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和有色金属的关系范文

时间:2024-01-05 17:44: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元和有色金属的关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美元和有色金属的关系

篇1

美减息,石油、黄金股先行

美联储宣布降息,中国石油股份(HK0857),中国海洋石油(HK0883)即大幅走高,从9月18日至10月15日,中国石油股份(HK0657)涨幅超过70%,中国海洋石油(HKG883),涨幅也接近40%:而招金矿业(HKl818),紫金矿业(HK2899)两只黄金股更是涨幅巨大,紫金矿业5个交易日即有近50%升幅,而招金矿业累计涨幅接近100%。

石油,黄金类个股之所以表现出色,与市场预期美元持续贬值有非常大的关系。美联储减息会触发美元贬值吗?答案是肯定的。在美联储宣布减息后,欧元兑美元汇价大幅上涨,兑美元汇价上涨接近3%;美元兑主要商品货币加元更是大幅走低,在美元未来有更大贬值空间的预期下,国际期货市场上以美元计价的石油,黄金价格自然大涨。石油价格从9月18日的81元美元大幅上涨,两日涨幅达3%,黄金价格涨幅也超过2%。

无论石油还是黄金这样的涨幅近些年也少有。虽然之后短暂调整,但是几乎在同一时间价格再拾升势。至10月15日,石油价格达到接近历史新高的85美元每桶,黄金价格也是创下了自1980年以来的最高,那么相应的股票价格高涨,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保险、航空股毫不逊色

除了石油黄金类股票强势上涨外我们看到航空类,保险类个股股价也表现出色。中国国航(HK0753)三个交易日升幅为32%中国南方航空公司{HKl055)三个交易日上涨超过26%,中国人寿(HK2628),中国平安(HK2318)在5个交易日内升幅也都超过25%,

如果说,美元贬值会推升石油,黄金和有色金属价格,那为什么航空股会在石油价格预期上涨的情况下也会有如此的表现呢?按道理讲,石油价格上涨的预期会使投资者做出推断,油价上涨会增加航空公司的运营成本,这样,航空股的股价应该大幅走低才对。

中资的航空股之所以在美联储减息后大幅上涨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原因是美联储藏息对美元的长期走势构成下行压力,这样未来人民币升值的空间更大。从中国国航中国南方航空公司的财务报表看,两家公司均有大量美元负债,而且这些负债大部分为长期负债,如果美元长期贬值,将有利于两家公司财务成本的降低;虽然油价上涨对航空公司来讲会构成成本压力,但是人民币相对美元在过去的近2年里升值近10%。以人民币为货币单位计算购买航油的成本要比以美元计价的成本低很多,另一原因中国国航还可以通过套期保值的操作也可以对冲一部分油价上涨带来的成本上升的压力。从以上两个角度分析,中资航空股的上涨也是情理之中,而从中长期趋势讲,中国巨大的航空市场将使中国的两大航空公司有更大的业务增长空间,这个才是最终推升股价的根本,

是否可以长期持有上述股票?

商品类股票能否持续上涨,主要看这些公司的利润增长是否可持续,那么,就要看这些商品的供求关系,看这些商品的价格水平,美联储货币政策取向对全球大宗商品的供求关系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如果美联储倾向于减患,商品价格会在美元贬值的预期下继续走强,全球商品牛市得以延续,从而对这类股票起到提振作用,反之,如果美联储为应对由商品价格上涨所带来的通货膨胀威胁,而采取提升利率的做法,那么商品牛市最终会走向衰退,其相关股票也会走低。

如果美国经济开始向衰退方向发展,那石油价格会在实际需求减弱预期的影响下趋向下跌,石油股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如果石油价格开始下跌,与石油互为兄弟的黄金也就不会像现在这般风光。因此石油,黄金,也包括有色金属类股票,从长期来看,的确是要谨慎持有的,只能根据市场的变化情况做出对应的调整。

如果由于美国的经济政策不明确,无法判断美元的是否贬值,石油和黄金类股票的未来走势把握不准,那么保险,航空类股票是否可以作为投资的选择呢?可以明确说,无论是从恒生指数,还是从国企指数,红筹股的成分股来看,在最近的3年里走势最好的一类股票就是与人民币升值预期相关度高的行业股票,例如保险中资航空股。

篇2

地处南非、东非及中非的中心地带,被八个国家环抱着的赞比亚,因自然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近年来受到了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全球投资者的关注。

2007年2月,中国在非洲设立的第一个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一一“赞比亚中国经济贸易合作区”,由中赞两国元首共同揭牌。迄今,涉及采矿、冶炼、化工等领域的10家中国企业入区协议投资总额已超过7亿美元,目前完成投资额约4.2亿美元。2009年2月,“赞比亚一中国经贸合作区卢萨卡分区”开工仪式又隆重在赞比亚首都卢萨卡举行。未来,以重点发展轻工机械、纺织服装、家电制造和食品加工行业的卢萨卡分区,将被建设成为赞比亚的制造基地和商贸中心。

赞比亚总统班达在卢萨卡分区开工仪式上指出,“赞比亚中国经济贸易合作区”的建设,体现了赞中之间的深厚友谊,有利于增强投资者对赞比亚的信心。赞比亚将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提供更加特殊的优惠政策,积极支持合作区的开发建设,进一步深化赞中经贸合作。赞比亚欢迎更多的中国企业到赞比亚投资和参与合作区的开发建设。

具有悠久传统的中赞友好关系

据中国驻赞比亚大使李强民介绍,中赞两国有着久远的传统友好合作关系,无论在赞比亚争取独立的斗争年代,还是在两国建交后的四十五年来,这种关系从未间断过。赞比亚是南部非洲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又是1972年恢复我国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共同提案国之一。中国在赞独立初期帮助克服经济困难,援建了坦赞铁路、纺织厂=还派遣了中国医疗队,直到目前援建的政府办公大楼,给予了赞比亚很大的经济支持。中国被赞比亚人民称为“可信赖的全天候朋友”。特别是近些年来,两国高层领导的互访,使中赞经贸合作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快速发展。2008年中赞双边贸易额超过8亿美元,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其中,中国自赞比亚的进口5.45亿美元,创历史最高纪录。目前中国已成为赞比亚第三大投资国,累计实际投资达3亿美元,在赞比亚投资的中国企业有200余家。其中国有大型企业主要有:中国有色矿业建设集团公司、中国农垦总公司、江苏农垦有限公司、中国广播电视总公司、北京矿冶研究总院、青岛纺织总公司、深圳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在赞注册的中资企业主要有:新世纪钢铁有限公司、赞钦投资公司、天衡矿业有限公司、新纪元药业有限公司,主要经营铜矿采选、农业、畜牧业、养殖业、纺织业、炸药和民用爆破器材生产、钢铁冶炼、钢铁加工及制药等行业。另外,中国民营企业家在赞比亚还投资兴办了不少小型企业或商务机构,主要经营钢铁冶炼、木材加工、制砖、制水、贸易、医疗服务及餐饮服务业。目前,中国在赞投资企业普遍经营状况良好。

李强民大使指出,赞比亚是目前非洲国家中投资贸易环境比较好的国家之一。中赞两国经贸合作互补性强,投资潜力巨大。赞一中经贸合作区是中国在非洲建设的首个经贸合作区,是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果的具体体现,对进一步密切中赞经贸合作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合作区建设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3500个,实现当地采购达3亿美元。中国将继续积极推动与赞比亚经贸关系的发展,鼓励更多的中国企业扩大对赞投资。

矿产资源丰富的赞比亚

在介绍赞比亚的投资优势时,赞比亚商贸工部长穆塔蒂指出,赞比亚位于非洲的中心地带,属于两个经济群体,即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与东南非共同市场。赞比亚的地理位置也十分优越,处于一个战略位置,被东南非与中非的八个国家环抱着。赞比亚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辽阔的农田,旅游资源,铜、钴、铁矿石、锰等丰富的矿产,翡翠、绿玉及紫水晶等宝石。此外,赞比亚还拥有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维多利亚大瀑布。同时,赞比亚在西方国家和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支持下,正在推行经济结构调整计划,实行经济自由化和私有化,努力吸引外资,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通货膨胀率维持在较低水平,汇率稳定。目前,赞比亚已成为外国投资的热点地区之一。

有关专家指出,赞比亚资源丰富,政局稳定,社会治安良好,劳动力充裕,劳动力成本较低,是非洲少数几个多年来既无内战也无外战的国家之一。作为欠发达国家,赞比亚得到了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的大力支持和援助,经济发展正处在新一轮起飞阶段。其经济发展也为我国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投资机会。尤其是中赞两国政府和人民有着长期的传统友谊,赞比亚是我国对非关系的关键国家。双方经济具有互补性,经贸合作基础牢固,并且已与我国签署投资保护协定,是中国企业到非洲投资最适宜的国家之一。

――矿产资源丰富。赞比亚矿产资源非常丰富,有金、银、铜、钻、铅锌、铁、锰、镍等金属矿;磷、石墨、云母、重晶石、大理石等非金属矿和祖母绿、黄宝石、紫金石、海宝蓝、孔雀石、石榴石等宝石矿。其中铜、钴、铁、煤和宝石等储量尤其丰富。铜的储量达9亿万吨,约占世界铜储量的6%,素有“铜矿之国”的美称;钴的储量约36万吨,是世界上第二大钻生产国。

――经济基础较好。赞比亚国内经济已经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特别是采矿业比较发达,为其国家的支柱产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善,能够满足生产、生活需要;劳动力价格低,具有一定的竞争力。近年来,赞比亚国民经济一直保持平均4%以上的增长率。

――法律和政策环境健全。赞比亚经济开放度较高,投资门槛较低,法律体系健全且政策连续性强。目前已颁布了投资法、发展署法案、税法、公司法、商标法等保护和促进投资的相关法律。赞比亚鼓励外国投资,外汇汇出自由,在鼓励投资的领域内就市场准入、土地获得、税收减免、企业折旧、外汇使用等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市场前景广阔。赞比亚及整个非洲是中国轻工产品销售的最大、最好的市场,商机诱人。赞比亚乃至整个非洲缺乏轻工产品,特别是适合广大非洲人消费的轻工产品。目前,我国许多轻工企业生产能力过剩,产品积压,且国内市场竞争激烈。而这些轻工产品在赞比亚乃至非洲仍有广阔市场,产品适销对路。同时,赞比亚的地理环境和区域经济组织的便利条件使其市场半径可以辐射整个非洲乃至欧洲和北美国家。赞比亚是许多国际组织,包括世界贸易组织、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东南非洲共同体市场的成员,并且是“非洲发展机会法案”的收益国之一,出口美国的纺织或服装商品享受优惠待遇。

专家同时指出,中国企业对赞比亚投资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和风险,

如目前赞比亚通胀率高、货币贬值较严重,生产和生活条件相对艰苦,工业配套能力弱,两国运输距离长,运费高,工作签证麻烦等。我国有实力的企业在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时,应根据自己的优势,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分析市场,慎重选好合作伙伴和合作形式,趋利避害,努力开拓赞比亚市场,为进一步发展中赞经贸互利合作作出新的贡献。

对外国投资的主要优惠政策

据了解,赞比亚实行鼓励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外国企业在赞比亚投资可根据具体情况享受税收减免、提高固定资产折旧和出口加工区税收豁免等优惠。其主要有:

――税收减免。主要包括:企业新建或扩建所需的机器设备和零配件,免缴关税和销售税;企业自建立之日起在7年内对股利相租用费免征税收,前3年所得税全部免征,后两年减征75%;外国劳动力在7年内免征就业税;企业可自行保留外汇收入并用于进行各种投资,也可以按协议汇率转买给他人。企业自留外汇的比例,在头3年内为100%,后2年内为60%,在此后投资许可证有效期内为50%。对农业的绝大部分资本货物和机械设备免缴进口关税,其他部分关税为5-15%。有机、无机化工品、橡胶、塑料和钢材等原材料免征关税。出口企业可享受增值税退税待遇。对在农业地区投资的企业,在企业经营的头五年,每年减免应缴所得税的1/7。

――提高固定资产折旧。投资制造业的建筑物,开始使用的第一年,折旧率为10%,以后每年固定折旧率为5%。投资农场、制造业所购买的工具、机械设备和厂房等,开始使用的头两年,每年折旧率为50%。投资用于改善农场经营的资金,开始经营的头五年,每年资本折扣为20%。投资农场平整清理土地投入资金可获得100%的资本折扣。

――出口加工区税收豁免。根据赞议会出口加工区法案,所有获准在出口加工区内经营的公司,无论区域开发商还是企业,都可享受出口加工区法案规定的下列出口加工区税收豁免权。包括:股息所得税,利息所得税,特许税,原材料、机器、半成品资本货物及服务进口税,进口增值税以及国产税。但规定所生产的产品80%以上必须出口。

以矿产资源开发和农业为主的投资领域

专家指出,中赞两国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两国在投资领域合作潜力巨大。中国企业应充分利用赞比亚农业、林业、矿业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裕且成本较低的优势,抓住赞经济发展正处于新一轮起飞阶段的历史机遇,加大在赞资源开发、农业和工程承包等领域投资合作力度。

――矿产资源开发。赞比亚矿产资源非常丰富,金、银、铜、钴、铅、锌、铁、锰、镍、磷、石墨和宝石等矿产资源在世界上均占有重要地位。其中,铜的储量为9亿万吨,占世界总储量基础的6%,列世界各国第4位;钴的储量为36万吨,占世界总储量的9%,列世界各国第2位。由于其自身的资金、技术、设备、专业人才的缺失,目前赞比亚有很多矿产资源尚未进行大规模的开采。专家认为,中国矿产资源缺乏,尤其是铜矿资源较少且品位低,而经济发展需要大量铜材,现每年平均需从国外进口数十万吨铜。中国参与开发赞比亚丰富的矿产资源,将产品返销国内,既可弥补国内资源不足,又可进行技术设备出口,可谓一举两得。

――农业。赞比亚是农业国,农业资源在非洲得天独厚。全国60%以上人口从事农业。国土面积的57%,即约4320万公顷的土地适宜从事农业生产,其中3900万公顷为中高产田。这些地区的年均降雨量为800-1000毫米,土地肥沃、水利资源丰富,人烟稀少,适于大面积种植多种农作物。但目前可耕地中只开发了约602万公顷,约占可耕地面积的14%,而用于种植粮食作物的土地还不到可耕地面积的6%,农业开发潜力十分巨大。由于农产品尚难以完全自给,近年来,赞比亚政府非常重视农业,将其作为与采矿业、旅游业并列的重点发展的行业,赋予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并在铁路和公路等道路沿线设立了农业开发区。按照赞比亚政府的农业发展规划,到2015年要实现90%以上人口的粮食安全,农业占外汇的收入要从目前的3-5%提高到10-20%,农业对GDP的贡献率要从目前的18-20%提高到30%。目前赞政府非常欢迎和鼓励外资投向其农业领域。尤其是赞比亚对加强与我国在农业领域的合作抱有强烈的愿望,希望我国投资于赞比亚的农场项目。赞比亚政府多次向中方提出,赞政府拟辟出其北方省一块60-80平方公里的土地,作为农业开发区供中国企业投资。专家认为,中国传统农业技术非常适合赞比亚的农业发展状况,而且在这里投资农业的回报率高达20%30%。中国公司赴赞投资开发农业,不仅可将生产的粮食和棉花等经济作物就地销售或返销到国内,同时还可开展农产品、食品加工业。另外,赞比亚是传统农业国,对农业机械有较大需求,中国企业亦可利用此机会开拓中国农机、农用车辆在赞比亚的销路,促进双边经贸的发展。目前,中国在赞比亚共有15家农场,拥有土地约1万公顷。未来中赞两国在农业开发领域的合作将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林业。赞比亚国土面积75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约45%,林业资源极其丰富,数十种具有开采价值,23种木材可供出口。其中包括龙血木、赞比亚柚木、非洲红木、花梨木、玫瑰木、佛手木、硅木、黑木等。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进行采伐和加工,赞比亚急于寻求同外国合作,共同开发林业资源。中国有实力企业可以考虑在赞投资开伐森林,兴建木材制品厂和造纸厂。

――旅游。赞比亚旅游资源丰富多彩。赞比亚地势相对平坦,气候温和凉爽,平均海拔1200米,平均气温20度左右,年均降雨量约1000毫米。这里有保存完好的原始环境、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鸟类、自然景观、文化遗址和雕刻艺术等,具有浓厚的异国情调和非洲风情。加之这里民风纯朴,热情好客,治安良好,是旅游休闲的好地方。赞旅游设施比较差,没有大型的高档宾馆。当地企业没有能力搞宾馆建设。赞政府希望外国公司到赞投资发展旅游业。

中赞经贸合作区投资机遇众多

除了上述投资领域外,专家认为,中国企业应积极关注目前已经启动并正在加速建设中的赞比亚一中国经济贸易合作区的众多投资机遇。据专家介绍,赞比亚一中国经济贸易合作区是我国在非洲设立的第一个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2007年2月由中赞两国元首共同为其揭牌。按照规划,合作区规划面积为11.58平方公里,基础设施总投资17亿元,将以有色金属工业为主导,带动相关延伸产业、配套服务业,拓展服装、食品、家电等产业,最终建设成为投资环境优良、具有示范效应的国际性综合园区。目前,合作区内共有10多家企业入驻,协议投资总额超过7亿美元,

篇3

    关键词: 中国工业,高增长,重化工业,制造业

    构成国民经济的各行业的增长速度往往存在差异,有的行业增长速度较快,有的行业增长缓慢,还有的行业则处于衰退之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始终保持接近10%的增长速度,这主要得益于一批高增长行业(主要是工业行业)对经济的推动,这些高增长行业的增长速度往往达到20%甚至30%。高增长行业的有无、多寡和增长情况不仅关系到一国经济的增长速度,而且与产业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密切相关,因此对高增长行业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工业整体与分行业增长情况

    利用国内生产总值指数(1978年=100)计算了工业的年均增长速度。从图一可以看到,工业增长速度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波动较大,虽然1978~1990年间,工业的平均增长速度高于GDP0.7个百分点,但1981~1984年以及1990年的增长速度低于GDP的增速,从1995年、1996年以来工业的增长速度才变得比较稳定。1978~2005年间,GDP年均增长速度为9.6%,工业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1.5%,高于GDP近2个百分点。

    图1:1979-2005年工业的增长速度

    中国工业整体上的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一批高增长工业行业的推动。计算各工业行业的增长速度应使用全口径的可比价格工业增加值数据,但是工业行业的统计口径并非全部工业企业,在1998年之前(不包括1998年)为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1998年以后为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此外,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产业分类标准进行过三次调整,获得工业分行业的可比价格数据存在较大困难。因此分1993~1998年、1999~2005年两个时间段,利用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或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的增加值数据,近似地对各工业行业的增长速度进行计算,并忽略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从客观的方面来看,时间段的划分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从1993年开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式确立,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持续快速增长的阶段;而1998年开始,我国进入重化工业加速发展阶段。各行业可比价格工业增加值的具体计算方法如下:根据当年价格的工业总产值和1990年可比价格的工业总产值计算出工业各行业各年的价格指数,根据计算得到的价格指数与工业各行业的当年价格工业增加值,计算出工业各行业1990年可比价格的工业增加值,再根据1990年可比价格增加值数据计算出工业各行业在某时间段的平均增长速度。

    1993~1997年和1998~2005年工业行业的年均增长速度情况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到,1993~1997年间增长最快的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8.1%;其次为造纸及纸制品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年均增长速度在15%以上。1998~2005年间增长最快的是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5.64%;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家具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食品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食品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的年均增长速度也超过20%。

    表1:1993-1997年及1998-2005年工业各行业年均增长率

    二、高增长行业的特征

    我国工业高增长行业具有以下特征:

    (一)高增长行业的转变

    与1993~1997年相比,1998~2005年的工业高增长行业出现了一些变化。一是高增长行业的增长速度加快。1998~2005年间,绝大多数工业行业的增长速度超过10%,高增长行业的增长速度多在20%以上;而1993~1997年间,许多工业行业的增长速度在10%以下,大多数高增长行业的增长速度略高于10%。二是重化工业增长速度加快。1993~1997年,重工业的平均增长速度虽然高于轻工业的平均增长速度,但二者差距不大。1998~2005年,重工业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年均增长速度超过轻工业近5个百分点。与1993~1997年相比,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医药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成为新的高增长行业,而饮料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塑料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退出了高增长行业之列。

    (二)高增长行业的带动和制约作用

    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可以定量地分析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直接和间接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技术经济联系。一般说来,影响力系数较大的产业部门对社会生产具有较强的辐射能力,而感应度系数较大的产业部门对经济发展起着较大的制约作用。从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两个维度对高增长行业进行划分。由于目前国内的投入产出表每五年公布一回,最近的两份投入产出表分别是1997年和2002年的,而行业增长率数据是1993~1997年和1998~2005年两个时间段,用1993~1997年的增长率数据近似地衡量1997年前后的行业增长情况,为了更接近2002年的增长情况,重新计算了2000~2005年的行业增长率。2000~2005年以及1993~1997年的高增长行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如图二、图三所示。

    图2:2000-2005年高增长行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

    图3:1993-1997年高增长行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

    从图二、图三中可以看到,无论是1993~1997年还是2000~2005年的高增长行业,绝大部分都具有较高的影响力系数,对其他产业有较大的带动作用,同时大多数高增长行业的感应度系数也较大。与1993~1997年相比,2000~2005年影响力系数较大的高增长行业数量有较大增加,同时高增长行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都有所提高。这些特征变化表现出我国带动经济增长的部门向装备工业、重化工业转型的趋势,并且高增长行业的带动力在提高。

    (三)高增长行业"成群"增长的特征

    我国的高增长行业表现出"成群"增长的特征。通过前述分析可以发现,我国1998年以来的高增长行业主要集中在食品、皮革、木材、家具、造纸、医药、金属冶炼加工、机械、交通运输设备、电气、电子、仪器仪表、煤气生产、邮电通信、房地产和社会服务业等部门。这些行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密切相关的行业,包括食品加工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煤气的生产和供应业。第二类是带有重化工业特征的行业,包括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这类产业的高速增长明显带动了我国重工业比重的提高,使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重新"重工业化"的特征。重化产业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原材料工业,包括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等;加工工业,包括普通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机等行业。第三类是能够体现我国资源禀赋或者说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主要包括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RCA指数显示这些行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三、高增长行业的增长动力

    20世纪末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人民生活水平、城镇化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成为推动与改善人民生活有关的行业以及相应的重化工业的高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低成本的制造优势促进了与出口有关产业的高速增长。

    第一,消费结构升级的推动力。居民的消费结构升级是影响产业增长速度从而产业结构变动的决定性因素。按照国际经验,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后,社会消费结构将会由温饱型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以2000年不变价格美元计算,1990年我国人均GDP为392美元,2001年达到1021美元,突破1000美元大关,2006年进一步增加到1595美元。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对衣、食、住、行以及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的需求提高,自行车、收录机等千元级消费品让位于电视、空调、电脑等万元级商品,汽车、住房等10万元级商品逐步进入家庭,从而推动与改善消费者生活的食品、家具、医疗、房地产、交通运输设备、电器电子等行业的高速增长。

    第二,城镇化水平提高的推动力。我国城镇人口比重已从改革开放之初1978年的17.92%提高到2006年的43.90%,特别是1996年以来,我国城市化率加快,城镇人口比重以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以上的速度提高。由于城镇化率的快速提高以及人们对住房要求的提高,城镇居民对住房的需求快速增长,从而带动房地产产业的发展,并带动钢铁、化工、机械等相关行业的高速增长。

    第三,低成本制造的国际竞争力。丰富、素质较高而且廉价的劳动力、较低的交易成本、完善的工业配套体系,不但使我国本土企业获得低成本优势,而且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制造环节转移到我国,使我国成为世界最具竞争力的制造平台。而"中国制造"能够将我国的劳动力优势与重化工业的劳动密集型环节有机结合起来,这种结合不但顺应了发达国家重化工业转移的趋势,也有利于继续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从而推动了出口导向行业的快速增长。1998~2006年间,我国钢铁出口额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3.2%,机械和运输设备(包括办公和通信设备、汽车产品等)出口额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1.8%。而钢铁、机械和运输设备业恰恰是我国高增长的产业领域之一,机械和运输设备业也是外商直接投资最为集中的领域之一。

    第四,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投资力度加大也是部分行业快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原材料工业的高速增长主要是由加工工业的高速增长所带动的。生活资料、加工工业以及住宅产业的增长带动了对矿产品和原材料需求的快速增加,导致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等上游原材料行业普遍短缺,价格水平上涨较快。从图四可以看到,2001年以来,采掘工业和原材料工业与加工工业和生活资料工业的价格有不断拉大的趋势。采掘、原材料的价格提升带动对钢铁、冶金、建材等领域的投资不断增长,迅速推动这些产业的产能扩张和增加值的提高。

    图4:1991-2005年工业品出厂价格分类指数

    四、工业高增长行业的影响

    工业高增长行业对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具有重要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高增长行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一个行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取决于该行业的增长速度和经济规模两方面因素。从轻重工业看,重工业的增长速度超过全部工业增长速度,1993~1997年和1998~2003年重工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7.91%和66.32%(见表2)。从具体的产业来看,1993~1997年增长速度超过全部工业增长速度的行业有15个,这些行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7.61%;1998~2005年增长速度超过全部工业增长速度的行业增加到16个,由于这一时期黑色和有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通用机械设备制造等经济规模较大的行业成为高增长行业,而且高增长行业的增长速度加快,高增长行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60.19%。

    表2:高增长工业行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

    (二)高增长行业对经济结构的影响

    产业结构变化是行业增长速度差异的结果,高增长行业的增长必然带来产业结构的变化(见表3)。1993~1997年高增长行业的快速增长带动了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等行业增加值占工业比重的快速提高,特别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比重从3.91%提高到7.41%。1998~2005年的高增长行业的快速增长带动了医药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增加值占工业比重的快速提高,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比重进一步从1998年的10.01%提高到16.00%。

    表3:工业行业结构变化

    五、从高增长行业的国际比较看"重工业化道路"之争

    1998年以来,我国出现重化工业加速发展即"重新重工业化"的现象,1999~2005年,重工业在工业增加值构成中的比重从61%上升到69%。围绕我国需要不需要经过重化工业阶段或者说是否可以跳过重化工业阶段这一问题国内学术界进行了讨论。以吴敬琏为代表的一些国内学者认为,由于发展重化工业会引起土地不足、环境污染、能源消耗以及水资源不足等问题,我国必须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鼓励创新、大力发展服务业,而不是过分依赖制造业尤其是重化工制造业。而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发展重化工业是满足国内需求和发挥比较优势的要求,制造业的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阳。

    在此,通过国际比较从各国高增长行业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从表4可以看到,虽然美国、日本按照当年价格计算的制造业增长率大多数时期低于服务业增长速度,但是按照可比价格计算,美国在1980~1985年、1990~2003年间的制造业年均增长速度快于服务业,日本在1980~1990年、1995~2000年间的制造业年均增长速度快于服务业,而韩国自1970年以来的制造业年均增速均快于服务业。以往一些人认为,发达国家由于已经实现了工业化,因此制造业的增长速度一般要慢于服务业的增长速度。虽然美国、日本早已实现工业化并步入后工业化时代,韩国已经实现工业化,但事实上这些国家的制造业并未进入缓慢增长的时期,相反,在某些时间段内,这些国家的制造业呈现出比服务业以及GDP增速要高许多的增长速度。

    表4:制造业与服务业增长速度的国际比较

篇4

【关键词】 外商直接投资 环境保护 污染密集型产业

一、前言

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资的规模迅猛发展。2002年,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达527.43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当年全球吸收FDI最多的国家。研究表明,FDI在资金积累、技术引进与创新、劳动就业等方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而随着全球范围内环境保护浪潮的兴起,国际直接投资与环境保护问题正日益得到国际社会、各国政府以及人民的关注,成为国际政治和经济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鉴于我国引进FDI的快速发展和愈为突出的环境问题,本文对进入我国的FDI与环境的关系做出了探讨。

关于外商直接投资与污染行业转移问题,国外理论界有一个著名的假说――“污染避难所”的假说。该假说认为,由于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准非常严格而导致跨国公司成本上升,出于利润最大化的考虑,跨国公司可能会把污染产品的生产活动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因而资本也随之由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Long and Siebert(1991)建立了一个包含两个国家、两种要素和一种产品的模型,来分析政府征收污染税对资本流动的影响。污染税的征收,降低了从事污染产品生产活动的企业的资本收益率,在利益驱动下,资本开始流向国外,直至两国资本收益率实现均等化为止。

Oates and Schwab(1998)建立的包括N个国家、三种要素(可自由流动的资本、不可流动的劳动和环境)以及一个非贸易品的模型,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然而,在实证研究方面,却很少有证据能够证明“污染避难所”假说。

曾凡银等(2004)认为:环境标准的变化使企业生产的外部成本发生变化,由此引起总成本梯度数量的变化,进而影响企业利润最大化。由于发展中国家环境标准相对较低,内在化的外部成本的增长率较小,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较强,利润的增长率较高;相反,发达国家环境标准相对较高,外部成本的增长率较大,利润的增长率较小,为实现利润最大化,企业会将污染产业转移到环境规则较低的国家或地区。

直接研究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环境问题的研究文献不是很多。He Jie(2006)意识到了环境污染,FDI和三种决定污染排放量的经济因素的复杂性并建立了一个FDI和污染排放量之间的同步模型,运用了我国29个省份的SO2排放量的面板数据通过从FDI进入到其产生污染排放物进行动态回归分析。研究表明外商直接投资总资产每增加1%,SO2的排放量将增加0.098%。研究同时指出,尽管外商投资企业治理污染的效率相对较高,但是我国近年来愈加严格的关于环境保护规制的法规却非常有限的限制了FDI的涌入。

关于废气排放与外商直接投资的文献还有,沙文兵,石涛(2005)基于中国30个省1999-2004年度的面板数据,构建了一个经济计量模型,对外商直接投资的环境效应进行了测度。其计量结果表示,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生态环境具有显著的负面效应:就全国总体情况而言,三资工业企业总资产每增加1%,工业废气排放量增加0.358%。

另外,杨海生等(2005)根据1990至2002年我国30个省(市、区)对外贸易、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增长和环境相关数据,从定性和定量角度探讨贸易、外商投资对我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影响,认为贸易对我国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没有直接影响,而外商直接投资与污染物排放之间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由此得出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环境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的结论。这也是本文作者基于学者们的研究想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二、FDI对我国环境的负面影响分析

下面,本文将从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污染密集型行业的分布状况以及FDI和污染密集型产品出口量之间的关系作出分析,以研究FDI对我国环境质量的负面影响。

1、FDI在我国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分布情况

污染密集型产业(Pollution-Intensive Industries ,PIIs)一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若不加以治理会直接或者间接产生大量污染物(这些污染物通常符合1989年《巴塞尔国际公约》规定的定义和特征)的那些产业,这些污染物对人类,动植物生命或者健康有害,促使环境恶化,影响生态质量。根据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定义,污染密集型产业(PIIs)在我国应包括:煤炭采选业;石油开采、加工、炼焦等石油化工;黑色金属采矿业、冶炼;有色金属采选、冶炼;某些非金属矿采选业及部分非金属矿物制品;食品加工业中的植物油加工业、制糖业;食品制造业中的发酵制品业、罐头食品制造业、调味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中的酒精及饮料酒制造业;纺织印染业;制鞋业(不包括布鞋);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火力发电业等。

据对1995年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的分析,在来华投资的312万家外商投资企业中,投资于污染密集行业的多达16998家,工业总产值4153亿元,从业人员295.5万人,分别占全国工业企业相应总指标的0.23%,5.05%和2.01%,占三资工业企业相应指标的30%左右。投资于严重污染密集行业(如纺织印染、造纸业、黑色和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开采、加工、炼焦等)的7487家,工业总产值1984亿元,从业人员118.6万人,分别占全国工业企业总指标的0.10%、2.41%和0.81%,占三资工业企业相应指标的13%左右,占污染密集行业相应指标的40%以上。这表明污染密集行业,特别是高度污染密集行业是外商直接投资的重要领域。

近年来,外资在我国污染密集型行业所占的份额进一步扩大。如表1所示,1996年以来,在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等十二个主要污染密集型行业中,外资工业企业占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增加值和总资产的份额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尤其是造纸、石油加工及炼焦、非金属矿物制品、化纤、橡胶、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等严重污染密集型行业,外资企业所占份额急剧上升。造纸及纸制品行业中,外资企业所占增加值份额从1996年的14.16%上升到2002年的33.21%,总资产份额也从20.99%上升到2004年的37.65%;石油加工及炼焦中,三资企业所占增加值份额从1996年的1.71%增至2002年的10.69%,总资产份额从1996年的4.76%上升到2004年的12.69%;其他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增幅也可从表1中窥见一斑。

以上对于FDI在我国污染密集型行业分布情况的分析,只是定性的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生态环境影响的初步证据。下面将运用定量的经济计量学的方法对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环境负面影响进行测度。

2、FDI在我国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分布情况

我国目前尚没有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污染排放量的统计数据。但是已经有许多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证明,FDI与我国的出口贸易额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污染密集型行业的贸易出口量又是与污染排放量紧密相关的,在污染治理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认为PIIs行业出口额与排污量是呈正比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考察FDI与污染密集型行业出口额与FDI的关系来分析FDI与我国污染排放量的关系。

在污染密集型行业中,化学品及有关产品,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机械及运输设备这四个行业中很多细分部门都属于比较典型的污染密集型产业(PIIs),同时,这四个行业也是FDI在华投资的主要行业。因此,本文选择这四个PIIs行业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表2反映了这四个PIIs从1998年到2005年出口额的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9-2006整理计算而得。)

为进一步研究FDI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将1998-2005年的FDI值与本文研究的四种PIIs出口贸易额列成表3。

绘制两者的散点图如图1所示,分别用线性、乘幂、指数趋势拟合。

目前的比较有限的数据使得这三种拟合效果区别不大,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可以构造以下线性方程来拟合FDI量(F)和四种PIIs出口贸易额(T)的关系:

T=?琢+?茁F

对表3中的数据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见表4:

因此,关于FDI量(F)和四种PIIs出口贸易额(T)线性方程表达式为:

T=-6444.325+17.729F

并从其结果知显著性分别为0.009和0.002,可以认为存在相关性。

由以上分析可知,我国吸收的FDI每增加1亿美元,我国这四类含有众多污染密集型产业(PIIs)产品的出口贸易额就增加17.729亿美元。而这四类PIIs产品产量的不断增加,在治污技术和设备不变的条件下,必将伴随着更多的污染排放量。

由于缺乏FDI企业污染排放量和具体污染密集型细分PIIs出口额的数据,以上模型中仅仅将四个包含众多PIIs行业的出口贸易额作为研究对象,因而得到的系数?茁有所偏大,这是本文研究得一个局限性所在。但该模型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治污技术和设备不变的情况下,吸收FDI使我国产生了更多的污染排放,使环境恶化。

三、结论

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集中在污染密集型行业,这一点符合“污染避难所假说”,并且FDI与我国污染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额由正相关关系,从一个角度反映了对我国工业污染上升的原因。必须认识到,FDI进入我国目的之一是想利用成本的差异,通过产业转移追求财富最大化。而一旦考虑到环境问题,把FDI和人民的健康以及对高质量环境的需求联系起来,FDI存在着诸多负面的影响。我们应该正确深市FDI对我国环境等方面的实际影响,把握并引导外资的流入,为实现我国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曾凡银、郭羽诞:绿色壁垒与污染产业转移成因及对策研究[J].财经研究,2004(4).

[2] 沙文兵、石涛:外商直接投资的环境效应[J].世界经济研究,2006(6).

[3] 杨海生、贾佳:贸易、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3).

篇5

本文所采用的商品分类方法以《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第三次修订标准为基础。按1位数的标准国际货物贸易分类,包括10大部门商品:第0部门——食品和活动物;第1部门——饮料和烟草;第2部门——非食物原料(不包括燃料);第3部门——矿物燃料、油及有关原料;第4部门——动植物油脂和蜡;第5部门——未另列明的化学品和有关产品;第6部门——主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第7部门——机械及运输设备;第8部门——杂项制品;第9部门——其他商品和交易。并依据各类商品占进出口的比重加以分析。

一、中国对非洲出口商品结构分析

10年间中国对非洲出口商品结构变化不大。各部门商品占中国对非洲出口总额的比重详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中国对非洲出口占比重较大的是第7、8和第6部门,此3部门产品出口所占比重的和占出口总额的80%以上,且呈现出上升趋势。以下将逐一分析此3部门产品出口所占比重的发展变化情况。

(一)第7部门产品出口所占比重的发展变化情况

第7部门产品——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所占比重由前几年的第二位逐渐上升为第一位,至2010年达到37.6%。第7部门包括9类产品,其中第76类——电信、录音及重放装置和设备;第77类——电力机械、装置、器械及其电器零件;第75类——办公用机器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和第74类——通用工业机械、设备及其零件出口所占比重较大。2010年此4类产品出口额占第7部门产品出口总额的87%,其中第76类产品所占比重最大,达到32%。第7部门产品基本上属于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所占份额逐步上升体现出中国对非货物出口结构的合理之处。

(二)第8部门产品出口所占比重的发展变化情况

第8部门产品——杂项制品出口所占比重由前几年的第一位逐渐下降为第二位,由2001年的33.16%下降至2010年的31.32%,所占比重虽略有下降但仍在30%以上。第8部门产品包括5类产品,分别为预制建筑物、卫生、水道、供暖、照明设备及配件;家具及其零件;旅行用具;服装和服饰用品;鞋类等。其中服装服饰用品和鞋类2010年的出口额占到第8部门产品出口总额的67.77%。第8部门产品基本上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所占比重较大有利吸纳劳动力就业。

(三)第6部门产品出口所占比重的发展变化情况

所占比重居第3位的是第6部门产品——主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所占比重在20.25%与22.3%之间徘徊。第6部门包括9类产品,其中出口比重较大的主要是纺织纱(丝)、织物及有关产品;金属制品;非金属矿产品和橡胶产品等。此4类产品2010年出口额占第6部门产品出口总额的82%,其中纺织纱(丝)、织物及有关产品所占比重达到36.3%。此外,第63类——软木及木材制品(家具除外)和第64类——纸、纸板、纸浆和纸制品此两类产品2010年出口额占到第6部门产品出口总额的5.9%,比重不大但体现出出口产品结构的不合理之处。

由以上分析可知中国对非洲出口的主要是工业制成品,初级产品所占比重很小。工业制成品中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较大且呈上升趋势,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也较大有利于吸纳劳动力就业,这都体现出对非货物出口结构的合理之处。占出口比重20%以上的第6部门产品主要为高资源消耗、低附加值产品,这一特点告诉我们对非出口产品结构仍有待进一步优化的空间。

二、中国从非洲进口商品结构分析

10年间中国从非洲进口商品结构也表现出较为集中的特点,各部门商品所占比重详见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中国进口产品占比重较大的主要是第2、6和第9部门,此3部门产品所占比重的和达到83%以上。以下将对第2和第6部门进口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

(一)第2部门产品进口所占比重的发展变化情况

第2部门产品,即非食用原料(不包括燃料)进口所占比重最大,且呈现出明显上升趋势,由2001年的29.72上升到2010年的43.25%,将近占进口总额的一半,10年间进口比重上升10多个百分点。此部门产品的进口可以较好地弥补我国的资源缺口,体现出我国从非洲进口产品结构的合理性。

(二)第6部门产品进口所占比重的发展变化情况

第6部门商品,即主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所占比重有较大的波动,由2001年的25.54%较快上升至2003年的49.45%,后又逐渐下降至2010年的25.66%。第6部门产品包括9类产品,其中第68类——有色金属、第67类——钢铁和第66类——非金属矿产品此3类产品进口所占比重较大,2010年分别为51%、26%和21%,共占到第6部门产品进口总额的98%。其中,第67类产品2010年进口额中的93%为生铁和镜铁,第66类产品2010年进口额的99.6%为珍珠和宝石。由此可见,第6部门产品的进口主要为弥补我国的资源缺口且进口品中主要为初加工、低附加值产品。

由上述分析可知中国从非洲进口的主要是初级产品(占进口总额的40%以上)和一些工业制成品,工业制成品中主要为初加工、低附加值产品,说明我国从非洲进口的产品结构较为合理。

三、中国对非洲净出口商品结构分析

为进一步看清中国对非洲进出口商品结构,有必要对各部门商品出口净额的发展变化进行计算。近10年中国对非洲各部门商品净出口情况如表3所示:

(一)中国对非洲货物贸易净出口为顺差的商品

从表3可知,中国对非洲货物贸易净出口为顺差的主要有第0、5、7和第8部门商品。其中顺差额较大的商品为第7和第8部门。第7部门商品,即机械及运输设备顺差额在10年间呈现出快速上升趋势,由2001年的215.7增加到2010年的3,985百万美元,10年间增长了17.5倍;第8部门商品,即杂项制品的净出口额也呈现出较快的上升趋势,净出口额由2001年时的344.3上升至2010年的3,375百万美元,10年间增长了8.8倍。此外,第5部门——未另列明的化学品和有关产品及第0部门——食品和活动物虽然顺差数值较小但增长迅速,分别由2001年的1.4和8.2上升到2010年的481.4和113.8百万美元,分别增长了342.9和12.9倍。由以上数据可知我国对非出口顺差商品主要是工业制成品。

(二)中国对非洲货物贸易净出口为逆差的商品

由表3可知,中国对非洲货物贸易净出口为逆差的是第2、9、6、4、3和第1部门商品。其中逆差额较大的是第2、9和第6部门商品。第2部门商品——非食用原料(不包括燃料)逆差额最大且增长较快,由2001年的330.5增加到2010年的6355.8百万美元,10年间增长了18倍多。第9部门商品——其他商品和交易逆差额也较大,由2001年的324增加到2010年的3400.1百万美元,10年间增长了9倍多。第6部门商品——主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逆差额居第三位但增长速度最快,由72.7增长到1603.7百万美元,增长了21倍多。第3、4和第1部门商品逆差额较小。其中第3部门商品——矿物燃料、油及有关原料由2001年的顺差26.2变化为2005年的逆差1.6,之后逆差额增长迅速,2007年逆差达到1004.3百万美元,之后又有所下降,2010年逆差额为600.7百万美元;第1部门商品由略有顺差变化为略有逆差;第4部门商品一直表现为较小的逆差,逆差额在0.1和3.6百万美元之间波动。由以上数据可知中国对非洲货物贸易逆差来源主要是原料等初级品和部分工业制成品。

四、结论及启示

第一,中国对非洲出口产品结构。出口占比重较大的是第7、8和第6部门。其中第7部门产品基本上属于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所占份额逐步上升体现出中国对非货物出口结构的合理之处。第8部门产品基本上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所占比重较大符合我国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的国情。所占比重居第3位的第6部门产品主要为高资源消耗、低附加值产品,说明对非出口产品结构仍待进一步优化。第6部门中软木及木材制品和纸、纸浆及纸制品两类产品也有一定比例的出口,体现出对非出口产品结构的不合理之处。

第二,中国从非洲进口产品结构。进口占比重较大的主要是第2、6和第9部门。其中,第2部门产品进口所占比重最大;第6部门商品所占比重在20%以上。第6部门的进口品主要为未加工或初加工的矿产品。以上商品的进口有助于弥补我国的资源缺口,体现出我国从非洲进口产品结构的合理性。

第三,中国对非洲净出口产品结构。中国对非洲货物贸易净出口为顺差的有第0、5、7和第8部门商品,其中顺差额较大的为第7和第8部门。中国对非洲货物贸易净出口为逆差的是第2、9、6、4、3和第1部门商品,其中逆差额较大的是第2、9和第6部门。中国对非洲货物贸易逆差来源主要是原料等初级品和部分工业制成品,出口顺差商品主要是工业制成品。

通过上述对中非货物贸易的出口、进口、净出口产品结构及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分析,可以发现中国对非洲货物贸易进口产品结构较为合理,有助于弥补我国资源缺口及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出口产品结构基本合理,高技术含量及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所占比重较大,有利于我国高技术含量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开拓和劳动力的就业,但也显示出有待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及一些不合理之处。总的来说,通过对中非货物贸易进出口产品结构的分析,显示出中非货物贸易具有较强的互补性,这种互补性主要是由双方资源禀赋的差异决定的,这也决定了未来一段时间内中非货物贸易仍然会以互补性为主。因此,对于中非货物贸易,我国应本着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的原则进一步加大自由贸易的力度,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破除对非贸易的障碍,以更好地获得对外开放和贸易自由化的潜在利益和有利影响。

参考文献:

[1]梁明. 基于中国、非洲全球贸易视角的研究[J].国际商务,2011(5).

[2]梁明.2011年中非贸易现状及展望[J].国际经济合作,2011(9).

[3]张海森,谢杰.中国-非洲农产品贸易的决定因素与潜力-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1(3).

[4]刘林青,周潞.非洲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及与中国贸易互补性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0(4).

篇6

与此同时,建筑钢材价格的持续大幅上涨、薄板材价格继续高位攀升,将使中国生产资料市场包括电力、煤炭、运输、劳动力和下游企业的产品价格不断上涨,加剧经济和企业经营的波动,同时也势必增加宏观调控的难度。

但随着国际铁矿业的快速发展,供需矛盾几年内可以得到缓解。从铁矿石资源上看,全球铁矿资源丰富,足以满足未来钢铁产量的增长。而且近年来铁矿山企业也加大了投资和开采力度,预计2005年全球铁矿石贸易量将增加5500万吨,供需紧张状况到2005年底会得到缓解。

随着世界特别是中国钢铁产能的大幅度增长,对铁矿石需求进一步扩大,导致世界铁矿石供应偏紧、价格上涨。2003年世界铁矿石价格同比上涨了9%,2004年又上涨了18.6%,2005年铁矿石价格将继续大幅上涨达71.5%。钢铁行业及某些下游行业未来发展将受到铁矿石等资源供给的考验。

成本上升加速行业分化

总体上讲,铁矿石大约占钢铁企业总成本的30%左右,在钢材价格等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进口铁矿石离岸价格上涨70%将导致钢铁行业毛利率下降5.28个百分点。需说明的是,钢铁企业与铁矿石生产商签订的合同是铁矿石的离岸价格,钢铁企业所消费的铁矿石到岸价格中还包括了海运费、增值税和其他的倒运费。

此次进口铁矿石离岸价格上涨71.5%,估计每吨价格上涨在16~20美元之间。以目前澳洲铁矿石离岸价23美元/吨计算,每吨矿石的价格增加16.45美元。如按1.6吨矿折合1吨铁粗略推算,国内钢铁企业每吨钢铁的生产成本因铁矿石涨价将上升约200元人民币左右。折合到钢铁企业消耗铁矿石的成本份额来看,吨矿石上涨幅度在20%左右,吨铁成本上涨了8~10%,吨材成本上涨了6%左右。当然,不同的钢材品种,铁矿石占吨材成本的比例是不同的。

我们的分析表明,铁矿石涨价对行业中不同类别的公司产生的压力不同。行业内部将因是否拥有外供矿的长期合同、自供矿比率以及产品结构的优劣而产生分化。

钢铁协会副会长罗冰生在分析2004年钢铁企业成本时指出: 2004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炼钢和生铁制造成本与2003年同期相比上升了46%,但进一步的分析表明, 自己有矿山资源和没有矿山资源的企业情况大不相同。其中自有矿使用量在70%以上的企业,平均炼钢生铁制造成本只上升了29.87%;自有矿在30-70%的企业,上升了39.31%;而自有矿在30%以下的企业,则上升了51.67%。

很显然,具有长期进口供货合同以及产品附加值较高的公司,受影响的程度有限。首先,国内大型钢铁企业与国际铁矿石供应商一般签订的都是长期的、大数量的合约,且有多种方式可获取优惠。而且,国际铁矿石商家针对的价格主要是指铁矿石的离岸价,而中国铁矿石进口总成本中有30~35%是国际海运费,因此海运费等是否上涨是决定铁矿石成本的另一主要因素。其次,由于进口矿量大的企业恰恰又是产品结构中高端板材类产品多的公司,如宝钢股份、武钢股份等,由于其产品1-2年内在国内市场仍属短缺类产品,加上整个国际市场价格高企,提价能力较强;而且相对于板材类价格高达5000-7000元/吨、又不断上调的情况,200元左右的成本上涨显得微不足道。

自给铁矿石比例较大,占铁矿石消费比例在70%-90%以上的钢铁企业,铁矿石市场价格的上升对其影响也不大。如鞍钢新轧、酒钢宏兴、钢联股份、新钢钒等。比如使用国内铁矿石比例达90%的新钢钒,目前其母公司供应的铁矿石价格还不到300元/吨,在铁矿石市场价格高达900-950元/吨的情况下,无疑具有巨大的成本优势。

其他一些地方中小企业由于与国外矿山没有形成长期战略伙伴关系,完全依靠市场供给,产品多为建筑类钢材的企业,生产成本会大幅上升,且成本难以通过调价向下游行业转移。有统计显示,目前以螺纹钢、线材为主的建筑用钢材的生产成本已经达到3300元/吨,钢坯的价格已经涨到3200元/吨。天津天铁集团2月18日公布了钢坯出厂价格,其中Q235普碳方坯出厂价格为3220元/吨,20MnSi螺纹钢方坯出厂价格为3280元/吨。而北京地区高速线材和16-25mm螺蚊钢筋的市场价格分别为3580元/吨和3510元/吨,与钢坯的差价仅在200-300元/吨左右,显然200元左右的成本上升基本把企业利润全部吃掉了。因此对以建筑钢材为主的中小钢铁企业而言,如果销售价格不能上涨的话将必然面临亏损的困境。

面对铁矿石等原材料涨价,不同的企业采取的策略不同。行业内将出现效益分化、强者恒强的局面,但企业大批倒闭的情况不会出现。拥有板材等高端产品的企业,借矿石涨价之机,必然会根据市场供需情况大幅调高钢材价格,如宝钢股份在铁矿石宣布涨价次日,即宣布在1季度调价基础上再度上调钢材价格,平均上涨400元/吨,上涨幅度达到9%,不仅抵消了铁矿石涨价造成的成本上升,而且利润还大幅上升;武钢股份也先后3次调高钢材价格,特别是冷轧硅钢片,4次调价后每吨价格上涨1万多元,仅13万吨产量的硅钢片,就使武钢股份净利增长13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铁矿石价格是一年一谈,每年4月份开始执行。因此企业可根据铁矿石上涨预期,提前购买并储备部分铁矿石,降低涨价带来的风险。此外,钢铁企业还可以针对产品结构进行调整,生产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即便是螺纹钢等建筑用钢企业,面对200元左右的涨价成本,也可通过降低自身能耗、节约成本等方式维持正常经营。因此,我们认为铁矿石涨价造成钢铁企业大批倒闭的局面难以出现。

对下游行业影响各异

铁矿石涨价如果到了非理性状态,将对全球经济造成极大的伤害。2004年石油涨价延缓世界经济发展速度0.4个百分点,继石油之后,铁矿石和国际板材价格高位攀升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正在扩大。在巴西,汽车、机械等10大相关行业商会联邦政府,声称铁矿石涨价如果达到90%,机械设备行业成本将增加17.46%,冶金行业成本将增加15%,对这些行业的发展将产生严重影响,要求政府干预国内铁矿石的涨价狂潮。

受铁矿石和钢材涨价影响最大的行业是造船业、机械业、汽车、家电业、房地产业和轻工业等。这些行业是钢材的主要消费群体,钢材价格的提高无疑会增加这些行业的成本,而且由于这些行业目前竞争都比较激烈,其产品成本很难往下传导,因此从整体上来说,铁矿石涨价推动钢价上涨,会削减这些行业的利润空间,但影响程度各异(表1、2)。

家电行业是微利行业,转嫁成本的能力较弱

钢材价格约占家电行业可变成本的20-30%,在没有转嫁能力的条件下,若板材价格上涨6%,则行业平均净利润下降60%,毛利率下降1.6个百分点,净利润下降1.2个百分点。但如果家电价格能因此上调2%,能转嫁一部分成本,行业平均净利润下降幅度缩小到20%。

工程机械是用钢大户,受钢价上涨影响较大

钢材在工程机械行业的原料成本中所占比例较高,部分企业达到90%以上,平均在70%左右。如果钢材成本上升10%,行业平均净利润下降100%以上,毛利率下降5.2个百分点,净利润下降3.5个百分点。

汽车行业正处于产销下降阶段,钢价上涨更使其毛利下降

资料显示,汽车所涉及的金属和非金属材料包括钢铁、有色金属、塑料、橡胶、玻璃、粘结剂、密封胶、涂料、纺织品和油品等等,其中按重量计,钢板占到50%,各类铸铁件占到20-30%,铝、铜等有色金属等占到3-5%,工程塑料占到10-15%,轮胎、密封件等橡胶件占到5%左右,玻璃占到5%左右,纺织品等其他材料占到1-2%。由此可以看出,钢材和生铁等是汽车业最为主要的原材料。2005年国际铁矿石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将直接导致国内钢材价格的上扬,最终将进一步加大国内汽车制造企业的成本压力。

但业内专家认为,一般估计2005年汽车用钢材价格的涨幅将在10-15%之间,较之2004年略有提高。汽车行业是用钢大户,其中钢板成本在整个汽车制造中所占比重不是很大,但对底盘生产商和其他一些零部件生产商的影响较大。平均来说,钢材成本占原料成本的40-50%.在板材成本上升10%的情况下,行业平均净利润下降70%,毛利率下降2.9个百分点,净利润下降2个百分点。

造船业发展迅猛,但将被迫承受钢材涨价的后果

造船业是中国大力发展的行业之一。在全球造船业中,韩国、日本和中国是最大的三家造船国,目前定单总量超过5000万吨。中国的造船业2003年列世界第三,造船能力超过600万吨,并以每年5%以上的增长速度发展。据权威部门预测,未来10年,中国年均新船需求在700万载重吨左右。

但整个造船业在2004年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原材料价格上涨。2003年底的时候国际市场船用钢板价格平均在280-300美元/吨,2004年底就上涨了2.5倍以上达到750美元/吨,而从2004年底至今又上涨了十几美元。国内市场2月18日6-8mm船用钢板价格最高为上海地区的5580元/吨,最低在天津、武汉市场为5400元/吨,预期造船企业的成本压力还将加大。

一般来说,造船企业钢材成本约占总原料成本的20%。由于造船行业的生产特点是先订长期合同后生产,这使造船企业难以将钢材价格上涨及时转嫁给用户,面临较大的成本上升压力。例如江南重工,钢材价格上涨3%,公司净利润就下降20%,钢材价格上涨10%,净利润将下降70%。

集装箱行业垄断地位牢固,涨价2%即可抵消成本

钢材成本约占集装箱成本的40%,当板材涨价10%,行业净利润将下降42%,毛利率下降3.8个百分点,净利润下降3.2个百分点。但从成本转嫁情况看,由于集装箱行业基本是处于垄断状况,行业转嫁成本的能力很强。尤其是近几年,国际贸易活跃对集装箱形成强劲需求,在行业垄断的情况下,钢价的提高幅度远小于集装箱涨价的幅度。如果钢材成本上涨6%,集装箱只需涨价2%,就基本能抵消成本上升的影响。因此,钢材价格上涨对集装箱行业影响不大。

房地产行业主要受地价影响,钢材价格微不足道

在房地产行业中,成本主要来自地价,钢材成本占房价的比例不到10%。如目前的房价平均每平米约4000元左右,而钢材每平米用量仅150公斤左右,折合人民币仅60元左右,影响甚微。如钢材价格上涨10%,意味着行业平均净利润下降17%,此时毛利率下降0.7个百分点,净利润下降0.5个百分点,由于建筑用钢市场供需基本平衡,价格上涨动力有限,钢价向下转移空间较大。

铁矿石供需压力2005年底逐渐趋于缓和,矿价将回落

从全球来看,钢铁产量增加有限,决定了对铁矿石的需求增加也有限;另一方面,世界铁矿资源丰富,目前供应紧张主要是由于现有的矿山产能不足造成的。随着CVRD、力拓、BHP、南非库博等世界主要铁矿石出口公司的产能扩张计划相继实施,全球铁矿石产量和供应能力将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而且国内铁矿石产量也在增长。因此,2005年铁矿石供应紧张的局面将有所缓解,2006年后铁矿石供需将基本趋于平衡(表3)。

但对快速发展的中国钢铁工业而言,大量进口铁矿石是一项战略性选择。2005年-2010年,中国的铁矿石消费需求仍呈增长趋势,但增长速度会有所下降。“国内铁矿石资源并没有像人们想像的那样紧张,关键在于科学合理地利用。”中国矿业协会会长邹健认为,在中国钢铁工业快速发展的阶段,利用国际铁矿资源很有必要。

未来中国钢铁工业对进口铁矿石的依赖程度会逐步升高,而这种原料来源的战略转移将会导致中国钢铁工业布局发生相应改变。随着国产与进口铁矿石结构的改变,使企业之间生产成本的比较关系不断发生变化。濒临沿海、运输条件好的企业将不断获得原料优势从而获得成本优势,而内地企业成本的压力将不断加大。虽然这种局面不会马上到来,但从长远发展看,沿海地区钢铁工业发展潜力将大于内地企业。

可以预计,再过十几年,中国钢铁工业很可能发展成为由十几个超大型钢铁企业所主导的行业,而这十几个企业既具有相对稳定的全球原料供应体系,又具有相当大规模的生产能力。从多方面考虑,这种局面对中国钢铁工业的健康发展将是十分有利的。

作者为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铁矿石进口采取自动登记制将整顿矿石贸易秩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货物进出口管理条例》和《货物自动进口许可管理办法》的规定,自2005年3月1日起,对铁矿石实行自动进口许可管理。凡铁矿石进口企业,须按《货物自动进口许可管理办法》和有关规定,办理自动进口许可手续。

篇7

从目前影响我国物价上涨的诸多因素分析,食品价格上涨始终是推动CPI攀升的主要动力和原因;居住价格高位攀升是促使CPI上涨的重要原因,农村CPI涨幅高于同期城市涨幅,以及国际传导成为推动本轮CPI上涨的新因素。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当前物价上涨。

目前,物价持续上涨已形成了对我国通胀压力的一定影响。确实,粮食和猪肉等价格涨势将持续、PPI中生活资料价格上涨、资源产品价格上调、居民收入增加刺激消费、居民通货膨胀预期已形成、货币投放过快加大潜在通胀压力及中国难以在全球性通胀传导中独善其身,这些影响因素都预示着未来CPI仍有上涨动力。

目前CPI上涨还属于温和性通货膨胀,仍处于可控范围。综合考虑影响物价上涨的各方面因素,我们预计,全年CPI水平在4%左右,高于年初预定的3%的调控目标,也略高于2004年CPI全年增长3.9%的水平。

今年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一改前两年的平稳运行格局,出现逐月攀升的势头,5、6、7月份CPI上涨明显加快。7月份,CPI同比上涨5.6%,涨幅比去年12月份高2.8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高4.6个百分点。1~7月,CPI累计同比上涨3.5%,涨幅比上年同期上升2.3个百分点。

当前的物价上涨与2003年6月至2004年9月CPI的加速上涨非常相似。2003年6月至2004年9月,CPI曾经出现过一波持续上涨。其中,2004年6月~9月,CPI涨幅曾连续四个月持续徘徊在5%及以上的较高平台。

那么与上一轮CPI上涨相比,当前的通货膨胀压力是否更加严重,CPI加速上涨势头能否如上轮上涨一样得到有效控制?

CPI持续上涨

本轮物价上涨与前一轮物价上涨之间,究竟有哪些相同之处或不同之处呢?我们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来予以分析,这对于我们认识当前及未来物价上涨趋势是非常有益的。

第一,食品价格上涨,始终是推动CPI攀升的主要动力和原因。在2003年6月至2004年9月的CPI上涨中,粮食价格上涨引发的食品价格上涨,是推动CPI涨幅上扬的主要原因。2004年1~9月,CPI累计上涨4.1%,食品价格上涨10.9%,其中粮食价格上涨28.4%。

与上一轮CPI上涨相同,食品价格继续充当了目前CPI加速上涨的主力。但与上次不同的是,这次食品价格上涨除了有粮食涨价的因素外,更多的是受肉、蛋价格的推动。

进入2006年11月,我国粮价再次出现突然上涨,涨幅由2006年10月的3.7%,迅速扩大到2007年1月份的6.9%。耐人寻味的是,此次粮食涨价发生在2004年~2006年我国粮食生产连续三年增产和库存充足的背景下。在我国政府对粮食市场加强调控后,粮价自今年2月份开始回落。但紧接着,猪肉价格上涨接过了粮价上涨的接力棒。“五一”长假后,全国各地的猪肉价格开始飙升。猪肉价格的上涨不仅带动了其他肉类价格上涨,还带动了鲜蛋、油脂等相关食品价格的上涨。2007年7月份,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5.4%,涨幅比去年同期高14.8个百分点。

第二,居住价格高位攀升是促使CPI上涨的重要原因。虽然高房价没能直接统计进入CPI,但快速攀升的住房价格通过影响CPI中的居住价格,对CPI上涨也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目前,CPI中居住类价格的变动,包括建房及装修材料、房租、自有住房等与居住有关的项目。伴随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在我国的CPI中,居住类权重随着消费结构的变化正逐渐上升,居住价格对CPI的影响在加大。当前居住类在CPI中的权重是13.2%,比2000年提高3.5个百分点。随着2003年以来我国住房价格快速攀升,作为CPI类构成之一的居住价格也开始不断上涨。居住价格当月同比涨幅在2004年10月份创下6.8%的近年新高后,开始有所回落,但一直保持4%~5%的较高增长。今年7月份,居住类价格同比上涨4.4%,涨幅比去年同期低0.1个百分点。

从居住价格构成上看,除了由政府直接控制的水、电及燃料价格等项目价格有所回落外,受高房价影响,与商品房价格密切相关的建房及装修材料价格和租房价格涨幅仍保持升势。

第三,在两次物价上涨中,农村CPI涨幅均高于同期城市涨幅。2003年4月~2004年10月,农村CPI涨幅连续18个月超过城市,且涨幅差距在拉大。受政府调控影响,伴随CPI涨幅回落,从2004年10月份起,农村与城市CPI涨幅均开始下降,且农村涨幅下降快于城市。自2005年底开始,农村CPI涨幅再次开始低于同期城市涨幅。

2006年底以来,在当前这一轮CPI持续上涨过程中,农村CPI涨幅再次超过同期城市涨幅。今年7月份,城市CPI上涨5.3%,农村CPI价格上涨6.3%。农村CPI涨幅高于同期城市涨幅说明,在两次物价上涨过程中,农村居民受到的冲击和影响要大于城市居民。农村居民消费价格的过快上涨,不仅会抵消近年来国家为增加农民收入所采取的各项调控措施的实际效果,也会抵消农副产品涨价给农民带来的增收效果。

第四,国际传导成为推动本轮CPI上涨的新因素。当前的这一轮CPI上涨带有明显国际背景。前面我们提到,2006年底发生的粮价突然上涨是在我国国内连续三年粮食增产的背景下发生的。显然,国内粮食供求关系的变化并非粮价突然上涨的主因。当我们将目光转向国外时,可以发现,粮价上涨已成为全球现象。我国国内粮价上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

例如,2006年,美国小麦出口价每吨上涨50多美元,全年涨幅31%;玉米出口价每吨上涨60多美元,涨幅70%。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玉米价格,自2006年下半年开始持续走高,今年上半年达到近10年来的最高点。世界银行今年5月发表的一份报告指出,目前国际玉米价格比去年夏天上涨75%,今年前4个月总体粮食价格上涨20%。

全球粮价上涨既有需求增加的原因,也有供给减少的因素。随着全球经济向好,消费者收入增加,对食品的需求增加。除正常的食品需求外,近年来,由于原油价格高涨,导致美国等国家大规模开发生物能源,从而对玉米、大豆等粮食需求量大幅增加,拉动国际市场粮价大幅上涨。在国际粮食需求快速增长的同时,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干旱、洪涝、农作物和家畜疫病增加在减少着粮食产量,也影响着食品供给。正是供求两方面的冲击,造成国际粮价的快速上涨,进而带动我国国内的粮价上升。

第五,PPI与CPI增长格局发生变化。工业品出厂价格是生产者价格指数,反映的是生产流通过程中的价格变化。由于生产的目的最终是为了消费,按照价格运行的一般规律,生产流通过程中价格的变动会传导到消费流通过程中,即PPI与CPI之间有一定的传导关系。

在前一轮物价上涨,PPI领先于CPI上涨。PPI当月同比涨幅自2002年12月份由负转正,并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从2003年1月份的2.4%不断攀升到2004年10月份的8.4%。但在当前的物价上涨中,PPI与CPI的走势出现一定背离。在CPI持续上涨的同时,PPI不涨反落。

从PPI构成来看,PPI包括生产资料价格与生活资料价格。造成目前PPI与CPI走势背离的主要原因,就在于PPI中生产资料价格的持续走低。从近年来的实际情况看,PPI尤其是其中的生产资料价格的走势,主要受国际原油、有色金属等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以及国内投资品价格变动的影响。我国加入WTO以后,我国基础原材料价格,如原油、主要化工原料、黑色和有色金属等基本上与国际市场价格接轨,尤其是上游产品如原油、铜、铝、铁矿石等能源和主要原材料产品价格,基本由国际供求形势决定。2006年国际原油、有色金属价格开始高位回落,国内前期投资形成的煤炭、钢铁等能源原材料行业产能也开始大量释放。受此影响,生产资料价格也开始持续走低,并带动PPI走低。

通胀压力持续存在,物价上涨仍处可控范围

当前我国的通货膨胀压力是否会更加严重,CPI加速上涨势头能否得到有效控制?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观察这一备受市场关注的问题。

第一,当前CPI上涨,是前期受抑制的通货膨胀压力再次释放的结果。在对2003年~2004年CPI上涨的控制中,政府对调价项目的干预和控制起到了关键作用。2004年4月底,国家发改委“关于严格控制出台涨价项目的通知”,提出了严格控制地方政府出台涨价项目的“两条控制线”政策(即:当CPI涨幅月环比超过(含达到)1%或者同比累计上个月超过或达到4%时,应暂停出台政府提价项目3个月)。在政府给物价上涨戴上“紧箍咒”后,CPI涨幅自2004年10月份开始不断回落。

尽管前一轮物价上涨及时得到控制,但需要看到,在经济运行中始终存在着隐蔽的通货膨胀压力。在政府“两条控制线”的行政干预、强力控制之下,通胀压力的释放得到了控制,但通胀压力并未从根本上消除。随着CPI上涨初步得到控制,同时为及时疏导各地积累的价格矛盾,国家发改委于2005年7月又宣布暂停执行“两条控制线”政策。自2005年下半年解除“两条控制线”政策后,潜在通货膨胀压力再次释放,CPI在经过一年多的惯性盘整后,于2006年底再次步入上升通道。

第二,粮食、猪肉等食品价格涨势将持续较长时间。粮价是百价之王,粮价上涨往往是引发通货膨胀的“领头羊”。在最近两次CPI持续上涨中,粮价的重要性已经充分得到证实。

尽管短期粮食价格上涨得到控制,但从长期来看,粮食价格仍面临较大的涨价压力。需要看到,影响粮价屡次上涨的关键原因,是我国城市化的推进造成了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及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不高,从而抑制了粮食的供给能力。与此同时,随着城镇低收入群体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我国的粮食需求水平却呈刚性增长。粮食涨价的背后是解决农民增收,实现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要求。由于我国粮食供求持续处于“紧平衡”的状态,另外,考虑到保证农民增收的问题,预计粮价将保持稳中有升的势头。

今年猪肉价格的上涨有三大原因,一是粮价尤其是玉米价格的上涨带动猪饲料价格的上涨。二是去年猪肉价格过低打击了农民养猪积极性。三是南方高热病、蓝耳病疫情导致生猪供应减少。在猪肉价格暴涨后,政府通过对生猪养殖的补贴鼓励农民养猪,而高涨的猪肉价格也将提高农民的养猪积极性。但是,由于生猪生产受到母猪繁育时间的制约,从农民留养母猪到生产出仔猪再到肥育猪上市需要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因此猪价偏高和猪肉供应偏紧的局面,还将持续相当长时期。

粮食、肉禽蛋等农产品的需求将受到农村及城镇中低收入居民收入增长的持续拉动。自2007年以来农村居民的消费价格涨幅持续高于城市居民。作为低端消费者,城镇中低收入群体和农民在收入提高后将增加对粮食、肉禽蛋类等消费量,这将对粮食、肉禽蛋等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产生持续的拉动作用。

第三,食品价格带动PPI中生活资料价格上涨。在PPI向CPI的传导中,PPI中的生活资料价格与CPI之间的传导最为直接。作为CPI的上游价格,受生产资料价格走低的影响,PPI自2004年连续走低以来,反弹一直无力,两年多时间以来一直持续在较低水平徘徊,但PPI有望在食品价格的上涨带动下逐渐走出低谷。今年以来,PPI中生产资料价格和生活资料价格走势相反,生产资料价格一直处于底部区域徘徊,并呈小幅持续走低趋势,但生活资料价格在食品价格大涨的带动下,一直持续走高。今年6月份,生活资料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5%,而去年同期为下降0.2%。其中,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6.7%,而去年同期为下降0.4%。

第四,节能减排任务艰巨,政府很可能运用价格手段,上调资源产品价格。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但2006年全国没有实现年初确定的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目标。今年一季度,工业特别是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增长过快,占全国工业能耗和二氧化硫排放近70%的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油加工、化工等六大行业增长20.6%,同比加快6.6个百分点,节能降耗的形势十分严峻。

为此,今年6月4日,国务院了《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通知》,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必须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有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确保节能降耗目标的实现。预计各地政府可能会陆续出台水、电、油、气等价格上调措施。各地政府对资源性产品价格的上调,特别是燃气、水、电等相关产品及服务价格的上涨,会进一步影响到居民消费价格上涨。

第五,居民收入增加、消费稳中有升,需求对CPI上涨的拉动力在增强。考虑到去年以来机关事业单位大幅度提高工资,企业利润大增促使雇主和职工收入增长加快,股票与房地产等资产价格暴涨带来的财富效应,今年需求拉动CPI上涨的压力,可能要比前两年略大一些。

今年上半年,城乡居民收入出现了多年少有的快速增长态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4.2%,增幅高于上年同期4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13.3 %,增速高于上年同期1.4个百分点,高于一季度1.2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拉动居民消费增长加快。从历年消费增长的规律看,二季度一般是我国的消费淡季,今年则不同,一季度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4.9%,进入二季度增速进一步加快,4、5、6月份增速分别提升至15.5%、15.9%和16%。

第六,居民通货膨胀预期已经形成。按照预期通货膨胀理论,无论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通货膨胀,即使最初引起的通货膨胀的原因消除了,它也会由于人们的预期而持续,甚至加剧。央行2007年第二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居民对下季度物价预期仍不乐观,有超过半数(50.2%)的被调查者预计物价趋升,占比超上季度5.9个百分点,与50.8%的历史最高值,仅差0.6个百分点。

第七,货币投放过快,使潜在的通胀压力在加大。弗里德曼曾说过“通货膨胀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一种货币现象”,其含义是说,通货膨胀的机理和传导机制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只有一个,即货币供应量过大。2006年以来,与即期需求密切相关的狭义货币供应量(M1)增速不断加快,为总体物价水平的上升提供了宽裕的货币环境,从而带来通货膨胀压力。今年7月末,M1同比增长20.94%,增幅比上年末高3.46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高5.6个百分点。

第八,通胀压力笼罩全球,国际传导恐使中国难以独善其身。随着全球经济增长步伐加快,全球通胀压力也在加大。2007年5月份,世界通货膨胀水平上升至近7年来的最高水平,当月主要工业国家的平均通胀率达到2.8%,这主要是受到石油和食物高价格的影响。为此,各国央行行长及国际机构和投行的研究人员纷纷发出通胀预警。

前面我们分析,在当前的物价上涨中,CPI中的粮食价格上涨与PPI中的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具有较强的国际传导特征。预计国际市场石油和有色金属等原材料产品以及粮食价格的走高,将会对国内相关产品价格形成一定的影响。

篇8

截至2008年底,宁波在81个国家和地区设立892家境外企业和机构,其中,境外资源开发投资发展较快,总体呈上升趋势,投资额从最初的10万美元到2008年的7190万美元,增长速度非常快(见图1)。民营企业是境外投资的主体,占80%,以独资或合资新建资源加工厂为主,收购并购为辅,主要分布于非洲、东南亚,南美洲、大洋洲和北欧。在开发投资的众多资源中,矿产资源占80%,林业资源占6.7%,海洋资源占13.3%。矿产资源中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平分秋色,铜、铁、钴是开发投资重点。

但是,境外资源开发投资额与企业数在宁波市境外投资总量中占比较小。至2008年底,宁波仅有19家企业投资境外资源开发,投资总额11896.5万美元,占宁波企业对外投资总额的1.93%,相对于其他投资类别,排名最后。从运营状态上看,61%的企业能正常运营,其中13%的企业能持续盈利,48%的企业基本维持现状。另外39%的企业或面临倒闭,或出现利润明显下滑,或因其他原因尚未正常运营。

二、民营企业投资境外资源开发的制约因素

(一)资金制约

从宁波民营企业投资境外资源开发的状况看,之所以出现起步慢,无法投资大项目,或后续经营不佳的现象,最大的制约因素是资金不足,主要原因有四方面:

其一,投资额核准条件名亡实存,在源头上制约着企业的对外投资规模。2006年以前,审批部门在核准投资额时执行“企业投资额不能超过净资产一半”的规定。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正式实施,从法律层面取消了对外投资额的比例限制,但各部门操作不一,外汇管理部门审核企业境外投资外汇资金来源时仍按老办法,如宁波兴隆车业有限公司原打算投资2000万美元,但因净资产不够,只能投资800万美元,最终错失良机。

其二,融资渠道过窄,使企业投资后难以持续经营。目前,企业的官方贷款机构只有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两家,重国有企业,轻民营企业,惜贷现象普遍存在。宁波华州矿业投资有限公司在加蓬勘探到矿产后进入冶炼阶段,东道国落后的经济条件逼迫企业自行投入大量资金来建设基础设施,而向中国进出口银行申请的贷款始终未获批准。只能将大部分股权(开采权)忍痛卖给投资商,大大影响公司发展。

其三,财政支持覆盖面小,大多数企业难以获得。目前,国家对“走出去”企业的财政支持包括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境外经贸合作区发展资金、支持纺织企业“走出去”专项资金,主要形式为前期补助或贷款贴息,但“僧多粥少”现象十分严重。如2007年全国有1000多家企业申请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只有十分之一的企业能得到,其中中石油等国有大型企业又挤占了民营企业的得款空间,宁波已连续数年未获资金。当然,地方政府对这几类支持基金也会同比配套,如宁波市级和区级财政就根据投资额的大小给予3—15万元人民币的补助,而这对企业而言是杯水车薪。

其四,外汇和税收制度阻碍资金的有效运作。目前,外汇管理部门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放宽了资本项下的用汇条件,取消了境外投资外汇风险审查和汇回利润保证金制度等,但仍需对资金来源进行审查,自有外汇投资的仍需在外汇账户上存足对应金额外汇,对后续外汇投资和资金汇出仍需逐笔登记与核准等,依然阻碍着民营企业流动资金的有效动作。

对企业境外收入主要采用税收抵免等直接鼓励措施,加速折旧、延期纳税等间接鼓励措施涉及较少。这些政策虽然透明度高,但对于投资大、见效慢的资源类项目刺激效果有限,资产运营效率较低。

(二)行政制约

表现一,审批程序复杂。商务部在今年已出台《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并将于5月1日实施,原第16号令《关于境外投资开办企业核准事项的规定》同时废止,该办法大量下放核准权限,但国家发改委于2004年的第21号令《境外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仍在实行,对境外投资项目核准做出的具体规定与商务部标准不一,造成同一个境外投资项目两头申报,效率低下。行政部门间的权力制约使投资项目越大越难成功。2008年,宁波合盛集团已被宁波外经贸局批准赴俄罗斯投资建厂,但因注册资金过大(7000万美元)至今仍压在国家发改委,未获批准。

表现二,审批材料多且随意性大。行政部门随意或变相增加核准所需材料的现象频现,如对境外收购项目,需先备案(即先书面上报项目的基本情况)然后核准。

(三)人才制约

一是缺乏国际型的企业家。调研显示,民营企业“走出去”的动因之一是创办人具备国际眼光或在国际市场上建立了良好的私人关系,但在后期管理、决策与运营中这种企业家精神的效应减弱,小富即安、国际化管理水平弱等民营企业家的软肋开始显现。

二是缺乏复合型的国际化操作人才。对外投资的复杂性和国际性需要大批通晓金融、外语、科技、管理、法律、信息工程的复合型人才和高素质的稳定员工,但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的规模、财力和环境都无法吸引这些高素质人才,人才瓶颈从根本上制约了境外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支持服务体系薄弱

一是信息服务体系缺位。调研显示,民营企业获取东道国的信息渠道单一,主要以进出口贸易、商务考察和国外亲友介绍为主,缺少专业的信息与评估中介,企业由于获取信息不畅导致投资失误或延后的案例不少。

二是对外直接投资保险机制不够健全。目前,我国的海外投资保险处于起步阶段,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是国内唯一的政策性保险公司。承保对象主要惠及国有企业,承保范围仅涉及政治风险,即征收、汇兑限制、战争以及政府违约风险,未涉及海外市场风险。

当然,民营企业本身也存在问题,如内部治理不完善,缺乏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等。

三、加快中国企业境外资源开发投资的政策建议

当前,“走出去”的主客观条件已成熟,政府在借鉴其他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应从战略高度规划、管理、指导和支持境外资源开发投资。

(一)提高认识,形成境外资源开发投资的战略机制

投资境外资源开发是企业行为,更是国家的战略行为。应发挥新闻媒体的主渠道作用,如开辟“走出去”专栏,定期宣传“走出去”政策导向、成功典范和各国投资信息等建立对外投资的共识。应制定资源开发投资的远期规划,建立多元化资源合作与供应渠道,发挥外交为经济服务的作用,构建长效的支持服务体系。

(二)深入改革审批管理体制。加快核准进程

一是改革对外投资管理体制,理顺关系,归口一个部门核准管理。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2004年),除重大项目和限制类项目外,对不使用政府投资资金的建设项目,一律实行备案制,淘汰审批制。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真正落实企业投资自。

二是提高核准效率。放宽核准条件,彻底消除投资额与企业净资产间的关联;简化手续,减少申报材料,可要可不要的材料坚决不要,不随意增加材料;确立具体可量化的审批标准,对材料的必要性和繁简度在部门间实现统一评价;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加快核准进程。

三是根据中国外汇储备现状,相应改革“宽进严出”的外汇管理政策。如取消境外投资外汇资金来源审查或先规定取消的时间限额,放宽境外企业利润汇回等限制,简化对外担保的审批和履约核准手续,消除境外放款资格条件和资金来源的审查要求,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外汇便利。

(三)加大金融、保险、财政支持力度,完善税收鼓励政策

1充分运用金融创新,构建双层三位的金融保险支持体系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政府提供政策性金融和保险至关重要。中国应充分运用金融创新,尝试构建国家与地方相结合,政府与企业、银行相结合的双层三位支持体系。

第一层,国家应增加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资本金,增加贷款额度,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合理扩展贷款贴息和保险的规模与范围。不但在“走出去”的初期,更要在后期加大政府财政支持的力度,对民营企业不但要“扶上马”更要“送一程”,真正显现支持效果。

第二层,作为地方政府应结合国情市情,通过金融创新构建政企银三位一体的合作模式。首先,政府整合服务资源筛选优质企业推荐给金融机构获取贷款,并做好后期跟踪服务,借银行之力振兴企业;银行通过财团贷款或企业联保等多种形式支持企业,借政府之力降低风险。其次,建立风险补偿基金。由银行“出让”部分贷款上浮利率的利润和政府的一部分财政补贴组合,为银行提供风险保障,同时弥补资源获取型ODI周期长、见效慢等项目劣势。第三,政策性金融机构实行项目贷款制。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简化手续,提高服务水平。第四,降低保费,增加保险品种,拓展高风险国家(地区)的保险业务。

2完善税收鼓励政策。

结合新一轮税制改革,制定独立的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税收鼓励政策,尤其加大境外资源开发投资的优惠力度,增加设立亏损准备金、加速折旧等间接鼓励措施。建立健全与资源丰富国家的税收协调网络,避免重复征税。并以信息化建设为基础,提高税务机关的纳税管理水平。

(四)以境外投资促进机构为服务主体。形成服务体系

学习外商投资促进中心的做法,成立境外投资促进中心。设立“境外投资业务咨询专窗”,将外经贸、海关、商检、银行等境外投资所涉及和全部行政部门归口咨询,实行首问责任制,使企业在遇到困难时的第一时间得到服务,减少“关系”成本。

中心主要职能是:提供人才培训与引进,成立人才服务中介;为企业提供境外投资项目的信息咨询;提供经常性投资业务培训;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国内外投资活动,推动企业与外方的联系;提供行业协会的办公场所,以第三方力量整合“走出去”优势。

(五)建立健全符合国际惯例的对外投资法律体系

建立完善一整套法律体系。包括最基本的《对外直接投资法》及配套的单行法,如《对外投资保险法》《对外投资企业所得税法》《对外投资审核法》《对外投资外汇管理法》等,加快制定《对外收购法》,填补法律空白。

四、企业对策

一是采用多种措施,全程控制投资风险。投资前要注意了解投资国当地情况,尤其是人文风情、生活习惯、劳工政策等社会约定俗成的规定,尽最大可能地做好调研与评估工作。要正确选择投资路径,积极进入周边亚太地区、中亚和俄罗斯市场,适当参与非洲市场,密切关注中东地区。可灵活开展商业运作模式,采用独资、合资、兼并或收购等投资形式。投资后,通过增加当地员工的持股比例、采购当地原料配料、关心当地公益事业等本土化策略弱化投资风险。

二是国内外业务联动,优化资源配置。调研显示,国内外企业间业务联动是经营成功的经验之一。境外企业供应给国内稳定的资源、信息和生产管理经验等,而后者为前者提供技术和设备、后勤保障、国内销售渠道、资金和国内需求信息等,两者相得益彰,使资源配置最优化。

当然,企业还应在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多渠道融资、加强资本运营等方面增强企业竞争力,尤其是民营企业更应考虑建立战略联盟,形成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优势。

篇9

北京市宣武区近日出台政策,打破企业“法定代表人”必须是失业人员才能享受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的限定,将所有中小企业纳入贴息范围。政策规定,对失业人员自主创业或失业人员与他人合伙开办小企业的,只要吸纳一定数量的其他失业人员,都将得到小额担保贷款的财政贴息。同时,区财政拨出专款扩大小额担保贷款的贴息范围,加大对失业人员创业和中小企业吸纳失业人员的支持。扩大后的贴息范围包括:一是失业人员开办个体工商户所经营的范围未超出国家限定的贴息范围,但又不便界定的项目,经区劳动保障部门审核批准后给予全额贴息。二是失业人员自主、合伙创办小企业,企业招用本区失业人员达到3人以上、贷款额度在20万元以内的,给予50%贴息。三是企业招用本区失业人员达到20人以上、贷款额度在50万元以内的,给予100%贴息。

澳门

澳门特区政府行政会完成《修改中小企业信用保证计划》行政法规,中小企业可获提供的信用保证额,由50%调升至70%,上限由不超过150万元增至不超过350万元。该项法规规定,有关中小企业专项信用保证计划则维持不变,并简化了申请程序,减少申请需要填写内容。新法规完善评审机制,有过半数法定评审委员出席可作出决定,对申请作出审批。行政会发言人表示,特区政府修改计划的目的是协助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应对金融海啸。特区政府十分关注中小企业的发展,也十分重视此项信用保证,如有需要,会透过法律的程序,将此项计划的金额增至35亿元。

福建

从福建省经贸委获悉,福建省已经开展2009年电子商务重点项目和商贸企业配送中心建设专项项目申报工作。对年度电子商务重点示范项目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每个项目平均奖励30万元;对商贸企业配送中心建设专项项目则采取无偿奖励的方式,重点扶持配送中心新建或改造项目,奖励数额原则上不超过项目投资总额的10%,每个符合条件的新建或改造项目可获得15万~30万元的补助。项目申请企业可先向所在地县级经贸部门提出受理申请,并联合当地财政部门向所在设区市经贸、财政部门报送。报电子商务重点项目的类型应为福建省产业集群、支柱产业、特色产业或城乡民生服务,能发挥行业、地区龙头带动作用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项目,特别是行业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龙头平台、城市家政服务龙头平台。

甘肃

甘肃省出台措施,选择23户重点工业企业,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确保重点工业企业发展速度、上缴税金和项目投资额等三项指标明显增长。同时,甘肃各市州、各县市区也选择本地重点工业企业给予支持,通过层层抓重点,推动全省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甘肃省相关部门将利用财政贴息和银行贷款等手段对重点工业企业筛选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有助于提高竞争力的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同时,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确保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尽早投产达产。为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甘肃省将充分利用银行贷款融资、企业债券等手段,每个季度组织一次重点工业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具体对接,着力支持重点工业企业发展。在重点工业企业及时提出流动资金和项目建设资金需求后,各金融机构将优先保障重点工业企业资金需求。按照“三个确保”,即工业企业确保产品质量优良,确保价格优惠,确保服务优质的要求,甘肃有关部门组织项目业主单位和有关企业每月进行对接,逐项督促落实重大项目互保共建措施。

江西

从江西省政府获悉,江西中小企业可申请无偿资助和贷款贴息,单个项目最高可达300万元。据悉,首批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轻工、纺织、电子信息行业中小企业的结构调整;中小企业为装备制造、汽车、船舶、钢铁、有色金属、石化行业企业生产配套产品的专业化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物流企业仓储条件改造和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重点支持中小企业创业环境改造和增加就业岗位的中小企业技术改造;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开展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服务项目。

湖北

湖北省武汉市今年将把需要融资的中小企业集中“打包”,发行约2亿元的信托理财产品,通过销售给投资人筹集资金,为中小企业开辟一条新的融资渠道。据悉,将筛选出一批优质的中小企业,通过担保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作保,共同发行一种类似于大企业发行的企业债券。该产品期限两年,企业年付息约7%,略高于同期银行贷款5.4%的基准利率。此项信托产品最快今年夏天即可完成审批手续,在武汉地区银行发售,发售后按企业融资申报额,把钱划给企业,企业两年后还钱。发行信托虽然使中小企业摆脱单一依赖银行融资的渠道,但仍需企业提供担保。此前,全国仅有杭州、合肥两市发行过类似信托产品。

山东

为帮助贷款到期经努力筹集仍难按时偿还的中小企业还旧贷新,防止资金链条断裂,保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山东省荣成市政府设立1亿元企业临时还贷扶持资金。为管好用好扶持资金,确保资金安全,提高使用效益,荣成市政府同时制定了《中小企业临时还贷扶持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对申报范围及条件、扶持资金的额度和期限等作了界定。凡是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在荣成市登记纳税的企业皆可申报:2008年在荣成纳税总额超过100万元;被国家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被省级认定为中小成长型企业;拥有省级以上名牌或著名商标、驰名商标;2008年出口创汇超过100万美元;经市政府批准的其他企业。《办法》还规定,符合申报要求的企业,应同时具备下列资格条件: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财务管理制度健全;经济效益良好;会计信誉和纳税信用良好;经过贷款银行确认,正在办理还旧贷新手续,并出具符合续贷条件的证明。中小企业临时还贷扶持资金原则上一次不超过1000万元,扶持资金使用期限为1至10个工作日,10个工作日内还款不计利息。

篇10

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四次通货膨胀及湖南对外贸易情况分析

1.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历的四次通货膨胀概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四次通货膨胀分别为从1988年开始的延续到90年代初的严重通胀,其通胀率为18%;1993、1994年的严重通货膨胀率最高达21.7%;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的温和性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率为3%左右 ;从2008年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开始蔓延的通货膨胀,通胀率为6%

2.20世纪90年代以来四次通货膨胀中湖南对外贸易的情况

在通货膨胀的四个阶段,湖南的对外贸易情况有以下几个特点:

(1)湖南省的出口总额在通货膨胀时期总体上是下降的趋势。在通货膨胀年份即四个通货膨胀阶段,出口总额都会有一个下降的趋势,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通货膨胀带来的物价上涨,货币贬值,出口商品的竞争力下降。

(2)湖南省在通货膨胀严重的年份进口总额有明显于其它年份的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是由于我国的通货膨胀形势使得国外商品的价格优势和竞争力增强,当国外的商品相对于国内的商品具备这种优势,进口商会选择更具竞争力的产品,那么进口总额就会会增加。

(3)湖南地区生产总值与外贸进口依存度在通货膨胀阶段呈同向趋势。外贸进出口依存度是反映一个地区的对外贸易进出动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依赖程度的经济分析指标。从最终需求拉动通货膨胀的角度看,该指标还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外向程度。90年代以来,湖南省对外贸易得到发展,对外贸易依存度也有所上升。虽然湖南有一定的贸易顺差,但是作为一个内陆省份要发展经济就要走上外向型经济发展道路,随着贸易顺差的减小将给湖南的拉动型通货膨胀带来影响。

二 、通货膨胀对湖南对外贸易影响的机理分析

1.通货膨胀通过国外商品的价格传导途径对湖南对外贸易的影响

从国外商品的价格传导途径看,前些年,我省对外商品出口连续走高,对外贸易连年出现顺差。主要是由于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如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国市场需求的增加。我省的主要进出口伙伴是美国,韩国,日本,欧盟等国和地区。这些活跃的市场与地区对对外贸易中拉动出口增长有很大的影响作用。由于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我国的主要价格指数都处于偏高位运行,出口成本的增加导致了出口总额的下滑。

我国通货膨胀具有结构性特征,即上游产品价格增幅较大,下游产品增幅较小。价格上涨趋势向下游传导时显示出一定的阻碍效果。如今,湖南已经形成依靠出口为主导的工业化、高储蓄率的货币、净出口和固定投资拉动的通货膨胀模式。湖南的进出口总额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下滑的趋势较明显。同时在一系列出口政策变化以及升值等影响下,有出口下降程度显著。净出口额的滑落的现象。固定投资比例的增加虽然并没有使得湖南省的对外贸易严重的紧急衰退,但是固定投资的份额在不断的增加,这表示着投资的持续增加将导致大量的产能过剩和不良贷款问题。短期内的投资过热虽然会引发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更加趋于严重。

2.通货膨胀通过成本传导途径对湖南对外贸易的影响

成本传导途径的传导机制是:由于国际市场上石油、原材料等价格上涨,导致国内这些基础产品的输入价格增加,从而引起国内的价格上涨,并最终引发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目前国际油价已创新高,达104美元/桶。高油价进一步拉高了通货膨胀预期。自2003年开始,全球经济就处于一种扩张的态势,流动性开始逐渐过于剩于,国际市场部分商品和服务价格也已出现了大幅上涨。湖南省进口贸易中的原料和燃料等初始生产要素是国内无法自产而又必需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小。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会提高厂商的生产成本,引起物价上涨,会对国内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也将使得商品的出口价格上涨。对外贸易企业的劳动力的生活成本会随着通货膨胀的加剧而要求更高的工资补贴。这对于外贸企业来说是一项较大的支出。特别是我省现在的出口一般是以制造业产品为主,劳动力的缺失会导致对外贸易的停顿.

三、通货膨胀对湖南对外贸易的影响分析

1.通货膨胀对湖南进出口总量的影响

(1)通货膨胀对湖南出口总量的影响

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出现通货膨胀的1994年出口总额比上年出口总额减少了3.25亿美元。而其他出现通货膨胀的年份,虽然没有直接的进出口额的下滑,但实际上却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达到相应的进出口水平,这说明了通货膨胀对出口相关的贸易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以2008年的通货膨胀为例分析, 2008年湖南省的进出口总额是84.09亿美元,而2010则下降到79.5亿美元。下降了4.59亿美元。我省主要的出口贸易方式是一般贸易,其对成本价格敏感;2008年的主要出口贸易行业是钢材行业和有色金属行业,这些行业成本受原材料等初始生产要素的价格影响大。

(2)通货膨胀对湖南进口总量的影响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四次通货膨胀所对应的年份结合表一来分析。

从四个通货膨胀阶段所对应的反映湖南省进口总额的图3来看,四个柱状图基本成v字形态。这些数据反映的是通货膨胀之后的年份进口水平低于通货膨胀的时期。1988年1989年的湖南进口总额分别高于1990年0.6亿美元和0.5亿美元。1994年到1995年也高于通货膨胀后的1996年1.12亿和0.96亿美元。2004年的数据显示湖南的进口总额高于2006年的2008年的湖南省进口总额是41.61亿美元,而到了2010年湖南进口总额猛增了25.69亿美元达到了67.5亿美元,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7.2%。这与之前未出现通货膨胀的年份的进口缓慢态势有很大的不同。这是由于国内的通货膨胀使然。

2.通货膨胀对湖南对外贸易产品的影响

2008年到2010年的通货膨胀时期,湖南省出口行业及所占比重都有一些变化,钢材行业由2008年的占总出口额的22%下降到2010的所占比例的15%,未锻造锰产品则是由2008年占湖南省的出口的5%到2010鲜少出口。虽然湖南省总的进出口额是增长的,但是在通货膨胀的影响下,出口已不是拉动通货膨胀、发展对外贸易的强势增长点。

在进口的行业产品方面,机电产品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经过2008年以来的通货膨胀形势,机电产品的份额下降了5.91%,但是其他产品2008年到2010年的比重增加了20.61%,这说明在通货膨胀的形势下,进口产品的种类增加,进口份额逐渐趋于平衡。2008年占湖南进口产品第二位的铁矿砂及其精矿到了2010年有钢材产品所替代,钢材产品2010年占进口比重的15.01%,其原因可总结为国际原材料和铁矿石价格的上涨,进口铁矿石等初级产品的成本大幅度提高,转而进口钢材成品更具有价格优势。湖南进口产品中的高科技术产品的份额也有增加,增幅0.6%,这是由于进口高科技术产品由于中国物价的上涨具有了价格的竞争力会带来进口额度的增加。

四 、当前通货膨胀形势下加快湖南对外贸易的应对策略

湖南经济作为中国整体经济的一部分,在当前通货膨胀的前提下,其影响是必然的,也是难已规避的,只有正视。积极探寻在国际经济条件下的地区发展经济的策略,尽量减少因通货膨胀对地区经济的发展影响,是我们的唯一选择。

1.加快湖南对外贸易的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

通货膨胀对对外贸易中的影响中有抑制出口的影响,只有具有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的产品才能较少的受到波及。湖南省的进出口产品主要以机电产品为主,出口行业所提供的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所占比例很小。 因此,我省要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鼓励和引导具有知识产权的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大步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同时要应对通货膨胀的风险,抓住机遇,扩展贸易空间。

2.完善出口措施减轻通货膨胀对出口的抑制

通货膨胀进一步优化出口退税政策,鼓励省内企业出口,鼓励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降低出口风险。同时调整出口补贴的方向,将出口补贴的重点转向产品价值链的研发环节,调整现行的科研和技改政策,推进省内企业的技术和产品创新,促使湖南省产业获得动态的比较优势。应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建立与国际市场同步的价格体系和适应目前市场经济运营环境的价格运行机制。同时也要加强对出口企业的协调与管理,避免因通货膨胀而引发贸易摩擦,导致出口市场和效益的流失。要强化对外贸易中中介机构的功能,为出口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应提高现有行业协会的服务功能,建立和完善涉外服务体系,同时加强外经贸管理部门及海关、外汇、保险、银行、商检等机构的网络化建设。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企业、高新技术产品研发项目给予各方面的协助。

3.加强国际经济监测及预警

要应对通货膨胀对商品价格的影响,主要是要加强对国际市场价格波动、主要商品进出口数量与价格的监测及预警工作,充分发挥进出口对供求总量平衡与结构平衡调节的作用。我省以往的价格调控主要是局限于国内市场,对国际市场价格波动以及进出口数量与结构的变化对国内市场供求总量与结构平衡的作用重视不够,以至于对外贸易没有很好地起到调节国内市场供求关系和平抑国内价格波动的作用。

4.控制物价建立价格调节机制

为了防止通货膨胀对进出口商品的不利影响,需要建立一个物资储备和价格调节基金制度。主要以控制国内市场价格为主,同时防止国际市场的突变,以期减少对国内价格的影响,并根据国际市场的供应和需求进行调控。由于世界经济日益一体化,通货膨胀将影响国内市场供求平衡和价格稳定,会对湖南省内市场造成在冲击。为了确保国家的经济稳定和政治安全的食品,石油和其他重要的战略物资,建立健全物资储备基金制度和价格监管,以防止国际市场供求和市场价格在国内市场的变化引起的较大的影响。

5.加强金融对湖南外贸的服务和推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