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患沟通技巧案例分析范文

时间:2024-01-05 17:44: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护患沟通技巧案例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护患沟通技巧案例分析

篇1

关键词:案例分析法;低年资护士;培训

案例分析法,又称个案研究法,是在课堂中将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的案例灵活运用,在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开发学生的潜能,以此增强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多种教程中[1]。临床低年资护士工作经验不足、技能操作不够熟练、思考问题比较单一、不善于和患者及其家属沟通、不能有效的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迅速正确的判断和处理临床突发事件等。为了增强护理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提高护理人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减少护患纠纷发生,持续改进护理质量,我院自2012年9月~20l3年2月采用案例分析法对低年资护士进行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8~2012年进院的259例低年资护士,女性251例,男性8例,年龄18~24岁,平均20.1岁。学历:中专26例,专科218例,本科15例。工作年限1~4年,平均工作年限1.7年。

1.2方法 2012年9月~2013年2月对我院259例低年资护士采用案例分析法进行学习事物能力、观察能力、适应新情况能力、执行业务操作能力的培训,为期6个月48课时。实施步骤:①组织者选择临床工作中的特殊案例,如罕见病例、疑难病例、护理不良事件等。②确定案例分析讨论的主讲教师。③主讲教师熟悉案例、列出案例难点和疑点。④布置教学小组成员查阅资料,集合相关知识点。⑤组织案例分析讨论会,包括:?主讲教师汇报案例,提出问题。?教学组成员回答问题,讲述相关知识点。?参训护理人员提问或发表观点,提出护理对策。?组织者总结,包括案例的关键点、相关知识要点、思维方法、护理措施等。⑥讨论结束后评估培训效果,收集意见,持续改进。

2讨论

2.1增加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护理专业知识水平 此教学方法可激发低年资护士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其积极探索、努力钻研的科研精神。对于低年资护士的培训从教学授课、提问、老师解答、分享临床经验、讨论、点评多个环节人手,充分发挥低年资护士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到学习与讨论中。通过特殊案例的特点引出相关的知识难点,进行回顾或学习,扩展了知识面,促进护理人员学习和掌握疾病相关特点和难点。再由培训老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对低年资护士进行启发和引导,对整个学习过程有效的整体把握,有效地提升了护理专业知识水平。

2.2提高护士临床沟通能力 护患沟通属于实践性技能,不同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必须要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并反复练习方可见成效[2]。良好的护患沟通技巧对化解紧张的护患关系、预防护患纠纷有积极的作用。通过案例分析,指导低年资护士参与模拟案例,讨论、分析、总结,累积了护患沟通的经验和技能,沟通能力得到提高。

2.3案例分析法教学有利于低年资护士落实核心制度 教学案例来自临床,真实生动、直观具体,在低年资护士的思考和老师的引导下,问题的解决过程呈现出核心制度的每一条具体内容,激发了低年资护士阅读、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兴趣,使低年资护士对护理核心制度的掌握从无谓的死记硬背改进为实质性认知,便于低年资护士对核心制度的记忆和掌握。

2.4加强低年资护士的安全防范意识 通过对低年资护士进行不良事件案例分析讨论,帮助护士找到可能影响患者安全的隐患,提高了辨别、规避风险的能力,重视护理安全隐患要点,强调了护理操作中的高风险因素和环节,使其对护理安全防范有了进一步认识,更好地按照操作规程和制度进行医疗行为,减少或者避免了同样类似的不良事件发生。

2.5案例分析法可以提高低年资护士评判性思维及处置能力 案例分析法是通过描述客观真实的问题情景.帮助护理人员作为某种角色进入特定的情景和学习过程;通过现场主讲人的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和反思,在轻松、平等、融洽的气氛中分析、讨论和交流,共同寻求解决患者实际问题的方案,这种以质疑为起点的案例分析学习方法是提高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3]。案例分析法的应用过程中,通过讲述护士熟悉的案例,更容易帮助其进入角色去分析、反思[4]。案例分析法有助于培养低年资护士独立思考的能力,建立评判性思维的逻辑模式,提高评判性思维能力,同时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推理模式相联系,把头脑中孤立、分离的知识转化为一套解决类似问题的思考策略与程序,缩短了书本知识与临床实践的距离。通过对案例相关的难点知识进行系统回顾或学习,在掌握了一定的专科疑难重症观察知识的基础上,对患者存在的护理问题作出综合评判,实施正确的护理处置措施,每位受培训的护理人员必须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方法,吸取案例的经验和教训.最后通过组织者总结归纳,提高护士的评判与处置能力。根据学习的迁移理论[5],在未来的临床工作中一旦面临相似的情景,决策的效率将大大提高。

3结论

临床低年资护士是护理队伍的新生力量,其素质高低不仅影响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而且也影响医院的整体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案例分析法是指把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交给受训学员研究分析,培养学员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及执行业务能力的培训方法[6]。案例分析法在低年资护士培训中的应用,不仅增加护士学习积极性,提高护理专业知识水平,提升了沟通能力,更有利于其落实核心制度,加强了安全防范意识,提高了评判性思维能力及处置能力,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安全有效的服务。

参考文献:

[1]丁晓莉.案例分析法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西部,2010,3(25):65-66.

[2]袁晓玲,赵爱平,杨艳,等.低年资护士护患沟通技能培训的效果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7):633-635.

[3]沈勤,马小琴,谷娟娟.护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3:72-73.

[4]金丽萍,宁永金,何雅娟.案例分析法在低年资护士评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9):852.

篇2

【关键词】新增护士 岗前培训 护理纠纷 医疗服务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2-284-02

随着患者法律意识及经济意识的不断增强,从《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实施,医疗纠纷日趋增加。社会的进步和医疗卫工作改革对护理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岗前培训,是新到临床护理工作的护士从理论到实践,从护理专业知识学习到护理治疗工作转化的重要阶段,而新参加临床护理工作护士常因缺乏安全防范意识和医疗法律法规知识或违反操作规程而发生护理差错引起护理纠纷。针对这种情况,我院护理部在对近3年来新增护士的岗前培训中,加强护理安全教育,确定“患者第一,安全第一”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医疗护理技术服务为目标,培养了护士良好的职业素质。现将方法和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2008年-2010年来我院应聘的护士162名,男3名,女159名,年龄19-25岁,平均年龄22.6岁。学历:本科3名,专科96名,中专63名。已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141名,待考证21名(培训后在工作期间考得护士执业资格证18名)。

1.2 培训方法

1.2.1 培训方式和时间:采取统一培训计划和岗前培训制度,统一规划和集中训练的方法,培训时间;备为录用护士进入临床工作前2周,培训方式有多媒体讲课,操作演示,模拟操作,案例分析等。

1.2.2.1 职业道德教育:讲解护理职业道德的概念,现代护士应具备的职业素质要求,组织学习医德规范,护理道德行为规范,使他们对自己必须遵循的职业行为标准有一定的理性认识。

1.2.2.2 医疗安全和法律法规教育:组织学习与医疗卫生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条例》以及护理专业与法律法规的相关知识。在岗前培训中我们特别强调护士的法律法规责权个体。使其明白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士角色的位置,明白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万一发生问题怎样处理,怎样报告。

1.2.2.3 各种护理规章制度的学习:组织学习护理工作制度,如查对制度,值班,交接班制度,分级管理制度,执行医嘱制度,护理文件书写制度,护士管理制度,报告制度及各种护理岗位的工作职责,并以实例讲解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规章制度培训过程中,我们把查对制度列为培训的重点内容。要求参培护士必须熟记“三查八对”的内容,实行背诵验证过关。

1.2.2.4 技术操作规范的培训:我院备为录用的护士来自不同学校的护理专业毕业生,学历亦不完全相同,在技术操作上存在着较大差异,由于在校以理论学习为主,实际操作机会较少,其操作熟练程度较低,要适应繁忙的临床护理工作,难度较大的这一特殊性,我们实行统一的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培训,以《以国家执业医师、护士“三基”训练丛书护理学分册》基本技能篇为标准。严格按程序进行训练,要求人人过关,并进行严格考核。不达标者,要求其反复训练直到达标为止。

1.2.2.5 护理安全管理知识的培训:组织学习《护理安全管理制度》,《护理差错事故防范措施》,《用药安全管理措施》,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各种报告制度和程序。要求护士将护理安全制度落实到每一项护理工作和护理操作中,有效防范身边存在和潜在的护理安全隐患。

1.2.2.6 护患沟通技巧的培训:在培训中,结合我院医疗服务人群的风土人情及风俗习惯,制定了一套医患沟通技巧方式方法,将其摆在护患沟通的重要位置,要求护士应用良好的语言修养和适应技巧,对护患沟通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护患交谈中用适当的提问技巧使患者感到关怀感,恰当的反应技巧得到患者信任感,实在的科学技巧取得患者的合作等,要求在护理操作前有“问候,解释声” ,操作失误有“道歉声”,操作结束有“关心,致谢声“。并在考试考核中把护患沟通技巧列为重点记分。

1.3 考试考核方法。

每期培训结束,均对参陪护士进行理论和操作技能的考试考核,理论考试≥60分为合格,技术操作考核≥90分为合格,对考试考核不合格者,要求再次学习及训练,直到考试考核达标后方为录用对象。

2 结果

对3年来每期岗前培训结束后,均对参培护士进行理论考试和操作技能考核,其考试考核结果为,理论考试平均合格率为92.5%,技能操作考核平均合格率为87.3%。追踪临床护理工作期间其护理差错发生4起,无护理过失而发生护理纠纷和医疗事故。

3 讨论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医患纠纷的日趋增加,对新增护士进行岗前培训,是防范医患纠纷及医疗事故,整合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目前,在患方自我维权意识日渐增强,医患纠纷日趋增多,医患纠纷处理难日益增大的情况下,对新增护士进行岗前培训,特别是对新增护士的护理安全防范和法律法规知识的教育培训,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岗前培训,既能提高增护士的安全防范意识,又能提高新增护士的整体护理服务素质。我院对每期备为录用新增护士通过岗前培训,理论考试合格率为92.5%,技术操作考核合格率为87.3%,临床工作追踪6个月―3年,护理差错发生率为4起,无因护理过失而发生护理纠纷及医疗事故。我们在对新增护士的岗前培训中,采用如下措施加强了她们的安全防范意识:一、岗前培训是新增护士从护理学校走入临床医疗护理工作的桥梁,亦是理论上升为实践的初步形成期,。我们在岗前培训中,注重她们的护理职业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护理工作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感,提高科学专业思想意识和医疗服务意识,使其具备一个良好的从事护理工作基础条件。二、通过医疗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医疗安全的意识教育,以填补刚走出学校对相关知识的匮乏,从而懂得守法、遵规、医疗安全防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其能在护理工作中,注意以法律法规约束自己的言行,养成依法对事,依规办事,随时注意医疗安全的思维方法和行为习惯,有效避免护患纠纷发生,从而提高临床医疗服务质量。三、护理规章制度和护理技术操作常规、规范是防范医疗安全的根本保证,过硬的技术操作是架起患者及家属对护理人员理解与信任的桥梁。通过岗前培训,强化理论学习,训练过硬的技术操作技能,全面撑握护理规范、常规、规章制度,使他们深刻认识到在岗不履行职责,不严格遵守制度,无熟练的技术操作技术,是直接导致护患纠纷发生的根源;遵章守纪,科学办事,规范操作,尽职尽责是护理质量的根本保证,亦是防范医疗事故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四、经过岗前培训使他们知道护理是服务于社会特殊人群的专业,协调和处理好护理工作中护患之间的人际关系,是护理人员必须具备的 技能之一,对从课堂走到病床旁的护士来讲,面对不同文化层次,不同风俗生活习惯,不同社会地位,不同经济环境的患者,不知该如何沟通和交流,常因语言过简或不当而引起护患冲突,或因不知道该说什么而无言寡语,而使护患者关系淡漠,从而导致护患沟通障碍。和谐的护理环境,和蔼的护患关系可以降低护患纠纷的发生率。通过岗前护患沟通技巧的培训,提高护患沟通能力,就能在工作中协调和处理好各层面的人际关系。

4 小结

岗前培训对新增护士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学习阶段,也是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开始,新增护士常因缺乏足够医疗安全防范意识,医疗法律法规常识,操作技能熟练技术,护患沟通技巧学识,会导致护理差错而引起护患纠纷甚致医疗事故。我们通过对新增护士进行职业道德,法律法规,部门规章,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常规,护理安全意识,护理沟通技巧等方面的短期岗前培训,认识到对新增护士进行有效的岗前培训是提高临床护理工作质量的保证。也是防止护理差错,减少护患纠纷,避免医疗事故发生的关键。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情景化;教学;气管异物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6-0196-02

气管异物在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发生时人们大多惊慌无措。传统的急救护理技术的教学往往注重急救专业知识的讲授和操作技能的训练,学生缺乏对突发案例的处理。我们试图把情景化教学引入教室,将教室装修成急诊室,模拟病人突发疾病、护士为病人进行现场急救的场景进行教学。让学生根据病人病情、症状饰演病人及家属、医生和护士,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课前准备阶段

1.教学设计。任课教师对课件演示、学生情景剧表演、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归纳总结的内容与时间进行规划设计,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并设计应对措施,以确保教师对课堂全过程的把控,确保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2.布置预习。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布置预习,内容包括教学重、难点和本次课相关的新旧知识和技能、情景剧内容。如“气管异物病人的急救”一节,气管异物的处理方法是新知识;气管异物的临床表现是《基础护理学》的旧知识,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把之前学生学过的《护理礼仪》、《人际沟通》等应用到案例中。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教学视频、练习角色扮演等。

二、课中实施

1.教师展示教学目标和重、难知识点。教师承担导演的角色,上课开始,就通过多媒体把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展示出来,通过生动、形象的动漫、卡通或图片显示出来,一下子吸引学生的眼球。

2.学生扮演角色进行情景剧表演。以“气管异物急救”为例,学生在情景剧中通过角色扮演,将气管异物发生的常见原因、临床表现表演出来;扮演病人的学生把气管异物导致的窒息、病人的呼吸困难的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扮演病人家属的学生也表现得焦虑万分、情绪激动;扮演护士的学生除了把《急救护理学》中气管异物的急救手法、《基础护理学》中的卧位摆放、吸氧等专业技术内容展示出来,还把《护理礼仪》和《人际沟通》中的护士行为礼仪和人际沟通技巧内容展示出来,体现了护士对病人的关心和爱护[1]。特别是“急诊科护士”抢救室坚定的目神、冷静的语气能给病人家属极大的信任;护士抢救成功后面带微笑,蹲下身子,紧握着病人的手,用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问:“感觉好多了吧,有我们呢,放心!”同学们对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相当满意,她们说:“病人越紧张,窒息和缺氧就会越严重,此时护士的镇静和鼓励会使病人和家属放心很多。工作时我们要特别注意和病人的交流和沟通”。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明显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主动学习的能力[2]。

3.教师提问、学生分组讨论、归纳。在学生完成情景剧展示后,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对教师课前精心设计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最后,由小组长进行归纳性发言。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发言回归到教学的知识点上,让同学们感觉知识是自己经过激烈讨论、辨析得出的。同时,教师对学生的争论进行评价,对积极发言、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表扬,鼓励羞涩、内向的学生大胆举手、积极发言。

4.教师评价、矫正;学生练习;老师纠错。教师组织学生互相扮演病人与护士进行抢救气管异物的手法练习;同时,对学生的手法进行指导、矫正;最后,教师对授课进行总结。

三、课后引导和反思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学会了对气管异物相关的案例进行分析,并积极发言、互相争论,最后自己总结出本次授课内容的重要知识点。另外,任课教师要对整个授课过程进行教学录像,下课后及时对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反思,以利于下一步对某些教学细节进行改进。

四、该教学模式的优点和有待完善之处

1.优点。①使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更加科学、合理。该教学模式不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对学生的主体作用也非常重视,它巧妙地处理了主导和主体的关系。不管教学情景如何变换,教师一直掌控着授课的主动权[3],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在任课教师有意识、有导向的指引下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学习的外因,而学生能动的主体作用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内因。所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结合使得预先设定的授课任务顺利完成。该模式获得了学生的一致肯定和欢迎。②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情景化教学里,我们专门设计了一些患者家属因为情绪激动、焦躁、不安而随口说出的一些过激言语,要求学生在进行情景剧表演时严格按照《护理礼仪》、《人际沟通》课程的要求,做到接待病人时举止得体、符合礼仪要求,处理护患冲突时巧妙运用沟通技巧,耐心与患者或家属进行解释、沟通。通过情景剧中对突发事件的处理以及对护患冲突的化解,学生学会了在急救工作中如何预防和解决护患冲突、如何与不同教育背景、不同文化程度的人打交道。该教学模式培养出的护理人才既有娴熟的操作技术、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良好的礼仪举止和人际沟通能力,因此,情景化教学模式培养的护士的素质与当前的医疗市场的需求非常适应。

2.该教学模式有待完善之处。该教法对教师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要求教师课前投入的时间较多,还要求教师设计各种供学生表演的情境,所以,教师要对教学内容烂熟于心,还要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演功力安排角色进行表演,而所学课程的教学安排课时可能很有限,因此,如何有效实施还需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肖海鹏,韩建民,陈琼珠,等.临床教学新模式的研究和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3):85-87.

篇4

护理护理技能训练 课程分析

一、课程分析

1.设置依据。教育当以育人为先,而技术是立足之本。高职高专护理教育需“以就业为导向”,实现与护理行业的紧密对接。《护理技能训练》是护理职业能力的具体要求,可使学生的技能训练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由模仿到模拟,为培养高端技能型的护理人才奠定基础。

2.课程性质与地位。《护理技能训练》是一门以综合技能训练为核心的课程,是专业的工具课程,同时也是一门主干必修课。是学生打开社会的大门,进入护理行业的桥梁,它是学生社会化、职业化的前提,是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和工作的基础。

3.课程目标。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修养,团对和作的精神、较强的法律意识、责任心和慎独的品质、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终身学习的习惯。

4.课程内容。根据高端技能型护理人才培养目标和临床典型工作岗位的技能要求和工作流程来设计情境,重构教学内容。把本课程设计成以“实训为中心”,以培养综合能力为主线的五个情境:即医院感染防治技术、生理需求照顾技术、病情观察监测技术、治疗给药护理技术、危重抢救配合技术。并根据技能在临床中的重要程度和难易程度,把护理技能分为A、B两个级别,在训练和考核的时候有所侧重。

二、学情分析

学生特点:本课程开课对象是普通大专护理二年级学生,学生特点是:已经学习了医学基础知识,对护理专业及职业形象有一定认识,乐于动手,对老师如何组织他们进行本课程的学习充满期待。

学法指导:而其学习的特点是:注重独立学习,强调学习方法的多样性。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课间见习、实仿对照、视频观摩、角色扮演、资料收集等方法。

预计效果:通过学习逐渐养成一定的护理职业意识,这也正符合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三、教学设计

(1)教学方法。丰富的教学资源保证了教学的顺利实施,本课程是纯技能综合训练课,采取的主要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教师示范、学生练习,视频观摩、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并能较轻松的掌握操作技能。

(2)教学互动单元举例。教学是一个有机整体,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们一改“围着黑板讲护理”,而是以技能为中心把理论和技能操作融会贯通,真正做到教、学、作为一体化;重点操作从设计、备课、到实施都让学生全程参与,所以每一堂课都不是老师孤军作战,都是老师和学生集体智慧的结晶。

下面就以“入院护理”为例陈述我的教学情境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综合技能训练强化入院护理的基本知识。能力目标:(1)能按护理工作程序对患者进行入院护理。(2)能掌握患者入院所涉及到的工作内容和操作技能(包括病床单位的准备、运送患者的方式、患者清洁卫生、生命体征的测量、入院介绍、入院的首次评估。情感目标:从而让学生能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工作过程中能尊重、关心、体贴患者,有良好的沟通技巧)。

教学重点:入院护理所涉及到的操作流程。

教学难点:护患角色的体验。

教学实施过程:

1.集体备课:课程组和学生代表集体备课,让学生查阅并收集入院护理的相关资料,观看入院护理的操作视频,让学生对本项目的教学设计有大致的了解。

2.案例分析:用典型案例导入本项目的学习。(1分钟)

门诊患者,女,78岁,因颈椎骨质需到脊柱外科住院治疗,现行动不便,大小便失禁,你作为入院处护士和病区护士怎样对患者进行入院的护理?

提出问题:(1)入院护理程序有哪些?如何进行入院宣教和入院护理评估?(2)根据这个案例,请说出该患者可能涉及到的护理技能操作和知识。进行小组讨论,让同学们从讨论中得到启发。(5分钟)

3.项目说课:根据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结果确定了综合技能实施项目。进行项目的说课,告知学生本项目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1分钟)

4.综合训练操作示教:接下来教师进行综合技能训练的操作示教(38分钟),包括床单位的准备、患者的运送、患者身体清洁卫生、生命体征的测量。教学的方法可以用实仿对照、视频观摩、教师示范、教师指导、学生课堂课后练习、小组学习等方式进行。

5.学生综合训练:学生认真观摩,然后在老师指导下,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进行入院护理综合技能强化训练(3学时)。

6.综合训练后布置课后作业:(1)学生以寝室为单位去医院,收集患者入院介绍所涉及到的患者和家属需知晓的规章制度。(2)课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完成患者的入院护理,强化情景设计和交流沟通,以加深学生对入院护理的理解,并反复练习,做好项目考核准备。(3)完成实验报告。

7.综合考核:(2学时)通过反复练习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综合技能考核患,重点考核学生入院宣教和综合技能实施的能力。师生共同点评。

8.效果总结:通过这次综合训练,让学生掌握患者入院所涉及到的工作内容和操作流程,提高了护患沟通能力,并学以致用,不断努力提升人文素养,养成良好的职业品质。

四、课程评价(根据无缝式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评价我们也采取全程无缝式,既看重结果,更重视过程)

依据技能在临床的重要程度及学生学习特点,我们把课程评价分为三阶梯递进式进行。对于简单易学的B级技能如口腔护理、皮肤护理、搬运、安置卧位等作为达标训练测试项目,在综合训练中通过师生共同发现问题以点评为主,对于难度较大的A级技能如无菌术、注射、输液、吸痰、导尿、CPR等列入综合训练测试项目,考核方法采取团队式综合考核,主要考核综合技能运用的能力、尊重生命的职业情怀和团队合作的态度,严格操作流程。临床最重要的操作如注射、输液、无菌技术则在期终还要集中考核,不管是哪种方式的考核,不合格者都要重新训练直到合格为止。

五、课程特色

《护理技能训练》是护理专业新开设的一门课程,我们的授课教师精心设计,努力实施。我认为本课程我们具有如下特色:

第一,融入创新理念,把课程上新。如按照护理岗位要求和职业习惯设计实训流程,融入真实的临床情景进行综合。改变考核的方式,加大人文素质和职业习惯的考核力度。

第二,始终融入美学理念,把课程上美。包括教师教学风度和教学艺术的美、教学环境的美、师生操作的美,让护理美学无限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人文素质。

第三,通过授课教师请进来,走出去,院校合作,使教学无限的靠近临床。这是我们走出去参加临床实践,提高双师素质,这是请进来实践专家对专任教师实践能力进行认证和考核,提高带教能力,开放式的教学从此改变了护理专业“闭门造车”的局面。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护理;危险因素;风险管理

心血管内科主要接收高血压、心肌病、心律失常与冠心病等患者,一般病情表现为急促危险,病情变化多样且快速,病程时间长,具有较高的的病死率,对患者生命健康构成较大威胁,同时也加大了对患者与家属的心理压力、经济压力,而相关科室的护理工作也存在更高的风险率,容易引发医患纠纷,投诉率和不良事件率具有较高比例,值得临床工作者引起高度重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来自我院2013年4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接收的200例心血管内科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46例,女性54例;年龄范围在43岁至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2±4.1)岁;其中疾病类型中,心肌梗死,21例,高血压者28例,冠心病者28例,心律失常者19例,心肌炎者4例;观察组男性42例,女性58例;年龄范围在41岁至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8.1±5.3)岁;其中疾病类型中,心肌梗死,19例,高血压者32例,冠心病者21例,心律失常者22例,心肌炎者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和疾病类型上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运用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针对心血管内科危险因素做对应的风险管理,具体操作事项如下文:

1.2.1 完善制度,责任落实到个人

在心血管内科护理流程与制度上,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依据科室具体情况做对应的不断完善,制度规范要清晰细致化,甚至可以具体到相关量化标准,同时制度约束与管理工作人员。护理人员要明确了解自身岗位职责,明确自身权利与义务,认真的按照分级护理、查对、交接班等相关制度规范进行护理工作执行与监督。采用护士长、责任组长与护士的三级分级管理制度,确保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效果[1]。

1.2.2 强化护理人员法制管理,提升培训管理效果

加强护理人员培训管理,提升护理人员在岗位责任意识、专业技术、法律意识和沟通技巧的能力提升,所有培训需要以理论与实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多引入科室常见或者个性案例做实际案例分析,提升护理人员面对护理工作的实操能力。加入法律知识的培训,让护理人员意识到自身护理操作所承担的法律责任,做好切身利益的保障,做好相关文书记录和留存,确保操作准确、规范、及时与全面。提升护理人员沟通能力,避免护患沟通障碍或者因沟通不良引发的护患纠纷与不良事件。相关培训管理要落实到实处,注重理论考核与实操考核,提升其重视程度[2]。

1.2.3 积极汇总护理危险因素,防微杜渐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对于存在的危险因素,如患者个人因素、护理人员因素、医院管理因素、医疗设施因素等做有效的汇总,同时依据实际工作问题做不断的补充完善,同时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做对应解决对策的讨论与制定,如果可以形成专业规范,可以补充到科室护理管理制度中。每周、每月、每季度和每年要开展相关护理危险因素与管理对策的讨论会议,提升大家对相关问题的重视程度,同时提升护理人员在相关问题上的应对能力[3]。

1.3 评估观察

评估观察不同护理管理下的患者发生不良事件、投诉的比例,以及护理满意度情况。护理满意度采用百分制调查量表进行,90至100分为非常满意标准,60分至89分为一般满意标准,60分以下为不满意标准,满意率为60分以上患者在总患者人数中的比例。

1.4 统计学分析

将采集的数据汇总到spss17.0统计学软件中做处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同时统计学意义标准为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与投诉比例情况

如表1所示,在护理投诉率上,观察组为3%,对照组为16%,两组差异显著,p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

如表2所示,在护理满意度上,观察组为93%,对照组为81%,两组差异显著,p

3 讨论

风险管理最初起源于金融领域,主要针对风险因素做预估评判,同时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来降低风险发生率与发生的严重程度。将风险管理运用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上,顾名思义则是针对心血管内科的危险因素做对应的管理。具体的危险因素中,包括患者个人因素,如对治疗护理的配合度、病情危险性与多变性以及患者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护理人员因素包括护理人员自身的工作责任感、护理技术与经验以及沟通技巧等能力;医院管理因素主要集中在制度的完善程度、制度漏洞、监督管理不力等;医疗设施因素主要是相关医疗设施缺乏有效保养而产生故障或者设备本身存在的各种危险个体因素等。要充分的关注相关危险问题,做对应的监管则会提升护理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荆伟芳.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危险因素的分析及防范对策[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12):164-165.

篇6

儿科护士是护理队伍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她们面对着心理、语言、行为发育均不够完善的小儿,护理工作更繁杂、琐碎,工作强度远远高于成人科室的护士;同时其各种治疗和护理都是在家长的“监督”下公开进行的,面对护士辛勤的付出,家长往往视而不见,甚至不理解而引发护患矛盾;加上轮班制度的实施,使得护士夜班频繁,三班倒生活无规律,人体生物钟紊乱,凡此种种原因造成了儿科护士承担着巨大的工作压力。重视儿科护士面临的工作压力,不仅关系到个人的身心健康、成功和幸福,还关系到家庭和谐、医院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同时也体现了社会的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有效缓解儿科护士面临的工作压力,应从个人层面和社会层面两条途径入手解决。

个人层面

正确认识压力,提高应对工作压力的能力。工作压力是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压力的体验是高度个体化的,所有的人将不会面对相同的压力源或者将相同的情境知觉为等同的压力。因此必须提高个体对压力的应对能力,学习必要的压力管理手段,增强适应能力。要努力调节自我,学会用正常心态去拥抱压力,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困难不退缩、不沮丧,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提高业务能力,加强临床护理知识学习与积累,熟练专科护理操作技术,在危重儿急救技术、应急能力等方面的训练。只有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娴熟的操作技术、才能有信心轻松面对压力。

加强护患之间的沟通,提高沟通协调能力。良好的沟通技巧是取得患儿和家长的信任,消除或化解护患矛盾的重要途径。护士必须从患儿入院开始认真正确地评估患儿及家长的微小需求并尽可能给予满足。儿科护士要合理地运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和“宽容”的观念,及时表示对患儿家属的认同感,并进行耐心解释,使家长能主动接受必须实施的护理操作,主动配合。沟通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应当成为儿科护士必备的技能[1]。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适当锻炼、充足的睡眠时间,学习、工作和生活有计划性,有张有弛,有放松,有调节。在工作之余可以参加适当的文体活动,释放紧张情绪,消除疲劳[2]。

充分运用社会支持系统,缓解压力。Etzion(1984年)研究了工作相关和外部组织的支持对男性和女性员工的相对作用,结果表明女性更倾向于依靠外部组织的社会支持[3]。因此,作为女性的儿科护士在遇到巨大的工作压力时,应积极向亲密的、有帮助的家庭成员、朋友、同事、同学倾诉、宣泄不良情绪。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可有效缓和护士的焦虑紧张不安情绪。

社会层面

医院管理者应重视护士在医院中的地位,积极鼓励护士参与到病房管理工作中。变被动执行命令、操作程序成为护理工作的主人。通过改变管理方式,使护士感到更具参与性,从而更积极地投入工作,减少相关工作压力。

加强对护理工作重要性的宣传。护理工作作为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群众的健康利益和生命安全密切相关。加强对护理工作的正面宣传,让社会更多地认同护士的工作,重视护士的劳动价值,提高护理人员的社会地位。

医院管理者应重视护士工作压力问题,积极疏通,正确引导,把解除护士压力作为护理管理者的一项不可缺少责任。设立护理交流中心,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心理调试能力。通过开展对全院护士的交流技巧评估、交流理论学习及交流实践的示范、交流案例分析等一系列工作,提高护士的交流技巧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充分发挥护士管理者的作用,“管理就是服务”是护士长应树立的新型护理管理理念。护士长的支持和认可态度直接关系到护士的自我实现,晋升和职业等机会,从而影响到护士的工作热情、成就和主观能动性[4]。故护士长应善于体察临床一线护士的关切,做好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其在护士群体中的启迪和凝聚作用,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消除因人际关系紧张而带来的工作压力。

合理排班。在护士相对固定的情况下,根据不同层次护士排班,应尽可能减轻护士的工作强度,尽量减少非护理工作的事情,采取科学的方法合理分配人员,以缓解因工作紧张而形成的压力[5]。

改善病房工作环境,提高工作待遇。医院管理者应努力创造一个整洁、舒适的工作环境,改善儿科嘈杂的病房环境对护士的不良刺激。为护士提供均等的晋升、学习机会,激发护士的工作积极性,配备必要的防护设施,做好护士的职业防护[6]。

尽管当前大量研究表明,社会因素比个人因素在预防和缓解工作压力上的作用更大,但不容否认的是,个人因素始终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作为儿科护士应正确对待压力,主动采用积极的应对手段,冲出压力重围,有效地释放面临的工作压力。

参考文献

1 贾随征.儿科护士心理压力及缓解对策[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9,4(18):293.

2 赵国秋.心理压力与应对策略[M].第2版.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206.

3 Lorne Sulsky,Carlla Smith.工作压力[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181-182.

4 景惠,丛云花.应用群体同事的支持来缓解护士心理压力[J].中外健康文摘,2011,8(21):390-391.

篇7

关键词急救护理;临床带教

护理临床教学是帮助学生将以往学到的基础知识与有关诊断、治疗与护理病人的操作技能相结合,获得进入健康保健系统和继续教育所必需的专业及个人技能、态度和行为的过程。临床教学的重点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应用理论,而且可以帮助他们从丰富的临床实践中进一步发展护理理论[1]。当前,随着急救护理技术迅速发展、卫生法制建设日益完善和社会需求的不断提高,临床急救护理带教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先将临床带教中发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探讨如下。

1临床急救带教中存在的问题

1.1急救护理带教模式问题

现有常用的急救护理带教模式是事先制定带教计划,讲解急诊科的环境、布局、特点、及运作方式,演示各种常用的急救护理操作。这种带教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相关知识的知晓度,但由于整个护理带教过程是以“老师为中心”的方式开展,因此学生的参与感不强,实践动手的机会少。这样就导致为期一个月的实习过程很难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当实习结束时学生自然也很难对急救护理工作产生深刻的体会,缺乏对急救护理应知应会能力。

1.2护生对急救护理工作适应能力差

由于缺乏对急危重症患者护理的机会,护生的急救意识普遍较差,而急救工作又要求有很强的时间观念和娴熟的操作技能,带教老师在抢救病人时根本来不及对护生进行讲解。在这种情况下护生即使多次的观摩了老师的急救过程仍热很难在短短一个月的实习期间对具体的急救过程产生清晰的概念。这样就造成了护生在遇到需要急救的病人时产生陌生、紧张和恐惧的心理。

1.3缺乏自觉、主动观察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急救护理技术操作技能差

由于危重患者的病情复杂、变化快,护生又缺乏临床护理经验,因此无法在病人病情变化时及时收集相关信息,并迅速分析做出反应。且急救工作都是突发性的一个月的实习期内护生很少有机会亲身体会和参与急救操作,实际的急救操作技能水平的提高自然非常有限。

1.4缺乏“以病人为中心”的主动服务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目前踏上实习岗位的护生都为80后甚至90后的一代,这一代人普遍自我意识较强,对于护理工作的感性认识还不深。对于职业道德也仅仅停留在对课堂教育和课本字面意义上的理解,内心体验缺乏。解决问题时更多考虑的是自身工作的便利,以服务对象的需求为中心的主动服务意识较差,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1.5缺乏相关的法律常识,与病人沟通能力差

由于急诊的临床实习期仅有一个月,在此期间护生更多关注的是业务能力的学习,而忽视了工作中所涉及的相关法律知识。同时护士由于缺乏临床经验的和语言沟通技巧,容易导致其在与病人家属沟通过程中的措辞不当,侵犯病人的隐私权、知情权使之产生不满,僵化了护患关系[2]。法律意识的淡薄和语言沟通的轻率都可能引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1.6急救护理过程中职业危害的自我防范意识差

护士在进行急救护理工作时常常暴露在生物、物理、化学、心理等多种职业危害中[3]。由于护生对职业危害后果的认识不足,对自我防护的方法了解不够,而急救工作又要求分秒必争,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忽视了自我防范。较多见的有针刺伤,眼睛、皮肤直接被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消毒剂沾染到等。

2对策

2.1转变带教模式,实行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带教方式

将以“老师为中心”的带教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带教模式。实行在教师指导下以发现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基础的医学教育途径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带教方式[4]。带教老师根据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的原则将疾病的概念,病理知识,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及护理诊断,护理措施等知识在自己先学深,学精的基础上设置相应的问题,同时穿插临床护理工作中易出现的失误,对忽略的知识点及以往护生反映较多的问题进行讨论。我们在护生发现问题的基础上针对相应的问题引导护生思考,鼓励每位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发表见解,激发学生们积极主动参与,使护生围绕问题,在思考讨论中完成问题的解答学习。这既巩固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又提高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应急能力等。有研究显示PBL模式相较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在临床急救能力、认知领域的提高[5]。

2.2实施岗前培训,评估护生的业务能力及心理状况

介绍科室的环境、接诊病人的性质、常用的急救药物仪器及工作基本要求。多与学生沟通,听取她们的意见,帮组解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其能以良好的状态进入正式实习。

2.3临床带教老师的选择

选择业务能力和责任心强、热爱带教工作、具有奉献精神的护师、主管护师担任临床带教工作。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带教老师在工作中注重言传身教,强调“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 为护生树立良好的职业典范。

2.4进行卫生法律知识和职业危害防护方法的培训,重视护生职业礼仪的培养,规范护理的职业用语

针对急救相关的法律知识和职业危害等通过多媒体讲课进行讲解和案例分析并要求护生反馈,检查和评价护生在平时工作中的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予以指正。护理礼仪是护理美学在在护理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对护生进行护理礼仪的培养包括电话礼仪、称呼礼仪、姿势礼仪等,规范她们的职业行为特别是职业用语,帮助她们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6]。将上述各点纳入护生的出科考评中。

2.5适当延长急诊实习时间

在整个实习期预留出一段自选实习时间,对有志从事急救护理工作的护生适当延长急诊的实习时间。增加护生的锻炼机会,进一步提其急救护理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郑修霞. 当代教育学理论与护理教育M . 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4 :296 - 298.

[2] 郑晓云、常杏萍、陈玲玉.护理带教中易发生的护理纠纷问题分析与对策.医学创新研究,2008,5(17):177.

[3]张旺珍、赖玲绮.急诊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分析及防护对策.护理管理,2008,6(9):2322~2323.

[4] 杨玉芹、宋敏、王会.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在急诊护理带教中的应用[J]. 吉林医学. 2005,26(5):496.

[5]代颖、王爱平、董耀东.应用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提高护理本科生临床急救能力的研 究.护理研究,2008,22(7):1957~1959.

[6] 吴冬冰、卢素芬、伍允娆.临床带教中的礼仪培养.家庭护士 ,2008,6(6):1583~1584.

篇8

关键词 护理组长 护理层级管理 选拔 培养

护理分层级管理是中国护理事业发展的需求。护理层级管理对于护理管理中人力资源不足、人员的配备和人员使用的不合理等现象具有较好的解决办法。所谓层级管理是指根据护理人员的能力,设立不同层级的责任护理岗位,给予不同工作任务,以满足不同患者、不同疾病、不同病情的需要,保证护理质量[1]。护理层级管理是一种新的发展思路和趋势,赋予了护理人才结构新的形式,有利于护理学科建设。护理组长的设立在护理层级管理是关键层级。护理组长的合理选拔有利于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有利护理人才梯队的建设。

在护理分层级管理中,护理组长是关键层级。2011年在开展护理分层级管理中对护理组长进行了选拔及培养,本文主要阐述了通过先在科室内试行护理组长负责制,引入竞争机制,注重实际能力,确立护理组长选聘条件,护士在参加笔试、操作考核、面试后,再由护士长、科主任、科内民主测评后选出护理组长。护理组长的培养主要通过理论知识和技能培训、建立支持系统,引导和促进护理组长的持续发展和成长。有计划、科学地进行护理组长选拔与培养,可以促进护理人才的成长、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护理安全、提高医患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一般资料

我科为妇科病房,手术患者多、危急重患者少,现有床位50张,护理人员21名,均为女性,注册护士,包括:护士长1名;主管护师4名;护师5名;护士9名,其中工作4~5年护士5名,工作1~3年护士4名;新护士2名。这些护理人员的学历:本科5名,大专12名,中专4名。将护士分为4个层级:护士长-护理组长-责任护士-助理护士。

护理组长选拔方法

科内试行:为了减少革新对护理工作的影响,将科室护理人员分为两个护理组,先选择一个护理组试行组长负责制,基本稳定后再扩展到两个组,在试点中不断改进。为了体现公平,鼓励发挥护士潜能,在试行过程中让科室内护师以上职称的护士均有担任护理组长的机会,每人试任2周,护士长及科室护士给予评价。通过试行认识到:①需要引入竞争机制:让护士认识到护理组长不是护理部或护士长指定,而是需要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通过竞争才能得到。②避免唯学历、唯年资论,高学历、高年资并不等于高能力,应更多注重实际能力。③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成熟度高,有进取精神。有的护士自身工作能力比较好,但斤斤计较,不能管好一个小组,不适合担任护理组长。

公开选聘:①确定护理组长选聘条件:具有本专科5年以上工作经验;护师及以上职称;大专以上学历;具有较高水平的本专科护理知识和技能[2],包括:临床护理专科理论知识丰富,操作技能及实践经验扎实,能独立进行准确的健康评估,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进行健康教育的指导能力,并具备有一定的护理管理能力及教学指导。通告全科室护士,符合条件者自愿报名参加。②考核:有7名护士报名参加,其中主管护师4名;护师3名。报名后,科室组织统一的60分钟理论考试,内容包括三基本知识、专科知识及实景案例分析;3项操作技能:1项基础护理操作、1项专科护理操作和1项急救护理操作;考试筛选出5名护士,参加由护理部、科护士长和科室护士长共同参与的5分钟面试考核。③选聘:根据考核成绩,结合试行期的患者满意度、科内民主测评,科主任与护士长对组长整体护理实施能力、护理操作技能、沟通协调能力、疑难问题解决能力、自我约束能力等给予综合考评。考评结果上报护理部,经护理部管理委员会考核、认定,最终确立2名护理组长。

护理组长的培养

护理组长虽然已通过试点和选聘,但并不等于她们已经具备了所需品质,还需要对她们进行相关理论及技能的培训。

确立护理组长应具备的品质:包括3个方面,①品德:热爱患者、奉献精神、进取精神、团队精神;②知识:扎实的护理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及妇产科专科护理知识;③技能:基础护理能力、专科护理能力、心理护理能力、护理程序实施能力、临床思维及判断力、护理教育能力、组织协调管理能力、学习能力、急救能力、护理科研能力等10项能力。

确定培训内容:⑴理论方面:①护理组长的岗位职责与定位:阐述护理组长的在临床工作中的意义、所扮演的角色、在护理团队中的定位、如何安排本组护士团队的工作以及如何发挥“老护士”的价值等。引用“冰山理论”指出护理组长在所在护理团队中的位置,应具备的品质,识别、发现、处理隐性护理问题的能力,如何做好上级、下级及平级协调沟通,在对护理组长提出要求的同时也为护理人员的成长标明方向。②如何进行护理质量控制:把质控权下放给护理组长后,护理组长从思想上均认为自己是管理者,并愿意积极主动参与管理[3]。介绍各项护理工作质量标准,质量控制的重点环节,抓好5个重点:工作重点;重点患者:新入院、手术、危重、异常、出院患者;重点环节:入院接待、术前准备、手术交接、术后安全、护理书写(现病历)、辅助检查完成、标本采集送检;重点时间:晨间护理时、医疗查房时及三班各次交接时;重点护士:新护士、实习护士、新入科护士、病产假复工护士、身体情绪异常护士。③如何参与病房的管理:学习医院相关的各项护理管理制度及标准,重点介绍了如何处理护理纠纷,一要正确看待患者投诉,二要及时处理患者投诉,三要尽量避免患者投诉。④运用“听、查、问、析、评”的评判性思维方法进行护理三级查房[4]:评判性思维在护理工作中的作用;护理三级查房的意义,该如何落实,与教学查房的区别;如何运用评判性思维进行护理查房;为培养护理组长的评判性思维和今后在科室开展及优化护理三级查房做好引导。⑤如何开展讲课:从最初的评估到选题、备课、制作幻灯片及讲课过程中的技巧,容易忽视的细节等等都做了详细的阐述。⑥如何开展QC小组活动:质量控制,围绕如何通过QC小组活动开展持续护理质量改进。⑦心理护理方法及沟通技巧:重视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妇产科患者的常见心理问题及护理,护患沟通的时机及技巧。⑧法律法规:包括《护士条例》、《侵权责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⑵技能方面:主要包括六个方面,①常用护理技术操作;②基础护理操作;③专科护理操作;④急救技能操作;⑤各项应急预案演练;⑥护理场景模拟演练:主要演示如何将护理人文、心理护理、沟通技巧、病情观察、专科护理有效地融入到日常工作中。

支持系统

为了让护理分级次能管理可持续发展、护理组长在岗位上健康成长,需建立支持系统,包括:4个机制、3个指引及1次交流。

4个机制:①激励机制:护士被聘为护理组长本身就是很好的精神激励,给予更多的学习机会、护士长竞聘需以护理组长为资格之一等也是良好的精神鼓励方法。在经济上同样也要予以激励,体现责、权、利统一,实行分层级管理后,科室在二次分配时将护理组长奖金在原有基础上提高系数。②绩效考核机制:开展绩效考核,由于我院信息系统不够完善,对工作量的统计不能做到信息化,为了避免投入过多人力,对护理绩效考核主要体现在工作“质”的考核,考核结果与奖罚挂钩。③评价机制:每半年评价1次,对护理组长的评价主要从患者认同、医生认同及护理部门认同三个维度进行,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技术水平、职业态度、沟通协调能力、质量控制和教育能力。④淘汰机制:对评价度低或其他原因不能胜任组长岗位的护士实行淘汰制。护理组长每年重新聘用1次。

制定3个指引:根据本科室的工作特点及要求制定:①护理组长工作职责。②护理组长工作内容。③护理组长工作程序及细化流程。

1次交流:护理组长从只需要管好自己的护士成为需管好1个小组的组长,必然会产生工作、人际等方面的压力。护士长作为支持者至少每个月1次与本科室护理组长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她们思想及困难并做好引导和协助解决。护理部每年开展1次护理组长座谈会。

护理组长具体工作方法

护理分组:与科室医疗分组相匹配,将患者分成两大组,每组各设组长1名,组长不进中夜班。弹性排班,前后组护士相对固定,每组下设护士2~3名,管25~30名患者,护理组长管4~6名患者,责任护士管6~8名,助理护士管4~6名病情较轻的患者或在组长带教下管理患者,危重和抢救患者有护理组长直接管,由于本科室危重患者较少,所以护士管床相对固定,使护士工作更具连续性和稳定性。

护理组长工作内容:根据护理程序开展工作,包括:①参与晨间护理,了解本组患者病情动态变化,评价夜间护理工作质量,控制晨间护理质量。②参加晨会,重点患者床边交接班后,护理组长根据前1天病区动态状况、交班前巡视所了解的情况、夜班护士、值班医生交班的重点内容等,对本组病人的护理提出点评意见,护士长补充。点评完毕,各管床护士或护生如有疑问,可以直接向护士长、护理组长提出,护士长、护理组长给予现场解答[5]。根据工作量,微调和合理安排本组工作及人力资源。③参加医疗组查房,查看医嘱,掌握重点患者的诊疗计划。④根据所评估病情,提出护理诊断、计划,制订和给予护理措施,提出病情观察重点并交代管床护士严密观察,下护嘱,包括:三短六洁、口腔护理、翻身叩背、下肢活动操、会阴护理、动静脉护理、皮肤护理、观察腹痛、阴道出血等,保证基础护理质量和患者安全,并评价执行效果。⑤特殊患者和特殊情况(如精神异常、有自杀倾向、特殊社会关系等)报告护士长通报全科。⑥直接参与危重、疑难、特殊治疗、纠纷患者的护理;负责组织危重患者的抢救、记录、转运。⑦护理书写质量控制。⑧做好带教工作,每周二和周四组织护理查房或业务学习,参与护理科研。

讨 论

有计划、科学地进行护理组长选拔与培养,促进了护理人才的成长,使护理人才梯队构成日趋合理,拓宽了护士职业发展通道,有利于提高护理专业技术水平和护理服务质量[6]。

通过选择理论知识良好、工作能力强的主管护师或护师在进行培训后担任护理组长,指导本小组护理人员完成较复杂的任务,同时承担本小组护理人员的教学任务,这样的工作模式可以使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得到质的提高,提高病区的护理质量。

护理组长不进中夜班,连续管床,日常工作中分管较少量的患者,因此有充足的时间观察、评估特殊患者的病情,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解答患者的问题,了解投诉并及时解决。这样可显著提高病区的综合护理质量,有效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切实落实优质护理服务。

设立护理组长可以提高医生、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护理组长贴近临床,能及时与患者、医生沟通,将患者的问题及时反映给医生,提高医患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7]。

参考文献

1 陈和月,符智蓉,蔡小聪.层级全责护理对提高护理质量的效果观察[J].海南医学,2010,21(8):131-133.

2 王蓓,肖爱华,蒋银芬.内科病区护理组长工作质量调查与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0):883-885.

3 张莉红,胡迎春,龚文妍.护理组长负责制交接班管理对护理质量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9):791-793.

4 陈玉霞,朱娟,粱焕兰,等.护理组长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提高护理查房质量中的作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1,10(8):62-63.

5 徐桃园.护理组长点评在提高护理质量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12,12(4):180-182.

篇9

1、工作量:急诊 人次。参加抢救 人次。配合急诊手术

例。护理留观病人人次。出车车次。处理突发事件次。

2、工作达标情况:急救物品完好率达。无菌物品合格率。病历书写合格率。护理综合满意度。护理技术操作考核合格率

二 、 加强护理人员服务意识,提供优质服务

1、 强化服务理念

全科护士参加医院组织的优质服务培训班活动,不断进行礼仪行为培训、规范常用礼貌用语及操作过程中的交流用语,并使用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就沟通技巧方面问题进行学习和讨论,培养护理人员对纠纷苗头的预见性,有效处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分歧,共同构建护患之间互相信任感,全年实现0投诉,综合满意度达99.1%。

2、以人为本,充分满足病人的就诊需求

不断改善输液大厅的环境,安装电视等设施,提供纸巾、水杯、无陪人患者床头一杯水等便民服务。不断优化就诊流程,及时进行分诊,对急危重患者采取使用急诊优先服务卡优先缴费取药等措施,减少候诊取药的时间。并通过环境的卫生督促、护理巡视及健康宣教等工作来提高服务质量。重视三无人员的病情处理、基础护理和三餐饮食、及时了解其情况、帮忙联系家属或救助站,今年救助此类病人达人,通过身份证联系省外家属人。此举措受到了患者家属及其他病人的赞许。对患者的意见及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整改,不断提高服务形象

三、科学化、制度化的护理管理,重点监督制度落实情况。

1、通过分组区域管理,进行分组连续性排班,减少交接班次数,有效利用人力资源,通过高年资护士的动态质控,减轻年轻护士的工作压力和减少护理隐患,保证各班的护理质量。

2、对质控员进行明确分工,专人负责各区域的物品、工作流程等管理,发现存在问题,及时反馈并讨论修订,保证各区域的护理质量。切实履行绩效考评制度,如实反馈人员层级能力,使护理质控落实到位。

3、通过一年时间调整,护理队伍结构趋于合理,根据急诊区域划分,基本上按个人工作能力定岗,基本实现护士层级管理,达到人员的合理分配使用。

4、畅通急诊绿色通道,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对于各种急、危、重症病人就诊时,合理利用绿色通道的措施,为抢救赢得了宝贵时间。

5、不断完善护理工作应急预案包括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6、制定各区域详细工作指引及各区域工作告知事项,新入科人员工作注意要点等,系统引导新入人员和年轻护士更好地完成护理工作。

四 、 急诊专业护士岗位培训及继续教育

1.全年科室组织业务学习次,病历讨论次,操作培训项。

2.第二季度组织全科人员按要求完成了急诊岗位技能培训,操作考核人人过关,全科护士业务技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3.全院考核毕业三年内护士急救药品知识,全部合格,达标率为。新毕业生考核岗位技能操作,全部达标。成绩良好。

5.每季度进行三人、两人配合抢救演练,通过演练不断加强护士的应急应变能力,反复加强急救技能的训练。

6.根据护理部要求进行微型培训,培训年轻护士的技术操作熟练度及急救仪器的使用能力,要求每组人员利用班上空闲时段进行小组病例讨论及护理查房。效果良好。

7.制定急诊岗位培训小本子,组织人员对科室人员层级能力评定,指定辅导老师,实施一对一辅导教育。要求每人每季度完成护理病例个案分析一例,通过案例分析培养护士评判性思维,提高护理人员素质,保证护理质量。

五、 护理实习生带教

学生带教工作进一步规范,小讲课、操作示范、教学查房、抢救配合演练等教学工作的实施,取得了较好效果,尤其是抢救配合演练的教学方法收到全体实习生的一致好评。今年顺利完成人次的实习带教任务六、配合医疗开展专科发展

调整原办公室建简易监护病房,留观病人逐渐增多,护理方面加强落实留观病人的病历书写、基础护理和健康教育等,同时安排人员到ICU进修危重病人护理,腰穿配合、胸腔闭式引流等管道护理。

篇10

关键词:高职护理教育;专业课教学;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226-02

现代高职教育要求我们不仅要注重专业技能即“做事”的培养,还要注重人文素养即“做人”的培养。但长期以来,高职护理教育更重视知识和技能层面的训练,相对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的过程就是通过教师的影响和引导使学生将人文知识内化为学识和修养的过程,并最终固定为个人的内在品质。以护理而言就是培养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白衣天使。无论从现实功利主义还是长远的社会文化发展的角度考虑,加强高职生人文素养教育都是很有意义的[1]。

一、高职护理专业课应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必要性

1.人文素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过分追求专业技能的培养会导致学生知识结构、素质结构的严重失衡,这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只有融入人文教育,才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创新的思维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2.护理具有人文特征。护理学是关系到人的生命和健康的一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互渗透的学科。护理的研究对象为人,服务的目标是提高人的生存质量。而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因此护理要面对的是生物的人、人文的人,护理与人文是有机统一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护理的需求越来越倾向于人性化、个性化,护理教育只有强化人文底蕴,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护理人员。

3.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要求。生物―心理―社会的现代医学模式要求护理人员除了了解患者的病情,还应考虑患者的社会背景和心理因素,对患者进行全面分析,制定有效的护理方案。这无不体现了现代护理所提倡的高度的人文关怀精神。因此,护理与人文、社会科学是密不可分的。只有与人文教育相融合,才有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护理人员,造福于人类的健康。

4.就业市场的形势需求。综合素质是用人单位评价的重要指标。毕业生除了要掌握扎实的护理理论和操作技能外,还应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热情的工作态度、强烈的责任感和团队精神。这些评价指标恰好与人文素养的内容相吻合。所以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无疑会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二、专业课中渗透人文素养的教学实践

在护理教学中专业课占用了大部分课时,如果在教学中专业课不与人文教育相结合,那么在短短的两年时间想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将变得极为困难。因此,在专业课中融入人文素养是护理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当然,在人文教育中情感体验永远比理论讲授更具影响力。所以教师应多花心思设计各个环节,同时要结合用人单位、教研部门以及学生家长的建议制定教学标准、课程设计和考核指标等,以期达到既定目标[2]。

1.结合护理专业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护理道德。护理道德的养成与专业课的学习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提高技能的过程,也是培养综合素质的过程。在讲授中教师应注重专业知识的历史背景,挖掘其中的人文精神。在实践中教师应注意及时纠正,有效引导,加强素质养成。例如在护理操作时,有的学生为图方便,将用具放在模型人身上,全然不顾“病人”的感受;伤口消毒时,碘伏棉球太湿而污损患者衣服等等,虽然这些不会影响患者健康,但却是护理人员职业道德的外在反映。遇此情况我并不即刻指出,而是让学生和小组的其他成员评价这次操作,找出问题所在。让学生在讨论中反思并获得提高,最后加以点评。在理论讲授时,教师可以结合现实经历(如自己的老师或身边的某位医德高尚的护理人员的感人事迹)使学生领悟到护理工作的神圣。

2.创新人文特色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现代护理教学要突出教学环节的育人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其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情景设置、小组讨论等,通过视频、图片等多样的教学手段为学生传授知识,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发散性思维和评判性思维能力,从而改善学习效果。例如讲授颅脑外伤,可以使用《还珠格格》中紫薇从马车上摔下来后失明这一情节设问,激发学生查阅资料,寻找答案。这种问题导向式教学引发了学生的好奇与参与,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陶冶学生的职业情感。人文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情感教育。护理操作并不是机械进行的,它包含着护士的态度和情感。如果学生缺乏对病人的情感体验,只见病不见人,即便护理操作是顺利的,也会给病人冰冷的感受。另外,学生由于心态不成熟,遇到事情不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受到委屈当场哭泣,遇到不满就要争执等等,这不利于护患的和谐相处。因此,在理论教学中可适时穿插身边优秀护士的模范事迹;在情境教学中,老师或同学可以扮演“故意刁难”的病人,通过多种方式训练学生的职业情感,提高她们的调控能力。

4.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大部分护患纠纷实际上是由于沟通不当导致的。因此我们应当注重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这并不单单是沟通技巧的问题,有修养、有内涵,真诚地对待病人,才能赢得患者的信任,从而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笔者通常把每班分成6个小组,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情境,组内讨论,组间竞争答题。在专业课教学中努力为学生创造交流的机会,训练学生对相同疾病的患者因年龄、性别、性格的差异而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通过训练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5.运用教师的人格力量。教师的敬业精神和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的品行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他们的职业素养往往会影响学生今后的工作态度。例如同学间相互进行静脉注射,学生常因害怕而犹豫不决,如果老师身先士卒,那么学生也会以老师为榜样,勇往直前。这些无疑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可能会转化为一种动力,使学生能直面工作或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6.突出人文素养的考核。在理论和实践考核中,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考核。如理论方面考核如何与病人沟通、如何进行健康教育等。实践环节考核学生的职业道德、人文关怀等。

当今社会需要高素质的护理人才,但人文素养与知识、技能不同,它是一个漫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这其中教师起到一种重要的桥梁作用,不仅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如何做人,把“授业”与“传道”有机地结合起来。这需要很高的教学艺术,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苗富强.试论加强高职生人文素养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0,(35).

[2]丁科.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再思考[J].教育探索,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