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节点分析范文

时间:2024-01-05 17:45: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景观设计节点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景观设计节点分析

篇1

关键词:景观设计;低成本;要点分析

中图分类号:S761 文献标识码:A

景观设计是现今城市住宅小区、公园、绿地等公共休息区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多年的发展,现今的景观设计已经日趋完善,在确保景观设计质量的前提下如何更好地进行成本的景观设计已经成为了景观设计的发展主流、本文结合某景观设计实例对低成本景观设计中的要点进行了分析。

1.某小区景观设计案例简析

某小区总用地面积为58000O,在这其中建筑面积总计为256000O。这一建筑用地整个场地下分布着两条供水管道,这两条供水管道将整个区域的建筑用地划分为3个地块,各地块之间的高度差约为2.4m,在建筑区域东、西区域是城市的主干道,沿街区域分布着沿街店铺和小区的主大门。在城市低成本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结合所设计地块的结构面貌来进行设计。

2.结合地形所进行的低成本景观设计

在对此地形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对此地形的低成本景观设计主要采用的是软景设计为主、层次分明、功能划分以及竖向变化的4种低成本景观设计手法,从而使得此地块在低成本景观设计中能够将所划分出的3个地块进行有机的结合。

2.1 以软景为主,做好硬地面积的控制

在此项目地块中由于根据相关规定,在供水管道上方不得设置构筑物或是栽种大型树木,因此在低成本景观设计中应当结合此地块的实际情况采用局部组合式的植物种植手法用以构建出大小不等的功能空间。在低成本景观设计中,道路成为视觉走廊的引导线。其构建起动态视觉为主的空间序列,整个小区的设计均构建在道路周边,在低成本景观设计中通过构建多层次的植物组合,以实现空间视觉效果及使用功能的构建。对于大型空间区域的草坪,在种植植物的采集上应当采用群落式的植物设计方式,用以实现良好的视觉效果构建。在休闲区域的构建上,植物的选取多采用的是大树为主体,并补充以一定层次的中低乔木、灌木对空间进行补偿。通过植物空间效果的构建,减少硬质铺装及构筑物的使用。

2.2 做好各种构筑物的层次搭配

在低成本景观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做好各种资源的合理搭配利用,通过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化的优化搭配,从而使得景观设计的效果更为富有层次感。比如说,在对于小区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做好对于栽种植物种类的搭配。小区大门是小区对外形象的重要体现,在低成本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充分结合小区整体建筑对外所表达出的建筑形象,通过景观植物的搭配构建完成对于小区出入口设计品质的提升、在本设计案例中,小区由于地下供水管道所划分出的2号、3号地块之间的高度落差为2.5m,小区大门的宽度为32m,在大门区域的景观设计中结合设计地点的实际情况选用错落连体门楼的设计方案,从而实现将2号、3号地块之间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实现了对于两者高度差的规避,此外,通过这种设计方式还能够形成整体大气的效果。在景观植物的布置上,在入口大门的中间区域布置宽度为18m的坡地绿色植物种植带,通过绿色植物的衬托显现出小区大门的大气磅礴。

2.3 做好小区各功能区域的划分

在空间区域划分较好的美国主要采用的是社会空间分类法,在这一空间划分方法中将各户外公共区域按照私密等级划分为私密、半私密、半公开和公开等几类空间分类,在低成本景观设计中应当注意结合公共空间区域的划分特点,在对各区域赋予适合其功能特点的同时对整个区域进行合理化的设计。由于成本限制,低成本景观设计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对于功能景点的设计将更少,因此也更加突出所设计出来景观的辐射范围。

在低成本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尽量将每个围合区域布置在一处,以便更好的体现出所设计出的景观的作用。尤其是对小区中的儿童和老年人的活动空间的规划设计。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做好功能和空间的均衡,在低成本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更加注意。在低成本景观设计的空间设计过程中应当将各空间区域进行有机的结合,开发性空间和密闭性空g穿插结合,并合理的利用传统园林设计中的夹景、对景、臧景和借景的设计手法,使得低成本景观设计出的空间更富于层次性,在各功能空间区域的连接上选用“之”字形的园林连接道路,这些道路在体现其通过性的同时可以设计出一些用以供人员停留和休憩的区域,而这些区域也将成为中老年人最重要的跳舞和锻炼活动场所。而靠近低园林景观的中心区域时,由于无需考虑消防车道及登高问题,在园林树荫下可以将更多的区域设计成为室外儿童和中老年活动空间,增加园林中的休闲空间。

2.4 利用竖向变化来增加景观设计中的趣味性

在低成本景观设计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成本的限制无法像一般传统园林景观设计中可以通过采用增多建筑和园林景观的方式来增强园林景观的趣味性,为实现这一目标,在低成本景观设计中主要采用的是塑造所设计区域的竖向变化来实现的。在此地块中由于受到地下供水管线的限制,在供水管线的上方无法采用铺砖的方式和栽植大型的树木。在此类区域的设计过程中可以通过采用结合场地的竖向设计来人为地制造类似于大地景观的大空间视觉效果。在设计的过程中从低成本的角度出发,尽量减小对于空间区域的土方作业,通过在景观设计中采用浓密的灌木来使得空间场地的高度从视觉上得到增强,在低层空间则选用较为低矮的灌木从而使得高、低灌木形成明显的场地高度差对比效果,并结合开阔的草坪空间用以营造出良好的景观视觉效果。

3.低成本景观设计要点分析

在低成本景观设计的过程中除了需要从规划设计上做好对于空间区域的规划节省外,在景观空间的营造上还可以通过合理的设计来实现对于成本的控制。比如说,在低成本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将园林公园主路与消防车道相重叠,从而降低道路的重复设计、营造费用。在地面砖材料的选择上可以选用大面积的透水砖而仅仅在小区大门区域选用大理石、花岗岩等的地面铺装。在低成本景观设计中尤其需要注意做好对于所选植物的搭配选取:(1)选用一些性价比较高的树种。(2)选用多种以纵向空间生长为主的植物。此类植物对于横向地面所需要的空间较少,选取此类植物能够有效的弥补社区绿化率较低所引起的园林景观问题。在植物规格上,选用的主要是以“中青年”苗木,在小区大门景观的构建上选用一些大型的植物来形成良好的景观效果。

结语

现今在小区的设计构建中,以“保障性住房”为主的住房将超过商品性住房成为我国住宅建筑的主力军,在此列住宅小区的构建中为了降低成本,以低成本景观设计为主的景观设计被广泛地应用其中。在低成本景观设计中设计师要注意把握好“经济、适用”的原则,充分结合所设计地块的结构特点,最大限度地做好各类资源的合理利用,构建出符合民众需求的景观空间。

参考文献

[1]徐,刘滨谊.低成本景观设计――关于中美两国之低成本景观规划设计的比较[J].景观设计,2008(3):5-11.

篇2

[关键词]:地域文化;江西省;公路;景观设计

1、项目介绍

1.1项目概况

项目为贵溪市省级206公路,江西省交通枢纽之一。沿线途径多个主要村镇,全长约38.826公里,路线总体呈北南走向。本项目的建设将起到加强贵溪市南部乡镇与贵溪市联系的作用;项目的建设将极大改善当地公路网水平,通过本项目的建设贵溪市南部乡镇可以通过沪昆高速、上万高速和济广高速与景德镇、鹰潭和上饶等地区的联系。为今后江西省地区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为发扬和传承地域文化做到极大的贡献。

2、设计的理念与景观策略

2.1设计理念

打造叶脉形式的景观道路,结合当地生态资源、风土人情、传统地域符号等串联在全路段,合理规划景观区域,使贵溪市省级206公路更好的造福一方群众。

2.2景观策略

以公路为主线,巧妙运用传统造景中的藏、透、露、诱手法,并划分七大节点、九大景观段落。形成统一具有特色的安全的景观带。

3、地域文化在江西省贵溪市S206公路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3.1各节点的地域文化的应用和绿化设计

根据沿线自然人文景观、交通经济发展,建立七大地域性景观节点。

第一节点。考虑在此结合象公园入口广场进行景观节点打造,起到宣传和带动S206公路景观体验的作用。该节点主要以结合象山公园入口广场来提供S206乡村旅游公路宣传和欢迎游人体验乡村旅游和公路起点标志作用。

第二节点。紧邻南山村国家级花卉展示厅。节点景观打造考虑为贵溪市农产业发展宣传旅游打造整体展示科技教育中心提供文化宣传和带动作用。节点从徽派建筑中提炼文化符号,并抽象化、简洁化并运用到现代造型廊架之中。

第三节点。节点公路两侧杨树树形优美,两侧佛手瓜,水果采摘园等农产业景观丰富,公路景观设计考虑保留现有杨树,将非机动车道与机动车道分离,保护现状生态景观的同时让游人更加接近自然。

第四节点。节点用地位于现状公路与新建公路交叉地带。一颗600年古樟树位于用地之中,现有保护形式简单,环境比较杂乱。景观打造需要解决古樟树的保护与旅游休闲作用,建设具有地域文化的特色景点。

第五节点。节点现状用地为两片竹林,外侧有须溪、稻田、村庄、自然环境优美,适宜打造为供游客驻足休息、游玩的景观节点,体验幽幽竹林与临水而憩的景观环境。

第六节点。地理位置优越,现状景观单一,由于公路路线的调整,重新进行景观环境的打造。该节点处于交叉路口并设置有环岛,景观需优先满通的功能性、指示功能。三角岛场地内植草,并利用红砂岩布景,使景观在岛内形成岩石园。营造景观融合的效果。既突出地标性作用,又贴近自然,利用自然表现手法彰显交通功能。

第七节点。现状用地自然环境优美,通过对现状环境的规整组合,结合新建桥梁,打造优美清净的乡野休闲广场景观,体现农家生活趣味。根据现状环境特色,结合景观主题和功能需要设置景观设施。

3.2各路段的地域文化的应用和绿化设计

段落一,位于山区,路域环境较好,山体丰茂,结合沿线自然条件,制定了景观方案。道路沿线布置常绿乔木油松、木芙蓉和紫荆以及常绿灌木海桐球,观花灌木毛杜鹃和色叶灌木金森女贞。植物组团搭配栽植。

段落二,位于山地段及村镇农田段,部分路段有挖方边坡。此段落选用常绿树油松,搭配海桐球、红叶石楠球栽种,毛杜鹃和金森女贞做成地被绿篱。

段落三,榇逭蚺锒危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景观方案以“透景”为基调,植物多运用春景植物杨梅搭配朱砂桂、樱花、紫叶花桃三种花灌小乔木,灌木球类选用常绿的海桐球和小叶女贞球,地被植物采用小花栀子和毛杜鹃。

段落四,位于村镇农田段,部分路段两侧杨树树形优美,景观绿化对其保留。也起到了分隔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作用。设计方案与段落三相同。

段落五,两侧为水田,局部老路右侧分布有零星花卉乔木种植园。景观主要采用“借景”的手法,垂柳作为行道树稀疏栽植,花灌采用黄花、粉花夹竹桃、西府海棠交替栽植,明快的花卉色彩再加上火棘球间歇栽植。地被金森女贞显黄绿色,加之龟甲冬青搭配,和道路两侧的水田遥相呼应。

段落六,呈微丘地貌,局部有水田、旱地。

此段落植物选配打造秋景段,选用色叶乔木水杉。在花灌搭配贴梗海棠和八月桂。球类植物选用红叶石楠球和火棘球进行搭配栽植,地被绿篱采用金森女贞和龟甲冬青交替栽植。植物布置疏密有致,色彩和谐绚烂,将秋季的美体现的淋漓尽致。

段落七,位于道路外侧有须溪、稻田、村庄,路面情况良好,路域环境较好。道路沿线布置落叶乔木水杉,搭配八月桂和夹竹桃两种花灌,地被植物毛杜鹃和色叶灌木龟甲冬青。

段落八,位于山地段及村镇农田段,山体松林丰茂,结合沿线自然条件。此段落在植物选配上,选落叶乔木水杉,在花灌搭配八月桂和夹竹桃。球类植物选用常绿和色叶的山茶、红叶石楠球进行搭配栽植,地被绿篱采用龟甲冬青和金森女贞。

段落九,此路段主要是水田区域,沿线有大量成块连成片状的稻田。段落以“露”为基调,让视域更加开阔,植物搭配上,以黄山栾作为骨干乔木,搭配腊梅和花石榴,球类植物选用山茶和茶梅,地被植物选用红花继木、大花栀子。

4、总结

在贵溪市S206公路景观设计中将地域性文化提炼渗透到项目中的每一处细节,使得公路与地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交流。依照公路景观地域性的设计原则,采用合理的方法,确立公路沿线景观主题,设计了独特的文化景观节点和景观段落绿化设计,以及全路段景观设施的完善与美化。就此希望通过总结实践项目的心得和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对以后的工程项目有所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熊广忠.城市道路美学[M].中国建筑出版社,1990

[2]何跃.吕蓓.公路景观地域性特色设计实例分析[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5,

[3]熊广忠.论公路美学的研究与应用.中国公路学报.1994年第1期

[4]杨金泉等编.公路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法规汇编[1982-1999].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

[5]张宪荣.设计符号学[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篇3

关键词: 景观设计;探讨;要点

中图分类号: TU986文献标识码: A

前 言

城市道路景观是在城市交通上发展起来的,它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塑造城市形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城市道路景观主要由道路地形、道路绿化、道路小品、道理设施等组合而成,道路景观不仅是城市交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城市景观文化的传播渠道,对城市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加强对城市道路景观的设计很重要。通过优化城市道路景观,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休闲娱乐环境,提高人们生活环境质量,促进城市道路景观的发展。

一、道路景观设计应遵守的原则

1.1发展性原则

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不可盲目追求局部效益和短期效益,给城市景观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未来,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这是当今社会的主要发展模式,我们也应该顺应潮流,运用可持续发展手段,将生态环境、经济社会、自然资源三方面结合在一起来,让生态环境不被规划设计影响和破坏,使道路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象共存。

1.2历史性原则

设计人员在进行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时,要对城市道路的历史文化进行充分的考虑,一方面将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与城市历史文化相结合,能够凸显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独特个性,加深人们对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印象。另一方面通过将历史元素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新了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形式,形成独特的设计风格,促进了城市道路景观的发展。

1.3 人性化原则

我们必须做到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对道路两旁建筑布局。绿化、色彩的设计达到视觉上的延续性,美化街道,方便行人,舒缓交通压力。在道路景观设计上要体现人性化的特点在绿化带植物合理安排的过程中,我们要以人在行驶中的车辆作为主要观赏视点通过对植物色彩、色块、群落等的重复变化,以及灌木和乔木的交替呈现,体现出景观的节奏感、连续性和韵律美两侧的绿化带种植应为组团式,以此来突出它的群体效果。减少城市道路的粉尘、噪音,并对城市环境起到美化作用; 为人们提供充足的生活、休闲、娱乐的空间,并保证车辆往来和货物流通所需通道; 通过景观设计,提高人们的视觉质量,满足人们对城市道路景观的审美需求。

1.4 整体性原则

在进行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时,应将城市道路空间放在城市景观系统中进行考虑,这样可以保证整个城市景观系统的一致性,避免出现景观凌乱、风格搭配不合理的情况。在道路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将城市自然景观(山地、湖泊等)与人文景观(建筑、广场等)结合在一起,将道路与环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协调好各个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二、道路景观设计应掌握的要点

2. 1 平面线形与横断面的设计

通常是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重要核心内容,对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整体性及道路行车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对道路平面线形与横断面的设计,以保证道路线形的平顺流畅,提高行车的舒适度和安全感。( 1) 平面线形的设计。在进行道路平面设计过程中,要凸显城市道路景观的特色,将城市道路景观与城市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建筑物等结合在一起,成为人们观赏的城市道路景观空间。( 2) 横断面的设计。横断面空间主要包括行车空间、步行空间、购物空间、休闲娱乐空间等。因此,在进行道路横断面设计的时候,要依据道路使用功能、环境及地形来测量道路建设所需的空间尺寸,并与道路行车情况、人流量、车流量及管线铺设等因素相结合,保证城市道路行车的舒适度和安全感。

2.2 公共设施与小品的设计

在道路景观设计过程中,要从人们对公共活动环境的需求角度出发,为人们提供各种公共设施与小品。在进行公共设施与小品设计时,可以融合城市的历史文化和文学典故,以提高城市道路景观的文化内涵,为城市景观环境增添文化色彩。再者,要保证公共设施的统一性和规范性,并对道路景观设施和小品进行细致的刻画,并融合城市文化,使得城市形象得到提升,凸显城市道路景观的独特魅力。

2. 3 道路节点的规划和设计

道路节点主要包括道路交叉点、停车场、步行广场、步行天桥、地下通道出口和入口等,加强对道路节点的规划和设计,对城市道路景观设计起着直观重要的作用。首先,这些节点必须是人眼可以观察到的形态,属于城市道路空间转移形成的结合体。其次,这些节点必须是易于被人们记住的城市道路场所。在进行道路节点设计的时候,要根据道路实际情况和人们对节点的需求,将有些道路场所节点设计在较为醒目的地方,并提高必要道路设施在节点空间中的存在意义。

2. 4 城市道路的绿化设计

( 1) 行道树设计。城市行道树主要以树冠较大且林荫较为浓密的乔木为主,如落叶类的树木,以满足人们对行道树夏季可乘凉,冬季可挡雨的需求。行道树种植间距应为5-8 cm。( 2) 分车带设计。按照分车带宽度、车道性质及周围管线分布情况进行设计。快车道与快车道间的分车带主要以宿根花种、草坪或者较小的花灌木为主。快车道与慢车道间,主要以宿根花种、草坪为主的分车带,宽度应小于2 cm; 以灌草为主的分车带 ,宽度应在2-4 cm之间; 以灌草、乔木为主的分车带,宽度应大于4 cm。( 3) 林荫带设计。林荫带设计的目标就是为人们提供步行、休息、娱乐的环境,因此林荫带绿化种植主要以乔木、灌草、草坪、花卉为主,并配置相应的公共设施,如花坛、桌子、宣传栏板等。( 4) 中心环岛设计。中心环岛主要位于城市道路的交叉位置,用于疏通城市交通,所以其绿化高度应小于0.7m,绿化种植应以乔木、灌木、花草为主,以方便行人和司机能够清楚观察到周围的道路环境。

2.5 城市步行街道的设计

( 1) 步行街道的形式。步行街道的空间形式可以凸显城市步行街道景观特色,树立良好的城市景观形象。步行街道高度应该和街道的宽度要适宜,以满足人们对生活、休闲及娱乐环境的需求,并通过其设计风格、材质、色彩等元素,来展现步行街道的独特魅力。( 2) 步行街道地面的铺设。步行街道地面要平坦,并减少地面高差变化情况,如果地面存在高差变化的时候,应设置醒目标志; 按照城市气候情况选择不同的地面铺设材质,例如北方要选择吸水能力较弱、材质坚硬、表面粗糙、防滑冻效果好的铺设材料,而南方要选择吸水性较强且表面较为粗糙的铺设材料。( 3) 步行街道绿化设计。步行街道作为城市繁华地区,所以不能种植过于高大的绿化树木,而且种植密度要适宜,防止步行街道建筑物被树木遮挡。在步行街道空间较为宽广的位置可种植一些高大的树木,在夏季为人们休息、娱乐时提供良好的遮荫乘凉的地方。( 4) 公共设施与小品。步行街道应该设置停车场、垃圾桶、指示牌等公共设施,其分布要合理、协调,并充分体现城市的文化内涵。步行街道小品以城市历史文化、文学典故等为题材,为人们营造一个文化内涵浓郁的休闲、娱乐环境。

篇4

关键词:居住区环境设计;寻常景观;景观设计;特色设计;可参与性

中图分类号:S731.5;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168(2016)01-0148-05

Abstract: Here, we used the scenery designs of Kunming Transit City plot number 7-3 as an example. Through parsing the project′s background and analyzing the project′s perception, we put forward the core concepts and the thinking behind the projects overall design, individual sector designs and characteristic designs. The design concepts and methods of “returning to the land” and understanding “prolific beauty” and “weed beauty” were then annotated, with the aim of studying the application of “ordinary scenery” in residential area environment design and also advocating designs for commoners, designs based on the public and service for the people in today′s world of popularization.

Key words:residential area environment design; ordinary scenery; landscape design; characteristic designs; participatory

1项目研究背景

居住区是居民每天生活、相互交流的重要场所,其环境品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居民的幸福指数和身心健康。随着城市进程加快、社会阶层分化,居住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人们对美的理解与喜好也呈现多元化特征。住宅景观风格呈现出诸如“欧陆风”、“海洋风”、“东南亚风”等风靡一时的题材形式,在这些“外来主义”铺天盖地袭来时,人们早已迷失了自我。本研究主要目的就是挖掘寻常事物的景观价值,探讨一种景观设计的新视角――寻常景观。以实际项目为研究载体,寻找如何拉近景观环境与居民的距离,追求设计为平民化时代而设计,挖掘景观的可参与性,而非普遍意义上的观赏性、纯美化性景观的设计途径。

2项目认知分析

2.1区位认知

昆明市五华区“岗头村”城中村改造项目的7-3号地块位于龙泉路北三环外,由项目地经高速公路可北至成都、重庆,东达昆明长水机场,南通缅甸、越南,西至拉萨等地。“中天城”7-3号地块居住区总用地面积为61 218.3 m2,背倚地块9长虫山森林公园主入口紧接昆明市区主干道―龙泉路。

2.2项目规划条件及现状分析

2.2.1规划文件分析

“中天城”7-3号地块居住区总用地61 218.3 m2,净用地60 204.2 m2,居住用地60 204.2 m2,居住户数920户,居住人数2 944人,绿地面积为27 469.1 m2,绿地率45.6%,容积率1.71,建筑高度60m;建筑定位为原居民回迁用房。

2.2.2场地现状认知分析

车库顶板绿化多;场地原有地形遭到严重破坏:场地已全部做“三通一平”工程;场地建筑朝向统一为坐西南朝东北。

2.3项目地理信息调研分析

2.3.1高程、坡向分析

1)场地高差变化大:西高东低,北高南低、总高程差约45.5 m。

2)场地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整体倚靠西北长虫山,向东、东南放坡接龙泉路。

3)台地式地形:场地整体呈梯台状地势,中央三块绿地平坦,整体坡向以东向、东南坡向为主。

2.3.2日照分析

1)场地夏季中心景观区和东面、东南面光照强―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场地遮阳。

2)场地冬季西南面和南面光照充足―该地应充分加以利用,设置康体活动场所。

2.4项目使用主体分析

岗头村城中村改造项目7-3号地块为原城中村居民回迁用房。基于居住主体――原城中村居民组成成员的复杂性,其文化层次的参差性、职业构成的多样性、普遍城中村居民无专业职业技能、无稳定工作等特点,如何营造出一个能使居民充分参与其中的环境景观成为本次设计的一大挑战(图1)。

3项目设计

3.1总体景观定位

通过对设计市场现状之辨析,项目规划信息之认知,居住主体人群心理需求之定位,拟定本项目的总体景观定位,即营造一个平民化、寻常化、体验与参与性极强的居住区景观,设计应充分考虑居住主体之特殊性,使之能在该环境中很好地生活,而非纯观赏、展示、游玩场所。设计上应体现出寻常之景观、参与性之景观、生产性之景观。

3.2设计理念

3.2.1人文需求

城市化带来的污染和绿地减少困扰着现代人。对使用人群的内心需求作了分析,结论充分表现出现代人对“回归自然”的渴望以及对自然美的崇尚。未来业主对自然、健康、绿色、田园等的需求理应成为设计追求的目标。

3.2.2周边条件

场地周边作为城中村待开发地块,环境凌乱泥泞。昆明目前也有形成一定品牌效应的地产作品,但多以“拿来主义、外来主义”为切入点,或者掘地三尺,构建一个个假古董居住区等“异常景观”。本案应对策略:磨平浮夸的线脚,剔除繁琐的装饰,倡导“寻常景观”之诗意,在整体定位上突出独特性及唯一性,以提升本案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3.2.3场地条件及设计策略

以场地地理信息系统为设计依据,设计遵循场地适宜性分析成果。场地设计策略: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思想,用科学手段分析、利用场地自然资源,与土地建立友好关系,倡导“丰产之美”、“野草之美”。

3.2.4核心理念辨析

在诗意栖居上,避免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无病。寻求如荷尔德林的《人,诗意地栖居》中“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的寻常栖居。在回归乡土方面,其误区有:“回到过去、回到乡村,回避问题,消极遁世”。力求发展易成活、养护成本低的乡土景观,能与本土文化完美融合,同时融入现代元素和思想。对于丰产之美,误区:“大型产业基地,专业农场配置”。体现食物生态安全意义、亲子体验教育意义、二十四节气之展览意义。在野草之美上,误区:“消极反规划,类似元素丛林之野味”。要尊重自然万物,尊重植物自身生长习性,构建系统化生态系统体系。回到土地问题上,反对浮夸之线脚,非人之尺度,磨砂自然生态系统之机能。倡导以GIS系统为依据,善待自然生态系统之机能,借助生态系统之机能为人类做工,造福于民。景观之零成本、低成本――有回报、高回报。反对庆宴式之奢华、城市化妆舞会式之浮夸,倡导如乾隆皇帝所说“爱他生计资民用,不是闲花野草流”的价值观和景观审美观。

4总体景观设计

4.1景观结构

由景观构筑物层+场所空间层+水景系统层+路网系统层+田网系统层构成了整体景观1个景观主轴、3个一级景观节点、3个二级景观节点、4个三级景观节点(图2)。

图2 景观结构分析与道路组织设计

Fig.2 Landscape structure analysis and roads organization design

4.2景观道路组织

依托小区规划道路,设置三级景观游步道和主轴景观桥,将居民从每个单元入户口与小区主干道串联起来,方便出行与游览。

4.3景观总平面图

在总体设计中以17个节点景观设计来体现寻常景观价值:1)居住区主入口;2)居住区次入口;3)入口商业广场;4)康体广场;5)跌瀑水田;6)油菜花梯田;7)索桥栈道;8)交换广场;9)彩虹桥;10)中心水景

;11)雨水花园;12)体验田;13)种植示范田;14)果林田;15)野草梯田;16)儿童娱乐;17)宅间交互空间(图3)。

5分区设计(重要节点设计分析)

5.1入口商业区和康体广场

1)巷口生活:该区域方案设计应充分体现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体现设计为平民化时代而设计。

2)瓦爿故事:巷口文化展示,勾起场地之文脉故事,提取华夏五千年农耕文化之元素载体,体现设计为文化传承、教育展示、寻常生活而设计。

3)芳草萋萋:解放脚下之土地,尊重场地自发生长之芳草,倡导野草之美、自然之美。

4)康体健身:把人吸引到户外来交流、健身、休憩(图4)。

5.2跌瀑野草水梯田设计

为利用此区域近8 m高程,效仿云贵高原上千百年农耕文化中先祖们与土地之间友好相处之产物―梯田,顺着等高线做台地景观处理,加以流水跌瀑,使之形成很好的跌水爆氧效果;同时加以原木栈道搭建起居住区快速进入通道,缩短景观与居民的距离(图5)。

5.3油菜花梯田设计

尽量保持场地之原有地形,顺着等高线建挡土墙,形成油菜花梯田(图5),为居民提供美丽田园风景的同时,又具有高回报、高产值,与消费型景观彻底说再见。倡导如乾隆帝诗句所言“爱他生计资民用,不是闲花野草流”。

5.4中心景观区生产性景观设计

倡导回到土地、回到生产、丰产之美的人地关系理念,叩问华夏五千年农耕文化的积淀,进行生产性机理设计。萃取大理方田、洞天湖圩田、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之田制机理,融入现代人之生活交流习惯,对雨水进行收集再利用,发展生产、娱乐、休闲、康体活动等人地环境行为。使之形成由雨水花园、种植体验田、种植观景田、果林田、康体广场、儿童游乐场、观景盒等单元组成的居住区中心景观区。此中心景观区有别于传统中心景观设计做法,它将充分带动居民参与其间,具有极高的生态意义、教育示范意义、增强人文关怀意义、邻里交互意义等(图6)。

5.524节气种植体验田设计

打造开心农场、亲子体验农场、生态蔬菜种植园等新都市乡土体验景观。把租赁体验庄园搬到家门口,使居民能体验耕作过程、管养过程,体味收获之喜,建立邻里关系。

5.6交易与交流广场

以物易物、以钱易物之生态种植成果交易、交流互动场所,增强区内居民间的交流互动,建立起邻里交流平台。此区域之小商铺间管理用房构筑物设计,提取云贵高原传统民居建筑形式,营造“屋舍俨然”的居住环境效果(图6)。

5.7彩虹桥设计

思考解决3块中心景观区间13 m的高程差,加强3块景观区之间的联系,搭建起主轴景观的快速游览观光通道。彩虹桥自由穿梭于果林、田野间,自然成趣(图6)。

6项目特色设计分析

根据该项目设计出发点:发掘寻常景观文化价值,拉近景观环境与居民的距离,让居民完全参与其中;伴随24节气的更替,居住区环境景观也将随之更替变化。因此,在中心公共景观区的植物设计与水体设计方面提出特殊设计策略。

6.1植物规划设计策略

充分遵循核心设计理念,提出设计原则:1)适地适树;2)遵循养护零成本、低成本―有回报、高回报原则;3)发动居民参与到居住区景观植物设计中来;4)总结、分析、整理出24节气作物轮作循环表,以此作为参考来进行种植设计。

6.2中心景观雨水花园设计

珍惜自然馈赠之资源―雨水,对建筑屋顶雨水、道路雨水等进行收集,汇入雨水花园,通过水生植物过滤净化,溢出管接景观用水补给管,使雨水慢下来,取代传统市政管网快速排空雨水的做法,为虫鸟、水生植物提供生长空间,扩大生物圈模式。

7小结

如今,在人居环境中依然存在诸如景观过于形式化、可参与性低、人文关怀缺失、本土文化缺失等问题,探索景观设计新思路,挖掘寻常景观价值,注重景观的人为可参与性,不断尝试与创新,才能不断地为景观设计注入新生命。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李迪华. 反规划途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篇5

关键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开放空间景观设计;人性化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B

传统的校园景观规划布局一般是比较规整, 强调轴线、行列式排列的建筑和整齐的道路, 加上内外都较为封闭的建筑, 室内外难以交融, 空间闭塞, 缺少视觉变化。国内多所新建大学在景观规划设计方面已经注意到以上问题,例如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的设计,在建筑基底为九宫格的基础上,在开放空间大面积的种植了稻田,并且通过便捷的步道串连着一个个漂浮在稻田中央的四方的读书台,每个读书台中都有一棵大树和一圈坐凳,让书声溶入稻香。现代校园景观中以往师生间单向的传授知识的方式被目前双向的相互交融关系所代替,从前呆板的校园空间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

1 校园开放空间景观设计

校园开放空间景观设计是指校园公共外部空间,包括公共开放绿地、水体空间、广场空间、院落空间,随着近年来开放式校园概念的深入,这些空间所组成的校园开放空间体系对人们认识大学校园起着先入为主的重要作用。因此,现代校园的布局在总平面上更重视校园开放空间的设计,有时甚至甚于对校园建筑本身。校园开放空间景观系统以生态、文化、经济的综合效益为目标,是校园中人与自然生态协调发展的空间基础。

校园开放空间景观设计中应合理把握各构成要素的尺度关系,在以人为本的原则基础上,合理有效的设计校园开放空间,从而更好的为在校的师生服务。

2 校园开放空间景观设计构成要素

2.1 公共开放绿地

校园景观设计中设计具有独特自然景观的区域作为绿色的开放空间,让人充分感受自然之美。这种绿色开放空间与校园的建筑景观环境形成呼应,可以有效地缓解学生和教学员工的压力。人们在这种自然的环境里进行交流或者娱乐。

2.2 广场开放空间

校园广场可以进行迎宾、庆典、聚会、展览、表演等多种公共活动,是学校最重要的礼仪性空间。校园广场过去一段时期内, 由于历史原因竖立太多的政治人物的雕塑铜像, 令人生厌。现代的校园广场设计常通过雕塑、绿化设计,展示校园丰富的文化生活,是人文景观中心。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因素,创造宜人的校园空间序列,形成良好的视线走廊。沿主要轴线布置空间节点,在主轴线两侧控制连续而富于变化的建筑界面。

2.3 水体开放空间

在近年的校园规划中,完善的水系已经成为组织校园功能、景观的骨架。大片的开阔水面可以结合开放绿地设计,以产生再现自然的景观效果。如果校园里有现状湖泊,那么结合湖泊的沿岸开敞空间就可以设计一系列以水为主题的丰富小空间。

2.4 院落空间

院落空间早期多见于宿舍区建筑布局,后发展到教学区,近年来校园规划中常将教学楼、实验楼以多层建筑围合形成大小不同的院落空间。院落是与建筑关系最为紧密的场所,它的四面几乎都被建筑物或建筑元素所围合,它能为在建筑物内使用的人提供最便捷的室外活动空间,是教师与学生在课间和工作间隙休息与交往的场所。

3 校园开放空间人性化的景观设计

3.1 行为参与和空间交往

人的社会交往需要有一定的传媒介质,在环境设计中,设计者的任务就是要通过环境作为媒体,创造人与人及人与物之间的广泛交流。如果仅有空间而没有人的活动和身心投入,空间就只有物理的尺度概念而无实际的社会效益,只有空间与行为相结合,才能构成某种行为场所。校园公共开放空间的作用是为师生提供活动的天地,只有调动师生的参与和身心投入才能使它具有生命的活力和富有人性。

3.2 人性化设计的方法

3.2.1 了解使用对象

通过采用观察、访谈、问卷调查、以及通过从官方机构获得信息等途径找出户外空间设计的主要和潜在使用对象,借助绘图、电脑计算、文字说明等工具统计和分析这些使用者的职业、性别、年龄、家庭结构以及他们的文化背景、民俗风情、生活习惯等,从而全面的确定使用对象的情况。

3.2.2 研究使用对象的行为和需求

运用观察、拍照、标记、记录行为习惯、问卷调查等手段收集有关空间使用情况的资料,分析总结出使用对象在户外空间中行为活动的性质、习惯并且结合大众行为心理学知识,剖析这些使用对象的需求以及对于空间设计的要求,从而分析出使用对象如何使用空间、期待何种变化的问题。

3.2.3 协调人和场所的关系

基于对使用对象以及场地现状的了解,结合现状场地的使用情况,明确场地中哪些元素是富有趣味性和人情味的,能够吸引大量的人流驻足参与,哪些元素不被人们所关注而无人问津,总结各种元素受喜爱的特点和被冷落的原因,并结合场所的特点保留积极的要素、谨慎剔除不协调的要素,合理引进受欢迎的要素,从而更好地满足使用者的愿望和需求,协调人和场所的关系。

4 大连外国语学院新校区开放空间景观设计的特点

4.1 大连外国语学院新校区概况

大连外国语学院新校区位于大连市旅顺口区龙王塘街道盐场新村,总用地规模1平方公里,分两期建设,其中景观规划设计占地27公顷。校园地势西高东低,中部地势略低,南北入口略高,程盆地状。南入口主路傍山而进,校园中部存有自然湖面,新校区现状地形空间脉络清晰。

4.2 景观设计主题

设计主题集中于为大连外国语学院创造现代,时尚,进步的形象和环境, 体现大连外国语学院独特的国际化和外语教学目标。巧妙的把景观设计概念与校园现状独特的自然地貌和文化特点融汇一体打造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生态园林景观。

4.3 开放空间景观设计的特点

在景观设计中清晰划分了景观开放空间节点的层次, 体现有一系列国际化的观赏性花园的主入口和仪式路的主要空间节点, 到二层景观空间节点突出各个主要校园因素如大学广场、学生广场、艺术学院花园、语言学院花园,学生教师公寓, 和谐湖等展示景观细节。

4.4 宜人的公共绿化空间

大连外国语学院新校区基地设计具有用地规模较大,远离都市中心的特点,并且选址于清山绿水之间,具有理想的自然环境条件。这对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而言是十分有利的。由保留的自然生态园林区和穿插于校园各功能区之间的人工绿化共同构成园林校区的绿化系统,中心绿化台地,以及精心配置的喷泉、雕塑,达到了人工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营造出校园的文化氛围。

4.5 有序的广场组织

大连外国语学院新校区沿南北轴线依次设计迎宾广场、中央广场、学生广场,在设计通过丰富的铺地设计、雕塑、小品和绿化设计,展示校园丰富的文化生活,是人文景观中心。新校区景观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因素,创造宜人的校园空间序列,形成良好的视线走廊。由南入口进入的仪式主路,沿途布置一系列空间节点,特色文化绿坡沿中轴线创造出最大化视觉效果,靠两侧路边倾斜,过往车辆清晰可见绿坡效果。轴线依地形起伏,收放有致,起承转合,形成交响乐般的空间序列关系。

4.6 亲水设计

针对大连外国语学院新校区中部的和谐湖,在原有水系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系列亲水平台,垂钓桥,并结合地势设计了跌水自然瀑布,为学生的课余生活提供了一个亲切的自然环境。师生在此或倚望,或临水长谈,多样的空间形式生成多样的行为模式。

4.7 特色化的院落空间

大连外国语学院新校区在东西组团之间,设计了艺术学院花园,国际花园等,通过趣味性、参与性休闲空间的拓展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通过对大连外国语学院环境和文化特色的认知,设计中集中体现出大连外国语学院现代、时尚、进步的形象。结合其国际化的特点,设计了一系列大连外国语学院教学语种所相对应国家的副主题景观设计,例如俄罗斯、英国、法国等花园。

4.8 人性化的空间设计

景观设计中自始至终考虑了师生在使用中的需求和感受,从安全性、舒适性、场所性等各个方面考虑了设计思路中的人性化。例如:在大连外国语学院新校区的广场设计中,它位于主要人行交通的入口处,周围被主要办公楼等围合,平日里仍然有较多的人经过并在此驻足。广场边缘的设计往往决定着其受欢迎的程度。除了周围重要建筑物的入口有合适的停留空间外,广场周边设计了一系列休闲小空间,高大的树荫下一组组舒适的座椅,为在次驻留的学生提供了一个舒适的交流空间,在体现校区国际化,现代化的同时,考虑了人性化的空间设计。

结语

校园的建设不可避免地要对所处区域的自然环境造成影响,但合理的景观设计可以将对环境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限度。在开放空间设计中不仅仅要“以人为本”,还应抛开图纸、面向真实的土地,视空间设计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尊重和满足使用者的需求等理念和方法。要以生态环境为中心,注重对自然环境条件的分析与利用。如何在能够满足个人的空间需求同时,最大程度的塑造有文化特色的开放空间,为今后校园景观设计提出了新的课题,也将是必然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克莱尔·库柏·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人性场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以景观生态学为导向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J].规划师,2005,02.

篇6

关键词:风景园林;须水河;滨水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1011903

1 引言

城市滨水区指城市范围内水与陆地相接的一定范围内的区域,是城市重要的公共开放空间、生态廊道,同时也是营造城市绿色景观的重要区域,是广大市民亲近自然的良好场所[1]。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国家建设生态城市的进一步展开,城市滨水地区以其特有的环境、景观优势,成为新一轮城市建设的热点地区。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在一起,营造优美宜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生态环境,创造适应现代城市生活的城市滨水空间形象,是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重要的内容。本文以郑州须水河景观设计为例,探讨如何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城市滨水景观,在亲水近绿中营造城市文化环境,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滨水空间,对改善郑州城市生态环境,提高郑州城市文化品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项目背景

2.1 项目概况

须水河是郑州城市西部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河流,位于中原新区的须水镇,属淮河流域贾鲁河水系,它既是郑州城区的边界,也是未来城市建设的中心。本次规划范围西起杭州路,向东约1.7 km后河道转弯向北至化工路,沿线穿越须水镇及中原西路、南水北调干渠、郑上路、陇海铁路等,全长约7.1 km。须水河中原路以上为丘陵地带,中原路以下基本为浅丘平原地带,地势高差25 m,园区土质以粉质壤土为主,地下水埋深在60~70 m之间。

2.2 项目重要性

2.2.1 完善城市总体空间结构

在郑州城市总体规划中,须水河是郑州中原新区重要的景观轴线和生态廊道,城市总体规划要求依托须水河自然景观资源形成城市景观轴线,丰富沿河游憩绿地的景观特色,将城区大部分绿地连接起来,形成郑州中原新区重要的景观生态廊道,完善城市总体空间结构。

2.2.2 引导城市用地有序开发

通过须水河景观整治,能够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从而进一步改变两岸区块的生态环境,带动周边地块的发展为西区建设提供动力。同时对两侧城市开发与改造有极大的带动作用,对于提升周边地块品质起着重要作用,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都以滨水地区的开发来促进城市更新和经济发展,为公众创造高质量的城市空间。

2.2.3 提升城市整体环境品质

把须水河步行空间与滨河自然开放空间相结合,除满足周围居住区住户的休闲娱乐需求外,还有利于整个中原新区的可持续发展,丰富城市景观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大量的公共设施和优质开放空间可以大大提升城市的环境质量和生活水平,不仅在小范围内形成良好的小气候,也可提升城市整体环境品质。

2.3 面临问题

基地现状主要有下列问题:①因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生活垃圾随意堆积,使须水河中心城区段的水质污染情况严重,不但破坏须水河的生态环境,更损害整体环境景观质量,对于水体污染的治理迫在眉睫。②须水河规划区域部分老城区有大量需要拆迁和更新的建筑,周边土地利用无序发展,尤其大多数都是居住建筑,未来城市的拆迁改造可能涉及较高成本,实施难度较大,制约设计的弹性等问题。③须水河两边现状交通系统组织不良,沿线道路不通畅,景观设计要结合渠道断面设计和城市总体规划对交通进行梳理,理顺交通关系。④河道内杂草丛生,有较多村民自发的植物栽植,没有形成良好的种植群落,乔木以杨树为主,植物种植需要重新规划和设计和改造,以丰富植物物种多样性。

3 设计定位、愿景及原则

3.1 设计定位

在郑州市中原新区总体规划指导下,以水为魂、以绿为脉,充分考虑林地、草坪、水面、场地等主要构景要素的综合配置,建设绿色、文化、生活、现代的城市滨河绿地。把须水河区域打造成郑州西部的生态水岸,塑造城市的景观轴、生态廊道。为市民营造生态环境良好、景观特色鲜明、文化品位高雅的景观环境,使之成为独具特色和代表中原新区城市形象的绿色核心区。

3.2 设计愿景

基于以上的规划定位及整体发展优势和制约分析,对须水河滨河景观设计提出以下愿景:①构建城市生态绿廊,改善整体生态环境;②营造多样休憩空间,满足市民活动需求;③延续地方历史文脉,创造地域特色景观;④打造活力滨水景观、提升城市整体形象。通过须水河景观规划建设,有效发挥须水河的发展潜力和充分展现中原新区的地域特色,从而建立特色鲜明的滨水城市空间和亮丽的城市名片,提升郑州城市整体环境品位。

3.3 设计原则

3.3.1 污染治理,加强水体保护原则

水是营造多样空间的重要自然元素,创造清洁的水环境,是进行滨水景观设计的基本前提。要做好须水河滨水景观设计,首先要整治须水河的水体污染,找出污染须水河的污染源,包括生活污染源和工业污染源[2],通过清障、清淤、截污、治污、进行彻底清除,对河道进行断面设计,保证防洪以及排涝的基本需求,并对须水河沿线的市政排污管道重新进行规划改造,沿须水河两边埋设截污管,取消通向须水河的排污口。

3.3.2 以人为本,结合景观美学原则

整体设计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增强沿河空间开敞与公共性,滨河绿化空间主要为周边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和优良的小气候环境。设计时从人居环境角度考虑整体规划和细节设计。须水河滨河景观多为狭长带状,设计中通过各种设计手法,结合周围地形地貌,打破因狭长而引起的单调感,形成丰富变化的节奏和韵律。带状公园的景观设计必须体现多样统一性,须水河景观设计可通过地形的起伏、道路设计中曲折的变化、植物种植设计的交替式轮换等多种造景手法,以创造步移景异、丰富多样、富于变化的绿色空间。

3.3.3 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原则

须水河景观设计遵循“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景观生态学原理为基础,减少人为干扰破坏,突出和强化自然特征,充分利用自然要素营造自然环境[3]。尽量选用能够体现郑州当地环境特色的植物种类,以适应本地生长条件,注重当地的乡土特色。采用天然材料和本土特色材料,建设节约型滨水景观,降低管理与维护的成本,并从生物多样性、关联性、紧密性和敏感性角度出发,营造自然生态景观,形成多层次的景观视廊,力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营造“人水共融”的良好生态环境。

3.3.4 传承历史,营造地域特色原则

复兴历史文化,凸显城市特征,充分挖掘当地的历史、人文景观,体现郑州地方景观的文化精神,使其变为记载历史发展过程,传承当地历史,普及科学教育等的最理想场所[4]。地方景观文化的挖掘和体现可以进一步提升须水河滨水景观的品质和感染力,保持滨水绿地与其历史作用的相融相通,按照景观需要对其进行台理改造,保留最具历史意义的实体,让它们见证城市的变迁,一起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

4 分区景观设计

按照以上设计定位和设计原则,并结合须水河沿线用地性质及与周边环境的关系特点,设计基本保留原有自然生态景观肌理,构建简洁的功能布局,形成须水河“一带、三段、多点”的景观结构。一带是整个须水河滨水空间生态景观廊道,“三段”即三个不同景观主题和特征的景观段落,“多点”指沿须水河设置多个休憩景观节点。

4.1 花彩西城

花彩西城景观段全长2.6 km,从化工路到郑上路,周边两侧用地类型丰富,区段内陇海铁路与郑西高铁穿插其中。规划区段南侧是未来高铁西站,同时拥有较大的金融组团,因此该区段是须水河对外展示的重要界面。

整体设计因地制宜,结合该区段两侧用地,河道西侧以居住用地和商业用地为主,因此在河道西岸,多设置活动节点,增加人群的活动场所和空间。而河道东侧以工业用地为主,因此东岸的设计以简单的游步道全园穿插(图1)。植物景观以“花”为主题,在滨河绿地上利用市花月季和其它观赏花木,结合花田、花台、花丘等形式特色种植,突出须水河“树水合一、花影成趣”的自然景观环境。设置玉兰芬芳、桃花映春、樱梨纷飞等植物景观节点。同时该段汇集陇海铁路线、郑西高铁线与规划中的郑西高铁站,在节点设计上为结合区段特点,在核心节点处增加以铁路为元素的景观文化,展现郑州作为铁路枢纽的历史沿革。

4.2 秀丽须水

秀丽须水景观段从郑上路到中原西路,全长1.4 km,区段内南水北调工程与须水河交汇,因此该区段的景观设计要协调好南水北调工程与须水河滨水绿带之间的关系。

整体设计设计以植物造景为主,为市民提供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空间,提供市民与自然接触的机会。须水河北段水域面积较宽,以“亲水活动”作为主题,结合水流交汇的宽广水面打造丰富的亲水体验空间和场所,设计各种亲水活动广场、亲观景平台,主要为市民提供各种水上活动的场地和空间(图2)。景观设计提取与自然植物相关的“叶”和水体的“浪”作为主题造景元素,形成统一中求变化、和谐中寻特色的河道生态休闲景观带。设计中以“叶”形作为铺装的主要形式,形成统一的铺装风格,小路、地形、小品组成“浪”的韵律。植物以体现春夏季观景植物为主,塑造“紫薇入画”的景观意境。整体设计风格营造自然、生态、休闲的景观环境空间,湿地展示区营造湿地景观环境,主要展示各种湿生、水生植物,可以成为学生植物、自然知识的科普教育基地。

4.3 乐活舞台

中原西路到杭州路,全长3.1 km,区段内两侧用地多为城市居住用地,未来居住人口密集,且河道两侧滨水绿带较宽,用地完整,可作为城市滨水公园吸引周边人群。

须水河南段以“豫剧文化”为主题,通过对豫剧文化以及该区段的文化遗址进行修复与再生,打造具有郑州地域特色的活动空间。该段在设计线形上提取豫剧文化的元素,在节点的设计上体现河南曲艺文化的特色,同时结合不同群体的使用功能,为城市居民创造极具特色的主题公园(图3)。通过灵活多变的休憩空间和园路布置,在自然环境中营造多元文化休闲空间,包括各种休憩场地空间、观景平台、自然林荫步道等,可以开展不同类型的文化休闲活动。整体游线设计自然流畅,布局美观大方,与周边用地布局形成呼应关系,并保持便捷的联系,并采用植物、景观小品和活动项目来塑造各个分区的景观特色。在该区域中以300~500 m的距离设置单元活动节点,通过休闲娱乐场所,体育活动场所,生活体验场所以及服务功能场所的设置,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享受生活的乐活舞台。

竖向设计时通过微地形来划分不同空间类型,营造层次丰富的景观视觉面,植物种植主要以体现秋季观景植物为主,设置枫叶绚秋、丹果桂香、石榴花红植物景观节点。

5 专项设计

5.1 交通组织

构建须水河绿色、健康的慢行交通系统,通过以非机动车和人行的交通方式来引导健康的城市生活。为了保障绿地的可达性,须水河设置包括景观步道、滨水步道和自行车道贯穿整体河道两侧绿地,设计人行园路宽3 m,自行车道3 m。并与周边城市路网衔接,提高滨水景观空间的利用率。

5.2 水质维护

为应对须水河可能出现的水环境污染问题,提升河道水体感官效果,设计中通过完善雨污水分流体系,采用雨污分流体制。结合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绿地内的雨水充分利用地形,使用雨水收集、生态过滤的方式构建地表水下渗系统,提升水质。在河水中通过加药气浮技术处理富含藻类的富营养化水体,降低水体中的N、P含量,满足景观娱乐用水的功能要求。同时利用人工净水草和组合填料,为微生物的生理活动创造出非常适宜的环境条件,使污染物得到迅速的降解,达到净化河湖水体目的。

5.3 新材料应用

在须水河滨河景观设计中充分体现现代景观低碳环保理念,营造高质量的生活环境,维护城市生态平衡。道路广场铺装材料多选用天然材料、无毒无害的工业和建筑废料、透水透气的环保材料等,与绿化水体相互渗透、融合、穿插,充分体现绿化与硬质景观的和谐共生。景观小品以天然木质、环保型材料为主,降低生产成本。

6 结语

须水河滨水景观设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以景观生态学为基础,充分发挥滨水区的亲水性和公共性[5],在生态涵养、景观观赏、休闲游憩功能整合的同时,挖掘城市文化底蕴,体现城市特色,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营造科学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景观生态廊道,以形成宜人的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真正让其成为郑州中原新区生态良好、环境优美、景观独特、文化内涵丰富的特色滨水景观,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

参考文献:

[1]李贵臣,逢锦辉,郭万宝.构建生态―景观―游憩三位一体的城市滨水区―以穆棱市滨河文化公园规划为例[J].规划师,2011(1):80~87.

[2]贾永强,柯雄斌.析咸宁市淦河滨水景观带规划[J].中外建筑,2010(4):73~75.

[3]简天佐.“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分析研究[J].中外建筑,2011(4):83~85.

篇7

关键词:工业园区;道路绿化;设计景观节点

中图分类号: TU984.13;U418.9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3.031

岫岩食品工业园紧邻丹锡高速岫梨线路段,园区北侧为雅河,以食用菌等食品深加工为主导产业,2012年成立至今,园区内共有食用菌等农产品深加工企业20余家,致力于打造成现代化园林式工业园区。岫梨线公路是一条园区外部主干道,东西贯穿整个园区。此次设计区块规划为岫梨线公路变电站以东,丹锡高速高架桥以西,北侧绿地。全长约7公里,平均宽度约15米,绿化面积达9万余平方米。规划空间宽阔,周围大开间的厂房建筑需要大体量的绿化与之配套。

1土壤、气候条件分析

1.1土壤

园区位于辽东半岛北部,土壤色泽为棕色,呈弱酸性。

1.2气候

为北温带湿润地区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8.0℃,年平均无霜期为156天,年均降水量820.1毫米。

2设计原则

工业园区道路绿化是为改善园区环境而建,首先要满足场地的功能性。

运用多种造景手法,把体现当地特色的元素融入到景观节点中,使道路绿地形式与周围环境的特点和主题风格相协调,体现一路一景的特色性。

适地适树、因地制宜,增加绿化植物的色彩和季相变化,丰富绿地内涵,综合运用多种景观素材,营造景观的多样性。

力求节约,尽量选用乡土和能粗放管理的植物,节省后期养护费用。

3整体构思

3.1关于道路系统

规划路段为园区主干道,设计之初,从不同参与者对景观的要求展开思考,车行道车速快,需要大块面积的绿化来满足司机的要求。而针对步行者,则需要细节化、微观的处理。在人行道的设置上,从功能性考虑,外侧设置快速步行路,绿地内部设置景观漫步路,以满足不同行人的不同需求。因规划路段长度较长,在园路的一定延长区域内设置供人休憩的小广场,这样人们在游园赏花的同时也可以得到较好的休息。局部节点的景观小品、多种形式的园林铺地,使景观元素与园区文化充分融合,和谐一体。

3.2关于植物配置

遵循适地适树原则,兼顾多样性和季节性,进行多层次,多品种搭配。在快速步行路外侧栽植整齐的行道树,景观漫步路两侧绿带则采用仿自然植物群落的设计手法,通过对不同规格的植物有机搭配,形成色彩多变、层次丰富、季相鲜明的植物景观。采用大面积的绿地和植被体现了景观设计的生态性原则,林间的道路周边利用乔灌木疏密配植的烘托,使得几种线形更加生动丰满。群落组团栽植落叶、常绿乔木,选取多种形态的植株搭配组合,其中常绿乔木如云杉、油松、西安桧等,落叶乔木如银杏、白桦、五角枫、栾树、樱花、海棠、紫叶李等。使大乔和小乔相结合,绿树和彩叶树相互组团,林下配以花灌木或色叶球,底层满铺宿根花卉,前面是草坪,营造出色彩艳丽、林木葱郁、繁华似锦的植物景观。为丰富林缘线和林冠线,有意识的在绿地中构造微地形,地形高处成片种植体态较高乔木,拉高天际线。在设计中,选择生长旺盛的植株,尽量少用大规格乔木,可加大植株的种植密度,以保证初建时的植物景观和植物的成活率。

4节点设计分析

绿地外侧为2.5米宽快速人行路,路边设置1米×1米的方形树池,间距6米,池内栽植行道树,树种选用分枝点高度在2.5米以上的银杏,银杏树在夏秋两季交替过程中出现色相变化,既起到了防沙阻尘的作用,又达到了遮荫美观的效果。

绿地内设置1.5米宽景观漫步路,路两侧绿带:以银杏、白桦、栾树、油松、云杉、五角枫为骨干树种,形成绿地的基本骨架,其间成片栽植海棠、樱花、紫叶李,林下组团栽植金叶榆、朝鲜黄杨、桧柏球、丁香、榆叶梅等花灌木,期间或点缀木槿、大花水桠木、红瑞木、密枝红叶李等植物,实现三季开花、四季有景的目标。一片片的花海、树丛形成视觉冲击,满足开车者对景观的要求。局部景石旁则增加植物品种,用花境的设计手法认真布置。微观和宏观有机结合,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

沿路局部设置休闲广场,为职工提供短暂的休憩场所,可以缓解工作疲劳,并可通过景石、浮雕墙等景观元素展示园区企业文化,提升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生态停车场的设置,周边利用植物围合,为外来车量提供停泊场所。

5结语

篇8

关键字:观澜格兰云天酒店;景观设计;绿化

Abstract: the hotel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lso like mushrooms in general are endless. For the hotel environment asks people more and more is also high. Landscape with the hotel, and the combination of as a more modern hotel design style, with its unique charm, and because of this kind of character, in today's hotel design style is pursuing new and change in the fashion, receiv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designer and praise highly. This paper used guanlan reaching for the grand hotel engineering example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hotel landscape design.

Key words: grand thesis sky hotel; Landscape design; Landscaping;

中图分类号:S7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项目概况

观澜格兰云天大酒店位于深圳市宝安区观澜镇观澜大道东侧,大和路西侧,南边临观天路,东边临观澜河,北部为新落成的观澜镇政府办公大楼,用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酒店环境景观设计面积约为23560平方米。酒店设计定位为中高档商务休闲酒店,外环境着重体现高雅、舒适、现代、休闲、高品位的设计理念。

2.景观设计主题风格

酒店建筑群规划自然而错落有致,现代简约且主体突出,主体建筑是一朵圣洁的“莲花”,创作隐含吉祥与自然的意味,景观依此而极富机理地生长,体现现代尊贵与清新雅致的主题风格。“清水出芙蓉,芳草润兰竹”,环境景观自然淡雅处处可见,精致美景流连忘返(图一)。

图一 酒店鸟瞰图

3.景观设计构成

根据酒店外环境总体设计,在南边设酒店主入口,总体景观布局由主入口景观区、浪形花境与棕林大道景观观轴、花纹叠水广场区、水花园区、休闲游泳池区等组成。本方案根据总体规划的功能要求,对各个区域进行详细的布局设计。

3.1 主入口景观区

主入口除了是人流、车流的集中出入处之外,也是人们对酒店环境第一印象的冲击点,景观设计以“含苞待放的莲花”石雕水景来突出主题,水池中大型条石简洁堆放,条石中水滚滚涌出,为四季花草,大型条石给人以气势磅礴之感,隐喻美好的发展前景,创造出大气、优美、现代、简洁与众不同的景观(图一)。

图二莲花石雕水景

3.2 浪形花境界与棕林大道轴

波浪花境的两侧主要采用银海枣为主的植物造景,道路外侧种植高大的小叶榄仁,形成气势非凡的棕林大道。银海枣内侧为浪形起伏的四季花带,给人以现代、流动之感,整个花带随着起伏的地形慢慢抬高,寓意酒店以后的发展蒸蒸日上。

3.3 花纹叠水广场区

接待大堂前的中心广场不仅是整个酒店的景观节点,也是南北景观轴线的交点,广场中心“莲花”形水漫叠水,水体从上而下缓缓流动,现代而平静,给人以亲切回家的感觉。

3.4 水花园

水花园主要是指“莲花”形主楼的水环境景观,涵盖后花园。接待大堂的后面设置有宽阔的水面,对面为琴音台和品名轩,轩主楼设计为流水涧,有瀑布、水草和竹林,还有草漫滩,动静结合,营造雅致、自然的氛围,令人无限惬意,意境自然清新。

水花园环抱整个主楼,使主将如飘浮在水面上的“莲花”,有如“清水出芙蓉”,意境吉祥优美。

3.5 休闲泳池区

酒店内泳池的平面构图主要采用折线与曲线相结合,线条和谐、大方,与建筑总体布局相统一,呼应了整个酒店的平面构图。在池岸材料的处理上,采用木板与铺装的混合使用。水边池畔吧的设计,建筑造型为坡顶式的中国传统木结构,材料采用的高科技材料,使传统与现代更好的结合。

3.6 道路铺装

酒店内道路采用人车分流的形式。外环境铺装的整体色调和材质要和酒店区域保持一致,基本采用灰色和暖灰色。入口处要用稳重的灰色,而水景处也采用深色,营造平静的气氛。游泳池处木质平台,为暖色调,体现休闲的氛围。道路铺装材料多用环保渗水砖,简洁大方。

4. 绿化设计

绿化设计的目的主要在于给酒店提供一个清新空气和能放松心境的环境。尤其在水花园和酒店后花园,设计的主旨在于用绿色塑造空间,强调意境美。所有植物的选择均为当地适生树种。

4.1 边缘绿化

边缘绿化强调大乔木、小乔木、灌木等的合理搭配,层次丰富同时也要注重常绿与落叶,针叶与阔叶以及与开花植物的配植,隔离周边的喧嚣。主要种植的植物有木棉、高山榕、香樟、桂花、秋枫、台湾相思、蓝花楹、大叶紫薇、红千层等。

4.2 溪流绿化

溪流绿化主要采用凤尾竹、琴丝竹、凤凰竹等竹类,水面飘浮几朵荷花,营造清水出芙蓉的景观。同种植大量水草、芦苇等,塑造朴素、自然的氛围(图三)。

图三溪流绿化

4.3 重要节点绿化

重要节点主要指主人口景观轴,以银海枣和小叶榄仁形成富有气势对景观道。中心绿带设计为浪形花境,简洁大方而富有动势和自然气息。

4.4 休闲游泳池区绿化

以竹类作为主景植物,体现特色,游泳池边配置棕榈类植物和大型阔叶乔木等,营造休闲与荫凉的浪漫环境。

4.5生态水质净化

绿化设计不仅要营造高雅舒适,让人心灵放松,愿意停留的空间,而且还应该注重生态环保性,在溪流绿化中,我们利用水生植物的自净能力,采用科学的方法,形成稳定的湿地生态系统和明净的水质。

5. 绿化系统分析

5.1 重要节点绿化:以群植乔灌木形式配置,增强空间场所,并结合一些花带地设计,形成优美的景观。

5.2 溪涧绿化:根据水系地深浅,水流的急缓种植不同的水性和湿生植物,形成水生植物群落,并在岸边种植乔灌木,形成自然丰富的水岸景观,形成美丽的花溪。

5.3 边缘隔离绿化:在酒店的边缘及小区内车行道旁通过列植和丛植的乔木结合多层次的灌木,隔离噪音灰尘,提升绿地的整体品质并阻隔视浅,形成酒店的绿色屏障,并创造丰富的边界线,成为区内造景的美丽背景。

5.4 花园绿化:作为酒店的半公共活动空间,组团空间植物考虑景观和功能上的要求,在植物布置上采取密内外疏的方式,以减少其对客人的影响并且形成一个围合的空间。

6. 酒店设计的特点

综上所述, 观澜格兰云天大酒店最大的特色便是建筑园林化, 将自然景观和建筑和谐统一为一体, 让园林渗透到酒店每一处建筑布局中, 成为建筑的一部分。在这一设计手法上, 观澜格兰云天大酒店无疑是一个很成功的范例。酒店设计, 并不是简单的建筑+ 自然园林, 而是如何能够让建筑和景观融为一体, 需要把握的是两者的艺术效果的融合共存。

以这种设计思路为前提, 需要考虑的是:

( 1) 建筑规划布局对于景观营造的影响。景观作为一种融入建筑的设计元素, 本身是依托于建筑而存在的, 因此, 建筑规划布局本身就决定了景观设计的一些基本前提条件。

( 2) 景观设计所需要达到的效果。当建筑布局已经定型,需要考虑的就是景观如何配合建筑来展现最佳的整体效果, 或者如何用景观来衬托建筑的存在感。

( 3) 建筑和景观两者的融合与过渡。建筑本身的特性毕竟有别于景观, 反之亦然。需要处理的是, 如何让两者在细部的处理上结合起来, 使两者的过渡自然和谐。

( 4) 景观元素在整个建筑中所体现的整体统一性。无论希望最终的建筑风格呈现一种什么样的风格 现代、古典、自然野趣等等, 在建筑景观的营造上应该保持一种一致性, 局部特性的凸显不应该导致整体风格的涣散。

7. 结语

篇9

关键词:城镇化;居住空间;生态建设;以人为本

1.城镇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城乡结合部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人地矛盾集中体现的地带。而居住区空间是与人们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空间,在景观设计中需要解决的矛盾也尤为突出。从居住区景观设计的角度出发,城乡结合部具有以下特点:其一,这一地带不仅是城市与乡村2类人群的交界地带,同时,还存在着本地居民与流动人口之间的矛盾。各类人结聚会,不同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对于居住区景观有着不同的功能与审美需求,矛盾冲突集中;其二,在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城市的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同样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冲突。在城镇化的地域,或多或少的保留着原生的自然生态系统,它们往往最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也是最稳定的生态结构,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应当得到尊重和保护。

2.具体项目分析

2.1项目概况

该项目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外区团结镇,处在市郊农村和远郊区县的连接带上,作为国家重点试点小镇,是具有代表性的城镇化节点。本案规划面积10万m2,建筑类型分为商业和居住建筑2类,层高为6-24层,建筑风格为现代风格,主色调由米黄、暗红和灰色构成。团结镇气候类型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短夏长,冬季寒冷干燥,春季多大风、干旱,秋季气候多变,植物易受早霜危害。区内存在2个大的生态系统,南部是阿什河的河谷滩地绿地系统,北部为天恒山生态系统,植被类型为榆树森林草原,同时,在城镇中散布着未破坏的生态斑点,这些良好的自然外部环境是城镇在发展过程中生态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借鉴。

本案的居民类型主要分为3类:(1)当地的回迁住户。该类居民有着淳朴的价值观,对于住区景观的需求是以实用为主,并且怀念原有的场地记忆。(2)本地及周边地区意在改善居住条件的居民。该类居民向往现代化的都市生活,对于景观环境除功能需求外,还存在着更高层次的审美需求。(3)流动人口。在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上与当地居民存在一定差异,对于环境景观的归属感有较高的要求。

2.2设计理念

本案居民类型多样,同时,存在着城市和乡村居民,本地与流动人口之间的矛盾,不同类型的居民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福”文化做为中华民族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观念,深深的植根于人们的心中,具有广泛的凝聚力。采用这一理念能够很好的融合不同类型居民的景观需求,使居民在居住理念层次达成共识,为和谐的居住氛围建设提供了理念平台。

2.3设计原则

(1)生态性原则。借鉴阿什湖与天恒山2个生态系统的植物群落关系,指导居住区的绿化景观设计,在满足围合空间和观赏需要的前提下尽量使用乡土树种。(2)以人为本原则。充分尊重居民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以及对环境功能性的需求,完善景观设计。(3)经济性原则。在景观材料的选择及施工工艺方面。考虑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在满足居民生活及审美需求的基础上,节约成本。(4)艺术性原则。在景观空间的塑造中,对景观节点进行艺术化的处理,以满足居民的审美需求。

2.4设计表达

2.4.1“福”文化的体现。综合分析不同人群对景观功能的需求,设置功能丰富的景观空间。在满足景观功能的同时。将“福”作为区域性的一种文化符号应用在景观节点的塑造中,在人口形象空间设置“百福墙”、廊架,景墙等景观小品的设计同样融入“福”的符号语言,在渲染主题的同时,增加区域的可识别性和归属感。

2.4.2商业空间。本案为商业街空间,并临近主要的城市干线,是展示楼盘形象的重要界面。采用阵列景观灯柱的方式:一方面形成对外展示的景观形象;另一方面实现人车分流,保证商业街空间的景观品质。沿街布置生态停车位,即能够保护车体,又能够增加城市绿化,美化城市环境。在各街角广场设置体现幸福主题的景观小品,通过这种以点带面的形式提升商业街的景观品质。

2.4.3中央公园。在住区的中部规划预留了1万m2的核心庭院空间,景观规划中将其定义为中央公园,采用微地形增加空间的立面层次,环以流动的游园路来满足居民游园及健身的需求。结合立面空间层次,设置集会空间,老年儿童活动空间及私密性较强的交流空间,满足居民多种景观需求。在活动空间设计中,充分考虑到气候的影响及居民活动的需求,通过景墙结合植物组团的设计控制气流和光照,创造宜人的微气候。

篇10

1居住区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理念

对于居住区公共空间景观的设计是一门涉及很多范围的工作,他的工作难度很高。设计必须要满足人们的需要。而我们通过一些调查和分析,总结出了一下几种科学的理念。供大家借鉴。

1.1景观设计的空间层次性。居住地的公共空间,必须要满足人们各种活动的需求,他是人们从自我的私密空间走向公共空间的一个过渡,所以我们既要满足人们的私密空间的安全性又要给人们提供一个交流的公共空间,所以我们在设计中要注意层次的划分。既要满足人们的活动也要在景观设计上进行有层次的设计。

1.2景观设计的适应性。在对环境的景观设计上不能只注重环境的美观,还应该注意他的实用性。比如,如果设计中只注意设计的景观的美化,占有大量的地方,却没有考虑到人们的活动空间,那么仍然不能达到设计的初衷。所以我们在设计中,尽量减少那些大尺度的摆设,要使人们的活动空间得到满足。

2居住区公共空间要素设计方法

在对居住区的公共空间景观的设计工作中,我们要注意景观的整体性,要使设计的风格一致。而且设计的方案富有生态和自然的乐趣。让居民在其中感受到轻松快乐。而且在对这一区域的设计时。要将各种可能的因素都考虑在一起。对居住地和公共地之间的交替部分也要做合理的处理。根据凯文林奇《城市意象》对景观要素的分类理论,居住区公共空间景观元素主要有:区域、道路、边界、节点、标志。

2.1区域。除了对景观的设计以外,居住地的活动场所同样很重要,他也构成了景观中的一部分。这下场地要满足人们的多样需求,比如有老年人活动的场地,有体育运动场地,儿童娱乐场地等等。对这些场地的设计要根据不同的地区采取不同的方案。比如儿童活动的地方要注意安全性,不要太复杂。而且再设计色彩上要采取明快的颜色。要提供家长的休息区,而且这一地区要选在不影响其他人休息的地方。如会产生影响需多种植几排行道树适当围合和分隔。居住区中的场地是居住区公共空间的主要截面和基底,它包括铺装等元素,场地可以提供活动场所、空间构成、限定空间、标记空间等功能,增强可识别性,另外还可以突出作为公共空间的主要景观节点。

2.2道路。道路设计时,要注意根据平面、竖向与美学价值和功能使用之间的关系。根据使用性质的不同,道路要富于变化和适时、适地作变换,在私密空间中的游憩小径可宽度小些,蜿蜒曲折;在公共开敞空间中,道路可结合区域设计或与区域有所穿插,构成景观。居住区公共空间中道路可布置遮荫廊架或构筑物,供人休息、交流;道路应根据使用和景观观赏特性做到宽度适宜.道路的形态也可以不再是两条单调生硬的直线,有更多的线形和形式上的变化,对道路的宽度、铺装材质等进行综合考虑,赋予道路优美的形式和全新的意义,让居民感受到家的温馨和新鲜感。

2.3边界。

绿化是提高环境质量的重要元素,它不仅可以改善居住环境的小气候,而且能够创造优美的景观,给居住区带来贴近自然的感觉。绿化常用作区域、道路的边界,材质和竖向上的变化让边界效应不再以刻板和中规中矩的形式出现,乔灌草相结合的群落还可以软化被分隔的空间,同时也是漏景的造景手法体现;规则式、行列式的绿化种植形式还可以形成直立的屏障,控制人们的视线,营造夹景的艺术效果。选用植物时,尽量选择当地的树种,注意考虑绿化设计的规划设计长远发展空间。构筑物的布局也能起到一定的划分空间和限定空间的作用。

2.4节点。水景元素是最富有动态感的要素,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最柔美和最活跃的线条,对于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的塑造具有锦上添花的作用。水以其特有的灵活特性常被我们引入到景观中,在居住区中,水景设计要恰当运用,对于气候、场地、维护等环节的考虑都要做到事无巨细。水景的不能像其他元素随意选择或者建造,要根据设计者创造空间景观的意图,创造一定的意境和让居民产生共鸣,触景生情。水景一般作为空间景观中的重点要素或重要的景观节点元素,往往设计时与其他设施相结合,这就需要注意空间中水景位置的选择和最佳视觉效果的呈现,在景观节点处或空间的中心地带引入水景,让公共空间中景观有动态效应、层次变化丰富是我们做设计的一项提升。满足人们亲水心理、增加居民对自家居住区公共空间的喜爱也是我们做水景设计的意外收获。

2.5标志。休憩元素。居住区公共空间的休憩元素有廊架、座椅、台阶、构筑物等。首先各项设施都需要满足人体工程学,符合人们的使用舒适化。其次,休憩元素和设施可以从使用性和景观性同时考虑。例如座椅可与活动场地、绿化和道路结合,在满足休息功能的同时,也起到点缀、装饰的作用。布置座椅应考虑人在空间中具有渴望安定感的本能,又可以面向视觉前方或中心,视线不受阻。因此,座椅可沿建筑物、绿化和铺地的边缘布置,前面有开阔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