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思想范文

时间:2024-01-05 17:45: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供应链管理思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供应链管理思想

篇1

供应链管理把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使供应链上各企业分担的采购、生产、分销和销售的职能,成为一个协调发展的有机体。同时它也是一个对与产品相关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价值流及业务流进行计划、协调、组织、执行和控制的管理活动。

总体来说,它包括以下3种涵义: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运作管理,它能够使企业的活动范围从仅仅最佳的物流活动扩展到所有的企业职能。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供应链管理是一种战略管理,以实现供应链整体效率为目标进行的组织管理。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 酒店管理 人才培养模式

1.供应链的相关含义

1.1供应链的含义

20世纪80年代前后出现了“供应链”的概念。学术界公认的关于供应链概念的起源是“竞争战略之父”迈克・波特在1985年出版的《竞争优势――营造并保持最佳表现》一书中提出的“价值链”[1]。波特的价值链主要是从单个企业出发,通过研究其与供应商、顾客之间可能的联系分析企业的价值活动。1992年,John Shank和V. Govindarajan认为任何企业不仅要关注个体的价值链,还要将自身的价值链放到整个行业的价值链中审观[2]。这种观点的研究视角更广阔,之后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但是未形成统一的定论。我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对供应链的定义是:“供应链是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换句话讲,供应链是指从原料采购、原料加工,并将最终产品送到顾客手中这一过程所涉及的供应商、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直至最终用户连成的一个整体功能网络的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1.2高等教育供应链的含义

高校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一个符合高考条件的考生通过参加高考,从入学?圯接受教育?圯毕业?圯就业整个过程看,特别像一个企业生产产品的过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学院马永红教授在2004年提出这样的看法:高等教育的组织机构其实相当于一个企业,从诞生那一天开始,就已产生供与需的问题,存在先天的供应链条[3]。她在2007年系统地提出了高等教育供应链的概念:高等教育供应链指执行通过高等教育系统将拟接受高等教育的适龄公民进行转换、转化或培养为直接参与社会劳动或继续求学的教育中间产品或最终产品的流程。在这样的转化过程中将家庭社会教育者供给群体、高等教育系统、社会人才需求系统、受教育者群体等相连接,使得各群体系统的需求和可能提供的服务产生互动,从而从家庭社会教育者供给群体、受教育者群体、高等教育系统、社会人才需求系统节点所处的上下游群体或系统所构成的功能网链。

2.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现状

2.1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当前,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的推出,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应用型人才主要依靠高职高专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一部分是由高职高专院校升本而来的,另一部分是由普通本科高校转型而来的。高职高专教育和应用型本科培养的都是技术应用型人才,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重视校企合作。由于培养目标相似,导致毕业生同质化严重。我们在五星酒店调研发现,本科学生和大专学生在同样的岗位,领着同样的薪水,没有体现出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

2.2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随着体验经济和大众旅游时代的来临,旅游酒店的数量越来越多,对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同时,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酒店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每年都在增加。现实情况却是毕业生反映在酒店业找不到称心如意的工作,酒店也感慨招不到合适的人才,究其原因在于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不太合理。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基本是委托教研室完成的,教研室一般是在参考其他同类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完成方案的撰写工作的。课程体系的设置基本上没有考虑行业的意见,没有考虑如何将真实的岗位能力转化为课程内容,因此课程体系不合理,使得学生毕业后无法胜任在酒店的工作。

2.3实训设备和指导教师实践能力都有待提高

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性很强,由于资金的限制,实训设备不足,学生在学校实训室里一般可以进行简单的形体礼仪实、接待服务的实训、茶艺的实训等,学生的实际专业能力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另外,由于本科院校对教师学历要求的限制,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大部分都是旅游类的硕士或博士研究生,研究生毕业之后直接进入高校工作,理论素养较高,但是缺乏在行业工作的实践能力,参加工作之后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到酒店里挂职和学习,实训教学效果会受到影响。

3.供应链管理思想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3.1人才更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供应链从形成之初就特别重视客户的需求,只有充分满足下游客户的需求,上游企业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整个供应链才能有更长远的发展。对于高校来说也是如此。高校的下游“客户”就是用人单位企业,所以为了让客户满意,高校必须培养出能够满足企业需求的毕业生,这必然要求加强校企之间的沟通合作,共同商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校外实训方式和考核评价方法等,这种方式不仅使得毕业生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数量的需求,用人单位也能满意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

3.2更注重信息沟通和共享

高校为了实现培养人才的目标,除了要了解下游节点企业的需求之外,上游生源地生源质量也会制约着人才培养质量。对于处在供应链中担当上下游桥梁的高校来说,它必须充分了解上游的供应信息和下游的需求信息。高校必须与酒店、生源地之间进行充分的信息共享,消除由于信息沟通的障碍而造成供应链系统内部的不稳定性。

3.3实现学校、酒店、学生三赢

合作共赢是供应链上所有成员必须具备的观念,把供应链的思想引入高校教育上,学校不仅培养出了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而且解决了学生的实习与就业问题;酒店通过和学校合作共同培养人才,既有利于其人力资源的储备,又可以彰显其社会责任感;学生学习的课程更有针对性、实用性,增强了其毕业时的竞争力。综上,企业招聘到了合适的人才实现了企业的利润最大化;高校培养出了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了提高;学生找到了心满意足的工作,不负四年的寒窗苦读,三方共赢来自于供应链上的酒店、学校、受教育人群的精诚合作的意识。

4.供应链管理思想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

供应链管理思想下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就是要把处在一条人才培养供应链上的受教育群体、高校、用人单位等主体联系起来并且建立一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使得受教育群体经过四年的高校教育培养之后符合酒店的需求。供应链模式下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主要包括宏伟和微观两个方面的工作:

4.1宏观上――构建并整合人才培养供应链的各结点

与企业供应链相似,高校人才培养的供应链(图2)也有相应的节点。生源地需要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类似于原料供应,高校的招生类似于原料的采购,高校对学生的教育培养类似于产品的生产过程,毕业生就业类似于产成品的销售,用人单位类似于最终用户。

4.1.1第一个节点――生源地

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供应链始于高校在生源地的招生工作,这是该供应链的起点,而优质的生源是高校教育成功的一半。在当今社会高校不断扩招的大趋势下,高校已经由原来的“卖方市场”逐步转变为“买方市场”,学生和家长拥有更多的选择权,高校处于“被选择”的地位,越来越多的高校包括名校都感受到生源危机。2015年6月28日,北大四川招生组和清华四川招生组为抢夺优秀生源,甚至在官方微博公开“掐架”,相互指责对方争抢优质生源。高校要采购到(招到)良好的原材料(优质生源),必须以良好的输出为依托。学生在选择学校和专业的时候特别关注未来的就业问题,因此良好的就业口碑是提升高校社会知名度、吸引优质生源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招生就业是相辅相成的,供应链条并不是简单地从下游向上游输出,该节点上招生工作成败就受到上游就业节点的影响。

4.1.2第二个节点――高校

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供应链的第二个节点为高校对学生的教育培养,这是整个人才培养链条的核心节点,是“生源”和“社会”之间的桥梁。因此,该节点功能的最佳状态是按照社会对人才的相关要求,将高校毕业生成功地输送到用人单位相应的岗位上。因此,必须充分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并将此作为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的依据之一。除此之外,在设置人才培养目标时还应考虑高校本身的定位和学生对四年大学生活自身能力提高的期望。

4.1.3第三个节点――用人单位

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供应链的最后一个节点为“用人单位”,是高校产成品(毕业生)的输出目的地。高校毕业生是否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直接关系着高校人才培养的成败。高校和用人单位要充分沟通,不仅高校要了解用人单位的需要,用人单位也要将其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不足之处及改进意见及时反馈给学校,使得学校做出相关调整,校企双方要加强合作的深度,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训指导及考核方面要加强沟通,使得教育培养环节得到进一步改善。

酒店员工质量的高低取决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酒店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和生源的好坏也有直接的关系,供应链各环节环环相扣,因此应该在社会需求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整合供应链上的各个结点,从而形成一个由最终用户需求推动的、信息共享程度高的专业化酒店管理教育网络结构。

4.2微观上――做好相关的技术工作以维持供应链的高效运转

要使供应链高效运转,必须做好一些具体工作,包括:

(1)深入做好酒店的人才需求分析。主要包括人才需求类型分析、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分析、酒店人才职业发展规律分析、酒店可以提供的资源等。

(2)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方法的设计、实训场地、师资力量等。

(3)院校与酒店双方合作培养人才方式方法研究:合作的广度、深度、实训和实习评价标准和方法等。

(4)酒店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调查研究。

(5)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和反馈机制。

结语

运用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培养酒店管理人才,构建人才培养的供应链模型,学校和企业之间构建一个良好的信息平台,用信息反馈机制调整供需之间的矛盾,这样不但可以解决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供给与酒店需求之间的矛盾,还可以有效地实现人才培养院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对接,从而促进酒店管理人才教育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31-32.

篇3

关键词:电力企业;逆向供应链;废旧物资

现阶段,我国的各个产业需要的电力资源在不但增加。因此,电力企业亟需提升供电水平,以此适应电力发展的需要,保证电力的合理配置。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也促使电力企业日益发展。电力企业应该努力减少生产成本,采用逆向供应链的管理方法,完善对废旧物资的处理工作,从而提高经济效益,也有利于提升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这种管理方法也能够积极地推动电力企业的进步。本文主要分析了电力企业逆向供应链中的废旧物资管理工作的常见问题,具体内容如下。

1 逆向供应链的含义

逆向供应链指的是,企业回收可和使用过的一些产品,进行的一些连续的活动。逆向供应链目标在于保证物资的回收再利用。企业回收相关产品后,不是将所有产品都进行再利用。对于那些无法再次利用的物资,需要销毁。实践工作证明,逆向供应链的推行,不仅可以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还可以提高很多客户的满意度,创造社会效益。企业回收使用过的产品,有利于避免出现资源的浪费情况,合理的配制资源,提高环境的质量等。企业在日常运行中,应该重视对逆向供应链中废旧物资的管理工作,促使逆向供应链体现最大的价值。

2 逆向供应链的废旧物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通常情况下,供电设备在提高容量、改善、升级设备与系统,或者更改运行地址时会促进电力企业的稳定运行。或者电力设备中出现一些修复困难的问题或缺陷,技术方面的不足,达不到技术标准而废弃,安全性与可靠性缺失等情况导致被迫退出电网的运行等。这些设备本身还有利用的价值,有些被长时间搁置而出现一些问题,或者不会再被利用的消耗品、固定资产等。在电力企业的日常运行过程中,使用上述废旧物资会造成严重的浪费现象。而且也会降低机械设备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为了改善这一局面,电力且应该有意识的通过逆向供应链的管理方式来解决,这也是有效措施之一。现阶段,很多电力企业在管理废旧物资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很多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而且,电力企业还没有完全认识到废旧物资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思想方面的忽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废旧物资管理工作。废旧物资管理工作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电力企业的逆向供应链工作水平。

同时,在电力企业中没有专门的管理废旧物资的人员。大多数的电力企业都以生产为中心,对管理工作比较忽视。随着电力企业的不断发展,其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因此不同的工作在进行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方面在逐渐增多,任务也越来越多。因此,在电力企业中的管理人员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性,特别是负责废旧物资的人员。如果无法保证废旧物资的有效管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与稳定运行。在废旧物资管理的过程中,废旧物资的鉴定属于一个基础性的工作,但是很多电力企业都不太重视对废旧物资的鉴定。因此,在决定何种物资被划分到废旧物资,进行处理的过程中,极有可能出现分析。这会导致物资的浪费情况。

3 逆向供应链中的废旧物资管理

3.1 逆向供应链中的废旧物资简单拆解

在电力系统中,逆向供应链对废旧物资的简单拆解是最常见也是最简单的方法。供电商是废旧物资的持有者,通过招标组建一个废旧物资处理企业,然后把淘汰掉的电力物资或者出现了问题的物资直接进行销售。电力系统的废旧物资处理企业在收到废旧物资后,首先会分析废旧物资的性能,把那些不值得精细再加工的部件简单的拆解掉。这-过程是对废旧物资的一个简单分类,通过对比回收的费用和拆解的费用,最终决定怎么处理废旧物资。在废旧物资的简单拆解中,通常是先把回收到的物资整体拆解,因为电力系统的物资相对较大,由好几个部分组成,它们的功能和结构有很大的不同,在拆解的时候也需要不同的技术。所以,首先要实现的就是大块的拆分,把整体的物资先根据一定的方法拆解成不同的部分。然后,处理企业再根据需要把已经拆分的部分再经行简单的拆分,这其中也涉及到了一个是否精细再加工的判断。

3.2 逆向供应链中的废旧物资精细再制造

逆向物供应链中的废旧物资精细再制造是比较高级的废旧物资处理手段,它的工序相对比简单拆解更为复杂,设计到的程序也较多,需要的技术手段也更高,但是在经济的收益和对废旧物资的再利用上,就要高出简单拆解。废旧物资的精细再制造是根据废旧物资的具体应用情况,把可以利用的部分,进行再加工,投入到别的行业的使用当中。例如,变压器可能是因为个别部件的损坏而不能继续投入到使用当中,在废旧物资处理企业中,就会把坏的部分拆解出来,然后对其他仍然性能良好的部件精细加工,然后销售到别的对设备要求不是那么高的企业中。精细再加工也有其弊端存在,例如它的产业链过大,需要很多的相关技术和工厂,在加工中存在很多的细化问题,资金的投入也比较大。

3.3 精细再制造和简单拆解的对比

精细再加工和简单拆解虽然都是逆向供应链中废旧物资的处理方式,但是两者在本质上有很大的不同,一个是简单的废旧物资拆分,然后直接销售,另一个是把废旧物资再分类,加工可利用的部分,最终实现废旧物资的附加价值,最大化的利用废旧物资。一般来说,简单拆解是必不可少的过程,废旧物资通常都要通过这-流程,才能进到逆向供应链中,实现废物利用。当然,简单的拆解不可避免的存在物资的浪费,其收益也相对较低。精细再加工也有其弊端存在,例如它的产业链过大,需要很多的相关技术和工厂,在加工中存在很多的细化问题,资金的投入也比较大。两者的取舍在实际的生产中要多方考虑,分析经济收益的利弊和加工的难度,然后综合的决定使用何种方式。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力企业在进行逆向供应链的废旧物资管理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对利用逆向供应链回收的物资与企业内部一些物资的处理工作。在此过程中,应该详细说明不同物资的种类、生产日期、说明书、是否具备使用价值等具体的问题,明确记录电力企业的各项数据,这样有利于为废旧物资的在此利用奠定基础。逆向供应链中的废旧物资管理,有利于促进电力企业管理工作质量的提高,增强综合实力,从而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林曼静.逆向供应链中的废旧物资管理问题分析[J].科技风,2015(19):274.

篇4

【摘要】

参照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从经济实质和盈余管理这两个方面对计提资产减值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进而通过回归的方法探讨了上市公司的资产减值对财务报表价值相关性和股价的影响,最后对上述数据做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盈余管理因素对计提资产减值的影响较大,计提的资产减值与公司报表以及股票价格正向相关。

【关键词】

经济实质因素;盈余管理因素;资产减值准备;财务报表

0 引言

本文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从经济实质因素和盈余管理因素这两个方面,探讨其对企业(尤其是有大额坏账和存货跌价准备的企业)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时所产生的影响,接着研究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与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价值相关性和股票价格的关系,以此来分析上市公司如何通过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来影响投资者的行为。

1 文献回顾

1.1经济实质和盈余管理因素对计提资产减值的影响

(1)经济实质因素方面的研究:Francis,Hanna和Vincent(1996)研究发现行业属性,公司历史绩效,失业率,GDP增长率等宏微观经济因素都是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的重要影响因素。戴德明、毛新述等(2005)也认为亏损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司所在行业和公司自身经营环境的不利变化。

(2)盈余管理因素主要包括:避免亏损,管理层变更,洗大澡,利润平滑。①债务契约。Watts and Zimmerman(1990)当签订债务契约时,债权人会在契约中加上一些规定以确保公司的财务状况足以偿还借款,当债务公司违反规定时,就会遭受提前收回借款、罚违约金或没收担保物等的惩罚,因此债权公司会设法增加盈余以避免遭受债务违约处罚。②管理层变更。Strong and Meyer (1987),Eliott and Shaw(1988)及chen(2004)等研究发现:新的管理当局有“巨额冲销”的动机,降低当期盈余,将经营管理不善的责任推给以前的高管。③“洗大澡”动机。黄海燕,赵良才(2011)所谓“洗大澡”通常发生在组织结构发生变动时期,如果企业不得不报告亏损,管理层会夸大这一亏损额。Elliott and Hanna(1996),Riedl(2004)认为:公司如果具有洗大澡,就会采用计提资产减值来进行盈余管理。④“盈余平滑”动机。林淑娟(2010)对盈余平滑假说的界定:管理层会在营运绩效特别优异的当年度计提资产减值,因为公司在资产减值准备前的盈余就已经超出预期,为了要维持公司盈余的稳健型,因此也将未来才必须计提资产减值提前到当期,以减少盈余波动。

1.2计提资产减值对财务报表价值相关性和股价的影响

王伟(2008)认为坏账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时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计提资产减值比例最大的资产,是企业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张丹,王菁华,宋悠扬(2010)认为资产减值计提或转回金额的大小将直接影响与其对应的资产净额、利润总额,从而影响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黄宏(2012)认为上市公司通过减值准备操纵利润,对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可靠性产生影响。

2 模型构建及样本数据选择

为了避免传统的多重共线性(VIF)的影响,针对多重共线性加以检验,根据以前学者的研究:若VIF

2.1模型构建

Y=β0+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β6*X6+ε(1)

借鉴相关文献的作法,对各个变量进行定义和计量。因变量Y:资产减值准备金率。自变量X1:销货成长率=(第t年营业收入第t1年营业收入)/第t1年营业收入)。X2:盈余成长率=(第t年营业收入第t1年营业收入)/第t1年营业收入)。X3:偿债能力=第t年长期负债/第t年(资产总额+资产减值)。X4:管理层变动为虚变量,变动为1,否则为0。X5:“洗大澡”表示若有此动机则X5=X2,否则为0。X6:“盈余平滑动机”表示若有此动机则X6=X2,否则为0。其中t为2010及2011年。

Pit=α0+1Eit+α2BVit+α3IMPRit+ε(2)

变量定义Pit:i公司第t年年报公告日的股票收盘价,t为2010及2011。Eit:i公司第t年每股收益(EPS)。BVi:i公司第t年底每股权益账面价值。IMPRit:i公司第t年度计提的每股资产减值准备金额。其中:1与2分别代表股东权益账面价值与盈余的价值相关性,均预期为正。而主要对3行研究,判断计提的每股资产减值准备金额与每股股价(p)的相关性。

2.2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20102011年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剔除金融类上市公司,ST或PT类公司,相关数据缺失及有重大问题和损失的公司,最终得到1652家符合研究要求的有效样本。本文所采用的数据主要源于各上市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开的信息和各个上市公司的年报摘要。

3 实证研究分析

3.1回归结果

经过整理有效样本数据对模型(1)及(2)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表1 计提与未计提资产减值公司主要解释变量的差异检定

2010年 2011年 合计

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家数 826 826 1652

单变量检定

计提资产减值公司N=1652

平均数 标准方差 T值 卡方值

经济实质因素:

销货成长率 0.0044 0.4344 1.156 0.255

税前盈余增长率 0.0213 0.27354 0.911** 0.369

盈余管理因素:

偿债能力 0.0411 0.5333 0.355 0.724

管理层变动 0.3953 0.49471 0.054 0.957

洗大澡 141.9924 342.3338 0.573*** 0.57***

盈余平滑化 62.4237 87.0917 0.238 0.813

***:表示显著性水平为0.01;**:表示显著性水平为0.05;*:表示显著性水平为0.1。

表2 模型(1)的回归分析结果

Y=β0+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β6*X6+ε

变量 预期符号 系数 标准差 T值 P值

截距项0.131*** 0.2 0.652 0.519

经济实质因素:

X1 0.329* 4.388 1.156 0.255

X2 0.266* 0.716 2.911 0.369

盈余管理因素:

X3 +/ 0.06** 2.132 2.355 0.724

X4 + 0.009** 0.226 2.054 0.957

X5 0.099* 0 3.573 0.57

X6 + 0.043 0.001 1.238 0.813

***:表示显著性水平为0.01;**:表示显著性水平为0.05;*:表示显著性水平为0.1(注:由于各个变量经实证研究表明他们之间独立性较好,因此多重共线现象不严重)。

表3 模型(2)的回归分析结果

Pit= 0+1Eit+ 2BVit+ 3IMPRit+ε

变量 预测符号 系数 T P VIF

截距项8.884* 8.105

E + 4.301*** 1.939 0.600 1.605

BV + 0.297*** 2.860 0.395 1.271

IMPR + 2.188*** 1.633 0.530 1.031

Adj R2 0.76

F 2.616***

***:表示达0.01统计显著;**:表示达0.05统计显著;*:表示达0.1统计显著。(说明:由于vif在1.02.0之间,所以多重共线现象不严重。)

表4 资产减值准则对财务报表价值相关性的影响

全样本数N=1652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值 标准差

P 3.37 30.77 10.3373 6.18389

E 1.6432 1.7058 0.1791 0.5106

BV 8.31 5.45 1.7327 2.9151

IMPR 0.1003 1.9048 0.0765 0.29514

表5 相关数据分析

P E BV IMPR

P 1

E 0.369 1

BV 0.288 0.441 1

IMPR 0.71 0.461 0.081 1

3.2模型分析

3.2.1经济实质因素与盈余管理因素对计提资产减值的影响分析

表2所示统计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

(1)公司的销货状况系数为0.329,达统计检定0.255的显著性水平。虽达到边际显著,但与预期方向相反,说明计提资产减值的影响因素可能与公司销货状况无关。

(2)个别公司盈余状况的系数为0.266,且达统计检定0.369的边际显著水平。表明盈余状况可能会影响公司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多少。

(3)负债比率对资产减值影响的系数为0.06,且统计检测检定0.724的显著性水平,这就表明说负债比率越高的公司,考虑计提的资产减值时会更加慎重。

(4)管理层变动估计系数为0.009,且达统计检定0.957的显著性水平,故更换高层管理者的公司,往往会选择计提较多的资产减值来进行盈余管理。

(5)洗大澡的系数为0.099,且达统计检定0.57的边际显著水平。这代表盈余状况较差的公司,会采用资产减值来进行洗大澡的盈余管理。

(6)解释盈余平滑化的系数为0.043,达到统计检定0.813的边际显著水平,这表明盈余状况较好的公司,未必倾向于利用资产减值来进行盈余平滑化的盈余管理。

3.2.2计提资产减值对财务报表及股票价格的影响分析

从模型(2)(表3)数据分析得出:E与BV的系数均为正值,说明公司每股收益(EPS)及每股净资产账面价值(BV)与每股股价(P)均存在正向相关关系,这两个因素的分析结果均与预期方向一致。此外通过研究数据可以看出,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金(IMPR)与每股股价(P)也正相关,这说明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越多,则股票收盘价越高。从表4和表5对每股股价、每股权益账面价值、每股收益和每股资产减值准备金额进行了相关系数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这四者皆高度相关。显示每股权益账面值和每股收益越高,其股价市值也越高,这种影响会反映在股票市值上;而且每股减值准备金额(IMPR)也和市值呈正相关,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越多,其股价反应也越大。

3.2.3从经济实质和盈余管理因素推断其对财务报表及股票价格的影响

从上述模型(1),(2)的研究可以推断:(1)由于销货成长和盈余平滑化因素与计提资产减值无相关性,可能对财务报表价值的作用也不明显,因此对股价影响也不大。(2)公司管理层所面对的盈余成长状况与计提资产减值呈负向相关。说明盈余状况越好,计提资产减值金额就越保守,利润表的利润账面价值就越高,从而使得企业的市价越高,越被投资者所看好。(3)负债比率越高的公司,会选择更为保守的政策以便减少损失,这样便能使财务报表使用者对财务报表可信度的认可,反映在股价上表现为良好的市值,说明此举可以吸引投资者对其进行投资。(4)管理层变动的年份,一般都会加大计提资产减值的金额,利润表当年的账面价值就会受到影响,从长远来看市值会逐年升高,投资者考虑长期发展所带来的收益也可能投资入股。(5)洗大澡的盈余管理因素和管理层变动的效果从远虑而讲是一样的。

4 研究不足及政策建议

4.1研究的不足之处

(1)本研究未将样本公司进行划分,后续研究可针对产业或股份板块做详细的分类,探讨不同行业分别对资产减值准备及公司市值的反应程度。(2)公司在计提资产减值时,会受到治理结构,公司规模等因素的影响,本研究未对此部分进行控制,值得后续进一步研究。(3)本研究所考虑的经济实质因素,较受限制于财务性指标来衡量资产减值准备的迹象,而对于非财务指标类的信息,由于获取较为困难,故未列入衡量。

4.2政策建议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国内外企业均计提大量的资产减值准备,如若资产没有减值还可以转回。从09年经济开始恢复,而此时已经计提的资产减值却不能转回。由此使得账面价值比历史成本低,这就致使财务报表信息可能比按历史成本计价更不可靠。由此提出以下建议:(1)不断完善会计准则,进一步加强资产评估准则制定及评估技术问题的研究。这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产减值会计所导致的经济后果。(2)企业应该针对新的会计准则和经济环境,不断完善和调整会计处理使其更合理的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这样便能够降低由于计提减值不能转回造成的财务风险。(3)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从企业内部着手构建科学合理的公司治理机制结构,制定严谨的内部控制制度才是从根本上提高上市公司盈余质量,抑制盈余管理行为的重要出路。

参考文献:

[1]Watts,R.L.&Zimmerman.J.L.“Positive Accounting Theory:A theyear perspective”[J].The Accounting Review,1990,65(1)

[2]黄海燕,赵良才.“洗大澡”与盈余管理基于长城股份的案例研究[J].经济视角,2011(5):4041

[3]林淑娟.计提资产减值损失的影响因素与对财务报表价值相关性影响之研究[D].复旦大学,2010

[4]王伟.试论新会计准则下的资产减值准备与盈余管理[J].商业会计,2008,9(18):1214

篇5

关键词:维修器材;供应链;装备

中图分类号:E246 文献标识码:A

装备维修器材是海警部队进行装备维修保障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影响装备保障费用和效能的重要因素。作为装备维修保障的重要资源,维修器材不仅直接影响到故障装备的及时修复,也是保障工作中经费投入最大的方面。据资料统计,在装备全寿命周期内,维修所需要的器材保障费用约占整个维修费用的一半以上。因此,装备维修器材保障的效果直接影响车辆装备保障的军事、经济效益。

1 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是由进行原材料获取,加工原材料成中间件或成品,再将成品送到用户手中的一些企业或企业部门构成的网络。从供应链管理的构成来看,参与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实体主要是供应商(还包括供应商的供应商)、制造商、配送中心、零售商、最终用户等。从供应链管理的内容来看,主要涉及参与供应链管理的相关实体之间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同步与协调问题。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出现,在给地方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军事物流的发展,特别是装备维修器材保障模式的发展突破提供了新的契机。假设:依托社会引入供应链管理思想,依靠国家经济力量,立足于现有物流基础设施水平,可以降低装备维修器材保障成本,实现海警部队“保障有力”。

2 可行性分析

运用供应链管理思想优化海警装备维修器材管理是否可行,主要从军事可行性、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判断其军事目标的可达性、技术上的先进性和可能性、经济上的合理性。

从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所采用的“即时后勤补给”战略来看,其采用供应链管理思想对物流系统进行优化的效果是明显的,在战争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海警装备维修器材多侧重于平时保障,同时要做好战时储备。其目标是将各级装备维修器材机关部门、基层单位等和地方器材供应商链接成为一个协调一致、相互支援、可发挥最大整体效益的集成系统,从而在正确的地点和时间,为海警部队各级别单位的正常运输勤务提供恰当数量的正确器材。优化的目标与供应链管理的实质是一致的。即:紧密结合用户需求,以系统和整体观念进行供应管理。

技术可行性分析主要从运用供应链管理思想优化海警装备维修器材管理,是否具备必要的条件,如组织结构、人员素质、物流装备、运作流程和信息系统等。海警部队已基本具备了装备维修器材供应链管理的组织结构、人员素质、物流装备和信息系统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上级领导大力支持优化装备维修器材保障系统,许多相关部门从切身利益出发也非常配合工作;第二,海警部队具备一批懂物流、精管理、会保障的专业人才,为成功应用供应链管理思想、实施基于供应链管理的装备维修器材保障储备了人力资源;第三,随着地方物流业的迅猛发展和近年来海警部队逐步加大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立足于现有物流基础设施,海警部队能实施装备维修器材供应链管理和“保障有力”。

我国物流业在近几年有了较大的发展。铁路、公路、水运、航空与管道运输等各种运输方式和物流信息化建设加大了投入,公路和铁路建设投资成数倍增长;另外,从优化项目经费的费效比分析,海警装备类型和使用情况,以及对装备维修器材需求的种类和频次有很多相同之处,这为供应链环境下装备维修器材的联合供应和协同保障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利于提高装备维修器材管理经济效益。

通过从军事可行性、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三个方面的分析,并结合国内外成功的实践经验可以认为:在目前的条件下,利用供应链思想进行海警装备维修器材管理是可行的。

3 供应链设计

3.1 供应链设计目标

利用供应链思想进行海警装备维修器材管理,主要是通过设计供应链来实现以下几个目标:

(1)系统集成。通过供应链设计,把装备维修器材管理过程中所涉及的相关单位或部门看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用系统工程的观点和供应链思想进行一定程度的集成优化。

(2)技术先进。通过供应链设计,海警装备维修器材管理的运作采用更加智能的物流设备、更加先进的物流技术,在物联网环境下实施装备维修器材管理。

(3)需求拉动。通过供应链设计,实现基层部队“需求”拉动装备维修器材“供应”的保障模式,即根据需求拉动确定供应。

(4)协同合作。通过供应链设计,协同合作意识将贯穿整个装备维修器材保障过程。主要体现在信息共享、围绕基层部队的需求共同解决问题、业务上不再有重复性工作、信息能实时准确获得等方面。

3.2 供应链类型选择

供应链类型的合理选择借鉴不同的军事供应链和企业供应链。军事供应链分析有助于明确军事需求,企业供应链分析有助于明确效益需求。军事供应链一般分为平时的军事供应链和战时的军事供应链[1]。平时的军事供应链主要是为了满足部队训练和战备建设的需要,强调压缩后勤规模,强调充分利用可支配的后勤资源,强调产品和服务的成本和质量;战时的军事供应链主要是为了满足部队作战任务的需求,强调的是产品和服务的速度、柔性和质量。传统的供应链类型主要分为推动式和拉动式两种。推动式供应链是指从原材料出发,经由半成品、产成品、市场,直至最终用户的物流主导过程。拉动式供应链是指从客户需求出发,按照客户的需求设计产品或服务,再根据设计组织材料进行生产,这是一种以需求信息流为主导的供应链。

供应链类型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突发事件、通用性不同、器材需求量差异等。综合考虑海警装备维修器材需求不稳定因素和突发事件的发生概率,装备维修器材需求发生波动或需求不确定需要将“推动式”和“拉动式”供应链综合起来。配送中心可以灵活地根据保障任务的突变做出快速响应,将其作为“推动式”供应链和“拉动式”供应链的分界点比较合适,如图1所示。

3.3 节点设计分析

根据海警部队装备维修器材保障过程的特点,设计的供应链节点包括装备维修器材供应商、配送中心、部队用户。

(1)器材供应商节点。器材供应商节点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描述:一是供应商的规模;二是供应商所处的地理位置。供应商的规模大小决定了其能为部队提供的服务水平,供应商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是否处在海警部队最佳的供应保障范围内。

(2)配送中心节点。配送中心是装备维修器材供应链中连接上游器材供应商和下游部队用户的核心环节,在海警装备维修器材保障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要求配送中心节点要使器材供应适应部队需求变化;配送中心节点要经济高效地组织储运;配送中心节点要提供优质的保管、配送和信息服务。

(3)部队用户节点。海警部队保障有四级单位,从装备维修器材供应保障的实践出发,需要进一步明确供应链中部队用户节点的粒度。依据海警部队财务制度,综合分析,三、四级单位没有独立的财务结算权限,经费开支需经过二级单位统一预算。另外,二级单位有保障经费预算权限,在制度上也符合保障要求。因此,选择一、二级单位作为供应链中的部队用户节点最为合适。即:由配送中心或供应商将器材直接配送到一、二级单位,其他单位由二级单位另行组织。

3.4 保障模式设计

海警部队装备维修器材供应保障模式设计遵循了提高供应链的柔性和反应性的原则,并考虑供应链的敏捷性和动态性。保障模式大致可以设计为两种:直达配送保障模式和中转配送保障模式。直达配送保障模式的优点是订单一次配送到位,过程简单;减少配送中心运营成本;系统内总物流成本低。不足是及时响应时间长、供应速度慢;收货响应时间长;增加了各使用单位重复备货成本;企业仓库库存金额增加。中转配送保障模式的优点是实现配送运输规模化,增强供应链的抗风险能力,配送中心的建立分摊了器材供应商库存成本;缺点是增加了配送中心的采购、库存、配送和运输成本及器材中转次数。

论文认为海警部队装备维修器材保障系统供应链设计,应兼具以上两种供应保障模式的优点,即:建立配送中心,配送中心是供应链管理的信息枢纽,部队的需求信息在这里汇总;配送中心可以保障通用性较低的维修器材和应对突发事件造成波动的器材需求。器材供应商仓库,以就近原则保障部队用户需求,避免器材的重复运输,也减少了配送中心的采购、库存、配送、运输工作。

假定A省有i个器材供应商,B直辖市有j个器材供应商,C省有k个器材供应商。图2表示了两种供应保障模式相结合的供应链框架。图中实线箭头表示由配送中心配送部队用户的器材流动方向,虚线表示部分由供应商直接配送部队用户器材流动方向。

直达配送保障模式和中转配送保障模式相结合的供应链框架具有动态性特点。供应商、配送中心和部队用户之间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保障任务的变化和供应商与部队用户之间的距离大小不同而改变。

基于上述供应链框架的器材保障流程描述:以系统整体效益最优为目标,根据器材的通用程度和供应商的地点,选择不同的库存策略和配送方式。这里的库存策略有配送中心是否零库存两种,配送方式分为供应商配送和配送中心配送。通用性的高低影响器材库存策略,通用性高的器材采取配送中心零库存,这样可以大大降低配送中心的库存成本,而当器材供应中断时,部队用户也可以直接从市场采购所需的器材,不会影响部队任务的完成;对于通用性低的器材采取配送中心安全库存,这样既满足了部队用户的需求,提高了部队用户满意度,同时也提高了供应链的抗风险能力。供应商与部队用户之间的距离影响配送方式的选择,距离较近时采取供应商直达配送模式,距离较远时则由各个供应商将器材运送到配送中心统一分拣,然后再分别配送到部队用户。以就近配送原则决定是否由供应商直接供应,不仅降低了器材运输时间和成本,同时也降低了配送中心的配送成本和库存成本。

4 结 论

论文结合现行海警部队装备维修器材保障系统分析,论证了装备维修器材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军事可行性、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明确了车辆通用器材供应链设计目标和类型。最后,对供应链框架结构中的核心——配送中心进行了规划设计,说明了供应链节点和供应保障模式,给出的海警部队装备维修器材保障结构对现行的供应保障模式有一定的优化作用。

参考文献:

[1] 孟宪刚. 中美军队后勤管理比较研究[D]. 长春: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4.

[2] 宋方,蒋长兵. 现代物流案例教学与实例[M]. 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

篇6

关键词:徐州农产品;供应链模式;优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F259.27 文献标识码:A

徐州市农产品物流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不容乐观,仍然保持在较为传统的阶段,越来越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物流需求。农产品在运输、储存、流通加工、销售等环节,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成本过高、浪费过多、效率较低等,这些问题也是制约徐州市农产品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因此,有序地开展徐州农产品物流现代化进程成为当务之急,运用供应链管理思想引导农产品物流产业的发展,以顾客需求为经营导向,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是完全符合目前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应用,会为徐州农产品物流企业创造更多竞争优势,如降低费用、提高作业质量、提高服务可靠性、促进企业信息化。

1 国内外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成果

近几年来,国内一些学者对农产品供应链的构建进行了相关研究。孙宏岭(2008)对果蔬类农产品供应链构建的优势进行分析,并建立了以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为核心的农产品供应链的物流模式[1]。许金立(2010)运用模糊评价方法、风险因素分析方法,对供应链上的各环节可能产生风险的因素进行了探析,确定相应的概率,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农产品供应链的风险预警系统、风险防范机制[2]。曾明星(2010)按照用户拉动需求的管理思想,探讨出四种准时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并根据农产品的特征,对于不同的农产品选择适合的运作模式[3]。黄桂红(2011)借鉴供应链集成化思想,通过对农产品物流实施集成化的整合,构建了生产与流通环节的供应链一体化的农产品物流模式[4]。汤晓丹(2012)在探析了农产品动态物流联盟的动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下农产品物流动态联盟的三种组织形式,并为动态联盟组织的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5]。

国外也有一些学者对农产品供应链进行了深入研究。vander Vorst(2006)考察了一些生鲜活农产品被污染的状况,指出了政府应充分发挥作用,以使农产品供应链上的成员更持久地发展下去[6]。Ahumada(2009)认为在国际竞争日益严峻的形势的情况下,农产品供应链将变得更复杂,便提出了国与国之间、多国之间要加强沟通协作并对农产品供应链进行有效的整合[7]。

这些研究成果对徐州农产品供应链模式的构建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分析徐州市农产品销量、需求量后,结合农产品流通的现状,运用国内外先进的供应链管理研究的成果和经验对徐州农产品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2 徐州市农产品物流现状

2.1 徐州市农产品物流发展已具备的条件。目前徐州地区已基本具备发展现代化农产品物流所需的经济环境和市场条件。徐州市大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主要有徐州七里沟农副产品中心、淮海批发市场等。市区人口约305万,农产品需求量约达82万吨/年,可见徐州市的农产品需求很大,农产品物流的发展也很有必要。

以蔬果为例,如图1所示,2004年徐州市外销售量为360万吨,2005年市外销售量为403万吨,2006年达到448万吨,根据近几年销往全国大中城市的总量分析,每年均保持在10%以上的增幅,至2012年市外销售量达700万吨以上;同时,国际市场对徐州市农产品,特别是蔬菜产品需求量增加,近年来成功开拓的东南亚市场,蔬菜产品需求强劲。从国际、国内市场来看,徐州市以蔬菜为主的农产品具有旺盛的市场需求。

市区中的批发市场不仅仅服务于市场内客户,还服务于周边的社区、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等团体组织。农产品物流配送到户的服务正处于初步试点阶段,它还需要政府、批发市场,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共同努力,以促进其更好更快地服务群众,如淮海批发市场正在民富园进行蔬菜配送试点项目。此外,徐州市政府相关部门不断加大对农产品的投入力度,支持相关企业更新改造、完善配送中心的设施设备,以提高农产品物流的现代化水平。

2.2 徐州市农产品物流存在的问题。徐州市农产品物流目前还存在较多问题,物流环节较多、运输不合理、管理粗放、信息不畅、基础设施落后、交通拥挤等。如物流环节多,容易导致农产品价格层层升高,这就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农产品流通中信息获取不及时,物流运作难以发挥整合规模效益,很多农产品批发市场正处于艰难的转型时期。

3 农产品物流的供应链管理模式

3.1 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管理的内涵。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管理,是指通过对农产品供应链上的各环节(种植、流通、销售等)进行控制管理,以最少的成本达到总体最优化,使农产品保值增值,最终实现消费者满意的过程。实现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既能保证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又能实现农产品的增值、有效降低总成本。本文建立起以农产品加工中心为核心的整合上游农户、批发商、超市等节点的供应链模式,如图2所示:

3.2 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管理的优势分析。以农产品加工中心为核心的供应链模式,通过对上游农产品生产者的整合,避免出现小生产、低效益、资源浪费严重的现象,实现规范化、规模化生产。对农产品流通节点的合理重构,可以有效地减少多余的环节,经过简单的过程,就可将农产品保质保量的送到消费者手中,缩短农产品流通时间,提高农产品新鲜程度。

4 发展徐州农产品物流的优化对策

4.1 转变传统运作理念,树立供应链管理思想。徐州农产品物流运作方式较为传统,对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理念的认识有待加强。各企业要经常邀请优秀的专家来讲解相关知识,对企业领导、员工进行培训教育,积极吸收国内外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先进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来进行调整运营方式。现在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企业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积极采取相应的对策,才能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4.2 建立公共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徐州市政府要鼓励、支持农产品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农产品的供应商、加工商、运输商、用户、合作社之间逐步建立起有效的公共信息平台以及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供应链的可视化,这样做就能使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实时掌握市场动态、实现信息共享以便及时的互利合作, 最终实现供应链上各成员的无缝链接。信息的双向流通,使供应链上的企业、用户能及时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自己的策略、产品。信息流能更好的传递,才能真正减少农民的生产风险、提高农民收入。另外,实现信息共享后,农产品供应链上的各节点还能有效对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并提高运作效率。

4.3 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可以通过信息平台对供应链上节点企业、客户进行规划控制、整合利用,通过供应链的职能分工与合作,以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不断增值,并能降低交易成本。供应链的可视性能够合理确定业务的优先级,通过整合利用所需的资源,制定出合适的应对策略,从而保证整条供应链的协同运作。此外还要加强整条供应链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以保证企业更顺利、更持久地发展下去。

4.4 优化供应链节点,减少中间环节。建立起农民合作社,通过农民合作社对农产品进行流通加工后,直接(上接第56页)送往需求地。实行这种直销方式,能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提高农产品流通的集中化、组织化。另外,还可发展“农超对接”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先由农民在生产基地对农产品进行简单的包装、加工,然后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把农产品配送到各大超市,不仅能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流通成本,还能保障农产品的鲜活度。

4.5 培育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政府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功能,制定相关的价格优惠政策、税收政策,来支持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建设。对现存的一些传统运输公司进行改造,使其向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型。第三方物流企业要参与到农产品流通的过程中来,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物流管理技术,为农产品生产者提供便利的物流服务,使物流活动更有组织性、协调性,从而减少损失、提高利润。各区、县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能力水平、财政收入,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创造出利于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的环境。

5 结束语

徐州农产品需求量的急剧增加,为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徐州市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能够更好地解决传统农产品物流的种种弊端,不仅提高供给效率、满足消费需求,而且还能促进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宏岭. 基于供应链理论的果蔬类农产品物流模式研究[J]. 物流科技,2008(11):133-135.

[2] 许金立. 农产品物流运行协同风险研究[J]. 物流技术,2010(12):91-93,132.

[3] 曾明星. 基于供应链的准时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研究[J]. 经济与管理,2010(12):33-37.

[4] 黄桂红. 基于供应链一体化的农产品物流整合探析[J]. 中国流通经济,2011(2):29-32.

[5] 汤晓丹. 供应链管理思想下农产品物流动态联盟组织模式研究[J]. 物流科技,2012(11):4-6.

[6] Jack G. A. J. vander Vorst. Product traceability in food-supply chains[J]. Accreditation and Quality Assurance, 2006(11):33

篇7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aircraft-materials ensuring is in the low level of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supply chain ideas and technology is the way to solve this problem. Aircraft-materiels Supply Chain makes certain business restructur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ransformation on the traditional aircraft-materials ensuring, improve the timeliness and accuracy of information flow management, reduced aircraft-materials fundings. The application of data warehouse and data mining technology to upgrade the Aircraft-materiel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to the data warehouse-based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can meet the demands of the current aircraft-materials forecast and supporting decision-making.

关键词: 航材保障;供应链管理;信息共享;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

Key words: aircraft-materials ensuring;supply chain management;information sharing;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中图分类号:F2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5-0009-02

0 引言

供应链管理是20世纪90年代逐步兴起的一种先进的、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研究如何在供应链环境下实现整体协调运作、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在军事领域里,美军最早开展供应链管理的应用研究,已初步实现了军事物资的供应链管理,有效地提高了后勤保障能力,在近期的几场局部战争中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供应链管理集成化管理思想与航材保障理论发展趋势一致,运用供应链的思想和技术整合航材系统内外部资源,对传统的航材保障进行一定的业务重组、信息化改造,能够大大提高航材保障的快速反应能力,进一步加强航材供应链对新时期军事战略的适应性,对21世纪我军航材保障的现代化建设将产生深远影响[3]。

1 传统的航材保障

航材保障由航材主管部门、航材基层部门等航材保障部门负责实施,其用户是各级场站机务队、修理厂等单位,与各种飞机器材制造厂紧密联系,共同组成了一个复杂的航材保障供应网络。

传统的航材保障中的信息流(包括需求信息和供给信息)、物流均是逐级传递的,如图1所示,一方面,信息反馈速度较慢,而且在送向上游的需求信息中极易出现信息扭曲现象,即“牛鞭效应”[6];另一方面,航材物流经历的环节多、时间长,这导致信息不能快速反映。因此,传统的航材保障中的信息滞后或者反馈失真,信息共享水平很低,成为航材保障中的瓶颈[4]。同时,传统的航材保障主要使用人工处理、传递信息,信息技术水平非常低。

2 供应链环境下的航材保障

供应链环境下的航材保障,即航材供应链,包括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三方面,其中,信息流贯穿供应链的所有节点和环节,信息共享是供应链各节点沟通、协作的纽带,信息管理系统是支撑供应链运行的重要平台;资金流在供应链保障节点之间流动,是供应链得以正常运转的物质基础,资金流信息的管理可纳入信息管理系统;航材订购后的送货或送工厂修理一般采用第三方物流进行,而物流信息的管理也可纳入信息管理系统。所以,航材供应链管理的关键是信息流的运作——即信息共享和信息管理系统。

2.1 信息共享 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是通过加强供应链中各活动和实体间的信息交流和协调,以使其物流和资金流保持杨通,实现供需平衡。因此,信息共享是供应链管理的基础,是供应链管理成功的关键之一。

在供应链环境下,通过优化航材保障网络及信息技术将物流和信息流分离,实现航材制造厂与航材基层单位间的航材直接到达,并建立基于信息共享的航材供应链网络[1][4][8],如图2所示。

篇8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企业资源计划信息集成

[中图分类号]T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416(2010)03-0045-01

1 引言

供应链管理把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使供应链上各企业分担的采购、生产、分销和销售的职能,成为一个协调发展的有机体。同时它也是一个对与产品相关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价值流及业务流进行计划、协调、组织、执行和控制的管理活动。

它包括以下几种涵义:第一,供应链管理是一种运作管理,它能够使企业的活动范围从仅仅最佳的物流活动扩展到所有的企业职能。第二,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第三,供应链管理是一种战略管理,以实现供应链整体效率为目标进行的组织管理。

1.1 ERP特点与功能

所谓ERP是英文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的简写。它是从MRP(物料资源计划)发展而来的新一代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它扩展了MRP的功能,其核心思想是供应链管理,它跳出了传统企业边界,从供应链范围去优化企业的资源,是基于网络经济时代的新一代信息系统。它对于改善企业业务流程、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ERP系统的特点及核心内容包括有:企业内部管理所需的业务应用系统,主要是指财务、物流、人力资源等核心模块。

1.2 物流供应链管理的特点

企业从原材料和零部件采购、运输、加工制造、分销直至最终送到顾客手中的这一过程被看成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这就是供应链。供应链的概念是从扩大的生产(Extended Production)概念发展来的,它将企业的生产活动进行了前伸和后延。供应链与市场学中销售渠道的概念有联系也有区别。供应链包括产品到达顾客手中之前所有参与供应、生产、分配 和销售的公司和企业,因此其定义涵盖了销售渠道的概念。供应链对上游的供应者(供应活动)、中间的生产者(制造活动)和运输商(储存运输活动)、以及下游的消费者(分销活动)同样重视。

2 系统部署的目标

一般来说,ERP系统仅在财务部门的应用只能实现财务管理规范化、改善应收账款和资金管理;仅在销售部门的应用只能加强和改善营销管理;仅在库存管理部门的应用只能帮助掌握存货信息;仅在生产部门的应用只能辅助制定生产计划和物料需求计划。只有集成一体化运行才能真正实现如下的目标:

(1)降低库存,提高资金利用率和控制经营风险;(2)控制产品生产成本,缩短产品生产周期;(3)提高产品质量和合格率;减少坏帐、呆帐金额等;(4)本企业在供应方面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所以下面针对企业供应方面进行介绍;(5)供应管理设计目标;(6)用户更新,用户可随时更改密码,以防被侵权而使利益遭到破坏;(7)查看库存情况,对仓库中的存货有所了解,以便定量进行发货;(8)货物供给,根据订单要求进行发货,并保留存根,以便日后查询。

3 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部署流程和实施方法

目前各类型的ERP(企业资源计划)软件在市场中层出不穷,究竟哪一种软件功能更强且更适应用户需求也越来越为用户所关注。我们知道系统参数设置越灵活,软件性能越强,越能满足用户的需求,但同时也加大了系统实施的难度。众所周知,成功的软件实施需要软件系统知识和企业管理思想相紧密结合,而这一点往往又是软件商或用户中任何一方难以单独完成的,因为软件的生产者会更注重其产品性能的完善,而不能非常完整、系统地掌握用户的需求信息;而作为用户,一般并不能十分了解各系统的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别,因此很难正确选择适合本企业的系统。在这种情况下,既熟悉软件功能,又熟悉企业状况的咨询机构应运而生。这种较为独立客观的咨询机构能够站在用户的角度,并凭借自身对各种系统的熟悉与了解,在实施过程中与软件商密切合作,发挥出系统的最大功效。

(1)需求分析是指在充分了解客户情况,包括客户生产/财务及管理流程后,与客户一起讨论对系统的具体要求方案,主要针对其现行体制中的不足及目前所需的信息,制定出一套用户对系统的需求方案。为合理地选择系统提供了基本保障。需求分析按照由顶至底、由大到小、由粗到精的过程来进行。

(2)系统演示/选择在这一阶段,我们会根据上一步骤中总结出的用户的具体需求,结合我们对各类型系统的了解,初步划分出几个适合于客户的系统,逐一安排进行系统演示。

(3)系统询价/购买。一旦选定了合适的系统,咨询人员会帮助客户参与询价和购买工作,这其中包括为用户制订采购计划。许多中大型软件包都是由各个可以独立工作的功能模块组成。

(4)安装系统/调试/网络建立从这一步骤开始,咨询人员的角色已经从协助客户管理层作出软件选择的决策转变为负责安装实施整套管理信息系统。

4 结语

我国制造企业应该在经营管理的思路上进行转变,对供应链管理加以更多的重视。首先,是要将供应链管理纳入企业的总体经营战略中。也就是说,在制订经营战略时,就要针对顾客的需要和企业内部的经营绩效, 对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的整个供应链系统进行通盘考虑、设计和规划。第二,要在平日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不断对企业的供应链系统进行时间和空间上的重新调整、流程重构和优化管理,使之能更好地满足日益变化的顾客需要,这是一个不断改进、优化和总结经验的过程。第三,企业要进行相应的组织结构调整。我国制造企业是 在计划经济年代按前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其组织结构的特点是“大而全、小而全”,以生产为导向,组织结构普遍存在“两头(开发和销售)小、中间(生产)大”的“橄榄型”特点。这种组织结构庞大臃肿,不利于 对外界市场灵活反应。企业应尽量将主要精力放在核心业务上,剔除形不成竞争优势的一般业务。一些有条件的企业完全可以向“两头(开发和销售)大、中间(生产)小”的“哑铃型”组织结构发展,为自己建立良好的供应商体系。此时,企业要探索对其众多的供应厂商及其构成的整个供应链系统进行统一控制和协调的技术。

[参考文献]

[1] 王成恩.供应链中物流及信息流管理.中国管理科学,2000.

[2] 宋华.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北京.知识管理出版社,2001.

[3] 张林龙.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管理.企业情报工作,2003.

[4] 杨海荣.现代物流系统与管理.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3.

篇9

(郑州大学 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摘 要:进入新世纪后,世界经济的发展日新月异,我国国内以及国际上的经济环境都跟以前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供应链的发展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重心转移到了供应链上.所以,本文通过对供应链管理的研究,来探讨相关的方式和方法,以期为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提供建议.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企业竞争力;供应链设计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107-03

1 引言

随着当今世界一体化的形成,经济的快速发展,致使全球化竞争越来越激烈,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内经济环境也发生了改变.市场逐渐从卖方市场转变到了买方市场,市场变化的速度不断加快,顾客的需求也呈现个性化和多样化,尤其是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在国内,经济的转变从改革开放前注重产品数量至改革开放发展到注重质量,再到如今转变为快速响应顾客需求的竞争的目标.对企业来说,在市场交易时,市场主体高度激励,从而交易主体在利润最大化的原则下,都会主动的实现契约,具有充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得交易成本降低,机会成本减少,促使企业组织结构与模式的更新;企业内部管理模式由纵向一体化到横向一体化,由传统的企业对抗竞争转向合作竞争,所以企业可以通过不断转变竞争方式,例如可以通过将erp技术,柔性生产等技术的要求范围类推到整个供应线上面来,由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提高核心竞争力.

2 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简述

供应链是指,将核心企业作为一个中心,控制可控制的物流、商流、资金流,开始是采购原材料,然后制成中间产品甚至是最终产品,到最后将商品销售给消费者的整个过程中,将各个交易主体(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用户)连成一个网状结构.简单来说就是在采购原材料、生产、销售时把供应商、生产商和销售商、最终用户连接在一起,构成一个网络系统.企业内部管理模式由纵向一体化到横向一体化,将ERP、JIT、柔性生产等新型管理技术要求扩展到整个供应链体系,力图将传统意义生产链之间的障碍打破.这个供应链是由所有的节点企业组成的,至少存在一个核心节点,各节点之间由需求信息驱动,不断通过对供应线之间的职能分工和职能合作来保证整个供应链的增值.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对其的定义是生产与流通过程中所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在整个供应链中受益的不仅是核心企业,内部企业也可以获利.另外,马士华教授对其的定义为:供应链的中心是核心企业,导向为用户需求,主要是对前馈的物料流和反馈的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控制,将供应链的全部交易主体(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用户)连成一个网状结构模式.

说到底,供应链管理其实就是对资源的再整合,借助整个系统中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各个加盟的节点企业的力量,通过整合整体资源,充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来提高自己的经营绩效,提高市场占有率,实现战略目标,形成一种“共赢”的局面.在2003年,屠文娟、张坚在《供应链管理旨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中提到:供应链管理目的就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着重发展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关键业务,非关键的任务则交给其他企业,将各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出来,优势互补,使得最终客户的价值能够有效的实现,提高各个节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样来实现共赢、多赢,其本质还是一种集合管理思想.

供应链管理主要分为三层:战略层、战术层和业务层.战略层主要是发展目标、方向,战术层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具体方法、手段.业务层则主要是通过各种方法保证供应链的运行和客户需求的满足等日常工作.企业内之间的供应链集成以及企业之间的信任和合作、信息共享都是供应链管理实现的必要条件.

因此,供应链管理是一项复杂多变的工作,涉及到利益分配是否均衡、节点企业间的目标冲突、供应链中的不确定性问题等.常见的供应链管理技术方法有:ID代码、条码技术、电子数据交换(EDI)、POS系统,计算机辅助订货(CAO)、企业资源计划(ERP)、卖方管理库存(VMI)、联合库存管理(JMI)等.

菲利普指出供应链管理与供应商管理不同,供应链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策略,它是集成不同的企业,增加整个供应链的效率,更加注重企业之间的合作.

在2001年,我国最新的《物流术语》中,将供应链管理定义为: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

3 供应链管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发现,核心竞争力的载体不仅包括人、组织也包括环境、资产.其本质是企业自身特有的资源.从而提出了“树型”核心竞争力理论.得出的结论就是加强核心竞争力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实现供应链管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整合,将整个供应链体系中的各个组织部门、组织、节点的核心竞争力整合在一起.企业的供应链体系是否良好,主要是看在流程调整和管理能力的培育上是否良好,是否是从内向外发展的.注重在核心技术产品、生产加工技术、物流系统、信息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等方面的核心能力的加强.

克里斯多夫认为,在21世纪,竞争主要将集中在供应链之间,甚至说“市场上只有供应链,而没有企业.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一种能力集合,企业能力中最根本最核心的部分,通过与外部竞争过程中发挥作用与效果,使得企业取得绩效与实现战略目标,这部分能力就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企业核心竞争能力能够向外辐射,对其他能力施加作用,最后影响它的发挥效果.一家企业想要取得竞争优势,就必须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企业的核心能力上,将不擅长的领域外包给其他相关企业.企业竞争的关键就在于核心竞争力,因为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企业只能在有限的领域取得竞争力和成效,只有将自身的资源全部运用到核心的竞争力上面才能够有效的实现企业目标.企业的竞争力是通过长期努力形成的,是企业的本身的一种特性,是企业独自具有的能使企业在长期竞争过程中长时间取得主动的能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体现在企业的决策上,要看企业是否能够把握全局、是否能够审时度势,在创新上是否能够大胆突破,博采众长的一种能力,以及是否能够保证质量、诚实守信等.它还包括企业是否规范化管理,以及资源竞争分析、竞争对手分析、市场竞争分析、无差异竞争、差异化竞争、标杆竞争、人力资源竞争.

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是:明确供应链的目标与原则,充分建立好战略伙伴关系,对企业的外部环境评价分析,对企业的竞争优势劣势评价分析,确定状态,分析设计供应链的网络结构等.

供应链的管理对企业生存发展来说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供应链是一个长期的动态发展的过程,企业必须不断地加强自身的竞争力,努力发展自己的核心业务.当企业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后,才能有机会成为别人的合作伙伴,当进入到供应链网链中,就必须与链中的其他企业共同发展,不然就会被淘汰.在供应链管理中,合作永远是第一位的,另外充分发挥企业各自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为企业带来优势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对供应链管理的实施中,也可以不断加强自身核心竞争力,不断整合利用整个供应链体系中的有效资源,实现企业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原则.实施供应链管理是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通过供应链管理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使得企业的发展更好.更为重要的是它增加了社会的经济总量,对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大有裨益.

4 供应链的设计

供应链如何构建是一项复杂多变、长期的过程,需要整个网络体系中的成员相互协调合作.构建供应链,首先要从企业长远的战略意义上,构建供应链管理的整体规划.其次,转变企业组织结构及其运作方式,构建扁平化管理组织.最后,重组企业实施业务流程.

分析市场竞争环境.供应链的设计需要以产品为中心,基础是产品的特征,要依据市场的供需情况进行设计.我们根据产品的需求可以分为:功能性和创新性.功能性的特点是需求稳定,利润率较低,而创新性的特点则是高效率和易变.根据产品需求特征不同,才需要有不同类型的供应链.

供应链分为:有效型供应链和反应型供应链.有效型供应链主要侧重于在运作功能上成本的降低;反应型供应链则侧重于在市场上的快速反应.不同类型的供应链,自身的特性及企业的情况都不同,应依据企业自身的供应链体系进行有效的分析,制定适合企业自身的供应链,及时有效的检验反馈.

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如何协调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的联接合作,是建立企业供应链的前提基础.寻求合作伙伴时,应综合考虑合作伙伴的各项核心能力.

供应链集成及优化.通过协调物流、信息和资金,可以将企业的内部与外部供应链有效的集成起来,然后进行管理,达到企业战略目标,实现利益最大化.供应链的集成对构建企业供应链有着重要的作用.建立良好的供应链之后应积极有效的进行反馈并采取各种优化措施,促使供应链的运作达到最佳的运行状态,从而使得供应链的竞争力和活力更加高效.

接下来是绩效的评价.主要是监督和控制整个供应链系统的运营;发现供应链中的缺陷并及时改进;激励各节点企业部门改进流程,提高企业效率.

分析企业现状.寻找探究企业现有供应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现有的供应链现状.然后分析存在的问题和障碍,从而提出改善供应链的建议.根据产品需求特性及企业自身特点提出供应链的设计目标,分析供应链的组成,提出基本框架并进行设计.针对供应链成员的选择、生产运作与控制模式、物流管理系统、信息管理系统等进行设计.最后进行有效的检验与及时的反馈.

5 结论

在进入新世纪后的经济环境中,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的企业想要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必须将竞争的理念从企业的竞争转换为供应链的竞争,尤其是要培养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思想,以供应链为中心,与企业培养信任和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从而提高竞争力.但是也要因地制宜,对国外的供应链关系思想进行吸收消化的同时,必须依据中国的具体国情来提出适合自己的思想,使得新的供应链管理思想、战略和系统真正的适合中国自己的特色.

供应链管理对企业有着显著的直接和间接的正向影响,对企业竞争优势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对优化企业资源影响显著.宝洁公司和沃尔玛的合作,开启了一种新型的产销合作关系,向供应链管理方向发展,并取得了实践理论上的成功,成为供应链管理中的典范.双方通过新型信息技术EDI和卫星通讯更加便于信息共享.就像宝洁公司可以及时的调用沃尔玛的销售库存的数据,制定生产出货计划等业务,实现了全方位的管理.上海东昌西泰克现代物流管理有限公司取得了与客户及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双赢与多赢.海尔集团的江铃物流计划,以及对生产的监控,将原材料供应、产品的交付和库存集于一体,使得供应链十分的平滑,使得公司的各项管理职能和技术充分协调,形成一个新的综合能力,这样可以不断降低原材料的供应成本,当最终产品到达顾客手中时是最高效的.一些著名的国际公司所进行的供应链管理思想的转变,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也吸引了更多的学者和企业加入到供应链的研究中来.因此,供应链的管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企业市场占有率和利益的不断提升,最终服务于企业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张成海.《供应链管理技术与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李大伟,供应链管理与企业竞争:[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4.

(4)孙元欣.供应链管理原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5)丁建原.《市场竞争--战略与方法》[M].重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6)郭立宏.中国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对策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

(7)方征.供应链管理的效率研究及对中国企业的启示:[D].湘潭:湘潭大学,2003.

(8)石亮.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内部供应链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

篇10

关键词:J2EE轻量框架;基础开发平台;开发规范;供应链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10-0115-01

ERP借用一种新的管理方式来改变原来企业旧的管理方式,这是一种是先进的、有效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作为ERP系统发展中重要的一种管理思想,供应链管理在内外部供应链的整合上给予ERP管理系统极大的支撑。

一、系统相关技术介绍

(一)ERP系统和供应链

ERP是国际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它是把企业的资源进行平衡和优化管理,最终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ERP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MRP(物料需求计划),它是来源于企业生产管理和控制的基本概念。后来80年代MRP进一步发展成MRPII(制造资源计划),然后90年代MRPII在此基础上,融合财务和会计,人力资源,销售功能等功能后,变成为各行业和企业在全球通用的信息系统,这个系统称为:ERP系统(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中包含的当今企业业务的管理最新技术和最前沿的理念,ERP的建立就是为了提高整个企业资源的有效应用效率。

(二)供应链

供应链是一个功能网链结构,它是从企业扩大生产的概念发展。供应链使得企业的生产活动变得前伸和后延。供应链将本应该是供应商的工作也整合成企业生产活动的部分,并对这部分工作进行控制和协调,这即是前伸。后延是相对于前伸而言,是指将生产活动将扩展到产品的销售和服务阶段,这本应该是销售公司的工作。供应链是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在供应商与客户之间直接形成的一种衔接,省去中间商,从而使得企业可以满足内部和外部客户的需求。可以这么说,如果供应链是一棵大树,那企业生产构件树这根本树根。产品经过商这个树杆,分销给经销商这些树技,树枝上的绿叶就是企业生产的产品的用户。在供应链思想的管理下,前伸和后延把大树脉络打通,这些流通的大树脉络就是供应链。从采购原计划开始,企业生产并制作原材料、初级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销售网络把产品送消费者手中的将物料供应商,生产制造商、产品分销商、产品零售商,直到把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打通供应链脉络。

(三)J2EE轻量级框架

基于J2EE轻量级框架的ERP供应链管理系统利用成熟的,主流的J2EE轻量级框架。采用Tomcat、Struts、Spring、Hibernate等开源技术,使得系统可以方便的进行二次开发、改进、扩展、可以更容易的将ERP供应链管理系统应用到现实的企业生产活动中去。采用J2EE技术开发Web应用程序,对于Web软件开发工程师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许多方面的技术。对一个项目来说,开发一个Web应用程序技术可以选择的太大,而新技术并不是很短的时间就能掌握。

二、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一)基础信息模块

基础信息模块是方便系统管理人员对系统的数据字典进行管理。对于ERP供应链管理系统数据结构的优化,对ERP供应链管理系统数据存储进行说明,是基础信息模块主要功能。基础信息模块负责管理ERP供应链管理系统用户权限设置,BOM表、物料基础数据等系统最基本、最底层的ERP供应链管理系统资料和信息。基于J2EE轻量级框架的ERP供应链管理系统基础信息模块设计如图所示。

图1 基于J2EE轻量级框架的ERP供应链管理系统基础信息模块

(二)ERP供应链管理系统用户设计

登录系统界面,输入登录系统的自己的帐号和密码。如果正确,即可以登录ERP供应链管理系统主界面。这时用户点击某个功能模块,这时系统权限管理功能会查询数据库中的权限数据表和用户数据表,如果拥有该功能管理模块界面即加载用户点击的模块功能,并打开相关模块界面。这种方式是每次用户点击都要访问用户的数据表和权限数据表,安全性比较高。另一种方式是用户在权限管理中把拥有的使用权限的界面展示出来,而没有使用权限的界面刚在系统界面加载时隐藏,这种方式速度比较快,用户转换功能模块不再须要权限验证,功能已经加载,但安全性与上一种方式要差一点。

(三)基于J2EE轻量级框架的ERP供应链管理系统

基础信息模块中主要管理采购单、制造工单、原材料入库管理的基础数据和信息。而基础信息模块中的数据则是企业员工开立销售订单、开立制造工单、开产成品入库、开产成品发货的基础数据和信息。基于J2EE轻量级框架的ERP供应链管理系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表:BOM表,它是整个ERP几个重要表之一,是MRP计划、开立制造工单的基础数据和信息。

三、结语

采用基础开发平台,标准化了ERP供应链管理系统的设计思路,通过建立一个拥有技术规范、样本程序和培训教材的基本开发平台,以ERP供应链管理系统为实例,使得面向接口的开发平台,这种思想深入人心。ERP供应链管理系统采用了MVC模式,系统各个层面相对独立。ERP供应链管理系统通过Spring配置进行耦合,采用J2EE开源Struts、Hibernate结合Mysql。正是由于建立了完善的基础开发平台,项目组中每个组员分工明确,组成的项目组开发效率高。在开发ERP供应链管理系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基础开发平台的运用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

参考文献

[1]李刚.轻量级J2EE企业应用实战:Struts+Spring+Hibernate整合开发[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