可以通过价格杠杆来平衡淡旺季的游客容量,兼顾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景区利益;二是在旺季要按照景区的最大承载量来限定游客数量,在淡季着力恢复景区自然环境。②加强旅游旺季的人流疏导:在旅游旺季,可以在每个人流交汇的路口设置电子眼,一旦发生拥堵便自动提醒后面的游客绕路而行,及时合理疏通人流,避免人员拥堵造成安全事故。在每个事故多发地点设置相应的安全员,并树立警示标志,避免游客误入危险区域,同时遇到险情也能及时救援。③加强对游客的安全教育:进去景区前要对游客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在各大休息广场可以播放安全教育宣传片,在人流量大的区域可以树立安全教育宣传牌。

(2)改善基础设施。排查景区内的各个安全隐患,做到每个事故地点都有警示,加强对游客的安全教育,并做好应急准备工作;合理规划垃圾桶、卫生间的数量及位置,尽量缩短游客的排队时间,同时设立“第三卫生间”,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使用;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服务,根据客流量及时调整宾馆、餐厅、停车位等的服务能力;改善交通条件,在景区内多采用迂回环通的道路,增辟复合线和单行进出线,实行潮汐线路,在登山高峰期多线上少线下,下山高峰期多线下少线上,合理安排客流线路。可以引入直升机观景项目,让游客在高空中俯瞰华山大好风光,全方位体验华山之美。

(3)突出地方特色,打造旅游品牌。加大力度,提升华山景区的旅游形象,深刻挖掘华山文化资源,全面整合和优化华山文化,突出华山旅游资源个性,提升华山旅游形象,增强华山旅游吸引力,打造一个知名的华山旅游品牌。通过打造共性中有个性的知名文化旅游景点,成为游客由肢体旅游转变为心灵旅游的一个理想目的地,以文化支撑旅游业的内涵式发展。

(4)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景区全面数字化。利用手机软件或者微信公众号,实行网上预订门票,不需取票可直接刷二维码进入景区,这就解决了排队取票的麻烦。同时我们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观察人流量的变化,并通过手机软件即使反馈给游客,让游客避免拥堵。

(5)合理利用景区生命周期,加强可持续发展。景区都是有生命周期的,我们可以开发多条旅游线路,多种旅游乐点,这样既避免了游客在一条旅游线路上过度拥挤,又可以及时规避景区生命周期的衰退期。同时,注意景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严格控制建筑设施,不滥开发,保护华山的自然景观,让华山景区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研究表明,华山景区主要存在人员拥堵,基础设施不完善,环境污染严重,开发管理单一落后的问题。华山景区作为陕西5A级景区的代表,这些问题在其他景区也同样存在。因此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陕西各5A级景区应坚持可持续开发;完善交通,提高可进入性;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质量;提高景区信息化程度,利用网络技术优化管理。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石林县;农庄经济;旅游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3-0242-02

现代农庄经济是以市场经济相对发达为条件,在不改变目前我国农村经济体系的前提下,以土地使用权的有偿转让为基础,以资本为纽带,以委托经营为机制,以生产商品和组织商品交换为目的,按标准化合约方式组织起来的生产经营组织。都市农庄不同于农家乐,而是由现代农业、生态林业、休闲旅游和新农村建设项目组成,集一、二、三产业为一体的发展模式。

一、石林县农庄经济发展现状及意义

(一)石林县都市农庄发展情况

石林万家欢蓝莓庄园、石林锦苑都市农庄、杏林大观园、云烟印象烟庄和统千香草园、石林县青泽农庄、石林景尚山水都市休闲农庄、云南业大园林绿化有限公司都市农庄7个项目,已经被石林县人民政府确定为石林县都市农庄规划点,七个已审定农庄总规划面积12 895.13亩,建设用地规划面积644.76亩,占总规划面积5%。服务设施用地根据各个农庄的详细性规划按用地审批程序报批。2012年启动了石林万家欢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石林万家欢蓝莓庄园项目和石林统一千州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云烟印象烟庄和统千香草园项目,2013年启动建设云南青泽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石林县青泽农庄项目、石林锦苑康乃馨有限公司的石林锦苑都市农庄项目和石林圣火药业有限公司的杏林大观园项目。到目前为止,5个已经启动建设的都市农庄累计完成投资72 495万元,其中2013年完成投资17 492万元,2013年以前完成投资55 003万元。

目前,已初步形成以锦苑花卉为龙头的花卉产业园,以万家欢为龙头的休闲观光农业园,以圣火杏林国际养生度假村为代表的休闲观光养生度假园。万家欢农业生态园是集节水增效示范、高床厩养示范、高校农业示范、旅游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农业科技生态园,园区建设主体由果园、苗木园、养殖园、休闲园组成,给游客带来了丰富的体验性,拓展了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杏林大观园项目,是一个以医药文化旅游为前导,集居住、医疗保健、文化娱乐、商贸、绿色农庄为一体的农庄式大型养老社区,通过植入与当地历史相关的人文元素,对自然景观进行美化,给与完善的养生条件配置,给入住老人和游客营造颐养天年的快乐空间,促进了康体养生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发展。锦苑花卉在石林投资建设了大型现代花卉产业园,通过整合花卉产业链,以花卉为亮点,以农业产业为基础,搭建锦苑品牌的经营服务型公共平台。

(二)发展农庄经济对石林县旅游发展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农旅结合,推动旅游业和农业的融合发展。台创园内的每一个都市农庄都有自己的主题,并且融吃喝玩乐购为一体,以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农业高新技术研发、农产品加工配送和生态农业休闲观光为重点,引领着云南农旅结合、低碳休闲的生活方式,每年都有40多万人次入园游览。第二,拉动石林旅游业发展,提高旅游综合收入。石林旅游目前仍然以观光游为主,过于依赖门票经济,因而需要探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而农庄经济正是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通过特色都市农庄依托石林的旅游资源,拉动石林的旅游业发展,真正做到“吃住行游购娱”,让游客“留下来”,提高石林旅游综合收入。第三,有助于整合旅游资源,创新休闲旅游方式。农庄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把石林景区和台创园片区之间的路线串联起来,实现旅游资源整合利用,最大限度发挥旅游资源的效用。

二、石林县农庄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政策还不够完善

云南省2014年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庄园的意见》,主要是为了鼓励“老板下乡”、“资本下乡”、推动资源的优化配置。从石林县的实际看,政府在资金扶持、用地审批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但缺乏有关农庄经济发展的规划性政策文件,指导性不强,庄园发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模仿性。由于政策不完善,使得农庄的优势难以发挥,市场前景分析、庄园规模定位不清。同时,发改、农业、林业、交通、金融、质检等部门在部门联动、项目建设、信息共享、整合资金方面统筹协调不够。

(二)农庄规划及选址和建设存在矛盾

石林县已经启动建设的5个都市农庄,有4个在云南昆明石林台湾农民创业园内,石林台湾农民创业园选址在石林风景名胜区二、三级保护区之内,而石林风景区的总体规划在石林台湾农民创业园选址前就完成了,所以园区的选址不符合石林风景区总体规划,建设用地批下来后,园区入园项目建设在办理选址意见书时没有依据,无法办理项目开工的前期手续和相关证照,造成建设上的实际困难。由于4个都市农庄的项目和部分规划地点在石林风景区保护范围内,在办理环保、水保、住建等部门的审批手续时难度大。此外,建设用地及5%以内的设施用地难以落实。

(三)农庄土地占用导致农民权益受损

由于农庄项目的特殊性,石林县各大农庄在建设初期的占地及规划面积都较大,平均每个农庄的面积超过1 000亩。农庄建设用地大,难免要占用到周边农民的土地,尽管目前石林县的农庄规划用地主要集中在石林台湾农民创业园、石林旅游度假区、国家圭山森林公园、九石阿旅游专线附近,但都难以避免要占用到农民土地。农庄经济目前主要通过企业要推动,因此农庄开发商在运营过程中必然要以盈利为主,加之没有相关的政策法规约束,因此处于实际的垄断地位,在农庄内打工的农民工资低、报酬少,利益分配不公;在土地补偿方面,政府的土地政策也没有明显的倾斜,农民获得的补偿有限;而一些失去大部分土地的农民没有稳定生活来源,加剧了生活困难。农民权益受损,就会导致石林旅游资源和人力资源、土地资源不能实现很好的融合发展,也阻碍了石林旅游转型升级的步伐。

(四)农庄经济运行机制不畅

由于资金、经营管理能力等因素的制约,石林县的农庄开发商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管理规范、经营不善、违规操作等问题。例如:有的开发商经营管理能力较弱,导致农庄管理不规范,营销手段匮乏,难以实现预期收益;有的开发商在经营过程中经营转向,违背了农庄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一些开发商的服务体系不全,因而导致庄园发展受到制约。基于上述因素,促进土地、资金、管理、技术、人才、市场、信息等生产要素尚未在石林县农业庄园集聚和合理流动,农庄经济运行机制不畅。农庄经济运行机制不畅,导致了各农庄收益盈利模式的不稳定,影响了农庄经济在市农林旅游综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三、推动石林县农庄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出台农庄经济的政策和意见

庄园经济既是一种经济模式,又是一种发展战略和规划思想,更是一次深刻的改革创新,各级政府是推动其大力发展的责任主体。石林县应根据云南省和昆明市政府出台的发展都市农庄(农场)的相关政策,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和建设标准,确保“政府主导、龙头带动、多措联动”的措施得到保障,使都市农庄建设质量、速度、效益并重,得到健康发展并发挥其应有的效益。通过农庄经济发展政策或意见的出台,指导石林县农庄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在资金、税收、用地、体制、机制等方面给予明确支持。

(二)完善农庄的规划编制

在编制农庄规划时首先要考虑分片区、分类型、分特色进行开发建设,避免大部分农庄出现模式单一、风格雷同、缺少独特创意等问题。通过农庄经济的深入调查研究,建立和完善石林农庄在项目用地、资金筹措、农民工安置、产品和服务开发等方面的机制,确保农庄规划的科学编制。其次,整体布局、统筹安排,避免单纯企业行为导致农庄的盲目建设,确保政府主导、监管到位。最后,因地制宜,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农庄发展方向和目标,要充分体现“一庄一品”的独特魅力,并让农庄建设和乡村旅游规划、农村土地规划、农业产业规划等衔接,促进石林县旅游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合理组织供地,发挥农民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

农庄项目选址确定后,由项目所在县都市农庄发展领导小组根据项目规划组织土地(林地)流转和依法办理征占用手续,并负责实施项目基础设施配套工作。提倡和允许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采用转包、转让、“反租倒包”、股份合作和出租等多种形式进行有偿转让,促进农村土地依法、有偿合理流转。上级政府应给予安排配套设施建设专项用地指标和专项扶持资金。

在此基础上,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规范农庄用工报酬标准,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创造性地发展多样化的现代农庄。石林县政府可以实行差别化政策,鼓励各农庄因地制宜开发不同的产品与服务体系,打造特色乡村旅游体系。各农庄应加强对村民的旅游专业培训,邀请更多村民参与到农庄的建设中,实现人力资源、土地资源和旅游资源整合,更好地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四)构建良性的农庄经济运行机制

首先,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坚持民办是为了更好地树立市场经济观念,尊重投资开发企业的主观能动性。坚持民管可以有效地避免盲目决策、管理混乱、损失浪费等行为,提高农庄经济项目的收益。坚持民受益是农庄经济组织的生命力所在,农庄发展建设好了,消费者才能享有安全丰富的食品和休闲娱乐、回归田园的体验,让农业、企业、农民、消费者都受益。其次,建立庄园经济监管机制。石林县农业、林业、水利、科技、商务、质监、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等多部门应实现联动,以此整合资源、项目和资金,协调配合,引导投资开发企业制定管理标准,促使农庄正确处理利益分配关系,确保群众利益不受损害。最后,依托资源多元化发展,打造特色产业示范园,建立集生产、加工、物流、旅游、购物文化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庄园。通过旅游资源的整合、综合开发和利用,不断发挥农庄经济在石林旅游综合收入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10

一、乡村旅游饭店的概念

乡村旅游饭店是伴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而兴起的,最初源于法国。就目前来说,对乡村旅游饭店的定义,业界还没有给出统一的解释。一般认为它是聚集在乡村地域空间内,有独特的自然环境、极具特色的人文环境和经营管理方式的、为顾客提供食宿及其他服务的商业性企业。目前中国乡村旅游饭店,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由大都市中远郊区由旅游企业集团提供的度假村,客源市场定位中高端休闲度假旅游者和部分会议团体旅游者。第二种是家庭旅馆,农户将自己家中闲置房屋出租给旅游者,提供特色农家菜,使其能更好的了解乡村生活。

风俗民情。

二、南京乡村旅游饭店基本现状

1向标准化,规范化发展。近两年来,南京乡村旅游发展迅猛,继2009年发放2000万乡村旅游券,2010年又举办乡村旅游月,无论是度假村,抑或是家庭旅馆或私营农庄都在此期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乡村旅游饭店很难用星级饭店的标准来衡量。随着南京市乡村旅游步入转型升级新阶段,乡村旅游由观光型,向观光和休闲度假型并重转变。南京市旅游局制定并下发了南京乡村度假酒店标准(试行),按照标准化、制度化发展的要求,在综合效益、旅游交通、基础设施、旅游游乐、旅游购物、餐饮住宿等方面,对乡村度假酒店进行了规范和评比。

2.总体数量充裕。各区分布较为均衡。据不完全统计,南京乡村旅游饭店约为500家。以此同时,每年的数量还在不断增加。从数量上来说,可供消费者选择的余地还是比较大的。从分布上来看,南京8个区县中由于雨花区离市区较近,乡村旅游点多数只提供餐饮服务,能同时提供住宿和餐饮的乡村旅游饭店较少。而在其他7个区县中,见图l,以高淳县和江宁区最多,剩下的5个区,除建邺区略高外,数量基本持平,出现这种分布的原因主要是和各区县与市区的距离以及经济发展速度相关联。

1 4 l

63.接待人次及收入逐年上升。南京作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心城市的都市效应明显放大。随着南京乡村旅游资源整合力度及知名度的增强,乡村旅游迅猛发展,乡村旅游饭店的接待量及收入也在逐年上升。从表1中可以看出,无论是接待量还是收入都保持着逐年上升的趋势。

即使期间遭受自然、经济、政治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年均增长率基本保持着22%左右。

三、南京乡村旅游饭店存在的问题

1.消费单一,产品雷同。从南京市农林局了解到的情况来看,消费者在乡村旅游饭店的支出以餐饮为主。客房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又往往差强人意,使得客人在乡村旅游饭店留宿少之又少。其它各项收入都欠佳,消费项目较为单一。而从南京乡村旅游饭店提供的菜肴上来看,农家菜的品种缺少变化,菜肴更新速度慢,即便个别推出新的菜式,也很快被别的店家抄袭。不仅如此,娱乐项目也存在很大的雷同性。南京2010乡村旅游月活动向游客推荐26家乡村旅游饭店典型代表中,见表2,除个别推出一些新兴的项目诸如真人CS,游艇外等活动外,14家提供垂钓项目,约占总数的54%,其次为简单农事项目,诸如采摘等。对游客来说,如出一辙,缺乏个性化。

2.基础设施有待提高。乡村旅游饭店的发展有赖于乡村旅游的发展,特别是一些基础设施的完善,诸如,道路、停车场等。从目前南京乡村旅游发展的状况来看,游客前往乡村旅游饭店的方式多以自驾为主。对于没有私家车的游客来说,去到这些地方往往需要转乘多次公交,而且一般这类公交车的发车间隔以及运营时间往往不尽人意。而即便是有私家车的游客,如果是在周末或旺季去到乡村旅游饭店,停车又经常成为难题。停车场的容量有限,导致有些车子在场外随意停放,产生的垃圾废物不能及时得到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的生态环境。据南京乡村旅游饭店周边居民反映,近两年的噪音等污染比前些年严重很多。

3.季节差异较大,无序竞争涌现。从人们的出游习惯上来看,一般乡村旅游多发生在春季与秋季,因此乡村旅游饭店往往在这两季节的接待量达到顶峰,而在冬季以及夏季门庭冷落,造成资产设备的闲置浪费。虽然南京市组织了悠游四季的活动,如夏季江宁区的横溪西瓜节,冬季浦口养生保健游等,使该地区这一情况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总体上来说,南京乡村旅游饭店在淡季的营业不是非常理想。在客源下降的情况下,有些管理不规范的地区就会出现互相降价的不正当竞争。这种不正当竞争的出现,会从某种程度上扰乱乡村旅游饭店正常的市场秩序。

4.从业人员素质较低。南京乡村旅游饭店的管理者和工作人员大多为当地居民。而这些人员在经营管理方面只是凭经验进行,没有受过系统的培训,素质不高,有时会做出一些只顾现实既得利益,牺牲长远发展的行为。

有关乡村旅游饭店的食品安全问题以及环境污染问题这两年层出不穷,对发展乡村旅游以及相关产业的质疑也是此起彼伏,其实追根究底还是相关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存在缺陷。

5.品牌意识较差,宣传不够到位。近几年南京乡村旅游品牌建设卓有成效,诸如江心洲的葡萄节,横溪的西瓜节,以及高淳的螃蟹节等,但与之配套的知名乡村旅游饭店却屈指可数,至今尚无知名品牌的乡村旅游饭店或连锁度假村,也很少能在媒介上看到有关南京乡村旅游饭店的广告推荐,除了南京市旅游局网站出现的一些简单介绍,游客很难发现相关的有用信息。

四、南京乡村旅游饭店发展策略

1.饭店产品设计突出南京特色,平衡消费金额。对于占据消费份额较大的餐饮部分,乡村旅游饭店可围绕当地物产情况以及南京特色来设计菜品。诸如江心洲的江鲜,六合的活珠子等。并根据不同客人的口味对菜式加以调整创新。此外,乡村旅游饭店建筑设计所力求的乡土气息不能忽视。但同时要结合地域文化、传统习俗,既要高于当地传统的民居建筑,又要善用本地特有的建筑元素。

南京的乡村旅游饭店可着眼于南京的特色,比如雨花石文化展示,南京民间艺人的剪纸等作品,这样使得内部环境更加贴近生活,也宣传了南京的文化,特别的居住环境,也是吸引客人留宿的一种方法。至于游客消费有限的附加服务方面,可以通过优化土特产包装,注册商标,实现品牌化来提升。同时增加除垂钓这些传统项目外的一些新兴项目,诸如拓展活动等,来刺激游客的消费,提高饭店总体收入。

2.借助政府宏观政策的支持,改善相关基础设施。南京政府近两年对乡村旅游扶植的力度比较大。乡村旅游消费券和乡村旅游月的活动都极大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乡村旅游饭店要积极和政府合作,借助政府的力量对一些基础设施项目,采取融资和集资的方式进行改造提升。便捷消费者到乡村旅游饭店的通路,增加公共交通的班次等。对一些水电气等较难解决的基础设施问题,要积极向相关部门反映,协调好整体规划和施工,避免后期改造对环境造成的二次干扰。

3.在淡季采取力度较大的优惠措施以及主题活动。

针对淡季客源较少的情况,可以借鉴一些商场的促销活动方式,实施比如满就送,会员积分,抽奖等促销活动。

对消费金额满一定额度的客人发放礼券,鼓励客人下次来饭店消费。对经常消费的常客,办理会员卡,针对消费的累计金额进行积分回馈,南京乡村旅游饭店现状及发展对策年终发放饭店白有品牌的土特产。抑或是在淡季进行一些消费抽奖的活动。此外,增加一些主题活动,可以在夏季推出一些纳凉晚会,冬天举行篝火晚会。这类促销活动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吸引客人,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缩小淡旺季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