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供应链管理现状范文
时间:2024-01-05 17:45: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外供应链管理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1―0036-01
1 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内涵
1、1 供应链内涵
一个完整的供应链始于原材料的供应商,止于最终用户(见图1)。供应链的目的是要使整个供应链产生的价值和利润最大化。在大多数商业供应链中,供应链的价值与供应链营利紧密相关,供应链营利越高,供应链也就越成功。
1、2 供应链管理的内涵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理论是物流管理与系统论等其他相关学科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研究领域,它是确保顾客满意的一个主要环节,即保证在正确的时间把正确的产品/服务送到正确的地方。SCM帮助管理人员有效分配资源,最大限度提高效率和减少工作周期,从而增强竞争实力,提高供应链中各成员的效率和效益。
2 供应链管理模式
一个完整的供应链管理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产计划与控制、库存控制、采购与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信息技术支撑体系、供应链合作伙伴的选择、业务外包与扩展企业、供应链的构建、供应链企业组织结构与业务流程重构。而笔者将这几个方面归纳为以下三个要素:
2、1 货物的实际流动
货物在物流管道中的实际流动是供应链活动中最明显的一个方面。在分析供应链时,要分析从原材料或零配件供应的起点开始,通过生产制造环节和分销配送环节,直到最终用户手中的货物流动。
2、2 供应链信息化
电子商务是一种未来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拓展市场的有效方式,它也为传统的供应链管理理论与方法带来了新的挑战。而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则是供应链管理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必然产物。其核心是高效率地管理企业的信息,帮助企业创建一条畅通于客户、企业内部和供应商之间的信息流。
2、3 控制供应链的组织和管理结构
现代供应链管理模式的精要,是对管理供应链建立一种整合的方法,从而使供应链内部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服务提供商以互利互惠、互信互补的原则,一同去面对市场竞争。
3 中外控制供应链管理组织结构现状对比与分析
3、1 国外关于控制供应链的组织和管理结构的解决
国外关于控制供应链的组织和管理结构的解决方法有很多,可以说,国外的企业发展,很注重企业环境的发展,以下笔者列举两种有代表性的供应链结构的解决思想。
(1)归核化战略:美国在与日本很多企业都实施归核化战略――企业集中资源,培育其核心能力,大力发展核心主业,把主业做大、做强、做精,并在全球范围谋求物流外包或与全球的外部企业缔结战略联盟,以整个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参与国内、国际竞争。
(2)绿色供应链管理:在整条供应链中,虽然一些位于关键环节的企业,对于环境管理制定并实施严格的内部标准,但他们的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分销商却并不一定遵守同样的标准,这就使得供应链环境管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遭到了破坏,根本无法达到关键环节企业的环保目的,并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便产生了绿色供应链管理。
绿色供应链中包括多个环节,在众多环节中,如何选择绿色供应链的战略合作伙伴,特别是对供应商的选择显得极为重要。
3、2 国内控制供应链的组织和管理结构的解决
目前,很多企业的“现代化的”领导者都已经开始引进外国关于这方面的先进措施。例如,①中国卫通的全面实施归核化发展战略。2006年,中国卫通加强了集群通信业务的专业化管理,同时对IP业务进行了积极调整,已经见到成效,中国卫通在2006年顺利扭亏为盈,并为2007年归核战略的深入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②2003年,红塔集团从中国烟草产业状况、烟草业的演化规律出发,开始了红塔“以烟草为主业,提质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归核化战略的定位,在中国烟草业引起较大反响。红塔在2003年提前实现了三年内止跌回升‘的目标,而同时,红塔卷烟产品也成功进入东南亚、非洲、欧美和中东等地市场。由于我国绿色供应链管理尚处在起步阶段,还远远没有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可以说在我国普及绿色供应链管理将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历程。
除了引进国外的先进理念,国内的很多企业也在探索自己的供应链管理结构的改造道路。并且解决的方向与国外有所相似,例如都开始意识到供应商的选择对于企业的重要性。然而,我国企业虽然在管理过程中为提高管理效率也曾采取过许多措施,但多是在企业内部或企业的部门内进行,没有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去考虑。多数企业不理解供应链管理,更不了解国外管理的现状,企业内部传统的物流部门的职能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商业环境,急需从管理理念上进行改革。
3、3 国内关于控制供应链组织和管理结构的解决方式的建议
(1)注意对企业供应链管理环境的改善。要推进行业法律、法规的完善,加强供应链管理的规范化。实现行业供应链管理的协议化,减少企业与企业之间、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管理差异性。
(2)强对供应链组织结构的改造,开放思想提高合作意识,努力改革组织机构,建立面向市场的组织,建立合理的绩效评估系统,从而创建畅通无阻的供应链。
(3)建立供应商质量保障体系,加强企业与供应商的联系。可以使有实力的供应商参与企业重要问题的改造,与其建立战略联盟的伙伴关系,以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4)在企业大力发展多元化的同时,做好项目评估,减少企业高成本的业务和冗余的投入,集中企业核心资源,充分应用业务外包。
(5)中小型企业一定要加强以整体供应链为核心的观念,要以行业供应链管理规范为管理规范准则。
篇2
供应链管理主要是指在满足客户服务性需求的基础上,能够将供应链系统中的成本降到最低,对产品进行制造、转运和销售的过程,实现对产品的管理。同时,供应链还是资金流、信息流和商业流等综合管理的过程,外贸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主要是对供应链中物流成本的关注,很少对外贸企业的上下游进行关注,仅仅局限于对外贸企业的自身管理当中。因此,要想改变外贸企业传统的发展方向,必须要打破传统的企业界限,应该从供应链的角度出发,对企业的财务管理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
供应链理论;外贸企业;财务管理;探索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外贸企业要想得到发展,必须要向供应链的管理模式进行转变,以此来提高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但是,但前外贸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缺乏对财务管理供应链方面的研究,不能与实际的制造业情况相吻合,导致企业的财务管理程序呈现整体缺乏的现状,使外贸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不能向标准理念方面去执行,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压力。
一、外贸制造业供应链管理的现状
根据调查分析可知,当前的外贸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引入了供应链管理模式,但是在应用过程中,并没有结合当前中国实际的发展情况,没有对供应链问题进行深入的了解,导致在实际的工作管理中出现以下问题:
(一)照搬国外供应链管理模式在我国的企业中,外贸制造业较好的运用了供应链系统,但是在应用的过程中,却没有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现状,进行合理的运用,只是对原有的模式采用照搬的形式,没有充分的考虑到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和内在联系。例如:国外的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基础设施相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十分完善的特点,而中国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在应用的过程中,呈现出信息技术不全面的特点。同时,国外在应用过程中,主要是面向各生产环节的设置,将制造业企业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而中国主要是面向内部的销售渠道进行管理。
(二)供应链管理模式的使用具有限制性当前,我国大多数外贸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主要是将现代化的物流信息和物流系统进行混合的形式,与实际的生产情况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由于信息流和物流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中国的实际应用中,该向内容确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处于比较薄弱的环节。物流主要是能够有效减少企业的存货数量,能够有效减少物流的成本,但是由于没有对实际的情况进行了解,导致在实际的工作中,没有得到消费者的广泛认可。
二、外贸制造业企业供应链各个环节的财务管理
(一)外贸制造业采购环节的财务管理外贸制造业的采购环节,是企业内部经营活动的重心,与财务行为有着紧密的联系,要想保障采购环节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必须要对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以便能够更好的促进制造业的发展。外贸制造业的采购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采购结算货币的选择、付款条件的确定、参与采购管理、采购风险控制和汇总分析等。这些环节共同组成了外贸制造业的财务管理,对采购环节中的各项内容有着重要的联系。因此,应该对财务人员的各项专业素质和知识结构进行不断的充实,以便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二)外贸制造业生产环节的财务管理生产环节是外贸制造业的重要环节,也是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必须对可能发生的问题,做出系统的分析工作,并结合企业实际的发展现状,对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进行解决,建立财务预警指标,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借助,实现对各生产部门的管理,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企业在对运营状态了解的过程中,主要考虑的指标有:原材料的消耗量、单位员工之间的差异、制造费之间的差异和产品损耗量等。对以上预警指标进行确定的过程中,需要采用分析法和作业成本法的形式,对其进行合理的分析,有利于企业各生产环节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也有利于企业价值的增加。
(三)外贸制造业销售环节的财务管理销售环节是外贸企业管理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能够使企业得到价值的提升,销售环节主要由销售环节、供应链管理和应收账款财务管理组成,在通常情况下,在销售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企业信息的收集工作,这样更有利于企业进行销售,增加企业的价值。如果企业的损失大于企业的营业成本时,则证明企业处于亏损的状态,反之,则说明企业处于盈利的状态。同时,在销售过程中,还需要企业对客户的需求和产品的数量进行记录,对企业的客户资源进行收集和整理,客户资源是企业赖以生存的保证,能够满足企业自身生产经营的需要。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通过长期的总结和发展,应该将供应链建立在统一的整体上,对产品进行了解,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外贸企业可以让客户参与到产品的设计中来,明确客户的需求,并与客户建立紧密的联系,获得更多的客户资源,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三、结束语
本文主要对外贸制造业供应链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外贸制造业企业供应链各个环节的财务管理做出系统的阐述,明确了外贸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点,为以后的财务管理模式做好了铺垫工作。外贸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该结合自身的努力,实现财务管理模式的运转,促进企业资金的优化,对可能引发的风险事件进行考虑。所以应该对外贸企业的财务管理进行整合,促进外贸企业的正常运转,提高外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郑琼娥.基于全球价值网格构建的本土代工企业升级机理研究[D].华侨大学,2014
[2]于森林.企业集团营运资金管理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
篇3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管理;可持续发展;实践
目前众多国外大型公司与企业都将某种形式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应用于企业的管理实践中,并获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就我国企业整体来讲,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情况不理想。本文通过对美国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的成功经验进行分析并结合中国的实践现状,提出了在我国企业推行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的几点建议。
一、美国领先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践分析
美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践早于我们国家,且出现了不少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践先驱,他们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在于引入全新的设计思想,对产品从原材料购买和供应、生产、最终消费直到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的整个供应链进行生态设计,通过供应链上各企业内部部门和各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使整条供应链在环境管理方面协调统一,达到系统环境最优化。基于该种思想它们开展了各种绿色供应链管理计划并获取了一些实践经验。
(一)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以及相关组织的大力支持
美国政府在绿色供应链的政策性引导上,制订了一系列强有力的、灵活的以科学为依据的法律法规,诸如控制污染发生源、限制交通量和控制交通流、防止食品污染、保障消费者健康权益[4]等方面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并建立了相应的有效的监管体系,如在食品安全方面建立了全面的有效的机构协同监管体系,美国一直是全球最安全的食物供应者,主要的原因就是美国实行了机构联合监管制度,在地方、州、联邦政府各个层面建立食物生产和流通的一种互相制约的监管体系。不仅如此,政府还从供应链业发展的合理布局上为供应链的绿色化铺平了道路[1]。
为了建立国际形象,美国越来越多的领先企业致力于推行全球统一的环境标准,如要求世界各地的分部都通过ISO14001认证;许多企业将获得环境声誉作为环境管理的主要动力,如3M公司早期就强调建立环境优势的声誉(尤其是在他们的客户中),Eli Lilly公司为了创立正面形象也将开发正面环境声誉作为主要动机之一;一些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标兵企业也都把自己定位为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领导者,如美国宏达的主要目标就是在环境问题上成为“世界级”的领先企业,并已经得到成功实施。它们不仅制定了自身标准高于有关法律规定的节约资源、减少废物、避免污染、绿色设计等目标,而且还积极提高整条供应链乃至整个行业的环保水平。另外,一些相关组织在推动绿色供应链管理发展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为了促进供应链向绿色化方面发展,美国环保局(US—EPA)做了大量的工作,而确认并支持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标兵”企业(如GM公司就是被US—EPA认定为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标兵企业之一)则是其中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在这项工作中,US --EPA要求被确认为“标兵”的企业不仅要制定本企业所在供应链的环境标准,同时要与其他供应链合作,建立起行业性绿色供应链。
(二)慎重选择并与其建立双赢的合作伙伴关系
绿色供应链管理强调整个供应链上所有企业间的合作,而对于供应商来说,它位于整条供应链的上游,他们的行动将传递到整条供应链的每一个节点,如在成本上的节约能够通过供应链传递到下游的各个环节,从而提高整体效率。所以美国领先企业非常重视并且极为慎重选择供应商。它们通常的做法是把环境能力作为评估供应商的一个显著标准,根据环境法规要求以及自身要求设定相应的指标体系,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来获得供应商这些方面的数据,并加以定量和定性分析,以此作为选择供应商的科学依据。在选择好供应商之后,不是通过监督和评估与供应商进行合作,而是通过指导、支持和帮助供应商等途径与其建立起双赢的合作伙伴关系。比如:
1.组织供应商会议或环境论坛
1998年1月,GM邀请8个供应商组成了一个供应商环境咨询小组,该小组将如何把环境因素融入到设计、制造等过程作为开拓GM与供应商之间的合作途径,旨在提高供应链上的企业在原材料选择、产品设计、工艺流程等方面的环境效率。与此同时GM也就确定了与供应商合作的短期和长期计划。另外,GM还与供应商环境咨询小组一起拟定了一个GM供应链的环境声明。目前,GM供应商环境咨询小组就如何实施GM供应链的环保规定以及鼓励各种形式的以环保为目的的合作等内容正在开展一系列的讨论。
为了促进整个供应链环保水平,NIKE成功的在五个亚洲国家举行了环境论坛。该论坛通过与供应商交流,表达了他们对环保的期望,并且拟定了环境改善的短期和长期目标,订立了更进一步的目标:所有鞋类包装合同制造商必须在2001年6月以前设立一个“环境卫生、安全”管理系统(EH&S)。为了帮助供应商实现这一目标,NIKE公司组织了一系列的讨论会:在四个亚洲国家组织了9次、每次为期两天的专题讨论会。
2.供应商培训和技术支持
1996年,GM开始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内容列入供应商培训计划,并且对世界范围内的140多个供应商进行了培训。为了促进整个供应链环保水平,寻求与本企业具有相同价值取向的企业进行合作,NIKE通过培训和技术支持来帮助供应商提高管理环境的能力,从而协助NIKE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目标。福特汽车公司要求其所有供应商在2001年之前,最迟在2003年之前,必须获得环境管理系统的第三方认证。不仅如此,福特汽车还为其供应商建立环境管理系统、提供人员培训及相关研讨会。
(三)重视整条供应链上的生态设计
迫于环境法规的压力,许多制造商都非常重视生态设计问题。为了普及生态设计,制造商要求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都必须具备生态设计意识和达到有能力的合作水平。从通用汽车公司、福特汽车公司、NIKE等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践可以看出,绿色供应链管理要求企业在供应链中每个环节的各个成员必须实行环境管理,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开展减少或消除对生态环境有破坏作用的供应链管理活动。
(四)进行职能整合
由于环境管理方面的某些工作需要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所以一些绿色供应链管理领先企业通常会成立一个跨企业、跨部门的合作小组[2],例如Eli Lilly将质量保证、环境事务和采购等部门组成一个质量保证小组对供应商进行环境审计,同时集成所有卫生保健中的参与者,包括医师、药剂师、病人、病人单位和保险公司等,开发可以承担成本下最好的潜在卫生保健措施。不仅如此,一些领先企业还把对环境问题的考虑整合到已有的供应链管理系统之中[7]。
(五)与主要利益相关者形成联盟
在推动绿色供应链管理发展中,一些领先企业获得了优秀的环境绩效,其成功的因素之一就是与一些主要利益相关者(如环保组织、学术界、供应商和客户等)形成了联盟。例如1999年,Saturn公司及其供应商与Tennessee大学的清洁产品和清洁技术中心以及美国环保局(EPA)组成了绿色供应链管理合作伙伴,旨在减少Saturn 汽车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影响。在同一时期,美国一个非营利机构—为社会负责的商业组(Business for Social Responsibility ,BSR)与通用汽车公司(GM)联合组成了一个有12 家企业参加的供应链工作组,该工作组作为BSR 的一个分支机构,负责探讨提高供应链管理中企业的环境绩效和经济绩效的途径[6]。 (六)将生命周期管理和环境绩效测试等环境工具作为最重要的环境实践
美国一些领先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主题有许多种,而生命周期管理则是最重要的环境实践,如3M公司、EliLill公司、密歇根Denso制造商、惠而浦、美国宏达等都使用了该种工具。3M公司产品和过程领域的显著进步主要就是通过使用生命周期评估技术实现的,该公司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从开发到制造、使用和处置都评估了产品的环境、安全和健康影响。现在越来越多的公司都发现这个工具对产品和过程规划非常有用[4]。
环境绩效测试也是另外一个受欢迎的主题[4]。EliLill公司、密歇根Denso制造商、惠而浦、美国宏达等也都使用了该种工具。为了建立国际形象,一些公司根据需要开发出了合适的环境绩效测试系统,其中包括统一标准,如ISO14000系列等。
二、国内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践现状
近几年来,我国在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中,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如关闭污染严重、能耗高的小企业等,为绿色供应链管理营造了一种良好的社会环境。目前,我国一些大企业在经营管理上也已经意识到了环境、资源在竞争中的战略地位,并且也已经开始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如开发环保型双动力汽车等。少数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已初见成效。如广西贵糖股份有限公司集成绿色供应链建设生态工业园,其效益非常明显: “九五”期间企业的“三废”综合利用产值达13.35亿元,占公司总产值的53%;创税利1.9668亿元。
然而,据有关研究:中国大多数企业在绿色供应链实践中更为注重的是企业内部的环境管理(如制造业累计贡献率为45.5%[3]);对供应商的选择及与供应商在环境方面的合作虽有所关注,但关注不够;在废料、废物的回收和闲置的利用上虽有所行动,但力度还很不够(如制造业贡献率为8.9%[3]);对生态设计和建立企业绿色形象的重视程度不够等[3]。一些企业仍处于发展绿色供应链的初级阶段,缺乏技术、管理、经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刚开始就遇到了强大的阻碍。
三、美国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根据目前我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践现状以及美国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来推动绿色供应链在我国企业的发展。
(一)政府为绿色供应链的运行提供法制规范、监督惩罚措施和政策保障
1.制定严格的环保法规和相应的监督惩罚措施
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环保法规方面明显滞后,尽管制定了一些相关“绿色”政策,但流于形式,缺乏有效监督,惩罚力度不够,实施效果很不理想。在这一点上,我国政府可以在借鉴美国环保法规的基础上,制定严格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环保政策,严格控制企业违约成本,将环保审查与质量监督结合起来,提高对污染源的惩罚标准与打击力度,比如对污染企业征以高税,对不达标的企业加以惩罚。总之在法规与制度上降低传统供应链模式的报酬率。
2.给予政策保护
政府应从政策上引导和鼓励企业进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践,企业所承担的环境风险,可由政府来投资,或者在确认取得一定成效后,由政府发给补助金,取得成功后采取有力措施在企业全面推广。比如,针对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不仅要严格贯彻执行知识产权保护法,保护好创新专利,而且要给予创新的企业一定的补贴作为支持奖励。
(二)增强企业对绿色环保的认识,树立环境可持续发展观
企业高层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理解和支持关系到这种战略性管理的成败。所以,首先企业领导要树立环境意识,将环境纳入到成本控制,着眼于长远利益,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引导企业员工树立良好的环境意识,并通过学习、培训和激励等方式,进一步强化员工的环保意识,使本企业的活动符合整体环境价值最大化要求。
(三)通过培训、技术支持、信息共享等手段与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形成战略联盟
一个供应链经常是又长又复杂,包括几级和几十级。环境问题经常出现在二级供应商和三级供应商层次。所以在建立绿色供应链时,供应商的筛选体制以及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非常关键。但我国目前大多数供应商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对其环保的要求[5],因而在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时,不能盲目地将那些未满足环保要求的供应商排斥在外,应积极与供应商建立新型的战略联盟关系。而为供应链上的所有成员提供相应的培训和技术方面的支持以及信息共享是提高整条供应链的环境意识和环境管理能力、与供应链上各个成员进行长期合作、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双赢的必要手段。
(四)实施供应链系统各环节的生态设计
由于采用绿色材料可以严格控制源头的污染,实施绿色营销可以培养和强化整个社会的绿色消费观念,实现绿色物流可以减少运输废物的产生等,整个过程包括了供应链上所有的成员,所以在供应链各个成员之间充分沟通、信息共享、协作的基础上共同进行整个供应链系统的生态设计是改善和保护社会生态环境,提高企业的声誉和产品的竞争力,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戴尔的供应链运作之所以实现成功,秘诀就在于用绿色的材料,通过绿色的业务模式,最终实现绿色运营。
(五) 将企业业务流程再造与绿色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构建有机结合起来
企业不管是设计新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系统还是完善原有的绿色供应链系统,都是在原有系统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改造或改进,而这种改造或改进不仅仅限于核心企业的内部,还包含了供应链上的各个供需合作伙伴,所以这就要求企业进行业务流程再造,将企业业务流程再造与绿色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构建有机结合起来,把业务流程再造的全局性和系统性的观点作为实施绿色供应管理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工具,帮助企业不断优化整个供应链系统的业务流、信息流和内部组织机构。
(六) 强化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与主要利益相关者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合作伙伴关系
理论(1995年Sarkis就已经提出)与实践皆已证明:与主要利益相关者形成联盟是影响优秀环境绩效的重要实践。所以企业不仅要与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形成战略联盟,同时应努力与其它主要利益相关者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合作伙伴关系,要充分调动企业、学校和科研机构的积极性,努力促进产、学、研的合作,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结合国外领先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发展经验,将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比如将一些国外大型企业成功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践上升到理论,以指导我国企业的实践。同时,理论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概念阶段,应通过调研和统计分析等,解决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为成功实施绿色供应链战略,全面提升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提供理论支撑。
(七)重视并探索适合中国的环境工具
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中国的企业赋予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对企业的采购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企业的供应商开发计划应当包括一些诸如生命周期评估、供应商环境审计和全面环境成本计算等培训模块,采购经理应当熟悉和使用诸如生命周期管理和环境审计(这可能影响材料和系统的采购)等环境工具。美国一些领先企业已经使用了这些环境工具并且取得了有益的经验。但这些经验不一定适合中国的企业,所以我们应当在借鉴这些领先企业经验的基础上探索适合中国的环境工具。
参考文献
[1] 刘辉.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状况及其路径初探[J].现代物流,2005,28(6):25-27.
[2] 郑迎飞,周欣华,赵旭.国外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23(12):33-34.
[3] 朱庆华,曲英.中国制造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统计分析[J].管理科学,2005,18(2):3-6.
[4] 朱庆华.绿色供应链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270-287.
[5] 王能民,孙林岩,王应洛.绿色供应链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59-165.
篇4
[关键词] 绿色供应链 现状 环境 实施途径
一、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现状与战略意义
人类物质文明发展中对资源使用量的急剧扩张,已经造成了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及绿色平衡的失调。因此, 进入20世纪90 年代以来, 大多数国家先后相应地调整了自己的发展战略, 全球性的产业结构呈现出绿色战略趋势, 绿色工艺、绿色产品、绿色产业不断出现。由于一个产品从原材料开采到最终消费, 其间经历了很多生产和流通过程, 因而, 绿色战略就不仅是某个工艺、某个产品、某个企业所能解决的问题, 它涉及到整个供应链中所有企业的各项活动, 绿色供应链管理在这个时候便应运而生。传统的供应链管理仅仅是基于供应链上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管理, 虽然它也涉及原材料、能源的节约, 但这只是考虑到企业的成本和企业内部环境的改善, 并没有充分考虑过在制造和流通过程中所选择的方案会对周围环境和人员所产生的影响, 并没有考虑到使用产品的废弃物和排放物如何处理、回收与再利用, 等等, 因此,其对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十分有限。因此, 研究绿色供应链管理, 将绿色设计管理、机械制造工艺、评价方法和决策技术相结合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其对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保护环境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方法和途径
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已成为世界价值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在追求内部效益的同时,忽视了环境问题,同时国内企业生产的非绿色产品在世界贸易市场中屡遭挫折,这些问题的出现,势必影响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大计。而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对当前国内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可行的较好的解决方案,结合实际情况,我国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建立企业绿色供应链的概念模型
绿色供应链管理以信息技术、绿色制造技术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支撑, 选择具有绿色优势的企业为核心建立战略联盟, 通过采用详细的环境效益标准, 树立供应链成员的环保意识并采用绿色技术, 使产品从物料获取到消费再到回收利用的整个流程中, 资源效率尽可能高, 环境影响尽可能小,供应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建立如图1所示的绿色供应链概念模型, 其中实箭头表示“正品”物流, 虚箭头表示“废品”物流。
在该概念模型中, 绿色供应链分为运作系统和支持系统。运作系统包括从资源投入到最终消费的“正品”物流过程和物品回收及循环利用的“废品”物流过程,其中涉及到的参与者包括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用户以及回收商。支持系统包括现代信息技术和社会环保技术、废料处理技术等循环再生系统, 为绿色供应链的成员活动提供技术支持。
2.加强企业内部物流管理
内部物流的变化可以明显地减少污染和降低成本。毫不奇怪,许多企业已致力于提高内部的物流过程。一些企业加强培养员工的环境意识,使员工关心采购,尤其是包装和内部物流中涉及的环境问题。另外一些企业对他们的采购员进行培训,使采购员摈弃采购严格基于单位价格的谬论,而认识到其他一些问题的重要性,如处理过程和材料的浪费。一些知名的跨国公司,如通用电气公司把每个员工在内部物流管理中对环境友好的表现作为重要的绩效考评指标,与每位员工的奖金直接挂钩并占相当的比例。正是由于通用电气公司对环境友好的有效实践,降低了企业的成本,提高了企业声誉,获得了政府的认可和支持,最终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实现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制造商应当树立新型“双赢”的理念
积极与供应商和分销商建立新型的战略联盟关系,通过新型战略联盟之间的合作,对使用过的包装物进行回收既节约了生产成本,获得商业效益;又减少了对环境造成的危害,获得环保利益。同时核心企业应为供应商和分销商提供培训或技术支持,因为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如制造商)由于其具有的雄厚实力,能够在环保技术的研发上投入大量的资金,供应商和分销商的研发经费往往是无法与之匹敌的。制造商必须意识到,在现实社会里,供应商和分销商与自己一样受到严格的环境规则的约束,一旦某一个供应商由于违反了环保法规被迫关闭,整条供应链的运作将被迫停止。所以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应当为其他企业提供相应的培训或技术支持,以提高整条供应链的环境管理能力,保证供应链的连续运作。
4.强化供应链企业全体人员绿色观念
绿色供应链管理成功的关键在于企业全体人员的绿色观念,所以企业的高层领导在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时,应将“绿色”作为供应链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常抓不懈,让每个中层管理人员和基层员工认识到绿色供应链管理为社会和企业所带来的长期回报,让每一个员工通过实践努力,使“绿色”慢慢变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让树企业“绿色形象”,创企业“绿色品牌”成为每个员工的自觉行动。
5.示例
电器产品如家电产品和办公自动化产品等是现代社会中量大面广的消费品。目前, 消费者购买的是电器产品及其包装物的所有权。在电器产品送达消费者处后, 包装物往往被废弃。在电器产品使用阶段完结后, 由于消费者本身没有回收和处置旧电器产品的能力, 因此旧电器产品往往也被废弃。在这样一个过程中, 不仅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 如包装物使用一次即废弃, 旧电器产品中的有效元件也被废弃, 同时也增加了消费者负担, 如电器产品的价格中包含了包装物的价格。针对上述情况, 提出电器产品的绿色供应链,见图2。其中包括电器产品制造商、电子元件供应商、印制板制造商、产品外壳制造商、包装物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维修服务商和回收处理商。在整个供应链通道中系统和综合地考虑绿色特性,使电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的资源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达到最小化。
参考文献:
[1]Thomas Douglas J , Griffin PaulM. Coordinated supp ly chain management[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sResearch,1996,94:1~15
[2]L ee Hau et al. Information distortion in a supp ly chain:the bullw h ip effect[J].M anagement Science,1997,43(4):546~558
[3]汪应洛等: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原理[J].中国工程科学,2003,11(15):82~87
篇5
关键词 煤炭、物流、供应链、管理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在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煤炭分别占 75.5%和 76.9%。据保守估计,即使政府采取积极稳健的替代能源政策,到 2050 年,煤炭在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仍然至少达到 40%以上。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煤炭产业仍将是我国能源的支柱产业【1】。
物流业在我国正蓬勃发展,而且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学者对我国物流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为物流更好的发展做出了基础。目前,全国对煤炭物流业的研究还比较少,很多人简单地认为煤炭运输就是散堆装货物运输,我国是一个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煤炭的产品数量巨大,对物流量的需求非常高,是我国进入社会物流量中数量最大的工业产品。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的影响,煤炭产业管理粗放,物资材料和生产设备在采购、供应、使用等流通管理环节上,浪费损失十分严重。物流管理成为影响原煤成本和整体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须要引起高度重视。本文将对我国目前煤炭物流现状进行分析,同时将供应链管理概念应用于煤炭物流中,为煤炭流通寻找新的出路。
1 煤炭物流现状
1.1国外煤炭物流研究现状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后,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对现代工业发达的国家来说,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其经济水平的提高主要取决于社会物料供应系统的效率,而不仅仅是生产的本身,一个生产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增加竞争能力,不仅应搞好产品制成后从生产者到客户的货物配送的管理,还应搞好产品生产前从供应商到生产制造上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采购、运输、仓储和库存等的物料管理以及在生产过程中对材料、零部件等的运输和库存的管理,由此形成一体化的物流管理系统【2】。
目前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明显、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世界市场竞争激烈的新形势下,兴起了大量循环经济物流的研究。随着物流内涵的不断扩展,物流管理手段、技术均在不断的改善和提高,缩短物流时间、节省物流费用、提高物流效率、促进物流组织合理化是经济发达国家物流发展的共同特征。
1.2国内煤炭物流研究现状
当前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与国际水平比还有相当的距离。我国的主要能源即是煤炭,在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煤炭分别占 75.5%和 76.9%。尽管十一五规划提出新能源的开发,但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煤炭仍将是我国能源的支柱产业。煤炭的产品特点是数量多,对物流需求非常高,是我国进入社会物流量中数量最大的工业产品。由于煤炭单价较低,因此物流费用的承受力也较低。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的影响,煤炭产业管理粗放,物资材料和生产设备在采购、供应、使用等流通管理环节上,“跑、冒、滴、漏”浪费损失十分严重。煤炭的物流管理成为影响原煤成本和整体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2 供应链管理情况
供应链管理是以各种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为依托,在供应链各节点间建立一种战略伙伴关系,实现从原材料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在整个供应链上的畅通无阻的流动,最终达到双赢甚至是多赢目的的过程。
供应链中存在着三流:物流、资金流及信息流。其中物流从上游向下游流动,资金流从下游向上游流动,而信息流的流动则是双向的,三流贯穿了企业的全部活动。供应链管理的实现,不仅可以降低成本,减少社会库存,而且使社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通过信息网络、组织网络实现生产与分销的有机衔接和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合理流动。
3 对策
面对目前煤炭销售的现实情况,我单位尝试实施将供应链管理思想融入煤炭物流业务流程中,提高工作中效率。
3.1 以客户为中心,以需求为驱动:供应链管理强调以客户为中心,以需求拉动计划、采购、生产、交付等环节,快速响应市场变化,迅速满足消费方需求,从而降低库存风险,促进资金流转,使资源得以有效配置和利用。
3.2 专注核心业务,紧密合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集中资源在核心业务上,培育核心竞争力,在供应链上扮演一个专业化的、不可替代的角色。与供应链上的企业一同追求供应链整体的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通过战略型合作减少各环节间的交易成本,提升供应链运营效率,实现企业间的互信与共赢。
3.3提高效率,降低各环节成本:提高效率使服务尽量贴近客户需求,同时降低交易成本。供应链管理通过精细分工实现专业化,通过精细管理实现流程化,从而降低供应链整体成本,提升企业及供应链整体竞争力。
3.4 对供应链流程持续不断地优化:对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持续不断地优化和改进,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客户满意度的根本途径,是建立企业核心能力的根本途径。
3.5 用信息系统提升供应链运作效率:供应链管理需要各环节间更快速地获得和处理信息,及时就市场最新变化作出反应。信息化系统是提高效率的有力工具,并需要具有跨平台、集成性、易操作、可延展等基本特征。
总之,在实施过程中即体现了供应链管理的本质特征,也实现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即从成本和效率两方面为服务和产品增值,同时也概括了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具体方法。我单位根据自身的特点,适应供应链快速响应和流程优化的特点,为公司物流贸易不断做大做强奠定坚实的结构基础。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电商环境;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进展
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01311845024):基于电商环境下供应链协管绩效评价研究。
引言
近几年来,企业不仅关注自身的资源优化,也开始关注与合作伙伴的整体协同优势。全球著名的供应链管理专家David Anderson和Hau Lee于1999年4月发表了题为“协同供应链:新的前沿”的文章,明确指出新一代的供应链战略就是协同供应链。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形成的供应链协同的概念,被认为是更容易理解和最现实的供应链实践,特别是电子商务的发展带来了方便的信息共享,协同运作更是被寄予厚望(Sabath,2002)。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供应链协同管理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对供应链协同管理的绩效评价却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尤其是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协同管理。供应链协同管理绩效评价通过一系列指标的测量来监管和控制供应链的流程活动和协同程度。良好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是推动组织活动、帮助管理者进行决策的重要动因。协同绩效评价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供应链的战略协同目标并赢得供应链的长期竞争优势。为了达到供应链实现协同管理后不仅整体效益提高,而且各个节点企业的效益也能得到提高这一目标,对供应链协同管理的绩效评价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绩效评价作为供应链协同管理的一部分,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其现实的意义:
第一,要实施供应链协同管理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财力,在国内和国外应用成功率都不高,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有效的衡量供应链协同管理绩效的评价体系。有一套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作为供应链协同的评价标准,能够准确及时地描述供应链协同运作的状况,为供应链管理体系的优化提供科学的依据;第二,对供应链协同绩效评价的研究可以对供应链管理理论进行补充和完善,是供应链管理理论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第三,通过协同绩效评价可以使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减少矛盾冲突和内耗,加强企业间的沟通和理解,发挥整个供应链的优势以获得最大效益;第四,供应链协同绩效评价属于多层次、多指标复杂系统的综合评价问题,这类问题广泛的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具有较强的普遍性,供应链协同绩效评价体系的评价方法和手段可以应用到这些方面中去解决实际中的复杂问题。
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供应链绩效评价方面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在此之前大部分企业以财务指标作为唯一的绩效评价指标,随着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和竞争的加剧,财务指标暴露出只鼓励短期行为、缺乏战略性考虑等弱点。
1.1评价指标的选取
Lummus R.R等人(1998)从4个方面列举了供应链绩效的主要考核指标。在供应方面,有供应的可靠性、提前期;在过程管理方面,有过程的可靠性、所需时间以及计划完成情况;在交货运送方面,有完好订单完成率、补充提前期、运输天数;在需求管理方面,有供应链总库存成本、总周转时间。Beamon(1998)认为供应链绩效评估指标可以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类。定性指标包括顾客满意度、柔性、信息流和物流整合度等,定量指标又分为基于成本和基于顾客响应的指标;Roger(1999)认为客户服务质量是评价供应链整体绩效的最重要手段,应从有形的外在绩效、可靠性、响应速度、能力、服务态度等10个方面进行评价。供应链研究的权威机构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PRTM和AMR(2002)在供应链参考模型(SCOR)中,提出了度量供应链绩效的11项指标,包括交货情况、订货满足情况、供应链响应时间、生产柔性、担保成本等。Gunasekaran(2004)认为,要更好地理解和改善供应链的绩效,应从战略、战术和运作三个层次上分析,并将计划、资源、制造和交货这几个供应链活动在这三个层次上进行探讨。Bradley Hull(2005)从供应链的供求弹性角度,实证分析了供应链绩效评价问题,建立了4个评价指标:供应链对市场变化的响应、供应链容量利用率、供应链分配问题、价格折扣或成本增加对供应链产生的数量影响。
1.2评价模型和方法
Robert S.Kaplan和David P.Norton(1992)在《均衡计分卡―良好绩效的测评》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均衡计分卡(简称BSC)模型,该模型提出了一套系统评价和激励企业绩效的方法。供应链研究的权威机构PRTM(1995)提出了SCOR(Supply Chain Operations Reference)模型,即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它提供了通用的供应链结构、标准的术语定义、与评价有关的通用标准和最佳实施分析,可用于评价、定位和实施供应链应用软件的公共模型。Beamon(1998)提出了一种由三个一级指标(资源测度、输出测度、柔性测度)构成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作者称之为ROF模型。此模型是从供应链的战略目标出发,以影响战略目标的几个关键因素为基础建立供应链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是一个对具有多投入多产出及多个决策单元问题的效率评价方法。它在1986年由运筹学家Charnes和Cooper创建,并广泛使用于绩效评价;Narasimhan、Talluri和Mendez(2001)将数据包络法应用于对供应商的评价。
在我国学者提出模糊综合评价法之后,F.T.S Chan和H.J.Qi(2002)将模糊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结合构造出模糊层次分析法(Fuzzy AHP),并将之应用到供应链绩效评价。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教授提出的一种简单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适用于多目标、多准则、无结构特性或难以完全定量分析的问题,该方法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能有效分析目标准则体系层次间的非序列关系,有效地综合测度评价决策者的判断和比较。F.T.S.Chan(2003)在研究供应商选择问题时应用了层次分析法并涉及到绩效评价问题。
2 国内研究现状
2.1评价指标的选取
马士华等(2000)提出了供应链绩效评价的一般性统计指标,包括客户服务、生产与质量、资产管理和成本4个方面。在每一个方面又提出具体的7项指标,他还认为供应链的绩效应辅以一些综合性的指标,如供应链生产效率等。学者霍佳震等(2002)以用户满意度的角度从产品质量、服务水平、承诺水平、产品价格这四个二级指标建立了供应链整体绩效评价体系。
杨金海等(2005)指出从供应链的财务业绩、客户满意、业务流程、节点协调、革新发展及社会责任6个角度构建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首次将社会责任纳入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王传民等(2009)建立了三层框架结构的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其指标体系能对供应商做出全面、具体和客观的评价。张天平等(2010)提出和建立了基于供应链总体效益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把整个供应链的绩效评价指标分为三个层次:战略层、战术层和运作层绩效指标。
2.2评价模型和方法
马士华等(2002)在一般平衡记分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平衡供应链记分法,从客户角度、供应链内部流程角度、未来发展性角度和财务价值角度研究了供应链绩效评价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参考指标。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供应链管理委员会(Supply Chain Council of CECA,简称CSCC)(2003)结合中国供应链管理模式和企业现实需求,推出了“中国企业供应链管理绩效水平评价参考模型”(简称SCPR)。方承武等(2005)以层次分析法和顾客满意度为基础,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为供应链绩效评价提供了一种定量化方法,且提出了相应的整改措施,对供应链管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BP(Back Propagation)网络是20世纪80年代由Rumelhart和McCelland为首的科学家小组提出的,林丽红和李锦飞(2005)利用平衡记分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一个基于BP神经网络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史东成、陈菊红和郭福利(2007)利用粗糙集和BP神经网络的理论和方法,建立了基于粗糙集和BP神经网络相结合的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模型。
模糊综合评价作为模糊数学的一种具体应用方法,最早由我国学者汪培庄提出,该方法特点在于:评判逐对进行,对被评对象有唯一的评价值,不受被评对象所处对象集合的影响。此模型应用广泛,在许多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姜方桃(2009)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从定量的角度对集成化供应链企业进行绩效评价。顾小林(2009)应用SOA(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面向服务架构)的绩效评价体系从面向客户内部、管理过程、面向客户外部的绩效三方面以及量化测评方法来解决存在的问题。史文利等(2010)利用未知集理论对供应链绩效进行分析与评价。
结语
通过对上述大量文献的阅读、分析与归纳,可以看出供应链协同方面的研究非常丰富,总体上包括组织关系、面向流程(包括物流、信息流及信息技术)以及协同知识创新这几个方面。但在供应链协同影响因素的研究方面,国外做的实证研究较多,而国内相对理论推导多;另外国内较为注重理论机制的探讨,缺乏我国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对供应链协同实际运作过程方面的研究,因此需要在特定环境下对供应链协同的实际运作情况进行具体研究。■
参考文献
[1] Anderson D, Lee H. Synchronized supply chains: the new Frontier[J]. ASCET, 1999,6(1). http:// Ascet com.
[2] Lummus R R, Vokurka R J, Alber K L. Strategic Supply Chain Planning. Production and Inventory Management Journal,1998,(3): 49-58
[3] Beamon BM. Supply Chain Design and Analysis: Models and Method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1998,(55):281-294
[4] PRTM. SCOR-Model. SCOR Overview Booklet,2002:1-10
[5] A. Gunasekaranan, C.Patel, Ronald E. Mc Gaughey. A framework for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measurem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04, (87):333-347
[6] Bradley Hull. The role of elasticity in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J].Production Economics,2005,(98):301-314
[7] Robert S. Kaplan, David P. Norton. The Balanced Scorecard: Measures that drive Performance[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2(2):71-79
[8] PRTM, Soor model[EB/OL], http:///html/soor-overview,cfn
[9] Lummus R R, Vokurka R J. Defining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and Practical Guidelines.Industrial Management&Data Systems,1999,(1):
[10] 11-17
[11] Kaplan RS, DP Norton.The Balanced Scorecard. Translating Strategy into Acti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6:12-15
[12] 葛亮,张翠华.供应链协同技术与方法的发展[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5, (6):151-154
[13] 张翠华,周红,赵森,常广庶.供应链协同绩效评价及其应用[J]. 东北大学学报,2006, (6):706-708
[14] 方承武,雷勋平.基于顾客满意度的供应链绩效评价.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5,22,(4):412-415
[15] 霍佳震,隋明刚,刘仲英.集成化供应链整体绩效评价体系构建[J].同济大学学报,
[16] 2002,(4):495-499
[17] 殷梅英,王梦光,刘士新.供应链分销阶段运作绩效评价[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4,(10): 400- 403
[18] 史文利,高天宝.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未知测度模型.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10,32,(5):983-987
[19] 杨金海,刘纯阳,夏雷.关于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考,商场现代化,2005,(12):153-155
[20] 周淑华.基于协调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5,(2):38-41
[21] 罗明,马卫,周叶.供应链生命周期下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物流技术,2007,26(10):81-84,104
[22] 马士华,李华焰,林勇.平衡记分法在供应链绩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2,(4):5-10
[23] 叶春明,马慧民,李丹,柳毅.BP神经网络在供应链管理绩效指标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业工程与管理,2005,(5):35-38,43
[24] 陈坤,洪艳.主成分分析法在供应链绩效评价中的应用探析[J].学术交流,2006,(8):107-109
[25] 邹辉霞.供应链协同管理: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6] 陆杉,高阳.敏捷供应链协同绩效评价[J].2009,26(2):26-29
[27] 吴金南,仲伟俊.电子商务能力影响供应链绩效的机理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1,19(1):142-149
[28] 郭绪魁,董毅明,袁明.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绩效分析[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4(5):16-19
[29] 马晓锋,骆温平.供应链绩效评估指标分析与应用研究[J].物流科技,2011,(1):26-29
[30] 陈冬冬.一种供应链绩效评价新方法及其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9,45(31):200-202,210
[31] 刘丹,周叶.供应链绩效构成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航空武器装备制造为例[J].物流技术,2010,(218):16-19
[32] 苏勇.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管理及其与供应链绩效关系的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33] 史文利.供应链绩效的多维评价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34] 陈娟娟.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设计与仿真研究[D].四川: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35] 彭志忠.供应链协同绩效评价体系实证效应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8,(9):30-33
[36] 余洁.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协同管理[J].物流技术,2008,27(2):82-84
[37] 段尧清.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研究(Ⅰ)――基于结构方程的公众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J].情报科学,2010,(12):1871-1875
[38] 陈学涛,张萍,李初民等.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市场细分方法应用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0,40(2):40-45
[39] 凌一苇.基于供应链协同的供应链满意度管理及其评价体系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40] 王红梅,史成东.供应链协同管理的绩效评估[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9,45(1):234-237
[41] 贾瑞霞,李云.供应链协同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J].北方经济,2010,(1):28-29
[42] 任继如,张世新.浅析顾客价值导向的供应链协同[J].商业时代,2009,(6):18
[43] 王宁.电子化供应链管理协同机制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D],2006
[44] 马士华,徐贤浩.供应链业务流程的绩效评价指标的研究[J].中南民族学院院报,2000,19(2):58-61
[45] 王传民,彭志忠.供应链环境下的供应商评价应用研究,企业管理,2009,(16):164-165
[46] 张天平,蒋景海.三层次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求索,2010,(6):38-39
[47] 史成东,陈菊红,郭福利.基于粗糙集的供应链绩效改进决策研究.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7,43(32):185-188
篇7
关键词:旅游 服务系统 供应链管理
对于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并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了成功的应用实施。应链管理的思想最初起源于制造业,高品质、低成本,即时响应顾客的需求是供应链的核心思想。在制造业,自从有了企业那天起,质量、成本和时间就一直是企业的三个核心要素。围绕这三个方面,企业无时无刻不在寻找最有效的管理方法,旨在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缩短生产周期的生产产品的方法(即生产方式)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和变化。
上个世纪80年代,在生产制造业中出现了大量新的制造技术、管理战略(理念)与手段,使得厂商有机会通过降低成本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如精益制造(LP)、全面质量管理(TQM)、准时制生产(JIT )、看板(Kanban)等,在企业界与管理学界非常流行。为实施与完善这些战略,企业投入了大量的资源。
然而,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发现在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方面,这些管理理念似乎都走到了尽头。因为单纯考虑企业内部资源优化是不能适应基于时间竞争的需要,企业必须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与合作伙伴协同动作,才能真正从整个供应链降低响应的时间。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有效的供应链管理是他们增加利润、提高市场占有率的下一步措施。与此同时,以因特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ERP在企业中的广泛采用都为供应链管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如1997年,美国的制造企业投入在与供应链管理相关的活动中的费用达到8620亿美元(占全美当年GNP的10%)。一些著名的跨国集团,如DELL、P&G、HP、WAL-MART作为供应链管理成功案例在企业界广为传诵,也引起人们对供应链管理的极大热情。
旅游服务供应链的含义
但对于什么是供应链,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定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给出了许多不同的定义。
比较常用的提法有,“供应链是由在满足一个顾客需求(直接或间接的)的过程中所有参与的企业所组成的一个网状系统”,“一个供应链不仅包括供应商和制造商,也包括承运商、仓库、批发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顾客本身。而在每一个企业(如制造商)内部,供应链包括其所有的活动,如,新产品的研发、市场营销、生产、分销、资金与顾客服务”。
Lee and Billington (1992)给出了一个更直观的描述,“一个供应链是由若干设施组成的一个系统,分别完成对物料的采购、零件或产品的加工、直到将产品提供给最终消费者。”
尽管目前为止对于供应链的定义还没有一个完整而统一的,但供应链管理有一个统一的核心思想即强调各个企业专注自己最擅长的核心业务,将其他非核心业务委托给具有优势的合作伙伴,通过供应链的组织和协调,形成更强的竞争力。采用供应链管理模式,可使企业在最短时间里寻找到最好的合作伙伴,用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赢得市场。供应链管理模式面对的是全球化激烈竞争的买方市场,它以多品种、变批量生产代替大批量生产。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外出旅游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旅游者为满足在旅行生活中的食、住、行、娱、购、游方面的需求而引发了对旅游产品的消费。旅游产品的质量取决于旅游者对组合产品的整体期望与感知之间的差别,由此决定旅游者的满意度,也决定了旅游服务的成功与否。
在传统的运作模式下,旅行社在旅游业内各企业之间担负着大量的组织协调工作,起到了联系各组成部分的纽带作用。通常,旅行社通过采购相关的服务项目形成满足旅游者多方需求的整体性组合服务产品,再把组合产品销售给顾客。提供给旅行者的服务组合产品的整体性、协调性依赖于旅行社的组织协调能力。
旅游业内这种相关企业以旅行社为核心,联结成一个服务于旅行者的服务系统。这种对旅行者的、以旅行社安排的旅游活动顺序为依据的旅游服务系统,实际上就是一条服务于旅行者的服务供应链。虽然旅游服务供应链是客观存在的,但目前的学术界并没有对其运作机理和管理模式进行过深入研究。
旅游服务业如何提供优质的、特色化的、全程的旅游服务,跟上国内其他成熟的服务产业的发展步伐,接轨世界现代化旅游服务业的进程,是值得日后旅游服务供应链密切关注和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建立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模式的重要性
有利于提升我国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
加入WTO后,外资旅行社可以在我国成立独资公司,并可直接与交通和饭店经营者交易。我国旅游经营企业无论在规模、经验和管理理念方面同国际旅游企业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旅游服务供应链的体系,形成旅游批发商和旅游零售商的垂直分工体系,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才能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能更好的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
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应用,顾客的知识水平不断提高,其获取信息也越来越便捷,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上产品越来越多、越来越好,所以顾客的期望和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以消费者为主导的时代,传统的纵向一体化方式已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如何去应对市场环境的急剧变化,及时掌握旅游者的需求,对旅游服务系统的管理进行创新,提供让游客满意的服务,成为旅游经营企业的主要职责。我国旅游企业目前总体来说,数量多但规模偏小、且分属于不同的部门,单靠企业自身的实力很难满足顾客的多样需求,旅游企业只有通过相互合作运用供应链管理的运作模式才可能满足当今顾客易变、多样性的需求。
能使旅游企业之间进行分工合作促进经济增长
旅游产业的综合性及社会联系的广泛性特征决定了旅游业发展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具有广泛的带动功能,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二十多年来,我国旅游服务业经历了快速发展的过程。如今旅游服务业已经成为增加国家外汇收入、刺激公民消费、加速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自从加入世贸组织后,承诺逐步放开旅游服务业,使我国旅游经营企业既面临机遇,同时又面临巨大挑战。我国旅游业运行几十年的经验表明,强化跨部门、跨地区协调管理的力度,是实现旅游业顺利运营和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然而,目前我国旅游行业的协调能力十分有限,相关协调政策不能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关系不顺,政策不明,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磨擦碰撞现象仍很多,因此需要一种全新的经营管理模式来协调旅游经营企业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可见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运作模式的应用前景是十分广阔的。
因此,系统深入地研究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的运作机理已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它对旅游企业的经营理念和方式的转变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运作模式适应于旅游业各企业,特别是对一些革命老区和西部地区旅游企业显得尤其重要。像2006年国家旅游总局提出了“红色”旅游的概念,目的就是要帮助革命老区进行旅游资源开发,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但如果没有一种先进的管理运作模式作指导,则可能会破坏当地的旅游资源并造成事与愿违的后果。
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水平较高,旅游业起步较早,目前已建立了较完善的市场发展体系。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关于旅游服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旅游服务基础研究,从不同的行业和不同的部门来研究旅游服务的特点和作用;旅游服务感知研究,主要是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来分析他们对旅游服务的期望、满意程度等,并研究影响旅游服务的感知因素;旅游服务质量研究,主要是研究如何去衡量和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电子旅游服务研究和旅游电子商务,主要的研究是如何运用电子商务促进旅游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上述这些研究的视角多集中于在游客的感知和满意度方面,研究方法也多从心理学和社会学及地理学的角度而进行的。这些内容大多是从服务的角度谈服务的存在问题,其宏观性不足,较少地从服务的角度系统诊断旅游服务系统或旅游业的缺陷问题。而国外关于旅游服务供应链的理论研究也是比较罕见的。
但西方发达国家的旅游服务的一些实际做法却与供应链管理的理念相符合。欧美国家随着旅游市场的发展,旅行社业内部进行了批发经营商和零售商的垂直分工,而批发经营商和零售商又根据市场状况和企业实力在各自的领域中进行了水平分工,实现了专业化的经营。在澳大利亚,各种旅游产品先通过众多的零售商销售给客户,再集中起来批发给旅行社,这种先分散经营后集中的方式可充分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西方发达国家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方便游客对各种旅游产品的选择。这些做法都是与供应链管理的理念一致的。
国内研究现状
旅游业在我国发展起步较晚,可以说到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才有真正意义上的旅游业。所以在对于如何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更好的满足顾客的需求方面,认识还不够深入。国内关于旅游服务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旅游企业服务人员对游客的心理、态度和技巧等方面。
在我国关于旅游服务系统方面的研究文献较少且缺乏系统性。其中邹慧萍等(1996)探讨了建立灵活快速反应的旅游服务系统ATSS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构想;赵洁(2002)构建了基于Browser/Server的旅游服务系统TSS,并分析了该系统的功能、特点、网络结构、软件结构和关键技术;张文建(2001) 则分别从旅游和服务两个角度提出了旅游服务系统模式以及旅游服务传递系统等;杜文才(2003)分析了旅游业的信息特征、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引起的旅游业经营环境变化,提出了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并提出利用信息技术对旅游企业过程重组;张英姿(2005)提出构建旅游服务供应链的意义,但并未对其运作机理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通过对供应链管理起源的分析,可以发现其主要是用于制造业,而旅游业是属于服务业。那么能否把这种先进的管理模式用于旅游业呢?下面本文就对其可行性进行系统分析。
首先,旅游(或称旅游活动)是一个过程,它贯穿于主体(旅游者)、中介体(以旅行社为核心的旅游经营企业)和客体(景区或景点)之间,表现为客流(旅游者出行路线及安排)、信息流(旅游开发规划、市场营销)与物流(物质的供应与流通)的统一。而客流和信息流可以作为特殊的物流,因此可将现代物流管理及供应链的理论与方法运用到旅游的开发管理中。
其次,在客体――中介体――主体这条旅游服务供应链中,质量、成本和时间同样是三个关键要素。质量要素决定旅游者的满意度,进一步决定旅游者的消费决策,从而影响到旅游企业的客源市场;成本要素则决定旅游业的获利能力,并最终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时间要素是决定响应旅游者需求的速度,与旅游者对产品质量的感知有关,也与旅游企业的效率有关,从而又影响到质量和成本。所以,为质量、成本、时间三要素提供基本保证的旅游服务运作模式及其管理在旅游业的地位不容忽视。
供应链管理不仅是一种适应目前环境的最为先进的运作模式,而且作为一种协调参与者的相关活动的全面整合系统观,着重强调强强联合、资源整合和整体运作,对客观上已经存在的旅游服务分工协作的系统以及旅游服务供应链的运作管理可以提供理念的启发、理论的指导和方法的参照。
借鉴供应链管理模式,旅游业就可以根据实际,围绕实现顾客需求的有效合作方法的研究,探索旅游服务供应链的具体运作模式。
旅游服务供应链进一步研究方向
根据旅游服务供应链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其对旅游业的重要作用,要真正发挥旅游服务供应链的作用,就必须对其运作机理进行深入研究。今后的研究应主要探讨旅游者――旅游经营者――景区、景点三者之间应如何进行协调,才能实现旅游服务供应链的目标。本文简单介绍一下各部分研究的主要内容。
旅游服务供应链的主体:旅游者
旅游者是旅游服务供应链的主体部分,旅游服务供应链的目的就是要满足顾客的多样化需求,同时又使供应链各企业达到利润最大化。因此在这部分,应着重研究如何建立一个可信息共享的旅游信息系统。
旅游服务业是一种基于需求的行业,尤其是对信息的需求强度高,它们提供的是无形的服务而非有形产品,特别强调顾客服务与信息传递的关系。对服务业来说最重要的是将大量的专业与经验以信息流的方式对顾客进行传达或服务,从本质上与电子商务的精神是相通的。
电子商务的本质是效率、协同、敏捷、快速,不仅有助于服务业有效地提高效率,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服务业通过电子商务方式可以进行及时、丰富的信息交流与沟通,物流的瓶颈对服务业电子商务影响甚微,地域分散的资源非常适合通过互联网进行集聚和共享。因此如何构建一个可信息共享的旅游信息系统是旅游服务供应成败的关键。
旅游服务供应链的核心:旅游经营者
旅行社是旅游服务供应链的核心组成部分,起着协调相关旅游服务企业的作用。旅游服务供应链的稳定与否,关键在于协调和激励约束机制是否完善。这部分应着重研究如何解决旅游社、交通、餐饮、住宿相互之间的协调和集成问题。如旅行社与航空公司之间关于定票的协调机制研究,作为两个彼此独立的利益主体,航空公司希望旅行社在旅游淡季时多购票,而在旅游旺季时少购票,而作为旅行社的实际情况则正好是相反的,那应该如何来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它们形成一个稳定的利益共同体则是旅游服务供应链的研究重点。
供应链中的节点企业能协调一致、抱成一团迎接外来供应链的威胁与攻击,必须要有对供应链中的每个节点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将有利地巩固旅游服务供应链上下游结点之间的忠诚度、保证了风险及利益的共享,业务集成,有力地减少了企业的无效率的重复运作。
关于旅游服务供应链的集成问题主要是应该研究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如何通过网络技术进行信息的集成,以达到快速、高质量、低成本去响应客户多样化的需求,这其中也应该包括如何选择供应链合作伙伴以及如何对其绩效进行管理的问题。
旅游服务供应链的基础:旅游资源与环境
景区或景点是吸引游客旅游的主要吸引物。要发挥景区或景点吸引力,必须要做好景区或景点的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这里的旅游资源是指客观存在于一定地域空间并因其所具有的审美和愉悦价值而使旅游者为之向往的自然存在、历史文化遗产或社会现象。旅游资源分为两种:有物质的、有形的,如山川、园林等;也有非物质的、无形的,如民俗文化、旅游服务等。
旅游资源与环境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它不仅包括旅游资源本身的保护,使之不受破坏、特色不受削弱,而且还涉及到其周边自然生态与社会环境的保护问题。注重资源环境保护,防止破坏性开发,尤其要重视对自然保护区脆弱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于这部分主要是通过定量的方法进行研究,如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和经济学分析的方法,研究如何开发景区或景点的旅游资源,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 而关于景区、景点与旅行社的协调问题,主要是研究多委托人和多人的情况下激励约束机制的相关问题。因为一家旅行社会同时开辟若干条旅游线路,而一个景区、景点也会同时与若干家旅行社进行合作,对于应该如何协调好彼此之间的关系,既不能破坏当地的旅游生态资源,同时又不能使旅行社能够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也是旅游服务供应链未来研究的一个重点。
参考文献:
1.马士华等著.供应链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张英姿.初探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5(2)
3.《中国旅行社业发展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课题组.中国旅行社业发展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旅游学刊,2002(1)
4.邹慧萍,汪应洛.建立灵活快速反应的旅游服务系统[J].管理工程学报,1996(6)
5.赵洁.一个基于Br0wser/server体系结构的旅游服务系统.系统建设,2002(4)
作者简介:
篇8
[关键词]供应链;供应链管理;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8-0066-02
1 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理论
1.1 供应链的定义
供应链(Supply Chain,SC)的概念最早来源于彼得•德鲁克提出的“经济链”,而后迈克尔•波特将其发展成为价值链(Value Chain)理论,在此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它是指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
1.2 供应链的特点
(1)复杂性。因为供应链节点企业组成的跨度不同,供应链往往由多个、多类型甚至多国企业构成,所以供应链结构模式比一般单个企业的结构模式更为复杂。
(2)动态性。供应链管理因企业战略和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需要,其中节点企业需要动态地更新,这就使得供应链具有明显的动态性。
(3)面向用户需求。供应链的形成、存在和重构,都是基于一定的市场需求而发生,并且在供应链的运作过程中,用户的需求拉动是供应链中信息流、产品/服务流、资金流运作的驱动源。
(4)交叉性。节点企业可以是这个供应链的成员,同时又是另一个供应链的成员,众多的供应链形成交叉结构,增加了协调管理的难度。
1.3 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方法,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的计划和控制等职能。企业通过改善上、下游供应链关系,整合和优化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以获得企业的竞争优势。供应链管理主要涉及四个主要领域:供应、计划、物流、需求。
1.4 供应链管理的优势
(1)供应链管理能够实现信息的集成
企业可以通过供应链管理与各方建立起共同利益的伙伴关系,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优势的互补,从而实现共赢的合作关系。这样能使整个链条的信息成本降到最低,并形成一个良性的信息沟通反馈系统。
(2)供应链管理能够实现企业经营的改进
供应链管理使商流、信息流、物流能够快速的在企业内流动,这样就加快了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速度,同时就能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要,能提供消费者和经营者更多的可选择性、更高的配送效率、更优质的服务、更低廉的价格、更简化快捷的操作、更准确的决策等。
(3)供应链管理能够减少企业库存,降低成本
在传统的库存管理中,一般采取的是推式战略,所以一般要有一部分的库存,库存成本较高。而在供应链管理中,企业一般采取的是拉式战略,通过和供应商的合作,可以降低原材料的采购成本;同时供应链与市场需求直接挂钩,市场信息的快速流动,能够使企业的零库存管理方式得以实现,从而使企业的管理成本得到大大降低。
(4)供应链管理能够使企业在管理技术方面获得竞争优势
供应链管理改变了传统的事务作业方式,通过应用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如商品条码技术、物流条码技术、电子订货系统(EOS)、预先发货清单技术(ASN)、电子支付系统(EFT)、供应商管理的库存(VMI)、快速反应系统(QRS)等,提高了事务处理的准确性和快速性,提高了效率,同时也提高了信息在供应链内的快速流动。
2 中国供应链管理现状研究
2.1 供应链成员企业缺乏信任与长期合作
供应链成员企业间缺乏信任,导致短期合作是我国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一直制约我国供应链管理发展的最大障碍因素之一。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合作伙伴选择不恰当,供应链成员之间不信任,系统的整体协调程度低,从而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整个供应链的快速响应速度和供应链的稳定。
2.2 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不能满足企业需要
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在供应链管理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电子商务企业,供应链就是其存活的基础。我国部分企业现在已采取信息系统来辅助供应链的管理,但是由于信息系统没有适合企业的业务流程,严重影响了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效果。
2.3 供应链管理人才引进和培养不足
企业的竞争是人才之间的竞争。对供应链管理而言,人才也是一个关键问题。目前我国缺乏对供应链管理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供应链管理涉及专业技术和管理方法,不仅需要专门的技术人才,且需要大量的既懂供应链技术又精通供应链管理理论及方法的复合型人才。
2.4 企业经营管理制度不适应供应链管理需求
供应链管理不仅仅是解决一个物流问题,而且与企业的战略息息相关。供应链体系建设和发展所需要的制度环境也需要完善,尤其是融资制度、人才使用制度、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等,要使这些制度能适应现代供应链管理发展的要求。
2.5 组织结构不适应供应链管理需要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组织结构都是建立在职能分工的基础上,采取传统的“金字塔”形的直线制。但这种组织结构会造成企业内信息流通不畅,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不足,整个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反应不灵敏,当前的企业管理组织结构难以满足实施供应链管理的需要。供应链不仅仅涉及企业本身,而且还涉及与本企业有关的合作企业,但是很多企业在实施组织结构扁平化、业务流程重组等变革时,仅在企业内部实施,而没有同合作伙伴合作,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对企业外部流程和跨企业流程进行重组,对整个供应链的组织结构、合作方式等实施变革,这样就使得企业的各种变革只能取得部分效果,难以推动整个供应链的优化。
2.6 缺乏基于供应链的竞争战略
供应链管理不应该只是企业短期的行为,更应该将其放在企业战略层次。从更高的层次考虑发挥供应链企业成员的整体优势,发挥供应链的速度优势和价值优势。但是企业却由于合作关系不长,没有形成真正的战略联盟,加之外包政策不彻底等原因使企业缺乏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竞争战略。
3 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对策建议
3.1 建立互信机制,形成长期合作关系
(1)精心挑选合作伙伴,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实施供应链管理时,首先要先明确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哪些是企业擅长的、哪些是企业不擅长的。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所以企业应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提高核心竞争力上面,所以企业可以将自己不擅长的业务外包给其他的有竞争力、成本低的供应商,并与其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实现企业和其供应商的共赢。
(2)建立供应链绩效评估系统,促进成员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供应链上信息的高度集成与共享,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紧密合作,是实施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基础。要建立合理评估激励系统,清楚地认识到供应链中利益与风险分配作用,正确地分辨出供应链各方对整个供应链获利过程中所作出的贡献;设计和采用能反映合作伙伴之间关系的绩效评价指标,把评价的对象扩大到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
3.2 建立健全先进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数字化。建立一个企业、供应商信息共享的平台,与科研单位进行合作,结合本企业发展的战略以及企业的经营的特点,开发适合本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
3.3 实施一体化供应链管理
(1)加强供应链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政府方面要加强高校供应链管理方面理论的研究和人才的培养,企业同时要进行企业内部供应链人才的培训和外部人才的引进。
(2)实施一体化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在于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岗位上干合适的工作,加快整个供应链的速度,因此要优化供应链,必须打破组织之间的壁垒和界限,对组织进行流程的再造,对组织结构实施扁平化改造,实现供应链的一体化。
3.4 重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
企业业务流程再造是指以业务流程为核心,以满足顾客的需要为目的,对公司经营中的基本信息和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关键性的再设计,以求企业绩效取得显著进步。传统企业的业务流程是建立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之上的,一个完整的工作往往要跨越多个职能部门,各部门之间可能会存在着诸多协调与沟通问题。所以,实施供应链管理要求企业必须改造现有的业务流程,以客户需要为中心,实施拉式战略。
3.5 实施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竞争战略
要将供应链管理放在企业的战略层,而不是战术层或者执行层,要从思想上对其进行重视,在制定战略将供应链考虑其中,故在选择合作伙伴时,需要根据公司的总体战略进行选择,联合企业生产链上的上下游企业,进行长期合作,建立战略联盟。将企业有限的资源集中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上,其他非核心的业务通过外包执行。
3.6 实施全球供应链战略
21世纪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将市场竞争演变为国内和国际的竞争。经济的全球化加强了资源、资本、人才的流动,供应链管理也开始实现全球化。中国是世界供应链中的非常重要的一环,所以我国企业在实施供应链战略时,要充分利用我国在世界供应链上地位,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资源,根据企业自身的战略和状况实施全球化供应链管理。
3.7 推进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宏观措施
篇9
关键词:小微企业 ;供应链管理; 完善供应链
一、背景分析
小微企业是小型企业、微型企业、个体工商户、家庭作坊式企业的统称。中小企业的规模较小,管理层次少。对于小微企业来说,树立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并通过ERP来实现对供应链的有效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据统计,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可使生产过程总成本下降10%,按时交货率提高15%,订货、生产的周期缩短25%~35%,生产效率提高10%以上。过去,即使最新的技术部门,也有可能缺乏足够的内部资源来实施供应链管理。而现在,信息技术的引入和实施成本大大降低,小微企业完全可以负担得起,因而可以顺利地实施供应链管理战略。小微企业应积极主动地发挥自己的专长,将其作为竞争优势,与供应链中其他合作伙伴共同努力,使整个供应链受益,反过来也可促进自身的业务。小微企业在开展供应链管理时也可以得到信息技术的支持,如EDI、ERP、 MRP 11等。小微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力军应充分认识所处的竞争环境,认清障碍,克服困难、强化信息系统建设和人才培养,集中资源培育和发展自身专长, 构建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更好地参与外部市场竞争。
二、小微企业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化建设不足。与大型企业比较,小微企业由于规模小、资源有限,一般没有条件实现管理职能的专门化。据统计,目前,中国小微企业信息化管理普及率低于10%,于国外70%的平均标准相比远远落后,在4000多万小微企业中有90%的小微企业未拥有企业网站,利用互联网进行营销的公司更是不到总数的8%。约74%的小微企业的信息化投入与销售收入比例低于1%,而国外的大多数小微企业这个比例维持在2%~3%。小微企业受其管理思想和经营条件的限制,信息化建设力不从心,远远达不到供应链管理的要求,从而导致供应链上信息流动滞后,影响了供应链管理的成功实施。(二)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企业供应链系统的一体化,需要尖端技术的支持,但是小微企业发现和找到真正适合于自身商务运作程序一体化管理的供应链系统却是非常困难的,技术的加速更新又增加了这种选择的难度,使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难以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现代供应链管理需要借助先进的制造技术、信息技术,但并不是先进的技术就能保证供应链管理的成功实施,人员的素质、企业间关系的培养对于实施供应链管理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规模小,资金匮乏。小微企业规模小、资金匮乏是由小微企业的经营特点决定的。资金的匮乏导致企业在扩大企业规模或是规避风险方面都存在严重的能力不足,这会令企业处于尴尬的境地。小微企业之所以难以获得资金支持,一是因为小微企业本身的信贷水平不高,很难得到金融机构的融资;二是目前国内尚不完善的金融体制及苛刻的金融政策。正确认识资金在供应链中的地位,充分发挥资金流对供应链的管理的积极作用,是当前小微企业应该重视的问题,更是国家应该重视的问题。(四)人力资源匮乏。受中国人长期观念的影响,社会对小微企业存在诸多不良认识,导致小微企业人才难以引进。因缺乏技术及管理人才,加之资本少、规模小,导致发展受到限制。人才匮乏是约束小微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尤其是私营企业,人才缺乏非常严重。由于小微企业缺乏人才,特别是经营管理和技术人才,导致众多中小企业依旧沿用过时的管理方式,有的甚至停留在家族式管理层面,难以引用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导致企业经济效益低下,没有市场竞争力。
三、小微企业供应链管理中的建议
(一)构建企业自己的ERP 管理系统。1.构建新型的库存管理体系。流动资金对于企业正常运营及企业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小微企业的资金是相对紧张的,因此,对于资金薄弱的小微企业来说,减少资金占用可大大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企业建立合理的库存管理对于节约资金占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库存管理是实现价值链增值的重要环节,小微企业要做好库存管理,来应对其原材料价格上涨、资金不足、融资困难等压力。2.构建高度自动化的物流配送体系,实现信息化。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实现从供应商信息系统到企业自动化仓库及配送整体供应链系统。物流系统只有具有良好的数据共享和信息处理系统,才能快速、准确地获取进货信息、销售信息及配送货物信息,从而提高企业的物流配送水平,实现高度自动化的物流供应体系。(二)加强信息化建设。小微企业在首先应加强企业的整体信息化建设,从原材料进入企业到产成品出库都应经过一个系统的信息处理过程,提高生产率、提高质量、将信息流于物质流有机的统一起来。其次,小微企业应加强同上、下游企业的信息交流,形成一个能对外界变化迅速做出应对的反应机制。例如企业要想方设法与同一供应链中的下游企业实现信息的共享,随时了解下游企业需求,利用内部的快速反应系统可以及时对下游企业的需求变化做出反应。因此,必须强化小微型企业领导者对企业信息化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建立适合供应链中各成员间信息交流的平台。(三)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工作。当今社会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由于种种偏见的存在,使得我国小微企业难以得到所需的人才,因此小微企业应把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放在战略的高度来抓。首先,要采取多种形式,有计划地为企业的管理层、技术人员以及职工提供培训机会,把培养各类人才作为小微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任务。另一方面,小微企业可以根据自己需要借助外部人力资源,这样就可以节省成本同时可以满足企业供应链管理的需要,例如通过借助外部专家管理咨询用来弥补自己管理上的不足。(四)注重核心能力的培育。小微型企业要集中自己有限的资源,塑造、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打造核心专长,在核心业务的基础上寻找合作伙伴,这样才能更有利于供应链的稳定。核心竞争力不仅是企业的组织管理能力、技术能力,也是企业的创新经营能力,它能帮助企业持续不断盈利。小微企业在供应链构建中应加强联合,打破旧有管理规范,创造新的管理流程。改变现有小微企业供应链管理落后的局面,摆脱传统组织分工理论的束缚,提倡供应链作为整体系统在顾客导向、组织变通、企业再造及信息技术运用方面的功效,达到快速适应变化的环境的目的。
四、总述
总之,在供应链管理日益被采纳并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时,小微型企业必须认真分析,明确自身的核心优势所在,通过调整自身的业务活动,形成能适合自身发展的供应链模式,提升自身核心能力。小微企业不仅应该做到关注内部供应链管理,还应与外部供应链加强协同,不仅要接受供应链及其他企业管理中相应的理念,还要制定科学的实施计划。2011年以来,政策上对小微企业进行了相应的资金扶持,小微企业更应该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切实行动,克服困难,重视供应链管理,小微企业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慢慢发展壮大,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一朵璀璨的奇葩。
参考文献:
篇10
摘要:农产品供应链是供应链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我国对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模式,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末端的超市,可追溯体系及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信息化方面,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展望了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道德风险、利益分配、信息流通和物流配送体系等方面的发展前景,应建立新型产销一体化供应链和流通体系,实现农产品流通的网络和信息化管理,使我国农产品进一步融入全球供应链。
关键词: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可追溯体系;电子商务
Abstract: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 is one of the hot issues in the researches o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t causes wide concern of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reviews those researches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theme,organizational model,traceable system,e-commerce,etc. It also discusses its future development in terms of moral hazard,interest distribution,information flow and logistics,distribution system,etc. 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offer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further research on 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
Key words: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organizational model;traceable system ;e-commerce
一、引言
在20世纪50年代物流研究的基础上,供应链管理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左右,90年代以来成为研究实践的热点。Hau L.Lee(1992,1995)、Stevens(1993)、Evens(1994)、Harrision(1996)、Phillip(1996)、Wjndell(1995)等从不同的侧重点,给出了涉及不同范围的供应链定义。Houlihan(1985)、Jones(1984)、Sterens(1984)、Slott和West brook(1991)、Lee和Billingfon(1993)、Lamming(1996)等认为供应链是物品从供应商向下流动到客户,而信息向着两个方面流动的一个由供应者、制造者、分销者、零售商和客户构成的系统。国内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马士华、林勇(2003)给出的定义: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售、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是从研究危急中的美国杂货店开始的。目前关于农产品供应链源物质的定义和分类尚存在混乱,相互之间存在着包容关系而没有澄清和理顺,以至我们无法用适当的标准对其进行命名并定义。国外与此研究领域相关描述主要有“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Agri-Supply Chain”和“Agro-Supply Chain”,以及昆士兰大学Peter Nicholas教授使用“Agribusiness Supply Chain”和华盛顿州立大学Kenneth Cassavant使用“Food and Agriculture Supply Chains”的表述,上述表述在国内目前尚无权威统一的译法。国内与此研究领域使用较多的名称有“农业供应链”、“农产品供应链”、“涉农供应链”、“食品供应链”、“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等。农产品供应链是一个为了生产销售共同产品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组织系统(孙剑,李崇光,2006),它类似一种超级组织(W.Stern,1996),它包括交换过程中的各种关系,是交换的推动器(E.Pelton,2002).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是指对农产品生产的原料供应、生产加工、产品物流和销售等环节参与者的关系的管理,具体的组织形式表现为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的战略联盟(Johnson,Hofman,2004)。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理论在农业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它将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连成一个有机整体,并对其中人、财、物、信息、技术等要素流动进行组织、协调与控制,以期获得农产品价值增值的活动过程。
根据国外农产品供应链成功运作和农业发展的实践经验,国内外研究者和农业管理者均得到以下结论:农产品供应链可以改变传统农产品生产、流通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生产者、中间商和消费者个主体之间链接不紧密的关系,提高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方面工业化程度,是农产品经营者获取市场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农产品供应链可以解决农业及其关联产业所涉及的效率与竞争力问题、公共健康与生物安全问题、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并使我国的“三农问题”得到逐步缓解,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产品供应链研究现状
现如今发达国家如荷兰、日本、美国、欧盟等,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冷志杰(2006)指出国际上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一般被用来在最低成本下改进农产品质量,同时也是保障食品安全和检验质量管理的有效渠道,更多地被用于战略、战术和可操作的供应链规划、供应链的设计和绩效管理等。供应链理事会(Supply Chain Council)、国际食品和农业关联企业管理协会(International Food and Agribusiness Management Association,简称IAMA)、世界银行、国际食品和农业综合企业管理协会、Wageningen农业大学及农业链能力(ACC)中心都在致力于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开发与推广,他们对农业供应链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并在会员中分享经验和成果,提高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效率。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逐渐成为学术界、政府和农业企业关注和研究的热点。
与国外相比,国内对供应链管理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而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问题的研究起步更晚。我国从1999年起开始有了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利用CNKI检索表明,国内首篇关于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文献刊发于2000年。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供应链所要求的硬件设施及其管理理念还存在非常大的差距,其研究仅局限于对整个或部分供应链进行初步分析、提出问题,给出政策阶段,缺少模型分析工具和建立供应链的方法论。因此我国的农产品供应链在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中都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多领域等待开发。不仅需要新的理论研究来支撑,还需要研究者进行较多的实证定量研究解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目前国内外关于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形成原因、发展过程、现存组织模式、合作机理模型及各环节上的利益分配机制和相关理论分析等方面。笔者将在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对农产品供应链内涵、主题、结构、要素、组织模式等方面进行综述。
基于农产品供应链研究主体的不同特性,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主要涉及:食品供应链、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蔬菜供应链、一些重要经济作物的供应链(棉花、非散装谷物等)及畜产品供应链(乳品、猪肉等)等领域。农产品供应链微观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供应链各环节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消费者主题的研究,宏观方面的研究有政府对农产品供应链的宏观调控,食品安全管理体制有效的预警、监督管理和惩罚等。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上主题关系的研究有:合作激励模型构建、投入信任理论分析、利益分配机制研究和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流通等问题。孙剑、李崇光(2006)指出,农产品经营管理的战略重点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效率阶段、质量阶段、快速反应阶段。效率阶段存在于以生产为中心的供给经济时代,主要通过降低农产品经营成本、提高效率获得竞争优势;质量阶段发生在农产品逐渐由供给经济时代向需求经济时代的过渡,这一时期市场更加关注农产品质量;在农产品需求经济时代,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偏好变化迅速,对产品质量、产品服务和产品特色等要求更严格。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日益呈现扩展、深化、精细和外部交融之势,许多农产品供应链研究涉及并结合了ISO9000、HACCP、TQM、透明化、冷链配送和可追溯性系统等已有的技术和理论。目前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是以蔬菜、水果、禽、蛋、肉、奶制品、水产品等生鲜农产品为研究主题。方昕是我国生鲜供应链初始研究的最有代表性的学者,他指出生鲜供应链资源整合的关键环节是生鲜加工配送中心,连锁超市集团的生鲜加工配送中心是一个连接上、下游的重要环节,生鲜供应链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农产品供应链下游的产后加工、流通和消费。黄祖辉、鲁柏祥(2005)等从超市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要素入手,指出超市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管理不能仅依据一般的现代物流管理思想与时间,而要考虑产品特性、技术支持、营销与竞争、组织成熟度、公共政策诸因素。蒋侃(2006)以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为主要研究对象,提出从提高顾客服务水平、围绕核心企业组织供应链资源、建立信息共享激励机制、建立协调的利益一体化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等方面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进行优化。韩美贵、周应堂(2007)指出生鲜农产品具有特殊的品质特性,从生产到销售整个供应过程中都有导致污染和不安全的因素存在。通过生鲜农产品安全产供销一体化制度的建设,逐渐形成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主题,以生产基地为组织载体,以生鲜超市和综合超市为销售载体,加强流通环节的物流管理,可以促进生鲜农产品安全产供销一体化制度的建设。
国内以生鲜农产品为主题的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有:黄祖辉、傅新红关于生鲜蔬菜供应链的研究,黄祖辉构筑了生鲜蔬菜链形成的物流主题的组织化程度和物流活动的综合程度的二维空间理论模型;卢凤君、孙世民自2000年来一直致力于大中城市高档猪肉供应链构建的研究,他们指出构建以规模养猪场生猪供应商、大型屠宰加工企业为猪肉制造商、超市和专卖店为销售商、中高收入的理性消费者为最终用户的优质猪肉供应链是提高我国猪肉质量的最终途径;除此之外,还有陈易一关于乳品供应链、徐晔关于水果产业链管理等研究。
(二) 农产品供应链现存组织模式的研究
农产品生产过程中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农产品供应链有别于制造业供应链的特殊性,主要是源物质和产品自身的生物性、物流控制的管理的高难度性、主体构成的复杂性、时间竞争的局限性和质量安全的重要性等。农产品加工业的日益深入引发了农业的深化改造,加之农产品供应链特殊的市场需求,这将促使对农产品供应链的组织模式进行整合以提高链条的效率与绩效。国外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已较为成熟,我国在理论和实践上对其进行了探讨和摸索。将上游广大分散农户有机地组织起来,与中游加工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同时加快“农改超”进城,以城市连锁超市或大型仓储为主要消费地点,提供安全、快捷、高品质以及高附加值的农业加工企业,打造一条以加工与配送为核心的供应链,是我国农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张雨、吴俊丽(2004)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给出了农民销售合作组织、农工贸一体化经营组织和食品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三种比较成功的食品供应组织模式。谭涛、朱毅华(2004)从农产品供应链组织的动因出发,提出了我国现行以加工企业为核心和以物流中心为核心的两种主要的供应链整合模式,营造了一个符合当今转轨经济和开放经济环境下,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和运作约束机制的有效的组织模式。李晓明(2006)认为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还是应以农民合作组织与龙头企业为核心,即将上游广大分散农户有机地组织起来,与处于链条中游的加工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打造一条以加工与配送为核心的供应链,是我国农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邓俊森、戴蓬军(2006)基于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中物流损耗大、流通成本高、流通渠道长、流通主体混杂等现状,提出了以企业化的批发市场和超市为核心企业的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农产品流通模式。胡定寰(2006)指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同农产品的“供应组织机构”有密切的联系,提倡采用“超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农户”的新型农业产业化模式来保证农产品的安全。杨为民(2007)指出农产品供应链一体化模式是农业生产松散性的再造,更是供应链管理理念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思路。
(三) 农产品供应链可追溯体系的研究
市场拉动因素对未来农业产生的影响,促进了对可追溯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可追溯性是食品质量和安全管理的一个预防性策略,确保食品从农场到餐桌的可追溯性,实现能够检测和组织食品安全危险、保留新鲜食品卫生及特性的认证和诊断测试,是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基本因素。欧盟管理法规No.178 (2002)要求从2004年起,在欧盟范围内销售的所有食品都能够进行跟踪与追溯,否则就不允许上市销售。2002年6月28日,日木农林水产省正式决定将食品信息可追踪系统推广到牡鲡等水产养殖产业,使消费者在购买水产品时可以通过商品包装获取品种、产地以及生产加工流通过程的相关信急。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 (FDA)要求在美国国内和外国从事生产、加工、包装或掌握人群或动物消费的食品部门,于2003年12月12日前,必须向FDA进行登记,以便进行食品安全跟踪与追溯。
樊红平、冯忠泽(2006)指出食品可追溯体系是一种旨在加强食品安全信息传递,控制食源性疾病危害和保障消费者利益的信息记录体系,目前已成为很多国家管理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袁康来、杨亦民(2006)指出农产品供应链上实施可追溯的技术可分为可追溯技术和追踪技术,产品及供应链活动的准确、及时的可追溯性已成为影响食品和农业综合企业健康发展的一个新因素。胡定寰(2007)指出严格意义上需要对安全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加工过程和流通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农产品的可追溯体系是建立在供应链管理基础之上的。超市的发展为我国生产安全农产品创造了条件,超市内的大型计算机信息系统可以保存和有效使用农产品可追溯体系中的所有信息资料。
(四)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农产品供应链
加入WTO后农业发展的障碍由生产领域转向市场流通领域,而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中信息流的复杂性、不通畅性和不稳定性,以及由此带来的信息滞后及不对称和交易手段的单一,使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Gimnez and Ventura(2003)提出信息和通讯技术对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相当重要,可以为农业关联企业提高竞争能力,增加市场份额提供机会。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关键依托以Internet为代表的网络工具体系和基于信息技术的电子商务,用先进的生产经营管理方式,使农产品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建立协同关系提高整个链条的竞争力,使供应链整体向着系统化、集成化、精益化方向发展。
国内学者的研究中,王宁、黄立平(2005)认为企业首先应从内部整合抓起,建立共同的物流目标和部门间的信息共享机制与协作机制并加强信息化建设;当企业的整合普遍达到一定程度后,通过在农产品供应链中搭建不同层次的信息平台进行外部整合,以形成供应链各企业的中枢神经系统。邓俊森、戴蓬军(2006)通过对行业协会信息服务职能和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的需求分析,认为我国应建立以农产品行业协会为主的第三方组织,构建信息平台来协调各环节信息与利益,保障信息畅通、利益均衡和食品安全。员巧云(2006)讨论了涉农供应链管理中信息流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不完全性等性质及其信息的有效和标准化、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控制模式,强调对信息流的管理是涉农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易法敏(2006)提出,可以参照其他行业成功运行的电子商务模式,建立网上农产品流通中心和集成化的农产品交易平台。袁康来、杨亦民(2006)提出了产业结构、产品复杂性和农产品交易的高接触性是影响农业综合企业及其供应链向B2B电子商务转换的三个决定性因素,从产业结构、市场和产品专长、住址发展三个方面构建了农业供应链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的成功策略。
三、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研究现存问题和发展前景
通过查阅国内外资料和阅读相关文献,可以发现,与发达国家农产品供应链相比,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才刚起步不久,还没有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不管是农产品供应链所要求的硬件设施还是管理理念都存在非常大的差距。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呈现这样一些特点:(1)农产品生产市场主体比较分散,以分散经营的农户生产为主,市场意识薄弱,缺乏有效的供求信息;(2)我国缺乏实力雄厚的农产品核心加工企业,供应链组织困难;(3)物流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农村道路、通讯条件差,加剧了物流的不畅通;(4)供应链一体化程度低。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应该从重视组织体系的支撑,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加快信息系统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系统等方面,从而完善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
国内外对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已经为我国提供了大量的有借鉴价值的成果,这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我国对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模式、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末端的超市、可追溯性体系及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信息化,在农产品供应链信息共享、设计和协调等研究方向有了一定的进展,虽然在深度上还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但确实能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当然,已有的研究文献还存在一些不足,集中表现为现象描述比较多,深入的定量分析比较少等,如果对农产品供应链经营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定量分析,可能对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此外,通过上述对农产品供应链的分析,可以看到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基础设施薄弱,相关的政策管理体制不健全,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没有拓展到农村,系统介绍国外农产品供应链的经验较少。全球农产品供应链的构建、农产品供应链成本分析、利益分配机制、农产品供应链的风险管理、电子商务融合农产品供应链配送系统的设计,将是未来农产品供应链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和热点。
四、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展望
农产品供应链中的道德风险问题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农产品供应链中不完全信息及信息不对称及牛鞭效应的存在,会引起大量的不确定和道德风险,并影响最优委托权的安排。而目前针对此问题的研究还未有学者进行深入的探讨,因此随着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如何最小化农产品供应链中的道德风险是个重要的研究主题。
农产品供应链中的利益合理分配机制是值得关注的研究焦点。运用利益分配机制模型,指出供应链各参与主题的能力和努力程度取决于供应链中的利润是否有效配置,而努力程度与能力水平决定了农产品供应链的整体绩效。农产品供应链的系统效能,来自于农产品供应链中各成员企业的真诚协作。由于供应链中的合作伙伴都是独立的经济实体,任何合作伙伴都不会为了其他合作伙伴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自身利益最大化是合作伙伴合作的最强大动力。因此,在农产品供应链中实现合作伙伴间合理的分配收益是农产品供应链的构建与运作成功的关键。
在全球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农产品贸易总量逐年增加,如何在全球范围内构建和发展农产品供应链,将成为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研究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全球农产品供应链的形成,将使得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变得更加畅通,它不仅将增大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的总体效益,还能使单个农产品企业借助庞大供应链的整合优势,在竞争中更主动、更有发言权。同时将具有生产成本优势的我国农产品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这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农产品物流配送系统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近年来我国农产品物流配送实践有所发展,但对农产品物流配送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极少有文献对农产品物流配送做出专门的深入研究。建立新型产销一体化供应链和流通体系,实现农产品流通的网络和信息管理,使我国农产品进一步融入全球供应链。与此同时,物流配送系统设计早已成为物流研究领域的重要话题,并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如何运用已有的配送系统设计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特点,设计出高效的农产品配送系统,也是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研究中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韩美贵,周应堂.生鲜农产品安全供给几个关键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2):3686-3689.
[3] 朱小平.农业供应链中影响B2B电子商务发展的决定性因素[J].物流技术,2007(5):84-86.
[4] 凌宁波,朱锋荣.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模式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91-94.
[5] 张莉.供应链管理文献综述[J].管理宝鉴,2004( 11):45-46.
[6] 李军民,朱有志.借鉴国外成功经验 提升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管理能力[J].江苏农业科学,2007(2):12:54-57.
[7] 黄祖辉,鲁柏祥.中国超市经营生鲜农产品和供应链管理的思考[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1):9-13.
[8] 季绍波,曲刚.国内供应链管理的理论、主题及方法述评[J].运作管理,2006(9):59-61.
[9] 方昕.生鲜供应链现状与发展方向分析[J].远程交易专刊:15-19.
[10]杨为民.农产品供应链一体化模式初探[J].农村经济,2007(7):33-35.
[11]胡定寰.建立健全农产品可追溯体系 强化食品安全[J].专题论述,2007(3):8-9.
[12]樊红平,冯忠泽.可追溯体系在食品供应链中的应用与探讨[J].生态经济,2007( 4):63-65.
[13]袁康来,杨亦民.农业食品供应链的可追溯性研究[J].物流科技,2007,29( 4):121-123.
[14]白云峰,陆昌华.实施可追溯体系的相关问题分析[J].中国禽业导刊,2006,23( 14):36.
[15]陈小霖,冯俊文.农产品供应链研究综述与展望[J].经营有道:183-185.
[16]王凯.中国农业产业链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17]谭涛,朱毅华.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04(5):24-27.
[18]杨为民.中国蔬菜供应链结构优化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论文,2004:24-36.
[19]Donna B.The global food chain,Dairy Foods [J].ProQuest Agriculture Journals,1999,100(3):41-43.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