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目的的核心范文
时间:2024-01-05 17:44: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目的的核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思维训练 通识教育 教学目标
一、前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逐渐受到我国大陆教育界的关注和重视。人们在对传统高校教育由市场主导,过于强调专业、职业教育,致使大学沦为“制器”之所进行反思的时候,也期望通识教育能重新回到人的本位、为培养“完整的人”提供一个现实路径。但是,从通识教育的历史实践来看,它并无一个恒定不变的教育模式。那么,在这些不同呈现的教育模式下,到底什么才是通识教育所要解决的核心教学目标?它又何以达到培养“完整的人”的目的?
二、通识教育是文化素质教育在高教领域的理念深化
1.通识教育的概念与主要理念
所谓通识教育,也称普通教育,它是指对所有大学生普遍进行的共同内容的教育,其目的是要将受教育者作为一个具有主体性的、完整的人而施以全面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在人格与学问、理智与情感、身与心各方面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在近现代大学中,通识教育是一个与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相对应的概念,它是对高等教育专业化导致人的片面发展的一种矫正。19世纪以来,为了适应日益精细的社会分工的需要,高校学科、专业也越分越细,高校的教育功能被逐渐窄化为高效、专门地培养某一社会领域的生产力,却忽略了其也应促进人本身发展的功能发挥。片面强调专业、职业教育导致了大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学科本位以致思维狭隘、偏执,人文情怀下降等一系列问题,而通识教育所要解决的则正是这些问题。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突破单一专业、职业教育的局限性,避免狭窄专业、职业教育对人的异化,培养“完整的人”。
2.通识教育是文化素质教育在高教领域的理念深化
通识教育的概念自引入我国以来,教育界常有将其等同于“文化素质教育”使用的情况。但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两者并不能完全混淆等同,虽然它们在很多地方具有相似点。比如说,这两者所关注的都是现代社会人的片面发展的问题,所追求的都是人的完整、均衡发展,体现了对人的终极关怀。但在如何实现人的完整发展以及由此展开的具体教育实践上,这两者又不完全一致。比如说,文化素质教育是一个本土性的概念,这一概念首先兴起于我国中小学而非高教领域,它最初是与“应试教育”相对应使用,主要针对的是中小学唯升学是举与唯书本为纲的弊端,以及由此导致的学生高分低能、知识面狭窄等现象,它最初倡导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后来则逐渐延伸到对学生综合素质均衡发展的关注。1995年,教育部开始在部分高校进行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高校才逐渐引入了文化素质教育的理念与实践。从我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来看,它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人的“素质”,而究竟哪些又是作为人必备的基本素质?至今人们对这个问题仍然存在争议,但总体而言,我国教育界对人的“素质”采取了并列分解的方式,即认为人的综合素质是若干分类素质的总和,如1998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就提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目前人们较多达成共识的是,学生在必要的书本知识之外,还应具备德、体、美、劳等各方面的素养。
就通识教育来看,它的特点在于强调“识”与“通”,即能形成见识与智慧的通性,而这一通性能为人理解世界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奠定基础。也就是说,通识教育更鲜明、侧重于对人之精神世界的关注。通识教育所要达成的“完整的人”,主要是指人在一技之长以外,更有博雅的情怀、通融的精神、深刻的思维能力与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它的核心是要主导人树立正确的态度、价值观和形成有涵养的精神、气质。就总体而言,文化素质教育更注重人的发展的宽度,通识教育则更注重人的发展的深度。同时,就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而言,文化素质教育提出了人的综合发展的各种素质,但对各个素质并无精细、确定的目标,通识教育则较为精细地指向了人的见识与智慧的发展。因此,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相比较,两者既有在追求人完整发展这一终极关怀上的一致性,同时也具有自己各自不同的理念特征。在某种程度上,通识教育在我国的推行,是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文化素质教育在高校领域的深化。“文化素质教育体现在实际上就是通识教育”、“只有实行了通识教育,才能真正地实现文化素质教育。”
三、思维训练是高校通识教育的核心教学目标
1.西方通识教育实践
培养“完整的人”是通识教育的恒定理想。但在如何培养“完整的人”这一问题上,通识教育并无一个固定的模式。从历史的视角看,通识教育的实践也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一般认为,古希腊雅典的自由教育是西方通识教育的滥觞。自由教育的目的在于摆脱外在技术、技能的功利与实用,陶冶人的情操与道德、以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从当时雅典的教育内容来看,它主要包括“三艺”和“四艺”,所谓“三艺”是指文法、修辞学、辨证法,“四艺”是指算术、天文、几何和音乐,它们的目的都在于对人的心智、思维进行训练而不是为生存的技术之道作准备。13世纪以后,欧洲相继建立了中世纪大学,七艺(即三艺与四艺的合称)或三艺仍然是当时大学的主要教学内容,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15世纪末。从15世纪末开始,在人文主义思潮、宗教改革运动和科学革命的影响下,以前大学中“七艺”的教学内容下移到中等教育阶段进行,高等教育机构则主要围绕学科或专业设立专门的院校。
1829年,美国博德学院教授帕卡德首先使用了“通识教育”一词。与专业、职业教育相对应,自此出现了近、现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而此后美国有关通识教育的讨论和实践始终成为了世界范围内的典型范本。1945年,在校长科南特)的主持下,哈佛大学发表了著名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提出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完整的人”的标准即是能有效地思考、清晰地交流、明确地判断和正确地辨别普遍性价值。20世纪50~70年代,哈佛大学进行通识教育改革,提出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教养的人。以后,美国国内许多大学都相继创建了具有本校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这些课程的共同目的是,不是为学生将来从事某种具体职业做准备,而是为了把学生培养为一个合格的“人”与“公民”,即无论学生将来从事什么工作,他们都首先应该在多元世界中具备广博的视野、丰富的学养、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上,美国的通识教育主要有四种课程类型:一是分布必修型。它要求学生在不同学科领域(通常涵盖自然、社会和人文学科)分别修习相应的课程门数、获得规定的最低学分数,以对各学科知识有广阔的了解。二是名著课程型,也称“巨著课程型”。这一类型课程的代表是20世纪30年代赫钦斯在芝加哥大学推出的“名著教育计划”,赫钦斯坚信大学教学不应为市场所左右,而应以经典阅读的方式教给学生作为人的永恒价值,他为此整理列出了一系列的经典书目。三是核心课程型。它于20世纪70年代末大量出现于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中。这一类型的课程主要是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综合性地向学生提供相关知识背景。四是自由选修型。这类课程设置主张提供给学生丰富的自由选修课程,以发展学生以兴趣为中心的独特个性。
2.思维训练是高校通识教育的核心教学目标
需要注意的是,西方在由自由教育向通识教育演变的发展过程中,人的思维与心智训练始终是其核心的教学目标。如早期古希腊“七艺”的教学内容就是自由教育这一理念的典型代表,又如19世纪自由教育的倡导者纽曼提出自由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心智的发展,“自由教育和自由探索就是心智、理智和反思的操练活动。”而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几乎所有大学都强调通识教育课程应贯穿“批判性思维”的教学目标。所谓“批判性思维”是指人们:能够辨别事物变化的模式、并能运用这个模式回答或解决问题;能够识别逻辑推理和思维过程上的错误;能够识别、去除不相关的信息;能够识别偏见、陈见和价值观对思维的影响;认识到一个问题有多种解决方法。
我国大陆自20世纪90年代方始引入通识教育的明确概念,与经过漫长发展与积淀的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或者即使是与台湾、香港等地相比,我国大陆对通识教育内涵理念的认识以及现实中的实践探索都处于一个起步阶段。而且就大陆地区高校通识教育推行的情况来看,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也十分明显,重视并对通识教育有深入探讨、系统实践的主要是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研究型精英大学,真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并没有在普通本科院校广泛发展起来。不少高校都存在将通识教育完全等同于文化素质概念使用的情况,认为通识教育就是学生要学一些思想品德、音乐、美术方面的知识,就是要加强体育锻炼,或者说就是要多参加一些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等。本来,促进德、智、体、美、劳均衡发展也是当前高校教育应予迫切解决的任务之一,推进文化素质教育也是矫正唯专业为本、唯书本为纲的必要举措。但完全将通识教育等同于文化素质教育,实际上是弱化了通识教育自身的理念特色,这就是通识教育强调对人心智的训练,并通过这种训练拓展人的视野、活跃人的思维,以使人们对丰富世界有多纬的理解,并最终能使人更深刻地认识自己、社会与自然,从而成为一个健全、完整而非狭隘、片面的人。
同时,就通识教育的四种课程呈现方式而言,大陆最常见的是自由选修型课程,其次是核心课程型和分布课程型,还常常有将核心课程与分布课程结合起来,即将核心课程分布于不同领域板块、要求学生分别在不同领域板块选取规定的课程数,而名著课程型近几年也逐渐发展了起来。但就这四种课程而言,大陆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自由选修型课程,“因师设课”而非“因需设课”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就导致自由选修课完全成为杂乱无章的“杂烩”;同时,由于缺乏对教学目标的严谨设计,自由选修课也常常停留于“概论”、“欣赏”等浅层的教学内容上。而这样的自由选修课程是难以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的,
“这种做法根本不是通识教育……它只不过表明大学缺乏高水准的通识教育,人们所作的完全是些无聊的蠢事,是一些已经丢弃了的童年时代的儿戏。”即使在核心课程、分布课程与名著课程这几种类型中,人们虽然注意到了课程之间的逻辑组合以及课程教学内容的严谨性,但也依然存在问题,这就是对课程自身教学方法的忽略。从美国通识教育的经验来看,它十分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考、质疑的能力,比如哈佛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伦理辨析”类《上帝与道德》这门课就将其教学目标设定为“该门课程将考察上帝这个概念是怎样影响西方伦理观的”,而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则是引导学生在钻研《圣经》时思考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有人认为‘如果没有上帝所有行为都是允许的’而‘如果有上帝,人世间在伦理问题上就不可能有成就’?”但从我国大陆现行的通识教育实践来看,教师主要关注的仍是知识的灌输而非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究其原因,就是在于人们还没有认识到通识教育真正的核心目标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不仅仅在于对专业外知识的扩充。如果通识教育不能在实践过程中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那么学生即便能多储备一些知识、这些知识也无法积淀为一种持久的素质,无法让学生对丰富世界有足够的理解力、包容力,从而也就无从谈起让学生养成宽阔的视野、博雅的情怀,无从谈起让学生成为一个丰富的“全人”而非“单面人”。
参考文献:
[1]黄明东,冯惠敏.通识教育: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新走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3,(7).
[2][英]约翰・亨利・纽曼著.徐辉等译.大学的理想[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篇2
关键词:真实性;对话;《新概念》;《新目标》
教材在英语教育中非常重要。在中国,英语学习更多依赖教材对话学习和其语法阐释。因此教材应当反映真实的语言,学习者才能够真正了解如何与外国人进行日常沟通。最近几年,对话真实性研究吸引了很多学者的关注。由于《新概念》和《新目标》在中国学生中比较普及,那其中的对话真实性也确实值得探究。中外学者如Schmidt,张莉娟等都在此领域做过研究,但是没人比较过这两本颇为盛行的教材中对话的真实性。
一、对话真实性的概念
Roger T.Bell(1981)在《应用语言学导论》中提到,对话真实性大致体现在三个方面,句法方面,语义方面和语用方面。句法方面指对话中的语法的正确性。语义方面是观察语义连贯和模糊,即每个句子语义表达是否清晰,整个对话是否连贯。在语用方面,应注意可信性,可能性,和恰当性。可信性指这个情景是否可信?可能性指每一个参与者所扮演的角色是否可能?这些角色是否是我们所预期他们扮演的?恰当性指他们是否选择了符合语境的话语?
在本文研究的两个对话,来自于《新概念》的第71课和《新目标》8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这两课都与过去式学习有关。新概念中的对话有18句话,其中15句话涉及过去式。新目标中整个对话由15句话,其中9句话涉及过去式。数据分析主要集中在句法,语言和语用三方面。
二、对话对比
在《新概念》对话中,对三方面进行了研究。首先在句法方面,总的来说,这个对话涉及过去式的肯定和否定式,过去式的一般疑问和特殊疑问句以及间接引用,没有语法错误。其次在语义方面,对话描述了一个可恶的人一直打电话骚扰玻琳以及玻琳如何反应。对话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没有任何歧义句,并且整个对话是连贯的,最后在语用方面,参与者,背景和目的:玻琳和简年龄约25的未婚女子,两人是好朋友。这个对话可以发生在朋友相聚的任何场合,她们在谈论她们对一位男性朋友的看法。
这个情境是可信的,因为朋友之间经常会谈论对他人的印象当她们第一次遇见一个人,并且有问有答。参与者所扮演的角色不太可能。因为当一个人向她的朋友倾诉最近坏状况时,她更希望得到别人的建议。朋友也经常给出建议或对此进行评价,而不是像简那样一直在发问而没有给出任何的回馈或建议。当玻琳说“I said ‘this is Paulines mother,please dont telephone my daughter again!”,这其实是此次对话的,而简表现得却是很平静。换做别人也许会说“how bright you are!”或“did you really do that?”这个对话的语言不是很恰当。从语言功能来说,两人在交换意见时,她们的谈话方式并不丰富。她们经常使用这样的句型“he telephoned again” “did he telephone again?” “what did somebody say to him?”。这个对话有18句话,其中 “he telephoned again…”出现4次,“did he telephone again…?”出现2 次,“what did somebody say to him?”出现2次.telephone 在9种不同的句中出现了9次。这个频率明显超过了平常词汇的使用。在日常交流中,我们不会再相邻的几句话使用同样的词汇。一些其他形式也经常使用,如he called again,the phone rang again,To get sb.on the phone等。因此,这个对话不是很可能,很恰当。因此,在语用学层面,对话中存在一些不恰当的现象。在日常交流中,我们不会这样使用语言。这个会话显得很机械,很多可供选择的表达方式没有得到体现。
《新目标》中对话分析如下,首先在句法方面,对话中没有语法错误。其次在语义方面,对话是关于两个朋友在谈论上个月的假期。对话按照打招呼-提及话题-评价假期-问对方假期-谈论对方的假期。因此意义是连贯的且没有歧义。最后在语用方面,参与者,背景与目的分别为海伦和里克(同学或同事),度假回来刚刚见面。这个对话可能发生他们相遇的任何地方。两人在讨论他们是如何度过假期的。
首先,这个情景是可信的,每次度完假我们会和朋友或同事谈论自己的假期。其次,每个参与者所扮演的角色也是可能的。两个朋友很长时间没有见面,他们会互相交换信息,讨论他们最近所发生的事。最后,语言运用也是非常恰当的。在实行询问信息,评价以及问候等功能时,对话没有限定于一种形式,也涉及其他的形式。与《新概念》中的对话相比,《新目标》教材中的对话更加自然。然而,对话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其中没有涉及足够的可供选择的表达形式,其核心仍然在形式的练习。事实上,也许编者考虑到学习者的能力,只给出了基本的形式,但是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能力而给出一些其他的表达方式从而使外语交流表达更自然。
通过对比可以得出,《新概念》中的对话句法正确,语义正确但是语用错误。因此对话仅用于练习语法形式,并不灵活真实。而在新目标教材中,对话是句法正确,语义正确,语用上也相对恰当。对话在注重语法形式练习的同时,相对来也说比较真实。但对话的真实性仍比不上自然发生的对话,这需要教材编写的学者和老师进一步的提高。在英语教学中,形式固然重要,但真实性也要进行相应的关注。
三、结论
总而言之,教材中的对话比新概念中的对话相对较自然,但是还有提升的空间。对话真实性与跨文化交际中英语运用有着很大的联系。本文对教材的编写以及老师的授课方式提供了一些借鉴。(作者单位:长安大学)
参考文献:
[1]Bell,R.T.An Introduction to Applied Linguistics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London:Batsford Academic and Educational Ltd,1981.
[2]Schmidt T.Authenticity in ESL,a study of request.Carbondale:Southern Illinoise university,1994.
[3]新目标(2013)学生用书八年级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道德教育;目标;内容;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9-0048-02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所以社会对于高职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在选择高职学生的时候,首先考核的是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由于受到现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观的树立存在着一些困难。所以,高职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教育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着直接的联系,根据教育的社会性质能够确定高职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新形势下,国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新形势下,高职学校进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标的确定应该与国家发展需求达成一致,也就是说高职学校进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为了使高职学生具有与时代相符的思想道德品质。
一、新形势下高职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
明确高职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的基础,也是检验高职学校进行道德教育效果的理论依据。所以,确定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当前的新形势,高职思想道德教育应该确立合理的目标。
1.高职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标。高职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完成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才,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产生了教育。所以,教育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着直接的联系,根据教育的社会性质能够确定高职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新形势下,国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为了实现这个理念,首要任务是提高社会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平,从而提高全民的综合素质。由此可以看出,新形势下,高职学校进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标的确定应该与国家发展需求达成一致,也就是说高职学校进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为了使高职学生具有与时代相符的思想道德品质。而且,在未来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保证学生是国家的优秀的接班人。
2.高职思想道德教育的宏观目标。高职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服务于政治。思想道德教育能够发掘学生中善良的因子,同时能够将这些善良的因子进行正确的指导以及弘扬。同时思想道德教育还能够对不良的因子进行批判和摒弃。所以,高职思想道德教育需要正确指导学生辨别人性的真善美。高职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正确的对其指导,从而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新形势下高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宏伟目标应该进行正确的确立,主要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树立共同的理想,培养出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3.高职思想道德教育的微观目标。中国的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其中中华传统美德是最为重要的优秀因子。中华民族一直讲究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这些与时代精神完美的结合,这些要求依然是社会主义社会人们追求的价值取向以及行为准则。由此可见,新形势下,高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应该借鉴我国的优良传统美德,培养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踏实的处事风格,诚实做人。除此之外,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时候,应该充分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并且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根据上面介绍的关于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来确立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的内容应该依据社会核心价值体系。这其中主要包括拥有着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先进的精神,同时还包括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以及共同理想和的指导思想。所以高职学校在进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时候应该坚持以老师的良好示范带动对学生的正确的教育,从而实现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整体提高。对高职学校的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除了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之外,还应该注重学生理想志向的教育。学生只有明确了自己的理想和志向,才能够有进步的动力。尤其是即将步入社会的高职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定位对于高职学生以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树立了目标,才能够激发出学生内心的斗志,朝着预想的目标前进。所以在高职学校内应该充分结合社会实际,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优势,正确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志向。心理健康教育也是高职学校进行思想中职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所有的有生命的人的存在,都应该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良好的心理是每个高职学生都应该具备的,因为良好的心理能够保证心境的愉快,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等。高职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建设的关键时期,很容易受到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的影响,导致心理健康出现不良的现象。所以自我调节能力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学生拥有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那么学生在遇到挫折或者是困难的时候,能够进行自我调节。但是如果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很差,心理承受能力也就比较弱。当下。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问题频频出现,这对高职学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学生应该在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的学生身上学习到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从而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新形势下高职思想道德教育的实现途径
1.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传统的高职思想道德教育的观念并没有树立服务的意识,所以传统的观念已经不能够满足现在高职思想道德教育的需要。所以应该树立服务的意识。高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也就是说坚持以学生为核心的原则,处处为学生着想,坚持一些为了学生的工作宗旨。这充分体现出学校的服务与关爱并存,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想学生所想。学校应该始终把学生的需要当做自己的服务宗旨。一切以学生为主,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性,所以不同的学生,要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及时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心中所想。然后对学生做好思想道德教育,使思想道德教育真正做到面向人人,服务人人。在进行高职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学生才是主体。提高学生的整体思想道德水平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所以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合作的关系,学生和老师之间可以积极的互动,发挥双方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的发展。传统的思想道德观念比较单一,不适合当今思想道德教育的需求。所以应该改变传统的思想道德教学理念。进行全过程、全方位以及全员育人的新观念。高职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应该与时俱进,符合时代的发展,所以,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应根据社会需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把一些先进的思想加入到教学过程中,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2.完善教学方式。传统的思想道德教学的方式和手段比较单一,并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所以,新形势下,应该进行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完善。应该根据高职教学的特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同时还应该在教学的内容以及形式上进行创新,保证学生学习到的内容来源于教材,通过课堂授课的形式,所有的知识被学生所掌握。心理健康辅导是高职学校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所以要多安排院的心理健康辅导,兼顾班级辅导。并且定期地为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讲座。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可以跟进学生心理动态的发展,发现问题,并且采取正确的措施来解决问题,为学生以后的发展给出正确的指导。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高职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应该利用网络技术平台,创建一些绿色的网站或者是关于思想道德教育的交流平台,学生可以通过网上互相交流与沟通,一方面可以实现教育形式的更新,另一方面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可以通过网上的交流,提出自己的困惑。由专业的老师组成的团队专门为学生解决各种问题。从而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指导。
3.拓宽教学方式。虽然,老师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新形势下,应该拓宽高职思想道德教育的实现路径,应该发挥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作用,不能够一味的依赖老师。老师与其教给学生知识,还不如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所以,学生发挥自我教育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除了进行自我教育之外,还应该发挥榜样的作用,组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活动,从而选择综合素质高的优秀学生作为榜样,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思想道德的热情和积极性。
四、结语
总而言之,新形势下,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所以,应该明确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再根据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正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研究的几个重要问题[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02).
[2]黄敏侠,公燕燕.高职院校学生人际关系的现状、成因透视及对策分析――以西安地区高职院校为例[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05).
[3]赵斗禄.民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低效成因分析及对策探讨[D].重庆师范大学,2009.
[4]程道光.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及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0.
[5]杨婕音.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问题探究[D].山东大学,2010.
[6]李琴,汪永智.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中职学校职业道德课程体系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5).
篇4
基于以上的认识与理解,我写下了这样的一个题目。不言而喻,当前的无锡教育,少了“成人”这一“核心”教育目标。何谓“成人”,就是成为一个品格高尚、身心健康的人。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目前的无锡教育只主导“成才”教育,不太重视“成人”教育。
放眼无锡教育,师资队伍人才济济,校园风景美丽如画,教学手段与时俱进——网络化、信息化等早已不在话下,教育资金更是没有囊中羞涩之说!如果来个纵向比较,过去的无锡教育与今天的无锡教育是没法相比的。如果来个横向比较,无锡教育就是跟那些最发达地区的教育来比,也是毫不逊色的;如果是跟那些欠发达地区或者贫困地区相比,那就简直可以说是遥遥领先了。
既然人力、物力、财力如此丰沛充裕,那么,按理来讲,有这样优质的教育条件和教育环境,无锡教育应该什么也不少了。可事实并非如此,在教育的本质问题上,各级各类学校和各个家庭都把“成才”作为教育的核心目标,却把“成人”排在了其次,有时甚至到了可有可无的地步。
在这样的教育目标主导下,无锡教育一道道独特的风景出现了:
平时,学校各种练习、测验、摸底、统考、竞赛、等等检查学习成绩的形式不胜枚举。分数不仅成了学生的命根,也成了老师的命根。因为学校要评比,要评价老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
周六,你总会在公交车上碰到那些背着书包的学生,也总会在人行道上遇到那些步履匆匆的孩子。他们到哪里去?当然是学校,因为学校要在这上半天对他们进行文化补习、兴趣培养、技能训练等。
你再翻翻无锡当地的报纸,看看有多少的家教机构在招生信息。让人感到惊奇的是,这些家教机构竟然开办了半托和全托服务。于是,有些孩子出了学校不是回家,那么到哪里去呢?就到这些家教机构去接受辅导,做题,不断地做题。而那些在家里请家教的孩子,则不计其数。这样,在校上课,回到家里补课或者到家教机构去补课,就成了很多无锡孩子的学习方式。
看看招生情况。从幼儿园到小学,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哪一所有点名气的学校不是被学生家长踏破了门槛?到最后,门外还站着许多被“挤”出来的懊恼不已的家长。家长们为什么会为择校而乐此不疲?因为名校师资好,教育教学质量高,可以考高分,上名牌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路高分前进,当然最终会学业有成,好工作,好薪水,好生活……由此也想起了昨天看到的一则报道(3月28日《无锡日报》),说无锡有个六个月大的婴儿已经在报名上幼儿园了,园方还说报得迟了。据说明年还要面试,好像是要背诗。天哪,一岁半的小家伙连话都还说不清楚,竟然面试还要背诗!看了这样的报道,你说你的心里是个什么滋味?
看看书市。无论你什么时间到南禅寺书城去走走,买教辅书籍和考试资料的家长和学生总是最多,什么宝典、密卷之类的,都是学生和家长们的最爱。
说一说社会教育。消防局、环保局、卫生局、公安局、各大企业、科研机构、文化团体等社会教育单位,我们的学校请他们来做了几回讲座,听了它们几次报告?我们的家长,又带孩子参加了几回社会实践活动?为什么不请?为什么不带?因为浪费时间。与其浪费时间,还不如让学生多做几道题来得实际又有效果。
为什么“成才”的风景如此独特?因为做对题目,考个高分,孩子在班里的排名就上升了!排名上升了,说明成绩上升了,孩子在班里也就具备了胜人一筹的优势,胜出的机会就多些。于是,做题,做题,不断地做题,就成了老师和家长的高招!而做人与做事,却从来没怎么引起过家庭、学校、社会的注意。
在这样的教育目标主导下,无锡教育的一些现象越来越让人感到尴尬:
学校说学生越来越难管,老师说学生越来越难教,家长呢,说学生越来越不爱学习,社会说学生的素质越来越差。
孩子生活上不能自理,尤其表现在动手能力上,不会洗衣,不会做饭,简单拖地、抹桌、洗碗都不会做,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养尊处优生活。于是,有的家长到学校洗衣,甚至送饭到学校。
自私、冷漠、个人主义、缺乏爱人之心;心理压力增大,心理问题复杂多变;缺乏忧患意识诸如节约、环保、安全、卫生等等。
试想,一个长大后连生活都不能自理的人,你还会期待他(她)能做好事情,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一个自私冷漠心中无爱的人会给他人带来温暖?一人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你还能希望他(她)眼里还会有他人的存在?一个心理问题复杂多变的人会让人际关系和谐融洽?一个缺乏忧患意识的人还会为社会作无私的奉献?
篇5
关键字:教学方法 可持续发展 社会需求 科学技术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This article summarized the current architecture specialized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curriculum general teaching material characteristic and the commonly used teaching method. Not only proposed the foreign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education to be supposed the church student to appreciate various times, various local construction essence, sharpened their esthetic ability and the artistic percipient, had to let ability which the student had learns from history. In this foundation, indicated the construction innovation to be supposed to walk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ath, the construction innovation should be the establishment in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reakthrough and in the social demand both union.
Key Words: Teaching method,Sustainable development,Social demand,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一.建筑史的教材特点和常用教学方法
(一)外国建筑史的教材特点
当前我国建筑学科开设的建筑史课程主要是《中国建筑史》和《外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史一直沿用梁思成先生著的《中国建筑史》;这本书系统的按历史发展顺序详细讲述了中国各种建筑(包括宫殿、坛庙、陵墓、宗教、民居、园林乃至城市规划等等)的技术、结构、审美等等方面,系统明了。外国建筑史教材最权威的版本是由陈志华先生所著的《外国建筑史》与罗小未先生主编的《外国近现代建筑史》,这两本教材主要收录和讲解了代表较高水平的欧洲建筑史。
从广义上来讲,外国建筑史应该是包括除中国以外各个国家的建筑历史,但狭义到单纯为我们的建筑学科教学服务,就涉及到篇幅与相应的学时数所限,所以由陈志华先生所著的《外国建筑史》与罗小未先生主编的《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的内容主要是收录了代表较高水平的欧洲建筑史。而欧洲历史悠久,地域广阔,各地的气候差异也较大,所以不同的国家由于受各自的经济、政治、历史、宗教、习俗等原因的影响,又表现出了各自的特色,所以作为教材内容也只能是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各个国家不同时期的建筑成就片段,而不象中国建筑史那样完整和系统。
在外国建筑史里,除了欧洲建筑以外,简单介绍了亚洲印度的宗教建筑与伊斯兰国家建筑和日本建筑;非洲主要讲了古埃及;美洲也是简单的介绍了一下玛雅文明与印加文明。所以,外国建筑史教材的特点决定了我们教学内容的先天缺陷,这就对我们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外国建筑史教学常用方法
外国建筑史基于上述特点,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大多是片段性的介绍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建筑技术与艺术成就。比如古埃及的陵墓、两河流域的王宫、古希腊的圣地建筑群、古罗马的拱券技术与公共建筑、中世纪的拜占庭建筑与哥特建筑,还有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建筑、古典主义的法国宫廷建筑以及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各个国家的代表性建筑。对于近现代部分,也是主要介绍了不同时期的现代建筑理论探求及其代表性的建筑实例,包括各个时期的各种建筑思潮与代表人物。
这样的教学只是给学生罗列了一些片段,而没有更高层次的系统性的激励学生去思考“将来的建筑应该是什么样的”这样的问题,所以学生就缺少更多的更深入的创新思路和方向。针对这样的教材和教学方法,笔者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以期更好的提高教学水平,最主要的是探求更好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二.建筑史的教育目的应该是教会学生以史为鉴
(一)建筑史学科的教学目的
外国建筑史的教育对于非建筑学专业学生的教学目的往往可以认为是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开拓学生的视野,但对于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古人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论语》里也讲到了历史的作用,比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告诸往而知来者”等等。所以讲述并明晓历史的目的是要知未来,而不仅仅是知过去。所以对于建筑史的教育方法和目的主要是要探索并进一步知道将来的建筑发展方向,而不仅仅限于了解或熟悉一大堆的历史性建筑。
(二)建筑史的教学方法和重点创新
所以,在外国建筑史的教与学中对于古代部分,主要是通过对有代表性的具有很高技术与艺术成就建筑的介绍,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让学生明白经典的建筑经典在哪儿,为什么能历久弥新、永不过时,成为历史的见证,从而让学生在设计实践中把握正确方向。对于近现代部分应该教会学生有鉴别的去学师的作品,教会他们解读隐藏在大师作品表象下的深层内涵,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大师的作品,而不是迷信大师,而且要籍此指明建筑发展与革新的方向。
比如讲到戈地的塑性建筑,要讲明那些作品只代表戈地的个人风格,只适用于部分建筑类型,而不是适用于所有的建筑类型;对于密斯的贵金属与玻璃幕墙结合的建筑形象,只是代表了密斯对于新材料、新技术应用的理论探索与实践,那些建筑都是用来印证他的新建筑理论论点的论据,而不见得就是完美的、适用的建筑。对于柯布西埃的城市规划与马赛公寓等等,也都是投石问路的探索,而不是尽善尽美的结果。
其次,还应该让学生知道现代建筑大师之所以成为了大师,是因为他们在结合新技术、新材料、新社会需求方面作的不懈探求,而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所设计的某些单体建筑形式。而学生在认识大师时,往往是从他们的作品入手,认为大师的作品就是尽善尽美的,因而盲目的崇拜大师,并模仿其作品。动不动就在无论什么性质的建筑上加大片的玻璃幕墙,不管其适宜否,这样往往会使学生的创作思想走上斜路还不自知。
再次,建筑设计应该遵循“经济、适用、美观”的原则,这在古罗马的《建筑十书》中就提出来了并一直沿用至今。但在当前的建筑实例中由于开发商、政府官员或建筑师自身的原因往往忽视前两点,而过于强调形式上的美观,所以给学生的影响也不容小觑。要知道建筑毕竟是一种供人使用的适用品,而不是单纯的雕塑、壁画等纯艺术品。过分强调形式的后果就是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这是与当前所提倡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低碳原则背道而驰的。
三.建筑设计的创新应建立在科学技术突破与社会需求两者的结合上
现代建筑大师格罗庇乌斯、密斯、柯布西耶、阿尔托等之所以在建筑领域作出了超人的成就,是因为他们恰如其分的利用了新结构、新材料、新技术解决了当时的一大社会需求――批量化的建筑生产,提出了解决当时社会矛盾的办法,并付诸实践。而他们之所以取得了这样的成绩,也是与他们的扎实的建筑理论与实践经验分不开的。要知道,这些大师们都曾先后到过希腊、罗马实地考察与测绘古代建筑遗迹,并且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这足以证明他们主观上对建筑问题的重视与深入钻研的敬业精神,还有他们胸怀天下的大志向和社会责任感。
而现在我们的学生却往往是急功近利的,理论、技术、文化基础不牢,却过分的要强调自己的风格和形式,这与大师们相比是何等的浅陋!当然对于这样的现状,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对于我们这些为师者也是一大考验。如何引导学生,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如何解这道难题,是我们应该好好思考的。对此,笔者以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引导:
3.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毕竟不管在什么行业,一炮打响的人只是少数的幸运儿,而且这些幸运儿的成功往往都是建立在他们平时兢兢业业的勤勉之上的,这些人的成功也是永恒的。否则,一夜走红后也是昙花一现。所以,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将来走上各自的工作岗位,学生都应该踏踏实实、勤勤勉勉的刻苦钻研,要有十年磨一剑的钻研精神。
对于社会责任感问题,我们作为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一员,有义务有责任爱护保护我们的环境。我们人类只是地球这个大家庭中的一个成员,我们没有任何权利去伤害和践踏其他成员,更不能破坏他们所生活的环境。建筑师充其量只是开发商或者某个机构雇佣来为其服务的,你没有权利浪费任何资源,而是有义务为国家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为全人类服务,为保护家园服务。只有把自己的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捆绑到一起,甚至为了国家为了社会不惜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才干,才能最好的发挥自己的专长,成为历史的中坚。
3.2进行全方位的文化教育
要知道,建筑除了具有技术性和艺术性外,还具有独特的社会性、文化性和环境生态性。建筑创作是一项社会性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工程技术知识和艺术修养,还需要了解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与建筑的关系,了解建筑心理学、建筑行为学及城市社会学,甚至历史学、民族学、哲学等。也就是说,建筑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加艺术,而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任何只重视功能或只重视形式的建筑都是简单的,没有深层社会根基的,是不成功的。就象梁思成先生所说“建筑师应当是一位有文化修养的综合艺术家、哲学家的头脑,社会学家的眼光,工程师的精确,心理学家的敏感,文学家的洞察力……”
所以,在学生阶段或者工作后的初期阶段,应该脚踏实地的从方方面面充实自己,丰富自己,武装自己。坚持下去,成功就会离你越来越近!
3.3进行生态与可持续发展教育
21世纪定义的世界建筑范例将集中在生态和可持续发展方面。1972年罗马俱乐部麦道斯(D.L.meadows)的《增长的极限》从全球和长远的角度,把经济、技术、社会和环境问题结合起来考虑,以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建立了一个世界模型,通过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指出人口增长、工业发展、粮食生产、资源耗费和环境污染的指数增长,最终全世界将面临物尽财绝的境况。而且目前全球的能源短缺、温室效应导致的全球变暖问题也日益突出,人类的生存正在遭受越来越严重的威胁,而这种威胁恰恰来自于人类自身!
这些问题也促使业内人士对地球上的大型人工建筑物对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影响进行研究和评估,结果显示引起全球变暖的有害物质中有50%是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在建筑设计、建造和使用过程中所耗费的能源也占能耗总量的1/3。对此,建筑师们不得不将人类自身的活动纳入到生态系统中,重新评价人、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鉴于当前存在的普遍问题,对于未来建筑人们提出了功能建筑、智能化建筑、绿色建筑等等。作为建筑史教育工作者,作为未来建筑师的学生们,我们应作何感想?这时候你还单单考虑建筑的形式和风格吗?只有将当前的“无所不能”的建筑技术应用到生态的、低碳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上,才是建筑设计创新的突破口。建筑与环境、建筑与生态、建筑与地貌等等都是共生、共荣、共存、共乐、共雅的,我们只有将建筑创作纳入到地球这个全人类的家园中,并考虑这个大家庭中各成员的各自特点与喜好,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给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领域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B-0006-03
数学教育是以数学为载体的教育活动,其最终目标是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这个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是潜在的、缄默的,是一个趋之弥高的教育境界。因此,数学教育的内容就不应局限于书本上的显性知识,而要充分地把握和体会数学缄默知识的内涵与外延,将缄默知识作为数学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相应地,数学的教学方式也应深入到学生的生命领域,追求让学生的生命在场,随顺生命自然,引发心灵觉悟,采用范本教育的方式,以更加自然和本真的教育方式,切实提升学生生命的质量。
一、数学教育的核心价值目标
“教育”一词始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说文解字》的解释是:“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te,本义为“引出”或“导出”,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学习者的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柏拉图说:“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为了以后的生活所进行的训练,它是能使人变善,从而高尚的行动。”裴斯泰洛齐认为:“人的全部教育就是促进自然天性遵循它固有的方式发展的艺术。”由此可见,教育是遵循人的自然,引发人的潜能,使人尽可能成长与发展的活动。
数学教育,乃教育的一部分,本是以数学为媒介实现对人的教育的活动,但我们的数学课堂却越来越有脱离教育本意的倾向,数学教育被简单化为数学教学,数学教学被简单化为数学书本知识的传授,仅以分数来评判数学教育的优劣。爱因斯坦说:“所谓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结合数学教育来看,“学校所学”当然是指书本上的数学知识,而当我们努力专注于传授知识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那“剩下的”是什么?数学教育不应该只是知识的积累,还应包括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数学精神和看问题的着眼点等,还有更深层的心灵的教育、精神人格的教育。那剩下的东西则主要是缄默的数学方法和因数学学习而渗透进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数学教育如果不是以这个“剩下的东西”为目标,教育就丧失了它的灵魂。当然,数学教育并不是弃置或轻视知识,它只是力图使逻辑化、体系化了的知识与新的生命主体创思、立命(确立生命祈向)的生长点相契接,由生命化既有的知识而拓辟出另一种格局的生命的深度。[1]
所以,数学教育的核心价值目标皆集中在授受知识、开启智慧、点化或润泽生命[2]的三个相贯通的层次上。现实的数学教育或许无法企及它的极致状态,但教师却不应放弃对这个虚灵而真切的目标的不懈追求,而应用那趋之弥高的标准策励自己,上下求索教育的真意。同时,这三个层次又融为一体,依托于日常一点一滴的教学生活,对“知识”和“教学”的理解与感悟决定了教师的教育理想能够实现的高度。
二、数学知识的内蕴与存在方式
很多人将数学教学理解为“数学书本知识”的教学,这样的知识观是片面的、落后的。早在1958年,匈牙利哲学家波兰尼就在其《个人知识》一书中明确提出缄默知识的概念,把能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等方式明确表述出来的知识称为显性知识,而把那些不能明确表述的知识称为缄默知识,如我们有关自己的技能、行为和意识等方面的知识。其实古人早就意识到“难以言表的知识”的存在,只是在知识霸权的压制下被迫长期保持沉默。即使到现在,缄默知识在知识教学的殿堂里仍难争得一席之地,特别是在纯科学主义的影响下,数学教学逐渐脱离了学生的生活、情感和生命体悟。数学教学内容是缺少情感的冰冷的知识,数学学习成为外力驱使下的任务甚至负担。
事实上,缄默知识远比显性知识多得多,波兰尼打了个形象的比喻:若将整个知识比作海水里的整座冰山,那么水面上的部分就对应了显性知识,而隐藏在水下的则是缄默知识。数学知识除了书本上列出的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以及隐含于其中的数学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等显性知识外,还包括学生个人的数学活动经验和“前数学知识”,包括数学学习和研究的方法等知识,包含数学观念、数感、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等意识层面的知识。不仅存在着一些具体的缄默知识,而且存在着缄默的“认识模式”,如缄默的分类模式与推理模式等等。[3]与显性知识相比,缄默知识一般都具有非逻辑性、非公共性、非批判性、层次性、情景性、文化性等特征。
从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看,几乎所有的显性知识都植根于缄默知识,在知识增长的过程中缄默知识居于支配地位,它是智力资本,是给大树提供营养的树根,显性知识只不过是树上的果实。[4]缄默知识一般都具有亲和性和使用的优先性,对新知的获得既可能起到基础性、辅和向导性的作用,也可能产生干扰和阻碍的反作用力。若教学时忽视了缄默知识的大量存在和其使用的优先性,其结果只能是:各种各样的缄默知识在教学活动中自发地产生影响。那些对教学活动有益的缄默知识或许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而那些对教学活动不利的缄默知识又可能干扰和阻碍教学活动的进行,导致学生在一些特殊知识点上的“学习困难”。[5]
所以,数学教育不能仅拘泥于书面的内容,必须改变数学教育就是教数学显性知识的观念,将数学缄默知识作为数学教育的集中目标和核心内容,寻求更加尊重人的生命自然和更能成全人的发展的教学策略。
三、数学教育方式的生命化追求
(一)数学教育要让学生的生命在场
让学生的生命在场,即教学时学生的人在、心更在,这是数学教育起作用的根本前提。外在的纪律制度或强制力只能限制住躯体,但却无法左右人的思维。只有心悦诚服的“意愿”、充满期待的“心向”、全身心地“激情”投入,才能焕发学习中生命的活力。教师要营造“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氛围,引发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专注,培养“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精神,激活学生“生命在场”的状态。
让学生的生命在场,就是要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营造一个自由、安全、无心理负担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公平的学习权利和公正的竞争平台,不以数学思维的快慢来划分学生的等次,不以成绩的优劣来确定对学生的亲疏,珍视每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尊重其人格的健康发展,让不同层次和特点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并能从中获得乐趣,使每个人的智慧都有机会展示,思维不受束缚,个性得以张扬,潜能得到尽可能的发展。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丢弃权威的姿态,融入学生学习的世界,从学生的视角去分析问题;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真诚地赞美学生的良好表现,宽容学生学习中的错误,增强学生良好的情绪体验,尽量避免不良情绪对学习的干扰。
让学生的生命在场,还要善于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数学缄默知识一般都具有较强的文化性和情境性特征,数学书本上的显性知识也都源自于生活,因此数学教育的接契点和枢纽往往就落在这真实的学习情境上。良好的学习情境不仅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具有“共情”的作用,真实的、相似的情境能够勾起回忆、激活经验、唤醒心灵,引领独特而真切的个体体验,学生能主动参与到情境中来,从而进入一种深层次的应对状态,便于问题的自主生成,引导自觉的探究。数学教师要做的就是将原本冰冷枯燥的显性知识赋予情感情节,将知识“活化”“生命化”,使知识更自然地与个体的生命感悟相接契。
(二)数学教育要随顺人的生命自然
人具有游泳的潜能,却没有飞翔的天赋。教育就是要把潜在于人天生禀赋中的“内在而真实的力量”挖掘出来,绝不将精力浪费在生命中不存在的能力上。各人在数学上的天赋不同,数学缄默知识的总量和缄默认识的模式等都存在着差异。我们应该尽可能多地了解这些我们教学活动中的伙伴,以多样性、灵活性的教育方式,给孩子创造一个可以自主探索的空间。
给数学学习以自由呼吸的空间,就是善待生命。每个学得费劲的学生都有其深层的原因,每个错误的背后都有其合理的成分,面对困惑中的学生教师切忌急躁,不要苛求尽善尽美,而要善于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个中缘由,循着各自的独特性,致力于给每个学生创造可以成功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获得乐趣,发现自己的进步,增强其进一步学习的信心。教育是慢的艺术,要以循循善诱的方式诱导学生去发现和认识自己的潜能,点燃智慧的火光,耐心等待生命的自然生长,静听花开的声音。但随顺人的生命自然,并不是放纵,而是坚守于生命本然、自然向可能的应然所作的努力与超越,这才真正体现出教育对生命的价值。
(三)数学教育应是心灵觉悟的教育
数学教育的真意乃在于学生心灵的觉悟,觉悟是深深潜藏于缄默知识之中的精灵,它不可能如显性知识那样逻辑地传递给学生。此处的心灵觉悟,大致可概括为人生终极意义的觉解与体悟和数学学习灵思之开悟。心灵的觉悟才可能萌生人生的信念,人也才有可能有价值取向上的清醒决断和人生道路的自主选择。古今中外数学科学发展中的璀璨成果、渗透于其中的人文精神和伟人轶事,都可能是催生人生信念的种子,从而使学生树立人生的理想,形成学习的追求,产生精神上的自我激励。数学的意识和探究的技能技巧,需要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的参与下用心体悟,在“做”中去觉,正所谓熟才能生巧。这一“觉”,虽不能完全正比于知识的总量,但却不能没有足够的知识准备,不能没有足够的思考酝酿。这一“觉”,也绝非如“题海战术”般“工”到自然成。没有本真而深切的生命体验就不会抓住那灵感中或可一闪而过的微光。教师的作用,就是要运用自己的智慧诱导学生的觉悟,以自己的生命体验去逼近凝结在创造性的“显性成果”中的前人的生命真迹,重温那交织着情思与灵感的心路历程,用前人之“觉”、教师之“觉”的既成现实诱发学生的有着现实化冲动的“觉”。
(四)数学教育宜用范本教育的方式
根据波兰尼的研究可以知道,类似于学习的信念、态度、策略和技巧(如一般科学研究的方法)等缄默知识,是很难通过正规的教育渠道加以传递和掌握的,只能靠实践中的个体摸索、顿悟以及同学之间在学习过程中随机的交流和切磋获得。黄克剑先生关于生命化教育方式的论述中也明确提出:“生命化教育是以心灵之觉为它的韵致所在的,因此,它的主导途径便不在于逻辑思辨或道理上的条分缕析,而在于通过范本的直观达到心智的开悟。”他们都提倡范本教育,看重“学徒制”在学习和研究中的价值,强调对学习对象无差别的模仿,倡导那种更加质朴、本真的学习方式对人潜移默化的作用。
数学学习是以数学的显性知识为载体的,基于数学缄默知识的再创造过程。课堂上,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在做着学生的范本,学生时时刻刻都在模仿或评判着我们;“三人行必有我师”,同学之间的互相切磋,相近水平中的差异更容易互通有无;直面经典,阅读数学教材中的知识,就是跟一个又一个的范本照面,照面是无言(道理上的那种言)的,却是神交的,神交的过程就是接受范本教育的过程。所以,我们的教学方式可以是导师制的,像师傅带徒弟一样地“做数学”,引导学生在做中学,把教师的学习思维、处事态度、数学精神等自然流露于学生面前;可以是导生制,促成互助学习小组,广泛地开展共同学习,让学习的“小窍门”不知不觉地在彼此之间交换和传播;可以让学生来当小老师,减少教与学之间的落差,使教、学一体,激发学生争当范本的欲望,同时又期盼着从范本中发现问题;可以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从文本之中学习规范,等等。
【参考文献】
[1]黄克剑.对明日教育的瞩望.明日教育论坛[J]第1辑.2001(3).
[2]黄克剑.回归生命化的教育.明日教育论坛[J]第2辑.2001(6).
[3][5]石中英.缄默知识与教学改革.北京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J].2011(3).
篇7
一、大学生职业心理教育的目标
大学生职业心理教育首要的是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个体的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和理想等心理倾向以及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心理特征。结合个人期望和特点,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在生活和工作中能够获得家庭的支持,并教他们学会在抉择中生存,做出正确决策获得最佳人职匹配的生涯规划。使个体在不断充实中提高自己,达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充分的自我实现。
二、大学生职业心理教育的任务
在大学生中开展有效的职业心理教育,实现职业心理教育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择业理念。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理想职业的选择与现实职业的选择几乎无关。大学生在理想职业的时候其择业标准一般是首先考虑“其自己的能力是否能充分发挥”,其次蔡会考虑收入问题;但是面对现今社会的压力,他们的实际择业标准一般放在第一位的是收入,而后才会考虑“其自己的能力是否能充分发挥”、“工作稳定性”、“是在几线城市”。通过这些调查研究,可以说明加强大学生职业心理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理念是非常重要的。之所以把观念教育和培养放在第一位,是因为观念引导行为,正确的观念观可以引导明确的职业方向,也是确定科学择业理念的前提。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是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它对大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活有着关键性的指导作用,不仅直接决定了他们的择业行为,而且对于他们的工作态度,工作积极性,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是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引导学生做出合理的匹配决策。一些研究表明,大学生主要是通过自我感觉和周围身边人来评价自己,这种比较以自我为中心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少有全面、科学、系统的认识,这样会出现高估或低估自己的现象,这样很不利于大学生对自己职业规划的判断。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帮助他们学会对自身进行合理的评判,让他们充分了解自己,比如个性、专业特点、职业目标,才能在职业生涯中准确定位、扬长避短,实现职业与自己的合理匹配。
三是帮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掌握求职技巧。帮助学生了解就业相关政策,提供就业政策和职业信息服务,帮助他们了解各种职业,加强与用人单位联系,培养他们获取职业信息能力,对教育工作者来说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在大学生初次选择职业时,往往会出现盲目择业、随大流、赶时髦等现象,虽然一些学生可以获得一些招聘渠道,但是由于对职业性质以及任职条件等方面知识的缺乏,对择业往往缺乏科学的认识。所以,需要帮助他们在了解自身特点的基础上,从整体上了解社会职业状况,使学生在茫茫职业选择时,能够明判自己的方向。
四是帮助学生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良好的职业素质是大学生择业成功的资本。大学生进入专业学习和训练阶段,要加强对职业素质的培养,这是胜任职业要求的基础。特别是要培养学生们自我开发能力,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和兼及相关学科的能力。对本专业要有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较高的综合技能水平,尤其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教育工作者,也要不断进行充电和学习,要完全了解大学生的职业心理、理想心理和职能能力倾向,加强对这方面的研究,这样才能教育过程中通过目标制定,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和培训,帮助他们做好职业规划、进行拓展训练和实践创新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力,发挥他们才能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
五是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和自我防御,提供有效的外部支持和援助。从发展论的角度来看,职业发展可以说贯穿人的一生,其职业选择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就会出现不同的问题。比如错误的价值趋向、过高的心理评价、自卑和自负心理等,都可能导致自己的职业规划的偏离正确的轨道。职业心理教育可以通过团体咨询和个体咨询的方式,帮助学生在出现心理问题时,学会自我调节和自我防御,必要时,为他们提供有效的外部支持和援助,以利于在面临职业问题时,理性的评价自己,探索更好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参考文献:
[1]王卓.论世界职业指导理论的发展走向[J].教育科学,2000(2)
[2]王浩.大学生择业心理特征[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
篇8
随着电视综艺节目内容日益多样化、平民化和实景化,其作用不再是单向的信息传播,而是对现代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诸如《爸爸去哪儿》、《花样姐姐》、《花儿与少年》、《奔跑吧兄弟》等户外真人秀节目的热播,不仅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带火了一批旅游景区,给我们平淡的生活增添了亮丽一笔。这种借势户外真人秀节目扩大旅游目的地影响力的营销模式受到了业界的关注,是影视业与旅游业的完美融合,实现了两者的双赢。本文将运用营销学、传播学和旅游学等相关理论,从户外真人秀节目与旅游融合的视角,全面探讨旅游目的地营销创新。
一、户外真人秀节目旅游营销特点
(一)影响力大
随着电视综艺节目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观众将观看户外真人秀节目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消遣方式。它的传播范围和受众规模是许多其他电视节目不可比拟的。诸如《奔跑吧兄弟》播出后,节目收视率稳居同期节目前列,明星们的表现成为了人们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电视台、电台、报纸、杂志和网站等各大媒体争相报道,拍摄外景地频频曝光,知名度在短时间内大幅提升,成为了游客追捧的景区。
(二)认同度高
户外真人秀节目借助名人效应、旅游景观、互动游戏和有趣的故事情节等将观众的感情带入,旅游目的地在观众眼中更加生动、具体。对于观众而言,这是一个积极主动接受的过程,可以由内及外的激发他们的旅游欲望。与传统营销工具相比,借势户外真人秀节目宣传旅游目的地的这种营销方式更能让观众从心理上产生认同感,从而激发他们的旅游行为。
(三)感染力强
在观看户外真人秀节目时,观众常常会被节目中的美丽风光、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等所吸引,有时还会将自己置身其中。同时,户外真人秀节目中包含的许多旅游目的地信息,常常以剧情的方式展开,逐步渗透到游客心理,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从而刺激他们产生旅游动机。对于《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等户外真人秀节目,综合了视觉、听觉和动作,具有高度娱乐性、文化性和参与性,感染力较强,获得了观众共鸣,因此取得了较高收视率,同时也为旅游目的地带来了更多的旅游客源。
二、户外真人秀节目与旅游融合的动力机制
(一)主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
随着时代的变迁,八零后已成长为社会的主力人群,并且也逐步进入婚嫁、为人父母的阶段。这一群人大多受过高等教育,有追星情结,也爱旅游,在家庭教育上崇尚朋友式教育,尊重孩子人格,愿意给孩子更多的平等和自由等。例如,《爸爸去哪儿》紧扣社会环境,抓住了八零后父母的口味,通过寓教于乐的旅行,展现明星与小孩生活的点点滴滴,发人深思。另外,他们普遍对明星涉足过的地方感兴趣,也希望体验节目中有趣的游乐项目。幽静的小村庄,质朴的老村民,在这里不仅可以追忆可爱的宝贝和欢乐的奶爸,更能体验淳朴的乡土人情,何乐而不为呢?
(二)源动力:商业利益的驱使
户外真人秀节目与旅游的融合,不仅会给电视台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同时也给旅游目的地带来了丰富客源和可观收入。随着户外真人秀节目收视率的不断提高,它对旅游资源的宣传作用是无可比拟的。如《爸爸去哪儿》捧红了云南水乡文山普者黑、宁夏沙坡头等景区;《花儿与少年》带火了意大利和西班牙等旅游目的地;而《奔跑吧兄弟》每两期更换一个拍摄地,带领观众领略中国美景;四川卫视的《两天一夜》通过艺人的游览视角和互动竞争,展现了四川当地的美丽风景,尽显环保、礼仪、历史、风俗等各种旅游元素。
(三)引导力:政府政策的导向
在我国现阶段,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对影视旅游的发展作用重大。政府在文化产业方面的振兴计划和相关政策,为影视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政府通过放松管制、创造环境和规范竞争等,使文化资源和要素在产业间合理流动及优化配置,促进影视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同时,政府也可成立综合协调性机构,为影视旅游的节目设计、现场录制和市场营销等营造一个良好平台。
(四)支持力:科技文化的创新
户外真人秀节目与旅游的融合,离不开科技的支持和文化的创新。文化是户外真人秀节目的本质,更是旅游业的灵魂。例如,《爸爸去哪儿》实际上是一部文化创意大片,不仅展示了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人伦关系,也展示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等,还有文化观念冲突给我们留下的思考。现代科学技术不仅是影视业发展的基础,更增添了影视旅游的魅力,为影视业和旅游业的融合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促进了产业的融合发展。
三、户外真人秀节目与旅游融合视角下旅游目的地营销创新
基于户外真人秀节目与旅游融合的旅游目的地营销即要以“娱乐性、体验性、教育性”为营销理念,依托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资源、市场需求和电视媒介等基础条件,以休闲度假、深度体验、主题特色等作为产品的开发重点,采取多元化的营销策略,从而刺激潜在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使之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
(一)营销理念
营销理念是市场营销的指导思想和思维方式,将渗透到整个营销流程中。基于户外真人秀节目与旅游融合的旅游目的地营销理念,即要融娱乐性、体验性和教育性为一体,在轻松温馨的画面中悄然实现旅游信息的传递。首先,户外真人秀节目对观众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很容易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产生自我认同感;另外根据当地环境和资源条件而特意设计的一系列游戏环节等也让节目显得更搞笑有趣;其次,娱乐是表象,教育才是本质,户外真人秀节目有时更像一部教育大片,节目将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以轻松愉快的方式传达给观众,寓教于乐、令人深思;最后,户外真人秀节目是一部旅游互动大片,体现了人与景的互动、人与人的互动。目前,国人出游常常走马观花,对人对物有效互动不够,更谈不上深度的旅游体验。户外真人秀节目的播放给我们留下了宝贵财富,它告诉我们要走进风景里,感悟大山的雄伟、水面的涟漪和草木的芬芳,品读画里的乡村和淳朴的村民,这才是旅游的精髓;同时,“人”也是风景的一部分,这不仅包括原居民,还包括旅行中身边的亲戚朋友或至爱的人,用心与之交流与互动,你会觉得不虚此行。
(二)营销基础
户外真人秀节目与旅游融合视角下旅游目的地营销则要依托旅游资源、市场需求和电视媒介等基础条件。在资源条件方面,户外真人秀节目的拍摄地大多选择在风景优美、乡土气息浓郁等具有特色的地区,与棚内拍摄的综艺节目不同,特定的外景场地更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在市场条件方面,户外真人秀节目应紧扣社会环境,关注社会热点,节目的内容与形式符合社会主流趋势,平民化的生活场景,让观众产生认同感。在媒介条件方面,户外真人秀节目时代性强、制作精美,拥有强大的粉丝群体,影响力范围广,旅游目的地应借助这个电视节目的品牌,拓展营销舞台,成功地把旅游目的地推介出去。
(三)营销产品
对于户外真人秀节目,内容为王是制胜法宝,偶像的选择、亲情的定位、话题的公众性以及节目风格等造就了节目的成功。而从旅游业角度,户外真人秀节目折射了旅游目的地产品开发的重要趋势。从旅游目的看,休闲度假代表了未来旅游目的地的发展趋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快节奏的观光旅游已不能适应时代需要,人们的旅游需求将趋于多元化,慢生活的休闲度假将成为一种时尚。例如,在《爸爸去哪儿》中,旅游不仅是“去哪儿”,而是“呆在哪儿”,回归自然的本真,领悟文化的魅力,这是高品质的度假生活,是一种心灵的放松与享受。从旅游产品类型看,原生态的旅游目的地将受到市场追捧。纵观户外真人秀节目取景拍摄地,往往都是风景优美、比较原生态的景区,其中包括众多的乡村旅游目的地,这里美丽的田园风光、宁静的小村庄和淳朴的乡土民俗胜似世外桃源,还有设备简陋但文化浓郁的农家屋舍,是发展民宿旅游的基础,对游客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从旅游方式看,具有特色的、参与的和深度的旅游目的地容易得到游客青睐。特色是根据旅游者的特殊兴趣和需要而开发的一种专项旅游形式,参与强调游客与景区的有效互动,而深度则诠释了旅游资源的全产业链开发。如在《爸爸去哪儿》节目中,宝贝们在香江野生动物园的“真实性动物世界”、“与动物近距离的接触”、“可爱萌动物”等生动阐述了一个旅游景区的特色性和体验性。
(四)营销策略
户外真人秀节目可运用多种营销策略,使观众产生兴趣和共鸣。以《爸爸去哪儿》为例,该节目运用的比较典型的营销策略有:一是情感营销。明星亲子之间的感情交流与互动,其真情演绎感染观众,让观众认识到“旅游,可以加深亲朋好友之间的感情”;二是体验营销。节目每期设计不同的体验主题,通过明星跟子女72小时的户外体验,创造了一幕幕美好的回忆和值得怀念的经历,让观众有跃跃欲试的旅游冲动;三是社会营销。在山东鸡鸣岛陪孤寡老人聊天、逗他们开心,呼吁社会关注留守老人;四是文化营销。在普者黑展示彝族文化,如敬酒、参加篝火晚会、在白寺村学说方言等。该节目通过多元化营销策略的应用,增加了观众对旅游目的地的认同度。
篇9
关键词:创新型教学模式;技能融合项目;开放式作业;创新能力
一、探究创新型教学模式的必然需求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制造业都面临着产品的复杂性增加、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个性化产品比例提高、低价产品的趋势的严峻挑战,全球化竞争,全球制造业信息化亦是上演的轰轰烈烈。在这样的一个知识、信息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存活、获利、取得胜利,必须尽快提升研发竞争力,不断地、快速地成功推出新产品,强化研发效率与效能已是制造业无可回避的抉择。
所以,在这种全面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发展对人才所具备的素质,如综合知识、团队精神、创新能力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向着开放性人才、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方向发展。我校现代制造学院也是应教育发展的要求,不断探究创新型的教学模式,经过大胆地摸索与尝试,开发出基于产品创新的技能融合项目的创新型教学模式,并且已经成功应用教学的技能融合项目是“四脚步行器”,该技能融合项目与现代制造学院各个专业与学科都有紧密的联系。这种教学模式的成功开展不仅大大提升了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此种技能融合项目与数控技术专业各课程的融合情况,并对将来再进一步推进教学模式的创新发表一下看法。
二、“四脚步行器”技能融合项目与数控技术专业课程的融合
在进行此技能融合项目前,学生已修读过的课程是机械制图和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同时修讲的课程有计算机绘图、机械设计与体现(机械原理基础,机械设计等基础课程融合并以任务引领的方式进行授课的一门综合课程)和机械制造工程,这就可以满足学生接受此基本技能融合项目的要求了。
1. 与机械设计与体现课程的融合
该四脚步行器的工作原理就是来源于机械原理中的铰链四杆机构,合理地设计各杆的长度和结构,使其成为曲柄摇杆类型,其中主动杆的动力是由小型电动机带动的。在整体结构上只要保证行走时每一侧的前后两个传动轴保持平行即可。
在技能融合项目中利用这一简单的机械原理知识,让本来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和想象力,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机械原理,机械结构等理论知识的探索欲望。
2. 与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的融合
此项目的完成主要是在为期两周的金工实训课中学生以小组的竞赛的形式进行的,共经过车,铣,钳三道工序。最终的产品能否成功组装起来并顺利在路面上行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每个零件的加工精度及配合方式。根据设计图纸,所有的零件加工精度虽然只有±0.20和±0.05的要求,但同样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中的基本测量技能。在产品的组装过程中,利用到了公差配合中的配合知识,主要使用的是配合方式中的过盈配合,过盈配合同样是公差与配合中较难理解的理论知识,通过这一技能融合项目的训练使这些知识变得形象易懂。
3. 与产品三维设计课程的融合
产品的设计与开发离不开三维设计软件,现代制造学院选用的产品三维设计软件是UG NX。在这门课程中,会教学生利用UG软件根据设计图纸完成四脚步行器所有零件的建模及装配,让学生知道整个产品不仅可以实际加工出来,而且可以利用先进的三维设计软件设计并模拟出来,这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软件的积极性。
4. 与质量管理,车间管理等理论课程的融合
四脚步行器技能融合项目的开展也是经历了从项目预算,物料要求,物料采购,加工进度,实施控制到项目收尾与评价的完整过程的,是采用的跟企业实际生产加工相近似的流程完成的。因此,在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也注重培养了学生的质量意识和穿插了车间管理的相关知识,这为后面学期中学生要修读的质量管理和车间管理课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通过一个基于产品创新的技能融合项目,学生不仅知道了产品从二维设计到三维建模再到生产制造及产品的整个流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车、铣、钳的机床操作,不再会觉得抽象理论知识晦涩难懂。技能竞赛掀起学生争强好胜欲望的,使学习既紧张又富有激情,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竞争意识和技术创新意识。
三、利用开放式作业更好地充实学生的课余时间
在本人所教授的《质量管理》课程中,尝试了给学生布置开放式的作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首先根据课程的内容要求选定作业课题范围,然后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组成一个由队长带头的团队,通过商量确定要解决的课题。让学生利用课余的时间使用各种办法,如访问、调研,网上和图书馆等去搜集和整理相关数据和资料,然后把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疏导整理出来,最后再在课堂上进行小组间的完成水平的比拼。这样,绝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题中,根据课堂理论知识,通过积极地思考与探索找寻解决问题的办法,不仅使学生的课余生活充实而有价值,而且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锻炼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能培养学生优秀的思维方式。
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社会需求的新型人才是时展的需求,更是提升学校办学能力,综合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的需要。相信经过不段的探索和尝试,我们可给学生一个即充实又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培养出高质量的毕业生,向社会不断地输送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海波. 机械设计类课程创新型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 [J]. 实验室科学,2012,(2):31-32.
[2] 刘会英, 王 毅, 毕晓毅. 加强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设计能力 [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6):42-43.
[3] 张伟社.机械原理教程[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
[4] 朱战备. 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的理论与实务[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篇10
1.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层次性
就教学目标的层次性而言,知识与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属于最基本的教学目标,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则属于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目标的达成,抓好基础,将英语教学中最基本、最有用的内容落到实处,并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教学目标具有明确、具体、适度、可检测的特点,这一特点使其具有了可操作性。如:PEP教材(三年级)下册 Unit2 My Family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的设定:
(1)能听、说、认读单词father(dad),mother(mom),man, woman, grandfather(grandpa), grandmother(grandma),并结合句子进行使用;
(2)会唱歌曲Father and Mother并能用家庭的其他成员替换歌词以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单词;
(3)了解中西方文化中关于餐具的知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3.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交融性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三个纬度的教学目标常常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有机结合的。教师创设语言教学情境使学生自觉地去理解和感受语言知识,学生则通过积极和有效地参与,自主地去理解和感受语言知识,并在理解和感受语言知识过程中,获得了知识,产生了情感、激发了想象、启动了思维,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态度,所有这一切都体现在学生对知识理解与感受过程中。由此可以看出,三个维度交融在一起,体现了英语语言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4.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发展性
英语教学中应该按照新的课程理念,确立具有发展性的教学目标,注重生存与发展的终身学习能力教育,构建适应学生心理发展的教学内容,促使学生实现“最近发展区”上的最大发展。如在知识与技能方面教师要明确要求学生学会什么,掌握什么,理解什么,了解什么,达到什么要求,形成什么样的技能;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教师要关注和重视学生对知识获取的过程与方法,并在这样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中,指导学生感受和领悟获得所学知识的过程与方法等。
在现实教学中,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
教学目标是构成一堂好课的第一要素,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手段的选择、教学进程的组织、教学评价的实施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
1.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中,直观教学、情景教学、多媒体教学、游戏操作、活动训练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既可以唤起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和兴趣,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又可以从不同层面上对学生形成刺激,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并帮助学生克服不良情绪,提高记忆效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还能使教学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形成坡度。
2.具有生成性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在这一建构过程中,教师尊重、珍视、利用孩子的独特感受,充分利用课堂中生成的资源调整原来所备教案,生成新的学习过程,使学生个性得到张扬、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
3.有效的教学手段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适量、适度、有效地利用教具、投影仪、录音录像、多媒体等有效的教学手段也是实现教学目标极为重要的一环。
4.常态下的教学评价方式
教学的评价分为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教学过程中,教师评价要有针对性、实效性。给与学生实事求是的肯定、鼓励,又要指出不足,提出改进办法及努力的目标。教师要在学生获得成功或碰到困难的时及时进行鼓励,诊断和启发,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参与评价过程,师生共同参与评估,构成多元性评价主体。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制定针对性较强的课堂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引领课堂教学健康发展。
- 上一篇:医保综合管理
- 下一篇:医保在医院管理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