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思路范文

时间:2024-01-05 17:44: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供应链管理思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供应链管理思路

篇1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绿色供应链管理: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100(2012)01-0006-03

0 引言

随着工业化程的加快,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当污染物控制方法受到局限,地方环境问题带来全球影响时,可持续发展理念越来越受到产业领域和管理领域的广泛关注。传统供应链管理在解决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上有些力不从心,它仅仅强调供应链内部资源的利用,没有考虑对周围环境和人员产生的影响,而绿色供应链在产品从原料获取、加工、包装、存储、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中注重对环境的保护,促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而受到社会的推崇。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对于企业而言也不是一种强制实施的环保策略,它可以与企业的经济利益相一致,通过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使供应链上的成员企业为了相同的利润和环保目标共同努力。

首个中国绿色供应链调查报告中指出,有47%的企业表示有计划在未来两年内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绿色供应链管理直接关系企业的成本节约和效率提高”已经在社会上获得相当高的认知度。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双重制约下,构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1 构建绿色供应链的长远利益

“绿色供应链”的提出往往会给许多企业乃至整个社会一种错误的观点:将资金用于一项不会带来任何经济收益的活动中,只为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但事实并非如此,据美国大型零售业巨头沃尔玛的一项预测,仅通过在2013年前减少5%的包装材料,就能为沃尔玛自身的供应链节省34亿美元,而对于其全球供应链,节约的金额将高达110亿美元。IT制造商中的佼佼者戴尔公司也一直致力于成为全球最绿色的利,技公司,不断向业界提供高能效产品,注重产品回收和再利用,首次提出使用竹子代替纸板、泡沫塑料作为原料制造电脑包装材料,不仅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还可以自然降解,转化为肥料,有效降低运输和处理过程中的成本。

自1998年以来,中国企业就不断遭受国外的“绿色贸易壁垒”,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加快机电产品出口是我国扩大对外贸易,跻身世界贸易强国之列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依托。但是由发达国家制定的产品口标准,例如防污标准、噪声标准、电磁辐射标准等,为我国机电产品入发达国家的市场增加了难度。不仅如此,农产品贸易、服务贸易、知识产权和投资等方面的环境保护问题也给我国产品出口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只有积极构建绿色供应链,加强绿色供应链管理力度,才能打破“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成功地打开全球市场。

2 绿色供应链管理面临的困难

2.1 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不稳定,存在利益冲突

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可以定义为在一定时期内共享信息、共担风险、共同获利的协议关系,而构建这一关系的基础是合作和信任。但是,供应链在建立使供应链整体利润达到最优的协调契约时就分担实施绿色供应链所产生的成本问题容易产生冲突,成员企业行契约参数设定是一个讨价还价的过程,企业都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任何一方都愿意只享受实施绿色供应链带来的收益而不承担其运行成本,如何克服由绿色供应链管理带来的双重边际效应对整个绿色供应链的协调提出了新的课题。

2.2 绿色技术遭遇瓶颈

无论是绿色设计、绿色供应、绿色生产、绿色营销、还是绿色回收,都需要科学技术的大力支持,由于绿色供应链在中国是一个相对新鲜的事物,产生绿色管理的意识比较晚,这方面的人才储备也相对匮乏,很多企业对系统化的绿色供应链管理还不能给出清晰的衡量标准,即使具备了开展绿色供应链的想法,也由于技术上的限制、成本过高和实施复杂性导致效果不明显,企业不能快速有效地衡量绿色供应链带来的经济效益和技术价值。

2.3 跨企业、跨部门的合作加大管理难度

由于环境管理的特殊性,往往需要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在构建绿色供应链的过程中通常会成立一个跨企业、跨部门的合作小组,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管理难度。例如,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后,需要整条供应链建立一个专门的SQE(supplier Quality Engineer)团队,对供应商的采购、包装和运输等过程行全方位考核,质量控制、环境安全和采购等部门的合作会给企业的其他部门甚至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带来协调和管理难度。

2.4 物流体系不健全,管理不规范

无论是传统“供应链”还是“绿色供应链”,物流都是必不可少的部分,没有物流就无法顺利行采购和销售,也无法顺利行生产和财务管理。绿色供应链中的废弃物物流作为一种产品由企业到消费者的逆向物流过程,是构建绿色供应链极为重要的一环,否则企业在生产、供应、销售活动中产生的各种边角余料和废料得不到有效的治理,会对整个生态环境产生不可逆转性的破坏,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目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和企业都应该积极加强物流体系建设,为构建绿色供应链提供基础设施和服务上的双重保证。

2.5 绿色供应链的绩效评价方法有待完善

从事任何一项工作,都要对该活动所产生的效果行度量和评价,以此判断这项工作的绩效及其存在的价值,绿色供应链管理也不例外。但是现行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仅仅包含成本、生产与质量、客户服务以及资产管理等方面,对环境污染和资源的使用尚未建立起有效且便于衡量的指标;另一方面,也很难将环境污染或资源利用率量化。一套能够对绿色供应链行科学的绩效评价方法还需要在实践中渐渐摸索。

3 我国建立绿色供应链的途径

3.1 增强企业对绿色生态的认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相对于“供应链管理”,我国企业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更为陌生,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处于起步阶段。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绿色管理意识相对淡薄,供应链上各种物流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十分突出。需要政府部门加大宣传力度,使绿色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特别是企业的领导者和政策制定者,应使企业充分了解国内外成功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经验,制定符合企业自身运作的绿色发展计划。

3.2 每一个成员企业的积极参与

供应链是一个涉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乃至最终消费者的功能网链结构,这条链上的每一节点都应该是实施绿色供应链的有效参与者。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福特汽车公司等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践可以看出,绿色供应链管理要求企业在供应链中每个环节的各个成员实行环境管理,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开展减少或消除对生态环境有破坏作用的供应链管理活动。

3.3 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法规,倡导“绿色采购法”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环境污染是一种典型的“市场失灵”表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是许多发达国家

曾经犯下的错误,我国在“效率优先”的前提下也歪曲了经济发展理论。在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博弈中,能够使两者达到相对平衡状态的有效方法就是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法规,对带来“负外部效应”的企业行严厉打击,收取高额的罚款或征收高额的税费;对带来“正外部效应”的企业行相应的补贴,给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构建提供一个相对健康的成长环境。

其中,沃尔玛著名的“绿色采购”计划要求企业在采购政策的制定、实施过程中,采取对环境负影响最小的采购方式,涵盖了对供应商的开发选择和评价、供应商的运作、内部物流、包装、回收重用、资源减量使用以及产品处置等所有环节。

3.4 有效降低库存水平,提高资源使用率

经计算,企业因为持有库存每年耗费的成本约占其库存货物价值的20%~40%,这种用于将来目的的、暂时处于闲置状态的资源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浪费,不符合绿色供应链的理念,而造成库存问题很可能是由于不准确的交货数据、低效率的信息传递以及库存控制策略过于简单,如何减少可控性因素对库存问题的影响是值得研究的课题。目前,供应商管理库存、联合库存管理以及多级库存优化与控制是较为有效的方法,但在使用上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需要提出能够针对绿色供应链库存管理更为切之有效的理论和方法。

3.5 使用科学的方法计算并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衡量一项经济活动产生的影响需要借助量化的指标,一种科学有效地分析方法有助于企业在绿色供应链的构建中清晰的看到投入与产出比。生命周期分析是一种制品从制造、运输、买卖、使用、废弃、再生为止所产生对环境负荷的综合评价方法,可以检查产品和服务对环境造成的全部影响。保洁公司通过对其新推出的压缩液体洗涤剂使用记分卡行计算,得出这一项可持续包装的改,使宝洁公司每年可以节约5亿公斤的水印刷,减少10万吨二氧化碳的排放量、4万辆卡车的运输量和1.5万吨包装材料的用量。通过成功运用生命周期分析,越来越多的企业发现说服供应商采取环保措施,能为他们节省大量成本,除此之外还为其他企业构建绿色供应链提供了一种值得借鉴的方法。

3.6 重点建设农业或和农村相关的绿色供应链体系

农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型大国,农民在人口数量上占有较大比例,建设农产品绿色供应链,发展绿色农业,一方面有利于开辟广阔的绿色市场,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还对促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些年我国政府也在大力扶持新农村建设,“家电下乡”政策的出台也给构建绿色供应链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使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概念深入人心,同时可以使资源得到有效配置。

3.7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

供应商处于整个供应链的上游,其对于减少环境污染的意识和行为往往会随着整条供应链逐级传递,并且有被放大的趋势。因此,从培养供应商的环境意识和环境管理能力出发,通过ERP、Internet等信息技术的支持,对整个绿色供应链的构建和管理有积极的推作用。

在合作伙伴的选择上,应该将环境因素融入到人工神经网络行绿色供应链管理下合作伙伴的综合评价选择,有助于企业挑选能与其长期合作,有相同经济目标与环境保护意识的合作伙伴,建立稳固的战略联盟关系。

充分利用电子商务环境可以建立一个动态的、集成的、无缝连接的绿色E-供应链以实现企业内外部信息的共享,这种企业间的可见性为构建绿色供应链提供了相对健康的发展环境。供应链中的企业可以无障碍的分享实施绿色供应链的全过程以及所带来的效果和影响,和其他成员企业分享成功和失败的经验。

篇2

关键词:乳业公司;供应链;财务管理;助力

乳业公司(下文简称:公司)一般采取第一方物流形式来向市场投放产品。因此,如何提升公司自营物流成本控制的绩效,便成为了影响公司盈利目标实现的关键问题。从现阶段的有关文献中可以知晓,许多作者都将解题思路聚焦到公司内部的物流成本控制范畴,却忽略了基于价值链而形成的供应链整体视域下的成本控制需要。为此,笔者将以公司供应链为视角来探讨成本控制问题。

在销售物流环节,公司供应链各节点主要为公司配送中心和渠道商。在市场需求拉动和乳业产品保质期因素的决定,公司往往根据渠道商的需求进行补货,在这一形式下将增大公司物流成本控制的波动性。那么能否借助财务管理的职能定位来助力成本控制呢。对此,便构成了本文立论的出发点。

一、影响供应链成本控制的因素分析

结合笔者的工作体会,影响供应链成本控制的因素如下:

(一)由信息不充分所导致的影响

在供应链视角下来进行物流成本控制,需要将注意力延伸到商品需求市场中,切确的说是渠道商的需求变化上来。渠道商对公司的产品需求属于“引致需求”,从而渠道商将结合市场需求变化动态调整进货量,而这种具有波动性的需求拉动效应,便极大的影响到公司自营物流成本控制的稳定性。另外,夏季乳制品输送需要在冷链物流系统中来实施,那么这种市场需求的波动性必然就会降低冷链物流资源的配置效率,进而形成虚高的物流成本。

(二)由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影响

物流成本控制属于公司内控范畴,而在公司配送中心的配货服务过程中仍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其主要表现为,在流通加工环节可能因信息不对称,使得监管部门无法获知包装材料价格的真实信息,以及包装材料加工中的成材率信息,这些都将显著增大公司的自营物流成本。另外,在配送作业过程中还因处于流动环节,而降低了公司相关部门的监管效力,最终增大仓储和运输成本。

二、财务管理职能定位

面对以上影响因素,财务管理的职能可定位于以下两点:

(一)市场需求信息预测

众所周知,商流决定物流、物流支撑商流。由于公司所生产的乳制品涵盖不同的产品项目,从而产成品也将进入不同的目标市场。与此同时,不同目标市场的需求变化也将直接影响到公司配送中心的业务营运。因此,为了提高配送中心的运营效率,以及增强公司物流资源的配置绩效,财务管理在这里的职能可定位在“为物流事业部提供市场需求信息上”。那么财务部门能承担起这样的重任吗。很显然,财务部门可以根据公司与渠道商之间的资金往来信息,进行统计与分析。

(二)项目资金预算管理

与第三方物流不同,公司所依赖的第一方物流属于自营物流,从而该事业部往往没有独立的成本核算要求,这样一来必然会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导致公司物流成本虚高。为此,在建立配送中心独立的财务核算体制下,来发挥财务管理对项目资金的预算管理职能。当然,这个还需要考虑在公司内部引入市场原则。

三、定位驱动下的助力模式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定位驱动下,财务管理的助力模式构建如下:

(一) 加强财务部门与物流部门的协作

公司管理层应加强财务部门与物流部门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来形成部门之间的协作。为此,公司管理层需要在供应链视角下来了解物流成本控制的影响因素,并认识到单纯依靠物流部门来实施成本控制是远远不够的。当前的主要问题在于,如何建立起市场需求导向下的物流资源配置模式。可见,这就需要充分发挥财务部门的专业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了。

(二) 对资金往来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

在公司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支撑下,财务人员至少应调取一个经济年度内的资金往来信息,从与渠道商的资金往来数据中统计和归纳出产品需求量和需求品项规律。相比较产品需求量而言,渠道商的需求品项更加影响物流成本的控制绩效。为此,若要准确掌握商品品项的变化规律,可以考虑建立由财务部门、市场部门、物流部门人员组成的联合调研小组,该小组专门预判乳制品品项的变化规律。这样一来,才能使配送中心在物流资源的配置上掌握主动权。

(三) 建立合理授权下的资金监管机制

“合理授权”是指,在考虑到公司物流事业部处于流通领域的缘故,为了增大物流部门应对市场需求变化所带来的资源重组压力,可以根据产品品项增大物流部门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权。财务部门对此进行专项资金预算,并在公司财务章程内监管资金的使用,并设立激励机制,即物流事业部按质按量完成任务后,资金若有剩余可按比例提留作为部门绩效奖金发放。这样一来,就形成了物流部门自觉控制物流成本的氛围。

四、小结

本文在供应链视角上展开了主题讨论,并认为财务管理助力作用应在:加强财务部门与物流部门的协作、对资金往来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建立合理授权下的资金监管机制等三个方面来实现。

参考文献:

[1]刘丽霞.改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N]. 财会信报,2011(6).

[2]赵奕凌.物流成本控制与管理 [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6(第1版).

篇3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跨国公司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在加入WTO后,将直接面临跨国公司的竞争与挑战,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日益加快,跨国公司供应链管理正日益成为跨国公司管理的核心内容。

由于社会分工的不断专业化,企业越来越注重发挥自己的核心优势,倾向于把自身价值链上非核心业务外包,同时为了能够以更快的反应时间和更快的交货速度响应客户的需求,企业越来越需要对于所在供应链进行统筹管理与协调,这样不仅需要完善内部供应链的管理,而且要协调与其他在同一供应链上的企业之间的关系。供应链管理主要是面向企业内部各个流程环节之间,以及各个企业之间进行管理和协调。

供应链管理思想是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产生的,并且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越来越被各国企业所重视,尤其是跨国公司在进行全球性运作时,全球供应链管理是很关键的部分,跨国公司在其良好的管理基础和长期跨国管理的经验基础上,正在逐步采用现代供应链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整合原有供应链.

国内企业将面临跨国公司严峻的竞争。最重要的就是体现在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上。中国的企业还没有大规模建立海外供应链网络,必须最大程度地联合国内的相关业务合作伙伴,形成有效的供应链体系。同时中国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加入跨国公司相关的供应链体系中,努力使企业适应全球供应链竞争的要求。

本文主要从供应链管理产生和发展的背景,供应链管理内容和演变过程,跨国公司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策略,跨国公司在华供应链管理策略和中国企业的应对措施,供应链管理的实施和风险控制五个方面进行论述,努力梳理出在当今环境下跨国公司进行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方法,跨国公司在华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策略,以及中国企业如何应对跨国公司供应链策略和自身如何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跨国公司供应链管理“”版权所有

篇4

供应链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在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深入分析目前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探究出现问题的原因,以此提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和具体操作方法。这种教学改革实践能够为供应链管理的课程创新提供新的思路,为我院课程体系的深化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教学;工作过程;教学改革

引言

供应链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在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理论、思想和方法,使学生掌握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知识,能够结合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实践,合理有效地组织供应链中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活动,从而培养学生在供应链管理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和物流网络的快速发展,促使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在理论和技术层面出现了质的提升。同时,高校在物流管理的专业建设和供应链管理的课程教学方面也出现了很大变化,为了实现课堂讲授和实践的全面打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水平,目前对供应链管理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已经成为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热点研究问题。

1、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现状

(1)学生对课程的认知度不足物流管理专业的很多课程涉及的课程实践环节较多,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可以直接掌握具体的物流操作技能,比如仓储管理、运输管理等,很多学生觉得《供应链管理》课程内容很宽泛,不知道所谓的重点。同时课程中的很多内容又已经在其他课程中有所涉及,故而很多学生会简单的认为供应链管理就是对其他各种相关课程的一种累加和综合。进而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造成学习目的大打折扣。

(2)教材及教学模式的弊病目前国内供应链管理教材的编写侧重于理论研究,此种教材更多的适用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但对于应用实践性较强的供应链管理教学则不那么适用。教学内容以理论和概念为主,与其前段的基础课程比如工商管理、物流管理等有较大程度上的内容重叠。另一方面,供应链管理课程本身管理理论策略模型的抽象性知识偏多,实务型知识偏少,加上教师授课过程中理论教学的偏重,就进一步忽视了该课程实践性的教学特点。从而难以激发学生的课程体验和收获,不利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应用型的创新人才。

(3)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电子商务和物流网络的发展,促使我院在供应链管理的课程教学改革中引入了更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及案例讨论的模式为主。但是,形式的多样化并未真正引发内容的实质性创新。其中,理论讲授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填鸭式”教学的弊病,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同时,案例教学也往往只停留在纸面教学的层次,有关教学案例的背景资料和教学案例与理论的逻辑关系等内容无法通过案例教学完全呈现给学生。尤其是针对性较强的成功案例偏少,学生很难真正认识到供应链管理知识缺乏造就的困境。基于此,新的教学模式的要求变得迫切和呼之欲出。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为进一步优化《供应链管理》教学内容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

2、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

基于工作过程框架,《供应链管理》教学将打破原有的偏重理论学习以及以考试结果为评估标准的教学目标,而是转变为按照培养职业素养为目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强调为工作过程为导向,将教学任务组织成项目的形式,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将教学内容消化和吸收。同时,在这种工作任务模式中,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这种对学生战略协作共赢理念的引导,可以达到职业素养的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培养模式,能够培养学生从系统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供应链管理意识与供应链管理的职业素养,同时结合专业课程实训,使学生掌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技能、综合分析和操作能力。同时在教学评估及考核体系方面,将过程性考核和总结性考核相结合,在成绩比例中各占50%。其中,过程性考核强调对学生的全程指导,由出勤(10%),课堂参与(10%),校内实践(20%),以及社会实践报告(10%)组成。而终结性考核则更加侧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在学期末统一完成。这种综合考核测评方式可以有效的考察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应用知识能力,有利于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日常学习。同时,该种考评方式与整个教改目标紧密联系,有利于相关教学体系的搭建以及实训效果的产出。

3、课程教学改革的教学体系

在《供应链管理》的课程教学中,要注重与最新物流领域的发展和热点相结合。在课程教材外,更多的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获取学习资料和热点资讯。特别是电子商务与物流领域的交叉部分,电子商务对物流和供应链的影响,电子商务企业在物流领域的创新和实践,这些最新的教学内容引入,能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与学生的生活有相通部分,学生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参与其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研究能力。为了丰富教学手段,在工作过程框架下,我系本课程的教学综合使用课堂授课,案例学习与讨论,软件演示,小组合作,情景模拟等多种方式方法。

(1)课堂授课:讲授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并且已经完成电子教材,多媒体课件、作业习题集、实验指导、辅导资料、模拟试卷、网络在线等材料的建立。同时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充分采用了项目驱动式,在每章节开讲之初,首先将章节的学习任务具体告知学生。让学生带着项目任务参与到每一部分的学习过程中,从而让学生不仅是被动的教学接收者,更是教学工作的参与者。

(2)案例学习与讨论:结合概念、理论和方法的教学,每一章都安排了1-2个现实鲜活案例,解说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包括企业战略和战术,管理变革,方式方法,成功与失败等与供应链管理密切相关的议题。案例讨论打破了原有的照本宣科,不仅仅停留在纸面的讨论。在教学过程中,所有的案例教学全部将参与学生分成不同的4到6人小组,让学生以竞争的形式在大家面前呈现案例分析结果,并根据具体呈现结果进行评分。

(3)软件演示:从理论出发,结合供应链中的实际难题,开发了教学辅助软件。如网络优化软件,可以用于课堂上的演示讲解,更形象生动地解释理论知识,同时课件中充分应用PPT的动画和切换等功能,更好地为课堂授课服务。

(4)小组合作:在课程中设置分组合作进行讨论、思考和解决供应链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其中运用EXCEL的规划求解功能对供应链管理中的问题进行建模,并找到有效的方案。以及让学生建立起了自主学习的开放式教学平台。

4、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方法

基于工作过程,《供应链管理》教学改革要坚持校内实践与校企联动两条腿走路的指导方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通过校内实践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又能通过校企联动真正走向社会岗位,完成所掌握技能的实际应用。

(1)校内实践在院内建立课堂模拟实验。设计了牛鞭效应的实践游戏——“啤酒游戏”,并编制了实验指导书,配备了一系列实验教具。在实验课中指导学生通过该实验,认识供应链牛鞭效应产生原因。该实验一经引入就迅速受到学生好评,同时工作进程中也发现此种实验手段在结果分析,决策灵活性等方面有待改进。因此,课程改革小组对实验手段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开发了一套供应链运作模拟平台,用以模拟牛鞭效应产生的原理。该软件丰富了游戏参与者的决策模式,使得决策过程更加理性化且易于实施,可以在计算机中心的局域网以及互联网上进行。同时,该软件在单纯的牛鞭效应模拟功能上进行了完善,补充了教学实验的事后分析与改进功能。另外,我系现在已建立了ERP信息实验室(金蝶K3)可作为培养学生了解运用相关物流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物流系统仿真模拟实训,模拟物流与供应链活动的各业务环节。另外,ERP沙盘演练实验室,可以有效、直观的建立学生的企业物料物流与供应链的基本认识和观念,并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课程技能和系统的思考能力。

(2)校企联动,情景教学,建立社会实践基地。通过与物流企业的密切合作,在课程设计的全过程中,以了解行业形态,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重点,结合企业实际人才需求,共同确定课程的工作任务和项目重点,实现共同课程开发,制定考核标准,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共享人才资源等战略目的。从而确保课程设计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真正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不断深化校企联动与融合。在整个《供应链管理》教学实践改革过程中,教改小组先后在成都的双流空港物流园区,新都传化物流基地以及青白江区的银犁冷链等多地进行实地校企联动。让学生实地了解并参与物流与供应链的各环节工作,将课程所学实地运用于工作实践当中,从而真正实现课程实践教学与市场职业能力间的零距离。

5、结语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通过任务驱动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理论课堂实践,在校企联动方面进行实践演练,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实践和理论创新机制有效地推动了学院的课程改革实践,希望可以以此为契机,为进一步推动我院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尝试和借鉴。

参考文献:

[1]马士华.供应链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程忠国,石丽媛.实现紧密合作校企“双赢”的有效途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1):23-24.

[3]王桂花.供应链管理课程教与学的方法研究[J].中国市场.2008,(49):142-143.

篇5

一、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概述

企业供应链管理之所以作为一种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被运用,是因为企业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化竞争,寻求保持企业旺盛竞争力的管理模式迫在眉睫。因为对于企业来说竞争优势不是恒定不变的,只是暂时的。这一点不仅从国际企业界的发展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程也得到了印证;如何保持竞争优势,成为现代企业面临的最关键的战略性问题。供应链管理即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战略选择。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它是一个范围更广的企业结构模式,它包含所有加盟的节点企业,不仅是一条联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料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物料在供应链上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其价值,给相关企业都带来收益。供应链战略是一种互补性的、高度紧密的企业联盟,这个联盟以核心产品、核心资产或核心企业(通常是最终产品的生产者和服务的提供者)为龙头、以价值链为纽带,将企业间的合作和协作拓展到原材料、技术、资本、设备、市场信息等各个方面,也就是将某一企业分散的生产资源、流通服务提供和市场营销等价值增值诸环节上具有特定优势的不同企业联合起来,实行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利益共享,使生产要素的流动扩张到企业一体化的范围。这个联盟的目标是通过联盟内各企业统一协调的工作,以价低质优的产品、及时供货和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来提高市场供应的有效性和顾客的满意度,让利益最大化。供应链管理是加强企业核心能力的战略———保持和发展竞争优势是企业核心能力的集中体现,它强调供应链上各企业及其活动的整体集成,从而可更好地协调供应链上各企业之间的关系,有效地协调和控制供应链上物料流、信息流、价值流,保持灵活和稳定的供需关系,使整个供应链上企业效益最大化。

二、我国煤炭企业供应链的现状分析

煤炭企业供应链主要包括煤源、流通、消费三大环节;产、运、销企业分散,流通商数量众多,规模偏小。具体表现为:我国煤炭资源集中在西、北部地区,而煤炭消费企业多处于东、南部地区,煤炭生产基地远离消费中心,同时煤炭企业的第三方物流仍以运输型物流为主,但能够提供整体物流运输服务的管理型物流服务比例仍然较低。产、运、销系统没有形成“链”,存在着部门主义障碍,易于形成天然壁垒;传统的铁路运输通道发展滞后,造成煤炭运力长期偏紧。目前的煤炭流通商发展历史较短,多数是依托资源起步的企业,基本是围绕生产企业、消费企业分布,通常掌握着客户、煤源或运力中的一种或几种资源,规模偏小,恶性竞争严重。根据国家发改委的《煤炭经营企业“十一五”结构调整与合理布局规划》,到2010年我国煤炭经营企业调控在4.7万户左右。基本淘汰年经营量在1万吨以下的煤炭批发、零售企业。由于利润空间较大,参与主体管理粗放,迅速出现的大量小规模流通企业效率低下,增值服务意识匮乏,业务重心仅集中在煤炭贸易层面,利润来源单一,主要通过传统的煤炭贸易价差来获取利润;业务经营和管理粗放,基础设施、设备简单、落后,基于互联网的IT技术应用落后,大都处于作坊式的经营状态,缺乏大规模、长距离、多用户的综合服务能力;客户导向的增值服务意识严重匮乏,造成整个流通环节信息滞后、浪费严重、煤炭流通效率低下,并给环境带来严重污染。煤炭企业流通距离长,环节众多,流通商区隔严重,业务单一。

三、煤炭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意义

一方面,随着世界统一大市场的形成,煤炭企业实行供应链管理有利于我国煤炭企业开展跨国经营活动;另一方面,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由于其竞争力较差而在整体上往往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因此,面对经济全球化这一机遇和挑战,我国煤炭企业也必须不断提高自我适应能力,尽快与国际上先进的管理方法接轨,使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成为促进我国煤炭经济发展的推进器。我国煤炭企业实行供应链管理具有以下意义:

(一)提升煤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根据有关资料统计,供应链管理的实施可以使企业总成本下降10%;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按时交货率提高15%以上;订货-生产的周期时间缩短25%~35%;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生产率增值提高10%以上等等。这些数据说明,供应链企业在不同程度上都取得了发展。采用了供应链管理模式,则可以使企业在最短时间里寻找到最好的合作伙伴,用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赢得市场。有效的供应链可以使煤炭企业成本降低,提高固定资产效率,缩短企业订单处理周期,整体库存减少,服务水平提高,现金循环周期缩短,使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实现精确化、信息化、数字化、高效化的运行,从而提升煤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提高煤炭企业整体经济效益。供应链管理模式在企业间的日益推广,为煤炭企业的运作与成长创造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也带来了丰厚的综合经济效益。煤炭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可以有效降低不良资产,提高核心资产的使用效率,降低流通资金的占用,加快资金周转,增加煤炭企业在物流运营中的利润份额。有效的供应链管理总是能够使供应链上的企业获得并保持稳定持久的竞争优势,进而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经济效益。

(三)拓展煤炭企业的市场,扩大生存空间。供应链管理有效地确立专业化的运行模式,立足服务于做强煤炭主业,也为产业的拓展延伸与再发展提供物流运作的保证。供应链管理是围绕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有机结合成一体这个问题来展开的,能促进煤炭企业内部资源与外部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有机结合,可以有效地扩大物流运行的空间。

(四)实现煤炭企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随着煤炭企业集团化的建设,以及煤炭资源深加工、能源转化产业链的形成,使得资源整合与配置更加合理。建立有效地供应链战略,能够整合煤炭企业采购、物流、配煤、销售、资金、信息等流通服务能力,为煤炭企业拓展了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实现煤炭物流产业的长远可持续的发展机遇。

四、煤炭企业供应链的设计思路

针对我国煤炭生产企业、消费企业集中度相对较低、供需网链结构松散,供应链环节分段割裂严重,网链间缺少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进行有效控制的手段等现状。推行供应链管理是煤炭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保障,根据构建科学合理高效的煤炭企业供应链,协调煤炭供应链相关企业的利益、提高煤炭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从多方面着手解决煤炭供应链人才严重匮乏问题的形势要求;构建适合中国市场的煤炭企业供应链的设计思路如下:

(一)供应链构建的前期准备工作。设计供应链首先要解决以下问题:一是确定供应链的成员组成,对煤炭企业来说主要包括供应商、设备、工厂、分销中心的选择与定位、计划与控制;二是如果原材料主要依靠煤,则供应商就是企业本身,但需要制订供应计划;三是生产设计(需求预测、生产什么产品、生产能力、供应给哪些分销中心、价格、生产计划、生产作业计划和跟踪控制、库存管理等);四是分销任务与能力设计(产品服务于哪些市场、运输、价格等);五是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六是物流管理系统设计等等。构建煤炭供应链之前应对本企业的现状和供应环境进行分析。首先要了解企业的管理现状、信息化程度、煤炭的市场需求预测、煤炭生产所需的材料设备供应情况、煤炭产品的销售情况、企业的经济实力、技术力量及合作伙伴的资信、实力等,这些都是影响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因素。煤炭企业的采购、制造、仓储、运输和销售都有鲜明的特点,只有综合考虑才能构建一个高效、科学、合理的供应链。

(二)企业要构筑一体化物流战略。首先,企业应进行内部跨部门职能整合,企业内部实现不了一体化,就谈不上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合作形成一体化供应链。其次,进行企业外部供应链功能整合,任何一个企业只有与别的企业结成供应链才有可能取得竞争的主动权。最后,应将内部供应链与外部供应链相匹配,形成紧密的互动与链接。整合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供应链整体的成本最低,效率最高,价值最大。

(三)缔结战略联盟,以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参与竞争。在煤炭供应链中,整个供应过程的完成最终取决于三大方面:优势的煤源采集、通畅的物流通道、稳定的市场客户群。煤炭企业供应链各环节中的物流通道和市场客户就是最重要供应链环节。煤炭企业要不失时机地与合适的供应商、储运商等结成战略联盟,通过合作以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参与竞争,同时又实现互惠互利。要积极寻求与核心企业的战略合作,成为核心企业长期的、稳定的战略伙伴。

(四)充分利用电子信息网络技术支撑平台。让煤炭流通服务网络的重要技术支撑平台给业务运营、管理和决策,为战略决策、管理决策、业务决策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化支持;并渗透到供应链各环节的企业,加快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的信息沟通和传递,实现企业间高效协同的数字化商务平台;提供全面的煤炭贸易信息、物流信息,以煤炭交易中心为核心功能,结合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全信息化系统,依托电子商务模式下的客户开发与服务体系,实现煤炭供应链增值。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通过浪潮公司新开发的新一代企业管理软件GS5.0,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支持多种管理模式,适应企业不同时期的管理需要;这个平台将使供应链涉及的各种资源得以合理有效的配给和充分的利用,同时使整个供应链具有了随需应变的自我调节能力,从而增强我国煤炭企业供应链抵抗风险的实力,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篇6

[关键词]易木供应链时代实战平台;供应链管理;教学改革

沃尔玛、丰田、联合利华等世界500强公司的成功经验证实了供应链管理的重要价值。而供应链管理的开展要依靠高素质的供应链人才。2017年中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加快培养多层次供应链人才,支持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设置供应链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供应链专业人才。为顺应趋势,国内众多高校开设了供应链管理课程。学生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可掌握生产计划、采购、生产控制、库存控制、仓储管理和分销管理等技能。供应链管理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经管类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该课程的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培养出来的供应链管理人才所具有的技能与企业实际需求不符。为有效提升教学效果,推动供应链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显得尤为重要。“易木供应链时代实战平台”是由易木科技公司开发的面向供应链管理技能学习者的实训软件。基于“易木供应链时代实战平台”对供应链管理课程开展教学改革,是一种有价值的探索和积极的尝试。

1供应链管理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

供应链管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但目前课程的教授过于强调理论。在学时分配方面,主要以理论为主,实践学时较少。针对实践环节的教学,教师往往是通过课堂讨论和演示的方式进行,容易脱离实际,难以让学生真正体会供应链管理的要领[1-2]。

1.2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供应链管理课程主要包括供应链系统的类型与特征、供应链运作的协调管理、供应链的构建与优化、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与评价、采购管理、生产计划与控制、库存管理策略、供应链企业运作的绩效评价与供应链风险管理等知识点。这些内容较为枯燥乏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教授法和案例分析法,供应链管理学科前沿的企业案例和数据比较有限,容易导致学生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课堂参与度低,学习氛围不强,影响了听课质量和学习效果。

1.3考核方式单一

国内供应链管理课程普遍存在“考核方式单一”的问题[3]。目前课程考核方式由过程性考核和期末考核成绩组成。期末考试成绩的占比往往比较大。考试的题目大多数源于教材上的理论知识,学生往往临时抱佛脚,考前突击死记硬背,而不注重平时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学习。因此,这种考核方式不能有效地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不利于学生专业素养的提高。基于此,近年高校老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些供应链管理教学改革的方向,如基于建构主义教学[4]、基于教学质量国际标准的教学[5]、基于BOPPPS模型应用的教学[6]和基于参与式教学理念的教学[7]等理念。以上的教学理念都是在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方面做出的积极探索,但是鲜有学者从供应链沙盘模拟的角度进行教学改革。“易木供应链时代实战平台”利用信息技术,构建“互联网+教育”模式,通过让学生站在企业的角度模拟各种类型的供应链运作,体验供应链的运营,从而完成供应链课程中重点知识的学习。通过使用该平台进行辅助教学,有利于丰富单一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基于“易木供应链时代实战平台”开展教学改革的目的

2.1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供应管理课程中使用该平台有利于丰富教学方式和课堂教学的内容,辅助教师专业知识的传授,使学生不拘泥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增加课堂趣味性,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2提升教学效果

“供应链时代实战平台”展示了一家制造企业的供应链运营管理过程。通过该平台,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求分组,让学生进行供应链运营管理岗位的角色扮演。以情景模拟为依托的角色扮演形式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升其供应链运营管理能力。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使用该平台参加“全国供应链大赛”“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供应链管理师赛”和“川流杯”等学科竞赛,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效果,切实提升教学效果。

3基于“易木供应链时代实战平台”的教学改革方案

首先任课教师应明确进行供应链课程改革的目的所在,即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易木供应链时代实战平台”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对提升教学效果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此外教师要明晰改革的思路。课程安排共64学时,在讲授完供应链管理教材内容后,增加“易木供应链时代实战平台”的学时安排。教师可安排32学时的理论学时,32学时的实践学时,其中实践学时中安排4个学时进行啤酒游戏的实验,24学时进行“易木供应链时代实战平台”的实训。具体的实训学时安排见表1。“易木供应链时代实战平台”具有多角色、数据真实、系统系及易操作等特点,如图1所示。实战平台提供两种模式,分别是个人练习模式和小组竞赛模式。平台主体功能分为四个模块,分别为案例分析、竞赛过程、竞赛管理和竞赛看板,其中竞赛过程界面为主要的操作界面。供应链管理覆盖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五个领域:需求、计划、物流、供应和逆向物流。借助实战平台开展沙盘模拟实践教学,学生通过教材理论结合实践的模式,以案例为依托,使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更具系统性和操作性。在该实训平台中,学生4-5人一组,分别扮演企业供应链总监、营销经理、采购经理、生产经理和物流经理的角色,通过工厂仓库选址建设、市场投标、采购计划、供应商管理、生产计划、物流仓储计划和融资贷款等活动对资金流、信息流、商流和物流进行整合,其目标是通过供应链管理的运营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供应链管理技能体现的是整合的、严谨周密的思维。为了实现整个实战过程更加贴合实际,平台设计了9大规则体系,包括破产规则、中标规则、贷款规则、采购规则、生产规则、违约规则、配送规则、折旧规则、计费规则。下面以采购计划为例进行说明。采购经理要采购原材料,以满足工厂生产所需,体现了物流管理5R中的“适时”、“适量”和“适价”原则。适时适量即是把合理数量原料准时采购回来,既不能过于提前也不能延误,既不过量也不能过少。过于提前或过量采购会占用账户有限的资金,如若延误或过少采购则会造成不能按时履约的后果,运营的企业会被扣信用分和罚款。采购经理也要考虑到适价的因素,如选择独家供应商则有较低的价格和最高发货优先级,但是存在较高的缺货风险;如选择战略供应商则可选择多家供应商,从而降低缺货的风险;如选择订单响应天数短的,可缩短订货提前期,但是价格较高;如选择订单响应天数长的,则提前期较长,价格会较低。另外平台还设置了供货量阶梯价格,即向同一供应商累积采购的数量达到一定量时,可获得供应商给予的额外折扣。可见,采购经理的角色需要在众多因素中进行权衡和选择,运筹帷幄。实战平台根据准时交货率、市场占有率、净资产和库存周转率这四项评分指标评定最终的成绩。教师可以对每项指标所占的权重进行设置。非单一的评分指标要求学生要供应链进行全面统筹,通盘谋划还要注重团队协作。在实战模拟环节,教师负责竞赛,根据学生的进度设置比赛模式。比赛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竞赛看板”界面实时关注所有参赛队伍的业绩,比较团队之间的差距,从而及时调整运营策略。此外实战平台还提供了多元化的数据图表分析功能,比赛结束后师生可以通过系统自动生成团队收入支出分析、市场经营分析、生产采购分析和仓储配送分析数据报表。教师在该环节要总结每组学生的优点和缺点,不断改进供应链运营方案。在考核方式上,教师可以组织1~2次的实战模拟作为考核赛,并撰写实训报告进行总结。实训报告内容可以包括实验目的、实训操作步骤、实训结果、实训分析与总结以及实训收获等。考核赛的排名成绩和实训报告成绩计入个人课程总成绩。

4结语

基于“易木供应链时代实战平台”开展供应链课程教学改革,是基于“互联网+教育”理念的一种积极探索。从综合层面上来看,该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周密的思维能力、供应链整体运营规划能力、团队合作和沟通协调能力以及数据分析能力。从业务层面上看,有利于培养学生采购计划能力、库存控制与管理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和资金管理能力。“易木供应链时代实战平台”较为完善,操作易上手,覆盖内容全面,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增加学习趣味,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为实现供应链管理课程改革的有效开展,应适当增加实践学时的安排,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同时教师也要不断熟悉系统,引导学生分析数据,总结得失,收集更多前沿的供应链案例和数据,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相关竞赛,通过体验、反思、归纳和应用四个步骤逐步提升学生的供应链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燕.基于企业调研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物流科技,2021(4):171-173.

[2]汪晓莉.经管类本科专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20(6):86-88.

[3]王恒.基于“易木科技”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西部皮革,2019(9):34-35.

[4]李巍巍,唐凯.基于建构主义教学观的《供应链管理》教学改革[J].物流科技,2009(8).

[5]朱晓敏,韩盼盼.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视角下的应用型本科供应链管理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储运,2018(11):121-123.

[6]徐兴兵.BOPPPS在供应链管理混合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探讨[J].物流科技,2020(12).

[7]王蔚.基于“参与式”教学理念的“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课程创新研究[J].大学:教学与教育,2021(5):76-79.

篇7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后勤物资;采购问题;网链结构模式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8-0093-0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快发展,我国铁路系统面临的外部经济体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市场中企业间的竞争逐步转为企业间供应链的竞争。后勤物资采购在铁路部门的市场运行体系中作为最终的环节,必须要顺应外部的发展变化,积极地探寻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后勤物资采购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后勤物资采购供应链管理的现状及意义,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加速我国铁路系统后勤物资采购的改革,建立高效的后勤物资保障制度和提高整体的保障功能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

1有关后勤物资采购和供应链管理的含义

1.1供应链的含义

关于供应链的含义,最早的观点认为它是企业生产中的一个内部过程,把企业从外部采购回来的原材料经过生产转换及销售这类活动,然后传递到用户或者买方。随着经济的发展,供应链的观念也在发展变化,有观点认为供应链与供应管理和采购相关,主要用来表明与供应商相互之间的关系。目前来说,供应链通常指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围绕着核心的企业集团,通过控制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首先采购原材料,加工制成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最后通过销售渠道送到消费者的手中,这种把制造商、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最终用户连接为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的模式就是供应链,这时的供应链更加注重核心企业的网链关系。

1.2供应链管理的含义

通过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供应链中的物流、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全面的规划,并且还要进行组织、计划、控制和协调的管理模式就是供应链的管理,主要表现为集成化、同步化和整体化。供应链管理的理论来源于物流管理,因此供应链管理的思想经历了由传统物流管理到供应链管理的变化过程,目前的观点认为供应链管理还应包括业务流程的整合过程和组织间的协调活动。

1.3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后勤物资采购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后勤物资采购包含了后勤物资采购、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这三个方面的内容,通常可以这样定义其含义:后勤物资采购形成的供应链,以满足铁路部门的后勤保障需求为依据,通过执行组织、计划、控制和领导等职能,对采购中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加以控制,把物资及时供应给有需求的铁路部门,这样的一个联系制造商、供应商、分销商和铁路系统最终用户的网链结构模式就是后勤物资采购供应链管理。

2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后勤物资采购的意义

2.1有利于建设现代化的铁路后勤

近年来铁路部门提出了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推进后勤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要求,该要求是为了适应国家和铁路建设的新要求、交通运输发展的新变化、坚持经济建设与交通发展的方针。要想全面建设现代化的铁路后勤,最本质的要求就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使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实到后勤的各个方面,集中力量解决影响和制约后勤发展的各种矛盾,推进管理的科学化进程。作为铁路后勤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资采购把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引入到采购的全过程,从而有利于及时发现物资采购中出现的新问题,并且寻找物资采购的新思路新途径,从而促进后勤建设的发展,保障其现代化的实现。

2.2满足铁路系统大后勤的发展要求

铁路系统的大后勤建设是发展现代化铁路后勤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后勤发展的必然趋势。建设现代化后勤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具有中国特色铁路发展新道路,坚持后勤建设与国家经济的发展相融合,集中精力构建新型的物流体系。对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后勤物资采购的研究,立足于铁路系统的物流体系建设,通过引入一些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理念,依靠社会保障资源和国家的物流体系,逐步形成现代化的物流体系,实现了供应商直达配送的保障,对现代后勤建设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利于铁路系统大后勤的稳步形成与发展。

2.3实现后勤保障效益最大化

后勤保障的终极目的和追求就是实现保障效益的最大化,这也是铁路后勤发展的内在要求。作为我国铁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后勤建设必须要坚持效益优先,要坚持投入少、效益高的后勤建设与保障发展道路,做到整合资源、勤俭建设和集约发展,尽最大努力实现后勤建设的质量、速度和效益的统一,做到更好更快的发展,坚持综合平衡的原则。供应链管理的理念渗透到后勤物资采购中,有利于科学化的进行采购,有利于效益最大化的实现,从而保证了物资采购科学健康的发展,提高了保障的效力。

3在供应链管理条件下优化后勤物资采购

3.1从思想上提高认识

供应链管理具有科学性,要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后勤物资采购品种多、采购量大和涉及面广,必须要重视管理工作科学化的实现,要对物资采购的管理科学化进行不断地探索。供应链管理强调战略性的、全局性的观点来处理和看待问题,要做到各节点间相互融合的统一整体性。后勤物资采购的出发点是供应链,通过供应链的相关概念指导物资采购,从而适应市场经济新体系,推进采购的科学化进程,实现效益性和经济性的有效统一。因此要从思想上加强全局认识,使铁路用户、供应商和采购单位处于一种相互联系的整体中。作为经济链中的一个重要节点,物资采购需要把采购过程中的采购单位、铁路用户和供应商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要放弃自身利益,实现整个过程合理化和科学化的管理。以整体性和全局性为基调的供应链管理方式,合理的优化了各节点的运作过程和运作方式,实现整个系统的最优化,保证供应链的最佳状态。

3.2灵活运用各种政策

在后勤物资采购过程中要注重管理的有效性,灵活的运用各种政策。供应链作为一个纽带,把铁路部门和供应商紧密的连接在一块,形成了一个双赢的系统。铁路和供应商在这个系统中各取所需、各谋所利,这种关系在平时的物资采购中更为凸显。铁路部门要想使后勤物资的质量更好、保障效益更高,应在采购供应链管理中对需求方面加以重视,努力创新寻找新突破。可以采取让供应商在早期进行参与的策略,让他们能够准确的获悉铁路系统对物资的功能、质量和数量上的各种需求,从而使物资生产和供应更加具有能动性和客观性,确保供应链更加合理科学。在市场经济活动中铁路部门作为最终的用户,需要采取灵活的方针策略,保证物资供应最大效益的实现。

3.3明确供应链管理的目的性

后勤物资采购的供应链管理,必须先要满足铁路后勤的物资供应需求,还要把效益科学和保障有力作为主要目标。供应链管理的目的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是适时适量,作为后勤物资采购的关键因素,适时适量也是实现保障有力的重要依据,通过对组织、计划、控制和协调等活动的管理,确保铁路部门需求得以及时满足,同时也达到了效益最高和资源库存最小;其次是质量保证,质量标准作为铁路后勤物资采购中的重要保证,要求所采购的物资必须具有质量稳定性,质量过高和过低都不是最终目的,过低就满足了各种需求,而过高会造成相对价格比较高,增加了购买成本,也会造成浪费;最后是费用最节省,后勤物资采购的整个过程都要考虑到效益的问题,在购置费用较少甚至短缺条件下更应考虑该因素,在供应链管理的全过程与各个方面,都要坚持勤俭建设、艰苦奋斗的原则,要充分运用各种采购策略,尽量降低总费用,在保障各种需求基础上,实现各利益关系的互赢互利。

本文主要讲述的是铁路系统的后勤物资采购问题,通过分析后勤物资采购的含义内容,提出了在供应链管理条件下的物资采购问题,并对该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资采购的对策,为后勤物资采购提供了有效的建议,对加快后勤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虽然供应链管理应用于后勤物资采购的历史比较短,但是其前景是非常广阔的,也一定会取得更大的发展突破。

参考文献:

[1]邱林,戴强,胡柏.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后勤物资采购问题探讨[J].中国储运,2010(1).

[2]刘洪民.高校后勤物资采购供应商的管理初探[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0(15).

[3]宋清芝.浅谈铁路部门后勤物资采购与付款的内部控制[J].科技资讯,2010(31).

篇8

苏州鲁道夫机器人有限公司江苏苏州215011

摘要 次贷危机以来,中国制造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经营生存每况愈下,大批企业停产倒闭。在这种情形下,供应链管理能否帮助企业生存下来,并在这一轮经济危机中寻求突破与发展。本文从一个实践者的角度,提出危机下的供应链管理新思路。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经营变革;管理新思维;产业链

0 引言

自次贷危机以来,国内经济逐年下滑,时至今日,制造业用“哀鸿遍野”来形容亦不为过。在现行形势下,传统制造业的出路在哪里,制造业供应链管理又该践行何种思路?

供应链管理存在的价值是什么?早些年众多有志之士认为供应链管理是企业的第二利润来源,仅次于销售。那么在现行经济滞涨态势下,供应链管理又扮演何种角色?本文将结合本人多年供应链管理经验,阐述危机下的供应链管理新思维:供应链管理须优先保障企业实现生存需要,进而推动企业危机突围,抢占制高点!

1 供应链管理新思维要要优化成本结构袁保障企业生存

说起采购成本的优化,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围绕这个话题,无数卓越的采购人士和企业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实践。依据精益生产的理念,早些年我也提出过精细化采购的方略,然而在今天危机四伏的严峻形势下,原有的成本控制思维显然不足以帮助企业渡过这一轮经济寒冬。

作为供应链管理人士,我们需要打破传统的成本控制思维,跳出既定的操作模式,站在更高的高度,从更广袤视角去审视成本控制的边界和控制方式。

传统的成本控制思维是站在采购产品的角度,围绕质量,交期,价格等开展一系列采购经营活动,部分企业会拓展采购管理的幅度,即增加仓储和物流管理(我们将增加后的采购活动称为供应链管理)。日常的供应链管理工作中,各个企业的供应链人士依据本企业的关注重点,开展各自的供应链管理工作。如:某些企业重质量而轻成本(往往为新兴行业或者新推出市场的项目),某些企业重成本轻质量(往往为传统产业)传统供应链思维中的成本管理,无非是通过平衡质量、价格之间的关系,以获得更好的成本,某些聪明的供应链管理人士会通过调整仓库操作模式,控制库存水平,从而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然而,在现实中,我们都会发现价格,质量,库存,物流成本等似乎是不可调和的,往往我们实现一个或者两个方面的成本控制,却发现有其他方面的成本上升。这就好像一个人生病,中医讲究寻根朔源,从根本治理,西医主张“所见即所得”崇尚局部治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例如,满足了价格和质量,库存水平却居高不下,或者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最终我们会发现,供应链的总体成本相较于上一个对比周期似乎差不多,从而陷入“怪圈”,这是传统供应链思维导致的缺陷。

新供应链思维的成本管理要求跳出供应部门的局限,从产业链的角度思考并采取措施控制成本。

熟悉和研究过产业链的人士应该都知道有个有趣的效应———牛鞭效应。大致是说需求的微小变化,会从零售商到制造商、供应商逐级放大。

牛鞭效应在供应链中的影响很大,比如,假定消费者对于商品的需求预测会增长2%,转化到组件制造商时可能就成了5%,传递到零件制造商(一级供方)时则可能是10%,而到了零件制造商上游的供应商(二级供方)时则可能变为20%。简而言之,越是处于产业链的后端,需求变化的幅度就会越大。这就像一根牛鞭,轻轻一抖,鞭梢便会大幅度抖动,这或许就是“牛鞭效应”名称的来历。

需求变化是不确定因素,供应链的自然反应是要么增加库存,要么增加产能。需求变化越大,供应链合作伙伴的产能、库存变动就越大。增加的库存、产能,以及消耗多于的库存、产能都给供应链的商品流、现金流带来很大的挑战。

在传统供应链管理中,我们很少去重视“牛鞭效应”,主要是因为宏观经济和制造业形势没有现在这么糟糕,传统企业一般更注重“账面”成本和盈余。只有当企业面临入不敷出的时候,才会开始从财报上寻找“蛛丝马迹”,但因缺乏有效的方法而束手无策。原因在于,尽管知道库存增加、物流成本增加、产线换线成本增加等是由于客户的需求逐级传导而成,但却无法改变。对于“牛鞭效应”导致“牛鞭”各部位的震荡,传统经营管理思维无非就是两点,一是增加库存,保障客户多样化的需求,结果是库存居高不下,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二是调整生产作业节奏,降低库存率,但是却增加生产成本,作业效率低下,品质问题频发。

针对“牛鞭效应”导致的一系列问题,新供应链管理思维给出了解决方案,核心就是:团结有共同利益需求的单位,组建利益共同体,壮大共同体,争取市场话语权,制定游戏规则。

从这张示例图我们可以大致做两个方面的推断:第一,针对自主研发型企业,我们应该推进全供应链的整合,揉合全供应链体系,化零为整,进而优化内部信息传导方式,统一协调供应链各利益方,制定市场游戏规则。第二,针对无研发能力的生产制造型企业,我们提倡整合其供应链上游资源,抱团发展。

自主研发型的企业全供应链整合的方式应该比较好理解,例如苹果公司。

无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全供应链整合的方式比较复杂,相对的变量比较多。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这类企业往往处于弱势地位,生存非常艰难,新供应链管理提出了解决方案。从理论上讲,进行全供应链整合,结成利益共同体,分享利益。但是在实践中,利益分享的实施是比较困难的,实际的操作其实是通过整合供应链,将企业自身成本的波峰在供应链上“拉平”,分摊成本。

1.1 OEM 成品制造商

利用自身在供应链上的优势地位(尽管在其下游需方处于弱势)向上整合,(图中表现为:供应链一~供应链N)在供应链上向上制定游戏规则,分摊成本压力,但是这对“OEM 制造商”供应链管理部门的专业技能、管理控制力提出了挑战。

1.2 零件制造商A & 零件制造商B

如果说“OEM 制造商”多少还有点“地理优势”,那么零件制造商A、B、C……就属于典型的“夹心饼干”,想向上整合“材料商”,可能企业实力还不如“材料商”,原料价格没有定价权。同时,缺乏向上游整合的能量。

对于这类企业的供应链整合,新供应链管理提出两种解决方案。

1.2.1 企业自身内部整合

内部整合的步骤大致如下:优化内部作业流程,精简冗余寅对总成本目标进行全面分解,全体利益相关部门协调平衡寅跨部门协作“无缝对接”寅压缩各部门成本寅推进全自动化操作(如有条件)。

内部整合的大忌:局部整合———很多企业看到采购价格高,就重点压价,看到库存高,就专注库存管理。这类行为,看似短期、局部有效,实质上于整体无益。

1.2.2 企业外部整合

外部整合主要集中在对供应链的上游进行整合,即便上游厂商可能处于强势地位。遇到这类情形,我们可以想办法设定“缓冲地带”将成本压力转嫁出去。比如说材料商,可以开展VMI 寄售模式,一方面可以减轻库存压力,另一方面可以让企业的“资金池”储蓄更多资金。不过,在采购价格和付款周期方面需要企业仔细斟酌。(推荐一个计算公式)

1.3 材料制造商

在我国,材料生产商两极分化比较突出,大型的材料生产商掌握市场定价权。对于中小型的材料制造商,也可以通过供应链整合的方式,提升市场份额实现规模经济。只需要转变下销售思维,就可以完成往供应链下游的整合。

例如,造纸企业,目前国内传统的做法是在每个区域设置物流仓库,服务于该区域及其周边。传统的成本控制方法往往采用货代招标,科学送货排程等方式降低成本。新供应链管理思维提倡精简冗余,既然要减少冗余,何不将区域物流仓库取消,直接将仓库设到需求的工厂内部呢?你的仓库就是我的仓库,你的库存就是我的库存!这将产生三点好处:

淤造纸企业可以降低物流费用、仓库冗余库存;

于由于共用一个仓库,生产企业也可以藉此取消原料仓库,去除中间材料商,真正实现“零库存”管理;

盂造纸企业,可以利用“服务前延”的契机,迅速绑定一大批优质企业,迅速扩大市场话语权。原材料生产企业,如以这样的供应链思维操作,可以实现真正的双赢。

现行经济危机下的供应链管理,不应再局限于企业自身的采购与物流管理,而应该彻底跳出局限,审视产业链,寻找任何可利用的资源,有效组合,实现最大程度的成本控制,保障企业能够在这一轮经济危机下很好的生存下来,这才是当下,供应链管理工作需要重视和努力的。

2 供应链管理新思维要要创新驱动发展

说起创新驱动发展,这亦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创新无外乎两种方式,一个是硬件方面,一个是软件方面。硬件方面无非就是往智能化方向发展,实现流程自动化,作业自动化等。软件方面的创新相对来说复杂一些,各行各业各企业不尽相同,如果用一句话阐述,应该是:解放思想,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在当下经济危机前景还不太明朗的情况下,多数企业对于改善生产作业自动化智能化的意愿不是很强烈,尤其是提升自动化和智能化作业需要投入的代价不菲。

那相对于硬件方面的投资,软件方面的改变,因为不需要投入现金流,往往成为企业发展的契机。经营理念,组织结构革新,供应链管理模式创新是企业软件方面创新的三大核心。

2.1 经营理念变革

大多数的企业仍然保持着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这在当下的形势下窃以为是不合适的。因为互联网模式取得的成功,目前举国都在研究“互联网+”模式,窃以为,我们传统企业的经营理念也需要借鉴“互联网思维”,反思我们的经营模式,如,互联网+管理。

“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呢?轻资产、低负债,这是核心。

然而对于多数的中小企业来说,负债比率还是比较高的,那么我们只有从轻资产方面着手。何为轻资产,是指企业紧紧抓住自己的核心业务,而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轻资产运营是以价值为驱动的资本战略。用有限资产,获取最大收益,是所有企业追求的最高境界。

轻资产运作模式下,不仅仅是将非核心业务外包,还应当将成本居高不下的业务(可能包含核心业务)部分外包,通过外包学习供应商的成功经验,提升自己。同时可以将冗余的成本转嫁给外协。

(说明,我们认为是转嫁了成本,实际上,供应商只要愿意接单,就有办法降低其成本,这在很多的实践中得到证实)

2.2 组织结构创新

组织结构历经这么多年发展,演变出各种组织结构模型。这里不一一列举,针对中小企业的组织结构,在现行经济形势下,企业应该选择最有效率,最精简的组织架构,尽量拉平组织结构,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扁平化组织架构,目前在台湾等地区都在积极开展组织架构的精简运动。但是这样的组织架构,导致单一部门或人员的管理幅度增加,要求相关人员具有很强的管理实践能力。

2.3 供应链管理模式创新

前面谈到要转变传统企业的经营理念,引入“互联网+”思维。我们在供应链管理创新方面,同样要思考,“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是什么,应该是一种灵活、多变的思维,不断的调整自己,适应环境,更好的生存。提供下面几种方式供参考:

2.3.1 整合行业资源(横向)

处于“夹心饼干”的企业可以同业联合,优势互补,抱团取暖。也可以利用互联网搭建平台,从而整合上下游资源。

例如,电子行业。电子行业的部件,产品生命周期比较短,价格波动大,甚至不少电子产品采购属于小批量多品种。这种情况下,完全可以横向联合,同行业一起订货,不但可以获得好的经济价格,同时可以获得好的服务。同样,电子行业经常会由于需求变换导致一些库存积压,如果引入互联网管理方式,完全可以建立行业线上平台,将多余的物资线上交换。

2.3.2 整合供应资源(纵向)

纵向整合供应资源,一般来说先向上游整合,同步整合自身,最后再向下游整合客户端。向上整合新供应链管理提倡一种思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经过谨慎选择,供应商资源和企业自身需要有机结合,取长补短,削减冗余的流程、作业、储运等。

例如,印刷行业。本人曾在印刷行业首创取消原材料仓库,辅料材料仓库,将供应商的成品仓库搬到印刷本企业的原材料仓库和辅助材料仓库。一方面收取租金,另一方面实现零库存,资金占用最低。当然,设备采购,也可以运用这种模式。

2.3.3 跨行业整合资源(交叉)

跨行业整合资源就是在不同的行业当中,寻找可以合作的对象,进行项目对接,资源互补。这要求供应链人士的目光放的更长远,除了要在供应链层次开展工作之外,还需要利用供应链上的资源进行适当的营销拓展。

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创新,因人因时因地而不同,方法也不应拘泥一格。上面三种方案只是提出一种思维方式,更多的要求企业中的供应链管理人士在关注宏观经济运行的同时打开自己的思维,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创新本身,其实并不困难,难就难在支撑创新的基础(人才、资源等)是否牢固。

篇9

关键词:供应链;协调发展;大系统

中图分类号:F273.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能否快速、及时地满足客户日益个性化的需求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供应链成员的类型及数量是引发供应链管理复杂性的直接原因。如何优化企业的供应链成员以降低供应链管理的复杂性,成为很多企业思考的重点。随着物联网的不断普及,通过信息共享和协调供应链成员的作业计划,增加供应链的可视性,提高供应链管理的信息透明度,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并对供应链系统进行集成。

供应链管理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时变大系统,涉及到众多目标不同的企业,牵扯到企业的配送网络的重构、配送战略、供应链集成与战略伙伴、库存控制、产品设计、信息技术和决策支持系统以及顾客价值的衡量等,因此实施供应链管理必须确保要理清思路、分清主次,抓住关键问题。为了更好地促进供应链大系统的协调发展,本文从大系统理论出发,通过供应链大系统各因素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探讨建立供应链大系统协调控制模型的方法。

1 供应链协调发展的大系统结构

按照大系统的多级递阶结构思想,对于供应链大系统,可以设计并建立供应链大系统的多级递阶结构,如图1所示。

其中,最低级(第一级)为供应链管理综合服务应用系统局部控制模型,该模型是微观运行级模型。主要功能是为供应链大系统中的各子系统(产地决策子系统、仓储管理子系统、运输配送子系统、信息处理子系统、支付子系统等)提供局部控制,直接为供应链大系统中的企业和客户提供配套的综合服务,促进供应链上的各商家与客户进行正常的生产与交易,提高客户满意度,减低企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中间级(第二级)为供应链管理协调发展控制模型,该模型为中观管理级模型。主要功能是为供应链大系统进行总体递阶协调发展控制,运用协调预测模型和协调控制模型,分析协调各子系统之间的联系,通过最优化手段,既对各子系统协调控制,又为最高级提供供应链协调发展的最优策略方案及综合数据信息。

最高级(第三级)为供应链协调发展综合评价控制模型,该模型为宏观调控级模型。主要功能是为供应链大系统进行综合评价控制。通过递阶结构和协调发展指数模型,建立相应的综合评价指标与实施方案,以实现供应链大系统协调发展的总体目标。

这三个递阶控制级融为一体,可在定性分析指导下提出相应的供应链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一套实用的评价方法,并通过适当的定量模型描述,求得具体的结果(最优控制策略)。

由于篇幅有限,下面重点介绍其中的供应链管理协调控制模型中的协调发展预测模型。

2 供应链大系统协调发展的基本评价模型

2.1 历史数据的预处理

在建立供应链大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需先对子系统指标收集到的历史数据进行预处理。具体步骤如下:

4 结论

本文从供应链大系统的相关因素的协调关系出发,研究供应链大系统的协调发展规律,从而建立起供应链管理的协调发展模型。由于供应链管理的时变特性,重点研究了供应链大系统的动态预测模型,模型规范,操作性强,故应用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 席裕庚. 动态大系统方法导论[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88.

[2] 汤兵勇. 市场经济控制论[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3] 韩志刚. 多层递阶方法及其应用[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

[4] 汤兵勇. 供应链协调运作的大系统多段控制[J]. 黑龙江大学学报,2005,22(5):610—613,618.

篇10

【关键词】制造业 供应链管理 需求驱动 可视性

前言

我国是世界制造业大国,经济危机爆发后,原材料、劳动力等成本不断攀升,这使得我国制造业的成本比较优势几乎丧失殆尽,这时候我国的制造业必须尽快走出效率“陷阱”,从以成本控制为核心转向通过供应链管理来提升服务、增加收益为核心,只有这样我国才有可能成为制造强国。

我国制造业供应链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按照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定义,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品以及最终成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网链结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以及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许多制造业企业对于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SCM,Supply-Chain Management)概念已经不再陌生,但在具体运营当中,存在下面一些突出问题。

缺乏真正的需求驱动型供应链管理。需求驱动型供应链网络DDSNs(Demand-Driven Supply Networks)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因需而动减少库存成本,核心的价值在于建立起这样一个供应链后,可以从容应对市场的需求变化,无论是口味的快变还是量的不确定性,即实现所谓的柔性或者弹性。

在我国,一方面由于计划经济时期“重生产、轻流通”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对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所以我国制造业企业对供应链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供应商――制造商”这一小段,而对一个完整供应链的其余部分,即:制造商――分销商――终端客户,尤其是对终端客户(通常即普通消费者)的关注相对较少,所以我国制造业目前几乎还没有建立起真正的需求驱动型供应链。

这个状况在IBM2009全球首席供应链官调查活动中也得到验证。调查报告指出,目前有三分之二的企业为准确判断客户需求而疲于奔命,然而,尽管迫切需要与客户进行沟通,很多企业还是倾向于将工作重心放在与供应商沟通上,而不是客户身上。在制定供应链计划时,只有53%的企业会听取客户的意见,直接与客户协作进行供应链计划仍属少见。事实上,至少有五分之一的企业在制定需求计划的过程中完全忽略了客户的意见。另外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调查也表明,我国制造业多数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还是基于传统的预测―计划模型,预测往往不准确,导致供应链柔性较低。

整体战略的缺失,供应链协同运作困难。英国著名的供应链管理专家马丁・克里斯多弗曾说过,“真正的竞争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这句话表明了供应链上任何一个企业的运营不应该单单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而应该从供应链整体出发,相互配合、协同,围绕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而运转,而这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满足客户的需求。

一直以来,我国的制造业主要关注于供应商的选择、降低成本、控制质量、保证供应链的连续性等问题,而没有考虑整个从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到终端用户的完整供应链,供应链上环节企业之间通常是一般的合同关系,玩的通常是“一方赢则另一方输”的“零和”游戏,而没有建立起一种长期的战略性的基于共赢观念的供应链伙伴关系(Supply Chain Partnership)。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企业供应链管理问卷调查中发现,许多生产企业在进行物流外包时,经常更换物流服务提供商,而没有形成真正的供应链伙伴关系,这不仅直接造成了企业较高的变动成本,也最终对终端用户服务质量带来很大的影响。再比如中国制造业不少生产企业采用JIT(Just In Time)生产方式,要求供应商的供应物料100%合格,自己没有物料库存,可是没有帮助供应商完善物料的供应,简单把库存包袱甩给供应商的结果就是,供应商用提高价格来抵消增加的库存成本。

我国制造业供应链管理问题的解决思路

提高客户需求预测准确性。整个供应链最终价值的实现有赖于终端用户需求的满足,“需求驱动”或者叫做“由外到内”的思维方法不仅对于贴近用户的分销环节意义重大,对于供应链上游的制造环节同样至关重要。所以对用户需求的预测和了解是整条供应链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提高需求预测准确性的一个思路就是对传统的分销渠道进行变革。

从2003年底开始,韩国三星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寻找地区级(region-level)商,对其手机业务开展 “直供模式”,从而令分销渠道更加扁平化,这大大提高了其供应链上游制造环节的灵活性。而对传统分销渠道进行变革的另一个重要途径就是网络销售的电子商务模式的应用。这方面美国亚马逊公司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成功的典范。经过十多年的积累,亚马逊已经形成了强大的用户数据库,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其信息系统可以根据用户数据库来预测某一品类的产品在某一地区的一段时间的大概销量,这样亚马逊的采购部门就会提前根据这个预测把订单发给供应商,即对订单的响应由被动变为主动。这对整个供应链来说都极大降低了库存,所以我们的制造业企业可以尝试考虑将后台信息系统与电子商务企业对接,实现真正的订单式生产。

核心企业主导的工业园区计划。使供应链高度可控的简单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将供应链上的诸多环节企业集聚到处在工业园区的核心企业的周围,这样对于物料传送来说,无论从地理空间还是时间空间上都是大为有利的。

日本丰田汽车在上个世纪就将一些零部件供应商和汽车装配厂安排到同一个工业园区中,这使得其供应商的存货周转率在两年内提高了两倍。韩国三星手机采取了同样的策略,三星在2004年分别在世界7个国家建立了三星模式的工业园,所谓“三星模式”是指三星主动召集供应商和自己毗邻而居,这样原来需要空运、海运等方式才能实现的原料和零部件采购变得简易,节省了以前耗费很多的运费成本,整条供应链的库存成本也可以几乎降至为零了。

通过更多协作来提高可视性。上面提到的地理位置的集群效应如果无法实现,则必须要想办法提高整个供应链的可视性,这里的可视性不仅包括自己企业运营中的供应链可视性,还包括合作伙伴中的可视性,这样才能更密切地针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协同决策。

首先是企业内部协作。内部协作看起来容易实现,但根据e-works公司(国内权威的制造业信息化专业门户网站和知识平台)2009年底做的一项我国制造企业SCM信息化应用的调查发现,我国许多制造业企业自身内部的供应链还没有整合好。这就要求我们的制造业企业像实施企业流程再造(BPR,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那样,必须进行组织结构的变革(BPR的使能器enabler之一)。关键点就是通过建立跨职能部门的客户团队来改进企业内部协作,以确保整个企业上下用同一个面孔面对客户,该团队应该包括采购、销售、市场营销、财务等各方面的人员。这种做法在沃尔玛的许多供应商那里都得到了应用。

其次是企业间协作。企业间协作要借鉴BPR的第二个使能器――信息技术。企业间要通过信息技术搭建一个协作平台,通过信息实时共享,实现企业间供应链的集成,直至最终实现一个动态的供应链联盟。我国制造业企业原先在SCM实施上,采用了各种相对独立的供应链管理专业系统,比如仓储管理系统、供应商分级管理、电子采购系统等。对于企业来说,如果采用不同的软件来组合,它就必须付出额外的成本用于整合不同供应商的专业软件产品。更为糟糕的是,这些不同的软件系统实际是很难做到“无缝集成”的,这也是为什么专业的供应链软件公司日渐式微的原因。面对整体的信息化解决方案的要求,制造业企业应该选择以ERP为核心,集成了供应链管理模块和物流管理模块的ERP软件公司的平台解决方案,只有这样企业间供应链的集成才能真正做到基于同一平台的无缝性。

借助银行来完善供应链管理。我国制造业供应链上赊购、赊销现象比较普遍,这种事后结算的商业模式很容易造成被拖欠货款企业的流动资金紧张的局面,进而可能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正常工作。这时候通过一些金融产品工具可以加强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效率。使用最为广泛的就是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具体方法是基于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的优质信誉,为它的上、下游企业提供有关贷款等金融服务。这样通过供应链金融将上、下游企业和银行紧密联系起来,使得整根链条形成了一个闭环模式,银行能够准确地掌握各个环节上企业的信息,而企业通过银行的帮助,也能够做到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整合,从而加速了整条供应链的运转、提升了整体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