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研究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20:36: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业设计研究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业设计研究论文

篇1

工业设计的对象是产品,但是设计的目的并不是产品,而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工业设计可以说是人的需求的产物。功能是产品满足人们需求的特性,是产品的核心概念,通过对产品功能的不断地开拓,以满足人们的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推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作为生物体的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需要,既有来自心理方面的需要,又有来自心理方面的精神需求。需求是个性的一种状态,它表现出了个性对具体生存条件的依赖性,需要是个性能动性的源泉,使人对社会作用的尺度和衷心,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表现。

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而动机的产生主要是根源于人的需要,人们的行为一般而言都是带有目的性的。需要、行为、动机、目标构成了一个人类行为活动的结构。所谓需要主要是指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和欲望,人的需要如同人的生命过程一样,处在一种不断的新生与变动中,需要是产生人类各种行为的原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根源。

所谓动机,是指为满足某种需要而发生行为的念头或想法。它是促成人们行动的内部动力,是激发人们的行为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因即活动的动因。它不仅引发人们从事某种活动或发生某类行为,而且规定行为的方向。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行为科学认为,当人的需要还处于萌芽状态时,它将不明显的模糊的形式反映在人们的意识中,导致不安之感的产生,这时就成为意向。需要和动机导致行为的产生。每个活动着的人都有行为,人与行为是一体的,有人就会有行为。二无论的理性人类学认为人由理性和理性所依赖的躯体生理所构成,只有理性才使我们成为人,在人的行为特点中,人的理性常显得较为清晰。

需要引起动机,动机支配行为,需要和动机成为行为的原因。而人的任何行为都表现出了一定的目的性,期望达到某种成就或结果,行为是需要和目的之问的过程和中介。因此,人的造物行为,首先伏根于人的生存和生活的需要,所谓“需要是发明之母”,人的造物行为是在入类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性的行为。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造物行为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造物行为与人的需要相联系,而人与动物都有需要,有的动物也能简单地进行造物,但人的需要与动物的需要有本质的区别,人的造物与动物的造物也有根本的区别,动物的需要完全是天生的无意识的需要,而人的需要则是不仅来自身体天然的欲求,而且是人类自已创造出来的多种需要。人的造物不仅满足需要。而且创造需要。需要是人类进步和文明的动力。需要作为生物体的基本属性,它既是规范,又是一种自我适应。自我调节的机制。

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它具有一定的层次性、阶段性,是发展和变化着的。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研究人类动机时,提出了著名的“需要理论”,他认为人的需要的层次,由最低级的需要开始,向高级的需要发展,呈阶梯形。可分为五个基本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或谓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1、生理需要,这是人对生存的需求,是人类需要中最基本、最强烈、最原始、最显著的一种需要。所谓“饮食男女”,“民以食为天”,人们需要食物、饮料、住所、睡眠和氧气,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生理需要。生理需要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它是推动人们行动的最强大的而且是永恒的动力。

2、安全需要,在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后,就希望满足安全需要。安全需要包括多方的安全,心理上的安全、生理安全、环境安全、经济安全等等。在这种心理要求下,人们一般都比较喜欢秩序和稳定。

3。社会需要又称作归属和爱的需要,在前两者需要满足后,社会需要开始成为强烈的动机。这时人希望得到别人的支持、理解和安慰;希望进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保持友谊、忠诚、信任和互爱。

4、尊重需要,人们的尊重需要可以分成两类:自尊和来自他人的尊重。自尊包括对获得信心、能力、本领、成就、独立和自由等的愿望;来自他人的尊重即社会承认,包括威望、承认、接受、关心、名誉、地位和赏识等等。

5、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类的成长、发展、利用潜力的心理需要称之为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需要是一种想要变得越来越象人的本来样子、实现人的全部潜力的欲望。

人的不同需要导致了人为了满足需要而进行的劳动生产和创造,人的造物行为和结果,不同程度地表现了上述五种需要的内在规定性。从人的需要的丰富性来看,人的高层次的需要往往是人自己创造出来的,是人自身本质力量的体现。人类的造物活动是一种充满人类理性精神和文化质的行为,虽然造物根源干人的需要,尤其是满足人生存生活的基本需要,但这种满足并未成为人进行造物的全部根据和限制。造物与人的需要之问有一种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互动关系,这种关系亦是人的“文化性与生物性的互动关系”。

人作为社会的人、文化的人,生物性的满足并不是唯一的需求,精神等需求有时会走到前列而占据重要位置。不同形态的造物,反映着人需要的变化和多元。从一般实用工具用具生产到艺术质的造物——工艺品。工业设计产品的生产,这些不同层次的造物生产表现着人类上升着的需要和追求。人通过造物的方式实现需要的满足,这种满足的同时也意味着目标的实现,而目标的实现本身也是人的一种需要,我们在满足需要中实现了自我确证,造物和设计及创造本身的成功,构成了进一步活动的基础,也构成了新的创造活动的基础,并产生和满足着新的需要。

二、人的自然尺度

人是自然之子。自然尺度即人作为自然的人其生物体的尺度,包括人体各部分的尺寸、体表面积、肢体面积以及人体肌肉、组织的生物物理的特性等等的尺度。在人类工效学研究中,一般把这些复杂的系统归为感官、神经、肌肉、骨骼、功能五大系统,这亦是与设计密切相关的主要方面。

当人类产品的生产和设计发展到20世纪时,以人为主体的设计思想的确立,促使人对自身复杂的系统结构及人与物关系研究的开展,人机工程学是在理解和把握人体自然尺度的基础上,充分了解人类的工作能力及其限度,使之合乎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特征的一门科学。人机工程学是研究人自然尺度的科学。工程人体测量学,是用一定的仪器设备和方法测量产品设计时所需要的人体参量,并将这种参量合理地运用到设计中,目的是为了在人-机-环境系统中取本论文由w整理提供得最佳的匹配。

设计是为人的设计,产品生产是为人的生产,因此,其中心是人而不是物。人机工程学的建立,从科学的角度为设计中实现人一机一环境的最佳匹配提供科学的依据,并使“为人的设计”落实到科学的实际的设计中,而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或理想中。对于设计而言,人机工程学是必备的条件之一。来自人的生理学、心理学的相关数据是设计必须遵循的主要数据。在人与机器系统进而到人与环境空间的系统关系方面,设计都需要人机工程学测量数据的支持。在工作空间和生活空间的设计中,特别是在一些空间条件有特殊限制的空间中,人体尺寸更是设计的重要依据。

人的自然尺度仅是人生理或心理尺度的一种综合反映,对干设计而言,人的自然尺度实际上规定或决定了一定的造物尺度和审美尺度,人是以自然尺度为基准去观看、去衡量、去设计和创造的。人的自然尺度与设计的关系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人的自然尺度首先构成和决定了人的观察方式和接受方式,如人平行对称的双眼及其结构,决定了人的视野范围、视觉成像机制,并由此决定了人的观察方式。

2.人的自然尺度构成和决定了人观察的标准、接受或感受的标准,甚至审美的标准。人自然尺度中的对称、均衡往往同构于人审美感受中的对称与均衡。

3.人的自然尺度决定了造物的尺度和极限。

4.人的自然尺度是造物设计的基础,又是人超越的对象。

三、人的审美尺度

审美尺度即审美的价值尺度。审美价值属于精神价值范畴。人类的审美活动或者过程包括了客体和主体两方面,美首先来源于作为主体的自然界或事物(产品),但它又与主体的审美需要、审美心境相联系,是两者结合统一的产物,是客体的属性与主体的审美需求和审美心境之间的一种关系。审美价值是建立在主客观特殊关系上的一种特殊价值。这种价循具有客观性,客观性的主要表现是它与使用价值的联系以及它的物理属性。

在产品设计中,物的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内在联系更为广泛。首先,产品的审美价值是在其功利价值的基础上产生的;一切产品的设计与生产直接表现为满足人的某种物质需要,因此,必须具备一定的使用功能,即有效性。功利价值作为入类社会中最早产生的价值形式,是由产品的实用功能性所体现的,可以理解为审美价值的客观性。审美价值在功利价值或者说在使用价值的基础上产生,并成为它的辩证对立面,也就是说审美价值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由感性感知可以接受的独特的完整形式体现出来,表现出对人和社会、对人与世界关系确证的综合意义。

艺术设计的产品是美与效用、审美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体,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一起构成了产品的综合价值,审美价值是产品造型和色彩所体现并为人所感受的东西。产品美的形态与物的结构和功能密切相关,审美价值与使用价值、经济价值也是联系在一起的。

审美价值有两个基本的方面,第一是所谓的“感性现实”,即形成对象的外部形式、尺度大小。颜色、亮度、表面特征等自然性质。这种性质不仅为我们审美感知客体的纯自然现象所固有,也为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现象如艺术设计产品、艺术作品所固有。第二是位于这种感性现实后面的东西,它来自于人的认识与感受、人的审美感知、审美体验,即审美价值的规律与意义,是人与审美对象关系所表达的意义。

设计是为人的设计,这就是说人是设计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然而在工业设计发展的过程中,或者说在设计存在的现实中,相当多的设计的出发点仅仅在于市场竞争、获取利润,设计成了获取更大利润的工具和方法,设计不再是为了人而是为了物。设计体现了人特有的互助心和责任感,设计行为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化行为,设计师所从事的设计,不是为了自己设计,而是为了他人为众人设计,这就必然要求他对社会对人们负责。为人的设计体现了设计的全部价值或者说真正的价值。为市场竞争目的而进行的产品设计,其价值仅仅在于物,因而是不完整的、有限的。在一定的意义上,设计具有较强的道德价值,为人而设计的思想是设计必须具有的高尚道德的一部分。从本质上说,设计是为人服务的,高尚的道德是其本质特征之一。

为人的设计亦要求设计师具备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设计师的设计不是个人的设计,不是个人行为,不是个人艺术表现,而是以人的需要和目标为宗旨的,因此,设计只有为人的设计才能够最终成为优良的设计、好的设计。从设计的宗旨而言,设计师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性可以说是本质的、必然的,为社会大众服务、为社会和时代的需求而设计,是设计师的天职。这也是设计师与艺术家的一个重要的区别之一。设计不是设计师的自我表述,设计不是表达与其特定的社会宗旨相矛盾的个人感情的场所。设计师的设计一旦作为产品或者以其他形式进入社会和人的生活,首先的他具有了一种社会责任和义务,成为一种本质的承诺、一种可以依靠的精神和物质存在,这是设计存在和为人们接受的根本保证。

设计的社会责任是提供某种服务,它使用公众易懂的语言和符号,是设计者站在使用者的立场上为使用者而言的,替使用者着想的,为使用者提供最大的方便。设计师是最好的“公务员”,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设计师应是最具有献身精神的人,他的艺术才智是通过艺术设计的创造奉献给大众的,他的艺术生命是与设计的创造与奉献联系在一起的。

参考文献

《工艺美术概论》李砚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非物质社会》滕守尧译四川人民出版社

《意大利设计》梁梅著四川人民出版社

篇2

修井机设备简介

1MR3000DC修井机

修井机主动力为主变频控制电机,能够实现速度无极控制,合理优化台上布局,因而操作空间增大,并使操作者在作业过程中操作更为简便。修井机采用DDVC盘式刹车:刹车力矩容量大,制动效能稳定,散热性能好,刹车灵敏性能高,降低了司钻的劳动强度;提高了钻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可以方便地实现液控活电控操作,便于远程控制,实现修井作业自动化。井口监视装置能够实现井口作业监视及录像功能,更有利于现场人员施工作业时对井口突况的监控。采用“以电代油”的动力方式,以工业电源作为主动力,代替了传统的柴油机动力,具有高效、节能、减排、环保等优点,

2MR3500A(XJ9024)修井机

MR3500A修井机为车载自行走修井机,整机由专用底盘车、传动系统、单滚筒绞车、Π型井架、游动系统、液气电系统等组成。装备康明斯ISLe37530电喷柴油发动机,整机功率储备系数高,比功率大,动力强劲,是国内第一家取得国Ⅲ排放标准公告的修井机产品。配备24米井架,链传动绞车;底盘采用全轮驱动,液压动力转向,操作轻便,越野能力强;液路系统采用欧标卡套式接头,防渗漏能力强,液缸处加装平衡阀,提高起放作业时的安全性。井架照明控制系统,在突况下可实现车载电源与外接电源的切换,从而保证井场照明。

3MR3500-1修井机

整机由专用底盘车、传动系统、单滚筒绞车、Π型井架、游动系统、液气电系统等组成。装备CATC11柴油发动机,整机功率储备系数高,比功率大,动力强劲,底盘采用全轮驱动,液压动力转向,操作轻便,越野能力强;液路系统采用欧标卡套式接头,防渗漏能力强,液缸处加装平衡阀,提高起放作业时的安全性;井架照明控制系统,在突况下可实现车载电源与外接电源的切换,从而保证井场照明。修井深度小修4000m,大修3200m。

4MR3500-2修井机

为自行走修井机,整机由专用底盘车、传动系统、单滚筒绞车、Π型井架、游动系统、液气电系统等组成。装备康明斯ISLe34030电喷柴油发动机,整机功率储备系数高,比功率大,动力强劲,底盘采用全轮驱动,液压动力转向,操作轻便,越野能力强;液路系统采用欧标卡套式接头,防渗漏能力强,液缸处加装平衡阀,提高起放作业时的安全性;井架照明控制系统,在突况下可实现车载电源与外接电源的切换,从而保证井场照明;修井深度小修4000m,大修3200m。

5MR7000S修井机

MR7000S为车载自行走式钻修机,装有双CATC15柴油发动机,采用自绷绳形式,增强钻机的稳定性;盘刹采用刹把式,提高液压盘刹的控制精度和安全性;运载车使用油气独立悬挂方式,提高越野性能和舒适感;实现两台发动机并车驱动,提高越野性能;底座采用横向平行四边形结构,受力合理,井口空间大,便于安装组合式井控设备。盘刹采用刹把式(带驻车互锁),提高了液压盘式刹车的控制精度和安全性;辅助刹车采用气动盘式刹车(伊顿),结构紧凑,满足车载钻机绞车安装空间,提高了工作的安全性;采用单液缸伸缩井架,简化了控制回路,提高了井架伸缩的平稳性,所有液缸配有平衡阀,确保了钻机作业过程中的安全性;钻井:(41/2″钻杆)1600--3000m;修井:大修(41/2″钻杆)5000m,27/8″钻杆8000m。

固控设备介绍

固控设备一般包括振动筛、除砂清洁器、除泥清洁器、离心机等。ZS/Z1-1型直线振动筛此为第一级固控设备采用平板型和波纹型筛网,振动筛可单机或多机组合使用,适合油田2000m以上各类钻机配套使用。ZS/PT1-1型平动椭圆振动筛该振动筛采用长激振电机、应用双电机自同步原理代方法和理论研制成功的高效钻井液振动筛。该筛型结构设计紧凑合理,运转平稳,故障少运行时间长,维护费用低,钻井液分离效果好。QJ300×2除砂清洁器采用水力旋转流器离心沉淀原理,可分离API定义的44–74?m“砂”粒,具有结构紧凑、设计合理,除砂效果好的特点。QJ125×8除泥清洁器该清洁器采用水力旋流器离心沉淀的原理制成,可分离API定义的15~44?m泥沙粒,除泥效果好。

JB/15固定式钻井液搅拌器固定式钻井液搅拌器属于钻井液固控系统设备之一。电机通过涡轮减速箱带动搅拌器叶轮旋转,产生强大的水力涡流,使钻井液中的固相颗粒充分悬浮,防止沉淀,确保固控系统液流畅通,满足各固控设备正常工作。LWG450×1260-N卧式螺旋卸料沉降离心机离心机是固相控制的重要设备之一。主要用于清除钻井液中细小有害固相;原理是用离心沉降法分离含有大量固相颗粒悬浮液的设备,可同时进行离心沉降、干燥、卸料等分离过程。产品结构紧凑、操作简便、单机生产能力大、分离质量高,操作费用低;具有良好的隔振结构;离心机主要由转鼓、螺旋推进器(以上两项均由优质不锈钢制造)、差速器等组成旋转组合体。

篇3

关键词:毕设;管理;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009-02

毕业设计(论文)(以下简称毕设)作为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学生学习、了解、掌握科学研究的途径和措施,并且也是学校办学理念及执行力度的集中体现。各高校对毕设环节都非常重视,制订了各种规章制度规范论文环节的选题、指导和答辩,以保障毕业论文的质量。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自建院以来已完成三届毕设工作,参与毕设学生累计为5151人次,选聘指导教师累计510人次。学院及各系部领导对毕设工作高度重视,把它作为学院实现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的重要阶段。在这三年毕设的管理中,学院在学习北科大校本部以及兄弟院校的管理经验基础上,结合学院实际,探索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管理特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明确定位、树立新观念、合理安排教学

学院实施“应用型”理论教学和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致力于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根据这一办学理念,我们明确了毕业论文教学的准确定位,它是面向学生整个大学受教育期间进行的全程性教学,是从根本上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用以增强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保证毕设的整体质量,学院的毕设工作要求各系抓好毕设工作与专业课教学、课程实践、毕业实习等环节的内在联系,将所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放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将课程论文、实习报告、设计(论文)进行一体化指导,通过一点一滴地渗透使学生逐渐掌握毕设的基本常识和研究方法,而不是在全部专业课学习和社会实践完成后,到毕业前最后几个月才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课程安排方面,学院专门开设了《文献检索》、《学术论文写作》作为毕设准备课,旨在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毕设能力训练。

二、领导重视、全院参与、职责明确

我院的毕设工作在主管院长统一领导下,由教务处全面负责组织、管理和运作。各系、专业(教研室)、指导教师分级负责并落实完成。学院领导历来对毕设工作都非常重视,通过定期和不定期召开专门会议来研究部署相关工作。教务处负责制订学院毕设工作进程及管理办法,汇总各系毕设题目和指导教师情况、审核各系的毕设成绩,组织毕设工作的检查、评估和总结,协调解决各系在毕设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工作总结,表彰先进,组织经验交流,以及组织开展毕设工作的教学研究与改革,等等。各系是毕设工作的管理主体单位。各系成立由系主任、专业教研室主任和教师组成的毕设工作小组,工作小组对毕设工作的运行以及运行过程中各环节的质量全面负责。由工作小组向各专业(教研室)布置毕设工作任务,审定学生毕设资格,组织审定全系毕设题目及指导教师名单,检查毕设任务书的填写情况,并定期组织检查各专业(教研室)毕设工作进展、质量保障情况。专业教研室负责毕设工作的具体组织和实施,负责选派、确定指导教师,分配毕设任务,组织拟定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检查毕设的进度和质量,进行毕设工作的总结。我院毕设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指导教师对毕设工作的各阶段教学活动全面负责。

三、注重指导教师选聘,充分利用学院资源

根据学院《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办法》的相关要求,指导教师是具有中级(含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系列或研究系列人员。学院的教师以青年教师为主,为了保证毕设的质量,各系充分利用科大资源,聘请了校本部经验丰富的教授参与我院毕设指导工作。我院采取了外聘教师与专职教师协作辅导的团队指导模式。毕设中学生的书写格式等细节问题由专职教师辅导解决,而毕设研究过程中的问题,则主要由外聘教师来辅导。在这种模式的毕设指导过程中,我院专职教师的毕设指导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对保证学生毕设质量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院在硬件设施方面拥有大量的基础性保证,为毕设创造了必要而有力的条件。学院一直重视对实验室建设和机房设备的投入;注重图书馆的专业书籍更新,并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电子资源。学生和教师对学院的实验室、图书馆、机房等硬件设施水平较为满意。目前,学院有实习基地28个,校外合作单位4个,通过实习基地充分运用以及与校外单位的合作,加强了毕设过程中的实践训练,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有效结合,有利于学生各类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学以致用。

四、深入研讨、整章建制、完善管理

为使毕设工作更加科学、规范、有效,教务处开展了一项名曰“独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的研究与探索”校内教研项目。项目通过调研目前我院和其他独立学院毕设质量管理工作现状,总结分析了存在的各种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为如何完善毕设质量保障体系的各项规章制度提出了思考和建议。结合教研项目研究内容,教务处对2009年以来学院、教务处制订的毕设教学管理文件进行了全面梳理,制(修)订了一系列管理文件,内容从毕设学生的资格认定到指导教师的遴选培训;从选题到论文的写作与答辩,对毕设教学过程中各环节的工作都制订了细则,使毕设管理“事事有法可依、面面有章可循”,力图通过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切实保障设计(论文)的质量。

五、建设管理队伍、搭建交流平台、增强服务意识

毕设工作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院的毕设教学管理水平,因为这支团队是毕设工作管理制度的具体实施者,是保证毕设工作顺利进行和取得成功的核心管理人员。学院的毕设管理队伍由教务处教学科主管实践教学的教师和各系教学秘书组成。为更好的服务老师和学生,学院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强毕设管理队伍人员建设:

1.加强岗位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毕设工作管理队伍肩负着行政管理和教育教学管理等多方面的职能,管理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着管理工作的成效。学院非常重视他们的培养,不断为其创造培训机会,以增强业务学习和教学管理能力。

2.定期组织学习毕设管理文件,不断提高工作效率。教务处定期组织毕设工作管理人员学习毕设管理办法、规章制度,使其了解掌握工作要点,熟悉学院毕设工作管理的规章制度和业务流程,这样才能在工作中得心应手,审时度势,发挥枢纽和协调作用,保证毕设各环节工作顺利、高效地进行。

3.促进教学秘书之间的交流,总结经验与不足。学院各阶段的毕设工作由教务处组织,通过教学秘书传达到各系,再由系主任安排专业教研室落实。教学秘书作为毕设各项教学活动的实施者、组织者,是师生之间、教师之间以及系和教务处、学院之间教学工作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不容忽视。考虑到其独特的地位,教务处通过经常召开工作会议的方式,积极为各系教学秘书搭建交流平台,一方面,教务处可了解各系毕设工作进展状况,获得毕设工作意见反馈;另一方面,充分的交流,有助于秘书们总结经验、查找不足。

4.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服务意识培养。我院通过组织对毕设工作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学习,帮助管理人员树立强烈责任感,认识到毕设教学管理在学院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在管理过程中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用正确的思想、正确的观点、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处理问题,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教师服务,保证了毕设工作各个环节良性运转。

通过三年努力,学院拥有了一支素质较高的管理队伍,建立了较完善的管理体系,并且在不断健全的各项规章制度下,毕设工作更加科学、规范、有效,毕设工作理论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设计之舟;工业设计;试点学院教改;理实一体化;一制三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006-02

通过对近几届毕业生的初步调查表明:学生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实践知识不足、实践技能较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难以调动等问题。部分毕业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对实际工作适应性较差,设计出的产品实用性不大或存在功能上或技术上的问题。因此,加强理论和实践教学融合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一、当下工业设计教改之背景支撑

1、武汉着力打造“设计之都”初见雏形

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工业设计已成为制造业发展的源泉和核心动力之一,发展工业设计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009年起,武汉市提出了要“打造工程设计之都”。目前,世界公认的“设计之都”评选有两种,一种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评选授予;另一种是国际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推选,每两年在全世界城市中选定一个。据了解,联合国批准设计之都必须符合7项指标:一是拥有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和水平的设计业;二是拥有以设计和现代建筑为主要元素的文化景观;三是拥有设计学校和设计类的研究机构;四是拥有大批设计人员和设计团体;五是拥有各类专门的设计博览会、设计展等;六是提供适合设计产业发展的环境;七是有以设计为动力的创意产业。这些指标我市目前基本上已具备,江南、江北的各类创意产业园区如“汉阳造”艺术区、“824”创意工厂、东创研发设计创意园、楚天181文化创意产业园、外滩里设计艺术中心等,正散发出江城汉派独特风味,武汉着力打造的中部“设计之都”已初见雏形。

2、我院试点学院改革如火如荼初见成效

2013年,湖北省共遴选支持16所高校开展试点学院改革,获批的试点学院都是现有基础较好、办学特色鲜明、改革思路清晰、社会合作紧密的学院,我院有幸成为首批16所试点学院之一。作为高校设立的“教育教学改革特别试验区”――试点学院的改革以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为核心、以学院为基本单位的综合性改革,在人才招录与选拔方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师遴选、考核和评价制度和学院内部治理结构等方面先行先试,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整体推进提供经验。学院领导结合学校的“135战略目标”,提出了我院试点学院的改革24字方针:“瞄准标杆、分类培养、校企协同、资源整合、开放引领、项目驱动”,并在此基础上正对各个专业和学科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改革措施。

目前,我院试点学院改革工作已取得了初步成效。通过改革着力破除了体制机制障碍,整合了学校优质资源,开创了试点学院自主发展的良好局面,在人才招录与选拔方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师遴选考核和评价制度改革、完善学院内部治理结构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积累了经验,为我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起到了示范作用。

二、创建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之思路

我系在学院24字改革方正的引领下,结合本专业的特色和实际情况,理出创建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之思路:1、在人才培养方面,践行全面发展与个性结合的“一制三化”的培养模式;2、校企协同加大科研力度,将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3、狠抓毕业设计(论文)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融合;4、夯实基座强化实践教学体系;5、与企业共建实习基地拓展实践教学空间;6、健全管理和考核制度保障教学质量。

教改主要是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现有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整体设计,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合理配置,建立起与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着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内容体系。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专业所要求的基本能力,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更高层次的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加深基础与专业、专业与专业之间的衔接与渗透。

三、构建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之措施

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凸显“一制三化”的培养模式

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环节。我系根据行业发展需求,结合专业特色,分层次培养人才:(1)高层设计管理、策划人员。是指产品设计和市场定位等方面的设计管理人才,其中包括战略性的设计管理和功能性的设计管理。这类工业设计人才需求占6.25%,需要很强的设计能力和实践经验。(2)高级设计人员。是指对工业设计有了相当成熟的了解和认识,并成功地完成过各种类型的设计工作,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这类工业设计人才需求占31.25%。(3)助理设计员(绘图员、二次设计人员)。是指具备并精通绘图操作、产品结构、人机工程及各种标准等综合知识,精通产品建模、生产、包装等环节。能独立完成产品结构造型输出、外观模型,产品结构草图等工作。适合于担任企业的制图员以及技术人员,这类工业设计人才占市场需求62.5%,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经初步企业培训,即可成为助理设计员。人才培养模式要充分体现“一制三化”,即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建立导师工作室制度,学生除掌握专业技能外,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交流能力。以导师的项目为核心,组建学生团队,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特长,在设计实践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相互学习,有效学习。在导师的带领下,近年完成多个省部的纵向课题和横向课题,学生的设计实践和创新能力有较大提升,到企业就业、实习得到很高评价。

2、重视实践能力培养,构建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

现有的课程体系过分强调学科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这种以专业为中心,以学科课程为主要特色的课程设置,不可避免地导致课程结构失衡。只有将实践教学落实到具体的课程中去,才能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1)教学与设计开发一体化。在教学上形成“以设计为主线,以专题为目标”的动态模式。每个学期形成一个以基础课程群和工程技术课程群围绕一个设计专题构成的课程环,每个课程环内形成相互支撑的小系统,重点解决一个层次的设计问题。课程环从,低级向高级呈螺旋式上升的循环,不同课程环之间的课程保留一定重复内容。学生学完一个学期,就能获得解决该层次的设计问题所涉及的主要知识和能力。

(2)结合工业设计专业的特性,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把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作为一个整体,对相关或相近专业进行交叉整合,减少理论课和必修课的课内学时,增加实践课的学时和学分。把实践教学体系分为三个层次:1.课程实践教学环,主要培养学生基本实践能力;主要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组成相关知识的课程群,以突破课程壁垒和学科界限,对课内练习、设计项目进行跨课程、跨专业、跨学科的整合,系统重构了从自主开放引导―基础综合训练―项目专题研究―自主研学实践的层次化、模块化、项目化的课程体系。2.集中实践教学环,主要培养学生专业基本实践能力和专业综合实践能力;每学期的寒暑假为集中实践教学学期,把二年级以上的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组成不同的团队到企业实习。这种基于设计项目的实践教学,让学生亲历完整的研究、设计、实现的科学研究与实践过程,更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设计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3、校企协同,拓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平台

(1)校企协同,资源整合,科研与社会实践一体化。教师组成理实一体化的教研团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带领学生以项目驱动实践环节教学。教师经常带领学生到企业或施工现场等进行现场授课和设计分析,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一线摸爬滚打,参与实际设计开发的全过程,并从中得到锻炼。在一体化教学进程中,要充分利用分数的杠杆作用,将成绩的考核与各个实践环节紧密结合,改变重设计正稿不重设计开发过程的传统评分办法。

(2)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活动。学科竞赛是检查学生运用基本理论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活动,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教师带领学生参加国际国内产品设计竞赛,努力提高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水平。2014年我系10级学生喜获全球三大工业设计大奖之一的IF概念设计奖。

(3)激励学生和申请专利。和申请专利是检验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并可以给学生带来自信和荣誉感,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

4、狠抓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促进理论和实践融合

(1)提高课程设计质量。课程设计是工业设计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课程设计重视不够,不能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改革重点是重新制订课程设计教学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实行课程设计教学检查和评估制度,把课程设计教学评估作为常态化的校内评估项目之一,每学期进行一次。通过改进和加强课程设计的选题、指导、成绩考核等环节,提高课程设计教学质量,使学生受到工程实践能力方面的训练和提高。

(2)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目前,在学生容易受到就业影响的大环境下,强化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管理、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也是改革的重点之一。通过实行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检查制度、二次答辩制度、内外审制度等措施,对毕业设计过程中的指导教师资格、选题、开题、实习与实验、教师指导、撰写论文、答辩及论文质量等主要环节进行全过程监控。强化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管理,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充分发挥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对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作用。

5、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拓展实践教学空间

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已成为一种“三赢”的选择。大学生到企业实习,既可以节约企业招聘人才的成本,又便于企业进行人才储备,并为企业的文化建设增添新鲜“血液”;而学生通过实习,在直接熟悉和参与企业运作的过程中,丰富实践知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为择业、就业和将来的工作取得许多宝贵的实践经验,为毕业论文(设计)积累一手素材和资料;我系已在深圳、广州等沿海城市以及省内企事业单位合作建设一批实习基地,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一批湖北省高校省级实习实训基地和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6、健全考核制度,保障教学质量

目前,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评价体系主要是针对教师,难以对学生的实习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因此,建立了对教师、学生双向改革教学评估体系,教考分离――由评价老师转向评价学生。这一改革,可以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教与学之间形成竞争和评价机制,同时通过实施督导制,对于教学质量、学习效果、管理工作、规划工作进行监督、评估和指导。规范教学环节,加强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改革,使理实一体化教学成为实现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

四、结语

总之,在科学合理的确立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比例与分配的基础上,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调整课程结构,用科研新成果充实和更新教育内容,加强对实践能力和实践技能培养的系统性,强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让教学走向创新。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的构建正是围绕这一目标展开的,目前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探索中不断完善,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培育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 强,刘 洋,基于产学研平台的工业设计特色创新专业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9.

[2] 金芙蓉,罗守贵,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9.

[3] 杨国亮,突破传统建构实验教学新模式[J],理工高教研究,2005.

[4] 毛亚庆,教育的设计与未来教育[J],河南美术出版社,2002.

[5] 省教育厅《关于公布湖北省高校改革试点学院名单的通知》(鄂教高函〔2013〕15号).

(上接第5页)研究创立的,妇女观作为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参照了前人的优秀思想的基础上得来的。马克思、恩格斯就在《神圣家族》中提到“某一历史时代的发展总是可以由妇女走向自由的程度来确定”这是对妇女的社会地位问题的解读,而这一说法是来源于 19 世纪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的思想成果,所以,妇女观是一门开放性很强的学说。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 魏国英《女性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 彭佩云,加强妇女理论研究,推动妇女发展[N]中国妇女,1999-12-7.

[4] 刘宝莅;革新观念,树立符合时代精神的新妇女观[J];理论学刊;1987年02期.

篇5

论文摘要:工业设计,是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结合的产物,而“意象”与科技,又同属于广义的文化范畴。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具有不可逆的传承性。虽然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与设计师,总是企图摆脱传统文化的阴影,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艺术里程碑,但传统文化还是如影随形,到处可见。因此,任何传统文化,都必然对艺术与科技的发展,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并且通过艺术与科技,或者直接,或者间接,对现代工业设计产生连带的巨大影响。

1“意象”的产生及研究的现实意义

“意象”原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审美范畴,它包含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两个层面的含义。所谓“意”是指意图、意向;“象”是指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随着时代的变迁,意象在传承与整合中不断开拓新的发展空间。“意象”概念产生于先秦两汉时期,最早由王充提出,主要在哲学范畴内讨论;魏晋时期刘册将“意象”概念引人到文艺美学中,是最早关于文艺方面的描述。他在《文心雕龙·神思》一书中写道:“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它是指一切悟彻人生的艺术家能运用笔墨描写想象中的景象。在这里,刘姗指出“意象”是在心与物互相交融,在物象感知之上而产生的,并肯定了“意象”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作用。这也为后来“意象”在艺术创作上开拓了新的思考方式和领域。它产生和存在于工业设计的审美活动之中,是一种理性化的科学命题。因此,研究“意象”对工业设计的影响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2“意象”造型与现代工业设计的关系

“意象”是整个现代美学体系的核心概念之一,亦为造型设计美学的核心概念,工业设计是“意象”的思维结果。WwW.133229.COm这里我们按照用途可将其分为: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功能意象和以追求更高的精神愉悦为目的审美意象两个方面。前者是以实用为目的,在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具体的某种思维产物。从理论上来讲,这种“意象”化的审美设计就是把理论美学的原则应用于物质生产和日常生活领域而产生的一门美学分支学科,它追求物质生产过程以及人类生活环境的变化,它的核心范畴是功能美。后者则是精神层面的问题,根据想象力所形成的某种形象呈现,它能引起人想到许多东西,是让人们在看到设计者的作品同时,感受到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内涵。这两种概念是理智与直觉、认识与创造、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高度统一。

从中国的传统美学来讲,“意象”相近于想象,也可以认为是想象中的“艺术”。而工业设计是产品设计师物化想象产品艺术化、人性化的具体体现,它直接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服务。设计过程中的“意象”实际上就是设计者大脑中产品模型“情、景”的体现,它直接关系到产品设计的成效;“意象”与工业设计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二者具有因果关系,缺一不可,互为系统。“情”(意象)、“景”(产品)的统一乃是审美意象的基本结构。“意象”不能还原单纯的“情”,也不能还原单纯的“景”。离开主体的“情”,“景”就不能显现,也就成了“虚景”;离开客观的“景”,“情”就不能产生,也就成了“虚”情;这两种情况都不能产生审美意象。只有“情”、“景”的统一,才能构成审美意向。

3“意象”造型观在工业设计中的深刻影响

“意象”造型观在工业设计中的影响涵盖古今,随处可见。古代的手工制品都是早期人类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在思维的作用下,经过制作者按照“产品”的使用功能,进行“意象”造型设计之后,根据生产(生活)的需要,经过简单的加工之后完成的。如5000年前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制作的木锁等生活用品便是佐证。如今,过去的手工制作变为现代化的工业生产,目前市场上一些运用现代化的设计手段和方式生产出来的精美的工业产品设计令人眼花隙乱、目不暇接,这些产品是设计师大脑中“情”、“景”的高度统一。也就是传统“意象”造型观影响现代工业设计的深刻体现。

现代工业设计产生于欧洲,19世纪工业革命完成后,西方就开始发展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展开适合工业化生产的现代设计,并形成很多不同风格的艺术设计流派和体系。在中国,虽然没有西方工业革命的经历,但是,勤奋好学的中国人,却早已积极主动地把现代设计思想、理论、方法引进中国,并且一直想以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振兴中华民族,圆百年近代史上中国人的强国之梦。这种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文化艺术结合的标志性参照物,就是20世纪20-30年代的南京中山陵;50年代的北京“十大建筑”;90年代的北京世纪坛;以及兴起于80年代,至今还方兴未艾,可圈可点的全国性“城市开发热”。在这些建筑中,不仅体现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都有中国本土传统“意象”造型美学的缩影。

综上所述,“意象”在现代工业设计中产生了深刻影响,没有“意象”,就不存在现代艺术设计,正是由于设计师把产品的使用功能科学化、艺术化、美观化,现代设计才发展到了今天。

4结语

篇6

论文摘要:设计色彩教学是设计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它的重要性无需置疑,近年来很多为工业设计专业进行的基础课程改革也不断地进行,确定了设计色彩为产品设计服务的中心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本文提出了以产品设计为出发点,从调查分析到实践,应用多介质材料表达,以主题性课题表现个性色彩的教学模式,凸显色彩教学与产品设计的铺陈关系,体现色彩教学为产品设计服务的教学特点。  

一、设计色彩对工业产品设计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基础作用 

 我国工业设计教育起步较晚,发展的过程中受工业发达国家的影响较大,因而总是跟着别人走,山寨的现象比较严重。21世纪初的经济危机带给我国工业比较大的冲击,发展本土的工业设计,培养工业设计人才更是迫在眉睫。我国的工业设计教育多年来不断进行教育改革,教育模式也不断优化,但是色彩基础教育明显的只注重已有的理论成果分析,而不注重色彩的感性表达,色彩表达介质也都是传统的纸和颜料,对只有80个课时的教学来说,不仅做不好色彩造型训练,也不能够实现工业设计色彩教学质的飞跃。 

 设计色彩教学不能仅仅只是画几幅色彩画就完了。从第一层次来说它与色彩构成、手绘表现方法联系最紧密,前者从科学理论到色彩抽象表现对色彩进行研究,后者从结构造型与和谐的色彩关系进行研究,设计色彩教学的目的是打下色彩造型和审美基础。而从更深层次来讲设计色彩与材料的选择应用及产品定位也有密切关系。基于设计色彩与产品设计如此重要的基础地位,何不将两种层次的要求都在教学中体现出来,让不懂工业设计的学生更加明白学习色彩的重要意义。 

二、为了更好地将设计色彩服务于工业设计专业,我们 

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教学探讨 

 1、以产品设计为出发点,应用“调查—讨论—实践—讨论”的色彩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认识色彩,了解产品设计中色彩定位的问题。 

 工业设计是比较理性化的学科,从严谨的结构造型变化到抽象造型,都在追求毫厘之间的差别。在学生课堂设计习作训练前,针对工业设计专业的特点进行有目的的色彩设计调查,并以市场为背景进行色彩调查分析,与工业设计专业的市场实践性特点正好吻合,有利于学生更了解专业。这类实践调查可以安排在课后进行,在课堂讨论,并以此为第一次习作练习,完成之后进行总结讨论,形成“调查—讨论—实践—讨论”的色彩教学模式。工业设计的严谨和理性,教学中往往学生更需要放松的对待,而实践性调查分析和讨论正好可以两者结合,不仅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自由的联想,也让学生从实践中得到求证。这种教学方式是非常可行的。 

 例如将调查对象定位为某一产品,让学生分析它的色彩结构,定位的目标人群,在货架上是怎样的识别方式,与同类产品比较有没有独特性等等。并在课堂讨论这样色彩的产品有怎样的一些共性,与人产生怎样的心理反映,与环境的色彩关系怎样是最好的,甚至可以形成一种怎样的风格,最后可以尝试以此为基础进行色彩表达。运用这种联想衍生的方式,即教给了学生基本的色彩理论认识,培养审美的情趣,同时培养学生自我表现的勇气和表达自己的个性色彩,也让他们明白产品设计的结果就是市场中的商品,使学生真正意识到色彩在工业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对产品的色彩定位也有简单的了解。并且在整个课堂设计习作过程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课堂讨论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进相互学习和沟通。 

 2、展开色彩基础造型训练,进行研究性教学,采用多样化的色彩表达,并增强对产品设计材料的特性认识。 

 设计色彩基础造型训练课题的设计可分为a两个方面:色彩写生和色彩的归纳创意表现。通过以上的教学内容及课题训练,能有效地避免基础造型的训练与专业课程设计的脱节,将色彩基础、色彩构成和色彩应用三者有机的联系起来,达到灵活运用色彩的目的。但这些教学内容对一般艺术设计类教学来讲只是基本通识,并不能展示出工业设计专业的特殊性。因而探讨新的色彩教学训练方式:在进行色彩教学的同时,融入对设计材料的特性研究。一般色彩教学中,学生常用的材料工具是纸和水粉水彩颜料,这种表达方式在初学阶段是非常有利的,但对工业设计来说,色彩依赖于设计材料这种物质载体,材料的选择及加工工艺对色彩效果的表现影响非常大,比如同一颜料在纸板和木板上着色,效果会迥然不同,因此加强材料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教学中采用多样化的色彩表达方式,强调对材料的变化和应用研究,增强对材料的特性认识。比如纸材料的应用:一般的素描纸和水粉纸,使用时可以采用折叠、揉皱、卷曲,剪切,拉伸,燃烧等等手段改变它的性状,另外还可以选用特殊纸材进行表现,比如底纹纸,塑膜纸、纸板、纸浆等等,在表现时形成比较对比关系,着色的色彩介质也可以是各种水性颜料。这种研究式的教学因为材料好找,制作方式完全可以手工完成,对于学生来说只要设计好表现的内容,结合材料的一些特性就可以形成一副有创意的色彩作品。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尝试对塑料、木材、金属等常用材料的色彩研究。因此通过教学,可以让学生对于材料的特性以及着色效果有比较多的认识,而多样化的表达方式更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和研究性,促使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和思考、促进总结经验和交流。 

 3、有目的地进行主题性设计创作训练,培养个性化设计和有目的设计的思维习惯。 

 因为当代产业设计的国际化,工业设计教学上往往关注的是材料和技术的更新,提供给学生的信息也是要跟上时尚和品味,比如电子产品,工业设计学生没有人不知道ipond4的,但对于中国的工业技术水平却了解较少,明显信息失衡。目前国内工业设人才短缺,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这种现象其实不是中国工业设计专业教育人数培养不足,而是在人才培养上与市场需求有一定的脱节。几十年我们看到的是,工业设计发展借鉴了国外经验,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借鉴国外经验,尽管不断的进行着教学改革,但对本土文化和实际需求研究还是有待深入,可喜的是中国有五千年文化历史,有五十六个民族,这些特点在国内工业设计发展上已经逐步重视起来,专题产品设计教学研究已经广泛的开始涉入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课题,那对于基础课程的色彩教学,除了与当代时尚设计联系,也应该与中国文化和民族特色相联系。 

 有目的地进行主题性设计创作训练课程,可以结合当代设计发展的现象和风格,了解先进的思想和技术,充分融合设计的时尚感,同时还应当结合中国文化和民族特色进行主题性色彩研究创作训练,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个性表现能力,最主要的是还能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及民族特色的关注力度,增强对中国艺术的审美能力和理解,完善设计修养。例如在教学中以敦煌壁画文化为主题进行设计色彩创作,学生很容易的会借用敦煌壁画的线条和色彩进行表现,还有应用已有的飞天形态结合现代背景进行创意设计,能够明确的体会到设计目的,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创新思路,主动的完成对信息认知——整合——表现的学习过程,从而达到设计画面,最终设计作品的目的。教师在创作过程中不仅要帮助学生分析认识,还应当对学生的认识保持客观态度,并引导学生保持个人见解,发挥个性化的创作特点,表现独特性,这对于学生的设计能力培养有重要的意义。 

 工业设计是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因素之一,工业设计人才培养不仅是要适应市场发展需求,更应该但当起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责任。工业设计色彩教学作为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应当联系工业设计应用性强的特点,立足为产品设计服务的目的,从理论分析,到操作实践,紧密的结合设计发展需求,结合中国民族文化和地域特点进行课程设计,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具有较好的中国艺术审美修养的新一代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旭东.工业设计教育现状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1). 

篇7

本文从创意产业为切入点,论述了创意产业与工业设计的关系,介绍了我国工业设计产业化现状,提出了国家应尽快研究并形成工业设计产业化发展战略、鼓励一部分企业先行发展工业设计研究,进而带动其它企业形成良性竞争氛围、集成新型智慧产业,形成工业设计产业链、重视本土创新人才培养,提高工业设计师创新能力等策略,为我国工业设计在创意产业背景下快速实现产业化提供有益的思路。

创意产业工业设计产业化制造业

创意是人类独有的意识行为,但创意并不能直接造福于社会。从经济学角度上看,创意必须通过产业化才能转化为社会财富,这就是创意产业的由来。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社会化大生产对工业设计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工业设计在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发展既是一种机遇,又是一种挑战。如今工业设计的使命已远远超出了引领时尚潮流的范畴,进而导向了提升人类创造能力的更深层次。工业设计向创意产业融合,可以更好地指导工业设计的实践和理论方向,还能为工业设计在社会大生产中提供一个更远大的发展目标和更准确的价值定位。对工业设计的价值进行挖掘,就是要提高生产经济效益,就是要向文化创意方向融合,使之更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

一、创意产业与工业设计

创意产业产生于知识经济时代,它最开始是以一种文化理念而存在的。创意产业重视创新和创造,强调文化知识对社会经济的促进与支撑作用,因而也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实践行为。创新是意产业的活力所在,并且只有实现产业化,它才能为社会带来财富并得以不断发展。

工业设计则是一门以产品设计为核心、为工业化社会提供服务的一门学科领域。工业设计主要面向现代制造业,因而只的与制造业相融合才能为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带来利润。

工业设计属于设计行业,它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活动,与创意产业有着同根同源的关系。工业设计通过工业产品来承载其自身文化价值,并在经济活动中传播文化价值。创意产业与工业设计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工业设计理念的更新能促进创意产业的发展,创意产业的壮大同样也能指导工业设计的发展方向。两者相辅助相成的关系可以归纳为“创意的产业化”和“产业的创意化”两种运行模式的叠加与循环。因此,在创意产业背景下,工业设计只有与创意产业相融合才是正确的发展策略。

二、我国工艺设计产业化现状

我国的工业设计主要存活在经济发达的工业化城市,经过多年的发展,工业设计的理念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也存在很多现实问题。

第一、工厂定牌生产的动作模式使企业的生产与设计出现了脱离,造成我国关键产品的设计很难形成自己的知识产权,只能靠出卖劳动力来赚取微薄的中间差价。这严重制约了我国工业设计理念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第二、近年来,我国各大城市纷纷兴起了“工业设计与创意园区”的建设,这标志着我国工业设计已向前迈出一大步。但是,这些园区侧重的是文化产业和外观设计,对工业设计的内涵理解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次,与真正的工业设计还有很大的差距。

第三,工业设计作为科技、文化、艺术和生活的混合体,需要培养和组建专业的设计团队,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因此并没有引起我国绝大多数企业的兴趣。

第四,制度不健全。这主要体现在我国知识产权的缺陷上,西方发达国家已将知识产权制度定位为国家基础制度,这体现了国家层面对包括工业设计在内的知识成果重视与保护,而我国目前则更关注论文的发表和物质成果的奖励。这种社会氛围是非常不利于工业设计发展的。

三、工艺设计产业化策略

1、国家应尽快研究并形成工业设计产业化发展战略

虽然我国工业设计的发展还远未成熟,但已有很多国外经验可以借鉴。我国应以政策来驱动工业设计产业化发展,而不是坐等其发展成熟才制定相应的战略。在我国各大城市已建立的工业设计规模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工业设计的发展模式,积极引导各地区进行系统创新,以集成创新的层面与国家战略相对接。我国有必要设立全国性的工业设计管理组织,明确工业设计产业化发展的未来目标和阶段性发展的方案,从国家层面上制定工业设计产业化的政策指导。

2、鼓励一部分企业先发展起来,带动其它企业形成竞争氛围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不同的企业之间有着激励的竞争,这极容易导致各企业之间陷入恶性竞争。国家积极引导一批底子硬、形象好、负责任的领军企业,充分发挥其在产业环境中的标杆作用,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形成良性市场竞争机制。国家还应积极引导工业设计创新发展方向,使产权保护不局限于单一的外观,而是深入到产品的功能与体验,同时尽量减少制造企业的工业设计成本、重视工业设计从业人员的职称评定、建设完善的工业设计服务平台,以维护创新主体的积极性。

3、集成新型智慧产业,形成工业设计产业链

工业设计本质上是以服务大众为目标的,在依靠制造业的基础上实现自身的产业化进程,进而向产业链的深度延伸。工业设计必须以创意文化为核心,结合其它相关产业,形成一条从自主研发、生产制造到市场营销的完整产业链条,把自己打造成一个高度集成的新型智慧产业,从而完成产业的转型与升级。

4、重视本土创新人才培养,提高工业设计师创新能力

工业设计产业化必须走以人为本的道路,提高工业设计人才的专业素养,提高工业设计团队的创新创造能力,提高工业设计人员在人力市场的比重。另一方面要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形成合作机制,培养工业设计人才,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之路。

四、结论

工业设计的重要职能之一是驱动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推进工业设计产业体系建设,使我国制造业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我国目前工业设计领域仍存在许多不足,在这样的背景下,必须尽快研究并形成工业设计产业化发展战略,鼓励一部分企业先行推进工业设计实践,进而带动其它企业形成良好竞争氛围,高度集成相关产业,形成完整的工业设计产业链,同时重视本土创新人才培养,提高工业设计从业人员创新能力。这些策略对于我国在创意产业背景下快速实现工业设计产业化具的重要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磊,葛为民,李玲玲,钟蜀津.工业设计定义、范畴、方法及发展趋势综述[J].机械设计, 2013(08):97-101.

[2]黄雪飞.工业设计产业竞争力的基本内涵、特征及理论构架[J].创意与设计, 2016(02):15-20+55.

篇8

1研究综述

目前学术界对文化产业发展乃至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呈现繁荣态势,但从创新的视角,对工业设计驱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在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选定1989年至2015年全部期刊,按“题名或关键词”,以词条“工业设计与文化产业”输入检索,仅有2篇检索结果,即苏珂、高喜银在《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年第33期上著《工业设计促进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康辉在《现代商业》2010年第26期上著《工业设计对传统文化产业的促进作用》。在“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选定“全部”条件下,限定年度范围为1985年至2015年,选“学术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三项为检索领域,共获得检索结果56条,经甄别与本文立意有直接关系的研究文章不足10篇,其中包括上述在“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的2篇。在有关本文立意的研究中,关于工业设计对文化产业具有价值的研究约占一半,这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仅有3、4篇关于工业设计“驱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在这些研究中,关于工业设计通过对文化的再创新从而驱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成果更少,而且呈现碎片化状态。对本课题的研究,可借鉴的成果不多,这也增加了研究的难度。

2工业设计创新与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

工业设计的本质是创新,创新是工业设计的灵魂和根本属性。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工业设计通过其完整的设计思维与方法实现对有形产品、无形服务及商业模式的创新。这种创新力量今天正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如斯坦福大学DesignSchool提出了"designthinking"系统来解决社会、环境、商业等综合复杂问题,并取得了巨大成就,设计思维(designthinking)被带入到更多情境下作为创新的驱动力。地域性是以地理区位相区别,反映的是传统积淀所形成的地方特征;是指事物的地方特色、区域特色,或者可广推为地方文化、本土文化。地域性文化历经累积和沉淀,形成了其鲜明的特色和内涵,并逐渐形成发展为具有地域独特性的文化产业。地域特色文化产业作为地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地域经济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优质的文化资源和发展动力。中国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首次将发展文化产业定位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正式位列国家战略性产业之中。文化产业具有强大的联动效应,有助于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变,增强文化软实力。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是在一定文化及其业态的基础上,具有地域性特色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与体验生成、繁荣和提升的过程。工业设计创新具有驱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与体验生成、繁荣和提升的属性和职能。即工业设计通过创新方法与技术,能够在现有地域文化产业的基础上,创造新的文化产品、新的文化服务形式,以及新的文化业态。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工业设计自身也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由于本文立论在“驱动”而非“带动”,因此,这一点并非议论重点。值得强调的是,工业设计驱动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是以创新为“引擎”,以新生成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也是产品)与体验”为媒介和前提,壮大“文化产业”规模,改善“文化产业”结构,提高“文化产业”效益,从而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后者的内容,这一点对立论论述十分重要,是论证的逻辑前提。

3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不同地域经过长期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为其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创新资源。近年来,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政策的支持下,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上比较突出。

3.1创新驱动力不强,缺乏市场竞争力

由于地域特色文化产业行业技术门槛不高,其生产制造技术成熟于生产力较为落后的历史时期,加之传统厚重,无形的力量束缚着产业吐故纳新不强,缺乏创新驱动力。在从事文化产业的人们身上,普遍存在观念保守,思维陈旧,创新意识不强的问题,导致文化产品在理念、造型、技术、工艺、色彩、装饰、材料、功能等方面,缺乏创新元素,“千年一面”,低水平重复生产,形不成品牌和市场核心竞争力,极大地阻碍了地域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

3.2对接新技术不够,与需求脱节

传统文化产业是人们在长期历史的生产生活等过程中积淀形成的,其技术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较为一致。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近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传统文化产业技术已经明显落后;另一方面,从事传统文化产业的生产经营者自身对于新技术的理解、学习与应用不够,导致传统文化产品(服务)、产业不能与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方式融合,不能与当前人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刺激不了消费,形不成消费规模拉动,既谈不上产业发展,更谈不上产业升级。尤其是互联网技术正全面深入地渗透到人们的生产、生活,如果不能与互联网技术对接,不远的将来,就不是发展不发展的问题,而可能是危及生存的问题了。

3.3经营管理落后,商业运营较弱

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着与其他产业类似的问题,即产业链不全,节点处于价值链“微笑曲线”的底部,见图1,而处在“微笑曲线”高端的研发、营销薄弱,表现为传统文化产业规模小而分散,低水平重复生产,老祖先的研发一劳永逸,远离现代营销理念,价值链不全,行业竞争力不高,经营管理落后。亟待系统地优化整合,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创新商业模式,延续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4工业设计驱动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途径分析

从20世纪80年代中国引入工业设计概念至今的三十多年,工业设计已发展为创造新产品、增强产品竞争力、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增长的助推器。柳冠中认为“工业设计”的本质是“重组知识结构、产业链,以整合资源,创新产业机制,引导人类社会健康、合理、可持续生存发展的需求”。工业设计所倡导的“设计思维”成为后工业时代“问题求解”的重要思路。伴随中国“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工业设计对于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日益受到认可和关注。“设计力就是竞争力”,通过工业设计提升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迫在眉睫[5]。

4.1工业设计为文化产业发展增添驱动力

工业设计对产业发展和转型的驱动作用之一即是就社会机制及价值观层面而言,工业设计特有的创新本质将起到重构社会经济与文化体系的战略作用[6]。因此,充分发挥工业设计创新潜能,利用工业设计自身整合资源的优势,将创新设计、信息网络平台开发、云端数据库建立以及数字化多媒体技术等有机整合,发掘并结合地域特色文化产业的独特的潜在的优势,以工业设计方法和理念将其合理解构,保留地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的同时使其更好地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去,使文化产业从发展的局限和困境中逃脱出来,实现稳定而充满活力的持续发展。

4.2工业设计驱动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途径

地域特色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不同的是有其自身核心的文化背景支撑,因此在发展转型过程中,需要走特色工艺、材料与现代工业协同发展的模式,工业设计对应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制造、流通、使用”各个环节的关系,为产业发展提供系统的方法和途径。第一,工业设计产业成长基于“用户选择”,符合市场经济发展。产品或服务在进入市场之前需要对市场作出机会分析,尽可能了解用户需求。地域特色文化产业融合传统文化、地域特色,要浸入到现代生活环境和大文化背景中去更需要详实可靠的用户分析和定位。工业设计以兼具理性的数据统计及感性的观察和定性分析方法对用户作整体分析,为产业的目标用户作合理定位,使产业有的放矢地进行前端产品的研发。第二,工业设计将高新技术融入文化产品和服务,推动文化产业升级创新。文化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高科技含量,先进技术的应用能够为文化产业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提供强大发展动力。比如,在材料方面,工业设计通过科学的方法研究适合材料特性的现代化加工工艺,以3D打印为核心的数字化制造技术融合应用,为新产品设计、制造系统化提供支撑。数字化信息技术推动新型文化业态的出现,今天的文化产业是建立在数字化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新型文化产业[3]。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文化产业提供了新媒介,为地域特色文化产业相对滞后的商业运营模式带入新活力。互联网及云端数据技术可以为地域特色文化产业的特色文化元素、价值符号,进行标准化、数字化的整理、统计和存储,构建特色文化数据库,为产业产品的设计、研发、标准化生产提供完整的数据支持。第三,工业设计系统优化整合文化产业链资源,使地域特色文化产业优势最大化。浪尖设计董事长罗成认为必须把整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如材料、研发、供应链、制造、营销、渠道、品牌等各方,都整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工业设计的价值[7]。“全产业链”是一种系统、整体的商业创新模式,贯穿产业产品的前端研发至后端营销,涵盖产品的研发、设计、品牌的建立、产品及包装创新以及产业的营销和管理。地域特色文化产品普遍缺乏创新机制,商业模式保守,工业设计所具备的创新力和整合力,能够帮助文化产业形成新的创新机制和增值模式。第四,工业设计在与文化产业结合过程中关注社会、生态、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工业设计从设计思维开始即主动思考一系列的改变创新对于未来的影响,通过研究工具和原型测试等方式评估未来社会、生态和文化的发展结果,确保其可持续发展。

5工业设计驱动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途径的模型构建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把工业设计驱动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途径用视图形式表现出来,用箭头表示动力作用方向及作用途径,即构建模型。工业设计作为创新驱动力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引擎,它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职能,全方位作用于文化产业,当然包括地域特殊文化产业,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心。具体作用或驱动的媒介有文化理念、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管理,以及工业设计自然要调动的用来提升文化产业的高新技术条件。工业设计一旦用来驱动文化产业的发展,首先就是创新理念对文化产业观念的影响和渗透,使文化产业的理念以及发展文化产业的理念为之一新。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是工业设计的核心职能,工业设计通过创造新造型、新结构、新流程、新组织等,给文化理念、文化元素、文化需求以新的视觉形象和价值模式,从而丰富文化产品,壮大文化产业规模,提升文化产业附加价值。对地域特色文化产业来说,意味着发展基础和发展条件更加厚重,也往往是各地方的发展重点,必须紧紧抓住地域特色,准确进行发展定位,做好文化管理的顶层设计,用现代高新技术特别是强化“互联网+”思维,改造和重塑地域特色文化产业,驱动其发展和升级。

6结语

篇9

关键词:工业产业;设计;汽车产业;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8-0065-02

一、工业设计带动工业产业的发展

工业设计是当代最具包容度和发展前景的职业、学科和文化现象,它最为直接地体现了“设计方法学”的理念,从产品的设计到用户的研究形成了一条科学的研究方法。①早期的工业设计更多关注的是“产品造型”。即以技术和纯造型为重点,注重产品的形式。而当代的工业设计,用户的体验受到了更多的关注,产品设计也趋于科学化、人性化。可以说“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正在工业设计内部起到了引导作用,由此开拓了更广泛的市场和空间。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Made In China”在世界范围内的产品上随处可见。在取得阶段性胜利的同时,当然也存着在很多问题:缺乏创新、模仿因袭、产品附加值低、资源浪费、破坏环境等等。近些年随着国家经济的放缓,工业设计的发展也相对缓慢,如何完成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实现中国经济模式的转变,从被动的代工加工模式迈向主动的创新性工业模式,工业设计将是这个转变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中国的工业设计整体上是缺乏核心技术的,同时缺乏创新的意识,这些都在潜移默化地阻碍中国经济的发展。在国球最大的制造业的背景下,虽然我国的自行车、摩托车、洗衣机、电冰箱、电视机等产品的产量已经达到世界第一,但却缺乏核心竞争力,在面对更高层次的竞争时,又显得软弱无力。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以海尔、TCL、长虹、海信、康佳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民族企业看到了创新的重要性,渐渐的占据了中国市场,个别的企业甚至在国际环境中也具有竞争地位。出现这种情况不是偶然,在中国加入世贸后,企业环境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不仅面对的是国内同行的竞争,更是民族企业与国外企业的竞争,这种黄精下,中国的工业产业开始重视创新意识与知识产权的保护,使设计和品牌成为企业重要的隐形资产,从而获得更多的产品附加值,通过这些变化一步步地提高我国整体工业产业的实力。

二、我国工业产业概况分析

中国目前的企业都是以纯粹的生产组织为目的的。计划经济时代无须操心产品的开发与销售,一切都由政府包办;作为“科技攻关”与“填补空白”的项目由政府扶植操办的,其象征意义通常大于产品的市场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内企业的改革,工厂变为企业,企业拥有了经营自,但是中国市场与国外市场在产品门类、技术水平、加工质量和产品式样方面的巨大差距使得我国企业认为无须在低水平的起点上自主创新产品,仅仅靠盲目引进国外技术以填补市场空白。自主创新在这些企业的成长过程中没有发挥作用。

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是我国企业快速成长的时期。从电风扇、收录机、吸尘器、洗衣机、电冰箱、电视机,到VCD、DVD、空调机、电脑、手机,一个个市场空白被巨大的生产能力迅速填补。与此同时,我国企业却依然在引进、购买、模仿、抄袭国外的产品概念,在企业经营理念上与国外企业也存在着差距,对创新的概念和市场的意识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90年代后期,中国的企业经历了激烈的国内市场争夺战。经过一轮轮地优胜劣汰,幸存的企业在质量、成本、技术含量等方面已经越来越趋于同质化,逐步失去了作为竞争手段的意义。价格战和广告战成为仅存的手段被交替使用。中国人已经拥有了从电风扇、收录机、吸尘器、洗衣机、电冰箱、电视机,到VCD、DVD、空调机、电脑、手机、掌上电脑、摩托车、汽车、住宅等所有的产品门类。这一事实意味着中国企业在15年以前赖以快速成长的市场环境已经基本不复存在。

自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企业的产品设计面对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的环境,企业设计创新和管理创新的体制已不可避免的摆在面前。这就要求中国的企业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遵循合理地工业化理念。设计策划与管理研究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将艺术设计、经济管理等构成产品的诸要素通过系统策划,使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结构与形态相结合、功能与使用相结合、美学与人机工程相结合、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形成完善的企业设计管理新体系。②经过20度年的发展,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形态已经初步成型,中国的工业设计也随之完善,产品设计也从单一化走向个性化、多元化。

设计的本质与工业产业发展的原理是基本一致的。所以必须强调确立以工业设计为基础和核心的优良的设计管理模式的确立。设计管理模式从表面看起来是企业产品设计、制造、销售的流程,但其实质上是一个复杂管理系统,设计管理最重要的职能表现在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它以产品设计为核心,包括市场调研、产品设计、生产、宣传、销售、回收利用的各个阶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设计管理己经包括了从生产到销售,从实体到形象,从组织管理、市场开发到企业形象设计等各个领域,在产品开发设计的同时,设计不仅要满足人类物质上的需求,也要满足精神上的审美需求,产品的包装设计、企业宣传、市场销售要齐头并进,在形形的功能、造型、风格、装饰诸方面,企业要将企业的销售活动、公共活动、服务活动以及企业的视觉形象等各个方面结合起来,使二度空间与三度空间的造型形式完整统一,表现出统一企业理念。③设计的重要性,已不再仅停留在艺术领域,而是对于社会、经济等层面起来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力。

三、以汽车产业为例的发展分析

在2010年我国的汽车保有量将达到7000万辆。就汽车的零部件制造行业而言,中国国产的零部件有着一定的价格优势,但产品档次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体系不完善、能力不足、技术水平较低、同国际品牌间的竞争力不足。现阶段还是主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研发工作大多停留在模仿设计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产品颇为鲜见,产品也徘徊在中低档上。大多数产品并不具备核心技术,附加值不高。

汽车业界迫切需要确立核心竞争力,要将“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不仅有利于企业竞争能力的增强和效益的提高,而且有利于缩小行业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优化产业结构,保证行业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要想摆脱跟随式的落后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式的快速发展,必须加大知识生产的力度,用自主知识产权不断提高产品的含金量,产出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这就对工业设计与设计管理系统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仅满足于对于国外厂家的模仿,更要注重于自主研发。

目前,国际上发达国家在汽车机械产品开发领域内汽车零部件品种越来越多,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保证了汽车零部件产业降低成本,满足了环保、安全、通讯等要求。现在国际上著名的大公司已全部转移到中国,很多国际著名的汽车制造商如通用、福特、丰田等均在中国有了生产合作业务或采购业务。随着国际市场国内化,跨国公司带着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雄厚的资本、顶尖的技术、优秀的人才涌入中国,与中国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比高下。④

汽车行业优势凸显的“美国制造”、“日本制造”,中国企业必须促进汽车零部件技术进步,实现汽车零部件强国战略。集中力量联合攻关要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体制优势,在行业协会和有关政府部门的组织领导下,集中全行业的科研力量,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创新的联合攻关。同时要明确各地区、各企业在产品研发方面的错位互补,以避免产业同类化。我国不少企业,在实践中经历了从资本投入、设备引进、注重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这些阶段,近年来已逐渐意识到知识经济和科技开发的重要性并开始采取行动,但是我们的企业规模不大,必须凝聚力量,走联合攻关之路。我国汽车零部件之所以能够进军欧洲,关键在于定位准确同时开始具备一定的实力做保障,适应了国外汽车产业物美价廉的采购要求。尽管我们生产的汽车零部件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但是我国汽车设备企业在汽车零部件的设计和制造水平上还是提高很快的。这与工业设计实力的提高密不可分。

随着全球能源供应局面的日益紧张,传统燃油价格呈长期上涨的趋势,而以燃料电池为代表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随着技术开发的加深和商业化模式的逐步形成,正在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汽车动力形式。目前,从政府支持的研究开发角度看,燃料电池汽车的研制方面,中国汽车工业几乎与发达国家汽车工业处于同一水平上,这是决定21世纪国际汽车工业竞争的核心技术。因此,我国的汽车产业发展在应对强大的竞争压力下必须要有清晰的发展思路。首先,要注重调研客户的需求,要了解客户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并积极搜索客户反馈的任何信息;然后,再进行产品的开发和制造;把客户需要的产品送到客户手中,同时为客户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只有遵循这样的原则,才能成功地为顾客提供“满意的价值”。在技术的创新领域,中国的汽车产业必须抓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要有效地引进国外汽车制造技术,并有效地得到消化吸收,提高国内的自主研发,真正变“制造”为“创造”。

四、结语

设计的历史与人类历史是一样久远的。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设计能力有了质的飞跃,今天人们无时无刻不置身于人为事物的环境之中,设计已不仅是科学和技术的结果,而且也是人们在一定时期内的生存目的、生存环境、生存行为与生存条件的协调关系。⑤面对新的机遇,为了实现我国工业产业快速与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的扶持,更需要作为设计师的我们有着清醒的头脑,踏实的努力,尽快提高工业设计的整体水平以及设计与产业之间的良好融合,实现“中国创造”,将我国工业产业的发展水平提高到一个全新的阶段。

注释:

①蔡军.工业设计与产业发展讲座.2008年中国工业设计论坛.

②杨先艺.设计策划与管理研究.博士毕业论文.2005.

③杨先艺.设计策划与管理研究.博士毕业论文.2005.

篇10

[论文摘要]艺术求美,人文求善。而人文精神的根本在于以人为本,在于启发人的自尊、自信, 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一、不能缺失的人文教学

古人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教育、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是人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符合人文、社会、自然和谐统一的客观规律,是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世界潮流。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国高等教育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设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使得设计教育迅速成长。这无疑给工业设计教育注入了活力,但在日益强调科学技术的当今社会,像设计这种独具人文色彩的学科被大批量模式化的发展,使得设计教育远远背离了“包豪斯”的初衷。作为为社会培养输出人才的高校,工业设计教育开展的如何呢?本文试图从工业设计教育的一些现状出发,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工业设计教育更需要提倡人文精神。

其一,应强设计教育中的人文学科(包括文学、史学、哲学、美学等)选修课程的课时比例。在我国高等艺术院校中,由于招生时对考生的文化课成绩要求很低,新生入学时的人文基础知识一般比较薄弱。因此对入学后的新生及时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在海外及港台地区,人文素质教育被称为“通识教育”,它旨在通过各种人文知识教育和其他多元化的实践方式,来达成人的全面发展。它的使命包括:补缺、纠偏,摆脱功利主义的狭隘与浅薄;整合、贯通,由知识的学习渐臻智慧的领悟;超越功利,超越“小我”,弘扬新的具有涵盖性的人文精神。人文素质教育实在是疗救功利主义的一剂良方。

其二,在设计专业课的教学中,应当注意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与渗透。艺术设计教学除了在公共选修课中讲授人文文化知识以外,还应将相关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融入设计专业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使二者有机的整合。比如,在讲工业设计课时,教师可以结合工业的意识形态功能,来强调设计人应该负有的社会责任与职业道德;在讲授公益工业设计课时,教师可以结合社会公德、环境伦理和全球伦理等方面的问题(如环境保护、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等等),布置课题,让同学们通过作业实践,深入思考这些关乎人类命运的重大现实问题,以培养他们的爱心、责任感与情操。而在工艺史、陶瓷设计、等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则可以随时穿插,讲解一些人文文化知识和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以增强学生的人文修养和对历史文脉的把握,从而使他们能够在设计实践中融入更多的人文内涵。

其三,除了在课堂上加强人文知识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育以外,还应通过各种讲座、论坛、报刊以及其他舆论形式,在大学校园中唤起对商业化及功利主义的警觉意识,建立起对各种流行思潮的批判性思考。从历史上看,各国的大学均不同程度地扮演了“社会良心”的角色,因为,大学是知识分子群体的集中地。由于“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特定的社会阶层,他们不属于任何特定的经济阶级,知识和思想是他们唯一的凭藉,所以他们才能坚持自己的思想信念,以独立不羁的精神人格,对各种社会现象持客观的批判态度。

当然,我们所说的大学的批判,其性质有别于流行的传媒观点和市井牢骚,它是一种建立在人类社会主流价值观基础之上的、具有严肃的学术精神和学理支撑的批判形式。面对社会上流行的各种庸俗化、功利化思潮,只有充分发挥大学的批判功能对其进行抵制和清理,才有可能在校园中重新建立起一种健全的、富有涵盖性人文精神的价值体系和意识形态,从而给大学生的人生观以正确的导向,使他们成为既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又有健全的人格和人文素养的高质量的人才。

二、人文精神是艺术设计教学所需

人文精神能够引领我们提升设计理念,提高设计作品的文化艺术质量。好的设计需要人文精神的注入使其作品更有生命力和感染力;而在艺术设计教育中注重人文精神则能更好的提升学生的人文涵养及作品创造力。对于一个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理论思维尤其重要。因为理论和艺术家的思想紧密相连。有了对艺术和设计全面的、客观的、理性的反思,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的艺术思想。而获得这“人生的智慧”,具备理论思维的能力,却要求个人拥有全面的文化素养和不断开拓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多方面的艺术素质,尤其是人文基础。而这正是当前艺术院校学生所普遍欠缺的。

那种忽视理论教学的错误思想的根源,就是在目前美术教育界,有一种普遍存在于学校、学生、社会三者之间的倾向把高等美术与设计教育等同为一种职业教育的急功近利的心态。这种错误倾向认为教育应当以市场需要、社会潮流为向导,这样学校会有源源不断的利益,学生毕业后可以自然而然的找到一份收入可观的工作。因此,实践、技能等专业技能训练作为“社会问题”应当成为艺术和设计教育的主体,以便“尽快适应社会”,在校学生要过多的考虑“出路”“生成”等等所谓“现实问题”,认为学到技术,获得生成的基本物质保障就是学习艺术和设计专业的最大意义,而认为哲学、美学、历史、艺术理论等人文基础课程与专业的关系不大。这是不利于工业设计学科的建设的。

艺术与科学的结合促使新的艺术形式甚至艺术门类不断产生是艺术自我发展的必然趋势,就像艺术设计学科的确立是不可逆转的潮流一样。对于这些艺术现象,我们当然需要开发、接受、对话、研究,任何视而不见或以加以排斥的保守心态显然是错误的。但学术不是时尚,在如此纷繁复杂的图像世界中,我们更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教育的目标不是赶时髦,而是培养完善的人格。因此教育不能短视,不能只顾当代社会与眼前的利益。这点应该是很容易被认同的。中国高等美术教育不必忙于惑对纷繁复杂的现代艺术现象并争先建立名称奇特的新专业,东辄就对自己已有的教学能力和体系产生怀疑。我们似乎更应该以学术研究的姿态和热情,在面对形形的艺术现象之时重建并完善一批具有人文精神的、体系化的、广义上的基础性学科(尤其是加大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比重),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与人文教养,并且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人文基础的重要性。这样,我们才能寻找到能够面对并解决一切现代艺术现象所带来的困惑的根本方法。

三、拓宽艺术设计教学的人文精神

众所周知,本科阶段高等教育仍然是基础教育,但这与培养研究型人才设想不是矛盾的。高等教育不同于中等专业或职业教育,不能等同于一般的技能培训(尽管这些也是设计教育的一部分),它至少应该为培养研究型人才创造条件。所谓的研究型人才,不是一些人所理解的“精、专、深”,即对某一点、某一个专门领域的深入钻研。对于本科阶段来说,“研究”应该泛指一种具有反思价值的、对所从事的艺术现象的形而上的、上升为理论层面的思考。能够发现前人不曾涉足的新问题,促使反思把问题转化成对于本质的思考,才能拥有自己的思想,且很可能就是一项有学术价值的研究的先导。应该承认,没有思想的艺术和设计专业的学生,可能承担一般技术人员的角色,却无法成长为真正的艺术家。这种能力确是每个高等艺术院校的学生都应该在本科阶段逐渐形成的。这种反思势必要以开拓的人文视野与修养作为依托。因此,加强人文基础课程的比重与培养研究型人才的目标不是矛盾的。可以想象,忽视了文、史、哲的学习和对历史上优秀思想发展历程的研究,不利于在学习中怀疑、反思、求逆,因而更无法以思想者得敏锐在专业领域内去发现问题。

这种思想对社会的影响是容易导致对艺术和设计审美教育职能的疏忽。作为艺术教育的门类,美术和设计教育当然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和设计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审美活动,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维系着一个审美的心胸,这种审美的心胸并不仅仅局限于艺术接受阶段。从社会学的层面上讲,艺术和设计教育还承担着对全社会的审美教育的职能,这种审美教育对于提高社会的审美意识和精神文明的建设都是极其重要的,也是我们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面对科学技术生产所造成的人类精神家园的异化,重新建立一个和谐的、绿色的生存环境所不可缺少的。然而,“功利”的意识却过早的渗透到艺术教育的课堂,一系列市场化的运作模式成了学生津津乐道的热点话题。物欲的诱惑侵入学子的视域,艺术商品化、市场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很难是学生对艺术保持单纯的、新鲜的审美态度。这些行为作为社会实践和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的重要意义,但是一旦这些内容成为艺术院校的主要课程,其危害是吴庸质疑的。因为这样的思想带到社会之后会产生消解艺术审美本体的恶性循环。

我们从以上的反思与辨析中,大体可以明白:在现代艺术设计教学中,只讲工具理性和实用主义,不讲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不行;但是,如果不加分析地简单照搬西方“启蒙”以来的“人文精神”用于我国的教学实际,也不行。本文认为,要想有效地抵制工具理性和实用主义的侵蚀,纠正当前设计教学中的隐患与失误,还需有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应对措施。

总之,在知识经济时代,我国高等设计教育和其他学科的教育一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在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实用性和学术性之间寻求合理的张力并重塑大学的社会形象”,这对所有的教育者,研究者和决策者都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重大考验和现实课题。

[参考文献]

[1]杜维明:《人文精神与全球伦理》,载《中国大学学术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