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景观设计范文

时间:2024-01-05 17:45: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模块化景观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模块化景观设计

篇1

论文关键词:南京地铁,可靠性,模块化,修程优化

 

0 引言

目前,南京地铁设备维修模式同国内大多同行类似,均依照大铁路的维修经验对设备进行定期的预防性维修和“事后维修”,定期预防修如三月检、定修,维修作业内容复繁杂,特别是对地铁关键设备,维修内容冗余程度较大,且存在着维修针对性不强,维修效益不高甚至造成破坏性维修,导致设备维护成本高、可靠性不足等情况。因此,有必要对南京地铁关键设备维修规程进行优化研究。

1 可靠性维修优化理论

1.1 RCM分析法

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RCM:ReliabilityCentered Maintenance.)是用于确定设备在其运行环境下维修需求的方法[1],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对设备进行功能与故障分析,明确设备各故障的后果,用规范化的逻辑决断方法,确定各故障的预防性维修对策。在实施RCM维修优化分析时,基本流程可按照以下的七步作业法进行,如图1所示。

图1 实施RCM的七步作业法

1.2 修程模块化

模块化设计是近几年比较流行的设计方法之一。模块化大约是20 世纪中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标准化形式,维修模块化设计是处理复杂维修系统的一种直观简化方法[2],以模块为基础,将各个维修内容所需要的维修工器具、备品备件材料、维修作业人力资源以及相关制度规范等包络在各个修程模块中模块化,,形成较小的维修模块以便于保证作业的灵活性和管理控制有效性,通过维修模块的分工合作,实现高效保质维修操作。

在确定关键设备维修模块时,可以设备维修部件为单元模块进行划分。考虑到不同维修模块之间有着多种联系和约束的,因此,需要通过数据收集与集中调研,确定相应的维修维修模块信息,包括:模块编号、作业内容、相应维修作业标准、模块作业所需人员数量、人员应具备技能、必备工器具名称及其数量、消耗维修备件名称和数量、作业所需时间、特殊维修条件要求、作业流程顺序要求、模块维修风险程度及其维修周期要求等,如下表1、2所示。只有充分掌握各个模块的基本信息,才能更好的为维修模块优化奠定数据基础。

表1 维修模块基本信息

表2 维修模块故障数据信息

2 基于可靠性的维修优化技术

结合以上所述的RCM可靠性分析方法及模块化理论,设计基于可靠性的地铁关键设备维修修程优化方法,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首先,对关键设备技术状态进行分析,确定实际维修需求,指导维修修程的更新,这是维修模块化设计的前提,模块化首先要保证模块所覆盖的维修内容是全面的合理的,因此,需要借助科学的手段更新现有的维修修程。在本文中,依托上述的RCM可靠性分析法,对地铁的关键设备进行分析,确定相应的实际维修需求更新原有维修内容。

其次,划分维修模块,模块的划分可以大到整个设备的维护保养,也可以小到螺帽电容等更换,模块范围定义得大了起不到模块化应有的作用,而划分得越细,维修管理的模块也越多,管理起来也越繁琐,因此,需要找到合理的模块界定范围,划分出合理的维修模块。

第三,调查收集模块附属信息,包括模块名称,模块内容,相应维修作业标准,模块作业所需人员数量,人员应具备技能模块化,必备工器具名称及其数量,消耗维修备件名称和数量,作业所需时间,特殊维修条件要求,模块维修风险程度,模块维修方式及其维修周期要求等。对于不能明确的模块,需要根据需要进行跟踪调查。

第四,模块化维修修程重组优化,在由可靠性分析确定各个维修模块最佳维修周期基础上,以追求模块化维修效益最高、可靠性最大为目标,优化重组关键设备的维修模块,包括维修模块的组合以及维修时机等。

第五,积累各个维修模块相关历史故障数据,为闭环反馈和持续进行可靠性维修修程优化做好数据支持。

3 结论

通过RCM分析,剔除不增值的冗余维修环节,更新维修作业内容,不仅使设备维修更具有针对性,也保障设备可靠性,在RCM可靠性分析基础上进行模块化维修修程优化,使得在保障关键设备技术可靠的前提下实现维修管理与维修质量的最佳平衡,进一步提升设备维修价值。对实现维修可靠性、经济性的维修大纲优化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莫布雷.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5:7-8.

[2]陆良,杨殿阁,顾铮珉等.采用模块化思想的汽车电器智能化设计方法[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0, 44(5):111-115.

篇2

【关键词】:物流中心,系统,建筑

中途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引言

物流产业的发展,对物流中心的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化的物流中心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仓库、停车场的概念,而是集物品、景观、能量、信息的流动为一体的现代化、低能耗的建筑群体。越来越全面的要求使得建筑与建筑之间、建筑与环境之间、建筑与物品、信息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物流中心的每个功能区块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因此本文提出了以“系统论”的概念来设计物流中心,将整个物流中心看作一个整体的系统运行来考虑。下面以某物流中心的设计入手,简要分析了现代化的物流中心的一些设计理念和手法。

2、项目概况

某物流中心由物流仓储版块、IDC中心版块、配套服务版块、生态环境版块四大版块组成。

3、设计要求

3.1城市性

该物流中心应以连续、完整的姿态为城市提升整体品质,一期建设形成沿街规模,二期预留用地较为规整。

3.2先进性

该物流中心应以多功能的构成、高效率的管理,建设成为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物流仓储中心。

3.3高效性

功能集约,流线清晰,安全可靠,充分保证物流中心的各功能高效运行,真正实现生产者和消费者真正意义上的“无缝对接”。

3.4生态性

遵循生态节能的原则,创造绿色环保的现代物流中心。

4、设计理念

根据甲方需求和用地特点,以及当今国内外物流中心设计的发展思路和先进的设计手法,我们提出了“系统”的概念,将整个中心看作几个有条不紊运行的系统来设计。同时我们根据建筑的具体特点,提出了“系统流动”的概念。

4.1系统流动的概念

在项目总体规划上,我们提出了“流动”的概念。物品的流动、建筑的流动、景观的流动、能量的流动、信息的流动。我们从这五个方面贯彻强化“流动”这一概念。

(1)物品的流动:方案设计根据物流中心基本的功能作为设计的主旨,围绕物品的流动进行设计的展开。

(2)建筑的流动:采用飘逸的流动线条,结合起伏的地貌、原始的水塘形成了极富动感的景观建筑群,与大地融为一体。

(3)景观的流动:充分利用原始的地形、地貌进行景观设计,小桥流水、山水相宜,构成了一幅连续不断的景观画面。

(4)能量的流动:充分利用太阳能和雨水等自然资源,通过中心水系和绿色节能技术做到能量的流动和循环,减少能耗。

(5)信息的流动:在建筑的信息化设计中,方案提出了“信息流”的概念,通过信息化、智能化的通讯指挥技术以及“物联网”的设计理念,组织货物、车辆、人员的流动。

4.2系统模块化的概念

在建筑单体的设计上,我们提出了“模块化”的概念。“模块化”设计将主要功能体块以及建筑单体设计成一个个标准的模块,每个模块自成体系,相对独立,同时可根据发展的需要,增加或减少模块,对整体的规划不会产生影响,从而达到建筑设计的集约性,提高物流中心的使用效率。

4.3生态景观系统

在景观设计上,方案结合原始的地形、地貌,设计了中心水系和湿地景观生态园,运用绿色节能的新技术,提出了“能量自循环系统”的概念,力求减少能量的消耗和资金投入。

5、设计方案

5.1总体系统规划

(1)功能分区

方案将主要区块仓储物流部分布置在基地的东部,机房和附属用房部分布置在基地的西南处,在基地的西北处结合中心水系设计了生态景观区块,同时也为二期的发展预留了空间。通过道路的组织和划分将整个基地基本分为了四大版块:物流仓储版块、IDC中心版块、配套服务版块、生态环境和二期预留版块。四个版块相对独立,自成体系,在总体规划上又融为一体。并且一期建设易于形成沿街规模,二期用地也较为规整。

(2)仓储物流的交通组织

主要的仓储物流功能区块中,提出了“物流广场”的概念,通过广场的组织,有效减少了物流中不必要的路程和交叉,达到了物流的快捷、便利、井井有条。在仓储版块中部设置了60多米宽的物流广场,作为仓储的进货、出货等辅助区域,广场十分宽阔,做到了单向4车道,并且还预留了仓储停车位,此外在广场的尽端设置了圆形的回车广场充分满足了车辆进出货物的需求。仓储库房采用了“U”型库的形式,有效减少了车辆的流线和路程,增加了物流的使用效率。仓储版块中消防环路贯通,并设有次入口作为应急使用,在东侧的主入口设计了物流的一些辅助用房和货车停放、缓冲区域,和一些管理、休餐饮等用房,方便了使用,提高了效用。同时,结合景观空间为二期预留了空间,随着今后的发展,最终将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条不紊的物流体系。

5.2系统中的单体设计

在建筑单体的设计上,方案遵照“模块化”的设计理念。在仓储的模块中,采用了标准化的工业模数。物流仓库采用耐火等级一级,根据工艺的要求,仓库采用单层高架库的形式,具有以下优势:空间利用率高、库容量大、占地少、能实现机械化自动化、适合存放品种多数量大的各种单元化货物。

库内动线采用U型动线流程,设置有月台、进出货暂存区、库存储藏区、检货区、叉车充电区和配套辅助管理区。利用仓储版块中心宽敞的物流广场进行车辆进出的组织,流线通畅、贯通、互不交叉,整个模块运行上井井有条。辅助模块主要布置了餐厅、办公、宿舍,在主入口处设计了接待大厅和监控中心。这种模块化的设计方式提高了空间的使用效率,同时二期的建设也不会影响整个规划体系,表达了建筑设计的集约性特色。

5.3系统中的景观设计

在景观设计上,方案最大限度结合原始地形、地貌,有效地利用了自然采光和通风以及原有的景观资源。在基地的中部,利用保留水塘设计了自然生态的中心水系,结合步道、凉亭、起伏的地貌以及生态果园、农田形成一个小桥流水、步移景异的原始生态湿地景观系统。

此外利用水系作为景观设计的中心,多用铺装与绿化相结合的手法进行设计,跌水、户外地板、沙池、树阵等景观元素穿插其中。尽量简化泊岸,利用贯穿湖面的木栈道,使视野更为宽阔。蜿蜒的道路会让散步之人深感乐趣,硬铺地、带草铺地、完全植被的多层次景观细节处理,穿插设计了生态果园和农田,更加增添了园区绿色生态的景观氛围。在建筑技术上,方案结合起伏的屋面,运用了太阳能光伏发电、绿篱、雨水收集系统等生态建筑的设计手法。

太阳能光伏发电为无电场合提供电源,解决物流中心照明部分用电、辅助用房照明部分用电、办公电脑用电、住宿用电、太阳能路灯和太阳能草地各种灯具等。建筑绿篱墙的使用,有效地减少了汽车尾气、噪音、视觉的干扰,同时也为基地提供了良好的景观环境。利用仓储部分大面积的屋面,方案采用了雨水收集系统,并结合中水系统为物流中心提供辅助用水。

方案结合湿地景观系统和绿色节能技术的运用,通过屋面将雨水收集到中心水系,经过中水系统处理,灌溉果园、农田、冲洗车辆等辅助功能使用。生态果园、农田再为基地人员提供绿色食物,从而达到一个“能量自循环”的系统,力求使得整个基地达到“生态建筑”的标准。

5.4建筑的信息化设计

在建筑的信息化等软环境设计中,方案也为将来的使用做了充分的考虑。充分利用视屏监控、图像跟踪、识别、车辆定位、权限控制、信息显示等新技术,并且引入“物联网”的设计理念,希望使得整个基地形成一个井井有条的体系,做到前期的建筑规划和业主后期的使用的完美结合。

整个物流中心分区合理,交通组织便利,有机结合景观,充分利用了绿色节能技术,使得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浑然天成。飘逸的流线、起伏的建筑、优美的景观、生态的环境共同编织了一个节能、便捷、智能化的物流中心。

篇3

关键词: 洁净车间 模块化 GMP 生态

正文

一 项目概况

项目用地位于昆明市区东南侧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内,东临规划18号路,南临规划31号路,北临规划21号路,西侧与已建成厂区相邻。总用地面积为61909.2平方米。规划建设成为现代化的GMP洁净制药厂区。总建筑面积为181383.5平方米,其中地上150572平方米,地下30811.5平方米。

项目分为四个板块,分别为西侧洁净厂房板块、中央景观绿地及仓库物流板块、非洁净厂房及动力板块、研发办公及配套服务板块。洁净厂房板块包括5座标准洁净厂房,地上5层,地下一层,建筑高度为31米;非洁净厂房及动力板块,地上5层,地下一层,建筑高度为23.5米;研发办公及配套服务板块,地上22层,地下2层,作为办公停车及设备机房,建筑高度为93.6米。

本次设计将生态人文与现代科技融合在一起,建成后将成为全国高新技术研发生产基地示范性的生态洁净厂区。

二 洁净厂区设计要点

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意为"良好作业规范",或是"优良制造标准",是一种特别注重在生产过程中实施对产品质量与卫生安全的自主性管理制度。

洁净厂房--是空气中悬浮粒子受控的生产空间。

选址--洁净厂房厂址选择要适宜,厂区规划要合理,生产、行政、生活和辅助区域不得互相妨碍,厂区的生活环境要整洁,路面平整应在大气含尘和有害气体浓度较低、自然环境较好的区域。同时,应远离有严重空气污染、振动或噪声干扰的区域,或位于最大频率风向上风侧,或全年最小频率风向下风侧。洁净厂房应布置在厂区内环境清洁、人流、物流不穿越或少穿越的地段,周围宜设置环形消防车道。同时,应与市政交通干道之间宜保持距离,并在周围进行绿化。

三 设计构思

1、四大设计要点

新建厂区改变了以往工业厂房给人的傻大黑粗的印象,采用生态、现代、新型的方式打造新时GMP洁净厂房的标志性形象。如果说挺拔的高层建筑展现出科技的力量,那么中央景观平台的公共活动区则表达了人文关怀,整个厂区体现出生态人文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主要表现在以下五点:

(1)模块化的设计

本次设计为现代化高科技洁净厂房,其特点是新材料,新形象,新技术,造型简洁。现代厂区规划设计十分注重项目的可变性及灵活性。由于用地内有一条220KV高压电线自南向北穿越,因此在用地内退让出宽度为30M的高压走廊,使得原本有限的空间更为紧缺。经分析和设计,本次方案采用标志性主楼加单元模块化的厂房,加中央景观平台连接体的思路。通过不同策略,实现集约用地,有机生长,弹性发展,形成空间错落有致、疏密得当、富于变化、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标志性建筑群。

(2)生态绿谷,公园厂区

云南大地,山川纵横,江河奔流,林海滔滔,湖光山色。昆明四季如春,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素以"春城"、"山水城市"而享誉中外,其厚重独特的"古滇文化"至今散发着迷人气息。本方案在设计中充分考虑昆明特有的地理和气候环境,尊重昆明的地理特征和生态环境,充分考虑与环境相融合。

现代生物医药厂区十分注重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本方案规划设计中,通过洁净厂区、非洁净厂区、研发办公及配套服务区围合出中央景观平台。中央景观平台上有草地、铺地、叠瀑、石凳等园林小品,四周的裙楼隔绝了外界的喧嚣,将中央景观平台环抱其中,同时使在周边工作的人员可以观赏到绿地景观,放松身心,消除疲劳,从而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在中央平台的花池里,还散布了多个光导管,为首层的库房提供照明,成为低碳节能的措施。本方案同时还采用了地源热泵、太阳能光伏电池板、屋顶光导管采光、雨水收集、中水利用、智能控制等多项低碳节能和绿色生态的措施,实现节能环保及生态办公。

(3)TOTAL CARE

Total care是现代建筑设计的新理念,是指在园区规划设计中,通过合理布置服务及休闲空间,企业文化展示廊、人工绿植,座椅等活动设施,实现对园区的整体支持,满足高效、便捷,人性化的要求。

公共的活动空间可以吸引人们到其中散步、小憩、驻足、游戏,从而促成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促进员工的团队精神,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这也是在现今的企业竞争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本次设计利用了场地内的高压走廊设计了集中绿地,在方正的建筑群体之中中穿插了灵动清秀、温和圆润的景观曲线,展现春城昆明既科技现代又生态优美的形象。

(4)九宫格的布局

在建筑形象上取意中国传统九宫格的形制,九宫格相传为唐代书法家欧阳询所创制。将模块化的厂房结合九宫格的形制布置整个厂区,表现了集团公司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在世界大舞台尽情表现的豪迈情怀。

2、功能布局

本项目功能布局主要分为洁净厂房区、非洁净厂房区、办公及配套服务区、仓储及物流中心区、动力区五个核心功能区,以及入口景观带、中央景观平台、企业文化景观带三个绿化景观区。

项目用地北、南、东侧临城市主干道,西侧临其他厂区,高压走廊自南向北将用地分为东西两块用地,西侧用地面积较大、相对规整而且处于主导风向的上风向,因此将洁净厂房区及仓储物流区布置在西侧用地,非洁净厂房区、办公及配套服务区布置在东侧临城市干道一侧用地内,在平面上实现了洁污分区。

在西侧用地内,将厂房沿用地周边布置,在西侧用地中央自然围合出一个集中的景观平台,方便整个厂区的人员到达,形成整个项目的核心景观及主入口的对景,在景观平台下,设计了整个厂区的物流仓储中心,可以方便的对周边厂房进行物流配送,简化了整个厂区的物流流线。

在东侧用地内,沿城市道路由南向北依次布置了研发办公及配套服务区,非洁净厂房区,并结合非洁净厂房区布置了为整个厂区提供热水、电力等能源的动力区。东南角设计为百米的高层办公楼,成为整个厂区的标志性建筑物,并对周边城市提供了醒目的标识性;非洁净厂房及动力区布置在整个用地的西北角,位于知道风向的下风向,最大限度的减少了对用地内洁净厂房的影响。

3、交通分析

项目用地沿建筑周边形成环路,组织用地内机动车交通并满足消防需求。

厂区主入口设置在用地东侧,结合办公楼与非洁净厂房的整体建筑组合,形成宏大的入口门厅,及礼仪广场,与内部的中央景观平台形成对景,成为厂区的地标性展示面。

货运出入口沿北侧规划21号路设置,机动车进入基地内部后沿西侧环路分别到达不同厂房的货物出口,或沿西侧地下车库入口进入地下停车场,将生产成品装载,运出。将原材料与成品流线分别设置在地上一层与地下一层,形成了竖向上的分流,更好的实现了洁物分区。

厂区的人员从东部主入口进入厂区,可通过中央景观平台到达各自厂房,避免人车混行,实现了人车分流的人性化流线组织方式。

4、生态景观分析

生态景观设计的出发点是最大限度的考虑建筑空间与生态自然的融合,形成一个集入口广场绿化,中央景观平台绿化,屋顶花园绿化以及共享中庭绿化与一体的全方位的绿化模式,创造一个舒适宜人的生产和办公环境。

设计的平面构成线条流畅,从容大度,空间分布错落有致,变化丰富,厂区的植物随季节变换造成的景观变迁,使整个景观设计正真成为一个四维空间作品,无论春夏秋冬、无论平视鸟瞰,都能令人获得愉悦的立体视觉效果。

同时,本设计中自然生态的理念一直贯穿始终,体现了尊重自然而不仅仅是改造自然的现代设计思想,追求人造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密切结合,相互辉应,相得益彰。

四 结语

在昆明高新区GMP洁净制药厂区项目的设计中,我们的设计团队力争在满足现代高技术工业厂房设计要求的同时,深入挖掘昆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并从以人为本,生态低碳的设计理念出发,打造技术先进、环境优美、绿色生态的新型示范性洁净厂区。

作者简介:

篇4

1.1知识结构体系不明确

教育部专业目录委员会在2012年本专科专业命名目录中提出,环境设计专业是指对于建筑室内外的空间环境,通过艺术设计的方式进行整合设计的一门实用艺术.环境艺术所涉及的学科很广泛,包括建筑学、城市规划学、人类工程学、环境心理学、设计美学、社会学、文学、史学、考古学、宗教学、环境生态学、环境行为学等学科.通过一定的组织、围合手段、对空间界面(室内外墙柱面、地面、顶棚、门窗等)进行艺术处理(形态、色彩、质地等),运用自然光、人工照明、家具、饰物的布置、造型等设计语言,以及植物花卉、水体、小品、雕塑等的配置,使建筑物的室内外空间环境体现出特定的氛围和一定的风格,来满足人们的功能使用及视觉审美上的需要.与环境设计相似的专业在中国高校里有建筑、工程院校的景观设计专业和农林院校的园林专业.然而,不同体系背景下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能力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但是,纵观我校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比较凌乱,广泛而不够深入,先修课和后续课的衔接性不强,知识结构体系的主旨体现的不够明确.学生普遍反映学的课程种类太多但是学得都不够深入,有些课程出现内容交叠重复的现象.这些弊端直接导致学生对专业方向感到迷茫,对以后就业方向把握不准,进而导致缺乏学习积极性.

1.2学生对各课程的衔接了解甚少

在整个教学体系的构建中很重要的设置原则是注意各课程所承载的知识点,进而由浅入深的使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系统的掌握本学科的知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发现,很多学生对于学科的课程体系设置不了解,也根本不去思考各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更谈不上融会贯通的使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些现象都导致了毕业生无法胜任实际工作.

1.3教学内容和方法与实践脱离

环境设计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这对于教师的要求更加严格.不但要求教师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但是,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高校的多数教师具有较高的教育背景却缺乏必要的行业从业背景.另外,在高校的考核评价体系中,过分强调教师的科研能力,使得教师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发文章、找项目、评职称的工作上.无暇顾及本专业的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更新.无法深入到实际工程实践中.

2模块化教学理念剖析

2.1核心理念

模块化教育模式是以“MES”的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和以“CBE”的以执行能力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应当具备的认知能力和活动能力为主线的能力模块”的两种教育体系.它主要强调以专业能力培养为目标,通过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紧密地结合来构建“模块”,从而取代传统教学体系的“课程”.使“模块”作为面向专业能力培养的基本教学构成单位。模块化教学的核心理念是改变传统的以知识输入为导向的教学观念,取而代之的是以知识输出为导向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利用模块组合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根据市场需求及变化设计并更新模块,从而培养学生在其未来职业生涯中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这一核心理念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相契合.因此,作为内涵建设的课程改革理应关注这一理念的具体实施.

2.2模块化教学体系构建思路

合肥学院作为我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排头兵,已对一批专业及课程进行了模块化教学改革.将以往传统的课程转化为各种能力模块进行整合.构建以下宏观模块.

3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思路

3.1打破课程本位思想,以模块为单位带动教学

模块化教学的核心是以知识输出为导向的教学理念,以能力要素串联知识要素,可以更好的融汇专业中的各个知识点.学生从填鸭式、被动式的知识输入向主动学习的知识输出学习形式转变.根据我校的应用型办学定位及本系师资及学生特点,环境设计专业做出以下模块化教学改革探索.①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相关工程技术知识;②有较强的写作组织能力及外语阅读能力;③掌握专业必需的自然科学基础和技术科学基础理论知识;④掌握本专业扎实的技术基础理论和装饰艺术设计知识;⑤具有较强的市场敏感力和初步的技术、经济分析与评价能力;⑥具有科学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⑦具有信息获取及处理能力;⑧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适应科技发展应变能力;⑨具有较强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手绘制图能力.

3.2强调以项目带动教学,教学活动融入更多的实践环节

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活动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讲授理论知识.应该采取更多的知识吸取的形式.目的一是扩充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二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力.对于教学形式的改革,有以下几点思考(1)学生作业作品的展览和跳蚤市场常态化.在设计基础模块的学习中主要强调对学生的造型、色彩、肌理等能力的培养.其中会制作大量的作业作品.很多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如果把这些作品组织常态化的展览或者举办小型跳蚤市场,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同时又能直观展现学生的设计水平.(2)加强校企联合办学,高年级以项目带动教学.由于环境设计专业与市场的紧密结合性,应加强教学单位与设计、施工企业的合作.多角度的给予学生全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校企合作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聘请设计师来开展讲座、带领学生去施工场地参观学习、更可以让教师和学生直接参与到设计施工的实际项目工作中去.把“走出去、请进来”的工作落到实处.让教师形成团队,在课堂教学上相互交流,在项目指导中取长补短.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建立项目考核评分制度.(3)鼓励教师参与社会职业注册制度,建立工作室,积极主动走向市场.教师不能一味等项目找上门,而要积极开拓市场.通过招投标或者委托的方式积极主动的走出去.

4结语

篇5

【关键词】园林规划设计 构架 探讨

【基金项目】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6年质量工程项目。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249-01

《园林规划设计》是园林技术专业主干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必修课程。对于该门课程,学生应该具备《植物学》、《观赏植物应用》、《美术基础》和《植物生产技术》等知识;同时,该门课程也需要学生有比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目前,该门课程一般的教学模式是:理论+实践。理论课程讲完,学生再安排实践操作课程。这对于该门要求实践操作比较强的课程来说,存在很大弊端。学生再学习完理论后,再来学习实践操作,难免遗忘之前的理论知识,导致学生掌握该门课程带来很大的难度。因此,高职高专园林专业如何合理构建该门课程模块是我们首先探讨的首要问题。

1.高职高专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我系园林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具备扎实的职业发展基础和基本职业素质,掌握园林植物培育、园林绿地景观设计和园林工程施工组织管理的基本知识和综合职业能力,能在园林绿化企事业、城市公园、园林苗圃等领域从事园林苗木生产、病虫害防治、园林植物修剪造型、园林植物养护、园林绿地景观设计和园林工程施工组织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实用技能型人才。以上目标定位,主要就是培养高素质实用技能型人才,而目前的课程体系而言,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无法使学生更多的接触到实际园林规划施工的相关具体的实践操作,导致学生理论脱离实际情况仍然存在。

2.《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课程的理论教学应当与实践具体的结合起来,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传统的课程教学,主要是在教室这个封闭的环境中由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师结合一些图片进行讲解教授,学生只是旁听者,而不是参与者,无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1]。从实践教学可以看出,由于一个班人数较多,无法让每一个学生都直接参与实践教学活动,大多数的实践教学只能采用参观、调查的模式进行,导致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较少。

另一方面,学生专业技术不扎实,大多数学生美术、计算机功底差,特别是园林工程方面的知识掌握不牢,不扎实,在真正面对园林制图时,缺乏想象力,导致无法应对课程教学及实践教学的需要。久而久之,学生缺乏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3.高职高专《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构架模式改革

3.1《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传统的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学生学完理论,再转到实践W习,导致理论课程完全忘记,要重新开始再学习一遍,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哈佛大学是国际上创办景观专业的最早的教育机构,在教学过程中哈佛十分重视生物景观教学,将植物课程模块化,根据不同的对象进行教学环节组合,并贯穿整个学习阶段,使学生能持续不断认识植物在景观中的动态性[2]。因此,《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应当将其分为不同的模块,并将这些模块作为学生的拓展能力进行选修。根据不同学生知识的欠缺进行选择(表一)。而作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园林规划设计》则重点把握园林规划设计方面。

表一《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模块构建

3.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是一门实践能力非常强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原有的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学生缺少对园林工程整个项目的参与度。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因此,在理论教学环节方面,应当让学生积极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在理论教学中增加实践教学模块,让学生成为主体,加大与老师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理论教学中,适当的增加外出实践教学课程,让学生到园林施工现场,更加直观的去对现场环境的调查与记录,要求学生必需学会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去总结说明调查结果,这样可以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结合起来[3]。

3.3加强校企合作

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是高职高专院校加强学生实践技能最好的一个途径。邀请行业、企业能手、技术员作为本专业的外聘教师,能够更加直观、更加实用的将生产方面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更快的融入到相关领域。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到这些合作企业顶岗实习,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就参与到企业中相关项目的设计,从而提高学生本专业能力。

4.结语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园林技术专业一方面应加大与行业、企业结合,共同培养学生;另一方面,应加大对教师自身能力的提升,加大任课教师参与企业相关工程项目和设计,进修、访学,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参考文献:

[1]刘行,安军超.高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4,20(24):150-153

[2]顾文芸.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植物模块课程构架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8):175-176

[3]刘丽霞.《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实训教学的改革体会与探讨[J].教育教学研究,2011(2):106-108

篇6

关键词:环境设计专业 “平台+模块”培养模式 运用研究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腾飞,环境设计专业的发展前景日益广阔。然而,近些年来该专业的持续扩招,使就业问题凸显出来,再加之人们对工作、生活品质追求的提高,使该专业所培养人才难以适应当前社会需求,因此,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而“平台+模块”这一教育培养新模式正是为顺应时展应运而生。它以公共性课程作为平台基础,以专业性课程作为辅助模块,成为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培养实践性和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平台+模块”培养模式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中的成功应用将改变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固有模式,极大地推进教学改革,为社会提供更具适应性的应用型环境设计专业人才。

一 “平台+模块”培养模式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中应用的优势

作为一门新兴的高校设计专业,环境设计专业横跨了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公共艺术设计等许多专业领域。因此,依靠传统的单一培养模式无法培养出适应于社会各门环境设计行业需求的应用型专业人才,采取契合于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的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新的教育培养模式势在必行,而“平台+模块”正是顺应教育变革趋势和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教育培养模式,它通过对课程体系的拓展达到基础性教育与专业性教育的结合,实现宽口径的人才培养目标,使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多元化与个性化,为社会提供应用型与复合型人才,因而,这种新的培养模式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应用将具有显著的优势。

1、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体系优势。“平台+模块”培养模式采取的是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这一体系优势在于保持了传统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保证了我国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统一性和基础性,而在此基础上又构建出适应于社会环境设计领域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前者为平台课程,而后者即为模块课程,通过这样的课程体系构建,实现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

2、社会需求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发展优势。“平台+模块”培养模式通过平台课程实现具有共性特点的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上针对社会对环境设计领域需求的热点学科来设置模块课程,从而达到满足社会需求的发展目标,而学生则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特点、兴趣等来选择适合于自身未来事业发展的专业模块课程,通过自主选择与学习来达到个性化发展的目标,从而为社会需求提供真正有用的人才。

3、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优势。“平台+模块”培养模式通过通识课程教育,使学生能够具备基本的文化知识和思想素养,形成良好的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而在模块课程教育中,则更多地加入创新性内容,尽力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各种环境设计实践课程来激发学生设计的创新性,从而为社会环境设计领域培养教育具有高素质的专业创新人才。

二 “平台+模块”培养模式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中应用的难点

虽然“平台+模块”培养模式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中的应用具有显著的优势,但是现阶段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中普遍开展“平台+模块”培养模式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困难,特别是在一些条件较为薄弱的高校,其困难更为明显。具体地来说,“平台+模块”培养模式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中应用的难点主要为以下几点:

1、优秀师资与优质课源不足。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中应用“平台+模块”的培养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对担任专业模块课程的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优秀的师资是“平台+模块”培养模式能否成功开展的关键因素,没有优秀的师资就无法形成优质课程。就目前而言,除少数重点高校以外,多数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模块课程教师缺乏,或专业性不强,或非该专业领域领先教师,从而直接导致“平台+模块”培养模式难以开展或效果不佳,并缺少优质课、精品课。

2、硬件资源与实践平台不足。“平台+模块”培养模式需要构建远较传统丰富多元的课程体系,因而需要更为充足的教学设备和实践平台,以此来支撑“平台+模块”课程群教学的顺利开展,然而就目前而言,各高校在开展“平台+模块”培养模式的硬件条件均严重不足。一方面,各高校的持续扩招造成硬件资源紧张,另一方面则是缺乏相应的财力支持。在硬件资源普遍不足的情况下,传统的培养模式甚至都受到影响,而“平台+模块”的培养模式更是难以成功构建。

3、教学管理者和学生认知不足。“平台+模块”培养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培养模式,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中远未得到普遍开展,许多教学管理者习惯了传统的培养模式,对“平台+模块”认知不足或没有认知,在惯性教学思维下,教学管理者无法为学生提供“平台+模块”培养模式的有效指导,而学生也普遍缺乏对“平台+模块”培养模式的认知,许多高校学生对自身的专业需求和未来就业缺乏规划,在选择专业课程时缺乏主动性。认知的严重不足也是影响“平台+模块”培养模式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中成功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 “平_+模块”培养模式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中应用的策略

“平台+模块”培养模式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中的应用尽管面临种种困难,而我们应当在发现困难之后迎难而上,统一思想、加强认知,采取切实有效的应用策略加以解决,只有这样,才能使“平台+模块”培养模式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中得到真正应用。

1、加强核心教学团队建设。“平台+模块”培养模式的教学重点为应用型课程,重点加强建筑设计学、城市规划学、景观设计学、公共艺术设计学、室内设计学等应用型课程的教学团队建设工作,打造一支过硬的复合型专业教学团队。其一是优化和调整师资队伍,努力提高教学专业素质水平,形成年龄、学历、水平层次合理的教学团队;其二是重视培养和引进学科带头人,借助学科带头人或骨干带动其他教师,并采取积极的激励措施,促使教师以学科典范为目标,通过学习与实践努力提升自我;其三,完善教学管理团队,提高教学管理团队对培养模式的认知,并充分发挥对教学过程和教学团队的监督与管理职能。

2、加强优质课程的建设。优质课程是“平台+模块”培养模式成功应用的保证,应重点加强环境设计专业核心课程的优质课程的建设,以优质课建设为突破口,广泛吸收与借鉴国内外环境设计专业在“平台+模块”教学课程建设的成果。优质课程的建设要根据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社会需求来确定,构建应用型优质课程。因此,优质课不仅由学校来评判,还应征询环境设计公司、机构以及环境设计专家意见,并根据其意见进行调整与提高。

3、加强教学实训基地的建设。“平台+模块”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因而教学实训基地的建设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学实训基地的建设能够保证应用型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并有利于创新性实践教学方法的探索应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实训基地主要包括在校内建设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工作室、通过校企联合的方式建设企业教学实训基地。在实训基地,学生们可以通过实际的环境设计项目在双师型、双能型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专业学习,从而极大地提高其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赵芸鸽.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实训平台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装饰(理论).2016(03)

篇7

关键词:震区医院 规划 设计

Abstract:In addition to meet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the general planning and design, earthquake area hospitals’ planning and design should focus on its earthquake resistance, functionality, practicality and safety, must be noted that the integrity of the structure, rules, and it is necessary to consider the overall layout of the macro side, and focus on key parts of the micro details.

Keywords:Earthquake area hospitals Planning Design

一、医院规划设计原则

(一)用地选择

医院用地应选择在自然条件好、环境优美安静的地段,远离工厂、车站等污染源和噪声源。医院应有专用的独立地段,保证建筑物有良好的日照和通风。地段最好有两个侧边临街,便于设置出入口、划分功能区和组织内部流线。用地面积应充足,以保证较低的建筑密度,尽量留有发展余地。应尽量选择市政条件良好的地段,以保证医院有较高的卫生条件。

(二)总平面布置

医院用地按使用性质一般可分为广场集散区、医疗区、后勤区、预留发展区和集中绿化区。各区并非明确划分,可因医院规模而异。后勤区主要配置医院辅助建筑,如锅炉房、垃圾处理、太平间等,最好临街并有单独出入口。100张床以下的医院,一般至少有两个出入口,一个供患者使用,一个供工作人员或后勤区使用。100张床以上的医院,须按具体情况增设出入口。院内交通路线应便捷、明确、安全,传染病区须有单独的道路系统。运送洁物(如食品、药品、干净被服等)的路线最好与运送污物(如垃圾、尸体、污染被服等)的路线分开。

(三)内部功能设计

门诊大厅是门诊部的重要交通枢纽,是人流最集中的区域,对医院整体的功能和形象起着关键作用,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门诊大厅已从过去的单一空间,向今天的复合化、休闲化空间转变,空间模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门诊部应设有足够面积的候诊室,且分科候诊,以减少患者相互传染的机会。儿科、感染科应有自己专用的出入口和医疗区。

设计住院部时,对病房安静、清洁、采光和通风等条件应认真考虑;其次应设置医护工作区,使医护人员工作方便,同时避免交叉感染。病房与服务性用房,如营养厨房、洗衣房、供应室等要有方便的交通联系,分清洁污路线。为方便患者,提高医疗工作效率,减少交叉感染,对每一护理单元的位置安排及组合,必须考虑到各科不同的特点。

二、震区医院规划设计原则

震区医院的规划设计除满足上述基本原则外,更应注重其抗震性。

(一)实用原则

建筑设计属于艺术范畴,但医院建筑有其特殊性,尤其是震区医院规划设计,更应注重其功能性、实用性和安全性,医院的服务主体是患者,必须确保患者的舒适和安全。同时,震区医院还应具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严重自然灾害和重大事故的能力。

(二)抗震原则

震区医院设计应严格贯彻国家有关规范,选择最经济可靠的结构形式,灵活运用抗震设计准则,全面合理地解决建筑最基本的安全问题。既要考虑总体布局上的宏观方面,又要注重关键部位的微观细节,从根本上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三)注重细节

建筑专业的抗震设计必须注意到结构的整体性和规则性,在满足医院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平面要尽量规整,立面要简洁,不设错层,联接合理,柱网的开间、进深、层高要实行三统一原则,体型尽量简单,减少局部凸出、凹进,悬挑上下对齐。在三统一的原则下,只要用心设计,同样能做出丰富的空间组合及立面造型,而不显单调。便捷的疏散也是抗震设防的重要组成部分。楼梯的设置除满足防火疏散要求外,还应该考虑地震灾害来临时的迅速逃生,因此应提高设计标准。

三、工程实例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天津市对口支援陕西省震后重建工作。根据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天津市建筑设计院紧急成立了对口支援陕西省地震灾后重建项目工作组,迅速开展援建工作,并承担起宁强县医院的新院整体规划设计工作。

(一)规划选址

宁强县位于陕西省汉中市,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地带,四周多为低矮丘陵和低山,交通较便利,土地资源相对丰富。

原宁强县医院震损严重,无法继续安全使用,拟新建400张病床规模的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功能辐射宁强全县及其周边区域。由于原址用地局促,不能满足建设要求,故异地新建,项目选址位于县城西南侧,位于老城与新区之间,用地面积49680,总建筑面积34000m2。

选址用地较平缓,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未见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不存在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可能,是适宜的建设场地,为结构抗震设计建立了良好的基础。规划用地南侧为玉带河及12m宽的沿河规划路,北侧为30m宽的县城主干道羌州南路,东侧为16m宽的高家坪路,交通便捷。

(二)规划布局

1.建设内容

新建医院包括:门诊、急诊、药房、功能检查、中心检验、影像科、内窥镜、透析、病理、手术部、ICU、中心供应、住院部、职工食堂、营养厨房、报告厅、行政办公、后勤保障、感染科等功能区。

2.入口选择

主入口的定位决定了医院的总体布局及内部流线组织。首先,在城市人流方面,医院主入口所承载的人流、车流量最大,应选择等级较高道路设置;其次,在技术经济方面,本着经济实用的原则,医院总体布局采用经典的南北轴模式及模块化布局,使交通便捷、流线简单。经过比选分析,医院主入口设在羌州南路,急诊入口及污物出口分别设在高家坪路。

3.功能分区

医院主体建筑位于基地中央,主入口设集散广场,西侧预留发展用地、东侧设置康复花园,基地东南角沿高家坪路设置感染科及后勤用房,分区明确。围绕主体建筑设置健身广场及绿地。主体建筑功能划分为:门诊、急诊、医技、住院、食堂及办公,各功能区由医院主街联系。

4.流线设计

外部流线为患者流线、急诊流线、探视流线、医生流线、污物流线,分别由各自入口进出,做到人流、物流,洁物、污物分离。感染科布置在附属建筑内,避免交叉感染。内部流线为鱼骨式布局,以医院街为主轴联系各功能分区。

(三)景观设计

医院景观设计分为四大分区:

主体建筑西侧设置预留发展用地,远期建设之前,作为医院集中绿地及景观花园。

主体建筑北侧,医院主入口设置集散广场及绿化景观小品,形成整个院区标志性景观。

主体建筑东侧设置康复花园及健身广场,是患者户外散步和健身的主要场所。

沿主体建筑周边及单元模块之间,设置绿地及内庭院,内庭院可起到充分利用自然通风、采光的作用。

(四)建筑设计

1.内部设计

首层:设门诊科室、功能检查、药房、急诊、放射、内镜、透析、中心供应、职工食堂等。门诊大厅采用两层高共享空间。各功能区沿医院街布置,各自有独立候诊空间。门诊模块间以内庭院分隔。

二层:设门诊科室、中心检验、病理、手术部、ICU、产科及营养厨房。功能组织方式与首层相同。手术部按净化流程设计。各功能科室均做到医患分流、洁污分流。

三至五层为住院部,三层局部设报告厅。住院部每层分设三个护理单元,每个护理单元均采用双走道布局,南向全部为病房,北向为医护用房,作到医患分区。每个护理单元设40张病床。交通核分设病人电梯、探视电梯、手术电梯,每个护理单元端部设一部污物电梯,做到洁污分流。

六层为行政办公用房。

2.外观设计

依据震后重建“亲民、惠民”的方针,采用现代简约风格,力求简洁大方,凸显医疗建筑的功能性。主楼涂料饰面,裙楼真石漆饰面,局部少量配合玻璃幕墙,主楼顶部采用塔式造型,形成全院标志性景观。主入口采用圆弧造型,晶莹剔透,彰显现代化医院特色。

四、结束语

天津市对口支援陕西省宁强县震后重建医院项目于2009年12月竣工。

医院投入使用后,受到该县及周边地区各界的一致好评。新建医院极大地改善了当地医疗卫生条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总结其规划设计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采用现代化医院标准,以医院街为主导的半集中式布局、模块化空间组合,体现功能设计的合理性。

篇8

引言:

环境艺术是艺术设计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满足人对于功能上的满足同时,也能给予人们美好的审美体验。环境艺术设计的一切设计思路都要以环境为基础,设计出来的成果要和其周围的环境相互的统一。时代的不断进步环境艺术设计已经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

一、环境艺术设计的本质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人在生活世界中构造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生活方式的设计实践,它与人类其它的主动创造性行为一样,它不是单纯某个设计师个人行为,而是人类的共同体的行为。设计是规划未来,是规划未来的生活方式,规划人性的发展变化。环境艺术设计的本质就是要将科技与人文恰当的融合,设计规划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生活环境与方式。环境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应当吸收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的新成果,积极致力于将新技术、新成果运用于将低碳环保生活理念转入现实生活环境的方方面面,转变原有的发展方式和思维方式,构建集约永续的资源利用体系。以人和自然共赢为本,构建生态友好的宜居环境体系。如在景观设计中加强雨水的收集与综合利用,采用渗水路面技术,利用雨水涵养地表水源;结合建筑、绿化和沿河湿地建设雨水收集净化设施,作为绿化用水和景观补充用水。这些都结合了环境景观建设和节水的要求,选择本地适生植物类型,使得规划绿地系统建成后,除满足城市景观、休憩功能以及隔音降噪等功能外,可产生氧气,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形成滞尘带,调温当地小气候环境,并结合各项生态环保管理措施的实施,大幅度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水平。

二、环境艺术设计的特点

环境设计的最大的宗旨就是合理的改善人类的生活环境,同时给人以美的享受。现在环境设计的有着整体性和动态性的特点。个体的特性应该在整体中得到体现,并重视同一作品在不同环境下的效果差别。总之,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要注重其特色性,其具体的特点如下:

1、环境艺术要强调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和服务功能。因此,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设计者必须尊重人类的基本利益。

2、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理念是无害性和积极性互相统一,其无害性的主旨就是人与自然的统一,环境艺术设计要有科学依据,同时无论是对人类还是对自然,设计过程及设计作品都不应产生任何不良影响。而其积极性是指环境艺术设计作品要以积极性的、正面的意识为主体,同时不带给人消极的情绪。

3、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强调整体性与多样性互相统一,首先环境艺术作品的设计要具有正确的、统一的理念,并能够满足不同审美对象的需求,实现整体性与多样性的并存和统一。

4、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强调实用性与美观性互相统一,也就是说,现代艺术作品除了满足人类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审美需要外,还要适合人类的基本生活,具有实用性。

三、环境艺术设计的要素

1、基于实用要求的设计出发点

环境的使用功能是容纳受众的生存和生活,比如一个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一个前提,就是这个空间中为受众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虽然环境的采光系统、通风系统、安全系统并不是环境艺术设计的工作内容,但是,环境艺术设计的全过程,不能与这些系统的部署要求相抵触。我们可能设计出一个非常有美感且宜居的公共空间环境,但如果这个公共空间环境存在倒塌、窒息等危险,或者没有保证良好的逃生通道致使在火灾等极端条件下没有畅通的逃生通道且可能导致踩踏等次生事故的危险。这个环境即便再美观也不能算作成功的设计。

另外,环境艺术设计给受众提供的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综合感官体验,并不仅仅是视觉的范畴,我们应该在五感上给客户综合的享受,同时还应该就环境的控制及休息空间等功能空间的实现进行全面的满足。

2、增进感官的设计模块化处理

我们以酒店大厅为例,一般包括迎宾区、休息区、吧台区、值班区等关键模块每个模块在环境艺术设计的长期工作中都总结了较为完善的设计方法和实现方式,这些设计方法和实现方式进行组合,然后在整体上进行创新和演进,就可以构成一个较为完美的酒店大厅设计。而对于居室的设计,我们也会分为电视墙、主题墙、餐饮区、起居区等必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于每个具体组成部分进行单独设计且对于具体组成部分之间的衔接进行处理,就可以得到较为负荷大众观点的设计成果。

环境艺术设计目前的状态,恰恰是在这种既定的模块化设计模式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之间寻求平衡的生存状态。环境艺术设计师的绝大部分工作,是就此模块化基础上给予创新和演进。

3、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广泛应用

在80~90年代,家居起居室的主要使用技术,与当前家居起居室的主要实用技术有着本质的区别,底板和墙面的处理方式上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其他空间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可以调用的技术手段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也就是说,新技术和新材料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实现方法的影响是巨大且深远的。

设计师在设计一个空间之前,会首先拿到该空间的系统设计方案进行研究,对于先行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工程实例,设计师也会查看现有的可用技术研究给某些技术系统提供容纳空间和通道。

4、养生观念与奢华观念的平衡与依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健康的追求越来越强烈,所以在当前的高端住宅及生活空间的环境艺术设计中,养生理念逐渐超过了奢华理念。大量原生态材质的使用,使得当代空间环境艺术设计的作品更加的“复古”,藤编、实木、真皮、亚麻、天然石材等材质,逐渐取代了一些人造材料,使得整个家居呈现出越来越贴近自然的风格。目前的田园风格、地中海风格、简约风格的大量使用,化工产品逐渐退出室内装潢舞台,这都是当前养生观念发展到极致的体现。

在大量原生态材料得以应用的同时,浴室和厨房在家居环境艺术设计中体现出了更加重要的地位,人们对于浴室和厨房的改装投入,甚至接近了购买整套房产的投入。对于公共空间,特别是高档酒店的设计中,浴室的设计也更加高档化,这也充分的与受众的养生观念结合起来。

5、国内外文化交融以及民族符号的表达

目前,环境艺术设计的交流活动,与服装设计、影视文化的交流活动一起,被称为最活跃的三大世界文化交流领域。以北京798艺术中心为例,每年的国际交流活动达到上千场。几乎每天都有多场不同规模的国际化的艺术交流活动在一个数公顷的场馆内密集进行。在频繁的国内外文化交流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近年来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从上海世博会会场、北京奥体中心、国家图书馆、国家大剧院等,虽然也体现出来较为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但其表现方式和手法上,引进了更多的国外表现方式。特别是以“和”文化和“太极”文化为核心表现元素的国家大剧院,从外观上看,已经很难与国内传统文化相提并论。民族符号在当前的环境艺术设计工作中,已经被赋予了新的定义。而这个定义的前提,是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已经与世界完全接轨和融合。

篇9

关键词:综合体建筑;绿色建筑;优化设计

1. 概述

1.1绿色建筑定义

2006年建设部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给出了绿色建筑定义,即“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而绿色建筑设计就为提供这样的建筑所做的一系列工作。

1.2项目概况

海口望海科技广场项目地处气候炎热地区,项目基地东侧为明阳荷泰酒店及住宅,西侧为在建 4 层商业,北侧为旧居民区,南侧为城市主干道海秀东路。主要人流、车流来自南侧的海秀路,新增建筑物会对东侧、北侧现有住宅的日照及环境噪声有影响。但是设计者巧妙的解决了不利因素,将集合了会所、酒店式公寓、SOHO办公、茶室、夜总会、康体、餐厅、商业、迪厅等多种功能的多个体块、多种人群形成一个连接体,同时为建筑内部导入自然通风系统和自然光线,在竖向上营造出多个半开放及开放的绿化平台,让不同使用者在不同层次共享空间的同时,还为其保留了独享的区域。

2、综合体建筑绿色设计技术措施

2.1总体布局

用地西南角布置高层建筑,裙房部分满足规划后退红线距离要求、综合体建筑周围具有消防环形车道的同时拥有景观宜人的前绿化广场。 建筑地上部分融合了八个不同业态功能,尽量延展和丰富塔楼面向主街道的南立面和周长,加强建筑与西侧商业建筑的联系,吸引人流。

2.2流线设计

在一层建筑物内部布置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通道,在解决办公、商业、餐厅、酒店式公寓入口的同时,又延长了内部商业建筑的临街面。通过对裙房立面的退让,在建筑四周分别创造多个入口空间,其中西侧布置迪厅、康体、夜总会及 VIP 入口,东北侧布置后勤工作人员及货运入口。同时每个功能都有便利的水平和垂直交通通道,保证了一定的私密性,避免了干扰。机动车由用地西侧进入,在用地北侧进入地下停车场,在用地东侧出地面并前往海秀路,同时消防车道环绕用地四周。很好解决了人车的交通压力和不同需求人员的流线问题,做到定位清晰合理,节约时间成本。

2.2日照设计

为满足周边住宅上午时间拥有充足的日照,在布局时优先选择将塔楼置于场地的西南角。同时在北侧逐级减少体量的进深,以更多的满足日照要求,并通过众智日照软件进行测算,满足综合体自身采光需求以及对周边住宅建筑无遮挡。

2.3通风设计

该项目地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地区,季风更替显著,冬季西北风和冬季东北风占总数一半还多,春季则多为东南风,夏季也以东南风居多,秋季更接近于冬季气候。针对海口的气候,利用综合体建筑设计可以有效改善气候通风条件,通过塑造一个南北贯穿的空洞,来满足南北向通风的需求。在秋冬季节,这种综合体建筑可以有效阻挡西北风,为室内的餐厅及其他运动场地提供良好的通风条件;而春夏季节中,较低建筑则不必遮拦刮风,这样利于在建筑内部形成一种具有过渡特点的自然通风环境。自然通风设计应该说在促进建筑内部自然通风和整体布局方面要整体划一,部分空间设计在上下两个不同高度位置通过外窗启闭可以形成自然通风。本项目综合体建筑的外窗总面积比例达到了58.90%,而玻璃幕墙总的启闭面积则也达到了20.18%,这样为穿堂风提供了便利条件。每个建筑单体还专门设计了一组约为20m2的中央天井,自底层至室外楼梯间可引入自然风,并利用热压原理形成拔风效应,由此带动建筑内部的气流组织。通过模拟试验可以得知,各个区域的通风换气频次均为8次/h。建筑内部空间的整体通风性良好,可以确保室内空气始终处于良好状态。

2.4绿化设计

综合体建筑不仅指结构自身,相较于其他建筑结构类型,与周边环境乃至整个城区的景观协调性是基本要求。通常,商住综合体建筑包罗万象,多包括如商业铺面、功能空间、街区、广场和园林等多个元素,从这一点讲,对于综合体建筑环境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是考虑整体性的基本要求。

为能够保证大众对于商住综合体建筑的直观感受更具绿色性,本项目采用了多层次化的绿色景观设计方案,通过穿插多个盒子创造出更多层次的绿化平台。在不同的高度上通过塑造下沉平台,在竖向上创造多个屋顶花园丰富体量变化。而建筑地面部分具有大面积的绿化广场。从建筑底部到顶部都有不同层次不同位置的绿化。底层以乔、灌木铺设为主,建筑单体东立面以垂直绿化为主,屋顶则以方便维护保养的景天科植被进行混种处理,本项目屋顶绿化面积达到了72%之多,由此更好地体现出屋顶的保温隔热性能。而垂直绿化主要以模块化和爬藤化混合的方式保证其立面感更强,同时促进整个建筑物更具生机,也是综合体绿色建设设计最具特色的一点。

3、结束语

总而言之,本文从综合体建筑的绿色设计角度进行几点分析,提供了主要绿色设计思路,并以海口望海科技广场项目为例,分析其所在地的地理位置、功能和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合该项目的绿色设计手段,并没有对绿色技术进行细致应用分析。希望通过分析叙述,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仅供参考与交流。

参考文献

[1] 宋志辉,张永利,张明.石家庄裕华万达广场商业综合体绿色建筑设计[J].科技展望,2015(09)

[2] 周军,樊海彬.高层商住综合体建筑设计问题与策略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学,2015(02)

篇10

关键词:办公楼;建筑设计;人性化;立面构造

中图分类号: 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项目概况

该工程是大亚湾核电基地工程公司AE办公楼,建筑用地面积为12347㎡,建筑高度为32m,总建筑面积为49045㎡,建筑容积率为3.24,绿地率为30.21%。对该办公楼采取精心的建筑设计,设计重在对项目中的人性、自然和文化内涵的关注和挖掘,结合人们以及人们对所处环境的反应,构造适宜的大小空间,利用自然把人的感官需求要素编织到设计中去,从而引发人的共鸣。

2.办公楼设计构想

依据对办公楼建筑规划的认识,认真兼顾到了每一位业主的需求,对办公楼建筑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如下的设计目标,对于办公楼的设计应当根据建筑的区域项目优势,而判断其设计是否需要具有一定的标志性。同时对办公楼的设计应当尽量体现不断进步的设计思想以展望未来的形象。针对办公楼发展趋势,追求建筑环境的有机统一是办公楼建筑设计理念的强调点,对于办公楼室外景观、绿化以及灯光效果等应当采取设计协调一致,这也是办公楼设计的一个重要方向;同时在可持续发展的倡导下,尤其是对于办公楼这种能源消耗较大的建筑,其建筑设计应当体现出对节能环保的重视,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从以上对办公楼建筑设计的构思,总的来说办公楼建筑设计适宜采取“科技、人文、生态”的办公楼建筑特色,设计中试图把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有机融合,艺术与哲理的表现“科技、人文、生态”的主题,体现出继承与发展的特点,充分展示办公楼崭新的形象风貌;突出生态化、信息化以及企业文化的办公楼建筑主题,与周边环境有机结合,创建生态的、可持续的以及无害化的环境品质;现代社会极速三级网络信息交流、交通联系、资源利用的高效性发展迅猛,本方案设计为之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以人为本,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创造充满活力的办公交流场所。本单体西北紧邻国道及运河河道,建筑立面丰富了景观带,整个建筑单体的独特造型使之成为小区中的标志性建筑。塑造极具特色的空间环境,通过塑造轴线、对景、建筑形态、开放空间布局等相关要素的利用,在场地内形成具有特色的可辨识的景观轴线,同时在建筑内外形成良好的交流环境。

3.本项目设计理念

通过对上述对办公楼的设计构思,本办公楼项目设计重在对项目中的人性、自然和文化内涵的关注和挖掘,结合人们以及人们对所处环境的反应,构造适宜的大小空间,利用自然把人的感官需求要素编织到设计中去,从而引发人的共鸣。对办公楼的环境设计方面,综合考虑办公楼所处地区的自然环境、地方气候条件和交通体系等,合理地规划用地,创造现代企业舒适环境。对办公楼空间设计上,采取全新的单元办公模式组成有效的办公空间,并配以共享与交流的空间。整齐的柱网为办公空间灵活开放,内外交融提供了可行性。对办公楼的文化设计上,以简洁的模数化建筑语言寻求与中广核标准化、规范化的企业文化相配的建筑新形象。通过对本项目办公楼采取以上的设计理念,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AE办公楼不仅把环境引入到建筑空间内,而且其本身模块化的布局、优雅简洁的设计,也能够给人以强有力的秩序感,并体现了企业的文化和价值观;使得办公楼设计上获得到便捷的交通组织、高效的空间利用、舒适的生态环境,有效地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使企业达到最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4.办公楼规划设计

本办公楼项目规划设计上以简洁的模块,顺应现状地形设计成“L”布局,采取全新的单元式模块化办公场所,通过结合休闲花园、楼电梯间等服饲空间串联组合,即提供了办公功能的灵活分配,又为办公空间的内外交融提供了丰富的途径;该楼以走廊式组合为主,在楼体2端朝阳面设置楼梯,朝阴面设置卫生间。外表整体平滑,但又有中部幕墙和两端幕墙,让建筑虚实结合,凹凸有别。在弱化了建筑体型的庞大感同时,消化了大进深的室内办公空间,有效地促进了办公环境获得了更为理想的采光量和更大的视线角度。服饲空间尽量自然通风采光,也节约了大量空调能耗。

构筑开放性的办公环境,塑造多重交往空间。开放性的办公环境也是设计孜孜追求的新模式,对建设用地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充分利用地形高差,建筑朝向好,充分利用自然光,在布局及高度等方面充分考虑与周边已有规划建筑的衔接,高低错落有致,创造丰富的建筑空间,集中设置公共绿地,组织连续的步行休闲系统。考虑建筑立面的连续性、层次感和丰富效果,注意与城市景观带的关系。

建筑物功能的划分设计属于相当关键的设计部分,建筑物的功能划分应当保持对持续多变的市场需求的足够的敏感性以及灵活性,对于单体层面的设计上,平面使用应当凸显空间的灵活性以及适应性,以有效地应对对未来市场需求的多变与多样性。对于本项目的办公楼方案中的平面划分上,采取多种划分的可能性最大限度地为市场提供了灵活性,也提供了大量的共性办公空间。

5.办公楼建筑形象和景观设计

本项目办公楼对于立面设计上顺应公司本身的企业文化理念,立面追求现代简洁明快的风格,突出虚实对比和体量感,强化立面的地标特性。作为一个现代的滨海办公楼,建筑设计以现代建筑风格为主,AE办公楼需要有通透的外表和较强的雕塑感造型,用以表现办公建筑的简练、高雅、清朗的气质。造型新颖、独特,整体建筑简洁、协调、清新淡雅,平面布局时充分考虑公共部分的交通性,又保证在楼内办公的各单位之间的相对独立,尽可能避免互相干扰;在立面设计手法上又适当超前,采用了复合立面形式:玻璃窗与陶土格栅的完美结合,看似时尚前卫,实则具有完美的规律感和逻辑性,使建筑具有超尘脱俗的个性,体现了现代建筑崇尚的“简约极致主义”。室内外实体部分材料,设计上选用清水混泥土来表现,这样即没有石材的奢侈感,但让人更觉朴素而厚重,永恒隽永;同时又恰如其份地体现了核电站形象。

本办公楼建筑整体性强,各房间联系紧密,为突出建筑的入口处,,把门厅设置于建筑物中轴线处。在建筑的构成要素中,窗、凹进的部分以及实体中的透空部分,常给人以轻巧、通透感,故称之为“虚”,而墙、垛、柱、栏板给人以厚重、封闭的感觉,称之为“实”。该建筑恰当地处理了虚与实的关系,使建筑活泼、生动,有时代感。在细部处理上,该建筑比例协调、尺度宜人,在整体形式要求的前提下,统一中求变化,多样中求统一。

AE办公楼不仅需拥有现代的表皮,还应该拥有多元化的富有生命活力的空间。在这个办公空间里,人们能享受到大自然的阳光和空气,以及生态的亲和力、优秀的视觉感受、合宜的人体尺度。

6.结论

本文通过对大亚湾核电基地工程公司AE办公楼设计现实例子的确切分析,对办公楼建筑设计展现出来自己的一些看法,与此同时对于该办公楼建筑设计项目所注意的重要方面:关注人性、自然和文化底蕴的内涵,有效结合对生活的外界环境的感知,结合构建合适的空间,运用大自然将人所感知的需要有效结合到办公楼建筑设计当中,进而引起人们的共同理念,为今后同一类别的项目所参鉴。

参考文献:

[1] 吴综泽.浅谈现代商务办公楼建筑设计[J].中华民居,2006,27(02):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