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的核心思想范文
时间:2024-01-05 17:45: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融合教育的核心思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865年,德国物理学家鲁道夫•克劳休斯最早提出熵的概念。1923年,德国量子力学科学家普朗克来南京讲学,将这一概念传入中国。克劳休斯认为,熵是用来统计一个系统内部混乱程序的计量单位,即热力自觉从高温物体转向低温物体过程中,虽然总体能量守恒,但已经发生了很大贬值,且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熵的提出不仅影响物理学界,也对其他学科产生了深远影响,如信息传播学领域。1948年,美国信息论创始人数学家香农将熵的概念引入信息论,至此人们对信息传播的研究更加微观具体。信息原是一个抽象概念,通常理解为人类传播活动的一切内容。在日常生活中,信息的多少似乎很难用量度衡量,直到香农提出信息熵概念,才将信息定义为“是用来消除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这里,不确定的东西即熵的意义。熵是系统无序和混乱的状态,熵值越低,系统越有序;熵值越高,系统越混乱。克劳修斯将熵的概念局限于一个封闭的、没有外力作用的系统中。但香农的信息传播系统是开放的,即熵值变高时,可引入一种外界因素对其进行控制,从而降低熵值,使系统重新趋于有序、平稳。这种被引入的外界信息称为负熵,它可以使系统始终保持活力。相反,如果信息系统中一些信息丢失,那么熵值就会增加,无序程度也随之增加,所传播的信息也就更加不确定。根据香农信息熵理论的基本观点,信息效果的有效性取决于信息传播系统中熵值的高低。如果熵值过高,接受者理解难度就大,相反就小。而熵值的高低又取决于信息传播过程的每一个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人生观念、道德标准和普世价值的信息制作、传播和接收过程。各种类型的教育形式都是信息传播的载体,而本质内容是让这个传播过程在有序状态下顺利进行。从信息熵的角度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关键是如何把握熵值的高低,适时引入负熵,减少系统消耗。
二、信息熵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方面的运用
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系统和其他信息传播系统相同,包括信息的处理、传播、接收、反馈四个基本方面。现实生活中,这是一个浩大的系统,需要消耗大量教育资源保持传播效果的有效性和长期性。以学校教育为例,从小学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一直都没有放松过。但是,正这种高消耗系统会使信息熵不断增加,表现为在校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和关注度不断降低。有时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效果却并不理想。如果从信息熵的角度出发,那么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不断从外界吸收负熵信息,从而不断提高想政治工作的创新能力,以保持信息传播系统的均衡和效果的持久稳定。因此,信息负熵的引入应贯穿思政信息传播过程的方方面面。
(一)从信息处理角度出发
高熵值的思政信息主要表现在小概率信息或一些理论性强、专业性强、抽象晦涩难懂的信息。比如,党和国家提出的新理论,如果接受者的理论水平有限或对概念缺乏基本理解,对他们来说信息接收的概率就小,熵值就高。现实生活中经常在街上看到一些很难懂的口号或标语,如“四个必须、三个强调、两个贯彻、一个决心”。信息制作者用看似精炼的语言把完成某项工作的态度和决心表现出来,但标语的受众有可能并不知道“四、三、二、一”的具体内涵,传播效果可想而知。对传播者而言,处理信息时要首先考虑目标受众的认知背景和接受能力。在理论信息可以转化为低熵值信息的情况下,尽量减少小概率语言的使用,比如,缩略语生僻词、行业术语、专业用语、民族语言、网络用语、古代汉语等,最大程度涵盖受众群体,减少因信息难懂而造成的效果损耗。
(二)从信息传播渠道角度出发
高校思政教育要符合受教育者的生活实际,多渠道传播有助于控制信息熵值。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常态化的传播渠道是课堂教学、学术报告、班会、谈心交流等。如果始终采用这种模式化方式,结果不是熵值的增高,而是熵值的降低,甚至为零。对受教育者来说,虽然接受这种低熵值的信息没有难度,但很容易让他们觉得乏味和无趣,很难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
(三)从受众接受角度出发
信息熵值过高或过低都不能使受教育者很好地消化接受传播者的意图。接受过程中,受众的记忆分为短期和长期两种。保证传播效果,势必要占领被教育者的长期记忆空间。在香农的信息系统中,影响受众接受的另外一个关键因素是噪音,即干扰信息。受众长期记忆的实现需要很好地将符号化的语言、文字、图像信息进行解码和再现,而噪音影响解码效果的优劣。
三、冗余信息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中的功能
信息论中,香农把传播过程中为减少噪音消耗而必须重复的信息称为冗余信息。冗余是和熵相对的概念,是对信息的确定性、有序性和可预见程度的计量。也就是说,冗余越多,所传播的信息量越少,反之信息量越大。香农认为,冗余信息同样是信息的一种,并不等于无效信息或者垃圾信息。冗余信息的存在,正是为了克服开放系统信息传播中不可避免的噪音干扰。噪音存在于信息传播系统的方方面面,与传播者、媒介、受众和外界环境都有联系。在一定条件下,适度的冗余信息可以更清楚地表达传播者的意图,增强传播效果。口语和文字传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不管是书面学习还是口头教育,语言因素都是产生冗余信息的主要条件。比如,考试前,高校思政工作者都会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强调诚信考试的行为规范和违纪作弊的预期处理后果。从传播结果看,单次传播不可能实现所有学生都将诚信观念内化为自身行动,此时冗余就显得非常必要。这也正是高校思政工作者不断通过班会、谈话、文件传达等方式强化教育的原因。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思政教育所包含的语言因素内容如果不加以改进,那么将导致冗余信息的累加和传播效果的急剧降低。考试诚信教育中,高校中低年级学生出现作弊的机率要低于高年级学生。抛开个人主观因素,从信息传播角度可以理解为高年级学生在每次诚信教育中都接收了信息,但每次的信息内容都大同小异,结果导致前期产生的效果被后期大量的冗余所取代,信息传播效率不佳。冗余信息产生的非语言因素,主要指传播形式的单调性和传播频率的高重复性。高传播频率指在一定时期内过于频繁向对象传播信息。由于信息量过多带来接受困难,或同一内容的不断重复导致受众心理上的逆反,所以针对个别学生过错的面对面教育中,教师应在引导教育后让学生自我沉淀、反思。这个过程正是避免冗余信息产生的过程。如果教师连续几天喋喋不休地就某个问题批评教育学生,不仅不能起到教育效果,反而会使学生产生反感心理。
四、结语
篇2
【关键词】大学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创新
在党成立90周年的庆祝大会上,指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大学文化是大学发展过程中积淀的精神财富,蕴涵了大学的灵魂和精髓。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基地的大学,应当牢固树立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理念,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和实效性,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1.大学文化的内涵及构成
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培养目标、办学传统、校风、学风、校园文化活动风格、师生的行为方式及其背后的价值观念,是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培养目标、办学传统、校风、学风、校园文化活动风格、师生的行为方式及其背后的价值观念,是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大学文化是相对于所有社会成员必须参与其间的普遍文化而言的一种主要由大学成员参与的特殊文化,也就是一种针对大学生这种特殊群体而言的区域文化。大学文化也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的文化的发展中,大学文化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也体现着诸多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育人教化方面,在为迅猛发展的社会不断提供人才方面以及大学文化在社会文化中的示范和引导方面。大学文化的诸多功能,决定了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同化和指向作用,从而为有效地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宗旨提供了保证。
2.大学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互动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迅速变化而又复杂社会中,自身也处在生理心理迅速变化的人生转折点,即将面临繁多的选择和变动,而正是在这个时候大学生是否能站得稳、立得住,始终有着自己的立场和执着的追求,把我成才的正确方向,是非常重要也是相当困难的事情。大学文化的丰富多彩就能在这个时候尤为突显其作用,大学文化是社会文化的先进文化,它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广阔的人文知识和多样的文化模式,能在当代大学生面临抉择和挑战的时候帮助和引导大学身树立正确、坚定地信念理念。
大学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相互联系、相得益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内容就是大学文化建设,因为地域的不同,大学文化传统与积淀有所差异,因此将诸多元素的大学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的融合到一起有着深远的实践意义。
(1)要把大学文化和思想道德教育这个体系更加丰富需要借鉴与吸收传统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是大学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2)思想政治教育倡导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主要是通过弘扬先进文化与思想,突出大学文化在育人方面的作用,从而促进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与道德素质的提高。
(3)将大学文化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与教学中,建立相关的自律和他律机制。
(4)重点建设隐形教育环境,加强大学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建设,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含量与品位。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从总体上要体现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党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的要求,一定要不断加强校园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还要加强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要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文化修养层次、增强学校学术气氛、树立优良的校风和学风等内容为重点。与此同时,学校还要切实加强对校园文化的领导,总体规划,全员共建,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先进文化在更深的层面上融合起来,使之成为新的文化传统的重要内容,以保证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
3.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学文化创新
高校在开展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大力加强大学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理论研究 , 结合实际,将二者有效结合起来,更要将两者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的同时进行创新,以确保学校办学质量和育人目标的实现。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和知识经济的迅速兴起,高校必须肩负起增强民族创新能力、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特殊使命,加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宣传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灵魂作用,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学文化创新会具有其他教育方式不可代替的作用。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能增强文化认知,针对大学文化形式单一的现实,丰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能为其注入新点的“活力”,增强其积极的文化认知。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能提升文化选择,比如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创新多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式,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很多方面都可以让大学生在文化事件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其文化选择。再次,思想政治教育能弘扬文化情感,基于独特变现形式与丰富思想内涵的文化艺术,与人类精神文明相互推动,密不可分。
通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互动的现状分析,建立两者互动的共同体。构建两者和谐发展中校园文化建设创新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协调发展的评价体系。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能达到寓教于乐,举一反三的育人目的,而且对大学生参与其中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因此,思想政治应把我创新的主旋律,使其具有针对性和时代感,思想政治教育在繁荣校园文化活动的同时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深入人心,把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触角延伸到校园的各个角落,从学生崭新的精神面貌上看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形效果。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基地,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的形成及未来的人生发展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大学生所处的文化对其思想政治观念的形成以及人生未来之路的影响是潜移默化而又是深刻、长远的。因此在大学文化建设中,从总体上要体现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党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的要求,除了不断加强大学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外,更重要的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学文化的不断创新。因此,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学文化融合与创新,能丰富对大学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推动和谐校园的建设。 [科]
【参考文献】
[1]罗爱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涵[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1):129-130.
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可行性
面对目前大学生存在的诸多思想与心理问题,教育工作者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成为十分必要的,虽然在理论上,可以从教育的内容、目标、方法以及实施过程等方面入手把两者结合起来,但是能否把融合的设想变成可以操作的现实,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现状
1.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就大学生存在的问题而言,目前,大学生存在的思想与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思想政治问题、学习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情感问题以及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其中,思想政治问题所站的比例比较小,大量的问题集中表现为学习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情感问题以及就业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基本属于日常生活层面、经济层面和心理层面的问题,这些问题虽然没有思想意识政治领域问题那样严肃, 却是困扰着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方面。而且,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问题与学习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情感问题以及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不可能脱离心理而独自进行,反之亦然。
从大学生所具有的综合素质来看,思想政治素质与心理素质是两个极为重要的素质,而且两者之间又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广义的心理层面的问题包含了思想政治问题,通常情况下,人们提到的思想认识问题即是指人的认知观念。当人们提到的思想认识问题时多数都理解为思想政治问题,当人们提到的认知观念问题时多数都理解为心理健康问题。其实,思想认识问题与人的认知观念只是一个问题的两种说法。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问题的解决必须以心理问题的解决为切入点,处理好心理层面的问题有助于解决思想政治层面问题。
我国全面发展教育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以及劳动技术教育五个方面,从它的组成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包含心理健康教育,但这不是一种简单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而是一种基础与发展的关系。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而思想政治教育是造就符合社会标准人才的强有力的手段。心理健康教育的侧重点在于个体心理层面的问题,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侧重点在于人的思想政治层面的问题,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有助于维护个体心理健康,同样,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形成思想政治素质的基础。
1.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现状
目前,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主要包括辅导员、主管大学生思想工作的书记以及承担思想品德课的教师,主要解决大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是以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为背景的心理学教师,主要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而大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无论是思想品德问题还是心理健康问题都不是单一的,大学生思想品德问题往往与心理问题是联系在一起的,一个思想问题或心理问题的解决需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协调一致,密切配合。在现实中,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基本上是各自为战。主要表现为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的辅导员以及主管大学生思想工作的书记,大多数都没有经过思想政治与心理学专业培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完全依靠经验,没有理论支撑的工作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高校思想品德课教师虽然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但缺少与实际的联系,所传授的理论知识多半照本宣科,枯燥乏味,缺乏感染力,实际效果不好;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因缺少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与工作经验,因而造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致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严重脱节,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工作效果。
因此,整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如何的基础与保证。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整合的可行性
2.1 国家的相关政策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相结合提供了依据
2004年8月,在国家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在2005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校从事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高校教师队伍的组成部分。在2006年7月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指出,专职辅导员可兼任学生党支部书记、院(系)团委(团总支)书记等相关职务,并可承担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形势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
根据上述政策规定,专职辅导员可以承担相应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相结合制度依据。
2.2 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与职业化并重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整合提供了可能
辅导员既是一种专业,也是一种职业,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与职业化并重建设是未来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一线专职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一直存在着诸如数量不足、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待遇不高以及队伍不稳等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瓶颈。如何突破制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瓶颈问题是改革的关键。因此,在最近的几年,国家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有助于改善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与职业化建设的政策,这对提高辅导员的专业化与职业化水平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整合以后,必然会有相当一批专业教师转到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上来,这不仅解决了一线专职辅导员数量上的不足的问题,也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整合是高校未来改革的必然选择。
2.3 提升工作人员素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相结合的重要保证
整合后的师资队伍需要进一步业务培训,以提高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双重能力。对于原有的一线专职辅导员,着重解决教师所需要的专业理论与技能的培训,使其真正具有高校教师、心理咨询师、就业指导师等的从业资格和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对从专业教师岗位转到辅导员岗位的教师,要加紧对其进行辅导员岗前培训,以便掌握相关专业理论与技能,学校在教师具备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基本条件后方能聘任。
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整合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能的。
参考文献:
[1]周围.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关系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6,(6):200-205.
[2]佘双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何以能够从事心理咨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10):11-14.
篇4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途径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提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要求、新部署,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和培育,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到一个新阶段、新高度。
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的引领作用,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创新,指导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构建,完善和规范大学生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和政治信仰,达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效果,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占领思想政治教育制高点的关键。目前部分老师还采用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只许学生“听话”,不许学生“说话”,难以达到“入心”、“入脑”、“入行动”的效果。高校应继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从内容、方式和方法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要理论联系实际,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讨论式、探究式、体验式等教学方式,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宣讲团、红色社团、研究会等,使广大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学生在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学生共同的精神自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社会实践,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结合新形势下大学生的自身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手段,积极采取既符合实际又有时代特点的工作形式和教育平台,让思想政治教育走入学生实际生活。例如,组织学生利用假期深入企业、农村山区进行社会调查、了解民情;组织参观革命纪念馆、红色遗址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弘扬民族精神;组织参加生产劳动、勤工助学等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的道德情操;组织参加“挑战杯”课外科技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总之,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可以为大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感性基础、理解契机和内化为思想素质的体验机制,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认识。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结合新的形势和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充分挖掘现有资源,积极创设既符合实际又有时代特点的工作形式和教育平台,让思想教育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例如要大力强化课外思想教育和日常行为养成教育的渠道,通过情景感化、环境熏陶、行为实践等各种途径,引导大学生养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要深入研究“90后”思想政治的状况和特点,深入指导党支部、团支部和班委会建设,搞好班集体、宿舍工作,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要建立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和快速反应机制,加强个别心理疏导,开展面对面的谈心交流活动,认真解决学生具体困难,办实事、办好事、解难题,使思想教育在提供帮助中影响学生,达到教育的目的。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篇5
战略资源整合及储备是系统性、全向立体化整合及整体战略性后备储备。总体来说,是对现今乡村发展模式进行一个大的变更、总的调控多元全向立体化建设,以彻底解决综合矛盾突出之问题。
发展模式的变更是对战略体系的综合调控整合及向外发展的拓展,其结构性整合分布调控是以区域地域性经济战略性结构形成调控、经济基础【技术基础】应用调控为核心。
全国在以县为基点的基础上,根据[地域、水系、气象、交通、民俗、生物等]不同性质特点规划大的结构框架,在大的结构网上建立小型辅结构网以弥补综合结构之不足。
经济的建设发展不是被动式的依赖它源,而是主动的寻找建设发展方向机遇。建设发展不是被动式的寻找,而是主动规划建设、创造条件、寻找战机。
由县至乡对我国资源进行战略整合,除了国家战略需求、人民生产生活【资源生存】需求。全国以县为基点、乡村建设发展依赖性资源、工厂、项目全部强制停掉,建设发展新型经济体系,以农、工、商、信息化业、人文等为核心。
总之建设发展不是单纯的依赖资金、资源体系,而是综合依靠人力、物力、财力【人事物】战略体系,依靠其设施基础、组织指挥、战略思维体系。
战略方略是在其综合要素下建设发展,是以水域、区域、交通为核心。沿城各线【两地】建立海陆空交通网、物流网,沿交通带两线建立多元、全向、立体化经济网,在各经济带建立研发网、采购网、生产网、物流网、销售网、客服网,向战略纵深综合全面建设推进。以请进来走出去为要素,乡村要想发展须依靠内外环境独立自主建设发展。总的思想是多地域、大跨度、成体系、全方位、反穿插、向纵深建设发展。
基本布局;其一、单域行政体系与多域行政体系交叉融合行政体系。其二、重点区域与普通区域。其三、设施、气象、水文、历史。其四、传统战略性现代战略性,总之、总的来说乡村建设基本具备县级城市功能。
其内系统性布局;其一、局部集中【规则】分散化、零散【不规则】分散化、局部及中化、集中集成化。其二、农、工、商、信息化业。其三、组织管理、战略思维体系、建设指挥,总的核心要素是以形成自我自主【生产、加工、销售、销费】体系,具备全向立体能力。
【一线重点】农、工、商信息行业。【二线重点兼一线普通】单点经济突出、其余辅助、多点兼融。【二线普通】农业规模型、单一单点乡村。总的来说是在各个历史时期建立建设发展分工是对整体阶段性框架构建;阶段一、以基本性总的框架构建时期。阶段二、以高度性、集中性、全向性建设时期。阶段三、以全面融合建设时期,总之【所需之时间】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规模规划建设综合全向立体化战略资源体系。
其核心要素是乡村综合建设发展分两大步骤实施【实际落实】;其一、宏观战略性考虑整体全向性建设发展、其含概之范围有经济建设、基础设施、战略【思维理念】综合体系。其二、从微观实质考虑人民最基本实际【所遇】之问题,含概之范围有民事【纠纷、养老、教育等】生活【、米、酱、醋、茶、衣、食、住、行】经济、人文。
人民建设发展战略理念,总的来说、我国乡村总的建设主体是以农业为主【其含概范围是农、林、畜牧、渔业等】工、商、信息化业为辅建设起到战略性支撑作用,其乡村建设发展是在主体的基础上建立辅系统。其主体是乡村人民建设发展特有的经济,而辅是以帮助主体性经济建设发展的不足。总之,是以农、工、商信息化业为基础。以农业为主,其余辅助之。总的来说,是以人民实际需求及乡村综合建设发展方向为核心思想。
以人民主导,政府调控、企业参与、社会引导为核心要素。
依靠内外环境独立自主建设发展;早期以依靠外在环境为主、建立财政、体制、机制、人才。中期以依靠外在环境为主,建立财政、设施、经济、综合教育。后期综合环境形成向内向外全向立体化拓展【策略】。
重点区域与普通区域的建立,重点区域以功能基本相对完善为核心。但其普通区域以其独立自主为核心,因其多说区域小、功能多、负荷重,所以建立时将其综合功能分化,各分布于普通区域、突出重点、突出特点、多元互补融合式发展。
经济建设发展须对综合建设进行结构调控、性质优化。对高度集中区结构布局不合理、整体发展不客观,需向整体发展薄弱区进行合理化建构布局实现整体结构布局优化。
虽说乡村两线经济有重点普通工、商、农、人文单域与多域交叉融合,具备县级城市功能。但整体经济人文并不丰富,系统体系并不完整、重点普通并不明显。因此,乡村两级经济体系需向镇级拓展各重点特点突出、多元、全向、立体化互补融合式发展。
辅助集中【借力发力、借道前进】省市县。
村于市县建立市场体系,在其建立物资销售、储备、调度、消费型客源定位;根据城市地域特点、人民生活活动规律【各层人员】、文化消费规律。公司服务水平货物质量、人员素质、售后服务。内外调度机制【一、建立连锁公司内在货物需求互调连动,客源异地连动信息共享共用连动体制机制。二、与外在公司合作物资剩余、不足内外调动转货。三、与区域性客源合作在物资剩余紧张同时向大众客源、外在公司进行调动调控】。
在其核心思想下建立战略性产销网、客源网,建设发展双重复合式体系制度。此双重体系主要具备战略性独立自主能力【功能】、在各建设发展地实行交叉融合【多元、全向、立体化】双向式【向纵深推进】建设发展,以弥补其各发展之不足、已形成综合之互补、以解决各发展之不力、以求共同发展之所需。
在以次双重步骤下,各建立战略性多元全向立体化研究、采购、物流、销售、客服体系,以其功能齐全、体制全面、机制灵活、战略思维体系具有前瞻性。
篇6
1概述开放大学和质量保证体系
开放大学的支撑是现代信息技术,面对社会广众,整理社会上优秀的教育资源,新型高等学校的重要方向是构建教育体系终身的精神支柱和促进全民学习,并实施远程开放式的教育。工业生产有质量保证体系这样的概念,目标是企业提高并保障产品的质量,最终形成的质量管理的整体是通过使用系统方法,把组织内各部门质量管理的活动和各大环节质量管理的活动紧密组织连结起来,并控制着有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任何因素。按照确定的培养目标的各种保证方法和监控手法的整体、质量标准实施的各种保证方法和监控手法的有机整体就是开放大学整体的质量保证体系。质量保证体系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内部的质量保证体系,还有一个就是外部的质量保证体系。本篇文章只涉及开放大学内部的质量保证体系相关的建设方面的问题。
2开放大学质量保证体系建构的理论基础
2.1泛在学习理论的定义
泛在学习理论的定义是随时随地、随时随刻的交流性学习。广大群众可以在任何时刻、任何地方都能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随着移动技术的发展,泛在学习为数字学习的拓展,通过本质的特点的眼光去看,泛在学习的目标是要给学习的人群创建一个随时随地轻松学习、在任何终端上都能够进行学习的环境,达到有效的学习教育。在这种学习环境下,学习本身是一种自发的行为,而不受任何的学习工具和环境所影响,这样学习起来会更加主动。
2.2系统论的核心思想
系统论的核心内容是系统的整体概念,它反映客观规则,并强调说明任何的系统都是一个整体,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关联性和等级结构性等等,把研究和处理的目标作为一个有机的系统是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通过系统论的角度去看待开放大学,它的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也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是通过很多要素用某种结构方式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特点的有机整体,要合理的使用系统论的思想方法,必须要正确的认识与处理要素、系统、环境三个层面相互之间的关系,这是建设开放大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所要遵守的原则。
2.3控制论的核心思想
控制论的核心思想就是在变化的环境条件下研究动态系统怎么样保持平衡或者稳定状态的自然科学,在发展的进程中,一步步成为综合系统研究各方面的控制、交换信息、调节反馈的互动的学科。控制论相关的思想内容和方法几乎已经逐步融入到了自然界和社会界所有的科学领域。信息反馈的概念就是由系统把信息传送出去,又让信息的作用结果输送回来,对信息的再次输出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并很好的起到了控制作用,这样就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及时进行信息反馈是在教育质量这一复杂系统进行科学控制这个过程中,逐步转变控制方向、方法以及措施这几个方面的重要基础。
3构建开放大学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重点
3.1培养对象
从学校的自身定位、所培养的目标以及社会学习者的需要等几点来考虑。开放大学所要培养的目标是面向基层、高层的本科以及专科技能型人才,为了适应国家各方面的需要,地方经济社会各方面的需要,需要确立各个专业培养目标的知识理论、能力还有综合素质要求。
3.2质量衡量的标准
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是人才培养培养各方面、环节制定的衡量要素。是实施质量保证体系的过程中的准则和依据。质量标准是没有任何强制性的,它包括了教育管理、涵盖教学、支持服务等各方面的内容。教育资源的核心是课程资源,所以在课程资源方面的建设上,要着重注意教材的建设,筛选出有高水平的专家,并且能够保证主要适用教材的水准。
3.3保障方法
这个过程是极其复杂的,它需要人、力、钱财的保障为基础,保障措施的因素不仅有人的因素,还包括教学管理人员能按照标准进行教学和教学管理相关的工作,此外还有网络上学习的环境、学习服务的支持这两种重大的因素。
3.4监控措施
想要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于教育质量监控按照一定标准对人才进行检验、评价。教学检验、检查、督导、评估、毕业生调查的跟踪等是质量监控手段的全过程。开放大学还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积极配合教育厅、教育行政部门的检查。
4如何构建开放大学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体系
4.1构建有特色的质量观念
开放大学必须要明确的确立培养人才的中心地位,构建科学合理的发展观,以质量为核心,并走提升质量为主要核心的发展道路。从实际生活中出发,明确培养目标、制定出人才培养的标准、挖掘教学资源、在网络上建立教学平台,并配有教学资源管理、学习方面支持相关的服务。将同质化倾向进行克服,形成具有独特风格教育质量保证体系,重视并处理好扩大开放和保证质量相互间的关系。要坚持开放式教学的理论方针,也要克服开放式教学的不利因素影响。
4.2制定具有开放大学特点的章程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适应时代向前发展的趋势,需要制定出具有开放式大学特点的大学制度。开放大学的制度体系,不仅要从宏观层面实施,解决相关的问题。这里包括办学的目的、发展道路、领导体制、社会等问题,也要从微观层面,明确大学内部的管理机构以及教学管理的框架。
4.3强化教育信息的建设
开放大学这类的新型的大学,是以现代媒体技术为支撑,通过互联网传递教学知识。展开一系列与教学相关的活动,利用了社会各个层次方面的社会优秀的教育资源,让社会群众何时何地都能够进行系统的学习,这大大促进了全民学习。“六网融通模式”是教育建设的重点,它的内容包括了网络核心课程、网络学习空间、网络教学团队、网络支持服务、网络考试测评、网络教学管理协调运行。利用网络技术,通过手机和电脑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概念,是一所大学提出的以向开放大学转型为目的的突破口。开放大学保证质量的基础性建设就是要强化教育管理的教学资源以及互联网环境的建设,使现代的信息技术同远程教育深度的融合在一起。
4.4强化建设远程教育师资团队
开放大学有独立的办学权,所以在师资团队的建设当中,要坚持两个部分一起抓:第一是专职师资团队的建设,在提高专职教师的数量同时,更要注意质量,应着力培养骨干教师的队伍,使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在学科建设水平上,也要有所提高,着重培养师资队伍的技术素养和远程教学的技能,提升资源挖掘、导学、助学的能力。第二是兼职师资队伍的建设,按照远程办学的需要以及发展规划,从外面聘请一些技术骨干人员,担任辅导教师、教材主编、课程主讲的职务,然后再建立一个大学教师的发展中心,有条理的进行教师培训,在各个方面,提高专业水平、职业素养、远程教学能力。
4.5强化办学组织的体系建设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开放大学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体系构建过程中应坚持系统办学,弥补国家和地方开放大学以及地方开放大学与基层办学单位协调运作的办学体系的不足之处。怎么样保证教学质量,在系统办学这样的制度下,无疑存在着巨大的难度。确立开放大学系统内办学单位的质量责任、协调运行和制约关系要通过制度建设来完成,这样才能使得各部门的分工合理明确,而又能团结合作,一起完成教育教学的工作,与此同时,办学单位要加强团队之间的凝聚力和合作力,并树立、创建相同一个教育品牌的责任意识,为求提高开放大学整体的教学质量。
5结束语
篇7
天津大学研究生院联合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把“研究生数字化教学(e-Learning)平台”(以下简称“教学平台”)的研究、建设与应用作为教育信息化的突破口和教学改革的基石列入了“211工程”建设项目,构建了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模式、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教学平台怎样与学校统一认证系统实现互补或是同步?“教学平台主动融入学校信息化工作,与学校统一认证系统集成,实现了全校用户的单点登录。同时,教师与研究生的资料信息和选课信息与研究生院已有的研究生培养管理系统采用数据推送的方式实现了实时共享,保证了数据的一致性和可靠性,避免数字化教学平台形成信息‘孤岛’。”天津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白海力对《中国信息化周报》记者如是说。
为了避免部教学平台建成一个死去一个的情况发生,天大在教学平台的应用方面下足了功夫。天津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主任夏军认为,以下三点是教育平台能够有序、持续应用的关键。
第一,多渠道推进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应用。研究生培养办公室和教育技术系协同合作,自项目伊始就进行顶层规划与设计,抓住软件、政策、服务三个关联要素,制订从试用、推广到提高的分阶段实施步骤,推出了有关以项目建设为基础的系列资助政策规定。
第二,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通过应用培训、专题研讨、示范课程等途径向教师传递最新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理念,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教师也在教学平台实践过程中不断创新教学模式。
第三,重点培育开放课程,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重点培育一批资源建设丰富、师生互动良好的课程,建设为开放课程供校内外学习交流,既反映师生在真实教学过程中的成果,也展示了名校教师卓越的教学风范。2012年、2014年分两批向校内外“开放课程”69门。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教学平台的总体评价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教师占75.41%,研究生占61.91%;从对今后继续使用教学平台的态度看,表示“不愿意继续使用”的教师仅占2.46%,研究生仅占8.46%。
据天津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闫广芬介绍,经过多年的建设实践,教学平台已形成相当规模,有500余位教师通过教学平台开展教学,建设课程500余门。线上课程《学术道德规范教育》成为了全校博士生的必修课;《硕士英语》课程全部实行网络在线考试;2015年起天津大学实施博士研究生招生“申请-审核”制,教学平台成为了外国语水平的考核平台。教学平台被天津市评选为“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据悉,天大教学平台将在2016年移动APP,以适应师生移动教学的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重点建设一批视频开放课程。教学平台有力地推动了信息技术与研究生培养的深度融合,提高了教学效果,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华东师范大学:在线教学的“金字塔”模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传统高等教育的弊端也正不断浮出水面。要求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应此潮流,密涅瓦大学、UniversityNow、2U等一些新兴互联网教育形态横空出世,受到了大众的强烈关注,并引发了人们对于互联网时代新型高等教育形态的新一轮反思。华东师范大学在2013年加入在线教育的潮流。
“传统的高等教育往往采用按部就班、层次分明的育模式。不同知识、文化背景的学生聚集在一起,被制订以相同的教学目标,接受步调一致的授课,其学习评价和考查的标准也完全相同,这样的模式并不利于学习者实现真正优质的个性化学习。实际上,相比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更应强调释放学习者的潜能和活力,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办主任沈富可如是说。
当下的新兴“互联网+教育”模式则为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开辟了新的空间,提供了新的技术解决方法和手段,也对传统高等教育形成了新的挑战。沈富可认为,当下,高校亟须思考的问题包括,如何为学生提供每一门课程的个性化知识图谱,学习平台中的数据如何能够更专注于学生细粒度的学习成果,如何实现每个学生自定义学习经验的积累,学生和老师如何借助技术平台展开互动式的交流,如何充分评估每个学生的互动反应,通过及时反馈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等等。在这些问题的指引下,华东师范大学围绕着“互联网”这一核心思想,在信息化教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据悉,2013年,华东师范大学正式推广Sakai在线学习平台,支持学习内容建设、论坛讨论、作业上传等基本在线学习活动。截止到2015年,近200位教师在Sakai平台上建设了300余门课程。2015年年底,学校启动“在线教学平台项目”,并于2016年初部署完成本校在线教学平台――“大夏学堂”。经140余门课程和超过100万访问量的试用,学校已经将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探索面授课堂与在线教学相结合的信息化教学革新作为推动学校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之一。
沈富可在接受《中国信息化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学校确定了以“金字塔”模式推广在线教学平台应用的总体思路,即将平台应用分为三个层级:基本层次――最基础的网络辅助教学;中间层次――翻转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高级层次――高质量的MOOC教学。学校认为,培养学习者的“在线学习”能力就像培养学习者“如何阅读”、“如何写作”一样重要,学生在线学习的能力将成为影响其终身学习成败的重要因素。不论是“自主学习模式”,还是“翻转课堂模式”,具有网络时代特征的在线学习形式都将是必然趋势。当前,数字化学习能力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学校通过开展在线教学来尝试完成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培养学习者的数字化学习能力。另外,学习者的数字化学习能力也为他们具备数字化教学能力提供了精神支持和概念轮廓。这对师范大学培养教师的数字化教学能力来说至关重要。
篇8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发展
在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中,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断提高,现代高校教学管理离不开信息化设备的应用,这是高校现代教学管理体系实现升级发展的必然需求,所以校方应该关注和重视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推进,不断培养出适应社会建设发展需要的新类型人才。
一、教学管理信息化内涵及必要性
1.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内涵
教学管理信息化就是在现代教育发展背景下,融合应用信息化教学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以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结合教育发展的社会内部和外部环境,进行信息资源的组织配置,创新开发教学信息化管理体系,让信息化发展教育深入到各阶段教育体系中。新媒体时代对于高校大学生行为管理的优势在于能够为高校做好全方位的科学化管理,利用信息化的特点,架设更多的实时渠道以便于提高高校教学管理水平,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保证高校教育活动的针对性。
2.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进程快速而深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推动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全速发展,高校教学管理的信息化至关重要。信息化管理的相关研究属于热门课题,同时也成为各高校信息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又依靠信息技术革命催生了新媒体,互联网的全覆盖为高校学生信息化管理增设了更多的拓展视野的窗口,使高校学生得以拥有同高校管理者相一致的信息来源与渠道,这对于高校学生管理与校园管理来说无疑将是重要的变革发展机遇。
3.加强校际联系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应重视和关注校际联系,重视校园整体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新媒体时代,校际之间的联系沟通的发展进程也在加速,教育发展的变革与多元文化的交互对高校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与行为特征等方面的影响日益深刻。传统的高校学生行为管理模式已逐渐陷入新时期的困境,所以应该加强校际联系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管理理念与管理体制的交流也成了高等教学管理的现实要求,要想有效地消解信息时代大学生行为管理的现实困境,则必须要迎合信息时展的浪潮。通过校际联系,以创新的精神突破传统学生行为管理理念的束缚,探寻出能够适应信息时代学生个性化行为的管理工作模式,如此才能保证学生行为管理的实效性,推动我国高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对策
综合以上分析,并依据学生行为管理的现状,笔者认为高校在信息时代的教学管理理念应当从几方面出发:首先,正视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现实意义,致力于加大对信息优势的利用,切实加强对学生思想动态的了解,从而为全方位的科学化引导提供参照,为学生良好思想意识与行为习惯的养成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对学生行为的管理应当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核心,结合现代职场的实际状况改善传统的学生管理评价标准。在信息时代,学生有了更广阔的利益表达空间和更为多元化的诉求,只有满足学生对知识信息获取的权利需要,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后,就是要充分协调并整合信息管理背景下高校学生的管理与服务,切实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对于学生行为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在保证科学化的基础上进一步赋予其人性化内涵,同时还要借服务意识的提升深化同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从而保证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性,促进管理与服务力量的整合。从本质上看,以上诸多方面均是强调着同一个核心思想即“以学生为本”。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信息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学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储备人才力量,高校信息化建设与发展作为培养学生的主阵地,亦与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一起被社会给予了高度的关注。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对于学生行为管理的重要性早就成为教育界的热点课题,在信息时代,高校教学管理开始面临新的困境,只有高校对此予以正确的认识并充分利用好信息时代的优势,并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全面渗透,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行为管理质量的迅猛提升,带动高校管理信息化健康发展。通过研究和分析高校教W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和支持作用,推动高校教育发展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郑祥江,殷明均.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研究――以西南科技大学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50-52.
篇9
人文性与综合性是“新课程改革”所有关键词中最有代表性的词汇和理念,也是当代世界教育的主导思想或潮流。培养对人类知识文明的审美态度就是最高度、最生动的人文教育。“新课程改革”各学科的人文性,在有意无意之间已经充分体现为对每门学科的审美引导,而且是涉及知识性、方法性、价值观等多方面内容的综合性的审美引导。其实,这也是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中审美教育最常用的形式,只是到今天才得到如此广泛的运用。在新课程18门学科的各种版本的教材中,充满了对学科知识、学习兴趣、思考方法、学习观念等进行审美引导、审美陈述、审美读解的语言。例如语文教材中的“你们会在阅读中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分享同伴的快乐,学习做聪明的孩子”,“还要用学到的词语写自己想写的话”;品德与生活教材里的“有你的希望、你的进步、你多彩的生活———学习、游戏、交友……有你喜爱的图片、卡通画、童谣、故事和游戏。让我们和这本书一起,营造你健康安全的生活、愉快积极的生活、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数学教材里的“乘上数学旅途的列车”,“来到了数学王国更加神奇和迷人的一个风景点。不是吗?表内乘法、表内除法使繁琐的计算变得如此简便;东西南北等位置方向会使我们明确旅途的位置和前进的方向;统计、测量会让我们了解数学天地的宽广……一系列新知识将增加我们对这趟数学旅途的丰富而生动的感受”,等等。“美”无处不在,因此她是普遍的,她具有广泛的渗透性与综合性的品质;同时人的天性又是追求美,在有意无意间,人的行为都会以“审美”为快乐、为动力。新课程的理念尤其是人文性等理念,在落实到具体学科的教材与教学中时,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强化了审美因素,强化了美与各学科之间自然而生动的联系,因此也更显出知识与学习本身所具有的魅力与感召力。
二、综合性课程为审美创造提供了广阔空间
美,是一个具有高度综合性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高度包容自由性和个性的概念。因此综合性及自由创造性也成为审美活动与审美教育的重要特征。本次基础教育改革,强调综合课程的设置与综合教学,注重在学科的交叉联系之中发展学生的综合创造性,这同时也为教师与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多学科交叉大大提高了知识创新的速度和密度,也成为当代科技发展的主导潮流。特别是20世纪60至70年代以来,计算机及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各门学科的交叉综合、高速创新提供了精良工具,使这一主导潮流势头更加强大。而且在这样的潮流中,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与艺术与审美这些久被认为遥不可及的学科的交叉,如一道道灿烂的霞光,使科学的发展更显绚丽壮观,更富有非凡的创新性。跨学科的综合性创新人才的培养,现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关注的重点、热点、焦点、难点。正是在此背景下,“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综合创造性发展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综合课程设置和综合性教学成为培养创造性的一项重要举措。要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1],从而促进学生的整体和谐发展。为达到这样的综合性改革与发展目标,小学和初别增设了理科综合课程“科学”和文科综合课程“历史与社会”;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增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和综合“艺术课”;几乎所有门类的课程设计,都强调了跨学科联系的建立。但是,综合性课程的根本问题,即多学科知识内容和思维方式如何有机结合,至今仍是一道难题。为解决这样的难题,国家设立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文理艺交叉综合美育课程创设及审美化教学操作研究”,由多个学科的学者、博士生,以及若干实验学校的骨干教师合作,攻克种种难关,研制出版了由“课程与教学设计”与“实验教材”两个系列构成的《文理艺大综合———科学、审美、实践书系》。②该书系以“新课程改革”所涉及的十多门中小学学科的若干基本知识点为起始“视点”;以这些视点联系文科、理科、艺术等多学科相关知识,形成清晰生动的科学性和人文性结合、知识性与实践性结合、基础性和创新性结合的大综合知识网络“结构”;以对视点和结构的审美为逻辑动力,充分强调科学逻辑、审美动力和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是一个对学生进行综合思维和综合素质训练的大跨度综合教育体系。在这样的多学科综合平台上,审美创造活动的开展空间更大了,对于促进学生的综合性、个性、创造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此外,四川省成都市设立了“十五”教育规划重点研究项目“整合美育资源,促进和谐发展”,其成果是2005年出版的《中小学整合式美育》一书。③该书特别强调了美育在学校各学科中的知识整合功能和全面综合的育人功能。这也是基础教育中以美育实现学科综合教育,推进学生审美能力发展与综合创造性发展的又一重要实践性成果。
三、艺术类课程的综合性与综合艺术审美教育
在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综合性特点这一点上,艺术类课程改革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尽管这部分课程依然被称为“艺术类课程”而不是“美育类课程”,但在课程设计思想上已经明确,设立该类课程是为了促进学生艺术素质和审美素质的发展,同时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和谐发展。这实际上就是要体现艺术类课程的学科综合特点,发挥艺术类课程的全面综合的育人功能。“综合是艺术课程的核心思想,既体现当前世界艺术教育改革的趋势,也为实现艺术课程的目标并且贯彻其基本理念提供了保障。”[2]81这比以前的艺术课程观念已经有了相当明显的进步。但是,关于艺术类课程怎样设计及其综合性特色怎样体现,专家们却存在两大不同意见。在国家教育部有关部门支持下,专家组分别拟定了综合“艺术”课程和分科“美术”、“音乐”课程两套方案,这两套艺术课程合称为“新艺术课程”,它们都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艺术审美教育的综合性。
其一,是由国家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组织,滕守尧先生领衔主持的综合性“艺术”课程。基于“20世纪60年代以后,一种综合性艺术教育思潮得到逐渐发展和壮大,至90年代,已经成为世界艺术教育的主流”,“艺术教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综合式艺术教育或多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成为一种多元交叉学科”,同时“艺术精神……向其他学科的渗透,它标志着,世界艺术教育从此走进一个全新的时代”[2]6-7这样的思想和发展潮流,综合“艺术”课程最显著的特点是:完全打破传统学校“音乐”和“美术”两学科分科教学的局面,由两大系列的多学科构成课程内容,一是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艺术实践学科,二是美学、艺术批评、艺术史、艺术创作等理论学科,同时还“适度地融合”其他如哲学、人类学、考古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的知识;在教学方法上,从“艺术”这样一个综合学科概念的平台上切入或收口。配合综合“艺术”课程研究、设计、开发、教学、实验等,滕守尧先生于2004年编辑了《中国艺术教育》,并陈述了他的基本思想:传统艺术教育面对的是艺术整体的一个零件,零件教学所培养出来的人必然是零件式的。在这种教学中,学生也许把某一种艺术的各种技法都学了,却无法连成整体,无整体就无灵魂,更谈不上直觉、想象、智慧和个性。综合艺术教育恰恰相反,它所面对的,永远是艺术之整体,整体不是部分相加之和,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而是一加一大于二。从艺术门类的角度讲,它是美术、音乐、戏剧、舞蹈、影视等艺术的综合体。从创作、欣赏与表现的角度讲,它是感知与体验、创造与表现、反思与评价等不同欣赏和创作阶段的综合体。从艺术生成环境的角度讲,它是生活、情感、文化、科学的综合体。更重要的是,这四个方面的内容不是割裂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具有融合性。“艺术与生活”强调观察与感知,但任何感知和观察都离不开情感、文化素养和科学方面的知识;“艺术与情感”强调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的情感体验基础,但情感体验又不能脱离生活和文化;“艺术与文化”强调对艺术品含义的把握,但这种把握又离不开情感与生活体验;“艺术与科学”强调对媒介各种性能的认识,强调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但这些认识和联系又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和感知,离不开文化和价值的选择。2004年6月19日至6月20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第一届综合艺术教育高级研讨会”,来自全国多个省市的相关专家、学者、艺术教研员、一线教师,以及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的有关领导参加了该会议。与会者通过讨论充分认识到:这样的综合“艺术课程与以往的分科艺术类课程相比,最大的变化就是艺术信息的大大增加,是艺术表现手段的丰富自由,是艺术力量的集中体现,是艺术视野大幅度的拓宽”,而且反映了事物构成的内在规律。
篇10
为了能够使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各种质量搞上来,而利用一些必要的管理形式及方法,使教育活动达到预期希望值的过程称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本文章通过研究、调查得证论述根据科学发展观为主导思想,改革教学管理形式,提高教育教学管理内容和机制体制,深层更新,大力提高对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创新
对于我国而言现在正属于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阶段,也是进步的瓶颈期。对于下一步的发展很难进行突破,怎样进行更合理的改革是接下来要面对的重要问题。科学发展观是我国治国的根本方针,如果把科学发展观运用到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时其更加完美的融合让我国的高等教育教学得到更好的发展。有效的提升我国人才质量。[1]对于科学发展观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占据的位置和指导思想,本文加以陈述。
一科学发展观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社会发展客观存在的基本规律就是进行科学发展观的更好诠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基本的治国方针,其中反映了我国现处阶段存在的各种问题以及如何进行整改的意见。对于高等教育教学的改革,是大势所趋。如果能将科学发展观与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融合进行整改,势必会对教学质量有着本质改变。以科学的指导方针作为改革的基础将会是高等教育管理上的一大新的创举。为了能够使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各种质量搞上来,而利用一些必要的管理形式及方法,使教育活动达到预期希望值的过程称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其中包含:专业建设管理、教学过程管理、教育质量管理等一系列问题。作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中心内容,又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其改革根本任务就是对于人才培养,以更好的完成创新教育及教学质量改革为核心,以科学发展观为基本指导方针进行的改革应从其包含的问题入手。
二对于教育教学宗旨的整改问题
对于教育教学管理来说,最难的问题就是管理,很简的两个字具体实施起来却有着很大的难度。面对高等院校的管理更是需要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管理人才,在管理的过程中要依据正确、科学的方法,不能盲目的实施想要进行开展的工作。对于教学管理工作而言这是唯一的路径,过程中需要教育管理理念不断推陈出新和升级改革内容。对于社会所需要高等学校人才的要求做到充分了解,随变化对教学内容进行新的整改,与其保持同步,是如何更好的进行彻底改革的科学依据,改革的步伐应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开展。[2]
(一)不断增强关于学术的管理思维意识
对待专业的学术人才要重视对待,大力吸取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对于人才要采用特殊事件特殊处理。从而保证人才的聚集不流失,对其要设立相关部门进行统一的管理,不能懒散消极。在高等院校中进行改革时一定要郑重强调教学管理工作将要发生改变的重要内容及改革过后应当如何具体实施才能逐渐提升教育质量管理水平,必要时应该聘请专业的管理技术人才对教育教学进行统一整顿、改革及管理。防止在改革过程中发生“换汤不换药”的局面。杜绝大力整改过后依旧是一场耗费人力、物力、财力的“面子”工程。在改革过程中必须加大办事力度,适当的施加改革压力,确保教育教学管理改革顺利进行,保证对于日后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不断增强、开放管理意识
对于管理者来说应该做到被管理者能够自主的进行管理。要求被管理者的思想觉悟迅速提升,被管理者不能只依靠别人的管理,应该时刻自我监督及自我调整。全民性的进行管理,每个人都可以参与管理工作,只要提出的理念符合教育教学管理理念都应该被采纳接受,只有开放了管理大家才能尽快的提高管理意识。我国的教育管理系统属于构成部分过多、职能机构不完善和管理人员过于饱和’,并不是单一的决定能够完成的,其本身就是一个应当是全透明的模式,对于被管理者应当能够清晰地了解所管理自己的体系属于什么样的、是什么样的人在进行着管理,在管理过程中必须要全体都能进行参与。[3]
(三)不断增强民主管理意识
我国推行的民主化法制化进程应该推广应用到现代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在教学决定、教学计划、教学执行、教学检查等全程都存在民主化,执行民主决定,科学合理的进行搞笑的教学教育管理,逐渐完成民主与法治相融合。
(四)树立国际标准的管理思想
在针对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整改问题上我们应当坚持本土的指导方针为根本,加入国际标准为辅助,修订出即属于中国独有的管理方法又能和国际管理方法接轨的标准体系,在完成与世界接轨的同时有符合我国的特色,整理出最具优势的管理模式。
(五)建立现代化管理意识
现代化的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一定要有时代特色,依据以时代同步发展,不断更新改革内容,创新手段、保持优越性。
(六)树立科学发展管理思想
为了建立能够体现公正、公平的管理,要找到符合这一精神的方法是很艰难的,而可持续发展管理创造的就是拥有持续稳定的管理环境,从而完成能够高效率管理整改。[4]
三对于管理体系的修改
只有坚持“科学发展”的原则才能更好的创新教学管理体制,大力打造积极、自主独立又能够以学生和老师作为管理改革的核心地位,组建具有现实社会竞争力、激励的体制,一定要遵循教育规律。要求一定要体现管理的清晰度、具有的科学化、采取的全名参与等特点。将传统的管理模式改为弹性模式进行,将目标型定为基本的管理方式。采取的主转变应由民主化、导向化代替行政化、控制化,管理方法必须要以多种形势完成开展和注重网络的参与。[5]应该做到完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对于教学提供高效的保障措施。高等院校应该尽快完成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决策、执行、监管和网络信息反馈系统的建立,建设内部完整、紧紧相连、整体合理得教育教学体系。加速完成决策系统,建设决策中心,修订年度工作计划标出工作重点,作好教育发展的规划。与此同步进行对教学的宏观指导工作、决策验证、查询指导作用。对待教学管理与保障机构中管理职能要清晰、工作明细要确立,从而进一步完善教学工作执行系统。修补教学工作中监控系统的不足,建立立体化的监控体系,严格要求目标监控、人员监控、制度监控及考试评估等。在整套教育教学管理体系中,一定要注意各个部门之间相互的配合与协作、互动与联系。应该建立严格却又能够灵活应用的教学管理制度,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展示自己,为学生打造充足的发展空间,调动学生参加各项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作为老师要尽到主导主导者的义务,把传统的刚性模式转为弹性模式,更好的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允许学生对于主讲老师进行选择,在课堂采用开放式的学习方式以此增添学习上的兴趣,对待传统的考核方式进行修改,允许跨专业学习、学习感兴趣的科目、缩短学习年限、跨年级选课,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将课程进行分层次学习,学习的板块可由学生自行选择,给予学生可以选择想要学习的范围,对于学生放手管理制,让其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完善教学工作评价体系,将重点放在组建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上,对教学实行全方位评价,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过程、教学建设、教学效果等。有效的调整教学工作。通过新改革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的建立,更好地巩固竞争及激励制度,充分激起老师和学生教育、学习的积极性。针对院校的改革进行制定目计划、建立目标,所有的教学都向培养高质量人才靠近,对于优秀的教育者和学生进行奖励和重点培训。[6]
四结语
科学发展观作为党和国家的工作的指导方针为一切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更好的落实、贯彻科学发展观是推进一切工作的原动力。[7]充分贯彻科学发展观为振兴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振兴打下坚实基础,以科学发展观推动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掌握当前现状经过认真分析,建立高等教育教学“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理念,通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现代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提高我国当前现代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为祖国培养更多出色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6.
[2]姜文,苏靓,崔庆玲.十年来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述评——以2001-2010年数据库为样本的统计分析[J].高教探索,2011,4(11):159-160
[3]李素敏.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15,,4(30):134-135.
[4]刘素华,朝克.基于内蒙古支柱产业需求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网络财富教学前沿,2015,6(29):233-234.
[5]玲玲,高娃.内蒙古高等学校蒙古族传统体育教育现状调查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3(23):333-334.
[6]朱苏飞.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一般地方高校的发展路径[J].教育与经济,2016,18(3):284-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