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语文的核心素养范文

时间:2024-01-05 17:45: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科语文的核心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科语文的核心素养

篇1

[关键词]真写作;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审美鉴赏;语言构建;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3-0016-01

目前,在高考的压力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倡导高考作文应该把“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结合。这看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其结果是学生不再注重自己的情感体验,而去追求所谓的“艺术真实”,到最后却连“艺术真实”也失去了,因为“艺术真实”也是建立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的。于是高考作文出现了大批语言空洞、没有灵魂的作文。这样的写作与当今提倡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相背离的。

为此,我们提倡学生作文的“真写作”, 这对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大有裨益。“真写作”就是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抒发出自己真实的感情体验,以情动人,以格感人,以理服人。自我写作动机、真情实感、鲜明个性、创意表达是“真写作”的主要特征。对于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笔者比较认同以下说法,它包括四个方面: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真写作”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互为基础,相互促进的。

一、“真写作”带领学生感悟真实情感,这是学生审美鉴赏的开始

审美是伴随情感发生的,“真写作”涵养学生的真实情感,这样审美鉴赏才有了开始的可能。学生的真情实感从哪里获得呢?

1.学生不是完全没有生活,而是没有一颗善于感悟的心灵。我们常说,语文的外延即生活,所以教师应多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要善于捕捉闪光点,寻找内心真实的生活体验,这样的感情才是个性的,独一无二的,有新意的。比如爬山这件小事,有的学生写起来如流水账,从山脚到山顶,一一道来,读之索然无味;有的学生会把爬山过程的曲折与情感起伏结合起来表达,抓住个性内容,借爬山表达自己的独特感悟,而不是就事写事,虽是叙事却理趣盎然。

2.阅读优秀作品,也是获得感悟的另一种方式。毕淑敏说,“很多伟大人物在现实中已经睡去,但在书中他们却微笑着醒来。”学生在别人的作品中获得共Q,联想起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就被进一步强化了;或者先从书本上体会了这种情感,当自己有了类似的真实体验,那么对这种体验也就不会“视而不见了”。读书体验和生活体验相互补充,感性经验和理性思考相结合,会使中学生对生活的感受更加深刻和立体。

二、“真写作”对学生语言构建和运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真写作”要求学生恰当表达自己的情感。不同的情感,其表达方式与特色不一样。快乐的情感,语言如跳动的山泉,和煦的春风,清丽流畅;悲伤的情感,语言多低缓曲折,如泣如诉;激昂的情感多用短句、排比,短促有力,气势磅礴……这其中包括词语、句式的选用,表达方式及修辞手法的运用等,只有多读多练,持之以恒,才能逐渐提升,并非一日之功。

2.“真写作”要求学生把真情实感表达得有个性、有创新。首先读书成诵可以积累优秀的词句,理解谋篇布局的妙处,也可以滋养精神,更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领悟力、创造力等。语文学科中创造性思维与思想创生的培养,离不开读的浇灌。其次利用课堂阵地,提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课堂教学中,应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带领学生不仅理解情感、碰撞思想,更要学习表达,锻炼表达。再次鼓励学生创新作文,突破旧有文体束缚,不拘一格,个性表达情感;鼓励学生写诗歌、小说、戏剧、童话、寓言等,由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

三、“真写作”要求文章要有 “格”与“品”,这体现着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

篇2

一、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构成模块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语文教材中涉及丰富的人文内涵,能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语言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模块,是个体在交际活动中应具备的能力。语言能力在教学期间体现在倾听、口语交流、文字写作、文本阅读上。语文教师在教学期间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语言由思维的指导而完成,属于个体内部心理活动的显示。所以在小学期间培养语文思维对个体思维品质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明确提出语文教师在分析语法上,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情感,通过文字讯息来理解文本中的逻辑关联。语文教材中不仅体现了现代化价值理念,而且蕴含着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整合编排文化内涵板块,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人文话题理念,在语文知识的熏陶下提升审美情趣。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微课程开发实践与探索

(一)加强小学语文微课程系统性设计

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微课程在开发及设计上还停留于初级阶段,其在运用上还存在很大的进步空间。小学语文属于义务阶段中的必修课程,因此其科目的微课程极富应用价值。从设计体系上来看,当前语文微课程中的“课前分析”及“课后评价”模块缺乏完善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注重开发设计的系统性,就本质属性而言,其单位为课程,不仅应兼顾课程目标、内容、实施等外部环境的设计,而且要关注调节课程的主体要素,包括教师、学生。在研发微课程期间,应尽量使小学语文微课程互相协调,?亩?提高微课程应用效率;在微课程素养设计上,为了增强学生的整体认知,应注重将情感价值渗透于课程体系中。在语文教材的选取上,不应全面吸收,应有针对性的进行删减,保障微课程教学内容能提升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从而体现微课程应用价值。

(二)将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与微课程良好融合

就我国当前的小学语文微课程而言,在开发上还未充分体现价值追求。当核心素养理念渗透于小学语文微课程中,能使开发者明确价值理念,为了落实好这一工作,开发者需要注重下列几点:深入分析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指标,将其划分于微课程中,使主题模块构成以下几块:语言、思维、审美、文化,上述板块符合小学语文素养内涵,并且使语文内容能对应主题微课程体现的观点,开发者在整合优化微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不断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微课程评价属于微课程开发设计中的关键板块,能监控调整整个课程设计体系,一旦技术人员发现其中的问题应进行立即修改。“微课程评价”以某个指向为基础,通过描述小学语文微课程的核心素养,能使其与微课程良好融合,使微课程评价更具科学合理性。还需要开发小学语文微课程中的交互功能,使教师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其次课程中应指出交互任务,使学生能带着问题学习,当语文微课程学习结束后,应执行对应的任务巩固知识。在微课程学习期间,学生间能互相沟通交流,分享优质资源。所以为了促进小学语文微课程的发展,开发人员应增设评价功能,允许用户对其进行评价。当开发人员获取反馈信息后及时改善不足点,从而提高小学语文微课程教学质量。

(三)构建完善的微课程应用平台

微课程属于信息时代背景下的产物,突破了时空限制,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更开放的学习环境。微课程基于特定的信息技术平台,但是现有的小学语文微课程应用平台资源不多,多数网络平台源于互联网公司建设。笔者通过在小学微课程资源查找上,发现微课程网站上的系统功能设计区不够完善,并且每个学科涵盖较多的微课程作品,难以快速寻找小学语文微课程资源。因此微课程应用平台应加强优化建设,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课程资源选择。纵观当前的微课程应用平台,主要涵盖下列几种:微课程视频作为课堂教学使用;将网站建设为载体,发展成网络课程。在信息时代环境中,多类应用平台引起了广泛关注,包括:PAD、微信等。为延伸小学语文微课程资源的应用区域,在应用平台建设时应保证丰富性,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通过减少功能区,能使界面更加简洁,同时将各类菜单清晰呈现于网页上,包括导入教学、点拨视频、测试联系等,并注重资源间的逻辑条理性。

篇3

一、依托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心理学研究认为,小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十分的丰富。他们对各自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容易对新鲜的事物产生兴趣。如果说课堂中充满乐趣和魅力,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会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依托课堂教学,激发他们对语文学科的阅读兴趣,继而提升他们的语文文化内涵。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提升素养的殿堂。所以,教师要学会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让他们在课堂中去展示自己的才华。例如,在学习《狼和小羊》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让他们尝试用狼和小羊的口吻去朗诵课文,体会它们各自的性格特征,也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和思辨能力,培养了他们各自的风格,继而能让他们更加清晰地了解狼和羊的性格,这对于理解课文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当然,也可以在班上进行情景再现,让他们根据课文内容去表演狼和羊的动作,这种教学方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使得每一位学生积极主动性地参与到其中,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更主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了团结合作的感受,让他们在掌握字词的同时,更加清晰明了地掌握了故事的大意,为今后学生创作寓言童话故事等做好了铺垫。

二、开展互动教学,实现语文教学改革深化

良好的教学方式不是教师一味地去灌输知识,学生盲目地去汲取知识,而是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去掌握其适当的知识,培养其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开展互动教学交流与合作,继而实现语文教学的深化改革,提高学生的语文文化素养。所谓教学,是指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掌握其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师也要学会因材施教,这种教学是以教师的“教”为主导和学生的“学”为主体的配合发展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教师正确的指导与鼓励,进而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教学活动,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学习《狐狸和乌鸦》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教学:通过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狐狸和乌鸦的图片,然后提问学生:图片上的场景出现的原因是什么?狐狸夸奖乌鸦唱歌好听的目的是什么?狐狸的企图实现了吗?为什么乌鸦会上狐狸的当?从这则故事中能够学到什么道理?让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去课文中寻找答案,并通过小组交流续写狐狸和乌鸦第二次相遇时又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呢?通过这种教学一步步地引导学生找寻答案,实现对语文教学的进一步优化。

三、强化阅读训练,引导学生进行独特体验

阅读滋养心灵。语文课程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能力,对课文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体验,感悟文本内容的优美之处,让学生受到文本内容情感的熏陶,享受到文本审美的乐趣,从而对文本优美之处进行深层次体验。阅读是提高学生写作的重要因素,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文本知识的理解。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例如,在学习《三袋麦子》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小猴为什么要把土地公公o的麦子播种到地里面去呢?为什么第二年土地公公还要拜访小猪、小牛、小猴的家呢?让学生通过去阅读文章分析小猪、小牛、小猴的性格特征以及通过这个故事学生能够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这样的结论:小猪贪吃所以早早地把麦子吃完了,小猴深谋远虑,所以把麦子用到了关键地方。土地公公再次来到他们各自的家拜访,是想看看麦子的情况,同时测验一下他们各自的使用之处。学生的回答完整的诠释了文章的主旨和大意,思维敏锐,阅读能力大大地得到了提高,也值得教师的称赞。

四、读名家名著,学会撰写读书心得笔记

篇4

关键词:核心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 知识基础研究

一.引言

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正式印发,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研究制订中小学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的新任务,明确学生应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备的关键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这为以后基于核心素养为导向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当下,核心素养引发了新一股研究热潮,不过,有关核心素养的定义和内涵、培养途径、评价体系等,学界仍在探索之中,尚未形成相对成熟的认识。

“在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通过基础教育阶段各学科的教育教学来实现。各学科的课程都要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来服务,都要结合学科内容帮助学生形成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①而语文学科又是一门对学生学习成长很重要的基础学科,所以,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进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研究都是很重要的。本文基于国内外核心素养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大背景下,着重探讨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进行语文核心素养的知识基础研究,以期为以后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供一些可参考依据。

二.关于核心素养理论的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比较丰富,理论框架也比较成熟,我国有不少研究者都介绍了国外有关核心素养的重要项目,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对我国核心素养模拟建构的启示。如: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先前所提出的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学会改变五大核心素养,后又把核心素养划分为身体健康、社会和情感、文化和艺术、语言和交流、学习方法和认知、算和数学、科学和技术七个指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启动的《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DeSeCo)项目,认为:“核心素养是指覆盖多个生活领域的,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的重要素养”。它所提出的核心素养总体参照框很具有代表性,是其他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参考依据。在这项目中,她们提出了能互动地使用工具、能在异质社群中进行互动、能自律自主地行动三个一级素养,以及互动地使用语言、符号和文本、互动地使用知识和信息等九个二级素养。欧盟则进一步提出母语交往、外语交往、数学素养和基本的科学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学会学习、主动创新意识、文化意识和表达等终身学素养体系。其后,有许多其他的国家和地区参照以上三项核心素养体系,结合本国、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研究适合的属于自己的核心素养框架。这些都为我们的课程改革提供了借鉴经验。比如,美国于2002年制订,2007年更新的《“21世纪素养”框架》,确立了三项技能领域,分别是学习与创新技能;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生活与职业技能。每项技能领域下包含若干要素要求。

国内一些学者结合我国的教育文化背景,也对我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建构提出了自己见解。比如:成尚荣教授认为核心素养就是基础性素养,“核心”即基础,是起着奠基作用的品格和能力,决定着核心素养的内涵。并且他还强调了核心素养是发展的概念,既可以表述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还可以表述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褚宏启则具体描绘了21世纪核心素养所应包含的三大类素养,分别是学习与创新素养、数字化素养、职业和生活技能。辛涛、姜宇、刘霞则提出应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我国学生核心素养模型,“在核心素养的遴选时遵守素养可教可学、对个体和社会都有积极意义、面向未来且注重本国文化这三个原则”②。我国的核心素养研究处于刚起步阶段,关于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多借鉴国外成熟研究成果的基,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教育背景,提出自己观点,虽然表述不同,但可以达成共识的是“核心素养主要是个体适应社会需要、获得全面发展、提高生存能力的必备素养,是满足终身学习的基本能条件,是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保障。”③

三.语文核心素养研究现状

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都告诉我们,基于核心素养导向进行各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很重要,尤其在我国,这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不过,具体到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研究相较于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研究来说,是比较少的,在我国,学科核心素养研究则更为单一,偏重理科。自《意见》以来,我国语文教育界的也有不多学者对语文核心素养展开了论述,主要有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侧重于语文核心素养内涵和定义的探讨;二是结合教学,分析如何在教学中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1.语文核心素养内涵的研究

姜树华从语文能力的角度出发认为语文核心素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思维力、阅读力、表达力,三者之间,思维力又是核心。顾之川从宏观角度把语文核心素养分为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修养三大领域,具体来说,包含四个方面,一是必要的语文知识,包括语言文字、文学审美、人文素养等知识,二是具有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与表达能力,三是语文学习的正确方法和良好习惯,四是独立思考的能力与丰富的想象力。孙双金认为核心素养一定是最基础、最主要、最本质的素养,语文核心素养可以提炼为语言能力和人文修养。其中人文修养的内涵包含情感态度价值观、审美情趣、文化底蕴三个维度;语言能力包含说写表达的维度和听读吸收的维度,孙双金老师的分类主要依据传统的语文能力分类方法以及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育目标的规定。也有不少学者从2011版课程标准所颁布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认为语文核心素养应该是出于基础和主体地位的知识与能力。

2.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语文教学研究;另一种是基于某种教学形式的语文核心素养研究。关于第一个方面有林嵘春、刘仁增认为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包含“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这四大要素,并且基于此着重分析了应该构建怎样的语文教学能力素养。秦艳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提出了语文助学课堂的教学主张,并分析通过三种学习方式与四种教学策略来构建语文助学课堂。还有张伟从现代小说观和语文核心素养分析了小说教学的核心价值与内容选择。王超群、韦冬余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分析了初中写作教学的问题及其对策。这些研究多是依据学科特点从而提出语文核心养的内涵,基于此分析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效果,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语文教学提供理论指导意义,但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较少结合实践深入展开。另一方面,丁文静、韦冬余基于研究性教学模式理论的分析,认为语文核心素养就是指学生接受语文教育,通过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初步形成语文学科的素养,并在此基础上有机结合基础教育课程的共同核心素养,逐步形成能促进个人终身发展,能适应未来社会的最基本的知识、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并通过梳理语文教师的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创设问题情境,实施探究式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肖芸从综合性学习的角度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些研究从教学实践出发,为我们如何结合教学实际研究语文核心素养提供了经验,但是只从单一的教学形式出发,难以全面把握语文核心素养。

结合语文核心素养开展语文教学顺应了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潮流,为教育改革确立新方向;同时这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的重要途径。本文只浅略探讨了语文核心素养的相关知识基础,以期为以后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供一些可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辛涛,姜宇,刘霞.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2.裴新宁,刘新阳.为21世纪重建教育:欧盟“核心素养”框架的确立[J].全球教育展望,2013(12).

3.张娜.DeSeCo项目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及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13(10).

4.褚宏启,张咏梅,田一.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及其培育[J].中小学管理,2015(9).

5.常珊珊,李家清.课程改革深化背景下的核心素养体系构建[J].课程・教材・教法,2016(6).

6.辛涛,姜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构建我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J].人民教育,2015(7).

7.辛涛,姜宇,王烨晖.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8.刘义民.国外核心素养研究及启示[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6(4).

9.施久铭.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J].人民教育,2014(10).

10.钟启泉.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核心素养研究的构图[J].中国教育报,2015(4).

11.张贤志.核心素养研究综述[J]. 教育视界,2015(9).

12.李艺,钟柏昌.谈“核心素养”[J].教育研究,2015(9).

13.程晓堂,赵思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J].课程・教材・教法,2016(5).

14.姜树华.对语文核心素养认识有三[J].七彩语文,2016(4).

15.顾之川.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J]. 中学语文教学,2016(3).

16.孙双金.试谈语文核心素养及其培养[J].七彩语文,2016(5).

17.王超群,韦冬余.初中写作教学的问题及其对策――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理论的分析[J].教育探索,2016(3).

18.林嵘春,刘增容.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能力素养建构[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5(12).

19.秦艳.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语文“助学课堂”[J].语文教学通讯,2015(11).

20.肖芸.基于综合性学习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策略[J].四川教育,2016(2).

21.丁文静,韦冬余.试论语文核心素养的涵义、特征及培养策略――基于研究性教学模式理论的分析[J].教学研究,2016(6).

22.张伟.小说教学的核心价值与内容选择――从现代小说观和语文核心素养看小说教什么[J].语文建设,2016(1).

注 释

①程晓堂,赵思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J].课程・教材・教法,2016(5).

②辛涛,姜宇,刘霞.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篇5

探讨与研究学科素养的相关内容,首先要对学科素养的概念界定清楚,包括宏观层面上要对素质、PISA、教学实践以及学科基础等进行界定,还要从具体学科素养的内涵与构成要素上加深理解[2]。

1.宏观层面学科素养的概念界定

宏观层面学科素养的概念界定可以通过以下四种途径来进一步明晰:首先,要明确“素质”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学科基本素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点,其中学科素养指的是“关于各个不同学科相对应的‘四基’、‘四能’与基本思维形式和方法”。其次,学科素养所体现出的教育思想可以通过分析PISA2006、PISA2015对科学素养的定义重新进行归纳总结和升华。进一步可以得出,他们所侧重和关注的是如何应用知识,关注学生对于各个学科的投入状态和感兴趣程度。再次,要学会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并结合教师的实际教学,总结出学科素养指的是作为一名学习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逐渐培养并表现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素质。最后,分析探讨学科本身的发展,归纳出学科素养指的是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学习得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以及培养出的综合素质,其中包括学科基础知识、学科思维方法、学科素质等。以上四种研究尽管从不同的视角分析,但仍属于理论上的判断,不免带有主观性,最终都没有正式总结出学科素养的定义,其中须强调的是学科素养中的学科能力更加注重运用本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2.具体学科的学科素养概念界定与解释

其一,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各个不同学科的特点,分门别类进行探讨。探讨不同学科的学科素养内涵主要包括能力说、素质说以及心理品格说。能力说即是指PISA对某些学科素养的定义;素质说即是指它主张素养是通过后天习得和培养出的;心理品格说即是指提出某个学科素养是学生经过长时间学习之后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格。其二,研究不同学科素养的构成要素。不同学科素养的构成要素大致包括学科知识、技能、方法、情感这四个维度。有学者提出每个学科素养都包括相对应的基本素养和核心素养。基本素养是对某个学科的知识、方法、技能、情感的综合体现,核心素养则是对这个学科的认识、理解与运用,两者是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

二、学科素养与课程设计的内在关联

要深入研究学科素养,首先需要对学科素养这一概念进行系统性的基本理解,其中包括学科素养的基本性质、逻辑起点、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以及针对学科素养而构建的课程设计等方面,只有厘清本问题才能够顺利进入下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中。

1.学科素养的基本性质

首先,学科素养通常是学科目标之一。最近几年进行了关于学科素养的教育改革,强调学科素养的重要性并把学科素养作为学科目标。其次,学科素养具有综合性和广泛性。某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相较于学科素养显得相对零碎,但学科素养覆盖面相对较广,不仅仅包括相对应学科的知识、技能,还包括其方法、思维、情感等。学科素养的综合性还体现在解决问题方面,它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综合能力,这也成为在进行教学评估时的侧重考查方面。最后,学科素养具有可教性和可学性。具体来讲就是教师通过不同学科的教学,在教学活动中不断传授学生知识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逐渐培养学生不同学科的学科素养。这些素养也会为之后其他学科的素养打下学习基础,因此,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过程。

2.学科素养的逻辑起点

学科素养在传统学科的课程设计中通常被局限于学科立场,其一般性操作包括以下几点:探讨和总结不同学科的特点、相关学科的专家和学者聚集起来讨论并发表意见、专门组织一次关于学科素养的研讨会、对研究结论进行下一步验证并在不足之处加以调整和改善等。美国国家教育进展评估(NAEP)针对学科素养重新制定,这反映出的问题是单纯站在单个学科的立场上来探讨学科素养是远远不够的,研究学科素养应该具有大局观,这种大局观指的是把教育的培养目标作为一个整体来认真对待,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习者通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这需要不同学科之间相互整合、相互联系。近年来各个国家和地区通常以核心素养为出发点来制定确立教育标准,核心素养成为学科素养的逻辑起点[4]。

3.学科素养的表现形式

在界定学科素养概念及明晰学科素养的逻辑起点之后,还须了解学科素养的模型。通过文献查阅及研读发现,学科素养模型在当下分为五大类型。第一种学科素养模型由学科主题和学科素养构成。比如数学素养包括数学推理、数学论证、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等等。第二种学科素养模型由学科主题、学科素养及认知要求三方面构成。譬如语文素养就通过语文主题、语文素养及解决语文方面问题的认知要求来综合描述语文素养模型。第三种学科素养模型由学科主题、学科素养及表现水平共同构成。第三种类型与第二种类型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共同包括学科主题和学科素养,且表现水平和认知要求都是关于解决问题的,区别则在于认知要求是内在的,而表现水平是外在的。第四种学科素养模型由学科主题、学科素养及问题情境构成。此类模型中的科学素养包含转化、推理和探究。第五种学科素养模型由学科主题、学科素养、认知要求及问题情境共同构成。以上五种学科素养模型有相通的地方,也有些许区别,通过综合认识并分析各种模型的特点能够加深对其的理解,以便进行下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

4.转向学科素养的课程设计

课程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包含着很多方面,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不同的学科课程。在不同的阶段人们关于学科课程的理解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目标,第一是学科知识与技能。在工业程度不高的时期,工作岗位需要的工人仅具备简单的知识与技能即可,这一要求反映在学校便是学校要以各个不同的学科课程为主,学生要能够掌握专业知识并提高专业技能。第二是学科素养。随着时代的发展,众多职业也相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的不仅是简单的单科知识与技能,而是需要职员对所学的学科进行综合整理以便面对日益复杂的问题。这一要求使得学校对学科课程目标作出一定程度上的调整。学科素养成为确立学科课程标准的重要依据,学科课程目标也在回应着社会的需要。这种转变不仅具有学术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三、基于学科素养的课程改革

核心素养的培养要通过具体不同学科的教学来展开,因为学科教学是提升学生能力、传授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最基本途径。由此看出,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在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两者是不可分割、相互紧密联系的。

1.明晰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的关系,发挥现有课程标准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须通过培养不同学科素养来实现,而上文指出不同学科素养的逻辑起点又是核心素养,因此需要将两者的关系进一步明晰,其中包括各自的内涵和外延以及两者是如何相互作用的。构建不同学科素养也同样须考虑多方面因素,诸如国际教育背景、国内教育背景和趋势、课程实施过程以及课程标准等方面的因素。由此产生的一个重要问题便是如何发挥课程标准的作用或者说如何使课程标准的作用最大化。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将不同学科的课程标准存在的隐性的学科素养显性化,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在教学实践之前明晰须培养的学科素养有哪些具体内容,而不是仅仅依靠意会来领悟。第二种方式是整合所有学科的课程标准,并总结归纳出相同的学科素养,有些课程标准能够明确对应到学科素养,但有些相对模糊,相同的课程标准可能指的不是单一的学科素养,因此需要重整使得其能够一一对应。

2.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构架必须以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思想

目前我国的学生核心素养包括自主发展、社会参与、文化修养三大类素养,其中每一类素养又包含其他相关指标,比如自主发展素养包含自我学习、自我审视、自我提升和自我创造这几方面的指标。尽管每一项具体指标不同,但在本质上不外乎知识、技能、情感这三个方面,但需要注意的是,核心素养并不是简单各项指标的叠加,而是所有指标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形成的综合素养,最终实现“1+12”的效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再需要单一素养和能力的人,需要的是能够将各种素养与能力综合起来发挥作用的人。各个不同的学科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因为不同学科的构成要素不同,但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或者说是极为相似的。由此可以得出,核心素养是包括知识、技能、态度、情感等各个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复杂的、多元化的系统。

3.建构本土化的学科素养模型

在借鉴和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我国要在目前教育现状和教育发展基础上建构出本土化的学科素养模型,以便适合我国学生的发展。在此过程中须考虑众多因素,诸如如何描述学科素养、能否用具体的问题情境来描述学科素养、目前我国的教学忽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该如何在学科素养中改善等等相关问题。要使学科素养本土化须考虑现有的课程标准、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学生的发展水平,这些都是本土化学科素养模型必不可少的影响因素[6]。在有了学科素养模型之后便能够在今后的实际教学中提供范式,使教师和学生都不至于茫然无措,教师能够明白在教学过程中侧重讲授什么、着重培养学生什么素养和能力。上文中提到学科素养目前存在五种类型,我国可以通过对这不同视角的五种类型进行深入的研讨,总结出共性和个性,分析出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再依据现有教师水平、学生发展水平制定出我国的学科素养模型。

篇6

素养,是指一个人平时的修养。从广义讲包括人的道德素质、外表形象、知识水平与技能等多个方面,我们经常听到的综合素养即是指一个人在各个方面修养的总和。根据不同层面进行划分,又可具体分为诸如政治素养、业务素养、文化素养、道德素养等多个方面。“核心素养”即是在多个素养中发挥主导力量,起决定作用、最有价值的必备品格及关键能力,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

就语文学科而言,传统的语文素养包括“听、说、读、书、思”方面的能力,上世纪60年代上海语文教育界提出的“八字宪法”,更是具体细化到对“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方面的识记、理解和运用。随着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深化,把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落到实处,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课程改革者进一步明确了语文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其中既有对传统语文素养的继承和守正,更有新的淬炼和提升。

践行新的教育指思想,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关键要做到“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教育部相关人士指出“核心素养”这一思想的提出,不能视为新的“概念”或文字游戏,而是要真正意识到这是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再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如果最终落实不到教学一线,指导不了实践,结果很可能就是失败。”

从“知”到“行”过程中,还有“情”和“意”两个重要心理环节需要把握。在心理学理论中,“知”是基础;“情”是关键;“意”是保障;“行”是归宿。“知、情、意、行”四个环节在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过程中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知”一方面指认知、观念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指具体的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要求老师明确核心素养的内涵以及价值意义,再谈让学生明确其学习的目的和价值。“思路决定出路”,观念问题得以解决,具体的实践操作就是依葫画瓢,对相模型的事情。对语文学科具体知识而言,要明确让学生具备识字组词的能力,具备正确书写的能力,具备遣词造句的能力,具备顺畅阅读的能力,具备自由写作的能力,让学生达到“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与不同的对象交流沟通,并能进行理解、分析和评价”的能力层级,这是学生语言构建与运用的基础,也是核心素养的必备要素。

“情”即是情感态度。就语文学科本身而言,首先要培养对母语学习的感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学生对待语文学科的情感越投入越充沛,语文学习的效果和学生的获得感就明显。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高玉教授曾撰文指出“大学英语是必修课,大学语文却是选修课,这是母语教学的失位和悲哀”,其实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语文,在中、高考各科的挤压中何尝不是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其次是启迪学生挖掘文本,激发自己的情感。教与学的过程就是学生的情感参与的过程,学生的情感越饱满充沛,就越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杜甫《兵车行》中悲天悯人的苍生情,李煜《虞美人》中痛彻骨髓的亡国情,柳永《雨霖铃》中缠绵悱恻的儿女情,苏轼《定风波》中淡然自适的达观情,鲁迅《呐喊》中振聋发聩的赤子情,贾平凹《秦腔》中浑厚高亢的乡土情……品味文字,体验情感,使学生爱其所该爱,憎其所应憎,颂其所当颂,咒其所必咒,形成良好的情感品质,这不仅是语文课堂本身教学任务所必需的,而且对于学生自我人格的完善也是必需的。让学生通过情感的品味与体验,养成良好的审美趣味,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判断力,使其正确地分辨美丑善恶,对作品的审美内涵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意”既是指“意志”,又是指“意会”。心理学上认为,意志品质是指构成人意志的诸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持性。魏晋南北朝被认为是中国文学的“自觉”时期,文学创作主体意识到文学的独立性和价值性,自觉地对文学审美特性、对文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等进行探讨和追求。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同样需要这种“自觉”,既要自我觉醒,更要自我约束、自我要求,自我提升。同时语文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可以练就的,需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一代书圣王羲之曾以“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示人以书法练就之法,同时素养练就的过程会出现或这或那的阻碍和困难,需要坚忍不拔,锲而不舍。

“意”的另外一个层面指的是“意会”,或者说是 “心领神会”,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是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品味语言艺术而体验丰富情感、感受思想魅力、领悟人生哲理,从而内化为自己恒定的思想精神和思维品质,最终实现内化于心、外显于行的目标,而这一目标实现的过程正是“素养”的练就过程。

篇7

关键词:新课改;农村高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途径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是新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语文素养的高低,越来越成为制约语文教学成败的关键。

我校是西部的一所农村高完中学,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偏低,表现为:书写不工整,错别字多,语文知识缺体系,知识面窄,阅读量小,口头表达能力差,写作能力弱。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认为从以下方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效果比较明显。

一、建构必要的语文知识体系

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和考试中都删去了语法章节,使学生难以理解词的内在意义和词组意义,给高考现代文正确解题带来困难。此外,学生对汉字音形义的知识、基本的修辞知识、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基本阅读和写作方法知识等的缺乏,都给语文教学带来困难,使学生读文章不知文意,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我校特意在起始年级,注重初高中语法和语文知识的衔接,帮助学生建构必要的语文知识体系。

二、培养读书习惯,加强语言积累

高中语文学习要求学生占有大量的感性语言材料。但农村学生阅读少,知识面狭窄,只有大量阅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日渐提高。我们加强晨读并做好检测,学生每天接触常用字和汉语常用书面词汇,利用图书馆和班级图书角,增添《读者》《意林》《格言》之类读物,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此外,树立大语文学科观念,师生共同动手,将可读性强、难度适中的课外文章积累起来,编辑成册,加强语言积累。

三、开展活动激发兴趣,促使学生苦练语文内功

农村学生语文基础先天不足。我们可以通过开展语文课外实践活动,采取系列措施激发学生语文兴趣。如,成立文艺广播站,努力促使学生学会说普通话;开展书法比赛活动,努力使学生每天抽出时间临字帖;引导学生积极向校刊《渔中人》投稿,依托校园刊物成立作文辅导班;每学期利用校园艺术节组织一次作文竞赛,安排一次作文展览,编辑一本学生作文集。

四、以新课标为指南,打造“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课堂

农村高中因为环境限制,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是课堂教学。努力打造“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加大训练力度,让学生动起来,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主角,进而形成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是切实提高农村高中学生语文素养最有利的武器。教师也要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学会学习,乐于探究。

语文是各学科中基础性最强的学科,语文素养的提高对人的修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提高农村高中生的语文素养任重道远,我们将努力探索出一条适合提高农村高中生语文素养的更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于蓉蓉.高中语文新课改中的反思[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10.

篇8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一、从核心素养到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概念的解读

(一)核心素养

所谓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独自解决未来遇到的难题、面对未来挑战的综合性素质,涉及社会参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三方面[1]。核心素养旨在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新型人才,要求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具有交流能力、创新能力、处理信息能力、合作能力、社会责任等方面的优势[2]。“素养”的培育与语文学科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教师在语文学科中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育,能够对学生产生影响,使学生在意识形态上产生改变,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小学语文核心素养

在核心素养的基础上,结合语文学科的具体要求,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认为语文课程作为小学阶段极为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程,其对学生中学、大学的学习素养的培养都大有帮助。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的建构与应用。语言建构与应用是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核和基础,要求学生能通过自主梳理、积累与整合,逐渐掌握汉语语言文字的特点及应用规律。小学时期的教学内容大都是识字、组词、造句,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字、词、句的训练,使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逐渐掌握汉语言与汉字的运用规律[3]。2.思维发展与提升。思维发展与提升指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展开丰富的联想,并对人物形象和故事主题加以总结概括,从而锻炼学生思维品质的敏捷性、深刻性、批判性、独创性和灵活性[4]。3.审美鉴赏与创造。审美鉴赏与创造指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审美情趣,要求学生在品鉴语言文字、感受人物形象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和鉴赏能力。4.文化传承与理解。汉语言文化博大精深,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感受汉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同时也要对其他文化兼容并蓄,积极充当新时代文化的交流使者。

二、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培养语感,多读多看

叶圣陶曾指出:“为养成阅读习惯,为充满自己的生活,都非多读不可。”学生只有通过广泛阅读,扩大阅读量,积累语言文字,充实自己的语言文字仓库,才能具备扎实的语文核心素养,从而为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首先,学生要自读课文,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在小学高年级的语文阅读中,学生已经认识了不少的文字,学生可以采用自读阅读的模式,在循序渐进中培养语感,也可以通过自读积累语言材料,遇到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语可以记下来,再向教师请教,逐渐地养成独立、爱思考的良好习惯[5]。其次,学生要反复品味,体会精读课文的语言魅力。可以入选小学语文并作为教材的文章都是有着一定审美价值的经典之作,需要学生细细品味,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学生除了阅读课本内的文章外教师还应注意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让学生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汲取养料。教师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给学生推荐课外综合读物,扩大并丰富学生的阅读量,从而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培养语感、提升对美的感受能力。同时,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有选择性地阅读,避免因阅读材料的鱼目混珠给学生带来伤害。

(二)开展阅读交流活动,提升阅读能力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对于小学生而言,多阅读一些书籍,积累文学知识,可以为日后的写作打下良好基础。语文是一门和语言文字打交道的课程,而除了阅读之外,听、说、写也是不可缺少的,它们之间是互相联系的,教师应重视并合理安排。当前的实际教学中,因小学生活泼好动、贪玩,且一节课的时间有限,教师会安排满满的教学内容,留给学生听的环节也越来越少。为此,教师需要转变一下思想,可以开展相关阅读交流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倾听,只有多和学生交流,才能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并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精心选择阅读内容,多组织能激发学生兴趣与注意力的阅读活动,例如,好书推荐活动,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书,将这本书值得推荐的理由分享给同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教师还可以举行阅读知识竞赛,利用游戏竞赛的形式,巩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累的典故、成语、格言、名句等,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注重群文阅读,深化阅读品质

所谓群文阅读是指多文本阅读,教师可以将某一个主题相关的多个文本依据一定的原则组合在一起开展阅读教学活动。中国的文学作品是一笔伟大的精神财富,在进行群文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将有所关联的文本,经过细致的梳理整合,在循序渐进的阅读中,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语言特点、文化意蕴、思维逻辑等,通过举一反三,学生可以将读懂一本书逐渐地扩大为读懂一类书。学生通过群文阅读能极大丰富知识面,深化阅读品质,提升语文素养。

(四)注重不同形态下的语文阅读

当前的小学语文课本中,文本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而每种阅读课的教学侧重点也是各有区别,这些都需要语文教师仔细琢磨,并合理的安排好阅读内容。一些涉及名言名句的背诵课,所选取的作品都是一些经典名句,文笔优美,通俗易懂,可读性较强,学生通过阅读可以培养语感,拓展思维能力。对于一些古今中外的经典课文,每个作家在创造的时候有自己的独特的写作风格与创作技巧,遣词造句中也有自己的特点,教师可以在阅读的时候,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语言的魅力,尤其是表达情感浓烈的地方,更能引发学生共鸣,使学生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在专题研讨课教学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某篇文章进行写作构架的梳理与总结,帮助学生收集一些与文章相关的资料,补充文本的信息,不强求学生一定理解文章内涵,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促使学生将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篇9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核心素养素质教育

初中语文这门学科的教学,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要将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质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内容来抓。素质教育的思想指导初中语文的教学工作,要侧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而综合能力发展,要以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为重,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地提升,既需要掌握扎实的基础语文知识,同时也要在技能方面予以提升。一个优秀的教师的决定因素之一就是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素养,然而在语文教学能力以及学科核心素养上并没有统一的界定标准,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一线教师的专业成长。因此,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同时也要精心研究语文这门学科到底要如何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所以在接下来的内容中,笔者将主要围绕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素养的培养问题,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基本语文素养的理念和内容分析

初中语文这门学科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可以从多个方面来看,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通过语文的学习,可以不断的积累基础的语言文化功底,熟悉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沟通和交流,同时他们的良好学习习惯,也能够在这样的训练中得到启发和培养。所以,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语文知识,这也是教师在教学中重要抓的一个方面,利用科学的教学计划安排,让学生一步步地夯实基础,提高他们的总体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所以,在夯实基础的同时,让学生不断的在实践中进行应用,应用和具体的创新使用结合起来,逐渐让学生熟悉自己在初中语文的学习中,需要具备的心态需要完成的练习,需要具备的能力。要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的学习主体地位,从而更好的与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另外,在学习中也能够有更加积极主动的表现。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是教师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的培养内容,所以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广泛的查阅资源,这样他们的独立学习能力就会越来越强。

二、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课堂实践水平

我们要重视学生的实践过程,通过实践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然而实践学习,也分课内与课外,教师要充分的利用好课内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之上就能够有更充分的实践机会,更充分的理解语文这门学科的基本内容,更熟悉的运用语文的基础知识,去进行沟通和交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进行分组学习,在分组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互帮互助,在完成一定的作业任务时,他们可以通过充分的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当然,在这样的模式当中,学生也能够因为彼此之间的交流而提升语文素养,提高运用语言文字功底的能力。教师要创新开展课堂教学的实践活动,要让学生积极参与一些活动,能够根据教师教学目标的需要,通过角色扮演,自主进行讨论,组建课下的兴趣小组等形式,更好的完成教学计划的具体安排。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之上积极踊跃的参与,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的开展,能够在锻炼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也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感受到语文这门学科对于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价值。

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培养;文学素养;策略

教师要结合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注重开发学生语文潜能,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帮助学生在和谐、自主、开放的学习氛围中,对语文知识内涵进行深入探索,有效彰显素质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语文文学素养的价值与内涵,为学生综合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因此,教师要充分渗透文学素养培养的价值与内涵,激发学生自主培养的兴趣与动力,让学生在应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文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全面增强学生文学素养培养成效,助力学生快速掌握语文知识要点与重点,强化语文实践综合能力,促使学生在学科探究过程中掌握文学创作的方法与技巧,提高初中生语文学习质量与水平。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作用

1.有利于理解作品背景。初中语文学科包含着丰富的文学作品,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借助多元化教学方法,多点位培养学生文学素养,使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有效提升课程学习兴趣与动力,积极开展多元化教学引导活动,促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思维,增强实践探究学习动力,帮助学生在文学素养培养过程中,感受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通过文字阅读、内容感知、语言推敲等过程,获取文本创作的背景素材,增强学生对时代背景的感知能力,从而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驾驭成效,保证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从文学作品欣赏的角度,理解作者创作的意图,与作者的创作情感产生共鸣,提升初中生对文本创作时代性的感知能力,更好地诠释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语文知识学习过程中,强化学生理解能力,对于增强学生语文学习成效具有积极促进作用。教师要借助文学素养培养过程,帮助学生对文本背景更为清晰、透彻地了解,有效提高学生整体学习能力。2.有利于深入角色欣赏。在培养学生文学素养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学生对文本内涵的剖析,帮助学生从角色欣赏的角度分析文本内容,掌握文本结构与主线,充分开展文字推敲与应用活动,让学生在作者对主人公的阐述过程中了解阅读文本的内涵与主题,帮助学生充分培养学科思维,强化学习能力,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驾驭与应用成效,为学生高质量、全面性开展实践学习活动奠定坚实基础。语文教材中分散着多种题材的文本内容,其中不乏具有代表性的角色内容。教师要在实践教学活动中,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效增强学生阅读文本以及对人物角色的分析能力,促使学生在文学素养培养过程中,增强对角色的理解,凸显语文阅读文学性价值。3.有利于实现创新目标。语文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借助文学素养培养过程,有效打破现有教学模式的桎梏,积极开展语文创新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实践教学目标,为学生多元化,高效性开展学习活动奠定坚实基础。在培养学生文学素养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促使学生在教学做合一的模式下,逐步提升对文本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过程中,按照正确的流程与方式展开探索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彰显文学素养培养的重要作用。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现状

1.学生对文学素养培养重视不足。语文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对学生日常学习情况的观察,分析出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对文学素养培养的重视性不足,不能认识到文学素养培养的价值与内涵,导致学生在实践学习活动中难以开展高效率、高质量的学习活动,促使学生整体学习能力存在滞后性,不利于学生提高语文学习质量与水平。另外,学生受到信息时代环境的影响,导致学生的认知思维受到信息化终端设备的影响,不能对语文学习内容进行深入探究,使得学生的实际学习过程浮皮潦草,难以开展高质量、全面性的探索学习活动,从而降低学生整体学习技能。中学生处在情感、性格、能力发展的黄金期,在这一阶段,学生思想意识较为活跃,如果不能帮助学生坚定语文文学素养培养信念,就会在实践学习活动中导致学生存在认知偏差,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到文学素养培养以外的学习活动中,不利于学生增强文学素养,培养专注力,导致学生整体学习水平降低。2.语文文学素养培养方法单一。初中语文教学要注重多元性、多样性,激发初中生对语文知识的探索兴趣,使学生以兴趣为导向科学开展文学素养培养活动,让学生通过丰富的语文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实践学习动力,彰显现代化教学的优势作用。但是,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却存在语文文学素养培养方法单一的问题,不利于学生开展实践探索、学习活动,导致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不足,难以结合具体知识点进行探索学习活动,使得学生整体学习技能降低。与此同时,文学素养培养过程需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给学生一个认知过渡的过程,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知识的要点与重点,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竞争力,为学生高质量、多元化发展提供助力。初中生长期处在教学方法单一的环境下,不利于学生全面拓展文学思维、积累文学常识、提升文学内涵,从而降低学生整体学习成效,导致学生语文学科综合能力降低的问题。3.传统教学模式禁锢学生思想。教师在开展语文文学素养培养活动中,要通过实践教学经验,有效制定出详细的教学方法和方案,让学生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禁锢,逐步拓展文学思想培养成效,使得学生的实践学习综合能力得到锻炼与提升,科学开展高质量、全面性的语文文学素养培养活动。但是,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却发现,教师受到传统教学思维的制约,导致教师在语文文学素养培养过程中束手束脚,不能以全面性、多元化开放性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活动,导致学生整体学习能力存在不足,使得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思维受到禁锢,不能彰显语文教学中公开化、创新性的教学理念,造成学生在文学素养培养中过于形式化,难以激发学生增强自身文化底蕴的动力,从而大大降低学生整体学习技能。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策略

1.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建立文学素养意识。语文系统性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要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现状,有效制定出完整、科学的教学方案,全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语文文学素养培养中强化认知提升能力,积极开展多样性、多元化的教学引导活动,为学生扎实掌握知识要点与重点作好铺垫,全面增强学生实践学习综合能力,为学生深入掌握语文文学素养培养方法与路径奠定坚实基础。与此同时,教师要在培养学生语文学习习惯过程中,运用多元化教学情境培养学生思维拓展意识,使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借助情境的烘托,提升自身质疑能力,强化学生探索动力。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五柳先生传》这篇古文学习时,教师要借助问题情境创设活动,激发学生对作者陶渊明的了解兴趣,让学生对陶渊明被称为“五柳先生”这一主题展开探索学习活动。在问题情境创设中,帮助学生解答作为一名有才华、有能力的古代著名诗人,对当时社会有哪些不满情绪;如何应用诗人的身份来替世人找寻公道。并且通过归隐田居的生活态度表露出作者不为功名利禄所折腰的高尚态度,以独特的视角与思想感受作者陶渊明被称为五柳先生的内涵,全面提升初中生对课文内容的质疑能力,促使学生在深入解读阅读文本中,有效培养文学素养,提高学生对古代诗人的崇高敬意,增强初中生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促使语文教学活动得到创新发展,全面提升初中生文学素养。2.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升文学素养认知。语文学科内容具有强烈的人文色彩,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人文精神培养过程带动学生文学素养培养兴趣,使学生在具体知识点的探究过程中,从人文精神的视角进行分析与讨论,使学生的文学精神给养得到有效供给,促使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扎实掌握知识内涵,全面培养学科思维,更全面、更高效地展开语文实践学习活动,为学生多元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题材新颖的素材文本,值得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进行深入推敲与挖掘,使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文本作品中,感受作者丰富的思想认知,找寻文本主旨思想,以精致、系统、全面的认知意识拓展学生实践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多元化、开放性的学习内容中培养人文精神,有效增强学生对知识重点与要点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全面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例如:在学习初中语文教材中《背影》这篇课文时,教师要充分挖掘文本中的人文精神,激发学生实践探索兴趣,让学生在感受浓浓的父爱亲情的背景下,提升自身学习技能,有效培养文学素养,使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得到拓展,全面提高学生整体学习技能。在《背影》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领会父子之间浓厚的亲情,学习作者对人物刻画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学会感恩与理解父母,增强自身对亲情的重视程度,在《背影》中通过对四次提到父亲的背影,作者四次流下泪水语句的分析过程,体现出作者对父亲浓浓的爱意,表现出父亲对作者深深的牵挂。在这样的人文精神培养过程中,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作者创作思路的理解,促使学生跟随作者的写作主线,培养学生良好的共情意识,积极开展文学知识积累活动,提升初中生文学素养认知能力,拓展文学素养培养路径,全面增强初中生语文学习综合能力。3.拓展学生文学视野,培养良好创新精神。教师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以文学素养培养为导向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让学生对基础知识、阅读理解、文本写作、口语交际、语文测试等学习环节产生浓厚兴趣,以文学的角度感受语文知识的形态,增强学生对阅读文本的总结与推敲能力,全面提高学生学竞争力。同时,要结合学生实践学习特点,高质量、全面性展开语文系统性教学活动,让学生对知识重点与要点内容展开探索讨论,逐步更新语文学习架构与内涵,更全面、更权威地进行阅读文本角色赏析活动,使学生对课文主题思想进行探索学习,逐步增强对文本创作的作者熟悉程度,进而跟随作者情感创作脉络,加深自身文学素养培养成效,掌握文学素养培养路径,全面提升初中生语文学科核心竞争力。例如:在学习初中语文教材中《如果人类也有尾巴》这篇课文时,教师要通过有效拓展学生学习视野,帮助学生开启文学探索之旅。在丰富多彩、天马行空的文学世界里,培养语文学习兴趣,增强语文学习能力,进而全面、高效地展开语文实践学习活动,为学生综合性发展作好铺垫工作。教师运用动物园里的动物都有尾巴作为导入内容,衍生出人类没有尾巴这一客观事实,让学生对尾巴作用进行深入思考,促使学生以换位的角度想象人类拥有尾巴后会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优势与劣势,在深入探究如果人类也有尾巴这一主题后,有效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中形象的理解,使学生在丰富且多元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学习的架构与主线,促使学生在文学素养培养过程中,锻炼辨别是非、明理识体的能力,全面增强学生语文学素养。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日益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任务发生了改变,教师要结合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拓展过程,提高学生语文文学艺术水平,使学生在语文知识学习过程中,充分感受语文学科的本质与内涵,增强学生文学理解与开发能力,培养学生文学艺术核心素养。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以提升文学素养为目标,运用新颖、奇特、高效的学习方法,增强学生对知识掌握与应用的综合能力,为学生逐步开展创新性学习过程作好铺垫,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竞争力,彰显语文文学素养培养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碧霄.人教版语文教材中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的编排特点与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

[2]吴冬梅.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名著阅读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J].学周刊,2020(10):65-66.

[3]朱雪莉.激活名著阅读品味经典魅力———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策略初探[J].家长,2021(08):123-124.

[4]张丽芬.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及其研究[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1(03):125-126.

[5]符陈换.课本剧在初中语文名著阅读中的运用———演名著引领学生读名著[J].课外语文,2021(31):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