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解读范文

时间:2024-01-05 17:45: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解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解读

篇1

盛建武初中数学名师教师工作坊研修,基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深度学习为主题,以学习需求为导向,通过:线上研修与线下研修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个人研修与小组互助相结合;专家引领与自我研修相结合;专业考核与自我展示相结合等方式,集中解决数学课程教学关键问题,促进学员加强师德修养、更新教学理观念、提高文本解读水平,为数学教师个性化发展奠定基础,为全省基础教育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一、研修主题

基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深度学习。主要研究: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生发展;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数学教学;初中数学深度学习的案例研究等。

二、研修需求分析

1、目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学目标“笮化”,重知识轻能力、重解题轻思想方法、重结论轻过程。二是理论与实践脱离,会说的不少,但落实到教学实践中的不多。三是教学方式陈旧,轻教学重训练,刷题仍是目前数学教学的主要方式。

2、当前,教育部要求进一步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省、市、区都有“双减”文件与措施),教师迫切需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负提质是关键)。

3、很多教师有自己发展的要求,需要通过一定的培训学习提高自己,教师也有展示自己的要求,通过展示与同行同研共享,共同成长。

三、研修对象与时间

盛建武初中数学名师教师工作坊包括线上研修线下集中研修两部分,其中线上研修教师200人,根据线上研修考评情况选择100人参加线下集中研修。

工作坊线上研修时间:2021年8月20日至11月20日。集中线下研修时间: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3天):2021年10月29日至31日,报到时间:2021年10月28日14:00—18:00。第二阶段(2天):2021年11月1日至15日,分组进行自我研修与展示,按地域分5个组进行。

四、研修目标与任务

1、引导参培教师认真学习、领会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以及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整合方法,开发主题式教学内容,改变教师教数学教材的行为习惯,提高数学课程教学效率。

2、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主题式学习,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内容呈现方式和学习方式,组织学生开展深度学习,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发展思维,体验积极的情感态度,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篇2

1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课程的教授主要包括学习的目标,学习的重点以及学习的难点,传统的教学方式下,要求学生能够在课前进行自主的预习,与同学进行探究,在课程学习中达到对基础知识应有的学习,在课后完成相关练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模式僵化不利于学生生动形象的认识到所学知识的内在规律。学生在单一的教学模式中会缺乏对学习的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缺乏相应的思考,对于学生来说,局限了他们以后的更高层次的学习。就教师而言,大多数教师未能认识到他们应该培养的是具有核心素养的学生,而仅仅是做到知识的传授。教师观念落后,重知识的传授,而不看重学科素养的培养,也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乏味无趣。在当前高中数学教学中,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营销,无法紧随时代的发展。教师依然以语言讲授的方式,这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真正发挥出能动性,也一直处于被动的境地。进行习题训练时,也是更多地从教师直接获取,最后接受考试的考核。在整个三大教学步骤中,学生始终没有发挥出主体性。以往缺乏思考的教学,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也无法在未来解析更具有难度的数学问题。教学观念的落后,使得许多教师都没有意识到,数学素养对学生的实际意义,也尚未关注学生的逻辑思维。鉴于此,教师应当站在学生的角度,把握学生的兴趣点,事先对于这些问题进行调查。在教学过程中,以生动、有趣的课程导入,以及形象、简单的教学手段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展现丰富的教学内容。在教学策略上面,一些高中数学教师也存在很多问题。教学策略的提出,最初目的是为了学生的教学,最终也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习成果上面。优秀的教学策略应该使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学会利用创新思维,与同学互相合作,培养更高阶层的学习能力。教学策略主要包括学习的目标,学习的重点以及学习的难点。教学策略都是由一个生活问题提出最后引入对课堂知识的内容,老师教学生如何运用知识解题,从而完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根据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最终是为学生服务的,老师应该更多的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而不仅仅是以追求课堂速度为主要目标。当下的教学策略大多数停留在单纯追求速度而忽略了效率的阶段。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层层渐进的过程。在不同层次的教学中,各个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看到了其对课程的可理解性。现在的老师大多数太关注于课堂本身,而忽略了对学生素养的培养,一味地以基础知识灌输学生最后达到学习应付考试的效果。那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能力没有得到太大的提升。

2基于核心素养对高中数学教学的意义

课堂教学一般都由一个生活问题引入,教师首先解答问题,之后再针对性地进行讲解,自然地引出知识点。学生在掌握知识重难点后,再将其运用到实际解题中。教师应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达到引发兴趣的目的。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一般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学生开展自主练习,最后以测试的形式,反映出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可以发现,这一过程中缺少师生间的互动。现代教学理念中,教师的重点工作,主要在培养学生的各种素质,以在未来成为综合性、全方位的人才。所以,只有通过师生的沟通和交流,才能让学生对于本科目更加喜欢。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也得以引发学生深层的思考,有助于提升学科素养。另外,传统教学中,教师会在教学实践之时,套用一种普遍的使用的模式,而且过于重视基础理论教学,以公式、模式化的实例等为解题方法传授的主要方向。但是这往往会让学生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发生欠缺,在面对实际问题时,也难以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必然会阻碍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在教师开展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引起学习热情,他们将对这一课程的学习更具有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学科核心素养。学生从该课程的学习中培养自己的底层逻辑,形成看待问题特有方式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生活中,他们也能够运用它来应付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而这正是素质教育应该达到的目标。高效的课堂能够让学生们数学能力得到提升,逻辑思维得到发展。老师向学生提出问题,经由学生思考再向老师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课堂的教学虽然是以老师为传授者,但还是要以学生的接受程度为判断标准,要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思考如何让优等生向更复杂,更具有深度的问题进行挑战,中等程度的学生如何通过教学与解答过程得到激励,坚定学习此课程的信心,学习较为困难的学生,如何通过课堂收获成长,以明确今后的目标。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教学可以促进各个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取得进步。

3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效率的策略

3.1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首先应当意识到,教学的目的不只是让学生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而更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能够提升学科能力,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境界。所以,教师应当善于转变教学理念,对传统教学“扬弃”处理。懂得在向学生传递基础知识时,要对学生有所启发,让他们能够更加自主地思考既定问题。教师也要积极投入到教学的创新工作中,为学生展现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还应该学会使用各种教学工具,比如借助多媒体的优势,使用演示文稿、视频、图片等,让教学情境更加生动,使知识要点更加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素质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不能至关注速度,而要同时看重质量和效率。而学生的兴趣这一因素,也会决定他们的学习实效。所以,教师也要善于挖掘生活问题,将其引入到教学中,使学生形成对生活的发散思维,进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例如:在学习高中数学教材中的“集合与常用逻辑的用语——集合的概念”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要通过有效创设适宜的课堂教学方案,引发学生对数学集合的概念思考能力,让学生逐步形成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结构紧凑的教学素材,使得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思想意识更为明确、高效,进而深度开展学习与拓展活动,最终实现体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目标任务。比如:教师要在“集合的概念”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发学生开展创新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对“什么是集合”?“集合的概念”是什的问题下,充分调动学生数学逻辑性认知,促使学生的综合性数学思想逐步形成,以深度学习探究的方法对知识点展开全新的探索,全面培养高中生的数学学习综合能力,彰显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价值。另外,教师要结合高中生的课业特点,积极开展深度学习与探索活动,保证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学科思维认知,助力学生树立自主学习意识,全面提高学生对“集合的概念”记忆与应用能力,让高中生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显著提升。

3.2使用情境教学法

核心素养指导下,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设计时,应当尽量结合生活情境,以推动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在充满趣味、具有实用性色彩的情境中,学生得以将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中,并意识到使用自身的知识和经验,用来解决生活中问题的重要性。在情境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合作学习的原则,强化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构建平的和谐的课堂。另一方面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假设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的思考得出结论,而不能直接告诉学生答案,使学生丧失自主思考能力。例如:在学习高中数学教材中的“一元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等式性质和不等式性质”这一章节内容时,教师要通过“互联网+模式”有效开展创新性教学引导活动,逐步培养学生探索学习兴趣和动力,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科认知,积极开展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探索学习成效,养成良好的数学知识探究习惯,深度解读“一元二次函数、方程、不等式”的概念知识,让学生的数学学科思想逐步深化,从而开展高质量、创新性实践学习活动,为学生综合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教师要巧妙运用适宜教学情景,帮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探究学习活动,通过引入具体案例内容,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驾驭能力,为学生创新性、高效性发展提供助力。在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撑下,教师可以对“一元二次函数、方程、不等式”的概念进行形象、深刻的解读,保证学生在知识探索与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学习思想、形成学科认知,全面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驾驭能力,进而更为深入、高效地开展实践学习活动,为学生创新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比如:教师要结合具体数学教学课件内容,让学生进行思维意识锻炼活动,促使学生在“方程”、“不等式”的题目解析中,了解“一元二次函数”的特点与本质,有效增强学生对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能效,积极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意识,逐步拓展学生综合能力,促使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全面提升。

3.3关注培养学科素养

新课标理念的影响下,当前的教育理念推崇以生为本,而且学习不再以考试为唯一目的,而是学科素质的培养。核心素养是一种学生的能力,是学生在学习时逐渐形成的,它与本学科相关的能力有关,此能力也会满足于社会的需要,也是学生需要具备的基础素质。它具有连续性,而且会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同时具备了个人与社会的系统化特征。实践证实,基础素养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即知识、态度、能力。其中,知识是最为基础的元素,学生主要通过课堂学习获得。态度体现的是学生对于知识的喜爱程度,以及运用的技巧,能否在生活中加以灵活使用等。而能力是学生对知识的输出,是对知识的变现,也体现在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对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等。以往的以考试为目的的学习,不但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也不利于思维的独立。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教师应当重点关注学生的基础逻辑,系统学习该学科,可以让学生明晰自身的思维体系,使自身看待问题更加客观、辩证化,这对于今后正确三观的养成,也具有显著的成效。因此,高中数学教学,应当让学生提升学习的热情,增添学习的动力,以养成长期的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高中数学教材中的“立体几何初步——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这一知识点时,教师要巧妙运用培养学生数学学科素养的理念,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能力,让学生根据高中数学课程布局,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逻辑思维意识,有效开展对“立体集合初步”的探索学习活动。比如:教师要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立体集合思维,让学生对“空间”、“平面”产生明确认知,进而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应用与驾驭能力,更为深刻、全面的开展实践学习活动,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思想,全面提高学生探索学习兴趣和动力,使得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意识逐步深化拓展,有目标、有方向的对“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解读,增强学生数学集合观的学习能力。

3.4培养学生理解问题能力

篇3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随着技术以及教学改革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在行进的探索路上,应如何发挥技术的教育价值?

一、加大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的教研力度

教学改革的重要主体之一是从事课堂教学的教师。如果教师没有不断地自我更新和持续地主动发展,课堂教学的变革实践就很难持久地开展,甚至会停滞不前、半途而废。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的推进,离不开教研活动这一教师生命成长的“土壤”。

1. 丰富教研形式,“身临其境”体验变革价值

近十年来,基于网络的“在线教研”打破地域、时间的限制,逐渐受到教师的青睐。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教研网站、微信公众平台渐渐改变着常规的教研活动,一些在线调查工具也让传统教研“互动”起来。如吴正宪教师团队开设的“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研修网”,面向全国小学数学教师开展理论学习、课例观摩、评课交流等系列活动,集培训与教研于一体。基于信息技术的学科教研,让更多的教师感受到优质教研资源的共建与共享,以及体验到新型教研形式下个性化学习的乐趣,让这些教师成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研融合的受益者。这种“身临其境”的变革,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了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

2. 巧设教研内容,“知行合一”探索教学变革

据调查,影响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改革教学方式的主要因素集中在“技术应用”“教学资源”“教学模式”上,且不同学段、年龄、职务的教师的需求不同。因此,要面对不同的教师群体设计不同的教研主题,加强教研的针对性、实效性,让不同教师群体在不同程度或层面上参与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探索与实践。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的教研主题,既要重视实践案例,也要注重理论引领。因为,教学变革实践需要探究指向和行动设计中的理论渗透。实践让教师知其然,实践中蕴涵的理论则让教师知其所以然。理与实践相结合的主题教研,引领教师在“知行合一”中探索教学变革,并以常态化的教学实践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二、围绕核心素养明确信息技术的教育价值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无论技术如何应用于教育教学,其本质仍然是促进学生发展。我们将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称为“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培育并非独立存在,而是融入在各学科教学之中。每个学科都有着独特的育人价值,对发展核心素养有独特的贡献。数学素养是通过数学的学习建立起来的思想、方法,以及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质疑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应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根本目标,深入理解小学数学课程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数学学习。

正确把握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教育价值是合理应用技术的前提。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融合的方式不同,其教育价值也有所不同,结合教学实践探索,我们针对现阶段常见的融合方式,分析信息技术的教育价值(见下页表1)。

三、根据教学需要合理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进行数学学习

创新性的信息技术及相关教学应用的不断涌现,是当前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现实存在,问题的关键在于它们是否会在很大程度上被应用于学习与教学之中。有些教师不容易理解技术对学科教学会有哪些帮助,对他们而言,信息技术无处不在,但却还没有被很好地应用于学习和教学。在实践中,我们应以教学需求为导向,合理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进行数学学习和交流。

1. 根据学生思维与学科特点选择合适的内容呈现形式

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对抽象概括的数学知识的不适应,是造成数学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教师若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按教学需要改变知识的呈现形式,将抽象的、静态的数学知识直观化、动态化,将难以准备的实物数字化,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更深刻地把握知识的本质。例如,教学时可以利用动态效果展示算理与算法之间的对应关系,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清晰,易于理解;可以让学生利用数字化学具进行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用数字化“七巧板”拼图,将作品分享、交流。

数学知识的呈现并非越直观越好。因为数学的本质是抽象概括,是一种符号化的、简约的美,过度的直观与动态,会弱化学生想象能力与抽象思维的培养。

2. 利用网络工具设计在线练习,丰富学习评价方式

练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既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获取反馈信息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学生进行自我监控、调整学习的关键途径。在传统的练习中,学生要等到教师批改完并发下去之后才能获得反馈信息,这就错过了练习发挥作用的最佳时期。利用信息技术编写的具有针对性的在线练习,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及时反馈,便于师生及时了解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例如一些在线作业平台,或是在线调查工具等,都可以应用到网络环境下的课堂学习中。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小学数学在线评价工具逐步突破现有以知识技能为主的评价内容,向问题解决、数学思考和情感态度等评价内容方面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将作业“搬”到了网上,学生通过在线评价及时了解自己的作业情况,教师也能精准地了解全体学生的作业情况。

3. 用好现有技术资源重建课堂结构,创新教学方式

篇4

一、变革,是因为要解决课堂教学的深层问题

就小学阶段而言,本次“课堂变革”要解决的问题指向清晰。

(一)缘起:一份作业调查的启示

2012年,本地媒体刊发了六所城区学校一日学生的作业(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发现学生的不少课外作业中仍然是“读、写、算”这“老三样”,且“口味有点重”。照理课堂本就是读、写、算的场所,为何要留到课外去完成,这只能说明课堂上学生没有时间进行读、写、算,或者是在做跟读、写、算无关的事情。

那么,学生在课堂上做什么事情呢?我们专门对大量的课例进行梳理分析,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现象:40分钟的课堂时间,学生独立的学习(包括读书、思考、做题)仅有8分钟左右,其余的时间都用在了师生对话上,这其中的一半时间用以教师的提问、分析与讲解,剩余一半的时间是学生的零散回答。难怪学生没有时间完成“读、写、算”的学习作业。

再看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我们分析发现,从教学内容上看,教师教的大多是学生一学就懂的内容,大多不是学生感兴趣或疑难的内容,大多是跟作业无关的内容,大多是教师方便教得认为精彩的内容。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师“教的活动”比较有结构、完整、丰富和多样,而学生“学的活动”则非常零散、机械和单调,更形不成结构。

为此,我们对日常课堂存在的问题作了一个基本判断:课堂上学生“学的活动”太少,很多应该学的内容没有学(如应完成的读、写、算内容),教学过程的推进主要靠师生对话。导致的结果是,课堂上学生学不充分,只有在课外作业上用功,必然造成作业的负担,这也是难减负的深层原因。

(二)教为主:课堂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们称以上的教学状况为“教为主”课堂,课堂上的活动由教师说了算,学生在课堂上基本自主性较少,更多的只是听教师解读课文内容,偶尔应答一下简单提问,配合一下教师教的活动。这就是“教为主”的课堂。它表现在从备课开始,就进入了这种状态,是以“教师为中心”。它导致课堂成了教师单项预设并主观讲析、强势操纵的一项外来任务,而根本没有生成为学生自己的真实学习活动。

因此,虽然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学出现了百花齐放、观念翻新的局面,但是课堂的高耗低效之症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而课堂教学高耗低效的主要矛盾是教师“教为主”导致学生学习实践的严重缺失。

(三)学为主:本次课堂变革的主要方向

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发展才是检验一堂课是否有效的标尺。学习是不能替代的。检验各种教法是否有效的标准要回到学情上来,即以与学生发展有关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效果来审视检验与教师教学活动有关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这样才能廓清当前种种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的模糊认识,让课堂教学改革进入实质性突破的阶段。因此,建设“学为主”课堂成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自然也成为了本次课堂变革的主要方向。

(四)学习活动:建设“学为主”课堂的切入点

如何构建“学为主”课堂呢?我们提出了“以学习活动的设计、展开与落实”为本次课堂变革的切入点和抓手,即备课重点是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而不是课堂对话),课堂上组织展开学生的学习活动,课后反思学习活动的实施效果,其目的是以“教”的活动转向“学”的活动,从而培养学科核心能力。其流程是:学生需要学什么(基于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需求、学习难点、学习兴趣等选择教学内容)学生怎样学才好(充分展开学生的学习活动)。一句话,“学为主”课堂是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线来展开我们的课堂教学,学生“学的活动”有较充分的完整时间,学生的学习经验有较充分的表达与交流,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形成了新的学习经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任务和作用是引导、促进和评价学生“学的活动”。

二、课堂变革的路径与阶段

明确了课堂变革要解决的问题和方向,如何找到恰当的路径进行操作呢?基于学校和教师的差异,我们提供了1.0、2.0、3.0、4.0版等不同的课堂变革路径。

(一)1.0版课堂变革:教学改进

课堂变革并非一定从颠覆课堂开始,也可以从教学改进入手。1.0版课堂变革因为不涉及课程的大调整,不涉及教法的大改变,不涉及教学常规的大变化,且切入口小、精确度高、操作性强、风险小,又便于调整,所以容易入手。

1.使用一种方法

如语文学科可以多采用批注法、自读法,数学学科可以采用错例学习法、猜想法,英语学科采用RAP 说唱乐等方法进行教学。这些方法的使用增加了学生“学的活动”,也就改变了“教为主”的课堂状况。

2.运用一种工具

以科学学科为例。我市小学科学教师中专职教师仅占25%,有理科专业背景的仅占14%,部分小学没有配备专门的科学实验室,不少学校没有实验器具,科学教师的教学只能“纸上谈兵”。如何改变讲授为主的课堂?多采用“科学记录本”这一工具,让学生多观察、实验、记录、发现,完整地再现学生个体科学学习的轨迹,自然能改变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

3.调整一个内容

有的学科教学内容根据时节、实情、生情调整学习内容、学习顺序,如此,就能契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起点,大大提高教学实效。

4.增加一个载体

课堂上增加“练习册、任务单、活动单、导学单”等学习载体,也能改变“师讲生听”的教学模式,变“线性”为“板块式”的课堂教学结构,并借这些载体发挥“倒逼机制”的功效,扩大学生课堂“学的活动”,从而撬动“教为主”的课堂教学。

(二)2.0版课堂变革:重建教学

在教学改进的基础上,教师往往不再满足于简单方法的改变。因为一旦有了变革意识的觉醒和变革带来的行为变化的体验,就有了内在变革的信心和力量。2.0版课堂变革是重建教学,是对课程、常规、教研、评价等涉及教学及管理核心内容的打破和重组,这种重组实质是教学价值观的重建,是教学的深处变革。

1.课程重建:从国家课程到校本课程

课程是学校最重要的产品。“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正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从2015年秋季开始的浙江省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就给学校提供了课程重建的新天地。

如杭州天长小学的4+1课程整合:一年级常规课程经过整合和优化之后,集中在了周一到周四,周五定为“清包日”,这一天的书包里没有“国标”课本。(4+1模式) 整合后腾出来的这一天学什么呢?上午会有“2大1小”――2节大课和1节小课,每节大课1小时,每节小课半小时。大课时间,学生会进行数学游戏、形体训练和乒乓球等课程。半小时的小课,则是“持续默读”的最佳时机。到了下午,则是综合实践环节。

又如清华附小的1+X课程:一是学科内整合,如语文的1+X(通过引入多版本教材、调整教学内容的重点和进度、重新设定课时长短);二是跨学科整合;三是课内外整合。

重建学校的课程表,安排什么内容?如何安排?何时安排?这样的安排符合学习规律吗?这样的安排师生幸福吗?其实,重建的是学校的办学思想、教学管理谋略、课程理念和学校的培养目标等。

2.常规重建:从空泛到具有针对性

这里的常规指的是教学常规。好的教学常规指向学科教学的内在规律,促使教师的日常教学潜移默化地朝着教学改革的方向行走。但很多的常规是空泛的,并无针对性和引领性。2015年,温州市教研院推出了《小学各学科教学新常规》,对原来的各学科教学常规进行了修改:增加了2011年版修订的课程标准内容、省学科教学建议和温州十年来的小学教研成果;减少了过时和在教学实践中不合适的内容;合并了一些重复的内容,使之更简练更明确。促进教师在“备课―上课―改作―辅导―监测”教学五环节方面以新常规促进教学的重建,尤其就近年来学科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引领与规定,表现在:强调教学策划,从“备一节课”转变为“上一门课”,重视学期教学策划,达成学期学习目标;强调备课注重设计学习活动,注重学科核心能力的培养;强调作业丰富多样的同时,加强作业规范,推出作业批改双评价制度,即正确率和书写整洁度;强调综合评价。在纸笔测试的同时,也对日常学习表现、作业情况、学习兴趣和习惯等进行表现性评价。

3.课堂重建:从教到学

这里的课堂重建是一种深度的涉及教学结构及方式的根本性改革,有别于前文说的教学改进,它直指“教为主”课堂的顽固症点,采取精确的、根本性的做法。

构建一种结构。课堂重建从课堂教学结构改革开始最有力度。如瑞安新纪元学校开展的“三学循环”教学就是从学的活动出发构建“自学―议学―悟学”的课堂结构,从而根本上改变“教为主”的课堂。

运用一项技术。传统课堂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学情的全面反馈,即教师很难知道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大多要通过隔天批改完作业后才能知晓。为此,一些课堂变革试点学校借用平板电脑来翻转课堂,借用网络技术来进行作文评点和习题反馈,实现课堂上学情的即时反馈与了解,并据此随机调节教学内容和重点,实现个别化的针对性指导,让因材施教成为可能,这在传统课堂里是无法做到的,而借助“互联网+”优势,将成为课堂变革的重要途径。

4.教研重建:从一节课到一门课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倡导的校本教研针对性地解决本校教学中存在的教与学的问题,但如今也存在着为活动而活动现象。因此,虽然做了很多的教研,但是教与学的问题依然存在,教学质量当然不高。教研重建就是要以教研转型来促进课堂变革,从研究理念到解决问题,从“关注一节课”到“上好一门课”,从听评一节课到以点带面重点突破学科教学中的问题,从而实质性地提高本校的教学质量。

5.评价重建:从素养到实绩

课堂变革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为此还要改变教师教学绩效评价重素养轻实绩的做法,改变教师教学评价中只重一节课忽视一门课的做法,改变职称评审、各类评比中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让“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成为牵动课堂变革的牛鼻子,真正让“轻负高质”的教师扬眉吐气,并帮助这些教师总结经验,推广做法。

(三)3.0版课堂变革:指向核心素养

前面谈到的1.0版和2.0版课堂变革是学校大多在做的,但是还有一个前提是为什么要做这些,所以课堂变革走向深处还要跟学校的育人目标结合,即学校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哪些核心素养。因为基础教育的本质在于它的基础性,随着时代的变化,基础性的内涵也在不断地拓展和丰富。从知识基础到能力基础再到道德基础,其中一定有一些核心基础,它是最基本的,同时又是不必过量和过度发展,能为未来留出更多发展空间和发展余地的,那就是“核心基础”。它是基础教育中的培养基、DNA,它在人的发展中起着高持久、高迁移、高关联、高被依存的关系。它的外延包括核心知识、核心能力和核心素养。

尤其是核心素养,现已成为全球新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新基础。它是一经习得便与个体生活、生命不可剥离,有可能成为一生稳定的素养。国际上长达20多年的研究表明,只有找到人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才能解决好基础教育有限与无限的矛盾。比如身心素质、必备品质、关键能力。如每所学校对学生核心素养中“关键能力”(如思维能力、批判能力、解决能力)的理解与定位,将决定课堂变革的内容、方向和深度。

以核心素养切入进行的课堂变革,就是以育人目标为指引,再来对课程、教学进行审视,从而使教(学)什么、怎么教(学)之上还有“为了什么”(培养什么核心素养)的价值问题更加明确和自觉,这样的教(学)什么、怎么教(学)的课堂变革才具有真正的持久的育人力量。

(四)4.0版课堂变革:教育文化的建立

课堂教学总是存在着某种文化,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学生都在进行着某种“文化适应”。这里的“某种文化”,应该是课堂教学中内在的、深层次的、隐性的内容,涵盖了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活动、一切要素。

换句话说,课堂教学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是师生课堂教学互动方式的文化,是影响师生精神生活的先进文化,是师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教学规范、价值观念、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等的有机共同体。

课堂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尤其是课堂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其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决定了课堂变革的成败。有了这种教育文化,课堂变革就不再拘泥于形式、做法和规定,而是自觉的、主动的、个性的、创造的。一所学校形成了这样的教育文化,变革是随处的、自然的,这是一种内生的源源不断的力量。

三、课堂变革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在要不要课堂变革的讨论上,必须明确倡导,因为课堂学习的有效性永远有值得提升的空间。但对于改革意愿不强的不勉强,改革条件不成熟的不急于上马,改革遇阻的允许调整;对于决心开展课堂变革的,则要抓住时机,积极而为。

2.课堂变革最初可能是“先学后教”“多学少教”这样的简单教学行为的调整。但关键是对“学生如何实现学习”的假设和理解,促进学生学习的真正发生。另外,小学课堂具有独特性,因此“学案导学”“预学单”等形式的运用,必须慎重,必须理解其学理与意义,更不可以加重学生新的负担作为代价。

3.课堂变革的关键追根溯源,是选择正确的改革方向、选用科学的改革策略和项目抓手,并树立四种思维: 质量思维、整体思维、整合思维、辩证思维。

4.课堂变革只是教学改革的一部分,是改进课程实施环节的努力。所以,课堂变革若只是课堂在变化,其他“涛声依旧”,其变革不会持久与深入。因此课堂变革一定要涉及综合推进(作业改革、教学管理、教与学的评价等)的阶段。

篇5

【中图分类号】 G6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2―0020―03

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研部门的重要职责之一。近年来,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所认真贯彻《甘肃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在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全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一主线,聚焦课堂教学,以抓课标、立规范、建机制、搭平台、强队伍,创新教研模式,优化教学方式,提升教师素质为策略,在为全省中小学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支持服务和专业发展中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究与实践,对进一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和助推老师专业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积极推进有效教学实践研究

1. 基于学科课程标准,研发教学与评价指导意见,规范教学行为。为了帮助教师深入领会新课程理念,准确把握课程标准,规范教学行为,不断改进教育教学与评价方法,从2010年开始,甘肃省教科所组织学科教研人员基于课程标准研制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的指导意见和教学评价指导意见。首先,对全省义务教育新课程学科教学现状进行全面调研,教师普遍反映课程标准要求比较宏观,专业性比较强,基层教师难以深刻领会和运用,需要进一步解读指导。因此,我们组织专家团队基于课程标准研制各学科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教学评价指导意见,作为对课程标准的解读和指导,帮助教师学习和掌握课程标准要求,树立基于课程标准教学的基本认识。其次,为了增强科学性和操作性,在教研机制上创新,整合省、市、县三级教研部门力量,组建甘肃省基础教育学科教学专家库,在全省范围吸纳一大批教学研究专家及兼职教研员,建立了覆盖基础教育各学科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学科教学教研专家团队,发挥基层教研部门职能,整体提升全省教研水平,实现教研协同创新,集体研发甘肃省义务教育阶段16个学科的教学指导意见和教学评价指导意见以及甘肃省普通高中15个学科的教学指导意见,对国家《课程标准》进一步细化,更有效地提出教学指导意见和教学评价指导意见。再次,确定将义务教育阶段的“两个指导意见”在白银和酒泉两个市进行了半年的试点使用,进一步修订完善之后,印发到了全省各地各校使用,推进了《课程标准》的落实,成为规范教师教学行为,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全面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2. 基于教师专业标准,开展教学技能大赛,深化教学改革。为搭建甘肃中小学教师专业技能发展平台,促进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从2013年起,教科所与省教科文卫工会联合举办“甘肃省中小学(学前)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暨观摩研讨活动”,将中小学(学前)教师教学技能提升纳入甘肃省百万职工职业技能素质提升工程,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学设计、教学技能、学科素养考核为主要内容,把教师教学技能竞赛提升到了新的层次。为了办好这项活动,我们注重整体谋划,系统设计,基础教育全学段贯通,全学科覆盖,每年举办一期,涉及学前、小学、初中和高中四个学段共18个学科,三年一周期,循环滚动式进行,省、市、县三级联动,自下而上分级搭台,优秀者参加省级大赛,学科教师参加观摩研讨交流。技能大赛从设计和实施上,均超越传统的课堂教学评比活动,根本在它于基于学科课程标准和教师专业技能标准,以学科教学改革为导向,以教学技能标准为引领,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这项教研活动,为我省广大教师搭建探索课堂教学改革和促进专业发展的平台,引领学科教学方向,传播教学新理念,探索高效教学模式,交流教学经验,对于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提高我省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3. 基于个性化发展服务,实施“教研小分队”行动,探索教研新方式。教研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为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教学提供专业指导和服务。为了加快教研转型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基层的个性化需求,省教科所组建了由教研员、高校专家、一线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的“教研小分队”,整合省内优质资源,源于基层、服务一线、贴近教学,开展了新型教研方式的尝试和探索。“教研小分队”通过专家报告、名师献课研课、互动研讨等方式,为农村薄弱学校教师传经送宝,受到一线教师青睐。通过活动的有效设计和实施,有针对性地帮助基层教师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活动组织实施中注重省、市、县、校等各级教研部门的有效参与,活动设计科学合理,符合学校教育教学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活动层次和内涵不断提升,教研与科研并重的发展思路在活动中得到很好的实践,小分队在“提升教研工作内涵和质量,促进新型教研文化形成”发展方向的指引下,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促进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彰显教研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强化了各级教研部门工作职能。开展以有效的学科教学研究指导为抓手的“教研小分队行动”,是推进《课程标准》的落实、促进一线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模式和重要举措。

二、以课堂教学有效模式建构为抓手,全面提高学科教学质量

1. 聚焦课堂,推进教学方式转变。开展名师现场献课示范引领活动。每年我们分学科定期组织在全省或选送到全国参加教学评比活动中取得突出成绩的优秀教师,进行名师献课示范活动,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在教研部门引领下,各地课堂教学改革在区域内整体推进,通过同课异构、校际联盟、区域观摩等多种形式的探索,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发生了深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探索、实验、推广了一批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涌现出了一批亮点学校。

开展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研讨交流。各级教研部门把有效教学改革研究与实验作为教研中心工作,重心下移,指导辖区学校通过“聚焦课堂―打造高效课堂”的教研活动,倡导教师在实践中反思,在研究中升华,要求老师提升专业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责任与主动权交给学生,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依据学情、教情,凝聚共识、人人参与,进行了有内涵有深度的教学改革实践。与省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联合,每年的高中校长论坛中均把课堂教学改革作为主题之一,以此为契机,推动全省高中学校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开展优秀教学模式(方法)总结推广。为全面促进各地各校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并及时总结教学改革经验,发现问题、解决疑难、科学引领、共享成果,从2015年开始,我们每两年组织开展一次全省中小学优秀教学模式(方法)征集评选活动,通过征集评选活动,以评促建,规范教学模式构建,推进教学方式改革,对征集评选出的优秀中小学教学方式(模式)在全省各学科的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或重大研修活动中进行展示、交流、推广,全面推进教学改革试验与研究。

2. 课题驱动,破解教学改革难点。以教学课题研究为抓手,以课题研究促进教学改革,是我所在新课程背景下深化教科研工作的重要策略。一是注重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组织与管理。每年进行一次教学课题立项申报评审、立项课题中期检查、课题结项评审,并定期举办教师科研方法与课题研究指导培训,以课题研究为驱动,引导教师树立科研意识,注重研究过程的体验与参与,基于教学重难点问题的解决,通过课题研究提升广大教师的课程教学理论水平。二是促进专项课题驱动。高中课改启动之初,为了加强省课改样本校建设,设立了高中课改样本校专项课题,围绕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14个方面,每校设计一项课题,进行先期研究实践,每年定期进行课题成果阶段交流,发挥了样本校的示范辐射作用。为了进一步深化课改,2013年,省教科所与省高中课改办联合设立了课改专项课题,聚焦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整体设计谋划,由学校骨干教师领衔,破解课改推进中的重难点,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我所在全省中小学建立了50多所教育科研实验校,通过设立教科研实验校专设课题,推进校本教研机制建立,并持续进行课题研究的规范化指导,大大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实验校一批名师正在崛起,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进行了有益探索。

3. 同课异构,搭建研讨交流平台。新课程实施以来,各级教研部门为了深入落实课程改革理念,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持续组织开展“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系统搭建诊断问题、研讨交流、总结经验、提高实效的教研平台。省、市、县、校四级教研以“推进有效教学”为目标,每年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研讨交流观摩活动,通过“同课异构”、 “优质课”竞赛等教学观摩活动,让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在交流中碰撞升华。通过学习、比较、借鉴与反思,实实在在地提高了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能力,广大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发生了变化。一是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单一教学目标正在被知识、能力、情感价值三位一体教学目标所取代,更加注重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二是以教师讲授为主、以教代学的教学构架正在被有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新的教学模式所取代,更加注重教与学的有效性和多样化;三是传统教学手段和方式正在向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的有机融合方向转化,更加注重提高教学效益和质量。四是教师的角色也正在由教书匠型向研究型教师转变,更加注重对教学的反思探究与自身专业发展。

三、以远程研修为载体,全面提升学科教师专业素养

1. 开展骨干研修,提升学科领头人的课程领导能力。一个地区教学质量的高低系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一所学校学科课程教学实施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研组长的课程领导能力。为此,高中课改启动后,我们连续四年组织每一所学校的各学科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进行课程标准执行能力提高培训,把学校的学科教研组长做为学科领军人物,分期分批组织集中研修,按照需求进行研修模块设计,将课程标准、教学设计、教材解读、学校学科课程建设与领导、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教学案例分析等相整合,确保了高中新课程的平稳有序有效实施。

为了切实提升教师队伍的课程实施能力,省教科所从2008年开始,基于甘肃基础教育教研网平台,先后组织开展了五期甘肃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科骨干教师远程研修,取得空前的效果。来自全省各地的累计37622多名中小学学科骨干教师参加了远程研修,对进一步深化我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 组织全员研修,提高全体学科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我省自2010年进入高中新课改以来,为转变全体高中教师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每年持续精心组织省内高中教师新课程网络远程研修,进行递进循环式培训,为高中新课程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网络远程研修活动中,不仅有专家引领、骨干带动,建立了“学习―反思――研究”的教研机制,还开展了教学小课题研究,加强教研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注重教研实效,形成教学问题的课题化,课题研究的有效化。网络教研远程研修致力于教研与培训模式的创新和整合,为一线教师特别是农村边缘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依靠教研系统的体系优势,赢得了我省中小学校和教师的青睐,对全面提升义务教育阶段学科教师专业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顶层设计科学,基于教师需求、研修模式创新、机制建立完善,创立甘肃网络教研特色,受到我省各市(州)、县(区)和学校青睐和积极响应,也受到兄弟省份教科研部门的广泛关注和学习推广。鉴于出色的成绩,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授予我所“新课程教师研修基地”。网络研修的开展,探索实践了由教育行政、教研部门、学校组成的三位一体网络研修管理新模式,成为网络研修取得成效的有效保障;丰富和完善了我省中小学主题教研、校本教研、校际教研、区域连片教研、网络教研等五位一体的多元教研模式,丰富教研内涵,增强了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以项目实施为依托,大力推进考试与评价改革

1. 开展学业质量监测,注重分析反馈指导改进教学。省教科所从2007年起基于国家项目“中小学生学业质量分析反馈指导”,在甘肃开展三年实验研究的成果,初步建立了基础教育学业质量监测与分析反馈省级层面的工作机制,并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实验与研究。一是2007年甘肃作为中西部唯一省份,首次参加国家中小学生学业质量分析反馈指导项目并开展监测工作,举办“国家甘肃省中小学学业质量分析项目”反馈会议,邀请教育部领导和专家通过丰富详实的分析报告,对我省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的现状进行了科学的诊断与评价,指导各市(州)以及项目县学习与研究国家报告,改进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二是组织省内学科专家,分学科解读国家报告,分片分区进行反馈和指导,为改进基层教育教学提供支持。三是组织研制“甘肃省基础教育学业质量监测与反馈工作指导意见”,提出促进和提高全省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的建议,受到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此项目的实施,使我省率先开展学业质量监测研究与实验工作,开辟了新时期教科研发展新领域,学业质量监测与评价将成为未来可持续发展新的增长点,也将成为撬动甘肃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的支点。

2. 研制“学科质量标准”,推进课程标准落到实处。2011年,由我所组织设计、被国家审批确定的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义务教育学科教学质量基本标准及评价办法研制”圆满完成。项目实施的主要内容为:一是积极协调在国家专家支持下,联合试点市县完成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数学、英语和科学学科教学质量标准和评价办法的研制,并经国家专家审定定稿,研发学科质量标准和评价办法解读,编印学科质量标准、评价办法和两个文本解读,配发各试点市县及样本学校教师用于指导教学。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四个学科教学质量基本标准和评价办法近日已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这将对进一步深化我省义务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产生重要意义。二是每年定期组织召开本项目研讨交流和培训会议,推进试点市县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制机制建设,加强团队专业能力建设,落实项目目标,定期编发项目工作简报,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三是组织研制义务教育阶段四个学科质量监测工具,研制《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实施指南(试点实验用)》,组织研制测试数据统计分析报告、监测学科分析报告、数据分析报告解读。此项目的实施,探索形成了由教研部门主导,教研人员、高校教师、中小学骨干教师三位一体协作攻关的专业支撑团队机制,建立了一种有效的合作探究或协同新模式。

3. 推进“三考”改革,发挥考试与评价的导向功能。近年来,省教科所不断深化全省基础教育考试与评价改革研究,积极开展中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高考(简称“三考”)的改革研究与命题服务以及专业团队建设等工作,每年分学科研制出版《甘肃省普通高中招生考试命题指导纲要》、《甘肃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与解读》(《甘肃省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命题指导纲要》)、《高考试题与评卷质量分析研究》等丛书,指导一线教学。每年春季和秋季分别组织全省高三学科教师进行高考复习研讨与专题培训,每年3月和4月分别组织实施全省高考诊断考试,基于课程标准,研究考试大纲,诊断查缺补漏,分析反馈指导,有效科学导向,不断提高了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考试与评价改革研究与实践中,我所建立了一套科学、高效、完备的工作机制,组建并培养和培训了一支命题专家团队,赢得了各市(州)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篇6

关键词:专业综合改革;课程资源建设;教师教育

一、基于课程群的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思路

正如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所言:课程论是教育理论的实质,因为它是研究如何占有这个学习世界的[1]。为了使学生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专业课程的设置应具有较强的前后关联性,以及横向互补性,形成课程群:把内容联系紧密、内在逻辑性强、属于同一个培养能力范畴的同一类课程作为一个群组进行建设,打破传统课程内容的归属性,从能力培养目标层次把握课程内容的分配、实施、保障和技能的实现[2]。大学本科阶段的学习与教学具有专业性,需要全面系统地学习某一学科专业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理论等方面的知识,最终具备根据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因此,专业课程如何设置以及内在联系如何建立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专业课程的设置及次序安排为院系的培养方案所决定,一般不会有太多的波动。课程之间不会主动发生关联,需要教师秉持课程群的思想,在课堂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发精品课程资源,建立课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能看到先修课程对后续课程的奠基作用,在心智结构中形成学科脉络、学科思想发生发展的完整图式;还要在开发精品课程资源的过程中使学生受到学科科学方法论及科学精神的熏陶,形成良好的人格修养。华中师范大学以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数学史”精品课程资源的建设为例,探索在课程群思想的指引下的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目标定位、课程间内在联系的建立、师范生认知结构的优化、科学精神素养提升的具体举措,以及这些举措在提高师范生专业素养方面的教育意义。

二、精品课程资源开发的目标定位

对一个专业而言,所设置的各门课程应形成一个联系紧密、结构有序的整体,共同形成其在人才培养中的整体效应。除一些公共的通选通识课程之外,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的课程设置大致可以分为三类:(Ⅰ)以纯粹数学类课程为核心的课程群;(Ⅱ)以应用数学类课程为核心的课程群;(Ⅲ)以数学教育类课程为核心的课程群。比如,分析类课程,几何类课程,代数类课程等是第(Ⅰ)类课程群的主体;运筹学、组合数学等课程是第(Ⅱ)类课程群的主体;数学学科教学论,数学史等课程是第(Ⅲ)类课程群的主体。上述三类课程群构成一种多维度、多层次、错综复杂的立体网络结构体系,对教育目标的达成,师范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及其个性心理特征的养成提供了教学制度上的保障。

课程资源开发不仅要重视课程的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更要重视课程在性质上的关联性。学术类、应用类课程是数学专业比较“硬”且“难啃”的课程,也是未来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基础成分,然而,不少师范生把这些课程仅当作数学结果在学习,看不到数学教学结果背后数学家思想的跃动以及背后的艰难困苦。如此学习数学,固然可以得一个可观的考试成绩,但对于数学观念的提升、数学素养的形成,乃至教育观念的生成作用甚微。囿于学时的限制,在专业课程中讲授数学思想的发生、发展往往落不到实处,虽然英国科学史家丹皮尔曾说:“再没有什么故事能比科学思想发展的故事更有魅力了”。基于此,把数学史课程定位于“为数学而历史,为教育而历史”有助于加强师范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和师范技能的持续发展。数学史课程追溯了自古希腊以来各个时代所发现与发展起来的概念、方法与结果,揭示了人类心智发展过程中的犹豫、徘徊、艰难曲折甚至危机,了解这些有助于理解封装于形式化符号公式后面的数学实质,使学生学到真正的数学。教学不唯是知识结果的传承,更应是人类思想文化的薪火相传。师范生若清楚了数学的发生、发展的历史,就有可能在课堂教学中以“演义”的方式传递人类思想文化。数学史课程记载了中学数学、大学数学课程内容背后的历史,有助于解构数学课程的精神,建立各数学分支之间的联系,体现数学专业课程在质上的关联性,使师范生能把所学的知识融为一体。数学史课程应通过有效的措施落实课程群的思想,在精品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完成这样的使命。

课程资源开发不仅要重视显性课程中记载的数学成果,还要揭示隐性课程中的人文因素。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数学也不例外,它是历代科学家苦心孤诣,不断求索的过程。在其间,不仅需要有超人之智,能披荆斩棘,开辟一条前人没有走过或没有走通的路;还需要有远见卓识,不为陈规陋矩所囿,不为世俗传统所缚,敢于进行观念革新;还需要有坚韧不拔之志,贫贱不移其心,富贵不能夺其志,能克服种种困难,努力向前。科学家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作为隐性课程要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滋润师范生,使之能在日后的基础教育工作中能更好地理解基础教育倡导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教学目标,全方位地实施素质教育。

三、精品课程资源开发路径

数学史课程的主干内容包括初等数学的历史、近代数学的兴起、现代数学的发展等。了解初等数学的历史有助于解读中学数学课程,为基础教育服务;了解近现代数学史有助于掌握大学数学课程,提高师范生的数学专业素养,为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学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

1. 围绕大学数学课程内容,选定开发主题,提高师范生数学专业素养

如,在介绍古代数学时,要求师范生收集资料介绍阿基米德的工作,有学生介绍了阿基米德三角形,并根据蒙特卡罗算法用Matlab实现了抛物线弓形的面积。这充分体现了阿基米德的工作之风,善于从物理的角度解决数学问题,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这种思想。如,在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杨辉的成就时,教师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的出现,使得组合数学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信息科学、生产管理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能不能找到杨辉纵横图的构造规律,并用计算机实现?在两位师范生的接力下,一位找到了纵横图的构造算法,一位用Matlab实现了任意阶数纵横图的构造。通过上述实例,使师范生看到数学史课程中蕴含丰富的主题,解决这些主题要用到多种数学工具,和他们所学的“组合数学”、“数学建模”等课程有互补之效。如,在介绍近现代数学史之后,就围绕纯粹数学的三大分支,分析、几何、代数布置主题,师范生或是收集这些主题产生的背景,或是阐述学科奠基人的思想观念及其对问题的解决之道。例如,在介绍微积分的产生时,有学生介绍了莱布尼茨微积分的哲学倾向和牛顿微积分的物理背景,比较了两种微积分的异同点。对一门学科而言,学科内的竞争性观点正是这门学科的灵魂和赖以发展的动力,只有了解这些才算真正理解一门学科。通过这样的活动,师范生学到了鲜活的思想,看到符号、公式背后的数学真谛。

2. 以服务基础教育为目的,选定主题,开发课堂资源,提高师范生解读基础教育课程的能力

长期以来,“高等数学无用论”的观点很有市场,有很多人认为学习了那么多大学数学课程,对中学数学根本没有指导作用,教高中数学只要有高中水平的数学就行了。究竟是所学无所用,还是根本没有理解大学数学课程的实质,而找不到与基础教育课程的接榫点?应从源头上矫正这种观念。如,在讲授古代记数法和各种进位制时,介绍二进制的广泛应用,并选择典型高考试题、竞赛数学试题说明问题解决的高妙之法不在于题海之中,而在于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在讲述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形数”观念时,补充了自然数一次、二次、三次幂和的几何表示,并用丰富的实例让师范生看到了一些高考试题的题源;在学习近代数学的兴起时,介绍从透视学到射影几何的发展变迁过程,然后布置主题,要求师范生收集资料,介绍射影几何的起源与发展及其中的主要观点,着重于思想理论方面;还布置一些主题,要求师范生从技术上介绍一些用射影几何的观点解决有关平面几何、解析几何问题的实例。师范生虽然选修了高等几何这门课程,但对其精神实质及其服务指向不一定有深刻的认识,通过这样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开发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加深了对大学数学课程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师范生处理基础教育课程的能力。通过精品课程资源的开发,旨在让师范生更新观念:即使是应对选拔性的考试,也需要有深度挖掘教材的能力。

3. 开发课程资源,师范生了解了鲜活的历史人物,受到了数学家人格魅力及学科科学方法论的熏陶

如从巴罗让贤于牛顿,欧拉扶植拉格朗日变分法的著名事例中,体会到数学家提携后学的博大情怀,如见贤思齐,就会在以后的教育事业中发自内心地关爱学生。如从不畏“波哀提亚人的叫嚣”,面对世俗的偏见,敢于坚持真理的、有几何学中“哥白尼”之誉的罗巴切夫斯基,从虽患眼疾不能视物仍在黑暗中努力开拓数学领域的欧拉的悲壮事例中,感受到数学家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伟大风范,如见贤思齐,必会对自己的做事态度产生深刻的影响。不盲从,敢于独辟蹊径推动学科发展,是数学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重要方法论特质。如,在庞斯列的综合影几何如日中天之时,默比乌斯和普吕克开创了射影几何研究的解析途径,就是庞斯列本人也是与其师蒙日不同,采用中心投射而不是平行投影,并将其发展为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诚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我爱我师,我更真理”,这些生动鲜活的事例,给师范生以极大的触动,有助于他们教育理念的形成。教师不是真理的化身,学生也不能俯首帖耳、唯教师是从。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想法、思考,不能把课堂变成“一言堂”,而应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寻求问题解决的最佳路径。教学是一种教化行为,要把历史上数学家做研究的经验以通俗的、演义的方式绘声绘色地传承。脱离学科背景的教学方法虽是普适的,但也可能是低效的,从这个角度而言,数学史精品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助于师范生对教学方法本质的理解。

4. 让师范生报告开发的课程资源,还课于学生,有助于发展师范生的多种能力

数学史课程不是要求学生记住一些孤立的史实,而是要学生在占有史料的基础上能阐发史论,增长史识。同一主题往往有多个学生做报告,在无形的比较之中,学生的选材、组织材料的能力、制作课件的能力、表述讲演能力得到了磨砺和提高。他们学习热情高涨,每次准备做报告的同学有十来人之多,由于只有一小时的报告时间,每人只能做十分钟的报告,每次总有些同学不能做报告,但这并没有妨碍同学们准备报告的积极性。在准备报告、做报告的过程中,暴露了师范技能训练的问题。如,在选材时,有同学过于着重技术性问题,忽略了思想方法的介绍,就“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有同学在PPT中堆砌了太多的内容,字号又小,又记不住,做报告变成了念PPT;有同学把受众当成了高中生,把做报告当成了上课。教师在每个师范生做完报告之后,或是从内容方面,或是从教法方面,指出做得好的地方或不足的地方。通过现场点评的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无论是做报告的,还是听报告的同学,都从中受益。

四、教育意义

国家正在开展专业综合改革的试点工作,旨在通过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作为面向基础教育的师范大学要强调学术性,学好纯粹数学类、应用数学类课程群,为未来教师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要强调师范性,为未来教师打下良好的职业基础;还要强调两类课程群间的协同。这两类课程群有共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如何发挥它们在人才培养中的协同作用,搭建课程体系互补、相互支撑的数学教师教育协同发展平台是专业改革的终极目标。

根据面向教学的知识,加强学科知识的学习是夯基固本,在学科知识的基础上产生教育教学上的见解是师范生专业发展的可行路径之一。基于此,我们以“数学史”精品课程资源为突破口,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实验,通过访谈、问卷调查、小论文等方式,进行了成效检验,发现师范生对高等数学的目标定位有了明确的认识,对其理解也更深入了,有的还能对基础数学教育阐述一些见解。这表明上述做法是有成效的。

专业综合改革要帮助师范生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把观念落在实处的工程化本领。在和一线教师的深度访谈中,有一些教师总是说,教育理论说的不是不好,也不是我们不愿意改革,但我们担心影响学生的高考成绩。这和农民怕影响收成,不愿采用还没有见成效的农业技术的心理是一样的。但应理解教师的这种“担忧”。在“数学史”精品课程资源的开发中,通过具体的实例使师范生看到了大学数学课程的学习有助于提高他们处理基础教育课程的能力,“艺高人胆大”才有可能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不至于被违背教育本质的各种不良做法所同化,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冷余生,解飞厚. 高等教育学[M].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

[2] 刘思峰,方志耕,党耀国. 定量方法精品课程群教学改革探索[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2):139-142.

篇7

关键词 模型构建 模型变式 高中生物复习课 课堂教学实践

一、生物学模型的内涵

在人教版高中必修一中对模型的界定是: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于具体的实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模型可分为物质模型和思维模型,其中思维模型又可分为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物理模型是指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表达所需认识对象的特征的模型,如“细胞结构”、“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等;概念模型是指以文字表达来抽象概括出事物本身特征的模型,如“光合作用过程图解”、“种群各特征间的相互关系”等;数学模型是指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包括数学公式、曲线、图表等,如教材中的“染色体数量的变化曲线”,“J种群增长的Nt=N0λt数学模型”、“孟德尔的遗传规律”、“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等。本文所指的模型主要指思维模型在复习课教学的应用。

二、复习课中利用模型教学的重要性

1.模型教学是落实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生物学教学的有效载体。《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明确强调学生应“领悟假说演绎、建立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领悟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的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高考考纲也明确了假说演绎、建立模型、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在能力要求中的地位。因此,模型方法是现代高中生必须掌握的重要科学方法之一。通过模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揭示事物本质属性的洞察能力及严密的思维品质,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的核心知识。

模型教学是指在教师引导下,通过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建构模型与分析模型来学习生物知识,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习的主动性和构建性,强调以学生的学习经验、心理结构来构建对新事物的理解,从而获取知识和问题解决的方法及技能,符合建构主义“知识不是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获得”的观点。同时,从认识心理学角度分析,生物模型教学中运用模型构建对知识整合,就是通过对表象的加工而实施的一种思维行动,而且人对图的记忆效果高于文字的记忆效果,因此改变教材中的语言文字转换为各种模型,有利于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因此,无论是从落实新课程理念的角度,还是从教学的实际效果来看,模型教学都不失为一种值得提倡的教学形式。

2.模型方法有利于问题解决。在生物学问题解决中,人们经常使用模型方法。利用模型方法解决问题,需要建立模型。建立生物模型需要寻找变量之间的关系,然后依据模型进行推导、作出预测。如2014年浙江省高考32题的脊蛙实验就是一个模型,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必须建立反射弧的概念模型:

在模型的基础上可以更加容易分析出来:(1)屈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该蛙屈反射的反射弧完整,可对刺激作出相应的反应。(2)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产生的兴奋,在反射弧中传导需要一定的时间,故该蛙左后肢趾端受刺激在先,屈腿反应在后。(3)腓肠肌细胞接受刺激后,可产生兴奋,引起肌肉收缩。(4)神经肌肉接点类似突触结构,兴奋不能由腓肠肌细胞逆向传递到坐骨神经。(5)验证反射中枢存在的部位,应设计破坏脊髓的实验组。因此,利用模型可以使抽象的生物学信息转化重组,用文字、符号等方式描述研究对象的组成和相互关系,便于观察、比较和分析,让抽象思维具体化,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3.新高考注重考查考生的模型解读能力。近年来浙江省高考理综试题非常注重对模型的分析能力的测量(见表1),在试题中很多题目需要通过书本中生物学模型的原型根据不同情境进行转换,若学生对生物学的模型不熟悉就无法在高考中取得高分。

表1. 2009-2013年浙江省高考理综试题生物学模型考查情况统计表

分析表1可知,浙江省理综试题对生物学模型的考查具有三大特点:(1)涉及的生物学模型种类齐全,包括概念模型、物理模型、数学模型等;(2)考查角度多样,包括模型的解读、模型的构建、模型的转换;(3)考查模型的题量多,知识覆盖面广。

因此,高三的生物学复习中可尝试运用模型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构建模型,通过模型变式加深理解生物学的重要观点,提高学生分析、综合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三、利用模型进行课堂复习的教学实践

下面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复习课教学片段为例阐述模型思想在生物复习课中的应用。

1.创设情境,建立碳循环模型。教师创设情境:展示现在农村种植业和养殖业存在的秸秆焚烧和粪便等废弃物直排河流严重污染环境的现实图片。如何更好地利用秸秆和牲畜排泄物中的能量?邀请学生创造解决实际问题的模型。

教师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产生强烈的解决问题意识,积极思维,引导学生初步构建物质循环模型。展示现实中“四位一体”农业生态工程模型。

教师提出任务,要求学生在教师所提供的框架内构架碳循环模型。框架模型如下图:

答案:a:生产者;B:co2;c:初级消费者;d:分解者;e:次级消费者。

设计说明:通过热点问题,吸引学生注意,促使学生有效进入课堂状态,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的生态工程和物质循环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体现生物学科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由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力的差异,教师通过提供碳循环模型框架,降低了知识难度,又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意识。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挖掘碳循环模型,构建能量流动模型。教师布置建模任务:在这个模型中涉及食物链“农作物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请在食物链的基础上构建能量流动模型。

学生自主构建能量流动模型。如下图:

教师评价学生建模过程后,指导学生对模型深入解读,并提出以下思考问题:

(1)在这个模型中取食和捕食的意义是什么?(2)与同化量的关系是什么?(3)未利用的能量是以什么形式存在?(4)群落演替过程第一营养级的“未利用”能量变化情况如何?(5)在t1、t2两个时间点调查同一顶级群落某一营养级的“未利用”能量,两次获得的数据的大小关系如何?

答案:(1)这个模型中所涉及到的取食与捕食应该就是下一营养级同化能量的一部分,但现实模型中取食与捕食中的能量还包括粪便的能量,这是教材的一个争议点。(2)同化的能量=摄入的能量-粪便的能量。(3)未利用的能量是以生物量、腐殖质、化石等形式存在。(4)演替过程中第一营养级的净初级生产量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向于0,但群落的总生物量会增加,因此未利用能量也会增加。(5)顶级群落中两个时间点调查的未利用的能量几乎相等。

设计说明:通过任务驱动,学生提取脑中已有信息,分析能量去向,借助线条、方框、箭头等符号,构建能量流动模型,将复杂事物形象直观地表达出来,化抽象为具体,有效巩固知识。同时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未利用能量的的深化解析,提高学生对知识本质的理解能力,又能使生态学中能量流动的知识与演替中的知识贯通,体现生物学科的系统性。通过问题串的解决,使原本分散的知识点在头脑中系统化、结构化,以便在解决问题时才能迅速有效提取,为解决复杂问题奠定扎实的基础。

3.能量流动模型变式:以单个营养级能量具体去向为例,明确模型间的内在关系。模型展示并布置任务:下图表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其中a~g表示能量值,请在方框内写出相应的内容。

答案:(1)同化的能量;(2)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3)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4)分解者消耗的能量;(5)热能;(6)热能。

设计说明:通过模型变式,教师引导学生鉴别两个模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理解流程图中“摄入”的含义后,就不难得出1的能量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3的能量为初级消费者的生长和繁殖的能量,模型中还包括1中的另外一个去向即消费者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粪便中的能量为未消费的能量,应流向分解者。通过这样的变式使学生区分了摄入能量与同化能量的关系,及同化能量的去处这两个问题。通过这两个疑难问题的解决培养了学生解读模型和文字转换为模型的能力,拓展了学生的解题思路,活跃了思维,有利于训练学生应用这些基本知识进行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准确掌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深刻理解各自的实质所在,又能启迪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培养应变能力,帮助学生克服消极思维定势。

4.模型转换,定量分析能量流动模型。展示模型并布置任务:计算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和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

答案: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111,能量传递效率为13.5%。

设计说明:通过教材中熟悉的能量流动模型,从科学数据角度定量分析能量去向,强化学生对同化能量去向的认识,便于理解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和能量传递效率的含义。

5.能量流动定量分析模型转换:外界能量输入模型的能量流动定量分析模型。展示外界有机物能量输入的定量模型,如下图:

教师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分析该模型并要求解决以下问题:(1)计算流经该系统的总能量是多少?(2)X、Y的数值分别是多少?(3)第一营养级到地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多少?(4)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多少?

答案:流经改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133;X=15,Y=5;第一到第二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为15/111=13.5%;第二到第三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为5/25=20%。

设计说明:从《学科指导意见》学习要求来看,学生必须具备对能量流动的过程和传递效率进行定量分析和数据处理的能力。而这一类问题往往有较好的区分度,有利于发挥高考应有的选拔功能。能量流动定量模型的分析有助于学生了解基本的概念和规则,对基本模型进行特化,即对原有概念以及认知结构中原有观点进行适当的改变,设置有外界能量输入的能量流动模型,引导学生或进行问题巧妙的转化或挖掘题中隐含条件,识别问题情境的特殊性,真正体会能量流动效率的概念内涵,也培养了学生“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四、利用模型进行复习教学实践的体会

1.利用模型进行复习可提高学生的知识认知和应用能力。在复习过程中,有目的地利用模型构建可以检测学生的知识结构、对知识间相互关系的理解和产生新知的能力,能有效评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水平。如:蛋白质的合成、运输、加工和分泌过程,可将教材中的物理模型转换为概念模型,也能将概念模型转换为坐标轴曲线图和柱形坐标图的数学模型的训练。通过一系列的模型转换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构建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辨析,又能提升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和理科思维能力。

2.模型教学改善了学生的学习。在复习教学中实施模型教学以来,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业成绩等有了一定的改善,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态度更加积极,具体表现在课堂上学生注意力集中、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度(包括问题思考、问题提问、问题交流和讨论等)增加。通过模型教学学生的学习习惯得到改善,逐步养成了课前看书自主复习、课中积极参与、课后自觉巩固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由原来的“上课认真听,课后题海战”转变为以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为核心,课后少量经典练习为辅助的科学学习方式。在学业成绩上,高考模拟考的优秀率有明显的提高。

3.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教学素养以适应教学需要。模型作为现代科学认识手段和思维方法,具有抽象化和具体化的特征。教师要科学构建和利用模型,需要有完善的知识储备, 如生物学模型的类型和建模的基本程序、模型产生的机理及适用条件、构建生物学数学模型所需的数学知识等。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对专业知识的积累和教学实践的总结,并及时对相关模型进行检验和修正,把教材真正内化成内在知识。这样,才能通过模型教学有效地呈现内容,才能自如地对生物学知识进行重组和应用。

4.模型教学必须与复习内容有机结合。复习课中运用模型教学的目的是学生通过构建模型的过程和模型分析理解生物学核心知识,并提升自己的生物学素养。如必修3中能够利用模型教学进行复习的典例:概念模型典例――“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血糖浓度的调节”、“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种群的特征”、“赛达伯格湖能量沿营养级流动的定量分析”;物理模型典例――“蛙坐骨神经的动作电位”、“动作电位的传导”、“脊蛙反射实验”、“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数学模型典例――“生长素两重性”、“种群的增长方式”等。

5.复习课中运用模型教学需创设合适的情境,循序渐进完成。模型构建需要一定时间的过程,并且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实施模型教学之前应先了解学生的生物学建模能力,包括生物学和其他学科的认知水平。要根据学生实际,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在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科学方法上进行有效点拨,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生物学模型。在构建模型的基础上,改变思维情境或情境问题,再对典型模型进一步分析和重建。在构建生物学模型的过程中,作为知识的构建者,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总之,模型方法进行高三复习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全面建构知识体系,同时领悟模型方法的重要性和熟练运用所构建的模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业成绩,还是提升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黄建书 试论模型方法在提高生物科学素质中的功能.中学生物教学,1999, (4),26~2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4。

篇8

2013年浙江卷高考语文卷――房福建 浙江省宁波滨海国际合作学校

今年命题保留了去年的试题类型和卷面结构,整体难度与去年基本持平。试卷在彰显人文内涵和能力立意的基础上,尝试自主多元的思维探究,打通了知识和能力的通道,把命题的点落在“应用”上,尤其是能更多地从学生的视角命意,让高考回到了以学为本的正道。

一、平稳而不凝固,变动而不唐突

今年试卷依旧分为语言文字运用、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和写作四部分,依然是较为熟悉的26个小题,乍看“似曾相识”,然而细细推究,便不难发现一些试题的考查取向在悄然发生变化。

如第2题错别字,需联系语境仔细辨别,“登陆”的“陆”是否应该写为“录”,仅仅盯着“登陆电子邮箱”很可能产生莫衷一是的感觉,结合“使用银行卡、会员卡时都需输入密码”来辨析,正确答案才能水落石出。倘若只会死记硬背,不会具体分析体味词语语境意义,就难以做出正确选择。所以看似平稳的考点却不凝固,而在悄无声息处衡量着语文能力的高低优劣。

但这些变动并不唐突,如第7题要求做诗句仿写,仿照示例“青天,是一片芭蕉叶,月亮是一滴露珠。手指,轻轻一点,它就落了。”用比喻的手法描述一组事物。要求合乎事理,句式和结构与示例相似,但不得选择“青天”“月亮”“芭蕉叶”“露珠”作为描述对象。示例中青天、芭蕉叶、露珠等意象构成了一个有诗意的整体,这为形象思维能力强、语言表现力丰富的考生提供了大展身手的舞台。语言运用中的三个命题也传递了一个信息,就是一味“模拟”或者说机械模仿无益,命题者意在让考生在均等机会面前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

二、切合学生生活实际,体现能力迁移

与往年试卷一样,命题语料选择与生活、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社会热点紧密相关,但今年选取的切入点更多地考虑了学生实情。如“三句话看青春”,以三位中外作家的话语为命题材料,相应引出“童真纯洁”“童真早泯”和“拯救童真”等思考,这与学生当下的生活“零距离”,更能抒发真情实感,有效避免假大空的套话作文出现。

今年变化较大、设题灵活的要数古诗鉴赏和《论语》解读,均以填空的形式考查内容理解和知识迁移能力。尽管这种“填空”的结果呈现出来的仍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恶衣恶食”等样式,但命题着重点并非识记,而是理解和迁移,跟通常的“背诵默写”形似实非。激活语文知识,实现了能力“互通”,考查方向更趋向综合。

三、突显思辨色彩,比较之中细心甄别

浙江卷一贯注重思辨,充满哲学色彩,善于在分歧处启发学生异中求同洞悉本质的思维。这既给了学生自主解读分析的空间,又在比较之中切中肯綮找到问题的关键。

比如古代诗歌鉴赏,虽然没有像去年那样两首诗歌并举,但是依然考到两首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相同点;既要理解教材中《论语》所学的内容,又要能正确解读真德秀《西山读书记》语句的内容和旨意,从而对照语境进行填空,进而全面准确地把握孔子的观点。

“文化味”还是浙江卷致力追求的,今年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择了传统建筑一类,思考在当下怎样传承文明;文学类文本阅读则是表达了对淳朴、诗意乡村的眷恋,以及对田园牧歌图景消逝的怅惘。但并不是为追求人文而选文,而是为立意而命题,如第15题“并谈谈你的感悟”,在人文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探究,注重内涵与学生自我人生的结合,可谓细致入微,入情入理。

2013年浙江卷高考数学卷――金建军 浙江省金华第一中学

2013年的浙江高考数学试题仍贯彻“坚持稳定为主,注重基础考查,突出能力立意,着力内容创新”的命题指导思想,依然保持了“起点低、坡度缓、层次多、区分好”的鲜明特色,内容渗透着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彰显着数学学科魅力,并贴近学生实际。难度较去年有所提高,体现出如下特点:

一、风格依旧,稳重厚实

文、理试题风格依旧,稳重厚实,延续了以往的结构和长度、题型、题量和分值。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三类题型分工明确,考点全面、清晰,保持了以往多角度、多层次的考查方式:选择和填空题由易到难编排;解答题分步设问、分散难点,采取“低起点、宽入口、多层次、高落点”的方式。各类试题呈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阶梯递进、拾级而上”的特点,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文科试题在文字表述、符号表示及图形设置上清晰流畅、简明规范,兼顾了数学学科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未在读题与题意理解上增加难度;而理科试题第15题、第19题(I)则有所疏忽。

二、立足基础,突出主干

全面考查基础知识,突出主干知识的考核。试题源于课本,高于课本,凸现数学本质,如理科第18题(文科19题);试卷立足通性通法的考查,并在知识网络的交汇处命题,注重对概念的理解。代数试题蕴含几何背景,几何试题渗透代数思想,如文科第7题、第8题、第10题、第15题,理科第8题、第13题、第16题,文科第21(Ⅱ)题,理科第22(Ⅱ)题;解析几何题返璞归真,紧紧围绕核心思想、常规方法设计常规问题,不在解题技巧上作文章。引导高中数学教学充分利用好教材,减轻学生负担。

三、文理有别,体现差异

随着新课程实施的深入,今年数学试题充分考虑文理考生在数学学习内容、学习能力、学习迁移上的差异。文理完全相同的题仅3题,姐妹题有6题,完全不同的题有13题。理科侧重理性思维和抽象概括,文科侧重形象思维和定量处理。文科试题比理科试题起点低,但文科卷第9题、第17题、第22题难度与理科相应题目难度相当,这有利于区分文科尖子生。

试卷设计了较多内蕴丰富、入口宽、方法多的试题,如理科第7题,不同解法体现了考生不同的思维品质,以此来甄别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适度创新,挖掘潜能

今年试题还有一些背景公平、题目新颖、运算量不大、思维灵活的好题,如理科第7题、第10题,文、理科的第17题等。这些题目的设置为尖子生提供了展示创新思维的平台,也成了试卷区分度的保障。解决此类题的关键是对新定义的理解,及推理论证;文科题需读懂题目,熟悉不等式的性质及推理论证。

另外,今年理科试卷中三角函数不作为单独的解答题考查,但三角函数的要求并未弱化,如第4题、第6题、第16题,而第20(Ⅱ)题考查了三角函数的工具作用。这种轮转有助于保证主干知识的核心地位和重点考查。

总之,今年的数学试卷体现了新课标下的高考要求,传递了一个信息:高中数学教学应重视概念,回归教材,克服“轻概念、重训练 ”的现象,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教学的自然回归,引导高中数学教学从“题型+技巧+训练”走向“概念+构建+思维”。

2013年浙江卷高考英语卷――万蒙芳 浙江省金华第一中学

2013年浙江省高考英语试题总体上延续了2009年浙江省新高考以来的风格――突出语境、强调语篇、注重人文,难度较去年稳中有降,词汇量严格控制在《考试说明》所要求的范围内。具体地说,试卷体现三大命题特点:

第一,注重对学生语言基础知识的考查,难度适中,考点明确。这主要体现在单项选择和短文改错两个大题上。其中单项选择题题干通俗易懂,语义清晰;短文改错的错误典型常见,一目了然,考生答题容易下手,得分比较轻松。

第二,重点考查学生在真实语境中词义辨析的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主要体现于完形填空和一部分单项选择题上(第2、4、6、9、12、14、17、18等题目)。此类题目在选项设计时,各选项中的词性完全相同或属于对等范畴,并且与空前、空后文字都能形成某种搭配,起到了极强的干扰迷惑作用,提高了理解和答题的难度。考生答题时必须仔细推敲所学语言知识运用到真实语境中的习惯性、贴切性和纯正性。完形填空则还需要考生把握句子间的关联性、上下文的逻辑性和整体语篇的合理性,配合故事情节发展及对主题思想的理解方可确定答案。这对考生在真实语境中语言运用能力和语篇理解能力的要求可见一斑。此类题目一直是英语考查的难点,考生失分也最多。

第三,整份试题语料丰富,体裁多样。素材均选自英文原版书籍、英文主流媒体以及英国中学生的阅读材料,话题涉及出国留学、广告起源、健康知识、动物试验、新教师成长经历等。内容体现英语国家文化,贴近现代人生活、符合学生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及兴趣爱好,充分体现出“以生为本”的人文特点,容易引起考生思想、情感和态度的共鸣,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教育性,较好地体现了当今主流社会的价值取向。

另外,今年的英语试题一改2009年以来词汇量、阅读量一路飙升的态势,2013年趋于稳定,其中词汇量近五年来首度“涨停”,维持2012年的2800个,阅读量更是不但没有提高反而要求略有下降。下表是浙江省新高考以来词汇量、阅读量的变化情况:

表中数据说明今年的阅读要求较去年有所下降(与2011年基本持平),选项的设计也不令考生纠结,干扰选项没有多少干扰性,这是今年英语得分高于去年的主要原因。就我校来看,今年的平均得分比去年提高了5分,达到125.1分。

另一个得分提高的原因是书面表达。今年的书面表达以“One Thing I’m Proud Of”为题,叙述一件考生得意之事,并阐述原因和启示。这样的话题给考生生活感、愉悦感,写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考生觉得有话可说,容易打开思路并成文。正因如此,今年全省书面表达的得分较去年提高了3分左右。

总体而言,今年的浙江英语卷尊重课改,重视基础,关注人文,兼顾语言知识在真实语言情景中的实际运用,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一份释放正能量、增进社会和谐的良卷。

2013年浙江卷高考物理卷――徐华兵 浙江省金华第一中学

2013年高考已尘埃落定,各科平均分和各题得分率已相继揭晓。今年的物理试题遵循新课改理念,试题难度不大;但题目与生活实际接触相当紧密,灵活度高。物理学科平均分67分,难度系数0.55;相对于去年略有提升。下面笔者分题型分析今年浙江理综物理试题,以期对新一届高三学生的复习有所帮助和指导意义。

一、选择题部分

今年浙江物理选择题仍然沿用往年的试卷模式,四个单项选择题,三个多项选择题,总共七个选择题。整体选择题题型常规,较为平稳。选择题分别考查了电磁波、电磁感应、光学、摩擦力、万有引力与航天、力与运动和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偏转等知识,涉及内容都为高中核心内容。

单项选择题部分,第14题考查了电磁波相关知识,四个选项基本上都是书本上的知识,学生只要熟记电磁波相关知识,即可立即作答。第15题考查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磁通量变化率有关。第16题考查了学生对光的折射知识的理解,难度不大,如果学生熟悉书本上的内容,也可快速求解。第17题已知两个力随时间的变化图像,考查了学生的识图能力,如果学生具有一定的识图能力,知道最大静摩擦力大于滑动摩擦力,也可快速求解。

多项选择题部分,第18题考查了万有引力及力的合成相关知识,学生要解决此题,必须要牢记万有引力定律公式和力的合成规律。第19题考查了力与运动相关知识,解决此题的关键是学生要知道热气球受到的空气阻力与热气球的运动速度有关,速度越大,阻力越大。第20题考查了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虽然是一个压轴题,但是如果学生了解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规律,此题也会迎刃而解。总之,今年的选择题涉及的内容与去年的差不多,学生在冷静分析的基础上,都会感觉到得心应手。

二、实验题部分

实验题沿用了一力一电的模式,历年来,实验题的得分率不高,但今年实验题的得分情况较好。第21题为力学实验题,没有考查学生实验操作和实验设计,而是更侧重考查学生的实验原理及与实验原理相关的知识;学生如果在考试前熟练掌握实验原理,那么解决好此力学实验试题应该问题不大。

由于电学实验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一直是各大型考试喜好的题型,几乎每年高考都有电学实验题。但是由于电学实验试题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学生的得分率较低,一直是考生的软肋。第22题考查了电学实验“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的原理、器材和数据处理,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如果动手认真做过实验,则拿到满分应该问题不大。

三、计算题部分

今年物理三个计算题情景都较为丰富,背景素材都来自于自然、生活和科技,这也是今年物理试卷的一大亮点。要顺利解答这三个计算题需要学生将文字描述的情景转化为物理情景,再在物理情景的基础上建立物理模型。一旦物理模型建立起来,学生就能快速解决这些计算题。

第23题情景来自于自然生活,取材于公园中随处可见的石头和青藤。如果学生能够构建出一个物理模型:大猴先经历一个平抛运动再和小猴经历一个圆周运动,最后速度减为零;然后利用平抛运动和圆周运动相应的知识去求解。第24题情景来自于现代科技,取材于科技中的“电子能量分析器”。如果学生在解题时能够在真空管中建立一个辐向电场,电场力提供电子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模型,充分应用圆周运动的知识,会在电场中使用力与运动和能量的角度去求解。第25题即压轴题的情景来自于科技生活,取材于科技生活中的潜艇。此题的模型是利用导电海水受到的安培力提供潜艇前进或转弯的动力,学生只要利用电磁学的相关知识就能快速求解该题。

今年浙江理综物理试题涉及的知识面较广,但紧紧围绕浙江省理科考试说明,没有题目超过要求范围;考题的灵活度较高,很好地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是一份较好的试卷。学生在考试中要想取得高分,不能拘泥于书本知识,又不能离开书本知识。这要求学生在平时复习中稳扎稳打,拓展思维,加强训练。

2013年浙江卷高考生物卷――徐新福 浙江省金华第一中学

2013年浙江省高考理综生物试题与前几年相比,结构相对稳定,延续了多年来的以能力立意。遵循考试说明,但又不拘泥于考试说明,知识点分布均衡,突出主干知识和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整份试卷能科学、公正地反映出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

一、回归教材基础内容,突出学科主干知识

试卷主要考查高中生物学的基础知识,没有出现较难理解的免疫学知识和减数分裂等难点知识,而是巧妙地将教材中一些容易被疏忽的基础知识串联起来,体现回归教材,回归基础的特点。例如选择题3,很好地将必修2教材第66页图3-13中的“RNA-DNA杂交区域”、第67页中反映出来的“RNA聚合酶的解旋功能”、真核生物的核基因“先转录后翻译”以及“一个信使RNA上有若干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工作”等基础知识串联形成。既注重了基础,又具有较好的区分度。

同时,试卷注重考查高中生物的主干内容,如细胞周期、神经细胞的主动转运、遗传信息的表达、种群的出生率、植物激素的应用、动物细胞的培养、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的影响因素、动物激素、遗传定律与育种等。试题体现基础知识的组合,图文并茂,题型丰富,机械训练和简单记忆无法获得高分,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回归教材,回归学科的本源,对中学生物教学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践,体现新课程理念

试题十分注重学科知识与生产、生活、科技的联系。如第30题不同盐浓度对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及根相对电导率影响的实验,第32题玉米抗性糯性新品种的培育以及转基因技术改良玉米抗虫性的应用等内容密切联系农业生产实践,第31题探究甲状腺的功能密切联系健康知识。整份试卷具有浓厚的生产生活气息,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对今后的教学工作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三、重视探究实验思维能力的考查,重视分析推理能力

较大分值的试题以实验为情境,多角度、多形式体现题目立意,对照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实际应用,如第5题以图形方式,第30题以数据表的方式等。第31题设置了某同学研究甲状腺功能的实验情境,综合考查了分析与讨论,实验与探究等,一改以往以考核实验设计步骤为重的方式,考了实验目的和实验分析与讨论,引导中学实验教学由偏重实验过程向重视实验思想培养,创造能力的方向发展,实现减负高质的目标。尤其是结果的表达采用了“双坐标曲线”,突出了对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重视。

四、图文并茂,引导学生提高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

本卷设置各种图文信息,考核学生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能力。如选择题第3题从教材外的原核生物基因表达图解和第5题在同一个坐标系中显示多种实验结果,考核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第30题给出了一组实验数据表格,考核学生分析数据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2013浙江高考化学卷――浙江杭州优能中学理综项目化学教研组

今年高考化学题目难度比较适中,较往年,纯粹考查记忆的题目减少,加重理解能力与分析能力的题目,但立足点仍然不脱离教材,题型基本延续往年考查形式,7+4模式。阅读性材料减少,选择题出题顺序是比较稳定,能够让考生感觉到不陌生,在填空题中有机实验题被无机实验题取代。

考查知识点侧重考查考生应用性能力:实验化学仍然是考点,对于实验目的要明确、实验原理要理解、实验步骤要清晰、实验操作要规范以及对实验结论的评价要全面,这是学生在平时练习过程中需要强化的部分。其他往年考查热度仍不减,元素周期表、酸碱中和滴定应用、焓变、化学平衡、电化学、有机推断、官能团性质考查、反应类型判断等都有设置相应的题目。

选择题第10题与去年考题很相似,对于考生来说非常熟悉。在后期冲刺阶段给学生做的题基本都很神似形似,酚醛树脂的合成是学生们最熟悉的面孔,这次以聚合物为题来考查单体。第11题是2010年四川高考题的继续,考查电化学。第26题考查金属氢化物、氨气还原性、铜氧化物等,学生在复习时,可有意识地将常会考查的知识点总结归纳,形成一条知识链条,做到触类旁通。最后有机推断题难度较去年大幅下降,仅仅考查苯环取代、卤代水解、肽键合成等。同分异构体考查,牢记口诀3610,此知识点学生们都应很熟悉,应该不失分。总体来说,今年理综化学部分比较简单,但基本功也需要扎实。

下届学生的复习,仍然应侧重实验化学,平时注重小题练习,多总结多做笔记。

2013浙江高考历史卷――李旭青 浙江省临安市昌化中学

今年浙江历史试题的模式体现了浙江新课程改革稳步推进、力求实效的要求,题型和数量保持稳定。试题形式有所改变,选择题摆脱了专题式的形式,考查的范围更广;难度与2012年基本持平,选择题难度加大;强化对历史概念、背景的理解;主干内容“涛声依旧”。概括而言,2013年浙江卷命题主要包含以下特点:

一、基中有变

对高考而言,基础知识应该是整个试卷衡量学生十年寒窗的一个重要尺码,今年试卷也做到了这一点,同时对基础知识的运用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

14.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

①禅让制 ②分封制 ③世官制 ④宗法制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这里是考察基础知识,此结构图学生并不陌生,是按照“宗法制”形成严格宗法等级制度,其中“天子――诸侯”体现出了“分封制”。按照“分封制和宗法制”,在“分封制”里受分封者享有“世袭统治权”。学习“宗法制”时,联系“分封制”,并将这种关系表述为“互为表里”,那么“宗法制”自然也是有世袭统治权。因此答案选D。学生需把“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形成系统的目录。由此可见高考更多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考查基础知识,变得更“深”了。

二、养而不拙

“养”指历史素养,简单说就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是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知识和能力是素养的基石,历史素养是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并灵活运用的能力。例如:

13.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这说明( )

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 B.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

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D.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解读这个题目应具备基本的史学素养,文物虽然可以弥补文献记载的不足,但并不是所有史实都要用文物来证实,靠近那个朝代的记载人记录下来的文字也可以作为第一手资料。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各有价值,相互印证,则更能接近真实的历史。由此可见考查历史素养时不死板,学生需有灵活运用的能力。

三、问而俱进

历史是多面的,多角度认识有助于对问题的理解。今年试卷更加有意渗透多角度认识历史的意识,并与时代需要相结合。例如:

39.1750-1850年是西方文明突飞猛进的重要阶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近年来,一些学者注重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角度研究历史。参考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用“五位一体”的思路概括这一阶段西方历史发展的特征。

问题看起来学术化,实际上规定了回答角度,降低了不少难度,很明确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西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影响,就是平时要注意对一个问题要养成多角度分析问题的习惯,并与时俱进考虑问题。

四、能而有巧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是多学科的综合体,因此历史考试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如何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解读信息,就需要学生培养自身的“巧”解读能力。例如:

20.“尽管罗马法律在妇女继承财产上做了严格限制,但一些聪明人往往能找到法律的漏洞……随着罗马在地中海地区的扩张,妇女们也开始占有大宗财产。……许多妇女管理着家庭的财政事务和大地产。”这段话表明( )

A.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逐渐与男子平等 B.罗马法关于财产关系的规范不够严密

C.妇女的财产继承权富有自然法的精神 D.妇女的财产占有体现公民法的灵活性

此题最重要的是抓住几个关键点:妇女继承财产上、漏洞、妇女管理着家庭的财政事务和大地产。先从宏观考虑是妇女“财产关系”的问题,再从细节处考虑“漏洞”这词。综合后,答案选B。

五、概而有精

准确理解和把握历史教材中知识点是认识历史问题,解读历史问题的基础。凡是对历史知识概念的片面化或者是模糊的,非全面的理解都有可能导致无法精确地对历史问题进行解读,更不用说在解答题目时会有坚实的依据。例如:

17.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

A.领事裁判权 B.片面最惠国待遇

C.居住及租地权 D.“门户开放”政策

此题考察的是片面最惠国待遇所产生的影响。最惠国待遇一般是相互的,缔约双方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相互享受最惠国待遇。但清朝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往往只片面规定该缔约外国可以享受最惠国待遇,中国无对等权利,是片面的。A、C两项材料中并无反映,D项有较强的干扰。“门户开放”政策是1899年由美国向列强提出,这一政策承认列强在华的“势力范围”中的既得权益,同时各列强开放其“势力范围”,使美国能从中“利益均沾”。材料中反映的并不是列强在华争夺“势力范围”的史实,因此D项错误。最终答案选B。

2013浙江高考地理卷――浙江杭州优能中学文综项目地理教研组

做完今年的高考题,感慨良多。

地理试题考查的知识点都是平常练习的常规考点,但是要想拿高分也不是那么容易,这还要看学生自己分析题目、归纳总结的能力如何。有些学生可能看到题目基本能判别考什么,但是语言组织上不知道该如何下手,总感觉想写又不知道怎么答才算完整。所以,今年地理题目的最大亮点在于题目发源于基础知识而又高于基础知识,最重要的是考查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分析题目、归纳总结、上升术语的能力。总体来说考查得非常灵活,对那些死记硬背,不注重理解的学生来说,分数肯定不会太高。

今年浙江省高考文科综合地理学科《高考大纲》与去年相比基本没有变化,考核目标和要求均保持稳定。根据今年文综试卷的命题类型和难易程度以及试题的内容,大致有以下特点:

1.仍以主干知识作为命题的重点。

2.题型稳定,各知识点模块的比重稳定。参考以下表格:

3.难度比去年略大。这是意料之中的,去年简单,今年应该略难。

4.题目和图片更加抽象。总共11道题,出现了10幅图表(2012年只有3幅);这10幅图中,为我们所熟悉的图片虽不少,但图片的抽象度和理论度提升。

5.以区域为背景,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表述地理现象的能力。

6.考查学生观察生活,把地理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新的课程标准倡导老师引导学生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知识。今年高考的特色之一就是很多题目理论联系了实际生活,如第1题的雾霾扩散情形,第4题的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以及综合题37题的舟山旅游和城市化问题等。不仅考察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同时考察学生理解、分析、表述地理现象的能力。

7.主观题出现了填空题。浙江自主命题5年来,首次出现填空题。填空题恐怕是大家最头疼的题目了:既不像选择题那样可以有选择地推测答案,又不像过去主观题那样,即使答得不太全,也会有一些分可拿。出现大量填空题(占20分)标志着浙江高考向基础又迈进了一大步,考查越来越基础,越来越细。

据此,我们给2014年参加高考的同学们一些建议:

1.复习时要狠抓基础,加强地理图表分析训练,强化规范训练。

2.认真反思做过的试卷,总结经验,将必修与选修教材的复习结合在一起。

3.关注时事地理,把握高考热点。

4.考生应注重提升四种能力:即分析和解读地理图表的能力;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正确表述地理事物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希望通过以上的分析能对大家今后的学习有一些帮助。祝愿参加2014年高考的同学们找到正确的地理复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取得理想成绩!

2013浙江高考政治卷――浙江杭州优能中学文综项目政治教研组

对高考试卷的分析,以考点的总结入手可以最为直观地呈现考点分布,把握重难点,指导学生做好备考复习。

从上述考点分布分析可以看出,今年浙江文综卷政治部分的分数分配与往年相差不多,经济生活设题仍然是最多的,占32分;其次是哲学与生活;再次是政治生活与文化生活;最后是国家与国际组织。浙江文综卷的12道选择题中,3道是经济生活的,3道是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的,哲学生活有4道,政治与文化生活各占1道。国际和国际组织常识依然没有考查选择题。

在考试题型上,今年的变化也不大,选择题依然有漫画题,简答题中仍然有图表分析题。但是我认为今年政治部分的难度比去年稍高。

在对经济生活的考查中,考到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是之前4年都没有考过的点,这个考点是这几年新考查到的考点。不过这道选择题(25题)比较简单,属于记忆性的知识点。除此之外,24题考到的是汇率的变化,这是货币的本质的考点,也是之前几年经常考到的考点,所以难度不大。26题是漫画题,这道漫画题的主题表现还是非常清楚的,所以只要认真审题,还是比较容易能做对。40题的(1)小题是图表分析题,也是很常见的题型,唯一需要学生注意的是,分析“材料二”的时候不能遗忘“注”的内容,否则容易丢掉踩分点。40题的(2)小题涉及到了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考点,这个考点也是之前几年几乎没有涉及到的一个考点,所以显得比较有难度。

在对政治生活的考查中,首先是选择题32题,考查的是“公民的政治生活”这个单元,这是这5年来浙江高考第一次涉及的考点,尤其是简答题部分,41(2)小题与往年考查政府和党的知识点不同,今年非常新的考到了当代国际社会中我国的外交政策这个考点,考点是我国要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出其不意的,所以今年政治生活的15分不容易获得高分。

在对文化生活的考查中,文化生活复习的重点就是文化的作用和与文化有关的几个动词(传播、交流、继承、发展和创新),主观题就是考的文化作用的一个方面,文化与综合国力。例如:选择题31题考到了文化继承与创新中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选项之间有一定的混淆性,容易做错;41(2)小题考查文化与生活这个单元的考点,讲的是文化对综合国力的影响,也是属于记忆性的知识点,这两个考点都是之前几年考点的延续,并没有太多创新的考点,学生做起来会比较得心应手,所以文化生活的分数比较容易拿到。

篇9

关键词:化学教材;批判性思维;科学精神;自主学习

批判性思维是评价、探索和发展活动中最基本、最富有创造性的思维形式,是提出并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已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重要的教育研究课题。早期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主要是以独立开课的形式进行,近年来,受现代教育所倡导的课程综合化、融合性理念的影响,批判性思维培养正走向与各学科教学融合之路。

美国2005年版Prentice Hall高中《化学》教材是将批判性思维教育内容与化学学科教学内容很好整合的一个范例。本文以此教材为例,对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学科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机整合方式,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养成的方法作初步探讨。

一、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意义

自杜威提出“反思性思维”概念以来,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逐渐成为美国教育改革的核心。1991年美国的《国家教育目标报告》中要求各类学校“应培养大量的具有较高批判性思维能力、能有效交流、会解决问题的学生”,并将培养学生对学术领域和现实生活问题的批判性思考能力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1]1995年美国颁布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也规定,“学校教育的重点应是帮助学生掌握每天使用的多种技能,如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在工作中具有合作精神。”批判性思维是指通过个体的主动思考,对所学知识的真实性、精确性、过程、理论、方法、背景、论据和评价等进行个人的判断,从而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作出合理决策的思维认知过程。批判性思维是与非形式逻辑相提并论的一种思潮,它不仅是一种思维形式,更是一种优秀的思维品质,它与问题解决并称为思维的两大技能。[2]批判性思维对学生的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础

创新思维是通过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和运用,对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新的思考,从而创造出新成果的认知活动。创新思维的本质是发现事物的新特点和新本质,从普遍认同的定论、不可更改的事实中找出和发现不合理的因素,提出创新的、有价值的问题。没有批判就不会有新问题的产生,只有批判才能创新,只有不断反省才能进步。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曾指出“思维的批判性品质,来自对思维活动各个环节方面进行调整、校正的自我意识;这种批判性思维品质,在创造性活动和创造性思维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因素。”[3]所以,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品质,是创新思维的基础与核心。

(二)批判性思维是信息素养的组成部分

在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信息素养已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生存能力的核心要素,更是学习型社会“学会学习”及“终身学习”的必备素质。信息素养是指个体(人)对信息活动的态度以及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评价、创新、传播等方面的能力。[4]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与提高能增强学生对信息的选择、解读、消化和评价的能力,增强学生对形形的信息的辨别与区分能力,使他们能够抵制各种消极思想的影响,增强对新时代的适应性。

(三)批判性思维是健全人格的基本要素

健全人格是指人格的生理、心理、社会、道德和审美各要素完美统一、平衡、协调。健全人格是一种既有鲜明个性,又有很强社会适应性的理想社会化人格。[5]健全人格的养成需要学会用批判的、审视的眼光来看待一切问题及做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健全人格还要求个体具有思想开放、独立自主的品质,尊重他人、诚信交往的良好道德情操。批判性精神表现出的独立自主、充满自信和尊重他人等特性都是健全人格形成的基本要素。

二、美国高中化学教材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一)教材简介

世界著名的教育书籍出版公司Pearson Prentice HallPearson Prentice Hall出版公司建立于1913年,它是全球知名的教育出版公司之一,具有雄厚的人员配备和严密的管理体制。Pearson Prentice Hall和Prentice Hall都是该公司的注册商标。于1990年出版高中化学教材《化学》以来,到2005年已再版七次。新版本的教材在继承原有版本优点的基础上,将许多心理学与教育学上的最新理论成果应用到教材的设计中,增强了教材的教育科学性,使教材更具人性化。

2005年版Prentice Hall《化学》教材由25章构成,各章内容分别为:化学简介;物质和变化;科学测量;原子结构;原子中的电子;元素周期表;离子键和金属键;共价键;物质命名和分子式;物质的量;化学反应;化学计算;物质的状态;气体的性质;水和水溶液;溶液;热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酸、碱、盐;氧化—还原反应;电化学;烃及其衍生物;官能团;生活中的化学;核化学。从内容上看,该教材的结构体系体现了学科中心课程理念,但在教材内容及栏目的设计上却强烈地融合学生中心课程和社会中心课程理念,体现了现代课程理论的思想──在注重学生掌握核心概念与形成基本技能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理解科学的价值;正确认识科学技术的潜能和局限性;强调通过探究来学习化学;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知识对自己生活和社会中的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并作出正确决策的能力,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对社会、个人生活和今后职业生涯的影响等。

(二)批判性精神的培养

批判性思维包括批判性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技能。[6]批判性精神是有意识进行批判的心理状态、意愿和倾向,它激活个体的批判思维意识,促使个体朝向某个方向思考,并用审视的眼光来看待问题;批判性思维技能则是指进行有效批判思维活动所应具备的技能和策略。如果说前者的构成要素是“勇于批判”的精神和心向,那么后者的构成要素则是“善于批判”的策略和能力。[7]

批判性精神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独立自主;充满自信;乐于思考;不迷信权威;头脑开放;尊重他人。2005年版Prentice Hall 《化学》教材对于学生批判性精神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每一章评价栏目(Assessment)中专门设计的,以培养学生批判性精神为宗旨的习题来实施。这些习题的共同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综合性

每道题不只涉及一个知识点,知识点也不只局限在化学学科内部,往往是一道题综合多个知识点,且涉及生物、物理或艺术等其他学科的知识。习题的综合性,使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时必须把与题目相关的各知识点和各学科相关的知识都考虑进来,不只拘泥于化学学科或只局限于一个知识点,这样学生在做习题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从多角度、多层次寻找知识间的联系,以更开放的视野看问题。习题的综合性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乐于思考、头脑开放的批判性精神。

2.开放性

开放性的习题对培养学生的品质和精神影响较大,开放性的习题设计可以克服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习题所给条件必有所用”“习题必有确定答案”的思维定势。条件开放的习题可以让学生经历思考,判断哪些条件是有用的,哪些是无关的。习题结论的开放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习题结论的不确定性,不去一味追求固定的答案,从而开阔学生的眼界与思维,认识到世界的多样性,形成开放的头脑。开放的头脑有利于帮助学生承认差异,克服怕犯错误的心理,敢于在教师和同学面前表达自己不同的观点。习题的开放性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充满自信,乐于思考,不迷信书本和权威,尊重他人等批判性精神。

3.过程性

习题的设计特别注重引导学生经历完整思考的过程。一道习题往往综合多个知识点并伴有多个条件,学生在思考时把这些知识点和条件都考虑进去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学生必须经过多次的思考才可以把所有知识点和条件都考虑周全。这种反复的思考过程有利于学生形成缜密的思维,缜密的思维有利于学生在信息社会学会选择,更好地生存。过程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乐于思考的批判性精神。

我们以“物质和变化”这一章中的一道批判性思维习题为例。

例:讨论“一种气体需要一个容器,但固体自身就是它的容器”这一说法。[8]

这是一道看似容易,却难达成一致结论的讨论题。由于学生对气体与固体的形态与体积的理解程度以及学生表达能力的差异,要达成一致的结论,不仅需要学生通过讨论,各自拿出有说服力的证据,而且需要表达清楚,有说服别人的能力。该题含有:气体可以自由运动、扩充、填满任何空间;容器决定了气体的“形状”和体积;固体有确定的形状和体积,不需要容器来确定它的形状和体积等知识点。讨论时有些学生会认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有些学生认为不能判断这种说法的正误;有些学生认为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学生要想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使别人理解自己的观点,必须重新思考、查阅文献、讨论交流,组织证据,展开激烈的争论。学生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对气体与固体的特点有进一步明确的认识,同时可以基于气体与固体的特点,共同分析得出“一种气体需要一个容器,但固体自身就是它的容器”这一说法具有一定的道理。学生通过共同的分析、独立的思考、大胆的发言、耐心的倾听等活动,形成一种批判性思考的倾向和意图。这种批判性思考倾向和意图的形成,比纯粹的知识获得更有意义和价值。

(三)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培养

批判性思维技能包括:抓住中心思想和议题;判断论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判断推理的质量和逻辑的一致性;察觉出那些已经明说或未明说的偏见、立场、意图、假设及观点;从多种角度考察合理性;在更大的背景中检查适用性;评定事物的价值和意义;预测可能的后果;等等。2005年版Prentice Hall 《化学》教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主要是通过解读图表(Interpreting Graphs)栏目进行。解读图表栏目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分析隐含条件,抓住中心问题

图表中的数据和信息非常丰富,有些数据与问题有直接关系,有些数据看起来与问题没有关系,实则存在着一定的间接关系。学生只有明确所问问题的主旨,从多种角度考察了数据的合理性及适用性,才能从大量的数据与信息中抓住关键的和有用的数据和信息。

2.评价证据,得出有根据的结论

图表是一种客观传递数据的形式,这些数据传达的信息相当于大量的证据。学生通过对这些证据进行分析、解读,相当于对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评价,区分有关的与无关的资料,然后归纳出支持研究问题的理由和根据。这种严格的对证据的评价及依照证据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具有判断论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意识与能力。

3.形成科学假设的能力

学生依据自己对图表中数据和信息的分析、解读、评价和判断,根据所问问题,进一步进行推论,形成合理假定,归纳出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这有利于学生养成判断推理的质量和逻辑的一致性,在更大的背景中检查适用性,预测可能后果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Prentice Hall 《化学》教材用于训练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解读图表题包括了23个主题,下面我们以“元素周期表”这一章的图表题为例来分析。

下图为55个元素的原子半径与原子序数关系的示意图,图中横坐标为原子序数,纵坐标为原子半径。

问题:

分析数据:图中哪种碱金属的原子半径是238 pm?

得出结论:观察原子半径—原子序数图中碱金属和稀有气体的数据,回答同主族内,原子半径大小如何变化?

预测:原子数为56的钡原子,和铯原子比起来,谁大谁小?[8]

这道题,学生通过观察图表,从图表中获取数据和信息,经过分析、思考、推理和判断等过程,训练批判性思维技能。第1个问题让学生经历观察图,从图表中获取信息和数据的过程;第2个问题让学生在观察图的基础上经历分析数据、处理这些信息和数据,然后归纳总结,逻辑地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第3个问题培养学生根据事实和数据,逻辑地、有根据地进行预测的能力。

批判性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培养是同时发生、相互促进的。该教材中培养批判性精神的内容和培养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内容划分,是一种相对的划分,两者之间没有绝对的界线,教材中不管是前者的内容,还是后者的内容,对两者的培养都是一种促进。

三、述评

(一)学科教学目标与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机结合

2005年版Prentice Hall 《化学》教材所有批判性思维教育内容都基于化学学科教学内容而设计,尤其注重批判性思维教育内容与化学概念的整合。教材的这种设计方式首先有利于学生在形成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掌握必备的化学概念,构建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化学知识,同时学生的化学知识掌握与运用过程又是批判性思维形成的过程。

其次,教材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内容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理解科学过程与掌握科学方法。例如,解读图表题提高了学生的识图、收集数据与证据、评价、数学计算能力及阅读科技文献等能力;讨论题可以提高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等。

再次,教材中多样的批判性思维教育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质疑、探索和创新的题材与机会,促使学生在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过程中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批判性思维的全面性、正确性、逻辑性、公正性等特征,决定了学生在思索和探求事物的规律时,不主观臆断,对知识的起点、知识的获得渠道,抱有证实的态度。

总之,2005年版该教材中的批判性思维教育并不是只追求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忽略学科教学目标的达成,而是基于知识又高于知识,以知识为载体加强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又以批判性思维的养成来促进学生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高及态度的养成,达到化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共同实现。

(二)思维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自主学习是一种能够不依赖他人进行批评性反思、决策以及独立行动的能力。该教材中批判性思维的教育内容往往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主动质疑,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提出问题是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自主学习的前提,当学生的思维指向自己想要解决的一个结构不良的问题时,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无论问题解决的程度如何,都会有一定的成功体验。同时,批判性精神与批判性思维技能中体现的独立自主,善于判断的能力均是自主学习的内在要素。

该教材除了专门设置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图表题和每一章的评价习题这些显性内容外,在探究活动、概念性问题、化学与数学、化学和技术等栏目及教材的正文和实验中都渗透有隐性的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资源和信息。尤其是化学史和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有效形式。此外,该教材1990年、1992年最早的两个版本有专门配套的批判性思维培养手册,2005新版本的教材顺应了现代教育所倡导的课程综合化、融合性,没有配套的专门手册,也没有用专门的章节来讲解,而是采取了内容的镶嵌式处理。这种方式有助于批判性思维的长期开展,并克服了单独设置批判性思维课程遇到的一些困难。并且,2005年版的Prentice Hall 《化学》教材采用多种呈现方式,改变了以往教材单一、刻板的设计方式。

四、结论

通过对2005年版Prentice Hall 《化学》教材中批判性思维素材的分析,我们认为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结合到教材中,以学科知识为载体,通过批判性思维教育内容与学科知识的融合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可行的、有效的。在课程中培养批判性思维,在课程改革中将人文与科学相融合,将批判性思维结合到课程中是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动力,是批判性思维训练的主流方式。

在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在我国新出版的化学教材中,也存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内容,但只是一些隐性的内容,并未得到编写者和使用者的足够重视。在信息社会,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对2005年版Prentice Hall 《化学》教材中批判性思维培养内容的介绍,希望对我国教材改革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wwwbjzxgovcn/bjgc/BJGCTEXT/200309/20030944.htm

[2]邹从清.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3,21(1):67—69.

[3]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4]陈维维,李艺.信息素养的内涵、层次及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2(11):7—10.

[5]胡瑞,李忠云.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4(10):81—82.

[6]周青,姚林娜,杨辉祥,等.批判性思维与学生的自主学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8):53—56.

篇10

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从能否和是否具有空间理念的四个表现性特征出发,对空间观念进行了描写,也就是,能依据事物的表征抽象出几何图形,能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事物的方位和相互的位置关系,能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根据语言描述画出图形。这些是小学生在小学和中学阶段,所需要达成的空间观念方面的目标和能力要求。

其实,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和形成及其发展,主要是凭借于图形和几何这一学习范畴来达成的,而且也应该贯穿于图形和几何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从感知物体和图形,到察知物体,从对图形额组合到图形的转换,从线段组成的图形到曲线围成的图形,从平面图形大立体图形,这些知识都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

我们的数学教学,一定要能深刻地学习《课程标准》,能够比较精准地把握基本概念和精髓,能够悉心解读教材,能够用心设计教学的流程与内容,并作为建立孩子空念观念的有力保障。下面,笔者结合《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一些实施建议作一些自己的思考:

一、夯实主体地位,精致构建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的培养是基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积累之上的,孩子的日常生活为他们的空间知识的积累提供了强大的资源保障,然而孩子们获得这些知识需要建立在他们自我的思考之上。真正的学习绝不是给予或者传授,而一定是亲身的体验。因此,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十分丰富的体验和探索的空间,能够让他们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中历经知识产生的过程。在具体教学中,笔者努力强调几个着力点:

1.强化感知,坚实空间观念的基础

在体认几何图形的过程中,我经常会凭借几个步骤帮助学生形成表象。首先是“看”。让孩子们细致观察事物的模型特征;其次是“画”,让孩子们用笔把所看到的画出来;第三是“想”,就是让孩子放飞想象,将物体在大脑中呈现物体拼摆或者旋转后的样子。第四,找一找,到生活中探求已经学过的空间事物。这样,历经时日,孩子们的空间形式便能够在大脑中具象化、形象化以及抽象化,并逐渐向概念化过渡,最终达到离开实物也能进行空间思考。

2.强化实践,明了空间概念的路径

眼过一遍,不如手过千遍,实践操作这样的活动比较适合孩子们的年龄和心理,拥有形象直观以及激发孩子兴趣,便于建构概念表象,十分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的特点。也因此,在教学中,我十分重视每一次可以让孩子直接操作的机会。比如,学习圆的周长,便让孩子亲手摸摸周长在什么地方,它与以前的平面图形的周长友什么样的不同之处,让孩子用不同的方法测一测圆的周长。同时,我让孩子用割补法、拼凑的办法将平行四边形、圆形转转变成已经学过的图形;还用12根小棒组成一个长方体,在组建的经历中,让孩子感知棱长的特点……学生通过不同的手法动手操作,在这样的过程中,体认关系,深化认识,发现规律,这样,对孩子发展孩子的空间挂念确实比较重要。

3.强化辨析,提供空间观念的动力

学生深化数学认知特别要重视对知识的内核的把握,而且要力求摆脱死记硬背,从而领会数学知识间的关系。图形与几何部分的概念确实比较多而且也比较复杂,学生很容易出现混淆的现象,所以,在教学中,笔者带着孩子从概念的“概念”,从其计算的方法,重用的单位以及实际应用中抓住对知识的内涵特征进行辨别。

4.强化应用,达成空间观念的建立

为应和时代的发展产生的人才需要,2011年版《课程标准》特地提出,要重视孩子应用意识的培养。在现实的生活中,确实蕴藏着很多的数学信息,让孩子将这些数学信息抽象化,并形成数学问题,最终用数学的方法解决掉,这十分有益于孩子空念挂念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还经常组织孩子寻找身边的数学的活动,让孩子从数学很好玩,数学很美妙,数学真有用等不同的视角感受空念观念。

二、感悟数学思想,生产空间观念的智慧

让孩子获得数学思想,是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有人就曾经将数学的内容比作数学的身体,而将数学的思想比作其心灵,因为,学生学习的时间有限,而学习的知识却是无穷的,数学思想对孩子的终身发展都是有用的。因此,学生形成空间观念也少不了数学基本思想的支撑,只有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学会使用数学思想,让孩子勤于思考,让孩子有效的探索新鲜的知识,最终让孩子们真正适应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