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阅读教案范文

时间:2024-01-05 17:44: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语文课阅读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语文课阅读教案

篇1

关键词:九年级;散文阅读;讲评;参与度

一、背景与意义

九年级语文复习阶段,有相当部分的教学内容涉及练习和试卷的评讲。那么,如何提高评讲的有效性?如何使学生的答案呈现得更科学?呈现和评议学生的答案,指出其解答失误的根源,授予其正确规范的解答技巧,点拨其相关的学科背景知识,这些都是教师评讲过程的基本构成要素。

本人在九年级语文散文阅读复习课中,发现学生散文语段阅读学习效率不高,很难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本人经过回顾复习教学过程、反复仔细分析这一过程,发现出现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对语文散文阅读的练习评讲过程中学生答案的呈现方式的选择和运用不得当。

语文散文阅读练习评讲的过程中,呈现学生答案我们往往都只停留在口头上,仅限于对话而已。因此一节课下来,很是热闹,但热闹过后,紧接着的或许就是一片空白,最多也只是有一点雪泥鸿爪式的残存。

这种答案的呈现方式造成了学生对答题技巧的掌握只停留在认识层面。操作层面的答题规范,答题术语等掌握得很差。再加上我们城郊初中的学生学习程度参差不齐,有将近一半的学生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他们的基础相对来说薄弱一点。特别是散文语段阅读题,答案的呈现存在很多问题,如在我校第一次阶段性考试中出现了以下一些问题:一是描写对象把握不准,复述内容较多;二是表述程式不清,不够严密;三是筛选辨别、概括能力薄弱,照抄原文、大量引用现象较普遍,未能对所截取的信息进行整合加工;四是阅读视野狭窄,速读能力不强,遗漏较多;五是分析角度把握不准,答题不够规范;六是没有原文意识,凭生活经验答题,对文句在文段中的地位、作用等缺少必要的了解。因此,我校的散文语段平均得分率只有7.8分(满分为16分),比城区其他学校得分率要低得多了。

二、基本概念

答案呈现策略:答案呈现策略倡导教师与阅读材料、学生与阅读材料、学生与教师之间多元的信息交互与思维的共振。从答案的呈现形式看,强调对照,如不同层次学生的答案呈现,正与误的对照、优与劣的相形、学生答案与标准答案(或教师答案)的比较、不同角度的答案差异等等。从学生答案呈现的载体看,一是无形呈现,即让学生口述答案,以听觉为媒介。即口头呈现,可以让学生口述,讲清楚每个选项正确的原因和错误的原因,还可以请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或改正;二是有形呈现,即让学生上板书写或用幻灯片或实物投影呈现答案,以视觉为媒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因此,本人认为,九年级散文阅读复习课上,学生答案的呈现以后者为主,采用合理编组,课中随机生成的呈现恰当,选择时机,化整为零,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获得动力。而且教师本着精讲精练的原则,进行适度拓展,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实现知识的迁移、技能的熟练。并通过板书呈现、实物投影呈现、幻灯投影呈现、纸质呈现等途径,将学生在散文阅读练习过程中存在的典型问题,依托媒介、学生互助、高效讲评等策略来解决。

三、主要策略与实践

1.合理编组选择时机适度拓展

(1)对照组合多角度探究归纳解题思路

单一的答案呈现由于缺少关联性,从而使信息反馈过于单纯。因此,答案的呈现,应考虑它合理的编组策略。就当前语文中考模式下的主观类试题,学生的解答是一个纷繁的对话场景。这个对话过程的结果以书面文字的形式固定下来,它必然地反映了解答者(读者)对阅读材料、命题者设问的理解程度与认知层次。编组时,我们可以采用对照组合,体现其优与劣的梯度,让平时保守的答案与创新具有挑战性趋向的答案组合呈现,让合乎情理的误读与不合情理的错读相对照,这样有利于澄明是非。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呈现学生多种关于开放性、探究性试题的合理答案,旨在明示解读的多种途径与鉴赏的多个角度,有利于学生归类整理,从而构建起相对清晰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策略。

案例1:《指尖上的温柔》试卷练习讲评课上,第一小题是“指出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在文中指代的具体内容”:①这时一股无名的冲动牵引着我。第二小题是“下列句子描写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①一向沉默的父亲不止一次地对我唠叨:“这回哭鼻子的地方也没有了。”而一向爱唠叨的母亲却一反常态地少言寡语,默默帮我收拾行装,一样又一样地做我喜欢吃的菜。

这里,我把指代内容题和语言赏析题归在一起,让学生通过练习,先请中等偏下的学生寻找解题规律,再请优秀生补充,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解答这两类题都要回到原文中,联系上下文和主题查找。所不同的是指代题要先分析这个词的结构,答案基本可以从上下文中的词句中去寻找,而赏析题却要考虑怎么写(修辞和描写方法等)、写什么(句子表层意思)和为什么写(句子深层意思),答案就不仅仅是直接抄,还要联系文章主题和作者的情感等多角度去探究、去感悟和归纳,从而提高阅读得分率。

运用这样的合理组编,通过“比较阅读”,可以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异中求同,同中求异,通过归纳概括、分析鉴别,逐步提高欣赏能力和思辨能力。从而让学生自己总结出一定的解题思路,在今后的散文阅读中看到这一类题目时,能有据可循,而不是盲目答题。

(2)选择时机,讨论点评,提高解题能力

经过课前预设呈现,这有助于促进评讲课的教学内容集约和教学节奏明快,减少枝节,提高教学单位时间内的利用效率。课中随机生成的呈现更符合阅读鉴赏活动的真实状态,也更有利于教师直接地与学生对话(学生的现场解读结论往往是引爆多元对话的火线);当然也由于这样做的对话趋向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对教师课堂调控的应变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前者多用于大的阶段性或单元性的测验之后的讲评,而后者则一般多用于日常的松散的、零碎的片断性质的习题或试题评讲。平日,我会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个语段,并请几名学生上黑板板演,及时发现解题问题,和大家一起进行修改,使答题更规范从而提高得分率。

案例2:《温暖的记忆》试卷练习讲评课上,我规定时间叫学生当堂完成这个语段,当做了10分钟后,我根据巡视的情况,叫两位优秀生和两位中等生,分别上黑板板书第11题“第二段中写焰火和飞雪,其作用是什么?”和12题“请对‘蹬三轮车妇女’这一人物形象作赏析”。时间到后,请其他学生点评并给出得分,然后说说你给出这个分数的理由,再进行全班交流、点评补充。其中有学生点评道:板演11题的同学没有考虑到环境描写这一点,她仅仅写了本段内容方面的作用,而12题在赏析时同学又出现了概括不全和没有结合材料去分析等问题。通过这样的讨论和修改,从而完善了答案,接着再请学生对照已修改过的板书点评自己的答案,是否也和他们一样漏写了内容,以此促进答题规范。

板书呈现,能更真实地反映出其思维状态,从解答角度、文字书写、标点运用等各方面看,都更直观,更有利于师生的共同检视与评判。通过这样的讲评和板书对照,及时地把握运用答案呈现的时机,同时让学生去尝试当批卷老师,评点并修正答案。这样的评价活动比教师的讲解更有效果,使他们在交流阅读体会中,在争鸣中思想得到升华。不但提高了解题正确率,而且还引导学生关注阅读材料的主题,让阅读语段中的素材成为同学们讨论的话题。

(3)迁移拓展,提高尝试,自主解读

要提高语文复习讲评课教学的效率,就应该本着精讲精练的原则,有效地运用答案呈现的拓展策略来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实现知识的迁移、技能的熟练。就语文阅读鉴赏类的习题讲评而言,在呈现某一问题的答案之后,还可以让学生重读文本或者另外提供新的同类型的文本阅读,仿照着某一问题的命题角度(诸如散文标题的含义与表达效果、散文的线索等)仿设提问,来尝试训练自主解读。

案例3.《温暖的记忆》试卷讲评课上,我在讲完了这个语段时,让学生再重读文本,要求参照《杭州市各类高中招生文化考试命题实施细则(语文)》来尝试提问觉得上文在哪些点上还可以命题,请尝试并作答,并请学生展示自己的命题和答案,其他学生和教师点评。

以此来考查学生是否明白了现代文散文阅读的考点,是不是具备按照题目要求组织答案的能力。同时采用适度拓展来激活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起到较好的作用。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这样比老师自己概括总结、学生被动接受的效果会更好。“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2.依托媒介,学生互助高效讲评

答案呈现需要依靠特定媒介,或者听觉,或者视觉(包括板演和幻灯投影)等。对于不同的题型,考虑到题目答案的长短,以及课堂时间的掌控,采用投影呈现答案,会更快捷、更直观。

(1)纸质呈现典型错误以作警示

纸质呈现,这种呈现方式是把学生作业当中的答案复印,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错误类型,剪贴到一张白纸上,然后印发给每位学生一份。可以让学生给每个答案打分,或评议。还可以让学生加以讨论,充分地交流思想。

每次在批阅练习后进行分类,找出一些带有普遍性错误的答卷,在讲解中呈现出来,如把这些试卷掩盖住学生的相关信息,然后把这些试卷分发到各个学习小组,要求他们进行同桌讨论或前后四人小组讨论,说说这些错误为什么会出现,怎样才能避免出错,提高得分率,并呈现完整参考答案及得分情况以帮助理解。

案例1:龙应台的《目送》这个语段,第一题是“阅读第10至第15段,分点简要概括‘我’目送父亲的情景”,分值是3分。教师将得分为0至2分的答案记录下来,反馈给学生,并请学生分析失分原因和提分策略,培养学生规范答题的意识。学生通过纸质呈现同桌讨论后,教师最后投影失分原因和提分策略。

失分原因一:审题有失误,筛选辨别能力弱,用词不准确

现场答案:①“我”很落寞,很孤独。②“我”感到悲凉,舍不得离开父亲,父女分别的悲凉情景。③“我”悲伤痛苦,女儿告别父亲的悲伤情景。

答案得分:0分

增分指导:题目要求概括“我”目送父亲的情景,而答案却写成“我”的心理感受。

失分原因二:概括太抽象,照抄原文较多,截取信息未能进行整合加工

现场答案:①“我”静静地站在那。②“我”暮色沉沉地目送他。③“我”悲痛地目送着他。

答案得分:1分

增分指导:应具体答出“我”在哪里,怎样目送父亲的情景。

失分原因三:角度把握不准,要点不齐全,答案有遗漏不规范

现场答案:①父亲的小货车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②“我”拎起包看着轮椅的背影。③“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地凝望。

答案得分:2分

增分指导:缺少“特定场合”这一要点,且概括不全。

修正答案:先写在特定场合,再写“我”目送父亲的具体情景。

通过这样的纸质呈现,本人在练习评讲的过程中,把参考答案印发人手一份,且呈现出参考答案的采分点、给分点,让学生自己结合题目去理解出题人的意图、考查的考点。然后分小组进行讨论,讨论其中失分的错误之处,错在哪里,这样学生明白该怎样答题才能踩到得分点上,减少失误。而且课后,本人也问了一部分失分较多的学生,这样的练习讲解对你今后的散文语段阅读提高得分率有帮助吗?学生一致认为,经过这样的练习,不会再感到无从下手了。

(2)幻灯投影呈现优劣答案以作对照

幻灯投影呈现,教师可以在课前把学生作业当中的答案分类,打到电脑上,然后在课堂上呈现各类型性质的答案,还可给出“解题思路”“知识点、能力点说明”“误区提醒”“评分细则”等与答案有密切关联的知识内容,促进学生的知识巩固与技能的生成。

在讲解中,还可以将两份不同类别的(往往是较优秀的与较差的)答案,通过投影仪同时呈现,让学生利用小组合作,在讨论和对比中有所取舍。

案例2:《指尖上的温柔》试卷练习讲评课上,教师用多媒体出示第11题第六段中“我哭了,我清楚地感到泪水的沉重,开始是那么热,后来竟那么凉。”“泪水”为什么会“沉重”?又为什么会先“热”后“凉”?这个题目的答案(较优秀的与较差的),学生核对答案。核对完,请学生自行思考错答的原因,特别是得分较低,为何会失分,今后回答此类题目还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先和同桌讨论交流,然后请小组得分最高的学生代表,谈谈自己在做题时是如何组织答案的,最后请得分较低的学生说说回答题目中出现的问题,自己的思维障碍有哪些。教师顺势进行点拨,指导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无论怎样的出题,回答题目时,一定要从题目要求出发,力求丝丝入扣,特别是第11题一类的题目,一定要联系上下文和文章主题。教师而且把典型错误答案以无记名的方式摘录投影出来,师生一起归纳出错原因:知识的缺漏、审题不仔细、文章理解不到位、答题不完整规范、没有规范书写等。重温有关的知识。

常见的习题讲评课教学模式:教师“一言堂”,按顺序逐题进行讲解,每题都一样,没有侧重点,没有学生参与,只要求学生认真对答案、记笔记。这样教师讲得很累、很辛苦,但收效甚微。而本节课学生自行思考答题错误原因、分组进行发言、教师给予点拨,让学生通过比较自己的答案和正确答案之间的差异,去发现解题时的思维障碍。事实也证明,只要教师充分地相信学生,把学生看成是有主动性、创造性、可发展的人,把课堂的自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学习、敢于探索、勇于发现,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3)实物投影呈现优秀答案以作示范

实物投影呈现,对于作业的讲评,采用实物投影呈现答案会更快捷。不管是当堂练习还是作业讲评,实物投影更能给人一种视觉冲击,有的同学字写得不清楚,答案组织得不规范,都会在实物投影中被放大好几倍,让其他同学对错误点一目了然。

批阅试卷和练习的同时,找出一些相对优秀学生的答卷,把这些试卷练习的答案直接用实物投影呈现,让学生各抒己见,找出试卷中的优点、突出点,让学生自己对照优秀答案,查找自己失分原因,通过分析,以作示范。

案例3:第一次阶段性考中龙应台的《目送》试卷分析讲解课。第9~12题的得分率我校很低,平均分为7.8分。于是我将现代文阅读(包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学作品类)考点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对考查内容心中有数。并结合这次考试,请学生具体分析9~12题题干中的“考点信息”和“限制信息”。再根据实物投影上优秀学生的答案,请学生从审题角度讨论评价答案:

列举《目送》第11题的题目:第(2)(3)段具体叙写“我”目送华安上学的情景,其作用是什么?(3分)审题考点信息:叙写“我”目送华安上学的情景的作用。

限制信息:第2、3自然段中

优秀答案:①写出了一个母亲对年幼孩子的牵挂、担忧之情;②写出了孩子初涉世时的胆怯和对母亲的依恋;③为下文他长大后内心锁闭、渐行渐远作铺垫。

《目送》12题结合全文,请谈谈你对“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句话的理解。(6分)

审题:①必须结合作品全文②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关键词是“不必追”。

这是一堂目的性阅读训练试卷讲评课,教学目的指向明确――根据学生的优秀答案,学会审题。因前不久刚考过的第12题,有的小组学生几乎“全军覆没”,而看到这些学生能拿满分,让他们意识到审题的重要性;接着,请学生从审题角度评价这些优秀学生的阅读题的答案,和自己为何得不到满分进行思考讨论,这样使他们更加有了评价的依据,因此积极性也更高,参与面更广,从而提高了他们回答的正确率。而教师却不需要花太多的力气,学生就能明确答题方向。

这个环节也是由正确审题到规范答题的过渡。它启示我们:训练不能只有学生做、教师评这样的一种形式,还可以让学生来当老师,评点并修正答案。而且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方面,学生的评价活动比教师的讲解更加有效果。如果教师能从原有的训练课的模式中解放出来,围绕问题,设计一些能让学生展示才能的活动,这将会使学生的注意力更为持久和集中,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收获与反思

1.树立新的教育理念――以学定教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育不是教师教了什么,而是学生学了什么。如何使教师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呈现学生答案方式的研究,能够更好地让老师了解学生现有水平,抓住错误点,解决增分点。然后课堂中通过学生讨论、探索答案中遇到的问题,这样就真正确立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条件和机会。

2.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先学后教

通过有形呈现学生答案,暴露错误;再通过呈现参考答案,让学生评一评,归纳错误原因。由老师概括答题步骤转变为学生自己总结答题步骤。在九年级语文散文阅读复习教学中由老师提出课堂教学新范式。目的是让学生动起来,在练习中掌握解题,在呈现答案中纠错,在纠错中进步。呈现答案策略的实践,能够更好地贯彻“先学后教”的新课程理念。

3.有效提高课堂的参与度――师生共进

参与式教学强调要通过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建构,而不是靠教师教给他现成的知识。通过对学生答案呈现策略的实践,能够让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更科学地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自己构建新的知识。比如学生对同学答案中错误点的认识,是解题思路出错还是答题不规范,有了一定的思维参与,就可以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当然,我们还应该看到,答案的呈现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自尊心和虚荣心。优秀的学生不妨放大其优点,张扬其名,满足其成就感;差的学生则对事不对人,保护其自尊心。另外,还需注意的是这种答案的“有形呈现”并不是目的,它只是一种形式和手段,其目的是通过这种形式和手段来提高语文散文阅读复习的效率,培养学生解答语文主观题的实际能力,规范学生语文散文阅读题的答题模式,揣摩命题者的意图,以便更好地应对新课改下的中考。

城郊初中九年级学生散文阅读讲评课答案呈现策略与实践,使我们深切体会到只有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过程,不断摸索和总结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这样才能改变复习课重负低效的现象,构建有效的复习课堂。

参考文献:

篇2

一、规范教学常规

1.备课。统一两套教案,阅读课(即新授课)一套,至少 45个课时。综合备课一套,包括作文指导课7课时,作文讲评课7课时、单元复习课6课时、试卷讲评课7课时,综合备课大约27课时。

2.作业设置与批改。至少有三种作业,即综合作业、大作文、小作文。综合作业以《基础训练》为主,课内部分必做,课外部分选做,综合作业一课一改,切实减轻师生课业负担。大作文全学期7个,每次作文,教师精批细改一半,其余互改或自改,但不能流于形式。小作文每周1个,全学期不少于16个,每次只批“阅”和日期。提倡学生写读书笔记,不要求教师批改,但可定期收上来抽查。

3.单元检测与考评。每单元应有一次复习和考试,考试后应有一次试卷讲评。

二、落实“名著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并推荐了2部诗歌散文作品,8部长篇文学名著;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也在6个学期的教材中安排了“名著导读”。根据教材的编排和学生的阅读水平,并结合教学实际,教师可以将这些名著阅读分散到七、八年级4个寒暑假。建议将下学期的“名著导读”篇目安排到前面的寒暑假来阅读。

三、促进教师成长

1.坚持终身学习。学习不应只是一句口号、一个概念,而应成为语文教师工作的一部分,成为工作的一种需要和动力,并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一是博览群书。语文教师要多一点书卷气,少些世俗气息,每年读一本教育专著或文学名著,经常给学生读一些时文美文,在学习中与学生共同成长。二是向名师、名校学习。于漪老师的人文教育、钱梦龙的“三主原则”教育、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余映潮的“板块教学”、“设置主话题”教学法、李镇西的“民主教育”、“杜郎口”教学模式、“洋思”教学经验等都是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的。向名师学习,不是要教师们都立即成为名师,而是通过学习名师的教育教学思想、方法、经验、模式,从中找到可借鉴的规律和方法,并受到启发和教益,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2.立足校本教研。一是保证活动时间。每周的教研活动时间不得他用。二是坚持集体备课。集体备课的程序大致包括“布置课题——个人初备——集体研讨——形成个案——课后反思”几个步骤。“布置课题”要提前一周。“个人初备”要求教师认真钻研课标教材,制订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教学流程、课堂提问(或话题)和作业,提出疑难问题和困惑。“集体研讨”要确定中心发言人,要求人人参与,力求人人发言,经过研讨交流,初步达成共识。“形成个案”要求教师根据集体研讨的成果,独立撰写有个性的教案,提倡教师创新和自由发挥。“课后反思”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调整教学方案并进行教学反思。三是创新“三课”活动。每次“三课”活动都要确定一个主题,着力解决一个问题,减少目的不明确、针对性不强的“三课”活动。每学期每位教师至少上一节公开课;鼓励教师多听课,至少不低于15节,每听必评。教师人人参与评课,评课不要人云亦云,要中肯到位,多实施激励性评价,但要切中要害,善意指出不足,切实帮助教师专业成长。四是实行“推门听课”。教师平时的课堂要“对外开放”,不得封闭,不得将听课教师拒之门外。

3.注重岗位练兵。一是提高基本素质,着重训练“三字一话”基本功。二是提高备课能力,主要是钻研教材、整合资源、设计教学的能力。三是提高表达能力,主要是课堂语言组织和书面表达能力,教师要经常写教学设计、教学经验总结和教学反思。四是提高命题能力,教师要研究课标和中考试题,准确把握考试改革方向,学会分析、筛选、整合信息资料,能命制高质量的试题。

4.利用网络资源。一是利用网络学习,经常查找、下载教学资料,经常登录名师博客,观摩名师课堂实录和讲座。二是利用网络备课,发挥学校电子备课室和农远教设备的作用,拓宽备课的渠道。三是学会制作课件,提倡教师经常上多媒体课,至少保证每学期上一节多媒体课。四是建立个人邮箱和博客,欢迎老师与教研员对话、交流,对我县初中教育教学献计献策,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四、深化教学改革

1.抓好课前演讲。提倡教师每节课前组织学生进行5分钟的演讲,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扩大阅读视野,增加知识积累,提高综合素质。

2.借鉴先进经验。学习借鉴杜郎口、洋思教学经验,继续完善“初中语文三环节循环教学模式”,各校语文组要借鉴实质,结合本校实际,形成本土化教学经验,并培养课改骨干教师,打造课改示范课。

篇3

关I词:课堂教学;集体备课;教学成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076-02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存在很多问题。与内而言,很多教师会被新理念、新课型等"新常态"下的课堂教学现象搞得不知所措;与外而言,语文教学成了中国教学存在的最突出、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很多初中语文教师也在各种教育理念下"雾里看花",难辨真伪。一方面,初中语文不仅面临着升学压力,还肩负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重任。随着课改深度推进,"新常态"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课堂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为提升教学成效,本文就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升策略进行深入研究。

1.提倡教师集体备课,提升教师的备课成效

高效课堂其核心理念与原则为"以学定教",有效教学的关键环节在于有效的备课。为了提升备课成效,初中语文教学推行集体备课制。集体备课是指在教师独立备课的基础上,以学科教研室教师共同备课为形式,而进行的集体性教研备课活动,其形式分为校内集体备课与校际集体备课。集体备课能集思广益,其与轮流备课、分块备课、组长备课等备课形式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从形式上而言,它不追求老师们统一的教案,它目的在于为教师个人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提供相关的服务与帮助。

根据备课任务,我们大多将同一年级的语文教师集中起来,进行集体备课。如在集中备朱自清的《背影》时,老师们围绕学情分析、教材处理、教法选择、媒体选用、练习处理、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双边活动等进行了充分讨论。备课组实行了导学案制,每一课学案在制定前都通过集体备课集思广益确定整体思路,然后由老师们分工完成。因此每课学案的设计既有相关的知识梳理,又有课堂学习环节,还有配套的精选练习,学案力求做到实用好用,教师又可根据自身优势和班级学生实际充分发挥,提升了课堂效果。

2.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对话来提升教学成效

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是一种提升教学成效的有效形式,语文课堂与其他课堂相比,具有灵活、开放性等特征。学校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可以这样入手:丰富课堂教学对话的类型。在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较多,学生间的对话少。单调的对话不利于师生之间达成相互理解,因此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有必要对语文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改革。在班级授课制难以改变的情况下,教师要着重研究班级授课制下师生、生生之间对话互动策略。教师可适当地引入小组学习、对组学习、大组讨论的合作交流,以及师生之间的个别指导。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能够从时间上和空间上,保证学生对话的自主性,打破集体教学的单一性,扩大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增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的多维性。从启发学生思维、完成教学任务等角度来思考问题,使交往围绕语文课文内容来展开,这样更容易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羚羊木雕》是初中语文教材的经典课文,其通过平凡的家庭琐事,赞美了孩子间的真诚的友谊,提出了如何尊重孩子情感的社会大问题,内容发人深省。在讲授《羚羊木雕》时,笔者就设计了相关讨论,组织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对话。有学生认为应该归还,毕竟是很贵重的东西;有学生认为不应该归还,毕竟同学之间的友谊是无价的。在组织师生的交流过程中,对话既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弘扬学生的阅读个性,促使学生"愿答"、"乐答",在"答"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理利用多媒体,创新课程教学模式

随着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多媒体,顾名思义,就是多种传媒手段的综合运用。通过图像、画面、声音、动作的综合运用,展示一幅立体的全方位的视听形象,把语言文字转化为视听形象,这是电子传媒文化时代的一个主要特征。同时因为它具有的可视性、可听性、直观性的优点,而被引进课堂,这无疑使语文教学――尤其是古诗文教学――走进了一个新时代,语文学习也步入了一片崭新的天地。当前,在多媒体运用上,存在两个极端。一方面,很多语文教师认为语文教学中没有必要使用多媒体,一些老师在使用多媒体技术的培训上并不是很到位,如今还是一片散乱且非正规的局面,这就使得初中语文老师的技术能力跟不上多媒体发展速度,很多时候初中语文老师不能及时解决在课堂上出现的有关多媒体故障的各种问题,导致课堂宝贵的时间被浪费,耽误了老师授课的有效时间,从而教学质量就提不上去。另一方面,一些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语文课堂教学出现的一些问题,如"电子课件使用过多"、"花样繁多、肆意翻新"等。电子课件使用的泛滥、课堂表演活动的频繁,以及课型的不断翻新等,以"新常态"冠名,就让人不敢非难和质疑。许多语文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就拿"新常态"喋喋不休,也容易给人以误导。

在讲授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笔者先采用多媒体播放一段高山流水之曲,再展示陶渊明的形象,在清新优美的旋律中,再展示田园自然风光,展示的画面是描写农村生活的田园风光:方宅、林园、远村、茅屋、鸡鸣、狗吠。这些声画无疑可以引导学生进入一种美好的境界,体会到山水的魅力。但这还很不够,要想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主旨,作者的情感。于此同时,联系陶渊明的个性、人生道路,才可以更深地明白:此诗表现的是陶渊明的情怀,归隐田园、悠然自得的心态以及诗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人格。

4.科学地布置好课外作业,在课堂上对学生作业进行合理评价

为了提升课堂教学成效,课后的语文作业也应被合理设计与合理评价。在影响学生作业对语文知识和能力发展质量的诸多要素中,科学的作业设计是前提,扎实的作业实践是基础的话,那么,有效的作业评价是关键。传统的语文作业评价,无论是评价目标还是评价方式,无论是评价主体还是评价因素,都存在着不少误区,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一些科学有效的理念、方式和方法,为更好地保证语文教学有效性提供依据与参考。

在讲授《孔乙己》一课时,让学生感受当时社会的残酷与自私,民众的麻木与冷漠,学生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我借此设计了两个开放性问题"众人为什么而笑,用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 "孔乙己是时代的落伍者,造成他人生悲剧的原因是什么?这和他的性格有什么关系?"学生兴趣盎然,充分发挥想象,谈得真切感人,对社会、生命有了深沉的思考。

参考文献:

篇4

一、师生互动的原则

有些老师会认为师生互动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而且是老生常谈的、无意义的无用功。但经验表明,一堂互动活跃、氛围浓厚的语文课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来说是百益无一害的,关键是要把握师生互动的原则。

(一) 师生互动原则之一:严宽有度

语文课堂的师生互动应做到严宽有度。即该严厉的时候必须严厉,该宽松的地方尽量宽松。也就是要对语文课堂上的纪律和原则做到决不放松,而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发散性和积极性方面尽量宽松。政治学上的矛盾论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有一节语文课堂令我印象深刻,是关于祥林嫂的《祝福》一文。我让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课堂讨论,讨论的主题是鲁镇人到底对祥林嫂这个人的人生际遇持怎样的看法?如果你们是听祥林嫂故事的当事人,你们也会表现出不耐烦和嘲笑吗?课堂讨论的氛围十分激烈,但A组和C组出现了较大的意见分歧,某位C组的学生甚至联系到了A组成员的现实生活,二者的争论较为激烈。我及时地打断了他们的争论,并对C组成员不尊重意见不同者的做法提出了严厉的批评。我知道,C组学生只是希望A组成员能够站在祥林嫂的角度看问题,这种感同身受的理解方式值得肯定,但学生年龄尚小,还不知道如何用更婉转的方式表达出来。在课下我也分别找他们来谈话,让他们认识到如何运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交流和辩论。这样看来,师生互动不仅能为增强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提供动力,为课堂氛围的活跃提供兴奋剂,还能为学生学会如何有效沟通和理性思考打下基础。

(二) 师生互动原则之二:有备而来

大部分老师一向认为为人师表者,就应该权威而严肃,因而常常在学生和课堂中表现出不可亲近的姿态。更有的老师,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因而在面对相同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的时候,不认真备课,重复利用旧版的教案和课堂环节。我曾多次询问过不同年级的学生,知道他们对老师的这种做法心有不满。有的学生认为“对于我们,这些教材都是全新的,我们自己都在课前做了预习准备,为什么老师还要按照旧版的教案来教我们,那还有什么创新可言?”“老师上课都毫无激情,搞得我们也没什么心情来思考问题、回答问题了”……学生们的话语不会转弯抹角,但这些直白的语言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老师不打有准备的仗,学生便不会买你的账。

有备而来,主要指的是备课,也就是认真的了解教材内容,将旧版的参考资料和新版的参考资料两相比较与结合,去粗取精,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全面又与时俱进的新思想、新观点。如《林中小溪》,老师完全可以在课前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提问的问题、放映的短片以及课后的思考题目。而这些内容不应是老师几年前就沿用至今的,而应该是更新过的、顺应当前潮流的、符合学生兴趣的材料。

二、基于师生互动基础上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程改革;课前;课中;课后

随着课程改革的浪潮,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健康、有序、全面地推进与发展,新课程一步一步正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实验和推广,语文课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作为一线语文教师,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笔者对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做了以下分析。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这正是我们初中语文进行课程改革的原因,希望新课标能够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前备课深入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艺术追求的目标,也是艺术之花长盛不衰、常开常新的奥秘。语文知识博大精深,奥妙无穷。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的要求,教师应该首先注重在课堂教学方面的改革。新课程的课到底应该怎么上?广大教师和研究人员都在进行着不同的尝试。针对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过分强调预设与控制的弊端,新课改倡导生成性教学的新理念,要求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教学,使教学在系统预设的基础上体现出灵活开放与动态生成的特点。这是完全正确的。不过,我们也必须指出:在现实教学中,如果抛弃了应有的“预设”,而一味地强调所谓的动态生成,开无轨电车,这也是背离新课改精神的。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教学的预设性与生成性的关系。课前有效准备时教师应该深入钻研教材,与教材和作者对话,使教学三维目标与核心内容融合在一起,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和网络提供的充足教学素材,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组织有兴趣的探究活动。加上自己对教材研究的所得,以及学习该课的一些有效方法,形成高质量的教案。

二、课中注意激趣

在新课程体系下,教学课堂中的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应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为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实现了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提高。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主要来自于教师的调动,教师只有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激起学生的情感,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才能激励起学生的干劲,这样才能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处于“我要学”的最佳学习状态。

三、课后注意实践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有效教学

在初中阅读课堂教学中,坚持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创新阅读教学模式,以有效教学为切入点,结合名著阅读教学,引进新型的教学手段,在阅读课堂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们自主意识,创新精神,合作本领和探究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传统的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普遍采用讲授式的教学模式,即在课前按照课标进行备课,在课堂上按照行文顺序进行讲授,分析具体的生字词,理解文章大意,完成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无疑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难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所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实施有效阅读教学很有必要。本文通过分析三种新型的初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模式,希望为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有效教学提供借鉴。

一、引进“翻转课堂”,促M学生思考

所谓的“翻转课堂”,就是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变传统的单调的“讲授”课为现在的“学生主动学习”课,进而转变课堂的讲授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想进行一堂完整的“翻转课”,必须要协调三个内容,也就是合理的网络环境、自觉的学生和充足的时间。

例如,在讲初中语文(苏教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时候,由于本书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们通过阅读,细读书中精彩的片段,了解保尔的人格魅力,并从保尔身上吸取一些精神力量,指导学生们进行一些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们的语文综合能力。在进行本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在多媒体上给学生们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即“文学作品有哪些样式呢?而本书属于哪一种?本书的写作背景是什么呢?书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的关系如何?”教师指导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名著,尝试着寻找合适的答案。学生们在阅读过程中顺利解决了这些问题,并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即“本篇小说基本使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教师引导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进行深刻理解,完成名著阅读的目标。

二、引进“微课”教学,促进学生理解

“微课”主要是采用视频讲课的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录制几分钟的短视频,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一一讲解,便于学生更好地抓住本课的重点和难点,理解课程内容。它改变了传统的教案设计的模式,直接突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删去不必要的讲课内容,便于学生学习。

例如,在讲初中语文(苏教版)《朝花夕拾》的时候,由于本书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们通过阅读,进一步了解鲁迅童年和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重点分析书中的精彩片段,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进行本书阅读教学之前,教师先给学生们播放一个小视频,在小视频里面对本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了一一介绍,即“了解鲁迅的先生的写作背景,基本生活经历,分析书中的基本篇目,逐渐掌握浏览,略读和精读的阅读方法,提升学生们的阅读能力。”以小视频的模式对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一一阐述之后,学生们对本书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和把握,之后教师指导学生们分析10篇文章的具体内容,理解精彩的片段,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完成本书的阅读教学目标。

三、组织教学情境,提升学生参与意识

在初中阶段,由于学生们的认知水平还没有完全发展,所以教师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尽量给学生们设置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们在这种可见的教学情境中感受语文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参与意识和阅读能力。

例如,在讲初中语文(苏教版)《小王子》的时候,由于本书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们通过阅读,指导学生们理解把握文字背后的深刻含义,深刻体会小王子,狐狸和玫瑰的形象,同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们在阅读时候做批注的习惯,使学生们形成良好的阅读水平。在进行本文教学之前,教师先在多媒体上给学生们播放《小王子》的视频片段,使学生们仿佛置身于本书的环境中,让学生们认真体会书中人物的性格特征。激发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之后,教师先给学生们讲述书中的重点片段,给学生们进行分析。之后引导学生们带着问题去阅读名著,尝试着寻找问题的答案,促进学生们的理解,完成阅读教学目标。

在初中语文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创新阅读教学模式,通过在课堂上组织一些新型的名著阅读教学活动,不断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从而促进初中语文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 学案式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3-0041-01

1. 初中语文学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案"习题化"。 一些教师认为语文学案不过是教学内容习题化,在设计学案时没有经过认真研究,把学案变为教案的翻版,只是把教材内容简单地编织成一个个习题,甚至机械照搬课本内容,连编排顺序都完全一样;也有些教师把学案变为试卷,收集与罗列大量的试题,大搞题海战术,教师如果按这样的学案进行教学,必定会造成学生去抄课本,死记硬背教学内容,花大量的时间去完成试题,整堂课就成了师生对答案的过程,根本无法实现学案教学的优势。所以,学案绝不是单纯的的练习作业,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方案,要防止把学案搞成又一本"习题集",从而加重学生的负担。在学案教学的设计中,进行一些针对性强的巩固拓展练习是必需的,但是,它不同于同步练习。在学案设计中,要注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要重视问题的探究,同时,更要重视学生阅读中问题的发现感悟、学法的指导与实践。

1.2 .学案"教材化"。 一些教师上课连语文课本也不带,只拿一张学案走进课堂,课堂上师生就一张学案进行教学,把学案变成"教材",师生就一张学案进行学习,完全是讲解学案,不是"用教材教",而是教"学案"。语文课本是很好的教学资源,课文一般都文质兼美,是学国语言文字的典范。语文教学必须要进行文本细读,走进文本,深入文本。语文学案应该是指导学生如何走进文本,进行有效的生本、生生、师生多重对话。语文学案要让学生拿起书本进行阅读、感悟、发现,并主动进行知识的建构与文本探究,而不是让学生放下书本,拿起学案,这是本末倒置。不要把语文学案"教材化",语文学案只是语文学习的素材之一,一种语文课堂学习资源,一个凭借,只是进行文本细读的方法指导或操作流程。

1.3 学案"问题化"。 不少学案设计的问题显得过浅、过多,缺乏思考的力度,更缺乏思维的厚度和宽度,一张学案的文本解读都是一些问题的系列化,实际上这是"满堂问"的变式,学案教学存在严重的问题化。当然我们认为问题是导学的核心,没有问题就没有学习,在学案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是重要的。笔者认为,教学中一是要把更多的问题留给学生提,由学生提出,因为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二是在学案中一定要多设计一些课本上没有现成答案的主问题,让学生去思考,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案的导学价值。

2. 解决语文学案教学问题的策略

2.1教师在设计学案时首先要弄清学生的起点和课堂的终极目标之间的距离 。高效课堂具有四个要素:明确目标;提高效率;注重方法;课堂效果。即这节课让学生重点学什么?用多少时间学?怎么学?学得怎么样的问题?为此,在备课之前首先要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的起点,深入钻研教材,根据学生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终极目标,并思考如何运用高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起点到达终点。以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新闻两则》为例,我们要先分析学生实际。由于学生从来没有系统地学习新闻的知识,而本课则要求学生了解新闻的结构、要素、语言特点等知识,所以,在学案的设计中就必须先降低高度,从学生熟悉的报纸新闻入手,再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究,最后归纳整理出新闻的相关知并引导学生去体会新闻的语言和感受战争的主题这个更高层次的目标,教师要明确从起点到终点的距离,才谈得上高效课堂的实现。

2.2学案的设计要充分利用好课前和课后的时间。 学案的设计不只包括课堂的时间,更要充分利用好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强化练习,因此学案的设计应包括:课前预习、课堂交流展示、重点探究、课堂检测(或课后强化练习)等环节。根据学生自学能力和教材特点,课前预习可包括相关资料的搜集与阅读、生字词的自学、课文的初步感知等,切实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为课堂教学作准备。课堂交流展示是对预习的展示和补充,将课文学习中一些基础的知识和能力讯息充分教给学生,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信心,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在重点探究这一块中主要落实本课的学习重难点,设计小组合作探究或讨论、辩论等和老师点拨总结等方式,突破教学重难点。课堂检测一般包括基础知识和本节课的主要能力的强化训练与检测,根据实际课调整到课后进行。

2.3 加强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在导学案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形式可以是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表演和辩论会等比较灵活的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大胆地说、尽情地表演、热烈地讨论。初中生正值精力旺盛,活泼好动的年龄,心理和性格都是比较积极的,教学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给学生以展现自我、自由发挥、积极思考的机会,比如学习《变色龙》时,可以组织学生把课本内容编成剧本,在课下熟读剧本,分配角色,在课上表演出来,以新鲜的活动吸引学生学习课本内容,深入理解文章中人物的表情、心理、性格,不仅容易让学生接受,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由于学习水平、学习态度和个性特点都不相同,所以教师应该做好指导工作,不能让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独挑大梁,水平稍差或者性格内向的学生沉默孤立,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不同性格、不同心理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安排,做好均衡的工作,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此过程中有所收获,学到知识。

3.教师要做好讲解和点评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肯定会有所偏差,教师要针对出现比较集中和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纠正学生的错误。在精练的讲解后,要重视课后的练习,将掌握薄弱的环节,反复多次练习,有目的地安排当堂训练,将知识巩固起来,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由于导学案教学的特殊性,所以教师应重视过程评价和积极的鼓励。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 形式主义 备课 教学过程 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2-0017-02

作者简介:崔列钧(1973―),江苏启东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江苏启东市天汾初级中学语文教师、教导主任、语文教研组长。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

目前,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深入人心,在实践上也已进入全面推进的攻坚阶段,各地围绕高效课堂展开了一系列有益探索,摸索出了一些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虽然名称各有不同,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渐渐成为了课堂教学中的常态,基本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然而,我们也清楚地看到,课堂上,教师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果部分教师一味地看重形式,不肯深入领悟高效课堂的核心价值,那么,高效课堂推进的结果只能是一种模式的难产,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丢失了,又没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全新的高效课堂,教学就会乱象环生,就会陷入虚无主义的怪圈。

本文试就初中语文课堂中出现的一些形式主义问题,谈一些个人拙见。

一、一些地方强势推进高效课堂模式,导致了教学过程的形式主义

为了全面推进高效课堂建设,一些地方强势推行所谓的高效课堂模式,希望借此来规范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效率。但我们应该知道,要让一些老师向传统的低效课堂告别,其实最重要的是转变思想,纯粹固化一种模式,只能陷入教学行为的教条主义。所以,教师一定要从思想上彻底转变观念,认识到高效模式的必要性,同时也要灵活变动,具体情况具体对待,语文学科尤其如此。

一些地方硬性规定了教学的程式与时间,语文教师如果完全被这种规定束缚了手脚,是很难上好语文课的。语文教学的内容极其广泛,教学内容各不相同,教学的方法过程也应该不同。如果我们的课堂局限于一种模式,而且固定在一定的时间内,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真的没有生机,死板一块了。一些地区虽创设了新授课、作文课、讲评课、复习课等几种模式,但长期模式化教学,师生也会兴味索然。同时,一些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的快节奏、大容量,不给学生读书、思考的时间;为了追求虚假的完美,只关注预设的圆满,不关注生成的问题,不给学生出错的机会;更有甚者,在同一模式教学中,少数教师只注重形似,而“神”已散,不注重导入、提问、拓展训练、当堂反馈等环节的有效。这样的语文课堂游走于有效与无效之间,已成为高效课堂的低效行为。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学生情况适当变通教学策略。只要心有高效课堂的理念,牢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真正把训练学生语文能力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我们的教学就一定是高效的。

二、一些教师过分依赖集体备课法宝,导致了备课过程的形式主义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第一步,语文教师在上课前对课堂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学情进行充分的研究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但仍有部分教师的备课正越来越走向形式主义的泥淖,他们一味地依赖集体备课,把集体备课当成备课的全部,以集体备课代替个人钻研,有时一人备课,集体偷懒,这是非常危险的。

集体备课可以发挥组内教师集体智慧的优势,但集体备课永远是一个面上的东西,而班情,学情是不一样的,教师的业务功底、个人素养、教学经验、教学风格也各不相同,如果照搬集体备课形成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而不结合教师本人特点,不结合班情、学情进行内化吸收,不进行二次备课,将集体教案当成法宝,教学工作就失去了针对性。

现今,教学资源非常丰富,现成教案比比皆是。教师千万不能将备课变成抄教案。备课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作,当然不可能完全体现在备课笔记上,教师生活中的见闻、感悟,“陌生化”阅读形成的感受、思路,本班学生的个性特点,乃至于班上出现的一些偶发事件,都可成为我们备课时的材料。我们大可不必拘泥于纸质教案,而应将关注的重点放到如何使教学设计更切合文本的重点内容,如何使教学目标更贴近学生实际,如何使教学方法更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如何使教学难度更符合学生水平,如何使当堂反馈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上。课堂教学结束后,要及时反思,总结教学得失,为后续教学进一步改进教案。

三、一些教师过于追求课堂气氛热闹,导致合作学习的形式主义

小组合作学习是高效课堂中的重要环节之一。笔者到很多地方听课,发现一个共性的问题是,在学生进行了一定时间的自主学习之后,老师一声令下,学生马上搬桌带凳,围成一个个学习小组,讨论的气氛不可谓不浓烈,学习劲头不可谓不高涨,但细细观察,却发现不少学生在讨论时眉开眼笑,其间还时不时瞟一瞟老师,显然是在借机取乐。试想,有老师听课他们尚且如此,就更不用说平时了。有的小组讨论变成简单的对答案,有的变成了少数优生的独角戏,后进生乐得做一个听众,坐享其成。这里谈不上讨论,更谈不上合作,就更不要说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了。展示学习成果时,发言的也只是几个固定的学生。还有的则更糟,老师给了一定时间讨论后,课堂教学又变回了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老路,小组合作的生成问题得不到解决,与传统的教学不同的只是由原来的单个学生与老师对话,变成了学生集体与老师的对话。这样的合作学习纯粹是走过场而已,不仅谈不上高效,反而助长了部分学生的思维惰性与依赖心理,还剥夺了学生读书、思考的时间,时间一长,其严重后果不难想见。

我们知道,语文学科要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着力于培养其听、说、读、写能力,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和谐发展。所以,语文老师在上课前一定要对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学习兴趣、性格爱好,甚至同学关系作一个全面的了解。学生讨论时,老师要深入到各小组,了解学生讨论的情况,及时汇总讨论过程中生成的问题,把握学生思维的方向,及时点拨引导,纠偏指瑕,真正做到师生互动。这样的讨论才能真正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高效课堂的推进中难免会出现画虎类犬的事情,也难免出现一些只重形式、忽视内容的现象。但是,只要我们不断思考,不断纠正,心有模式,手有变式,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一定会朝着正确而高效的方向不断前进,日臻完善,走向“无招胜有招”的教学境界。

参考文献:

[1]李炳亭.高效课堂22条[M]. 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9.

篇9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高效课堂 构建方法

课堂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构建开放、高效的初中语文课堂,是新课程背景下深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迫切需要。所谓“高效课堂”,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即在课堂40分钟内要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完成育人目标,构建“有效课堂”,打造“高效课堂”成为教育人追求的目标。教师应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完美地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以期取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构建开放、高效的初中语文课堂。

一、精心设计导语,将学生引入生动课堂

精彩的导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启发学生也有重要意义。“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教师如果用精练、准确、充满感染力的语言作为开场白,则一定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教学起到铺垫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我在教《春》时就设计导语:提到春天啊,你们会不会觉得眼前出现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呢?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受到无限生机,无穷力量。所以古往今来,很多诗人用彩笔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接下来,引导学生背诵两首描写春光美好、富有优美意境的古诗,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把学生带到浓浓春意中,领略春的勃勃生机。

二、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才能达到课堂高效呢?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首先要明白,为什么要让学生合作学习。就是要通过学生相互合作,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和领悟获得知识,是最佳学习途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一种能使学生真正学“语文”、用“语文”的情境,促其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

三、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把时间还给学生

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确认和尊重。毕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学生就可以通过自己的发现,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丰富教学内容

初中生还处在青少年时期,偏重感性认识,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应大胆采用直观教具导入。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语文教学需要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更丰富的教学内容,或者说需要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多媒体技术的出现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促使教学效果得以强化,使学生成为高效学习者。同时,资源查阅不受时间限制,给教师提供了良好备课条件而制作电子教案,如果教师利用幻灯片、课件等,就能够让文本抽象内容具体化,静止内容动态化,枯燥内容形象生动化,从而让学生印象深刻、兴趣浓厚、欲望强烈,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了。例如,在教授《孔乙己》时,教师如果不适当运用多媒体,不注重切入点的研究,则难免会课堂气氛沉寂,效果不好。假如教师引导学生以讲孔乙己的“手”为导入点,运用电脑制作动态课件,或用幻灯片展示诠释孔乙己的不同形象、不同情况,形象、逼真、具体,则文本主旨便清晰了。再如,教学《苏州园林》这篇说明文时,结合文本内容,我上网查找苏州园林的图片。课堂上,学生身处苏州园林的美景中,感受到了苏州园林美如西子的气息。

五、课堂教学的有效训练

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都要堂堂有训练,但是训练的题目不在多而在精。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改变以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而取而代之的是以能力训练为中心和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为了使训练更有成效,教师必须善于设计,精讲巧问,问到关键处,问到有用之处,问到学生心里去,问出水平来,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利于学生发展。

六、积累运用是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

篇10

关键词:预设;生成;语文课堂

一、预设是进行译文教学的必要条件

教师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在进行阅读教学之前,总要千方百计地备好课,设计许多精彩的环节,甚至查阅很多教学资料,这正是我们所说的预设。不言而喻,做好预设对上好每一节语文课都是非常重要的,预设也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必要条件。教师要做好预设,一是要深入理解教材,挖掘教材本身的资源,以教材为基点,预设成教材中使用的教案。一是要教师在自己的头脑中,预设出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再设想怎样围绕教学计划去处理、解决这些问题和情况。

以下是预设《羚羊木雕》一课的教学计划。

l.理解课文内容,进一步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

2.把握人物个性化语言,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培养沟通的技巧。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课丈内容,进一步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

教学难点:把握人物个性化语言,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过程:先初读课文,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交流初步感受,并提出问题和困惑。再深入研究课文,沉浸其中,透过语言文字,与文中人物进行,心灵对话,把握文章主旨,分析文中人物的性格。最后整体感知课文,进行课外延展,从而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二、生成是语文课堂的一道美丽风景

从以上教学计划中,可以看出,完全是在教师的设想中完成的。诚然也考虑到了学生的因素,但仍然显得过于严谨而周密,具有很强的计划性,这一点是预设的优点,也正是预设的不足之处。

新的教学理念认为,阅读不仅仅是一种阅读行为,更重要的是一种阅读后再创造的过程。学生作为读者,是具有巨大认识能力和主机能动性的,是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有生命的客体,而且都有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因此教师决不能完全按照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进行教学,要时刻注意课文中发生的情况,也就是我们的预设与学生实际情况产生的偏差。这种偏差往往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这种教学资源,使我们的课堂成为一种动态的课堂,千万不能对这种资源视而不见,按部就班地完成我们预设的教学计划,要根据课堂的“突发事件”,对我们的预设做出具有创意的调整,使课堂成为情感流动的课堂。

在执教《羚羊木雕》一课时,我曾做好自己的事先预设,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文章的结尾“我”满腹委屈地想:这能全怪“我”吗?请同学们帮“我”想一想事情该怎样处理才算妥当?学生们各抒己见,想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案。我准备适时转入下一个环节的教学,这时,一个同学又站了起来,他说:“这件事谁都不怪,得怪‘我’的奶奶,是她没将‘我’的父亲教育好,才导致父亲怕媳妇。”于是师生趁机讨论家庭中婆媳关系的问题,现场讨论的气氛异常热烈,许多同学还对如何处理婆媳关系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很有些独到的见解。

三、预设与生成要做到和谐统一

不难发现,预设是教师对文章的理解,体现了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展示了教师与作者思想的交流,融入了教师对文本情感的升华,可以说预设闪烁着教师智慧的光芒。我们决不能误解了新课标的内涵,因为过分强调生成,从而忽视了预设在语文教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甚至对教师的课前预设全盘的否定。这样就会将语文教学引入另一个极端,完全由学生主体代替了教师的指导。但是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和教师的指导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教师指导”的着眼点是“学生自主”,而“学生为主”的必要条件是“教师指导”。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深刻揭示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课堂是动态的课堂,课堂教学中需要预设,但决不能仅仅依靠预设,要审时度势,预设根据课堂的变化而变化。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的关系,把预设与生成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一种艺术。

总之,只有教师对课堂上这些生成性因素进行巧妙把握,才能提升我们课堂教学的价值,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才能让学生的灵性得以真正释放。

参考文献:

[1]陆志平,顾小白.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师研修教材.1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