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经济建设的成就范文

时间:2024-01-05 17:45: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近年来经济建设的成就,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近年来经济建设的成就

篇1

关键词:土木工程 ,现状 ,发展趋势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 our country social undertakings of various fields have achieved remarkable success.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he progress of The Times, our country civil engineering business also has achieved great development, civil engineering industry after years of research and related staff hard work, now, civil engineering practice and the research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 whether structure mechanics analysis and structural design theory and method of the structure and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has very big breakthrough, especially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p big span structure in achievement is outstanding, the paper will be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civil engineering and its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is discussed, aims to promote our country's civil engineering industry further improvement.

Keywords: civil engineer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development trend

中图分类号: S96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层建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高层建筑不仅在数量上急剧增多,施工水平要求的质量也越来越高,本文主要根据我国和世界该领域中的发展现状及特点进行剖析,对土木工程这一行业在二十一世纪的发展做出了展望,希望可以为我国此领域的发展提供合理化建议。

一、土木工程的涵义

土木工程是房屋、公路、铁路、桥梁、水工等工程的总称,土木工程对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都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完善土木工程建设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土木工程和人类的关系也是非常密切的,其关系到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要素,是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

二、我国土木工程的发展现状

1. 高层建筑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城市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城市的用地也越来越紧张,过量的人口和城市有限的用地形成了强烈的矛盾,因此,近年来,高层建筑获得了长足发展,高层建筑这种占地面积相对较小,而承载量大的建筑在我国城市化的过程中迅速发展起来。高层建筑的发展一方面是我国经济建设取得成就的体现,另一方面也增加我国经济发展的负担。提到高层建筑和高楼大厦,人们一般都和现代化、经济发展联系起来,当然,这是没有错的,而城市高层的发展必须要进行辨证的分析,虽然众多高层的建立体现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状况,但随着城市化程度的越来越高,城市用地的紧张程度也在日益加剧。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大陆目前高层建筑的数量已经超过20000幢,而超过100m的高层也已经超过1000幢。这体现了我国土木工程行业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是我国进行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之一。

2. 公路建设

公路建设和经济的发展是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土木工程领域中公路的建设是尤为重要的。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的基础,国家各方面事业的进步可以说都是得益于经济的发展,因此,经济的发展能够带动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带动商业、工业、以及服务业的发展,从而提高这一地区或国家的商业往来和地区承载量,促进道路运输的发展。道路交通的发展具体表现为能够带动产业结构的改善,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提高人口质量,改善城乡结构,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城市化水平,能够全面推动人们生活质量更快的进入高层次阶段。

相比以前来讲,我国目前的交通状况和经济发展都有了质的提高,但一部分地区仍然存在运输设施及设备满足不了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也有一部分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欠佳,道路建设也相对滞后,因此,我国经济建设和交通运输的发展存在不协调性,这种现象会对我国人口质量产生影响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近年来,随着和谐社会概念的提出,人们越来越重视社会各方面事业的和谐建设了,因此需要从体系、结构、布局等方面综合考虑,大力发展绿色交通事业,促进经济、交通的协调发展,全面推动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

三、土木工程未来的发展趋势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资源索取的程度越来越大,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养活更多的人口、获得更大的发展是尤为重要的。土木工程未来的发展趋势要向集约型、低消耗型转变,为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而努力。

1. 向高空延伸

根据相关资料现实,目前世界上人工最高的建筑是波兰的长波台钢塔,其高度为646m,作为世界上最高的人工建筑,其承载能力是十分巨大的。这将是未来土木工程建筑领域发展的趋势,高空的距离是无限的,因此,只要技术允许的条件下,建筑物不断向高空发展是切实可行的一种策略。这种高层建筑可以集工作、休闲、娱乐、商业、购物等一系列功能,这就大大节约了土地资源,为城市的发展节省了土地。而我国在此方面的展望是,在上海附近拟建一栋高达1250m的仿生大厦,居民可以达到十万人左右,这将是我国土木工程建筑史的一块里程碑,将在世界人工建筑领域中堪称奇迹。

2. 向海洋拓展

地球可以称作为一个“水球”,地球上有百分之七十的面积是海洋,而陆地面积仅占百分之三十,因此,在技术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海洋资源是非常必要的,是人类不断向外扩展过程中的一个创举。海洋比陆地情况更为复杂,但其巨大的潜力对人类一直是比较具有诱惑力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在土木工程方面人类已经在海洋中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就。例如,为了减小机场噪音对城市居民的影响,也为了节约陆地资源,2000年时,日本围海建造的1000m长的关西国际机场试飞成功,这标志着人类在土木工程方面迈出了向海洋进军的重要一步。近年来,我国在此领域中也获得了相当的成就。上海南汇滩的围垦成功和黄浦江的拓岸成功都是我国在近年来取得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都为土木工程在将来向海洋的发展积累了科技经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

目前,我国土木工程中一些领域已经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了,但我国土木工程在技术和设计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展望未来,不仅要在技术方面加强,更要在观念方面提高,利用新型的技术和材料进行建设,更要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不断发展的理论的同时,也要重视实践的作用,先进的理论能够指导实践,而实践是将理论转化为现实的手段,因此,只要遵循客观发展规律,在我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土木工程的发展一定会成为世界该领域中一颗璀璨的新星。

参考文献:

[1] 丁大钧.我国土木工程的新进展[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9(05).

[2] 吕志涛.新世纪我国土木工程活动与预应力技术的进展[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8).

[3] 孙世国.21世纪我国土木工程发展趋势刍议[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8(06).

[4] 张晓霞.基于新时期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如何合理利用城市中的土地[J].新时期土木工程,2009(03).

篇2

今天,县委、县政府在这里召开第十四届劳动模范表彰大会,表彰近年来全县各条战线上涌现出来的品德高尚、业绩卓著、贡献突出的先进单位、先进集体和劳动模范。这对于激励全县人民以先进单位、集体和模范人物为榜样,进一步振奋精神,扎实工作,争先创优,加快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今天受到表彰的先进单位、集体和劳动模范表示热烈的祝贺!向辛勤工作在全县各行各业、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广大干部和全体劳动群众致以诚挚的问候!

近年来,全县各级党委和各部门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这是全县上下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的结果,饱含着广大干部群众的智慧和汗水。这次受到表彰的15个先进集体、70名劳动模范,就是全县广大劳动者的杰出代表。他们中有爱岗敬业,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一线工人;有勤劳发家,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农村带头人;有奋力拼搏,勇攀高峰,为发展科学技术和推广科技成果做出突出成绩的科技工作者;有无怨无悔,呕心沥血,在教坛上辛勤耕耘的人民教师;有搏击市场,回报社会,艰苦创业的优秀企业家;有救死扶伤,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医务工作者;有肩负道义,秉公执法,保一方平安的政法干警;有恪尽职守,一心为民,廉洁勤政的党政干部;有领导带头、班子团结,协调共事,共谋发展的先进单位、集体,他们虽然岗位不同,事迹各异,但都立足本职,勤勉敬业,无私奉献,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们以自己的不懈奋斗昭示世人:劳动创造历史,劳动无上光荣!全县广大干部群众都要虚心向劳模们学习,学习他们锲而不舍、攀登不止的拼搏意识,学习他们超越自我、争创一流的精神状态,学习他们胸怀全局、勇挑重担的实干精神,学习他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信心、高昂的斗志投身于全县改革、发展、稳定的实践中去,为建设经济繁荣、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和谐建功立业。

当前,我县正处在加快发展、推动跨越的重要时期,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在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需要我们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需要包括先进模范人物在内的全县人民的共同奋斗。我们的事业需要劳模,需要劳模精神,需要学习劳模、争当劳模的时代风尚。劳动模范是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劳模精神是引领新时代劳动者的光辉旗帜。要让“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观念深入人心,成为时代的召唤。因此,全县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要以劳模为榜样、为方向,认清肩负的重任,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树立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勇气和魄力,开动脑筋,勇于探索,积极投身到谋发展、促跨越的伟大实践中去,在各自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体现新作为、创造新业绩、谋求新成果,争模范、当标兵、做先锋,努力为构建和谐贡献力量。

第一,要攻坚克难,争做科学发展的先锋。发展是硬道理,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劳动模范是发展建设的中坚力量和领军人物,特别是有些同志在经济建设主战场上做出了突出贡献,取得了开创性成果。在这次劳模评选中,对领导干部,县委、县政府把发展成果作为评选的重要依据,这充分体现了以发展论英雄、用发展统领全局的导向,必然会引导全县上下把心思和干劲凝聚到发展上来。必须看到,一个时期以来,我县坚持全局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倡导以发展论英雄、凭政绩选人用人的导向,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实现较快发展。这证明我县在谋划发展中找准了主攻点和发力点,抓住了全局工作的关键和牛鼻子,必然会推动县域经济全面振兴和各项工作全面落实。为此,全县上下要认真学习和大力弘扬劳动模范以发展为己任的精神,特别是在经济建设中攻坚克难、大胆突破的精神,把心思和精力放在发展上,把力量和智慧用在发展上,把拼劲和干劲体现在发展上,关注民生,服务社会,推动各项事业齐头并进,共同发展。

篇3

关键词:软实力;基层文化建设;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1

衡量一座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不仅要看资源、经济、技术等有形力量,还要看它的凝聚力、文化力、协调力、参与力等无形力量,也就是软实力,其核心是文化实力。进一步提升我市文化软实力,是加快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对实现我市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我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紧紧围绕建设区域文化中心的战略目标,文化软实力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项目,今年将动工兴建。利用丽光电子管厂整体改建文化中心项目,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为一体,今年年底基本建成使用。新农村文化建设稳步推进。以“杜鹃花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2131工程”、“农家书屋”建设和送文化下乡为载体,初步解决了我市农村文化产品和服务相对缺乏的问题。在节庆和重要纪念日期间,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活动,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文艺创作演出较为繁荣。精心组织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使我市广大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二)文化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委托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高起点编制我市文化发展规划。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文件精神,借鉴文化产业发达地区的经验,结合我市实际,正在加紧制定《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加快“两城”(华强旅游城、芜湖古城)、两个基地(新华印刷包装基地、银波油画工艺产业基地)和两园(徽文化科技产业园、动漫游戏文化创意园)建设,积极推进非公有资本为主投资的中国铁画馆、徽州古村落、徽商博物馆、星光灿烂大剧院、美丽华文化广场、长江市场园书刊文化市场三期工程、软件数码城等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培育一批具有规模效应、富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

(三)文化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2005年4月,我市组建了芜湖市文化委员会,将原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版权)行政管理与行政执法职能,统一到市文化委员会的管理职能中。成立了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大队,对全市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版权)领域实施综合执法。整合艺术资源组建成立了芜湖市艺术剧院,初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焕发了新的艺术活力。市文化馆、图书馆、书画院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推行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负责制,建立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重考核机制,增强了发展活力。

二、我市文化软实力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不可否认,近年来我市文化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文化软实力有了明显提升。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文化软实力建设中还存在着许多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文化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增长突飞猛进,但文化建设相对缓慢。尽管近几年政府对文化事业有了较多的投入,但是由于历史的欠帐太多,文化建设还是滞后于经济建设。

(二)文化娱乐设施滞后于群众需求。市各级的文化设施尽管这几年有所改善,但仍十分落后。没有博物馆、没有大戏院,市图书馆,市文化馆不达标,唯一的电影院达不到星级标准。我市文化娱乐业发缓慢,不能满足广大群众业余文化需求,普遍存在小、散、差,文化经营单位整体素质不高等问题。

(三)文化观念跟不上时代要求。目前一些传统的文化观念仍然束缚着文化事业的发展。从领导层面看,一是缺少大文化观念;二是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从文化系统自身看,对文化走向市场,推进文化产业,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力度还不够大,步伐还不够快,在一些文化单位等、靠、要的思想依然存在。

(四)体制制约发展。文化事业单位由于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制约,文化队伍老化、学历偏低、专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日益突出,一些专业门类人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现有专业人才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文化单位缺乏整体活力和竞争力。

三、提升我市文化软实力的对策与措施

(一)积极推进文化创新。推进观念创新。要充分认识和理解文化创新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城市软实力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树立只有创新才有出路,只有创新才能发展的观念。

(二)弘扬徽文化,增强区域竞争力。芜湖特有的地理位置和丰厚的人文底蕴,造就了具有浓厚徽文化特色融水乡文化、米市文化、商埠文化、殖民文化为一体的文化积淀。根据这一特点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道德观念、价值体系和人文精神。第一,要加强理论教育和市情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深刻认识市情和发展现状,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从丰富多彩的实践中重新提炼芜湖精神,实现芜湖精神与时俱进,凝聚和激励全市人民开创芜湖美好未来;第二、提高素质,将思想素质的提高最终将转化为巨大的创新能力,转化为物质形态的竞争力;第三、要认真抓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行业、文明单位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全面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夯实基础。

(三)立足特色文化,打造城市文化名片。要着力塑造文化特色。一要保护好、利用好、开发好历史文化遗产;二要建设一批标志性建筑,如大剧院、文化馆、图书馆等文化基础设施,要体现城市个性,要把标志性文化设施建成精美的文化作品。三要兴建一批特色博物馆。将博物馆建设作为展示、传播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充分利用市收藏协会等民间组织和民间收藏资源,形成政府办馆与民间办馆相结合、综合性博物馆与专题性博物馆并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要打造文化品牌。

篇4

关键词: 社区林业

发展 方向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森林的存在,同样,森林的保护与发展也离不开社会,特别是当地社区的广泛参与。经过多年的发展,社区林业的理论和思想日臻完善,目前已发展成为一门相对完备的新科学和林业发展理念。

1. 社区林业及其主要思想

社区林业就是以发展乡村社区经济社会为只要目的,并改善乡村的生态环境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有当地人参与并承担责任,乡村社区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可持续重生计的林业经营活动。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共同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社区林业是可持续林业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具体实践,是人们对传统林业反思和批判的结果。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电子技术的应用,人类社会化生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也不同程度地造成了环境的恶化。这种恶化不断的破坏着历史形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就迫使人们对过去重视森林的经济效益,推行以木材为导向的林业经营模式,以及强调林业部门孤军作战,独家经营管理森林资源,忽略当地社区和居民的力量,加重乡村贫困和生态环境破坏等行为进行反思。一些林学和社会学家在乡村社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认为,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应当建立一种人与自然相互协调的关系,以及与这种关系相关联的林业生产组织形式。社区林业正是顺应了林业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反站的要求,直接服务于乡村群众的森林和持续经营组织形式。

2. 广西社区林业发展方向

随着广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林业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生态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2.1 广西社区林业发展的机遇

党的十七大将林业的地位提到空前高度,把林业作为转变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措施,为社区林业发展创造良好发展氛围。广西党委、政府作出《关于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的决定》赋予林业“四地位”: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要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实现富民兴桂新跨越中,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在经济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支柱地位。在7月份刚闭幕的全区林业工作会议上,广西党委、政府进一步明确广西林业改革发展的新任务,明确作出的建设林业强区和生态文明示范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些决定和决策充分体现了广西党委政府对广西林业发展高度重视,表明林业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为社区林业在广西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机遇和空间。广西目前生态状况是整体良好,林业发展目标的转变符合人民大众的利益,也是符合社区林业发展所追求的目标的。近年来广西认真实施退耕还林、重点防护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生态能源、石漠化治理等六大生态工程,充分发挥林业三大效益有效统一,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促进了广西社区林业的发展。特别是有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从根本上解决了造林投入与效益的不对等的问题。长期以来这一不对等的关系使农民造林积极性不高,农民是建设的主体,却不是收益的主体,有了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后,农民不管是经济林还是公益林都能得到回报,极大鼓舞了农民的造林积极性,也增大了他们对林业的投入。世界银行在广西实施西南项目、贫困农村社区发展项目、贫困地区林业发展项目、广西综合林业发展和保护项目等,在选择项目活动和规划设计方面,充分让当地社区和农户进行符合当地实际选择方案,加强了社区发展活动的能力,从而确保项目实施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通过六大生态工程及世界银行项目的实施,使我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也让他们认识到生态效益的重要性,这对于以社区居民为主体的山区林业来说,无疑是一个促进其良好发挥的一项好的措施。当前林业已经由部门办林业向全社会办林业转变,推动了社区林业的发展。

2.2 广西社区林业发展的不足

当然,在广西社区林业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首先是权属问题,林地与林木的权属问题是社区林业中的一个基础问题和中心问题。在广西不少农村由于林地与林木的权属问题产生不少纠纷和矛盾,影响到当地社区林业的发展。其次,乡规民约与区社林业管理的制度化问题。许多村社都有村规民约,但它们并不都在发挥作用或发挥好的作用。三是部分社区村民保护资源的意识不强。由于广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尚未全面完成,现代林业产权制度尚未建立起来,直接造成森林资源监管主体不明确,社区居民主动参与资源管护的意识不强,再加上公益林补偿标准已不适应当前的经济形势发展,影响到村民保护森林资源的积极性。四是部分地区社区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整体实力不强,缺乏科学发展规划。因此,要发展好广西社区林业,必须加快广西林业改革,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3. 结束语

社区林业总的发展趋势是:向着多目标发展,比如流域治理综合项目,山区社会经济综合发展项目等。广西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发展林业条件优越,社区林业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社区林业在繁荣农村经济,拓宽农民就业和增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随着国家对林业发展和改革高度重视,林业进入了一个最佳发展时期,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大力推动建设林业强区和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发展战略,就可以使广西的社区林业得到迅速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一、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的重要意义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人才是社会文明进步、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富裕的重要推动力量。“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队伍建设是西部地区取得跨越式发展的内在核心动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是过去和未来取得成就的首要条件。

(一)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是后进地区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因素

目前,自治区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能否实现经济结构快速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关键取决于人才的培养开发及激励保障机制。切实做好人才工作,吸引和聚集大批优秀人才投身于自治区经济建设,具有全局性的战略意义。

(二)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力保障

“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产业结构优化的战略重点:巩固提升能源、钢铁建材和农畜产业加工业的支柱地位,将新型煤化工、有色金属加工和装备制造业作为新支柱产业,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和新医药等新兴产业。多层次、多专业、多技能的人才不仅为产业多元、产业延伸及产业升级战略顺利实施提供保障,还将增强自治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三)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是解决人才供需矛盾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人才总量和层次均有大幅度提高,但是人才主要供给渠道来源于高等院校、高职高专院校及其他渠道。由于地方高校专业设置不能完全适应社会需求,理论型人才多于技能型和创新型人才,产生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与用人单位人才招聘难的矛盾。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的提升,人才需求量仍然不断递增,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因此,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是解决人才供需矛盾的重要举措。

二、人才强区战略实施成就

(一)人才总量持续增长,人才素质显著增强

2004年,党委、政府召开全区第一次人才工作会议,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使用和引进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措施,增进了人才队伍建设力度。目前,各类人才储备达到6万多人。全区具有研究生、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达6.6155万人,比2005年增加2.6194万人。截至2009年底,公务员队伍中具有本科学历人员占比由2004年的18.1%提高到49.3%,苏木乡镇干部队伍中具有本科学历人员占比由8.79%提高到38.44%。

(二)人才开发机制和体系逐渐完善

近年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拓展各类平台,如依托地方高等院校培训专业人才,依托社会办学机构组织技能培训、岗位培训和职业培训,使各类人才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形成了人才开发体制的良性循环。同时,根据自治区区情,探索与创新人才引入机制,2005年自治区实施的“666优势特色产业人才集聚工程”,在自治区6大优势特色产业的6个龙头企业中建立6个人才智力引进示范基地,吸引了国内外大批高端人才。此外,大力拓展人才吸纳渠道,开发特殊人才资源,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为经济建设服务。

(三)人才环境进一步优化,人才效能不断提高

自实施西部开发战略以来,党委、政府从实际出发,结合西部大开发的重点颁布了《内蒙古党委、政府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规划纲要的通知》。纲要中强调了科技教育等社会事业以及人才工作的重要性。2004年,全面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探索建立与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战略相适应的赶超型人才发展战略模式,使自治区在成为国民收入流入区之后,尽快成为人才流入区。2010年1月,内蒙古推出人才战略新举措,启动并实施“草原英才”工程,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围绕自治区科学发展大局引进一批海内外高层次创新人才,通过“以引进带培养、以培养促引进”的方式加大自治区本土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全面提升其自主创新创业能力。

目前,人才事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人才总量持续增长,人才素质显著增强,人才效能不断提高,各类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引领和推动作用。然而与发达地区相比,自治区人才发展总体水平仍存在明显差距,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不相适应,主要体现于以下几方面:一是人才总量虽然增加,但人才配置结构不尽合理,创新型科技人才和重点领域专门人才短缺,基层人才匮乏、素质不高、创新能力不强。二是人才管理机制,包括创新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亟待完善。三是人才施展才能缺乏有效平台,研究交流渠道不畅,与高校交流合作不足;相关配套设施不完善,高层次人才的工作、生活软环境仍需改善。

三、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的各项措施

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长远的系统工程,只有牢牢把握深入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机遇,按照《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多角度、多层次、多领域为人才资源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才能确保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一)强化人力资本意识,健全人才投入机制

1.创新人才理念,强化人力资本意识。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将人才工作摆在首要位置,增加人力资本投入,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先开发与积累;善于经营人才,有效、合理进行开发使用,不拘一格选人用人,激发人才的能动性和创造力;树立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理念,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引进理念,建立人才流通机制,鼓励人才资源合理流动。

2.建立健全各项人才制度,强化人力资本的政策性投入。依据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人才现状,制定一系列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激励的政策措施,为人才发展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形成“以优越的条件吸引人才、以优厚的待遇留住人才、以优质的环境成就人才”的良性循环运转机制。

3.探索多元化人才引进渠道,创新人才投入机制。高素质人才是自治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智力支持,科学的人才投入机制是人才队伍建设顺利进行的保障。应积极探索多元化、多渠道、多形式的人才投资机制,吸纳民营资金、海外资金和其他形式的资金参与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创业活动,逐步形成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参与的多元人才投入机制。

(二)强化教育培训,提升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

1.加强基础阶段的义务教育。根据自治区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生源状况,优化基础教育结构和资源配置,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并进一步加强民族特色教育。

2.加快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步伐。从促进与经济建设需要紧密结合的战略角度,培养具有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职业技术人才。调整中等职业教育结构,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建立集职业教育、就业培训和技术推广为一体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新体制。创新办学机制,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健全在职人员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功能,将职后培训纳入职业教育体系,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建立健全劳动力素质和职业技能的终身培训体系。

3.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教育信息化成为当代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全面推进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大力提高教育手段和教育资源的信息化水平,使自治区的教育发展水平跨上新的台阶。

(三)合理配置人才结构,优化人才环境

1.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上,重点加大科技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扩充高层次管理人才规模。同时增加人才的经费投人,以培养为主,对于数量少而急需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引进。应树立“大人才”观念,继续坚持“柔性”引进原则和“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方针,做好科技型、技能型及高端管理人才引进培养工作。

2.以区内高校为依托,强化联系,探索订单合作模式,做好人才增量结构调整。充分利用自治区强大的高校优质资源,加强学术交流及校企合作。适应自治区经济发展的要求,与高校建立订单合作模式,将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与自治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结合,实现用人主体与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合作共赢。

3.优化人才环境,实施文化制胜策略。优美的自然环境、高雅的城市品位和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才具有与物质因素同等重要的吸引力。为适应人才对文化软环境的需求,不仅应为其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更要营造有利于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氛围,提升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政务环境、创业环境和人居环境。

(四)创新人才考评机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1.创建科学有效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打破人才选拔中唯身份、唯资历、唯学历的传统观念,创建重学识、重能力、重业绩的人才任用机制,深化以岗位聘任制为核心的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公开、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制度。

2.创建以业绩为导向的绩效评价机制。坚持重品质、重能力、重实绩的人才考评原则,开发科学有效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和人才素质测评体系,实现人才评价标准多维度和评价主体多元化,提高人才绩效考评体系的信度和效度。

篇6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成果

建设生态文明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取得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是科学发展观的有机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也是发展,而且是在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更好地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靠自然界而生活,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追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看成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整体。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求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利用自然的同时,保护好自然。建设生态文明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举措。建设生态文明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质,在于十分重视“和”,讲求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今天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应当认真汲取这种和谐理念,深刻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是人类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生态文明作为对工业文明的超越,代表了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科学发展观代表了一种更为美好的社会和谐理想。两者内在的一致性使得它们能够互为基础,互为发展,生态文明为科学发展观理论提供了更高层次的发展空间,科学发展观为生态文明的实现提供了理论保障。

二、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大的代价,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不容乐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摆上重要战略位置。生态经济顺应时代潮流,适应现实要求,是代表未来经济发展趋势、具有广阔前景的新型经济形态。建设生态文明必然要求改变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全面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努力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产业体系。我们既要立足当前,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又要着眼长远,切实把生态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局部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比较突出;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产业及其分散的布局难以在短期内迅速改变,产业结构调整和减排刚性的矛盾日益显现;我省人多地少、经济密集,单位国土面积的污染负荷高,经济总量不断增加与环境容量相对不足的矛盾口益突出;生态文明理念还没有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意识和行动,部分企业经营者缺乏守法治污的社会责任意识,部分群众缺乏绿色生活消费观;农村环境污染整治和生态保护不够,科技支撑和投入不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就必须把建设生态文明与调整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共赢。

篇7

生态农业建设是当今社会共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县曾一度大面积破坏了生态环境。因此,造成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近年来,为追求农业生产高产出、高效益,又投入了大量的化学肥料、农药和植物生长调节剂。高效农业的生产虽然经济效益显著,但由此带来的农业污染问题也已日益加重,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为防止农业污染,努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确保食品安全,保护好生态环境,建设美好家园已成了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

1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农业是通过农业生物的利用加工和改造自然资源,使其转变为有机物,进行动植物生产,从而满足人类对能量、营养以及日常生活需要的一种产业。所以,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县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当前,要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就必须改变农业发展模式,建立新的农业生产体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是整个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和必然选择。我县是“老、少、边、穷”的山区县,与发达市县相比,我县专业化程度不高,交通、农源和通讯等方面相对落后,农业基础薄弱。如果不加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我县的农业、农村发展就会失去后劲和依托,农业就不可能为环境保护提供更多的资金,环境质量也就得不到巩固和提高。因此,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是密不可分,互相制约,又互相促进的统一体,也是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等多种人为行为与环境关系的高度概括。我县是国家级100个生态示范县之一,又是创建省级生态县的一个试点县。因此,我们一定要从长远、高度和全局战略来认识生态与经济发展这个问题,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抓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关工作。

2景宁县生态环境建设的成就与问题

我县地处浙西南山区,是浙江省林业大县之一。全县现有土地面积19.46万hm2,其中林业用地16.15万hm2,耕地0.68万hm2。近年来,通过实施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全县已有1000hm2山区梯田、边远山垄田实行了退耕还林。通过狠抓生态林业建设、湿地保护和小河流域治理等工程的实施,全县已有生态公益林8.7万hm2,到目前为止,全县森林覆盖率已达77.9%。全县先后成功创建了全国环境优美乡镇1个、省级生态乡镇5个、市级生态乡镇12个、市级生态村31个、县级生态村77个、省市县绿色学校26座、企业7个、绿色家庭120户。与1995年相比,境内生态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与其它县市相比,生态环境还很脆弱,形势仍不能乐观。县境内大量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小河小溪中,造成水质受污染;城镇污气排放,造成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TSP等污染物浓度上升,城区噪声污染和垃圾污染等现象依然存在。由于袋料香菇的迅速发展,境内阔叶林面积也在急速下降。因此,生态环保形势仍很严峻,生态环境建设任务仍相当艰巨。

3加快生态农业环境建设的对策措施

生态示范县建设是一个大的载体,它涵盖了全县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由于它是一个长期性的庞大系统工程,因此,必须采取如下对策措施,认真抓,一抓到底,才能把这项工作抓好,抓出成效来。

3.1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依法强化生态管理生态农业建设是创建省级生态县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当前我们必须利用电视台、报纸等宣传工具,进行广泛地宣传,以利不断提高全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增加领导干部的综合决策能力。同时,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坚持严格执法,依法行政,坚决制止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资源的不良行为。另外,要制定和完善生态保护的有关条例,充分利用“水法”、“森林法”和“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抓好环境保护工作,把环境保护列入依法治理的轨道,进一步加强对自然保护区和不同生态系统的环境保护。建立和完善各部门的职责,建立起有效的监督协调机制,以便进一步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3.2制定生态发展规划,加强生态建设工作领导创建省级生态县建设对有效保护我县的生态环境、恢复生态资源有着重要意义。针对我县山区地形地貌复杂,生态资源多样化的实际,我们既要重视生态功能区的建设,又要重视生态脆弱区的建设。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要把生态建设作为基础性、战略性工作,列入社会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进行重点抓、长期抓。同时,要依靠生态工程、技术信息等科技成果,努力提高生态建设科技含量。生态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工作,因此,县里必须切实加强对生态建设工作的领导。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创建。这样才能使生态建设效率得到最大程度地提高,我县生态环保工作才能再上一个新台阶。

篇8

今天,广饶·阳光花园开盘典礼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我谨代表稻庄镇党委、政府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各位领导、各位来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正确指导下,在县直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适应国家宏观调控形势,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拼搏进取,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我们坚持走“农业稳镇、工业强镇、商业兴镇、环境立镇、依法治镇”的综合发展之路,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大棚草莓、反季节芹菜、花卉等特色种植业和肉鸡、肉鸭、肉羊、肉牛等特色养殖业已成规模。工业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经济实力显著提高。围绕纺织印染、橡胶轮胎、精细化工、机车制造、五金建材等五大主导产业,依托大海集团、西水集团、华骜集团等龙头企业,规划建设了大海工业园、西水工业园、华骜工业园、镇直工业园四大园区,实现了工业企业的聚集化、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20__至20__三年时间,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5亿元。西水集团全钢子午胎、钢丝帘线,大海集团锦纶6轮胎帘子布、高档喷气织机服装面料,华骜集团低温脱酚棉蛋白等一批高科技项目建成投产,成为推动全镇工业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去年以来,我们广泛开展“文明诚信”和小康文明村创建活动,全镇文明信用村达到37个,文明信用企业达到19个,文明信用户达到4700户;闫口、淄河店、灰堆等5个村被确定为市级小康文明村,讲文明、重诚信蔚然成风。20__年以来,我们按照高标准、适度超前、与县城和大王对接的思路,制定了小城镇详规,并逐步实施。“四纵一横”道路、东青高速公路稻庄互通立交桥和淄河水库的建设,都为稻庄小城镇的高标准建设夯实了基础。20__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13.59亿元,企业总产值65.5亿元,利税5.4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754万元,出口创汇6620万美元,招商引资1.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40元。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为历年最高。先后获得了山东省“城镇建设新型乡镇”、“齐鲁乡镇之星”、“土地管理模范乡镇”,东营市“文明乡镇”、“全市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镇党委连续被市委授予“五个好”乡镇党委,各项工作在县委、县政府历年综合考核中都名列前茅。

为实现稻庄的新跨越,今年,我们提出了到20__年全镇工业总产值突破百亿元,利用三至五年再建一个新稻庄”的奋斗目标。3月份,县委书记徐春福同志到我镇调研,对我镇提出了“实现城乡统筹、工业和园区建设、小城镇建设三个突破”的新要求。今年,我们聘请了同济大学规划设计院对稻庄小城镇发展做了详细规划,逐步将稻庄建设成为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环境优美、社会文明、和谐发展的现代生态型城镇。

阳光花园住宅小区,是我镇的重点招商项目之一,是我镇的第一个大型居住小区,代表了全镇的居住趋势。小区建设开工以来,我们与晨光公司的合作非常愉快。阳光花园小区的建设,成为稻庄城镇和基础建设新的亮点,并将有力的推动稻庄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

篇9

关键词:海岛建设 太阳能 风能 潮汐能

前言

我国将加快海岛的开发建设和保护管理工作,在10年内将使海岛地区的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垃圾及污水处理得到妥善处理,同时全面改善和提高海岛生活、生产及投资环境。海岛是潜力巨大的资源宝库,也是支撑未来发展的战略空间。我国海域辽阔,海洋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海洋经济取得显著成就,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带动作用。大力发展海洋经济,进一步提高海洋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对于提高国民经济综合竞争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太阳能、风能、潮汐能一体化发电系统

将太阳能、风能、潮汐能三类能源的利用有机融合,太阳能、风能、潮汐能一体化综合发电系统是一个高效率、低成本、节能、环保、极具商业价值的综合发电系统。

利用三种能源的周期性,互补不足,综合利用,有效融合,达到能源的稳定利用,对促进新能源的利用和发展,缓解我国能源资源短缺以及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对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也十分深远。

1、太阳能、风能、潮汐能三类能源的利用有机融合

在我国的海岛,太阳能、风能、潮汐能三类能源丰富,单独利用技术日趋成熟,但成本较高,三者能源综合利用的设备还不多。为此,我们将太阳能、风能、潮汐能三类能源的利用有机融合,以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促进新能源的利用和发展,缓解我国能源资源短缺以及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采用跟踪聚光装置两次反射多面镜太阳能聚光发电和塞内加尔式风力机达到以下创新点:1.太阳能、风能、潮汐能三者一体化综合利用,降低成本;2.跟踪聚光装置两次反射多面镜太阳能聚光发电,低成本、高效、快速、简便利用太阳能;3.塞内加尔式风力机低风速启动运转、高效率持续发电、低噪音;4.解决了潮汐能利用中严格受到地理位置限制的问题;5.聚光架采用三角形桁架结构,在确保其刚性和稳定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节省钢材使用量;6.蜗轮蜗杆传动机构提高传动比和承载能力,易于维修及改造升级用于省力手动装置推广使用。技术指标有:1.风光互补矩阵发电峰值功率为25.116kW;2.聚光器的理论聚光比>6.5,实际聚光比>5.0;3.自动跟踪太阳装置的跟踪误差

太阳能、风能、潮汐能一体化综合发电系统,光电转换部分采用自动跟踪聚光光伏发电,将数倍的太阳光聚集到太阳能电池板上,通过提高单位面积电池板的日照强度,使得产生同样电能所需要的半导体材料大大减少,相当于用普通材料代替昂贵的半导体材料,因此能够大幅度地降低光伏发电的成本,具有商业运行的经验(1.2×10 kWh),潜在的运行温度可达500°C(商业化运行的温度已达到400°C),商业化的年净效率为14 %,有最低的材料要求,可以模块化或联合运行,可以采用蓄热降低成本。风能发电部分采用塞内加尔式风力机产生电能。潮汐能利用部分利用蓄水箱收集海水,把海水的重力势能转化为电能。三者综合一体利用,节约单独利用的成本,大大提高经济效益、实现低成本和高性价比的新能源综合利用。

纵观世界范围内,风-光互补新能源利用设备的研究已经非常普遍,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单独利用技术日趋成熟,相关研究也非常普遍,但是太阳能、风能、潮汐能三者综合利用的设备还不多,相关研究也还有很大的空间。

2、海岛上风力发电将成为重要的能源形式

海岛上有丰富的风能资源和广阔平坦的区域,使得近海风力发电技术成为近来研究和应用的热点。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在近海风力发电厂的商业化运行是国内外风能利用的新趋势。随着风力发电的发展,陆地上的风机总数将趋于饱和,海上风力发电场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海上发电也是近年来国际风力发电产业发展的新领域,是“方向中的方向”。中国海上风能资源储量远大于陆地风能,储量10m高度可利用的风能资源超过7亿kW,而且距离电力负荷中心很近。海上风力发电项目的建设,加快了海岛的建设与发展。

3、海岛潮汐发电的发展前景

在探索发展能源新路上,潮汐能和其他新能源一样,已受到很大重视。目前制约潮汐发电的因素主要是成本因素,到目前为止,由于常规电站廉价电价的竞争,建成投产的商用潮汐电站并不多。然而,由于潮汐能蕴藏量巨大及其发电的许多优点,人们还是非常重视对潮汐发电的实验和研究。潮汐发电是一项潜力巨大的事业,经过多年来的实践,在工作原理和总体构造上基本成型,可以进入大规模开发利用阶段,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能源资源的日趋紧缺,潮汐发电在不远的将来将有飞速的发展,其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要使潮汐能资源开发规模跃上一个台阶,主要应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1)在经营和技术改革上,要做好规划方案,提高电站建设的质量及经营管理水平等主观因素。

(2)要多借鉴国外已有潮汐能发电技术的研究以及开发的对潮汐能利用的新技术。我们可以积极借鉴英国、瑞典等潮汐能发电技术相对成熟国家的新技术,例如新型的潮汐发电装置、水下潮汐电站等,并且应自主研发出该方面的新技术,发展我国的潮汐能发电事业。

(3)政府也应加大给予潮汐能利用的开发优惠条件,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加税收减免和电价补贴等优惠政策来吸收投资者,并制定和完善相应的电力竞争,使投资者更注重技术和管理的改革,使得潮汐发电有充足的资金投人和积极的技术开发,从而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

二、海岛清洁能源的利用对海岛的开发价值

风能和潮汐能都是可再生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污染可再生新能源,具有诱人的发展前景,风力发电由于其具有效益和环保上的一系列优势,将首先成为可以与常规能源发电相竞争的新能源发电方式。潮汐发电近年来也获得了很快的发展,技术上不断进步,加之蕴藏量巨大,开发优势明显,未来的发展空间也不可估量。21世纪注定是一个开发利用新能源的时代,而由于发展早,技术进步大,风能和潮汐能的利用注定将在我国的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风力发电和潮汐发电必将对我国的传统发电行业形成强势的冲击,一个大规模开发风能和潮汐能的时代即将来临!

1、海上风电。优化开局,扶持与农渔业兼容发展的潮间带风电建设,积极发展离岸风电项目,提高产业集中度,有序推进海上风电基地建设。加强海上风电输电规划,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提高气象保障能力,加强电网并网技术研究。

2、海洋潮汐能。加强海洋能资源勘查,科学选划海洋能利用空间。改变传统的“填海造岛”、“填海造地”的开发方式,充分利用潮汐带,建立蓄能发电系统,其上部可以结合旅游、地产或其他产业进行联合开发建设。建设近岸万千瓦级潮汐能电站、近岸兆瓦级潮流能电站、海岛多能互补独立电力系统等示范工程,积极推进产业化进程。

积极开发利用潮汐能、波浪能、海上风能等清洁能源,鼓励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园区建设。在滨海湿地、三角洲和海岛等典型生态区,鼓励发展生态渔业、生态旅游和海洋清洁能源,充分发挥其蓝色碳汇功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加快发展海洋产业节能环保技术。增强涉海企业节能减排意识,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节能技术创新体系。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积极发展海洋环保装备及环保材料,加快淘汰高耗能老旧渔船和装备,着力解决海上溢油、重金属、有机污染物、放射性物质等主要海洋污染物的防治问题。加快制定涉海行业节能减排标准。

三、对我国海岛建设的发展及前景展望

我国海岛资源丰富,区位特殊,是我国海洋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但是海岛一般远离大陆,交通不便,而且淡水资源短缺。近年来,在对海岛的开发利用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是海岛开发普遍缺少规划,随意炸山采石、倾倒垃圾等已造成海岛生态大规模退化和破坏,工程项目大规模围填造成许多珍贵海岛整体灭失。特别是一些特殊海岛保护不力,危害到国家利益和权益,在我国已经公布的77个领海基点中,位于海岛上的就有75个,有些海岛还是重力点、天文点、水准点、全球卫星定位控制点,而目前这些岛屿普遍存在着安全隐患。据悉,国家海洋局目前已全面启动海岛规划、立法、政策研究和特别保护区建设工作。预计在1-2年内,《国家海岛保护与开发规划》、《海岛开发与保护管理办法》等,建立和完善海岛保护和开发法律制度体系,加强海岛生态和环境管理。今后对海岛的开发利用将坚持保护为主、适度开发的原则,保护海岛资源和生态环境,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国防安全。同时调整海岛开发秩序,发展海岛港口、旅游、渔业及海洋能源等资源优势产业。

海岛作为国防的前沿和海洋资源和环境的核心点,有着很高的权益、安全、资源和环境价值。由于历史原因,有的经济建设相对落后,是我国东部的"西部区域"。因此,从事海岛管理工作必须要有明确的思路,我认为最主要的是把握好以下几条:

一是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方针,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二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海岛工作必须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使海岛经济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三是要坚持因岛制宜,打好"特色牌"。每个海岛都有自己的特点,一定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在充分发挥优势上做足文章,切不可照搬别人的经验。21世纪是海洋世纪。发展海洋事业,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张国诚,陈炳宏.改善能源环境积极开发利用风能潮汐能[J].浙江电力,1996(05). [2]李振邦,周必成.风能的利用与发展[A].中国动力工程学会成立四十周年论文集[C],2002.

[3]赵福军.从近十年数据看我国风能的利用与发展[J].今日科苑,2010(02). [4]张华发.综合开发我国潮汐能的探讨[J].水力发电学报。1996(03).

[5]戎晓洪.潮汐能发电的前景[J].中国能源,2002(05).

[6]李岭梅,贾克.我国风能利用状况[J].应用能源技术,2004(04).

[7]程振兴,张兆德.潮汐能利用的现状与浙江潮汐能的发展前景[J].海洋世界,2008(03).

篇10

[论文摘要]近年来,在财政部指导下,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一直致力于审计准则的建设工作,陆续制定实施了一系列审计准则,这对于提升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质量,促进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专业化发展,以及服务于市场经济建设,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审计准则建设的情况,以及审计风险准则问题。

过去十多年来,在财政部指导下,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一直致力于审计准则的建设工作,陆续制定实施了一系列审计准则,这对于提升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质量,促进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专业化发展,以及服务于市场经济建设,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审计准则作为衡量与保障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的权威标准,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

一、中国审计准则建设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

自注册会计师制度恢复重建以来,我国以规范行业管理和提高执业质量为目标,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规章制度,并在审计准则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就。审计准则建设以及准则体系的基本建立,有效地适应了注册会计师执业的需要。审计准则已经成为注册会计师执业的必备指南,成为衡量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的依据,成为理论研究、教学教材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同时,还是有关部门执法、判断注册会计师执业罪错的依据。

尽管审计准则建设取得很大成就,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加快,以及企业经营环境的急速变化,中国审计准则建设面临着许多挑战:

1.行业面临的风险有日益增大趋势。管理层财务舞弊事件频繁爆发,如科龙事件等加大了注册会计师行业的风险,严重损害了成千上万投资者的利益,动摇了社会公众对资本市场和审计有效性的信心。

2.现行审计实务不能有效应对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现行审计实务是建立在传统审计风险模型基础上,存在很大缺陷。注册会计师往往不注重从宏观层面把握财务报表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而直接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容易产生审计失败。

3.经济发展要求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经济全球化促使越来越多的国家打开国门,吸引外资,使经济的发展超越了国界。目前,我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依存度日益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二、以制定审计风险准则为重点,创新审计准则体系

1.关于审计准则的建设情况。根据行业面临风险的特点以及国际审计准则的新进展,我们对我国审计准则体系中涉及审计风险的项目进行了研究,并对我国的审计环境进行了深入分析,在借鉴国际审计风险准则的基础上,以审计风险准则为重点,完善审计准则。

2.创新审计准则体系。从目前看,我国注册会计师承办业务类型较多,其中既有财务报表审计和审阅、内部控制审核等具有鉴证职能的业务,又有代编财务信息、执行商定程序、管理咨询和税务咨询等不具有鉴证职能的业务,还有特殊的鉴证业务,如司法诉讼中涉及会计、审计、税务或其他事项的鉴证业务。因此,独立审计准则体系已经不能完全包容注册会计师各类业务使用的执业准则,需要对此进行改进。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和国际趋同的需要,新准则将“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体系”改进为“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以适应注册会计师业务多元化的需要。执业准则体系应当涵盖注册会计师所有执业领域,包括审计准则、审阅准则和其他鉴证业务准则,以及相关服务准则,其中审计准则是执业准则体系的核心内容,也是我们国际趋同努力的重点所在。为了便于社会公众理解,在对外宣传时,我们将执业准则简称为“审计准则”。

3.改进执业准则名称。由于现行独立审计准则体系包含了部分非审计业务准则,因此,有必要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将非审计业务准则从独立审计准则体系中分离出来,按照其业务特性冠以适当的名称。转

4.完善执业准则编号。目前执业准则是按时间顺序编号的,看起来连续,但实际上是零乱的,没有内在逻辑。为了克服按时间循序顺序编号带来的弊端,我们拟按照会计科目编号原理进行编号。

三、审计风险准则着力解决的问题

审计风险准则进一步明确了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基本原则、明确了注册会计师审计证据的内容、数量和质量以及为获取审计证据所实施的审计程序;进一步明确了注册会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的程序;进一步明确了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与现行独立审计准则相比,审计风险准则着力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要求注册会计师加强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程序,更广和更深地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各个方面。

2.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的所有阶段都要实施风险评估程序。注册会计师应当将识别的风险与认定层次可能发生错报的领域相联系时,实施更为严格的风险评估程序,不得不经过风险评估,直接将风险设定为高水平。

3.要求注册会计师针对重大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和披露实施实质性测试。注册会计师对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是一种判断,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存在固有限制,无论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结果如何,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重大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和披露实施实质性程序,不得将实质性测试只集中在例外事项上。

4.要求注册会计师将识别、评估和应对风险的关键程序形成审计工作记录,以保证执业质量,明确执业责任。

审计风险准则的出台,有利于降低审计失败发生的概率,增强社会公众对行业的信心;有利于严格审计程序,识别、评估和应对重大错报风险;有利于明确审计责任,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有利于促使注册会计师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提高整个行业的专业水平。

中国审计准则体系的,标志着我国已建立起一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顺应国际趋同大势的审计准则体系。它的与实施,有利于提高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执业质量,提升财务信息质量,推动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泽霞:管理舞弊导向.审计研究,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