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的要求范文

时间:2024-01-05 17:44: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供应链管理的要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供应链管理的要求

篇1

关键词:现代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问题;对策

受到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深刻影响,同行企业之间竞争的趋势愈来愈激烈。在激烈的竞争中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竞争优势和经济利润,这成为其他企业争相发展的方向。在供应链管理中,基于时代环境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不仅仅可以给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更不可忽略的是带来无法估量的环境利润和社会影响。因此,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将公司的经济效益与公益环保、节约资源合理地结合起来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策略,它将更好地探寻生态平衡,以最少的付出达到最大的回报。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当前整个行业中的技术人员讨论最多的管理模式。

绿色供应链管理弥补了传统供应链管理的不足,在考虑如何给企业带来经济利润的同时,更多的考虑了在企业产生的济效益后给环境带来的种种影响。绿色供应链推动了整个供应链的全面发展,优化了发展的模式。从现有发展优势来看,未来绿色供应链将可以更好的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在节省资源和经济效益方面会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一、绿色供应链管理相比较供应链管理的意义和优势

供应链管理是在满足顾客的某种服务要求前提下进行的,它的目的使企业在供应链这个环节的消耗费用降到最低而把提供货物的厂家、生产满足顾客需求的厂商、储存物品的仓库、中转配送部门和销售商等充分合理地整合在一块,将商品最高效地送达消费者的手中,从而实现各部门各企业间的互惠互利,共存共赢。通常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中都具有提前做好管理计划、相关部门采购货物、流水线生产商品、配送中心全方位运送、顾客退换货渠道五个关键的组成部分。供应链管理充分负责了供应链中对物流的管理和完善的主导作用,它是整个供应链中的从了解消费者需要到生产线生产高质量产品再到顾客售后服务等各个流程的重要和唯一纽带,它的执行力决定企业今后的命运。供应链管理主要涉及采集原材料、产品加工、经销商经销、货物仓储、物流运送、顾客售后意见收集分析等每一个细节。供应链管理的优势在在于分析总结顾客对商品和服务的体验态度与最终企业获得的总的经济效益之间的微妙关系,最终目的是要更好更快地将供应链管理的自身优势体现出来,从而使供应链中所有的相关企业都能够完成效益目标。

绿色供应链管理与供应链管理具有了很大的不同,它是在供应链的基础上出现的,相比较供应链管理更加完善,更加全面。它在供应管理的基础上考虑到了涉及环境保护的绿色主题,将整个供应链相关部门进行绿色化管理,绿色化管理其实就是生态化管理,更加人性化和环保化。从而实现企业和所在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供应链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将绿色主题渗透到整个供应链体系中的各个部门,实现效益的平衡化和最大化。

现代企业的整个供应链管理的流程,是基于相关行业市场为前提的,将消费者对商品以及各种服务的需求视为重点,而消费者的需求中最重要的是要求在准确的时间段内将令消费者满意的商品和服务以高效快捷的方式提供给消费者,而在单纯追求经济利润的目的中,企业疏忽了自身的主导和宣传绿色消费的重要责任,排放出无法估量的废气物、垃圾产品,造成环境污染等严重后果。

二、现代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所面临的问题

相比于世界上的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落后,以及社会风气和文化习俗的不同,再加上对企业的管理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而实施绿色管理对相关人员和企业文化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而且绿色供应链管理中需要先进的管理经验与生产技术,所以我国的企业面临着种种管理策略问题和技术压力。

1.竞争形势的加剧

由于经济的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现代企业的数量呈跳跃式的增长。现代企业的增长不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因此供应链对全球的经济及企业带来的影响是史无前例的。国际企业争相将产品的生产和物流运输程序外包,这种工作流程导致了全球供应链的出现,因此产生了供应链外包的需求以及供应链危险防范等问题成为了现代企业物流业所面临的巨大的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企业的生产的规模和用地在不停地扩张,这就造成了外包需求的在成倍增张,不仅仅生产原材料、资源运输和物品存储等物流程序需要外包,存放、经销商的管理和回收等供应链管理流程也需要外包。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愈来愈激烈,这就对现代企业的各个方面提高了要求。

2.产品标准程度低和管理模式的不合理

在实施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为了使用标准化化的管理方法,高效管理供应链上各阶段的企业行为,整理材料,构成整体的优于别的企业的特点,但是产品的原有资源至生产出的成品到最终的被消费者所接受的产品,这就要求采用规范化形式就成为了现代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前提。供应链中建设物质及设施,是现代企业进行供应链管理的硬件基础。我国目前的企业生产水平相比于发达国家还存在巨大的差距,质量标准没有一个准确的要求,产品核查不严格,在餐饮以制造行业尤其不足。企业间管理的模式太过于固化,没有效率,更没有明确的产品质量标准和审查系统。

3.供应链设计的不合理即将面临转型的挑战

供应链管理中的生产程序、物流过程、仓储阶段的设计并没有考虑到整个供应链的有效性和经济效益,还有所有的分销网也没有实现完全信息化设计和持续优化、前后网络设施与物流作业设计连接性差,很难实现协调工作,这就对流程的顺畅性形成了阻碍,供应链的设施与管理的不准确,没考虑到整个供应链的流程;供应链的竞争衡量失效,供应链管理绩效的衡量标准和指标没有达到要求.这些问题,世界各国的企业都有存在。因此,现代企业的物流管理需要转型,传统的供应量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发展要求。转型后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可以协同其它行业,从外包需求、系统信息化设计和安全强化三个阶段来考虑,从第三方物流着手,分步骤整个物流资源,逐步强化一体化管理模式,从而可以顺应全球供应链管理的趋势。因此,发展供应链管理是物流产业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安身立命的根本,实现供应链管理的绿色转型是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前提,供应链的高效管理不能缺少物流系统强有力的支持,两者协同发展、相互依存。

三、现代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应对策略

传统的供应链管理存在着种种问题,转型的趋势迫在眉睫。然而,企业各部门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也面临着重重阻挠。只有采取正确合理的策略,才是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有效手段。针对企业目前的供应链管理问题,结合现代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如下的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应对策略:

创立绿色企业文化,构建以绿色供应链为主题的合作关系。现代企业应以生态平衡为自我约束,将符合时代要求的可持续发展观为企业的战略主导思想。通过规范深刻的大量重复宣传以及对相关人员专业课程讲解,打造企业的绿色主题背景,将企业的绿色文化深入到每个员工以及消费者的心中。从领导干部再到普通员工,全面彻底的灌输绿色企业文化意识。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改变传统的观念,明确现有的目标,下定决心建设绿色企业文化。做好绿色建设的实际工作,开展以绿色供应链管理为主题的报告会、论坛、讲座等,加强与其它同行业企业的合作交流,吸取成功经验,互帮互助。切实做好相关的绿色绩效奖励策略,与业绩挂钩,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员工的绿色环保意识。企业各部门应主动与供应商等其他相关部门建立战略团队,组成联盟,与整个供应链的资源作为支点,将有效准确的信息及时共享,实行联盟集体作战,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对于购买商品的顾客,应做好积极引导,除了做好商品外,要充分了宣传绿色环保理念,从根本上扭转顾客追求高消费而忽视环保意识的消费理念。企业应当在改变消费者的消费方向上加大投入,推动群众进行以绿色为主题的消费,例如在包装上进行绿色环保处理,用低污染和可回收的材料作为包装的材料。以保证相关生产部门的二次以及多次使用,从而达到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要求。

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是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基础。实施绿色供应链关键在企业的内部管理,只有将企业内部的管理模式加以改进以及员工基本绿色意识提高,那么绿色供应链的管理工作将轻而易举。为了适应重建后业务流程的需要,企业还应调整其组织结构。企业在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部主要在设计产品、生产产品、销售产品、存储产品中体现绿色主题概念,从各个环节对整个供应链加以影响和促进。但是,不同的企业由于领导员工等差别而产生了不同的做事风格,因此针对不同的企业实施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加强内部管理是根本,明确自身目标,确保成功。

提高供应链管理的技术支持是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保障。可根据更加“绿色”的数据对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提出直观明显的数据要求,从而准确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之间的竞争其实就是供应链管理之间的竞争,而绿色供应链的实施将是这场竞争中最有利企业的竞争手段。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中大量的信息中重要的是将符合绿色消费观念的数据加以推广,设置标准,加以要求。企业要建立面向客户的、安全的物流数据信息平台,就要建立一个安全可靠的供应链管理系统,从系统中体现绿色环保理念,如果不达到数据要求,可从系统中直观地看出出现问题的地方,对症下药,及时更改错误。我们应建立一个优秀的供应链信息平台,用户直接通过登录便可准确识别身份并辨别其不同的需求,为用户提供符合其自身特点的服务。最关键的是,要利用信息技术将整个供应链系统成功有效地连接起来,形成以客户为导向的高技术水平的服务链,满足客户需要的才是真正成功的供应链。

四、结论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下,人类忽略的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我们面临的非常严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现代企业竞争日益激烈,对企业的管理模式和员工素质提出巨大的挑战。企业追求的不再是经济效益而是符合可持续和生态平衡理念的大众消费需求,只有满足符合社会和人民要求的企业才是成功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便是符合时展和消费者要求的新型管理模式,它的出现将改变企业的命运,为企业带来巨大的效益,它将会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加速企业的发展。不用行业都应充分分析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充分的结合市场和自身的特点,形成高效合理的整体顺畅的绿色供应链,并有效地运用一些合理的管理策略,打造一套成功的绿色的供应链。

参考文献:

[1]黎继子.绿色供应链管理及其实施途径的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8(3):54-55.

[2]雷翔虎,孙功苗.基于核心企业和供应商视角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策略探讨[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8(4):35.

[3]詹姆斯.供应链项目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5):7-11.

[4]马国龙.供应链管理[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3):11-13.

[5]施先亮.供应链的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9):54-55.

篇2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信息技术;电子商务

一、引言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为竞争的环境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传统的仅仅关注企业内部资源和竞争力的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新的竞争形势,它们必须在提高产品服务水平的同时降低成本,必须在提高市场反应速度的同时给顾客以更多的选择。以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现在及将来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供应链管理的产生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它同时把握企业内外部的资源和竞争力,强调在整个供应链上对资源和竞争力进行集成,是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我国企业传统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模式无法适应新的时展趋势,影响了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生存和竞争力,因而研究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技术,对于提高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立足于国际舞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供应链管理的优势

供应链管理概念(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CM)的提出只有二十几年的历史,目前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一个完整的供应链管理定义必须能够涵盖供应链管理思想、供应链管理产品和供应链管理实现方式等诸多方面的内容,通过分析和比较,认为以下的定义是科学而全面的:供应链管理就是基于最终用户需求,对围绕提供某种共同产品或服务的相关企业的信息资源,以基于Internet技术的软件产品为工具进行管理,从而实现整个渠道商业流程优化的一个平台。简而言之,供应链管理是企业实现整个渠道商业流程优化的一个平台。

供应链管理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供应链能减少从原材料供应到销售点的物流流通时间。其次,供应链管理可减少社会库存,降低成本。第三,供应链管理可使企业组织简化,提高管理效率。第四,供应链管理可提高产品质量。第五,供应链可以从经营战略上加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三、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1、信息技术对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影响。供应链管理概念的产生和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应用密不可分,可以说没有当今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供应链管理就根本不可能实施。信息技术的发展改进了企业供应链管理获得竞争优势的方式,当企业成功地应用信息技术于供应链管理中,就能提高供应链管理的运作效率,增强供应链管理的决策能力。信息技术的应用可对供应链管理产生六个方面的影响:第一、改善供应链伙伴之间的联系,从而建立新型的顾客关系。第二、及时了解消费者和市场的需求。第三、有效整合分布在各地的仓储设备,形成虚拟仓库。第四、具有及时决策和模拟结果的能力。第五、改变产品和服务的存在形式和流通方式。第六、具有全球化管理和基于消费者要求的批作业能力。

2、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一个内容十分广泛的技术群,究竟供应链管理中用到多少种信息技术,目前无法统计。我国的许多学者认为,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物流信息技术包括条码技术、射频技术、电子数据交换、Extranet/Internet、全球卫星定位技术(GPS)和地理信息系统。马士华等人在《供应链管理》一书中将信息技术表示如图1所示。

信息技术在企业供应链管理中的发展过程,包括整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管理全过程的一个复杂的体系。从信息化的不同层次来讲,企业信息技术包括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管理过程的电子化,决策过程的智能化和营销过程的网络化。

四、供应链管理中的核心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奠定了信息时展的基础,同时又促进了信息时代的到来。它的发展以及全球信息网络的兴起,把全球的经济、科技、文化联接在一起。任何一个新的发现、新的思想以及新的概念都可以通过网络,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传播到世界各地。下面将分别介绍现阶段供应链管理中的关键信息技术。

1、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为供应链成员信息共享和交流提供了相对方便、快捷、廉价的方式。供应链成员可以通过计算机及时地获得供应链上的信息,互联网为供应链信息共享提供了一个基础的工具。传统的信息系统主要采用C/S结构。由于用户界面不一,不同系统间不易交流,导致了系统内及供应链内各企业间的“信息封闭”。而网络技术的出现,给供应链信息的集成管理带来了可能与活力。WWW(World Wide Web)是因特网上的一种超文本的信息检索服务程序,简称为Web。它的基本概念就是超链接,可以支持文本、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数据类型。具有服务快速、强大、协议规范、服务器假设简单及信息制作简单的特点,而且Web还具有以下特点:Web与平台无关;Web是分布式、动态的、交互式的。

由以上的分析可知,Web的种种特点正好满足了供应链管理的要求,即在供应链节点企业信息系统的结构各异的基础上做到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畅通无阻。因此以Web技术为基础,以Intranet技术为核心,基于网络对象超链接技术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就能很好地解决现有企业供应链中信息堵塞的问题。此信息系统能成功地访问供应链上基于不同结构的各种服务器以及数据库和其他文件系统。其结构原理如图2所示。

2、客户关系管理(CRM)。客户关系管理(CRM)是指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不断累积客户信息,并使用获得的客户信息来制定市场战略以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客户关系管理同时也是一种管理软件与技术,它将最佳的商业实践与数据挖掘、数据仓库、一对一营销、销售自动化以及其他信息技术密切结合在一起,为企业的销售、客户服务和决策支持等提供一个自动转化的解决方案。

现在“以消费者为中心”已成为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之一,“面向客户需求”是供应链的根本。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世界各地的制造业和服务业都经历着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转变。进入信息时代后,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以及产品和服务的极大丰富,特别是信息工具和渠道的快速发展,使得客户对产品和服务的选择范围不断扩大,选择能力不断提高,同时选择欲望也日益加强,因此如何吸引新客户并保持老客户已经成为当今企业竞争的焦点。企业需要通过获得与客户关系的最优化来达到企业利润的最优化。客户关系管理广泛深刻地应用于供应链管理中将真正实现企业实时响应客户需求,实现需求和供应链条上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从而全面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

3、企业资源计划(ERP)。企业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发展,经历了定货点法、MRP系统、闭环MRP和MRPII,一直发展到现在的ERP,并且还在演变下去。

一般而言,ERP系统包括以下主要功能:供应链管理、销售与市场、分销、客户服务、财务管理、制造管理、库存管理、工厂与设备维护、人力资源、报表、制造执行系统、工作流服务、企业信息系统等方面。供应链管理要求企业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并做出积极的调整,以保证本企业乃至整体供应链系统的动态性,在MRP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企业资源计划(ERP)把原来的制造资源计划拓展为围绕市场需求而建立的企业内外部资源计划系统。ERP系统需要考虑整个供应链上供需各方业务流程和组织机构的重组。为了提高供应链管理的竞争优势,必然导致相关企业业务流程、信息流程和组织结构的重组,从而把传统的MRPII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应变性提升为ERP系统通过网络信息对内外环境变化的能动性。ERP还采用了网络通信技术的最新成果。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使ERP系统得以实现供应链管理的信息集成。ERP是一个面向供应链的,以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管理信息集成系统,它包含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思想和科学的管理方法,采用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最新成就,实施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战略,综合考虑供应商、制造商、分销网络和客户等方面的综合影响,实现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以市场为导向,生产为核心,库存为中轴,财务为总控,利用产业方程式原理,将客户、市场、供应商及企业本身以业务流程为导向,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高效运作的供应链。

4、电子商务。电子商务(Electronic Commerce,简称EC)一般为企业对企业(B2B)和企业对消费者(B2C)两种类型。电子商务在供货体系管理、库存管理、运输管理和信息流通等方面提高了企业供应链管理运作的效率。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是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的有机结合,它以顾客为中心,集成整个供应链过程,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实现快速敏捷反应,极大地降低库存水平。

电子商务的运用对供应链管理的影响有:一是电子商务为供应链管理开辟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它全面采用电脑和网络支持企业及其客户之间的交易活动,包括产品销售、服务、支持等等。二是电子商务帮助企业拓展市场,拉近企业与客户之间的距离。三是电子商务促进企业合作,建立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业务流程的无缝集成。最终达到生产、采购、库存、销售以及财务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全面集成,使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发挥最大效能,把理想的供应链动作变为现实。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促成了电子商务的兴起,电子商务活动以及电子商务包含的一系列技术手段为供应链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供应链技术主要指快速反应、即时制配送、有效客户回应、不间断补货等技术。供应链技术能够使企业联系在一起,大面积地覆盖市场,建立起最大范围的供应链。企业通过十分广泛的网络联系,能够得到更多的市场信息,广泛地选择合作伙伴,使供应链能够灵活地适应市场的变化。电子商务中供应链技术的应用,一方面可以理解为生产控制自动化向两端延伸,覆盖到企业间业务的无缝连接,从而形成了企业间无边界的、开放式的增值链条。另一方面大大拓展了经济活动的范围,使供应链贯穿于整个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电子商务正是将供应链管理通过Internet实现,并拓展了其内涵。

五、结束语

随着我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趋势必将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深刻影响。实践不断证明只有运用应用信息技术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并最终实施了供应链管理的企业,才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得到快速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张涛等.供应链不确定性管理:技术与策略[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篇3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 价值链 系统集成 虚拟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9-241-02

供应链管理是企业价值链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增值环节。价值链是一系列分工不同的创造价值的活动的总和。每个企业内部都存在属于本企业的价值链,企业之间的联系也就是一个企业价值链与其它企业的价值链之问的联系。在产业竞争中,任何企业的价值链都存在于一个由许多价值链组成的“价值体系”中,而且该体系中各价值行为之间的联系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大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供应链管理是“横向一体化”管理思想的一个典型代表。现在人们认识到,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在所有业务上成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企业,只有优势互补,才能共同增强竞争实力。

一、供应链的形成

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采购、生产、配送等是独立的管理环节,企业通过增加库存来防备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70年代中期,面对市场竞争和经济萧条的压力,企业不得不将供应、生产配送等环节进行统一的计划、协调和控制,以使企业的整体资源达到优化利用。这一物流在企业内部的完整流动过程就构成了企业内部的供应链。80年代后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缩短从原材料供应到销售点的物流流通时间,减少社会库存、降低成本,快速反应消费者的需求,形成了以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和零售商为整体,进行计划和控制的管理方式,这就是企业外部的供应链管理。

国际上一些先驱企业摒弃了过去那种从设计、制造直到销售都自己负责的经营模式,转而在全球范围内与供应商和销售商建立最佳合作伙伴关系,与他们形成一种长期的战略联盟,结成利益共同体。例如,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在推出新车Festiva时,就是采取新车在美国设计,在日本生产发动机,由韩国的制造厂生产其他零件和装配,最后再运往美国和世界市场上销售,制造商这样做的目的显然是追求低成本、高质量,最终目的是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Festiva从设计、制造、运输、销售,采用的就是“横向一体化”的全球制造战略。整个汽车的生产过程,从设计、制造直到销售,都是由制造商在全球范围内选择最优秀的企业,形成了一个企业群体。在体制上,这个群体组成了一个主体企业的利益共同体;在运行形式上,构成了一条从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和信息流网络。由于这一庞大网络上的相邻节点(企业)都是一种供应与需求的关系,因此称之为供应链。为了使加盟供应链的企业都能受益,并且要使每个企业都有比竞争对手更强的竞争实力,就必须加强对供应链的构成及运作研究,由此形成了供应链管理这一新的经营与运作模式。供应链管理强调核心企业与最杰出的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委托这些企业完成一部分业务工作,自己则集中精力和各种资源,通过重新设计业务流程,做好本企业能创造特殊价值、比竞争对手更擅长的关键性业务工作,这样不仅大大地提高本企业的竞争能力,而且使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都能受益。基于此,供应链的管理将成为21世纪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

二、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内涵

供应链是由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构成的物流网络。供应链管理,就是指在满足一定的客户服务水平的条件下,为了使整个供应链系统成本达到最小而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有效的组织在一起来进行的产品制造、转运、分销及销售的管理方法。供应链是借助网络技术,使分布在不同地区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在较大区域范围内进行组装集成制造或系统集成,力图通过各个组织之间相互的责任分担、利用共享等机制来共同获得收益。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是:如果把供应链看作一个完整的运作过程对其进行集成化管理,就可能避免或减少各个环节之间的很多延误、浪费,就有可能在更短的时间内。用更少的总成本实现企业的增值。供应链管理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息的共享性。供应链管理中对于物流的精确控制依赖于准确、及时的相关信息。供应链上的各成员不仅需要知道下游客户的需求,还需要了解上游供应商的供应能力。信息的充分共享是企业及时安排生产、响应市场需求的首要前提。“用信息取代很费钱的库存”是供应链管理的突出特点。

第二,系统的集成性。供应链管理思想是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条件下产生的现代管理理念,强调整体性的全局观念,它以整个链为出发点、而不是以某个或某几个组织为出发点,以整体的效率提高、成本降低、资源配置合理等为最终目标。这种管理过程实质是在一种全局集成思想的指导下,使供应链上所有企业关联集合成一个整体,在对物流的精确控制中实现系统整体优化。

第三,快速的响应性。供应链管理改变了传统的按订单组织生产的管理模式,它及时反馈用户端不断变化的需求信息,并据此调整计划,迅速组织生产,这缩短了从生产到消费的周期,促进了各个企业对市场机遇的共同把握,提高了企业快速响应市场的应变能力。

第四,组织的虚拟性。为了实现某一目标,从供应链上有条件地选取一些厂家,以最佳的动态组合方式组成一种比较紧密的供应、生产、销售的联系,就形成了虚拟企业。基于供应链的虚拟企业根据市场机遇的变化不断的重组和优化,它随任务的出现而形成、随任务的终结而消失,这种动态的虚拟性保证了供应链的形式灵活、构造快捷和迅速响应市场。

第五,利益的协同性。企业的各种行为都是围绕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最终目标展开的。供应链管理的内在机制在于各成员利益的协同一致。没有共赢的利益协同机制,就会使个体成员目标背离整体供应链目标而导致最终个体行为的偏离。供应链建立在共赢的利益基础上,各个成员之间平等合作、取长补短、互惠互利。

三、供应链管理的应用前景

目前,我国企业普遍处于传统的计划、生产和运作阶段,供应链管理在我国还没有得到广泛的运用。但是,随着我国企业与世界的接轨和面临国际市场的挑战,传统企业的运作模式必将在国际上受到严重的冲击,供应链管理将成为我国企业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1.供应链管理是企业小型化和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企业的“大而全”、“小而全”现象还十分突出。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增加,这对企业的应变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适应这一要求的必然趋势是我国企业的小型化和专业化。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在于科技创新实力的较量,将具有知识、技术、资金、原材料、市场和管理等资源的企业联合起来也是

必然趋势。企业的小型化和专业化必然导致供应链管理的广泛应用。

2.供应链管理是全球经济―体化的必然选择。随着我国加入、世界经济贸易组织和标准化制度的实施,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改变传统相放型的生产方式成了我国每个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供应链管理有效地满足了这―要求而必将为我国企业所广泛采用。在供应链上,每个专业化的企业致力于最擅长的业务范畴,企业之间优势互补、扬长避短,避免了产品生产的薄弱环节,使产品总体质量得以大大提高。在供应链集成管理的协调下,所有成员可以用更少的库存来为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较少的库存又会带来减少资金占用量、削减管理费用等结果,从而降低总成本。

3.腆应链管理是企业组织架构走向扁平化的必然发展。面对我国大量企业的机构臃肿、职能效率低下、决策缓慢等问题,剥离非生产性经营机构、取消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和部门,使企业组织走向扁平化代表了企业改革的发展方向。在供应链管理中,企业的小型化和信息化使企业能够减少许多中间协调传送指令的机构,这可使企业的组织结构由传统的金字塔形向扁平化方向发展。供应链管理符合企业改革发展方向,必将成为我国未来企业管理的主要模式。

四、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原则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30年,市场经济发展很快,但仍然不发达,企业的信誉、管理观念、信息化程度以及员工的素质都有待提高。由此,实施供应链管理存在以下几项原则:

第一,供应链管理应在有条件的企业实施,不能盲目推行。供应链上这种随任务需求而产生,随任务完成而消失的动态表明,对于一些信息化程度不高、协调能力不强的企业,频繁的组织协调工作会导致成本的加大。由此,供应链管理必须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不能“一刀切”。

第二,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供应链管理的载体是现代电子技术和网络系统。信息化程度高的企业易于组织起来形成供应链,而且在各个成员间信息交流充分、反馈速度快,整条供应链也会具有较高的应变能力。我国企业信息化程序不高也是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主要障碍。因此,必须加快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为现代管理方式的运用积极创造条件。

第三,合理选择供应链长度和合作伙伴。供应链上合作伙伴越多,则可能产生规模经济效益,提高整体的竞争实力。但由于供应链的增长会导致协调工作和快速响应难度的加大,因此企业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权衡利弊得失,合理选择供应链长度。企业应以保证整条链有效高速运行为基本要求,精心选择合作伙伴,对合作伙伴的信誉、生产能力、信息化程度等应有比较细致的了解。

篇4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后勤物资;采购问题;网链结构模式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8-0093-0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快发展,我国铁路系统面临的外部经济体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市场中企业间的竞争逐步转为企业间供应链的竞争。后勤物资采购在铁路部门的市场运行体系中作为最终的环节,必须要顺应外部的发展变化,积极地探寻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后勤物资采购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后勤物资采购供应链管理的现状及意义,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加速我国铁路系统后勤物资采购的改革,建立高效的后勤物资保障制度和提高整体的保障功能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

1有关后勤物资采购和供应链管理的含义

1.1供应链的含义

关于供应链的含义,最早的观点认为它是企业生产中的一个内部过程,把企业从外部采购回来的原材料经过生产转换及销售这类活动,然后传递到用户或者买方。随着经济的发展,供应链的观念也在发展变化,有观点认为供应链与供应管理和采购相关,主要用来表明与供应商相互之间的关系。目前来说,供应链通常指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围绕着核心的企业集团,通过控制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首先采购原材料,加工制成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最后通过销售渠道送到消费者的手中,这种把制造商、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最终用户连接为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的模式就是供应链,这时的供应链更加注重核心企业的网链关系。

1.2供应链管理的含义

通过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供应链中的物流、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全面的规划,并且还要进行组织、计划、控制和协调的管理模式就是供应链的管理,主要表现为集成化、同步化和整体化。供应链管理的理论来源于物流管理,因此供应链管理的思想经历了由传统物流管理到供应链管理的变化过程,目前的观点认为供应链管理还应包括业务流程的整合过程和组织间的协调活动。

1.3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后勤物资采购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后勤物资采购包含了后勤物资采购、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这三个方面的内容,通常可以这样定义其含义:后勤物资采购形成的供应链,以满足铁路部门的后勤保障需求为依据,通过执行组织、计划、控制和领导等职能,对采购中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加以控制,把物资及时供应给有需求的铁路部门,这样的一个联系制造商、供应商、分销商和铁路系统最终用户的网链结构模式就是后勤物资采购供应链管理。

2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后勤物资采购的意义

2.1有利于建设现代化的铁路后勤

近年来铁路部门提出了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推进后勤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要求,该要求是为了适应国家和铁路建设的新要求、交通运输发展的新变化、坚持经济建设与交通发展的方针。要想全面建设现代化的铁路后勤,最本质的要求就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使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实到后勤的各个方面,集中力量解决影响和制约后勤发展的各种矛盾,推进管理的科学化进程。作为铁路后勤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资采购把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引入到采购的全过程,从而有利于及时发现物资采购中出现的新问题,并且寻找物资采购的新思路新途径,从而促进后勤建设的发展,保障其现代化的实现。

2.2满足铁路系统大后勤的发展要求

铁路系统的大后勤建设是发展现代化铁路后勤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后勤发展的必然趋势。建设现代化后勤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具有中国特色铁路发展新道路,坚持后勤建设与国家经济的发展相融合,集中精力构建新型的物流体系。对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后勤物资采购的研究,立足于铁路系统的物流体系建设,通过引入一些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理念,依靠社会保障资源和国家的物流体系,逐步形成现代化的物流体系,实现了供应商直达配送的保障,对现代后勤建设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利于铁路系统大后勤的稳步形成与发展。

2.3实现后勤保障效益最大化

后勤保障的终极目的和追求就是实现保障效益的最大化,这也是铁路后勤发展的内在要求。作为我国铁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后勤建设必须要坚持效益优先,要坚持投入少、效益高的后勤建设与保障发展道路,做到整合资源、勤俭建设和集约发展,尽最大努力实现后勤建设的质量、速度和效益的统一,做到更好更快的发展,坚持综合平衡的原则。供应链管理的理念渗透到后勤物资采购中,有利于科学化的进行采购,有利于效益最大化的实现,从而保证了物资采购科学健康的发展,提高了保障的效力。

3在供应链管理条件下优化后勤物资采购

3.1从思想上提高认识

供应链管理具有科学性,要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后勤物资采购品种多、采购量大和涉及面广,必须要重视管理工作科学化的实现,要对物资采购的管理科学化进行不断地探索。供应链管理强调战略性的、全局性的观点来处理和看待问题,要做到各节点间相互融合的统一整体性。后勤物资采购的出发点是供应链,通过供应链的相关概念指导物资采购,从而适应市场经济新体系,推进采购的科学化进程,实现效益性和经济性的有效统一。因此要从思想上加强全局认识,使铁路用户、供应商和采购单位处于一种相互联系的整体中。作为经济链中的一个重要节点,物资采购需要把采购过程中的采购单位、铁路用户和供应商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要放弃自身利益,实现整个过程合理化和科学化的管理。以整体性和全局性为基调的供应链管理方式,合理的优化了各节点的运作过程和运作方式,实现整个系统的最优化,保证供应链的最佳状态。

3.2灵活运用各种政策

在后勤物资采购过程中要注重管理的有效性,灵活的运用各种政策。供应链作为一个纽带,把铁路部门和供应商紧密的连接在一块,形成了一个双赢的系统。铁路和供应商在这个系统中各取所需、各谋所利,这种关系在平时的物资采购中更为凸显。铁路部门要想使后勤物资的质量更好、保障效益更高,应在采购供应链管理中对需求方面加以重视,努力创新寻找新突破。可以采取让供应商在早期进行参与的策略,让他们能够准确的获悉铁路系统对物资的功能、质量和数量上的各种需求,从而使物资生产和供应更加具有能动性和客观性,确保供应链更加合理科学。在市场经济活动中铁路部门作为最终的用户,需要采取灵活的方针策略,保证物资供应最大效益的实现。

3.3明确供应链管理的目的性

后勤物资采购的供应链管理,必须先要满足铁路后勤的物资供应需求,还要把效益科学和保障有力作为主要目标。供应链管理的目的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是适时适量,作为后勤物资采购的关键因素,适时适量也是实现保障有力的重要依据,通过对组织、计划、控制和协调等活动的管理,确保铁路部门需求得以及时满足,同时也达到了效益最高和资源库存最小;其次是质量保证,质量标准作为铁路后勤物资采购中的重要保证,要求所采购的物资必须具有质量稳定性,质量过高和过低都不是最终目的,过低就满足了各种需求,而过高会造成相对价格比较高,增加了购买成本,也会造成浪费;最后是费用最节省,后勤物资采购的整个过程都要考虑到效益的问题,在购置费用较少甚至短缺条件下更应考虑该因素,在供应链管理的全过程与各个方面,都要坚持勤俭建设、艰苦奋斗的原则,要充分运用各种采购策略,尽量降低总费用,在保障各种需求基础上,实现各利益关系的互赢互利。

本文主要讲述的是铁路系统的后勤物资采购问题,通过分析后勤物资采购的含义内容,提出了在供应链管理条件下的物资采购问题,并对该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资采购的对策,为后勤物资采购提供了有效的建议,对加快后勤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虽然供应链管理应用于后勤物资采购的历史比较短,但是其前景是非常广阔的,也一定会取得更大的发展突破。

参考文献:

[1]邱林,戴强,胡柏.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后勤物资采购问题探讨[J].中国储运,2010(1).

[2]刘洪民.高校后勤物资采购供应商的管理初探[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0(15).

[3]宋清芝.浅谈铁路部门后勤物资采购与付款的内部控制[J].科技资讯,2010(31).

篇5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影响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6-016-01

自从人类进入工业时代,制造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丰富产品的同时也导致了资源的短缺、环境的污染,使得人口、资源与环境三者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众多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学科来研究绿色供应链管理降低制造业对环境的负影响。但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应采取什么措施和方法来实现绿色供应链管理。换言之,就是企业已经意识到绿色供应链管理对于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是何等重要以及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对企业所在地区、国家乃至其消费者的环境安全所起的重要作用。然而,针对目前的企业,尤其是中小型制造企业,环境管理和环境意识相对国外发达国家企业而言还非常薄弱,大多数企业还停留在求生存或艰难维持发展阶段。在这种环境意识相对较低、资金相对紧张的情况下,企业不可能对环境管理给予应有的足够重视。而且,大多数环境管理需要企业前期的投资较大,而投资回收的期限却较长,因此很难在短时期见到经济效益;另外,实施环境管理所带来的效益部分是隐性的,很难引起企业决策层和管理层的高度重视。

本文在文献查阅的基础上,结合环境管理专家意见,找出可能促使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影响因素,希望为推动中国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提供参考依据。这不仅可以使企业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保持优势,同时,对保护我国环境和实现企业、地区乃至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有积极作用。

一、绿色供应链概述

1、绿色供应链

供应链管理是对供应链中物流、能流、信息流、资金流以及工作流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及控制。它是以顾客需求为中心,将供应链各个环节(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用户)联系起来的全过程集成化管理。它强调在正确的时间和地点以正确的方式将产品送达顾客,但它仅仅局限于供应链内部资源的充分利用,而忽略了其相关行为对环境引起的危害。目前,由于政府的法规和日益强大的公众压力,环境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了。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在供应链各个环节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利用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其目的是使产品从原料获取、加工、包装、存储、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中,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和资源投入的减少,从而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防止企业因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大量消耗人类社会的有限资源,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因此,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当今时代的迫切要求。

2、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容

绿色供应链管理要求企业在供应链中每个环节的各个成员必须实行环境管理,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开展减少或消除对生态环境有破坏作用的供应链管理活动。因此,企业在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中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绿色采购管理、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包装和绿色营销。其中,绿色设计、绿色生产和绿色包装又可以称为企业内部绿色管理。这些内容的共同目的是从整体上降低成本,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和竞争优势。

二、从理论上探析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影响因素

企业环境管理有被动和主动两种激励因素,主动激励来源于构建和保持可持续的竞争优势,被动激励来源于政府和立法部门。二者在绿色供应链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矛盾交织的融合与相斥的态势,表现在实际运行中既有激励作用,又处处存在发展的障碍。

1、激励性因素

(1)市场压力:最终产品的消费者是绿色供应链的原始发动者,消费者对环境问题越来越关注,并且显示了对环境友好公司的偏好。尽管大多数企业并没有注意到环境系统将给其带来商业收益,但是市场将迫使其改善环境管理绩效。

(2)风险管理的需要:采取绿色供应链管理可以避免因为政府规制等因素所导致的供应链中断的风险,或是因为市场竞争要素变化而失去竞争优势的风险等。不仅如此,绿色供应链可以创造新的市场机会,保持并扩大市场份额。

(3)政府激励:根据德国和荷兰的经验,政府政策对绿色供应链的推动有以下三种功能:改变消费者需求;关闭产品链;使产品设计绿色化。通过直接制定法规、经济激励等手段,改变供应链上各方的激励因素,促进绿色供应链的发展。

2、障碍性因素

(1)成本:由于采取更有效的环境措施而使得成本上升,是企业采取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主要障碍之一。采取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要增加投入资本,使得成本上升,收益短期内得不到回报,是许多企业不采用绿色供应链运营的制约因素之一。

(2)信息披露障碍:绿色供应链的运营往往要求其成员提供有关环境因素的信息,这一要求导致供应商将要面对来自客户大量而频繁的审计和问卷调查,不仅可能造成企业与客户因繁琐的报告要求导致沟通的冲突,而且企业具有竞争优势的技术及商业机密存在曝光的危险。

(3)技术障碍:对各行业而言,实施绿色供应链对技术的要求不同。为了满足减少有毒物质的要求,许多供应商经常发现他们难于找到替代材料, 或替代材料无法实现相同的功能与绩效,这客观上为绿色供应链的推动制造了障碍。

总之,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影响因素主要由激励性因素和障碍性因素构成,我国企业要根据自身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才能够高效运营,创造最大价值。企业要与各相关部门合作,努力创造出经济、高效的绿色供应链条,才能在国际竞争中与时俱进,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王艳梅.浅议绿色供应链管理[J].经营管理,2006(13).

[2] 吴清一.物流管理[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

篇6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绩效评价;研究趋势

一、引言

21世纪,经济增长与资源、生态环境的协调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国际社会“绿色化”运动普遍展开,而传统供应链管理的环境管理标准缺乏系统性、整体性,无法达到环保的真正目的。为此,以集成的思想整合整个供应链环境管理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理论应运而生。众多国内外大型公司与企业或多或少地将某种形式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应用于企业的管理实践中,并获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绿色供应链管理是现代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在企业改善环境绩效、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最终达到企业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统一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必将成为企业发展的新的战略模式。

由于涉及领域广泛及研究的复杂性,在大量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相关理论进行跟踪研究,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从绿色供应链管理概念入手,探讨其发展过程,详实阐述目前对其研究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等。

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及内涵

供应链管理是对供应链中物流、能流、信息流、资金流以及工作流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及控制。它是以顾客需求为中心,将供应链各个环节(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用户)联系起来的全过程集成化管理。供应链管理的重点是管理和协调节点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强调节点企业的核心业务和核心竞争力。它仅仅局限于供应链内部资源的充分利用,而忽视了其相关行为对环境引起的危害。

进入21世纪,人类生存环境的实际状况越来越引起社会、公众及各国公共部门的关注,提高“绿色”意识、加强环境管理、改善人类居住和生活环境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在供应链各个环节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利用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其目的是使产品从原料获取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中,注重对资源投入的减少和环境的保护,从而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因此,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当今时代的迫切要求。美国两大汽车制造商大众和福特已于去年宣布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要求它们所有的供应商和协作商于2003年7月(大众)和2002年12月(福特)获得ISO14001认证。

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一个内涵非常广的术语,它的发展起源于制造业中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在供应链管理中增加环境因素的思想最早是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当时只是作为物流管理研究的一个次要方面提出的。较有意识的研究绿色物流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目前,对绿色供应链管理国内外还没有公认、权威的概念。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制造研究协会(MRC)基于对这一领域的探索,于1996年首次提出并定义。Steve V. Walton 等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就是将供应商加入到企业的环境战略中,其核心是将集成管理的思想应用到绿色供应链的领域中。M. H. Nagel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涉及到产品的使用、组成以及生产的全过程,并强调供应链内战略合作关系的长期稳定。Sean Gilber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在重视长期的合作关系基础上,采取管理策略、行动,将环境管理战略纳入各个环节(设计、采购、生产、分销、使用及再使用)中。Zsidisin和Siferd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指供应链节点企业在设计、采购、制造、分销、使用及再使用个环节中注重实施环境友好实践,而采取的行动及合作关系等。Jeremy Hall的观点更进一步完善,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从可持续发展理念出发,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进行环境友好设计,建立战略联盟,树立供应链成员环保意识,为整条链营造一种绿色氛围,最终实现协调优化。但斌指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环境制造理论与供应链管理的集成,是一种在整个供应链内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王能民、汪应洛等人着重从分析、比较前人研究成果和绿色供应链与一般供应链的区别入手给与定义,指出绿色供应链管理运营的目标是资源的最配置、增进福利以及实现与环境相容,将其划分为四个子系统(生产子系统、销售子系统、环境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指出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知识流是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强调了知识流的重要性。

三、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现状

(一)绿色供应链管理运作的影响因素

1、内部因素。绿色供应链管理中重要的内部环境影响因素是多维的,这些不同的因素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主要包括:(1)产品生命周期(PL),包括产品开发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阶段,这几个阶段能够充分显示供应链管理的绿色化水平。(2)运作生命周期或价值链(OL),主要有采购过程、生产工序、配送及传输运作网络、逆向物流、包装等五个环节。(3)企业环保实践(EN),通常被称为“4R+D”原则:减量化(reduce)是通过提高产品生产过程中资源利用率、延长生命周期、控制废弃物的发生,实现建立循环型经济的发展模式;再利用(reuse)是指促使废旧产品的回收利用;再制造(remanufacture)则需围绕一个中心来分解和取代一部分组件;循环再生(recycle)是指促使企业回收废旧产品,并通过处理实施循环利用;废弃物处理(disposal)系统对企业具有长远意义,若不彻底治理废料会经常困扰企业。(4)企业绩效标准(PE),包括成本(C)、质量(Q)、时间(T)、柔性(F)四个方面。这些动态绩效因素是绿色供应链管理有效运行的有力支持,通过绩效评价可以改进供应链环境管理标准,改善整体环境管理质量。

2、外部因素。从各国环境保护的状况来看,与绿色供应链管理运营直接相关的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有:政府、制度、社会准则、市场、信息和技术。(1)政府在保持自身命令――控制体系主导地位的同时直接提供或经营环境“服务”,更加注重利用市场经济手段来引导企业和公众的绿色生产和消费行为以及社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对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政策体系给与支持。已有研究表明,政府通过运用规章制度、经济激励等手段在产品设计绿色化、消费者需求转变、产品链关闭三方面对绿色供应链管理运营发挥推动作用。(2)风险管理是为了规避因制度规则等因素所导致的供应链管理中断的奉献、市场优胜劣汰的风险、环境风险等。(3)社会准则,即通过社会准则的建立来规范经济行为主体的行为,典型的社会准则理论的代表者为斯蒂格利茨的黄金律及黄有光的良心效应。(4)市场是绿色供应链管理运行的重要的激励因素。消费者逐渐显示对环境友好公司的偏好以及核心企业对环境管理的要求,充分表明市场的环境压力。(5)环境信息传达不畅通直接导致企业与顾客沟通的冲突,同时企业具有竞争优势的知识、技术创新与商业机密存在曝光的危险。保障绿色化技术创新和知识的更新,加强供应链组织的绿色文化,达到增强绿色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柔性。另外,对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高效率运作,节点企业之间的合作与核心企业的示范作用更加关键。Richard指出供应商评价、精益供应链以及在供应链内建立合作战略等有利于改进整个绿色供应链条的活动与环境相容的程度;Steve Lippman说明了有效实施绿色化供应链的关键因素包括:最高领导层的参与、多功能团队的集成、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合作创新等;Ken Green认为,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合作关系和合作方式是推动、激励与强迫各企业运营活动与环境相容的关键因素;Jeremy Hall通过案例分析研究指出:整个供应商的行业领导者在供应链渠道中占有主导地位有利于绿色供应链的运作;HAW同样指出合作研发等供应商之间环境方面的合作方式是激励绿色供应量管理有效实施的因素。

(二)绿色供应链管理运作决策问题

绿色供应链管理运作中的决策问题是一个典型复杂的新问题,属于多目标决策问题。王能民、汪应洛等对此曾给出相关研究: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EPA)(2000)在基于对绿色供应链管理中成本降低和环境质量提高的探讨中,提出了四个步骤的决策框架(成本识别,机会确定,计算收益,决策、执行和监管);Joseph Sarkis(2002)发展了ANP(网络层次分析法),基于ANP技术建立了绿色供应链管理战略决策框架模型;Anna Nagumey(2003)的研究侧重了绿色供应链成员企业的决策行为,在参考博弈论基础上,运用网络模型建立多目标决策模型。

绿色供应链管理运营决策涉及面广,是一个典型的多目标决策问题。其中,供应商选择问题的研究相对比较集中。目前,大部分研究侧重于供应商选择的因素/标准以及评价工具。Noci给出的定量评价标准:绿色能力、环境管理效率、声誉、全生命周期成本,并将层次分析法作为供应商选择的评价工具。Walton基于对美国制造商的调研,分析了在绿色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供应商选择的影响因素和标准。朱庆华等比较了中美不同环境下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中供应商选择问题。Anna Nagurne研究了制造商、一级分销商、顾客三个层次中主体的决策行为。Sarkis J.发展了决策技术层次网络分析,并指出影响绿色供应链管理运营决策的因素主要有:产品的生命周期阶段、企业在价值链所处活动、环境意识活动、组织绩效要求、可选择的系统/方案等。王能民等提出了绿色制造模式下平价供应商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结合模糊决策的方法给出了评价模型。

(三)绿色供应链管理理论的技术工具

Steve V. Walton(1998)指出从选择与环境相容材料、改进产品设计过程、改善供应商过程、有效的供应商评价和改善制造商内部的供应链五个方面来改进供应链运营;Guide V.(2000)在研究基于再制造的供应链管理问题中,指出信息系统、新产品计划和控制技术资源和产品的回收具有可控性;EPA(2000)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管理决策四步骤模型、产品评价矩阵等;Stefan A.(2001)重点研究绿色供应链管理中运营成本管理问题;Jens Brobech Legarh(2001)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基于信息技术进行环境意识采购的框架;绿色供应链的构建是其运营的一个关键问题。Geoffrey(2002)利用生命周期评价研究了绿色供应链构建问题,将绿色供应链管理战略分为遵循战略、过程战略和市场战略三类。利用LCA设计了供应链结构,指出不同绿色供应链战略类型需要相应的LCA、信息与数据。同时,利用LCA对供应链的环境影响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联盟复杂程度与成员间联系紧密程度两个维度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结构分为圆桌会议结构、分散结构、多中心简单结构及多中心网络结构;Sarkis J.(2003)指出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中使用环境管理、有效的逆向库存管理系统以及建立专家信息系统、使用仿真系统的重要性。

(四)绿色供应链管理特定产业运营现状

目前绿色供应链管理理论及实践在几个特定产业中的运营,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例如房地产业、电子行业、食品行业等。王能民等通过肯德基“苏丹红事件”和美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等案例研究,阐述了绿色供应链管理运营的障碍分析及运营环境。2000年,瑞典、荷兰、美国分别由针对电子行业、食品行业等研究项目;Remko I.(2001)从技术与运营两个角度研究了汽车产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问题;Giannis T.Tsoulfas(2002)研究了废旧电池回收问题;U.Sonesson(2003)分析了牛奶供应链,认为在牛奶供应链中对环境影响最关键的因素是产品的包装材料、运输及废弃物的管理方法。Qinghua Zhu(2004)研究了中国一家制糖厂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

四、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绩效评价

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的另一个重要的领域是绩效评价问题。通过真实、准确、全面的绩效评价可以有助于我们把握绿色供应链及节点企业的运行轨迹和存在的不足,为实施相关流程的改进提供依据,也有助于政府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

Jacquelin(1995)在原有供应链绩效评价的基础上探讨了绿色供应链的绩效评价问题,同时提出评价时需要利用生命周期分析等工具;Fiksel,Joseph(1995)支出供应商可以通过一些公认的标准(如ISO14000体系的认证)来表现其环境管理水平与绩效;Benita M.Beamon(1999)提出了一个评价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的方法。申成霖等人(2004)利用标杆管理的思想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绩效评价问题进行了讨论;王能民等(2005)给出基于经济、顾客和环境三维目标的绿色供应链运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目前,国内有关学者、专家运用层次分析法、专家调查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建立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模型。

五、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趋势

随着理论发展和实践检验,绿色供应链管理从提出至今,内涵不断被扩大,涉及领域广,其不确定性因素多,研究的复杂性较明显。已有研究成果显示,绿色供应链管理尚待新的理论、研究方法、研究工具等来支撑,很多领域等待开发。

(一)对绿色供应链管理进一步研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1、各学科理论与方法的融合。绿色供应链管理作为前沿理论,需要包括现代化手段与方法、环境管理技术等成果,特别是针对其产业特征的工程技术知识应引起重视。

2、科学问题的提炼。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增强对绿色供应链管理技术的探究,由操作层面向提炼科学问题前进。

3、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结合。在基础性理论研究基础上,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应用性研究加强力度。

(二)有待深入研究的领域或方向

1、集成管理的运用。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主要战略目标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集成。由于其主体的多样性与目标多元化及其手段方法、理论、技术的综合应用,国内外众多学者从各个角度对集成管理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中的运用展开研究。

2、协调机制与控制系统。鉴于以上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复杂性,对绿色供应链成员间的合作机制与控制系统应给与相应的进一步研究。

3、市场机制与制度。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有效运营必须得到市场机制与政府制度的保证。目前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有限,为解决外部性问题及绿色产品的市场地位,需要对市场和制度进行深入研究。

六、小结

环境问题的突显使得绿色供应链管理迅速引起国内外理论界和学术界的关注。本文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相关理论进行跟踪研究,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从绿色供应链管理概念入手,探讨其发展过程,详实阐述目前对其研究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等。

参考文献:

1、王能民,孙林岩,汪应洛.绿色供应链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申亮,王玉燕.绿色供应链研究述评[J].山东经济,2007(2).

3、王能民,汪应洛,杨彤.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进展及趋势[J].管理工程学报,2007(2).

4、朱庆华,赵清华.绿色供应链管理及绩效评价研究述评[J].科研管理,2005(4).

篇7

[关键词] ERP供应链采购物流

当前市场经济趋向国际化,地域经济趋向全球化,供需环境更加复杂多变,消费者的需求瞬息万变,多样化趋势更加强烈,企业只有把各种能力综合起来,将企业、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合作所形成的供应链不断优化,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企业为了适应这种需求,纷纷求助ERP系统管理,通过ERP系统的实施,为自己的企业谋求更大的竞争力和生命力。

一、ERP与供应链管理

1.ERP系统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它集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思想于一身,成为现代企业的运行模式,反映时代对企业资源优化调配,最大化地创造社会财富的要求,成为企业在信息时代生存、发展的基石。ERP系统是紧紧围绕物流这条线索,控制物流信息。而采购则是物流的源头,它完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和经营,并结合了供应链的思想。

2.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通过分享信息和共同计划使整体物流效率得到提高,它使物流渠道安排从一个松散的联结着的、独立企业的群体,变为一种致力于提高效率和增加竞争力的合作力量。在本质上,它将每一个独立参与者进行存货控制,变为一种物流渠道整合和管理,增加了物流渠道群体的竞争力。

二、基于ERP的供应链采购管理

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可以使管理者充分了解整条供应链的信息;从原材料的获得开始,到产品的生产,一直延伸到把产成品送到客户手中。管理者获得了这些信息后,可以做出更加科学、全面的决策。

1.基本思路

传统的ERP,侧重于企业内部资源的整合,贯穿起各个业务环节来提高效率。但是,企业相关的供应商和客户也是ERP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提高企业内部效率的同时,注重对企业外部资源,如供应商、客户、外协企业的协调管理也显得格外重要。企业分别把客户、销售商、供应商、协作单位纳入生产体系,同他们建立起利益共享的合作伙伴关系,进而组成一个企业的供应链;实现某种程度的敏捷制造(Agile Manufacturing),即在基本合作伙伴不能满足企业生产需求时,企业可以由特定供应商或销售客户组成短期或一次性供应链,以适应商场的需求。因此,对采购的要求不仅仅是完成一定的采购本身的这些具体事务,还要求采购管理者提供对供应链管理的有效支持,同时还需要拓宽ERP系统的功能、服务对象,使ERP系统正真成为供应链管理的工具,实现现代采购管理。

2.基于ERP的供应链采购管理方案

在ERP系统的支持下,实现供应链采购管理模式不仅要有传统的采购事务处理,而且要沿着供应链将供应商纳入ERP系统中来,以信息形成对供应管理过程中形成的信息流加以控制。采购管理作为整个ERP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如图所示。

在ERP环境下,实现供应链管理的采购除了基本的采购业务,还提供了对供应链管理的相关支持。主要功能模块如下:

(1)供应商计划

它记录供应商的各种信息,包括供应商的供货范围、供货能力、供货质量,以及本企业合作关系的历史记录。帮助企业根据供应商本身条件和本企业的合作记录,确立合作伙伴,整合企业供应链。

供应商计划根据采购计划要求,产生相关供应商的近期采购请求。供应商通过供应链上的ERP系统获取这些需求信息,一方面便于其自身的经营活动安排,以保证对企业的供货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这种双向的交流,帮助双方建立、保持、发展合作伙伴关系。

最后,供应商计划在基本合作伙伴不能满足采购要求时,能够帮助企业找到特定的供应商组成临时性的供应链,适应这种变化。

基于ERP的供应链采购管理总体结构示意图

(2)基于ERP系统的供应链采购计划

供应链采购计划处理企业ERP计划模块提出的采购要求。根据采购要求并立足于实际情况制定本部门的短期工作计划。通过这种采购计划也可以处理非生产性采购要求。实现这种部门性质的小计划提高系统的独立性,增加其适用范围。

(3)基于ERP系统的供应链采购业务

基于ERP系统的供应链采购业务类同于传统的采购业务,因此对采购业务人员而言,仅仅是采购管理工作方式改变,由传统的人工记录,改成电子数据的登记,在数据登录过程中提示的操作界面与人工方式类同。基于ERP系统的供应链采购的所有功能被集成在系统软件中,由扩展ERP系统实现供应链管理的功能,通过Internet实现物料需求企业的计划部门与供应商之间实时互动。

(4)电子银行应付款管理

采购应付款通过电子银行实现网络收付,并同时提供于财务系统,在本系统中建立对应的数据接口。其中的核算工作由财务系统完成。

三、基于ERP的供应链采购管理方案的实现

虽然采购管理、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和ERP系统的功能都相当成熟与稳定,但是运用供应链管理理论提高采购管理水平的实现效果不佳,其原因是没有实现供应链管理的直接工具,传统的ERP系统是从企业内部角度集成企业资源,进行统一计划与控制。为此,实现基于ERP系统的供应链采购管理方案应当着重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ERP系统扩展功能设计

采购管理、供应链管理的理论相对稳定,各ERP系统软件产品功能类同,但是,企业规模不同、所属行业不同、生产过程不同、形成的供应链不同,企业实际选用的ERP系统不同、应用程度不同,直接影响供应链采购管理方式和所构建的ERP系统功能。因此,实现ERP系统的供应链采购管理首先要分析企业采购管理、ERP系统、信息化进程现状,特别要分析ERP系统功能及其应用现状,寻找最佳的ERP系统的供应链采购管理方式、数据库结构、操作功能的切入点,最后设计出实用、有效的ERP系统功能。

2.供应链采购功能实现

用户通过ERP系统实现供应链采购管理。录入原始数据、处理各种相关单据,完成各项事务。不同用户赋予不同的操作权限,输入的原始数据直接更新对应的数据库。采购的各种信息一部分由用户设置,一部分根据采购业务进行情况更新。设置供应商信息接口获取这些信息并根据要求反馈相应的数据给供应链组合和供应商选择。供应商信息接口是提供对供应商信息访问的统一接口。一方面定制了一些常用条件下的检索,例如所在地区、供货范围等;另一方面提供用户自定义检索条件的功能。

3.供应链采购优化实现

篇8

关键词: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供应链创新

供应链管理是指企业通过供应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化、集成化、敏捷化的先进管理模式,改善与上、下游企业供应链的关系,整合和优化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使生产出来的产品能以恰当的数量,在恰当的时间,被送往恰当的地点,满足服务水平要求的同时,使系统的成本最小化,从宏观上看,供应链管理包括了两个主要部分:企业内供应链管理和企业间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与电子商务都是一个从生产商到最终用户的价值增值过程,电子商务是在一个更新的、更有效的技术平台上构建的供应链,实现电子商务的价值增值过程就是一个供应链管理过程。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最有力的优势是通过及时、有效信息的传递,实时把握需求,并根据实际需求来快速调整相应的生产、经营和物流运作等相关活动,体现了企业对市场的敏捷反应。

一、我国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性

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可以避免信息失真、提高顾客信息反馈效率,使供求有机衔接、协调一致、反应迅速。降低成本是企业经营的重要内容,是提高效益的重要手段。对于企业供应链来说,供应链的赢利就是从顾客那里赚取的收入与供应链的全部成本之间的差额,供应链的成本越低,就意味着企业的获利空间越大。供应链管理就是要不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也就是说供应链管理就是不断优化,提高资源利用率。现有数据表明,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可以减少削价处理的损失40—50%,库存下降10—15%,可以带来大约20%的成本节约。 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就必然要进行业务流程重组,采用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进而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企业比一般企业的资金周转时间缩短40—60%,而资金周转时间的缩短就意味着企业资金利用率的提高。 企业通过加强供应链管理,可以大大缩短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时间,从而获得无法复制的竞争优势。现阶段中国市场上产品品种越来越多,消费者需求变化越来越快。所以,在这个变化的世界里,成本固然是一个重要的竞争优势,但是快速响应消费者的需求,进而有效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才是竞争的根本。

二、我国传统供应链管理的特点

目前我国一些具有前瞻性战略眼光的企业已瞄准了供应链管理这一管理方法并加以运用,它对于我国企业因规模小而不能形成规模效益,因其结构全、开支大、内部层次繁多、结构臃肿而不能形成合力,大多数企业重复低层次竞争而导致两败俱伤等问题都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法。

1. 产品不规范,缺乏以顾客为中心。在实施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目的之一就是使用规范化的管理手段,有效协调链上各节点企业行为,整合资源,形成整体优势,而产品的原材料至产成品到最终消费品必然采用标准化形式则成为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条件。目前我国企业生产制造的产品缺乏规范性、标准化程度低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供应链管理是以实现顾客满意为最高目标。今天,在顾客驱动的市场中,顾客需求构成市场,需求形成企业获利潜力,需求的满足状态制约着企业获利的多少,因此,顾客的满意就是企业效益的源泉,顾客需求是推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也是供应链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供应链管理中,顾客服务的目标设定优先于其他目标,它以顾客满意为最高目标。供应链管理本质上是满足顾客需求,它通过降低供应链成本的战略,来影响顾客需求中的价格因素,

2. 各企业间未形成战略伙伴关系。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间的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也成为我国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一大障碍,在以往低层次的竞争当中,企业间形成一种你死我活,两败俱伤的企业关系,没有在供应商方面形成一个共同利益的一个群体。企业存在是因为市场价格机制中存在成本,同时企业内部亦存在成本,市场交换成本及企业内部成本之间比较的结果是所有产品的生产不能由一个超大企业来完成。在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基础上许多学者研究了企业纵向整合的必要性、可能性及效率。而如果不满足所需条件,纵向整合也会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提高成本。因而形成了企业“半结合”状态的研究。

三、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的创新管理

篇9

关键词:物联网;供应链;企业;管理创新

信息时代的到来标志着社会的信息化、数字化、知识化更加深入。社会变革的加快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迫使企业的运营模式发生改变,以适应时展的要求。基于物联网供应链管理作为降低成本、缩短周期、提高运营效率、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

一、基于物联网的供应链管理概述

1.物联网概念剖析

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部分之一,有信息产业第三次技术革命的美誉。在国际电信联盟对物联网的定义中称其主要是解决物到物、人到物以及人到人的相互联系。通常,人们认为物联网是通过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设备将现实世界的物体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而形成的庞大的网络系统。物联网的英文解释为“The Internet of things”,从字面意思上讲,物联网就是物与物相连的互联网,这其中又有两个方面的包含。其一,物联网是以互联网技术作为支撑的,互联网是物联网形成与发展的核心与基础,是物与物相互联系的媒介。其二,其目的是实现任何物体之间的通信与信息交换,实现物品信息管理的网络化。

物联网体系构架如图1所示,将其按功能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通过之间的配合来实现物联网完整的功能。感知层的主要通过二维码、FRID、传感器等技术手段,对现实世界的各种物体的信息采集与感知。网络层在互联网以及各种通信网络的支持先,将感知层获得的信息高效安全的传送给应用层。应用层主要通过信息的提取与处理将其应用到智能交通、智能医疗等社会生活领域。

图1 物联网体系构架

2.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综述

供应链通常可以理解为制造商、供应商、零售商之间进行商业活动的过程,包括采购、生产、销售等一系列的活动和因此产生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典型的供应链结构如下图所示:

图2 典型供应链结构模式

供应链管理则是指企业与供应链内的每一个环节紧密联系而形成的一体化线性管理模式。施行供应链管理不仅可以大幅度节约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本,更能有效提升企业各个环节的工作效率,缩短生产周期,进一步扩大企业效益。信息化高度发展的当下,企业更加重视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应用,供应链管理模式在原有环节的基础上进一步涉及到客户服务、财会核算、人力资源等领域,发展前景广阔。

二、物联网构架下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现状

1.商品信息数据库存在缺陷

物联网构架下的各供应链环节之间信息的高效共享和流通是实现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基本要求之一,但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的商品信息数据库并不完善,企业在物联网构架下进行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存在与实际的经营管理情况脱节的情况,没有专业的技术人员不断更新企业商品信息数据库,更没有专门人员对商品信息数据库进行实时的输入管理,这会导致数据库数据的可信度、信息的类型不能及时的更新,信息的可视性效果差,因而很难被使用者掌和理解,严重影响了企业经营管理效率,造成了企业的经营管理风险。

2.供应链管理技术有待加强

打造物联网供应链需要较高的成本费用,中小型企业资金匮乏,实力有限,很难单独完成。再者,有很多企业意识落后,并没有打造、完善物联网技术下供应链管理技术的想法,这就导致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体的很多企业技术水平低下,根本不能适应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现状;另外,同行业的企业存在利益冲突,在竞争过程中存在严重的排他性,对各自核心的技术都进行了产权保护。此外,企业内部管理的不统一造成企业间在物联网供应链技术上的独立性与封闭性,进一步导致物联网在供应链系统和人员培训等方面受到阻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3.供应链管理技术有待加强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社会产品日益丰富。为适应这种趋势,企业在物联网构架下实施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动态联系。但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并没有对信息资源平台进行完善,物联网从建立、使用、维护的整个过程中资源不能共享,造成了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现象。供应链各个环节的成员之间没有制定统一的实行标准,彼此之间没有实现完全的透明化,严重制约了物联网构架下的供应链的发展。

4.利益最大化与最优化不能兼顾

传统企业的管理方式存在很严重的封闭性和独立性,企业间的互通交流很少。而同行业的企业间往往会有业务关联,也难免存在利益矛盾,这就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企业间的互斥性。而物联网构架下的供应链管理模式要求各环节的企业间良好互通,目的是达到供应链企业整体效益最优化,而不是一个或几个环节的效益最大化,企业的利益最大化与最优化不能兼顾,制约着企业物联网构架下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发展。

三、物联网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及影响

将物联网与企业供应链管理进行融合,建立物联网构架下的供应链管理模式,能够高效的追踪定位任一物品在供应链中的位置,使管理更加透明化。将物联网应用于供应链管理使系统的各个环节具有高度的集成性,以实现管理效率在各个环节上的提高。

在运输环节上,用EPC标志给货物和货车做标记,在运输过程中就可以通过标记对货物进行准确的定位,及时的向供应链下的每一个环节提供真实的信息,实现信息的共享,并可以对货物、车辆进行准确的追踪。这样就可以实时掌控货物的位置,预测货物的到达时间,更有利于车辆的调整调度,为生产、运输的规划提供依据,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在仓储环节上,通过对EPC标识的识别可对原材料、零部件进行精确的查找,以及盘点和出入库等操作的管理,大大提高仓储空间的利用率,使企业实时了解库存,并能够给生产提供相应的参考,大幅提高企业效率;在生产制造环节上,物联网的应用将准确识别自动化生产线上的原材料、零部件和半成品等,并对其进行跟踪,有序的实现材料的调用,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出错率、提升了产品质量、减少了不必要的浪费;在配送分销环节上,通过商品EPC标识信息,管理人员可以掌握库存量,控制输入与输出,在使库存达到最优化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配送速度,降低配送成本和配送过程中的出错率;在零售环节上,货架中装配嵌入式扫描器,以对商品进行监控,掌握商品动态流动情况,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监控防盗的作用。对货架上每个种类的数量情况精确掌控,能及时的对数量不足的商品进行补货。

四、物联网构架下企业供应链管理相关建议

1.提高商品服务质量

企业应用物联网构架下供应链管理模式,使之对市场反应的灵敏程度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能否及时、快速的满足客户日益丰富的需求成为决定企业能否占有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因而提升服务质量是企业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将物联网应用于企业供应链的管理使各个环节的利益关系得到直观的体现,更容易通过比较获得趋势性的信息,提升服务质量。再者,管理的透明化使资源得到了高效的利用,能对客户的需求做到低成本的高速响应,提升客户的满意度。

2.优化供应链成员

供应链管理涉及到各个环节,这些环节紧密联系,并因此形成完整的体系,因此,环节的数量和类型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供应链的管理效率。物联网应用于企业供应链的管理可实现高度的集成化,使信息在各个环节间高速流通和共享,提升信息的透明度,实现各个环节成员间的和谐发展。企业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对物流、供应商、经销商等各个环节的合作企业进行严格的筛选评估,选取更适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合作伙伴,促进长期合作。同时,实时监控各个环节的运行情况,全面提升所有合作企业的利益,稳定合作,通过规划使库存达到最优,防范风险。

3.实施智能化管理

物联网构架下的供应链管理涉及的环节众多,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对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产生不良影响。人工的过多介入将导致环节间差错率的上升,影响管理效率。目前,物联网构架下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智能化水平还有大幅的提升空间,实施智能化管理是市场发展的大趋势。更加自动化、智能化、集成化的管理将大大提升供应链每一个环节的运作效率,大大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4.以客户需求为导向

物联网构架下的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实施目的是为了提高效率,根本上是为了提升企业效益。要想完成这个目标,只针对技术改革和硬件提升是远远不够的。企业往往过度注重采购、生产和物流等环节,而忽略了客户的需求、满意度反馈,不能对反馈后的情况及时的整理,不能以反馈的情况为参考进行改进提高。企业应及时的知晓客户需求变化和满意度情况,将信息反馈给供应链的各个环节,针对客户的需求需要进行生产规划,不断进行自我纠正和自我完善,在发现弊端、改正弊端的道路上不断发展。

五、结语

在信息化日益深入的新世纪,传统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效率低下,已经很难适应当下社会高效、高速的要求。将物联网引入企业供应链的管理当中,建立物联网构架下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供应链系统中的不足,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智能化,降低了各个环节的出错率。企业应进一步提高商品服务质量,优化供应链成员,加强管理过程的智能化,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继续完善创新,以基于物联网的供应链管理为脉络,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和行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乔瑞芳.基于物联网的制造企业供应链管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

[2]赵萍,王清华,何亮.物联网对供应链管理的影响及发展趋势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论文集[C].2012:121-124.

篇10

关键词:施工企业;供应链;供应链管理

中图分类号:G81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1-0124-02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全球制造的出现,供应链在制造业管理中得到普遍应用。国际上一些著名的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中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使我们有理由相信供应链管理是进入21世纪后企业适应全球竞争的一种有效途径。然而长期以来,施工企业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采用的仍然是“纵向一体化”管理模式,很多施工总承包企业拥有钢材、木材、水泥、混凝土、大型机械设备的经营甚至生产能力,拥有从土建、设备安装到电梯安装的一系列分包施工能力。这种陈旧的管理模式使企业成为一个封闭系统,无法适应开放式的全球制造环境,也无法适应现代竞争的要求。

一、施工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意义

传统施工企业通过“纵向一体化”实现对资源的直接控制,适合于市场环境相对稳定的情况,企业通过规模效益得到发展,但是在强调快速满足用户、敏捷响应市场机会的今天,拥有大量的下属公司、设备和职工并不一定能达到此目的,相反,将大量资源投入不擅长的辅业务,削弱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供应链管理将企业配置资源的视觉从内部扩展到外部,为企业提高专业化程度,扩大主营业务的市场份额提供了一种思路。

施工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有助于克服传统采购模式的缺陷。传统采购的重点放在如何和供应商进行商业贸易的活动上,特点是比较重视交易过程的供应商的价格比较,通过供应商的多头竞争,从中选择价格最低的作为合作者。虽然质量和交货期也是采购过程中的重要考虑因素,但在传统的采购模式下,要有效控制质量和交货期只能通过事后把关的方法。因为采购一方很难参与供应商的生产组织过程和有关质量控制活动,相互的工作是不透明的。因此需要通过各种有关标准如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等,进行检查验收。在传统的采购模式中,供需关系是临时的和短时期的合作关系,而且竞争多于合作,这种缺乏合作的气氛增加了许多运作中的不确定性。而在供应链管理的环境下,企业的采购方式与传统的采购方式不同,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由于供应商与制造商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签订供应合同的手续大大简化,不再需要双方的询盘和报盘的反复协商,交易成本也因此大大降低。

(2)采购物资直接进入施工生产部门,减少采购部门的工作压力和不增加价值的活动过程,实现供应链精细化运作。

(3)在同步化供应链计划的协调下,施工生产计划、采购计划、供应计划能够并行进行,缩短了用户响应时间,实现了供应链的同步化运作。采购与供应的重点在于协调各种计划的执行。

(4)信息传递方式发生变化。在传统采购方式中,供应商对施工生产过程的信息不了解,也无须关心施工企业的生产活动,但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供应商能共享施工企业的信息,提高了供应商应变能力,减少信息失真。

(5)实现了面向过程的作业管理模式的转变。订单驱动的采购方式简化了采购工作流程,采购部门的作用主要是沟通供应与施工生产部门之间的联系,协调供应与生产的关系,为实现精细采购提供基础保障。

以上分析了供应链管理带来采购管理上的改变,除此以外,供应链管理的有效实施还必然带来企业的生产计划与控制管理、物流管理、激励机制等全方位的改进(限于篇幅,这里不再一一论述)。根据国外经验表明,采取供应链管理的建筑施工企业,工程总成本可平均降低10%~15%,处理意见周期缩短,业主满意度也大幅度提高。因此,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施工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必然趋势。

二、施工企业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根据施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特点,施工企业供应链应该是“从业主有效需求出发,以总承包商为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中标开始至施工、竣工验收以及为‘今后服务’的将材料供应商、工程机械设备供应商、分包商、业主等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性网链结构模式”。

根据我国目前状况,施工企业供应链可有两种形式:①基本供应链。即仅由材料供应商/分包商根据需要负责工程物料的供应、运输与现场储存活动。这种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实际上是建材厂或建材供应商,其内容单一,易于协调管理。②支持供应链。即由设备供应商、材料供应商/分包商、职业项目经理、建筑专业技术人才储备中心(在设计与施工相结合的情况下)、劳动力供应商等作为该供应链上节点企业或单位,为满足项目的不同需求而进行运作。

施工企业供应链管理应该是把供应链上各个企业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使供应链上各企业分担的咨询、材料、设备、人员供应、施工管理等职能成为一个协调发展的有机体。它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供应,计划,物流和需求。它以各种技术为指导,以满足业主要求,留住业主为目标,围绕采购、供应、施工作业与管理等来实施。施工企业供应链管理主要包括计划、合作及对业主、分包商、各供应商等各方之间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有效控制,以及对建筑生产过程、当事人关系等的管理,以达到工程总成本,满足业主要求的目的。

三、施工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的施工企业管理运作模式不能很好地适应供应链管理的要求,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企业生产与经营系统的设计没有考虑供应链的影响。现行的企业系统在设计时只考虑施工生产过程本身,而没有考虑本企业施工生产系统以外的因素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2)存在着部门主义障碍。企业的激励机制以部门为主,孤立地评价部门业绩,造成企业内部各部门片面追求部门利益,物流、信息流经常被扭曲、变形。

(3)信息系统落后。大多数施工企业内部信息系统不健全、数据处理技术落后,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传递工具落后,没有充分利用Internet等先进技术,致使信息处理不准确、不及时,不同地域的数据库没有集成起来。

(4)库存管理系统满足不了供应链管理的要求。目前施工企业的库存管理是静态的、单级的,库存控制决策没有与供应商联系起来,无法利用供应链上的资源。

(5)系统协调性差。企业和各供应商没有协调一致的计划,每个部门各搞一套,只顾安排自己的活动,影响整体最优。

(6)与供应商缺乏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且往往从短期效益出发,挑起供应商之间的价格竞争,失去了供应商的信任与合作基础。

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施工企业很难一下子从传统的管理模式很快转到供应链管理模式上来。

四、施工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构想

施工企业要成功地实施供应链管理,使供应链管理真正成为有竞争力的武器,就要抛弃传统的管理思想,把企业内部以及节点企业之间的各种业务看做一个整体功能过程,形成集成化供应管理体系。通过信息、施工生产和现代管理技术,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有关的人、技术、经营管理三要素有机地集成并优化进行。通过对生产经营过程的物料流、管理过程的信息流和决策过程的决策流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将企业内部的供应链与企业外部的供应链有机地集成起来进行管理,达到全局动态最优目 标。

基本供应链管理要求承包商在设计供应链时根据自上而下和自底向上的原则进行系统分解和集成。为减少供应链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对供应商的选择应少而精,每个节点都应该是精洁、有活力,能实现业务流程的快速组合,推动实施JIT采购法和准时制生产,以适应建筑施工特点。此外,供应链的各个节点的选择应遵循强强联合的原则,达到实现资源外用的目的,每个节点企业只集中精力致力于提高各自核心业务的竞争力,从而实现整个供应链的综合竞争能力。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施工企业供应链是临时与永久相结合,固定与灵活多变相结合,在实际操作时,承包商应根据不同的目标选择不同类型的供应商合作伙伴,既有战略性合作伙伴,又有普通合作伙伴,以满足不同需要。永久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应选择那些在质量、价格、交货期生产/采购、库存管理、运输等方面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作为战略性合作伙伴,以满足大中型工程项目生产周期长、技术含量高、采用集成供应时对供应商实施采购与生产的能力的要求。而小型民用建筑项目,普通合作伙伴即可。

五、结束语

供应链管理对于施工企业而言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需要探讨研究的问题还很多。我国的施工企业要结合自身行业特点,吸取制造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经验教训,向着最后全面实现支持供应链的管理模式稳步前进。

作者单位:白士强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郭跃显石家庄铁道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