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风险与对策范文

时间:2024-01-05 17:44: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风险与对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管理风险与对策

篇1

云南省红河州绿春县人民医院,云南红河 652500

[摘要] 目的 分析产科护理的风险因素,并总结出应对管理措施。方法 对我院产科护理中所存在以及潜在风险进行分析,并对产科中的风险管理制定以及实施的细则进行相应的修订完善。结果 在对产科的风险管理进行强化后,其护理质量得到显著提高,且护理中所出现的差错、缺陷以及纠纷等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 对产科的护理工作制定风险管理制度,并实行可行、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使得产科中的护理风险最大程度的减少,从而确保孕产妇的护理达到安全、优质。

[

关键词 ] 妇产科;护理风险;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3(a)-0041-02

在护理过程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不安全因素,即护理风险。在医院所有科室中,产科的风险系数最高,其护理工作与孕产妇以及新生儿两者生命紧密相关。在产科护理的整个过程之中,其风险因素无时不在,必须予以足够高的重视,并采取相对应对管理对策,从而降低产科护理风险的发生率[1]。现为了分析产科护理的风险因素,并总结出应对管理措施,选取了我院产科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3年1月我院妇产科病区2000实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我院产科护理中所存在以及潜在风险进行分析,并对产科中的风险管理制定以及实施的细则进行相应的修订完善。

1.2方法

在我院产科接受的2000实例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分类,从而统计出每种风险的发生率,之后再以未实施护理风险制度之前的风险例数为空白对照组,而行产科风险管理之后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最后进行分析。

1.3 研究指标

对本院产科所出现的护理事件予以分类整理,并统计出其发生率。主要指标有:文件的不规范书写、执行制度不严谨、没有责任心、环境外因、无法律观念、技术不够硬、护理人员不足、管理因素、排班安排不合理、患者因素。

1.4 统计学方法

所得的数据采用spss 12.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妇产科所存在的风险

四年之中,共受理2000件护理事件,而护理风险有48件,占2.4%。在众多风险因素中,因文件书写不规范手写造成的风险事件为16件,占33.3%,排在首位,这很值得医院予以高度重视。因两个及两个以上原因造成的风险事件共11件。如表1。

2.2护理风险因素与对策

对产科中的护理工作人员,予以护理技能提升,之中极为重要的措施是培养其团队精神,使得护理人员能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最终共同进步。对护理人员实行团训时,应协助各个成员,使其明白,在护理团队中,其价值是极为重要的,都是缺一不可的。使护理人员养成积极的工作心态,并将其个人价值观同整个

护理团队的共同目标密切结合,让其以良好心态,去完成相应的护理内容,并应使病人及其家属的满意度逐渐提升。在重视护理人员的技能培训时,应更加注重其道德素质的培养,将其道德素质摆在第一位。严格要求护理人员,在应用熟练护理技能进行救助时,还应该以良好态度对待患者及其家属,此点特别重要。与此同时,还需提倡医护工作人员做到互相协作以及合理沟通,进而更好为患者服务[2]。

2.3 实施护理风险管理之前与之后的结果比较

在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制度之前,一共护理患者1200例,这之中出现36例护理风险;而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制度之后,共护理患者800例,其中出现护理风险有12例,具体情况如下表2。

从以上可知,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制度之后,发生风险事件的比率明显下降,管理前后存在显著差异(P<0.05)。

3讨论

产科是医院护理纠纷事件的高发部门,随着人们的维权意识逐渐增强,怎样健全护理风险管理制度,提升抗风险能力以及避免护理差错,降低风险发生率,是目前护理主管部门应该重视的课题。现为了分析产科护理的风险因素,并总结出应对管理措施,我们做了此次研究。

在本次研究结果中,共发生48例护理风险事件,其中文件的不规范书写所引起的有16例,占总风险事件的33.3%,排在所有因素的首位。因此,致使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的众多因素之中,最为主要的是由于文件的不规范书写所致。此外,由于管理因素、排班安排不合理以及护理人员无责任心等原因也占有很大比率。在产科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机制之前,发生了36例护理风险事件,占总风险事件的75%;而实行风险管理机制以后,仅有12例风险事件发生,占25%。因此,实施护理护理风险管理机制,能够明显降低风险发生率。

具体风险应对措施有以下几点:①强化以人为本规范管理,协调好人力资源[3]。对于离职护士,医院要予以重视,并及时做好补充工作,从而加强护理团队内部稳定性。护理主管部门不仅要对在岗护士予以关心,还需对因病而休假的护士积极关心,使护理团队互帮互助,团结友爱,进而提高团队凝聚力。②加强带教及培训。对于新上岗的护理人员,应该加强带教及培训工作,重点在于:使其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4]。③重视护理细节,规范护理工作。在医院,妇产科的责任重大,且风险性高。尤其是护理的对象所具有的特殊性,若每个细节出现失控以及忽视,均有可能导致护理风险发生。因此,护士长需做好重点以及细节管理[5]。④护理文书应规范书写以及管理。在护理风险事故发生之后,护理文书成为举证责任的直接依据。因此,护理文书必须做到记录及时、真实、确切、完整,且无涂改。所以,在书写护理文书时,应先安排资历较深的护士。而新上岗的护士,不可直接进行护理文书的书写,应先写草稿,在让其带教老师进行修改,最终再正式书写[6]。⑤强化查对制度以及交接班制度。护理缺陷以及差错,通常是因为查对以及交接的不到位所致[7]。因此,为了防止这类意外的发生,就必须将查对制度以及交接制度做到落实到位。

综上所述,在产科中,护理风险是无时不在的,因此必须制定合理的风险管理机制。只有对产科的护理工作所存在或是潜在的风险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并实行可行、有效的预防措施,方能使得产科中的护理风险最大程度的减少,从而确保孕产妇的护理达到安全、优质。

[

参考文献]

[1] 侯艳青,张彩霞.对科室护理安全管理方法的思考[J].当代医学,2010(1):117.

[2] 韩媛媛.浅谈临床护士如何避免护患纠纷[J].当代医学,2010(1):99.

[3] 孔福仙,何松明.基层医院护理部在护理风险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中医急症,2010(2):362-363.

[4] 王素美.腹腔镜手术中的护理风险与防范[J].淮海医药,2010(1):74-75.

[5] 周莉.预防性控制在护理风险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0(1):104-105.

[6] 张凤玲,蔡顺云,张广莉.22例护理用药风险分析[J].现代医院,2010(2):107-108.

篇2

由于医学的双重性、复杂性、特殊性,决定了医疗活动是个高风险行业,特别是产科专业更是高风险专业之一。做好护理工作中风险监控,提出防范措施,提高应对能力,对减少护患纠纷有重要现实意义。

护理操作中潜在不安全因素

违反三查七对:护士为会阴侧切患者输液时,由于未仔细核对医嘱、治疗单,医嘱开甲硝唑,错用为替硝唑,尽管产妇未出现任何临床症状和体征,但护士的过失行为,给产妇的心理甚至生理造成潜在不良影响。少数护士在给婴儿洗澡时,不严格查对手圈,以致抱错新生婴儿。违反操作技术常规,不按时巡视病房,如发现被盗婴儿事件,医院未尽到安全保护义务,构成违约,应承担责任。不按常规结扎新生儿脐带,或不按常规观察脐带出血,如新生儿出现休克甚至死亡,护士将有不可推的责任;为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时不认真,漏种或复种。接生完后未按常规检查阴道、,将纱布遗留于阴道导致感染等,阴道壁血肿,缝合时留有死腔或缝合时未超过伤口顶端。

孕产妇的隐私问题:由于产科工作特点,必须了解孕产妇的婚育史、家族史,入院评估时可能设及患者不愿公开的隐私,如未婚先孕、性病、艾滋病等,医护人员应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同情,为之保密,切不可讥笑、蔑视患者。若随便议论,造成扩散,则视为侵犯了孕妇的隐私权。进行各项护理操作过程中,注意遮挡患者,以减少患者的心理不适,特别是身体的隐私部份。属孕产妇的隐私领域,未经本人同意,任何人不得观看、拍摄、触摸。

管理与对策

加强法律、法规知识学习:护理人员必须认真学习医疗卫生相关法律、法规、诊疗护理规范,并在工作实践中认真贯彻执行[1],结合自己在产科工作的特点,对产妇的各种护理记录时间、隐私问题等邀请医院的法律顾问进行解析,不断提高护理人员护理工作中时间位点、医嘱签名、个人隐私的重视,增强证据意识。护理人员应认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护法》、《医务人员道德法及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知识,明确保护患者的利益就是保护自身利益的深刻道理,充分认识提高护理操作技术,护理文件书写质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严格要求自己,尽职尽责为孕产妇服务。

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培训:采取岗位培训和外出进修学习相结合,让护士不断“充电”,学习新技术和护患沟通技巧,培训基本技能,做到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病情观察,恰当地处理护理问题,及时准确规范记录。禁止漏记、错记、涂改、主观臆造,严格执行每日查对制度,严格把关,各负其责。

建立良好的医患护患关系:加强责任心,提高专业基础水平,各项技术操作认真、细致、准确,杜绝差错发生,严格三查七对。每个护理人员,必须把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念根植于心中,根据患者的需要,真正解决患者的问题,针对不同类型的产妇,采取符合其身、心、病等特点的护理措施。与患者谈心,讲解疾病的有关知识,满足其对知识的需求。应用多种形式做好健康教育。使产妇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生理、心理状态。

加强安全质量教育: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观念,加强责任心,倡导慎独精神。遵重产妇的隐私权,为孕产妇隐私保密,不擅自公开孕产妇的健康资料,在操作过程中,尊重孕妇的意愿,注意遮挡,如有实习生观摩时,应征求孕产妇意见。做好文字记录,利用各种会议、查房、讲座进行安全教育。

建立完善护理质量控制体系,层层把关:强化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的责任和自我监控意识,变被动重视为自觉自我监控,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讲评,找出原因,提出解决措施。作为产科护士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法律意识和医疗安全意识,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以人为本,对护理环节作进一步调整、补充、完善,尽最大努力为孕产妇提供高质量、安全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 陈雅利.医嘱签名中潜在法律问题及对策[J].现代护理报,2008,4:17.

我国甲流疫苗保护率达87.3%

历时1年,追踪观察9万余人,北京市CDC(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次获得了甲型H1N1流感疫苗实际保护效果数据,并首次证实接种甲流疫苗不存在美国1976年接种猪流感疫苗后发生格林-巴利综合征病例现象。该研究报告近日刊发在最新一期国际知名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

篇3

关键词:企业;账务管理;风险与对策

账务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随着企业间商业联系的增多,企业间的账务往来也更加频繁,推动了市场经济的繁荣。然而,在繁荣的背后也隐藏着一定的危机,不少企业没有对对账务进行到位的管理,使得企业无法及时收回应收账款,也不能提前准备好应付账款,使企业受到了一定的经济损失,也干扰了企业的正常运行。这就要求企业管理人员必须采取科学的措施来完善企业的账务管理水平。

一、企业账务风险的产生原因

企业资本的顺利运转是企业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企业账务风险的产生原因有很多,从资本结构到账务管理,从企业决策到财务审计,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会导致企业账务风险的发生。

1.账务关系处理不当

我国很多大中型企业存在企业部门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账务关系混乱的现象,且不少企业资金收支权责不清的现象也较为严重,导致企业中存在许多坏账,最终引起账务危机。如青岛健特生物有限公司在产品销售上过多的依赖亘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没有很好的处理公司之间的债务关系,导致企业中存在近乎1亿元的不良资产,最终引起企业股价暴跌,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行。

2.监督机制不健全

建立健全账务监督机制是企业规避账务风险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我国很多企业都没有建立健全的掌握监督机制,还有的企业虽然建立了账务监督机制,却没有很好的贯彻执行,使得机制成为空中楼阁,难以追究实际资产责任,为账务风险的产生创造了前提。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都有审计部门,通畅,企业审计部门的职能为依据企业财务制度对企业财务进行审核与监督,确保企业的盈利,保障企业经营的合法进行。然而,从当前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仍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首先,大部分企业审计机构的内部控制不够严格,审计监督职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不少企业的审计机构只是挂牌办公室,形同虚设,还有的企业审计部门工作人员权责不清,不能有效的相互制约与监督,使得企业审计监督停留在表面上。其次,审计人员法律意识淡薄,严格来说,企业审计部门应当与企业会计部门相互独立,但是当前相当一部分企业的审计与会计仍然属于一个部门,不少企业只设立了财务科,审计、财务工作区分不清,审计人员对各项法律法规也不够熟悉,对国家税收政策缺乏详细的了解,使得审计监督难以有效发挥作用。

3.财务人员账务风险意识淡薄

很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缺乏账务风险意识,不少财务人员的工作只是做账,制作报表,进行核算,这固然与企业的管理体系不健全有关,但更大的原因在于财务人员自身风险意识的薄弱。相当一部分企业的财务人员缺乏工作责任心,工作不积极,不思进取,满足于现状,难以实现将自身工作由会计核算转变为会计管理。很多企业虽然对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但业务培训的内容却仅限于对核算等基础知识的考核,账务风险并没有被纳入到培训范围。财务人员思想上的认知不足使得企业账务风险进一步增加。

4.资金管理混乱

很多企业的经营资金并没有真正的用到企业生产经营上,而是被占用、挪用。企业资金使用效率不高,企业发展缓慢。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不少企业存在银行多户头开户现象,如有的企业在建设银行有基本账户,又去信用社增开临时账户,很多企业资金都停留在临时账户中,没有及时入账。其次,现金管理不严格,有的企业的领导缺乏自我约束意识,尤其是民营企业的领导,随意打白条借用企业资金,导致企业借出的资金无法及时收到还款,还有的企业借款人离开企业后拒绝还款,导致企业坏账的产生。第三,不少企业盲目追求高消费,购置价格昂贵的办公用品,挤占正常运营所需的资金。最后,很多地方政府部门与社会团体为了筹集资金以各种名义向企业强行摊派指标,对企业的正常运转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二、控制企业账务风险的对策

1.处理好企业账务关系

首先,应处理好企业间与企业内部各部门间的账务关系,做到权责明确,减少坏账和不良资产。建立明确的账务管理目标,提前做好企业预算,明确企业各部门的任务,有计划的融资、投资,加强对各个运营环节的管理,在分配企业利润时,应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使用集中结算、银行、财务公司、公社账户等方式,最大限度的减少企业账务风险。我国很多大型企业如联想、海尔等都实行统一结算,使企业资金的使用与调配更加集约化,有效的降低了企业的财务风险。同时,企业还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只有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企业管理制度才能充分调动企业管理人员与职工的积极性,促进企业账务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2.建立企业账务风险预警机制

建立灵敏的掌握风险预警机制是企业规避账务风险的有效途径。可以通过报表法、观察法等方法监督企业的财务行为,通过分析企业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等资料预测企业可能存在的账务风险。其次,建立总账预警,企业可以通过引进第三方财务管理或聘用会计师等方式对企业总账进行审查,明确企业账目存在的风险。最后,企业应在各个部门设立预警机制,为各个部门制定合理的账目预警判断标准,督促各个部门对自己的账目进行细致的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存在的账目问题。企业要充分认识到应收账款的重要性,避免只抓生产、销售的工作观念,企业产品或服务售出后,要注意对应收款项的收取,保证企业账目管理的严谨与科学。

3.加强企业财务人员的账务风险意识

企业应加强企业财务人员的账务风险一是,使企业会计人员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从规避账务风险的角度出发,重新构建会计部门组织结构,使其能够充分的对企业的各个环节有所掌握,更加深入的做好企业管理工作。首先,要加强对企业财务人员的培训与教育,使其掌握扎实的账务管理知识,能够及时的发挥并处理企业账目中存在的问题,其次要使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充分认识到自己对企业运行的重要作用,树立起爱岗敬业的工作责任心。

4.加强资金管理

企业还要加强对企业资金的管理,建立健全的资金管理制度,理清企业资金的收支与保管,明确各个工作岗位的职责,对不相容岗位实行严格的分离,还可实行岗位轮换制度。明确企业审计部门与会计部门各自的作用,发挥好审计部门的监督作用。同时,企业领导也要增强对企业账务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主动为企业的账务管理创造有利条件,提供充足的制度与财力、人力保障,同时,企业领导还有严格约束自身的行为,避免用手中的权力去影响企业职工的正常工作。最后,还要加强对账务问题的检查与惩治力度,企业审计部门,会计部门要加强对企业账目的检查与核实,对于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迅速找到责任归属,加强对企业领导、财务人员与责任人的惩罚力度。只有加强惩治力度,才能有效的引起企业各个岗位职工对账务问题的重视,督促财务人员在自身工作中严格遵守《会计法》和《企业会计制度》,减少企业领导与财务人员的过失。同时,为了避免企业领导与财务人员因不清楚为理由推脱责任,还应加强对企业领导与财务管理人员的法律知识教育,使其增强法制观念,自觉遵守相关法律的规定。

总结:

总而言之,要想规避企业账务管理风险,企业必须以会计工作为中心,在保证企业账目准确可靠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财务信息反馈机制,摒弃传统核算会计的思想,强化企业资金的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与时候审核,提高企业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充分发挥好财务人员的管理职能,减少企业不合理支出,控制好企业资金的使用。只有这样才能优化企业资本结构,增强企业竞争力。(作者单位:广东南沙安华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邓长才.浅谈企业财务风险与防范[J].工业审计与会计,2008(06).

[2] 马息征.企业财务风险的构成及其防范[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0(08).

[3] 胡小红.试论企业的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J].涟钢科技与管理,2009(06).

[4] 罗永红.论企业账务管理中相关问题分析及对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7).

篇4

〔摘要〕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的健全与否,直接关系到银行的风险程度和风险管理的能力。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现行风险管理制度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加大了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和金融风险。为此,必须创新风险管理制度,改善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再造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构建风险管理制度的基础设施,实现对所有风险准确和及时地度量、分析、防范和化解。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风险管理

一、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面临的主要风险

目前的国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还没有形成一个全面整体的风险管理系统,仅在个别业务部门有所体现,缺乏统一管理,全行业风险管理零散,各自为战,从决策层面到基层机构缺乏整体的、系统的风险评估、识别、预警和反映机制,特别是风险管理的理念还没有根植于银行从业人员思想中去。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普遍实行“行长负责制基础上的分级授权职能分离”的审批制度,具有信贷审批权限的银行的决策程序简单概括为: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检查。

在上述决策程序中,当客户提出信贷申请时,首先由信贷经营机构客户经理开展贷前调查,收集客户的各项资料,并进行初步审查。若受理申请,则在收集到客户的完整资料后,交给贷前风险管理部门,由其运用有关方法对风险进行评估和控制,主要包括评定客户资信等级、评估项目风险以及设定客户信用限额等,然后将有关资料提交信贷审批机构。再由信贷审批机构按照有关的信贷政策和客户的信贷限额对具体的信贷项目进行审批,作出是否发放信贷的决策。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审批一般包括审查和批准两个子环节,即首先由信贷审查机构对信贷项目进行审查,然后再由银行行长进行确认批准,作出最后决策。信贷发放后,由信贷经营部门客户经理负责对信贷的各种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并到期收回信贷。若信贷项目发生风险,则由资产保全部门负责采取措施进行资产保全。

根据金融风险管理基本流程,我国商业银行现行的信贷决策程序整体尚欠完整,仅涵盖了信用风险识别与度量、防范与控制等两个步骤,风险战略及管理评价等两个环节相对薄弱,有的银行甚至没有明确的信用风险管理战略,也未对一定时期的风险管理效果进行系统地评价和反馈,同时各银行在决策环节中也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为:

1.理念上的认识还和现代风险管理存在着差距。商业银行是高风险的行业。在我国由于资本市场极不发达,企业融资需求主要是通过间接融资来进行,这就使得银行的资产运作空间十分狭窄,加上我国银行业产业集中度较高,产值多集中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银行风险一触即发。但是我国商业银行对风险认识极不充分,主要表现为:一是过分看重商业银行经营规模,而对利润、资产质量等质的提高认识不足。由于商业化改革的加强,竞争压力的加大,以及考核评价体系的偏差,商业银行特别是商业银行分、支行仍把“存款立行”作为指导思想,以存款论英雄;而对“质量立行”则停留在口号上,只求规模越来越大,不求银行质量最好。二是对现代银行的长短期经营目标认识不足,这在资产质量的提高上表现得更为明显。三是商业银行对资本覆盖的风险认识不充分。一方面,错误地把风险管理摆在业务发展的对立面上,认为风险管理是为难业务人员,没有把控制风险和创造利润看作是同等重要的事情,未能把风险和利润紧密地联系起来。另一方面,不能把风险控制与市场营销、市场拓展有机结合起来,部分风险管理人员简单地认为控制风险就是少发展业务,通过否定业务逃避承担风险的责任,使很多该发展的业务发展不了,反而降低了银行的整体抗风险能力。

2.在风险管理体制上还存在着差距。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一般都是按照严格的法律程序组建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它们产权清晰、制度完善、运作规范、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健全有效,特别是具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这些体制优势使国外商业银行具有较高的风险控制和管理能力。我国商业银行由于产权归属缺位,致使委托—关系(1)流于形式,政府以行政干预等非市场化、非透明的方式影响银行经营行为十分方便,加上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欠缺,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极不健全。商业银行即使设有风险管理委员会,也由于其独立性、权威性不够,以及风险承担主体的不明确,而无力对金融风险实现有效的控制;风险管理也只能停留在以盈利为目的的业务决策服务的层次上,而不能上升到银行发展的战略高度。另外,我国商业银行都是实行以分行为核算主体的横向管理体制,这种体制不利于董事会的控制,极易受外界因素干扰,使银行在风险的评估、控制、监管等方面存在事后性。

3.风险管理机制上的差距。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诸因素的密切配合,才能真正达到有效降低银行风险的目的。国外商业银行之所以风险管理比较到位,很重要的一点是具有健全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具体包括:风险甄别机制,用于分析风险来源及成因,区分风险类别及危害性程度;风险预警机制,主要进行风险预警、传递风险信息并建立风险资料库;风险决策机制,确立、行使风险管理原则,制定风险指标以及避险策略等;风险避险机制,具体实施风险规避行为,对风险进行再分配和转移,并作出风险管理评估报告。我国商业银行则普遍存在风险管理机制缺失问题,具体表现在风险管理的体系不完善,制度落实不到位,监控机制不健全等方面。

4.风险管理技术上的差距。首先是风险管理专业化程度不高。商业银行的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各种不同类别的风险,其管理方法有所差异,特别是对于市场风险的管理要求较高。但是,我们由于缺乏科学的定价信用,难以实现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的分离,难以实行独立的专险管理。其次是风险量化管理技术比较落后。目前,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大致停留在资产负债指标管理和头寸管理的水平上,风险管理的内容大多还只是简单的比例管理,采用一些静态的财务数据计算一些比例指标进行比较,分析方法也主要是账面价值分析法,而较少使用市场价值分析法。对于当今国际上流行的分析量化和管理方法,只停留在理论介绍和引入阶段,尚未在实践中具体运用。

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

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是一个识别和管理所有潜在重大风险的过程,它应该运行于银行的所有结构层次、经营过程和活动中,是为防范银行业务风险、保障业务正常开展所制定的相互补充、相互制约、协调运作的行为规范和监督机制。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系统应该是根植于经营管理过程中的,而不是依附于经营管理之上。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目的是实现机构的总体目标,具体包括:财务和经营信息的可靠性和完整性;经营的有效性和效率性;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遵循法律、制度和合同。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着比国内市场更大的金融风险和经营风险。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创新风险管理制度,其目标模式是建立面向未来的综合风险管理制度,即改善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再造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构建风险管理制度基础设施,实现对所有风险准确和及时地度量、分析、防范和化解。

1.改善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随着国内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作为全面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控制环节——决策层和高级管理层,应着力推进全面风险管理,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的权力划分和权力制衡的有效机制迫在眉睫。董事会设下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总揽全行全面风险控制,负责制定、执行内部控制程序,从整体上对全行经营管理风险的控制和管理,构建以风险管理委员会为核心的全行经营风险管理体系,有助于对全行经营风险实行有序、规范的动态管理,完善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风险防范环节的权限控制、整体运作和信息支持。作为风险管理委员会决策的组织执行部门——风险管理部,负责对全行经营中的风险因素进行实时的识别、分析、预测和评价,负责机构业务平行部门的风险管理的沟通和协调工作,及时报告风险管理委员会,提出风险防范和化解方案,各业务部门在风险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负责条线风险管理职能,从而形成在风险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纵横交错、层次分明、相互配合、齐防共管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负责全面风险管理的监督、评价和监督内部审计工作,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和遵循性,督促管理层纠正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按照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准则独立性要求,内部审计部门实行垂直管理,职能上向董事会报告工作,行政上向总行行长报告工作,排除了总审计室、审计办事处的行政经费、组织人事受制于一级分行的干扰,审计的独立性、客观性得到了保障。本文出自:

2.再造风险管理组织体系。西方发达国家大多数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体系都采用矩阵式结构(2),这种组织结构是将银行的部门分为两类:一类是业务部门,按经营产品的不同种类进行分类,如信托部、基金部、个人业务部;另一类是职能部门,包括风险管理部、市场营销部和财务部。这种矩阵型结构可以促进部门之间相互合作与相互制约,同时又能保证银行有效率、低风险地运作。借鉴西方商业银行组织结构体系方面的经验,结合中国实际,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应采用矩阵型结构,将业务与管理按照部门分工的不同,划分为三类,即职能部门、业务部门和分行部门。银行的风险由总行进行统一管理,在总行专门设立综合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全行的风险管理政策,确定重大客户的信贷限额、行业限额,监督业务部门风险限额的制定,汇总衡量全行整体风险。综合风险管理委员会直接受行长领导,对行长负责。在总行相关业务部门,如零售业务处、计划处设立风险管理岗位,负责定期向综合风险管理委员会报告本部门风险情况。总行下设各分行原则上只设立与销售有关的部门,各分行面向客户的部门可以包括零售业务中心、企业服务中心、贷款审批中心和贷款清收中心。其中零售服务中心和企业服务中心主要负责开拓市场、寻找黄金客户、规定利率和办理经审批后的贷款发放;贷款审批中心主要负责贷款人的调查,贷款的审批,其内部应设立风险管理岗位,负责监测贷款风险度并直接受总行风险管理委员会垂直领导,贷款清收中心主要负责贷款本息的清收。这样便实现了贷款审批、贷款发放、贷后检查、贷款催收的四分离。

3.构建风险管理制度的基础设施。为了实现综合的风险管理,应在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构建综合风险管理制度的基础设施,包括支持综合风险管理程序的庞大数据库。综合风险管理制度的基础结构须依托金融机构自身的计算机系统和网络技术。综合风险管理制度的基础架构应当能够将信息技术、定量模型和复杂的金融业务操作和流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综合风险管理制度的基础架构中,人们首先要对金融机构所面临的主要风险进行量化度量,这包括一系列各种各样的复杂算法和程序。在综合风险管理制度的基础架构中,还应当包括一个庞大的数据库,其中包括有关客户的数据,如客户的信用等级、风险偏好、产品构成、内部组织框架、财务状况,还应包括金融机构本身对客户选择的限制性规定,包括行业、国家、客户竞争力以及风险状况等。

注释:

〔1〕平狄克.微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13-414.

〔2〕德鲁克.论21世纪管理的挑战〔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203-205.

参考文献:

〔1〕张世波.试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改进〔J〕.福建金融,2002,(10).

〔2〕尤玲玲.试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策略〔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4,(5).

〔3〕黄宪,金鹏.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及其在我国的构成〔J〕.中国软科学,2004,(11).

〔4〕徐朝科.全面风险管理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战略〔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5,(8).

〔5〕王少锋.浅析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1).

篇5

采血车是血站的流动采血点,承担着献血者的招募、血液采集任务。这种工作方式,在方便献血者的同时,也扩大了无偿献血的社会影响力,赢得了人民群众对献血事业的了解支持和信任,促进了无偿献血工作的顺利发展[1]。采血车是血站的窗口科室,任何疏忽大意和管理不善都可能酿成严重不良后果。笔者总结了近几年来流动采血车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以及管理对策,供血站的同道参考。

1采血车风险相关因素

1.1设备因素

采血车不同于固定的采血点、屋,经常流动,特别有时下乡镇,路上颠簸,极易引起设备损坏,特别是采血秤容易引起称量不准确或摇摆频率达不到要求。

1.2人员因素

①采血车工作人员流动性大,新上岗人员大部分没有经过系统的血液安全培训,缺乏安全意识和质量意识。②采血车外出采血有时献血员特别多,忙碌时对献血者健康征询评估不充分,采血时不能执行一对一贴签。③采血护士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采血过程中不带口罩,采血前手未消毒。

1.3环境因素

①采血车停在人群聚集区或人流量较大的商业区,环境嘈杂,特别是夏天天气炎热,采血车有固定的停靠点,不能选择在阴凉处,有时电压点,空调效果不好,车内环境闷热,献血反应发生率较高。②采血车到站后,当班司机未按要求消毒采血车,采血车空气监测达不到要求。③当班人员工作结束后,未及时清理饮用的食品和用过的废弃物,造成采血车内有异味。

1.4管理因素

①当班人员未严格按操作规程对血液、血样标本、血样辫交接、核对,造成血样辫遗留在采血车上。②初筛检验时金标法检测HBsAg,未按操作规程加入血样量、反应时间未严格控制,造成HBsAg阳性者漏检。③血液采集后热合未按要求检查热合处,有时造成血液渗漏报废。④血站的主要工作是采供血,服务对象中献血者虽然为正常人群,但我国是病毒肝炎的高发国家,约10的人群为HBsAg携带者。艾滋病的流行已进入快速增长期,并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发展。所以仍有相当比例的献血者为乙肝、丙肝、梅毒及艾滋病病原携带者,其血流及血液标本存在一定的传染性[2]。工作人员如果不注意个人防护,初筛检验和采血过程中有时不慎被血溅污染或被针刺伤,被传染的风险性大。

2.管理对策

2.1加强设备管理

必须定期对关键设备进行检定或校准。除国家强制检定设备外,其余设备血站可以依据国家计量检定规程,由经培训具有资质的质控人员自行进行,或委托相关计量机构/生产厂商进行[4]。采血车上的关键设备有血压计、体重秤、贮血冰箱、采血秤、热合机。血压计、体重秤、采血秤每年委托本市计量测试所检定并出具报告。贮血冰箱、采血秤质管科按关键设备质量检查,频率分别为每月、每半年检查一次。采血秤、热合机当班人员上车后要开启并检查仪器证实处于正常状态,发现故障及时处理。

采血车工作人员在设备使用、维护和保养过程中,严格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并做好设备运行记录,在使用过程中密切注意设备的工作状态,若发现异常,应立即停止操作并进行标识,同时报告相关领导及时处理解决。

2.2加强人员培训

员工必须结合工作实践接受相关签名的工作程序以及法律责任的培训,并且经过评估表明合格,才能允许在工作文件或记录上签名[3]。血站应定期开展业务学习,加强上岗人员的教育培训,结合采血车工作实际,制定科室培训计划,学习内容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血站管理办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世界卫生组织安全血液与血液制品远程教育》、安全与卫生、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质量管理、环保意识、签名法律意义等。

科室主任应定期组织进行岗位技能培训:学习本科室岗位职责和标准操作规程、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及实际操作技能等,通过理论考核、操作考核、业绩评定等方法对培训效果及人员能力进行评估,员工经培训考核合格,并达到相应资质要求,办公室授权后,才能正式上岗。

办公室加强对采血车员工日常工作业绩的评价,对不能胜任本岗位工作的员工及时暂停其工作,安排培训、考核或转岗,使员工的能力与其从事的工作相适应。

2.3加强采血车内环境管理

每天上班时采血护士戴手套用1:20“84”消毒液擦拭各工作台面,车内壁、采血秤、热合机、止血带,整理当日所需的工作物品,将桌面和地面用同浓度的消毒液喷洒,再将地面拖干净,清洗拖把备用。每天收班时检验人员将车内生活垃圾和医疗废物分别打包清理,保证日产日清。收班后当班司机及时做好车内清洁,插上消毒机电源,打开电源开关,将消毒时间设定为2小时,第二天早晨收线即可。

2.4加强质量管理

①最高管理者应高度重视,定期不定期组织人员到采血车上督导检查,对发现的不足和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进行纠正。②进一步细化采血车各岗位职责、明确职能,责任到人,强化采血车服务人员的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落实管理制度、奖罚分明。③合理安排人员,团体采血人数较多时,适当增加工作人员和安排志愿者,让志愿者承担献血征询评估、采血后服务等工作。④工作人员热合时,在热合过程中不应用力牵拉或扭转导管,待焊极松开1~2秒后方可取出已封口的导管。应检查热合部位,如有渗漏,则重新热合,并评估对血液无菌性的影响[5]。④严格站内感染管理监测:质管科每月对采血车空气、医务人员手指、献血者手臂的消毒效果以及使用中消毒剂的细菌污染进行监测,对监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纠正和预防措施。⑤科室内部应定期召开质量管理会议,对上一阶段发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分析,提出改进方案,防止类似差错再次发生。

参考文献:

[1]方瑞峰,胡勃,王海英.流动采血车工作管理.中国输血杂志.2000,3(13):217-218.

[2]杨勤,曾桂萍,黄林莎.血站采血护士工作中的潜在危险及防护策略.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23):135-136.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血站质量管理规范.

篇6

关键词:燃气管道施工;施工风险;风险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4-0223-02

1 燃气管道工程项目存在的风险

1.1 燃气管道工程项目决策中存在的风险

燃气管道工程项目在决策阶段对于整个工程的造价影响较大,其决策中所涉及到的内容包括工程准则的制定、工程选址以及施工工艺的决定,这些都与整个工程造价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决策阶段所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其一,燃气管道工程项目与施工时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社会的需求存在偏差;其二,国家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对于项目施工所带来的影响;其三,燃气管道工程项目的筹资风险,该工程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才能完成,如果企业无法及时通过金融机构或社会等渠道筹集足够的资金,必然会影响工程的正常进行。

1.2 燃气管道工程勘测设计中存在的风险

勘测设计主要是对燃气管道施工现场环境等条件进行考察,从而设计可行的施工方案,它直接关系到燃气管道工程项目的建设规模与施工质量。在这一阶段,存在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设计市场垄断,一些大型施工单位自身的设计能力并不强,但由于有国家的支持,其市场地位难以动摇,存在着竞争意识、创新力不足的问题。二是缺乏对设计单位的监督,一些问题难以在设计阶段被察觉,却在施工过程中凸显出来,影响了施工正常进行。三是设计人员缺乏责任意识,设计不规范,并且容易受到政府部门的影响,导致设计质量不高,影响施工项目的开展。

1.3 燃气管道工程招标投标中存在的风险

对于燃气管道工程项目来说,必须由施工能力与责任意识都足够强的单位来进行施工和监督,从而确保整个工程的质量。在招标投标中容易出现的风险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无标底招标。未能对工程的投标最低价格进行明确规定,使得一些施工单位为了能够得到该项目的施工权力,从而压低投标价。而施工单位必然要在施工过程中回收成本,就会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手段,降低工程质量。二是标底泄露风险。目前,许多工程的标底制作都是由一些中介公司来执行,增加了标底泄露的可能性,导致标底失去其应有的作用。三是监督、施工单位的选择风险。被选中的监督、施工单位可能其实际能力并不足以胜任该工程,就会为项目带来一定的风险。

1.4 燃气管道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施工阶段是整个燃气管道工程项目中最为重要也最为复杂的一个阶段,这一阶段所面临的风险种类更多、程度更为严重。施工阶段主要存在的风险有:其一,政治风险,在施工过程中有可能会遇到罢工、社会秩序混乱、战争等政治意外事件,必然会对项目的施工造成不利的影响。其二,自然环境风险,由于施工环境的复杂性,有可能会遇到地震、洪涝等自然灾害,对于施工的破坏性大且较难预测。其三,经济风险。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其经济环境状况不好,将会为施工带来不利的影响。其四,管理风险。由于施工管理人员的决策问题,造成管理工作不到位,施工工期、质量难以保障。其五,技术风险。燃气管道工程项目对于技术的要求较高,出现技术方面的问题将会影响工程的质量与进度。

1.5 燃气管道施工竣工验收中存在的风险

竣工验收是燃气管道工程项目施工的最后一个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同样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一是工程质量风险。通过工程的检验,有可能会发现一些质量不合格的部分,或者施工未能按计划进行,都会对竣工及验收工作形成一定的障碍。二是施工队伍无法撤出的风险。如果施工单位在燃气管道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所使用的土场、料场等未能与其他单位协调好,将会影响施工队伍的撤出,带来一定的风险问题。

2 燃气管道施工项目的风险管理对策

2.1 燃气管道施工项目风险管理体系的设计

其一,燃气管道施工项目管理体系设计的原则。一是遵循合法性原则,管理体制的设计必须与我国燃气管道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相符合。二是遵循风险与收益均衡的原则,企业不应当只注重眼前利益,而是要考虑到综合效益,减少施工的整体风险。三是遵循增强预警的原则,风险管理不能只停留在处理风险问题上,更重要的是要做好风险识别和预警。四是遵循风险适度原则。风险很难完全避免,企业应当权衡利弊,将风险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五是遵循全面性原则。对于风险的管理要从所有员工出发,并涉及到工程的各个方面。

其二,燃气管道施工项目管理体系具体设计方案。一是规避风险。在项目施工之前,要针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制定一定的措施,尽可能避免风险的发生。二是遏制风险,如果风险无法彻底避免,就要最大力度降低风险所带来的损失。三是转移风险,企业可以通过投保等方式,将风险从施工者身上转移,保全企业的利益。四是化解风险,从风险源头出发,消除风险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五是应急风险,当风险发生速度较快时,就要采取应急措施,避免风险在短时间内恶化。六是分担风险。施工企业各部门应当统一加强风险管理,并在风险发生时共同承担责任。

2.2 燃气管道施工项目风险管理体系的运行

一是对目标层的风险管理办法。面对于多元化的市场,燃气管道工程项目必然要对自身所经营的业务进行科学的评价,寻找自身所具备的优势,并且以这些优势为基础来制定企业未来的发展目标,将企业发展的主观条件与客观条件统一起来,实现全面发展。另外,企业在拓展业务的同时,也要注意实现业务的专业化,从而打造属于企业自身的主营产品,提高企业在工程市场中的竞争力。以实力为前提,推动风险管理体系的运行。

二是对管理层的风险管理办法。一方面,施工单位必须要优化内部资源配置。燃气管道工程项目所面临的资金风险比较高,为了使企业能够有足够的资金完成施工项目,就必须加强对企业的资金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则是要完善企业的风险预警系统,在风险发生之前做出预警,以便采取可行的措施进行应对,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

三是对基础层的风险管理办法。首先要增强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完善风险管理相关规章制度,加强对施工单位员工的风险管理宣传教育,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实现单位全员参与风险管理。其次是提高内部控制水平,实现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与监督,增强风险控制能力。

2.3 燃气管道施工项目的风险监控

一是要对燃气管道施工项目进行定期审计。审计是进行风险管理的常用方法之一。施工单位应当提高风险管理意识,聘用专业的审计师开展项目审计工作,并加强对燃气管道工程项目施工全过程的监督,以定期审计,增强对质量的控制。

二是要采用挣值管理方法实施监控。首先,为确保燃气管道工程项目施工的质量能够达到要求,就要对施工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督,并且管理者要针对实际施工情况制定可行的管理计划。其次,将燃气管道工程项目施工工作进行量化,并将不同的任务分配给不同的人员负责,从而控制好整个施工过程。最后,挣值管理法要与其他管理方法相结合,以最佳的管理方案,加强对燃气管道工程项目的风险监控管理。

三是切实做好风险跟踪工作。风险跟踪所涉及到的内容较为广泛,一般来说包括风险的区域、状态及是否需要采取措施等多个方面。风险跟踪就要对风险的程度进行分析,并及时改进与预期目标存在偏差的部分,从而对确保燃气管道工程项目风险跟踪有效。

参考文献

[1]邓伟杰.浅谈建筑施工企业的风险预警系统[J].经济研究导刊,2012,(9):84-85.

篇7

关键词:铁路企业 财务风险 对策

目前,铁路发展战略发生重大转变,铁路企业正致力于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充分利用铁路的各类资源开发市场,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增加经济效益,以实现铁路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随着高速铁路建设的大规模展开,资金保障问题也为社会关注,不断创新融资方式多渠道低成本筹资、加强资金管理成为铁路企业面临的重大考验。因此,笔者就此对铁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进行了思考和研究。

一、企业风险管理理论及财务风险管理概述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企业风险管理都是经营过程中的核心内容。现代管理科学对大量企业长时期观察得出一个重要实证:有效的风险管理为企业创造价值,企业通过卓越的风险管理获得竞争优势,而企业的损失甚至倒闭都是由于不良的风险管理所造成。

1、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1)2004年,COSO(美国发起机构委员会)在1992年《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基础上,全新颁布《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涵盖企业全面风险管理4个目标、8个要素和4个执行层次的基本框架。其中,4个目标即战略、经营、报告、合规;8个要素即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4个执行层次即总部、分部、业务单位和附属机构。

(2)国内,在借鉴西方国家经验的基础上,2006年6月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颁布《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正试开始在中央企业推行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指引》对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进行重要阐述,包括以下主要工作:收集风险管理初始信息;进行风险评估;制定风险管理策略,提出和实施风险管理解决方案:风险管理的监督和改进。

2、财务风险管理概述

(1)财务风险含义。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因未来财务状况不确定而产生的实际财务结果与预期结果发生偏离,从而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性。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营运资金风险和收益及分配风险等。

(2)财务风险来源。一是源自财务管理风险本身,存在于企业活动全过程,如筹资中自有资金与借款资金的比例及相关的负债经营问题、投资中的多元化投资问题与资金流动性相关的利润分配中的比例问题、应收账款管理等问题。企业规模越大,财务风险管理活动越复杂。二是源自外部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环境等,其复杂性和多变性能为企业带来某种机会,也可能使企业面临某种威胁,财务风险管理重在关注外部环境的不利变化,如持续的通货膨胀使资金成本不断升高、原材料价格上涨致使营运成本增加无法实现预期收益。

二、当前铁路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

当前,铁路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来自外部竞争环境和自身经营特性,加上大规模铁路建设带来的资金保障压力。

1、内外部环境

近年来,公路、航空、海运等多种运输方式的快速发展,给铁路运输带来了较大的竞争压力。而铁路运输自身经营增长的制约因素也比较多:一方面铁路行业所具有的公益性和基础性特点,使铁路运输价格受到国家严格管控,在既有运能规模下,运输收入增长空间十分有限,致使铁路企业收入与成本严重不匹配;另一方面原材料、能源价格持续上涨和安全设施、设备投入需求的不断增长,导致生产经营成本逐年攀升,加上职工收入增长的刚性需求、前期铁路建设高额投入的还贷压力以及高铁配套设备、设施的高额消耗等都使铁路经营效益增长受到制约;三是合资铁路相继开通,不确定因素将随之增加。此外,随着铁路企业市场主体地位的确立,财务面向市场所带来的资金等财务风险将进一步加大,资金持续紧张的局面一时难以缓解。

2、资金保障需求

“十一五”期间,大规模铁路建设投资对资金需求量激增。运输支出预算以及更新改造计划缺口及调整滞后相应产生较大的资金缺口;合资公司委托管理资金到位滞后影响铁路企业资金周转;资金结算所内部调剂资金剩余空间十分有限,运营资金保障能力呈下降趋势。从建设资金来看,国铁建设资金和合资铁路资本金由铁道部负责筹集,合资铁路债务性资金也由铁道部统借或设定贷款条件,铁路企业筹资能力十分有限,同时由于地方资金不能及时足额到位,导致建设资金保障压力持续增加。

三、对于铁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几点对策

增强铁路企业市场主体意识和经营效益理念,夯实财务基础、落实内控制度,大力开展多元化经营,深入挖潜提效,确保运输生产安全稳定、资金运行有序、管理依法合规,才能做到财务风险可控,推进铁路协调发展、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实现经营管理效益最大化目标。

1、强化经营主体意识

根据深化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发展要求,进一步完善经营管理制度体系,夯实经营管理基础,明确各级各部门经营管理权责。同时,通过设置专栏以及编发手册等方式,解析各项经营管理制度内涵,宣传经营导向和管理要求,强化经营主体意识,引导企业上下深刻领会防范财务风险、提升经营效益是保障运输安全和职工利益的基础,营造 “保安全、保稳定、重效益、重发展”的经营管理氛围,提升铁路企业主动适应市场的能力。

2、深化内部控制机制

从强化风险防范的角度完善财务内控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权力制衡、运行有序、合力形成和考核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制度化、程序化内控流程体系,健全岗位责任制,定期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和分析,并通过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强化内控制度执行情况的动态监督。

篇8

关键词:财务风险;财务管理;管理对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校教育规模、基建规模在不断扩大,资金来源渠道和投资方向也越来越广泛,这就无形中扩大了高校的筹资风险和投资风险。同时,由于有些高校的财务管理观念相对滞后,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致使高校的财务工作存在管理风险。对此,高校领导以及财务管理部门必须对财务风险给予更高重视,充分认识到自身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及时采取针对性的防范与管理措施,确保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安全、规范和有序。

一、高校财务风险表现形式

高校财务风险是指高校在运营过程中因资金运动面临的风险[1]。主要表现在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财务管理风险三个方面。

(一)筹资风险

随着高校基础建设规模的扩大,很多高校都在加大筹资力度,所以筹资风险也在随之上升。高校的筹资主要分为性筹资和债务性筹资两种形式,前者主要依赖于国家的财政补贴、学生缴纳的学费与住宿费等,这些资金不用归还和支付利息,可以作为高校的永久性资金来使用;后者主要是通过银行贷款等举债形式进行筹资,所以不仅需要到期归还本金,还需要支付较高的利息。而高校的性筹资通常只能满足高校的日常运营与管理工作,对于一些中长期的基建项目建设和大型教学设备的采购,通常要依赖于债务性融资,具有融资规模大、偿还周期长、投资见效慢、利息成本高等特点。债务性融资相对预期现金流量产生的时间而言,存在着债务性筹资风险,同时在偿还周期内,还可能面临利率上调而导致还贷利息上升等财务风险,可能会对高校后期的财务管理工作造成很大的资金压力[2]。

(二)投资风险

高校的投资主要分为对外投资与对内投资两种形式。在对外投资方面,高校的投资额基本是集中在对外学术交流等少数环节,所以基本不存在对外投资风险。在对内投资方面,目前高校主要是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实验设备的采购,由于这些基建项目和采购项目的投资额比较大,常常超出高校正常的资金承受能力,所以容易造成高校的资金周转困难,即便高校可以通过银行贷款等途径弥补短时间内的资金空缺,但往往又需要支付高额的利息,学校在后期的财务管理压力仍旧比较大。如果高校在前期不进行认真、全面的投资分析,将会存在很大的投资盲目性,同时预算管理不到位,也会在无形中扩大高校的投资风险。

(三)财务管理风险

高校作为一个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工作上不像企业那样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并且对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和内控制度的依赖性比较大。但是由于有些高校领导对财务管理工作的相对忽视,在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上存在很大的滞后性。同时,有些高校的财务管理机构比较冗繁,在岗位设置和财务人员配备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导致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比较低,并且存在很多不规范的财务行为,在无形中增加了高校的财务管理风险。

二、高校财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随着高校财务风险多元性、复杂性趋势的加强,有些高校仍旧依赖传统财务经验开展财务管理活动,没有树立全员管理和现代管理理念,导致高校在投资管理、现金管理、资金使用等环节缺乏财务风险防控意识,也没有采取正确的财务管理措施,无法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防控。例如,有的财务管理人员由于对财务风险的认识不够深入,对财务风险测算技术掌握的不够熟练,所以很难对学校的潜在财务风险进行有效预测,也无法采取有针对性的财务风险防控策略。

(二)财务管理与监控机制不健全

财务监管制度不健全、财务决策过于随意化、电算化系统相对落后等,都会影响高校的财务管理效率。同时,有的高校还没有针对现代财务管理活动建立起规范、有序的财务控制流程,在财务执行环节存在很大的财务漏洞,这就有可能会造成高校资产的无序流失,也为财务腐败行为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不利于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三)预算管理不到位

随着高校竞争压力的增大,有些高校为了在短时间内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开始盲目扩大办学规模,不断增加银行贷款,以便应对高校在校生人数不断上涨和教学资源相对紧张之间的矛盾。但是教学楼、实验室、地皮等教育配套设施对资金的需求量非常大,且具有较大的持续性,在政府财政拨款及高校收入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很多高校的资金管理不够规范和有效,最突出的便是预防管理措施不到位,可能会造成高校财务现金流的断裂,无法对财务风险形成有效防控。

三、高校财务风险的防范与管理对策

(一)增强财务风险控制意识

要想提高财务风险的有效控制能力,必须强化现代财务风险控制意识,时刻保持对财务风险的警觉,将财务风险控制纳入到高校的财务决策和财务规划当中,增强财务管理工作的先进性和全员财务风险管理意识,这样才能有效减少财务决策失误,确保高校各项财务管理风险在可控范围之内[3]。同时,在高校教育与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的大背景下,投资收益与投资风险的大小是成正比的,这就要求高校在财务管理实践中,必须遵循风险收益均衡的财务管理原则,保持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资源建设的合理性,不能一味追求短期利益而忽略财务风险,要提高现有财务资源的使用效率,确保高校财务管理活动的有效运行。

(二)健全财务管理与监控机制

为了实现对高校财务风险的有效防控和管理,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与完善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只有这样,才能从整体上对高校财务实践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财务风险进行有效预防、控制和化解,确保高校各类财产的安全与完整。因此,高校需要针对财务管理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对传统的财务管理制度存在的缺陷进行完善,实现与学校内控制度建设的有效衔接。此外,要加大会计监管的力度,健全财务评价机制,做到对财务风险防控责任的有效划分,以事实为依据,以制度为准绳,全面、系统地完善财务管理与监督机制。

(三)科学预算,提高资金利用率

科学、严谨的预算管理是高校资产完整、安全,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实现财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证[4]。因此,针对当前高校财务风险防范与管理的内在需求,高校需要强化全面预算管理意识,确保各项财务支出都能够控制在合理的预算范围内,这不仅是提高办学效率的需要,也是确保办学稳定性的需要,关系到高校的长期稳定与发展。同时,对于各项支出,需要进行定期、不定期的全面考核,将领导者任期内的经济责任和财务状况纳入考核指标,将财务运行及资产管理状况作为考核高校领导者的重要指标,促使高校领导增强预算管理意识和成本控制意识,保证资金高效运转,有效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四)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高校财务风险的有效预防与管理,必须不断更新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提升其职业道德水准,逐步建立起一支思想作风端正、业务能力过硬的财务管理队伍,从而在整体上提高财务人员的财务风险防范与应对能力。一方面,高校要增强财务人员业务素质的培训,切实提高工作人员的财务风险研判与控制能力;另一方面高校需要针对财务人员开展法律法规、财务制度、会计制度方面的职业素质培训,并严格划分财务人员的岗位职责,切实增强他们的财务责任意识和财务风险控制能力,以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的财务管理活动。

四、总结

总之,高校的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同时也是可预防、可控制的,高校的领导以及财务管理部门只有对财务风险给予高度重视,多加强对财务潜在风险的分析与控制,制定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增强全员的风险意识,做到科学筹资、科学投资,加强全面预算管理,才能有效防控高校财务风险,保障财务管理工作安全、稳定、健康运转。

参考文献:

[1]金花.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高校财务管理的挑战性[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4):101-103.

[2]辛荷,展鹏.我国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博弈分析[J].会计之友,2013(20): 118-120.

[3]马淑红.高校财务风险成因及防范措施探析[J].管理观察,2015(35):165-167.

篇9

一、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的主要问题

1.风险防范意识不强

目前,信用卡已逐渐成为社会公众的支付工具,但许多持卡人的风险防范意识较为薄弱,不懂得如何安全用卡,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另一方面,很多发卡及收单机构对风险防范存在错误认识,认为风险管理会影响业务发展,存在重规模扩张、轻风险防控的现象,在没有充分考虑申请人还款能力的情况下滥发信用卡。

2.风险管理法制不完善

几年来,我国政府在信用卡风险管理法律制度建设上在不断地加强和完善,新的《银行卡条例》也将出台。但从总体上看,与信用卡业务的发展和风险管理的需要相比,相关的法律制度仍然滞后,如对非法中介套现行为如何打击的问题,因缺乏明确的法律制裁依据,银行往往束手无策,只能采取取消商户资格、收回刷卡机具等被动措施,难以控制这种现象的泛滥。

3.风险管理协调沟通机制有待加强

信用卡业务关系中涉及监管部门和发卡机构、商户、持卡人等多个主体,因此其风险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加强各机构的协调,不断扩大联合防范机制的广度和深度,以达到共同防范的效果。特别是中国银联作为各发卡成员机构的合作沟通平台,要加强协调,使现有的银联“风险信息共享系统”更加完善、“银联卡反欺诈服务中心”运作更加充分,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4.社会征信体系不够健全

2005年人民银行正式推出了个人银行信贷征信系统,给各发卡机构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发卡机构借助这个平台,能够加强对信用卡申请人个人信用情况的了解程度,提高了交易双方的透明度和诚信度,有利于减少欺诈交易的发生。

但由于征信系统初步建立,系统数据的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有待加强。另外现有的征信系统仅包括了个人的银行信贷数据,对于其他行业暂不包括,其信用内容和社会影响力有限,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发展。

5.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后

现有信用卡的风险管理方法较为落后,缺乏科学化、技术化和系统化的分析管理手段,同时,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人员也相对缺乏。以上这些不利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信用卡风险管理工作的效果,发卡机构应加以重视和克服。

二、信用卡风险管理的对策研究

目前,我国信用卡发卡规模急剧增加的同时,信用卡业务风险逐渐增大,建立信用卡业务风险防范体系,完善信用卡业务防范措施势在必行。因此,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建立防范措施。

1.加快信用卡的相关立法建设,改善用卡环境

当前,政府应加快信用卡方面的立法,明确规定信用卡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对信用卡犯罪者予以应有的处罚,为信用卡消费创造一个有法可依的强有力的外部法律环境。切实加强银行卡业务的管理,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务,加快出台(银行卡管理条例),将分散于《刑法修正案》、《商业银行法》、《外汇管理条例》、《支付结算办法》及《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的相关条款加以整合,有效防范银行卡业务风险,形成有利于银行卡风险管理和健康发展的法制环境。

2.进一步健全个人信用征信体系,实现全方位的信息资源共享

信用卡存在信用风险的本质因素是个人信用信息的不对称性,完善个人信用制度,可在最大程度上控制此类风险。完善的个人信用信息系统可实现全国范围内的银行间信息数据资源共享,通过客户的信用资料库随时查询客户信用档案,加大信用卡犯罪的防范力度,为迅速确定能否给予客户授信及适当的授信额度提供依据。

3.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防范欺诈风险

国内发卡行可以借鉴国外成熟的信用卡个人风险管理系统,加以改进,建立先进的风险预警系统,对持卡人的交易行为进行实时的监控。对开卡后立即连续取现或频繁交易等异常情况做到及时跟踪,加大对持卡人的监测力度。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强化对持卡人的信用分析和用卡情况的监测,定期向信控人员提供具有高风险倾向的持卡人名单和不良商户名单,实现自动监控,将管理关口前移,由被动防范变为主动规避。

4.建立有效的催收体系,完善催收手段,控制风险水平

催收追讨工作是控制信用卡业务风险、保证资产质量的最后一道关口。保证信用卡业务的健康快速发展,就要不断加大催收工作力度。发卡行必须在推出信用卡产品的同时,建立配套的催收机制和流程,充实催收人员,针对不同的逾期客户,采取不同措施和配置不同的人员,辅以奖励机制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对不良透支进行有效控制。催收工作是提高银行收息率、增加盈利水平的重要手段,催收业绩的高低直接涉及信用卡效益。催收部门不仅仅是成本部门,还可看作为盈利部门,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5.防范内部操作风险,加强风险控制文化建设

在防范内部操作风险方面,发卡行应加强内部风险控制文化建设。风险控制文化是指全体员工在从事业务活动时,遵守统一的行为规范。主要有:①建立规范的、科学的信用卡业务管理办法和操作规程,保证该项业务的规范操作。②明确发卡机构业务部门的职权、分工、责任,做到每个员工都要有明确的岗位责任制。③统一信用卡业务客户准入、征信调查、授信、催收等各个环节的操作标准,做到各个环节的主要风险点都有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④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对重要单证和重要岗位实行严格管理,实行权限审核批准或双人复核制度,避免单人操作可能带来的漏洞和风险。⑤建立必要的监督复核机制,实施定期检查制度。

篇10

Abstract: As China's non-coal mine safety production levels rising, risk management plays a huge role.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explores these issues, and makes a number of recommendations on how to improve risk management.

关键词: 非煤矿山;风险管理;问题;对策

Key words: non-coal mine;risk management;issues;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D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6-0066-02

0 引言

近年来,以PDCA循环为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安全质量管理体系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极大地提高了我国非煤矿山企业的安全生产、经营和管理的水平,并将实现以零事故为最终目标的安全生产要求。

作为安全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过程,风险管理能有效提升我国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水平,在识别可能会给企业造成影响的各类风险之后,能进一步量化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造成损失的大小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等的健全和落实。

1 风险管理分析

风险管理的本质是在特定的外界条件下对成本和收益的一种权衡过程,包括对风险的辨识、评价以及应对策略。风险管理必须要能准确判断出企业面临的各类危险源并评价这些危险源给企业造成的影响程度,然后采取积极地应对策略来控制风险,通过消除危险因素、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来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企业只有在全面认知风险的基础之上,真正做到由未知风险到在控风险的转变,才能从根本上杜绝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对于我国非煤矿山企业来说,风险管理就是要从金属非金属矿山危险源辨识入手,对整个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技术、生产环境、设施设备的状态以及人的行为等各个方面进行风险评价和控制。首先,可以通过对生产系统、设备设施、作业现场等的风险控制,消除物和环境的不安全状态,降低危险源。其次,加强安全教育,保证相关从业人员具备良好的安全意识和完成工作的能力,降低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风险[1]。同时,通过科学的风险控制措施的设计与实施实现对损失的控制,以达到安全生产的目标。

2 风险管理现状与问题

风险管理在安全生产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了我国非煤矿山安全工作的展开、科学化和标准化,在实践中体现了它的优越性,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2.1 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尽管目前我国已经颁布实施了很多对非煤矿山的安全生产进行约束、指导的法律法规,但具体到针对安全生产中风险管理的问题却鲜有涉及。这造成部分地区、部分中小型矿山进行安全管理工作的相关人员风险管理意识淡薄,只有在事故发生后才去查找原因,而没有形成在事故发生之前及时查明危险源并做到防患于未然的安全意识,因此无法将科学的安全管理模式有效地应用到矿山企业安全管理上,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2.2 风险识别能力不足 风险管理的核心是风险,因此必须做到全面、准确的判断各类危险源,所有可能会给企业带来损失的各种危险因子都要充分考虑。但对于我国非煤矿山行业中刚起步的风险管理来说,由于行业的高危险性和特殊性,工作人员、材料设备、工作环境和事故后果的不确定性[2],风险管理往往对潜伏的风险缺少前瞻性的预测和判断,对风险的量化更是难以进行,以致最终提出的风险控制措施缺乏科学性和实用性,不能有效地把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水平。

2.3 风险控制措施缺乏实用性 风险控制是以科学的风险分析为前提,针对矿山企业存在的危险因素采取控制技术,以降低风险事故发生的频率和减轻损失程度,重点在于改变引起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扩大损失的各种条件。关于控制措施,应先考虑在事故发生前降低事故发生的频率,然后再从事故发生时将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以及个体防护方面着手。但由于部分非煤矿山企业对风险管理没有明确定位,在制订相关风险控制措施时,不能将多个方面综合考虑,只为应付检查而没有实际操作运用,难以保证所制定措施的有效性、实施的可能性,不能达到本质安全或对潜在危险因素的有效控制的要求。

3 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对策

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必须要结合非煤矿山企业实际情况,从风险管理理念和意识、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流程体系、动态考核体系以及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持续改进上着手,构建以信息化系统为载体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3]。根据目前风险管理在我国非煤矿山企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来看,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可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3.1 健全风险管理制度,提升安全管理意识 健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各项规程是企业实现安全生产的必要条件。只有科学的安全规章制度,才能使企业的安全管理实现有法可依,然后才能去谈有法必依,并最终实现安全管理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在健全和完善相关风险管理规章制度的同时,若尽快改变风险管理在我国非煤矿山安全生产中的被动局面,必须推行更加科学的、系统的风险管理模式,即安全标准化[4],加强矿山企业安全管理基础建设,加快矿山企业由目前的粗枝大叶安全管理工作方式向精雕细琢转变,从而提升企业安全管理

意识。

3.2 多种风险识别方法相结合,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矿山安全生产是一个持续、复杂的过程,各生产环节都易存在大量的危险有害因素,且各因素相互作用关系复杂,给矿山的安全管理工作带来很大困难[5]。因此,在进行各类危险源辨识时,要根据矿山企业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风险识别方法。目前在我国非煤矿山企业应用较多的主要有:安全检查表法、事件树法、事故树法、询问与交流法、专家分析法、现场观察法、查阅记录法、工作任务分析法、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法和作业危害分析法等[6]。

但每一种识别方法因为切入点和分析过程不相同,都有各自适用的范围和局限性,单凭某一种方法不能准确、全面地发现整个风险管理系统中存在的所有危险有害因素。因此在危险源的辨识过程中,须综合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全面地识别所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3 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体系,减少判断误差 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欲提升我国非煤矿山的风险管理水平,必须建立一个科学的风险评估体系。首先,要进行基础的数据库搭建。可以借鉴其他行业如银行业、保险业等风险管理应用较成熟的领域的风险评估制度,加强和完善非煤矿山企业的风险评估体系。其次,要进行评估指标量化体系的建立,将评选内容定型化、定量化,包括决策机制和监控机制的建立和完善[7],将事故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4 结语

提升风险管理水平是提升我国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水平的一个主要途径。要从实际出发,不断改进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提升风险管理意识,从而推动我国安全生产状况的根本好转。

参考文献:

[1]李春民,王云海,胡家国.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核心思想和理论基础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2,1(1):92-96.

[2]李学明.矿山工程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的特征与动因探析[J].经营管理者,2012(17):100-101.

[3]曲延勇.论煤矿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J].中国煤炭,2011(12):113-114.

[4]李晓飞.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建设的探讨[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0,9(5):80-83.

[5]刘爱华,田永康,刘天忠.某无轨开拓地下矿山风险管理方法与应用研究[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1,1(1):7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