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生态修复工程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05 17:43: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河道生态修复工程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工作进展
省水利设计院完成对辖区内的9条河流和董、大水库周边情况的现场查勘,完成可研报告,初步设计大方案已向市主要领导汇报,市委主要领导基本同意设计院的设计方案,目前设计院正在进行具体设计;1:2000地形图绘制工作董铺水库部分已完成,大房郢水库长丰县部分外业工作尚在进行,植被现状调查已完成外业部分,正在进行资料整理。市水务局已完成项目总体立项、环境评价报告等前期工作。
二、建设内容
根据区领导指示,力争把我区流入两大水库的河流全部纳入环巢湖生态修护工程二期进行治理,经我局于省水利设计院对接,设计院已将我区意见在初步设计中体现,具体建设项目如下:
(一)董铺水库一期项目
1、污染源控制
(1)对谢岗河2、十张河1进行污水处理,建设河口湿地;
(2)对一级保护区实行三退,即:退渔、退耕、退棚。
2、水源涵养林
(1)南淝河上游(绕城高速至滁河干渠段)进行涵养林布置,宽度100-200m不等;
(2)在一级保护区(30m-28.5m等高线)补植涵养林。
3、入库河道
4、初级雨水储蓄池
拟在谢岗河二和十张河一入库口附近建设,8月29日上午进行选址现场查勘。
5、隔离防护
沿一级保护区边界进行隔离,以生物隔离(10-20m宽)为主,部分区段生物与物理相结合。
6、库周湿地
湿地建设主要在一级保护区(30m等高线)内实施,结合景观需求打造湿地只做好框架部分,景观提升部分需我区自筹资金投资,湿地植物配置以中低档植物为主。(二)大房郢水库一期项目
1、污染源控制
(1)对农村生活污水进行污水处理,建设河口或库边湿地;
(2)对一级保护区实行三退,即:退渔、退耕、退棚。
2、水源涵养林
在一级保护区(29.7m-28.5m等高线)补植涵养林。
3、入库河道
对十张河二进行生态修复。
4、隔离防护
沿一级保护区边界进行隔离,以生物隔离(10-20m宽)为主,部分区段生物与物理相结合。
5、库周湿地
湿地建设主要在一级保护区(29.7m等高线)内实施,结合景观需求打造湿地只做好框架部分,景观提升部分需我区自筹资金投资,湿地植物配置以中低档植物为主。
篇2
关键词:人工湿地;环境效益;改善水质
1工程概况
近年来,随着浊漳河南源沿线城镇化、工业化发展步入快车道,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逐渐增多,随之而来的是流域内取水量和污水排放量的增加,河流自然径流减少,河道自净能力下降,水体污染日益严重。工程场地位于浊漳河南源的漳河大桥上游,工程涉及范围为浊漳河及浊漳河两岸的未利用区域。主要内容为湿地设计、河道壅水建筑物设计及堤防加固等。主要工程项目:液压钢坝闸3座、格宾石笼生态护岸10km、景观林带800万m2、河道疏浚清淤75万m3。项目总投资为3.1亿元。
2浊漳河南源流域污染现状
由于工业、农业的发展和城镇建设等原因,浊漳河南源上游排放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总量日趋增多,其污染源主要是一些钢铁、煤炭和后续化产品企业,部分企业偷排偷放严重超标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致使浊漳河水污染加重,河道生态受损,其自净能力直线下降,浊漳河流域生态系统遭受到严重破坏,污染河水的渗透也造成了地下水的严重污染。浊漳河南源监测断面位于工程建设区下游,该控制断面能较好地反映湿地工程建设前的水质状况。今后浊漳河南源流域的工业仍会高速发展,流域正在构建以煤为基础的产业链,随着洁净能源、电力、煤化工、钢铁等产业的发展,相应的水资源消耗量和废水排放量都会有大的增加。浊漳河南源本段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的实施,既是改善水质的需要,也是实现水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规划目标的重要举措。
3人工湿地方案比选
依照水利形态及处置方式的不同,人工湿地一般分为如下3类:表面流人工湿地、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垂直流人工湿地。表面形式人工湿地其水面一般位于湿地的基质层之上,该种方式的污水一般以较慢的形式流经湿地表面;人工潜流方式水流一般位于湿地基质层之下,该层次具有过滤水流的作用;垂直流人工湿地水流方向与根系方向一般为垂直的状态,此种形式的填料床上一般为自上至下的流通效果。通过对这3种湿地类型进行比选,以最终确定本工程采用的湿地类型。
3.1表面流人工湿地
表面流人工湿地(FWS)是各类型人工湿地中最接近自然湿地的一种类型,由于不需要砂和砾石作为基质,只要将现有的河道、低洼地稍加改造即可形成表面流人工湿地,改造后也不影响原有河网的防洪、泄洪功能以及低洼地的土地功能。污水在表面流人工湿地基质的表面上漫流,水面充分暴露在空气中,氧通过水面扩散补给。一般表面流人工湿地是利用天然沼泽、废弃河道等洼地改造而成,也可以利用池塘或渠道等构建而成。人工湿地池体或渠道间都装设隔墙隔离,通常在池底部也会铺设防水材料(如HDPE膜等)以防止污水下渗,避免污染地下水。湿地池中通常填有土壤、沙、煤渣或其他基质材料,供水生植物繁殖扎稳根系。表面流人工湿地水位较浅,水体流速较慢,一般以水平流的流态流经各个处理环节。大多数有机物的处理是依靠生长在水下植物的下茎或杆上的生物膜来完成,因次,不能充分利用填料及丰富的植物根系。表流人工湿地的水面位于人工湿地基质以上,其水深多为0.20~0.40m。基于此种人工湿地,污水以较为缓慢的流速进入人工湿地的表层,并存在部分蒸发,部分渗入湿地的可能,但大部分会经出水溢流堰流出。对于表面人工湿地结构进行研究时不难发现,接近水面部分为好氧层,底部部分为厌氧层。考虑到湿地植物对阳光有所遮挡,这样就不会存在藻类大量滋生的可能。可以种植芦苇、水葱、香蒲、灯芯草等挺水植物,凤眼莲、浮萍、睡莲等浮水植物,以及伊乐藻、茨藻、金鱼藻、黑藻等沉水植物。还可以种植慈姑、雨久花、玉蝉花、千屈菜、黄菖蒲、泽泻等水生花卉类的观赏植物,既可以处理污水,也可以美化环境。对于表面人工湿地的作用机理进行如下总结:对于悬浮物来说,植物与基质层具有不错的节流效果。对于淹没在水中的植物根、叶等,在其表面上容易形成生物膜,这对于水的净化,有机物及营养物的净化都能起到较好的效果。对于表面流人工湿地进行研究发现,该方案具备如下优点:(1)先期投资及运维费用相对低廉;(2)不论是建造、还是后期的运维,操作相对简单;(3)该方案对于土质要求相对较低;(4)该方案更适合针对水污染含量不高的污水。主要缺点有:(1)该方案占用土地资源较多;(2)该方案在冬季,气候寒冷,存在结冰的可能,因此不合适严寒区域;(3)如果处置不当,可能滋生蚊蝇,严重时会有臭味;(4)为避免蚊子与臭味对附近居民生活产生影响,项目选址需尽可能远离住宅区,或者选择下方向选址建设。
3.2水平潜流人工湿地
水平潜流人工湿地(HF)是现阶段世界上应用相对较为广泛的污水处理系统,其水面位于基质层以下,该方案具体基于各种填料的芦苇床等植物系统。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由上、下2层组成。其中土壤位于上层,根系层位于下层,但下层易于使水流通,如粒径较大的砾石、炉渣或砂层等,在上层土壤中种植芦苇、菖蒲、香蒲、水葱等水生、沼生与湿生植物。对于人工湿地的下面需要铺置防渗透层,铺设防渗膜也是不错的选择,此举可以很好地防止污水渗漏,保证了地下水及地表水不受污染。对于人工湿地技术处理,要确保其具有一定角度坡度,这样可以很好地确保水流从根系层、基质层缓慢流动,并要在出口安装水位调节装置,同时集水装置也是该系统必须具备的,这样可以保证污水与人工湿地的植物根系层充分接触。考虑到植物根系释放氧会导致周边可能存在好氧、缺氧与厌氧3种可能,这是进一步去除污染物的重要环节,对于除氮也有显著效果。填料和植物根系的存在,为微生物提供相应的载体,这种“微环境”的存在,可以去除有机污染物。与此同时,对供污水载流也可以提供一定便捷条件。大气中的复氧,为水平潜流人工湿地提供反应所需氧气,但存在含量不足的问题,导致脱氮效率会有所降低。如果对人工湿地污水进行硝化处置,可极大促进除氮效率。对于水平潜流人工湿地进行研究,总结该种方案具备如下优点:(1)该种方案是在充分利用湿地空间的基础上,对于植物、微生物及基质之间尽可能发挥协同作用,在此种技术背景下,其处理能力显著强于表面流人工湿地系统;(2)该种方案下的污水流动区间基本上是地面以下,保证了污水的保温效果,尤其适合于寒冷区域污水处理;(3)该种方案具备较好的卫生条件,因此可以被广泛推广应用。但此种方案也具有一定的弊端,首先,项目存在建设成本高的缺点;除此之外,管理方面也比表面流人工湿地要复杂一些。
3.3垂直流人工湿地
垂直流人工湿地(VF)具有垂直状态的水流方向特征,水流自上而下流动,一般将人工湿地底部安装出水装置。该技术可以提高氧与基质层之间的转移效率,在表层通畅放置砂层,这主要考虑到砂层具有良好的通透性,可实现间歇性进水的效果。当污水处在砂石床之上时,会逐步向垂直层渗透,并由安装在底部的集水管网对其进行收集,最后直至排出至污水处置系统。可在下次进水的间隙,考虑投配,此举可以使污水与空气进行有效接触,进而实现高氧转移效率,大气中氧气可以通过灌溉期的排水、停灌期的通风和植物传输进入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由此来提高BOD去除和氨氮硝化的效果。湿地植物也会通过根向根区转移一部分氧。垂直流人工湿地与生物滤池的原理近似。它对悬浮物处理效果不好,这可能是由间歇配水造成短时间内水力负荷提高造成的。通常情况下不单独使用垂直流人工湿地,一般将它置于两级水平潜流人工湿地之间,由前级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完成悬浮物和BOD的去除及有机氮的氨化作用,垂直流人工湿地完成氨氮的硝化作用,后一级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完成反硝化作用。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节约建设土地面积,利于脱氮、除磷,而且污水处理效果稳定,单位面积处理效率高,硝化能力高于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垂直流人工湿地具有相对较少的死区,如果进水分布均匀,对水体的复氧有一定的作用,独特的布水过程中增加的空气层以及人工湿地中的生物特别是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所产生的热量,为垂直潜流人工湿地在冬季的正常运行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其对有机物的去除能力不如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建造条件要求较高,建造费用也高,较易滋生蚊蝇,需要在气候温暖的地区建设,目前应用比水平潜流型人工湿地少。垂直流人工湿地主要优点在于:(1)存在污染物高效处置且效果稳定的优势;(2)该方案同时也具备较高的单位处理效率,相比较于水平潜流人工湿地来说,具有较高的硝化能力;(3)此种方式不需占用过多的土地资源。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也暴露出如下缺点:(1)相较于人工湿地与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垂直流人工湿地具有较高的建设投资费用;(2)管理相对难于表面流人工湿地;(3)应用区域比较局限,仅适合温暖地区使用,不适合寒冷地区应用;(4)有滋生蚊蝇可能性;(5)有机物的去除能力不如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综合对比了3种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方案的主要技术指标。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相对于表面流人工湿地具有水力负荷和污染负荷较大、受气候条件影响较小、且卫生条件较好等优点;虽然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相比于垂直流人工湿地来说对污水氨氮的硝化和除磷的效果略低,但该工艺技术较为成熟,基建及运行费用较低,管理和维修较为简单,对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不高。因此,选用水平潜流人工湿地作为本项目人工湿地污水生态处理的主要工艺。
4人工湿地设计
4.1人工湿地处理工艺确定
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湿地与城市污水净化之间关系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得出了将湿地作为低廉、低能耗且高效的处理城市污水方法,并先后在多个城市开展试验得到证实,在实际应用中取得显著效果。其中以利用天然和半天然湿地系统来处理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最为普遍。在美国,污水与湿地之间的组合形式主要包括:(1)处理水进入天然湿地处置;(2)利用天然湿地进行三级处理;(3)利用处理水修复、重建湿地等。上述几种形式的主要目的都在于利用湿地生态系统来充分利用水和水中的营养物。在美国已有数十个大型天然湿地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厂二级处理水的深度净化。国外学者还研究了湿地系统中多种挺水植物对BOD5、CODcr、SS、N和P的去除能力,发现芦苇的综合去除能力最佳。在20世纪的70~80年代期间,我国针对城市污水湿地问题陆续开展相关技术项目,并得出多种有效的净化工艺方法,建立规模不同的示范工程。研究发现,采用芦苇湿地系统的策略,对进一步降低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净化水系统,降低N、P等营养物,降低重金属等都具有显著效果。作为一项投资较少且见效快的项目,芦苇湿地系统同时具备后期维护运行成本低、操作方法相对较为便捷的优点,是对城市污水进行二次处理及利用的一种有效方法。对于湿地常用工艺类型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可分为表面流湿地和潜流湿地2种。现阶段城市二级处理水深度净化技术,普遍采用水平潜流湿地工艺。鉴于此,本项目研究方法也采用水平潜流湿地。本项目人工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完工后,应开展生态环境效益评估。针对工程近、远期目标,应补充阶段性生态环境效益评估。生态环境效益评估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本项目生物多样性保护、水质净化效益、水土保持与护岸等生态环境效益进行评估。
4.2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益评估
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益包括人工湿地生态修复工程自身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益和对整个河道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益。人工湿地生态修复工程自身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益通过湿地生态修复面积、修复区新增物种数、生物多样性指数等指标,利用数理统计法或打分法进行定量或半定量评估。本项目实施后对河道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益评估包括对河道水生植物、鱼类栖息地、水鸟栖息地保护等进行定性或半定量的评估。
4.3水体净化效益评估
对水体中COD、氮、磷的净化量和净化效率进行主要估算。河道是个半开放体系,其水体净化效益较难定量评估,故通常以单项工程来实施对进出水水质指标控制。本项目采用人工湿地生态修复工艺,其污染物去除效果由进出水指标及处理污水规模进行估算。其中COD、TN、TP作为主要污染物去除指标,其每年污染物减少量为:COD:438t/a;TN:291t/a;TP:18.3t/a;HN3-H:109.5t/a。基于此研究,该项目社会稳定风险不高,但存在个体矛盾冲突的现象。基于上述隐患,已经采取对应防范风险对策,尽可能地消除潜在风险。不可否认,实施后的效果一定程度上是取决于防范措施的执行力度的。本项目的建设不仅对项目区内荒地等进行整理,恢复其生态功能,形成人工湿地,使项目具有生态、水质改善、环境、经济等多种效益。在项目实施后,对改善郊区生态环境及浊漳河河道水质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篇3
(漳卫南运河邯郸河务局河北邯郸056001)
【摘要】针对卫河邯郸段水质现状及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从水资源系统与生态系统互动协调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该河段生态演替式水体修复技术模式。选取金滩镇顺道店典型试验区,选取利用氧化塘、生物膜、浮岛、人工湿地、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净化水体等修复技术方案,论证了卫河邯郸段生态演替式水体修复模式的合理性。
关键词 水体污染;生态演替式;水体修复
EcologicalSuccession-typeWaterRestorationTechnologyinHandanReachofWeiRiver
LiuYa-feng
(HandanManagementBureauofSouthZhangweiCanalHandanHebei056001)
【Abstract】AimingattheexistingproblemsofthewaterqualityandwaterresourcesutilizationofHandanreachofWeiRiver,ecologicalsuccession-typewaterrestorationtechnologywasdiscussedfromthewatersystemandecologicalsystempointofview.Asatypicalexperimental,thetechnologiesofoxidationpond,biofilm,floatingisland,artificialwetland,aquaticandaquaticplantwereusedinJintanTown.Thetestresultsshowthatecologicalsuccession-typewaterrestorationtechnologyinHandanReachofWeiRiverisReasonable.
【Keywords】Waterpollution;Ecologicalsuccession-type;Waterrestoration
面对日趋严峻的水资源情势,世界各国均把污水截流、废水达标排放和控制排污总量作为河道整治的首要措施。海河水利委员会及卫河沿岸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污水治理力度,控制进入河道的污染物,实施截污工程,对河流水质改善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众多规模较小的排污口无法纳入到截污工程之中,零散分布的点源污染和大范围的农业面源污染往往直接入河,未经处理的污水顺河排向下游,造成下游水体污染、臭气弥漫,严重影响了周边环境以及当地居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由于点源污染、面源污染在漳卫南水系极为严重,仅仅靠控源来治理河水污染是不够的,因此,强化水体的自净能力,对河道污水进行原位或异位处理,成为河道污水修复的重要措施之一。
1.水质现状及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1.1水质现状。
近年来,由于卫河邯郸段上游入境水量的减少和沿途污水大量汇入,致使该河段水体感官性状极差,水体呈黄褐色并伴有恶臭。该河段设有留固和龙王庙两个监测点,检测结果表明,水质类别均为大于Ⅴ类。其主要污染物质为氨氮、CODMn、CODCr、BOD5、挥发酚等,超标倍数分别为5.2、2.7、2.8、1.0、1.4。河段内水体已经完全丧失了其使用功能。
1.2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邯郸市多年平均卫河水利用量为1336万m3,多年平均利用率仅为1.71%。卫河水资源利用率低的原因很多,但其来水水质差、不能直接大量应用于工农业生产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卫河水质的严重污染不仅直接影响了沿河两岸经济的发展,而且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因此,改善卫河水质,是改善卫河流域生态环境和提高卫河水资源利用率,实现卫河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修复及利用工程模式
针对卫河水质现状及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综合考虑国内外水体修复技术及实践,提出卫河邯郸段水体修复工程模式。
2.1生态演替式水体修复。
生态演替式水体修复技术是利用培育的植物、动物或培养接种的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水体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及降解作用,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的技术,同时可将绿化环境及景观改善结合起来,创造人与自然融合的优美环境。结合本河段特点,利用卫河防洪堤内外废弃河道和堤内分布低洼滩地,如顺道店废弃河段、金滩镇废弃河段等建立生态演替式水体修复工程,对河道水体进行逐级修复。
2.2沟渠湿地控制面源污染。
卫河邯郸段处于平原地区,农业是该地区的主要经济命脉,农药、化肥和养殖业形成的面源污染是该地区的主要污染源之一,汛期径流将其直接带入河道,造成河水污染。为此,在防洪堤外1Km范围内建立排水沟网,沟内种植植物,形成沟渠湿地,将汛期径流滞蓄在沟渠湿地内,进行初步净化,然后集中排入河道或引入堤内的生态演替式水体修复工程。
2.3邯郸市生态水网蓄水利用。
为提高邯郸市对卫河水资源的利用率,可通过提水泵站,在非灌溉季节向邯郸东部生态水网蓄水。主要工程有:(1)军留泵站,向东风渠供水;(2)岔河咀泵站,向小引河供水;(3)路庄泵站,向民有干渠供水。为保证邯郸市生态水网水质及生态环境,在引水渠首建造2~3Km长的生态演替式水体修复工程,水体经修复后再引入生态水网。
3.生态演替式水体修复技术
由于卫河水体污染严重,卫河水利用的关键是水体的修复净化,因此,本文针对生态演替式水体修复工程技术进行进一步研究。
3.1修复目标。
(1)针对卫河下游河道水质污染现状,综合考虑处理工艺的有效性、长效性、经济性和生态兼容性等,将各种处理技术合理结合,充分发挥各种技术的优越性,对河道污染水体进行处理,力求持续发挥和强化河流自身的净化能力,减少能源消耗和二次污染,同时与亲水景观建设结合,使处理工艺亲切自然,更富人性化。
(2)通过水体修复,消除争氧物质,稳定水体的高溶氧状态,快速培植优势好氧微生物,打造生态基础,并通过水生动、植物定向培养、建立起人工生态,通过人工生态向自然生态演替,恢复水体生物多样性,并充分利用自然系统的循环再生、自我修复等特点,实现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3.2技术要素。
卫河邯郸段生态演替式水体修复技术包括氧化塘技术、生物膜对水体的净化作用、浮岛的净化作用、水生植物净化景观化应用、水生动物净化水体、人工湿地等。在本工程应用中,根据水体污染程度,水体环境资源现状等考虑选用不同的技术组合,以呈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1)氧化塘。
典型区氧化塘设置厌氧塘和兼性塘。厌氧塘内依靠厌氧菌的代谢功能,使有机底物得到降解。兼性塘从上到下分为三层:上层好氧区、中层兼性区、塘底厌氧区。
(2)生物膜。
生物膜技术通过在固定支架上设置生物填料,为参与污染物净化的微生物、原生动物、小型浮游动物等提供附着生长条件,使大量参与污染物净化的生物在此生长。由于其固着生长而不易被大型水生动物和鱼类吞食,使单位体积的水体中生物数量成几何级数增加,可强化河湖水体的净化能力。
(3)浮岛。
本工程的浮岛是一种像筏子的人工浮体,在上边栽培一些美人蕉之类的植物,漂浮在水面。人工浮岛的水质净化针对富营养化的水质,利用生态工程学原理,降解、吸收水中的COD、氮、磷等。
(4)水生植物。
水生植物技术将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应用于水质净化,充分利用自然净化与水生植物系统中各类水生生物间功能上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来净化水质,在水体中适当布置既有观赏价值又有净化功能的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使水体不仅具有自然风貌的景观,而且增强水体的生物净化功能。
(5)水生动物。
本项目水域面积大,存在许多有害昆虫如蚊、蝇的滋生场所,水中投鱼可摄食蚊子及其它昆虫幼虫,避免水域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危害。此外,水体中投放适当的水生动物可以有效的去除水体中富余营养物质,控制藻类生长,同时分泌促絮凝物质,使湖水中悬浮物质絮凝,促使水体变清。
(6)人工湿地。
在人工设计和监督管理下,人工水面湿地去污效果优于自然湿地系统,项目综合采用人工水面湿地技术和潜流湿地利用技术。水面湿地系统的污染水体在湿地的表面流动,水位较浅,通过生长在植物水下部分的茎、竿上的生物膜来去除污水中的大部分有机污染物。潜流湿地系统的污水在湿地床内部流动,利用填料表面生长的生物膜、丰富的植物根系及表层土和填料截留的作用来净化污水,水位较深,具有保温性能好,处理效果受气候影响小,卫生条件较好的特点。
4.应用实例
4.1项目区选择。
经现场勘查,选择大名县金滩镇顺道店村附近的废弃河段。试验河段位于卫河右岸防洪堤内侧,长2.6Km,宽60~150m。
4.2生态处理系统工程布置。
处理系统由12个池段组成,工程逐级布置如下:
(1)1号池为厌氧塘兼做沉淀池。设计水深4m,由泵站出水池底孔进水,其末端为表流陡坎出水,曝气复氧,进入2号池。
(2)2号、3号池均为兼性氧化塘。设计水深1.5m,2号池通过底流出水进入3号池,3号池表流出水曝气后进入4号池。
(3)4号池为人工浮床塘(下设生物膜)。设计水深1.5m,以浮床为介质,种植美人蕉水生植物,并在浮床底部进行生物挂膜,表流出水后进入5号池。
(4)5号池为植物塘。本塘塘面较宽,设计水深1.5m,以睡莲等浮水植物为主,出水后进入6号池。
(5)6号池也为植物塘。设计水深1.0m,以水葱等挺水植物为主,底流出水后进入7号池。
(6)7号池为鱼塘。设计水深2.4m,出水后进入8号池。
(7)8号池、9号池为表流湿地,设计水深1.0m,主要种植芦苇等,底流出水后进入10号池。
(8)10号池为潜流湿地,设计水深0.3m,共分成72个单元,由中间双线渠供水,由两侧集水渠出水后进入11号池。
(9)11号池仍为表流湿地,种植挺水植物,出水后进入12号蓄水池。
4.3经济分析。
本工程日处理水量8.4万m3,考虑到水位变化等因素影响,取0.7的折扣系数,经济运行期按10年计,则经济运行期内可处理水量21462万m3。经投资测算,单方水处理价格为0.19元/m3,明显低于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成本。因此,采用生态演替式水体修复技术来处理河流污水,在经济上是合理的。
5.结论
篇4
1. 建设生态水利工程的必要性
水利工程指具有防洪、排涝、河道整治、发电、灌溉、供水、航运、生态环境等单一功能或多种功能的兴利除害的工程,这就是传统的水利工程。传统的水利工程规划规划主要对象是水文系统,往往忽视生命系统的现状和未来风险等问题。生态水利,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遵循生态平衡规律的法则和要求建立起来的满足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利用的水利体系,生态水利工程不仅需要满足工程本身的生态规划要求,又要满足整个流域水系的生态要求,或者说在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同时,兼顾水域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性需求。生态水利工程的内涵是:对于新建工程,是指进行传统水利建设的同时(如防洪、河道整治工程),兼顾河流生态修复的目标。对于已建工程,则是对于被严重干扰河流重点进行生态修复。生态水利工程将与传统治污技术、清洁生产和环境立法和资源管理一起,成为河流生态建设的主要手段。建设人类美好的生存环境和社会持续发展,需要生态水利工程。
2. 当前生态水利工程工作面临的困难
2.1 生态水利工程规划缺乏基于不同区域的评价标准和规划方法。
生态水利工程对于工程的服务目标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区别,因为对于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来说它们都具有自己的特点,所以生态水利工程每个地区也应该具有不同的特点,必须因地制宜的进行规划。对于我国的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来说也有了一些大体的方法和规划标准,但是对于不同地区的工程来说就没有具体的规划指标和参考模式。因此,对于我国现阶段的生态水利工程的规划和建设来说还具有很大的问题,最主要的就是缺乏针对于不同地区生态环境特点的把握以及因地制宜的不同规划方案。
2.2 生态水利工程规划工作的目标和标准的确定比较难。
对于生态水利工程来说其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与原有单一的水利工程建设来说有所不同,它更加注意维护和保证生态环境的健康和发展,主要任务和目标就是实现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和谐相处。所以基于这种特殊的任务,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第一步就是确定好规划的目标和建设标准,对于工程要达到的标准都要有一个具体的量化。目前我国的生态保护工作的目标还都处于定向描述的阶段,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标准,也没有具体量化的一些要求,所以这也就给工程的预期目标和标准的建设以及工程的建设质量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3 生态水利工程规划缺少生态水文测验资料。
对于工程的建设来说,一些前期必备的资料是必不可少的,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依然如此。生态水文的测验资料是生态水利工程规划的关键和重要参考内容。如果不能从水文测验站的观测资料去分析水文过程对生态过程的正负影响机理,就很难基于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规律寻求生态水利工程的规划理论、方法与技术参数。当前,我国水文测验工作相对落后,水文测验站还不能适应当前生态水利工程规划对资料的需求。有关生态水文站方面的规划与布局在我国还未正式开展,国内也少有报道,不过我国已经提高了对这方面工作的重视程度,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也会有一定的发展的。
2.4 生态水利工程规划技术人才匮乏。
不管对于什么类型的工程来说,人才都是工程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组成部分。实现生态水利工程是水利工程和生态学的有机结合,需要生态水利工程的规划人员不仅具备水利工程规划的知识和经验,还要具备生态保护和生态恢复学的理论和知识。以往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使两者分属于不同的学科与专业,具有两方面综合知识和规划能力技术人才匮乏,加之生态水利工程的实践活动的经验缺乏,可以参考与借鉴的规划项目有限,难以保证生态水利工程的规划水平和质量。
3. 生态水利工程基本规划原则
3.1 工程安全性和经济性原则。
(1)生态水利工程是一种综合性工程,既要满足人类的需求,同时也要考虑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另外,生态水利工程既要符合水利工程学原理,也要符合生态学原理。生态水利工程的工程设施必须符合水文学和工程力学的规律,以确保工程设施的安全、稳定和耐久性。
(2)从生态水利工程的经济上分析,应准寻风险小效益大的基本原则,由于生态系统的演变方向是随机的,生态水利工程规划具有一定的风险,这需要在规划规划中进行方案比选,更要重视生态系统的长期定点监测和评估。另外,应该合理的利用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力争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收获的规划路线。
3.2 生态系统自我规划、自我恢复原则。
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功能是其重要特征。生态学用自组织功能来解释物种分布的丰富性现象,也用来说明食物网随时间的发展过程。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功能表现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自组织的机理是物种的自然选择,也就是说某些与生态系统友好的物种,能够经受自然选择的考验,寻找到相应的能源和合适的环境条件。在这种情况下,生境就可以支持一个能具有足够数量并能进行繁殖的种群。自组织功能原理与达尔文的进化论有相似之处,只是研究的尺度不同而已。达尔文的进化论研究是在地球生物圈所有种群的尺度上进行的,而自组织功能是在生态系统中种群之间发生的。依靠生态系统自规划、自组织功能,可以由自然界选择合适的物种,形成合理的结构,从而完成规划和实现规划。成功的生态工程经验表明,人工与自然力的贡献各占一半。
3.3 景观尺度及整体性原则。
(1)河流生态修复规划和管理应该在大景观尺度、长期的和保持可持续性的基础上进行,而不是在小尺度、短时期和零星局部的范围内进行。在大景观尺度上开展的河流生态修复效率要高。小范围的生态修复不但效率低,而且成功率也低。所谓“整体性”是指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出发,掌握生态系统各个要素间的交互作用,提出修复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综合的系统方法,而不是仅仅考虑河道水文系统的修复问题,也不仅仅是修复单一动物或修复河岸植被。
(2)同时,必须重视水域和生态环境的易变性、流动性和随机性的特点,表现为流量、水位和水量的水文周期变化和随机变化,也表现为河流淤积与侵蚀的交替变化造成河势的摆动。这些变化决定了生物种群的基本生存条件。水域生态系统是随着降雨、水文变化及潮流等条件在时间与空间中扩展或收缩的动态系统。生态系统的变化范围从生境受到限制时期的高度临界状态到生境扩张时期的冗余状态。
(3)再者,要考虑生境边界的动态扩展问题。由于动物迁徙和植物的随机扩散,生境边界也随之发生动态变动。
(4)最后,河流生态修复的时间尺度也十分重要。河流系统的演进是一个动态过程。每一个河流生态系统都有它自己的历史。需要对历史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以掌握长时间尺度的河流变化过程与生态现状的关系。河流生态修复长期的工作。有研究指出,湿地重建或修复需要大约15到20年的时间。因此对于河流生态修复项目要有长期准备,同时进行长期的监测和管理。
3.4 反馈调整式规划原则。
3.4.1 生态系统的成长是一个过程,河流修复工程需要时间。从长时间尺度看,自然生态系统的进化需要数百万年时间。进化的趋势是结构复杂性、生物群落多样性、系统有序性及内部稳定性都有所增加和提高,同时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有所增强。从较短的时间尺度看,生态系统的演替,即一种类型的生态系统被另一种生态系统所代替也需要若干年的时间,期望河流修复能够短期奏效往往是不现实的。
3.4.2 生态水利工程规划主要是模仿成熟的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力求最终形成一个健康、可持续的河流生态系统。在河流工程项目按照规划执行以后,就开始了一个自然生态演替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并不一定按照规划预期的目标发展,可能出现多种可能性。最理想状态应是没有外界胁迫的自然生态演进状态。在河流生态修复工程中,恢复到未受人类干扰的河流原始状态往往是不可能的,可以理解这种原始状态是自然生态演进的极限状态上限。如果没有生态修复工程,在人类活动的胁迫下生态系统的进一步恶化,这种状态则是极限状态的下限。在这两种极限状态之间,生态修复存在着多种可能性。针对具体一项生态修复工程实施以后,一种理想的可能是:监测到的各生态变量是现有科学水平可能达到的最优值,表示生态演进的趋势是理想的。另一种差的情况是,监测到的各生态变量是人们可接受的最低值。在这两种极端状态之间,形成了一个包络图。一项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后的实际状态都落在这个包络图中间。
3.4.3 意识到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都不是静止的,在时间与空间上常具有不确定性。除了自然系统的演替以外,人类系统的变化及干扰也导致了生态系统的调整。这种不确定性使生态水利工程规划不同于传统工程的确定性规划方法,而是一种反馈调整式的规划方法。是按照“规划-执行(包括管理)-监测-评估-调整”这样一种流程以反复循环的方式进行的。在这个流程中,监测工作是基础。监测工作包括生物监测和水文观测。这就需要在项目初期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进行长期观测。依靠完整的历史资料和监测数据,进行阶段性的评估。
3.4.4 评估的内容是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状况及发展趋势。常用的方法是参照比较方法,一种是与自身河流系统的历史及项目初期状况比较,一种是与自然条件类似但未进行生态修复的河流比较。评估的结果不外乎有几种可能:
(1)生态系统大体按照预定目标演进,不需要规划变更;
(2)需要局部调整规划,适应新的状况;
(3)原来制定的目标需要重大调整,相应进行规划。
4. 结束语
生态水利工程是一门将生态学和工程学很好的结合在一起的一门学科,也是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很好的运用于实际的学科。因此在生态水利工程的规划过程中,提倡科学家、管理者和当地居民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通过对话、协商,以寻求共同利益。提倡多学科的交流和融合,提高规划的科学性。
篇5
关键词:河道水环境;治理工程;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应用
1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概述
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是水环境治理的一种新型模式,结合该技术的应用,在水环境的综合治理中,需要对治理技术的实际要求进行全面的了解,并结合统筹管理的实际基础,完善各方面的管理体系,让水环境治理实现整体的提升。在管理体系中,需要让河道水环境实现开源节流,充分满足内源控制的实际要求。如何对水环境进行净化处理,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在河道水环境的分流管理中,需体现出管理体系的整体性,促进该技术的发挥[1]。
2河道水环境治理工程中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
2.1外源污染的控制
在暴雨初期,雨水的水质污染要比生活污水更加严重。因此单纯控制点源的水污染,并不能确保从根本上改善河道水的整体质量。需要从多个方面对外源污染展开控制,做好对河道水环境的修复。雨水原位自动化净化设备有着非常显著的应用优势,是一种工程化处理技术[2]。对雨水的处理性能是突出的,可以满足改善河道水环境的一些要求。该技术采取超低压膜过滤技术,满足系统的处理要求,同时应用紧凑独立的系统也是非常关键的环节,需要以高技术标准为基础。在雨水原位自动化处理后,提供足够的过滤面积。这样可以对雨水污染采取截污措施,也能保证设备足够的过水能力。结合现有的系统,如何最大程度上控制截污的积累是非常关键的问题,在人工维护的时候,要严格进行河道末端的处理,将尽可能多的污染物进行过滤以后,可以让河道水环境得到清洁处理。对于一些没有排入到管网的雨水,则可进入驳岸直流系统。自然河岸具备可渗透性,可减少对河道水环境的污染。如何让河道水体得到清洁也很关键,原驳岸技术主要关注水系防洪以及水运的措施。而新的驳岸技术,使用很多的植被可以起到稳定水土以及增加水岸景观的作用,可再生生态驳岸,建设各类的生物栖息地以及生物走廊,可让水域具备更强的自净能力。在城乡的河道水环境生态驳岸建设中,可营造出复合型的生物生态系统,需对污染进行严格的控制。
2.2内源污染的控制
底泥是河道的外源污染在进入河道以后,不断积累沉淀后形成的,对河道水环境的水质造成一定的影响,在对外源污染展开有效控制的基础上,底泥中不断积累氮磷以及重金属,会逐渐在河道水环境中释放,对河道水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可以采取机械清淤以及生物酶修复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将生物技术与物理技术结合起来,对底泥的清除有非常显著的效果。在对底泥展开机械化清理的时候,对河道水环境以及底泥理化性质有着一定要求。由于底泥处理的成本高,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如何有效进行改善处理更加重要的。此外在选择底泥修复的技术类型时,还应结合河道水环境的实际情况。在自然的情况下,可以提升微生物降解能力,无论成本还是效果都更加理想。
2.3人工净化体系
外源污染进入到河道水环境后,会使得河道水环境失去平衡状态,因此需要采取合适的方法对河道水环境进行净化处理。保证河道水环境的有序性以及完整性是其中关键,如何提升河道水环境的抵抗能力,也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在对河道水环境实施净化处理时,可选择微净化水处理技术,该技术是大规模的气、液相界面技术,通过采取超高压的混合,在饱和的情况下产生大量的亚微米氧气泡以及微米氧气泡,产生非常显著的氧化及杀菌消毒作用。
2.4水体自净强化
河道水环境若是有足够的自净能力,那么水环境的恢复就会更加迅速。生态系统对水体自身是有强化效果的,在河道水环境的实际修复工作中,需做好水体自净化工作。水生植物群落河道水环境的管理中,不仅可以起到景观效果,还可以辅助进行水质的维护。建立水生植物群落,帮助河道水环境维护好生态基础,这也是河道水环境水体修复以及生态恢复的核心。因此,需要了解河道水环境生态系统的整体物质能量,并做好对植物群落的科学构建,让河道水环境具备更强的自净能力,这样对污染也会有更强的抵抗能力,对于河道水环境的长期维持是有一定帮助的。现阶段看水生植物以及水生动物群落从整体上构成了水环境的生态链,然后经过降解以及转移等作用,可以让水中的污染物得到一定的处理,让河道水环境保持在一个平衡的状态下。
篇6
一、积极努力的投身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
我乡XX年承担的农业综合项目在山区乡镇进行实施在我区是第一次,一没有经验可鉴,二没有技术资料可查,因此我们边干边摸索,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经过大家的齐心协力按时高质量的完成给项目的建设任务,并于XX年5月24日一次性通过市级机关部门的联合验收。该项目共新修环山生产路18公里,新建200立方米水池13个,建扬水站5处,风力扬水设施2处,过水涵洞30座,铺设pe管道13000米,整修标准地堰10公里。该工程的竣工受到了市区主要领导高度好评,为项目实施村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奠定了基础。由于该项目的出色完成,因此XX年度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又得以继续在我乡实施,工程于XX年10月15日开工,经2个多月的努力,目前已完成总工程量的70%左右,13.6公里的环山生产路已全线贯通,规划设计的15个蓄水池已完成14个,整修标准地堰6公里,为XX年4月底全面竣工奠定了基础。
二、较好地完成市财政招投标项目的建设任务。
我乡市财政招投标项目为xx水库配套3000米干渠维修工程,工程于XX年5月份动工,7月份竣工。工程建设按受益村面积多少进行分段以组织专业队的形式施工,政府负责统一供料,水利站和包村干部负责技术施工,从而确保了该工程的顺利实施。
三、认真做好防汛工作。
进入汛期后,我们按照要求和部署对各项水利工程设施和河道进行了检查和除险,在其中投资10万多元完成了东峪河道护堤的除险加固工程,共新建护堤1600余米,清理河道1.5公里。备齐各类防汛物资,组建了防汛抢险队预备队,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及时上报雨情、水情和汛情,从而确保了防汛工作的万无一失。
四、完成了xx、xx水库的注浆除险工作。
由于XX年xx公路的全线整修,因此两座的水库的注将于10月底开始,10月24日结束,从注浆效果看,xx水库渗漏段效果明显,渗漏现象已根除。土泉水库由于整个坝体骨料基本冲刷已空,虽然采取了多项措施但仍未达到注浆效果,隐患仍然存在。
五、扎扎实实地完成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XX年最后一年,我们在区水保办的具体指导下,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逐项逐项认真落实,无论是水保林的营造、封禁区的建设管护,还是各类宣传标志牌的制作、标语口号的书写以及相关水利工程设施的建设等方面,都圆满地完成了任务,为我乡打造生态之乡的环境建设目标创造了丰富的基础条件。
六、其他工作方面。
一是完成了6个村的自来水工程,解决了XX余人的吃水困难问题;二是通过各种渠道筹措资金,在xx、xx、xx3个村各打深井一眼,从而解决了3个村吃水水源不足的问题;三是及时完成了地下水地表水的观测上报和取水样等各项日常业务工作。
XX年年的主要工作打算
一、全力以赴完成06万年度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建设任务,确保各项措施全面按时竣工,迎接验收。
二、利用今年水库蓄水较多的有利条件,适时抓好小麦的春灌工作。
篇7
论文摘要:阐述水利工程与水域生态的关系,介绍了生态水利规划的基本原则:工程安全性与经济性原则;提高河流形态的空间异质性原则;生态系统自设计与自我恢复原则;景观尺度与整体修复原则;反馈和调整设计原则。
1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
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水利工程对经济与社会有着巨大的作用,同时也要看到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人类整治河道修筑堤坝等活动人为的改变了河流的多样性、连续性和流动性,使水域的流速、水深、水温、自水流边界、水文规律等自然条件发生重大改变。这些改变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未来的水利工程在权衡社会经济需求与生态系统健康需求这二者关系方面,似应强调水利工程在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同时,兼顾水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性。
2生态水利工程
从学科发展角度看,现在的水利工程学的学科基础主要是工程力学和水文学,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主要对象是水文系统,往往忽视生命系统的现状和未来风险等问题。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应吸收生态学理论及方法,促进水利工程学与生态学的交叉融合,用以改进和完善水利工程的规划及设计理论,形成水利工程学新的学科分支——生态水利工程学。生态水利工程学作为水利工程学的一个新的分支,是研究水利工程在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同时,兼顾水域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性需求的原理与技术方法的工程学。生态水利工程的内涵是:对于新建工程,是指进行传统水利建设的同时(如治河、防洪工程),兼顾河流生态修复的目标。对于已建工程,则是对于被严重干扰河流重点进行生态修复。生态水利工程将与传统治污技术、清洁生产(生态产业)及环境立法和资源管理一起,成为河流生态建设的主要手段之一。
3生态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原则
3.1工程安全性和经济性原则
生态水利工程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在河流综合治理中既要满足人的需求,包括防洪、灌溉、供水、发电、航运等需求,也要兼顾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生态水利工程既要符合水利工程学原理,也要符合生态学原理。生态水利工程的工程设施必须符合水文学和工程力学的规律,以确保工程设施的安全、稳定和耐久性。工程设施必须在设计标准规定的范围内,能够承受洪水、侵蚀、风暴、冰冻、干旱等自然力荷载。按照河流地貌学原理进行河流纵、横断面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河流泥沙输移、淤积及河流侵蚀、冲刷等河流特征,动态地研究河势变化规律,保证河流修复工程的耐久性。
对于生态水利工程的经济合理性分析,应遵循风险最小和效益最大原则。由于对生态演替的过程和结果事先难以把握,生态水利工程往往带有一定程度的风险。这就需要在规划设计中进行方案比选,更要重视生态系统的长期定点监测和评估。另外,充分利用河流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规律,是力争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产出的合理技术路线。
3.2提高河流形态的空间异质性原则
一个地区的生境空间异质性越高,就意味着创造了多样的小生境,能够允许更多的物种共存。反之,如果非生物环境变得单调,生物群落多样性必然会下降,生物群落的性质、密度和比例等都会发生变化,造成生态系统某种程度的退化。由于人类活动,特别是大规模治河工程的建设,造成自然河流的渠道化及河流非连续化,使河流生境在不同程度上单一化,引起河流生态系统的不同程度退化。生态水利工程的目标是恢复或提高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但是并不意味着主要靠人工直接种植岸边植被或者引进鱼类、鸟类和其他生物物种,生态水利工程的重点应该是尽可能提高河流形态的异质性,使其符合自然河流的地貌学原理,为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恢复创造条件。
在确定河流生态修复目标以后,就应该对于河流进行生物调查、地貌历史和现状进行勘查和评估,建立河流地貌数据库和生物资源数据库。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是水文、河流地貌和生物调查的有力工具。关键的工作步骤是在以上两种调查工作的基础上,确定环境因子与生物因子的相关关系,必要时建立某种数学模型。河流环境因子包括河流河势、蜿蜒度、横断面形状及材料、流速、水位、水质、水温、泥沙、营养盐的迁移转化、水文周期变化等。研究的内容包括:调查单个生物因子的基本需求,评估各种生物因子的相互关系和制约条件,对于“关键种”或标志性生物的环境因子进行分类和评估。在众多的环境因子中,识别那些对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的环境因子,在此基础上进行河流地貌学设计和生物栖息地的设计。
3.3生态系统自设计、自我恢复原则
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功能表现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自组织的机理是物种的自然选择,也就是说某些与生态系统友好的物种,能够经受自然选择的考验,寻找到相应的能源和合适的环境条件。
将自组织原理应用于生态水利工程时,生态工程设计与传统水工设计有本质的区别。像设计大坝这样的人工建筑物是一种确定性的设计,建筑物的几何特征、材料强度都是在人的控制之中,建筑物最终可以具备人们所期望的功能。河流修复工程设计与此不同,生态工程设计是一种“指导性”的设计,或者说是辅设计。依靠生态系统自设计、自组织功能,可以由自然界选择合适的物种,形成合理的结构,从而完成设计和实现设计。成功的生态工程经验表明,人工与自然力的贡献各占一半。
传统的水利工程设计的特征是对于自然河流实施控制。而设计生态水利工程时,要求工程师必须放弃控制自然界的动机,树立新的工程理念。因为依靠人力和技术控制自然界是不可能的。人们要善于利用生态系统自组织、自设计这个宝贵财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需要强调的是,地球上没有两条相同的河流,每一条河流的特点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每一项生态水利工程必须因地制宜,充分尊重每一条河流的自然属性和美学价值,寻求最佳的生态工程方案。
自设计理论的适用性还取决于具体条件。包括水量、水质、土壤、地貌、水文特征等生态因子,也取决于生物的种类、密度、生物生产力、群落稳定性等多种因素。在利用自设计理论时,需要注意充分利用乡土种。引进外来物种时要持慎重态度,防止生物入侵。
3.4景观尺度及整体性原则
河流生态修复规划和管理应该在大景观尺度、长期的和保持可持续性的基础上进行,而不是在小尺度、短时期和零星局部的范围内进行。在大景观尺度上开展的河流生态修复效率要高。小范围的生态修复不但效率低,而且成功率也低。整体性是指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出发,掌握生态系统各个要素间的交互作用,提出修复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综合的系统方法,而不是仅仅考虑河道水文系统的修复问题,也不仅仅是修复单一动物或修复河岸植被。
景观则是指生态学中的景观尺度。景观尺度包括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为什么在景观的大尺度上进行河流修复规划?首先,水域生态系统是一个大系统,其子系统包括生物系统、广义水文系统和人造工程设施系统。广义水文系统又与生物系统交织在一起,形成自然河流生态系统。而人类活动和工程设施作为生境的组成部分,形成对于水域生态系统的正负影响。水域生态系统受到胁迫时,需要对于各种胁迫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综合、整体研究。其次,必须重视水域生境的易变性、流动性和随机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生物种群的基本生存条件。水域生态系统是随着降雨、水文变化及潮流等条件在时间与空间中扩展或收缩的动态系统。再者,河流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周围生态系统随时进行能量传递和物质循环,一条河流的生态修复活动不可能是孤立的,还需要与相邻的流域的生态修复活动进行协调。最后,河流生态修复的时间尺度也十分重要。河流系统的演进是一个动态过程。每一个河流生态系统都有它自己的历史。河流生态修复是靠时间做工作的。有研究指出,湿地重建或修复需要大约15~20a的时间。因此对于河流生态修复项目要有长期准备,同时进行长期的监测和管理。
3.5反馈调整式设计原则
生态系统的成长是一个过程,河流修复工程需要时间。从长时间尺度看,自然生态系统的进化需要数百万年时间。进化的趋势是结构复杂性、生物群落多样性、系统有序性及内部稳定性都有所增加和提高,同时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有所增强。从较短的时间尺度看,生态系统的演替,即一种类型的生态系统被另一种生态系统所代替也需要若干年的时间,期望河流修复能够短期奏效往往是不现实的。
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主要是模仿成熟的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力求最终形成一个健康、可持续的河流生态系统。在河流工程项目执行以后,就开始了一个自然生态演替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并不一定按照设计预期的目标发展,可能出现多种可能性。
意识到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都不是静止的,在时间与空间上常具有不确定性。除了自然系统的演替以外,人类系统的变化及干扰也导致了生态系统的调整。这种不确定性使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不同于传统工程的确定性设计方法,而是一种反馈调整式的设计方法。是按照“设计—执行(包括管理)—监测—评估—调整”这样一种流程以反复循环的方式进行的。在这个流程中,监测工作是基础。监测工作包括生物监测和水文观测。评估的内容是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状况及发展趋势。常用的方法是参照比较方法,一种是与自身河流系统的历史及项目初期状况比较,一种是与自然条件类似但未进行生态修复的河流比较。
在反馈调整式设计过程中,提倡科学家、管理者和当地居民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通过对话、协商,以寻求共同利益。提倡多学科的交流和融合,提高设计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董哲仁.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的胁迫[J].水利水电技术,2003,(7):1~5.
[2]董哲仁.生态水工学的理论框架[J].水利学报,2003,(1):1~6.
[3]董哲仁.河流形态多样性与生物群落多样性[J].水利学报,2003,(11):1~7.
[4]Mitsch W.J.,Jorgensen S E..Ecological Engineering and EcosystemRestoration[M].Published by John Wiley&Sons,Inc.,Hoboken,NewJersey,2004:134~137.
[5]董哲仁.荷兰围垦区生态重建的启示[J].中国水利,2003,(11A):45~47.
[6]O’Neill R.V.,D.L.DeAngelis,J.B.Waide,et al.A Hierarchical Con-cept of Ecosystems[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Princeton,NJ.1986:153.
[7]Gosselink J.G.Landscape Conservation in a forested Wetland Water-shed[J].Bioscience,1990,40:588~600.
篇8
[关键词]龙江流域水环境污染控制
1引言
近20年来,福清市龙江流域经济、社会得到高速发展,2005年流域内工业总产值突破400亿大关。但长期以来,龙江流域存在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污染物超标排放、河道淤积、河滩占用等生态破坏行为,使龙江在成为福清市经济腾飞的重要生态载体的同时,水环境质量却呈现出日趋恶化的趋势。龙江流域中下游主要河段水质劣于国家Ⅴ类水标准,成为福清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2龙江流域水环境污染成因分析
根据对龙江流域水污染源现状调查、水资源调查以及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造成龙江流域水环境质量恶化的主要成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禽畜养殖污染严重
2005年龙江流域有规模化养猪场400多家,生猪年存栏数超过25万头,养猪污水排放量达227万吨/年,占龙江流域污水排放总量的7%,但其排放的COD为2.31万吨/年,占龙江流域COD排放总量的62%。由图1可知,畜禽养殖业排放的COD和氨氮远超过了龙江现有天然径流条件下所具备的水环境承载能力。
图1畜禽养殖排放量与天然径流环境容量比较
2.2 流域工业发展迅猛、工业废水污染严重
2005年龙江流域内工业污水正常排放量约1227万吨/年,COD排放量约0.25万吨/年。工业污水排放量居前三位的行业为造纸、纺织印染、食品。造纸行业是流域内耗水大户,也是污染大户,流域内闽宏纸业等5家造纸企业的工业产值、污水排放量及COD排放量初步统计结果见图2,5家造纸行业排放的废水约占流域工业废水总排放量的40%,COD排放量约占49%,万元产值COD排放量是流域平均值的205倍,而产值仅占流域工业总产值的3.2%。
图25家造纸企业污染物排放量和工业总产值关系
2.3 流域水资源过度开发,河流生态毁灭性破坏
龙江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约5.486亿m3,但龙江上游修建了大型水库1座、小型水库10余座,总库容超过2亿m3;河流上还有4座自来水厂和企业直接取水,总取水能力达16.7万m3/日。人口增长和经济高速发展导致社会需水量急剧上升,在水资源分配方面以保生产、生活为主,导致地表水资源截留,河道生态径流量锐减。相关计算资料表明,2005年汇入龙江流域天然径流与污水比例接近1.4∶1,河道实际上已经成为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生活、养殖废水的排污沟渠,导致河流生态系统毁灭性破坏。
2.4 区域节水意识薄弱,水资源利用率低
节约水资源、保护水环境的经济政策作用不明显,与福清市水资源稀缺特征相比,取水、供水价格和污水处理费用偏低,如企业直接抽取河水资源费为0.035元/吨,城市污水处理费仅0.3元/吨(2006年调整前),这不利于推动企业中水回用和节约水资源,也不利于推动城市污水处理的产业化进程。
2.5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福清融元污水处理厂虽已投入运行,但其配套的排污管网尚未完善,尤其是排污支管建设严重滞后,污水接管率低,大量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无法收集进入市政管网。
城市垃圾收集、管理系统不到位,尚未配套建设无害化垃圾处理场,大量未及时处理的垃圾随意堆放、污染河道等现象随处可见。
3主要对策措施
3.1 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控制
应根据生态环境承载力,制定福清市养殖业发展规划,科学规范养殖场布局,合理控制养殖规模。严格执行《福州市畜禽养殖布局规划》和《福清市畜禽养殖场禁建(养)区划方案》,2009年底前全面拆除龙江流域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禁养区外的现有养殖场在2009年底前采取生态立体种养模式或零排放养殖技术,逾期未能实现稳定达标排放的,责令拆除。
3.2 完善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3.2.1完善城镇污水处理系统建设
完善融元污水处理厂管网建设,实现污水处理厂满负荷运转。融元污水处理厂必须具备除磷、脱氮处理效果和尾水消毒处理能力,实现稳定达标排放。
实施环东张水库截污工程,设计最大截污量约8000吨/日,截污管道沿东张水库西北岸,环绕库岸布设,截污隧洞出口位于五里桥附近。
3.2.2加快推进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
加快推进市区垃圾焚烧发电站建设,首期规模800吨/日;规划区内各街道均建设一座压缩式垃圾转运站。
充分利用拟建的垃圾焚烧装置和规范化填埋场,加快一坝底垃圾填埋场无害化改造和渗滤液污染防治。
3.3 加强工业污染源控制
严格控制工业污染源,在实现“一控双达标”的基础上,实施巩固再提高工程,持续改进工业污染源控制,加强长效管理。
调整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加快城市规划区重点工业污染源搬迁,合理调整城市功能分区。完成福清市闽宏纸业有限公司等5家造纸企业限期治理,逾期未达到环保要求的企业责令其搬迁或关闭。
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环保“三同时”和限期治理制度。提高新、改、扩建项目的环境准入标准,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产业政策要求,耗水量较大的项目应充分论证项目水资源平衡,从严控制新、改、扩建高耗水量项目。
对流域内废水超标排放的单位严格实行限期治理,所有超标排放单位必须实现达标排放,逾期未完成的由市政府责令其停产或关闭。
3.4 实施龙江干流及主要支流生态补水工程
为保证龙江干流维持水环境功能区标准所需的河流基本自净能力,对龙江干流和大北溪实施必要的生态补水。根据《龙江流域水资源和水污染控制综合规划与实施过程控制》研究成果,东张水库在保证满足福清市饮用水源供应前提下,应通过区域供水平衡和水库管理调节,逐步调整并削减农业灌溉用水量,提高水库年下泄流量,年补水量约5900万m3。同时从闽调工程阳下段引水2m3/s向大北溪上游补水,年补水量约6300万m3。
3.5 禁止企事业单位从河道直接取水,严格控制抽取地下水
禁止企事业单位从河道直接抽取地表水资源,改由供水部门统一供应。地下水是自然河道重要的补水来源,应严格控制无序抽取地下水,特别是控制养鳗场抽取地下水。全面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和征收管理水资源费,合理配置和节约水资源。
3.6 实施龙江流域河道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
3.6.1生态河道改造工程
参考虎溪、天宝陂低坝蓄水成功经验,在河道清淤整治基础上,太城溪,大北溪中、下游可采取低坝蓄水方式增加河流过水面积,提高河流蓄水功能。
太城溪、大北溪属于山溪型河道,河道整治可采取复式过水断面。枯水期河道流量小,河水在主河槽中流动,并维持适当水位;洪水期河道流量大,允许洪水漫滩。
龙江干流可采用矩形断面,但要保护现有河道及其周围原有的植物,特别是龙江中游城区段的盐沼湿地系统,充分利用潮汐作用发挥湿地系统的水质净化功能,保护和改善水生生态系统。
3.6.2实施河道阻洪清障工程
为确保龙江干流及支流排洪顺畅,结合城区规划对桥梁进行改造,对占河道房屋及公园进行拆除。桥梁改造包括利桥改造工程、大北溪立交桥至西门桥段河道上的9座桥梁改造,拆除西圣公园和新亚乐园,拆除城区河道上占河滩建房或违章搭盖建筑约92座。
3.6.3实施河道清淤工程
对龙江干流、虎溪、大北溪、太城溪等河道实施清淤工程,河道清淤后应尊重天然河川的生态规律,禁止河床硬化、护岸硬化等工程措施,保持河道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为实施河道生态修复工程提供保障。
3.6.4加强河道保洁工作
制定龙江干流及其支流河道保洁工作制度和卫生标准,实施统一监督和长效管理,保证河道环境卫生,美化城镇景观。
4结束语
龙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是福建省委、省政府督办的重点流域污染整治工程。在采取以上主要的对策措施后,龙江流域水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取得了历史性的跨越,经过2006年~2008年三年时间的综合整治,流域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由2004年的22.2%提高到2008年的70.8%,基本完成了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水环境改善目标。
参考文献:
[1] 秦华鹏, 王晟. 感潮河流环境需水量预测及敏感性分析-以深圳河为例[J]. 环境科学学报,2005,25(7):936-941.
[2] 李丽娟,郑红星. 海滦河流流域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J]. 地理学报,2000,55(4):495-500.
篇9
关键词:河道治理;生态修复;治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S891文献标识码: A
河流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生活水源、生产动力源,在某些时候也发挥着污染净化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要求,对原生态河流进行了整治,使得其更加全面的为城市化进程服务。
一、当前河道治理给人类带来的挑战
1.生物的多样性遭到破坏
河道的自然形态结构对生物的孕育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所提供的生存空间是丰富的,十分有利于生物的生存繁衍。河流系统本身就对破坏有一定的修复能力,如果人为的进行河道改造、修复,结果可能适得其反。在进行河道生态修复的过程中,必定会引起河流的含沙量、水质、河水流量及被覆植被的改变,这种变化进而会对整个河流的生态环境系统产生影响,导致大量对河流生态环境要求很高及依赖性很强的生物迁徙、死亡,甚至会发生种族灭亡的危险。
2.影响城市的防洪防涝系统
河道治理过程中,必定会对河道原本形态进行改变,比如:河流截断、加深、束窄、变弯及伸直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会缩小河道的整体面积、缩减河道的硬化范围,并增加河床的不透水体积,造成城市地下水供应补给不足,影响城市生活生产用水。此外,蜿蜒盘旋的自然河道可以起到储蓄调洪等作用,减缓洪水冲击力度,减轻洪水破坏力,然而由于现代河道经过钢筋水泥的修筑,使得河流的流动性受到限制,水体不能进行自由交换,极大的增加了洪涝灾害的发生率及泄洪难度。
3.影响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
河流周边一般都覆盖大量的植被,在进行河道整治过程中,植被必然会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河流沿岸的风光势必会受到影响。河流等人文自然景观是城市的旅游热点,是拉动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方面,如果在治理过程中不予以充分重视,那么城市的旅游经济效益也会走下坡路。假如有效措施处理不当,长期下去会导致恶性循环现象的发生。
二、生态河道修复设计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
河道的修复设计工作要从河道整体的情况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来制定整治的计划,改善生态环境。科学完善的河道整治计划中应该包含水资源的治污措施、景观的设计、河道的管理、维护以及河道生物的保护等等,只有对河道进行综合处理,才能真正发挥治理的作用。
2.生态原则
河道的修复工作要将生态作为第一要素,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来解决水资源的污染问题、景观的设计问题以及生态环境的恢复问题等等,通过保护河道生态系统生物的多样性,来提高自净能力。河道的景观设计也要符合生态学的要求,尽量选择习性相同的植物,不仅能够提高河道的功能,还能改善周围的环境。
3.经济性原则
修复设计在改善河道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也应该注意工程的实用性和经济性。通过了解河道的具体情况来选择恰当的治理方案,生态河道的修复设计更是要注重技术的作用,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充分发挥先进技术的优势,提高治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重视资源的有效利用。
4.特色性原则
河道的修复计划要与当地的自然条件相符,在正式开始施工前,工作人员要对当地的自然环境有清晰的认识,修复设计不仅要提高河道的功能,还要尽可能体现当地的特色。治理的过程中要减少对河道结构的破坏,将河道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结合在一起,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处理好人与自然的矛盾,才能为当地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三、河道治理和生态修复的具体措施
1.建设生态河堤
生态河堤主要作用是以人工护岸,实现河水水体和河岸的调节和交换功能。而生态河提的建设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首先是布置河道中心线。此时需要考虑河流的实际形状、周边环境和水流动力等多个影响因素,展示河道的整体形态。在设置河道宽度时,施工人员需要测算河道的水流能力,基于河道宽度的控制线来确定施工规划,不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和可变性。所以,河道的宽度控制线应该和河道轴线联合搭配成平行线,这样就可以增大河道可变空间。同时,为了能够达到一定效果的河道景观,需要在河道两侧布置浅水域,一方面能给人们河道变宽的直接感受,另一方面也可以扩大河道沿的造景空间,增强河湾、河滩、以及湿地等河岸线景观的美感;其次,选择合理的护岸材料,结合河道附近的自然环境来选择合适的材料,并考虑所选材料对河道生态环境的影响,尽可能和河道的综合空间融为一体。同时,还要注重河道表面形态的变化,比如混凝土有良好的防冲性和稳定性,但很容易破坏周边物种的栖息地,且影响整体美观,所以需要对混凝土护岸的表面进行适当的添色和琢凿。
2.恢复退化河岸带
河道高水位和低水位之间的河岸带,能够为河道周围的生物构建显著的边缘效应,这个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生态模式,通常含有非常丰富的动植物,并且可以储藏地下水资源。因此在河道治理工程中一定要恢复河岸带功能。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恢复河岸带的物种群体,包括培育、引入以及物种的保护,协调物种群体在河岸带的存活空间,对物种群体进行最优化的配置;另一方面能够恢复河岸带的生态环境,在陆地和河道的交接处,栽种一定宽度的草皮和树木,并提升生态物种的异质水平。经常所使用的技术有控制土壤污染技术、土壤肥力修复技术等,以便杜绝河岸线出现水土流失的现象。
3.其他生态水利措施
首先是改变河床的物理性质和河道流向:第一创建不同水流的流向,一般而言,河流有深潭和浅滩,在枯水期和平水期可以蛇行和弯曲;第二是使用植石治理法,将石块排列完整埋入河床中,形成浅滩、深沟以及鱼礁,营造出有助于水下物种生存的河床,促进水下物种的繁衍和生息,该法通常适和于河床比降超过1/500且河床地基的坚固部位。这样以来即使遭遇洪水,植石也不会被冲散,且在河道枯水期也不会出现淤泥堵塞河道的情况。其次是在河道中营造巨石、浅滩、鱼道、丁坝等,形成水下的紊流,以便把氧气传递到水中,为水下生物提供充足的氧气,同时也可以满足好氧物种的繁殖需要,使河水变得更加干净。总之,在河道治理过程中,为物种的生长和生存提供相互制约和依存的有机环境,进而增强河道的自净能力。
4.适于河流生态修复的材料和植物
在江河湖海岸,芦苇能够广泛的生长,它具有适应力强、分布广、抗逆性强的特点,在净化水质和防治水土流失方面也有很大的作用。水陆生态系统中的代表性群落就是芦苇所衍生的群落,芦苇群落构成了许多动植物、微生物的生存环境。在欧美和日本等国家,芦苇已经应用在修复河岸生态系统方面。生物相容型混凝土材料适于生物生存的生态修复材料,主要是研究动植物及微生物能够和谐共存的生物相容型混凝土。多孔型混凝土还有着透气、透水等性能,能够为植物所需营养提供渗透,非常适宜用来种植乔木、灌木草等植被,对恢复河岸植物群落特性有着巨大帮助。更重要的是,生物相容型混凝土的外表面可以对各种微生物的进行吸附,再通过生物层的作用间接降水净化。
5.修复河流质方法
对河流水质进行修复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底泥疏浚、外流引水稀释冲刷、生态浮床技术、河道曝气等多种方式,每种方法都有自身固有的优点。为了在短时间内将河流污染的负荷减小,可以采用外流引水稀释冲刷的方法,但随着外流的引入,污染物的沉积率会受到影响,水质容易受到影响。因此此种方法对长期的治理不是很有效。以水生植物为主体,利用物种的共生关系,对河流污染负荷进行降低,这样就能保证高效的人工生态系统的建立,这就是生态浮床技术。采用河道曝气的方式对水内有关好氧物的活性能明显的提高,水体自净的能力就会有效增加,而地表、河道的有害物质等则可以通过底泥疏浚的方法进行清理。对河流水质进行修复时,对农业、工业、生活废水的排入要进行控制,保证其治理管理的制度不断的完善,这样才能保证修复效果,同时为了更快的进行水质的净化,可以采取人工快速渗滤池的方式,这样对水质净化的速度能明显的提升,相应的处理效果也是比较明显的。
综上所述,阶段的河道治理已不再是人为的战胜自然,而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生态化治理河道,治理出“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生态河道,使河道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毅.浅析河道治理及生态修复[J].科技致富向导,2010,29:280+324.
篇10
水资源的保护措施主要是对水源地的保护、上游的水土保持、中下游水体质量的保护。
1.工程措施
(1)水土保持工程
水土流失破坏生态平衡,导致自然灾害,同时,流失的泥沙携带大量污染物进行河湖水体,污染水质。
针对坡面水土流失,主要是岸边和汇水区植被的保护,采取坡改梯、配套坡面工程(蓄水池窖、沉沙池、排灌沟渠、田间道路、等高植物篱),配合营造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水土保持林、经济林果、种草);针对沟道水土流失采取拦沙坝、支沟整治和塘堰整治等措施。
河流上游特别是在人口较稀少地区,实行封山禁牧,设置必要的网围栏和封禁标牌,对于疏幼林采取补植措施;开展舍饲养畜,减少对林草植被的破坏,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减少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
加强天然林、水土保持林建设,对区内退田还林区、水土流失区进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以达涵养水源,控制水土流失,减少面污染排放的目的。通过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控制河湖集水区内的水土流失,不仅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洪水等自然灾害,同时查以减少集水区内污染物的入河、入湖量,改善水质,而且,良好的植被还可以对污染物起到吸收、分解的作用。
(2)河道清淤工程
沿河两岸是集水区内居民居住、农作物与经济类作物种植比较集中的区域,向河内倾倒生活垃圾、搭建违章建筑的现象普遍存在,生活污水和面源污染污废水未经处理直排入河,致使河道淤积严重。如不清淤,会出现被污染淤泥反向污染河水的问题。通过河道清淤和整治工程,不仅有利于防洪,而且,河道内被污染的淤泥清除后,可减轻河道底泥对水体的污染,同时河道清淤工程还可以改善河道水力条件,有利于污染物在水中稀释扩散,加速降解。
(3)污染源治理工程
水资源保护工作既要治理原有污染源,又要严格管理和控制新的污染源排放。对人体有害的污染物质的排放要严格禁止,引导公众参与和监督,使污染源排放受到严格限制,并增加透明度。
(4)实施水源区综合整治工程
加强水源地和上游水资源保护,严禁在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规范保护区内的责任制度管理,保证水源安全。限制在市场利益驱动下的其它无序开发,禁止建办污染重、原材料耗损大的企业,退田还林,防止植被退化和森林破坏。适度发展旅游业,并加强监督管理,减少人为的负面影响。
2.非工程措施
(1)禁止一切破坏水环境生态平衡的活动以及破坏水源林、护岸林、与水源保护相关植被的活动。(2)禁止向水域倾倒工业废渣、城市垃圾、粪便及其他废弃物。(3)运输有毒有害物质、油类、粪便的船舶和车辆一般不准进入保护区,必须进入者应事先申请并经有关部门批准、登记并设置防渗、防溢、防漏设施。(4)禁止使用剧毒和高残留农药,不得滥用化肥,不得使用炸药、捕杀鱼类。
3.具体非工程措施如下:
(1)实行水体纳污总量控制
在保证进入河湖水质不变坏的要求下,通过对河湖的水资源特性和水污染特点的分析,据提出的污染物控制排放量,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并按水源区管理办法,加强水污染监测。
(2)节约用水
在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中大力推广节水农业、减少面源污染排放量;鼓励区内居民节约生活用水,减少生活污水排放量;河湖内禁止开发高耗水的旅游项目,有条件的开发水生态、水景观旅游;提高公民节水意识,科学制定用水定额,树立节水也是治污的理念。(3)加强水资源保护宣传
采取各种手段,向公众宣传保护水源地的重要性,树立全民环保意识,引民公众参与和监督河湖水资源保护工作。
二、水污染防治
1.污染治理方法
水污的核心,江河水源的污染防治、生态恢复和建设、应急能力建设、预警监控体系建设、管理能力建设等具体工程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加强污染源控制、生态环境保护,提升环境监督管理能力,是污染防治的重要方法。
(1)点污染防治工程
点源污染防治工程的目的,是为了有效防止江河流域内的点源污染,及时控制现有的污染源,保障水质。
对各流域的点源污染,尤其是重污染源的厂矿企业、违规建筑物和建设项目,制定清拆、整治和总量控制方案,分析方案的技术可行性、所需投资及环境效益,进行优化。
(2)面源污染防治工程
面源污染防治工程的目的为了有效减少和防止流域内的面源污染,尤其是农业面源污染,保障饮用水源水质。
面源污染防治工程的基本原则包括:坚持系统、循环、平衡的生态学原则;与生态修复工程相结合。
2.建立污染防治预警监控
(1)建立预警监控机制
为了实时监测、控制江河流域的水质、水量安全状况,提高预警预报能力,适应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的管理需求,开展防染防治预警监控体系建设工作。对江河流域水质和大气环境进行时空变化动态的坚持,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提高信息采集能力和信息管理应用水平为主旨,注重采用“先进、快速、可靠”的新技术,全方位主体化的对江河流域的污染防治的监控。
(2)严格执行污染责任追究制
为了严防水资源的污染,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相关责任追究制度,严格落实责任制,坚持纠正和查处各种违规违法行为,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要严格追究相关人的责任,确保水资源的安全。
参考文献:
[1]任树梅主编中国水电出版社《水资源保护》2003.7
[2]吴季松著北京出版社《中国可以不缺水》2005.1
相关文章
精品范文
10河道治理报告