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变化范文
时间:2024-01-05 17:44: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变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方式 课程标准 教师培训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1.064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教学领域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学方式确实有所转变,但是很多教师发现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成绩下降,同时学习能力并没有得到增强,新的课程形式反而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产生极大的惰性。经过深入调查研究,笔者发现主要是因为当前课程改革的落实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这都是需要我们赶快探寻出解决对策的。以下,我结合自身的教学研究和经验总结针对相关课程改革的现状提出几点教学建议。
首先,教学方式必须彻底进行转化。新课程改革教学要求初中数学教师采取全新的教学形式,以学生为中心,挖掘学生的内在学习潜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促使学生独立或者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从而确立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但是很多教师并没有完全走出以往的教学形式,虽然加入了合作学习活动,或者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但是学生还是在课堂学习中产生强烈的学习压力,教学形式仍然是教师主导,学生按照要求进行配合,导致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得不到发展。
第一,教学方式的转化需要教师重新定位自身的教学角色,审视自身在教学活动中的位置。教师不仅是教学的设计者、引导者、监督者,还是集体的领导者、学生的榜样,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中心地位和主体发展需求,及时转变教学策略。例如,新课程改革中很多教师在面对学生提出的打乱自己的教学思路的问题时,就会选择忽略或者简单回应,而课后也不会对学生的问题加以评价和分析,这种教学方式虽然保证了教学的顺利开展,但实际上却忽视了学生的中心地位,对此教师应该先询问原因,之后再加以引导,从而使学生深入理解数学问题,增强主体思维能力,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会赢得学生的认可。
第二,教学方式要灵活。许多教师在进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时候,主要就是以合作学习的形式来进行,这种教学形式单一,而且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活动内容,因此教师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能够为学生呈现出更加活跃变化的数学课堂,新的教学形式带动学生积极性的发展,实现更多人的参与。例如,在学习三角函数的推理演算的时候就适合采取学生独立思考的形式,教师可以鼓励首先推理出来的学生到讲台给大家讲解,但是在学习抛物线的函数方程时,难度较大,教师就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来开展,实现教学形式的灵活高效。
第三,课程改革中的教学形式转变还需要教师重点开展互动教学,因为教学形式的改革实际上是为了创建具备开放性、活跃的数学课堂,而互动就是众多教学形式中的重点内容,可以增强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使学生在自由的、开放的空间里面尽可能多地收获知识和技能,而很多教师并没有掌握有效的互动策略和技巧,导致互动教学形式开展形式单一,效果不佳。
一方面,教师要在和学生建立平等友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开展互动教学形式,学生对于教师的信任和尊重是互动的基础,而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就要平等对待学生,公平开展教学。另一方面,互动教学形式需要教师采取小的技巧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进行椭圆上某一处与变化中的点和坐标轴上某一定点之间函数直线计算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先和学生互动,启发学生先找出运动的轨迹,以此找到直线变化的方向,在此基础上学生有所启发,继而开展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和提示,实现互动教学形式的顺利推进,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实现课程改革对学生自主创造和探究能力的培养要求。
其次,制定详细的课程标准是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的必要组成部分,也是需要学校和教研组重点丰富和完善的内容。初中数学的课程改革在课本上进行了全面的创新,但是对于具体的课程标准只从大体上进行规定,而没有具体到每次课程的开展和知识的分解上,导致很多教师在开展课程改革教学的时候难以把握具体的教学目标,导致课程开展起来了,但是教师却还没有确定具有针对性的课程标准。因此,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课程标准要具体到每一章的每一节。初中每个年级都要规范课程内容和要求,年级内部教学小组每学期、每周都开展课程研讨会,针对教学准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遇到的疑难展开系统讨论,彻底解决课程标准的笼统问题。第二,课程标准的制定要足够全面,有轻有重,有详有略,实现全面、系统、准确。这就需要教师在新课改课程总体教学目标和要求的宗旨下进行具体的设计规划,例如,在学习选修的时候要求实现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使学生通过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数学内容来充分发挥创造性,而在具体到函数的学习时,教师在确立课程标准的时候既要考量学生的现实发展需求,在关注学生创造性思维确立的过程中还要促进其运算能力的提升,从而完善课程标准。
再者,教师培训也是课程改革中初中数学教师需要重视的必要环节,因为课程改革实际上主要以课本和教学参考书的形式展现在教师的面前,很多教师没有经受到专业的新课程改革培训,对于此教学理念的理解都是通过研讨和交流得来,使得很多教师在落实课程改革的环节上出现差错。有的教师难以适应新的教学观念和角色,习惯传统的教学形式和思维方式,难以适应新时期的教育要求;而有的教师则是完全继续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手段,导致很多教学举例和内容都存在陈旧的弊端,不利于学生的创新发展。因此教师培训是需要系统开展起来的。
篇2
关键词:课堂教学评价;发展性;初中数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1-0196-02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基础教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在此过程中,课堂教学成为了变革的主要阵地,这就使得对课堂教学达标程度做出相应价值判断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也需有所改变和侧重。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概述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1]这就表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必须是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下,按照新课程标准的目标和价值要求,采用科学可行的评价手段和方式,客观公正地对整个课堂教学系统中教的过程、学的过程以及教学互动过程做出价值判断。
课堂教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因而遵循“发展、创造”的理念,把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作为一项不断发现、提升课堂教学价值的创造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如此,发展性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还能使学生既学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学会用数学思维来正确认识自己,数学素养不断提高;还能使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反馈信息,从而及时调整自身的教学、学习策略;还能用动态的视觉来导向、调控、管理、激励数学教学活动,使其朝有利方向发展。
二、反思当前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
我国当前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经历了一个由迷惘到逐渐明朗的过程,但在实践中反思此过程,笔者发现存在一些问题。
(一)评价标准
长期以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制定一直采用理论演绎的方法,即以一堂好课的标准为出发点,把其逐步分解成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最终形成一整套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虽然该方法在强调指标独立性和体系完整性方面有一定的优点,但由于只有演绎没有归纳,缺少对教师、学生、一线课堂教学的实证研究,以至于评价标准实际应用不强。此外,评价标准还具有模糊性。比如说,很多人都将“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之一。但到底什么是“有效互动”?这本身就是一个无法明确界定的问题,以至于争先恐后、小手如林、热热闹闹等成为了有效互动的新形式。
(二)评价主体
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谁说了算?最常见的是评课的专家学者、教师说了算。教师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教师的教学反思、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对自己的评价,家长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等,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被忽略掉了。此外,学生在初中数学课堂学习中的表现谁来评价,最常见的是教师一个人来评价。学生的自评、互评没有充分发挥合理的功能。这些都使得评价主体出现了单一化倾向,不利于评价的客观公正发展。
(三)评价方法
受西方实证化的教育评价方法影响,我国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在走着“实证化”、“定量化”的道路,即在评价过程中,评价主体依据评价指标体系对评价客体的教学进行赋值式或等级式的定量评价。从表面上看,这样的课堂教学评价好像很科学、很公正,但实际效果并不乐观。教师和学生从单纯的等级或数字中并不能知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无法有效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因而,力求做到定性和定量的有机结合是必须的。
三、构建发展性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一)评价理念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更是自身发展的主体。因而初中数学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要站在学生全面发展的立场,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个体差异,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课堂教学评价的重点不应局限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因此,发展性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在于使教师在每一次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不断得到反思和改进,不断追求真正体现学生主体的课堂教学方式、策略,提升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
体现发展性和客观性原则。初中数学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选拔功能,要强调用发展的眼光来客观评价主体的行为,重视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讲究评价标准的合理、可行,评价方案实施的透明、公开。
(二)评价体系设计
评价要点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整个课堂教学的纲领。其评价点主要表现在:①整个课堂教学是否有一个明确的、具体的、可观察或可测量的教学目标;②教学目标是否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③教学目标是否符合初中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2)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关系着课堂教学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主要体现在:①教师所安排的教学内容是否围绕、反映教学目标;②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否符合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③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是否熟练,能否突出重点、详略得当、主次分明;④例题、习题、作业、课堂小结等的选配与讲解是否科学合理。
(3)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教学互动三个方面。教师的教: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否将教学目标具体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②教师能否对其课堂教学内容做到讲解熟练,举例恰当;③教师能否根据学生的表现和需求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内容与策略;④教师的教学能否做到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注意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需求;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否及时,是否有针对性;⑥教师能否把握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使其结构严谨,深浅有度;⑦教师课堂教学的时间安排是否合理,能否做到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不拖课。
学生的学:①学生能否明确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表现出积极的思维状态和参与状态;③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否认识到自己的角色并承担起相应的责任;④学生是否善于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表述数学问题,并愿意对其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⑤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否具有自我反思的习惯。
教学互动:①教师能否根据不同的情况,恰到好处地向学生提出各种与数学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②学生能否积极主动的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有关问题,并对教师的教学做出及时地反馈;③整个课堂教学是否真正体现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课堂气氛是否活跃,课堂管理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4)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运用得当与否,关系着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实施的效果。其评价点主要表现在:①教学方法是否与数学学科的教学内容相符合,是否有利于数学教学目标的实现;②教学方法是否与初中学生的心理认知发展水平相符合,是否表现出由浅入深、因材施教;③课堂教学方法是否能够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④所采用的课堂教学方法是否体现师生之间的互动对话,是否有利于宽松、愉快的数学教学、数学学习情境的创设。
(5)教师素养
对于教师素质的评价,笔者认为主要应该体现在: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否坚持教书育人的思想理念,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②教师的整个课堂教学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满足全体学生发展的需求;③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否清晰、流畅,教师的教学体态是否亲切自然、庄重;④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是否有着积极的数学教学情感、态度、体验。
对于初中数学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是一个非常复杂棘手的、不断生成和变化发展的问题,它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因而笔者在这里只是对其进行一个尝试性的探索,在理论和实践中还需做出不懈的努力,使其不断得到改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3
关键词: 四边形 数学课程标准 对比分析
1.问题提出
“四边形”是我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课程标准通过对“四边形”的课程编排、处理反映课程标准倡导的课程理念和课程技术水平.《2001版标准》在我国已使用十年,在这十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因此,为了满足社会需求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教育部于2011年12月颁布了《2011版标准》. 本文以课程难度为着眼点,以“课程难度定量模型”为平台,对我国《2011版标准》下的图形与几何和《2001版标准》下的初中几何课程这两部分的内容难度进行比较,探讨几何课程难度差异给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带来的影响.
2.课程难度模型的注释
据东北师范大学李淑文和史宁这两位教授对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的研究方法,他们对概念的界定是[1]:课程广度是指课程内容涉及的范围和领域的广泛程度,可以用我们通常所说的“知识点”的多少进行量化. 对知识点的理解和中学数学中知识点的划分,目前尚无统一认识,一般认为知识点是概念、定理及相关技能组成的小的独立的知识系统. 确定知识点的原则是:有分则分,仍为系统.
深度我们可以通过相应的课程目标的不同要求程度的加权平均刻画.《2011版标准》初中段内容结果目标,确定每个知识点的深度,刻画结果目标的动词是“了解、理解、掌握、运用”,刻画过程目标的动词是“经历、体验、探索”,由于我们需要对课程深度进行量化,因此需要对各个水平进行赋值,以区分不同的课程深度值,对此特作如表1的规定[2].
表1 对目标动词的赋值
接着运用下面公式计算出《2001版标准》,《2011版标准》的内容深度.
S=■(■n■=n;i=1,2,3,4)
其中d■(i=1,2,3,4)如表1规定,n■表示属于第d■个深度水平的知识点数,其总和等于该课程标准所包含的知识点的总数,因此可得到课程标准的深度[3].
3.课程内容要求的对比
表2 “图形的认识”、“图形与证明”与“图形的性质”知识点表
注:括号里数字如表一规定.
表3 “图形的认识”、“图形与证明”与“图形的性质”结果目标要求比较表
4.课程内容广度和深度的比较分析
表4 《2001版标准》广度表
表5 《2011版标准》广度表
表6 《2001版标准》与《2011版标准》广度比较表
由表4、表5、表6可知,《2001版标准》中四边形的知识点总量为19个,《2011版标准》的知识点总量为16个,《2011版标准》比《2001版标准》少了3个知识点.从具体课程内容上看,《2011版标准》与《2001版标准》相比,减少了等腰梯形的性质与判定这方面的内容,并且对等腰梯形的相关内容不做要求. 其他知识点变化不大,但结果目标上的知识点调动较大,“了解”从原来的5减少到2,“理解”则增添了4个,主要是概念由了解的要求提高到理解,要求增加了,“掌握”减少了12个知识点,“运用”由0个增添到8个,主要是图形的性质中相关的性质及定理方面增加了难度,既要会运用又得会证明. 以上要求的提高体现了《2011版标准》的第二个目标“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表7 《2001版标准》与《2011版标准》深度比较表
注:以上统计均保留两位小数.
由表4、表5、表7知,《2001版标准》与《2011版标准》属于“了解”水平的知识点分别占26.32%和12.5%,降低了13.82个百分点;属于“理解”水平的知识点分别为0和25%,增加了25个百分点;属于“掌握”水平的知识点分别为73.68%和12.25%, 降低了61.43个百分点;属于“运用”水平的知识点《2011版标准》与《2001版标准》由原来的0提高到50%,增加了50个百分点.《2011版标准》与《2001版标准》的深度加权平均分别为2.47和3.
显然,《2011版标准》与《2001版标准》比较,加强了内容深度. 例如在图形的性质这一知识点中,概念知识点的结果目标提高了,对知识点的要求大多数从“了解”上升到“理解”,相关定理、性质方面的要求则从“了解”上升到“掌握”,更加体现总目标中知识技能要求“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运动、位置确定等过程,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2011版标准》数学思考中的要求“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初步形成几何直观和运算能力,发展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修改后的新版标准更加贴近生活需求,提高几何教育价值,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几何素养.
NCTM ( 2000)认为:“空间认识对于解释、理解和欣赏我们周围的几何世界是必要的.”[5]
著名的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弗莱登塔尔(Fredengthal, 1989)指出:“几何就是把握空间……为了更好地在在这个空间里生活、呼吸和运动,儿童必须学会去了解、探索、征服空间.”[6]
综上所述,几何是至关重要的. 几何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描述研究的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 同时它又为研究数学和其他科学提供了工具. 从教育方面看,几何学所培养出来的空间能力,能对其他领域产生强烈的影响,其本身又是一套相对独立的智力研究,不仅提高人的科学素质和基本能力,而且在促进科学地思考、直观判断、表达并操作信息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
5.结语
从本文中,通过对《2001版标准》与《2011版标准》中的初中几何课程“图形的性质”、“图形的变化”、“图形与坐标”要求对比及增减,过程性目标要求、广度和深度的比较,我们可以了解到,《2011版标准》对基本图形的概念、定理与性质的要求提高了,知识点之间有很强的连贯性,过程性要求如探究线段、三角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圆的性质定理和图形变化等要求更明确. 这些使得初中数学课程内容体系更趋于完善,更有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可以让老师更好地安排课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从而使每个学生都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让数学教育工作者能更好地指导每个学生,使其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士崎(2001).PME:数学教育心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孙凡哲,史宁中.四边形课程难度的定量分析比较[J].数学教育学报,2005(1):11-15.
[3]刘海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内容的比较研究[J].数学通报,2012,51(12):7-1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蔡金法,等译.全美数学教师理事会(NCTM).学校数学课程与评价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篇4
关键词 新课标 初中数学 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初中数学教学侧重于对教的研究,但是对学生如何去学, 如何通过有效的目标来调整数学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自主能力与创新能力, 缺乏明确的认识与研究, 因此在新课标条件下, 初中数学教学方法就有必要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 以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
一、新课程标准下数学课程的特点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二、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重视备课和课堂
备课是教学的基础,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堂课能否上好。 在备课中我们一定要做到细致、新颖、独特,具有操作性。 要求“个人领悟,集体研究,把握课标,重组资源”,要细致分析教材,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信息,注意把教学内容向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发展。 侧重知识之间的联系,体现知识产生的方法,展现研究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侧重知识的运用,体现实践性;侧重知识的更新,体现时效性。 在备课中必须做到“六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设计、备习题。
备课和课堂上的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备好课能够促进课堂教学的成功。课堂教学的成功有赖于一个准备充分的备课教案。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上下工夫。要想办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在知识的呈现、学生探究活动的组织、练习的安排等方面都要考虑有序性,这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要做到有趣性,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注重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二)注重练习和辅导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方法。只有在学习了新知识以后进行强化练习,才能够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特别是对于数学知识,更要注重对公式定理的强化训练。在学习一个公式后,必要的课后习题的练习,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此外还要重视对学生的个别辅导。提优补差,因材施教,可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对优等生要以扩充和提高为主,对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要以补充和转化为主,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要引导他们树立信心,掌握学习方法,迎难而上。
3.注意作业和测验的效果
作业和测验是课堂的延伸,是知识巩固的基本途径,是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有效反馈。在布置作业或者进行测验的时候,要注意四性:针对性,迁移性,延伸性,整体性。 对错题要重复训练。对于带普遍性的、典型性的和学生容易做错的题目,教师要随时收集,隔一段时间再次进行强化训练,重复训练时既要有原题又要有变式题。
三、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的新方法
(一)注意归纳和总结
通过归纳和总结一些公式、定理的用法,在数学学习中,善于总结和归纳往往对数学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在学习三角形添加辅助线证明的知识点时,可以学习下面的添加辅助线歌:辅助线,怎么添?找出规律是关键,题中若有角(平)分线,可向两边作垂线;线段垂直平分线,引向两端把线连,三角形两边中点,连接则成中位线;三角形中有中线,延长中线翻一番。这样注意日常学习中的归纳和积累,有助于迅速解题,提升学生思维水平。再如学习“二次函数抛物线”时,可以编写以下的口诀,方便学生训练:二次函数抛物线,选定需要三个点,a的正负开口判,c的大小y轴看,Δ的符号最简便,x轴上数交点,a,b同号轴左边,抛物线平移a不变,顶点牵着图像移,三种形式可变换,配方法作用最关键。
(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在初中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的生活化。在课堂导入中,可运用生活中的事例来进行导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导入时应注意从生活实例引出数学问题,引起学习需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例如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新课导入中,可以设计以下情景:“如 图,A,B两镇要在公路旁合建一所中学,经费已有着落,但学校选址上有争议,为了交通方便,决定建在公路旁,A镇人希望建在C处,B镇人希望建在D处,同学们请你们给出意见,应建在何处,到两镇距离都是一样的?”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引出学好线段垂直平分线的知识,就可圆满地解决这个问题了。这样做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三)直观教学法与情境教学法相结合
篇5
[关键词] 新课标 数学教学 实施
一、初中数学的教材出现新特点
1.改进教材呈现方式
新课程内容的呈现力求做到清晰,重点突出,体系简约。新教材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的,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发现学习,而旧教材是以教师为中心设计的,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式学习。教学设计的差别导致了教和学行为的差别,新教材改变了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以此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和学生的学习理念,从而改变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行为。
2.引入生活化的学习情境
《课标》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是说,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如在“比例和比例线段”的教学导入中,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有关比例应用和比例之间的对应无处不在,那么你们知道我们人体上有多少有趣的比例吗?”这时,学生先是惊讶,然后议论此起彼伏。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产生兴趣。
二、初中数学的教学活动
1.教师角色的改变
首先要求教师转变三种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其次,要求教师以新角色实践教学。这要求教师破除师道尊严的旧俗,与学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关系,走下高高的讲台,走进学生身边,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和探索,鼓励他们主动自由地思考、发问、选择甚至行动,努力当学生的顾问,当他们交换意见时的积极参与者;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情感上的朋友关系,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他们的亲密朋友。
2.教学活动方法的创新
《标准》上说,“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知识无处不在。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应该拥有一双“慧眼”,善于从生活中、周围环境中、各种媒体中捕捉数学知识,从小处、平常处着眼,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通过联系实际、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结合一些新的教学辅助手段,培养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浓厚兴趣,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知识是件愉快的事情。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积极进行愉快教学,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高效率地学习数学。愉快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能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教师乐教,学生乐学。
三、初中数学的学习方式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打破传统课堂教学中个体学习一统天下的局面,将小组合作学习形式纳入课堂中,使合作学习成为课堂学习的一个亮点。自己觉得: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数学课程标准》总目标的规定:“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1.初中数学学习的自主学习
《标准》提出:“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兴趣,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课程的改革之一就是让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实质性的变化,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合作、探究、交往互动的学习平台。自主学习是指教学条件下的高品质的学习,它表现为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学习策略之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2.初中数学学习中的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是一种“问题解决学习”即是通过问题解决的方法发展问题解决能力的一种学习形态。倡导学生在“重新发现”和“重新理解”,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学习。探究学习强调用科学概念、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三者的综合对科学研究过程的理解。
3.初中数学学习中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方式是一种创造性教学策略,是一种受到国际教育改革普通重视的,极富成效的主流思潮。它倡导的理念是:学生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过程。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同伴与教师一样,都是重要的学习资源。师生关系中,教师不仅是良师,而且是学生合作学习的益友。在数学合作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多方面进行参与,能充分体验学习的快乐,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
总之,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落实需要老师、学生共同努力,积极领会其精神内涵,从教学方式、方法、内容等多方面改革,老师引导学生让其他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课程标准;综合与实践;课题学习;教学设计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将初中数学划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以及“课题学习”四个部分。“课题学习”作为初中数学四大领域之一,是新的课程标准的一大特色。它是一种新型的模式,将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上的数学联系在一起,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课程平台,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从《标准》对“课题学习”的基本要求和基本过程看,“课题学习”实质上是着眼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数学问题解决”,所以它应有与数学问题解决相似的教学程序。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操作程序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制定解决方案,执行方案、交流探究结果,得出结论。
一、加强“课题学习”的理论学习
由于“课题学习”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标准》新开设的模块,大多数数学教师没有此类教学内容的教学经验,即使新教材设计了一些教学案例,仍然感到无从下手。此外,由于目前教学评价维持现状,也使得“课题学习”的教学形同虚设。
“课题学习”的开展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课题学习”首先转变教师的数学教学观念,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更新知识;“课题学习”的综合化、社会化、多元化促进教师拓宽自己的知识、能力体系,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在课题学习中与学生一起成长,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的自觉。广大数学教师应该积极投入“课题学习”的研究之中,而不是等待理论工作者研究好指导自己。而且,这既然是一个实践经验问题,那么,这方面的课题研究就必须由实践者来担任主角,也惟有参加实践的人才能研究出可以付之操作的结果。要使“课题学习”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依靠数学教师大胆尝试,先让“课题学习”进入课堂,在实践的同时研究课题,积累经验,然后通过交流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可逐步使“课题学习”成为一种经常采用而不是偶然采用的教学形式。
二、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课题学习”的目标是以学生为核心,以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为根本,以发展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它强调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其数学素养和数学应用意识。“课题学习”的基本过程应为“提出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解释和应用”。通过教师启发、引导、设疑、激趣等方式,为学生创设情境,从而让学生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明确研究目标;建立数学模型指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联想、验证等一系列的探索活动,将实际问题合理地转化为数学问题;求解主要是通过学生互相交流和主动地研究,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探索发现的正确结论对所研究的数学问题予以解决。解释和应用是指把所得到的数学问题的结果放到实际问题中去检验,检验所得结果是否能充分合理地解释实际问题。
如果数学问题的结果合理正确,就确立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从而去解决实际问题,使新思想加以应用。这样就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各种素质和能力,尤其提高了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地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教育技术在“课题学习”中的应用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以及所具有的优势,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例如,研究一枚硬币的正反面出现的机率随抛掷次数之间的关系,如果用人工来投的话,由于时间的限制,投掷的次数往往不够大,其结果的可信度相对差一些。而利用抛掷硬币的课件,可实现较多次数的投掷,从而更能揭示其正反面的出现机率所固有的规律。在演示的过程中,可利用课件的可控性和交互性,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试验,由学生来设定其抛掷速度和次数,由此得出相对合理、可信度高的试验结果。
现代信息技术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于一体,能以形象、生动、直观的形式向学生传递信息,刺激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能将数学课本中的一些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变化,或者在通常条件下很难演示的实验、动态变化的过程等,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得教学内容直观化、趣味化、多样化,强化对学生的眼、耳、脑、手等的感觉器官,使他们的情绪兴奋起来,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提高学习绩效。
数学课题学习的理论探讨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提高数学教育水平,希望通过本文能给数学课题学习的理论研究提供一些帮助,为一线的数学教师开展数学课题学习的教学提供一些借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李兴贵,陈出.《新课标数学教材“课题学习”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篇7
自从2001年课程改革以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将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整合成一本颁布,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整体性,加强了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的联系,有利于更好地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任务和目标。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仍然是沿袭小学和初中独立建校的做法,这种办学模式事实上造成了小学(第一、二学段)与初中(第三学段)在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割裂,一定程度地影响了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衔接,不利于初中数学的教学和学习。那么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呢?本文把初中数学起始年级的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特点作为视角,首先分析初中一年级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存在哪些障碍以及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让小学高年级教师了解初中一年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与小学有关的学习障碍,然后重点分析如何使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做到有的放矢,采取有效的策略,培养即将结束小学生涯的小学生在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上逐步与初中接轨,为升入初中打好基础。
二、初中数学教材和教学的主要特点
从数学课程标准的角度来说,初中阶段的数学内容是在小学数学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尤其是代数思想、变量思想和推理思想的大量引入,使得初中数学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思维水平上都有了质的飞跃。初中数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重视基础,返璞归真
小学数学知识以算术为主,初中数学知识以代数和几何为主。从小学到初中,意味着从算术到代数,从常量到变量,从直观形象的实验几何到抽象逻辑推理的论证几何的过渡和转变过程。与小学相比,初中数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更强,思维方式上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因此,初中数学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引导学生认识初等数学的本质,返璞归真,为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打好基础。
2.创设了比较复杂的现实情境,加强对数量关系的分析,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的编写力求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体现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以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各部分内容均注意从实际问题出发,抽象出隐含在实际问题中的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学习有关的数学概念和方法,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以“二元一次方程组”为例,实验教科书改变了原教科书先集中讲概念和解法,最后讲应用的处理办法。实验教科书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这种数学模型,将有关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解法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利用这种数学模型解决更多更复杂的实际问题。
3.注重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加强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数学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还应注意对知识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提炼和总结,使学生逐步掌握这些数学思想方法,更好地理解数学的本质,并能掌握更有效的学习方法。因此各部分内容的展开应注意对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
转化是数学中一种基本的也是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对于转化的思想方法,给予了充分重视,多处体现转化的思想。例如,在学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时,与原教科书相比,实验教科书特别强调了将二元化为一元的消元(转化)的思想。这不仅体现在以“消元”为节名,更体现在寻找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的过程中。再比如,在研究多边形内角和的问题中,将多边形内角和转化为三角形内角和的问题等。
4.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材注意引导学生从身边的问题说起,呈现“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材料,在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对于数学中的概念、法则、性质、公式和定理,教科书大多是通过设置“观察”“思考”“讨论”“探究”“归纳”等栏目,让学生通过这些探究性活动,归纳得出结论,再对结论进行说明或论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应采取的策略
如前所述,义务教育的整体性和教育目标,为我们提供了思考问题的新视角。初中一年级学生数学学习存在一些问题,对小学数学教学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一方面要了解初中数学的特点及初中生产生学习障碍的原因,站在更高的角度认识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的任务和目标;另一方面要研究如何采取有效的策略,才能使小学生打好知识技能、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的基础,升入初中后尽快地适应初中的学习。根据上文的分析及笔者的思考,现提出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宜采取的几个策略,供教师们参考。
1.教学目标应以双基目标为主线
数学课程标准所确立的无论是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还是四基目标、总目标的四个方面,都不是互相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这些目标的整体实现,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目标是基础、是主线,其他目标要在这个目标基础上实现,并渗透在这个过程中。同时,知识技能的学习要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
在小学阶段,学生除了要掌握基本的概念、法则、公式、定律外,还要重点掌握在初中阶段学习所必需的重要的知识和技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加强四则混合运算的训练。初中数学无论是数与代数领域,还是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领域,主要是通过代数式的运算和几何推理证明来解决问题,其中运算占主要部分。根据对近年来部分省市数学中考题分布情况的统计分析发现,涉及运算的题目占70%以上,推理证明不足30%。与教科书中涉及运算内容和涉及推理证明内容的分布基本一致,这充分说明了运算的重要性。初中一年级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有理数的运算,这是初中阶段学习整式、分式、二次根式、方程、函数等代数式运算的基础。而有理数的运算,主要是在小学学习的整数、小数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增加了负数和乘方的运算。也就是说,有理数运算的基础来自小学的四则运算。因此,在小学打好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非常重要。教师应在学生理解了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的基础上,适当加强练习,使学生在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方面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达到较高的正确率。
(2)加强代数思想和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训练。在小学阶段,运用算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是传统的重要的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但是,在初中阶段的解决实际问题中,实际问题更为复杂,运用传统的算术方法很难解决,方程是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的最基本的方法。为了更好地与初中进行衔接,打好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基础,在小学高年级,教师应把列方程作为主要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掌握,使学生认识到它的重要性。
(3)渗透推理证明的意识。小学阶段的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是结合直观和实验的手段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几何形体的特征和周长、面积、体积等的计算,培养空间观念。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小学几何是实验几何,很难在演绎推理证明方面有所渗透。同时,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然而对于部分初中学生而言,这部分知识又是学习中的难点。所以,在小学高年级,就可进行演绎推理思想的渗透,从而使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有演绎推理的初步经验。
(4)渗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在小学阶段,有关数的性质和计算范围仅限于非负数,而且往往不考虑0的特殊情况,如有关整数的因数和倍数的内容往往不考虑0,这种思维定势带到了初中,形成了负迁移。在初中,学习有关有理数的性质和运算时,常常要考虑0的存在。如此反差使初一学生一时难以适应,相当一部分学生产生了学习障碍。有些学生会出现如下比较低级的错误判断:任意两个数的和一定大于每一个加数、“-a”一定是一个负数、任何有理数的平方都是正数等。又如右下图,平面上有任意三点,过任意两点连一条直线,一共可以连几条?在小学一般不太考虑三点共线的情况。而在初中,就必须考虑任意三点的位置关系,分为共线和不共线两种情况,再分别解决问题。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相比,严密性明显增强,这就要求小学高年级教师应有长远眼光,在教学时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2.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但现实比较残酷的是中考和高考都是独立考试,因而合作学习在初中不可能像小学那样广泛应用。因此,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小学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运用得较多,这样做符合课程标准的理念。问题的关键是教师应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的想法后再进行探究合作与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将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进步的机会,对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也会有帮助。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教学形式不是替代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关系。不讲原则的、过多的合作学习也可能限制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同样是不利的。
3.培养高年级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如前所述,刚升入初中的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较好的学习方法,较难适应初中的学习。由于初中数学每堂课的知识容量大、难度大,学生只凭一堂课的时间很难较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有些学生甚至还不能完全理解所学知识。基于这种情况,初中数学提倡“三先”“三后”的学习方法,即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做作业,先思考后动笔。因此,小学教师要注意培养高年级小学生,尤其是六年级的学生,逐步掌握“三先”“三后”的学习方法。教师应提醒学生每天进行预习,在教学中应控制讲授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学习和做习题的时间,使学生在课堂内能够有自主看书、自主思维、自主练习的机会。教师应精讲、选讲,重在引导、启发、点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4.认识巩固和复习的重要性
根据心理学记忆的遗忘规律,学习的新知识在一周内会保持较高的记忆百分率,一个月以后会遗忘较多(见下图)。
因此,无论是在小学还是初中,适时适量的科学的巩固练习和复习是必要的,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在小学学习的数学概念、公式、法则和规律等知识,大部分在初中会进一步直接运用或加以拓展后再运用。然而,初中生对小学相关知识有所遗忘是在所难免的。因此,小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采取两方面的措施。一是在日常教学中的每堂数学课的最后留有一定的巩固练习时间,同时练习的形式应是丰富多样的,应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二是应在单元教学之后进行适当的整理和复习,保证所学的新知识在一个月内得到及时的梳理和巩固,使所学的知识结构化。教师还应针对学生的练习和考试进行反馈,找出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保证中等偏下的学生达到基本要求。这样,便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数学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综合练习,提高学生综合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适当增加探索性和开放性强的题目,使他们在数学上得到更好的发展。最后,在小学结业前的最后一学期进行总复习时,首先应把小学所学的主要知识进行比较系统的整理和复习,然后了解初中数学中有哪些知识需要小学数学知识作基础,适当加以准备和练习。如前文所述,小学数学的四则运算、各种数量关系式(模型)、列方程解决问题、简单的推理等等。
5.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据悉,即将颁布的修订后的数学课程标准将传统的数学教育的“双基”改为“四基”,即增加了“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这两基,这充分说明了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因而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应贯穿于小学和初中,在小学数学阶段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公式、法则、定律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也是小学数学进行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之所在。同时,也能为初中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在小学阶段所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多,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有符号化思想、类比思想、归纳思想、化归思想、方程思想、模型思想等。
那么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在日常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呢?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因篇幅所限,本文不详细阐述,只提如下几点建议:
(1)比较系统地研究小学阶段的数学思想方法,把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按照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范围进行分类和归纳整理。小学数学教师由于长期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如果忽视对数学专业知识的继续学习和深造,很可能导致数学知识的退化,更谈不上达到数学思想方法的较高境界。教师只有自己熟练地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的内涵及其在各知识领域的应用,才能做到心中有数、驾轻就熟,进入小学数学的自由王国。
篇8
关键词:新课改;教学模式;教学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初中数学教育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探索适合新形势的教学方法。课程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学生被动学习、死记硬背的局面,提倡勤于动手、动脑的探究意识。所以,我们教师应该积极创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自主探究、灵活解决数学中的实际问题。几年来,我一直致力于探索新形势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仅供大家参考。
一、巧妙创设教学情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景教学是在众多数学教学改革原则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它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方法的特点、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情景创设为主线的基础上,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因为情景教学注重的是学生兴趣与积极性的培养,使他们能够在观察的前提下,不断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并能够积极主动地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数学素质。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通过创设教学情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初中数学《丰富的图形变化》一节时,我采用的是“动手操作”的情景创设;在学习《统计图的选用》一节时,我采用的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情景创设;在学习《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一节时,我采用的是“动画演示”的情景创设;在学习《圆的对称性》一节时,我采用的是“讲故事”的情景创设。
二、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新课程理念的最高要求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点”,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活动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自己所做的工作,如确定目标、设计教学过程等等,都是为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与思考、主动实践打基础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并进行观察、操作,完成一系列探究活动。经过几年的探索,我总结出了探究性学习的原则:(1)情感原则。给学生创造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学习知识;(2)指导原则。教师及时观察,善于捕捉学生信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点拨和指导;(3)创新原则。给学生创造想象的机会,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4)兴趣原则。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采取合作交流方式,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采取小组合作探究、对话交流的方式,效果非常明显。因为小组间的交流与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的目的,能够使学生形成互比、互帮的学习气氛,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并且能够体会到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和问题解决的喜悦感。我的具体做法是:(1)进行合理分组。对班内的学生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分组,力争达到小组之间相对合理与均衡。(2)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方向,不至于学生没有目的,使其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3)采取激励性评价。教师的评价应以鼓励性语言为主,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与团队意识。(4)教师参与学生活动。教师在巡查过程中应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收集学生的信息,并与学生进行交流与合作。
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多媒体教学设备已进入了我们的课堂,对于我们初中数学教师来说,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尤为重要。因为多媒体不但能够有效地增加课堂容量,而且能够节约教师板书的时间,使教师更有精力讲解疑难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多媒体还有直观性强的特点,也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图形与证明》、《概率的简单应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等章节时,我就把堂课中的重难点、习题等,通过投影仪将其投放到“屏幕”上,既节省了时间,又扩大了课堂教学容量。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场所,在新课改的形势下,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彻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赏心乐学”的场所。
参考文献:
[1]邹尚智.有效教学经典案例评析[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9.
篇9
一、趣味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在对学习内容有兴趣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愉悦地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而抽象、难以理解的初中数学知识,往往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占据主置,学生一般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导致学生没有得到思维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知识是经过教师分解并整合的现成内容,使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较低,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较少,导致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高.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数学教学中,除了设计有趣味的课堂导入,教师还要利用生活情境来丰富课堂,或者选择新颖、有挑战性的选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计算机辅助教学,由于其多元性、广泛性和拓展性,往往能够帮助数学课堂建立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优化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例如,在讲“图形的变换”时,由于图形本身具有抽象性,图形的平移、翻转、对称等变换,更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才能实现数学课堂顺利教学,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制作图形变化的Flas进行课前导入,生动形象地表达图形的变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丰富教学方式,突破教学难点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往往只是教师的“言传身教”,任何数学内容的讲解都是由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完成的.这种单纯的讲解和写板书的教学手段,往往给教师带来很大的困扰,教学效果不理想.同时,对于学生而言,不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于是,很多时候教师在讲台上讲得满头大汗、兴致勃勃,结果学生在讲台下听得一头雾水.而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够丰富数学教学方式,使教师生动形象地表达要讲解的知识,有利于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强化重点内容,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从而使学生牢固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在讲“中心对称”时,由于其结合了翻转和对称的知识,对学生的数学逻辑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要求较高,一些对翻转和Τ浦识掌握得不好的学生在学习这节内容时就会比较吃力,不易理解知识点.而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方式,教师就能实现相关内容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辅助,以动画的形式展示一个图形进行中心对称变换的过程,也可以进行知识的拓展.比如,对称中心分别在图形的内部和外部,进行图形的中心对称变换,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计算机辅助教学在降低教学难度的同时,强调了教学内容的重点,有利于学生有针对性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三、加强引导,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篇10
摘要:中考数学总复习中面临着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如何通过一个阶段的复习,使学生较好地把握整个初中阶段数学的知识体系,准确掌握并灵活运用各个知识点,形成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我们解决好复习中的问题;重基础,重能力,重思想,重方法等;
处理和解决好这几个方面的问题,是提高复习效率的关键。
关键词: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数学方法、数学思想、底起点过程意识
有人说“复习课比新授课难上”,我认为这话不无道理。因为复习不是简单的罗列,重复学过的知识,一遍又一遍的炒冷饭,重要的是要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使学生的能力在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得以提高和发展。初中数学总复习是完成初中三年数学教学任务之后的一个系统、完善、深化所学内容的关键环节,它有利于学生巩固消化、系统归纳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对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达到查漏补缺、掌握教材内容的再学习过程。复习工作做得好,考试成绩会有明显的提高。因此教师必须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实施总复习教学。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科学的总复习,从而取得较好的复习效果呢?本人根据自的已一点教学实践,浅谈一下初中数学的总复习。不当的地方请同志们提出批评。
一、明确指导思想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数学复习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使各层次的学生对初中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的掌握程度均有所提高,还要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德、较强的综合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方法和措施
1、 注重基础,复习要立足于课本。从教科书中寻找中考题的“影子”。尽管近年来中考数学有许多新题型,但所占分值比例较大的仍然是传统的基本问题。多数试题取材于教科书,试题的构成是在教科书中的例题、练习题、习题的基础上通过类比、加工改造、加强条件或减弱条件、延伸或扩展而成的,也就是说,教科书中的例题、练习题、习题为编拟中考数学试题提供了丰富的题源,所以在备考中考的第一阶段,应以教科书为蓝本。特别是对容易题的考查,应该让学生掌握典型的例、习题,掌握学习方法,对例、习题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变条件、变结论、变图形、变式子、变表达方式等。切不可为了班里的一半个尖子生而只搞难题。
2、增强探究性,实践创新,注重培养过程意识。当前,对数学开放性题目的研究已成为数学教学的热点问题,认真研究开放探究性问题,无疑对转变观念、改进教学、加强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使学生理解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的,数学知识是怎样形成的,数学理论是怎样发展的,从中领悟数学中的辩证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在上课的时候能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尽量要再现。
要引导学生深层次地参与复习过程,通过比较、分析、类比等思维过程,完成知识的猜想和证明,使学生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学习到创造的策略和方法,从而激起求知欲望和创新的热情。去年,全国不少地方的试题包括课改实验区都不是局限于对知识本身的考查,而是重在创设一个新颖的情境,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灵活应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引导教师在教学中注意突出教学过程可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3、学用结合,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的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已成为我们教育教学的主要目的,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反过来,为生活、生产服务。多注意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如银行商标图案,骑自行车反映出来的函数图象,测量电视塔的高度,投寄平信应付的邮费,购买商品如何省钱等等,还要注意与教材上内容的类比。函数应用题目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把实际问题数学化,有利于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应特别注意。
在中考试题中增加联系实际的应用问题,有利于推动数学教学联系实际。这是时展的需要,是数学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目前这类题目的设计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既要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又要靠近课本,使学生有兴趣、有能力去尝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锻炼。
4、降低难度,减轻负担.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实施中考复习,已经删除的内容坚决放弃.不可回到老教材和老的综合题\压轴题的老路上去. 过去,繁难的几何问题使许多学生头痛。近年来,中考降低了几何证题的难度。修订大纲删去了利用切线长定理、弦切角定理、相交弦定理和切割线定理进行有关的证明。另一方面平面几何试题转而考查学生对几何事实的理解和合理的推理能力,明显地降低了几何试题的难度,它与国际上降低几何形式证明题的难度潮流是一致的,也是今后试题改革的趋势。这里有一个例子请大家来思考一下是怎么回事:在1988年我市的高中第一调研考试中出了一个大题,而恰恰在那一年的高招中出了这个原题,这本应该是考的很好的,因为我们的老师都讲过,但据后来统计的情况得分率是相当低的。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因是试题本身的难度超过了大部分同学的接受能力,你即使给他讲过他还是不理解。
5、注重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加强识图能力和处理图表信息能力。 要正确解题的前提是正确理解题意,特别是阅读理解题,由于所提供材料往往不是课本上的直接内容,因此,在中考复习中,一定要重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新的中考数学试题,很多试题都是以图像、图表为背景展现在考生面前,这方面的试题不拘泥于课本,形式多样,有利于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适应时代需要。这类题目一般是通过观察图像、整理信息,抽象出数学问题,并用数学语言抽象成数学模型,使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相关知识和方法,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应用意识,感受到数学创造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6、加强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训练。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精髓,是数学基本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人终身发展的基础,考查数学思想方法是考查学生能力必由之路。中考数学试题特别重视突出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初中数学中常用的基本方法有: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观察法等;数学思想有:函数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化归思想等。在中考数学复习中,应有意识、有目的、适时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有效地利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相关问题。要注意让学生针对具体题目总结、体会这些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
三、锁定目标,备战中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