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建模经验交流范文

时间:2024-01-05 17:44: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学建模经验交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学建模经验交流

篇1

为了让更多的同学了解数学建模,以便于本协会其他活动的顺利开展,在新生报到后,我们以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为契机,通过宣传和组织,展开数学建模推广活动,向广大同学介绍数学建模相关知识,推广月的主要内容有:数学建模竞赛的介绍,数学建模所涉及的数学知识的介绍,数学建模相关软件的推广等。推广月活动的主要形式是:横幅、宣传材料、人工咨询等。

二、组织学生参加每年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一年一度的高教社杯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将于9月15日左右如期举行,届时本协会将在相关指导老师的统一安排下,组织参赛队伍参加此次大赛,力争为我校争取荣誉。

三、年度会员招收工作。

在校社团管理部统一安排的时间,展开新会员招收工作,主要针对大一新生,并适量吸收大二学生,为协会增加一些新鲜力量,为协会的长足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招新活动将持续两到三天,在两校区同时进行。

四、干事招聘会。

在招新活动结束后,我们将在全校范围内的,由协会内部主要负责人组成评审团,通过公开招聘的形式,招收一批具有突出能力的新干事,组成一支新的工作人员队伍,为更好的开展协会活动和服务会员打下基础。招收新干事部门有:办公室、外联部、实践部、宣传部、科研部、网络信息部。

五、数学建模专题讲座。

邀请本协会指导老师廖虎教授、余庆红、吴文海等,举办三到四次数学建模专题讲座,为广大同学提供一个了解数学建模、学习建模知识的平台。

六、会员大会。

拟于每年10月下旬和12月上旬,召开两次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数学建模协会会员大会;会间将有请协会的辅导老师:廖虎教授、余庆红、吴文海等和其他兄弟协会。届时几位辅导老师将介绍数学建模的意义和魅力,并讲述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的来历、发展、参赛形式和我校每届参与大赛的获奖情况等,让新会员更快的认识数学建模,并激发其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其更好的参与以后协会的活动。

七、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第二届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为进一步提升我校学生参与数学建模的积极性,提高数学建模的广泛参与性,我们拟于每年11月中旬举办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第二届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赛将分为4组,针对不同层次的大学生评选出获奖作品。比赛结束之后将举行颁奖大会,为各个参赛组获奖选手颁发奖品。

八、数学建模经验交流会。

为加深我校学生对数学建模知识的了解,帮助同学们参与到数学建模事业中去,我们拟邀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奖选手与协会会员一起交流比赛经验,并由获奖选手回答提问。

篇2

一、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提高素质,都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努力才能实现。因此,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首先需要提升教师的水平和能力。

1. 每学期组织1~2次教学经验交流。在每学期的教学过程中,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对教材的处理及教学的感受做到人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对《极限的运算》,教师将求极限的方法归结为七种类型、七种方法,把抽象、零乱变得通俗有条理,同时也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寻找关系、发现规律”。

2. 参加相关的师资培训,获取最新信息。组织教师参加省级、国家级培训中心组织的进修学习,参加全国高职数模师资培训。

3. 组织学习数学史和数学模型,拓宽知识面。如,围绕教学内容,组织学习微积分的诞生和创立、数论发展史;收集、共同探讨呈现数学美的图形、符号、理论结构、推理方法及数学模型等,了解前人是怎样“寻找、发现、构建”数学成果,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以及数学观念、数学能力、数学整体意识。

4. 强调严谨治学。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对数学表达的严谨性、计算时每一步的依据等开展研讨;每学期定时交流检查学生的作业批改情况;严格监考纪律,每学期期末交流成绩册统一评分标准等,使教师形成“求真”、“务实”、严谨治学的工作作风。

二、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1. 指导阅读方法。教师选取几段教材上的内容,告诉学生自己阅读的方法,给学生以示范作用,启发学生自学。

2. 制定阅读提纲。教师选取部分章节,制定出阅读提纲,引导学生首先粗读,教师给以点拨,然后让学生再细读,进而求突破。

3. 精选好的阅读材料。如,每学期的第一节课,任课教师都列出相关的参考书,指导学生自学,选取一些课外读物,让学生组成三人小组,集体讨论,然后由一名学生做问题的解说,师生共同探讨、解决这些问题。

三、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教会学生怎样逐步地将所学数学知识转化为技能是高职教育的教学重点。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高度重视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培养数学应用能力。

1. 遵循“应用、够用”的原则确定教学。以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为契机,将数学建模的思想融入高等数学课的教学中,从应用的角度来阐释数学、呈现数学。

2. 精选教材。教材要紧扣学院办学宗旨,突出以应用为目的、以应用为主线的《高等数学》教材。

3. 课本知识的应用。讲微分方程后,要求学生用微分方程建立“人口模型”;讲线性代数时,介绍CT、编码等。

4. 加强对数学应用实例的收集。数学应用实例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在加强对数学应用实例的收集,如招考公务员面试对象与招考职位拟录用人数的分段计算函数实例,图书、刊订阅的线性规划,游泳方向的条件极值,最优的投资方案等。

5. 系统的数学讲座。为开阔学生的眼界,打破课堂讲授的单一教学模式,可开设多种形式的讲座课。从新生入学第一学期的“数学趣谈”、“数学分析简介”,第二学期的“数模漫谈”,到第三学期“数学史话”、“数学热门话题”,形成系列化。同时,可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作专题讲座。

6. 增加应用问题的考查,增强应用意识。每次的考试题我们都要重视能力的考核,注重思想,淡化技巧。通过数学应用能力方面的考查,引导学生重视应用问题的学习。

篇3

关键词 工科 公共数学 教学改革 双赢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工科公共数学课程是工科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主干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教学周期长达一年半到两年,学生的许多后续课程几乎都与此相关,并且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计算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还是研究生入学考试时的重要考试课程。所以,工科公共数学课程教学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并影响到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将来的发展。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公共课的课时被严重压缩的现象普遍存在,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疲于应付,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学改革也喊了多年但一直没有实质性的进展,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没有一套完整的配套措施,而单一的方法和手段独木难支,孤掌难鸣,不能产生有效的结果。

我们对过往的工作进行了思考和阶段性小结,在不断完善课程建设和教学手段的同时,更有利于明确目标开展下一步工作,避免盲目行事。通过多方面调查研究和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教学改革不应该是空中楼阁、空穴来风,应该具有科学性,符合教学规律,避免急功近利,应该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学改革。在此基础上,本着科学、客观的态度,实施了一整套切实有效的改革措施。

(1)进一步明确教学改革的目标:教学改革的目标不仅涉及到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教师的观念,而且涉及到培养目的。公共数学课程是工科学生一切课程的基础,在重新认识并彻底解决初等数学中一些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如函数的性质、极值、增减性、图像、级数的敛散性等)之外,还通过学习其它知识(如极限、微分、积分等),为学生学习其它学科打下扎实的基础。工科学生毕业后作为工程人员,需要对问题善于从量的方面洞察、抽象和研究,需要思维的逻辑性和严谨性,需要用数学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兴趣和能力以及思维的创新性等方面的培养。因此,我们的教学改革的目标应是: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尤其是思维方式;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发展智力,特别是发展创造能力;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进行教学研究,同时也成为教学改革的收益者,真正形成教学的良性互动和教与学“双赢”的良好格局。

(2)为教学改革创造合理的条件:教学改革应该具有科学性、符合教学规律,我们协同教学管理部门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充分了解了省内多所高校公共数学课程的教学状况,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从2010级开始增加了机械学院和电气学院各个专业数学课程的教学课时,学校对于公共数学课程重视为我们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工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与此同时,学校将课堂教学、教学研究、教学改革的工作和成果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教师年度考核和职称评定的重要指标,极大地鼓舞了教师们参与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积极性。在一系列配套措施施行后,教师教学研究立项、教究的数量明显增加,学生参加全国性的数学竞赛和数学建模竞赛的成绩也有了显著的突破,教与学相互促进的局面正在逐步形成。在这种示范效应的影响下,理学院、计算机学院的各个专业和化工学院的部分专业也纷纷跟进,修改专业培养计划,增加数学课程的课时。

(3)积极倡导提高教师素养:任何教师都必然(自觉或不自觉地)是在一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观念指导下从事教学活动的,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本人要具有良好的素养。教师本人的素养不仅指教师应当通过示范表明正确的解题方法,而且应当帮助学生合理地判断,通过适当提问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探索并且反思,努力提示相应的探索过程以及作为基础的高层次的思想方法。同时,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念对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事实上,每个教师的教学观念、态度、信念等必然会通过各种渠道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来说,观念的重要性则在于学习数学的过程不仅指知识的学习和能力提高的过程,而且也是学术观点、自信心、生活态度等形成的过程,而后者则将对他们今后的学习乃至整个人生产生重要影响。

在鼓励教师们在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同时,定期进行教学经验交流;注重师资队伍建设,45岁以下的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达到100%,35岁以下的教师正逐步博士化。在2009年的全校青年教师授课竞赛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并代表学校参加了湖北省青年教师授课竞赛,取得了优胜奖。

(4)注重提高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掌握适合于自身的学习方法:学生作为教学的客体或者说接受者,其素养主要与智力、兴趣、学习方法有关。但现阶段通过高考选拔的胜出者其智力性因素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基于学生对数学价值的认识和数学本身的魅力,培养学生具有一种最现实、最活跃带有强烈感彩的学习动机,改变学生对数学的厌烦心理,解除数学对学生的精神压力,创造出一种比较轻松愉快的心态环境。帮助学生尽快地熟悉大学数学处理问题的方法,学习应遵循的程序,引导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使它们从中学阶段初等数学狭隘的经验的教学中解脱出来,去面对高等的、一般的、抽象的数学,这种飞跃正是学生开始进入学习、发展思维,提高技能与技巧,充分发挥学习潜能的阶段,是从处理个别与具体问题转变到一般的抽象问题的质的飞跃。

坚持每年进行全校数学竞赛即数学建模竞赛选拔,从2009年开始,组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湖北赛区的比赛,并于2010年在同类院校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省级一等奖3人,二等奖5人,三等奖5人);2011年更是取得了全国一等奖的突破性成绩(省级一等奖3人,二等奖5人,三等奖9人);同年,数学建模竞赛也一改参赛多年成绩不够突出的状态,取得了全国一等奖的突破。极大地鼓舞了师生们数学课程教学的积极性。

(5)教学辅助手段丰富多样化:

丰富教学层次:通过全校数学竞赛选拔,分别针对一年级和二、三年级开设了数学竞赛培训班和数学建模培训班,同时还开设了《高等数学应用选讲》、《数学史、数学文化选讲》及《数学模型》等选修课,强化数学知识的应用性和趣味性,增加了教学层次,适应不同类型学生学习的需求。

营造数学学习的氛围:联合教务处,学工部举行了全校性的大型数学学习经验交流会,大力表彰在数学竞赛、数学建模竞赛中的获奖学生,请获奖者以及考研数学高分获得者介绍数学学习的经验,在全校的学生中产生了积极的反响。

注重教学细节,充实习题课:在适当增加课时的同时,增加习题课或课堂讨论,作为实现教学目标,加强师生交流,促进教学互动,巩固相关章节内容的手段;及时讲解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并分析缘由,尤其是同一题错误答案较多时,应从不同的方面加以分析,解决习题中的典型错误。

教学方法立体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我们已经将与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源上网,对课堂教学进行了有益的补充,受到广大学生的关注,也为青年教师教学提供了教学规范和参考。

重视教材及配套建设:长期使用经典教材其突出的问题就是题型老化,为此我们配套编写了辅导教材,为学生提供近年来研究生考试和数学竞赛的常见题型和典型例题,内容更符合教学需要;同时,我们还编写了并出版了与教学内容同步的习题册供学习者使用。

围绕公共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倾注了老师们大量的心血,脚踏实地地做了许多具有实际意义的工作,随着工作的深入开展,各种教学资料从无到有,由简至精,课程教学受到学生普遍欢迎和好评。通过各种综合性手段改进教学各个环节,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教学配套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我们希望通过几年的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工作,能够促进课程建设,完善教学改革,推动公共数学课程教学的良性循环。

注:湖北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2011256);湖北工业大学、校教研项目(2008022)

参考文献

[1] 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2] 方瑛.对于工科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和探索[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教学与研究,2009.3.

篇4

【关键词】数学课程 专业结合 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137-01

中职数学作为职业学校各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不仅要为各专业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也要让学生亲身经历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中职数学如何面向专业,做到如何为专业服务,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是中职数学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中职人才培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与专业结合建设数学课程的必要性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和《加快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提出,国家示范性中职学校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发挥示范学校的示范作用,带动中职教育加快改革与发展。因此,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见成效。而公共课程教学改革处于“自发、零散、随意”的状态,数学作为公共基础课程的核心课程,在很多的职业学校中定位模糊,甚至有的学校将数学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因此,数学课程的建设必须与专业结合,这样才能促进数学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才能深化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改革,真正培养学生工学结合的能力。

二、与专业结合构建数学课程体系

通过下企业调研,与各专业教师座谈,给学生发调查问卷等形式开展专业调研与课程分析,根据调研结果分析了解各专业对数学知识、能力、素质的不同需求,分析各专业对数学课程要求的相关内容及程度,梳理出各专业对数学知识的相关要求,挖掘出对数学课程的隐性需求,形成调研报告,为数学课程开发与校本教材的编写提供一手材料。

依据中职各专业特点、数学教育规律及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明确数学课程在各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根据中职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制定中职各专业的数学教学内容。开发数学课程内容体系,满足专业培养需要与学生个性发展要求。

三、根据专业需求整合课程内容,依据岗位需求设计教学内容

中职数学如何面向专业,做到与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有机融合,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与思维品质,是中职数学课程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开展专业和社会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我校学生实际,与专业教师共同研究数学在各专业中的应用,制定各专业数学课程标准,设计教学内容,以“结合专业、注重能力、突出应用、够用为度”的指导思想,梳理出专业课程体系中数学应用的显性素材及案例,为中职数学课程建设提供逻辑起点和有效资源素材。

四、创新整体资源建设,开发优质资源

围绕“服务专业需求、突出技术应用、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以课程的专业调研为切入点,以启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数学的意识为重点,搭建面向学生,对接各专业,展示应用共享的网络平台。

篇5

一、强化学科建设

(一)突出学科建设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要结合校情制定相关政策采取有力措施在硬件和软件等方面予以切实的保障以学科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提高整体办学实力。

(二)建立学科建设的指导、监管和激励机制。1.教科室要加强对学科建设的指导工作提供专业上的支持。2.各职能部门加强对学科建设的检查、监督、管理和评估。

3.建立学科建设激励机制。

(三)要把学科建设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科培训、观摩、研讨、交流活动提高教师的学科专业素质和课程实施能力实现学科教与学的观念、思路、策略、方法与技术系统的构建。

二、重视教师发展

校长要充分的认识到:校长有一项根本任务——促进教师的发展。而教师发展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教师整体发展二是教师个体发展。

(一)推进教师整体提高

1.规范常规教研:针对当下许多学校教研组功能弱化、备课组功能的泛化的现象我要求必须规范常规教研。首先要明确教研组备课组的分工。教研组侧重谋划整个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一要研究学科共性问题搞好校本教研;二要注重教师引领做好专业指导促进教师成长;三要开展主题活动创建学科特色形成健康的教研文化。备课组主要研讨教学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切实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一要开展好集体备课;二要做好课例研究研讨教学策略;三要开展听评课活动;四要统筹教学进度组织阶段检测命题。其次加强常规教研的督查。要求教研组、备课组教研做到“五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计划、定内容。

2.开展学科培训:充分挖掘整合校内资源发挥名教师和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和示范作用促进教师群体迅速成长。

3.组织教学交流:作为校长应该带着开放和发展的眼光对学科组教育教学交流活动给予大力支持。一方面“请进来”定期邀请相关学科专家或有经验的教师来校指导、交流扩大视野;另一方面也“走出去”积极组织参加各种层面的外出交流活动。

(二)关心教师个体成长

1.鼓励自主研修:教师的个人研修与自主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重要的途径。我们积极倡导教师读书活动制定了《教师读书活动方案》定期举办读书沙龙。教师边读边悟增强了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同时通过交流读书心得教师们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维。

2.鼓励教师参加培训:培训是教师最大的福利。作为校长要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从物质和精神层面给予支持。让教师走进理论与实践、思考与行动、学习与发展的专业生活步入高效的工作轨道。

3.巩固“青蓝工程”:“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使学校不断创新充满活力校长必须做好青年教师成长培养与创优工作。我校通过实施“老带新”结对帮扶举办青年教师讲座开展青年教师成长展示课、课堂教学大回访、课堂教学专题调研推荐青年教师参加区县、市级、省级赛课活动等对青年教师不断打磨、鼓励使之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成长为教学骨干、名师。

三、狠抓学科课堂

课堂是实施教学的主阵地。有智慧、有眼界、有境界的校长会明白:要创建学科教学特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要聚焦课堂狠抓课堂。

(一)开展课堂调研。我校定期开展教情、学情调查以及课堂教学专题调研及时总结形成调查和调研报告在教学教研会议中交流探讨和教师交换意见通过“实践-改进”、“再实践-完善”的循环过程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行为。

(二)落实课堂督导。教科室将行政领导和管理人员安排落实到教学的每一天确保天天有人深入课堂督导听课。严格按照“选班选课—听课记录—集中评议—交流意见—总结通报—资料归档”的程序进行做到有序安排、及时交流、全面总结。同时坚持常规督导和专题督导相结合保障课堂教学质量。

(三)抓好课堂常规。围绕教学全过程的“备、讲、作、评、辅、考、反思”七个环节抓好课堂常规管理规范教师教学行为。

(四)构建高效课堂。要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持续发展、优质发展实现教育教学的最大收益必须构建高效课堂。我校从三年前开始了这方面的实践和研究取得了较大成效。

1.构建了高效课堂的总体模式:“导学引领自主互动”。

2.“十字”总体要求:“自主、低负、高效、灵活、创新”。

3.“四十字”建模策略:“先学后教导学引领;学生自主师生互动;注重思想指点方法;精讲巧练照顾差异;发展思维共同成长。”

4.“六条”规范:预习指导习惯化、课堂教学特色化、课堂训练优效化、课后反馈多样化、学法点金方法化、板书设计美观化。

5.“八条”评价标准:一看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二看学习方式、学习习惯;三看学习状态、参与状况;四看自主合作、探究展示;五看课堂氛围、情感熏陶;六看发言人数、回答质量;七看教学环节、学法指导;八看思维训练拓展延伸。

(五)开展课堂教学展示、观摩、研讨活动。我校开展了组内公开课、循环研究课、优质课大赛、骨干教师示范课、新课改示范课、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献课、高效课堂集中展示与研讨课等引导教师关注课堂、聚焦课堂、研究课堂、优化课堂。

四、关注教学科研

(一)定期举办教育教学论坛。为校本研修的应用、推广、拓展搭建专业交流的平台让教师在学习中不断理解在实践中不断感悟在总结中不断提升在活动中不断成长成为思考型的、智慧型的教师。

篇6

关键词:实践能力;教师挂职;分类培养

0、引言

it学科主要指计算机学科。根据2012年新的学科分类,软件工程从原计算机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调整独立为一级学科,因此,it学科现指计算机、软件工程两个一级学科。it学科具有更新迅速,信息爆炸的知识发展特点,平均每3个月出现一项新技术。从sci国际期刊影响因子来看,计算机顶级期刊影响因子低于其他学科(鲜有影响因子超过2)。究其原因是发展太快,大量原创性的科研创造和技术发明更多地在会议上发表,期刊反而因为发表滞后并不是新发明创造的首选交流渠道。如此迅疾发展的学科,无论其科研理论创新还是技术实践发展,都对高等学校学科建设构成了严峻挑战。

从高校分类来看,开设有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本科高校超过200所,大部分是地方教学应用型高校,但无论是适用教材体系、培养方案还是评价指标,我国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并没有给出分类管理的评价管理体系。在教指委组织的软件工程学科历届年会上,国防科大、交大、北大、清华等顶尖名校的汇报发言经验交流令人印象深刻,但与会者绝大多数来自地方二、三类院校,只能仰望他们的教材体系、培养计划空留遗憾。在资源投入、学生禀赋、社会认可程度以及见习实习培养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导致他山之石难为我用。

1、同类院校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为解决it技术快速发展导致的教师能力与实际脱节的困境,高校计算机院系有3种不同做法。

(1)引进一流企业进驻学校,所有技能应用型课程都可交给企业,甚至第6学期学生可直接走入公司,或者说学校就是企业所在的研究所和实验室。

在985高校和部分211高校设立的国家级示范性软件学院里,软件学院学生在就业市场的受欢迎程度远超传统计算机学院学生,可见该模式具有强大优势。高收费办学和巧借外界力量使得该模式具有良性发展的可持续性,部分教师从事新技术研究开发的动力和欲望明显增强,院内教师相对于计算机学院同事而言科研压力明显减轻(高收费有着高效益,科研考核降低),从而教师容易分化为两类(一类从事科学研究,另一类专注于新技术应用研究),便于进行差别化灵活分类管理。从学生方面来看,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开始减少,因为有强大的外部资源在中早期介入,学生在校期间奖学金多,实际学费负担降低,就业面广就业质量高,也有利于两类学生的分类管理。

(2)压缩大量基础性学科教学内容,仅保留实用性课程内容,在5~7学期开始大力提倡和引入培训机构适应性调整培养方案,以学校、培训机构、学生3方投入进行系统的技能业务培训,希望学生快速具备技术蓝领工人的基本能力。

该类院校由于大部分是公有民办的三本院校,用人机制灵活(人事3年一聘),在教师引进工作上偏好引进具有工程实践经验和资质的科技开发人员,吸纳一些it行业的中层技术人员回归学校从事教学工作,学生动手能力在多方参与下普遍提高,就业率甚至高于某些一般本科it专业学生。在常用工具应用能力上三本学生一般强于二本学生,但掌握原理和变通能力较差,在企业初期他们可能容易适应,但后劲明显不足。

(3)位居二者之间的是二本普通高校。受相关政策约束,以及市场竞争的自然定位,这类高校的it培养方案不可能砍掉太多基础性和宽口径培养道路预备的课程内容,更不可能调整定位为培训机构预备军;又不具有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高收费、高水平学生、宽就业渠道多方面优势,使得这类院校的it学科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发展尤为艰难:一方面,大量教师面临博士化深造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加压培养;另一方面,如果没有教师勇于承担应用研究和学生就业质量工程培养,学校面临进退两难的尴尬局面:在科研上难以顶天,立地方面竞争不过星火燎原培养产业工人的四类院校。此外,二类以下高校的生源萎缩进一步加剧其发展压力。

2、措施

为提高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笔者有幸被遴选派赴著名it外企长期挂职,独立研发与合作攻关。返校后,组织教师团队,围绕挂职体验和企业提出的需求

路线图,全面梳理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结合学生兴趣与学校长远发展,提出大类招生、小样本起步、两类企业样本分析选择,教师挂职制度化多方面综合教改建议,开始教改综合实践。

2.1 两类企业样本分析选择

广泛调研,选取至少两类著名企业样本,研究适用性的课程教改点。第一类企业多从事大型行业项目的人力资源外包,从业项目大多需求复杂,技术成熟,需要从业者有相当强的行业知识学习能力和软件工程素养;第二类企业是行业内顶尖平台研发型企业,具有大量原创性的理论创新和应用集成创新创造。

从短期就业目标驱动来说,进入it名企意味着学生培养成功获得社会高度认可;但从长期目标人才综合培养来看,能进入重点高校进行硕士与博士学历深造和出国留学也意味着长远的成功。第二类目标基本对口第二类企业,按照该类企业样本分析调整后的课程体系方案能较好的考虑到这部分学生的兴趣点,比如对于实际开发技能缺乏,但理论基础好,数学建模能力强,学习能力强;对于理论研究和算法建模有浓烈兴趣,但对技术工具兴趣缺乏。

认识到教学应用型高校的发展定位,在学生培养上也有意识进行分类导向驱动,在大类招生与专业分流基础上,尝试进行两类企业人才导向驱动的人才培养。学生目的性明确,学习主动性和归属感强,一定程度上具有因材施教的特点,最终形成至少两类驱动导向清晰的培养方案,能契合相应企业人才需求导向。

篇7

[关键词]高职课程 数学 有效性 问题及分析

[作者简介]付春茹(1964- ),女,北京人,北京联合大学应用科技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数学教学。(北京 1022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7-0137-02

我国高职院校数学教学是影响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教学、教师、教材等方面做好工作,增强教学有效性是提升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一、高职数学教学现状与问题分析

1.从学生素质方面分析。简而言之,生源质量是造成高职院校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低的重要原因。高职院校录取的学生都是二、三批专科学生,他们在高考中的分数刚刚达到投档标准线,高中阶段数学成绩普遍不理想,学生学习能力差,自主创新精神差,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学习热情,自信心不够,这些都成为限制学生数学成绩提高的重要因素。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深度参与教学活动,才能慢慢提高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而长久以来学生思维方面的惰性,导致学生教学参与度低,影响今天的高职院校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提高数学素质与自身发展的关系,这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因素。在高职院校中,很多学生认为学习数学没用,数学知识不能给他们带来什么财富,不懂数学也不会影响自己的日常生活。他们之所以还在不得不学习数学,只是为了能够顺利通过考试,拿到毕业证书。

2.教师素质方面的原因。教师素质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当前高职院校数学教学有效性令人担忧,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与学生的自身状况有关,又与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关。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还没有形成完善的育人理念。例如教师教学仍然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在数学课上很少联系实际举例。而且教学方法也是“满堂灌式”,学生的兴趣很难被激发起来。学生学习数学课程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通过考试。因此,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考试,成为工作中的主要内容。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不足,教师的教学方法、教育理念常年得不到更新,导致数学教学有效性提高面临很大障碍。

3.教学学时设计不够合理。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提高要以充足的学习时间作为第一保障,但是目前数学教学学时减少、内容多,这就导致教学中产生了一些问题,最明显的就是教师将大量内容压缩、合并在较少的课时内集中向学生讲解,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这给他们的学习造成极大压力。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大量删减知识点的现象普遍存在。数学教师认为,数学就是为其他相关学科服务的,只要讲解那些学科用到的知识点就可以了,因此对于一些铺垫性、基础性的知识点过度压缩或删减,影响学生对一些数学知识的理解。

二、提升高职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1.完善教材设计与建设。提升数学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应在设计教材的时候突出实用性。对于逻辑性强的论证与推理在教学中应适度淡化,而对于实践性较强的数学建模能力则应当给予重点关注。例如在讲导数的运算时,利用求导公式进行运算是对学生的最基本要求。公式,贵在熟记、会用,熟用基本公式才是根本。而对于这些公式的来历和推导过程则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安排略讲。其次,在教材的设计中还应当考虑够用性。也就是说,教材内容应当体现与相关专业课程的衔接性,本专业学习需要的基础知识必须满足,但不要过量。强化专业性是教材编写必须要考虑的因素之一。高职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因此专业技术成为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职业能力。教材中应着重纳入对学生实践能力有所帮助的问题和模式。在教材设计中具体可遵循“专业实践问题数学模型数学解答应用于专业问题”的教学过程。

2.更新教学方法和理念。教学方法陈旧单一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引入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方式要变灌输式为引导式。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遵循高等数学特有的逻辑性,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引导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探寻学习内容的内在逻辑规律。教学方法要运用类比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比如在新知识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新旧知识的对比,使学生温故知新。数学中有数与形、常量与变量、有限与无限、特殊与一般、无穷大量与无穷小量、微分与积分等基本概念,学生在学习中学会类比,可以加深对相关概念的理解,提高概念的辨识度。突出数学的“应用”特点,教师要在思想上给予重视。为帮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入数学建模的思想,鼓励学生以创新的思维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学思维的独特魅力。最后,“分层”教学应当在数学教学中被贯彻执行。我们必须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这种差异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有区别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

3.改革考核评价方式。目前数学评价的主要方式是限时笔试,试卷的题目类型基本是固定的。这种考核模式下,学生的总成绩由平时成绩、平时测验和期末限时闭卷考试成绩三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是针对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例如课堂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作业完成程度、出勤率,以及在平时学习中表现出的创新性、发散性的思维品质等方面进行量化评价;平时测验和期末限时闭卷考试仍然是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经典考评方式,能够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形成比较全面的诠释。但是,这种考核模式仅仅能够考查学生对课内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而且考试的标准统一,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所以我们应该改革限时闭卷考试题目,要分层次制定有所区别的测评标准。同时,还应在原有考评模式中,增加一部分开放性题目。这部分题目由高职院校一线教师制定,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编制出与专业相关性强的综合题目,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4.加强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教师是高职数学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提高教师教学素质是高职院校增强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障。教师的教育职业技能素质包括普遍性的素质和专业性的素质。普遍性的素质,就是无论从事何种科目教学的教师都应具备的教育教学技巧,并且需要不断研习和进步。高职院校应定期组织数学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教学技能经验交流会,邀请知名专家对其进行教育教学技巧方面的培训。专业性的素质是拓展和延伸教师的数学专业知识。高职院校应经常组织教师参加数学领域内的学术研讨交流会,创造机会使其接受最前沿和最有效的数学理论知识。通过更新教师的数学理论知识,会使高职院校数学教师的素质有一个明显的提高。

三、结束语

数学是高职院校开设的一门重要的文化基础课程,是各专业的必修科目,有了数学基础,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才能够顺利开展。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使学生在自己的教学行为影响下,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发展自己探索知识的能力和思维技能,提高运用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侯建军.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6(4).

[2]韩利华.对高职院校数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15).

[3]骆文辉.高职应用数学教学改革创新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9).

[4]刘章辉.谈高职院校数学教学的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06(11).

篇8

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对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全国高校扩招带来整体生源质量下滑,对非教育部直属高校生源质量影响尤甚。东北电力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原电力工业部重点专业,主要面向电力工业培养从事电力工程领域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原有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现代电力工业发展新形势,片面强调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忽视与工程的结合,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2007年该课题组开展了项目研究与实践,认真分析原有人才培养方案的不适应性,结合学校人才培养定位,总结已有的办学传统和办学特色,提出了“知识规格满足专业外延需求、能力素质胜任专业内涵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在此理念指导下,构建了适应现代电力工业发展新形势的课程体系和突出“工程认知-工程探究-工程实践-工程优化”能力培养的课内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遵循“系统-元件-系统”认知规律的做学结合教学模式,建立了系列“工程场景式”的特色实践教学平台,实现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协调共进,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全面发展,形成了“面向工程、强化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原有课程体系不能适应现代电力工业发展新形势;传统重知识传授教学模式不利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有实践教学内容杂散且与工程实际结合不紧密以及原有实践平台难以支撑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东北电力大学提出“知识规格满足专业外延需求、能力素质胜任专业内涵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通过构建适应现代电力工业发展新形势的课程体系和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课内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遵循“系统-元件-系统”认知规律的做学结合教学模式,实现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协调共进,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提出“知识规格满足专业外延需求、能力素质胜任专业内涵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

针对生源质量下滑问题,面向行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认真分析原有人才培养方案的不适性,结合人才培养定位,总结已有办学传统和特色,提出了“知识规格满足专业外延需求、能力素质胜任专业内涵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面向工程,强化实践,统筹开展课程建设、实践环节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的工作。

构建适应电力工业发展新形势的课程体系

构建了“(基础-技术-专业)课程群+技术前沿课”型的专业课程体系,将新能源发电技术、新型输电技术等前沿技术引入课堂,及时反映专业发展动态,既激发了学生的专业兴趣,又增强了人才培养对行业需求的适应性,为拓宽学生就业面奠定了必要的知识储备,实现了“知识规格满足专业外延需求”。

构建遵循“系统-元件-系统”认知规律的做学结合教学模式

根据系统构成及运行特点,构建了相应的元件特性认知实践项目,通过对元件特性的认知实验,加强对元件工作原理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分析系统整体行为特性及元件个体行为特性的关联性,掌握基于元件运行状态调整的系统整体行为调节方法,明确实际系统实现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而了解实际系统的运行约束和注意问题。此模式应用于“电力系统分析”“发电厂电气部分”等5门核心课程教学。

构建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课内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了“实验-实训-实习-设计”和“电工数学竞赛-工程师认证考试”结合的课内外实践教学体系,以突出“工程认知-工程探究-工程实践-工程优化”能力的实践培养,即能力形成于实践,表现于实践,又升华于实践。

建设系列“工程场景式”的电力特色实践教学平台

新建全国高校唯一的教学用66kV/220kV真实变电站、全国规模最大的电力生产过程动态模型演示中心、国内领先水平的输变电运行仿真中心(获得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颁发认证资质)、电力系统安全运行与节能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特色实践平台;另外,校企共建12个工程实践教育基地。

采用“引培结合、专兼相济、科研带动”等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引进和自主培养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8人,聘请电力企业专家17人作为兼职教师,师资队伍结构明显改善。教学之余,积极开展科研实践,提升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为“面向工程、强化实践”的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师资保障。

成果的创新点

形成了以“知识规格满足专业外延需求、能力素质胜任专业内涵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

优化课程体系,引入前沿技术课程,增强人才培养对行业快速发展的适应性,为拓宽学生就业面向奠定必要的知识储备,实现“知识规格满足专业外延需求”。理论教学注重教对学的促进作用,实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协调共进;实践教学突出实践项目的工程导向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即强化实践提升能力,增强人才素质对行业发展的适应性,实现“能力素质胜任专业内涵发展”。

形成了遵循“系统-元件-系统”认知规律的做学结合教学模式

通过对元件特性的认知,探究系统整体行为特性及元件个体行为特性的关联性,掌握基于元件运行状态调整的系统整体行为调节方法,明确实际系统实现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而了解实际系统的运行约束和注意问题。既强化了知识运用,又培养了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协调共进。

构建了系列“工程场景式”电力特色实践平台支撑的突出“工程认知-工程探究-工程实践-工程优化”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学生能力形成的不同阶段和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将实践环节视为有机整体加以筹划,将突出“工程认知-工程探究-工程实践-工程优化”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实验-实训-实习-设计”和“电工数学竞赛-电气工程师认证考试”相结合的课内外实践教学环节中;“工程场景式”电力特色实践支撑平台增强了实践培养的工程导向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全国电工数学建模竞赛提供了能力展示平台。实现了能力形成于实践,表现于实践,又升华于实践。

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近四年,“面向工程、强化实践”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校内外产生积极反响。

人才培养效果

该成果自2009年应用以来,受益学生3000多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发表研究论文108篇,参加教研项目54项、科研课题24项,获奖273项(国家级23项、省级53项)。吸引国家(南方)电网公司、各发电集团等央企来校招聘,年均签约率79%,考入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著名高校读研学生占比11%,就业率94%。学校获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攻读硕士学位的资格,并入选“2012-2013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

辐射作用效果

自2009年以来,已有20多所高校前来学习、考察与交流。承办一次全国性教材教学研讨会议,400余人参会;8次在全国性教学研讨会上作经验交流。发表教研论文19篇,出版《电机学》《300MW(直吹)火电机组集控运行与仿真》《电网及变电站运行分析与仿真》等教材6部,应用于10多个省份高校。为国内外20多家电力企业开展业务培训1566人。承办的“全国大学生电工数学建模竞赛”已吸引198所高校、7506人参赛,成为全国电气工程学科的品牌特色竞赛活动,被誉为国内最具有影响的大学生学科竞赛之一。

专家评价

清华大学电机系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韩英铎评价“东北电力大学学生基础扎实、物理概念清晰、实践能力强”。国家电网公司总工程师张启平教授级高工评价“东北电力大学毕业生概念清晰、理论扎实、岗位适应快、不怕吃苦”。

师资队伍建设成效

引进和自主培养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8人,外聘兼职教师17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由24%提升到4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学团队入选国家级教学团队,“复杂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分析与控制”创新团队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2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人,新增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享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

篇9

[关键词] 电子信息工程;教学质量;专业建设

1 引言

“十五”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取得重大进展,本科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截至2007年,全国共有30省市自治区321所高等院校开办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含香港)。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高等教育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教育部、财政部于今年1月开始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华南农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开办于1999年,2004年被评为广东省高等院校名牌专业,2005年广东省高等院校学科建设专项资金对本专业进行立项建设。

2 进行专业定位,确立专业建设目标和特色

华南农业大学地处广州,逐渐形成了“以农业科学为优势、生命科学为特色”的多学科协调发展大学。为了满足广东省经济发展的需求,并结合我校在农业和生物方面的学科优势,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定位是:立足广东,面向全国,为电子信息产业培养基础厚、口径宽、素质高、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专业的建设目标是为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信息化服务,力求在数字农业、精细农业方面凸现出专业特色。

3 教学团队与教师队伍建设

要建设好一个专业,首先要有一支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随着近年了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师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在引进高学历、高职称教师的同时,从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全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调入了部分年轻教师。教师队伍平均年龄41.7岁,师资队伍的职称、年龄、学历和学缘结构基本合理。

教师爱岗敬业,治学严谨,积极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和研究,认真开展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注重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既鼓励、要求教授担任专业授课,同时利用“1+1”等方式进行传、帮、带,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鼓励青年教师提高学历、学位层次,计划在三年内,获得博士学位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90%以上。

采用参观调研、提高进修、新技术培训等“走出去”的方式,鼓励教师参加行业交流;鼓励和吸引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优秀企业人才开设技术型、管理型讲座,为师生接触学科前沿、了解行业发展态势创造机会。

3 完善人才培养计划,抓好课程建设

3.1 动态修订人才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计划是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规格以及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教学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

①适应社会需求。组织本专业在企业工作的毕业生、用人单位代表、学校教师和管理千部一起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每四年对人才培养计划进行一次大范围的修订,结合学校的实际,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努力体现专业特色。

②建立培养平台。围绕培养基础厚、专业宽、素质高、能力强的合格人才,结合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经验体会,进行了系列课程改革和动态调整,整个培养方案不断得到优化,目前已形成了本专业的培养平台:一级平台由学校工科公共基础课组成,二级平台由电类专业的主要专业核心课组成,三级平台由主要专业课和选修课组成。

③发挥名牌专业示范作用。依据广东省名牌专业建设目标,探讨名牌专业的办学思路和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扩大受益面,发挥对相关专业的示范带动作用。

3.2 课程体系建设。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

①课程体系改革。适应时代要求,密切关注有影响力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并及时将其加入培养计划,让学生掌握几门新技术、新方法,使学生走出校门后,能马上投入到社会实践当中去。近年来陆续开设了“全球定位系统”、“DSP技术及应用”、“可编程逻辑器件”、“嵌入式系统”等选修课程。对由于新增课程造成教学内容有部分重复,部分内容陈旧过时的情况,在修订培养计划进行了合并和删除。

②双语课程建设。双语教学是本专业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积极鼓励学科带头人、留学回国人员、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和部分优秀青年教师开设双语课程,并在工作量计算方法上给予倾斜。按照专业建设规划,“电子线路CAD”、“可编程逻辑器件”、“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移动通信”和“DSP技术与应用”5门课程列为双语教学课程,双语课程开出率占全部专业课程的比例为17%。截至2006年,本专业讲师队伍中有4人获得学校的双语讲师资格认证。

③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名牌专业的建设离不开精品课程建设。目前,本专业开出的“微机原理及应用”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按照专业建设目标,“模拟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可编程逻辑器件”、“自动控制原理”争取获得学校精品课程。

3.3 教学方法改革。①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作用,在经费上给予支持,鼓励全体教师在广泛获取资料的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制作多媒体教学网络课件,使本专业主干课程全部具备电子课件。开办电子信息工程名牌专业课程网站,使本专业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全部上网,既方便教师授课,也有利于学生课后上网浏览、自学,同时,便于师生交流、互动。鼓励教师教学方法灵活多样,黑(白)板板书与电子课件相结合,使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效果更上一个台阶。

②组建课程队伍。每一门课程最少配备2名教师,其中1名为主讲教师。主讲教师具备博士学位或讲师以上职称,负责本门课程的教学研讨、教学计划及课程建设,做好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鼓励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提高教学、科研水平;组织讲师到周边高校或省外著名高校进行课程进修,吸收其他学校的教学方法精髓和教师的教学、科研精华。按照有关文件精神,本专业3名教授全部承担本科生授课任务。

4 实践教学环节

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实践性要求很强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高质量创新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

4.1 实验室建设。2002年,建设广东省高等学校电子信息工程教学重点实验室。2006年,中央与地方共建基础实验室――电子信息工程基础实验室立项建设。实验室建设为开展电子信息工程及其他相关专业提供了良好基础和可靠保障。

4.2 加强实践教学。①采用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加强学

生实践能力培养。实验课给学生留有自主思考的余地,提高学生自我获得知识、更新知识和扩展知识的能力。实验指导书并没有将全部实验程序给学生,要求学生自己根据“任务书”的要求,了解并掌握实验内容,补充填写所缺的一些关键语句,才能完成实验任务。在完成阶段性实验内容后,采用学生提问、师生讨论、关键实验演示、学生自行总结等多种形式,定期举行课程实验讨论会。

实验室实行开放式管理,推行网上预约实验的方法,有效解决了学生人数多、实验室安排时间过分集中的问题。

②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是一种能够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很好方法和途径。本专业以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建设来推动专业实验教学的整体改革和创新。首先是对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以课程主要内容为基础,注重实验内容的整合规范,达到综合设计的要求。其次在实验过程中,减少验证与观察环节,增强实验的综合设计环节,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水平。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立足于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智能与开拓创新能力。专业课程实验基本形成了基本实验一综合设计性实验一研究型实验(部分课程)的教学模式。通过课程实验教学实践,证明了这种教学模式能够达到培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5 课外创新活动与专业文化建设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多种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竞赛、嵌入式系统设计竞赛等活动。在2001年以后的各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本专业都取得了好成绩,获得全国一等奖、全国二等奖和广东赛区一等奖、二等奖等。学生还多次自行组织竞赛活动,邀请老师作评委并进行颁奖。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其他类的竞赛活动,如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以及全国大学生物理竞赛等,以增加学生的技能训练,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全面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

专业开办之初,以99级为首的学生创办了我校唯一的专业刊: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刊――《星韵》。刊物的征稿、打字、编辑、排版、印刷等全部由专业学生自己完成,印刷经费主要由各班级勤工俭学解决,专业也资助部分。自1001年以来,每届学生自动向后传接,每年出版1期,目前已经刊印7期。《星韵》刊物的出版发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了整个专业的凝聚力,特别是增加了新生对专业的认同,为师生之间进行沟通提供一个有效渠道。通过专业文化建设,在学生中形成“笃学、求知、活跃、创新”的学风。

篇10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够用原则 教学改革 综合能力

高职数学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它有别于普通大学本科的数学课程设置和教学目标,担负着为专业服务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任。然而,目前我们的高职数学在课程设置上未充分考虑高职的实用性特点,过分强调数学知识的理论性、基础性和完整性,而忽悠了应用和计算;缺乏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融入,太强调教学的统一标准,忽略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况且大部分学校的高职数学仅开设七十多个学时,相对课时少、难度深,从而导致学生怕数学,认为数学无用又难学;显而易见,部分教师未能把握“够用为原则”的度,以致无法开展有效的数学教学内容改革,难以实现高职的教育目标。

一、当前高职数学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现在数学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其一,目前高职数学教材内容重理论、轻实践,以致学生不懂如何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专业实际问题。其二,教材的教学内容陈旧,缺少现代数学理念和数学方法,没有充分考虑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需要。 其三,数学教学与专业教学严重脱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针对这些问题,就要加大高职数学的改革,基于高职教育的定位,数学课程设置要有别于普通高校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材体系。当然高职数学也不可能与各专业知识细化吻合,这是由于专业知识技能的发展突飞猛进,势必要求教学与之俱进,不断调整高职数学教学计划、设置学习课程、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此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从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的选择及教学环节等多方面进行优化设计,这就要遵循“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力求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而开展高职数学教改。

二、以“够用为原则”, 围绕专业培养目标, 调整数学教学的量

由于高职各专业开设数学的教学目标各异,数学教学内容缺少与高职各专业知识的密切联系;以致学生认为数学难懂又无用。此外,各高职院校为了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普遍增加了专业课和实训内容,缩减数学课时,以致数学课程的内容多、课时少。对于大多数入学时数学基础差的学生,若按照普通高校的标准教学,难以完成高职数学大纲的教学要求。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就要围绕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必须“够用”为原则,调整高职数学教学内容的量和改进学生能融入的教学方法。

1、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注重实用性,调整数学教学内容。

由于我院是由四所大专和中职整合而成。相对而言缺乏结合本校各专业的特点去整理编写出版相应数学教材的能力。因此,积极开展教研,加强数学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沟通与联系,探讨数学课与专业课的教学知识的融合渗透,聘请行业专家、企业能手为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出谋划策,结合行业标准制定专业课程标准,融入各专业的数学教学,再结合专业对数学的要求,力求有单元教材分析、教法研究、专题讨论;并通过教学经验交流、观摩与评议课、习题课和专题讲座等对原有统编教材进行改革,编汇与各专业教材配套的辅助数学教材,完善主辅数学教材体系。运用现代数学思想方法,改革传统的高职数学内容;突出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数值计算方法),加强计算机的应用。例如:极限概念用描述性定义;微分中值定理采用几何说明法;将分散于微积分学各部分的有关数值计算的内容集中在一起,对比较抽象的概念和定理,尽可能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实际需要,不必作严格证明,而是巧妙借助实例与软件包,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借助数学软件解决数学问题。

2、培养建构思维,理顺高职数学、初等数学和专业知识之间的迁移衔接。

在制定教学大纲,编排各专业数学教学内容和选用教材配套的辅助系列教材中,要根据高职特点,首先,把握好理论教学,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充分为后续专业课程奠定理论基础和培养运用数学能力,并对应学生的专业引入相关的专业数学“案例”;其次,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运用建构主义,做好高职数学、初等数学和专业知识之间的迁移衔接,培养学生用数学思想、概念方法消化吸收专业概念和原理的能力及创造性思维能力,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求解能力,即数学能力和应用能力。 例如:在介绍各种概念的时候,运用相关的专业数学“案例”从实例引入,使概念尽可能不以严格”定义”的形式出现,而是结合自然的叙述,辅以各种背景材料,顺势引入,减少数学形式的抽象感,再如:在微积分的内容中,对于极限、导数、微分、不定积分、定积分、微分方程、向量、偏导数、全微分、重积分、极值与最值等重要数学概念都通过不同的实例引入,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为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类似问题奠定基础。 重视高职数学与专业知识之间习题课的教学,提高习题课的运用教学解决专业实践问题的能力。

3、紧扣行业标准,不断修正数学教学大纲和内容。

由于高职开设专业的多样性和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受到行业技术的发展影响,在技能课程模块的设置中,就要结合高职数学和学生未来工作的实际需要、紧密围绕行业(专业)对数学的要求和专业工作实践的具体目标,培养学生能根据专业和岗位能力要求,去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就要制定专业个性化的数学教学大纲和教材,例如:我校有十几个专业,按照不同的专业,分别制定了模具、汽车检测维修等专业的个性化的数学教学大纲,并选用或编写相应的教材。以有利于高职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

然而,专业技能课程模块基本上是在高职大一和大二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走向社会所需的宽域知识和技能。而企业用人(招聘)大多是大三才进行,企业的用人(招聘)规格最容易受到社会发展市场的影响,企业的设备、生产工艺和文化的更新换代快,对数学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也随之改变,因此,在技能课程模块的数学技能培养训练,就要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为原则,紧扣企业的用人(招聘)要求,例如:我校与海尔集团、上海五菱汽车等十几家公司的校企合作项目(含:实训基地、联合办学、定岗培训等),共同编写了围绕企业用人岗位技能要求的“产品销售与维修的统计分析”等章节的短训数学课程模块和教材,以利于对应运用数学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适应企业要求的数学技能。

三、把握“够用”的度,突出能力培养,改进教学方法。

1、围绕能力培养,激发数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学知识有兴趣,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去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也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有机地将数学知识与学生所学专业知识有机的结合,让学生感到学会的数学知识能解决专业学习的一些难题,也就是做到兴趣和能力的统一。例如:在汽车服务专业的数学“概率与统计”章节教学中,结合《汽车营销》课程的知识,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既活跃了课堂,也使学生知道“概率与统计”的重要性、实用性及在将来创业时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从而在枯燥无味的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也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识。这足以持续拓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由兴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2、培养创新建构思维,提高运用数学能力。

数学的学习是以抽象思维为基础的,如何解决把抽象模糊转变为具体形象,就必须通过对问题的归纳、分析从而研究出一般性的规律,学会运用数学解决专业的实际问题,以培养学生在探索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然而,高职学生的学习目的并不十分明确,但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我们要尽快地将学生由不自觉的状态引入自主学习的状态。这就要认真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采用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课堂学习轻松活泼。例如:汽车各专业的“微积分”的教学中,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未来创业的志向和爱好,要求学生运用“二元函数取得极值的充分条件”去解决汽车4S店的产品发展计划的实际问题,使得学生知道数学与今后的工作息息相关。在教学中可通过学生已学过掌握的相关数学知识、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地迁移渗透,激发学生的兴趣思维,让学生通过数学知识去解决专业知识中的难题,并从想象中概括出规律性的东西,这样有利于学生领悟数学规律,从而使得学生的数学兴趣进一步迁移到专业学习,建构新知识、新技能。

把握“够用原则”的度,开展数学教学改革与各专业的课程整合的教学实践,在教学中渗透学生所学专业知识,能使各专业学生运用数学能力大有提高,在去年广西数学建模大赛中,我院取得团体“二等奖”。显而易见,在构建高职数学课程体系时,要充分体现数学教育在高职各专业教育的主要作用,突出学生创业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今后的学校和工作中,都能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创造更大的就业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高纪文.高职院校学生高等数学学习现状及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