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控费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4-01-05 17:45: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保控费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保控费管理办法

篇1

枣庄市医疗保险费用支出现状

据统计,枣庄市职工医疗保险2014、2015、2016年收缴分别为12.91亿、13.3亿、14.6亿元,基本医保支出分别为13.3亿、13.8亿、15.3亿元,支出增长幅度大于收缴。城乡居民医疗保险2014、2015、2016年收入分别为12.67亿、14.58亿、16.34亿元,基金分别支出12.27亿、14.94亿、16.46亿元,平均增幅20%左右。医疗消费水平相对于基金支付而言,就是医保购买的医疗服务价格。如果消费高于基金增速,意味着基金压力加大以及患者个人负担加重。这个格局和趋势,就是枣庄市医保的基本“险情”。

医疗保险费用支出持续攀升的原因

医疗费用增长主要取决于两个变量,即医疗费用=医疗价格×医疗数量。导致两个变量升高,既有合理因素,也有人为的不合理因素。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疗需求增长。枣庄市是山东省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从2013年到2015年,枣庄市60岁以上老年人从53.33万人增加到70.8万人,老年人口比重由13.5%增加到17.3%,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剧。根据数据统计显示,老年人患病率是年轻人的5-10倍,老年人的医疗数量明显多于年轻人,客观医疗需求更大。同时,由于退休人员不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按照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水平,退休人员年人均医保基金支出(含个人账户)约6100元,为在职职工的6倍,24.1%的退休人员花费62%的基金,成为基金运行的现实风险。居民收入增加拉动医疗需求。2015年,枣庄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75元,增长8.4%。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792元,增长7.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038元,增长9.0%。群众生活水平和收入提高,更加注重生活质量,保健意识和医疗消费意识大大增强,由过去“小病忍一忍,大病急死人”变成现在“有病就医、无病保健”,愿意投入更多资金维护健康,要求检查的项目和使用的药物也向高层次过渡。群众对保健问题的高度重视,无疑加大了医疗费用的支出。导致医疗费用上涨的不合理因素。一是利益驱使,医德淡漠。为追求收益,有的医生小病大治、轻病重治,过度医疗消费现象严重。二是医患共谋,各为所需。患者对医疗资源过度利用,用高档治疗手段,用好药。医生为了自身利益多开药和患者为健康收益最大化而扩大消费,对医疗保险费用上涨造成严重影响。

控制医疗保险费用支出的经验和做法

篇2

作为广州市开展的首个医保等级评定结果,一问世就遇到了“撤稿”的尴尬境遇,广州市医保分级管理前途未卜。

2014年4月14日,广州市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管理,维护参保人员合法权益和医疗保险基金安全,广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出台了《广州市社会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分级管理办法》,对定点机构正式开展了分级管理。

据悉,医保分级包括四个级别,AAA级、AA级、A级和无级别,考评体系包含社会保险医疗服务基础管理情况(占总分值18%)、为参保人提供医疗服务情况(占总分值60%)、信息系统建设及管理情况(占总分值12%)、医疗费用控制情况(占总分值10%)等维度的71项具体指标。

医保管理研究学者、广东省医疗保险研究会前任会长易洪深曾在《分级管理办法》征求意见阶段接受某媒体采访时表示,分级监管将医保原先的“粗放管理”转型为“数据管理”,把专业评级、信誉评级、服务评级、基金效益评级紧密结合,使医保管理有了进一步提升。

对于参加本次等级评定的280家医疗机构来讲,评定结果将作为它们2016年的医保预拨周转金以及医疗费用年终清算的参考指标。

分级管理带来的困扰

从考评结果来看,获得AAA级别的医疗机构共41家,获得AA级、A级的医疗机构分别为127家、85家,无级别医院为27家。作为被考评的73家三级医院中,四成多的医院位列AAA级,一半以上的医院处于AA级和A级,无级别医院包括3家:广州中医药大学祈福医院、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田美院区)、广州市增城区人民医院。

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的一位工作人员在听到医院获得的名次后表示,“要努力提升,争取拿到AAA级。”在他看来,拿到AA等级并不是很理想。

当评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医院的“腰包”时,即便是一位普通的工作人员也无法对此坐视不理。“这对我们影响还是很大的,一个普通的住院患者可以报销8600元,现在稍微重一点的病就要花费1万多,我们是亏本的。”

早在2014年,广州医院住院人均费用达到15046.6元。作为一家综合性医院,医院治疗各种疑难杂症的同时,尤其以肿瘤治疗为擅长。在患者病情危重但不符合特殊病例报销政策的情况下,以8600元进行核算,意味着医院多收一位疑难重症患者,医院就要“倒贴一份钱”。

与此同时,在他看来,广州医疗资源竞争激烈,医保钱袋子如果再勒得紧一些,普通的三级医院日子就很不好过。

有报告称,我国的医疗资源主要聚集在北上广。作为三大医疗重镇之一,广州优质资源丰富,在复旦版的《2014年度中国最佳医院综合排行榜》中,广州就有7家医院进入综合排名前50名,其中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综合排名位列第8位,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呼吸科以及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的眼科在各自的专科领域排名第一。

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仅有十年的发展历史。在2006年建院之初,医院床位不足400张,2013年以罗荣城教授为首的南方医院肿瘤团队植入中西医结合医院后,开启了医院发展的新纪元;随即,医院在2014年晋升“三甲”;2015年9月底,两栋新住院楼被启用,医院床位增加到680张。借助中西医结合临床学和肿瘤学两大国家级重点学科专科优势,在“大专科、大综合”的发展模式下,医院逐渐占有一席之地。

同AAA级医院一次性获得100%周转金相比,AA级医院80%的比例让医院运行时多少要“小心翼翼”,对信用等级未定级的医院来讲,可以不预付周转金则让他们更要“谨慎”运行。与此同时,由于住院基本医疗费用结算采取“人次平均费用定额”“床日平均费用定额”“医疗服务项目”“总额预付”等方式,限定了单个患者的住院费用,影响了患者的治疗。

医生要根据临床需要进行治疗,患者疾病危重程度不同,费用花费可能会不同,不去限定具体某个患者可能会更好一些。

医保管理 路在何方

该工作人员在向《中国医院院长》表达了医院需要争取AAA级的同时,也表示了对医保工作的理解。“大家都很无奈,全国对医保都很无奈,医保的蛋糕毕竟这么大,两边都难做。”

一位长期工作在医保管理一线的工作人员对此表示,在医保控费管理为主基调的情况下,医保分级管理不失为一种方法,但是该方法是否合适,如何操作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医保分级管理并非新手段,各地也在进行着医保分级管理的探索。早在2006年,北京市就开始了医保分级管理的探索;201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开始推行;2011年鄂尔多斯市也对19家定点医疗机构开始了医保分级管理。

该人士表示,医保分级管理与卫生系统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类似,但卫生系统的分级侧重医院规模、业务量,医保分级在当下更加侧重费用的控制。

“这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行政管理。这个做法没有什么错误,但是,问题是本身应该怎么去做。”该人士谈到,分级操作的出发点符合实际情况,但问题在于能否实现最初的目标。

该人士表示,在医保控费管理为主基调的情况下,医保分级管理不失为一种方法,但是一定要注意细节问题。“如果分类管理整个系统不完整,指标无法完全客观,考核中人为、主观地去操作等等这些方面都会引发很多后续问题。”该人士尤其提醒道。

篇3

关键词:总额预付制;支付方式;医院管理;策略建议

一、 引言

作为新疆卫生体制改革的排头兵,石河子市于2013年开始推行新医保政策,石河子拟定了一系列医改方案,希望通过医疗体制改革达到引导患者合理分流,合理分配医疗卫生资源,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患者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但实施总额预付制以后,有时存在医疗费用不断上涨和转院现象,并未像预测那样医患关系由此出现大幅缓解,医患关系有时反而加剧。如何防止医疗保险费用过快的增长,实现患者、医院和医保机构的三赢同时又能保障人民的健康,已经演变为摆在各国政府和各级医院面前的一大难题。

二、 总额预付制的影响分析

(1)总额预付制对医疗行为的影响

依据医疗保险机构下达的年度医疗保险费预付总数,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在估计该年度医保费时,把之前一年每个临床科室现实产生的医保数额当做预算基数,根据每个科室医保费用支出所占比重,测算本年度科室医保费用总额,然后计算药品比、各科室门急诊、均次药费、住院医保的均次费用、人次比、自费比等数额,按照“按科下达,全院平衡,公开公平,动态调整”的方针,使各科室分配合理。同时考虑到科室的增减床位、开展新技术、管理医保、调整人员等因素,并充分吸收科室的建议与意见,将指标修订后下达科室,并依照此进行考核。

首先,假定医疗机构在特定时期内所收到的医疗费用总额是固定的,那么在总额预付制刚性条件下,医疗机构必然采取控制医疗费用和管理费用,以提高资金利用率。其次,为了控制费用,医疗机构将不得不尽可能的降低医疗费用,减少不必要的医疗服务,以合理利用医疗资源。最后,医疗机构将合理分配资金,尽可能的使资金流向医术高超的王牌医生,以吸引更多的参保者。以药养医和药品商业贿赂的现象将自动流产。实施总额预付制以后,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在实行总额预付制后,各科室的均次费用和药品比例都得到有效的控制。

此外,开展医保总额预付制后,医生在治疗过程中,有时刻意减少检查项目,凭借经验确定治疗方案,以减少费用支出,但最终损害的是患者的利益。

(2)总额预付制对医保机构的影响

石河子医保局随着总额预付制的开展,应开展精密化治理医疗保险总额预付的方针,勾勒总额预付的详细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创设谈判协商方案。为促使制定的预付总额更加科学合理,应建立有效机制防范道德风险,在医疗服务递送体系中建立守门人制度,以达到定点管理实施,病人流动减少等目的。实施总额预付制可以有效控制医疗费用支出,以确保医疗保险费收支平衡,使得医保资金良性运转。目的在预付制下能够更加彻底的贯彻和落实医保机构制定的每一项措施。如:有利于提升利用资源的效率,鼓励医务人员主动采取措施使运营成本、管理成本和服务成本得以控制等。

(3)总额预付制对医保患者的影响

表1是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发展中心经过测算的数据,通过比较发现,2013年我院联网结算的各地区医保住院人次与2012年相比,因等级医院复审因素,住院人次、人均费用均有所下降。

此外,医生在治疗过程中,为了降低医保费用支出,更倾向于选择便宜的药品,这容易影响医疗质量,不仅有害于患者的康复,而且医院在医疗质量方面受到的压力也增大[1]。不仅损害了患者的切身利益,也不利于医院的长久发展,更有甚者会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实施总额预付对医保患者的影响大体上是积极的,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总额预付制一定意义上能够降低“均次费用”,和缓了病人看病贵的现象。但是医疗支出接近预付总额时,医院便不愿意接受医保病人和重症患者,会出现推诿病人等现象。为了控制医疗费用支出,选择价格低廉的药物用以治疗患者,采取保守治疗,尽量减少检查项目[2],这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医患关系。

三、 完善总额预付制的策略建议

(1) 进一步推动总额预付试点先行的支付制度改革

总额预付制度是通过定额管理、 超额分担等风险下移手段,使得医疗机构主动控制医疗服务成本、提高医疗卫生资源使用效率,从而实现医疗保险基金“收支平衡”。从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实施效果来看,在定额控制线以内,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实现了普通门诊、住院和门诊特殊病就诊人次的稳步增长,均次费用明显持续下降,不仅保证了患者的利益,又实现了医疗质量、 医疗效率,管理水平的提升。

(2)建立监督、预警管理机制

医疗机构和制度拟定方一起研究的管理问题便为在总额预付制前提下,怎么保障医院服务水平。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在减少成本的同时医院要确保服务质量,及为促进质量检测,需定期收集和评价服务质量信息,因此,需要建立强有力的质量预警机制和监控机制。医保数据信息报送制度应基于兵团相关文件规定进行建立与完善,社保局应按季将资金运行情况向财政劳动保障行政等部门进行汇报,按文件规定每季度进行基金预警并出具预警报告,及时对基金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警分析和通报,防止基金出险。基于有关卫生行政部门的管制,人社局拟定总额预付标准,社保局通知预警机制管理办法,并在保证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质量为前提,制定对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考核管理办法。

(3)支持多种支付方式相结合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支付方式同时混合使用的支付方式指的是综合支付方式,它虽然在管理上比较复杂这,但各种支付方式的缺点都可以通过多种支付方式并存的优点进行克服。既克服了单一支付方式的弊端,全面并完善了预付制支付方式,又可以确保医保基金得以更加高能和有效的利用。

(4)补充商业保险

商业健康保险既是国家在新医改方案中提出要积极发展的一项,也是国家医疗保障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仅依靠政府宏观把控无法满足患者高质量的医疗服务需求。因此,商业健康险对于提升总额预付制实施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商业健康险全民开放,而且以位于社会保障计划中涉及不齐全或尚未包括的地方为侧重点,能和社会保险保障项目形成互补,最终实现患者更高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因此,医院应该通过加强对商业健康保险的利用,大力发展民营医院,不仅有利于促进保险基金的健康发展,并对减少医疗保险基金的压力十分有利。(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医改 公立医院 绩效管理

一、宁夏公立医院在绩效改革中面临的挑战

(1)由于政府配套的财政补助收入有限,长久以来,医院职工工作积极性不高,药品加成收入、医疗服务收费以及有限的财政补助收入一直是公立医院经费来源的三个主要渠道。由于财政补助资金严重不足,宁夏大部分公立医院系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再加上政府对公立医院物价管控严格,没有技术含量的且群众反映强烈的药品差价收入以及依赖高端设备的检查收入成为医院的主要收入来源,体现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的诊断、治疗、护理、手术等医疗服务收入却不赚钱,体现医生技术含量的价值仅仅是挂号诊疗的几块钱,严重制约了宁夏公立医院的可持续发展。这种具备普遍性的脑体倒挂现象,无法避免某些医生几乎沦为开单角色。为了创收无法避免医疗行为中的过度检查、过度用药、使用高值耗材的情况屡见不鲜,无法调动医务人员提高医疗技术与医疗服务的积极性。目前存在的这些现实情况与宁夏公立医院的绩效改革政策导向相抵触,绩效改革难以推行。

(2)调整医疗收费价格困难。由于宁夏公立医院的公益属性,多年来形成低成本的收费习惯,导致调整医疗收费价格比较困难。由于物价飞涨、劳动力成本飞速上升,如此大幅度的变化,十年前的收费标准已远远不适应当今的医疗费用成本,更何况医院的诊治成本支出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合理的医疗成本无法通过目前的医疗收费获得弥补。更有甚者,最突出的表现是,新技术在收费标准中无从查找,导致许多项目靠收、挂收,由于缺少政府物价部门的认证,医保在审核过程中一律处于拒付状态,医院的正常收入得不到保障,给医院正常运营带来较大的压力,医院职工的正常待遇受到影响。以前绩效工资制度长期形成的收支结余提成,导致医院多收多得现象难以改变。

(3)医疗保险总额付费制度将矛盾关系转化给医院和患者。为有效遏制医院过度医疗和医生开大处方等此类弊端,进一步规范医院医疗服务方的行为,控制医保费用的过度增长,节约医保费用,有的地区已陆续试点实施医疗保险总额付费制度。医保部门每年给医院不同病种下达严格的定额,并制定了医院超支医院自行负担的制度。为此公立医院自实施控费以来,医院每月承担的损失不断上升。患者越多,费用超额现象越明显。为了规避医保控费下对公立医院各种指标的考核,致使医务人员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应对医疗以外的控费博弈,有的医院甚至会无奈地推诿及拒收病人,使本来就紧张的医患关系进一步恶化。

(4)实施分级诊疗制度。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使过去基建规模过度扩张的大中型医院面临着如何支撑、如何确保病源、如何维持既有的人工和医疗成本等问题。分级诊疗是医改的热点术语,在分级诊疗制度下,病人首先在乡镇(或社区)医院就诊,确实诊治不了的病人才能向上一级医院转诊,遇到疑难杂症、重症、危症才能向三级或专科医院转诊。向乡镇(或社区)、县级医院分流病人后,三级医院自身的医疗份额相对缩小,医疗资源和技术利用率下降,医疗收入相对减少,医院规模和效益难以维持,绩效改革面临严峻挑战。

(5)行政事业单位工资改革。面对已经实施的行政事业单位工资改革以及员工老龄化趋势的加大,由于近几年医院的过度扩建和聘用制职工的增加,增加职工的劳动力成本和扩大基建所需资金,全部由医院自筹解决,因此医院可用于分配给在职职工的收入空间就会越来越小,绩效改革变得有名无实。

二、在目前形势下提高宁夏公立医院绩效管理的建议与对策

针对目前宁夏公立医院在绩效改革中所面临的挑战,这就要求医院要审时度势,积极应对目前医改政策的逐步变化。在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为医院合理创收创造条件,以实现医院绩效管理的平稳转型。在本篇论文中本人就提高宁夏公立医院绩效管理进行初步探讨,并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不足之处,敬请斧正。

(1)在确保维持宁夏公立医院职工原有待遇不降低的基础上,借鉴美国目前通用的RBRVS表,将医务人员的人力价值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通过比较公立医院医生服务中投入的各类要素资源、根据医疗成本的高低来计算每次服务的相对值,并结合医疗服务量和医疗服务费用总预算,计算出每项诊疗服务项目的医生劳务费。通过在科室内部之间进行自我比较,风险及技术含量高的项目,绩效费率高,反之则低;单位工作量耗费人力价值多的项目,绩效费率高;医师只判读不亲自操作的项目,绩效费率低;药品、材料、血液项目不计算绩效。这样就能更好地激励医护人员去从事一线医疗临床创新工作,从事复杂且技术含量高的手术,而不是将工作重点放在过度检查、过度用药、使用高值耗材的项目上。这样才能确保医疗公平与激励效果。

(2)在增量绩效引领医疗改革的基础上,合理提高医生的薪酬水平进而调动医护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首先,需要地方政府加大对医改的财政资金的投入,根据市场情况做好医护人员的薪酬调查,合理设定医师基本工资水平。其次,改变现行仅按医疗服务项目物质成本核算的定价方式,重视医师的劳务技术投入,并将其纳入医师薪酬的主要核算范围。最后,深入探索试点宁夏医师多点执业的办法,拓宽宁夏医师合法收入的资金来源渠道。

(3)将医院成本和费用控制纳入对临床科室的绩效考核,增加合理控费的科学补偿机制,对适应行业特点的绩效评价制度低于控费目标给予奖励,对高于控费目标扣发绩效。围绕优势病组、有潜力提升绩效的病组、支撑学科发展的病组、以及技术发展较快的病组,在医保总额内优先配置额度的同时,积极拓展稳定病源。根据这些病组的临床路径,优化医疗资源的配置与利用以提高质量效益,不断超越绩效水平,促进公立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4)建立关键绩效指标考核体系。利用平衡计分卡、关键绩效考核指标法等科学的绩效考核方法,将宁夏公立医院区域发展战略、医院功能定位以及医院管理导向,与医院年度绩效考核指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医疗质量与安全的角度、次均费用的控制、医疗效率的提高、合理用药、成本节约以及提高对患者的服务满意度等多个维度,建立关键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根据医院管理导向和绩效考核指标的重要性,统筹确定关键绩效考核指标的权重,制定绩效考核指标的标准值及考核办法。

(5)减员增效,发挥现有医护人员潜力,避免过度医疗扩张及盲目增人。就医院现有的规模,优化就医流程、提高医院信息化能力建设,实现医疗资源共享。在核定各科室人员现有编制的基础上,通过实行公立医院全面成本核算,利用经济杠杆抑制人员的盲目扩编,尽可能从本科室内部调整人力配备,合理使用人力资源,做到满负荷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6)利用现有财政和医疗政策应对和适应新医改政策,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具备政策及资金支持的项目上通过宁夏公立医院医疗托管、医疗重组等多种方式促进医疗资源的整合和人才的合理流动;三级医院与县级医院建立长期稳定的对口支援和合作制度;积极做好对基层医院紧缺人才的进修培训工作,加强全科医生和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加快对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宁夏卫生计生委等部门推出的有财政和卫生扶持资金的重点医学专科建设,鼓励医务人员用更多的时间从事临床研究、科研和教学工作等,将产学研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新医改后的经济收入难题。

三、结语

面对正在试点的新医改政策,建立符合政策导向及行业特点的宁夏公立医院绩效评价及管理办法,提高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发挥医护人员的技术优势和人才潜力,需要地方政府及医院自身的共同努力。首先地方政府应承担责任,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发挥补偿性机制的最大效益,使新医改模式下的宁夏公立医院能够不断克服所面临的难题,提高医院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而保障医院的公益性。同时公立医院自身也要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医德医风行风建设,拓展医疗服务范围,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医院服务患者的能力。在合理核定人员编制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医院绩效考评机制,推动医院整体绩效考核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彭望清.朱胤.绩效革命[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

[2] 陈秀弟,温建明.浅析新医改形势下公立医院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中国医学伦理,2010(10).

篇5

[关键词]基本医疗保险;财务审核;征缴

引言

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自改革试点推行直至全面落实,已经历10余年时间,在改革过程中,基础医疗保险事业处于高速发展的状态。现阶段,基本医疗保险应如何管理以及发展也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特别是基本医疗保险财务监督问题突出。面对新的形势以及新的要求,基础医疗保险管理期间财务审核必须贯彻相应的原则,明确重点,保证基金的稳定性以及安全性。因此,如何强化财务审核便成为基本医疗保险推行的重中之重。

1基础医疗保险征缴与财务审核

1.1征缴程序中应征基金流失的关键原因与形式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得以正常运营以及健康发展的基础是及时且按量征缴基本医疗保险费,然而就目前而言,征缴流程中,基本医疗保险流失现象并不少见,主要形式与原因如下。第一,工资基础上报不合理。基本医疗保险是将缴费单位所上报的在职员工工资总数作为基础,依照7%的比例收取保险费用。但是,大部分企业出于企业自身经营利益的考虑,通常情况下,存在不同程度少报工资数量的现象,甚至有企业存在瞒报工资基数的现象。第二,“单基数”征缴基本医疗保险费用。所谓单基数缴费指仅为在职人员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用,但退休人员与在职人员享有相同的基本医疗保险待遇,使许多企业借助参保的机会带领集团中全部退休人员享有医保待遇的现象产生。第三,企业在改革、转型以及发展期间,企业在职人员角色也会产生相应变化,或企业职工会出现较大变动,进而产生断保期,应征基金也会随之出现流失现象。

1.2建立健全征缴政策,强化财务审核工作

基本医疗保险征缴工作一直受到有关部门的关注,政府经办人员以及财务人员应共同采取更为有力的方案,以持续加强关于财务审核的关键作用,提高缴费基数以及征税率,具体可采用如下方式。第一,强化关于工资基数的稽查。基本医疗保险是按照一定比例,以职员工工资总数为基础所缴纳的税款。而实务工作之中,不乏企业为了自身利益少报,甚至瞒报工资总额的现象,以此缩减企业在该方面投入的成本。因此,稽查工资基数是征缴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重点。为了显著提高稽查效率,建议有关部门可采用如下措施:其一,要求年底参保的企业需要积极主动上报单位上一年度工资总额度,以便为医保局次年计算缴费数量提供参考;其二,征缴经办人员需要同审核人员一同前往企业进行稽查,单年稽查面应不少于1/3,而针对重点企业需要予以重点审核,同时单位人事管理部门签立的劳动合同、工资表以及财务凭证等应予以严格审核;其三,依法针对违规企业予以处理,针对直接负责人应采用《社会保险征缴条例》予以处罚,同时把稽查结果列入下年度工资审核工作之内,以此加强审核工作,实现上报核查行为的标准化。第二,强化政策宣传。明晰单位医保专管人员的责任,明晰“工资基数”的计算范围。第三,针对开展企业改革或是出现在职员工变动的企业,需要进一步健全缴费政策,为其缴费提供参考。而征缴经办人员以及财务人员在面临目前变化的状况下,应指导企业持续地缴纳费用,同时增加基金征缴率。其一,尝试将企业的分流人才汇集在人才交流中心予以统一的管控;其二,针对未到退休年龄但已经退休的人员,为其补缴基础医疗保险费用;其三,参保企业退休人员同在职人员之间比例为30%或以上,超出的部分需要补缴相应的费用。

2强化财务审核以及监督管理的效果

基于我国经济水平的持续提升以及医保事业的持续发展,政府力求实现全民参与保险的目标。如今,因为保险类别数量显著增加,定点医院数量也随之增加,导致骗保行为屡见不鲜,为基本医疗保险增加了工作难度。因此,企业需要强化财务审核、监管的强度,避免不同类型非法骗保行为,以健全医疗基金的管理制度,具体可采用如下措施。第一,医疗机构必须自发建立并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必须监管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财务审批以及核查工作中的收入与支出程序。第二,不断提升财务审核工作相关人员自身专业能力以及工作水平。财务有关人员个人工作能力与财务审核工作水平之间有密切关系。财务人员工作能力高,便能够在第一时间查明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找相应的处理方案,精确把控财务审核的未来方向,以便财务审核工作可以满足医保事业的发展趋势。第三,企业需要强化关于收支均衡的管控工作,财务审核也需要从整体出发针对不同类型有关信息数据予以精确把握以及计算,从而为管理人员以及企业决策人员的决策制定提供必要的数据参考与支持,以保证决策的正确性与合理性。第四,设定科学的医保征缴率。医保局不仅需要确基金收入与支出基本保持平衡,同时也需要确保企业缴纳金额处于相对合理范围中,需要综合计算征缴率。这不仅属于基础工作,同时也是具有较强政策性的活动,所以财务人员需要保证工作开展得有理有据,在确保征缴基金足够且科学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居民日工资平均值,设定科学的医疗保险费用缴纳比例,以此实现医疗保险基金收支平衡,减轻企业承受的经济负担。

3强化基本医疗保险支出环节的财务核查

3.1强化计算机信息数据的开发以及维护

医保局各项工作应积极引入信息化技术,通过计算机技术与信息化技术的运用,提高医保局财务审核人工作的效率,保证财务核算的质量,具体可采用如下措施。第一,将3个目录引入计算机医保网络系统内,同时将患者自己支付的比例以及基金支付比例同时也引入其中,病症分类也引入其中。如此一来,医保局仅需要利用计算机系统便可完成基金核算基本工作,一方面大幅缩减了企业工作人员工作量;另一方面,显著提高了医保局整体工作效率。第二,设定计算机操作流程,建立通过计算机应用软件予以管理或是利用数据管理制度,同时设计不同岗位的操作权限,以此实现对操作人员的管理。通过上述方案,能够形成优秀的内部管控,从而保证医保局业务信息质量。企业通过各个地区医保局数年的实践以及医保系统的持续完善以及升级,使财务人员于基金收支期间可利用医保网络开展各项审核工作,不仅可以提高财务审核工作的效率,同时也可保证财务核算的严谨性。

3.2住院医疗费用支付期间强化财务审核

财务审核人员在患者及其家属支付住院医疗费用支付期间尤其需要关注财务审核工作,保证财务结算工作的质量,以实现针对基金的管理,具体可采用如下方式。第一,设定具体的审核凭据,明晰审核工作中的关键点。身为医保局财务审核工作人员,其首要责任是依法行政,然后才是履行审核与执行。因此,财务人员需要先了解岗位涉及的有关法律法规或是条例,具体包括《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费用结算暂行办法》《定点医疗机构考核管理办法》以及《定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协议书》等,都可以作为审核的主要凭据。财务审核人员在审核期间,必须掌控如下内容:其一,发票同发票写作是否真实;其二,药品、诊治项目以及自付比例需要对比目录以及计算方式予以审核,确保其是否对应;其三,保证费用申报表维持平衡关系;其四,针对医疗机构存在的异常支付费用予以专例审核。第二,需要结合管理及基金收支平衡的原则,精准计算,并确认支付的计算方法。住院医疗费用于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中占有较大比重,也至关重要,结算方法同样是管理基金的难点以及重中之重,是用以均衡医生、保险以及患者三方利益必不可少的渠道,所以需要引起财务审核人员的关注,并将其作为管理工作的关键,结合当前基金收入与支出状况,按照“后付制混合结算方法”予以计算。所谓“后付制”指患者在住院期间,仅需要支付自身需要自付的金额,统筹支付的金额则先交由医疗机构进行垫付,之后按月度于规定时间同医保局之间进行结算。而“混合计算”则指人均费用控制管控依照平均定额予以计算、依照服务内容予以计算以及包干计算。关于药品费用的管控,则需要依照服务项目费用定额予以计算。该计算方法采用了不同的结算方式,使不同结算方式之间可以实现彼此优势弥补或彼此结合的相同效果,不仅对医疗结构医疗行为以及所获取的经济效益产生一定程度影响,同时也对患者医疗消费活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借此达到干预统筹基金收入与支出平衡的目的,进而实现对基金的有效管理。通过运用这一结算方法,可以有效缩减基金投入,并缩减人均住院所花费的费用,实现药品费用比例下降。

篇6

慢病处方试点开启

据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对《通知》的解读,此次政策的出台建立在该省人口老龄化加剧,慢性病患者人数增长较快的背景下。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迅速发展,许多慢性病能够通过药物实现长期稳定控制,由此使得调整相关处方管理和医保报销政策,推行慢性病连续处方有了可行之机。

这一政策具备几大特点。一是限定医院。第一批试点医院仅浙江省人民医院和浙江医院两家。二是限定病种。今年的试点病种为高血压和糖尿病,2016年将增加类风湿性关节炎、帕金森症和阿尔兹海默症,而2017年将继续增加血脂异常、脂蛋白异常血症和支气管哮喘。三是限定适用对象。试点病种的患者必须是在这两家试点医院经过规范治疗,医生临床诊断明确、病情和治疗方案都基本稳定的省级基本医保参保人员。四是限定药物。目前仅有7种药品被纳入了高血压和糖尿病的试点,包括治疗高血压的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5种药物,以及治疗糖尿病的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五是限定处方。慢性病连续处方需包括患者个人资料、患者相关病史和用药情况、患者个人申请意见、医生诊断和医嘱、处方有效时限、相关风险责任等;同时其采用“一笺三单”的形式,一笺有效期为12个星期,每笺包括3张联单,每张联单有效时间为4个星期。在有效期内,患者可直接根据3张联单去试点医院药房、定点零售药店或定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具相关药物。

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病由于病情稳定且治疗周期长,通过开具连续处方免去患者奔波之苦,医院也能省去重复劳动的繁琐,自然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情。今年上海在新医改方案中也曾提出“慢性病长处方”的类似政策,规定“各级医疗机构对诊断明确、病情稳定、需长期服药的慢性病患者,可开具二至四周处方用量”。然而在此后的推广中,许多问题逐渐暴露。受医院级别之限,一些专业性较强或用量较少的药品仅有大医院才能开具;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医保控费原则未变,大医院在开具一些价格较贵的药物时,一次能开的用量有限,这些患者便只能选择奔波在大医院之间。

这些问题似乎在浙江省此次颁布的政策中并不会出现。慢性病连续处方试点病种的药品范围被限定为固定的几种药物,应为针对此类慢性病的常见药物,社区、药店等均有配备。对此,有专家质疑,为降低风险和便于政策推行,将患者的用药限定为固定的几种,这样并不合理,反而会给患者造成不便。

事实上,据当地媒体报道,慢性病连续处方试点两周却遇冷,两家医院均开出了个位数的慢性病连续处方笺,关键问题在于其限制繁多,且有不少患者将连续处方的3个月用量误解为一次性即可开足3个月的用药。浙江省人民医院宣传处工作人员告诉《中国医院院长》,从7月初开始实行到现在,目前申请开具慢性病连续处方笺的患者确实不多,主要受到省级医保和首诊这两大条件的限制。前来医院看病的患者中,外地患者占了很大比例,这部分人不适用于连续处方笺的规定。此外,还有好多杭州本地的慢性病患者,他们的医保属于市级医保,也因此被排除在外。同时该工作人员表示,因为政策属于刚刚推行阶段,还未遇到涉及药品或者医保控费方面的问题,可能后续会暴露出来。但不可否认,这一政策还是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慢病管理之辩

由原卫生部颁布的《处方管理办法》曾规定,处方开具当日有效,特殊情况下需延长有效期的,由开具处方的医师注明有效期限,但有效期最长不得超过3天。浙江省在对慢性病药物处方用量的调整上,从原先的急诊3天、普通门诊7天放宽至一个月,到如今调整为一次3个月的用量,不可谓不是一次创新之举。此次政策一颁布,行业内一片叫好之声。

“此次慢性病连续处方的颁布,对于患者、医院和药店而言可以说是多赢的。”九州通医药集团业务总裁耿鸿武对此表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有关延长慢性病处方量的呼声一直很高,只是在各方面机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该类政策出台的时机尚未成熟。而这次政策的实施,在免去患者舟车劳顿奔波的同时,医院方面也有助于简化手续,避免重复劳动,提高诊疗效率。除此外,“一笺三单”的其余两单可以采用在零售药店或基层医疗机构配药的方式,对于两者而言均是一次机遇。尤其是鼓励患者去药店配药,促使处方外流,这对于真正地实现医药分开也具有很好的作用。

然而,在一片叫好声中,也有专家对这一美好愿景表示怀疑:不提这一政策可能带来的风险性,要想真正将患者分流到基层,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才是关键。将慢性病患者的购药转移到基层,如果患者对于基层的诊疗能力还是缺少信任感,那基层仅仅充当着购药门诊的作用,反而难以发挥自身的价值。结果可能会是,基层医疗机构越来越远离医疗服务圈的中心。因此,这一政策本就有治标不治本的嫌疑,还不如将药品管制放开,用心把基层做强。

篇7

冷板凳和香饽饽

实际上自2013开始,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的报考人数和通过人数即有大幅攀升的趋势,医药流通企业和零售企业对执业药师的需求猛增。业界普遍认同是《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对此的驱策。该法要求,药品经营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者企业负责人应当具备执业药师资格,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备执业药师,负责处方审核,指导合理用药。具体来看,药品批发企业要配备至少两名在职注册执业药师,零售药店也要求至少配备一名执业药师,单体药店要求必须为双药师(中西医)。

该政策迅速造成执业药师的人员缺口,流通企业和零售企业采取了鼓励政策,对员工提出了“带薪备考、报考补助、考过加薪”的办法,带动了执业药师报考人数的迅速攀升。同时也催生了相关培训机构掘金该市场,执业中西医师的培训教材和教考班火热。

事实上出现此种缺口也是必然,当前有44万多家零售药店,流通企业1万多家,而注册执业药师只有32万左右,缺口达10多万。相关部门注意到此种情况,也预留了过渡期,时间要求被延长至2020年。

目前全国平均每万人注册执业药师数为2.2人,“十三五”国家药品安全规划的标准是4人,尚存一倍增长空间;而依照国际药学联合会公布的82个国家每万人平均执业药师配备数6.2人的标准,缺口将会更大。

一方面是缺口大,另一方面,执业药师在医院体系和医药流通、经营企业所受的待遇天差地别。门诊药师长期坐冷板凳,患者对用药安全和用药禁忌并不十分重视,医院所设的药物咨询门诊并未利用起来,造成数起用药安全事件。相关调研也显示,患者往往只听从医师的建议,而不同医师所开药物之间常会存在用药冲突和服用禁忌,需要由药师统一把关。

此种情况之下,对医院门诊和零售药店的执业药师处方权又有了新的声音。从处方权的认定来说,《处方管理办法》规定,处方指的是由注册的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在诊疗活动中为患者开具的、由取得药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审核、调配、核对,并作为患者用药凭证的医疗文书。也就是说,我国只有医师有开具处方的权力,药师还没有处方权。药师拥有的是处方的核对权力,但此权力往往在被简化为简单的浏览,药师只能“照方抓药”。

以安全用药、合理用药为目标,药师不应该只停留在拿什么单子开什么药的简单工作上,应该合理利用药师的药学知识,对诊疗药物提出相关的看法和意见,更进一步的,能够参与到病状诊断、提供用药建议以及拥有一定的处方处置权力。应该指出的是,药师处方权需在处方主体、处方模式和处方条件以及处方内容方面加以限制,对药师职业年限、职称等也应有相关要求。具体来看,药师处方权应该集中在轻微病、常见病、慢性病、复诊等简单案例上,并可考虑形成类似于OTC药物一样的“微处方”目录。

也来看看它山之石

此种做法并非打破医师药师之间原有分工上的平衡,而是为了更好地利用药物满足患者的诊疗和康复需求,提高用药安全和精确性,在零售等渠道增加微慢病用药的便利性。这种做法在国外也有先例。

其一是英国的“护士处方权”和“药师处方权”

此种探索始于1992年,当年英国国会通过《护士处方法》,将敷料、器械与少量处方药物的处方权赋予那些注册后的从业护士。在此之后,英国国民卫生制度一直没有停止对处方权改革的尝试;并于2006年开始培训药剂师,药剂师通过相关培训,在医生的监督指导下,进行系列认证过程,最终可获得除管制药之外大多数药物的处方权;2008开始,英国卫生部还明确提议让药师在卫生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可以处理感冒、简单的胃病以及皮肤病等轻微病症。

其二是美国模式“协议处方”

根据美国的合作实践协议,药师与医生可协商开具某些处方,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临床药学专家还可独立开药。美国的处方药师是由所在医疗机构颁发资格证书,授权提供药物治疗管理服务,但不同于英国药师的处方权。在英国,药师若获得补充处方人资格,将会得到所有二级医疗机构或初级医疗机构的认可。美国的一些药师长期在为病人开处方,作为提供药物治疗管理服务的部分工作内容,在与医生的关系和开拓服盏确矫婊累了不少经验。英国在制定药师开处方的法律时亦吸取了不少美国经验。

其三是加拿大有限处方模式

作为美国的近邻,加拿大药师处方权与美国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加拿大卫生部门规定,药师可经卫生部门批准获得一些慢性病的处方权。处方条件包括:慢病、已经接受过医师的治疗、病情稳定只需沿用药物治疗、处方需上传至医师审核。

各国对药师处方权获得的条件和开药的范围并不相同,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出于各国的国情不同。拉通来看,英国为全民医保模式,护士、药师取得部分处方权最主要的目的是“医保控费”,美国和加拿大则是为了提高基层用药的便利性,以及对医疗资源起到一定程度的补充作用。

在“它山之石”引导之下,亦有部分声音呼唤我国给药师开闸处方权,拟借鉴协议处方和有限处方模式。提出该建议的理由是当前医药流通情况已较过去发生显著变化,尤其是互联网医疗、医药电商兴起,以及居民主动健康管理需求对医药流通和医药零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药店的业务来说,此前销售品类以OTC为主,处方药只占到不到30%的比例,在医药分开大背景之下,医药不再限制处方外流,零售渠道销售的处方药势必会有大幅度的提升。这就要求药店对处方有更强的处理能力,除了药师数量和执业水平提升之外,有限处方权也能为其工作流程带来更多的自。

还应注意到的一个现象是,部分零售药店开始转型多元服务,以“药店+诊所”和“智慧药房”以及“健康服务点”作为目标,尤其是药诊店模式,通过在药店引入远程问诊设备以及网络医院接入条件可以在药店实现简单的首诊和复诊,这种模式既为药店带来流量增量,也带来了处方上的增量。以电子处方为主的处方增量需要药店能够有效承接,如果驻店药师拥有问诊能力和处方处置权,可与远程诊疗更好地配合,问诊、用药行为能够更好开展。

世界各地对药师处方权进行了积极尝试

以医改重头戏“分级诊疗”而言,医药零售门店覆盖率已经非常高,能够达到单店/3000人的标准,在城市中心区,药店几乎每两三公里就有数家,如果在此引入基层问诊功能,或可成为基层医疗的补充,可以有效缓解大医院的就诊压力。

其次就是医药电商,近年医药电商发展非常迅速,截止去年12月末,持有互联网药品交易许可证的企业达800多家,医药B2C交易规模达到200亿,并且还将以较快速度增长。但是目前医药电商也没有解决处方的问题,由于B2C医药电商是以实体药店作为资质基础,如果驻店药师获得部分处方权,对医药电商亦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篇8

关键词:医疗业;传统医疗;互联网医疗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0月22日

一、我国互联网医疗的兴起和发展

(一)我国传统医疗弊端日益凸显

1、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无论是东西中部的地域差异还是三级甲等医院对基层医院的人才与资源的虹吸都是导致我国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的主要因素。据《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统计显示:我国东部卫生机构总床位数占全国总数的40%,而西部地区只占29%,东部比西部多出近4.2万家医疗机构。同时,东部发达地区的医生资源比西部高出3到4倍。因此,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优质资源都过度集中于发达地区大城市大医院,从而导致小医院看不好病,大医院“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

2、医疗服务各方关系紧张,医疗资源浪费严重。对于医院,其痛点主要来自于盈利的需求、职能所需的公益性和政府干预三者之间所产生的矛盾。对于医生,其痛点主要来自于高负荷的工作量、职能所需的公益性、政策规定的低收入以及晋升难度大带来的工作压力极大,据数据统计,超过92%的医生都表示对日常工作感到疲惫。对于病患,其痛点无非是由来已久的“号难挂、队难排、医难求”社会难题。正是这三方痛点加剧了医疗服务各方关系紧张,而彼此之间的不信任更是对本就不足的资源造成了严重浪费。

3、我国医保结构性问题日渐严重。第一,医保分类不合理,政府医保远远高于商保总额,政府医保负担重,商保种类少;第二,缺乏控费机构,过度医疗较严重,医保基金管理模式不健全,医保收支失衡,支出压力大;第三,医保支付不便利,支付标准不合理;第四,缺乏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投保方案。

(二)我国“互联网+”医疗发展现状

1、远程医疗兴起。在“互联网+”的冲击下,远程医疗逐渐兴起。传统格局将被打破,新的格局尚未形成,未来几年注定是国内医药产业的变革时期。

2、医疗与移动互联网结合并快速发展。随着近年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医疗与移动互联网的结合逐渐成为一种新的趋势,据不完全统计,国内目前的移动医疗已达2,000多款。随着全国智能手机普及率的提高以及移动宽带网络和服务的拓展,移动医疗无疑将在未来的医疗保健业发展重要作用。

3、互联网医疗逐渐渗透到日常生活。“互联网+”医疗时代的到来意味着医疗领域的华丽蜕变,“更便捷,更高效,更智能”的诊疗弥补了传统医疗的不足,如今挂号、交费、查取报告等一系列原本复杂低效的诊疗全都可以通过互联网上完成,这种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被人们快速接受并广为传播,互联网医疗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的生活并渗透其中。

二、我国“互联网+”医疗发展优势

(一)“便捷+高效+智能”的特性。“互联网+”医疗的最大优势就是可以重塑医院服务流程,跨越时空实现实时闭环服务与管理,有效解决了病患就医三长一短(挂号、候诊、缴费时间长,就诊时间短)的问题,增强了患者就医的便利性,并且医院、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互动更加便捷,信息更加透明,保证了患者的安全,从而改善医患关系,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医疗质量,使患者的就医体验更加完善。

(二)相关技术的推动。4G和WiFi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终端设备连接互联网更加便利与快速;智能终端设备大量普及,手机网民高达9亿,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并即将实现全民化;医疗设施与机器技术的日渐成熟将使患者感受到更加智能的服务;大数据、云计算的快速发展,让即时从实时数据流中获取有效信息成为可能,等等。这些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熟都将为互联网医疗提供更优质的资源并为其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三)国家政策的支持。2014年国家卫计委《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同年5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2015年1月《关于推进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的若干意见》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同意在宁夏、云南等五省开展远程医疗政策试点工作的通知》等等,这些政策都为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提供了更优质的环境。

(四)BAT三大互联网巨头的加入。BAT、京东、360、小米等大体量公司凭借敏锐的嗅觉迅速进军移动医疗领域,引发了业内对互联网的热烈关注,大量创业者投身互联网医疗领域,短短三个月之间,挂号网一亿美元、丁香园7,000万美元、春雨医生5,000万美元三起融资使互联网医疗炙手可热、热潮涌动,并即将迎来爆发。

三、我国“互联网+”医疗的前景

医疗健康是人类生活追求的永恒主题,也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我国,“互联网+”医疗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中已经提出开展“健康中国云服务计划”,积极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推动惠民健康信息服务和智慧医疗服务,并提出推动健康大数据应用,逐步转变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推动开展远程和移动医疗,逐步丰富和完善服务内容以及方式。

互联网医疗是未来医疗健康服务业的必然趋势。第一,在“互联网+”时代下,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加深,医疗服务市场的扩展对远程医疗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第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医疗健康领域也搭上了移动互联网这辆快车,移动医疗进入了一个爆发式发展的阶段,加之BAT纷纷在移动医疗领域布局,未来的移动医疗市场将作为一座富饶的金矿被开采出来,智能化医疗的时代触手可及;第三,2014年,BAT和互联网众巨头强势入驻互联网医疗产业,2015年互联网对医疗产业的改变乃至重构更加猛烈,互联网医疗中国会认为,该产业未来10年将有10倍增长空间。

四、“互联网+”医疗发展障碍

(一)国内医疗环境尚不开放。就政策来说,医改并没有改变本质问题,现在公立医院仍是基本垄断着市场,私立医院生存艰难,医疗市场化发展缓慢。

(二)移动终端诊疗技术有限。虽然现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但是移动终端诊疗毕竟不是面对面的,医术再高明的医生在没有接触到病患的真实状况下还是不能百分之百的确诊,这是一个需要科技去不断改善的现实缺点。

(三)医保支付问题。在传统观念里,人们普遍认为医疗由医保来埋单,但医保和商业健康保险在互联网医疗领域并没有介入,缺乏医保支付手段支撑,缺乏责任认定机制及行业标准,这都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支持解决。

(四)盈利模式不清晰。虽然全国各类医疗健康APP已有2,000多个,但至今还没有一款APP真正取得成功,获得用户的认可,国内互联网医疗仍都处于投入阶段,对于盈利对象和模式不清晰,盈利的很少。

五、建议

(一)改善医疗业发展环境。首先,加强卫生、工信、公安等部门的协作,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促进医疗健康业与互联网的对接;其次,促进优势企业的强强联手,以便加快、加强新产品研发速度和力度,培育壮大互联网医疗品牌;最后,密切关注行业发展动态,将国家关于互联网医疗政策落到实处。

(二)盈利模式重点关注药企与险企两大收费方向。根据医疗产业链梳理,互联网医疗企业的收费对象分别有:患者、医生、医院、药企、社会保险、商业保险等,从价值需求和价值创造两个方面来看,药企与险企都对互联网有极大的依赖性,药企是互联网医疗当下和未来的主要盈利模式,同时,险企未来想象空间巨大。

(三)加强行业监管。首先,需要明确行业监管机构,加强对互联网医疗的监管;其次,出台相关细则与政策,以明确互联网医疗中出现问题时责任所在和解决办法;最后,加强互联网医疗安全管理,确保医疗过程的安全性。

六、总结

如今是一个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与医疗的结合顺应潮流,未来的医疗将会是互联网医疗与传统医疗相结合,虽然在互联网医疗发展过程中困难重重,但是这些障碍最终会随着时间和技术的不断延伸和发展被跨越,互联网医疗将大大便利人们的生活,其前景依旧广阔,其发展空间不容小觑。许多互联网公司将目光转移到医疗行业上,在不久的将来,互联网医疗会越发普及,它在人们的生活中也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主要参考文献:

[1]燕京.前景预测:互联网医疗成必然趋势[R].方正证券,2014.8.13.

篇9

陈珞珈:仅是个案现象

就此次网上流传的这一处方而言,存在几大疑点。

第一,这张处方是不符合中医立法处方原则的。中医看病首先要辨证,然后立法,再处方。立法处方的原则是根据病情按“君、臣、佐、使”来开处方用药。而这张方子里很多药在药效上是重复的,根本没有体现出“君、臣、佐、使”的原则。

第二,这张处方是违反国家处方管理规定的。原卫生部规定医院处方必须“急三慢七”,而处方中一下子给患者开具了28付药,明显不合常理。

第三,这张处方是违反国家医保规定的。各地医保部门对门诊、住院处方及用药有着明确的规定,而该处方中却开了多种贵重药物,不像针对病情而来,并且类似于这种九千元的大处方医院是不允许开的,医保也是不给支付的。

一张不规范的处方被开具且走完了门诊流程并取出药来,显而易见,这家医院是应当负起相应责任的。本应有着完善的医疗和药事管理制度,却出现此类处方且实现了划价和发药。而且,对于开具这一处方的医生,其注册资质也令人怀疑。据有关媒体报道,他既在这家医院出门诊,又在私立医院出门诊,而且多次开大处方,其管理归属令人疑惑。

虽然发生了此次事件,但毕竟只是个例,并不是社会的普遍现象。在卫生行政部门主办的二级以上的公立医院,一是有严格的医疗和药事管理制度,二是这种大处方在二级以上的公立医院里一般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医院全部实行了门诊医生工作站,开具的处方均运行在电脑网络里,在类似大处方开出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首先就通过不了,不能划价,也不能收费,最后是发不出药来。而且一旦发现这种大处方,医院必然会处罚事发科室和当事医生,所在城市的医保中心也会对事发医院的这种处方给予拒付。

就全国人均门诊医药费用而言,中医是低于西医的。中医、西医都可能存在大处方现象,但都是少数,尤其是在卫生行政部门主办的公立医院里,更是很少出现,因此无需过度解读。

傅延龄:呼唤医德

最近网上流传的这张北京某三甲医院所开的中药处方,药费金额近9000元,它以极端“疯狂”的行为,再一次把当今医生开大处方的问题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

近一二十年来,医生开大处方的现象很常见,成为一个高发的、普遍的不良现象,既有中药大处方,也有西药大处方。最近也有媒体报道,某省卫生计生委在一次对部分大医院的检查中就发现了单次处方金额超过6千多元的西药大处方。6千元、9千元的大处方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其实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一二千元的、八九百元的大处方,公众往往就稀里糊涂、得过且过。

很难简单地依据处方药费判断一个处方是不是大处方,关键问题在于是否开具了针对病情以外的药物。可是就一张处方而言,哪些药是该开的,哪些药是不该开的,常常也不太容易裁定;该不该用名贵中药的问题,就和该不该用高价西药的问题一样难以评判。许多大处方具有模糊性和隐蔽性,是不是把它们划定为大处方,可能是存在争议的。虽然大处方现象并不仅仅出现于中药处方,但由于中医诊断、辨证、治疗方面的标准化较弱,不同中医师习惯应用的治疗方法受太多个性化因素的影响,以及中药和复方功能主治的复杂性、多面性和灵动性,所以对中药处方是否为大处方的评判更难。这种状况或许为某些不良医生开大处方留下了恣意妄为的空间。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现在不仅中医师开中药处方,西医师也开中药处方。越是没有中医底蕴和中医精神、越是没有受中医传统熏陶的医生,越有可能做出开具此类大处方的行为。真正的良医,真正的中医,他们是不会的。

在我看来,那些十分疯狂的特大处方并不是最可怕的,因为很容易被发现、被曝光、被监管和被处罚。真正可怕的反而是那些具有模糊性和隐蔽性的不太大的“大处方”。模糊性和隐蔽性增加了对医生开大处方行为进行监督和处罚的难度。

医生开具大处方往往是受到其中利益的诱惑,这将会恶化医患关系,损害医生和医疗机构的声誉,玷污医疗和医学的纯洁,同时浪费药物和药材,损伤患者的身体健康,并且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侵蚀社会道德。

怎么样才能消除乱开大处方的现象呢?建立有效的监管制度,从而约束医生的行为,这当然是最基本的措施。同时,医疗机构将医生的处方药费与医生的收入挂钩,这点必须坚决取缔。公立医院也应转变观念、端正观念、改革管理,不得把医院办成企业。当然,少数患者错误地认为药越多疗效越好,价格越贵疗效越好,这也是导致一些医生开大处方的个中原因,在此方面国内的科学知识普及做得还很不够。每一位医生都有责任向患者做好宣教工作,让他们接受正确的观念。最后,真正要彻底消除开大处方的行为,我想最重要的是加强医生医德修养,提高医生职业操守。没有哪一种制度可以像人的道德和观念那样能够最周密地管控人的行为。面对大处方问题,我们更应该呼唤的是“大医精诚”。

郭德海:不合理用药与不道德行为

目前大家习惯上把药品多、金额高的处方称为“大处方”,而在医疗管理中对大处方尚没有确切的定义。临床实践中所称的“大处方”更多地是指不合理的用药处方,常见情形包括:无适应证用药,无正当理由开具高价药,无正当理由超说明书用药,无正当理由为同一患者同时开具两种以上药理作用相同的药物,未按照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办法使用抗菌药物,未按照医保用药管理规定为医保患者开具药物等现象。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主病之为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二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使,制之大也。”由此可知,古人用药到13味就属大处方了。《伤寒论》中4味药以下的方子占一半,8味药以下的方子占到九成。现代中医遣药组方,仍遵循其规律,一般以十几味为常用,最多20味。“大处方”,甚至“天价处方”现象近年在中医药界日益频繁出现,中医处方用药药味偏多、剂量偏大、多种同类药合用问题也多次出现。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政策制度的缺陷,以及中医临床辨证问题的难解窘境。

在政策制度方面。第一,目前国内医药卫生系统仍处于“以药养医”状态,未建立科学合理的医疗补偿机制。医疗管理部门仍以创收为导向考核各级医疗机构,“总收入”“药占比”“平均周转率”成了科主任、院长们的工作标尺。“大处方”“大检查”“药品回扣”在这种逐利的政策氛围下层出不穷。这其中有的逐利行为属于集体行为,或者说是行业行为,目前仍堂而皇之地运行着;有的行为属于医生个体行为,遭到了舆论的谴责和法规的管制,如“药品回扣”。个别缺乏职业操守导致“天价处方”的出现就是这种制度缺陷的恶果之一。

第二,目前我国的城乡医疗保险制度共有四套: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机关事业单位公费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农合。其中,机关事业单位公费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参保者可以不花钱或者花相对较少的钱购买医疗服务和药品,相关制度享受者在逐利思想的影响下会倒逼医生开出大处方,开出较多的药品或较贵的药品供自己和家人服用。

第三,《中国药典》对单味中药剂量做出了规定,但对中药处方的药味数没有限制。《处方管理办法》和《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只是规定了中药处方的具体原则,并未规定中药处方的药味数限制。由于没有药味数的限制,理论上的中药处方只要剂量符合要求,一剂中药不论有多少味都不违规。目前尚无中医药临床指南和临床路径等规范以及约束标准的使用,使中药临床用药的管理处于空白状态。

篇10

关键词:医院;绩效考核管理;探索

绩效考核管理,是一种基础性管理,是医院科学的评价科室与员工的工作绩效,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构建以绩效考核为导向的分配体制,体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奖勤罚懒"的绩效工资分配政策,通过成本核算与控制,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增收节支,提高经济效益,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管理过程。

如何有效的对医院的绩效进行考核,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真正体现分配过程中"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一直是困扰医院管理层的一大难题。因此,我们对医院绩效考核办法进行探索,以便更好的提高医院整体管理水平。

1绩效考核管理的意义

1.1运用科学的方法使员工的业绩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与考核,从而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1.2加强了成本费用的管控力度,可以对人员总量和工资总额进行定量管理,提高医院的整体运行效率,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利用。

1.3把卫生部制定的"三好一满意"活动真正落到实处,提升了医院的形象。

1.4卫生部等级医院评审明确要求医院做好绩效工资考核管理,个人收入不能和业务收入直接挂钩。

1.5不断通过绩效考核的计划、实施、检查、反馈、改进等循环,对存在的问题不断得到整改,从而使个人、科室和医院的管理水平都得到提高,促进医院和谐快速发展。

2绩效考核管理的内容

2.1临床和医技科室层面的量化考核 可以设置工作量与工作效率指标、业务质量指标、服务质量指标、费用控制指标(药品占收入比例指标、门诊人次均费用指标、住院人次均费用指标)、人均创效指标、学习与成长指标等,权重为30%;同时,对科室基础管理、医德医风管理、费用与成本控制管理、医疗医技管理、护理质量管理等进行考核,权重为70%。

考核量化指标的分解:比如门诊诊疗人次设置10分,达到目标值得标准分,每高于或低于目标值1%加或减0.1分;出院人数10分,达到目标值得标准分,每高于或低于目标值1%加或减0.1分;手术人数10分,达到目标值得标准分,每高于或低于目标值1%加或减0.1分(产科手术反之);床位使用率10分,达到95%得标准分,每高于或低于目标值1%加或减0.1分;患者满意率与投诉10分,达到96%得标准分,每高于或低于目标值1%加或减0.2分;投诉一次酌情扣0.5~2分;临床科室人均创效增长率10分,与去年同期比较每增减1%加减0.1分;医技科室人均创效30分,与去年同期比较每增减1%加减0.1分。

其他考核指标的分解:比如医疗、医技、护理质量15分,按照医务科、护理部综合质量考评平均分排序,位于前或后20%者各加减1分,居中者得标准分,科室涵盖医疗护理两项考核分值时取平均值排序;基础管理5分,根据6S等管理考评排序,位于前或后20%者各加减0.5分,居中者得标准分;合理用药5分,根据药物使用情况考核排序,位于前或后20%者各加减0.5分,居中者得标准分;成本 费用管理5分,根据医保、合疗、物价收费政策执行情况考核排序,位于前或后20%者各加减0.5分,居中者得标准分。

2.2行政后勤等职能科室层面的量化考核 设置工作量与工作质量指标、指令性工作数量指标、对计划工作实际完成量指标等,权重为50%;同时,对科室基层管理、医德医风管理、费用与成本控制管理、客户评价(内部职工和外部患者等)等进行考核,权重为50%。

2.3中层管理干部层面的考核 根据各科室考核得分情况考核,权重为70%;同时,对中层管理干部行为规范、中层管理干部日常主要工作、遵章守纪与出勤、客户评价、创新管理、学习与成长等进行考核,权重为30%。

2.4各科室员工层面的考核 主要由各科室成立考核组进行考核,职能部门对科室考核打分,权重为20%;科室员工互相打分,权重为50%;科室员工的工作数量与质量、客户服务与评价、医德医风与行为规范、遵章守纪与出勤、学习与成长等,权重为30%。

3绩效考核工资核算分配

3.1综合各科室绩效考核打分情况,医院先按收支结余的一定比例提取医院发展基金,再对临床、医技、辅助科室利润部分分别按不同的比例进行分成。

3.2每月的效益工资及季度和年度奖励,科主任(或护士长)根据科室绩效考核对科室员工进行公平、公正、公开的分配,报送医院财务科,由医院财务科统一发放;科主任、护士长每月效益工资及季度和年度奖励,由医院根据绩效考核统一发放。

总之,医院绩效考核管理是管理中的一个难题,没有任何一个标准的绩效考核管理办法供各医院使用,我们只有不停的探索一套适合自己医院的、彰显医院文化特色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绩效考核管理办法,才能最大程度上提高医院管理水平,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医院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陈仲新,赵亮.医院绩效管理[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12:62-83 ,151-179.

[2]尹晓红,李萍,沈正善,等.医院职能部门绩效考核方法探索[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2,19,3:7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