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体制的核心范文

时间:2024-01-05 17:44: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体制的核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体制的核心

篇1

论文摘要: 文章首先从加强体育院校图书馆教育职能的重要性展开论述,阐述了当代图书馆特别是体育院校图书馆教育职能的核心价值,得出了体育院校图书馆的核心价值是素质教育,对目前体育院校如何利用图书馆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0引言

随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高等学校特别是体育院校图书馆提出了新的挑战,原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有了较大的变化,从传统的提供专业教育服务向现代的素质教育过渡,原有的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亟待于提高。

1当代体育院校大学生面临的突出问题

1.1 体育院校学生基本素质问题体育院校的学生多数是从体校、运动队特招而来,与综合性院校学生相比,文化素质偏低,知识水平也参差不齐,他们大多注重本专业体育技术学习,而忽视了理论学习。因此体育院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有待加强和改变,应将原来僵硬的被动的服务模式变为主动多样的服务模式,以正确引导大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正确应用网络资源,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2 体育院校体育类专业特点体育院校的大学生,由于其专业的限制,开设课程注重专项体育技能的学习,缺乏系统深入学习自然科学尤其是社会科学知识的时间和必要条件,另一方面,教学实践重复性强,体力消耗大,休息和娱乐时间较多,学生性格好动难静,静心下来读书相对比较困难,系统地学习阅读社会科学书籍的机会也越来越少,这与社会需要“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相悖逆。

1.3 体育院校的培养现状传统观念认为体育院校的大学生,只要学好本专业知识就算合格,这种观念早已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当今社会是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单一的知识结构、狭窄的能力范围是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体育本身已经不再是单纯技能竞赛,体育本身愈来愈多地渗透文化因素,体育正在成为一种文化事业而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这种趋势客观上要求体育院校大学生必须掌握更多的人文科学知识,这也是人才全面发展的需要,所以说较全面的知识结构,是人类的素质高低的重要条件。

2体育院校图书馆教育职能的核心价值

体育院校图书馆是为体育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机构,其工作是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笔者认为体育学院图书馆教育的核心价值为素质教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是人对生活的看法,是一个人内心的道德修养,以及由此而生的为人处世之道。它表现在人们的言谈举止之间,它于不知不觉之时流露于你的眼神、表情和姿态,甚至从背后看去也能充沛显现。”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中具有极其重要作用,是任何一门学科所无法替代的,是课堂教育所不可能完成的。它主要是通过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教育,而人文知识的学习最重要、最有效的方式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这些对体育院校的学生显得尤为重要。体育院校的学生由于自身的原因和教育环境的影响,人文知识相对比较薄弱,而自主学习能力又比较差,因此图书馆在引导大学生进行人文知识提高责无旁贷。

2.2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强烈地冲击着人们的思想意识,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体育院校图书馆通过推荐新书、宣传优秀图书,开展书评,组织专题读书等活动,让学生通过阅读良好的书籍来了解人类文明、社会发展所包含的智慧。通过一些生动有效、健康活泼的教育可以引导体育院校大学生掌握辩证的思维方法和科学认识事物、理性分析事物的基本方法,正确面对社会中流行的各种思潮和现象,培养正确的价值取向,以便更好地适应将来社会。

2.3 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体育学院图书馆拥有丰富的体育资料和文献,教师通过图书馆的参考文献,可掌握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授课水平和教学质量;学生通过阅览专业书刊资料,既可消化和充实课堂学习内容,又可开阔视野,加深对其主修专业的理解;图书馆还通过对知识的挖掘、整合与揭示,促进知识传播,提高图书馆的阅读利用率;同时促使教练员的教学观念转变及创新,为培养新型人才发挥作用。

2.4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教育就是传授知识,这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当今社会对人才提出了知识广博、富有创造力的更高要求,因此教育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智力的提升和培养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图书馆要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一方面加强宣传,使学生及时了解馆藏文献,并通过《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等方式的教育,培养学生掌握文献资源的使用方法,具备检索利用文献的实际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情报意识,使学生学会利用图书馆,具备搜集处理文献和信息的能力,并掌握网络环境下信息检索方法,打好终身自我教育的基础。

2.5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高等体育院校是集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体育科研“三位一体”的专业院校,其主要目标是为国家培养专业突出、知识全面、有较高素质的体育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图书馆一方面优化馆藏资源,不仅向读者提供体育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文献资料,还提供与之相邻的非专业知识、文史知识及科技情报信息等,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图书馆还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如跟踪形势及当前社会热点,在馆内或校内适当地方设置政治、经济、文化科学专题周刊栏目,扩大知识渗透面和力度,使学生通过一系列学习,逐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适应社会成为合格的复合型体育人才打下良好基础的。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育职能是图书馆的重要职能,而体育院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的核心价值是素质教育,它通过向读者提供服务,正确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努力实现自身综合素质地提升。

参考文献:

[1]吴慰慈,董焱.图书馆学概论[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

[2]张树中.论新时期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8).

篇2

关键词:学校体育 素质教育 体育教学改革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随着教育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在一个以科技经济和信息化、国际化为显著标志的现代化时代,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培养的人才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尽管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也在强调面向学生,却仅仅以教学大纲的要求作为确定教学目标的唯一依据,只重视学生对技术的掌握,忽视了学生发展的最大可能性。这种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片面地要求学生机械模仿教师,单纯地适应教学,而非积极地激励学生主动探求、充分发展。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以分数的高低为准绳来评价学生的体育能力,而不考虑其综合素质,阻碍、限制了学生智力和创造力的进一步发展。素质教育是生理品质潜能的开发、心理品质的培养、社会文化传播与创造的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教育。因此,围绕素质教育这个核心,如何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手段,确立体育教学改革指导思想,继而完善学校体育教育体系是高等院校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

一、要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树立体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科学体育观

学校体育教学改革首先要从转变体育教育观念出发,摒弃传统教育中以机械灌输的方式来传播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的应试教育模式。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前提,从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出发,从学生已形成的认识水平和特点出发,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探索,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使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在体育教学中得到提高。通过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技能技术,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等构成智力的各种能力都得到充分发展,体现出当代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科学的体育观。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实践精神探索、研究体育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大胆借鉴各国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经验和优秀成果,不断优化学校体育课程,形成在统一基础上的富有多样性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结合体育的特点,依靠科学的体育观,促使学生树立强烈的终身体育意识。在体育活动中,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体现,学生增强了自信,积极进取,有利于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实现。体育教学改革要以培养学生的各种体育能力为基础,通过运动实践,实现终身科学地坚持体育锻炼,达到增进健康的目的。

二、要树立素质教育观念,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

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在教育中树立素质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才是学校体育发展的最终方向。素质教育要求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创造教学情境氛围,把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终身体育能力放在首位,注重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能力和良好心理素质,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创造性探索,使学生的智慧力量更大程度地调动起来。同时,它还对学生施以心理能力的发展教育,把身体的强健和心理的健康发展紧密的结合起来,营造学生在迈向社会建设中所需要的积极向上的心理定向。这种教育观念包含了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视,将教育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上,把认识提高到重视人的全面素质的新水平上。这种素质教育观念使学校体育更加接近了它的本质。

三、要构建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高校体育教学体系

素质教育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充分发展人的天赋条件,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是与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呼应的发展教育观。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多样化,实现体育教学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全面发展、培养个性,是素质教育发展的主旋律,也是现代社会对学校体育提出的要求。只有在加强体育基础知识、技能传授和基本能力培养的前提下,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具有保健体育、娱乐体育等多学科集一体的综合性课程,改变不分规格,不分对象,单纯体操教学、竞技项目教学、军事体育教学的现状,形成适用于不同学科、不同学生的各类基本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才能使学校体育教育日趋综合化、多样化、现代化。因此,高校学校体育教学要从素质教育出发,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的本体需要,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兴趣、能力为基本框架,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和应变能力,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建构适应时展要求的体育教学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应集科学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体现主体性,突出全面性,注重基础,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以此提高学生自我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既要增强学生的体质,又要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还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体育文化素养,以及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和生活技能素质等。学校体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从身体、心理技能等方面着手,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尽可能满足全体学生的不同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吴忠义,高彩云.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反思与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3)

2.戴晓敏等.论21世纪的高等体育教育[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1)

篇3

[关键词]艺术教育 体制改革 制度 创新

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和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推动教育发展方式变革成为教育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教育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教育体制需要与国家行政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相适应,与社会转型和社会需求的变化相适应,作为民生和社会建设的着力点和突破点。同时,教育发展由满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调整教育结构,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紧密的结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培养创新人才,成为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艺术教育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的必要性

跨入新的世纪,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日益促使民族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人类正在步入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而教育又在社会资源配置和综合国力的形成过程中处于基础地位,也必然引起教育观念、体制、模式的变革和创新,特别是近些年来,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给各学校特别是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提出新的任务,也给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艺术教学和训练,并对部分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中发现,艺术教育过程中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对艺术教育重视不够,基础艺术教育落后于社会的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艺术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其对教育培养过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传统的艺术专业教育体制着重于专业艺术人才的培养,再加上部分教育部门的管理者对艺术教育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从而导致艺术教育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却感到步履维艰;在学科建设、教学条件等方面也长期得不到强有力的支持,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形成,文艺团体走上社会化、市场化的运作轨道,也打破了过去表演团体依赖于政府的拨款来维持生存的局面,多数表演团体却仍然都面临着生存、发展的挑战。而艺术教育作为基础素质教育的一项内容,虽在艺术师资人才需求上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由于各事业单位定岗定编的因素,因此,无论是文艺表演团体,还是各类事业单位所需的人才,一是高、精、尖艺术人才;二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只有这样,在文化事业单位体制与经营机制的改革的大潮中,基础艺术教育才能跟上时代的节奏。

2.机构设置不健全,艺术教育目标不明确。从调查了解中我们发现,多数学校的教学机构存在管理的盲点,特别是对于艺术教育方面,多数高校没有设置艺术教育教研室或艺术教育中心等机构,同时我们也发现这些部门形同虚设,只是在教育管理部门评估检查时临时挂牌应付,艺术教育的日常工作和大型文艺活动仍然依靠校团委组织进行。调查中还发现,多数高校艺术教育的目标不明确,指导思想理解不准,这主要是由于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从而导致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安排的随意性大。由于缺乏统一的教学要求,所以教育的效果也很难取得有效的评价,继而影响教学内容的连贯和深入。

3.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难以评价和监控。据调查,当前高等院校从事艺术教育的专兼职教师普遍数量不足,多数高校的公共艺术课授课教师学历、职称偏低,从教学结构来看,主要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他们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但是也存在教学经验不足,导致开设的课程教学质量不高。公共艺术课一般安排在课外时间,客观上也使教学质量的监控难度增加。对课程不能很系统地进行安排,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对公共艺术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这些因素都影响着公共艺术课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4.我国现有的综合类专业艺术院校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近些年来,根据教育部拓宽办学渠道,提倡社会办学以及国办民助,民办国助的办学思路与精神,在鼓励社会资金进入教育系统的大背景下,许多国内综合大学也相继建立了各种类别的艺术学科。这些因素使得专业和非专业化的艺术教育形成了一个相当大的规模,艺术类招生和报考持续升温。然而,在积极探索适应国家改革与转型的时期,也应考虑艺术人才市场供需关系的问题。如果各院校不加限制地盲目扩招,势必会出现人才过剩,从而导致供需失调的状况。从艺术发展的角度来讲,人才培养越多越好,这样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然而,在追求数量的同时,更要追求质量,否则必然形成资源浪费。当今社会中出现艺术专业教育的泡沫现象,如果不及时制止,势必会形成愈演愈烈的现象,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过多和缺乏都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

二、对艺术教育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的建议

艺术教育对高校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艺术教育要向高标准、高层次发展,发挥好艺术教育在开发智力、开阔视野、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作用。

1.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加快高校艺术教育改革的步伐。要改革教育体制,首先要转换学校运行机制,这是现代教育事业发展水平和社会需求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设立专门的艺术课程管理部门和教学机构,改变学校的内部传统运行模式,资金和教学设施上对艺术教育给予支持,培养更多有利于社会进步和社会文化发展的艺术人才。

2.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改革学校内部管理机制。对艺术教育体制的改革,不仅仅是对传统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修补和完善,也要从根源入手,要敢于改革学校的相关管理体制,这样才能真正地摆脱束缚,可以利用领导体制、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引入竞争机制来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积极性,盘活学校内部动力,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责、权、利统一的学校运行机制。

3.加强艺术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高校艺术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是教育改革必须面对的,也是最尖锐的,是关乎教师切身利益的问题。加强教师素质培养,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同时要配备合格的艺术师资队伍,这是学校开设艺术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根据艺术教学的特点,高校应适当地放宽艺术课师资的配备比例,加强对艺术课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工作。加强在校艺术教师的进修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思想觉悟,使之能够胜任本职工作。

4.规范对艺术类课程的管理。教务处和艺术教育主管部门既要鼓励教师多开课,又要对教师开设的艺术课程注重质量监控。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关注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对不同年级和专业、不同水平的学生要区别对待。管理的重点应该放在对艺术课程的考试和考查上,督促学生认真学习,注重教学过程的控制,通过艺术教育的课题,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不断增强学生对艺术的感性认识,把他们塑造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总之,在这样富有挑战和机遇的时代,更需要众多具有高水平、高学历、高层次的艺术人才和一专多能的综合性艺术人才。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各艺术院校以及开设艺术类专业的院校应更积极地探索市场对艺术人才的需求,以达到供需平衡。

[参考文献]

[1]穆兰.艺术教育是一项伟大的社会工程论改革开放30年高校艺术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J].新闻界,2010(3).

[2]殷玉静.多元化高等艺术教育模式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7).

篇4

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诚然,体育课在很多地区和学校确实不受重视,而且现在社会多种思想文化的激荡、新旧价值观、激烈的竞争、物质生活的悬殊等都冲击着体育教师的心灵。但是我们体育教师更要坚定自己的信念,改变部分同事对学科权重不均衡认识,践行“天下三百六十行,行行都能出状元”的真理。把体育教学当成一种职业,一种事业,一种理想,一种追求,只有全身心的投入,走进学生心中,才能收获成功与快乐。

2、要有独具匠心的教育观

新课程要求体育教师应具备创新意识,新的人才观、质量关。每节课都应该“别有用心”,这样的课学生才愿意主动上。新课程倡导体育课堂气氛活跃,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引导学生学中玩、玩中乐、乐中育,从而达到增强学生体质,不断优化技术技能,培养学生学生的各种能力以及公平竞争、团结协作、信任与责任等意识。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机会,不断创新教法,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和情境入手,教学内容和情境主题,创造出不同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更加丰富的运动体验。让适宜的创意为教材服务,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思维,对传统的教学进行全面的突破、创新,让每个教材都具有全新的教学寓意和练习情趣。例如障碍跑可以设置成“快速抢险”、“重建家园”等“景”,若再用适宜的背景音乐,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想像思维、求知欲望、学习动机和情感,使这种学习的欲望与教师的导向产生共鸣,通过教学过程的师生、生生等多边互动形成共振,去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实现教学目标,最终才能形成教师独具匠心的风格。

3、与时俱进的广博文化知识

广博的知识和良好的专业理论知识是体育教师进行常规教学的有力保证,这种知识还需要不断补充“血液”,使这种知识充满生命力。例如在教授跳远、投掷技术时,结合物理知识中的抛物线原理进行讲解技术,再用飞机升空作比喻,分析起跳或投掷的角度就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了。又如:在讲授篮球运动时,将篮球运动的起源、发展以及姚明、林书豪等优秀运动员的运动技术进行简单讲解,学生对该项运动的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欲就会随之而来。

可以说现在所提倡阳光体育和终身体育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因为体育项目多,每一个项目都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项目特点,而且体育教学还涉及到教育学、生物学、测量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所以体育教师要不断学习与时代相吻合新知识充实自己,提高综合素质。

4、具备自创体育器材的能力

笔者调查,各个学校的体育器材都或多或少的存在欠缺,即使有的学校体育器材相对较多,但是我们总上这些内容的课程也难免感觉枯燥与乏味。我们该怎样自制器材呢?首先在材料的选择上:我们选择的的材料是安全卫生的废旧材料为主,如绳子、木头、编织袋、废旧横幅、纸等,因为这些材料耐用、安全。

其次,我们选择的材料要是学生喜欢的材料,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探索发现学生的兴趣,从而有选择的去制作学生感兴趣的教具。同时在一件成品完成后,我们也不能就此满足,我们还需要根据学生“玩”的情况不断对我们的器材进行更新,比如废旧的羽毛球拍的不断演变成现在结实耐用的“曲棍球杆”,不断满足了教学的需要,真正达到学生锻炼身体的目的。

最后,我们教师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自制器械发挥家长的作用,家长的层次个不相同,他们也许会有其他的奇思妙想,可以让我们的材料更加丰富,同时也增进了老师和家长之间的感情,让学生更有兴趣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

较强的体育科研能力

科研水平是衡量体育教师理论水平、学术水平和业务水平的重要标志。让体育教师彻底告别“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人,让头脑的发达远远优于四肢的发达。因为体育教学科研工作具有探索性、创造性的特点,所以作为体育教师应拓宽思路强化科研意识,明确科研内容,不断学习,逐步加深对体育教学领域内各种规律和特点的认识,掌握科研新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素质和能力。通过科研,教师可以了解体育科学发展并运用体育教学客观规律、深化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有效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

及时、幽默的应变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虽然我们教师在课前的备课过程中都能做充分的准备,但在课中还可能出现“不测风云”。体育教师的应变能力常常能帮助教师摆脱教学中的困境,若能再加上及时幽默的语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特别是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教师往往会碰到很多新问题,及时、幽默的应变能力就成为教师超常智力的表现。例如,笔者在进行足球远距离射门教学时,偶尔把足球射到了门柱上,没能射入球门,常规传统的做法就是不说什么了,学生也能理解。我当时就灵机一动:“唉!上周我和国家队男子足球队一起踢了一场球,没想到国家男足的技术和运气会有那么大的传染性!”类似的幽默方式委婉地承认了自己的失误与不足,同学们也欣然接受了,更有效激发了学生必须要掌握精准射门技术的决心和信心。

生动、流行的语言表达能力

篇5

1核心力量训练的含义及重要性

1.1核心力量训练的含义

体育课主要教学目的,是为了训练学生力量,达到强身健体效果,但又与专业的运动员存在明显区别。核心力量训练,主要针对人体某部分核心区域,如某部分肌肉进行针对式训练,这部分的确定,在不同学生中也存在相应差别,但主要为身体承受中立的中心区域,而这对肌肉的针对性,在高职学生群体中,则有一定的普遍性,以全面满足高职体育教学需要。

1.2核心力量训练的重要性

作为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重要基础,学生的身体肌肉协调性及稳定性能够在核心力量训练中得到较为全面的锻炼。随着目前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当一部分学生更乐于待在室内玩电脑游戏,相应的运动量也逐渐变少,这使得学生在体育运动时的受伤率也有所上升。利用核心力量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审题技能,培养学生运动兴趣,从而有效强化学生体质,该教学方法具有宝贵价值。

2高职体育教学中核心力量训练的运用

2.1高职体育教学应用核心力量训练现存问题

根据教育部最新要求,高校体育教学应当以“健康第一”为宗旨,设立多样化的体育课程,从而充分满足不同学生需求,提高学生身体素质。随着核心力量训练教学法的逐渐推广使用,部分高职院校在应用过程中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问题。

2.1.1教学资源缺乏

核心力量训练教学不仅仅只停留在理论表面,实践也占据了重要组成部分。实现核心力量训练教学,离不开教师、器材和场地三个基础条件的支持,但这三部分条件在目前高职院校当中还存在一定缺陷。缺少实力雄厚的师资力量、体育器材不足、体育教学场地缺乏等均使得实际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1.2传统教学的约束

就以往高职体育教学传统方法来看,稍不留意就有可能将核心力量的训练同传统式教学混为一谈,传统教学的约束,使得学生对核心力量训练教学方法缺乏足够兴趣。而目前高职教学不断改革形势下,想要确保学生全面掌握基本体育知识与技能,兼顾学生身心健康,满足国家高校学生健康标准,还存在一定困难。如何打破传统教学的约束,在日常体育课教学中融入核心力量训练相关内容,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2.1.3学生的抵触情绪

高职院校学生大多个性鲜明,具有各自特点,故对体育课程的兴趣点也会存在相应差别。笼统式的核心力量训练式教学,往往缺乏对全部学生的综合考虑,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部分学生可能还会出现较严重的抵触情绪,使得实际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2高职体育教学应用核心力量训练具体措施

2.2.1基础能力的训练

核心力量训练,需要学生拥有一定的基础运动能力。以短跑这一教学知识点为例,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即可适当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状况进行适当锻炼。锻炼内容包括自主仰卧挺髋运动等等,均可以作为核心力量训练的初期教学内容。在进程初期教学的同时,学生在运动过程中也能够对自身肌群能力的不足产生认识,对核心力量训练的重要度进行深入认识,从而方便之后的系统化训练,提高教学效果。

2.2.2运动器械的选用

体育教学必须要依赖部分运动器械才能达到良好效果,目前部分院校虽然还缺少较为先进的器材,但已有的部分器械也能够为核心力量训练提供支持,常用的包括平衡板、悬吊绳等等。以平衡板为例,在实际教学时即可让学生利用平衡板在锻炼自身平衡能力的同时,学会调整呼吸与身体运动节奏,从而有效提高核心力量训练的教学效果。

2.2.3考虑学生自身特点

上文中已经说到过不同学生的体育综合素质也存在差别,考虑到高职体育教学课程时间限制,故应当考虑到学生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应充分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兴趣,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如男生对核心力量训练拥有较浓厚兴趣,可选用球类运动对其进行锻炼,而针对女生不宜进行强烈运动,则可选用趣味性较强的项目对其进行训练。通过调整教学方法,使得学生逐渐接受核心力量训练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2.2.4学生主体式教学

应打破以往将教师作为中心的高职体育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性与创造能力为目标,引导学生掌握基本体育知识与能力,为其提供较宽广的自由发挥空间。以健美操课程教学当中核心力量训练的应用,可通过引导学生对着镜子进行练习,从而提高自身动作的规范性,并进行自主优化创新,达到教学互动效果。

篇6

关键词:新时期;大学体育教师;综合素质;必要性;提高途径

1.新时期大学体育教师综合素质提高的必要性

体育是高校教学体系中最重要的公共课程之一,肩负着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毅力、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等重要的“使命”[1]。因此,体育在各类高校的各种专业中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现阶段独生子女比例越来越大,学生们毅力、心理素质和个人品质都不同程度滑坡的大背景下,通过提高体育课程教学,充分发挥体育教学作为素质教育“先锋队”的核心作用完善高校培养体系意义更为深远。教师是开展教育教学的第一责任人,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虽然我们一直强调体育在高校中的地位,但由于长期形成的观念,以及高校中传统的评价体系,使得大部分高校中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发展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限制。这方面比较集中的体现在学历层次不够、继续教育渠道不畅、参与科研机会很少、职称评定困难等诸多方面。显然,作为一名教师,他的发展不能脱离现实,教学水平的提高也不能建立在一些空荡荡的口号上,必须要让教师综合素质得到有效的提高,才能谈教学水平提高。因此,结合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探索一条大学体育教师综合素质提高的途径已经迫在眉睫。

2.新时期大学体育教师综合素质提高的主要途径

2.1 加强工作和职业道德教育,为提高教师职业素质打下良好基础

教师,人们被人们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由此可以见得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尤其是一名大学教师,肩负着直接为社会输送人才的终端培养任务,更需要严格要求自己的职业操守,把提高思想素养放在重要位置,从“树形像、铸师魂、做表率”出发,要求自己事事处处做好学生的表率。具体来说,第一,体育教师需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牢固树立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强化全心全意为党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处处体现全心全意为学生、为教师服务的思想观念,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行为世范”[2];第二,学校要始终把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政治素质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开展“树师表形象、比育人成果、促素质教育”的活动和开展“敬业在兴安、奉献在岗位、创新在教坛”的教育实践活动,建立起师德师风评估体系和考评机制;第三,各级教育主管机构要通过构建“名师兴(校)”平台,对那些兢兢业业工作在教学一线,用自己高尚的师德滋润莘莘学子的教师给与表彰,树立一种“以德立校、以德立教”的良好风尚和传统,进一步激发广大教育工作者献身教育工作的热情。

2.2 完善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为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创造坚实平台

调查显示,大部分高校中体育教师的平均学历要低于其他公共课教师,比专业课任课教师差的更多,这种情况的出现和传统的认识密有着不可分的关系。而实际上,社会在发展,教育教学背景也在转变,今天的体育教学已经明显不同于以前,不仅需要教师有扎实的体育专业知识,还需要教师深刻的了解新时期最前沿的教育教学理论,并且要知道如何将体育融入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之中。显然,这就需要持续的加强高校体育教师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让教师可以时刻吸收到最前沿、最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3]。为此,各高校需要为体育教师建立定向的培训,并在合理安排教学任务的基础上,鼓励教师参与在职或者脱产的继续教育。并且,对于有能力的教师,可以再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让教师去发达国家学习和深造,只有广闻才能博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另外,在高校内部也要建立起结对子或者相互交流的平台,让教师之间形成良好的沟通机制,相互之间可以把更新、更丰富的教学理论和经验进行交流,以提高专业素质提高的速度。

2.3建立差异化工作考评机制,为科学评价教师工作构建制度保障

高校工作考核的原则,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使各类工作人员能够享受同等待遇,激发全体教职员工的工作热情,并提供一个合理的发展空间,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4]。但是在学校职称评定的实践中,我们经常看到相关专业课教师或者其他研究人员职称明显的比体育教师的职称提的要快。这并不是说体育教师能力差,而是这种学科的特殊性质。体育本身就是一种公共课程,其教学目的更多的是培养学生形成一种基本的素质。因此,我们不可能要求体育教师每天像工程、医学、航天、地质等学科的教师一样有多么精深的研究能力,尤其是对于非体育院校的体育教师来说,他们更多的都是默默无闻的普通教育工作者。如果我们一定要用发表多少论文,有多少专利,申请多少课题作为评价标准,那么大部分体育教师根本无法与相关专业课教师或者专职科研人员去竞争。因此,各高校需要科学合理的对职称评定标准进行分类,体育教师可以更多的结合教学效果、师生的评价等方面来评定,以促进他们工作积极性的提高,形成一种良性的发展模式。

3.结语

总之,高校体育教师承担着培养学生的重任,这个群体对我国未来人才的供给和社会主义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有重大意义,因此,我们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有更高的要求,这也是未来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5]。而提高大学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并非朝夕之事,这是一个长期而且复杂的过程,需要学校、政府给与足够的支持和引导,从制度、经费、社会舆论等各个层面给与关注,才能最终实现大学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有效提高。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体育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万美荣,杨德敏. 体育运动能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和心理素质[J]. 新余高专学报2007,12(3).

[2]李小荣. 教师综合素质的评价[J]. 才智,2012(19).

[3]王 晶. 浅谈如何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2(5).

篇7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4-0045-01

一 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意义

1.有助于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形成

当代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主流价值观极易受到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外在因素的不良影响,其尚未形成相对稳定的结构体系。开展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广泛的社会现实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让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主流价值理念逐步认同,从而坚定信仰、增强自信、提升自我。

2.有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的教育是综合性的,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在面对信息高速发展和各种社会问题不断涌现的社会现状时,理性地解决心存的疑虑和思想的混乱,还可以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帮助大学生准确地认识社会、认识他人、认识自我,明确学习目标,提高综合素质。

3.有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完善

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弥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的不足,从而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进行反馈。通过对大学生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活动,帮助其更全面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刻地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载体

1.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纳入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等课程的教学内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同时,学校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引入日常教学计划,安排专职教师负责,在教学时间和经费保障的前提下,向学生全方位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价值,帮助大学生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课外活动相辅相成

在课外活动的设计上,应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使大学生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实际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课外活动的开展深入贯彻党的十精神,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摆正努力方向,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合格的接班人。

3.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工作创新相互促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开了新的局面。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在平时,通过一系列主题活动的开展,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实践活动中,实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日常化和专业化,整体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另一方面,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的开展,逐步建立起一支专业能力强、思考研究能力强、业务熟练相结合的专业队伍,从而在活动开展过程中能够及时调整思路,解决遇到的新困难、新问题。

三 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点

1.紧密结合形势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中紧密结合形势不仅要符合大学生成长的需求,还要把握时展的特征,真正地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神圣职责担负起来,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其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针对性、有效性和时代性的创新。

2.坚持基本原则

一方面,要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一切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出发,尊重学生的选择、建议和行为;另一方面,充分尊重大学生是一个活跃的群体,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思想、不同的需求,这就需要我们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活动不断进行规划和改进,确保每一个同学都有参加的机会。

3.构建科学体系

构建科学的目标体系和组织体系。一方面,通过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的结合来帮助大学生在全面成长的同时加强对党的理论思想、目标任务和方针政策的认识;另一方面,要逐步形成上级机构领导,各级单位负责,具体小组实施,人力物力齐保障的组织体系,保证活动的有效开展。

4.吸引广泛参与

篇8

关键词:创新教育;高校体育;教学质量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片面追求知识传授的填鸭式应试教育已经不适应时展的要求,近20年来,国家对于素质教育的推广和实施也进行了非常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实施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要点,创新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创新教育要求依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另外,还要培养其独立自主、勇于实践的创新人格特征。体育课程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基本途径,高校体育课程是高校本科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提高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水平,也是提高素质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和内容。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正发生着重要的变化,如何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贯彻实施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创新教育理念是我们当前应该认真思索和探究的问题。现就如何在创新教育背景下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谈几点看法。

一、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要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针对目前高校体育课程学分和学时的设置状况,体育课堂学时相对紧张,这要求教师要积极主动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开展教学,要优选精简教学内容,合理利用诱导教学方式方法,着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体育各个教学项目教学内容众多,教师很难在现有学时教学中做到面面俱到,即使是最核心的技战术内容,有时候也很难讲授完整,但是,很多体育运动项目起源于游戏活动,本质上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娱乐性,而且,各大赛事通过媒体的不断宣传和球星群体的示范作用,使得广大学生对于体育项目还是有浓郁的学习和锻炼兴趣,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一特征,在课堂上精讲精练技术内容,诱导其在课外加强练习和提高。此外,教师要具有爱心,多与学生沟通,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碰到的各种困难。

二、学生在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要着重体现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学离不开学生的参与,而学生的参与往往是自发的。高校学生基本都是成年人,具备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对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也跟自身的兴趣和认知程度有关,要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就必须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让学生认识到体育的魅力,激发其学习运动技能和参与运动锻炼的热情。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体现在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上,如,服装要求,良好的教学秩序的维持等。在课堂教学中,要利用各种机会施展学生的体育才能,培养其自主自信的能力,通过让学生带操和组织编排比赛并参与对抗来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材内容的选择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能力,积极学习专业基础理论和教育教学理论,在此基础上才能根据实际情况优选体育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以篮球为例,在实践教学中,将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技术和对抗技战术,在基本技术教学部分,着重有球技术的教学,将“传、运、投”技术环节中最基本的基础完整教学,在对抗技战术教学部分,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需求,将“一对一技术中的运球过人和持球突破”和“战术基础配合”作为重点讲授的内容。教学内容安排上体现重攻轻守,突出重点的特征。

四、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评定上要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球类体育课程的科目学习对学生的既有运动技能水平的要求比较高,学生很难在短期的课堂教学中获得长足的进步。其实很多结业考核评价在课堂教学尚未开始前已经分出层次,这一考核评价体系显然不利于广大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这也与目前我校区鼓励学生多项目选课、多接触不同运动项目、多途径培养学生运动兴趣的体育课程设置体系背道而驰。基于此,科学合理运用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的方式来评定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是当前球类课程考核评价的一种客观公正的方式,这一评定方式的特征就是既制定相关项目考核的技术技能标准,也给予不同层次学生开放的得分条件(尤其侧重技能素质差得同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获取高分的可能,现阶段,分数对于学生的重要性还是很显而易见,我们评价的导向一定要有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和培养,要有利于实施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目标和完成高校体育教学任务的,要有利于贯彻学校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和实施创新教育的教改理念。

此外,要全面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还应加强学校体育管理的水平,良好的学校体育管理是提高体育教学水平的有力保障,如加强体育课程设置的优化,推进群体活动及课外活动的实施,实施场馆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对教职员工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及培训等。要有效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必须将体育教学有机融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体系中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校企融合 创新教育 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胡清(1975- ),女,江苏苏州人,苏州市职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及教学管理;易飚(1973- ),男,上海人,苏州市职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及机械制造技术。(江苏 苏州 21510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课题“高职机械类学生创新教育实践体系的构建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1JSJG395)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2-0117-02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许多高科技成果急需转为产品,正需要大量技术型和技能型创新人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会议研讨会”上指出,21世纪的青年除了接受传统意义上的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外,还应当拥有“第三张教育通行证”――创新教育。创新教育观念反映到高职教育领域,就是要促使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改革上做出新的尝试和探索。许多高职院校近年来开始关注创新教育课程设置,但是由于未能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未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使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因创新教育条件限制而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因此,基于校企融合,构建相对完善的高职创新教育课程体系至关重要。

一、高职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1.创新教育课程体系目标定位不准。高职创新教育课程体系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应是一致的,但在目前创新教育实践中,以“应用能力”为目标这一本质要求未能明确体现。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只注重高职教育中的“高”的一般性,而忽视了“职”的特色,表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在已开设的创新课程中学科化问题突出,片面追求“创造学”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知识的系统性,而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欠缺,课程体系目标定位出现了偏差。

2.创新教育课程体系结构设置单一。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应该以促进学生能力发展为核心,通过课程内容的整合,对课程的层次结构、布局比重和时序安排进行规划并实施运行。目前的高职创新教育课程体系仍然停留在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实践课程、文理选修课程等单一的结构形式上。各课程板块虽然也引入了一些创新教育知识,但缺乏一定的逻辑性和层次性,在纵向上没有形成从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到创新素质的层层递进,横向上未能在学习领域上建立起由点到面的联系;致使学生在被动的“灌输式”学习中,获得的是一些不连贯、彼此孤立的信息,不利于创新能力的提升。

3.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内容模式陈旧。从高职创新教育课程实施现状来看,过分重视原理和结论,以知识传授为主,忽视知识运用,除了常规的课堂教学外,学生很少能在课外获得创新实践的机会。校企结合的通道尚未打通,实践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落后,学生的实训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流于形式。创新教育课程资源建设不足,相关的师资、教材、校企共建的实践基地薄弱,新技术、新工艺等前沿知识难以融入课程内容之中。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内容模式陈旧贫乏,使创新实践活动停留边缘化、形式化、浅层次的层面。

二、基于校企融合的高职创新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基于校企融合的高职创新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要适应社会职业类型的多样化和学生的学习基础、社会背景及学习目的的多样性,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课程体系构建的“三接轨”原则。基于校企融合的高职创新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应遵循与社会就业需求、与行业职业岗位标准、与国际创新型人才培养接轨的原则。根据社会科技发展要求和就业市场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知识方面的课程设置,营造创新教育的大环境。结合职业岗位的产品和技术创新要求,引入国家劳动部、人事部颁发的行业职业标准,进行专业技术创新课程设置,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借鉴国外先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经验,把创新教育课程设置与国际人才的标准接轨,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2.课程体系构建的“系统性”原则。基于校企融合的高职创新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应遵循由企业技术顾问、高职院校师生、社会教育专家三方共同确定创新教育课程目标、内容、结构、模式的系统性原则。在课程体系构建中把高职院校和企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衔接起来,把专业学习、社会实践、科技文化创新活动也纳入其中,使学生将创新理论、方法和创新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建立“创新知识结构培养―创新技术能力提升―创新人格、素质养成”的创新教育系统。

3.课程体系构建的“开放性”原则。基于校企融合的高职创新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应遵循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适时调整、有效拓展的开放性原则。在内外沟通交流的开放系统中,课程体系横向联系企业的创新体系,纵向融入国家创新教育体系,建立校内校外、长短结合、产学合作、学历与非学历并举、教学与科研互动、理论与实践互补的各类课程模式。人力资源的开发需求是多类型和多层次的,“开放性”原则运用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具有灵活和弹性的调适机制,可按照实际需要进行结构上的调整组合和内容上的吐故纳新,使课程呈现出开放式和多元化的形态,从而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知识背景,形成多视角的创新方式和能力。

4.课程体系构建的“整合性”原则。基于校企融合的高职创新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应遵循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本位的创新课程整合性原则。课程体系构建是动态的、发展的过程,可采取改进现有课程、增设校企合作课程、加强实践活动课程、嵌入新的创新教育模块课程等方式进行整合,梳理创新知识、能力、素质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对教学内容进行衔接、选择、整理和排序,以实现创新教育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

三、基于校企融合的高职院校创新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要素

1.课程目标。课程目标集中和具体地反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要求。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都有具体行业、专业,其职业类别或工作的职业方向要求千差万别,要求在创新教育课程必定有明确的职业针对性,把创新元素与职业要素紧密结合。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管理一线岗位人才,创新教育课程目标设定应侧重于技术人员的职业岗位规格要求,还要及时反映科技创新发展,具有与生产实践的对接性。创新教育课程也不能仅限于与职业相关的素质与技能,更要考虑培养对象全面素质的提升,在课程目标上体现兼容性。因此基于校企融合的高职创新教育课程目标不同于以往的职业岗位能力为本,而是更注重以创新知识、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为本。

2.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基于校企融合的高职创新教育课程设置以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为核心,把创新教育思想融入课程建设,设置以普适创新素质课程为基础、以专业技术创新课程为提升、以开放式活动课程为拓展等若干创新课程模块,不同的模块承担不同的功能,构建多层次的课程体系。基于校企融合的普适创新素质课程与以往高职院校开设的创新学系列基础理论课程相比,更注重结合当前经济发展的背景、企业对创新人才实际需求,传授全面知识装备,进行创新知识建构。通过生动具体的企业案例,引导学生从较为广阔的角度去思考和处理问题,在创新思维的锻炼和创新方法的运用中,让学生掌握创造学和方法论知识基础。基于校企融合的专业技术创新课程注重把创新学理论引入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内容中,开设相关创新设计课程,并与企业的产品设计和技术创新相结合,引导学生把创新设想、创新方法和技巧与实际工作联系起来,实现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与职业岗位能力同步提高。基于校企融合的开放式活动课程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实验实训基地等共享教学资源,以开设研究性实验、实习项目或参与企业应用技术项目为载体,围绕完成某一特定任务,形成具有实际技术价值的“产品”成果,使活动课程研究化。学练结合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参与项目研究的全过程中获得创新体验。

3.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是课程的知识、能力与素质三个基本要素的反映。基于校企融合的高职创新教育课程内容在选择上不仅考虑职业导向性、技能主导性以及内容适应性,更应考虑行业职业技术创新成果,这样编排的课程内容才更具效果。由于高职创新教育课程目标“以创新能力为本”的规定性,决定了课程内容中对于知识、能力、素质等要素的选择与组合,必然呈现出适用性特点。在普适创新素质课程中,“技术创新管理”“创造心理学”等的开设,为学生具备技术创新基本知识和创新意识奠定了“宽基础”。在专业技术创新课程中,课程设计、实训实习、技能认证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使学生获得“一专”的深度学习机会,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技术能力提升。在开放式活动课程中,文化素质课程、研究性课程、专题讲座的开办,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有助于创新人格和创新素质的养成。

4.课程结构。课程结构是对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要素的逻辑性组合。基于校企融合的高职创新教育课程结构由目标任务、原理方法、实践创作和考核评价四个功能模块组成。目标任务模块旨在明确任务,科学选题;原理方法模块旨在运用创新原理、方法解决问题;实践创作模块用于选材制造,完成工艺改进或作品设计;考核评价模块用于回顾总结,反思教训。各功能模块分别由数门校企合作的创新课程组成,以企业的生产案例进行学习情景设计。在纵向上,课程模块之间按不同年级编排课程内容,从发现问题、创新谋略、应用原理、创新方法、创新实践、到成果考评,形成阶梯结构,内容层层递进,能力不断提升。在横向上,课程模块之间按工作任务进行分解,进行行动领域的转换和学习领域描述,按照作业流程与学习规律排序,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地掌握创新知识点、提升创新能力。

5.课程实施模式。课程实施模式是实施课程的具体操作方式。基于校企融合的高职创新教育课程实施以内容结合的模式进行课程运作。把创新教育的目标纳入高职教育目标体系中,创新教育课程的有关内容和因素也相应渗透到职业教育的各类课程框架之中,形成相互结合和相辅相成的关系。基于校企融合,创新教育课程结合校内外、课内外各类社会社会活动、生产活动、文化活动来组织实施,充分发挥各类显性、隐性的创新教育因素作用。在完成高职教育领域教学目标的同时,实现创新教育的任务和要求;在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高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素质。

四、结语

创新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是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对于每个高职院校来说都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校企双方践行先进的合作理念,把创新教育理念融入高职教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贯穿和体现创新教育的特性,在课程运作中实现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从而形成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模式的完整序列,是创新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陈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傅世侠,罗玲玲.科学创造方法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篇10

关键词:中职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249-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命题,党的十七大报告又进一步阐诉了这个问题。它包括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基本内容。它是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面精神旗帜。中职学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建设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高技能人才。因此加强和改进中职生德育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中职德育教育作如下探讨与思考。

1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中职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上述提到中职学校的职责使命,要求加强中职生的德育教育。然而在新的形势下,中职德育教育面临着一系列挑战。面对挑战,我们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教育学生,引领德育教育,开创新时期新阶段中职德育教育的的新局面,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

1.1信息化网络化带来的挑战,要求我们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学生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为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教育工作者以信息网络为载体,开展德育工作,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然而信息网络为我们德育教育创造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境外敌对势力,国内象这样的不法组织,他们也看准了信息网络这个便利条件,通过电话、通过手机短信、通过互联网,对学生进行非甚至是反思想的传播,这不但弱化了我们的德育效果,而且给学生造成思想上的混乱。这对思想尚不成熟,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形成时期的中职生来说,将受到侵蚀和毒害。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德育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培养学生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1.2现实社会存在问题带来的挑战,要求我们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学生

我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给社会带来极大地进步,国家富强了,人民富足了。但在发展过程中,确实也存在一系列社会问题。如滋生了一些腐败分子、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就业困难等。这些问题让学生耳闻目睹,确让学校的德育教育有些尴尬。如当我们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为人民服务等内容进行教育时,学生只知道一些官员贪污和腐化的存在;当我们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学生只知道分配不公、就业困难等问题,个人理想都难以实现,怎谈得上共同理想。在这现实社会问题面前,我们的德育教育显得非常的无助。因此我们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教育学生,如用全面、发展的观点来认识问题,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认识社会主义本质。从而让学生以正确的态度来认识社会问题。

1.3中职学校生源素质状况带来的挑战,要求我们要用社会主义核心的价值体系教育学生

近年来,随着中职校入学门槛的降低,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学生中存在部分“问题学生”。这些“问题学生”轻者只是没有学习愿望。没有个人目标和理想;较严重者表现养成习惯差,没有组织纪律性,没有公德心,没有行为规范;再严重表现为破坏公物,打架斗殴,扰乱教学秩序等。这些“问题学生”的存在确实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面对这种挑战,学校德育工作者,除用常规方法和手段对他们进行教育和管理外,要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特别是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教育学生树立理想目标,教育学生知耻明辱,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学会做人。

2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中职德育教育的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构建中职德育教育内容体系提供了科学指导,这些内容表现为不同的层次。

2.1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的公民道德规范教育

这是最基本的教育内容。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公民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底线。中职生作为社会公民,作为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必须确立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也是我们培养合格人才的底线。因此我们要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荣辱观引导教育学生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知荣明耻。在学生中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教育,加强养成教育,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时代精神的教育

这是第二层面的教育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精神动力。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是中国人民强大的精神动力。在中职德育教育中,我们要以这两种精神为主旋律,教育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辉煌悲壮的历史,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目标。通过学习了解,能够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自觉地把自己的价值同国家的前途联系在一起。

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

这是第三层面的教育内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社会的共同理想。中职生是否有这个共同理想,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素质,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目标的实现。中职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时中职德育教育的核心,所以我们要引导教育学生自觉认同这个共同理想,并树立为之奋斗的信念。

2.4指导思想的教育

这是最高层次的教育。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但是当今世界各种思潮却在想法设法在我们青年学生中进行传播和渗透。如果我们不用思想占领学校的思想工作阵地,各种非思想甚至反思想就有可乘之机。所以我们要用思想引领德育教育,引导学生用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和处理问题,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中职德育教育的措施

中职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措施可以从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充分运用各种教育资源。具体可运用以下方面的结合。

3.1德育课堂教学与专题讲座的结合

中职校德育课是中职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和本质。目前中职校的德育课程有《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内容可以融合在这些课程中。如在《哲学与人生》中可进行思想教育;在《经济政治与社会》、《职业生涯规划规划》课程中可进行理想信念、民主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教育;在《职业道德与法律》中可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德育课教师要自觉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融合在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中,使德育课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途径。但由于德育课时的限制,德育课程无法涵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全部内容。所以我们要另开途径,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如对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教育,我们可开设以中国历史及当今中国改革开放成就为主题的讲座,让学生了解中国五千多年辉煌的历史,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教育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采取专题讲座形式解决德育课课时少,内容不全的矛盾,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又一大途径。

3.2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的结合

课堂教学、专题讲座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途径,这些途径都是通过理论教育的形式实现的。通过这些理论教育,学生掌握了体系内容的理论常识,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形势良好的道德品质奠定理论基础。这是非常必要的。但如果仅是进行理论教育,学生获得的仅是抽象的知识,不能理解和消化,学生无法将这些知识内化为优良品格,外化为道德行动。为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获得最佳的德育效果,我们还将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这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强才干、锻炼能力、培养品格和增强社会责任感。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要求的。实践活动的形式是多样的。例如:组织学生参加革命历史纪念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弘扬民族精神;布置学生利用假期到农村、街道、企业进行社会调查,了解民情,体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就;组织学生参加义务劳动,培养学生自强自立、艰苦奋斗的道德情操。总之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更好把理论教育获得的知识内化优良品格,外化为道德行动。

3.3传统教育方式与现代教育方式的结合

传统的德育教育通常以课堂教学、日常管理等方式开展德育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理想信念、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及荣辱观的教育;通过日常管理,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教会学生知荣明耻,学会做人。这些以传统方式而开展的德育教育,在中职校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产生较好的德育效果,同时也适用在新形势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但在新的德育环境下,面对新的德育内容,我们不仅要用好的传统教育方式,还要拓展适合中职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新方式。如充分利用信息网络这个途径进行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抢占信息网络这个德育新阵地;采用张贴标语,出好墙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营造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开展各种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融入其中,让学生在趣味活动中接受教育。只有把传统教育方式与现代教育方式结合起来,才能全方位地做好教育工作。

3.4思想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的结合

中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用体系的内容来武装学生的思想,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体会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但在实际生活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从而产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困惑。那么作为德育工作者就应该从贴近学生实际,满足学生的需要出发,通过多种方式及时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服务。如对经济困难学生将采取救助措施,让学生完成学业,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将来也将怀着感恩的心回报社会,投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对就业困难的学生,学校将帮助推荐就业,让学生先实现个人理想,再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诸如类似地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传博,王雅文,张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5).

[2]王芳,刑亮.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