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程的性质范文
时间:2024-01-05 17:45: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数学课程的性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科学教育 小学数学 指导性作用
科学教育,即STS(Science,Technology,Society)教育,最早起源于美国高等学校,后随着STS教育在西方国家高校的推行,STS教育开始逐步进入中小学课堂,并被作为教育的新方向[1]。进入21世纪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将科学教育作为重要的理念之一,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加以推进和落实。对科学教育,一般认为科学教育是一种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及其社会价值的教学,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学会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且懂得如何面对现实中的科学与社会有关问题做出明智抉择,以培养科学技术专业人才,提高全面科学素养为目的的教育活动。
国务院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而科学教育的内涵与“科学”内涵的理解紧密相关,其目的正是通过提高科学素养,实现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全面科学教育目标。因此,科学教育是现代教学的新方向,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当前小学数学课程的科学局限性
在当前的小学教育中,由于传统模式的影响还未能适应社会发展带来的改变,将科学教育的理念融入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无疑将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长期以来,数学课堂教学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即只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而忽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从而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表现为:教师权威高于一切,对学生要求太严太死:课堂气氛紧张、沉闷,缺乏应有活力:形成上课―做题,单方面的传授链,违背“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长此以往,学生在学习上依赖性增强,缺乏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导致厌学情绪,致使学习效率降低。虽然现今多媒体、网络已经普遍应用于数学教学过程中,也收到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这一手段未能真正解决教学过程中的自主意识培养问题,仅仅是拓展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仍然未能有效地解决数学的科学教育融合问题。
二、科学教育对小学数学课程的指导性作用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初中数学教育同样是以素质教育为依托,重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模式,而不是表面意义上的解决数学难题的能力。而科学教育是要教育学生如何处理科学与社会问题,让学生具有在今后择业所必需的科学技术基础与继续学习科学所必备的理论基础的教育。
科学教育和小学数学教学其教育的本质是相同的,都是通过系统教育,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小学数学不能仅仅是停留在数学问题解决的基础上,而应该是融入到社会大环境中,成为小学学生认识和观察社会规律的重要手段和工具。这就赋予小学数学教学的社会性,其和科学教育的融合成为一种必然。正是基于这一点小学数学的新教材十分重视学科综合,数学几乎已与所有学科都开始结合,而与科学的综合,更是既有面的扩张又有点的突破。科学教育理念无疑是对传统数学教育的一种颠覆性认识,突破小学数学教育的局限性,为教学的方式和手段提出更高要求,也促进科学技术等和教育过程的充分结合。
三、科学教育为小学数学课程提供了新的教学方向
科学教育是将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作为整体体系,因此必须注重小学数学的基础性作用,让数学思维的培养成为科学素养养成教育的一部分。
数学思想的培养,是在学科中注入崭新的科学思想观念和教学策略。数学的研究对象是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随着数学自身的进展,其“数量”和“空间”都超出原有的意义。数量从实数扩展到复数,空间也不再仅指欧氏空间,包括三维空间或多维空间。但是随着数学的高度抽象,它的应用却越来越广泛,数学表现出科学和技术的双重特性。因此,在小学数学学科中进行数学思想渗透也是数学教学法的目标。
寓科学教育于数学课堂中,丰富数学课堂,加强科学技术的普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当然,青少年科学教育并非仅仅是知识传授、经验积累、理性认识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师的任务就是为每个学生自由和谐、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创造优异的科学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师 专业成长 价值取向 行动策略
1 问题的提出
早在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了“教学应该视为专业”的观点,其依据是教学是一种服务于公众的工作,它需要教师的专门知识和特殊才能,这些都要经过长期持续的努力与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199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一次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量民办教师和八十年代代课教师的出现),与医生,律师等传统的专业相比,教学的专业性并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
我国小学教师主要由中等师范学校培养,以能胜任小学各科教学为目标。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学龄儿童增加,学校平行班级增多,小学出现了“科任教师”现象,即像中学教师那样,一名教师主要带一门课程。九十年代小学教师开始评定专业技术人员任职资格,“小学数学教学”就成为一个法定的专业。进入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下简称“新课改”)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提出了巨大的挑战,需要人们对此做出回应。“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就成为教育研究的主题之一。一般认为,教师专业指的是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在教学专业结构上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以完善教师的专业结构和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为归宿。以什么样的价值取向认识其专业成长,以什么样的行为模式去实践其专业成长,就是一个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2 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价值取向
(1)知识取向。知识价值取向是指以提高教师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为价值追求的专业成长取向。知识取向的教师专业成长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有一定的数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和理论素养,基于这一取向的表现就是追求高学历,现在各地在招录小学教师时一般都要求大专以上学历,有些条件优越的小学甚至非本科毕业生不要,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也鼓励教师在职进修更高学历层次。由于数学学科的特殊性,许多具有中师,高中文化程度的小学数学教师在进修高等学历教育时,往往选择中文,政治,教育管理这些比较容易拿文凭的专业,导致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上“有文凭没水平”的现象十分普遍。新课程对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做了重大调整,涉及数学学科中的算术,代数,几何,概率统计等方面,仅凭初等数学的基础知识是难以适应教学的。
(2)实践反思取向。实践反思的价值取向是指教师凭借其有实际教学经验的优势,在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深入的思考观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以期达到自我改进,自我完善的目的,有人把它概括为“经验+反思=成长”。新课程是对传统教学的继承与创新,而不是全盘否定。在一片“与国际教育接轨”的呼声中,西方人却惊叹中国学生数学基础扎实,运算推理能力强。教师要对以往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和研究,把这些成功的经验上升为教育理论。通过反思去进一步理解新课程的理念,再把反思融入教学实践,提高实施新课程的效果和水平。
(3)生态取向。生态价值取向强调教师自然和谐的发展,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高境界,其核心是追求教师群体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的习性习惯、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也叫教师文化。传统的教师文化具有封闭性和保守性色彩,由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独立自主的处理教学业务,缺少与他人的合作与沟通,具有较明显的封闭性。这种封闭性又潜在性地拒绝合作,使教师的教学处于孤立,工作过于依赖经验的积累,而不是专业智能的提升,导致害怕改革打乱原有的经验流程,表现出较强的保守性。新课程要求教师文化的不断创新,确定开放、合作的教师文化。
3 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行动策略
(1)提高学历层次和丰富学科知识的行动策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新任职教师应具有大专以上学历,高等院校的小学教育专业应全科型与专科型两种培养模式并举,在全科型培养模式的教学计划中要加强数学学科知识的教学。学校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通过培训计划,职称评聘等措施引导教师“专业对口”,教师个人应加强算术基础理论、初等数学研究、高等数学基础、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学科知识的学习,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的数学专业知识结构。
(2)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的行动策略。英国学者斯滕豪斯“在课程改革中,教师应以研究者的形象出现,把每一间教室都变成新课程的实验室”的“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观点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例如“上下左右”等方位知识是小学数学教材的新内容,有位教师撰文感叹“教‘左右’使我左右为难”,那么为什么为难?为难在什么地方,怎样解决为难,这是从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需要我们反思,反思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就必须再回到实践中去。以教学日志,教学叙事,观摩研讨,专家讲座,听课评课,科研课题等具体活动类型为载体,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篇3
关键词:创造性美工;课程设置;指导;农村小学;美术教学
通过各种美术教学技巧的应用,尤其是通过创造性美工课程的设置与指导,既能提升学生在思维意识、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素养,强调美术课程的创新性、独特性等优势,推动小学生思想成长与兴趣爱好的完美结合。
一、剖析当前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素质化改革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1.教学模式固定
很多的农村学校美术课程安排固定化,素描、色彩、构成、电脑软件等等,多年来一成不变。教师在教电脑课时没有具体课题,学生也没实例可做,对于自控能力较弱的学生而言,面对枯燥的电脑操作工具实例,真正踏实认真完成的很少。因此,在实际美术操作应用知识方面的学习是很少的,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2.教学实践苍白
有些农村学校的教师并没有受过系统完整的美术设计教育,缺乏一定的美术基础,而且大部分教师是“半路出家的和尚”,充当学校的“救急者”,除了很少一部分拥有从事设计工作的实战经验外,绝大部分教师在与美术相关的实践上显得有些苍白。尽管有一些教师有扎实的美术造型功底和良好的审美品位,但是对于美术设计这种面向市场的商业,同样掌握不足。
二、概述课程教育与指导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课程周期与时间相结合
创造性美工课程的活动周期为全年5期共60次,每期l2次60课时,每周活动1次,每次45~60分钟,每期历时3个月。把创造性美工中的不同材料进行分类摆放,分成三块,即,染料坊区、图形线条大变身区,还有废旧材料加工厂区。
2.注意材料认识与使用的基本能力
以往在创造性美工课程中材料的投放方式是:美工区材料投放比较单一,只建立在一个“有”上,如提供废旧的纸盒、瓶罐,各种不同种类的纸张,各种美术工具,各种图形、线条、图案等,让小学生自主发挥创造潜能。
三、探讨亲子教育融入小学创造性美工的课程设置与指导
1.寓教于乐的兴趣提升点
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不是呆板的,应该是体现寓教于乐的活动主题,通过小故事、小歌舞,结合低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游戏中促进美工课程的有效性,并激活美术课程活动的深入性。譬如装束特别的小朋友,你要到哪儿去呢?学生可以表现游泳、郊游、溜真冰、骑车等,让小学生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如:撕纸、剪贴、画画等。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更好地提升小学生参与美术活动的热度,提高绘画的兴趣点。
2.创意示范
注重培养低年级小学生对线条的把握与提高造型能力,让孩子多动手动脑之余,在生活中感受到创造性美工活动的乐趣,小班制教学,游戏式的课程,让幼儿在玩颜色、玩线条中增进知识和融入感情。
3.开放式空间的构建
教师要有计划地巧妙设疑、置疑,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创设自由生动活泼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进行交流。譬如,在教学《画纸转转转》一课中,采用集体无主题的绘画方式:每组第一位学生在纸上画上自己喜欢的简单图形,到了规定时间后,无论完成与否,把自己的作品传给后一位同学,拿到前一位同学的作品的同学观察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法,继续学完成作业;同样在规定时间里,再把作品传给后一位同学,如此循环,直到作业完成。学生对集体完成的形象和突出的色彩感到兴奋和愉悦。
4.合作创意
合作是创造性美工不可缺少的一个主题。让不同性格的学生进行自由组合,在创意活动中表现出的积极性、兴趣性都时刻激发小学生的创造意识,提高创新意识。还可以有不同伙伴之间的合作,同伴之间互相借鉴、变通,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创造性地利用各种材料新颖独特地表现艺术形象。
在具体的课程设计与指导中,教师还可以进行口头表扬、照片展示等一些指导方式,并通过对一些影响因素的分析,更好地围绕学生的整体特点进行创新教学,突出整体知识的应用,激活低年级小学生的绘画兴趣。
参考文献:
[1]童彦.幼儿园绘画教学中的情感效应运用初探.早期教育:美术版,2012.
篇4
关键词:电气控制;PLC技术;行动导向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0-0059-02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概念
行动导向,即由师生共同确定的行动产品(目标)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重点强调的是对人的关键能力的培养。关键能力,就是指从事每种职业都需要的、适应不断变化和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所需要的一种综合职业能力。行动导向教学法不是某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而是由多种教学技术构成的一整套教学方法的总称,其基本的技术主要包括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头脑风暴教学法、粘贴版教学法等。此外,还有四阶段教学法、反思教学法、谈话法、实验法等。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运用
《电气控制与PLC技术》课程是高职电气类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该课程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电气控制的有关知识,学会PLC的应用技术,能够应用PLC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有关控制,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两部分:工厂电气控制知识和PLC知识,其中前者的学习为后者的学习奠定基础。
首先,在学习常用低压电器部分的章节时,我们采取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模拟教学法、头脑风暴法等。教学环节如下:①低压电器结构的讲解,这部分内容讲解时,我们常常采取实物展示、设备拆装等手段开展教学,譬如:在讲解接触器知识时,我们准备一些必要的图片,通过相关图片的讲解让学生先形成一个初步印象,再安排一个旧的接触器让同学们进行自由拆装,要求学生对于实物部件与图片内容进行对照,并说出它们的名称,这样的教学,避免了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方法,加深了他们的印象。②电器工作原理的分析研究,在一个接触器的线圈两端加上电压,我们可以立刻听到“啪”的一声,接触器的衔铁被吸合,从而带动了触点的动作;然后再切断电源,又可以听到“啪”的一声,这时接触器的触点便复位了,在做相关操作的时候,要注意提醒学生仔细观察接触器的动作过程和动作顺序,用自己的语言及时描述接触器的这一完整动作过程,这样工作原理就很显而易见了。③教授图形符号和文字代号等内容,这一内容的学习可以为控制线路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因而要求学生及时掌握。
电气控制部分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三相异步电动机控制线路的学习,我们常常采取的教学方法包括是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等。首先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并能默画出掌握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基本控制线路,因为,往往一张电路原理图,是由很多基本的控制线路组合而成,同时,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学习电路的设计方法和设计技巧。接着进行的是:①控制线路结构分析,这里按照循序渐进的思路进行。譬如分析正转控制带自锁线路,我们先从点动控制线路开始,让学生分析不能连续运转的原因何在?通过线圈持续通电可以解决这一问题。然后思考得出具体解决办法是在按钮上并联辅助触点,解决了这一问题后,又衍生出来的问题是控制线路不能停车现象,经过思考,同学们觉得只要加入停止按钮即可实现。接下来提示同学们思考电路的安全保护问题。包括短路保护、过载保护、欠压保护、失压保护等等,采用增加热继电器、熔断器等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在培养开发学生设计能力的时候,教师可以注意归纳基本控制线路,教给学生一般的设计思路,慢慢地培养他们的设计能力,这样可以避免使得学生花费很多时间去记忆每个独立的控制线路。②控制线路原理分析,工作原理分析,注要就是防止死记硬背。譬如,分析正转控制线路的原理,采取的方法是按图接线,实物操作,根据接触器的动作过程,察看电动机的转动过程,从而掌握其工作原理。即:按下启动按钮接触器线圈得电吸合触点动作主触头与辅助触头同时闭合电动机转动松开按钮接触器仍然吸合电动机持续运转,这时如果断开自锁触点一端引线,就可以看到点动现象,学生从而可以很好地体会点动与自锁两种状态之间的区别。按下停止按钮线圈断电主触头和自锁触点断开电动机停止转动。根据看到的现象很容易就能写出控制线路的工作原理。③培养提高设计能力,在讲解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线路时,采取的设计方案是:先画出两个正转控制线路。其次,分析三相异步电动机反转控制原理,即改变三相电源中任意两相相序,电动机可以实现反转。据此将一个电路中U相与W相的连线做对调,就可以完成正反转控制线路。接下来设问讨论,如果两个按钮同时按下可能出现怎样的现象,通过反问比对等方法确定采取加常闭触点的方法可以避免主电路出现短路现象,从而增强了电路的安全性,这样一来学生对于控制线路部分的内容既能设计,又能理解掌握,设计能力得到了提升。
在PLC知识部分教学中,根据不同章节单元的具体特点采取适当可行的教学方法,如在讲解指令部分时,我们更多的采用项目教学法、反思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等方法,我们把整个的指令系统进行分类组合,整合成一个一个模块,譬如:基本逻辑指令、复杂逻辑指令、定时器指令、计数比较指令、运算指令、顺序控制指令、程序控制指令、特殊指令、时钟读写指令、中断指令等。在讲解每个模块时,我们以一个控制项目的实现为目标来组织教学内容,使得学生学习从一开始就有很明显的目的性,从而能够激发很高的学习热情。譬如在学习复杂逻辑指令时,我们以三相异步电动机为控制对象,把实现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的任务作为一个项目,按照项目导入、知识学习、项目实现、知识拓展到项目反思这样的思路开展教学工作,在项目导入部分,对于电气控制部分所学习过的正反转控制线路,先进行深一层次的分析,分析研究不同结构特点的电路状态,包括:带电气互锁的正反转、带机械互锁的正反转、双重连锁的正反转控制等电路样式,并对各电路的功能进行了探讨,对于各电路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分析,在充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用PLC手段实现电路控制的设想,要求大家琢磨其实现方法,每位同学一下子就投入了思考,大家想出了一些不同的方案,但是因为有些PLC知识还没有学到,因而这时候同学们的设计方案大多是不符合PLC设计的有关规则的,接着教师在简单分析过后,指出各方案的不足之处,进而顺理成章地带领大家学习知识准备部分的内容,学习了这一部分,同学们的思绪变得更加开阔了,思维更加活跃,想法也更加丰富了,这时教师和大家一道研究探讨项目的实现环节,包括I/O分配、程序编制、硬件接线等内容。通过PLC仿真软件,在电脑上实现仿真模拟,让生硬的程序在电脑上动起来,使得控制过程显得非常逼真。至此,同学们的兴趣空前高涨,每位同学都体会到了很大的成就感,自信心十足,这时老师趁着火候接着带着大家进行知识拓展部分的学习,这部分的学习根据需要可以灵活采取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教学法、粘贴版教学法等,重要的是这时候同学们的求知欲望很非常高,因而学习效果很好。在项目结尾部分安排的反思环节,主要是为了给大家课后增加一些思考、复习和训练,有利于大家及时地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也实现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和评价。
三、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施体会
行动导向教学法作为当前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广受欢迎的教学方法,其突出的优点表现为:①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②有利于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的形成。③有利于学生综合协调能力的训炼和挫折承受能力的锻炼,进而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这些优点在《电气控制与PLC技术》的课程教学中,我们都不同程度地有所体会。
不过,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也需要具备一定的外部条件:
第一,师资条件有着较高的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把握学生情况,严谨组织好教学,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对教学工作进行及时的评估和检查,掌握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要对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进行合理的设计,及时鼓励后进生,促使他们克服困难等等。
第二,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自主意识是行动导向教学成功开展的又一要求。学生要参与解决实际问题,参与问题的讨论,多思考,多实践,学生在学习中要勇于进行自主学习,充分展示自己。
第三,合适的外部教学设备和教学环境是必不可少的。包括:适合的模拟实训场所,充足的实训设备,方便的教室,可用来展示的媒体、实习器材等等。这样,可以方便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
第四,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施过程还要求配备合适配套的教材。合适的教材可以让学生在实施教学的准备环节和评价环节时,能够提前做好有关的安排,在实施阶段出现问题的时候,可以自主的学习和寻找答案,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总之,行动导向教学法是贯穿于教学整个环节、汇集教学多种要素、覆盖教学全过程的一种教学思想,它创设了一种师生互动、教学互通的交流情景,通过整合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艺术、教学设施和教学评估等方面的元素,促使学生利用动手实践机会加强自主学习,构建与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相匹配的职业情境的一种教学模式,为新时期高职教学改革开拓了广阔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陈曦萌.“行动导向”职业教育教学的沿革及内涵[J].职业技术教育,2006,(22).
[2]袁江.关于行动导向教学的教学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4).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篇5
[关键词] 间歇气压疗法;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5(a)-0060-02
Research of Intermittent Pneumatic Pressure Therapy Preventing Orthopaedic Surgery with Deep Vein Thrombosis
SONG Ai-hua
Traditional Chinese hospital of feicheng, Feicheng, Shandong Province,2716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intermittent pneumatic pressure therapy on orthopaedic surgery with deep vein thrombosis(DVT)formation. Methods 82 cas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traditional therapy,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traditional nursing combined with intermittent pneumatic pressure therapy. The incidence of DVT after orthopaedic surgery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DVT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14.6% and 2.4%).Conclusion Intermittent pneumatic pressure therapy is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prohibiting the formation of DVT in orthopaedic surgery.
[Key words] Intermittent pneumatic pressure therapy; The formation of DVT; Preventive Nursing Care
深静脉血栓(DVT)是骨科下肢大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指血液在深静脉内异常凝结形成血凝块,堵塞血管腔从而导致的一种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由于目前对DVT并没有很好的治疗措施[1],故主要以预防为主。一项针对亚洲7国的骨科围手术期DVT发生率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在关节置换手术中,亚洲人群DVT的发生率为43.2%[2]。另有研究表明,如不进行常规的DVT预防,其发生率可达30%以上,且有部分患者可继发肺栓塞,这也是骨科围手术期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3]。因此,采取有效措施预防骨科下肢大手术后DVT的发生十分重要。该研究以此入手,整群选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间该院收治的骨科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观察间歇气压疗法对骨科下肢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中医医院骨科就诊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该组病例共82例,其中髋关节骨折32例、股骨干骨折20例,胫骨平台骨折26例,多发性骨折4例。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其中治疗组男22例,女19例,年龄38~76岁,平均年龄(60±10)岁,髋关节骨折17例,股骨干骨折9例,胫骨平台骨折13例,多发性骨折2例;对照组男24例,女17例,年龄37~77岁,平均年龄(59±11)岁,髋关节骨折15例,股骨干骨折11例,胫骨平台骨折13例,多发性骨折2例;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骨折原因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均为初次行骨科手术治疗。
1.2 方法
对照组行预防护理措施,治疗组在预防护理措施的基础上,行间歇气压疗法。
1.2.1 预防护理措施 ①饮食护理:对患者进行饮食宣教,指导患者进食低脂、富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戒烟限酒,控制血压血糖。
②疼痛护理:术后的持续疼痛刺激可导致肌肉收缩、血流减慢,有促使DVT发生的可能。因此,入组患者均在术后常规使用镇痛泵止痛。
③心理护理:对患者进行预防DVT形成的宣教,如侵入性手术可使组织出血,导致体内凝血系统激活,易造成血管内凝血。术中麻醉及制动可致周围静脉血管舒张,术后卧床,肢体被动及肢体肿胀均可使血流缓慢。这些都可能导致血管内血栓形成。使患者及家属了解DVT形成的原因,消除紧张心理,配合护理。
④基础预防:指导患者床旁各种工具的使用,使患者能够在有问题时第一时间求教医护人员。术后在护士及家属的协助下,按摩患肢肌肉。麻醉作用消失后,协助患者行床上主动屈伸下肢及跖屈和背伸练习,内外翻运动,足踝的环转运动,特别是下肢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定时翻身,抬高患肢。及时观察患肢是否有颜色改变,是否有肿胀及肿胀程度如何,将基础预防贯穿于患者的整个围手术期。
⑤药物预防:关研究表明应用低分子肝素可减轻骨科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相关症状,并可降低血液高凝状态,是首选的预防用药。故术后常规使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4100 1次/d,持续10~14 d。用药期间定期监测凝血功能,观察牙龈、皮肤粘膜、消化道等有无出血情况。术后主要是脱水消肿防止肢体肿胀,应记录出入量,防止液体过少引起血液粘度过高,诱发DVT发生。
1.2.2 间歇气压疗法 间歇气压治疗仪(韩国WONJIN, Q1000)又称空气压力波治疗系统、循环压力治疗仪、梯度压力治疗仪、四肢循环仪等。主要通过对多腔气囊有顺序的反复充气放气,形成了对肢体和组织的循环压力,并达到促进血液流动及改善微循环的作用,防止凝血因子因血流缓慢而聚集黏附血管壁。间歇气压治疗2次/d,30 min/次,压力由低到高,逐渐调整,压力以病人可耐受为准。
1.3 观察指标
骨科手术后每天分别询问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有无下肢疼痛、肿胀、麻木或其他感觉异常的临床不适症状,并于术后第7天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行双下肢动静脉B超检查,记录DVT 发生情况。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住院期间,对照组41例,发生DVT 6例,发生率为14.6%。治疗组41例,发生DVT 1例,发生率为2.4%。两组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3.905,P
3 讨论
骨科患者因创伤后的应激反应造成血液呈现高凝状态,并且手术之后患者需要长期卧床进一步造成双下肢肌肉泵血能力下降,无法保证下肢静脉的顺利回流,从而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4]。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不仅能够造成患肢的缺血、肿胀、溃烂甚至坏死,有时会因为肺栓塞而危及患者生命[5],因而在骨科领域中,能如何有效地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很重要的临床价值[3]。
DVT形成的三大因素为血管壁损伤、血流缓慢及血液高凝状态。另外高龄、卧床、手术等也是诱发DVT的危险因素。因而仅仅做好预防护理措施还不够,还应需要借助其他方法如物理疗法,减少DVT发生几率,间歇气压疗法就是一种易于操作、无创、实用的物理疗法技术[6],它主要是通过对多腔气囊有顺序反复充放气形成对肢体组织的循环压力,对肢体远端到近端进行均匀有序的挤压,可促进静脉血液流动,同时,它还会影响一氧化氮合成酶的活性,促使内皮细胞释放一氧化氮,引起血管的扩张,促进血液流动[7]。
另外,有研究表明,将物理预防作为DVT的唯一预防方法时,DVT形成风险将降低至2/3[8]。与未使用间歇气压疗法的患者相比,使用间歇气压疗法可降低住院费用和DVT的发生率[9]。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也推荐将间歇气压疗法作为DVT形成和复发的重要措施[10]。而且在该研究中,骨科大手术患者术后在基础措施的基础上应用物理疗法即间歇气压疗法后,与仅仅应用基础措施组相比,DVT发生例数从6例降为1例,DVT发生率从14.6%降为 2.4%,也进一步证实和说明了间歇气压疗法在预防骨科大手术后DVT发生的有效性和重要性,因而,我们认为间歇气压疗法作为一种简便易行、疗效确切、患者易接受的治疗方法,值得骨科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黄芳.护理干预脊柱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J].中国实用医刊,2014,41(16):128.
[2] Piovella F,Wang CJ,Lu H,et al.Deep-vein thrombosis rates after major orthopedic surgery in Asia:an epidemiological study based on postoperative screening with centrally adjudicated bilateral venography[J].Thronb Haemost,2005,3(12): 2664-2670.
[3] 彭磊.骨科创伤术后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观[J].中国伤残医学,2015,23(2):91-92.
[4] 赵云昌.骨科创伤术后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处理[J].当代医学,2013,19(5):69-70.
[5] 林辉.骨科创伤术后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3,10(28):163.
[6] M Sobieraj-Teague, J HIRSH, G YIP, et al.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a new portable calf compression device (Venowave) for prevention of venous thrombosis in high-risk neurosurgical patients[J].J Thromb Haemost, 2012,10(2): 229-235.
[7] 宋秀娟.间歇性充气压力泵在预防老年肺癌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J].现代临床护理,2013(3):19-20.
[8] Lippi G,Favaloro EJ,Cervellin G.Prevention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focus on mechanical prophylaxis[J].Semin Thromb Hemost,201l,37(3): 237-251.
[9] 雷淑琴, 董跃华, 魏玉磊,等.间歇式充气压力治疗仪预防肺癌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研究中国医药,2014,9(3):335-336.
篇6
根据这几年课程改革实验的经验和出现的问题,在深入调查、认真研讨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颁发,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特别是对教师反映较多的问题也进行了调整,如在“数与代数”一节,将第二学段的内容“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方程”,改为“能解简单的方程(如3x+2=5,2x-x=3)”。这样安排,主要是考虑到中小学关于方程解法的衔接问题。另外,新教材降低了难度,不要求死记硬背,使学生容易理解,这样教学设计与以后学习解比较复杂的方程统一了起来,对学生的发展是有利的。
在以前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解简易方程的根据是加减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加数+加数=和
加数=和-加数
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因数×因数=积
因数=积÷因数
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除数×商
除数=被除数÷商
基于上述理念,在解简易方程时学生首先要明确方程的主结构类型是加减乘除中的哪一种,搞清未知数(或含未知数的式子)在方程中相当于四则运算的哪一种数(如是被除数还是除数,是积还是因数,是被减数还是减数),然后建立相应的关系式,再根据运算规律把关系式变形为较简单的方程。有了上面的基础,学生再观察新的方程次结构类型是加减乘除中的哪一种,将方程变形为更简单的方程,直到最后求出未知数的解。按照上面思路,利用加减乘除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解出所有的简易方程。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此部分内容的规定是: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方程。课程标准利用“天平”为学习等式的性质提供了一个情境:等式类似于一架天平,等式中的等号表示处于平衡状态。这个情境用天平平衡的道理,形象直观地帮助学生深化对“相等关系”的理解,让学生明白在等式的两边同时进行相同的运算,那么平衡就得到了维持,这其实正是等式的基本性质,然后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因此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学生是很容易理解的。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这一教学内容做如此改动的原因是:根据四则运算的互逆关系解方程,属于算术领域的思考方法;用等式性质解方程,属于代数领域的思考方法,而中学学习解方程用的是代数的方法。两者有联系,但后者是前者的发展与提高。这样,在解方程的教学中,学生将逐步接受并运用代数的方法思考、解决问题,思维水平得到提高。所以,《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里明确规定:在小学阶段学习解方程也是利用等式的性质,这样中学学习将不用再另起炉灶,小学与中学数学的衔接得到了加强。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指出,因为学生尚未学习正负数和分式方程的有关知识,因此a-x=b和a÷x=b类的方程不适合在小学阶段学习,故而将它们回避掉了,只出现了未知数x做加数、被减数、因数、被除数的形式。可是在人教版教材及各类考试中却依旧出现了a-x=b和a÷x=b类的方程题,学生很迷茫。这时教师教学生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学生不太容易理解。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简易方程,本意是与中学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保持一致,但在实践中却事与愿违。一是造成某些简易方程在小学不能解;二是小学生在没有相应铺垫的情况下不习惯此解法,经常出现各种莫名其妙的错误;三是小学生熟悉的加减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不能在解简易方程时进一步得到巩固;四是若在小学就讲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则在中学学习不等式的解法时不等式的性质与等式的性质不能有效对比。
篇7
【关键词】数学文化 课程资源 数学教育
【基金项目】2011年度广西高等学校科研资助项目200103YB077。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154-02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数学教育应是数学文化的教育”这个观点已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包括小学数学教师所接受,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也成为了数学教师的共识。但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课程资源问题成为了困扰着数学课程改革推广和实施的关键问题之一。“以本为本”的课程观念,显然已不能适应新课程的基本要求。要保证新课程实施的质量,一线教师必须树立开放的课程理念,从教材的被动的忠实执行者变为课程的主动积极的创建者,充分开发和利用数学文化的课程资源。
一、课程形态的数学文化内涵
当前,我国学者对数学文化的内涵有各种不同的理解,主要从人类文化学、数学活动和数学史等不同维度对数学文化的涵义作出解释。从宽泛的角度来理解数学文化,可以让我们超越数学知识,从更广阔的文化视野去重新审视数学。但从小学数学课程资源的角度出发,我们更需要关注其课程形态,将研究的视点落到数学文化与数学学科教育的融合。
什么是课程形态的数学文化呢?郑强,郑庆全指出:“作为课程形态的数学文化,我们认为,它应反映数学文化研究的成果,从可操作的实践层面,为数学文化教育价值的实现奠定基础,它应从哲学的层次,用通俗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数学思想观念系统,并以一定的形式呈现给学习者。”既包括如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数学的语言和问题、数学家、数学史以及数学在日常生活和其他科学中的应用等体现数学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的事物或对象;又包括那些蕴含于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过程之中的意识形态和精神领域的因素,如数学的思想、方法、观念、意识、态度、精神和数学美等。基于这样的理解,小学数学教学不仅应当关注那些显性的数学知识,还应特别关注那些隐性的数学观念。只有将两者的教学有机融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获得对数学的完整认识。
二、基于数学文化的课程与课程资源
(一)课程
在教育领域中,课程是涵义最复杂、歧义最多的概念之一。关于课程的定义很多,关于课程本质的论述也很多。当前普遍认为,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性质定位为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并明确指出:数学课程除了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应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突出以人的发展为本,强调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是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这就要求教师从数学文化的角度去解读与实施小学数学课程。
(二)课程资源
当前,有关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很多,但并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定义。《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课程资源是指应用于教与学活动中的各种资源。”主要包括文本资源――如教科书、教师用书,教与学的辅助用书、教学挂图等;信息技术资源――如网络、数学软件、多媒体光盘等;社会教育资源――如教育与学科专家,图书馆、少年宫、博物馆,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环境与工具――如日常生活环境中的数学信息,用于操作的学具或教具,数学实验室等;生成性资源――如教学活动中提出的问题、学生的作品、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课堂实录等。
数学课程资源与数学课程的关系非常密切,它是数学课程内部的构成要素和运作条件,是数学新课程得以有效实施的坚实基础和重要保障。开放的、动态的、多元的数学文化课程观,拓展了数学课程资源的视野,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增添了无限的活力。
三、开发利用小学数学文化课程资源的策略
众所周知,数学文化来源于自然、社会、生产、生活。然而,这些内容又都是繁杂无序的,没有什么组织结构,教师必须经过适当的筛选和一定的教学加工,才能把它们改造成“教育形态”的课程资源。
(一)拓展教材资源,充分发挥教材中显性数学文化内容的教学价值
当前,各种版本的新教材都着力落实数学文化教育的要求,不仅在数学知识的编写中有机渗透了文化内容,还专门开辟了栏目予以体现。例如,在人教版教材、北师大版教材、苏教版教材和西南师大版教材中都不约而同地设置了“你知道吗”栏目。包含一些介绍数学背景知识的辅助材料,如数学史料、一些数学概念产生的背景材料、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数学家的介绍、数学在现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等。成为教材中体现数学文化的主要窗口。但由于篇幅有限,且要考虑有限的课堂时间,这部分内容在不同学段的呈现方式大致相同,且被压缩、分解得支离破碎。这就要求教师要依托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进一步阅读、介绍相关的数学史,甚至开发多品种、多形式的数学普及类读物,以使学生对数学的发生与发展过程有所了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和价值。
(二)挖掘生活中的数学教学素材,渗透数学的应用价值
数学学科是一门重视强调学习环境和社会、民族背景的学科,所以,离开了客观环境背景和因素的教学活动,对学生数学文化素养及认知发展都是不利的。数学的文化意义不仅在于知识本身和它的内涵,更在于它的应用价值,从这个角度讲,关于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相关教学资源是数学科学与数学文化的最佳契合点。教师应注意挖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或数学问题作为教学素材,或将教材中的问题适当开放使之更接近实际,让学生得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比如广西是一个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而每一个民族都有其自身的生活方式,有其自身的民族文化,这其中也包含他们的数学文化。绣球、壮锦、铜鼓、鼓楼、风雨桥及各少数民族的服饰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文化资源。教师挖掘出适合于民族地区的课程资源,即可以补充学校课程的不足,又能引导学生从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进而内化成为一种习惯,懂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所在,增强了数学服务生活的应用意识。
(三)注重多学科知识文化的整合,着力提升学生数学文化认知
“整合”是课改中的一种新思路。新一轮课改特别强调各学科都要力求与相关学科的相互融合,使课程内容跨越学科之间的鸿沟,最大限度地体现知识的整体面貌。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着与语文、科学、体育、美术等学科沟通联系,一方面可以让其他学科知识充实数学课堂,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各学科知识的整合。从其它学科中挖掘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创设情境,或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其他学科的问题,这是课改中的一种新理念、新尝试。
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部分例5:“非洲野狗的最高速度是56千米/时,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鸵鸟的最高速度是多少千米/时?”仅就数学课程内容的设置而言,这样的题目无可厚非,但是,题目的内容明显忽视了学生的所处的生活实际,没有几个学生能在生活中接触到非洲野狗等事物,若是将以上两种动物换成生活中常见的小猫、小狗,又必定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于是,淄博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小学的荣老师在讲授这个内容时,根据学生刚刚在科学课中学过声音传播方面的知识,设置了这样一道例题:“常温下,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是1400米/秒,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是水中速度的0.25倍,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米/秒?”这样一来,不但消减了学科之间的隔阂,而且有利于学生对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进行记忆、理解和整合。
(四)适时捕捉教学中的有效生成,浸润数学文化的人文教育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只有生成性的课堂才具有生命的气息。著名教育家叶澜曾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的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学生不仅是课堂的“主体”,也是教学“资源”的构成和生成者。对于教学过程中学生有价值的生成,教师可以巧妙地将数学发展中的若干重要事件、重要人物与重要成果融入到教育中去。数学教学可以如语文、音乐、美术等教学那样使数学知识折射出人的意志和智慧,因而富有“人性化”,学生在开心和感动中获得知识上的提高,更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人格的教育。真正实现将数学的教育通过数学文化的教育落实到提升学生的人文教育上。
数学以它特有的文化内涵带给人们不一样的思考,拓宽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它积淀的深厚文化,给了我们巨大的教学资源。我们应努力地将这一资源充分利用到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地位的教学中去使数学学习成为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方法、感悟人生、提高人格的生命历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李红梅. 数学教师的“数学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素质 [J].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9,9.
[3]孙芳.用好课程资源,让课堂更多姿多彩――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3,(20).
篇8
浙江省2013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试题
课程代码:03330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掌握必需的数学知识和应用技能是属于小学数学课程总体目标中
A.知识与技能 B.数学思考
C.解决问题 D.情感与态度
2.“课题学习”是属于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四大领域中的
A.数与代数 B.空间与图形
C.统计与概念 D.实践与综合应用
3.小学数学教材编写具有通俗易懂、语言规范、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等体现了教材的
A.思想性原则 B.系统性原则
C.应用性原则 D.可读性原则
4.利用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凑一凑等办法,让学生去发现三角形三内角和的命题,这种学习叫做
A.发现学习 B.接受学习
C.机械学习 D.无意义学习
5.大力提倡发现学习的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桑代克 B.皮亚杰
C.布鲁纳 D.库恩
6.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关系是
A.上位关系 B.下位关系
C.并列关系 D.属种关系
7.标本、模型是属于
A.传统教学手段 B.电化教学手段
C.现代化教学手段 D.网络教学手段
8.在教学字母表示数过程中,教材编排如32÷=8运算,这是学习数学字母表示数的
A.练习阶段 B.孕伏阶段
C.过渡阶段 D.正式学习阶段
9.在教学正、反比例,教师应在教学上渗透的是
A.数形结合思想 B.转化思想
C.函数思想 D.归纳类比思想
10.女生在男生前面,男生在女生的后面,这种表述的标准是
A.男生 B.女生
C.观察者 D.地球仪
11.能清楚地表述出每个项目的具体数目是
A.象形统计图 B.条形统计图
C.折线统计图 D.扇形统计图
12.某主观型数学测验题的满分分数是8分,高分组人数是95人,实得分数是579分,则高分组的得分率为0.76,则该题难度系数是
A.0.53 B.0.76
C.0.30 D.1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小题1分,共11分)
判断下列各题,在答题纸相应位置正确的涂“A”,错误的涂“B”。
13.基础数学又称为纯数学。
14.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方向要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和自信心,不需要对学生严格训练。
15.教材的重点就是教学重点。
16.像0.1、0.2、1.2、1.4……等都是小数,这种概念的表现形式是用定义形式来揭示概念。
17.教学方法就是教学方式。
18.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阅读课本获取知识的方法叫做练习法。
19.为导入新课和讲解新知识而组织练习叫做综合性练习。
20.说教材只要说出某一单元或一节课的教材地位与作用、意义即可。
21.小学数学先学习完分数再学习小数。
22.数学中概念、公式、法则等都是数学建模的结果。
23.教学过程的核心问题是教学结构。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空1分,共24分)
24.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_______、_______、_______,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25.小学生数学学习的一般过程有三个阶段,它包括_______阶段、_______阶段、_______阶段。
26.数学技能通常表现为完成数学活动时_______的自动化,这种_______的活动方式是在已有的_______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
27.数学问题一般由三部分构成:_______、_______、_______。
28.学生对数学学习认识、情感与行为倾向叫做_______。
29.教学手段是指_______,开展教学活动,相互_______。
30.幻灯媒体属于_______媒体。
31.小学数学的主要课型分为_______课和_______课。
32.教学“线段、直线、射线”比较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和认识规律的顺序,先教_______。
33.激励功能主要指_______在小学数学教学上所起到的_______。
34.统计法是指通过_______等方法获得的数据需要进行_______。
35.能清楚地反映部分与总数之间的数量关系的统计图是_______。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36.北师大版教材的特点是什么?
37.数学规则学习应注意哪些问题?
38.情感与态度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39.使用教具应注意什么?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0.论述教材重点、难点,并举例说明。
41.论述如何促进学生数学技能形成。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景教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238-01
情境,指在一定时间内各种情况的相对的或结合的境况。包括戏剧情境、规定情境、社会情境、学习情境等。教学情境是一种关于学校的环境设置、教师的教学气氛营造的理论范畴,主要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境”主要是指教学环境,既包括学生所处的物理环境,如学校的各种硬件设施,也包括学校的各种软件设施,如教室的陈设与布置,学校的卫生、绿化以及教师的技能技巧和责任心等。著名教育家乔纳森在《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中曾这样描述到:“情境是利用一个熟悉的参照物,帮助学习者将一个要探索的概念与熟悉的经验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经验来解释、说明,形成自己的知识。”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根据自我的教学特色、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使自己的教学效果不断优化,达到最佳状态。
教学情境是联系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纽带,是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桥梁。一个好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它所蕴含的大量数学信息
能给学生提供广泛的数学活动的机会。《全日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生活化、情境化与知识系统性的关系。”同时“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景中辨认或者举例说明对象。”
创设和谐教学情境,优化课堂结构,是当下课改的一大亮点,它不仅有效地解决了知识的抽象性与认识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还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想象、思考、探索,去解决问题或发现规律,能够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建立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我们认为,在小学教学中抓好情境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利用情境,引入新课
新课的导入是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很多教师认为,创设饶有兴趣的情境引入新课的学习,只是语文科老师的“专利”,数学课程的学习只需教师把知识点讲清楚即可。这是一种极为错误的想法。可以说,一堂成功德数学课就是从精彩的情境导入开始的。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关于“3的倍数”这一知识点时,就可以结合情境进入新课。老师可以采用这样的谈话:
“同学们,现在我们要向灾区的孩子奉献爱心,第一次捐款的数额的8224元,这些钱啊是同学们爱心的凝聚。”
“现在啊,老师要讲这些钱平均捐给两所学校,你们看看,没所学校得到的钱是整数吗?”
“如果把这些钱平均捐给3所学校呢?”
这样的情境来自生活,同学们对此有很强的亲近感,老师和学生的一番对话,把学生带进了献爱心的场面,在这样的场面感下,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思考的兴趣也逐渐激起。
二、创设情境,化解难点
在五年级下册的“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部分内容教学中,很多老师都觉得很抽象,学生对于分数的性质的把握总是很模糊,在做练习时常常出错,有一个聪明的老师创设了小猴和猴王分饼的故事:
一天,猴王买三个同样的饼,拿出一个平均切成四快,给第一只小猴一块,第二只小猴见到说:“太少了,我要两块。”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八块,给第二只小猴两块。第三只小猴更加贪婪无比,说:“我要三块。”于是猴王把第三块饼切成十二块,给第三只小猴三块。大家想一想,哪知猴子分得最多?学生的回答各种各样,但也有同学回答正确。事实上,这位老师已经把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抽象的数学问题情境化了,在这有趣的话题中小猴子的活泼可爱,猴王的老练稳重和数学问题合二为一,给同学们带来了巨大的感染力。整个课堂不在沉重,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发现了问题,并树立起了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兴趣。
三、再造情境,总结深华
我们认为,一节高效的数学课的收束阶段并不仅仅安排作业或者简单的知识的总结。这样的结尾方式,久而久之只会让学生觉得数学课程的刻板和乏味,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的结尾阶段,老师很好地在前面情境的基础上,继续创造精彩的情境氛围,势必会给整节知识带来锦上添花的教学效果。
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问题;建议
G623.5
数学是一门以逻辑与思维的分析为基础的主要学科课程,数学教育在总课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小学数学重在课程的基础与方式,通过初级的运算以及思维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为更高级别的数学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在这一过程中,小学数学的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更好的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已经成为了教师重要探讨的问题。
一、小学数学教育的教学现状
在现阶段,许多小学在对小学的数学教育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些进步性主要表现在两个不同的方面。首先,小学数学教师的素质水平在普遍的提高,在过去,尤其是农村一些偏远的小学地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人教授多个班级,多个学科,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教学的专业性的学习,不利于对学生传授较为专业的知识,但是,在现阶段,对数学的教学过程中,都是采用了较为专业的数学教学,这些教师都是从专业的师范学校毕业,并且在高校学习期间都是数学专业的毕业,这样就提高了自身的素质水平,也完善了对小学生所讲授的知识。其次,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善于运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技术,来演示一些较为抽象的小学生难以懂得的知识,增强了小学生的理解性。这些都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进步性。但是,由于小学数学教学的难度性以及其的因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仍面临着一些问题,以下就此来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目标过高,学生难以达成
在应试教育的这一大的背景下,学校希望通过制定较高的目标来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从而提高学校教学成绩,提高升学率。但是根据动机理论进行相应的分析可以知道,过度的定立高目标是不利于期望值的达成的,反而会降低教学效率。另外小学生这一阶段处于自我探索自我发现的阶段,在这一发展的身心发展还不完全,所以在对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适合灌输太多的知识,这样就违背了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状态,影响小学生的学习效率,不利于小学生自身的进步与提升。所以,教师在对数学的教学过程中,目标不宜定的过高。
2.教学方式过于单一,课堂沉闷
数学是一门比较特别的课程,教师在对课程讲授的过程中,所要传授的内容比较多,知识内容比较丰富,同时难度也较大,这一教学性质就使得数学教师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方式较为单一,教师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常只会采用较为单一的教学方式,单纯的传授相关的知识,不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样学生在课程的学习的课程中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大大的降低,课堂的学习的氛围也较为沉闷,这种教学模式是一种效率较为低下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以及学生对数学课程的更好的学习,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充分的解决这一问题,从而更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
三、解决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问题的主要策略
解决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主要策略的探讨,需要集中从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目标两个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只有把握一个合理的教学目标,改变单一化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与积极性,才能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水平与能力。
1.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符合小学生的身心l展状况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制定一个合理的教学目标,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不同的行为主体充分参与,首先,在小学教学的教学目标制定的过程中,学校教学单位必须要充分发挥作用。学校相关的教学单位必须要根据本校数学课程教学情况以及教学进城制定一个合适的教学目标,同时,学校教学单位的教学重点不能只是在应试教育上,还要充分重视素质教育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不把学习成绩的提升作为唯一的发展目标。其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单纯的为了提高自身的教学效率而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与思维的能力,减少过度的对学生施加压力,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增强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水平。
2.丰富教学方式,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小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一改原来的教学风格与教学模式,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采用讨论式,问答式以及演示等教学方式,让小学生通过与同学间的探讨增进对数学知识的了解,其次,在小学的数学的教授过程中,教师为了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采用学生轮流讲授习题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力,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很好的活跃课堂氛围。所以,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必须要一改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韩前敏 ,读与写:上,下旬,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