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4-01-05 17:45: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人本管理;能本管理;新成本管理
核心竞争力是美国学者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英国学者哈默尔(Gary Hamel)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中正式提出的。他们认为随着企业竞争的加剧、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强,企业的成功不再仅仅依靠暂时或偶然的产品开发和某些所谓灵机一动的市场战略,而是企业所拥有的独特竞争优势的外化,是一种区别于其他竞争对手的知识体系,是在公司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知识、技能与资产互动的体系,这即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它是企业获得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今天,建立和发展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西方企业普遍追求的战略目标。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加入WTO,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如何构建并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问题正在成为企业乃至地区、行业发展关注的一个焦点。
西方学者鲍・埃里克森和杰斯帕・米克尔森的最新研究从较为全面的企业范围和更广泛角度来考察核心竞争力的组合原因,提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的集合。组织资本是指组织对所承担任务的协调能力的资产,而社会资本是指作为资源提供给行为人用来获取收益的那部分社会结构的价值。前者可以在组织结构中得以体现,后者可以反映出企业文化,并被看作是特定组织结构水平上的产物,二者互为补充,暗含了企业应在特定情形下寻求提高组织活动的效率。换而言之,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社会资本的集中反映,是企业在组织资本一定的前提下提高组织活动效率的决定因素。企业只有将其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有机结合与发挥,才能培育并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所共有的价值体系,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员工的看法及其对环境的反应模式,能保证企业一般员工积极性和知识系统的充分发挥。企业文化不仅强化了传统管理的一些功能,而且还具有很多传统管理不能替代的功能,如导向、凝聚、激励、规范等功能,这些功能的发挥,都有助于直接或间接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①。
但笔者认为,分析企业文化对于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如果单从企业文化的功能入手,只看到了事物的表象,并未抓住事物的本质。
从本质上讲,企业是一系列资源和能力的结合体。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通过对其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有机结合与发挥,从而有效地获取、协调和配置各种资源和技术一体化的优势能力。这种优势能力与一般竞争力是有区别的,其表现出如下显著特征:
第一,价值性。价值性是核心竞争力的最基本的特性,识别一种竞争力是否是核心竞争力,首要判断其是否具有价值性,能否为消费者提供更大的好处。核心竞争力应当能够为用户提供重要价值,应当有利于企业效率的提高,能够使企业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比竞争对手更优秀。
第二,独特性。核心竞争力是独树一帜的,是不易也不能被行业内的其他企业所模仿的。
第三,系统整合性。系统整合性是核心竞争力的显著标志。一组分散的技术或技能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提供其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基础的多方面技术、技能和知识的有机整体,是多种能力提炼、升华的结果。在某些情况下,整合可以使一些原本十分平常的技术组合成一种超强的核心能力。
第四,动态性。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合力,随着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企业原有的核心竞争力很有可能变成一般能力或者不适应企业的发展,因此核心竞争力也具有动态性。
在核心竞争力所具有的四个特征中,价值性居于核心地位,影响并决定了其他三个特征。核心竞争力之所以能把整个企业的技术、生产能力、人力资源等整合为一个整体,使企业能够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正是由于其将企业的整体价值(为消费者带来最大利益)与企业经营者和员工的个体价值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了整体价值与个体价值的统一。而促进这种整合与价值统一的重要因素,是同样以企业核心价值观为第一位,通过寻求企业核心价值观与个人自我价值追求一致,从而引导整体价值与个体价值实现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所独有的,它是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企业价值观和经营哲学,很难被竞争对手和其他企业所模仿,因此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性。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基石,企业文化的所有内容都是在价值观的基础上产生,都是价值观在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和不同时期的体现和具体化。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说企业文化的本质就是塑造价值,就是追求价值的个性化。只有个性化才会给企业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和能力以导向,才会形成竞争力。有个性的文化是很难模仿的,文化个性一旦转变成产品竞争力,也就形成了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与此同时,企业文化所形成的经营理念和价值观是一个“内化”过程,“内化”成熟即产生一种强大的规范力,成为人们自觉遵守的行动准则,继而产生一种持久的推动力,促使人们积极地去实现既定目标。这种规范力和推动力正是核心竞争力不可缺少的一个内在动因。张瑞敏认为渗透在海尔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中的海尔文化为提升海尔竞争力奠定了基础。海尔文化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吸收了日本特色的团队意识和吃苦精神以及美国的个性舒展和创新竞争意识而成的独特的企业文化②。核心竞争力对于海尔来说就是能抓住市场需求,以企业对用户的诚信度获得用户对企业的忠诚度,这也是海尔文化的真正价值所在。
篇2
论文摘要:以竞争意识为教育指导思想,新时期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基础体育运动被赋予新的内涵与教育使命。文章尝试分析和探讨新时期高校学生的竞争与学习动机、效果及集体精神,以及概念、本质、目的、任务与发展特征,以便为大学生基础体育运动的健康、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1 竞争与学习效果
一般来说 ,体育教学中的竞争因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如果具体分析,并不尽然。下面的实例,可使我们对此有所了解。
笔者曾在不同条件下,对 12名篮球专项的男生进行了两次助跑双脚踏跳摸篮圈(或篮板)的测验,并对测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第一次测验时,教师提出本次测验的目的是调查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测验结果不算正式成绩;第二次测验时,教师告知学生,本次测验要给全组学生按成绩排名次,为以后的篮球专项素质训练做准备,积累资料,测验结果同样不算正式成绩 。这两次测验的其它条件相同。事后比较两次测验的结果,发现绝大部分的学生第二次测验的成绩高于第一次测验。现场观察表明,学生在两次测验中表现出的练习积极性也有明显的变化。这一结果说明,当学生学习简单的技术动作或做增强身体素质的练习时增加教学中的竞争因素可以非常显著地提高学习效果。
在一次篮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的技术评定的测试中,被试者站在篮球场上罚球线的后面,按照要求完成三次投篮,教师根据其动作质量评分。结果,约68%的学生动作有较明显错误(尽管在学习这一动作时,他们做得很标准)。经过调查 ,发现其原因在于,当学生面对球篮站在罚球区内,他们所想的是 比一比谁投篮准。尽管教师一再强调本次测验的内容是技术评定,不考虑命中率,但学生为了投得准,还是 自然而然地采用了他们平常习惯的动作(哪怕是错误的动作)。
因此 ,可以说 ,当学生完成力所能及或者熟练掌握的体育练习,特别是哪些单调乏味的发展身体素质的练习时,通过竞赛来激发学生的竞争心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但是,在学习较复杂的技术动作时,不宜过分刺激他们的竞争心理。
2 竞争与学习动机
在通常情况下 ,学生的竞争心理具有内部动机作用 ,它可以激发学生对于自尊,认知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唤起学生对体育学习活动的兴趣 ,推动他们积极热情地参加学习活动。然而,笔者在教学观察中发现,并非任何形式或条件下的竞争都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时竞争反而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干扰了正常的体育教学活动。
例如:有些学生在篮球“一攻一防”的对抗练习中,总是处于劣势,自己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为了不致公开遭受失败的挫折,这些学生往往采取回避的态度,或是有外班的同学在场时不参加练习;或是以生病受伤为借口不参加竞技。不仅 自己不好好学习,还攻击其他比赛中的胜利或者失败者 ,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
笔者认为,竞争心理主要反映了学生两个方面的需要:一是认知与自我实现的需要 ;二是自尊的需要。出于前者,学生愿意参加竞争,他们通过竞争来检查 自己的的学习效果,实现 自己的学习目标;出于后者,学生愿意有条件地参加竞赛,通过竞争表明自己胜过别人,或者表明自己与别人差不多。如果明知自己会失败而又必须参加的竞赛 ,学生最感厌烦。
所以,为了通过竞争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顺利完成体育教学及学校体育工作的各项任务,教师应该注意体育课内外进行的体育比赛及竞争性体育活动的形式、内容、标准、场合,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
部分学生可以多安排内部竞争的练习或比赛,鼓励他们与过去的自己相比,使他们感到通过体育学习,自己确实学有所得,从而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再如 ,在竞赛分组时 ,应尽量把水平接近的学生分在一组 ,这样既增加了比赛的激烈程度 ,也使竞赛者兴味盎然。
3 竞争与集体精神
笔者进行了一个这样的实验 ,将参加实验的十个人分成两组,进行“1—2—2”双中锋策应进攻,“2—1—2”区域联防的攻防练习。实验时要求被试者相互协作、积极跑位,尽快的在头脑中确定攻与防的简单战术意识 ,并声明全组(五人)取得成功者受奖。参加实验的两组成员按照平常教师所教授的,学生练习时所采用的攻与防的战术阵形,有板有眼,队形清楚的练习攻与防。传球路线明确 ,移动跑位积极 ,防守方互相招呼、关门、夹击 、抢断等基础配合合作较好。课堂气氛、教学效果均达到理想的境界。然后,试验者又告诉被试者,马上进行的攻防对抗实验中,按照刚才的固定战术进行练习,并计比赛胜负,输组受罚。在这~竞争中,合作不复存在了。尽管学生们都知道,不协作,不集体配合就没有竞争成功的可能,但他们还是将注意力集中于竞赛的成败,不按照规定战术练习攻防,急于求成,同伴失球后互相埋怨、赌气,根本谈不上细心体会动作技术要领 ,谈不上领会战术意图。课堂气氛、教学效果较差。
这一实验表明,如果竞争有适当的控制,那么它能有助于学习活动,并使之成为一种有趣的鼓舞人们团结协作的力量。但是,如果过分强调竞争,以致损害了其它的目标(如:学习彼此间如何合作),就可能破坏了团队精神和集体道德。此外,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施加的竞争因素,一定要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不然会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1]刘平清.体育教学中如何正确运用竞争机制.中国学校体育,2005,(4).
[2]仝东峰等.竞争合作教学模式在篮球教学中的应用.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8,(4).
[3]严连强.正确运用学生的竞争心理提高体育教学效益.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3).
[4]杨代聪.如何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2,(9).
篇3
关键词:知识管理;核心竞争力;逻辑关系
工业革命以来,知识在经济发展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取代资本、劳动力而成为最有价值的资源要素。同时伴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消费市场日趋多元化、市场环境越发复杂,人们逐渐意识到知识是企业创造竞争力的核心。知识管理作为获取、存储、学习、共享、创新知识的一种管理方式,被认为是企业的生存之道。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的基础和获得竞争优势的根源。研究企业知识管理和核心竞争力间的逻辑关系,将为企业发展指明未来道路,进一步增大企业的市场份额。
1.文献回顾
1.1知识管理
国外学者最早将知识管理定义为“运用集体智慧提高应变与创新的能力,是帮助企业共享隐性知识与将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新途径”。常荔(2000)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企业外部知识和内部知识的捕获,为企业实现显形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共享提供新的途径。郑刚(2008)构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指出知识管理系统性要求的重要性。张欣(2011)将知识管理能力归纳为“知识保护能力”“知识获取能力”“管理实践能力”“知识创新能力”四个能力构面。综上,对知识管理研究还存在较大的探索空间,尽管知识管理与信息和人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如何有机地将知识进行转化,三者的相互融合、传导整合值得进一步挖掘与讨论。
1.2核心竞争力
1990年,美国著名学者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将核心竞争力定义为“是组织对企业拥有的资源、技能、知识的整合能力”。Barney.J.B(1991)提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四个条件:价值性、异质性、不能防制性和难替代性。20世纪90年代,有相当多的国外学者对核心竞争力内涵进行补充和完善,掀起研究热潮。国内学者基于西方学者对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刘世锦、康荣平等人(1999)提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帮助企业获得超额利润、保持持久竞争力的能力。桂萍(2002)从生命周期理论论述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现有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并且给出了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具体对策。但核心技术不等同于核心竞争力。核心技术必须与企业发展的基本目标相一致,必须与企业生产经营、组织管理、市场营销等其他价值活动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才能最终形成核心能力。
1.3两者关系研究
企业持续核心竞争力的来源是知识的存储、运用水平,企业当今面临的外部环境是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因此其核心竞争力主要依赖于该企业知识资本的大小。企业核心竞争力与知识之间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马小勇(2001)验证了知识管理能力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内部基础;徐建中(2008)提出提升企业知识管理能力是增强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前提;许方球(2009分析了知识管理各流程与核心竞争力间的关联关系。洪江涛等(2013)发现知识管理对核心竞争力有着直接的正向影响。在知识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研究领域,呈现出两种主要的研究思路:一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加以论证探讨知识或者知识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之间的联系;二是探讨如何利用知识管理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从知识管理战略、知识价值链、知识管理系统及其知识资本等方面实现培育和提升。
2.企业知识管理与核心竞争力的逻辑探索
2.1企业知识管理对核心竞争力的内在作用机理
知识积累的初始化进程萌生核心竞争力。在经营活动中,企业把自己的内部资源(包括知识资源)和必要的外部资源注入经营过程,经过某种组合和转化方式,得到产品或服务以及增值了的知识。隐性知识经消化和吸收成为企业的内部资源,直接形成和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便是知识积累内部化进程。内部化进程中所积累的特有的隐性知识体系构成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它将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头。
2.2企业知识管理对核心竞争力的促进作用
企业组合资源的过程,实质上是知识的获取、共享、应用和创新的过程,即知识管理过程。通过实行知识管理,企业大大缩短了研发、设计、制造及营销等各个过程的时间。企业新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越短,就越能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此外,知识管理通过团队协作与知识共享,发掘员工头脑潜力、激发其创造热情而实现企业的创新。促使企业自身创新能力得以培育和不断增强是知识管理的一个突出特点。所以说知识管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
2.3企业核心竞争力对知识管理的导向作用
核心竞争力的营造可帮助企业重新认识和整合内部及外部已有的和新的知识,从而使自身素质发生改变的动态过程。核心竞争力可以为企业将来的发展提供知识保证。企业选择核心竞争力作为其知识管理的重点,可以保证用于企业知识管理的资源具有更高收益的回报,还可以显著减少需要进行管理的知识内容,从而实现知识管理与企业其他业务流程的有机结合。
3.结论
篇4
关键词:企业文化;软实力;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不仅是企业的一个名片,更是企业的核心价值与经营理念。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与企业发展密不可分。一个有竞争力的企业,必定对企业文化的建设非常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企业吸引优秀人才的一个机制,更是企业拓展其价值意义的重要途径。以下从不同方面对企业文化软实力与核心竞争力进行论述。
一、企业文化软实力对于企业的价值和意义
企业文化软实力作为企业的一个潜在的价值,它对于企业的发展和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的软实力主要是指企业在生产与发展中所建立的经营与发展理念,以及生产生活的文化活动等。企业文化的软实力对于企业的经营与发展起着主导的作用,一个企业发展状况的良好与否,与企业文化软实力密切相关,文化软实力较强的企业,竞争力较强。
1.企业文化软实力在管理中的作用。从管理的发展历史与阶段来看,在管理观念上,经历了从静态到动态的变化、从规章制度到价值观念的转变等过程。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经验管理阶段、科学管理阶段、核心文化管理阶段。经验的管理阶段主要是根据自身的经验和直觉对企业进行的决策和管理。科学的管理阶段主要是指依靠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条例对企业进行的高效管理与运行。文化管理阶段是指依靠企业核心文化的建设来促进企业的管理效率和凝聚力。从当前企业的发展趋势来看,文化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一种趋势,企业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已经成为提高企业的软实力与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与发展趋势。
2.核心竞争力与企业文化竞争力的作用关系。核心竞争力是由美国学者拉哈拉德与英国学者哈墨尔提出的。他们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内部能力的整合与发挥,是企业所拥有的独特竞争力的外化表现,是与其他竞争对手产生区别和差异化的主要文化的存在形式,是在公司发展历程中逐渐积累出的知识文化体系。也就是说,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开发独特产品,发展独特技术和营销手段的重要能力,它更是企业获取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是企业的潜在的战略性资源。
随着当前的经济发展和竞争形势的不断恶化,如何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价值,不仅是企业需要,甚至已经成为国家的战略需求。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更是成为行业内的焦点话题。核心竞争力所具有的价值性、独特性、延展性、不可替代性、不可模仿性,对于企业文化的培育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企业文化是以企业价值体系为核心的被全体员工所共同接受的价值体系,是企业的内在的素养与外在的表现的综合体,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价值体系和行为方式,是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心理遵守的共同的契约。它决定员工处理问题的看法和做法。企业文化是企业遵守的共同目标、价值标准和共同信念。企业文化能够强化传统模式管理的一些功能,而且具有很多独特的无法替代的作用。例如,企业文化可以形成较强的凝聚力,能够无形的对员工的行为和规范进行约束,还能够激励员工不断进步发展等,这些作用的发挥都有助于直接或间接的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围绕文化建设进行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对于企业的发展是重要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包括众多的因素。例如,企业的产品竞争力,是由科技竞争力所决定的,而科技竞争力又是由制度的管理效率所决定的,制度是物化的管理模式、管理手段、管理观念的存在形式。对于企业而言,没有正确的管理模式、管理观念,就不会有科学的管理体系制度。而管理模式与管理手段的高效发挥正是由企业文化所引导促进的作用,企业文化是高一级的管理模式与理想的管理境界,所以文化的管理模式高于制度的管理模式,企业的文化是第一竞争力。
3.企业的软实力与硬实力。企业文化的软实力是指企业所具有的企业文化凝聚力,企业策划的创造力、决策的执行力等,对于企业外部的表现来说,主要是指企业具备的良好的社会公信力、影响力、号召力等。并通过这种影响力与号召力来尽可能的为企业创造价值和利益。企业文化软实力是确保企业稳固持续发展的后备力量,而硬实力是确保这种软实力发挥其效益的重要的方式之一,所以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既要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又要注重企业基本硬实力的保障作用。
二、企业文化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
在农业社会中,体力是社会的核心竞争力,在工业社会里,技术已经是核心竞争力,但是在当今这个信息社会里,智慧已经是社会的主要的核心竞争力,智慧也就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而文化是现代社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不仅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手段,更是促进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过程。另一方面,企业之间的竞争,其实是企业之间核心价值观的竞争,也就是文化的竞争。
企业文化所具有的不可替代性和不可模仿性,正是企业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的竞争力。由于企业文化是在企业长期的竞争与发展中所形成的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价值观念,所以很难被模仿。企业文化是企业生产创造力的重要保障,更是提高企业管理效率的重要的手段,在企业的发展壮大过程中,企业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结束语
企业文化的软实力与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的保障,更是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式下,保持稳定的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它对于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提升企业的效益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林彦君.企业文化之于核心竞争力和企业软实力[J].现代经济信息,2009,(03):94-95.
篇5
【关键词】 核心竞争力; 制造企业; 层次分析法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制造业之间的竞争日渐激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引导企业成功的关键所在。特别是目前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制造企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提高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成为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制造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全面分析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了解企业在竞争中所处的位置,全面评价企业竞争能力的状况,从而为不断发展和提高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依据。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的研究基础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内涵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最早由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普拉哈德(C.K.Prahalad)和哈默(Garg.Hamel)提出。他们于1990年在权威杂志《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题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的文章,把核心竞争力定义为:“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知识和技能。”
随着学术界对核心竞争力内涵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大多学者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有层次的综合概念,对其进行评价应在科学系统的指导下进行,指标体系应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尽可能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以及影响因素表现出来。评价指标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以直接计量的指标;另一类是难以直接计量的因素,如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等。不能直接量化的因素,可以用一些间接计量的指标来反映,一般是通过对一些特殊人群的问卷调查来实现。从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的目的来看,评价指标要有综合性,指标数不能太多。同时,还需要有另一类指标,即分析性指标来更为详细、具体地反映企业的实际核心竞争力状况。这些指标可以解释企业为什么有核心竞争力,或者为什么缺乏核心竞争力。换句话说,评价指标特别是其中的显示性评价指标所反映的是竞争的结果或核心竞争力的最终表现,而分析性指标所反映的是核心竞争力的原因或者决定因素。
(二)层次分析法概述
为了能够更加综合地评价企业核心竞争力,可通过层次分析法来建立综合评价指标和层次分析指标来进行。层次分析法(AHP)是由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该方法在构造综合评价指标值时所涉及的权数都是通过数学变化产生,不是人为确定的,具有客观性、科学性。AHP法的基本思路是把复杂事情分成若干有序层次,建立起一个描述系统功能或特征的内部独立的层次结构(即模型树),然后根据对某一客观事物的判断,就每一层次的相对重要性作出定量表示,即构造“比较判断矩阵”,以这个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及其相应的特征向量,在通过一致性检验的前提下,确定每一层次中各元素的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权重;通过对各层次的分析,进而导出对整个问题的分析,即总排序权重。
层次分析法比较注重研究对象的现实意义,且在操作上简便易行。考虑到专家在对指标进行判断时,一般难以给出精确的两个指标重要性的标度,还需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层次分析法是对专家简单确定权数方法的改进。实践证明,AHP法是一种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能够统一处理决策中的定性和定量因素,具有高度的逻辑性、系统性、简捷性和实用性等优点,现在人们更习惯用它来确定多层次指标体系的权重。笔者在下文着重用此方法对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和案例分析。
二、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构建
(一)案例企业情况简介
一拖(洛阳)建工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一拖建工”)是中国一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属的独立法人子公司,是以生产中小型(0.25~12T)压路机为主的专业生产厂,全国免检产品,连续多年来市场占有率行业第一,产品出口亚、非、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公司现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0余人,其中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40余人,拥有数字切割加工等高精尖设备20余台,具有雄厚的研制开发和生产各种型号的“洛阳”牌压路机的综合能力,产品覆盖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并远销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用户的好评。
(二)案例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建立评价指标层次。笔者根据余伟萍(2003)等学者对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进行的实证研究,认为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为:战略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生产制造能力、人力资源和企业文化。
2.数据来源:文中的定量指标数据以案例企业过去三年内(2009—2011年)平均水平的数据为准,定性指标数据全部采用问卷调查形式获得,其中调查对象有企业管理层、员工、供应商和客户,且定性数据的评分标准为0—10分。
3.构造判断矩阵及层次单排序:构造准则层(A层次—B层次)判断矩阵,如表1所示。
(三)案例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结论
从以上计算结果可以看出,一拖建工是一个传统型老牌制造企业,有很强的生产制造能力,有很好的市场营销能力,在国内外市场上均占有相当份额,其他企业获取其核心市场竞争力的机会较小。近几年,由于其十分注重产品创新方面的研发工作,加大科研开发资金的投入以及高层次科技人才的不断引进,从而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使其成为一拖建工核心竞争力中的主要优势。另外,该企业的人力资源能力较强,各个层次的人才储备资源充足,以应对企业发展的各方面需求。但是由于身为老牌国企等传统因素的限制,一拖建工的战略管理能力、组织管理效率和企业文化价值不高,因此也影响了其核心竞争力的发挥,成为了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因素。因此,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具有战略眼光,并从战略管理的角度制定政策,注意组织管理的培育,创建具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的“软实力”,激励企业充分发挥优势,尽快弥补不足,全面提高核心竞争力,以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和提高企业的优势地位。
三、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具体建议
(一)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管理体系
制造企业的管理组织框架会直接影响到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因此,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建立合理的内在机制,按“产权清晰,政企分开”的要求,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企业内部的监督、运行和创新机制,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应变能力,实现企业管理科学化。这是体现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符合现代企业管理内在规律的先进制度,是建立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一拖建工作为老牌国有制造企业,由于一定的历史原因,并未完全建立起相应的公司治理制度。其分配制度、人事制度以及运作程序等基本方面已不能适应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进而影响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因此,不断强化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已成为提高一拖建工等国有大中型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性工作。
(二)营造先进企业文化,增强企业的“软实力”
营造先进企业文化,首先要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诸如关心现实的处世态度,重视和谐的人际关系,兼容并济的同化能力和顽强不屈的奋斗精神等;其次应吸收和借鉴国外的优秀企业文化;最后要坚持以人为本,建立企业利益共同体,着力创造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
制造企业文化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既在企业长期经营管理过程中逐渐形成,又要随着竞争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一拖建工应着眼自身的战略定位,结合市场竞争来创建具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的“软实力”。
(三)积极开发核心技术,推进企业创新能力
一个企业要持续发展,必须不断创新,提高自身技术含量,力求掌握若干个核心技术。一拖建工作为制造企业,其技术开发应结合企业的具体要求,区分不同的产品项目承担技术复杂程度不同的需求。企业管理者首先要把推进企业科技进步、核心技术能力的培育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加大科技开发资金的投入,调动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要积极引进科技人才;最后是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在企业内部形成科研成果转化的“孵化器”,为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竞争力构筑平台。
(四)培养高技能人才,创建学习型组织
在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竞争可归结为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最终归结为学习力的竞争。学习型组织从本质而言,就是能在学习上保持持久的优势,并有持续创新能力去不断开创未来的企业组织。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将使企业获得更多优秀的人才,激发企业内在的学习及创新能力,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注入动力。
制造企业应该坚持把学习型组织理论与企业管理结合起来,走出一条符合自己企业特点的学习型组织创建之路,为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供强大动力。具体措施有实施立体化人才培训,大力提升产业队伍素质,开展大规模职工培训,拓展各类人才成长渠道,优化教育培训环境等。
【参考文献】
[1] 余伟萍,陈维政,任佩瑜.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实证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03(5).
篇6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环境基础与内部会计控制相关。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环境基础是指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及提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的集合,具体包括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个方面。内部环境主要涉及企业经营方式、企业组织结构、经营体制、企业文化等,外部环境由一般环境和行业环境组成。其中,一般环境主要涉及经济、技术、社会、法律等;行业环境主要涉及产业结构、竞争规则等,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有着更加直接影响。企业对外部环境因素一般无力控制,只能因势利导加以利用。根据对核心竞争力的作用,可以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环境基础分为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技术资源和管理资源。在企业内部,各种资源要素分别有与其相对应的内部控制机制和制度,从而形成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植与提升有着重要影响。当前世界经济呈现国际化、金融化、知识化、信息化特征,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企业间竞争日趋加剧,企业必须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以保持持久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优势,适应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否则,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有可能转移、消失,甚至可能成为核心障碍。为此,企业应当根据所处环境的变化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作出科学评估,并适时作出调整,以始终保持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动态有效性。
(二)内部会计控制有助于企业适应核心竞争力环境基础的变化。企业竞争环境变化迅速且无法预测,导致会计流程再造,而会计流程再造又促使企业实施“企业再造工程”,从而推动了企业的组织变革,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互动关系分析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耦合有其必要性与可行性,那么,二者的关系究竟如何?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检验内部会计控制体系设计有效性的标准。前已述及,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的目标就是要使企业或组织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优势。企业的改革创新,就是识别、规划、培植、提升、运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循环过程。能否建立核心竞争力,还取决于相关机制、制度的完善程度。而这些均与作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有着密切的联系,要求企业在设计内部会计控制系统时,从有利于建立核心竞争力出发,以能否形成持久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优势作为衡量标准。否则,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设计、改革与创新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立将起不到推动作用。
(二)内部会计控制的良好设计和运行是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在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企业要按照内部运行规律调整企业组织机构、管理模式、流程制度、运行方式,并通过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不断完善措施方法,达到预定目标。而上述诸多问题的解决,都必须运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能够通过控制意识的转变、会计组织结构的创新、会计流程的再造,会计管理模式的更新、会计信息与沟通系统的完善、先进会计控制方法的采用、会计控制制度的健全等内部会计控制举措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和提升提供保障。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是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沃土,是企业保持持久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优势的重要平台。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都依赖于会计信息。企业会计信息是企业经济信息的主体,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加强都必须依靠企业的会计信息。因为信息是所有控制的前提,会计信息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和提升相辅相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要求企业必须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必须建立会计信息质量保障机制与科学有效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因为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完整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和提升的基本条件,也是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保证。同时,信息沟通与传递的效率与效果将直接影响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性,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因此,企业应当建立良好的会计信息与沟通系统。
篇7
论文摘要:在媒介产业化背景下,传媒业竞争日趋激烈,培育传媒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凸显。本文结合传媒组织的特殊属性,对“传媒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及内涵进行了界定。
随着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传媒竞争加剧,因而,如何培育和开发传媒核心竞争力日益受到关注。但是,对于兼具政治属性与商品属性的传媒组织而言,其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和内涵如何界定,目前尚未形成明确而统一的看法,一些观点甚或存在含糊或不合理之处。概念之偏差、内涵之含糊,就无法有效揭示事物的规律,也就无法提出真正有现实意义的培育传媒核心竞争力的方法、路径。因此,只有首先对概念加以辨析与澄清,才能建立扎实的理论研究基础。
关于“传媒核心竞争力”的几种定义
1990年,美国企业战略管理学家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尔(Gary 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首次提出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这一概念,受到广泛重视。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核心竞争力的理论还没有形成系统和严密的体系,实际上,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也并没有十分清晰地定义核心竞争力,而只是给出了一个描述性概念,即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累积性知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整合多种技术的知识”。学术界对此展开了大量的探讨,形成了不同观点。
传媒核心竞争力源自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因而也存在着诸多不同观点。从目前文献检索来看,对其内涵的理解和所做的概念界定不尽相同,大致有以下几种:
郑保卫、唐远清(2003)认为,新闻传媒的核心竞争力是指该传媒在经营和发展过程中胜过竞争对手的核心的资源和能力的总称。具体地说,它是该传媒以其主体业务为核心形成的能够赢得受众、占领市场、获得最佳经济和社会效益,并在众多传媒中保持独特竞争优势的那些资源和能力的总和。沈正赋(2004)认为,传媒核心竞争力就是指传媒通过对其内部显在和潜在的新闻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抗击媒介市场风险的能力。刘年辉(2006)认为,媒介(报业组织)核心竞争力是媒介(报业组织)拥有的累积性的技能资本、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借助三者的协调整合,能比其他组织更有效的为其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并最终决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包国强、李良荣(2007)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可以把传媒核心竞争力描述成传媒用品牌赢得受众、用服务赢得市场的根本竞争力,实现舆论导向功能和服务大众的根本能力。
由上可知,目前传媒研究领域对于传媒核心竞争力的含义未形成统一认识,而且上述定义存在以下缺陷:一是套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没有考虑到传媒组织的特殊属性。媒介组织不是一般企业组织,既有产业属性,又有政治属性。在传媒经营中既要强调经济效益,更要强调社会效益。简单套用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则难以反映传媒组织的特殊性。二是以外在的表象来定义传媒核心竞争力,未能深刻揭示其本质。例如,有观点认为,传媒核心竞争力是传媒通过高质量的传媒产品、优质的服务或者强大的资源实力满足消费者的能力。似乎只要一家传媒取得了较好的市场表现,则必然会从中找到一个或几个发挥决定作用的“核心竞争力”。
传媒组织的特殊性分析
要科学地界定传媒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反映传媒核心竞争力的本质,需要明确传媒组织与一般企业的区别,核心竞争力与一般竞争力之不同,在把握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传媒特殊性,对传媒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与内涵加以界定。
传媒组织与一般企业组织不同,传媒核心竞争力概念不等于“传媒+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在我国,新闻媒体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模式,传媒市场化是有限度的商业运作,传媒组织的经营目标与一般企业不同。企业竞争可以“以市场论英雄”,而传媒经营既要注重经济效益,又要注重社会效益,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发生矛盾的时候,必须以社会效益为重。忽视传媒特殊性,以经济效益为单一目标维度来界定“传媒核心竞争力”概念,会对传媒发展产生不良导向。
此外,传媒的一般竞争力与传媒核心竞争力不同。传媒组织所拥有的竞争力是多种多样的,对于具体媒体而言,不是每种竞争力都同样重要、等量齐观的,只有那些最基本的、能使整个组织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一般竞争力往往只是单纯某一个方面的优势,具有局部性、时效性,易于模仿,易受市场冲击,通常起到的作用是暂时的或者局部的;而核心竞争力是一种整合能力,涵盖多个方面,竞争对手在较长时期内难以模仿、难以超越,能长时期存在于组织中并发挥作用,使组织获取持续性的竞争优势。
“传媒核心竞争力”的界定
基于以上论述,结合当前研究,本文对传媒核心竞争力可做如下定义:传媒核心竞争力是传媒在长期运作中形成的、内化于组织中的独特的协调和整合能力,它能动态、有效地调动传媒组织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和能力并使其协调运行,从而更好地实现传媒的社会功能、提升受众认知价值,并在此基础上使传媒获取长期竞争优势。
这一概念界定的深层次含义在于:第一,传媒核心竞争力是在长期运作中形成、内化于具体媒体的能力。只有经过自身不断开发、培育才能形成,而且是内化于整个组织的,不因某个人的离去而失去,不能够通过市场交易或者简单移植而获得。第二,传媒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是能力,是一种独特的协调和整合能力。传媒核心竞争力不是某种特殊的资源、技术或能力,而是协调、整合这些技术、资源和各种单项能力的综合性能力,能够动态、高效地调动传媒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和其他能力,意味着传媒能够依托这种能力建立高效的运作机制。所谓动态,是指传媒对于所处的环境变化具有自适应性,随着环境变化进行调整和适应;所谓高效,则是指尽量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意味着高效配置资源的机制。第三,传媒核心竞争力注重传媒社会功能及受众认知价值。作为新闻媒体,其存在的最大意义不是获取利润,而是实现传媒的社会功能。传媒核心竞争力的目标指向是提升受众的认知价值,通过更好地向受众提供新闻产品来获得受众认可,通过受众的认可达到最大传媒效能,通过传媒效能的发挥获取理想的经济效益。
随着传媒产业化进程加快,传媒竞争日趋激烈,传媒管理者准确把握传媒核心竞争力概念及其内涵,对于培育、开发传媒核心竞争力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郑保卫.论媒介经济与传媒集团化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篇8
关键词:客户关系管理 企业核心竞争力 增强 电子化方案
1.前言
我们身处一个信息的产生、采集、整合、反馈与决策都空前加速的时代。在灵活性与快速反应主宰的商业战场上,企业如何才能实时感知消费者迅速变化的需求并及时做出回应?在信息科技带来的巨大冲击下,企业又如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和服务一体化大潮中竞争制胜?
在“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不断深化的过程中,迫切需要日臻成熟的电子化运营解决方案,包括管理技术和软硬件产品等等。企业希望通过这样的解决方案,增进自身对于客户战略的认识和理解,保障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很好地吸收、运用客户导向的理念,从中得到在客户忠诚度、满意度方面的提高,实现良好的利润收益。
事实上,在国外,对企业的电子化运营解决方案的探索,伴随着企业信息化进程已经有十几年的发展历史。20世纪80年代中期,许多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竞争力,纷纷重新设计业务流程,从这个时期开始,信息技术和IT产业开始进入飞速发展的阶段。MRPII/ERP等信息系统的实施大大提高了企业内部业务流程的自动化程度,企业效率得到明显改善。而随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从卖方市场过渡到买方市场,赢得客户长久的信任和支持,对于企业的重要性空前提高,一些可以帮助企业从各个方面进行客户管理的技术和管理方案相继出现,如自动销售系统和计算机电话集成技术等都被广泛地采用。随后,市场营销管理、订单管理、电话销售管理、客户支持管理等各种独立的方案和功能模块不断出现,企业开始依托自身的信息管理系统和资源规划,结合Internet平台和电话等手段接受用户订单和服务请求,进行前端销售管理,创建与相关业务的管理接口等。
在电子商务全面升温的时代,企业对整体性的电子化运营解决方案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CRM)就是一种包括了企业判断、选择、争取、发展和保持客户所要实施的全部商业过程,整合了“以客户为中心”的各种可有效地提高企业运营效率的功能模块,从理念到技术、从产品设计到应用,都被证明了是可以提升企业运营质量的全面电子化方案。
2.客户关系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
2.1客户关系管理(CRM)的内涵
客户关系管理,是企业为提高核心竞争力,达到竞争致胜、快速成长的目的,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包括判断、选择、争取、发展和保持客户所需实施的全部商业过程;
客户关系管理,是企业以客户关系为重点,通过开展系统化的客户研究,通过优化企业组织体系和业务流程,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提高企业效率和利润水平的工作实践;
客户关系管理,也是企业不断改进与客户关系相关的全部业务流程,最终实现电子化、自动化运营目标的过程中,所创造并使用的先进的信息技术、软硬件和优化的管理方法、解决方案的总和。
人们普遍认为,CRM将成为现代企业提高竞争力,在成熟市场中高效动作并获取稳定利润的法宝。来自国外的统计数据表明,CRM正成为一个新兴的产品和服务市场。据国际数据集团(IDC)对欧美300家企业所做的调查显示,不管美国还是欧洲的企业都正在增加对CRM软件的预算,这300家企业1998年平均花费310万美元在CRM系统的硬件和软件上,计划每年的预算将平均提高8%。IDC还预期全球CRM市场将以每年40%的成长率,从1998年的19亿美元增长到2003年的110亿美元。尽管目前美国的CRM市场开发利用率目前尚不到25%,但它将以44%的年复合率迅猛发展,根据AMR Research的研究和预测,美国到2003年用于实施CRM的预算可能达到168亿美元,目前软件行业前五大CRM厂商会则占领40%的市场份额。最乐观的预测来自专门从事市场研究的METAGroup公司,其报告显示全球的CRM市场正以每年50%的速度增长,这意味着全球CRM市场2004年的销售额将跃升至670亿美元。METAGroup还指出,未来企业在CRM上的投入将赶上并超过ERP,到2004年,分析、咨询和系统集成服务将成为CRM市场中的生力军,其年增长率将达到惊人的82%。
CRM的出现,使企业真正能够全面观察其外部的客户资源,并使企业的管理全面走向信息化、电子化,从而促使企业更关注其核心竞争力的打造。
2.2企业核心竞争力
所谓企业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是指支撑企业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开发独特产品、发展特有技术和创造独特营销手段的能力,是企业在特定经营环境中的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的合力,是企业多方面技能和企业运行机制如技术系统、管理系统的有机融合。进一步讲,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期内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长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能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它不仅仅表现为企业拥有的关键技术、产品、设备或者企业的特有运行机制,更为重要的是体现为上述技能与机制之间的有机融合。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处在核心地位的、影响全局的竞争力,是一般竞争力如产品竞争力、营销竞争力、研发竞争力、财务竞争力等的统领。从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同表现形式角度可将企业核心竞争力分为三类:核心产品、核心技术和核心能力。它们之间关系密切,产品来自技术,技术来自能力――为了提高核心竞争力,一些公司最大限度扩展其核心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为各种客户生产核心产品,使公司获得加强核心竞争力和扩展步伐需要的收益。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以Internet技术为主导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更加复杂、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企业如何培育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CRM理论与应用系统在企业中的实施,将最直接地体现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设方面,从而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建设,从对短期性资源优化配置能力的关注,延伸到对长期性资源优化配置能力的努力上。
企业核心竞争力,将是CRM方案和系统建设的发力点,将使企业拥有比其竞争对手更强的长期性优化配置资源能力,确保企业可持续性生存和发展。运用CRM系统建设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不仅是公司内部智慧、知识的汇总,是凝聚现有业务的“塑胶”,更将成为企业发展新业务、开拓新领域的“发动机”和“火车头”。
纵观所有成功的公司,无一不是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或拥有优良的生产制造过程、或拥有卓越的质量控制方法、提供最佳服务的能力、或拥有开发新产品的高度创造力、或拥有降低生产成本的业务流程等等。如日本本田汽车公司,其核心竞争力在于自己独特的、炉火纯青的发动机技术――这种技术推动本田公司研制开发出多种高功能、高效率、低耗油、低污染并具有不同规格不同性能的发动机产品,这就是公司的核心产品;从而使公司可以生产出一系列在不同领域都具有高度竞争能力的终极产品,包括本田轿车、本田跑车乃至本田割草机、本田发动机驱动的游艇等。蓝星集团以其独特的清洗技术开创了中国清洗行业,并不断地增强自己的竞争优势,拥有全国最大的有机硅生产基地,是全国PBT、双酚A、特种环氧树脂最大的生产商。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在新世纪内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瞩目。世纪之交在国际经济舞台上出现的,以欧美等发达国家为代表,涉及全世界范围内的一轮又一轮的企业购并浪潮,究其根本原因,都在于谋求构建新的、更高层次的核心竞争力。美国波音公司兼并麦道公司,成为飞机制造业的“全球霸王”,其核心竞争力大大超过欧洲空中客车;美国金融业中花旗集团和旅行者公司的合并,给全球金融界产生了地震般的冲击波;美国的福特公司购并日本的第五大汽车公司马自达;德国的戴姆勒・奔驰和美国第三大汽车制造厂克莱斯特合并,更是加快了全球汽车行业的重组步伐等等。蓝星集团并购了30多家军队保障企业、5家科研院所,每一年还不断有新的企业走入蓝星的旗下……所有公司之所以在专业领域内展开一轮轮的并购风潮,进行“强者恒强”的重新组合,主要是为了集合企业优势、抢占技术高地,从而让并购重组后的企业拥有别人只能望其项背、更无法轻言超越的核心竞争力。
2.3CRM如何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客户关系管理(CRM)将不仅帮助企业在管理客户关系方面表现更佳,而且将帮助企业更快更好地打造核心竞争力。因为在新经济时代,以往代表企业竞争优势的企业规模、固定资本、销售渠道和人员队伍已不再是企业在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的决定因素。由于新竞争对手和新机遇不断涌现,企业必须创造出新的结构以适应变化需求。依赖于客户生存的企业必须学会如何对待具有不同背景的客户,并借助相关系统满足客户的需求,加强对客户的吸引力。
企业通过CRM系统实施形成的统一的客户联系渠道和全面的客户服务能力,将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企业细心了解客户的需求、专注于建立长期的客户关系,并通过在全企业内实施“以客户为中心”战略来强化这一关系,通过统一的客户联系渠道为客户提供比竞争对手提供更好的客户服务,这种种基于客户关系和客户服务的核心竞争力因素,都将在市场和绩效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优质的服务可以促使客户回头购买更多的产品或服务,企业整个业务也将从每位客户未来不断的采购中获益。
CRM系统将为企业创造出先进的客户智能和决策支持能力,这为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战略决策能力和总体的规划都将起到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CRM能够使企业跨越系统功能和不同的业务范围,把营销、销售、服务活动的执行、评估、调整等与相关的客户满意度、忠诚度、客户收益等密切联系起来,提高了企业整体的营销、销售和服务活动的有效性;同时对客户信息和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为企业商业决策提供分析和支持,这将从根本上总体保障企业投入足够而适当的资源建设其核心竞争力。
CRM系统将保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持续性提高。因为CRM在功能方面实现了销售、营销、服务、电子商务和呼叫中心等应用的集成,其目标是持续提高企业的运营和管理的先进化、自动化水平。CRM系统自身具有能动的持续进步的能力,将保证企业不断根据其资源状况和市场竞争情况,调整竞争战略、突出产品或技术优势,在拥有良好而稳定的长期客户关系的基础上获得不断的市场成功。这些能力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相关构成要素将起到持续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CRM将创建企业基于互联网络的管理应用框架,使企业完全适应在电子商务时代的生存和发展。CRM将推动企业在Internet环境下的高速发展――企业只有通过全面的改革、通过实施和应用CRM,才能具备在Internet环境下适应变化、不断创新、不断超越的能力,这也是Internet和网络经济赋予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新的涵义。
3.结论
在今天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中,企业管理层只有将自身与企业结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才能与外部动态环境相适应。利用客户关系管理,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市场中利于不败之地的第一选择。拥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意味着企业在参与依赖核心竞争力的相关产品市场上拥有了选择权,使企业在经济全球化和服务一体化大潮中竞争制胜。
参考文献:
[1]陈启申.供需链管理与企业资源计划.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
[2]罗鸿.ERP原理.设计.实施.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3]张毅.制造资源计划MRP-Ⅱ及其应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4]李友.CRM:化繁为简的理由.
[5]管政.CRM:中国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篇9
【关键词】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
二十一世纪,中国企业将面对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面临巨大压力的中国企业有必要更加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培育核心竞争力的道路,把企业文化建设和打造核心竞争力结合起来,企业文化虽然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它是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并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一方面,它能使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找到落脚点;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多一种选择。可见,透析企业文化和核心竞争力的深刻内涵,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一、企业文化的含义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由企业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和遵守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企业哲学、行为规范、经营理念、管理方式、规章制度的总和。
二、什么是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就是一个企业最基本的能使整个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并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竞争力,是企业获得长期竞争优势的基础。企业核心竞争力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企业经营战略理论的发展趋势,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前沿课题。加入WTO后,我国企业面对强大的跨国公司的冲击和挑战,生存与发展的形势将更加严峻,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刻不容缓。
三、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一)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和支持载体
企业核心竞争力由硬核心竞争力和软核心竞争力两类竞争力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硬件部分,是指企业的核心能力,如技术研发能力、产品能力、资源获取能力,而软实力即为企业文化。因此,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核心能力与企业文化的耦合,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硬件部分必须以企业文化为平台,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技术、知识、产品等都是在企业文化的影响和指导下产生的,企业文化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是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基础和支持载体。
(二)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的核心
著名的兰德公司经过长期的研究后,将企业竞争力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企业生产产品及控制其质量的能力、企业的服务能力、成本控制的能力、营销的能力、技术发展的能力,所有这些属于产品层;第二层面是各经营管理要素组成的结构平台、企业内外人、事、物、环境、资源关系、企业运行机制,企业规模、品牌、企业产权制度,所有这些属于制度层;第三层面是以企业理念、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内外一致的企业形象、企业创新能力、差异化个性化的企业特色、稳健的财务、拥有卓越的远见和长远的全球化发展目标,所有这些属于核心层。由此可见,企业文化不仅是一种核心竞争力,而且还是核心竞争力的核心。
(三)企业文化对核心竞争力具有双向作用
1、高品质的企业文化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纵观世界成功企业的经营实践,我们可以发现,一个企业之所以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长盛不衰,归根到底是因为在其经营实践中形成应用了优秀的、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在国内,深圳中航以文化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事迹在管理界家喻户晓,20多年前,深圳中航只在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总公司派出一支十余人的“赤膊小分队”,而今,它已壮大成拥有两万名员工的一家集高科技工业、地产物业、进出口贸易、百货零售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支持他们创造这般奇迹的是深圳中航的那股“大道无形处处形”的文化“魔力”。诚信、稳健进取、务实、奉献这些企业特质已成为他们不断开拓进取,不断创造奇迹的根源。
篇10
关键词:
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实证方法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7000102
1研究的目的与关注点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对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文献进行分析,对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因素和解析主要因素的合适方法进行探讨。依据社会研究的三个基本目的——探索、描述和解释,本文属于典型的探索性研究,即探讨某个议题以提供有关的认识。
我们的基本关注点有以下两个方面:(1)什么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本源?(2)在识别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时,哪些是有效和合适的方法?
2研究的方法与范围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非介性研究中的内容分析法,即用成文文件对社会人为事实进行考察,在选取文献时采用抽样的方法,具体的抽样方法采用目标式或判别式抽样。分析单位是研究文献,具体来讲是近年来国内主要期刊上符合下述三个要求的实证文献。
2.1文献中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分析必须是针对中国企业的
关于世界其他国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资料比较多,如刘泳洁在分析“知识创造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机制研究”时,就是以著名的日本松下电器公司为例的,该文发表于《图书情报工作》2007年7月,第51卷第7号。但这类文章不属于本文的研究范围。
2.2文献中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分析必须是针对企业主体的
去掉关于以其他国家的企业为例的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资料,我们发现很多关于某一产业或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例如,黄咏梅,《企业文化对构筑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重要性的实证分析》,经济视角,2009年第3期;朱思文,《农业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科技和产业,2008年5月;姬新龙,陈芳平,《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实证分析》,邢台学院学报,2009年3月等。这些也不是本文的研究范围。本文关注的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实证分析是企业层面的,而不是产业或行业层面。做出这个主体选择的原因是,对某一具体产业或行业中的特定企业有影响力的核心竞争力因素,在分析其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是并不具有可通约性,因而其适用性是受到极大地限制的。
2.3文献中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必须是实证性的
在用“中国的”和“企业的”两个条件对有关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的文献做了筛选之后,我们还有必要应用另一个条件进行鉴别,以使本文的研究范围进一步聚集,即是:本文的研究只专注实证内容。因此将另一些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的偏重理论和方法研究的文献剔除。
根据这三个条件,本文对自己的研究范围进行了定义和界定。
3编码和分类
这里,笔者把2004—2012年发表在《研究与发展管理》、《改革与战略》、《软科学》等国内重要核心期刊的13篇论文,分类编码后列示(表1)。这些研究都符合上节三个条件要求,同时在本领域中较有影响力,研究方法也有一定的创新性或代表性。
资料来源:笔者整理。
4分析与归纳
对文献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一些发现。
4.1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从上述文献的内容分析可得出,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两个维度四个层次(表2)。
资料来源:笔者整理。其中四个层次的分类参见《核心竞争力辨析》。
(1)考察外部资源的实证文献。该影响因素属于资源这一维度。在上述13篇论文中,仅04篇文章分析了该因素同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陈英葵(2007)以贵州省中小企业为例,运用2004年的普查数据,采取指标综合性比较分析的方法,提出通过政府的R&D的投入可以促进中小企业核心能力的提升。
(2)考察内部资源的实证文献。该影响因素也属于资源这一维度。在上述13篇论文中,03、12两篇文章分析了该因素同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王若晨,陈亮(2004)以海尔集团为例,用案例研究的方式分析了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提出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没有独特优秀的企业文化就是没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观点。鹿盟,霍国庆,申爱华(2007)以我国20家手机企业为例(分别是深圳华为、青岛海信、宁波奥克斯、江苏高通、深圳创维、深圳金立通信、UT斯达康、万利达、夏新电子、步步高、康佳、中兴通讯、东方通信、波导、海尔、TCL、首信、中电通信、南京熊猫、联想集团共20家企业),重点分析了企业资源、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持续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该文虽然以企业资源为影响变量,但在分析时,又将企业的资源分为研发投入和市场投入,依据张炜2002年的系统分析,本文将企业资源中的研发投入归为内部资源的层面,而将市场投入归为支撑能力的层面。鹿盟等在运用有关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之后得出,企业研发投入同其核心技术能力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3)考察技术能力的实证文献。该影响因素属于能力维度。在所选的13篇论文中,属于分析该影响因素的论文占绝大多数,共九篇。其中,有三篇集中分析知识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作用,三篇分析创新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其余三篇分别是分析公司能力、组织学习方式和战略成本管理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情况。在分析知识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作用时,芮明杰等(2006),盛小平(2008)以及孙琳等(2007),分别从隐性知识创新,知识管理和知识吸收的角度,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以后,运用因子分析和案例研究的方法,都得出了知识同核心竞争力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同样,史竹琴等(2009),王宁(2008)和周永红(2008)分别从自主创新、创新战略和营销创新的角度,运用回归分析和案例研究的方法,得出创新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积极影响。陈晓静(2008)和朱常波(2008)分别从公司能力、组织学习方式和战略成本管理三个方面,运用因子分析和案例研究的方法,分析它们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情况,指出三者对核心竞争力的积极影响情况。
(4)考察支撑能力的实证文献。该影响因素同样也属于能力维度。在13篇文章中,属02、12两篇文章分析了该因素同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杨蓉,杨宇(2008)运用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采取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情况,指出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核心竞争力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需要付出成本,在短期内会对竞争力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而企业要树立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长期观念,不能仅仅拘泥于短期利益和一时的竞争力,并应能正确处理对股东责任与对其他利益相关者责任之间的关系。
4.2主要研究方法
同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分析相比,在分析时所主要运用到的方法具有一定的趋同性。其运用到的主要方法和分布如下(表3)。
资料来源:笔者整理。总和不为13,原因是有些文章在分析时用到了多种方法。
可见,我国学者在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时,主要有两种基本的思路:一是对影响因素同企业核心竞争力间的关系进行定性分析,找出两者之间的变动方向,这类研究主要用到的是案例研究的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另一种是对影响因素同企业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首先通过因子分析找出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有影响的主要因子,然后通过相关分析找出两者之间大致的变动方向,最后通过回归分析找出两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从实证方法的角度看,目前我国学界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分析中定性研究较多,定量研究的文章也有一些,但质量并不高,主要原因是在定量分析时,原始资料获取的有效性值得斟酌。在选取的13篇文章中,有8篇运用了较规范的定量研究方法,但在原始资料的获取方面,有4篇是通过问卷调查来收集的,其余4篇是通过对外公布的普查数据和企业的相关数据进行的分析。这8篇文章都是在首先选定相关指标进行衡量的前提下进行的分析,而对同一影响因素的分析,所选取的指标差异性较大,分析上并不集聚,因而其在实践中的适用性需要慎重考虑。
5结论
析,可以发现企业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企业竞争力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其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对于不同的企业类型,现有的文献都试图从资源和能力两个维度,以及从外部资源、内部资源、技术能力和支撑能力四个层次进行说明。企业的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而企业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和实现的主要保证。但并非所有的资源都可以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同样,并不是企业的每种能力都同样重要。企业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企业关键资源和(或)核心能力中那些最为关键的、最能使企业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因素(组合)。从这一认识上进行分析,就可以理解为何所选取的13篇文章中,虽然有从同一要素上进行分析但其视角会有所不同。因为每一个企业都是独特的,这种独特性决定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差异化与多元性,就算是同一企业,当其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时,其所具有的核心竞争力也会不同。
究竟什么核心竞争力的本源呢?笔者认为,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进行探源,首先必须在一个长期的时间范围内进行讨论,也就是短期的时间概念对讨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其次,在分析不同的企业时,其影响因素会有所不同,但都可以从资源和能力这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因此,不同行业所要求的核心竞争力可能有所不同,其背后的影响因素也可能有所不同。
从当前的国内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的文献来看,普遍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是企业资源和能力的组合,是企业的核心资源和技术能力的关键决定因素。而不同的企业由于其成长的背景和所处的具体环境间的区别,核心竞争力的来源会不同。但在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时,所运用到的方法具有同一性,主要有因子分析、指标综合比较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案例分析,这也是进行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时的适当和合适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张炜.核心竞争力辨析[J].经济管理,2002,(2).
[2]陈英葵.政府R&D资源投入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关系研究——以贵州省中小企业为例[J].工业技术经济,2007,(8).
[3]王若晨,陈亮.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研究——以海尔集团为例[J].改革与战略,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